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安養機構
共找到
107
筆 文章
-
-
2022-06-26 失智.長期照護
照顧者的煎熬 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院嗎?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失智症粉絲專頁。在粉絲團的互動中,「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嗎?」每隔一段時間就躍為熱門討論話題,這幾乎是所有失智家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為人子女心中的痛。專長失智照護的社工師游純瑜提醒,失智症的照護涉及認知障礙,當患者出現異常行為時,照顧者其實非常恐懼,長期承擔龐大的壓力,自責無助甚至積累成憂鬱症。送長輩去機構,沒有必然對錯問題,她建議先屏除「送父母到照護機構就是不孝」先入為主的想法,和家人就以下項目蒐集資訊、討論,唯有家人達成共識,協力合作、多使用照顧資源,才能給予最適切的照護。Q該不該送父母到安養機構?建議評估自身狀況,包括照顧者的體力、工作模式、家人經濟狀況,選擇居家照顧、安養中心、養護中心、日間照顧等。Q如何跟家人有共識?兄弟姊妹和另一半共同討論,列出選擇清單,考量地點和距離,方便探視。照護費用方面,盡量由父母的年金與存款支應,或彼此均攤並善用政府資源,避免主要照護者一同倒下。另外,分配探望時間,讓手足維持良善的關係。Q如何選擇安養機構?首先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親友間的經驗、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等。Q決定安養機構前,有哪些前置準備?●和長輩一起參觀機構,請社工、護理師到家訪視,雙方完善理解。●告知即將更換住宿環境,安撫長輩情緒。●短期試住安養機構,循序漸進熟悉陌生環境。●準備玩偶、照片等個人物品,布置床邊環境降低不安。●購買常用的尿布、復健品等備品,避免銜接落差。Q還有哪些政府資源可以申請?可使用衛福部的長期照顧服務計畫,或聘雇外籍看護進行居家照護,另外還有住宿式照顧機構。各縣市政府也提供失能老人機構公費安置、傷病住院醫療及看護補助,以及身心障礙住宿式照顧機構補助方案。
-
2022-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單日給藥率未升 醫師:視訊診療是關鍵
指揮中心五月廿六日開放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視同確診,希望具有重症因子患者盡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但統計近一周單日給藥率,多在百分之十左右,未及專家建議的百分之十五。醫師指出,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仍有許多關卡待解決,其快篩陽性需經視訊判讀,對老年人等數位落差族群不利,改善視訊診療將是關鍵。統計近日單日給藥率,五月卅日雖達百分之廿一,創下新高,但受假日通報量變少影響,當天新增確診人數僅六萬四十二人,給藥人數卻有一萬三千一百五十三人,為統計以來給藥份數最多;但五月卅一日至六月二日,單日給藥率多維持在百分之十至十一,六月三日端午節單日給藥率降至百分之七。根據上述統計,開放快篩陽性經診斷視同確診後,單日開藥率上升幅度並不算大。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指出,單日給藥率未明顯提升,可能是北部疫情已過高峰,現在應注意中南部抗病毒藥物是否順利給予,降低中重症患者人數。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萬華衛康內科診所院長鄭維理指出,自五月廿六日至六月三日,每天開給抗病毒藥物人數約二至五人,但若有安養機構確診患者需領藥,人數會達十多人;目前領藥需要視訊診療,但不只是老年人,部分年輕人不會用手機上網或不會上傳快篩陽性試劑照片等,都造成視訊診療障礙。另一方面,醫師面對多重用藥病人開藥必須非常謹慎。但也有民眾為了取得口服抗病毒藥,雖然不具有指揮中心列出的相關危險因子條件,但卻謊稱有糖尿病等。鄭維理說,醫師開藥前必須檢視健保署雲端藥歷核對,包括民眾病史及使用藥物等。另外,健保署日前發出公文,醫療院所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後,六月一日起需於廿四小時內上傳雲端藥歷,未上傳者將不給予醫事服務費。鄭維理說,其實費用不多,但醫師在意政策時常變動,若診所資訊系統無法跟上,可能有受罰疑慮。不過,部分基層診所配有十人份抗病毒藥物,領藥困難的狀況已略為紓解。
-
2022-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醫師盤點重症患者領藥11道關卡 兩重要關卡待解決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確診患者達8萬0656人,中重症患者為190人,如何及時給予藥物救治重症患者為當務之急,但指揮中心雖陸續公布給藥相關措施,但看在基層醫師眼裡,仍有許多關卡待解決。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萬華衛康內科診所院長鄭維理列舉重症患者領藥11道關卡,其中又以改善視訊診療及盡速下放藥物至關重要。重症高風險者,想及時取得口服抗病毒藥,必須通過11層關卡:其中第1、第10點應盡速解決。1.確診:PCR陽性,或全民快篩陽性,經過醫師視訊或門診判讀確診。鄭維理說,現在視訊診療多使用LINE,但許多老人家有存在數位落差,如果沒有子女等旁人協助,長者可能不會照相上傳 Line 官方帳號,或是要請非隔離家人帶健保卡與陽性試劑掛號門診。隨著確診者視訊診療愈來愈多,不少診所、醫院擔心病人可能沒有保險或不繳掛號費,所以都用欠卡自費方式處理,要求病人須派人持健保卡到院所批價、付清,才能拿處方箋與藥品。遇到這種情形,病人是否能派人,甚至可以授權快遞人員代理並付現,或網路轉帳、行動支付等,決定是否能夠掛號、批價成功。這方面或許可以請居服員代理,如外出服務費用每30分鐘為195元,可以考慮用時薪400元請人到診所代理,因為她要拿著健保卡與錢,承受接觸確診者的風險。目前有基層診醫師發現,部分視訊患者可能想拿口服抗病毒藥物,但經醫師評估後沒有給藥,患者隨即退出LINE群組,無法收取費用,這部分要如何收費仍待解決。2.有重症風險因子:懷孕、生產後6周內、年齡大於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或是慢性肺疾,包括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另有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則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以及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等失能情形。以及,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大於30,或12至17歲兒童青少年 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肥胖)。最後是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等影響免疫功能疾病 。鄭維理說,如果找不到任何風險因子,恭喜病人不是高危險群,診所幫忙確診通報,開始居家隔離7天,並且收案提供確診者關懷。3.不需使用氧氣如果本來就有使用氧氣,至少要維持穩定,不能用量調升或血氧濃度小於95%。4.發病或確診後不超過5天鄭維理說,若發病或確診超過5天,此時已不適合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雖然有點可惜,但若病人已安然度過,值得恭喜。確診後三個月,如果再度快篩陽性,應盡速就醫治療。5.年滿18歲或12至17歲且體重大於40公斤,患者年齡小於12歲是高危險群,輝瑞倍拉維(Paxlovid)、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都不能用,請家長多注意。6.能吞藥丸患者可以使用輝瑞倍拉維(Paxlovid),不能吞或管灌只能考慮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鄭維理表示,機構或使用鼻胃管的居家個案,他願意盡量協助,可是不能保障成功調到藥。7.肝腎功能不能太差,若患者腎功能太差只能考慮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腎功能稍差者(eGFR 30-59),輝瑞倍拉維(Paxlovid)劑量要減少。腎功能太差者(eGFR < 30),禁用輝瑞倍拉維(Paxlovid)。8.沒有嚴重的藥品交互作用,如果有,只能考慮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鄭維理指出,使用藥物要靠藥師協助向民眾說明,如何安全用藥。9.醫師會上述評估而且評估符合者會開處方,如果醫師不會,請趕快找會、有空而且願意的醫師協助。資源有限,時間有限,醫師更有限,美好的人事物值得等待。10.取得處方後,須找到有藥可領取且願意受理外來處方箋的衛星藥局/核心藥局/重點診所/備藥醫院鄭維理說,希望口服抗病毒藥品早日下放,可以直接處方給藥。目前台北市衛生局已將輝瑞倍拉維(Paxlovid)下放到基層診所,如該診所昨天才開始領到10份輝瑞倍維拉,每天需通報衛生局使用份數,如果用完了,才能再到指定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領取10份,但目前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尚未下放。鄭維理說,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尚未下放到基層診所,導致部分長照、安養機構住民確診後,可能受限管灌、洗腎須用莫納皮拉韋,而需要要拿著醫師診斷書、家屬切結書打電話到大醫院一家一家詢問有無藥物,若遇到周末藥局和衛生所關門,病人就要拖兩天才能領到藥,這讓病人及診所醫師都很心急焦慮。若讓基層診所備有充足藥物,鄰近長照機構即可快速取藥,及時救治患者。11.取得藥品後,必須盡快在發病或確診後5天內服用,並完成5天份治療,才能降低發生重症住院死亡的風險。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住民防疫最脆弱一群 機構照護員:只有慘字可形容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為醫院照顧人力也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娓娓道出長照機構在疫情風暴下的困境,住在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護士人力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2600元漲到5、6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生活照顧,如換尿布、翻身等,「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安穩態勢下通過考驗,長照機構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加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了,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要家屬簽字同意,機構工作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陳女告訴對方「您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陳女說,她自己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台東縣陸續有多家長照機構發生集體染疫事件,一名不願具名的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已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考量照顧機構平時照料很認真,發生不幸後也用心協助家屬,不方便再抱怨什麼。住台北市、單身的林姓女子和八旬母親相依為命多年,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後,考量沒有其他親人可分擔,不得不將母親送往安養院,她努力工作賺錢。她說,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COVID-19?」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說,長照機構長輩通常年紀高,又有失智、慢性疾病,加上被限制行動,居住密度高等,多重不利因素,染疫風險比居住家中長者高,加上照服員在社區跑來跑去,很難抵擋病毒入侵,機構長輩成為最脆弱一群,通常一人染疫就全數淪陷。另一名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近期確診死亡人數約有二成七來自安養機構,主因是長照機構住民疫苗注射率偏低,建議投藥速度要加速,才能降低長者死亡率。沈政男說,會送到安養院的長輩多是家中無法妥適照顧者,有些家屬對疫苗、投藥都排斥,對醫療行為較為消極。也有不少長者無行為能力,且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些都是死亡率偏高因素。「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權享有妥善醫療」,沈政男認為,機構應善盡說服告知責任,盡量說服家屬讓長輩施打疫苗,才能降低死亡率。高雄大寮區一家長照機構日前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市府依據分艙分流原則,中重症者移出就醫,其餘採輕症工作人員照顧輕症住民,無症狀者照顧無症狀住民等方式因應。衛生局表示,現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機制,一旦住民確診,可立即採取投藥等處置,掌握治療先機。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長照機構防疫是重中之重,3周前,高雄人口密集機構已啟動快篩,把可能染疫風險降到最低,高雄154家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一周要快篩3次、64家護理之家等一周要快篩2次。一名長照機構照護員說,長照機構發生群聚,只有「慘」字可形容,行動不便、抵抗力差老人家避無可避,深怕社區病毒傳進機構,門禁森嚴,謝絕家屬探視,畢竟對抗的是看不見的病毒。
