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8 癌症.乳癌
搜尋
安寧病房
共找到
157
筆 文章
-
-
2020-08-05 新聞.生命智慧
好想回家看媽媽,但恐怕再也回不了家了…醫護「不擇手段」為癌末患圓夢
五十歲的阿民(化名)因為下咽癌末期而來到心蓮病房,轉進心蓮時,他已無法說話、無法進食,病情相當不穩定。來到病房一周後,護理師看他神情落寞,設法跟他筆談,他才告訴護理師,家裡還有位八十歲的媽媽,他很想回家看看媽媽,卻沒有辦法。當時年關將近,好幾位病人都被親友接回家了,讓阿民感歎著,這麼多年來,他都不曾回家過年,好想回家看媽媽,但恐怕再也回不了家了。隔天,護理師洪一文在晨會時分享阿民的心聲,王英偉一聽,「那我們就想辦法完成他的心願,帶他回玉里老家一趟吧!」然而,送重症病人回家,談何容易,病人的身體狀況隨時在變化,團隊得做好萬全準備才能成行。而阿民的病情極不穩定,團隊卯足了力,得讓他趨於穩定才能帶他返家。在此同時,另一位三十多歲卻罹患胰臟癌末期的小志(化名),家住臺東,已在心蓮病房住了四個多月,同樣想念家中年邁父母。他長年在外工作以孝養雙親,直到生病後才不得不停下工作來治病。當時小志的父親剛從臺東某醫院出院,讓他更為掛念而想返家探望父母。但是小志的姊姊擔憂他若回到家中,無法照護他頻繁的出血狀況,幾經考量,決定把小志轉至臺東市區的醫院,以就近照護。於是,趁著阿民病情稍趨穩定,且正逢大年正月初一,一大清早,病房主任王英偉和兩位護理師,三位專業者一起帶著這阿民與小志「回家過年」,一圓他們想家、見父母的心願。就在兩位護理師分別為阿民、小志更衣的同時,王英偉趕緊將病人要返家的家當、沿途備用的氧氣、醫材等物品,從心蓮病房運送到康復巴士上。院長林欣榮聽聞此事,也趕來協助,更帶來證嚴法師的福慧紅包送給兩位病人及其家屬,讓啟程充滿年節溫馨的祝福。為病人準備禮物其實,同行的洪一文、林惠珠兩位護理師原本已排過年休假,但一聽到照顧的病人終於可以返家,立刻歡歡喜喜的利用休假,前來護送她們疼愛的病人。王英偉稱許:「這兩位年輕護理師滿有心的,她們還自掏腰包幫病人準備禮物。因為對病人來說,要回家過年,卻什麼都沒有……兩位護理師想到了,幫病人買好返家的伴手禮,她們自動自發做這些事,讓我滿感動的。」王英偉則是此行的「隨同醫師」兼「駕駛」,他一路從花蓮慈濟醫院開車到玉里,兩小時的車程後終於把阿民送進家門;短暫寒暄後,再開兩個小時車程,將小志送回臺東老家,讓小志看看思念已久的父母,淚眼相聚裡,有不捨也有再相見的歡喜。王英偉讓小志與家人小聚,直到下午兩點多,再協助護送小志至臺東聖母醫院的安寧病房。從臺東回程時,下午四點抵達玉里阿民家中,這天,阿民已出嫁的三位姊妹們全都特地返家,珍惜這難得的相聚。阿民雖然無法言語,但看到媽媽與姊妹,露出難得的笑容。再度坐上康復巴士返回醫院時,阿民心裡像是放下什麼似的,格外放鬆,頻頻點頭,感謝一路陪伴的王英偉、護理師及志工。問王英偉,像他這樣自己開著康復巴士護送病人回家的醫師,應該很少吧。「不少啊,以前我們家醫科的醫師都會開啊。或許有人覺得好像開個車載送病人很怎麼樣,但其實,我們本來就每天開車,也會載家人、朋友,那麼載病人回家,又有什麼特別的呢?」對他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大家同心協力一起為病人完成心願,「沒有一個醫院會像家,但『回家』對很多病人來說是重要的情感依歸。」如果回家看一眼,能讓病人感到安心、放心,那麼再辛苦,也要努力達成!熟悉王英偉的資深同仁不約而同地說,王主任就是這樣,默默做事、不勞煩他人。他從多年前開始做義診及居家照顧時,就時常「醫師兼司機」,那些手排檔的九人座、康復巴士、救護車,全都難不倒他。只要團隊提出病人的心願,像是「主任,他想回家。」