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1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含糖飲料
共找到
473
筆 文章
-
-
2020-11-19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可逆! 日常「引病」習慣你我常做,出現這3大症狀已經來不及
糖尿病不可逆!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每年新確診2.5萬人糖尿病患者,尤其第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原因都脫離不了不動、不健康飲食、肥胖這3大主因。而糖尿病可說是各疾病的誘發因子,大腦、心臟、腎臟、四肢等疾病,很容易因糖尿病誘發。因此,健康的人應該維持健康生活形態,降低糖尿病的發生機會,而糖尿病患務必遵照醫師指示服藥控制。肥胖是眾多不良生活習慣的結果 糖尿病由肥胖而引起台北長庚醫院、市立土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林樹福表示,第2型糖尿病的起因,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肥胖。當體重上升胰島素的利用效率就會變差,身體就會增加胰島素分泌,加強血糖穩定;然而當胰臟不斷加重負荷的工作量,便加快其退化時程,漸漸胰島素分泌量下降,血糖就開始不穩定,逐漸產生糖尿病。肥胖不是單一元素,而是許多不良生活習慣造成,例如飲食不均衡,攝取熱量太多,身體卻活動量不足,讓熱量轉化成脂肪保存在身體。尤其現代大多數上班族,都在久坐行列,也沒有運動習慣,加上飲食難以自主管控,不知不覺體重就上升,慢慢地開始陷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漩渦。糖尿病初期不知不覺 等到吃多、喝多、尿多已經來不及林樹福提醒,初期糖尿病身體不會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都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自己血糖已經異常,幾乎可以說在不知不覺間,就已經罹患糖尿病。然而糖尿病不會「好」,一旦胰臟功能退化衰竭就沒有辦法完全恢復,最好在沒有發生糖尿病時,就要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時間監控血糖數值,確認胰臟當前狀況。假使身體因血糖控制不易,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症狀,意味著糖尿病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林樹福解釋,當胰島素無法讓血糖進入細胞,血糖值不斷升高,身體就有代償機制,讓血糖在尿液排出。水分會大量流失,排尿量增加就想喝水,也因血糖沒有到細胞內運用,身體會認為養分不足發而出飢餓訊號。林樹福也說,臨床上能發現,糖尿病患者有時口渴不一定只想喝「白開水」,而是想要喝含糖飲料,血糖已經高到會從尿液排出,但仍然會想要喝含糖飲料,原因很可能是生活習慣導致。平時就已經習慣口渴喝飲料,因此在補充水分時,就想要用含糖飲料來當水喝,另外吃甜食容易上升血糖也是可能的原因。糖尿病不僅「慢慢來」 急性症狀恐致命雖然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很多病症都是「慢慢來」,但也有急性病徵恐怕致命!林樹福強調,當血糖無法讓細胞運用,脂肪就會開始分解,游離脂肪酸在肝臟代謝,就會產稱出胴體,當胴體與鉀離子在血液濃度大量升高,導致酮酸血症,會引起心律不整,血壓也會很低,呼吸急促很喘,必須馬上急診治療。林樹福也說,另1項糖尿病急症,就是高滲透壓血症。當患者血糖非常高,沒有明顯胴體反應,血液滲透壓卻拉高,患者脫水會非常嚴重,電解質也會極度失調,患者同樣會感覺到非常不舒服,有可能陷入昏迷,必須馬上急診治療。不論酮酸血症或高滲透壓血症,假使沒有即時妥善處置,都有可能導致死亡。糖尿病前期解查才會知道 確診糖尿病胰臟已退化80%糖尿病即早發現非常重要!林樹福提醒,早期糖尿病由於症狀不明顯,檢驗血糖就變得非常重要。一般人如果空腹8至12個小時抽血檢測,血糖值不會超過100mg/dl,糖尿病前期則在100至125mg/dl之間;如果是飯後血糖,一般人不會超過140mg/dl,如果在140至200mg/dl之間,也是糖尿病前期。 希望疾病會康復會「好」,是絕大多數患者的期盼,然而糖尿病只能控 制無法痊癒。林樹福解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剛開始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讓血糖能夠維持穩定,但胰臟功能開始受損,等到發現到血糖高於正常值時,胰臟功能大約僅剩下常人年輕時的10%至20%,所以等到看到血糖異常時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其實胰臟恐怕已經毀損90%。糖尿病只能加強控制 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林樹福也說,身體很多器官都會隨著年紀慢慢退化,包括心臟、肺臟、腎臟,也包括胰臟。當不斷加強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況下下,會加快胰臟功能退化,可能在40或50歲,甚至更年輕,就出現血糖控制困難。由於糖尿病是不可逆疾病,只能努力維持,不要讓糖尿病惡化,降低誘發其他慢性病的機會。林樹福再次提醒,不論正常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保持良好飲食習慣,維持規律運動,至少每周5次,每次30分鐘,就能夠幫助控制血糖,特別是糖尿病前期民眾,每年都會有3至10%惡化成糖尿病,如果能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少能降低50%的危險。糖尿病用藥務必遵照醫師指示 每個人狀況都有差異林樹福持續說,糖尿病患者除健康的生活方式,用藥與飲食必須遵照醫師指示外,目前糖尿病用藥大致可區分成增加胰島素敏感度、與刺激胰島素分泌。患者可多利用藥物,讓血糖可以順著尿液排出體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能保護腎臟。醫生會按照不同病患狀況與需求,開立對病人有益處的藥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
2020-11-17 癌症.癌友加油站
鍾欣怡陪伴媽媽挺過10年乳癌療程,從自責到欽佩:「媽,你好美好堅強」
乳癌一直都是台灣女性在十大癌症疾病上的榜首。在男女十大癌症,乳癌排名第三,但當把男性抽掉單看女性的話,乳癌贏過大腸癌變排名第一。由此可知,乳癌對女性而言是全名公敵,由於平時很難發現,且等到有異狀時已經進入中後期不易治療,因此普遍建議女性每年都有檢查乳房的習慣。藝人鍾欣怡的媽媽,也是位乳癌患者,10多年來的抗癌艱辛路程,只有走過的家人朋友才暸解。她在臉書上寫下自己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除了讓人看到她們母女之間深厚的親情外,更能鼓勵到也許現在也正在經歷的病友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好好的愛家人!」她在粉專上提到,自己的母親在她22歲時第一次確診乳癌,那幾年他們家為了媽媽治病,過得相當艱苦,媽媽原本的保母工作也因病被迫暫停,自己的演藝事業也沒有穩定的收入,就這樣一家人咬著牙稱過10年。回想當時媽媽化療回診,身為女兒的她,看著媽媽對打小紅莓產生的劇烈反應、看著她媽媽掉頭髮、嘔吐,心裡滿滿的心疼,甚至有點內疚,是不是自己哪裡沒有照顧好媽媽,她才會病倒。她直言,當摯愛生病自己卻無能為力時,真的會有「總是在怪自己,如果可以提早多做些什麼,也許媽媽的身體就不會這樣了!」的自責感。後來明白,原來重要的是「我現在可以多做什麼」雖然這樣的自責跟著鍾欣怡很久,但每一次看到飽受化療折磨的媽媽,卻表現的很堅強,她也彷彿得到力氣,她轉念想,過去的都來不及改變,現在我只要把握每個當下就好。因此,有好玩的工作她都會帶著媽媽一起,不論是去攝影棚或是出國散散心,只想好好陪伴媽媽!讓媽媽過得快樂,是身為女兒的她最幸福的事情!癌症復發後的某一天,媽媽跟她說:「她還要看著小乖大班畢業呢!」「她還要看著安安上學去呢!」這讓鍾欣怡哭了,因為她知道媽媽比任何人都想健健康康的,雖然因為復發,讓她們的生活方式存在著恐懼,但同時卻也增加了更多的勇氣。現在她想跟她的媽媽說:「我們不用太加油,我們只要放輕鬆,媽,你真的好美好堅強。」女性乳癌有年輕化趨勢,且與飲食息息相關女性癌症新增人數一年比一年還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罹患乳癌原因,多因素共同造成,遺傳比率極低,以後天為主,包括,高油、高熱量飲食、肥胖、酗酒、環境污染、塑膠袋裝盛熱食、生活不正常、缺乏運動等。觀察國內乳癌增曲線圖,仍然往上爬,還沒到達頂峰,令人憂心。建議女性,定期接受篩檢,維持體重,避免肥胖,飲食均衡,少喝含糖飲料,維持良好生活作息,趁早計劃生育哺育,以減少罹癌風險。※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鍾欣怡陪伴媽媽挺過10年乳癌療程,從自責到欽佩:「媽媽,你真的好美好堅強。」
-
2020-11-15 科別.心臟血管
兄弟2人相繼心肌梗塞發作 心導管手術成功保命
