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醫聲.數位健康
搜尋
失智症
共找到
1626
筆 文章
-
-
2020-12-07 新聞.健康知識+
招名威/鋁鍋易引起失智症?其實很難!3不原則使用更放心
關於使用鋁鍋會導致老年癡呆症這件事,其實威廉必須澄清一下,國人之所以會相信使用鋁鍋會導致老年癡呆症,原因是幾年前加拿大醫生檢測了幾份阿茲海默症患者屍體的大腦,發現鋁的含量高於正常人,於是就發表了鋁為有害元素,與老年癡呆症有關的報告,而這個鋁離子是以三氧化二鋁的形式存在。 但後來卻發現,對那些加拿大醫生所接觸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鋁含量的測定,沒有重複出此前報告的實驗結果。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發現死者腦組織中的鋁含量有明顯的升高。結果真相大白,加拿大醫學組化驗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樣本,曾受到過鋁盒的污染,很明確沒有證據表明鋁元素與阿茲海默症患者之間有直接關聯。 不過,我們實驗室曾經就以動物模式模擬人類誤食鋁對於腦部的影響,當時我們是直接餵食「高劑量」的三氧化二鋁化合物,為期一個月,在顯微鏡下觀察老鼠大腦的切片,發現有大腦皮質細胞死亡,神經細胞的纖維萎縮並糾纏在一起,並有「澱粉蛋白(amyloid protein)」的沉澱,而且從老鼠的行為上也可以看得出來,會有很明顯的失憶症狀,初步評斷應該是阿茲海默症被誘發出來了。 但大家真的不用太擔心,要把三氧化二鋁吃到阿茲海默症,劑量換算至少要吃十分之一個鋁鍋才行! 而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網站公告,「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對金屬材質的食品容器具有規範其材質試驗標準,市面上有認證的鋁鍋皆在正常範圍內,溶出鋁離子的機率及數量也都相當低。再者,國外的研究指出,用鋁鍋烹煮酸性食材,鋁鍋本身會溶出3至5毫克的鋁,以美國環保署規定每公斤成人每天1毫克的限量來說,60公斤的成人一天要吃60毫克才會超標,而且這個溶出的鋁還不是上述的三氧化二鋁,所以使用鋁鍋會造成阿茲海默症這件事幾乎是不可能達標的。 若心中人有芥蒂也沒關係,以下就是「最安全」使用鋁鍋的方法: 1.不過度加熱:鋁鍋導熱快,加熱文度比較容易上來,但較容易塑型,但相對它也就比較容易氧化、壞得快,所以鋁鍋不適合拿來作為油炸食物的器具。 2.不盛裝過酸的東西:三氧化二鋁會在酸性的環境下形成,雖然,要讓鋁鍋物質溶出這種化合物其實有一點困難,但如果家族中有阿茲海默症或老人失智症的話,那威廉還是建議最好避開使用,降低風險。 3. 不可用力刷洗:鋁雖然是很穩定的金屬,但沒事也不要刻意去搓洗,刮花鋁鍋表面讓鋁產生氧化反應,不然在正常使用狀態下,會溶出鋁的狀況非常的少。 至於使用鋁箔紙是否也會溶出三氧化二鋁? 答案是不會,因為溫度不夠高,再者,現在很多鋁箔紙中的鋁都已經被錫取代了喔。 《延伸閱讀》 .不沾鍋有刮痕就別用。高溫、刮痕易產環境荷爾蒙 .保鮮膜有塑化劑?常見4材質最好都別碰熱食
-
2020-12-07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冬陰雨日照少 失智嬤夜難眠
宜蘭秋冬季節經常陰雨綿綿,尤其今年10及11月沒下雨天數僅個位數,部分退化性疾病病患則因天氣陰雨減少外出,或日照減少影響腦內神經傳導,使得原本穩定控制病情的病患,突然因季節出現病情惡化。開蘭安心診所神經內科主任蔡秉晃說,日前有名80歲失智症阿嬤求診,阿嬤10月中以來,每天晚上不睡覺,出現幻覺、妄想,直到天亮才開始昏昏欲睡,讓外籍看護幾乎受不了;另一名60多歲巴金森氏症病患,也是10月中後症狀變糟,出現手腳無力、嚴重顫抖、心情憂鬱、記憶力變差,越來越不想動,晚上也睡不安穩。蔡秉晃說,病患陽光日照減少、及降低外出活動,都可能會使腦內血清素減少,由於血清素掌控多種神經傳導物質,且調節多種荷爾蒙分泌,分泌不足或功能不良時,就容易頭痛、焦慮,原本穩定病情也會突然惡化。其中失智症病人身上會看到各種行為精神症狀,最令人困擾的就是晨昏顛倒、幻覺、妄想及暴力行為。蔡秉晃建議,病患在家應加強室內照明、增加白天活動、適當攝取水份,若好天氣就要把握出門曬曬太陽,並搭配藥物使用,如非典型抗精神病劑、抗憂鬱藥物或抗癲癇藥物等,以穩定病人情緒及改善睡眠。
-
2020-12-05 養生.抗老養生
60歲看起來像40歲!吳明珠中醫師善用8養生法,快樂度過更年期
「我以前像小豬一樣很會睡,但到了更年期的時候,卻開始睡不好,隔天眼皮浮腫,眼睛還充滿血絲。我自己也用『中藥』來調理身體,又一次體認到中醫的博大精深。」 皮膚光滑、散發亮麗光彩的吳明珠,舉手投足間充滿優雅的自信!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她竟然已經60歲了!外型保養得宜、頭腦思慮清晰,要如何度過更年期的不適,變得更加快樂美麗?其實,她有這些養生秘訣。 更年期症狀熱潮紅、盜汗嚴重時,不要排斥吃藥治療 「更年期有種種不適應的症狀,但仍是要睡得好、提升免疫力、規律運動。若有嚴重的熱潮紅、盜汗等等,身體已經很不舒服了,不管你選擇中醫還是西醫,這時就需要藥物來協助,不要排斥。穴道疏通也很重要,讓身體四通八達的經絡,可以重新恢復順暢。」 吳明珠提到,自己更年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睡不好,隔天又要緊盯著電腦,疲憊無法消除的情形下,狀況會越來越差;此時她就秀出自己的一身好本事,向來幫大眾治病的她,也為自己診療開藥方,再加上維持體重、規律運動和泡澡養生,她安心快樂地度過更年期! 更年期會改變體質,睡得好更重要! 「我注重養生,不太喜歡吃藥,但是更年期身體也在適應,要滋陰補陽;所以我自己吃中藥來調整,消肝火、長肝血。」面對更年期身體的「大震盪」,吳明珠說一定要睡得好,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自我恢復;若是長期睡不好,等於讓身體長期負債,影響了其他的臟腑器官。 尤其是在不同時期的失眠:年輕時、更年期時、有慢性病時的睡眠困擾,治療方法也會很不一樣。血壓若降不下來,吃安眠藥會越吃越多;年輕人日夜顛倒,便容易肝火旺、痰濕,而更年期則可能肝氣上升,需要滋陰降肝火、疏肝解鬱。依據不同病因來作調理,盡量避免依賴安眠藥。 與其換大一號的衣服,不如每天做體重管理 「而且我們在更年期時,代謝速率變慢、雌激素分泌變少,身體容易變胖,脂肪堆積在腹部。我在更年期時,最胖胖到48公斤,比過去的我胖了4~5公斤。那時我在想,我是要丟掉衣櫃裡的褲子,重買新衣服?還是乾脆減肥好了?最後我選擇後者,用中藥調理加上運動,定期爬山和跳肚皮舞,我現在又能維持44公斤的體重。」 她透露年紀大了,臉要有點肉,看起來比較好看,她日常生活中喜歡吃有膠質的食物,偶爾吃一下豬蹄,牛奶、豆漿則是經常來一杯,尤其是豆漿,當中的大豆異黃酮幫助調整荷爾蒙,加上每天量體重,做好健康管理,讓她現在完全打破,大家對於60歲女性的刻板印象,目測減齡至少20歲。 女人50後皮膚乾燥,要比以往加強保濕 此外,她的保養還喜歡「照傳統來」,不去醫美「進廠維修」,而是靠著中醫疏通調理,食療、中藥、針灸之外,她還喜歡按摩與泡澡。 「每個星期我會用按摩、敷臉的方法保養臉部,還有我很喜歡泡澡,裡面會加上玫瑰、當歸、橘子皮、薑粉、浴鹽、魚腥草......一起來就要擦乳液。我們的皮膚, 30、40歲還好,到了50、60歲皮膚會更加乾燥,所以要更加強保濕。」 女人60更要活血化瘀,定期健康檢查 而身為中醫師的她,也會定期健康檢查,在更年期後加強保養的同時,她每兩年至少一次乳房攝影,每半年一次乳房超音波,近期加重心血管疾病與低劑量電腦斷層等的檢查,因為她相信「預防勝於治療」。 「以後我們會越來越長壽,既然活得久,生活品質就更重要!我現在會加強活血化瘀,不讓血管鈣化、預防失智症;讓自己好睡、好吃、好動。」 「有時候我們身體不健康,問題在於『腦』,有心事就說出來;我們身體的臟腑就是工廠,需要有好的原料才能有好的效能,因此食療、藥物、針灸這些好的要素,都要適時地運用,讓我們的工廠能夠成功經營、長長久久。」 吳明珠的養生秘訣 1. 每天都要睡得好,調整身體好安眠2. 每天泡澡心情好,促進血液循環、重視保濕3. 每星期規律運動,體重管理不要胖4. 定期健康檢查,預防勝於治療5. 若身體不適時,食療、中藥、針灸,多管齊下6. 要活血化瘀、疏肝理氣7. 喜歡喝豆漿,多吃富含膠質的食物8. 養生適當中庸即可,過猶不及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有存款的話,把它拿來享受就行了!退休後,養老金什麼時候用?熟齡作家:就是現在.再忙,都要做對自己有要求的人!中年後,豐富生活和人生,給身邊的人帶來力量.你有骨刺嗎?低頭滑手機、彎腰搬重物增風險
-
2020-12-02 失智.大腦健康
社交互動/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養生名醫:2個關鍵輕鬆預防腦退化
預防失智,你需要兩樣寶貝:「老朋友」和「新東西」。洛桑加參醫師出版《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書中提到,失智是怎麼回事?有很多疾病,都會使人出現「失智」這樣的症狀,沒錯,失智它不是病,是一種症狀。病因以阿茲海默症為最多,約占了60 ~ 80%。其他還有腦血管病變、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外傷、感染、腦腫瘤等,也都有可能是造成失智的原因。 別趕流行,小心智慧型手機失智穿衣服、換手機,你都可以挑最流行的款式,但生病這種事,還是不要跟上流行比較好。舉凡失智、癌變、三高問題、睡眠障礙、骨質密度差……從前是老年人的困擾,但如今,也威脅著年輕人。近年失智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日本腦神經外科醫師率先發出「智慧型手機失智症」警訊,請大家多多留意,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造成的腦過勞。 當出現不安、疲勞、憂鬱、睡眠障礙、忘記重要客戶名字、忘記出席重要會議時,最好能有所警覺。據統計,全台約有1.2萬人被診斷為年輕型失智症,30到64歲這個區段,平均每一千人就有一人發病。當然這數字還可能更多,推估確診率僅三成。因為失智經常被理解為一種老人家容易得的退化性疾病,因此當年輕患者出現相關症狀時,很可能被歸入憂鬱、躁鬱、思覺失調這一塊。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現在就來了解一下由阿茲海默症所引起的失智,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 覺得腦袋卡卡?還真有東西卡住關於阿茲海默的成因,目前專家已知它與腦細胞衰竭有關,最有可能的嫌疑犯是一種「β類澱粉蛋白質」斑塊。據推測就是它造成腦神經元損傷,並引發一連串記憶、認知與整體心智功能的退化。請留意以下十大警訊:一、離開舒適圈時特別焦慮。二、忽略身體的梳洗與清潔。三、說話寫字出現用字上的困難。四、對時間、地點、空間感到迷惘困惑。五、漸漸淡出社交圈、鮮少跟朋友聚會。六、重複講一樣的話、重複購物、重複服藥。七、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的地方,如眼鏡在冰箱。八、無法完成平常熟悉的事務,如回家迷路、泡咖啡糖加成鹽。九、判斷力變差,易落入詐騙陷阱(年輕時就常被騙的不算)。十、記憶力變差,屬於真正的遺忘(稍後能想起來的就不算)。 完全治癒難,但預防一點都不難很遺憾地要告訴大家,治療阿茲海默的方法,就跟真正有效的新冠疫苗一樣,還在努力研發、測試中。目前仍沒有一種藥物能完全治癒阿茲海默,只能透過藥物與非藥物的方法,來減緩行為症狀。不過好消息是,預防的方法已經找到了!除了排除一些危險因子,比方說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運動量不足之外,我幫大家總結出最有效的三個方法:◎方法一:對生命抱有安全感至少有、兩個知心好友或可靠的親人,讓你知道萬一自己遭受困難時,有人會對你伸出援手。樂觀、安全感越多,受到失智侵擾的機率越低。◎方法二:創造腦神經迴路的新連結腦細胞會衰退老死,但不管人活到幾歲,仍可以靠新玩意兒,幫自己創造出新的腦神經元迴路。把大腦想像成一座城市,當你有上百上千條路的時候,哪怕一條路被堵死,影響也不會很大。看一本新書、造訪從沒到過的地方、學習新技能、學習新語言、養新寵物、吃從沒吃過的新餐點……每一項新的體驗,都會強化腦部的生理組成。預防疾病發生,可以是很快樂的一個過程。你享受新、體驗新,並從中受益。◎方法三:利用神經胜肽因子保護大腦神經胜肽因子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能增加神經細胞的可塑性、保護腦神經細胞、抗神經發炎、抗氧化,以及延緩外力與疾病造成的神經損傷退化。預防失智,目前我從「安定神經元」、「保護神經細胞」與「強化神經網絡連結」三方面下手。在我的診所裡,現階段是由「自體生長因子」+「神經修復點滴」+「靜脈雷射」+「血液淨化」+「神經胜肽因子」這五個超級英雄所組成護腦聯盟,以組合拳的方式,來處理複雜的腦衰退問題。身體有所謂的體適能,腦部也有屬於腦的「腦適能」,認識它、關注它、強化它、保養它,你就是健康勝利組裡的終身會員。
-
2020-12-01 失智.失智專題
