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7 醫療.耳鼻喉
搜尋
呼吸中止症
共找到
239
筆 文章
-
-
2024-12-12 醫療.耳鼻喉
總是只有一邊鼻子塞住是什麼問題?需要治療嗎?耳鼻喉科醫師這樣說
不少人都遇過鼻塞的問題,有時是因為感冒、過敏或者是鼻炎等,大多數情況都是兩邊鼻孔同時發生鼻塞,但如果是只有一側鼻子發生阻塞,可能就是其他原因了,日本醫療網站Medical DOC就訪問耳鼻喉科小松崎醫師,為大家解答這種特殊情況。為什麽只有一邊鼻塞?人的鼻子本來就有一種叫做鼻循環(Nasal cycle)的機制,身體為了保護鼻孔不要一直持續暴露在空氣中,會讓左右兩側鼻子的輪流充血,大概每2到3小時就會循環一次,因此正常情況下,鼻子本來就會一邊比較塞,一邊比較暢通。但如果總是特定一側鼻子塞住,要特別注意。最常見的情況是「鼻中膈彎曲」,指得是分隔左右鼻子的軟骨彎曲或變形,導致鼻塞、呼吸中止症或是嗅覺喪失等疾病。不過,鼻中隔彎曲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因為軟骨生長速度比周圍骨頭快,造成某些部分的軟骨會出現隆起或彎曲,所以大多數人的鼻中隔本來就會有些自然歪斜,但如果因為跌倒碰撞、運動受傷或其他意外而變得嚴重彎曲,就會讓鼻塞等不適症狀加劇。什麼時候需要進行鼻中隔手術?如果彎曲程度嚴重,會導致鼻孔長時間充血、刺激黏膜,容易發生流鼻血和發炎,而若是彎曲的一側接觸到下鼻甲神經,則會引起頭痛,民眾日常如果受這些症狀影響而困擾,感覺到生活品質下降,就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建議民眾諮詢專業鼻科門診,而透過「鼻中隔矯正手術」移除彎曲的軟骨後,相關症狀也會獲得緩解。
-
2024-12-09 焦點.元氣新聞
只是睡一下?醫美「舒眠麻醉」後不治 醫:術前注意有無專科醫
1名婦人昨天在某醫美診所手術麻醉後不治。醫師今天提醒,如果舒眠麻醉程度太深,恐影響呼吸頻率造成缺氧,呼吸中止症患者是高風險群;即便是先前醫美療程都沒事就掉以輕心,每次麻醉前務必注意是否有麻醉專科醫師操作。這名約50歲婦人昨天在台北市中山區某醫美診所進行療程時,突發異常,診所立即把她送往馬偕醫院搶救但仍不治,警方獲報到場處理,將報請檢方偵辦釐清死因。據媒體報導,婦人手術時施打俗稱「牛奶針」的舒眠麻醉後血氧濃度不穩。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科醫師廖文進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說明,「舒眠麻醉」其實也是麻醉的一種,唯一的差別是,全身麻醉會放鬆全身肌肉、另外插呼吸管幫患者呼吸,舒眠麻醉則是讓患者維持自己的呼吸。廖文進說,要維持自己的呼吸,舒眠麻醉給藥必須拿捏得非常準確,因為有時候從輕度、中度到重度睡眠之間,界線其實不明顯;若不慎讓患者落入重度睡眠,可能導致呼吸變慢甚至停止,導致發生缺氧;不過麻醉專科醫師皆經過4年紮實專科訓練,在安全性上,應該可以把關。哪些人做麻醉前要特別注意,廖文進說,若有高血壓、糖尿病、氣喘等慢性病史,都要主動告知醫師,過敏性體質可能在給藥過程中發生過敏反應,若有過中風、心肌梗塞,麻醉過程中也有復發風險;此外有呼吸中止症候群的患者,在麻醉過程中可能發生呼吸問題,也是高風險群。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醫師溫永銳說,近年來醫美、牙科或大腸鏡等檢查,經常採用靜脈麻醉或舒眠麻醉,雖然聽起來很舒服,好像只是睡一下,但其實以麻醉來說,這仍是用藥物控制的「睡著」,因此民眾務必有所警覺。「每次麻醉的狀況,都是一次的風險」,溫永銳提醒,切勿因為過去麻醉沒事就掉以輕心,進行手術前,除了瞭解值刀醫師是誰之外,務必注意是否有專職的麻醉醫師,此外也要有麻醉專科護理師,並有生理監視器即時監控麻醉下的各項生命體徵,才能確保安全性。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花七年從97瘦到64公斤 心臟科醫師曾梓維從吃藥到停藥當病人表率
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把關,自己又是如何維持心臟健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曾梓維說,面對生死,心臟科醫師的壓力不小,他直言「醫師也是人」,也曾因三高問題而吃藥。工作忙碌、生活混亂不忌口,曾胖到不敢量血壓。曾梓維說,他擔任主治醫師後,因為工作忙碌、生活作息混亂,加上參加不少餐會,還仗著年輕體壯,高興吃什麼就吃什麼。過了5年,體重從25歲當兵時的64公斤,一路飆升到80公斤,人生最高峰還破90公斤。雖然身為心臟科醫師,曾梓維坦言:「那一段時間,我其實不太量血壓。」心理壓力大、體重太重、心臟負荷大,血壓總是居高不下,有時還高達160mmHg,每年員工健檢也有許多紅字,例如總膽固醇260mg/dL,低密度膽固醇也超過標準值130mg/dL,持續兩年之久。遇到年紀相仿的心梗病患,才正視自己健康問題。曾梓維回憶,當時是胖到連體重都不敢量的程度,又覺得身體沒症狀而未加理會。直到七年前發現身體不太對勁,爬兩層樓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心想「我還沒40歲,怎麼會這樣?」有次從自家徒步到捷運站,短短1.2公里、10幾分鐘路程,喘到不行;妻子也注意到他打呼聲大,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某次值班時,曾梓維遇到一位僅大他3歲的心肌梗塞病人,才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為了老婆、小孩,我必須做點努力。」開藥給自己,加上飲食運動管控,現在已不須吃藥。起初,曾梓維開藥給自己,吃了兩、三年,高血壓、高血脂確實有改善;同時開始跑步運動,卻因太躁進跑太快,一周就弄傷腳,花了兩個月休養。之後,他學乖了,循序漸進從快走到慢跑,體重有感下降。加上飲食調整,每天只吃兩餐含澱粉類食物,早餐喝咖啡或奶茶,午餐會選擇蔬菜、不含油脂的白肉類。有時受不了會嘴饞,時間久了慢慢能忍受,也減少偷吃次數。 「檢查不要一直出現紅字,心情當然比較好。」曾梓維說,現在他已暫停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數值都能維持在正常範圍。體重也從人生巔峰97公斤,降到目前的64公斤,已維持三年,這段路整整花了他七年光陰。花七年減重,不再是病人印象中「胖胖的曾醫師」。最明顯的就是病患態度不同以往,曾梓維之前提醒患者別吃太油、要減糖時,自己肥胖的身材總是沒有說服力,還有人直接反問「你叫我不要吃,那你自己咧?」如今瘦身有成,這類詰問不再有,還能激勵患者持之以恆,甚至有老病人多年後來看診,一度認不出他,因為大家都停留在「你不是胖胖的嗎?」的記憶。曾梓維推薦CP值最高的「養心法」,就是營養均衡、好好運動,有營養價值的食物都能吃,不會要求哪種絕對不能吃,適量就好。口腹之欲若難克服,至少要乖乖吃藥。他特別提醒,肝腎功能正常者,要是嘴饞想吃炸物,不是完全不能碰,但要盡量避免;高血壓者別吃重油、重鹹;高血脂者須少吃油炸、肥肉類,盡量選擇白肉、油脂含量低的鵝肉或魚肉;糖尿病患者要降低手搖飲的含糖量、減少飲用次數。曾梓維說,要是無法克服口腹之欲,也沒時間運動,當身體出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症狀時,一定要按時服用藥物,逃避不面對、放任惡化,未來只會走向不好的人生道路。跑步成痴,運動讓自己累自然會好睡。有人會服用情緒穩定劑或喝含酒精類飲品來助眠,曾梓維仍建議透過運動讓自己疲累、達到助眠效果,會是比較好的方式。他跑步跑出興趣,從室內健身房到公園、河堤等戶外空間,現在幾乎每天維持40分鐘至1小時運動習慣,參加台北馬、田中馬、萬金石、烏來馬等各大馬拉松賽事,累積已有十幾馬。他建議民眾每周運動五天、休二天,每日至少30分鐘有氧運動,舉凡快走、慢跑、跑步、游泳、騎腳踏車、踩飛輪、高強度核心運動,都有助身體健康、體態維持。曾梓維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經歷:中華民國介入性心臟血管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重症醫學專科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生活規律多運動,得保身體健康。
-
2024-11-22 醫療.泌尿腎臟
夜尿幾次算正常?7招緩解夜尿 睡前少滑手機也有幫助
據統計,近四成台灣人有夜尿困擾,卻拖了一年以上才就醫。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表示,網路流傳食用蓮子、南瓜、芋頭等食物,或按摩穴道可以解決夜尿問題,這些都是錯誤方式,可能加重腎臟的負擔。查岱龍說,以國人40歲以上近四成盛行率換算,夜尿人口約720萬人。不少民眾有夜尿煩惱,第一時間卻是上網搜尋改善方法,但網路平台的錯誤訊息高達40%,提醒民眾別迷信網路偏方,應由專業泌尿專科醫師診斷,並透過合適的治療方式解決根本問題。一個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2次就屬「夜尿症」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因強烈尿意中斷睡眠,且一個晚上至少發生2次以上,就屬於「夜尿症」。查岱龍指出,夜尿症的成因複雜,除了膀胱泌尿疾病外,也可能是其他共病的隱憂,並非單一器官運作出狀況。夜尿症主要分為「夜間多尿」與「夜間頻尿」,臨床觀察,近九成夜尿患者都屬於「夜間多尿」的情況,主要成因為腦下垂體功能退化,使大腦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無法正常排出體內水分。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蒙恩表示,隨著年紀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也跟著減少,導致睡眠期間產生過多的尿液,不停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品質,也提高罹患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夜尿影響睡眠 恐讓其他慢性病提早報到蒙恩指出,許多有睡眠問題的民眾,常見主要原因為夜間排尿,只要一個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2次,就應立即就醫。有些人不認為夜尿症是疾病,通常是因為頻繁起床上廁所打擾到枕邊人,或是嚴重失眠才就診,但延誤就醫,可能讓慢性病提早報到,甚至發生腦部退化疾病。夜尿治療或緩解7招1. 白天多運動,把身體水分排出。2. 睡前少滑手機,藍光恐影響抗利尿激素分泌。3. 晚餐後少吃水分多的水果,減少喝水。4. 少吃辛辣食物或含咖啡因的飲品,易刺激膀胱。5. 冬天排汗量較少,一天控制在1500至2000ml的水量。6. 看診檢查評估,口服抗利尿激素藥物補充。7. 做好慢性病控制,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
-
2024-11-12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磨牙?4原因可能跟磨牙有關!5招有助停止磨牙
睡眠時的惱人噪音不只有來自枕邊人的打呼,就連磨牙聲響也可能令人一夜難眠,但許多人並未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直到牙醫在例行檢查時提到,或是長期忍受的床伴指出時才發現。什麼是磨牙症(Bruxism)?磨牙症是指你緊咬、磨動或咬牙切齒,這通常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無論是在清醒或是睡覺時都可能出現。許多人偶爾會磨牙,尤其是在壓力大的時候。但如果經常這樣做,會對牙齒和下巴造成額外的負擔,進而引發牙齒損傷、頭痛、下巴痛以及其他問題。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磨牙症,但最常見於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由於磨牙通常在睡眠中發生,因此很難確定究竟有多少人會磨牙。磨牙最常見的原因為何?事實上,磨牙並沒有單一明確的原因,而是可能有多種風險因素共同作用,包括:.壓力和焦慮:感到壓力山大或焦慮不安可能會導致磨牙。.生活習慣:吸菸、飲酒和攝取大量咖啡因(每天超過六杯咖啡)的人,磨牙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某些藥物:這包括一類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抗焦慮藥物。.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磨牙之間存在關聯,這意味著許多人同時患有這兩種情況。如何停止磨牙?在某些情況下,磨牙症無法完全預防,但有許多方法可以保護牙齒免受損害,並減少白天和夜間磨牙的次數。1.睡前放鬆並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任何有助於讓大腦遠離壓力的活動,皆有助減少磨牙所造成的傷害。例如睡前冥想和深呼吸,白天做瑜伽,都是有助於促進放鬆的活動。另外,維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也能幫助特別減少夜間的磨牙情況。2.避免興奮劑從咖啡和茶到尼古丁,大多數人每天都會攝取不同類型的興奮劑。專家指出,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會讓你更容易磨牙或緊咬牙齒。與此同時,吸菸的尼古丁可能會讓你有點焦躁不安,並增加磨牙的可能性。3.訂製牙套牙醫可以製作一個訂製牙套來保護你的牙齒,這個裝置還可以將你的下巴放在更有利的位置,減少顳顎關節肌肉的壓力。當你最有可能磨牙時就可以戴上。4.留意不自覺地緊咬雖然通常是睡眠中的磨牙造成的傷害最大,但一整天無意識地緊咬牙齒也可能讓你強化這種習慣,並導致在夜間更頻繁磨牙。5.收起口香糖如果你有磨牙的習慣,最好避免嚼口香糖。專家表示,通常不建議經常咀嚼口香糖,因為它會損傷下巴關節,並且會養成這個習慣。若你是長期磨牙者,尤其需要放棄嚼口香糖,因為你的牙齒琺瑯質可能已經磨損,反覆咀嚼可能會導致更多損害。【資料來源】.How to stop grinding your teeth and what it really sounds like.Cleveland Clinics: Bruxism (Teeth Grinding)
