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均衡飲食
共找到
804
筆 文章
-
-
2020-10-02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失智症不是退化,可預防!中西醫大推這3招,「醒腦」超有效
不少民眾會把「失智症」認為是腦部退化所造成的,但失智症其實是腦部生病而非退化。由於大腦分很多區域管理,每區都很重要,中、西醫都建議,可以藉由手腳訓練、運動來活絡大腦,尤其是在頭頂和耳朵的穴位上多做刺激,每天10-15分鐘,對預防失智症很有幫助。大腦可透過訓練維持活力 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顧問醫師廖益聖表示,大腦分很多區域,有管記憶的、聽說讀寫的和管手腳運動的,熟齡族群可以每天利用一點時間,加強一些手腳訓練運動、動作、記憶來預防失智,包括簡單拉耳、敲敲頭部,或是原地踏步等動作,短短10多分鐘,日積月累就能見成效。 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說,民眾從身體穴位下手,像是頭部的百會穴、兩耳連線之上的地方,輕輕敲百會穴及兩指寬的周圍頭部,可以藉此疏通頭部經氣。 另外,耳朵這邊也有很多穴位,可以先從耳廓慢慢畫圓,往外摸熱再到全耳,或是拉拉耳垂、提耳尖。 要如何同時做這3招,來加強訓練手腳運動、動作、記憶呢?鄭名惠建議,每天可原地快走10-15分鐘,快走的同時,一邊敲頭頂穴位、拉耳朵穴位,並且從1數到100下,更可以增加肢體和腦部的協調性。 遠離危險因子增保護因子 藉由穴位刺激及手腳運動,也能達到「趨吉避凶」。趨吉就是要增加大腦的保護因子,多運動、多動腦、多參加社團活動以及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態;至於避凶,則是要遠離危險因子,不抽菸、不憂鬱、避免頭部外傷及避免三高產生。●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50歲後,「我的志願是一路玩到掛!」不只出國遊學、騎車環島,丁菱娟這樣玩出快樂第三人生.退休後,繼續過幸福生活!給大人4個周末創業建議,趁著中年,實現人生最想做的事.一個人愈能夠「放下」,就愈富有!3條件打造極簡生活,讓人生更優雅、有精神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維生素C比檸檬還多! 但1天吃超過「這個量」恐變胖、血糖超標
中秋節即將到來,美味可口的月餅又再向我們招手了,您是否準備好要大快朵頤一番?但是,在吃之前可要先三思了,因為吃1個月餅就要快走1小時!僅4成購買食品會注意熱量標示 飲食西化導致慢性病增加根據過去一項訪問調查顯示,只有4成民眾在購買食品時會注意到營養熱量的標示,有6成民眾沒有好好控制自己的體重,以性別來看,男性控制較差有7成,女性有5成;以疾病預防來看,有8成民眾不知道控制體重,可以減少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發生。近年來,國人偏向外食、飲食西化又精緻,腹部肥胖者激增,引發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日益增多,尤以在中秋佳節,不知不覺可能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消耗這一個月餅的熱量 需快走1個小時才能抵銷然而,一般的月餅裡面所含的油量及熱量都很高,許多人都忽略了其實1個約60公克重的小月餅(或蛋黃酥、鳳梨酥、小綠豆椪、廣式小月餅),就含有200~300大卡的熱量,相當於1碗飯的份量,若是一天吃了一個小月餅,建議飯量就要少吃一碗;同時,蛋黃酥或是含肉的內餡,膽固醇含量亦很高;通常吃月餅比較不會有飽食感,所以每次可能不只吃一個月餅,如此一來很容易就吃進了過多的熱量;若是想要消耗這一個月餅的熱量,所花費的氣力可不小,必須要快走(或游泳、跳舞、球類運動)約1小時。 2瓣柚子等於1份水果量 糖尿病友莫輕忽血糖升高影響此外,柚子是不可或缺的應景水果,含豐富的纖維、維生素C及果膠質,但是每2片(約5兩)的柚子,熱量約60大卡,等於1份水果量(每人每天建議吃2份水果剛剛好),要注意的是,一個重約2.5台斤的大白柚熱量可高達500~600大卡左右,相當於兩碗白飯的熱量,所以吃柚子是需要節制的。尤其,糖尿病友們更是不能忽視月餅及柚子所暗藏的糖份及熱量,因為它們都是會直接讓血糖升高的。 月餅分食、切小塊吃 遵守營養原則不胖怕中秋節在吃月餅之際,不妨注意月餅的熱量,選購低糖、低油的月餅,或將月餅切小塊一點吃,和家人、朋友一起分著吃,這樣就不會一次吃進太多的熱量,品嘗的口味也可以多更多;另外,減少正餐澱粉(飯、麵等)量及油脂類,多吃青菜、攝取適量的水果、選擇不含糖的飲料、平日規律的運動,並掌握「均衡飲食」與「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等營養原則,相信這個中秋節也能輕鬆享瘦! 延伸閱讀: 一口咬下都是油! 這款月餅熱量最驚人,營養師授3不胖吃法 文旦控膽固醇、降血壓好處多! 營養師警告:這些情況別多吃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一口咬下都是油! 這款月餅熱量最驚人,營養師授3不胖吃法
適逢中秋節佳節月圓人團圓,但如果這段時間烤肉、月餅、柚子吃太多,肚子也很容易變得「團團圓圓」!不少研究也都顯示肥胖者會增加失智的危險,因此傳統節慶都有美食相伴,應景之餘也別忘了選擇較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絕對不過量、好的油脂、高纖抗氧化等食材,都有助穩定血糖和血壓。月餅製程高溫+大量糖、油 容易超過每日飲食指標尤其是月餅,無論是送禮還是自己享用,都是中秋佳節不能少的,甚至早在一個月前,月餅大戰已經開打。不過,一般月餅製程須經120°C以上高溫烘焙並加入大量糖和油脂,安南醫院臨床營養科白詠暄營養師透露,從國民健康署資料發現一個鳳梨酥熱量約250~300大卡,一顆蛋黃酥相當於1碗飯250~300大卡,魯肉綠豆椪熱量更高達300~350大卡,而廣式雙蛋黃月餅一顆約重185公克其熱量更上看800大卡,其中脂肪量甚至還超過每餐建議量的2倍且含糖量95.5公克,已大幅超過每日飲食指標(草案)建議的「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之上限2.1倍。搭配無糖茶、白開水享用 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因此,白詠暄建議,可優先購買熱量較低月餅、挑選含有高纖食材之月餅,或是將月餅切分數塊、小塊和親友共享,切勿把月餅當正餐,並搭配時令水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幫助腸胃道蠕動,而吃月餅時建議以無糖茶飲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避免過多熱量攝取,這樣才是健康享瘦之道。 改善飲食習慣與血壓 得舒飲食這樣吃然而,近年來風行的得舒飲食(DASH diet)對於改善飲食習慣與血壓有很大功效。安南醫院營養科組長王儷瑩指出,得舒飲食是一種強調蔬菜水果、堅果與乳製品的均衡飲食,減少高糖份食物、飲料與紅肉的攝取,強調添加堅果蔬菜等天然食材高鉀、高鎂、高鈣、膳食纖維與不飽合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達到降血壓、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延伸閱讀: 中秋前做好6件事 連假過後不怕身體吃不消 月餅吃太多難消化 試試這杯茶飲解膩、消脹氣
-
2020-09-29 養生.健康瘦身
168間歇性斷食減重攻略一次公開!3種人別輕易嘗試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減重瘦身近年來有如全民運動,最近掀起一股「168間歇性斷食」風潮,指的是將3餐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並且降低澱粉攝取量,其餘成分不忌口,另外的16小時不可進食,有人因此在短短1個月就減了4、5公斤。168間歇性斷食 進食的8小時內飲食均衡根據外電報導指出,女星珍妮佛.安妮斯頓就是厲行「168間歇性斷食」,在進食的8小時內飲食均衡,少吃高熱量食物,藉此延長身體消耗體脂肪的時間,幫助脂肪代謝,維持完美身材。美國紐約註冊營養師佛列里區(Tanya B. Freirich)建議,想達到最佳效果,最好在早上10點以前開始進食,傍晚結束,比較符合人體自然的生理時鐘。以珍妮佛.安妮斯頓為例,她每天9點起床,10點始吃早餐,選在瘦身效果最好的進食時間區段執行,在營養師指導下,選擇優質澱粉、蛋白質、深綠色蔬菜,以及好的脂肪,例如,酪梨、椰子油、鮭魚、魚油。另外,她在早上習慣喝1杯不加糖的黑咖啡,藉由攝取咖啡因來刺激腦部中樞神經系統,讓人集中注意力。也刺激腸胃到蠕動,達到通便效果,甚至加速脂肪分解。糖尿病人、高血壓患者、腎臟病患者不適合 恐影響藥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168間歇性斷食和生酮飲食原理有點類似,都是控制熱量,以達到減重目的,且有降血壓的效果,在動物實驗裡發現還有助抗老化、提升免疫力。但盡管如此,黃國晉還是不建議透過168間歇性斷食法來控制體重,因為減肥是一輩子的事,必須長長久久,而這類間歇性斷食法很難持續下去。另外,糖尿病人、高血壓患者、腎臟病患者更不適合,因為慢性病患者必須規律用藥,如果3餐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等於必須在8小時內服用全部藥物,可能影響藥效,或引發低血壓、低血糖。瘦身應細水長流 日常習慣養成最重要至於一般健康民眾,黃國晉建議,在嘗試新型斷食法之前,應該先接受醫師、營養師的評估,此外,最好先嘗試1個月,看看是否可以忍受或配合生活習慣,要是1個月只能減1公斤,說明效益不大。想要瘦下來,應選擇細水長流方式,例如3餐維持7分飽、定時定量用餐、均衡飲食、細嚼慢嚥、睡前2、3小時內不要吃東西,且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反變胖?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犯了這2個錯 168斷食法很夯! 其實減肥前先改掉6個錯誤觀念,才會瘦得比較快