王英偉總是毫不猶豫地回應:「好啊,他家在哪裡?我們這個周六、周日看看怎麼準備,找一天載他回家。」團隊成員形容他,從來沒有遲疑,也不會考慮有哪些不方便,只會想著要怎麼解決問題來達成病人願望。曾經有位罹患骨癌的高中男孩,因為癌細胞轉移擴散,來到心蓮病房。那時正值盛夏,男孩有個心願,想要在病房裡看到很多很多的大西瓜,但是他所住的四人健保病房根本不可能有空間放置那麼多西瓜。後來王英偉帶著團隊設法清出一個空間,讓男孩家人帶了二十幾顆大西瓜來擺放,男孩看著滿屋子大西瓜非常開心,飽足了他的視野,也為夏日帶來清涼。這位可愛男孩,則在家人協助下,每天抱著一顆大西瓜歡歡喜喜地分享給醫護及志工們。二〇二〇年暮春,一位癌末父親,因為從來沒有帶過孩子去露營而心懷感傷。為了幫病人圓夢,心蓮病房的醫護陪同他的妻子,做足準備,一起張羅了一場露天野營,地點就在心蓮病房的空中花園。他們把病床推到花園,為病床撐起庭園傘帳後,大夥隨即搭起兩座帳篷、一座炊事帳、擺設露營桌椅等,還準備了星空玻璃瓶,看著兩個年幼孩子歡欣鼓舞,病人開心地比「耶!」許多家人也來此陪伴,一起煮食、共度美麗的野營之夜。在王英偉「不擇手段」的信念下,心蓮團隊經常啟動這樣的圓夢行動,為了保護病人隱私,這些行動鮮少曝光媒體,「我們每天就是不斷地『想辦法、想辦法,想辦法』,想辦法達成病人的心願。」昔日護理長張智容說。(本文摘錄自心靈工坊出版《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的全人健康照護》)
-
2020-07-25 新聞.生命智慧
「醫師拜託你,不要跟他說可以出院了...」病房裡,一位阿嬤的最後願望
回家,好難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如果,某一次離開家門的就醫,會讓你一輩子都再也回不了家,你是會忍著病痛,就這麼堅持在家中待著?還是多眷戀地看上幾眼呢?每一回,想著眼前的病人,在離開家的那一刻,總是走得如此急促,甚至不曾想過就此與家訣別,我總是感到心裡強烈的疼痛,而我也總是沒有勇氣,問上家人一句:「你們為他感到心痛嗎?」雖然,有時我無法辨認那些在家人心中為此遺憾或捨不得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我知道的是,家人通常不會沒來由的不肯讓病人回家,而是那照護的複雜性以及承擔生死的重量,讓他們挑不起,於是只好害怕地做出另一種他們認為對病人,也對自己更好的選擇——讓病人前往護理之家,接受長期照護,或是在醫院往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盧奶奶終於要回七股鹽山的老家了。聽到居家護理師對我轉述,我欣慰得都快要落下淚來。感覺即使在生命與健康上,我們已經無法幫上忙,但至少在重要的心願上,終於幫上了奶奶。但我還是揮不去內心的難過,因為奶奶遭受癌細胞與嚴重感染攻擊的身軀,已經破敗,無法再供予她的靈魂居住了。她處於即將啟程,前往極樂國度的狀態已經有了一陣子,然而,此時此刻,她卻無法用清明的雙眼,再看看她想念的老家,只能在高燒囈語中,搭著救護車回老家與世長辭。究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中華文化的落葉歸根,造成了醫院裡非常多的病人家屬,要求讓病人留一口氣回家,但是因為擔心無法應付臨終的照護,家人常提出「形式上返家」的要求,我們自然總是慨然應允。但我卻總是思考,已然沒有任何氣息,卻形式上掛著氧氣面罩返家那一口氣,是為誰而留的呢?又是在安誰的心呢?病人家屬的擔憂與懼怕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醫生,他沒有好起來,怎麼可以出院?」