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哺乳
共找到
393
筆 文章
-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孕婦到底能不能打疫苗?醫師建議:懷孕早期最好不要
懷孕媽媽到底可不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雲林傳出有媽媽在注射AZ疫苗後以母乳餵哺2個月大女嬰,發生猝死,引發恐慌,雖然目前國外資料認為孕婦如果要打疫苗,應以莫德納的安全性較高,但有婦產科醫師仍不健議孕婦打疫苗,也有醫師認為如果一定要打,懷孕早期並不合適,最好等到11-12周以後再打,不急於一時。針對餵哺母乳的母親注射疫苗後,是否可能影響孩子、造成猝死,台南市多位婦產科醫師都表示,目前尚未有看過國外相關的案例報告,郭綜合醫院婦產部部長林大欽表示,新生兒原本就有一定的猝死風險,或是嗆奶等狀況,媽媽在打疫苗後餵母乳給孩子,孩子死亡,不一定能歸責於打疫苗。懷孕婦女到底能不能打疫苗?因為新生兒猝死個案發生,引發不少孕婦的恐慌,擔心會影響孩子,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婦產部主任蔡永隆,有三十多年的行醫經驗,他表示,孕婦不管是打疫苗或是用藥都要非常小心,特別是胎兒在胚胎發育期、大約三個月前,對於外界的刺激相當敏感,很容易產生異變。他表示,新冠肺炎目前全球大多都是緊急授權使用,並不是長期發展的成熟疫苗,像是子宮頸疫苗已發展成熟,但目前對於孕婦仍不建議注射,但哺乳期可以;而像是麻疹疫苗目前的建議是連還沒有懷孕、在準備懷孕的前3個月都不能注射,相關研究認為會影響胎兒心臟發育。雖然目前國外是認為可以打莫德納,但欠缺長期的臨床研究,「萬一生出畸型兒、孕婦要怪誰?」他表示,國外相關研究證實胚胎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像是準備懷孕前5個月都不能照射X光,國外有案例,雙胞胎媽媽在懷孕前3個月照射X光,結果弟弟一個眼睛就張不開,影響到動眼神經,也有媽媽在懷孕時服用四環素抗生素,造成孩子骨頭發育異常,過去還認為孕婦喝一點紅酒沒關係,但新的研究認為酒精刺激即使量不大也可能造成過動兒。林大欽也認為,新冠肺炎疫苗是新的東西,擔心會對胎兒產生影響,建議最好懷孕11-12周之後再打。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吃荷爾蒙、避孕藥、類固醇者可以打疫苗嗎?專家這樣說
打不打疫苗成為全民關心的議題,民眾健康狀況不一,對疫苗的顧慮也不一樣。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針對在吃荷爾蒙、避孕藥、類固醇者,以及免疫風濕疾病患者,能不能打疫苗?給了建議與提醒。孕婦可以打疫苗嗎?鍾飲文建議要接種,雖然目前安全性證據有限,但孕婦也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權衡感染與安全,還是建議接種。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苗,但如果第一劑已打AZ,第2季還是建議施打AZ。 一旦媽媽體內產生抗體,少數抗體會經過胎盤給寶寶,讓寶寶在出生後三個月仍有防護能力。原則上,妊娠任一期皆可施打。哺乳中也可施打疫苗,抗體會出現在母乳中,可能對新生兒有保護效果。鍾飲文表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3萬5691名接種mRNA疫苗的孕婦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發冷、自覺發燒,但在早期懷孕流產與一般沒有施工疫苗族群的流產率並無差別。打完莫德納第一劑有5%的孕婦會自覺發燒,打完莫德納第二劑有46%的孕婦會自覺發燒。特別提醒孕婦疫苗過敏反應比較「不典型」,例如休克、早產象、下背痛、子宮絞痛,大多數發生在接種後30分鐘,因此需在有能力處理婦產科急症的地方施打。至於有在吃荷爾蒙、避孕藥者,可以打疫苗嗎?要停藥多久?鍾飲文建議不用停藥可以直接打,台灣CDC曾建議要停藥28天再打,但因兩者為不同的發病機制,已經於5月21日修正建議可以直接打。若是免疫風濕疾病患者,可以打疫苗嗎?鍾飲文說可以,除了對於疫苗成分有過敏外,沒有其他狀況是新冠疫苗的絕對禁忌症。不論是何種疫苗,在學理上都有惡化原有風濕疾病的可能,但已有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疾苗不太會造成風濕疾病惡化。有些民眾在吃類固醇,若想打疫苗是否需要停藥呢?鍾飲文說,類固醇也就是俗稱的美國仙丹,基本上劑量不需要調整,如果有疑慮,建議由醫師評估風險,再決定是否施打。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灣不跟進疫苗混打 張上淳:缺實證資料不建議混打
因供貨延遲和疫苗副作用,許多國家疫苗為提高接種速度而採取混打策略。台大兒醫院長黃立民今早也表示,混打疫苗是未來趨勢。但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因國際尚無接種AZ後再打莫德納疫苗的相關資料,因此仍不建議混打。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過去做的建議以很多國際的資料為重要依據。國際上看到打完AZ後再改打BNT,確實有看到副作用比例比較高,但沒特別的嚴重不良反應。而且從幾百例中看到,第二劑打mRNA疫苗的抗體效價還比第二劑打AZ高。但這些是接續打BNT疫苗的數據,而非莫德納。兩者雖然都是mRNA疫苗,有些人推論應該也有類似效果,但張上淳說,不同廠牌是否可以這樣直接推論,還需要嚴謹一些有佐證資料,因此專家小組建議,至少也要有少量實證資料可推論。另因雲林縣有一名從事殯葬業之30多歲哺乳媽媽,昨打完AZ疫苗,今早發現兩個月女嬰猝死,引發哺乳媽媽可否打疫苗的論戰。張上淳表示,哺乳媽媽沒有特別說不適合施打疫苗的狀況。
-
2021-06-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哺乳媽媽打AZ女兒猝死 醫:打疫苗釀猝死「無稽之談」
雲林縣發生一名30歲母親昨施打完AZ疫苗,回家哺乳2個月大女嬰母乳後,今清晨發現女嬰猝死、嘴血有滲血奶泡,讓許多媽媽相當擔心。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小兒感染科醫師黃高彬表示,AZ疫苗是腺病毒載體,完全沒有病毒成分在,更不可能透過餵母乳傳給小孩,若要說打疫苗讓小孩猝死,「這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黃高彬表示,AZ疫苗是利用腺病毒裝載新冠病毒的棘蛋白,沒有病毒成分,若施打在孕婦身上,產生一定抗體,肚中的胎兒也可能會產生抗體;若小孩出生後,媽媽才施打疫苗,只有媽媽身上有抗體,母乳內含有抗體量很低,理論上很難透過親餵母乳讓小孩有抗體,但這說法目前尚未證實。黃高彬指出,若媽媽感染到新冠病毒,病毒通常存在呼吸道、以及消化道裡少許量,並非透過血液傳染,更談不上透過母乳傳給小孩。但要注意的是,若孕婦確診新冠肺炎,生下小孩後不建議母嬰同室,以及親餵母乳,因為餵母乳時太靠近小孩,會透過呼吸道傳遞,這跟母乳傳遞無關;若媽媽經過治療後,已測不到核酸後,才較適合親餵。針對雲林兩個月大女嬰猝死,黃高彬認為,嬰兒會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常見是媽媽怕小孩溢奶,讓小孩趴睡,因嬰兒上半身體重較重,心臟被壓在下面遭壓迫,導致呼吸、循環不良,另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窒息、經攣等,都需要經過解剖釐清死因。黃高彬建議,AZ疫苗在年輕族群發生血栓機會較大,因此才建議孕婦施打莫德納疫苗,避免血栓。不過國外研究及施打經驗,孕婦不管打哪一種疫苗都有保護力。
-
2021-06-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哺乳媽媽接種後嬰兒猝死?台大醫:不太可能影響寶寶
雲林縣有一名從事殯葬業之30多歲哺乳媽媽,昨打完AZ疫苗,今早發現兩個月女嬰猝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疫苗不會透過母乳進入寶寶體內,並無任何國家把哺乳列為疫苗禁忌。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自然狀況下,嬰兒一歲前猝死機率為千分之一,確切死因還需要調查或解剖釐清。李秉穎表示,接種疫苗後通報的嚴重不良事件,指揮中心都會逐一討論,也可考慮解剖釐清死因。疫苗是採取肌肉注射,過去無論是非活性死病毒的流感疫苗,還是活性減毒的麻疹疫苗,都曾研究去檢驗接種者的母乳,都沒有檢測到疫苗物質,不太可能影響到寶寶。李秉穎表示,嬰兒猝死症候群是嬰幼兒死亡主因,是否趴睡、有無棉被、是否與人同床等,都是危險因子,加上寶寶神經尚未發育成熟,如呼吸道被異物阻塞,也可能不會醒來,因此窒息死亡。為確保嬰兒安全,寶寶睡覺區域附近最好淨空,不要擺放枕頭、棉被、娃娃,也不要和兄弟姊妹或爸媽同睡一床。黃立民表示,媽媽打了AZ疫苗,腺病毒載體只會出現在局部的淋巴組織和肌肉,應不會導致哺乳傳遞病毒甚至致死,自然狀態下,嬰兒有猝死症候群發生的機率大約是千分之一,1000人只有999人可以活到一歲,死因需要調查和解剖才能釐清。至於孕婦是否可接種疫苗?黃立民表示,有研究分析數萬名孕婦打過mRNA疫苗後的安全性資料,目前被承認安全性沒有問題,研究已刊登於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安全性受到美國、歐盟等先進國家認可。至於孕婦接種疫苗之有效性,臨床試驗仍在進行中,試驗還沒結束,還不知道結論。
-
2021-06-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雲林4人注射後死亡恐引效應 縣府請台大分院長細說安危
雲林縣第2波疫苗預定6月21日開打,主要針對80歲至84長者接種,因雲林縣在第一波AZ疫苗施打後,傳出4人死亡,引起第2波要施打的長者心驚驚,縣府今下午邀請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到直播記者會,對有疑慮的老人信心喊話,只要做好注射前後的注意事項和評估,還是鼓勵大家接種自保為好。雲林縣府統計全縣80歲到84歲長者尚未注射人數約20104人,預定本月21日接受接種,經初步調查約有65%的人表示願意施打,估計約有12000人會施打,以這一次雲林獲發配15600劑疫苗,數量應足夠。不過,這兩天因雲林縣先後出現4名長者注射後死亡,雖4人都年高且有慢性病,無法驗證和疫苗有關,但讓長者總是心驚驚,幾位80歲以上民眾被問是否施打,都抱存疑態度,有人直說因自己有高血壓慢性病,確很擔心,但也有長者則認為還是打一打比較安全「水喝卡多就好啦!」。為讓即將接種的長者心安,並做好注射前準備,雲林縣長張麗善今天特地邀請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上直播記者會。黃瑞仁表示,指揮中心統計75歲以上確診者致死率22.7%,死亡威脅恐遠大於疫苗副作用,他呼籲符合接種資格長者,最好還是接種疫苗為好。他說,指揮中心統計,目前接種AZ疫苗約120多萬人次,其中18%為75歲以上長者。而目前「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收到25例接種後死亡的報告,其中20例發生在75歲以上的人,多數均為高齡且有慢性疾病;部分個案經司法相驗解剖後,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哪些人不適合打AZ疫苗?黃瑞仁表示,對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施打第一劑後有嚴重副作用或嚴重過敏者、18歲以下青少年、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過去曾發生「特定」的血栓或血小板低下、免疫功能低者、懷孕或哺乳中的婦女及癌症病患等,建議施打前務必告知醫師,做好完整評估。此外,也要注意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建議等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接種。近來天氣炎熱,考量長者容易脫水,建議避開高溫時段前往接種。目前都有開放診所及衛生所,建議就近前往接種。如接種後出現不適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後發燒怎辦?專家警告這些情況快就醫