好評推薦/失智者真實故事改編、謝金燕暖心配音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昨(30日)辦理《等你等我等你》動畫影片發表記者會,本片根據失智者白婉芝真實故事改編、謝金燕暖心配音。衛生福利部吳希文簡任技正、輕度失智者白婉芝、動畫導演Amber、曹書睿、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主任兼所長、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副教授、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鄭又升職能治療師、董懿萱職能治療師與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皆到場呼籲預約不失智的未來。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簡任技正吳希文表示,目前失智人口快速增加,民眾需提升對失智症的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消弭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視和偏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明,目前我國預估有28-30萬人罹患失智症,多數是留在社區。一般人會覺得失智症很可怕,為了讓大家更正向的面對失智症。罹患失智症不是只能臥床在家,也可以像《等你等我等你》主角白婉芝一樣,活得有尊嚴、有價值、很不簡單、很快樂,希望藉著該片傳達失智症不可怕,鼓勵失智者走出來,多參與社區活動,和公益活動。雖然失智症目前仍然無法根治,約有超過7成的失智個案屬輕度及極輕度,透過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運動、飲食、腦動、融入社會、參與社會互動,還是有機會維持生活品質。而且從歐美國家的研究,失智症的盛行率可以藉此下降,所以呼籲國人要及早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影片主角白婉芝看完影片感動表示「我常常跟我的朋友說,如果有一天我認不得身邊的朋友,請不要忘記我!」她提到自己2013年母親失智確診,到2015年自己也開始出現一些失智症狀,走錯房間、手抖、與朋友盧,剛開始認為自己可能太累、營養不良,但還是去找醫師,醫師確診為失智症。「我以前的記憶力很好,我告訴自己絕對不可能會失智。」後來,經過多位醫師的確診之後,白婉芝把自己封閉了半年多,害怕焦慮自己回不到過去的記憶。然而,失智無聲無息的找上門,真的只能與失智共舞,她開始看資料、查文獻,參與失智症講座,了解自己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白婉芝表示「還好有長照2.0的資源,透過居家服務、機構照顧來幫忙照顧媽媽。」她也藉此呼籲社會大眾,若有失智的症狀,就應該去醫院做檢查,特別是失智症照顧者「照顧好自己,適時運用資源,才不會像自己把健康也賠進去。」照顧失智母親九年,身兼主持人及家庭照顧者的林書煒看完本片與聽完白老師的分享,也深有同感,呼籲大家不要像她,以前家人因為不了解智症,而錯失媽媽的黃金治療時間。身兼家庭照顧者同時也是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主任兼所長黃秀梨呼應,自己照顧父親多年的經驗,會和家人輪替,帶著父親去小時候的地方懷舊,或是去他喜歡的海邊,透過引導,家人間也有改變與成長,學到新的學習和收獲。家庭照顧者因照顧壓力且較無喘息時間,普遍憂鬱程度也較高,鼓勵應透過家人間分工合作與輪替,減緩照顧壓力與負擔。老老照顧的社會已經來臨,衛生福利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主要家庭照顧者與65歲以上需照顧老人同住比率占91.68%,主要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為7.8年,有22.6%之主要家庭照顧者表示過去一個月的健康狀況不好,有42.86%主要家庭照顧者曾在照顧期間發生不舒服的情況,發生肌肉筋骨痠痛、失眠、高血壓等症狀,有27.29%主要家庭照顧者,則表示照顧後社交關係變不好。所以失智友善社區很重要,讓長者與家庭照顧者可以在社區繼續活下去。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副教授表示,由於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密不可分,這次特別邀請照顧者一同參與團體,透過運動、飲食、認知活動、人際互動、紓壓、外出等各種主題,並訂定執行屬於自己的健康計畫,失智者與照顧者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增進彼此不同面向的熟悉度,共同關注自己的健康。團體過程中,讓每個人都能充分表達想法,彼此互相學習,行動計畫也越做越扎實,甚至培養了固定的習慣,感情變得活絡,大家在這個團體越來越自在,生活參與也變得更有動力,還會主動相約要再一起出遊或是去對方家裡延續感情,課程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狀及舒緩照顧者壓力。參與《這樣活、不失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的家庭照顧者岳朝霖現身說明,父母都罹患失智症,自己在照顧進行式的路上,剛開始一團亂,不知所措,只能問題來了就做,但也不知道對不對。曾經在半夜一個人推兩張輪椅帶著爸媽掛急診,累到自己在半夜不自覺流下眼淚,很感謝參與課程後,生活有了改變,增加這些專業知識,發現原來失智症還是有希望,事情是可以有依據準備的,也藉此學習把以前沒做好的事情做到更好,更懂得照顧家人。母親也從悲觀內向的個性,變得比較放得開,心情上也有所調適有所成長。《等你等我等你》片長約六分多鐘,並由藝人謝金燕特別跨刀公益配音,盼傳達失智症不可怕,邀請民眾共同關心失智症。《這樣活、不失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第8梯次即日起開放報名,詳情請上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方網站。《等你等我等你》動畫搶先看
-
2020-11-30 科別.精神.身心
醫病天地/無止盡收養貓狗 也是囤物症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PO自家屋內照,衣物堆積如山自嘲有「囤物症」,引發各界關注此類疾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守宏表示,若東西堆得滿坑滿谷,已影響日常生活、引發人際衝突,卻又不能用其他疾病來解釋,就可能罹患「囤物症」。美國精神醫學學會2013年正式將「囤物症」(Hoarding Disorder)列入精神疾患診斷準則手冊(DSM-5)。患者囤物五花八門,也因人而異,有人可能撿旁人眼中的破銅爛鐵當寶,甚至可能無止盡收養貓、狗等動物,卻又多到無力安置和照顧,搞到自己和動物的生活都堪憂。對於患者的「斷捨離」障礙和壓力,黃守宏說,有患者覺得,丟掉囤積物猶如丟掉自己的一部分,或從囤積得到安慰和安全感,也有人對收集物品具強烈責任感,到不可思議的境界。黃守宏說,囤物的診斷確診與否,有其兩大原則,一是囤積物品已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響,或導致環境髒亂不堪,甚至和鄰居、家人起衝突;二是不能用其他疾病來解釋,如思覺失調、失智症等,就是囤物症。黃守宏提到,臨床較少見單純的囤物症患者,通常都會合併有思覺失調症或失智症。他也說,若是單純的囤物症,目前沒有太多證據顯示藥物治療有明顯效果,須合併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排解丟棄時的苦惱壓力,學習分離,或協助他們分門別類來改善。
-
2020-11-29 養生.樂活人生
自己行動不便,帶86歲失智母遊歐100日!遲慧芳:說走就走,人生會改變
編按:拄著拐杖行動不便,人生就此受限?年老之後,就很難再去長途旅行?50+讀者63歲的遲慧芳,帶著86歲的失智媽媽,幾年前壯遊歐洲,後來去了第二次,總共近100天!可見,身體不是限制,而是人的想法。本來不睦的2人,也透過旅程得到人生的和解。旅行可以為心靈帶來自由,當旅行將生命與視野拓寬,是否更有能力面對生命中的結和解?7月中「50+愛旅行」社團有篇文章引起近5,000人按讚,迴響熱烈。這是50+讀者遲慧芳分享的旅行心得――她因自幼小兒麻痺而行動不便,卻能拄著拐杖,已環遊世界共20個國家。其中,還曾帶著母女關係向來緊張的80多歲老母親遊歐洲2次,近100日!她曾在「50+愛旅行」舉辦的分享會說道:「我們一老一殘,都能辦到了」可見,一般「往外走」的限制條件:身體與年齡,其實都不是難處。人的限制,只在自己的心。她如此寫下其中一次的旅行經驗:2017年,60歲以電動輪椅代步的自己,帶著高齡83歲的母親自助遊歐45天,是人生成就解鎖,更是「人生中最痛苦、也最有意義的旅行。」小兒麻痺限制行走速度 卻阻擋不了她圓夢遲慧芳出生4個月時,即罹患小兒麻痺。從小喪父、由盲人母親帶大的遲媽媽,對於迎來的第一個孩子竟有缺陷,遺憾又惱怒,常罵她是「跛腳」。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使遲慧芳成為家中「娘不愛」的那一位。她記得,媽媽每次賭輸,往往會以她當出氣筒。高中開始,遲慧芳就到外地住宿,但每次回家,一定和媽媽鬧不愉快到哭著離開。生命的開端,是上帝決定的;但之後,她卻靠著努力與信念,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30出頭時,她就用標會的10萬元,開始人生第一次自助旅行,自此信心大增,「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都能安全回台,人生還有什麼好怕的!」原是補教老師的她,為了實現財富與生活自由,後來轉行進入保險業,騎著三輪機車跑業務;後來,靠著投資,財務無虞,人生下半場她決定要能說走就走,四處旅行。她回想起,「從前跟我媽討個文具難如登天,現在有能力了,想出國買張機票就飛了。」她有感而發打趣地說:「女孩子一定要有錢,有錢才有膽!」第一次母女壯遊衝突不斷 認清彼此真的很不同然而,母愛卻一直是她生命中的缺憾。過往為避免衝突,她與母親一年總盡量少碰面。中年後,因學習家族與戲劇治療,遲慧芳體悟,「熟齡心靈的提升,應該要有足夠的智慧來整理人生上半場的關係,尤其是家人。」第一次母女歐洲壯遊的契機,是2014年遲慧芳賣掉爸媽天母的住屋,將母親接來就近照顧的適應期。那時見媽媽鬱鬱寡歡,便帶她出國散心,卻沒想到這52天的朝夕相處,讓原本就不和睦的2人,衝突不斷。「我們的習慣、喜好與觀念真的差太多,我喜歡往安靜的郊外走,她則喜歡往人多熱鬧跑。」遲慧芳回憶有次在瑞士,坐了好幾個鐘頭的纜車終於抵達山頂,正打算好好欣賞美景,母親就嚷著無聊想離開。遲慧芳喜歡隨興遊,旅行時不排行程,總是到當地、甚至當天才決定下一步,卻也因此放大了母親的不安全感,2人時常硬碰硬。「歐洲有些地方通常晚上6點商店就關門、週末也不營業,我會先買好食物,她還以為我是愛花錢。有次被罵煩了索性不買,讓她餓肚子。」一路上的大小不斷爭執,加上行動不便,讓遲慧芳身心俱疲,當時想著,「這應該是我們人生中最後的一次長途旅行了。」後來1、2年,遲慧芳依舊習慣一人旅行,只是內心深處開始出現一個聲音,「如果媽媽能一起看見這片風景該有多好。」即使堅強獨立,親情依舊是她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多一點信任及體諒 與母親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3年後遲慧芳鼓起勇氣再次帶著母親同遊歐洲,走了捷克布拉格、丹麥哥本哈根、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史特勞斯堡到德國等城市。這45天成為她心中「最驕傲也最深具意義的旅程」。好奇故事怎會有如此的轉折,她說,「應該是我們之間開始有了信任。」她分析,這幾年做為媽媽的主要照顧者,自己其實換位成了「母親」的角色。回想第一次壯遊,壓力大且焦慮,媽媽的許多行為在她眼裡都像是孩子般無理取鬧,「我只希望她能好好聽我的,不要囉嗦。」那時她不理解媽媽也有她的焦慮。「後來朋友點醒我,身處異鄉又跟著行動不便的女兒,人老了什麼事想幫也幫不上,其實很無力。但又不懂得處理這樣的無力感,所以就只能抱怨或唱反調。」有人說過,關係就像萬花筒,轉動一次就會有新的發現。第二次母女旅行,因為有了經驗,媽媽明白女兒的習性與能耐,配合度變高,而遲慧芳也能稍微了解媽媽的擔心不安。「我就安排自己去過、熟悉的景點,一天也只排一個行程,讓旅行的壓力變小、她的焦慮也減少。」原來多一點點的理解,就能打破關係的僵局。雖然第二次遊歐,媽媽因出現失智症徵兆時常迷路,還是讓遲慧芳疲於奔命,但她卻認為是此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次旅行。因為媽媽已經更老了、且病了,卻仍有難得的機會看風景,這是何等寶貴的經驗。「我永遠記得回程飛機上母親第一次跟我說:『謝謝妳,一路照顧我。』我的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她想起,2009年離世的父親生前常說的一句話:「母親只有一個,是永遠無法取代的。」曾經拚了命想逃離,然而她此刻終於了解:放下過去,與母親和解,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帶年長父母無障礙旅行 3個訣竅玩得盡興無論是自己或帶母親出國,遲慧芳都選擇自助。她說,過去因為工作關係,雖常有機會跟團出國,但是因爲身體狀況,容易造成自己與他人的不便,團體行動始終無法盡興。自助的話,不必配合誰,才真的享受旅遊的樂趣。她不喜歡預先規劃行程,通常只訂入境後2天的住宿,便跟著感覺想去哪就到哪兒。稱自己是「手機重度使用者」,查路線、訂飯店、火車票通通難不倒,「只要有手機與網路,世界就任我遨遊。」