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8 名人.許金川
搜尋
夫妻
共找到
1194
筆 文章
-
-
2021-12-17 養生.聰明飲食
泡菜=蔬菜?營養師「鈉含量黑名單」曝光 雞絲麵竟奪冠
一對新婚夫妻強往門診,但表情真的是凝重到沒人要先講話,醫師看到病例才發現:男生已經腎衰竭到需要洗腎,他感慨的說:「以前好愛吃重鹹,但現在都不能吃了」。醃製蔬菜非等於蔬菜 當心高血壓上身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雖然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吃太鹹跟腎病有直接關聯,但是,長期吃太鹹會容易讓血壓升高造成高血壓,甚至跟體內氧化、壓力、發炎、血管硬化都有相關;另外,有些人很愛吃醃製品,甚至吃到泡菜就覺得等於吃到蔬菜,其實也是錯誤觀念。同種類別 鈉含量比較表大部分的加工食品,鈉含量究竟有多高?‧豆魚蛋肉類高鈉選項臘肉3220mg火腿1200mg香腸1026mg燻雞770mg低鈉選項豬里肌40mg鮭魚45mg豆腐2mg雞胸肉67mg‧蔬菜類高鈉選項醬瓜1530mg酸菜1447mg醃蘿蔔830mg泡菜487mg低鈉選項小黃瓜3mg大白菜24mg白蘿蔔46mg高麗菜11mg‧全穀雜糧類高鈉選項雞絲麵2450mg鍋燒意麵990mg油麵712mg蔥油餅602mg低鈉選項紅肉地瓜42mg五穀米2mg玉米2mg南瓜1mg(以上為每100g之數值比較)醃漬調味多 攝取過量恐害健康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2400mg(=6g的鹽),但很多食物都非常容易超標,甚至超過一天攝取量,然而,為什麼同種類別卻差「鈉」麽多?高敏敏解釋,主要是因為醃漬時加了許多的調味、醬油、鹽,高鹽份的醃製讓整體鈉含量提升,雖然鈉是人體必需的元素之一,可以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神經傳導、使肌肉正常收縮與放鬆,但攝取過多會仍對健康有害,像是容易造成水腫、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還有高血壓患者更是要特別注意。鈉含量吃過頭 常水腫、口乾舌燥要注意如何判別自己吃的鈉量可能過高?高敏敏分享,若常有水腫、口乾舌燥、頭痛昏沉等症狀,都可能是提醒你吃太鹹了!平常少吃加工品、減少醬料使用,而火鍋、泡麵、拉麵等的湯偶爾淺嚐就好,最重要的是,養成好的飲食習慣、多吃原型食物!延伸閱讀: ·吃鍋進補小心鈉含量比熱量可怕! 「5口味湯底排行」:第1看起來很清 ·不吃鹽就不會攝取過多鈉含量? 跟鹹不鹹無關!破解7常見鈉含量迷思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一生懸命,用愛推動特照牙醫學!黃明裕:唐氏症兒子是我的初心
周六中午,酷熱的豔陽直曬,馬路上的柏油彷彿要溶化,牙醫師黃明裕帶著護理人員,頂著烈日,拖著三大箱沈重的醫療器材,走進新北市新莊區一處老公寓,為一位臥床多年的阿嬤治療牙齒。涔涔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襟,家屬直說不意思,黃明裕笑著說沒關係:「老人家有需要,我們不能放著不管。」忙完治療,黃明裕收拾好器材繼續趕路,這一天,他巡迴新莊、泰山、五股、八里,到不同的失能患者家看診,家屬不停致謝,他總是說沒什麼,並不忘叮嚀如何為失能家人清潔牙齒。身為台灣少見的「到宅牙醫」,推動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二十多年,這樣的場景已是日常,更是他一生的職志,從不以為苦。父親的淚拉回差點走偏的少年五十九歲的黃明裕,從小就是個豪邁不羈的孩子,被視為鄰里間的孩子王,父親是台鐵員工,媽媽是上班族,每逢寒暑假送他到福隆的阿公家,黃明裕還會跟著阿嬤在福隆車站賣便當,熱情爽朗的個性總能招來好生意。這份豪爽的性格,後來卻讓黃明裕差點走偏。他回憶說,少年時期叛逆又愛玩,高中只考上建中夜間部,白天沒事就到處「做怪」加「鬼混」,1970-1980年代龍蛇雜處的西門町冰果室、撞球間,都常有他的身影,「還有自以為是的義氣,有空就去幫同學打打架。」他邊說邊大笑,不忘自嘲:「年輕時真的很無聊!」荒唐的青春走過,黃明裕參加大學聯考落榜,親戚家小孩考上的卻是醫學院。放榜當下,父母沒說什麼,第二天一早,爸爸卻拎著行李帶著他和弟弟,先搭飛機到高雄,再包計程車直奔屏東四重溪。黃明裕知道自己闖禍了,爸爸不想讓他面對親朋好友的不停詢問,只能帶他從台灣最北端一路「逃」到最南端,躲開一切的關切壓力。「在四重溪三天,爸爸帶我爬山、看風景,沒有一句責難,只是不停安慰我,鼓勵我重新來過。」那三天,改變了黃明裕的一生,即使事隔四十年,憶起兩年前過世的父親,年近六旬的他依然哽咽到無法言語。進醫學院路見不平俠義熱情從四重溪回台北的隔日,黃明裕跟著爸爸到補習班報名重考,從此脫胎換骨,痛改前非,苦讀一年後,考進台北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前身)牙醫系。大學期間,黃明裕依然不失愛玩熱情的性格,交了很多好朋友,也交了女朋友(後來成為他的妻子),骨子裡行俠仗義的性格慢慢甦醒,很喜歡幫助別人,看到不合理的事會挺身而出。例如有一回排隊買電影票時有黃牛插隊,黃明裕完全不管對方可能有黑道撐腰,立馬一個箭步衝上去開罵趕人,嚇得女朋友在旁哭了出來。「沒辦法,我就是不能忍受不公不義,路見不平一定要拔刀相助。」他說。醫學院畢業後,黃明裕和多數牙醫系畢業生一樣,退伍不久便走上開業的路,在台北天母開設牙醫診所,還曾出國進修植牙。「坦白說,精進技術是為了以後可以多賺一點,」黃明裕說,那時他就是「普通牙醫」,目標是開業、賺錢,再簡單不過。正當一切順利發展,人生起飛之際,老天爺卻送來一份特別的禮物。兒子誕生 上天送來的特殊禮物1994年,黃明裕的兒子黃于軒誕生,滿月後接受預防接種時,醫生認為「BABY怪怪的」,進一步檢查發現,活潑可愛的于軒竟是唐氏症寶寶。醫師的宣告如晴天霹靂,黃明裕夫妻傷心欲絕,不能接受,常自問:「為什麼偏偏是我們?」尤其是每當同學同儕談論自己小孩升學或其他才藝時,更會觸動夫妻倆的遺憾,「我們會覺得格格不入,只能默默走開…」黃明裕說。然而,生命自會找到出口,樂觀堅強的父母看見兒子最珍貴的一面。黃明裕慢慢發現,于軒遠比一般孩子天真,個性格外的溫柔貼心,「更重要的是,兒子帶領我,進入一個從來沒想過的世界」。黃明裕夫婦積極尋求早療和特教資源,他說,當時台灣有家長和教練推動唐寶寶游泳訓練,于軒加入後學得非常開心,愈游愈好,十二歲時甚至和其他隊員遠征愛爾蘭參加「唐氏症國際游泳錦標賽」。身為父母,黃明裕和妻子彷彿走出幽谷看到了光,逐漸領悟出于軒的人生有著無限可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特殊需求者兒童看牙那幾年,于軒就讀小學的資源班,班上有智障、腦麻、自閉症等類似狀況的孩子,家長常分享特教資源,彼此關心,也讓黃明裕發現,「原來這些孩子都無法順利看牙醫,那就我來吧!」一個個特殊的孩子走進了黃明裕的診間。一般正常兒童原本就害怕看牙,這群孩子更因為認知與溝通問題,無法配合,常常會在診療椅上哭喊到聲嘶力竭,還有些孩子死不肯張開嘴巴或一開口便吐,一般牙醫不肯收治,以致於他們的牙齒問題愈拖愈嚴重。但黃明裕不放棄,他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學著幫孩子看牙,先連哄帶騙讓孩子坐上診療椅,再靠著家長和護理人員幫忙,每次給他們看牙總要花上比一般小孩多兩三倍的時間和精力。「我知道這很累,但我不是用牙醫的身分,而是用做爸爸的心情去面對。」黃明裕說,同為特殊兒童的家長,他深知對待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更要去理解他們。他舉例說,牙醫師任何一個小小動作或治療中產生的燈光、聲響刺激,在自閉症兒童眼中都可能是洪水猛獸,會令他們無法承擔。因此絕不能用強制壓迫的方式壓制,而是要先了解孩子的心裡感受,溫柔的安撫,取得孩子信任,建立安全感,放鬆孩子的壓力。「每個人都有權利享有好的醫療品質,特殊需求者兒童也不例外。」這是黃明裕的堅持。黃明裕的牙醫生涯從此轉向,他愈來愈關心特殊需求者兒童的口腔健康,還前往特教機構,幫特殊需求者兒童治療和清潔牙齒,同時訓練特殊需求者口腔衛教指導員,一起改善孩子的口腔問題。(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2-15 新聞.元氣新聞
王力宏8年婚爆婚變!首發聲證實:決定分開生活
王力宏與李靚蕾結婚8年,育有2女1子,今年6月驚爆婚變,但經紀人代為否認,今又傳出婆媳關係疑似壓垮婚姻,彼此悄悄離婚,王力宏的經紀人早上至今神隱不回,稍早王力宏透過社群網站證實已經提出離婚,「但是我們永遠會是一家人。懇求外界給予隱私與空間,不要打擾家人。謝謝大家關心。」王力宏表示和老婆的私生活很簡單很單純,「所以不會再回應任何媒體。在這些年的婚姻當中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太多了,也感到很遺憾。現在我們對未來的生活方式有不一樣的想法和規劃所以決定分開生活。」認了夫妻情分畫下句點。由於夫婦在社群網站已經2年同框合照,而且李靚蕾去年10月發文說「旅途就是終點」,微博最後一次按讚王力宏的時間是去年8月,早有網友質疑婚變。
-
2021-12-14 養生.家庭婚姻
媳婦好意想買冰櫃給夫家 意外引發婆婆和小姑「拍桌家庭大戰」
一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APP匿名公社中,貼出自己好意竟引發家庭大戰的過程。她表示和老公結婚後就住婆婆家,婆婆很疼愛她,也會幫忙照顧小孩,因此她在領到工作獎金後,就想送婆婆之前一直很想要的冰櫃作為禮物,卻意外引起一場風波。該網友表示,她家裡還有未婚的大姑和新婚的小姑,因為家裡人多,且常去好市多買東西,一直有想要買冰櫃的想法,但婆婆卻嫌貴捨不得買。身為房仲的她為了工作最近常加班,婆婆怕她累壞會燉雞湯、自願去接孩子,好幾個晚上也都在客廳等門,讓她真的很感動,因此想要回報婆婆。但一知道她要買冰櫃後,家裡竟然馬上分成兩派,她和婆婆想要冰櫃,而老公、公公、小姑夫妻卻覺得冰箱較實用想要冰箱。經過投票後冰箱派獲勝,沒想到婆婆突然發脾氣說,錢是我的,要怎麼用輪不到小姑說話,老公和公公也愣住了,因為婆婆一向脾氣很好,幾乎不曾發過這麼大的脾氣。事後婆婆和小姑的關係變得很緊張,雖然婆婆要她別介意,想買哪個都可以,但小姑又跑來哀求她,一直說冰箱比較好、冰櫃的功能太單調,要她去勸勸婆婆。婆婆也說小姑被寵壞了,要她別依著她的性子,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讓該女網友大嘆原本是一番美意,卻捲入婆婆與小姑的戰爭,現在左右為難,詢問網友究竟該如何是好。網友們大多建議該網友「維持初衷」,「想買什麼就是什麼,而且是你婆婆幫你等門顧小孩,所以財想幫婆婆買冰櫃呀」、「冰櫃+1!冰櫃也不一定要放廚房,主要是放冷凍的東西」、「覺得不方便的話自己出錢買」。還有網友分析不能單純從實用角度來看,他提出三點「一、買了冰櫃後,東西移過去冰箱就有多的空間了。二、婆婆和小姑感情再差也有血緣,很容易和好。三、小姑總有一天會離開家,但妳會一直在,早晚要面對婆婆。基於以上幾點,應該和小姑溝通請她體諒。」
-
2021-12-14 性愛.性別議題
家暴法不合時宜漏洞多 朝野籲修法 衛福部給不出時程