-
2024-11-08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要看醫生嗎?睡眠門診在看什麼?睡眠醫學專家告訴你:這9大族群可進行5個檢查
睡眠障礙一直是困擾不少人的健康問題,但卻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其實專家建議,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什麼是睡眠門診?思維睡眠醫學中心總院長江秉穎醫師為您解析睡眠門診是什麼。什麼是睡眠門診?只要有急、慢性失眠(持續時間少於一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就稱慢性失眠)、睡眠呼吸中止、週期性肢動症、夢遊、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異睡症、猝睡症、時差、輪班工作等問題者,若影響平日生活作息者,都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 在門診中,醫師除了會依據睡眠障礙的症狀做診斷,還會安排各種檢測,以確定睡眠問題的具體原因。透過確定的診斷,醫師可以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根據思維診所衛教資訊顯示,睡眠門診會進行以下檢查: 1. 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於醫療院所逕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腦 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口鼻呼吸氣流、胸腹呼吸動作、血中含氧濃度、睡覺姿勢等。 2.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包含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與配戴正壓呼吸器進行壓力檢定。在整晚的檢查期間,睡眠技師根據儀器顯示的訊號調整受檢者最適當壓力以消除各種影響睡眠之呼吸事件。 3. 白天多次入眠檢查檢查前請填寫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接著進行5次短暫睡眠測試。每次的檢查時間約為20至35分鐘,每次檢查時間相隔2小時。檢查項目包含腦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 4. 24小時血氧監測使用24小時血氧監測器進行居家檢測。先記錄2小時正常非睡眠狀態、無劇烈運動時的血氧濃度,再全程記錄睡覺時血中氧氣濃度。 5. 腕錶式睡眠記錄器配戴腕錶型活動記錄器,進行6-7天居家檢測生理睡眠週期。睡眠障礙的風險?睡眠障礙不僅影響失眠,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慢性病的發生,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三高、失智等。若沒有解決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僅使用藥物壓抑症狀,慢性病還是會持續發生。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種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睡眠中缺氧,白天精神無法保持良好,重要的是,由於呼吸無法放鬆,睡眠結構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出現呼吸中止,不僅會導致缺氧和睡眠結構不完整,還會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 除了造成心血管問題和認知功能不佳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導致肥胖問題。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進食來補充能量。此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造成飢餓激素上升、飽滿感素下降,以及腎上腺皮質醇水平升高,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脂肪堆積和胰島素抗性的形成,進而導致中央性肥胖和代謝異常,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失眠就吃安眠藥?小心潛藏的風險在面對入睡困難時,許多人可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服用安眠藥」,根據統計,2022年健保給付安眠藥為11.2億顆,但安眠藥也可能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數據,連續使用安眠藥3到6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風險高達三成;而超過六個月以上到一年,失智的風險甚至可能增加到兩倍。此外,安眠藥的長期使用也可能使惡性腫瘤(如腦癌、食道癌、胰臟癌等)的風險增加近2倍。 江秉穎說「睡眠障礙其實比心臟病還要複雜!」也因安眠藥屬於管制藥物,包括抗憂鬱、抗焦慮和鎮靜劑等,開藥只是治標而非治本。對於睡眠問題,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而非直接服用安眠藥。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40歲後,三成女人會漏尿!3個「下半身運動」:預防漏尿、內臟下垂,從此不虛冷
-
2024-11-07 養生.健康瘦身
從外貌可看出體脂肪堆積方式 醫師曝一種肥胖身形「患病風險更高」
體脂肪是衡量是否肥胖的標準之一,對想要減肥的民眾來說,就像是進行一場與身體脂肪的抗戰,而身體脂肪又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日本Medical DOC網站就請東京減重治療診所的高橋醫師和大家分享兩者有什麼分別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肥胖對健康有壞處嗎?肥胖除了對身材造成影響之外,是否真的會增加疾病風險呢?對此高橋醫生表示:「肥胖是導致高血壓、血脂異常、第二型糖尿病、癌症、脂肪肝等疾病的因素。」有研究指出,大腸直腸癌、肝癌、子宮癌和乳癌這些癌症都與肥胖有關。除了慢性疾病與癌症,肥胖也可能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骨關節炎,對身體健康來說並不有利。身材與脂肪堆積方式有關,你屬於哪種類型? 高橋醫師表示,肥胖有各種分類方式,而根據脂肪堆積的類型,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肥胖」和「內臟脂肪肥胖」兩種。皮下脂肪肥胖是指脂肪堆積在皮下,特別是下半身,如下腹、臀部和大腿的部位,也就是較常見於女性的「梨形身材」。而內臟脂肪肥胖則是屬於「隱性肥胖」,雖然外表看不太出來,但脂肪堆積在內臟周圍,使體脂率相當高。有些人如果是「蘋果身材」,也就四肢纖瘦、但小腹突出,很可能就是屬於內臟肥胖類型。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哪個更不健康?高橋醫師指出,無論是積累在皮下或是內臟的脂肪都會增加疾病風險,然而「內臟脂肪肥胖的人面臨更高的風險」。這是因為內臟器官上的脂肪很容易影響器官本身的功能,尤其要注意「脂肪肝」所引發的肝硬化、肝癌、病毒性肝炎等肝臟疾病。要注意的是,這並不代表只是下半身肥胖的群眾可以鬆一口氣,因為皮下脂肪堆積通常也會連帶影響到內臟脂肪的堆積。高橋博士也提醒民眾,除了因為在意外表而減肥,更重要的是了解肥胖帶來的疾病風險,像是有些人為了美觀會去進行抽脂,雖然皮下脂肪的細胞數量減少了,但可能使脂肪直接沉積在內臟,造成其他健康隱憂,保持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是燃脂的基本之道,民眾也可以向專業的醫療機構問診尋求建議。
-
2024-11-01 焦點.健康知識+
仰睡比側睡好、左睡增心臟負擔?醫師說明各種睡姿優缺點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仰睡優於側睡」,但專家表示,醫學上比較鼓勵「側睡」大於「仰睡」,因為仰睡易因舌根塌陷阻塞呼吸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傳言說法錯誤。 (2)傳言說老人不要在太安靜的地方睡、以免容易被吵醒。但專家表示,有些人甚至覺得有白噪音比較好睡,睡眠時環境中的「背景音」要多少才剛好,端視個人喜好,傳言說法錯誤。網傳「再這麼睡覺,你的心臟就廢了」影片,片中提到「仰睡」優於「側睡」、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老人往往比較敏感,不要在太安靜的地方睡、以免容易被微小聲音吵醒。傳言說「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但專家表示,對於有心臟病的人,左睡可能造成壓迫不適,但對於有胃食道逆流的病人來說,左睡有助於防止胃酸逆流,所以「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的敘述雖然沒錯,但也還要視每個人身體狀況、疾病需求去調整,睡眠是非常個人化的,傳言說法不夠完整、傳言說法易誤導。 網傳睡覺姿勢影響身體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再這麼睡覺,你的心臟就廢了!提醒:老年人睡覺要牢記「3不做」 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宜側睡 避免仰睡阻塞呼吸道 傳言提到「仰睡的比那些側臥、俯臥的人,顯示心臟更健康」。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醫學界比較鼓勵的其實是「側睡」,但是也沒有說「仰睡」一定不好,主要還是視個人習慣而定,但有些例外情況要特別注意,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患, 仰睡的時候舌根塌陷、壓迫或堵塞上呼吸道,而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甚至癌症有關聯性,所以醫學界會鼓勵這類的病人「側睡」,基本上就是希望能夠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傳言說法卻說「仰睡比側睡好」、傳言說法錯誤。 胃食道逆流宜左睡 胃袋低於賁門位置 傳言還提到「左邊側臥,雖然有助防止打鼾、緩解胃食道逆流,但會增加心臟負擔」。柳朋馳指出,過去曾有包括荷蘭在內的幾個研究,認為左側側躺時,胃的水平位置會低於位於胃和食道的「賁門」的位置,可以降低胃酸逆流,但柳朋馳指出,改善胃食道逆流不能只靠左睡,主要預防之道是不吃宵夜、不要吃太飽、不要吃太刺激性的食物等等,吃完東西不要馬上躺下、枕頭稍微墊高一點、左睡等,都只是間接改善、而不是針對疾病的本身去作為。傳言說法符合學理。 心臟科較建議右睡 左睡易使心尖有壓迫感 傳言說「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柳朋馳也表示,心臟科醫師通常比較會建議「右睡』,因為人體心臟是中間偏左、左心室的心尖(cardiac apex)部位還會往前翹一點,有些比較敏感的病人,會覺得左睡時心尖會有頂到心壁的感覺,甚至有心悸感、胸悶感,這種情況就比較適合「右睡」。傳言說法符合學理。 但是柳朋馳強調,就像上述仰睡、側睡一樣,左睡、右睡的問題也是一樣,假如民眾本身左睡沒有任何不舒服,左、右隨便都很好睡,就根本毋需刻意計較哪一側。 不建議趴睡 高齡、幼齡易悶口鼻猝死 柳朋馳呼籲民眾,「趴睡』是醫學界最不建議的睡覺姿勢, 除非特定的疾病,像是腰椎有椎間盤問題的病人,在急性期的時候為了減緩椎間盤壓迫才會趴睡,但其實趴睡並不符合人體工學,趴睡時胸口、心臟都會有壓迫感,甚至腸胃也會被壓迫,反而容易睡不好,而事實上各國相關的研究也顯示習慣趴睡的人是最少的,大約只有 5% 到 10% 左右而已,此外年紀太大、年紀太小的人,趴睡還有悶住口鼻、增加猝死的風險。不建議趴睡 高齡、幼齡易悶口鼻猝死 柳朋馳呼籲民眾,「趴睡』是醫學界最不建議的睡覺姿勢, 除非特定的疾病,像是腰椎有椎間盤問題的病人,在急性期的時候為了減緩椎間盤壓迫才會趴睡,但其實趴睡並不符合人體工學,趴睡時胸口、心臟都會有壓迫感,甚至腸胃也會被壓迫,反而容易睡不好,而事實上各國相關的研究也顯示習慣趴睡的人是最少的,大約只有 5% 到 10% 左右而已,此外年紀太大、年紀太小的人,趴睡還有悶住口鼻、增加猝死的風險。 