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台灣人
共找到
1116
筆 文章
-
-
2021-03-09 養生.抗老養生
鳳梨解毒、助睡眠,還能護肝?營養師揭日常養肝要點
最佳綠葉吳孟達(達叔)日前因肝癌過世,除了演藝圈痛失英才之外,許多從小看他電影長大的影迷更是大呼難過。肝癌向來是台灣人十大癌症的熱門,近年來推廣肝病三部曲(肝病、肝硬化、肝癌)已讓許多民眾重視自身健康,但肝臟的確是沉默的器官,多到晚期才有明顯症狀,治療手段十分有限,但除了肝病為主要大宗之外,營養師叮噹表示,事實上不健康的作息及飲食也會傷害肝臟。肝臟四大功能 解毒、代謝、膽汁、凝血肝臟的四大功能為解毒、代謝、膽汁生成與排泄、凝血功能。營養師叮噹說明,肝臟的解毒功能主要把脂溶性毒素轉變為水溶性,並將其溶於血中,經由尿液或糞便排除;同時肝臟掌管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激素合成代謝及運輸,其中又以醣類儲存代謝及蛋白質合成最為重要;另外製造及分泌膽汁,幫助脂肪消化吸收;還兼製造凝血因子。肝功能異常 常見原因為病毒性肝炎一般人的健檢中都會抽血檢驗肝功能,主要測量血液中的肝酵素(GOT、GPT)、蛋白質和膽紅素等含量,從而評估肝臟或膽道功能,檢測是否出現感染、損傷或炎症。若肝功能數值異常時,應先尋求肝膽胃腸科醫師的意見,營養師叮噹表示,有可能會導致數值異常的原因有常見的病毒性肝炎(B肝、C肝)、脂肪肝、代謝症候群、酒精、藥物、自體免疫疾病。養肝聖品鳳梨 解毒、抗氧化、助睡眠在肝臟健康時,應好好保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盡量睡眠充足。飲食上需注意多攝取蔬果、蛋白質,營養師叮噹提到,鳳梨即是絕佳的養肝水果,它富含維生素B群、C、錳、鐵、鎂等礦物質,B群可幫助肝臟解毒,維生素C可抗氧化,幫助消除自由基,錳跟鐵協助人體自行製造抗氧化酵素,鎂更可以幫助睡眠,好好睡覺修護肝臟。除了睡眠充足與飲食之外,營養師叮噹提醒,也要注意控制體重避免過胖,減少代謝症候群的威脅;減少精緻糖份攝取,避免脂肪肝;同時避免過度飲酒、少加工醃漬物、避免吃進發霉食物。
-
2021-03-08 養生.聰明飲食
明明麵包用炸的 台式「營養三明治」真的營養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位於海港旁的基隆廟口夜市,有著各式各樣的美食選擇,營養三明治一直都是觀光客的最愛,炸得金黃酥脆的麵包,夾著火腿、滷蛋、黃瓜、番茄等,再淋上美乃滋,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但你可知道它的誕生和美軍有關,而且這樣小小一份卻有三碗的白飯熱量,相當於600大卡。每到週末或假期,各大觀光景點人潮滿滿,探訪在地美食也是重點行程之一!座落於海港城市的基隆廟口夜市更是北台灣觀光重鎮之一,想到廟口美食,外型像淺艇堡、口味卻很台的炸麵包「營養三明治」絕對名列其中,但它真的「營養」?這款在地小吃又是從何而來呢?營養三明治魅力無窮大,每逢假日必定大排長龍在基隆廟口循著食物的香氣,映入眼簾的是整排小吃攤上顯眼的黃色燈籠,井然有序的攤位,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美食選擇,熙熙攘攘的人群們排起了隊伍,一探究竟,是相當受到觀光客歡迎的「營養三明治」。營養三明治的魅力有多大,根據媒體報導,就算是疫情期間的2020年端午節連假,排隊人潮一路擠到凌晨,現場要等200多號的號碼牌,這樣的受歡迎的程度,不外乎是來自於,炸得金黃酥脆的麵包,配上滷蛋、火腿、黃瓜、番茄等內餡,再擠上重頭戲、濃郁的美乃滋,一口咬下,唇齒留香,但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怎麼想,都跟既定印象的「營養」勾不上邊。營養三明治其實熱量高,根本不健康先不論三明治為何冠上「營養」這兩個字,當熱騰騰的炸麵包交到手上之後,你一定也曾經狐疑過,油炸加上美乃滋,怎麼會營養呢?如果從實際的組成成分上來看,吃一份的營養三明治又相當於多少熱量呢?營養三明治是由炸麵包、黃瓜、番茄、滷蛋、火腿、番茄與美乃滋所組成,這些成分含有大量的油脂與碳水化合物,主要的熱量提供來源就是油脂與美乃滋,因此小小的一份營養三明治算起來就有600大卡的熱量,相當於三碗白飯,高得驚人。美軍為解思鄉之愁的產物台灣在1950、60年代,美軍由於韓戰與越戰來到亞洲,台灣在當時,成為美國阻止共產勢力擴張的重要戰爭夥伴,因此,基隆成為北部最重要的港口,美國大軍在此出沒也就成為常事了。這些因為戰爭,遠赴地球另一端打仗的美國軍人們,見不到親人,沒有熟悉的環境,食物變成為最簡單的解鄉愁途徑,但與台灣當地人根本無法溝通,比手畫腳描述著思念的家鄉味,利用在地食材後便誕生了現在的營養三明治,但說來也有趣,在特殊情勢之下,吃著夾著滷蛋的營養三明治,口味即使不像,應該也只能勉勉強強抵著思念,但這樣的趣事卻一路讓這樣的口味延續至今。冠名「營養」不是真的營養,有其歷史因素為什麼愛吃米飯的台灣,會突然吹起一股麵食風潮,全跟1950年代所推出的「進口替代政策」相關。在當時的政策推動下,美國有大量的麵粉輸入台灣,要讓以米為主食的台灣成為買家,要改變飲食習慣、最重要的就是帶動流行,美國商人當初為了行銷,甚至推出了「以麵粉取代米」的口號運動,但成效不彰,直到後來由美援會(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的前身)、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及麵粉工業同業公會共同出資於1962年11月成立「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推廣麵食帶來的健康功效等,致力將麵食成為台灣人的主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遠從美國運來「油炸多福餅機」(donut frying machine),現場將麵包炸給消費者看,強大的自動化功能、飄揚過來的洋味,當下便受到極大的歡迎。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從報章、雜誌、電視節目、廣播等多方面的管道,大力的宣導鼓吹麵食富含強健身體的營養素,還能延年益壽,在此同步貶低米食價值,讓當時的台灣人認為腳氣病都是因為吃白米所導致的結果,竟同時讓麵包這類食品成為了「營養的代名詞」,所以採用麵包的三明治也被冠上了「營養」兩個字。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影響下,對於食品會有不同的見解,如今看來也成為飲食文化的差異,營養三明治在現在的觀點來看雖然一點都不健康,但是了解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在下次嘗試當地小吃的時候,不僅是嘴裡吃得滿足,更能有不同的體驗感受。延伸閱讀▶你知道你吃的雞胗是什麼嗎?愛吃沙的雞可不能沒有它!▶基隆常見的火鍋界馬卡龍「蛋腸」,為什麼出了北部之外就少見?▶來一碗廟埕前的稠羹赤肉,在「葉家肉粥」體驗老台北的溫暖!(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63歲丈夫失智遭3據點退貨 民間單位建言盼接地氣
原在花蓮大學任教英文的曾敬惠,2017年其59歲的先生從復健科醫師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情緒精神問題,先後被當地三個失智據點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都不得不離開教室回家應急,先生後來強制送進精神科護理之家。「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自己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因此不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也期望政府在長照服務能明訂失智專業功能定位,例如:提供據點一定失智的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才能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台灣失智症人口急速攀升,衛福部2017年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訂出2020年達成「失智友善555」目標,也就是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知,此一目標目前僅新北市公開宣布達陣,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透過記者會連袂全台16個失智症民間團體,呼籲政府盡快公告成果數據,並提出三大建言盼更接近地氣,落實失智照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政府長照2.0雖然納入失智照護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有許多美意,使用上還是有很多挑戰,這三大建言包括:(1)提高政策等級,邀請有病識感且有表達能力的失智者代表參與政策制定(2)加強長照體系的失智照護服務訓練及考核(3)透過法規的串聯建置更完整的失智安全防護與權益保障制度。除了曾敬惠以失智症家屬的身分參與其中,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補助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充分表達意見,才是真正的幫助失智者。台灣失智症人口2019年已超過29萬人,衛福部估計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失智症已是全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面對民間單位的意見,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2020「失智友善555」三項目標大抵已完成,實際數據成果將根據業務進度做出報告,最新2021年失智行動方案也已提高目標,預期2021 年-2025 年台灣失智症確診率提升至 7 成,社區識能率達全人口數7%。
-
2021-03-03 養生.家庭婚姻
妻子曾提留在歐洲 羅培德熱愛台灣斷然拒絕