日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成為家暴受害人,上路23年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再次受到矚目。立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特別對此安排專案報告,朝野立委連番上陣,呼籲應正名為《親密關係及家庭暴力防治法》,並修法與多元社會樣態接軌、准用刑事程序,以周延保護範圍,並且加強保護力道。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指出,異性戀婚姻中,如果有一方遭到未同住的姻親家暴,例如被公公婆婆暴力對待,家暴法可以保障。然而,同志婚姻通過後,卻不適用於民法的「姻親」規定,如果遇到同樣事情,卻沒有保障,這是一大漏洞。高嘉瑜表示,家暴法這個名稱會帶給民眾很多誤解,首先,會以為要同住或有夫妻關係才適用,但現在有很多同居、未同居的情侶之間,都可能發生親密關係暴力、出現恐怖情人,這部分也應該要周全考量,「現行法律實太狹隘。」國民黨立委葉毓蘭指出,家暴法雖有納入未同居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暴力,但卻未准用刑事程序,強烈建議應修法補強,予以准用。葉毓蘭也建議,為了去除誤解,應直接正名為《親密關係及家庭暴力防治法》。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在修法通過前,或許可用行政命令或函釋,讓地方政府社政單位可以先給予上述樣態相關的保護措施和補助。相關修法已經送到行政院,會再積極跟政院及相關部會進行溝通,但目前無法指出明確的修法進程。
-
2021-12-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性不孕症最常見原因 名醫教你辨別是否精索靜脈曲張
31歲小劉結婚不久,在婚後孕前的體檢發現,精液中精子數量、活動率及正常型態比例都不正常。兩側睪丸發育尚可,左側陰囊明顯的精索靜脈曲張現象,像是掛了一小袋子的蚯蚓,肉眼清楚可見。小劉平躺到診查床上,精索靜脈曲張隨即消退,但站起身時,精索靜脈隨即鼓漲,而這就是導致他精子品質較差的原因,還可能增加不孕的風險,應考慮接受手術治療。睪丸靜脈回流壅塞,有人疼痛,有人造精功能受損。睪丸是製造睪固酮及精子的器官,製程中需嚴格的溫度控制。在胚胎時期,睪丸是位於腎臟旁邊,隨著胚胎發育,睪丸逐漸往下降,最後降到陰囊,因為陰囊的溫度是34.5℃,為造精的最佳溫度。睪丸有其動脈及靜脈的循環系統,靜脈負責將睪丸用完的廢血送回心臟。由於睪丸位置較低,血液要流回心臟是屬於「水往上流」方式對抗地心引力輸送,必須搭配特別的回流系統設計。睪丸靜脈回流系統分別為「內精索靜脈」、「提睪肌靜脈」、「輸精管靜脈」,其中以「內精索靜脈」逆流倒灌的機率最高,常使得睪丸整體靜脈回流壅塞,有人因此造精功能受損,有人則是疼痛難耐,但只要躺平休息,就會緩解疼痛。青春期精索靜脈曲張,恐引發睪丸發育遲緩。如果青春期小男生精索靜脈曲張,則可能引發睪丸發育遲緩 ,以致異常這側的睪丸體積明顯較小,不過,做了矯正手術,也無法保證受影響的睪丸可以與另一顆一樣大。以15歲小男生奇威為例,他在學校健康檢查時,左側精索靜脈曲張相當明顯,肉眼就看得出異狀,左側睪丸體積略小於右側,透過超音波檢查,左側睪丸體積為右側睪丸的85%,建議半年後追蹤一次。如果患側睪丸發育落後對側超過20%,或產生疼痛,就必需處理。治療精索靜脈曲張的手術相當精細,一般從外鼠蹊環處執刀,找到「內精索靜脈」,予以封阻,防止廢血倒灌,但該部位血管又多又細,除了醫師必須有一雙巧手,還得透過「手術放大鏡」、「手術顯微鏡」將「內精索靜脈叢」大小血管一一綁紮。 男性原發性不孕者,每三人就有一人精索靜脈曲張。導致男性不孕症最常見的原因是精索靜脈曲張,臨床顯示,在男性不孕病患中,每三名原發性不孕者就有一人精索靜脈曲張,在次發性(曾讓妻子成功受孕,但再次懷孕時出現困難)不孕症者,每三人就有兩人為精索靜脈曲張所致。阿明今年38歲,結婚七年,女兒四歲,近一年努力做人,想再生第二胎,但就是沒消息。在診所檢驗精液,結果顯示,精子數量(濃度)、活動率及正常型態的比例均不正常。夫妻兩人至診間尋求第二意見,初步檢查發現,阿明睪丸大小雖在正常範圍,但左側明顯較小,且左側陰囊明顯精索靜脈曲張。阿明躺平時,鼓漲的血管幾乎全數消退。超音波影像結果顯示,左側睪丸明顯血液逆流,導致精液品質異常 ,最後藉由手術治療獲得改善。不過,雖然男性精索靜脈曲張的盛行率不低,每七個人就有一人,但如有不孕困擾時,應該先檢查是否有其他因素,不能直接歸咎於精索靜脈曲張,否則可能白挨一刀。教授講堂檢查採站姿 天冷陰囊緊縮影響判讀精索靜脈曲張嚴重度可分三級,以第三級最為明顯及嚴重,患者在正常站姿時,不做特別憋氣用力,睪丸旁邊出現突出物,顯而易見,宛若「一袋子的蟲 (a bag of worms)」, 小劉、奇威均為典型個案。至於第二級,目視不甚確定,但觸摸時,就很明確。如果直接觸摸,無法確定,病人憋氣用力之際,觸摸精索,可以摸到鼓漲的血管,就屬於第一級。值得注意的是,檢查時,病患採以站姿,接受觸診及目測。再者,陰囊對於溫度相當敏感,如果氣溫太低,陰囊容易緊縮,而影響判讀。
-
2021-12-09 養生.家庭婚姻
新婚一周被婆婆要求「服從家規」 她崩潰:家事全由我負責?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尤其婚後若住到公婆家,恐怕生活習慣有所不同,婆媳之間衝突難免。一名新婚妻子日前表示,她婆婆認為「做家事是媳婦的責任」,因此要她包辦「洗碗、洗衣、掃地、拖地、買菜,以及料理全家三餐」,網友看完後建議「先請老公幫忙協調,若無法搬出去住,趕快去離婚」。一名新婚妻子在「匿名公社」發文表示「做家事是誰的責任?」她指出,才剛結婚一周,早上老公上班之後,婆婆就把她叫起床,跟她說夫家的「家規」就是「家事都由媳婦負責」,不管是洗碗、洗衣、掃地、拖地,或是買菜料理全三家餐,都要由媳婦一手包辦,公公還在一旁附和「不要以為國外回來的,就不用做家事」。事後,原PO表示,「這些家規在婚前我都不知道,老公也沒跟我提過」,她崩潰指出「我不是不做,而是認為要分攤合作」。文章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有人建議她「去請老公跟婆婆溝通,家事不是只有妻子的事情,應該是夫妻要共同完成」,還有網友認為「直接搬出去比較快,如果老公不願幫忙協調,又不願意搬出婆家,那趕緊去離婚」。還有網友表示,「從這婆婆的觀念來看,說不定小孩生不出男的,還會怪在你身上」,並指責她老公「婚前完全沒跟你說過這點,真的很不負責任」。
-
2021-12-0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國健署不孕補助實施半年...植入胚胎8千筆 已核發5億元
台灣生育率持續下滑,去年新生兒人數僅16萬5249人,創下史上新低,甚至首度出現死亡人數多過出生數「生不如死」的警訊。國健署試管嬰兒擴大補助今年7月上路,目前已有2.3萬多筆申請,超過8000筆完成胚胎植入,其中8成已核發費用,總金額達5億元,臨床醫師也觀察,補助擴大適用對象後,不孕門診量提升,35歲以下年輕族詢問度明顯增加。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委託《網路溫度計》,針對疫情期間網路生育議題的討論進行大數據分析,找出網民十大不想生原因,包括買不起房沒辦法給孩子一個家、低薪養不起小孩、社會職場對孕婦不友善、沒時間照顧小孩、健康狀況考量(不孕)等。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表示,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台灣男女初婚年齡男性平均32.3歲、女性平均30.3歲,晚婚造成「生育黃金年齡」有限,雖然有些夫妻婚前檢查,卻沒有解決不孕問題,呼籲民眾要把握35歲以前,胚胎自我修正能力較強盡快生育,若年紀越大器官越老,出問題機會也越高。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說明,只要夫妻一方具有我國國籍,且女性年齡小於45歲,皆可透過全台90多家醫療機構代為申請;40歲以下婦女每胎有6次補助額度,41至44歲每胎則有3次補助額度。他表示,目前國內人工生殖補助條件相當優厚,是亞洲國家最好的,像是日本僅限43歲以下才能獲得補助,有些國家40歲以上不補助。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不孕補助至今已有2萬3千多筆資料透過醫療機構申請,約2萬2千多件已通過,其中8千多件已植入胚胎,8成以上費用已核發撥入民眾帳戶,總計發放5億多元補助。他提醒,雖醫學進步,高齡族可透過醫療技術成功生育,但希望及早尋求協助更好,呼籲民眾可向全台92家人工生殖醫療機構協助診斷並申請補助。如何知道是否為不孕症?何信頤指出,小於35歲的男女沒有採取避孕措施,進行規律的性生活一年以上無法懷孕,或35歲以上的男女,進行規律且沒有避孕措施的性生活半年仍沒有懷孕,或是已知有不孕症的危險因子,舉凡如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等,皆應該提早接受評估。常見的檢測包括血液荷爾蒙檢測、精液檢測、超音波檢查、內視鏡檢查以及輸卵管攝影等。
-
2021-12-09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減重迷思大破解!醫師教你維持身材不復胖的關鍵
總是覺得減肥越減越胖嗎?除了飲食控制,不間斷的運動才是維持身材不復胖的關鍵,讓「好邱夫妻」用9分鐘教你改善所有復胖問題。從零開始建立運動習慣,除了要飲食控制外,選擇有氧運動以及重量訓練分別也會使人瘦下來後的體態不同。Youtuber「好邱夫妻」整理了運動減重的精華片段,並破解越減越胖的三大魔咒,且告訴你高強度間歇運動對減重的效果是否有效。要記得找到喜歡、並且能夠長期持續做的才會是有效的減脂運動,快跟著Youtuber「好邱夫妻」瞭解何謂減重,千萬別減重失敗做了白工還增胖得不償失!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好邱夫妻YT頻道:點我看好邱夫妻YT原始影片: 點我看延伸閱讀上下樓梯膝蓋痛?物理治療師一招讓你不再怕走路越動越痛?6動作放鬆肌肉、舒緩疼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2-0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疫後防憂鬱 醫建議3要穩定情緒
新冠疫情2019年底爆發,統計台北市2020年至2021年9月社區心理諮商門診,病患罹患憂鬱及焦慮比率高達22.6%,居首位,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憂鬱或焦慮症狀;甚至安心服務諮詢專線今年5至6月疫情三級警戒,案件量更達高峰。後疫情時代,北市衛生局建議民眾可透過增加社交連結等「三要」穩定情緒。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指出,疫情期間,逾4成民眾出現心理或行為健康等問題,北市衛生局表示,就曾有一名20多歲吳姓女子,因工作需接觸人群,但因非前幾類疫苗接種對象,疫情嚴峻時,因沒打疫苗,精神緊繃到拒出家門,好不容易打疫苗後,卻又害怕副作用,整天神經兮兮,一不適,就懷疑是否疫苗有問題。還有一對從國外返國居家隔離的老夫妻,原本應分開隔離,因先生失智需照顧,太太與先生一同隔離,因無法自由活動,先生情緒常波動、忽高忽低,讓太太照顧上格外很辛苦。衛生局表示,疫情期間改變人們互動、生活與消費型態、關係與親密感,導致民眾缺乏安全感及失落情緒,加上因疫情喪失自由、失去工作、被迫取消重要活動,甚至因親友感染新冠肺炎離世感到情緒失落。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吳孟璋提出三要點,幫助民眾面對疫情安定心神,包括「要接納善待自己」,面對不安與失落時會有許多情緒,包含害怕、懷疑、悲傷等,試著不批判自己,才能穩定自我。第二,「要充實正向能力」,一旦專注當下,全心投入平凡家庭事務,會發現如洗衣、拖地等日常瑣事,也有意想不到的幫助,還有試著從改變獲取能量,如珍惜親友間感情及學會使用電子產品,均可成為穩定心理的正向能量;另外,「要增加社交連結」,除親友陪伴支持外,也可向專業心理支持中繼站尋求協助。
-
2021-12-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聞眼/接種防漏消極 糾紛基層扛?