國內各縣市新冠疫苗正依「COVID-19疫苗優先接種順序」施打中,然而,卻陸續傳出施打疫苗後猝死案件,這些案例和疫苗是否相關,還必須進一步的調查。不過,一般接種後容易出現哪些副作用?若發燒了該怎麼辦?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OVID-19疫苗Q&A 」中指出:.接種完COVID-19疫苗後多久可以得到保護力?*疫苗注射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疫苗接種後一般約2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COVID-19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需接種兩劑之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後7至14天開始產生保護力。*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後推行疫苗政策國家如以色列的實證顯示,接種一劑Pfizer/BioNTech疫苗後14~20天保護效力近六成,但疫苗保護力持續多久未知,目前仍建議完整接種所需劑次,才能具足夠保護力。*需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仍有少數機會會罹患COVID-19。因此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COVID-19疫苗會有哪些副作用?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 (≥38℃ ),一般約 48 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 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如果接種疫苗後發燒,該怎麼處理?根據臨床試驗數據,接種疫苗後發燒的比率介於8至16%,大多會在48小時內緩解。建議您可以多喝水,多休息,若持續發燒或有其他不適,可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發生時間與疫苗接種時間,以作為診斷參考。.接種COVID-19疫苗後,若出現了副作用或不良事件,該怎麼辦?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如症狀持續、或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其他具臨床意義之事件者,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接種疫苗後假使又感染COVID-19,會增加疾病嚴重度或影響治療效果嗎?接種COVID-19疫苗後,大部分人體內會產生對抗SARS-CoV-2的免疫力,因此假使又感染到COVID-19,疫苗接種後體內產生之細胞性免疫力與體液性免疫力將使疾病表現較輕微;另接種疫苗不會影響藥物對COVID-19的治療效果。延伸閱讀: ·我適合接種COVID-19疫苗嗎? 兒童、過敏者、哺乳婦女族群一次解答 ·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 專家解答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什麼樣的人不可以打疫苗?醫師整理10大族群注射表
台南市將在15日開打85歲以上民眾新冠肺炎疫苗,不少人對於自己或家人能不能注射有疑問,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整理相關最新的資訊,包括孕婦、癌症患者都可以注射,但是如果目前發燒或有急性疾病則應暫緩注射。許秉毅表示,雖然還沒有開放一般民眾注射,但是隨著疫苗陸續到貨,施打的範圍應該越來越大,不少民眾詢問他能不能打疫苗,他整理10大族群最新疫苗注射資訊,提供民眾參考。1.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不可打COVID-19疫苗。(打其他疫苗曾過敏者不禁打COVID-19疫苗,但應該由醫療人員在施打COVID-19疫苗後密切觀察至少30分鐘)2. 發燒或有急性病者:不可打COVID-19疫苗。(宜等病情穩定再打疫苗)3. 孕婦:可打COVID-19疫苗。(只適合注射輝瑞或莫德納疫苗)4. 哺乳婦女:可打COVID-19疫苗。5. 兒童:可打COVID-19疫苗。(只適合注射輝瑞疫苗,且須12歲以上)6. 癌症患者:可打COVID-19疫苗。(接受荷爾蒙、標靶治療者不必停藥;接受強力B細胞免疫抑制劑﹙如Rituximab莫須瘤﹚治療者,疫苗接種時間與用藥時間宜間隔4週以上;接受CAR-T治療者宜隔3個月以上再注射疫苗)7. 風濕性疾病患者:可打COVID-19疫苗。(接受類固醇、hydroxychloroquinine、sulphasalazine、azathiopurine治療者可打疫苗,且不用改變藥物劑量;接受methotrexate治療者可打疫苗,但打完後須停用methotrexate 1週)8. 服用避孕藥者:可打COVID-19疫苗。9. 使用類固醇者:可打COVID-19疫苗。10. 使用抗凝血劑者:可打COVID-19疫苗。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LINE影片傳4種人不能打疫苗?教授指正:內容誤導
昨天(2021-6-10)在臉書上看到《糖尿病筆記》發表的一篇文章,配圖如下: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剛剛家人的群組傳了這個影片內容,是江坤俊醫師說哪些人不能打疫苗,但是裡面內容錯誤一堆,會誤導很多人,在這邊要出來講,不然江坤俊的影片會害死很多人。事實上,近幾天來我的讀者,親友,同學,以及臉書朋友也都有傳來那個影片,而我給他們的回覆是:「沒辦法,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我也傳給他們一篇我在2021-1-8發表的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傳給我影片的人之中有一位是腎臟科醫師,他說:「一直在傳播不正確的訊息,還有上萬人按贊! 是什麼免疫力低下,洗腎病人不能打疫苗????我們病人如果拒打、又是破口。很多腎臟科的都遇到病人拿那個來問。」這位腎臟科醫師說的沒錯,美國CDC有發表一篇COVID-19 Vaccine: What Public Health Jurisdictions and Dialysis Partners Need to Know(新冠疫苗:公共衛生司法管轄區和透析合作夥伴需要知道什麼)。它的第一個小標題是Vaccinating Dialysis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ersonnel Is Critical(為洗腎患者和醫護人員接種疫苗至關重要)。另一位臉書朋友魏正宗醫師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研副總院長,臨床試驗中心主任,中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他也在我的臉書留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聲明稿:近日有網路上及病友間傳聞,指稱類風濕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病友不宜打AZ或JJ疫苗,本學會謹此聲明,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能接受那一種特定的疫苗,免疫風濕病友施打疫苗準則請參照本學會所公佈之說明。」魏醫師所提供的連結是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covid19.asp。一位我們舊金山灣區台灣僑社著名的婦產科醫師也在看到這個影片之後傳來一篇文章COVID-19 vaccines highly immunogenic in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 study shows(研究表明新冠疫苗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它的最後一段是:「我們的數據表明,mRNA 疫苗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接種疫苗的婦女可能會通過臍帶血和母乳喂養將抗體轉移給嬰兒。這些發現與該領域的其他數據一起,支持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中使用新冠疫苗。」今天我看到《糖尿病筆記》更新說TVBS已經下架該影片,而江醫師也已經po更正文。但是,由於該影片仍在流傳,所以我希望我的這篇文章能夠促使大家不要再傳了。原文:4種人不能打疫苗的迴響
-
2021-06-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新冠病毒會否經由性行為傳染?感染了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生殖醫學醫師解析
