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2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台大醫院
共找到
1775
筆 文章
-
-
2020-02-11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狀病毒恐流感化 陳建仁分析SARS、H1N1、武漢肺炎三者差異
全球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例續增加,本身也是公衛專家的副總統陳建仁昨天表示,新冠病毒逐漸演變成為高傳染、低致死,可能漸漸演變成類似流感的病毒。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無症狀感染者出現,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演變成如同229E及OC43這兩種冠狀病毒。這兩種病毒在人類間廣為流行,雖會引起普通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但症狀輕微。陳建仁昨天在臉書發文,他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有「高傳染、低致死、流感化」的特點,冠狀病毒逐漸從低傳染、高致死的SARS病毒,逐漸演變成為高傳染、低致死的新冠肺炎病毒。它可能漸漸演變成為流感一樣的病毒,成為持續存在、周期循環的傳染病。因應新冠病毒流感化,應加強新冠肺炎防治藥物的研發與量產,包括快篩試劑、抗病毒藥物以及疫苗等。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領銜的一份新冠病毒研究指,不排除有超級傳播者,個別潛伏期可長達廿四天。不過,消息一出後,鍾南山團隊出面澄清說「仍是個案」。據香港大公文匯報導,由鍾南山領銜的「中國二○一九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研究,九日發表論文(未經同行評審)。論文中,對來自大陸卅一個省市自治區的總計一○九九宗(截至一月廿九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回顧性研究。研究發現,新冠肺炎中位潛伏期為三天,最長可達廿四天。鍾南山團隊指出,新冠肺炎的病死率約為百分之二點七,且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病死率雖然比普通流感強,但遠比SARS、伊波拉病毒或H7N9流感病毒低。國內專家表示,在一些剛跨越宿主感染人類的的病毒,因為還在學習適應人類的階段,潛伏期會比較長,過去在禽流感就有發現類似狀況;但從目前國內病例狀況看來,潛伏期平均是三到七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中國觀察到潛伏期逾十四天案例,應該只是極少數,大部分不會這麼長,由於新冠病毒相近的SARS和MERS,潛伏期推估十四天也是合理的。公衛學者呼籲 發燒標準降為37.4度台大公衛學院昨天召開疫情說明會,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更新發燒定義,比照國際及中國大陸標準,從大眾認知的攝氏卅八度調降為卅七點四度,嚴防疫情擴散。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昨說,官方應加嚴發燒標準,台灣一般大眾認知發燒為卅八度,「已是上個世紀的標準」。目前美國最新論文指出,卅七點四度已算發燒;中國大陸新冠肺炎確診個案也有約二成體溫不滿卅八度,因而已改以卅七點四度以上作為發燒隔離條件。
-
2020-02-11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2成新冠肺炎患者體溫不到38度 公衛界籲降標準為37.4度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持續升溫,台大公衛學院今天召開疫情說明會,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更新發燒定義,比照國際及中國大陸標準,從大眾認知的攝氏38度調降為37.4度,嚴防疫情擴散。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召開「抗2019-nCoV疫情說明會」。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表示,官方應加嚴發燒的標準,台灣一般大眾認知發燒為38度,已是上個世紀的標準;目前美國最新論文指出,37.4度已算作發燒,中國大陸新冠肺炎確診個案也有約2成者體溫不滿38%,已改以37.4度以上作為發燒隔離條件。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還沒發生社區感染的狀況,但目前已有多件家戶感染案例,例如一名彰化台商,在家全程戴口罩、已十分警覺,但還是導致家人被傳染,因此居家隔離應至少採一人一室一衛浴,且與家人保持兩2尺以上,任何接觸口沫的物品都要盡快清理或拋棄。台大公衛學院長詹長權則表示,台灣與中國大陸在人流、物流十分緊密,新冠肺炎的防治方面「能守到這個程度很不容易」,他也表示,一般民眾在非密閉空間或非醫療院所,比起戴口罩,更應該做好勤洗手,建議民眾見面打招乎應從「我洗手了,你洗了沒」開始做起,加強衛教宣導。至於官方是否公布居家檢疫的具體位置。詹長權表示,台灣在相關衛教措施尚未全面,若公布恐造成更多恐慌,政府應該要斟酌。公開透明是最高規格作法,政府可以此為目標前進,但也要謹慎處事。
-
2020-02-11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防範武漢肺炎 公衛界籲發燒標準改37.4度
為防範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俗稱武漢肺炎),台大公衛學院今天呼籲疫情中心對於發燒的定義應再思考,應加嚴發燒標準,由一般認知的攝氏38度改為37.4度。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召開「抗2019-nCoV疫情說明會」,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表示,對於發燒的標準應加嚴看待,台灣多數定義發燒為38度;武漢肺炎99%的病人有發燒的問題,其中20%的體溫是在37.3至38度間。蘇大成指出,2017年英國英國醫學期刊發表正常體溫應是36.6度;美國今年的論文是36.4度,因此若以加1度當做是發燒,也就是37.4度,疫情中心對於發燒的定義應再思考;現在中國許多地方就以37.4度做為發燒隔離的標準。台大公衛學院長詹長權表示,武漢肺炎從去年12月開始,台灣到目前表現非常不錯,因為台灣與中國在人流、物流最接近,能守到這個程度很不容易;並說現在見面打招乎應該問「我洗手了,你洗了沒」,加強衛教宣導。外界好奇是否應該公布居家隔離、檢疫的位置,詹長權認為,台灣在疫情發生前的衛教還不夠多,如果公布造成更多恐慌,政府要斟酌;這是最高規格的透明度,未來會往這個方向前進,現在還沒有國家能做到;每天看到中國許多防疫措施,強化大眾的恐慌,所以能體諒政府防疫的必要。對於台灣將以「台北」(Taipei)名義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專家論壇,詹長權說,台灣一直沒有正式管道取得疫情資料,對防疫有很大危害;還是希望台灣專家能到現場,才能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獲得各個國家在治療和疫情調度的資訊。產業開工在即,詹長權認為「上上之策就是不去不回」,減少接觸就是延緩這個疫情最有效的方法;若公司要派人過去中國,須有完整的後送的系統;下下之策就是兩邊繼續來往,回來就要檢疫2週,公司配工就要改變,也不能要求員工到公司上班,若沒有配置好相關設置,就不應該動。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現在重點應該加入家戶感染隔離,因家戶隔離不可能24小時都戴口罩,所以非常困難;台灣目前有18例確診,依時序性展開,前面都是曾去過中國,後來出現沒有到中國的接觸傳染,需要非常謹慎。陳秀熙指出,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的經驗,香港、台灣所謂的超級傳播者都是在醫院產生。陳秀熙呼籲,若民眾已經知道病史,在防制傳染病的道德良心,就是減少到醫院,因為在等候的過程中都可能會增加感染的機率;避免下一步疫情擴大,政府要做好醫療物流資源的分類管理,如大量的人力與醫材和快速篩檢的考量。
-
2020-02-09 性愛.性福教戰
預防武漢肺炎該戴著口罩親熱嗎?醫師這麼說
床上溫存纏綿時,如果兩個人都戴著口罩,你還做得下去嗎?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台灣雖然防疫有成,但不少人搶口罩,不管到哪,就戴著口罩。不過,小陳卻是這波口罩之亂的受害者,因為咳嗽、流鼻水,另一半就拒絕跟他做愛,幾經協調,「想要可以,但必須戴上口罩。」欲望一來,小陳當然點頭說好,但戴著口罩,提槍上陣,感覺相當怪異,兩人全身赤裸,但臉上卻戴著目前最夯的綠色醫療用口罩,越做越沒感覺,只好草草了事。網友直呼 缺氧極樂快感最近某網路出現一則類似情節的貼文,題目是「請問大家會戴口罩做愛嗎?」網友們答案相當有趣,許多人認為「有需要這麼拚命嗎?」有人則建議,做愛時,兩個人臉分別朝著不同方向,就不用戴口罩。有人創意十足,「戴口罩做愛,才會有缺氧的極樂感」、「戴口罩還好,如果買不到,建議戴全罩式安全帽做愛,保護他人最重要。」有人則是分享自身經驗,平時咳嗽,但只要開始交功課,就突然不咳了。最實際的回覆是「對方不咳嗽,不會戴口罩,但是下面的橡膠口罩是一定要戴的,不然安親班的學費這麼貴……」嗨不嗨 與一氧化氮有關為何做愛時,戴上口罩,整個就很解嗨、沒有FU,甚至陰莖會變得半軟不硬?高雄醫學大學泌尿科主治醫師、高醫泌尿科學副教授王起杰解釋,這與一氧化氮(NO)分泌有關,一氧化氮是啟動男人性愛的關鍵,如同火藥上的引信,沒有了它,陰莖就只是裝飾品,只剩尿尿功用。王起杰說,做愛之前必須有前戲及外界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及觸覺,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分泌一氧化氮,進而啟動陰莖海綿體內皮細胞,讓組織放鬆,增加血流,達到勃起堅挺。調整體位 避免面對面熄火戴上口罩,除了看不到對方的表情,無法獲得即時回饋,視覺上也怪異,很容易半途而廢,做不下去。建議如果真要戴上口罩做愛,可以採取狗爬式體位,女性在前面,男性在後面,如此一來,兩人不會面對面,透過聲音傳達熱情,就不容易熄火。台大醫院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表示,流感等大部分病毒不會透過體液傳染,以飛沫傳染居。武漢肺炎病毒傳染途徑目前則被證實為接觸、糞便、飛沫,只要戴上口罩,應該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黃立民強調,做愛是開心的事,沒必要在承受重大壓力的狀況下勉強自己,硬要做品質應該也不好。站在公共衛生立場,如果身體不舒服,出現咳嗽、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就應盡量休息,否則半途熄火,場面尷尬。當然也不能勉強另一半配合,畢竟感情求的是長長久久。
-
2020-02-05 武漢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一家六人全因SARS倒下...妻成植物人、資優生變翹家兒