旅行,可提升自我解決事情的能力與自信,遲慧芳也從無數次旅遊經驗,歸納出無障礙可以放心玩的秘訣,也很適合想帶高齡父母出遊的朋友參考:1. 選擇友善的無障礙旅遊環境歐洲通常是她旅行的首選,除了風景優美、文化豐富,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尤其是火車對身障者相當方便,更重要的是歐洲國家對身障人士相當尊重及禮遇。2. 透過Airbnb 找尋合適民宿一定要留意備有無障礙設施、且輪椅出入方便!盡量找附設廚房的民宿,一方面解決飲食問題,也能深度體驗當地文化。她坦言,每次換到新的住宿前都非常忐忑,擔心硬體無法合乎需求,建議輪椅使用者盡早抵達住宿處,萬一空間不能如意才能早點做出應變。3. 行程安排要鬆且彈性坐電動車出遊或帶長輩出遊一定得考慮體力。這便是為什麼她總是不先排行程,而是視當日天氣、體力與心情決定去哪兒。相較於有些人擔心錯過知名景點的焦慮,遲慧芳心態倒從容,反正每個地方都是沒去過的,看到都是賺到,何必擔心沒看到的!難怪她一路旅行無所畏懼,因為她懂得保留許多應變的空間給自己,不做超出負荷的安排,更有悠遊的餘裕。多看世界一點 個性變可愛一點經過旅行的洗禮,遲慧芳與母親的關係有了進展,但或許是過去的傷還藏得太深,她坦言:「修補還需要時間。」然而有了一起的旅行回憶,彼此能看著照片聊天,也增加了許多相處時光。「很多人說老人家個性難改,但我覺得,我媽改變得比我多!變可愛了,也更懂得感激,去旅行看過世界真的會不一樣!」最近,她向母親問起等疫情過去再去趟歐洲好嗎?「以前我媽都嘴硬說不要,但這次她居然立刻點頭說好!」如今的她,一手負起照顧媽媽的責任;因疫情無法出國,她們還是會在島內旅行,到白河賞木棉花,去礁溪泡溫泉;就算不出遠門,遲慧芳也每天帶著母親往河濱公園散步。「我不知道失智的她什麼時候會不記得我,我能做的,就是盡力讓她最後的記憶都是美好的。」陪著母親養老,遲慧芳也思考自己的老後。單身的她,走過人生低谷,唯一遺憾是自己沒有結婚生子,她很豁達:「遺憾既然無法改變,那就讓心改變,讓自己活得自在。」有人問遲慧芳,活到現在,最滿意人生哪個階段,她說是現在。「你看,我現在很自由,沒有過多牽絆,想去哪就去哪兒。」活在當下,想做什麼就去做,便是她最理想的熟年生活。原文:自己行動不便,帶86歲失智母遊歐100日!遲慧芳:說走就走,人生會改變
-
2020-11-29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為失智媽媽創業 科技人讓愛延續
人生有些時刻就是命定,因為母親中風倒下導致失智症,成為照顧者之後,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潘人豪的創業,反而走出不一樣的路。他所創立的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從醫療數據分析科技公司,擴展出服務,成為以失智照護諮詢為主題的科技平台,連結相關專家,每晚與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士在線,解決七大失智照護的難題。中風失智 女強人好挫折潘人豪是WaCare執行長,也是大學教授創業的案例,科技背景讓他凡事多看數據和機率。潘人豪的母親在生病之前是個活躍職場的女強人,還身兼扶輪社等公益團體要務,三年前,一場中風意外,潘媽媽卻因治療選擇,成了血栓溶解劑產生併發症的少數,腦出血留下半邊偏癱以及失智症的後遺症,潘人豪事後對「機率只是一個數字」感觸特別深,因為當疾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零或是100%的事。他拿出手機中母親健康時馳騁職場的受獎照片,感嘆如今母親即便失智了,也能感受到自己「變得不一樣」,挫折感相當深。而這一年,他正式開設公司,是科技新創界的新星。自創APP 共享看護經驗潘人豪說,母親在健康時投入過多心力在志工、公益等事務,家人擔憂她過勞,因此借助健康手環提醒母親多外出走路,增加肌力,而他也能透過手環的數據來掌握母親的健康情況,持續運動的數據也反映到其穩定的血壓等生理指數,但潘人豪說,科技照顧策略奏效的關鍵其實是,「每天晚上兒子打給母親那一通關心的電話」,這個經驗也讓一個看冰冷數據的科技人開始思考人與人的連結。潘人豪母親中風後,失智症狀多是妄想,最令照顧家屬為難的是母親害怕飲食被下毒,經常抗拒不吃,營養失衡;更曾發生過不慎跌倒受傷,忘記自己發生過什麼事,妄想外籍看護偷打她等情境,潘人豪說,過去失智症照顧的問題只能向醫護人員求診請教,但日常照顧必須面臨不同情況,他直言醫院的看護實戰經驗最豐富,也是指導他們最多照顧技巧的專家。來自照顧資源充沛的家庭,潘人豪的家庭關係連結深厚,他說因為父親早逝,兄弟姊妹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母親,因此當母親倒下後,他們迅速分工,對科技嫻熟的他,善用資訊數據分析專業,在自家的APP產品上增加個案健康追蹤功能,讓兄弟姊妹可以24小時監控母親的生理數據,並且共作筆記,提醒外籍看護應變技巧。3種技巧 減輕照護壓力特別的是,潘人豪不走傳統賣弄大數據的路線,而是回到人與人的連結,他的科技照顧法反而搭配了再平凡不過的影音、電話,搭配APP幫助外籍看護照顧更輕鬆。而這些技巧也相當適合一般人使用。一、隨手拍下提醒影音失智症者會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潘人豪舉例母親有一次跌倒磕破額頭,經急診室醫師處置之後,母親立刻說她額頭很疼,問說是誰打了她?潘人豪擔心母親誤會是外籍看護所為,因此就在醫院門口對著手機鏡頭錄製影音,內容說的是「今天是幾月幾號,妳因為跌倒受傷送到醫院…」,只要母親對自己的傷口有疑問,外籍看護就會拿出影音讓母親看,讓她清楚完整的過程,省去誤會。二、向外求援照護知識許多照顧失智症者的難題在精神行為症狀,例如黃昏症候群,情緒躁動;睡眠時間顛倒,和其他家人就像生活在兩個時區;妄想飲食被毒害,餐桌成為戰場等,潘人豪坦承,即便和兄弟姊妹照顧分工,情感緊密,但仍會遇上因照顧想法不同,導致摩擦。例如潘人豪說,母親吃飯很緩慢,他因不是直接照顧者,只要能有空陪伴母親吃飯,花上2個小時也沒關係,但他大哥認為吃飯耗費母親太多精力,擔心她體力不支,主張該休息就休息,吃不下也無妨。像這樣的照顧歧見,不一定是醫師能解答,潘人豪說即便他是資歷3年的照顧者,也得找人諮詢。他與聯合報系合作,先從社群中了解照顧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七大照顧主題,包括有精神行為、吞嚥飲食、衛生清潔、居家改造、資源申請、肌力提升以及照顧紓壓。同時,除了邀約失智症領域的各專家解答,同為照顧家屬,他認為資深的照顧者也很有意願分享實戰經驗給其他人,因此他將udn×WaCare線上照護課設計成多人團課的形式,不但同時間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在線聽專家開課,留有諮詢互動時間,還為照顧者開設課後的專屬討論區,讓熱心的專家負責回覆每一個難解的照顧問題。他自己也是忠實會員,例如母親擔心被毒害等飲食問題,就是在線上團課時和其他會員互動得到幫助技巧。三、打一通問候電話吧科技抵不過來自家人的問候,潘人豪說,udn×WaCare聯手推出失智症遠距健康平台之後,來自超過百位照顧家屬的回饋意見可以看出,有一半的照顧對象是中度失智症者,而且照顧人力平均高達3~4位,顯見照顧是牽動整個家庭的大事。失智照顧資源哪裡找1.想即時學到更多失智照顧的技巧,解決難題,udn×WaCare每周有不同主題線上團隊課程免費上架,12月有營養師開設「牙齒清潔還不夠,讓失智者吃出好口腔」、「失智者牙齒汙垢好嚇人,口腔護理有眉角」等;護理師「失智者送醫好失控,引導合作不慌亂」、「冬季皮膚乾癢,失智者美肌之道」、「末期才談臨終太遲,如何談安寧」以及給照顧家屬的紓壓活動課等。如何加入,請至網站: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2.失智照顧七大系列影音課程請至網站:https://bit.ly/2Kg1zuJ3.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0-11-27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惡化幫凶 中研院揪出關鍵蛋白質
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年長者,過去研究認為與兩種蛋白質堆積有關,而中央研究院近日研究發現,蛋白質TDP-43是促使阿茲海默症更惡化關鍵,研究登上國際期刊。中研院今天舉行「更懂阿茲海默症!研究揪出疾病惡化的蛋白質幫兇」記者會,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韻如研究團隊近期首度發現並證實,促使阿茲海默症更加惡化的關鍵機制為大腦中的蛋白質TDP-43。陳韻如說,全球約5000萬名失智症患者之中,有將近6、7成都是阿茲海默症病人,病患的記憶力、語言、空間感等認知功能會逐漸退化而影響生活,然而目前對阿茲海默症的科學認識,尚未能研發出有效治療藥物。陳韻如指出,過去的科學家認為,阿茲海默症起因於腦組織無法發揮清運功能,出現乙型類澱粉蛋白質Aβ(Amyloid Beta)及Tau蛋白的錯誤堆積、纖維化,但這次研究是首度發現有第三種蛋白質TDP-43,其實是惡化阿茲海默症的元凶,它會與Aβ交互作用,且引發發炎反應。陳韻如指出,研究團隊透過多種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實驗證實,TDP-43會與Aβ結合,誘發Aβ寡聚體的形成,雖然這種寡聚體可延緩Aβ的纖維化,但其對神經系統的傷害比纖維化更大,因此可知讓阿茲海默症加速惡化的並不是Aβ的纖維化,而是纖維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Aβ寡聚體,而TDP-43就在其中扮演著催化、促成的共犯角色。為了實際測試TDP-43對記憶力產生的影響,研究團隊運用電生理實驗,發現小鼠腦部負責傳遞訊息的神經突觸受到了損傷,而在活體小鼠的水迷宮實驗中也觀察到,訓練有素的小鼠在注射TDP-43蛋白後,會迷失在水迷宮中,找不到上岸的路,代表小鼠腦內負責記憶環境和空間方位的部分退化。此外,解剖後發現,小鼠腦神經細胞內的TDP-43與Aβ的確有交互作用,並在腦部留下嚴重的發炎痕跡,這些病徵都與阿茲海默症一致。陳韻如表示,從小鼠實驗中可得知,TDP-43會使阿茲海默症惡化約2倍,而研究團隊的目標是找出TDP-43與Aβ之間的交互作用,建立二者的調節機制,如果可以修正Aβ錯誤折疊及堆積的路徑,會毒害細胞中間產物就不會越積越多,也有助於阿茲海默症診斷及治療。中研院表示,此研究有助於掌握更多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特徵及機制,未來可望透過此一蛋白質,為神經退化疾病尋找診斷及治療的新方法,研究成果已於23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2020-11-27 科別.腦部.神經
有助突破治療 中研院研究首發現阿茲海默症惡化兇手
全球約有3000萬名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首度發現並證實促使阿茲海默症更加惡化的關鍵機制為大腦中的蛋白質TDP-43,將有助於掌握更多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特徵及機制,未來,可望透過此蛋白質,為神經退化疾病尋找診斷及治療的新方法。研究成果已於今年11月23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韻如指出,全球約5000萬名失智症患者中,將近6、7成為阿茲海默症病人。病患的記憶力、語言、空間感等認知功能會逐漸退化而影響生活,阿茲海默症雖已經被研究很久,但過去都聚焦於乙型類澱粉蛋白質Aβ(Amyloid Beta)及Tau蛋白的錯誤堆積、纖維化。陳韻如表示,這次研究首度發現第3種蛋白質TDP-43會跟Aβ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引發發炎反應,導致阿茲海默症病程惡化。她進一步解釋,腦神經相關疾病多起因於大腦囤積不良的蛋白質,過去科學家認為,阿茲海默症起因於腦組織無法發揮清運功能,出現Aβ及Tau蛋白的錯誤堆積、纖維化,近年則有研究發現約有30%到57%阿茲海默症患者,腦內有另一種蛋白質囤積TDP-43,而這些患者通常會有更嚴重的記憶喪失及海馬迴萎縮。陳韻如說,團隊透過多種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實驗證實TDP-43會與Aβ結合,產生交互作用,誘發Aβ形成有毒的寡聚體,進而損失神經細胞,惡化阿茲海默症,得知阿茲海默症加速惡化的原因,已非Aβ纖維化,而是纖維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Aβ寡聚體,而蛋白質TDP-43,就在其中扮演著催化、促成的共犯角色。研究團隊觀察注射TDP-43蛋白的小鼠,迷失在水迷宮的時間是另隻小鼠的兩倍,代表小鼠腦內負責記憶環境和空間方位的部份退化了,解剖後也發現,小鼠腦神經細胞內的TDP-43與Aβ的確有交互作用,並在腦部留下嚴重的發炎痕跡,陳韻如說,從小鼠實驗中可得知,TDP-43會使阿茲海默症惡化約2倍。陳韻如表示,研究發現TDP-43一方面會直接與Aβ反應,誘發Aβ寡聚體形成,造成神經突觸功能障礙及記憶受損;另一方面TDP-43也會增加腦部發炎反應,讓患者對於空間的記憶能力降低,研究團隊期望日後設計出藥物或抗體阻斷TDP-43跟Aβ的交互作用,或直接清除TDP-43, 阻止病程惡化,也可針對腦內有TDP-43囤積的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更精準的治療。
-
2020-11-26 科別.心臟血管
心悸、喘、疲倦小心是心房顫動! 死亡率增3.5倍,藥物無效該怎麼治療?