今年美國CIA的報告,台灣已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事實上,以專業生殖醫學醫師的立場,多年前就已知少子化是國安的一大危機,更重要的是,我們一直看到生育率降低的問題快速惡化,而且完全沒有改善的跡象,雖知道這是現代社會變遷的必然趨勢,但是讓我驚訝的是,台灣竟然是全世界最嚴重的。今年四月底受邀參加立法院對於少子化造成國安危機處理的公聽會,我也向政府官員及立法委員說明,『晚婚』、『晚育』與『女性生殖能力的時間限制』是生育的核心問題,社會生活型態的變遷,就學、就業時間的延長,讓年輕女性在工作與生活壓力之中無法及早規畫結婚與生育,因此將結婚與生育的計畫一再延遲,這個現象在近三十年來變化最明顯,我們的上一代是二十歲前女性就當上媽媽了,我們這一代是三十歲前女生就會完成生育任務,而目前我看到很多台北女性是規劃四十歲前後才打算養兒育女,這個是整個少子化的核心問題― 能生育時不願意生育,想生育時不容易懷孕;期間最重要的原因是生育能力受到年齡的限制,而這項限制目前無法透過醫療的方法或其他方式解除。很慶幸的是,行政院在五月初快速通過補助孕婦產檢次數及擴大補助試管嬰兒等方案,希望透過上述方法來提高女性生育意願及提高生育率。依據歐美國家的經驗,提高試管嬰兒的補助,必然增加試管嬰兒的治療周期數,而台灣擁有全世界最有效率的試管嬰兒成功率,試管嬰兒的費用也最合理,因此我們可以期待這項政策可以快速讓台灣脫離全世界倒數第一的窘境,然而要徹底解決少子化的問題依然有一條漫長的路。如果晚婚晚育是無法解決的必然趨勢,面對女性生育能力的時間限制,我們能做什麼事呢?須知生育的生理上男女大不同;卵巢與睪丸是女性與男性的生殖器官,但是卵巢是倉庫,而睪丸是工廠。男生的精子是每天製造,而女生的卵子是不會再生,因此卵子就有『老化及數量降低的問題』,以生殖醫學的觀點來看,時間造成『卵子數量的減少』與『品質降低』是目前生殖醫學上最難克服的瓶頸,雖然試管嬰兒在台灣已經發展三十多年,卵子老化問題在目前醫學仍舊無法解決。然而生殖醫學並非在近30年也非沒有新的突破,近十年來最大的進步在於『卵巢功能的檢測』及『卵子的冷凍保存』。這兩項技術提供女性對於自我卵巢功能的了解及未來生育保存的規劃。女性對於了解自我卵巢功能是彌補男女生理差異的第一步,卵巢是女性生殖的核心器官,然而絕大多數的女性對自我的卵巢功能一無所知,等到需要卵巢來執行生育功能時才驚覺自己卵巢已經默默的退化。然而卵巢功能的個別差異很大,少數女生可能在四十歲以前就停經,這在女性生殖是致命的打擊,所以女性需要了解自己的卵巢功能才能為自己的生育時機及早做規劃。卵子冷凍也是生殖醫學這十年來最大的進步,卵子其實是非常脆弱的細胞,過去要冷凍保存卵子受低存活率的限制,近幾年快速玻璃化的冷凍技術提供卵子高存活率而且品質保鮮的功能,這讓卵子的冷凍保存變得可行,這也就克服卵子老化的問題,因此卵子冷凍的生育保存提供晚婚晚育女性一項選擇。很不幸的,今年五月中旬以後新冠肺炎的問題在台灣急遽惡化,突然之間所有人際關係與醫療行為發生強烈的變化,台灣成功抵抗新冠肺炎的侵入超過一年了,今日台灣面對的挑戰在許多國家已經經歷過了,我相信這衝擊會很快過去,但是相關問題造成短期及長期的影響依然不可忽略。首先得變化是生活形態與就醫問題的改變,以生育的觀點而言,對於一般夫妻可能因為居家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相處的時間,而增加受孕的機會;但對於需要醫療協助的夫妻可能因為減少就醫的機會而降低成功懷孕的可能,這對於不同條件的夫妻可能是不一樣的影響。然而如果新冠肺炎的衝擊已經是台灣社會普遍化的問現象,這個疾病在婦女生育衍生的問題就會有更多需要探討的空間;由於其他國家已經有許多經驗,雖然資料有限,但是還是可以參考:Q:新冠肺炎會不會經由性行為傳染?A:目前看來在男生的精液或女生的陰道分泌物都不容易發現病毒,因此呼吸道傳染還是主要途徑。Q: 新冠肺炎的感染會不會造成生殖能力的受傷?A: 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對男生的精子數量與品質有不利的影響,但是對卵子或胚胎的影響較不明顯。Q: 懷孕婦女感染新冠肺炎有無影響?A: 對於輕症者影響可能比較小,但是重症者可能有較不利。Q: 感染新冠肺炎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A: 目前資料看來媽媽感染對胎兒的影響不明顯,媽媽傳染給胎兒雖然可能但不常見。Q: 懷孕或哺乳時是否可以接種AZ疫苗?A: 懷孕時是否接種要個別評估,哺乳期接種應該不會造成相關風險。總而言之,面對新冠肺炎最重要的是預防感染,對於追求懷孕或者生育保存有急迫性的患者,適切的就醫安排及預防感染更是重要,就診可以注意下列條件:1.相關醫療問題最好能事先線上諮詢,了解就醫的必要性及就醫需要的注意事項,一方面減少就診的次數,也減少在醫療院所的時間。2.就診的環境盡量分流,降低同一時間就診的人數,並保持社交距離。3.就診時務必保護好自己,口罩戴好,勤洗手。4.安全用藥,降低副作用及需重複就診的機會。
-
2021-05-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疫苗來了!我該打AZ還是莫德納?各廠牌防護力與副作用比較
本土疫情愈來愈嚴峻,專家疾呼目前最迫切的是足夠的疫苗讓民眾形成集體保護力。繼3月3日取得首批AZ疫苗後,指揮官陳時中昨(27日)也表示,首批莫德納疫苗15萬劑將於台灣時間今(28)日下午抵達桃園機場。帶大家一起了解台灣目前可以施打的疫苗種類、與防護能力等各項問題比較。Q1:各國使用的疫苗保護力?A:綜觀目前3支普遍獲各國使用的疫苗,莫德納疫苗、輝瑞BNT的三期臨床試驗顯示保護力達94-95%。AZ疫苗方面,整體保護力平均約70%,先前臨床實驗中,發現接種間隔時間不同,防護力差距滿大,相隔分別23天和28天,防護力分別為62%和90%,但都是在第1劑之後的42天,產生防疫效果。輝瑞/BNT疫苗、牛津AZ疫苗及莫德納疫苗,都是施打兩劑,價格的部份,AZ疫苗最便宜,每劑約台幣1百元,莫德納則最貴,每劑最貴可以高達1千元。莫德納疫苗VS.AZ疫苗根據莫德納疫苗仿單及專家建議,該疫苗適用18歲以上族群,完整接種2劑後保護力高達94%,高於阿斯特捷利康(AZ)新冠肺炎疫苗的81%,2劑接種須間隔28天,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應等病情穩定後再接種,且不得與其他廠牌疫苗交替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莫德納疫苗保護力雖勝於AZ疫苗,但根據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事件的頻率也比AZ疫苗來得高,有多達92%接種後出現注射部位疼痛、70%疲倦、64.7%頭痛、61.5%肌肉痛、46.4%關節痛、45.4%畏寒、15.5%發燒。莫德納疫苗VS.輝瑞/BioNTech疫苗兩款疫苗都基於相同的方法,但有一些重大區別,包括輝瑞/ BioNTech的疫苗必須儲存在攝氏零下80度,這帶來嚴重的疫苗配送問題。至於莫德納的疫苗則能在攝氏零下2度至8度的情況下穩定保存30天,這代表能夠將疫苗存放在一般的冰箱中,便於配送給大眾。研究人員說,如果莫德納疫苗需要儲放更久,可在攝氏零下20度的溫度下保存六個月;在室溫下則能保持12小時。Q2:各國使用的疫苗副作用?A: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為兩大類疫苗,為腺病毒載體疫苗,如AZ疫苗,及mRNA疫苗,如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陳時中說,據國際資料分析,整體來看,不論是哪種類型的疫苗副作用多為注射部位疼痛,為五成到九成;排名第二的是疲倦則有五成到七成;第三為頭痛為五成至六成。外傳接種新冠疫苗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以AZ疫苗而言,在接種第一劑後,症狀就會出現,第二劑症狀會更輕微;另外,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等mRNA,第二劑副作用較大,如施打第一劑沒有發燒者,第二劑也會發燒。Q3:疫苗施打的不良反應?A:民眾都害怕打完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指揮中心提供一表展示各國接種三類疫苗不良反應監測,其中韓國有一人接種AZ疫苗後休克。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另有少部分可能出現接種部位搔癢,罕見個案會出現臉部麻痺、臉部腫脹等症狀。Q4:我國疫苗優先接種對象?A:AZ疫苗兩劑接種時程須間隔八周,3日到貨的疫苗提供給11萬名醫護施打,這意味著下批疫苗必須趕在八周內到貨,對此,陳時中說,確實希望八周內能拿到第二劑,但疫苗間隔施打八到十二周效果都不錯,會力拚這期間內取得疫苗。日前指揮中心更新優先接種對象,從九大類擴增為十類,第一順位維持33萬名醫護人員,第二順位是「維持防疫量能」一線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第三類為「高接觸風險工作者」,又新列國籍航空機組員、國際商船船員,包含國籍船舶船員及權宜國籍船員、防疫車隊駕駛、防疫旅宿實際執行居家檢疫工作者。第四順位是新增對象,為「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除因公務的外交人員外,代表國家出國比賽的選手也在內。Q5:我適合打AZ疫苗嗎?A: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提醒,AZ疫苗屬於減活性疫苗,基底是腺病毒,雖然活性大幅降低,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在做免疫治療的病人不建議施打,改打非活性mRNA製程的莫德納疫苗較好。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說,目前新冠疫苗有年齡下限,但沒有年齡上限,兒童青少年不建議施打,主要是因為臨床資料少,懷孕或哺乳中婦女不建議優先施打不代表不能施打,需先專業評估。慢性疾病患者施打比不施打好,但若是屬於治療中甚至急性期,就不建議施打。不建議施打:1.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2.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3.在做免疫治療的病人4.兒童青少年5.慢性疾病患者治療中甚至急性期不建議優先施打不代表不能施打,需先專業評估:6.懷孕或哺乳中婦女Q5-1:孕婦或是哺乳中的女性是否可以接種疫苗?疾管署指出「實證少、不建議孕婦打」,但又註記「如果高風險就跟醫師討論再決定要不要打」。不過多數醫師及學者都建議孕婦打疫苗,因為懷孕後染疫,母嬰風險更高,懷孕醫護更要儘速打疫苗。>>詳細新聞Q6:疫苗是否有效抵禦新冠病毒的變種病毒株?有關新冠肺炎疫苗應對變種病毒株能力的研究資料目前仍然有限。以嬌生疫苗為例,根據該公司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此疫苗在美國、南非、巴西等國的有效比例幾乎相同,其中南非有近95%的案例為變種病毒株。輝瑞BNT疫苗、莫德納疫苗兩者的臨床試驗,則在變種病毒出現就已進行,因此無法判斷適用於變種病毒的效果優劣。此外,根據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苗抵禦不同種類的變種病毒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無法針對新冠肺炎疫苗是否對變種病毒株有效下統一的定論。然而,變種病毒的發現並不影響原先的疫苗接種原則。建議民眾不要為了等待能夠應對變種病毒株的新疫苗或修正配方的疫苗,而延後接種時間。雖然輝瑞BNT和莫德納兩間藥廠,已經開始針對變種病毒株研發並修正原有的疫苗,期望能更廣泛地適用於不同的變異病毒株,然而確切的完成及上市時間仍不明。Q7:曾接觸過新冠肺炎確診者的民眾,是否可以透過注射疫苗來避免染疫?目前並無資料證實施打疫苗能有效地使曾與確診個案接觸者免於染疫。由於新冠肺炎的平均潛伏期約為5天,因此在接確診者後施打的疫苗,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阻絕感染。建議接觸過確診個案的民眾,在自主隔離10天後(若取得核酸檢測陰性者則為7天)再進行疫苗接種。Q8:曾感染新冠肺炎的康復者,是否應該接種疫苗?是的。此外,由於新冠肺炎康復後前90天內再度染一的機率較低,因此部分病患會希望在這段時間後再接受疫苗注射,然而若是患者希望將注射時間提前,也無傷大雅。不過若是接受過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或癒後血漿(convalescent plasma)療法的患者,則應等到90天後再行接種,因為這兩種療法會弱化疫苗的活性,降低免疫成效。(Q6-Q8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