台灣女婿羅培德熱愛山林,妻子羅勃依婉曾提議一起留在歐洲生活,卻反被羅培德冷回「妳自己留下,我要回台灣」;也由於常跑上山,妻子笑稱「原住民講的中文,他都聽得懂」。捷克籍山林越野跑者羅培德(Petr Novotny)多年前以交換學生身分來台,結識現在的妻子羅勃依婉,由於羅培德來台依親居留滿5年,今年1月申請永久居留獲准,內政部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南投縣服務站人員日前到南投縣埔里鎮居留地址,發外僑永久居留證給羅培德。公元1985年出生的羅培德與1979年出生的羅勃依婉深愛台灣山林,羅培德2014年參加第一屆嘉明湖越野賽就拿下第一名,之後參加國內外各大馬拉松及越野路跑賽也都獲佳績,夫妻倆為進一步推廣台灣山林美景,攜手創立Beast Runners「跑山獸」網站辦越野路跑賽。羅勃依婉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之前與先生羅培德住在新北市新店區,去年搬回她的故鄉南投縣埔里鎮,目前仍在台北租屋供辦活動作業使用,兩人時常北部、南投兩地跑,目前埔里住家也是公司工作室,先生不是忙工作,就是往山上探勘路線或協助搜救。對於羅培德取得外僑永久居留證,羅勃依婉說,相較於捷克,台灣更像丈夫家鄉,她曾與先生回捷克探親,很喜歡歐洲的環境,她當時向先生說:「不然我們留下來好了」,但羅培德卻反向她說:「那妳自己留下來,我要回台灣」,由此可見丈夫真的深愛台灣,如今取得永久居留證,真的很有意義。為探索山林路線,羅培德常往山上跑,除與部落原住民朋友混得很熟,更積極學習並了解原住民文化,羅勃依婉笑著說:「老公比我還像原住民,原住民講的中文,他都聽得懂」。回想當初,是羅培德引領羅勃依婉踏入山林世界,她說,老公常一個人上山過夜,當年她不了解,只覺得這種行為「很可怕」,深怕有一天出意外,因此,她希望羅培德不要再如此,但羅培德卻回說,「這是我人生意義及唯一興趣」,如果不能去山上,那乾脆分手。「這時候我才知道,他真的超愛山」,羅勃依婉說,她以前不運動,後來跟著先生一起跑步、爬山,感情更加深,兩人2015年結婚,現在育有2名女兒,一名4歲,另一名女兒1歲半,兩人現在成立公司辦活動,先生包辦網站設計、拍攝影片及剪輯等,網頁內容獲許多人誇讚,精心製作就是要讓更多外國人認識台灣。羅勃依婉對丈夫讚譽不絕,直說是她的貴人,也帶著她回故鄉埔里。她說,若不看先生的頭髮、眼睛、皮膚,根本不覺得丈夫是外國人,羅培德的思想觀念「很像我們台灣人」,非常重視家庭觀念,羅培德雖然住台灣,但幾乎每天與父母越洋視訊,對家庭很有責任感。夫妻創立「跑山獸」網站後,舉辦多場山林越野活動,幾乎每場千人參加,其中約1/3是外國人,羅勃依婉說,受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許多外籍跑者無法來台,希望疫情快結束,讓世界看到台灣,更多外國人來感受台灣山林。
-
2021-03-01 養生.聰明飲食
驚見蛤蜊長「詭異白點」 內行人曝成因:不建議吃
台灣人一年四季都愛吃火鍋,蛤蜊正是最適合煮火鍋的食材之一,不過有網友日前煮完蛤蜊後,發現蛤蜊的肉上出現一點一點的詭異白點。有人笑稱「這蛤蜊身體不好,長期膽結石要看醫生」。而專業網友則解釋,「白色顆粒是由碳酸鈣形成,蛤蜊生長時遇到異物進入殼中,就會分泌碳酸鈣包覆異物,有此現象不建議食用」。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發文詢問「蛤蜊肉上的白色點點是什麼?」她貼出一張照片,只見兩顆蛤蜊肉上都有一點一點的詭異白點,奇怪的模樣也讓她不敢食用。對於蛤蜊特殊的模樣,許多網友開玩笑回應,留言「排不出來的膽結石吧」、「我記得好像是結石的一種」,還有人猜測「是卵嗎?」、「是珍珠?」,網友直呼「看到我都不敢吃了」、「就算能吃我也不敢吃了」。有專業網友解答,「這個白色顆粒是碳酸鈣形成的,並非所謂的珍珠或其他生物體,因蛤蜊養成大約要10到15個月左右,且蛤蜊沒有所謂的珍珠層,不可能會有珍珠之類的,蛤蜊裡面生成的白色硬物,有可能是小石頭或沙粒跑進去,卻又沒辦法將它強制排除,因此分泌碳酸鈣把它包覆起來,形成像這樣白白的泡泡顆粒,若蛤蜊有此現象依然可食用,但不建議」。
-
2021-02-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民團嗆楊志良簽協定害買不到BNT疫苗 楊:去他X的蛋
經濟民主連合今召開記者會指出,上海復星醫藥阻撓台灣取得BNT疫苗,濫用「大中華區代理權」,不僅要求衛福部長陳時中追究他們違反壟斷疫苗採購的責任,同時批評時任衛生署長楊志良,簽署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使台灣納入大中華區,應切腹謝罪。對此,楊志良回嗆「去他X的蛋」,並強調若沒有這項協議,疫情初期疾管署也不可能派人到武漢查訪。楊志良表示,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並不是他簽訂的,是當時的海協會及海基會簽訂,當時他赴日內瓦開會,遇見中國時任的衛生部部長陳竺,雙方於開會時談到人民健康,認為生命健康是兩岸皆需要守護。他返台後,中國派副部長黃潔夫赴台討論如何守護兩岸人民健康,也催生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並將其內容送交海基會、海協會。楊志良表示,無論是中國人、台灣人,最重要的就是老百姓的健康,生命最重要,台灣也因為簽訂了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當疫情發生時,台灣才得以依照此協議派專家到武漢查訪。如今民團竟要求他要切腹,他強調「根本是胡扯」、「去他X的蛋」,買疫苗跟這件事完全沒有關係,要切腹是他們要切腹不是他要切腹。
-
2021-02-24 養生.聰明飲食
比雞腿、雞心熱量還低!你知道你吃的雞胗是什麼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人愛吃內臟的程度遠超過想像,不管是黑白切或是滷味,只要有台灣小吃的地方絕對少不了「雞胗」的存在!雞胗即是雞的胃部,不僅如此,小小的雞胃有著特殊的構造,讓雞在吃砂石之後能幫助消化。在亞洲國家,動物內臟經常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任何你想得到的部位,配上醬料,無論是紅燒滷、燒烤或清燙,想到都令人垂涎三尺,而脆口的「雞胗」就是台灣人非常喜歡的內臟之一。但你知道它是雞的什麼器官嗎?雞胗就是雞胃「人客,看要吃什麼自己選喔!」黑白切老闆娘親切的招呼著,看著攤位上豐富的選擇,眼光落在了「雞胗」上,脆脆的口感、不帶內臟的腥味,不僅是台灣小吃常見的座上賓,下水湯的靈魂,更是燒烤和滷味很受歡迎的選擇。但是,從來都只知道雞胗是雞的內臟,問問身邊的人,大家不禁搖搖頭表示不確定之外,還得到了各式各樣的答案,雞的橫隔膜、雞腎、雞膀胱...等,但其實雞胗是「雞胃」,又稱「雞肫」。不是愛吃砂,是不得不可別小看雞胗,它又稱之為「砂囊」,有這樣的名字跟砂當然脫不了關係,這樣的砂囊構造,甚至連某些草食性恐龍也有,也就是化石「胃石」的來源。雞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項特殊的習慣,就是吃砂石,可別誤會這是什麼雞的興趣,這樣做的用意,不僅是因為雞沒有牙齒無法咀嚼,另外雞的消化系統沒有這麼好,需要透過吃砂石在胃中讓食物與砂石一同滾動,把食物磨得夠細小了,才能幫助消化。除此之外,砂囊的內壁又稱為「雞內金」,如其名,這層內膜的顏色是金黃色的,雞內金一般可以作為中藥材使用,主要是用在幫助消化。可見雞的胃真的是足夠勇健,不管是在幫助自己消化,或是化作中藥材使用,都與消化息息相關。雞胗也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料顯示,雞胗每100公克的熱量是89大卡,同時提供16.6公克的蛋白質、2公克的脂肪等。同樣以100公克來比較,相較於雞的其他部位,雞心有190大卡、蛋白質13.3公克、脂肪14.8公克;或是通常最受歡迎的部位,雞腿,也就是棒棒腿,含有150大卡、蛋白質18.9公克、脂質7.7公克。雞胗不僅是受到歡迎的內臟選擇,其所富含的營養價值針對於特殊族群的需求更是有所幫助,相較於這些選擇,雞胗能夠提供更高的蛋白質含量,熱量與脂肪攝取卻相對來說較低,是一種優質的蛋白質攝取來源。延伸閱讀▶煙燻香味是人工合成的?滷味中的食品添加物究竟可不可怕?▶清爽退火的「客家暗黑料理」!想涼補就喝這一味:燒仙草雞▶令人愛、令人恨!最具爭議性的海產小吃:沙魚煙(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2-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遠見調查:僅6成民眾願接種新冠疫苗 最不信任大陸貨
新冠肺炎疫苗問世後,各國搶購,台灣也透過COVAX取得AZ疫苗20萬劑,預計最快下月可抵台。「遠見」與「遠見民意研究調查」自2月4日至7日針對18歲以上台灣民眾進行「新冠疫苗接種意願調查」,回收1145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台灣民眾接種意願約6成,低於國際水準。進一步詢問對疫苗的信心,有3成民眾質疑其感染預防力、安全性;此外,民眾最挺台灣製造,54.8%民眾希望接種台灣自製疫苗,31.8%為歐美疫苗,選擇中國大陸疫苗則僅1.3%。 遠見調查資料顯示,若能獲得政府免費提供的新冠疫苗,60.3%台灣民眾表示會接種,32.7%不會接種,有7%民眾仍未決定,相較於美國華盛頓大學於去年6月調查美、英、日、韓等19國民眾平均逾74%願接種疫苗,台灣人接種意願明顯低於國際;由於學者普遍估算,一國至少三分之二人口被感染或施打疫苗,可達群體免疫,因此遠見調查認為,台灣人接種意願低,恐影響群體免疫。針對疫苗信任程度,遠見調查顯示,59.8%民眾對目前新冠疫苗的感染預防力有信心,57.1%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有信心,但也分別有約3成民眾對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有所質疑,與沒接種意願的比率相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若很多人願意打中國大陸疫苗,就會修法進口,但遠見實際詢問「會接種者」及「不確定接種者」對疫苗來源的偏好,有54.8%民眾希望接種台灣自製疫苗,31.8%為歐美疫苗,將所有疫苗「等同視之」者有5.7%,選擇中國疫苗的比率墊底,僅1.3%,顯示中國疫苗造假事件頻傳,大幅影響民眾信任度。問到施打新冠疫苗的順序時,則有高達92.2%民眾同意應讓醫事人員、公務人員及高危險族群優先施打,顯示絕大多數台灣民眾,認同要優先增強第一線抗疫人員的防護力。至於疫苗政策有何需要加強之處?調查發現,56.8%民眾認為政府應降低民眾對疫苗安全性的疑慮,其次,依序是讓疫苗採購決策及流程透明化(20.9%)、加強接種疫苗效能的知識性(8.3%)、全面提升接種疫苗的便利性(3.7%)、清楚告知獲得疫苗及接種疫苗的時間性(2.9%),覺得政府目前已做得很好,不需再加強的,僅0.5%。
-
2021-02-22 養生.聰明飲食
