2024-09-11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導尿管
共找到
42
筆 文章
-
-
2024-08-18 醫療.泌尿腎臟
尿液顏色越淺越好?當心是2疾病前兆!從10種尿液顏色看警訊,5方法保護泌尿道
尿液顏色發生變化,可能與飲水量、藥物服用或某些疾病前兆有關。多數人認為尿液顏色越淺越好,不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戴定恩曾撰文指出,尿液呈透明無色除了可能是喝太多水所致,也可能是尿崩症或腎功能不佳的前兆。正常尿液顏色為何?尿液是由90%的水分及蛋白質代謝後產生的尿素、氨等廢物組成,健康成人一日總排尿量約為1000~1500ml,一天小便次數超過8次就算頻尿,透過腎臟排出廢物和多餘水分以維持身體運作及健康,也可透過尿液顏色變化和量的多寡了解身體狀況。 正常尿液顏色為淡黃色、透明清澈狀,之所以尿液是黃色的,是因為尿液中含有尿色素(Urochrome),而尿色素本身就是黃色的,而尿液黃色深淺會受到水分攝取的多寡影響,從透明無色至琥珀色都有可能,當水分攝取不足或過少會使尿液濃縮變成深黃色或琥珀色。10種尿液顏色看健康警訊尿液顏色除了會隨著飲水量而改變之外,有些疾病也可能反應在尿液顏色,以下舉例說明10種異常的尿液顏色。1.透明無色:水喝太多可能會造成透明無色尿液,不過減少飲水量後仍有無色尿,有潛在的腎臟問題,如尿崩症、腎功能不佳的前兆。2.深褐色:若有吃蠶豆、蘆薈等食物,可能會使尿液呈深褐色,若伴有頭暈、噁心或皮膚、眼睛發黃等現象則為蠶豆症患者,以及嚴重燒傷、溶血性貧血、輸錯血型或急性腎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腎臟受擠傷等也可能會使尿液呈現如同醬油的顏色。3.乳白色:多是因尿道感染而引起,尿道炎、膀胱炎、腎結核及腎盂腎炎等等疾病,都有可能影響尿液顏色。4.紅色:排出紅色尿液顏色即為俗稱的血尿,可能與腎臟、膀胱有關,腎結石、鉛汞中毒的症狀也可能會造成血尿。排除疾病問題,飲食也能會造成紅色尿液排出,如吃了火龍果、甜菜、藍莓等食物。5.黑色:因膽色素而引起黑色尿液,常見於急性血管性溶血、惡性瘧疾、肝病患者。另外,酚中毒、色素瘤、尿黑酸病也可能造成黑色尿液。6.綠色:通常發生於大量服用消炎藥,或是尿液中有綠膿桿菌滋生問題。7.藍色:服用特定藥物而引起。美國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提到,遺傳性高血鈣、亞甲基藍藥物有可能造成尿液呈現藍色,以及一種色胺酸代謝異常所致的罕見疾病藍尿布症候群(Blue Diaper Syndrome)也可能造成藍色尿液。8.白色黏液狀:若男性經常排出白色黏液狀尿液,可能是患有前列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或淋病等疾病,應及早治療以免傳染性伴侶造成對方生殖器官相關炎症甚至影響受孕。9.紫色:又稱紫尿症候群,好發於長期使用導尿管與尿袋的臥床病患,容易合併泌尿道系統感染,可能伴有發燒、排尿疼痛、頻尿、急尿、夜尿等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10.深黃色:肝、膽發生病變,造成膽汁往尿道排出,有可能使尿液呈現深黃色,而食用大量胡蘿蔔、木瓜等食物或維生素B群也可能會影響尿液顏色。5方法維護泌尿道健康尿液顏色可反應出健康狀態,而尿液混濁可能與泌尿道感染、膀胱炎有關,脫水也可能引起,想要改善混濁尿液、維持泌尿道健康可參考以下5種方法。 1.良好的如廁習慣:憋尿可能會引起泌尿道感染、尿道狹窄與排尿困難、尿失禁等等問題,建議避免憋尿,如廁後確實擦拭清潔,女性小便後應由尿道口向肛門擦拭,避免來回擦,以免將細菌帶至泌尿道造成感染。 2.不穿過緊的褲子:尤其是天熱時,應避免穿著過於貼身的褲子,通風不良加上潮濕悶熱易使細菌滋生。 3.多吃含花青素食物:花青素與前花青素擁有抗氧化作用,可抵抗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黏附在尿道壁上並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降低細菌在泌尿道造成發炎機率、預防泌尿道感染,常見的花青素食物包含藍莓、蔓越莓、覆盆子、黑豆、葡萄、草莓等等。 4.多喝水:水喝不夠會使尿意中的毒素與廢物濃度增加,建議成人每天喝2000cc的水,有助於幫助細菌沖離泌尿道,以利廢物排出。 5.多吃含硫化合物食物:戴定恩醫師提到,多吃含硫化合物的食物,可幫助抑制泌尿道細菌生長複製,降低泌尿道感染,常見的含硫化物食物有5大類,包含辛香料(大蒜、蔥、韭菜等)、白菜類(大白菜、小白菜、菜心)、甘藍類(花椰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高麗菜)、芥菜類(芥菜、雪裡紅、大頭菜),以及蘿蔔類(青蘿蔔、白蘿蔔、紅心蘿蔔)。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郭綜合醫院、Cleveland Clinic、南投醫院、戴定恩醫師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9 焦點.長期照護
居家醫療 在家獲個人化照護
衛福部健保署推動居家整合計畫多年,提供具有可近性的全人醫療,減少病患及家屬就醫的舟車勞頓。不過,許多民眾及醫療人員,對於居家醫療卻相當陌生。居家醫療收案對象,以就醫不便的病患為主,由醫師評估進食、洗漱、行動等基本自理能力,滿分為100分,若未達60分,表示病患的依賴程度較高,即可申請居家訪視。其中又依病況分為三個階段:若病患僅需在家開藥為第一階段,病人有鼻胃管和導尿管需定期更換為第二階段,進入疾病末期及安寧病患則為第三階段,每年都需要重新評定。居家醫療可說是醫師到宅看診,除了要有健保卡外,也需考慮醫院到病患家的距離,以10公里為限,並由病患負擔醫護出訪的車資。在病患家中訪視時,會進行血壓、心跳、體溫的測量,並且討論病情、更換管路及調整用藥等,加上路況因素,訪視時間無法精準掌握,建議家屬在旁協助,預留大約半天的時間,耐心等待居家團隊訪視。訪視後醫師將回醫院開立藥單,若病況穩定,也可開立連續處方,每2至3個月訪視。萬事起頭難,家屬常不知道如何申請居家醫療的服務,建議可先到就近的醫院,掛號家庭醫學科門診,由醫師進行評估。首次看診時,記得準備好平時服用的藥單,並提供外院的診斷書或病歷摘要,便能更順利的安排、銜接居家醫療。願不能前來醫院的病患,都能在家中這個熟悉的環境,得到量身定做、整合式的個人化醫療。
-
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高齡攝護腺肥大治療新選擇 微創術式降低風險、復原加快
隨著年齡增加,在男性賀爾蒙的長期刺激下,攝護腺肥大常見於中老年男性。一名90歲老翁因攝護腺肥大導致從今年初需要到急診反覆導尿,從三月初開始必須帶著導尿管度日。他因擔憂全身麻醉手術的風險和本身屬於巨大攝護腺,意指體積超過300克,屬於手術困難案例,未接受手術治療,而是透過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日前該名老翁已移除尿管,並用大拇指對醫療團隊比了讚,表達對於症狀緩解的喜悅之情,現在他只需定期回診檢查,成功改善其晚年的生活品質。 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放射診斷科林俊宇醫師表示,攝護腺動脈是一條不太好找的血管,可透過術前電腦斷層的檢查,提早知道兩側攝護腺動脈的開口處以及走向,縮短術式時間,並降低長時間手術的風險。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是一種由介入放射科進行的新型術式,利用X光和電腦斷層對身體內部進行檢查,經左手虎口處微小的切口放置導管後,打入栓塞微球,阻斷攝護腺血流供應。林俊宇醫師更運用「遠端橈動脈鼻煙壺介入法」的經驗導入該術式,不從鼠蹊部而是從手的虎口處放置微創手術的導管,手術全程不須露出生殖器官,保護病人隱私,也讓「無法停用阿斯匹靈或是抗凝血藥物的患者」以及「因疾病造成血小板數值低下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選項。目前採用的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和開放性攝護腺切除均為創傷手術,手術效果確實能維持較長時間,但除了麻醉和手術本身的風險外,多數患者可能會出現逆行性射精的後遺症。而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是採用局部麻醉、無須放置尿管、復原時間短,多數患者術後可直接下床走動且可大幅降低逆行性射精的機率。但林俊宇醫師也提醒,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後,有3成患者會經歷暫時性的症狀惡化,並且大部分的患者會遇到術後尿道疼痛的問題,不過上述兩種情形會在兩周至一個月內緩解。林俊宇醫師表示,出現攝護腺肥大相關症狀如頻尿、夜尿、膀胱無法排空的感覺,當務之急是先至泌尿科作評估。造成這些症狀的病因很多,如果判定確實為攝護腺腫大造成,宜及早對症下藥方能戰勝疾病。
-
2023-12-16 焦點.元氣新聞
台大醫院研發「創新輪椅—防跌抗摔有一套」等3項專利,解決高齡病人住院問題
台灣人口高齡化,老老照顧時代已來臨,且國內雙薪家庭多,不少長者住院時無子女陪伴。台大醫院護理部觀察,高齡病人住院時常見被輪椅絆倒,家人倒尿袋時必須彎腰處理,以及本籍、外籍看護不知如何裝設導尿管等問題。根據上述,由護理師及醫院復健部、醫工部等部門合作,研發出「創新輪椅」、「易利鉤」、「高擬真兩性導尿管教育」3項取得專利的發明。「創新輪椅—防跌抗摔有一套」:自動煞車、踏板自動收合避免高齡病人受傷台大醫院護理長林美蓉表示,雖有醫院傳送人員協助,但因住院病人年齡愈來愈大,離開床位後必須盡早坐下,在無人扶住輪椅,且傳統輪椅無煞車的情況下,容易因此摔傷跌倒;病人起身時,則容易忘記翻起輪椅腳踏板而遭絆倒。台大醫院研發團隊研發的「創新輪椅—防跌抗摔有一套」兼具自動煞車、踏板自動收合功能,目前已於全院1200台輪椅裝上,至今未在發生因踏板未翻起而絆倒事件。台大醫院護理督導高秀娥也是台大護理部創新育成負責人。她表示,醫院護理人員利用下班時間進行研究,並參與創新研發課程,學習相關概念,研發過程耗時至少一年才完成。以踏板翻折功能為例,看似單純,但翻折速度不能太快、力道不能太大,否則恐會傷及病人,光是測試不同鬆緊度的彈簧,就花了不少時間。「創新輪椅—防跌抗摔有一套」:「360度旋轉高度調控掛鈎」:幫照護者解決病人管線多而易纏繞的問題台大醫院護理師亦於照護過程中發現點滴架、引流袋掛鉤有諸多不便之處。台大醫院護理師鄧秋蓮表示,點滴架的掛勾數量不足,有時床邊空間被儀器佔滿,護理師在掛點滴時面臨困難;引流袋掛鈎位置過低,增加照顧者倒尿困難度及尿袋觸地感染的風險;活動點滴架的萬向輪邊推邊轉,尿袋亦隨著纏繞,使管路長度變短,造成病友行走不易、跌倒與管路拉扯風險。護理師結合醫學工程師共同研發「360度旋轉高度調控掛鈎」,創意發想來自「360度旋轉衣架」,讓掛鈎變成能360度旋轉、上下調整高度等,解決管線纏繞的問題,提升病人移動時的安全,也幫助高齡照顧者減輕負擔。除可用於臨床外,此項發明亦可用於居家照護,或用於掛置廚房用具等生活用途。「順暢滴掛助手Easy Go」:「高擬真導尿模具」:具有多國語音,幫助主要照顧者學習導尿技術以及沖洗陰部不少住院病人有裝設導尿管、導流管的需求。高秀娥表示,導尿雖然常見但充滿風險,若操作不慎恐倒置感染、出血、尿道損傷等併發症。台大醫院跨部門團隊研發的一項「高擬真導尿模具」,其大小較傳統教具小,便於攜帶或在醫院以外的場域使用,搭載包含印尼語等不同語言,能夠幫助病人主要照顧者學習導尿技術以及沖洗陰部。該模具採3D列印技術印製,且能以磁吸方式替換兩性泌尿器官,搭載語音警示功能,有效避免操作中的差錯。模具更引入球窩關節,模擬髖關節的開合動作,使其更貼近真實人體結構,亦提供QR code連結技術網站,提供完整的操作指引。「身歷其境導尿教具」:
-
2023-11-28 醫療.泌尿腎臟
為何冬天是男性攝護腺最常出問題的季節?泌尿醫教4招助預防