-
2020-09-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都有這些徵兆! 冒冷汗、強忍胸悶痛,再拖恐沒命
一名近70歲婦人,居住在南投信義鄉,近期常感覺胸口悶痛,不適感持續3個月,近兩日覺得胸口特別疼痛,絞痛到難以承受,他的先生趕緊驅車前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急診,經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安排心導管手術,過程順利,保住生命。 心血管疾病常居十大死因之中 拖延恐至生命危險因為人口結構老化,飲食習慣與生活模式改變,心臟血管疾病是台灣最主要的慢性疾病,每年公布的全國十大死因心臟血管疾病也總是榜上有名。心臟科黃祺耀醫師表示,患者是急性左主冠狀動脈狹窄,左主冠狀動脈為心臟最主要供應血液的位置,當發生狹窄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猝死,相當危急,風險也較高,再拖延恐造成生命威脅。 控制慢性病+規律作息遠離心臟病 出現胸悶、喘快就醫心臟疾病發作總是來得快又急,往往一個瞬間,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國軍台中總醫院心臟科賴昭宏主任(支援南投醫院)提醒,民眾應穩定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適當安排有氧運動,注意均衡飲食,正常生活作息,戒除抽菸等危險因子,預防心肌梗塞再次發生。此外,胸悶、胸口緊繃、重物壓迫感、心悸、氣促等都是心臟疾病的徵兆,不容小覷,應盡早就醫安排相關檢查;而民眾如果出現胸痛或胸悶合併喘、冒冷汗等症狀時,應趕緊就醫,不要逞強忍痛,把握住黃金救援時間,守住寶貴生命。 醫療資源再生級 縮短偏鄉就醫時間為改善當地醫療資源,南投醫院與各層級的醫療院所合作,今年醫療再升級,於八月成立心導管中心,藉由新型數位平板血管攝影機,提供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慢性周邊血管疾病及洗腎患者血液透析婁管等心臟血管相關手術,減少民眾需為了就醫而在外地奔波,把握住黃金治療時間。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9-26 醫聲.領袖開講
養生祕訣/程文俊曾帶隊攻玉山 現改快走40分鐘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過去在基隆長庚醫院擔任院長時,曾帶領同仁登玉山,以「一年一座國家最高山」為目標,豈料調往林口長庚,因工作繁忙,現在沒有時間登山,但仍堅持快走,在飲食方面則會挑選蔬果較多的餐點。5年前程文俊擔任基隆長庚醫院院長時,適逢30周年院慶,同仁提議「玉山國家公園恰好也在歡慶30周年,不如就爬玉山慶祝?」他笑說,那時就帶著一群同仁登玉山攻頂,真的很瘋狂。程文俊回憶,一行人光在爬玉山前山時就已氣喘吁吁,但爬完後成就感十足,「玉山真的很美,身為台灣人一生應該要爬一次」,他與院內同仁並訂下「一年一座國家最高山」的目標。平時養成登山運動的習慣,第二年選擇爬日本富士山、第三年挑中馬來西亞神山,程文俊卻臨時接任林口長庚醫院院長一職,錯過挑戰機會。他說,林口長庚的工作非常忙,這幾年已經沒有時間可以登山,有點可惜。「現在只要有空,每天晚上會跟太太去附近學校快走40分鐘。」程文俊表示,心臟協會建議,每人一天需運動30分鐘,一周至少要運動5天,且要維持長時間運動的習慣,較有效果。在靜態的活動中,程文俊喜歡看電影,認為電影在短短2個鐘頭裡富含很多哲理,可以看到不同國家、不同年代的文史,在短時間內就能有所收穫。「有年紀後,我更重視均衡飲食,會避免大魚大肉,餐點的選擇上也以蔬菜水果較多。」不過,程文俊提醒,矯枉過正也不好,要避免營養失衡,尤其老年人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容易導致身體出狀況,更要特別留意。
-
2020-09-25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健康吃三撇步!烤肉先煮再烤 月餅眾人分享減量
中秋節聚會親朋好友免不了烤肉大餐、各式月餅及美酒,營養師表示,若不注重飲食衛生及攝取量,就可能造成腸胃不適及營養攝取不均等問題,因此提供中秋佳節「健康吃三撇步」,烤肉不妨先煮再烤做為首選並控制分量,月餅建議多人分享,淺嘗即可。營養師提出中秋烤肉新概念,可以先將食材煮半熟再烤,例如茭白筍、玉米筍可以先用鹽水煮過、雞胸肉、里肌肉則先滾水汆燙,亦香腸、熱狗、培根這類加工食品,也可先水煮過再烤,可減少亞硝酸鹽及磷酸鹽攝取;且由於市售烤肉醬鈉含量高,建議將醬汁稀釋或自製烤肉醬,如添加檸檬、水果、醋、香草等調味成健康少負擔的沾醬提味,可以讓烤肉事半功倍又健康。南投縣衛生局今年與水里農會家政班舉辦「中秋嫦娥奔月餅及少油高纖享健康」,營養師賴仁傑跟民眾分享運用我的餐盤概念,達到每日均衡飲食及中秋佳節應景食物如何聰明選,此外,更邀請水里商工餐飲科主任楊書綾,分享如何製作少油、少糖、少添加物的健康月餅。而健康淺嘗吃月餅的小撇步,則是採取多人分享,淺嘗即可;亦可搭配時令水果,如柚子、葡萄、火龍果等,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並以無糖茶飲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糖分。營養師同時建議,國人茶餘飯後,別忘與親朋好友們走出戶外運動;維持每日運動30分鐘、每周累積150分鐘習慣,消耗多餘熱量,健康甩油不發胖。
-
2020-09-24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照顧失智長者 注意生活起居5面向
失智症有漫長的病程,照顧者備感艱辛,如何適當照顧失智長者的生活起居?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醫學醫師黃冠倫強調,首要了解失智患者目前仍保有的能力,注意生活功能變化,才能在照顧及其尊嚴與安全的前提下,給予適當的協助。照顧者長時間承受很大的壓力,失智與失能長照需求增加,針對患者的生活起居照顧,黃冠倫提供食衣住行等方面照顧建議。注意均衡飲食注意均衡飲食,滿足其營養需求。飲食環境上,提供安靜且不受影響的地方,一次只給一種餐具,一次碗中只給一項食物。當拒絕飲食時,可先嘗試轉移其注意力,休息一下再重新嘗試。若兩餐中間不斷要求進食,可以給予少量的零食,盡量不要影響到下一餐。選舒適、易穿脫衣服選擇舒適、兩面皆可穿、易穿脫的款式,讓衣服選擇簡單化。可以依照著衣順序,擺好衣物,適時給予簡單的指示,協助穿衣服。鞋子要注意是否合腳,以及不易滑的鞋底,避免跌倒。身體清潔適時協助了解失智患者以往的洗澡習慣,留意自理能力的變化,在協助過程中,盡可能維護其尊嚴,減少尷尬。準備簡單的沐浴用品,簡化清潔步驟,若無法自行完成則給予協助。因為皮膚的老化萎縮,應使用溫水沐浴。如廁方面,提醒上廁所時間,平常注意其動作及臉上表情,是否有上廁所的需求,適時協助。居住環境無障礙減少危險盡可能減少家中可能的危險。應遠離廚房等危險區域,要限制其使用可能招致危險的家電,放置在其無法觸及的地方。採光照明上,白天盡量讓光能照得進來,提供日夜變化的線索,減少作息的混亂。在走廊、廁所、浴室、臥室等陰暗處,要裝設燈具,並保持整潔的動線。浴室及廁所使用止滑地磚,保持乾爽,裝置扶手,避免跌倒發生。與患者相處溝通用簡單、清楚且患者熟悉的字句來溝通。盡量將物品或名字說出,減少使用抽象的代名詞。當失智長者有說不出來的字詞,可以協助,注意其身體語言,適當的回應。面對重複、不合適的要求,試著用轉移注意力或拖延的方式來處理。
-
2020-09-23 科別.消化系統
長年腹瀉、腹痛、體虛…發炎性腸道疾病 小心癌變
●常見症狀:腹痛、腹瀉、血便●分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前者侵犯大腸和直腸表面黏膜,後者侵犯範圍廣,可能從口腔到肛門,腸道內部黏膜到外部漿膜層都會影響●若癌變,早期治療是切除癌化腸道,晚期輔以化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28歲王姓男子因長年腹瀉和腹痛,身高170公分、體重不到50公斤,體虛模樣被老婆嫌棄,最終離婚收場。就醫檢查,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之一的克隆氏症。持續治療後,症狀改善,也養出好體魄,已與新女友閃電結婚,找回幸福第二春。分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分為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前者侵犯大腸和直腸表面黏膜,後者侵犯範圍更廣,可能從口腔一路到肛門,腸道內部黏膜到外部漿膜層都會影響,發炎嚴重時還可能導致腸道阻塞、瘻管、腹內膿瘍和腸穿孔等問題。潰爛逾10年 罹癌機率高發炎性腸道疾病已被證實,因腸道黏膜終年處於「爛爛的」狀態,潰爛逾10至15年以上,比一般人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更高。但腸道疾病的症狀都很相似,例如時好時壞的腹痛、腹瀉或血便等,容易跟腸躁症搞混,必須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才能鑑別診斷。但也因為民眾很難自我察覺,臨床常有延誤就醫的案例。蔣鋒帆強調,發炎性腸道疾病只要及早確診,通常透過藥物治療就能達到控制目的。但若等到發炎狀況較為嚴重時,則必須手術截掉嚴重發炎的腸子,避免腸穿孔致腹膜炎或膿瘍等併發症。