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天花
共找到
338
筆 文章
-
-
2021-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舉重女神郭婞淳賽事登場 陳時中:請假也要看
中華代表團昨天在第三天賽程一口氣迎接兩面獎牌,除射箭男團射下銀牌、桌球「黃金混雙」林鄭配也奪下銅牌。今天則換舉重「女神」郭婞淳登場,身負奪金眾望。而奧運期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心繫中華代表團選手的表現,記者會甫結束,就詢問在場記者「你們覺得郭婞淳會不會得金牌?」奧運女子59公斤級舉重,緊接著在防疫記者會後登場,我國舉重好手郭婞淳更是奪金希望。陳時中今天花不到40分鐘即結束平時動一小時的記者會,並主動關心郭婞淳的表現。他表示,奧運為國家注入一股強心針,對防疫上是有幫助的。「人都要有攻項的『氣魄』,世界最頂尖選手的心態、情緒控制,都讓我們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陳時中表示,在疫情期間奧運「得金牌是強心針」,就算要請假也要看。他也說,在家看奧運對於民眾不外出、在家防疫是有幫助的。他說,雖然過去有人會去酒店看,但大家可以在家看,打電話分享心得。
-
2021-07-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到餐廳吃飯坐哪最能遠離病毒?已接種疫苗坐哪還有影響嗎?
「微解封」一場空?民眾期待的餐廳用餐規定放寬,在各縣市政府擔心疫情仍不穩之際,紛紛收回,讓準備大啖美食的人期待落空。未來若三級警戒解除,外出用餐的安全性到底如何?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點複雜。科學家仍在對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進行更深入的暸解,更不用說餐廳通常有複雜的通風系統,且每家都不同。密西根州立大學骨科醫學院醫學副教授Peter Gulick提醒,如果餐廳使用循環空調系統,必須小心的是,病毒可能從這張桌子被帶到另一張桌子。特別是在你還沒有接種疫苗的情況下。以下是專家對於外出用餐的建議。戶外用餐區最安全,良好空氣對流可稀釋氣溶膠微粒。新冠病毒要靠空氣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甚至只是說話時,氣溶膠就會漂浮在空氣中。良好的空氣對流可以稀釋並吹走這些微粒。因此,戶外用餐是最安全的選擇。醫療保健公司Grand Rounds Health的流行病學家Tista Ghosh建議,如果在室內用餐,最好坐在敞開的門或窗戶附近,新鮮空氣會稀釋病毒顆粒。選擇餐桌之前,除了看餐桌間的距離、門窗是否開啟,建議也詢問餐廳如何處理通風問題。通風系統清潔了嗎?有沒有便攜式空氣淨化器都要考慮。注意空調出風口,避免坐在進氣口處。空調在病毒傳播可能扮演關鍵角色。美國疾病管制局去年七月發表,關於一家中國餐館爆發新冠肺炎的研究中,一名感染者的病毒傳播給幾英尺外的人,可能是因為被傳染者坐在空調進氣口附近。這個例子顯示通風的重要性,畢竟用餐時沒辦法戴著口罩。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食品與社會計畫執行主任Corby Kummer建議避免坐在進氣口附近,進氣口通常位於牆上或天花板。如果是空調是室外循環,坐靠近通風口是可以的,建議入座前先詢問。他認為坐在靠廚房附近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建築法規要求廚房必須有強大的排氣系統,將空氣向上通風,因此廚房通常有更好的通風。避開人流多的地方和吧台,避免與人交談。Gulick提醒,靠近廚房或許通風較好,但此區也是人員進出流量大的區域,他認為坐在較少人流的區域更安全,即使他已接種疫苗,但用餐時仍會堅持坐在較偏僻的座位。另外,坐在吧台絕不是好主意,儘管你想一個人靜靜喝一杯,但通常坐在吧台會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常免不了交談。我已經接種疫苗 坐在哪裡有差嗎?根據美國CDC說法,已接種新冠疫苗的人不太可能重症住院或死於新冠肺炎。早期研究發現,疫苗可以防止沒有症狀的人將病毒傳播給他人。但免疫力低下的人仍可能攜帶病毒,因為他們的抗體水平較低。還有一些未知數,例如疫苗的免疫力程序多久,是否需加強注射。儘管已接種疫苗,仍要留意可能未接種的客人或餐廳人員。出門前權衡自己的風險,不要放鬆警惕,室內用餐務必遵守餐廳關於座位和戴口罩的安全規定。資料來源/美國赫芬頓郵報
-
2021-07-15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為什麼人喜歡「吸貓」?讓貓貓給你吸的訣竅大公開
飼主都很喜歡吸貓,貓大部分時間就是勉強忍受,有些貓會積極反抗。到底為何飼主都這麼沉迷於吸貓呢?又要怎麼樣才能說服貓咪讓飼主吸而不生氣呢?其實是有方法的喔!一、為何人類會這麼著迷於吸貓? 愛與隸屬的需求在心理學的現實治療學派中提到,每個人都有愛與隸屬的需求,只是程度不一而已。最讓我們感到跟貓連結深刻的其中一種時刻,就是把臉埋在貓的身上,用五感好好享受人貓之間的愛。 雖然我在貓行為諮詢的業務中,時常告誡客戶「進度未到,不可吸貓」,但我其實心裡也了解他們的渴望。我家目前三隻貓咪裡面有一隻不願意被吸,一隻意願普通,還有一隻非常樂意被吸,我通常只騷擾那隻很樂意被我吸的貓咪,一邊吸,一邊感到我「愛與隸屬」的電池咻咻咻的充電中。 毛茸茸的觸感很舒服很多人類對毛茸茸的小動物完全沒有抵抗之力,除了好想伸出雙手揉搓他們還有抱個滿懷之外,也讓人好想用臉完整的感受他們超柔軟的毛毛。大部分的貓咪都有很柔軟的毛,尤其是時常被梳理、健康狀況良好的貓咪,那一身美麗的披毛,柔順又有光澤,叫人怎麼忍得住不吸? 貓很好聞大家應該都有發現,大部分的狗不洗澡會有很濃厚且不一定好聞的味道,但大部分的貓即使這輩子從來沒洗過澡,聞起來都還是香的。(備註:針對我說狗味有可能不好聞的事情,狗友表示強烈抗議「那個叫香!那個才叫香!那個叫越陳越香!!!」 貓是獨居的小獵人,他們打獵成功的其中一個要點,就是不讓體味出賣自己的埋伏地點;他們同時也是獵物,因此沒有體味也使自己被偵測到的可能性降低!貓每天花大量時間舔舐自己的毛,他們鉤狀的舌面構造是很好的梳子,而且他們的唾液中含有特殊的成分,可以協助他們去除體味。 至於為何貓有時會聞起來像某些特定的食物與甜點,我個人目前還沒看到科學上的定論。我曾經聞過我家貓身上有棉花糖、爆米花、焦糖布丁、餅乾、剛洗好曬過太陽的棉被等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味道(一邊思考一邊不忘大力的吸)。 二、對貓來說友善的吸貓要點 貓不同意,絕不可以強迫他貓不同意的表現方式可能是一臉厭世、發出不開心的叫聲、壓耳朵、用手推開人、甩尾巴/拍打尾巴、哈氣、肌肉緊繃、掙扎逃跑等等,如果發生,您會需要馬上停手!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這邊我們替換成「留得好感在,不怕沒貓吸」,請大家千萬別因小失大啊! 貓一旦被強迫過,對於人類吸貓的這個活動,就會留下不好的印象,下次直接拒絕滿身疲憊想來充電的飼主的機率,就會提升,假設這時候再強迫已經相當不樂意的貓的話,那日後成功吸貓的機率,就更加下降,最後事態可以惡化到貓根本討厭你的存在,到那時候才突然驚覺事情不對,已經難以挽回人貓之間的關係。 貓不同意的情況下硬要吸貓,還可能帶給貓咪慢性壓力,而慢性壓力可說是百病之源也不為過。身為一個稱職的貓奴,為了一己的愉悅而把主子搞到身心出狀況可是不被允許的。 貓耐心用盡,就需要立刻停手有些貓咪不是不願意被吸,只是人類吸太久了,貓覺得「到底有完沒完啊!」而生氣,這時候臉上多了兩條抓痕的飼主往往會感到大惑不解:「剛剛不是還好好的嗎?怎麼說翻臉就翻臉啊!?」 每隻貓願意被吸的程度跟時間,除了取決於先天的基因、後天的養成與環境,其實還包含了近期他的身心健康與壓力、身體是否有不舒服、當天是否已經累了、或才剛發生過其他不開心的事件。因此有可能貓咪昨天願意被你吸到天荒地老,今天卻才吸五秒就用貓手把你推開,這時候一定要尊重他喔,否則一樣會傷害到你們的感情與未來吸他的可能性。 力道與範圍請以貓的接受度來拿捏我懂大家最想吸貓的肚子,而且是整顆頭用力埋進去好好大吸特吸,我真的懂,但很遺憾的,大部分的貓認為他們的肚子是很私人的部位,通常不只不想被吸,連被摸都不太樂意。對貓友善的吸貓,請大家改成吸貓的頭頂,相信我,也是很香,貓也會覺得你比較有禮貌。(假設你家貓咪很樂意被你吸肚子,就可繼續,沒有關係。) 至於力道,也是請大家從「整顆頭用力埋進去好好大吸特吸」退一步到「臉可以感受到毛就好」。吸的時候也是輕輕吸氣就好,別浮誇的整個發出聲音大吸特吸,大部分的貓會覺得很厭煩。 三、如何增加貓咪讓我吸的意願與容忍度? 敏感期的社會化「敏感期」發生在貓2-7或2-8週齡,這段時間貓有接觸過正向的動物與人的互動或刺激,會奠定他這輩子對其接受度。如果是貓媽媽帶貓孩子的組合,貓媽媽不介意你跟他的孩子互動,或是要人工餵奶的孤兒小貓,你可以每天多次、短時間、低強度、以不給幼幼貓製造壓力或不開心的感受為前提,開始做一些未來你想做的互動練習。簡單來說,要吸貓就是要練,否則未來能不能吸就是看緣分了。 良好的人貓感情與互動當你跟貓感情超級好,貓有可能會把你視為是同一社會團體(social group)的成員,甚至會幫你「理毛」。如果有達成這個狀態的話,貓有一定機率不但不介意你吸他,而且還會在你吸他時幫你舔臉(雖然貓舌舔臉有點痛)。促進人貓感情的方式:良好的飼養品質、正確的互動方式、時常提供正向事物。 貓對你的操作有足夠的安全感如果貓知道他表示出不樂意時你會停,而不是強迫他,大部分的貓都會更能容忍不是那麼喜歡的互動。貓喜歡對自己的環境(這就包含了人類)握有控制權,我們進修課程的老師甚至形容貓是「控制狂」,這也是因為他們是更大動物的獵物,因此他們需要掌控環境才能感到安全。感到握有掌控權的貓咪,往往顯得更放鬆、自在,也更好說話。 訓練!減敏與反制約如果你家貓很討厭被你吸,但你又很想吸他,你應該要了解減敏與反制約的訓練原理,並且循序漸進的訓練,最終是可能可以達成無壓力吸貓的喔。減敏與反制約是對動物友善的訓練手法,可以很粗略的理解為「將貓不喜歡事物拆成很小的步驟,慢慢讓他習慣,並且在每一次不喜歡的事物出現時,給予充足的獎勵」。 假設最終要跟貓咪練到給吸肚子,那就從貓咪目前可以放鬆接受的部位開始練習,逐漸擴大範圍。時間方面,一開始從貓願意接受的時間長度開始練,慢慢延長。獎勵通常是貓咪喜愛的零食,但每隻貓咪都有可能有零食以外的獎勵手段,例如我家貓咪十分喜歡梳毛,我的獎勵就可以是零食或是梳毛。 結語以上內容雖然很長,但總結一句話就是「尊重貓咪」!貓雖然體型小小的,某種程度上可被蠻力強迫,但他們骨子裡其實還是半個野生動物,了解他們的特性,並依循這些特性跟他們相處,才會天天有貓吸喔!祝福大家吸貓順利。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貓談社,原文出處:為什麼我這麼想吸貓?怎麼樣才能說服我家貓咪讓我好好的吸他?