台灣在90年代中期人口轉型,開始迅速老化,到今年已經有許多城市已經提早進入了所謂超高齡化社會,許多老年族群的健康議題也開始深受大家的關注。那爲什麽攝護腺肥大又稱【長壽病】呢?攝護腺肥大好發於冬天又從何依據?我們又該如何去預防它?攝護腺(prostate)又稱前列腺,是男性獨有的器官,如核桃大小,長在膀胱的下方,提供給精子養份,所分泌的攝護腺液是精液的一部分,與男性的生殖系統息息相關。但多數男性過了生育期往往就忽略了這個特別的器官,直到「它」用病症來刷存在感。攝護腺肥大會對人體造成什麽影響?人體的泌尿系統就是透過腎臟過濾再將人體内的代謝廢物通過尿液排出體外,攝護腺肥大則會造成膀胱工作加重,讓膀胱又累又敏感,一點點刺激就會想排尿,當逼尿肌因此增生肥厚到造成膀胱的收縮力下降,導致膀胱裏的尿液排不幹淨,甚至完全尿不出來,那尿液日積月纍成爲細菌的繁殖地,嚴重的甚至會逆流到波及腎臟。攝護腺腫大,因為根據臨床病例統計,50歲以上的男性有5成的人攝護腺肥大,年紀愈長、攝護腺肥大的比例愈高,因此又有「男人長壽病」之稱。攝護腺肥大好發於冬天又從何依據?爲什麽會説冬天是攝護腺肥大最常出現的季節?有人【補冬】會吃一些麻油鷄、薑母鴨等含酒精的美食來補冬,那這些吃下去的東西可能就會誘發你的攝護腺更加的腫脹、尿不乾净甚至發炎。除此之外,冬天也是流行感冒好發的季節,那難免會流鼻水甚至堵塞很不舒服就需要尋求感冒藥的協助,但其實感冒藥的副作用也會導致膀胱無力,進而導致攝護腺堵塞得更嚴重。除此之外還有下幾種情境也會導致加劇攝護腺肥大:1.冬天不太容易出汗,多數人也因此少喝水、少排尿,減少排尿量。2.半夜感受到尿意,但入冬後因爲貪戀暖暖的被窩,强忍著不上厠所。3.無塵室的工程師或趕路的司機爲了省時省事,在路上選擇憋尿。目前有那些解決攝護腺肥大的方法?1.追蹤觀察定期到泌尿科作攝護腺檢查。若只是初期的攝護腺肥大,可以用藥物治療,頻尿夜尿的患者要減少睡前喝水量、減少攝取咖啡因。若效果不佳,則采取進一步治療。2.藥物治療前中期的症狀可以透過藥物減低攝護腺體中平滑肌的强度,減少對尿道的壓力,除此之外,也可以減少男性荷爾蒙產生,使前列腺實質萎縮。3.内視鏡電燒刮除術屬於傳統手術的一種,手術成效良好,但因較具侵襲性、恢復期較長,而且有顯著的傷口等缺點,現幾乎已被完全取代。4.經尿道攝護腺鈥雷射剜除手術取代傳統手術方法,目的是希望達到類似經尿道刮除手術之效果,但會以較減少傷口流血,產生較少的副作用、危險性、縮短住院天數及治療後導尿管放置時間。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如何通過習慣的改變將攝護腺肥大拒之門外呢?1.飲食建議:平常可以多吃保護攝護腺的營養素,如鋅、維他命C、維他命E、硒、大豆、南瓜子、番茄血紅素,日常宜采清淡、低脂且高纖飲食。禁忌:盡量避免攝取高蛋白、高油脂、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含咖啡因、酒精等食品)、抽烟等。2.運動久坐不動容易造成攝護腺的壓迫,應每天保持適量運動,幫助全身代謝及肌肉收縮,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亦能維護攝護腺健康。3.規律的性生活攝護腺主要功能為產出攝護腺液、保護精子,平均3天即達到飽和儲存量,若長期未排除,容易導致攝護腺結石或發炎等不適感,亦增加攝護腺肥大的可能性;規律的性生活可適當排出分泌物,有助於攝護腺的健康。4.定期到泌尿科做攝護腺檢查若只是初期的攝護腺肥大,可以透過藥物治療,要是頻尿、夜尿的患者要減少睡前喝水量、減少攝取咖啡因的攝取。【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賢祥醫師】冬天,是男性攝護腺最常出問題的季節?解泌高手教你4招如何將攝護腺肥大拒之門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人生有幾歷?學歷、經歷、病歷…
幾位老友相聚,交換人生經驗。醫師:「人生有三歷!」律師:「我才兩粒,你怎麼會有三粒?難不成,醫師三粒才正常?」醫師:「年輕拚學歷,中年拚經歷!」律師:「這也才兩粒,我們律師也是一樣兩粒啊,而且律師跟你們醫師一樣愈老愈有經驗愈值錢!」醫師:「我們醫師要常看病人的病歷,年紀愈大,病歷愈厚,通常…」風水師說話了:「對啊,病歷愈厚的,就要早點看黃曆啊!生不逢時,死也要看看個吉時吉日啊!」其實也對,人生應該有四歷。古人說:「未知生,焉知死?」一般人只想到年輕時好好讀書拚個好學歷,好找工作,找工作也要能找到好公司,拚到好職位,「經歷」有了,從此豐衣足食,家庭幸福美滿,從此王子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上面是童話故事,事實上只描述了人生前半段,人生最困苦的日子,事實上是在後半段的老病死。隨著歲月的成長,人變老,人體老化,中年以後各種毛病相繼出現,例如年輕時大魚大肉,生活習慣不正常,中年以後很容易罹患三高症—即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此時有人開始看醫師吃藥,病歷慢慢變厚,藥愈吃愈多,40歲開始吃4粒、50歲吃5粒、70歲吃7粒…。及至老了,各種腦血管、心血管毛病及癌症相繼出現,如果得了這些病,病歷一下子就厚起來了,此時診間相見就是比誰的病歷厚了。如果平常有定期看醫師、定期服藥,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可以及早治療控制,癌症也可以早期發現,雖然病歷厚,但是慢慢堆積而厚的,通常都可以及時救回來,又如有了B、C肝,不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也不定期做超音波,等到肚子大了起來,人瘦了下去,趕快求醫,此時通常醫治困難,病歷也是突然變很厚,通常是不祥之兆。此時鼻胃管、中心靜脈導管、氧氣管、導尿管,人體有洞的地方插滿管,病人辛苦、家屬也心酸。如果醫治困難,回天乏術或為了避免痛苦,採安寧療法,這時只能找人看「黃曆」,找良辰吉日,歸天去了!這就是人生,但如果知道人生不只有兩歷,而是有四歷,「『歷歷』皆辛苦」,尤其最後兩歷,在拚學歷與經歷後,好好注意健康,四歷兼顧,人生即使不是彩色的也很完美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9-27 醫療.泌尿腎臟
長期攝護腺肥大忍到差點洗腎 醫師告訴你為何要及早治療
80歲阿伯因腹痛急診,檢查發現下腹部鼓起像山,緊急放置導尿管竟導出1000cc尿液,腎功能很差,快要洗腎了。原來阿伯因行動不便,對於攝護腺肥大導致排尿障礙一直隱忍,覺得可尿出就好,直到快腎衰竭才治療。在導尿管放置兩周後,腎功能才恢復,後來接受攝護腺雷射切除手術,才擺脫導尿管正常排尿。長者常見有攝護腺肥大問題,攝護腺組織會阻擋膀胱出口,長期會導致頻尿、急尿、夜尿等症狀。到後期攝護腺體積更大,膀胱已無力將尿擠出,會出現排尿困難、尿不乾淨、久站才能尿出,拖太久膀胱會功能退化,造成感染、腎功能受損、血尿、膀胱結石或憩室等併發症,這時即使開刀切除攝護腺,但膀胱及腎功能可能回不去。早期攝護腺肥大症狀輕,可藥物治療,常見藥物包含甲型阻斷劑和5α還原酶抑制劑。甲型阻斷劑可放鬆平滑肌,讓尿道擴大,很快改善排尿障礙,但有降血壓及逆行性射精副作用,可能導致頭暈、摔跤風險,屬「治標」治療;5α還原酶抑制劑藉由降低男性荷爾蒙作用,讓攝護腺體積縮小,逐漸改善攝護腺阻塞情形,屬「治本」治療,但需數個月至一年以上治療才會見效,也會影響性功能。因此有醫師會選擇合併兩種藥物治療,既治標又治本。當攝護腺體積已非常大,或有併發症,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應採手術治療。傳統的經尿道內視鏡電刀切除有健保給付,卻可能有出血、水中毒、逆行性射精等併發症;攝護腺雷射手術可降低出血及水中毒的風險,快速清除多餘的攝護腺,取下的標本也能病理化驗,是成熟的治療方式。其他有水蒸氣消融手術或攝護腺動脈栓塞治療,是利用水蒸氣的高溫或血管攝影注入微粒球,導致攝護腺組織自行壞死脫落,但壞死範圍不易預估,也可能導致疼痛、感染、血尿,甚至剝落的組織阻塞尿道,常需數個月後才完全脫落,症狀才慢慢解除。這類治療方式簡單,對於身體狀況不好,無法接受麻醉及手術的患者,是不錯的治療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1 醫療.泌尿腎臟
黃子佼2萬字貼文自曝插尿管導致2後遺症 泌尿醫分析原因
藝人黃子佼在性騷案爆發、自傷送醫後昨重開臉書、貼出長達2萬字的貼文。文中提到,在醫院時自己被插了許多管線,再穿尿布、插導尿管後,第十二天頻尿、排不出尿的情況才消失。醫師表示,導尿管多用於出血量大或時間長的手術,短期使用不會有嚴重後遺症,長期使用則可能造成尿道感染、頻尿等狀況。黃子佼送醫插了很多管線 排尿靠眾人幫忙黃子佼貼文透露,事發就醫當天,有被縫合傷口的疼痛給間歇痛醒,接著耳邊響起救護車警笛聲,到了傍晚才真正醒來,「但還沒有恢復說話能力與思考的速度,行動也緩慢。」、「在醫院,我身上插了很多不知道是什麼器材的管線,讓本來就全身無力的我更加動彈不得。」另據他的妻子孟耿如轉述說法,其中包括「眾人幫忙排尿」。黃子佼2後遺症可能原因黃子佼提到,自己出現長達10多天頻尿、排不出尿並存著狀況。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系副系主任陳煜表示,頻尿常見原因包括膀胱過動症、感染、情緒緊張等;排不出尿多出現在男性病患,因尿道狹窄、年紀大導致攝護腺肥大、中風、脊椎受傷、糖尿病導致膀胱功能受影響等,都是可能原因,嚴重時也會使用輸尿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膀胱過動症.疾病百科/攝護腺肥大導尿管 長期使用才會產生後遺症陳煜說,臨床上需要使用導尿管的原因包括手術時間長或有出血風險的大手術,除了讓手術期間患者能夠正常排尿,也可進行每小時尿量監控;頻尿的情況一般來說不會用到導尿管。陳煜也說,導尿管若短期用於導尿,通常是因手術等原因不得不放,移除後通常沒有太多後遺症;若長期放置輸尿管,則可能造成尿道感染、發炎導致的尿道狹窄以及頻尿等狀況。且因放置輸尿管期間,稍有尿液就會被排出,膀胱長時間沒有漲尿,也會造成膀胱收縮能力降低的狀況。
-
2023-06-24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李伯璋罹癌摘掉單顆腎!從救人醫師變病患,站在病友立場心繫健保改革
執醫43年,開過數千台刀、照顧過上千位腎臟移植病人,國內推動器官捐贈移植的權威、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這麼一天,因罹患腎臟癌躺在手術台上,由年輕一代的外科醫師切除一顆腎臟。排尿不順 發現腎臟長腫瘤李伯璋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四年前,出現頻尿、夜尿、排尿不順等老男人特有困擾的攝護腺肥大,在泌尿科醫師小兒子的評估下,開始服用藥物,但在一個例假日,他由台南家裡準備搭乘傍晚高鐵回台北上班,出發前,突然完全無法排尿,膀胱發脹疼痛,在成大醫院擔任外科醫師的大兒子立刻安排急診及尋求協助,做完緊急導尿後,解決了燃眉之急。除了排尿障礙,當時李伯璋也覺得排便不順,大兒子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攝護腺、大腸直腸均沒問題,但左側腎臟靠近腎門處卻有一顆近一公分腫瘤,沒做切片無法斷定是惡性腫瘤。臨床經驗研判為腎癌,由於腫瘤長在腎臟腎門位置,靠近腎動脈與腎靜脈,若單獨切除腫瘤,手術出血風險高。李伯璋與長子討論後,為求安全,最後選擇在小兒子服務醫院由高醫泌尿科團隊執刀,拿掉整顆腎臟。手術過程順利,李伯璋開玩笑地說,自己執醫操刀超過40年,剖腹手術已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累積切除了1000多顆活體捐贈或大愛捐贈腎臟,從沒想過自己腎臟也會被其他醫師切除。術後住院五天,都由小兒子當特別護理人員照料,李伯璋表示,那幾天兒子請假沒開刀,除了查房、門診外,穿著白袍出入病房,夜裡也在旁睡覺守護。出院時,就有其他病患家屬好奇打探著,「這個病房病人背景一定很特殊,或是很有錢,不然怎麼有辦法讓醫師當24小時看護?」持續服藥 改善攝護腺肥大在解決腎癌危機前,李伯璋仍須處理惱人的尿尿困境,是否也要開刀處理攝護腺肥大?聽小兒子建議,他裝上有開關設計的導尿管,持續服用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回健保署上班時,如感覺膀胱發脹,就至廁所手動開關解尿,打開導管塞子,排出尿液。治療過程中,周末回台南時,小兒子從高雄回家幫忙拔除尿管,看看能否自己排尿,如果不行,就重置導尿管。李伯璋表示,孩子放置導尿管技術很好,不覺疼痛,在第四次拔除尿管後,搭配藥物療效,終於順利排尿,脫離非開刀不可的無奈,至今三年多,仍規律用藥。李伯璋說,治療攝護腺肥大時,常與孩子討論,也想著如何當一個好病人?因藥物療效無法短期見效,可能必須花上一段時間。當時小兒子無奈地表示,許多患者欠缺耐心,吃藥一、兩個星期,拔除尿管,仍無法順利排尿,就不想再試,而要求外科手術,或自費使用綠光雷射汽化術。部分攝護腺肥大病患需透過手術解決問題,但後遺症難料,李伯璋表示,自己當病人時,總是抱持著「能夠不開刀,才是最好」態度,耐心治療,事實證明,簡單療程也能發揮效果。正因深刻感受排尿不便的治療之苦,提醒孩子要站在病友立場,研擬最佳治療策略。兒子照護 感受親情的溫暖術後將近四年,對李伯璋來說,能早期確診得腎癌,相當幸運。他表示,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手術過後,更看透人生無常,不管老天如何安排,均應正面勇敢面對,快樂地過每一天。首次從救人的醫師變成病患,還是由兩名兒子照顧,李伯璋感受親情的溫暖,尤其是擔任泌尿科主治醫師的小兒子,手勁輕巧,導尿技術純熟,絲毫沒讓他覺得疼痛。住院期間,李伯璋親身看到臨床醫護人員的辛勞,但健保支付點數卻相對偏少。尤其加護病房專科護理師,除了餵藥、觀察生理訊息,還需幫病人翻身拍痰,費時費力;呼吸治療師為了讓患者盡快恢復呼吸功能,降低合併症產生,工作忙碌,但健保支付點數卻偏低。回到健保署後,李伯璋與同仁討論此事,認為相關護理師的照護給付與實際付出應該務實檢討。歷經切腎手術後,李伯璋加速健保改革力道,讓醫療人員有合理醫療給付的快樂工作環境下,台灣民眾才能享受優質醫療環境。藉由門急診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政策,降低不必要使用藥物在總額占比,落實分級醫療,讓健保永續經營。李伯璋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雙和醫院顧問醫師●年齡:69歲●罹患疾病:攝護腺肥大、腎癌●發病時間:2019年65歲時●症狀:早期腎癌尚未擴散,無症狀●治療方式:手術切除- 整顆腎臟,持續追蹤●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人沒辦法選擇不生病,應正向勇敢面對疾病,信任醫療團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當醫療人員成為家屬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護、家屬、習醫者對生命末期的體驗」。一位專科護理師敘述自己的母親在生命末期的遭遇以及自己與醫療團隊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的經驗。一位熱心醫學教育的安寧療護專科醫師敘述如何處理這種困難的臨床情境,同時也分享他如何幫忙習醫者在臨床實習階段參加病人的照護,成為有經驗的醫師。一位資深安寧療護專科醫師在詳讀這兩篇文章後,分享他個人對生命末期的照護心得,並說出「病人、家屬與各科醫療團隊,就像合作無間的交響樂團,讓病人的人生樂章,可以畫下完美的休止符。」