新竹縣一名45歲黃姓男子,日前到早餐店時突然不舒服、全身冒冷汗,隨即因劇烈胸痛而無力倒下,用餐民眾急忙協送醫,被送到急診即陷入昏迷喪失意識,緊急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顫動,電擊急救後暫時恢復意識,再由12導程的心電圖檢查,判定為急性冠心症的「急性心肌梗塞」;而數月前,黃男的哥哥也同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所幸2人都順利搶救成功。東元綜合醫院表示,因黃男情況危急、分秒必爭,但初步就醫的醫院因為沒有緊急心導管室救治服務,隨即啟動與東元綜合醫院轉診合作機制,東元第一時間接獲患者心電圖,同時召集急性冠心症緊急導管團隊待命,抵達東元後,團隊零時差的啟動心導管手術,在30分鐘內迅速完成心導管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轉往加護病房觀察。經醫師問診發現,黃男平時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飲食習慣偏鹹偏油,常喝含糖飲料少運動,因為工作在工廠上班,偶而需要搬重物等負重工作,病發前一晚甚至連續喝了6瓶啤酒,喝得比平常還醉,以為身體還硬朗,未料隔天突然發病。而黃男的哥哥幾個月前也同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在東元完成急性冠心症導管手術之後順利出院。心臟內科部長暨心導管中心主任張聖典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二為心臟疾病,且十年來未從榜上移除,其中又以急性冠心症最為嚴重,是一種高致死率的心臟疾病,必須給予適當且及時的治療,在黃金時間內打通阻塞血管以及正確用藥,才能避免死亡和復發。張聖典也指出,黃姓兄弟倆在半年內相繼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像這樣有家族冠心病病史的族群要特別注意,尤其需避免抽菸的不良嗜好,並保持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
-
2020-11-0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健保因再度面臨財務危機,受到普遍關切,但其深層問題至少有下列三項,必須從根本徹底解決。 一、台灣只有全民醫保,沒有全民健保,預防保健、健康促進應納入健保給付 台灣健保以普及性、就醫可近性、民眾滿意度及費用控制,名聞於世,在傳染病控制及整體公共衛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在世界各種健康國家的評比中,台灣的排名遠不及日本、北歐、新加坡、西班牙等,且幾乎從未進入前十名,台灣的平均餘命也早已被韓國超越。更重要的是,雖然醫療支出(以健保為最大宗)不斷增加,就醫次數冠全球,壽命也延長了,但依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卻是不健康(失能)的餘命延長,這與其他實施全民健康照護的國家大異其趣。另方面,平均餘命在族群、城鄉、教育、貧富間的差距也不斷擴大,亦即健康的不平等情況越來越嚴重,而這是WHO評估醫療體系的重要指標。原因何在?台灣近年來不論所得、教育、生活型態等階級,差距都不斷擴大,高階層人士多從事養生、運動、戒除有害健康的行為;而低階級人士則反之。從可預防的疾病及死亡上觀察結果,根據2013-16年國民健康署的調查,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高血壓25.2%、高血糖11.5%、高血脂22.6%,至於65歲以上高齡者,三高幾乎人人有獎;中壯年肥胖比率三成;現今青少年炸雞、含糖飲料不離口,每日五蔬果只是口號,學校的營養午餐應是均衡飲食最好的學習場域,但顯然效果不佳,且台灣大學生是附近國家中最不運動者。健保在第一期規劃及立法時,以及二代健保修法時,均擬將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納入給付項目,但遭到若干短視的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雇主,甚至某些病友團體反對,認為應由公務預算支出。然而政府財政僅負擔健保費36%,就已捉襟見肘,用於預防保健的费用,就算國民健康署加上疾管署,仍不及健保支出的1%,與先進國家的3-10%不可以道里計。「上醫醫國(完善國家總體的衛生福利政策)、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將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納入健保給付,才是可以達到三贏最高明的政策,否則只能算是下醫而已。二、尊重生命,醫療不只是在延長生命,也應減少不必要的痛苦。什麼是生命?不同社會文化及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依醫學定義,人生的開始是「活產」,亦即胎兒離開母體,有心跳、呼吸及隨意肌的動作(代表腦部的運作)。因此北歐國家,多尋求反璞歸真,即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心跳、呼吸,需依賴各項醫療設備,如植物人、重度失智、無法緩解的疼痛,即可選擇拔除維生設備。末期病人,經醫師判定,當前醫療已對病情無任何助益,則以積極照護取代積極治療,不再施以心肺復甦術的急救。首創安寧病房的馬偕醫院賴允亮醫師說:「只有呼吸及心跳,不代表生命」;安寧照護之母,成大醫院的趙可式教授,倡議以照護身、心、靈的臨終安寧照護,取代無益的「積極治療」。台灣在2000年已通過「安寧緩和條例」,2016年通過「病人自主權益法」,2019年開始實施,但由於各界衛生主管機關推動有限,每年健保支付末期病人的無效治療,多達千億以上。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認為,根據他多年行醫的經驗,末期病人強迫飲水及灌食,反而會增加病患的痛苦。醫學教育除了教導如何延長生命外,更要教導如何減少病人及其家人不必要的痛苦。到目前為止,人總有一天會過世,與其延續痛苦的生命,不如好好說再見。當然,什麼是生命,每個人認知不同,如果自認為植物人也是人,應予尊重,但是否應負擔較高的部分負擔,則值得討論。三. 提升關懷,促進全民健康孤獨有害健康,孤獨與憂鬱症、失智、自殺、身心症、失能等均有高度關聯。台灣因為不婚、不育全球第一,加以外出就業,獨居者達千萬人,當然以老人比率最高。根據衛福部的報告,2019年使用抗憂鬱藥物者近140萬人,需服用安眠藥者達到426萬人,每年服用安眠藥9.18億顆。因此如何由政府與民間合作,提升對獨居老人的關懷,對全民健保將有極大助益。例如民間多個團體在推動的「時間銀行」,提供時間關懷獨居老人,就是很好的方式。此外,也可提倡籌組「第三家庭」。因每個人都有第一家庭(原生家庭),但因不婚、不育,很多人沒有第二家庭(婚姻及子女),這是造成獨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但同性可以結婚,也應鼓勵沒有血親及婚姻的好友、知交,組成第三家庭,相互扶持。而這更有待政府、民間推動,及訂定相關法規。救健保,提高健保費率僅是頭痛醫頭的末端,以上三項政策的宏觀規畫實施,才能進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真正挽救健保。
-
2020-11-07 科別.消化系統
為何台灣成洗腎王國?原因恐跟這項極普遍的飲食習慣大相關
台灣(人)在不少領域或是各種比較排名常常都能名列前茅,像是羽球的世界球后戴資穎、最友善國家、台灣的外匯存底……等,都是令國人所驕傲的事情。不過,台灣有那麼多好的排名,當然也會有在壞的排行榜上出現的項目,而且大家肯定不陌生,那就是台灣洗腎率是世界第一!因此才會有台灣是「洗腎王國」、「洗腎之島」的稱號。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最新年報公佈全球尿毒症排行,台灣洗腎率仍維持世界第一高,這樣講或許很無感,但若用數據描述,可能大家都會嚇一跳,因為2018年急、慢性腎病患者共花掉健保513.78億元(國內洗腎人數超過9萬人創歷年新高)。看了排行榜與數據,或許許多人很納悶,為什麼我國的洗腎率(洗腎人口)高居不下?這就得從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做的「2018年腎病年報」講起。年報中顯示,我國從約莫二十年前開始至今,洗腎人數成長了約莫四十個百分點,但在這二十年間,洗腎原因從以往的腎絲球腎炎漸漸轉變成糖尿病!尤其現在糖尿病已有年輕化的現象,因此預估未來洗腎人口的平均年齡將逐漸下降。因為糖尿病洗腎的比例逐漸上升,因此要探討洗腎率高居不降的原因,我們最好能大致了解引起糖尿病的因素。《糖尿病學》(Diabetologia)醫學期刊有一探討含糖飲料與糖尿病關聯性的大型研究,其結果顯示了每天喝一罐340毫升含糖飲料的人,比一個月只喝一罐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增加了22%。這也就意味著,愛喝含糖飲料是引起糖尿病的因素之一!而根據《HEHO健康網》的報導,現今台灣未滿19歲的青少年比起20年前,喝手搖杯的量增加了1.5倍。不僅如此,手搖杯比罐裝飲料更加危險,因為裡面是果糖,果糖在代謝過程最後會變成脂肪;而果糖類甜味劑最後則會變成尿酸。攝食過多的甜味劑,會讓身體脂質代謝異常,引起痛風和腎結石。看到這邊,讀者們是否已經把手上的飲料放下來了呢?想要遠離洗腎,除了少喝手搖飲或其他含糖飲料之外,也可以多加注意飲食習慣,如:避免重鹹或過多油鹽糖、少吃精緻澱粉、多吃蔬果;另一方面,調整自己的作息,避免熬夜而早睡早起也是幫助身體代謝的好方式!最後,當然要記得保持或養成運動習慣啦~
-
2020-10-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學生能量飲料喝上癮 新北盼設限