-
2021-07-01 名人.黃軒
為何共用電梯易被感染?醫:不是不碰按鈕就沒事
高雄社區大樓5人染疫 疑「共用電梯」遭傳染?我早在去年3月8日就寫過,我們生活中的電梯的注意事項,今再向大家複習我所閱讀到的文章記錄。電梯內的群魔亂舞去年早已有新聞報導引述,在電梯內沒有戴口罩,大家都沒有說話,也沒有互動下,竟然會被新冠病毒感染。我上節目也常常這樣被問,大家都通常會說那是電梯內的按鈕都被病毒沾黏上了,然後你又有手指頭去按電梯樓層,大家甚至會問我,如果電梯內看到沒人,也沒按電梯按鈕就不會被傳染嗎?如果你的社區已經是大傳播的地區,我的答案通常是否定的。「因為只要在電梯內,不管有沒有人,只要不戴上口罩,你就有可能會被感染!」大家都會刻板地以為都是電梯內按鈕的汙染,而造成了手指頭的汙染。其實電梯內的按鈕,那只是一個危險因子之一而已。如果大家都記憶猶新,當時的SARS跨國到處傳染,起因於一間香港飯店內而已。當時事件起源於一位從廣州來的醫學院教授,入住九龍酒店911房,就以他為傳染源,SARS其實也是一種冠狀病毒,也開始了傳播給其他的㚈國人,這個冠狀病毒甚至傳到了加拿大。可是,這些人和他們住在不同樓層,也沒有出席相同的活動,大家也都不認識,究竟怎麼會廣泛傳染?後來事後才發現不得了,整個電梯內的地板和牆壁上,當然也包括了按鈕,採集到濃度很高的病毒,這時大家才恍然明白,原來這個封密式的箱子裡,只要一啟動電梯,梯內風扇一旋轉,電梯內濃度超標的病毒就可能呈現群魔亂舞在電梯內,這樣電梯在無形中成了重要的感染地點。當時SARS一開始,人們還不習慣戴著口罩,反正誰進入電梯內,就是踩著病毒、摸著病毒、吸入病毒而易感染。電梯內病毒的可能分佈當一個人咳嗽、打噴嚏,我們的身體的自然反射,大多會往前或往下,往前就噴到牆壁上,更多的病毒飛沫卻都往下噴到地板上。那是由於最大的顆粒飛沬,幾乎都會在咳嗽過程中,隨著巨大的飛沫掉落在地板上,即便在0.02秒下水氣會蒸發,有些飛沬仍會飄到且沾黏上電梯牆上了。失控的群魔亂舞電梯在設計上其實就是一個封閉的箱子,封閉就會產生空氣悶熱感受。為了解除內部空氣的悶熱,我們通常都會在電梯內的天花板裝上了小電風扇或加一個密閉的空調。只要電梯一啟動,風扇就會在封閉箱子上頭開始運作,對著那箱子內的空氣滾動,這就是我們傳統消悶消熱的作用。但是問題來了,如果真的有濃厚病毒在地板、牆面或正在飄動飛沫顆粒,那毎次風扇發動,就是對著封閉的箱子內擾動吹襲,當電梯內打開,人若沒有戴上口罩,就會是在群魔亂舞下,慢慢吸入之前人的小飛沬的機會增加了。我們又回到當時的香港九龍飯店,這些外國人並没有和廣東來的教授同個樓層或接觸,也是紛紛中鏢,原因就是躲不了那失控的群魔亂舞。研究人員假設,半徑為5 µm氣溶膠飛沫,大約有一個病毒顆粒。在電梯內且沒有戴口罩下,一個COVID-19患者大聲說話,每分鐘可能產生多達幾十萬顆含病毒顆粒的飛沫,只是一個咳嗽,就可以產生達百萬顆飛沫。在每立方米容積為10至15的電梯內,一名感染者說話或咳嗽後,我們如果吸入的空氣容量約40升/分鐘,則意味著,我們每分鐘可能吸數十至數萬個顆病毒顆粒。也有研究論文指出:1.當人在任何「密閉空調」的電梯車廂內,在此全封閉空間內,空氣的流動動力主要來自於密閉空調產生的熱風推動,熱空氣上升可以將帶有病毒的飛沫顆粒運送至較遠的距離,遠超過通常認識的1公尺的距離。2.病毒在密閉車廂內有效存活的時長不只低於30分鐘,且病毒存量依然持續能夠達到足以令人致病的濃度。而此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距離,在電流風扇吹動下,最遠可以達4.5公尺,至少在30分鐘內仍可漂浮在電梯密閉內空氣中。所以你不要以為電梯有在移動就是通風,也許那時只是把地板、牆面上和空氣中顆粒,再次被你按下按鈕的時刻,又再擾動起來而已。如何擺脫病毒群魔亂舞?在疫情流行期間,大樓內的電梯仍然是要求謹慎且正確的使用,才有可能擺脫病毒群魔亂舞。1.進入電梯的前後a.進入電梯前記得先「戴口罩」,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何時會有確診者,在你未入電梯時,已經佈滿飛沫病毒顆粒,但很肯定的,只要你啟動電梯,啟動了電梯天花板上的風扇,群魔即可隨之起舞。b.出了電梯後出電梯後,記得「勤洗手」,因為你剛剛按到了電梯按鈕了。在加拿大曾對120個電梯的按鈕和96個馬桶蓋做過的研究發現,我們電梯按鈕的病菌(61%)比馬桶蓋(43%)更髒,為什麼呢?専家解釋,因為我們太習慣了上廁所後會洗手,且忘了按電梯按鈕後要洗手了(相信你也必然如此❓)。2.間接的碰觸電梯按鈕生活上有太多的小工具,其實可以減少你和最髒電梯按鈕的接觸,例如筆頭、牙籤、打火機、衛生紙、鑰匙等等,都會是不錯的小工具,有些用了馬上可以丟入垃圾桶,例如牙籤和衛生紙;有些用了馬上可以消毒,例如打火機點燃一下剛剛打火機碰觸點。其實不管你用什麽方式按電梯,出電梯後仍然記得一定「勤洗手」,因為你剛剛(直接/間接)都按到了電梯按鈕了,不是嗎?3.電梯內是需要流通的設計滯留於電梯內的病毒飛沫,會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現在已經有了比較注重空氣流通的通風系統,已經不會是傳統那些啟動風扇只爲了消除內部悶熱,一直在電梯車廂內擾動滯留的氣流而已,現在已有把空氣抽出車廂,加強了新鮮空氣對流的設計,電梯內已經不再是永遠充滿了飛沫微粒空氣恐怖環境了。每小時的通氣量也得要增加,由平常的每小時的1至2次,可能要增加到每小時10次以上,這才意味著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控制電梯內飛沫微粒的環境。(an air change rate of 10 times per hour implies a 100‐fold reduction in aerosol particles in about 28 minutes.)只是當然造價和耗電費,會比傳統電梯貴了一些,就看那些蓋房的老闆們願不願意為了大家健康,而用了對流很好的電梯設備呢!最後,自己記得比較重要:「入電梯前,戴好口罩」、「出電梯後,消毒雙手」。資料來源:How can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indoors be minimised?Back to Normal: An Old Physics Route to Reduce SARS-CoV-2 Transmission in Indoor SpacesReducing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hospital elevator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27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聰明活在疫情下的虛擬世界
自去年一月起,新冠肺炎全球蔓延,人們為了防疫宅在家,數十億人爭相使用筆電與智慧型手機上網,透過臉書、推特等社群平台,除了了解這場無聲的病毒戰爭最新戰況,更藉由網際網路工作學習與生活,聯繫遠方親友,人們因為科技,持續連結。透過各種行動裝置,我們還能進行「科技防疫」,或追蹤確診者足跡,或利用健保卡註記高風險族群,甚至對居家隔離者施以「電子圍籬」。相較於2003年SARS爆發期間的防疫作為,確實令人耳目一新。不過,就在疫情前,人們才對社群媒體產生疑懼,網路巨頭不僅爆發出賣用戶個資醜聞,還有特定國家利用人頭帳戶製造假新聞,使謠言傳播得比事實更遠、更快、更深、更廣,不僅掩護了克里米亞遭俄羅斯併吞的悲劇,還企圖影響美國等民主國家的選舉。2019年下半,在虛擬世界統治你我的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正面臨美國國會以反托拉斯為由,拆解臉書王國的考驗,不料數月後封城四起,人們加倍熱情擁抱社群媒體,且更依賴它打造的各種連結。台灣是訊息戰熱區,近年來,真假參半的消息不脛而走,尤其今年五月疫情升溫後,更是排山倒海而來,切中人們危急時對資訊渴求的要害。然寶貴的注意力,不僅損耗於巨量訊息間,且因分心,反而更無法看清我們自身和所處世界的一切,焦慮蜂起……因此,當我在疫情期間遇到愁眉不展的病人,一定先關心他每天花多少時間上網與看電視,通常是越焦慮越不敢離線,連一句沒頭沒尾、毫無脈絡的流言,都可以破壞好幾天的心情。這時,我一定會請病人從限制上網時間,慎選平台著手,且務必脫離充斥著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等「有毒」言論的私人社群。這是「解毒」最重要的一步。我絕非排斥科技,一如任教於史丹福大學的藝術家珍妮‧奧德爾,在新作《如何無所事事》所言,她不反對技術,而是要抵抗資本主義下的社交網絡,掠奪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時時處於焦慮、分心的狀態,唯有適度抽離,才能保全精力,重新投入值得投入的事物。被三級警戒困住的你我,又能投入什麼樣的事物?除了審慎使用社交平台,脫離有害言論,我又想起去年介紹過的PEACE防疫五部曲。這波疫情雖然來得又急又猛,但我們比去年更認識這隻病毒,且有更多對策--------包括源源不絕的疫苗。除了更有耐心(Be Patient)、持續增加安全感(Enhance your safety)、接受自己的情緒(Accept your emotion)之外,還要改變習慣(Change the habit),無論是遠距會議教學直播甚至看診,像我這種身處保守醫療環境的「數位移民」,都需要持續學習。至於投入生活(Engage in life),專家雖提示我們做好面對長期改變的心理準備,但我過去一年的個人體會是,先拋開有用無用的功利思維,將精神投注於一項過去無法持續專注的事物。於是,我隨著山田洋次導演的鏡頭,從《男人真命苦》電影全集,參差對照自己一路走過的成長年代,除了懷舊、還得到不少寫作靈感,連帶耗在臉書河道的時間,也少了許多。【延伸讀物】●《如何「無所事事」》珍妮.奧德爾╱經濟新潮社,2021●《宣傳機器:注意力是貨幣,人人都是數位市場商人》思南.艾瑞爾╱天下文化,2021
-
2021-06-20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兩分鐘訓練 打造完美腹肌
總是羨慕別人有迷人的腹肌?其實每個人天生就擁有腹肌,只是大部分的人都被脂肪蓋住了,如果想擁有明顯及好看的腹肌,除了做好飲食控制,也必須做足訓練。今天教大家如何訓練核心,鍛鍊出腹肌,共三個動作,一個動作15下,並重複做3-5組,天天花兩分鐘,擁有腹肌不是夢,快跟著影片動起來!更多訓練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打造肌肉完美線條。「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6-19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10分燃脂計畫 居家徒手訓練
新冠肺炎爆發,全台三級警戒從5月15日持續到6月28日,這一個月的居家防疫期,是否覺得快悶壞了?今天教你如何藉由運動打發時間。今天的組合運動會訓練到核心、平衡及肌耐力,每個動作30秒,中間不休息,共有三大組,由於沒有跳躍動作,也不需要任何道具,在家找個空間就能隨意進行,每天花十分鐘持續練習,就會越來越強壯!更多訓練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燃燒起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6-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搭聯航飛美國打疫苗17天花不到5萬 網友一看方案驚呼:很划算
國內疫情嚴峻,疫苗供給也相當吃緊,最近更引發一連串「特權疫苗」爭議,讓不少人都害怕自己打不到。日前就有一名網友在PTT中PO文提到,他最近一直想著要去美國打疫苗,經過一番研究終於找到迅速解決方案,而且坐經濟艙不到5萬元,讓他直呼這是「耗時最短的美國嬌生疫苗旅行!」原PO在文中表示,最近他找到可以迅速到美國打疫苗的方案,並說道「長榮航空的時段不是很好,所以把目光放到最近復航的聯合航空上」,以6月21日為例,從早上8點出關,9點在機場做PCR大概45分鐘會好,9點半到12點這段期間在機場打嬌生或出機場打BNT(輝瑞)、Moderna(莫德納),12點就可以拿到PCR報告辦理報到。接著下午2點45分乘坐聯合航空UA 871回台灣,6月23到7月6日自主隔離,7月7日就可以出關,從頭到尾17天,經濟艙花費大約4萬7107元,他認為這個價錢不到5萬可以買個心安,也不用像最近引發爭議的「好心肝診所」還要偷偷摸摸半夜去打。最後他也說,比起等著不知何時會到的國外疫苗,或是國產的高端、聯亞,這樣做最快最直接,連在美國的住宿費都省下來,如果要省錢,在美國本土都不用吃一餐,直接在飛機上吃飛機餐就好,「至少這麼做就不用提心吊膽過日子了」。PO文一出後,隨即引來網友熱議,紛紛留言回應,「真的是疫苗難民」、「有錢有閒的話,當然是能越快打疫苗越好」、「這是都沒發生副作用為前提吧」、「至少買商務艙吧,還比較安全」、「以台灣的防疫保單來說,出國都是不賠的」、「機上跑來跑去風險不見得小」、「其實飛機搭越久,風險越高」。不過也有不少網友認為這樣很划算,「這樣感覺很穩」、「4萬打可以出國的疫苗,划算」、「4萬還省17天,很划算」、「這樣算一算真的滿划算的,打了國產又不知道以後能不能出國,舶來品又不知道什麼時候來」、「4萬8有找的JJ(嬌生)之旅」、「其實還滿便宜的」。