台北市一對夫妻為了施打疫苗,謊稱接種黃卡遺失、撕掉健保卡的貼紙、立切結書「盧」醫護人員,用盡各種手段而各打了4劑疫苗,離譜行徑令人瞠目;不過,中央知悉後僅呼籲勿濫用疫苗,北市衛生局也只說「無法可罰」。基層醫護人員協助接種已夠勞累,難道還要他們再承受亂象衍生出的醫療糾紛?建立制度的目的在於確保政策穩定執行及公平性,北市醫院和診所只要插入健保卡都能進入中央NIIS系統查詢病患接種資訊,差別在於醫院有開通疾管署疫苗接種紀錄應用程式介面(API)介接,能快速查詢;但診所幾乎沒有開通,查詢速度較慢,也因此出現問題,加上資料上傳有時間差,成為有心人可鑽的漏洞。儘管各家醫院、診所在當天上傳接種紀錄,但上傳速度不同,無法避免有心人士利用短暫時間差冒險偷打疫苗,中央卻無法面對疫苗系統及政策的不完善,僅一句「提醒診所一定要透過健保卡查詢民眾是否曾接種疫苗」,丟包給地方與基層,對有意欺瞞、偷打疫苗者的懲處隻字不提。無法可罰,中央、地方政府態度都消極,壓力只能由基層承受。若有防漏措施,難道醫療院所願意冒著被罰、被告、被扣錢的風險,產生更多「四劑戰士」?過去已發生疫苗誤打、高鐵員工假冒身分南下偷打、失智者遭混打等情況,在在顯示疫苗漏洞延生各式亂象,中央及地方應積極研議如何避免,以及懲處這類惡意欺瞞偷打、多打疫苗的民眾。
-
2021-12-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旬夫妻狂打疫苗 半年各打4劑
台灣疫苗短缺,許多人直到最近才打完2劑,但台北市有對60多歲夫妻,卻以疫苗接種黃卡遺失、撕掉健保卡註記貼紙等手法,於5到7月間分別在金門、台北等醫療院所各打了4劑,不但混打,最近還試圖打第5劑,因北市醫療院所已通報,未能得逞。「實在是無法可管、可罰。」北市衛生局專門委員歐佳齡說,翻遍法律規定,多打疫苗並無法可管、可罰,目前只能請各醫療院所多加注意,並要求施打疫苗前要先檢查健保卡、查詢中央接種資訊管理系統,確認無誤後才能施打,若規勸不聽、持續在現場騷擾,可請警方協助驅離。據了解,這對60多歲夫妻,5月先在台北地區自費打了AZ疫苗,後來開放公費疫苗後,他們於6月間飛到金門要打第2劑;他們撕掉健保卡上的接種小貼紙,謊稱還沒施打,但被醫護人員發現有異,進一步查詢健保系統確認,拒絕他們施打。然而,這對夫妻沒放棄,不斷「盧」醫護人員,堅稱沒有打過疫苗,還簽下切結書證明自己絕無打過疫苗,住金門在地親人也幫忙作證,最後醫護人員只能替他們接種。夫妻倆打完2劑後,7月間又在台北接種,他們被醫護人員發現可疑並拒絕接種,就轉往其他醫療院所嘗試,試了許多次後,某次闖關成功,打了第3劑疫苗,再利用上傳中央系統的時間差,於施打第3劑的隔天,立刻到另家診所打了第4劑。他們短時間打了4劑疫苗,其中1、2劑為AZ,3、4劑為BNT或莫德納,卻還流連北市各醫療院所企圖打第5劑,但因醫護人員憂心出現嚴重副作用會衍生醫療糾紛,因此相互通報此個案,這對夫婦行徑才曝光。歐佳齡表示,診所有殘劑及隨到隨打政策,民眾若非經過1922登記,以診所目前系統無法檢核民眾過去接種紀錄,要等到上傳資料時,才會發現問題,才讓這對夫妻鑽了漏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樣的案例雖然非常少數,但仍提醒診所一定要透過健保卡查詢民眾接種紀錄,以免疫苗被濫用。他說,診所可能受到欺騙,要看地方衛生局如何認定與是開罰。
-
2021-12-05 養生.人生智慧
維持腦力、體力、社會力 快樂熟齡從不服老開始
創立台北協和婦女醫院、創辦台灣第一本專業婦幼類雜誌《嬰兒與母親》……人生上半場過得豐富精采的林經甫,第三人生對他而言,也是一段從抗拒、面對到放下的過程。2017年,他當起「時尚老人」YouTuber,用自己的例子打破大眾對於「老」的框架,想告訴大家即便身體有病痛,依然可以擁有感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挺直胸膛、自信優雅地走到人生最後一刻。有人說,「人生的10%,在於如何創造;剩下的90%,在於你如何接受。」可我認為剛好相反:「人生的90%,在於如何創造;剩下的10%,在於你如何接受。」面對「老化」這件事也一樣,當你選擇「活躍老化」、「優雅老化」時,首先就要建立「不服老」的信念。為高齡化找解方 維持三力生活、避免失能臥床我們該如何找到一個積極有效的方法來改善健康、延緩老化、降低疾病風險,才能避免臥床、成功地老化,為台灣高齡化問題找出解方?我開始往預防醫學的方向思考,歸納出三個亟需重視的要素:維持體能、訓練腦力、活絡人際關係,也就是我一直在推動的三力生活:腦力、體力、社會力。第一個是腦力。老人失智症是臥床原因的第一名,所以要想辦法避免腦力退化,有一個信念是:保持好奇心、樂於學習,什麼都可以去嘗試。生活中有太多可以經驗、思考、學習,心態上要永遠把自己當成學生,不斷地探索學習、延伸生活觸角,投入你所熱愛的事,自然能延緩大腦退化,為你的人生創造更多可能性。第二個是體力。中高齡者發生跌倒或者肌肉、關節、脊椎有狀況的人太多了,要預防這些狀況,就要強化體能與肌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設定運動目標,並開始認真執行。要活就要動,運動是延緩失能與老化的良方,不管到幾歲都不要停止。最後是社會力。社會力就是社交活動、人際關係,包括:家人、朋友、夫妻、親子、同事、社群等關係。社交生活對年長者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透過社會連結的過程,可以結交朋友、拓展人際關係、增強個人資源,同時獲得自信、快樂、成就感及自我價值感。研究證實,社交活躍的人通常擁有較佳的健康狀態、智力及記憶力,可降低失能或失智的風險。可見社會力、體力、腦力三者互為影響,缺一不可。誰沒有病痛?積極控管疾病 享受每一天人不用要求自己都不生病,50歲以上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痛,重要的是,學會與疾病共存。很多人看我精神奕奕,都以為我身上沒什麼疾病,事實上,幾年前我才動過心臟、腰椎手術,這些都算是職業病。我也有糖尿病,糖化血色素(HbAlc)曾飆破10(正常值為4∼5.6%),後來使用胰島素、運動加上飲食控制,幾年下來,糖化血色素、飯前血糖值都很正常,最近半年,糖化血色素甚至從8.4%降到6.2%。這讓我更確定高齡者是可以與病共存的,力行三力、心情愉快,是老人生活最重要的健康基礎。身體有病痛,依然可以擁有感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活出好的生活質量。不不是有病,天就會塌下來,即使今天你坐在輪椅上,還是可以好好生活,但切記不要讓疾病擴大,導致需要仰賴他人的照顧,能夠自主照顧自己是最重要的目標。老人健康與否的定義,不是看慢性病的數量,而是生活自理的能力。我的觀念是:積極生活、實踐三力就好,預防本身就是一種治療。從預防醫學角度,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不管你是癌症或其他慢性病,都不要太在意自己生了什麼病,診斷一旦確立,就從生活中去面對,只管認真地走三力的方向,好好生活,就可能逐漸康復、不再惡化。面對糖尿病,我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因為甜對我依然有致命的吸引力,人家在吃提拉米蘇,為什麼我不能吃?所以我和醫師商量:「我不是要治療糖尿病,而是要生活。」他很同意我的觀點,我們的約定是,只要我的指數不超過多少就及格,在這個標準下,我依然能好好享受美食。並不是有糖尿病就不能吃自己喜歡的食物,而是在量上控制,並多選擇對血糖控制有益的食物。在與疾病和諧共存的過程中,我找到屬於自己的健康生活法則,從而更懂得感恩,更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美國新一代作家羅伯特.M.德瑞克(R. M. Drake)說:「在發痛的身體裡面,存在著更美好、更強大、更真實的東西。」饒是如此啊!