你吃的土魠魚羹是什麼魚?不同魚種價差可高達3倍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海鮮的俗名比比皆是,光是「土魠」在台灣東部和西部就代表著不同的魚種,花蓮的土魠指的是「棘鰆」,而在台南的土魠則是「康氏馬加鰆」,也因為這樣常造成魚種混充的問題,想要根絕就需要在地漁會與通路合作,在標示上至少要有中文學名和俗名並列,避免消費者只記俗名卻不曉得是不同魚種而被蒙在鼓裡。肉質香甜好吃的土魠,做成台南美食土魠魚羹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餐點,但你知道土魠到底是哪種魚嗎?台灣有句俗語排出好魚前10名:「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加,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烏喉十春子」,其中排名第四的「馬加」指的是「康氏馬加鰆」,而「土魠」就是牠的俗名!土魠魚俗名滿天飛,東西部竟然大不同!不過,致力於食魚與海洋文化推廣的「洄游吧」創辦人黃紋綺與《食力》分享,像土魠這樣的國民美食,在東部和西部買的可能是不一樣的魚種!譬如說在花蓮的土魠,指的多是「棘鰆」;而在台南的土魠則是「康氏馬加鰆」。黃紋綺表示「這其實並不是業者在欺騙消費者」,因為台灣各地對於魚種的俗名實在太多了,像是台灣鎖管,市場可能會稱之為「鎖管、小管、小卷、透抽、中卷」等,在購買時總是讓消費者一頭霧水。棘鰆與康氏馬加鰆的各式俗名:棘鰆(棘鰆屬):石喬、竹節鰆、土魠舅、沙瓦拉康氏馬加鰆(馬加鰆屬):土魠、馬加、馬鮫、梭齒、頭魠、鰆、土魠、康氏馬發、塗魠(澎湖俗名)都說是「土魠」,價格卻相差至少3~5倍!過去只要談到海鮮混充問題,就會接上一句俗語:「石喬仔假土魠」,就是指「棘鰆冒充康氏馬加鰆」。康氏馬加鰆屬於夏天與冬天都好吃的魚種,夏季時油脂不多但肉質較甜、口感較軟Q,適合煮湯或做生魚片;冬季則是因油脂多,簡單乾煎就很好吃。而棘鰆的肉質口感較硬,風味也與康氏馬加鰆不同。漁業署的年報顯示康氏馬加鰆產量越來越少,黃紋綺也表示,從現場收魚的魚價發現康氏馬加鰆與棘鰆的價差至少3倍,過往也有媒體調查,最大的價差可以達5倍之多。棘鰆、康氏馬加鰆可以這樣分!靠黑色橫線來辨別不過,即使兩者做成炸土魠魚時,消費者較難區辨出來,但若是上市場時,康氏馬加鰆與棘鰆的魚體外型仍可區辨,最明顯的差別就是魚體上的黑色橫線了,黃紋綺表示,只要記住「棘鰆像斑馬一樣有明顯的寬帶黑色線條;而康氏馬加鰆則是細的黑色線條」,將2種魚黑色線條的粗細記牢,就能簡單認清。但市場若販售的是輪切,則最好還是向信任的廠商購買較好。魚種標示是重點!需要在地漁會發起並標示中文名消費者加強自己判斷魚種的能力,雖然能減少自己受騙的機會,但根源還是必須從清楚的魚種標示做起!台灣永續鱻漁協會理事長白尚儒表示,在地漁會才了解當地漁獲,熟知當地漁獲的俗名,建議漁會應該負起責任,將之統整後確實地教育魚販正確的中文學名,才可以解決像土魠魚一樣俗名滿天飛的問題。除了教育正確的中文學名外,黃紋綺提到「在包裝上清楚標明中文名與俗名也很重要」,才能夠讓消費者真正清楚自己買的魚到底是什麼,以洄遊吧的洄遊現撈商品標示為例,除了有中文名外,下方更有標示魚的俗稱,甚至加上漁場與建議料理方式,讓消費者購買上更方便又有保障。「當台灣人如果都知道自己吃的魚,了解其實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不同的名字後,就不會有些現象發生了。」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說,因此他也認為,除了標示外,最後還是需要回歸到國人食魚教育的問題上,因此林國平也表示,漁業署從2016年起也已經展開食魚教育的推廣,「農委會相當重視,希望可以盡快立法(食農教育法)成功,從小朋友就開始教,那麼他們的下一代就不會發生不懂吃魚的狀況,也才能世代沿襲。」延伸閱讀▶如何分辨水產新鮮度?海鮮專家傳授簡單3步驟挑出鮮魚▶消費者怎麼發揮監督力量?食魚教育不可少▶台灣海鮮混充層出不窮,從漁獲到餐桌,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2-20 科別.泌尿腎臟
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這病」! 但絕大多數人都無感
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年報指出,台灣人末期腎臟病發生率、盛行率均為世界之最,這可能跟老年人口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的增加所引發的腎臟病有關。此外,台灣人不當的用藥習慣,包括使用具腎毒性藥物所造成的腎臟傷害,或慢性病人未依正規管道治療,聽信偏方服用宣稱可治病之藥品、藥草等進而引發腎臟病變。高血糖 易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 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以及腎元所組成的,有著豐富的微血管,如果血壓、血糖或血脂控制得不好,就容易造成血管壁傷害及病變。血壓若未控制好,身體處在高血壓狀態時,腎臟也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導致腎臟病的發生,而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容易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 所謂的微血管,也是組成微循環的基本元素,當腎臟的微血管阻塞了,意味著腎臟細胞所需要的營養和氧氣無法藉由微血管的運送來取得,同時細胞要代謝掉的廢物也無法透過微循環排出,時間久了,當腎臟得不到養分,老舊廢棄的物質排不出去,就會造成腎臟的損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需洗腎的狀況發生。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高血壓 改善身體微循環 而根據統計,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高血壓,所以高血壓也是造成洗腎的一項重要指標;相反的,腎臟若去功能會造成鈉鹽及體液滯留,就需要透過血壓提升來達到排除多餘鈉鹽及體液的代償作用,兩者息息相關。而高血壓也與微循環有關,當微循環出現障礙時,身體為了讓血液流動順暢,因此提升血壓來代償,短期雖能滿足部分器官需求,但長期下來恐付出健康的代價。 因此,改善身體微循環便是維持良好腎功能、避免步入洗腎的第1步,除了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之外,可以適量攝取新鮮蔬果和含氧量豐富的食物,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是增加身體含氧量、讓微循環順暢的方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吃太鹹小心傷腎、傷心! 「6大陷阱食物」吃起來不鹹但都藏高鈉 ·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 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
2021-02-20 養生.聰明飲食
手搖飲點微糖就能減少健康危害?專家提醒,別陷入微糖迷思!
手搖飲「喝」出500億商機!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隨著行動支付、外送服務蓬勃發展,手搖店營業額平均逐年成長8.9%,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更估計,光是手搖飲,就為台灣帶來500億的龐大商機。 喝半糖、微糖飲料,糖量照樣暴表台灣人真的很愛喝手搖飲,為了健康、怕胖,許多人會選擇半糖、少糖或微糖來減低熱量攝取。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選擇較少糖的飲料,的確能夠降低熱量的攝取;不過別忘了,所謂的全糖、少糖、半糖及微糖,是指額外加到手搖杯的含糖料,可不包含液體本身及配料的熱量。 舉例來說,假使你因為怕胖,點了「半糖」的大杯珍奶,換算下來,你大概吃進了30克的糖,以及4茶匙的沙拉油(因為奶茶含有奶精,屬於油脂類),再加上黑糖珍珠,可能吃進將近500大卡,直逼一個便當的卡路里。也就是說,若你今天吃了一個便當,又搭配一杯半糖珍奶,熱量會直接突破1000大卡,肥胖與贅肉就是這樣來的。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人因為選了減糖飲料,以為可以多喝幾杯,忽略飲料及配料的原有的熱量,反而適得其反。市售700c.c.手搖飲甜度含糖量 每天攝取糖份少於5顆方糖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日糖攝取量應占總熱量的10%以下。若以男性成人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換算下來,一天不得吃超過50公克的糖(一般市售方糖每顆大約5公克,約10顆方糖的量),這也是目前臺灣衛福部建議的上限;如果想讓身體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更建議,將每日糖分攝取量,減半至總熱量的5%以下更理想,即不超過25公克(約5顆方糖)。 為什麼要少吃糖?糖對身體的6大危害喝飲料在所難免,許多無糖茶飲對身體甚至有一定的好處;可是若你喝的是含糖飲料,可要注意了。眾多研究顯示,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肥胖、代謝症候群、蛀牙、心血管疾病等危害;近來研究更指出,特別是經常使用在手搖飲的高果糖糖漿,攝取過量的危害比一般精緻糖更劇烈。1.提高三酸甘油酯陳詩婷解釋,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葡糖糖,很容易會直接經由肝臟儲存為脂肪,快速引發一連串的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阻抗等反應;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大於50公克的果糖分子,餐後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會明顯上升。2.肥胖及脂肪肝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思考,攝取果糖對肝臟的危害,跟肝臟處理酒精的程序一樣,會提高脂肪肝發生的機率。這是因為果糖在消化過程中不受到能量的調控,很容易被身體轉化為脂肪儲存,尤其是內臟脂肪,跟果糖及醣類攝取過量有很明顯的正相關。3.代謝症候群一項研究測試,人體在喝下純果糖與純葡萄糖之後,身體的生化反應會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喝下葡萄糖的受試者,飽足感會上升,而喝下純果糖的人,則沒有明顯的飽足感;換言之,經常攝取果糖的人,因為身體缺乏飽足指令,容易攝取過量的果糖,而大量的脂肪在肝臟被代謝,可能造成代謝的紊亂,容易引起一連串的血壓飆升、血脂上升等代謝症候群。 4.尿酸飆升,引起痛風果糖在代謝過程中,會快速消耗身體的ATP(身體的能量形式),因而造成細胞的尿酸濃度上升,造成高尿酸、痛風的問題。 5.心血管疾病血液和組織的糖太多,很容易與體內的蛋白質、脂質等物質生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縮寫為AGEs),破壞血管的內皮細胞,加重血管壁的氧化壓力,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容易被氧化,造成身體大範圍的血管發炎及傷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6.愛吃糖,提早失智流行病學發現,糖尿病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平常人高,這是因為葡萄糖及其代謝產物會黏在人體的蛋白質上,破壞我們的腦細胞(如同上述所說的糖化作用),使蛋白質變得異常,無法執行正常的生化反應;若大腦β-類澱粉蛋白質堆積在神經細胞週圍,除了使細胞逐漸死亡,也會破壞神經間的連結,人的記憶、認知能力會漸漸垮掉,而走入失智。 