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3 性愛.愛情診療室
搜尋
安全感
共找到
309
筆 文章
-
-
2024-11-18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照顧老爸老媽 在家也好好玩
依父親的回憶,我們的祖先來台時帶著四個兒子,其中有一位是中醫師,他寫下一本草藥處方,只要是咳嗽、發燒感冒、拉肚子、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痠痛、皮膚炎等,按照處方到中藥房抓藥服用,必定能藥到病除,因此父親對中藥深信不疑。以前住在鄉下沒有醫院,因此隔壁鄰居與親朋好友,只要有任何身體不適,便會登門拜訪,拿著父親寫的處方到中藥房拿藥,父親當時有如免費看病之密醫。父親從年少到老,吃得口味很重,不幸年屆八十時,他罹患腎衰竭必須洗腎,當時母親也有點輕微失智。家裡雖有四十坪大、四個房間,但都住滿沒有多餘的房間,若要請外傭照顧,父親又堅決反對,因此一切照顧便由我來處理。我請教醫師並在其指導下,分享在家中照顧長者可以一起做的活動:1.做家事:在熟悉家裡充滿安全感,可準備三餐調料、打掃清潔以及收拾衣服。2.動動口:在做家事同時,開口聊聊往事,講笑話、唱老歌、朗讀書報,可以穩定溫和情緒。3.多運動:到家附近公園健步行走,有益身心健康。4.培養興趣:例如一起看電影、玩跳棋、下象棋、打麻將、益智遊戲等,可增進親情與感情。上述活動可用手機拍照或錄影,和親朋好友分享,讓長輩帶著快樂的心情入睡,有個愉快的晚年。
-
2024-11-15 醫聲.Podcast
🎧|你也是「I人」嗎?專家教你如何逐步擺脫社交恐懼
「你是E人還是I人呢?」、「好羨慕E人總是可以侃侃而談!」、「社恐該怎麼辦?」許多人把社恐當成一種困擾,事實上,像男神梁朝偉、小S的大女兒Elly許曦文都曾自曝有社恐。不過根據精神科醫師的說法,對社交會感到恐懼、焦慮、害怕,才是正常,也才符合生物本能。為何會這樣說呢?🎧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目前擔任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同時也是該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的葉啟斌解釋,與陌生人、不熟的人寒暄、聊天、互動會有壓力、感到恐懼,這很正常,因為和別人互動的時候,「其實有很多的風險」,因此的確需要特別提防、小心,除非建立足夠安全感,與人相處才會比較安心、放心。當社恐侵蝕生活,怎麼辦?不過葉啟斌也提醒,面對社交情境,一旦壓力過頭,很可能就會對行為、思考、生活造成一些困擾,當情況很嚴重的時候,便演變成「社交焦慮症」,此時,這些對社交焦慮症族群常擔心自己說話、穿著與行為舉止受他人審視,也憂心自己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令人尷尬、困窘,因而常陷入天人交戰。當情況進一步惡化,部份社交焦慮症患者甚至不敢出門,也害怕與陌生人見面,連上學、上班等該做、想做的事,都沒有辦法執行,這時,生活功能已受損害,若持續六個月,建議就要求助、就醫,以免病情加劇、生活機能更受傷害。事實上,不少社交焦慮症患者後來產生了憂鬱症,有研究報告顯示,在社交焦慮症患者中,約四成後來出現憂鬱症,當憂鬱症發作,病患的生活更陷入一團亂,「那個痛苦是難以言喻的」,因此很需專業人員的支持、協助。缺乏社交技巧,可以這樣做!此外,葉啟斌舉例,有些小孩很怕生、缺乏社交技巧,且對社交充滿恐懼,這時,「並不是像一些爸媽一樣,認為把小孩丟到一個公共場合,小孩就知道怎麼社交。」葉啟斌建議,父母可以教導一些小技巧,像教導孩子可先在旁邊觀察,看有沒有空檔,或有沒有比較友善的人可以互動,然後逐漸累積一些成功經驗,同時,父母也要教導,若社交、與他人互動過程遭到拒絕,也並不代表一次失敗,就是失敗者,可繼續尋求新的嘗試機會,在父母循序漸進的引導、支持下,孩子的社交技巧也會逐漸進步,而這些方法,成人也是適用。葉啟斌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學歷: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
-
2024-10-28 退休力.社會連結
2024退休力論壇/熟男熟女二度婚戀 高愛倫:開誠布公最重要
「因為寂寞得太久,熟男熟女情開二度,可能比你想像得更義無反顧、更激烈。」銀色髮絲亮麗的作家高愛倫不怕再愛一次,但也選擇理性地相信愛情,她呼籲,中高齡二次婚戀一定要彼此開誠布公,具體聊期待與條件,甚至透過設定意定監護都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媒體影劇人出身的高愛倫,擔任過民生報總監、大成報總編輯、星報總編輯,被稱為最受藝人信賴的媒體人,她不僅是金曲獎作詞入圍人,近年更以作者身分出版許多書籍,談人生、談憂鬱,更談愛情。在聯合報11月9日舉辦的「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高愛倫將以「再上一堂愛情必修課」為題,分享中高齡婚戀的勇敢與慎重。在台灣,45歲以上中高齡女性超過500萬人,其中未婚、離婚、喪偶者占了四成,令人驚訝的是,據資料顯示,這些女性持續保持單身的意願很高,顯示在台灣要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時刻,超單身成為許多人的實況。見面第三次 就要身分驗證今年71歲的高愛倫逆勢而行,她剛剛完成了婚姻登記手續,外號「185」的丈夫吳定南成為體貼溫柔的大山。她說,見面第三次,「185」就帶她見家人,她也坦率地問他要身分證驗明正身,問經濟狀況,雙方都以誠示人。「我的運氣很好,談戀愛絕對需要運氣,我們確定自己不會騙人,可是我們不確定別人會不會騙人。」高愛倫說,中高齡談感情一定要理性,因為中高齡婚戀,將牽扯更多的人生成本,「我們已經摔不起感情的傷。年輕時相愛是沒有成本的,只是付出了青春。然而,中年之後的婚戀,牽涉到社會地位、人生財富,一場失敗的戀愛就可能面臨身敗名裂、傾家蕩產的風險。」朋友圈找對象 易知根知底她建議,盡量在朋友圈裡找對象,知根知底較不容易碰到騙子,如果要在社團中找對象,也要是正派管理的團體。找伴侶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為了給彼此安全感,開誠布公的談具體條件與期待,是非常重要的,雙方的信任感也比較容易建立。對於熟男熟女的婚戀,誠實很重要,高愛倫對「185」說,「我不會成為你的負擔,我沒有能力幫別人背負擔,如果你有財務問題,我有能力也不會幫助你,相對的,發現我有財務問題,你拔腿就跑,不要客氣。」不過,她說,或許是孤單、寂寞太久,當感情來的時候,這些熟男熟女陷入感情的速度與激烈的程度,叫人吃驚。她看到太多朋友陷入感情時,誰叫也叫不醒,好心提醒時,還落得一句「你們嫉妒我吧」。高愛倫以自身為例,她已設定了意定監護人,還不只一位。意定監護,也就是成年人透過委任契約,預先選任自己的監護人,以防自己未來因失能、失智而受監護宣告時,無法對監護人的人選表達意願。意定監護人不限於親友、配偶,「選一個真正對你好的人,不要期待、也不要考驗人性」。2024退休力論壇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時間:11月9日(六)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門票:888元報名:02-8692-5588轉2622或5616udn售票網購票連結(現場憑門票享千元好禮):https://tickets.udnfunlife.com/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P0O0JKP3
-
2024-10-23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7.失智症者與照顧者的療癒課,用音樂譜出失智症家庭的溫柔篇章
「音樂之所以能夠充滿影響力,是因為音樂可以啟動失智者未受損的腦區。」音樂治療師賴香芸受邀擔任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來賓,談到音樂治療是以人為本的非藥物處方箋,經由專業的音樂治療師設定目標,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引導來達成例如認知行為的促進、定向感的增進、情緒撫慰或是團體動力等預設的目的。主持人陳韻如分享一段真實故事,一名中度失智症者,每次的音樂治療都不願意配合,不是答非所問就是不講話、也不理人,有一次課堂上大家一起唱《酒干倘賣無》,他卻忽然眼眶含淚,當賴香芸問大家想起什麼時,他第一次打開心房說出他好想念爸爸!以人為本的音樂治療賴香芸談到,吸引長輩的歌曲一定是跟他們的生命經歷相關,通常以懷舊老歌為主,但最重要的是,音樂治療師要能夠依照長輩的身心狀態調整課程內容,當長輩引發共鳴願意開口說話時,老師也要與之互動,而不是急著進行下一個教案,「音樂治療是以長輩為主,因此最珍貴的就是長輩們的回饋。」她曾遇過一名很容易情緒躁動的學員,其他老師都束手無策,賴香芸提議用音樂搭配按摩撫觸的方式來安撫,而她也成功地讓這名學員平靜下來,賴香芸的秘訣就是「讓他有安全感」,事前清楚告知活動內容,讓學員知道即將發生的事情,同時觀察學員的反應,確定對方同意之後才開始進行,同樣的原則也可套用在失智症照顧關係裡,當失智症者情緒不穩時,必須提供安全感,藉由他熟悉的音樂以及肢體接觸來達到安撫的效果。清唱+撫觸可安撫失智症者「清唱是很好的方式。」賴香芸說,播放音樂其實是第二選擇,音樂是經過混合的聲音,對於受損的腦區來說比較無法應付,清唱則是最單純的聲音,同時演唱者還能夠自行調整節奏快慢,若是照顧者真的沒辦法清唱,可以選擇比較緩慢輕柔的音樂,但播放時一定要留在被照顧者的身邊陪伴,而不是音樂一播就走開去做其他事情,她建議可以握著被照顧者的手一起打節拍,就能逐漸緩解躁動的情緒,若是情況許可,最好是能夠陪伴被照顧者走一走,「可以牽著他的手,在他身上輕輕打節拍,然後跟著音樂一起唱,當唱到他熟悉的段落,可能就會跟著唱和。」很多時候照顧者會比較心急,覺得音樂治療活動時長輩都沒甚麼反應,賴香芸也提供許多專業建議,首先讓長輩充滿安全感,再者要尊重長輩當下的選擇,然後從互動中調整出最適合的照顧方式。許多長輩是屬於觀察型人格,他們並不是沒有反應,而是在觀察這堂課或這次活動,然後才會參與進來。擔任音樂治療師多年的賴香芸,創立「中華民國音樂輔助身心照顧專業協會」,擔任理事長一職,致力音樂照顧的研究與培訓,不但照顧陪伴過許多失智症家庭,也培育過許多有志投入音樂療癒領域的專業人士,她於節目中分享許多寶貴經驗與建議,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七集《失智症者與照顧者的療癒課,用音樂譜出失智症家庭的溫柔篇章》。本集重點:✎音樂治療如何觸動失智症者的心✎失智症者情緒躁動時,可以這麼做…✎為什麼清唱比播放音樂效果好✎照顧者以音樂緩和氣氛的做法✎別心急,長輩不是對音樂沒反應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ZVLXkg🎧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pveLel🎧KKBOX:https://reurl.cc/1bNeV9🎧Spotify:https://reurl.cc/Gp2e2p⭐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0-20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保命防跌可以這樣做
