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3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基因
共找到
2436
筆 文章
-
-
2024-01-01 養生.聰明飲食
飯吃七分飽,健康活到老?不要吃到飽真的能讓你比較健康嗎?
讀者翁先生在2022-6-1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一直很關注也非常感謝林教授在實證醫學方面為我們讀者解惑,也購買林教授的著作,林教授建立科學的養生保健網站更是有效的提供實證避免我們讀者被眾多偽健康知識給影響。尤其是林教授的八字箴言:【均衡飲食,有恆運動】。只要做到,就幾乎可以不用再看有關養生方面的知識。有恆運動方面林教授分享了自己的運動項目及很多細節,如有氧、重訓、有拉有推強調均衡等等……。均衡飲食方面也分享了飲食內容。做為您忠實讀者的我有個小小的提問,在飲食方面您對飽食或吃飯吃飽的看法,對健康方面是不是有相關實證醫學的研究。我一直對吃飽的狀態無法拿捏,相關知識一直在告訴我們吃飯吃七分飽就好,但甚麼感覺是七分飽,如何定義? 而適度的不刻意吃飽維持飢餓比吃飽更有利於健康?想請教林教授對用餐要吃多少量的看法,謝謝您。「七分飽」是中國民間流傳的養生觀念,而完整說法是「想要活到老,吃飯七分飽」或「餐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日本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七分被放寬到八分。這個日文的「腹八分目」有被音譯成Hara hachi bun me,在很多網路文章裡出現。例如知名的克里夫蘭診所就有發表Don’t Eat Until You’re Full ― Instead, Mind Your Hara Hachi Bu Point(不要吃到飽 – 應該注意你的腹八分點),而它的第一段是:「Hara hachi bu 是一個日本詞,意思是“吃到 80% 飽”。 它起源於沖繩市,在那裡人們用這個建議來控制他們的飲食習慣。 有趣的是,他們有最低的心臟病、癌症和中風發病率,而預期壽命也相當長。」網路上也有很多文章在教人家如何吃到七分飽或Hara hachi bu,但我看不出有任何一個真的是能讓我準確或大致上地吃到七分飽或八分飽。所以,對於翁先生所問的「甚麼感覺是七分飽,如何定義? 」,我就只能回答:「感覺就是感覺,定義則沒有」。至於翁先生所問的「是不是有相關實證醫學的研究」,我先暫時回答:「網路上是有這樣的聲稱」。例如,Heho網站在2020-3-15發表餐餐七分飽讓你多活12年!研究證實:限制卡路里能讓細胞逆齡,而它的第一段是:【延年益壽是不少人的夢想,而研究證實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別吃太飽」。近日,一項來自《Cell》的研究顯示,限制生物體的卡路里攝取,就有1/2的衰老細胞和1/4衰老基因能被「逆轉」。】Heho這篇文章還說:【而這次的研究,則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及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等研究團隊的合作。 他們用大鼠做試驗,將一批實驗大鼠分為3組:年輕任意進食組、年老任意進食組、年老節食組。後者從中年期開始對大鼠進行「七分飽」干預,持續節食9個月。】雖然這篇文章一再提起「研究」,可是偏偏就不說出哪裡可以看到該研究,所以我只好自己去找。我找到的是2020-3-5發表的Caloric Restriction Reprograms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Rattus Norvegicus Aging(熱量限制重新編程了褐家鼠衰老的單細胞轉錄景觀)。其實,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是用老鼠來做「熱量限制」的研究,而這顯然是跟人類的「七分飽」有相當大的差距。事實上,這篇論文的內容裡也完全沒有提起「七分飽」(70% full或70% fullness)。所以,Heho那篇文章所說的【對大鼠進行「七分飽」干預】,是誤把「70%熱量限制」當成「七分飽」。雖然「熱量限制」跟「食量限制」是有關聯性,但卻不能畫上等號。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想要減肥或控制體重的話,就要吃「低熱量」的食物,而這是因為低熱量食物可以在提供飽足感的情況下避免過多熱量的攝入。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在沒有飽足感的情況下攝入過多的熱量(例如吃油炸食物),也可以在沒有攝入過多熱量的情況下有飽足感(例如吃新鮮蔬菜)。請看梅約診所發表的Weight loss: Feel full on fewer calories(減肥:感覺飽但較少卡路里)。好,我現在可以正式回答翁先生所問的「是不是有相關實證醫學的研究」。答案是:【醫學文獻裡有非常多「熱量限制」的研究,但卻沒有「七分飽」的研究。網路上看到的所謂的「七分飽」研究,例如Heho那篇文章,是誤把「熱量限制」當成「食量限制」】。翁先生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對用餐要吃多少量的看法」,而我的回答是:.就食量而言,不要吃到感覺不舒服。也就是說不要讓自己飽得難受或餓得無力。.就熱量而言,如果沒有胖瘦的問題,那「進的」跟「出的」取得平衡就好了。至於什麼是取得平衡,從體重的變化就可判斷。每天同一個時候量體重(例如早餐前),如果持續增加,那就要減少「進的」以及或增加「出的」,例如少吃一點食物,多做一點運動。原文:七分飽比較健康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1 癌症.肺癌
「非吸菸」肺癌人數逐年增高 胸腔科醫師指家族史佔關鍵因素
肺癌成為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一萬六千多人是新診斷為肺癌的個案。國內積極防治菸害,但「非吸菸」肺癌的人數卻逐年增高。國內研究團隊日前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刊登的研究結果:不吸菸者若具有肺癌家族史,相較於無家族史者提高了五成左右的罹病風險,其次的風險因子是暴露於空汙以及年齡。國內大型醫院收案試驗,證實肺癌家族史是罹病關鍵。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表示,過去一直認為抽菸才會罹患癌症,但隨著國內吸菸人口降低,罹患肺癌的人數卻持續上升,經多年研究,台灣不吸菸肺癌最大宗的因素是「家族遺傳史」。國內17家大型醫院從2015年到2019年,收案1.2萬多名不吸菸但具有可能會引發肺癌的風險對象:收案條件為55歲到75歲民眾、不吸菸或吸菸少於10包年且戒菸超過15年。具有的風險因子包括:三等血親內具肺癌家族史、處於環境菸害、本身患有慢性肺阻塞或肺結核、烹飪指數(Cooking Index)大於等於110、烹飪過程中無適當通風等。結果顯示,有17.4%的參與試驗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後發現肺部有結節陰影,接受切片檢查和外科手術後,有318人(2.6%)被確診為肺癌。而被診斷侵襲性肺癌者,其中多達197人(61.9%)具有家族史。女性患者肺腺癌占比達87%,多數無吸菸習慣。台灣罹患肺癌的類型以「肺腺癌」為最大宗,如果以性別分別,依2020年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所有罹患肺癌的男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為58%;所有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高達87%,而女性肺腺癌患者,大多沒有吸菸習慣。洪仁宇醫師表示,過去一直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大宗風險因子,但隨著戒菸人口增加,其餘的風險因子導致的肺癌更值得被重視,其中家族史應該要被格外注意,其餘風險則是空汙、年齡、職業環境、肺部慢性疾病等。不過肺癌初期症狀難辨,常見症狀為咳嗽、全身不適、喘、胸痛、血痰等,平均每位肺癌患者被診斷時約有2.38個症狀。但洪仁宇醫師強調:這類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加上很像感冒或器官退化的表現,也讓患者就醫警覺性降低,導致患者被診斷時大多已經是晚期。肺癌基因型態漸明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寬澧表示,早期肺癌可以透過手術搭配化學治療,預後效果很好,如果是晚期肺癌的患者,手術治療就會成為輔助療法,治療方式則以全身性療法為主,例如標靶藥物,免疫及化學治療等。而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與標靶藥物的研發越來越進步後,肺癌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愈來愈好。國內的肺腺癌患者,大多是EGFR的基因突變類型,如果是該基因型的肺癌,投藥反應與化療相比,效果明顯高出一倍以上。吳寬澧醫師分享:一位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帶有EGFR基因突變,給予對應的標靶藥物後,原本是「大白肺」,服藥兩周後肺部狀況便明顯改善,服藥兩個月後,肺部X光就幾乎沒有「白肺」的跡象。九種基因型投以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延長存活期。吳寬澧醫師表示,傳統肺癌的治療是依照細胞型態來決定。例如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各自有不同的治療策略。但隨著醫學演進,目前已經被發現且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的肺癌基因型有九種,如EGFR、ALK、ROS1、MET、KRAS、BRAF、NTRK、RET、HER2。現在治療肺癌的選項,還要參照每個人不同的基因變異來決定。整體而言,可能高達七成的肺腺癌病人,有機會使用到標靶藥物。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肺癌的診療也與時俱進。吳寬澧醫師分享,以高醫為例,院內即採「肺癌多專科團隊」定期會議討論病人治療決策,意即每位來院求診患者的治療方向,事實上也加入了團隊內各專科醫師的意見。而在治療策略方面,近年也逐步發展根據可能的抗藥性來選擇標靶藥物。吳寬澧醫師更以「救援投手」的概念來說明標靶接續治療策略的觀念。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如第一線先採用第二代的標靶藥物作為先發投手,在腫瘤抗藥性出現後,若基因檢測確認帶有T790M的基因突變,則可以第三代標靶藥物上場救援、接續治療。這種做法在一個亞洲大型研究中已發現,病友存活期可達63.5個月。國內長庚醫院的研究也發現可達到61.8個月。吳寬澧醫師說,目前晚期肺癌雖有藥物可治療,但如果能提早發現,才有治癒的機會,且病患預後仍遠遠優於晚期發現的病患。國民健康署針對高風險對象推動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有助於找出早期肺癌患者。符合高風險族群者,應定時檢查,才能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和焦慮症該如何治療?用解決不適症狀為由鼓勵患者積極就醫