青少年飲用能量飲料過量問題日趨嚴重,但目前無法可管。新北市議員彭佳芸在議會質詢時,要求市府應訂定青少年提神飲料使用建議指引,同時宣導能量飲料過量的風險,讓孩子了解。新北市教育局表示,未來會將能量飲料成分、可能造成的危害等相關知識納入健教課程內。新北市教育局表示,能量飲料無限制購買年齡,學生可於校外各大通路購買,5月已函文食藥署建議立法限制,以維護青少年健康。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表示,目前食藥署不會有特別改變,只要標示的品名和其本質相符,且不涉及宣傳醫療效能或讓民眾誤解有療效,不論是能量飲或其他飲品,都不會特別規範。教育部國教署組長林良慶表示,能量飲料上有標示「孩童不宜」警語,且含糖量高,建議不宜飲用。目前教育部禁止學校販售含糖飲料,針對學童使用能量飲料一事,國教署也將加強宣導。兒福聯盟統計,台灣有76%學生有睡眠不足情形,其中9成學生會使用提神飲料,選擇茶類的有49%、喝咖啡33.9%,喝能量飲料提神的則有21.5%,喝提神飲料的比率逐年升高。新北市高二陳同學說,國三學測時,每天熬夜念書,累了就喝一瓶提神飲料提神;升上高中雖沒有學測壓力,但小考不少,只要讀書讀太晚,隔天沒精神,就會買一瓶能量飲料配早餐。「我每天喝三瓶!」高二曾同學說,第一次看到能量飲料時,覺得它的造型酷炫,且又比普通飲料好喝,只要打電動打到累,就會買一瓶來提神,後來越喝越上癮,幾乎戒不掉。蘆洲國中副生教組長田恩指出,目前能量飲料無法可管,有些學生一下課,就大剌剌從書包拿出校外購買的飲料來喝,師長只能勸導。彭佳芸說,衛福部建議未滿18歲青少年一天不應攝取超過100毫克咖啡因,但有的能量飲料一瓶就超標,國外甚至出現有青少年喝能量飲料致死案件。新北市府應擬定相關對應措施,建立能量飲料使用指引,讓孩子知道喝了什麼,也要向家長宣導,控管孩子的飲食,保護他們健康。
-
2020-10-23 科別.新陳代謝
「糖胖症」男子飆破120公斤 術後減了半個人
高雄53歲彭姓男子重達120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40,已屬病態性肥胖,他合併有「三高」問題, 卻愛喝含糖飲料。家人怕他身體每況愈下,押他就醫,去年11月接受減重手術後,所幸不到1年即鏟肉51公斤,瘦了半個人,也擺脫糖尿病及三高困擾,輕鬆享「瘦」。彭先生平日務農,重小就是肥胖體質,前幾年體動破百,最高紀錄達120公斤。他母親及姊姊都罹患糖尿病,10年前他也檢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糖化血色素超過6%的正常值,三酸甘油脂數值也是標準值的4倍,但體重始終控制不下來,最後到高醫接受微創胃繞道手術,才成功減重。高醫家醫科主任李純瑩表示,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稱為「糖胖症」,患者因體重太重而導致高血糖,特別是久坐不動的習慣和西式飲食,很容易罹患。高醫外科減重醫師張博智說,彭先生經接受微創胃繞道手術,並調整飲食習慣,不到1年就降到69公斤,糖化血色素也降低,不必繼續吃降血脂及降血糖等藥物。
-
2020-10-22 養生.聰明飲食
早上喝咖啡提神醒腦? 營養師揭「可怕後果」...3大族群最好不要空腹喝
許多人早上醒來,習慣空腹喝咖啡,透過咖啡香來揭開1天的序幕。不過,1項研究卻發現,空腹喝咖啡可能危及人體健康,讓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變差。營養師建議,應該在早餐後再喝咖啡,比較健康。 空腹喝咖啡會對血糖造成負面影響 2疾病傷害最大 英國巴斯大學研究團隊就發現,空腹喝咖啡可能會對血糖的控制產生負面影響,這對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患者的影響更大,如果長期在清晨醒來就喝咖啡,對健康將出現深遠的不良影響。 喝咖啡最好在早餐後 提神、控制血糖都能平衡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在睡不飽、沒睡好的情況下,空腹喝咖啡,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明顯降低。研究人員要求29名健康受試者,按隨機順序進行3個不同的過夜實驗:1.正常夜間睡眠,早上醒來時飲用含糖飲料。2.受試者夜間睡眠受到干擾,沒能好好睡覺,在早餐時喝同樣的含糖飲料。3.參與者沒睡好,在早餐時,飲用含糖飲料前的30分鐘,先飲用濃咖啡。結果發現,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參與者喝下黑咖啡時,血液測試顯示,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明顯變差。研究人員建議,應在咖啡提神與血糖升高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最好在早餐後喝,而不是早餐前喝咖啡。 空腹喝咖啡身體危害大 提神應從調整生活作息開始台北馬偕醫院資深營養師趙強表示,喝了咖啡,咖啡因刺激人體,調節了內分泌,就會讓精神變好,比較亢奮,這是許多人早上喝咖啡的原因。但如果空腹喝咖啡,壓力荷爾蒙被急速拉升,人體開始動用資源,血糖跟著上升,下降速度就會相對較慢,長期下來,將影響調解血糖功能。趙強指出,早上空腹喝咖啡,不是好習慣,對於肥胖、胰島素分泌異常、糖尿病患者來說,空腹喝咖啡對身體危害更大。如果早上必須透過喝咖啡來提振精神,這代表沒睡好、休息不夠,建議調整生活作息,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早餐吃三明治+大冰奶易昏睡! 營養師絕不點的NG地雷還有這些 減肥挑時間! 運動到底要在早餐前or早餐後?
-
2020-10-06 養生.聰明飲食
手搖飲客製化 每杯恐難明確標示糖熱量
明年起手搖飲標示總糖量、總熱量,若標示不實最高可罰四百萬元。聽到這項新規定,台南奉茶連鎖店老闆葉東泰嘆說,每杯茶都不一樣,不知道要怎麼標示,「真的很想用三字經跟這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官員打招呼」。葉東泰說,每個人都贊同吃得健康,但這種把業者搞死的標示法,真的不是一個好方法,只是搞死大家,最後落得做做樣子。他舉例,七月規定連鎖速食店等四類對象內食餐飲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但很多地方仍在使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政府真的想要民眾健康,應該要想出可行的辦法,而不是搞這麼麻煩的標示,「真的是沒事找事做」。他表示,可以從學校營養教育開始,提醒年輕人吃得健康,自然就會少吃含糖飲料,否則「要找麻煩應該大家一起找」,以後自助餐、炸雞店、鹽酥雞等年輕人愛吃的東西,都應該要全面標示熱量,不能光找飲料業者麻煩。葉東泰說,國內茶飲都是客製化,每一杯糖量、內容物都不太一樣,要標示實在很難;還有每一季的茶含有的咖啡因量都不一樣,以後是不是每買一批茶就要先送驗咖啡因含量?否則要怎麼標示?他甚至懷疑,這根本就是檢驗業者與食藥署講好的賺錢方法,茶飲業者為了生存只好付錢送驗。新北市飲料調製運送服務職業工會副理事長張峻維表示,以連鎖飲料店而言,有統一的產品標籤系統,可針對糖量多寡及珍珠、椰果等內容物熱量進行計算後標示於產品上,技術上問題不大;但對於小店面或攤商,若遇到客人有客製化需求,恐難以每杯都明確標示。知名網美系手搖飲料店「舒油頭」表示,若按照新規定誤差範圍不可超過百分之廿,難度雖不大,但仍希望中央公布統一度量方式,讓業者能更精確計算,真實呈現總熱量及糖量。位在高雄市政府的「樓下那家」手搖飲店,聽到食藥署規定標示到那麼細,無奈地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到時候看政府怎麼規定,再配合怎麼做。圓石連鎖茶飲董事長楊紘璋說,將來包括糖量,內容物等熱量都要標示,擔心將來整個茶飲菜單可能變得密密麻麻。
-
2020-10-02 養生.聰明飲食
家裡月餅禮盒堆積如山?營養師傳授六招不怕吃成月餅臉
中秋節到了,有人家裡禮盒堆積如山,陷入吃不完的月餅海。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月餅熱量聽說都很高,吃下一顆月餅相當於吃下了3碗飯,要跑步1小時以上才能消耗掉這負擔。如果不想吃成月餅臉,營養師傳授六大招,吃月餅也可以很輕鬆,不怕邊吃邊怕吃下太多「甜蜜的負擔」。廣式、酥皮、冰皮月餅,月餅種類多樣化受民眾喜愛,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羅心余表示,酥皮製程中需大量油脂,即使一顆比手掌心還小的蛋黃酥,熱量也有280大卡,接近一碗飯,更要值得注意的是,蛋黃內餡月餅中的鹹蛋黃,含大量飽和脂肪,增加高血壓及血脂風險,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注意。聯安診所營養師王貞云說,國人健康意識抬頭,不少商家推出減糖減油的月餅,甚至加入果乾或全榖雜糧來製作,比一般月餅來的健康許多,「選擇養生月餅」是輕鬆吃月餅的第一步;第二招是購買月餅時,可以先看熱量標示,冰皮月餅或蒸月餅是相對低卡的好選擇。因為1顆蛋黃酥就相當於是1碗飯熱量,所以輕鬆吃月餅第三招,就是記得若吃了月餅,建議午晚餐的飯麵主食量減半,並搭配低油烹調的菜色。第四招則是「月餅分著吃」,王貞云及羅心余都建議,月餅切成4至6等分,盡量選體積小、約50克月餅,與親友共同分享,熱量減低。吃月餅總想搭配一杯飲料,汽水、奶茶、果汁等,但隱藏的糖危機不容小覷。王貞云說,第五招就是「飲料選無糖」;羅心余建議,拋開含糖飲料,改無糖鮮奶茶,果汁看起來健康,其實含有大量精緻糖,可自製不加糖蔬果汁,不要濾渣,將蔬果中纖維喝下,平衡血糖上升速度。羅心余說,白開水是最好的選擇,無糖茶品也能去油解膩,喜歡水果風味的人,可將喜歡的水果切片,加入白開水或無糖的汽泡水,就是一杯無負擔又可口的飲品。第六招是「增加運動量」,王貞云建議,在吃完月餅後,可快走30分鐘有助於熱量消耗。許多糖尿病友都想知道能不能吃月餅,血糖較高者或糖尿病友,應盡量避免內餡為豆沙或棗泥等含糖量較高的月餅,一天吃不超過一個月餅的分量,應景淺嚐即可。王貞云也提醒,月餅高糖高油,腸胃道需要更多的時間消化,因此腸胃道功能不佳者,除留意月餅的攝取量,應充份咀嚼,同時避免搭配大量茶飲,否則會更不利於消化,且盡量避免在運動前或睡前食用,以防消化不完全而引起胃食道逆流等症狀。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月圓人不圓 做好這7件事,燒烤也能安心健康吃!