最近名嘴張友驊不幸跌倒病故,引起大家對老人跌倒問題的關注。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高齡者會經歷一次或多次跌倒事件,而這些跌倒事故輕者可能皮肉流血,重者可能導致骨折、頭部受傷,甚至死亡。如何預防老人跌倒是非常重要的議題。老年人為什麼容易跌倒?這涉及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以生理狀況而言,隨著年齡增長,長者的肌力、平衡感和反應能力逐漸下降,若同時有骨質疏鬆、關節炎和視力減退等問題,更進一步增加跌倒風險。尤其是下肢肌力減弱會使站立或行走難以保持平衡,失去重心。另外,許多高齡者患有三高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平衡能力或導致眩暈。此外,某些藥物,特別是鎮靜劑、降壓藥和抗抑鬱藥,可能會引起副作用,影響意識或肢體協調,亦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從心理層面而言,曾經有過跌倒經驗會讓老年人產生「跌倒恐懼」心理,為了避免再次發生跌倒而減少身體活動,如此一來反而進一步削弱體能與平衡能力,形成惡性循環。生活場域的不安全也會增加老人跌倒的機。如何做好防跌保護呢?建議可以從個人穿著、家居及公共空間的改善著手。以鞋子為例,很多高齡者在浴室跌倒,一雙有良好防滑效果的拖鞋便能防止老人因地面溼滑而跌倒。外出時應選擇合腳、防滑的鞋子,避免穿著過高的鞋跟或容易磨損的平底拖鞋,以確保行走時的穩定性。為防止頭部及髖關節因跌倒而骨折受傷,現在也有廠商研發出具吸收撞擊緩衝材的頭部物保護帽,及可自動彈出保護氣囊的防摔背心。對於行動不便或平衡感較差的老人,則建議適當使用助行器、拐杖、助步車等,有效減少跌倒風險。根據國健署統計,長者跌倒受傷地點52%發生在室內,家居環境的防跌措施不容忽視。以浴室而言,除了浴缸或淋浴空間的防滑墊,也可考慮用透明防滑劑施作在整個浴室。另外,為防止老人從馬桶起身或久站不穩,浴廁也必需安裝適當的扶手。居室空間可能有一些段差或階梯,可考慮設置斜坡板以減少絆倒風險。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和改善也對防跌至關重要。社區內道路和建築應設無障礙通道,並盡可能減少騎樓或樓梯間的雜物堆積。在城市規畫上應考慮多設置公共座椅,讓老年人在感到疲憊時有地方可以坐下,避免因體力不支而跌倒。科技進步則為預防老年人跌倒提供了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如跌倒自動偵測系統,可在老人跌倒時自動通知相關人,以確保老年人在跌倒後能得到及時幫助。智能燈光系統、語音控制設備等智能家居技術則可以自動調整光線、檢測異常動作,甚至在老人跌倒後自動報警。也有科技公司正在開發針對老年人的虛擬實境(VR)訓練系統,這些系統可以通過模擬不同場景,幫助老年人提高平衡感和反應速度,進一步預防跌倒。老人跌倒問題是全球性挑戰,防跌不僅需要個人和家庭的關注,更需要社會和科技的全面介入。通過改善個人穿著、家居環境及社區設施,並結合科技的應用,可以顯著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感。關心老年人的安全,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橘世代/【啃老啟示錄】及早預防 別當兒孫提款機
啃老族要如何預防?除了家庭從小應給予理財教育、鼓勵孩子自立,並給予探索和犯錯的空間外,整個社會應該更正視青少年的繭居與拒學問題。在日本經驗裡,繭居拒學者因為在第一時間未得到適切的資源及協助,年紀大之後更難踏出家門。二○二二年,日本有一百四十六萬個繭居族,其中超過一半年紀大於四十五歲,當初那些拒學、繭居的孩子長大了,一直沒有離家,變成中老年人,在日本形成「八○五○」的社會問題,亦即,八十歲老父母還要照顧五十歲的中年兒女。家有啃老兒 父母長期焦慮台灣沒有相關數據,但是在實務現場都有類似觀察。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精神科特約醫師蔡佳芬發現,近年因為子女啃老來看診的病人變多。這些人自己沒有精神疾病,卻長時間焦慮失眠,聊過之後才知道,病人有個啃老兒,其實困擾已久,因孩子不願就診,都未求助,或是有求助但是未被解決,所以一直擱著,隨著自己的老化,對此情況的擔憂加深了。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也指出,老盟在處理勞保、中高齡就業、困難長照個案,以及獨居老人議題時,都在現場看見相同的現象。但是台灣不像日本,有協助繭居或啃老的機構,而是分散在各單位,例如涉及高齡照顧議題時,就會用到家庭照顧據點的資源,有經濟衝突時,或許能啟動社安網的脆弱家庭協助,但如果沒有照顧議題,需要的是情緒支持或是其他,就幫不上忙。受暴力對待 一定要懂求助張淑卿呼籲,啃老不是一個家庭內的事,深受社會價值影響,改變也不是個人的責任,需要國家系統的支援。目前的困難是,國內對此沒有相關統計,很難清楚掌握問題全貌及嚴重性,更遑論思考對策。她呼籲社政系統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無論是繭居,或是啃老,成因都非常多元,樣態也各異,處理時的大原則是,不要獨自面對。蔡佳芬鼓勵覺得有困難的父母,雖然孩子拒絕出門,但父母可以先跟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討論,只要有機會就不要放棄。尤其是孩子已經出現傷人與自傷行為的,更應該要求助。也可以向里長求助,該報警就報警,留下通報紀錄,讓社會網絡各種資源進來,當意外發生時,才有機會救到老父母,搞不好就改變了整個局面。她看到許多老父母就算被孩子打也不敢講,覺得丟臉,親如手足、摯友都不知道。她提醒,孩子的異常有時也是求救訊號,表示他無法控制自己了,如果報警得以強制治療,讓他因此有機會去看醫生,或許會是改變契機。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幫家人留資產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有個思覺失調的雙胞胎弟弟,母親希望自己可以照顧弟弟餘生,也不希望弟弟拖累廖一聰。廖一聰知道自己必須把弟弟照顧好,但是又深感沉重,不想承擔。於是他就以自己的財富傳承專業,幫媽媽做了一些安排,讓媽媽可以留住資產,確保晚年生活的安全感,並放大有限資產,身後也能照顧牽掛的病兒。進數位版看廖一聰的家庭故事。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橘世代/【啃老啟示錄】金援成年子女 只能有一包錢
孩子買房要幫忙頭期款嗎?創業資金要支持嗎?籌辦婚禮要贊助嗎?國外留學要給多少?學貸卡債要不要幫他還?以上是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為客戶做財富傳承與退休財務規畫時,常被問到的問題。孩子成年之後不一定代表育兒責任已了,成年子女需要父母經濟援助的時刻比你想像的更多。廖一聰指出,與他年紀相仿的五、六十歲這一代,子女們通常身處低薪、高物價房價的環境,他常見到許多父母慷慨解囊,想幫子女度過難關。很少人會在第一時間想到自身財務能否滿足退休需求,直到資源被子女用罄,才驚覺事態嚴重。「我們這一代要把自己照顧好,不然這是兩代、三代的痛苦輪迴」,廖一聰強調,父母要有心理準備,給孩子的經濟援助不要想要回來,所以必須量力而為,不要掏空,若沒有考慮到退休後的生活品質、疾病醫療、長照費用等,不僅拖垮家庭,也會造成國家社會負擔。因此,資助成年子女可以,但必須盤點自身資產,確保有足夠的生活金,及良好的風險管控,在那之前,不要資助。就算資助,給予子女的協助,就只有一包錢,不能無止境。廖一聰舉自己為例。這幾年,他因為資助大兒子結婚、小兒子出國求學,花了一筆錢。會擔心嗎?廖一聰說,畢竟資源有限,若用在孩子身上,其他地方就得減少,但他盤點自身財務狀況,一來自己仍保有工作能力,顧問更是愈資深身價愈高的職業;二來,他也有足夠的保險,以防萬一發生什麼事無法工作,仍能靠保險保障晚年。如果已經到了孩子要求援助像是無底洞,危及老後生活的階段呢?廖一聰說,第一步先停損,不要再給,檢查醫療險和長照險是否足夠?若手上還有資源,不妨買年金險,他舉例,年金險就算每個月只有三萬元,一天只能花一千元,有天不小心多花了一點,最後一天喝個白開水餓個肚子,隔天仍然有三萬元進帳,可以如常生活;但若是一千萬元放在銀行,不小心花光,未來三十年都要喝白開水。年金險活到老領到老的特質,讓人有安全感,人到老年最害怕財務的不安全感。若遇上已在啃老的孩子,則要善用信託,並且去做意定監護,將剩下的資產交給信任的人,以免更老之後失智無法處理。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幫家人留資產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有個思覺失調的雙胞胎弟弟,母親希望自己可以照顧弟弟餘生,也不希望弟弟拖累廖一聰。廖一聰知道自己必須把弟弟照顧好,但是又深感沉重,不想承擔。於是他就以自己的財富傳承專業,幫媽媽做了一些安排,讓媽媽可以留住資產,確保晚年生活的安全感,並放大有限資產,身後也能照顧牽掛的病兒。進數位版看廖一聰的家庭故事。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橘世代/【啃老啟示錄】拒絕啃老手足情勒 用法律解決
家有啃老手足,你心痛他用光父母資源之虞,可能也擔心,當被寄生的父母過世,「我會是下一個被啃食的對象嗎?」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明,如果連父母留下的錢都花光了,他又沒有自立能力,就是國家養,進到中低收入流程裡。恩典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蘇家宏說明,當啃老族獨居生病倒下,社會局會先照顧,身體康復後就會看這個人法律上的撫養義務。兄弟姊妹的確有可能被指定要撫養他,假設該縣市最低生活標準是一萬多元,他有四個手足,就以最低生活標準除以四。如果不想養,也可以打官司,主張沒錢,如果啃老者過去有對手足不好的行為,也可主張減少撫養義務,或免除扶養的責任。但可能打完官司,法院判仍要撫養,若不想直接面對,可以找律師跟他確認撫養條件,例如每月一萬九千元,就直接找律師給。在他跟你情緒勒索時,跟他講法律,用法律解決。如果啃老者侵害的不只是金錢,還有身心安全呢?蘇家宏建議,針對不理性,沒事就來騷擾的啃老手足,直接聲請保護令,日後再騷擾就依法辦理。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幫家人留資產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有個思覺失調的雙胞胎弟弟,母親希望自己可以照顧弟弟餘生,也不希望弟弟拖累廖一聰。廖一聰知道自己必須把弟弟照顧好,但是又深感沉重,不想承擔。於是他就以自己的財富傳承專業,幫媽媽做了一些安排,讓媽媽可以留住資產,確保晚年生活的安全感,並放大有限資產,身後也能照顧牽掛的病兒。進數位版看廖一聰的家庭故事。
-
2024-10-06 養生.心理學解密
金錢真的買不到快樂?最新研究推翻理論:收入愈多愈幸福
最新研究顯示,即使家庭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再多的收入也會顯著提升幸福感。華爾街日報報導,長期以來有大量研究表明,調薪對低工資者有很大的影響,使他們從不安全感趨向穩定,但通常認為超過一定門檻後,所帶來的效果要小得多。但根據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高階研究員基林斯沃斯(Matt Killingsworth)的研究,高薪者獲得加薪,感到與低薪者一樣快樂,也就是所獲的幸福感相同。2010年一篇熱門研究指出,年收入一旦超過7萬5000美元的「幸福感停滯點」後,再多的收入也不能使人更快樂。但最新的研究推翻了這項理論。該研究指出,每年1萬美元到超過50萬美元,平均幸福感與收入對數幾乎完美線性增長,也就是收入愈多愈快樂,就算年薪達到50萬美元的高收入戶也ㄧ樣。他更發現,幸福感與收入對數之間的線性關聯意味著每增加1美元的邊際效用呈指數遞減,而數學上不會真正達到停滯點。這代表收入的比例變化(例如10%的加薪)在任何收入水準下,都感到相同的幸福感,也就是說不管收入是1萬美元還是50萬美元,如果加薪10%都感到相同幸福。然而基林斯沃斯和其他研究者都強調,不只錢,其他許多因素都會影響人類的幸福感,包括人際關係、工作以及所居住的國家,「沒有任何單一因素(包括金錢)能完全主導幸福方程式。」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最新數據,2021年美國收入最低的20%家庭,平均稅前收入約為2萬3000美元;中間20%的收入約為8萬7000美元;而收入最高的20%平均收入約為41萬8000美元;頂端的高收入者遠超過50萬美元。基林斯沃斯在他的論文中也寫道:「對於個人而言,繼續追求更高的收入完全是合理的選擇,這樣有助於追求幸福。」這句話應證了許多美國人的心聲,根據金融服務公司Empower去年的數據,年收入20萬美元或以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需要的中位數收入為35萬美元,才能感到生活壓力減少。然而,更多的金錢雖然有更多的快樂,但是這也不是絕對,因為帶來的「副作用」因人而異。有些人大幅加薪後的快樂之後會轉為失落,像是派對過後的空虛感;而有些人則自願降薪,因為不想擁有加薪之後也隨之而來的龐大工作量與壓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即時線上照護 隨時醫療諮詢在最自在的地方養病安老