-
2021-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確診有巨大黑數 專家憂:重症比率恐比日本還高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確診個案短時間內暴增到近5000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15日公布12例重症個案,今重症已高達378人,當中101人必須使用呼吸器、2人得用葉克膜維生。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所研究員周彥宏及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今晚出席公視有話好說錄影,提出示警,台灣確診人數存在極大黑數,台灣每十萬人的重症人數很可能比日本還要高。林氏璧表示,中研院學者何美鄉曾經用重症人數去推估可能潛在的個案,他以重症大約5到10%來反推,用現在的重症人數與重症率相除,就會發現,確診者總人數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沒有被診斷出來。這些人都還在外面,沒有被掌握到,可能是無症狀、輕症,或是還沒出來篩檢,有機會繼續傳染。林氏璧指出,日本最近宣布要延長第三波緊急事態宣言,因為日本今年重症人數也是來到新高,是1300人,「但我們現在已經378人了,以兩國人口比例算起來,台灣每十萬人的重症人數,很能比日本還高,這是一個很嚇人的數字。」指揮中心天天拿著趨勢圖說,疫情沒有更嚴峻。林氏璧提醒,大家看這四張圖的時候,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快篩量能有限。」有很多人想篩,但當天號碼牌沒了,只能回去,所以篩檢的分母已經卡在一個天花板,就像很多國家剛進入社區感染都面臨檢測上不來的困難。周彥宏分析,現在趨勢圖看起來一直沒有更高,也沒有真正趨緩,可能就是因為確診黑數很多。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感染,如果防疫措施有任何疏漏,只要有一兩個破口,就持續在傳播,導致數字會一直維持在相對高點,疫情也不減緩,唯有將黑數加強查出來,才有可能遏止傳播。林氏璧說,所以,雖然有些人說看到趨勢下來了,但這是個假象,因為目前無法用確診數去掌握流行曲線。用重症人數和重症率去看,才會真正發現,現有確診人數真的只是冰山一角,這波疫情來得又快又急,非常令人擔心。
-
2021-04-19 新聞.健康知識+
地震時在浴室怎麼辦?消防署教你在不同場合應變
花蓮昨天深夜10時11分至10時14分地震,3分鐘內連搖2次,全台有感。當時許多人也許處在不同情境下,如何保護自身安全十分重要。內政部消防署網站就依在客廳、床上或浴室提醒民眾做不同處置,冷靜以做出正確判斷。以下是相關內容:●在客廳、餐廳、書房:如果附近有桌子,盡可能躲在桌下(除了玻璃桌面的桌子以外,餐桌、書桌都可以),抓穩桌腳,保護自己。如果附近沒有桌子,應遠離玻璃窗、吊燈、吊扇、易倒塌的櫥櫃或冰箱以及可能移動的鋼琴等物品,保持低姿勢並以雙手保護自己的頭部和頸部。●在床上:留在床上,並利用枕頭或棉被保護頭部,直到地震結束。●在廁所:廁所中支柱比較多,相對是比較耐震的地方,不要恐慌。地震強烈搖晃時,要注意牆上懸掛的鏡子以及櫥櫃或置物架上的物品是否會掉落。●在浴室:不要急著跳出浴缸,通常浴室比較不會有掉落物,是相對比較安全一些的,如果在泡澡的時候,可以放低頭部,低於浴缸邊緣,並用手保護頭部。小心腳底下,因為浴室有水或是肥皂,在移動的時候要注意腳底下別踩到而滑倒。●在廚房:如果是正在瓦斯爐旁使用爐火,立即隨手關閉瓦斯,就地避難,躲在桌子下,直到地震結束。如果不是順手即可關閉瓦斯,請先就地避難,躲在桌子下,保護自身安全,不要貿然衝去關火,以免受傷。小心腳底下可能會有調味料或油品灑落,要小心別踩到滑倒,也要小心別踩到破掉的器皿,保護腳部。●在辦公室:利用桌子來保護頭、頸部和身體,以免被掉落的電燈、電扇或天花板等物品砸傷。●在教室:利用桌子來保護頭、頸部和身體,以免被掉落的電燈、電扇或天花板等物品砸傷。因為日光燈可能會破掉,這個時候如果往上看,很容易被破片刺傷。消防署網站
-
2021-04-17 養生.抗老養生
動動腳趾就可防衰老!骨科名醫教「5分鐘腳趾健康操」,鍛鍊人體第二心臟
根據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排除掉所有其他影響健康的相關因子(例如收入、教育程度、醫療資源等等),都市化發展程度較高的都會區民眾,和相較之下發展較低的鄉鎮居民比較起來,都會區民眾反而更健康。這豈不是跟一般人的理解恰好相反嗎?論文研究者解釋,這是由於高度發展的都會,擁有發達的大眾運輸工具,人們習慣走到車站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無形當中走路的機會比開車的人增多,身體自然也就更加健康。一個社會對「腳」的重視,可以看作一個社會對生活品質的重視。不少人強調鍛鍊心肺功能的重要,卻少有人想過,如果缺少了雙腳的移動能力,就算有再強的心肺功能,你又能到哪裡去體驗這個豐富的世界呢?每天五分鐘,做做腳趾健康操人類的祖先──猴子或人猿,他們腳的靈活度可是不下於手,猴子在樹上生活,腳掌必須可以跟手掌一樣牢牢地抓住樹枝跟樹幹。所以腳最原始的設計就是能抓取東西,是一個具有高度靈巧度和活動度的器官。此外,就算是非樹上活動的靈長類如原始人或大猩猩,也必須利用強韌而有抓力的足部,才能在崎嶇不平的大地上推進。當腳骨折受傷時,以往骨科的舊觀念往往是將受傷的腳打上石膏後,就叮囑不要動、要休息、避免活動,幾個月後,腳的外觀好了,治療也就跟著結束。但功能是否能恢復呢?許多病人因為骨折或變形接受復位固定或重建手術,有幾週到幾個月不能踏地,等到要踩地時,往往會有異常的疼痛及腫脹感,患者問我多久才會恢復?我說:「唯有多走路才會恢復,腳是活的,不是機器換了零件就會好。」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醫療上希望達到更積極的使命與意義,不再只著重於外觀上的復原,同時希望照顧到功能性的復健,所以在創傷骨科的新觀念帶動下,一旦骨折,除了進行良好的固定復位之外,還必須讓腳及早活動,以避免功能弱化。因為「腳」是神經、肌肉回饋非常頻繁的地方,必須時時刺激才不會讓它的功能退化或變得遲鈍,所以要擁有一雙健康的腳,就必須多活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要常常訓練腳掌與腳趾頭,每天至少花五分鐘讓腳踏在土地或地板上動一動,以維持腳的機能健康。因為腳趾頭連結著許多肌腱,如果缺乏使用,很可能造成一些後天的毛病,如開張足、後天性扁平足等。動動你的腳ㄚ子,試試看(見下圖):◆第一步:將你的腳趾頭往下捲曲。◆第二步:張開你所有的腳趾頭。◆第三步:放鬆腳趾頭。如果你沒辦法輕易做到以上這些動作,可能因為長期疏於照護,已經有腳部內外肌肉不平衡的問題了!沒關係,從現在開始也不遲,每天花五分鐘讓腳趾做做健康操,善用「它」原始精緻的功能設計。腳是第二心臟,走路則是最好的藥再者,若能養成健走的運動習慣就更好了。幾千年前,走路就被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稱為「人類最好的醫藥」,近代則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有規律的健走計畫,可增進身體所有部位的健康。有許多人以慢跑作為長期健身的運動,但其實跑步與走路是完全不同的步態,跑步帶有跳躍的動作,兩腳會同時離地,而走路則有比較平均的壓力負擔,兩者之間的壓力負擔相差了三倍以上。如果擔心跑步會使你的關節過度負擔,走路還是最好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也提出了「腳是第二心臟」的說法─走路可以將血液由下肢擠回身體,就像心臟的功能一樣;所謂人的老化是由雙腿開始,鍛鍊雙腿可以預防衰老。試想,還有哪一種運動能比得上健走呢?既無財務負擔又耗能(人體有六百條肌肉,大部份集中在下半身),而且還能分散時間,在生活中隨時運動。動物與植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行動能力,身體的設計就是用來走動的。活著,就應該像威士忌廣告詞一樣── Keep Walking,就讓我們開始以走路、運動腳趾來擁抱美好人生吧!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2個月要洗一次!譚敦慈:4步驟清潔消毒洗衣槽,把細菌、黴菌都殺光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四代同堂無障礙共生宅 是孩子送的禮物
六十三歲的王宜忠敲著家裡樓梯旁的夾板牆,扣扣作響。「你們猜,這夾層裡面是什麼?」曾任宜蘭特教資源中主任的王宜忠微笑揭開謎底:「是為以後裝電梯預留的空間。」約莫三、四坪大,「以後再老一點,住二樓的哥哥、姊姊兩家就用得到。」走不上樓梯了,就能靠電梯垂直移動,搭著輪椅走向世界。這是老年自由之所繫。這棟座落宜蘭員山的二樓房舍,裝著四個家庭:王宜忠和兄姊三家人,及九十三歲的母親劉心鈺;九十六歲父親前年過世。在同一屋簷下,卻又是「家中有家」,四個家庭有自己的動線、廚房、衛浴、洗衣間,既相伴又互不干擾。每室都有大片玻璃窗,陽光灑落,框出宜蘭的四季變化。此刻稻田灌了水,準備春耕。種了果蔬的庭園有長長斜坡道通向車庫,「這樣的緩升坡,走在上面不會有感覺。」休旅車改裝過了,可以讓輪椅上下。通向房子的橫推門,「未來可以改成感應式,我們老到坐輪椅的時候,門就會像小七一樣自動打開。」王宜忠說。所有的廊道都夠輪椅迴旋,這是他們未來終老之所。在還不老的十六年前,王宜忠就和兄姊合力打造了這棟高齡友善的二樓建築,提早為老後生活預備。如此超前部署,「這是孩子給我們的禮物。」王宜忠說。獨子王尹是重度腦性麻痺,十歲之前都是靠王宜忠夫婦「抱來抱去」應付生活起居。「後來他愈來愈大隻,我也抱不動啦。」當家有障礙或失能者,就能體會:房子,是照顧的重要配備。王宜忠原本住的是兩層樓的透天厝, 再抱不動兒子上樓時,全部的生活機能只得由二樓移至一樓。把臥室、衛浴、廚房等全塞在廿坪的空間,花了兩百萬元重組空間。大哥王宜杲也有重度自閉的孩子,明白弟弟夫婦的辛苦,抱到「脊椎都出問題」,提議不如重溫兒時,手足與父母同住、互相照顧。搭上當年「宜蘭厝」補助計畫,開始蓋棟理想家園的工程。 建築師陳樂屏為了理解不同需求,到各家住了一天,觀察生活動線及需求。走進兒子王尹的臥室,王宜忠說:「這些是來看你的朋友!」卅六歲的王尹看來是開心的。天花板畫著藍天及雲朵,還貼著夜裡會放光的螢光星星,即使躺著也看得到風景。在雲朵之間還有軌道,這是移位機用的。軌道由王尹的床上方鋪到浴室的馬桶及浴缸。兒子廿歲時,開始聘用移工。「這位安妮小姐是印尼來。」有了移位機,她一人可以就能輕易移動王尹。移位機是十五年前由丹麥進口,約廿五萬元。安妮繫好移位袋,操動按鈕就能將王尹由輪椅到移到床上。軌道未來也可以增設到廚房,設計時天花板已有更高的承重力。「我們老了,也可以自在煮食。」浴室的另一邊,門打開就是王宜忠夫婦臥室,視覺的穿透性,讓他們可以關注兒子。L型的房子,包著一片綠地,溫煦陽光灑在後院草地,有足球門,有曬衣架,曬著各家的被毯。旁邊就是九十三歲媽媽劉心鈺的房間。「這是整棟房子的核心,我們出入都會經過。」大姊王祖瑤說,她的孫子上學前就會先跟阿祖說再見。九十六歲父親王念茲前年過世,只臥床幾個月,都是母親照顧。浴室裡裝了許多扶手,老爸愛泡澡, 後期就用沐浴椅。劉心鈺說:「他現在快活了。活著辛苦。」她有自己的廚房,這天自閉症長孫由住宿機構回家,阿嬤為他料理紅棗雞湯,雖然她臉上還掛著數天不慎跌倒留下的黑眼圈。劉心鈺每天騎單車由員山到宜蘭市區,找舊街坊兼買菜來回一小時。「我們有時開車跟在後面,媽媽騎得歪歪扭扭。」王祖瑤說,子女要學會放心、放手。父親當年眼睛不好,還是騎機車四處逛,老爸說:「人家停,我就停。」但兒女還是沒收了機車鑰匙,父親就再也不想出門了,意志消沉。「我們覺得好虧欠。」現在媽媽開心就好,安全第二。王祖瑤還要九旬老媽每周二都要為大家煮頓媽媽味晚餐,平日大家是各自開伙的。一樓的公用空間化身大食堂,原本給客人用的廚房加上老媽房間的廚房一起上,「她可以兩邊開伙,動作神速」。周二大餐是老媽每周的身心活化大計。周一她就看電視烹飪節目,抄筆記,第二天騎車採買,忙上一整天,餵飽十多口。王祖瑤說,媽媽很有成就感,覺得被需要,思考菜單、採買都是腦力和體力的訓練。大哥王宜杲說,爸媽原本抗拒搬來新厝,因為不想離開熟悉的環境及鄰居。等房子落成,幾乎流淚求老人家。先說服媽媽,她對爸說「你不搬,那我搬囉。」住進來之後,爸爸得意跟老同事介紹新家有多麼舒適。王家宅是台大社工系教授楊培珊衷心嚮往的理想老後居所。但王宜杲說,這是住鄉下才可能完成的理想;台灣未來老人是人口主流,但即使現在的新建案還是沒有納入高齡考量 ,他日前參觀一處新建案,「輪椅連大門都進不去」;為了坪效,房間坪數小,門也小,老來要住,改建是大工程。姊夫施純材說,年輕人很難自己蓋房子,只能買現成,但市場上卻很少友善高齡住宅。在房子裡的人是會老的,建商應該想辦法設計「可由年輕住到老的房子」。▌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每款各限量5千盒!POYA寶雅開賣「春天花會開」醫用口罩 本周陸續到貨