傳言說的研究未提出處 統合分析難證因果 傳言提到「40 萬人、5 年研究」、多國多機構等,未提供明確出處,MyGoPen查詢 PubMed 資料庫並無相關資料,醫師也表示查無符合的研究。柳朋馳指出,如果真的有相關研究,也必須客觀討論研究本身的嚴謹度,從傳言所說的 40 萬人、多國家等敘述,應可推論是一項統合分析的研究,包括收案的範圍、納入樣本的條件等等,條件訂得太緊會沒有相符的樣本可供統計、比較,放得太寬會變得沒有意義、干擾因素太多,且統合性分析只是觀察性的研究、往往難以證明因果關係,所以這些研究在結論的欄位都會說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等,這也是很多坊間傳言引用統合分析型的論文時,往往忽略掉的重點。睡眠習慣極度個人化 背景音多小難以定論 傳言提到「老人敏感,不要在完全的靜默中入睡」、「以免因微小聲音而醒來」。柳朋馳表示,世界上沒有一個零分貝的地方,錄音間、聽力檢測室都還有極低音量的空調送風的聲音,空間中都還是會有背景音、基本的分貝數,太安靜反而睡不著的人通常是患有耳鳴的人,太安靜的會使耳鳴放大而干擾睡眠,醫學上對於睡眠環境到底要多安靜、或是什麼程度的背景分貝數最好,並沒有特別的定論,例如有些人睡覺反而需要「白噪音」輔助入睡,但有人會覺得白噪音很吵;有人睡覺要香氛、有人覺得有香味反而噁心;有人睡覺喜歡硬床,覺得軟床沒支撐、睡起來腰痠背痛,但習慣軟床的人反而覺得硬床太硬、才真的是讓人腰痠背痛,由上述各種例子可知,睡眠是極度個人化的喜好,各種研究的統計通常很難有定論,而且就算統計有意義、對個人也不一定有意義,因為個人的情況就不是統計的那樣,所以民眾面對這樣的研究或傳言時,其實只要確定自己哪樣睡、睡得最好即可,別人的情況僅供參考、不必強求。傳言說法錯誤。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並未提供該研究的出處,傳言提到「仰睡比側睡好」,而「左睡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等說法,專家表示,醫學上通常比較會建議「側睡」、尤其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說「老人不要在完全靜默中入睡」、「以免被微小聲音吵醒」,但環境中本來就會有背景音,背景音分貝多大、多小最適合睡眠,其實難有定論,每個人差異極大,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衛福部 - 夜夜好眠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 (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sleep.html)
-
2024-10-25 醫療.罕見疾病
成年身高不到130公分,小小人兒從生活到呼吸,處處都有阻礙
「我們連拿超商冰櫃上層的飲料、外宿旅館時浴室牆壁上的蓮蓬頭,甚至到洗手間解便、解尿,都可能遇到困難。」對於一般成人來說,這些生活的「日常」,易如反掌,但對於成年身高多半不到130公分的「軟骨發育不全症」(Achondroplasia,簡稱ACH)病患,因為身高限制,充滿了重重阻礙,若沒有他人幫忙,有時難如登天。在台灣,環境設施的通用設計高度介於110-130公分,致使軟骨發育不全症病患常遭遇上述困擾,加上周遭異常眼光,有些病人甚至不願走出家門,感情、婚姻也飽受挫折。目前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擔任社工的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的譚翔恆,對這些現象有很深刻的觀察與體會。不只身高受限 生活、生存困難重重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妮鍾表示,軟骨發育不全症主要為基因「纖維芽細胞接受體-3」(FGFR-3)突變造成,由於基因異常運作,導致軟骨無法順利增長,因此病患不僅身材矮小,四肢比例也特別短。對於生活的影響,除了無法拿取高處的東西外,乘坐一般椅子也要費力爬上,坐上後病患的腳往往無法踩到地,久坐會疲累;也因為手的長度較短,有些幼童如廁時,無法擦拭後方部位,成年後往往比較費力,需輔助才可以順利進行。李妮鍾指出,軟骨發育不全症病患常面臨相關併發症困擾,最常見如枕骨大孔狹窄,因腦幹脊椎、神經等都需經過枕骨大孔,過於狹窄可能影響呼吸,造成神經壓迫,進而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水腦症,甚至猝死等問題,所以當情況過於嚴重時,必須動手術將枕骨大孔擴大,緩解壓力。積極等待創新治療問世 助打破身高限制提升生活品質對於軟骨發育不全症的治療,過去家長可能考慮讓孩子接受腿骨延長術,短期可增長10公分以上,突破身高限制。不過,李妮鍾坦言,腿骨延長術的原理是將病患的腿骨打斷、拉長,過程不僅十分疼痛,病患也須長時間穿戴支架,期間長達1年以上、甚至面對感染等風險,因此在了解療程過後,大多數患者都有所卻步,遭遇治療瓶頸。隨著創新藥物日新月異的發展,軟骨發育不全症的病患有望獲得更多的治療選擇,也有更多機會突破身高130公分限制,進而提升生活品質。透過調節軟骨生長,不只針對身高,四肢比例短小、枕骨大孔狹窄等併發症問題,也可能獲得改善。病友譚翔恆說:「過去軟骨發育不全症無藥可治,非常希望下一代還在成長期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更好的醫療資源,即便是微小的改善,也是難能可貴的機會。」成長期接受治療 更有望助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重拾自信與尊嚴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楊芳美認為,對於病患、病患家屬來說,最關心的重點,還是在於治療的進展,藥物不只是有助打破身高的瓶頸,更關乎患者一輩子的尊嚴和生活,很希望孩子可以在成長期結束前積極接受治療,「這項治療是等不了的,一旦錯過便是終生無法改變」。勇敢走出來,就能迎接精采生活病友譚翔恆、李妮鍾醫師也不約而同指出,期盼病患、病患家屬勇敢走出來,像參與病友協會活動,就可以獲得許多支持與幫助。譚翔恆分享道,他出國遊玩次數不計其數,即使面對許多阻礙,也是想辦法克服,希望社會大眾以更平等、友善的態度對待這群「小小人兒」,病患若願意走出來,也可以擁有豐富、多采多姿的生活。
-
2024-10-15 醫療.心臟血管
別以為2者之間沒關係 最新研究稱3種心臟病可能影響大腦健康
雖然心臟和大腦是身體中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兩者在健康方面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心臟向大腦供應攜帶氧氣和營養的血液,而大腦有助調節心率、呼吸和血壓等。近期發表在《中風》(Stroke)期刊的新研究更表明,某些心臟病和大腦健康存在聯繫機制。哪些心臟病會影響大腦健康?在回顧最新大型、長期研究並進行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三種心臟疾病可能會影響大腦健康,像是認知障礙或神經心理功能障礙,這三種心臟病分別是心房顫動、心臟衰竭和冠狀動脈心臟病。 該研究作者之一的Fernando D. Testai博士在一份新聞稿指出,從小開始管理心臟健康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和心臟事件、保護大腦健康和降低晚年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非常重要。由於失智症通常被視為一種無法治癒、無法預防的頑疾。然而,有證據表明,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並及早識別和治療心血管危險因素,可能有助於保持正常的大腦功能,並減輕阿茲海默症和其他相關失智症的風險。以下為研究人員對3種心臟病的發現:心房震顫心房顫動是一種始於心房的不規則心律,症狀包括疲勞、心悸、呼吸困難和頭暈。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和肥胖。未經治療的心房顫動可導致中風。研究人員在文獻回顧中發現,心房顫動會使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39%。心房顫動和失智症都有共同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2型糖尿病、心臟衰竭、吸菸、心血管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高齡。隨著時間的推移,心房顫動會削弱心臟的功能,這意味著心臟無法泵出盡可能多的血液,包括輸送到負責認知功能的大腦區域。血液減少意味著氧氣和營養物質減少,這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另外,發炎也是心房顫動與阿茲海默症共同點,較高程度的發炎也與血栓和腦損傷風險增加有關。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心臟無法正常跳動時發生的一種病症。當心肌變得虛弱或僵硬時,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導致它無法向身體的其他部位輸送足夠的血液。當身體沒有獲得足夠的血液時,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研究人員發現,近50%的心臟衰竭患者會出現某種認知障礙,可能會影響語言、記憶和/或執行功能。心臟衰竭較嚴重的人,出現認知問題的機率往往較高。與心房顫動一樣,心衰竭通過血流量減少影響大腦健康,並且伴隨著慢性發炎。心臟衰竭還也會影響某些影響大腦健康的荷爾蒙。心臟衰竭患者所見的大腦變化包括由於灰質減少而導致的大腦縮小,以及對大腦白質的損害。冠心病冠心病通常會導致將血液輸送到心臟的冠狀動脈增厚,影響氧氣和營養物質流向心臟。沒有足夠的血液,冠狀動脈疾病會導致心絞痛。隨著時間的推移,心臟必須更加努力地磊血,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受損的動脈可能會完全阻塞,或容易形成血栓,導致心臟病發作。研究人員發現,與先前沒有患冠心病的人相比,患有冠心病的人發展失智症的風險高出27%。而在心臟病發作後,多達50%的人會經歷某種程度的腦功能喪失。與前面提到的其他心臟病狀況類似,冠心病通過減少血流和慢性發炎與大腦損傷相關聯。與任何健康狀況一樣,早期發現是一件好事。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失智症的病程可能會減緩,但目前尚無已知的治療方法。Testai表示,儘管正在開發具有治療阿茲海默症潛力的新藥物,但醫學界清楚地意識到預防勝於治療。他鼓勵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的「8項生命要素」(Life's Essential 8)開始,其中包括影響心臟(最終影響大腦)健康的健康行為和健康因素。這包括採取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更活躍、戒菸和尼古丁產品、獲得充足的優質睡眠以及控制體重、血壓、血糖和膽固醇。 【延伸閱讀:8種生活習慣有助延緩衰老 專家教你如何分段實踐健康長壽目標】【資料來源】.Heart failure, atrial fibrillation & coronary heart disease linked to cognitive impairment.These 3 Heart Conditions May Impact Brain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leveland Clinic: Afib.Johns Hopkins Medicine: Heart Failure.Johns Hopkins Medicin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2024-10-14 醫療.心臟血管
飯後泡澡好放鬆?醫警告恐誘發一可怕急症,泡澡最佳時間建議
