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5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吞嚥
共找到
675
筆 文章
-
-
2020-09-05 橘世代.愛吃橘
照顧老小孩,彷彿掉進一個陌生世界 凌煙為失智父母做飯療癒自己
今年5月底,作家凌煙(本名莊淑楨)將寫了10年,最後還閉關兩個月才完成的長篇小說交稿,接下來打算好好休息、陪伴家人。凌煙的盤算是,6月初北上接手弟弟照顧父母的工作一、兩個月,讓弟弟休息,她也趁這段時間好好陪伴父母。她預計開車北上,一路約朋友聚餐,幾天後抵台北。但當天才一上路,弟弟就打電話來催,她只好將所有約會先暫緩,想說來日方長,擇日再約。結果6月初北上,她就一路照顧父母至今,彷彿掉進一個陌生世界,翻天覆地的經歷了多數照顧者都經歷過的、連哭泣難過都奢侈的生活。到了台北,凌煙發現父母的退化比她想像得更嚴重。母親已經不認得她,她每天和媽媽睡同一張床、幫媽媽準備三餐、照料生活,媽媽卻天天問她:「小姐,我要叫妳什麼?」媽媽原本就心臟衰竭,記憶力也一年比一年差,但是這半年來嚴重退化,她手浮腫、肺積水、失能已達五級,簡單的刷牙、洗澡、吃飯吞嚥都有困難。而父親,去年開始會在半夜起床梳洗、穿戴整齊,有時走去熟識的理髮店敲門說要理髮,有時說要去坐車回鄉下投票;還曾騎機車出門說要回高雄,在新竹迷了路,被帶回家時手臉都已曬傷脫皮。這兩個月,凌煙帶父母就醫,診斷失能等級,辦了身心障礙卡;弄清楚長照2.0資源,安排職能治療、居家照顧;她幫媽媽餵食、洗澡,爸媽便祕時,她戴上手套,協助挖出硬便。這些日常的照顧都不是最辛苦的,最苦的,是失智者的妄想——明明剛給他吃完飯,他卻一口咬定還沒吃;刷牙、洗臉、洗澡已經無法自理,卻堅持要自己來;把腦中妄想當作真實場景,你愈反駁他愈生氣,不但出言攻擊,甚至有暴力行為。「人生真的好艱難,小孩好不容易大學畢業了、成家立業了,當了阿嬤終於可以輕鬆幾年了,但同時,父母也需要照顧了。如果照顧父母的時間拖得久一點,就換我也需要照顧了。」凌煙輕輕嘆了口氣,她一邊照顧父母一邊思考自己的老後,為自己買了長照險,也打算要去健保卡上註記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說起這兩個多月父母的蒼老與失能,凌煙幾度紅了眼眶,但還好她愛做菜也會做菜,為連吃飯咀嚼吞嚥都辛苦的父母煮營養好吃的餐點,常常是身為照顧者的她,每天最放鬆療癒的時刻。【給老小孩的3道食譜】絲瓜吻仔魚粥材料:絲瓜、吻仔魚、蔥、芹菜、蝦皮、蒜頭、鹽、白胡椒粉、高湯、白飯作法:1.絲瓜切丁,蔥、芹菜切珠、蒜頭切碎。2.起油鍋,下蒜碎、蝦皮炒香,放入絲瓜丁略炒,加入高湯、白飯熬至適當軟度,加入吻仔魚煮滾,以白胡椒粉、鹽、芹菜珠調味即可。●可加入一顆蛋增加營養。鮭魚粥材料:煎熟鮭魚肉、高麗菜、鮮香菇、洋蔥、蒜頭、芹菜、白胡椒粉、鹽、高湯、白飯作法:1.熟鮭魚肉剝碎挑出魚刺,高麗菜切丁,洋蔥切丁,鮮香菇切丁,蒜頭切碎,芹菜切珠。2.起油鍋,下蒜頭碎、洋蔥丁、鮮香菇丁炒香,放入高麗菜丁略炒,加入高湯和鮭魚碎肉,與白飯熬至適當軟度,以鹽、白胡椒粉、芹菜珠調味即成。●可加入一顆蛋增加營養。南瓜粥材料:油蔥醬、絞肉、乾香菇、南瓜、蛤蜊、蝦皮、芹菜、白胡椒粉、鹽、高湯、白飯作法:1.南瓜削皮切丁、乾香菇泡軟切丁(香菇水加入高湯)、蛤蜊吐沙洗淨先煮開口(水加入高湯中)。2.起油鍋先炒熟絞肉,再加入香菇丁炒至香味出來,放蝦皮、白胡椒粉、油蔥醬略炒,倒入高湯,放入南瓜丁與白飯熬煮至適合的軟度,加入蛤蜊肉,用鹽與芹菜珠調味即可。●可再加入一顆蛋增加營養。【延伸閱讀】父親節餐桌,星級美味 抵不過一碗懷念的意麵41歲辣媽靠超市料理,日日減醣狠甩18公斤!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04 科別.耳鼻喉
反覆喉嚨痛?恐是慢性扁桃腺炎作祟!專家建議治療方案
常常喉嚨痛,以為是身體抵抗力差,吹了冷風、冷氣,就感冒了?!其實,如果反覆喉嚨痛數周、數月,甚至數年,而且發病頻率頻繁,平均每1至2個月就會發作,嚴重造成生活與心理上的困擾,就必須就醫考慮其他原因導致。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吳伯軒分享,曾遇過患者因反覆喉痛而困擾,發病時常合併發燒、吞嚥困難等,在診所被診斷為急性扁桃腺發炎,以抗生素與症狀控制藥物治療,卻效果不彰。經他追蹤診斷,才發現是罹患慢性扁桃腺炎,因常常反覆發作,故建議接受手術治療。吳伯軒指出,傳統慢性扁桃腺手術是使用冷刀器械切除扁桃腺,會在咽門前柱做切口,確認扁桃腺周圍的手術切面後,逐步往扁桃腺下端剝離,到最末端會使用扁桃腺鉗夾住,並將扁桃腺完整移除後,使用綁線確認止血。冷刀手術的缺點是:容易造成術中出血量較多、術中視野不佳、延長手術時間,且縫合後傷口容易感到疼痛。為了改善傳統手術限制,吳伯軒參考國外手術,使用原應用於他類手術中的「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將此工具帶入扁桃腺手術中,發現能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手術時間,並減少術後疼痛機率。