憂鬱和焦慮像是兩個互相連動的齒輪,當人體處在緊繃狀態,交感神經變得活躍,後續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放鬆、坐立不安、喘不過氣、心悸、腸胃道症狀等。如果症狀多、持續時間長、影響到生活,就要尋求醫療協助,醫師會在診斷過程中給予輕度的心理治療,藥物則偏向臨床輔助治療。醫師建議,前幾次治療建議密集就醫,也要留意第一至三次的大發作,否則很可能會演變為難治型憂鬱症。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須視症狀是否達到疾病程度。對於有憂鬱或焦慮情形的患者,該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及腦科學研究教授李正達說,臨床上需要檢視症狀的強烈度,是否到達「疾病」的程度,如果病人在就診的當下,已經出現猶豫、焦慮、吃不下或睡不著,甚至死亡念頭等,如果非藥物治療有限,可能就會同時運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李正達指出,現階段的主線用藥,常見的有抗憂鬱劑,增強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的藥物;針對急性症狀,如焦慮、失眠、緊張、自律神經失調等,臨床上可能會運用一些鎮靜安眠藥,達到症狀緩解。這些屬於比較基礎的一般臨床用藥,李正達說,如果病人的症狀相對更頑固、更難治療,可能就會運用其他類別的藥物加強治療,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劑量較低,一般來說都能夠增強抗鬱劑在抗憂鬱焦慮方面的效果。認知行為治療,引導病患拆解、看見事情的全貌。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也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李正達表示,主要是用在症狀不那麼嚴重的個案。當人在面對強大的壓力源時,對壓力的感受本來就會增加,伴隨的就是憂鬱、焦慮的情形,如果有機會了解個案到底受到什麼樣的心理社會壓力影響,以及個案的應對、思維等,或許就有機會從中給予指導和心理治療。李正達以工作上的壓力為例,當上司交付一個難以解決的新任務,有些人就會覺得完蛋了、一定沒有辦法達成,接著馬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才沒辦法完成,也就是把事情「嚴重災難化」,或者有點以偏概全,例如當天沒辦法做完,就覺得這輩子沒有辦法做完,沒有辦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用「正念」摒除外物,將思緒轉回自己的內在。「我們遇到這種個案,就是想辦法跟他『夥伴化』。」李正達說,也就是讓患者知道自己是有人陪的,並從討論中找出新的解決策略,對於以偏概全的情形,就會協助將事件拆解、階段性完成。其餘非藥物的方法,李正達提到,也可以使用「正念」的模式,暫時讓自己不要把思緒聚焦在外界的事物,而是完全聚焦在內在的狀態,例如把右前臂慢慢用力,再慢慢放鬆,感受自己肌肉的張力,也可以慢慢吸氣和吐氣,將思緒從外界移到自己的內在。藥物治療無效,可與醫師討論腦神經刺激治療。李正達表示,如果已經遵照醫師開立的處方與療程,服用抗鬱劑等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情緒很低落,就可以尋求醫師進一步協助,執行腦神經刺激治療,因為這類治療目前仍屬於自費項目,通常要尋找有一定品質的醫療院所,目前核准的有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和重覆透顱磁刺激(rTMS)等,最短療程需要三星期。李正達建議,因為有些人症狀比較嚴重,已經到每天都度日如年的程度了,前幾次治療,最好能夠密集就醫,例如一個禮拜就醫一次,如果調整後控制得好、已經有進步的空間,漸漸地就可以調整為二、三周,甚至一個月回診一次。李正達說,只要穩定治療,建議大概半年回診一次,在狀況穩定之後,就可考慮使用比較低的劑量,主要是為了避免復發,因為半年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很穩定的狀態,但如果患者處在高壓生活環境,本身又容易焦慮,就會建議再追蹤久一點。歲末年終,加上氣溫驟降,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觀察,近期憂鬱症發病人數增加,不僅住院憂鬱症病人數上升,門診也觀察到不少憂鬱症復發個案,此現象與日照不足、節氣循環均有關係。與憂鬱症身體症狀表現類似的「焦慮症」,則與病人生活壓力有關,受氣候、季節影響較小。但醫師指出,隨心理健康識能提升,民眾對於憂鬱症病識感提升,但仍有不少患者罹患焦慮症卻難自覺。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尚文近期遇到一位病患,至醫院就診時,狀況就像電影「怪胎」中描繪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表示,該患者是一位大學生,因個性容易焦慮緊張,在學校上課時,擔心背後的眼光,只敢坐在最後一排,跟女同學說話時,更是緊張到必須閃躲,經診斷屬於焦慮症,除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服用,也安排心理諮商,雙管齊下解決患者病況。睡眠、食欲、腸胃功能差,大腦認知功能也受影響。張尚文表示,焦慮症、憂鬱症患者常伴隨身體症狀,除常見的睡眠品質不佳,患者也會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頻尿等病症;大腦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兩種疾病都會導致病人記性不好,容易忘東忘西。此外,張尚文說,患者也常有腸胃道症狀,例如缺乏食欲,或飲食後腸胃蠕動異常導致腹部脹痛、消化不良或胃潰瘍等。症狀與一般腸胃病症難以區分,但三分之一甚至半數的腸胃科病人都有焦慮症狀,醫師除使用制酸劑等壓制症狀,也會開立抗焦慮藥物,幫助患者放鬆神經。焦慮症者敏感、想太多;憂鬱症者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焦慮症、憂鬱症的區別,主要是情緒表現、致病因子不同。張尚文表示,兩者身體症狀類似,但憂鬱症患者情緒表現比較低落,焦慮症患者表現則較為敏感。若以致病因子區分,兩者雖然都有記性不好的表現,但焦慮症患者致病原因是對於周遭事件、訊息過於敏感,「看太多、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憂鬱症患者則是對事物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看」,因此記不起事情。抗焦慮藥物「治標」,抗憂鬱藥物「治本」。至於憂鬱症及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張尚文表示,兩者用藥類似,臨床上針對憂鬱症患者,除給予增加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以外,若病人合併焦慮症,會開立速效抗焦慮劑,幫助快速壓制症狀。意即抗焦慮藥物先「治標」,服用1至2周,焦慮源終止或症狀緩解即可停藥;抗憂鬱藥物則用來「治本」,每個療程需服用6周至3個月。另外,隨醫藥科技進展,抗憂鬱劑除能增加血清素,也能增加腎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有疾病家族史者,仍可靠調適壓力避免發病。張尚文表示,憂鬱症可細分為生物體質憂鬱症,與外在環境壓力引發的壓抑型憂鬱症等;焦慮症也是部分與體質有關,但也與情緒長期壓抑有關係。憂鬱症、焦慮症的家族遺傳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0倍,即家族中有疾病史的民眾較易罹病,但有家族史者在全部患者中占比僅約一成。除與基因遺傳有關,黃薇嘉說,焦慮症、憂鬱症也受家庭環境養成影響。因此,即使家中有基因遺傳因子,民眾也不必過度緊張,如果能學會調適壓力的方法,就不容易演變為焦慮、憂鬱症,可尋找紓壓方式,例如手作、運動、冥想、做瑜伽等,都對病情有助益。自律神經失調 常與焦慮、憂鬱症共病有些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就醫意願不高,身邊的人如何協助患者就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薇嘉表示,以焦慮症而言,當症狀開始影響旁人,且被察覺時,通常焦慮程度已經相當嚴重,建議民眾可用「身體症狀」作為勸說病人就醫的基礎,焦慮症、憂鬱症病人都常吃不好、睡不好,或自律神經失調導致頭暈、頭痛、胸悶等症狀,旁人若鼓勵病人就醫解決上述問題,接受度會比直接點出焦慮症、憂鬱症來得高。坊間許多書籍提到「自律神經失調」。黃薇嘉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術語是「身體化症狀」,臨床表現包括持續性頭暈、胸悶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根據國內近期大規模研究,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症、憂鬱症共病比率高,近三分之一患者合併焦慮或憂鬱。民眾若長時間出現無特定病因的身體不適,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不止女性需補充葉酸 醫曝「5大族群」都應足額攝取
市面上的營養補給品琳瑯滿目,對孕婦來說又更加得注意,但是否每項營養品都是適合食用的,可得要多做功課。衛福部國健署表示,葉酸缺乏跟貧血有關,對於備孕、懷孕婦女來說是相當好的營養素。婦產科醫師則表示,日常飲食中的綠色蔬菜其實就能補充到足夠的營養素,但平時容易有貧血情況,或是葉酸代謝基因缺損者則可以特別注意補充。葉酸屬B群營養素 貧血者都需要婦產科醫師陳保仁表示,葉酸是B群營養素中的一環,主要負責提供造血環境必要的成分,對貧血患者來說相當建議攝取;對懷孕婦女來說,由於葉酸是腦神經發育的重要元素,對胚胎培養腦神經影響甚鉅,因此若懷孕初期有檢查出胚胎腦神經缺損,會特別建議補充葉酸,來平衡寶寶發展。日常飲食內補充葉酸 多吃「深色蔬菜」、「內臟類食物」陳保仁指出,葉酸是人體的必要營養素,但日常飲食內就能夠攝取到,像是「深色蔬菜」以及「內臟類食物」,裡頭都含有葉酸的營養素,因此通常不需要特別補充;但若是「葉酸代謝基因缺陷者」,因為葉酸吸收能力不佳,大約僅一般人的4分之1,若有檢查出相關缺陷,就會特別建議補充葉酸,以免貧血,或是影響胎兒發展。不只是孕婦需要補充葉酸,共5大族群都需要補充。陳保仁說,葉酸為造血系統的必要營養素,因此「貧血者」可以補充;部分癌症患者,因為癌症療程中神經元會被破壞,也會建議攝取,但並非所有癌症患者都需要;另外則是懷孕、備孕婦女以及不孕症治療者,都可以補充葉酸,來取得必要營養素。國健署則建議,依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育齡婦女每日攝取400微克葉酸,備孕女性則在懷孕前一個月至懷孕期間,建議每日攝取600微克的葉酸。若有任何攝取疑問,記得可以向婦產科醫師、營養師諮詢。5大族群補充葉酸1.孕婦2.備孕婦女3.不孕症患者4.貧血者5.癌症治療患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瑞仁每天走7500步養生、打高球當運動!看診傾聽病患的心,用專業幫助病人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今年8月1日走馬上任,他是國內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先驅,帶著在台大雲林分院、金山分院做出的實績,盼能將輔大醫院升格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打造成一流的天主教大學醫院。黃瑞仁養生秘訣/多走路、打高球當運動運動方面,黃瑞仁每天盡量維持走7500步的運動量,平時有空也愛打高爾夫球,雖然他從36歲開始打高爾夫球,但他自認球技不是很好,一直停留在95桿上下,他笑說,「這也跟人生際遇一樣,有起有伏」。黃瑞仁出生於嘉義市,嘉義高中畢業即考上台大醫科榜首。自小成績好的他,其實不曾決定是否要從醫,只是高中老師問他要不要考醫學系,因此順利考上醫學系。他笑稱:「我是做中學、先結婚再談戀愛。」用專業幫助病人、傾聽病人的聲音黃瑞仁是在大四時開始思考醫師這個志業。當時一位癌末病人談及她最放不下的是3個孩子,因為有相同宗教信仰,兩人相談甚歡,幾周後該病患寄卡片給他,並寫道「黃醫師,你是我看過最好的醫師」,令他相當驚訝。對還是醫學生的他來說,他連醫師都稱不上,不會診斷、化療、開刀,在病人眼中卻是最好的醫師,心想若將來有機會能學習某種醫療技能,用專業幫助病人、傾聽病人的聲音,又能在提供服務過程中,讓病人感受到他們的關心,不就是完美職業嗎?曾師從日本心導管權威選擇走心臟內科的黃瑞仁,1995年遠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記念病院,跟隨國際心導管權威延吉正清教授學習「循環器科介入性心臟學」。半年後回國,在時任台大內科部主任李源德教授的指導下,設立緊急心導管治療團隊,成為台灣醫界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先鋒,拯救眾多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急重症患者。署立雲林醫院2004年改制為台大雲林分院,但雲林長期醫療資源不足,沒有任何一台心導管設施,時任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專長是心外科,黃瑞仁則是心內科,兩人有合作經驗,林芳郁即邀他到雲林分院當副院長。黃瑞仁說,自己母親是嘉義人,55歲就因胃癌去世,妻子也是嘉義人,了解雲嘉地區的醫療困境,贊成他至雲林分院貢獻一己之力。他到雲林分院第一年便成立心導管醫學中心,第三年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後來他回到雲林分院擔任院長時,更全面拓展醫療業務,如今地方對於雲林分院醫療品質是有目共睹的。盼帶領輔大醫院再升格如今黃瑞仁到輔大醫院服務,為新莊、泰山、五股地區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重大外傷、主動脈剝離等患者,提供全年365天無休的醫療服務。近年輔大醫院積極爭取醫院評鑑,今年1月已經從原本的地區醫院升格成為區域醫院,黃瑞仁認為,目標要更上一層樓,盼能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黃瑞仁在醫院內強調「團隊合作、尊重關懷」的文化。他指出,過去常以醫師為主、醫師為大的醫療團隊,現在大家要放下身段,若要病人得到好的醫療服務,醫師、護理師、醫事人員到行政人員都是服務的一環,這是一個團體的服務。「尊重能展現出個人素養」,黃瑞仁表示,母親曾在病榻前說「阿仁,你將來當醫師,一定要關心病人。」他期許自己與同事不只治療病人也關懷病人,讓醫療過程更完美。黃瑞仁說,台灣大部分的人的生活都在水準之上,因此要注意「別吃太多」,避免太油、太甜與太鹹的飲食,不過他並沒有特別忌口的食物。此外,抽菸對於心臟科醫師來說,是百害無一利,呼籲民眾能少抽菸就少抽。黃瑞仁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內科學、心臟血管醫學、超音波學、心導管術、加護醫學、基因體學現職:輔大附設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常保樂觀心態、飲食節制、記得運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0 醫療.整形美容
大咪咪未必都好事!女性與男性巨胸的煩惱,可能原因有哪些?縮胸手術都能有效改善!
