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壓力大
共找到
878
筆 文章
-
-
2020-08-09 科別.消化系統
天天排便才正常? 中醫依體質不同將便秘分5大類型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經常外食、久坐及缺乏運動,因此便秘成為本國國民的通病。糞便中含有許多毒素,如果沒有排乾淨而長期累積在體內,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醫師楊珮瑄表示,大部份的患者對於改善便秘有著不少迷思,認為只要多喝水、多吃青菜就能改善,其實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需找出原因,並配合體質對症下藥調理,才能達到好效果。中醫師楊珮瑄列舉了一些常見的迷思,像是許多人認為沒有每天排便就是便秘,一般而言,正常排便的頻率約在每日3次到每周3次之間,便秘是指排便次數過少,以及因糞便太乾太硬,導致排便不順或難以排出的狀況。另外也有不少患者詢問,是否多吃蔬果就能改善便秘?如果是因為食物纖維攝取量不足造成的便秘,那藉由增加蔬果攝取量,就有可能改善;但若是腸道蠕動變慢導致的便秘,多吃蔬果反倒可能引起腹脹等症狀。楊珮瑄進一步說明,纖維攝取不足、腸道蠕動不正常、生活壓力太大、缺乏運動、水分油脂攝取不夠等,都是導致便秘的原因,因此無法用同樣的飲食來解決。楊珮瑄表示,便秘的症狀在中醫診斷上大致可分為5型:熱秘型、氣滯型、氣虛型、血虛型、冷秘型。各種體質對應的類型不同,但不論是哪1種,基本可盡量避免油炸、辛辣、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生冷的食物,改善的方式除了透過飲食控制,配合中醫調理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07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有5大主因 2現象出現超過2週可能就是大腸癌!
你多久沒排便,還是大便較硬、較乾或是排便時會痛?「醫師,我大不出來怎麼辦?」有些人因為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導致兩天沒排便,或是糞便呈顆粒狀,這就是便秘嗎?其實不然! 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 即屬有便祕現象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文俊提及,臨床上對便秘的定義,主要是以時間為指標,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就是有便秘現象,至於糞便的形狀及軟硬度屬於臨床症狀,例如:便形像一顆顆的小雞便,可能與水份攝取不足有關,通常不會稱為便秘。此外,有些人雖然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這都歸類在「排便不順」,醫學上稱為「裡急後重」(tenesmus)。孫文俊強調,有這種現象者反而要提高警覺,因為大腸息肉或直腸腫瘤,也可能引發排便不順,若伴隨糞便形狀突然改變、出現便血等現象且持續2週,最好趕快就醫檢查。 便秘有5大主因 逾八成的輕症便秘者除了受到先天性臟器結構的影響,孫文俊指出,便秘的5大主因包括:1.飲食:水分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2.缺乏運動:運動能刺激腸道反射3.藥物:有些藥物會間接影響排便,特別是精神科藥物4.習慣性憋便:越常憋便、排便反射性會越差,易造成排便功能異常5.腫瘤:直腸或左側低位大腸若有腫瘤阻塞,糞便量會越來越少。食藥署提醒,便秘是良性病症,只要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多喝水、多吃蔬果,再配合每天運動,超過八成的輕症便秘者,都能獲得改善。常用瀉藥或浣腸劑解決便秘困擾 長期下來恐有成癮風險 不過,有些追求「速成」的人,或容易有便秘困擾的年長者,往往會先用瀉藥或浣腸劑來解決便秘問題,卻忽略便利之下可能隱藏的風險。孫文俊說明,長期使用浣腸劑恐會成癮,其插管頭形尖銳,若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直腸受傷或穿孔;有些瀉藥是刺激大腸收縮蠕動促進排便,所以服用越久,藥效就會越差。孫文俊醫師指出,想要排便順暢,平時可以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或在上廁所時,可腳踏10~15公分的小板凳或是以溫水沖洗肛門等方式,但有不適症狀,還是應到醫院尋求醫師診治,以利提供專業的建議。延伸閱讀: 多吃蔬果還便秘? 服用6種藥物也可能讓你「嗯」不出來 長期靠瀉藥解便秘會成癮! 想順利嗯出來,要多做這3件事
-
2020-08-06 癌症.乳癌
乳癌標靶治療自費壓力大 藥廠推生物相似藥支持計畫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乳癌除了以腫瘤大小、是否轉移的狀況來進行分期外,也據基因表現區分型態,其中HER-2陽性型較為惡性、預後也較差,雖現行有適用的標靶藥可治療,但因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不少患者需自費,經濟壓力不小。老牌藥廠生達,去年取得乳癌生物相似藥代理權,今年1月開始出貨,已有南部醫學中心進用。生達今表示,為協助減輕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經濟負擔,公司決議推出「病患支持計畫」,只要符合早期乳癌腋下淋巴結陰性、轉移性乳癌復發,或未符合健保給付者,可由主治醫師評估後申請。生達表示,申請若經獲准,依患者病況、初估治療費用一年可節省數十萬元,大幅減輕乳癌患者的經濟負擔。該支持計畫將於今年第4季上路施行。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瑞裕表示,目前針對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的治療,已有抗HER-2的國外標靶藥物治療,不過依健保給付條件,患者有淋巴轉移,甚至乳癌細胞擴散等,才符合健保給付;若自費用藥,以至少半年療程來說就需4、50萬元。而國內藥廠近年雖也有多款生物相似藥,且因牽涉價格、藥效、換藥機制等,仍建議患者使用前需與主治醫師討論。
-
2020-08-02 養生.健康瘦身
別再養肚子!醫師:喝酒等於喝油 一天別超過100c.c.
不少中年「腹」爸爸挺著啤酒肚,彎腰撿東西時,視線可能被大肚腩遮住;午休時,別人可以趴在桌上睡覺,但大肚男卻只能頭仰著天,靠在椅背上睡覺。啤酒肚可能真的是喝酒喝出來的,有醫師分享,真的有「只因戒酒,半年就減去近20公斤」,跟圓滾滾肚子說再見的成功案例。不動、亂吃、壓力大 養出大肚腩若找出一群啤酒肚爸爸,讓爸爸們自行勾選有哪些不良生活習慣,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柏臣認為,「長期不運動」、「飲食習慣差」及「壓力太大」等三大選項,恐怕是所有啤酒肚爸爸的必選壞習慣,另外,一定有不少爸爸會在「喝酒」選項打勾。陳柏臣說,中年爸爸代謝慢,但忙碌的上班生活,讓爸爸們不僅午餐亂吃,又沒有習慣透過多攝取蔬菜、水果,讓纖維質提供身體飽足感,還有很多應酬要顧,精緻澱粉類、油脂攝取過多,營養素攝取不均衡,再加上不運動、長時間久坐,很容易導致腹部的脂肪堆積。壓力影響睡眠 易報復性飲食另外,現代上班族常加班、熬夜,當壓力過大,也是造成老爸肥胖的元凶。陳柏臣解釋,壓力容易使睡眠變差,進一步造成血壓不平衡,起初雖然會讓人消瘦,但隨著時間推演,隨即而來的是為了填飽空虛的肚子,渴望吃更多的「報復性」飲食,暴飲暴食而累積脂肪。啤酒肚雖然只是一個形容詞,但肚子大真的跟喝啤酒有關係,不只啤酒,只要含有酒精成分,長期喝下高熱量的酒,脂肪就會累積在腹部。陳柏臣說,希望民眾可以記住「喝酒等於喝油 」觀念,若愛好品酒,建議選擇紅酒或麥製酒類,一天不可攝取超過100c.c.。男性脂肪 多囤積在上腹很多人會好奇為何男性更容易「養出」啤酒肚,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說,這其實和體內分泌的荷爾蒙種類有關。他解釋,為了保護子宮,女性荷爾蒙會使脂肪囤積在下半身,如大腿、臀部,但男性因為沒有明顯女性荷爾蒙,脂肪更容易累積在上腹部。相對於女性來說,男性更容易在上腹部囤積脂肪,也與肚子脂肪周轉率較快有關,上腹部內臟的脂肪是流動的脂肪,雖流出快速,但進入累積的速度也比上肢下肢更迅速。蕭敦仁說,一旦吃進去的熱量大於身體所需的熱量,多出來的熱量就會在肝臟被轉換成脂肪囤積。擺脫啤酒肚 飲食重於運動因為人體每一天都在老化,尤其在25歲以後,每年肌肉量下降,與肌肉量成正相關的基礎代謝率就會受影響,每年也隨之下降1%。蕭敦仁笑著說,通常變胖都是全身一起胖,但因為肚子累積脂肪的速度較快,手腳相對好像比較纖細,才會造成四肢纖瘦,唯獨肚子圓滾滾的現象。說到保持身材,多數人馬上會聯想到運動,但其實「飲食」比運動更加重要。一般而言,訂製體重控制計畫,飲食與運動控制以7比3為標準,對於體態過胖的啤酒肚爸爸而言,則需更加偏向「飲食」,等到啤酒肚爸爸成功脫離肚腩,體態恢復標準,就可以運動控制體重為主。蕭敦仁說,飲食控制不等於節食,採取不適當節食,起初會瘦得又快又明顯,但一段時間後,肌肉大量消耗,代表每日自然消耗熱量的基礎代謝率隨之下降,反而易迅速復胖,也就是醫學上稱的「溜溜球效應」。建議應和營養師討論出適合自己的飲食模式。
-
2020-07-3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天旋地轉發作三次 親身經歷才知暈眩症多可怕