當李承忠被推入隔離病房時,他扯著嗓子對妻子喊著:「惠珍,不要怕,會好的!」他沒有聽見回音,但他相信,惠珍一定有聽見他的鼓勵。這是他倆最後一次互動,再見面,惠珍已成植物人...「惠珍,不要怕,會好的!」染SARS躺在急診病床上的李承忠即將要被推入隔離病房,隔著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室的走道,他只能遠遠看著太太並高喊著。一樣躺在急診床上的太太,沒有回應,但他想,惠珍是聽見的。這是他倆最後一次互動,再見面,惠珍已經成為植物人。92年4月17日,一個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日子。李承忠的媽媽因身體不適,到仁濟醫院就醫,當時大家還不知道SARS的陰影已經悄然覆蓋住這家醫院。由於李媽媽病情始終沒有好轉,且肺部出現浸潤現象,因此被轉送到台北榮總就醫。李媽媽生病期間,李承忠的太太、姐妹盡心的在病床邊照顧,看似溫馨的照料舉止,卻是全家染SARS的噩夢開端。短短八天,李媽媽旋即過世。而李承忠也開始覺得身體不舒服,他以為自己是看顧媽媽太累所致。三度赴急診就醫,結果發現肺部出現浸潤,被判定為SARS疑似病例。一家六人全因SARS倒下!夫妻同處急診室,只能遠遠相望李承忠當時躺在急診室隔離,隔天他聽說太太惠珍也被送來了,倆夫妻明明同處一家醫院的急診室,但是只能遠遠相望,用手機互相連絡。不僅夫妻染SARS,接著姊姊、姊夫、妹妹全都出現症狀,一家人四散在各醫院。他與太太在台北榮總就醫,姊姊在中興醫院、妹妹在台大醫院,姊夫也在台大醫院。一家六人全因SARS倒下。在急診室裡,李承忠開始覺得呼吸道好乾、好乾,嘴巴就像水泥塊一般乾澀,接著出現喘的症狀。原來他的肺部出現浸潤了,他必須送到隔離室治療。據他記憶,他似乎也是台北榮總第一個被隔離的SARS病患。當李承忠要被推出急診隔離間時,他扯著乾啞的嗓子,遠遠的對惠珍喊著,「惠珍,不要怕,會好的!」他沒有聽見惠珍的回音,但他相信,惠珍一定有聽見他的鼓勵。意識模模糊糊之間,李承忠還看見一個白色的影子對他說,「會幫你治好的!」是天使?還是護士?李承忠分辨不清。在隔離病房裡,很快的開始進行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戴上氧氣罩,起初一周,他一直是迷迷糊糊的,但他記得有次接便當,護士很快將手抽回,「我知道大家都很害怕,護士也很害怕。」因此他可以下床後,他體貼的要求護士將便當放在門口即可,他會自行去取便當。惠珍也被送到隔離病房,她從隔離病房打電話給李承忠,嘶嘶作響的氧氣罩雜聲中,李承忠聽見惠珍說,她要插管了。媽媽的遺體仍在冰櫃冰著,5月底,姊夫死了,活著的親人都在醫院隔離,短短一個月,天地變色。李承忠再次見到陽光,已經是6月了,而惠珍仍在隔離病房。李承忠細細數著當年的點點滴滴,口氣平穩、鎮定,發紅的眼眶卻數度暴露出他激動澎湃的內心。7月24日,惠珍終於可以出隔離病房了!李承忠沒有想到,再見到惠珍時,惠珍已經成了植物人。不到三個月前隔著急診室走道的呼喚,竟是他和惠珍最後一次的互動。因為腦部積水,惠珍的腦子已經萎縮,不時癲癇抽搐,李承忠不放棄,因為無法兼顧公司,他結束自己的生意,開始打清潔零工,才能隨時到醫院照料惠珍。兒子受冷落 資優生變翹家兒沒人照顧的孩子只能放牛吃草,惠珍最愛的小兒子,曾經通過資優生評估的小兒子,因為疏於照顧,如今動不動就蹺家。說及此,強壓住情緒的李承忠終於激動爆發,「我們已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李承忠說,SARS疫情是一場悲劇,「但是為什麼要我們來承受這場悲劇?我們平凡而正常的在這裡生活著呀!我們沒有做錯什麼呀!」「我們還在這SARS的深淵裡,我們還陷在這裡呀!」李承忠盼望能有個真相,媽媽究竟是不是SARS病患?到底多少人死了?活著的人,現在怎麼了?也像他一樣氣喘吁吁、指節痠痛嗎?有人像惠珍一樣成了植物人嗎?李承忠說,目前公佈資料只有病例數、死亡人數,但是對家屬而言,這樣並不足夠,希望能具體說明真相,且持續追蹤病患,才能窺見疫情肆虐的真相。※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來源受限且儲量不高 黃立民:醫院可能無法撐太久
政府因應防疫全面管控口罩,不過卻傳出醫護人員口罩存量不夠用。有醫師表示,由於口罩來源受限且儲備量不高,因此以目前用量預測可能無法撐太久,除非官方盡速增加供給量。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暨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今早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台大醫院的非感染科醫師每天配兩片口罩,一片上午用、一片下午用,這樣的配置對他們來說算是足夠的;感染科醫師因為需要進出隔離室看病人等,需求量較大。整體而言,目前勉強夠用。但由於口罩來源受限且儲備量不高,因此以目前用量預測可能無法撐太久,除非官方盡速增加供給量。黃立民表示,台灣目前累計11例確診病例,疫情不算嚴重。全世界都在觀察中國大陸的疫情發展,另也須觀察東南亞國家是否發生社區感染,若有的話,可能成為另一大威脅。國外預測這波疫情可能要到4、5月才會達到高峰,這顯示國人還要持續戒備好幾個月。他提醒民眾,戴口罩與勤洗手雙雙不可或缺。黃立民表示,目前在治療上已知,抗愛滋病藥物、抗伊波拉病毒藥物以及干擾素有些治療效果,有助治療重症,不過仍要持續治療持續研究這隻病毒,像是感染者治癒後是否就不會再被感染,目前均不清楚,要慢慢累積臨床資料。
-
2020-02-05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恐現本地感染 王明鉅憂心台灣零社區感染防線被攻破
香港昨天出現武漢肺炎首宗死亡病例,又確診出3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個案,都是本地感染個案,香港累積個案增至18宗,香港恐現本地感染,7千醫護罷工升級。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說,他最擔心的香港發生社區感染,很可能已經變成事實,台灣目前零社區感染的防線,有一天會被攻破。王明鉅在臉書貼文指出,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擔心沒有用,只有加緊腳步做好準備。他提出了幾個建議:一、請健保署與移民署將目前會跳出的中國湖北旅遊史的範圍,再擴大包括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如果有相關旅遊史的民眾,如果有身體不適,除非緊急狀況,請暫時延後到醫院去就醫。如果身體不適,也請在這個時刻,開始踐行醫療分級制度,先到家附近的診所就診,再以轉診方式作後續的醫療安排。所有的民眾,也請千萬別要為了你自己,故意隱瞞你的中港澳旅遊史。二、請政府排除萬難,提升攸關國人群體保護效果的各種防護設備與觀念。包括口罩數量一定要充足與真的作好個人衛生的勤洗手,以及各個公共場所的消毒。尤其是公共場所的消毒工作,除了醫院之外平時並不會有太多人注意是否真的徹底落實。而且許多機構的清潔工作常是由外包公司用最低的價格得標來負責處理。三、請衛福部、教育部、科技部、經濟部大家一起盤點全國各個醫院、研究單位、生技公司、學校…,到底有多少能被訓練、能被動員、能被徵用的病毒檢驗人才與實驗室以及相關病毒檢驗所需的檢驗設備。台灣現在還沒有社區感染,我們還有一點點時間,必須儘快做好這些攸關未來萬一發生社區感染時,將會非常需要,也才能安定人心的診斷與鑑別能力與能量。四、請政府趕快妥善規畫,對於需要隔離的輕症病人,數量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就可能大量增加的輕症病人,一個不是醫院,但又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尤其包括網路通訊以及基本的醫學觀察的容納場所。因為他們是輕症,所以醫療需求可以先不必到醫院住院,但是如果回家,又實在難以作到隔離。同時病情可能會有變化,所以要讓他們安心就必須至少有足夠能力的醫療觀察與監護。五、請政府一定要立即投注更大資源,務必讓所有醫學中心的醫療人員個人防護設備,絕對是最高等級也最充足的。口罩、面罩、防水隔離衣、安全的插管設備…。因為這些醫療人員的自身安全,不但是所有罹病民眾的最後一道防線,絕對不能失守。王明鉅說,信心,才是台灣如果真的面臨這個疫情的生死威脅時,最重要的武器。他當了很久的烏鴉了,但他真的擔心台灣,「希望台灣永遠不要發生社區感染,天佑台灣。」
-
2020-02-04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7天2片 醫嘆:恐真要重複使用了
口罩實名新制2月6日上路,7天僅可購買2片。前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指出,防疫專家說現在根本不必戴口罩,但是教育部讓全國從小學到高中,大學全部延後開學,明明白白就是在告訴大家疫情很可怕,對專家說法投下不信任票,這個稀鬆平常根本不起眼的外科口罩,現在可能真的得重複使用了。王明鉅在臉書貼文指出,今天開始,很可能每個醫院的門口都會大排長長長長的人龍。因為大家都沒有口罩可戴,也沒有口罩可買。所以無論是醫院員工還是病人,或是探病的人,可能全部都會突然發現陷入沒有口罩可戴,沒有口罩可買,無法進入醫院工作或看病的窘境。有朋友問他,口罩到底能不能重複使用,他可不敢說口罩能重複使用。但從今天開始,這個稀鬆平常根本不起眼的外科口罩,可能真的得重複使用。一個星期只能用健保卡買到二片,不重複使用,剩下的三天難道不必上班嗎?不重複使用又能怎麼辦呢?真不用戴口罩? 王明鉅:教部延後開學,打臉防疫專家王明鉅指出,雖然防疫專家們不斷說著,現在根本不必戴口罩。但是教育部讓全國從小學到高中,再加上大學也全部都晚開學二個星期的作法,明明白白就是在告訴大家疫情很可怕,就是對這些專家的說法投下了不信任票。王明鉅說,政府所祭出的7天2片10元的新口罩政策,是不是要大家徹底理解,反正怎麼買也不會夠用而且也買不到口罩。王明鉅,所以也許最好的作法是就乖乖認命,也不必再擔任何心。就完完全全聽從防疫專家們的話,大家根本就再也不要戴口罩了。王明鉅,現在都還沒有任何一個新型冠狀病毒的社區感染,全台灣就已經為了口罩亂上超過一星期。未來如果萬一的萬一,台灣真的發生社區感染的時候,大家又該怎麼辦呢?
-
2020-02-04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兒童口罩用量大? 台大醫:棉布口罩每天換洗即可
幼兒園有感染控制的需求,有些孩子有吸鼻涕、咳嗽等症狀,不容易分辨是感冒,還是過敏引起流鼻水或鼻涕倒流的咳嗽。因此許多幼兒園規定每個孩子上學都要戴口罩。市面上的兒童口罩幾乎都已經被連日搶購人潮掃光,口罩購買實名制後天才上路,每個藥局每天只有50片兒童口罩可買,家長盤點家中兒童口罩庫存,個個心急如焚,不知該如何因應。台大醫院小兒感染部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其實幼兒園不應全面要求兒童戴口罩,只有呼吸道症狀的孩子才要戴口罩,目的是要阻絕飛沫噴出。所以,如果有棉布口罩每天換洗,家長不需要去藥局搶配給。呂俊毅強調,未來若社區群聚發生,會比現在更需要口罩,現在根本沒有社區群聚的情況下,其實一般人和兒童並不需要天天戴口罩。如果孩子有呼吸道症狀,戴口罩的目的是要阻絕飛沫噴出,因此一般棉布口罩就可以達到目的。呂俊毅建議,要清潔一般的口水和鼻涕,棉布口罩只要用一般洗衣服的方式就可以清潔乾淨,用肥皂或洗衣粉就可以洗乾淨了,也不需要使用特殊的消毒清潔用品。
-
2020-02-04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口罩7天限買2片 醫生嘆:口罩現在可能真要重複使用了
口罩實名新制2月6日上路,7天僅可購買2片。前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指出,防疫專家說現在根本不必戴口罩,但是教育部讓全國從小學到高中,大學全部延後開學,明明白白就是在告訴大家疫情很可怕,對專家說法投下不信任票,這個稀鬆平常根本不起眼的外科口罩,現在可能真的得重複使用了。王明鉅在臉書貼文指出,今天開始,很可能每個醫院的門口都會大排長長長長的人龍。因為大家都沒有口罩可戴,也沒有口罩可買。所以無論是醫院員工還是病人,或是探病的人,可能全部都會突然發現陷入沒有口罩可戴,沒有口罩可買,無法進入醫院工作或看病的窘境。有朋友問他,口罩到底能不能重複使用,他可不敢說口罩能重複使用。但從今天開始,這個稀鬆平常根本不起眼的外科口罩,可能真的得重複使用。一個星期只能用健保卡買到二片,不重複使用,剩下的三天難道不必上班嗎?不重複使用又能怎麼辦呢?王明鉅指出,雖然防疫專家們不斷說著,現在根本不必戴口罩。但是教育部讓全國從小學到高中,再加上大學也全部都晚開學二個星期的作法,明明白白就是在告訴大家疫情很可怕,就是對這些專家的說法投下了不信任票。政府所祭出的7天二片10元的新口罩政策,是不是要大家徹底理解,反正怎麼買也不會夠用而且也買不到口罩。所以也許最好的作法是就乖乖認命,也不必再擔任何心。就完完全全聽從防疫專家們的話,大家根本就再也不要戴口罩了。現在都還沒有任何一個新型冠狀病毒的社區感染,全台灣就已經為了口罩亂上超過一星期。未來如果萬一的萬一,台灣真的發生社區感染的時候,大家又該怎麼辦呢?