去年12月26號上午,我在醫院上班,才剛看完病人所有的檢驗數據,手機裡line的家庭群組突然湧進大量的訊息。點開看後才知道母親已經病危,我趕緊搭高鐵趕回台中。到了醫院之後才知道,原本因末期腎病住過一次安寧病房且接受安寧居家照顧的母親,因呼吸心跳突然改變,陪同的家人一時心慌而叫了救護車。在救護車上心跳慢到29下,也量不到血壓,到院時心跳已經停止。混亂中,已經簽署DNR的家母接受了心肺復甦術及插管。當我趕到急診時,看著母親的氣管內管隨著呼吸器的起伏,帶血的氣泡在內管及嘴角移動,我的心裡感到非常的難過。經過家人的討論後,我們決定撤除媽媽的呼吸器。急診的醫護團隊聽到我們用醫療專業術語表達我們要withdraw ventilator(撤除呼吸器)的要求,他們嚇了一跳,也急忙解釋說當初是陪同的家屬說要急救所以才進行插管。我跟他們說沒關係,但是我們希望可以緊急會診安寧團隊並撤除維生醫療。急診團隊也很幫忙,同意了我們的要求。因為急診的隔壁床剛好也在急救,我看他們實在太忙了,就幫忙媽媽把嘴角及口裡的血水抽吸乾淨,把她的臉擦乾淨,還幫她上了面霜,媽媽的臉整個亮起來了。當時我們跟媽媽說,媽媽妳放心,我們會幫妳拔管的,會達到妳之前跟我們交代的心願。這個時候本來不會動的媽媽突然掙扎起來,我的心裡十分難過。我想起到急診看到媽媽被放上呼吸器那一剎那,感覺很不真實、像在演安寧的教育影片,覺得這件事情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之前媽媽在安寧病房住的時候不是已經開過家庭會議了嗎?因為心情真的很難過,我也忍不住大哭起來。後來,安寧的共照個管師先過來,她告訴我已經聯絡醫師過來,但上次照顧媽媽的主治醫師可能另有工作,所以是我沒見過的黃醫師(阿葆醫師)過來。黃醫師過來的時候,首先我是感受到他的熱誠。他帶了劈哩啪啦一堆的團隊,還有好幾位醫學生,我想應該是PGY醫師或是實習醫學生。過來的時候,感覺他很像是很久沒見的老朋友,跟我們打招呼。他首先問候哥哥(因為他以前在中山附醫實習過),接著他也問候到我,可能之前在安寧住院的時候我們已開過家庭會議,他可能因此知道我是專科護理師。黃醫師有提到當天已經有三床的入院病人,我知道這時我們入院一定會為難安寧團隊。但急診紛亂的氛圍,我怎麼能夠在這裡讓媽媽好好的善終呢?這是我能為媽媽做的最後一件事。阿葆醫師與團隊也很好,見面沒多久他就明確表達可以讓媽媽上去病房撤除呼吸器。因為我自己是醫護人員,平常與其他團隊合作時,我喜歡觀察團隊與家屬的站位、角色與氛圍。只是這次我變成了家屬;我一邊表達我的訴求,一邊觀察眼前的團隊。原本我們跟醫院的團隊之間,彷彿有楚河漢界的一條線,但黃醫師用他的熱忱打動了我們,讓我們的警戒能夠放鬆下來。我也注意到剛到急診時,醫學生們眼神裡帶有緊張與畏懼,站的遠遠的觀察著他們的老師與家屬的互動。這種感覺蠻微妙的,我想可能對實習醫學生及PGY醫師而言,他們也是第一次面臨這樣比較特別的場面吧!阿葆醫師檢查評估了母親的狀況並跟我們討論之後,決定讓媽媽帶著呼吸器到安寧病房,在病房執行呼吸器的撤除。之後呼吸治療師、護理師等團隊成員協助我們轉送媽媽到安寧病房。上去病房之後,黃醫師又帶著這群團隊過來,這一次我感覺他帶的PGY醫師、醫學生與他的距離又更近了,幾乎只有一步的距離。他們帶著信賴與熱忱的眼神,觀察黃醫師在跟家屬說什麼?我們討論之後,決定讓團隊幫媽媽清潔整理並做完前置準備工作後,在下午四點幫媽媽撤除呼吸器。我覺得最感動的是,在這段期間,護理團隊很細膩的幫著我們一起為媽媽翻身、清潔身體,及細心的幫每個傷口換藥。雖然當中也有一些小插曲,例如foley(導尿管)、NG(鼻胃管)剛開始沒能馬上移除,後來黃醫師在下班後還過來,並支持我的決定,確保這些管路都被移除。在短短的住院過程,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媽媽的尊嚴有被護理團隊維護了,很謝謝他們。在整個過程,我很謝謝阿葆醫師,他做了很多的溝通,發揮了最高的安寧照顧精神!他所帶的醫學生,從急診、剛入病房、到最後撤除管路過程當中,他們看著他的眼神是有光的——就覺得說,老師很棒,能夠把病人的善終做到最完美的境界。母親是何其的有福氣,我才可以遇到這麼美好的團隊,我真的是衷心的感謝。也感謝阿葆醫師在整個互動過程讓我看到醫學人文的可貴,也希望阿葆醫師帶的團隊、帶的學生能繼續把這樣的精神傳承下去,因為醫學教育就是一個傳承,希望阿葆醫師的大手拉著醫療團隊以及醫學生的小手,一起把安寧做的更美,祝福你們,謝謝你們的幫忙,新年快樂!
-
2023-02-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新曆年第一天去看一位老阿嬤:90多歲臥床在家,意識不清,家屬很焦慮。病人原先就臥床、意識沒有很好,心臟跟肺臟也不好,上週腳紅腫體溫上升,蜂窩性組織炎才剛治療好出院。不幸身體繼續衰退,現在意識不清、吃不下,要不要再次送醫呢?這是台灣醫療常見的現象。病人反覆送醫,最後停止在某一次的住院。醫學很多莫可奈何醫學的進步,產生很多奇蹟,很多過去無法治癒的疾病都被我們治癒了。但是對90多歲多重器官衰竭的老人,醫學至今莫可奈何,舉幾個常見的例子說明。抗生素造成消化不良病人感染使用抗生素,感染好了卻產生腹瀉,某種腹瀉又要使用另一種抗生素來治療腹瀉。病人因腹瀉消化不良導致身體更虛弱。鼻胃管導致雙手約束不得下床病人身體虛弱、吃不下,只好放入鼻胃管強迫灌食,病人放了鼻胃管很不舒服掙扎要拔除鼻胃管,不得已只好將其雙手綁起來。綁起來卻又導致病人心情更差,鬧脾氣,醫師不得已只好使用鎮定劑。用了鎮定劑之後不會掙扎了,卻又昏昏沉沉。綁在床上用鎮定劑沒有下床的結果是病人開始出現解尿困難。長期置放導尿管導致泌尿道感染病人尿不出來,只好放導尿管,尿順利解出來了,但是尿管放久了膀胱功能退化,無法自行解尿,只好長期放置導尿管。長期放置導尿管,導致泌尿道感染,感染只好再次使用抗生素。救了心臟壞了腎臟、救了肺臟又壞了心臟另外病人心臟衰竭、腳水腫,使用利尿劑治療後心臟衰竭改善了,但是使用利尿劑後腎功能卻不幸變差。病人肺部不好,呼吸很喘,使用氣管擴張劑讓呼吸改善,但是卻造成心跳加快,讓原先心臟衰竭再次惡化。治療好A產生了B,治療好B產生C在醫院,治療這些多重器官衰竭的老人,常常治療好了「問題A」,又產生了「問題B」,治療好了「問題B」又產生了「問題C」,當終於治療好了「問題C」後,「問題A跟B」再次出現外,又產生「問題D」與「問題E」。除了無限循環,還有愈來愈多新的問題要處理。同樣的蜂窩性組織炎,70歲的時候可以治好,80歲的時候也可以治好,但是到了90多歲時,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全身各個器官已經很勉強在維持運作,一個感染就再也撐不住了。30年老車沒辦法修:可以接受;90多年的身體:含淚也得修一台開了30多年的老車拿去車廠維修,車廠師傅看了看老實說:「這台車很難修,維修成本很高,修了不久還是會壞……」顧客聽聽通常可以接受,不修就算了。一個用了90多年的身體,大腦、心臟、肺臟、腎臟,各個器官都衰退了,醫師看了看心裡想:「要勉強修,老實說很困難」卻不敢說不能修。家屬心裡也明白有困難,但是含著眼淚也不得不修。含淚也得修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很多,在安寧緩和醫療的觀念推廣之後,家屬慢慢能接受安寧的觀念。也就是末期疾病不可逆轉時選擇緩和醫療,大家慢慢已經可以接受。但是末期疾病的定義,除了癌症末期以外,非癌的末期,不同的醫師在判斷上都可能不盡相同,家屬更不用說了,選擇不積極治療的很少。「我媽媽之前身體都好好的,現在年紀大器官退化了,這樣是末期嗎?上次治療好了,這次希望也可以先治療好……」不送醫治療,先不論家人親戚的眼光,自己都覺得很不孝。也沒辦法接受親人可能短時間內即將離去的事實。我的阿嬤如果重新選擇,要不要治療?去年過年,我不經意的跟父親提起我那位逝世多年的阿嬤、他的母親。90多歲嚴重失智長期臥床但沒有任何癌症,逝世前反覆感染住院,放鼻胃管、尿管,雙手約束,打抗生素。跟常見臥床感染的病人一樣,經歷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對於是否繼續治療,該如何是好,長輩們當時不知所措...,我那年是台大內科第一年住院醫師,家人只有我是內科醫師,雖然我還很菜但是醫院已經看很多了。長輩們想聽聽我的想法。我當時主張:「不要再積極治療了,那不會好的。身上各種點滴管子拔一拔回家休息,至少先舒舒服服洗個澡吧!」現場有人贊同、有人沉默,氣氛很沉重,父親沒有說我錯,但是最後仍然繼續住院,直到她斷氣的那一刻。「如果有機會再選擇一次,你還會繼續治療嗎?」我看著我父親。「唉,不要再治療了!」多年後父親緩緩對我說。人生彷彿環島列車人生彷彿搭上台鐵的環島列車,從台北出發慢慢開,不論是走山線、走海線、走花東,不論看見多少美麗的風景,走了一圈之後終究要下車,回到最初的起點。這幾年在醫院或是在家裡,經歷了許多家人至親的生離死別,對家屬的感受,我才開始有一些些同理,我的心也變得柔軟許多。遺憾的可以圓滿,離散的可以團圓我相信人世間多少的苦難,其實都是短暫的。其中長存著有信、有望、有愛,只要願意相信、保持盼望,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
-
2022-11-01 醫療.泌尿腎臟
卜學亮陳年舊疾 尿路結石痛起來要人命!醫解析不同位置結石症狀差異
據《CTWANT》報導,以《超級星期天》〈超級任務〉走紅的藝人卜學亮(阿亮)多年來一直被「尿路結石」所困擾,阿亮說結石發作很痛,最怕工作到一半突然痛起來。他表示因為個人體質關係,常會有結石產生在身體內,先前就已做過2次碎石手術,前陣子又再次做體外碎石,才終於解決這個陳年問題。尿路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尿路結石是尿液中的結晶物質集結成的塊狀物,依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好發30~50歲的族群,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8年因泌尿道結石就醫患者多達28萬餘人,男性遠高於女性。(看詳細/疾病百科「尿路結石」)小於0.5公分結石,只要多喝水,有機會隨著尿液自行排出;小於2公分的結石則可考慮體外震波碎石術;大於2公分的結石則以手術方式清除。根據結石所在位置的不同,處理的方式也各異。在台灣做最多的是就是體外震波碎石術。結石依不同位置 症狀也有差異而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腎結石患者不太會有疼痛感,除非病況惡化至發炎程度。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膀胱結石則好發於攝護腺肥大、脊椎開過刀、脊神經受損、臥床、使用導尿管尿等長期解尿困難的族群,當結石正好卡在膀胱和尿道連接處,可能有排尿困難、中斷等症狀。有尿道結石者,尿道疼痛、血尿症狀更明顯,且會排尿不順、尿流變細等。5招預防尿路結石醫師建議以下幾點預防結石發作與復發:1、多喝水,每日至少喝2000㏄的水;少喝啤酒、濃茶、濃咖啡等。2、維持足夠的尿量,不要憋尿。3、少吃或避免一次吃太多草酸、鈣質或尿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腐、牛奶、紅肉、菠菜、豆芽菜、沙丁魚等。4、保持適度的運動。5、曾經有結石者要定期追蹤。
-
2022-10-15 失智.失智資源
健保署研擬擴大失智藥處方權限 讓患者就近領藥
隨著人口老化,台灣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為了提高醫療及照護品質,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將在經費許可下,放寬藥物適應症,並准許家醫科醫師開立相關處方用藥,讓患者更易取得藥物。 李伯璋表示,目前治療失智症藥物費用昂貴,因此,僅限於神經科、精神科等醫師可開立處方藥物,許多偏遠地區醫療院所並未設立兩大科門診,患者及家屬必須長途搭車就醫,才能取得藥物。健保署歡迎神經內科、精神科等專科醫師、AI人工智慧業者、以及各大醫學研究機構提出申請計畫案,多多利用健保大數據資料,研發更精準的預測及診斷系統,造福更多病友,透過腦部構造影像判讀,有機會提早確診,預估病情發展。例如,學界透過健保資料庫可瞭解失智症人口全貌,包括,各縣市失智人口分布,以及相關致病的危險因子。而產業界則能運用學界醫界研究報告,提供失智症患者及家庭相關服務,共同打造友善環境。 在政府擬定國家重要公衛政策時,健保大數據總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數據分析,提供即時政策反饋,李伯璋表示,在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上也是如此,透過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等高階影像資料庫,除了建立失智診斷系統,還可精準估算出失智人口。 衛福部推估台灣地區失智症盛行率,預估到了2025年,失智人數約為30萬人,但健保署2021年大數據卻顯示,全國已有29.7萬名失智症接受治療,盛行率與就醫人數幾乎一致,這在公衛流病研究領域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對此,李伯璋表示,健保在失智症診斷上定義明確,在主診斷及次診斷均有一定的代碼,相當嚴謹,因此,能夠準確地統計接受治療的失智患者人數。 至於依照盛行率所推估出失智人口,與實際就醫的失智患者人數相去不遠,李伯璋認為,這應該是愈來愈多民眾對於失智症有正確認知,一旦長輩記憶力、認知功能變差,能主動陪同就醫。 不過,兩者差距甚小的實際原因,仍須進一步探究,是否也可能是現行失智症盛行率被低估了,以致於國內失智患者確診率竟可接近百分之百。 衛福部針對失智症擬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也納入國家重大政策,李伯璋表示,如能更精準地推估未來失智症人口,就可建構更完整的預防及醫療體系,打造醫療照護網絡。 例如,在全民健保「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中,就給付「失智症門診照護家庭諮詢費用」,110年提供9114名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使用,在111年上半年度,就有5389名失智症患者及家庭使用。 此外,在健保署「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中,針對重度以上失智患者等因疾病特性外出就醫不便患者提供居家醫療照護服務,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等醫事人員視訪,給予診療、藥物,以及尿管護理、氣切護理、留置導尿管及鼻胃管等特殊照護等。(健保署關心您 廣告)