-
2022-05-19 新聞.長期照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當父親倒下,手足認為她就是當然照顧者。但她自認無法承擔,「照顧爸媽,應是大家分攤的事」。於是她找新工作離家。為兒童擇定監護人時,大家都知道要以「兒童最佳利益」為考量;但為失能長輩決定主要照顧者時,為何很少考量誰才適合擔任照顧者、怎樣的照顧方式才符合長輩最佳利益?這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提出的大哉問。面對親人失能,家庭照顧者必須立即就位,再討論如何輪流照顧、是否聘用移工或入住機構。但是,「我們缺乏『勤前教育』,照顧者還沒來得及想清對策,就被迫上戰場了。少數人回不來,倖存者也可能遍體鱗傷。」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最有空、最弱勢 不應該被拱出來同樣是照顧、「愛的勞務」,家庭對「顧老」與「育嬰」的態度大不相同:孕前考量、懷胎九月的產檢、育嬰百科,一切就緒。但照顧長輩通常是在意外發生,一夕風雲變色,家庭也只能倉促決定「誰來照顧」。依學者及家總觀察,被「拱出來」站上照顧者位子的,往往是家庭中「最有空」或「最弱勢」的人。例如:失業者、病人、退休者,或單身者。他們不上班、收入少或住家裡,是「理所當然」的照顧者。照顧者若能自我評估,確認自己不具照顧者的特質(見自我評估表),就可在照顧歷程中踏出健康的第一步。「被拱出來的照顧者,如果自覺無法承擔,拒絕時要能抵擋親友壓力。」陳景寧說。有位女孩曾致電家總,訴說她是與父母同住的單身上班族,自然擔起護送父母就醫任務。但是當父親倒下臥床,手足認為她就是當然照顧者。但她自認無法承擔,「照顧爸媽,應是大家分攤的事」。於是她在外縣市找了新工作,以工作為由離家。「我不是自私」 只是想保有生活陳景寧說,女孩早已安排好,卻還致電社工,原因是她需要心理支持,需要他人肯定「我這樣做,是對的。我不是自私」。她只是想「像其他手足保有自己的生活,照顧責任由大家商量、分攤」。「照顧不離職」也是家總一向的主張。常常家庭成員的共識是「反正有人照顧就好」。但便宜行事,可能選出最不符合失能長輩利益的照顧者。有位照顧者申請長照2.0,一年內換了八位居服員,對居服員的態度惡劣,有時毆打失能長輩。原來他失業、離婚,原本就滿腔怒氣,又要整天看顧病人,更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失敗。陳正芬指出,照顧者的生活、精神狀態不穩定,施暴風險較高。她發現「長照系統和家暴系統間,竟然沒對接」,資料不互通,無法得知主要照顧者和失能者間的家暴史,失去預防照顧悲劇的契機。家暴加上照顧壓力 演成復仇記家暴舊恨加上照顧壓力,有時演變成復仇記。影星威爾史密斯在自傳中敘述,幼時看父親痛揍母親,他想有天一定要報仇;多年後他照顧罹癌父親時,一度動念要將輪椅連老人推下樓。台北市白姓婦人長期遭丈夫家暴,丈夫失智後,她在桃園市的安養機構裡,用枕頭悶死丈夫。這對夫妻早被台北市社會局註記為「家暴相對人」,需要提高警覺;但機構的照服員並不知道這段歷史,悲劇就難以預防。我們一起想辦法 總是有出路的這是「因恨而殺」,也有「因愛而殺」的例子。七十一歲老先生天天到機構探望臥床的妻子,常常念著:「她愈來愈瘦,太可憐了。」老先生太愛妻子,不忍心她受苦,買了硫酸到機構,強灌妻子,幸被照護員發現制止。但老先生潑酸,再大口喝下,送醫不治。他的妻子、照服員及鄰床老婦被酸液波及,幸無大礙。「照顧悲劇不會真的為家庭帶來解脫」,陳正芬說。「照顧者為家人付出時,也不能忘記愛自己。」家總提醒,養小孩要靠全村力量,長照更要靠國家力量,「我們一起來想辦法,總是有出路的」。※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台595家長照機構爆染疫 疫情防控重大警訊
指揮中心公布,昨天國內新增本土病例六萬三九六四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個案中新增四十例死亡,中重症個案一三○例,含重症卅八例。國內長照安養機構接連爆發嚴重群聚感染,指揮中心公布全台已有五九五家住宿型機構通報確診,較前一天新增一三七家,是國內疫情防控重大警訊。確診長輩 機構就地安置位於北市北投區的浩然敬老院出現群聚,到昨天為止,院內工作人員四十九名、住民長輩七十七人確診,浩然敬老院院長童富泉證實,已有三名長輩死亡;新北市三峽區某養護中心也爆嚴重群聚,住民及工作人員五十二人確診,該機構於五月八、九日更有三人確診過世。指揮中心統計,全台已有五九五家住宿型機構通報確診,共有一五六二名工作人員、二八八一名住民染疫,相較十三日公布的四五八家,短短一天增加了一三七家機構通報確診。指揮中心代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確診長輩採就地安置,可提前召回確診且無症狀工作人員,衛福部也擴大提供獎勵辦法。北北基桃 加開大篩檢站羅一鈞推估,疫情最高峰最快出現在五月廿日,晚一點則是五月底。至於疫情高峰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先前低推估十萬例、中推估十五萬例、高推估廿萬例,現在尚未進展到低推估,未來高峰可能單日新增十萬例。目前北中南疫情進展不同,北部疫情開始比較早,中、南部病例較少。對於確診高峰為單日十萬例,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低估,近期已有年輕族群快篩陽性,但不願意排隊做PCR,放棄確診但自主隔離。在「黑數」增加的情形下,黃立民建議,評估疫情趨勢應用重症及死亡率,死亡在感染發病一、二周後才會出現,若死亡數一直增加,即代表疫情高峰往後延。連續三天確診數約六點五萬例,陳時中否認採檢量能不足,認為單日十萬以下都不致遭遇瓶頸。北北基桃將加開大型篩檢站,陳時中說,由中央與地方合作,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也協助招募基層診所醫師參與,透過協作模式希望增加採檢量能,各採檢站至少每天可增採檢量五百至一千。加速取藥 研擬綠色通道為加速確診者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陳時中表示,正研擬綠色通道,希望發病三天內可使用,考慮以醫師處方證明及PCR陽性證明來即時取藥、代領藥。羅一鈞表示,目前擬優先針對快篩陽性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可先領取抗病毒口服藥,但流程與配套待研擬,今將與地方政府開會討論。指揮中心透過COVAX購買NOVAVAX疫苗兩百萬劑,食藥署長吳秀梅昨天表示,NOVAVAX已提出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並繳交藥理、毒理及臨床試驗等技術性文件,力拚一個月內審查完畢。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希望NOVAVAX公司先將標準品寄來,請食藥署先行檢驗,相關時程安排中。國內快篩實名制自四月底起實施,全台累計賣出六百萬人份、逾三千萬劑。陳時中表示,目前各販售據點幾乎都完售,平均每天僅剩百分之一至二,最快六月前實施第二輪快篩實名制。兒童BNT疫苗何時到貨?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表示,依照原定時間約本周來台。
-
2022-05-13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腹瀉QA/大便稀軟就是腹瀉?急性與慢性症狀又有什麼差別?
因應 COVID 疫情時代,民眾戴口罩的意願提高,讓因呼吸道症狀就診的兒童比例大幅下降;但也因為生活習慣改變(外食需求增加),腹瀉,可以算是近期兒科門急診中前三名常見的主述了。許多家長認為,只要大便稀軟或是次數多即為腹瀉,但實際上不盡然,小朋友排便性狀、次數和年紀大多跟飲食相關,並非所有稀軟便都代表有胃腸道疾病存在。一般而言,新生兒的排便次數較成人多,母乳寶寶常以稀水便為主,每天解便次數更可多達五六次以上,若不了解狀況,容易讓家中的爺爺奶奶擔心,誤認為小寶寶腹瀉而帶至附近診所或門診就診。事實上,隨著年紀增加和添加固體食物(所謂的副食品),排便次數和性狀才會漸漸地接近成人。那什麼是腹瀉?腹瀉時需要注意什麼事情?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兒童腹瀉以及家長們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Q1:如何定義腹瀉?根據臺灣小兒消化醫學會治療建議中提到若發生糞便質地軟化(軟便或液便)及排便頻率增加(24 小時內≧ 3 次)則可以視為腹瀉。不過糞便質地的改變比排便次數更能反映出腹瀉。以客觀角度評估,嬰幼兒每天大便總量大於 10 g/Kg/Day,較大兒童或成人大於 200 g/Day,就能認為是腹瀉。而依照症狀發生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兩種(如表):小於 14 天(兩週)的稱為急性腹瀉(acute diarrhea),而超過 14天(兩週)的則稱為慢性腹瀉(chronic diarrhea)。Q2:造成腹瀉的可能機轉?基本上可分成以下四種,但事實上大多數腹瀉都合併多重機轉一起發生的。⑴ 滲透性腹瀉(osmotic diarrhea)主因是腸道消化吸收不良(尤其是醣類),在遠端的小腸及大腸造成很高的滲透壓,使水分由腸道黏膜往腸腔滲漏而引起。這種腹瀉通常在短暫禁食之後,腹瀉情況會改善。例如續發性乳醣不耐症。⑵ 分泌性腹瀉(secretory diarrhea)細菌的毒素刺激腸黏膜,導致腸黏膜分泌大量水分及電解質,這種型態即使禁食,腹瀉仍舊持續存在。例如霍亂。⑶ 腸道運動失調(motility abnormalities)腸胃道蠕動太快時,水分停留腸內的時間太短來不及吸收,腹瀉相應而生,如腸躁症。相反地,蠕動太慢會造成細菌過度增生,也會引起腹瀉,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假性阻塞。⑷ 發炎反應(inflammation)很多感染性腸炎會引起腸道發炎反應,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本身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等也會經由此機轉造成腹瀉。Q3:急性腹瀉常見的病因?腹瀉可以有多種病因引起(如表),而急性腹瀉大多都是由感染所造成。急性腹瀉的病原主要區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其中病毒性感染佔了大多數。病毒性胃腸炎在臺灣一年四季可見,根據臺灣疾病管制署數據資料顯示,最常見的病原體為輪狀病毒(Rotavirus)、諾羅病毒(Norovirus)與腸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其他病毒如星狀病毒(Astrovirus)、微小病毒(Parvovirus)、冠狀病毐(Coronavirus)等也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常見的症狀為嚴重的水瀉、高燒、嘔吐及伴有脫水現象。自從 2006 年輪狀病毒疫苗的廣泛使用,輪狀病毒相關疾病的流行大幅度降低。諾羅病毒則是社區型胃腸炎的首要原因,廣泛分布全球。在國內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區,也常發生於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細菌性胃腸炎在臺灣盛行於炎熱的夏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的感染,其它的病菌如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等。另外病童若使用較長時間的抗生素後有機會有困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腸炎,較嚴重的會造成偽膜性腸炎。此外,食物因保存方式不當被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污染進而產生毒素也會造成兒童腹瀉,大部分病童在吃了不潔的食物以後,可能在數小時之內出現腹瀉等症狀。Q4:急性腹瀉的治療方式有哪些?目前兒童急性腹瀉的治療包括以下幾項:⑴ 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⑵ 儘早餵食與飲食調整。⑶ 使用止瀉劑、添加益生菌 (Probiotics)或補充鋅 (Zinc)。維持體液平衡最方便的方法是適時補充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補充電解質液首要考量葡萄糖、鈉、鉀等含量的比例。