健康喝手搖飲,你可以這樣做首選飲料當然是「白開水」,因為水分是人體最重要的成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排毒等好處,一旦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市面上的含糖飲料反而會覺得太甜而難以下嚥;不過,若民眾短時間難以戒掉喝甜飲的習慣,這裡有幾個健康喝手搖飲的技巧,不妨參考。 1.選擇微糖、不要加料針對短時間無法養成避免喝糖飲的族群來說,儘量選擇糖分最低的微糖飲料,另外,儘量不要加料,常見熱量較高的配料,如珍珠、布丁、椰果、蒟蒻、養樂多,另外,還有用蜜汁熬煮的紅豆、芋頭、地瓜等主食類,熱量也很高。 2.拿鐵比奶茶好一般奶茶多由奶精或奶油調配而成,奶精及奶油的本身是油脂,若再加上淋進去的糖分,熱量恐會爆表。建議大家若想喝奶茶或珍奶,可以鮮奶製成的無糖的珍珠鮮奶茶(珍珠+低脂鮮奶+無糖綠茶或紅茶等)取代,熱量大約只有170大卡,不僅可藉由新鮮牛奶補充鈣質,還可減少油脂的攝取。3.選擇去冰或少冰冰會壓抑味覺對甜度的敏感度,越冰越不容易感覺到甜。 4.回歸原味儘量選擇喝原食物的手搖飲,減少色素或香料的攝取。譬如無糖的芋頭牛奶、木瓜牛奶等,或者以無糖豆漿為基底的飲料,利用燕麥奶打成的無糖飲料也很適合。5.改點無糖茶飲無糖茶類,如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都是很好的飲料,其熱量幾乎逼近於零,而且綠茶還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能幫助身體抗氧化。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撰文/陳大樂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5期
-
2021-0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賴清德:到國內疫苗廠走一遍 就會有信心
副總統賴清德下午在在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玉山創辦人黃永仁與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陪同下出席「玉山銀行ESG永續倡議行動記者會」,會前受訪時表示「外國人是人,台灣人也是人,只要是人,都有人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權利阻止台灣獲得的疫苗。強調政府對國內廠商研發,除了衛福部給予研發經費補助,在行政上也給予協助,這包括給予志願者徵集,國衛院給予大力支持。「有些人不斷鼓吹要採用中國的疫苗,其實他們是不知道國內疫苗已經研發到怎麼樣的程度,只要他去國內疫苗廠走過一遍,瞭解清楚,我相信對國內的疫苗一定會有信心」。
-
2021-0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賴清德:國內疫苗廠走一趟 就不會鼓吹接受中國幫助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表示,沒有任何國家有權力,也不應該阻止台灣獲得保障民眾健康的疫苗;至於部分人士鼓吹採用中國疫苗,只要這些人到國內疫苗廠走過一遍,相信對國內疫苗一定會有信心,就不會不斷鼓吹接受中國幫助。賴副總統今天出席「玉山ESG永續倡議行動」記者會,會前受訪時談到台灣疫苗採購議題,他表示,「外國人是人,台灣人也是人,只要是人,都有人權,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全球的時候,都應該得到同樣保障」。副總統接著強調,沒有任何國家有權力,也不應該阻止台灣去獲得保障民眾健康的疫苗。近期疫苗採購風波不斷,賴副總統說,由此可見,總統蔡英文政策是對的,國際採購與國內研發並重;最近蔡總統也清楚報告,台灣所需的3000萬劑疫苗,已經在國際上購得2000萬劑,後續1000萬劑則由國內廠商研發生產製造。賴副總統指出,政府相當支持國內疫苗研發,除了衛福部給予研發經費補助,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都大力支持;除此之外,也適用緊急使用授權並且預先採購,大家共同努力守護民眾的健康安全。副總統表示,有些人不斷鼓吹台灣應採用中國疫苗,其實他們是不知道國內疫苗已經研發到什麼樣程度,只要這些人去國內疫苗廠走過一遍,了解清楚,相信對國內疫苗一定會有信心,不會一直鼓勵台灣應該接受中國幫助。
-
2021-02-14 新聞.長期照護
醫師:適當重訓有助老人減緩疼痛 降低跌倒風險
老年人常有身體疼痛,一旦跌倒即便康復,往往更不願意運動。不過復健科醫師指出,適當重訓能改善下背、膝蓋、肩膀疼痛,更可降低跌倒機會;但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病,建議先詢問運動醫囑,並由專業訓練者陪伴。卓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卓彥廷受訪表示,文獻統計老年人最常見身體疼痛是下背痛,其次是髖關節、肩頸和膝蓋;疼痛問題源自身體退化、不當使用,或是肌肉流失。卓彥廷指出,適當運動、重訓,能有效改善身體病痛,他在門診時常給予病患「運動處方」。他舉例,如患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老人,透過阻力訓練提升臀部、大腿肌群力量後,也會改善疼痛。雖然如慢跑、登山等有氧運動也有益老人心肺功能,不過卓彥廷說,若沒有增加足夠肌肉支撐,反而會加速關節磨損,建議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柔軟度運動、神經肌肉控制運動及平衡運動都併行。近年因肌少症被廣泛討論,越來越多老年人願意走入健身房開始重訓。卓彥廷說,這是很好的現象,但老年人可能自身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這都會導致運動限制甚至是傷害;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老年人運動處方,重訓應著重循序漸進提高強度,而非組數與次數,新手應從可負荷最大重量的40%開始。他強調,銀髮族在重訓前最好先尋求醫師醫囑,若無任何重訓經驗,建議由專業的健身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循序漸進指導。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指出,人類肌肉會隨著年紀增加流失,若不運動或重訓,40歲以後開始逐漸流失,65歲後可能會面臨肌少症,甚至走路困難。他回憶,曾收治70歲的肌少症患者,無法從椅子上靠自己力量站起來,甚至坐馬桶後無法起身,由於當時沒人幫忙,病患就在馬桶上坐了一整天。此外,台灣人10大死因排名第6名為「事故傷害」,而老年人事故傷害除了車禍,跌倒也是其中一項,不少老人更視跌倒為畏途。王思恒解釋,老年人跌倒因素除了視覺、平衡感變差外,肌肉量不足也是主因;即使耳聰目明,平衡感很好,若肌力不足,仍無法將快跌倒的身體「拉回來」;老年人因為骨質疏鬆,跌倒可能導致腦出血和髖關節骨折,即便身體撐過開刀,也易因長期臥床導致壓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因此死亡率較高。不過王思恒說,研究顯示運動與重訓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以他曾收治患者的經驗為例,70歲的奶奶因長年有運動習慣,雖然浴室濕滑跌倒造成壓迫性骨折,但開刀術後恢復良好,沒有骨折患者的病態。王思恒比喻,即便長輩有運動習慣,但依然有可能受傷,「不可能是無敵鐵金剛」,不過遇到意外,身體恢復速度仍比沒運動的長者更快。
-
2021-02-08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情緒保持穩定 促進腸道健康
隨著生活習慣改變及飲食西化影響,台灣人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增加,成為每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腸道保健也因腸癌人口逐漸增加而受重視,一般民眾除可透過糞便篩檢或大腸鏡檢查了解狀況外,醫師也呼籲,日常生活保持穩定情緒,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葉建裕表示,人體內的小腸從12指腸開始,彎彎曲曲綿延在腹腔中,長達4公尺,主要負責食物的營養吸收,而且不同部位負責吸收的營養素不同,例如小腸最末端專門吸收維他命B12,若是因病手術切除,可能影響人體對維他命B12的吸收率;大腸是接在小腸之後,主要作用是吸收水份、儲存與排出糞便,其中廢物清除與排出,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絕對不能小覷。葉建裕說,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楚,其實大腸是反應情緒的器官,如果情緒時常平穩,腸道蠕動佳,若經常情緒低落,腸道蠕動不平衡,可能會便秘、也可能拉肚子,例如常見的「腸躁症」,通常是病人有身心壓力或無法化解的情緒低落所導致,臨床上就算可以經由藥物緩解症狀,但痊癒之道仍必須找出造成壓力的源頭,才能讓症狀徹底解除。
-
2021-02-05 養生.聰明飲食
奉行肉→菜→飯的用餐順序對健康才好?不能一口飯配肉或菜嗎