5月25日半夜醒來,我的眩暈症又發作,整個世界天旋地轉,要上個廁所都很困難。那夜,頭暈得厲害,折騰一整晚才熬到天亮,這是我得了眩暈症以來,第三次大發作。父親離世前 第一次發作2014年12月21日深夜,是我第一次暈眩症發作。那天是我父親離開人世的前四天。過去很多人都說我長得很像我老爸,父親有很嚴重的眩暈症,約4、5年會發作一次,每次發作需躺上三天三夜,否則就會天旋地轉,嘔吐不止。沒想到就在父親臨終前幾天我也眩暈症發作了,證驗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行程滿檔壓力大 二次發作第一次犯昡暈症時,症狀還算溫和,我靠吃藥順利控制。2018年第二次發作,是剛當選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時,那時我身兼衛福部食藥署成藥諮詢委員會主委、心路基金會董事、內科醫學會教委會委員、健保署全聯會等十多個委員會,每天行程滿檔,壓力超大,未料,半個月後眩暈症就「報到」。那次病發,我正從台北搭高鐵返南部途中,在車上整個人暈得厲害,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陳順勝建議徹底檢查,我從善如流,到醫院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頸部超音波,甚至做血管動脈硬化指數,所幸自己還不到中風的的地步。事隔兩年,今年5月間三度再犯,這次更嚴重,我必須放慢一切動作,睡覺時先站床沿邊再慢慢躺下,半夜想上廁所,得慢慢坐起、站穩後才緩步行走,否則又暈到不行。故作鎮定 以免嚇壞病人隔早替病人看診,我的脖子稍微彎度過大或頭偏一邊就暈,只能故作鎮定,不讓病人察覺,以免把病人嚇壞。不過,若動作太急或脖子劇烈移動,例如趕著接一通電話而轉動脖子,就會暈慘了。我和父親都受眩暈症所苦,我還沒發病前,為幫父親對抗暈眩,特別研究這個疾病有什麼藥物可治,但發現成因實在太複雜,包括貧血、心律不整、血壓太高或偏低、膽固醇太高、循環功能差、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精神焦慮、憂鬱、內耳半規管不平衡、耳石移位都會暈,偏偏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行醫「恩賜」更能理解病人對我來說,眩暈症也算是行醫生涯的一種「恩賜」,我自己得眩暈症,知道暈起來是怎麼一回事,更能理解病人心情。每當看診時,我看到眩暈症患者由兒女扶著來診所,頭連動都不敢亂動,我會更設身處地為他治療,讓患者能擺脫眩暈症的無奈。這個病症提醒我,「要成為一個好醫師,就要先成為一個好病人」,當年我雖然知道要開什麼藥治療父親的眩暈症,但自己有了親身經歷,才真正知道這個病為什麼可怕。「因為天旋地轉時,整個人不曉得會轉到哪兒去,什麼事都做不了,剎那間像要下到地獄去。」沒暈過的人,恐怕難以理解那種恐慌、無助、孤單,究竟是什麼樣的滋味。別吃太鹹 也別過度蹦跳素有「電子耳之父」稱譽的林口長庚醫院黃俊生教授,曾針對眩暈症下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快樂、知足就不會發作」,平日別吃太鹹,也別過度蹦蹦跳跳,就能減少發生。王宏育小檔案現職:•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王宏育診所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馬偕醫院總醫師•高雄市聯合醫院主治醫師興趣:攝影、旅遊、美食、寫作
-
2020-07-30 科別.骨科.復健
久坐、爬樓梯…臀腿痠痛 簡易拉筋3招 緩解不適
健康版Ⅹ元氣網 推出元氣健康操3C數位科技發展迅速,對現代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各種身體痠痛逐一浮現。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健康操」專欄,邀請專家以輕鬆方式傳授簡易的保健運動,透過文字與影音,提供居家健康操,跟著做、動一動,讓大家元氣滿滿、愈動愈年輕。你常會這裡痠、那裡痛嗎?其實可以在家裡做拉筋伸展動作改善。台安醫院運動中心教練梅世維傳授「3種臀腿拉筋伸展運動」,讓大家可舒緩身體的痠痛。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久坐、缺乏運動,身體常這裡痠、那裡痛,不只是中老年人,上班族也飽受肩頸、腰部、腿部等痠痛困擾。事實上,大家可以不求人,透過簡易的居家拉筋伸展運動,緩解改善身體的痠痛。拉筋方式若做錯 疼痛更嚴重許多上班族進入辦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很少起身活動筋骨,一旦坐太久,很多人的臀部及腿部會很緊繃,容易出現痠麻痛。台安醫院運動中心教練梅世維表示,除了久坐會造成臀腿痠痛外,有時候爬樓梯或走路走太多,也會導致大腿前側痠痠的,膝蓋產生疼痛不適。針對腰痠背痛、臀腿痠痛等問題,梅世維指出,可以透過拉筋伸展動作獲得舒緩改善,但要小心若是拉筋方式錯誤,反而會讓痠痛更為嚴重。正確的拉筋動作,可以幫助肌肉伸展、延展性的拉長,變得比較舒適,進而緩解肩膀、腰部及腿部的痠痛。閒暇動一動 每套做2至3次梅世維推薦3種簡易的居家臀腿拉筋伸展運動,包括大腿前側伸展、臀部伸展及腿部後側伸展等,建議利用閒暇時輕鬆動一動,每套動作可做2至3次,約一分鐘至一分半鐘的時間,可以有效改善現代人常見的臀部及腿部的痠痛問題。3種臀腿拉筋伸展運動腿部後側伸展1.坐姿,左腳伸直。2.右腳的腳掌貼在左腳的大腿內側。3.左腳膝蓋、腳尖朝上。4.身體坐直、臀部坐挺。5.身體朝前、腰彎下去,雙手向前伸展碰觸左腳腳踝。6.停留15秒,右腳收回,回到坐姿。7.換腳做。重複做二到三回。功效:改善腿部痠痛臀部伸展1.坐姿,左腳踩在瑜伽墊上。2.右腳像蹺二郎腿般蹺到大腿前側。3.雙手可以抱著大腿後側或是撐在身體後側。4. 腳慢慢的靠近自己5.胸口盡量向前壓,靠近蹺起的大腿6.停留15秒,右腳收回,回到坐姿。7.換腳做。重複做二到三回。功效:改善臀部痠痛大腿前側伸展1.雙腳站直。2.右手拉起右腳腳踝,大腿骨朝向地板。3.左腳單腳站好,可以微彎。4.停留15秒,放下右腳站直。5.再換腳做。重複做二到三回。功效:改善大腿痠痛
-
2020-07-29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引起火燒心 這6大飲食禁忌要注意
連續2年獲選米奇林1星評等,大三元酒樓董事長邱靜惠勞心勞力,每天必須親自試菜,幾年前,常感到胃有灼熱感且頻頻打嗝,典型火燒心症狀,確診為胃食道逆流,經過2次中藥治療,症狀緩解。國健署統計,全國高達4分之1人口罹患胃食道逆流,近20年來,罹病人數成長了5倍。主要原因為飲食西化、精緻化,且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加班,吃宵夜,而生活節奏又快,進食速度快等因素所致。據研究指出,1周出現1次或1次以上的胃酸逆流,罹患食道癌的機率,高出無症狀者的7.7倍,如果火燒心症狀常出現在夜間,則罹癌的風險就更高出10.8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賴香君指出,中醫認為,人體消化吸收有賴於肝、膽、脾、胃和諧運作,一旦功能發生障礙,將導致「胃失和降」,進而胃酸上逆,治療時將重點放在恢復肝、膽、脾、胃各臟機能,以疏肝理氣、和胃清熱、降氣化痰。在治療研究上,2019年1篇由中國醫藥大學團隊設計隨機雙盲試驗,研究發現「吳茱萸湯」與西藥Omeprazole(氫離子抑制劑PPi)相比,在治療胃食道逆流時,療效差不多,但藥效維持的時間更長。根據中醫藥司資料,吳茱萸湯源於「傷寒論」,效能為溫中補虛、降逆止嘔。適應症包括,脾胃虛寒、食穀欲嘔、吐利煩躁、手足厥冷、乾嘔吐涎頭痛。胃食道逆流患者人數越來越多,儼然已成為新興國民疾病。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說,研究證實,中醫藥治療胃食道逆流,可以處理胃酸逆流、修復損傷黏膜,且療效長、縮短發作期程、無明顯副作用。為了讓民眾了解中醫療效,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從今天上午起,全國共有3千多家中醫院同時掛起「火燒心看中醫真有效」紅布條,柯富揚表示,希望透過「中醫旗海~新標語運動」,讓國人遠離胃食道逆流,開心健康過生活。胃食道逆流患者6大飲食禁忌除了治療,如何從飲食預防胃食道逆流,也是一大重點,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媒體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潮宗提出,胃食道逆流患者6大飲食禁忌,分述如下:1.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的飲料:如咖啡、濃茶。2.易刺激傷害胃壁的辛辣食物及佐料:如辣椒、蔥蒜。3.易增加胃酸分泌的酸性水果:如檸檬、奇異果、百香果。4.酸性飲料:如醋、碳酸飲料。5.酸化快的食物:如牛奶。6.堅硬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製品(粽子、米糕、油飯、麻糬)。★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的異化 能否多一點點的同理心