而他分享的臨床案例,即是使用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Ligasure)進行扁桃腺手術。手術過程順利,僅微量出血5毫升,傷口只有稍微疼痛,住院時間也從4天縮短至1天。該患者術後已追蹤超過1個月,傷口恢復情況良好。吳伯軒表示,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已受美國FDA認證能封住直徑7毫米以內的血管,並能承受3倍的正常收縮壓壓力(360毫米汞柱)。對於周邊組織傷害較小、術中出血及術後疼痛情況較少。另外,也能讓手術視野較佳,對主刀醫師判斷手術切面較有利,進而減少周邊組織破壞,以及縮短手術時間。他呼籲,若有慢性扁桃腺炎困擾的人,不必對於手術太驚慌,也不用擔心開刀後喉嚨的疼痛不適,應即早治療,才能擺脫長期反覆的喉嚨疼痛;而此類扁桃腺摘除術對於因肥大扁桃腺阻礙呼吸道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有幫助,建議尋求主治醫師諮詢。諮詢專家/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吳伯軒
-
2020-09-03 科別.耳鼻喉
擤鼻涕太用力耳朵悶痛恐罹中耳炎 醫:一次擤一邊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柏翰今天表示,擤鼻涕太用力、潛水太快耳朵悶悶又痛,小心罹患中耳炎。他建議,擤鼻涕時不需太過出力,一次擤一邊就好,先壓住一側鼻孔,擤完後再換另一側。潛水時下潛速度也不能過快,可以分段下潛。小梓(化名)不久前和友人至墾丁潛水,一開始只覺得耳朵悶悶脹脹、有點痛,好不容易上岸了卻發現好像聽不太到朋友在說什麼,像隔了層膜,而且耳朵變得更加疼痛,走起路來還有一種泡在水裡的感覺。不想壞了大夥出遊的興致,小梓一直忍到旅程結束才就醫,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發現是罹患了急性中耳炎。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柏翰今天開記者會指出,人體耳部是由外耳、中耳及內耳三個結構組成,其中中耳具有耳咽管構造,是連接中耳腔與鼻咽的通道。中耳炎的發生常常是因為耳咽管發生異常或耳膜破裂而導致,例如擤鼻涕太過用力、體內外壓力驟變、掏耳朵時挖太深或是耳咽管有先天性缺陷。邱柏翰說,小梓的狀況是因為下潛速度過快、水壓變化太大,導致耳壓無法平衡而造成對中耳的傷害,類似的情況也容易發生在民眾搭乘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邱柏翰建議,民眾平日只需留意幾個小動作,就能有效預防中耳炎的發生,首先是擤鼻涕時不需太過出力,一次擤一邊就好。先壓住一側鼻孔,擤完後再換另一側;另外擤的時候,可以稍微低頭並將嘴巴微微張開,降低鼻涕經耳咽管逆流的風險。其次,盡量避免自行掏挖耳朵:其實耳朵有自行排出耳垢的機制,過度掏挖反而會造成耳膜之損傷;如真的需要時,以棉花棒至多深入耳朵約1cm,再輕輕地由內向外將耳垢帶出即可。至於在搭乘飛機或潛水前,可先至耳鼻喉科門診諮詢,由醫師透過理學檢查判斷是否需要使用藥物進行預防,活動時也可搭配咀嚼、吞嚥、打哈欠或分段下潛等動作,效果更佳。邱柏翰提醒,民眾若發生耳朵疼痛、莫名發癢、有積液流出,或有暈眩、頭痛、發燒、聽力障礙等症狀,即應盡速就醫檢查,避免耽誤治療時機。不然除了可能造成聽力的損傷外,更容易引起其他嚴重之併發症,如腦膜炎、顏面神經麻痺,民眾切莫掉以輕心。
-
2020-09-02 新聞.長期照護
老人長壽從「口」開始 醫推「健口操」促牙口健康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達14%,年長者照護已成不可忽視問題。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表示,失智、失能、認知功能障礙與吸入性肺炎為年長者、銀髮族群的四大疾病威脅,除應均衡飲食、清潔口腔、偶爾嚼食無糖口香糖鍛鍊咀嚼力外,並建議可每日做三次「口腔健康操」(健口操)來進行咀嚼肌鍛鍊,防止嗆咳與幫助吞嚥功能。為呼籲全民重視口腔咀嚼及吞嚥能力,台灣前進文化發展協會與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咀嚼與吞嚥團隊,今推廣「健康老,從口開始」觀念。許明倫表示,咀嚼咬合與大腦功能之所以息息相關,就在於「咀嚼」的動作能刺激海馬迴,維持認知功能,提高空間記憶。據美國生醫期刊「Aging」今年發布一份對50歲以上成年人所做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與年齡漸長所造成的智力衰退有關聯。他與團隊兩年前的研究也顯示,年長者的牙口差、咀嚼吞嚥功能不好,會影響認知功能異常;但若能維持咀嚼和吞嚥相關能力,將可減少認知功能退化,如延緩失智症發生。此研究也獲得「國際牙醫學研究會」論文獎。同時,國際上許多研究也證實,強化咀嚼能力將有助於降低失智並預防老化症狀,因此,他鼓勵長者在可咀嚼的能力範圍多咀嚼,便可預防失智和吸入性肺炎。而為提升民眾與年長者咀嚼力,許明倫與其咀嚼與吞嚥中心團隊設計了健口操,由團隊成員蔡法慈示範健口操六要訣,包含肩膀運動、頭頸運動、鼓腮、舌頭運動、唾液腺按摩與發音練習,只需約三分鐘,民眾只要利用瑣碎時間就能輕鬆進行鍛鍊,也能保持牙口健康。台灣前進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池國平表示,台灣2018年起已邁入高齡社會,據國發會推估,台灣2025年時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數20.1%,邁入超高齡社會,相關長照預算勢必提高,雖政府雖對老年人推假牙等補助,但若能提前預防,如透過健口操等方式,並推廣到鄉鎮市與偏鄉地區,相信對年長者延緩老化失智等更有幫助。