2021-05-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30萬劑AZ、莫德納疫苗來了 學者:懷孕醫護應接種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超過兩周,高達5488例確診,雙北醫院滿載,但北市一線醫護已超過一周沒疫苗可打。指揮中心今配發第三批AZ疫苗15萬劑,並宣布明天下午有15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都會優先提供前線醫護接種。中央對孕婦的接種建議一直很保守,但根據學者統整實證及國外婦產科醫學會指引,都建議孕婦打疫苗,因為懷孕後染疫,母嬰風險更高,懷孕醫護更要儘速打疫苗。懷孕27周的北市某醫學中心急診護理師S說,因為疾管署說「實證少、不建議孕婦打」,但又註記「如果高風險就跟醫師討論再決定要不要打」,等於沒有答案,所以她猶豫很久。問過不只一位婦產科醫師、兒科醫師,想到自己是在急診工作,風險實在很高,就還是決定接種。接種後十小時,S開始發燒、全身痠痛,請了一天假在家休息,所有症狀隔天就消失了,副作用情況與一般人無異。現在疫情爆發,回想起來,S認為接種疫苗值得慶幸的是正確的決定。雖然醫院安排她和另外一位懷孕同事不需照顧確診者,但是現在急診人滿為患,病人到底有沒有確診,第一時間都很難說。每天都有眾多確診者、疑似病患送進S服務的醫院急診,每個人力都很珍貴,所以S挺著孕肚、戴著兩層口罩和護目鏡,整天走來走去、忙進忙出,有時候會累到肚子都緊緊的,得趕快去休息。雖然心理壓力很大,但打過疫苗還是安心一點。禾馨醫療執行長蘇怡寧表示,醫學實證上來講,孕婦打莫德納是安全的,只是還沒形成共識;AZ的孕婦相關數據較少,但也沒有證據顯示孕婦接種AZ不安全,所以還是會建議孕婦應接種疫苗,畢竟染疫後重症風險更高。台大公衛學者今年三月就曾歸納國際實證,結論也與蘇怡寧一致,即建議孕婦應要接種。公衛學者范僑芸指出,《NATURE》研究探討臨床試驗中意外懷孕的婦女,發現無論是輝瑞、莫德納、AZ,孕婦都沒有不良反應,樣本數雖小,仍可參考,美國已有超過兩萬名懷孕婦女接種疫苗。另有《JAMA》研究發現,美國高風險的醫療人員當中,大約有30萬人是孕婦、哺乳中的婦女、準備懷孕者。相較於未感染,孕婦感染新冠肺炎,相對風險都比較高,剖腹產風險是1.57倍,早產風險3.53倍,妊娠高血壓1.6倍,產後出血風險2倍。台大公衛校友、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部主任賴昭智表示,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應提供孕婦接種新冠疫苗,因為副作用最常見是痠痛和頭痛,即便發燒也可吃退燒藥,副作用都可在在不影響胎兒前提下安全處理。賴昭智指出,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孕婦施打非新冠疫苗後先觀察14天,才能接受其他疫苗。打過新冠疫苗後,如果要打其他疫苗,建議觀察28天,如果沒有增加炎症風險在打,如此也不會造成不同疫苗間的不良反應混淆。如果孕婦有急迫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和血液產品,也不應為新冠疫苗而延遲注射,可以同時進行。賴昭智表示,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如果還在備孕,最好是完整打過疫苗再懷孕。如果在打第一劑之前就受孕了,建議要把第二劑打完,不需要因為打新冠疫苗而終止妊娠。另外如果打過第一劑之後,打第二劑之前懷孕,若經評估選擇繼續施打,不需要延遲第二劑接種時間。
-
2021-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嚴峻!高鐵宣布砍班 每周剩845班次
新冠肺炎肆虐,我國大眾運輸運量銳減。台灣高鐵公司說,經審慎評估疫情變化及旅客需求,決定自5月21日(五)至6月10日(四)實施短期班表,由原每周1016班次調減至845班次,仍維持超過八成運能,各車站全時段每小時至少維持南下、北上各一至三班次旅運服務,以滿足旅客基本需求。高鐵公司再次提醒旅客,即日起至6月8日止,高鐵各車次實施全車對號座,公司將密切觀察疫情變化並配合政府最新防疫政策進行滾動式檢討,於6月初公告6月9日以後(含端午疏運期間)相關營運服務規劃,儘速對外公告。高鐵說,因應短期班表實施期間取消部分車次,將針對購買遭取消車次之車票且有留下聯絡方式旅客,主動透過電子郵件或簡訊發布通知,並依旅客需求協助辦理退票或改訂其他車次。若旅客未及於乘車前改訂其他車次,站務人員將於現場協助退換票或改搭當日最近車次繼續行程。此外,也將積極透過T-Express手機App簡訊推播、企業網站、車廂跑馬燈、高鐵TGo會員eDM以及車站張貼海報等方式,主動與旅客溝通各項配合防疫最新營運服務調整訊息,敬請旅客留意相關訊息。高鐵公司表示,各縣市實施三級警戒期間,凡旅客購票後已領取實體車票(含便利商店紙票)者,乘車日於三級警戒期間內,不限搭乘區間,因故不及於期限內辦理退票,均可自票面乘車日起一年內,持實體車票至高鐵各車站窗口辦理退票,免收手續費;此外,旅客購買去回程車票,其中單程乘車日期如非三級警戒期間內,仍可同時攜帶去、回程車票,至車站窗口辦理退票,高鐵公司將一併免收去回程退票手續費。高鐵說,即日起車站內付費候車區及車廂內均禁止飲食,旅客若因生理需求(如喝水、服藥、哺乳)需飲食者,請遵守保持社交距離規範,並應於飲/食用完畢後,儘速配戴口罩。車站大廳餐飲區採實聯制,鼓勵外帶,敬請旅客確實配合遵守、共同防疫。高鐵呼籲旅客切實遵守防疫措施,自進入高鐵車站(含車站大廳、售票處等非付費區)即須佩戴口罩,乘車時亦須全程配戴口罩並配合量測體溫;連續量測2次額溫達37.5℃之旅客,除將勸導返家休息或就醫外,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拒絕運送。高鐵各車站及列車已加強清潔消毒頻率,敬請旅客安心搭乘。高鐵強調,自今年5月本土病例爆發以來,民眾響應政府呼籲,紛紛取消非必要之外出行程,致使高鐵運量大幅下滑;經審慎評估、通盤權衡市場供需,決定務實調整營運資源以落實公司治理,敬請旅客體諒相關措施,並配合調整行程。餘裕人力將投入加強防疫工作、設備維護檢修及人員教育訓練,期望疫情趨緩後,持續為旅客提供更加優質、安全的高鐵旅運服務。
-
2021-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配合防疫升級 三創生活園區5/18至5/28調整營業時間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更加嚴峻,三創生活園區於5月18日(星期二)至5月28日(星期五)調整營業時間,不分平假日均改為早上11:30至晚上8:00,同時為提升防疫,除原本的防疫作業之外,更加強相關的防疫作業流程,相關防疫因應措施如下:1. 自5月18日起,所有員工啟動分流上班機制,分為A、B班上班,針對後勤人員,三創生活園區鼓勵員工多在家作業,減少外出及通勤期間的感染機率。2. 全館進出口除原本施行的量測體溫、手部酒精消毒,謝絕體溫超過37.5度的顧客進入館內相關作業外,並增加線上及現場紙本「實聯制」登記,同時目前全館及停車場仍維持兩個固定的入口進入館內,以確保能完整紀錄來訪的顧客名單。3. 暫停所有館內集客活動及限量品的銷售,以減少顧客來館群聚機率。4. 全館定期、定時消毒,針對廁所、手扶梯扶手、餐飲區公共座位與壓克力隔板、哺乳室、及所有櫃位的體驗商品,皆加強消毒作業。5. 各辦公室場域下班後均以紫外線殺菌燈輪流照射,以提高防疫。6. 設立結帳排隊點,提醒顧客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7. 要求員工及櫃位人員自主健康管理。三創生活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滾動式調整內部作業流程,加強商場防疫規格,以提升員工及顧客健康為優先要務。
-
2021-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鐵全車站付費候車區禁飲食 28日前車票退票免手續費
因應台北市、新北市即日起至5月28日提升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三級,台灣高鐵公司宣布,即日起所有車站內付費候車區禁止飲食,車站大廳餐飲區將採實聯制,鼓勵外帶;此外,因應疫情期間多項活動及行程調整,旅客凡購買5月15日到28日高鐵車票及各高鐵旅遊產品車票,退票免收手續費,退票期限則依各產品規定辦理。高鐵強調,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措施,高鐵各車站及列車已加強清潔消毒頻率,車站清潔消毒頻率提升至每小時一次,各車站並於收班後進行深度清潔消毒;同時,各車次列車均已加強車廂內清潔消毒,其中銜接時間充裕車班,將比照收班清潔,進行深度清潔消毒,敬請旅客安心搭乘。高鐵提醒旅客,即日起至6月8日(二)實施全車對號座,暫停自由座服務,車站付費候車區及車廂內均禁止飲食,旅客若因生理需求(如喝水、服藥、哺乳)需飲食者,請遵守保持社交距離規範,並應於飲/食用完畢後,儘速佩戴口罩。列車上同步暫停高鐵便當、飲料、食品以及各項推車商品販售服務。高鐵呼籲,旅客切實遵守防疫措施,以維護自身及他人之健康安全,自進入高鐵車站(含車站大廳、售票處等非付費區)即須佩戴口罩,乘車時亦須全程佩戴口罩並配合量測體溫;連續量測2次額溫達37.5℃之旅客,除將勸導返家休息或就醫外,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拒絕運送。高鐵說,旅客若為經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具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之對象(需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或需健康追蹤者),如有購買高鐵車票,且無法於退票期限前取消行程者,可自乘車日起一年內持未經使用車票及相關證明文件,至高鐵各車站辦理退票,免收手續費。高鐵說,已於旅客動線上設置消毒酒精,協助旅客防疫;各車站除提升消毒頻率至每小時一次外,另生飲台型式之飲水機均暫時關閉不提供服務。每車次列車於抵達端點站進行折返清潔時,都會特別以酒精進行全面消毒,並針對扶手、餐桌等旅客接觸較多的地方加強清潔,另每日於收班後再進行一次全車深度消毒,敬請旅客安心搭乘。
-
2021-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升級!公路客運場站車輛消毒頻率加倍 每5小時1次
國內疫情升溫,為了防疫,公路總局表示,已針對客運車輛、場站、駕駛員及服務人員要求配合落實防疫措施,包括車輛及場站定時清潔消毒作業、候車區及排隊動線標示社交距離,並提供充足酒精或消毒液,請站務人員協助乘客於上車前完成手部消毒。此外,針對旅客防疫措施,嚴格要求如有體溫異常(額溫≧37.5℃或耳溫≧38℃)則不提供運輸服務,並要求戴口罩,同時於候車地點及車輛內以LED跑馬燈及場站廣播等方式向民眾加強宣導相關衛生行為,以共同防範疫情傳播。公路總局強調,為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疫情警戒標準,即日起配合調整強化公路客運防疫措施,除了民眾於公路客運運具內禁止飲食,若因生理需求須喝水、服藥、哺乳,應於食用完畢後儘速佩戴口罩外,運具外有飲食需求者,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之情形下,得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公路總局表示,客運場站及車輛清潔消毒頻率加倍為平日每5小時1次,假日每3小時1次。另也呼籲旅客乘車時務必配合量測體溫、確實戴口罩,做好自我防護,以降低疫情感染與傳播的機會。