近期空氣品質不理想,除了防疫需求之外,配戴口罩也是對抗空汙的必備配件,許多消費者對於口罩款式及色彩越來越重視,POYA寶雅特別引進「春天花會開」醫用口罩系列,共有「和風之櫻」、「綠映點點」、「春漾英倫」、「盛夏果實」、「思考花園」等5款春夏風格花色,每款各限量販售5,000盒,一盒25入售價288元,本周將會陸續抵達POYA寶雅門市,供貨狀況依各門市有所不同。POYA寶雅新推出的「春天花會開」醫用口罩運用色彩溫暖色調,無論是春季最流行的粉紅胭脂色,或是展現活力的翡翠綠色都有,搭配不同圖案,讓口罩成為畫龍點睛的重要配件之一。「春天花會開」口罩顏色由熔噴不織布國家代表隊文賀實業生技廠製造,符合國家標準CNS14774,不僅有MIT+雙鋼印,表層使用特殊布料、材質更柔軟舒適。5月13日前於POYA寶雅購買「春天花會開」系列醫用口罩,完成掃描QRCODE登錄發票,有機會抽中iPad mini、任天堂SWITCH主機等好禮;3月25日起消費結帳時可打開寶雅App至領取30元折價券,限量5,000名送完為止。
-
2021-03-18 養生.生活智慧王
飛蟻肆虐怎麼辦?專家教你做糖水誘餌
乍暖還寒,琉璃蟻肆虐,影響民眾生活作息,嘉義縣政府建議民眾加強農園管理,另也提供液態糖水餌劑作法,供民眾使用。琉璃蟻成蟻具趨光性,不僅侵擾農園甚至入侵住宅,雖非直接危害農作物,卻對農事操作及民眾生活上帶來困擾,尤其梅雨季後,每年7、8月為琉璃蟻婚飛季節,具飛行能力成蟲會到外建立新蟻巢,進入大量發生季節。為降低琉璃蟻田間族群密度,農園管理相當重要,可加強清園,防治共生蚜蟲與介殼蟲,必要時使用液態糖水餌劑(1公升水:200克糖:硼砂30公克)與餌站誘殺或利用皂素噴施,降低琉璃蟻族群危害。居家環境方面,加強環境清理,不堆積雜物並移除不必要竹竿、水管等,減少琉璃蟻可築巢處所,也可使用環保署核准環境用藥進行防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林宗岐研究表示,危害中南部地區的琉璃蟻主要有2種,一種是疣胸琉璃蟻,危害範圍為中南部9縣市29個鄉鎮區,有北遷現象,另一種為俗稱「飛蟻」的褐色扁琉璃蟻,侵犯地區以南投縣、台中市、嘉義縣、台南市和高雄市等16鄉鎮區為主,同樣有外擴情形。琉璃蟻原分布低海拔山麓竹林、雜木林、荒廢地或農園,喜好隱蔽性高地方築巢,族群數量高時會入侵居家環境,於天花板、夾板、電箱等設施築巢,造成民眾生活困擾,嘉義縣尤以中埔、竹崎等山區鄉鎮發生最為嚴重。嘉義縣政府呼籲,民眾可透過加強田間清園管理及居家環境清潔,輔以使用餌劑及餌站防治,逐步減少琉璃蟻對居家生活和農事操作環境的侵擾,相關資訊可至行政院環保署環境用藥安全使用宣導網 ( https://topic.epa.gov.tw/evsu/mp-8.html) 查詢。
-
2021-02-25 新聞.元氣新聞
部分負擔新制不設年度總金額上限 最快五月核定
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昨證實藥品及檢驗、檢查的部分負擔將會小幅調整,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今表示已收到健保署研議的方案,希望順利在今年五月將不須修法的部分核定、公告實施,需修法的也要將草案送進行政院。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昨受訪表示,現研議各項部分負擔上限都不超過200元,算是「銅板價』,所以不會針對門診部分負擔總金額去訂定年度上限。商東福表示,部長去年曾提到,希望今年立法院第一個會期在五月結束之前,部分負擔及海外停付保等改革可達成一定的目標。目標可粗分為兩塊,不需修法的部分要核定,另外需要修法的部分則要送草案到行政院。部分負擔除非需要修法改變定率,基本上由衛福部核定便能公布實施。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昨受訪表示,健保署的初衷是希望管控浪費、控制不必要的醫療行為,醫療點值和品質也會提升,「就算沒辦法讓醫師拿到更多錢,也能幫助醫師在相同的收入下,工作量更合理,不需要瞎忙。」李伯璋說,上禮拜曾經找各大醫院院長來開會討論「急、重、難、罕」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會中也諮詢與會院長們對部分負擔改革方向的意見,感覺到大家都很贊成。至於病人端,李伯璋說還是依照原本定率的概念去思考,不會讓病人負擔超過兩成,一般民眾應不至於因為這點「銅板價」就不敢就醫,重大傷病和經濟弱勢者的慢箋也維持免收,所以未來不會對門診部分負擔年度總金額設定天花板。商東福表示,現在還在研議階段,接下來就是對外溝通的程序,最正式的管道就是「健保會」,相關方案都會提到健保會請委員提出諮詢意見。像慢箋並非民眾要求用藥,也是政府鼓勵開立,這部分要收取部分負擔就需要溝通並討論配套。
-
2021-02-15 新聞.生命智慧
一輩子都被責任追著跑....一個精神科醫師罹帕金森氏症告白:生病12年,我才真正「活著」
「我是精神科醫師、寫過幾本暢銷書,同時是一名妻子、兩個孩子的母親、孝順父母的女兒與媳婦;我在43歲、剛實踐夢想開設個人醫院時,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 這個疾病就像拿一條繩子,緊緊綑綁著身體,就算移動一小步,都能費勁到汗水浸溼整件衣服。在那之前,我被無止境的義務與責任追著跑,只顧著向前衝、扮演每個身分,但唯獨缺少了──自己。現在,我開始學習如何在綑綁的呼吸及人生中,一點一滴找回自我、練習『活著』。」──金惠男 (編按:2014年1月,因病情惡化,她停止看診,專心治療,不過仍然持續夢想著她的新人生。雖然,有時候連翻身都要別人幫忙,但病痛與病痛間,總有症狀比較輕微的時間,這段時間她運動、做家事、散步、寫文章、學習中文……做一切她想做的事。)我用12年,重啟43年的人生 2001年2月,我在遞愛援助福利基金會(Love Aid Foundation)有一堂課。而那天早上,我確診罹患了帕金森氏症。 當時的心情,就像是被鐵鎚狠狠敲了後腦勺,頭暈目眩。不過,課程不能說取消就取消,我仍是一如往常地上課。然而,直到下課準備搭計程車離開時,淚水終究潰堤了。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因腦部無法正常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進而引起四肢發抖、肌肉萎縮、身體僵硬、行動緩慢、無法言語表達等症狀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這是一種退化型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的年長者。像是若望.保祿二世(Ioannes Paulus PP. II)、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Haj,美國拳擊手)、羅賓.威廉斯(Robin McLaurin Williams,美國演員)都患有此病。 不過,我才43歲,這真的太殘忍了! 帕金森氏症還會伴隨不少可怕的併發症,如憂鬱症、失智症、妄想症(也就是被害妄想症)等。我簡直不敢相信,人生竟要面對這麼殘酷的試煉。最可怕的是,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這個「罕見疾病」通常在發病的15至17年間,就會出現嚴重障礙或死亡。也就是說,我的人生在60歲以前,就將畫下句點。 18歲時,姊姊因車禍離開人世,我一時無法面對,曾想過自殺結束生命。 不過心裡出現轉念,我開始覺得既然活下來了,就更應該認真過日子。爾後的人生,我比任何人都勤勉努力。 為什麼我會生病?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盡心盡力服侍公婆、辛辛苦苦生下兩個孩子,好不容易開了個人診所,卻突然跑出帕金森氏症這個不速之客。不久前,我甚至野心勃勃地想著要帶兩個孩子到美國留學,自己順便進修關於精神分析的課程。大兒子剛念國中、小女兒才國小,如果我不在了,這兩個孩子該怎麼辦?這一切實在太過荒唐了……! 我無法保持平常心,只好休診。後來,幾乎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我只躺在床上,什麼事也不想做。如果我不是醫生,就不會這麼了解帕金森氏症,也許不會像現在一樣恐懼。但是醫生的背景,讓未來的人生清清楚楚地刻畫在眼前。我陷入憂鬱,失去動力,躺在床上呆望著天花板胡思亂想。 我曾經天真地以為,就算自己得了絕症,只能活幾年,仍能比一般人冷靜,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現實。畢竟這種事,就算一哭二鬧三上吊也於事無補。事實上,我根本接受不了,也害怕面對一切,更恨透這個世界。我愈是憤怒,就被憂鬱的泥沼埋得愈深,甚至想一死了之。 不過,某一天一個念頭,我告訴自己:「妳到底在做什麼!不是好好的嗎?只是未來沒那麼光明燦爛,行動有點不方便,有什麼好自怨自艾的?竟然為了『未來』瞎操心,毀掉自己的『現在』。」 雖然疲勞的時候,右腳會有些無力, 寫字變得辛苦,但是只要適當休息,日常生活跟看診都沒有太大問題。何必因此毀掉自己?一開始,我懷疑自己得了「漸凍症」,漸凍症患者通常撐不過5年,所以我已經算很幸運了。 雖然目前帕金森氏症還沒有方法治療,不過醫學不斷進步,說不定以後就有了啊!就算腦中多巴胺細胞已經消失了80%,不過我還有20%。即使治不好,還是可以努力減緩發病速度。 我重新振作,繼續看診,教課,做家事,照顧公婆、老公和小孩。奇蹟就這麼發生了。一般來說,多巴胺致效劑(Dopamine agonists)只能維持3年,我卻靠著它撐過了12個年頭。直到2013年才開始左旋多巴(Levodopa)的療程。這12年間,我總共寫了3本書,持續教課,到目前都沒有痴呆症狀,憂鬱症也只是輕微而已。 如果當年我選擇躺在床上繼續憎恨世界,那麼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 也許身體已經無法正常運作,併發失智症,還患有重度憂鬱症,過著毫無意義的日子。人生總有許多不幸,誰都避免不了。然而,發現不幸之後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 同樣的12年,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是2001年2月確診帕金森氏症後,我所領悟到的事。 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是幸福2014年時,我跟媽媽一起從濟州島飛回首爾。兩人站在機場的行李轉盤前時,我突然動也動不了,「發作了。」我集中精神看著雙腳,內心吶喊著: 「一步,只要一步就好。」卻一點用也沒有。 好不容易支手撐著牆,看了眼錶上的時間,發現離下次吃藥時間還有兩個多小時。當時,所有人都拿完行李離開了,只剩下我和媽媽。禍不單行,我又想上廁所了。媽媽心急如焚,想攙扶我前行卻動也動不了。(編按:帕金森氏症患者非常頻尿,常常得勤跑廁所。) 那時,一個打掃的婆婆剛好經過,問我們發生什麼事了。聽完緣由的她,立刻推了臺手推車過來。如果不想尿褲子,就只剩下這個辦法了。我坐上手推車,上完廁所,不得已還是提前吃了藥。平常如果不遵守一天三顆的原則,過量服藥就會產生副作用,不過那天真的是走投無路了。 到現在我還不敢想像,如果沒有那臺手推車,我會發生什麼事……。 「真的走不動了嗎?求求妳,再試試看吧?」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不會懂的。家人們對我的狀況雖瞭若指掌,但遇到這種情況,還是會一時心急、手足無措,說出這樣極其卑微的話。 我很清楚他們的心境,但還是會難過傷心。這種感覺,就像生孩子時椎心蝕骨的痛,不曾親身經歷的人很難體會。 不能走,就只能爬,連爬都爬不動只能躺著的時候,內心的煎熬比想像中更難受。有人這麼形容:「身上的骨肉都如蜻蜓翅膀般剝落一地,好痛。好想就這麼死去,就這樣不再痛了。」 聽到這段話,讓我瞬間淚流滿面。坦白說,面臨極度痛苦時,我曾想過從窗戶一躍而下,死了算了。每當夜深人靜,家人熟睡,我獨自在拂曉時分痛到難以入眠,我就會忍不住想,與其痛苦地活著,不如死一死好了。 不過,我並沒有這樣做。因為我知道總有不痛的時候。24小時裡,痛與痛之間,總會有緩解的時候。我等待,等待病痛緩和,等待吃藥後的自由活動。 在這段時間,我會做自己想做的事,吃飯、運動、散步、買菜,或者跟朋友一起談天說地。 等待變成一種希望!如果沒有不痛的時段,吃了藥也不能活動,也許我也會萬念俱灰。幸運的是,到目前為止只要等待,緩解的時刻總會來臨。 「昨天痛到連尾椎都痛,今天竟然可以側躺了耶!身體不能動,但手指頭可以亂動,蠻開心的。當今天的藥效只撐了兩個小時,我就會猜想明天會不會久一點呢?」 如果今天比昨天好,那便是一種幸運。當然,今天也可能比昨天更糟。不過,我不會輕言放棄,因為明天也許又不一樣了。羅馬思想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曾說:「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我不奢求痊癒,只希望惡化速度可以減緩,讓我做更多想做的事。 幸好在我前往濟州島療養後,急速惡化的病情好轉了不少。