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安全感
共找到
310
筆 文章
-
-
2020-06-05 科別.骨科.復健
肩關節習慣性脫臼 讓她成為中醫、復健科雙執照醫師
肩關節不斷脫臼是什麼滋味?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凃俐雯大學時熱愛球類運動,但受到運動傷害後,只要高舉右手,肩關節就可能脫臼。為了繼續打球,她鑽研運動訓練,訓練全身不同肌群訓練,不但有人中醫師及復健專科雙執照,最高興的是協助受傷患者繼續自己喜愛的運動,以下是她的分享: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我和隊友、老師們風塵僕僕赴外縣市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這是我的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而且非常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幫忙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我不願提早離開,用看的也想要把比賽看完,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骨科醫師為我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醫師說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當時我想,畢竟自己不是職業運動員,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粘,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的,肩膀不痛了,我就繼續回去打網球和排球。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在排球殺球時,和網球發球一樣,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動作沒安全感和不穩定、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我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我開始自己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去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和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一開始每周抓兩天來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大約過了半年,我可以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也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我知道有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而站在醫師立場,建議病人最好不要動是最安全的。因為這段經驗,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抓個半年或更久一些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一種追求大重量、大肌肉的風氣,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診間有很多不分年輕或年長者,都是健身後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當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超越復健診所 副院長年齡:42歲學歷:長庚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失能險怎麼選? 六大重點一次掌握
許多民眾在面對不確定的往後時,會替自己投保失能險,以保障萬一哪一天自己要是發生了什麼意外或疾病,不能工作也無法自理生活時,能夠有人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宏泰人壽建議,民眾可以在經濟狀況允許、身體狀況也不錯的時候,為自己預先選購失能險商品,防範於未然。然而,市面上失能險商品琳瑯滿目,對保險一知半解的民眾,究竟應該怎麼選?宏泰人壽建議,民眾在選擇失能險商品時,可留意五項重點,包括:保本與否、有保證給付、1~6級給付不打折、豁免保費條件廣、投保年齡寬等逐一評估考量。一、保本與否選擇失能險商品,必須先釐清自己需要的是哪一種,該買保本型商品還是不還本商品。許多人買保險時深怕自己繳交的保費有去無回,非要保到可以把保費領回的險種,(DCE)扶佑一生失能照護終身保險(甲型)及(DCF)扶佑一生失能照護終身保險(乙型)提供身故退還所繳保險費,能讓保費有去有回。另一種族群則是希望能在保費上精簡,不需要把繳交的保費全都領回,也不需要透過這張保單留錢給家人,這張保單就是單純為預防自己失能而存在的保障,保費也相對划算。(DCH)扶佑一世失能照護終身健康保險就是不還本型的商品,能滿足希望保費低廉的族群。二、有保證給付保證給付很重要,這是壽險公司給要保人的承諾,這個項目是明確讓要保人知道,買了這一張保單後,萬一不幸失能,可以拿到多少次的給付。若是被保人在保證給付期間不幸過世,剩下未給付完畢的次數會由身故受益人領取。宏泰人壽新推出的三張失能險商品的失能安養扶助保險金都提供保證給付:(DCE)扶佑一生失能照護終身保險(甲型)保證給付18次,(DCF)扶佑一生失能照護終身保險(乙型)保證給付10次,(DCH)扶佑一世失能照護終身健康保險保證給付18次。三、1~6級給付不打折民眾投保失能險時一定要先釐清,自己準備購買的商品是如何給付保險金的?失能險會針對被保人的失能程度給付失能復健補償保險金(一次性給付),以及失能安養扶助保險金(分期給付)。市面上有些失能險商品會有階梯式的給付比率,從1至6級失能等級給付的比例按照級數不同,最嚴重等級最高的1級給付100%,但是6級給付比例就僅有一半。宏泰人壽建議民眾選擇失能險時,最好能夠盡量選擇保險金是1~6級給付不打折的,例如宏泰人壽新推出的三張失能險商品就是致成1~6級失能時,失能安養扶助保險金給付條件相同。四、豁免保費條件廣失能險通常會伴隨著豁免保費的條件,以防萬一要保人失能時繳不出保費。一般而言符合1至6級失能認定的被保人都可以獲得免繳未到期保費的豁免條件,有些市面上的商品則是延伸到1至9級。而宏泰人壽新推出的三張失能險商品在豁免保費的認定更寬,均享有1至11級的豁免保險費。五、投保年齡寬保險當然是越早買越便宜,越晚買越可能買不到;失能險當然也是要在身體和經濟都好的前提之下才能投保成功的險種。如果已經錯過了年輕時的好機會,宏泰人壽此次推出的三張失能險商品最高投保年齡都是70歲,讓有需要但還沒保的銀髮族群來得及為自己準備一份預防失能的保障。六、三種方案保障不同為了提供民眾不同的需求,宏泰人壽推出三張失能照護終身保障商品,提供給民眾視自己需求選擇。若是不想太複雜太多的保障項目,只想把錢花在刀口上,僅需要針對萬一失能後每年能有理賠金填補經濟缺口,那麼可以考慮保費最划算的(DCH)扶佑一世失能照護終身健康保險。這一張主要提供最關鍵的失能復健補償保險金(保額*12%,一次給付)以及失能安養扶助保險金(保額*25%,保證給付18次)雙重保障,另外也享有1-11級豁免保險費。以40歲男性繳費年期20年為例,投保保額100萬,年繳保費1萬8,900元。要是覺得只把錢花在刀口上的方案安全感還不太足夠,喜歡保障項目較多較齊全,並且有保本機制的民眾,不妨可以考慮涵蓋面最廣的(DCE)扶佑一生失能照護終身保險(甲型),包含:身故保險金、祝壽保險金、失能復健補償保險金(保額*12%,一次給付)、失能安養扶助保險金(保額*25%,保證給付18次)以及1-11級豁免保險費。以40歲男性繳費年期20年為例,投保保額100萬,年繳保費5萬6,700元。如果認為前述的甲型各個項目都蠻符合需求,只是覺得年繳保費的部分略為偏高,建議可以考慮選擇乙型。(DCF)扶佑一生失能照護終身保險(乙型)同樣享有甲型的項目及豁免,但失能安養扶助保險金(保額*25%)保證給付次數較少,為十次。以40歲男性繳費年期20年為例,投保保額100萬,年繳保費5萬2,900元。
-
2020-05-30 橘世代.健康橘
記不住的圖書館幫你記!荷蘭圖書館做失智者的「腦」
荷蘭格羅寧根省多座圖書館設置健腦專區,號稱關於「腦」的知識應有盡有!這裡不單是失智相關知識學的寶庫,更可以成為失智照顧社群的重要連結,讓失智者及其家人、專業照顧人員、一般大眾,在舒適、不受干擾的環境,學習相關知識。在長者不斷增加的社會,失智者人數也隨比例增加;盡可能延長長者在熟悉的社區居住的時間,直到社區無法照顧之後,才入住機構,是歐洲許多國家的照顧原則。因此,社會衍生出失智友善推廣,希望失智者在居家周圍,都能持續且順利與社會接觸及運用資源。圖書館健腦專區 腦知識應有盡有現在歐洲國家,如丹麥、荷蘭等國,都有系統地結合不同社區團體發展,其中圖書館成為重要的一環。2014年,丹麥注意到失智者到圖書館借書可能忘記歸還,而被開罰巨額罰金,所以要求櫃台人員要有敏感度,注意借書者的狀況,並註記此人給予特殊協助。2020年,在荷蘭北部格羅寧根省(Groningen)有多座圖書館開始設置健腦專區(De Brein Bieb),提供玩具、書籍、活動和諮詢,號稱關於腦知識一切應有盡有!健腦專區的目的是幫助失智者、失智家庭照顧者、照服員、長照專業人員(護理師、個管師、職能治療師)。希望失智者與照顧者能到這裡借用器材,以輕鬆方式互動,得到樂趣,也讓照顧者得到喘息,不會困在單一照顧情境。同時,所有對失智和照顧有疑問的民眾,也可以利用專區充實知識,知道如何維持記憶,如何更有效運用音樂搭配活動健腦等。雖然在健腦專區的設立目標裡,沒有明說這是一種預防計畫,但實質上已存有這樣的精神。健腦專區配有專屬電腦,頁面已經整理、集結各類入口網站,幫助民眾可以更快找到資源。同時櫃子裡收藏市面上各種健腦工具,例如:懷舊圖卡、配對遊戲圖卡,動腦問題回答等;有的適合與失智者互動,有的雖然對失智者來說困難度較高,但可以給一般民眾練習。除了收藏櫃,還有大量圖書,例如:荷蘭人腦庫創辦人迪克.斯瓦伯(Dick Swaab)的國際知名著作《我即我腦》(Wij Zijn Ons Brein)等,還有荷蘭長者寫的各種老年生活體會、相關小說及影片。使用者可以直接坐在健腦專區的地上,也有桌子可以使用,充滿運用彈性,而且不會受到其他區域的干擾。失智者及照顧者的後盾為了提供完整且有效的支持,館方除了預備硬體資源,並在每週一安排固定時間讓照顧者們可以交流,週四上午則有心理學專家坐鎮諮詢。圖書館人員雖然不是失智專家,但可以用他們的專業服務民眾,提供民眾選書建議,同時有真正的照顧專家協同幫助民眾。早年許多失智者怕被標籤化或走失,而逐漸失去社會接觸,圖書館為他們提供了維持社會接觸的最佳機會,因為圖書館是很普遍、平常的公共場所,也讓人很有安全感。除此,家庭照顧者也多了一個求知解惑的資源,不需要看到電視廣告說什麼遊戲有用,就去買一套,因為圖書館裡都有,而且很容易找到。根據文獻指出,照顧失智者的家庭照顧者也是失智高風險群,因為他們為了照顧家人而降低了社會接觸。當圖書館成了新的去處,而且有相似處境的人能交流,將有助家庭照顧者理解不是只有自己處於困境,他們甚至可以從別的照顧者的遭遇,明白還有人比自己更辛苦而釋懷。荷蘭早在2007年,就發起世界知名且群起仿效的「阿茲海默咖啡」,在社區尋找地點定期辦活動,幫助失智者也幫助照顧者。活動有固定流程,其中也有醫師解答,但活動終究時間有限。現在圖書館規劃健腦專區,剛好增加民眾學習資源,有些知識可以自己學習,增加知識基礎。先進國家對照顧的定義,是人人有責任自我照顧,民眾需要與時俱進充實新知,而圖書館正好可以扮演這角色。為了鼓勵民眾正視失智照顧、懂得求助、知道圖書館的功能,館方和藝術家合作,由藝術家設計行銷活動,到日間照顧中心教導長者製作毛線編織的心型圖案飾品,還有設計行銷紀念品供民眾參與和使用,可填寫個人想到的鼓勵、同理話語,稱為「愛的留言卡」。如果民眾一時想不到什麼好的鼓勵話語,不用擔心,這裡是圖書館,館方早已準備好參考書,民眾可以翻找書籍聯想,或是引述書中的一句話。例如有人寫「我正動腦計算有多想念你,但始終無法算出多麼愛你」、「我多麼愛你,你絕不孤單,我們一起成長」、「有人給我諸多關照,我想這正是愛」。寫留言卡也是動腦,而且是助人正向動腦!就這樣,這個健腦專區因大家動腦,而不斷出現有人味的新創意,也符合晚近圖書館經營原則,讓圖書館不只是K書中心,也不只是來借書的地方,而是成為公民一起創造新知的發源地。荷蘭發展健腦專區並非臨時起意,或單找一個圖書館設立,以成為特色績效,而是有系統地發展,讓各地區民眾都能就近取得資源,可以實質支持民眾面對老化產生的挑戰與困境。推廣失智友善社會 圖書館是重要知識寶庫不是只有問醫師,才能做到失智友善和增加對腦與記憶的了解,而是提供終身學習資源,讓民眾可以自學。唯有如此,才能更普及知識,減少因無知造成的問題,如聽信偏方、容易被騙。腦知識博大精深,一直在翻新。腦老化不等於世界末日,因為了解愈多,就愈知道如何使用還有能力的部分,及如何保有腦力。比起去醫院等看病的地方找照顧線索,或者抱怨醫師給的時間不夠,圖書館氣氛讓人更自在,可以放鬆地按個人步調,一次廣學很多基礎知識,還可形成最在地的跨域新社群;當地的圖書館購入豐富的遊戲軟體和書籍,就不需要讓所有關懷據點和日間照顧中心都買一套,讓預算可以用在刀口上,可說是一舉多得。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5月號(NO.98)》【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人生必修課/放下恐懼,我們來聊聊「你想要的死亡」。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0 養生.心理學解密
夢到外遇、生病只是做夢?夢境諮詢師告訴你三種最容易被預知的夢境