-
2020-02-03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健康的人不用戴口罩 洗手可保健康
健康的民眾不需要戴口罩,且一般外科口罩便有足夠的防護力。對此,台大醫院醫師張上淳說,預防武漢肺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勤洗手」。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特別教導,民眾洗手是避免雙手沾染的分泌物和病菌傳播,並放入口中,特別是有新生兒的家庭。戴口罩正確時機張上淳在影片中表示,民眾在以下幾個狀況下須戴口罩,一、看病、陪病、探病時;二、有呼吸道症狀時;三、慢性患者外出時。最後,他提醒,健康的民眾不需要戴口罩,且一般外科口罩便有足夠的防護力。台大醫院醫師張上淳提到,預防武漢肺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勤洗手」。洗手的方式不僅可以用肥皂濕洗手,也可以使用乾手液。張上淳表示,正確乾洗手使用量只要2~5cc即可,不需要過多,因此不需要準備太多的量。許惠玉則提醒以下狀況,應確實洗手,以減低病菌、病毒和環境賀爾蒙危害,防疫期間尤為重要。第一、民眾吃東西前,避免手上的病菌碰到餐具和食物而帶入口中;第二、如廁後,洗去尿液或糞便,及掀馬桶蓋、沖水、開關門時沾染到的病菌;第三、咳嗽捂口或用衛生紙擤鼻涕後,避免雙手沾染的分泌物和病菌傳播;第四、進出醫院前、後都需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入醫院或帶回家中,保護病患和家人。第五,接觸嬰幼兒前,保護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兒易受感染;最後,外出返家時,特別是有新生兒的家庭應洗手、換衣物以隔絕由外帶回的病菌。許惠玉強調,生病的人務必戴口罩,並優先提供口罩給醫護人員、服務許多民眾的第一線人員,才能有效隔絕病毒飛沫散布,大幅降低傳播風險。【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2-02 癌症.肺癌
存活率比胰臟癌更低 名符其實的癌中之王是這癌
肺癌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民眾若有久咳、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需多加留意。一名住在雲林的65歲羅先生,本身是老菸槍,菸齡已逾40年,去年起突然咳嗽嚴重,且反覆發燒、食慾下降、體重突然掉了五公斤,就醫檢查確診為小細胞肺癌四期。經醫師建議下採化療加免疫療法治療一年多,目前病情控制中。收治羅先生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表示,肺癌死亡率高,主要是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症狀包括咳嗽、喉嚨沙啞、胸悶、高燒不退等,易被當作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而未能及早就醫和正確診斷,造成逾六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而肺癌主要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陳崇裕說,國人常罹患的肺癌為非小細胞肺癌,裡頭可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及大細胞肺癌,以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約占90%。小細胞肺癌則分為小細胞肺癌及合併小細胞肺癌,患者相對少見,僅占約10%,老化、抽菸和空氣汙染是最大的危險因子。不過相對於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已有手術、化療、標靶等多種治療選擇且控制效果好,陳崇裕說,小細胞肺癌則因發現時多為晚期不適合開刀、癌細胞增生快、近五成患者癌細胞轉移、化療後易復發等因素,患者五年存活率僅6%,比胰臟癌的9%更低,是名符其實的癌中之王。針對細胞增生快的特性,陳崇裕說,小細胞肺癌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即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的腫瘤,可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其特性宛如幹細胞般,分裂速度快。而過往晚期小細胞肺癌僅有化療可用,雖治療效果好、反應率高,初期有80%以上反應率,但復發速度快、又容易產生抗藥性,多數患者在化療結束三個月左右就會復發,若再使用同一種藥,治療效果明顯下降,存活中位數只有4.9個月,近六成患者存活不超過一年。陳崇裕表示,根據國外2018年研究顯示,小細胞肺癌患者若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法,可增加五成存活期、降低四成死亡風險。目前臨床研究上也發現,小細胞肺癌患者若使用化療及免疫療法合併治療,最長可多活二年左右。陳崇裕說,雖然大多數肺癌患者在癌細胞擴散前都無特殊異狀,但若出現久咳不癒、胸痛、聲音沙啞、痰中有血絲、反覆支氣管炎或發燒、呼吸喘鳴聲等,建議立即就醫進一步檢查。
-
2020-02-02 科別.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患者 遠離中風少喝酒
戒酒好處多多!最新研究顯示,有心房顫動又常喝酒的人,如能減少飲酒量,就能有效降低心房顫動發生頻率,有助遠離中風。台灣一般市售啤酒之酒精濃度為五度,一罐300毫升就含有12公克純酒精,依照此研究的結果,每周喝啤酒總量最好以兩罐為限。這篇刊於今年一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澳洲研究,針對每周喝酒超過十份(每份大約含12公克純酒精),而且有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房顫動的140位成年人,隨機分為節制飲酒組和控制組。節制飲酒組每周平均飲酒量從16.8份減少至2.1份,減幅達87.5%;控制組每週平均飲酒量僅從16份減少至13.2份,減幅19.5%。結果發現,節制飲酒組的心房顫動復發率顯著較低,只有53%,控制組卻有73%,而且半年後節制飲酒組心房顫動不復發的比率依然優於控制組。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文鍾表示,喝酒會增加心房顫動發生的風險,這點已經很明確,只是過去缺乏明確證據支持戒酒可以降低風險,這份研究重要性在此。要注意的是,此研究是證實飲酒量較大的人,少喝酒是很有效的,但飲酒量沒這麼大的人減量是否同樣有效,還是未知。陳文鍾表示,心房顫動是持續性心律不整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大部分患者年齡大於65歲,患者男性多於女性。心房顫動會使心臟無法正確收縮,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引起中風,女性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會較高。若心房顫動持續24小時以上,或已有心悸、頭昏、暈倒、心衰竭等症狀,醫師會根據性別、年齡、共病等因素估算中風風險,決定是否服用抗凝血劑。陳文鍾觀察,現在很多人用了健康手錶,發現自己心律不整就很緊張來就醫,其實並非每個人都需要治療。如果心房顫動時間小於6分鐘、沒症狀,中風風險偏低,一般不建議治療,以免徒增出血風險;如果超過6分鐘不到24小時,則建議先參考風險評估並追蹤。陳文鍾說,不需服藥治療,不代表什麼事都不能做。減重、戒酒、少喝茶、咖啡、能量飲料等含咖啡的飲品,都有利於降低心房顫動的復發率。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1-31 武漢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第一號」義勇軍醫師一顏慕庸:不站出來是很丟臉的事!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高雄榮總感染科醫師顏慕庸說,當時抗煞的重責大任,感染科只有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一肩扛起,看到好友在電視上疲憊的臉,感覺「他快累垮了」,於是興起了要前進和平的念頭……明知SARS是可怕的對手,當時擔任高雄榮民總醫院急診科主任、感染科醫師的顏慕庸卻響應號召,是第一個到封院的和平醫院支援的義勇軍。回憶起這段往事,顏慕庸只淡淡的說,感染科是他的專業,「不站出來是很丟臉的事!」五年前,和平醫院因為SARS天翻地覆,不僅有患者絕望的在病房裡自殺,院內的醫護人員身心也承受沈重的壓力,遠在戰場之外、在高雄服務的顏慕庸卻自願「往火坑裡跳」。顏慕庸說,當時抗煞的重責大任,感染科只有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一肩扛起,看到好友在電視上疲憊的臉,感覺「他快累垮了」,於是興起了要前進和平的念頭。正巧前衛生署副署長黃富源等人,要召集一批醫護人員前進和平,照顧SARS患者,於是他成了報名的「第一號」。太太攔不住 默默為他打包作了這麼重大的決定,顏慕庸說,一開始太太打了電話給朋友、長輩想勸說他放棄,但知道攔不住他,只好默默的替他打包行李,開車送他到和平醫院。當時院內有些醫護人員害怕的想退縮,顏慕庸體諒的說,面對SARS這看不見的敵人,「不能責備人性」。顏慕庸記得,自己到和平的第一個晚上,不小心曾把口罩拿下來,呼吸了沒有經過過濾的空氣。那時還不知道SARS的傳播途徑,因此當天晚上,「我向老天祈禱自己不要倒下去,因為我是第一個進來幫忙的人」,擔心如果自己也病倒了,會更加打擊其他醫護人員的信心。其餘每天都是累了倒頭就睡,但是外頭的家人卻承受了無比的煎熬。等到3個月後,疫情漸告一段落,太太才「發作」,說出她這一段時間的焦慮,而且道出連童稚的孩子也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陰影。顏慕庸說,那時兩個孩子在電視上看到醫護人員因染煞死傷的消息,也會問媽媽,「爸爸會不會死?」孩子問媽媽:爸爸會不會死?那時孩子在學校每天要量體溫,別的同學一天量兩次,他的孩子一天卻要量四次。孩子不懂,以為老師特別關愛他,其實是老師知道顏慕庸身為抗煞醫護人員的敏感身分。顏慕庸也說,自己作為第一線抗煞醫師,起初一個多月都沒有回家,就住在家附近的公寓,只用電話互相聯絡,等到疫情較穩定時,才敢跟家人接觸。不過有一天七歲的大兒子突然發燒,自己心中又驚又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緣故,「那時太太每天罵我。」顏慕庸說,自己心裡也打算好,萬一是SARS,就要帶孩子去住隔離病房,幸好只是虛驚一場。這一段在前線抗煞的歲月,在疫情最烈的3個月,他都以台北為基地,也讓顏慕庸深刻體認到在傳染病防疫中,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先在和平醫院,隨後轉往國軍松山醫院等,協助建置負壓隔離病房,並且嚴格管控進出醫院的動線,落實要求疑似染煞病人需走污染區。部分醫院的救護車醫護人員,因陋就簡只拿著小澆花噴槍噴酒精消毒。創「三明治洗手法」 強化感染控制顏慕庸也說,現在在醫院裡,醫師看病人前後要洗手、隨處可見的乾洗手酒精液已成常態,不過當時洗手液放置並不普遍,因此他強烈要求「眼睛看得到的地方都要有酒精」,他也創了一個「三明治洗手法」,每次開門的前後都要洗手,加強消毒。透過病患進院分流、污染分區以及「節點洗手」等措施,一、兩星期之後,收治重症患者的國軍松山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就不再有醫護人員感染,穩住情勢,醫護人員上班起來也更加心安。顏慕庸說,後來再加上發燒篩檢站,把病患拉到急診室外,不要讓急診室擠成一團,符合入院前先分流的作法。這樣下來,雖然SARS往其他縣市蔓延,台北市的醫院卻守住了不再淪陷。眼見這套作法具有防疫成效,顏慕庸也趕緊告知高雄榮總。他認為,後來疫情當延燒到南部,高雄榮總卻能挺住了,這套感控應發揮了關鍵的作用。SARS暴露了醫療體系的不足「我不太想一直回顧過去」,顏慕庸也說,SARS是一個起頭,讓大家見到醫療體系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迎接下一次的挑戰,因此過去五年來不斷強固作戰能力。從後煞到近年來威脅日益加深的禽流感,他也強調,流感病毒從不發燒時就具有傳染力,傳染強度是SARS的一千倍以上。在防疫架構上,如果醫院擠滿發燒患者,台灣醫療體系很快就會崩盤。 因此後來台灣才設立了專責醫院,各地都有一家專責醫院可以收治重症患者,同時再搭配附近的學校,隨時可擴充,收治輕、中度患者,解決病床動能的問題。對於當時被嚴厲抨擊的封院手段,顏慕庸也認為,「封院不是錯誤,但是要作良好管理」,只是當時沒有經驗,連文獻也沒得參考。 他也認為,現在「台灣準備好了」,如果再遇到一次重大傳染病的來襲,「我們不會像SARS一樣倉皇失措」,這也是我們從SARS中學到的寶貴教訓,也讓SARS奪走的人命,沒有白白犧牲。(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0-01-30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潛伏期就有傳染性?用科學破解武漢肺炎的20個「聽說」