-
2021-1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指揮中心即起北車設站打莫德納 接種還送全聯100元禮券
國內新冠肺炎疫苗第二劑覆蓋率首度突破六成,提前達標。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昨天接種14萬365劑,第一劑接種覆蓋率達78.15%、第二劑覆蓋率達60.33%,並有1706人完成第三劑接種。另外,即日起指揮中心於台北車站大廳設置莫德納疫苗接種站,不論本國或外國人,都可前往接種,並可獲得全聯100元禮券。莊人祥表示,即日起至12月9日,每天下午1時至晚上8時於台北車站大廳西側迴廊,設置莫德納疫苗接種站。只要符合18歲以上從未打第一劑、第一劑打莫德納疫苗滿四周,以及第一劑打AZ疫苗滿八周,不限本國、外國籍的在台人士均可前往接種。莊人祥說,沒有健保卡的外國人士也都可以前往接種,只要帶上護照、居留證等相關證件即可,至於本國民眾則須攜帶健保卡;若曾接種過第一劑疫苗者,則要記得攜帶小黃卡前往接種。不過台北市一對夫妻,疑似鑽診所漏洞,謊稱黃卡遺失,補辦後又到處打疫苗。對此,莊人祥表示,這家診所可能以為民眾只是遺失小黃卡,而幫他們接種。這樣的案例雖然非常少數,但仍提醒,診所一定要透過健保卡查詢民眾是否曾接種疫苗,以免疫苗被濫用。
-
2021-1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夫妻謊稱黃卡遺失共接種8劑疫苗 北市衛生局:無法可罰
台北市一對夫妻被踢爆鑽漏洞、謊稱黃卡遺失,不斷要求各醫療院所施打疫苗,總計打了8劑,北市衛生局專委歐佳齡說,「真的是無法可罰」,該夫妻到許多醫療院所大鬧,其中一間醫院還因當天系統當機被他們闖關成功,只能通知各醫療院所注意這對夫妻,若真無辦法就只能請警察驅離。歐嘉齡指出,這對夫妻各打了4劑疫苗,5月時在金門打了第1劑AZ疫苗,之後又分別在6、7月及11月底於北市打了AZ、莫德納及BNT。歐說,他們到各醫療院所謊稱黃卡遺失要求施打,不少醫院發現他們有接種過的紀錄後,他們就現場大吵大鬧,甚至還請警察協助驅趕。由於兩人並非一起行動,加上近期北市醫院為了尚位施打疫苗的民眾,開設需多特別門診,加上該醫院當天系統有狀況,因此還被他們闖關成功接種一次,其餘都是在診所施打。歐嘉齡表示,診所因有殘劑及隨到隨打政策,民眾若非經過1922登記的話,以診所目前的系統,無法檢核民眾過去是否曾接種過疫苗,要等到上傳資料時才會發現問題,以至於讓這對夫妻鑽了漏洞。「實在是無法可罰」,歐嘉齡說,醫療院所犯錯還能依照醫療法來懲處,但這對夫妻的情況,目前只能請各醫療院所多加注意,並研議該如何處理,醫院若遇到類似情況且無法規勸離開,只能請警方協助趕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樣的案例雖然非常少數,但仍提醒,診所一定要透過健保卡查詢民眾是否曾接種疫苗,以免疫苗被濫用。
-
2021-1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夫妻各接種4劑疫苗 北市衛生局:已通報異常
媒體報導,有一對夫妻藉由謊稱小黃卡遺失,已各自接種4劑疫苗。台北市衛生局今天表示,這2人只有第3、第4劑是在台北市接種,已通知各醫療院所注意並向中央通報異常狀況。媒體報導,台北市衛生局最近提醒醫療院所,要特別注意一對夫妻疑似鑽漏洞,謊稱黃卡遺失,補辦後再到處要求打疫苗,夫妻倆一人各打了4劑。衛生局官員接受電訪表示,這2人幾乎天天到醫療院所報到、謊稱小黃卡(疫苗接種證明)遺失,並要求施打第2劑疫苗,否則就會在現場大吵大鬧,有些診所無奈協助施打,上傳資料時才發現2人皆已完整接種過2劑疫苗。衛生局官員指出,這2人只有第3、第4劑是在台北市接種,不清楚為何要一直重複去施打疫苗,已通知醫療院所注意且不要再讓他們接種,避免衍生更多醫療糾紛,必要的話可以報警處理,同時已向中央通報異常狀況。
-
2021-12-03 養生.人生智慧
「遺囑」是用來照顧真正想照顧的人!掌握3個關鍵,讓遺囑沒爭議
大疫之年,讓人們對無常有更深體會,面對生死,除了心理調適,更需要事前規劃,尤其是遺囑與遺產繼承,若能事先安排,就能照顧到真正想照顧的人,也能避免後代子孫為此鬧得不愉快。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陳景筠說,常見遺產紛爭當屬分配不均,尤其台灣老一輩仍有重男輕女觀念,常排除女兒繼承權,或獨厚某個子女。 其次,是被繼承人與繼承人之間財務往來不清。譬如台灣父母喜歡將不動產、股票或存款借名登記在小孩名下,親子生前對簿公堂時有所聞,身後更可能為遺產歸屬產生爭執。 第三,是找不到遺產。陳景筠指出,只要資產在國內,都可以向國稅局申請財產清單與所得資料,就算是金條金飾、古董字畫也能從買賣紀錄找到軌跡,但海外、尤其是中國資產相對難尋。 林林總總問題,或許無法全靠遺囑來解決,但至少遺囑中已載明財產清單,就能大幅減少上述第二、三項狀況。 一、什麼是應繼分、特留分?繼承順序到底怎麼排? 民法1138條規定,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其他繼承人順序分別為:直系血親卑親屬(通常為子女,若子女已經過世,則由孫輩代位繼承)、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 在沒有立遺囑的狀況下,遺產會依據「應繼分」來分配。如果立有遺囑,則按照個人意願去指定分配,但無論遺囑怎麼寫,繼承人仍保有最小比率的「特留分」。 舉例來說,喪偶的王爺爺留下600萬元遺產,若無遺囑指定,兒子A、女兒B按「應繼分」,可各得300萬遺產;如果兒子A早一步離世,就由孫子a1、a2代位繼承這300萬元。 但若王爺爺身前立下遺囑,指定將遺產交給兒子A,妹妹B仍然可以向大哥請求「特留分」,也就是應繼分300萬元÷2=150萬元。 現今有不少頂客族或壯年驟逝案例,以去年夯劇《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為例,媳婦小鷗沒有孩子,亡夫也沒留下遺囑,按應繼分,小鷗必須和婆婆彩香均分1000萬遺產。但如果婆婆已不在世,小鷗就必須和先生平日素無往來的哥哥、姊姊分遺產,頂多只能取得1/2、即500萬元。 若亡夫有立遺囑,指定將遺產都留給小鷗,則婆婆可要求應繼分的1/2,即250萬元。如果婆婆已離世,大伯、大姑們則可主張應繼分的1/3,也就是166餘萬,小鷗仍可保有剩餘的833萬元遺產。 二、繼承前2年內的贈與,是不是納入遺產分配?要不要繳遺產稅? 不少年邁長輩或重病患者,會先將財產轉移給配偶或子女,避免遺產稅或債務繼承。但依據法令,被繼承人「死亡前2年內」贈與配偶及繼承人的財產,都會在被繼承人死亡時視為遺產。 陳景筠舉例,假設A先生有1000萬的房產、2000萬債務,為了防止房子被拿去抵債,便在病重時先過戶給小孩,認為孩子只要拋棄繼承,就能保有房子、又不必償債。但如果房子是在A先生死前2年內過戶,國稅局與債權人仍可將房子視為遺產來追稅或是請求清償。 如果A先生在過世前1年把房子過戶給兒子,女兒在父親過世後得知,是否也能要求哥哥把房子拿出來分配?答案是不行。 陳景筠解釋,由於生前分配財產出於個人意願,「繼承前2年內的贈與必須繳遺產稅,但不納入遺產分配。」不過若是因為結婚、分居、營業而發生的贈與(法律上稱為「生前特種贈與」,性質屬於遺產的預付),女兒仍可主張房子屬於遺產。 A先生若有2000萬遺產,這棟價值1000萬的房子就必須先加回,變成3000萬再除以2,兒子、女兒各分得1500萬。但因為哥哥已獲得1000萬房產,所以只能再分得500萬元。 陳景筠建議,如果被繼承人想節稅,可以利用夫妻間互相贈與免稅,以及1200萬的遺產稅基本免稅額規定,另可利用每年220萬元的贈與免稅額做移轉,或是先分配、做信託等,都能合法達到節稅目的。 三、如何立遺囑才能避免爭議? 目前遺囑共有5種方式:自書遺囑、代筆遺囑、公證遺囑、口授遺囑與密封遺囑。這些方式中,以自書遺囑最簡便,但一定要親筆手寫才有法律效力。 像《我的婆婆》裡,婆婆彩香手寫遺囑,只要符合法定要件,無人見證也有效力。但劇中將遺囑影印多份再蓋手印,寄給子女留存,事實上影本只能做為附件參考,親筆正本才有效力。 而代筆遺囑與公證遺囑是較好的選擇。陳景筠表示,公證遺囑由公證人筆記,但保密性較差,若家族財產眾多,不想公諸他人,就可選擇代筆遺囑。 這兩種方式都是找3名見證者(公證遺囑見證人之一為公證人),由當事人在見證者面前口述遺囑,經代筆人或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確認無誤後載明日期,再全體簽名。 密封遺囑與公證遺囑相似,只是由當事人自書遺囑、簽名密封,以防止他人開閱後偽造或變造。 陳景筠建議,可委請律師計算特留分、應繼分,擬好遺囑再找公證人公證,是較推薦的方式。 至於口授遺囑,通常用在重病臥床者身上,透過錄音、見證者來確認遺囑,但效力只有3個月。彌留、失智狀態則不適用口授遺囑。 陳景筠說,其實可將遺囑視為養老規劃的一環,將資產按心意預先做好分配,可用作信託養老,剩下才做成遺囑,目的都在於避免紛爭,「讓老有所終、幼有所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多囊腎不注意,會有腦動脈瘤引發中風!醫師:出現3個常見症狀,要小心.一顆10萬的植牙有人用20年、也有不到5年就壞掉!「這五點」做好,用一輩子都OK.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2-02 養生.人生智慧
為過半人生趕玩進度 中醫師夫妻高空彈跳、跳傘樣樣來