「昨夜我做了一個夢,夢到我過世很久的媽媽站在我的床邊......」談到夢境的神秘詭譎,人人都有大量的「夢的回憶」想要理解;連續的夢、黑白的夢、驚心動魄的夢、思念感傷的夢......可是一大早醒來就忘了大半,或是偶爾跟朋友討論、紓解,卻苦而不得蛛絲馬跡。 其實許多夢境都是潛意識的作用,也就是你與自己的深度對談,夢境諮詢師李香盈要帶著你展開「尋夢之旅」,每個夢境都是你記憶的儲藏室,讓我們跟夢境管理員借把鑰匙,看看裡面的愛恨憎別離。 「我自己從小就記得各種夢境,更有記錄下來的習慣,大學讀了心理科系後,愈發了解夢境的意涵。我分析了十幾年的時間,累積了千筆的解夢個案,我先和大家分享一個原則,就是每個夢都非常『個人化』。」 進到自己的夢中,原來自己的「真實面目」是這個樣子 「即使人類的心理歷程可能有相同的感受、共同的聯想,但同樣一個夢境,例如『逃亡』,別人的潛意識訊息,不代表是你的;所以許多民俗解夢、心理測驗,都只能做參考,你還是要探索內在,找到解答。」 李香盈說,雖然大數據的資料可以被歸納,但因為人類的意識心智十分神奇與複雜,所以解夢守則的第一條便是:不要把別人的夢當成你的夢,別人的隱喻表徵,也不是你的隱喻表徵。夢境就是你個人的潛意識。 「例如夢到心臟不舒服,有可能是健康的警訊,也有可能是心情低迷;又例如夢到腳受傷,有可能代表行動力出不來,或是生活上遇到了阻礙;有人夢到身上有傷口,有可能代表心裡的傷口。白天你所察覺而逃避的事,夜晚潛意識就來為你複習,愈了解夢境與潛意識,就愈能了解自己。」 可是真的有許多人提到「預知夢」、「親人托夢」,甚至還有警察辦案提到夢境會給線索?難道這些都是假的?李香盈笑著說,世界上有許多不可思議的事,她不會妄加判斷,但世界上真的有「預知夢」,也許你現在就在做預知夢。 預知夢是真的!外遇出軌、健康危機都有跡可循 「在我的觀察裡,很多人做了預知夢,自己卻不知道;或是明明不是預知夢,卻以為是預知夢。」李香盈指出三種最容易被預知出的夢境,一是健康、二是個人狀況、三是預知關係。 「夢裡的符號充滿了象徵與隱喻,在夢境諮詢時,需要仔細探索夢境裡的劇情與感受,才能與個案核對近況,確認線索、做出判斷。有些人夢到戰爭、原子彈要爆發了,其實是內心的情緒快要忍不住爆發了,這就是種當事者的『預知夢』。」 「另一種不是預知夢的夢,常見的是許多人長期夢到另一半外遇,大多時候都不是真的外遇,而是內在翻湧的不安全感,夢境只是幫你『演出來』;但如果夢境充滿外遇的暗示,卻沒有直接演出來,就要留意,這是潛意識察覺訊息的『預知夢』。」 李香盈分享另一個故事(經個案同意分享)。一對夫妻分手又復合好幾個月後,妻子連續好幾次夢到,看見老公往另一個方向走,想要追過去找他,但找不到門,或是樓梯不見了;妻子醒來只覺得很奇怪,跟老公明明好好的呀?怎麼會做這些奇怪的夢。 直到過了一個月,老公外遇女同事讓她當場抓包,她才驚覺:「我的潛意識跑得比較前面,我心裡深處知道他又變心了,他又在對我說謊,我只是不想面對。」 過世親人托夢有意義,每一次做夢都在療傷止痛 「還有一種經常來找我諮詢的夢,那便是『親人托夢』了。各種宗教幾乎都相信,夢是與親人連結的方式之一,因為我們與至親的感情連結,不會因為一方離世就中斷;而親人每次在夢中的變化,就是你哀傷歷程的變化。」 托夢是大家很喜歡討論,甚至將之戲劇化的題材,李香盈則以「悲傷五階段」(註)舉例,協助我們在沉睡中一起療癒。悲傷歷程沒有固定順序,也不見得會全部經歷。 否認 「悲傷歷程的第一階段是『否認』,所以經常聽到有人說,『為何我跟他比較好,卻是別人夢到他,我卻夢不到?』因為即使意識很希望夢見親人,但潛意識還無法面對;或是夢到了一如往常的生活相處,等到快清醒了,才發現到他已經過世了。」 憤怒 「面對親人離世,有些人會經歷憤怒的情緒。可能會夢到攻擊、戰爭、大規模武器等等,當然也有可能與親人有很嚴重心結,所以夢到與親人吵架、衝突。」 討價還價 「有時我們在夢中會想要改變結局,好迴避現實的遺憾。只是雖然夢中有改寫結局,但醒來都很悲傷。像是有一位個案夢到見到他爸爸最後一面,但現實中是沒見到的;而另一位則是夢到更早以前有帶媽媽去看醫生,讓媽媽可以提早接受治療......藉著夢境,想要改變現實的結局。」 憂鬱沮喪 「關於憂鬱,最常見到的是,夢到過世的親人回來了,可是他看起來卻很可憐,穿得破破爛爛的,其實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出去。」 不同宗教對此會有不同安慰的儀式,只要對當事者好,李香盈認為都可以嘗試,若能為親人做些事,當事者會比較心安;有時把心裡的話講出來,或是用寫信的,都是紓解情緒很好的方法。 接受 「如果開始接受的話,可能會夢到兩種比較典型象徵,一種是夢到親人來說『再見』,這時親人的狀況比較好了,可能恢復了健康, 回去觀世音菩薩旁邊等等;第二種是夢到自己打包行李去旅行,已經整理情緒、收拾心情,終於準備好可以再出發;在失戀、失婚者,也會看到這個歷程,感覺到心境的變化。」 李香盈說,「人的哀傷要慢慢走,我們只能陪伴。夢境是一個表徵,不代表全部。」 投入潛意識「解夢」,釋放內心深處的壓力與情緒 最後關於夢的迷思,李香盈還有好多想分享給大家,像是「夢裡曾經見過你?」,其實只是「似曾相識」的誤會;又或是很多人說「做很多夢會累」或是「做惡夢好累」,李香盈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她每天都做好幾個清晰的夢,可是卻不覺得累;因為真正會讓你感到疲累的,是心裡深處的壓力與情緒。 還有春夢?被追殺的夢?重複的夢?夢想成真的夢?...... 先來做夢吧!往後再一一分享給你。記得今晚無論你做了什麼夢,明早就把它記錄下來吧!每個夢都很有意義,因為每個夢都是你與自己在深度對話。 【註】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悲傷五階段」理論指出,人們會歷經這五種心情轉折: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沮喪、接受。原文:.「預知夢」是真的!夢到外遇、生病都有意義 李香盈:走入夢境,探索真實的自己延伸閱讀:.女人50歲燦爛如花,穿搭是次要,自信是首要!造型師4秘訣,輕鬆穿出美麗好身材.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他兒子兩年沒找工作、不談戀愛...一副要當「啃老族」的樣子!吳若權: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你不冒險
-
2020-05-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者外勞遭禁足、機構禁探視 陳時中憂:心理傷害很大
台北市關閉社區關懷據點,許多衰弱和失智長者缺少社交活動,與家庭照顧者的關係變得緊張,另外因為擔心疫情,許多家庭要求長者和外勞都不要外出,導致長者心情鬱悶、情緒失控,毆打外勞的案件頻傳。但其實衛福部並未要求社區關懷據點關閉,長照司說隨時可以恢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下午於例行記者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他特別向台灣數十萬辛苦的長照家庭喊話說,「我們從來沒有禁止外出!」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一直以來的建議,都是希望大家維持好距離、戴好口罩,做好手部清潔衛生,沒有禁止外出。老人家如果一直關在家裡,「縱使身體沒有受到傷害,心裡的不安全感也是很嚴重的」,這是很不好的情況。新北市長侯友宜採取比中央更嚴格的防疫標準,目前暫時仍未開放長照機構探親。對於地方有這種情況,陳時中雖表示尊重,卻也語重心長表示,「長輩長期沒有跟家人見面,受到的心理傷害也是很大的。」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防疫有目共睹 紐約時報肯定蔡總統決策果斷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紐約時報社論將總統蔡英文列為疫情下展現領導風範的女性國家領袖之一。文章肯定蔡總統決策果斷,有效防堵疫情,讓台灣有餘裕向歐美捐贈大量口罩。這篇題為「真正的領袖在危機時嶄露鋒芒」(In a Crisis, True Leaders Stand Out)的社論指出,帶領國家成功抗疫的領袖共通點是行動迅速、發揮同情心並信任科學,也是因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最有效的方式。文章提到,疫情初露苗頭時,蔡總統就果斷因應,台灣因而有效控制疫情,也讓她得以捐贈美國與歐洲數以百萬計的口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全球逾330萬人感染新冠肺炎、23.5萬人喪命。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台灣連6天未新增確診個案,確診病例維持429例,其中6人死亡,已有324人解除隔離。除台灣外,紐時舉出行動迅速果斷、有效緩和疫情衝擊並團結國家的範例還包括紐西蘭、韓國、德國、希臘與冰島。其中,全球為數不多的女性國家領袖在疫情下顯得格外幹練且可靠。文章列舉的傑出女性領袖包括蔡總統、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Merkel)、冰島總理雅各斯多提爾(KatrinJakobsdottir)、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MetteFrederiksen)、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挪威總理瑟爾貝克(Erna Solberg)。文章寫道,這些領袖的危機處理備受肯定,贏得人民敬重與注目,展現的共通領導特質值得在疫情持續之際為外界所知,以供日後面對危機時參考。評論主筆表示,帶領國家有效抗疫的領袖即使面對政治風險,也願意明快且大膽採取行動,是身處危機時最重要的領導特質之一。疫情發展證明,中國意圖隱匿資訊,美國總統川普不斷淡化疫情嚴重性,都產生災難性後果。尊重科學、透明傳達訊息、及時允諾提供財務援助,也是有效領導國家抗疫的元素。傑出領袖還須具備無法假裝的人格特質,也就是發揮同情心,安撫驚慌、失去安全感並飽受疫情煎熬的人民。台灣防疫成果備受國際肯定,除了紐時,荷蘭「大眾日報」(Algemeen Dagblad)、英國「衛報」(TheGuardian)、德國「週日畫報」(Bild am Sonntag)等國際媒體近期也將蔡總統列為抗疫表現傑出的女性領袖之一。
-
2020-05-02 家庭.母乳的珍貴元素
關於母奶,你一定要知道的4件事!
拍片風格一向飽受爭議的Youtuber小玉,前陣子又因以「母乳」為主題的新影片,而備受各界批評。影片中,小玉以戲謔的語氣評論母乳,對母乳味道、形狀的負面描述,都傳遞了錯誤母乳知識,引發眾多媽媽及網友的撻伐。台灣母乳協會在該影片發布後,接獲許多母奶媽媽反映,嚴正譴責該支影片令人感到不適,其戲謔態度不僅傷害辛苦哺乳的媽媽,又未能傳達正確母乳知識,籲請社會大眾日後不要點閱、分享這類影片。許多曾辛苦擠乳哺餵寶寶的母乳媽媽們,都了解擠奶的痛苦及母乳的珍貴。對於哺乳期間飽受漲奶之苦,不小心還會得乳腺炎,嚴重時甚至需要開刀,還得被Youtuber批評,感到憤慨及難過。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黃秀瑛表示,就算該Youtuber非知識型網紅,但也不該將關於健康議題的母乳,拿來做為譁嘩眾取寵的題材及對象。因散播錯誤的母乳資訊,可能導致還未當媽媽的年輕女性對母乳哺餵這件事退縮害怕。她表示,母奶媽媽們已展開檢舉這支影片的行動,台灣母乳協會強烈要求該網紅下架這支影片。關於該影片中數處對母乳知識的謬誤,台灣母乳協會也一一澄清說明。謬誤1 網購母乳該不該?安不安全?影片中該YouTuber係透過網路購買母乳,台灣母乳協會祕書長高宜伶指出,政府部門自2011年起陸續立法禁止母乳販售,雖還未宣示落實,但母乳是體液的一種,跟血液概念類似,規範應該更嚴格,不應該販售。她進一步說明,網路上買賣母乳有其風險,賣母乳的媽媽不知道自己的母奶被誰買去做什麼用,如果知道自己的母奶被購買者拿去拍影片戲謔母乳,相信沒有一個母奶媽媽樂見。購買母乳的媽咪可能因泌乳不足,為孩子健康而上網購買母奶。高宜伶提醒,網購母乳時,妳清楚對方的健康狀態嗎?對方儲存乳汁的過程是否安全衛生?妳收到的是真的母乳嗎?哺餵來路不明的母奶,等於置寶貝於未知風險中。如果媽咪有哺乳問題,建議透過哺乳諮詢管道尋求支持及獲得正確的知識,而不是上網購買母乳。若有母乳媽媽為乳汁分泌過多所苦,可逐漸減少擠乳頻率及擠乳量,或聯繫各地母乳庫,將多餘母乳捐給更需要的早產兒及病嬰使用。母乳庫資訊請看這!謬誤2 母乳顏色與味道很奇怪?A:有關影片中對母乳味道、顏色的錯誤描述,高宜伶表示,母奶的味道與顏色本來就會因為媽媽飲食就有所變化,這也可以讓嬰兒透過母乳嘗試各種食物的味道,是很好接觸母乳以外食物的重要起點。哺乳期間,媽媽只要在均衡多樣的攝取各種食物,就能讓孩子攝取多樣豐富的營養素。她提醒,母奶因為沒有經過高溫殺菌,保存與加熱都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否則容易破壞母奶營養。謬誤3 母乳中全部都是懸浮微粒?高宜伶指出,Youtuber所謂的懸浮微粒,應該是母奶中的乳脂,因為冷藏或冷凍而分離,一般從冰箱取出母乳後,媽媽或照顧者在回溫後,都會再輕輕搖晃均勻,再給寶寶喝。母乳不僅含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各項營養素,更重要的是含有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生長因子、酵素、荷爾蒙、益生菌與調節免疫功能的免疫細胞、抗體和細胞激素,幫助寶寶各個器官的成熟與免疫系統的發展。此外,母乳哺餵也能加強母嬰間的情感聯繫。對寶寶而言,靠在媽媽懷中直接吸吮乳房,能給予寶寶強烈的安全感;對媽媽而言,哺乳除了促進產後子宮收縮、減少出血,更重要的是與寶寶間的親密接觸,能感受極大的滿足感。謬誤4 寶貝2歲就該完全斷奶?高宜伶指出,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對寶寶健康的最佳哺餵方式是,在寶寶6個月之前以純母乳哺餵,6個月之後適當的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乳直到寶寶至少2歲或更大。對於母乳哺餵到多大,WHO並沒有明確建議,建議可由媽媽和寶寶自行決定。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蓋茲:疫情定義現代 未來是一個半正常的世界
「就像世界大戰,而這次,我們全部在同一陣營」,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在一份長達11頁的備忘錄中說,二戰形塑上一代,而武漢肺炎疫情將定義現代,經歷者永難忘懷。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比爾蓋茲(Bill Gates)比起以往更常公開大聲疾呼,發表對疫情的看法與方向,儘管有時他與美國總統川普的意見相左,讓他成為右翼專家和陰謀理論家攻擊的目標。蓋茲過去的備忘錄經常專注於技術的創新,不過,他在今天的文章警告,這次的疫情將不會是一個快速或容易的過程。蓋茲說,「人們現在感受到的痛苦怎麼形容都不誇張,這痛苦在未來幾年也會持續」,即使沒有政府下令和封鎖,人們仍可能為了避免感染病毒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就算放寬限制後,多數人將不會立即恢復過往的生活方式,直到人們擁有真正的安全感。他說,社交距離有助減緩病毒傳播,但隨著解禁之後,又會迅速地有病例增長,凸顯長期檢測、追蹤、治療和疫苗的重要性,這與全世界公衛官員和流行病學家的觀點相呼應。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Gates Foundation)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已經捐款2.5億美元。蓋茲提到,目前有100多種有潛力的治療方法正在研究之中,但大多數將發揮不了作用。他說似乎不可能有一種神奇的藥物,唯一的長期解方是疫苗。未來兩個月多數國家將逐步解封,進入蓋茲所說的「第二階段抗疫」,他預見一個「半正常」的世界,「人們會出門,但次數變少,且不去擁擠的地方」;他說,「餐廳、飛機的中間座位將是空的,學校會重啟,但體育館不會」。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疫情,以低收入戶、少數族裔與貧困社區受創最為嚴重,蓋茲理性與感性兼具地說,「整個世界對抗現代大流行病的合作程度令人驚艷,而經歷過第一階段抗疫的人們,將永難忘這記憶」。
-
2020-04-18 橘世代.好野橘
家庭主婦理財 先鎖緊漏財水龍頭
