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會因多重急、慢性疾病,或本身老化導致身體器官功能衰退,造成行動不便甚至失能,還有吞嚥或咀嚼固體食物困難,以致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有所謂的「沉默的流行病」─營養不良。
長者營養不良 三大因素
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指出,營養不良如未及早預防或治療,可能使長者活動力更受限、疾病感染機率增加,情緒上可能容易緊張焦慮、貧血或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感染風險,造成反覆住院,且復元能力變差,使住院時間增長甚至死亡。
林昱蓁指出,導致營養不良的原因包括個人、食物、環境等因素,個人因素方面,因老化導致生理與心理多方面改變。老年人因生病、體力不佳或家庭結構改變,容易形成孤立、獨居或獨自進食,並對他人依賴漸增;生理方面,例如視力變差看不清楚食物、失智導致常忘記已進食而暴飲暴食、偏食,此外行動力變差、牙口不佳使得咀嚼困難、唾液腺分泌減少,致使嘴巴乾燥,味覺敏感度減低、腸道吸收變差,常有腹脹、便祕或腹瀉發生,或者因為沮喪、對食物喜好度降低,導致進食動機減弱。
食物因素方面,食物本質造成的飽足感或變化性少、食物分量與型態都會影響長者攝食量;環境因素方面,用餐時間是否固定,是否獨自攝食,用餐前是否服藥,用餐時是否被中斷,都會影響長者情緒及用餐品質。
進食量夠不夠 四大指標
當發生上述情形,都可能讓長者發生營養不良風險,應透過體位測量、飲食攝取狀況與身體活動度來評估是否有營養不良風險,項目包括:
1.過去3個月內是否因為食欲不振、消化問題、咀嚼或是吞嚥困難而減少食量?
2.是否有非刻意的體重下降情形?如合身的衣服變寬鬆、半年內體重是否減少5%?
3.是否可以自行活動而非臥床或依賴輪椅?
4.身體質量指數是否≧23?〔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 / 身高(公尺) 〕
此外,攝取量的評估包括
1.一天可完整吃完幾餐?
2.每天是否至少攝取1份牛奶?每周是否攝取2份以上豆類或雞蛋?每天是否都有吃肉、魚、雞鴨類?
3.每天至少攝取2份或2份以上的蔬菜或水果?
4.每天是否攝取至少5杯水?
5.進食需依賴他人還是可自行進食無需輔助?
以上都是觀察老年人是否有營養不良風險的參考指標。
增量補充營養 三大策略
林昱蓁表示,營養問題可透過飲食策略改善,包括
(一)飲食強化:調整食物進食順序,先吃豆魚蛋肉類等蛋白質食物,補充肌肉生長的原料,建議每餐都應攝取2份肉,相當於2兩肉,再吃蔬菜類補充肌肉合成所需要的維生素與礦物質,最後再吃全穀雜糧類穩定血糖,才不容易有飢餓感且可補充熱量。
(二)注意用餐環境與食物內容:盡可能由用餐者自行選擇,可利用添加油脂、勾芡或淋汁等方式增加食物風味及熱量,並依長者生理狀況選擇適合食物,如牙口不佳可選擇魚類、雞蛋、豆腐或絞肉等形式的蛋白質來源,蔬菜可選瓜類、葉菜類,才能增加進食量,也可以將食物切小段、切碎再烹煮,使食物質地更柔軟易咀嚼。
(三)口服營養補充品:如果不喜歡吃肉,可能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可以選擇高蛋白的營養品來補足吃不夠的部分,但建議作為一天內1-3次的點心選擇即可,以不影響正餐攝取量為原則。
為使老年生活可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林昱蓁提醒長者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可以每周或每月固定時間量體重,自行評估營養狀況,疫情期間可能造成社交情況減少,仍應走出戶外適度運動,維持身體活動力。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