經過了一天的忙碌,為了慰勞辛苦的自己,許多人會利用泡澡來放鬆身心、暖和身體。然而,飯後馬上泡熱水澡,卻可能給心臟和腸胃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原因與身體在消化和泡澡時的血液分配機制有關。 餐後血液聚集在腸胃道 泡熱水澡會增加心臟負擔 醫師葉宗儒曾在其個人社群「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中分享進食後消化過程的血流變化。當我們吃飽後,腸胃道需要更多的血液來幫助吸收營養和促進腸道蠕動,導致腸胃道的血流量明顯增加,而身體其他部分的血液供應則相對減少。此時,心臟就需要加快跳動,以確保身體各部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造成心臟需氧量的上升。而這整個過程通常需要2至4小時才能恢復正常。 醫師葉宗儒進一步說明吃飽後不要泡澡的原因,與血液的分布也有密切的關係。他指出,泡熱水澡會使身體體溫上升,身體為了散熱,周邊的血管會擴張,導致表皮血液增加。此時,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重要的內臟器官,血液供應相對減少。同樣地,心臟也需要加快跳動,將血液打至全身各處,以維持整體的血液流動,這又進一步增加了心臟的需氧量,等同心臟必須加倍負擔雙倍的血氧需求。 泡澡時機與水溫需控制 降低心肌梗塞突發風險 綜上所述可得知,當飯後馬上泡熱水澡時,身體就會面臨雙重負擔。醫師葉宗儒分析,此時心臟不僅需要為腸胃道提供大量血液來處理食物,還要應對因泡熱水澡引起的表皮血管擴張,導致心臟自身的供血卻不足,容易導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塞。故建議最好在飯後30至60分鐘後再進行泡澡活動,以避免心臟和腸胃同時承受過大的壓力。 除了時間上的考量,泡澡的水溫也應適中,過熱的水溫同樣會使血管擴張過度,增加心臟的工作量。通常建議水溫控制在40度以下為宜,這樣既能達到放鬆的效果,又不會對心臟造成過大的負擔。 總之,飯後泡澡看似是一種放鬆的方式,實際上卻可能對心臟和腸胃造成嚴重的負擔。透過了解這些人體的生理運作機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讓我們享受泡澡的舒適,也能確保心臟和腸胃的正常運作。 【延伸閱讀】亞洲第二例!七旬婦急性心肌梗塞重建血管 「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大幅降低死亡率你家老爸會打呼嗎?醫警:不只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小心導致心肌梗塞!【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346】
-
2024-10-09 醫療.精神.身心
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專家告訴你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及如何睡好
關於老年有許多誤解,其中一項便跟睡眠有關:與年輕時候相比,只需比較少的睡眠時間,但是真的嗎?事實上,65歲以上的人應該與年輕人有相同的睡眠量,也就是7到9個小時的睡眠。為何有說法認為年老需要的睡眠比較少?原因可能跟年齡增長,睡眠方式發生變化有關,睡眠往往變得更淺、更片段化,這意味著年長者在夜間醒來的次數更多。專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生理時鐘的自然變化、某些藥物或關節炎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健康狀況造成的。為何持續的睡眠對健康老化很重要?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年長者的記憶力、情緒和整體健康。專家表示,它支持心臟健康,增強免疫系統,並保有足夠能量。休息良好的人也不太可能跌倒或發生事故,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和協調性得到改善。除此之外,睡眠也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調節情緒、改善認知功能並增強情緒恢復能力。根據美國國家老化委員會的資料,睡眠不足可能導致以下問題:.每晚睡眠少於六小時與失智症有關。.睡眠問題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睡眠品質顯著影響心臟衰竭、糖尿病和腎臟疾病的可能性。.養成並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睡眠不良對整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年齡增長如何能睡得更好?隨著年齡的增長,睡得更好的一種方法是保持較佳的睡眠衛生。睡眠衛生指的是你可以掌控的健康習慣、行為和環境因素,以幫助你獲得良好的睡眠。專家指出,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上床睡覺和醒來是非常重要的。創造一個放鬆的就寢程序,保持臥室黑暗、涼爽和安靜,以及避免白天長時間打盹,都能帶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在晚上,減少咖啡因或酒精的攝入也是關鍵。另外,改善睡眠衛生還可以包括冥想等正念練習,以及留意營養和身體活動量。專家提醒,助眠藥物可以在短期內提供幫助,但應與認知行為療法相結合,並長期謹慎使用,以避免可能的依賴。改善睡眠衛生6重點1.保持一致的睡眠和起床時間當身體習慣同一時間睡覺和起床,你會更好更快入睡,並在醒來時更加神清氣爽。2.睡前一小時開始放鬆空下睡前一小時很重要,目的是告訴你的身體和思想是時候放鬆下來了。3.讓你的房間舒適專注於讓你的床和臥室成為一個促進睡眠的地方。4.減少睡前飲酒和吃零食深夜飲食可能會影響消化系統,目標是睡前三小時內不吃東西,也要注意當天稍晚時的咖啡因和酒精攝取量。5.平靜心情讓你的大腦休息是良好睡眠衛生的關鍵。6.避免睡前運動運動對健康和睡眠很關鍵,但睡前一兩個小時內運動可能引發失眠或入睡困難。【資料來源】.This Is How Much Sleep You Really Need When You're Older.How Sleep Impacts the Top Age-Related Health Concerns.Here’s What Happens When You Don’t Get Enough Sleep.Sleep Hygiene: 7 Tips for a Better Bedtime Routine
-
2024-10-05 焦點.元氣新聞
陳水扁自爆住院檢查睡眠呼吸中止「切除腳掌腫瘤」送化驗中
前總統陳水扁今天上午在社群透露,自己在颱風山陀兒來之前,動刀切除左腳掌腫瘤,並送化驗中,並進一步說明,在颱風後,自己還住進高雄長庚做「睡眠呼吸中止」的檢查;民進黨立委、兼台南市黨部主委郭國文說,7月份接受陳水扁電台邀約採訪,阿扁總統精氣神都很好,祝阿扁總統早日康復,很快又能生龍活虎。陳水扁除了電台主持工作,時常透過社群平台和網友互動,昨天才貼上官田老家的「菱角鳥」水雉,並寫下「福國利民」,日前山陀兒颱風來龍,也寫下「平安順心」無災無難不料,今天一早,陳水扁在臉書透露,「颱風前,阿扁動刀切除左腳掌腫瘤送化驗中;颱風後,阿扁住進高長做睡眠呼吸中止檢查」。陳水扁也貼出躺在病床照片,臉部幾乎被貼滿檢查的儀器,神情還不錯,網友們則在留言區送暖,「祈禱是良性的,祝早日康復!」、「祝福陳前總統早日康復」、「祝福陳前總統身體一切健康平安」、「聽說山上的芬多精空氣比較好!有空也可以爬爬山」等留言。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26 焦點.元氣新聞
靠減重找回健康 縫胃揮別糖尿病
過去減重手術多藉由外科腹腔鏡進行,利用手術方式切除一部分的胃,降低胃容量、食量後達到減重的目的。雖然外科切胃手術效果十分顯著,但還是有著一些缺點,例如麻醉、傷口滲漏、術後胃食道逆流等副作用。另外因為切胃是一項不可逆的手術,所以外科切胃手術一直以來被視為減重治療的最後手段。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醫學界研發出許多不同類型的療法,像是置放胃水球、胃部肉毒桿菌等介於藥物與傳統手術之間的術式,想藉由各種比較低侵略性的方法,達到外科切胃一樣的效果。通常這類術式侵入性較低,但可能會有容易復胖、效果不易維持等缺點。這個困境在全新的胃鏡縮胃手術誕生後,獲得了一線曙光。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腸胃內科沈群勝醫師表示,目前最新的技術叫做「 內視鏡袖狀胃成型術(ESG)」,又稱為「無孔內視鏡縫胃手術」、「胃鏡縮胃」或「胃鏡縫胃」;此手術透過胃鏡經由嘴巴達到胃部,再利用專門的器械將部分的胃部做縫合,達到類似切胃手術的效果,但過程不切除任何器官。沈群勝醫師補充,最早此手術是為了外科切胃手術復胖的病人所打造,不必動刀就可以再次調整剩餘胃部的大小,達到再次減重的效果。後續研究甚至發現,接受胃鏡縮胃手術的效果,幾乎快追上切胃手術,而且併發症後遺症較少,這也讓胃鏡縮胃治療開始在歐美國家廣泛被採用。胃鏡縮胃手術不像切胃手術一樣,因為不需要動刀只需要縫線,大幅減少了麻醉時間及風險,適合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無法長時間麻醉的病患。另外,因為術後當天或隔天就可出院回家,也幾乎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胃鏡縮胃手術也很適合無法長時間離開工作崗位的人。沈群勝醫師說,減重的第一目標並非單純只關心體重數字的降低,而是應該關注是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生活品質。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因為肥胖而造成的問題,是不是在體重下降後有明顯的改善。沈群勝醫師舉例,有位40多歲的張先生,雖然體重與BMI並沒有特別高,但因為肥胖的關係,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導致胰臟發炎反覆住院,年紀輕輕卻要照三餐施打高劑量的胰島素,睡前甚至還要再打一次長效型的胰島素。一天要準時打四次針、工作醫院兩頭燒的人生,讓張先生整天精神緊張、疲於奔命。還好後來張先生接受了醫師的建議,選擇胃鏡縮胃手術,半年內從100公斤瘦到標準的85公斤體重,讓他自己也驚訝的是,糖尿病病情大幅好轉,現在張先生已經脫離所有的注射型胰島素,只需要每天一顆口服藥就可以控制糖尿病。當然,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沈群勝醫師表示,他習慣會先跟病患討論減重的目標、平時生活習慣、健康狀況、心理狀況等等因素,再將評估後適合的所有解決方案,並仔細向病患說明解釋,確保病患能接受最適合、療效最好且副作用最小的治療方式。
-
2024-09-2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最早從40歲開始受影響 預防認知能力下降不該做4件事
一般認為,認知能力下降只會發生在90歲長者身上,但最早在40歲可能就開始。雖然遺傳因素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有許多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因素不僅可防止認知能力下降,還能增強認知功能。事實上,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健康,除了吃水果和蔬菜這些預期的建議之外,還有一些習慣可能也會影響你的大腦健康。如果想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你可能考慮停止做以下4件事:1.不要忽視運動專家指出,運動可以提高心率並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從而有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此外,運動也會增加一種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化學物質,它在記憶和認知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你可以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低度至中等強度的運動,而且不需要一次完成,可分階段完成。除了跑步、跳舞、健行、瑜伽或散步等你喜歡的運動之外,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例如打掃房子、園藝或和兒孫玩耍也能幫助你達成運動目標。2.別輕忽睡眠問題對於大腦及整體健康來說,睡眠的品質和時間長短都很重要。專家建議,目標是每晚睡7到9個小時。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增加大腦中澱粉樣蛋白的濃度,這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充足的睡眠則有相反的效果。如果你睡眠不足,應該優先考慮睡眠。若你在入睡或保持睡眠方面有困難,試著在睡前一小時內避免使用任何電子產品,並建立一個就寢例行計畫。若你在7到9小時的睡眠後仍感到疲憊,這可能是其他睡眠問題的跡象,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至醫療院所檢測。3.不要不吃蛋黃專家指出,蛋白確實含有優質蛋白質,但蛋黃是所有促進大腦生長的營養素所在地,像是膽鹼和葉黃素。因此,只吃蛋白對你的大腦可能好處沒那麼多。較高的膽鹼攝取量與更好的認知能力有關,一個全蛋約含有147毫克膽鹼,是此種營養素的最佳食物來源之一。如果你擔心雞蛋中的膽固醇,有研究已指出飲食膽固醇對大多數人的血液膽固醇影響比過去認知要小。除非醫師告訴你限制雞蛋的攝取,否則沒有理由不吃蛋黃。若你不喜歡雞蛋,膽鹼的另一個好來源是雞肉。4.別把壓力當正常生活中有些壓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慢性壓力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有研究已將心理壓力與認知能力下降風險聯繫起來,例如中年時期的工作壓力與晚年認知能力下降有關,重大壓力生活事件也與此有關。由於不可能完全消除生活中的壓力,因此要找到應對壓力的方法,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專家建議,嘗試冥想或深層呼吸練習、定期運動、花時間在戶外、寫日記或從事其他喜歡的嗜好。最重要的是,騰出時間來照顧自己,即便每天只有幾分鐘。 【資料來源】.8 Things You Shouldn't Do When Trying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