-
2020-08-31 癌症.食道癌
食道黏膜沒接受器 醫師:當心出現症狀已食道癌中晚期
一名54歲男性從年輕就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未有任何不適症狀,日前到大里仁愛醫院做身體健康檢查,在無痛胃鏡的窄頻影像檢查中,發現一公分的食道病變;界線明確的棕色區域有不規則的微細血管型態,經予以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早期食道癌。經轉診至醫學中心做內視鏡超音波評估內黏膜下層情形,再實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術後狀況良好。消化內科醫師黃冠智表示,因食道黏膜並沒有「感覺接受器」,因此當腫瘤尚未發生下黏膜侵犯時,幾乎都是沒有感覺,而當出現體重減輕、貧血、吞嚥困難或是出血而就醫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食道癌的男女比例為16比1,容易導致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吃檳榔;尤其是長時間食用下,任一項都會剌激局部黏膜產生病變,而3者共用時危險性更高達195倍之多。黃冠智説,目前最有效的檢査方式是胃鏡檢查,搭配光學模式與染色內視鏡,讓診斷效果最大化。食道癌依據腫瘤侵犯部位,大致分為4期,治療的方式以及存活率因期別而個有不同;該患者為第一期食道癌,僅能以定期胃鏡檢查或運氣好意外發現,此時腫瘤尚未侵犯到肌肉層,可以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把病變處完全刮除,5年以上存活率達70到80%。他提醒,有食道癌家族病史、菸酒檳榔習慣超過10年,或是曾經罹患下咽癌、口腔癌的頭頸癌患者,終其一生有20到30%會發生食道癌,建議每年都要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小心卡更深!專家:吃麻糬噎到千萬別用力拍背、喝水
老年人除了吞嚥嗆咳問題,也可能發生異物梗塞無法呼吸的緊急狀況。這時如果一旁有人會「哈姆立克」急救法,就有機會在異物梗塞第一時間應變,搶救人命。意識清醒時 哈姆立克救人、自救第一線消防救護員指出,較常遇見老人吃果凍、蒟蒻、粽子、麻糬等食品,因大口吞沒充分咀嚼,就可能造成嗆傷或噎到阻塞氣管。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會用「拍打背部」、「喝一口水」來幫助患者咳出異物。不過台南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長謝榮仁指出,拍背、喝水的動作,有讓異物卡得更深更緊的風險,建議如果會哈姆立克法急救,第一時間就直接使用。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陳冠傑表示,哈姆立克法一般需要旁人協助,當患者發生異物梗塞,但仍可呼吸時,實施效果較佳。如果意外發生時獨自一人,也可嘗試以哈姆立克法自救。若因呼吸困難或年長無力,可利用身邊的桌角、椅背或樓梯扶手彎曲處,頂住肚臍與「劍突」(兩肋交接處)之間的位置,以身體重量協助擠壓,較能產生足夠氣壓幫助咳出異物。呼吸困難時 直接用心肺復甦不過許多異物梗塞常未能立即因應,患者很快因呼吸困難,呈現缺氧狀態。謝榮仁指出,這時即使打119求救,許多案例在救護車到達前,就因腦部缺氧停止呼吸心跳,進入所謂OCHA(無生命跡象)狀態,這時救護員就會直接強迫供應氧氣,並實施心肺復甦術CPR,不會採用哈姆立克法急救。謝榮仁強調,CPR按壓胸部除幫助無法自主呼吸患者呼吸,施力時產生氣壓經呼吸道向外,能產生與哈姆立克相同效果,搭配供應純氧,實務經驗顯示曾多次搶救成功。不過謝榮仁、陳冠傑都建議民眾應該學習哈姆立克與CPR急救法,一旦發生異物梗塞可以自救救人,家中有長輩的人更應學習。急救搶時間 避免缺氧腦受損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炳元也建議民眾學習哈姆立克法與CPR。他說,異物梗塞除了正確急救,因應速度更是關鍵,一般人缺氧5到10分鐘,腦部就會受損,如果當場不能嘗試急救、延後缺氧時間,等救護車到達可能為時已晚,即使救活也可能陷入永久昏迷,要靠插管維生。哈姆立克急救法又名腹部衝擊法、哈姆立克法,由美國外科醫師亨利·哈姆立克(Henry Heimlich)在1974年發表。