無法根治 但服藥可改善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根治,但藥物醫療進步下,可以改善疾病的本質,患者能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蔣鋒帆強調,有疾病不可怕,沒治療才讓人遺憾與後悔,建議患者應和醫師討論最好的治療決策。若不幸癌變,早期的治療是切除癌化腸道為主,晚期則依轉移情形需輔以化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方法。癌症治療期間,蔣鋒帆提醒,患者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能讓預後更佳;也可適度補充營養保健食品,抑制發炎、提升免疫力,讓體力恢復更快。長期飲食上,「盡量吃原形食物,遠離科技製造的加工食品!」大腸直腸癌 可以預防「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蔣鋒帆說,預防方法除了老生常談的均衡飲食、戒菸、多運動之外,最重要的是減少生活與精神壓力,「不好的生活型態,才是健康的最大殺手。」50歲後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具家族史、抽菸史和糖尿病等高風險患者,更應於40歲就提早接受檢查,才能保障腸道健康。蔣鋒帆將於癌知識講座,分享防癌抗炎新知,歡迎報名。癌知識講座資訊主題:癌知識360度–治療、營養、照護,營養學問大時間:10月17日(六)14:00-16:40地點:台中市政都心廣場國際會議廳(台中市市政路386號3樓)線上報名:https://crm.udn.com/members/register/activity.do?id=233電話專線:02-86925588轉2698或2636
-
2020-09-19 養生.聰明飲食
零脂或低脂飲食沒有比較健康! 不吃脂肪,小心睡不好、禿頭、顯老還易致病
脂肪是人們誤解最深的巨量營養素 攝取不足不力健康若你去問100個人:「三種巨量營養素中哪一種最不必要?」這100個人都回答「脂肪」的機率是很大的—不過確實脂肪是最有害的一種,但,脂肪攝取量太少也並非是一件好事。對許多人來說,過度強調極低脂的飲食會導致健康出現問題。若有人吃全素或是彈性素食,但卻由於遵循了低脂飲食的建議,而並沒有感覺身體變好,大部分的時候這些人都不會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於是乎又回頭去吃大量的動物製品,卻沒有察覺他們所經歷的一些問題是由於缺乏脂肪或是低脂飲食所引起的。皮膚乾燥、頭髮稀疏、肌肉經攣、睡眠不好、高三酸甘油脂以及運動耐受力差都是與缺乏脂肪有關的健康問題。對於大部分缺乏脂肪的人來說,多吃健康脂肪、與魚油類似的長鏈Omega-3 脂肪補充品,例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並且少吃加工食品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都能夠解決問題。有些人其實只需要攝取更多基本的脂肪酸就好,像是Omega-6和Omega-3都可以。飲食中脂肪不足也會影響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和有益的植化素。種子和堅果都是最佳的高脂肪食物,當你正餐中含有種子和堅果時,所提供的脂肪酸會增加免疫系統的吸收—將大量提升微量營養素與植化素的功效。例如當你在吃以堅果或種子為基底的沙拉時,你會從生菜中吸收進更多的類胡蘿蔔素,對某些營養素的吸收力甚至還能高達10倍以上。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在吃完搭配無脂沙拉淋醬的沙拉後,其血液中所檢測出的α- 胡蘿蔔素、β- 胡蘿蔔素、茄紅素含量可說是微乎其微,但是在吃完搭配含脂肪淋醬的相同沙拉後,這些營養素的含量卻大幅升高。 種子與堅果 不該無端背負罵名生的堅果與種子充滿豐富的營養成分,它們含有木質素、生物類黃酮、礦物質和其他抗氧化劑,能保護其中脆弱的新鮮脂肪。同時它們也含有可自然降低膽固醇的植物蛋白和植物固醇,以及強大的韖花單寧(ellagitannins,簡稱ETs)。這些飲食中的多酚類物質具有強效的抗氧化和防癌作用,常見於莓果、堅果以及種子中,其中以從核桃中吸收為最佳。堅果、種子以及酪梨都是高脂肪的食物,但許多不同的研究證據都顯示吃這些食物對健康好處多多。強調從動物性脂肪、加工過的油、以及反式脂肪中攝取高脂肪的飲食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但從未有任何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高脂、全植物類的食物會對健康帶來任何壞處。事實上,所有研究都指出吃這些食物有助於提升健康,並認為這類食物應該要成為全面均衡飲食中的重要一環。堅果和種子的平均熱量約為30公克175卡路里,一天吃30~55公克就佔了每日脂肪類卡路里攝入量的15%到30%。此外還有另一項好處:多吃種子與堅果也能提高飲食中的植物性蛋白質;換句話說就是,當你吃進較少動物性蛋白質,轉而用更多植物性蛋白質如堅果、種子、豆類與綠色蔬菜來做替代時,你所獲取的營養就會大幅飆升,進而提升健康。油不該被視為健康食物 對橄欖油的迷思眾多任何油都不該被視為健康的食物,所有的油包括堅果油跟橄欖油都是一樣的,它們100%都是脂肪,並且每大匙就含有120卡的熱量。油的熱量非常高但營養價值卻極低,並且完全沒有纖維的成分可言。在你的沙拉或蔬果盤上澆上幾大匙的油,就等同於多加了好幾百卡不必要的熱量。簡而言之,若想要增加討人厭又不健康的體重,那油就是一個最佳的利器。在植物被提煉成油之前都含有能吸附脂肪的纖維素,但當植物變成你所攝取的油(任何一種油都是)時,這些纖維素卻再也找不到了,而這就代表你所吃進的卡路里全都會被人體快速吸收,並於幾分鐘內以身體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另一方面,當你吃天然種子與堅果時,脂肪反而會在消化道中被固醇、烷醇、以及其他的植物纖維所吸附,不但使消化道吸收的脂肪量減少,並且還會將一些循環在血液當中的有害脂肪吸引到消化道中,隨著糞便排出人體。換句話說就是,你所攝取的這些完整的種子與堅果脂肪,是無法被「生物所利用」的,因此大量的熱量無法被吸收,使得熱量相當的種子與堅果和油相比來說較不易使人發胖。除此之外,它們還富含油中沒有的營養素,能提供人體保護力。請記得當你在正餐中吃進這些高脂肪食物時,它們能幫助你吸收其他食物所含的有益植化素,因此請搭配蔬菜一起食用,特別是可以加進沙拉淋醬裡效果更好。另外最好是生吃堅果與種子,或稍微將其烤一下就好,因為當你烘烤堅果與種子時,食物會因為烤焦而產生致癌的丙烯醯胺,而且蛋白質也會減少,在烘烤的過程中甚至還會產生更多灰分。此外堅果與種子烤得越熟,就越會破壞其中的胺基酸成分,烘烤的過程也會減低食物中鈣、鐵、硒、以及其他礦物質的含量。 令人困惑的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 我們被錯誤資訊洗腦,導致狂吃蛋白質,因此我們必須先能分辨事實與迷思後,才能決定哪些蛋白質來源是對身體最有益處的。在過去70年間,大部分學校所使用的營養相關教材都是由肉業、酪農業以及蛋業「免費」提供的。這些產業成功地遊說並影響政府,來獲得有利的法案與補貼,使得每位孩童都被迫接受這些產業的宣傳廣告。產業賣給孩童錯誤的概念,讓他們以為自己需要肉、乳製品以及蛋才有辦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至此之後,我們的腦中就一直被植入了不正確且危險的資訊。幾乎每個美國人每天所攝入的蛋白質都超出所需。事實上,美國人平均每日攝取超過100公克的蛋白質,比每日建議攝取量還多出了50%。但我們之中有太多人,包括運動員、健身愛好者、健美選手、節食者、以及體重過重的人都會為了攝取更多的蛋白質而選擇吃蛋白粉、喝蛋白飲、以及營養棒。總體目標是要少吃動物製品,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減少來自動物的蛋白質,並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 天然植物性飲食 抗氧化、防自由基遭傷害 若你的生活方式包含激烈且規律運動的話,那確實會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例如阻力訓練與肌耐力鍛鍊都會破壞肌肉蛋白,並且提升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以促進肌肉修復和生長。但是對蛋白質的需求增加的同時,也會增加與對多餘熱量的需求,因為這樣一來運動時才能有足夠的熱量可以燃燒。但運動同時也會增加我們的食慾,於是乎所攝入的熱量也會隨之提升,使得蛋白質攝取量也相對增加。若我們用各類天然的植物類食物:蔬果、全穀物、豆類、種子與堅果來滿足因為激烈運動而提升的熱量需求,那我們就能獲得所需的精確蛋白質含量。各類典型的蔬菜、堅果、種子、豆類、以及全穀類每1,000卡約能提供人體50公克的蛋白質。請別忘記,綠色蔬菜約有50%是蛋白質,因此你只要多吃蔬菜,就能獲得所需的蛋白質來打造出超級免疫力與抗癌機制。當你的額外熱量是來自於能提升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時,你所得到的不僅僅是蛋白質而已,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劑,保護你受到運動時所產生的自由基所傷害,在這一點上大自然的設計是非常完美的!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作者/喬爾.傅爾曼、出處/摘錄自高寶書版《吃出超級免疫力:抵抗病毒、流感、癌症侵襲,後疫情時代的不生病指南》 )延伸閱讀: 地中海飲食最大陷阱在油脂! 營養師條列4點重要關鍵 減肥只吃水煮餐很母湯! 告訴你不瘦的原因...不吃油超NG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解剖死因為「心血管問題」 營養師:預防心血管疾病,小心這些地雷食物!