本篇回應醫病平台/希望日記——能否多一點點的同理心【編者按】今年四月我們曾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刊載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娓娓道出病人所受到的委屈,想不到因此引起一位關心這議題的學者霍教授幾個月後的回應,因此我們再度以「醫病關係」為主題,除了刊登這篇回應以外,也登載一位醫學生最近在門診實習後分享他對「醫病溝通」的深度反思,同時也轉載醫病平台一周年時,於「民報」所發表的「介紹『醫生』這幅名畫」。希望這星期透過這三篇由不同角度探討醫病關係,可以使大家對這重要的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異化勞動」(alienated labour),在哪個工作上的位置都可能發生但面對的是一個人,而非「一塊肉」的醫護人員的勞動異化所產生的殺傷力,在「勞動現場」上特別原始、赤裸和殘酷。每個人,理論上,都該對自己的勞動狀態及因勞動而產生影響的社會關係有所警覺。但警覺之後又如何?通向哪裡?尤其西方國家的醫療人員常見的罷工,在戰後的台灣社會簡直如鳳毛鱗角般地太罕見。忽然想起在法國的尋常看診經驗一般人最常看的是一般科醫師(médecin généraliste)的診所;應該就是台灣的家醫科。進入診所時,通常室內會有一個獨立的候診區,裡面有書報雜誌或兒童玩具,大家安靜等待,印象中從未看過有發出嘈雜聲音的電視設備。待輪到的患者進入診療室時,醫生的桌上常會擺著一缽或一罐使醫病關係輕鬆些的糖果。在醫生聽完患者敘述病情後,展開診療過程,之後在開藥寫藥單時,醫生就會一邊解說為何開這個藥,對治什麼問題,怎麼服用(所以時間累積下來,普通患者也累積了不少醫藥常識)。待診療結束,患者起身時,醫生也同時會起身,將患者送到診療室門口,打開門前,醫生會親切地和患者握手道別,有時也會講幾句安慰、勉勵的話。整個過程,不急不徐地,互為主體地「有—人—性」。但這種勞動狀態,在法國似乎也不只是在醫療現場。現在回想起來,舉凡從買高鐵車票、辦理居留證、上超市排隊結帳、電信公司或郵局排隊辦事、上銀行等等,只要事先已約好的工作約會,就算等候的人再多,輪到你時,通常都不會以「為了快速消化眼前個案以讓下一個個案快速繼續被消化」的方式進行,而是以「辦好這件事」的正常速度,讓剛剛可能等了很久的人得到滿意的對待。法國最被詬病的缺乏效率的官僚行政文化,可能也因非以營利為首的市場化,而較少發生囫圇吞棗、氣急敗壞、草率行事的狀況。但過猶不及,法國的問題是在另一種極端上,這裡就先不說了。台灣的健保制度美意,建立在醫療人員的血汗上。雖然去年住院醫師已被納入勞基法,一週連續工作時數不能超過28小時,但台灣沉痾已久的血汗醫療文化非經立法即可收立竿見影之效,還需要在整個勞動結構上做出大調整,路猶長。當一個醫護人員壓力大到連一句尋常問候或安慰病患的話都完全擠不出來,或已忘記患者跟自己一樣也是「一個人」,而把躺在病床上的對象看作「一塊肉」、「一件工作對象物」時,台灣醫療很「進步」這種讚譽,恐怕得跳開來,好好想想什麼是「進步」吧!
-
2020-07-27 科別.泌尿腎臟
40歲後每增1歲,腎功能就衰退1%!9個危險因子常被忽略
腎臟的好壞,與全身代謝的順暢很有關聯,有人形容它是人體最大的淨水廠,是代謝廢物、調節水分與電解質平衡的重要器官,但多數人容易忽略它,往往是拖到有明顯症狀時才發現,這時腎臟多半已經衰敗得很嚴重了。腎臟雖然耐操,卻不愛抱怨,即使腎功能已經降到正常的一半時,仍然能發揮正常作用,而我們並不知道它已經受傷。等到腎臟的功能持續惡化到只剩下不到正常的10%時,才較容易出現包括噁心、水腫、高血壓、倦怠無力、抽筋等症狀,一旦造成更嚴重的尿毒症時,就有很高的機率必須進入洗腎一途。腎臟會隨年紀增長老化 影響因素與9件事有關如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腎臟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大約在40歲之後,每增加一歲,腎功能會下降1%,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國城指出,如果年輕時腎臟是100分,到了80歲時,腎臟功能可能只剩下40分了。影響腎功能好壞的因素多且複雜,盧國城歸納9大危險因子:1、年齡增長、器官老化器官老化是自然現象,但會加速腎臟老化的原因,多半是因氧化壓力所造成的各種慢性發炎反應,包括生活習慣不好、接觸過多毒性物質或本身有慢性疾病等,都會造成腎臟血管內皮損傷及小血管的硬化,讓腎功能衰退。腎功能衰退後,又加重慢性疾病的進程,形成惡性循環,腎功能又加速退化。2、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腎臟病的種類中,因慢性疾病所導致的腎病變是國內常見的一群,尤其是「三高」族,因容易形成血管硬化,造成腎臟的損傷。盧國城說,高血壓與腎臟病互為因果關係,腎臟動脈受到高血壓的影響,會令血管變厚、變硬,導致管徑變小,腎絲球因為缺血而萎縮,腎功能就出現異常。反過來說,若罹患腎盂腎炎、腎腫瘤、腎絲球腎炎等疾病時,也會引起高血壓。3、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少人喜歡把吃藥當作吃補,再加上習慣自行到藥房購買非經藥師開立的止痛劑或抗生素,甚至是一些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一旦長期服用,或誤食有馬兜鈴酸、重金屬等成分的藥品,因具有腎毒性,就會造成腎臟的傷害。4、飲食生活失衡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選擇吃大餐來紓壓,但暴飲暴食或外食族未顧及營養的均衡,長期缺乏蔬菜、水果的營養,又難以拒絕大魚大肉的飲食型態,就會吃進過多的蛋白質與熱量,造成腎臟的負擔。5、水喝太少水喝太少,就無法讓腎臟有效排出體內的毒素,當其累積在腎臟,當然會造成腎臟的傷害。6、習慣性憋尿憋尿時,膀胱尿液會上流,這時腎臟到輸尿管間的輸送不暢通,就會有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因為經常性反覆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對腎臟是一大傷害;再者,憋尿後神經變得興奮,血壓上升,對腎臟功能也有傷害。7、菸酒過度抽菸喝酒都是腎臟病的推手,有統計指出,20%的腎臟病患天天抽菸,而酒精的熱量高,會造成腎臟負擔,更不利於腎臟排泄尿酸。8、體重過重肥胖的人慢性疾病也多,因此容易引起腎臟病變,而腰圍超過標準者,也要特別小心,可能會因為水分滯留對腎臟造成負擔,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展。9、心理壓力大人在面對壓力時,腎上腺會分泌腎上腺素與可體松,讓胰島素下降,血中含糖量增加,長期下來,胰島素的調控變差,糖尿病就有機會上身,也因而影響腎臟健康。延伸閱讀: 尿有泡泡超過15分鐘就不妙! 當心是腎臟在喊救命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
2020-07-26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醫點靈/遇困難別忌諱 去看精神科
「去看精神科」如今已不再是罵人的話,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不少人出現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等症狀。衛福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表示,許多人生活中遇到困難,在關鍵時刻求助非常重要,有助於掌握病情。一般人聽到精神科可能有點害怕或覺得怪怪的,擔心看診會被當成精神病患。其實醫院精神科候診區病患滿多,且年齡層分布很廣,有老有小,精神科彷彿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曾杏榕表示,精神科門診患者症狀都不同,有人工作壓力大,導致失眠、食欲不振、情緒低落;也有人對著空氣講話,或有脫離現實的想法,甚至覺得有人要害他、監視他。也有人喝酒成癮,造成情緒不穩或暴力行為;學童因注意力難以持續,嚴重時無法控制躁動,影響學習,人際關係出問題;中老年人記憶力下降,生活無法自理;莫名的焦慮與恐慌,連帶身體不適、找不出原因的疼痛等等。他說,精神醫學關心的是人的大腦、心智、情緒與行為,所以舉凡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妄想、情緒起伏過大、人際關係障礙、老年人記憶力問題、兒童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等等,都是精神科就診常見的問題,不必諱疾忌醫。金門醫院表示,每個人需要的治療方式不同,不見得都需要藥物,藥物也有數十種之多,道聽塗說的副作用都是自己嚇自己,現代藥物副作用少且輕微,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至於成癮性只有安眠藥類需要謹慎控管,其他藥物幾乎都不會成癮。
-
2020-07-23 科別.消化系統
中醫治胃食道逆流 一併改善三高