女性巨乳負重壓力大,一般「抽脂」並不會達到縮胸的目的!近年醫美盛行,很多女性藉手術讓胸部變大或更大,也有部分女性因胸部太大而飽受異樣眼光,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近來有越來越多女性因職場困擾、不堪腰酸背痛或呼吸困難而決定進行「縮胸」一事。案例一:吳小姐的巨胸讓個人專業被忽視28歲吳小姐分享過去只要抬頭挺胸、人們目光就常不在她的表情或肢體動作,卻是聚焦在巨大胸部,甚至無視她的工作表現開玩笑,促使她決定做縮乳手術,「以利大眾正視她的專業」。過去自己在家族企業擔任業務,專業內容十分熟悉,客戶群也有好口碑。不過每次與客戶談生意時,對方的視線總是放在她的胸部,互動中常有意無意說玩笑話,讓她感到尷尬又困擾,工作長期累積的壓力令她不勝其擾。台南市安南醫院美容醫學中心主任唐慧君說明:吳小姐的「巨乳」看似令人稱羨,卻常造成肩背痠痛、讓肩膀負擔沈重,購買内衣食常找不到適合尺寸,變成需要加錢訂做,乳房下緣也易累積積累太多濕氣而過敏。上述種種困擾,驅使她前來就醫求解。案例二:洪小姐右胸增大導致平躺都會呼吸困難洪小姐最近因肩頸痠痛、平躺呼吸困難,並且右胸逐漸變大而決定就醫。醫師將左、右(E、F罩杯)同時縮減為C罩杯,術後頓感如釋重負,肩頸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也都不藥而癒。唐慧君解釋:巨乳者不一定都是肥胖,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端看影響生活品質程度。巨乳原因很多:有可能基因遺傳,也有病人反映在青春期服用大量「轉大人」藥方補過頭,造成胸部明顯比姐妹都巨大。破除「縮胸手術」的迷思有些患者以為「抽脂」即可縮胸,乳房一側的脂肪最多100-120克,G罩杯以上抽脂後通常外觀並不會產生差異。並且縮胸手術可能會破壞乳腺、影響日後的哺乳。縮胸手術不適合的的族群有:平常有抽菸習慣、凝血功能異常者。唐慧君說,胸前負擔過重者可考慮縮乳手術。然而不少病人的家人、朋友不能體會縮乳的必要,也導致許多因巨乳感到困擾的女性,礙於旁人想法,承受沈重負擔數十年,鼓勵更多有同樣煩惱的女性,應及早借助手術來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質。男性女乳症病人易因胸部凸出而自卑 經醫師妙手可助他重拾自信什麼是「男型女乳症」?台中市長安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李育嘉指出,男性女乳症是男性乳房組織中最常見的良性疾病。主因是荷爾蒙失衡,導致雌激素比例增加,刺激男性乳腺發育;可能單側或雙側出現,有時也伴隨乳房腫脹和疼痛。根據統計,台灣約有35%的男性受到男性女乳症的影響,常見於50至69歲的年齡層。高達70%的青春期男孩出現某種程度的乳房組織增加是正常的,大多數人不需特別治療,因為乳腺在發育後1至2年會逐漸消退。如果胸部變大的情形依然持續,造成病人尷尬、乳房疼痛或壓痛,經藥物治療效果仍有限,此時最佳的處理方式就是透過手術切除乳腺組織。男性女乳症對心理所帶來的壓力不容忽視。許多男性因此感到自卑,甚至可能遭受到言語上的欺凌、不敢游泳或是穿著受到限制。手術是一個很好的治療選擇,能夠幫助恢復自信。鼓勵病人不要因「男性女乳症」而影響身心靈健康,及早尋求適當的治療非常重要。男性女乳症實際案例:●21歲大學男生從小因胸部凸出而感到自卑,儘管透過運動瘦身努力,仍難以改善,只能選擇穿寬鬆衣服遮掩。●35歲男性因胸部微凸外,還在右側胸部摸到硬塊,讓他懷疑是否罹患乳癌,十分焦慮。兩位病人就醫求診於乳房外科,病理報告顯示均罹患「男性女乳症」,後經過手術重塑後,胸部外觀才恢復自然平坦,並重拾自信。「男性女乳症」與「男性乳癌」如何區分?儘管男性乳癌發生率遠低於女性,男性如果在乳房處摸到硬塊時,仍建議前往乳房外科專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如果覺得胸部看起來有些過大,可以身體平躺,用食指與拇指捏起乳暈部位,兩指間的皮膚厚度超過兩公分,同時又觸摸到硬塊,這可能是男性女乳症而非乳癌。男性乳癌常見症狀★乳房皮膚發紅或剝落。★乳房皮膚發炎或凹陷。★乳房出現腫塊或腫脹。★乳頭內收或乳頭區域疼痛。★乳頭溢液。上述症狀並非僅有乳癌會引起,如果任何症狀或變化,應立即就醫。(資料來源/美國CDC)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巨乳負重壓力大女性縮胸日增 安南醫院:以影響生活品質為認定聯合新聞網:「男性女乳症」大學生胸部凸出很自卑 醫手術助他重拾自信
-
2023-12-19 醫療.泌尿腎臟
性器官不到8公分很短嗎?泌尿科醫曝勃起後「有感達標長度」
日前一位網紅被網友在臉書上公開爆料,有女友還到處約砲,更大爆「不到8公分的直徑2.5公分懶覺(陰莖),他媽的到底是在自戀什麼」,貼文底下引起許多網友討論「陰莖長度」。醫師表示,男性陰莖勃起後低於7公分比較需要注意,台灣男性陰莖勃起後平均13.5公分,8公分若為勃起前長度則不用擔心,若為勃起後長度只能說是「偏短」,並無異常。臉書上一名「Amber Lee」網友16日於臉書發文寫下「不到8公分的直徑2.5公分懶覺,他媽的到底是在自戀什麼」,並在留言指出該名指涉對象即是網紅RJ。貼文已有超過一萬人按讚破千人分享、留言,並討論起陰莖長度問題。勃起有大於7公分就不用焦慮開業泌尿科診所醫師莊豐賓表示,台灣男性勃起長度平均13.5公分、寬度4公分,通常未勃起小於4公分、勃起小於7公分,才屬於異常範圍,得檢查是否有先天性問題,或是成長時暴露過量環境荷爾蒙,例如塑化劑等等,導致陰莖生長過短。「勃起有大於7公分就不用太焦慮。」莊豐賓說,臨床上很多男性主訴「陰莖太小」,但其實五成都是正常的,可能A片看太多,以為要多大才是正常的,但其實男性11至15公分都屬於正常值,勃起後8公分並未到病理上的異常,只能說是偏短,而女性陰道約10公分左右,其實也能完成正常整個性愛過程。尺寸會影響到性行為感受嗎?衛福部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佳璋說,一般台灣男性很少在勃起後只有8公分,以瘦高型男性而言,在勃起後只有8公分的機率更低,至於對性伴侶的感受方面,理論上勃起後有10公分就OK了,「台灣男生很少勃起後沒有10公分」,因為台灣男生勃起後長度,平均介於10至12公分左右。「天氣很冷也會整個縮起來」,吳佳璋表示,8公分要判斷是什麼狀況,如果天氣很冷、沒有在循環,8公分並不差,因為勃起後可能達到13至14公分,縮成幾公分可能體質問題,正常情況下,天氣冷時的尺寸,打4至5折都OK。吳佳璋表示,有些人勃起膨脹的比例沒那麼多,可能前後差異不大,「尤其老人,看起來超大,但其實是(組織)鬆弛」;一些年輕男性尺寸看起來還好,但充血後可能「一柱擎天」、「一鳴驚人」,所以8公分還是要看,是在勃起前或勃起後的狀態。什麼因素影響性器官長度?吳佳璋指出,長度則是天生影響,一個人的體質,會決定勃起後的尺寸大小,整體而言,普遍男性困擾的是勃起困難,大部分都和年紀有關,可分為器質性和心因性。吳佳璋說,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可能受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身體狀況影響,因為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血管健康,也就是血管擴張能力,導致無法充血,或因血管硬化而不易充血勃起;心因性則可能是雙方感情不好或工作壓力大,男方在性行為過程中,仍想著工作、學業、經濟等壓力源,導致交感神經過度緊張,讓血管收縮不容充血,而發生勃起困難。莊豐賓提醒,若屬於陰莖長度異常,則不可輕忽。若病患是因先天睪固酮不足或是基因導致的長度異常,可能連帶會影響精子健康程度,同時也因為男性荷爾蒙不足,導致貧血、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等風險增加,因此最好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進行詳細的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6 癌症.抗癌新知
比閃電擊中機率更低百倍!弱勢癌「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新一代 BTKi藥物12月起健保給付
患者人數稀少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的弱勢癌「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以下簡稱 WM) ,終於迎來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 BTK抑制劑 (BTKi) 12月起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的好消息!台灣WM每年新發病例不足 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四,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有36%。由於初期症狀捉摸不定,患者在求診過程中有如身陷迷宮,輾轉於不同科別間又找不出病因,還容易發生漏診、誤診,錯過對症下藥的時機,身心承受極大壓力。患者陳女士十分感慨,回溯 30多年前的初次確診,她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治療,也曾因經濟負擔讓她放棄治療,一身的病痛與被宣判絕症的絕望,讓她從未想過有天竟能健康迎接 70歲生日。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表示,巨球蛋白指的是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 (IgM) 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而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或神經系統病變如視力模糊或喪失、頭痛、暈眩、眼球震顫、耳鳴或突發性聽力喪失;嚴重者甚至引起混亂、失智、中風或昏迷。透過 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在早期鑑別惡性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疾病,呼籲民眾勿因抽龍骨水的迷思而錯失儘早診斷與治療的機會。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指出,年滿 65 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高風險患者,其病情惡化速度快於一般 WM 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治療策略應積極處置,注重用藥安全性。目前國際間,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療方針以新型標靶藥物為主,台灣在 WM治療已經趕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CCN)及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 (NICE) 的準則。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111年各類癌症健保前10大醫療支出統計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HL) 人均醫療費用佔十大癌症中第四位,藥費更是超過癌症死因之首肺癌。新一代 BTKi的申請至給付生效僅花費 519天,短於抗癌藥平均生效天數 726天,表示 WM患者的需求得到更廣泛的重視。黃泰中表示,淋巴瘤是由全身性的淋巴球癌化生成。此一特性使患者初期可能在全身不同位置發現病變,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他呼籲,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二至三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
-
2023-12-15 醫療.消化系統
喉嚨卡卡、異物感,竟是胃食道逆流!吃制酸劑就有效嗎?想改善就從「5進食習慣」開始
覺得喉嚨卡卡、有異物感,檢查出胃食道逆流,吃制酸劑就有效了嗎?其實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是胃酸過多造成,如果用制酸劑治療,不但有可能讓症狀持續,也可能反而形成藥物依賴。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是胃酸過多嗎?很多人會以為胃食道逆流是因為「胃酸過多」,才會讓胃酸逆流到喉嚨,因此只要靠制酸劑就能解決。但其實大多數人胃食道逆流的真正原因,是「賁門鬆弛」、「胃部壓力太大」、「食道太敏感」造成的。 胃部在消化食物時,分泌的胃酸會和食物混合,由於高酸度的胃酸具有腐蝕性,因此賁門在胃部消化食物時,基本上是關閉的。但賁門鬆弛,胃酸就可能會往上溢出,造成胃食道逆流、甚至是咽喉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疼痛.慢性咳嗽,習慣性清喉嚨.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胸痛胸悶這時服用制酸劑,會因為制酸劑中和了胃酸,讓灼熱感的症狀比較舒緩,但因為沒有解決胃酸逆流的根本原因,所以容易反覆發作,也因為中和了胃酸,容易有消化不良的副作用。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賁門鬆弛:1.下食道括約肌無力2.橫隔膜疝氣變形.胃內壓力大:1.例如肥胖、吃太飽、穿著緊身衣、過度腹部重量訓練。2.慢性胃炎3.長期胃部排空消化不良4.幽門桿菌感染5.慢性病引起.食道太敏感:正常的胃酸逆流也會有不舒服的症狀1.食道黏膜敏感2.壓力大、焦慮、睡眠品質不佳等 胃食道逆流會自己好嗎?如果並非賁門鬆弛的問題,而是其他原因引起,是有機會透過減輕症狀、改變生活習慣而改善。但如果實行一段時間都沒有改善,建議還是盡快前往腸胃科就醫,由專業醫師判斷改善方式。 如果已經知道是賁門問題,而且症狀嚴重的話,可以進行「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幫助恢復賁門的緊緻度,避免不斷復發。 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生活習慣1.進食速度放慢,一頓飯至少吃30分鐘,並吃到7分飽即可2.吃飯前半小時、吃飯後一小時先不要喝液體,並在吃完飯後進行10分鐘散步幫助消化3.少吃甜食、薄荷、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咖啡因食品如茶或咖啡、碳酸飲料、酒精4.運動適量,盡量不要在靠近吃飯時間時運動5.盡量少吃宵夜,也避免在睡前2~4小時進食6.若腹部脂肪過多,請減重7.不要熬夜8.盡量右側睡胃食道逆流會得胃癌嗎?巴瑞氏食道是什麼? 有6%左右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會出現「巴瑞氏食道」的症狀,是一種可能會導致食道癌的癌前病變。但會不會產生巴瑞氏食道主要是跟基因有關,即使胃食道逆流症狀輕微,也可能產生巴瑞氏食道。 巴瑞氏食道代表食道上皮黏膜「變得不一樣」,原本是不耐酸的鱗狀上皮,但因為長期受到胃酸侵蝕,轉變成耐酸的柱狀上皮。但柱狀上皮可能會有變成癌症的風險,所以必須服用藥物、定期追蹤。 通常巴瑞氏食道是做胃鏡時,因為外觀不同而發現,接著可以進行切片來確認,並且分級。目前在台灣,如果確診巴瑞氏食道,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如果症狀不嚴重,也可以透過健保給付一年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幫助控制及改善。 雖然巴瑞氏食道有致癌風險,但比例不高,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還是可以達到預防效果。 參考資料拉菲爾人本診所:胃食道逆流怎麼辦,症狀會好嗎?改善方法與治療案例分享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小心胃食道逆流找上你~噯氣、火燒心南投醫院:胃食道逆流耕莘醫院:認識胃食道逆流國軍台中總醫院:何謂巴瑞氏食道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手指痠麻、打字卡卡要當心!罹「這疾病」未治療,關節半年內恐遭蝕
因工作需求,60多歲陳小姐需長時間打字、緊盯電腦螢幕,去年年初發現手指、腕與肘等關節開始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伴隨手指痠麻,清晨起床後更覺僵硬疼痛,時間長達1小時以上,四處就醫,最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料,陳家女兒今年也出現類似症狀,透過精準抗體檢測以及搭配骨骼關節超音波檢查,證實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偉哲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系統性發炎疾病,受到先天基因遺傳影響,加上後天免疫失調,引起發炎反應,進而攻擊侵犯相關組織與器官,主要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以及關節晨間僵硬。以陳小姐為例,起初被認為職業病,因為常用電腦、滑鼠,引發腕隧道症候群,使用消炎止痛藥物合併復健,但情況時好時壞。當時因關節腫痛,活動受限,她只能單隻手指敲打鍵盤,工作幾乎停擺,患者也陷入長時間憂鬱情緒,就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但骨頭已遭侵蝕。早期診斷及積極藥物治療 非常重要類風濕性關節炎被列在重大傷病範疇,早期診斷以及積極藥物治療效非常重要,越晚診斷越延遲治療則會導致患者關節腫痛變形,失能風險大幅提高。隨著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陸續問世,雖仍無法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病友只要積極治療,規律用藥,就能達到緩解目標,延緩病程進展,減少關節腫痛不適,擁有與一般民眾相同的生活品質。洪偉哲醫師以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為例,優點在於使用方便,能妥善控制疾病,讓病友長期維持「疾病緩解」治療目標。飽受關節疼痛之苦的陳小姐,以前總是眉頭深鎖,但現在則能健走、慢步、爬山,充滿熱情,活力四射。發病半年內關節即遭侵蝕、受損全台約有近2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女多於男。洪偉哲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未積極接受治療,發病半年內關節即遭侵蝕、受損,病友務必把握前半年的黃金治療期。國外相關研究亦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比例遠高於一般人。骨質疏鬆,肌少症以及失智憂鬱的風險也會增加。針對骨質疏鬆部分,洪偉哲醫師建議,臨床可以搭配使用「10年骨折評估風險工具」 ( FRAX )來做進一步評估;患者應攝取足量的鈣片以及維他命D,但需先與主治醫師討論適用劑量。另外,評估肌少症也很重要,統計上顯示,超過52%老年族群有肌少症,一般人從20歲到80歲,預估肌肉質量減少40%,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更因發炎以及營養不良而更加惡化,這些都是全人整合醫療以及精準醫療所需重視的課題。「123守則」控制病情洪偉哲醫師表示,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醫療處置,只要患者及早就醫,定期回診以及規則接受治療,絕大多數都可達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且有效降低罹患共病的機率,甚至達到完治的目標,回歸正常的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提出「123守則」:1個月回診一次、2個治療目標(令疾病達到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使生活品質最佳化)及3個月後未達目標時則進一步討論是否調整用藥。洪偉哲醫師叮嚀患者切勿自行停藥造成病情惡化,建議可從事復健、散步及伸展活動,同時避免高強度運動,調整動作及作息、避免熬夜及壓力,讓疾病控制得更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5 醫聲.Podcast
🎧|罕病身障律師陳俊翰受歧視 罕病為什麼弱勢?竟然有藥用不到!