在這之前,美國心臟醫學會、紅十字會的異物梗塞急救指引都是「拍背」,哈姆立克主張異物卡入氣管時,拍打背部會使異物卡得更緊、導致死亡。魚刺卡喉 找醫院處理最好至於另一常見意外是「魚刺卡喉」,很多人會煮魚給長者吃,可能發生魚刺卡喉。陳炳元說,他查閱國內外醫界,竟然都沒有一致的因應準則,更沒想到許多台灣老一輩深信的諸如吞飯、喝醋等「偏方」,在美國遇魚刺卡喉一樣流行喝醋,只是吞飯換成吞香蕉,也有很多人「現身說法」強調以此偏方成功自救。但因台灣多數地區就醫相較方便,兩種方式都不建議,不如直接送醫。陳炳元在急診有豐富處理經驗,認為盡快就醫通常不會有事,食道腸胃穿孔的紀錄極少。到院病人通常都覺得自己情況嚴重,因為消化道十分敏感,魚刺尖銳造成疼痛感強烈。事實上,一般患者到院時,魚刺多數已經到胃,等著強酸胃液幫助消化,但患者仍感覺異物在喉頭食道,其實多數是魚刺劃過的小傷。少數魚刺還在喉頭的,用異物夾、內視鏡就能取出。家有長輩 學會兩項急救法哈姆立克1. 急救操作者站在患者背後,雙腳成弓箭步,前腳在患者雙腳間。.2. 找出肚臍上方與胸窩劍突間位置,一手握拳虎口向內,另一手在外握住。3. 兩手環抱患者腰部「往內、往上出力」擠按,直到阻塞物離開呼吸道。● 當患者昏迷、雙手無法環抱住患者或患者為孕婦時,擠按的部位移至胸骨心臟處。● 若施救者力氣不夠,可利用身邊的桌角、椅背或樓梯扶手彎曲處,頂住肚臍與兩肋交接「劍突」間,以身體重量協助擠壓。心肺復甦術CPR許多異物梗塞常未能立即因應,患者很快呼吸困難,呈現缺氧狀態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應直接實施心肺復甦術CPR。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不只是老化!長輩吃東西吃得好累 其實隱藏疾病前兆
長輩抱怨吃東西吃得好累,是不是健康出問題?其實有些疾病的警訊,就藏在「吃」這個動作裡,有些疾病會導致吞嚥困難。三大類疾病 易引發吞嚥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有些疾病早期的表現是從吞嚥障礙,例如有些人巴金森氏症病人,一開始先從舌頭抖動開始,逐漸影響到吞嚥;另外像是運動神經元病變,有些患者也會從聲音沙啞、吃東西困難開始。一般人會以為只是老化,其實是疾病的警訊,需要尋求專業人員徹底評估。有哪些疾病會引起吞嚥的問題?王亭貴表示,吞嚥障礙大抵上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神經性,最常見中風、頭部外傷;第二種是退化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病變;第三種是構造型,例如頭頸癌、舌癌,經過手術或化、放療之後,會口腔與咽喉組織構造的改變。至於失智症,因為病情比較複雜,有人歸類於神經性,有些人歸類為退化性。越吃越慢越少 身體逐漸衰弱除了疾病之外,老化也是原因之一。王亭貴說,年紀變大牙齒變少、咀嚼能力變差,唾液分泌減少、味覺變差,這些變化會使老人不容易吃太硬的東西。另外因唾液變少,形成食團的過程會比較不順利,也不容易吃太乾的食物。吞嚥困難會從一些小小的警訊開始。王亭貴提醒,如果長輩吃得越來越少、體重掉、發燒、身體虛弱,都要懷疑可能是吞嚥障礙造成的。一口飯吃很久、總是剩下一些渣渣吃不下去,總是吃得很累、吃得越來越少,要超過四、五十分鐘才能吃完一餐,都是警訊,需要請專業評估。不自主流口水 也可能吞嚥障礙王亭貴說,還可以觀察長輩吃飯中會不會常常咳嗽,或是一口食物要吞好幾次、含在嘴巴都沒有吞下去。有些人吃完東西後,講話時喉嚨會發出類似有痰的水泡聲,這代表有食物往呼吸道的方向移動,跑到聲帶上面,才會有這種聲音。另外,正常人一天要分泌一千到一千五百毫升的唾液,正常都會吞下去,如果長者會不自主流口水,也可能是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口水吞不下去。「吞嚥有個重點,就是喉嚨要往上升起來,目的是把呼吸道關閉,食物就不會跑錯地方。」王亭貴說,長者因為肌肉萎縮,喉頭會往下降一些,從外觀可以看到喉結變低、變明顯。這會使咽喉往上升的距離變長,加上肌肉比較沒有力量,上升速度不夠快,對於移動較為快速的食物如「水」,就容易嗆到。訓練咽喉上升 可用下巴夾球如果要訓練咽喉上升,可以利用「下巴夾球」的頸部運動,這個動作和喉部上升的肌肉動作是一樣的,多做可以改善吞嚥時呼吸道關閉的力量。如果是臥床長者,可斜躺在床上,從練習往下看自己的肚臍開始,但是這個動作要做到,不是那麼容易,最常見的錯誤是肩膀離開床,這會變成鍛鍊到腹部。王亭貴也提醒,如果懷疑可能有潛在疾病或吞嚥障礙,要先找醫師評估,不要貿然做各種吞嚥練習,以免發生危險。如果不確定自己觀察對不對,王亭貴建議上網搜尋「EAT-10吞嚥困難篩檢問卷」進行自評,如總分高於3分,代表可能有吞嚥困難的風險,建議諮詢語言治療師和復健科醫師。想做吞嚥訓練 務必找專業評估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說,口腔下去之後有兩個通道,一為呼吸道,一為食道。平時呼吸道是開啟、食道是關閉的,只有吞嚥動作啟動時,食道才會打開,呼吸道關閉,如果要避免嗆到,這個兩個功能都要有好的協調。