葡萄糖含量過高的電解質補充液無法縮短病程或排便量,建議選擇葡萄糖含量介於 2~2.5% 之間,鈉含量介於45~79 mmol/L 範圍。許多市售運動飲料因含糖量高、滲透壓高及鈉含量低,除非經過特別調整,一般不建議當作為嬰幼兒腹瀉時的電解質補充液。保持腸道餵食有助於腸道細胞修復,改善病程。餵食母乳的嬰兒應該要繼續哺餵母乳而不需要暫停,若寶寶出現乳醣不耐症的情況時,可以考慮使用無乳醣配方奶粉,但不建議常規和長期使用。臨床上將配方奶粉沖泡稀釋,目的就是在稀釋乳醣,但需考慮病童的營養攝取是否足夠。至於是否稀釋奶水,則依據臨床需求判斷,一般建議盡早恢復正常濃度沖泡。較大的孩童則可以考慮以米飯、小麥、馬鈴薯、麵包、穀物、瘦肉、優格、蘋果、香蕉等給予餵食(例如 BRAT 飲食);脂肪含量過多與高單糖類食物(如油炸物、果汁、汽水等)則應該盡量避免在急性期食用。簡單來說,因為大部分的腹瀉是非細菌性所引起,故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即使是細菌性腸炎,也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維持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避免脫水。最好的支持性療法是短暫腸道的休息、飲食療法、和治療續發性碳水化合物耐受不良。除非是特殊病菌、免疫力低下、或是出現併發症的病童,才需要正確地使用抗生素治療。Q5:那些情況需要就醫尋求協助?當小朋友出現下列情形 (紅旗警訊)時,就可能需要就醫評估是否需要靜脈輸液,甚至是住院治療:⑴ 反覆嘔吐或腹痛。⑵ 腹痛嚴重或持續集中在某部位。⑶ 長時間無法進食。⑷ 大便有明顯血絲、黏液,高燒不退。⑸ 腹部腫脹。⑹ 精神活動力變差、嗜睡、行為改變或嬰兒哭鬧不休。⑺ 小便變少、口腔黏膜乾燥、心跳加快、體重下降等中重度脫水現象。⑻ 嚴重脫水導致休克、昏迷或太虛弱不能口服液體。兒童腹瀉經由支持性療法及治療潛在疾病,大部分都能逐漸好轉,當孩子有出現腹瀉症狀時,家中主要照顧者要加強洗手、妥善處理病童的排泄物、監測小便量及精神狀態,若有出現紅旗警訊時,應立即就醫讓專業的醫師評估處理。記得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工作才是安全之道。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確診腎友用藥5天倒數 診所醫打聽5天終於找到門路
「萬事問臉書:雙北透析病患PCR陽性確診在家居隔,如何取得Molnupiravir?」這是台北市某洗腎診所王醫師5月7日在自己臉書粉專的發文。之後幾乎每一天,王醫師幾乎都在為這件事煩惱,經常在臉書問問題、或是提供自己四處打聽、得來不易的小進度。5月11日中午接到記者致電時,王醫師才鬆一口氣說「終於問到一家醫院可以領藥,我今天就要去拿!」慢性腎病是新冠肺炎高風險因子,患者應於5天內服用抗病毒口服藥,以預防重症,但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只能選擇默沙東口服藥(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不能服用藥品交互作用較多的輝瑞口服藥。安養機構只能管灌的長者,也因為輝瑞口服藥不適合磨粉,只能吃默沙東,指揮中心採購輝瑞藥廠口服藥共70萬人份、默沙東口服藥5000人份。「很多洗腎診所醫師都不知道默沙東要怎麼領,都在自己研究」王醫師表示,因為醫師能看到的,也只有疾管署公開的那些資訊,資訊太多了,「但就是沒有一個清楚的流程圖。」他說,這幾天好像瞎子摸象,會在臉書上貼文,也是因為多方打聽都碰壁,很希望能如果有知道門路的人看到了,可以私訊告訴他。腎友確診輕症會採居家照護,這不是應該有核心藥局送藥嗎?他首先打聽哪邊的核心藥局有默沙東。打聽的結果是「莫納皮拉韋並未釋出至社區核心藥局,僅少數醫院有存藥,但是依法規,醫院無法接受外來之處方箋。」意思是,就算他為病人開了默沙東口服藥的處方箋,病人也無法去這些有藥的醫院領藥。既然藥只有醫院有,醫院豈有不給病人藥的道理?王醫師不死心,上網查雙北配有默沙東口服藥的醫院名單,無奈地想,好吧,大不了眾家診所醫師分頭一家一家打電話問。他也上網求救「剛致電某醫學中心藥劑部,得到的答案是目前無法接受外面的處方簽。請問有雙北有哪家醫院的藥劑部可接受外面的處方箋?」5月9日一大早,王醫師像是向上天祈禱般寫下「5/9天氣晴。診所小王醫師還在努力研究如何幫病患開立Molnupiravir。」同一天,他也彷彿向記者許願般寫下「防疫記者會提問:莫納皮拉韋並未釋出至社區核心藥局,僅少數醫院有存藥,而依法規醫院無法接受外來之處方簽,導致確診居家照護之病患,即使有處方簽也難以取得藥物。請問上述問題該如何解決?」當天聯合報記者將王醫師的問題帶到指揮中心記者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800人份默沙東口服藥,目前只有醫院有,每醫院60至70人份,未來會配到各藥局去。現階段還是需要跨院所、跨藥局領用,也就是醫院對醫院、或跟診所對醫院,由醫師去領藥回來,才能發給自己病人。「要運氣很好,找到一家醫院藥還沒用完,而且願意讓診所醫師來領。」王醫師說,5月10日,他打電話問到了台北市某龍頭醫學中心,得到的回應依舊是不開放領藥,理由是「無此流程」。他再打電話去新北某醫院,該院承辦人雖說可開放領藥,但還是要請王醫師自行打電話去問疾管署詳細辦理事宜,「疾管署的電話就是萬年忙線中。」「終於問清楚了!準備好病人名冊、切結書這些文,今天就要去拿藥!」5月11日中午,面對記者致電詢問,王醫師語氣輕鬆,彷彿卸下重擔。他說,多虧了許多洗腎專科醫師都在努力探尋、在群組中交流進度,才能夠讓好結果來得加快一些。王醫師表示,自己照顧的洗腎病人當中,現在就有5到6人快篩陽性,正在等PCR結果。他希望在等他們PCR結果出來之前,就搞懂這些流程,「PCR陽性結果一出來,我就可以讓流程接下去,不會斷」,之後確診的病人,也可以順暢領藥服藥。眼前的問題解決了,但還有隱憂。王醫師表示,台灣洗腎病人就有7、8萬人,加上管灌病人也不適合吃輝瑞,只能吃默沙東,但只買了5000人份,「現在就怕藥不夠啦。」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安養中心爆群聚!5住民快篩陽性 實施分艙分流、全面PCR
基隆市衛生局長吳澤誠今天表示,一家私立老人養護中心的1名工作人員昨天快篩陽性,中心對所有住民快篩,發現5人陽性,其中1人今早死亡。衛生局已委請市醫人員下午進入安養中心,對所有工作人員和住民做PCR採檢,檢驗結果預計明天出爐;目前機構內有多少住民,市府還在釐清中。吳澤誠說,這家安養機構的工作人員昨天例行性快篩檢查時,發現有1人為陽性,安養機構昨晚即對所有住民快篩檢測,發現有5名住民陽性,其中1人今早死亡。吳澤誠表示,市立醫院院長王慧珺等人今天下午2、3點進入這家養護中心,對所有住民做PCR採檢,明天才知結果。安養機構已實施分艙分流,隔開快篩陽性、陰性住民,等待PCR結果出爐。吳澤誠說,死亡住民是60多歲男性,長期臥床,仰賴鼻胃管餵食攪拌過的食物,由看護人員照顧。死者長期下肢水腫,醫師有開利尿劑。前一陣子有胃出血的症狀,建議家屬送醫,但家屬希望留在中心繼續觀察。死因是否與染疫直接相關,要待PCR檢測結果及中央對病史進一步研判,才能認定。
-
2022-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直言3+4政策撐不了幾天 柯文哲拋特赦原則:12357類以篩代隔
台北市今天本土新增1302例,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在防疫記者會中表示,台北市目前12行政區,已經有8個行政區單日確診超過100例,並且很均勻分布每個行政區,表示這個疾病相當均勻在台北市,「已經烽火遍地」。對於中央公布的居家隔離3+4政策,柯文哲今天也坦言,「我非常清楚,這個大概也撐不了幾天」,因為前三天還是要隔離,後面才適用快篩,「但下命令下容易,快篩怎麼送到確診者手中?」這些講都比較容易。所以柯文哲今天也宣布台北市的「特赦原則」,針對中央疫苗的第一二三五七類人員,如果接觸到確診被匡列要居家隔離三天,可以採取以篩代隔。柯文哲說,某些單位人員還是不行被居家隔離三天,這些單位包括第一類的醫院診所醫療人員;第二類政府防疫人員;第三類防疫車隊、防疫旅館人員等,因這些工作人員如果與確診接觸,若旅館人員要隔離,放在裡面的確診者如何照顧?另外,還有第五類的社福系統安養院人員,如有20位老人的安養機構,若照顧者要被匡列居家隔離,誰照顧這些老人?還有維持國家安全、社會機能正常運作的第七類人員,也不可能。柯文哲說,所以台北市的第一二三五七類人員,要適用台北市新的法令,這些人員如打滿三劑疫苗,前三天不用居家隔離,可以繼續上班,不過每天出門上班前要快篩,確認可以的才去上班,但若是確診,就要當確診者處理。柯說,如果不這樣做,台北市的醫院、安養院、防疫旅館會Shut down,儘管有漏網之魚,但不可能因為有漏網之魚,讓台北市的系統垮掉,至於系統要不要往外擴張,還要再討論。柯文哲說,對於昨天中央公布的3+4,北市府會盡力想辦法執行命令,不過他知道有困難,因為台北市有2萬人居家隔離,新北一定更多,執行上有困難。但在中央命令之下,還是要讓醫療防疫系統不垮掉,還是要有特赦原則,醫療防疫人員雖接觸確診者要被匡列,但還是以篩代隔繼續上班,真的確診才退出戰場。另外,柯文哲今天也公布昨天七大公費PCR篩檢站,昨天總篩檢人數4384人,將近5千人,陽性率從一開始0.1%一路爬,到昨天已經到7.4%,比昨天上升2%,篩檢量越高,陽性率增加,代表台北市社區感染濃度越來越高。柯說,這次的重災區還是首都生活圈北北基桃,感覺快要過了轉折點,往上飆高。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ACIP通過6至11歲兒童打疫苗 專家曝唯一考量就是這點
新北市中和兩歲男童染疫驟逝,全民關注兒童要不要打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下午舉行會議研議,與會專家一致決定,開放6至11歲兒童可以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疫苗間隔12周,且青少年可施打第三劑疫苗,而安養機構長者、免疫力低下等成人可以施打第四劑疫苗。專家表示,現在疫情風險高,兒童應是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疫情如今已傳播到如此地步,一定會傳染給兒童。」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ACIP開放6至11歲兒童打疫苗,最主要的考量還是疫情,因疫情如此緊繃,兒童還是需要疫苗的保護。至於兒童兩劑間隔12周。黃立民說,主要是擔心兒童接種疫苗後,引發心肌炎,但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12周,那接種第三劑的時間就會更晚,如此決定有好、有壞。黃立民說,好處是可以降低兒童心肌炎風險,於學理上好像有這樣的證據,但壞處就是接種完整疫苗的時間將會延後,恐增加兒童感染的風險,因接種完第三劑疫苗後,可能此波疫情都已過去了。「如果指揮中心可以盡速購買到輝瑞的兒童疫苗,對兒童的保護會有幫助。」黃立民說,因輝瑞兒童疫苗使用的資料較多,且安全性也比較清楚,且目前莫德納疫苗不知夠不夠用,而疫苗場研發的5歲以下適用的疫苗,目前也在進行臨床試驗,就看往後研究情形如何。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說,雖然疫苗仿單為建議2劑疫苗間隔4周,但30多國實際使用也多以8周或12周接種,與會委員也考量間隔較久,副作用應會比較小而做出12周的決議。依疫苗資料顯示,接種第一劑後14天預防感染保護力達8成以上,預防重症保護力則有7成多。主要副作用為局部紅腫痛,發燒症狀第一劑約3%、第二劑24%,心肌炎發生比例比青少年低很多。張鑾英說,從資料來看,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因此ACIP同意讓兒童接種,並以校園施打為主,自行到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為輔。張鑾英強調,現在很多人對疫苗長期副作用有疑慮,但感染新冠肺炎後遺症是明白、清楚的,且有許多研究陸續出現,因此建議兒童「可以打就盡快打」。對於有些專家認為兒童接種次蛋白疫苗較好,可以等待高端或NOVAVAX疫苗,她表示,等待其他疫苗「緩不濟急」,現在疫情風險高,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ACIP委員、董事長林奏延說,6至11歲接種疫苗可以提升保護力,同時補足群體免疫力的缺角,而就流感經驗來看,學童染疫後是很重要的感染源,上課返家後有機會傳染給阿公、阿嬤,且學童染疫後,若要視訊上課恐影響學習效果,家長也需請假照顧,因此應要早點接種。為預防兒童感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若要避免5歲以下幼兒感染,應不要接觸不特定人過於頻繁,出入場合要注意社交距離。但黃立民說,兒童染疫絕大多數都是被熟悉的人傳染,可能是家中的人傳來傳去,而不是陌生人,且疫情本來就很難止住了,已經沒有辦法可以阻止兒童染疫,「基本上一定會染疫」,除非家長不讓小朋友去上學。況且,新冠病毒疫情還不知會流行幾年,家長也不可能讓孩子都不去上學。因此,若要降低兒童染疫。黃立民說,全家都要打滿疫苗,學校管理好,但要避免染疫的難度相當高,並早點把有染疫的孩子挑出來,但都不容易。至於桃園市預計進行所有國小學童進行快篩,黃說,多少有幫助,但跟不上疫情傳播速度,且快篩敏感度不如PCR,有偽陰性問題,一次篩檢一定會漏掉2成,而學校傳染非常快,病毒還是會傳染出去,一旦兒童出現身體不適要盡速就醫。對於老人家、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黃立民說,這對特殊、脆弱族群本來就要做,一般民眾打不打只是時間問題,如慢慢進入10至11月,新冠病毒猖獗起來,一般人可能都要打4劑,而年底可能會換疫苗病毒株,有可能換成Omicron,目前臨床試驗都已在進行中。
-
2022-04-16 新聞.元氣新聞
感恩連倚南教授,對東部復健醫學與慈濟醫學教育的貢獻與奉獻!