【註】本文轉載自《泛科學PanSci》「20個炎上的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傳言?用科學來破解!」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俗稱武漢肺炎)開始擴散後,隨著日益高張的疫情,各種網路上、群組中流傳的「聽說」也正如火如荼地蔓延。本文蒐集20個關於2019-nCoV的傳言,並以截至2020年1月28日為止的科學文獻、可查證資料試圖回答。防疫如作戰,面對未知的新疾病,需要如履薄冰、心存謹慎;但同時,也別讓恐懼過度盤旋心頭,多一分認識、多一分力量。聽說1”最新研究曝光!武漢肺炎死亡率15%!”這個說法主要來自國內醫師熱心摘錄了Lancet 2020年1月24日發表的研究,並幫大家畫了這個重點:「驚人發現,41例個案中居然有6例死亡,死亡率高達15%」。不過在1月2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張上淳已提醒大家這樣的詮釋易造成誤解,因為 Lancet 的這份研究對象是針對疫情初期確診的41個「中度以上患者(皆已有肺炎)」,與臨床上仍有許多「不一定有肺炎的輕症患者」顯有不同(例如:台灣確診的前三例個案僅有一例明確有肺炎),故,不應以這41個案例來代表所有感染2019-nCoV的患者。●延伸閱讀:首批研究出爐!關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目前知道什麼事?那,到底2019-nCoV實際的致死率是多少呢?在有比較大規模的監測數據後,致死率大約是維持在3%。這個數字是否會再隨時間變化,仍有待繼續追蹤。聽說2”哈佛流行病專家說武漢肺炎的R0=3.8,是熱核武級別瘟疫。”這個說法來自2020年1月25日哈佛大學公衛學院Dr. Eric Feigl-Ding的twitter貼文,他引用Lancaster大學Jonathan Read等人1月24日發布的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基本傳染數(R0, 一個病人在易感染人群中平均能再感染人數)是3.8,並與流感1.28、H1N1 1.48、1918年西班牙流感1.8相比,2019-nCoV的R0是「thermonuclear pandemic level(熱核武器級的流行)」。 這位哈佛專家引用的研究確實存在,但需留意該研究尚未通過同儕審查,必須對該研究論述持保留態度,且R0值的估算受資料品質、數學模型選用影響很大,隨疫情進展R0也是會變動的。依據美國CDC2019年11月出版的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觀點文章,以麻疹為例,在多個研究領域、使用不同模型、不同時期報告的麻疹R0值多達20多個版本,數值範圍是5.4到18;該文作者也慎重提醒,如果不使用相同建模與假設計算R0,並無法公平比較不同時間、不同傳染原的傳染性。做為參考,目前針對2019-nCoV的R0估算,除了3.8的版本,亦有WHO 1.4-2.5、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 2.6等不同版本。聽說3”一個人被感染後,會傳染給身邊的14個人。”這個說法來自網傳武漢醫療人員瑾惠(音)給家人的影片,我們無法驗證影片主角的背景,但如上所提目前各種R0估算版本中,最高的是3.8,這位瑾惠得到的「1人傳染14人」資訊可能高估。然而,在特定條件下,仍有可能出現導致大量感染的「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s)」個案,例如香港SARS疫情期間,至少出現兩起超級傳播者案例,其一為患者利用霧化器給藥治療肺炎時,因為醫院內通風系統老舊與人滿為患而導致院內138人感染;另一例則是在社區住宅中,因排水系統異常,使帶有病原體的汙水產生氣溶膠傳播至其他住戶,最終導致329人被感染。因此,與其擔憂患者或病毒的傳染力,更應該在疫情擴大前,確保醫護環境與汙水處理,並未過於老舊或異常。聽說4”因為是SARS的進化病毒,武漢肺炎已由WHO定名為SARI”如果搜尋WHO的相關文件,還真的會發現「SARI」(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這個名詞,例如這份《WHO surveillance case definitions for ILI and SARI》…… 但,等等,這份文件出產年份居然是2014年,難不成六年前就預知會有這波疫情預先命好名!? 當然不是啦,SARI其實是指「需要住院的肺炎」,可能由多種病原引起,而不是特定指本次疫情的主角新型冠狀病毒,疾管署也有發新聞稿澄清了哦!聽說5”武漢肺炎比SARS更強,潛伏期更長!”傳染途徑、病毒接受劑量、個案免疫狀況都有可能影響潛伏期長短,一般來說SARS的潛伏期是2-7天,最長可達10天以上。(實際上SARS期間各國回報的潛伏期最小/大值、中位數都略有不同,有興趣了解細節可看這份WHO文件的Table 1。)那2019-nCoV的潛伏期有比較長嗎?其實差不多。依據2020年1月27日WHO的疫情報告P6,目前估算為2-10天;但因疫情進展中,WHO也強調這個數字會依新的數字追蹤調整。聽說6”與SARS不同,武漢肺炎潛伏期就有傳染性!”SARS病患多數情況下的確要到潛伏期結束、有發燒或咳嗽等症狀了才會傳染給他人。那感染2019-nCoV的病患呢?早在潛伏期就有傳染性嗎?答案是:目前「尚無」官方研究或報告可證實。目前僅有的依據,是來自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1月26日記者會逐字稿的一句話,該會主任馬曉偉提到:「從觀察情況看潛伏期也具有傳染性」。須待更多研究報告資料公布,才能更確切地了解。聽說7”有患者從感染到發病到死亡,體溫都正常⋯⋯所以量體溫查不出來!”很難得,這是正確的。依據2020年1月24日發表在Lancet的這篇研究,其調查的患者中有發燒(溫度>37.3度)的比例佔98%,已確診但未發燒者確實存在;同天發布在Lancet的另篇研究也證實有「無症狀」但確診已感染2019-nCoV的患者。也正因為只量體溫會有漏網之魚,因此疾管署有持續調整通報定義(臨床條件(一)中發燒原本是必要條件,現已放寬),且通報定義除了臨床條件,也包含檢驗條件、流行病學條件等。聽說8”別以為戰勝過一次SARS就不用怕,當年SARS消失不是因為被消滅或治癒,主要是氣温因素。”SARS至今的確「沒有」已證實療效的特效藥物或疫苗,臨床上多採支持性療法(給予氧氣、保守的靜脈輸液等)協助病人痊癒。 至於氣溫因素,回顧SARS疫情,主要發生在北半球,首例個案出現在2002年11月、最後一例在2003年7月,似乎氣溫由寒至暖、整體疫情逐漸趨緩;2006年的這篇研究指出SARS每日發生數在「氣溫低時」比「氣溫高時」多18.18倍,但細究其原因,除了氣溫有影響外,也與流行日變長較多人具 SARS 抗體;醫院內重症患者比例;以及醫院內疾病管制措施成效有關。●延伸閱讀:17年前的歷史瘟疫:當年 SARS 疫情爆發時,發生了什麼事?此外,疫情控制也絕對與世界各國有無進行適當感控措施有關,若想了解WHO官方對SARS疫情終止的詮釋,可參考WPRO出版的《SARS : how a global epidemic was stopped》。聽說9”武漢肺炎跟SARS一樣,都來自蝙蝠!”again,作為新病毒,我們對2019-nCoV的最初動物宿主還沒有實證資料可確認;而SARS病毒的最初動物宿主,在疫情發生十數個年頭後的2018年,的確已藉由在Nature發表的這份研究證實來自蹄鼻蝙蝠(horseshoe bats,又稱菊頭蝠)。由於目前初始多起病例與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高度相關,因此有研究建議應管制野生肉品食用與貿易,對於個人也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禽鳥。聽說10”病毒除了從動物傳人、也會動物傳動物,家裡有寵物的小心!”目前普遍認為2019-nCoV與SARS病毒類似,是由最初動物宿主傳給中間動物宿主,再傳給人類,再進入人傳人階段。雖然尚未證實最初/中間動物宿主為何,但針對貓狗等寵物的患病風險,2020年1月28日WHO已公開說明,目前無任何證據顯示有寵物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若有擔心,與寵物接觸後用肥皂洗手是多種傳染病通用的預防方式。聽說11”比武漢肺炎更危險!美四個月內1500萬人染流感,2萬人死亡!”這個說法來自2020年1月25日Insider的文章,其呼籲,對多數美國人來說流感比2019-nCoV更具威脅。本文不評論流感 vs 2019-nCoV誰更危險、更該被關注(其為不同判准不同觀點),單就數據做確認:依美國CDC官網,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18日預測的流感疫情如下:與傳言數字相仿,但須留意,在美國多數地區流感「並非」應通報疾病,所以美國CDC無法準確知道疫情人數,而是透過實驗室確認的流感住院率,用數學模型估算。因此,所估計的疫情數是採區間呈現,也會再隨時間、疫情進展變動。聽說12”武漢肺炎目前只獲得空氣傳播的證據,不能確定是否還有其它途徑。”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是新病毒,相關研究尚少,但大部分人類冠狀病毒是以「接觸傳染」、「飛沫傳染」為主,而不是傳言寫的「空氣傳染」。飛沫傳染通常透過咳嗽等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是近距離傳染(約2公尺內);空氣傳染的病原可在空氣中飄浮、可傳染的距離能更遠,例如麻疹病毒可透過飛沫與空氣傳染,水痘病毒則可透過接觸、飛沫與空氣傳染,導致學校或家庭若有兒童感染時,則很容易引發群聚感染。不同傳染途徑,預防措施也不同,詳細說明可看前台灣感染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教授2020年1月23日在官方QA的回答。聽說13”戴口罩已經防護不了⋯⋯眼角膜也會傳染。”如上述,冠狀病毒多屬接觸或飛沫傳染,與患者共用毛巾等直接與間接接觸行為有可能碰到病毒,而手摸到沾有病毒的物品後再觸及口、鼻、眼,是有可能讓病毒進入身體而感染的。也因此,美國CDC的2019-nCoV預防建議有提醒要「勤洗手」、「尚未洗手時,避免碰觸口、鼻、眼」;同時,注意咳嗽禮節、戴口罩仍是預防飛沫傳染的主要方式,皆應並重。聽說14”既然可能透過眼睛感染,要準備護目鏡嗎?”這個說法主要源自確診感染2019-nCoV的北大第一醫院呼吸內科王廣發主任2020年1月22日微博貼文,其推測自己是因接觸患者時未配戴護目鏡而感染;但王廣發於1月23日有進一步澄清,「需要護目鏡」是針對處理疫情的醫師,而非給一般民眾的建議。 這個建議與WHO、美國CDC、我國疾管署相同,護目鏡眼部保護是出現在臨床暫行指引、給會接觸到患者的醫護人員的建議、給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建議中,而非屬給一般民眾的預防建議。聽說15”抗感冒也抗新型肺炎,醫師主張大量吃維他命C”這個說法主要源自香港星島日報2020年1月23日的報導,但大概是被很多人抗議已下架了,我國疾管署也已於1月24日發布澄清稿闢謠。不過長期以來,關於維生素C的效果一直是藥理與營養的熱門研究主題,例如透過靜脈注射高劑量維生素C來破壞癌細胞,但對普通感冒來說,一則統計了29306名受試者的回顧性研究指出,服用維生素C的補充劑並無法減少一般大眾的發病率,對能否減緩症狀也尚無定論。此外,將維生素C作為預防或治療 2019-nCoV 的論點仍缺乏科學根據。聽說16”乙酸(白醋)對武漢病毒有效!”目前2019-nCoV無實證有效的治療藥物,當然,也沒有任何食物被證實有療效。至於⋯⋯如果是想拿來消毒、預防感染,不論食用白醋或工業用乙酸都請別用。消毒手,依WHO建議可用乙醇(酒精)搓手液;消毒環境,依疾管署建議,一般環境如廚房可用1:100稀釋漂白水(500 ppm),浴室或馬桶可用1:10稀釋漂白水(5000 ppm)。若是醫療機構內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毒作業,就請看更複雜的疾管署指引了。聽說17”武漢病毒56℃就會被殺死,治療方式很簡單,到蒸氣室呆30分鐘”2020年1月23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第三版的確提到「病毒對熱敏感,56℃ 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但請注意,這是指消毒方式,而非治療方式。 當病毒在環境中,用上述方式消毒是可以的;但當病毒已在體內,上述方式皆無法用來治療,且會對人體產生明顯危害。例如部分蒸氣室或烤箱雖然溫度可逾60℃以上,但人體體溫上升時的自然排汗散熱,仍會使體溫維持恆定,在維持健康的狀況下,不可能將人體加熱到56℃,因此透過高溫蒸氣室或烤箱,絕不可能清除體內病毒。而體外病毒等飛沫的清潔,僅須正常使用肥皂、沐浴乳等正常清潔方式即可。詳情也可參考1月2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的說明。聽說18”武漢病毒56℃就會被殺死,因此碗筷定期煮一煮,煮沸到100℃其它病毒也殺死了。食物要吃煮熟的。”依WHO的說明,即使在疫情爆發地區,只要有煮熟、端盛時留意環境清潔,食用肉類的確也是安全的。不過,碗筷需用56℃熱水燙過30分鐘以上,或煮沸數秒,也可利用紫外光或一般清潔劑洗滌,其實就已足夠殺死冠狀病毒。愛做菜的作者OS:多提醒一下,這類清潔消毒法並非適用所有病原體。冠狀病毒因為是一種具有外套膜(envelop)的病毒,利用加熱、酸、乾燥、清潔劑與各類有機溶劑可以輕易破壞外套膜(這類病毒在胃中也會因胃酸的強酸而迅速消滅);但對於無外套膜的病毒,如腸病毒,則僅能使用加熱、紫外線來清潔餐具,或使用含氯消毒劑清潔環境。聽說19”壞消息,病毒已發生第二代變異,傳染機率爆發性成長!”依據WHO 2020年1月26日的疫情報告P5,WHO表示目前「沒有」收到任何證據顯示病毒已變異,並表示更多資訊的確認須待中國大陸官方提供更多資料。聽說20”好消息,疫苗出來啦!中國科學家已讀取全部基因序,製出高效試劑⋯⋯將病毒抗原基因切取出來,用轉基因手段培養人體組織,獲取抗性藥物!”萬用回答上場:目前2019-nCoV「尚無」實證有效的疫苗與專治藥物。本次疫情爆發後,中國大陸的科學家的確迅速分離病毒並公開基因定序,使各國藥廠可以製作篩檢用試劑盒。不過,試劑盒是用在「診斷是否感染2019-nCoV」,而不是預防用疫苗,也不是治療用藥。 但,縱使研發疫苗與藥物之路遙,多國已動身啟程:美國NIH NIAID(國衛院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Dr. Fauci等2020年1月23日在JAMA Viewpoint 的文章表示,相關研究人員正探索廣效(broad-spectrum)抗病毒藥物用於2019-nCoV的可能,也調整用於SARS、MERS疫苗的方法,加快2019-nCoV候選疫苗開發,最短三個月內完成早期人體試驗準備;中國衛健委在2020年1月26日記者會表示已成立國家科研攻關專家組負責疫苗研發,並與WHO討論分享生物資料以加速推進;我國疾管署在2020年1月27日記者會表示正培養研發疫苗用的病毒,國衛院則與NIAID意見雷同,認為開發廣效抗病毒藥物能在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發生時,提供罹病者最快的第一線治療。最後仍要提醒,2019-nCoV是新病毒,相關資訊皆會隨疫情發展、新出爐研究而變化,國內最新資訊請追蹤疾管署官網,國際最新資訊請追蹤WHO官網、美國CDC、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學期刊 The Lancet等。當疫情還在蔓延時,多一點認識就少一點恐懼。Keep calm and carry on. 本文感謝:g0v開源專案《真的假的》謠言資料庫,讓我們得以了解近期有哪些流傳中的「聽說」。