快樂是什麼?行醫35年、今年61歲的彰化中醫師莊松濤,與小8歲的妻子林幸宜,大半輩子受事業與子女牽絆,直到孩子可以自立,從54歲開始,兩人才第一次出國,為了趕進度,至今已出國13次,後來索性自己規劃行程,自駕去玩,高空跳傘、高空彈跳都來,「把以前沒玩的,都玩回來 」。莊松濤的牽手林幸宜果然是天生一對,他們卻都很會玩,愛接近大自然,生活簡單卻也不吝惜將時間與金錢,花在能讓自己快樂的身上;他們平時就很重視運動,每周都要安排二到三次游泳,常保身心健康,行有餘力去追逐快樂。為了快樂,他們玩得很瘋,像去紐西蘭自駕,除了背水肺潛水外,很多年輕人都不敢嘗試的高空彈跳、高空跳傘,他們卻不畏縮,認為不玩就是白來一趟。當凌空一躍,急速下墜的感覺,是否會覺得害怕?參加高空跳傘的林幸宜說:「當時腦子裡,只記得教練很帥」,莊松濤高空彈跳就只有一個「爽」字來形容。一般人常會擔心英文不很好,不敢自助出國旅行,甚至自駕旅遊,莊松濤說,一開始隨旅行團,二、三次以後,就覺得自助旅行可以安排行程,更自在地看、玩,像到到日本及紐西蘭等7次行程,都是自助及自駕,要不是這一、兩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讓他們少玩了好幾次。他說,一開始自助旅行時,真的很緊張,但後來發現其實這沒有什麼難的,因為現在網路發達,只要先做足功課,自己安排交通與食宿,加上一支手機在手,有方便的語言翻譯機,甚至比手畫腳,都可以克服語言問題。在國內,他們也一樣玩得盡興,3年多前,甚至將不太開的轎車賣掉,買了一輛180西西的重機,兩人一有空,就把診所鐵門拉下,踩上油門,上山下海,視野更大,更能享受追風馳騁的樂趣,甚至翻越中央山脈去花東,自在又逍遙。莊松濤從高中時就愛攝影,從底片時代拍到現在的數位,林幸宜則直到最近幾年,也發現攝影的樂趣,還去上課學攝影技巧,莊松濤不得不承認:「她很有天分,很用功,早已青出於藍。」兩人共乘機車,沿路用鏡頭捕捉好風景,為快樂人生做紀錄。他們愛玩敢玩,卻從來沒有退休的打算,他說,開診所就有個好處,「不用跟老闆請假」,只要公告一下,拉下鐵門去玩,休個一周、兩周,再回來認真工作,年紀大了,就縮短看診時間,只要身體尚可,就可以「一路玩到掛」。莊松濤三代中醫懸壺濟世逾百年,儘管向來都尊重三名兒女的興趣,以及對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不過,莊松濤及林幸宜仍存有唯一的「期待」,就是鼓勵他們學中醫,好繼承衣缽。無奈的是,孩子跟他們一樣都是不受羈絆,絲毫無法打動。其中兩個女兒都已台大畢業,兒子更是準醫生,不過學的卻是西醫。林幸宜說,過去忙於工作與孩子,現在既然孩子長大了,就該放手,不相互打擾。他們更打算把錢花玩,不用留給子女,用在能讓自己開心的地方,也要努力維持好的身體,老了甚至還打算搬到花東,離醫院越遠越好的地方。莊松濤、林幸宜的觀念裡,人生苦短,就要好好把握,準備收割,追逐快樂。林幸宜早已懷抱著夢想,列有人生的清單要實現,在高空跳傘實現後,下一個清單就是去看極光,然後,再下一個的清單,可能又會冒出來,因為快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
-
2021-12-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台灣每5人就有1名曾受伴侶暴力! 專家提「常見精神暴力6特徵」:隨時要知道你行蹤也在內
根據衛生福利部於106年進行首次調查,並於本(110)年完成第2次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74歲曾有或現有親密伴侶的婦女,遭受伴侶暴力的一年盛行率為8.99%,終生盛行率為19.62%,也就是說,每5名婦女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曾經遭受親密伴侶暴力。 精神暴力占最多 3種暴力型態增加衛福部指出,在各種暴力型態中,以精神暴力盛行率16.76%最高,其次依序是肢體暴力7.97%、經濟暴力7.20%、性暴力4.85%、跟蹤及騷擾4.80%。而與106年調查結果相較,精神暴力及肢體暴力分別下降4.16%、0.66%;值得關注的是,經濟暴力、性暴力、跟蹤及騷擾等3種暴力型態呈現微幅增加,增加幅度在0.42%- 0.95 %之間。 精神暴力形式多樣 無形影響身心健康在106年與本年2次調查發現,精神暴力皆占最多數,甚至比肢體暴力高出2倍之多。在受訪者中,精神暴力出現最多的是「伴侶曾疏忽你或對你冷漠相待」(占42.2%),其次是「伴侶隨時要知道你的行蹤」(占34.1%),第三是「伴侶曾侮辱你或讓你覺得自己很糟」(占32.3%)。衛福部說明,精神暴力形式多樣,從最明顯的言語暴力到很隱晦的冷漠忽視,受害者精神上的痛苦是慢慢地積累,甚至不會意識到,但長期下來仍會對其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及工作表現發生重大影響。 簡易精神暴力自我檢測量表 適時尋求113協助保護此外,精神暴力大多在夫妻或伴侶兩人獨處的時候發生,外人較難以察覺,為利辨識、提高敏感度,衛福部提供「簡易精神暴力自我檢測量表」,若其中有1項以上勾選「有」者,應注意自身狀況、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尋求專業協助:1、另一半常用言語侮辱你或者讓你覺得自己很糟糕2、另一半常在其他人面前貶低或羞辱你3、另一半隨時要知道你的行蹤,讓你倍感壓力4、另一半常因你與其他異性說話而生氣5、另一半常故意做出讓你驚嚇或恐懼的事(如:他看你的方式,對你吼叫或丟東西)6、另一半常疏忽你或冷漠相待 延伸閱讀: ·夫妻都有全職工作,另一半卻不做家事? 專家給4條中肯建議 ·「待你如親女兒」攏係假!?你媽不是我媽?女人為何總是為難女人?拜託別再當這種婆婆了
-
2021-11-30 性愛.愛情診療室
高嘉瑜遭家暴 衛福部最新調查:這三種親密暴力在增加
《鏡週刊》今報導民進黨籍立委高嘉瑜在遭男友家暴,高嘉瑜也對外表示「我是被害人。」高嘉瑜並不孤單,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今公布第二次大規模台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調查,結果顯示每5名婦女就又1人一生中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以「精神暴力」居冠,近三年「經濟暴力」和「性暴力」和「跟蹤騷擾」終生盛行率都有增加趨勢;「性暴力」和「跟蹤騷擾」更在過去一年就增加。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衛福部每四年調查一次18至74歲女性曾有親密關係遭遇暴力的終生盛行率調查,包括任何種暴力形式。結果顯示,2021年的親密關係暴力終生盛行率比2017年降低4.83%(2017年24.45%,今年19.62%)。暴力樣態以精神暴力為最高(16.76%),再者是肢體暴力(7.97%)、經濟暴力(7.20%)、性暴力(4.85%)、跟蹤騷擾(4.80%),其中「經濟暴力」和「性暴力」和「跟蹤騷擾」終生盛行率都有增加趨勢。在受訪者中,精神暴力出現最多的是「伴侶曾疏忽你或對你冷漠相待」(占42.2%),其次是「伴侶隨時要知道你的行蹤」(占34.1%),第三是「伴侶曾侮辱你或讓你覺得自己很糟」(占32.3%)。衛生福利部表示,精神暴力形式多樣,從最明顯的言語暴力到很隱晦的冷漠忽視,受害者精神上的痛苦是慢慢地積累,甚至不會意識到,但長期下來仍會對其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及工作表現發生重大影響。若只看過去一年之盛行率,張秀鴛指出,2017年到去年也小幅下降(2017年9.81%,今年8.99%),仍以精神暴力居冠(2017年8.89%,今年8.53%),次高為經濟暴力(2017年2.66%,今年2.03%),第三高為性暴力增加0.73%,(2017年0.80%,今年1.53%),跟蹤騷擾也增加(2017年0.93%,今年1.38%)。連立委都受害,一般女性怎麼辦?張秀鴛表示,親密關係暴力是全球問題也是人權問題,暴力無所不在,必須給予最大譴責,同時也要尊重被害人及其自覺,並給予更多支持和關懷。台灣致力於實現「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全球公約,未來還會持續每四年一次調查,並將調查結果,會同法務部、內政部、醫療單位、教育單位,共同研擬政策應加強之處。例如近年常見以私密影像作為要脅,屬於跟蹤騷擾的數位性別暴力樣態,就是防治上應加強之處,另外,將履行同居義務的豁免權無限放大,也可能衍生出伴侶間的性暴力,必須強調即便是夫妻,也有說「不」的權利。衛福部提醒,精神暴力大多在夫妻或伴侶兩人獨處的時候發生,外人較難以察覺,為利民眾辨識、提高敏感度,特提供「簡易精神暴力檢測量表」,以快速自我檢測是否處於精神暴力之情境。自我檢測後如疑似遭到精神暴力,可試著對另一伴說出感受、討論調整互動方式,必要時並尋求專業諮商的協助,也可以撥打113保護專線諮詢。鄰里也應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留意關心社區中的家庭暴力並協助撥打113通報。*簡易精神暴力自我檢測量表:若其中有1項以上勾選「有」者,請注意自身狀況、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尋求專業協助:另一半常用言語侮辱你或者讓你覺得自己很糟糕另一半常在其他人面前貶低或羞辱你另一半隨時要知道你的行蹤,讓你倍感壓力另一半常因你與其他異性說話而生氣另一半常故意做出讓你驚嚇或恐懼的事(例如:他看你的方式,對你吼叫或丟東西)另一半常疏忽你或冷漠相待
-
2021-11-30 名人.莉的自由
莉的自由/大S汪小菲十年婚姻畫下休止符的啟示
十年前49天的熱情如火!溶化了如今的冰凍三尺!就如ㄧ攤死水!它動了!流向無止盡的大海!從激情甜蜜到平淡無言!每一對夫妻都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何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生長的夫妻,所要面對的溝通磨合更是困難!汪小菲在媽媽的保護之下養成王子的人格,而很早就出社會的大S,抗壓力遠超於汪小菲,因而對任何事情的看法及處理方式,兩人都會有很大的落差。在家庭生活的相處裡,如果有任何一方不想改變,那另一方只能選擇隱忍,這是最消極無奈的方式,終究會走上分離之路!獨立自主的大S49天決定自己的婚姻,用十年努力經營自己選擇的家庭,也勇敢的面對婚姻的結束!莉的解析最近媒體對大S離婚事件報導的非常多,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及想法。而我所看到的就是每一對夫妻都可能碰到同樣的問題,只是小市民的婚姻不會是媒體所關注的!異國婚姻也好,平常婚姻也一樣!雖然是配偶但本身一定要認清雙方還是個體,溝通與磨合一定要雙方都達成共識,才能白頭偕老!節節升高的離婚率,就是獨立自主的人越來越多!但試想如果兩個獨立自主的人,能多溝通磨合,互補雙方的不足而結合成為無敵!那就不再是離婚率升高,而是因為結合使彼此都更強壯!群居的社會,結合是必然!在婚姻的相處當中多加一些理性與智慧,畢竟只有愛情是無法維持一段現實中的婚姻,努力的去經營婚姻,不只能得到幸福,更能得到安定!成長!強!
-
2021-11-27 該看哪科.婦科
誰說生完小孩後的性生活就不再美滿 即使成為媽咪也可以很有魅力!
