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神經元病
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功能受損、造成進行性肌肉萎縮的罕見疾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二,可分為幼年型遠端肌肉萎縮症、脊髓型肌肉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下運動神經元症候群四種類型,其中肌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為最為嚴重常見,80%的漸凍人多屬於此類型,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三年。
- 症狀: 肌肉萎縮 肌肉抽動 四肢無力 吞嚥困難 說話困難 口齒不清 肢體僵硬 全身癱瘓
- 併發症: 呼吸衰竭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功能受損、造成進行性肌肉萎縮的罕見疾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二,可分為幼年型遠端肌肉萎縮症、脊髓型肌肉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下運動神經元症候群四種類型,其中肌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為最為嚴重常見,80%的漸凍人多屬於此類型,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三年。
血友病是一種先天性血液凝固異常的出血疾病,病患先天缺乏某一種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障礙,不容易凝固,身上經常出現不明瘀青,如果有嚴重創傷,就可能有出血不止的情況。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種類之不同,可分為A型、B型、C型三種血友病。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同時屬於國健署公告的罕見疾病,發生率約為1-2/10,000,且為嬰兒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 第0型患者在妊娠時期就有症狀表現,嚴重肌張力低下,通常在幾周至6個月前就會病逝。 第一型患者發病於出生半年內(出生兩周內又細分為1A型,兩周至三個月為1B型,三至六個月為1C型),嚴重程度高,無法靠自己站立或坐下,且會出現無法吞嚥、呼吸困難等症狀,多在兩歲前因呼吸衰竭病逝,平均壽命為8-10個月。 第二型患者的發病時間約在出生後半年到一歲半之間,嚴重程度為中度,患者可以靠自己獨立坐,但因為下肢肌肉無力,無法站立或走路,約7成患者可超過25歲,僅少部分患者孩童時期就因感染而死亡。 第三型患者在一歲半後才發病,症狀較輕微,像是僅在跑步或上下樓梯等特定活動時會造成不便(近端肌肉無力),患者通常壽命與一般人無異。 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通常運動能力跟壽命與一般人無異,不過較容易疲勞跟近端肌肉無力。
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神經科單一基因疾病,因遺傳或自體基因變異所造成。此種先天遺傳性疾病,依照臨床表現主要分為兩大型:第一型最為常見,稱為週邊神經型(NF1),發生率約介於1/3,000~1/4,000之間。NF1病患的症狀特徵是皮膚上有黃棕色的皮膚斑和腫瘤,或腋下及腹股溝出現雀斑,且多在兒童時期就表現出來,青春期後眼睛出現虹膜色素缺陷瘤、或視神經長出視神經膠質瘤。另有些患者有明顯的骨骼病變,如蝶骨發育不良、長骨變薄、脊柱側彎等。 第二型為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稱為中樞神經型(NF2),發生率約為1/40,000。NF2病患的平均發病年齡為18~24歲,症狀特徵為左右雙側前庭神經鞘瘤與多發性腦膜瘤、脊椎神經腫瘤。
憂鬱症是一種同時涉及身體與心理的疾病,多數人偶爾會有心情不好的情況,但如果相關症狀很多,並長時間持續,造成生活上的障礙,即有可能是憂鬱症。憂鬱症的症狀包括心理及生理層面,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臨床九大症狀包括:(1)情緒低落、(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3)體重下降或上升、(4)嗜睡或失眠、(5)精神運動遲滯、(6)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7)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8)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9)經常想到死亡。上列症狀如同時出現5項(含)以上,並持續2周以上,即可診斷為憂鬱症。 依其嚴重性與持久性可細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類憂鬱症,輕度憂鬱患者的情緒與症狀通常不超過半年,且情況最輕微;中度憂鬱症病程則可能超過兩年,會影響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但不至於影響生計的維持;最嚴重的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常帶有明顯的功能障礙,成天情緒低落、退縮且無法外出、認知行動遲緩、無法正常工作與社交、嚴重自殺傾向,甚至進一步出現幻覺或妄想等其他精神疾病症狀。 憂鬱症在內科門診中很常見,卻容易被當成單一器官問題來處理,因而延誤治療時間,所以如遇上述多發性的身心情況出現時,最好儘早與家庭醫師會談,接受精神科的專業治療,透過藥物、心理治療並動員社群支持網絡,排除外在壓力事件,將可望讓病情好轉。 ●「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目前國內憂鬱症治療現況、藥物使用及如何選擇就醫場所: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d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