編按:《賀瓏夜夜秀》節目對於罕病身障者陳俊翰律師不當言論,引發喧然大波,罕病基金會日前也發表聲明抗議。實際上,罕見疾病長期以來都是社會上極弱勢之族群,但仍然在各行各業領域發揮專長,除了事件本身的陳俊翰律師,目前任職基隆市政府社會處長楊玉欣,更是第一位參政的罕病患者,本集PODCAST受訪者罕病醫師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燕麟,是從國二時發現罹患肌帶型肌肉萎縮症,陳燕麟醫師將談罕病的困境,聽一位罕病醫師如何帶著患者共同成長....國中時發現自己跑得慢,結果竟是罹患萬分之一機率、尚無藥可醫的罕見疾病肢帶型肌肉萎縮症前兆!「我常說自己是幸運的,只是肌肉無力不會很疼痛,還有好的腦袋,人生不是只有健康而已,即使現今仍沒有藥醫,不代表我的人生就要黑白⋯⋯疾病禁錮的是你的身體,不是你的心靈⋯⋯」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燕麟花了11年才對自己的疾病比較釋懷。🎧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陳燕麟目前也是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我雖然是在進行疾病相關的研究,但更多的是協助患者走出疾病的陰霾,只要患者走出幽暗黑森林後,天空就會變得不一樣。」這是身為醫師病友最有說服力的地方。高中時被診斷為「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的陳燕麟,回想發病過程,「大概在國二時,就發現自己跑跳有點奇怪,剛開始時是自己在掂腳時雙腳抖著落地,當時還覺得好玩,直到國中要參加大隊接力時才發現不對勁,練習接力賽時,下一棒在等待區慢跑等著交棒時,怎麼跑都跑不到,只覺得奇怪也不會覺得跑得慢是個病。」後來陳燕麟如願考上高中,但也開始擔心體育課過不了關、畢不了業,央求父母帶他去看病,花了一段時間才確診為肢帶型肌肉萎縮症。肌肉萎縮症又稱為肌肉失養症,指的是一種肌肉細胞持續萎縮、退化的疾病,源於基因異常造成。肢帶型肌肉萎縮症通常會有四肢骨骼肌無力或消瘦的情形,接近近端肌肉會比遠端肌肉嚴重。陳燕麟從國中發病開始,直至大學畢業、到醫院上班時都還能自行走路,當主治醫師時開始使用柺杖,3年前靠輪椅代步,病情逐漸惡化,明顯反映在肢體活動。僅七成罕病有藥醫 然健保給付慢 病人陷漫長等待當自己是病人又是醫師的雙重身份時,陳燕麟非常了解兩者間的無奈,「罕病不像一般疾病,得花很多時間找病因,在診斷的過程中很容易放棄,好不容易確定是哪個疾病時,又面臨沒有藥醫,家屬也不知怎麼幫忙患者,求診過程充滿無奈。」全台約有2萬名罕病患者,罕病的定義為疾病的盛行率在萬分之一以下,起因為遺傳造成。台灣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5年後健保也編列專款用於罕藥。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指出,目前收載的罕病多達240種,有藥物治療的不到七成;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新的罕藥不斷上市,帶給病人一線生機,雖然健保有專款,但預算成長有限,近年發現通過給付的罕藥愈來愈少,病人等待的時間愈來愈長,變成看得到吃不到。以陳燕麟罹患的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為例,至今仍沒有治療方式,這也是他醫學院畢業後想要投入病理科的原因,希望能找出自己疾病的蛛絲馬跡。有藥醫對患者而言,就是帶來活下去的勇氣,「但若因為金錢關係,病人無法用到藥,不就回到沒有健保的時代?」陳燕麟一語道破健保須照顧罕病患者的意義。日前健保署有條件給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一劑高達4900萬,創下有史以來健保給付最貴的藥物,也引起諸多討論。陳冠如解釋,實際上給付是有限縮的,一生就治療這一次,且是有條件給付,一年符合資格者只約二到三人,個人的價值若能因為藥物治療而獲得改變,甚至改變了一個家庭及社會,都是非常值得的投資,實際上,多數的罕病患者仍沒有好的治療方式。日前罕見疾病基金會也提出「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政策建言」白皮書,希望政府正視罕病現今面臨的困境及挑戰。陳冠如指出,早年對於罕藥有專案進口讓患者優先使用,但10年前二代健保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開始考量藥物價錢對財務的衝擊,決定哪些藥物可以獲得給付;但罕藥不能只看療效,必須與一般藥物有所不同,需要更精準的評估,因此希望在共擬會底下成立次專家委員會,加入罕病學者專家來審查罕藥,也希望健保專款可以合理成長、確實執行,縮短病人等藥時間。(延伸閱讀:總統候選人隻字未提 台灣首部罕病建言書為病友求生路/罕病建言1)陳燕麟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學歷:輔仁大學化學所博士輔仁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耕莘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冠如小檔案現職: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學歷:陽明大學遺傳學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植物學系學士經歷:罕見疾病基金會 醫療服務組組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罕見疾病基金會
-
2023-12-15 癌症.肝癌
吃到含黃麴毒素食物會怎樣?黃麴毒素是如何產生及預防方法?
食物安全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然而一些肉眼看不到的黴菌可能潛在其中,對人體長期健康造成影響,其中黃麴毒素屢屢出現在新聞版面上,例如近期新竹知名品牌「福源花生醬」就發生驗出含有黃麴毒素超標事件,到底黃麴毒素是什麼?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黃麴毒素吃到會怎樣?黃麴毒素又該怎麼預防?黃麴毒素是什麼?黴菌毒素是由某些類型的黴菌自然產生的有毒化合物。能夠產生黴菌毒素的黴菌生長在許多食物上,例如穀物、乾果、堅果和香料。黴菌生長可能發生在收穫前或收穫後、儲存期間、食物本身/內部,通常在溫暖、潮濕和潮濕的條件下。大多數黴菌毒素化學性質穩定,可以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倖存下來。黃麴毒素是毒性最強的黴菌毒素之一,由生長在土壤、腐爛植被、乾草和穀物中的某些黴菌(黃麴菌和寄生麴菌)產生。大劑量的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通常會損害肝臟,進而危及生命。黃麴毒素也被證明具有基因毒性,這意味著它們會損害DNA並導致動物癌症,也有證據顯示它們會導致人類肝癌。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黃麴菌、寄生麴菌的孢子能透過空氣、風力、水流、人和動物等方式來傳播。當環境溫度30至38°C、相對溼度80%以上,或穀物飼料水分超過15%以上時,黃麴菌容易大量滋生並產生黃麴毒素。市售的花生粉、花生糖是最容易發現有黃麴毒素超標的食品,很大的因素就是台灣的氣候高溫潮濕,適合黃麴菌生長而導致。其他容易受黃麴毒素影響的食物還包括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奶類、南北乾貨類、醃漬類罐頭食品、地瓜粉、麵粉及咖啡豆等食材,甚至中藥材也曾有遭受波及。若沒有真空包裝或開封後沒放入冰箱保存封好,都難逃黃麴毒素生長的汙染。除此之外,以受汙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其內臟也含有較高的黃麴毒素存在,可能導致間接攝入黃麴毒素而不自知,對健康產生威脅。甚至連乳製品中也有黃麴毒素,毒性雖較弱,但長期食用含過量黃麴毒素之乳製品,例如牛奶、起司、加工乳酪,還是會造成肝臟損傷而影響對營養之吸收和代謝。然而黃麴毒素十分耐高溫,需加熱至260°C以上才可被破壞,難以一般的水煮、火炒、炊煮等烹煮方式去除,這也是黃麴毒素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吃到黃麴毒素有哪些症狀?吃過量被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會導致慢性及急性病變,主要的病徵包括:.慢性:導致細胞受損、畸胎及突變甚至致癌反應。.急性:嘔吐、腹痛、肺水腫、痙攣、昏迷、胰臟充血或肝、腎、心衰竭或腦水腫甚至死亡。黃麴毒素的毒性作用還會影響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感染,且不易殺死腫瘤細胞。長期食用易導致肝細胞突變,造成肝癌的發生,尤其會使長期飲酒者、B型、C型肝炎患者及帶原者罹癌的風險增高。能從外觀判斷有無黃麴毒素汙染嗎?事實上,食物是否受黃麴毒素汙染無法以肉眼觀察到,最多只能判斷有無發霉現象產生,但無法辨識有無毒素的產生。一般來說,若發現食物有發黴、蟲咬痕跡、吃起來苦苦或食物變色的情況,最好不要食用以策安全。 另外,富含油脂的花生偶爾會有油耗味產生,可能被與黃麴毒素產生聯想,但油耗味與黃麴毒素產生完全是兩回事。油耗味為花生所含油脂長期接觸氧氣,產生氧化之自然現象,只要是富含油脂的食品超過儲存期限都會產生此現象,但由於油脂氧化過程常伴隨自由基及過氧化物產生,仍然會增加人體健康負擔,因此仍然建議購買產品時宜先確認其保存期限,並於開封後儘快吃完。如何預防黃麴毒素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產生黴菌毒素的黴菌可以在各種不同的作物和食品上生長,並且可以深入食品內部,而不僅僅是在表面生長。黴菌通常不會在適當乾燥和儲存的食品中生長,因此有效乾燥商品並保持乾燥狀態或適當儲存是防止黴菌生長和黴菌毒素產生的有效措施。為了盡量減少黴菌毒素對健康的風險,WHO建議:.檢查經常受黃麴毒素汙染的全穀物(特別是玉米、高粱、小麥、稻米)、乾無花果和堅果(如花生、開心果、杏仁、核桃、椰子、巴西堅果和榛果)是否有黴菌,並丟棄任何看起來發黴、變色或乾癟。.避免在乾燥前、乾燥過程中以及儲存過程中對穀物造成損壞,因為損壞的穀物更容易受到黴菌的侵襲,從而受到黴菌毒素污染。.盡可能購買新鮮的穀物和堅果。.確保食物存放得當-避免昆蟲、乾燥且溫度不要太高。.食品在使用前不要長時間保存。.確保飲食多樣化—這不僅有助於減少黴菌毒素的暴露,還可以改善營養。【資料來源】.WHO: Mycotoxins.食藥好文網:食品中黃麴毒素從何而來?如何避免吃下肚?.彰化基督教醫院:認識黃麴毒素.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認識黃麴毒素.彰化縣衛生局:認識食品中的黃麴毒素.農業主題館:花生臭油ㄞ味=黃麴毒素?國產花生最有保障
-
2023-12-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 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紅斑性狼瘡症狀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內,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 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 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項診斷標準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核抗體,但要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病的。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 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 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與到處癢這些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 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 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 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 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 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 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 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 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 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 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 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 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 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 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植之後,前六個月是排斥反應發作的高峰期,而且患者開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變得很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實在還有許多的難關要度過呢!原文:
-
2023-12-13 醫療.皮膚