「遠距醫療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國外僑胞遠距諮詢、國內視訊看診及居家照護,同樣也適用於在宅急症照護。」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智慧醫療與無牆醫院是未來趨勢,需靠科技來達成。在「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許多專家也認同,希望未來有更完整的溝通平台,給予設備廠商更多支援,不僅能提升照護品質,也能組成國家隊,輸出獨一無二的居家遠距照護經驗。衛福部7月1日正式推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擴大特殊情形適用對象,從原本的5種特殊情形增為10種,如急診住院病人、長照機構住民、納入健保署家醫計畫、遠距醫療併遠距照護計畫、接受國際醫療的病患等都含括其中,林宏榮說,正在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對象也適用該辦法。在宅急診醫療支援偏鄉,遠距醫療成助力。試辦計畫不僅減少在宅患者急診及住院的機會,減輕照顧者及醫療系統的壓力,也能支援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表示,功能良好的高齡長輩急性感染住院後,反而會因便當難吃、隔壁床吵雜、預防跌倒的約束等,導致營養不良、失眠,甚至出現譫妄、憂鬱、肌少症、失能,在宅急症照護恰巧讓長者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治療。而科技正是試辦計畫不可或缺的助力,林宏榮指出,遠距醫療融合親自診察、線上診療,打造「混合照護」模式(Hybrid Care),當醫師進行居家訪視後,在患者家中設置的遠距通訊與生理監測設備,相關的遠端數據傳輸至院內系統中,醫療團隊則可以透過線上照護的方式,隨時掌握生命徵象變化與病情評估,維持患者健康。醫院聯手電信業者,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以遠傳電信與亞東紀念醫院的合作為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遠傳大人物」模式,結合5G遠距診療平台、IoT生理量測醫材APP,讓醫療團隊掌握患者血壓、血糖、血氧、連續心率等17項數值,並藉由AI輔助判斷病情,而大數據分析則協助長期追蹤病情,以及早預防、處理潛在風險。「居家醫療不是電信業的機會,而是責任。」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表示,遠距看診除了視訊門診,也結合虛擬健保卡、電子處方等多元的科技照顧服務模式,未來將持續與醫界攜手共進,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提供全年無休醫療諮詢,增加病人與家屬安全感。除了遠距看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也建議,目前台北醫學大學提供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醫院的24小時全年無休顧客服務Call Center經驗,讓病家隨時能打電話進行醫療諮詢,增加安全感。試辦計畫參與院所中,以居家護理所為大宗佔四成,郭亭亞認為,溝通不方便是目前醫院與居家護理所合作的最大困難,若有資訊平台,讓醫療院所、居護所人員、長照人員甚至是家屬,統一得知患者病況、用藥情形等,將大幅提升流程效率;長照領域已有類似平台,盼能應用在試辦計畫裡。居家醫療系統發展成熟,有機會將經驗輸出國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台灣領先老化嚴重的日本,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在宅急症照護,建議政府應給予醫療團隊制度支持,並邀請監測設備廠商、電信業者組成國家隊,利用健保這個最大資產,先在國內練兵,未來也能「出國比賽」。林宏榮也認為,居家醫療系統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定義產業規格與服務,若發展成熟,將來有機會輸出經驗及商模,可以搶得先機;另外,未來遠距醫療科技可能包含智慧穿戴式裝置、醫療機器人、無人機的應用等,例如印尼島嶼眾多,無人機就派得上用場;期待藉由這些遠距醫療科技的使用,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照護,甚至延伸至社區、居家場域,不漏掉任何一位有需要的患者。
-
2024-09-21 養生.心理學解密
活得好累!總是在討好別人 心理師:你可能有「好女孩症候群」
「好女孩症候群」用來描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或傾向,往往為了是取悅他人,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想想「好女孩」這個詞本身:它讓人聯想到安靜、順從、漂亮的女孩。身為現代女性絕非易事,你應該可愛但不幼稚,性感但不低俗,要聰明但不炫耀,要有雄心壯志但始終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女性應該滿足的社會期待往往難以實現又相互矛盾。對於許多女性來說,日復一日地試圖滿足這些期望可能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你可能因此有所謂的「好女孩症候群」。「好女孩症候群」是什麼、如何發現?該怎麼辦?什麼是好女孩症候群?「好女孩症候群」的概念並非起源於醫學,它是流行文化的產物,簡單的說,就是用來描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或傾向,往往為了是取悅他人,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想想「好女孩」這個詞本身:它讓人聯想到安靜、順從、漂亮的女孩。他們會照顧別人,不會惹麻煩,植根於社會對女性應該如何以及他們應該扮演的角色的刻板期望,當偏離典型的「好女孩」行為時,他們會感到內疚,或害怕被評判。妳可能患有好女孩症候群的跡象「好女孩症候群」是一系列特徵的集合,當走向極端時會一定會對身心造成傷害。「好女孩症候群」有以下六種明顯的特徵:1.完美主義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是不可能的,完美主義也不全然是壞事。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可以給你強烈的自我指導和紀律。但當你將自我價值感建立在你所取得的成就之上時,問題就出現了,請別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的基礎上。有「好女孩症候群」的女性對其他人的回饋很敏感,這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2.討人喜歡討人喜歡是「好女孩症候群」的另一個常見表現。取悅他人的人善於預測他人的需求,並在滿足這些需求時獲得安全感和價值感。結果是,即使你受到不當對待,你也不會說出來,反而傾向服從。感覺自己只有對別人有用才有價值,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來說,他們專注於滿足那些龐大且無法實現的需求,例如成為理想的伴侶、完美的父母和最好的朋友,並且從不給其他人帶來不便。3.將他人放在第一位你聽過「自我犧牲」嗎?為了另一個人而犧牲或否定自己。也許你放棄了你喜歡的工作來養育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另一半不願意妥協。也許你總是同意去吃你同事最喜歡的午餐,也許你每個週末都會長途跋涉回家探望你的父母,儘管你的妹妹還跟爸媽同住。「好女孩症候群」的人總是將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4.身體形象問題飲食失調和「好女孩症候群」有關。另外,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可能會以美麗的名義進行整形手術,以使自己看起來像其他人,可能會花很多錢購買時尚的衣服,總是試圖改變自己的外表。5.性愛困難性愛困難是「好女孩症候群」的另一個特徵。這些好女孩常常被視為天真純潔,以下是好女孩症候群在性愛關係方面的特徵:對發生(或想要)性行為的恐懼或內疚,尤其是當你想要的人或性行為不符合女性性行為的傳統形象時。很難理解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因為你總是專注於伴侶的快樂。自我意識(關於你的身體或其他任何事)阻止你與性伴侶充分溝通。即便對性行趕到不舒服,你不會有任何表示。難以辨識性愛關係中的危險訊號,可能涉及性虐待、拍攝性愛影像,或更廣泛的親密伴侶暴力。6.童年時期經歷創傷「好女孩症候群」的行為,例如取悅他人和完美主義,可能是一種過度警覺的心理狀態。過度警覺是一種長期警覺和危險感的狀態,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和焦慮等心理健康狀況有關。為什麼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會出現過度警覺呢?以一個在遭受身體虐待的家庭中長大的人為例:他們可能很安靜、順從和自我克制,因為隱形可以讓他們安全地成長。他們可能會試圖讓一切(包括他們自己)看起來「完美」以避免衝突。他們可能被訓練為施虐者找藉口並隱藏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幫助他們在虐待情況下生存下來的相同行為,形塑了他日後與他人交往的模式。如何克服好女孩症候群?除了尋求心理師的診斷與諮詢,還有以下方式來幫助自己!辨識和驗證感受當你有「好女孩症候群」,最重要的一步是識別並驗證你的感受。「好女孩症候群」的人往往總是表現得很快樂,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可能會感到憤怒、暴怒和怨恨,所有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女性被教導要壓抑或不要擁有的,但是感情是存在的。而且它們非常真實,承認這些情緒很重要。學習設定界限採取行動並練習設定界限,例如,學會對別人說不,而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即使有時為自己挺身而出會導致周圍的人做出消極反應。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好女孩症候群避免使用「好」和「壞」等字眼知教養是「好女孩症候群」的關鍵,你一定要有意識的避免使用「好」和「壞」「好女孩」「好男孩」「好孩子」等字眼,只對對具體行為進行評論,例如「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承認身為人不是只有好或壞的標籤,裡面有很多灰色地帶。聽聽你的直覺父母也要教導孩子傾聽自己的直覺。當一個人不聽從自己的直覺時,很容易被利用,無法遠離有毒或可能有害的人,相反地,孩子可能還會試圖「修復」有毒關係。對孩子來說,當你教他們成為「好女孩」或「好孩子」時,他們就很容易受到掠奪者的攻擊,害怕被父母判斷為「壞」的孩子,更有可能保守被外人欺負的祕密。所以應該教導孩子堅持自己的觀點,相信自己的直覺,並在需要時尋求幫助。再見,好女孩!「好女孩症候群」如果走向極端,會損害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對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來說,他們覺得如果有人不喜歡他們,他們的價值就會下降。但我們無法取悅所有人,一旦真正理解了這一點,你就可以向前邁出一些大步。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9-20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面臨4大風險!理財顧問告訴你可以靠什麼保險彌補
單身的王先生一直以來就對金錢沒有安全感,理財偏向保守,由於工作性質是輪班制,所以沒有很多時間研究投資理財,好在有個大學同學從事保險業,鼓勵王先生用買保險的方式來為自己準備退休金,同時也做好退休後的醫療、長照規劃,讓他對退休準備不再那麼恐懼。像王先生這樣的情況還真不少,有許多人都是透過保險來規劃和準備退休,到底保險可以提供哪些功能來解決退休準備的問題?退休規劃留意四大風險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指出,在進行退休規劃時,首先要留意四大風險:1.長壽風險: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如果我們活得比預期更久,就會遇到退休金準備不足的問題。2.通膨風險:現在買一碗麵的錢,在退休時也許只能買到一片餅乾了,或者是同樣要吃一碗麵,未來退休時或許得花上兩倍的價格才買得起,這就是通貨膨脹的風險。3.健康風險:身體就像一部機器,用了六七十年,總是需要保養、維修,甚至有些器官已不堪使用,所以我們必須對退休後產生的健康問題與醫療費用提前作準備。4.投資風險:在準備退休金的過程中,會有投資風險,投資不是穩賺不賠,如果因為市場波動或金融風暴,導致資產規模縮水,就會影響到退休金水位,這也是現代人需要多加留意的風險。四大風險靠什麼保險保障?保險在退休規劃中扮演哪些角色,如何在退休後提供財務保障呢?1.長壽風險-「年金保險」:可以解決長壽所帶來的風險。年金保險是以被保險人的生存作為約定的給付條件的保險,可先定期繳交保費或是一次躉繳整筆保費來累積保單價值準備金,等到了約定的年齡時,保險公司會依照合約內容每月或每年給付一定金額的生存保險金給被保險人,直到被保險人死亡,這種保險稱為「年金保險」,跟壽險最大不同就是,人活著就持續給付年金,相對可以有效創造退休後的現金流。2.通膨風險-「增額型壽險」:最大特色就是保障會「增值」,按條款約定,保障會隨著時間以複利或單利增值,例如每年以複利二~三%增值,隨著年紀增加保額也會增加,具有抗通膨的效果。3.