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搜尋
卵巢
共找到
549
筆 文章
-
-
2021-04-0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子宮寒不寒?中醫師破迷思:子宮不會冷!也不是該吃、忌吃什麼能解決問題
經常會有病患問我:「之前看的中醫師說我子宮太寒冷,請問我該吃甚麼食物或飲品?」我想,問題不是出在該吃甚麼食物,而是「子宮寒」這三個字的定義太過抽象,以至於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從不跟病患說子宮寒不同於「排毒理論」這種錯植在中醫身上隔空出世的歪理,「子宮寒」確實是傳統中醫的語言。雖然我們可以在歷代典籍看到許多「宮寒不孕」的描述,但我始終極力避免使用這種語言,也從來沒有跟病患說過她子宮寒。為什麼呢?子宮寒,是卵巢子宮機能出現障礙試想一種狀況。當一位財經專家上電視說:「最近的股市很冷…」,我想,應該不會有觀眾認為:「現在是夏天,每天的氣溫都在36度以上,股市怎麼會冷?」或是說:「股市很冷。那你等一下去號子的時候,記得多穿件外套。」顯然,大家都知道,所謂的股市冷,是形容每天的交易量比從前少很多的意思。相同的道理,「子宮寒」就跟我們形容買氣很冷、打入冷宮、坐冷板凳…等等,指的是卵巢子宮的生理機能出現障礙,沒有辦法發揮正常的功能,而不是子宮溫度太低。說到這裡,我想起年輕時一段往事。記得我剛出道的時候,診務很清淡。某天,有位老前輩看我苦哈哈的,好心想要指導一下,希望能夠幫助我的業績成長。他當時問我:「來,你說說看,要怎麼解釋『衝任虛損』?」我愣了一下,想了大約十秒後回答:「ㄟ…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任脈通、太衝脈盛…」就在這個時候,老醫師打斷我的話:「修但幾咧。你囉囉嗦嗦講半天,患者根本聽嘸啦~~ 遇到這種情況,你就直接告訴她『你就是子宮太寒,我幫你補一下,你才生得出小孩』」老醫師接著說:「醫生喔~~ 也不過是一句話而已啦~~~ 我一開口,人家就知道厲害,像你這樣吼,難怪都沒有病患~~~」聽了這段話我心裡想,因為你是資深名醫,病患不敢跟你頂嘴啊,我那麼菜,要是膽敢恐嚇病患,人家根本不會買帳。雖然心裡不以為然,但畢竟生意實在太差,我也不好多說甚麼。私以為,古人用簡略的文字來形容卵巢子宮機能不佳,有他的時代背景,當代的中醫師應該要吸收新知、與時俱進。舉凡月經週期不規則甚或閉經,月經量少,經色暗血塊多,月經淋漓不止經期長達十餘日,無排卵月經(基礎體溫沒有高溫期)…等等,傳統上雖然可以被歸類在「子宮虛寒」,當代的中醫師既然有更豐富的知識,必須針對問題謹慎處理,而不是沿用舊時代的說法隨便打發病患。子宮問題不是該吃什麼能解決如果你問我,子宮寒冷該吃甚麼食物或飲品?這就讓我想起國中的時候,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說過:「那些政府官員都太笨了,景氣問題其實很好解決。政府只要鼓勵每個國民都去買一輛車,循環帶動之下,景氣怎麼會不好?」唉~ 如果問題真的像國中老師講的那樣簡單,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可以去自殺了。政府鼓勵民眾買車,大家真的就會去買嗎?啊都沒錢了,是要怎麼買車?車買來了要停哪裡?難道不會衍生其他的問題嗎?執業多年以來,我從來不會跟病患說她子宮寒,因為我知道這樣的語言容易讓人誤解。人類是恆溫動物,子宮虛寒絕對不是字面上所說的「子宮溫度太低」。要如何提升卵巢子宮的機能,不能直觀地認為,多吃甚麼、忌吃甚麼,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傳統醫學理論有其複雜的面向,如果三言兩語沒辦法解釋清楚,中醫師寧願不做解釋,千萬避免讓民眾產生錯誤的聯想。回到問題的源頭,「子宮寒」說來是一筆糊塗帳。老中醫縱使學富五車,但是不想跟病患解釋太多。至於另外一些人,搞不清楚學理也不知道該如何治療,成天教民眾吃這個吃那個,宣稱可以提升子宮溫度,那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說了。*本文經杜李威中醫師同意轉載,》原文出處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邰肇玫敘事療法 朱俐靜與身體共處