在旁人眼中微不足道之處,也許正是媽媽們心中最在意的地方,當產後對自己沒信心時,就會感到心情憂鬱,認為生活索然無味,只是忙碌地圍繞著孩子打轉,與老公間的房事更是提不起勁。Q:如何判別自己是否有陰道鬆弛的情況?A: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建議,可以先做陰道鬆弛自我檢測,若在以下第一部分有1項以上或第二部分有3項以上符合,就必須找專業諮詢該如何保養與預防陰道鬆弛及老化,幫助夫妻倆性生活美滿。第一部分:◎尿失禁(咳嗽、跳躍、跑步時會漏尿)◎陰道分泌物減少,甚至乾澀造成性交疼痛。◎性伴侶曾抱怨有鬆弛感或不夠緊實第二部分:◎曾經生產過◎下腹有垂墜感◎過度肥胖以及減肥過快◎常常急尿且頻尿(一有尿意就想排尿,且一天排尿八次以上)◎分泌物增加或親密行為時,私密處有排氣聲音。Q:產後該如何增加陰道濕潤度,以利性行為進行?A:產後初次性愛,陳保仁院長建議,一開始可適時使用潤滑劑,幫助陰莖進出陰道,因為泌乳激素會抑制荷爾蒙,導致陰道較為乾澀,等產婦的性慾被挑起後,私密處就會越來越濕潤,因為陰道黏膜及子宮頸黏膜原本就會有分泌物,只要受到刺激時,分泌物就會增加,成為性行為的潤滑液。另外,也可以選擇補充荷爾蒙,若擔心口服荷爾蒙會影響健康,也可以選擇使用局部的荷爾蒙軟膏,來達到濕潤效果甚至是使用緊實雷射,讓陰道黏膜回復年輕時的功能狀態。Q:自然產後第一次性行為,覺得傷口緊緊痛痛,正常嗎?A:產後初次性行為依照個人感覺不同,多半仍會感覺陰道有傷口,但不至於無法忍受,但若已經嚴重疼痛,影響到性行為的進行,就還是必須找醫師討論,曾有案例的陰道傷口縫線吸收不佳,甚至長出肉芽而疼痛出血,最後必須將肉芽切除將傷口重縫,因此請媽咪們積極處理,讓自己能享受愉悅的性愛。Q:產後性行為當下,是否容易出現噴乳反射?A:當性行為進行時,有時會因為性高潮過於興奮,加上乳頭受到刺激,而有噴乳反射的情況,建議夫妻倆可以盡情享受當下,接受自然的生理反應,倘若會介意,則可以在進行性行為前先哺乳,或在噴乳反射時按壓乳頭即可。Q:自然產的女性會有陰道鬆弛的問題嗎?A:女性的陰道非常具有彈性,才能勝任被撐大十倍,生出嬰兒的工作,不過陰道雖然有彈性,但仍與全身肌膚及組織相同,因此會有萎縮及鬆弛的情況,若加上生產及未來更年期荷爾蒙的影響,每個女性都可能面臨陰道鬆弛的問題。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部分資料參考/《姊妹的50道陰影:婦產科名醫教妳好好愛更性福!》平安文化出版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1-26 養生.人生智慧
林芳郁不開名車、穿破內衣,台大紅包文化從他終結!兒子林之晨:老爸靦腆害羞,卻會對妻兒說愛
擔任亞東醫院6年院長的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於7月29日卸下重擔,交棒給同為心臟外科專家的邱冠明。林芳郁曾任衛生署長、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院長,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致詞時特別將林芳郁對後輩的提拔形容為「走在巨人的肩膀上」,林芳郁卸任院長一職後,將轉任董事長特別顧問。林芳郁的兒子,同時也是創投經營者、現任台灣大哥大集團總經理的林之晨之前也在臉書上有感而發地寫下他眼中的父親。 面對林芳郁終於卸下重擔,兒子林之晨在臉書上透露父親私底下的一面,他說父親在羅東出生長大,高中才來台北念建中,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順利成為畢生嚮往的心臟外科醫生,即使在台北定居、當了醫生,他一直維持著羅東人簡樸的生活。 林芳郁在家時總是穿著破內衣,皮夾、皮帶一用就是幾10年,不開名車,一台Toyota Premio開了10幾年,直到無法維修才勉強換掉,林之晨這麼說著。 林之晨提及,父親非常好學,在家時手上永遠拿著書與筆,一邊研讀、一邊畫重點。而且,「他非常愛國,1995年潤八月時,許多醫生忙著帶家人移民,母親問他我們家要不要考慮,他說我們身為台灣人,死為台灣鬼。」 林之晨形容,林芳郁本身沒有物質慾望,但對於貢獻國家、人類、社會極度熱忱。 在心臟外科醫生任內做出全球領先的不整脈研究,推動相關領域的進展;在台大急診主任任內,更開創救護車 EMT(緊急救護技術員)體系,如今遍佈全台,造福無數患者。 林芳郁有多愛國?林之晨表示,他前後擔任台大、榮總、亞東三家醫學中心院長,帶領團隊做出許多巨大突破。 更重要的是,林芳郁做這些事,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收穫,唯一在想的就是解決病人、醫院,乃至於社會、國家、人類的問題。林芳郁的妻子總是說他很傻,自己過得那麼辛苦,但成天想著家國社會。 林芳郁一生從未收過紅包 一路當上院長杜絕「紅包文化」 林芳郁有著羅東人的耿直,堅持做對的事。 他加入台大醫院時,當時「紅包文化」正盛行。林芳郁認為這麼做對弱勢病人不公,堅持不收紅包。許多病人於是送到家裡來,林之晨表示,家人還要幫忙拒絕。最後他一路當到院長,從此台大不再有此文化。 話鋒一轉,談到對兒女的教育,林之晨說,父親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周末上午6點就要他們起床,叮嚀兒女「一日之計在於晨」。 倘若做出不孝、不道德的事,一定會被父親賞巴掌「打完耳朵還會嗡嗡響」,加上罰跪、關禁閉。儘管是位嚴格的父親,但他對孩子的想法非常包容,無論想做什麼一定全力支持,甚至省吃儉用將儲蓄存下,全部幫助孩子也在所不惜。 林之晨更透露,父親非常靦腆害羞,但唯獨不會吝嗇對妻子,對孩子表達他的愛。 「即使到現在,看到我時,還是會跟我說爸比愛你。」林之晨感念道,雖然自己的父親不是完美的,但是他見過最接近的完人。 林芳郁的親身示範,深深影響林之晨的價值觀、人生選擇。 「我爸媽在大學時,我爸會從台大走到永康街去接我媽,他們兩個再一起走中山北路到兒童樂園,他們那時候沒什麼零用錢,就只能走路約會。而他們現在最幸福的,也就是兩個人常常一起走路。」 林芳郁結束了忙碌的醫師職涯,來到人生新階段,林之晨也期待父親退休後的歲月,能卸下壓力,享受人生。 「爸比,我也愛你。謝謝你對我的教養、支持,更謝謝你為醫界、為台灣做出的所有貢獻。」 「希望你退休後,能稍微享受一下人生,you earned it, dad!」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萬能媽媽突倒下,精彩老後頓成黑白…姊妹兩地連線找解方:讓我們來當「支柱的支柱」.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24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宜及早 病友盼接續治療願共同負擔
五十三歲的黃琪証,原是電子公司技術員,二〇一九年因胸痛,加上喉嚨不適而就醫,一揭曉已是肺腺癌四期。黃琪証猜想,吸入過多工作場域的化學溶劑揮發氣體,是導致他罹癌的原因,「那時工作上要接觸很多藥水,整個工作空間都是藥水揮發的氣味,很難聞。」生病之後,無法再忍耐強烈的氣味,他便向公司提出退休申請。夜夜難眠肺部腫瘤壓迫胸腔因為長期嗓音沙啞,嚴重時甚至發不出聲音,黃琪証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就醫後經一系列檢查,才確診肺腺癌,且因腫瘤已經轉移到腦部、淋巴結、唾腺,醫師判定癌症期別為四期。黃琪証回憶,腋下淋巴轉移,腫瘤大小「宛如棒球」,十分駭人。然而,最令他痛苦的,是因肺部腫瘤蔓延至肋膜而產生的胸腔壓迫感,他說,「那是一種很難形容的感覺,不是痛,但是很難受,整晚都睡不著。」妻子在旁看著,心裡很是擔心,卻無能為力,只能默默守候。黃琪証說,夫妻倆時常就這樣清醒著,直到天色泛白。黃琪証目前使用第一線化療,輔以放射治療,很幸運的是,黃琪証對化療藥物反應很好,腦部、淋巴及唾腺的轉移腫瘤,治療後皆縮小,僅剩右肺的腫瘤仍須觀察,病情穩定控制。目前黃琪証在清潔公司擔任司機員,每日下午才開始工作,讓他在治療的同時,仍保有經濟來源。身高挺拔、陽光穩重的黃琪証,在他身上,一點也看不見肺癌的陰霾。黃琪証回憶,住院治療時,隔壁床的病人因病而貧,平常只能吃麵包補充體力。「很多生病的人,連幾千元都付不起,更不用說自費昂貴的治療,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作為黃琪証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羅永鴻說,確診後,針對健保已經給付的肺癌常見基因EGFR、ALK、ROS1進行檢測,都沒有驗出。當時,免疫治療仍未納入健保給付,羅永鴻於是建議黃琪証使用健保給付的化學治療,輔以放射治療,病情穩定控制。肺癌在第一線化療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約為六到十二個月,他已度過最危險的時候。羅永鴻說,病患仍有一大難關要過,即使現階段控制良好,未來仍可能會出現「抗藥」的一天,屆時須重新檢視治療計畫。免疫治療給付門檻高 醫籲「及早使用效果佳」黃琪証目前使用第一線化療,若出現抗藥,疾病惡化,依照健保給付原則,必須先用第二線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是肺腺癌健保給付的第三線選項,且仍須符合PD-L1生物標記大於等於百分之五十的門檻。否則,羅永鴻說,依健保給付原則,僅剩「繼續化療」一途可走。然而,羅永鴻說,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在第一線用藥時就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治療成效最佳;到了第二、第三線用藥時,患者「體力及免疫力虛弱」,使用免疫藥物的療效自然不如第一線使用好。羅永鴻感嘆,許多肺癌患者「撐不到第三線」,在獲准使用健保免疫藥物前,就已病逝,「連用藥機會都沒有。」他認為,應「能及早使用更好的藥物,就應及早用,不要等到最後。」