編按:小鬼在16日上午11時許被父親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身上僅穿著白色短t、下身赤裸,他臉朝下趴地,口鼻流血、嘴唇撞腫,研判是慌張走出浴室,突然因不明原因摔倒,臉部撞到流血,屋內無發現藥物、也沒有喝酒情事。今日下午法醫在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程序,初步解剖發現死因疑是心血管的問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大家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但還有一項地雷食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飲食中的「鈉」攝取量也須留意。她進一步說明,許多人喜愛重口味、無辣不歡,但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潘富子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與餐之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的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鱈魚香絲(114克)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潘富子師建議,利用幾個小撇步,為飲食減鹽「鈉」。1. 少吃或避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培根、泡麵、餅乾、肉乾、魚乾、醬菜、醃漬物等。加工食品具有四特性:高脂、高鹽、高糖、低纖,才能得以長效保存並維持美味,因此,才會被說是不健康食物。2.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關東煮湯汁、豬骨湯、火鍋湯等,能不喝湯就儘量不要喝,尤其是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而火鍋湯底可用白開水取代。3. 減少使用調味料:少用鹽巴、醬油等調味,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湯品是鈉含量隱藏地雷食物,建議儘量使用新鮮食材熬湯,比較能掌控用鹽量,並運用食材的原味,如牛蒡、柴魚、大蒜、番茄等提鮮。4. 維持低鹽飲食:尤其是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不是完全不吃鹽,而是要採取低鹽飲食。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
-
2020-09-15 養生.運動天地
哪些運動最難防疫?專家教你分辨染病風險和注意事項
籃球、棒球、網球都是國人喜愛的運動,你知道在奧委會分類中,這三項運動的疫情風險分屬種重不同等級,有不同的防處建議,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例如在健身房獨立進行訓練,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即可;但若在健身房上團體課,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戴上口罩。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最近舉行學術論壇,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整理國際權威單位及頂尖期刊的最新建議,歸納專業選手及一般運動愛好者在運動前中後的注意事項。吳易澄指出,奧委會把不同運動項目的傳染風險分為三級,建議採取措施也不同。風險最高的第一級,主要是有密切接觸且缺乏保護性措施的運動,包括橄欖球、拳擊、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摔角、籃球、足球等。奧委會建議,比賽前隔離14天且沒有任何症狀,或是比賽前至少兩套檢驗陰性的結果。風險次高的第二級,是部分密切接觸、但可採取保護性措施或避免措施的運動,例如棒球、排球、游泳接力、羽毛球、自行車、鐵人三項、擊劍、體操。奧委會建議要調整比賽方式,採取降低傳染風險的預防措施,例如戴口罩,如果在休息室會接觸到其他人,也要採取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預防措施。風險較低的第三級,是大部分獨立進行的運動,例如高爾夫、游泳、個人划船、保齡球、網球、滑板、田徑。奧委會建議,在當地政府及衛生單位的允許下,可考慮開放競賽。不過以台灣常見的馬拉松賽事為例,起跑點附近會比較擁擠,可能還是會需要戴上口罩,等到拉開距離才能拿下來。一般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這個風險評估原則,吳易澄舉例,在健身房運動時,如果是獨立進行訓練,那只要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在健身房上團體課,班上同學都是不特定人,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最好還是戴上口罩。吳易澄表示,N95口罩過濾率大於95%,有研究發現,過期11年的N95過濾率仍超過95%,尺寸不對的也有90%,但N95口罩令人呼吸困難,不適合運動時配戴。綁帶式外科口罩過濾率71.5%,低頭時過濾率略為下降,轉頭或抬頭時,過濾率增加。至於最常見的耳掛式外科口罩,過濾率也有38.1%,雖然頭部上下看或左右轉動時,過濾率會下降10到15%,但防疫價值不容磨滅。吳易澄提醒大家,運動時如果不能維持社交距離,一定要記得盡量戴起口罩。●安心運動需要注意的十件事:・運動前:要確認身體狀況,例如量體溫、注意有無咳嗽喉嚨痛等症狀。保持清潔,落實濕洗手和乾洗手。保持1.5到2公尺社交距離。・運動中:使用自己的毛巾水壺,勿使用別人的物品。練習場地最好是室外場,換場時要清潔場地器材。採取小組練習,建議選手教練工作人員小於十人。減少非訓練人員進出。落實實名制登記。・運動後:要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避免焦慮。使用漂白水消毒環境,搭配紫外線殺菌輻射。訂定周期化課表,安排訓練負荷與恢復階段。
-
2020-09-12 新聞.健康知識+
瘦肉精吃了會怎樣?可以用高溫「煮掉」嗎?顏宗海詳解
台灣政府宣布將開放美豬進口,引起社會關注。民眾最擔心的議題不外乎進口美豬中所含的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而瘦肉精攝取量有沒有安全規範,民眾該如何避免攝取過量,哪些族群又需要特別注意,都是國人最關切的面向。什麼是瘦肉精?對身體有何影響?哪些族群不能吃?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表示,所謂「瘦肉精」其實種類繁多,此次因美豬進口備受關注的「萊克多巴胺」為其中一種,之所以被稱為瘦肉精,原因是主要用途為加入豬牛等家禽飼料中,幫助刺激家禽的類交感神經,達到減少脂肪組織比例、增加瘦肉比例的目的。顏宗海醫師進一步解釋,萊克多巴胺既加進飼養用的家禽飼料中,家禽作為肉類食物自然可能殘留人體並造成影響。在眾多的瘦肉精種類中,萊克多巴胺算是毒性最低的一種,各國進口家禽前都有相關風險評估、標準訂定、嚴格控管等配套措施。然而,顏宗海指出,就現有研究來看,大量攝取萊克多巴胺,對敏感族群如心血管疾病、嬰幼兒或孕婦有可能引發頭暈、噁心、血壓上升、心悸、胸悶,同時也會增加心血管合併症等風險。此外醫師提醒,內臟器官的瘦肉精殘留量是最高的,若肝腎功能不佳者也應該少吃。 美豬吃不吃?我該注意什麼?含有瘦肉精的美豬進口後,國人要如何應對避免攝取超標?顏宗海建議,多注意店家和產品標註的產地來源,並留意「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即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的體重/公斤以攝取一微克(如體重60公斤=60微克)為限,同時也要做到均衡飲食。在「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之外,另一項要關注的指標是「殘留容許量」,顏宗海解釋,殘留容許量相對而言是店家要注意的規範指標。目前瘦肉精的殘留容許量,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所訂定的標準來看,肌肉為10ppb、脂肪組織10ppb、肝臟40ppb、腎臟90ppb。各國因飲食習慣等各種因素所訂定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台灣衛福部參考其標準訂定為肌肉10ppb、脂肪組織10ppb、肝臟40ppb、腎臟40ppb。瘦肉精可以「煮掉」嗎?醫:不大可能由於瘦肉精議題延燒,網路上不少民眾討論,若想要吃的安全,是否可用高溫等方式烹煮豬肉,進而減少豬肉裡的瘦肉精含量。對此顏宗海醫師表示,瘦肉精的耐熱度相當高,目前尚未有確切指出高溫能去除掉瘦肉精的研究證據。還是呼籲民眾應注意自己是否為敏感族群,購買豬肉產品時應留意產地及來源,建議以國產豬為主。(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11 科別.消化系統
脂肪肝上身不自知!一場檢測高達72.5%都有 醫師給建議
國人脂肪肝盛行率約3成,但因沒有症狀,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脂肪肝。台中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今天說,院方8月份舉辦「世界肝炎日、護肝一起來」肝病篩檢,受檢200多人中發現,高達72.5%受檢者有脂肪肝,提醒民眾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適當減重,才不會讓脂肪肝情形愈來愈嚴重。許鈺銓說,國人因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脂肪肝盛行率約3成,且數字持續攀升。他呼籲,民眾要定期做肝病檢查,尤其是40歲以上、BMI大於或等於24、腰圍男生大於90公分、女生大於80公分,更要注意自己肝臟的健康狀況。許鈺銓指出,肝纖維化掃描儀可快速、非侵入檢查,肝病篩檢活動發現,民眾脂肪肝愈來愈嚴重,72.5%受檢者查出脂肪肝,其中3.9%有肝纖維化,值得民眾多加注意。因為脂肪肝為一肝臟慢性發炎疾患,根據國際研究指出,長期較嚴重的脂肪肝有可能演進成不可逆的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許鈺銓建議,民眾應多加留意體重及飲食習慣,若經發現已有脂肪肝也無需過度驚慌,經由專科醫師診治並調整飲食,適度運動及控制體重即可遠離脂肪肝。若有酗酒習慣的民眾也需戒酒,才不會加速肝臟的失代償。
-
2020-09-11 科別.新陳代謝
放任痛風不管反覆發作 這種疾病會跟著來!
