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憩室症
大腸憩室是大腸壁上,黏膜向外突出腸壁肌肉層而形成的囊狀構造,最常發生於降結腸後段的乙狀結腸處。大腸憩室症在青壯年時較少出現;在大於60歲的老年人身上發生率可達50%,在歐美等國全人口的發生率則可達40%,與飲食習慣多肉、多精緻食物,較少攝入高纖食物有關。
- 症狀: 間歇性腹痛 腹脹 發燒 發冷 血便 腹瀉
- 併發症: 憩室出血 憩室炎 腹膜炎 廔管 腸阻塞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大腸憩室是大腸壁上,黏膜向外突出腸壁肌肉層而形成的囊狀構造,最常發生於降結腸後段的乙狀結腸處。大腸憩室症在青壯年時較少出現;在大於60歲的老年人身上發生率可達50%,在歐美等國全人口的發生率則可達40%,與飲食習慣多肉、多精緻食物,較少攝入高纖食物有關。
脊髓小腦萎縮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多半在壯年(30至50歲之間)發病,國內的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中3人罹病。此疾病又可分類超過四十種亞型,並持續增加當中,遺傳狀況主要為顯性,亦有少部分屬於隱性。小腦屬於中樞神經的一部分,主掌人體的平衡、動作協調及控制肌肉,因此小腦發生病變的脊髓小腦萎縮症患者的症狀,多以運動協調失衡為主。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它是骨髓未成熟的造血細胞增生,堆積在血液及骨髓的癌症,這些不成熟的造血細胞可分化成各種不正常的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診斷時,骨髓中這些不成熟的壞細胞要佔百分之二十以上,才能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狹義的焦慮症,亦稱為焦慮性精神官能症,這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致使人體神經活動異常,伴隨運動性不安及軀體不適等特徵的精神疾病,多發於青壯年齡,女性比男性高,臨床症狀有:無端緊張、恐慌、焦慮的念頭揮之不去、經常煩躁易怒、坐立難安、搓手踱步、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四肢發抖、無力、噁心想吐、暈眩、盜汗、失眠、腹瀉、頻尿、消瘦等。而廣義的焦慮症在醫學上的界定則包含所有能引發病態性焦慮症的精神疾病,像是強迫症、恐慌症、懼曠症、社交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等。 原本焦慮是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過的正常情緒,但一旦持續時間過長,最後演變成無根據的驚恐和慌張,莫名的、無明確對象的焦慮緊張,以及對現實產生不合理的過度警覺,就成病理性的焦慮症。治療方式會以心理認知治療為主,體諒並協助患者分析移除焦慮的來源,同時搭配服用適量的抗焦慮藥物、多補充維他命B群及鈣片,生活中多練習腹式呼吸、瑜伽等放鬆身心的運動,改善焦慮病症。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免疫異常造成的慢性發炎性關節炎,主要侵犯脊椎、骨盆的薦腸關節、下肢關節及脊椎關節附近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症狀特徵為下背部及腰臀部酸痛僵硬。與一般的腰酸背痛差異在於:只要固定姿勢一久就會疼痛,但活動一下就會好轉;並且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尤其半夜、晨間特別僵硬,即是發炎性背痛。病情持續惡化將會導致脊椎關節僵直黏著,並容易造成骨折,部分病患會演變成嚴重的脊椎前彎(駝背),甚至殘障失能。 除了脊椎關節的病變外,也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器官或組織,如眼睛等,因此應將僵直性脊椎炎視為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
虹彩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葡萄膜炎(眼睛內部組織發炎),也是一種虹膜組織及睫狀體發炎的疾病,因虹彩位於眼球的前部,為前葡萄膜炎的一種。少數人可能會雙眼發作,但基本上虹彩炎是不會傳染的,發作時間若持續超過3個月,則定義為慢性虹彩炎。 與一般傳染性結膜炎不同的是,一般虹彩炎病人不會產生黃色分泌物,患者會有畏光、疼痛、紅腫、流淚、視力模糊,整個發作的病程一般不超過3周,但可能在數年之間不定期反覆發作。
德國醫師漢斯・萊特最先於1961年發現這種於下痢後,合併結膜炎、關節炎及尿道炎出現的疾病,因此將其稱為萊特氏或雷德氏症候群。因為萊特醫師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罪行,目前醫界已將將雷德氏症候群,改名為反應性關節炎。患者在泌尿道或腸胃道感染一至四星期後,出現非對稱性關節炎,關節會出現關節紅腫熱等症狀。