在患者對藥物反應最佳的疾病階段使用,才能真正幫助到肺癌患者。新治療武器既精且良 患者多願共同負擔為提高癌症病友新藥可近性,羅永鴻說,患者共同負擔是可以考慮的方向,健保資源有限,「健保之外,需要其他的經費來源,增加患者用藥機會、增加存活率,同時保障健保財務永續。」黃琪証也認同共同負擔主張,他認為,若未來須要用到癌症新藥,「自己付一些總比無藥可用好。」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為爭取及早接受新藥治療,超過七成癌症病友願意共同負擔;其中有67%的癌症病友願意負擔每月二萬元,取得創新藥物的治療,提升存活率。為了不讓病友面臨健保不給付,必須全額自費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以「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解決癌症新藥給付困境,該制度具有三大特色:1.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癌友、健保署、藥廠並兼顧經濟弱勢;2.讓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經由真實世界數據的提供,幫助健保做最有效資源的運用;3.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的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太多癌症病人和家屬跟我們反應,與其遙遙無期的等待,不如與政府共同承擔一部分,讓自己或親人的生命,能有活下去的可能與希望。」
-
2021-11-21 養生.人生智慧
因喪弟之痛決定踏上從醫路!88歲彭汪嘉康行醫一甲子從未停下腳步,想為病人多做點
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現年88歲,自1956年台大醫學院畢業起,行醫超過一甲子,仍堅持每日若非進診間看診,就是在辦公室閱讀研究資料或者是參與會議,日復一日,始終如一。工作大半輩子,她將於明年退休,赴美與家人團聚。坐在萬芳醫院辦公室那張特大號皮質辦公椅中,彭汪嘉康的身影顯得嬌小,一如牆面上1962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黑白合照,一群白袍研究員、醫師,人高馬大,清一色都是男性,坐在第一排的她,頂著招牌短髮,個頭硬是矮了一截。彭汪嘉康透露,當年為了不讓人輕視,還養成了穿高跟鞋的習慣。身形矮小的彭汪嘉康,卻是醫學界的「巨人」、癌症醫療的先驅。1960年代,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擔任研究員時,她發現癌症腫瘤與染色體異常的關係,成為首位獲得「亞瑟佛萊明獎」的外籍女性。她對台灣癌症醫療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將國內腫瘤醫學體系從無到有完整建立,被譽為「台灣癌症之母」;此外,彭汪嘉康為弭平國內醫界門戶之見不遺餘力,推動成立「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 (TCOG)」,團結醫師,惠及無數病患。因喪弟之痛 決定踏上從醫路至今仍往返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看診,彭汪嘉康溫柔問診、視病如親的形象,深植病患心中。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她之所以走上行醫這條路,竟是因為兒少時的一次「生氣」。彭汪嘉康弟弟患有氣喘,她初中時,弟弟病情惡化,演變為肺炎,父親請來醫師好友為他看診。彭汪嘉康說,當時已經有盤尼西林可用於治療,即便價格高昂,但並非不可得,那位老醫師卻沒有幫忙找到這個藥物,最終弟弟不幸病逝,「我很生氣,他身為醫師,卻沒有想到怎麼盡力救治病人。」時間已過數十載,憶起遺憾往事,彭汪嘉康語氣中仍有不平。於是,彭汪嘉康毅然決然踏上從醫之路,為了「盡力」,也為了不讓悲劇在任何一位患者身上重演。正因如此,她一生行醫,「退休」二字,從來不存在彭汪嘉康的字典裡。強烈使命感 想為病人多做點1992年,彭汪嘉康年過60,這個一般人早已開始規畫退休生活,準備安養天年的歲數,外科醫師出身的她,再度從住院醫師做起,白天看診、晚上做研究,假日還得值班,只為了取得癌症專科醫師執照返台。作為醫者、研究者,彭汪嘉康坦言,過程中時常遇到瓶頸,支持她走下去的,是她口中那些「好高興的時候」,看著患者接受治療、病情復元後走出診間,是彭汪嘉康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她一直記得,曾有一位還不到50歲的子宮頸癌患者,四處就醫,病痛仍無法改善,最後踏入彭汪嘉康的診間。她開了一種「比較新、副作用比較少」的藥物,讓患者回家服用。再次會診,患者一見彭汪嘉康,就屈膝下跪,感謝她的救命之恩。6個月後,這位患者癌症復發過世。「有時候,真的很emotional(感慨)」,彭汪嘉康深刻體認,在疾病、生死面前,即使生命只能延續數月,對患者而言,依然珍貴無比,單看研究報告中冰冷的數字,絕對無法體會。「看報告覺得平均存活時間幾個月有什麼了不起,但對於一個人來說,這幾個月有多重要。」彭汪嘉康感歎。罕為人知的「堅持」 再忙也要下廚讓更多疾病「有藥可醫」,是彭汪嘉康堅持站在第一線看診數十年的原因之一,「之所以要看門診,是要看看現在什麼毛病最bother people(使人痛苦),從患者身上我就知道,該往什麼方向做研究。」她結合醫學與研究,帶著研究團隊,找出更多疾病的原因及解方,幫助患者。彭汪嘉康沒想過要停下腳步,「如果大家覺得我還有點貢獻,那就繼續做。」她謙虛地說。為獲取更多醫學新知,疫情中,彭汪嘉康忙著參加視訊會議及研討會;而她回家後的「休閒」,是坐在電腦前,閱讀各大醫學期刊、媒體的最新資訊。除了行醫,彭汪嘉康還有一個數十年不曾改變,卻罕為人知的堅持:做菜。公務再繁忙,只要撥得出時間,她就會回家煮飯,與先生共進晚餐。在上海成長的彭汪嘉康,燒得一手道地上海菜,江浙菜也有所涉獵。比起「湯湯水水」的台灣菜,她更習慣自己下廚,做幾道早已吃慣的上海家常菜;彭汪嘉康不忘提起先生的飲食喜好,「他是四川人,放幾根辣椒就可以了。」她笑說。彭汪嘉康夫妻倆飄洋過海,在台行醫、從事研究超過30年,彭汪嘉康終於鬆口,將在明年中研院院士會議結束後返美,與太平洋另一端的兒孫團聚。起心動念要回家,除了因為身體狀況不如從前,更是為了交棒給年輕後進,「我覺得能夠做的,在我活著的時候都做了;我不能做的,就交給年輕人,讓他們找出到底怎麼回事。」她說。培育新血 畢生守護台灣癌症醫學交棒這條路,彭汪嘉康鋪了34年,1987年推動「內科腫瘤專科醫師訓練計畫」,兩年後再成立「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她培育的學生,不少都已獨當一面,成為國內癌症醫學權威。脫下昔日踏響台美各大醫學研究機構的高跟鞋,換上平底皮鞋,忙碌到退休最後一刻,彭汪嘉康沒有一絲疲態。行醫救人對她而言,不是消磨人生的工作,而是為了彌補缺憾,畢生致力完成的任務,她踏出無數的「一小步」,成就台灣癌症醫學的「一大步」:今天,癌症不再是國人口中的不治之症。即將卸下重擔返美,彭汪嘉康言談間,透露著「任務完成」的坦然心境。彭汪嘉康小檔案現職: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院長兼講座教授經歷:中央研究院評議委員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內科主治醫師暨癌症遺傳組主任獎項:亞瑟佛萊明獎、第一屆台灣萊雅傑出女科學家獎、十大傑出女青年獎
-
2021-11-2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治病之道 猶如夫妻相處之道
二位好友同時得獎。王太太:「楊太太,老公得獎,妳對他有什麼獎勵?」楊太太:「我陪他吃一頓午餐,妳呢?」王太太:「我陪他睡了一個晚上!」老婆對老公體貼的方式不同,個性不同,感受不同,處理的方式也不同。同樣的,生了病,每個人病況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例如同樣得了癌症,以前千篇一律用某種治療方式,近代醫病的概念則是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這叫個人化醫療。以肝癌的治療為例,同樣得了肝癌,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如果同樣是B肝帶原,平常若沒有定期做超音波檢查,等到有一天體重減輕或肚子痛了起來,這時才求醫,此時肝癌通常很大了,大都不能手術切除,只能用化療或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或症狀治療了。反之,如果有定期抽血驗胎兒蛋白及做超音波檢查,此時通常發現的肝癌都很小,而病人通常也沒有症狀,肝癌體積通常小於三公分,醫學上稱為小型肝癌。而同樣是小型肝癌,治療方法也依每人肝臟狀況、腫瘤位置而定。如果肝癌位置長在邊邊,又沒有肝硬化,以前傳統的方法就是手術切除,效果最好。近一、二十年來與手術效果差不多的就是栓塞療法或電燒。但如果肝癌長在深處,或肝硬化厲害,此時手術切除就不適合,栓塞或電燒是最好的選擇。如果硬化太厲害,部位也太深,腫瘤小,那改良式的放射治療如質子治療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或者肝硬化太厲害,常常有肝昏迷現象,那直接做肝臟移植可能是最佳方法。總之,治病之道猶如夫妻相處之道,依個人個性或腫瘤及肝臟特性而定,在在考驗配偶及醫師的經驗與智慧,道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1-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健康吃愛運動,卻被宣告肺腺癌!她月花20萬抗癌不喪志,罹癌後發現這些事超重要!