中秋連假慶團圓,親朋好友歡聚賞月,此刻的您是否正享受著溫馨的團圓時刻呢?為了自己跟身邊親友的健康著想,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家謹守健康燒烤「333」原則:「多蔬果、多喝水、多運動;少油鹽、少紅肉、少醬料;去肉皮、去奶油、去焦黑」,鼓勵民眾可以多用當季新鮮食材,增加蔬菜水果量,減少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也提醒50至74歲的民眾透過定期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亦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大腸癌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大腸癌發生人數為連續12年十大癌症之首,108年死因統計有6,436人死於大腸癌,每天約有18人因大腸癌失去生命,居癌症死因第三位,而大腸癌的發生與現代人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國人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肥胖,是大腸癌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據106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50歲以上的人終其一生不做篩檢,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為7%,也就是每14人中會有1個人罹患大腸癌。中秋歡慶新主張 健康燒烤「333」原則月圓人不圓,為讓大家「腸」保健康,安心大快朵頤,國民健康署提供健康燒烤「333」原則:「多蔬果、多喝水、多運動;少油鹽、少紅肉、少醬料;去肉皮、去奶油、去焦黑」,讓大家健康吃、無負擔。一、多蔬果: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的蔬果,其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減少肉類或主食類的攝取量、促進腸胃蠕動,如青椒、紅羅蔔、杏鮑菇、芭樂、奇異果、番茄等。二、多喝水:含糖飲料不僅無法解渴,反而會攝取過多的熱量,提醒民眾應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既省錢又可減少身體的負擔。三、多運動: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建議中秋連假與親朋好友歡聚之時,茶餘飯後相揪逗陣散步兼賞月,不僅能瘦身苗條、聯繫親友情感還能降低大腸癌罹患風險,一舉數得。四、少油鹽:除了少油,建議選用植物油,因為一般植物油含有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同時含有較少的對心血管有害的飽和脂肪酸,但要避免長時間的烹煮,導致油脂變性;而飲食少鹽主要是降低鈉的攝取,減少身體的負擔。五、少紅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六、少醬料:一般市售烤肉醬熱量及鈉含量高,建議民眾可自製低鹽烤肉醬,或將市售烤肉醬稀釋使用,避免攝取過多的鈉。七、去肉皮:肉類去皮可減少熱量及飽和脂肪的攝取。八、去奶油:市售奶油常含有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應避免食用以減輕身體負擔。九、去焦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在高溫表面上燒烤的肉片或肉汁,滴到高溫表面或掉到火裡產生火焰及煙霧時,會形成致癌物質-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隨而附在食物表面。建議燒烤時將食物離炭火遠一些、烤的時間短一些,避免烤到焦黑,烤焦的食物切記應丟棄,不可食用。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為有效預防大腸癌,除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再次呼籲50-74歲民眾請多加利用國民健康署補助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建議及早做大腸鏡檢查,以遠離大腸癌的威脅。中秋月圓人團圓,與親友們作伙來顧健康,共度愉快美好的假期!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筊白筍、秋刀魚、絲瓜...中秋烤肉常見食材熱量表
中秋烤肉季即將到來,大家是否都已經摩拳擦掌準備要大烤一波了呢?不知從何時開始,中秋烤肉就是每年必備的重頭戲。大家常說烤肉吃多不好、會變胖,然而真的有這麼胖嗎?就讓小編來為大家整理一下各種常見的烤肉食材的熱量。由這張表可以看出中秋烤肉食材中,多吃青菜果然是不變的真理,而海鮮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令人驚訝的是雞胸肉去皮跟不去皮居然就相差了一百卡之多。看來怎麼吃、吃什麼還是有很多眉角的。那麼中秋烤肉究竟要怎麼吃呢?就讓小編為各位整理出幾大原則:中秋加工食品通通閃邊去根據上表可以發現,培根、香腸等加工食品熱量超高,而且通常都非常唰嘴,只要一開始吃絕對會吃不只一份,一餐下來的熱量可能會是好幾天份,與其如此,不如多吃一點肉,會相對健康。減肥就是要去皮再吃好健康俗話說的好,魔鬼藏在細節裡。吃雞肉、吃烤魚看似沒什麼毛病,但事實上許多油脂都藏在皮與肉的相連處,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多攝取了許多熱量。所以在吃雞肉或是魚肉時都建議去皮再吃比較健康唷!另外,教大家一個小撇步,可以一樣買帶皮的雞胸或雞腿肉,直接連皮去烤。烤好後再去皮的雞肉,肉汁會被完全鎖住,變得更加鮮嫩多汁呢!中秋呷魚、呷肉、也要菜尬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當然十分爽快,但是吃太多肉的下場往往就是嚴重的消化不良。所以建議大家在烤肉狂歡之餘,可以在肉串上多加一些青菜,像是金針菇、玉米筍、小番茄、青椒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一邊吃肉、一邊吃青菜的搭配,才能降低熱量,並減少消化不良的可能唷。中秋醬料特錯,不要來,汙辱我的美整場烤肉趴中,大家認為熱量最高、最可怕的是什麼東西呢?是三層肉嗎?還是熱狗、培根呢?答案通通都不是,是烤肉醬!每一百克的烤肉醬中就有172大卡,但是烤肉醬中還有非常高含量的糖和油,再加上烤肉時往往會重複塗抹,真的是不肥也難呀!建議大家可以事先醃漬肉類,讓肉本身就有味道,這樣就可以輕鬆取代烤肉醬囉!醃漬的材料的話,鹽、胡椒、孜然、唐辛子等各式香料都是非常好的選擇。也可以用天然的果汁,如鳳梨、檸檬、橘子等維他命c含量高的水果,由於富含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質,用來醃漬的話不但可以含有水果清香,還可以讓肉質更加軟嫩呢!不過運用果汁醃肉的話,建議絕對不要超過十五分鐘,否則肉質會變得過於軟爛。含糖飲料壞處多,喝多超母湯歡樂的中秋烤肉派對中,大家往往會選擇各式各樣的汽水、果汁來搭配。但是含糖飲料本身的含糖量高,再加上往往一喝就是好幾杯起跳,一餐下來又是熱量報表了。真的想喝飲料的話,建議選擇無糖的茶飲,喝茶也可以順便去去油脂,讓人不會覺得太膩口。若是喜歡氣泡飲的朋友,也建議可以選擇無糖的氣泡水代替汽水唷!為了避免大家不知道該怎麼做,接著介紹兩道可以在烤肉時運用的健康食譜給大家參考。辣烤優格雞肉材料:雞小腿x8優格142ml辣椒粉一茶匙香菜末一茶匙孜然粉一茶匙薑末少許作法:1. 用刀在雞小腿上劃刀,多劃幾刀可以幫助雞肉入味。2. 在碗裡加入所有調味料:優格、辣椒粉、香菜末、孜然粉、薑末,可先嘗嘗味道是否喜歡。再加入劃過刀的雞小腿,稍微按摩一下幫助入味。如果有時間的話也可以放置30分鐘,會更入味。3. 放到烤盤上烤20-25分鐘,就大功告成啦!優格咖哩雞肉串材料:去骨雞肉丁x8優格150g咖哩醬2匙小番茄250g作法:1. 將優格跟咖哩醬拌在一起,並試試味道。2. 將雞肉混入醬汁中,並醃漬一小時,讓雞肉入味。3. 將雞肉與小番茄串在一起,並火烤約15-20分鐘,就大功告成啦!上面兩道食譜是不是看起來都十分簡單呢?小編都已經躍躍欲試啦。只要運用一點小巧思,加上適當的飲食原則,中秋烤肉也可以吃得健康又盡興,不需要因此打破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健康飲食原則唷!趕快將食譜收藏起來,中秋烤肉時一起來試試看吧!※ 本文摘自SuperFIT,原文請點此。※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連假烤肉別踩地雷,4種常見烤肉食材要注意!