二○二二年四月十一日,臺灣復健醫學之父連倚南教授去世,享壽八十八歲。花蓮慈濟醫院非常感恩連倚南教授對於東部復健醫學的開創與付出,以及對於慈濟醫學教育的投入與無私的傳承。林欣榮院長指出,從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連倚南教授就固定前來協助,除了看門診,創立復健科,也指導住院醫師,慈濟大學成立後,也開始教導醫學生,轉眼三十五年過去,即使到去年罹癌的初期仍持續不斷,直到因病治療、體力不繼才不得不停止。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於一九八七年七月成立,在連教授的指導與教學之下,梁忠詔主任從一位小醫師成長為大教授,復健科成長擴編為復健醫學部,學生們也開枝散葉,遍布各家慈濟醫院及臺灣各地的醫院。而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為了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與復健,成立了「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且促成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的成立,積極深耕花東地區,家長們不再需要於各科診間來回奔波,梁忠詔主任因此在二○一五年獲早療領域最高榮譽的第十屆早療棕櫚獎肯定,他也歸功於連教授的指導與身教。梁忠詔主任說:「我們慈濟醫院的復健部能夠成長,都是在連教授的指導之下。而連教授二○○○年自臺大退休後,就來慈濟專任,對我們的付出更加的多。」「而且,連教授是復健醫學的實踐者,師母中風三十多年,但教授只要參加各學會活動,甚至到國外參加醫學會,都會帶師母去,因為他已經力行為師母把復健失能的狀況降到最低。」連教授自臺大退休後,仍然沒有休息,除了教學,成立連倚南教授復健醫學教育基金會,也投入長照領域如長照中心、安養機構等各職類人員的教學與指導,為臺灣的長照2.0服務盡心力。深刻了解連教授對於醫療那一分奉獻的心,梁忠詔主任也以連教授的精神為典範,這也是他身為學生該做的事,將連教授臨床與教學的精神傳承下去。現任復健醫學部副主任的洪裕州醫師,是慈濟大學醫學系第二屆,他從二○○一年大學六年級時就上過連倚南教授的大堂課,住院醫師階段選擇復健科,從此跟在連教授身邊學習,算算已經二十年了。洪醫師說:「連教授的行程,就是早上十點到十二點病房回診,中午一起用餐,下午一點到兩點專題討論會,下午兩點到五點是教授的門診教學時間。這是教授這每個星期五的行程,二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洪醫師說,即使是交通工具中斷,還是會接到連教授的電話:「洪醫師啊,我現在在機場,沒辦法過來了!」家住臺北的教授一定要到了火車站或機場,親自確定火車不開、飛機不飛,才會取消來到花蓮的行程,「不然對他來說,沒有『取消』這件事情。」而在洪裕洲醫師的眼裡,連教授的教學熱情不是只對慈濟的醫師,而是對臺灣所有的醫師都一樣,他認為證嚴上人對於慈濟的日以繼夜投入是一種典範,連教授對於復健醫學也是同樣的精神,教授是令人尊敬的醫學典範。洪裕洲醫師感傷的說,教授的病房教學,循循善誘;中午和教授一起用餐時,天南地北的聊臺灣醫界,動物植物……。下午門診教學,還曾看教授與雙眼接近失明的患者亦步亦趨的跳舞。今後,他和學弟學妹再也看不到教授的身影了。二○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連倚南教授在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梁忠詔主任及一群學生的陪伴下,特地前往靜思精舍與證嚴法師會面,身上還背著化療儀器、且高劑量治療中的連教授表示,如果他的腫瘤控制得下來,一定會再來慈濟奉獻,如果沒辦法,這一天就是與證嚴法師最後的道別了。證嚴法師非常不捨,開示時指出,很感恩連教授在慈濟醫院啟業最艱難的時候,即以行動相信他、支持慈濟醫院,對慈濟醫療及醫學教育一心一意的付出,三十多年過去了,還是那樣的真誠,也祝福連教授。連倚南教授是臺灣復健醫學的先趨者、領路者,一生為復健醫學奉獻,林欣榮院長指出,連教授對花蓮慈濟醫院的貢獻與奉獻,將永遠存在花蓮慈濟醫院全體同仁的心中,他謹代表全院同仁對連教授致上無限的感恩與祝福。
-
2022-04-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今+25!出現首例重症 東勢安養住民進加護病房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本土新增874例確診,其中台中新增25例。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明,東勢老人安養機構感染鏈今天新增1例重症患者案30572,為養護中心83歲的男住民,這名住民與昨天確診的男住民同房,有慢性病史,因年老等因素,因血氧掉到80,被收治在醫院加護病房,也是台中市今年第一例重症患者。曾梓展說明,東勢老人安養機構感染鏈最早為一名女實習生確診,後增一男工作人員、1實習生及一名80多歲住民,今天再增一住民,累計共5人確診。
-
2022-04-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4月13日足跡整理包/全台確診足跡一次看!北市晚間再曝7圖卡 中山區這家「禮服店」再度上榜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國內13日新增93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44例本土個案及189例境外移入,有9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94例居家檢疫採檢陽性,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本土個案分佈為新北市264例居冠、臺北市141例居次。《聯合新聞網》為您不斷更新整理全台確診足跡,所在縣市哪有足跡一看就知。【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金門縣】基隆市CDC今天公布基隆相關新增56例,市府下午公布足跡,有仁一路TP快剪店、凱悅KT、東岸商場HAMA壽司店、八斗子夜市、中山圖書館、東岸商場喬義思、忠三路美玉葱油餅、百福市場、東岸停車場、義一路捐血車、中華電信基隆服務中心、仁一路活力蒟蒻屋、廟口夜市、愛三路麥當勞。台北市(20:10更新)台北市今新增141例本土個案,北市下午公布7例確診者足跡後,晚間再曝7張足跡圖,公布案28749、28861、28874、28879、29168、29176、29430於台北市公共場域足跡,包含特蘭斯商務會館(禮服店)、士林伯豆花、麥當勞、建國假日花市、永心鳳茶奶茶專賣所、台北美福大飯店、信義威秀影城、榮星花園公園。(15:44)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北市今新增141例本土及62例境外移入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之間,97名男性,102名女性,4名調查中,本土案例分別居住於中山區22例、大安區及北投區各17例、大同區14例、松山區、信義區及萬華區各12例、士林區11例、內湖區及中正區各8例、南港區6例、文山區2例。北市衛生局今下午公布7例確診者於北市公共場域足跡,涉及場域包含溫泉會館、四育公園、隱家拉麵店、特蘭斯商務會館(禮服店)、吉星港式飲茶、Sugar Miss網美甜點店。新北市新北市今天新增264例,新北市衛生局公布確診者足跡。包含好樂迪KTV、春水堂、星巴克、海底撈、家樂福、鼎泰豐等店家。新竹市新竹市今天新增11例本土確診,市府也公布相關足跡點,包括全聯、大魯閣湳雅廣場、忠孝大潤發與新竹巨城等大賣場店家都上榜,衛生局提醒民眾若有出入相關場所足跡重疊者,即日起至25日請進行自我健康監測,若有疑似症狀可撥打0900-739-779通報。新竹縣新竹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案例持續增加,今(13)日新增23例本土確診案例,包括案25587仰德群聚延伸14例、竹市餐廳聚會群聚2例、他縣市群聚5例、新北市學校確診延伸1例,及新增獨立事件1例。苗栗縣苗栗縣今天發布新增3例確診個案,包括先前染疫國小學童的一名同住家人居隔期間「陰轉陽」及三義鄉一對母子,縣府已進行相關疫調及匡列工作。台中市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公布,台中市新增23例確診,包括東勢校園群聚增2例東新國小學生、東勢安養機構群聚增1例80多歲男住民、3起職場群聚6例,包括大雅扳手工廠3移工確診,疫情仍然嚴峻,請大家務必做好防疫措施;另外,針對外界關心校園防疫停課標準,市府將收集各界相關意見後再決策。彰化縣彰化縣今天新增6例確診個案,都是二林基督教醫院的護理人員,彰化衛生局疫調發現其中一名指標個案護理師曾有外縣市旅遊史,在工作環境與其同事有開會、用餐的活動,推測是從吃東西時傳染;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建議人口密集機構避免午餐會議或共同飲食,員工從風險熱區回工作崗位應進行10天健康監測。南投縣南投縣再度接獲花蓮衛生局通報確診個案,發現縣內有3名密切接觸者需安排PCR採檢,立即通知採檢後,下午公布案29534的PCR採檢陽性(CT值15.3),屬於高傳染個案,立即安排入住集中檢疫所收治隔離。雲林縣雲林今天新增1例本土確診個案,2例境外移入個案,2名彰化確診者足跡。其中一名彰化確診者在4月10日大甲媽於西螺鎮遶境時,在下午6點至7點到過西螺福興宮外圍。嘉義市嘉義市今天新增3例確診,市長黃敏惠指出,案29030為嘉北國小1名染疫學童的親屬,被匡列居家隔離後喉嚨不適,採檢轉陽性確診;另新增的案29028與案29029是同住家人,因清明連假期間接觸的台北親友確診,兩人居隔後採檢也陽性。至於小橘子幼兒園老師確診列為嘉義縣個案,上午已採檢100人。嘉義縣嘉義縣長翁章梁13日下午舉行線上記者會,公布3名確診案例,分別是民雄鄉中正補習班老師案29355及妹妹案29537,另案為六腳鄉統一超商蒜頭門市員工案9538,三案共匡列居家隔離61人、自主健康管理28人、自我健康監測95人,共採檢184人,143人陰性、1人陽性為案29355之妹,其餘40人結果未出,結果很快就會出爐。台南市台南市今天新增12名COVID-19本土個案,分屬3個傳播鍊,有到高雄照顧孫女染疫的祖父母,將軍職場接觸者,屏東案及高雄案接觸者等,市府下午公布確診前台南市足跡。高雄市高雄市今天新增50例確診,5例有台北小巨蛋演唱會旅遊史,此處為熱點足跡,請有相關足跡者盡快篩檢。市長陳其邁表示,校園停課措施會針對小學採取高強度、嚴格匡列原則,參考中央標準,根據疫調情形來調整。屏東縣屏東縣府今公布縣內14例確診個案,多與之前群聚案有關,包括天上人間小吃部相關4例、可愛小吃部3例、花蓮群聚案1例等,其中2例在居隔期間陰轉陽。縣府呼籲民眾盡快施打疫苗,提高群體免疫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宜蘭縣宜蘭縣衛生局今天公布3例確診者足跡,都曾去參加過不同場合的喜宴,喜宴場合是員山鄉山頂會館、宜蘭市金樽餐廳、羅東鎮晶園會館,其中晶園會館兩天來共6例確診,爆出宜蘭第三條喜宴餐廳群聚傳播鏈,籲請有足跡重疊的民眾留意身體狀況,若有不適快去篩檢。金門縣金門又有確診者的足跡!一名家住新北市的女童,案號27623在發病前4天,也就是本月4日跟家人到金門旅遊,結果在4月8號發燒,進行PCR採檢為陽性,縣府在昨日才接獲疾病管制署的通知,立即進行疫調,共匡列7名接觸者,目前採檢PCR 均為陰性。
-
2022-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單日確診破千例?專家:疫情是「類共存」這族群要注意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指揮中心昨公布,本土個案新增216人,創下今年疫情單日新高。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疫情還沒到高峰仍在發展中。」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目前台灣疫情才剛開始,現在要注意安養機構防疫措施,應盡速讓入住長者接種第三劑疫苗。此外,台灣現在處在「清零」、「與病毒共存」間的灰色地帶稱為「類共存」。台大兒童院長黃立民表示,依目前疫情發展,隨時可能出現單日千例。李秉穎接受訪問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指出,未來每天增加500人、1000人,「什麼可能性都有」,未來有許多變數,無法完全精準預測,目前這波疫情就是每天以新增數百人的情形持續增加,的確還沒走到高峰,因有許多隱形傳播鏈,不在控制範圍內,但大家配合防疫政策,也不見得會完全失控。李秉穎說,台灣目前疫情與前幾個月相差很多,可以看到所有賣場、路上都擠滿人,大家對疫情有所鬆懈,疫情控制的沒有像以前那麼好,但還是要控制,避免出現大規模確診病例,降低對醫療量能的衝擊,現在疫情還是會上下波動,如果R0值超過1,也就是說,一個人傳染超過一個人時,總有一天單日確診病例會到1000人。現在疫情是要走向「清零」或「與病毒共存」最近引發爭議。李秉穎說,大家傳統的想法是「清零」或「與病毒共存」二選一,但現在台灣的狀況,應是由「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過渡期,可以說是「類共存」,他認為這是非常長的路,因此現在還不可以放棄防疫,如果放鬆防疫,疫情將會馬上爆炸。李秉穎說,目前指揮中心數據顯示,約99%確診患者都是輕症,但現在只是疫情開始,確診者都是活動力強的年輕族群,但若病毒進入收容老人的地方,如安養機構或家中老人,那是非常可怕的,可能會拖垮醫療量能,這對台灣會是非常大的考驗。「當出現社區大規模流行,根據日本統計,死亡個案大多是住在安養機構的老人。」李秉穎說,尤其台灣老人的疫苗接種率低,一旦安養機構出現疫情,可能會增加重症個案比例,改變輕症比例,壓縮醫療機構收治能量,老人防範要嚴謹,提高第三劑疫苗接種率,但要提高老人疫苗接種率「很困難也很頭痛。」全台灣縣市首長進行比賽,看誰可以讓老人族群疫苗接種率提高至90%。李秉穎說,台灣疫情正值過渡期,希望可以安然度過,但如果發生無法應付的疫情,不排除再提升防疫警戒,不過如此一來,經濟會受到影響,因此現在還是要守住疫情。「台灣的疫情有如走在吊橋上,現在就是慢慢走,不能跑太快。」
-