原本除了藥效持續的三小時外,寸步難行的「關機狀態」也已逐漸好轉。雖然還不到可以奔跑的程度,但走路的速度變快了,可以漫步到鄰近的地方逛一逛,甚至還能寫稿。 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奇蹟,因為六個月前,我甚至還想跳出窗臺結束生命。沙漠中,有與我不離不棄的小草。大火燒盡的森林中,有相信生命、屹立不搖的大樹。火山灰覆蓋、熔岩侵蝕的山腳下,有蟲兒與動物趕來掃走灰燼。我若放棄,無人伴我。若不放棄,不論身於何處,都將有萬物伴隨。成堆的石頭,枯竭的溪谷,仍會有水注入,再次化為涓涓不息的河流。唯要,永不放棄。這是韓國詩人都鍾煥的詩──《荒廢之後》。我想成為詩中的小草與大樹。如果就這麼放棄人生,實在太可惜了。 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人比我先離開,或是面臨更重大的挑戰,我能像現在這樣活著,已經謝天謝地了。 雖然沒有人能代替我承受痛苦,但是他們會握住我的手,關心著我:「很不舒服嗎?」甚至,為了我哭泣。我沒有理由絕望,即使病況繼續惡化,我仍會找到可以做的事。人生既然如此,快樂地活著不是更好嗎?書籍簡介書名:什麼時候,你才要過自己的人生?:一位精神科醫師,從捆綁的呼吸中,找回自我作者: 金惠男譯者:蔡佩君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6/12/03作者簡介/金惠男感動韓國120萬讀者的人氣勵志作家‧精神科醫師一九五九年出生於韓國首爾,畢業於高麗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國立首爾大學醫院當了十二年的精神分析科醫師;二○○六年獲得韓國精神分析學會的學術賞。擔任慶熙醫大、成均館醫大、仁濟醫大的門診教授,以及首爾醫大的客座教授,同時是金惠男精神科醫院的院長。著作《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感動韓國六十萬名讀者;相關暢銷著作深受超過一二○萬名讀者喜愛。但是她的人生並非一直如此順遂,在二○○一年、四十三歲時,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當時,她才剛實踐夢想開設個人醫院不到一年。這本書記錄了她三十年來擔任精神科醫師,以及罹患帕金森氏症這十五年來所領悟到的人、事、物。她說,「就算病情再惡化,我也會找出那時候能做的事,有趣地活著!」
-
2021-02-13 新聞.生命智慧
「我絕對不會變成這樣」?遺物整理師:每個垃圾屋背後那些說不出口的苦衷
「我很愛乾淨,絕對不會變成這樣。」那是在國際殯葬產業博覽會展示垃圾屋模型屋時,一位四十多歲女性的直白感想。這個模型屋,是取材自四十多歲女性孤獨死在垃圾屋化的公寓現場。委託給我們清理的垃圾屋裡,既有屋主已亡故的案例,也有屋主親自要求清理的案例。說是垃圾屋,其實垃圾量各式各樣,有的堆積到腳踝高度,最多的也有堆積到天花板的程度,份量甚至達到八噸。無論何者,都是一個人難以清理的狀態。我在製作模型屋時,為了讓人比較容易辨識查看垃圾,其實已經縮減了實際份量。有些垃圾屋是耗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形成的,也有些僅僅兩、三年就達到了會把房間淹沒的份量。尤其是女性,在問題還沒發生時,她們多半勤於整理房間,往往是基於某些切身的事態,最後才引發堆積垃圾的習慣。首先是出於職業上的因素,尤其是從事服務業或令人異常緊繃忙碌的工作,就我受理的案例中,具體來說,又以律師、聲色場所工作者、護理師、演藝人員這類職業居多。由於這些職業在工作時必須費盡心神面對顧客、患者或工作夥伴,回到家時已精疲力竭,只能放任家事或自己的事不顧。「今天太累了,明天再清理吧。」、「等到放假時再說吧。」諸如此類的拖延,累積的結果,終於到了覆水難收的地步。這類委託人多半是女性,而且打扮得光鮮亮麗,根本難以想像她們住在垃圾屋裡。因此,每回我總驚訝於那表裡間的落差。不過,也許是因為她們必須應付外界種種狀況,疲於奔命的結果,回到唯一得以放鬆的家裡,反而毫無力氣了。從事護理師等職業的夜班工作者中,許多人因為無法早起丟垃圾,最後導致垃圾堆積。或者也有人難以配合居住地區規定的丟垃圾時間,結果遭到鄰居的警告等等,漸漸也不敢外出丟垃圾。另外,還有被跟蹤狂鎖定的受害者,那些受害女性也不敢外出丟垃圾。事實上,我曾處理過某位女性演藝人員的案件,當時情況非常可怕,對方就住在正對面跟蹤監視,一旦受害者外出,對方必然尾隨,就算搬家,對方隨後也搬進同一大樓。受害者既不敢在陽台晾曬衣服,也擔心對方會去翻撿她丟掉的垃圾,最後甚至連外出都感到害怕。考量到委託人的情況,我們最後決定將屋內的垃圾全部裝進紙箱,假裝出要搬家的模樣、再搬運到屋外。但是,等我們開始清理後,那名跟蹤狂男子卻突然出現,不斷騷擾我們,問我們:「要把箱子帶去哪裡!?準備去哪裡!?」後來只得請警方介入,事情才落幕。由此也不難想像,這名男子長久以來帶給委託人多少恐懼。直到近五百箱的紙箱全部搬運完畢,委託人彷彿也放下了心,原本僵硬的神情才逐漸柔和下來。撇開演藝圈公眾人物的頭銜,委託人其實與一般的女性無異,不管是誰,要主動拜託業者前來清理垃圾,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在撥出那通委託的電話前,想必是十分煎熬猶豫,肯定也陷入害怕被外人知曉的糾結中。除此之外,有人是因為失智症或發展遲緩導致無法清理或整理,也有人是收集上癮。或者,有的是打從一開始就不懂如何整理、卻獨自一個人住的二十多歲委託人,這樣的案例也逐漸增加。儘管演變成垃圾屋的理由各式各樣,不過在清理時,我察覺到不可思議的共通點是,屋主為了讓垃圾避開自己最常待的地方(例如床鋪周圍),會從窗戶邊或牆邊開始堆高,再漸漸往屋子中央擴散。一旦垃圾累積到膝蓋左右的高度,接下來就漫延至浴室、廁所或挑高閣樓等處。若是堆積到腰際的高度,廁所肯定就會完全被垃圾占據,無法使用了。因此,屋內會散落著裝有排泄物的寶特瓶或塑膠袋。從外觀看是尋常人家,但打開門後卻是另一個世界。究竟囤積了多少年份的人生呢?最後,我想介紹的是我最常遇到的垃圾屋案例。這些案例,通常是屋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突然驟逝,或與心愛的人分開,因為那種失落感而引發了屋主的憂鬱。例如家人意外死亡、最心愛的寵物走了、離婚、遭到解雇……面臨突如其來的事件所引發的失去,總會讓人的生活變得完全沒有力氣。於是原本的生活驟然停滯不前,失去了「活著」的力量。若在那樣的時候,有誰陪伴在旁,或許也不至於演變成垃圾屋了。「我絕對不會變成這樣的。」讀到這裡,還有人能如此斷言嗎?※ 本文摘自《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作者:小島美羽 譯者:陳柏瑤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1/01/05《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書封。圖/麥田提供
-
2021-02-12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怕吃肥 三餐定時又定量
農曆新年是大家團聚圍爐的節慶,從除夕年夜飯開始,新春假期免不了會安排聚餐走春行程,一連幾天吃吃喝喝下來,讓人想要不發胖也難。醫院的減重門診發現,每年過年後,回診的病人幾乎都多個3至5公斤的體重,必須花一個月時間才可能減掉多餘的公斤數,建議過年要做好準備,才能避免年後肥胖的情況發生。在過年期間,許多人會零食吃不停、大魚大肉不忌口、不定時用餐、亂吃消夜…,這些都是容易發胖的NG行為。零食吃不停:年節常吃的酥餅類糕點、花生糖、豬肉乾、麻荖類、蛋捲等零食,都屬於高油脂、高熱量的零食,若是一口接一口吃不停,很快就會發胖。大魚大肉不忌口:一旦放假心情輕鬆,胃口大開容易吃進更多的份量,很多年菜的烹調會勾芡、有濃湯類和絞肉類,例如佛跳牆、肉羹湯、紅燒獅子頭、香腸、五花肉等,油脂、熱量都很高,應盡量淺嘗即止。不定時用餐:沒有定時定量用餐,是造成熱量堆積的元凶,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吃了多少東西,因此可能比平常攝取多一倍的熱量。亂吃消夜:因為熬夜聚餐聊天,時間越晚體內飢餓素分泌越旺盛,會想要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容易造成體脂肪增加。建議熬夜當下,可以選擇蔬菜或是蛋白質類多一點的食物,例如白木耳蓮子湯、滷味(雞腿、豆乾、蛋)、加入蔬菜的魚湯等。過年後的減重其實較為困難,尤其高油高糖的春節飲食很容易把脂肪囤積在腰圍,需要花更多的努力才能減掉多餘的體重,因此今年過年要為年後減重超前部署,做好過年飲食規畫,建議掌握四大飲食原則,過年就可以輕鬆吃喝不發胖,度過一個開心又健康的假期。過年不發胖4大飲食原則1. 選擇健康的零食用夾鏈袋分裝成小包裝,每次拿一包,尤其是堅果類零食容易有黃麴毒素的風險,更需要分成小包裝放入密封罐中,且放入冰箱冷藏,控制份量相對也控制熱量。2.每餐紅肉白肉1:1豬肉、牛肉及羊肉都屬於紅肉,油脂較高,但是過年食材紅肉居多,建議搭配低脂肪的白肉,例如魚類、雞肉、海鮮等,可降低總脂肪量的攝取。3.高熱量餐點安排在中午豐盛的餐點盡量安排在中午吃,因為離晚上還有一段時間可以消耗完畢,如果知道中午要吃大餐,其實有小技巧,可將當天的早餐跟晚餐份量減半,多增加一碗蔬菜量,這樣熱量就會少掉原來的1/3。4.使用手機App運動過年除了到長輩朋友家過年外,走動次數很少,以坐著聊天居多,建議上網下載各類型的運動App,每天花個30分鐘動一動,提早消耗多餘的熱量,可以加速年後瘦身。資料來源╱劉怡里 聯合報
-
2021-02-11 新聞.元氣新聞
大掃除順便觀察家中柱子 裂縫形狀藏抗震危機
除夕大掃除是檢查房屋抗震體質的好時機。科技部的科普網站「科技大觀園」表示,大掃除時可檢查柱子裂縫形狀,若柱子上出現嚴重、寬大的X型裂縫,必須立刻搬離或找專人處理;橫梁上的垂直I型、柱子上的水平一字型裂縫若過大,也應找尋專業技師協助。「科技大觀園」引述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鍾立來所述,建築結構的重要程度依序是柱、梁、牆、板,一但柱子受到嚴重損害,將會提高建築全面崩塌的機率,而受損的橫梁則可能造成局部塌陷。鍾立來說,由於地震會讓柱子左、右雙向搖晃,因此將分別產生兩條斜向、45度的縫隙,留下X型的形狀。X型裂縫象徵著「脆性」的剪力裂縫,若柱子上出現嚴重、寬大的X型裂縫,通常代表柱子已經失去支撐的力量,必須立刻離開或是請專業技師前來處理。至於橫梁上的垂直I型、柱子上的水平一字型裂縫,鍾立來指出,這些裂縫都跟鋼筋走向垂直,專業上通常稱之為彎曲裂縫,若縫隙過於嚴重,也必須盡速通知專業技師。部分大掃除後重新擺設家具,國震中心副研究員邱聰智建議,櫥櫃以「重物放底層」為原則,藉此降低櫥櫃的重心、避免櫥櫃在搖晃中倒塌,同時也建議可以將櫥櫃固定在牆壁上,或使用支撐桿、訂製上層櫃,讓櫥櫃可以連接天花板與地板,讓櫃子更加穩固。近期也有抗壓的「防震家具」開放民眾選購。內政部統計,國內30歲以上房屋約占全國47%,邱聰智說,若房子年長於47歲,可能代表它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誕生的;若大於22歲,則屬於較老舊的建築,可能並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耐震能力也不一定符合當今科學界的規範和期待。國震中心持續擬定和準備推動相關法令修訂,落實房屋的耐震補強。
-
2021-02-10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單手廚房:家事這三招 風友過年輕鬆做復健
過年在家裡做這三種家務事,居然讓中風患者手腳變靈活?中風病友的最大困擾往往是「手腳不靈活」,做任何事都變得極為不便,需要家人協助,甚至請外籍看護照顧。中風病友通常會尋求復健治療,在醫院努力運動,回到家卻又懶惰病發作,這樣真的會進步嗎? 時常聽到家屬和病友向治療師抱怨:「我家又不像醫院有這些復健器材,在家怎麼運動?」不花一毛錢的運動,而且效果不輸醫院的昂貴的器材,就是做家事! 只要依照病友的能力程度,挑選能夠勝任的家務事來做,每天花個半小時鍛鍊,不僅手腳變靈活,不知不覺家中也變乾淨了,根本是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過年要到了,不妨邀請風友一起動手打掃環境,一起來挑戰家事三招!第一招、擦桌子難度:一顆星目標能力:坐姿平衡、站姿平衡、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手部肌力怎麼做:1. 坐姿或站姿皆可,依照能力選擇姿勢2. 將抹布捲在患側手上,重複上下、上下……把桌子擦乾淨,單手或雙手都可以小提醒:能力好的病友可以試試看左右擦、繞圈擦、S型擦,可以訓練到不同的肌肉群喔! 第二招、洗碗難度:兩顆星目標能力: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站姿平衡、雙腳肌耐力怎麼做:1. 站在流理檯前,雙腳微開保持身體穩定,身體可靠著流理台比較安全 2. 單手或雙手洗碗皆可,依照能力選擇不同模式,使用有厚度海綿菜瓜布會更好抓握小提醒:依照能力慢慢增加碗盤的數量,怕摔破的話試試看塑膠碗盤和不鏽鋼碗盤 第三招、下廚小提醒難度:2~5顆星不等,可從較簡單的步驟開始挑戰(如洗菜、攪拌)目標能力: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認知能力(記憶力、專注力、邏輯思考等)、雙腳肌耐力1. 坐姿或站姿皆可,依照能力選擇 2. 選擇符合能力的任務:如洗菜、揀菜、打開包裝、切菜、炒菜等3. 過程中可以適時協助,鼓勵病患盡量自己完成其他的家事如:掃地、拖地、摺衣服、洗水果、餵寵物、澆花…都可以考慮納入生活復健的一部份! 醫院復健的目標終究是希望中風病友可以重新回歸日常生活、減少他人的協助,因此鼓勵病友千萬別單單執著於器材類型的運動,而忽略了生活的應用能力。 如果能夠適時安排符合病友能力的任務在生活中,不僅直接訓練自理的能力,獨立性肯定與日俱進,更可以訓練肢體的靈活度、平衡、協調、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家人也變得輕鬆,同時病友也能有自信心的說:「我也有能力照顧自己、照顧家人」,這些好處可是走跑步機、踩腳踏車練習不到的喔! 想知道更多生活自理的技巧,可以諮詢你的職能治療師,或是搜尋FB與instagram「單手廚房」【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2-08 科別.骨科.復健