要避免吸入性肺炎,首要維持好的吞嚥力和喉部保護力。喉部保護力就是要有好的喉部功能及閉合能力、咳嗽反射及足夠的咳嗽力量。正常狀況,只要有一點點食物跑到呼吸道,都可以引起很強的咳嗽反射,以便能有效把食物咳出來。但長者的狀況很多樣,如果偶爾喝水嗆到但是咳嗽力量很好,還是可以保護自己不會造成肺炎。吞嚥功能和喉部保護力都可以訓練,但是需要專業評估,才能提供個別化的訓練策略。蕭麗君說,吞嚥訓練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代償性的策略,一個是增加吞嚥生理的訓練。代償性的策略包括用餐姿勢、食物質地、用餐的策略等。蕭麗君表示,以用餐策略為例,例如當語言治療師去案家看個案用餐,發現他精神不好,吃了十幾、二十分鐘就想睡覺,而出現食物含口中或嗆咳的情形增加。那就要去找到讓他精神不濟的原因和可能解方,例如讓他調整作息,在吃飯前先睡一下,精神比較好,或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改善。至於姿勢和食物質地,更有多面向需要同時考量,需經語言治療師評估,才能找到最適合長輩的作法。蕭麗君說,語言治療師也會透過運動訓練,改善長輩舌頭的肌力和喉部保護力。至於要做什麼運動,也是要透過評估,了解造成個案吞嚥問題的生理與病理,才能夠給適當建議。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避免長輩進食發生嗆咳 注意吞嚥基本安全原則很重要
長輩一旦不小心發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而住院,常導致一連串的生理功能退化,不得不放置鼻胃管,甚至從此難以脫離,常讓照顧者自責不已。如何協助臥床的長者進食?建議先請醫師、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多重因素 影響吞嚥功能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表示,年紀增長,吞嚥生理會改變,口腔變乾燥,嗅味覺退化,咀嚼吞嚥相關肌力變弱,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吞嚥問題。一般來說,吃越黏越乾的食物,越需要好的吞嚥能力,當吞嚥力量不足時,食物就容易卡在咽喉處吞不下去。再加上牙口功能不好,沒辦法有效咀嚼食物,吃一餐飯往往需耗費很長時間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吞嚥基本安全原則1.叫醒病人吃飯 要等完全清醒如何避免長輩進食發生嗆咳?注意吞嚥基本安全原則很重要。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指出,首先,進食時病人意識要清楚,特別是臥床的病人,吃飯時床頭要搖高。如果病人是從睡夢中被叫起來吃飯,建議要等十五分鐘,先跟他講話,確定他意識都很清楚了,才是適合吃飯的時候。2.由上往下餵食 易嗆入呼吸道餵食的姿勢也很重要,王亭貴提醒,如果照顧者是站著餵,長輩會仰頭,這會把呼吸道打開,比較危險。建議照顧者最好跟長輩一樣坐著,由下往上餵。也要觀察確認長輩有沒有吞下去,如果前一口沒有吃乾淨,就吃下一口,這樣很容易嗆到。一旦發現長輩有嗆到的狀況,要趕快讓他清一清喉嚨,觀察幾分鐘,確定沒有問題,狀況都恢復,再決定要不要繼續進食。3.吞嚥費力 建議改少量多餐王亭貴表示,有些長者的吞嚥功能看似正常,但其實已經逐漸退化,每一口都要很用力吞,大概吃個二十分鐘就累了,越吃越慢,這時候也會比較容易嗆到。建議可以改為少量多餐,如果累了就不要勉強吃。4.不要邊看電視 不要邊吃邊聊吞嚥有問題的長者,吃飯一定要專心,建議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家人也不要在一旁談話,避免長輩聽到他有興趣的話題而接話,很可能因此嗆到。也要避免小孩在一旁跑來跑去,這些可能讓他分心的因素,都會增加嗆咳的風險。5.用餐後勿躺平 避免胃酸逆流除了進食可能嗆到,蕭麗君提醒,胃食道逆流也會造成嗆咳。建議長輩用餐後兩小時內避免躺下,以免吸入逆流上來的胃酸。如果實在很想睡,建議頭部要抬高,不能平躺。6.慎選易吞食材 避免乾燥易黏容易吞嚥的食物有幾個特徵,例如均勻質地、不容易散開,不會到處沾黏、舌頭擠壓可以軟化吞下。蕭麗君舉例,海苔很薄,又會到處沾黏,就容易附著在口中不易吞下;還有珍珠這種又Q又滑的東西,也不適合口腔控制不好的人。如果吃湯麵,一口裡面有湯又有麵,對於口腔控制力比較差的長者,可能麵還沒嚼好,湯已經流下去,就會嗆到。患者狀況不同 需請專業個別評估蕭麗君提醒,上面提到的通則,實際應用還是要經過個別的評估。例如,頭部往前微傾雖然比較不容易嗆到,但如果長輩口腔功能太差,也可能會一直流出來,或無法將食物後送吞下。另外有些失智個案,要吃比較大口才會有反應,如果太小口就會一直含著不吞下去。所以,根據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建議調整,才是最適合長輩的作法。有時候並不需要改變長輩的食物質地,不要因此扼殺長輩吃的樂趣。王亭貴也說,通則之外,還是要以專業評估後的建議為主。