你知道嗎?放著痛風不去治療,會提高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就有一位60多歲的男性,最近身體檢查顯示腎絲球過濾率58 mL/min/1.73m²,被告知恐怕已經罹患慢性腎臟病第三期。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這名男性自述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但是這半年來經常痛風發作,1個月就有2、3次關節腫痛,但他沒有就醫,僅在發作時自行吃止痛藥,也並未做持續預防的治療,痛風反反覆覆發作。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檢查發現,他的血液檢測尿酸值為 9.3 (正常值2.6-7.2 mg/dl),超音波顯示腎臟有許多結石,尿中蛋白質未過量,尿中紅血球稍微增加,於是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痛風。1個月後痛風未再發作,血液尿酸值為4.8 (2.6-7.2 mg/dl),腎絲球過濾率63 mL/min/1.73m²。何一成指出,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者尿酸的排泄受阻,使得血中尿酸濃度上升,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起急性或慢性關節腫脹疼痛及變形。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組織或關節腔內所引起的病變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指近端關節處,突然發生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週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痛風自行吃止痛藥,小心腎臟損傷!何一成指出,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多為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痛風造成腎功能下降可能有2個原因,尿酸沉澱在腎臟組職造成傷害,以及痛風發作時過量服用止痛藥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何一成進一步說明,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此外,尿酸鈉鹽結晶會沈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間質組織,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痛風反覆發作,腎功能可能出問題治療方面,初期的治療目標為紓解急性痛風的症狀,急性痛風的處方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但腎功能不佳者不適用,另外還有秋水仙素、類固醇。若血中尿酸值仍高,可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或促進尿酸排泄藥物(有腎結石不適用尿酸排泄藥物),由於這些藥物可能會使急性發作的症狀更加惡化,用藥宜在急性發作症狀緩解之後的一到兩週之後才開始。一般而言,痛風患者要有兩次以上的發作才會建議使用預防性用藥,但如果關節已經出現損傷、痛風石、尿酸性腎病變也會考慮用藥。最後,何一成提醒,痛風發作是由於尿酸鹽晶體沉積於關節腔內所引起的關節發炎腫痛,造成身體很大的不適,尿酸鹽晶體也可能沉積於腎臟、造成尿路結石、痛風性腎病變、腎衰竭。痛風患者,要注意均衡飲食,勿過多食用含普林食物,每日喝足量水分,並評估使用藥物預防,不僅減少了發作的痛苦,也保護了珍貴的腎功能。延伸閱讀: 愛吃海鮮易致痛風? 醫師說最大原因是「這些」 店都打烊了還不走?吃霸王餐?原來是這個原因走不動  
-
2020-09-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痛風亂吃止痛藥 小心腎損傷
一名60多歲男性,沒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半年來經常痛風發作,關節腫痛又自行吃藥解痛,健檢時,被告知可能罹患慢性腎臟病。檢查發現,血液檢測尿酸值超標,超音波顯示腎臟有許多結石,尿中蛋白質未過量,尿中紅血球稍微增加,醫師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一個月後患者痛風未再發作。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提醒,痛風患者若自行吃止痛藥,很可能會添加腎臟負擔,進而引發慢性腎臟病。何一成表示,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當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尿酸的排泄受阻,使血中尿酸濃度上升,就容易沉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發急性或慢性的關節腫脹疼痛與變形,演變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等。他說,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指近端關節處,會突然感到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周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何一成說,痛風造成腎功能下降的可能原因有兩個,尿酸沉澱在腎臟組織造成傷害,以及痛風發作時過量服用止痛藥,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尿酸鈉鹽結晶會沉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間質組織,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何一成提醒,痛風患者要注意均衡飲食,不要吃太多含普林食物,每日多喝水,少攝取酒精,並就醫評估使用藥物預防,來減少發作的痛苦,保護腎功能。
-
2020-09-10 科別.消化系統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年輕人超危險,出現5大症狀須警惕
外電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舊疾復發,決定請辭震撼各界,然而安倍已經是「第2次」因病去職,日前各方揣測小道消息傳出,最後證實安倍是「潰瘍性大腸炎」再次出現,導致身體無法承擔國務重擔。台灣小腸醫學會表示,莫名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如有上述異狀,應積極就醫。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疾病 好發在20至40歲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 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資料顯示,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有4千多人,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族群,依發炎部位和型態,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的症狀表現不太相同。反覆發炎提高大腸癌風險 症狀超過1個月就該就醫蘇銘堯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因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而影響生活品質。如果症狀嚴重,還必須切除腸道,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並且由於腸道反覆發炎,還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台灣小腸醫學會提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但這些症狀特異性不明顯,容易跟其他腸胃疾病混淆,因此還是建議民眾,如果持續上述症狀,超過1個月,就應就醫檢查,接受專業診斷。類固醇藥物穩定病情 規律用藥定期追蹤病情在治療上,蘇銘堯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症狀較輕者可透過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至於症狀嚴重者,則可使用生物製劑,來改善臨床症狀,恢復腸黏膜,以及緩解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進而有效控制病情。蘇銘堯建議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情,平常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多運動,均衡飲食,適時放鬆心情,抒解壓力。刺激食物最好避免 清淡營養均衡很重要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發生原因,大多不是只有1個,可能跟自身免疫力與壓力等因素,都會有關係。飲食上要注意刺激性食物,尤其辣的、酸的、烤的、炸的,可以的話盡量避免。吳秉修也補充,潰瘍性大腸炎患者除了刺激性飲食要減少外,均衡營養也相當重要,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協助身體運作正常。吳秉修再次強調,潰瘍性大腸炎一定避免吃刺激食物,讓消化道能夠和緩工作,否則疾病復發或嚴重度恐怕都會上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發燒、腹瀉只是腸胃炎? 加上6表現恐是「克隆氏症」 男大生尿尿漂菜渣 竟是免疫系統攻擊腸道惹禍
-
2020-09-09 科別.骨科.復健
肚痛急診 竟是骨鬆致胸椎骨折