庫欣氏症是一種內分泌疾病,由賀爾蒙異常而引起。此疾病十分少見,每十萬人口中僅有約一人會患病。庫欣氏症患者的主要特徵為中樞型肥胖,即所謂「中廣身材」。
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此有別於一般的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多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所引起。
克隆氏症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其特色為慢性、反覆發生的腸炎,長期終身影響病人。常見的病徵是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貧血與部份病人亦可能產生腹腔內感染與發燒的情形,相較於一般急性腸胃炎短病程,病人的症狀如果不經診斷與治療,可以長期發生數個月之久,甚至逐漸惡化,腹痛可能造成反復急診就醫與止痛藥使用,一日腹瀉最高可能超過五次以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起居與工作情形。過去在台灣克隆氏症盛行率並不高,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台灣每十萬人口中,約有3-4名克隆氏症患者,比例甚低,然而近年來有快速逐步上升的趨勢。 克隆氏症與急性腸胃炎,大腸癌或是常見的大腸急躁症的症狀有許多共通點,然而十分相似,但各有其特色。其中,克隆氏症的發病部位廣泛,從口腔到肛門,包含整個消化管道,且有「跳躍性病灶」的特徵,即發病部位不連續。此外,克隆氏症的特徵還有不斷的全層壁發炎,因此容易形成腸道狹窄,阻塞,廔管,膿瘍等併發症,需要住院使用抗生素甚至手術切除腸道治療;如果影響到大腸的腸道反覆發炎時,終身的大腸癌發生機率亦有所增加。
社交畏懼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病人會明顯並持續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或恐懼,並且對自己、他人及社交方面都抱有負面思想。 通常始於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通常女性個案多於男性。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同時合併其他焦慮症,例如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特定畏懼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約40%患者合併憂鬱症狀,三分之一的人為了處理焦慮,而出現濫用酒精的情形。 社交畏懼症主要分為兩種,廣泛性社交畏懼症、特定性社交畏懼症,這兩種社交畏懼症的症狀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這些症狀: 經常擔心於人前出醜。 在參加任何自己擔心的社交場合前都會感到十分緊張。 不斷詳細地想像各種有可能令自己尷尬丟臉的情況。 不能夠隨意地說話或做想做的事情。 在活動後,亦會作「事後檢討」,不斷地擔心自己當時的應對 表現,反覆地想著自己當時可以做甚麼不同的事或說甚麼不同的話。 生理方面也會出現以下症狀: 十分口乾。 流汗。 心跳加速。 心悸。 經常想去大小便。 手指腳趾麻痺或有被針刺的感覺 (當呼吸太急促時候容易出現)。
椎間盤突出是因椎間盤長期承受重力,產生退化及椎間盤軟骨含水量的減少,造成彈性及緩衝能力隨之減弱,導致椎間盤髓核由纖維環向外穿出造成神經壓迫的情形。亦可因患者承受到突發性的外力撞擊或承載受力過重,導致椎間盤的髓核穿出纖維環。上述情形就稱為椎間盤突出,患者首先會出現下背痛的症狀,隨著病程進展,髓核壓迫到脊髓或推移到神經,就會演變成坐骨神經痛,或更嚴重的永久性神經損傷。
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主要包括牙齦炎、牙周炎及其他,是國人常見的口腔疾病。主因是牙菌斑並未確實清潔乾淨,堆積在牙齒上逐漸引發慢性牙周病。牙周病初期可能有牙齦紅腫、刷牙時流血的情形,因無明顯疼痛症狀,容易被患者忽略,病程到嚴重階段而成牙周炎時,會造成牙齦萎縮、牙齒搖動、牙齒脫落等症狀,故須盡早就診接受檢查。重度骨頭流失的牙周炎治療後也無法恢復原狀,只能修護已被破壞的組織,避免繼續惡化。除了口腔健康外,牙周病亦被證實與心肌梗塞、動脈粥狀硬化、腦中風等疾病的發生可能有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其主因是免疫系統異常,破壞關節,故稱自體免疫疾病。主要侵犯的部位為手指、手腕、腳趾、腳踝、膝蓋等四肢關節,造成患部疼痛、腫脹和僵硬等症狀,尤其在早晨起床後有關節僵硬的感覺持續1小時以上。受侵犯的部位多具對稱性,即身體兩側同一部位都會出現發炎反應,主要為滑膜發炎導致關節腫痛。除了關節病變以外,病情嚴重時,也會侵犯身體其他組織器官,引致全身性的病變。 病況早期為輕微的局部關節疼痛,若未及時治療,反覆的發炎將會導致關節破壞,使患者殘障失能、不良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