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令他相當安心。 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 症狀大幅改善、風險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術前患者先服用四週抗凝血劑,並經食道超音波確認無左心耳血栓,及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以建構3D心臟模型後,手術當天再透過心臟內超音波及3D定位導航系統,使用射頻針穿刺心房中膈進入左心房,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當天患者治療後立即感受症狀完全改善,既能恢復優異工作表現,也重拾戶外運動的興趣。 心房顫動以心律不整最常見 3典型症狀要留意莊傑貿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分2種 長期節律控制效果較藥物佳莊傑貿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25 養生.樂活人生
「我老了之後,一定把自己送進安養中心!」于美人中年後的人生體悟:沒有愛的孝順,只是枷鎖而已
說起台灣資深節目主持人于美人,就不得不提她大起大落的一生,在進入演藝圈之前,于美人曾是一名補教老師,還曾和英文補教天后徐薇再同一間補習班教過書。後來憑藉精闢的文筆成為暢銷書作家,更因口條清晰被挖角進軍演藝圈,搖身一變成為台灣當家主持人。在事業領域發光發熱的于美人,私人生活卻沒有這麼順利,與前夫王維倫曾維持長達16年的婚姻,卻在2013年爆出婚變,消息在各大新聞台炒得沸沸揚揚,雙方原生家庭指控家暴、互相叫罵、聲請保護令、搶孩子...種種如八點檔的劇情天天在全台灣人的電視中上演。直到2013年9月25日,于美人和王維倫終於簽下離婚協議書,也結束這場搞得人盡皆知的離婚鬧劇。經歷婚變 于美人:永遠不再結婚經歷婚變後的于美人,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她發現造成婚姻裂痕的其中一個原因,或許就在於她的「控制慾」太強,于美人曾出書分享,離婚後因情緒抑鬱,且出現失眠、心悸等相關生理症狀,於是她去看精神科。醫師聽完于美人訴說自己的故事,點出于美人事事追求圓滿、奮發向上、做事很明快、非常有節奏感的人格特質,但如果有人不按照她的方法來做,就會感到很不舒服。「這些特質若過頭了話,我們稱為『強迫型性格』。」精神科醫師的一番話讓于美人恍然大悟,想起以前有一次和前夫出門吃飯,兩人都點了牛肉麵,他指使老公一定要換成炒飯,「萬一牛肉麵不好吃,我們還有炒飯可以吃。」其實不只是與前夫相處如此,離婚之後,許多朋友才跟于美人說,其實從以前就覺得和于美人相處很困難。與前夫的分離讓于美人再次認識別人眼中的自己,也讓她學會更加柔軟,並且強迫自己多旅行,在緊湊的生活中,還是要找時間把步調放慢下來。今年接受媒體訪問時,于美人透露,以後再也不會結婚了,在離婚後于美人也曾經想重新找一個人依靠,但隨著時間過去,于美人的想法逐漸改變,認為自己當初花了好大的力氣才擺脫牽絆,如今活得自在,已不想再踏入婚姻。老了失智怎麼辦?于美人:「我自己進機構!」離婚後,法官將于美人與前夫的兒子監護權判給了前夫,女兒則跟著于美人。不過在約2年前,兒子卻搬回來與于美人住,這是有特別原因的,于美人的兒子Max當時患了罕見疾病「非典型虹彩炎自體免疫系統攻擊」,導致一隻眼睛近乎全盲,于美人為了搶救兒子的視力,飛往美國、日本向各地朋友求救,最後靠著針灸、吃藥等療法,終於讓兒子的眼睛對光源出現了反應。據估計,于美人為治療兒子,每個月花費高達數萬元,所幸兒子病情改善,也於一年前出國讀書。對於照顧兒女,于美人可說是盡心盡力,但反過來卻不對兒女有一樣的期待,于美人曾在節目上分享自己對於長照的想法,認為「養兒防老」的觀念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因為把一個孩子從小栽培,為的就是讓他以後能有更好的人生,「所以如果我在自己最後的10年,要綁住他最精華的10年,這是什麼意思?」那麼如果老了失智,需要人照護,于美人的想法又是什麼?她毫不考慮地回答:「我一定自己進照護機構!」于美人感嘆地表示,許多父母都認為,兒女有責任照顧父母到晚年,更多人把安養院和拋棄畫上等號,卻沒意識到兒女並不是專業照顧者,多少老人家是子女照顧不當才受傷的?因此不如讓專業機構去照護,孩子能加倍幸福,對父母就是最好的報答。于美人也呼籲所有父母,別再情緒勒索孩子,因為沒有愛的孝順,只是一種枷鎖。我們都應該找到讓彼此更自由的方式。延伸閱讀: 還在買一大袋Costco貝果回家吃?它是麵包中最糟的選擇!專家揭:10類麵包中,最健康的原來是「它」
-
2020-11-25 科別.精神.身心
「我意志消沉,智力減退,是要失智了嗎」精神科醫師給答案
「我意志消沉,智力減退。我幾乎要撐不下去了。我會不會是失智症?」沈先生很擔心自己失去了工作能力,因為一家老小得靠他撐著。而除此以外,他更擔憂一種失控的感覺會不斷蔓延,最後毀了他的一生。人們處在較嚴重的情緒低落狀態時,不只有憂鬱情緒,還有有憂鬱的行為、憂鬱的想法與憂鬱的生理反應,那種欲振乏力的無助無能感,的確有可能毀了一個人。 如何帶給病人希望,同時能依病人能接受的程度傳達病情,一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經過完整的評估與精神狀態檢查後,我嘗試從他關心的問題著手,並用尊重他的方式傳達我對治療的建議:「有時情緒的問題,會影響到你的智力。如果有方法讓保護您的腦部,減輕您智力的問題,讓您的專注力恢復,的確可考慮一些藥物。您覺得呢?」在告知可能的治療效果以及相關的副作用後,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答應了我。 一週後,他說:「醫生,我吃你的藥太猛了,雖然只有半顆,但我第二天幾乎爬不起來。」他雖然抱怨藥物副作用,但說話的速度與神情與上週相比,倒是恢復不少。 「雖然我告訴你,一開始幾天會這樣,一週內就會慢慢適應,但您還是受不了?」我問。 「是啊。」 「如果這樣,您還願意繼續服用嗎?還是幫您更換其他種類的藥物?」 經過討論,幫他換了個藥物。當然我還是說明可能的副作用為何,並告訴他因應之法。 又過了一週,在我眼前出現的他,雖稱不上判若兩人,但神情已經輕鬆許多。此時,我再次做了些認知功能的評估,並用他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情緒對思考記憶力的影響:「我當初預測的沒錯,放心好了,你不是失智症,只不過管記憶的那幾條神經,暫時被情緒麻痺了而已。專注力還有記憶力都改善很多了。」 後來沈先生才娓娓道出他那深層擔憂的來源,原來他的母親就是罹患失智症離世的。他曾經辛苦照顧過母親好幾年的時間,那種辛苦竟化成一種恐懼,在憂鬱時倏地冒出,且幾乎將他擊倒,還好他配合接受治療,才得以慢慢復原。 當情緒明顯影響了認知功能時,因為思考力受限,往往當下難以給予較細緻的心理治療,而暫時藥物的協助,卻可以發揮某些功用。之後也需要視個別狀況,去選擇適當的治療模式,才能更貼近病人真正的需要。
-
2020-11-23 養生.抗老養生
停止退化的多重災難!權威醫師教你2種方法降死亡率
【文、圖/摘自高寶《高年級逆齡先修班:逆轉生理時鐘,越活越年輕!》,作者克里斯‧克洛利, 亨利‧洛奇, 艾倫‧漢彌頓】強健的心臟在你的一生中,你的心臟總共會跳動約四十億次,不會停下來,沒有一分鐘的休息或恢復。一開始,你有著最佳的心臟功能,它就在那裡,用你一生的時間等待著你。但是你的循環功能—讓血液和氧氣深入肌肉的能力—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儘管你過著有些罪惡的生活,你的心肌幾乎仍然是完美的,它在你的人生中已經跳動了幾十億次。但是那些小動脈卻不是如此。甚至那些「健康的」五十幾歲的人,他們的動脈也被斑塊覆蓋,看起來就像起司披薩上的醬料一樣。醫學院的學生在首次進行屍體解剖後,總是會發誓戒掉披薩……大約一個月。我們假設,現在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地方會爆裂,但是,先不等你的屍體解剖,我們也假設你的動脈中也有著大量的披薩餡料,這是輕微的、無臨床症狀的阻塞。你的壓力測試都會顯示正常,但你無法將所需要的足夠血液,輸送到心肌的每個部位。這裡還沒有什麼戲劇性的事情,這不是真正的心臟病,只是血液流量略少於心臟所需。穩定、少量分泌的C-6,但沒有C-10,斑塊因此逐漸變大,變成屍體解剖時的披薩餡料,這就是半夜發出聲響的嘶嘶聲。如果你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血管攝影照片,你會驚訝於心臟擁有那麼活躍的運動能力。在心跳開始,心臟充滿血液的時候,它的大小大約等於一顆葡萄柚的大小。每次跳動時,它都會猛烈地收縮到拳頭大小。冠狀動脈和那些細細的義大利麵條,就嵌在心臟的表面上,它們也會跟著心臟收縮。它們會盤繞、彎曲並扭曲成原本長度的一半,然後以大約每分鐘八十次的速度,啪的一聲完全伸展回到原來的長度。而這在你的一生中,會發生四十億次。動脈非常有彈性且強壯,但是隨著膽固醇斑塊的成長和僵化,動脈的管壁會脆化。(「動脈硬化」完全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到某個時候,當阻塞物變得更大且更硬時,動脈中的某塊膽固醇斑塊就會破裂。這只是動脈內壁上一個微小的小切口,就像你刮鬍子時刀片劃到、一天後就沒事的小傷口。但這仍然是一個缺口,這是一個有著一點點滲血和腐爛的小切口,發炎的膽固醇藉此從斑塊中滲入你的血液。有趣的是,即使這是動脈的內壁,但仍然是一個切口,你的身體認為它必須止血,因此,在你的血液中會形成血塊。血塊會長大到塞滿空心的義大利麵條,流向這部分心肌的血液會停止流動,你就會心臟病發作。你數十年來有毒的生活方式,會在一個心跳間就讓你嚐到苦頭。你的那塊心肌會在幾小時內壞死,你的血液的發炎越嚴重,斑塊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血塊也可能會越大。這是久坐的人、憤怒的人和與世隔絕的人,心臟病發作機率較高的生物原理。中風的發生方式是一樣的,但是,是肇因於血塊形成在大腦的大頸動脈壁,而不是心臟的小動脈壁上,因此,在這個時候它們並不會阻塞。取而代之的是,一塊血塊會破裂並漂浮到你的大腦中,直到血塊跑到一個小到會塞住的小動脈,你大腦的那一部分就會壞死,那就是中風。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這種致命的情況。首先,是透過飲食或藥物來餓死膽固醇斑塊。發炎的症狀仍然會存在,但致命性會比較小。你會變老、變衰弱,但是死亡的可能性卻不高。第二種逃生方法,是將生物症狀從發炎轉變為修復。運動或快樂的生活都可以做到這點,兩者同時作用是最好的。這章是運動的章節,但是當我們開始談論你的生活方式時,請記住這種生物學原理。請記住,運動和情緒有著相同的化學作用。運動和情緒會影響彼此,並且透過彼此發揮作用。「跑者的愉悅感」是真實的,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情緒、激勵、興奮、恐懼、焦慮、樂觀、情慾和挑戰的化學物質從上往下,從我們頭部的大腦流入血液中,而局部發炎和修復的化學物質會從頭部以下的肌肉流入你的血液中。停止多重災難整體而言,人的死亡率會隨著運動而下降。你會認為,是受傷的血管會殺死你,而運動會治癒受傷的血管,這種想法並不奇怪。血管布滿身體的每個角落,而每條血管都會一起沐浴在發炎或修復的化學物質中。在腦動脈的斑塊會引起中風和失智症。在你腎臟的斑塊會引起高血壓,最壞的情況是腎臟透析(洗腎)。在你陰莖的斑塊會引起陽痿。這些都不是誇張的說法,這是現代的老化現象,而且越來越糟,不會更好。當然,遺傳與諸如吸菸和糖尿病之類的事情,會加速這一個過程,但在這背後,是久坐不動、緊張的生活方式和高脂肪飲食的多重傷害。它們才是真正的殺手。運動可以減少因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這一事實不足為奇,但是運動與生活方式會共同導致癌症死亡率下降的事實又如何呢?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就像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一樣,癌症也是一種免疫、發炎症狀與生活方式的疾病。C-6再次出現,那是在深夜的嘶嘶、嘶嘶聲響。運動會改變所有這一切。只有定期運動,才會讓血液的化學成分改變。久坐不動的慢性發炎訊號,會被生長、療癒與復原的訊號所取代,C-6會讓位給C-10。請記住,你的身體有一半都是肌肉,在運動後的幾小時內,肌肉會釋放出大量的C-10到你的血液中,而你的血液會流動到身體的每個地方。這就是生長或退化的生物學。心臟病會被健康取代,死亡會被生命取代。最重要的是什麼?運動可以逆轉退化的化學反應。你將可以逆著浪潮而游。
-
2020-1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照顧2.0 讓失能者有所安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長照」(長期照顧),這是目前台灣政府與民眾都非常重視的議題。我們非常感謝一位因為老年母親中風而對長照有深切感受的老師,寄來一篇他的看法,指出目前醫療體系,對病人、家屬、醫療單位三種面向的意見與行動,必須有效整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醫病平台」非常榮幸能因此邀請到兩位長照的專家回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吳肖琪教授分享「台灣長照體系人員的培訓」,介紹「長期照顧專業人員」的資格、訓練,並且提出如何使基層醫療與長照資源更綿密的連結並確保照護品質;衛福部長照司周道君副司長介紹「長期照護2.0」,說明長照的對象,包括身體失能以及失智者,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設計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希望這三篇來自家屬、學者以及政府官員的文章可以使醫療界以及社會人士對「長照」有更深切的了解。政府從2017年開始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背景是臺灣人口結構正朝向快速高齡的方向前進,預計2025年臺灣人口比例有超過20%在65歲以上;不僅如此,這些年來臺灣的家庭結構也在改變,老人獨居或雙老同居的比例也在快速上升。代表著一旦家中有人失能,將越來越無法只依靠家人的力量來提供照顧,必須要結合社會整體的資源,發展完善的長照體系,才能讓失能者得到適當的照顧。長照2.0的核心精神是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體系,從居家、社區到機構式連續服務,實踐「在地老化」的目標;服務對象則包括了6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全年齡失能身心障礙者,以及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獨居老人或衰弱老人,推估2020年全國長照需求人數,約為85.5萬人,之後並以每年約3萬人的速度成長。