「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除了白髮,癌症何嘗不也是?紅極一時的民歌手邰肇玫、活躍於歌壇的偶像朱俐靜,都曾飽受癌症侵擾,但是她們正面迎戰,以優雅的姿態、放鬆的心情,樂觀抗癌。「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上周日精彩落幕,朱俐靜分享自己罹癌後的改變。她去年初因身體不適就醫發現乳癌,當下她只覺得驚訝,因為自己一向樂觀,也沒有不良習慣,頂多睡覺時間不固定,沒想到癌症找上她。用藥後身體一度反應劇烈,慢慢適應後才漸漸找回體力,「因為這個休止符,才能好好感受身體想要跟我說什麼。」朱俐靜說,以前都逼身體不能累、不能餓,等做完手邊的事再說;罹癌後,她很享受被身體控制的感覺,餓了吃、眼睛痠了就睡覺,「找到另一種新型態與身體共處,感覺滿舒服的。」朱俐靜分享與身體對話的經驗,前陣子因為唱片宣傳需要密集工作,身體立刻反應,指數不是太好,她心情大受影響。後來警覺到不應該怪身體不爭氣,應該肯定有點反應是正常的。非常神奇,與身體對話後,身體就變舒服了。面對癌症可能復發的恐懼,朱俐靜看得很透徹,「如果每天都覺得岌岌可危,那心情就不會舒服,身體一直是自己最好的支持者,現在身體需要我,就換我支持它,未來還很長,喜樂的心就是良藥。」民歌手邰肇玫在如廁時掉出豬血般的血凍,才意外發現子宮內膜癌。她不願意被癌症打倒,因為生命中還有很多事等著發光,所以積極配合治療,同時擔任癌友關懷志工,透過心情分享,走出罹癌的低潮,對她來說,每分享一次就放下一點痛,「其實是他們(癌友)幫助我卸下痛苦,這就是敘事療法的好處。」什麼是敘事療法?邰肇玫建議癌友要接受自己生病了,多談談自己的經驗,一開始可能痛哭流涕講十多分鐘,經過多次情緒釋放後,因為痛苦被過濾了,後來可能只需要講二至三分鐘。罹癌後,邰肇玫也改變飲食,不吃油炸物,坦然接受體力變差,不做體力負荷不了的事,沒法跑步,就走路散步,「雖然癌症像炸彈一樣,但我就是帶著它、永遠不要引爆它,我很樂觀,但也允許自己可以軟弱,即使頭髮沒以前多,但我也接受這樣的美,要活出燦爛陽光的自己。」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乳癌卵巢癌復發 靠基因大數據預測
復發率極高的卵巢癌與乳癌都帶有BRCA基因突變,,現今已能利用基因檢測預測「乳癌復發風險指數」,可作為是否採取預防性化療的參考。卵巢癌的治療也能透過基因檢測,投與相對應的藥物延緩復發,拉長無病存活期。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指出,乳癌的期別、腫瘤大小、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或陰性、HER2陽性或陰性,都會影響乳癌復發與否,8成的乳癌局部復發出現在手術後2年。面對復發風險,透過精準醫療可擬定策略。陳啟明說,和信醫院從2007年起,針對早期乳癌患者進行783個基因檢測,預測乳癌復發風險機率,復發指數從0到100分,11分以下為低風險,表示化療益處有限,建議只需接受荷爾蒙療法,若評分為復發高風險,就建議使用預防性化療。科學數據讓醫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也包括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美國已針對小於45歲、猶太人、有家族史者,檢測出帶BRCA基因突變,便建議切除雙乳進行重建,商業保險已有給付。但在台灣,因篩檢工具齊全,早期發現機率高,年輕的患者家屬也未必想要檢驗基因,陳啟明認為,把乳房拿掉對女性衝擊太大,預防性切除需全盤考量。