現代人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增快,加上熬夜、吃消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得罹患胃食道逆流的人愈來愈多,根據統計,台灣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此病。除了西醫外,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上也有不錯的成效,甚至還能一併改善三高問題。腸胃症狀緩解八成59歲葉先生為名銀行經理,平時工作壓力大,常有胸悶、胃灼熱、胃堵堵、胃痛等症狀,因而前往中醫求診。經中醫診斷後發現「胃氣上逆」,罹患了胃食道逆流,俗稱「火燒心」,因此給予麥門冬湯並酌量加減黃芩和生薑,使用「辛開苦降」的藥方來降胃氣。治療後,他的腸胃症狀緩解約八成,高血壓、膽固醇、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也都大幅下降。台中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曹榮穎表示,中醫認為人體消化吸收有賴於肝、膽、脾、胃和諧運作,一旦功能發生障礙,就會導致「胃失和降」,進而胃酸上逆。中醫著重根本治療 中醫在治療胃食道逆流與西醫不同的地方,除了選用有制酸效果的中藥外,更著重在「胃氣上逆」的原因,以疏肝理氣、和胃清熱、降氣化痰的方式,從根本治療。曹榮穎笑稱,許多胃食道逆流病患前來就診,治療後往往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收穫」,除了可改善三高問題,還有患者增加精子運動性,解決多年難孕的困擾。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療效上也獲得實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賴香君表示,2019年研究證實,中醫的「吳茱萸湯」與西醫常用來治療頑固型胃食道逆流患者的氫離子抑制劑(PPI)相比,在治療胃食道逆流上有差不多的療效,且藥效維持的時間更長,研究並登上國際期刊《Phytomedicine》。最大關鍵生活習慣賴香君指出,中醫常用於治療胃食道逆流的「六君子湯」,日本研究若合併PPI治療頑固型患者,可改善三成胃酸逆流症狀;中國大陸研究發現,「半夏瀉心湯」治療食道外症狀的有效率約八成五;美國研究則發現,若以針灸輔以PPI治療胃食道逆流患者,比使用雙倍劑量的PPI更能控制胃食道逆流症狀。曹榮穎表示,雖然中醫在治療胃食道逆流上有不錯的效果,但如果患者外在條件、生活習慣沒有改善,便須長期治療。因此最大的關鍵,仍在於必須處理自身情緒、壓力,並且避免食用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及增加胃酸分泌的飲食,如糯米製品、辛辣食物、咖啡、茶、碳酸飲料等。
-
2020-07-23 癌症.血癌
醫病天地/中醫調理體質 42歲懷第2胎
現代人結婚年齡越來越高,受孕率相對降低,尤其女性壓力大,導致情緒、體質都受影響,衛福部豐原醫院中醫師說,近來中醫針灸醫學實證受孕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主要是體質調理好,不論是自然受孕或是做試管嬰兒,40多歲女性,也有機會懷孕成功。豐原醫院中醫師鄭名惠表示,前年一名42歲媽媽,第一個小孩已經國小六年級,她身形瘦弱且有掉髮情況,沒想到經過中藥調理,體質及掉髮情形改善,還意外再懷上第二胎。很多女性的情緒比較容易緊繃、且花在照顧自己的時間上少,容易產生比較虛體質,不容易受孕,主要是女性在中醫肝鬱,也就是情緒部分、做一些氣血調理,對女性的身體或生孕率上有一大幫助。鄭名惠說,一般內科調理大約一至兩個月左右,因為女性有輸卵管、排卵及子宮等問題,針灸部分則會著重於氣海關元、大赫、以及背後八髎穴等位置,改善脊椎神經八部最主要源頭,以針灸或溫灸治療,並在三陰交、太衝穴等位置加強。情緒、體質改善,受孕率自然提高,鄭名惠說,她曾在南部服務,成功讓幾位比較不容易受孕、或想做試管嬰兒的女性成功懷孕,目前回到中部服務,也希望讓在地想懷孕的女性受孕成功。
-
2020-07-23 科別.一般內科
影/飲酒過量讓他痛到不行還暴瘦!手術+戒酒獲重生
台中市一名57歲男子因數年過量飲酒,慢性胰臟發炎,持續上腹嚴重疼痛並牽連到背部痠痛掛急診,住院2個多月無法進食,暴瘦到47公斤,去年底接受胰頭減壓及胰管繞道手術,術後配合戒酒,如今恢復正常生活,體重回到60公斤,疼痛也不藥而癒。患者今天現身說法,感謝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葉俊杰率領的醫療團隊救治。患者說,他因工作壓力大,長期過度飲酒,持續出現上腹嚴重疼痛牽連到背痛,即使不喝,疼痛指數長期維持7到8分(最痛為10分),後來只要一吃食物就引起劇烈腹痛,不敢進食而暴瘦,疼痛也讓他常被送到急診,甚至嚴重到住院。葉俊杰說,近來慢性胰臟炎案例日漸增多,多數起因於過量飲酒,胰臟發炎後,組織鈣化結石,造成胰管阻塞高壓及胰臟組織內高壓,患者進食時,胰臟消化酵素產生並排入胰管時,就會因胰管阻塞而使消化酵素無法正常排入腸道,造成胰臟再度受刺激引起反覆發炎疼痛,形成惡性循環。葉俊杰指出,慢性胰臟炎好發於青壯年,慢性疼痛讓病患需頻繁就醫,無法工作,家人為照顧病患,造成家庭經濟陷入困境。除了頑固性疼痛外,慢性胰臟炎還會造成胰臟萎縮,近八成最終罹患糖尿病,也會造成門靜脈系統栓塞、食道及胃靜脈曲張,增加出血及手術風險。五年內,增加8倍胰臟癌風險。他建議,患者當非手術療法無效時,應及早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7-23 科別.消化系統
一箭雙鵰! 中醫治胃食道逆流 三高也搞定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嗎?」現代人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增快,加上熬夜、吃消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得胃食道逆流的人越來越多,根據統計台灣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此病。不過除了西醫外,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上也有不錯的成效,甚至還能一併改善其他的症狀。59歲葉先生為一名銀行經理,平時工作壓力大,常有胸悶、脘堵、胃痛等症狀,因而前往中醫求診。經中醫診斷後發現「胃氣上逆」,因此給予麥門冬湯並酌量加減黃芩和生薑,使用「辛開苦降」的藥方來降胃氣。葉先生治療後不僅腸胃症狀緩解約八成,原本變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他,膽固醇、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也都大幅下降。收治葉先生的台中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曹榮穎表示,中醫認為人體消化吸收有賴於肝、膽、脾、胃和諧運作,一旦功能發生障礙就會導致「胃失和降」,進而胃酸上逆。中醫在治療胃食道逆流與西醫不同的地方,除了選用有制酸效果的中藥外,更著重在「胃氣上逆」的原因,以疏肝理氣、和胃清熱、降氣化痰的方式,從根本治療。曹榮穎笑稱,許多病患胃食道逆流前來就診,治療後卻往往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收穫」,除了有患者一併改善三高問題,還有病患順道增加精子運動性,解決多年難孕的困擾。而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療效上也獲得實證。中醫大附醫中醫部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賴香君表示,2019年國內研究證實,中醫的「吳茱萸湯」與西醫常用來治療頑固型胃食道逆流患者的氫離子抑制劑(PPI)相比,在治療胃食道逆流上有差不多的療效,且藥效維持的時間更長,研究並登上國際期刊「Phytomedicine」。除了「吳茱萸湯」外,賴香君表示,國內外研究也發現,中醫常見於治療胃食道逆流的「六君子湯」,日本研究若合併PPI治療在治療頑固型患者上,可改善三成逆流症狀;中國大陸研究則發現「半夏瀉心湯」治療食道外症狀的有效率達約八成五。另外,美國研究則發現若以針灸輔以PPI治療胃食道逆流患者,比使用雙倍劑量的PPI更能控制胃食道逆流症狀。曹榮穎表示,雖然中醫在治療胃食道逆流上有不錯的效果,但如果患者外在條件、生活習慣沒有加以改善,便須長期治療,因此最大的關鍵仍是須處理自身情緒、壓力,並且避免食用糯米製品、咖啡、茶、碳酸飲料等,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易增加胃酸分泌及辛辣的食物飲料。
-
2020-07-23 科別.一般內科
持續上腹痛要注意 醫師:慢性胰臟炎案例日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醫師葉俊杰今天表示,近來慢性胰臟炎案例日增,多數起因於飲酒過量,造成反覆性胰臟發炎,出現持續性上腹疼痛,即使停止喝酒也無法減緩疼痛。中國附醫外科部一般外科醫師葉俊杰指出,最近收治一名57歲男性患者,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在過度飲酒數年後,出現持續性上腹嚴重疼痛並牽連到背部酸痛,即使停止喝酒後,還是頻繁嚴重腹痛,疼痛指數長期維持到8分(最痛為10分)。葉俊杰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這名患者後來甚至只要一吃食物就引起劇烈腹痛,因為不敢進食造成嚴重營養不良,一度體重下降到只有47公斤,長期疼痛也讓患者需時常往返急診,甚至需長期住院。對於慢性胰臟炎的原因,葉俊杰說,多數起因來自於過量飲酒,造成反覆性胰臟發炎,發炎後胰臟組織產生鈣化結石,造成胰管阻塞高壓及胰臟組織內高壓,此後每當進食時,胰臟消化酵素產生並排入胰管時,就會因胰管阻塞而使消化酵素無法正常排入腸道,造成胰臟再度受刺激引起反覆發炎疼痛,形成惡性循環。葉俊杰表示,臨床上病人常出現持續反覆性上腹鈍痛合併背部酸痛,病人即使已停止喝酒也無法讓症狀減緩。傳統治療慢性胰臟炎,是請病患戒酒,給予止痛藥物,但疾病晚期時戒酒僅能減少惡化風險,而一般止痛藥也常無效果,若用嗎啡類止痛藥物無異是飲鴆止渴。以這名男性患者為例,葉俊杰建議患者進行胰頭減壓及胰管繞道手術,手術後1週內就恢復正常進食,2週順利出院,手術後10個月恢復正常生活,體重回復到60公斤,不需長期服用止痛藥物,也不再有持續上腹背痛狀態。