2022-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病毒擴散快速 專家:此時「類普篩」有點慢了
基隆疫情嚴峻,指揮中心推出基隆卅六萬人「類普篩」,以期防堵疫情。多位專家都說,類普篩就是普篩。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兩者差別可能是篩檢範圍大小有所不同,此時以普篩來控制疫情,手段正確,但Omicron變異株傳播快速,「病毒擴散出去,覆水難收」,想藉此阻斷傳播鏈,已有點慢,效果有限。「基隆普篩應針對高風險地區內,所有民眾都要進行篩檢,不要挑選。」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類普篩就是普篩,藉此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應搭配血清抗體檢測,如此才可找出所有感染者,控制疫情,同時也可推估基隆地區的自然感染率,但若感染者人多,如何居家隔離,則需後續配套措施。黃立民表示,現在指揮中心處理原則應為「容忍確認個案數少、小規模的疫情」,但對「感染人數多、大規模的疫情」則積極介入處理;這一波Omicron疫情能否控制,需觀察兩大指標,首先疫情是否進入安養機構或長照中心,第二為清明連假、宗教遶境後病例數有無激增。黃立民預估,接下來國內疫情都不會太好,確診個案將陸續增加,何時才能趨緩,還有待觀察。過去兩年,眾多專家建議普篩,但指揮中心總是以各種理由駁斥,這次卻主動宣布「類普篩」,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表示,指揮中心如今確實較願接納各方意見,例如,機場落地採檢,以及一人一戶居家檢疫。詹長權表示,Omicron傳播力是原始武漢株的三倍,精準疫調、匡列採檢,難以即時應變,必須打破既有框架,指揮中心在基隆執行「類普篩」,全市居民快篩,積極處理是正確的方法,建議至少一周內篩檢二到三次,比較保險。詹長權表示,東西方國家都有過大規模篩檢,西方國家採取鼓勵方式,中國則是封城、強制篩檢,事實上,限制活動是減少傳播的有效方法,但在台灣不可能強制執行,建議指揮中心篩檢要在一天內有結果,減少跨縣市活動,效果才會好。
-
2022-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推類普篩阻斷Omicron 專家:疫情擴散如覆水難收
基隆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親自前往基隆視察,拋出基隆卅六萬人「類普篩」防堵疫情。專家表示,「類普篩」就是「普篩」,藉此找出潛在確診病例,採取隔離措施,防堵疫情,且可以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並搭配血清抗體檢測,推估自然感染率,但如今利用「類普篩」控制疫情,可能已經慢了,效果可能有限。「基隆普篩應針對高風險地區內,所有民眾都要進行篩檢,不要挑選。」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類普篩就是普篩,由此可以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並最好搭配血清抗體檢測,如此才可找出所有感染者控制疫情,同時也可推估基隆地區的自然感染率,但若感染者人數多,要如何居家隔離,需要後續的配套措施。蘇益仁說,基隆類累普篩與去年五月雙北疫情大爆發時,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設立快篩站篩檢方式不同,快篩站無法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蘇益仁曾建議柯文哲萬華地區應進行普篩,但當時萬華地區每天快篩出五十名確診患者,依柯文哲推估,如果進行普篩,每天確診患者恐高達五百人,到時將找不到防疫旅館加以隔離,只能快篩多少算多少。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類普篩就是普篩,兩者差別可能是篩檢範圍大小有所不同,如今基隆疫情嚴峻,指揮中心想要介入控制疫情,利用普篩是必要及正確的手段,以找出潛在確診病例,立即採取隔離措施,不再傳染給下一個人。但Omicron變異株傳播快速,目前「疫情已擴散出去,覆水難收」,如今要利用「類普篩」控制疫情、阻斷傳播鏈,已經有點慢了,效果也有限。基隆類普篩是以居家快篩試劑採檢病毒為主,與疫情初期彰化縣萬人血清篩檢抗體不同。黃立民說,兩者意義不同,篩檢病毒是反應目前的情形,檢驗血清抗體是反應過去感染情形為歷史考古。黃立民說,現在指揮中心態度,應是容忍確認個案數少、小規模的疫情,但對感染人數多、大規模的疫情,還是會介入處理,接下來Omicron疫情能否控制,須觀察三大指標,首先是疫情有無進入安養機構或長照中心,以及清明連假、宗教遶境後病例數有無激增,但感覺接下來疫情都不會太好,確診個案會陸續增加,何時趨緩還有待觀察。
-
2022-03-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疫情多點爆發 黃立民建議做好這四件事
相隔9個月,台灣再次出現單日超過80例本土病例,已有多點爆發不明感染源的群聚事件,個案遍及基隆、台東、新竹和桃園。台灣是否該放慢解封的腳步?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該解封就要解封,現在不該執著於個案數,而是要看重症死亡人數。建議密切監測醫療量能負擔、持續提升疫苗覆蓋率、採購更多抗病毒藥物,並加強防守醫院和安養機構。黃立民表示,冒出頭的群聚也收不回來,現在不應看個案數,而是要看重症死亡人數,以及醫療量能是否仍不受影響。目前每日本土個案並未超過一百個,重症也很少,醫院端沒有感受到壓力,但醫院和安養機構一定要盯緊,如果這兩個失守了,重症和死亡勢必走升。黃立民表示,該解封就要解封,但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過程,重點是要把握「提高疫苗覆蓋率」、「足量的抗病毒藥物」這兩樣重要武器。疫苗打氣低迷了一段時間,現在疫情再起,希望能夠多少提高民眾接種意願,目前國際間都在搶藥,也希望能夠聽到台灣買到更多藥物的好消息,建議至少要準備百分之五總人口所需要的量,大約是一一五萬人份。又有工廠發生大規模群聚,企業該如何因應解封的腳步?黃立民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國內抗病毒藥物不足,企業方面比較不是問題。企業也只能盡量自己努力,做好健康監測和快篩,企業文化也應支持生病的員工請假、好好休息,不要勉強上班。
-
2022-03-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8危險因子符合3項,即是再次中風高危險群!2跡象提早辨別
腦中風後容易造成神經功能缺損,影響動作、感覺、說話等功能,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中風後復原的最大挑戰常來自出院後的照護及復健過程。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總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第一線照顧人員若能提早辨別症狀,擔任起守門人角色,更能協助避免中風或是再次中風發生,降低臥床失能或依賴他人生活機會。三成患者 五年內再中風腦中風發生的症狀,常讓人以為是「不足為奇」的小症狀,像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口齒不清或語言障礙、原因不明劇烈頭痛、半身感覺障礙、暈眩、步伐不穩、四肢不協調、平衡障礙、單眼視力昏暗或失明、理解能力喪失等,這些症狀常讓人難以辨別。周中興表示,多數的中風患者都是仰賴他人發現而就醫。發生一次中風後,很多患者以為自己不會再中風,常會忽略中風的小症狀。根據統計,中風後再次中風的機率高,約有三成的患者五年內會再次中風,導致失能失智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九倍,且再次中風的症狀將比第一次中風更加嚴重,死亡率高達25%。三高、吸菸 都是危險因子根據調查,65歲以上中風存活的個案,中風半年後失能狀況的統計,半側癱約有50%、認知障礙有46%、憂鬱35%、需仰賴輔助器行走有30%、需仰賴他人生活26%、入住安養機構26%、失語有19%。如何避免再次中風?周中興表示,必須先了解中風的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顫動、吸菸習慣、體重過重、沒有運動習慣或是有腦中風家族史等,只要這些危險因子中有三個符合,就屬於中風或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照服員多覺察 協助通報照顧長輩的對象有部分是仰賴照顧服務員,周中興表示,照顧服務員如何協助在照顧長輩時,能多一份覺察,也能避免被照顧者出現再次中風的機率。如果照顧的對象已經是中風過的患者,或處於半癱的情況,無法透過言語或表情辨別時,可以透過「量血壓、脈搏」判斷是否再次中風。因為缺血性中風的患者,約有五成以上有高血壓病史,而高血壓正是中風的關鍵危險因子之一;同時,也可以摸摸被照顧者的脈搏頻率,是否有快速且不規則跳動,只要有異常,建議協助通報就醫。護健康 戒掉生活壞習慣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表示,因中風失能導致後續的照護負擔難以計算,因此提醒患者「不要鐵齒」,需徹底戒掉生活壞習慣,遠離再次中風。長照人員走入家庭服務個案,守護中風者健康,值得尊敬。想了解如何降低中風失能風險?3月29日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健康平台針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開設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邀請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力凱、中山附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峻弘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給照服員的基礎入門課時間:3月29(二)19:30至20:30主講:●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力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峻弘主辦單位:台灣腦中風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長照積分線上專業課程>>免費報名連結
-
2022-02-20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買到真正需要的保單?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教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編按:實支實付險、癌症險、失能險、長照險⋯⋯買了很多保單,卻不知道老後能不能派上用場?急診醫師、保險達人林逸婷,從醫療專業的角度分析不同保單的購買重點與理賠認定注意事項。聰明買保單,老後才有保障!年輕時買的保單,繳了這麼多年的保費,真的能提供我們老後安穩的保障嗎?「50世代買的保險,大多都是好久以前規劃,現在可能不夠用了。建議退休前重新檢視保單。」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林逸婷說。她同時擁有EMBA財經碩士學位,也對保險頗有研究,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在醫院看盡人們受病痛所苦,林逸婷認為,買對保險,進行醫療決策時就無須為錢煩惱。她以媽媽為例,早年買了不少儲蓄險,醫療險的規劃卻不足。後來,媽媽因膽結石必須動手術,就因為預算考量,捨不得用更好的自費醫材。她觀察,50歲以上世代的保單規劃,大多以壽險、儲蓄險、終生型醫療險為主。保險公司早期推出的終生型保單,通常是一次療程理賠固定金額,例如住院一天理賠2000元等。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現今醫療處置所需的住院天數變少、自費項目變多,再加上通貨膨脹,都可能讓終生型醫療險的保障縮水。保險不必買得多,但要買得對。醫療險項目繁多,如何買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保單?林逸婷針對幾種常見的保單類型,分析購買時的眉角:一、實支實付險:留意手術認定標準、門診手術與雜費額度因應醫療現場自費項目增加、住院天數減少的趨勢,林逸婷認為,購買實支實付險時,可優先確認門診手術、雜費的額度是否充分。例如,許多熟齡族群會進行的白內障、植牙,都是不需要住院的門診手術。不過,她也提醒,若非實際醫療需求,僅是因為保險理賠考量要求在門診使用自費項目,可能會產生理賠糾紛。例如,過往曾有癌症病人要求自費住院,請醫師在住院期間再開立口服標靶藥物,以便申請住院雜費理賠。「因為頻率太高,加上標靶藥物在門診就可以開了,保險公司懷疑他是為了領保險金住院,拒絕理賠。」另一個須留意的重點是,各家實支實付險的保單對「手術」有不同定義。目前常見的手術認定方式有3種:1. 依據保險公司的「手術項目給付表」,按比率乘以保障限額,在額度內給付。2. 依照健保署公布的「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中所列出的手術(簡稱「健保2-2-7條款」),認定理賠項目。3. 採取寬鬆的方式解釋,只要療程有切開、麻醉、縫合等程序,就可以被認定為手術。「手術怎麼認定,取決於保單怎麼寫,當然選擇定義愈寬鬆的愈好。」林逸婷舉例,採用第3種認定方式的保單,傷口縫合、切除粉瘤、息肉,都有機會被認定為手術。不過,這類保單也因為手術認定方式較寬鬆,過往糾紛不少。她建議保戶可留意各保險公司過往的理賠申訴紀錄。申訴案件多,代表申請理賠難度較高。二、癌症險:中高齡族群保費高,購買前先衡量自身財務準備現行癌症險的理賠規定,大多是保戶確認罹癌後,一次理賠一筆固定金額。然而,不少癌症病人到了病程後期,服用標靶藥物、癌症新藥所費不貲,甚至治癒幾年後又復發。癌症險的額度,怎麼規劃才夠用?林逸婷指出,早期的癌症治療療程,大多有健保給付,不至於造成太大的財務負擔。