202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不要怕夜尿,睡前喝點温開水防心梗?醫詳解夜尿成因,曝喝水正確時機及方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內容全都抄自網路,「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為林靜芸本身的媒體投書,確實出自林靜芸;「睡前少喝水害心梗」則抄自網路謠言、並有多種版本,與林靜芸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部分錯誤的訊息。 (2)傳言說的「睡前少喝水害心梗」為錯誤訊息,「夜尿不是膀胱問題、是心臟老化」則是混淆「疾病本身病因」與「其他疾病也會造成夜尿症狀」,膀胱過動症是夜尿「病因」之一,心臟病則會造成夜尿的「症狀」,傳言為易誤導的錯誤訊息。網傳「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貼文,以林靜芸自述口吻,提到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老人普遍缺蛋白質,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以及怕夜尿所以睡前不敢喝水、使血液變稠,導致老人清晨腦梗、心梗。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公開資料,發現老人吃肉的內容為林靜芸的媒體投書,但傳言部分有關夜尿的部分則抄自資深網路謠言、並非出自林靜芸,且內容多所錯誤,例如其實睡前不喝水與心肌梗塞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資訊。 林靜芸講吃肉和夜尿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讓我們好好的快樂安渡老年生活吧! 林靜芸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 其夫為林芳郁醫師 (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 老人醫學專家認為,「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 老人胃口變小,熱量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認知也下降。 老人普遍蛋白質不足,所以建議老人「要吃肉」。 日本的報導,沖繩高壽老人最多,他們喜歡吃肉、吃魚。 沖繩人吃肉是類似台灣人燉肉,裡面加了蘿蔔、海帶、大蒜等等,專家認為這樣的煮法減少總膽固醇,增加不飽和脂肪,富有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可供參考。 東京老年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柴田博士也說,蛋白質缺乏可能肌少症,容易感染,威脅老人的生命。「葷食」不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 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胺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和腦中風,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 肉類能夠提供蛋白質,必要的胺基酸,以及其他營養素,老人該考慮多吃肉,膳食平衡。 營養充分,才能成功老化。美國醫生說:夜尿與心,腦梗問題,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却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實,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 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 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着的姿势,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 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 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 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 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份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釋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 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 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份仍然不斷增加 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 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份已經大量減少, 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 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 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 心率相對變慢, 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 血管狭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 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 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最嚴重的情况就是睡著死亡。第一個要告訴大家的是: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 第二個要告訴大家的是: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 第三個要告訴大家的是: 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煉 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强, 人體不是機器, 機器常用會磨損, 人體却剛好相反, 常用會變強壯... 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 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給你們的老年朋友分享,祝福大家多運動,健康快樂。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查詢網路,發現傳言早在 2019 年就開始在網路流傳、為資深傳言。 (一)林靜芸生平抄自維基百科 部分資訊有誤 MyGoPen 以傳言內容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發現傳言前三句「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其夫為林芳郁醫師(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等內容,與維基百科的敘述相近、但較為簡略,維基百科的資料林靜芸為 1950 年出生、但傳言寫 1949 年。 (二)老人吃肉等內容抄自林靜芸媒體投書 MyGoPen 查詢傳言其他內容,傳言以林靜芸自述的口氣,提到「老化是營養不良、普遍蛋白質不足、肉食中有胺基酸,老人應該多吃肉」等內容,但相同的內容其實出自林靜芸於 2017 年 12 月投書於媒體的「林靜芸/吃肉到底好不好?」文章,文字內容吻合一致。(三)怕夜尿不喝水害心梗抄自網路 冠名林靜芸為假訊息 有關「美國醫生說不要因怕夜尿而不喝水、血液變稠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 、「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等第三部分的傳言,則能在網路上找到多種版本,除了開場白、結語略有不同之外,內容主體完全相同,而這些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則在文末署名為出自退休護理長,可見傳言只是抄自網路謠言、內容農場,與林靜芸無關、為假借冠名的不實訊息。(四)睡前喝水與心梗無關 傳言為錯誤訊息 傳言說「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不喝水可能會奪走性命」。但MyGoPen 曾於 2024 年 7 月提出「【錯誤】睡覺前中後三杯水防血液黏稠?心血管暢通?醫師詳解喝水正確觀念」查核報告,查核內容中專家澄清「睡眠時水份流失有限,最大流失是排尿,但人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保護睡眠品質,傳言強調睡前、睡中要喝水,反而增加夜尿困擾」、「一杯水大約 300c.c.、相較於 5 公升的全身血液量,比例太低無法造成什麼影響」、「國健署等單位都宣導每天喝足 2000c.c. 白開水,少量、分次、慢慢喝才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正確方法」。由上述查核內容可知,傳言為錯誤訊息。(五)攝護腺、膀胱都有關 心臟病會造成夜尿 傳言還提到「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但根據 MyGoPen 於 2023 年 7 月提出的「【誤導】身體的各種求救訊號?分別代表不同器官的狀況?過於簡化說法!」查核報告,專家表示:「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膀胱過動症」。 而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則曾衛教,提到「夜尿的成因」包括「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尿崩症」,而「造成夜尿症的其他疾病」則有「心臟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傳言說「夜尿並非膀胱失常」,但夜尿「病因」其實包括膀胱過動症;傳言又說「夜尿是心臟老化」,但實際上是心臟病會造成病患有夜尿的「症狀」,傳言將夜尿的「病因」與「造成夜尿的其他疾病」混為一談,缺乏對疾病的正確理解,且論述邏輯混亂,傳言為錯誤資訊。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為假借冠名的謠言,傳言主要內容中,前半的部分有關老人應該多吃肉的內容,抄自林靜芸 2017 年的媒體投書;但後半的部分有關夜尿的內容,則是抄自網路內容農場的錯誤訊息。衛教資源: 顧家醫療 顧芳瑜 - 夜尿頻繁怎麼辦?泌尿科醫師帶你了解夜尿症成因以及3大改善治療方式 全民健康基金會 - 一夜七次郎?惱人的夜尿暗藏健康危機(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9/li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9 養生.健康瘦身
新陳代謝差只會變胖?減重權威提醒 忽視代謝可能引發的「5大合併症」