-
2020-07-22 科別.婦科
震驚!28歲妙齡女下體出血就醫 崩潰發現自己是男兒身
一名28歲的女子最近因為性行為之後下體出血就醫,但檢查之後,竟然發現沒有子宮,再經染色體檢查,「她」居然是「他」,是一名男性,讓她驚訝不已難以接受。這名女子是在成大醫院接受檢查,發現自己竟然是男兒身,由於已經有交往穩定的男朋友,這個結果讓她無法接受,醫生原本建議要進一步的治療,切除體內殘存的睾丸,以免引發睾丸癌,但是她卻沒有再進一步就醫。這個病例相當特殊,成大醫院婦產部醫師余沛修表示,這是少見的「雄性素不敏感症候群患者」,染色體呈現46XY是男性的染色體,但是在胚胎發育期,因為對雄性激素不敏感,男性器官沒有辦法發展完全。余沛修表示,這類患者在出生之後,因為下體沒有陰莖,而有類似像陰唇的外觀,會被當成是女生,而長大之後,因為雌激素的影響,也會發展出胸部等第二性徵,但是因為沒有卵巢與子宮,並不會有月經。而從胚胎時期就發育的睾丸,因為沒有陰囊,沒有辦法下降到體外,可能藏在腹股溝或者是腹腔內。這名28歲的女子一直認為自己是女兒身,有月經但是並不規律,最近因為在性行為之後出血就醫,余沛修表示,這類的患者並不會有月經,而女子自認為有月經但是並不規律,可能都是在性行為之後的出血,被認為是月經。余沛修指出,無月經症可以分成原發性無月經或次發性無月經。前者指的是有第二性徵的情況下,月經到13歲還沒有來過,或到15歲了都沒有月經也沒有第二性徵;後者指的是原本月經規則的人,連續3個月以上沒有來月經,或是月經不規則者超過6個月沒有來月經。文獻上指出,約僅 0.1%的人有原發性無經症,而有0.7-3%的人有次發性無經症的困擾在次發性無經症中,大部分集中在從中樞神經到卵巢中間的賀爾蒙調控問題,可能有高達60%的人是因為下視丘與調控異常,16%是腦垂體的異常、12%是卵巢有關,只有 7%是子宮本身的問題。運動、壓力大、厭食,這些都是常見造成下視丘調控出現至於原發性無月經症,有 50%的可能是性腺的問題,如染色體異常造成卵巢發展異常,或如前述個案因基因異常造成雄性賀爾蒙受體異常,而對雄雄性賀爾蒙不敏感,所以身體生長成女性,但不會有月經。其他原因有:子宮陰道發育異常,約占15%,如陰道橫隔、處女膜無開口,無子宮等。
-
2020-07-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汗皰疹癢到睡不著?中醫有解
45歲黃小姐,左手手掌搔癢起水泡已3年,經皮膚科診斷為汗皰疹。常在天氣變熱時發作,雖然使用了類固醇但狀況仍反覆,甚至癢到需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因此,求治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醫師予以科學中藥「白虎湯」,並搭配中藥即飲包「換膚方3.0」一天一包。服藥一周後即安然入眠不用安眠藥,一個月後搔癢感已無。謝旭東表示,汗皰疹是春轉夏時容易發生的疾病,屬於「急性濕疹」。症狀是以劇烈搔癢為主,還會發出小水泡,多出現在手掌側面、手指側面、腳掌側面、腳趾側面,不具有傳染性。汗皰疹的成因不明,可能與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接觸過敏原、壓力、多汗症、遺傳有關。治療上,使用類固醇藥膏治療固然有效,但如果症狀反覆,可透過中醫介入治療加強療效。謝旭東指出,汗皰疹在中醫典籍記載中屬於「螞蟻窩」、「田螺皰」,常與「濕熱」有關,所以,治療上會用「清熱利濕」為主,再依據個人體質搭配用藥治療。而謝旭東開予黃小姐的「換膚方3.0」方劑中,內含知母、石膏、黃芩能夠清熱抗炎;並有蒼朮、茯苓有利水除濕的效果,能夠減少汗多的狀況,快速緩解汗皰疹的搔癢腫脹感。此外,方劑中的茯苓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對於因搔癢不易入眠的患者,能夠解除心中的煩悶,幫助入眠。「神農本草經」記載,茯苓能夠久服延年,是列為上品的珍貴藥材。謝旭東建議,汗皰疹除了用藥改善,也應注意生活習慣的改變。一是保持睡眠、壓力、飲食三者的平衡,汗皰疹是因為壓力大而嚴重,若無法減少壓力,至少顧好睡眠和飲食,以免汗皰疹搔癢加重。此外,手腳避免接觸肥皂、洗碗精、刺激性化學物品等,並保持乾爽;飲食上,應避免菸酒,若是過敏體質,要小心烤炸辣類、甜食,芒果、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也要少碰到;研究指出,鎳、鈷及鉻較高的食物也必須減少食用。謝醫師小妙招!自製養生茶飲三妙祛濕茶材料:蒼朮2錢、黃柏2錢、川牛膝2錢。做法:以1000c.c的水煮至500c.c,放涼後飲用。作用:蒼朮和黃柏清熱燥濕、川牛膝能利水除濕。適用體質:搔癢在天氣潮濕加重,伴隨全身沉重感、午後疲倦易睡、腦袋昏沉等。禁忌:懷孕婦女、感冒、或是使用慢性病藥物,需在醫師指示下服用。
-
2020-07-2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影/情緒體質調理好 40歲熟女也能再孕
現代人結婚的年齡越來越高,受孕率也相對降低,尤其八、九成的女性壓力大,導致情緒、體質都受影響,衛福部豐原醫院中醫師說,近來中醫針灸醫學實證受孕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主要是體質調理好,不論是自然受孕或是做試管嬰兒,40多多歲的女性,也有機會懷孕成功。豐原醫院中醫師鄭名惠表示,前年一位42歲媽媽,第一個小孩已經國小六年級,當時不是特別治療她不孕問題,而是為了改善她掉髮的情況,身形瘦弱的她,沒想到經過中藥調理,體質、及掉髮情形改善,還意外再懷上第二胎。很多女性的情緒比較容易緊繃、且花在照顧自己的時間上少,容易產生比較虛的體質,不容易受孕,主要是女性在中醫的肝鬱,也就是情緒部分、做一些氣血調理,對女性的身體、或生孕率上有一大幫助。中醫師鄭名惠表示,一般內科調理大約一至兩個月左右,因為女性有輸卵管、排卵、及子宮等問題,針灸部分則會著重於氣海關元、大赫、以及背後八髎穴等位置,改善脊椎神經八部最主要源頭,以針灸或溫灸治療,並在三陰交、太衝穴等位置加強。情緒、體質改善,受孕率自然提高,鄭名惠說,她曾在南部服務,成功讓幾位比較不容易受孕、或想做試管嬰兒的女性成功懷孕,目前回到中部家鄉服務,也希望讓在地想懷孕的女性受孕成功。
-
2020-07-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你便秘了嗎?常用瀉藥、浣腸劑恐會成癮
「醫師,我大不出來怎麼辦?」有些人因為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導致兩天沒排便,或是糞便呈顆粒狀,這就是便秘嗎?其實不然!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地邀請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文俊,替惱人的排便問題順利解「秘」!你,真的便秘了嗎?孫文俊醫師提及,他看診時會先問病人:「你多久沒排便,還是大便較硬、較乾或是排便時會痛?」因爲臨床上對便秘的定義,主要是以時間為指標,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就是有便秘現象,至於糞便的形狀及軟硬度屬於臨床症狀,例如:便形像一顆顆的小雞便,可能與水份攝取不足有關,通常不會稱為便秘。 此外,有些人雖然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孫文俊醫師歸類在「排便不順」,醫學上稱為「裡急後重」(tenesmus)。他強調:「有這種現象的民眾反而要提高警覺,因為大腸息肉或直腸腫瘤,也可能引發排便不順,若伴隨糞便形狀突然改變、出現便血等現象且持續2週,最好趕快就醫檢查。」八成輕症便秘不藥而癒 除了受到先天性臟器結構的影響,孫文俊醫師指出,便秘的5大主因包括:1.飲食:水分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2.缺乏運動:運動能刺激腸道反射3.藥物:有些藥物會間接影響排便,特別是精神科藥物。4.習慣性憋便:越常憋便、排便反射性會越差,易造成排便功能異常。⑸腫瘤:直腸或左側低位大腸若有腫瘤阻塞,糞便量會越來越少。食藥署提醒,便秘是良性病症,只要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多喝水、多吃蔬果,再配合每天運動,超過八成的輕症便秘者,都能獲得改善。長期用瀉藥、浣腸劑恐成癮有些追求「速成」的民眾,或容易有便秘困擾的年長者,往往會先用瀉藥或浣腸劑來解決便秘問題,卻忽略便利之下可能隱藏的風險。孫文俊醫師說明,長期使用浣腸劑恐會成癮,其插管頭形尖銳,若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直腸受傷或穿孔;有些瀉藥是刺激大腸收縮蠕動促進排便,所以服用越久,藥效就會越差。食藥署建議,當民眾有不適症狀,應到醫院尋求醫師診治,以利提供專業的建議。孫文俊醫師指出,想要排便順暢,平時可以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或在上廁所時,可腳踏10~15公分的小板凳或是以溫水沖洗肛門等方式,即可「便」行無阻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7-17 科別.耳鼻喉
胸口灼熱、喉嚨卡卡,胃食道逆流惹禍?