為了讓逐年增加的失能者能近便使用到長照服務,政府建置了「1966」的長照服務專線,民眾只要撥打專線,就可以直接連絡發話當地縣市政府的長期照顧服務管理中心(以下稱照管中心),照管中心就會指派專人到宅進行失能評估;評估結果如判定已經達到失能,則依其失能程度可使用一定額度的長照居家式與社區式服務,並依照派案機制交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也就是俗稱長照A級單位)的個案管理員依失能個案的需要,量身訂作照顧計畫並媒合適合的服務單位來提供服務。如果是住院個案,則可以在出院前經由出院準備服務,在醫院內先進行失能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傳送給縣市照管中心進行派案服務連結,讓個案在出院返家後可以在最短時間得到長照服務。政府提供失能個案使用的長照服務項目可區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照顧及專業服務」,按長照失能等級每月可使用10,020元至36,180元額度,其中照顧服務是可由照顧服務員到宅,提供失能個案例如洗澡、備餐、協助進食、陪同外出或就醫等生活照顧,失能個案也可以到社區中的間日照顧中心或家庭托顧接受生活照顧;專業服務則是由護理、職能治療或物理治療等專業醫事人員,對失能個案提供訓練指導,或協助其運用其現有的功能(例如中風後手部活動角度受限),進行生活適應的復能活動(例如穿衣、吃飯、洗澡),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照顧依賴。第二類為「交通接送服務」,依當地交通情形,每月額度由1,680至2,400元,以便利失能個案就醫、復健等外出的需求。第三類是「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每3年有4萬元額度,提供失能個案購買所需要的生活輔具(例如輪椅、氣墊床),或在家中裝置如扶手、撥桿式水龍頭等無障礙設施。第四類為「喘息服務」,其額度按失能程度,分為每年32,340與48,510元2級,經由引進短時間替代照顧人力的方式,提供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照顧者可以暫時從照顧場域抽離,以達到紓緩照顧壓力的效果。聘有外籍看護工來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仍然可以經評估後使用大部分的政府長照服務,除「照顧及專業服務」的額度只能使用30%,且限用於專業服務外,其他「交通接送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全部都可以使用。失能個案使用長照服務所需要的費用,由政府補助絕大部分,民眾只需要支付很小比例的部分負擔。以「照顧及專業服務」為例,每使用一項服務,失能個案只須支付服務價格的16%,其餘84%由政府補助;至於中低收入戶僅須部分負擔5%;低收入戶則由政府全額補助,民眾完全不用出錢。此外,有些失能個案無法使用居家式或社區式長照服務(例如獨居無人照顧),選擇住在例如護理之家或養護中心等住宿式機構接受照顧,政府從2019年起對於這類長照失能者,開始提供每年最高可達6萬元的現金補助,以適度紓解這類長照個案因照顧支出所生的經濟壓力。失智者不同於身體失能個案,在未達重度失智前仍具有一定行動能力,但因為認知功能的改變連帶情緒不穩定,除了需要不同的照顧模式,對於照顧的家屬而言,照顧負擔往往更為沈重。失智個案除了初期與一般退化不易區分,加上社會對於失智者標籤化的顧慮,個案可能因而抗拒就醫,造成無法及時診斷及介入措施,以致形成認知退化速度加快,照顧負擔更重的負面循環。政府從2017年起推動以社區照顧為主的失智照顧計畫,一方面由以醫院為主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發掘潛在失智個案及早診斷,並納入個案管理機制,轉介照顧單位,以及負責訓練失智照顧專業人員;一方面則在社區中廣布失智社區照顧服務據點,提供近便的照顧場所供失智個案接受認知訓練等照顧服務,也可讓照顧家屬在此交換照顧技巧或經驗、提供照顧知識諮詢及形成支持團體,來紓緩照顧壓力。理想的照顧體系,不是等到個案失能以後再提供長期照顧,而是從預防著眼,在個案有失能潛在風險或是輕度失能的程度時儘早介入,預防這些個案太早就進入失能;或即使有失能,也要設法減緩失能的速度,讓這些民眾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依照自己的意願,有尊嚴地生活。長照2.0基於上述理念,於社區推動預防延緩失能方案,讓經過專業訓練的師資,在各類的社區據點中帶領尚未失能的衰弱或輕度失能個案,從事有實證基礎的身體或認知訓練,並經由訓練前後的測量,評估其健康狀況與訓練成效。據統計,失能個案中帶有一種以上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者,占失能人口八成以上,慢性疾病一旦控制不良而發生急性變化,往往造成失能程度加重。有鑑於此,政府從長照和醫療整合的角度,發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由醫師開立醫師意見書,提出長照醫事照護意見,並由醫師及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定期家訪,進行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以建立居家失能個案長照與醫療整合之照護網絡。對於在住宿式機構的失能個案,也推動了「減少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由特約醫療機構專責住民之健康管理、必要診療及轉診,減少因外出就醫往返之感染風險,並掌握機構中長照個案的健康情形及控制慢性病惡化,維護其健康。長期照顧的各項服務,是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所以政府設計了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經過近四年的推動,國人對於長期照顧的認識越來越普及;使用過政府長照服務或接受過相關補助的失能人數,也已經占推估失能人數的50%以上。展望未來,政府會秉持以個案為中心及全人照顧的精神,經由提升服務量能和精進服務品質兩個面向,從中央到地方,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讓服務更普及與優質,使需要長照服務的民眾有更近便的服務,得到更完善的照顧。
-
2020-11-20 科別.腦部.神經
AI可偵測 步距小於0.6公尺 恐有失智風險
醫界期盼找出預測失智的工具,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根據研究,以失智者退化時的姿勢變化為指標,如每秒步行距離小於0.6公尺、走路上肢擺動幅度傾向特定一邊等,透過AI預測是否為失智的高風險群。目前該AI偵測系統仍在建立模組,預計最快明年建立完成,期盼未來可預測失智風險,及早介入治療。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兼副校長楊俊毓表示,失智症在2012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優先公衛議題,年齡、獨居、遺傳等都是失智的危險因子,根據民國100年到102年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每12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則是每5人就有1人。楊俊毓指出,失智症目前無有效治療藥物,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有機會透過刺激或治療恢復正常,若未及早介入,有3成3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但如何早篩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成為一大課題。總計畫主持人、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邱弘毅說,研究團隊依照國內外研究,找出認知功能障礙發生後,肢體出現變化,例如紐約耶希華大學研究發現,每秒步行距離小於0.6公尺,加上認知功能測驗不合格,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2倍。再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下肢動作開始不協調,上肢重心傾斜,團隊找出24個異常點作為偵測指標,邱弘毅說,將請已確診失智的患者進行姿勢偵測確認。運用肢體活動測量器的3D動態影像分析技術,測量肢體動作角度及距離等,再經由大數據判讀,辨識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及時導入數位認知刺激訓練,現階段發現若以遊戲的方式幫助患者,有六成認知功能障礙可以改善。
-
2020-11-20 科別.腦部.神經
每秒步伐小於60公分恐失智 AI找出24處異常提早揪失智
失智人口隨社會老化速度增加,醫界希望找出預測失智的工具,及早治療,延緩失智速度。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根據各國研究,找出失智者退化時姿勢的變化作為指標,如每秒步行距離多小於0.6公尺、走路上肢擺動幅度會傾斜向特定一邊等,透過AI預測是否為失智的高風險群,一旦被判定異常,則可及早介入刺激,幫助拉長國人的健康餘命。目前該AI偵測系統仍在建立模組,預計最快明年建立完成,期盼未來能推出APP讓一般民眾都能使用。協助執行計畫的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兼副校長楊俊毓表示,失智症早在2012年就被列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優先公衛議題,引發失智症的風險,年齡、獨居、遺傳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子,根據流行病學於100年到102年的調查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每12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則是每5人就有1人失智,根據我國人口統計至去年年底,65歲以上長者人數已達到360餘萬人。楊俊毓表示,目前失智症無藥可醫,但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仍有機會透過刺激或是治療恢復正常,若是未能及早介入,有3成3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但如何早篩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就成了一大課題。總計畫主持人、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邱弘毅表示,研究團隊依照國內外的研究找出發生認知功能障礙後,肢體所出現的變化,紐約耶希華大學研究發現,每秒步行距離小於0.6公尺,加上認知功能測驗不合格,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再者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下肢的動作會開始不協調,上肢的重心會傾斜,團隊總計找出24個異常點,作為偵測的指標,邱弘毅表示,目前將找來多名已經確診失智的患者進行姿勢偵測的確認。後續運用肢體活動測量器的3D動態影像分析技術,測量肢體動作的角度及距離等數據,再經由機器學習進行大數據資料判讀,辨識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一旦被判定有認知功能障礙,即時導入數位認知刺激訓練,現階段發現若以遊戲的方式幫助患者,有6成可改善認知功能障礙。
-
2020-11-18 新聞.長期照護
24歲孫女獨自照顧失智嬤 笑談與老室友相處訣竅
「每天一睜眼就得清理床上大小便,真的很崩潰。」24歲的晴晴獨自照顧失智阿嬤,從最初疲於安撫不吃飯、半夜大吼阿嬤,到現在善用長照資源,找到和「老室友」的相處之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今天舉辦「第四屆聰明照顧月計畫徵求活動」頒獎典禮,獲選第一名的晴晴分享她這個「長照菜鳥」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年僅24歲的晴晴,大學畢業那年原本已找到工作,但因高齡89歲的獨居外婆失智狀況愈來愈嚴重,家中又找不出人手照顧,她心想自己年紀還輕,不願內心留下遺憾,索性回家照顧阿嬤。回想起最初那一年,晴晴坦言:「真的很崩潰。」當時根本不知道失智症是一種病,原來可以就醫治療,完全憑著一股衝勁在照顧阿嬤,每天要求阿嬤起身運動、算數學、寫自己的名字。無奈阿嬤症狀每況愈下,不是不吃飯,就是半夜大吼大叫,甚至把紙尿褲脫掉,到處大小便,她回憶「每天一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處理排泄物」,後來阿嬤不慎跌倒,只得整天臥床,照顧壓力壓得她喘不過氣。晴晴說,後來因為住家樓下正好開了神經內科診所,她才驚覺原來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且有藥可治療,並由長照資源介入照顧,阿嬤總算漸漸穩定下來,她也參加舒壓活動與支持團體,將內心積壓已久的情緒釋放出來。她笑說,歷經這一年,總算找到和「老室友」的相處模式,目前已經能在家中接點文案行銷工作,偶爾也能放心與朋友出遊,更加入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的關懷陪伴員行列,盼用自己的經歷,關懷更多尚未走出照顧陰霾的家庭照顧者。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社工楊婕妤受訪時表示,一開始接觸晴晴時,她整個人被負能量籠罩,經過支持團體介入,晴晴才漸漸重拾笑容。她指出,近年年輕照顧者愈來愈多,曾遇過26歲、30歲年輕人必須在家中照顧失智或重病失能的爸媽,看著同儕在社會上打拚、獲得社會地位和成就,自己卻得在家中照顧長輩,內心壓力無從紓解,呼籲可尋求家庭照顧者團體支持,避免過度犧牲與遺憾。
-
2020-11-18 養生.聰明飲食
高鐵質食物會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教授告訴你真相