-
2020-01-30 武漢肺炎.防疫作戰
醫用口罩不可隨便賣 認明許可標誌防買假貨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更引發口罩之亂,尤其民眾瘋搶口罩,商機令人垂涎。不但有藥局將一般平價活性炭口罩標示為醫療級口罩,以數倍的高價販售,大發災難財外;台大醫院西址大門口今早更出現一台載滿口罩的廂型車,立刻吸引大批民眾駐足排隊,一盒50個口罩,每盒售價150到200元不等。面對媒體詢問是否為醫療級口罩,業者卻避而不答。食藥署表示,醫療級口罩限定有藥商登記的店家才可販售,且一般活性碳口罩不可宣稱為醫用口罩,違者最高可處新台幣2500萬元罰鍰。不同種類口罩的過濾效果與特性不同,一般常見有棉布口罩、活性炭口罩、一般醫用(外科)口罩以及N95口罩。其中一般醫用口罩有三層,包括外層防潑層、中間過濾層,內層吸濕親膚層,可阻擋大部份5μm以上微粒,可預防飛沫傳染;N95口罩則可阻擋95%以上的次微米顆粒,包含飛沫跟一些有毒氣體等,而民眾預防日常疾病使用一般醫用口罩即可。至於棉布和活性碳口罩僅適合用於阻擋灰塵、惡臭,不具阻隔細菌穿透的功能。然而醫用口罩可不能隨便賣。食藥署醫粧組研究員王兆儀表示,由於醫用口罩屬於醫療器材,必須在有藥商登記的藥局、超商等才可販售,一般民眾不得隨意販售,若違反則將以藥事法第92條可處3萬至元至200萬元罰鍰。另外,活性炭口罩也不可宣稱為醫用口罩,否則視為有醫療效能之標示或宣傳,將以藥事法第91條可處以60萬至2500萬罰鍰。如何確定買到的是可阻擋飛沫的醫用口罩?食藥署日前曾在臉書發文表示,醫用口罩屬於醫療器材,民眾選購時要認明商品是否有「醫療器材許可證號」,樣式包含衛部(署)醫器輸字第XXXXXX號、衛部(署)醫器陸輸字第XXXXXX號、衛部(署)醫器製字第XXXXXX號、衛部(署)醫器輸壹字第XXXXXX號、衛部(署)醫器陸輸壹字第XXXXXX號、衛部(署)醫器製壹字第XXXXXX號。由於現在口罩每人限購三片,多為分裝方式,因此王兆儀也提醒,必須由超商或藥局人員交付分裝的口罩,且口罩有許可證的外包裝也必須放於明顯處供民眾辨識。
-
2020-01-28 武漢肺炎.名醫觀點
有過抗SARS經驗 北市衛生局長認為武漢肺炎較易控制
武漢肺炎疫情升溫,國內已出現第5例確診個案,針對防疫工作,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上午受訪指出,只要沒有群聚感染,疫情就不會升級。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說,他認為比起2003年SARS,武漢肺炎比較容易控制。曾是台大醫院副院長的黃世傑說,2003年SARS疫情時,他在台大醫院工作,他說,那時候不確定因素太多,現在比較能夠掌控,而且案例比較零散,大家有經驗,所以按部就班處理。他相信如果大家提高警覺,按照這樣的防疫措施,台灣可以安然度過這次的風暴。
-
2020-01-28 橘世代.健康橘
家中長輩突然血壓過低 千萬不能拖!
如果長輩本來就有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時的血壓飆高或血糖升高,我們倒不那麼擔心,比起血糖或血壓太高,我們比較擔心的反而是低血糖或低血壓。血壓太低有可能會暈眩甚至休克,如果平常血壓都是100多,突然有一天變成七、八十,一定要趕快去看醫生。血糖也是一樣,高血糖固然不好,但低血糖「立即的」風險更大,血糖太低時,人是會昏迷的,嚴重的話可能會危及性命。當血糖低到60毫克/分升以下,就要趕緊吃顆糖把血糖拉上去,要是拉不上去或病人有意識模糊的症狀,就要趕緊送醫。有人會問:那送醫到底應該要等候看門診,還是直接掛急診?如果只是自己在家裡量到血壓飆到180毫米汞柱(mmHg),或是血糖飆到200毫克/分升,通常並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可以按一般程序掛門診看醫生就好了。但如果長輩有低血糖、低血壓、發高燒、神智改變、使不上力、話講不出來等症狀,則千萬不要傻傻等門診,而要掛急診。因為老人家的病況瞬息萬變,很有可能會突然急轉直下,萬萬拖不得。10年前,我阿嬤還在世時,有一天下午2點,我媽媽打電話給我,說阿嬤覺得會冷,到下午4點,量體溫時已經到39度,等到晚上7點,申請到病床送到醫院,阿嬤血壓只剩下70,而她平常可是有高血壓的,卻在短短幾個鐘頭內病情驟變,弄到休克的地步。所以我常會提醒家屬,若覺得老人家很不對勁,應該要立刻去掛急診,而不是掛門診。門診有可能要等很久,可能一排就是3、4個小時,在這段時間,老人家的狀況有可能產生很大變化,萬一錯過搶救的黃金期,造成遺憾就令人傷感了。我們老人科很多醫生都有遇過這樣的情形:病人掛了號,但還沒等到看醫生,就已經走了。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驗,一位阿嬤病患坐在候診區上等著要看診,等著等著就不動了,周圍的人還以為她是不耐久候睡著了,直到護理師出來叫號時,才發現她已經過世了。所以,老人家身體若突然有異樣,真的寧可慎重一點,也不要掉以輕心。小叮嚀如果長輩有低血糖、低血壓、發高燒、神智改變、使不上力、話講不出來等症狀,就要趕緊送急診,萬萬拖不得。本文摘自《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天下文化 2019/09/30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6 橘世代.健康橘
不可忽視的熟齡肌少症 利用「2」指 教你如何看肌力
你有肌少症嗎?有體衰的情況嗎?專家教你可透過3個檢測,快速了解是否有肌肉流失、衰弱的情況,並藉由運動及飲食改善。肌肉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而身體衰弱也和肌力的流失息息相關,增加跌倒、失能的風險。台灣衰弱症盛行率7.8%,衰弱前期則高達50.8%;肌少症的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台大醫院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衰弱症前期徵兆可能出現感覺疲憊、腰痠背痛、駝背、活動量低、體重減輕、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等,若未加改善,可能造成未來長期臥床的嚴重後果。可以透過3個快速方法檢測:一、體重非計畫性減輕測量體重是最初步、簡單的檢測方法。65歲以上銀髮族若在在非計畫性減重的情況下,體重在半年內減輕5%或3公斤,就要留意可能有衰弱或其他疾病傾向。二、小腿圍別太細雖然很多人都希望小腿可以看來又細又長,但小腿皮下脂肪較少,與肌肉量呈正相關,若是太細則是警訊,小於以下標準便要注意。男性:小腿圍34公分。女性:小腿圍33公分。量測方法為坐在椅子上,腳放鬆踩在地板,大、小腿呈現90度,由他人用量尺測量小腿最粗的位置即可。或是將雙手的食指與姆指圈成一個圓,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圈不起來,表示肌肉流失的風險較低;若是圈起來還有空隙,表示風險較高。詹鼎正說,65歲之後每年會流失1%至2%的肌肉量,但如果肌肉因老化或缺乏身體活動而減少,將影響生病痊癒的能力。三、由握力看肌力詹鼎正表示,握力與其他身體部位的肌肉力量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低握力也是患者預後不良的有力預測指標,例如住院時間較長、功能不足、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和死亡質量皆會較差等。男性:握力26公斤。女性:握力18公斤。沒有握力儀的話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進行檢測,若有打不開或很辛苦、費力的情況就要當心了。若是上述的檢測方法發現自己低於標準,最好到醫療院所進行精密的檢測,以預防肌少症和衰弱症上身。但詹鼎正表示,肌少、衰弱無藥物可醫治,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改善、延緩。維持肌肉量、預防肌肉流失需要蛋白質,可多攝取如雞蛋、雞肉、牛肉、豬肉、黃豆製品、乳品、核桃等。運動則最好兼顧有氧與阻抗運動,因此除慢跑、游泳、騎單車等有氧運動外,應搭配舉啞鈴、彈力帶等阻抗運動。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6 養生.聰明飲食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
「發炎」是藏在疾病背後的秘密殺手 幾年前《時代》雜誌曾做了一個封面報導。說的是與心臟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密不可分的「秘密殺手」。這會是誰呢?正是越來越受重視的健康議題──「發炎反應」。 人體的發炎反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炎,一種是慢性發炎。急性的發炎反應是人體遇到傷害時進行修復的一個必要過程;但如果這個必要的發炎過程拖得太長太久了,就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詞,常常醫生在診斷了半天,無法歸咎出疾病成因時,就會說是你的免疫力失調、自體免疫能力出問題了。而這類疾病的型態及發生率確實持續增高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牛皮癬(就是俗稱的乾癬)等,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導致的問題。事實上,癌症及阿茲海默症也是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的結果。 吃對了,可以有效抗發炎 除了前面所講的病症外,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任何長期性或突發性的疼痛,也是一種發炎現象,面對這類不是病的不適,不少人會吃消炎止痛藥、抗組織胺劑來解決。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卻也會傷害腸胃及腎臟,長期服用的話,還會破壞腸胃道的黏膜健康。 皮膚及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就像古代的城牆,象徵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如果城牆非常穩固、滴水不漏,外來的入侵者就不容易得逞。對人體來說,皮膚及腸胃道黏膜的健康,正猶如這座城牆,是人體第一道非常基礎也萬分重要的防禦。 每一種藥物都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為了抑制發炎、疼痛而吃藥,結果卻招來另一種問題,不想陷入吃藥的循環的話,應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優良的營養成分可以取代藥物,既能產生治療的效果,卻又不會有副作用呢?回顧發炎反應的機轉就會知道,打造非常健康的皮膚及黏膜就能成功地防堵外來的侵犯。而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即能建構出健全的腸道黏膜系統,強化人體第一道防線的保障防護功能,在病原菌入侵時,免疫系統能夠迅速地反應並加以制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補充Omega3、鳳梨酵素及薑黃這幾種抗發炎的好東西,當飲食過度和身體過勞,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時,這些天然的營養素能發揮補強作用,促進免疫機制抵禦外敵。 