「這個病」竟跟著經期來報到!1年發作12次 你不認識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一種少見的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36 (IL-36)」的途徑異常活化有關,吸引嗜中性白血球聚集、發炎,主要的症狀是皮膚出現廣泛的無菌膿疱、紅斑和脫屑,急性發作會有嚴重全身型反應,若未及時妥善治療,更有感染或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而疾病不定期反覆發作的特性,猶如不定時炸彈,更嚴重影響生活且可能危及生命。由於患者人數不多,他們經常面對社會的不理解和不友善,日前一場病友活動中,病友出席分享她們不一樣的人生歷程,大家不約而同地期待,社會對這個少見的疾病可以多一些認識、多一點善意。「當我們一起走過,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病友交流工作坊於十一月廿五日舉行,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邀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邱足滿與四位病友共同參與。發病原因不明確且可能致死 終日恐懼復發成心魔影響一生台灣乾癬患者約八萬到十萬人,乾癬類型中以斑塊性乾癬(尋常乾癬)最常見,約占九成,患者常出現脫屑、厚厚的發紅斑塊。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簡稱GPP)是一種嚴重的乾癬,患者非常罕見,且有可能會合併尋常乾癬。主要有三項特徵,紅斑、膿疱、脫屑,並常有嚴重併發症,可能奪走患者性命。邱足滿表示,全身型膿疱乾癬的百萬人發生率僅17.2人,影響因素包含先天基因異常,或後天壓力、環境、懷孕、藥物、疫苗、感染等,患者一旦出現全身發炎症狀,也連帶可能影響肝、腎等內臟功能,也可能導致膽管炎、代謝異常等。己婚有一個小孩的黃小姐罹患GPP超過20年,她在高一時發病,可能因為疾病太過罕見,當年醫師建議她每天好好消毒、擦藥,她和母親光是消毒、擦藥就要花掉一至二個小時。當時同學不了解,讓她在學校面臨同儕壓力,又因為病灶位置讓她只能穿長褲,成為全學校唯一不用穿裙子的女生,因此又遭遇不少異樣眼光。直到大學後,因為生物製劑發展,黃小姐的症狀才漸漸受到控制。如今雖然順利結婚生子,但她還是擔心不知何時會被停藥,或遭受其他刺激而再次發作。 忍劇烈疼痛伴外型變化 面對輿論依靠家人支持與自我轉念克服佳慧在前幾年確定診斷,當時剛生產,但孩子沒有留下來,各方面壓力接踵而至,可能因此讓疾病發作,嚴重的病情使她併發肺炎,一度住進加護病房,一年後才漸漸控制下來。回想當時皮膚不斷脫屑增生,忍受劇烈疼痛卻又不知何時會恢復,實在生不如死。最嚴重時,她看到身上病灶,連自己都覺得噁心,也慶幸老公和家人一路支持陪伴。CC雖然年輕,卻是資深病友,也是乾癬大使。回想自己還在嬰兒時期就出現症狀,八歲時躺在病床上,醫師跟家人說,「請帶她回家」醫院束手無策。求學時因服用類固醇,加上發作時全身化膿,身形又變臃腫,讓她遭到同學霸凌,好一段時間,讓她不只面對生理疾病,還出現憂鬱症狀。出了社會,也曾遭遇歧視,認為她的疾病會傳染,不適合工作。還好CC自我調整,她試著學習喜歡不同的自己,懂得接受現在的自己。GPP病友罕見、衛教資訊少 共同期待未來疾病能穩定獲控制GPP專用生物製劑出現後,改變了不少病友的狀況,27歲的布農族女孩宸誼說,現在就算復發,也比之前來得輕微。她也發現自己復發有規律性以及前兆,例如經期前或前一天特別疲倦時,比較容易發作。她說,現在參與支持團體,看到和自己處境類似的病友,感覺自己被接受,「大家是一起的」。宸誼也分享,其實目前生活型態日趨正常,只是擔心溫度變化,仍然不敢去日本、韓國旅遊,期待未來有更多治療等資源,幫助更多病友穩定控制GPP,擺脫被綁架的恐懼。隨著醫界對於疾病了解的增加,近年已有於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診斷工具「GPPGA」,可以協助醫師進行整體評估,主要是評估三大面向,分別是膿疱、紅斑、脫屑,每個面向依嚴重程度從零分至四分,分數愈高,疾病嚴重度就愈高。邱足滿表示,尋常乾癬會有厚的紅色斑塊與脫屑,但GPP三種症狀都有,尤其突發大範圍紅斑與無數膿疱是最主要的特徵,這也是與尋常乾癬最明顯的不同之處。邱足滿表示,GPP患者比較罕見,過去衛教資訊也比較少,現在有機會讓病友齊聚一堂,雖然每個人狀況不盡相同,但面對相同疾病,更能了解彼此對疾病的擔憂,深知對復發的恐懼,以及對抗疾病的辛苦。期待社會對這GPP有多一點認識,少一點歧視。📢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2-12 醫療.新陳代謝
成分皆為腸泌素…瘦瘦筆、降糖尿病藥差別在哪? 醫師:後者為救命藥
減重瘦身效果超強,「瘦瘦筆」成為不少名媛貴婦的最愛,事實上,該藥物研發目的為控制血糖,但減重效果顯著,以致讓外界劃錯重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廖國盟表示,「瘦瘦筆」與糖尿病藥物的成分雖差不多,但不能劃上等號,後者用來控血糖、降低血管疾病風險,可說是「救命藥」。GLP-1 RAs腸泌素 有控糖、降體重雙重效果廖國盟表示,GLP-1 RAs為腸泌素,為人體腸道自然分泌的荷爾蒙,可協助胰島素分泌,抑制升醣素,進而控制血糖。另外,腸泌素具有抑制胃排空的作用,產生飽足感,就不會感到飢餓,另可降低食欲,藉此有效降低體重。廖國盟說,腸泌素為相當特殊的荷爾蒙,分泌至人體後,幾分鐘內就被代謝,且濃度偏低。經過醫藥界研發,透過基因工程修飾,將代謝時間從幾分鐘延長至七天,而濃度增加十倍,達到有效控糖、降低體重等雙重效果。【延伸閱讀】QA/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使用「瘦瘦筆」必知十件事GLP-1 RAs腸泌素臨床試驗多 「對健康的好處可說遍及全身」GLP-1 RAs問世後,後續臨床試驗眾多,廖國盟表示,目前研究證實,具有護心、顧腎等效果,在預防腦中風上,擁有研發潛力,甚至在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上,初步發現,也有不錯的預防作用。此外,注射腸泌素後,體重控制,降低脂肪,腰圍變小,連帶也減少脂肪肝,並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提高睡眠品質,廖國盟說,「腸泌素對於健康的好處,可說是遍及全身」。正因新型降血糖藥物療效超乎預期,這也讓糖尿病治療不再只著重於血糖控制,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最新治療指引指出,2023年邁向去階層化時代,治療時應共同評估「控糖、體重控制、有益於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風險因子」等四大面向。因為藥費高於傳統降血糖藥物,目前健保給付相對嚴格,必須罹患過腦中風、心肌梗塞(裝過心導管、心臟血管支架),且糖化血色素大於七,或使用其他降血糖藥物半年以上,醣化血色素仍大於八點五,符合這兩大資格其中一項,才會給付。值得注意的是,GLP-1 RAs在台灣取得肥胖(瘦瘦筆)、二型糖尿病治療等兩種適應症,兩者主成分皆類似,但著重機轉及適應症皆不相同。廖國盟表示,對於需要血糖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及體重降低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GLP-1 RAs為救命藥,與「瘦瘦筆」之間不可劃上等號。GLP-1 RAs控體重 半年就遇撞牆期臨床觀察,使用GLP-1 RAs來控制體重,約在半年至一年就會遇到撞牆期,再者,這類藥物副作用為噁心、嘔吐,廖國盟建議,想瘦身者務必在醫師評估下用藥,以確保健康。此外,最新治療指引建議,糖友如符合「55歲以上與兩項風險因子如肥胖、高血壓、吸菸、高血脂與蛋白尿」或「已確定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即可使用GLP-1 RAs,或SGLT2i作為一線治療。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SGLT2i抑制劑 降血糖也保護腎臟SGLT2i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是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效果。此外,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達到保護腎臟效果。廖國盟指出,近幾年來,醫界將GLP-1 RAs、SGLT2i喻為兩大首席藥物,兩者作用機轉不同,一針劑、一口服,均能有效控糖、降低糖化血色素,前者適用於肥胖、曾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糖化血色素偏高的糖友,至於後者,則適用於心衰竭、慢性腎臟疾病等糖友,各有其優點。(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為什麼照相時不要站在中間?
每次照相,某位大老總不要站在中間,雖然他輩分最高。大夥問他:「以前上課時老師總是指著相片說,站在中間這個已經走了!」為什麼站在中間的總是走得早?因為通常中間的就是年紀比較大。可能是老師,可能是老闆,也可能是某某長輩。然而,可以站在中間卻比較晚走嗎?從醫學上而言,當然是可能的。雖然年老者,通常走得比較早是常態。但也有例外,古人有言:「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大概是年輕人罵老賊的話語,但也有表示老者不一定走得早的時候。那麼如何不要站在中間而不會早走呢?第一個就是要有養生之道。生活起居正常、飲食清淡、規律運動,但這樣還不夠,也是不少人的誤解,以為自己很養生,就一定可以長壽。平日養生的確是可以延壽,但不一定會長壽,就好比車子小心開,但不代表不會拋錨,還要定期檢查,車子如此,人更是如此。平時養生,勤於運動,呼吸新鮮空氣,可以減少動脈硬化,減少心臟病的危機。平時運動有助於鍛鍊心血管系統,呼吸新鮮空氣可以避免老化,保護肺臟。但人是肉身打造的,而構成肉身的基本單位是細胞,而細胞的生命是其細胞核中的基因決定的。年紀大,受外來的影響或遺傳的因素,基因容易發生突變,長出癌症。通常基因會遺傳給下一代,因此有家族性癌症者需要定期追蹤檢查,及早抓出癌症及早治療。例如家中有人得肺癌、有人得乳癌、有人得大腸癌,其他家人都要定期檢查以保安全。此外,有些感染,例如B型肝炎或C型肝炎,通常感染後大多不知不覺,等到有感覺可能到肝硬化吐血了,或人瘦了,或肚子大了起來,才知道演變為肝癌了。此時才去求醫通常來不及了,這時即使照相不在中間也會早走一步。因此,要能心安理得,照相時站在中間,就要有自知之明,除了平時的養生之外,就是要像保養車子一樣,定期去體檢一下,防患於未然,屆時站在中間也就不用怕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2-09 癌症.頭頸癌
口交會傳染癌症!口愛前千萬別刷牙、避免口爆...做好6件事有效降低感染機率
許多伴侶在性行為的前戲喜歡先用口交開場,認為在被口交時,會有種對方為自己犧牲奉獻的征服感,因此很享受被口交的感覺。有人認為口交較不會得病,那其實是錯誤觀念,人的口腔即使刷牙過,所含的細菌也超過洗過的陰莖,且女性陰道一般也含有細菌、黴菌。也有外國研究表示,愛好口交者罹患口咽癌機率增8.5倍。口交者罹患口咽癌機率增8.5倍根據澳洲期刊《Science Alert》報導,西方罹患口咽癌的人數近幾年迅速增加,甚至有人稱之為流行病。這是由於一種稱為口咽癌(扁桃體和喉嚨後部區域)的特定類型喉癌的大幅增加。這種癌症的主要原因是人類乳突病毒(HPV),這也是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HPV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口咽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一生性伴侶的數量,尤其是口交若一生有超過6個或更多口交伴侶的人,他罹患口咽癌的機率比不進行口交的人高出8.5倍。認識HPV病毒(人類乳突病毒)一般而言,約90%的人HPV在體內可自行清除,但在免疫力差時,HPV病毒則會在體內持續感染。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HPV人類乳突病毒共有150多種不同的基因型,感染途徑為接觸傳染,主要由性經驗感染,除了在生殖器上會出現白色凸起物,偶爾也侵犯到眼、鼻、口腔及咽喉黏膜,且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確認子宮頸癌與HPV有密切關係,若感染到部分基因型的HPV可能會惡化成子宮頸癌,也可能增加口腔癌、肛門癌、陰莖癌的機會。女性男性都應接種HPV疫苗為了預防子宮頸癌,許多國家已對年輕女孩實施HPV疫苗接種。而HPV疫苗不僅可預防子宮頸癌,有間接證據表示,施打此疫苗能有阻斷HPV病毒的傳播,達到預防口咽癌的效果。更有研究表明,在女性疫苗接種率超過85%的國家,男性會受到「群體免疫」的保護,可望在數十年內減少口咽癌的發生機率。但在這個是盛行國際旅行的時代,若與來自疫苗覆蓋率低的國家人民發生性行為,同樣會有罹口腔癌的風險。例如在女孩疫苗覆蓋率較低的美國,在2020年只有54.3%的13至15歲青少年接種了兩到三劑HPV疫苗,疫苗覆蓋率低導致罹患口咽癌的人數大幅上升。對此,英國、澳洲、美國等多個國家,展開「性別中立的疫苗接種政策」,開始擴大HPV疫苗的建議接種對象,除了年輕女性,年輕男性也要施打疫苗,希望透過提高疫苗覆蓋率,來降低人民的罹癌風險。口交前做好6件事 避免感染性病及癌症只要沒有戴保險套,就不是安全的性行為,就會有性行為中的體液交換(血液、精液、和男女性生殖道分泌物)。若有任何一方的體液中有性傳染病的病原體,例如淋病、梅毒、愛滋病毒⋯等,就有可能讓對方感染性病。幫伴侶口交前,做好以下6件事避免感染:1.戴保險套口交保險套能有效阻擋體液接觸,因此要預防性病,請全程戴保險套進行性行為。2.口交前不能刷牙口交前千萬不要刷牙、剔牙,因為此舉會對口腔、牙齦造成一些微小傷口,反而成為對方陰莖上的可能病菌進到身體的破口,若真的想保持清潔的話,建議漱口即可。3.嘴內有傷口避免口交如果口腔內已有破皮或傷口,他表示這時候一定要拒絕口交,萬一真的很想要的話,建議戴上保險套比較安全。4.口交前觀察陰莖有無異狀在準備口交前,先將男性的包皮翻開看有無破皮傷口,若有異味、流膿、摸起來異物感,對方可能染有性病,應拒絕口交行為。5.避免口爆行為(精液入口)如果可以盡量不要被口爆,因為無從得知對方體液裡暗藏什麼病菌,且盡量不要吞精。若口交過後一星期,若發現喉嚨怪怪的,可能是因幫對方服務而被傳染性病。6.施打HPV疫苗若你的年齡介於9~45歲,不論男女都建議接種HPV疫苗來預防菜花,以及由HPV所引發的癌症。看完以上口交可能造成的風險,你還敢進行口交嗎?為了身體健康著想,建議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並施打HPV疫苗,才能有效防止HPV病毒。而預防口腔癌,最重要的還是避免抽菸、嚼檳榔等不良習慣,保持正常作息、均衡飲食、注意安全性行為,減少感染HPV病毒風險。延伸閱讀:.陰道敏感帶只有兩個地方!專家傳授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常見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開始一場舒服自慰.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參考資料:.口交未必安全 喉癌成美國「風土病」.口交前千萬別刷牙!泌尿科醫師告訴你避免性病上身的關鍵.Science Alert-Throat Cancer Is Becoming an Epidemic, And Our Sex Lives Could Be Behind It
-
2023-12-08 癌症.攝護腺癌