至於婦癌中復發率最高的卵巢癌,林口長庚婦癌科副教授兼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卵巢癌無篩檢工具,5成患者確診已三、四期,晚期病患中有七成治療後病情緩解,但其中7成會在一年至一年半內復發,一旦復發就不斷復發,直到腫瘤產生抗藥性。乳癌及卵巢癌患者同樣可能帶有BRCA基因突變,基因檢測也能用於延緩復發。周宏學有一名四十餘歲的病患,五年前確診卵巢癌第四期,治療後不到一年半又確診乳癌,經基因檢測後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後,至今2年都沒有復發。周宏學說,近年在卵巢癌治療上,進行第一線治療後,再以基因檢測找出BRCA基因突變者,臨床研究證實,病患在使用2年標靶藥物進行替換性維持療法後,其復發及死亡率減少7成,到了第3年仍有6成的病人沒有復發。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精準給付 健保邁向新時代
健保邁入精準給付的時代!肺癌、乳癌、卵巢癌病患可望率先受惠。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對於臨床指引成熟及證據等級較強,有迫切需要的癌別,優先列入次世代基因檢測(NGS)給付,今年將增加RAS與ALK檢測,未來會再逐步增加。過去,癌症治療往往一體適用,隨著NGS普及,可先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癌症病患對標靶與免疫藥物的反應,再給予適合用藥,進入個人化癌症醫療。李伯璋公布,對於健保已收載的藥物,將給付基因數約50個的小模組,範圍包括有基因突變熱點與融合變異的癌症基因。NGS給付原則,包括已有成熟的臨床指引、證據等級較強、迫切的醫療需求等,因此肺癌患者將優先受惠,依據這樣的模式,逐步增加給付乳癌、卵巢癌病患的檢測範圍。在癌症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的給付,李伯璋說,根據藥物擬訂會議結論,藥物給付將根據真實世界的數據,「有效健保加碼給付,無效則請廠商還款。」2019年健保總額為6226億元,其中1108億元用於癌症相關醫療,也就是國人每繳6元健保費,就有1元用於癌症治療。李伯璋說,不可否認,昂貴的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會有財務衝擊,但若只考慮財務衝擊,新藥、新檢驗就無法進入健保,因此錢必須花在刀口上。因此,李伯璋表示,將與國家型計畫結合,像是衛福部精準醫療計畫 ,串聯相關健康大數據。不僅有利國家發展生醫科技,也透過公私協力尋求資金挹注,減輕健保財務負擔,推動部分負擔更是他的「一生懸念」,將朝此方向推行。
-
2021-03-27 養生.家庭婚姻
求子之路不崎嶇,婦產科醫師提點未來媽媽備好孕3大養護策略
台劇《未來媽媽》中,由郭書瑤飾演的家妃,因為意外流掉寶寶,卻發現自己有卵巢早衰問題,選擇進行試管嬰兒;張寗飾演的立芳,則因為先生精蟲活動力低落,無法自然受孕,也選擇試管嬰兒療程。在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中,家妃總是面臨了「你知道世界上最難熬的時間是什麼嗎?就是等待驗孕棒出現結果的那幾分鐘」;而立芳卻因施打破卵針,造成「卵巢過激症候群,緊急送醫。 對於求子困難的人來說,試管嬰兒也許是解方之一,但在試管療程前的備孕期卻是生育旅程中不容忽視的關鍵。因此,會建議以三大養護策略,朝向孕育一個健康寶寶的目標邁進。孕醫生殖中心院長黎惠波醫師表示,整體來說,為生下健康的寶寶,備孕期至少為3個月。尤其身為難孕患者,唯有患者與其家人共同支持並全程參與備孕和試管療程,才能提高受孕成功機會。養護策略一:養卵護膜黎惠波指出,一個健康漂亮的卵泡大小約18~23mm為最理想,而要養出優質的卵子,食補建議為高蛋白質、堅果、大豆、葉酸+B群、肌醇、維他命D3等營養輔助品,讓妳的卵巢年齡減緩老化。在植入胚胎前,需要評斷是否有良好的子宮內膜容受性。