-
2022-09-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真心相待,有愛無礙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視病如親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遇到不會有感覺,遇到時有時會措手不及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人猝不及防,文中提及的脊髓損傷即是如此,意外導致了病人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在青壯年時期更帶來巨大的影響,對於本人及家庭而言,嚴重的生理及心理衝擊及調適,是一段艱鉅的漫漫長路。我們共同企盼在這段路途不是踽踽獨行,而能有良好的團隊支持與協助,在過程中彼此以互相同理體諒的真心相待,成為寒冬夜裡溫暖的一盞明燈,讓愛共同克服障礙。個案無助感,同理是良方文中所述的個案在40年前發生也正是青壯年階段,無論在醫療、照護或復健方面,勢必面對極大的困境,面對受傷後下半身癱瘓及活動受限制,打亂原有的生活步調,甚至擊碎人生美好的理想及夢想。看著個案本身的情緒低落、心理的無助和無望感,家屬常是心焦、心痛不捨,卻也愛莫能助地一同陷入困境;此時更需要專業醫療團隊成員以同理陪伴傾聽,引導個案及家屬共同抒發情緒,面對其下半身癱瘓的事實,學習與他共存,鼓勵參與自我照顧的活動等,給予支持及鼓勵,協助個案能盡早重返社會及家庭。文中個案不僅在急性期得到當下最好的手術醫療,後續也獲得連續性完整的復健及居家照護,家屬對醫護團隊「視病如親」的真情感謝,彼此的真心相待,顯現醫病和諧關係的正面效果。全人全程關懷照護,重拾信心活出意義從護理的角度,我們以全人護理(Holistic Nursing)的理念,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各方面需要的醫療照護;從心理層面,予以病人甚至主要照顧者(家屬)心理情緒上的支持。如:以正向支持的態度,用手拍拍肩膀緩和情緒,並協助個案覺察自己有進步的部分,如你的手可以拿水喝,進步了,很棒!讓個案感到希望,給予正向回饋,使他感到受尊重,建立信任關係。某醫學中心的脊髓損傷復健病房,一組醫護人員利用休假時間,帶領及陪伴能坐輪椅的一群病人,到淡水一日遊,可說是工程浩大,挑戰不可能但卻是自我期許的任務,只為讓病人調劑身心,增進重回社會的信心,做好全程照護的萬全準備,如:事先勘查路線、捷運站無障礙廁所,備妥導尿包,為需定時單次導尿的病人使用,他們內心散發的愛,付諸行動的堅持令病人及家屬感動不已。接著,關懷追蹤治療成功回到社會角色的五位個案,分布在台灣五個縣市,一一到府訪問拍攝其回首來時路,剪輯製作衛教影片,特別讓新病人了解疾病治療有如披荊斬莿,艱辛漫長,但終有成功的一天,激發病人勇往直前,鬥志昂揚。關懷和照護密不可分,關懷照護是一種人性的本質,為感情自然表達的方式,經互動深入了解個案的需求,提供全人整體性的照護。個案家屬提到復健醫師、家醫科醫師及護理師,提供「貼心的照護,照護跟互動真的猶如親人般的相處」,我相信他們擁有對人類受苦的敏感性,在他們的血脈中流動著愛心關懷的元素,才能持之以恆,獲得家屬的感佩。翻轉醫療新模式,團隊到家好照顧對長照個案需要持續性醫療及資源的支持,更需要仰賴完善的政策。如文中所述,健保醫療給付及長照2.0的服務給予居家照護的新契機,個案不須舟車勞頓到醫院看病,也緩解費用的負擔。衛生福利部於105年2月起實施全民健保提供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由醫護人員組成居家整合照護團隊,主動走入長者或是行動不方便患者家中,提供完整且持續的醫療照護。亦即醫療團隊到你家!協助開藥、抽血、更換導尿管、鼻胃管或氣切管路等,讓不便出門的民眾也能接受醫療的持續照護。繼於107年起開始推行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提供了「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項服務,病人可在住院期間即透過出院準備服務團隊,超前部署做好後續照護需求的評估,讓主要照顧者及家庭成員,都能完善地做好出院後照護的準備。對於主要照顧者長期照顧的身心壓力及情緒負荷,社會也有了資源及團體樂予陪同走過,如: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供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隊、照顧技巧訓練及照顧咖啡館……等資源,期盼給予家庭照顧者一個紓壓、交流及尋求支持協助的管道。將心比心,真心換真心目前因高齡化及少子化,家庭成員常因照護人力不足,或是工作繁忙及無法兼顧照顧者的角色,而選擇聘僱外籍照顧者協助。文中個案受到外籍照顧「侍病如親」的照護,有感於有些外籍照顧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感激與尊重,家屬呼籲我們社會應該要有改善。今日住院病人的陪伴者,多數已從昔日的家屬轉換為外籍照顧者,況且近年來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 19)疫情,更突顯外籍照顧者勞動力的稀缺,其角色彌足珍貴。臨床上常看到雇主與外籍照顧者之間的格格不入,波及病人的照顧,為此,護理師從辦理家屬團體座談會,彼此分享雇用外籍照顧者的甘苦談,相互學習,都有正向的回響:有家屬覺得外勞反應遲鈍、怎麼教都不會,尤其是第一次到台灣的外籍看護工,建議雇主親自示範一次,善用肢體語言帶著一起做,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我們知道外籍看護,在來台前,雖有接受短期的照顧訓練及語言訓練,但來台立即進入工作時,照顧技巧未必純熟,還有身處異鄉,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要適應,也要體諒他們有很大的壓力。因此,縣市政府也提供了外籍家庭看護工到宅訓練及指導的課程,提升外籍看護的照顧技巧及能力。有一位病人子女旅居國外,太太無力照護,夫妻對印尼看護視如孫女般的對待,尊重其不吃豬肉的飲食習慣,特別為她多買牛肉、喜歡的辣椒及咖啡;女兒回國探親期間,帶禮物感激她也為她準備一份寄回給媽媽;平日晚上或週末接手照顧幾小時或半天,讓外籍看護短暫休息紓解壓力。有家屬讓外籍看護同桌吃飯,看護還沒坐定,不會開動;幫她過生日,為她拍照寄給家人;鼓勵帶家人到公園散步同時和其他外籍同伴互動等等。我們把她當家人看待,她感受得到,將心比心她們也渴望家人的關愛,你給她一分愛,她回給你十分情。這是一份人照顧人的工作,有緣千里才相遇,可以透過尊重和善待建立深厚的感情。醫病關係,有愛相隨有一種東西妳給了別人,自己卻不會少,那就是「愛」,文中個案長達40年的照顧,有堅強家庭支持系統,給予「愛」的陪伴及鼓勵,讓其活出人生的意義及價值;家屬在艱困情境下,能對於人事物持續保有正能量及感恩之情,以「愛」表達對醫療制度、醫護團隊及外籍照顧者的感謝,發揮大愛的精神,拋磚引玉,難能可貴。更希望我們的醫療團隊及社會氛圍,持續保有愛與溫暖。
-
2022-08-23 醫療.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腫如棒球」 微創手術降風險 性功能依舊
中老年男性「攝護腺肥大」成最大困擾,包括頻尿、尿不乾淨、尿流細且慢、被夜尿打斷睡眠等,讓患者痛苦不已。泌尿科醫師提醒,攝護腺肥大若藥物治療不佳,應該接受手術治療,近年攝護腺內視鏡手術或微創治療,比傳統手術更能降低風險。82歲的梁先生,一年內曾發生2次尿不出來,攝護腺增生肥大「宛如一顆棒球」,且3年前中風使用抗凝血劑,憂心攝護腺手術造成身體負擔,不敢進一步治療;71歲李先生,中年後因頻尿常打斷睡眠,時常不小心溢出尿,最後決定前往泌尿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來到,攝護腺肥大成為泌尿科常見的男性疾病。而攝護腺位於膀胱的出口下方,隨年紀增長、慢性發炎、男性賀爾蒙的刺激逐漸增生肥大,50歲時高達50%男性開始出現下泌尿道症狀。張雲筑表示,攝護腺肥大治療須依照患者身體症狀、臨床症狀及攝護腺大小選擇治療方式;若藥物治療不佳,因攝護腺阻塞造成反覆泌尿道感染或結石、攝護腺肥大血管破裂引起血尿、尿液滯留需要放置導尿管、腎臟功能損傷的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但許多高齡攝護腺患者,擔心年齡、心肺及凝血功能不佳的問題,懼怕接受手術治療。張雲筑說,近10年來攝護腺內視鏡手術、微創治療,因雷射手術治療時間短、出血量少,並可讓患者短暫停用或繼續服用抗凝血劑等優點,不僅降低手術風險,也適合高齡且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攝護腺雷射手術中,分為汽化術、切除術與剜除術。其中攝護腺剜除術,過程宛如「分離橘子果肉跟果皮」,找出攝護腺肥大區與周邊區交界,將所有增生組織玻璃後,絞碎並吸出膀胱,文獻統計,其併發症與再手術率低於汽化術及切除術。張雲筑表示,銩雷射攝護腺手術以雷射剜除術搭配內外尿道括約肌完整保留,術後發生排尿功能障礙、漏尿、急尿及併發症的機率極低,且不影響患者性功能;她提醒,攝護腺肥大年紀愈大者愈明顯,甚至影響生活品質,若出現異常頻尿、明顯逾尿感、尿流慢等,應及早就醫。今年7月張雲筑醫師參加歐洲泌尿科醫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EAU),發表由泌尿科張雲筑醫師、黃榮堯院長之手術影片「括約肌妥善保留之攝護腺頂部暨膀胱頸雙圓切開法,銩雷射攝護腺剜除術」(Dual circular incision at prostate apex and bladder neck to optimize sphincter preservation during Thul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榮登2022年歐洲泌尿科醫學會大會議程展示影片,分享台灣醫師的手術技術,受到各國泌尿科醫師的關注與肯定,極獲好評,充分展現出台灣醫療技術的優秀實力。
-
2022-08-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減少生不如死的醫療困境
【編者按】本週繼續回應上週畢柳鶯醫師與其團隊介紹「斷食善終」的經驗。編者本人藉此呼籲「如何減少生不如死的醫療困境」,並邀請兩位具有虔誠宗教信仰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分別探討基督教與佛教對「斷食善終」的看法。超過半世紀前我剛從醫學院剛畢業,我是一個把「病人不治身亡」當作是「醫師的失敗」的血氣方剛年輕醫師。在各種機緣下,在台大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而後成為老師,之後到美國再接受訓練、再成為老師,每當到內、外科加護病房看昏迷不醒的病人的神經科照會,走出病房時,外面焦慮等候的家屬問的都是:「他會醒過來嗎?」 「他生命會有問題嗎?」對這殷切的眼神,我嘗試以神經內科醫師的專長由腦幹功能,判斷生命是否有即時的危險。但很遺憾的,不管科技如何發達,我們還是無法正確預估病人如果存活下來後,是怎麼樣的生命品質。因此在一兩個星期或更久以後,我再回去加護病房時,家屬所問的不再是親人的「生命存活」,而是病人「所受的苦」。「他有意識嗎?」 「他會很痛苦嗎?」再下來是充滿哀怨的:「他會這樣繼續多久?」「會恢復正常嗎?」似乎後悔當初沒有讓病人平靜的過去。這就是醫療團隊、病人、家屬經常面臨的生命故事。隨著臨床經驗以及自己親友的病、死,我發現在與年輕醫師或醫學生討論到生命末期的病人時,都提醒自己要主動與他們談「生的品質」不會比「死的避免」不重要。也因為這種態度的轉變,我才更意識到我們很少人對這種遲早都會面臨的問題有心理準備,才警覺到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思考這重要的人生課題,並且在此以野人獻曝之心,分享我在這方面受到的啟發。我非常感謝我的大哥賴其鵬先生告訴我他對生命的看法時,我才有機會陪他以親屬的身份參與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兩位專業人員,一位社工師及一位身心科醫師,幫忙他走完簽署這文件的全程,並在我們的邀請下,他們三人在「醫病平台」分別寫出他們以「由預立醫囑談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執行『病主法——預立醫療決定』的我見我思」、「生死自在——談預立醫療決定」,希望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接著因為這些因緣際會,一篇個人有感而發的「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推手前立委楊玉欣女士結緣,有機會參加了「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出版「如果還有明天」的新書發表會,接觸到更多有關這方面的經驗。