最佳的抗發炎食物:蔬果、正確油脂 原始人蔬食飲食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飲食法。從抗發炎飲食金字塔可明顯看到金字塔的基礎以大量無澱粉蔬果、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為主,這些都是不容易使血糖飆升的主食類。早餐時可吃些堅果類,並且多吃酪梨、芝麻及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都可改善發炎。說到蔬果的抗發炎性及抗癌性等好處,一言難盡。 不少蔬果或天然食物都具有抗氧化性,或者能啟動酵素的解毒功能來對抗老化,像是蘋果、石榴、芭樂、苦瓜籽、苦瓜、海藻、燕麥、洋車前籽殼粉、各種菇類與洋蔥等。而且蔬果的抗氧化效能還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或促進癌細胞分化,削弱它的影響力。甚至當這些蔬果或天然物質的抗氧化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還能促使癌細胞加速凋亡,也能提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而且副作用極少。 修復腸胃道的天然酵素 人體的腸胃道需要很多種類的酵素來協助維持健康,但其實許多食物中就存在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尤其是蔬果類。只是大多數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因此高溫烹調容易破壞它的活性,所以熟食能夠得到的酵素比較少。 食物中的酵素主要為澱粉酵素、脂肪酵素及蛋白質酵素。如果真的無法均衡飲食來獲取人體必要的各種酵素,則建議在營養補充品方面選用含有前面提及的消化道所需酵素,或適量補充水果吸收其中的重要酵素成分。下列四種水果含有大量的分解酵素,適量食用可以成為保健的好幫手: 青木瓜 通常尚未成熟的青木瓜甜度不足,但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和維生素C都存在它的果肉裡,具有促進消化的效用,並且能夠分解肌肉中的乳酸,減輕身體在過度運動或勞動後堆積過多乳酸所產生的疲勞感,對於體脂肪的囤積也有預防功效。 奇異果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具高度抗氧化效果的多酚,能夠養顏美容。它的食物纖維和醣類也對腸內益菌的繁殖很有幫助,足以媲美乳酸菌的整腸效果。尤其它特有的含硫蛋白分解酶,對於促進消化有特別明顯的效果,而綠色奇異果的含量較黃色奇異果高出許多,越成熟的果實含量也越高,對於很愛吃肉的人很有助益。 鳳梨 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能夠將食物纖維及糖分轉化成能量,而果肉及莖部裡也蘊含豐富的消化酵素,食用後能幫助人體分解蛋白質。鳳梨酵素除了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及溶解血栓的三大功效外,也能讓肉質變軟而適合料理,是有益健康的好水果。 香蕉 含有澱粉酶、麥芽糖酵素及蔗糖酵素等各種消化酵素,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對於人體代謝水分頗有幫助。 體力孱弱時,適當補充營養輔助劑 人體是靠吃進體內的食物或營養素來建構與維持每日身體必要的機能運作,如果吃進了不好的東西,身體自然也會照單直接吸收以因應生理運作所需,結果就架構出一個戰力孱弱的防護網了。但如果你提供了好的營養素給身體,自然也會被吸收為生理機能所用,建構出完善的免疫機制,為健康正常的細胞築起一道道的堅固防衛牆。 大家都知道,建立規律作息、減少壓力、培養適度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多食蔬果與膳食纖維等營養均衡的健康正常飲食,對健康至為重要。但是,真的能夠這樣面面俱到落實的人又有多少? 假如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慣性,其實無法每一項都做到,那我們到底能夠為自己適當地補充些什麼營養輔助品呢?萬一營養失調引發發炎反應,也需要對應的營養素來達到抗發炎的平衡效果。藉此為大家介紹幾個補強免疫防護網的好幫手:必需脂肪酸Omega-3,以及具有抗發炎效用的鳳梨酵素與薑黃素。 吃對Omega-3 Omega-6與Omega-3是人體主要兩種必需脂肪酸。其中Omega-6,在堅果、麥片、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當中存量甚豐。它除了主要保護細胞的結構外,也有調節代謝、促進免疫反應發生及強化血小板聚集的凝血功能。可想而知,如果過度攝取Omega-6,一直啟動發炎反應來對抗病菌及凝血效應,反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Omega-3多存在於深海魚類與藻類中,它在生理機能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協助預防血管堆積物的產生,包括降低身體不正常發炎的情況、血液過度發炎的預防、胰島素反應的改善、促進細胞膜的健康,以及調節前列腺的分泌等,整體來說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的飲食中,Omega-6較容易攝取到,而Omega-3則比較少見於一般能夠廣泛攝取到的食物裡,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其實在體內是會相互競爭的,所以需要較刻意去加強補充才能維持住兩者的平衡,但同時也增加攝取到有益油脂來建構生理系統的機會。 飲食中的Omega-3 Omega-3多存在於亞麻仁籽、核桃、芥花油及深海魚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我們常聽到的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DHA (Docosahexan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及ALA(α-亞麻酸)則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類型:EPA有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能保護心血管組織;DHA對於腦部、心臟、神經系統、腎臟及眼睛的機能運作有直接影響。 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運動外不能忽視的重要習慣。不正確的飲食方法導致肥胖,更會促進慢性發炎,而必需脂肪酸中的ALA和魚油中富含的DHA、EPA等則能夠抑制親發炎性的物質產生。但相反的,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則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 我們常聽到廣告主打用來補充Omega-3的魚油或水產動物油類,多數取自冷水魚類的脂質,像是鯡魚、鮭魚、鯖魚、沙丁魚、鮭魚、鱒魚、鯷魚等。魚油確實富含EPA及DHA,亞麻仁籽裡的ALA則會在體內被轉化為EPA、DHA,對於發炎反應與癌細胞生長具有一定的改善及抑制效果,油菜籽油與紫蘇籽油也有豐富的Omega-3成分。在食用的習慣上,這些油脂不宜高溫烹調,早餐則可以增加一小把堅果類種子,也加些芝麻及橄欖油在生菜沙拉中。這些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都具有改善發炎的效果。 天然的消炎劑│鳳梨酵素 討論到抗發炎,就要好好認識一下鳳梨酵素,因為它對於腸胃道的保健很有貢獻,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養輔助品。 鳳梨酵素就是鳳梨蛋白酶,大致包含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從鳳梨科的植物萃取來的蛋白酶,另一種則是這些蛋白酶和鳳梨榨取出來的其他成分所結合的。換句話說,鳳梨酵素可以說是一群蛋白分解酵素與一些醣蛋白的總稱。它具有三大功效: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及溶解血栓。最早於1957年被應用於醫療領域上,是因為它能夠成功地阻隔一些原本會加速發炎反應並使情形惡化的發炎代謝物。 簡單來說,就是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它能夠協助身體細胞阻斷發炎反應的傳遞,告訴身體正確的訊息來降低發炎情形,也避免繼續過度的發炎,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進一步的理解,則是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發炎反應乃一連串很複雜的過程,需要許多細胞因子、激素、前列腺素、各種白血球及血小板釋放出來的血管擴張物等多種物質,來控制這個發炎反應的系統運作,而鳳梨酵素可以調節它們的合成,並切斷這一串發炎反應作用的傳輸路徑,所以有抗發炎的功效。 仔細地解析鳳梨酵素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具有止血效用的血纖維蛋白,降低血小板過度集結,對於血液裡、尤其是動脈中出現的血栓情形有一定的減緩效果,而這類的疏通效應也能抑制水腫的發生。 此外,它還可以減少發炎前列腺素的產生,使前列腺素這種強力的血小板凝集劑降低一些效能,避免引起發炎,同時提升抗發炎前列腺素的競爭力,更加抑制了一種用來媒介發炎反應產生的舒緩激素,進而減緩發炎。鳳梨酵素還可以降低吞噬細胞的活性,削弱它們的戰鬥力,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且加速人體用來消滅侵入物的顆粒白血球及單核球的細胞吞噬作用,使肌肉發炎的情形得以緩解。 保肝的薑黃素 隨著現代人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及空氣汙染、輻射汙染、紫外線等生活環境的各種負面影響,坊間越來越多營養輔助品。其中不乏強調含有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例如葡萄籽、紅酒萃取物、綠茶葉萃取物、朝鮮薊葉萃取物及薑黃素等,而其實這些成分對於保護肝臟細胞也是有所助益的。尤其過去一年,功能醫學對於薑黃素有所肯定,認為它是一種能夠協助肝臟解毒並具有抗發炎功能的有效成分,美國也有許多關於使用薑黃素的個案見證。 印度咖哩中的橘黃色成分就是薑黃,而薑黃素則是從薑黃的根莖中所萃取,這種黃色的薑黃萃取物,早期是食品工業應用的一種天然食用色素,但相關研究指出天然薑黃素對人體健康更高的效益在於它的抗氧化能力,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也是生物類黃酮的2.33倍,還比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高出1.6倍。臨床醫學上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也因為它具有的抗炎作用能夠預防血液凝固,故對於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不錯的效能。 延伸閱讀: 我的病,該開刀嗎?86歲罹癌病人心聲:正因為我不懂,請醫師別說「你自己決定」●書籍簡介 抗炎體質這樣吃!台大醫師教你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作者: 林曉凌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6/05/01 語言:繁體中文 林曉凌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取得IBALM營養治療認證(International Board of Advanced Longevity Medicine)、美國功能醫學院臨床實踐培訓AFMCP(Applying Functional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認證。 以全人的關懷與醫療為使命,不只運用醫學藥理知識幫助病人,也加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及營養治療,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與營養處方,幫助更多未病的或受疾病所苦的人,透過整合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以期達到維持或改善健康狀態的目的。期許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讓更多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著有《抗炎體質這樣吃!》一書,並譯有《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台北縣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國立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暨院長
-
2020-01-20 橘世代.健康橘
得流感只要忍一忍?中壯年別輕忽致命危機!