減重真的是很多人一生的課題,我們常常在討論吃什麼會胖,或者是吃什麼會瘦,但很少有人會提到與肥胖息息相關的「新陳代謝」問題!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減重前一定要先來認識「新陳代謝」。我們常聽到長輩常說「年紀大了,所以新陳代謝變差...」是真的嗎?新陳代謝跟年齡有關嗎?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快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偉來跟大家分享:年紀增長,新陳代謝會變差?醫學上,新陳代謝的意義就是「除舊」與「佈新」,讓身體能新增製造,和除去身體不要的東西。 雖然年紀增長,新陳代謝速率會變慢,但是若一個人的組成、生活習慣都不變,其實新陳代謝的改變不會太大。也因新陳代謝範疇很大,如果只是新陳代謝中的「熱量需求」,的確,過了壯年以後就會逐年下降。 在減重外科,我們常遇見的就是因為熱量與攝取不足,導致的體重下降、皮膚乾燥、指甲脆弱、掉髮、經期不順,或是腸胃蠕動變慢造成的腸胃不適等。其他更甚至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因而造成手腳冰冷。若攝食不佳、缺乏維他命,也會引起憂鬱的現象產生。新陳代謝出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全身性的變化。 如果長期忽視症狀,就可能累積過多的脂肪,形成肥胖體質(若脂肪集中在內臟,就是中央型肥胖),就會造成肥胖的五個合併症: 糖尿病 高血壓 高血脂 膝關節退化 睡眠呼吸中止症 除了膝關節退化不致命外,其他四項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的前置因子,因此不可不慎。因此只要出現前期的疲勞、手腳冰冷,或者是憂鬱症狀,就要留意是否是新陳代謝出了問題。 *新陳代謝和基礎代謝率想增加新陳代謝,也要先認識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的定義就是,當我們活下來必須要有的基本熱量(如心臟跳動、腸胃蠕動、呼吸等需要的熱量)。也因性別不同,身體構造也不一樣,因此基礎代謝率也會不相同。 男性的BMR = (13.7 x 體重) + (5.0 x 身高) – (6.8 x 年齡) + 66女性的BMR = (9.6 x 體重) + (1.8 x 身高) – (4.7 x 年齡) + 655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大部分新陳代謝的控制都是來自於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因此這時只要透過血液性檢查(檢查腎上腺、腦下垂體、甲狀腺等功能)或是男女性賀爾蒙功能的檢查,就可做初步的簡單排除。 而這些檢查並非常規檢查的項目,通常是身體出現變化才需要來做。減重的6字口訣我常跟患者說,減重最重要的就是「甘願」和「少吃多動」。但少吃多動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為攝取的食物不精準,而導致身體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因此飲食方面有以下建議:.喝足量的水:建議可以喝到「體重 x 30cc」的水量。.維他命的攝取不可少:在執行少吃時,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可能會因飲食當中的脂質變少而導致不足,所以「鈣(穩固骨頭)」及「鐵(製造血球)」是絕對不可少。.要吃蛋白質:蛋白質不夠讓肌肉流失,若又不運動,瘦下來體脂沒有改變,但肌肉流失又大於脂肪,可能讓體脂率更差。但要吃得均衡,精準計算熱量很難,因此我會建議患者嘗試一個加拿大營養學會建議的飲食內容: 1/2的蔬菜 1/4的蛋白質 1/4的澱粉若要減重,就將食量減半,照2:1:1的熱量來計算便可以。 至於有人對於碳水化合物會有疑問,基本上碳水化合物是不可少的熱量。我通常對患者說「你打算一輩子不吃澱粉嗎?」若沒有毅力這樣做,一旦澱粉再次進入身體,它的吸收能力就可能被強化,導致更多的吸收。 另外,高蛋白質飲食或生酮飲食,長期下來對心臟血管的負擔也很大,因此瘦下來並不一定能長壽。雖然生酮飲食的概念是利用三酸甘油脂來製造熱量,但若沒有澱粉,並長期處在三酸甘油脂的循環當中,對身體不見得是好事。 最後提醒民眾,若是帶有容易儲存熱量基因者,過多的熱量攝取就一定會儲存成脂肪,因此飲食必定精算熱量;再來,體重建議不要胖瘦瘦,要瘦就需要有決心並維持;健康的飲食,要吃澱粉但盡量少吃,若要食用,可以選擇非精緻澱粉。 延伸閱讀: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是什麼?如何申請?113年109家醫院名單及收費查詢一次看
-
2024-08-30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從小氣喘又有睡眠障礙 徐上富以自身經驗跟患者分享
小時候總是會深夜喘咳,大約10歲左右,被診斷是「氣喘」所致,從此邁向這一生尋求與氣喘共存之路。小時候對於吃藥,總會莫名的恐懼,但媽媽不忍我長期飽受氣喘之苦,在小學三年級時,拿著一罐標示著有「冬蟲夏草」的藥方,要我吃下去,並強調「這很貴,一定要吃完」,吃了快5年的強身帖子,迷迷糊糊的,也不曉得有沒有用。醫學系畢業 才乖乖吸藥不過,氣喘兒除了需要強健的體魄,還需要定期服藥。在小學五到六年級時,某次深夜又突然咳了起來,這次咳得昏天暗地,家中已經沒有氣喘藥可以吃了,家人緊急將我送急診,躺在急診室內沒有太多的印象,只記得吸了急性支氣管擴張劑後,就被帶回家,我沒有太大的感覺,卻嚇到爸媽了。那次之後,開始定期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卻是有一搭沒一搭地用藥,反正胸悶喘不過氣,最多是一到兩個小時不舒服,「忍」一下就過了。直到醫學系畢業,才徹底搞清楚「氣喘」是種慢性病,不好好治療對身體的影響大。臨床實習時,前輩介紹肺功能是用「減法」運作,不是開始用藥肺功能就能滿血回歸,「肺傷是不可逆的」,從此乖乖吸藥。呼吸練習 縮短氣喘時間開始穩定吸藥後,氣喘偶會發作,但以前是胸悶喘不過氣維持數小時,現在一小時之內就會緩解,發作頻率也大幅下降,以前一周會發作一次,現在兩周左右才會有一次不適,而且後續靠著「呼吸練習」,讓緩解時間縮短到半小時內就能改善。氣喘發作時,患者容易因為呼吸不順,反而更用力、更快速地呼吸,往往會吐出太多二氧化碳,造成過度換氣,初期患者會感受到嘴麻,接著胸悶胸痛,嚴重者會眼前一片黑、腿軟暈厥。電影中常演出過度換氣時,患者拿著一個紙袋吸吐,並不建議這樣做,正確作法是氣喘發作時,調節呼吸,做能讓身心放鬆的「呼吸練習」。氣喘發作時的呼吸調節,因涉及身體最重要的氧氣,一定要由專業人員帶領,由醫師或呼吸治療師手把手地教,才能達到呼吸訓練的效果。成為胸腔科醫師後,因緣際會地踏入了睡眠醫學領域。鼾聲如雷的我,透過睡眠檢查確定罹患了「睡眠呼吸中止症」。導因於從小就有的鼻子過敏,有慢性鼻炎,經常鼻塞,因此長期習慣用口呼吸,不僅造成輕微下巴內縮,下顎與舌頭無力,睡覺時必須張嘴呼吸且舌頭後倒,進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原本沒有太積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來和淺眠易醒的太太交往,她的睡眠品質一直被影響,所以我開始了一連串治療的行動,睡前使用鼻噴劑,並用抗敏的透氣膠帶把嘴巴貼起來,貼法是從人中一直線貼到下巴,也規律地洗鼻子與做口咽肌肉運動,因此鼾聲大幅降低,睡眠呼吸中止症獲得改善。氣喘過敏兒 看面相就知長期跟氣喘、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抗戰,我很能同理氣喘與睡不飽的感受。每次患者進到診間,一提到不舒服的感受,馬上就能對應自己的經驗,尤其是氣喘與過敏兒,一看面相大概就知道。過敏兒的黑眼圈會在眼袋下方四分之一處,多是因為呼吸不順造成鼻周圍血液循環不佳所致,就像我小時候一樣,從面相就能明顯發現是個過敏兒。自己是醫者也是患者,所以有更多經驗能與患者分享,改善生活品質的小撇步也比較多。因為自身的慢性病,讓我更努力地在醫學之路上精進。徐上富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年齡:41歲學歷:長庚大學醫學士、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專長:咳嗽、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睡眠障礙經歷:新光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胸腔內科總醫師、胸腔內科研究醫師、內科加護病房專責醫師罹患疾病:氣喘、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定期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5 醫療.耳鼻喉
何時該擔心自己的打呼聲有害健康?專家曝需留意的打呼類型
不少人睡覺時會打呼(打鼾),但若你的床伴呼聲聽起來像打雷聲,你該擔心嗎?人們為什麼會打呼?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當你睡覺時,喉嚨的肌肉會失去張力並放鬆。當空氣流過放鬆的喉嚨組織並振動時,會產生刺耳的噪音,就是所謂的打呼。打呼除了可能只是由口腔、喉嚨和鼻竇的結構所引起之外,打鼾也可能是因為感冒、過敏、飲酒、超重或仰臥導致。超重是影響一個人是否會打呼的原因之一。專家指出,我們的舌根和上喉部都有脂肪堆積。當這些脂肪堆積佔據更多空間時,會擠壓肌肉並阻塞呼吸道。飲酒也會進一步放鬆喉嚨和呼吸道的肌肉與組織,因而促使打呼。此外,仰睡也會使舌頭下垂到喉嚨中,可能會限制氣流並增加震動。打呼原因有哪些?.喉嚨後部(稱為軟顎)如果又低又厚,就會使氣道變窄。超重的人也可能氣道狹窄。此外,懸雍垂過長(掛在喉嚨後方的三角形肉塊)會阻礙空氣,導致打呼。.睡前飲酒會放鬆喉嚨肌肉,並可能減少氣流並增加振動。.感冒、鼻竇問題或過敏可能會阻礙氣流而導致打呼。.過度疲勞會導致氣道更加放鬆,產生嘈雜的振動。.仰睡會導致呼吸道因重力而變窄。 .年齡增長喉嚨和舌頭肌肉變弱。 在大多數情況下,打呼不是問題,但也有例外。什麼類型的打呼需要注意?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打呼加上長時間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兩倍有關。研究人員表示,打呼和睡眠呼吸中止可能會導致「間歇性缺氧」。缺氧是一種身體組織無法獲得足夠氧氣的疾病,這可能會導致動脈損傷或阻塞、發炎和胸腔內不健康的壓力變化。一般而言,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監測自己是否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不過專家表示,如果有人能密切注意你的打呼情況,他們應該在大約10秒或更長時間內留意你是否完全缺乏呼吸。另外,其他一些打呼模式也可能引起關注。專家提醒,如果一個人聽起來經常停止呼吸或呼吸非常淺,持續三到四秒,然後伴隨著咕嚕聲或窒息聲,還有一種驚嚇般的顫抖,就像身體在試圖喚醒自己,這些可能都是呼吸不足的跡象,為一種與呼吸中止類似的睡眠呼吸障礙,也與一些心臟和血管問題有關聯,建議就醫就行檢測。整體而言,儘管聲音很大,但如果睡眠者呼吸正常,那麼打呼就不成問題。反之,假如以前不打呼的人突然打呼,有可能是呼吸道阻塞的跡象需要密切留意。你可以透過改變某些生活方式來緩解打呼的部分原因,例如戒掉酒,試著側睡,減輕過重體重,將有助於你和你的同床者睡得更輕鬆。【資料來源】.Is Snoring Dangerous? Here’s When to Worry.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What Are the Common Causes of Snoring?
-
2024-07-23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不是年長者的疾病 居家量血壓掌握722原則
傳統觀念認為高血壓是年長者的疾病,但近年20多歲就有高血壓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鄭浩民表示,年輕人高血壓罹患率增加,主要與肥胖、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睡眠呼吸中止症、飲食重鹹等有關。高血壓增加中風、心肌梗塞機率。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以「722」原則量一次血壓,及早發現、及早控制。為了得知血壓真實情況,國際經實證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用「722」方式量血壓,「7」是連續七天量、「2」是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第二個「2」則是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在家測量有助發現隱匿高血壓,對心血管事件預測更強,擁有更好的評估效果。國健署長吳昭軍說,近年高血壓仍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列,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18歲以上民眾,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若未及早發現並加以控制,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血管疾病等嚴重併發症,這些併發症造成病患永久傷害,因此死亡人數逼近癌症。心臟學會理事長、桃園敏盛醫院總院長陳文鍾說,民眾面對醫師,往往比較緊張導致量血壓時有白袍效應而偏高。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說,全球人類死亡危險因子,高血壓應為第一位,一定要提高警覺。鄭浩民表示,65歲以上高達六成有高血壓,年輕人約二成,高血壓可以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建議可採取「SABCDE」原則。高血壓SABCDE原則S:Sodium restriction(限制鈉攝取):鈉:2-4g/天、鹽:5-10g/天 一茶匙食鹽 = 6公克食鹽(2400毫克的鈉)A:Alcohol limitation(限制酒精攝取):男性:< 100g/周、女性:< 50g/周 15公克酒精 = 啤酒(酒精濃度4%)375ccB:Body weight reduction(減輕體重):BMI:20-24.9 kg/m2C:Cigarette smoking cessation(戒菸):包括傳統紙菸與電子煙D:Diet adaptation(飲食調整):採取得舒飲食E:Exercise adoption(運動):5-7天/周、30分鐘/次中等強度運動國健署舉辦「722GO健康,在家量血壓」活動,由安心亞擔任宣傳大使,觀賞722量血壓健康舞影片、完成簡易問答並上傳照片,即可獲得抽獎資格。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抑制食欲也能阻斷脂肪合成 減重用藥瘦瘦筆需經醫師處方