「醫病平台」並且有機會邀請這團隊撰寫三篇介紹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好文章,「看見困境,啟動改變:《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誕生與成長」、「談《病主法》:我們能對生命坦然到何種程度?」、「為自己做好善終的決定」。幾個月前畢醫師與我分享她的新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程」的文稿。記得我一打開電腦,就深深地被他母親的生命故事所吸引,而以「幫忙摯愛的母親 達成生命的自主決定,『真情、勇氣、智慧』的結合」為題,寫出我的推薦序。最近畢醫師與我分享在這本書出版之後,她在臉書上敘述她成功地幫忙了三個病人與其家屬如願地以「斷食善終」的方式圓滿結束「生不如死」的困境。感動之餘,我邀請她與病人家屬以及她的醫師朋友在上星期共同介紹了「斷食善終」如何幫忙病人透過對自己病情的了解,「未知死,焉知生」、「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心路歷程」、「『自主停止飲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的臨床與倫理思考」表達希望能即提早結束的意願下,圓滿結束這種「生不如死」的困境。值得一提的是我本身並沒有宗教信仰,但我不是「無神論者」(atheist),我不否定神的存在,只是對我而言,「來世」、「神」的存在,我還是認為這是「無法知道的」,所以到目前我只是「不可知論者」(agnostic)。也因為這樣,這星期我邀請的兩位醫師都有深厚的不同宗教背景,希望這可以彌補我的不足。很高興能邀請到我的同學,台大醫學院退休後全心進修基督神學的精神科林信男教授,以及我非常佩服、篤信佛教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兼緩和醫療科醫師的木人醫師,在本週共同發表他們對上週畢醫師介紹她的「斷食善終」的看法。希望這種討論可以使台灣社會更尊重生命末期的病人對生命的看法,同時更希望台灣能夠有更多人願意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下,未雨綢繆,好好思考這任何人都無法逃避死亡的事實。當自己的生命到了怎麼樣的地步時,對自己而言,就是「生不如死」。如果每個人都有機會與摯愛的親友討論你對生命的看法,將來萬一面臨生命末期時,因為有你明確的交代,才不會因為家人的「不捨」,而使自己淪為三管齊下(氣管內管、導尿管、鼻胃管)「不知為誰而戰」的活死人。
-
2022-04-2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發燒畏寒還腰痛 25歲女上班喝水少又憋尿引發腎臟炎
1名25歲女性日前因為工作忙碌,水喝不多並憋尿,隔天早上就覺得尿尿痛痛的,到了晚上開始有發燒、右腰痛和畏寒發抖的狀況,情況越來越嚴重,只好到急診就診,檢查發現是腎臟發炎,經抗生素治療後已無大礙。長安醫院腎臟科醫師楊雅斐表示,憋尿成習慣,長久下來不只影響泌尿系統,甚至會造成腎臟傷害,因此不論再怎麼忙,有尿就要上、不要憋。楊雅斐說,這名患者因為憋尿引發泌尿道感染,進而造成腎臟發炎。泌尿道感染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名易受感染的器官,人體的泌尿道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尿液是腎臟從血液中過濾掉的廢物和毒素所形成,經由輸尿管匯集在膀胱後,再通過尿道排出,當泌尿道出現被微生物感染的情況時,就稱為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多由尿道炎或膀胱炎開始,叫下泌尿道感染,常見的症狀有解尿疼痛、頻尿、尿液混濁、下腹痛及血尿,嚴重時會向上發展成腎臟感染,叫上泌尿道感染,會出現發燒、畏寒、腰痛、噁心嘔吐,若沒及時處理有可能會有敗血症甚至腎臟化膿。她說,女性、衛生習慣不良、使用導尿管的人、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尿路結石或攝護腺肥大等泌尿道患者、免疫力低下、泌尿道手術、先天性泌尿道構造異常,都是泌尿道感染好發族群。治療主要以抗生素為主,時間從3至14天不等,如果病人沒有水分的禁忌,可以大量飲水加快痊癒的速度。使用抗生素治療需要遵照醫囑完成療程,避免治療不完全復發及日後產生抗藥性問題。楊雅斐指出,泌尿道感染過的患者若不改變危險因子,復發率相當高,多喝水、不憋尿、注重個人清潔衛生、避免穿過緊的褲子等是預防復發的不二法門 。另也提醒,尿道炎或膀胱炎在有症狀時,不要輕忽、盡早治療,千萬不要等到惡化到腎臟發炎才就醫,以避免影響到腎臟功能。
-
2022-04-0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74歲嬤突下肢癱瘓以為是中風 竟是頸椎血塊壓迫造成
高齡74歲阿琴阿嬤平時身體健康硬朗,但最近時常感到肩頸痠痛,常去按摩針炙舒緩。某天早晨起床時忽然右腳無力、嚴重步態不穩無法行走,叫救護車緊急送醫,到院時已嚴重到解小便困難,必須放置導尿管。急診醫師緊急安排頸椎磁振造影,確診為頸椎硬腦膜外病灶壓迫脊髓神經所造成。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居易表示,頸椎脊髓神經壓迫造成的癱瘓一般常見於外傷病患,但此病人就醫時完全無創傷病史,因此必須先排除為細菌感染膿瘍或腫瘤所造成的脊髓神經壓迫。病患如果發生嚴重的神經學症狀,就必須盡快接受手術治療。由於後位頸椎手術是高風險手術,需在全身麻醉下打頭釘趴臥進行,於頸部後方劃刀摩除骨頭、移除病灶、並重建固定。阿琴嬤年紀較長,麻醉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家人雖然非常擔心,但仍在與醫師溝通後,勇敢決定把握手術黃金時期,盡快接受手術治療。手術當中在移除椎板減壓後,發現竟然是血塊嚴重壓迫神經,李居易利用顯微鏡小心謹慎地徹底清除血塊,並打上釘子重建固定,手術在3個半小時內順利完成。病患術後第1天即轉出加護病房,術後第2天即能依靠助行器站立,術後第3天雙腳已恢復力氣,可搭配助行器於病房行走。李居易表示,嚴重神經壓迫造成的癱瘓,須把握症狀發生前24至48小時手術黃金期內盡快開刀治療,越晚手術搶救回來的機率就更低,且術後恢復的狀況也會更差。若能快速就醫、正確診斷,在評估身體功能可以接受手術後,就應盡快在治療黃金期內接受手術治療。
-
2022-03-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寫作有益健康!精神科教授把自身醫病過程化為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
【編者按】本週邀請三位文學藝術非常有造詣的醫師與音樂家分享他們如何在老、病、死的考驗下撥雲見日。一位精神科教授深信寫出不愉快的經驗有助於症狀的減低,而以自己因為「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開刀的經驗,娓娓道出身為病人的各種感受與反思,「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一位神經科教授在罹患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在絕對的社交隔離期間心煩氣躁,卻在機緣巧合的網路搜尋,瀏覽各種文藝訊息,緩解心中的不如意,「發現藝術創作欣賞,讓我知道半空,但我選擇熱愛半滿的一面」;一位音樂大師在同為音樂人的終生伴侶過世後,更忙於各種音樂活動,而領悟「內人會希望在她走後,我不因此而沮喪,能夠照樣工作,她尤其會希望,我的餘生能過得有意義,能把所學所知,傳諸後起之秀,用我們累積的生活知識與經驗,進一步造福社會人群。或許這就是失去老伴之後,我們所應省思與實踐的生命旅程」。【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三十多年前我曾應洛杉磯台美人筆會之請,討論「為什麼寫作有益健康」。書寫無關名利,而是個人因應人生不時需要面對的種種挫折時的有效工具。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但這「幾希」之中,最重要的,還並不只是他老人家念茲在茲的「仁義」,而是不分賢愚都時時掛在心頭的「為什麼」。這個疑問,在諸事平順時,或許還不常浮現,一旦面對危機,就無由逃避。為了試圖回答這個看似單純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去追朔事情的來龍去脈,整理頭緒,釐清因果關係。如果因此而能編織出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我們也就比較能覺得安心,覺得不管世事如何紛擾雜亂、許多發生在我們周遭,或我們身上,出乎意料的災難、病痛,或都事出有因,我們到底還是活在一個理應有其秩序的世界。也正因如此,我們的先人,無分歐亞美澳,都遺留下無數的敘事性的石洞壁畫,詩歌、戲曲、神話。我們從來都愛聽故事、愛說故事、需要故事。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古人發明文字吧。有了文字,故事就更可以代代相傳、四向傳播,「傳道解惑」、安頓人心。面對困難與不安,不知何以應付時,如果能夠把心裡的感覺、思緒講出來、寫出來,一方面可以與人分享而比較不覺孤單無助,同時也由此有機會去比較客觀地評估情況,既不逃避,也不過度反應。除此之外,寫作(與其他類似的表達方式)也可能對身體的生理功能有直接的影響。近年許多研究顯示,高血壓、氣喘、關節炎等等問題的患者,在寫出他們過去任何不愉快的經驗後,症狀往往明顯減低。其他學者也發現,大一新生如有機會在課堂上寫出他們任何痛苦的回憶,他們的免疫力會明顯提升,此後一年因傷風感冒等而就醫的次數也跟著減少。寫到這裡,我想不妨分享我最近因「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的經歷。幸而「死裡逃生」,沒想到出院後急著要做的,就是要把這次生病與住院的經歷寫下來。寫完重讀,發現這短文的確與「為什麼」有關。回頭細想,這場「橫禍」的源頭,應是住院十星期前半夜在浴室跌倒撞到頭,而之所以會跌倒,則應與長期失眠而多吃了安眠藥有關。如今痛定思痛、「亡羊補牢」,唯有痛下決心,尊重大腦的韻律脾性,不再走捷徑把它(祂?)當成可以隨意開關的機器。至於撞在左邊為什麼血腫卻在右邊,就只有歸諸機率,同時也感謝腦膜上下那麼多血管都撐住了,只裂開一個地方。雖然前此因爲置換髖關節、修補疝氣、盲腸炎等,曾與醫院打過交道,大抵時間短暫,又因早有心理準備,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此次事出突然,幾天之內,經歷急診處、影像攝影、手術房、恢復室、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到出院,從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到等待手術、擔心手術的成敗、擔心開刀的後遺症,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錯、沒有人能給你確切的解釋,更遑論保證。到此也才暸解,作為一個病患,是如何地無助、無奈。「為什麼還需要導尿管?為什麼全身上下,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管子?為什麼無分晝夜,每小時要被叫醒,查驗『今夕何夕』,我到底知不知道我在哪裡?為何在這裡?」 「手腳會不會麻,有沒有力氣?可以用手指碰自己的鼻子嗎?」作為一個學醫的人,我當然暸解這查驗都是需要的。但是每小時來一次、週而復始,還有入眠的可能嗎?醫院當然不是睡覺休息的地方。可笑的是,大半生與醫療場所打交道的我,直到這時才知道這個道理。加護病房設備齊全,處處是不知名(也看不到)的儀器,交替作響。響聲來時擔心,忽然不響時,更是擔心。「有任何疑問時,儘管叫我們,隨叫隨到」親切的護士如是說。但是呼叫器在哪裡?它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溜下床或躲到被窩裡去了。如果不自覺地離床去找,就馬上驚動大隊人馬。「你絕不能下床!如果再不聽話,我們只好把你綁起來。」這樣的話,我以前也曾對病人說過,沒想到現在應驗在自己身上了。直到快出院時,我才發現床旁不止有呼叫器,還有電視遙控器、電話線及調節病床頭尾高低的控制器。電話除了可與家人通話外,還可以用來點餐。電視遙控器除了用來挑選電視、電影之外,還讓你能找到醫院首頁、種種應用病房設施的資料及與個人的病況及治療應注意的種種資料。「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呢?」不過更有可能的是,醫護人員早已善盡告知的職責,不過由於出入院時的慌亂、注意力的不集中及手術後麻醉劑的殘留作用,讓我把這些基本資料都忘得一乾二凈。不過最讓我揪心的則是直到住院的最後一天,我才發現我頭上還有一個管子引流血腫移除後殘存的液體,滴入放在頸旁的液袋。我一時慌張了起來,想像這幾晚睡時壓到這液袋,阻擋引流的可能。這時主刀的神經外科醫生剛好來查房,看了一眼,說「是時候了」,一瞬間就把管子拔了出來。既然專家認為這引流管已經善盡其功能,我也就不再需要去擔心它了。手術後至今已四個多月,沒有再出現症狀,應不致再出血。逃過一劫、驚魂甫定,急著要把罹病及治療的始末書寫出來,應有助於把這場無端的「災難」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也讓許多關心我的親人友人,不至於太為我擔心。
-