明天就是中秋連假了,吃烤肉早已成為國人中秋節例行的活動,最近大家忙著準備烤肉食材,但究竟該怎麼挑選搭配食材,才能吃的健康又美味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應該多選擇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像是香腸、甜不辣、百頁豆腐等食材,以免吃下過多的鹽和脂肪。以下4種常見的烤肉食材,潘富子建議應該少量攝取: 1.甜不辣:以市售用魚漿做成的甜不辣,製造過程中需經過油炸,油脂含量不少,以3片甜不辣約120克來說,相當於1碗白飯的熱量以及320毫克的鈉,若再加上烤肉醬的熱量及鈉含量,更是不容小覷。以60公斤體重的成人來說,需要快走1個小時才能消耗掉這些熱量。 2.香腸、培根等加工肉品:香腸是以油脂豐富的五花豬肉絞碎與調味料混和灌製而成,屬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的食品。一根香腸就有高達240大卡的熱量,再經過炭烤調味,熱量又往上加,吃下肚後熱量相當於成人半份正餐所需的熱量,相當可觀。培根的熱量更是超標,直接被歸類於食物中的油脂類,一片約34公克的培根就有146大卡,鈉含量165毫克。世界衛生組織:加工肉品為第一級致癌物大部分的加工肉品在製造過程中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及口感,皆含有過量的鹽及油脂。21016年,美國癌症研究機構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共同發表一篇論文指出,食用加工肉品會增加罹患胃癌的機率;世界衛生組織也已將加工肉品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3.百頁豆腐:為了製造出綿密的口感,百頁豆腐在製造過程中添加不少油脂,其在豆製品當中油脂含量是最高的,每100公克的百頁豆腐熱量為196大卡的,熱量是一般豆腐的2~3倍,脂肪含量更高出5~6倍。 4.人造奶油:烤肉時也常見用奶油調味來烘烤食材,像是奶油絲瓜、奶油蛤蜊、奶油金針菇等。若是選擇人造奶油(乳瑪琳),雖不含反式脂肪,但其中的棕櫚油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容易導致動脈硬化、提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潘富子提醒,烤肉時可以多攝取蔬菜及全穀根莖類,它們都含有豐富的植化素,能夠幫助抗氧化,其中的膳食纖維還能帶走過多的油脂及膽固醇,以減少脂肪的吸收。飲料部分可用無糖綠茶取代含糖飲料,綠茶含豐富的綠茶多酚能幫助燃燒脂肪及促進消化。 延伸閱讀: 一口咬下都是油! 這款月餅熱量最驚人,營養師授3不胖吃法 柚子維生素C比檸檬還多! 但1天吃超過「這個量」恐變胖、血糖超標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烤肉月圓人更圓 營養師教這幾招讓你吃不胖
歡度中秋,全民瘋烤肉,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營養師覺佳欣提醒,為了避免高熱量食物下肚,「月圓人更圓」,採取適當的食材、烤肉醬用法及烹調方式,就可以安心吃又不怕發胖。覺佳欣指出,食材應選擇天然食物,避免加工食材如香腸、貢丸等,肉類優先選擇中低脂類如去皮雞腿、雞胸肉、豬大里肌肉,海鮮則以草蝦、文蛤、牡蠣、鮭魚等較佳,而百頁豆腐、梅花肉、豬五花、雞翅、牛五花、秋刀魚、內臟等較不建議,並記得搭配足夠蔬果,如香菇、玉米筍、生菜、橙子等,以無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覺佳欣也提醒,烤肉醬鈉含量高、熱量也高,建議將烤肉醬倒在碗中,加水稀釋再塗在食材上烤,並改以生菜葉取代吐司,不但可以增加蔬菜攝取,還可以減少鹽分、熱量、澱粉的攝取,讓身體更輕鬆無負擔。至於民眾常問的「鋁箔紙用反光面包魚還是不反光面包魚?」、「秋刀魚怎麼烤不會苦?」覺佳欣表示,鋁箔紙正反面無太大差異,要改善苦味,則可在烤魚前先橫切魚肚去除內臟,烤熟後搭配檸檬汁或胡椒鹽調味;她也提醒,秋刀魚屬於高脂肉類,烹調時不必額外淋油,並使用鋁箔紙將魚整條包裹起來,避免高溫導致燒焦。覺佳欣強調,降血脂藥、降血壓藥、振靜安眠藥、抗心律不整藥、抗癲癇藥、免疫抑制藥易與柚子產生交互作用,服用此類藥物民眾避免食用柚子,如有疑惑可詢問醫師、藥師或營養師,若有不尋常症狀應馬上就醫。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完烤肉腹瀉 不想烙賽遵守4原則
中秋節將近,許多人烤肉聚餐,疾管署發出腹瀉疫情警報,上周門急診腹瀉就診累計11萬3361人次,往年中秋節當周及後一周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預估本周腹瀉患者人數會更多,務必遵守「確保食材新鮮、生熟食分開處理、食用熟食、肥皂勤洗手」等四原則,不怕「烙賽」找上門。疾管署資料顯示,近四周通報腹瀉群聚共58起,新北市10件奪冠,高雄市9件及台中市8件緊追在後、台北市也有7件。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腹瀉群聚通報稍微高於近兩年同期通報,可能與準備料理時疏忽有關,地點以餐飲旅宿業及校園群聚為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共19起。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腹瀉主因是接觸遭汙染食物或被感染者傳染,中秋烤肉若食材不新鮮、長時間未以低溫保存,或未徹底煮熟至中心溫度超過70℃,一旦吃下肚,就容易引發腹瀉等腸道傳染病。除了腹瀉問題,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大腸癌權威醫師邱瀚模表示,中秋飲食常見「高糖、高澱粉、多紅肉、高油鹽、多燒烤」五大NG元素,致癌風險高,建議淺嘗即可,並應增加聚餐內容中的蔬菜水果比例。邱瀚模說,中秋團圓,親友烤肉聚餐,除了各式燒烤肉類,重口味醬料、含糖飲料、月餅等糕點甜食更是不可少,這些都是不健康飲食,經常食用恐增加致癌風險,其中又以燒烤肉類風險最高,火焰和煙霧而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就附於食物表面,建議焦黑部分應捨棄不吃。邱瀚模提醒,要預防大腸癌,除了健康飲食、規律運動,50至74歲的民眾應多利用國健署補助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一口咬下都是油! 這款月餅熱量最驚人,營養師授3不胖吃法
適逢中秋節佳節月圓人團圓,但如果這段時間烤肉、月餅、柚子吃太多,肚子也很容易變得「團團圓圓」!不少研究也都顯示肥胖者會增加失智的危險,因此傳統節慶都有美食相伴,應景之餘也別忘了選擇較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絕對不過量、好的油脂、高纖抗氧化等食材,都有助穩定血糖和血壓。月餅製程高溫+大量糖、油 容易超過每日飲食指標尤其是月餅,無論是送禮還是自己享用,都是中秋佳節不能少的,甚至早在一個月前,月餅大戰已經開打。不過,一般月餅製程須經120°C以上高溫烘焙並加入大量糖和油脂,安南醫院臨床營養科白詠暄營養師透露,從國民健康署資料發現一個鳳梨酥熱量約250~300大卡,一顆蛋黃酥相當於1碗飯250~300大卡,魯肉綠豆椪熱量更高達300~350大卡,而廣式雙蛋黃月餅一顆約重185公克其熱量更上看800大卡,其中脂肪量甚至還超過每餐建議量的2倍且含糖量95.5公克,已大幅超過每日飲食指標(草案)建議的「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之上限2.1倍。搭配無糖茶、白開水享用 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因此,白詠暄建議,可優先購買熱量較低月餅、挑選含有高纖食材之月餅,或是將月餅切分數塊、小塊和親友共享,切勿把月餅當正餐,並搭配時令水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幫助腸胃道蠕動,而吃月餅時建議以無糖茶飲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避免過多熱量攝取,這樣才是健康享瘦之道。 改善飲食習慣與血壓 得舒飲食這樣吃然而,近年來風行的得舒飲食(DASH diet)對於改善飲食習慣與血壓有很大功效。安南醫院營養科組長王儷瑩指出,得舒飲食是一種強調蔬菜水果、堅果與乳製品的均衡飲食,減少高糖份食物、飲料與紅肉的攝取,強調添加堅果蔬菜等天然食材高鉀、高鎂、高鈣、膳食纖維與不飽合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達到降血壓、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延伸閱讀: 中秋前做好6件事 連假過後不怕身體吃不消 月餅吃太多難消化 試試這杯茶飲解膩、消脹氣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飲食危機四伏 五大NG元素淺嚐即止
中秋連假是許多人期待已久的,烤肉聚餐是必排行程,除了各式燒烤肉類,重口味醬料、含糖飲料、月餅等糕點甜食更是不可少。醫師提醒,高糖、高澱粉、多紅肉、高油鹽、多燒烤,這五個中秋飲食常見元素,其實個個都是致癌風險,建議民眾從日常飲食就要避免,中秋節吃美食淺嚐即可,增加聚餐內容中的蔬菜水果比例,走出戶外散步賞月,是更好的選擇。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數據,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首,衛生福利部2019年死因統計亦顯示一年有6436人死於大腸癌,平均每天約有18人因大腸癌過世,高居癌症死因第三位。國健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就會增加17-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另外,燒烤肉類時產生的火焰和煙霧,會含有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會附在食物表面,也會增加罹癌風險。。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大腸癌權威邱瀚模表示,其實中秋節期飲食只是很諸不健康飲食元素的縮影,要防癌,重點還是要回歸到日常健康飲食,建立了好習慣,就算是就算面對佳節美食誘惑,也會比較節制。邱瀚模指出,現代人罹患大腸癌,與熱量過多,加工肉品攝取過多、高油鹽、高糖、高澱粉的飲食習慣、不運動很有關係。邱瀚模指出,上述飲食及運動習慣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抗性,胰島素刺激脂肪細胞生一些類似於生長激素的物質,會刺激身體細胞,可能導致細胞發生變異,癌化風險提高。肥胖是很多癌症的危險因子,胰島素抗性也已經被證實與大腸癌、子宮內膜癌、攝護腺癌有關。邱瀚模提醒,現在中小學生肥胖比率很高,如果不及早改變,他們長大之後就是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根據2017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50歲以上的人若終生未做糞便潛血檢查,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為7%,如果每兩年做一次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之下,可減少35%大腸癌死亡率。邱瀚模提醒,要預防大腸癌,除了健康飲食、規律運動,50至74歲的民眾應多加利用國民健康署補助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
2020-09-28 科別.新陳代謝
28歲糖尿病男怕不舉才就醫 醫師嘆年輕人不受控