胃食道逆流到底有多盛行?根據健保署就醫人數預估,平均每4人就曾有1人主訴有此症狀,而且近幾年來,人數還有上升的趨勢。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表示,從臨床上來看,胃食道逆流也的確已經超越過去與胃酸相關的消化性潰瘍,成為現今腸胃科門診中很常見的疾病。胃食道逆流發生的原因為什麼會有胃食道逆流?顧名思義,是指原本應該在胃裡的胃酸消化液逆流跑到食道。吳明賢進一步解釋,簡單來說,在胃與食道中間有個賁門(下食道括約肌),應該呈現關閉狀態,但卻可能因為多重因素,導致它在不該開的時候打開,因而造成胃的內容物或胃酸跑到食道。不過,要產生胃食道逆流的現象,也必須符合幾項因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指出,首先胃酸要高,由於胃的酸鹼值為pH1左右,食道的酸鹼值則為pH3~4,兩者酸度差距將近1000倍,當1000倍的胃酸跑到食道,可想而知必定會造成損傷。食物則是導致胃酸過多的主要原因,如油脂類、巧克力、菸、酒、咖啡、酸性水果等。其次,賁門有沒有關好也是一大原因。至於造成關不好的原因,包括生理構造問題如老化導致括約肌鬆弛、食道裂孔疝氣、腹腔內壓力增加(如剛吃飽就趴睡、穿了緊身衣等)。吳登強說,當胃酸逆流時,人體是有機制能讓它緩和下來,如口水會將胃酸往下帶,食道也有蠕動波能將其往下帶,但當口水量不足、食道蠕動不好時,就會造成影響。胃食道逆流症狀與嚴重性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五花八門,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典型的症狀(食道症狀)如胸口灼熱感,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吳明賢指出,這是最常見,也是病患求診的主要原因,不過,臨床上通常會先排除是否有心臟問題。但仍有少部分人屬於非典型症狀(食道外症狀)如喉嚨不舒服、咳嗽、氣喘發作,更嚴重時甚至會有吞嚥困難、蛀牙、牙周病、聲帶水腫或聲帶沙啞等表現。「一般來說,有些族群如男性、肥胖者、有代謝症候群、飲食不正常、壓力大、愛抽菸、酗酒的人等,都是胃食道逆流的高風險族群。」吳明賢指出,若從職業別來看,服務業從業人員或業務性質、司機等,會因工作需要而延誤正常三餐時間,或因為趕時間囫圇吞棗,情緒緊張壓力大等,都有可能加重症狀的產生。胃酸刺激食道,會發生癌變嗎?由於食道並不耐酸,若黏膜經年累月受到胃酸逆流的刺激,除了容易產生發炎、潰瘍等現象,有時食道上皮細胞受到胃酸破壞,久了之後便可能變性,造成「巴瑞特氏食道」,而這或許就是病變的開始,日後會增加罹患食道腺癌的機率。吳明賢認為,民眾也無須過度擔心,雖然西方報告顯示巴瑞特氏食道演變成食道癌的機率不低,但從臺灣本土個案來看,機率卻很低,會不會轉變成食道腺癌,還須視巴瑞特氏食道的長度、切片觀察有沒有細胞變性,通常若有細胞變性且長度超過3公分,危險性較大。胃食道逆流的診斷很多人會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並不典型而不自知,甚至只有一點點不舒服就忍著,但當胃食道逆流造成生活上的影響,如打擾睡眠、喉嚨沙啞等,醫師建議要考慮就醫,進一步檢查以避免巴瑞特氏食道的產生。要診斷胃食道逆流,除了可以從症狀做初步診斷外,最立竿見影的工具則要靠胃鏡與X光,但胃鏡也只能排除有無惡性、潰瘍等器質性疾病的可能;X光的好處則可觀察胃酸逆流對食道是否造成影響,若進一步懷疑有食道癌變化,則需做病理切片來確診。如果照胃鏡後仍無法確定是否有胃食道逆流時,臨床上也會進一步透過食道功能檢查,包括食道壓力測試、24小時胃酸測試等,但通常9成以上的患者都可以靠著胃鏡檢查正確診斷。避免發作,生活飲食調整這樣做!◆三餐定時吃,餐餐7、8分飽。◆睡前2~3小時不進食。◆吃完東西不立刻躺下。◆不穿緊身衣服或束緊皮帶。◆床頭墊高15~20公分。◆戒菸、戒酒、減肥。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一旦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時,必須調整生活飲食習慣,不過光靠這樣做,成功機率通常不大;吳明賢說,這些習慣畢竟都是經年累月的,比較簡單的方式可靠就醫治療,藥物治療的目標在於快速控制症狀、改善生活品質。胃食道逆流主因是胃酸過高所引起的,所以,必須藉助可調整胃酸的藥物如制酸劑、第二型組織胺受體拮抗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胃乳片等,讓胃酸沒有機會逆流,或者即使逆流了,酸度也會大減。目前最新的方式,是採用來自海藻萃取的藻膠酸,好處是會保護整個食道,效果類似胃乳。吳明賢提及,藻膠酸進入體內與胃酸混和後,會形成低密度的泡沫乳膠層,能漂浮於胃的上方靠近食道口的位置形成阻隔,阻擋胃的內容物與胃酸上流到食道,可保護黏膜不受胃酸刺激,這類藥物也經常合併上述三類藥物使用。特別的是,藻膠酸是在飯後食用,胃食道逆流通常都在飯後發生,服用後可形成保護膜,避免剛吃飽後逆流又發作,且能持續3、4個小時,作用快,只要短短3至5分鐘就能發揮效果。吳登強進一步補充,胃食道逆流的治療療程為2至4個月,一般建議療程結束後還是將藥物備在身邊,並視情況服用,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雖然會好,卻不會斷根,只有極少數人須靠手術治療,但也不一定能根除疾病,可能仍需長期服藥。吃胃乳或咀嚼錠較好?吳登強和吳明賢兩位專家一致建議,胃乳的效果作用快,牙口不好者也可使用,缺點則是無法隨身攜帶,適合放在家中當成常備藥;而咀嚼片的好處是能夠隨身攜帶方便,應酬過後若不舒服可立即服用、緩解症狀,特別適合經常外食的上班族。★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摘自常春月刊448期,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15 科別.精神.身心
家庭照顧者壓力大 研究:不影響健康
家庭照顧者的健康並不會因為壓力而受到影響!家庭照顧者常會面臨龐大且慢性的壓力,而一般認為這樣的壓力會影響照顧者的健康。但近期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透過觀察照顧者的發炎性生物指標後發現,家庭照顧者在9年內的健康變化,與常人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找到了239位年齡大於或等於45歲的家庭照顧者進行實驗,同時也找了一組對照組進行比對。兩組的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自我評估的健康狀況與心血管疾病病史的自陳報告均類似。研究團隊在實驗組的受試者還未成為家庭照顧者之前,先抽取兩組受試者的血液,9年後,再次對受試者進行訪問並取得其血液與尿液樣本。接著,研究團隊針對受試者6種發炎性生物指標(與孤單、憂鬱症、免疫力受抑制、癌症與死亡率增高相關)進行比較與分析。結果發現,9年的期間內,實驗組與對照組受試者,其發炎性生物指標的變化並沒有太大的差別。6種指標中只有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TNFR1)的變化在兩組之間有稍稍的差距,而這是家庭照顧的慢性壓力所導致的些微全身性發炎反應,並不需要太擔心。根據《每日科學》報導,過去社會總認為成為失能家庭成員的照顧者會有健康上的影響,這不只會讓照顧者卻步,也會讓需要照顧的家庭成員產生罪惡感。研究人員表示,上述研究的目的,便是讓家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安心。【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7-15 科別.消化系統
OL吃益生菌反而脹氣 就醫才發現是胃食道逆流
「巴豆肚肚又脹氣了?來包益生菌吧!」現代人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腸胃問題多,益生菌成了必備的隨身寶物。但是30多歲的林小姐,因胃酸過多、消化不良等問題頻頻發生,因沒有時間看醫師,便自行增加益生菌的用量,結果脹氣反而更加嚴重,就醫才發現患有胃食道逆流。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趙必暉提醒,針對想改善的症狀可先向醫師或藥師諮詢適合的益生菌產品;且僅是保健食品,只可作為日常生活的補充功效,而非正規醫療,因此食用後仍無法改善症狀,便應就醫治療。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表示,益生菌依據目的不同而有不同菌種,也些強調整腸健胃、有些標榜可改善過敏或是預防女性私密處感染。原則上益生菌並不會加重胃食道逆流,若是因腸胃消化而導致胃食道逆流,吃益生菌或有改善,如果一直未見效,可能和所吃的菌種不對有關。但若是因結構性問題而造成的胃食道逆流,如胃排空障礙、橫隔膜疝氣等,益生菌吃再多都沒有效。而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種類琳瑯滿目,除了可從優格和優酪乳補充外,也有做成粉狀、錠狀產品;菌種也有比菲德氏B菌、嗜酸乳桿菌等各式益生菌。可依照各家廠牌的建議用量服用,通常症狀期會使用較多,好讓益生菌在腸道內定植,待維持期再減少劑量。柳朋馳表示,並沒有特定廠牌和特定菌種的益生菌比較好,但選擇合適的菌種和劑型很重要。首先須了解自己想改善的目標,例如:脹氣或是便秘,若是吃了一至三個月都沒有改善,便可換一個菌種試試看。另外,有些乳糖不耐或是對牛奶或乳製品過敏者,若是以優格和優酪乳的方式補充益生菌,可能反導致更嚴重的腹瀉或是脹氣等症狀,因此可以改用粉狀或錠狀的產品。而常被添加在益生菌食品的「糞腸球菌」及「屎腸球菌」,趙必暉說,因國外研究發現部分菌株可能帶有抗藥性基因,吃進人體後可能轉殖到其他細菌上,進而造成抗藥性致病菌的風險。因此我國也針對這兩種菌株有使用限制,除非經過檢驗確認食用安全性,否則不得使用。雖然九成以上的民眾都可安心使用益生菌,但柳朋馳提醒,因益生菌常為繁殖力高的菌種,細胞代謝快,因此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趙必暉也提醒,購買市售益生菌產品前,要特別留意產品成分及許可標章,最好先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選擇自己適合的產品。
-
2020-07-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多吃益生菌能健胃「腸」保健康?掌握4關鍵護腸胃