讀者李先生在2021-2-2用臉書簡訊詢問:林教授您好,我很喜歡您的網站,您以相關研究成果進行闢謠,加深我對營養學的興趣。想跟您請教一個問題,我周圍有些人強調說,如果想減肥,第一口一定要吃肉;另有些人說,第一口一定要吃菜。而且各自都有其主張。就是沒有人說第一口要先吃飯,他們都說第一口吃飯對身體不好。結果當我開始實行均衡飲食及飲食控制時,我就故意第一口先吃飯,一段時間後,我的體重跟體脂都降下了。反而我那些沒有飲食控制,堅守第一口吃肉或吃菜的朋友,他們的體重跟體脂沒有改變(有些還上升)。結果當我說,其實第一口吃什麼沒差,重點在均衡飲食跟飲食控制時,他們就都很認真地告訴我第一口先吃什麼才重要(尤其是強調第一口先吃肉的,說可以啟動身體裡面的有的沒的功能…太專業我忘了。)我是很傻眼。當然,我也不是專家,我認為也有可能他們真的是對的。所以想請問教授,對於用餐時的進食順序上有沒有什麼較專業的看法或研究成果呢?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營養素》(macronutrients)可以分成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大類。大多數人也應當都知道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瘦肉和豆類,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是米飯和麵點,而脂肪的主要來源是肥肉和食用油。不過,大多數人應該不知道這三種營養素在用餐時會有先後順序的要求。以台灣人來說,大多數人是一口飯配一點肉或菜,而在吞嚥後,再重複這飯菜混合的過程。也就是說,大多數台灣人並沒有需要選擇先吃肉再吃飯,還是先吃飯再吃肉的問題。可是,美國人就不太一樣。一般來說他們是先吃沙拉和麵包,然後再吃肉。所以,很明顯地,美國人通常是先吃碳水化合物,再吃蛋白質。那,不管是台灣人,或是美國人,傳統的飲食習慣真的是對健康不好嗎?有關用餐時食物的先後順序對健康的影響,目前的研究是非常有限,而且幾乎全都是針對血糖的控制而做的。例如下面這兩篇最新的研究論文:2020年:Food order and glucose excursion in Indian adults with normal and overweight/obese Body Mass Index: A randomised crossover pilot trial(體重指數正常和超重/肥胖的印度成年人的食物順序和葡萄糖偏離:一項隨機交叉試驗)2019年:The impact of food order on postprandial glycaemic excursions in prediabetes(食物順序對糖尿病前期患者餐後血糖偏離的影響)這兩篇論文的結論都是說把碳水化合物留在最後才吃是比較能緩和餐後血糖的上升。還有一篇2019年發表的綜述論文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請看Impact of Nutrient Type and Sequence on Glucose Tolerance: Physiological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營養類型和順序對葡萄糖耐量的影響:生理學見解和治療意義)。它的結論是:「實驗證據表明,餐前食用蛋白質和脂肪可以在整個葡萄糖耐量譜圖中顯著降低餐後血糖。 引起這種作用的機制包括胃排空的延遲以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釋放的增強和肝胰島素清除率的降低,從而分別導致較慢的葡萄糖吸收和高胰島素血症。 從臨床角度來看,營養素預負荷的降血糖作用在強度上可與目前的降血糖藥相媲美,而在二型糖尿病患的效果比在糖尿病前或非糖尿病患者更大,並且似乎可以長期維持。更了不起的是,用餐時把碳水化合物留在最後吃,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從上面這個結論就可看出,對糖尿病患而言,把米飯、麵點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留在最後才吃,是一個控制餐後血糖的好辦法。所以,如果是吃西餐,那就先吃沙拉和肉,最後才吃麵包,而如果是吃中餐,那就先吃青菜和肉,最後才吃炒飯或炒麵(不太可能最後才吃白飯)。但是,請注意,上面的建議都只是針對糖尿病患,或是糖尿病前期的人。也就是說,對於血糖正常的人,目前並沒有建議要用這種方法來控制血糖。至於讀者李先生所關心的《先吃飯對體重和體脂的影響》,我並沒有看到相關的研究,所以也就無法做客觀的評論。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是絕對不會改變我的飲食習慣。我還是會繼續吃飯配肉和菜,而不會去管什麼先後順序。畢竟,這樣的飲食習慣60多年來並沒有害我得三高,變胖,或造成什麼其他問題。原文:肉→菜→飯,順序重要嗎
-
2021-0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對變異株效益未定 專家建議蒐集海外台灣人接種反應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與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採購476萬劑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昨公布第一批配送國家名單,指揮中心證實其中139萬3200萬劑英國牛津AZ疫苗,即是要分給5到8個包括台灣的非聯合國會員國,預計2到6月到貨,到貨一周後就開始接種,專家提醒,AZ對於變異株的效益還未定,建議政府可著手蒐集海外台灣人接種各廠牌疫苗後的反應。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COVAX首要任務是幫助第三世界國家取得疫苗,目標是逐批釋出後,希望滿足各國5%人口接種所需的量,也會根據各國經濟能力微調,有錢的國家少一點,沒錢的國家多一點。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還不確地這一波會分到多少劑,因為各國人口不同、量就會不一。COVAX的候選疫苗中,英國牛津AZ和輝瑞BNT台灣都有選,第一波確定拿到的就是AZ,BNT可能在第二波,由於AZ疫苗相對較易保存,各國分配到AZ的量基本上都會高於BNT。陳秀熙分析,目前BNT疫苗實證整體看來最好,也能有效對抗變異病毒,另外美國Novavax疫苗也已證實對病毒變異株有效,不過AZ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效益評估。他提醒,疫苗在每個種族的適應性不太一樣,目前臨床試驗幾乎沒有台灣人的資料,政府或許可以成立線上平台或透過可靠媒體,鼓勵海外打過疫苗的台灣人回報自身狀況,幫助我們初步了解台灣人打各種品牌疫苗之後的反應。
-
2021-02-04 養生.聰明飲食
飲料選半糖或微糖?營養師:少算一事熱量照爆表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5期文∕陳大樂手搖飲「喝」出500億商機!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隨著行動支付、外送服務蓬勃發展,手搖店營業額平均逐年成長8.9%,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更估計,光是手搖飲,就為台灣帶來500億的龐大商機。喝半糖、微糖飲料,糖量照樣暴表台灣人真的很愛喝手搖飲,為了健康、怕胖,許多人會選擇半糖、少糖或微糖來減低熱量攝取。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選擇較少糖的飲料,的確能夠降低熱量的攝取;不過別忘了,所謂的全糖、少糖、半糖及微糖,是指額外加到手搖杯的含糖料,可不包含液體本身及配料的熱量。舉例來說,假使你因為怕胖,點了「半糖」的大杯珍奶,換算下來,你大概吃進了30克的糖,以及4茶匙的沙拉油(因為奶茶含有奶精,屬於油脂類),再加上黑糖珍珠,可能吃進將近500大卡,直逼一個便當的卡路里。也就是說,若你今天吃了一個便當,又搭配一杯半糖珍奶,熱量會直接突破1000大卡,肥胖與贅肉就是這樣來的。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人因為選了減糖飲料,以為可以多喝幾杯,忽略飲料及配料的原有的熱量,反而適得其反。 市售700c.c.手搖飲甜度含糖量 甜度 含糖量(克) 熱量(大卡) 相當於方糖數 全糖 60 240 15 少糖 50 200 10 半糖 30 120 6 微糖 15 60 3 無糖 - - - 每天攝取糖份少於5顆方糖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日糖攝取量應占總熱量的10%以下。若以男性成人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換算下來,一天不得吃超過50公克的糖(一般市售方糖每顆大約5公克,約10顆方糖的量),這也是目前臺灣衛福部建議的上限;如果想讓身體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更建議,將每日糖分攝取量,減半至總熱量的5%以下更理想,即不超過25公克(約5顆方糖)。為什麼要少吃糖?糖對身體的6大危害喝飲料在所難免,許多無糖茶飲對身體甚至有一定的好處;可是若你喝的是含糖飲料,可要注意了。眾多研究顯示,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肥胖、代謝症候群、蛀牙、心血管疾病等危害;近來研究更指出,特別是經常使用在手搖飲的高果糖糖漿,攝取過量的危害比一般精緻糖更劇烈。1、提高三酸甘油酯 陳詩婷解釋,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葡糖糖,很容易會直接經由肝臟儲存為脂肪,快速引發一連串的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阻抗等反應;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大於50公克的果糖分子,餐後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會明顯上升。2、肥胖及脂肪肝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思考,攝取果糖對肝臟的危害,跟肝臟處理酒精的程序一樣,會提高脂肪肝發生的機率。這是因為果糖在消化過程中不受到能量的調控,很容易被身體轉化為脂肪儲存,尤其是內臟脂肪,跟果糖及醣類攝取過量有很明顯的正相關。3、代謝症候群一項研究測試,人體在喝下純果糖與純葡萄糖之後,身體的生化反應會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喝下葡萄糖的受試者,飽足感會上升,而喝下純果糖的人,則沒有明顯的飽足感;換言之,經常攝取果糖的人,因為身體缺乏飽足指令,容易攝取過量的果糖,而大量的脂肪在肝臟被代謝,可能造成代謝的紊亂,容易引起一連串的血壓飆升、血脂上升等代謝症候群。4、尿酸飆升,引起痛風果糖在代謝過程中,會快速消耗身體的ATP(身體的能量形式),因而造成細胞的尿酸濃度上升,造成高尿酸、痛風的問題。5、心血管疾病血液和組織的糖太多,很容易與體內的蛋白質、脂質等物質生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縮寫為AGEs),破壞血管的內皮細胞,加重血管壁的氧化壓力,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容易被氧化,造成身體大範圍的血管發炎及傷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6、愛吃糖,提早失智流行病學發現,糖尿病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平常人高,這是因為葡萄糖及其代謝產物會黏在人體的蛋白質上,破壞我們的腦細胞(如同上述所說的糖化作用),使蛋白質變得異常,無法執行正常的生化反應;若大腦β-類澱粉蛋白質堆積在神經細胞週圍,除了使細胞逐漸死亡,也會破壞神經間的連結,人的記憶、認知能力會漸漸垮掉,而走入失智。健康喝手搖飲,你可以這樣做首選飲料當然是「白開水」,因為水分是人體最重要的成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排毒等好處,一旦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市面上的含糖飲料反而會覺得太甜而難以下嚥;不過,若民眾短時間難以戒掉喝甜飲的習慣,這裡有幾個健康喝手搖飲的技巧,不妨參考。1、選擇微糖、不要加料針對短時間無法養成避免喝糖飲的族群來說,儘量選擇糖分最低的微糖飲料,另外,儘量不要加料,常見熱量較高的配料,如珍珠、布丁、椰果、蒟蒻、養樂多,另外,還有用蜜汁熬煮的紅豆、芋頭、地瓜等主食類,熱量也很高。2、拿鐵比奶茶好一般奶茶多由奶精或奶油調配而成,奶精及奶油的本身是油脂,若再加上淋進去的糖分,熱量恐會爆表。建議大家若想喝奶茶或珍奶,可以鮮奶製成的無糖的珍珠鮮奶茶(珍珠+低脂鮮奶+無糖綠茶或紅茶等)取代,熱量大約只有170大卡,不僅可藉由新鮮牛奶補充鈣質,還可減少油脂的攝取。3、選擇去冰或少冰冰會壓抑味覺對甜度的敏感度,越冰越不容易感覺到甜。4、回歸原味儘量選擇喝原食物的手搖飲,減少色素或香料的攝取。譬如無糖的芋頭牛奶、木瓜牛奶等,或者以無糖豆漿為基底的飲料,利用燕麥奶打成的無糖飲料也很適合。5、改點無糖茶飲無糖茶類,如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都是很好的飲料,其熱量幾乎逼近於零,而且綠茶還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能幫助身體抗氧化。延伸閱讀: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 6個糖對身體的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