尿尿出現「紅色小蟲子」以為是寄生蟲!初診即確診攝護腺癌末期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0年攝護腺癌成為男性十大好發癌症中第五名。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難發現,病患踏入診間就醫時,已有三成患者為末期患者,存活率偏低。60歲的鄭先生某日尿尿出現「紅色小蟲子」以為是寄生蟲但其實是血尿,直到半夜頻尿才到泌尿科報到,沒想到直接確診攝護腺癌末期。排尿異常、背痛才就診 可能已攝護腺癌骨轉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今日舉行「守護前腺 掌握自由關鍵」衛教記者會。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背痛」後才踏入診間,但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找出BRCA致病性基因缺陷 突破被宣告的存活期60歲的鄭先生今年已經和攝護腺癌共處4年,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起初還以為不是大事,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2年的存活期,但他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我沒有感覺我在抗癌,我就是每天過正常的生活。」鄭先生今日出席記者會,他相當樂觀,得知確診時的第一反應是「要趕快留下照片」,他說,生病這件事情不可逆,既然遇到了就是要面對;也相當感謝高雄榮總泌尿科醫師郭威廷替他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鄭先生具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郭威廷表示,鄭先生確診時已是第四期,治療上只能採取「圍城策略」,讓病情不要再惡化,並維持患者的基本生活,11月起健保擴大給付的PRAP抑制劑治療,一年約有210人符合使用資格,鄭先生是治療成效相當好的個案。具BRCA基因突變者 罹患攝護腺癌死亡率較高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黃昭淵表示,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攝護腺癌如何預防?.定期健康檢查、直腸指診、抽血篩檢(前列腺特異抗原 PSA),以期早期發現及早診斷治療,尤其是老年人在健康檢查時,應特別注意前列腺情況。.控制飲食中蛋白質、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多食用豆類食品和蔬菜,尤其是番茄、橘子等,可以降低發生前列腺癌的風險。.食物中攝入足量的硒,人體血液中硒濃度高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會低至4~5倍。.規律性行為,能減低前列腺癌風險。》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8 焦點.元氣新聞
磐石醫藥躋身全球廣效疫苗開發領頭羊
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疫苗研究與臨床應用,其中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更成為全球矚目的熱門領域,可應用在傳染性疾病、罕見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範疇,為人類預防及治癒疾病帶來新曙光。廣效疫苗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有望迎來治療曙光成立於2021年的磐石醫藥生技,隔年進駐國家生技園區,設立產品研發實驗室,並在美國波士頓建立海外據點。磐石醫藥生技主要為開發低醣廣效蛋白以及mRNA疫苗,其中,低醣廣效新冠蛋白疫苗預計明年春季將在美國申請人體臨床試驗,若順利完成,將是全球廣效疫苗的領頭羊,有助於鞏固國家防疫安全,並進軍國際醫藥舞臺。磐石醫藥生技在取得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團隊的專屬技轉授權後,致力研發廣效疫苗,是全球發展低醣廣效疫苗先驅。磐石醫藥生技資深副總李政欣兼具醫學及病毒學專業,曾任哈佛醫學院基因治療中心副主任及美國AB抗體生物科技公司研發長,帶領團隊不斷累積生技藥品開發的經驗與能量,他認為mRNA疫苗極具優勢,將是未來疫苗與藥物開發的新趨勢,可以有效協助各國對抗新冠疫情,也有利於未來因應新興感染病的發生。疫苗具應付變種病毒的能力 提供更完整保護蛋白質、醣類是構成生物體的主要分子,人體有超過90%的蛋白質屬於醣蛋白,當身體發炎、感染、惡化,都與蛋白質醣化過程發生變異有關。李政欣表示,細胞醣蛋白的產生非常複雜,磐石醫藥生技目前正利用「去醣化」開發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主要原理在於找到醣化的位置、分析醣鏈的定序,「掀開」被醣分子蓋住的抗原,讓疫苗引發更強的免疫反應。李政欣強調,磐石醫藥生技除了以醣化工程技術平台為立基點,研發團隊也思考經由mRNA在人體細胞中轉譯出蛋白質,可以提供目前各種蛋白藥物開發,另外一條更快速,更有效率的新途徑。「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mRNA疫苗技術可望翻轉全球醫藥產業的藥物開發模式,透過RNA藥物邁向精準治療。」李政欣表示,磐石醫藥生技的「低醣廣效mRNA流感疫苗計劃」開發能夠對抗各式變異株的廣效疫苗,運用醣化工程技術平台在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蛋白序列上,做選擇性醣位點的移除,誘發更強的免疫反應。同樣的技術,可望廣泛應用於各種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全年齡族群都適用,被視為疾病預防、治療的創新解方。新技術新突破 期待貢獻流行病防範新冠疫情對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磐石醫藥生技由中研院技轉授權廣效蛋白質新冠疫苗、廣效mRNA新冠疫苗,團隊延續先前開發的次世代廣效新冠疫苗,鑽研「低醣廣效mRNA流感疫苗計劃」,在2023年首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當中脫穎而出。李政欣表示,未來將針對季節性、大流行性流感開發出更安全有效的疫苗,期望降低重症死亡機率。「榮獲『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的肯定,對磐石醫藥生技是個莫大的鼓勵。未來將加速mRNA的各項研發,並與學研單位建立策略合作關係。期望一步一腳印開創成功案例,整合更多研發能量,發掘更多商業應用機會。」李政欣看好mRNA的潛力,有了能對應疫情大流行的武器,就有辦法控制流行疾病的蔓延,盼藉此減少流行病疫情對全球產業的衝擊、對經濟與健康的威脅。
-
2023-12-07 焦點.杏林.診間
北榮重粒子治療助百名癌症患者!院長感動: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北榮重粒子治療今年5月15日啟用,截至今天(12/5)為止,半年內完成百例病人治療。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指出,原本被認為無法治療的胰臟癌,經化療及重粒子治療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其他如攝護腺癌、肺癌、肝癌、骨肉癌、頭頸癌、婦科癌症等患者也都獲得治療。北榮重粒子治療助百名癌症患者台北榮總今天舉行重粒子治癌百例、達文西手術5000例感恩會,並為國內首座負壓科技加護病房及「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剪綵啟用,退輔會主委馮世寛今天也出席,並肯定陳威明帶領的北榮團隊,在癌症治療、重症防疫及智慧醫療上優異成果,嘉惠病人,期許榮總醫療體系共同努力,繼續提供高品質醫療服務。院長陳威明:一切付出都值得了「病人的生命是無價,看到重症病人康復,一切都值得了」。陳威明說,北榮不惜營運虧損籌建重粒子治療,目前治療過程順利,病人復原良好,均持續追蹤治療成效,目前仍有多人在等候治療,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營運後,來自各國的參訪更是絡繹於途。陳威明也感謝北榮全體同仁上下一心、團結合作,在歲末年終時展示成果。除了重粒子治療,台北榮總完成達文西手術5000例,包括胰臟癌、壺腹周圍癌及腎臟癌部份腎臟切除等困難癌症治療,目前此三項疾病的達文西手術病例數,北榮案例數為全國最多,退輔會整體醫療體系合計已完成近1萬2千例達文西手術。今天也是首座專為醫院設計的叢集式超級運算平台「北榮一號雲」啟用。「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為新一代超級運算平台,具強大人工智慧(AI)計算能力,包括全方位的資料中心、創新的運算架構及多功能的軟體工具,推動生成式AI及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醫學領域的創新應用。「北榮一號雲」可大幅提升整體運算能力,加速北榮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疾病預後預測、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數位病理精準診斷、智能藥物開發的發展,並且提供AI應用程式最佳發展平台。陳威明說,這不僅提升診斷精確性,更加快針對各種疾病的個人化治療策略制定,不僅是北榮資訊發展重要的里程碑,更代表台灣在高速計算醫學領域中,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國際醫學合作開闢了新途徑,進一步推動醫學AI的創新與發展。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國內首座智慧科技加護病房在台北榮總啟用,北榮投資逾一億元,興建15間智慧負壓隔離加護病床,位於科技大樓,與主要的住院大樓分艙分流,且引進或自行研發多項最新科技包括AI防護衣穿脫魔鏡、溼洗手監測系統,已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肯定。另衛星護理站進行影像監視與呼吸器遠端調控;設置智慧電視與三方視訊系統等,同時導入機器人協助護理師傳送物資,減少人員暴觸風險。在流行病疫情發生時,可提供最高防疫標準的負壓隔離重症治療,平時則可作為一般呼吸系統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達到「病毒擋得住、訊號出得來、治療進得去、夥伴找得到、家屬看得見」的目標,大幅提升重症醫療照護品質。智慧機器人在內的多項科技產品,提升照顧的品質及防疫安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7 癌症.肺癌
撞球名將楊清順45歲肺癌離世「確實有點早」 醫:年輕患者要釐清2問題
台灣撞球名將楊清順今天上午因肺癌過世,享年45歲。醫師提醒,年輕肺癌患者要釐清家族史與空氣汙染問題,就算自己不抽菸,暴露在二手菸、三手菸中也會增加罹癌風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唯一方法。曾兩度奪得亞運金牌的「撞球之子」楊清順在今天上午病逝,享年45歲。撞壇人士透露,楊清順去年中因身體不適看病,發現肺部腫瘤,因當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動脈,只能採取保守治療,而第1次化療的經驗讓楊清順覺得太痛苦,因此過去1年改以放射線治療為主。今年病情曾一度好轉,在與病魔對抗1年多後於今天上午病逝。楊清順45歲就因肺癌病逝 「確實有點早」肺癌是無聲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自台灣發布癌症登記報告28年來,肺癌今年首度登上榜首,確診年齡中位數為67歲,發生率每10萬人口39.7人。楊清順年僅45歲就因肺癌病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告訴中央社記者,「確實有點早」,越年輕的患者要釐清家族史,還有空氣汙染問題。周百謙指出,家族史包括2大層面,一個是基因的問題,包括家中有多少人在比較年輕就罹癌等,第2是家族共同存在的汙染問題,如地下水、重金屬等。早期肺癌風險因子:空汙、菸害不過,周百謙表示,40幾歲確診,可能30幾歲就已有早期肺癌,所以最大問題還是空氣汙染等風險因子,尤其是否曝露在抽菸環境中,就算自己不抽菸,二手菸、三手菸所造成風險也須注意。他以楊清順為例說明,撞球場是室內,若空氣不夠對流,致癌物的濃度會高很多,加上二手菸等空氣汙染源沒有解決,都會使得致癌物暴露比例大增。另外,居家是否有空氣汙染也要留意。周百謙重申,重點是好好篩檢,很多人以為肺癌初期會胸痛、咳血跟喘,其實並不是,根據肺癌的位置,會在不同地方造成不同症狀,往往有症狀都已是晚期,早期發現診斷早期治療是唯一方法。周百謙提醒,台灣抽菸人口一直下降,近期更多患者是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女性,當不抽菸卻罹患肺癌的族群增加,就要考慮到空氣汙染問題,無論是火力發電廠、工業區、霧霾,或是工作接觸等,都可能使風險增加。衛生福利部去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台灣第5癌篩檢,補助高風險族群,包含具肺癌家族史者,為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重度吸菸史,為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或戒菸未達15年。肺癌如何預防?1.不吸菸與戒菸: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2.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3.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4.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5.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看完整百科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7 癌症.血癌
兇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標靶治療現曙光