然而,若是晚期癌症、復發,需要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每年光是藥費就要50~120萬元。再加上無法工作的損失、聘請看護照顧的費用,晚期癌症病人一年所需的花費約為100~150萬元。現有的實證數據顯示,當晚期癌症病人開始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平均存活期約為3~5年。換算下來,病人從癌症病程進入晚期到人生終點,平均所需花費約為300~500萬元。林逸婷建議,猶豫是否要購買癌症險之前,不妨先思考自己的財務狀況:癌症險一次給付的理賠金額約為100~200萬元,萬一不幸罹癌,自己拿得出這筆錢嗎?財務不穩定的社會新鮮人,可能會需要這樣的保單。但若中年人已有相當的存款,再考量保費會隨年齡增長,癌症險可能就不是最划算的投資。三、意外險:CP值高,但僅理賠不可抗外力導致的意外在眾多保單中,林逸婷認為,意外險可說是「CP值」最高的保險:保費平價,但理賠金額相對較高。百萬額度的保單,一年保費可能僅需數百元。不過,正因為低保費可換得高保額,意外險的理賠紛爭也不少。什麼樣的「意外」,可以申請意外險理賠?林逸婷指出,申請意外險理賠,最重要的是證明意外為外力所引起的突發事故,而非個人疾病所致。她以老年人經常發生的跌倒意外為例,若是自己眩暈、貧血,甚至中風發作跌倒,則不符合意外險的理賠要件。反之,若是地板濕滑、踩到石頭,或因其他不可抗的外在因素跌倒,則有機會申請意外險理賠。她提醒,想申請意外險理賠,就醫時要留意自己說明事發經過的方式。若病人在敘述病情時,說出:「我當時頭暈、視線不清,不小心跌倒……。」等類似「個人疾病導致意外」的陳述,可能會影響後續理賠成功與否。四、長照險:理賠條件較嚴,有家族病史、危險因子可考慮隨著失能險陸續停賣,目前市面上主打分擔長照風險的保單,以長照險為最大宗。然而,年紀愈長,長照險的保費愈高,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這張保單呢?林逸婷指出,相較於失能險,長照險的理賠認定標準較為嚴格,被保險人必須符合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中,更衣、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6個項目中至少有3項無法自理,才能申請理賠。簡單來說,「人大概要退化到需要住安養機構的狀態,長照險才會理賠。」她建議,若有骨關節、脊椎退化、阿茲海默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家族病史,或者自身有其他可能導致失能疾病的危險因子,可考慮購買長照險。若未來不幸失能、符合理賠要件,依合約每月給付費用。不過,她也提醒50歲以上的族群,可自行評估若有朝一日需入住安養中心,現有的理財規畫能否創造每月3~5萬的現金流?此外,隨著通貨膨脹,現在規劃的保額未來是否足以支付安養機構的費用,也是需好好思考的變數。不論是哪種保單,保戶若對理賠認定有爭議,皆可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金融評議中心申請評議。買保險之前,看懂理賠要件、評估自身風險,才能精準買到你最需要的保單!原文:退休前必檢視!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老後用得到的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
2022-02-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過年遇急性腸胃炎怎麼辦?醫:出現7症狀必須儘速就醫
每逢農曆過年時節,寒冷的天氣、熱鬧的氣氛、團圓的喜慶,一大桌的滿漢全席是台灣在地人秉持的圍爐傳統,然而許多人因為過年休假期間大吃大喝、通宵達旦打牌、玩樂菸酒不離手,使人體的腸胃不但沒休息,反而更努力工作;再加上零食、三餐不定時等不規律作息,熬夜不僅使得生理時鐘改變,使血壓升高,胃酸的分泌也易過多,因而引發腸胃不適,胃酸24小時都在分泌,造成消化道壓力及刺激,更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急性腸胃炎在兒童比較容易發生,但在大人也不少見,可以發生於一年的任何季節及時間,但如果發生於重要假期例如春節年假,那就大大的掃興了。引起急性腸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受到毒素汙染的食物。腸胃炎又可分成非感染性腸胃炎及感染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主要是由非傳染性的食物毒素或藥物毒性所引發。而感染性腸胃炎,一般最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病程大約是7天,如果腸胃道症狀大於7天或是更久就有可能是寄生蟲或其他病因。腸胃炎是怎麼傳染發生?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致病菌及毒素進入我們的消化道,影響腸胃道的機能,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蠕動及消化功能,因此產生腸胃道的症狀。最常見的有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症狀。◎細菌性腸胃炎可引發細菌性腸胃炎的常見病菌有: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及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等。其它傳播力較強且症狀較嚴重,但在臺灣已較少見的桿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副傷寒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疾病已列為法定傳染病。其中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也需特別當心。一般而言,細菌性腸胃炎症狀較為嚴重,除了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之外,比較容易有血便及膿便產生。◎病毒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由輪狀病毒 (Rotavirus)、諾羅病毒 (Norovirus)、腺病毒 (Adenovirus)、沙波病毒(Sapovirus)及星狀病毒 (Astrovirus)引起。在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所有急性腹瀉中,由諾羅病毒所引起的可高達50%。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有大量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發燒、腹痛、胃痛、噁心、類似流感肌肉酸痛等。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靠自身免疫力完全恢復,一般少有後遺症發生。腸胃炎的處置原則及治療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多數不需要抗生素治療,通常採支持性療法,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那就考慮要就醫。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胃炎的高危險群,通常可先禁食約四到六小時即可逐步恢復正常進食,嬰兒可以繼續哺餵母乳或配方奶,較大幼兒可以先給予米湯、稀飯、蘋果、白吐司等,若腹瀉改善則可正常用餐,並避免油膩食物及含糖飲料。雖然大部分的腸胃炎都可以在這處置下恢復,但當出現腸胃炎相關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且可能需要住院治療。腸胃炎的出現以下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1.持續嘔吐無法進食2.無法控制的腹瀉(一天大於六次) 3.高燒持續二到三天以上4.強烈的腹痛5.出現血便或膿便6.出現意識不清的及嗜睡的情形7.出現嚴重脫水情形(呼吸心跳加快、血壓降低、口腔黏膜乾燥、尿量減少)腸胃炎的預防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接觸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所以勤洗手是最重要的。進食前、出入公眾場合、處理生鮮食物及如廁後都是需要洗手的時機。出門返家後第一步先確實洗手,可避免將外來的病菌帶回家。在外更儘量少用手接觸口鼻黏膜,以減少染病的機會。家中如有生病的人,更須注意個人衛生,需使用公筷,更確實洗手以減少家中群聚感染。飲食方面,特別是幼兒、老人抵抗力較弱,海鮮肉類雞蛋等食物應避免生食,最好要完全煮熟後食用。總之,在歡慶年節之餘,注意食物保鮮,過期不新鮮食物儘量不要食用。在流行的季節,最重要的還是重視個人、環境及飲食的衛生。請切記掌握「少糖、少鹽、少油、高纖、控制份量」的飲食概念,您也可以健康享瘦過個好年。
-
2022-01-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醫院、長照安養機構禁止探視 但有這些例外
桃園機場染疫昨天達12人,加上境外移入在7日高達58例,創下單日來最新紀錄,為預防疫情擴大,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宣布,醫院、長照安養機構從8日開始禁止探視。但北市府強調,禁止探病探視有例外。市府表示,1月8日起,北市醫院因疫情實施門禁管制,以下情形例外,一、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須由家人陪同或簽署同意書者。二、急診等單位,因應病人病情之需要;三、其他因病患病情惡化或醫療處置需要,經評估有必要探病且經醫療機構同意者等情形。但探病者應依據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出示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至於北市一般護理之家、住宿型長照機構等,自111年1月8日起停止探視,除現有陪住人員外及除「例外情況」,原則暫停親屬進入機構,例外情形是,住民出現嚴重身心不適症狀,例如失眠、血壓不穩、情緒暴躁等,機構無法安撫住民,以及其他經機構評估有必要探視者。市府表示,民眾在這些例外情形需實地探視時,請務必出具訪視前3天內採檢之篩檢陰性證明,落實預約制、實聯制、詢問TOCC及全程佩戴口罩等。市府強調,其實病患跟醫院溝通,醫院認為有必要入內,依然可以開放家屬進入。
-
2021-11-16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打破親力親為失智照顧迷思,別把自己逼到絕境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道,是傳統美德,也是子女的照護枷鎖!身為家庭照顧者,有許多「捨我其誰」的迷思,凡事親力親為,默默忍耐所有情緒和壓力,最後卻比父母親先倒下......累了就喘口氣紓解身心壓力!照顧者比被照顧者更重要58歲的陳先生,是街坊鄰居眼中的孝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母親身體還算硬朗。只是年歲漸高,失智症狀也越來越嚴重,日夜睡眠顛倒、外出容易走失、脾氣變得暴躁,最近常有被害妄想的脫序行為。陳先生原本任職科技大廠,辭去工作專職照顧,認為「這是善盡為人子女的責任」,但隨著自己體力變差、母親出現精神症狀,漸漸不堪負荷。無論多深厚的感情,都禁不起沉重的照顧壓力,陳先生長期耗損體力跟精神,引發倦怠、頭痛甚至憂鬱,回報慈母恩情的美意開始變了調。失智照顧者總是把辛酸往肚裡吞,照顧擔子一個人扛,「親力親為」的觀念該改變了。💡 護理師戴玟婷分享,失能失智照護需要專業技巧、需要長期抗戰,每位照顧者請先評估自己的能力,例如:年齡、體力、經濟狀況。另外包括被照顧者的病程,長輩若只是身體老化,不太需要高強度的體力;失智症伴隨精神與行為改變,照顧者容易心力交瘁。Q1:家庭照顧者的迷思有哪些?認為「有誰比我更了解爸媽的生活細節和脾氣」,不願意也不放心交給別人做,凡事全都自己來,認為照顧的工作責無旁貸。最後把全部瑣事都綁在身上,若想喘息或尋求手足協助,會產生不孝和罪惡感。Q2:把父母送到安養機構,真的是不孝嗎?照顧失智家人,是日復一日、永不止息的工作,大小瑣事繁雜,還要安撫精神狀態,長期下來,體力跟精神都吃不消。戴玟婷說到,當父母晚年失智,送去安養機構說不定比在家安老還愜意!不要被傳統孝道綁架,父母在臨終前能被專業人員好好照顧,不外乎是另一種善終。(➤ 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的預先準備,別人怎麼做?專家告訴你入住前,哪些注意事項該留意,以及如何安撫排斥入住機構的長輩:https://pse.is/3u6gzw)Q3:照顧者該如何對外發出求救信號,避免自己先倒下?「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反應長期照護病人的壓力非常大,勞心勞力的工作讓照顧者比被照顧者先倒下。該如何避免人倫悲劇?戴玟婷說明,沒有人天生喜歡或適合做看護,不要忽略了自己焦慮、憂鬱的感受,「想照顧好家人,首先要先照顧好自己」,適時抒發身心壓力,多善用政府長照2.0的資源,可安排至機構、據點參加健康促進活動,或申請喘息服務。適時發出求救訊息,注意身心理健康「媽媽平常都很好啊,為什麼住你家卻跌倒臥床?」「我明明都已經很注意照顧步驟了,為什麼還是發生褥瘡?」「你不是顧得很好嗎,為什麼要送媽媽去安養機構?」戴玟婷提到,照顧者經年累月承受許多壓力,包括家人的責難、自我的否定,原本僅是失智患者看診,最後變成一起看精神科的狀況。即使是由其中一位子女擔任主要照顧者,也要分配工作給其他家族成員,一起面對疾病病程、一起學習照顧技巧,照顧者其實沒有那麼強大的耐力可以撐那麼久!Q1:該如何妥適安排照顧工作?寫下照顧日記、注意事項,建立「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例如:失智長輩如果走來走去坐不住,其實是要上廁所,只是無法正確言語表達。