在男女平等的社會氛圍下,男女間的財務也平等了嗎?《經濟學人》3月發布的「玻璃天花板(女性職場平等)」指數顯示,亞洲國家女性職場位階仍大幅落後男性,也潛藏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針對男女的財務問題,《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作者李雅雯認為,每位女性都應該學習理財,尤其是家庭主婦,才不會讓自己在家庭中淪為弱勢角色。擺脫弱勢角色 理財自己來《經濟學人》針對29個國家調查女性職場平等狀況,總分為100分,當中冰島分數最高,拿到80分,為兩性職場最平等的國家;前3名分別為冰島、瑞典、芬蘭,顯示北歐國家的男女最為平等。值得注意的是,29國中僅有2個是亞洲國家,包含南韓和日本,且都敬陪末座,分別是倒數第1、2名,分數都不到40分。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亞洲國家深耕,包括台灣也有相同狀況。根據中研院的「女性工作時數與家庭滿意度」研究指出,台灣25到59歲已婚女性的幸福感,有全職工作的人高於兼職或沒有工作的人。這樣說起來,難道家庭主婦就一定會比較不快樂嗎?李雅雯認為,家庭主婦的幸福感一部分來自於對金錢的掌控,她發現身邊許多家庭主婦的朋友,沒有任何兼職,都是仰賴丈夫提供經濟支援,長久下來容易形成家庭地位不平等,甚至常常因為金錢問題產生爭吵。因此,沒有經濟來源的家庭主婦,應該試著學習投資理財,才能創造自我對金錢的安全感。掌握家庭財務 從記帳開始對於不熟悉理財的家庭主婦,多半很排斥談投資,因為不在行,所以索性都交給丈夫處理。李雅雯建議,對於理財新手來說,可以先從「記帳」開始,知道家庭的開銷和金錢流向,找出財務的破洞加以改善。以李雅雯的例子來看,開始記帳後,針對不必要的開銷做節約,1年為家庭省下10多萬元的支出。「記帳的重點在於,可以知道家庭1年共花了多少錢,然後可以回推到60歲時退休階段,大概會花多少錢,需要多少現金存量。下一步就可以規畫出,每個月要存多少錢、投資目標的殖利率需要多少。」李雅雯補充。家庭主婦也可以利用在家的碎片時間學習理財,建議可以從看書、看財經網站或手機App等入手。李雅雯觀察,身邊的家庭主婦朋友,主要投資都偏保守,大部分都以保險、房地產和儲蓄險為主。「很多家庭主婦很愛買儲蓄險,6年到期後就再買1張,從利率7到8%買到現在剩2%多,主要還是因為她們不太會投資,所以覺得買儲蓄險最安全。」李雅雯認為,過度保守可能難敵未來的通膨,建議可以先累積投資知識,再開始逐步增加風險性資產的比率。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熟齡理財指南↘↘↘】。保險理賠僅值「一台國產車」壽險保障必知5大攻略。現金流夠用就好!真正的存股高手這樣做。退休太依賴政府 日本「下流老人」湧現。別再只買儲蓄險!2020理財新計畫 一步驟放大退休金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鼓勵照顧者要練習多種方式表達情感 放下內疚感
疫情期間醫院、長照機構實施嚴格的禁止探視令,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面對面」不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重要元素,而是如何傳遞愛、關懷,不能視訊用錄音也很好;照顧者一定要放下內疚、罪惡感,告訴自己這是為了保護家人,不妨在外面完成親人的願望清單,不要留遺憾。李玉嬋說,現代人在面對面時,可能也是各自玩手機不講話;探病見了面,一樣不知道要說什麼、很尷尬。全面探視禁令的現在,運用視訊之外,更鼓勵大家要練習表達情感,告訴親人有多麼愛他、想他、在乎他,見面不是最重要的元素。她建議視訊前要找好一個話題,比如聊聊親人拿手的菜色、用舊照片談往事、鼓勵他,有人甚至會事前準備笑話。她說,傳遞愛與關懷的方式有語言、非語言的方式,對於言語難表達的人,可以錄一段話給他,或播放吟唱他喜歡的歌。李玉嬋說,他們也發現,支持系統沒這麼好的獨居者在安養中心、重症病房,只要醫護、照服員、志工等體系內照顧者能與他們多點接觸,說幾句話,都有助增加安全感。身體能力尚可的住院者,可以嘗試「自我擁抱」。親人可以送他們軟軟的小東西手握或抱在胸前的抱枕玩偶,增加親密感與溫暖感。對於照顧者,她說,「人最怕的是遺憾。」但不一定每天探望,可以思考家人最掛念什麼事沒有處理,幫助完成他的心願。有機會視訊時,可告訴對方。李玉嬋說,愛有多大、自責就會有多深,照顧者覺得自己沒有做好,是非常正常的事。但照顧者要了解,當自己被負能量綁架時,沒有辦法讓被照顧者感受到更多的愛,為他祈福、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親人最好的。
-
2020-04-17 失智.名人專家
巫瑩慧/疫情升溫!各國在新冠肺炎的失智防疫重點
2019年底從中國大陸開始傳染的武漢肺炎,後更名為新冠肺炎COVID-19,在2020年從亞洲到歐洲、美洲、非洲、中南美洲,隨著染病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在3 月中旬正式宣布為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4 日為止,全球感染人數100多萬人,死亡已經超過6萬人,而生活受到疫情相關限制的人,已經達到現今總人口的1/3,這是公共衛生的一個重量級的挑戰。在這特殊的狀況下,不論失智者照顧者或其他家屬是否有受到感染,社會的對應機制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10人以上的集會、減少社會參與的活動,人與人間保持的距離等,勢必會增加失智者和照顧者的衝擊和問題行為的強度。一旦必須進行居家隔離,更為加重在宅或醫療上實務與情感照顧的困難度。因此各國開始思索如何推展有效的措施來支持失智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以下資料來自國際失智症協會和台灣失智症協會,翻譯及綜合整理如下:I.台灣失智症協會該協會在2月21日完成失智防疫指引--專業人員篇,3月17日改版為「失智症防疫照護參考手冊」,針對失智照顧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做了說明和建議。一、失智者1.失智者不易暸解疫情資訊與宣導內容。2.失智者較難記得或配合防疫措施,如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等。3.失智者較難正確陳述旅遊史、接觸史及群聚情形。4.失智者較難主動或正確表達身體不適症狀,如發燒、呼吸困難、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而可能透過躁動或異常行為反應表現出來。5.失智者的自我情緒調適能力下降,可能因周遭環境壓力變大,或對疫情資訊錯誤理解,而有過度焦慮緊張的反應。6.失智者可能忘記自己正在居家隔離而出門走逛,不小心違反防疫規定。7.失智者若被隔離,可能因對環境、人員不熟悉,加上身體的不適,更易焦慮、恐慌;另外,重複言語或行為、遊走、妄想、躁動等行為精神症狀也可能加劇,甚至出現急性精神混亂的狀況。8.防疫期間日常活動及刺激減少,可能導致生活規律混亂、日夜顛倒、情緒不穩定,而加速失智者功能退化。9.獨居失智者除了無法正確配合防疫措施,也可能難以獲得防疫資源如口罩、消毒用品或配備。二、家庭照顧者與看護1.家庭照顧者與看護除了擔心疫情,還須面對失智者行為精神症狀的惡化,耐性可能降低。照顧者的焦慮情緒也可能使得失智者出現或加重原有的躁動行為。2.對於防疫期間失智者是否參與社區活動,家人間可能意見不一;除了會擔心失智者出去將增加感染風險,但待在家裡、刺激減少,也會擔心失智者功能退化,家屬心中很為難。3.社區活動及服務減少,但失智者可能頻頻想出門,造成失智者與家庭照顧者間衝突增加。4.家庭照顧者可能因失智者無法配合,難以抽身辦理防疫所需事項,如去花長時間排隊買口罩。5.外籍看護因語言隔閡,可能無法充分了解防疫措施。三、專業人員1.機構專業人員一方面擔憂疫情,一方面要努力做好防疫措施,工作量變大,壓力增加。2.由於防疫措施造成專業人員必須花更多時間來照顧,加上失智者較難配合,耐性可能因而降低。3.擔心失智者因活動與刺激機會減少,而加速其功能退化。4.依失智症嚴重程度及認知功能不同,失智者的防疫問題及對防疫措施的配合度也有差異,造成專業人員的照顧困擾也不同。另外,防疫期間應對策略共有8 項:1.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暨衛生福利部發佈之一般性防疫措施指引。2.採個別化防疫措施,關照失智者、家屬與看護需求。3.確認失智者、家屬與看護的旅遊史、接觸史及相關症狀,並宣導防疫措施。4.主動關照失智者並重複提醒。5.協助家屬、看護及失智者維持情緒的安適。6.協助居家活動、環境與生活安排。7.自我關照身心安適。8.跨單位合作。以上八項都有實施細則,詳細內容請參考網址中的手冊。http://www.tada2002.org.tw/Messages/Content?Id=1074(中文版)由於失智症需要依不同嚴重程度,調整共通性照顧及行為精神症狀照顧,建議可參考http://www.tada2002.org.tw/Download/BookVideo/1?page=2該協會更精心整理了電視劇、歌唱、幽默秀、美食旅遊的清單,讓大家防疫的同時也有許多豐富的居家生活https://www.facebook.com/362271661188/posts/10158643966621189/?d=n若有任何失智症相關疑問請洽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 我幫您)。II.國際失智症協會https://www.alz.co.uk/news/adi-offers-advice-and-support-during-covid-19 (英文版)●美國失智症協會、紐西蘭失智症協會和澳洲失智症協會,除了自我防衛、保持安全距離等相關提醒外,都有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為了讓失智者更清楚的掌握,做了以下的建議:1.在廁所或衛浴貼上圖示,詳細分解用肥皂洗手的步驟,並強調至少要洗20秒以上。2.家人或其他照顧者在可能範圍內,對失智者示範洗手步驟,或者一起洗。3.可以養成一面唱歌一面洗手的習慣,增加失智者願意配合的誘因。4.無法用水洗時,最好以60%以上酒精的乾洗手液代替。●「中國大陸失智症協會ADC」等組織,共同發表「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支持所面臨的重要訊息」(英文版)影音宣導:https://www.alz.co.uk/news/covid-19-sharing-experience-and-advice-from-adis-member-association-in-china(中文版)文字宣導:https://www.alz.co.uk/sites/default/files/pdfs/MHPSS-Key%20messages-CN.pdf指出疫情對失智者會增加焦慮、恐慌、躁動、遊走、退縮、易怒、妄想、瞻妄、攻擊性、睡眠障礙等的頻率。因而讓家屬、照顧人員和專業人員,容易陷入焦慮、煩躁、困惑、痛苦、疲累、倦怠、孤獨、無助的衝擊。所以,要如何幫助失智者和照顧者呢?1.首要的心理協助1)內容◆評估該對象的緊急需求和最擔心的問題。◆盡力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傾聽而不是說服。2)地點:安全和隱私性◆舒適和協助個案找到安全感。◆幫助個案盡快安置。2.失智者和照顧者自助式的心理輔導1)原則:接納生理和心理的變化。2)方法◆經由具代表性的管道獲得資訊,經由輔助方式幫助記憶。◆了解自我防護的重要性,以正向的態度採取預防措施。◆經由電話、微信、運用軟體、視訊、或其他媒體平台向家人親友傾訴擔憂、尋求支持。◆放鬆和冥想的練習。◆多安排豐富的居家活動。3.精神行為症狀管理1)策略◆建議運用非藥物的介入。◆建立個人化非藥物的管理模式,遵循敘述症狀、調查原因、制定方法和評估效果的程序。2)方法◆環境安排:設立專收失智者的區域;認可情緒體驗;以簡單清楚的方式溝通;調整光線和播放安撫的音樂。◆家庭生活:設計合適的活動; 陪伴和鼓勵個案參加。◆照顧者:保持正向態度;學習照顧技巧;關懷失智者的感受;認可失智者的情緒體驗。◆不能配合個人防護措施時:理解行為的背後因素;討論原因和提供務實的協助;簡化程序一步一步來;以文字或圖案提醒;鼓勵和營造成就感。◆身體不適時:言語安撫;處理身體狀況;需要時對症處理。4.瞻妄時的臨床處置◆原因治療:電解質不平衡的處理;控制病毒感染。◆支持性治療:確保水分、維他命和營養的補充。◆減少不必要的臨床處理:如夜晚給藥或心電圖監視等。◆非藥物介入:改善環境;提供正確空間訊息;和緩燈光和聲音的刺激。◆遵照臨床評估,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5.疫情期間的認知障礙確認◆以加強預防措施和疫情掌控為主。◆找具公信力的機構尋求評估和確診。而當民眾需要居家隔離時,不論是否失智,則有一些共通的可行性方案。●英國的「獨立電子媒體」(英文版)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health-and-families/coronavirus-mental-health-self-isolate-how-to-manage-quarantine-a9404431.html1.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小確幸的事:例如,做新的運動、學一小段語言、在視頻上和別人聊天、參加線上讀書會等,覺得有成就感的事。2.健康飲食:減少垃圾食物和零食,好好吃正常均衡的食物,向附近和網路的超市訂購,請餐廳外送、找親友或社區的團體協助採購。3.多接觸自然:家裡的花園或陽台上的植物可以增加勞動和心靈療癒。也可以藉此呼吸新鮮空氣,增強自癒力。記得打開窗戶引入新鮮空氣,增加對流和室內淨化。4.維持正常作息:一味的放懶反而對健康沒有幫助。即使2 個禮拜或更久的時間在家,正常的吃、喝、工作、休息、睡眠,才能讓身體維持在比較良好的狀態。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也可以試著和過去疏於聯絡的親友,重新建立情感。5.有太多可以做的事:做手工藝、學做新菜、編織、動手做生活用品、寫作、園藝等。6.減少訊息干擾:避免重覆接收疫情發展和報導,才能遠離焦慮和挫折。7.別讓負面情緒淹沒:隔離時比較容易有不滿情緒產生,多珍惜這段獨處時間,以正向態度和方法面對。在疫情不斷攀升,恐慌持續蔓延時,對失智者、照顧者和一般人, 是否有簡單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自我安撫,觀照自己, 靜心下來。●「失智英國」慈善協會製作了「信號呼吸法」(英文版)https://vimeo.com/312089991深吸一口氣,將下巴、肩膀和雙手臂提起,閉氣2 ∼ 3 秒。然後吐氣,順便讓下巴、肩膀和雙手臂跟著放鬆,同時默念「平靜」或「放下」的意念。上列網址還有其他影音照護的建議。我們不知道新冠病毒的流行還會持續多久?但是以疾病初期沒有徵兆,卻已經有高度傳染力,在疫苗沒有出現前,它的肆虐和破壞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失智者在風暴中, 因為本身的大腦退化,很難自主防衛和配合防疫照顧的規定,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協助。希望以上各國策略參考,能夠減少失智者和照顧者成為疫情下的高危險族群。(文章經作者同意轉載自健康e世界)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4-16 性愛.愛情診療室