南投縣28歲王姓男子因常感到口渴且頻尿,半夜得起床如廁4、5次,嚴重影響睡眠,還莫名暴瘦8公斤,為此求醫,草屯佑民醫院評估其家人有糖尿病史,經檢確認是糖尿病,治療後雖獲控制,但「糖尿病年輕化」又不受控讓醫師很憂心。佑民指出,飲食精緻化、少運動、遺傳等因素致糖尿病出現年輕化趨勢,根據去年「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10多年來20至39歲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從0.13%增至0.16%;該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黃芳專也說,現在每診就有2、3位低於40歲患者,比5年前增加許多。其中,一名王姓患者年僅28歲,血糖卻逾320mg/dL,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3%,確診是糖尿病,起初還不肯相信,覺得他還那麼年輕,怕吃太多藥有副作用或損腎,不願就醫治療,得知併發症恐致性功能衰退,還可能不舉,才轉念接受治療。而對他飲食衛教時發現他一天至少2杯含糖飲料,因此要求他控制飲食,禁喝飲料、少吃甜食和宵夜,經初期施打2周胰島素後,改以口服血糖藥控制後獲得改善;但黃表示,除非症狀輕微,不然糖尿病無法根治,得了就是一輩子跟著你。黃芳專說,罹患糖尿病卻未妥善控制血糖,恐產生視網膜病變、心肌梗塞、性功能障礙、腦中風、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若年輕就得糖尿病,併發症也會較早發生,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統計,3至10年後的發病機率竟高達46%至98%以上。此外,年輕型糖尿病患者常因忙於工作、外食等因素無法定時定量及挑選適合食物,飲食控制不佳、少運動,又覺得自己年輕,糖尿病沒什麼,吃吃藥就好,缺乏病識感,而未能規則就醫,黃坦言,年輕患者比中老年人還難控制。佑民醫院則呼籲年輕人應正視糖尿病危機,若有口渴、易餓、頻尿及體重減輕就該注意,體重過重(BMI≧24 kg/m2)、腰圍過粗(男性>90cm,女性>80cm)、有黑色棘皮症者(皮膚皺褶處有黑色素沉澱)、家族有糖尿病史、本身有高血壓等建議進行糖尿病篩檢,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
2020-09-28 科別.皮膚
醫病天地/冬天皮膚缺水 一樣冒青春痘
不論男、女,一到青春期,臉上易冒出一點一點痘痘,別以為只有夏天才會狂冒青春痘,冬天也可能因皮膚缺水,新陳代謝慢,造成毛孔阻塞。皮膚科醫師建議,適度清潔、保濕,正確飲食、生活作息,都有幫助,若深受困擾可就醫改善。花蓮門諾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凱淇說,青春痘成因多,例如荷爾蒙失調、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環境悶熱流汗,厚瀏海遮蓋額頭,或使用阻塞毛孔髮油或保養品等。另外,嗜吃甜食者也要留意,蔡凱淇指出,有研究顯示,高升醣指數食物如含糖飲料、甜食、巧克力、冰淇淋、油炸食物、澱粉等,及脫、低脂乳製品,都可能讓青春痘惡化。蔡凱淇建議,皮膚清潔可用溫和不刺激洗面乳及冷溫水洗臉,1天1至2次就好,易出油T字部位可搭配吸油面紙或控油保濕噴霧。一般人容易忽略寢具清潔,勤換洗毛巾、枕頭套、睡衣、床單等貼身衣物或寢具,也有助控制青春痘、背部毛囊炎等。保養化妝也要避免使用易致痘產品,髮油、護髮、潤絲等較不透氣造型品,日晚霜等保養品也最好少用,若有化妝需要,淡妝就好,避免太厚重的遮瑕膏、BB霜等。蔡凱淇說,不少民眾花大錢買保養品、療程,解決青春痘困擾,但不見得有效。甚至浪費時間金錢事小,若嚴重發炎留痘疤,恐得不償失。
-
2020-09-26 養生.健康瘦身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糖對身體的6個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
很多人愛吃糖,吃糖會上癮,會讓心情變好。但吃糖太多,對健康會造成不少危害,因此,全球正刮起「減糖生活」旋風,你,準備好要加入這股風潮了嗎?1、體重過重:哈佛大學公衛學院一項針對超過33,000名美國民眾進行長達數10年的大規模研究,首度產生明確證據顯示,含糖飲料會與影響體重的基因產生交互作用,造成飲用者在遺傳外的肥胖風險大增;體重過重可能引發的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已愈來愈失控。2、增加癌症風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員針對60,524名男女進行14年的研究,發現每週喝2次以上含糖汽水的人,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87%,有可能是汽水含糖量高,因此增加了體內胰島素濃度,促進胰臟癌細胞生長。3、加速老化:已有科學家不斷提醒,攝取過多糖分,體內會產生「蛋白質醣化」,破壞肌膚中的膠原蛋白與彈力纖維,使之硬化進而斷裂,皮膚鬆弛、長皺紋等老化現象接踵而至。4、蛀牙危機:糖是碳水化合物,吃進嘴裡時,會跟口腔裡的細菌發生作用而產生乳酸,進而腐蝕牙齒,若沒有勤刷牙,保護牙齒的琺瑯質就會慢慢腐蝕掉,形成了蛀牙。5、攝取過量的糖會上癮。6、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雖然過量攝食糖分的缺點不少,但「糖」仍有其好處,適當攝取會讓心情愉悅,增進食慾,有些癌症病人把糖視為「萬惡之源」,則沒有必要,只要能聽從營養師的建議酌量食用,對身體仍有不少好處。含糖的食物或飲料對每個人有不同的意義與作用,對於心情與經痛有緩解及放鬆的效果,只要不過度的「嗜甜」,其實,糖對人類的身體與心靈都有益處。延伸閱讀: 糖真的吃不得? 營養師解析背後真相 無糖茶當水喝超傷腎! 毒物專家公布茶喝太多3健康危機
-
2020-09-25 新聞.健康知識+
「瓶裝飲料放隔夜」實驗,愈甜的細菌數愈多!第一名是這種飲料
瓶裝飲料喝不完,隔天繼續喝嗎?小心孳生的細菌量,根本就像在喝馬桶水!江坤俊醫師日前上衛教節目分享,曾有一個日本節目實際測試5種飲料,先分別嘴對嘴喝一口,後放置於「28度常溫、濕度70%」的房間裡,再取樣做持續24小時的細菌檢測,隔天發現,細菌數量驚人暴漲。「瓶裝飲料放隔夜」實驗,越甜的飲料越可怕5種常喝的瓶裝飲料分別是水、大麥茶、可樂、柳橙汁、咖啡牛奶,將這些液體一開始採樣到培養皿裡的細菌都控制在600個,24小時候,公布5款瓶裝飲料的細菌量,猜猜看,哪一種飲料的細菌量最高?第5名:水(細菌量變成1100個)第4名:大麥茶(細菌量變成3700個)第3名:可樂(細菌量變成249萬3800個)第2名:柳橙汁(細菌量變成250萬3900個)第1名:咖啡牛奶(細菌量變成517萬5900個)依照排名來看,糖分越高的飲料,細菌數量也滋生的越多。江坤俊醫師說明,細菌生長需要糖分跟蛋白質,咖啡牛奶正好有糖又有蛋白質,提供細菌最好生長的環境,因此24小時後就成長8000倍,甚至比馬桶還要高出400倍,而一般人如果當下攝取超過10萬個細菌的東西,恐怕就會出現肚子不適的狀況。江坤俊醫師建議,如果開封後會喝不完,那一開始可將飲料倒出適量在杯子裡,接著將瓶蓋鎖緊,放置冰箱冷藏,這樣可以防止嘴巴接觸瓶口、細菌叢生而造成腸胃不適。瓶裝飲料也有其他風險,身為媽媽最擔心的,當然是會讓孩子長不高、性早熟的塑化劑了!有些塑膠產品的製程中會添加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它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會影響生物的生理甚至有致癌風險。寶特瓶含有塑化劑嗎?網路盛傳寶特瓶含塑化劑,寶特瓶重複使用的話,塑化劑就會溶進飲料裡,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其實塑化劑是用來提高聚合物的延展性、柔韌度,主要添加在保鮮膜、PVC膠膜(如某些寶特瓶外的廣告封膜)或有彈性的塑膠。寶特瓶本身並不含有塑化劑,只要其分子結構沒改變,在未受熱、過度照光或微波的前提下,都可以重複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塑膠類器皿中,不能重複使用的是超商賣的微波便當,由於微波便當時,很容易因為某些食物過燙而造成接觸的塑膠產生質變,因此超商塑膠便當盒絕對不能重複使用。(2002年,科學人雜誌)寶特瓶會釋出重金屬嗎?2006年,德國海德堡大學環境地球化學系教授William Shotyk作研究發現,寶特瓶放了三個月後,重金屬銻的含量會從360ppt(兆分之一)增加至630ppt,原因是來自於寶特瓶的製造過程中,可能會使用名為「三氧化二銻」的催化劑。如果飲料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PET可能會因分解而釋出較多的銻。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大量的銻會引起頭痛、嘔心等症狀,不過630ppt的量對人體而言相當低,因此很難斷定它對人體會有什麼傷害,目前也沒有因喝瓶裝飲料而中毒的案例。常見的7種塑膠類型,有一種請避免購買通常,塑膠瓶身上會有標示數字1~7的三角形記號,代表7種不同材質的塑膠。第1類塑膠為PET,使用時需注意,不要受光照直射,避免放在高溫環境中。標示2、4、5數字的塑膠相對安全一些。第2類是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第4類為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第5類是聚丙烯。這3類聚合物不容易與陽光、空氣反應,因此化學結構較安定、使用年限較長,即使表面刮傷也不會釋放毒物。吳家誠教授指出,上述3類塑膠的顏色均為白色略透明,若製造過程加入色料,使其改變顏色,應盡量避免購買。再次提醒媽媽們,塑膠製品在保存過程中需避免受光、受熱;塑膠飲品開封後立即飲用完畢,注意這幾點,應該就能避開大部份的毒物了。
-
2020-09-25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健康吃三撇步!烤肉先煮再烤 月餅眾人分享減量
中秋節聚會親朋好友免不了烤肉大餐、各式月餅及美酒,營養師表示,若不注重飲食衛生及攝取量,就可能造成腸胃不適及營養攝取不均等問題,因此提供中秋佳節「健康吃三撇步」,烤肉不妨先煮再烤做為首選並控制分量,月餅建議多人分享,淺嘗即可。營養師提出中秋烤肉新概念,可以先將食材煮半熟再烤,例如茭白筍、玉米筍可以先用鹽水煮過、雞胸肉、里肌肉則先滾水汆燙,亦香腸、熱狗、培根這類加工食品,也可先水煮過再烤,可減少亞硝酸鹽及磷酸鹽攝取;且由於市售烤肉醬鈉含量高,建議將醬汁稀釋或自製烤肉醬,如添加檸檬、水果、醋、香草等調味成健康少負擔的沾醬提味,可以讓烤肉事半功倍又健康。南投縣衛生局今年與水里農會家政班舉辦「中秋嫦娥奔月餅及少油高纖享健康」,營養師賴仁傑跟民眾分享運用我的餐盤概念,達到每日均衡飲食及中秋佳節應景食物如何聰明選,此外,更邀請水里商工餐飲科主任楊書綾,分享如何製作少油、少糖、少添加物的健康月餅。而健康淺嘗吃月餅的小撇步,則是採取多人分享,淺嘗即可;亦可搭配時令水果,如柚子、葡萄、火龍果等,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並以無糖茶飲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糖分。營養師同時建議,國人茶餘飯後,別忘與親朋好友們走出戶外運動;維持每日運動30分鐘、每周累積150分鐘習慣,消耗多餘熱量,健康甩油不發胖。
-
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膽固醇有沒有超標?名醫教你算「動脈硬化指數」