讀者Rose Kuo上週五(2020-11-13)用臉書簡訊寄來一篇文章,詢問我的看法。這篇文章是當天發表在《大人社團》網站,標題是停經後鐵質攝取過多 小心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上身。我們先來看這篇文章裡的兩個兩個小標題:1.想要健康長壽擁有「黃金壽命」少吃高鐵質食物2.紅肉不止含有高血脂 「太鐵」也會加速老化我們再來看這篇文章的結尾:在所有食材中,紫菜的含鐵量最高,每100公克超過 50毫克,花椰菜、甜豌豆也是高鐵群;紅肉其實不如大家以為那麼「鐵」,100公克約莫含3毫克,和豬肝差不多。所以,這篇文章一方面說紅肉「太鐵」會加速老化,但另一方面卻又說紅肉其實不如大家以為那麼「鐵」(只有紫菜的6%)。那,請問,紅肉到底是「太鐵」,還是「不怎麼鐵」?還有,吃紫菜是不是更會「超速」老化?這篇文章也說健康長壽的族群,例如日本人,都是吃「低鐵」或是「無鐵」的食物。但是,請問,日本人是不是吃很多壽司卷?壽司卷又是用什麼包的?不管如何,我們現在來看這篇文章裡的幾句話:(1)美國哈佛大學遺傳學專家艾斯代普三世(Preston Estep III)首先強調,我們的「黃金壽命(健康長壽)」長短主要是環境而非基因決定,(2)艾斯代普三世口中的「黃金壽命」分布在亞洲的日本、南歐的法國、西班牙與義大利等地中海地區,(3)艾斯代普三世提醒:「不僅最健康族群的飲食組合中,多半是鐵質含量低或是會抑制鐵質吸收的食物……科學證明,過量鐵質是提高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與心臟病等許多其他嚴重疾病的源頭。」文章裡所說的這位Preston Estep是在2016年出了一本書叫做The Mindspan Diet。稍懂英文的人都知道Diet的意思是「飲食」,但是,Mindspan這個字,縱然母語是英語的人也看不懂它是什麼意思,而字典裡也找不到。其實,Mindspan這個字是從Lifespan改造而成的。Life是「生命」,span是「跨度」,所以Lifespan是「生命的跨度」,也就是「壽命」。Preston Estep認為一個人如果患有失智症,那縱然是很活得很久,也沒什麼意義。所以,他認為心智的長壽才是最重要的。「心智」的英文是Mind,所以Preston Estep就用Mind取代了Lifespan裡的Life,從而創造出Mindspan這個字來給他的書命名。也就是說,The Mindspan Diet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注重可以使心智長久健康的飲食。由此可見,Mindspan最恰當的翻譯是「心智壽命」。但是,很不幸的,《大人社團》這篇文章卻把它翻成「黃金壽命」。這個翻譯非但無法表達Mindspan真正的意思,也沒能讓人了解「黃金壽命」跟「壽命」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至於這篇文章的標題〈停經後鐵質攝取過多 小心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上身〉,雖然這的確是Preston Estep的論調,但也就只是他個人的論調而已。醫學文獻裡並沒有此一說法。儘管「鐵質攝取過多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目前是有一些動物實驗的證據,但並沒有臨床試驗的直接證據。所以,《大人社團》這篇文章裡所說的「科學證明」,顯然是過度誇大。要知道,動物實驗是給老鼠吃高劑量的鐵,但是,人類的正常飲食是不可能會有那麼高的劑量。當然,如果你有吃鐵劑的習慣,那就另當別論。我們來看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Dietary and lifestyl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指南)。這篇論文的撰寫是基於一個2013年舉辦的《營養與大腦國際會議》,而它總共提出了7點指南,其中的第五點是:如果使用綜合維他命,請選擇不含鐵和銅的維他命,並僅在醫師指導下食用鐵補充劑。請注意,這篇論文完全沒有提到要避免含鐵的食物,而這當然是與《大人社團》那篇文章的主張大相徑庭。總而言之,只要不吃鐵補充劑,保持均衡的飲食,就不用擔心《大人社團》那篇文章所說的「鐵質攝取過多 小心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上身」。好了,現在輕鬆一下:隔壁鄰居阿姨前一陣子常說會頭暈,醫師就建議她要多吃高鐵的食物。所以每次坐高鐵,她都吃兩個便當。現在果然就好很多了。原文:高鐵質食物會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
2020-11-16 失智.非藥物治療
創新設計/邊聊邊療 非藥物提升失智照護
●面對失智症挑戰,全世界設計人士相繼投入非藥物的輔療解決方案。●對失智照護的服務設計要兼顧第一線專業人員、機構、家屬等照護需求。●照護設計應保有人與人互動,但當時間必須用於更寶貴的用途時,科技就提供取代性服務。照護成本最燒錢的是哪個疾病?答案是失智症。失智症帶來的挑戰,不僅在醫療支出,全世界的設計人士也相繼投入非藥物的輔療解決方案。5%設計平台分享經驗台灣最大社會設計平台「5% Design Action」日前受邀於長智論壇分享本地經驗,屏東早餐店早晨賣完餐點,中午變身成長者共餐據點,下午還可提供營養衛教諮詢,旅行則可以結合動物輔療、照顧喘息等元素。由桃園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舉辦的長智論壇系列,最終場邀請5%創辦人楊振甫主講「邊聊邊療?談失智症的非藥物輔療創新設計」。楊振甫指出,失智症照護相較於其他疾病不同,失智症患者前期時仍有活躍的行動力,照護人力與分工不同於中風臥床失能者,在服務設計必須找到平衡點,除了必須幫助到失智症者,還要兼顧第一線專業人員、機構、家屬等的照護需求。紐約理髮師轉介個案他以紐約布魯克林區所遇到的醫療照護困難情境為例,發現台灣也有相通之處。他說,黑人族群因經濟弱勢不習慣到醫院就醫,導致資源難以進入。一位黑人醫師某次在理髮店聽見社區長者聊天,發現理髮師對長者的健康情況暸若指掌,因此訓練理髮師轉介個案,邊替長者剪髮邊關心長輩狀況,並適時協助引進社福資源,「邊聊邊療」,用設計提升照護力。歐洲Uber醫療接送服務楊振甫指出,類似的創新設計在屏東地區試行,結合社區商家提供服務,例如早餐店賣完早餐,轉為提供長者共餐和營養諮詢服務;又如歐洲Uber推出醫療交通服務,把專業治療人員送到病患端,台灣不少醫療院所也嘗試跨域合作。社會環境改變,楊振甫強調,科技有可以和不可以介入之處,照護設計應該保有人與人的互動,但當時間必須用在更寶貴的用途時,科技就提供取代性服務。機器人幫忙解決疫情難題他分享新加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一位奶奶入院治療時,迎接她的是機器人,螢幕傳出兒子為「媽媽」加油的身影,原來兒子正在防疫旅館隔離,無法親身到醫院陪伴,而科技正能解決這項因疫情帶來的難題。5%設計平台近期與全台農漁會家政班合作,針對食物設計「食聊」,在食物包裝印製給照護人員參考的技巧,促進失智症長者進食,未來各據點可以同樣設計準則,結合當季在地食材、族群特色,逐漸發展出符合當地的照護模式。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臺北市失智友善 12區12個失智症資源特色
你也許曾在住家附近見過,某位鄰居長輩在巷口徘徊,不認得回家的路;在賣場或超商購物時,見到長者未結帳就將櫃上的物品取走,和店員發生爭執。這些因為失智症而引發的行為與現象,不時在生活中真實上演,但近幾年在臺北市於12行政區推動失智友善「一區一特色」後,有了一番全新的風貌。例如失智症者迷路時,能免除恐懼焦慮,讓他們在城市某個友善商店、賣場安心休憩、喝水,受到許多友善天使的幫助。 臺北市長者約49萬3,097人,推估約有3萬9,448名失智症者需要被守護,每一位失智症者背後都需要照顧人力支撐,但一位照顧者及一個照顧家庭的量能有限,仍需多元資源奧援。臺北市運用各行政區資源,由政府結合民間力量,擴張失智友善社區範圍,當失智症家庭的靠山。中正區/充滿文化氣息的 參訪式失智症課程充滿文化氣息的中正區是臺北市最早提倡高齡友善獲獎社區,也是衛福部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政策的示範社區之一。轄區內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空間林立,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張惠美導入博物館特色,設計參訪式失智症課程,好鄰居信誼基金會則提供木作、樂器等課程,並邀有照顧經驗的導演規畫戲劇課,讓失智症者演出生命故事。「失智長者不一定是弱者」,健康服務中心還將失智咖啡館請進一樓門面,店長角色交給失智症者、志工和照顧者,除發揮失智症者所長,也用香醇咖啡款待需喘息的照顧家庭。大同區/讓時光隧道發光的失智友善街區走入迪化街,宛如來到舊時光隧道,一塊塊的商店招牌彷彿在歷史榮光中閃耀。但現在讓時光隧道發光的是「失智友善街區」,在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廖秀媛主任的構思下,迪化街商面門口閃爍著臺北市吉祥物「熊讚」失智友善五心服務招牌,小小的木作掛牌,向來往的行人訴說著:「如果你的長輩家人不小心走失了,我們會暫時安置、照顧。」有些商店甚至出借輪椅、鋪設無障礙設施,成為「安心補給站」,當失智症者與家人走累了,也能在失智友善商店得到幫助,繼續在臺北暢行。大安區/敲開連鎖賣場失智友善之門來到臺北市長者比例最高的大安區,失智友善場景又不同了。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楊明娟主任與同仁連結消防隊、環保隊、警察分局與鄰里長體系,納入失智友善組織範疇外,還敲開連鎖賣場之門,順利招募轄內11家全聯門市成為友善組織,提供員工失智症認識及對應技巧的教育訓練。而轄內擁有千戶的成功國宅也在里長支持下,形成高齡、失智友善的互助社區,透過舉辦多場健康促進活動及預防與延緩失智症的課程,讓社區居民彼此互動與聯繫,成為失智友善網絡之一。中山區/失智照護一條龍 友善組織最亮點商務星級飯店、公司行號密布在中山區,同時有醫院體系失智共照中心「失智照護一條龍」的奧援,讓中山區失智友善組織成為最亮點。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林柳吟還細緻到發展一里一特色,更在里長協助下,找到復華里作為示範場域,結合當地咖啡公園及復華多機能中心,辦理「聞香~記憶的咖啡」活動,帶動失智症長者以觸摸咖啡樹、聞香咖啡豆等五感刺激與園藝療法,將延緩與照護模式延伸到其他里,如晴光里正準備接棒中,期待未來新冠肺炎疫情穩定後,能聯手星級飯店推廣地中海飲食等創新作法。內湖區/深入職場強化識能 打造失智友善氛圍科技公司總部、企業商辦大樓林立的內湖區失智友善資源,又是如何推動呢?內湖健康服務中心利用「健康職場」宣導推動之便,將失智友善及預防的內容融入講座,讓忙碌的職場人士認識失智症,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失智症者時,能及時提供需要的協助。「失智症者需要的是友善的環境與支持」,除了大型公司集團加入友善組織,下一棒將邀請公車運輸業者加入,一起打造失智友善網絡。士林區/故宮文物、戲曲 融入失智延緩課程人文薈萃、景致宜人,吸引文人雅士居住的士林區,結合國立故宮博物院、臺灣戲曲中心資源,辦理系列延緩失智症活動及課程。在主任呂秀蓉的規畫下,以「動靜合一」的失智延緩課程,串接故宮8項古文物如翠玉白菜,融入靜態導覽與手做仿真品課程。更與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合作,開發動態「文物操」訓練長輩肌力。另外,加強長者營養與飲食的教育訓練,融入了臺灣戲曲中心的歌仔戲教學及共餐據點網絡,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生活脈絡中透過課程與表演,獲取失智預防及延緩訓練。南港區/廣邀里民擔任友善貴人 社區鄰里總動員來到新興發展的南港區,失智友善社區的做法,又是另一種景象。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率先北市其他行政區向中央申請長者健康促進計畫(預防及延緩失能計畫),透過課程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另也針對失智症者及家庭照顧者辦理「憶起陪伴‧享舒壓」計畫,提供失智照護課程訓練、舒緩照護負荷,讓照顧者負荷程度及憂鬱程度皆降低至40.68%及74.83%,更廣邀轄區內里長擔任「失智友善桂(貴)人」,發放「失智友善錦囊」給居民,深化社區居民失智友善概念及相關識能。信義區/招募志工劇團巡演 宣傳失智症防治精品百貨、商場遍布的信義區如何打造失智友善氛圍?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將精品百貨超市、烹飪課程融入失智延緩課程場域,並透過社區與鄰里資源,培育失智友善社區種子,讓信義區失智友善社區成為一大亮點。由社區志工擔任的「笑義笑行動劇團」,定期在鄰里間舉辦失智症防治主題巡演,也邀請失智症家庭參與「記憶餐盒」失智延緩課程,讓失智症者及家屬間理解與良性互動,「憶」起幸福。萬華區/里民工作會報 佈建失智友善網坐落繁華、復古臺北老城區的萬華,運用緊密的里民網絡,將失智友善識能融入里民工作會報,並與國立臺北護理大學長照系合作實習課程,成為臺北市失智友善社區的特點。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還運用社區鄰里商家緊密的網絡,廣邀民眾成為友善天使,並與警政單位串聯,降低失智症者走失風險。未來,健康服務中心規畫結合鄰近學校資源,辦理「代間融合」為主軸的老幼共融課程,逐步打造慢老的幸福友善生活圈。文山區/憶起智齡列車 帶長者踏出戶外指南宮、貓空、動物園等周邊生態步道及學校資源豐沛的文山區,在健康服務中心的媒合下,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學系開發的健康安全科技,導入登山步道;並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開發明星賞螢生態步道等,鼓勵長者多走出戶外、社會參與。在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魏炆莉規畫下,辦理「憶起智齡巡迴列車」失智友善宣導,培養居民包容、接納失智症者,並與資生堂合作開設化妝療法課程,訓練長者肌力及手眼協調力,更進一步將觸角延伸至校園,與轄區內學校合作,以桌遊、大地遊戲、社團遊戲等方式宣導預防失智健康識能,鼓勵學生多方瞭解失智症。北投區/全人健康All in one 多元串聯自主行被稱為溫泉天堂的風華小鎮北投區,納入高齡長者營養、運動、口腔等實務性課程,推出「全人健康All in one多元串聯自主行」方案來預防與延緩失智症,更與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臺北榮總失智共照中心合作,舉辦教育訓練及失智症家屬座談會。同時發揮在地特色,整合關渡醫院北投石頭湯(長照社區整合服務)、臺北市溫泉協會資源,在新北投觀光商圈、石牌商圈成立友善組織,提供失智友善社區服務,全方面關懷、全人健康照顧。松山區/社區資源發展代間融合 保障失智症個案權益貼近基隆河、大臺北地區交通及產業發展重心的松山區,鏈結民防大隊、國小導護隊等志工群,實踐暖心協助失智症者「看、問、留、撥」技巧,給予失智症者、照顧者協助,並與渣打銀行合作,導入失智症公共識能,保護失智症個案的權益。在健康服務中心資源整合的努力下,串接地方首長如區長、議員、社區學校等,在祖父母節宣示以高齡友善為核心,營造友善失智社區,並與轄區內社區發展協會等,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為臺北市首創特色。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暖心臺北 友善共好 市民當失智友善天使