當心年假久坐不動招來痠痛 物理治療師教你三招緩解
農曆年假假期多加上防疫減少外出,當心久坐不動變成「沙發馬鈴薯」。一名40歲男子因近日休年假,在家長時間久坐不動,竟覺得下背肌肉僵硬、痠痛。專業物理治療師陳慧瑩即建議長假期間可以多做的三招運動,透過在家就可以進行背部及下肢伸展,達到舒緩筋骨效果,開心放年假。「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陳慧瑩物理治療師指出,長時間久坐不動,很容易引起背部肌肉僵硬、痠痛,若不好好處理,有可能會導致慢性疼痛,將使得肌肉發炎。此外,還容易引起肩頸肌肉僵硬痠痛、眼睛不適、肌膜疼痛症及落枕等。嚴重者,更可能會引發下肢深部靜脈血栓,不可輕忽。隨著年假即將來臨,陳慧瑩物理治療師建議,每隔30分鐘或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至少5分鐘,做做簡單的伸展運動,活動筋骨,並應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此外,每天也可以做一些舒緩的運動,舒緩肩頸及下背的肌肉。為緩解上述身體不適,陳慧瑩物理治療師並示範三招可以做的規律運動,以伸展肌肉,達到放鬆的目的,每招動作可維持15秒,重覆20次。第一招【牽拉股四頭肌運動】:在站立下,一脚往身後彎曲,同側的手抓住脚,將脚盡量往臀部方向拉,直到大腿前側覺得緊綳。過程中可一手扶著牆壁以維持平衡,且身體應保持直立。可達到伸展股四頭肌的效果。第二招【膝抱胸運動】:平躺在床上,屈膝抱胸,雙手抱腳盡量往胸前靠近。可達到伸展下肢肌肉的效果。第三招【貓與駱駝運動】:採四點著地,當下背放鬆時,把頭和尾椎抬高,將肚臍靠近地板;維持15秒後,接著往反方向動,把頭和尾椎往地板方向,肚臍往天花板方向動作。可達到伸展背部肌肉的效果。
-
2021-02-08 科別.骨科.復健
新年當「沙發馬鈴薯」招來痠痛 試這3招可緩解
農曆春節將到,有民眾已開始休年假,高雄一名40左右的男子因宅在家久坐不動,導致下背肌肉僵硬、痠痛而求醫,物理治療師陳慧瑩說,民眾長假期間久坐不動當「沙發馬鈴薯」,不好好處理,可能導致慢性疼痛,嚴重的可能引發下肢深部靜脈血栓,不可輕忽。陳慧瑩表示,長時間久坐不動,很容易引起背部肌肉僵硬、痠痛,沒好好處理,會導致慢性疼痛使得肌肉發炎,也容易引起肩頸肌肉僵硬痠痛、眼睛不適、肌膜疼痛症及落枕等,嚴重者,更可能會引發下肢深部靜脈血栓她建議3招,緩解身體不適,第1招「牽拉股四頭肌運動」,民眾站立時身體保持目立,一脚往後彎曲以同側的手抓脚,將脚盡量往臀部方向拉提,直到大腿前側覺得緊綳為止,達到伸展股四頭肌的效果。第2招「膝抱胸運動」是躺床上屈膝,雙手抱腳盡量往胸前靠近,達到伸展下肢肌肉的效果。第3招「貓與駱駝運動」,採四點著地,當下背放鬆時,把頭和尾椎抬高,將肚臍靠近地板;維持15秒後,接著往反方向動,把頭和尾椎往地板方向,肚臍往天花板方向動作,達到伸展背部肌肉的效果,每招動作可維持15秒,重覆20次。陳慧瑩表示,平日每隔30分鐘或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至少5分鐘,做做簡單的伸展運動,活動筋骨,並應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
-
2021-02-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過年大掃除必備攻略!譚敦慈:掌握順序省時又省力!
年節將至,不少民眾開始忙大掃除。不過該從哪開始整理也是門學問,要打掃乾淨、省時省力、不傷身體又是一門藝術。在開始打掃之前,就讓居家健康達人譚敦慈護理師來教大家怎麼做! 掌握打掃順序,省時省力又有成就感! 在打掃開始前,先來聊聊打掃順序,避免瞎忙。譚敦慈護理師表示,想要打擾乾淨又省時省力,順序相當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民眾打掃很常不自覺就先從掃地開始,然後開始整理書櫃、衣櫃等,但這樣的順序就容易才剛掃完地,又有新的毛髮、細屑等掉落地板。就算是先整理好櫃子再掃地,別忘了,還有天花板。 因此建議順序可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裡到外,先整理高處的如天花板,再整理櫃子等物品,掃地、拖地可以放到最後做個完美的句點。如此錦然有序,有助於避免瞎忙浪費時間,打掃起來階段性看得到成果也有成就感,更有利於避免重工。 打掃客廳、臥室 乾溼乾原則避免揚起灰塵 重點1:一般傢俱 了解打掃的順序後,從性質較相似的客廳、臥室等處開始,此處最麻煩的問題想必就是各種傢俱等處上的灰塵。對於灰塵不少人會以雞毛撢子做清潔,譚敦慈護理師表示較不建議。因為雞毛撢子通常無靜電作用,一揮便揚起灰塵,不僅容易弄髒該處的環境,也容易引起過敏。建議可選用靜電除塵紙或一般的乾抹布擦拭,將灰塵先抹去,其後再用溼抹布清潔,最後再用一次乾抹布擦乾,避免潮溼。以「乾、溼、乾」的打掃方式進行,如此便可以簡單的清除又不揚起灰塵。也提醒在清除灰塵時最好戴上口罩,特別是雞毛撢子的愛好者。 重點2:一般物品 譚敦慈護理師指出,大掃除很常見一個現象,就是又買收納箱,應掌握一個重點觀念「斷捨離」,避免物品堆積影響生活空間,也容易藏汙納垢、堆積灰塵、發霉等。以最常囤積的衣物來說,譚敦慈護理師建議,囤放一、兩年的物品就可以考慮是否丟棄或回收,因為放了這麼久的時間,其實也代表著幾乎很少或根本沒在用。有趣的是,或許還會發現這些東西基本上是差不多、甚至重複的東西。 重點3:冷氣 冷氣也是客廳、臥室必備傢俱之一,不過不少人常常一放就是好幾個月才清潔,譚敦慈護理師表示,冷氣即便沒有使用,也應定期的清理,以避免內部灰塵及發霉,使用前更是要確保乾淨,以避免吹出來的風讓整個室內空汙紫爆,其細菌、病毒量恐達50~60倍之多。 清潔重點著重在過濾網及外殼、內部三處,過濾網洗過要記得晾乾再放回去,以避免潮溼又再度發霉。外殼、內部再以前述「乾、溼、乾」的方式進行清潔,勾不到的地方可用刷子輔助,去除不掉的汙垢可用清潔劑加強。待過濾網晾乾後再放回去即可。 重點4:窗簾 對於較棘手的窗簾,譚敦慈老師表示,雖然麻煩,但最好的方式還是拿下來洗過一次,晾乾後再掛回去。若真嫌麻煩,可用滾筒沾黏,但也還是建議先拆下來,放平後再黏為佳。 浴室、廚房2重點:酸性入浴室,鹼性入廚房! 重點1:浴室 在浴室打掃方面,主要問題著重在鏡面、玻璃門上難清的水漬,以及各角落的霉斑和馬桶清潔。譚敦慈護理師表示,浴室清潔以酸性清潔劑為主,鏡面、玻璃門難清的水漬、汙垢,可先抹上醋,靜置一段時間後便容易擦掉。不過此方法整個環境味道可能會比較差,也可以使用溼紙巾沾檸檬酸,此方法也容易清潔。各角落的霉斑則建議可以先抹上漂白水。而馬桶除了用清潔劑以外,也可以使用可樂做清潔,相當有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鏡面抹醋、牆角抹漂白水、馬桶倒可樂等方式,要清除的快又乾淨,需要視污垢的頑強程度靜置一段時間,因此建議可以在大掃除的前一天就先抹上靜置,隔日大掃除便可以省下大把的力氣。在打掃的時後也應注意空氣流通,並戴上口罩,以避免氯氣傷害。 重點2:廚房 廚房清潔最主要就是各角落的油垢、餐具收納處的清潔、以及餐具的清潔與放置。譚敦慈護理師指出,各角落的油垢清潔方式不同於浴室,應用鹼性的材料,小蘇打就是最佳代表,可用小蘇打來做清潔。 餐具收納處雖然麻煩,但一年一度的大掃除,建議先將所有餐具取出做一次清潔,其後可放置防潮紙巾等物品避免潮溼,日後定期更換即可。整理好收納櫃後便可以好好的清潔餐具,但也要注意晾乾餐具的置物架,此處最容易因為潮濕而發霉,應多加留意,確實清潔。各餐具清洗後,應先晾乾再放進烘碗機,以避免烘碗機潮溼長霉。待晾乾後放進置物櫃便大功告成囉! 《延伸閱讀》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塵螨影響呼吸道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02 科別.心臟血管
發燒、咳嗽別以為是無害的感冒!出現「4大症狀」很致命
隨著冬季來臨,流感病毒又開始蠢蠢欲動,除重視流感外,也不可忽視恐致命的疾病「心肌炎」,其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疲倦乏力等容易與流感、感冒或腸胃炎相混,因此經常被民眾忽略,往往病情轉趨嚴重,出現胸痛、心律不整,甚至休克、心臟衰竭時,病人已面臨死亡威脅。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任勗龍醫師表示,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多數心肌炎的發生成因為病毒感染、毒素以及自身免疫問題而引起。然而,根據研究顯示,天花疫苗是唯一也可能引起心肌炎的疫苗,其餘非活性的疫苗因不具活性,安全性相對高且臨床上並無證據會誘發心肌炎。初期症狀似感冒 若影響到心臟功能恐休克、猝死根據《新英格蘭雜誌》的分析,40歲以下成年人不明原因死亡中,約有20%的致病因是急性心肌炎。任勗龍醫師說明,心肌炎初期症狀不明顯且不易區分,症狀似感冒、上呼吸道發炎、腸胃炎等。然而,當影響到心臟肌肉時,心臟功能就會出現變化,像是傳導系統受到破壞會導致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心室頻脈等。這些突如其來的心臟功能變化,恐造成致命性的傷害,如猝死、心因性休克。任勗龍醫師表示,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心肌炎,在臨床上從小朋友到年長的病患都有,但像是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嬰幼兒、癌症治療的患者或是本身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相對為心肌炎好發的高風險族群。除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問題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肌炎的主因分為兩大類型: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其中感染性因素包含:病毒性、細菌性以及寄生蟲性心肌炎,非感染性因素則為毒素與自我免疫問題相關。任勗龍醫師說明,在台灣最常見的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例如:腸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腺病毒、伊科病毒、人類疱疹性病毒等。這些病菌易在心肌處大量繁殖,造成心肌細胞受傷、損壞,甚至會影響到心臟的功能,嚴重者需透過葉克膜或電擊等方式來搶救。然而,引起心肌炎的另一成因與自體免疫問題也息息相關。任勗龍醫師進一步說明,自體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的患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因本身免疫系統已受到破壞,無法正確判定攻擊的對象是正常的細胞或不正常的細胞。因此,患者異常的免疫反應容易把心臟錯認為要攻擊的地方,誤傷了心肌細胞與心臟的功能,導致心肌炎的發生。心肌炎病程又快又猛烈 若有症狀切勿延誤就醫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天花疫苗在少數的狀況下可能引起心肌炎,任勗龍醫師表示,此疫苗在台灣臨床已經許久未使用。目前民眾所施打的流感疫苗已是支成熟與時間久遠的疫苗,且不具活性與不含會加強免疫反應的佐劑。因此,在安全性上是可以放心的。最後任勗龍醫師呼籲,心肌炎雖不是常見疾病,但在流行感冒期間盛行的季節裡要格外小心,且心肌炎的病程通常又快又猛烈,醫師特別提醒,別再以為發燒、咳嗽和腹瀉等症狀僅是無害的感冒或腸胃炎,一旦發生疑似心肌炎症狀,切勿延誤,應盡早就醫!