研究統計顯示,排卵時子宮內膜厚度7mm以上的懷孕率較佳,如果子宮內膜過薄,就需藉由專業醫學治療調整,幫助增加胚胎於子宮成功著床的機會。養護策略二:養胎護孕黎惠波說,懷胎的孕期中則需要吃對營養,適量補充鐵、葉酸、鈣、維生素D、碘和膳食纖維等以利養胎,食物以鮮食、天然為主,避免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酒類飲食。如果有害喜症狀影響食欲,可採少量多餐進食。此外,維持環境整潔、養成規律運動、創造紓壓情境等,皆能改善孕期帶來的不便、安心養胎、增進親子關係。養護策略三:養生護心懷孕求子除了生理的照護,如維持規律日常作息、保持身體健康等,許多人都會忽略備孕女的心理健康。黎惠波說,漫長的求子過程,也可能是一段身心俱疲的過程,需要正面看待每個階段,盡可能減少讓人疲憊或負面思考的因素。建議培養一個興趣,分散求子壓力,或降低自我否定與失望的心情;同時尋求找一個能良好溝通、諮詢與分享歷程的人工生殖團隊。此外,工作如果太忙碌或壓力大,建議與伴侶討論是否該做些改變以維持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黎惠波提醒,伴侶的同理心和支持在求子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否則不論是發生孕期或產後憂鬱症,對媽媽、寶寶,甚至家庭都是個煎熬的負擔和挑戰。諮詢專家/孕醫診所暨生殖中心院長 黎惠波
-
2021-03-26 該看哪科.婦科
子宮肌瘤造成不孕!醫揭女性易忽略的4大症狀
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子宮良性瘤,幸好大部分沒有症狀,有症狀也不一定要手術治療。然而,對育齡婦女來說,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子宮肌瘤會造成不孕嗎? 子宮肌瘤屬良性腫瘤 平均每4個人就有1位 婦產科醫師詹景全表示,正常的女性子宮由內到外分別為黏膜層、肌肉層及漿膜層。「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部分細胞過度增生而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以育齡婦女來說,平均每4個人就會有一位患有子宮肌瘤;臨床上,子宮肌瘤是導致子宮被切除的最常見病因。 子宮肌瘤多無症狀 症狀發生多與大小、位置有關詹景全說,其實子宮長肌瘤的女性,大多是沒有症狀的。若發生症狀,則與肌瘤所在的位置、大小有很大的關係: ◎間質肌瘤:可能造成經血過多、痛經。若肌瘤過大,將會壓迫到膀胱、直腸等。 ◎漿膜下肌瘤:除非肌瘤太大而產生壓迫,否則這類肌瘤較少引發經血過多的症狀。 ◎黏膜下肌瘤:這類肌瘤最容易引發症狀,如經血過多、經期過長、亂經、不孕、早產或流產等症狀。即使是小小的肌瘤也可能造成經血過多;若肌瘤較大,甚至有血崩的危險。 另外一些比較常見的症狀如下: ◎經血過多、不正常出血:這是子宮長肌瘤最常見的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將造成貧血。 ◎壓迫:當肌瘤愈來愈大,「壓迫」就成為另 一個常見的症狀。若肌瘤壓迫到膀胱,可能造成頻尿、連續性膀胱炎,甚至解不出尿;若肌瘤壓迫到腸道,會造成嘔吐、腸胃不適或便祕等症狀;若肌瘤壓迫到骨盆,會造成腹部疼痛;若肌瘤壓迫到輸尿管,甚至可能造成輸尿管或腎臟水腫。 ◎子宮疼痛:若肌瘤內部有變性的變化,可能會有子宮疼痛的症狀。子宮肌瘤不一定需要開刀 過大、生長快就得考慮 子宮肌瘤的診斷方法很容易,利用陰道超音波 (或腹部超音波)就可以將大部分1公分以上的肌瘤診斷出來。詹景全指出,絕大部分的婦女是無症狀的,因此只需要追蹤觀察(一年至少追蹤一次)即可,但是如有症狀產生,像是經血量過多,可考慮先以藥物治療,如止血藥、黃體素、避孕藥等;若藥物治療失敗且症狀持續,或子宮肌瘤過大(超過6公分以上) 或是生長快速,有變癌性的可能發生,就需要立即開刀。 