臺北市除了是高齡友善城市,同時努力建立失智友善環境。隨年齡增長失智症發生機率越高,依失智症盛行率推算,臺灣65歲以上每12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而80歲以上每5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預防失智症、早期篩檢發現失智個案,與促進長者健康,是臺北市在失智友善的施政重點。黃世傑指出,臺北市在 2019年率先全臺推出第一部「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包含七大策略、15項行動方案,其中運用四個面向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包含「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及「友善參與」。友善居民衛生局與民政局合作,訓練9,600位里鄰長扮演「失智友善特使」角色,除提供失智症正確知識外,更宣導「看(有無異狀)、問(詢問從哪來、要往哪去)、留(延長停留時間)、撥(撥打110或家屬)」友善協助失智症者4步驟,並由里鄰長再傳遞知識予民眾,讓社區民眾都能成為「失智友善天使」。同時,國中小學生、志工、公車駕駛員、基層員警、消防同仁、健康職場、替代役男及大學生等也都是失智友善觀念的種子。近年衛生局也拍攝短片、線上知識挑戰、園遊會、電影、全民徵稿、廣播等,接觸不同族群,目前臺北市約260萬人口,已觸及13萬5,554人接受失智症宣導。臺北市持續精進宣導策略讓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加入建構失智友善社區行列。友善組織失智症者的日常活動場域也包括了餐廳、賣場、學校、公車業者、社區藥局、藝文場館等,因此只要店家負責人或員工接受認識失智症課程,支持失智友善理念,即可成為友善組織。當在社區中發現疑似失智症者時,便可以提供協助,而失智症者也能在失智友善組織擔任例如咖啡助手、至量販店擔任一日店長、參與園藝治療,發揮所長。失智友善組織資訊可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建置的「守護記憶友善社區」網站找到完整資訊。友善環境失智症者可能出現幻覺、空間感變差等症狀,為了讓環境更符合失智症者的需求,臺北市2018年以中正區作為試辦點,邀集通用設計及失智照護專家,提供社區小規模修繕建議,包含圖像化指標、避免玻璃或鏡面反射、建築體增加對比色更具空間感。今年還首創發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檢核需求調查表」,結合3大賣場推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由專家及失智症者實際至賣場,從流程至硬體進行建議與實地輔導,逐步建立友善失智症者的生活空間。友善參與臺北市已在中正區、大同區、松山區、大安區與中山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目標是12行政區發展各區特色。而12區的健康服務中心以及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都會定期舉辦失智症者支持團體活動、健康促進課程等。失智者的社交處方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發展「社交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已串聯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交響樂團、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試行,是由北市聯醫醫師開立例如藝術、音樂、運動等做為處方箋內容,鼓勵失智症者可依喜好參加活動,透過走出家門參與活動促進健康。未來將納入自然步道、運動中心及公園資源,鼓勵失智症者與照顧者共同創造幸福小旅行。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 陪你健康 長壽 慢老
臺北市是六都中老年人口占比最高城市,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截至109年9月,全臺65歲以上人口已占15.86%,而臺北市達18.8%,預計於2021年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每位長輩生活在健康、快樂、安全有尊嚴的環境,與整個城市慢慢「憶」起變老,是高齡友善宜居城市能帶給市民最大的福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如何讓長者「健康長壽」、「活躍老化」、「在地老化」,達到「安居樂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社會穩定狀態,是臺北市一直以來的高齡者政策構想與規畫方向。什麼是高齡友善城市?世界衛生組織(WHO)為因應高齡社會快速來臨,2007年提出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八大面向,包含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大眾運輸、住宅、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通訊與資訊、社區及健康服務,分別提出行動方案與執行建議,提供長者更貼心、有感的健康、安全與友善服務。而臺北市透過「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推動平臺,結合市府策略地圖的「精進健康安全」主題,整合各局處將資源導入八大面向,例如2011年起依循國家政策臺北市12行政區全面推動「高齡友善城市」,2016年成立健康城市跨局處推動平臺,結合各局處資源,加速高齡友善城市的腳步。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與臺北市亮點方案1.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深入民眾生活的巷弄改善,優先考量行人安全,透過標線型人行道劃設改善行人通行環境、禁停紅黃標線調整規範停車。2.大眾運輸持續補貼公車業者汰換低地板公車,提供年長者、身障者、孕婦、幼童及民眾更安全、舒適的無障礙運輸環境。3.住宅辦理居家安全簡易修繕費用實施計畫,協助長者家庭進行居家安全評估、修繕。4.社會參與開辦「長青樂活遊臺北」,提升長者生活品質、豐富生活樂趣。5.敬老與社會融入開辦「長青學苑」、輔導在各行政區國中、國小設置「樂齡學堂」,推動健康促進,增進長者身體健康及知性涵養;另外,運動中心公益時段與免費公益課程,提升高齡民眾運動頻率,養成規律運動習慣。6.工作與志願服務辦理原住民長者志工提供文化傳講服務,安排前往國小、幼兒園、福利機構進行文化傳承、原住民樂舞及技藝教學等課程,建立自我價值。7.通訊與資訊資訊結合教育,運用「數位希望號」行動式教學車實地走入社區,客製化課程,幫助長者可運用電腦科技,處理日常生活問題。8.社區及健康服務結合社區資源推動促進身體活動、認知╱情緒支持、均衡飲食、口腔衛生及慢性病預防等課程介入,營造高齡友善支持環境;另提供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服務,提升長者免疫力;針對失智症長者依確診疾病程度提供多元化的活動課程,以維持其日常生活模式。黃世傑局長指出,為迎接超高齡社會,衛生局以預防及延緩失能為主軸,整合相關局處資源成立資源合作平臺,透過「跨領域資源整合」、「師資培訓與社區人員增能」、「教材教具共享運用」及「資源轉介」四大面向,讓有限資源運用最大化,全方位部署臺北市高齡健康政策,打造健康長壽城市,落實聯合國在地老化與健康老化目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0-11-15 新聞.健康知識+
逆轉老人失智?教授告訴你「阿茲海默的終結」可信嗎
我在前天(2020-11-10)發表黃豆「恐」致癌之後,讀者Liz在回應欄裡寫:「教授好:我的母親受到阿茲海默的侵擾已幾年,覺得她的狀況越來越不好。今天剛好看到這篇文章,不知道能不能靠著這篇文章嘗試看看。…有點想要死馬當活馬醫 試試看。教授可以給我建議嗎」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6-7-6發表在《健康遠見》的文章,標題是:如何逆轉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作者是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他在第一段裡說:「目前為止我們對阿茲海默症尚沒有有效的療法。藥物儘管能改善相關症狀,卻無法治療失智症本身。但是在2014年,有一位加州大學的學者Bredesen,竟然宣稱失智症可以被逆轉…… 」這位史考特醫師還很暖心地提供了一份14點的治療內容(包括吃維他命D和B12,魚油和Q10),但這份治療內容其實是史考特醫師自己整理出來的,而非「正式的」。「正式的」治療方案是非常複雜,而且是需要花大錢購買的(下面會解釋)。但是,很顯然,史考特醫師的這份治療內容卻讓讀者Liz誤以為可以拿來「死馬當活馬醫」。史考特醫師所說的「加州大學的學者Bredesen」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Dale Bredesen,而他的確是在2014年很不尋常地單獨一個人發表了一篇臨床研究報告。我之所以會說「不尋常」,是因為臨床研究通常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很難由一個人完成。這篇論文的標題是Reversal of cognitive decline: a novel therapeutic program(逆轉認知功能下降:一項新的治療計劃)。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是發表在一個叫做Aging的期刊,而此一期刊是被認定為「掠奪型期刊」(請看Predatory Journals)。還有,儘管這篇論文在公共圖書館PubMed是被歸類為《臨床研究報告》,但事實上它是以10個案例報告為主要內容的綜述論文。這種夾帶式的論文是絕對不會出現在嚴謹的期刊。要知道,一篇好的「臨床研究報告」是需要有很嚴格的實驗控制,例如隨機分配及雙盲,但是,「案例報告」則完全不需要控管,所以可信度並不高。事實上,Bredesen醫生所聲稱的那10個案例,完全只是他個人的描述,並沒有經過任何審核或認證。也就是因為這樣,這篇論文在發表之後不久就遭到質疑。不管如何,這篇論文有特別強調此一治療方案是「個人化的」以及「持續優化的」。也就是說,治療方案的內容是根據每一個病患的情況而定,而且是會隨時調整。所以,縱然是要「死馬當活馬醫」,史考特醫師所提供的那份14點治療內容也是無濟於事。事實上,Bredesen醫生在2016年又在Aging這個期刊發表了一篇同樣是10個案例的報告,而這次的標題是Reversal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Alzheimer’s disease(逆轉阿茲海默病中的認知功能下降)。然後在2018年他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標題是Reversal of Cognitive Decline: 100 Patients(逆轉認知功能下降:100位病患)。「100位病患」雖然不是很多,但已經是個值得尊敬的數字。可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篇論文竟然是發表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 Parkinsonism(阿茲海默病與帕金森病期刊)。這個期刊不但是「掠奪型」,而且根本就沒被公共圖書館PubMed收錄。更讓人吃驚的是,這個期刊的發行社因欺詐性商業行為(包括對期刊的合法性誤導作者),在去年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罰款5000萬美元。Bredesen醫生在2017年也發表了一本書The End of Alzheimer’s(阿茲海默的終結)。這本書除了躍進暢銷書排行榜,賺了很多錢之外,當然也在推銷Bredesen醫生的治療方案。事實上,這個方案是已經商業化,由一家叫做Apollo Health的公司帶頭在販售,而Bredesen醫生就是這家公司的首席科學官。這個治療方案光是入門就要數千美元,然後還有種種後續費用,包括月費和在線支持費。這個治療方案由於是量身定做的,所以看起來複雜無比,但其實它只不過就是一種所謂的功能醫學,也就是叫病患做一大堆健檢,吃一大堆補充劑(請看功能醫學:真功能,假醫學)。而也就因為這樣,它已經被幾位醫生嘲諷和批評。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提其中一位。我工作的母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有一個研究單位叫做Memory and Aging Center(記憶和老化中心)。這個中心的一位教授Joanna Hellmuth今年5月在頂尖的期刊Lancet Neurology(柳葉刀神經學)發表一篇評論Can we trust The End of Alzheimer’s?(我們可以相信阿茲海默的終結嗎?)。Joanna Hellmuth醫生從頭到尾徹底分析了Bredesen醫生的三篇論文和那本書,然後在結尾說:「經過仔細檢查會發現支持Bredesen治療方案的科學研究是有很多問題。 迄今為止,證據尚不支持其預防和逆轉認知能力下降的主張。 面對無法治癒的疾病,希望是重要的,而直覺的干預可能是會令人信服。 但是,沒有科學支持的干預措施在醫學,道德或財務上都不是良性的,尤其是當其他各方可能會得到好處時。」其實,「在醫學,道德或財務上都不是良性的」是客套話。Harriet Hall醫生說的就比較直接:「Bredesen醫生的治療方案只是炒作和花言巧語的營銷」(請看Hope and Hype for Alzheimer’s)。原文:逆轉老人失智?