2022-01-03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游牧人生》談冬日泌尿道保健
廣漠的北國大地,冰點以下的氣溫,彷彿將一切生命凍結。平原延亙至天邊,只有白雪妝點在枯萎的雜草上。女人失去她的丈夫,沒有孩子,工作數十年的石膏版工廠也走入歷史。她選擇離開「家」,將自己的軀體裝進一台老舊的休旅車,放逐於天地。啟程前,她來到存放舊物的倉庫,取出幾個磁盤,一些雜物。忽然,她看到亡夫的大衣,緊緊抱進懷裡,深吸口氣,彷彿這件衣服是她對世間唯一、也是最後的眷戀。《游牧人生》(英語:Nomadland)是由華裔導演趙婷編劇和執導的電影,獲得2021年奧斯卡金像獎6項提名,並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電影描述一個喪偶女人離開小鎮,以車為家,在美國中西部打工、遊歷,過著如遊牧民族般的人生。生活起居就在休旅車上,吃飯、睡覺沒問題,上廁所呢?憋尿萬萬不可!電影一開始,鏡頭就讓女主角蹲在路邊小解。草都枯了沒有遮蔽物,女主角只好慌張地四處張望,尿完後抖一抖,快速穿起褲子。大家都知道夏天天氣炎熱,排尿量減少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殊不知冬天也是泌尿道容易感染的季節。大家是否注意到,天冷尿量特別多?那是因為人體有「冷利尿」特殊的生理現象,送往皮膚的血流減少,往內臟器官的血流量增加以保持核心溫度。這麼一來腎臟的血流增加,尿量也就增多了。為了因應這生理現象,自然會減少喝水、延長排尿時間,反而增加泌尿道感染機會 。冬天泌尿道感染另一個原因,是寒冷的天氣中衣褲穿著厚重,穿脫之間較不方便,又不喜歡接觸到冷颼颼的空氣,下意識憋尿的結果,也增加感染的機會。泌尿道感染好發於女性,有攝護腺肥大的男性在冬天卻有不一樣的困擾。低溫下交感神經興奮,讓攝護腺收縮,造成解尿困難。頻尿、夜尿比例也會增加。冬天經常有吃火鍋、喝酒的機會,富含水分的食物以及酒精的利尿作用讓尿量增多;冬天也是感冒流行的季節,某些感冒藥物可能影響膀胱功能。因此不少原本攝護腺肥大控制穩定的患者在冬季卻「熊熊尿不出來」,而需緊急插上導尿管,苦不堪言。因此冬天仍需注意泌尿道保養,有以下建議:1.保持適當的喝水,不應為了避免頻尿而減少喝水量。2.不要憋尿。尿液停留在膀胱的時間過長,容易泌尿道感染。3.有攝護腺肥大的患者,避免酒精、咖啡攝取。不要任意停用攝護腺藥物。如果感冒,告知醫師有攝護腺肥大病史,避免服用影響排尿的感冒藥。當失去所有,要將自己關在由牆壁封閉起來的「家」?或蝸居於車內以天為幕,以地為席?女主角選擇後者。原來人生汲汲營營的財富、名聲,不如想像中重要。我們的生活,不也像電影中的「游牧人生」?遇到的人來來去去,竭盡所能想留住永恆,終究不能如願。如何面對生命中的相遇與失去?電影中營地領袖鲍伯說得好:「沒有真正的道別(final goodbye),我們總是說,我們路上再相會(see you down the road)是的,我衷心相信,我們還會再見面。」(FB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1-12-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七旬獨老右腳5趾發黑全壞死 豐原醫院跨團隊照料保腳掌
台中市73歲單親姜伯伯,生活起居由台中市社會局安置在長期照顧服務機構,右腳趾出現小傷口一直未癒合,除了持續的疼痛,右腳掌皮膚還發黑。經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檢查發現,姜右腳五根腳趾均出現壞死,經心臟血管外科、內分泌科、營養科、感染等跨單位治療1個月,姜伯伯右腳順利恢復出院。豐原醫院血管外科張耀中主任發現,姜伯伯到院時,右腳五根腳趾全部出現壞死狀況,立刻安排住院,查出姜伯伯右下肢動脈阻塞嚴重,傷口重度感染、深可見骨,最壞可能整個右側膝蓋以下需要截肢。張耀中表示,透過電腦斷層動脈血管攝影顯示,姜伯伯右膝下動脈血管嚴重阻塞且合併嚴重營養不良(血中白蛋白指數1.4,然而正常值為4),雖然足背動脈相當細小,直徑不到0.1公分,經跨團隊完成右下肢遠端動脈繞道手術,再會同困難傷口團隊醫師陳明澤共同照護,順利保全右腳腳掌。張耀中指出,患者術後動脈血流灌注恢復良好,一週後再施行右腳五趾局部截趾、清創手術;隔周安排清創手術,動脈灌注血流量的持續改善,傷口癒合過程持續進步;後續陸續拔除鼻胃管、導尿管,患者恢復從口進食且平安出院。豐原醫院院長賴慧貞說,豐原醫院的跨團隊整合性照護是一大特色,姜伯伯能順利出院回到長照機構,有賴心臟血管外科、內分泌科、營養科、感染科、心臟科、整形外科、高壓氧、出院準備服務、社工室等跨專業跨團隊的照護。賴慧貞表示,衛生福利部所轄的各醫院,一直肩負公醫的責任,雖然全民健康保險已經開辦26年了,但對於社會上弱勢族群的醫療照護,仍是需要大家多加關心。
-
2021-1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請讓他好好的走! 我是醫師,我不做惡魔妨礙自然老衰死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的主題是「當親人面臨重病時」。一位太太在先生嚴重頭部外傷後,幾年來隻手扛起照顧摯愛家人的各種辛勞工作,寫出這篇令人感動也感傷的文章。一位女兒在父親病危時,要求醫生盡全力搶救,而三年來他老人家在安養中心,完全沒有溝通能力,吃喝拉撒樣樣需要別人照顧。女兒百感交集,但最後還是覺得「不管怎樣,做就對了。」一位長年關心這議題的醫師,應邀闡述她長年的倡導:「愛一個人,請讓他好好的活,時候到了,也請讓他好好的走!」隨著醫學的進步,延長生命的方法越來越多,也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怎麼樣的活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活」。我們應該主動與親友討論自己對生命的看法,並造訪各大醫院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所成立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以避免將來我們無法好好的走,照顧我們的人也無法好好的活。每個人注定來世間陪人走一段,不管是父母陪子女、老師陪學生或先生陪太太走一段,時間到了,總要分手。來看診的老病人常會問我:「醫師,我會死嗎?」我總開心的回說: 「阿伯,您一定會死,我也會死,如果人不會死,會變成妖怪喔!」阿伯聽了,會心的一笑。死亡沒有說明書 卻有保證書死亡雖然沒有說明書,卻有保證書。沒有人能活著回來告訴您死的過程如何,死後又如何,但死亡意謂著無論如何痛苦,這一段痛苦終有出路,死亡的存在保證生命有被「登出」的權利。如果您相信有來生,那這個死亡意味著我們的希望來了,因為所有的病痛下輩子就好了,而且會以全新的樣貌迎接來生。聖經上說一粒麥子若不是掉在泥土上,怎麼能生出更多的麥子來?若您是基督徒,死了回歸主懷有什麼不好?若您是佛教徒,死後回到佛國淨土有什麼不好?不管用任何方式來看待死亡,死亡都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存在,至少死掉的這個人,他的精神和他的愛,永遠活在愛他的人心目中,死亡最深層的意義,就是要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有誰真正在意 他們被抽痰時流下的眼淚過去我常以為人都希望自己活的久一點,但許多病人告訴我 「醫師!我不怕死,只怕痛!」「醫師,我又沒有做錯事,為什麼把我的手綁起來?」 這是一位曾入住加護病房的老先生哭著對我說的話,他無辜的眼神我永遠記得。然而有多少臥床的老人手被綁起來,只因為要防止他自拔鼻胃管?有多少意識不清的長者一天要被抽數次痰?他們被抽痰時流下的眼淚,有誰真正在意?不想痛苦的活著!多數醫護簽下DNR 甚至胸前刺上了DNR醫院的同事們經常說,他們自己絕對不要像這樣痛苦的活著,因此他們都簽了不被挿管急救意願書(DNR),有一位甚至在自己胸前刺上了DNR三個字。一位資深的呼吸治療師說:「家屬要是孝順,就自己將老人帶回家,親自為老人抽痰,為老人翻身、擦澡、挖大便,最好自己也被抽一次痰,感受一下被抽痰的痛苦。」人生無常 捍衛母親最後的尊嚴再怎麼孝順的子女也無法取代父母受苦,我的父母親用辛勤的雙手養大了八個小孩,我是集所有寵愛於一身的么女,不僅父母兄姊、連兄嫂和姊夫們也對我疼愛有加。母親時常告訴我們做人要孝順,父母在時供養一粒土豆,勝過死後拜上一個豬頭。母親也告訴我:「八十歲不留過夜。」意即若有年過八十歲的長者來我們家聊天,如果他沒有主動說要留在我們家過夜,不可以強留人家,因為人生無常,萬一他半夜死了,不清楚的人還以為我們做了什麼事。母親的這一些話影響我很大。母親說:「人要活就要動,如果要靠人把屎、把尿、翻身、擦澡,那是歹命。而好命,就是能吃、能動、少病痛,有尊嚴地終老在自己喜愛的家。」因此,當母親突然大量腦出血倒地送醫時,看了腦部電腦斷層,我沒有花上幾分鐘,當下決定將母親送回台北哥哥家。因為,即使手術成功也是植物人,也極有可能死在開刀房,我要捍衛母親的善終,我要她美美的、沒有痛苦、有尊嚴的離開人世間,而我是她最寵愛的女兒,也是當時家裡唯一的醫師。【編輯推薦:「媽媽對不起,我不知道急救會讓妳七孔流血...」醫師急診室觀察:有這種家人,是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不做惡魔 妨礙自然死有一位法師曾說:「淨土在那裏?只要人心向善,人間即淨土;屎尿地獄在那裡?走一躺養護院就知道。」日本有一位醫師作家中村仁一說:「對於那些不計一切代價,努力讓自己父母親苟延殘喘活下來的家人,我將他們稱為惡魔般的家人。」我也時常提醒醫療團隊,我們不要做惡魔,妨礙自然死。事實上,我們常用最壞的態度來對待對我們最好的人。在職場上,你會將「視病猶親、顧客至上」掛在嘴邊,回到家裡,可能將職場的怨氣帶回家,也很可能想保有父母親還在的假象,或為了私利,讓父母親另類的活在痛苦中,以一個連子女自己都不想要的方式存在著。前些日子,有一位網友求救,她說自己的母親幾個月前腦中風,已在復健中,沒想到之後又發生腦出血,目前已完全臥床,意識不清,用上導尿管、鼻胃管和抽痰管。而每次看到母親被抽痰的痛苦,她的心很痛,因為母親曾告訴她不要讓她像隔壁鄰居意識不清的活著,而此刻的她正違背母親的交待在做母親不願意做的事。她問我該怎麼辦呢?我說:「就順著母親意識清楚時的交待吧!孝順兩個字,少了順字就是不孝順。」【編輯推薦:「我愛你,我讓你好死」 破除9迷思 讓病人安寧謝幕】怎麼可以假愛之名 讓父母親手被綑綁起來當了三十年的醫師,看過了不少類似的案件,如果你自己都不希望被插鼻胃管、被抽痰,那你怎麼可以假愛之名,讓父母親手被綑綁起來,只為了保住那根鼻胃管不要被父母親拔掉?家屬常說捨不得老人家死,如果家屬捨不得,躺在床上的人就動彈不得;放不下,就要付出代價。如果是老人家照顧老人家,那真是很大的負擔,想當年我的父親洗腎,母親相對健康,但母親常說,很可能她會先走,因為照顧的人壓力很大,果真母親早父親三年離開人間。佛說八大人覺經提醒人要有八大覺醒,其中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如果我們每天將無常與多欲為苦放在心上,自然心存感恩,活在當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若貪求不自然的長命與貪愛則是多欲,自然受苦。真正的愛是無私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量的,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真正的孝順是讓父母臨終無障礙,而不是讓父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無效醫療加上不適當的生命觀 生命品質與尊嚴蕩然無存醫療的本質是行善,當醫療已無法達到增進健康或減少傷害時,醫療的正當性就消失了,這時維生設備的不給與撤除,並不違法,也不會違背倫理原則。這二十多年來,臺灣因健保給付無效醫療加上不適當的生命觀,許多生命末期的病人被無情的困在病床上,肢體攣縮甚至褥瘡,生命品質與尊嚴蕩然無存。關於生命末期,美國、英國、澳洲安寧方式都不同美國老年醫學會這幾年一直在宣導重度失智的老人不要挿鼻胃管,因為對病人的生活品質沒有好處。全世界死亡品質第一名的英國現在為植物人移除鼻胃管時,只需要家屬與醫師達成共識就好,不需要法律文件。若重度失智老人得了肺炎,在英國可以不用抗生素;在死亡品質第二名的澳洲,則只建議使用口服抗生素。幾年前,國外有一個針對安養院的重度失智老人存活問題的大型研究,結果發現當他們出現第一次吃東西有困難或第一次肺炎時,相較於沒有出現這些現象的重度失智老人,其一年後的存活機率下降許多,可以說一旦出現這些現象,就是進入生命末期。所謂生命末期就是若有醫師對某個人病情非常了解,若這個人一年內突然死去,醫師並不意外,就是生命末期。北歐非常重視生命品質與尊嚴,他們則是拉長到十八個月,他們認為生命是為了快樂而繼續,所以不在病床上說再見。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老人的照顧是一大問題,我曾住在某養生村兩天,那兒的老人很幸福,每天定時有人廣播提醒他們出來做運動,看門診有人安排和接送,有外出採購專車,有許多的社團可以參加,還有一個提供金融服務的小辦公室,像這樣的養老院才算是老人的第二個家。 我是醫師,我不做惡魔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觀不一樣,我無權管他人的想法,但身為一位醫師,我有義務提醒我的病人和家屬可以選擇不要受苦。生命的意義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思想行動力的衡量,我們要的是可以感受到愛、享受生命美好的傳記式生命,而不是生活無法自理、靠人灌食、靠人幫助排泄、甚至靠呼吸器維生的生物式生命。愛一個人,請讓他好好的活,時候到了,也請讓他好好的走!我是醫師,我不做惡魔妨礙自然老衰死!