例如醫師是否有特別指示要注意的事項,如不能吃液體、要加增稠劑。如果醫師建議避免甜湯這種有固體又有液體的食物,但長輩又很想吃,可以跟醫師討論是不是可以把綠豆湯改成綠豆沙。雖然有些人吃液體比較危險,但是對於某些口腔纖維化的病人來說,吃液體對他們來說比較簡單,因此還是要回歸專業評估,不能一概而論。照顧兩大重點做好口腔清潔防牙周病 加強身體活動有助咳痰避免吸入性肺炎,「口腔清潔」和「身體活動」常被忽略。王亭貴表示,長者的皮下脂肪會萎縮,口腔裡面有很多軟組織也是皮下脂肪,萎縮後會出現空腔,進食後容易有殘留物,所以長者吃完東西之後,一定要特別注意口腔衛生,因為殘留物會造成牙周病,導致身體各種健康問題更嚴重。蕭麗君說,如果口腔清潔不好,或是有牙周病,口腔帶菌量較高,有可能吸入一點點就會引發肺炎。另外,如果身體多活動,有助把痰咳出來,相對之下完全臥床者,維持呼吸道清潔的條件會比較差,得到吸入性肺炎的相對風險就高。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老化讓食物容易跑錯地方 吸入性肺炎死亡率高達5成
今年二月,前總統李登輝在家喝牛奶不慎發生嗆咳,就醫確診吸入性肺炎,從此進入長達半年與生命的拔河,不幸在7月辭世。吞嚥功能退化,是長者會面臨的一大問題,嗆咳次數愈多,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愈高。避免嗆咳除了須在照護上多費心,更建議及早透過訓練,維持良好吞嚥功能,順利進食是維繫健康的關鍵。老年人吸入性肺炎問題,特別容易發生在長期臥床、吞嚥困難及糖尿病等患者,一旦發生吸入性肺炎,死亡率高達五成,不可不慎。人體老化 食物容易跑錯地方什麼是吸入性肺炎?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胸腔科主任李正雄表示,通常是指液體食物或膠體食物等,進入呼吸道造成發炎的現象。呼吸道原本是讓氣體通過、行氣體交換作用的地方,而人體設計精巧,呼吸的氣體與吃進嘴裡的食物,在前半段是同一個通道。為了避免食物進入氣管,吃東西時,氣管的入口就會因為吞入食物的動作而自然關閉。但有時候因為一邊講話一邊進食,或者因為老化造成這種機制不靈敏,使得食物誤入氣管;或是有嘔吐物從胃裡湧上來時,跑進氣管,都會嗆到,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相關症狀 可能兩天後才出現吸入性肺炎對氣管的傷害有兩種,一種是細菌性、一種是化學性,因為嗆進氣管的東西有細菌,進一步引發感染。而嗆入的食物或嘔吐物裡的胃酸,酸性相當強,PH值約1-2,會腐蝕氣管壁,屬化學性傷害,有些食物進入氣管後,也會引發組織滲透壓的改變,而造成化學性的傷害。李正雄表示,有些臥床的老人在嗆到後,症狀並不會馬上表現出來,可能要兩、三天才會逐漸出現咳嗽、喘、發燒等感染症狀,發展速度比細菌感染引發的肺炎慢,容易被輕忽。而為何有些人嗆到沒事,有些人卻會很嚴重,當然除了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況外,也與嗆到的食物種類與數量有關,如果是嘔吐物就比一般的食物嗆到要嚴重,而嗆到的東西愈大量,引發肺炎的機率也愈高。臥床、糖尿病患 都是高危險群哪些人是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群?李正雄表示,一般人嗆到後可以藉由咳嗽等動作,把異物從氣管咳出來,但若是長期臥床者、中風臥床者,因為進食不易,本來就很容易嗆到,再加上免疫力差、有糖尿病,就更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或是像巴金森氏症患者、失智症及漸凍人等,因為神經的退化,吞嚥功能差,也很容易嗆到,再引發吸入性肺炎。當吸入性肺炎從發炎進展到呼吸衰竭時,就必須進一步的插管、氣切,之後再惡化為成人呼吸窘迫症,此時,人體氧氣不足,全身的器官開始一一衰竭。而呼吸衰竭與呼吸窘迫都可能合併敗血症,此時只能給予器官支持療法,例如腎臟衰竭就洗腎等,李前總統最後就是進展到器官衰竭而過世。早期X光難判斷 須住院觀察李正雄表示,診斷吸入性肺炎,要了解嗆到的過程,病患可以自己說出嗆到的經驗或是由照顧者發現,同時胸部X光可以看到肺部感染的情況。他表示,早期的吸入性肺炎可能還看不到肺部受影響的情況,加上胸部X光又照不出異物進入肺部的情況,病人如果不願意住院觀察,醫師就會陷入難題,擔心進一步惡化。如果病人堅持返家,一旦出現發燒、呼吸急促,甚至意識不清的情形,就要立刻住院治療。而在胸部X光的檢驗部分,吸入性肺炎的表現與一般肺炎不太一樣,由於異物可能順著氣管跑到肺部兩側的下方,所以胸部X光會看到兩側肺部的感染,與一般多數的肺炎是單側肺部不同。反覆發生 肺部恐逐漸纖維化在治療方面,醫師通常會給予抗生素治療發炎,並給予氣管擴張劑及化痰藥等,協助排出發炎產生的痰液,如果呼吸衰竭再進一步給呼吸器,通常治療的時間需要二到三周。李正雄表示,對於比較年輕的中風患者(60歲以下),有可能會出現反覆的吸入性肺炎。發生後治療好了,但因吞嚥不佳,又再次嗆到,如此反覆發生,肺部因為慢性發炎可能逐漸纖維化,成為慢性吸入性肺炎,影響生活品質。
-
2020-08-28 科別.牙科
「菸酒檳榔」口腔癌機率增123倍 若出現口腔黏膜僵硬、白斑,要當心!