-
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國爆增16例本土 台鐵再加強防疫措施 必要時人流管制
我國疫情嚴峻,昨天出現六例感染源不明的本土案例,今天又新增16例本土案例。台鐵局說,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交通部指示,針對列車飲食限制、車站大廳等公共區域管理、對號列車不發售站票,及場站、列車消毒等面向再加強防疫措施。將視疫情發展及指揮中心、交通部指示加強人流管制。台鐵說,即日起乘客在列車上(觀光列車除外)禁止飲食,若因生理需求須喝水、服藥、哺乳,應於食用完畢後儘速佩戴口罩。另因應禁止車上飲食措施,全面暫停各列車上(觀光列車除外)台鐵便當、推車飲料、食品及普悠瑪列車上自動販賣機等各項販售服務,同時停辦乘客票訂或電話訂購便當服務。此外,亦同步撤除普悠瑪列車上椅背網袋內之「靚道」雜誌。此外,台鐵說,各車站大廳自即日起暫停或延期租借,並停止辦理各項活動;亦要求車站商場,落實「用餐實聯制」,並加強環境清潔消毒。公共用餐區桌椅間距需保持社交距離,餐桌需設置阻隔板及張貼保持距離警語,各商店門口亦需標示排隊地標。並不定時派員至現場稽查,督導商場確實執行相關規定。台鐵說,自5月15日起,長途對號列車一律不發售站票。至於短途通勤旅客使用電子票證(平均搭乘里程為26公里)及定期票則維持現行使用規則,但嚴格禁止搭乘長途普悠瑪、太魯閣、觀光列車及團體列車等城際列車,將視疫情發展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交通部指示加強人流管制。台鐵說,在場站及列車消毒面,除每日至少一次對站體設施進行全面消毒工作外,各車站一般消毒(對旅客密集接觸區域及設備、廁所等進行擦拭)次數均予以加倍提升,且尖峰時段將派員常駐加強消毒。有關列車清潔消毒,每日至少清潔消毒一次,每月四次進行全面深化消毒車廂。如有疑似患者搭乘列車將立即下線並全面消毒。台鐵局呼籲,民眾防疫期間進入場站務必佩戴口罩,搭乘列車時並配合測量體溫、戴口罩及遵守飲食相關規定,以共同保障旅客健康並落實公共運輸責任。
-
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鐵5月15日到6月8日停賣自由座 明起禁飲食、列車停賣便當
今天本土病例爆增七例,已經進入社區感染,即日起至6月8日提升疫情警戒到第二級。台灣高鐵公司說,5月15日起到6月8日實施全車對號座,暫停自由座(含站票)服務。此外,明天起車廂內禁止飲食並暫停推車販售服務;各車站消毒頻率提升至每小時一次。高鐵說,暫停自由座服務期間,定期票、回數票、悠遊卡/一卡通聯名卡亦將同步暫停使用,原先規畫自由座需改採對號座相關措施,將盡速完成相關規畫後,於明天對外公告。敬請使用上述票種且仍有搭車需求的旅客,留意相關訊息並提早訂位購票,以免影響既定行程。高鐵說,依交通部防疫應變小組會議決議,明天起高鐵車廂內禁止飲食,列車上同步暫停高鐵便當、飲料、食品以及各項推車商品販售服務,並撤除列車椅背網袋內之「TLife」車上雜誌,商務車廂亦暫停供應熱飲及書報雜誌服務,改為提供單獨包裝之甜鹹點心各一份及瓶裝水。敬請自備餐食或商務車廂的旅客,將餐點攜帶下車後再行食用。旅客若因生理需求(如喝水、服藥、哺乳)需飲食者,請遵守保持社交距離規範,並應於飲/食用完畢後,儘速配戴口罩。高鐵還說,明天起高鐵各車站大廳暫停辦理各項活動;各車站消毒頻率由原先兩小時一次提升至每小時一次,各車次列車於抵達端點站進行折返清潔時,均特別以酒精進行全面消毒,每日於收班後再進行一次全車深度消毒。另外生飲台型式飲水機均暫時關閉不提供服務,敬請旅客安心搭乘。高鐵呼籲,旅客切實遵守防疫措施,以維護自身及他人之健康安全,自進入高鐵車站(含車站大廳、售票處等非付費區)即須佩戴口罩,乘車時亦須全程配戴口罩並配合量測體溫;連續量測2次額溫達37.5℃旅客,除將勸導返家休息或就醫外,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拒絕運送。
-
2021-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大眾運輸最新6大防疫措施看這 15日起雙鐵禁站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增加七例本土案例,加上華航、諾富特風暴未歇,我國疫情警戒升級。交通部公布交通運具最新六大防疫措施,雙鐵15日起禁止販賣站票,以高鐵自由座來說,考量通勤需求,若是自由座車廂,坐滿就不准再站。交通部宣布,配合指揮中心「出現感染源不明之本土案例」疫情警戒,交通部加嚴大眾運具及場域相關防疫措施。鑑於近日國內發生多起確診案例,配合指揮中心整體防疫策略,針對大眾運具及場域實施加嚴相關防疫措施,包括禁止飲食、取消台高鐵站票,並針對觀光遊樂景點及大型群聚活動進行管制等,以共同防範疫情傳播,降低國人感染新冠肺炎風險。依指揮中心5 月11日公布自即日起至6月8日,提升警戒標準至「出現感染源不明之本土案例」,交通部長王國材即要求針對大眾運具提升相關防疫等級如下:一、 民眾於高鐵、台鐵(觀光列車除外)、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域除外)、航空器(國際及兩岸航班除外)等運具內、或郵局營業區域內禁止飲食,若因生理需求須喝水、服藥、哺乳,應於食用完畢後儘速佩戴口罩。二、 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之情形下,得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三、 自5月15日起高鐵及台鐵城際列車取消站票。四、 台鐵、高鐵各車站大廳暫停或延期租借,並停止辦理各項活動,以避免群聚活動。五、 觀光遊樂景點及大型群聚活動,依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業指引,進行總量管制(室外 500 人、室內 100 人以下),並擬定應變計畫。六、 要求航空站、臺鐵、高鐵、客運、國道服務區、海運、觀光場域清潔消毒頻率全部加倍處理。針對站票問題,王國材稍早與媒體進行茶敘時表示,考量新竹、桃園坐定期票到台北,完全取消自由座很難通勤,恐怕出現問題,目前定調自由座車廂坐滿就不讓站。另外由於雙鐵將開賣端午連假車票,基本上端午節不會賣自由座。交通部再次呼籲國人搭乘大眾運輸務必配合測量體溫、戴口罩及遵守飲食相關規定,做好自我防護,如有出現發燒或類流感症狀,應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 1922(或 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就醫,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情形等資訊,以利及時診斷通報,交通部亦將配合指揮中心視疫情狀態隨時調整因應作為,並適時公布。
-
2021-05-06 養生.聰明飲食
缺鐵易疲倦、掉髮、生病!紫菜蛋花湯等5湯品,多喝有助補鐵
缺鐵是相當常見的營養不良問題,其中又以女性較為常見。當身體出現缺鐵的情況,不僅容易掉髮,身體也容易生病。想要補鐵,可從日常生活中的食材補充,搭配對的食材煮成湯,也更有助於吸收! 缺鐵不僅易掉髮,免疫下降易生病! 嫚嫚營養師指出,一般成年男性一天至少需補充10毫克的鐵,女性則為15毫克。當身體出現缺鐵的情況時,容易影響氣色,身體也容易疲倦,且也會出現掉髮的情況,甚至也會使得免疫力下降變差,容易遭受病菌感染或出現感冒的情況。提醒民眾平時就應均衡補充營養,若有自覺缺鐵,更應適度補充,特別是停經前、懷孕、哺乳期的女性,以及吃素的朋友更要多加留意。 喝湯補鐵去疲勞,食材搭配吸收好! 日常生活中其實有不少食材都有助於補鐵,嫚嫚營養師也分享幾道常見容易入手或製作的湯品,有助補鐵同時去除疲勞,搭配對的食材更有助吸收。 豬血湯常見補鐵的湯品如豬血湯,一碗就可吃到約50g的豬血,其含有14mg的血基質鐵,熱量卻僅有約15大卡左右,是個有助補鐵又少負擔的選擇。 蛤蜊湯魚貝類也是個血基質鐵相當好的攝取來源,其和豬肉、牛肉等紅肉相比,飽和脂肪酸含量更低,以魚貝類攝取,有助在補鐵的同時兼顧防範慢性病發生的風險,像是蛤蜊湯就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紫菜蛋花湯想要補鐵,日常常見的雞蛋也是個很好的選擇,其也能提供血基質鐵,和含有非血基質鐵的紫菜搭配在一起,不僅有助補鐵,雞蛋的所含有的半胱胺酸,更可幫助促進紫菜的非血基質鐵吸收,因此也相當推薦可以將兩食材做成紫菜蛋花湯。 紅豆地瓜湯紅豆也有非血基質鐵,嫚嫚營養師推薦可和地瓜一起煮成紅豆地瓜湯,因為地瓜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C,在有澱粉包覆的情況下,煮後保留度更高,更有助紅豆的非血基鐵吸收。 紅莧菜番茄豆腐湯紅莧菜和豆腐也都是有助提供非血基質鐵的食材,嫚嫚營養師建議,可將兩者與番茄一起煮成湯,番茄也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C,在起鍋前加入番茄更有助促進鐵質吸收。 避免干擾鐵吸收,相關飲品先別喝! 適當的從天然食材中攝取營養,並搭配對的食物幫助吸收,有助補充鐵質,不過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食物會干擾鐵質吸收。嫚嫚營養師指出,像是咖啡、茶飲、牛奶等都是容易干擾鐵吸收的食物,因此不論前後,都建議最好間隔兩小時為佳。 《延伸閱讀》 .貧血要怎麼補鐵?專家:缺鐵性貧血這樣補更有利! .落髮、掉髮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教3招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4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健康主人要顧!盤點12種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狗狗身為哺乳類動物也會有大小疾病,因其構造和習性,常罹患的病和人類有些差異;加上狗不會說話,有些生理的變化需要靠飼主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異狀。以下整理狗狗的12種常見疾病,帶您了解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若得病也能盡早察覺,不耽誤治療時間!▲犬傳染性肝炎幼犬感染居多。主要是侵害肝細胞與內皮細胞,症狀為厭食、精神不振、發燒嘔吐、下痢和軟便,病情嚴重者會明顯腹痛和扁桃腺腫大,有些會在發病後12~24小時呈現藍眼症:眼睛結膜炎、分泌物增加,並有角膜水腫及混濁。△預防注射犬傳染性肝炎疫苗,幼犬若在12週齡以前注射疫苗,則需在14~15週齡時補強一次,方能獲得1年以上的免疫力。為維持其免疫性,成犬應每年補強注射一次。▲狂犬病狂犬病是最重要的人畜共通疾病之一,由病毒感染,病毒經傷口周遭神經抵達中樞神經遍布全身,可感染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犬、貓等,死亡率高。