-
2020-11-15 新聞.健康知識+
研究:「愛情荷爾蒙」 或許可延緩失智症發生
有許多研究報告都說,保持和諧的性關係以及夫妻之間的情愛,可以延緩老人失智症的發生。最近在使用腦細胞所做的實驗室研究中,發現催產素(Oxytocin)似乎可以逆轉老人失智症中因澱粉樣蛋白所造成的腦細胞硬化,失去彈性等的致命作用。催產素是腦垂體後葉分泌的一種激素,女性分娩時,催產素會刺激子宮收縮,促進分娩。除了對雌性動物重要,催產素在男性身體亦有一些作用。催產素有時會被稱為「愛情荷爾蒙」。目前公認老人失智、記憶力和認知能力下降的原因,是一種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聚集,使腦細胞失去彈性而引起。最近日本東京科學大學用催產素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澱粉樣蛋白會抑制一種特殊長期增強神經細胞記憶的編碼神經質,而這種愛情荷爾蒙在腦細胞間可以加強這種編碼神經質。換句話說,能促進大腦細胞間傳遞訊號的編碼神經質的激活能力,而逆轉了澱粉樣蛋白對細胞所造成的傷害。
-
2020-11-15 養生.抗老養生
保持健康且長壽3要件 研究:最重要的做越少壽命越短
許多專家認為,改善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是健康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充分的睡眠。根據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的論文,在這三者之中,睡眠最重要。許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睡覺時間越短,壽命就越短;因此要想保持健康而且長壽就要多睡好覺。事實上,許多疾病都與睡眠不足有關,最普遍的就是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憂鬱症、焦慮症、老年失智症和癌症等等。若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免疫系統和認知能力都開始受到影響;若20個小時不睡覺,就會出現醉酒一樣的反應。人在睡眠時,身體器官也藉機休息和修復,例如心率會大幅下降,比清醒的時候每分鐘少10到30次。換句話說,睡眠可以說是心臟的休息時間。在入睡之後,腸胃的蠕動減慢,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壽命很短,每兩三天就要新生一次,而這個複製修復過程也是在夜間睡眠時進行。全身的肌肉在睡眠的時候才會處於鬆弛狀態,同時分泌生長激素來恢復和重建身體的組織促進肌肉復生。大腦是高度而且精細的腦細胞活動,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代謝廢物,需要腦髓液將它們清除。只有在睡眠的時候,腦細胞變小,留出空隙來讓腦髓液流動,帶走這些廢物。
-
2020-11-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音樂、舞蹈、社交處方箋 讓失智患者重拾往日歡顏
國內失智人口逐年增加,如何延緩惡化速度,提高生活品質,成為醫界努力目標,臨床發現,醫療、長照、博物館、藝文、教育、科技等跨學門領域的融合照護,有助於維持失智患者認知功能,包括,博物館處方箋、失智友善博物館、音樂會處方箋、舞蹈處方箋等社交處方箋,開啟失智患者記憶之窗。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4日舉辦「2020台北市失智整合服務成果發表會-失智整合服務之跨域融合新視野」,凝聚各方專家及學者致力於失智症相關的醫療服務及照護,建立創新價值的失智症照護模式,期望分享最新穎的科技及服務,為失智症相關醫療服務進一份心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表示,跨域融合的失智服務,逐漸被國際重視,從原來單一學科的跨專業合作,進展到跨學門領域的融合照護,善用新興科技,失智症也逐漸朝向跨學門領域的合作,共同建構多元、便利及友善的無障礙環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失智症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只要透過藥物延緩認知功能惡化速度,但研究發現,透過社交處方箋,也能達到類似效果,例如,音樂會處方箋、舞蹈處方箋、歌唱處方箋,建議家屬幫失智長者找出最佳的社交處方簽,陪同參與。下午則有三大場次,針對「防走失策略及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分享」邀請到「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科」林夢蕙科長及「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管理系暨研究所」洪論評教授擔任座長,主講關於防走失定位科技高齡計失智友善賣場等失智者生活相關便利服務;『智在台北 憶起幸福』-社區資源好康篇」則邀請到「長庚科技大學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研究所」黃惠玲副教授擔任座長,由台北市衛生局長照科帶領八區失智中心教導如何發掘各區公、私協力在地的失智好康、照護資源。此外,邀請到設計參與〈109年國際失智症月展覽|歡迎來到我的腦!共度一場陪伴失智的創齡旅程!〉的策展人周妮萱、展場空間設計師周峻吉、攝影師沈暐翃、聲音藝術家鄭琬菁攜手分享策展理念,以及如何透過「創意參與」和「藝術創齡」的設計規劃,從失智者的視角展現他們內心的覺察感知,同時也呈現陪伴失智的路上,展覽如何重新詮釋「我們都是人,沒有不一樣」的團隊氛圍。最後由成大附設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郭麗琳醫務長、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徐文俊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楊君宜主任分享創新失智服務方案。璩大成說,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提供失智症者照護,期許每位失智症者都應該享有尊嚴、被尊重、具自主能力、平等平權等權利。
-
2020-1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運動/爸媽不運動怎麼辦?「樂齡健身房」運動融入遊戲、邊玩邊健腦
「爸媽懶得運動怎麼辦?」職能治療師陳宜男引用美國波士頓大學2019年發表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指出,走路、輕度的身體活動,可以刺激神經生長因子,保護大腦,而50歲以上,不運動的人比有運動習慣的人要多出50%的失智風險,顯見運動對預防失智、大腦健康有正面的幫助。專屬設計 檢視運動習慣但氣溫變化、運動乏味總讓人有懶得動的藉口,他與科技團隊樂齡智造合作,提出「樂齡健身房」概念,以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SPOZ運動健康養成系統+TAKA憶萬富翁益智健腦機,為中高齡族群設計合適的運動,在家還能進行PK賽,兼具趣味,相關紀錄上傳雲端做成曲線紀錄,可按期檢視運動習慣,並由AI系統與治療師團隊給予調整。投入樂齡健身房研發的來由說來有趣,陳宜男說,他原本長期專注在兒童族群的職能治療,但一次偶然機緣結識樂齡智造主管Janet,萌生將改善兒童視覺專注力的遊戲轉為高齡長者設計,爾後邀得勤益科技大學團隊的支援,參與4C創意競賽,以第一款為長者設計的益智健腦軟體「憶萬富翁」,引起評審群關注,成功摘走當年度銀牌獎項。自此他與團隊長期投注研發,結合科學實證,為樂齡健身房擴增各項具備物聯網、虛擬科技的新設備,例如現在風行日照中心、社區據點的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就是融入打地鼠遊戲,訓練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適合想預防失智症,或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長者跟著燈號顯示拍打、按壓,但隱藏在按鍵下順暢的反饋感,其實來自腳踏車的一項零件。科技助力 運動更有效率陳宜男在父母身上便發現,自從有科技設備的協助,運動變得更吸引人,原本晚上八點檔的追劇,逐漸變成父母親運動PK時段,有時夫妻倆還會分享提高分數的密技,累積到一定的分數換禮物,儘管兒女不在身旁「監看」,至今維持一年以上,運動習慣已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他笑說,長者對於運動表現相當在意,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據點運動的一位阿伯,長期跟隨SODA遊戲運動,因擔心有外人來體驗他常用的訓練機,「破壞」長期維持的分數,急得提醒他人別隨意玩玩。陳宜男說,中高齡族群常見肌少症、心肺功能變差、骨鬆危機,因此適度、有效的運動有其必要性。即每周運動三次、每次達30分鐘,運動強度則依據每個人的年齡、心跳率等條件而有不同。他建議可套用以下公式自我計算:(220-年齡-安靜心跳率)X65~75%,得出數值之後,再加回安靜心跳率就是符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如此持之以恆維持運動四至六個月,可以察覺得到運動帶來的改變。陳宜男提醒,任何運動都可能因身體狀況不同而有其風險,建議如患有慢性疾病者,可以事先尋求醫師、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與建議。>>了解更多樂齡智造:https://bit.ly/38qKCYw
-
2020-11-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5分之1冠狀病毒患者康復後 出現精神疾病
英國牛津大學大規模研究發現,20%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患在90天內被診斷出罹患精神疾病。精神科醫師說,許多染疫的倖存者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可能更大。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染疫康復患者中,焦慮、憂鬱和失眠最為常見。研究人員也發現,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更高。失智症是一種腦部損傷疾病。牛津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哈里森(Paul Harrison)說:「人們一直擔心COVID-19倖存者會面臨更大的精神健康問題風險,我們的發現…顯示這種可能性很大。」哈里森說,在疫情之後,全世界的醫生和科學家迫切需要調查精神疾病原因及確定新的治療方法。研究報告發表在「刺胳針精神病學期刊」(LancetPsychiatry Journal),內容分析美國6900萬人的電子健康紀錄,其中包括6萬2000多起COVID-19病例。研究人員說,若針對全世界染疫的人進行研究,可能也會有同樣發現。在病毒檢測呈現陽性反應後3個月中,有1/5倖存者首度診斷出焦慮、憂鬱或失眠。研究人員說,這大概是同一時期其他組患者的兩倍。研究中還發現,先前就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被診斷出冠狀病毒的可能性,比沒有精神疾病的人高出65%。沒有直接參與研究的精神健康專家說,研究發現進一步證實冠狀病毒可以影響大腦和心智,使得罹患一系列精神疾病的風險提高。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精神病學顧問布魯斐德(Michael Bloomfield)說:「這可能是因為與這種流行病相關的心理壓力和疾病生理影響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