65歲黃姓男子日前因腹脹劇痛到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掛急診,就醫檢查發現胸椎竟有壓迫性骨折,引起背痛、腸胃蠕動變慢,造成骨折原因就是骨質疏鬆。小港醫院表示,黃男長期腸胃道不適,因腹脹疼痛掛急診,原以為是腸阻塞,住院仔細檢查,X光片顯示胸椎有壓迫性骨折,進一步檢查骨密度,發現他因骨質疏鬆引起胸椎骨折,衍生腸胃等病症。神經外科醫師吳東軒為他進行微創椎體成型,在受損的椎體灌入骨水泥增加強度及脊椎穩定性,術後隔天出院,傷口僅1公分。吳東軒說,壓迫性骨折常見於更年期之後,因骨質疏鬆而誘發,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因老化或女性荷爾蒙變化產生,患者以男性老人或更年期女性居多。次發性骨質疏鬆症則因為內分泌疾病、血液疾病、癌症、藥物、遺傳性疾病、胃腸疾病引起骨細胞傷害,導致骨質流失。吳東軒表示,一般骨質疏鬆原因包括性荷爾蒙濃度降低、酗酒或攝取過多咖啡因及飲料,老化、運動少、日照少也是高危險族群,患者通常骨折疼痛才發現問題。建議要有均衡飲食、補充鈣質,並持續運動,適度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才有足夠「骨本」。
-
2020-09-06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早餐3地雷中招了嗎?營養師教你看燈號選早餐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也能提升工作效率。但重要的是早餐的搭配,吃的內容更重要。許多外食族每天的早餐不外乎火腿夾吐司配奶茶,更常見的是買便利商店的麵包配飲料。這樣的早餐除了無法帶來活力,長久下來還可能造成身體負擔。●西式早餐 炸物加工品 只帶來熱量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營養師楊雅喬表示,西式早餐比中式早餐多樣化,舉凡種類變化多的漢堡、吐司、蛋餅或三明治,到迎合小朋友的鐵板麵、薯餅、炸雞塊、薯條及熱狗等,都是國人最常吃的西式早餐種類,殊不知有些西式早餐除了不營養,更可能危害人體健康。哪些西式早餐不建議吃呢?楊雅喬說,油炸或油煎的盡可能不要吃,例如卡拉雞腿堡、炸雞塊、薯餅等,加工食品如培根、火腿、熱狗等最好少吃。飲料如奶茶、紅茶和咖啡牛奶等甜飲,也要少喝,這些早餐多半帶來肥胖及慢性病。建議這樣吃: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楊雅喬說,吃西式早餐最好吐司加蛋,還有搭配生鮮蔬菜,如果要加肉品,可選擇新鮮豬肉、雞肉或魚肉,不要選加工肉品。也建議不要塗抹美乃滋、乳瑪琳、果醬和其他抹醬,以最原始簡單的食材為主。飲料可選擇牛奶、保久乳、現打果汁或白開水。●中式早餐澱粉類多 不利血糖控制國人吃中式早餐的比率約占一半,楊雅喬表示,中式早餐樣式不多,但講究的是吃飽飽,主要以澱粉類為主,包括飯、麵、燒餅、饅頭、包子、蘿蔔糕及粽子。這些高澱粉類長期吃多,對身體也不利,尤其糖尿病患者,吃這些食物血糖容易失控。此外,油炸類的油條、鍋貼、煎包,建議少吃為妙。楊雅喬表示,中式早餐裡也常見到醃製品及加工品的食材,譬如醬瓜、花生麵筋、筍子、豆乳及肉鬆等,這些食材因添加了很多化學成分,吃多了也會影響身體健康,最好少吃。建議這樣吃:中式早餐建議吃清淡一些,譬如饅頭加蛋,燒餅夾生菜,或選鮮蔬類的蛋餅,或稀飯配青菜,最好菜色選擇要有蛋、蔬菜、肉類等,不要太油,這樣才吃得均衡。至於飲品部分,豆漿最好選擇無糖,米漿因甜分高建議少喝,但可以選擇豆漿米漿混合的豆米漿,另湯品也可選擇清淡的蔬菜湯、鮮魚湯。●便利商店早餐麵包加飲料 最不健康相較於傳統中式早餐店及西式早餐店,超商早餐強調快速方便,組合也很多元,有三明治、麵包、三角飯糰、地瓜、大熱狗及茶葉蛋等,搭配五花八門的飲品,就是一套早餐。楊雅喬表示,選擇便利商店的早餐,麵包配飲料是最不營養的早餐組合,尤其小朋友更不適合,最好輪流搭配不同的主餐或蔬果。她說,現在便利商店的食品都有營養標示,不要只選擇單一食品當早餐充飢,有些人習慣只吃超商水果,最後出現血糖飆高情形;也有些人早餐只喝咖啡,雖然咖啡因有提神作用,但不建議只喝咖啡,還是要搭配其他食物,讓身體得到該有的活力來源。建議這樣吃:均衡的早餐最好是多樣化搭配,譬如鮮奶、蔬果汁搭配茶葉蛋或三角飯糰;生鮮沙拉配豆漿或優酪乳等;如能再配上香蕉、芭樂、蘋果,就能滿足早餐的營養需求。楊雅喬強調,現在很流行早午餐,把早餐和中餐一起解決,其實,一天只吃兩餐或三餐,這是個人習慣問題,重點在於攝取總量和吃的內容能夠維持一天生理的需求,兩餐或三餐都沒有關係。若一天吃三餐,吃的都是不均衡的東西,不如一天吃兩餐,但吃得均衡營養。
-
2020-09-06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固本!每天3次健口操,練好咀嚼肌還能防失智
想吃美食,預防失智,咀嚼力不可或缺,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建議,每天可做三次「口腔健康操」,鍛鍊咀嚼肌,防止嗆咳與幫助吞嚥,再加碼每天仰臥起坐,訓練核心肌群,避免老來嗆咳時,腹部無力無法咳出食物。許明倫表示,咀嚼咬合與大腦功能息息相關,咀嚼的動作能刺激海馬迴,維持認知功能,提高空間記憶。據美國生醫期刊「Aging」今年發布對50歲以上成年人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與年齡漸長所造成的智力衰退有關聯。他與團隊兩年前研究也顯示,年長者牙口差、咀嚼吞嚥功能不好,會影響認知功能異常;但若能維持咀嚼和吞嚥相關能力,將可減少認知功能退化,如延緩失智症發生。國際上許多研究也證實,強化咀嚼能力將有助於降低失智並預防老化。不過,均衡飲食是維持健康的重點。許明倫說,無論銀髮族或中壯年族群,每日除均衡飲食也應及早注意口腔與牙齒健康,而透過口腔咀嚼肌的訓練,不要只吃軟、流質食物,應選擇如核桃、毛豆等不會太軟又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才能保持咀嚼活躍。而在運動方面,建議四十歲以上以慢跑、快走等維持肌耐力,避免肌少症、下上樓梯無力,甚至臥床,衍生後續疾病;尤其養成每天做至少10至15下仰臥起坐,訓練核心肌群,年長時若發生嗆咳時,腹部才有力氣咳出食物。許明倫與其咀嚼與吞嚥中心團隊設計了健口操,包含肩膀運動、頭頸運動、鼓腮、舌頭運動、唾液腺按摩與發音練習,只需約三分鐘、一日做三次,利用瑣碎時間就能輕鬆進行鍛鍊,保持牙口健康。健口操六要訣:1.肩膀運動:吸氣上提肩膀,然後呼氣放鬆肩膀。2.頭頸運動:緩慢抬頭、擺正、低頭、擺正;接著緩慢右轉、擺正、左轉、擺正。活動頸部前後左右的肌肉。3.鼓腮:先鼓右頰,再鼓左頰,然後兩側鼓起。4.舌頭運動:舌頭先向上,再向前伸,再向下;然後向左、向右,順逆時針繞圈。5.唾液腺按摩:用手按摩耳下腺、顎下腺、舌下腺,有助刺激唾液分泌。6.發音練習:發出Pa、Ta、Ka、Ra的聲音,以訓練嘴唇與舌頭。延伸閱讀↘↘↘年紀大了常嗆咳?喉嚨、舌頭也需要「肌力訓練」戽斗好困擾!45歲熟男靠正顎手術「改頭換面」翻轉人生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03 新聞.食安拉警報
瘦肉精對人體有害嗎?營養師解析萊克多巴胺疑慮
近日因為蔡英文總統宣布將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以及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規範,引起各界的討論。相信許多民眾都會擔心甚至恐慌,我們每天都致力於更美好的生活,對飲食也都越來越講究,不過我們卻仍然每天吃進許多食品添加物,這些對於身體健康會不會造成危害?快來看看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師、營養師分析萊克多巴胺對人體的影響。日吃5.6公斤以上肉品 萊克多巴胺才可能超標依據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指出,瘦肉精是在畜牧業中的俗稱,為乙型受體素的一種,添加於動物飼料中可以增加家畜家禽的瘦肉比例。而萊克多巴胺為乙型受體素中其中的之一種。成人每天可容許萊克多巴胺的上限是60微克(約5.6公斤以上的肉才會超標)。南投醫院蔡秀雯營養師表示,依據過去統計顯示,台灣男性每日攝取的肉類比女性多,而男性每天吃的豬肉類約203克(6-8兩),例如市售排骨便當的排骨約150克,平均每天吃豬肉類約平均攝入萊克多巴胺為18.3微克。台灣肉品來源多 腎臟科醫師籲飲食均衡而台灣女性產後坐月子的時候,經常將內臟入菜來達到進補的功效。蔡秀雯營養師表示,如果每日都吃一副豬腎(約260公克)、一套豬肝(360公克)及3兩左右的肉品(約90公克),大約會攝入38.73微克。上述是依據日本、澳洲及JECFA評估,因此在正常飲食下,是相當不容易超出所建議的安全攝取量。而且台灣是美食王國,食物來源相當多元,除了近日沸沸揚揚的美豬牛,市面上還有本地豬牛、進口日本肉品以及澳洲肉品等各國美食供民眾選擇。南投醫院腎臟科莊宗芳主任表示,國家目前訂定的容許濃度範圍,無論個人如何短時間食用該進口肉品,也難達到對人體產生危害的程度。不過物極必反,任何物品過度食用都可能對人體帶來危害,因此呼籲民眾應均衡飲食,多元的攝取營養素,以維持身體健康。也相信政府會嚴格訂定標準、監督,為國人的食安、健康把關。 
-
2020-09-02 科別.泌尿腎臟
泌尿道感染好煩人 護理長:多吃蔬菜水果調節尿液酸鹼
悶熱的天氣,女性朋友如果沒有多喝水、不憋尿,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8B病房護理長吳秀英指出,女性因為生理構造,尿道入口離外陰部及會陰部都較近,更需要多加留私密處的健康狀況。吳秀英舉例,日前曾有一名於遊樂場工作的丁小姐,每年7月多就會住院,令她相當困惑,就醫後會談時才發現,丁小姐每年放暑假時間,業務特別繁忙,常忙到忘記喝水又加上憋尿,等到有空才去上廁所。丁小姐其實之前就有解尿疼痛情形,但不以為意以為一陣子就會好了,不曉得自己輕忽身體發出警示,目前已經經過藥物治療穩定出院。吳秀英解釋,有些女性因工作和環境的關係,養成憋尿習慣,進而影響膀胱正常排尿的功能,也會導致泌尿道感染,另外,停經後的婦女,膀胱粘膜抵抗力減弱,比較容易被感染。至於如何預防泌尿道感染?吳秀英提醒,需要規律的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充分飲水、勿憋尿及良好衛生習慣,都是預防泌尿道感染最好的辦法。如女性朋友常常為反覆泌尿道感染所困擾,吳秀英指出,可多食用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有助於調節尿液的酸鹼度,避免尿液中產生沉澱。
-
2020-09-02 新聞.長期照護