-
2021-02-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中的「語言」和「態度」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語言、態度在看病的重要」。一位年輕醫師在偶然的機會想起祖父當年啟發他對語言、文化與歷史的重視,而領會了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 一位作家分享她從各種人生經驗,感受到醫師的態度與使用的語言對病人的重要;一位資深醫師利用床邊教學的機會,讓醫學生體會看病的態度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促成臨床醫學教育在這方面的重視,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 有一位知名的詩人,本業是臨床專科醫師,他非常具有台灣主體意識,但是他寫的詩卻遭到某些人質疑:「他為什麼不寫台語詩?」詩人有他自己的觀點,他說七十多年來,他的思考是華文的語言模式,雖然他的母語是台語,他的台語也講得很道地,但他為了掌握自己所熟悉的語韻,書寫時,他以華文寫詩。這位醫師在為醫學生上課時,常諄諄告誡他們「把台語學好」。他說:「畢竟說台語的台灣人佔很大多數,問診的時候你會說台語,無形中增加患者對你的信賴感,主訴他的病症時就會比較精確,這也有助於你下診斷。」我深深佩服這位仁醫。他看的是「生病的人」而不只是看「病」。但在實際的醫病門診對話上面,醫師是否因為有能力使用病患的母語,而能建立比較良好的醫病關係?恐怕不是絕對的。因為醫生和病人之間,除了語言之外,還有互動的態度問題。如果醫師在說明時使用較簡白的說詞(配合願意傾聽的態度);相對的,患者訴說自己的病情時要明確地讓醫生聽懂,這樣醫病關係就會有基本的平衡。最怕的是雙方的期待有落差,就會難以溝通,譬如:醫師使用艱深難懂的醫學術語,讓病人誤認為醫師高傲冷漠;而病人絮絮叨叨不知所云,醫師就很難進入狀況。因此而造成誤解,就比較冤枉了。我本人三年間罹患兩種癌症,醫師說明療程時我並不完全懂,哪種藥物療效和可能的副作用等等,聽來很複雜,但我看醫生這麼用心,他有他的專業思考和評估,那麼我就是全然信賴、盡量配合,做一個合作的乖病人。果然我安全度過難關。在化療期間,常有機會在不同科別的診間候診,聽到病患和醫師的對話。我的感覺是,可能台灣教育普及的關係,即使高齡的患者,醫生混雜著國語台語,說一些諸如藥要怎麼吃、吞服時如何給水等等,有些由子女陪伴或外勞帶來的長者,醫師有時還得加用英語說明呢!這些都不至於因語言不通造成不愉快。真正有問題的並不是語言的溝通,我曾經聽過有病人說:「我Google了,醫生你開的那個XXX藥,副作用好像會XXX,這樣吃好嗎?」令人瞠目結舌!可想而知醫師的心情會如何了。這,已經是觀念和態度的問題,而不單單是語言的問題了。醫病關係需要「關懷」與「信賴」並重,醫生是人不是神,世間也沒有「藥到病除」這種仙丹,醫療過程總是要經過病人主訴、醫師問診、看病理檢驗報告,然後醫生診斷、決定治療方針,還要評估預後。一切都有賴於語言溝通。走筆至此,回想起小時候先父在窮鄉僻壤行醫,漁港小鎮的60年代,居民南腔北調、多數是勞動人口,不只台語有好幾種腔調,連山東話、上海話、福州話都有,病患中曾經有一位「寧波人」更是一絕,完全雞同鴨講,互相都一個字也聽不懂,而醫生和病人,竟然能如水乳交融!不只醫病,甚至成為莫逆,令人讚嘆又莞爾。語言是溝通的工具,醫病之間的交流是否順暢?是否有意義?幾乎可以決定一大半的醫療效果。善用雙方都能體會的「語言」,加上傾聽和信賴的「態度」,用比較功利的看法,就是「醫病雙贏」最好的結果。
-
2021-02-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阿公送的兩塊太陽餅,對我的影響!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語言、態度在看病的重要」。一位年輕醫師在偶然的機會想起祖父當年啟發他對語言、文化與歷史的重視,而領會了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 一位作家分享她從各種人生經驗,感受到醫師的態度與使用的語言對病人的重要;一位資深醫師利用床邊教學的機會,讓醫學生體會看病的態度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促成臨床醫學教育在這方面的重視,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年休時回台中省親,穿得稍微正式,在市區順道尋訪幾個日本時代留存的「辰野式」古蹟。途經太陽餅博物館走進去逛逛,20元買了一張台中市役所的明信片正要出來,店員(約莫50多歲的阿姨)親切地跟我說:「你台灣話講甲誠好,這馬(tsit-má)少年人真少講得遮爾(tsiah-nī)標準,你佗位來?敢是咧教冊?」「我請你兩塊太陽餅,咱台中人嘛真有人情味(lîn-tsîng-bī)!」我連說:「按呢歹謝啦~」推辭了幾秒收下就推玻璃門離開了。推門出去後想想:「我ê台語是阿公教ê,這領殕色(phú-sik) ê西裝外套是兩年前我共(kā)伊ê衫改來穿ê,講起來這兩塊太陽餅是阿公送我ê!」想起來很高興,雖然他不能再帶我去餐廳吃好料、或是講台灣的歷史給我聽,卻透過陌生人的手,在異鄉異地送給我兩塊太陽餅,彷彿再次提醒我人生最寶貴的東西:語言、歷史與文化不能忘記。我,又怎麼能忘記?每次在醫院西址看診結束,走在百年歷史的中央走廊上,在川流的人群中無意識地頻頻張望,彷彿還可以看到他老邁的身影等我跟他一起去看病。這兩年來,他曾經跟我提過的名字,有一天下班後忍不住從泛黃的電話簿一通通打過去,空號居多,卻仍然接到幾個蒼老親切的聲音;從台北、新竹快車一路南下,回到破敗傾圮的三合院、回到終戰前屏東竹田的野戰醫院舊址,沿著鄉間小道,試著找尋當年的蛛絲馬跡,來來回回捨不得離去。最近在醫院的佈告欄又看到醫學院開辦醫用台語的課,猶豫了一下報了名。白天在病房一陣忙亂後,下班隨便吃個飯就趕緊走到隔壁醫學院的教室裡坐下來跟著一群醫學生學羅馬拼音。看著台上的老先生精神抖擻的講古相當陶醉,搖頭晃腦地帶著大家一起讀台語,發出一陣吵雜又親切的聲音。恍惚之間,我彷彿跌進時光隧道,回到家裡那張總是滿座的實木大圓桌,他談笑風生主導所有的話題,所有的人都必須用流利(liàn-tńg)或不流利(bē liàn-tńg)的台灣話回應,伴隨添飯的聲音、喝湯的聲音、筷子碰到碗的聲音、移動椅子的聲音,與許許多多的聲音在空氣中熱鬧的流動著……只要想到家裡那張桌子,我就可以聞到餐桌上那鍋菜頭湯,燒燙燙的氣味。回到家,夜晚從口袋裡拿出有點扁掉的太陽餅放在空蕩蕩的餐桌上準備打開來吃。阿公生病沒有體力說話後,餐桌上的語言不知不覺被另外一種語言佔據,不久,圓桌再也湊不齊所有的人了。台語ê時代過去了。但是我,又怎麼能忘記呢?在醫院中央走廊川流的人群中回頭不見他的人影,來來去去的,還是他的聲音。後記最近發現醫院裡面住院醫師的英文愈來愈好,令我自嘆不如。新聞說我們台灣政府最近積極推動雙語政策,目標要在2030年跟國際接軌成為雙語國家,大家也樂觀其成。然而語言尤其母語,承載著歷史、文化與濃厚的感情。努力跟國際接軌,卻忽略了自己的語言,還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其實「愈本土、愈國際」,立足本土,建立自己的文化認同與特色,才能立足國際,也才能吸引別人來此工作、生活與學習,成為台灣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為了不要忘記自己的母語,不要忘了我是誰?也為了介紹這個古老典雅的語言給更多人聽,我在醫院一邊看病人也努力練台灣話。台灣話不是平常凊彩講(tshìn-tshái kóng),還要有理論基礎。感謝醫院在十二年前由朱子宏、張之嚴學長與各科醫師前輩通力合作,主編的一本「醫用台語教學」書籍給我很大的幫助。李恆德老師開辦的醫用台語班課程也延續至今,看到滿座醫學院學生上課中琅琅上口其實滿高興的,也激勵自己平時跟住院醫師們說話盡量穿插台語,盡一己之力把這個語言努力傳下去。也希望自己會的語言愈多愈好,第二個要學的是客家話,希望可以聽懂更多新竹故鄉的客家阿婆講的話。願咱台灣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大家一起說(學)母語,互相接納彼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將祖先流傳的話,持續傳唱在太平洋西南海邊,翠青的美麗島「福爾摩沙」。*感謝李英芬台語教師修正台語字詞。
-
2021-02-01 新聞.健康知識+
醫病天地/喝酒取暖 小心適得其反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冷得多,麻油雞、薑母鴨熱銷,但是要小心裡面的酒精。部立桃園醫院營養師周柏潁指出,喝了酒會讓末梢的血管擴張,熱藉由血管擴張散發到手腳,有溫暖舒服的感覺,但血管擴張會削弱生理保護的功能。周柏潁說,身體遇寒冷末梢血管收縮,是保護核心溫度不要下降過快,酒精恰恰讓這個保護機制變弱,剛喝下去時,雖然全身暖烘烘,但是時間久了或是保暖沒做好,反而覺得更冷;如果又到戶外,可能加劇熱量散失或是血管收縮,對老人家或有慢性疾病者是一大威脅。一杯好入眠?周柏潁強調是假象,酒精是一種中樞神經的抑制劑,感覺上比較容易入睡,但入睡以後大腦都處在淺眠階段,容易多夢,常常有起床後覺得睡不飽,睡眠品質差,萬一過量造成惡性循環,還會對肝臟造成負擔,甚至衍生肝硬化,肝癌。喝酒會臉紅的人要特別注意,周柏潁指出,亞洲人對於酒精分解能力不比西方人,酒精分解不完全,容易產生乙醛一級致癌物,喝酒臉會紅的人應該要避免,台灣人47%以上缺乏代謝酒精的酶,不得不小心。周柏潁強調最好避免酒,讓身體暖度的方式很多,薑湯、芝麻糊、熱豆漿、熱牛奶、濃度較高的熱可可都是好的選擇,熱牛奶、芝麻糊、燕麥奶還有幫助睡眠的效果。
-
2021-01-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平鎮某醫院是哪間 李貴敏:公開透明有這麼難嗎?