「醫生,他這樣怎麼叫做穩定。我們回家,要怎麼照顧?」家人們總是常常在聽到出院2個字時如驚弓之鳥,即使,我多年陪伴安寧病人的經驗,已經讓我對於家人質疑出院的合理性,不再感到挫折,但對於家屬如此的懼怕照顧,還是常會深深地嘆息。「他現在的器官功能都在退化。退化是一種慢性的狀況,一定會有症狀的。我們已經把他的症狀控制得舒適很多,現在沒有哪些治療一定要在醫院做。我們會教你們照顧的技巧,告訴你們,突然有不舒服的時候要怎麼做,也會安排居家訪視喔!」「醫生,你要跟我們保證,回家不會再有症狀,不用再來住院。」「醫生,在醫院,我們比較放心啦。沒關係啦,不要聽他亂講什麼要回家。醫院照顧比較好。」「媽,你乖乖聽醫生的話,我們很快就會好了,就可以回家了。」醫療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有時,我會在現場靜默,因為我既無法保證,也無法無視於病人從來都不是亂講,更不可能應和一個即將走上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聽我的話,就會好」這樣的結論。然後,我會在靜默後,坐在病人的床邊。問問他,想回家做什麼。如果真的無法再回家了,是否會很遺憾。家人剛剛說不能讓他回家,可能是在擔心什麼事情。如果很想回家,我們給彼此一點時間準備,好嗎?大多數的時候,病人雖然有點不情願,但是會點頭答應。然而,同樣的循環出現了好多次之後,病人或許會對所有的人生氣。他或許再也不說話,他或許心裡煩悶影響著身體症狀感受加劇,於是,呼叫護理師的紅鈴頻頻響起。查房時,醫師所聽到的抱怨越來越多,而這一切的不順遂與不舒適的起因,卻無法碰觸,以至於這一切的緊繃,越演越烈。甚至家人被病人鬧得煩了,還會把我叫出門外:「醫師,拜託你,不要再繼續跟他說,可以出院了。如果健保真的不能讓我們繼續住,我可以自費。或是我會加快找安養中心,但是,我真的無法帶他回家。」有時,這種家人自個兒聯想到健保規定而為我找的台階,還真是讓我哭笑不得,但這一切卻無法撫慰我淌血的心,因為我太瞭解醫療並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然而,無論我用盡多少的力氣,沒有盡頭地說明著,仍舊改變不了現實。絕望的奶奶,再不願開口說話曾幾何時,口口聲聲的落葉歸根、壽終正寢,早已不復存在、扭曲不已。我每天都在推著由家屬層疊而成的銅牆鐵壁,只為這些病人或是長輩們,尋一個轉圜的餘地。讓他們能在意識仍清明時,能回自己最安心的處所,靜望那一方熟稔的磚牆,嗅聞那伴了大半輩子的氣味。有時候,病人不停地譫妄與躁動,只要回家就會好了。但是因為無法透過實行回家的策略來做驗證,我們的病人常常就這樣心裡痛苦得一路躁動到生命的末尾。七股鹽山的盧奶奶,就是如此。她不平靜,我們都知道。住院診斷癌末,到出院,直至病危,前後不出1個多月。奶奶因為解便不順,長期灌腸,殊不知已是腸癌末期併嚴重腸阻塞。一心盼著住院後,症狀改善,可以不用再灌腸,然而,檢查與治療越做越多,身體狀況卻是越來越糟,而孩子們卻緘默不語。奶奶急了、倦了、絕望了,她一步一步的退守。最後只求,若是要死,讓她可以死在家吧。而且,這些爺爺、奶奶的臨終,可不是最後一刻死在家,而是趕緊地離開醫院,在熟悉的地方享盡餘生。盧奶奶無論如何衝撞,都無法如願。因此,她像個蚌殼一樣,把自己緊緊閉住,不願意說話,直到我們問起她過去的工作時,她才既緬懷又驕傲地說,自己是辛苦的鹽工,就在那座「被踩得好扎實,現在已經黑嚕嚕的鹽山」附近,操持著她一生的責任。但除了聊聊往事的幾許時間之外,奶奶總是充滿著無奈、憤怒與憂鬱的情緒。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我開了一次1個多小時的家庭會議。