幼兒、孕婦、老年人均為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但研究發現,目前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嚴重危及中壯年健康。疾管署發現,三至四成重症個案年齡為五十到六十四歲,醫師指出,中壯年族群免疫力好,但感染流感,若免疫反應過頭,恐引發體內免疫力風暴,提高重症風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成人疫苗接種建議小組召集人黃國晉表示,幼兒、老年人罹患流感,容易併發肺炎重症,中壯年族群合併流感重症則以心肌炎、心內膜炎居多。為何流感重症個案中,中壯年族群占比較預期高?黃國晉分析,原因在於流感疫苗接種率低,如一○七年五十至六十四歲成年流感疫苗接種率未破兩成,僅百分之十八點一。許多人自認身體不錯,未打疫苗,加上不少中壯年族群合併三高疾病、肥胖,以致感染流感病毒後,引發致命危機。黃國晉進一步解釋,中壯年族群免疫力好,以為得了流感,忍耐幾天就會自然好,但病毒入侵人體時,如免疫功能運作過頭,導致免疫力反撲,就會形成「免疫力風暴(cytokine storm)」反應。此時,免疫T細胞敵我不分,反過頭破壞自己細胞,身體不堪負荷,病毒更易在體內肆虐,如併發心肌炎、心內膜炎等流感重症,病情急又快,甚至喪命。近三年疾管署統計數據,國內五十至六十四歲成人流感疫苗接種率偏低,黃國晉提醒,接種的人夠多,才能形成群體保護效果,許多中壯年對流感疫苗接種興趣缺缺,造成防疫缺口,更危及自身健康。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於一○二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高達八成六長者自述至少有一種慢性病,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不到五成。此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也是流感重症危險族群,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老年人及慢性病友應踴躍接種流感疫苗,而醫院及社區關懷點也應透過醫護人員,告知施打疫苗的好處。為了減輕民眾對於疫苗接種的疑慮,國健署一○六年設計「就醫提問單」,注射疫苗部分包含了疫苗是否有副作用、是否適合接種該疫苗等問題,王英偉建議,對疫苗猶豫的慢性病患者可先參考,經醫師解答後,應可提高接種意願。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9 科別.皮膚
錯過服藥黃金期吃了也沒用 皮蛇最佳就醫時機在這時候
帶狀疱疹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和水痘一樣都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台北榮總皮膚診斷科主任陳志強表示,帶狀疱疹的治療單純,主要是給予抗病毒藥物,過去因為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僅能用於重大傷病或疱疹長在頭頸部、生殖器等特殊部位者,因此過去治療以支持性療法優先,主要是止痛。放寬給付後 仍有特殊限制常見的抗病毒藥物有Acyclovir、Famciclovir和Valaciclovir,陳志強表示,Acyclovir為第一代抗病毒藥物,分為針劑和口服,針劑針對嚴重的住院病人使用,口服藥物則因吸收利用率,一天須服用五次,一次兩顆,用藥量大。Famciclovir和Valaciclovir則為第二代藥物,吸收利用率較好,藥量可減少。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這三種藥物過去必須符合特殊條件,例如長在頭頸部可能影響視神經、長在生殖器周圍恐造成尿失禁,以及重大傷病者易出現合併症,才能得到健保給付。健保署於民國107年放寬給付範圍,不限年齡、不限發生部位及病患族群,皆可使用口服的Acyclovir,目前已給付200、400、800毫克劑型;另外兩種抗病毒藥物仍須符合特殊條件,才能給付,若不符合條件,必須自費,用藥一周約需3000元。錯過服藥黃金期 吃了也沒用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唐豪悅表示,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Acyclovir後,帶狀疱疹患病程可從三至四周縮短成二至三周,也較少出現嚴重到須住院的病人。但唐豪悅也坦言,由於第二代藥物可能被健保核刪,臨床上以開立Acyclovir為主。抗病毒藥物常見副作用,主要針對腎臟,可能在腎小管出現結晶,因此服用時需多喝水,若腎臟功能不佳者,需減量使用。至於用藥時機,建議發病後三至五天內就診,立即給藥。陳志強表示,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增生,若患者已經起疹子,病發後兩到三周才就醫,病毒已增生,此時開抗病毒藥物於事無補。緩解疼痛 配合開立止痛藥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嚴重影響生活。健保統計顯示,帶狀疱疹患者中,同時使用普拿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的人數,占五分之一,107年就醫總人數26萬多人,同時使用止痛藥者有6萬9200多人。廖怡華解釋,有些人疱疹結痂痊癒後,疼痛仍持續不去,甚至長達數月、數年,或特定部位神經抽痛,這時需要開立神經傳導止痛藥物,常見的有Lyrica和Tofranil,這些改善神經痛的藥物可能有頭暈、惡心、嗜睡等副作用。陳志強說,除了口服藥物,針對神經痛也可使用神經痛貼布減緩疼痛,另外,考慮使用低能量雷射和服用維生素B群,增加神經修復的可能性。
-
2020-01-19 科別.皮膚
罹患帶狀疱疹該上大醫院嗎?皮膚科醫師教你判斷依據
民眾發現自己有帶狀疱疹後,如何選擇就醫院所?健保大數據發現,選擇基層診所就醫的民眾最多,其次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最後是地區醫院。不過,如果帶狀疱疹同時出現神經症狀,或病灶在眼部等較較棘手部位,就醫選擇改變,依序是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與基層診所。超過六成 選擇診所就醫107年因帶狀疱疹在基層診所就醫人次為55萬4477,占總就醫人次89萬2266的62.14%,顯示民眾有帶狀疱疹,多選擇基層診所就醫。全台收治患者最多的十家診所,有六家全年患者人數逾千,超過所有地區醫院及部分區域醫院,甚至與部分醫學中心收治人數相當。醫學中心以林口長庚排名第一,107年看診人數約4214人,接下來依序為中國附醫的3364人、台大醫院3019人、台中榮總2345人,以及台北榮總2940人。但區域醫院看診人數也不少,例如排行第一的市立聯醫,看診人數3423人,接下來的振興醫院、雙和醫院也各有一千多人。病灶複雜 大醫院經驗較多少數基層診所也同時處理帶狀疱疹神經痛,只是案例較少,處理病灶生長於眼部等其他特殊狀況,經驗明顯更少。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這樣的就醫趨勢符合分級醫療,多數帶狀疱疹能在基層診所得到很好照顧,除非病灶位置複雜,例如長在眼睛恐傷及眼角膜,有失明風險等,需倚靠醫院的專科照顧。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也表示,一般皮膚科診所能解決九成以上的皮膚疾病,帶狀疱疹正是其中之一。但若患者本身病況比較複雜,例如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帶狀疱疹病灶同時長在兩個部位以上,應至規模較大的醫院就醫。傷口糜爛 住院打抗病毒藥全年因帶狀疱疹住院人數約9095人,收治人數以台北榮總最多,因帶狀疱疹住院者多為80歲以上,住院科別最多的是感染科,其次是神經科與皮膚科。由於80歲以上長者除了可能有慢性病,免疫力、體力也相對差,可能演變成為重症而需要住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教授紀景琪說,需住院者多是瀰漫性帶狀疱疹或是傷口面積較大。如長在眼睛周邊的帶狀疱疹,疹子已經占據額頭的一半以上;有些水泡流湯,身體傷口濕濕爛爛,不利於照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感染醫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景泰表示,除了皮膚照護問題,也可能是患者無法吞嚥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透過針劑施打,必須住院才能執行。住院通常不會超過五天,若沒有病房,會建議患者每兩天回診一次。糖尿病患者 容易出現重症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因其他疾病就醫次數,以糖尿病排名第一,總人數約一萬人,其次依序是高血壓性疾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缺血性心臟病、急性腎衰竭、急慢性腎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糖尿病屬於免疫機能較差的族群,不只是帶狀疱疹好發族群,若同時有其他的疾病或是傷口,也容易出現重症,甚至可能不斷復發。通常這類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血糖控制不佳」,建議血糖仍需透過藥物以及飲食控制,才能避免其他疾病出現。分析帶狀疱疹就醫人數最多的月分,105年就診人數最高在8月,最低在2月;106年最高為10月,最低為1月;107年最高為12月,最低為2月。醫界過去常宣導,帶狀疱疹常見於秋冬,天氣變化會影響免疫功能,但近三年健保統計,患者人數最多是八至十二月,一改過去既定印象。黃毓惠指出,現代人生活受到溫度劇烈變化影響較少,可能因為上班場所多在室內,而公共場所多空調,加上民眾非常關注天氣,據此決定穿著與行動,因此影響變小。
-
2020-01-19 科別.皮膚
令人畏懼的帶狀疱疹何時容易發作?這項因素是關鍵
老一輩的人常認為,長了皮蛇,最怕病灶擴大延伸,一旦在身體圍繞一圈,恐凶多吉少。果真如此嗎?皮蛇長一圈 不會小命不保高雄榮總高齡整合照護科主任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風蛇」、「腰纏蛇」,光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疾病相當恐怖險惡,令人畏懼。以往醫療水準較差,不瞭解帶狀疱疹成因,又缺乏抗病毒藥物,一旦長了皮蛇,神經抽痛,確實痛苦。如果範圍變大,或是病灶出現在眼窩、頭部、耳朵等重要器官附近,當然就有致命風險,且可能影響聽力、視力。至於皮蛇長了一圈,人就會死亡,周明岳指出,這是鄉野傳說,以前或許有人得了皮蛇,身體虛弱,病灶蔓延,最後死於其他合併症。但現在抗病毒藥物進步,只要確診後,立即用藥,就能大幅減輕疼痛及日後神經抽痛機率。水痘病毒再活化 沿神經節生長帶狀疱疹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度活化的表現。第一次感染時,引發水痘,痊癒之後,病毒並未消失,而是潛伏在脊髓神經節,如果身體免疫力變差,病毒再度活化、增生,就會引發帶狀疱疹。特別的是,病毒隨著感覺神經蔓延至皮膚表面,大部分出現在胸部、腰部、大腿等部位,順著神經節分布狀況而擴散。因為神經節為一段段,如果長出皮疹,模樣確實像是「皮蛇」、「腰纏蛇」。初期皮膚無異狀 常難以確診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一開始發作時,皮膚毫無症狀,但神經刺痛,相當不舒服。如果長在腰部,腰痠背痛,長在胸部,同樣劇痛,合併灼熱感,身體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但外表並無異狀。因此,不少患者還被另一半奚落,認為無病呻吟,假裝生病。俗話說,「最後看診的醫師最厲害」,周明岳認為,皮蛇病程發展,就相當符合這句俗語。如果病灶長在胸部、臀部,病情相對較輕微;如果是在眼窩、耳朵、生殖器等部位,則可能引發嚴重後遺症,不可不慎。例如,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甚至導致失明,部分患者聽力受損,或是顏面神經麻痺。即使沒有上述後遺症,有些患者飽受神經痛之苦,有些人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痛到憂鬱。疹長在哪裡 純粹機率問題至於皮蛇病灶位置為何會不一樣?周明岳說,「這純粹是運氣、機率。」剛好長在眼窩、耳朵的比率並不高,加上抗病毒藥物精進,因此,平均治療半個月後,大部分患者就能恢復正常。皮蛇患者大多體虛、免疫力較差,生病期間應該好好靜養休息,盡量不要外出。免疫力降低 隨時可能復發周明岳指出,許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會長皮蛇,其實門診收治不少年輕皮蛇患者,有大學生為了期末考趕報告而連續熬夜,以致免疫力變差,皮蛇上身。但因體力好、本錢夠,年輕皮蛇患者的病程明顯較短,來得快,好得也很快,且日後神經痛機率也明顯低於中老年人。但值得注意的是,長過皮蛇,並不會終身免疫,只要身體疲累,免疫力低下,仍可能復發。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提醒,盡量少熬夜、睡眠充足,飲食均衡,生活作息保持正常,並適度運動,紓解壓力,以及施打皮蛇疫苗,唯有保持良好免疫功能,才能避免再痛一次。接連感染 留意癌症或免疫疾病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許仲瑤也提醒,若不到四十歲忽然得到帶狀疱疹,或是感冒結束後接著發生帶狀疱疹,一個感染接著一個,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並不尋常,要小心可能有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詳細檢查。帶狀疱疹病程發作初期身體單側靠近胸椎或腰椎部位出現刺痛、痠麻或灼熱感。也可能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2-3天後皮膚出現紅疹,並進展為水泡。待水泡化膿後,逐漸結痂剝落。多數會自行痊癒,但長在眼窩、頭部、耳朵、生殖器等重要器官附近風險較高。有些人會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生活照護長皮蛇不能吃蛋?醫師:無稽之談家中有人得帶狀疱疹,該如何照顧?●水泡破掉怎麼辦?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指出,由於帶狀疱疹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建議家屬協助擦藥、清潔患部,如果水泡還沒破掉,可用溫清水洗澡,輕輕擦乾患部即可。如水泡破掉,則可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塗抹藥膏,避免碰到水,減少感染機率。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通常只要不用力壓,水泡不太會破掉,建議可用紗布稍微覆蓋,或使用痱子水,有收斂水泡的效果。若水泡很大,可請醫師在診間使用針頭將水泡吸乾,避免弄破水泡,造成續發性的感染。●飲食有沒有禁忌?在飲食上,病友應少吃容易發汗的辛辣食物,避免因為流汗導致皮疹水泡刺癢或紅腫。至於可不可以吃蛋?有一說,蛇愛吃蛋,罹病時吃蛋,會讓皮蛇變大,對此,蔡呈芳表示,這是無稽之談,沒有必要減少蛋白質攝取。