電影主角突然罹患癌症,最常聽到的就是血癌。其實,血癌分很多種,其中約有三成是令人聞之色變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病情來得又急又猛。尤其是年紀大、有心肺等共病症的病人,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只能做支持療法,平均存活期只有3-6個月。幸好,目前已有精準的標靶藥物,療效很好,可為這群病人帶來福音。骨髓幹細胞基因突變致癌 血球細胞減少易出血人體造血幹細胞可分為骨髓幹細胞跟淋巴幹細胞,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骨髓幹細胞基因突變,產生惡性癌化現象。正常骨髓幹細胞會一分為二,一個是有再生能力的幹細胞,一個是往下分化成熟細胞能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失去往下分化的能力,導致癌細胞過度增生。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解釋,正常往下分化成熟的血球細胞,包括中性球可對付感染,紅血球會攜帶氧氣,血小板幫助止血等。細胞若失去往下分化能力,會導致正常血球數量減少,發生出血、感染、缺氧、疲倦等症狀。因為癌細胞非善類,還會在血液四處亂竄,甚至跑到肺、腦、肝臟,破壞器官的功能。疾病風險高低決定治療策略 化療是標準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依染色體及基因表現,可區分為低、中、高風險,低風險治療成功率高,高風險的成功率低,容易復發,因此是根據疾病風險來制定治療策略。目前血癌的標準治療是化療,不過要視病人的年齡、體能狀況,及共病症如心、肝、肺臟功能異常等條件,決定是否適合做積極的化療。陳志丞指出,年齡低、無共病的病人適合做化療,第一階段會先做「誘導性化療」,療程約是七天,目的是把骨髓的癌細胞盡量清空,讓殘留正常細胞慢慢恢復,造出健康的白血球、紅血球、 血小板。誘導化療成功後,骨髓中可能還有一點點殘留癌細胞,若是沒有徹底摧毀,等到春風吹又生,癌細胞大軍捲土重來會前功盡棄,所以接下來要做第二階段的「鞏固化療」,將癌細胞一舉殲滅。低風險的病人做鞏固化療即可;中風險的鞏固化療,可以選擇是否加上異體幹細胞移植;高風險復發機會很高,除了鞏固化療還要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年齡大或有共病症對化療難以承受 BCL-2標靶藥物來接手針對年齡大、體能差或有共病症等病人常難以承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只能接受輸血或使用低劑量化療等支持性療法,因此存活時間很短。陳志丞說,這幾年醫學突飛猛進,已有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問世,可合併低劑量化療或去甲基化藥物治療,治療效果佳,為體弱的AML病人帶來曙光。陳志丞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標靶藥物,除近年廣為使用的BCL-2抑制劑外,還有針對FLT3、IDH1、IDH2等特定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帶有這些特殊基因的病人也可以考慮使用。標靶副作用在腸胃道 腫瘤溶解症候群要小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病人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有掉髮、嘔吐、噁心、出血、感染等,另外,藥物經肝腎代謝也可能會引起肝腎功能異常。至於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主要是發生在腸胃道,有噁心、腹瀉等症狀,病人症狀不會太嚴重。不過,陳志丞提醒,標靶藥物效果太好,癌細胞很快死亡時會釋放毒素,這些毒素要經過腎臟代謝,若來不及代謝會形成「腫瘤溶解症候群」,發生急性腎衰竭、鉀離子升高,電解質不平衡等。因此,用藥時要很小心,要逐漸增加藥量,並適時調整及密切監測。原文連結:https://knowledge.ecancer.org.tw/knowledge/treatment_care/physiol_prescription/hug98
-
2023-12-06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以上男性注意!頻尿、夜尿、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別再吃紅肉!一文看懂6大飲食要點
隨著年紀增長,男性攝護腺組織增生機率也隨之上升,50-60歲男性約有50%有攝護腺肥大之現象;80歲攝護腺肥大比例達75%;90歲約9成有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是什麼?攝護腺肥大前兆有哪些?手術有哪些種類?飲食禁忌為何?一文看懂攝護腺肥大症狀自我評估、改善辦法。攝護腺是什麼?攝護腺肥大5原因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正下方直腸的正前方,下面接著尿道,為男性才有的器官,又稱為前列腺,是下尿路必經通道,與分泌腺體、生殖功能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會產生良性增生變化,當組織逐漸增生則會造成攝護腺肥大,進而引起排尿障礙。根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簡宏祐表示,良性攝護腺肥大在醫學上的定義為組織學上的細胞增生、腺體腫大,造成臨床上尿道阻塞症狀,俗稱下泌尿道症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造成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包括:.年紀:攝護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男性荷爾蒙:荷爾蒙刺激造成組織增生.生活習慣:抽煙、喝酒、肥胖.內科疾病:肝硬化、高血壓.其他:種族、社會經濟地位、遺傳基因等攝護腺肥大7症狀、3階段攝護腺肥大常見症狀如下:.尿流細小、無力.小便須等待一陣子才能解出來.餘尿感,老是覺得膀胱裡的尿液無法完全排空.頻尿,剛上完小便1-2小時內又需再次小便.解尿要用力、解完後滴滴答答.來不及解尿,有時一尿急會來不及上廁所.夜尿次數增加,晚上睡覺需起身小便數次攝護腺肥大3階段症狀依上述提及之症狀又可劃分為3階段。根據臺安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攝護腺肥大症狀有早期、中期及晚期3階段,症狀分別如下:1.早期:尿道因壓迫而產生阻力,膀胱仍可有力收縮及排尿;夜尿次數增加,出現不舒服排尿症狀但尚未出現殘尿。2.中期:膀胱無力出現殘尿,假使惡化甚至會有血尿。3.晚期:排尿需花費長時間會造成阻塞性腎功能障礙,甚至無法順利排尿(尿滯留),若不治療會危害到身體健康。 攝護腺肥大症狀自我評估攝護腺肥大需要治療與否,可依症狀輕重來評估,症狀輕度者觀察追蹤即可、中度症狀以上的者才需要以藥物或手術治療。以下整理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問卷IPSS(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攝護腺肥大治療分2種:藥物、手術在治療攝護腺肥大前,泌尿科醫師常會先以肛門指診 ,了解攝護腺體積並經由觸診篩檢攝護腺癌,會經直腸或腹部超音波客觀測量攝護腺體積,並瞭解是否有攝護腺中葉肥大或攝護腺癌之可能,排除癌症可能性後,再依患者症狀對症下藥。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3種:甲型腎上腺受體阻斷劑,放鬆攝護腺及膀胱頸平滑肌,減少尿流阻塞,有助改善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5a還原酶抑制劑,抑制男性荷爾蒙轉化為攝護腺可利用之形態,避免攝護腺持續增生並使攝護腺體積縮小,適用於攝護腺體積>30mL,同時患有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之患者;PDE5抑制劑,可改善性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的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目前僅Tadalafil(5mg,每日錠)獲歐洲泌尿醫學會治療指引許可,可用於治療男性下泌尿道症狀。若患者已出現反覆泌尿道感染、尿滯留、膀胱出口阻塞相關的腎功能惡化、膀胱結石,攝護腺肥大引起的反覆血尿等攝護腺肥大引起之嚴重症狀,則應接受手術治療;或是藥物治療無效、副作用太大也可考慮。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指出,攝護腺肥大手術方式包括單極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適用於攝護腺體積30-80ml且合併中度以上的下泌尿道症狀;雙極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相較於前者有較高安全性;開放式攝護腺切除手術主要用於80ml且有中度以上的下泌尿道症狀,因微創技術進步,逐漸攝護腺雷射手術取代,已較少使用;攝護腺雷射手術安全性及止血效果優於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服用抗凝血劑或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之病患均適用。攝護腺肥大如何改善?7大飲食禁忌、保養改善攝護腺肥大的關鍵莫過於預防勝於治療。若已有排尿症狀者,應儘速就醫,遵循醫囑進行治療並調整生活習慣、飲食等。生活調整包含戒菸、戒酒,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壓力過大;避免久坐、久蹲、久站使骨盆腔充血,惡化小便症狀;避免服用含有抗組織胺或抗乙醯膽鹼之藥物,以免加重排尿症狀。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指出,攝護腺肥大飲食保養應注意以下幾點:.避免憋尿並適時補充水分:切勿一下喝太大量液體或利尿飲品,如:酒、濃茶、咖啡,會使膀胱快速膨脹而影響收縮功能,以及多吃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避免刺激攝護腺而影響排尿。.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攝取過多脂肪會刺激荷爾蒙過量分泌導致攝護腺癌生成,減少紅肉(如豬、牛、羊)、富含油脂魚類(如鱒魚、鯰魚、人工飼養鮭魚)食用量,多吃雞肉、火雞肉、鱈魚、旗魚、鮪魚、大比目魚等白肉,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多吃含鋅食物:鋅在精蟲及攝護腺保健上有益處,可多食含鋅食物,如:牡蠣、海鮮、蛋、肉類、全穀類、堅果類、大豆、南瓜子、花椰菜、花生、紅蘿蔔等。尤其南瓜子含有抗氧化劑、維生素E及植物性化學物質,會干擾前列腺素代謝,有助改善括約肌機能、調節尿液排泄並增進膀胱肌肉彈性,進而改善攝護腺肥大症狀並預防攝護腺癌。.含茄紅素食物:茄紅素可抑制攝護腺相關疾病並減少發生率,其抗氧化作用可與維生素E及s-胡蘿蔔素一同對抗自由基破壞正常細胞。蕃茄、紅色西瓜、葡萄柚、木瓜、紅柿、葡萄、櫻桃、紅甜椒、芭樂等都是良好攝取茄紅素的天然食物。.微量元素硒(Selenium):硒是一種抗氧化劑,參與前列腺素的新陳代謝作用,可預防抑制惡性腫瘤,尤其是攝護腺。含硒食物包括啤酒酵母粉、大蒜、洋蔥、鮪魚、鯡魚、綠花椰菜、小麥胚芽、全穀物、芝麻、紅葡萄、蛋黃、香菇等。.富含異黃酮和黃酮類食物:生鮮蔬菜水果、黃豆、黃豆製品及豆漿富含異黃酮和黃酮類,可與女性荷爾蒙競爭接受體,進而減少女性荷爾蒙結合到細胞外,也可作為抗氧化劑清除游離基,抑制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的刺激。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盤點臨終病患「人生最後悔5件事」!醫: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5 焦點.元氣新聞
不捨癌症病患受苦,中研院團隊打造mRNA癌症治療新神器
「現在mRNA已經用在疫苗,但許多晚期癌症病患還是沒有藥醫,我們希望用mRNA幫這些患者得救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長聘副研究員胡哲銘團隊因專注研發原創性mRNA免疫腫瘤治療藥物獲得由中研院、台灣莫德納所頒發的「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肯定,談到當時投入mRNA研究的初衷,他說,除了上述理由,他也很希望為癌症病患找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式,讓癌症病患擁有更多藥物選擇與求生機會。五年前,胡哲銘投入了核酸免疫腫瘤藥物的研究,核酸(Nucleic acids)是一種細胞內的大型生物分子,包含DNA(脫氧核醣核酸)、RNA(核糖核酸),主要功能在於細胞內遺傳訊息的表現、傳遞與儲存,RNA種類繁多,像mRNA(信使核糖核酸)、snRNA(小核核醣核酸)等,都是其一。從研究瓶頸中,找尋智慧解方當時,胡哲銘的研究目標以snRNA為主,他希望運用奈米「載體」包覆這些經重新編碼的核酸分子,然後將其送進免疫細胞「T細胞」,T細胞經改造,就會像導彈,專門鎖定子宮頸癌、頭頸癌等特定癌細胞進行攻擊。不過,上述做法常遭遇一些問題。胡哲銘解釋,細胞帶有負電,核酸藥物也帶負電,雖然可用帶正電的奈米載體包覆核酸藥物,再送進T細胞,但T細胞一察覺帶正電的奈米載體,就會發動攻擊,並產生免疫反應,身體就可能發炎,若去除載體正電,問題就迎刃而解。過去,胡哲銘與研究團隊一直想克服上述瓶頸,直到三年前Covid-19疫情爆發,莫德納在短短一年內就針對Covid-19病毒研發出相對應的mRNA疫苗,因此一炮而紅,而mRNA疫苗不僅挽救許多人的生命,也為胡哲銘的研究帶來新的轉機,他開始思考如何運用mRNA科技達到研究目標。同時,他也意識到mRNA更具可塑性、更容易做調整,這代表mRNA也更具有快速應變的優勢,因此就把研究重點放在mRNA技術的突破。千錘百鍊,終於成功研發「T細胞」導彈經過三年努力,胡哲銘研究團隊終於成功製造出符合需求的奈米載體,也就是這項奈米載體不會刺激身體免疫反應,又能有效率地將「經過設計的mRNA」送到T細胞內部,讓T細胞化身成更聚焦,也更有力量的抗癌武器。「這代表你可以控制細胞,你可以把T細胞改裝成導彈,指揮它們去攻擊你想攻擊的癌細胞,之後的運用,更帶來很大的想像空間!」想到未來mRNA運用的多種可能性,胡哲銘眼中散發出興奮的光芒。目前在癌症治療領域,像很夯的CAR-T療程也是基因治療,同樣也針對T細胞作用。胡哲銘分析,進行CAR-T治療,須將T細胞拿到體外,進行基因改造,再送回體內,非常耗費時間、金錢。至於免疫療法,主要運用藥物訓練、刺激體內免疫細胞殲滅癌細胞,這需要一些時間,若運用mRNA科技直接把藥物注射到體內,就能達到目標,且成本更低,效果更聚焦,也更安全。含淚播種,必歡呼收割對於這次團隊研發成果獲得「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評審的肯定,胡哲銘感性地說:「很感謝研究團隊辛苦付出,也感謝中研院、莫德納給予這機會,讓我們可以在這舞台上呈現這樣的成果!」在這次「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中,得獎團隊除了獲得50萬元獎金,也可得到莫德納一對一業師輔導資格。談到未來將面對業師的輔導,胡哲銘表示,這也是他非常期待和莫德納合作的地方,他比較專注於「科學上的關鍵突破」,若有產業界、藥界專家可針對產品化發展、研究議題的聚焦與實際臨床需求等提出專業見解,對於往後的研究應該可以帶來很大的幫助、啟發。期待mRNA科技再突破,展現無限可能性「mRNA科技是藥物發展的里程碑,對未來的藥物研發、運用,意義重大!」胡哲銘指出,mRNA治療的概念是把一段基因片段送進細胞,從內部改造細胞,這是過去無法想像的做法。曾經無法使用既有藥物治療的疾病,透過這種方式,或許都能達到治療目標。未來,胡哲銘期盼mRNA科技可以應用到更廣泛的範圍,在臨床運用上,可以造福更多的病患,除了對醫藥界產生長遠的影響,對世界也能有更多的貢獻。
-
2023-12-05 醫聲.癌症防治
打擊新國病!肺鱗癌喜迎健保給付國際標準治療 醫界提醒:肺腺癌才是「重中之重」