衛福部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其中案889曾前往平鎮某醫院就醫,導致平鎮某醫院也出現院內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擴大匡列採檢。對此,國民黨立委李貴敏在臉書貼文,「平鎮某醫院是哪間?」這兩天成為民眾在網路上爭議焦點,跟部桃風波一樣,民進黨政府對公布疫情訊息的態度始終吞吞吐吐,不證實也不說明,放民眾瞎猜,公開透明有這麼難嗎?李貴敏批評,指揮中心像擠牙膏似,擠一點回答一點,結果桃醫群聚未歇,新問題又跟著浮現,只讓桃園民眾獨力承擔擔心害怕的風險,甚至民眾是否出入風險地點而需隔離還要被通知後才知道,更助長了全台民眾的心理疑慮。李貴敏表示,民主國家、依法行政,民眾絕對有「知」的權利,遑論每個人關心的健康與公安問題?民眾關心防疫訊息天經地義,拜託民進黨行政團隊相信民眾的自覺與自制能力。台灣人民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才能避免環境感染、交叉感染,哪還有貼標籤的時間?李貴敏強調,公開透明是防疫做得滴水不漏的關鍵,大家需要的是足夠的資訊,作為自身行動、自我防範保護的自律指引。唯有老百姓自律才能有效達成防疫的目的。掩飾真相、粉飾太平才會讓問題惡化,越是不公開才越危險。政府就別再誤事了吧。
-
2021-01-30 養生.人生智慧
不少老人終其一身「窮的只剩下房子」 王建煊夫婦蓋天使居,盼給獨居老人終身居所
2021年伊始,位於林口無子西瓜基金會旁的老人歌唱教室,卡拉OK應景地放送著「新年快樂」,民歌手王瑞瑜才拿起吉他準備帶唱,基金會創辦人、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突然從妻子蘇法昭身旁起身,感觸良多地對現場老人們說:「各位,你們真的快樂嗎?」老了一歲,在世上的日子又短少了,眼看著朋友故舊紛紛先自己而離世,「說沒想過死,那是騙人的!」台灣人口2020年首度負成長,根據統計,四年後每5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480萬個初老人口中,將有四成沒有子女,五成沒孫子。膝下無子的王建煊夫婦,這兩年身體相繼出狀況,一個攝護腺癌、一個輕度失智,對於老老照顧的不易,有著更多的理解與擔心。「要怎麼才快樂得起來呢?」為了讓孤獨無靠的老人有所依,年後即將動土的「天使居」,終於讓王建煊夫妻多年來打造的理想長照,按下夢想啟動鍵。對他們而言,天使居不是等死的養老院,「一想到這些老人住進來,會比有家人還要快樂」,這才是每年新年「快樂」的動力泉源。無私奉獻 捐薪賣屋近億元從政壇「小鋼砲」到愛心「王聖人」,今年83歲的王建煊,始終不變的是無私奉獻。未退休前,他早偕同太太投入公益不遺餘力,2014年從監察院長卸下公職,更是把六年薪資、投入選舉的選票補助款,甚至賣掉外雙溪房子,前後捐了近一億元,在海內外成立五個基金會。其中,2011年成立的「無子西瓜基金會」,就是幫助無子、獨居的老人獲得照顧,一路走來,發現不少散落各個長照機構的長者,獲得的照護品質不一,甚至看過「明明有小孩,父母大筆金錢栽培出國,老爸一過世,卻把老媽留在台灣住在兩坪不到的機構。」於是萌生成立「天使居」的念頭,打造心中理想的終身居所。「一般照服員能待他們像自己的爸媽嗎?唉,實在不放心,自己做,才能掌握。」四處演講宣導天使居理念的王建煊,正當苦無資金來源時,意外地去年獲得一筆高達3.8億元的善款。此時的他,攝護腺癌控制得不錯,但仍因攝護腺肥大頻尿,半夜得起床好幾次,也擔心復發;蘇法昭一年內跌倒五、六次,之後確診為輕度阿茲海默症,需要看顧。這些他人眼中看似的「困難」,卻成了推動天使居的「助力」,「錢」幸運到位,意味著上帝還要用他,更提醒自己日子有限,得更積極做榮神益人的事。愛心服務 福利將優於同業在王建煊夫婦的長照理想藍圖,天使居將優先提供給「死也死不掉、活也活不好」的無子老人。他特別說明,政府雖規定65歲就可以申請長照服務,但他認為,同樣是獨居無子的老人,一位90歲,另一位70歲,若90歲老人自理能力正常、70歲的這位卻已經「有這病那病」,就會讓70歲先進來,「不單比年齡,要整體來看,這才是愛心。」如何找到視這些老人如父如母、比兒子女兒還要孝順的照服員呢?王建煊的理想是,來到天使居的工作人員,除了經驗豐富,要有愛心,更重要的是待遇福利要好,底薪和年終優於同業,為了提升照護品質,「外面一個人照顧八個,我們只要顧四個。」捐房養老 有信心妥善照顧有如天使般的家,住起來一定很貴吧?否則,怎可能應付高出一倍以上的人事成本,會不會一年就倒閉?只見王建煊幽默大笑,他說自己在政壇的信用僅次於馬英九,想得到,當然也要做得到。他表示,就在去年獲得3.8億元捐款的不久,一位87歲的老太太因丈夫去世,自己癌症復發,看了報導打來說要捐出名下房產,希望天使居蓋好為她預留一戶。雖然經過實際探訪,老太太的狀況還不需要收留,王建煊並沒有接受她的房子,但他注意到,台灣房屋自有率80%,不少老人終其一身,「窮的只剩下房子。」倘若沒有小孩,男性壽命比女性短,老公走了,只剩自己,與其天天望窗看大街,死也死不掉、活也活不好,王建煊鼓勵捐房來住天使居。蓋天使居 盼全台遍地開花天使居目前有兩處,位於林口文化公園對面的預定地被王建煊聲稱示範點,建坪高達700坪,年後動土、明年落成。王建煊特別感謝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的支持,讓這棟建築導入新穎的綠色智能照明,相當符合老人健康需求。另一處天使居,則是從木柵伯大尼育幼園進行翻新,預計年內完成,以日間照顧為主要對象。但這兩間天使居,加起來只能收容近百位的長者,對比台灣好幾十萬需要長照的老人,根本不夠!王建煊拋出更大的夢想呼朋引伴,他不藏私且願意無償提供諮詢,只要認同此一理念,歡迎「蓋房子的、有旅館的、有房子的」共襄盛舉,唯有讓「天使居」走進台灣甚至世界各個角落,才能解決老無所依的嚴肅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倒過來,反而才是王建煊夫婦對生命真實的體現,「誰都會死,要跨出去的動力,就是人去愛留。」「各位,你們真的快樂嗎?」聽到王建煊的提問,此時的歌唱教室陷入一片沉默。王建煊聲音更低沉了,望著天花板哼起流傳自宋代的民謠:「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街頭。」愛不停歇 感恩妻子陪行善唱到一半,王建煊哽咽,歌聲停歇。他沉思了一下,重新打起精神說,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正在受苦受難,他感恩此刻有妻子陪伴無怨無悔行善,面對生命,要讓愛傳出,永不止息。
-
2021-01-29 養生.聰明飲食
胖到嚇人的地雷早餐,你常吃嗎? 高敏敏營養師傳授健康吃早餐小撇步
美味健康的早餐是開啟美好一天的關鍵,吃對早餐,能讓你一天充滿活力,做事更有效率。但大家早餐都吃什麼呢?是蛋餅、鐵板麵、蔥抓餅、御飯糰、蘿蔔糕...,還配杯大冰奶嗎?!小心!這些都是導致肥胖的NG地雷食物!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健康早餐該這樣挑、怎麼吃,才能讓提升精神又能不發胖。本次,邀請營養師高敏敏為大家解析,如何健康吃早餐! 胖到嚇人の地雷早餐1 中式早餐油脂含量高大家最常吃的早餐就是中式早餐了,來份蛋餅、飯糰、水煎包或蘿蔔糕,加杯豆漿,就是飽足的一餐。雖然早餐要吃的好,但,你知道嗎?你吃下去的可是高油、高糖、高熱量的發福餐!高敏敏表示,因為傳統中式早餐大多以高油的烹調手法製成。例如蛋餅、蔥油餅、蔥抓餅等,在餅皮揉製時,就是一層澱粉、一層油脂,層層堆疊製成;烹調時,還需倒入大量油脂下去煎炸,才能擁有酥脆好口感。隨便一份原味蛋餅,熱量就飆破260大卡,更別說其他加味蛋餅的熱量,最胖的莫過於培根蛋餅了,熱量高達357大卡。而常見的煎餃及水煎包,雖然是澱粉包覆蛋白質,再以油煎、加入麵粉水,使表皮能金黃酥脆。以水煎包為例,市售水煎包有大小之分,一顆小型水煎包約130~150大卡,而大型水煎包則有250~260大卡;此外,油脂的熱量佔一整顆總熱量約39%,一顆就有5~11克的油量,可說是熱量陷阱。而台灣人最愛的燒餅油條,一套的熱量就高達500大卡。燒餅本身在製作過程中就必須層層抹上酥油,才能有酥脆層次感;而油條則是澱粉經過油炸,吸飽油脂的下場,就是小小1份高達272大卡。如果再搭配一杯含糖飲料,如含糖豆漿,熱量即破700大卡。那蘿蔔糕加蛋呢?高敏敏指出,蘿蔔糕一塊就是一份澱粉的量,加上油下去煎得恰恰,簡直是滿滿的油加澱粉,而煎荷包蛋也需要油脂。蘿蔔糕加蛋平均熱量約350∼380大卡,若再加上1杯350c.c.的無糖清豆漿,熱量約186大卡,就超過飲食指南建議的成人早餐熱量400大卡。她進一步說明,飯糰可是早餐地雷第一名,因為外層是升糖指數高的糯米,夾入的內餡,則有肉鬆、油條、菜浦、酸菜等,可說是高澱粉、高熱量、高含鈉的超雷食物。一顆185g的飯糰,熱量高達619大卡,非常可怕。因此,高敏敏建議到中式早餐店,不妨挑選熱量較低的品項,如捨燒餅夾油條、改燒餅夾蛋,熱量整整少了200大卡;鮮肉水煎包改點菜包,熱量也少了140大卡。飯糰真的是熱量太高,能不吃就別吃。真嘴饞,將白糯米改成紫米、油條改成蛋或肉,讓營養加分、熱量降低;蛋餅的熱量,則以原味蛋餅最低,一份約263大卡,但會建議點熱量稍高的蔬菜蛋餅(277大卡),有菜就有膳食纖維,營養大大加分。胖到嚇人の地雷早餐2 西式早餐熱量驚人西式早餐的地雷品項第一名,莫過於「卡啦雞腿堡」!高敏敏提到,卡啦雞腿堡一份熱量高達686大卡,且脂肪含量居然就有40g,相當於快3匙的油脂量;鈉含量更有678.6mg,超過一天可攝取的1/4! 此外,第2名就是鐵板麵了。鐵板麵使用是油脂含量高的油麵,在煎台上加入大量油脂及醬料拌炒,可說是集高油、高鈉、高熱量於一盤;再加上一顆半熟蛋,熱量直逼600大卡。而吐司類,因為夾有許多加工品,如火腿、肉鬆、培根等,再抹上美奶滋,熱量也不低。基本上,拿了就走的三角形三明治,熱量約在250∼350大卡;若是現做的方形三明治,如火腿蛋吐司、鮪魚蛋吐司、培根蛋吐司、肉鬆蛋吐司等,熱量則是在300∼450大卡之間。而備受討論「喝必拉」大冰奶,可說是暗藏熱量地雷的飲料搭配。大冰奶是以紅茶為基底,加入大量精緻糖、人工奶精製成。只要一杯500ml大冰奶就含有30g的糖、15g的油脂,熱量高達260大卡,若每天來一杯,成為肉肉女、胖胖男,指日可待。不同口味的吐司、漢堡,除了熱量不一樣之外,還要注意脂肪跟鈉含量。