健康風險-「醫療險」和「長照險」:根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平均每10人就有6人在過去一年曾接受住院手術,在退休之後,醫療支出通常會較年輕時更高,失能與長照的機率也跟著提高,所需要提撥準備的醫療準備金及長照金可以透過購買「醫療險」和「長照險」來加強,讓自己在面臨健康風險時,有更好的醫療與照護品質。4.投資風險-「投資型保單」和「分紅保單」:提供給對投資不擅長或擔心投資風險的人,想要參與投資但也能同時兼具控管風險的選擇。不同類型保單如何操作市面上「投資型保單」種類有許多,有些可藉由專家代操,達到穩健投資績效 ; 而定期撥回現金的機制,可以創造月現金流,就像月退俸的功能。但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型保單是透過商品設計,將投資期間拉長或藉由專家團隊來降低投資風險,而非完全沒有風險,在選擇時,也要小心謹慎,並記得做好資產配置。「分紅保單」則是可以分享該保險公司經營成果的概念,如果保險公司管理該分紅保單績效良好,則保戶可以分紅,共享績效,若經營績效不佳,還有基本保障,不致血本無歸。醫療保險與退休保險如何整合既然保險在退休規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我們應如何將醫療保險與退休保險進行有效整合,以應對老年健康風險和經濟壓力呢? 保險雖然能提供許多晚年的醫療與退休照護等功能,但我們幾乎無法在同一時間一次規劃完整,如果以消費者購買保險的優先順序來說,我們可以將人生劃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就學期、就業前期、就業中期、退休前期、全退休期,以下提供一些在不同時期規劃上的建議 :1.就學期和就業前期:這時候因為家庭責任重擔通常還在父母身上,財務基礎尚未穩固,可透過基礎的醫療保障規劃,用最少的保費買最大的保障,主要以定期型的醫療險、意外險為規畫重點。2.就業中期:這個時期工作相對穩定,不同的行業與能力造成薪水上漲幅度不同,此階段雖有很大機會因收入成長而讓收入大於支出,但相對也有許多責任要負擔,例如奉養父母、房貸、車貸等支出,因此應該檢視自己的壽險保障,以及因工作失能所帶來的收入中斷,是否有足夠的保障,同時可提早視家族病史、個人生活習慣等評估,增加重大疾病或防癌險等相關保障。3.退休前期:此時雖然收入與人脈達到顛峰,但身體機能也開始退化,要趁還健康的時候,將保單做全面檢視,若財務許可,應增加長照或失能保障,將過去購買的定期型醫療險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為終身型,好因應老年需求,同時注意保障額度是否足夠,以及評估保險在退休財務的規劃中應占的比例。4.全退休期:此時的收入不像還未退休時那樣豐沛,孩子也已經長大,奉養父母的責任可能減輕甚至不需要負擔,應控制保費的支出在合理的範圍,以免造成退休的負擔,但仍應注意保留醫療、重大疾病、長照等保障是否足夠,讓保險公司協助分擔老年醫療長照風險。由於保險在退休規劃中的有其不可或缺性,許多民眾普遍會將保險納入退休規劃中必要的配置,但提醒大家,保險要及早在健康時規劃,才能確保晚年的財務與健康安全,有個幸福與安全的退休生活。作者:楊馥瑄經歷:TFPA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樂學網[理財觀念實務班]講師理財周刊線上直播課程講師Smart智富月刊保單評選委員政治大學壽險經營管理碩士學分班台灣大學高階財富管理研究班壽險公會表揚全國最佳績優外勤人員(2006)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信託業業務人員信託業務專業測驗合格投信投顧相關法規乙科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銷售外幣收付非投資型保險商品測驗合格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地政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4 養生.家庭婚姻
摯愛變成陌路人,如何面對感情崩塌?心理師教你自我療癒「關鍵祕訣」
你曾經以為自己遇到了一生的摯愛,卻在某一天突然發現他的背叛,這種情感的崩塌該如何面對?在外遇事件中,受傷最深的往往是那些感情融洽的伴侶。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她的著作《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分享,原本以為自己很幸福,原本以為自己遇到最好的對象。然而,在得知伴侶外遇的瞬間,過往的美好生活、幸福感覺全都崩解。從交往以來,一直深信伴侶很愛自己,他也口口聲聲說:「很愛你」。但是,一個愛你的人卻會做出如此傷害自己的事情,要如何再相信他的愛是真實的呢?這樣的經歷不僅摧毀了信任,也讓人對愛情產生深深的懷疑。如何從這樣的創傷中療癒,並重建對愛的信任,是每個經歷過外遇事件的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外遇摧毀美好形象,如何重建破碎的自我還有過往外遇伴侶在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也破滅了,那個曾經是一百分的丈夫、一百分的爸爸,現在都跌入谷底,要怎麼統整自己的「過去」與「現在」感受,錯亂的身心靈要如何歸位?都不是件簡單的身心工程。身體與心理經過強大的衝擊後,瓦解的不只是對美好婚姻的憧憬,連自信心、安全感、掌控感,都會跟著消失不見,會開始自我懷疑,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感覺自己失控了,會不斷想找人哭訴,會一直找伴侶質問:「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為什麼明知我會痛不欲生還要傷害我。」失去希望感如何再燃,修復關係需要雙方努力很多當事人都會跟我說:「心理師我以前不是這樣的,我很獨立,我很愛笑,我對什麼事情都充滿希望,但現在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來。」也因此,療癒外遇的創傷,首先要燃起「希望感」,相信現在各種痛苦的狀況都有調整的可能。很多當事人會問我:「在你諮商的案例中,真的有人可以修復關係,回到良好的相處狀態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當然這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互相幫助克服各種心理難關,才能逐步修復親密關係,有些當事人還能重新建立比以往更平等尊重的關係。壓抑情緒討好對方,背叛自己未來反彈更大很多人在外遇初期,因為太害怕失去對方,受傷者會苦苦哀求對方留下來,或是壓抑憤怒不平的情緒討好對方,或是扭曲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或是犧牲自己的尊嚴以挽回關係。如果連自己都背叛自己的心意,未來的情緒反彈可能會很大,生氣自己何以無法一走了之,何以還要維持殘破的婚姻,何以要把尊嚴任對方踐踏。外遇風暴剛發生的時候,受傷者雖然很需要親朋好友的支持陪伴,但內心卻會陷入徬徨猶豫中,擔心說出來後,別人會用什麼眼光看自己?親朋好友會傳出去嗎?自己的遭遇會不會變成別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呢?保護名譽還是揭露真相,學會愛自己才是療癒關鍵即使外遇者傷害自己如此之深,自己仍想要保護他的名譽,幾番掙扎之後,還是選擇先不告知雙方的父母及孩子;然而,內心又有另一個聲音響起:想讓大家知道他背叛親人、不斷說謊的真面目。長期處於兩邊拉扯的狀況下,真的會耗損非常多的心理能量。很多受傷者獨自承受背叛的痛苦,想靠自己的力量走過,但最後還是選擇來諮商的原因就是,自己需要大聲說出來,需要有人陪伴自己一起商量討論,未來該怎麼走是自己想要的方向?為家人盡心盡力太久,忽略自己的需求太久,當生活的重心要回到自己身上,很多當事人都會跟我反應:「我不知道要怎麼愛自己?」也因此,受傷者重新認識自己、關愛自己,是療癒感情背叛創傷重要的關鍵點。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內褲穿太緊會產生哪些問題?醫:常便祕、感染找無原因都應考慮更換
內褲可說是人人生活必需品,不過內褲的鬆緊、樣式、材質等等其實也和健康息息相關。泌尿科沅京診所院長鄭隆峯指出細節及影響,也提醒若時常泌尿道感染,可合理的評估是否需要更換內褲。 內褲鬆緊和健康關係密切?醫:建議寬鬆,緊的較易影響。 緊內褲男女都較易影響?鄭隆峯院長表示,雖說內褲穿著隨個人喜好,不過一般而言普遍會建議民眾盡量穿寬鬆的內褲為佳。較緊的內褲雖然會較貼近皮膚、有包覆感、安全感,但也會較為壓迫、摩損皮膚,而且較不透氣、較潮溼,兩者之下便可能提升細菌或黴菌感染風險,男性可能出現包皮炎、龜頭炎等,女性則因為尿道較短,除了陰道炎也會較容易出現尿道炎,甚至更進一步往上感染至上泌尿道形成腎盂腎炎,這也是為什麼女性腎盂腎炎普遍比男性來的常見的原因之一。 緊內褲還可能引男性不孕?另外,較緊而壓迫的內褲也可能影響血循,男性受此影響更容易增加精索經脈曲張的風險,引起睪丸疼痛。不透風而悶熱潮濕也較容易影響精蟲品質。而精索靜脈曲張和精蟲品質下降兩者都是男性不孕症的風險,需多加留意。 緊內褲還可能影響腸胃?除此之外,也因為較緊的內褲較容易壓迫,可以試想一塊布較緊的捆住身體,這也自然容易阻礙消化道,使得腸道蠕動變慢,進而形成便秘。而消化道腸胃是一體的,腸道受到壓迫影響,也可能更進一步影響到胃,例如形成胃酸逆流。 丁字褲可能更容易引感染?其他相對容易影響健康的也包括丁字褲,雖然布料較少,包覆性明顯較低,較不會有潮濕悶熱引起的皮膚問題,不過視各家設計需留意固定性,若固定性較低、褲檔處較容易位移而摩擦私密處,這將有如集中摩擦,皮膚尤其私密處一帶磨損機率恐怕更高,而且此處也正是較容易沾染大小便之處,也會較容易傷口細菌感染或發炎。因此丁字褲不宜經常穿、每天穿,建議有需要再穿就好。 健康問題找無原因也可看看內褲。當然,平常若沒感覺影響倒是無妨,若有發現時常有上述健康問題又找不到原因,或者其他可能因素也都排除了,也可合理的檢視是否需要更換內褲。 內褲除了鬆緊可能影響健康,材質、圖案也都需要注意。 男女都鼓勵寬鬆內褲:鄭隆峯院長表示,內褲普遍會建議優先考慮寬鬆的四角褲,較透氣、較容易乾、相對不容易悶熱潮濕,對於皮膚、私密處較為健康。女性也較鼓勵穿裙、穿四角褲,會相對比緊內褲、較緊的牛仔褲來的好。這是常見泌尿科、婦產科等都較普遍建議的。 純棉、透氣、少圖案更好:除了鬆緊度以外,院長也建議內褲材質多以純棉透氣的為佳,如此可更加避免悶熱潮濕。另外也避免太多圖案或顏料,以免可能存在化學物質而刺激皮膚的風險。 新內褲要先洗,平常也充分日曬。最多半年就要更換,髒了馬上換。 先洗再穿、充分日曬的重要性:鄭隆峯院長也提醒,不過不管是什麼樣式、什麼品牌,新內褲都建議先洗過再穿,畢竟從製作過程到包裝過程中,整體環境是否良好也並未可知,先清洗可幫助降低感染或刺激的風險。平常清洗也建議充分日曬,更有利透過紫外線破壞上頭殘存的有害物質。 為什麼要定期更換?許多人可能會一次買個十幾二十件內褲,一穿就是以年計算,相當的惜物,但這其實會稍有衛生疑慮,因為即便上廁所都有擦拭乾淨、內褲也有每天清洗,這還是有可能卡汙垢在其中,增加細菌、黴菌滋生的機會,這也難確認能確實洗掉。建議有在使用的內褲至少三到六個月就換一次,而若能明顯看到沾染汙漬、月經、磨損等,就建議盡早更換,以利確保衛生健康。 《延伸閱讀》 .護墊別太常用易感染。婦醫教簡單3招降感染風險! .內褲久沒換竟私密處感染?!醫勸「這時間」就要換新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8-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精神健康的觀點論台灣媒體的影響和責任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想看本文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媒體對一個人健康或精神健康的影響媒體對個人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且複雜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A=正面影響1. 教育與信息:媒體可以提供有關健康和疾病預防的教育信息,例如健康飲食、運動和預防疾病的方法。2. 支持和社區:社交媒體平台可以幫助人們找到支持群體,分享經驗和感受,這對於那些面臨健康挑戰或心理問題的人來說尤為重要。3. 心理健康支持:通過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媒體可以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鼓勵更多人尋求幫助。4. 娛樂和放鬆:娛樂節目和電影可以幫助人們放鬆和減壓,提供一種逃避現實壓力的方法。B=負面影響1. 身體形象和自尊心:媒體經常展示理想化和不切實際的身體形象,這可能導致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進而影響自尊心和心理健康。2. 焦慮和抑鬱:持續接收負面新聞或暴力內容可能增加焦慮和抑鬱的風險。