●動脈硬化指數應在3或4以下●動脈硬化指數過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型態和藥物調整要雙管齊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值,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應小於10040出頭的阿雯(化名)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例行健檢總膽固醇卻是紅字。醫師檢視健檢報告發現,她高密度膽固醇及總膽固醇數據換算成「動脈硬化指數」在正常範圍,但低密度膽固醇還有降低空間,恐與家族遺傳有關,若飲食及運動控制無效,應考慮服藥。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血脂肪檢查包括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四個指標需綜合判讀,簡單判讀是把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得到數值是「動脈硬化指數」。王宗道指出,如有心血管疾病,例如頸動脈已增厚或有斑塊、置放心血管支架、曾心肌梗塞或中風者,動脈硬化指數應採取嚴格標準,理想值應為3以下,顯示血管健康,風險較低。若無心血管病史,動脈硬化指數理想值可放寬到4,一旦超過4,就必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藥物控制。降血脂 控制飲食和運動倘若動脈硬化指數高過理想值,王宗道建議,無心血管病史者,可先嘗試三至六個月的的飲食控制和運動改善,若指數不能變正常,應該要就醫服藥;若有心血管問題的人,則生活型態調整和藥物要雙管齊下,直到達標為止。除了動脈硬化指數要降到3或4以下,根據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家族性高血脂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應小於100mg/dl,心血管疾病者更應控制在70mg/dl以下。體重標準 避免疾病上身維持正常體重是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當體重上升1公斤,血壓就上升1毫米汞柱,身體質量指數(BMI)不能超過24,血壓收縮壓不能超過120毫米汞柱,肥胖者須減重,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家醫科教授黃國晉表示,飲食控制可輔助降血脂及膽固醇。膽固醇的飲食來源為蛋黃、肉類、海鮮,愛吃肉、油炸、高熱量食物者要減少攝取,多吃高纖的麥片、蔬果等,持續兩、三個月,能讓膽固醇下降。攝取好油 少吃甜食三酸甘油脂的主要來源是飲食中的油脂、甜食等精緻碳水化合物,建議少吃蛋糕、含糖飲料等甜食,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例如豬油、椰子油等,可多攝取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堅果類。多運動可以降血脂,具有改善代謝、血壓、血糖等好處,黃國晉建議,每周5次,每次心跳達每分鐘130下的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做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及新陳代謝,代謝變好,控制血糖和血脂肪。長者運動 可融合平衡訓練黃國晉推薦,老年人可在運動中融合一些平衡訓練的元素,例如太極拳,因為動作慢,且著重下肢及核心肌群的穩定訓練,包括單腳站立、重心轉移等,可降低長者跌倒風險。
-
2020-09-18 癌症.乳癌
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預防乳癌專家建議這樣吃
每年10月是全球乳癌防治月,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張金堅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預防乳癌,應避免攝取高糖、油炸、燒烤類食物,尤其是珍珠奶茶、可樂等高含糖飲料應少喝,盡量選擇食用天然、不含添加物的食物,並配合運動,都是對抗乳癌的最佳利器。張金堅說,乳癌發生原因很多,危險因子包括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常喝酒、初經早或停經晚,或是外食族常以塑膠袋裝熱食的環境荷爾蒙等,都可能增加乳癌風險。國內乳癌多發生在40到55歲女性,較國外年輕,相關防治很重要。女性要怎麼拒絕乳癌上身?張金堅說,健康身形很重要,現代人幾乎攝取過多營養,而「肥胖」可能導致乳癌,也可能使已治療的患者再度復發,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材、不含添加物的食物為主,多吃優質蛋白質和蔬菜水果。即便是吃下午茶,也可選擇如堅果、藜麥等,含抗氧化物與蛋白質含量高的健康食材,而不含糖的黑巧克力也具抗氧化功能。張金堅提醒,女性應定期透過如乳房X光攝影、超音波檢查,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據統計,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民眾應善用。乳癌防治基金會與飯店合作,推出限定公益下午茶,食材以代表溫柔堅毅的粉紅色做為主題,所得15%將捐贈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0-09-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外食族孕媽咪水果當蔬菜 狂喝蜂蜜水竟妊娠糖尿病上身
台中市38歲蘇姓孕婦懷頭胎,因孕吐胃口不好,外食族的她早餐愛吃漢堡薯條,吃不下飯時,水果吃得下,那就多吃一點,以為水果可以取代蔬菜,她想讓胎兒皮膚變好,每天也會喝蜂蜜水,懷孕24周發現血糖飆高、胎兒體重超前二周,診罹患妊娠糖尿病,所幸控制飲食、每天紀錄飲食日記,自主監測血糖,並且回醫院追蹤後獲改善。烏日林新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瑋涵分析,水果的含糖量和升糖指數都很高,容易引起高血糖、肥胖等問題;蔬菜富含維生素A、鉀及鐵等營養成分,糖分較低,兩者的營養並不能互相取代。蘇姓孕婦在懷孕24周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發現血糖值超過140 mg/dL,產前超音波檢查發現寶寶體重超前二周,妊娠糖尿病糖水測試四次中有兩次不合格確診罹患妊娠糖尿病。蘇姓孕婦緊張詢問「我覺得自己都沒吃什麼東西,也沒暴飲暴食怎麼會這樣?」經配合醫師、營養師及糖尿病衛教師的建議,開始紀錄飲食日記,每天自主監測血糖最少4次以上,才驚覺自己飯後2小時的血糖值常常飆高至170 mg/dL。林瑋涵說,蘇姓孕婦的父親為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包括一級親屬有糖尿病患者、高齡孕婦、前一胎曾患有妊娠糖尿病、懷孕前肥胖或心血管疾病,以及多囊性卵巢症病史;若病控制不佳會增加羊水過多、胎兒發育異常、巨嬰、胎死腹中、新生兒低血糖等風險,不可不慎。蘇姓孕婦經衛教後,早餐吃高膳食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取代薯條、漢堡,也注意三餐糖分攝取,戒掉含糖飲料(如蜂蜜水、果汁等等),終於將血糖控制在標準值,寶寶的生長速度也恢復正常了。林瑋涵呼籲,妊娠糖尿病大多可以用飲食、運動來控制,雖然糖尿病通常會隨著妊娠結束而恢復正常,但產後必須要定期追蹤血糖變化,建議在產後回診檢查血糖,評估後續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之後每隔三年也要追蹤一次,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
2020-09-15 科別.心臟血管
手好痠…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日前因心肌梗塞離世,55歲影帝吳朋奉5月底因腦中風去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強調,心血管疾病已年輕化,因此當身體出現疲累、會喘、胃痛、手痠等症狀,千萬不可輕忽,有可能血管早已阻塞,易發生心肌梗塞,必須立即就醫診斷治療。陳裕峰指出,一般人如果持續幾天出現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相當不舒服,最好就醫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的症狀,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病患容易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因為手非常痠而就醫檢查,以為是搬東西扭到,醫師覺得不對勁,一檢查發現,病患的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緊急接受治療。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是因為心臟缺氧,因而導致手會痠。陳裕峰指出,還有病患因胃不舒服、悶痛而就醫檢查,一檢查也發現是心肌梗塞引發的症狀,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造成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西化,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加上熬夜、抽菸、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另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認為,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經常熬夜,加上運動不足,血液循環又不好,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陳裕峰說,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引起腦中風,都應及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14 科別.心臟血管
影帝、歌手因心血管疾病去世...牙痛、手酸是警訊
今年一連發生55歲影帝吳朋奉因腦中風去世,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也因心肌梗塞離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表示,因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有的病患僅是覺得累、會喘、胃痛、手酸,但一檢查竟是血管早已阻塞,連帶心肌梗塞,所以千萬不要忽視小症狀而延誤就醫。陳裕峰說,病患若持續幾天的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很不舒服,最好就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更容易讓病患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到醫院是要檢查手,說手非常酸,還以為是搬東西去扭到,醫師後來覺得不對勁,一檢查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因為心臟缺氧,缺氧連帶手都會酸。陳裕峰說,還有病患是胃不舒服、悶痛,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飲食,加上熬夜、抽菸與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曾有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說,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卻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以為自己還年輕不怕熬夜,加上若運動不足,血液循環不好,這些不良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所以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的腦中風都應即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08 新聞.健康知識+