老人長壽從「口」開始 醫推「健口操」促牙口健康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達14%,年長者照護已成不可忽視問題。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表示,失智、失能、認知功能障礙與吸入性肺炎為年長者、銀髮族群的四大疾病威脅,除應均衡飲食、清潔口腔、偶爾嚼食無糖口香糖鍛鍊咀嚼力外,並建議可每日做三次「口腔健康操」(健口操)來進行咀嚼肌鍛鍊,防止嗆咳與幫助吞嚥功能。為呼籲全民重視口腔咀嚼及吞嚥能力,台灣前進文化發展協會與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咀嚼與吞嚥團隊,今推廣「健康老,從口開始」觀念。許明倫表示,咀嚼咬合與大腦功能之所以息息相關,就在於「咀嚼」的動作能刺激海馬迴,維持認知功能,提高空間記憶。據美國生醫期刊「Aging」今年發布一份對50歲以上成年人所做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與年齡漸長所造成的智力衰退有關聯。他與團隊兩年前的研究也顯示,年長者的牙口差、咀嚼吞嚥功能不好,會影響認知功能異常;但若能維持咀嚼和吞嚥相關能力,將可減少認知功能退化,如延緩失智症發生。此研究也獲得「國際牙醫學研究會」論文獎。同時,國際上許多研究也證實,強化咀嚼能力將有助於降低失智並預防老化症狀,因此,他鼓勵長者在可咀嚼的能力範圍多咀嚼,便可預防失智和吸入性肺炎。而為提升民眾與年長者咀嚼力,許明倫與其咀嚼與吞嚥中心團隊設計了健口操,由團隊成員蔡法慈示範健口操六要訣,包含肩膀運動、頭頸運動、鼓腮、舌頭運動、唾液腺按摩與發音練習,只需約三分鐘,民眾只要利用瑣碎時間就能輕鬆進行鍛鍊,也能保持牙口健康。台灣前進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池國平表示,台灣2018年起已邁入高齡社會,據國發會推估,台灣2025年時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數20.1%,邁入超高齡社會,相關長照預算勢必提高,雖政府雖對老年人推假牙等補助,但若能提前預防,如透過健口操等方式,並推廣到鄉鎮市與偏鄉地區,相信對年長者延緩老化失智等更有幫助。
-
2020-09-02 新聞.食安拉警報
外食族怕吃到美豬怎麼辦?營養師:至少做到這3點
蔡英文總統上周宣布,明年元旦起開放萊克多巴胺美豬、全齡美牛進口,引發社會爭議。很多外食族擔心吃到美豬,不知道該怎麼辦?衛福部台中醫院營養師詹于萱說,建議外食族購買豬肉製品時,應以注意原產地標示,減少食用內臟,最重要是保握飲食均衡,才是王道。農委會說明,萊克多巴胺為常見的動物飼料添加物(俗稱瘦肉精),政府不會核准任何萊克多巴胺藥劑在國內使用,國產豬肉保證不含萊克多巴胺;政府會要求大賣場、超市、傳統市場及零售通路,生鮮豬肉、加工食品或是餐飲食品都要標示豬肉的原產地,讓消費者可以一眼辨識國產或進口的豬肉。詹于萱說,衛福部及農委會資料顯示,成人(以60公斤為例)每天可容許萊克多巴胺上限60微克,換算每日吃10台斤才會超量,動物內臟以豬肝為例,每天吃2.5台斤才會超量,衛福部去年發布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平均豆魚蛋肉類攝食約6到9兩,暫無超量的疑慮。詹于萱建議,外食族採買豬肉、豬製品,應該注意原產地標示,並且減少食用豬內臟,避免引發心血管疾病。選擇豬肉製品時,應減少加工或過度烹調,避免攝取過量脂肪,尤其是高溫油炸,油脂變性反而不利於心血管健康,更應避免。她也建議,買豬肉可選用豬後腿肉或是油花較少的部分。烹調前,善用醃漬或以切絲、剁成絞肉等,避免瘦肉熟成後產生乾澀口感,若能加上蔬菜,如洋蔥、西洋芹等蔬菜烹煮,就是一道簡單又均衡的料理。詹于萱提醒外食族,均衡飲食才是王道。除了肉製品,豆、魚、蛋類也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依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日應攝取3到5拳頭大的蔬菜,且其中一樣至少是深綠色蔬菜。
-
2020-09-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美豬開放讓孕婦憂心 嘉義醫院長:均衡飲食更重要
近日美豬將開放進口,讓許多準媽媽們擔心要怎麽吃才健康,嘉義醫院長黃元德指出,孕期或哺乳期營養的重點是「均衡飲食」,與其擔心瘦肉精,不如注意是否攝取過多熱量、膽固醇和油脂。只要補充優質適量的鱼豆乳肉類,搭配蔬菜及水果,就能吃得營養,還有規律作息、適度運動,都能確保母嬰的身體健康。黃元德是婦產科專家,他建議,自懷孕第一期起就需要額外每日增加10公克的蛋白質,在哺乳期間則建議每日應增加15公克蛋白質的攝取,蛋白質來源中最好一半以上來自高生物價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蛋、低脂奶、黃豆等製品。黃元德說,近日瘦肉精議題引發民眾恐慌與不安,大眾俗稱的瘦肉精其實是屬於乙型受體素(β-agonists)的一種化合物,可減少脂肪並促進蛋白質的生成,也就是增加動物的肌肉,用作瘦肉精的化合物以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居多,萊克多巴胺的毒性相對低且代謝快。黃元德說,吃豬肉吃到瘦肉精超過安全攝取量,其實並不太可能,民眾無須恐慌,不過提醒坐月子的婦女,傳統月子餐中的麻油腰子、麻油豬肝固然是食療一環,但如果每日攝取超過2副豬腎或一副豬肝,還是有可能超過標準,熱量油脂也太高。嘉醫藥劑科主任張其純表示,萊克多巴胺是交感神經興奮劑,根據國外研究,無基因毒性,也沒有致畸胎的報導,其實婦産科最常用的安胎藥也有類似的成份。因此,除非食用肉品到達極端的量以上,對於人體才可能產生如血壓上升、心跳加快、焦慮及失眠等交感神經促進的反應。營養師林資淳説,婦女每天約攝取60公克的蛋白質,孕婦及乳母蛋白質攝取量為婦女1.5倍,其中最好有一半為動物性蛋白質,換算起來各種食物所含蛋白質,為牛奶一瓶(200公克)含5.8公克蛋白質,雞蛋一個約含6.4 公克,牛肉70公克約含13.5公克,豬肉70克約含9.4公克。
-
2020-08-31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男容易「壓力胖」-3營養素幫助:老爸變歐爸
步入中年或婚姻,不少人的腰圍默默變寬,尤其是男性可能因工作有「過勞肥」、「壓力胖」等狀況卻未察覺或忽視,南投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周孟穎建議,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額外補充鈣、鎂和色胺酸改善肥胖問題,從「老爸變歐爸」。周孟穎指出,過勞、壓力大,可說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而因男性較不會向人告訴自己面臨的困境,且不易受兒女或伴侶關懷,在工作需求下,應酬多、作息不正常、飲食也不均衡,感受壓力恐暴飲暴食,抑制煩躁情緒,造成「過勞肥」、「壓力胖」,腰圍越來越寬。這類的「壓力型肥胖」當然對健康不好,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險性和死亡率;建議,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透過適當運動、調整飲食作息改善,並額外補充鈣、鎂和色胺酸等3種營養素,將有助加速改善。周孟穎表示,鈣質有助於燃燒脂肪、提升代謝、穩定神經,鮮奶、乳製品或深綠色蔬菜是良好食物來源;鎂離子能幫助放鬆心情、平衡情緒,有助於舒緩壓力,多存於深綠色蔬菜中、海帶昆布含量也豐富,杏仁、腰果、胡桃等堅果類也是好選擇。而色胺酸有助提升血清素,能身心放鬆,舒緩緊張情緒,也可以幫助睡眠品質具紓壓效果,優酪乳(優格)、牛奶、起司等乳製品,以及納豆、豆漿等大豆製品,還有魚類、肉類、蛋等都是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但男生對烹飪不見得擅長,因此教導易做的「霸氣舒壓快樂餐」,以「乾煎鮭魚」作為主菜,旁邊配上「鮮果蔬菜沙拉」和70%以上的「黑巧克力沾醬」,並將「香蕉堅果優格燕麥」為主食,簡單又符合均衡飲食原則。周孟穎說,沙丁魚、鮭魚等深海魚類因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EPA和DHA,可降低血膽固醇、預防視力減退、活化腦細胞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還能穩定情緒,鮭魚中的維生素D還有助於鈣質吸收,簡單乾煎就很好吃。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也能幫助補充鈣質,舒緩緊張的情緒,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等物質,有效改善情緒,產生溫暖的感受,經水煮或涼拌,再混搭水果做成「鮮果蔬菜沙拉」,好看又好吃。黑巧克力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感覺到興奮與快樂,壓力也能瞬間釋放,加熱後融化就能當成「沾醬」使用;燕麥片加上無糖優格當主食,能有效補充鈣質,還具有安神作用,拌勻後灑上適量的堅果類,增加口感,也補充油脂。周孟穎也提醒,市面上雖然有很多保健食品,但營養素補充品不能取代健康均衡的飲食,良好的飲食模式比單獨攝取營養素對健康更有幫助;此外,定期成人健康檢查,做好預防保健也是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聰明落實才能從「老爸變歐爸」。精選延伸閱讀↘↘↘長輩總說「不想吃、我不餓」,怎麼辦?3餐飲食6大原則一次整理!50+健康老/身體也要超前部署,3大營養素絕對筆記!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31 科別.腦部.神經
把中風原因找出來!五大關鍵預防二度中風