此外,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和霸凌行為也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3. 睡眠質量:過度使用電子設備和媒體(特別是在晚上)會干擾睡眠,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4. 成癮:媒體和數字設備的過度使用可能導致成癮,這會影響工作、學習和人際關係,進而影響整體健康。C=綜合考量1. 信息過載:過多的信息(尤其是矛盾或不一致的信息)可能導致心理壓力和信息疲勞,影響決策能力和心理健康。2. 行為影響:媒體中的廣告和內容可能影響個人的飲食、消費和生活方式選擇,這些選擇可能對健康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了解這些影響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媒體使用,並減少其潛在的負面影響。同時,促進正面的媒體內容和使用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整體健康和幸福感。媒體對一個人或者是社會整體身心情緒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媒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對個人及整體社會的身心情緒和精神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媒體作為信息的主要傳播途徑,能夠快速廣泛地影響公眾的思想和情緒。正面報導可以提升人們的士氣和信心,而負面新聞則可能引發恐慌、焦慮和抑鬱。媒體對個人精神健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信息過載與焦慮:隨著社交媒體和24小時新聞頻道的普及,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接收大量信息。這種信息過載常常讓人感到疲憊和焦慮,尤其是當信息中包含大量負面或衝突性的內容時。持續暴露在這些信息中,容易讓人產生焦慮、無助感和抑鬱情緒。2.社交比較與自尊心:社交媒體上的完美形象展示,往往讓人們不自覺地進行社交比較,這可能會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看到他人的成功和快樂,可能讓一些人感到自己的生活黯淡無光,進而引發抑鬱和焦慮。3.資訊可信度與心理安全感:媒體傳播的信息是否真實、可信,直接關係到公眾的心理安全感。假新聞和誤導性報導不僅會誤導公眾,還會破壞社會信任,造成社會恐慌和不安。4.正能量的傳播:儘管媒體常常被批評過度報導負面新聞,但它也有能力傳播正能量和希望。積極向上的報導可以激勵人們,鼓勵他們面對挑戰和困難,從而提升整體社會的精神面貌。5. 對於整體社會來說,媒體的影響更為深遠。媒體報導可以塑造公眾輿論,影響政策制定,進而改變社會結構和運作。例如,關於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和社會公正的報導,可以喚起公眾意識,促使政府和相關機構採取行動。另一方面,媒體也可能因不負責任的報導而加劇社會分裂和對立,破壞社會和諧。因此,媒體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雙刃劍的角色。媒體對一個人健康或精神健康應有的責任媒體對於個人健康或精神健康的責任是一個複雜而重要的議題。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1. 準確報導媒體應確保所傳遞的健康信息是準確且經過驗證的。這包括引用可信的來源和專家的意見,避免傳播未經證實的謠言或錯誤信息。2. 避免誇大其詞媒體在報導健康議題時應避免誇大其詞或引發不必要的恐慌。誇大的標題和內容可能導致公眾過度焦慮或錯誤行為,從而影響其健康和精神健康。3. 平衡報導在報導健康議題時,媒體應該提供平衡的觀點,不僅展示問題的一面,也應該展示解決方案和正面的例子。這有助於公眾全面了解問題並積極應對。4. 隱私保護在涉及個人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報導中,媒體應尊重個人的隱私,避免披露敏感信息或進行不必要的曝光,這可能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5. 教育和提高認識媒體應利用其影響力來教育公眾,增進他們對健康和精神健康的認識。這包括傳遞正確的健康習慣、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的資源和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6. 支持弱勢群體媒體應特別關注並報導那些在健康和精神健康方面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幫助他們發聲,並推動相關政策和社會支持系統的改善。7. 鼓勵尋求專業幫助在報導涉及精神健康問題時,媒體應強調尋求專業幫助的重要性,並提供相關的資源和支持信息,幫助受眾找到合適的幫助途徑。結論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延伸閱讀2024/8/19 尋尋覓覓媒體資訊大海中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20 焦點.長期照護
農曆七月出現幻覺、看到鬼? 注意脫水造成「譫妄」,醫給照護4指引
正逢農曆七月,家中長輩不斷嚷嚷「看到鬼」,讓家屬及照顧者心生恐懼,尤其是當長輩對著空氣講話,心中更是一陣發毛,被認為是「中邪」。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表示,可以先釐清是因為夏天脫水引發的譫妄,還是失智精神行為症狀,不要直接反駁或斥責,可能讓溝通障礙更嚴重。譫妄為急性症狀 身體缺水、感染發燒都可能出現譫妄是一種急性症狀,當身體缺水、感染發燒、服用新藥物,特別是精神科藥物時,特別容易引起譫妄。陳亮宇說,長輩發生譫妄的機率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大腦老化,或是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病等腦損傷,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譫妄。譫妄的誘因非常多,陳亮宇建議,家屬應先檢查患者本身就有的生理疾病,或是因環境照明導致日夜感覺失調錯亂。另外,老年人就算活動量很少,也容易有脫水情形,喝水不足或營養不良缺乏鉀、鈉,易產生幻覺、昏睡、意識改變等。如果感到極度口渴、顏色變深、頭暈不適,症狀超過24小時就該看醫生了。有些長輩因為腦神經退化,視力變模糊,會將掛起來的衣物誤認為是人影,或是把鏡子中反射的影像看成是別人,直呼「房間裡有人闖進來!」陳亮宇提到,視覺系統年老退化是自然的現象,照顧者不要正面反駁,順著話題詢問看到了什麼,安撫焦慮不安,避免讓長輩情緒變得激動。譫妄若情況持續 應警覺是失智症前兆如果情況持續,應警覺是失智症前兆,視、聽幻覺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陳亮宇分享,患者常會述說看到已逝的親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這些都是他們腦中過去的記憶,照顧者可以試著先帶長輩出門走走、轉移話題,暫時隔離會誘發行為異常的人事物。陳亮宇提醒,若發現長輩日常生活功能表現有異,建議立即就醫,早期診斷出失智症,可及早介入延緩病情惡化。長輩譫妄及失智照護4招1.改善生活的場域環境,讓長輩有安全感,房間擺設要明亮,不要直接看到鏡子。2.建立規律的作息,減少白天午睡的時間,避免日夜顛倒;另可增加平日活動。3.多喝水,身體脫水會造成譫妄;失智長輩因感知退化不知道口渴,不自覺陷入脫水狀態。4.多和長輩對話及相處,引導分享興趣、人生故事,給予溫暖的陪伴。【疾病百科】譫妄症
-
2024-08-08 醫聲.醫聲要聞
友善生育/龍年失效砸錢救不了生育率 政策應著重社會共養減輕父母壓力
台灣生育率跌跌不休,今年是龍年卻完全不見其效益,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台北市性別平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麗容指出,生育的問題不能靠單一政策,需要提出整合性生育的政策,幼兒照顧環境、友善職場、彈性工時都是年輕最在意的事。 為了替台灣少子女化找出建言方針,日前台灣生殖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台灣生育力智庫專家會議」,邀請產官學界專家針對「職場政策」、「人工生殖」兩大面向提出提升提升生育率的建議,讓「不想生的願意生、不能生的可以生」,且彙整出「少子女化對策建言」,建議中央與地方政府、企業通力合作。會中王麗容指出,「新竹大概是最有活力熱鬧滾滾的城市了。」一語道破年輕想生孩子的原因,不只生養得起,還要職場環境夠友善能配合。她說,早年台灣人口的生育政策,都以支持兒童照顧為家庭照顧的核心,隨著人口紅利減少,開始建立托兒體系,但現今重點非增加機構量,家長在意的是照顧品質;2025年後的人口政策,應該以社會照顧為核心,孩子已經不是誰「家」的孩子,而是社會國家的孩子。很多研究都認為,性平愈高生育力愈高,台灣的性平排名在世界名列前矛,但生育力卻是全球倒數,王麗容分析,原因出在年輕人生孩子已不只是理性選擇的問題,而是計畫行為,也就是生下來了,誰來照顧?家事又是誰做?孩子變壞怎麼辦?這些為想而想的計畫性思考,都困擾著育齡婦女,婚姻更是從必需品變成選擇品,生育也從「希望」變成「負擔」。在育兒想像充滿負面能量下,生育力下降也出現三高三低現象。三高是指初婚年齡提高限縮了生育時間、高齡第一胎影響第二胎意願、環境及壓力因素造成不孕機會愈來愈高;三低則是個人對生育期望值降低,沒有幸福感、對婚姻關係穩定度沒信心、對經濟沒有安全感,怕沒錢養養小孩。王麗容認為,除了三高三低因子外,還有嚴重的社會因子,就是工作及家庭怎麼平衡,職業婦女還得面對托育問題及職場升遷不易的環境,都讓人光想都不敢生,因此政府必須先協助想生而生不出來的人,快速推出補助型及協助型的政策,鼓勵企業營造友善職場,也得推出更多友善生育措施,包括已實施的育嬰假政策都須與時俱進。已有很多研究認為,孩子小時候由父母自己照顧的好處非常多,包括人格的養成、青春期的親子關係及夫妻關係維持;但台灣制度的設計與國外差距甚遠,在台請育嬰假可能還得看老闆臉色。目前請育嬰假的資格,父母現在的工作年資六個月以上,子女未滿3歲,可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補貼,留停的前半年,可領約八成勞保投保薪資,之後就沒津貼補助,恐造成家庭負擔。王麗容指出,愈有錢的人生孩子後愈想離開職場,愈沒錢的愈不能請育嬰假,對於薪水不高的人就形成社會不義,因此建議政府要給全薪,甚至還要加碼;而現行育嬰假必須在孩子3歲前請完,在國外是視其為親職假,可拉長到7歲前,因此,建議政府放寬育嬰假年限,讓父母可以自由調配。由於6歲前的孩子最難帶,也是父母最沒有幸福感的階段,因此,國家要給予支持系統,「只要想辦法照顧0到6歲的孩子,國家就贏了!」目前台北市也有針對友善生殖企業提出鼓勵策施,王麗容認為,企業可將育嬰假、陪產(檢)假、彈性工時都納入公司的ESG,也能利用AI提升職場計畫,這都可以讓企業人力永續發展,減少育兒家庭離職的可能;而政府對企業愈多鼓勵愈好,包括減稅或認證制度都須為有感政策,才可能讓生育率止跌,不再走下坡。台灣生育力智庫少子女化對策建言:請點我
-
2024-08-08 醫聲.醫聲要聞
友善生育/台生育率全球次低!專家:改善職場、增加不孕補助