-
2021-01-31 名人.林頌凱
有「年節主婦症候群」別怕!上背痛、下背痛、肩肘痛...醫師建議這樣做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不管是大掃除、辦年貨、做年菜、拜拜等,都要比平常忙碌許多。這段時間筋骨痠痛、腰痠背痛、焦慮緊張、不安失眠的狀況會比平常更加頻繁出現,我們稱之為「年節主婦症候群」。年節主婦症候群的症狀還是以身體的疼痛痠麻為大宗,過年期間因為身體疼痛痠麻到醫院就診的比率甚至比平常高出三、四成。疼痛痠麻來自於骨骼、肌肉、關節和神經的勞損和發炎,過年期間生活作息不正常,如果加上情緒壓力,症狀會更明顯,有時候甚至連吃藥都沒辦法緩解。以身體的部位來看,較常見的有上背痛、下背痛、肩肘痛。上背痛:打掃天花板或燈具難免過度抬頭,如果加上不純熟的使力方式,就容易拉傷肌肉或在隔天落枕。相反的,如果長時間低頭整理東西或滑手機,則會導致後頸部和上背部的肌肉緊繃或筋膜發炎,嚴重時甚至會頭痛。預防方法就是注意動作和姿勢,尤其頸椎本來就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的人更要節制。打掃天花板或燈具時最好站在椅子或是梯子上,避免頭部過度後仰。低頭的時間不要太久,每隔30分鐘就要活動頸部或適度伸展。下背痛:不管打掃清洗或長時間站立做年菜,常在隔天發生下背痛,嚴重者甚至早上痛到下不了床。這可能是長時間彎腰造成下背部肌肉疲乏,也可能是施力方法錯誤或姿勢不良造成肌肉拉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產生坐骨神經痛。建議拖地或吸塵時兩隻腳可以前弓後箭,工具選擇把手較長的吸塵器或拖把,以減少彎腰的幅度。洗浴缸或擦家具時,盡量蹲著避免長時間彎腰。搬移重物,身體更要靠近物體,蹲下搬起後才站起來,切忌彎腰搬舉重物。肩肘痛:清洗玻璃、拆卸窗戶時,會有手舉過頭或手臂過度外展的動作,這時很容易導致肩關節旋轉肌肌腱炎。一次採買過多年貨、用力刷洗物品,也容易造成二頭肌肌腱炎或網球肘。準備年菜時重覆的切剁,或是剝菜剝蝦動作都容易導致「媽媽手」及或手腕部位的肌腱炎。另外,手腕或手指過多的彎曲或抓握,甚至長時間打麻將,都可能導致腕隧道症候群,造成手掌部位的麻木,甚至肌肉無力。預防之道要避免一次提舉太重物品,寧可分成兩三次或請人幫忙。做家事時避免手舉過肩或手臂過度伸展,可以墊椅子或使用工具協助。不要單用某個關節的肌肉施力。例如清洗時可以用上臂與肩關節出力來減輕手肘的負荷,切菜時不要單用腕力,可加上手肘動作的幫助。若感覺不適時要馬上停止,並做適度的伸展運動,或先做其他事情。如果疼痛難耐又不能不做,不妨戴上護肘與護腕,避免進一步的傷害。所謂「年節主婦症候群」,不外乎姿勢不良與過度使用造成。注意維持良好姿勢,加上適度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就能有效避免疼痛痠麻的發生。適時伸展有助於軟組織的柔軟度及彈性,也可增加肌肉血液循環,避免受傷。此外,全家大小動員讓大掃除變成有趣親子活動,除了減輕主婦負擔,更可以帶來家庭和樂氣氛,這樣的過年就更完美了。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1-30 養生.人生智慧
不少老人終其一身「窮的只剩下房子」 王建煊夫婦蓋天使居,盼給獨居老人終身居所
2021年伊始,位於林口無子西瓜基金會旁的老人歌唱教室,卡拉OK應景地放送著「新年快樂」,民歌手王瑞瑜才拿起吉他準備帶唱,基金會創辦人、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突然從妻子蘇法昭身旁起身,感觸良多地對現場老人們說:「各位,你們真的快樂嗎?」老了一歲,在世上的日子又短少了,眼看著朋友故舊紛紛先自己而離世,「說沒想過死,那是騙人的!」台灣人口2020年首度負成長,根據統計,四年後每5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480萬個初老人口中,將有四成沒有子女,五成沒孫子。膝下無子的王建煊夫婦,這兩年身體相繼出狀況,一個攝護腺癌、一個輕度失智,對於老老照顧的不易,有著更多的理解與擔心。「要怎麼才快樂得起來呢?」為了讓孤獨無靠的老人有所依,年後即將動土的「天使居」,終於讓王建煊夫妻多年來打造的理想長照,按下夢想啟動鍵。對他們而言,天使居不是等死的養老院,「一想到這些老人住進來,會比有家人還要快樂」,這才是每年新年「快樂」的動力泉源。無私奉獻 捐薪賣屋近億元從政壇「小鋼砲」到愛心「王聖人」,今年83歲的王建煊,始終不變的是無私奉獻。未退休前,他早偕同太太投入公益不遺餘力,2014年從監察院長卸下公職,更是把六年薪資、投入選舉的選票補助款,甚至賣掉外雙溪房子,前後捐了近一億元,在海內外成立五個基金會。其中,2011年成立的「無子西瓜基金會」,就是幫助無子、獨居的老人獲得照顧,一路走來,發現不少散落各個長照機構的長者,獲得的照護品質不一,甚至看過「明明有小孩,父母大筆金錢栽培出國,老爸一過世,卻把老媽留在台灣住在兩坪不到的機構。」於是萌生成立「天使居」的念頭,打造心中理想的終身居所。「一般照服員能待他們像自己的爸媽嗎?唉,實在不放心,自己做,才能掌握。」四處演講宣導天使居理念的王建煊,正當苦無資金來源時,意外地去年獲得一筆高達3.8億元的善款。此時的他,攝護腺癌控制得不錯,但仍因攝護腺肥大頻尿,半夜得起床好幾次,也擔心復發;蘇法昭一年內跌倒五、六次,之後確診為輕度阿茲海默症,需要看顧。這些他人眼中看似的「困難」,卻成了推動天使居的「助力」,「錢」幸運到位,意味著上帝還要用他,更提醒自己日子有限,得更積極做榮神益人的事。愛心服務 福利將優於同業在王建煊夫婦的長照理想藍圖,天使居將優先提供給「死也死不掉、活也活不好」的無子老人。他特別說明,政府雖規定65歲就可以申請長照服務,但他認為,同樣是獨居無子的老人,一位90歲,另一位70歲,若90歲老人自理能力正常、70歲的這位卻已經「有這病那病」,就會讓70歲先進來,「不單比年齡,要整體來看,這才是愛心。」如何找到視這些老人如父如母、比兒子女兒還要孝順的照服員呢?王建煊的理想是,來到天使居的工作人員,除了經驗豐富,要有愛心,更重要的是待遇福利要好,底薪和年終優於同業,為了提升照護品質,「外面一個人照顧八個,我們只要顧四個。」捐房養老 有信心妥善照顧有如天使般的家,住起來一定很貴吧?否則,怎可能應付高出一倍以上的人事成本,會不會一年就倒閉?只見王建煊幽默大笑,他說自己在政壇的信用僅次於馬英九,想得到,當然也要做得到。他表示,就在去年獲得3.8億元捐款的不久,一位87歲的老太太因丈夫去世,自己癌症復發,看了報導打來說要捐出名下房產,希望天使居蓋好為她預留一戶。雖然經過實際探訪,老太太的狀況還不需要收留,王建煊並沒有接受她的房子,但他注意到,台灣房屋自有率80%,不少老人終其一身,「窮的只剩下房子。」倘若沒有小孩,男性壽命比女性短,老公走了,只剩自己,與其天天望窗看大街,死也死不掉、活也活不好,王建煊鼓勵捐房來住天使居。蓋天使居 盼全台遍地開花天使居目前有兩處,位於林口文化公園對面的預定地被王建煊聲稱示範點,建坪高達700坪,年後動土、明年落成。王建煊特別感謝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的支持,讓這棟建築導入新穎的綠色智能照明,相當符合老人健康需求。另一處天使居,則是從木柵伯大尼育幼園進行翻新,預計年內完成,以日間照顧為主要對象。但這兩間天使居,加起來只能收容近百位的長者,對比台灣好幾十萬需要長照的老人,根本不夠!王建煊拋出更大的夢想呼朋引伴,他不藏私且願意無償提供諮詢,只要認同此一理念,歡迎「蓋房子的、有旅館的、有房子的」共襄盛舉,唯有讓「天使居」走進台灣甚至世界各個角落,才能解決老無所依的嚴肅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倒過來,反而才是王建煊夫婦對生命真實的體現,「誰都會死,要跨出去的動力,就是人去愛留。」「各位,你們真的快樂嗎?」聽到王建煊的提問,此時的歌唱教室陷入一片沉默。王建煊聲音更低沉了,望著天花板哼起流傳自宋代的民謠:「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街頭。」愛不停歇 感恩妻子陪行善唱到一半,王建煊哽咽,歌聲停歇。他沉思了一下,重新打起精神說,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正在受苦受難,他感恩此刻有妻子陪伴無怨無悔行善,面對生命,要讓愛傳出,永不止息。
-
2021-01-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有人就是不打疫苗?不相信疫苗效力的人有共通處嗎?