每回巡房,總是一次次地溝通,近乎拜託的希望家屬,可以讓我和奶奶談談現在的病況,她心理的需求,以及未完成的大小心願,但他們總是不願意。奶奶除了想回家,還想去某個神壇求平安符,但兒子以聽不懂,不曉得那地方在哪,非常輕易地否決了奶奶的想望。於是,奶奶又不說話了。直到在安寧病房團隊的照顧下,症狀趨於舒適、穩定。我跟她說,即將安排要回家的那一刻開始,她才又現笑容。但我說不出口的是,孩子並不打算讓她回老家,而是讓她與初至台灣,語言與老人照護都極其生疏的外籍看護工,一起回兒子家。我看著她的笑容,在心裡忖度著,盧奶奶還有多長的餘生,可以讓我繼續努力為她奮鬥著這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出院後1週,我前往兒子家裡看望她。發現盧奶奶高燒不退、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嗜睡,種種跡象顯示著奶奶大限將至,但她依然困頓地窩在兒子家裡,某個房間一方電動床上,被蒼白的牆面圍繞,還有車庫的鐵門,而不是鹽田鹹潤的空氣和未被高樓阻擋的鄉野陽光。我又開始遊說。一次又一次地引領著家屬,去面對奶奶的心願,去正視她最需要被滿足的需求。此刻,所有的醫療與藥物都幫不上忙,能牽著她的手,走往死生之門的,只有家人的愛與陪伴,還有老家的庇蔭。直到我離開奶奶的家,他們都還是沒能下個決定。所幸,下午能得知奶奶即將啟程的消息。殘忍的場景,卻天天上演我於是想起另一樁故事。在那段故事裡,我不停地被重量級人物關說施壓,幾位兒女硬是不肯讓高齡90好幾,想要在老家優雅辭世的心衰竭母親,離開醫院系統。奶奶從離開老家來到急診的那一刻起,就與她數十載相連的根狠狠被斷開了。這樣的故事,層出不窮。回家的路,越來越長,越來越顛簸,直到人生的燭光燒盡,都還走不進那個門。曾經那麼輕而易舉就跨進的門檻,曾經那麼自在歡笑哭泣一生的樓房,如今,連再次感受,都比登天還難。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所見盡是冰冷的病床、單調的病床鋪單、蒼白的牆壁、幾面之緣的醫護人員,而且,常常還掛著鼻胃管、尿袋、引流袋、點滴針頭,嚥下最後那口氣的當兒,往往鼻胃管裡還灌流著營養配方,護士還推著一管子藥,臂彎上還綁著血壓帶,臉上罩著呼嚕嚕作響的氧氣罩,心電圖機嗶嗶嗶地響個沒完。這樣的場景,想了就殘忍,卻天天上演。大多數的人可能都希望,如果,這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刻,我們可以穿著一襲最愛的衣裳,在最熟悉的那把椅子上,搖入夢鄉,安然而美麗的長眠。而我總夢想著,有一天,我能在醫囑單上,鏗鏘有力地寫上一句治療的囑咐:「回家!」最後一哩路的安心錦囊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在家往生,但是,數據上卻顯示,最後大多數的病人卻都在醫療機構中過世,國、內外皆然。到底,要讓重病的人返家這件事情,有多麼困難,才讓大多數的病人都無法如願呢?●不知道如何照護: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症狀,家人即便有心要帶病人回家,但也擔心在家中若遇到病人有突發症狀時,自己無法因應,因此,讓安寧居家團隊來協助是必要的。除了由醫師評估返家後,可能會有哪些症狀發作,應當用什麼樣的藥物或是方式來緩解,並備妥足夠的藥物與衛教使用時機,以及安排能24小時聯絡的電話,好讓心慌的家屬可以隨時來電諮詢。另外,也需預演一旦在家的症狀照護或緩解有困難,甚至需要返回醫院處理的流程為何。同時,返家前,醫療人員也會教導家屬瀕死症狀如何判斷,以及這些症狀,是否會對病人造成舒適度的影響,是否需要介入處理。