台灣生育率完全不見龍年效益,成了僅次於韓國生育率全球第二低的國家,去年僅0.87人,人口紅利消失將嚴重影響國家永續發展。國內專家學者認為,提升生育力必須提出整合性政策,建立友善生育的職場環境,給予彈性工時、升遷保障,延長產假育嬰假,並強化人工生殖補助,打造社會共養才能讓年輕夫妻想生孩子。少子女化在亞洲國家危機四伏,韓國總統尹錫悅日前親上火線,直指韓國已進入「國家人口的緊急事態」,經濟學人智庫去年出版「生育政策與實踐:亞太地區工具包」,集結各國提升生育率的實證政策,建議生育率提升政策須因地制宜。依據統計,去年台灣女性平均生育年齡32.44歲,較10年前增加1.08歲,「晚婚晚生」的計畫性生育嚴重影響到人口結構。日前台灣生殖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台灣生育力智庫專家會議」,邀請產官學界專家針對「職場政策」、「人工生殖」兩大面向提出「少子女化對策建言」,呼籲中央、地方政府與企業通力合作,讓「不想生的願意生、不能生的可以生」。三高三低 生育充滿負能量經濟學人智庫代表Emily Tiemann預錄影片參與會議,他指出,台灣屬於都市化程度高、初婚年齡晚、女性勞動參與率高、女性受雇員工比例高、所得高、生育率卻極低的國家,應首重減緩生育率下降速度,工具包建議應改善陪產假及留職制度等職場政策、提供人工生殖補助與可近性、普及托育服務、提供租稅優惠等。台大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台北市性別平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麗容指出,研究認為性平愈高的國家生育力高,台灣剛好相反,還出現三高三低現象,初婚年齡高、首胎年齡高、不孕機會高,及生育期望值低、對婚姻關係信心低、經濟安全感低,加上職場不友善,讓生育充滿負能量。與會專家皆認為,生育問題不能靠單一政策,資源應投放在具提升生育率實證的政策上。歐洲商會人力資源委員會共同主席、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許修豪及王麗容都認為,政府須提出整合性生育政策,首重彈性工時、升遷保障、人工生殖補助。進入職場者也是育齡族群,王麗容認為,政府應調整育嬰假及產假,目前育嬰假留停的前半年只能領八成勞保薪資,政府應補足全薪,甚至加碼;另外,參考國外將育嬰假改為親職假,請假期間從現今孩子3歲前拉長到7歲,讓父母可自由調配。許修豪建議,政府開放育兒外籍家事工作者政策,並公開表明立場將全力協助解決相關問題,鼓勵人民結婚及生育;應跨部會提出整合性獎勵政策,例如減稅、友善企業認證等,企業也應將友善職場納入ESG永續發展計畫。人工生殖 企業地方應補助目前生育者中有三分之一都是高齡產婦,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肺栓塞,導因於高齡孕婦易有心血管疾病加飲食西化、體重上升而來。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黃建霈指出,晚婚延後生育年齡,讓育齡者在更年期前只剩一半時間可生孩子,這帶給婦女身心極大壓力,至於那些沒辦法生又想生的人,得付出更大的代價,高齡又須用藥及做人工生殖,好不容易懷孕後又是高危險妊娠,真的拿命在拼,應盡量減少其他生育障礙。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陳美州表示,研究證實,提高人工生殖補助與可近性,有助於增加總生育率;澳洲研究也發現,透過補助,使民眾在人工生殖治療花費佔其可支配所得比例越低,提高生育率效果越好,建議台灣參考澳洲作法。她強調,中央政府應持續增加補助外,地方政府與企業也應共同補助,多管齊下,幫助民眾及早治療、受孕成功。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國健署110年7月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方案,非低收、中低收入戶首次申請最多補助10萬元,再次申請為6萬元,妻子未滿40歲可補助六次,40至44歲為三次,三年共花57億多元,產下2萬多名嬰兒。另外,今年6月國健署製作「人生大事旅行手札」,鼓勵年輕人及早將生育納入人生規劃,以助適齡婚育,若不孕也應儘早接受治療;至於凍卵,則不鼓勵自願、非出於疾病需求的社會性凍卵,這反而延後生育計畫,且凍卵涉及麻醉、取卵手術等安全問題,不希望濫用。台灣生育力智庫少子女化對策建言:請點我經濟學人智庫「生育政策與實踐:亞太地區工具包」:請點我
-
2024-07-25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老後目標 健康存夠退休金
今年退休力測驗,我測了兩次,第一次63分,因為比去年進步了不少,再測一次62分,僅一分之差,我信了。「你是翩翩蝴蝶,毛毛蟲蛻變的你重視自我成長,非常獨立…要在健康方面多加一把勁,並多一點社會參與。」非常準。跨過知天命之年,更意識到金錢對老後的重要,因此兩年努力存錢。雖然通膨加劇,但我量入為出,年終獎金、孝親費,統統都存起來。公司一位68歲大姊,是我老後榜樣。她非常勤儉,早已存夠退休金,但不打算退休。她對生活充滿熱情,熱愛工作,每天運動,衣著平價時尚,永保年輕美麗,她從不說「老」字,說70歲還年輕,她是最美的歐巴桑。在她影響下,我知道「有儉才有底」,不擅理財的我懂得節儉了,看著存摺數字不斷上升,就有了安全感。自在獨立和活躍好學得分最高。我是一位不願麻煩別人,卻能享受孤獨的人。閒暇時,閱讀、書寫、散步、追劇、聽歌,自得其樂。假日會前往圖書館,吸取新知,學習永遠不嫌晚。五項核心能力中,健康準備最不足。因為上班久坐,導致梨狀肌發炎,引起臀部痠痛,每晚熱敷後症狀減輕。戒咖啡後,胃食道逆流也獲得改善。不足的是,因上班忙碌,運動沒能持續,這是我今後要加強的部分。健康美麗且有足夠的退休金,是我老後的目標。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7-22 焦點.長期照護
囤積症會變失智症?失智症一定會囤積嗎?照顧管家分享4原則應對長輩囤積行為
囤積的行為因為通常時間都是長期累積的習慣,要改變是相對難的,給予時間,慢慢地去進行,降低壓力與脅迫性,同時,也幫長輩找到新的生活重心,會有機會看見轉捩點,祝福每個家庭都能找到適合的相處模式。囤積症與失智症有關係嗎?囤積症是一種身心疾病,同時也是某些疾病的症狀(如:強迫症、失智症)之一,疾病的成因很多,大致分成心理與生理,應對的技巧會有所不同。這篇文章我們將聚焦發生在老年人身上,與生理狀況有高度的相關性。當前額葉開始生病、萎縮時,就有開始出現一些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出現在確診疾病的前10年至20年,因此,時常會被忽略,覺得是老年人不愛乾淨,或是本身個性導致的行為。與申請星雲計畫的照顧者討論家中的狀況時,我們時常會聽到:「我的爸爸(媽媽)很久以前就不愛乾淨了,家裡東西堆積如山,又跟鄰居處不好」。這些很真實的情境,是前額葉皮質所管理的,與計劃相關的高層次認知活動、人格表現、作出決定的過程,還有調節社會活動、語言功能的某些方面等行為。正常人能根據內在目標去組織思考與行為,但生病的腦認知受損,影響組織的能力而產生囤積行為,及其外顯的表現。我們可以說囤積症狀是交互影響的,目前未有定論囤積症一定會變成失智症,但目前有許多失智症患者過去有囤積行為,也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相關研究證實,與進一步的說明。長輩有囤積症該如何應對?那麼如果遇到以下情況,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我們家長輩有囤積症,該怎麼處理他的雜物,又要照顧他,又要處理他的物品,真的好煩!」「我們家長輩失智症,他的冰箱跟家很恐怖,都是東西,我該怎麼做?」以下建議一些原則:1. 若未有確診失智症,發現有囤積、穢語、脾氣暴躁等狀況,建議可至神經內科看診,因失智症前期有認知改變、情緒控制異常等情況,且藥物效果較明顯助延緩;如果確定沒有失智,則可至身心科診斷囤積症。2. 瞭解對長輩而言,物品的價值與無法捨棄的原因,試著找到物品與長輩的連結。3. 理解處理這件事情的不容易,需要一些時間互動、討論、以及處理物品的過程。4. 每一個物品都有其意義,不得隨意忽視,容易造成衝突、增加防備心,帶來更不愉快的相處模式,因此,讓長輩說出保留物品的原因,協助賦予意義是丟棄重要的過程。 以下舉例對話方式(不一定適用每位長輩,主要分享囤積症勸導將物品移出家中的邏輯):✔情境一:留很多塑膠袋▶ 瞭解留的原因:丟掉很浪費,要環保一點,可以重複使用。▶ 說法:媽~你為了環保留好多袋子,我家很環保現在很少袋子,你的可以給我嗎?我需要用。▶ 看見優勢:找到媽媽留塑膠袋的關鍵原因-環保,連結移出家中的方式,因為疼女兒可能有機會讓女兒拿走。✔情境二:盆栽過多已擋到鄰居家門口,造成許多影響▶ 瞭解留的原因:很喜歡盆栽,看著生命的長大,很滿足。▶ 說法:媽~這些盆栽都讓你照顧得很好,我也很喜歡,我也認識很會照顧的育幼院,他們剛好也缺盆栽讓孩子們照顧,你選一些盆栽讓育幼院的孩子們照顧吧!園長也會定期發照片來給你看,你看~這是育幼院的花園,你的盆栽放過去又更豐富了呢!▶ 看見優勢:找到媽媽種很多盆栽的關鍵原因-生命茁壯、善良,連結善的循環移出家中,並給予適當的回饋。 ✔情境三:很多重複性的器具▶ 瞭解留的原因:家中有很多子孫,希望大家回家時人人都有東西可以用。▶ 說法:媽~你看這個東西目前有幾個(清算同一種東西有的數量),你有6個孫輩(看有幾個人,先留下那個數字就好,保留安全感),我們留6個就好,謝謝你總是想著大家,其他我們讓有需要的人用,這幾家也需要這個東西,你選一家我送過去,媽媽我幫你錄影祝福那些孩子。▶ 看見優勢:找出媽媽留重複性物品的關鍵原因-愛子孫,保留安全感,連結移出的方式,讓愛延續到家以外。✔情境四:冰箱很滿(這題最難)▶ 瞭解留的原因:隨時有人回來,要煮給大家吃。▶ 說法1:媽~謝謝你每次讓我回來都有東西吃,冰箱很滿,我(或是她疼愛的孫輩)最近吃了肚子痛,我們大家已經說好,回來以後都會提前三天跟你說,你再安排時間去採買好嗎?▶ 看見優勢1: 找到媽媽塞滿冰箱的關鍵原因-想煮給孩子們吃,是因為愛,如果吃了會鬧肚子痛,他也會心疼。▶ 說法2:媽~這個壞掉了!50元!這個壞掉了150元,哇~這些都壞掉了,加起來上千元,好浪費喔!媽媽我們把這些錢省下來煮給我吃你的拿手菜好嗎?最想吃你煮的菜了!▶ 看見優勢2: 找到媽媽塞滿冰箱的關鍵原因-想煮給孩子們吃,是因為省錢,如果明顯爛掉要清掉的,幫他計算實際數字,數據化會更有感,再連結疼愛的孩子想吃好吃的食物。囤積的行為因為通常時間都是長期累積的習慣,要改變是相對難的,給予時間,慢慢地去進行,降低壓力與脅迫性,同時,也幫長輩找到新的生活重心,會有機會看見轉捩點,祝福每個家庭都能找到適合的相處模式。(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刊登,原文網址見此)
-
2024-07-09 醫聲.醫聲要聞
國健署力推「ICOPE」篩檢計畫預防長者慢性病,目前因「這事」讓長者篩檢率不到10%!
台灣人口老化嚴重,年逾65歲的老年人口多達400多萬,將成為未來台灣勞動人口的沉重負擔。因此,衛福部國健署試辦台灣「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篩檢(ICOPE)計畫(5年期計畫),目前已進行到第3年,但累積篩檢34萬名長者,還不到整體高齡人口的10%,臨床醫師並不看好。什麼是「ICOPE」篩檢?對長者的好處有哪些?國健署慢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ICOPE」篩檢計畫係將長者的功能分為六大層面,進行分析,藉此初步篩檢整體健康狀況,並精準給予需要的預防保健作為,或相關醫療介入。高雄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王宏育說,透過ICOPE篩檢,可即時掌握長者身體,避免持續失能,並降低後續跌倒、髖骨骨折手術等醫療費用。如在早期做好預防,避免後續產生中風、三高、慢性病等醫療支出,影響民眾生活品質也造成社會醫療成本增加。為什麼「ICOPE」篩檢不如預期?不過,該計畫推動迄今,已滿3年,反應不如預期,第1年「ICOPE」計畫近300家診所參與,第二年400多家,第三年948家,但全台診所高達15000多家,篩檢速度顯然不足。再者,近3年來,也才篩檢34萬人,還不到老年人口中的10%。目前台灣ICOPE評估機構累計948家,110年篩檢3萬人、111年篩檢8.3萬人、112年篩檢22.7萬人,均能達成原先篩檢目標。此外,目前培訓2000位篩檢服務人員,在完成受訓後,適時接手,讓每年來自於長照基金的一億元預算,用在刀口上。吳建遠指出,ICOPE評估過程繁複,確實不太適合臨床醫師,因此,擴大評估者身分,除醫師外,只要受過訓練,取得證照者,就可協助醫師執行評估工作。「高齡者專責醫師制度」有必要推廣才能預防勝於治療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政府有必要推廣「高齡者專責醫師制度」,由家庭醫師執行個案管理,提供關懷及多面向的照顧,定期提醒健檢、追蹤異常的檢驗報告、加強營養衛教、減少高齡者憂鬱傾向,增加其安全感。王宏育說,老人如果能從預防疾病做起,即可避免三高共病,防範肌少症、骨鬆跌倒,醫療照護事半功倍,減輕許多後端的中風失能、心衰竭、末期腎臟病、慢性肺病使用呼吸器、臨終低效益治療等高昂費用。希望台灣早日實施ICOPE普篩,每一個老年人都能有專責的家醫科醫師照護,個案管理,縮短不健康餘命,才可實踐「預防勝於治療」。ICOPE給付金額低 醫師:篩檢幾乎是做功德透過ICOPE篩檢,可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的徵兆。吳建遠指出該篩檢計畫1年預算1億元,由醫師及接受專業訓練者評估65歲以上長者,初評給付150元給付,複評100元給付,如果有發現異常會再依照比例給付給付100至220元不等。王宏育指出,內政部2024年2月資料顯示,全台65歲以上人口達415.8萬人,扣除已進入長照系統70餘萬人,約340萬人需ICOPE普篩,如果每次評估費用為1000元,就需34億元,分5年編列。目前一年經費僅1億,篩檢給付不合成本,引發臨床醫師的怨言。ICOPE六大指標為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每次篩檢動輒10至30分鐘。如果長者重聽或認知功能不佳,就得花上半小時,不符成本效益,對年輕醫師來說,不如去看更多病患,還比較划算。做好ICOPE普篩有望完整減少醫療的大福支出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65歲以上的保險對象人數約占14%,醫療費用約占37%;2021年占約17%,醫療費用卻已占超過41%,可見年逾65歲者,對醫療耗用的比例甚高。如果能做好ICOPE普篩,相信可以大幅減少醫療支出。王宏育強調,台灣人口老化、少子化問題嚴重,老年人必須自求多福,政府如能讓所有65歲以上的長者均做一次「ICOPE」,就可完整建立長者的醫療端,包括:預防、評估、衛教。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29 焦點.健康知識+