針對高影響力人士的相關論辯顯示,我們必須思考自己是如何接觸網路資訊的。對於一些想法,為什麼我們會捨此從彼?原因之一就是競爭:各類論點、新聞、產品全面競相爭取關注。生物的傳染現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流感和瘧疾等疾病的病原體,事實上都由多株組成。這些病原株不斷競爭,搶著侵入有受感染風險的人體。為什麼不是其中一種病原株勝出,宰制其他病原株?人類的社會行為或許能說明一二。如果人們聚集,形成緊密連結的小圈圈,則會使各式各樣的病原株停留在一個人類群體之中。實際上,每個病原株都能找到自己的地盤,不需彼此頻繁競爭。這樣的社會互動型態,也能說明網路使用者何以在想法與見解上會有巨大落差。從政治立場到陰謀論,有相似世界觀的社群媒體群體時常聚集在一起,並可能因此形成「同溫層」。身處同溫層時,很少會聽到與自己相左的觀點。反疫苗團體是聲量浩大的網路社群。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三合一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一說廣為流傳,卻又沒有根據。反疫苗團體時常擁護這項說法。謠言開始於1998年的一篇科學論文,研究由安德魯‧維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主導。論文遭到質疑和撤回,維克菲爾德也從英國醫事人員名冊中除名。不幸的是,英國媒體挑出維克菲爾德的主張,並大書特書。此舉導致三合一疫苗接種率下降,而後未接種者回到各級學校,在校內與人密切接觸。數年後,英國便爆發數波大型麻疹疫情。2000年代初期,MMR三合一疫苗的謠言固然在英國甚囂塵上,歐陸國家的媒體報導倒是另一番光景。這一廂,英國對於MMR三合一疫苗有愈來愈多負面報導;那一頭,法國媒體則是針對B型肝炎和多發性硬化,揣測兩者之間未經驗證的連結。時間拉到近期,日本媒體對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展開負面報導,而在肯亞,一則流傳二十年的謠言再次浮出檯面。民眾對醫學持疑也非新鮮事。數百年來,人一直在質疑疾病的預防方法。1796年,愛德華‧詹納醫師(Edward Jenner)發明天花疫苗;在此之前,有的人會使用稱為「人痘接種」(variolation)的技術,減少罹病風險。這項技術起始於16世紀中國,透過讓健康的人接觸天花病患的結痂或膿液,刺激人體形成溫和的感染反應,藉此針對病毒產生免疫能力。儘管人痘接種術的操作仍有風險(致死率約2%),但相較於天花動輒三成的死亡率,仍是小巫見大巫。英國於18世紀開始流行人痘接種術,但風險效益比是否值得?據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觀察,其他歐洲人認為英國人又笨又瘋,才會採用人痘接種。「之所以說他們笨,因為他們為了避免孩子染上天花,索性先讓小孩得到天花;之所以說他們瘋,是因為他們想將某種可怕的瘟病傳給他們的小孩,目的只是預防一種未知的禍害。」伏爾泰指出英國的批評也是一面倒。「海峽另一邊的英國人說英國人以外的歐洲人膽小,又違逆自然。說膽小,是因為他們害怕讓小孩忍受一點點痛苦;說違逆自然,是因為他們讓自己一次又一次死於天花。」(伏爾泰本身則是罹患天花後痊癒,支持英國人的防疫法。)1759年,數學家丹尼爾‧白努利(Daniel Bernoulli)決定試著讓爭議畫下句點。為了釐清天花染疫風險是否大於人痘接種風險,白努利設計了第一個疫情分析模型。他根據天花傳播的模式,推估出只要人痘接種的致死風險低於10%(符合真實數據),便能延長預期壽命。在現代社會,疫苗接種與否,通常不是難題。一方面,MMR三合一接種等疫苗非常安全有效,而麻疹等傳染病又有可能致死。因此,有疫苗還普遍拒絕接種,往往是奢侈行為;有的地區因為打了疫苗,數十年來感染率低,反而會有這種現象。一項2019年的調查發現,相較於非洲與亞洲民眾,歐洲國家更加不相信疫苗。一直以來,疫苗相關謠言都只是特定國家才有,但現代人的數位連結程度與日俱增,情況有了變化。今日網路資訊傳遞快速,自動翻譯功能跨越了語言藩籬,使得疫苗接種的迷思從而傳開。人們對於疫苗接種的信心因而下降,而這可能對兒童健康帶來可怕的後果。由於麻疹傳染力極強,需至少有95%人口接種疫苗,才有望預防疫情傳播。在反對接種觀念深植人心的地方,疫情隨之而來。近幾年來,歐洲已有數十人死於麻疹。如果接種率更高,原本能防患於未然。由於出現反疫苗社群運動,人們開始注意線上同溫層的可能性。然而,在存取資訊時,有多大程度受到社群媒體演算法的實質影響?畢竟,現實生活中,我們與他人分享信念,而在網路上也不例外。線上的資訊傳播,會不會只是反映早就存在的同溫層?在社群媒體上,有三大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閱讀內容:聯絡人是否有分享文章?該文章是否出現在動態消息(feed)上?我們有沒有點閱?根據Facebook數據,這三大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吸收資訊。Facebook數據科學團隊曾針對2014至2015年間的美國使用者,探討他們的政治觀點,研究發現使用者傾向於接觸相近的觀點,程度會遠高過隨機挑選朋友時的情況。Facebook演算法會決定使用者動態新聞(News Feeds)的內容,在好友張貼的內容中,演算法又會過濾掉5%至8%相左的政治觀點。同時,使用者看到呈現內容時,又較不會點選與本身政治立場相左的貼文。使用者極為偏好點選顯示於動態新聞頂端的文章,這證明為了搶占關注,內容競爭會有多激烈,也表示如果Facebook存在著同溫層,則同溫層會先從好友圈開始形成,但隨後可能因動態新聞演算法受到誇大。來自其他管道的資訊又如何呢?會同樣兩極化呈現嗎?2016年,牛津大學、史丹佛大學和微軟公司研發單位Microsoft Research以5萬名美國人為對象,檢視他們的網路瀏覽習慣。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在自己偏好的新聞網站上看到的文章,使用者在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上看到的文章大體上更兩極化。不過,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也會讓使用者接觸範圍更廣的觀點。新聞可能有更強的意識形態內容,但民眾也必須多加接觸對立的想法。這似乎是矛盾的:相較於傳統新聞來源,如果社群媒體豐富了我們接觸的資訊範圍,又為何無法減少同溫層形成呢?原因可能在於我們對線上資訊的反應。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多位社會學家以美國志願受試者為對象,請他們追蹤持相反觀點的Twitter帳戶,結果發現受試者隨後會撤回到符合本身政治立場的領域。平均而言,共和黨支持者變得更加保守派,而民主黨支持者變得更加自由派。這與第三章探討的「逆火效應」並不完全相同,因為民眾並非讓特定信念受到挑戰,但這確實代表要減少政治立場極化,不如建立新的網路人際連結那樣簡單。和現實生活一樣,我們在網路上也可能討厭接觸到我們不同意的觀點。展開有意義的面對面對話,雖然能幫助改變態度(就像改變偏見和暴力的實驗),但若透過線上動態新聞閱讀觀點,不見得會有相同效果。※ 本文摘自《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一書,由行路出版授權刊載。《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作者:亞當・庫查斯基譯者:高子璽出版社:行路出版日期:2020/11/04《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書封。圖/行路提供
-
2021-01-11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負擔公平 改變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為兼顧財務平衡及保障弱勢,衛福部長陳時中將健保費率由4.69%提高至5.17%,89萬名企業主負擔年增193億元,政府支出年增230億元,原本接受政府全額補助約126萬民眾,保費仍由政府負擔。但這樣的保費收入依然無法平衡持續成長的醫療費用支出,必須有財務管理配套,善用大家付出的健保資源。重大傷病時 就發現健保可貴健保財務概念是每年有醫療支出總額,醫療行為以點數給付,醫療院所若一味衝醫療服務量或開立藥物,當醫療點數超出總額愈多,點值就愈低,大家操作同一醫療行為,拿到的現金就變少。醫學倫理是醫療行為的基石,但唯有與醫界、民眾一起「務實面對人性」來溝通管理,才能讓醫界繼續快樂地提供優質服務。台灣健保是社會福利或保險,在學界與醫界各有論述,部分民眾沒有就醫需求時,對每月繳交的保費或補充保費覺得貴,但當自己或親人重大傷病時,就會發現健保真的幫了很大的忙。給需治療的病人 最好的藥物從107年至109年,健保署在專家協助下,收載55種癌症新藥,涵蓋16種癌別,年藥費支出128億元,預估每年逾8000名病友受益;收載罕見疾病用藥20種,年藥費支出約16億元,超過千名病友受益;B型肝炎,年藥費支出約35億元,每年約9萬名病友受益;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支出累積約202億元,超過11萬名病友受益。這些疾病對病人與家人造成身體與精神的痛,如何獲得最好醫療的財務壓力,只有當事人才刻骨銘心,讓真正需要治療的病人有最好的藥物,是健保署的態度與目標。使用者付費 避免惡性循環解構門診醫療費用,醫療人員勞務收入「診察費」只占17.7%,且占率逐年下降、「藥費」27.2%、「檢驗檢查」12.5%,占率逐年上升,顯然許多資源被不用勞力與專業知識的機器及藥品賺走,這個生態一直惡性循環,健保署和醫界必須嚴肅面對。陳時中部長提出三大改革方向,1.減少浪費:藉由雲端系統促進醫療資源分享,抑制醫療資源不當耗用。2.負擔公平:檢討就醫部分負擔與檢討旅外國人權利義務。3.提升品質:整合公共衛生體系,涵蓋預防、醫療到生命末期的安寧照護。「使用者付費」相當於「負擔公平」,應該會比較符合真正承擔健保財務的年輕世代想法。藉由以價制量來提高民眾成本意識,透過醫病溝通共同面對健保資源過度使用。藥品部分負擔 可能稍微調升藥品部分負擔的上限天花板可能從現行200元調升至讓民眾「稍微有感」的金額;檢驗檢查過去未收部分負擔,未來也可能依照級距訂定收費;納入討論的方案可能還有恢復收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藥品部分負擔、重大傷病取消免部分負擔等。「使用者付費」不是為了增加健保財務收入,而是改變民眾及醫師不必要的醫療行為,醫護人員對病人醫療照護時間寬裕了,品質自然提高,也有助醫護人員得到合理報酬,洗刷「血汗醫院」之名。保障弱勢 期待對話尋求共識健保署一定積極主動保障弱勢族群權益,也期待透過社會對話尋求共識,找出其他可能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每個人都有可能生病,如何有效保護國人健康是政府團隊的責任,我們一起為維護健保永續而努力。
-
2021-01-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堅信科學證據、做對的事 「防疫烏鴉」黃立民 :不看不想就沒事
新冠肺炎疫情橫掃全球,台灣防疫有成,除了政府嚴守把關以外,時時給予建言的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更是幫助政府及時反思的重要角色。不過總是擔任「防疫烏鴉」的他,最大的壓力來源莫過於社會輿論,只是走過SARS,他認為科學證據就應該坦蕩蕩地說出來,網路上吐槽他的內容,則是不去想也不去看,過正常的生活是他自我紓壓的最好方式。堅信科學證據、做對的事,平靜看待輿論批評。去年6月7日,指揮官陳時中於記者會上宣布「防疫大解封」,連續多日「嘉玲」,後續卻連續爆出我國輸出確診案例,日本女學生、泰國移工、赴港台女、返日工程師等,黃立民多次提醒,國內仍有社區感染的風險,卻屢被網友出征。黃立民說,台灣因為防疫做得好,社會對於「唱衰」的言論非常反感,特別在6月以後,只要提出任何建議都被視為「批評」,連帶被懷疑他的發言是帶有目的,想紅、不團結等說詞他都曾聽過,但所有事件都是依照他的專業判斷提出的見解,他說:「科學證據就擺在那邊,我照實說而已。」黃立民說,雖然鮮少去看對自己的評論,這些話總會傳到耳裡,「不能指責指揮中心」的氛圍,他多少也感受得到,好幾次家人還會提醒他「麥擱貢啊」。特別是前陣子院內轉來一封投訴信,叫他別再搗亂,更讓他感受到這股無形的壓力。台大醫院每天早上10點,總是會有一批記者準備採訪黃立民,院內員工更稱之為「黃立民時間」。黃立民說,站出來講述對抗傳染病的科學意見與證據,他自認能對社會有所幫助,畢竟對抗傳染病的戰役是永遠打不完的,每一株病毒都不一樣,他就自己的專業知識,更簡化傳達給國人,他認為是有必要去做的事。他也笑說,每天花10分鐘到20分鐘,講講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也不算是太有貢獻。台灣疫情沒有爆發,還是仰賴全民的力量,以及防疫人員於第一線守護國人的健康。至於民眾的閒言閒語,他說「就不理他就好了」每天還是正常上下班,過自己該過的日子,想太多也沒意義。疫情拉近家人感情,一起吃飯機會變多。過去一年,兒科門診量大減,取而代之的是開不完的會議,黃立民說,患者減少對醫師而言壓力變低,身處公立醫院,也不像開業診所需要扛收入壓力,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進行研究,其餘時間則是與家人多相處。黃立民說,疫情讓他與家人的距離拉近,過去晚上很難回家吃飯,疫情期間反而可以。不過吃飯的形式也得遵守「防疫原則」,以前外出吃飯會找很夯的餐廳,但現在就得找安靜、人又少的餐廳,找新餐廳吃飯,成了疫情期間的新任務。騎室內腳踏車,邊運動邊看電視才能堅持下去。黃立民說,平時沒太多運動的習慣,紓壓的方式還是以「凡事看開」為主,別把煩惱帶過夜。但身為醫師還是要有一點維持健康的責任,家裡客廳有一台固定式健身腳踏車,每周大概騎2到3次,每次最多騎個30到40分鐘,為了順利騎滿30分鐘,騎腳踏車「配電視」是必備的,否則撐不下去。疫情前,偶爾會在台大校園散步,或是騎UBike,但現在則是減少外出接觸人群。他期待新的一年可以盡快接種疫苗,讓一切恢復正常。我的小心願 最期待自由旅行那天到來疫情來襲,讓感染症專家也措手不及。黃立民說,新冠肺炎來勢洶洶,讓他最不習慣的應該是「不能自由旅行」,以前每年至少會因應國際會議出國至少兩次,去年統統取消,連國內的會議幾乎都不辦,疫情初期,許多會議更是東挪西挪,時間都浪費在確認時辰上。後續會議多改為「遠距」也讓他非常挫折,初期會議因為訊號不穩,開會變得很沒效率,一次會議得變成開兩次,因為第一次得先處理技術問題,第二次才能順利展開。黃立民說,每次都準備好講稿,最後卻不能講,「非常挫折」。當所有事情都亂了套,就得說服自己快點適應,黃立民說,一開始會怨懟會議開不好、不能出國「好倒楣」,但發現大家其實都一樣時,心情就好多了。既然沒辦法立即改變現況,快速適應才是最好的對策,後續看開了,也讓做事的方式更有效率。不過,不能夠出國這件事,對他而言仍有點「怨嘆」,黃立民說,重開國境推估至少要等到明年,屆時一定也會與一般人一樣,找機會出國,解除2020年及2021年不自由的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