-
2020-01-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B肝停藥需追蹤 3~9個月最易復發
B肝停藥,留心復發風險!台灣約有200多萬慢性B型肝炎者,若無妥善監測或用藥控制,可能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台大醫院16日建議,B肝復發幾乎都在停藥1年內,需要密集追蹤,尤其停藥後第1個月的病毒量檢測也很重要。肝硬化患者長期使用抗病毒藥物仍可能罹患肝癌,也要定期追蹤。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團隊近期進行前瞻性追蹤研究,針對平均用藥3年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發現停藥1年約有6成患者的病毒復發高於2,000IU/ml,約有3成患者產生病毒復發及臨床肝炎發作。針對VR病毒復發及CR臨床肝炎復發,發現停用TDF藥物在停藥1~3個月復發,顯著較早,ETV藥物則主要在6~9個月復發。抗原量及基因預測醫療團隊發現,停用抗病毒藥物的種類顯著影響復發的速度及型態,最早1個月即復發,最易復發的時間點在停藥後3~9個月,1年後就較少有復發情形。停藥時的B肝表面抗原量可以作為預測復發的指標,且可預測停藥後是否能持續控制。停藥第1個月的病毒量則可以做為預測復發的早期指標。台大內科部蘇東弘醫師報告,HBeAg陽性患者可接受治療至「e抗原轉陰」,並再給付最多12個月治療,但未達到e抗原血清轉換(產生e抗體)。HBeAg陰性患者治療至少2年,治療期間須檢驗血清HBV DNA連續3次,每次間隔6個月,均檢驗不出HBV DNA時才能停藥,每次療程最多給付36個月,但後續鞏固治療時程仍嫌不足。用藥安全、經濟考量目前有數種口服抗B肝病毒藥物及長效型干擾素問世,可以抑制病毒在肝臟中複製。健保自2003年開始給付這些藥物,目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已降至10大死因第10位。需要長期用藥才能達到讓血清B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且產生保護性抗體之功能性治癒。但長期服藥有安全性、抗藥性的疑慮,也增加個人及健保經濟負擔。台大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高嘉宏醫師表示,在健保給付期限到期後,患者可選擇自費負擔,原廠藥有1天100元的,也有比較便宜的學名藥,但要去外面購買。【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1-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檢 每百人有2-3人癌前病變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高居國人癌症之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8年全台各縣市糞便潛血篩檢,每百人能揪出兩到三人有癌前病變,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台東、嘉義、澎湖、屏東、雲林等;經篩檢後,每千人約一到兩人確診罹癌,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澎湖、高雄、台南、台中等。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各縣市篩檢結果差異,可能是接受篩檢的人口結構不同,有的縣市篩檢的民眾平均年齡較大、有縣市男性較多、有的則是較多人第一次篩檢,因此無法斷言為何部分縣市篩出的癌前病變與癌症比率較高。不過,仍能藉由這些數字觀察到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癌前病變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但目前的醫學知識無法確定哪一顆腫瘤性息肉日後會變成癌症,因此發現息肉就經由大腸鏡加以切除,可降低日後罹癌風險。邱瀚模表示,大腸癌第一期到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落差很大,第一期約有九成五,第二期為八成多,第三期降至六成多,到第四期僅剩一至兩成。符合資格的民眾把握政府提供篩檢的機會,有一等親內家族史的人,最好提前至40歲自費作大腸鏡檢查。林莉茹表示,大腸癌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習慣有關,建議保持規律運動,應少吃紅肉、每日吃三份蔬菜、兩份水果等。
-
2020-01-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很重要 檢百人有2-3人揪癌前病變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高居我國癌症之冠,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台各縣市糞便潛血篩檢篩檢情形,每篩檢百人能揪出兩到三人有癌前病變,每千人約有一到兩人罹癌。醫師表示,癌前病變者切除病灶即可避免演變為惡性腫瘤,提醒50-74歲民眾把握政府補助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有一等親內家族史者宜提前至40歲自費作大腸鏡檢查。衛福部國健署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台接受政府補助進行糞便潛血篩檢的人口當中,癌前病變比率約為2-3%,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台東、嘉義、澎湖、屏東、雲林等;經由政府篩檢最後確診罹癌的比率約為1-2‰,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澎湖、高雄、台南、台中等。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各縣市篩檢結果差異可能源於接受篩檢的人口結構不同,有的縣市來篩檢的民眾平均年齡較大、有縣市男性較多、有的縣市較多人第一次篩檢、有的縣市較多人已持續篩檢數年等,因此無法斷言為何部分縣市篩出癌前病變與癌症比率較高。不過,仍能藉由這些數字觀察到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癌前病變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但目前的醫學知識並不確定哪一顆腫瘤性息肉日後會變成癌症,因此發現息肉就經由大腸鏡加以切除,降低日後罹癌風險。邱瀚模表示,大腸癌第一期到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落差很大,第一期約有九成五,第二期為八成多,第三期為六成多,第四期僅剩一至兩成,因此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把握政府提供篩檢的機會,有一等親內家族史的人則宜提前至40歲自費作大腸鏡檢查。林莉茹表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習慣有關,近四分之一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平時宜保持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另應少吃紅肉、每日食用三份蔬菜與兩份水果等。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不可不信 流感疫苗護心血管
一名七十多歲、心臟衰竭的老先生去年得了流感,不到一個月就突然惡化,休克送醫急救,再也沒能醒過來,心臟功能愈來愈差,家屬最後放棄急救,醫師則感嘆網路謠言害人不淺。原來是這位老先生認為打疫苗會危及健康,不敢去打,以致悲劇收場。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感染流感病毒後,身體發燒,心跳變快,需要更多氧氣,加重心肺功能負擔,對於心衰竭、腦中風、裝過心臟支架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風險更高,易引發急性冠心症。黃瑞仁說,氣溫偏低時,血管收縮,一旦得了流感,身體發燒、脫水,血液變得濃稠,循環變差,就可能造成動脈硬化,斑塊剝落、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增加中風或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此,美國心臟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臟衰竭治療指引均建議,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每年施打流感疫苗。黃瑞仁表示,門診遇到心衰竭、放過支架等患者,常會苦口婆心地建議接種流感疫苗,但總有人不信邪。以該名老先生為例,於十幾年前罹患心臟衰竭,接受過繞道手術,持續至台大回診,規律用藥,病情穩定。去年九月因為胸痛胸悶,確定心血管阻塞,做了心導管,放置支架。黃瑞仁指出,老先生術後情況良好,出院之前他還再三提醒,務必施打流感疫苗,老先生卻老神在在,回說,「從來沒打過流感疫苗,還不是活得好好的。」沒想到,老先生才出院十天,因罹患流感住進另一家醫院,病情危急,突然休克,轉送至台大醫院,雖經搶救,並收治在加護病房,最後仍死於急性心衰竭。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黃瑞仁提醒,心衰竭、曾裝過支架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千萬不要鐵齒,一定要施打流感疫苗,最好也一併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4成重症威脅 中壯年別輕忽流感
幼兒、孕婦、老年人均為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但研究發現,目前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嚴重危及中壯年健康。疾管署發現,三至四成重症個案年齡為五十到六十四歲,醫師指出,中壯年族群免疫力好,但感染流感,若免疫反應過頭,恐引發體內免疫力風暴,提高重症風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成人疫苗接種建議小組召集人黃國晉表示,幼兒、老年人罹患流感,容易併發肺炎重症,中壯年族群合併流感重症則以心肌炎、心內膜炎居多。為何流感重症個案中,中壯年族群占比較預期高?黃國晉分析,原因在於流感疫苗接種率低,如一○七年五十至六十四歲成年流感疫苗接種率未破兩成,僅百分之十八點一。許多人自認身體不錯,未打疫苗,加上不少中壯年族群合併三高疾病、肥胖,以致感染流感病毒後,引發致命危機。黃國晉進一步解釋,中壯年族群免疫力好,以為得了流感,忍耐幾天就會自然好,但病毒入侵人體時,如免疫功能運作過頭,導致免疫力反撲,就會形成「免疫力風暴(cytokine storm)」反應。此時,免疫T細胞敵我不分,反過頭破壞自己細胞,身體不堪負荷,病毒更易在體內肆虐,如併發心肌炎、心內膜炎等流感重症,病情急又快,甚至喪命。近三年疾管署統計數據,國內五十至六十四歲成人流感疫苗接種率偏低,黃國晉提醒,接種的人夠多,才能形成群體保護效果,許多中壯年對流感疫苗接種興趣缺缺,造成防疫缺口,更危及自身健康。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於一○二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高達八成六長者自述至少有一種慢性病,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不到五成。此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也是流感重症危險族群,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老年人及慢性病友應踴躍接種流感疫苗,而醫院及社區關懷點也應透過醫護人員,告知施打疫苗的好處。為了減輕民眾對於疫苗接種的疑慮,國健署一○六年設計「就醫提問單」,注射疫苗部分包含了疫苗是否有副作用、是否適合接種該疫苗等問題,王英偉建議,對疫苗猶豫的慢性病患者可先參考,經醫師解答後,應可提高接種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