●擔心無法開立死亡證明書:在家往生的病人,只要備妥診斷書或是病歷,均可以聯繫在地衛生所的醫師(目前台灣部分從事在宅醫療的醫師,也可以協助開立),順利的開立死亡證明書。不必因為證明書而將瀕死的病人送回醫院,增添病人的痛苦、不適。●擔憂回家的照護品質,或是醫療可近性比醫院差:對於末期的病人而言,醫院中的交叉感染,過度醫療所引發的併發症,或是長期住院,所引致的失能和低落的情緒,都對末期病人的疾病狀態和生活品質沒有助益。回到熟悉的環境,除了對病人的休息睡眠、心緒的穩定,以及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等方面,有極大的助益外,文化上,在家的環境是最不會有被隔絕或是遺棄之感的,這對於讓病人心理、靈性圓滿走完一程,通常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只要有安寧居家團隊的指導,居家環境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創意可以進行,並不一定需要租、借病床,或是將所有的設備、儀器都放在家裡,病人才能得到很好且舒適的照護。書籍介紹書西: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作者: 謝宛婷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1作者簡介/謝宛婷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1983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7-23 新聞.生命智慧
親自照顧癌父一年仍留遺憾!急診室醫師田知學:經歷過才知放手有多難
田知學身為急診室醫師,看盡不知多少生死離別,可是唯有自己親自經歷,才知道放手有多難,把握當下又有多重要,所謂的「珍惜所愛」,沒有痛過,很難體會愛的可貴。去年藝人高以翔猝死的新聞令人惋惜,同時有部急救教學影片(註)在網路上瘋傳,一位五官深邃的急診室醫師示範如何在黃金急救4分鐘內,利用CPR(心肺復甦術)和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急救的4步驟。 她是田知學,來自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搶救生命是她的工作,愛護生命則是她的使命。 「我的專長就是『拆炸彈』!在急診室裡,有時候一個危機解除了,另一個危機馬上就響起警報。我能判斷的時間不多,快速地為患者做緊急處置,我就像是在生死線上工作的人。」 急診室彷彿地雷區,專長就是拆炸彈 「我記得有位年輕人說胸痛,沒多久就倒地昏倒。我們馬上撕開衣服,立刻用電擊、上點滴就救回來了。猝死都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只有黃金4分鐘的急救時間,拖延太久會造成腦部缺氧。」 「而且年紀愈大,猝死的機會愈高,因為過了45歲的三高、肥胖多,但現在三高與肥胖問題的年紀又不斷提早,如果人人都知道怎麼判斷與急救,而且身邊就有AED設備,你可能救人一命,或是被人救你一命。」 在振興醫院急診室裡,忙進忙出的田知學,每分每秒都與時間賽跑,她還上節目、寫專欄,進衛福部協助推行原住民健康政策,到偏鄉宣導衛教知識;這麼奔波的她,同時是一位職業婦女,再忙都要為孩子準備便當。 她不只是位醫師,她相信這幾年陸續埋下關懷的種子,總有一天會成為護蔭眾人健康的巍巍大樹。 小朋友把她當偶像,再辛苦也會挺下去 「我很愛小孩子,本來我的第一志願是小兒科,但去了小兒癌症病房、加護病房後,我真的太不忍心,我會把情緒帶回家。」