-
2021-10-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排尿困難苦不堪言 男接受攝護腺動脈栓塞術後擺脫尿管
一名65歲男性,過去10年因攝護腺肥大造成急性尿滯留,一直有排尿困難、夜間頻尿,甚至出現血尿等困擾。因為無法排尿且抗拒開刀因而放置導尿管,曾反覆插拔尿管多次,漸漸無法完全脫離尿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鄭詩璁評估後,為他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術」手術,術後一周就完全擺脫尿管,正常解尿。患者說,傷口只有一個針孔大,且當天就可返家休息,一周後就完全擺脫尿管、正常解尿,後續追踨症狀也大大獲得改善,解決了他的心頭大患,真的非常開心,生活「就像從地獄到天堂!」鄭詩璁說,手術類似心導管手術,是從左手經由打針方式把細細的管子放進血管,並經過主動脈一路到達攝護腺,再進行栓塞手術;除了打針,管子通過血管時不會疼痛,並順利移除尿管,兩小時即可完成手術離開醫院。該院的攝護腺動脈栓塞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引發急性尿滯留放尿管成果,還曾受邀在2021亞洲血管外科學會大會中發表。鄭詩璁說,所謂急性尿滯留就是膀胱內脹滿了尿但突然解不出來,一般好發在男性,尤其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且平常就有排尿障礙症狀者;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泌尿道感染,嚴重的話會造成腎臟感染,甚至腎臟功能受損。他提醒,通常年紀越大,攝護腺肥大會越明顯,若出現排尿不順、尿不出來的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若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抗拒開刀,可以考慮動脈栓塞術,安全、微創、不用開刀,也適合置放尿管的病患。
-
2021-10-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歹活或是好死,值得深思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拜讀了八月蔡教授的文章談到進入高齡化社會,衰、老、死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以及台灣現況是平均餘命增加之外,「不健康餘命」也增加近一個月,代表部分長壽者不一定生活品質好。因此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更需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有更多的討論,期待能有依照個人與各個家庭的共識及想法。賴教授分享了照顧高齡父親的親身經歷,做為人子的為難與掙扎,令人十分動容。二位教授的文章讓我想分享一些在臨床的經驗與想法,斗膽狗尾續貂一下。記得被會診過一位年長的女士,雖然數年前罹患癌症,在經過治療後癌症已然痊癒,並沒有轉移復發。反倒是出現失智的症狀已經有兩年以上,在失智症門診規則追蹤治療。近半年行動能力、吞嚥、語言等都明顯退化,因為反覆的尿道感染或是吸入性肺炎一直進進出出醫院。因為住院時經常有譫妄的症狀,所以會診我去協助處理躁動及睡眠障礙的問題。初次看阿嬤時,她的精神還不錯,很客氣地請我坐下,感謝我去看她。她的先生,一位忠厚寡言的老先生,在一旁微笑陪伴著。我試著幫阿嬤評估她的精神狀態以及認知功能,確認她確實在夜間因譫妄而無法有好的睡眠,記憶力及判斷力也明顯有障礙。結束會談時,我感謝阿嬤的配合,願意花一些時間讓我完成評估。她笑著稱讚我很好,特別來探望她,要我代她向我爸媽問好(原來她把我錯認是她鄰居的兒子),然後說下次我再來時要親自下廚,請我吃她做的雞肉(她錯把病房認為是她家了)。跟阿嬤道別後,我請在旁邊露出尷尬笑容的阿公到病房外,阿公連忙道歉,說她太太近年常把人認錯,希望我不要見怪。我安慰阿公,說明這些是失智症的症狀,阿公說他知道,神經內科的醫師跟他說明過。接下來我請教他是否了解阿嬤頻繁進出醫院的原因,以及他對於治療的想法。阿公又露出不好意思但是又有些憂愁的表情說,他們夫妻倆都沒讀什麼書,這些事情都是兒子跟醫師一起討論決定的,不過他也知道老伴的病情會逐漸地惡化,這幾次住院時,主治醫師都有說明,至於細節還是兒子比較清楚。後來阿嬤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住院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意識狀況也越來越差,清醒的時間很短。照顧的團隊開始跟阿嬤的家人討論轉向緩和安寧照顧的可能性,只不過阿嬤的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終於在一次敗血性休克而轉入加護病房之後,他同意轉入緩和安寧病房照顧。不過問題來了,他除了同意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他的部分,如後線抗生素的使用,鼻胃管、導尿管、靜脈營養等,他都要安寧緩和團隊做到最足。緩和安寧團隊很為難,因為隨著阿嬤整體狀況日漸惡化,已經無法自行翻身,身體也開始出現壓瘡。倒不是嫌棄阿嬤難照顧,而是用盡人工的方法讓阿嬤的身體活著,實在跟緩和安寧照顧希望保持病人最佳生命品質的目標有出入。阿嬤的兒子在醫師想跟他約時間討論治療計畫時,常常因工作關係無法出席,只在電話中要求所有可以讓阿嬤延長生命的治療都要繼續。安寧照顧團隊終於在一次阿嬤超長期住院後約到她的兒子來討論,醫師先解釋了目前的治療恐怕除了維持住阿嬤的呼吸血壓心跳之外,也造成了阿嬤水腫,身上多處褥瘡,也感染了抗藥性的細菌,更重要的是,阿嬤恐怕再也不會清醒與家人互動。我清楚記得那一幕,阿嬤的兒子涕淚縱橫的說:「我知道你們要說什麼,可是我寧願每天還是可以看到媽媽,即使她不會跟我說話,也不要一個死掉的媽媽!」安寧緩和團隊了解這是一位十分悲傷的兒子,對於母親的生命即將逝去無法接受。因此醫師向他說明,並不是現在就要把維持母親生命的治療全部停下來,醫療團隊也能同理他即將失去至親的痛,只是如果未來一、二週的治療,沒有辦法讓他的媽媽比現在更好,或許是必須好好思考調整治療策略,轉向以減少痛苦為目標的照顧了。在團隊溫暖同理的支持安慰下,二週後兒子同意讓媽媽減少激烈的治療手段,改為溫和的支持治療,阿嬤也在一週後安詳離世。其實阿嬤的例子天天在各醫療機構、養護機構上演,家屬當然不是故意要病人白白受苦,只是出於割捨不下的親情,或是礙於其他家屬不同意見(特別是不負責照顧的親戚最容易隨便扣上的「不孝」的帽子),所帶來的壓力。使得一些長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惡化,必須使用現代醫療一切手段,讓呼吸、血壓、心跳維持住,卻不一定是有品質的活著。曾經問過一些家屬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他們會如何選擇,他們的答案相當耐人尋味。他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自己遇到,我不想這樣的活著,我會告訴醫師停止那些無效的醫療;可是我的父母親,我沒辦法幫他們做這樣的決定。」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預先為自己在生命末期預先做好醫療決定,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接受醫療照顧,而不要把這樣的難題丟給我們的家人。又或是如預立醫療決定的選項之一,可以選擇「維持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再行決定。這個選項可以讓家人有時間思考與情緒緩衝,以便做最適切的決定。只是現行病人自主權利法所規範的適用時機相當嚴格,例如賴教授提到他的父親,意識清楚,也沒有重大身體系統的衰竭,恐怕仍無法適用。希望未來修法時能把適用時機,考慮到現在國民平均餘命延長,蔡教授提到的衰老死的事實考慮進去。由於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沒有罰則,醫界中有個很無奈的笑話「死人不會告醫師,活人會」。因此在醫療現場的實務上,醫療團隊即使知道病人已經簽屬預立醫療決定,萬一病人意識不清病情也到了疾病末期,還是會與家屬再次討論與決定醫療方針,以避免後續的醫療糾紛。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修改醫療法與醫師法,把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條例修進去,避免疊床架屋互相矛盾,醫學教育也要把相關領域列為必修,如此全民都能受益。希望未來的修法能更臻完善,能落實病人自主的核心精神。
-
2021-07-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夏天是結石好發季節!醫師曝一天該喝多少飲水量
●夏天是結石好發季節 今年高峰期提早報到●男性結石發生率高,常見腰痛、下腹痛、血尿症狀●預防尿路結石,多喝水、不憋尿、少吃大魚大肉夏天是結石好發的季節,像是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等尿路結石問題很容易發作或復發,當結石發作,常令人痛不欲生。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杜元博表示,今年結石患者增加很多,高峰期提早報到,提前至5月底及6月,與氣溫升高、疫情下久坐不動有關。男性發生率 為女性2至3倍一名40多歲男性工程師曾患結石,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常久坐、憋尿、不運動,導致結石再次發作,引起劇烈腰痛,吃止痛藥也沒有效果,忍痛2周就醫檢查發現1公分結石,經2次體外震波碎石術,才成功排出結石。台灣尿路結石盛行率高達10至15%,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2至3倍。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是人體代謝水分的必經之路,當其中任何一處出現沉積性的結晶體,堵塞管道,就發生尿路結石。卡在輸尿管 解尿痛且血尿不同位置結石,即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景偉說,腎結石患者不太會有疼痛感,除非病況惡化至發炎程度。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膀胱結石通常好發於攝護腺肥大、脊椎開過刀、脊神經受損、臥床、使用導尿管尿等長期解尿困難的族群,當結石正好卡在膀胱和尿道連接處,可能有排尿困難、中斷等症狀。有尿道結石者,尿道疼痛、血尿症狀更明顯,且會排尿不順、尿流變細等。反覆泌尿道感染 應速就醫楊景偉表示,為避免結石卡在泌尿道內,造成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甚至引起腎臟衰竭及敗血性休克等,一旦有腰痛、下腹痛、血尿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如果腎結石直徑大於2.5公分、輸尿管結石大於0.5公分、膀胱結石大於1公分,會使用經皮穿腎取石、內視鏡等手術治療,較小的結石則以體外震波碎石術為主;尿道結石通常症狀嚴重,會直接使用內視鏡治療,立即取出結石。少憋尿適度運動 定期追蹤尿路結石復發率高達5至8成,杜元博表示,預防結石發生或避免復發,除了要定期追蹤外,平常要少憋尿、保持適度的運動,更要多喝水,每日至少攝取2500㏄的水,也要少喝啤酒、濃茶、濃咖啡等;也要少吃或避免一次吃太多草酸、鈣質或尿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腐、牛奶、紅肉、菠菜、豆芽菜、沙丁魚等。
-
2021-06-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神經性膀胱尿不出 2方式幫助排尿
當病人因神經性膀胱而無法順利解乾淨尿液,會造成膀胱過脹、發炎感染,久了可能損害腎臟功能。一開始,病人須放置留置尿管,但於試過各項治療後,病人於移除尿管仍無法順利排尿,即需要長期使用導尿管。「留置尿管」由尿道插入,也有在下腹部打洞,將導尿管通到膀胱,稱為膀胱造廔。留置尿管需由醫療人員在消毒完全後置放,因需要醫療人員更換,病人要回醫療院所或由居家醫療人員到府更換,長照系統可支付更換管路費用,但需負擔車資。另一種排尿方式為「清潔間歇式導尿(CIC)」,只有在需要解尿時,由執行者清潔雙手後,將矽膠材質的導尿管由尿道放入膀胱,把尿液導引出來後拔出。如果是單次使用的導尿管,就直接丟棄,若是可重複使用的導尿管,要沖洗乾淨。每天導尿的次數依據尿量而定,晚上若水分控制得宜,不需要起來導尿。由於神經性膀胱的病人尿意感可能較遲鈍,會建議控制喝水量;不管哪種解尿方式,皆須持續追蹤腎臟與泌尿道功能。
-
2021-05-14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術後照護 留意管路 小心積痰