「也不是不知道檳榔不好啦,但我每天一早就要開車去工作,沒吃實在沒精神!加上長時間在太陽底下工作,又沒時間一直喝水,吃檳榔既能解渴又能提神。」邱先生帶著一絲輕鬆卻又無奈的語氣說著,看著他口腔內僵硬的黏膜及白斑,我告訴他 「吃檳榔對口腔黏膜的危害是相當大的,特別是你又一天抽一包多的菸,偶爾應酬喝酒,這三樣危險因子加在一起,得口腔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123倍!一定要下定決心戒掉,不要等到變成癌症了才後悔。」病人淡淡地笑著說他知道了,他會改,之後也會按時回診追蹤,而我心裡也只能希望他能聽進去,苦口婆心的再三叮嚀。吃檳榔的危害檳榔對口腔的危害除了黏膜外,還包括:咽喉、牙齒、牙周組織、顳顎關節都影響甚鉅,研究機構早已證實其成分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均具有致癌性,而添加物中的紅灰、白灰、 荖葉、荖花等,會更加重其致癌性,依據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統計,癌症依舊排名首位,口腔癌則高居男性癌症的第五名,且大部分的案例都有嚼檳榔的習癖;其他的危害還包括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消化道疾病的風險增高等,不可不慎。口腔癌的黏膜變化初期的黏膜變化,可能是先產生白斑,會感覺張口度逐漸變小,黏膜逐漸硬化失去彈性,張口變小,稱為黏膜下纖維化,若沒有就醫治療、或繼續食用菸、酒、檳榔,則可能進展成紅白斑、紅斑、疣狀增生等,此時離癌症就只差一線之隔了,需儘快接受手術治療。 口腔癌的手術治療治療中的過程相當辛苦,除了須將腫瘤廣泛切除乾淨外,還須視情況做頸部淋巴廓清術,並依據組織缺損大小做傷口重建。口腔是人們吃東西、說話、美觀的重要器官,手術過後除了可想而知的腫痛,還須忍受鼻胃管飲食的不適、吞嚥及咬合功能上的障礙、以及顏面外觀的改變等;此外,較嚴重的情況還需搭配做術後放射治療、化療療程,未來的日子更需要定期回門診追蹤,過程艱辛且折騰,連帶地造成家庭的負擔,自己的人生也蒙上一層陰影。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儘快戒除檳榔、菸酒外,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含已戒)民眾提供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希望藉由醫師的篩檢,能提早發現癌前病變,並透過早期治療來阻斷其轉變成癌症的可能性,這也是篩檢最重要的目的,希望民眾能多加運用。另外若發現口腔內有超過兩周以上未癒合的潰瘍及腫塊,應儘速就醫檢查,只要有警覺及決心,絕對可以將傷害降低,捍衛自己的健康。
-
2020-08-26 新聞.長期照護
食物「打成泥」沒人愛吃!營養師教這樣調理吞嚥困難者菜單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有咀嚼困難問題的銀髮族約10%,罹患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有「吞嚥困難」者高達近90%,但若將食物「打成泥」,長者往往興趣缺缺,容易營養攝取不足,雲林基督教醫院營養組主任林旻樺提出長者飲食菜單設計方向,讓長者樂於吃飯,攝取足夠營養。雲林基督教醫院指出,全台高齡者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咀嚼能力退化、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吞嚥能力也跟著變差,美食當前卻得飽受「嚼不爛」、「吞不下」的窘境,且約有1萬多人吃一頓飯得花超過2小時,逾3成民眾會因為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長期下來出現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情況。營養師林旻樺說,適合銀髮族的食材烹調程度,以「軟化肉類」、「蔬菜好吞食」為主,並依牙齦碎軟質食、容易咬軟質食、舌頭壓碎軟食、不需咬細泥食4大飲食標準調理餐點,即能端出色香味俱全又好吞食的長者菜單。林旻樺舉例,如將切絲地瓜加入白米飯煮食,可增添食用口感及香氣;或將蔬菜切細碎後加入蛋中蒸煮;選用煮食後易軟化的蔬菜,搭配肉丁炒煮等,不僅顧足營養,也能刺激長輩食慾。林旻樺提醒,吞嚥功能障礙容易引發嗆咳、食物阻塞等,可能造成長者吸入性肺炎,提高死亡率。家中若有咀嚼或吞嚥困難長者,務必到醫院就診,並由醫師鑑定咀嚼能力,營養師也會依長者咀嚼能力,提供相關飲食建議,幫助長者找回飲食樂趣。
-
2020-08-22 科別.消化系統
壓力大亂吃 念珠菌感染 食道雪花飄飄
40歲王小姐近月來常感到吞嚥困難、食道灼熱感,起初以為是工作壓力太大,導致胃食道逆流加劇,僅自行到藥局購買胃藥,但症狀仍無改善,改到醫院安排胃鏡檢查,赫然發現整個食道布滿白色斑點,切片後證實食道遭念珠菌感染,藉由調整飲食、增強抵抗力,並搭配抗黴菌性藥物治療後,終能順利進食。抽血檢查顯示,王小姐並無免疫系統缺失的問題,詳細問診發現,她因生活及工作壓力大,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外,外食族的她,經常選擇「空熱量食物」果腹,也就是吃高熱量低營養價值食品,如雞塊、餅乾、可樂等,且每當身體出現頭痛、胃痛、腹痛等不適時,都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成藥服用,長期下來造成免疫力低下,因而引發念珠菌感染。念珠菌存在於正常人體的皮膚、口腔、腸道及陰道等部位,其中消化道帶有此病菌的比例最高,且念珠菌屬於常見黴菌,並不會致病,但諸如糖尿病患、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胃食道逆流患者、乾燥症患者、愛滋病患,或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都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另外,若長期服用廣效型抗生素、中草藥或胃藥,也容易遭念珠菌感染。