習慣會消磨感情! 懂得5項愛情保鮮要領才走得長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沒有人能確切地指出該怎麼做才能擁有一段成功的感情,不同的經歷會造就不同的情感,愛很難有確切的標準;然而,一段關係如果隨著時間惡化或導致失敗,其原因卻是有跡可循的。是什麼原因讓人們想要離開一段感情,又是什麼促使他們想要在一起?對此,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探討,以研究做為佐證,提出幾項關於如何才能建立一段具有意義、健康而且快樂關係的方法。Point 1:在一段關係開始前先設立目標研究指出,諸多案例中顯示,情侶可能會因為「慣性」而進入穩定交往的狀態中,甚至可能在不確定關係的情況下就決定一起生活。許多人在還沒有意識到當下的處境時,就從非同居到同居,且這個過程通常缺乏討論。有沒有人能在進入一段關係的時候,就意識到它可能並不完美?當我們注意到某些事情「不太對勁」的時候,可能只會說服自己都可以解決,在多數情況下相愛是盲目的,我們可能會試圖掩蓋潛在的問題,並試著相信事情會迎刃而解,而愛將會戰勝一切。如果在穩定交往前,願意多花點時間去了解可能潛藏的問題點,也許就能避免雙方在未來長期不滿的局面。因此我們該做的,就是在踏入一段新關係之前就設立目標,仔細想想我們想要的和需要的到底是什麼,而如果我們交往的對象能符合這些條件,再讓關係更進一步。Point 2:靠溝通解決衝突在一段長久的關係中,冷靜、公開且具有建設性的溝通相當重要,Nickola Overall教授和James McNulty教授在近期一項關於衝突時溝通的研究中提到,一段感情裡導致衝突發生的原因非常廣泛,可能因為不符期待、財務困難、責任歸屬、教育方式、忌妒等等。Overall教授和 McNulty教授也認為,未解決的衝突和爭執所帶來的壓力,可能會為一段本來愉快的關係帶來風險,但要協商和解決衝突並不是那麼容易,而且這也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究竟什麼才是解決衝突的最佳辦法呢?研究人員說,並沒有一定,但如果試圖隱藏情緒和擔憂的事情,或只是想快速掩蓋雙方的分歧點將於事無補。Overall教授和McNulty教授建議,當衝突發生時,先評估事情的起因再討論如何解決才是至關重要的,要讓彼此都能表達意見,再一同決定該如何改變現況。然而,如果只是在小事或是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出現爭執,面對問題的同時也互相表達愛意和原諒才最有幫助。想維持一段健康且快樂的關係,必須要向對方說聲抱歉並彌補自己可能有做出某些傷人的行為。Point 3:製造情侶相處的時間生活有時候可能會阻礙我們與所愛的人相處,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也是,好比工作可能會讓我們沒有其它時間或精力再去陪另一伴一起做些愉快的事情。研究還發現,如果情侶們能一起參加有趣的活動,會讓相處更自在。因為在參加有趣活動的同時,會增加「催產素」的分泌,又稱愛的荷爾蒙。它在情侶的互動間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如果只是一起參加某個活動卻缺乏互動,就並不會激起任何作用。研究員解釋,一項事物的新鮮程度將影響催產素分泌的多寡,比起經在家裡玩的情侶們,那些常去戶外參加活動的情侶,會釋放更多愛的荷爾蒙。最重要的是,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去沒去過的地方,將有助維持感情的品質。Point 4:擁有自己的空間雖然說花時間與你愛的人相處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留點時間給自己,並讓你的另一半也這麼做。PSAILA解釋,一段健康的關係有點像是呼吸吐氣。如果彼此距離太遠,缺乏親密感,就會增加被拋棄或是不被愛的念頭;反之,太過親密的感情就像陷阱,會帶來極端,如果讓自己愛的人遠離家人、朋友或是喜歡的事情,可能會變成一種情感虐待。Point 5:展現你的關心和鼓勵情侶在一開始還處於蜜月期的時候,比較容易對另一半表達讚美,但通常時間一久,就會忘記要表達愛意。根據一項2017年的研究指出,導致愛情長跑的情侶們分手的原因之一,就是另一半不再展現他們的愛意與注意力。最後,雖然物質性的東西不足以用來衡量任何一段關係,但某些研究顯示,如果另一半適時的送禮,可以幫助關係變得更愉悅。去年曾有研究指出,送禮必須經過思考,它可以反映出對方在我們心中,或是我們在對方心中的樣子。如果禮物挑的好,符合另一半的喜好,也能顯現自己對於這段感情的積極度。不論是透過哪一種方式,都要記得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讚美,別只是在情人節做做樣子而已;然而,要是你在付諸許多努力之後卻仍不得其果,也可能會感到遺憾。如果一段關係不能帶給你快樂、安全感或是有意義,也許是時候該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不管是否打算與下一個人展開新關係,都應該花時間好好的愛自己。(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相愛容易相處難? 學會4件事感情更細水長流 婆媳過招 老公是你的神隊友還豬隊友?
-
2020-04-12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逾3個月,次第改變各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緊鄰疫情發源地的台灣,最早繃緊神經,成功阻擋了第一波從中國各省返鄉過年人潮伴隨的病毒傳播。3月中旬,歐美疫情急遽升溫,再度迎回大量外出工作就學的遊子,除了造成確診病例與居家隔離╱檢疫人數持續增加,也意味這場病毒防衛戰,必須轉為長期作戰模式。無論是倉皇放下工作學業,抑或改變行程返台的國人,14天居家檢疫,將是橫在眼前的第一關。雖然,不少過勞的上班族心裡都有過「休息半個月真好」的念頭,一旦「夢想」成真,卻又慌了手腳。為此,各縣市政府莫不絞盡腦汁準備「防疫包」,做為里長初次訪視隔離民眾的伴手禮。一位正在歐洲攻讀博士的友人返台,透過社群軟體報平安。大夥兒起鬨要她發「防疫包」開箱文,原以為將如媒體報導,除了衛教資訊、漂白水和口罩,還有滿滿的零食和影音平台免費觀賞序號,未料友人只收到電子體溫計一只。外加自殺防治關懷手冊眾人見狀,紛紛表示要寄零食補償,「別把我餵成小豬啊」,友人求饒。並不是每位被隔離的民眾都有堅強的「應援團」,足以應付14天內可能發生的種種狀況。桃園就有兩位居家檢疫民眾,隔離第二天失聯,第四天燒炭輕生。對第一線防疫人員來說,如此憾事造成的衝擊,不知是外出趴趴走的多少倍!而今,雖沒人能回答,兩位不幸身亡者在生命最後時光,是不是翻閱過防疫包內的關懷手冊?有沒有發出任何求救訊號?但為了仍在隔離的數萬民眾,以及在這場疫病中將失去健康、工作、財富、甚至所愛之人,或是無端被歧視、排斥的人們,你我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還能做些什麼?首先是關照自己。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的安心防疫PEACE五部曲,我們可以:P ( Be patient ):耐心因應外在事物,篩選重要訊息。控制每天接收訊息時間,避免大腦超載。E ( Enhance your safety ):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感。像是定期打掃消毒環境、準備食物、做運動,自我肯定、鼓勵,增進身心安全感。A ( Accept your emotion ):覺察自己的焦慮是否符合現實,學習安撫與接納自身情緒。C ( Change your behavior ):調適壓力反應,改變自己的行為。每日安排一段時間走出戶外,或留幾分鐘進行冥想或書寫,自我觀照。E ( Engage in your life ):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活用PEACE,也能讓同住的長輩及兒童受益。像是耐心聆聽長輩對防疫措施的感想,協助他們準備口罩,可以達到接納情緒、提升自我控制與安全感的效果。又如陪孩子從日常生活挖掘新趣味,像是從舊書找新話題、改變舊遊戲的規則,既能維持正常作息,亦能增進親子感情。最後則是熟記「1問2應3轉介」口訣,隨時關注身邊親友,傾聽他們的困擾與心聲,適時予以回應及陪伴,必要時轉介心理衛生專業,將大大降低防疫期間再次發生自殺憾事的機會。儘管疫情一時看不到盡頭,我依舊相信卡繆所言,「只要有一絲溫情尚在,絕望就不致於吞噬人心」。
-
2020-04-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警覺性差很大!解析3個差點釀社區破口的確診個案
從2月中白牌車司機(案19)確診開始,台灣陸續出現11個半個月內沒出國、感染源不明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包括退休婦人、老先生、上班族、自營業者、護理師、大學生、店員。社區裡隱藏的感染源在哪裡?沒人有答案。但回顧目前355個確診個案,其中三組人的確診歷程,清楚揭示「警覺性」,是決定人是否可能成為社區疫情破口的重要關鍵。一對尋常夫妻,難得在3月10日到14日一起到印尼度過五天假期。回國後,50多歲妻子(案290)在22日發現自己失去嗅覺,同日60多歲丈夫案291亦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痛、全身倦怠。26日妻子一天內到診所、區域醫院急診室共就醫兩次,同日丈夫也到區域醫院急診室就醫一次,兩人都在29日確診。當疫情調查人員詢問這兩對夫妻,回國後接觸過什麼人?他們身體不舒服之下,憑印象想起了一些人,也漏掉一些人,包括一名50多歲的男子(案335),他在20日曾經和案291喝咖啡聊天。三天後,案335開始出現一些感冒症狀,去診所看了兩次,感覺都沒有比較好。3月29日那天,他看到新聞報導,有一名3月10日去過印尼的60多歲男性確診了,而且是一對夫妻,案335心頭一驚,打聽之下確定,確診者就是跟他喝咖啡的朋友。他在31日戰戰兢兢來轉至醫院就醫,並且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接觸過確診者,他立刻被通報疑似、收治住院,並於4月2日確診。和案335一樣警覺性高的,還有這名六旬婦人(案355)。案355在2月20日至3月25日參加南美旅行團,同團旅客有一位60多歲女性(案259)在回國當天就於機場因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而被攔截,另一位同團的50多歲男性(案331)也在被列入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期間,出現喉嚨乾癢、全身倦怠等症狀而確診。與上述兩個確診個案同團旅遊的案355,也乖乖度過居家隔離14天,隔離期間始終沒症狀,但期滿出關的時候,她卻不敢放鬆,懷疑自己會不會就是那5%無症狀感染者。於是她打電話給衛生單位,表達想檢驗確認的意願,經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醫師也認為有必要採檢,結果真如她所料,確診了。案335和案355的警覺和主動,減少了社區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人警覺性過低,隔離期間出現症狀,還以為自己無症狀,是靠著醫護人員的警覺,才沒有變成破口。案338和案341這對60多歲的夫妻,在3月5日到14日參加了奧地利捷克旅遊團,因為該團包括領隊已經有四位確診,其中兩人重症、領隊病逝,這對夫妻也被要求居家隔離、回報症狀。這位先生隔離第一天就開始陸續出現腹瀉、咳嗽等症狀,太太也在隔離第11天開始腹瀉,但不知道是害怕還是神經太大條,始終未告知追蹤關懷人員。直到隔離期滿,他們兩人自認安全、到大醫院回診心臟科時,因醫護插健保卡發現旅遊史、仔細釐清症狀,兩人才願接受採檢,結果是雙雙確診。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說,因有些病人尚在潛伏期,篩檢陰性,普篩反而製造假性安全感,不能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只能透過「醫師警覺」,有懷疑就通報採檢。黃玉成說,目前透過醫師警覺,已可抓出約九成以上的患者,若要減少漏洞而延長居家檢疫時間或是通通採檢,則必須考量成本問題。黃玉成建議,檢疫單上雖註明有呼吸道症狀者需通報就醫,但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太多了,或許要更明確和民眾溝通,「有任何不適」都要通報就醫。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周慶明表示,面對就醫多次最後才確診的案例,讓第一線醫師每天都像「提著頭上班」,自費團購面罩、N95口罩以及隔離衣,「全副武裝」。但病人多數是輕微咳嗽、流鼻水,也沒有旅遊史,很難苛責醫師沒有警覺。現在診所看到多次就醫的病患,也大多會有警覺將其轉診到專責醫院採檢。至於旅遊史超過14天自行就醫的病患,是否會在院內趴趴走造成院內感染,黃玉成則說,許多醫院都已須戴口罩且酒精消毒後才可進院,應可降低感染風險。而以長庚醫院為例,儘管超過檢疫期間,報到時仍會知會診間醫師,讓醫師決定是否轉至疫情門診。
-
2020-04-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9大原則陪伴特殊兒童 遠離疫情不安感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衛生福利部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的團隊,在忙碌的防疫工作中,撥冗為我們介紹政府這幾個月來如何防治新冠肺炎,幫忙台灣醫病雙方更了解全民應該如何配合政府政策,落實防治工作;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她們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今年二月初開始到現在,台灣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越來越大。對兒童來說,延後二星期開學,開學後要戴口罩,常洗手,有些活動不能做或改變活動地點或方式,不能摸、拍、擁抱别人要保持距離,有的家人要隔離,最近有學校停課、有班級停課、改用網路教學,如果再嚴重一點,像歐美不少地方封城,居民不准外出,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影響。這些變動會影響兒童日常生活的穏定和安全感,會威脅兒童,打亂日常生活習慣,還要適應隨時變動的新的生活習慣。雖然大部分兒童經過一段時間都能適應,但是也常見相關的情緒行為問題,尤其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像自閉症兒童。自閉症兒童常有固定不易改變的特性,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他們受到上述疫情引起的環境變化的影響比一般兒童更明顯。以在醫院接受早期療育的學齡前兒童為例,為了防疫,許多醫院採用分流路線,封閉部分出入口,要量體溫戴口罩才能進入,有的兒童不肯走新的入口和出口,在以前每天走的出入口大哭大鬧。有的兒童經過治療已經學會看嘴形模仿語言溝通,為了防疫,兒童和治療師都戴口罩之後,看不到治療師的嘴形和表情,變得只模仿治療師的動作、沒有聲音,甚至連拿下口罩吃飯也不會吃,治療師要重新設計療育的策略和方法,來促進兒童的學習和適應。有語言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也不是沒有問題,以戴口罩為例,有人變得對戴口罩非常敏感,若誰沒戴口罩,他一定去糾正並報告老師,讓同學和老師受不了。也有人對醫師的口罩每四小時要換一個非常敏感,碰到醫師一定問「你的口罩是什麼時候換的?」醫師若四小時沒換口罩,他會拒絕醫師。在家裡也一樣,可能拒絕媽媽抱他、碰他,糾正家人沒帶口罩、沒洗手等行為,增加父母在家的壓力。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兒童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沒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呢?我建議下列幾個原則:一、要用兒童能了解的方式提供資訊和說明,學齡前兒童可能用圖片漫畫錄影帶幫助說明,年幼或特殊需要的兒童常要父母示範來幫助了解,說明和示範不是一次就可以,可能要反覆好多次兒童才能學會。二、父母要瞭解兒童反應的個別差異,不能期待每個兒童的反應都一樣,對反應比較慢的,要用更大的愛心和耐心來協助。三、要提供安全的物理環境避免危險,和安全的情緒環境來促進適應。父母要有敏感的心,了解孩子的情緒和安全需要,時常給孩子肯定的支持和安慰;自己以身作則協助孩子在各防疫情境建立新的日常生活習慣,並稱讚鼓勵孩子;並在孩子有困難時,透過說明和示範,教導孩子學習調節情緒和行為的方法,減少發脾氣、焦慮不安、不快樂等情緒行為反應。四、盡量讓兒童有事做,讓孩子上學、在學校參加安排的課程活動,在家裡學習照顧自己、洗手、有固定學習/運動的時段、幫助家事等,建立在校和在家的日常生活習慣。五、幫助兒童發揮個人的長處,建立健全的正向的自我,發展有韌性的適應力。六、父母要有時間照顧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顧及家人和工作。七、如果有困難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先上網查詢自己可以採取的措施,必要時找專業協助。八、對疫情的未來發展抱持正向的態度,以減少兒童的壓力。九、現在打開電視,內容充滿世界各地的疫情報導,常常是負面的消息比較多,對認知和情緒發展都尚未成熟的兒童少年而言,容易以偏概全,不能完整瞭解和判斷所閱聽的訊息,容易誘發害怕、焦慮、或憂鬱的反應。因此,我不贊成讓兒童少年單獨閱聽這些訊息,而要有父母陪同閱聽,用兒少能懂的語言和輔助資料,在安全的支持的環境下,和孩子討論,幫助孩子得到必要的正確的訊息,又避免負面的影響。我希望上述的原則,有助於兒童調適對既有日常生活習慣的破壞,建立面對疫情必要的新的日常生活習慣,繼續學習和成長,渡過這次疫情,沒有創傷!