小被被可以不洗嗎?會過敏怎麼辦?心理師、醫師:別硬洗,要洗有6方法
許多孩子會有個獨特的小被被或布偶,常見不給洗也不給碰,不少父母也都會有「小被被不能洗」的觀念。實際上,直接拿去洗確實可能造成小朋友的陰影,甚至影響未來發展,因為小被被和布偶其實往往比我們所想的更加意義深厚。 但是,台灣環境濕熱,容易孳生塵螨等過敏原,長期下來影響也不容小覷,小被被或布偶不洗更是如此。究竟洗不洗?要怎麼洗?來看專家們怎麼說! 孩子為何依賴小被被、布偶?心理師:安全感、需求未滿足。 小被被的意義開始出現: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治療師表示,人的佔有慾、自我概念其實自小就會呈現,某些特定物品是屬於自己的,不容許汙染、侵犯,於孩子大多是小被被或布偶等物。另外,這對孩子也是個「過渡性客體」,媽咪不在時暫時由其他特定物品照顧自己,這可說是孩童無法分割的一部份。 孩子依賴小被被,就像大人依賴手機:蔡岳融心理師說明,孩子這般依賴通常在2-3歲後就會開始漸漸脫離,轉移至其他事物。若未脫離,可能和安全感、某種內心需求尚未被滿足有關。就像成人常見時時滑著手機,往往出自於某種心理壓力。特別是壓力累積大到讓人難以形容、或是重大事件。 孩子能有什麼壓力?答案多的是。可能有些人會問:小朋友是能有什麼壓力?這想法或許就是形成小朋友壓力的根源之一,關鍵在不被理解、沒在聽孩子的需求。其他也包括像是長期期待落空、不被照顧、父母情緒不穩定等。若是發現孩子會偷偷和布偶說話,這很有可能是小朋友已經形成不信任了。 強制拿走小被被如同侵略!?心理師:也得思考強制原因。 小被被如同房子,強制清洗如同迫遷:蔡岳融心理師表示,小被被其實也像是成人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房間一般,是個自己的領域,若是強制執行,對孩童而言很有可能會像是「迫遷」一般,是一種具有侵略、剝奪的行為。這容易使孩子情緒不穩,也可能對照護者的信任度再下降,甚至反感、出現恨意、敵意。 重大課題!強制執行的背後原因。另一方面,蔡岳融心理師也認為,照護者也會需要思考為何需要「強制執行」,是否出自於某種內心缺乏所形成的控制,各種事情是否多會以「孩子就是要聽我的」進行,若是如此,長期下來對孩子而言可能不斷感到失望,即使孩子沒有發現,實際上也會在生活中一點一點的顯現,例如不知不覺認為父母都不可信、只能靠自己、離家等。 小被被、布偶是孩子的安全感,但不洗又可能引過敏等問題。 當小被被變成塵螨培養皿: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詩萍也表示,接觸孩子久了,其實可觀察到,孩子的依賴可出自某種原因,例如觸感、味道、獨特性等等,也因此常見小被被或布偶每天都需要、不給碰、不給洗。但是台灣海島型氣候的關係,悶熱潮濕,容易形成細菌、黴菌、塵螨等過敏原,據研究約有9成的過敏孩童就是因塵螨所引起。不洗,恐怕長期接觸過敏原。 當人體長期接觸過敏原:長期接觸過敏原,不只容易引起眼、鼻、皮膚過敏,也可能形成長期存在的過敏性鼻炎、慢性皮膚過敏、氣喘等,或是因鼻過敏而習慣張口呼吸,進而影響口腔結構。對於皮膚、黏膜較敏感的孩童也更容易顯現。 過敏好不了的大人們:持續有過敏情況的成年人,大多也是因為自小就在存有過敏原的環境中並未獲得改善,長期直接接觸著過敏原。若孩童的小被被或布偶不洗,也將會形成一個長期接觸的過敏原之一。 小被被不能洗,會過敏怎辦?心理師、醫師:要清有6方法 避免孩子依賴特定物品:防範過敏以避免接觸為重,洪詩萍醫師建議,父母、照護者在育兒的最初階段就可以先避免孩童依賴同一樣物品,多以擁抱等方式將情感建立於人;需要小被被或布偶,可以多項輪替,如此便能交替清洗。 如果已經形成依賴了:若是已經形成對單一物品形成依賴了,那麼建議可先與孩子溝通,看是否能在孩子上課等不在的時間點清洗,建議每周至少一次,並且用55度以上的熱水清洗,在洗淨之後曬乾、烘乾。也可以考慮交換條件,就像小型社會的運作一般,合理性也較足。 如果真的無法妥協:若真的無法妥協、無法取得共識,那麼可以在晴天時在陽台曬曬太陽,以紫外線滅殺過敏原,並拍打將塵螨的過敏原震出、打掉。再不濟,可開除濕機,避免孳生。至於空氣清淨機則對此無用,因為空氣清淨機是清除空氣裡的有害物質,絨毛物品上的藏的較深,較難有機會根除。 心理師:先補足孩子的安全感。蔡岳融心理師也建議,在要清洗、甚至丟掉小被被或布偶時,具有儀式感、有安全感的進行,其實較不會又太大的負面影響。以其他能夠建立安全感、替代的方式進行,是可行方式之一,例如新的小被被、新的布偶轉移注意力。也可以用說服的方式讓小朋友妥協,避免強制,讓小朋友之知道東西一樣是他的,而且沒有毀壞,上面也一樣會再有他自己的味道,只是要將上面對他不好的東西:過敏原清除。更重要的是,留心觀察小朋友的需求、背後可能隱藏的是否自己有某些事情沒有理解孩童,使他需要對物品依賴。 《延伸閱讀》 .枕頭、棉被要用熱水洗!專家教6招防塵螨引過敏、氣喘。 .過敏盡早治療別用口呼吸!以免口臭、牙亂、臉歪、戽斗樣樣來!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9 養生.家庭婚姻
婚姻第三年最危險!研究:35%女性曾經歷外遇,婚外情讓她們更易高潮,外遇9大原因一次看
你知道嗎?台灣曾有進行過女性外遇的研究,發現高達35%左右的女性曾經有過外遇經驗!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根據研究指出這些女性認為婚外情讓她們更容易得到高潮,包括性交技巧、姿勢變化、言語讚美,滿意度都比較高。年齡以四十至四十九歲占最多;外遇對象則以朋友最多,其次是同事、網友及前男友。令人訝異的是,婚姻第三年是高危險期!尋找完美情人,一個不夠再來一個林萃芬分享,一位女性朋友在尋找理想伴侶的過程中,因為沒有找到能滿足所有需求的人,於是選擇了多個不同的情人來補足各方面的不足。例如,當她需要購物或享受物質生活時,她會選擇經濟條件較好的情人;當她感到孤單或需要情感交流時,則會找一位時間充裕的情人來陪伴。這種方式讓她可以在多個情人中找到適合當下需求的伴侶。然而,這種依賴多重關係的生活方式,也讓她必須不斷在不同的情人間轉換,以追求心靈和物質的雙重滿足。林萃芬指出,從她的諮商經驗來看,進行情感出軌諮商的女性比例較高,她們往往因為外遇而遭受巨大的罪惡感和自我責備,這不僅對她們的心理造成壓力,同時也會影響到她們的工作與日常生活。相較之下,情感出軌尋求伴侶諮商的男性比例較高,主要是因為他們希望努力挽救婚姻關係。女性「感情不專一」的原因經常有人問我:「究竟什麼樣的情人會用情不專?」說真的,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陷入「過度類化」的陷阱中,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不過如果換個角度問:「用情不專的人多半抱持什麼心態?」據我多年的研究心得,女性「感情不專一」的原因,有下面幾種可能性:1.高估自己的自制力:有些人會以為自己把持得住,只是約出來聊個天又沒有什麼,在沒有戒心的狀況下,常常談心聊天,一個不小心,就會跨越感情界線,所以,別小看談心聊天,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親密感,感覺彼此相知相惜。2.證明自己「很有魅力」:我認識不少條件很好的女性朋友,會以「追求者的多寡」來衡量「自己魅力的高低」,為了證明自己「很有魅力」,她們會大量蒐集追求者,享受「眾星拱月」的感覺。常會聽到:追求我的人都排隊排到哪裡,或是追求我的人號碼牌已經拿到多少號。令人好奇的是,到底一個人需要多少個追求者,才能肯定自己的魅力呢?這個答案需要自我探索後才能解開。3.無法忍受寂寞:寂寞是一種強烈而複雜的情緒,它以沮喪、孤獨、空虛、焦慮、不安、無力和悲傷的形式出現,常讓人無法自拔。朋友C因感情困擾,每晚依靠酒精逃避現實的痛苦。酒精不僅麻痺了她的感受,還讓她更加大膽,常在酩酊大醉後打電話給男性朋友或同事尋求陪伴,而這往往導致了無意識的親密關係。這種行為演變成一種自我循環的陷阱,如同一個設定了定時器的旋轉木馬,不斷旋轉直到筋疲力盡。4.渴望被寵愛的感覺:當女性渴望被人寵愛的時候,任何可以讓自己產生「被寵愛的感覺」的人事物,都有可能會緊抓著不放。而在所有的人際互動中,肌膚的碰觸,如擁抱、拍撫、依偎等,以及言語的溫暖,如讚美、關懷、問候等,是最容易讓人產生受寵感覺,有些人為了得到被人寵愛的感覺,不惜付出很大的代價。5.互相交換利益:很多人以為,會用性愛來交換利益的女性,多半是很沒主見、內心脆弱的女子,其實不然,我看過不少生活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出色,觀察能力敏銳的女性,也會用性愛和男性做利益的交換。朋友F即是個操作高手,白天她和客戶暢談未來趨勢,討論投資計畫,到了晚上則搖身一變,傾聽客戶的心事,撫慰彼此的身心需求。最令人佩服的是她的鎮定與沉穩,無論雙方曾經發生過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等事過境遷之後,她都可以把情緒控制到像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的樣子。6.被伴侶忽略冷落:在婚姻中長期被忽略的女性,常感到自己像是缺乏關愛的枯萎植物。一位當家庭主婦的朋友,感到丈夫的目光充滿蔑視,使她對自己的魅力失去信心。然而,當她在日常生活的空檔遇到一位情人,對方熱情的眼神讓她重新感到自己仍具吸引力。這種感受,對於長期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自己「缺乏魅力」和「不被需要」的女性來說,是極大的心理支持。即使伴隨著強烈的罪惡感,這種被欣賞和喜愛的感覺往往會讓女性不自覺地尋求情人的陪伴,重複這一行為以尋求心理慰藉。7.婚姻議題:婚姻中的疏遠和冷漠可能迫使某些人尋找新的親密關係來緩解壓力。一位長期當家庭主婦的朋友,因為感受不到丈夫的欣賞而感到痛苦,她在每日例行生活的空隙中找到了一位情人。對於她的吸引力,丈夫的冷漠對比情人的接受和欣賞,使她感受到了存在的價值。她坦言,與丈夫相處時,她不敢表現出真實的自我,因丈夫經常嘲笑她的真性情。相反,情人的接納使她能夠自在地展現自己,這種被理解和接受的感覺讓她不自覺地被牽引,即使伴隨著罪惡感,也難以抗拒這種吸引力。事實上,不少女性外遇的對象,都是因為能在對方面前呈現真實自我,譬如,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瞭解自己性情的同學同事,這種熟悉的自在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無拘感,往往能讓女性甘冒風險投入對方的懷抱。8.與舊情人感情復燃:當婚姻生活不如預期,在無意間或參加活動時與舊情人相遇,特別是當年分手時並沒有經歷痛苦的拉扯,之前的愛情就比較容易復燃。9.感性浪漫型:很重視感性、浪漫、直覺、美感、藝術的女性,一但愛情降臨,就會不顧一切追尋愛情。跟父母的親密關係屬於「不安全的依附關係」跟父母形成的不安全依附關係往往促使某些人沉迷於曖昧而不穩定的關係,尤其是那些具有「焦慮依附」或「逃避依附」特性的人。這種依附型態的人經常擔心被情人厭棄或拋棄,從而迫使他們尋求更多情人來減輕內心的分離焦慮。然而,過度更換親密對象往往會帶來失落感。當這些關係結束時,對方可能會無意中帶走一部分的自信、自尊、情緒、安全感或美好回憶,反使心靈感到更加空虛。若你常覺得寂寞難耐、缺乏傾訴對象、渴望被愛或羨慕他人的幸福,這些都可能是情感支持系統不足的跡象。你可能真正需要的是一位能提供真正溫暖和關愛的伴侶,而非只會帶來失落感的曖昧關係。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9 養生.家庭婚姻
離婚不單純?全球知名家庭律師:多數人離婚都因「這2件事」
如果想留住枕邊人,那麼從今天起就要注意這兩個問題。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紐約市知名家庭律師詹姆斯·悉士頓(James Sexton)透露,人們離婚不外兩個主要原因:不忠與金錢。這位婚姻專家最近在企業家史蒂文·巴特利特(Steven Bartlett)的播客節目「CEO日記」(The Diary of a CEO)中分享了他對婚姻破裂的看法。缺乏性才導致出軌?悉士頓說,不忠雖然常涉及欺騙,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把離婚歸咎於某一方出軌未免過於簡化。悉士頓稱,缺乏性往往會導致出軌,男人想要的是更多數量,而女人想要的是更有品質。他說,這與男人比女人更愛看色情片的原因是一樣的。金錢在婚姻中的微妙角色悉士頓也說明了金錢在婚姻中扮演的微妙角色。他表示,金錢與權力有關,金錢關乎控制、機會、安全感等一大堆其實與金錢無關的事;金錢雖只是用來交易的貨幣,但裡面藏有許多複雜的東西,「多數人對自己與金錢都不夠誠實」。為避免需要登門求助這位熱門的離婚律師,悉士頓建議夫妻雙方真正「關注」對方。舉例來說,他建議男性經常給另一半寫情書,提醒她們是多麼地被愛與值得被愛的理由。不過,與幾年前相比,需要悉士頓建議的人似乎變少了。自疫情期間婚禮與約會暫停以來,目前的結婚率不斷在上升,而正式訴請離婚的則有減少趨勢,這顯然是在長期封鎖之後的一個好消息。但與過去二十年相比,結婚率仍然偏低,維持在每年每千人中約有七到八對,而這還是在離婚率持續走低情況下的數字。2000年離婚率為每年每千人中有4人,而2022年僅2.4人。專家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不僅是因為結束封鎖,而是因疫情所承受的痛苦與當前的社會趨勢,已改變人們建立與處理婚姻關係的方式。(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6-09 退休力.自在獨立