症狀主要是行為異常,瞳孔初期放大、後期縮小,咽喉逐漸麻痺,使得犬隻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麻痺、抽筋進而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健康犬隻年齡約4~5月時注射一劑不活化疫苗,之後依疫苗效能每隔半年到一年施打一次。▲犬瘟熱犬瘟熱俗稱麻疹,是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病毒從感染犬隻的分泌物,經由空氣、直接或間接傳播。早期常見症狀為發燒、無食慾、精神不振、眼屎多、流鼻涕、咳嗽、肝炎、下痢、血便等,後期則會出現抽筋、麻痺、行動失調等精神症狀。目前無特效藥,傳統投藥(抗生素)無效,可使用 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等使死亡率降低。△預防注射犬瘟熱疫苗,可在幼犬6週大時,開始施打含犬瘟熱疫苗的幼犬第一劑預防針。接著再追加二劑,以後每年補強。▲犬疥癬蟲症疥癬蟲寄生於真皮內,傳染力強,最常發生的患部為跗關節、肘、眼周、口鼻、耳朵、腹胸和尾巴的基部。患部會出現脫毛、結痂、劇癢,常因搔癢而引發細菌感染致化膿、惡臭等情形。△預防避免和病原接觸,家犬須和來歷不明的寵物,尤其是街頭的流浪貓狗保持距離,避免直接接觸。▲毛囊蟲症健康皮膚即存在少量毛囊蟲,若犬隻虛弱或免疫不全時,毛囊蟲就會大量繁殖,侵佔毛囊導致禿毛,多好發於臉部和嘴角;若再受到細菌感染,會遍及全身,甚至惡化成毛囊炎和膿皮症,形成頑固皮膚炎,並發出惡臭。△預防1.毛囊蟲症被懷疑和遺傳有關,故曾病發的犬隻不建議繁殖。2.提高犬隻免疫功能可降低毛囊蟲感染之風險。3.使用預防寄生蟲感染的外用滴劑。▲犬冠狀病毒腸炎該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藉糞便、嘔吐物、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來傳播。常見症狀為間歇性嘔吐、下痢、厭食、輕微發燒、抑鬱、排便惡臭並為淡橘色,甚至為含黏膜和血液之噴射水樣痢,偶爾可見呼吸道症狀。△預防犬冠狀病毒最易和犬小病毒復合感染,造成高達89%的死亡率,所以最好能同時注射犬冠狀病毒疫苗及犬小病毒疫苗,則能同時預防犬冠狀病毒和犬小病毒出血性腸炎復合症。▲犬小病毒性腸炎犬小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直接或間接傳染給無抗體的犬隻,侵害其腸胃道,好發於6~20周的幼犬,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少數幼犬會被侵襲心肌。初期有發燒、食慾不振、精神不振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著會持續性嘔吐下痢,腸管黏膜受損出血而拉出帶血惡臭的排泄物,若未即時送醫會脫水休克死亡。△預防於6~8週齡給予第一劑疫苗,之後每2~4週重複注射一劑,直到滿16週齡;於6月齡或1歲齡時補強注射一劑,之後每三年一次。▲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又名哮喘或犬舍咳,屬呼吸道疾病,常與副流行感冒病毒一同感染。發病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濕度過高、寒流等氣候變化。該病潛伏期約5~10天,常見症狀為劇烈乾咳、反胃、嘔吐,嚴重者會嗜睡、發燒、食慾不振及肺炎,甚至死亡。病症一般持續10~20天,劇烈運動和興奮會使病情惡化。△預防1.避免犬隻與其他狗接觸,尤其是年輕的小狗。2.疫苗接種。3.以胸背袋取代頸圈,減少壓迫喉嚨及氣管引起患犬咳嗽。▲犬副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發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病例發病於感染後2~9天,症狀輕微而不明顯,一般常見乾性、刺耳的咳嗽,持續約2~6天,伴隨數天的輕微發燒、黏液性鼻分泌物、咽頭炎與扁桃腺炎。△預防注射副流行性感冒疫苗。▲慢性腎衰竭腎臟組織損壞的疾病,導致尿毒症並影響生活品質。腎功能減弱使犬隻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廢物,產生食慾降低、口渴、頻尿或少尿、毛粗糙、倦怠、嘔吐等症狀。病因為漸進性的腎病,或是重複性、嚴重的非漸進性腎臟損傷(如重金屬、具腎毒性的藥物等),通常老狗的患病比例高過年輕犬隻。△預防1.不要讓寵物吃到會中毒的食物,例如葡萄、巧克力等,並確保寵物有清潔的飲用水;也要注意別讓寵物暴露在有毒物質的環境下,例如殺蟲劑、蚊香、消毒藥水等含有除蟲菊配方的化學物質。2.常常幫狗刷洗牙齒,牙齒疾病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寵物良好的口腔健康非常重要。3.年度的血液和尿液生化健康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測,及早發現防止腎衰竭。老齡犬應每年檢查一次血液、尿液以及超音波檢查,並監測寵物的食慾、飲水量和精神狀態等。▲鉤端螺旋體症帶菌的犬隻尿液排出病原體,進入食物飲水中,經口腔或受傷的皮膚感染。病原體分成兩型-黃疸型及出血型,黃疸型主要感染腎臟,引發間質性腎炎,約有15%病例引起嚴重肝損壞,產生黃疸;出血型有高燒、厭食、眼屎多、腸胃肝腎受損相關的症狀,有70%病例出現黃疸和黏膜出血。△預防1.犬隻10周大時給予第一劑預防針,之後3~4周追加一次;滿周歲後每年施打一針。2.避免狗隻於溪澗玩耍或飲用溪水,接近水道時用狗繩牽引狗隻,與狗隻散步時應自備食用水供狗隻飲用。▲心絲蟲症該病經蚊子叮咬傳播,心絲蟲有10~67%可能移入犬隻的眼球內,也可能會移行到身體其他部位,心絲幼蟲在犬隻體內發育4~6個月長為成蟲,隨後繁殖幼蟲於血液中。心絲蟲寄生於右心室及肺動脈引發功能衰竭,症狀為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咳血、身體機能降低、充血性心衰竭,嚴重者會產生心血管疾病最終死亡。△預防1.幼犬6個月大後每半年定期健檢,適時給予投藥做預防或治療。2.外出時盡量避免長時間讓犬隻停留於蚊子眾多的水溝、池塘、草叢等環境,減少被病媒蚊叮咬的機會;留意家中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清空容器積水、疏通水管、安裝紗門等,減少病媒蚊孳生。
-
2021-05-02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從同理心出發的安全文化
2021年4月2日上午9點28分47秒,台鐵408次太魯閣號列車,滿載著492名乘客,沿北迴鐵路南下,一出仁和隧道,便迎面撞上掉落在清水隧道前的工程車。前三節擠進隧道的車廂不僅出軌,且嚴重變形,造成司機員與助理司機員雙雙殉職,以及47名乘客死亡,216人輕重傷,是台鐵近70年傷亡最慘重的事故。無獨有偶,兩年多前的普悠瑪號,才在行經宜蘭線新馬站前彎道超速出軌,造成18死215傷的慘劇。而這兩件重大鐵道交通事故,均因新聞媒體傳播,使災難現場與傷亡者痛苦,鉅細靡遺且反覆呈現在國人面前。很多民眾不忍卒睹,甚至引發精神焦躁不安,雖試著關上電視、離開網路,不被災難訊息淹沒,心裡卻不斷自問,自己到底怎麼了?這就是名嘴們開口閉口的創傷壓力症候群嗎?我可以為自己、為受難者做些什麼呢?不僅是人類,許多哺乳類動物都能「感同身受」。神經心理學家發現,當你「看到」一隻手被針戳時,不僅大腦皮質相對應的感覺區域活化,甚至連掌管動作的運動皮質也跟著下指令,手便不知不覺縮了回來。除了情感共振,人們還能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痛苦的原因,甚至從對方的觀點看事情,大腦這一連串複雜的活動,統稱為同理心。令人寬慰的是,很多人雖因觀看傳媒,一時出現身心反應,真正變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很少,甚至親身暴露在現場的人(包括受災者、救援者、志工與其他人員)也不多。不過,基於生物趨吉避凶本能,當情緒受到感染,當事人也可能過度聚焦於解除自己的痛苦,反而無視他人的苦難;換言之,若能保持一段超然距離,同理心才能引起實際有效的行動,發生利他作用,這也是每位助人工作者,甚至宗教人士需要不斷練習的功課。不僅是專業助人者,許多受害者,也因相同的心理機轉,對預防不幸再度發生,做出重大貢獻。例如安全舒適快捷、素來令國人稱羨的日本鐵道,也是建立在針對事故不斷改進的斑斑血跡上。2005年4月25日,一輛西日本旅客鐵道(JR西日本)福知山線快速列車,超速過彎脫軌,撞上一旁的大樓,造成連同司機員107死562傷的悲劇。在一片究責聲中,檢方起訴了多位公司高層。雖然最後無法定罪,可遺族中有一位叫做淺野彌三一的男士,在事故中失去了妻子與妹妹,次女亦受重創,卻因認定自己有「遺族的社會責任」,以鍥而不捨的精神追求真相。他在嘴上說著賠罪、卻壓根兒不認為自己有錯的JR西日本總部中,耐心尋找能夠對話的人,展開13年的漫長奮鬥,不但敲開宛如鐵板一塊的大手企業之門,甚至在犯錯是人性的前提下,改變了嚴酷的駕駛勤務教育制度,以及鐵路公司的內控管理文化。淺野與有志一同的鐵道人,放下對立心態,一同為安全展開不同的奮鬥,他們甚至覺悟,因為沒有「絕對的」安全,這將是一段沒有終點,只能不斷努力的旅程。同樣宿命,不只是台鐵人,也存在每個台灣人心中。除了捐款,我們真的可以做更多。【延伸閱讀】《軌道》松本創著╱黃耀進譯(游擊文化,2020)《行為》羅伯‧薩波斯基著╱吳芠譯(八旗文化,2019)
-
2021-04-27 養生.聰明飲食
捕魚是什麼人發明的?最為人忽視的食物取得方法
在人類歷史上,捕魚扮演了重要卻為人忽視的角色。打獵、採集植物和捕魚是人類取得食物的古老方法,而三者之中,只有捕魚在大約一萬兩千年前農業發展、存糧增加後,仍然維持重要地位。在現今的世界,無論何地,採集野生植物都已不再具有經濟影響力。打獵之所以還存在,主要是因為象牙的非法盜獵和傳統藥材貿易,次要則是為了在北美洲控制野生動物的數量。然而,捕魚不僅留存下來,更擴大規模,為法老提供配給糧食、為北歐水手提供補給,並為今天數百萬計的我們提供食物。可是漁人和他們的社群卻幾乎隱身幕後。他們將捕魚的知識放在心底,其社群也鮮少誕生強大的君主或神聖統治者。因為他們默默無聞地生活和死去,書寫他們的歷史意謂著要引用大範圍的秘傳和專門資料。許多歷史都隨著當時親身經歷的人們一同消逝。這個問題在捕魚之人身上尤其嚴重。在代代口傳知識的輔助下,他們的過去才得以被呈現。其中許多知識來自海上難熬的時光。丹麥藝術家麥可・安徹在一八七〇年代末畫下丹麥北部斯卡恩的漁民,當時漁夫仍仰賴帆船在北海工作。有幅畫描繪了兩名漁夫倚靠著一艘船,迎風凝望,背景是陸地。海洋的意義蝕刻在他們臉上:滿臉鬍子、飽經風霜、堅毅且不屈。漁民是從一個無法控制的險惡世界獲取生計,而且海洋絲毫不關心他們的苦樂。這本歷史書試圖闡明,這些漁人如何催生出我們的現代世界。最早的捕魚活動源自於機會主義這項基本的人類特質。謹慎觀察,再加上把握時機,促使我們的先祖在大約兩百萬年前開始捉魚。要將受困的鯰魚從非洲淺池中抓起需要靈巧的雙手,也必須小心翼翼追捕,以免在水面上留下倒影。其秘訣在於知道要在何時留意何處,這與採集蜂蜜、撿食獅子吃剩的獸屍,以及追捕小羚羊所運用的技巧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這些鯰魚位在淺水中,使這幾乎稱不上是捕魚,反而比較像是伺機打獵,以此形式維持了數萬年之久。同樣的觀察方法可以適用於捕捉軟體動物,儘管牠們遠比魚類更容易捕捉。蚌蛤、笠貝、牡蠣和蛾螺密集地群聚在小範圍內,捕捉時的變數在於容易靠近與否,以及水流或潮汐。一如魚類,牠們也是補充性的食物,通常不是最受歡迎的食物來源。