-
2020-03-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美國從新冠狀病毒防疫成敗學教訓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川普身為全球首富國家的總統,他的愚腐、經常發表不實言論及挑撥種族及黨派岐異的行為,早已經是舉世皆知的美國奇觀。因為美國穩固的政治系統,在他三年多來的總統任期,雖然風波不斷,整個國家也就這樣搖搖欲墜地度過來了。川普總統的民調支持率,不管他多少令人傻眼的行為,仍然維持在40-45%。但是新冠狀病毒防疫的敗筆,會不會是川普的阿基里斯脚踵(Achilles’ heel)?這兩天,接連接到台灣親友關心我的安危、又對美國的新冠狀病毒防疫措施到底出了哪些問題感到好奇。我將以醫療工作者親身經歷觀察的美國現象做描述分析,希望從中學習教訓。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狀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疾病定名為 COVID-19,而造成 COVID-19 的病毒叫做 SARS-CoV-2,以別於十多年前造成 SARS 的另一個冠狀病毒。川普持續用「中國病毒」的做法遭到媒體及醫界的指責。我想「武漢肺炎」或「武漢病毒」這樣的名稱雖然好像只是反應整個病情的源頭,應該盡量不要使用,以避免一些陰謀論及有種族岐視偏見的人對飽受疫情摧殘的武漢及整個中國雪上加霜的傷害。川普政府應對防控 COVID-19 疫情的嚴重決策錯誤1.缺乏危機意識2月26日,拜臨床醫師鍥而不捨的堅持,美國證實首例「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的COVID-19。這位女病人據説已經住院一段時間,病情始終沒有好轉。照顧她的醫師幾度向疾病管制中心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CDC)請求做新冠狀病毒檢驗,都因為這個病人沒有旅遊史而被拒絕了。終於在醫師的持續堅持下,CDC同意檢驗,證實第一例非國外旅遊感染的COVID-19。當天,全美報告的COVID-19 只有十五例,沒有死亡病例。川普總統在2月26日傍晚首度召開防控 COVID-19 疫情的記者會。但是除了指定彭斯副總統做疫情指揮中心主持人之外,他自拍肩膀,誇讚自己史無前例地禁止所有中國飛美的航班,為美國當時的低COVID-19疫情自居高功。川普總統特地提出每年因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的死亡人數成千上萬,暗示大眾別大驚小怪。美國流行病學專家指出一旦開始有社區傳播病例, COVID-19 將會在美國大流行。媒體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報導急速地白熱化。川普總統最關心的股票市塲開始像雲霄飛車般暴跌又回漲,他怪罪説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們的社會主義主張,引發市場不安、造成股票下跌。CDC專家指出COVID-19的大流行是必然的(inevitable),問題是會在什麼時候爆發。川普説他不同意這樣的説法;在毫無科學根據下,他説是只要等到四月,天氣轉暖,這個病毒就會奇蹟般地消失了。川普的支持者怪罪COVID-19只是民主黨及媒體藉以搬倒川普政府的騙術(hoax)。川普總統也親自搧動這樣的陰謀論。今天,3月19日,距離2月26日首例社區傳播COVID-19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的CDC報告病例劇升至超過9,000例,死亡病例149名。股市道瓊工業指數狂跌到低於20,000點。總算,在今天白宮的例行疫情進展記者會上,川普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變。承認這個流行病可能持續到七、八月,並且做出多項截止病毒傳播的措施,包括關閉酒吧、餐廳、以及各種室內、室外的集會及活動,並且建議大眾迴避任何十人以上的人群。2.缺乏及時檢驗機會美國人跟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一樣疑惑不解,為什麼這個全球首富國家,只有有限的SARS-CoV-2檢驗(test kit)?美國是個資本主義社會,卻又是很有法理法治的國家。一個新檢驗工具要經過嚴格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要求,才能取得臨床使用執照。之後,檢驗廠商如果沒有察覺到有利的商機,也可能缺乏大量製造的動機。在這種地步狀況下,英明、有遠見的政府應該領導鼓勵檢驗工具的製備,以應不時之需。自從COVID-19在武漢爆發,到美國的首例社區傳播病例,美國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制定檢驗流程與工具;但是直到今天,SARS-CoV-2檢驗仍然嚴重短缺。許多醫學界傳染病科專家不停疾呼,我們需要大量的檢驗任何有嫌疑症狀的病人,才能有效地隔離已受感染的人,進一步遏止病毒的持續傳播。缺乏及時大量檢驗社會大眾,可能導致美國成為下一個義大利式的COVID-19大爆發的國家。我相信川普政府的缺乏危機意識,是造成美國仍然嚴重短缺診斷工具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檢驗(test kit)不足之外,CDC僵化的規定造成醫師及病人在尋求檢驗時,困難重重。第一個社區傳播病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筆者的腫瘤科診所一位護士最近剛剛從印尼峇里島旅遊回來。她銷假上班十天後開始發燒咳嗽,CDC起初説她並不符合SARS-CoV-2檢驗的條件(不清楚她不合檢驗條件的原因是因為印尼不是疫區,或是她已經回美國兩週之久),但是最後協商的結果,因為她的疾病會波及許多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癌症病人,同意對她做檢驗。果然,她的檢驗結果是陽性。我們的診所在週日上午接獲她的檢驗結果,所有的醫師護士立即動員,與麻州的公共衛生部開會做出隔離所有護理人員及關閉化療中心兩週的決定,通知所有已經約診的病人,並且依據病人病情的急迫程度,安排到其他化療中心接受治療。這位護士週三晚開始生病,週四就醫,一來一往無法立即做檢驗,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之下,其他護士也許有人被她傳染、但尚未發病,她們在週四及週五繼續上班治療病人,可能造成更多感染病例。這個事件説明了及時檢驗的重要性。美國社會對COVID-19疫情的反應與作為1.自發性地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最近一週內,美國人朗朗上口的一個辭語就是保持社交距離。這是除了勤洗手之外,防止新冠狀病毒繼續傳播的最有效方法。洗手是個人的衛生習慣,人與人之間如何辦到保持社交距離卻不是個人的努力及能力所能成就的。筆者的醫療機構兩週前公佈禁止任何僱員參與任何會議。無法取消的會議報名費用,可以得到全額補貼。兩天前,我就有這麼一個去不成的癌症醫學會議,但是主辦機構也及時因應這個social distancing的需求,讓報名人可以上網的方式與會。我最感到欽佩的social distancing措施是美國職業籃球聯盟在第一個球員診斷COVID-19後,立刻果斷地宣佈中止整個球季的球賽。職業籃球聯盟的經濟損失相信是億萬元不在話下,而他們的舉動也讓其他的運動聯盟相繼跟進。這些舉動完全出自社會責任感,而不是由政府下令強迫執行的結果,是美國一般大眾有公德心的表現。2.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自從COVID-19在武漢蔓延,在美國的中國人開始去藥局及超市搶購口罩、衛生紙、瓶裝水等等。雖然政府及媒體不斷呼籲沒有生病的人不需要戴口罩,所有民生用品也不會短缺,大家卻因為恐慌而一窩蜂地跟著瘋狂搶購。我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看到超級市場的架上被搜購一空的現象。筆者的癌症診所雖然化療中心因為護理人員被隔離的緣故而暫時關閉,但是門診的部分仍然繼續有需要諮詢看診的病人。我的醫師同事當中,卻有幾個人説是「do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into the office to work(沒有安全感去上班)」。當一些秘書人員今天照常上班,卻發現幾個醫師不來上班了,士氣受到打擊。他們問,難到我們的安危比不上醫師的安危嗎?我忍不住這樣對我的同事們呼籲。SARS-CoV-2 靠呼吸飛沫(respiratory droplets)傳播,與人保持一至兩公尺的距離,勤洗手,避免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經常清潔桌面、門把、電腦鍵盤,這些手可能觸摸的呼吸飛沫停駐處;如果遵行這些原則,應該就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不受感染。我也這樣與同事共勉。恐慌比病毒更具傳染性。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就職演説裡的一句鼓勵陷於經濟恐慌的國人的一句千古名言,對今天的病毒恐慌是最好的提醒。「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結語命運未明的COVID-19 疫情,全世界可能陷入經濟蕭條,許多人可能破產失業。在這樣烏雲密佈的氛圍,我看到的曙光是我們學習養成了自身保健的良好習慣,也看到許多溫暖人心的小故事,例如義大利歌劇男高音在陽台高歌,娛樂鼓舞被禁止出門的苦悶鄰居;餐廳免費提供並送餐點到被隔離在家的老人家;房東自動取消被迫暫停營業的商家的租金,好讓業主及他們的僱員不至於面臨破產或失業;美國職籃明星球員捐錢支助因為球季中止而面臨失業的球場清潔工的生計。一個新的口號誕生了——「socially connected」。在這個艱難的時刻,雖然我們在肉體上採取隔離(social distancing),心靈及精神上要比平常更加的親密。希望這個橫掃全球的疫情不會造成永久的國界封鎖,而是教導我們合作互助才是防疫更有效的手段。
-
2020-03-21 橘世代.健康橘
失智者的家 9個細節別忽略 光線、舊物不能少
無論社區多漂亮、房子多豪華,對失智者而言卻可能處處充滿危機,原因是他們可能因視覺空間辨識能力變差,增加跌倒風險或其他生活上的困擾。當親愛的家人失智了,要怎麼讓他(她)能在最熟悉的家園內安心生活?專家表示,巧妙變化社區環境及居家空間設計,以及正確認識失智症,均是為失智者打造友善家園的關鍵一步。如何打造友善的居家環境?專家提醒有9個細節要留意。1.布簾遮鏡、不擺仿真用品失智者因辨識能力受影響,看到鏡子可能攻擊鏡中人,造成鏡子碎裂被割傷,建議移除或用布簾遮掩。曾有失智者誤把鹽當糖,或把樟腦丸當冰糖吃,而許多用品外觀模仿食物且非常相似,不建議擺放這類仿真用品。2.客廳採光明亮 窗戶要上暗鎖客廳有明亮採光,有助感官知覺退化的失智者辨識環境,穩定情緒提高安全感,即使行動不便外出曬太陽,也能移動到窗邊、照照自然光,但仍應避免光線太亮,建議加薄紗窗簾,且窗戶應上暗鎖,防失智者自行開窗而跌落。3.提高物品對比性、增加環境辨識力失智者在光線充足下,辨識物品或標示仍可能出現困難,建議提高「對比性」,例如藍黃或深淺等對比色。建議牆面、地板及門的顏色均用對比色且避免圖騰,而桌椅、扶手、門把、馬桶、開關、插座等顏色也需和周遭顏色呈對比。4.搭配擴音器等輔具有助溝通部分失智者有某種程度的聽力缺損,研究顯示,改善失智者聽力有助溝通,但多數失智者排斥戴助聽器。建議可搭配適當輔助工具,例如電話擴音器、聲音擴大器、簡便助聽器等,與失智者溝通時取用。5.標示或指示改用生活化圖片失智者因認知功能下降而失去「定向感」,大腦也無法同時多工處理訊息,建議以生活化圖片做成標示,且圖文盡量放大、標示盡量簡單。例:前往浴廁的路線上,貼上附有方向標示的馬桶照。若需多重指示,建議加入色彩元素,例:月曆上標的回診日用紅筆畫圈,復健日則用藍色。6.月曆和時鐘有助維持定向感失智者需隨時得到「時間」的提示,有助維持定向感,因此客廳或臥室建議擺放月曆、時鐘,甚至是季節的標示,幫助弄清楚現在的時刻。時鐘選用有阿拉伯數字清晰標示的款式,月曆或日曆字體愈大愈好,且應有留白處做筆記。7.燈光設計可仿日夜情境光源若居家環境採光不足,建議靠仿照日夜情境的燈光設計來補足。例:早上開白色燈光,接近傍晚時改開黃色燈光,入睡時則留小夜燈。要提醒的是,失智者對反射影像會混淆判斷,不建議運用反射原理增強採光,間接式照明更妥善。8.險用品具安全鎖及自動斷電失智者操作家電用品可能出現危險,例如使用鍋爐卻忘了關火等,建議改用有安全鎖的櫥櫃和爐具,或能自動斷電的電器用品等,水龍頭建議定溫出水。家中門鎖可以更改設計,但需同時考量逃生問題,建議可搭配離床報知機。9.置個人及親友照片刺激記憶在客廳或臥室明顯之處放個人物品及親友照片,例如舊衣櫥或舊沙發等,均有助刺激記憶,增加失智者對過去背景和生活的記憶,也能讓失智者感到安心。若失智者換地方居住,建議新空間要注入舊元素,維持「家」的感受。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更多「失智」指南↘↘↘】。「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友善失智可以這樣做 標示圖像化 地面不反光。伴失智母三遷 他造玻璃屋陪9旬母「童言童語」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9 橘世代.好野橘
家人的財務界線/不幫大伯還卡債,是「自私」嗎?