一名30多歲上班族林小姐,常因加班導致三餐不正常,時常吃完晚餐就立刻睡覺;假日則是睡到中午,再跟三五好友聚會吃大餐。雖然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脹氣,甚至胸悶的情況頻頻發生,但因工作忙碌,沒時間到醫院就診。除了自行購買胃藥外,更食用益生菌,希望能調整體質。端午期間,連續幾天午晚餐都吃肉粽配手搖飲料,結果整天胃嘟嘟、胃痛又便秘,為了改善不適症狀,便自行增加益生菌產品的用量,結果脹氣反而更加嚴重,就醫後才發現自己患有胃食道逆流。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三餐外食、不規律進食或暴飲暴食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甚至嗜吃甜食、每天一杯含糖飲料或咖啡,長久下來,這些飲食習慣也導致胃嘟嘟、腸瀉、溢赤酸或是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發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民眾常認為是小事,以為自行購買藥品或補充益生菌、酵素,可以緩解不適;有些民眾則把益生菌當做日常保健品,以為天天食用,可以增加體內腸道好菌,有助於腸道保健、健胃整腸。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坊間的廣告常宣傳益生菌可以改善腸胃不適、改善過敏體質,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有些含有益生菌或酵素的市售產(藥)品其實屬於指示用藥,應在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示下才能使用,如果使用指示藥品三天後,仍無法改善症狀,就應該就醫治療,不宜拖延。使用益生菌或消化酵素 多多益善?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種類琳瑯滿目,除了日常可見的牛奶、優格和優酪乳外,也有做成粉狀或是膠囊狀的產品。益生菌是一種對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包括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及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等,常被標榜為可以重建胃腸道菌叢,改善腹瀉、便祕的益生菌或酵素產品。但是在眾多產品中,只有經過科學驗證,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的藥品許可證才能宣稱療效;或是通過健康食品許可申請,有小綠人標章,才能標示保健功效。民眾購買時也需透過醫療人員的評估,使用合適產品,對症下藥,才不致於適得其反。這些藥品許可證字號的益生菌藥品,有些僅含有比菲德氏B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和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等益生菌;或是有些藥品,除益生菌外,還添加了酵素,具有緩解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的療效。但由於它們的成分來自牛奶或乳製品,本身對牛奶或乳製品耐受力低或是過敏者,應避免食用。此外,這些產品亦可能會有脹氣或過敏不良反應發生,因此宜經由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示才能使用,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近年科學研究也發現,過去被添加在益生菌食品的「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部分菌株經證實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並可能帶有抗生素抗藥性基因。因此,為避免產生抗藥性致病菌的風險及維護國人健康,衛福部針對這兩種菌株發布使用限制規定,未經確認其食用安全性前,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業者若有使用需求,應檢具菌株基本資料、安全性證明及不具致病性證明等相關資料,送衛福部提出申請並確認其食用安全,經公告後始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提醒民眾,購買市售益生菌保健類食品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以免花錢又傷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益生菌非萬靈丹,腸胃不適時,宜儘速就醫,找出原因,由醫師開立適當的藥品。購買含益生菌、酵素食品前,建議諮詢醫療人員,不要擅自購買來源不明的益生菌產品,並特別留意產品成分及許可標章;若服用任何含有益生菌的藥品或食品後,發生任何不適的情形,應諮詢醫療人員或就醫治療。平日也要多注意生活習慣,像是細嚼慢嚥,進餐規律,定時定量,減少腸胃負擔,透過適度運動與適量蔬果,促進腸道蠕動。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7-13 科別.腦部.神經
老翁車禍後腦傷半癱情緒易怒 經顱磁刺激術改善
一名67歲的彭姓男子發生車禍造成頭顱骨折顱內出血,開刀出院後,因左手腳無力,臥床半癱,記憶力嚴重受損,到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求診,經醫師診斷彭男因雙側額葉受損,無法正常行動、情緒嚴重低落,吃了抗憂鬱症藥物後仍未改善,醫師以經顱磁刺激術治療後,情緒問題明顯改善,目前持續中醫針灸及復健。彭男表示,發生車禍後無法睡覺,心情壓力大,脾氣變的低落易怒;彭男的女兒也指出,爸爸開完刀後,連續35天都睡不著,情緒不佳,但經過2次經顱磁刺激術治療,家人及彭男自己都能明顯感受心情較開朗,手腳的力氣也慢慢恢復,為感謝醫療團隊,彭男也特別與家人到醫院致謝。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經顱磁刺激是一項無侵襲性的嶄新治療方式,利用電磁效應,將絕緣線圈放置在特定部位的頭皮上,當強大的電流通過線圈時,會產生短暫的電磁脈衝並穿過頭骨到達對應的大腦區塊,藉由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刺激,進而達到增強或抑制大腦特定區域的功能,磁刺激治療須依據患者腦部情況調整不同治療方式。中醫大新竹附醫與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倫敦大學神經醫學中心合作研究,發現透過不同的磁波方向與參數,可以更準確的瞄準需要刺激的腦神經,短周期的前後徑方向刺激,比長周期的刺激更能有效的選擇腦部神經,精準刺激精準治療,此研究成果獲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臨床神經生理學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而中醫大新竹附醫醫療團隊從2018年底開院至今已累積超過2000人次的治療,在腦部相關疾病,患者自我評估臨床反應率高達7成多,也希望此新穎的技術能輔助舊有治療的不足,嘉惠更多病人。
-
2020-07-12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亂世佳人」 談午睡的好處
十多年前,筆者到德國的醫學中心進修尿路動力學。剛到醫療單位前幾天,因為時差以及全然陌生的環境,讓我感受到壓力。清晨一早參加會議,接著是忙碌的行程;中午時間到了,我期待用餐以及片刻的休息。讓我驚訝的是:檢查室工作不斷,他們似乎沒有用午餐?當然更別提午休時間了。我這樣撐到下午,精疲力竭,餓得頭昏眼花。到了第三天,我忍不住問:「德國人不吃午餐嗎?我沒有看到你們中午用餐和休息呀?」看到我疑惑的表情,他們笑了!「有吃東西呀,只是你沒看到。」技術員Silke指著桌上的咖啡壺,笑著告訴我:「我們中午吃的很簡單,可能就咬個三明治,喝一杯咖啡,請不要客氣,樓下有個咖啡廳,您可以慢慢用餐。」「那麼……你們不午睡?」我想多了解一點。「一般來說不午睡,想趕快把事情做完。」還記得小時候,最討厭午睡時間,睡不著偷偷睜開眼,還會被罰站。到了中學,課業繁重,這才珍惜午後片刻小睡的時間。在電影中也出現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午睡場景。那就是影史上經典戰爭愛情鉅作:1939年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在這一部描述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電影,名媛淑女在社交宴會午後進入房間,換上舒適的睡衣,好好午睡一番。「為什麼要午睡?我又不累!」費雯麗飾演的女主角郝思嘉一邊寬衣解帶,一邊抗議。「有教養的名門淑女在宴會中都會午睡。」保母這樣回答。古代中國人對午睡可能不太贊同。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對於「宰我晝寢」(白天睡覺)不以為然,說出「朽木不可雕也」的重話。究竟午睡是浪費時間?或有益身心呢?在21世紀的今天,醫學證據顯示:午後小睡片刻有很多好處,包括:●增強記憶力:包括上午剛學到的事物與工作上的技能。●減少疲勞●改善心情: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午睡片刻讓人煥然一新。●提升工作表現●提高警覺心:對於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人,午睡更為重要。●有助心臟健康,降低血壓●增強免疫系統:對工作壓力大,夜間睡眠不足的人,午睡對身體有修補作用。●補足老年人睡眠時間:隨著年齡增長,睡眠結構出現變化。60歲以上,深度睡眠的時間變少,常見的夜尿,更會打斷睡眠。午睡可補充夜間睡眠之不足。午睡應該睡多久呢?一般建議不要太長,即使是10分鐘的午睡,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有研究建議最好45分鐘以內。過長的午睡,對健康反而有害。午睡的時間也很重要,不要太接近晚上就寢時間,不然可能會影響夜間的睡眠。最好選擇安靜、沒有強烈光線的地方,才能達到快速恢復體力的效果。好的電影就如藝術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即使過了80年,無論是老、中、青影迷,都對「亂世佳人」劇中的主角或電影主題曲津津樂道。老電影更像時光機,觀眾透過鏡頭鉅細靡遺的描述,彷彿進入一百多年前的美國南方,和郝思嘉等眾多名媛在慵懶午後一起進入夢鄉。看了以上分析,午睡不是懶惰的行為,反而好處多多。請記得在忙碌工作中,抽出10分鐘午睡一下吧!