以狩獵採集者的角度觀之,貝介類是可預期的食物,也是種在變動生活中帶給人安全感的資源。人們會在其他食物短缺時造訪軟體動物棲息地,尤其是在冬末和春天之際。無論獵場範圍是大是小,伺機捕魚和採集軟體動物成為每年踏遍獵場的覓食之旅中不可或缺的行程。游至近岸的正鰹在四萬年前就是東帝汶人的獵物。尼安德塔人與生活在離現代最近一次冰河期的獵人都會在需求或機會出現時,捕捉魚類和軟體動物。到了一萬五千年前,在法國西南部的韋澤爾河(Vézère River)河畔等地生活的人們會在春季和秋季鮭魚洄游時捕獵。此外,還有藝術家在馴鹿鹿角和洞穴岩壁上雕刻魚類的圖案。沒有人「發明」捕魚。所有人都知道,魚就在那裡,供人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捕捉。人類過去捕魚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就算已能大量捕撈,也沒有伴隨令人震驚的技術革新。無論是在陸地上打獵,或是在淺水對付魚類,人們都經常使用帶有木頭倒刺或叉角的魚矛。由尖銳的叉角、骨頭和木頭製成的原始雙刺釣鉤以及日後的魚鉤也是理想的獵鳥工具。用來捕捉小型獵物的網子和陷阱在水裡也能奏效。不過,即使有專門的魚鉤和較大的網子,捕魚的工具在歷史進程中驚人地保持一成不變。漁夫的觀察技巧是最主要的手段,而且向來如此。根據我們今日熟知的觀念,一萬五千年前,自然發生的全球暖化使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劃下尾聲後,捕魚才變得重要,尤其是在距今(Before Present,簡稱BP)約六千年之後,海平面高度終於穩定的時期。攀升的溫度、退縮的冰層和升高的海平面改變了北方的自然環境。人們遷居至海岸、河岸、湖濱與潟湖。此時,捕魚成為生計的核心,對於居住在新生海岸線旁的族群尤其如此,因為那裡棲息著大量的淺水魚類和軟體動物。有史以來,人類生存的動力首次發生了變化。許多社群開始長住久居在同樣的地點,若非永久定居,也會在一年中在同個地方住上好幾個月。隨著地方人口增加,領地的劃分變得更加精確。來自軟體動物的棲地與漁場的漁獲耗竭。海洋資源的爭奪有時會導致暴力衝突,譬如加州南部的楚馬仕人及斯堪地那維亞的艾德布勒人。在這些區域等地,仰賴軟體動物、植物糧食和豐沛漁場維生的社會發展得更加複雜。重要的氏族領袖成為權威人士,並透過受人尊崇的先祖,進而與超自然世界建立特殊連結。這些人和法老或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領袖那樣的神聖統治者不同。他們的權力仰仗個人魅力和經驗,以及追隨者的忠誠度,總是變化無常。人類歷史上從未有捕魚社會發展成有城市和常規軍隊的文明。他們沒有這樣的發展途徑。他們的領袖享受特權與財富,並且分配豐富財產,如過剩的食物,以及像是飾品等能為其帶來聲望的外來物品。但這些領袖永遠無法成為君王,因為漁場的資源基礎變幻莫測。漁夫總是處於前工業化文明的邊緣。多數捕魚的歷史皆與變動有關,不僅是關於捕魚行為本身的動力,還有捕魚社群與仰賴他們的其他群眾之間的互動。捕魚是發展造船的主要誘因,造船這項技術又促進了人類的貿易、遷徙與探險。四萬五千年前,人們在東南亞外海乘船捕魚,而一萬五千年後,太平洋西南部的俾斯麥群島上的人們也這麼做。到了西元一二〇〇年,隨著獨木舟航行至社會群島、復活節島及夏威夷,太平洋島嶼上的生計開始仰賴專業的領航和潟湖捕魚技術。日本北部繩紋時代的捕魚社群高度依賴鮭魚洄游,以及冒險出海至千島群島的洶湧海域,最遠甚至來到東北亞的堪察加半島。繩紋時代的漁民所捕捉的物種,幾乎和第一批美洲人在阿拉斯加海岸定居時的漁獲如出一轍。在遙遠的北方,大約一萬一千年前連接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兩地的白令陸橋上,人類仰賴機動性與高度發展的機會主義心理,使捕魚和獵捕海洋中的哺乳類動物成為擴展生存策略的方式。旨在為家庭和村莊提供更多食物的自給性漁業是一回事,但捕撈大量的漁獲當作商品販賣又是另一回事。在古代世界,漁獲豐收不足為奇,但即使有部分漁獲會被用以和其他或近或遠的社群交易,捕獲的魚大多僅供自用。在美洲太平洋西北地區,掌控鮭魚洄游是經濟和政治權力的主要來源,在繩紋人的聚落可能也是如此。多瑙河上的漁夫在鱘魚來到淺水域產卵時可以大大豐收。各式各樣的自給性漁業都必須仰賴有效的保存技術,諸如乾燥、鹽漬或煙燻,這些技巧獵人已經使用了數十萬年之久。就算是有組織的季節性豐收,地方的自給性漁業在本質上也不同於為供應配給糧食給興建吉薩金字塔的古埃及人,而進行的大規模漁撈。此種規模的捕魚需要大批抄寫員和負責不同事項的官員,來記錄用大型圍網工作的全職漁夫所承攬的漁獲。那些漁獲由數千人去除內臟、清洗乾淨、剖開攤平並乾燥保存,作為提供給在前工業化的經濟體的勞工的配給口糧,帶來了許多好處。這樣的魚製品重量很輕,容易放在籃中攜帶,也能長時間保存。當魚成為配給食物,漁業的規模就改變了。隨著非農夫的人口增長,城市市集出現,再加上提供軍隊和水手營養豐富的食物配給的需求增加,把魚當作配給口糧是合情合理的結果。水產養殖也不是任何人發明出來的。當對魚的需求迅速增長,導致地方水域遭過度捕撈,人們擁有的應對方案相當有限。其一是用長釣線和其他設備,以強化漁撈;其二是尋找更多遠方的漁場;其三是轉為水產養殖,也就是養魚。第三個方案對擔憂漁獲減少的人們來說是合乎常理的策略,也是一種取得較大型的魚的方式。早在西元前三五〇〇年,中國人便馴養了赤棕鯉。富有的羅馬人樂於在鋪張的宴會上展示他們養殖的炫富魚。此外,中世紀歐洲的修道院之所以開始養殖魚類,有部分是因為基督教教義規定,虔誠信徒要增加不吃肉的守齋日的天數。魚曾被視為異教的符號,象徵死亡,後來則變成了一道適合用來代表基督及其在十字架上的苦難的餐飯。長達兩千年來,星期五都是天主教徒有義務禁食肉類的日子,懺悔的信仰者在這天會改吃穀類、蔬菜和魚。到了十三世紀,信徒在一年中近半數的日子都不吃肉。對於海魚永不滿足的需求,尤其是鯡魚和鱈魚,創造出鹽漬鯡魚和鱈魚的國際貿易,範圍從挪威的卑爾根與波羅的海國家遍及歐洲各地。十五世紀,北海漁夫開始在冰島南部外海捕撈鱈魚。義大利航海家約翰・卡博特在一四九七年航行至紐芬蘭島後,北美洲外海和離岸沙洲的鱈魚漁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不尋常的是,捕撈鱈魚的技術基本上直到十八世紀皆與中世紀無異。十九世紀的新技術將漁撈轉變成工業化的產業。漁獲量減少促使長釣線和更大型的流刺網出現,以及第一批摧毀海床的底拖網誕生。隨後蒸氣引擎、汽油動力接連問世,最後則是柴油,讓拖網船可以前往比過去都更深的海域,並引發我們今日面臨的漁業危機。漁業危機最終與現今規模更大的海洋和氣候災難合而為一。這個問題對文明構成貨真價實的生存威脅,已經是數量多到可以塞得下好幾座圖書館的書籍所著墨的主題,我沒有資格也並不想再添一本。然而我深信,我們需要歷史性的觀點,以了解人類最後一個從大自然取得的主要食物來源。當魚不再扮演這樣的角色,我們將與自身長遠歷史一刀兩斷。※ 本文摘自《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作者:布萊恩‧費根譯者:黃楷君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31《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書封。圖/八旗文化提供
-
2021-04-23 養生.家庭婚姻
吳鳳刺青「老婆親餵母乳」遭酸民攻擊!願意為你放棄很多自己的人,值得刺在身上永久珍惜與對待
吳鳳夫妻互相扶持、互相珍惜的感情,給了無數人婚姻的正能量。吳鳳維護老婆,反擊酸民!上星期,吳鳳在臉書分享自己側腰的新刺青,以記錄老婆親餵女兒母乳的時刻,沒想到,竟被一名酸民留言:「希望你將來離婚再婚後,新的妻子會喜歡這刺青。」這句話,讓吳鳳非常震撼,本不想理會這個人,但他想要告訴大家,老婆這些年為他付出很多,以及對他的意義有多珍貴,因此想對這名網友說:「親愛的酸民!我祝福你快樂,希望你也遇到跟我老婆一樣的女人,這樣才知道人生的意義跟一起打拼的價值有多珍貴。」同時,非常正能量的看待整個過程,「給這些酸民最好的答案,就是變成更開心更成功的人!」沒有當初的老婆,就沒有今天的吳鳳吳鳳表示,老婆為了他的演藝事業,放棄原本從事12年的工作,「當時她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她的薪水將近10萬,我的不到5萬塊!」這樣懸殊的薪水差,也讓他不禁對這個決定有點害怕,問老婆:「這樣好嗎?」然而,老婆一秒也沒有遲疑:「交給我,幫你規劃更好的一條路,你就是一個很需要磨練的鑽石,我們一起可以更好!」吳鳳感性說:「如果當時老婆沒有出來幫我,沒有好好規劃我的工作,今天你們也看不到這樣的我!」當初,他一個老外來一個陌生的地方,口袋裡面只有1000元美金,都35歲了收入還不穩定,存款0元、沒有房子、車子,他自嘲:有幾個人願意嫁給他呢?吳鳳每次問老婆:「到底當時你為什麼選我?」她總是毫不遲疑的回答:「我看到你的認真跟有遠見的態度,所以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他在老婆眼中看到自信,也更努力走到今天!留下老婆親餵母乳的美好畫面,永久珍惜這個為他付出的女人感謝老婆對他從不放棄的信任,吳鳳堅定的強調,「不管其他人覺得怎麼樣,我繼續愛你!你當時說:『交給我!』我已經把這個人生交給你,我愛你!」所以,他想要記錄老婆最美的一刻,他說:「我每次看到老婆用心餵母奶的時候,覺得這就是世界上人跟人最親密的關係。」但老婆戒餵母奶的那一天,生活中少了一個寶寶吸奶的畫面,於是想把這個畫面在身體永遠留下來。不過,刺青這件事,讓他痛到發抖、無法走路,甚至身體覺得發冷。吳鳳說,他從來沒有這麼痛的刺青體驗,「但我想女人生寶寶應該更痛,我再一次佩服她們。」粉絲打趣說,「吳鳳,你的肚子不能越變越大唷,不然嫂子的模樣也會越來越橫喔!」同時對他正面喊話:「台灣最不缺的就是酸民」、「一個人是要有多負面才會這麼見不到別人好」、「我們管不到別人的嘴,我們只要愛我們所選,選我們所愛就夠了」、「謝謝你告訴大家哺乳的意義有多深、多美好」、「相信很多母乳媽媽也都會拍下不少張餵母奶的時光」。夫妻倆互相扶持、互相珍惜的感情,感動了無數人,一位網友感性寫下:「最棒的婚姻是另一半永遠無條件的支持,把你的事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甚至願意為你放棄很多自己,只為成就更棒的你。」也因為這樣的吳鳳,讓老婆甘心並值得做這些決定,一家四口開心滿足生活的樣子,讓人看著看著都覺得好幸福。
-
2021-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研究指輝瑞疫苗80到100歲保護力佳、母乳也有抗體