但在她開始上節目後,有原住民小朋友寫信給她,跟她說:「謝謝你,你是我們的偶像,你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孩子能受到鼓舞,給她前行莫大的動力,也讓她不停止前進偏鄉,用各種方式宣導衛教與急救觀念,即使路途有些阻礙,她也始終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 「我認為我的抗壓性夠高,因此選擇急診醫學。每當心情低落時,我的紓壓方式就是『放空』,一個人在外面晃一晃、走一走,老公看我晚回家,就知道我在急診室遇到一些狀況。」 「有些病人進院時還有心跳,但很快地就可能病情急轉直下,離開了,家屬經常無法接受死亡的結局,我也必須去承接家屬的情緒,以及接受醫師仍可能救不回病人的事實。但即使如此,我能夠堅持下去,也是因為這裡(醫院)充滿令人感動的故事,我的人生意義,就在這裡。」 父親上的一堂生死課:眼淚因為愛而存在 「過去我在安寧病房工作時,有位長輩的家人彼此間在『演戲』,不想讓長輩知道他快往生。但有天,我跟病人聊天發現,其實他早就知道了。他說:『我知道我快離開了,我也知道他們在演戲,但因為我愛他們,我要假裝不知道。』」 「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我很不忍心。我跟他說,我要調去其他單位,因為我不要跟你說再見。我邊說,邊哭得稀裡嘩啦。」 「他只是很慈愛地對我說:『有一天,你會是一位成熟的醫師,你就不會輕易地為病人掉淚。』他的話深深影響了我,這麼多年過去,我時常想起他。」 田知學感性地提到,面對親人過世,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她的父親也罹患癌症時,了解膽囊癌嚴重性的她,再愛、再想讓父親留下,仍在一年多後就「送走」了父親、告別最愛的父親,她的這堂生命課,深刻地印記在她的生命裡,因愛而哭泣,也因愛而重生。(推薦閱讀:「我死都不插管!」父母逼簽放棄急救書 先問5個問題) 「過去我覺得很重要的,其實不重要;再重要的,我們可能抓不住。父親罹癌一年,父親說他並不怕死,我還是很煎熬。他離開後我很遺憾、自責,我不停想,我要學習原諒我自己嗎?我做不到,但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身為急診室醫師,看盡不知多少生死離別,可是唯有自己親自經歷,才知道放手有多難,把握當下又有多重要,所謂的「珍惜所愛」,沒有痛過,很難體會愛的可貴。 急診工作操勞,養生秘訣在於「一把穀物」 工作日夜奔波的她,有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養生秘訣,她剛上小學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驗證。 「我在他嬰兒的時候,就只給他吃『全食物』,副食品一定是親自製作,開始吃飯後,就天天吃纖維高的全穀類(像是糙米、燕麥等)。」 「現在我為他帶便當,也會幫自己帶一個全穀便當,只要一手掌穀類,營養比一盤蔬果還多,裡面有礦物質、維生素B、抗氧化劑等等,讓身體減少發炎,不容易中風、心肌梗塞,延長我們健康的壽命。」 「現在我的孩子反而不習慣吃加工食品,喝不慣濃縮果汁或其他加工品的味道。我也靠這長久的飲食習慣,維持自己健康的身體。」 我有一個夢:人人都會CPR,處處都有AED 工作繁重,如此拼命的田知學,給自己的一句名言是「你若想自己做不到,你就會做不到!」在她的努力之下,現在衛福部已經增設部落的AED設備,而她的口號「人人都會CPR,處處都有AED」,也藉著網路傳播給更多人;很愛小孩的她,還出了本童書繪本《為什麼不能去打獵》。 