「減重瘦身」一向是熱門話題,許多人為了好看的體態,進行各種飲食控制,但努力老半天,卻達不到滿意效果。近年來,打針就能瘦的「瘦瘦筆」爆紅,造成全球瘋搶熱潮,原本是控糖的糖尿病用藥,變成了大受歡迎的減重神器。調節血糖也能抑制食欲,被應用於減重治療。「瘦瘦筆」真的有那麼神嗎?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盧佳文表示,瘦瘦筆又稱「善纖達」(Saxenda),主要成分為GLP-1(類升糖素),是一種腸泌素,其作用為刺激胰島素產生,是糖尿病患者用來調節血糖的用藥。意外發現有助於瘦身後,瘦瘦筆引起了廣泛關注,已通過美國FDA、歐盟EMA認證,可使用在患有肥胖疾病的人身上。2020年,台灣也經過衛福部核准上市,是控制體重的合法藥物。盧佳文說,瘦瘦筆原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降血糖用藥,皮下注射進入體內後,會讓人產生飽足感、抑制食欲、胃部排空的速度變慢。因此,現在被應用於減重治療,協助控制體重穩定。BMI大於27且有相關慢性病,須經醫師評估、處方。瘦瘦筆的減重原理在於減少食欲、大腦中樞神經產生飽足感,進而減少攝取的熱量。盧佳文提到,想要打瘦瘦筆,必須經醫師處方才可用於體重控制,若BMI大於27且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其中一項,或是BMI大於30且飲食、運動控制無效者,皆符合適應症條件。每天施打一次,約8至12周見效而12歲至18歲的兒童、青少年,具肥胖症且體重超過60公斤,也可以諮詢減重門診,由醫師依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診斷是否可以使用瘦瘦筆。及早進行體重管理,可避免成為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潛在病患。瘦瘦筆目前有每天打1次的劑型,依個人體重狀況規畫執行療程,大約8至12周可見效。盧佳文說,起始劑量為每日一次0.6毫克,至少施打一周後,再以每周為單位、每次增加0.6毫克,最多3.0毫克為劑量上限。務必諮詢醫護人員,切勿上網購買或與親友「共用」。雖然瘦瘦筆能抑制食欲,但施打初期也有副作用,包括噁心、腹脹、便祕等,當身體逐漸適應藥物後,症狀會減輕甚至消失。目前統計資料顯示,超過九成的人使用瘦瘦筆都很有感,確實有減重效果。盧佳文強調,使用瘦瘦筆一定要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了解副作用、接受正確的施打技術、遵照醫囑循序漸進,並討論希望達到的體重目標。切勿為了快速減重,自行調整劑量,若吃不下容易脫水,糖尿病患者未依規定使用也會導致低血糖。另外,瘦瘦筆的療程費用,因沒有健保給付,一個月費用約一萬元左右。有民眾自行上網購買,或是使用親友「多的」、「用不完的」瘦瘦筆,要小心來源不明,或是不會控制劑量、不知如何管理副作用,反而傷身。建議當成輔助療法,運動+飲食才能健康瘦。瘦瘦筆雖然有效,但不能亂打,盧佳文提醒,有肥胖問題、想進行體重控制的人,可掛家醫科、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整合減重門診,由醫師提供全面性的評估及個人體重管理計畫,並進行完整的衛教,彼此對減重目標都有共識。愛美是人的天性,瘦瘦筆對減重族群是一大福音,但應該當成輔助療法,盧佳文呼籲,日常還是要以低熱量飲食、增加體能活動為主。有些民眾打了瘦瘦筆之後,認為方便又有效,反而有依賴心理,且不想運動,違背了「美麗健康」的精神,運動才能真正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肌力,保持好元氣。瘦瘦筆的施打注意事項1.頻率:像施打胰島素一樣的筆型針劑,目前需每天打1次,未來將有每周打1次的劑型。2.劑量:起始劑量為每日一次0.6毫克,至少施打一周後,再逐漸增加。3.費用:瘦瘦筆健保不給付,一個月費用約10,000元。4.對象:BMI大於27且合併慢性病,或BMI大於30。5.副作用:約60-70%的人有噁心、腹脹、便祕,適應藥物後,症狀會減輕或消失。6.不適合族群:孕婦、哺乳婦女、胰臟發炎,以及患有內分泌疾病患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胃袖狀切除、Y型胃繞道、單接口胃繞道 詳解常見減重手術優缺點
胃袖狀切除(胃縮小、縮胃)即是俗稱「胃縮小手術」,是將胃大彎處大部分的胃切除,只剩下一條細細長長、像袖子一樣的小胃,因此稱為胃袖狀切除手術。切除後,剩下胃的體積約100至150c.c.,因此術後只能吃少量的東西。因為切除的胃包含會分泌刺激食欲荷爾蒙的細胞,術後食欲也會降低。近年研究顯示,胃袖狀切除術後,胃腸道蠕動和荷爾蒙分泌改變,對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也有改善效果。優點.較胃繞道手術安全,併發症少(1至3%),死亡率低(約0.1%)。.胃飢餓荷爾蒙(ghrelin)分泌降低,減少飢餓感。缺點.胃一旦切除,無法再回復。.術後可能會有胃食道逆流。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25到35%體重。禁忌症:進行性胃潰瘍、嚴重胃食道逆流。Y型胃繞道手術手術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將胃分成一個約30到50c.c.的小胃和剩下的大胃,只有小胃會有食物經過;第二部分是改變小腸的結構及方向,使150到200公分的小腸不參與消化與吸收,病人吃得少,消化吸收又差,是目前常用減重手術中效果最好的。 優點.減重效果較好且快。.治療糖尿病效果較佳。缺點.手術較複雜,術後併發症(1~5%)及死亡率(0.3~1%)較高。.有微量元素吸收不足問題,易產生貧血及其他併發症,需長期補充鐵、鈣、葉酸、維他命B群等營養素。.術後胃下半部無法做胃鏡檢查,此處胃癌不易早期發現。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30到35%體重。禁忌症: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接受過胃部手術者,需詳細評估考量。單接口胃繞道手術國際代謝減重外科聯盟及美國代謝減重外科醫學會於2020年後認可的減重手術術式。手術先切割出一條新的細長狀胃管,再將大約200公分的小腸繞道後與小胃管相接,減少食量及消化吸收來達成減重目的。減重及糖尿病改善效果較胃袖狀切除手術好,手術較Y型胃繞道簡單,但有膽汁逆流的問題,且與Y型胃繞道相同,長期有營養素缺乏、吻合處潰瘍及傾倒症候群等風險。優點.減重效果好且快。.輕度肥胖糖尿病治療效果較好。.手術較Y型胃繞道簡單。缺點.術後可能合併有膽汁逆流、吻合處潰瘍、傾倒症候群。.術後併發症(6%)及死亡率(0.3%)較胃袖狀切除高。.有營養份吸收不足問題,易產生貧血、骨質疏鬆及其他併發症。.術後胃下半部無法做胃鏡檢查,此處病兆不易發現。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30到35%體重。禁忌症: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接受過胃部手術者需詳細評估考量。減重手術健保給付標準(109/5/1起).BMI≧37.5,或BMI≧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大於7.5%、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年齡介於20到65歲。.須減重門診滿半年(或門診相關佐證滿半年)及經運動飲食控制在半年以上。.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無藥物濫用或精神疾病。.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並能接受外科手術風險。.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會診認定無異常。若符合上述條件,只需負擔部份腹腔鏡耗材費用、病房差額及健保部分負擔,約數萬到十幾萬元不等;若體重不符合健保標準或因糖尿病而自費接受手術者,目前國內費用約20多萬元。資料來源/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9 養生.家庭婚姻
夫妻一定要一起睡?看看為何專家說適時分床睡有益處
夫妻分開睡覺越加普遍,專家建議,夫妻兩人因為作息或嚴重打呼等原因而分房睡覺可讓彼此睡眠品質獲得提升,反而有助維持更健康的關係。美聯社報導,66歲的索倫德(Michael Solender)因為一開始被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後因為彼此體溫差異而持續與妻子分房睡,他說,「對我們來說,睡在各自房間讓我們的關係更健康、更好。這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打鼾、溫度差異、搶被子以及翻來覆去經常導致夫妻分床睡,其他因素還包括疾病、工作輪班以及伴侶作息時間不同。美國睡眠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去年一項研究就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會偶爾或經常為了遷就另一半而睡在另一個房間,而且男性及年輕人比率居多。該學會發言人科斯拉(Seema Khosla)認為,成年人通常需要七至八小時的充足睡眠,這對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研究也顯示,長期睡眠不佳的人更容易與伴侶發生衝突。因此,她表示,分開睡「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普遍。」事先討論是達成有效分開睡覺的關鍵,科斯拉說,「這並非阻止親密關係,而是明白你可以擁有親密關係或是共度時光,但之後只是分開睡,這是雙方談開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兩個人都需要理解並同意這一點。」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醫師菲莉斯·徐(音譯,Phyllis Zee)也指出,「在結婚前討論睡眠配合度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我常常看到夫妻結婚後,或者在一起一段時間後已經試圖協商出結論了。」她表示,透過科技也有助於讓一起睡覺變得更簡單,例如使用白噪音裝置、冷卻枕頭與寢具、具有雙重溫度控制的床墊以及雙控電熱毯都有所幫助,有些夫妻選擇不再蓋同一條被子,改使用各自的被子,讓彼此更容易入睡。由於意識到有品質睡眠對於健康的重要性,目前分開睡覺已逐漸被外界接受,菲莉斯說,「另一方面,有研究顯示共睡有其好處。」她說,「一般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做決定前尋求專業的協助。」(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6-25 醫療.精神.身心
為何夏天不好睡?醫授輕鬆入睡6方法:「這溫度」最好睡
俗話說「夏日炎炎正好眠」,悶熱的天氣讓人感到疲倦、昏昏欲睡,這其實跟大腦缺血有關,因為皮膚的血管都擴張了,用來調節體溫。夏日夜晚又濕又悶,許多人熱到睡不著,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說,把室溫控制在24至26度,是最理想的狀態,可促使大腦分泌好眠激素。莊立邦表示,室內溫度對睡眠有直接影響,溫度如果過高,會導致人體不容易進入深層睡眠,而且會易醒、流汗不舒服。晚上要睡覺前,先打開風扇、冷氣,維持舒適的環境溫度,更能放鬆。另外,也要注意濕度,最好將除濕機設定在40至60%,過重的濕氣若進入體內,反而出現倦怠乏力。若是睡眠環境過於乾燥,還可能會導致口乾舌燥、用嘴巴呼吸,莊立邦強調,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會因為室內乾燥而加重病情,出現呼吸暫停或呼吸頻率減慢的情況加劇。全台約有200多萬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許多人以為自己只是打鼾、睡不好,忽略檢查及治療的重要性。莊立邦提醒,如果有睡眠障礙,應該諮詢精神科、身心科、睡眠中心,找出原因對症下藥,長期失眠容易引起身體的慢性炎症,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夏天高溫屢創新紀錄,讓人熱到睡不著,建議改善以下問題,提升夏日睡眠品質。輕鬆入睡6方法1.室溫控制在24至26度,並注意適合入眠的40-60%濕度環境。2.睡前沖澡,皮膚清爽自然好眠;水溫不宜過冷、過熱,以免更難入睡。3.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避免夜間頻尿,中斷睡眠。4.使用深色的窗簾或遮光窗簾,避免白天的陽光讓室內溫度升高。5.晚餐以輕食為佳,避免消化高碳水化合物會提高內部體溫。6.保持固定的起床與就寢時間,維持規律的生理時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褪黑激素可幫助睡眠嗎?與安眠藥有何不同?哪裡可以買到?