口腔癌是頭頸部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等。手術分頸部廓清術與皮瓣顯微重建術兩階段。整個手術目的為修補缺損,保留功能,恢復外觀,手術時間平均約需8至12小時。頸部廓清術是將腫瘤病灶及周圍淋巴組織切除乾淨,但常會出現無法直接縫合的組織缺損,包括口腔黏膜、口外皮膚、骨頭、食道等,必須接續以皮瓣顯微手術將病患身上某部分組織,連同其供應組織的血管一起取下,再移至身上需要重建的部位。常見的自體組織來源為前臂皮瓣、大腿皮瓣、小腿骨皮瓣等,以同側大腿居多,取皮處的傷口會自然癒合,補皮處的傷口則會打上石膏固定。取下來的皮瓣需經由顯微手術縫合血管才能存活,術後需保持固定姿勢平躺7天,頭頸不可搖晃,也不可睡枕頭,頭兩側以沙袋固定,以免縫合的血管因扭曲、壓迫而栓塞;若血管塞住,則須再進行血管探查或重接血管等重建手術。術後約5至7天才可拆除石膏及換藥,並依醫囑漸進式活動。術後病人會進加護病房觀察2至3天,穩定後轉一般病房觀察。在病房中,需24小時看護病人,病人身上有多個管路及引流管,包括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傷口引流管、中心靜脈導管等,建議照護者務必留意管路情況,以避免病人自拔或滑脫。長時間手術容易造成肺塌陷囤積痰液,術後應盡力咳痰,若有痰音而無力咳痰,可通知護理師抽痰,以避免肺炎的發生。而菸、電子菸及二手菸都會讓血管收縮,導致手術失敗,因此,主要照顧者不可抽菸,身上亦不可有菸味。術後平躺7天,是病人最難熬的過程,需要家屬多給予心理支持和鼓勵,醫護人員也會在術前給予病人及家屬詳細的說明及衛教,並在術後給予細心的照護。
-
2021-02-2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長年的壞習慣,終於讓身體向我提出警告。」8年前的12月底,參加一場婚宴後,腹部突然一陣疼痛,原以為是吃壞肚子,想著過一會兒拉個肚子應該就會慢慢好轉,但後續毫無想上廁所的動靜,反而是悶脹感慢慢地爬升至上腹部。「不痛但好難過,隨之而來的是怕冷但沒發燒、惡心卻吐不出來。」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內心馬上一陣毛,腦海中立刻想到是「膽囊結石」。以為調整飲食就可改善早在症狀出現那一年的6月,才剛做完健康檢查,膽囊發現有5mm的小息肉,膽囊息肉在自身的認知中是不會有症狀的,不過沒想到這顆當初以為是息肉的影像,實際上是佯裝息肉的結石,息肉與結石不同,結石會隨意移動,一旦出現物理性的阻塞,後續就會出現症狀。那時候還想著反正是小息肉,僅需要改善生活飲食,學著和平相處,就有機會可以跟膽囊息肉分手,「只是老狗學不會新把戲」,長期不吃早餐、午餐隨便吃、晚餐吃太多的習慣,不是說改就能改,導致12月底的症狀一來,馬上被確診為「急性膽囊炎」,再過幾天就被送進開刀房切除膽囊。仰賴麻藥舒緩疼痛一直以來,我自認忍痛力極強,教科書上形容的急性膽囊炎的疼痛是「悶痛感不斷持續」,從字面上看到的悶及痛,就像是吃太飽或是腹脹感,自以為這不算是什麼挑戰,沒想到出現症狀那天,痛到馬上掛急診。急性膽囊炎的疼痛就像是被人打斷肋骨、沒打麻醉被剖腹,要不是有麻藥,肯定會痛到發瘋。研究顯示,急性膽囊炎有7成5患者,施打抗生素後,症狀會慢慢改善,很不幸地,我是那2成5患者,打了一整天的抗生素,當麻藥一退,人又像被亂拳毆打,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但是那時候的疼痛,逼得鼓起勇氣按鈴,請護理人員幫忙打麻藥,也不得不承認當時的我就像是「毒癮發作一樣」,極度仰賴麻藥舒緩疼痛,「以為自己生病不會這麼丟臉,但遇到才知道那是完全沒辦法阻擋的。」走路、解小便耐力考驗開完刀後,也是一場耐力考驗,從起床、翻身、側躺都讓腹部嚴重抗議,成功起身後,連走路都像是小兒學步,即使跨出第一步,還有第二步,每一步都讓人冒冷汗,最困擾的是一開始小便始終解不出來,愛面子的我十分不願意插導尿管,硬逼自己努力解放,才避免尷尬。終於到住院第三天才喝到一口蘋果汁,當下眼淚都快流下來「太好喝了」。經歷一場大病後,仔細回想自己的飲食狀態,並非健康飲食,長期的胡亂飲食,終究會讓身體反撲,這場疾病後,深深感覺到要好好珍惜健康身體,無論工作再忙,也得盡可能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三餐正常、定時定量、不偏食、增加纖維質攝取,避免高熱量、高油脂飲食及甜食。」更要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及健康的減重,每周最多減0.5公斤。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若有膽囊結石的患者,應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低脂飲食每份脂肪含量小於3公克,烹調少用煎、炸,多採煮、燉、清蒸等方式料理食物,避免膽囊結石症狀發作。膽囊切除後,不需刻意採用低脂飲食,脂肪攝取量每天50公克,以及總熱量低於30%,並維持正常的生活飲食型態。黃信閎小檔案年齡:47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專長:消化系、內視鏡、膽胰治療性內視鏡興趣:旅遊現職: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日本國立癌病中心及北里大學東病院研習早期癌及內視鏡超音波
-
2021-01-0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身歷其境才真的體會病人苦痛…當泌尿科名醫成了攝護腺癌患
回想這三個月,從自我檢查,確診攝護腺癌,到住院手術。讓我覺得好像經歷了一場奇幻的旅程。不論是心裡上和身體上的感受,都是我這一生永難忘懷,這也是我人生之一場美麗的意外。這一次的攝護腺癌,其實是我自己診斷出來的。因為長期使用波斯卡治療掉頭髮,我也定期的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PSA)的變化。沒想到在今年PSA稍微上升,引起我的注意。隨後檢查游離性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竟然小於百分之十。我在隨後的連續兩個月,檢查PSA都發現指數略為上升,因此立即做了核磁共振(MRI),並且找到病灶。在九月三日經直腸切片檢查確診,雖然病理報告是個低惡性度的攝護腺癌,但考慮到未來自己工作,還有生活秩序的安排,不能讓一個癌症一直存在我的身體裡面,讓我無法有明確的生活中心和方向。所以我決定開刀,將它拿掉。十月十日,我接受了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主刀醫師歐宴泉從台中特地前來幫我進行手術。科內的同仁以及我的學生廖俊厚、蔡曜州等人,也都在旁為我加油打氣。其實在這之前,有些醫師朋友建議我,不妨考慮放射線治療,或是只要定期追蹤,等到有一天需要手術時再來做。但是身為外科醫師的我,卻很難下決心不將它移除。因為一個癌細胞在身體裡面,究竟它侵犯程度有多深,是否有其它更加惡性度的癌細胞存在裡面,尚不得而知。以我的個性,是沒有辦法忍受這種不確定的事情。十月九日從台中和台北來的醫師們都聚集到花蓮。我們晚上一起在傑米料理用餐。老闆傑米是我們家的好朋友,他精心幫我們製作了精美的無菜單料理,並且讓大家在他的餐廳裡面包場言歡,十足像個手術前的派對一樣,開心的氣氛讓手術前應有的擔心與焦慮消失無踪。十月十日上午,醫院的護理部同仁們一早就來關心。我最親愛的太太,孩子家穎,女兒姿廷一起送我到手術房。在手術房裡,麻醉科醫師黃顯哲與陸翔寧兩位醫師,幫我插管麻醉,從頭到尾全程幫我麻醉監控。在歐宴泉醫師靈活的手指撥弄之間,如行雲流水般使用機械手臂在我的腹腔內廻旋切割。就在很短的時間裡,完美地將我的攝護腺拿得非常乾淨,並且保留了必要的神經血管。在現場看刀的人都說技術真棒,十分精準流暢,正是大師示範,讓手術房裡面其他的泌尿科醫師也上了一堂課。直到手術縫完最後一針,歐醫師離開達文西手術台,宣告手術成功,圍觀的醫師們無不擊掌稱讚。歐醫師犧牲假日,從台中飛越千里來到花蓮,幫我進行這個手術,其實是相當辛苦的。但他說,幫老朋友開刀是他最大的榮幸,這份無價的情誼,更令人感動。手術第一天,身體復原的很快。傷口稍有不適,麻醉退了之後,尿液轉黃,隨即排氣,並且可以下床稍微活動。手術後第二天,窗外花蓮的大山,因為大雨過後水氣濃,竟然出現美麗的彩虹。映照著初升的亮麗陽光。似乎在告訴著我們,這個手術完全成功,而我將會有一個美好健康的身體。手術後第三天,病理報告證實這是個3加4分的攝護腺癌。有點侵犯到攝護腺被膜。出院之後,如果PSA還不能降至最低,應該還要再接受放射線治療,來確保癌細胞完全治癒。不過手術的邊緣是乾淨,而且沒有淋巴腺轉移。當初決定要做手術還是正確的選擇。歐醫師能把攝護腺周圍的組織清得乾淨更是重要。過去我們在照顧接受攝護腺癌手術的病人,總是會問他們,有沒有問題?身體有沒有疼痛不舒服?其實這是因為我們不懂病人身體的感受。現在自己當了病人,才知道那種微妙的感覺,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因為攝護腺是位於直腸的上方,平常從肛門指診就摸得到。因此攝護腺手術全部拿掉,這一部分的直腸一定會有因為組織剝離和燒灼後產生的發炎。那種老是覺得有大便在肛門上面的感覺,不是痛,也不是壓力,而是一種脹的感覺。尤其是當要排氣前,會陰部的膨脹感更是沉重。導尿管帶來的不舒服,反而不是很重要。因為它放在尿道裡面,雖然會有一些想要解小便的感覺,可是只要多喝水,淡化尿液的濃度,這種感覺就會漸漸改善。有時候服用膀胱放鬆的藥物也有幫助。腹腔鏡造成的傷口疼痛,平常沒有感覺,只有在咳嗽及打噴嚏的時候,才會有劇痛感。總之,以達文西腹腔鏡手術做攝護腺根除手術並不痛苦,手術後的復原也是很快。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我的人生啟發很大,也可以說是在我行醫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確診得到攝護腺癌之前,我正好把我下一本書「與苦難同行」裡面的醫病故事寫完。我在寫的時候,雖然講到病人的苦痛,好像我真的能夠體會一般。現在我身歷其境,遭受到打針、住院,進開刀房、接受麻醉、手術、以及術後種種痛苦的考驗,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對於我所描寫的醫生與病人之間那些苦難相連、生命共同體的故事,到現在才真正有新的體會。我心裡想,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應該會對於那些我所照顧過的病人更好才是。開刀的時候會更加細心,傷口更小。唯有醫生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溫柔的照顧,才能讓病人心靈和身體的苦痛減輕一些。在癌症手術之後,確實會讓人認真地思考未來。因為當你變成一個癌症的患者,未來按照標準流程去做治療,究竟治療的結果如何?癌細胞是否會轉變成為抗藥性?這些都不得而知。想太多也沒有用,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乖乖的當成一個病人,找一個可靠的主治醫師,讓他來治療你。我則盡量想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做些想做還沒做的事情,多把自己的時間留給家人。雖然已經開完刀了,可是有時候還是會覺得不那麼真實。然而,它卻已經是個事實,無可逃避,只能面對。我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年可以做事?不管是五年、十年、或是更長,應該要趕緊擬定計劃,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做滿。生病之後,反而會對人生態度更加積極。想要把這剩下的一段人生旅程精彩的走完。醫學辭典/攝護腺癌攝護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攝護腺癌位居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六位,每年新增5千多名攝護腺癌患者。早期攝護腺癌的10年存活率將近95%,甚至有很高治癒機率。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症狀「無感」,多數患者都是因腫瘤侵犯尿道、膀胱頸,出現解尿不順、尿液難以排空的不適感,才有警覺。早期攝護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的治癒率高達9成以上,尿失禁也低於2%,年輕患者可保留神經血管叢,維持原有性功能。郭漢崇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年齡:66歲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專長:●婦女泌尿學●尿路動力學●臨床醫學●泌尿生理學經歷:●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副教授●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