接下來,她仍會肩扛著使命,繼續往前行。這是她的女人40,美麗、自信,還有責任! 【註】影片請搜尋「必學CPR+AED急救4步驟」●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愛運動較容易有糖尿病?白雁:每天3分鐘這樣做,活絡氣血、穩定血糖.牙痛就診,竟是口腔癌第一期!醫師:6大關鍵是警訊.子女會長大,我也會衰老!台大教授:傳承生命美好,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生生不息
-
2020-07-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末病人盼在花園臨終 眼裡彩色改寫死亡印象
「在死亡來臨前,想再看一眼明亮的天空」,大腸癌末期病人想在醫院花園臨終,陪伴在側心理師林欣怡發現,病人瞳孔映照藍天白雲,氣氛光明祥和,改寫死亡將至冰冷印象。亞東醫院安寧團隊諮商心理師林欣怡創作「生命中最後的美麗天空」,用畫筆描繪癌末病人生前曾看過美景。畫作以素描病人一隻眼睛為題,瞳孔映照著藍天白雲及綠意,眼角垂著淡藍色淚珠。此作獲得癌症希望基金會彩繪希望比賽醫療組獎項。林欣怡轉任家醫科心理師、協助安寧緩和醫療病人已有4年時間。她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生命中最後的美麗天空」這幅畫的主角是一名大腸癌末期患者,在安寧病房住了一個多月,沒辦法吃東西。但醫護團隊盡量幫忙,維持病人生活如常。有一天,病人跟林欣怡說,病房對面配膳室總是傳來咖啡香,想起以前身體健康時,總是每天一杯咖啡,病重卻無福享受。林欣怡和病人討論後,開始每天帶咖啡包到病房,讓病人重溫過去沖咖啡、品咖啡生活,就算不能喝下肚,漱漱口也好。病人以前也熱愛戶外活動,眼看人生即將走到終點,意識清楚時間愈來愈短,卻長時間待在病房。他女兒提出,希望爸爸能在醫院花園臨終,可以再看一眼美麗的天空。趁著一日天氣好,林欣怡陪著病人和家屬到花園,病人睜開雙眼,藍天白雲映照在瞳孔,讓林欣怡感受生命希望和光明,也格外珍惜當下美好。她徵求病人家屬同意後拍下瞳孔影像,覺得照片會成為家屬日後慰藉。許多民眾對安寧緩和醫療有誤解,覺得死亡是悲慘、灰暗事情;有些人也覺得,投身安寧緩和醫療很沒有成就感。但對林欣怡來說,陪伴末期病人面對死亡,好好走人生最後一段路,不僅有意義,也是一段她的療傷過程。林欣怡說,她大學好友因血癌過世,當時沒有機會好好跟好友道別,心中一直有遺憾,且以前也沒有足夠心理資源,悲傷就在心中蟄伏10年之久,甚至沒辦法聽兩人曾一起看過電影「新不了情」主題曲,怕一聽情緒就潰堤。因感同身受,林欣怡覺得把握當下、陪病人好好走人生最後一段路很重要,且不只照顧病人,家屬心情也應該被撫慰。在安寧病房服務這些年,林欣怡也逐漸撫平心中傷痕,現在聽到「新不了情」也不須逃避。林欣怡談起參賽動機時說,有感病人善終、家屬悲傷要被撫慰,畫作「生命中最後的美麗天空」,希望扭轉安寧緩和醫療刻板印象,死亡不總是陰暗晦澀,也能充滿希望和溫暖。癌症希望基金會第8屆彩繪希望31幅得獎作品於7月起巡迴全台北中南醫院,也刊登在官網,鼓勵癌友和家屬正向迎戰。
-
2020-07-1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畫出美麗天空 向臨終癌患告別