其中,肉鬆、火腿、培根、雞排等是加工食物,除了高熱量、高含鈉,還會有害健康。建議挑選內餡為原型食物的品項,如里肌肉排、蔬菜、鮪魚、蛋等,當然,也別抹上美奶滋、番茄醬等醬料。除了精挑細選夾餡配料外,飲料也要聰明選!高敏敏建議,大家別再喝大冰奶了,改點杯鮮奶茶吧,熱量瞬間少了2/3;或是無糖紅茶、無糖豆漿、無糖咖啡,都是降低早餐熱量的好選擇。早餐該如何健康吃 營養師告訴你早餐該吃什麼才健康不怕胖嗎?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均衡飲食菜單」建議,必須注意6重點:1.每天早晚一杯奶;2.每餐水果拳頭大;3.菜比水果多一點;4.飯跟蔬菜一樣多;5.豆魚蛋肉一掌心;6.堅果種子一茶匙。高敏敏歸納出幾種搭配方式,與大家分享。只要依循早餐公式這樣吃,讓一天有個健康又有元氣的開始!大家可從這個表格裡,各挑一個來吃,舉例來說,「御飯糰+優格+蘋果+拿鐵」、「全麥吐司+水煮雞胸肉+奇異果+低脂鮮奶」、「地瓜+雞蛋+生菜沙拉+無糖豆漿」等組合,不但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蔬果,連飲品都搭配好了,不但具有飽足感,還兼顧了均衡飲食概念。且少了高油、高鹽、高糖,減少肥胖的發生。 很多人怕整天熱量攝取破表,而選擇不吃早餐,但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只要吃得健康,不但能補足一天的活力滿滿,維持思緒清晰,還能幫助減重呢。有研究發現,高達90%減重成功、不復胖的人,都有吃早餐的習慣。所以,別再忽略早餐的重要性了,一起健康吃早餐吧!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營養師 高敏敏
-
2021-0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英雄從沒休息過! 鄭文燦、部桃發文挺「這位先生」
國台辦稱衛福部長陳時中為「這位先生」糊弄老百姓,引起各界討論。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在個人臉書發文力挺陳時中,表示「這位先生,從去年初,疫情開始影響台灣時,就每天堅守崗位,從來沒有休息過,希望保護每一位台灣人,讓疫情影響降到最低。」鄭文燦更說,這位先生、這位小姐,每一位都是台灣的防疫英雄。鄭文燦今天發文在臉書放上與陳時中合照,提及「這位先生」在疫情初期,去年2月底,親自出席桃園市政府、自己所主持的防疫會議;也親自視察衛福部桃園醫院,給醫護人員加油打氣,並說這位先生每天堅守崗位沒休息過,就是為保護每位台灣人。鄭文燦介紹「這位先生」是台灣的衛福部長陳時中,也是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即便疫情升溫,陳也不曾退縮,自始至終,都與台灣人民並肩作戰。鄭文燦也致謝阿中部長和許多醫護人員、防疫人員,一起保護著台灣,守護我們的健康,無論是這位先生、這位小姐,每一位都是台灣的防疫英雄,有你們在,我們會更有力量,度過疫情的難關。鄭文燦今天受訪表示,陳時中指揮官非常辛苦、用心,也非常貼心,自己在這1年在很多層面上跟陳互動,包括這次的部桃事件,中央地方如何逐步處理,每個處理方案,防疫專家們或許有不同的意見,但擴大隔離、擴大採檢以高標準執行,這是防疫基本原則,無論是自己也好,陳時中部長也好,都是秉持這樣原則,寧可多做不要少做。部桃也在臉書粉專「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謝「這位先生」,「帶領著我們作戰,就算拖著疲憊的身子,也沒有一天是鬆懈的,謝謝長官的支持與後援」。
-
2021-01-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物資湧部桃為醫護打氣 網友見這禮物急喊「母湯!」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出現院內群聚,進而社區感染,第一線醫護人員扛起防疫重責,近日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物資湧入部桃,希望為醫護打氣。不料卻有一名來自新北市新店區的黃姓市民,捐出500個鳳梨酥,引起數百網友留言驚喊「母湯」、「怕爆」,因為據傳醫護人員最怕的就是鳳梨跟芒果,擔心醫院又旺又忙。部桃臉書昨在臉書貼出該市民送的鳳梨酥及隨手信照片,信中寫下,「沒有您們的負重前行,就沒有我們的歲月靜好,萬分感謝大家,辛苦了。分享元氣大增、揚眉吐氣的鳳梨酥500個,與您一起加油!祈祝平安健康!」雖然該市民一番好意,信中話語真摯動人,但因鳳梨有「旺來」的諧音,雖然對於一般人而言,象徵業績、好運旺旺來,但許多醫護、警消、記者等從業人員,卻對此敬而遠之,就擔心「旺來」帶來不斷湧入的病患、勤務、突發事件。因此相片一po上網,立刻吸引數百名網友留言,有網友直呼,「母湯」、「怕爆」,更有人說「這是醫護人員最懼怕的食物」、「我能聽到醫護人員的尖叫聲」、「下次送禮物記得做功課」。不過也有網友持不同意見,「醫院不是講求科學的地方嗎」、「台灣人迷信比新冠病毒還難治療」,更有人以正面角度出發,「旺來輸?所以是戰勝,不會旺來的意思。」
-
2021-01-27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影/談抗SARS 陳建仁:最差的開始就是和平封院
台北市和平醫院封院責任近期引起討論,時任衛生署長的前副總統陳建仁26日說,當時中央和地方開會後,決定封院,但要分艙分流、循序漸進,但台北市政府時間一到就拉起封鎖線,並沒有好好規劃、造成大家驚慌,他直言「最差的開始就是和平封院」。陳建仁26日晚參加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的直播節目「昶昶直播」時表示,因為當年和平醫院封院一發不可收拾,他被臨危受命擔任衛生署長,立刻建立院內感染管控,4、500間醫院管控都做得很好,從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失敗經驗,這次桃園醫院感染就有學到當年經驗,有計劃的進行,但有人拿以前的狀況來比較,他認為沒必要,而且應該要從失敗中找更好的處理方法,怎麼會把失敗經驗拿出來講,他覺得有點不太了解;他常跟國外媒體說,台灣的防疫如此成功是因為把SARS的失敗當作踏腳石越做越好,而非跌倒後爬不起來。陳建仁指出,包括傳染病防治法修訂等,都是在SARS疫情後建立,而台灣人民經過H5N1禽流感、H1N1等挑戰,學習到很多,也能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台灣人民的公共衛生與防疫知識在全世界的表現相當好。
-
2021-01-25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力行三招 改善肌少症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快,國發會推估台灣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人「肌少症」問題越來越迫切;南投70歲張姓阿嬤罹患肌少症導致肌力下降,無法長時間行走,與家人出遊走10分鐘就覺雙腳無力,站不太起來,她不想掃家人的興減少出遊,缺乏訓練肌力反而更差。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說,「肌少症」是指因老化導致身體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伴隨身體活動量降低、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與耐力下降,會導致老人日常活動能力降低、關節磨損、逐漸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也增加健康照護需求和成本。要如何預防或治療?楊育菱教授3招,包括營養、藥物治療及運動;營養部分建議每天攝取1.2-1.5g/kg的蛋白質,最好分布在3餐,且選擇優質蛋白質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且補充維他命D如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多吃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與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她強調運動可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建議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可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可從自己可耐受的低強度運動開始,慢慢延長運動時間,勿過度造成傷害。
-
2021-0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500萬劑疫苗談判延遲?孫大千:是誰把救命疫苗搞掉了
針對衛福部長陳時中透露疫苗進度,500萬劑疫苗談判有點延遲,對此,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在臉書推出《是誰把台灣人民的救命疫苗給搞掉了?》系列之一,提出5項質疑,沒有疫苗注射,難道真的要台灣人民靠人心團結來對抗新冠肺炎嗎?請衛福部正面回答這5個問題。孫大千說,第一,針對疫苗採購,原本說好的超前部署呢?原本說好的口袋名單是什麼?東洋製藥又是怎麼被做掉的?第二,如果按照原本東洋製的採購方案,台灣的醫護人員早在去年底就可以接種疫苗,也根本不會發生部桃醫院的院內感染。究竟是誰害了桃園鄉親要承受這樣的風險?第三,疾管署針對媒體爆料,究竟是否有要求媒體更正?或者只是拜託媒體不要把承辦人的全名登出來?第四,陳時中口中的500萬劑疫苗談判後來是不是改透過台灣雅各臣和信東作為不能說出來的白手套?第五,疫苗談判究竟是延遲?還是破局?BNT是否已經準備將原本的訂金歸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