人生下半場2個重要換屋時機!陳景寧:生命後期會為自己選機構
如何成為快樂老太太?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她會工作到很老,因為她能夠從工作中得到自信與快樂;其次,她會樂於嘗試陌生的事、交新的朋友;還有,她會為自己生命最後階段選擇機構。人生下半場有兩個重要的換屋陳景寧說明,人生下半場有兩個重要的換屋,第一次是子女離巢後,必須換到大小適中、有電梯、有無障礙空間的屋子,在面臨無法避免的老化或生病時,仍能自主生活,降低依賴。第二次換屋,就是為自己選機構。只要盡可能維持健康,就可以延長住在社區的時間,但是總有一天,生命後期,會遇到需要人密集照顧的階段。在大缺工的未來世界,一對一的照顧變得不可能,不僅子女作為照顧者不可能,連居服員都人力匱乏,「做好心理準備,為自己選機構,是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都要提早預備的事情。」要不要送爸爸到機構?家總服務老老照顧個案時很多類似的故事,主要照顧者是媽媽,次要照顧者是子女,十年的照顧歷程到最後階段、媽媽身心狀況也不好時,子女多半會討論:「要不要送爸爸到機構?」這時媽媽總是抗拒。媽媽的抗拒除了捨不得,有很大是不安全感,她想:「你們現在把我先生送去機構,以後我呢?」老後的照顧是有時間軸的,會隨著老化程度而有不同的需求。陳景寧說,「我會入住機構,我自己選機構」這件事或許難以和年邁的父母溝通,但至少可以從五年級左右這一代中年子女開始有意識,安排好自己的居住環境,自己的機構自己選,別讓拉扯的心情蔓延到下一代。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延伸閱讀:.曾撐不下去想了結生命!照顧者經驗談:找到幫助資源,更要愛自己.人生70才開始!卸照顧重擔,黃慧如重拾畫筆改寫照顧者人生劇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5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夫老妻還需性愛?/在家各有私人空間 主臥室溫馨相守
我和外子結縭超過30年,今年初他過完60歲生日,也就是我生命中近三分之二的日子都是和這個人在一起。孩子們長大了,各自朝歐美發展,身為父母的我們,除了守護家園,更重要的是好好照料自己的生活及健康,避免日後成為年輕人的負擔。每天吃完晚飯,我們會到公園散步,假日也會到處走走,冬天去墾丁、夏天往山上跑,或相偕去逛百貨公司,兩人焦孟不離,雖偶有爭吵,但一下子就雲淡風輕了。夫妻兩人出門從來不會牽手,總是並肩同行或一前一後,因為我知道他就在身旁,那是信任帶來的安全感,不必從彼此的手心感受熱情,而熱情卻常在我心。步入中年後,行周公之禮次數減少,但感情不減,每天晚上只要聽到他的打呼聲,就感到安心。30多年來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並不覺得單調,反而是孩子們離巢後,感覺我倆已是生命共同體,更要一起健康的變老。每天除了工作職場上的溝通,也會一起計畫出國探親事宜及退休後的財務規畫。在家裡,除了公領域外,我們有各自的生活空間,互不干擾。在主臥室裡,我特別購置了高級彈簧床及鮮麗的床罩組,一進臥房即感受嘴角奼紫嫣紅開遍的幸福氛圍。在這張床上睡得安穩、自在,整個空間裡有夫妻相守的溫馨氣息。沒錯!我們要一同快樂舞出生命的下半場。
-
2024-05-13 醫療.精神.身心
「馴鹿寶貝」爆紅!失控的跟蹤騷擾是一種病 醫教5招打破精神控制
爆紅的Netflix影集「馴鹿寶貝」,以真人真事改編,許多人可能會對男主角的行為深感不解:遲遲過了半年才報案,為什麼不立即阻止跟蹤者的病態騷擾?台中榮總精神部醫師陳韋伶表示,一般人被跟蹤騷擾通常會報警處理,但「馴鹿寶貝」中的男主角因為渴望掌聲、被崇拜,把女主角的跟蹤當成是自信來源,兩個人在無形中各取所需,發展出荒謬卻又真實的人生。被跟蹤者童年經歷「補償心態」 錯把行為合理化陳韋伶說,男主角任由女主角語音留言、發推文、傳臉書私訊,甚至寄了逾4萬封電子郵件,原因是童年的經歷產生「補償心態」,潛意識把錯誤的行為合理化。雖然中間曾經一度想要告訴友人,覺得這個女性怪怪的,但又害怕世俗眼光,因為大多人數對被跟蹤騷擾者都有既定刻板印象,包括以女性居多、被害者有優於他人的內外在條件。男主角出於自卑心理,也害怕不被他人相信,因此與跟蹤狂展開一段扭曲且複雜的關係。陳韋伶強調,若當事人陷入「找藉口合理不正常的舉止」,應該找信任的親友傾訴,或是心理諮商請求專業幫助,正視事情愈滾愈大的原因。迷戀關心某人時想要跟蹤對方 源於情感的不安全感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當迷戀或是非常關心某人時,會想要跟蹤對方,可能源於情感的不安全感、控制欲,或是對彼此關係的強烈需求。若有人表現出對被跟蹤或被騷擾的喜好,反映了複雜的心理動機;一些人可能感受到被注意的需求,或者將這種錯誤行為解讀為重視和需求。這些現象可能源自於對關注、愛或者重要性的深層需求,甚至是對於自我價值感或安全感缺乏的一種補償。楊聰財表示,這些行為並不健康,要如何減少一直想去跟蹤別人,或者是騷擾別人?5招打破精神控制1.自我反思與認知: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是否有情感上的需求或心理上的困擾,要意識到這些行為對他人的不良影響是非常重要的。2.尋求專業幫助:如果覺得自己難以控制跟蹤衝動,建議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團隊的幫助,提供專業的治療或諮詢,幫助管理自己的行為。3.發展健康的興趣與社交:培養健康的興趣和愛好,多參加社交活動,有助於轉移注意力,減少不當行為的出現。4.設立界限:自己設立清晰的界限,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和空間。當有衝動想要跟蹤或騷擾他人時,提醒自己這些行為的後果和對他人的傷害。5.記錄自己的行為:保持寫日記的習慣,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行為,有時透過寫作可以幫助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和觸發因素。透過上述這些方法,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行為,建立更健康的人際互動模式。
-
2024-05-08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夫老妻還需性愛?/床上有「高牆」 老夫妻睡好覺
老妻對新買的兩張單人床,非常滿意。尤其她堅持兩床之間要夾著一塊長約100公分、高出床墊約40公分的「護牆」,讓她很有「安全感」,就像楚河漢界難以逾越。年紀愈大,睡癖愈差。剛結婚時,二人摟著睡,後來分開睡,但是還在雙人床上。步入老年,隨著睡夢中的情境,我在戰火下匍匐前進,因而滾下床受傷;夢見賊人,我拳打腳踢,也曾傷了妻。考慮翻身、起床如廁,可能影響枕邊人,只好雙人床變單人床,兩床之間加個膠皮包覆泡棉隔板,可上下挪移,比市售護欄方便、實惠。那道護欄總讓我想起北美洄游的鮭魚。鮭魚須克服地形、水流、體力、獵捕等問題,從大洋旅行百千公里回到河流原生地,只為繁衍。年輕夫妻敦倫很容易,卻忙著避孕。年歲漸長,橫亙在前的障礙愈來愈多。體力、心態、慢性病用藥等都讓人愈來愈力不從心。現在多了高牆,要行周公之禮,還要爬越障礙擠在單人床上,身心都先軟涼了,不如睡個好覺更讓人期待與滿意。老年性愛,或許少部分人天賦異稟,仍是一尾活龍;有人借助藥物也要保持雄風;有人願意跨越障礙、克服困難,也要維持基本滿足;有人則高掛免戰牌,歲月平淡卻也靜好。老年性愛,因人而異、因時因地制宜,沒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與老伴商量、有默契,彼此歡喜就好。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體悟女性應該多愛惜自己 是醫師也是母親更能對患者同理相待
「懷孕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從女孩蛻變成母親,身心均出現極大的轉變。」身為二寶媽的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嚴嘉琪表示,兩次生產經驗,加上職場哺育,讓她在門診與孕產婦互動時,常以過來人身分分享懷孕過程中可能承受的煎熬。除了是醫師,也是母親,雙重角色,同理心相待,給患者滿滿的安全感。感謝同事友善協助,讓她有生第二胎的勇氣。嚴嘉琪醫師在當住院醫師時,就進入婚姻生活,她說,那段時間真的蠻辛苦的,婚後生活還好,只是與另一半磨合,但懷孕、生育期間繼續值班,身心壓力沉重。嚴嘉琪於擔任總醫師時生下第一胎,她表示,懷胎10月、生產、坐月子的那段期間,可說是蠟燭兩頭燒,身體容易疲累,體力也變差,且不耐久站,但仍繼續看診、接生,及進開刀房手術執刀。她感謝醫院同事們的幫忙,正因職場友善的氛圍,讓她有了生第二胎的勇氣。邊開刀邊忍受脹奶,完成哺餵母乳任務。不過,職場中的哺育媽媽面臨諸多考驗,嚴嘉琪表示,寶寶滿月後,一般建議每4-5小時擠一次母奶,但工作一忙就忘;再者,也不可能開刀開到一半,為了哺育擠奶而離開手術室。往往拖到六小時後才擠奶,此時乳房發硬脹痛,擠奶更為辛苦不適,擔心塞奶的精神壓力,產後要兼顧工作與母乳哺餵真的是蠻大的挑戰。嚴嘉琪說,哺育媽媽如果返回工作崗位,職場氛圍卻不友善,那真的會很虐心,很難撐下去。所幸在院方及婦科同事們的鼓勵及支持下,讓她順利達成母乳哺餵的心願。此外,嚴嘉琪也感謝另一半的體貼、協助,她笑著說,「真的很幸運,老公很能理解我懷孕哺乳的辛苦。」同為婦科醫師的夫婿重視家庭,樂於烹飪,婚前兩人就達成共識,不會委屈對方做不想做的事情,也不會讓某一個人完全負責,夫妻兩人分擔所有家事。歷經懷孕、生產、哺育等人生重大轉折,嚴嘉琪深刻體悟女性應該「多愛惜自己、多相信自己」,長久以來,唸書、實習、執醫,她忽略了自身健康,也不太重視飲食。直到懷孕,因母愛使然,希望胎兒健康,自己就必須吃對食物,因而開始思索該多吃哪些食物?攝取哪些營養成分?此外,盡量提高睡眠品質,不要因為生活壓力而睡不好,否則將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會影響胎兒發育。為了健康與身材,第二胎後啟動減重任務。懷孕生產後,人生重點任務就聚焦在孩子身上,原本愛漂亮、重視體格曲線的嚴嘉琪,身材逐漸走樣。但因為育兒的壓力與疲憊,讓她選擇先放過自己,專心在眼前新生活的磨合,直到生完第二胎的半年後才開始決定減重。嚴嘉琪表示,推動她減重的原因是對身材的不滿,還有身體的痠痛以及健康檢查出現赤字。為此,她擬定四大減重策略,而這也讓正值職場巔峰的她,能用最小的壓力慢慢的減重,並將身體健康維持在最佳狀態。重訓好處多多,不喜歡也要持續下去。嚴嘉琪的四大減重策略包括:1.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盡可能在高壓職場環境中,維持身心最佳狀態。2.多吃原形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盡量自己料理,減少外食。3.保持愉悅心情每天開心地面對先生、孩子,院內同事、患者,努力修煉心性,盡量不要真的生氣,有時候意思意思一下,達到有效傳達良好溝通的目的就好。4.投入重訓這對於討厭運動後又累又喘、身體痠痛的嚴嘉琪來說,可是一大考驗,她坦承不喜歡重訓,只要是表定重訓當天,就會想各種不去的藉口。但她告訴自己「這是一件需要且應該做的事情,且必須做完。」為此,長時間聘請體能教練,每周一至兩次重訓,而這運動習慣竟已快六年之久。「重訓好處多多。」嚴嘉琪表示,在擔任住院醫師時,常覺腰痠背痛,懷孕生子後更嚴重,但持續接受重訓後,也學會放鬆肌肉的技巧,改善很多,即使久站開刀或是幫產婦接生,一兩個小時彎著腰,身體雖痠痛,但也很快回復。建議做的定期檢查● 婦科超音波:瞭解卵巢、子宮狀況● 乳房超音波:每三年一次● 子宮抹片:一年一次,如不想做抹片,建議自費HPV篩檢,兩者均陰性,則可三到五年再做一次HPV篩檢跟抹片檢查。● 腸胃鏡:每三年一次● 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早期發現肺癌,每三年一次。● 洗牙:定期半年洗牙一次,尤其是備孕或是懷孕中的婦女更要注意牙齒健康。嚴嘉琪醫師小檔案● 年齡:37歲● 現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給患者的一句話:全世界最值得妳愛並好好珍惜的人,就是妳自己;不要把精力浪費在不愛妳的人身上,還有負能量的關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