一旦食道遭念珠菌感染時,多數患者會有胃食道逆流的感覺,其他包括吞嚥困難、腹部不適、噁心、胸口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因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相似,因此必須透過胃鏡確診。而替王小姐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其食道猶如「雪花飄飄」,出現許多白色斑點,且無法以水沖洗掉,再經切片檢查才確診。通常食道念珠菌感染並不會癌變,但若沒有及時治療,恐造成黴菌血症,而有致命風險。針對食道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會透過第一線口服抗黴菌藥治療約1至2周,並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以提升免疫力,才能完全治癒。防範之道,平時應避免吃太刺激、油膩和未煮熟的食物,多攝取新鮮蔬果,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多補充水分,維持良好生活型態,以增強免疫力,才能預防念珠菌找上門。
-
2020-08-20 橘世代.健康橘
年紀大了常嗆咳?喉嚨、舌頭也需要「肌力訓練」
前總統李登輝因為喝牛奶時不慎嗆咳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住院半年後,仍不敵多重器官衰竭辭世。當年紀漸長,吞嚥功能出現退化、障礙,小小的東西便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醫師建議,趁年輕可以藉由訓練強化喉嚨、舌頭肌力,若真出現吞嚥問題,也可求助耳鼻喉科和語言治療師協助,避免造成嗆咳。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表示,吞嚥看似簡單、快速的動作卻包含許多步驟,當食物在口腔時,必須由舌頭將食物向後推到咽部。接著,軟顎必須翹起蓋住鼻咽,以防食物跑進鼻腔、會咽軟骨蓋住氣管入口,不讓食物誤入、喉部上抬,空間變短產生力量推進食物,搭配咽縮肌收縮和後環狀肌放鬆,將食物送入食道,再到胃裡。而這一連串的動作,得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完成,若是當肌力退化、動作延遲,便可能造成嗆咳。避免嗆咳,除了食物可切小塊一點、吃慢一點,喝水等液體時也可用些增稠劑外,在吞嚥功能還未退化前,也可透過一些運動來訓練肌肉,減緩吞嚥困難。朱本元表示,可將舌頭往左、右、前伸縮,增加肌肉力量和靈活度,可更順利翻動食物幫助咀嚼,也更有力氣將食物往後推送。在日本也盛行「嚥下額頭體操」和「下巴抬舉體操」。「嚥下額頭體操」是把掌根貼在額頭上,額頭抵抗手的力量相互推擠。「下巴抬舉體操」則是將雙手拇指貼在下巴上,臉朝下施力收下巴,與拇指的力量對抗,來訓練喉部肌肉。朱本元說,這些運動多少可以幫助吞嚥的肌力,但吞嚥的動作非常細膩,若是常發生嗆咳或是有吞嚥困難的情形,最好還是就醫進行檢查,確認是否有中風、食道弛緩不能等原因造成,並做進一步檢查,由語言治療師針對確切的肌肉協助進行訓練。精選延伸閱讀↘↘↘。開口大聲唱歌 訓練你的吞嚥力。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9 養生.聰明飲食
台大推樂齡「CGT飲食」 無牙長者3步驟就能吃大餐
大啖美食讓人覺得人生美好,但年紀大了,牙口不好就與美食無緣,只能吃稠稠糊糊的餐點嗎?非也。台大醫院北護分院新研發推出「樂齡好食CGT」飲食,讓無牙長者也能當老饕,吃出健康又美味。台大北護分院研發飲食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臨床發現,高齡者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下,因老化導致進食能力衰退,出現咀嚼、吞嚥功能障礙。北護分院營養團隊赴日本參訪長照機構發現,日本的高齡者竟能用湯匙吃牛排,即使是無牙的長者,也能利用舌頭、牙齦壓碎食材,進而研發適合台灣高齡者的「樂齡好食CGT」,讓牙口不好的長者也有不同的飲食選擇。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指出,CGT分別是「Chew(咀嚼)」、「Gum(牙齦)」以及「Tongue(舌頭)」,也就是輕鬆咀嚼,可以用牙齦磨碎或舌頭壓碎。CGT特色是由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考量老年人容易缺少的營養素設計餐食,讓長輩用牙齦或舌頭就能輕易壓碎食物,但仍維持食物原型及色香味。仍以六大類食物為主簡妙凌說明,CGT飲食仍以六大類食物為主,建議選擇質地較軟的食材,如絲瓜、魚肉等,若選擇較硬的肉類時,可先醃製浸泡過後,再以清蒸、燉煮烹調,保持濕滑口感好入口,避免油炸,以免食物過油或過硬。肉類可選擇吃魚、雞、豬肉的軟質部位,蔬菜類可選擇吃絲瓜、大黃瓜,葉菜類攝取葉子部分、去除根部,蘿蔔經燉煮變軟食用,都是不錯的選擇。可吃舒肥雞肉醃製入味針對長者的飲食料理,簡妙凌推薦可吃舒肥雞肉,選擇腿排部位,以鹽與辛香料先醃製入味,再以酵素浸泡約半小時,讓肉質變軟後,透過舒肥機以約72℃溫度放置一小時後,取出切成小塊或丁狀,方便長者食用;如果長者牙口功能較好,可在舒肥後再煎過食用,味道更脆更佳。長者想吃牛排的話,可以將牛排以酵素浸泡,讓肉質變軟,牙口不好長者就可以食用。生菜沙拉也是不錯選擇,以高麗菜絲、地瓜葉、生菜等葉菜當底,加上切碎的小黃瓜、胡蘿蔔絲、番茄、肉丁等。口味上不用過於清淡,若捨去美乃滋、千島等沙拉醬,可撒點鹽巴,或以炒過的蔥薑蒜或辛香料調味,讓長者補充營養素,也增進食欲。
共
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