支持筋膜自我修復和生長 專家教你怎麼吃有益筋膜健康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筋膜放鬆修復全書》,作者阿曼達.奧斯華】建立有益筋膜的飲食方式這不是一本討論營養學的書,我也不打算提供一份有益筋膜的健康飲食計畫。在這裡,我只是想要簡要地談一談,你的飲食會如何影響筋膜。我們都知道,筋膜是由蛋白質和水組成,而這些物質進入我們體內的第一步,當然就是透過「飲食」的途徑。水,無所不在!很多人都寫過關於水的文章,或許有點太多了。再者,政府對這方面的建議也不斷隨著時間變動,所以現在有許多人不清楚到底該怎麼喝水,又該喝多少水,也是情有可原。雖然我們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喝下過多的水,但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一直處於飲水量過少的狀態。從筋膜的觀點來看,如果你有慢性疼痛的問題,你的筋膜就會有沾黏的問題。如果筋膜沾黏,它就會缺水;而當筋膜缺水時,全身也會缺水。我們全身的含水量只要下降2%,就會影響到所有身體系統的表現。大部分有慢性疼痛問題的人,身體也長期處於缺水狀態。筋膜沾黏和缺水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惡性循環。有時候是始於缺水,缺水的筋膜稠度和黏性都會變高,之後它們就會沾黏在一起;有時候則是始於受損導致的筋膜沾黏,它會使筋膜水分被擠出,有點像是把海綿裡的水分用力擠出,這個過程會導致筋膜緊繃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如果你想要使筋膜重新恢復含水量,請在執行自助活動、伸展和運動之際,別忘記一天喝足一.五到二公升的水。水是保有筋膜流動性的必備液體,任何含有咖啡因的液體,例如咖啡或茶,它們都會利尿,只會加重你缺水的狀況,酒精也是。任何含有精製糖的飲品,例如汽水,也都會讓你的組織缺水。健怡飲料並沒有比含糖飲料來得好,因為那些取代糖分的化學物質,會對身體造成毒害,有可能導致其他的健康問題。所以,水真的很重要。不論是自來水、瓶裝水、過濾水、蒸餾水或氣泡水都很好,也可以現榨一些萊姆或檸檬汁,加到水中提味。或者,你也可以運用一些草本茶取代部分的飲水。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話,不妨先搭配筋膜放鬆運動嘗試十天的時間。一開始你的尿量可能會變很多,這是因為缺水的組織還無法吸收你喝入體內的所有水分。然而,隨著你的筋膜伸展和放鬆的程度越來越好,你的組織吸收水分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好。這個情況發生時,你也會開始覺得整個人輕鬆起來,因為它會讓你的疲憊感降低,變得更有活力。你的身體會更有效率地排除體內的毒素,並且更自在、流暢地運轉、活動。吃進筋膜所需要的養分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筋膜在自我修復和生長時,也需要充足的營養支持。雖然蛋白質是建構筋膜的主體,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來自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的能量,來幫助身體活動筋膜。倘若我們無法從均衡的飲食中獲取這些養分,我們就不可能擁有健康的筋膜。若想透過健康的飲食支持筋膜的健康,英國國民保健署提供的飲食指南,是一個不錯的參考(編按:在網路上搜尋,也有許多有益筋膜的飲食建議,讀者可依需求參考)。以澱粉類碳水化合物當作主食馬鈴薯、麵包、米飯、麵食和麥穀片等澱粉類食物,本身其實並不會讓人特別容易發胖;它們之所以變得讓人容易發胖,是因為我們在它們身上加了油。選擇全穀類和帶皮的馬鈴薯,它們的纖維素含量比較高。澱粉類碳水化合物在餐點中的比重,應該占三分之一。攝取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飲食指南建議,我們一天要吃五份的蔬果。只是食用它們的時候切記,盡可能以健康的方式料理,不要添加鮮奶油或奶油等食材。攝取富含油脂的魚魚是蛋白質的優質來源,並且富含維持筋膜良好運作狀態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減少飽和脂肪、加工糖類和鹽的攝取量飽和脂肪會阻塞我們的血管,加工糖類是甜蜜的毒藥,而鹽則會升高我們的血壓。因此,你最好適量攝取這些東西,一旦過量,它們都會對筋膜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大部分的包裝食品都含有這三種成分,就算是那些看似健康的食品也不例外。基本上,請盡可能讓你的飲食保持天然,用新鮮食材做飯。因為任何一種包裝食品,都經過某種程度的加工,所以最好不要太常攝取這類食品。飲食、呼吸對筋膜健康的重要性本章中的所有建議,都緊扣著我們先前提過的筋膜解剖學概念,而且都能夠有效提升筋膜的健康狀態。
-
2020-09-0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不讓大腦提早老化 預防失智症飲食與睡眠是2大補帖
台灣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約等於每7個人之中就有1位老年人。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8月發表「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顯示,2020年將開始進入死亡數超過出生數的「人口負成長時代」,預估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位是長者。未來少子、高齡化的現象將更趨明顯。目前平均壽命雖達80.7歲,但健康餘命只有72.3歲,董氏基金會表示,國人晚年平均有8.4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長命並不一定好命!50歲過後腦力下滑 嚴重可能變成失智症高齡人口會帶來健康危機及社會問題,50歲過後,隨著年紀增長,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萎縮、變小。台灣過去的調查發現,6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8.8%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而失智症患者則有8%。失智症是緩慢進行、目前仍無法治癒的疾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增加家庭壓力和經濟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說明,年過50歲後,大腦約以每年0.2至0.3%的速率萎縮,60至91歲會加速至0.5%,腦容量變小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執行功能(如反應、計畫)等。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有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為失智症。過去亦有許多研究顯示,腦容量較大其認知能力也較佳,腦部也較健康。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之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驅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1/3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飲食品質不佳 大腦更容易早衰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營養師引述2018年發表於《神經學Neurology》的研究指出,飲食中有較多的鈉、膽固醇、飽和及反式脂肪者,腦容量(腦灰質)較小;而飲食中有足夠蔬菜、水果、堅果、乳製品和魚及較少含糖飲料的老人,腦容量較大(包含總腦、腦灰質、腦白質及海馬迴)。許惠玉表示,不佳的飲食品質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而影響到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不佳的飲食例如:含糖飲料、油炸食物、加工紅肉、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久坐不運動與肥胖 都是失智症高危險因子劉建良主任說明,飲食不均加上久坐、不運動,都容易造成不健康的體位,2020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Lancet》委員會提到,肥胖是導致45至60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其中1項危險因子。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中年肥胖會提升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體型肥胖、特別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人,其腦容量也較小。劉建良主任指出,研究推測是因為腹部、內臟脂肪較易產生發炎細胞因子、血脂也較高,且肥胖及腹部肥胖的人也較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這些疾病可能影響大腦神經疾病及血管性的腦萎縮,進而影響到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飲食吃不好 靠膠囊補充也沒效許惠玉營養師表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良好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包含萎縮、變小、不健康),對於情緒也都有正向的幫助!推究這些飲食含有較多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營養素,具有刺激神經、降低氧化壓力、調節發炎反應等功能,例如:蔬果中的植化素、葉酸;未精製全穀中的B群;魚類中的n-3脂肪酸。此外,多項研究也指出,大腦健康是受整體飲食內容影響,並非單一種食物或單一營養素,因此,營養素來源應要來自於食物而非膠囊、錠狀等補充劑,才能真正提升整體的飲食品質。許惠玉建議,每日在6大類食物中,應至少攝取15種食物(不含零食、糖果、飲料),多元攝取各類食物的同時也能補充到多種營養素,有益於大腦及身體健康。可結合地中海、得舒飲食的特色。吃好又睡好 大腦才凍齡劉建良表示,在日常生活增加運動量,除了可以預防肥胖、衰弱症和肌少症,對於腦部健康也有益處。根據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每天輕度的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家事)就有助延緩大腦退化;而每天運動1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特別是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行力。睡眠與大腦的健康也息息相關!2018年發表於《睡眠藥物評論Sleep Medicine Reviews》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睡眠品質不佳、睡眠時間過多或過少、失眠等都會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且認知功能也較差,進而提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罹患風險。還有多篇研究建議,最佳的睡眠長度為每晚7至8小時,睡得好的人較健康、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因此,劉建良建議銀髮族,平日早上可多出門、多活動、曬太陽,除了能增加活動量,並提升晚上的睡眠品質外,也能藉此增進社交,讓大腦更加靈活。50歲前超前部屬 所有年齡動起來多項研究均指出,飲食型態較佳、有運動的銀髮族,其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而體型肥胖(BMI≧30)、腹部脂肪較多者,其腦容量較小、罹患失智症機率較高;睡眠品質不佳(少於5小時或>10小時)也較易有較差的認知功能及憂鬱的風險。董氏基金會呼籲,國人必須提早在50歲衰退前超前部署、打好根基,透過吃動睡3要素,延緩大腦萎縮的速率,讓大腦凍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