拒絕外人很容易,拒絕你愛的家人,很難,即使知道自己手頭也很拮据。親朋好友欠卡債、兄弟姊妹周轉不靈....,面對老是跟你求助的家人,你可能會幾次慷慨解囊相助,然而自己的財務明明只是過得去,甚至已是退休的橘世代族群,夜深人靜時可能也會擔心一直被要求幫付帳,最後落得連自己生活都過不了的窘境。金錢問題一直是家庭中讓人最煩惱的環節,特別是來自父母兒女、兄弟姊妹、多年朋友的求助,這些有口難言的金錢課題,考驗著各個世代的智慧。理財暢銷作家李雅雯(十方),在新書《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中,個人經歷與先生和各自原生家庭的金錢課題,分享衝突與糾結的心路歷程,經過多年努力溝通與調適,終於改善這些紛紛擾擾的問題。作者也發現,雖然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故事,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懂得畫下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唯有優先守護自己,未來才更有能力幫助家人,而不是一直困在親情勒索的漩渦。然而,比理財更重要的,是自己心情的轉換調適,「十方」用個人經驗告訴讀者,如果自己經濟能力有限,「適度拒絕」金錢援助,保障個人生活品質,絕對不是一種罪過,不需要覺得愧疚,誰都沒有資格批評你「自私!」。畢竟無限的給予不是辦法,協助對方重新站起來,讓他自己面對金錢問題,還自己該還的債、付該付的生活費、理解透過努力才能過活,才是身為親人可以好好思考的嚴肅課題。【十方的故事:不幫大伯還卡債,就是自私嗎?】我要在此坦白。13年前,當我拒絕還大伯卡債的時候,非常焦慮。我和未婚夫的處境是:我們有160萬元的存款、沒有小孩、雙方父母都沒有儲蓄、兄弟姐妹無能為力,只有我能幫,只有我不能不幫。那些日子以來,我像把拉滿的弓,聳著肩,扁著嘴,用一根細細的釣魚線,拉著一個沉到海底的大鐵錨,糾結著放不放手;每次掙扎,都讓我的身體、我的心理,越來越緊繃。我先生說,不幫大哥,就是自私。「妳只顧自己!」他握住拳頭,對著我背後空蕩蕩的牆壁高喊,「妳自私!」當年,我沒回應。我記得,每次這樣的評論,總能讓我焦慮。我懷疑,堅持不還卡債的自己,是不是真的「只顧自己」、「自我中心」?我懷疑,自己是不是人格有缺陷、道德有瑕疵,價值觀有問題?我的大腦喋喋不休,我感到心虛。我記得當年好朋友知道大伯欠了卡債,苦口婆心,給了我「良心的建議」。他告訴我:「這是你的家人,你的責任,你不能不背,不能不承擔,你要懂事、要識大體。」聽到這裡,我渾身繃緊,繃得臉都疼了。5秒……10秒……20秒過去了。我正準備說話,朋友又開口了:「你怎麼能在家人有困難的時候,還能出國、進修、買包包、買衣服?他在受苦,你怎麼能心平氣和地享受?我知道你辛苦了,但你不能只想著自己啊?」聽到這裡,我突然被嚇著了,羞愧感像一條鋼線,直直鑽入我的背脊,讓我窒息。這個說法,讓我感到壓抑。「自私」是什麼?自私,是指一個人,只關注自己的需要,不關心別人的需要;只看得見自己,看不見別人;就像許多幼兒園的孩子,會把自己的玩具藏在懷裡,握在手裡,不分享、不給予,有人搶奪就尖叫、暴怒,這叫「自我中心」;這叫「自私」;自私,是只看著「自己」。如果有個幼兒園老師,一樣把玩具藏在懷裡,握在手裡,不分享、不給予;她的動機,是為了保護幼兒園的孩子們,不會因為爭奪玩具受傷、打架,所以她藏著、腋著,這時候老師關注的,不但有自己,有別人、有幼兒、有家長,她不只看著自己,也看著別人,那麼她就不是「自私」;她是「有界線」。想通這點,回頭來看,我認為,當年堅持不還家人卡債的自己,如果動機是為了所有人,為了長久的益處,我的行為,就絕不是「只顧自己」、「自私」、「自我中心」。事實上,如果我像一個藏玩具的幼兒園老師,看著所有人的需求,看著所有人的欲望,做出公允、恰當、符合長期利益的決定,那麼,我不還大伯的卡債,不但有智慧,而且有勇氣,我該把自己視為「有界線」的人,不需要自責,不需焦慮;所有的批評,我應該學著拉開、舉起來、放地上、踢出去。回想起來,這是我當年應該早要學會,卻沒學會的事。我既感慨,也心疼自己。愛,讓我們脆弱,讓我們被操控、被支配、被奴役。拒絕敵人很容易,拒絕你愛的人,卻很難;假如背著「自私」、「只顧自己」的批評,要橫著心拒絕,只會更難。我想告訴你,我知道你很掙扎,我知道你很痛苦,我知道你快撐不住了,但是我們不能放棄。記住,我們的生活,是我們的責任,過好自己的生活,不應當感到愧疚。我們要照顧自己,我們要旅遊、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應當正視自己的欲望、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未雨綢繆、自己的安全感;我們值得快樂,我們值得被愛,我們值得被珍惜。過程中,別人會說服你,說服你還他該還的房貸、還他該還的卡債;付他該付的旅費、給他想過的生活;我們必須忽略,走自己的路,過我們該過的生活,經歷自己的旅程,不浪費生命。世界上,許多罪行、邪惡,因愛而生,保持冷靜。本文摘自《與家人的財務界線》采實文化 2020/02/27 出版【更多你不知道的財務關係↘↘↘】。怎樣避免爭產大戰? 預立遺囑5大眉角。擔心父債子還?「限定繼承」不必怕天上掉下來的債務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3-08 性愛.愛情診療室
時間久了就忘記?夫妻保持甜蜜的八種方式
大家總說愛情變成婚姻後,就容易變質,不再甜蜜、如膠似漆了!可是進入婚姻後,你是否也維持著以往的親暱來經營感情呢?以下提供八點幸福夫妻維持生活甜蜜的方法,如果看起來覺得不可思議,代表你們已經離甜蜜夫妻的生活太久囉!真正有對話的交流每天至少有一次真正的對話,就足以消除任何形式的誤解。如果你對某個事情感到不安,或者對你的配偶正在做的事情有異議,請說出來。告訴你的同伴,進行一次對話。請不要嘮叨或抱怨,只看到他們的缺點。欣賞積極的一面,而不是消極的一面。在你的日常活動中保持你的伙伴是另一種溝通方式。這樣,在彼此的繁忙生活中,就不會忽視彼此。分享興趣與愛好與你的伴侶分享一些共同的愛好(不是全部)是人際關係健康的標誌,幸福的夫妻往往會享受彼此的愛好。你可能不喜歡老公癡迷於的事,或者他可能不喜歡和你一起看絕望的主婦,但有一些事情你可以做在一起。你們可以做飯,你們總能發現挑戰;或者,開始園藝。開始第一步,你倆可以一起成長一個美麗的花園。花時間在一起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難找到空閒時間來進行個人娛樂。你為什麼不從繁忙的日程中擠出至少半個小時,並利用它呢?你們可以去午餐約會,或去量販店,在周末做些不同的事情,例如去看一場電影,即使你對這部電影不感興趣,你也可以坐著吃爆米花和喝飲料,盡情享受彼此的陪伴。相互依偎同時上床睡覺不總是意味著做愛,你可以和你的伴侶在毯子上躺下并且擁抱依偎。你知道嗎,有研究表示在擁抱的情況下聞到你的伴侶,對夫妻關係有積極作用。身體氣味具有特定的化學成分,使你產生舒適和安全感。因此,擁抱是健康的關係的一種特殊反應。擁抱和親吻對於某些人來說,每天做這件事情聽起來像是一個愚蠢的選擇,但這確實是一種讓夫妻幸福的強有力的武器。在出去工作前,和回家後,擁抱和親吻,做這一個儀式吧,你們倆不會放手,相信我!幸福的夫婦通常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擁抱和親吻對方。每天說咒語每天表達「我愛你」也是一種「咒語」,說出咒語一天兩次就足夠了,尤其是在上班前和睡覺前,你和你的伴侶知道你是多麼的關心和愛對方。雖然只是文字卻是你的所有,可帶走他的心。曬恩愛幸福的伴侶都喜歡嗨曬恩愛,代表著在公眾場合下顯示對對方的喜愛。走路時牽著手或著只是等紅燈時一個隨機的擁抱,一次親吻臉頰。等車的時候和另一半輕鬆地談話,就好像第一次見到他時迷人的模樣,他會繼續這樣做,直到我們到達目的地,如此給這一天帶來了足夠的快樂。共同計劃未來計劃你的未來可以采取兩種形式。一,你坐下來與日歷,計算器,和筆記本在一起。二,你和你的另一半對未來的生活計劃進行深刻而有意義的對話,聰明的你一定知道,怎麼做最能接近美好的未來。
-
2020-03-07 橘世代.好野橘
演藝圈小資族 郭彥均一碗麵吃2頓 攢錢高手擁3房
你是從何時開始做退休準備?藝人郭彥均今年40歲,已經開始做退休準備,自稱不懂理財的他,累積退休資產全靠買房,出道至今,12年買3房,而且即將全部還清貸款,年後他打算再買第4間房。被稱演藝圈小資族,到底怎麼辦到的?火鍋料論斤買 摸清賣場打折時段郭彥均生性節儉,在這圈子甚至被封「小氣鬼」,小氣的個性來自從小家境清寒。很難想像,他至今買碗麵仍會分2頓吃,摸清楚大賣場打折時段衝去買便宜品,「我常買土魠魚羹,先叫老闆加湯,回去後,第1餐只吃麵、配3塊魚,湯留到第2餐,加飯成了飯湯,再配另3塊魚」。郭彥均住家附近是大潤發,知道每天晚上6、7點左右,生鮮及壽司會打到5折,他專挑那時間去撿便宜,回來可以放冷凍慢慢吃,他還透露「老婆火鍋料只買大牌子,但我喜歡買那些秤斤賣的,雖然沒有牌子,但吃起來味道一樣啊」。出外景住飯店 梳洗用品搜刮一空他說,因為家貧,從小就跟雙胞胎弟弟郭彥甫住同一個房間,國高中開始想分房卻沒辦法,從此就立志省吃儉用存錢想盡快買房,「結果我5塊、10塊存,到一大筆後卻先去幫家人還債,到長大入社會,出道當藝人後還跟弟弟同房」。郭彥均買第一棟房時,戶頭裡只有78萬,而買房的頭期款要100萬,他只好先跟好友借錢湊齊,搬進去時沒電視、沙發或床,只是一個空殼和一堆雜物,「洗衣機跟冰箱還是未來岳母送的」。如今,自己的環境變好了,郭彥均仍維持簡約生活習慣,主持外景節目,他常隨工作人員入宿飯店,進門第一件事,就是把房裡的「備品」牙膏、牙刷、布拖鞋、冰箱的飲料等等搜刮一空。對妻女大方「寧苦自己 不苦家人」他開玩笑說,家裡有3大箱存貨,「確定我這輩子到火化之前都不必買梳洗用品了」。郭彥均對自己嚴格,對老婆、女兒卻很大方,「她們的東西不能省,我苦自己可以,不苦家人」。精打細算的他,在買房過程中發現一件事,「大家都說房貸利率低,別急著還給銀行,但我精算過,3間房若照銀行的期數還,利息加起來超過600萬,這麼大一筆錢我寧可讓女兒出國留學」,於是他本來拿收入2成還貸款,後來改成8成,「愈早還清愈好」。用時間換空間 不買市區只買在新店郭彥均對演藝圈沒安全感,他不炒股票、不買基金,認為有土斯有財,有別於許多人買房往市區走,他只買在新店,「我的想法是,用時間換取空間,從郊區開車到市區時間比較久,但同樣的錢可以買比較大的坪數」。他的2間房是12年前買的,1坪10幾萬,當時台北市50幾萬。「你想想,10幾萬要漲3倍到30幾萬很容易,50幾萬要漲到同倍數到150幾萬有多困難,台北市已漲到頂了」。而且他其中一房超幸運,等多年終於等到捷運,數字又要往上翻。郭彥均是愛妻一族,一間買老婆名下,一間給家人住,最後一間才買自己名字。他以前很討厭小孩,搭飛機的時候,一聽到有小孩吵,就立刻戴耳機,意外有了女兒後完全改變,竟想接連生下去,「但我房子只會給女兒,兒子自己拚,沒辦法,我就是偏心」。郭彥均的建議 買房第一關…要耐得住寂寞想學郭彥均買房嗎?他只有一個衷心的建議,「你必須耐得住孤單」。他說,當朋友找你去KTV時,就說沒空去;大家換新手機,一切不關你的事;看電影、逛街都不在你的行程裡。「有一陣子大家要用手機裡的程式AirDrop傳照片給我,我是超舊款的,根本沒辦法收。身邊的人在討論電影『蝙蝠俠』劇情,我都不敢吭聲,因為我沒看過,我想說的是,也許大家每天享受不同的小樂趣,我都沒有,但10年後,我有了房子,就像把大家的小樂趣一次滿足,感覺超爽的」。郭彥均建議,把多出來的時間浪費在不花錢的嗜好上,例如他每天風雨無阻跑步,費用是買瓶礦泉水,賺到健康,身材也變清瘦,上鏡頭好看,也為自己爭取到許多演出機會,「不花錢的嗜好也許讓你真的孤單,所以我才說剛開始必須耐得住寂寞,久而久之就習慣了,然後錢也因此存下來了」。小富由儉,大富由天,他是前者最佳案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買房指南大公開↘↘↘】。大齡女子買房不是問題! 二二三三理財法幫她達標。從背卡債到最高擁5、6間房 蘇逸洪掌握買房6心法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3-07 橘世代.時尚橘
想像一下未來的家 熟齡「宅男宅女」想住哪?