一提起「褪黑激素」(Melatonin),大多數人認為褪黑素就是一種天然助眠劑。實際上,褪黑激素是一種天然激素,主要由大腦中的小腺體松果體所產生,而松果體是身體內分泌系統的一部分。在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前諮詢醫事人員,部分原因是這類補充劑不能解決很多可能影響睡眠的潛在健康問題,例如焦慮和其他疾病都會導致失眠,包括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或憂鬱症等,而這些問題可能需要就醫。什麼是褪黑激素?大多數研究表明,褪黑激素有助於同步身體不同部位的晝夜節律(或稱生理時鐘)。晝夜節律指的是遵循24小時週期的身體、精神和行為變化。你的睡眠和清醒的週期是晝夜節律中重要的環節,這些自然過程主要對光線做出反應。你的松果體在夜間分泌褪黑激素的濃度最高,而在白天分泌的濃度最低。此外,褪黑激素也可以在實驗室合成,並作為膳食補充劑販售。褪黑激素有哪些其他作用?除了對睡眠的影響之外,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還有以下三種作用:1.調節月經週期褪黑激素也與女性荷爾蒙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它有助於調節月經週期。2.防止神經病變褪黑激素還可以防止神經病變,也就是神經元功能的逐漸喪失。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等疾病都會出現神經退化性病變。3.抗衰老有研究發現,接受松果體手術切除的人會經歷加速老化過程。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褪黑激素可能具有抗衰老特性。褪黑激素可以改善睡眠嗎?褪黑激素主要對身體的晝夜節律和睡眠與清醒週期中發揮作用。當身處黑暗時,松果體會釋放高濃度的褪黑激素,而當暴露在光線下時,松果體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產生。你的血液中褪黑激素的含量在白天較低,而在夜間則達到最高。因此,褪黑激素通常被稱為「睡眠激素」。隨著褪黑素濃度的上升,皮質醇的濃度會下降,讓人進入夜間模式。換句話說,褪黑激素的作用在於調節入睡到醒來的整個週期時間,並幫助設定生理時鐘,告訴身體現在是一天中的什麼時間,並與外部世界同步。必須留意的是,褪黑激素的作用機制和安眠藥物大不相同,安眠藥主要是用於誘導或維持睡眠,而褪黑激素並不會讓你入睡,而是告訴身體該睡覺了。台灣的褪黑激素補充劑合法嗎?由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不監管補充劑,因此合成褪黑激素並未正式獲得FDA批准用於任何目的或條件。至於在台灣,根據《藥事法》規定,褪黑激素產品屬藥品列管,所以目前台灣沒有合法可販售的食品級褪黑激素補充劑,擅自販售未經核准之藥品,屬違法行為。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自行使用,因療效及安全性並未經過確認,可能對健康產生危害。目前台灣已有核准的藥品級褪黑激素,可在經專科醫師評估後持處方箋購買。在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之前,請務必諮詢醫事人員或藥劑師。什麼人不能吃褪黑激素補充劑?研究表明,補充褪黑激素可以在特定情況下改善睡眠,但並非適合所有人。在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之前,必須了解與副作用和正確劑量相關的問題。此外也有研究顯示,31種補充劑中的褪黑激素含量從比廣告宣傳少83%到比廣告宣傳高478%不等。這意味著實際褪黑激素含量可能低於產品聲稱的含量,或遠高於標籤上的聲稱,這可能會導致副作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曾指出,褪黑激素補充劑通常是安全,但並非完全沒有風險。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疲勞、頭暈、嘔吐、以及白天嗜睡。對於想要懷孕、懷孕中及產後哺乳的人來說,頻繁或高劑量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可能不安全,最好不要在這段時間使用褪黑激素補充劑。睡前多久吃褪黑激素補充劑?褪黑激素補充劑時通常在睡前半小時服用,請搭配白開水並且不要與其他食物一起服用,在服用後將你的行動限制為準備睡覺所需的活動。有些褪黑激素補充劑可能會在吞嚥前咀嚼或溶解在口中,有些片劑或膠囊則必須整個吞服,不可切割、壓碎或咀嚼。請遵循包裝標籤上的說明,或按照醫事人員的指示服用。如果你錯過平常服用時間,請直接跳過該劑量。若快到下次服用時間,則只服用該劑量,不要服用雙倍或額外劑量。另外,褪黑素補充劑可能與某些類型的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包括:.減緩血液凝固的抗凝血劑。.癲癇發作預防藥物。.避孕藥。.高血壓藥。.糖尿病藥物。.免疫抑制劑。.由肝臟分解代謝的藥物。【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Melatonin.Cleveland Clinic: Melatonin Capsules or Tablets.Mayo Clinic: Is melatonin a helpful sleep aid — and what should I know about melatonin side effects?.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明含melatonin成分產品之管理原則.三軍總醫院:褪黑激素與安眠藥的使用.褪黑素不是安眠藥,如何正確使用它?.並非完全沒風險 權威期刊揭專家對褪黑激素補充劑的疑慮
-
2024-06-03 醫療.精神.身心
長期失眠怎麼改善? 臨床心理師:有4症狀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
「一夜好眠」是許多人的心願,睡不好影響免疫力,增加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慢性病的風險。根據統計,國人服用安眠類藥物比例逐年升高,每年用量已超過10億顆,吃多恐影響生活作息。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失眠成因複雜,安眠藥並非萬靈丹,先透過其他方式改善,用藥應是治療失眠的最後一道防線。吳家碩說,目前非藥物介入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運用各式助眠的行為技巧,以及認知上的調整等方式,核心順序上是「找原因,再處遇」,先從根本上找出失眠的主要原因,再對症下藥給予合適的睡眠管理方法。他以個案說明,因長期苦於失眠,嘗試過各式民間偏方卻未有療效,最後依賴助眠藥物。在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後,個案的心理焦慮得到緩解,睡眠品質也有改善。因為仍有半夜易醒和多夢的問題,經詳細的臨床評估和睡眠檢查,發現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心理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得到全面性的改善,逐步減少依賴助眠藥物。5招助眠技巧幫助入睡1.作息規律:先確立起床和就寢時間,建立生理上的規律性,固定時間把作息調整回來。2.適量運動:運動能有效幫助睡眠,只要持之以恆,任何形式都有益處。3.助眠飲食: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例如蛋黃、牛奶、香蕉,幫助合成褪黑激素。4.呼吸放鬆:深吸深吐,讓氧氣徹底進入血液,放鬆交感神經。5.環境改造:打造舒適和安靜的寢室,並控制室內的溫度。吳家碩提到,臨床上協助個案解決失眠問題前,可同時透過睡眠檢測了解生理狀態,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如果沒有合併生理異常的單純失眠,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為最有效方法;若合併生理異常狀況,就需會診專科醫師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失眠。以盛行率高達15%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為例,常見症狀有:1.整夜多夢睡眠中快速動眼期階段肌肉張力更容易消失,因此呼吸暫停、醒來次數增加,導致個案感到晚上的夢特別多。2.半夜易醒呼吸道阻塞將造成身體缺氧,缺氧情況下大腦會主動喚醒自己進行呼吸,避免窒息身亡。3.白天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半夜多次醒來身體未獲得真正休息,將導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想睡。4.自律神經失調呼吸若暫停超過10秒,胸內負壓將增加、影響心血管與自律神經功能。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成因為呼吸道發生反覆性的塌陷,造成呼吸道狹窄或堵塞,使呼吸變淺、變得費力,好發於肥胖者、中年以上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透過居家睡眠檢測,在家睡一晚即可獲取此症診斷參數AHI值(apnea-hypopnea index/平均每小時無通氣與低通氣次數),若AHI>5即表示罹患睡呼吸中止症應積極就醫接受治療。
-
2024-05-31 養生.抗老養生
觀察身體就知道會長壽!重症醫教你「從頭到腳」看身體,判斷死亡風險
你每天有觀察自己的習慣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請好好地自我檢視自己身體,你身體每一個部位,都與你的健康長壽息息相關;一起來看看「從頭到腳」要觀察身體的哪些部位,判斷身體是否健康長壽!身體每一個部位,都與你的健康長壽息息相頭髮維持頭髮的潤澤的很重要!這也是你身體健康長壽的表徵:健康的頭髮潤澤特點:1.光澤感:健康的頭髮自然光澤,色澤均勻。2.彈性好:具備良好彈性的頭髮,能夠在外力作用下延展而不易斷裂。3.頭皮狀態良好:健康的頭皮無頭皮屑,油脂分泌平衡,無紅腫或刺激感。4.柔軟順滑:頭髮柔軟易梳理,無打結問題。5.正常生長週期:頭髮按照正常的生長週期進行更替,掉髮在正常範圍之內。不利健康的頭髮特點:1.易斷裂:頭髮脆弱,接觸輕微外力即可能斷裂。2.頭皮問題:頭皮屑多,或出現頭皮乾燥、油膩和紅腫等問題。3.生長緩慢:頭髮生長速度明顯減慢,甚至有停止生長的現象。4.掉髮量增加:無論是在梳理或洗頭時,你會發現掉髮量都超出正常狀態。脖子研究人員發現,脖圍的增加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增加有關,「脖圍」可作為評估個體健康狀況的指標,當脖圍較大,表示上半身皮下脂肪較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增高。特別是當男性脖圍超過39cm,女性脖圍超過35cm時,應該更加註意,這可能預示著會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另一項研究發現,對於那些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人群,只單純的脖圍變大,則極有可能導致充血性心臟衰竭、冠心病死亡率的增加。牙齒牙齒不好的人,健康也不會好到哪裡的!牙齒脫落已經不僅僅是口腔問題,它可能是更嚴重健康問題的警訊。研究人員發現,牙齒脫落嚴重的人群中,其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較高。這是因為牙周病,是一種常見的導致牙齒脫落的慢性感染,而反覆慢性感染,會在體內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進而增加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的風險!身體胖瘦1.體重維持穩定維持穩定的體重對於健康非常重要的,根據最新研究,適度的體重控制可以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另一項研究指出,肥胖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而透過適當的運動、飲食控制及生活作息的調整,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BMI 18.5~24 kg/m²),是促進健康最有效的方式。a.忽胖忽瘦,對健康有害體重的忽胖忽瘦,對健康的危害是值得關注的:.內分泌紊亂:體重在短時間內大幅波動,可能導致內分泌系統的不穩定,影響荷爾蒙的分泌和調節。.心血管異常:忽胖忽瘦,可能使心血管功能受到影響,增加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b.維持多少穩定體重才安全?那麼要維持多少穩定體重才安全呢?專家建議,成年人的理想體重指數(BMI)應該維持在18.5至24.9之間,這個範圍被認為是健康的體重範圍,可以減少多種疾病的風險,並且與較長的壽命相關。2.維持良好的腰圍一項對18項研究綜合分析,研究共納入超過680000名參與者,進行長達24年的隨訪,結果發現:腰圍的超標(男性超過>95cm,女性>80cm)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研究人員強調在肥胖評估時不能僅依賴體重和身高,還需要考慮腰圍。因為BMI作為肥胖評估指數存在限制,並不能充分評估腹部肥胖的情況。研究發現,腰圍與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率密切相關,即使在調整BMI後這種關聯仍然顯著!因此,維持良好的腰圍(男性超過
-
2024-05-23 醫療.精神.身心
仰睡、側睡、趴睡,哪種睡姿對健康最佳?想改變睡姿怎麼做?
側睡、仰睡與趴睡,你睡覺的時候偏好哪一種睡姿?睡眠姿勢不僅關乎睡眠品質的好壞,對長期健康也有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在最壞的情況下,不良的睡姿還可能導致你生病。專家指出,你白天所做的事情通常會觸發睡覺時感受到的疼痛和不適,不同的睡覺姿勢也可能加劇這種情況。不過,每個睡姿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了解它們可以幫助你做出調整,以獲得更好的睡眠和健康結果。側睡有哪些健康風險?側睡是最常見的姿勢,但對某些人來說,是否對健康產生影響,取決於他們是左側睡還是右側睡。專家建議,孕婦和任何患有胃食道逆流症或其他腸道問題的人採用左側睡,這是因為採取左側睡可以讓胃低於食道。此外,也建議患有心臟病的人嘗試右側睡,以減輕心臟壓力。為了避免側睡可能對下背部造成壓力,專家建議使用適合的枕頭使頭部和頸部與脊椎對齊,並在膝蓋之間放置一個枕頭,以支撐臀部並減少下背部的壓力。【延伸閱讀:適合側睡、仰睡及趴睡的枕頭並不相同!如何挑選正確的枕頭?】仰睡有哪些健康風險?與仰臥睡眠相關的最常見問題之一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這是一種喉嚨軟組織,例如舌頭與軟顎肌肉暫時放鬆時氣道塌陷的疾病,導致打鼾和呼吸中斷。這對更廣泛的健康產生影響,並且常常與肥胖密切相關。嘗試減輕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側睡。然而,對於那些患有背部和頸部疼痛的人來說,仰睡往往是最好的選擇,你可以在膝蓋下放置一個枕頭以舒緩背部壓力,藉此保持脊椎的自然曲線。對於那些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仰睡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自己的姿勢,因為仰睡的人比較不容易背痛,而且部分術後患者也需要仰睡。趴睡有哪些健康風險?雖然趴睡可以減少打鼾,因為它比仰睡有助於保持呼吸道更暢通,但這種姿勢更有可能導致頸部和背部疼痛加劇。另外,趴睡時會將脖子轉到一邊可能會對脖子帶來壓力,而趴睡也會使脊椎拱起。甚至隨著趴睡時間越來越長,趴睡的臉部壓力會導致皺紋的產生。專家建議,如果採取趴睡的話可使用較薄的枕頭或完全不使用枕頭,以使頸部保持在更中立的位置,並且在骨盆下方放置一個枕頭以幫助支撐下背部。想改變睡姿可怎麼做?專家也提醒,睡眠期間改變睡姿是很正常,也不表示你的睡眠有問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頻繁改變睡姿。若你想改變你的睡眠姿勢,你可以試著訓練自己。例如你想從仰睡改為側睡,可在第一晚向你喜歡的一側躺五分鐘,然後翻身仰臥。接著,第二天晚上增加到六分鐘,然後是七分鐘,依此類推。慢慢開始並逐漸增加,直到你習慣這個睡姿為止。【資料來源】.Why your sleeping position is shortening you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