肺癌為目前國內發生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成了威脅民眾健康最大的「新國病」,其中,肺鱗癌過去大多只能選擇20年前的傳統化療,晚期病人通常活不過一年,所幸在醫界、病友團體極力呼籲下,健保署宣布本月起放寬給付晚期肺鱗癌患者的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一線給付,讓弱勢癌友看見「生」機,醫病均肯定健保署的有感施政。然而,改善肺鱗癌治療只是打擊肺癌的一小步,病人數最多的肺腺癌才是肺癌中的「大魔王」,特別是無基因突變的患者,治療權益長期以來未受重視,相較於健保投入大量資源引進一代接一代的標靶藥物,這群不適用標靶治療的病人,最需要的第一線治療是符合國際標準的免疫藥物合併化療,醫病期盼健保給付下的肺腺癌也能盡速跟上肺鱗癌的腳步,讓這群人數最多的弱勢肺腺癌家庭不再被遺落。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大多數的肺鱗癌患者沒有腫瘤基因突變,因此沒有標靶藥物可使用,所幸他們對癌症免疫藥物的反應還不錯。他進一步分享,自己就曾遇過一名第四期的肺鱗癌患者,腫瘤太大無法手術摘除,透過加入臨床試驗的機會,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後腫瘤縮小,再由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目前已維持2到3年都沒復發。「病人如果沒加入臨床試驗,過去要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光是免疫藥物的費用一年就高達上百萬元!」吳強調,晚期肺鱗癌患者因治療落後許久,常活不過一年,醫界和病友團體一再替癌友發聲,健保署也從善如流,本月起給付第一線的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值得肯定。對此,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健保署理解病友迫切期待,考量肺鱗癌尚無有效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相對於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人,整體治療效果及存活落後很多,傳統的化學治療效果也有限。而第一線使用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相較於化療單用,可延長存活期約5.6個月,也因此,該署針對肺鱗癌患者放寬給付條件,預估年約300名患者受益。一個治療一個希望,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強調,健保財務困境大家都知道,今年肺鱗癌健保署願意給付用癌症免疫藥物合併治療於第一線治療實屬不易,基金會曾進行1,255個癌友家庭照護調查,有6成5癌友自費使用新藥,2成會超過百萬元,3成5的癌友要放棄工作,也有不少家屬得調整工作型態,因此,病團非常感謝政府對癌友家庭的支持,也盼政府不能止步於此。面對肺癌的兇猛威脅,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日前皆同各大肺癌相關醫學會代表,提出政府應成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楊院士強調,要提高肺癌存活率,除低劑量電腦斷層公費篩檢找出更多早期肺癌患者外,精進晚期肺癌的治療勢在必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病人數最多的型別,這群患者能否得到妥適治療,對提高肺癌存活率非常關鍵。根據美國癌症治療指引,沒有驅動基因的肺腺癌,第一線首選治療為癌症免疫藥物或癌症免疫藥物加化學治療,但目前健保對晚期肺腺癌,絕大多資源仍投注於「有腫瘤基因突變者」的標靶治療上,「無腫瘤基因突變者」的治療仍舊在原地停滯不前,這群病人得忍受連續化療失敗的折磨,才有機會第三線治療單用免疫藥物,遠遠落後國際治療指引。台大醫院癌醫分院院長楊志新指出,化療效果因人而異,病情控制率約五成,不過,這群沒有驅動基因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根據國際治療趨勢,就是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加上化療,才有機會提高存活率。對此,蔡麗娟憂心指出,癌症治療因健保限縮給付或晚給付而未符合國際治療指引,這不只是病人用藥可近性的問題,長期下來,更將導致我們沒有國際臨床試驗的標準病人,現在新藥研發速度飛快,台灣未來加入臨床試驗的機會將逐漸減少。蔡淑鈴指出,提高新藥可近性及照顧更多病患,一直是健保署努力的方向,癌症治療資源雖然多以標靶藥物為主,但若沒有驅動基因患者的新藥治療,只要有科學實驗的數據可以證明,都可向健保署提出申請,健保署會努力在有限的資源下,做最大效益分配,朝藥品給付能與國際指引接軌之方向辦理,希望在有限費用下照顧更多的人。
-
2023-12-05 癌症.癌友故事
病友訴求新藥審查公開透明 健保署認同將盡速開會研議
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病友聯盟、罕見疾病基金會今呼籲,新藥審查應「公開透明、可被追蹤監督」。衛福部健保署表示,對病友團體訴求表示認同,已規畫明年起推動健保數位轉型,藥品給付審查導入數位化管理,提供廠商可即時掌握案件審查進度及時程,提高審查效率及資訊透明度。至於審查案件進度開放民眾查詢,考量涉及各別廠商權益,目前將先函文、電子郵件方式蒐集廠商、團體代表意見,並盡速開會研議。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健保署致力加速審查新藥或擴增給付範圍申請案,今年已公告新給付新藥共31件,包括癌藥8件、罕藥10件及其他新藥13件;擴增給付則共24件,含癌藥11件、罕藥1件及其他新藥12件。另有6件待公告生效,包括癌藥4件、罕藥1件及其他新藥1件。黃育文指出,今年新藥收載件數較去年成長82%,預計受惠約22萬人,整體藥費支出約113億元。以癌症新藥為例,約可替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351萬元。健保署規劃五點加速收載癌症新藥健保署為加速收載新藥,共規劃五點精進作為。黃育文說,首先,針對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但具臨床急迫性藥品,於今年針對已獲食藥署加速核准上市藥品,屬臨床迫切需求,實施「暫時性支付制度」收載,提升民眾用藥可近性。健保署目前已收載4項新藥及擴增2項,共計6項,含肺癌、膽管癌、神經母細胞瘤、白血病、NTRK基因融合腫瘤及最新細胞治療產品CAR-T。其次,健保署於明年1月1日成立「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辦公室」專責辦理醫療科技評估,計畫招募110人協助健保加速新藥收載審查,目前約已招募至80人;同時會與國際專責組織如英國NICE,建立交流合作,接軌國際臨床指引,深化我國醫療科技評估實力,未來朝向設立行政法人為目標,。第三,健保署將於明年1月起,推動「平行送審」新措施,廠商申請新藥查驗登記時,即可同時向健保署申請建議給付,縮短等待許可證審查及健保核准給付時間,預估藥品於取得許可證後6個月內公告生效。目前規畫適用五大藥品項目,包括經食藥署查驗登記審查認定優先審查、加速核准、小兒或少數嚴重疾病藥品或藥品突破性治療,以及在我國申請查驗登記時,尚未在國際上市的藥品,或是國際上市許可二年內在台製造新藥。另包含在我國申請查驗登記時,已在十大醫藥先進國核准上市滿五年,但屬在台研發製造的新成分新藥,及新科技比既有健保已收載品項相對療效佳且價格低的藥品。第四、健保署已爭取於明年健保總額「擴大編列新藥新科技」,含新藥、新特材、新增診療項目-NGS及暫時性支付預算,達70.93億元,相較於今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增加38.19億元,成長率為116%。第五、未來健保署將參考明年健保基金使用狀況,爭取額外預算,規劃設立獨立於健保總額外的「新藥癌藥基金」。黃育文說,健保署關心病友醫療權益,持續傾聽病友心聲,但健保資源有限,健保署除積極爭取預算外,也努力與藥商協議,對新藥物、新療法如具臨床實證及給付效益,加速積極納入給付,為病友及家屬爭取最大權益。
-
2023-12-04 活動.活動最前線
SNQ頂尖醫療主題館開箱,頂尖醫療團隊成果,科普艱難手術動畫一網打盡
在台灣成立25年的SNQ(Symbol of National Quality)國家品質標章,是由生策會所推動的醫療品質驗證機制,累積三千項特色醫療團隊參與。今年生策會首次在台灣醫療科技展會場打造「SNQ頂尖醫療主題館」,展出6大主題,呈現醫界在基因治療、創新手術、智慧醫療、重症照護等領域的突破,並邀請海外專家發展國際合作。走入位於四樓展場的SNQ頂尖醫療主題館,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歷年金獎典範主題牆映入眼簾。館內策展6大主題專區,包含基因醫學與罕病治療、創新手術與微創治療、腎臟疾病與照護、數位與智慧醫療、重症與手術照護、永續醫療,每個主題下的子題都有獲獎團隊的介紹及表現突出的數據。為了讓觀展民眾更了解臨床醫護人員所使用的治病武器與照護方式,館內許多主題以多媒體影音呈現。例如,智抗菌平台、Zoe智慧重症系統、運動醫學整合照護等;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則以慢性精神病人的視角,帶出病人工作和在玉里榮院生活、以此為家鄉的日常;生策會更首次嘗試與醫療團隊反覆溝通,將困難的罕病AADC缺乏症治療、腸道移植重建食道和發聲管,轉譯成約1分鐘清楚易懂的動畫,推廣醫學科普。另外,參展的獲獎團隊也將器官移植箱、手術器械、遠紅外線治療儀、鉤端螺旋體快篩試劑、下肢動脈阻塞疾病手術體驗模具、心導管3D立體定位儀器等搬到現場。四天展期於醫療主題館中舉辦多場醫師講堂,也有三高族下肢動脈阻塞檢測、手術模擬灌流器官體驗和先進醫材的展出,讓觀展民眾可更快認識最新醫療科技,拉近與健康的距離。
-
2023-12-03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論壇/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藉由「數據驅動、數據演算」 打造精準健康服務
健康長壽已經開始以「數據導向、驅動」「事實上,從數據導向、驅動的健康長壽服務、策略,已經默默發生…」在聯合報、元氣網舉辦的「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2023退休力論壇中,由台北榮民總醫院所經營的關渡醫院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特聘教授陳亮恭以「數據驅動的精準健康長壽」為題進行演講。他舉例,同樣到醫院驗孕,當醫院發出懷孕確認簡訊服務時,過去可能只有制式通知形式,但未來,透過數據趨動,可能根據驗孕者的婚姻狀態、與母親的感情等,而有「恭喜妳懷孕了,來趕快告訴媽媽!」或「恭喜妳懷孕了,千萬不要告訴媽媽!」等差異,陳亮恭幽默比喻,引起現場參與民眾會心一笑。陳亮恭解釋,目前的生物醫學數據通知,已可經由過去行為資料進行建議,如果延伸至醫療領域,像癌症病患要不要開刀、要不要化療等,過去,多以醫師專業知識進行預測、建議,但未來做醫療計畫決策時,不僅只倚賴醫師專業考量、抽血數量,可能也含括病患健檢數據、基因資料等,還有穿戴裝置上所收集的各項數據,或像運動習慣、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也都納入數據演算,進而得到更精準的建議、結論。全美頂尖醫院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合作,期待醫療能夠「精準預測」陳亮恭說,關渡醫院正與全美頂尖智慧醫療醫院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合作,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雖然是大型醫學中心,近年來也逐漸將服務觸角延伸至社區,希望透過大數據分析、演算,做到精準預測,並及時做好應變措施,假設已經透過各項風險評估、數據演算,預測到有民眾可能早上十點發生心肌梗塞,期待上午九點五十分,救護車就先到病患家中等待、早一步搶救生命,而這是最理想狀態。在關渡醫院,智慧醫療的運用,更是廣泛。以該院團隊所照護的失智症長輩為例,藉由該院引進的智慧人臉辨識系統,醫療團隊可以事先了解當天失智症長輩的情緒狀況、身心狀態,當發現長輩狀況不太對勁,從臉部表情觀察出長輩可能有情緒有失控跡象,就可以事先介入關心,並進行後續行動,這樣,才不會等長輩上課、與人互動時大發脾氣,才措手不及。陳亮恭也鼓勵大家多運用這些資訊,並運用這些資訊守護自身、家人健康,也希望透過這些最新科技,在醫療照護上,可達到「以數據驅動、以人為本」目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30 癌症.其他癌症
韓團INFINITE主唱南優鉉罹患「胃腸道基質瘤」,速懂此病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韓國男團INFINITE在2023年9月來台獻唱,主唱南優鉉公開表示「在韓國生了一場大病」,最近韓媒揭露他在2023年4月時發現罹患一種罕見癌症:胃腸道基質瘤,英文名稱為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常縮寫為「GIST」,根據馬偕醫院的回溯性研究指出:台灣每一年每百萬人約有13.4人會罹患,也就是每年約有300例的病人。以下元氣網整理「胃腸道基質瘤」的基本資料,替讀者揭開這疾病的神秘面紗。什麼是胃腸道基質瘤?正常細胞都會經歷生長、成長到細胞分裂的過程,然後逐步走向死亡,維持人體的健康和正常運作。當細胞的死亡過程發生失控,本該走向死亡的細胞,卻持續生長和分裂,這個過程就可稱為「癌化」。人體消化道中的胃腸部分,多數的癌化細胞屬於上皮細胞,但有少數的癌化細胞來源是胃腸壁間的特殊細胞,這類細胞也稱為「基質細胞」或「間質細胞」。由這類細胞癌化所形成的惡性腫瘤,就稱為胃腸道基質瘤或胃腸道間質細胞瘤。胃腸道基質瘤僅佔所有胃腸道癌症的1%,尤其容易發生在「Cajal細胞(也稱為「ICC細胞」)中,並且伴隨有有c-kit的基因突變。這種特殊細胞在胃腸道中具有調控協調胃腸壁中的神經和肌肉作用,讓胃腸道可以正常蠕動,推動食物團持續前進。胃腸道基質瘤過去往往分類上容易被分到平滑肌瘤或肉瘤,而讓它發生率在過去更容易被低估。胃腸道基質瘤容易發生在哪裡?•胃部:佔60%-70%。•小腸:佔20%-30%。•大腸(結腸和直腸為主):約佔5%。•食道:< 5%。•較罕見部位:腸繫膜和後腹膜等處。胃腸道基質瘤會有哪些症狀?根據嘉義長庚的衛教資料:較小的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沒有症狀,往往在其他檢查中意外發現。隨著胃腸道基質瘤變大,有可能會引起下面症狀:•胃腸道出血:40%•腹部腫塊:40%•腸阻塞:25~40%•胃腸不舒服、腹脹、腹痛:20%•貧血•疲累胃腸道基質瘤該如何治療?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資料指出,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應當成惡性腫瘤對待,所以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是採用外科手術,將癌細胞或組織完整切除。如果胃腸道基質瘤較大,屬於中高復發風險的病人,會建議手術後再給予標靶藥物的輔助治療。如果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復發或轉移性的胃腸道基質瘤,會以標靶藥物治療為主。基利克(Glivec)與紓癌特(Sutent)是目前用於治療胃腸道基質瘤的主要標靶藥物,第一線會先使用基利克,第二線則改用紓癌特。參考資料:9月告訴台粉「生大病」 INFINITE南優鉉認:罹罕見癌症嘉義長庚:胃腸道基質細胞瘤(GIST)義大醫院:胃腸道基質瘤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台灣癌症基金會:什麼是胃腸道基質瘤 該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