家,不僅是間房子、僅為遮風避雨而存在,而是生活的中心,當你對生活的規畫、生命的期待改變了,對家屋的想像,也會截然不同。關於「未來的家」,你有什麼想像?這個想像,勢必和年輕時的你有所不同,因為裡面隱藏著你對「未來人生」的期待。3月,我們將透過不同居住型態的故事,帶您看見不同的性別/族群/區域的橘世代,如何重新為自己打造「未來的家」。把握4元素 預約舒適未來屋在關注「未來的家」空間與建築該如何改變時,我們或許應該先了解,步入橘世代之後心理的轉變。從事熟齡服務多年的臨床心理師鍾玉琪分析,生命許多重要議題會在退休後及孩子離家後開始浮現。從職場退下來後,多數人都會有幾個月的「退休蜜月期」,過了這段時期,若接著沒有投入新的興趣或發展新的人際,許多人會逐漸找不到自我價值。而孩子逐漸離家後,原本熱鬧的屋子變得冷清,父母也會頓失所依感到悵然。因此,熟齡後的家屋再改造,不僅是為身體的改變而做,更必須考量心理的轉變。家屋可以成為安全感的來源、人際連結的據點,鍾玉琪建議,「熟齡的家屋」記得要有以下4個元素。1.打造利於人際連結的空間:若要鼓勵長輩向外走,擴展新生活、交新朋友,居住的地方就要容易移動、方便進出,沒有電梯的舊公寓,可能得考慮是否換房。2.便於和親友聯繫的3C通訊設備:現在的生活型態改變,不像農業社會親朋好友同住,但科技的便利也打破真實世界的「距離」,做到天涯若比鄰不是難事。因此,給長輩一台方便和兒孫視訊的iPad吧。3.專屬自己的角落:許多長輩即便行動不變,也不一定想要移居,住在熟悉的生活場域、充滿回憶與情感的屋子裡,的確會讓人感到安心與自在。無論是舊房或新居,請在家中布置一個專屬的舒服角落吧。4.用音樂串起當下和過往:回想生命每個階段喜歡的歌,為自己建一張「生命歌單」。例如聽到林強的「向前走」就想起年輕時,坐著火車到台北打拚的往事;聽到鄧麗君的「小城故事」,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單純美好的時代裡。當察覺到生命在40歲、60歲和80歲有不一樣的需求,即便是同一間屋子也會有不同的「住法」,都可以是你舒服的、身心安適的家。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3-02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需醫師再三保證的安全感
82歲的陳奶奶總笑嘻嘻地由兒子陪同就診,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控制狀況良好,用藥也不複雜,理應是可以快速看診的病人,但每次總需花些時間說著幾年間重複多次的話。陳奶奶總是拿出血壓與血糖紀錄,用嚴正的口吻說:「我這三個月很不好,血壓好高喔!血糖也很高!」,然而,嚴正語氣述說的數字紀錄與實際狀況不太相符。接過紀錄一看,其實血壓、血糖數字都在控制目標,血液檢查也反應出她穩定的狀況。獨居老人 缺安全感我不解的問她,控制很差的意思是甚麼?她便再三強調那個三個月只出現一次的收縮壓145、空腹血糖142的數字,但這其實都在控制範圍,完全談不上控制不良。雖然我心中已經有點感覺,這時候就該問問家庭狀況。果不其然,陳奶奶獨居,兒子時常噓寒問暖,但終究不住一起,平時也沒甚麼朋友或活動,多半就在家裡附近散步、運動。陳奶奶堅持她過得很快樂,無需考慮她身體以外的問題,小孩很孝順而她也生活無虞,唯一擔心的就是自己身體不好。然而,在我所有門診病人中,陳奶奶實在稱不上是健康不好的人。但陳奶奶是個相當缺乏安全感的獨居長輩,雖然她用笑容與其他言語訴說自己一切都很好,但談到健康就會用超越一般的口氣,再三強調自己身體很不好,所以她才會常常打電話給兒子,不是要打擾小孩,而是她真的身體不好。討論醫病關係的書上說,面對這樣的患者,並需要持續的提供「再保證(re-assurance)」,進而建立病患的信心。連續幾年看診下來,我在她每次就診時再三保證,而每次回診,她依然用著相同的口氣述說她那「高得不像話」的血壓與血糖。欠缺生活安全感或持續擔心很多事的長輩並非少數,尤其獨居或子女白天不在家,長輩個性又較欠缺社交性,人際關係常高度仰賴配偶與子女。缺陪伴 需要醫師「保證」健康雖然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其實不差,但總是無法不擔心,畢竟一整天很長的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如果有突發事件怎麼辦?或中風拖累小孩怎麼辦?甚或失智不認得家人怎麼辦?種種擔心讓陳奶奶的日子其實過得不輕鬆,而「陪伴」在現代社會偏又極度困難。對於永不停止擔心的陳奶奶,除了醫師的「再保證」與子女的「陪伴」,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方法。幾年看診中,我不知道已提供過幾次各種社會資源,但從未獲得青睞。所以,看診時都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保證,兒子也同樣地拍拍媽媽肩膀鼓勵,年復一年。安全感與孤單是每個人晚年的挑戰,從中年起就要有所體認,創造個人生活多元的可能性,強化每個人對晚年生活的自信。(作者陳亮恭為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3-01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正向的心,帶我們走向全面的豐盛
在無常與變化前,人人平等。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人生早晚會遇上難題。也許是健康不再,也許是感情生變,或工作不順。哪怕遇上的是個人難以抗衡的時勢和大環境的變化,我們還是會想做點什麼,期盼能早點度過難關,讓人生重回正軌。想扭轉命運,一生過得豐盛無憂,這是身為人共同的期望,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華人的這種心情更是強烈:即使自己這輩子沒辦法飛黃騰達,至少也要保住下一代,希望讓他們少吃點苦。並且,把這樣的期望當作愛的表達。我們都見過這樣的人,或者自己已經這麼做:為了自己、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將吃苦和奮鬥視為理所當然,要不斷往上爬。就這樣,將一生寶貴的心力完全投入物質層面的追求,好像這樣的投入就可以讓人免於無常和苦難的折磨。只是,面對充滿不確定的人生,所有的期許與籌備,其實最多也只是反映我們內心的不安全感。我們幾乎不會去想,這些期待與努力其實是站在這樣一個局限的前提才成立──我們相信,先有物質,才有心靈,而外在的一切決定了內心的富足。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透過「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所表達的其實正好相反:哪怕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只是活在物質世界的形體,但心或說意識的力量,其實是走在物質之前的。舉一個例子,許多人把藥物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當作是透過操作來愚弄人的證明,卻沒有想過這種看法也就等於選擇性地忽略了一個明顯的事實──即使沒有藥物和物質的支持,當事人身體的不舒服確實得到了緩解,就連具體的數據也有改善。信念有它的力量,是這樣,我才會強調「正向」的重要。我在《不合理的快樂》也分享過一個例子,連每天面對生死病苦、需要隨時保持理性運作的醫師,透過正向的鼓勵,就能讓他們在醫治病患的過程中,更準確掌握種種零碎的資訊,做出最妥善的診斷,而且也更加積極熱心治療病患。有趣的是,研究也提到,光是一句「你今天看起來不錯」或一根棒棒糖帶來的善意和放鬆,都能為醫師帶來好心情,而帶來好結果。正向的力量其實遠遠比我們願意承認的還大。我在《豐盛》分享過正向表達的練習,希望能幫助我們轉變心態──從好像什麼都缺的不足感,轉向什麼都擁有的力量、滿足和幸福。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把「怎麼做都不對」改成「再難也是一種學習」,把「我不可以哭泣」轉成「我可以微笑面對」,把「一切應該會好轉」轉成「情況肯定好轉」。面對無常和痛苦,面對龐大的未知,任何人都會有一種自覺渺小的無力感。前面這些簡單的正向表達,從認知的層面扭轉我們負面的慣性,也讓我們的頭腦一再淨化,將原本又多又雜的顧慮和煩惱簡化成正向、自信與樂觀,讓大腦更容易專注,而投入眼前的任務和目標。面對人間大大小小的困難,我們跟隨正向的帶領,從無力感走出來,活出內心本有的力量,親自體會到──我們並不是無常痛苦和未知的俘虜。我們不是小小的、無能為力的個體。我們,是生命,是愛,是心。正向帶來正向,這一股因為正向而豐沛起來的生命能量,讓我們的生命進入正向的循環。我們從渴望與追求的緊繃鬆綁開來,自然懂得放手、給予和服務,也自然活出最高的豐盛。真正豐盛的人是滿足的,別人追求名聲或利益,但他會用各種方法給出去,讓其他人得到肯定與尊重。快樂是一種均衡,豐盛是生命的流動。在活水一般的流動和動態平衡裡,樣樣,自然變得都好,自然豐盛起來。而且,是全面的豐盛。
-
2020-02-29 橘世代.愛玩橘
兒挺媽開心玩「不必留遺產」癌婦賣2千萬屋環遊世界
「不必留遺產給我們,我們不希望那樣。」罹患癌症的新北樹林市民洪月華,因為兒子這句話,狠心賣掉房子,開始環遊世界。70歲的她,15年來造訪了近40個國家,每趟行程都帶著一個「特殊」的化妝包;包包不是名牌,但印有她與已逝丈夫王阿章的結婚照,「感覺他還在陪著我出遊一樣」。丈夫驟逝 賣保險扛家計王阿章做的是裝潢生意,34年前在一場車禍中驟逝。突來的打擊讓洪月華難以承受,為了3個年幼的孩子,她沒有悲慟自憐的時間,擦乾眼淚當起保險業務員扛起家計。孩子長大 她卻發現罹癌苦熬17年,眼看3個兒子長大成人,人生正要苦盡甘來時,當年53歲的洪月華卻發現罹患癌症,她惶恐無助的跑到丈夫墓前傾訴:「我知道你很想念我,但小的還沒結婚,還沒當他的主婚人很不公平,我也很嘔,別急著帶我走。」挺母抗癌 兒子陪理光頭「孩子是我度過那段時光的支柱」,洪月華說,為了主持小兒子的婚禮,她選擇勇敢面對癌症,在接受化療前,她索性自己先理個光頭,以免頭髮慢慢掉落更醜。「我還記得理完回家,寶寶(長子王明凱)全無驚訝表情,還打趣說怎麼來了一位師父,還合掌說『師父你好』,當時只覺得既想哭又好笑」。她回憶兒子說完這話就出門,沒多久來了位「師父」,仔細一看就是兒子,原來兒子決定陪媽媽理光頭共同抗癌。洪月華說,大兒子抱著她說:「媽媽我會陪妳打贏這場仗」,她也告訴自己一定要打勝這場仗,「療程真的很辛苦,可是心是溫暖的」。調養2年 下定決心退休「可能是亡夫聽進我的話」,洪月華表示,術後調養身體約2年,覺得重新活了過來,更要珍惜;過去她只知工作,決心退休。王明凱回憶,媽媽當保險業務卻不會騎機車,往往搭公車回家已是晚上10點多,當時他僅高一,擔心媽媽獨自走回家太危險,他總要騎自行車載媽媽回家才放心。「媽媽以前這麼辛苦,爸爸又不在,我們都希望她可以開心過自己的生活,想出國就出國,想住誰家就住誰家,每家永遠有間媽媽的房間」。特殊化妝包 感覺夫相伴媳婦為洪月華貼心做了化妝包,把她的結婚照印在上面,每次出遊洪月華總是帶著。去年遊大峽谷時忽然找不到,急得嚎啕大哭,家人問起才說「我把你們爸爸弄丟了」,後來在行李箱底找到,「害我那2天玩的心情也沒有」。「能玩就多玩,算是賺的,人生不過如此」,洪月華起初的「玩伴」大多是病友或同學。一開始出國還不太捨得,擔心花光積蓄,因為兒子不必留遺產的這句話,讓她心一橫,賣了價值2千萬房子作為旅遊基金,開啟出國之旅。全家族13人 每年出國玩每年3個兒子、3個媳婦加上6個孫子,全家族13人都會出國玩一趟,洪月華也會與朋友跟團或自由行。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她已經遊歷近40國,去年就去了冰島、葡萄牙、日本、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和韓國,中國大陸還去了3次。洪月華笑著說,最近5年真的玩很大,捷克布拉格風景漂亮到讓她流連忘返;馬來西亞的天空之鏡也讓她難以忘懷,「這15年過得真的很精彩,每次回來,就會不由自主計畫下次要去哪裡」。在美被丟包 聽不懂外語不過眾多旅遊經歷中,還是有讓她驚嚇的時候,4年前,她經歷一次2天的「洪姥姥歷險記」,在全無外語能力情況下,從美國跨越1萬3390公里路程獨自摸索回家。當時她和3名友人搭郵輪到佛羅里達,3人都有子女住美國,回程把她丟包在當地,她全無外語能力,徬徨無助時,碰上郵輪上的姚姓遊客,教她如何通關搭機。