2019年5月,Magritte因為久咳,被家人要求去醫院拍X光片,沒想到醫生竟然告訴她:「妳得了肺腺癌,而且是第3期或第4期。」聽到自己得到癌症,她沒有驚慌失措或情緒失控大哭,只跟醫生說:「不可思議!」 樂觀、活潑的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罹癌,「第一時間,我覺得自己很健康,平時我吃得健康,有做瑜珈的習慣,很愛走路,精神和心情都蠻豐富的。」 她和家人決定尋求第二意見,於是前往台大醫院。她回憶那一天在診間,看到醫生的嚴肅表情,已經有心理準備:應該就是癌症吧,「第一時間我在想,遺產要怎麼分配?房子要給誰?」停住話題,她感嘆:「反正一切都是天注定。」 「我本來就覺得生、老、病、死是很一般的事情;確診的當下,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就這樣接受了。」她說:「我也很訝異自己的沒感覺,可能是因為這幾年都有修佛,想說這就是修行,它就找到我了。」 分析罹癌的原因,她認為可能是過去太愛吃冰,「從小我媽就一直勸我,不要吃冰,但我太愛吃了,無法忌口,每半年都會感冒一次。」那一回,實在是因為咳太久,才不得不到醫院檢查。 辛苦化療,笑說自己腦袋都星星 「那天,醫生一看到我的X光片,立刻交待助理,要我馬上住院。」她進入台大醫院化療,「第一次住院14天,安裝人工血管、注射化療藥物,最大的困擾是經常腸胃不舒服,有時候覺得腳好腫,抽過好幾次水。」她說:「腳會腫是因為肺部積水,後來,我的心瓣膜也積水。」 因為肺腺癌轉移到腦部,她做了16~18次電療,「現在我的腦都是星星,但不會影響記憶及說話,只是會緩慢一些,有時記性不太好。」她苦笑道:「腦部被癌症侵襲後,不會變好,電療只能控制,並保持原狀。」 離婚沒小孩又單身,幸有家人朋友支持 「在這段過程中,家人的支持是很大的力量。」離婚、沒有小孩,單身的Magritte,很幸運有愛她的親友。「一位大學同學經常來陪我,張羅東、張羅西,有時候我會笑她:『妳是我媽』,真的超級熱心!」 另外一位單身的女性好友,有空時也會來陪伴她。這位好友身體很健康,前陣子忽然在運動中過世,讓她體悟,生命真的很無常。 她很少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只有當家人和朋友偶爾忙碌到沒和她聯絡,才會比較低盪。「不過,我覺得宗教的支持力量很大,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念經。」多年前,她開始學佛,「現在我的心情可以很平靜,要感謝宗教。」 10年前退休,財務已做足準備 罹癌,除了面對死亡,另一個關卡就是財務。幸好,5年級的Magritte向來很有理財想法。10年前就已經退休的她,靠著工作存下來的錢,在海外置產,租金加上儲蓄險,每月至少有2~3萬元被動收入。只是,生病後,她才發現,這遠遠不夠。 「我曾經在保險公司上班,很慶幸當年買了壽險和醫療險。」20多年前,她投保終生癌症險,當時,她將重點放在住院,「除了住院的那幾天,前、後也會支付費用,平均住院一天,包含營養費等,可以拿到1萬元左右。」 不過,她的實支實付一次最多只能給付4.5萬元,「在確診之前,保險業務有問我:『要不要再加?』但壽險公司沒有核可。」 「生病已經快2年,我覺得保險太重要了,它是一個保護傘,不見得要買很多,但要足夠。」她說:「現在,我很鼓勵大家要買保險,這是必要的,生病不要帶給家人負擔。」她也很感謝政府有健保。 努力吃養體力,每月要花20萬藥費 Magritte對第一代和第二代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吃藥,造成她的四肢無法動彈,只能坐輪椅。 行動不便的她,請一位24小時看護照顧。最近,醫生讓她改吃第三代標靶藥物,但因為健保不給付,一顆要價近7千元,光是藥物一個月花費就超過20萬元。 「我將這間房子抵押,貸款幾百萬元,現在已經花了一大半。」生病後,不能吃太差,她在好市多買5000元的牛肉,一個月伙食費要上萬元。問她每個月整體開銷多少?她坦言:「我不敢算。」 儘管Magritte被醫生宣告癌末,她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我不覺得自己生活苦耶!可能在海外還有房產,起碼不用擔心經濟有問題。」 沒有經濟問題,她少了一半以上的心理負擔,能全心抗癌,「我只想要把每天的日子過好就好。」 懷抱希望,還要四處旅遊圓夢去 她燦爛地笑道:「我這一生可說是了無遺憾,這輩子雖然不長,但是我到處遊歷,去過很多國家,光是峇里島就去了6次,也曾到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中國等美麗的國家及地方旅行。」 「最重要的是,還有這麼多人愛我。」Magritte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完成,她期盼病好了以後,能夠四處旅遊。●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歲夫妻月入18萬,存款僅3萬?他曾助2萬戶解決家計:答不出這3問題,很難留住錢.從台大班對到一起讀哈佛,連頭髮都太太幫忙理!李應元昔日告白:妳是我最穩定的支持力量.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19 養生.抗老養生
「我還沒要等死,身體、腦筋都還在動」!102歲孫立德,長壽秘訣就是盡力避免2件事
「我現在講話要用麥克風啦,請你們見諒,我怕我氣不夠聲音太小,這題目(大同)本來好幾個月前我就想講,拖到現在,你們要多點耐心聽我慢慢說,但不要懷疑我亂扯喔!」笑著說這些話的,是102歲孫立德「孫爺爺」,雖然現在得坐著輪椅,但說話絲毫沒有吃力感,耳聰目明、思緒非常清楚。他固定會出席每周的5070社會企業論壇,有適合議題就當主講者,今年5月初和眾人分享著過往大同的經營點滴和秘辛,一講就1個多小時沒停。 做事認真,極力跟上時代 「有人說我像個太空人、沒有不知道的,我不是吹牛喔!這幾十年來對於所有的事物我都用心學、而且走在很前面。」在演講中,孫爺爺用了大量的英文縮寫字卡、搭配生動話語來述說看法,偶爾也會開開縮寫的玩笑,讓台下聽眾笑開懷。 曾創立8家公司的孫爺爺,生意版圖橫跨螺絲、自行車、手機零件,過往都很低調、不願意媒體加諸任何頭銜在他身上。事實上,他曾是台灣最大的自行車貿易商,沒有孫立德,台灣揚名國際的自行車產業,歷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寫。 「退就休掉了,人就變木頭」 孫爺爺在99歲時,還擔任4家公司董事及董事長!問他何時要退休?「退休兩個字,你退就休掉了,人就變木頭了!」 「我今天這麼大年紀,並沒有說要去等死啊,還是可以活動,尤其是腦筋。」他謙虛地說,自己學有不足,所以一直保持著閱讀習慣。「我看新的東西、講一些新科技不能不懂啊,懂了知識就會增加。」 長壽秘訣:不能失智失能 至於如何長壽,他說祕訣就是「不能失能失智,失能失智就完蛋了,雖然退化是一定慢慢在退化,但能盡力讓退化減慢。」 孫爺爺面對生命,總是充滿熱情與好奇。他說,人不能害怕孤獨,要學會和自己相處。 「到某一個時間後,你都會變得孤單,因為和旁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像我這麼大年紀,我什麼地方去找朋友?那你自己就要曉得,你要去靜、靜就能悟,一個人坐在那靜下來,就能領悟很多事情。」 身體保養是用「拼出來的」 「人要擔心今天怎麼活,而不是擔心什麼時候死。」旁人總驚嘆孫立德的長壽與健康,問他如何養生?「身體不是保養出來的,是拼出來的。我常常找雨淋、找太陽曬。」 如此獨特的養生哲學源自於,他小時候物資缺乏,生病根本沒有藥吃,只有經得起惡劣環境考驗者,才能存活。 在中年後,為了讓自己能多動,孫立德50歲開始學打桌球,一向追求完美的他,一打就打了40年,甚至成為國手教練,還曾帶領聯勤飛駝桌球隊,拿下全國冠軍。 對新事物不侷限,生命才能精彩 孫爺爺早幾年也愛騎著自行車到處跑,他幽默地說:「我坐輪椅、我也拿拐杖。」原來,他說的輪椅就是自行車的輪子,拐杖就是自行車把手就是!「自行車的自行兩個字真的很好,就是你自由,你可以決定要快要慢要停都可以。」 直到現在,孫立德依舊樂於分享自己擁有的知識與見解,他告訴大家「對新東西不要自我侷限,對新的知識維持興趣。」因為,態度不只決定高度,更決定生命的精彩度。●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歲夫妻月入18萬,存款僅3萬?他曾助2萬戶解決家計:答不出這3問題,很難留住錢.從台大班對到一起讀哈佛,連頭髮都太太幫忙理!李應元昔日告白:妳是我最穩定的支持力量.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因嬰兒被接生時造成頭皮破皮、肩骨骨折,而對醫師有埋怨 反思醫病關係的鉅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今日醫界面臨的困境」。一位中學老師緬懷過去好醫生受人尊重且生活優渥,感慨現代的醫師不如以前倍受尊敬,而自省過去自己在太太生產時曾經對醫師有不滿的情緒,反思今日社會對醫師的態度不如以前,加上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而深深同情今日醫師的困境。一位中生代的產科醫師分享自己在婦產科已不再是年輕醫師最響往的大環境下,還是選擇自己的最愛,並與大家分享他這幾年來照顧孕婦、接生的成就感,以及呼籲「孕婦要多正向思考,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最後,健保署李署長親自上陣,說明健保局的努力與目標,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並提出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希望醫病雙方都能諒解政府已竭盡所能,讓我們醫病共同合作,使這全世界都讚嘆的「台灣健保奇蹟」可以永續經營。醫者的黃金時代頃讀吳新榮(1907-1967)醫師日記,發現那真是醫者的黃金時代。他算是半個走方醫,除了在叔父留下來的佳里醫院行醫之外,還會騎著摩托車,在台南鄉間四處巡診。他收入佳,受尊敬,幾乎沒有醫療糾紛。在沒有後顧之憂下,他還可醉心於文學,領導地方,勞心勞力,成為鄉紳。與之相較,現在當醫師難多了。一、要回鄉里開業很難,因為房價、店面租金都不便宜。除非已經成名,否則很難單打獨鬥,自己有診所或醫院。二、醫療糾紛的風險不低。三、收入也遠比不上日本時代的醫師。吳新榮不算甚麼大醫師,可是月收入約莫當時警察局長的十幾倍。這是當代醫師很難想像的。四、不見得受鄉里尊重,也很難領導地方,貢獻所長。醫病關係的鉅變◎六、七十年來的醫病關係:換言之,如以長遠的視野,覽觀近六、七十年來的醫病關係,我們會發現醫病風俗習慣真是發生鉅變了。這不禁讓我反思,這鉅變是如何發生的?風俗習慣為何變成這樣? 我自己是不是也是造成此鉅變的因子之一。我媽媽是在日本時代讀小學的人。私下聊天,總是會提到自己盲腸炎,爆掉了,引發腹膜炎。後來坐牛車,走了三十公里路左右,到了虎尾陳外科,才把她從鬼門關拉回來。她平常幾乎很少看醫生,對那次手術經驗,滿懷感恩,也希望子孫有人可以當醫師,救人濟世,回饋社會。◎近代的醫病關係:相較而言,我對醫師似乎就苛薄多了。我家老大出生時,有點難產。她的頭太大,卡在產道,出不來。說時遲,那時快,吳醫師果斷剪開會陰,用吸把引產。聽護士說,還用斷了兩把,才將小孩引產出來。嬰兒一出來,頭皮破皮,肩骨骨折,發燒。這也使得嬰兒一出生,無法很快回到媽媽懷抱,吸母奶,而是待在保溫箱中被觀察。一開始,我們有點怪醫師。我們一直乖乖順著時程產檢,也知道胎兒可能不小。那麼醫師為什麼不選擇剖腹產?為此,吳醫師還特別找我們夫妻來說明。小孩一出生頭皮受損是正常的,吸入胎便後發燒也是。至於骨折部分,過幾天就會自然癒合,不會影響她的未來。雖然孕婦在產檯待了快兩個小時,可是整個接生過程,算是很順利。兩天後,嬰兒就可出保溫箱,母嬰同室了。而且,預先選擇剖腹產,健保局不見得會核准。然後,等嬰兒卡在產道時,再用剖腹產,那時也來不及了。換言之,那次引產雖然不盡如人意,可是在健保體制下,有點不得不然。整個過程,雖然有點跌跌撞撞的,但母女均安,值得感恩。吳醫師不僅展現卓越的醫術,還有很敏銳而體貼的社會說明能力。然後,更重要的我們都很幸運。可是,萬一我們沒那麼幸運呢? 或吳醫師不是如此令人驚豔的仁心仁術呢?醫病關係會不會陷入僵局,甚至衝突,彼此互相傷害呢?換句話說,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健保局與大醫院由上而下的層層規範與制約,讓醫師無法以病患最佳利益來考量,可能是醫病風俗習慣惡化的原因之一。健保體制的醫病關係現在大健保局大醫院、小醫師的體制下,醫生其實對於該用什麼藥?該用什麼醫療策略?該採取何種醫術?其實並無完整的裁量權。他必須遵守醫院內規,也必須考慮所採取的醫療行為會不會通過健保審核。所以除非時間很充裕,而且病人預先就聲明不計代價、願自費負擔醫師認為最佳的醫療方案,否則臨床醫師的裁量權有其限制。這會造成病人誤解:明明有更佳的方案,更好的藥等等,為什麼醫師要選擇比較不好的。結果不如人意時,我們又特別喜歡找人當代罪羔羊。如此長遠累積下來,對於小信如我的人來說,就會懷疑醫師是不是只想顧好自己,卻不管病患死活?尤其是如果對當代醫療技術有太多不切實際的玫瑰想像或期待時,那就更糟糕了。醫生不是神仙,醫療行為不可能零風險,幸運與否還是很大關鍵。有些遺憾其實跟人與體制都沒有甚麼關係,因為有些病例,就算大羅神仙來也都救不了。現代醫師在健保體制下,跟日本時代相較,收入已經銳減。衡平之道,健保局或大醫院是不是該少點控制,讓醫師有完整的裁量權,考慮病患的最佳利益。否則履霜堅冰至,醫病關係中的互信崩塌,白袍醫師倉皇奔逃,台灣素來自豪的健保體制也會跟著玩完。那時,大家都會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