-
2020-07-12 科別.皮膚
健康醫點靈/戰痘 6招恢復雞蛋肌
新北市25歲的李小姐經常熬夜加班,一忙起來三餐不固定,還常以零食及泡麵取代正餐,加上近期長時間戴口罩,臉上長滿痘痘,下巴又持續冒新膿皰,被朋友戲稱為「痘」花妹,她趕緊到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求助,中醫師賴博政則建議盡量保持6種良好生活習慣,維持健康的肌膚狀況。賴博政說,長在臉上及胸口的痘痘稱為痤瘡,好發於面部T字部位、雙頰、下巴、胸口,尤其夏季、悶熱潮濕的環境最容易產生,通常是因為油脂腺分泌較旺盛,流汗後容易堵塞住毛孔,流汗後如果長期未清潔乾淨,更容易因皮脂腺分泌異常而出現類似症狀。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容易生出痤瘡,如吃太多油炸辛辣食物,以及熬夜、睡眠不足、吸菸、肥胖、緊張、壓力大等。賴博政表示,痤瘡病人有5成是滿臉「痘」花的青少年,其中男性比女性多,中醫會依照不同病因治療,但治本方式仍是調整作息、飲食及衛生習慣,「要有光滑雞蛋肌,要先保持乾淨肌」。他建議養成6種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長痘:一、留意卡油出油部位的清潔,選擇適合自己膚質的洗面乳,針對容易出油的部位加強洗滌,也要注意容易堆積灰塵的胸口及易出汗卡油的背部。二、使用合適保養品,若過度使用含油脂豐富的保養品,再加上天氣濕熱、清潔不乾淨,容易增加毛孔堵塞引發痘痘的機率。三、保持天天排便,因長期便秘會讓腸胃積熱產生痤瘡,多吃葉菜類及蔬果,可協助正常解便。四、充足睡眠,生活作息規律,勿熬夜或晚睡。五、飲食清淡,忌辛辣、油炸、滋膩的食物。六、若發現臉上或身上長痤瘡,在手部不乾淨的情況下不要碰觸,也不能直接擠壓,減少感染及發炎擴大的機會,部位保持清潔。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研究:疫情壓力大 「心碎」患者爆增
根據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疫情期間沒有感染新冠肺炎,但罹患「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的人數正在上升。所為心碎症候群並不是俗稱的心臟病,而是被稱為「壓力型心肌病變」(Stress Cardiomyopathy)或「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等,會導致心臟部分肥大,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至全身;一般的心臟病是由動脈阻塞造成,但心碎症候群卻是受到強烈的情緒波動或身心理的壓力影響所致。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心臟科醫師考拉(Ankur Kalra)是這項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表示:「疫情讓人們對社會經濟的期待和心理壓力增加,使壓力型心肌病變的患者人數增加;雖然這不完全是由病毒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但卻是疫情下對人們健康造成最大的威脅之一。」這份9日公布的報告指出,以五到八周作為一段觀察期,透過克利夫蘭醫療診所系統中的兩家醫院,研究人員發現共有1914人罹患心碎症候群,其中只有四人是在疫情爆發前得病;疫情之前,以八周為單位,罹患心碎症候群的患者平均是5至12人,但疫情間卻提高至20人。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婦女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哈默妮‧雷諾斯(Harmony Reynolds)說:「能確定的是,這次的疫情是造成許多人情緒壓力的主因。」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資深主管琳恩‧班福卡(Lynn Bufka)則表示,心碎症候群患者雖然增加不免讓人擔憂,但也不算意外,「透過長期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壓力對身體有絕對的影響力。」專家建議,如果民眾有任何心臟不適的症狀應盡快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到醫院可能染疫而錯失治療,雷諾斯說:「我最擔心的是人們不敢到醫院來,但事實上就醫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相對安全。」
-
2020-07-07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會變癌?醫師提醒這項警訊別不當一回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壓力大,飲食時間不固定,讓你胃食道逆流?」這恐怕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寫照。食道在胃酸長期刺激下,有可能出現異常黏膜組織「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如果即時發現即時處置,有機會在轉化成食道癌前,趁早消除異常組織,降低生命危害;但如果沒能即時發現,生活飲食習慣也沒改變,就有可能癌化並威脅性命。衛福部日前發布10大癌症死因,食道癌死亡人數排名占總癌症死亡人數第9位;而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食道癌是癌症死亡排名第10位,顯見食道癌對國人生命威脅之大。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食道黏膜與胃部黏膜不同,無法承受胃酸高強度腐蝕,食道與胃部中間有賁門緊縮間隔,照理來說胃酸無法流到食道,但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愛吃酸辣等因素,胃酸經常大量分泌流出賁門到食道,發生次數太多,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在不斷傷害修復中,發生細胞變異。 朱光恩也說,不是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出現「巴瑞特氏食道」,臨床上不是很常見,但是確診有「巴瑞特氏食道」,轉化成癌細胞機率就非常高,日後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原因在於「巴瑞特氏食道」黏膜與正常食道黏膜會產生競爭,加上胃酸持續傷害,癌症發生機率就立刻提升,但是「巴瑞特氏食道」沒有明顯症狀,只能仰賴檢查才能發現。 朱光恩解釋,大部分「巴瑞特氏食道」病患,不會有明顯症狀,多數是因胃食道逆流,接受為檢查時發現。檢查醫生必須非常有經驗,檢查時發現食道賁門附近,會有一些粉紅色異常組織,一旦發現會立刻切片檢查,大概3天就可以回醫院看檢驗報告。假使確定發現「巴瑞特氏食道」,會再約病人回診,用內視鏡電燒治療。 朱光恩強調,大部分接受電燒治療病患,不會有很大的風險,由內視鏡深入把異常黏膜燒掉,但如果範圍太大,則會轉介外科醫師執行手術。當異常黏膜去除後,正常黏膜就會慢慢恢復,剛開始幾天食道會有些不舒服,但這種不適的感覺會慢慢退去消失,患者除要服用一段時間藥物抑制胃酸外,本身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也應做改變。 朱光恩提醒,接受電燒去除「巴瑞特氏食道」(異常黏膜)患者,3個月後要在接受1次胃視鏡檢查,確認傷口恢復狀況,或有沒有其他異常黏膜,如果都正常就可以算完全康復,未來演化成食道癌風險也可說趨近於零。不過,若飲食依舊不控制,仍然喜歡吃重油、酸辣、味道重的食物,如果再加上吸菸,相同疾病可能會再反撲。(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5 橘世代.好心橘
43歲退休!還沒過上悠閒生活,反而睡醒壓力大
今年66歲的吳淑貞43歲就退休了,由於退休前沒有好好規畫,曾經發慌不知所措,所幸在朋友介紹下進入輔導領域,從零輔導背景,經過不斷進修,已經從事輔導志工20年,不僅助人也找到自我價值。她說,退休生涯其實和職業生涯一樣,都需要規畫和再調整,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否則容易在退休後心理不健康。因為家境需要,吳淑貞18歲高中畢業後就北上工作,只要有收入就去做,到過山上偏遠地區當代課老師、擺過地攤、在餐廳端盤子、開過貨車、送過電話簿、跟朋友合夥開房屋租賃公司、在苗栗客運公司上班、待過稅捐處。直到43歲那年,真的把自己身心逼到極限了,吳淑貞對自己說,「如果我就這樣走了,我是不是沒有為自己活過?」因為小有積蓄,就毅然退休。吳淑貞說,退休前為了錢而拚命工作,原本幻想退休後是悠閒快樂的生活,但反而「生活就空了,早上醒來都會問自己要幹嘛,壓力很大,不曉得要怎麼過日子」。她才知道,原來退休生涯其實和職業生涯一樣,都需要規畫和再調整。在朋友介紹下才報名生命線志工,接受2年扎實的訓練,隨後在台北市生命線、衛輔部安心專線線上、樂齡大學服務,帶長者團體等。吳淑貞說,輔導幫助她對自我的了解、接納自己的生命歷程、缺點及做不到的事,對人的了解也多一些體諒。幫助到的人對她講的謝謝,讓她覺得很踏實開心,接觸輔導工作,也好像在輔導自己。為精進自己,吳淑貞在生命線工作第5年報名空中大學唸書,由於後來要照顧失智的養母,之後花10年時間,以平均分數85分拿到了畢業文憑,算是給自己的退休禮物。吳淑貞在退休後才找到自己興趣,但她以過來人身份建議,退休前1、2年或更長時間,要開始做自己的退休計畫,可尋找社會資源,如社區學習樂齡大學等,「要社會參與、不要老化」,做志工繼續服務。其中要包含靜態及動態休閒生活,更重要的是「和家人搭配、討論,找到支持系統」。【熟齡精選延伸閱讀↘↘↘】。水電師傅踏上志工路,一做16年!幫人修,也教人修。從軍30年!空軍上校退伍轉「海軍」 人生下半場做大海志工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