要了解疾病病程,避免進展到中重度時驚慌失措;多做功課建立病識感,因應不斷變化的照顧歷程。(➤ 身為一位照顧者,我們了解你所追求的不僅是將患者照顧好,而是在工作之餘,也能展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但長期緊繃的生活壓力下,你是否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呢?:https://pse.is/3rynd4)Q2:如何做好心理上的調適,減輕愧疚感及抒發壓力?不要認為家庭照顧者是弱勢,承擔過度責任,照顧失智家人是長期作戰,當自身無法負荷時,要適時尋找外援減輕壓力。新手照顧者必定充滿擔心及憂慮,試著把自己放在被照顧者的角色,如果自己失智了,希望子女怎麼做。Q3:有哪些社會資源可運用,照顧路上不覺得孤單?失智症的病程約8-10年,確診後就要開始尋找社會資源,提早準備照顧計畫,別等到最後撐不下去時才求救!戴玟婷強調長照2.0的好處,當民眾對長輩照顧安排、資源運用有任何問題,可諮詢「個管師」,協助申請相關服務。長照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複合型服務中心、C巷弄長照站提供不同的照顧服務,讓照顧者有喘息機會。*由A級提供 B、C級技術支援與整合服務,另一方面促使B級與C級普遍設立,並提供便利性照顧服務。● 屬於A級的我們也能稱為「長照旗艦店」,一定會有「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兩個服務項目。● 而B級的「長照專賣店」,則是原本就有提供居家照顧、社區照顧、機構照顧其中一項服務的單位。● 至於屬於C級的「長照柑仔店」,失能長者可以在這裡得到共餐、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等服務。政府的目標是,每一個鄉鎮市區至少要有一個A、每一個國中學區至少要有一個B、每三個村里至少要有一個C,而且會有交通車巡迴接送。「ABC」可以說是長照2.0的核心,落實「社區老化」、「在地老化」的長照政策。( 資料來源:愛長照 )照顧失智病患是全年無休的工作,受限於傳統觀念束縛,照顧者大多是一人承擔長期照顧的責任。戴玟婷鼓勵民眾適時喘口氣、多運用社會資源,保持興趣抽離低落的情緒,家人之間更要形成共識,破除背負不孝的壓力。
-
2021-11-06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父母需要人照顧,該辭職的是我嗎?先考慮好「這3點」才不後悔
步入中年職場,年邁雙親的身體在這個時候出了狀況,該離職照顧重病或失智的父母嗎?有些人甚至擔任主管職務,工作與照顧壓力更難向他人傾吐,根據統計,台灣長照、臥床的照護平均約8至10年,對照顧者來說是一條漫漫長路,壓力和過勞可能發生不善照顧,甚至造成家庭長照慘劇。照顧父母責任由誰擔?別被傳統價值觀綁架45歲的林小姐,單身住在家裡,擁有令人欽羨的中階主管職。年邁70的媽媽最近健康出了狀況,記憶力大幅衰退,變得不愛出門,睡眠紊亂且情緒不佳。好不容易哄去就醫,醫師診斷為輕度失智,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照顧。因為手足婚後都搬外面自組小家庭,照顧媽媽的責任自然落到她身上。初期工作、家庭兩頭燒,體力不堪負荷,萌生辭意專心照顧媽媽,但好不容易累積的工作專業該就此中斷嗎?照顧家人的責任該如何跟手足商討分配?Q1:討論照顧責任的注意事項,該怎麼做才不會撕裂手足感情?在台灣,傳統照顧者通常是女兒、媳婦,或是住在家裡的單身成員,有些人為了照顧長輩,不得不放棄工作,等到父母離世時,也難以再回到職場,造成自己生活不易。照顧父母是全家人的責任,在法律上更是必須!心理師吳若慈建議,首先充分了解長輩的疾病狀況,跟醫生討論各階段的照護方式後,再與手足分工,避免意見不合、找不到共識。若家庭成員都有人力照顧上的困難,可討論一起出錢聘請移工居家照顧,或尊重老人家的意願送至安養機構。(推薦課程:24小時不間斷,照顧者快崩潰了!一次說長照2.0有哪些喘息服務可使用)Q2:父母需要人照顧,該辭職的是我嗎? 中年職涯中斷後,大多很難再回到職場,吳若慈分析,回歸家庭要考量1.父母失能狀況 2.餘命還剩多久 3.照顧工作是我能負擔的嗎?綜合以上三項,再列出自己的年齡,是30歲、40歲還是50歲,各年齡的經濟承擔風險,以及回到職場的機率。💡 建議要看清現實面,包括存款和體力,「生活大小事都要你來做」的狀況下可以堅持多久,否則再多的愛都會被磨光。Q3:如何紓解心理上的照護壓力,別讓自己陷入憂鬱?日復一日的照護工作,非常耗費體力和心神,吳若慈說明,千萬別把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也不要認為請手足幫忙是自私的行為,照護是團隊工作。學會減輕負擔,理解「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千萬不要默默承受,或是因為照護放棄自己的人生。💡 適時尋求資源協助,可諮詢各地長期照護管理中心,運用「喘息服務」給自己留點時間放空休息。照顧家人先把自己擺第一,善用日間照護與喘息服務根據國內的資料統計,台灣約有230多萬人為失能、失智家人照顧所影響,每年更有13多萬人因照顧離職。吳若慈分享遇到許多類似狀況,主要照顧者設定的停損點時間到了,或是不堪負荷提出幫忙需求,家人常會脫口說出:「你就是愛計較」、「爸媽這麼疼你,為什麼不犧牲一點」、「送父母到照護機構就是不孝」,這些親情勒索的言語,把照顧當作是義務。💡 照顧者要拋開傳統的孝順觀念,不要因為自己沒時間照顧父母而深感愧疚,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病人。Q1:如何避免因為照顧父母,換來一無所有的臨老人生?台灣邁入高齡社會,照顧者高齡化的現象也越趨普遍,青壯年要有心理準備未來面臨的照顧難題。事先做好理財規劃,包括購買醫療險、殘扶險、長照險等,免於財務危機。(推薦課程:別等失智才來擔心錢,可提前規劃保障!搞懂「這3種方法」不需為錢擔憂保資產)Q2:政府有哪些資源可運用,降低照護者的負擔?善用長照2.0的補助及服務,可以在居住的鄉鎮市區,尋找需要的長照服務,即便所住的區域並未提供,也可透過各區轉送服務,送至符合需求的長照機構。撥打長照專線1966,照管中心會派照管專員到府評估失能等級;在想要休息的時候,也可申請喘息服務。吳若慈提醒照顧者,當遇到緊急事故,心理衝擊大約需要2個星期慢慢恢復,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冷靜下來跟手足好好溝通協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記得照顧自己為第一優先,照護費用最好由親人的年金與存款支應,或是手足共同負擔,為自己存留退休老本。
-
2021-11-06 失智.失智100問
財務問題/失智者如何保護財產?專家教「這3招」避免被騙財
詐騙老人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是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判斷、思考退化,容易成為有心人士覬覦的肥羊。其中還包括被家人、親友移轉房產,或簽署文件變成保證人,因此背上債務。該如何保護失智的家人免於受騙上當,律師教你認識三道防火牆,做好財務安全防護。幫失智家人留住錢!長照家庭必須知道的法律常識一名住在安養機構的60多歲王先生,患有失智症、單身未婚,某天胞兄接到房仲電話,告知王先生委託賣房,簽了委託銷售也已成交,需要家人提供房屋權狀。哥哥非常驚訝,弟弟失智住在安養中心,怎麼會有房屋買賣交易紀錄?房仲特別說明如果無法辦理過戶手續,要另付一筆違約金,哥哥擔心若房產被騙走,日後安養費怎麼辦,自己還有家庭要照顧,無法負擔日後的費用,最後尋求律師的幫忙,律師給了以下建議:● 第一點:首先發出律師存證信函。● 第二點:接著再提出「準詐欺罪」。● 第三點:同時並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暫時處分」,最後成功守住財產。Q1:發現家人有失智症病徵時,該如何設下防火牆?失智者因為失去判斷能力,容易成為詐騙集團下手的目標,專業律師吳挺絹建議,發現家人有疑似病徵時,應立即就醫累積病歷或診斷證明,一旦遇到有心人士,才有機會證明是因心智缺陷而遭詐騙。千萬不要擔心被貼上「失智症」標籤後,在司法體制中難獲正義,失智診斷證明是財產被不當轉移、詐騙的護身符。Q2:什麼是「準詐欺罪」?什麼時候該提出告訴?以上述王先生的詐騙案件為例,吳挺絹協助家屬向法院提起準詐欺告訴,將財產過戶的手續先停下來,避免轉移成功。若詐欺對象為未滿18歲、精神障礙、心智缺陷等辨識能力不足,家屬察覺權益受到損失或有施用詐術的詐欺行為,可提出準詐欺罪。※刑法第341條(準詐欺罪),利用精神障礙、心智缺陷等辨識能力不足,故意使用惡意手法騙取金錢或財物。(➤ 別輕忽失智患者的精神行為異常,「這些症狀」都會讓照顧者身心俱疲!專家帶你認識精神行為症狀成因以及常見症狀:https://pse.is/3kq6fx)(➤ 照顧失智者,不能只關注失智症問題,更要仔細觀察是否出現其他症狀,專家教你找出問題所在儘早解決,避免小病釀大病:https://pse.is/3pynby)Q3:什麼是「監護宣告」?失智者需要「監護人」來協助守護財產。法院透過醫院的鑑定後,讓王先生的哥哥變成監護人,取得法律上可以幫忙管理財產的權利,王先生的所有不動產買賣需經由哥哥,但仍需經過法院同意。👉🏻吳挺絹說明,「監護宣告」保障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的家屬,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可以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Q4:聲請「暫時處分」的功能?該何時聲請保護應受監護宣告人的利益?暫時處分是一個暫時決定,而不是最終的判決。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程序,大約半年時間才能完成,若當事人的財產、房屋已經有被過戶的危險,透過暫時處分可以在監護宣告程序完成之前,禁止「任何人」對當事人的財產進行過戶。👉🏻吳挺絹建議,聲請監護宣告時,可同時聲請暫時處分,防止財產被移轉的危險,及未來追討不易的問題。用法律保護失智病患,設立安養信託保住老本台灣失智人口日漸增多,失智症患者除了遭到外人詐騙,也常發生親友藉機將財產轉移的糾紛。吳挺絹舉另外一個案例,三兄弟分得遺產後,哥哥住在安養中心,陸續出現重聽、健忘症狀,有時電話講很大聲,容易洩露錢財狀況,手足擔心哥哥的錢財被騙、被盜領。👉🏻吳挺絹建議到銀行辦理設定「自益信託」,失智症患者無法自由使用財產,錢財使用由銀行把關。Q1:設定「自益信託」的好處?● 將財產放在銀行信託,每個月固定開銷由銀行依約定處理生活費、安養費等,專款專用的方式是理想用錢模式。● 由法院指定監察人,除可杜絕詐騙、親友借貸,還可事先指定財產繼承人。Q2:什麼時機應該做自益信託?● 若擔心年老後會失智,可主動到銀行辦理安養自益信託,分配未來每個月的資產運用。● 家人發現長輩有失智徵兆,也可以先規劃安養信託,確保財產安全。● 另外,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本人也可親自到銀行申請辦理,安排日後生活受到照顧。Q3:如何保障失智症患者的錢財及家屬的權益?各種聲請須配合醫院鑑定,醫院的鑑定報告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法庭上證明喪失行為能力的證據。若家人出現失智警訊,應提早規劃與防範,最好的方式就是到法院聲請監護宣告,保護家人不被有心人覬覦或家屬爭產的情況。(➤ 「失智了,財產就要任人分配?」生命無常,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是否會罹患疾病而導致生活無法自理,因此,資產規劃更應及早開始,搞懂「這3種方法」不需為錢擔憂保資產!:https://pse.is/3s8te6)很多錢財糾紛都是發生在父母過世之後,尤其是失智症患者的遺囑是否有效、舉證責任困難等,為避免親人對簿公堂,提早做好法律上的預防措施,維護財產安全。吳挺絹強調,失智者遭詐時,症狀輕微、表現正常,家屬常常未發覺行為異狀,錯失舉證的機會。隨時注意家中長輩,及早預立財務規劃,避免有心人士利用受害者無法確切論述事情始末的痛點,無法獲得實質賠償。
-
2021-11-05 養生.人生智慧
從接體到火化…沒人要做的事,卻是他最喜歡的工作!大師兄:總該有雙手、好好送他們走