台灣3月22日宣布開打新冠肺炎疫苗,迄今剛好滿一個月,對照其他已接種四個月以上的國家,許多疫苗相關政策及科學實證對台灣極具參考價值。最新研究指出,80歲以上長者接種輝瑞疫苗,安全且保護力平穩,哺乳中的婦女接種兩劑輝瑞疫苗,母嬰皆無嚴重不良反應,且母乳中可產生足夠抗體,亦可保護胎兒。另外,新加坡5月起將正式啟用旅行通行證App,用於查詢旅客行前檢驗結果,未來也將納入數位疫苗接種證書,形同疫苗護照。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校友團隊,今持續透過直播報告防疫科學新知。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根據Parry等人發表於SSRN的研究,100名英國80到100歲以長者接種兩劑輝瑞疫苗後,可以成功激發免疫反應,98人抗體濃度具有保護力,而且抗體濃度都平穩,不會隨年齡下降,只是若遇到具有E484K突變為點的病毒,如南非株,保護力會下降四倍。另外,以色列收集84名自願接種兩劑輝瑞疫苗的哺乳中婦女,范僑芸指出,結果發現母嬰都沒有嚴重不良反應,且不同時間點努乳內的抗體含量都明顯提升,IgA及IgG都濃度充足,有機會保護胎兒,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陳秀熙表示,如果疫苗效益好又打得快,流行就會結束,這是最好的狀況。如果疫苗效益好,卻打得慢,就像現在,反而可能刺激病毒突變,愈加難纏。最糟糕的狀況是疫苗效益不好,又打得慢,這將導致持續流行、無法解封。因此未來的重點防疫目標在於疫苗如何針對具E484K突變的南非株進行調整,以提升疫苗效益,另外一大重點便是要提高疫苗施打率。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目前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推出旅行通行證App作為認證平台,可望簡化入境流程,促成各國推行疫苗護照,這可能是鼓勵民眾施打、降低疫苗遲疑的機會。問題在於疫苗分配不均、病毒持續變異導致疫苗效益降低,也還是有部分民眾堅決不打疫苗。公衛學者范僑芯表示,目前以色列已率先於國內實施疫苗護照(Green pass),紀錄接種時間、施打劑數、是否為康復者,適用於以色列境內之社交場所,例如音樂廳、運動中心、酒吧。新加坡則宣布5月1日起採用IATA的旅行通行證App,用於機場出入境。丹麥則是「歐盟疫苗護照示範區」,預計5月21日推出國內疫苗護照(Coronapas),紀錄接種時間、施打劑數、72小時內檢測陰性證明等,適用於國內之餐廳、學校、電影院。外電報導指出,目前全球共有超過20家航空公司試行IATA旅行通行證,新加坡健康及境管單位將採納IATA旅行通行證,作為旅客出發前病毒檢測結果的有效證明,新加坡民航局也將與IATA合作提升功能,包括納入疫苗接種數位證書。陳秀熙表示,目前僅英國、以色列等少數國家疫苗覆蓋率分別有將近五成、超過六成,或是如台灣或大洋洲等國家疫情控制良好,可望解封,其餘七成國家都不能解封。有了疫苗之後,執政者要掌握打疫苗的速度,也要決定解封時機,是很困難的決策,也受到政黨政治影響。因此,不論地方或中央的領袖,宗教及社區領袖、民間團體,都要群策群力,一起宣導疫苗接種的重要。
-
2021-04-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媽媽哺乳怕奶量不夠 多吃魚湯或豬腳花生反增塞奶風險
不論親餵或擠奶瓶餵,許多哺乳媽媽都會擔心自己奶量是否足夠;醫師指出,餵奶時應保持身心放鬆,以免影響催產素的分泌和排乳反射,寶寶想要吃就順應他的需求,乳房會知道寶寶的需求量去製造相對應的產量。擠奶瓶餵的媽媽,選擇合適舒服的擠奶器,擠奶過程越放鬆,乳汁越容易移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產科國際認證泌乳顧問許馨予表示,母奶近九成由水組成,但其中的醣分、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的比例是穩定的,且有許多活性免疫因子及細胞,酵素,生長因子等,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出生後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寶寶超過6個月後,需適量補充副食品,尤其可多給予含鐵鋅較多的食材如紅肉類或是蛋黃、海鮮,避免寶寶鐵質缺乏。而乳房大小和奶量無關,且媽媽的飲食並不會影響母乳的營養,多吃魚湯或豬腳花生對奶量影響不大,補品油脂量高,可能增加媽媽塞奶的風險,建議媽媽均衡飲食即可。許馨予也指出,媽媽感冒時仍可以餵奶,因為媽媽身體所製造對抗感冒病毒的抗體,會進入乳汁,藉由餵奶把抗體傳給寶寶,而大部分的感冒藥,並不會影響母奶。另外,乳腺發炎使用抗生素時,也可以哺乳。乳腺炎的治療除了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鬱積的乳汁可以移出,因此只要寶寶願意吃,媽媽親餵時可先從發炎側開始,並增加哺乳頻率,若寶寶不願意吃或是以擠奶為主的媽媽,也需要增加擠奶的頻率幫助乳汁移出。許馨予也建議媽媽可以嘗試半躺臥姿勢餵奶,在身體放鬆的狀況下,讓寶寶發揮尋乳及含乳的生物本能,而不論親餵或擠奶,如果有乳頭疼痛狀況,可尋求專業泌乳顧問的協助,進一步評估親餵或擠奶的情況,媽媽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舒適,母乳之路也才能走的平安順利。
-
2021-04-16 新聞.元氣新聞
辣媽網紅PO哺乳照遭批暴露 國健署、醫師說話了
健身美女部落客Michell時常分享生活點滴,4月13日在臉書曬出哺乳照後,有網友留言指其「隨意暴露隱私部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楊文理看到照片後表示,「照片表情很溫馨!很像教學哺乳的教案照片」,另哺乳時是否要遮掩乳房,應由哺乳者自己決定;國民健康署則表示,哺乳時不一定要遮住乳房,若有人在公共場域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得依「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開罰。為鼓勵與維護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的權利,並提供婦女無障礙哺乳環境,國民健康署制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若有人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得依該條例第8條,處新台幣6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指出,哺育母乳是神聖的行為,若大家以異樣眼光看待哺乳行為,恐讓哺乳婦女感到不適,「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精神在於母親可以在公共場所自在哺乳,若小朋友臨時需要餵奶,婦女不一定要去哺(集)乳室哺餵,也可以在辦公室內。「表情很溫馨啊!這就是一張哺育母乳的照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楊文理表示,臨床上會有教學哺乳的照片,指引哺乳姿勢、如何哺乳較方便等,該名網紅拍照重點看起來是在表達「親餵母乳是有愛且健康的行為」,且姿勢標準,很像一般教案的照片。楊文理指出,大眾須尊重婦女在公共場合哺育母乳,才能營造自在的哺育環境;對於部分人士覺得照片裸露,她認為,可能跟台灣民情有關,只要照片態度上不是強調「暴露」,其實應讓母親自在哺育母乳為好。對於在外哺乳是否應用布遮掩,林宜靜表示,哺乳時不一定要遮住乳房,有婦女穿「哺乳衣」是為了方便哺乳,是否要穿在於個人意願;楊文理呼籲,哺乳時是否要遮掩乳房,應由哺乳者自己決定,若覺得需要隱私,可將寶寶的背巾往前背,較不會露出乳房肌膚,「乳房是養大寶寶的驕傲部位」,觀者不要物化乳房。
-
2021-04-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降低動脈硬化 基因治療防猝死
位居十大死因第二位的心血管疾病,將有新治療利器!北榮與陽明交大、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C)研究團隊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甲基化,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重要機轉。團隊透過抑制甲基化轉移酶的基因治療,可讓斑塊明顯減少五成以上,未來三高、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在傳統治療上搭配此療法,可望治標又治本,進而預防猝死、中風發生。據統計,動脈粥狀硬化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已占國人十大死因約達27.5%,僅次於第一名癌症的28.6%。造成動脈硬化的來源,是血液中的斑塊長年累積使得內皮細胞受損,但初期病徵不明顯,一旦斑塊破裂引發血栓,會造成猝死或中風。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邱士華表示,心血管疾病常會突然發生,但若能瞭解動脈粥狀硬化的生理機轉,就能避免發生這些措手不及的遺憾。為此,團隊花了五年時間透過老鼠實驗,找到mRNA在動脈硬化一開始扮演的重要作用,被餵食高膽固醇的老鼠當體內血液斑塊逐漸形成,其mRNA會出現甲基化影響修飾功能,造成發炎或正常組織的產生,倘若注入抑制甲基化轉移酶來改變基因表現,斑塊明顯可減少五至七成。該研究於今年二月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北榮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鄭浩民表示,傳統治療冠狀動脈,多以藥物如阿斯匹靈降低血壓,或介入性修復如氣球擴張、裝置支架治療,更嚴重則採行繞道手術。但許多研究證實,裝置支架只是改善症狀,並不會降低死亡率,唯有減少斑塊,才是根本。台灣高血壓盛行率高達四分之一,未來這些患者除了藥物或手術介入治療,再搭配此療法,才有可能讓斑塊真正消失。此研究預計五年後進入人體試驗,不排除以基因檢測的健檢方式,篩出有甲基化的mRNA基因,提前做好精準預防。邱士華指出,mRNA是DNA形成的前段,研究發現,哺乳類體內有七、八成的mRNA可能都會甲基化,是多種重大疾病發生的開端,北榮將持續擴大領域投入研究,讓這一類基因療法在臨床治療上,有更精準的工具可以運用。
-
2021-04-05 癌症.乳癌
羅瑩雪乳癌逝世 醫師:這類乳癌3年內復發可能僅活2年
前法務部部長、兒福聯盟基金會董事長羅瑩雪昨日晚間因乳癌逝世,享壽69歲,其執掌法務部期間,曾3度執行死刑,槍決包括鄭捷等12名死囚,但任職初期卻確診羅乳癌第2期,雖術後病況獲得控制,但這個月病情惡化不幸辭世。醫師指出,完成乳癌治療後,前五年應每半年追蹤1次,後五年則每一年追蹤1次,以及早發現是否有乳癌復發跡象。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表示,台灣診斷出乳癌的年齡中位數約56歲,若接受治療,即使第四期,五年存活率約三成,但乳癌的期別、腫瘤大小、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或陰性、HER2陽性或陰性,都會影響乳癌的復發與否。乳癌復發到死亡也會間隔一段時間,以癌細胞轉移風險相對高的三陰性(ER、PgR、HER2皆為陰性)乳癌為例,曾令民說,三陰性乳癌有多種類型,目前乳癌治療技術雖進步,但少部分的三陰性乳癌會在3年內復發,復發至過世通常約有2年左右的存活時間。為及早發現是否有復發跡象,曾令民建議,完成乳癌治療後,前五年應每半年追蹤1次,後五年則每一年追蹤1次。針對乳癌危險因子,曾令民表示,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肥胖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乳房經放射線照射、使用荷爾蒙補充劑達4年以上及缺乏運動等。曾令民表示,後天因素可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女性除應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乳癌危險因子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飲食均衡、規律運動、避免熬夜等,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