機上聽到國語 放聲大哭上了飛機,她依然沒有安全感,幸好遇到從板橋移居美國的女主播,「聽到別人說國語,我馬上轉頭盯著她,她問我怎麼了,我放聲大哭,連空服員都被驚動,但我才不管」。好不容易抵達紐約機場,女主播教她搭接駁車到第5站下車,還叮嚀一名外籍人士到時候提醒她下車。「結果那個人第2站就下車走了」,洪月華說,她只好謹記在「第5站」下車,在一名中國大陸小姐協助下,找到登機門。「好不容易到上海,終於聽到熟悉的語言、看到認識的字,真的很激動」,洪月華說,當時她忍不住拿出護照和台胞證對著自己說:「你,洪月華這麼老土,還不是要回家了。」推薦▶▶▶找同好,來揪團!不用line來line去,揪團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心情起伏 專家:調息找回生活控制感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多個國家也紛紛出現確診案例。隨著疫情發展,民眾的心情也跟著起伏,從「口罩之亂」到「酒精之亂」都在在顯示民眾出現不安、恐慌的情緒,對此心理衛生學會也提出心理衛生對策,處理疫情下的情緒危機。中華心理衛生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大學健管所兼任教授張玨表示,現行個人或政府提出的防堵疫情、增產口罩避免傳播、提升免疫力等,多為針對生理健康的防疫措施。但「離開心理健康就不能稱之為健康」,因此無論在個人、社會或是國家層面,皆須提出更多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案。亞安情緒危機處理團隊執行長張愛倩則依過去處理震災時的經驗表示,當重大事故發生,生理、心理、社交都會產生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可能會降低日常生活的功能,例如身體感覺會較僵硬或無力感;因此建議此段時間可將行動放慢,並記得運動、放鬆。張愛倩說,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放鬆,以降低生活上失控的無力感:一、用個人平時熟悉的放鬆方式,如運動、繪畫、聽音樂等放鬆緊繃的身體和心情。二、使用調息的方式呼吸吐氣、放鬆身體的肌肉,心情也會跟著放鬆。三、睡前泡腳、避免喝含咖啡因飲料,保持正常規律作息。張愛倩也建議,如果是上班族可能會因為疫情使專注力下降,可在上班離家前、下班離開工作場所前,先調息幾分鐘,對自己說幾句打氣的話。每天持續這樣的流程,可以讓自己漸漸找回失去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
2020-02-23 失智.名人專家
謝敏蘭/7個巧思 失智者在家防疫不悶
自從過年假期以來,人人聞疫色變,過完年後幾乎各類據點活動都暫停,心愛的失智長輩悶在家裡,漫漫長日好難受;偶爾外出也被厚重外套、口罩、帽子包緊緊,感官反應和行動力也受限。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建議,失智者家屬在這段時間充裕的居家時光裡,應好好把握患者仍具有的能力,在精心經營的愉快氣氛下,可以在家中一起嘗試進行以下的活動:A.每天可做的事:1. 做家事從三餐備料、到打掃清潔,讓阿嬤阿公都有可以發揮的空間。在熟悉家裡,充滿安全感的氛圍下,不要催趕長輩,共同攜手完成日復一日的家事。2. 動動口手做家事的同時,開口聊聊家人、憶往事,輕鬆好愉快。唱老歌、講笑話、猜謎語、朗讀書報、禱告,只要長輩願意開口,情緒必定平穩溫和。3. 多運動若住家附近有公園、運動場等空曠公共空間,戶外運動是最安全而有益身心的。提供獎勵辦法,鼓勵尚有行動能力的長輩每日設定目標走萬步;室內運動項目,可以是伸展體操、經絡拍打、太極拳、椅上運動等多元選擇,搭配小小競賽、熱情音樂,讓運動更可親。4. 玩興趣長輩本來就有興趣的活動,此時更要持續多做,例如寫書法、看電影、下棋、麻將、益智桌遊等,家人、來訪親友、照顧者一起參與,有趣味又有感情。B. 行有餘力的進階版:這是增加驚喜、提高刺激度的進階活動,可以變化、調劑患者和家屬的日常生活步調。1. 派任務:視長輩能力指派任務,提高長輩成就感,例如問路、獨自進便利商店完成指定採購(如買一條吐司、兩瓶飲料)、撥電話給孫子、一起做口罩套(實用,自用送禮皆宜)。2. 看照片:搬出珍藏老照片或是放映數位相片(能在電視上呈現更好),充滿美好回憶的人事物,是極佳的孝親、娛親好禮物。3. 留紀錄:上述活動進行時,以手機拍照、錄影記錄點滴,可以和其他親友分享,也成為每晚入睡前的最佳安眠劑,讓長輩帶著微笑入夢,一天的任務圓滿完成。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親愛的,我們分房睡吧」 小心…分了就回不去了
新冠肺炎疫情攪得人心慌慌,專家建議的防疫之道當中,多了一項夫妻分房睡,讓人大嘆病毒竟能破壞夫妻感情;但醫界認為,這項建議很中肯,也與提升免疫力吻合。夫妻分房睡的理由百百種,有的夫妻感情變淡、逃避性事需索無度,不少是另一半打鼾、半夜踢腿等,甚至因作息不同、習慣不同而分房睡,彼此不打擾;沒想到現在又多了一項「防疫」的理由。醫師:若想辦事 記得先量體溫新竹市東元綜合醫院家醫科醫師黃彗倫說,防疫期間,夫妻分床或分房,性慾不會因此消失,考量防疫安全,非常時期「能忍則忍、共體時艱」;若真的「性致」來了忍不住,那就「辦事前量體溫」,確保對方沒有發燒,如果有感冒、上呼吸道症狀,還是戒急用忍,保護彼此,才能愛得更長久。因應疫情,大陸啟動防疫大作戰,流行「做好隔離三字經」,內容是「護自己,愛家庭;分室住,勿親近;分餐吃,有距離;勤洗手,多通風;常消毒,講衛生……其中「分室住,勿親近」講的就是分房睡。分房抗疫有用嗎 要看生活作息…夫妻分房睡,有助防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文元認為,以病毒傳染風險來說,距離帶原者2公尺以內,持續15分鐘以上,因近距離接觸,加上飛沫傳染,易增加感染風險。夫妻分房睡,某種程度確有助於降低病毒傳染機率,特別是夫妻當中有人常要出差彗應酬、接觸不特定人群等,分房睡可築起防疫的第一道防線。 ; ;醫師黃彗倫表示,最近台灣確實有夫妻互相感染的案例,若是夫妻彼此工作領域差異大,接觸的人重疊性低,且通勤方式又不同,分床或分房睡的確可以減少感染機率;如果是共同開店或在同家公司上班,就沒有必要特別分床、分房睡。分房後 都說睡眠品質變好了台中市精神科醫師林本堂說,睡眠是百藥之王,換言之,有充足、品質好的睡眠,身體的免疫力自然提升,有較好抗疫病的本錢;夫妻若因分房睡而能改善睡眠品質,不失為一種選擇。他表示,在臨床經驗發現,很多失眠的患者抱怨,受不了另一半打鼾聲、睡夢時拳打腳踢等,被吵到睡不著;也有夫妻彼此干擾,都受不了對方鼾聲,搶著先睡,後睡者則因打呼聲睜眼到天明。這些患者經過建議分房睡或分床睡,多數都反映睡眠品質明顯提升,感覺神清氣爽,脾氣不再那麼暴躁、抱怨變少,工作也變得專注。夫妻分床或分房睡理由很多,有的彼此上班時間不一樣,一個上白班,一個值大夜,或經常要加班應酬,回來妻兒早已入睡;有的是家裡有嬰幼兒,丈夫怕吵,睡不好就會影響明天的上班品質,要求分房睡;甚至也有夫妻睡前習慣看電視,有人必須關燈暗濛濛才睡得著,對方習慣若不同,乾脆分房睡,彼此不打擾。李姓上班族就認為,夫妻生活習慣大不同是分房睡最好的理由,他很淺眠,有一絲光線、一丁點聲響就睡不著,不像老婆沾枕即眠,還要求要開燈、開音樂一整晚才有安全感,但對他夜夜都是折磨;他鼓起勇氣提議分房睡,沒想到老婆也贊成,還吐槽他打鼾聲很大聲,忍他很久,分房睡剛好。分房後 2/3夫妻認影響親密關係英國媒體曾報導床墊公司的調查,顯示1/6的伴侶選擇分床睡,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再愛對方,而是受到一方打鼻鼾、不停轉身等打擾自己入睡的因素影響,選擇分床睡的目的是渴望睡個好覺。不過,結果有2/3分床及分房睡的夫妻認為影響彼此的親密關係。主張不要分房睡的專家認為,分房睡後,雙方肢體接觸的時間一定減少,甚至做愛的頻率也會降低,親密接觸、性行為次數一路走下坡,一定會影響夫妻感情。也有專家相譏,如果連同床共枕,容忍對方打鼾、踢腿、半夜開燈起來上廁所都不願意,最好不要結婚。林本堂醫師認為,分房睡最大的好處是,對難以入眠的失眠一族,減少睡眠期被干擾,睡眠品質變好,身體獲充足的休息,恢復腦力、體力,增加免疫力;至於夫妻分床或分房,並不會影響親密行為,可以先做愛做的事再分房、分床睡,感情更甜蜜。
-
2020-02-12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瘋搶防疫物資 心理學者:未知帶來恐慌、降低免疫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國目前守住防線、尚無傳出社區傳染消息,但民眾瘋搶口罩、酒精、衛生紙,部分人甚至在寶瓶星號旅客檢驗結果未明之前就高喊「直接隔離,不要下船」,反映民心惶惶。心理學者表示,恐慌與壓力會降低人體免疫力,病毒侵門踏戶的風險可能不減反增。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李玉嬋表示,恐慌往往來自對事物有太多未知,未知才使人擔憂會否遭殃。新冠肺炎是新興的疾病,其潛伏期、傳染力、致死率等資訊目前均在觀察研究中,新聞媒體、社群媒體乃至鄰里親朋對於疾病的知識與預防之道眾說紛紜,這種時候容易使人選擇盲從集體來獲得安全感。但是,盲從集體未必真能自保。以瘋搶口罩為例,我國衛福部疾管署追蹤數以千計的高風險群眾,截至目前只有很少數的個案確診,且官方指目前並無社區感染情形、健康者不須戴口罩,因此買足口罩隨時戴,對於降低感染風險恐怕有限,然而這份恐慌與壓力會降低人體免疫力,病毒找上門的風險可能不減反增。李玉嬋表示,取得正確的資訊可以降低未知帶來的恐慌,民眾可鎖定追蹤衛福部疾管署發布的新聞資訊,針對自己不確定真偽的網路訊息則要停止轉傳給他人,以避免恐慌蔓延。另外,民眾可一同祝願祈禱疫情趨緩、人人平安,如此能將注意力從個人身上移到更多人身上,脫離孤獨感並獲得安全感。
-
2020-02-10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可能給人錯誤的安全感 醫:這時候就失去保護作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隨著武漢肺炎議題的延燒,越來越多人想找出能讓自己與親朋好友不受感染的辦法,但有2個問題來了,戴口罩真能確保我們的安全嗎?如果是的話,什麼樣的口罩才合適呢?研究專家們仍在找尋能抑制這種具傳染性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方法,與此同時,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提出幾項建議:1.每天要規律性地徹底清潔手部。2.避免在沒洗手的時候接觸眼、口、鼻。3.與生病的人保持距離。這些方法能讓你遠離所有病毒感染,也包括2019新型冠狀病毒。這當中,口罩在防止感染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實際上是具有前提的。戴口罩可以保護你,避免將手上的病毒傳染到嘴巴,因為當你帶著口罩的時候,會更加留意不要觸碰到臉部,同時也可以防止周圍有感冒症狀的人打噴嚏或咳嗽時的飛沫噴濺。值得注意的是,醫生認為口罩可能帶給人錯誤的安全感,有許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口罩並非那麼理想。例如,很難找到完全貼合每個人口鼻或長時間配戴的口罩,當你想要伸手進去抓癢鼻子或碰到嘴巴的時候,口罩就已經失去保護作用了。研究人員仍在了解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傳播的,但建議將口罩的使用著重於感染者或處於高風險環境中的人。如果屬於感染者或處於感染環境中,應配戴一般外科口罩;而醫療照護人員則應配戴防護型口罩以阻隔空氣傳染。至於其餘的一般民眾,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勤洗手、避免接近生病的人,以及不要沒洗手就接觸臉部,這些方法也同樣適用於預防感冒及流感。如果你選擇配戴外科口罩,必須確保其良好的服貼在嘴巴與鼻子周圍,當有人在你身邊咳嗽或打噴嚏時,也要適時更換口罩。最重要的是,出現咳嗽、發燒或其他呼吸道症狀時,應及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口罩噴酒精真能重複用? 專家告訴你真相 健保卡遺失、毀損領嘸口罩? 別急!這些地方都能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