生命雖有終點,但罹癌患者有尊嚴的臨終與生命奮戰精神,也會影響周遭的人。亞東醫院家醫科心理師林欣怡,長期陪伴安寧病患走向生命盡頭,她回想起李大哥,臨終前在花園賞景的眼底世界是多麽美麗,以畫筆繪成「生命中最後美麗的天空」向他告別,獲得第8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醫療團隊組第三名。得到「彩繪希望」繪畫比賽的肯定,讓林欣怡驚喜,她決定將獎金全數捐出給院內的「馨寧花園」添購花草,讓更多患者在花園看看世界時,能夠減壓,得到療癒。林欣怡原本就有繪畫基礎,學生時期曾因車禍損傷脊椎及腰椎,她每天復健、臥床就看著天花板,加上當時有同學因血癌離世,讓她決定成為心理治療師,在亞東醫院家醫科與安寧(馨寧)病房任職,陪伴安寧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欣怡畫中的李大哥,大腸癌末期,陷入經常昏睡、偶爾短暫甦醒的階段,但他說,臨終前想再到花園看看世界。或許冥冥之中有定數,臨終前一天,李大哥清醒了且精神很好,家人推著他到馨寧花園,看著藍天白雲、陽光和煦,一旁花草繁盛,李大哥心情很好。當下她看見李大哥眼睛反射著藍天白雲,於是她拍下照片。隔天一早,李大哥離世。畫作得獎後,欣怡非常驚喜,立即與李大哥的女兒聯繫,大家都相當高興。欣怡說,誰說患者臨終前只能一直躺在病床看著天花板?住在安寧病房也可以做其他事,只要患者想要或有意義的,醫護人員都願意努力嘗試。她感謝畫作獲得肯定,對她也是一種療癒。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第8屆彩繪希望共選出癌症病友、親友、醫療團隊及兒童特別組共31幅得獎作品,即日起線上展出。今天(10日)中午12點30分,更在臉書粉絲團進行直播,邀得獎者線上座談並透過其日常生活的記錄,讓大眾能一窺藏在畫作背後的故事,觀看內容請上臉書搜尋「癌症希望基金會」。
-
2020-07-1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眼中閃耀的陽光成為力量 心理師用畫筆向安寧患者告別
生命雖有終點,但罹癌患者有尊嚴的臨終與生命奮戰精神,也會影響周遭的人。亞東醫院家醫科心理師林欣怡,長期陪伴安寧病患走向生命盡頭,她回想起李大哥,臨終前在花園賞景的眼底世界是多麽美麗,以畫筆繪成「生命中最後美麗的天空」向他告別,獲得第8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醫療團隊組第三名。得到「彩繪希望」繪畫比賽的肯定,讓林欣怡驚喜,她決定將獎金全數捐出給院內的「馨寧花園」添購花草,讓更多患者在花園看看世界時,能夠減壓,得到療癒。林欣怡原本就有繪畫基礎,學生時期曾因車禍損傷脊椎及腰椎,她每天復健、臥床就看著天花板,加上當時有同學因血癌離世,讓她決定成為心理治療師,在亞東醫院家醫科與安寧(馨寧)病房任職,陪伴安寧病人走完最後一哩路。欣怡畫中的李大哥,大腸癌末期,陷入經常昏睡、偶爾短暫甦醒的階段,但他說,臨終前想再到花園看看世界。或許冥冥之中有定數,臨終前一天,李大哥清醒了且精神很好,家人推著他到馨寧花園,看著藍天白雲、陽光和煦,一旁花草繁盛,李大哥心情很好。當下她看見李大哥眼睛反射著藍天白雲,於是她拍下照片。隔天一早,李大哥離世。畫作得獎後,欣怡非常驚喜,立即與李大哥的女兒聯繫,大家都相當高興。欣怡說,誰說患者臨終前只能一直躺在病床看著天花板?住在安寧病房也可以做其他事,只要患者想要或有意義的,醫護人員都願意努力嘗試。她感謝畫作獲得肯定,對她也是一種療癒。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第8屆彩繪希望共選出癌症病友、親友、醫療團隊及兒童特別組共31幅得獎作品,即日起線上展出。明天(10日)中午12點30分,更在臉書粉絲團進行直播,邀得獎者線上座談並透過其日常生活的紀錄,讓大眾能一窺藏在畫作背後的故事,觀看內容請上臉書搜尋「癌症希望基金會」。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