「為什麼不是別人,而是我?」幾乎是每個腦中風病人都會問的問題。發病初期,病人與家屬往往很難接受這個打擊,一方面,患者身體的改變,無法行動自如,變得事事都得仰賴家人照料,自尊心受損下,情緒開始不穩定,變得像小孩一樣任性。另一方面,照護他們的家屬,一開始也很容易有:「為什麼會發生在我家?」的念頭,因為太心急,可能花費大筆自費醫療,不見起色,又輾轉來回各大醫院診所,缺乏正確的就醫態度,反而導致療效大打折扣。 七成會康復 不用太悲觀長年盤踞老人頭號殺手的「中風」,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也是造成國人身體殘障的主要原因,讓人人聞「風」色變!但根據國內調查,45歲以下的年輕中風患者,在接受完復健治療後,超過九成以上,走路功能都可以恢復。不分齡來看,只要把握中風後前三個月的黃金復健期,估計也大約有七成以上的腦中風患者,可以重新站起來,回復正常行走能力。一、找出中風原因「家屬不應太悲觀,最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中風這件事?」仁群老人養護所特約物理治療師廖俊龍指出。他表示,每種疾病都是一種警訊,是身體在對你提出抗議,要你正視作息問題。因此,與其去問中風為什麼找上你,不如去思考生活型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弄清自己與家人為什麼中風,是病患與家屬第一件該做的事,家屬也應該積極預防相關疾病。協尋患者中風的原因,廖治療師觀察到,不論是出血性,還是栓塞性的中風患者,十之八九,都有生活型態上的問題。其中,又以飲食不均衡最常見。廖治療師表示,中風病人的飲食雖然要儘量清淡,少油、少鹽、忌油炸類食物,食物攝取不應再增加心血管負擔,但還是要以「均衡」為原則,也不能完全不攝取油脂。像是用冷壓製作的橄欖油,因為保有橄欖的維他命A、D、E與葉綠素,所以顏色呈現較天然的淡綠色,屬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最適合心血管疾病危險群食用。二、調整生活型態 避免二度中風聽起來雖是老生常談,但唯有均衡飲食與徹底改善生活作息,才能避免二度中風。 復健不是全能,不論是曾中風,或已經中風的患者,平日要多注意飲食起居規律外,還要補足完整的營養素,也要多運動,來增加肌力與心肺功能,廖治療師強調,這些都是預防再度中風最有效的方法。在營養素補充上,廖治療師也建議,鈣片與維他命B群,因為具有安定神經與預防癲癇的作用,所以最適合做復健的患者吃。 三、三個月關鍵期 復健愈早開始愈好做好生活面的基本功,再來就是積極地做復健。一般來說,中風發生後三個月到半年內,是治療中風的黃金復健期。復健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各界看法不一,從物理治療的角度,廖治療師認為復健「愈早開始做愈好」! 黃金復健期的掌握程度,和患者進步的空間成正比。前三個月的復健,是攸關患者日後能不能走路的重要關鍵!四、用鼓勵代替催促復健雖然重要,但患者與家屬都不應操之過急!廖治療師表示,他經常會碰到沒耐性的家屬,陪患者來復健時,一直在旁邊催促患者做快一點。 這群家屬也許是心急、趕時間,但卻造成患者很大的心理壓力,長時間下來,可能會使患者得到憂鬱症。廖治療師建議,鼓勵、給患者信心才是家屬應該做的事!他表示,復健重視的,是循序漸進的復健品質,而不是它的時間、強度,操之過急的復健,只會把患者累得半死,徒增患者的心理壓力。只要家屬和復健師好好配合,回家有確實完成治療師交待的復健進度,自然能早日看到「成效」! 五、別讓患者依賴你復健期間,廖治療師也提醒家屬,千萬不要養成患者依賴的習慣,患者自己也不可以有依賴家屬的想法。他表示,以單側中風的患者來說,健側仍保有行動能力,如果想讓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從復健期開始,就要積極訓練患者自己吃飯、穿衣、如廁等生活的自理能力。 *本文同步刊登於Care 照護誌第一期
-
2020-08-28 科別.消化系統
不是普通腹痛!讓腸道體無完膚的潰瘍性結腸炎
每個人生活中都曾有肚子痛、拉肚子的經驗,但腹痛若為潰瘍性結腸炎可就不單純了。潰瘍性結腸炎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之一,會造成患者長期反覆腹痛、腹瀉、甚至血便。因患者多屬年輕族群,在生活、工作上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彰化秀傳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炯宏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轉目前尚不清楚,推測可能與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飲食、種族、藥物誘發等因素有關。據統計,潰瘍性結腸炎多半在已開發國家案例較多,隨著台灣逐漸發展為已開發國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人數也逐年成長,據健保署資料顯示,潰瘍性結腸炎重大傷病卡發卡人數為3260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男女比例相近,好發於學生、年輕上班族等族群,但40歲以上的中年族群仍有機會發病。急性發作可能脫水、休克李炯宏醫師提到,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作症狀為發燒、大量血便,恐導致脫水、休克、腎功能變化、血紅素下降等。診斷會安排做內視鏡檢查,按壓肚子可能有類似腹膜炎的表現。患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最後恐需要開刀。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表現較輕微,可能會出現無疼痛感的血便,因為是直腸出血,故血色會偏紅,血便的狀況會隨著出血量而加深顏色。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及併發症在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較高的國家,若年輕人反覆出現不會痛的血便,又無痔瘡徵兆,醫師們便會懷疑為潰瘍性腸炎。但在台灣因盛行率不高,通常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搭配病理切片、抽血等來診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李炯宏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很難單靠內視鏡影像就確診,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可能有多種疾病會看到類似表現,故需透過病理切片排除一些特殊狀況。抽血檢驗也可幫助診斷,但沒有單憑哪個指標即可百分之百確診潰瘍性結腸炎。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史,拼湊各種線索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且往往要反覆發作數次後,才能正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李炯宏醫師分享,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方式會依據患者的疾病表現而有所不同。急性發作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發炎藥物、高單位類固醇,甚至得住院以靜脈注射施打類固醇,搭配免疫調節劑,若仍無法改善,會建議改用生物製劑來治療。部分患者甚至併發腹膜炎,可能要面臨開刀,把嚴重發炎的大腸切除。但大多數患者症狀不會如此嚴重,醫師會依照內視鏡的評分法,評估潰瘍性結腸炎蔓延狀況、嚴重度,再根據臨床表現,給予一些腸道內抗發炎藥物,或口服類固醇,必要時搭配口服免疫調節劑。醫師會根據疾病嚴重度,搭配使用各種藥物,但是若出現腸道穿孔、狹窄、毒性巨結腸等併發症,便需要外科手術處理。平時發炎控制好,才能減少併發症李炯宏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若能以藥物控制發炎,減少產生後續併發症,如穿孔、廔管、甚至大腸癌等機會都可以降低。平時若未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抽血、內視鏡監控,腸道會慢性潰瘍發炎,有時出血量少不見得有症狀,患者日常生活未受到影響而低估病情,令腸道持續發炎導致穿孔、產生廔管,多年之後產生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促進黏膜癒合,達到沒有發炎的狀態。將疾病控制好,可大幅降低產生併發症的機會,也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門診大部分的患者,使用的藥物都不會太複雜,當疾病穩定時,患者可能只需口服一兩顆抗發炎藥物,必要時加上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即可。低估病情,問題多多李炯宏醫師指出,病情穩定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飲食與一般人無異,無需特別避免何種食物。建議以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為原則。但當患者處於急性發炎需要住院時,飲食就會需要調整,住院期間醫師會評估其病情並給予合適的飲食。 生活上維持正常作息即可,盡量避免熬夜,規律的生活有助於病情控制。最重要的是規則服藥、積極配合醫師並定期回診。李炯宏醫師分享,某些患者容易低估病情,自覺「我今天沒有症狀,為什麼還要乖乖地服藥?」可能原本一天只要服一次藥,一旦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忘記定時服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逐漸復發,等到症狀嚴重,才又終於回診。這樣反覆發作,對患者病情控制較不理想。但往往要經歷過這些過程,患者才會相信潰瘍性結腸炎需要好好控制。李炯宏醫師呼籲,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疾病,需好好控制才能維持病情穩定,進而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原文:
-
2020-08-22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類當零食養生風潮正流行 但你吃的量對嗎?
堅果種子是近年很夯的養生食物,像是核桃、杏仁、芝麻、開心果、葵瓜子、花生、腰果等,也有許多人會當作零食來吃,但你知道吃的「量」是對的嗎?攝取過量還是會導致體重上升,增加身體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高劭穎表示,國民飲食指南6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需搭配各類食物攝取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營養師說明,不少重視健康的民眾,逐漸以各種堅果類食物當成早餐、下午茶點心或零食,業者也紛紛推出多款式堅果商品,如堅果麥片或堅果種子麵包等產品。堅果類食物取得容易,但部分民眾對攝取份量不清楚或毫無節制,導致攝取過多的熱量,增加體重負擔。堅果種子類富含油脂,主要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堅果類除了提供油脂,也含維生素E及磷、鎂、鉀等礦物質,以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脂更健康。堅果類建議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的,如果覺得堅果太硬不好咀嚼,可以先敲碎或以粉狀食用。飲食方面,高劭穎建議每日搭配均衡飲食及攝取1份堅果食物,才能吃得健康無負擔,並配合適當的運動,讓身體更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