以幽默的口吻描述在他的職場-殯儀館的所見所聞,讓人不禁會心一笑,但即使輕描淡寫,那些莫可奈何、帶著遺憾或希望的故事,也令人笑著笑著就哭了……。「大師兄」,他是最靠近死亡的男人,從接體到火化,看似「禁忌」的工作,卻讓他找到人生意義-你是否記得人終歸一死,你願不願意讓自己好好活過? 「我曾痛苦到想要離開世界,可是轉念一想,如果我走了,難過的是我最愛的人:我的媽媽、我的阿嬤。我應該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努力讓我愛和愛我的人都能快樂。」 「總該有雙手、好好送他們走」 接連寫作出版而大獲好評的「大師兄」,在他粗獷外表下,其實蘊含細膩的心,看似「沒人要做的事」,卻是他「最喜歡的工作」。童年的困頓,反而淬煉出他溫暖且寬容的心。 他說道,來到殯儀館工作,像是過世爸爸的指引;他體悟到每個人都有他的無奈,但人生的最後一場大事,總該有一雙手,協助他們好好離開。 談及家庭過往,大師兄說,「我的成就都是我爸爸給我的,他是我『最好的壞榜樣』。」 「我爸爸年輕時不顧家,中風後卻要我來照顧他。可是我們家的經濟狀況,反而因為他生病而變好了,聽起來很奇怪吧?因為後來變成植物人的他,沒辦法再去賭博了,那些連年揮霍的賭博錢,遠高過醫藥照顧費。」 因為賭博父,踏上殯葬業之路 可是因為要照顧爸爸,他開始學習照顧技巧、到長照機構做看護;也因為爸爸過世要辦理喪事,因緣際會在殯儀館任職,開啟他人生的「奇幻之旅」。 他說,許多人總喜歡問他,「有沒有鬼故事。」可是他卻是很崇尚「科學思考」。在他的書寫中,沒有靈異事件供人獵奇,而是在一個個故事裡,不斷地提醒著我們:人生就在轉瞬間,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我喜歡我的工作,是因為它很有價值。會到這的人,很多都是沒有家人、沒有錢,你很難想像社會上還有那麼多人是孤獨死,甚至是冷死、熱死;有些只敢在半夜裡,偷偷來看爸爸媽媽的家屬,他們會在告別式前一晚在冰櫃前痛哭不已、哭到昏厥……。」 「生命中許多的苦,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真的曉得。但無論如何,能協助往生者好好上路、讓家屬心安理得,就是件很重要的事了。」大師兄淡淡地說。 服務亡者,他看見的是「人」的需求 表面是服務亡者,可是他看見的是「人」的需求。許多人的命運讓人不勝唏噓,有幾次他甚至哭得比家屬還大聲,因為經手的,是他前一份在安養機構熟識的阿公阿嬤;甚至也常在亡者告別之處尋思:「到底是什麼讓你走上絕路。」 因為離死亡那麼近,讓人的武裝卸下了,在死亡面前,他成為一個更柔軟的人。 「有位媽媽帶著3個小朋友走,其中1個從昏迷中醒來、爬起來報警,才活了下來。我們去接的時候,發現10多坪房子裡,竟放滿雜物、擁擠地連站的空間都沒有。可是媽媽名下有房子,不是社會列管的低收入戶,所以被忽視了…。世上的窮人比我們想的還多,可是往往,我們是不容易看見他們的。」 大師兄說,這件悲劇有上新聞,想當然爾各界善心湧進、也成立善款專戶,可是這些錢,卻只是讓往生的母子有較具「排場」的喪葬禮儀。 死亡不是句點,是給世界的問號 「其實我更在乎的是活下來的小朋友,接下來還有誰來關心他,他的錢夠用嗎?之後又要住在哪呢?」 「有次新春開工日,我們也開工了,這次走的是一個橋墩下的遊民。他的電鍋裡還有個發糕,應該是他的年夜菜吧!但推測他在過年前已經往生。這段期間橋上熙熙攘攘都是要前往熱鬧漁港的家庭,誰會知道他們在歡慶時,橋下有具無名屍,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也不會有人陪他過節。」 「又有一次收到1位『有名無主』(註),我馬上就認出來,他是過去我在機構照顧過的榮民伯伯。當初,他可是住在VIP房對我們呼風喚雨的,怎麼現在變成獨居老人孤零零地死去,過了很久才被發現呢?」 這幾年殯儀館工作的日子,反而帶給大師兄更大的正面能量與反思能力。 「你知道嗎?『人生的不幸,是比較出來的』。曾經我也很『厭世』過,想到過去照顧爸爸的辛苦,我現在還是會很想哭。可是我媽媽教會我樂觀,現在的工作讓我覺得很有意義。我覺得『越是絕望、越要找希望』。」 死亡從來都不是句點,往往留給我們的是更多問號?或驚嘆號! 如果死亡明天來敲門,你會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是不是現在的煩惱都不是煩惱了?你會想更加勇敢地追尋人生下半場,讓自己活得有愛、無憾嗎? 【註】有名無主:意指身邊沒有親人在旁,以致病死或老死時卻無人知道,當發現時,往生者都已經死亡多日。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歲夫妻月入18萬,存款僅3萬?他曾助2萬戶解決家計:答不出這3問題,很難留住錢.從台大班對到一起讀哈佛,連頭髮都太太幫忙理!李應元昔日告白:妳是我最穩定的支持力量.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09-23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最悲慘下場?陳怡芬:為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下流老人
編按:錢,是親子之間最複雜難解的議題。當成年孩子開口要錢時,父母要贊助到什麼程度?要不要留遺產給孩子?曾在金融業工作多年的理財專家陳怡芬指出,贊助孩子前一定要先為自己留下足夠的老本。養老防兒,才不會變成悲慘的下流老人!孩子想出國讀書、結婚、買房,為人父母的我們該出錢贊助嗎?不捨孩子為錢煩惱想幫忙,卻又擔心自己的老本不夠用?錢,是親子之間最重要,卻也最難啟齒的議題之一。清大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怡芬,在金融業工作近30年,曾任花旗、富邦、新光等多家銀行高階主管,是國內最早推動親子理財的專家。育有2個女兒的她認為,父母想支持孩子、贈與金錢是人之常情。但是,提出贈與時,不能附帶情感上的條件。否則,最終失望的往往會是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老後,賭在孩子身上。」她提出中肯的建議。子孫滿堂未必是幸福!不想變下流老人,幫孩子前先為自己做打算從事金融工作多年,陳怡芬很喜歡觀察不同世代、族群,對於理財的態度有何差異。以父母對下一代的贈與為例,她認為,現在70、80歲的世代,多會毫不考慮地將財產留給孩子。例如,當年她才剛出生不久,父母就將房子登記在她名下,「他們都不怕我以後棄養父母!」她笑說。這樣的觀念,也和社會環境有關。陳怡芬指出,在早年的台灣,孩子還是青少年時就可以外出工作,16歲就能成為家庭的生產力。父母投資孩子,將來他們也會照顧雙親的老後。然而,現代人出社會的年齡愈來愈晚,父母養育孩子的時間也隨之延長。許多50世代總開玩笑說,過往是「養兒防老」,如今必須「養老防兒」。陳怡芬坦言,今日父母提供孩子金援,「比較像是欠債,不是投資。」既然把孩子帶到世界上,就有責任撫養他們,直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至於什麼時候才「可以」,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不過可以想像的是,愈晚放手的父母,愈是辛苦。她有個親友,57歲,有4個孩子和一位青少年階段的孫子。當同齡人多已經退休享福時,她仍為了孩子們的生活辛苦打拚:要照顧離婚的女兒、要贊助兒子買房,又要出錢幫人在澳洲的孩子取得公民身分⋯⋯。賺來的錢,幾乎都用在孩子身上,只為了老後有人照顧自己。「養兒防老的觀念,讓她多了很多負擔。兒孫滿堂,不一定是幸福。」陳怡芬感嘆。「我們這代的女性,不論家庭狀況如何,大家的共識都是靠自己最穩定。」陳怡芬指出,在高齡社會,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更要做好老後的財務規劃。孩子需要錢時,父母想幫忙的心情無可厚非,但應該先評估自己的能力,再決定要資助孩子多少。如何判斷自己的「老本」夠不夠用?陳怡芬提供簡單的試算法。假設目前50歲、每月生活開銷5萬,一年的支出約60萬。若預計60歲退休,到90歲之間共30年,60萬乘以30年為1,800萬。這個數字,就是你需要準備的退休金。且考慮到通膨、老後可能的醫療開銷,實際上需要的退休金應該比上面的數字略高一些。陳怡芬指出,50世代的女性,一定要思考如何避免落入老後生病、貧窮的窘境。照顧好自己,就是對家人和社會最大的貢獻。千萬別為了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經濟有困難的下流老人,「那真是人生最悲慘的下場!」如何為自己存夠老本?傻瓜花園投資法,分散風險創造現金流陳怡芬指出,退休理財最大的重點,是創造每月穩定的現金流。「你要找到一隻金雞母,讓牠每個月下金雞蛋給你。」她如此比喻。該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金雞母?陳怡芬建議,優先投資價值穩定,且會固定創造被動收入的理財商品,例如配息型基金、儲蓄險、年金險等。每年領股息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股價波動較大,且有些股票的配息政策並不穩定,最好分散投資標的,不要單押一支個股。在投資前,本金不足的人應先清點資產。例如,名下有房產的人,可考慮「以大換小」或搬到郊區。買賣的價差,就可以作為投資的本金。或者「以房養老」,藉由反向抵押貸款創造每月的現金流。「不要認為房產應該留給小孩,很多人都是老了窮得只剩房子。」她說。至於個人的理財策略,陳怡芬偏好定期定額買入共同基金,且基本上只停利,不停損。除非投資標的長期表現不佳,才會考慮脫手。她稱這套理財心法為「傻瓜花園投資法」,購買不同區域或單一國家的基金,就像在花園撒下各種植物種子。定期澆水,時間到了就能收成,不需要費太多心力照顧。她也指出,定期定額的優點是長期下來可平均化購買價格,不至於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此外,建議挑選基金標的時以股票型基金為主,因爲產業型基金的景氣循環時間較長,要許久才能達到停利點出場。50後還要不要買保障型保險?先評估你能承受的風險人生下半場,是否需要買新的保險商品?陳怡芬指出,保險最大的意義,是為我們分擔風險。人生最需要保險的階段通常是青壯年,因為他們是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然而,到了中、熟年,保障型保險的保費變高,想買新的保險商品要審慎評估。她以長照險為例,這是近年來各大保險公司針對熟年族群極力推動的商品。但她提醒,購買前應留意保單的給付條件,並且思考幾個問題:你有多高的機率會發生需要長照的狀況?如果你老後並未失能,而是罹癌或心臟病發作離世,現在的保單有無足夠保障?她認為,除了購買保險商品外,長照費用也可透過其他投資商品創造的現金流支付。比起錢,更重要的是創造老後的人際支援系統。她以自身經驗為例,父母晚年皆中風、需要人照顧。她和妹妹都住得近,再聘請外籍看護,沒有保險也能讓父母生活無憂。然而,對她這一代5年級生而言,子女未必隨侍在旁,有些國家更已開始禁止輸出勞工到台灣。50世代的老後,可能會面臨無人照顧的窘境。屆時是否有朋友可以互相照應,或者需要提前搬到安養機構?政府長照2.0的服務,可以幫上多少忙?如何延長健康自理的時間?這些問題都需要提前思考,並預先做準備。「有了長照險,不一定就能高枕無憂!」她提醒。陳怡芬形容,人過中年,理財就像一場考試。及格標準是老後夠用、不變成「下流老人」。如果還有餘裕,想考得更高分,不妨思考如何讓錢創造更大的社會意義。她看過一位北一女的學姊,畢業後在美國當工程師。70多歲時,她捐贈50萬美元給母校,而非全數留給自己的兒孫。「她覺得比起留錢給孩子,讓年輕的學子有更好的教育,錢用得更有價值。」她呼籲,50世代的同輩人,一定要趁意識清楚、可以獨立行事時,為自己做好財務規劃。將自己賺來的每一塊錢,花在你認為值得的地方!原文:不想當下流老人,如何「養老防兒」?陳怡芬:養隻金雞母,坐等穩定現金流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肺炎用藥統計:抗生素居首 氣管擴張劑次之
肺部出現發炎浸潤現象及臨床上有相關的感染症狀稱為肺炎,而肺炎的成因很多,治療時需要先區分其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北醫附醫事業發展部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肺炎要先確認是不是和感染相關。若和感染相關的肺炎,會先確認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或非典型感染,給予相對應的藥物治療。至於非感染相關的肺炎則可能是吸入性肺炎,如嘔吐或膽汁導致嗆入胃酸引起肺部灼傷,或是用藥之後造成肺部間質性變化導致肺炎;也有可能是因為自體免疫或是肺部腫瘤的表現而導致肺炎,因此必須排除根本原因。還未確定病因前,抗生素超前部署,避免惡化。不過根據健保資料,可以看到肺炎治療以抗生素為大宗,以109年為例,有53.9萬人次使用。周百謙表示,雖然肺炎的治療依據病原體和病因不同而有差異,且抗生素只對細菌性肺炎有效,病毒性肺炎則需要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然而當病人出現肺浸潤現象,雖然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如病毒感染造成,但因為檢驗需要時間,加上若一開始診斷沒有先使用抗生素,導致病情惡化,也可能會產生醫療糾紛,因此臨床上常常會先用抗生素「超前部署」。先區分社區型、院內型或健康照護相關肺炎,再抓出可能菌種。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柯信國表示,根據2018年修訂的最新版台灣肺炎診治指引,臨床上通常會先區分是否為社區型肺炎、院內型肺炎或健康照護相關肺炎。他說,社區型肺炎主要是患者身處社區時感染肺炎,依據不同地區有其流行的菌種,台灣常見的以肺炎鏈球菌、黴漿菌、披衣菌為主。院內型肺炎則是住院48小時後出現肺炎,可能是因住院後感染新菌種而導致肺炎,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等。健康照護相關的肺炎則是指長期進出洗腎中心或是在安養機構的住民,在這些健康照護機構感染到肺炎。不同的照護機構有不同的流行菌種,加上這些患者可能因為多次感染及本身慢性疾病,而有抗藥性的問題,更需要注意。臨床多以「經驗性療法」初判,待檢驗結果調整用藥。臨床上醫師會先以「經驗性療法」,先依據究竟是社區型或院內型的肺炎分類,依據經驗及肺炎指引上的建議做初步判斷,給予相對應病原體的抗生素予以治療。社區型肺炎病患通常使用盤尼西林類等廣效型抗生素、住院型肺炎了可使用新一代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外,也可以和紅黴素及奎諾酮類抗生素合併使用。周百謙表示,除了依據不同病患感染環境判斷外,抗生素的使用也會依據不同醫師的喜好、經驗而有不同。但他強調,這只是初期使用,等到病患住院三至四天,檢驗結果出爐後,通常都會再做「中期修改」予以調整。氣管擴張劑助病患清痰,避免痰液積聚。除了抗生素使用外,根據健保資料,氣管擴張劑在藥物使用中排名第二,以109年為例,有43.5萬人次使用。周百謙表示,肺炎的發生可能因為病患清痰能力不好,痰液積聚造成感染。而若為治療肺炎,一味使用抗生素,就像在臭水溝中不斷投入漂白劑,而未清理水溝,不但有害也無法確切整治。因此,這時候就需要呼吸治療的介入,其中包括氧氣使用、吸入性藥物(如抗生素,化痰概念藥物,以及支氣管擴張劑)和肺部復健。他說,氣管擴張劑算是藥物呼吸治療的一部分,透過改善支氣管狹窄,纖毛擺動,以及免疫調控可讓病患順利把痰咳出。但有些病患沒有力氣清痰,可能源於呼吸道結構的問題,或是中風等因素,因此需要非侵襲性陽壓呼吸治療、負壓呼吸器,以及拍痰等方式介入。不過健保資料顯示,呼吸治療仍以侵襲性呼吸輔助器和氧氣吸入為主,2020年使用的醫令次數24萬5,656次和95萬6,349次。周百謙表示,胸腔復健比起其他肢體的復健,尚未有完整的健保支付項目,因此在人員和照護系統上仍有不足的隱憂,人員光調呼吸器就忙到無法提供復健服務,進一步影響治療成效。關鍵在預防肺炎發生,減少抗生素使用。但他認為,肺炎治療必須跟上腳步,許多病患反覆肺部發炎進一步造成健保花費上升,複雜性病患的肺炎治療應以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補足呼吸生理學部分,找出病患確切發生肺炎的關鍵原因。否則一直使用第一線乃至第三線的抗生素藥物來治療肺炎,不但無法解決後續復發問題,也可能導致抗藥性問題產生,更造成病患預後不佳,徒增醫療花費及家庭的照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