子宮全切除≠進入更年期 只是不再有月經 不過,詹景全特別強調,有不少人誤以為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後,就會進入更年期。其實控制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器官是卵巢,而不是子宮,所以,子宮切除後並不代表就是更年期,只是不再有月經來潮而已。 子宮肌瘤可能造成不孕 與2情況息息相關 詹景全提醒,部分子宮肌瘤可能會讓女性不易受孕,或受孕後不易著床,最主要有兩種情況: 1.突出於子宮腔的黏膜下肌瘤,會影響受精卵著床,因此容易造成不孕。若還要懷孕,醫師會建議先努力懷孕,如果試過一段時間仍不能懷孕或懷孕後容易流產,才考慮手術治療。2.若子宮肌瘤長在受精卵容易著床的位置,假如還要懷孕,就算是間質肌瘤(而不是黏膜下肌 瘤)、或是只有1公分的黏膜下肌瘤,都要切除, 否則會影響著床,不利繼續懷孕。 更年期後肌瘤自行萎縮 無生育考量別驚慌 切記,不是所有的肌瘤都會對懷孕造成影響,所以不要太驚慌!但若肌瘤大於3公分,那麼腹痛、胎位不正、早產、胎盤早期剝離的機率便會增加。所以,若懷孕時發現有肌瘤,只能追蹤其大小變化,生產完後也不急著開刀,可以等到產後3個月 後追蹤其大小再做決定。 另外,詹景全提及,若子宮肌瘤患者的年紀已經接近更年期,肌瘤的大小不是很大,症狀不厲害,也沒有惡性的跡象,則可以考慮暫時不要開刀;而且更年期以後,因為缺乏荷爾蒙的刺激,通常肌瘤會逐漸萎縮。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
2021-03-23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2021癌症論壇:2大基因突變 考慮乳房預防性切除
● BRCA1、BRCA2基因突變,罹患乳癌的機會增高● 預防性切除是把未來罹癌風險高的器官預先摘除的手術● 預防性切除可減少九成罹患乳癌的機會基因檢測帶來治療的希望,卻也帶來新的衝擊。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指出,遺傳性乳癌僅佔一成,有家族史也未必有基因突變,但若是驗出BRCA1、BRCA2兩大基因突變,確實應該思考預防性切除的需要。在美國,保險公司已將乳房預防性切除及重建列為給付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陳啟明將以「要切除嗎?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為題,詳解在癌症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對乳癌病患的衝擊與治療決策建議。2基因變異 易引發癌症陳啟明説,BRCA1、BRCA2基因是抑制癌症的基因,參與DNA的修補機制,功能在於產生蛋白質,抑制乳腺細胞的不正常生長,讓乳腺細胞該生長就生長,不該生長就不生長,一旦BRCA1、BRCA2基因發生變異,就容易引發乳癌、卵巢癌。裘莉 2器官預防性切除BRCA基因突變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她的母親在49歲罹患乳癌、56歲死於卵巢癌,她的阿姨和祖母也分別死於卵巢癌和乳癌,她因此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在2013年,決定進行乳房雙側的預防性切除,兩年後再進行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手術。身為全世界最美的女人,裘莉預防性切除的決定引發國際譁然。陳啟明説,在美國,檢測出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若想要進行乳房預防性切除是可以獲得切除與重建的保險給付。預防性切除手術指的是,將目前正常的器官但未來罹患癌症風險高的器官摘除手術。合併乳房重建 外觀完整預防性切除乳房的手術方法,是保留乳頭、乳暈,切除全部的皮下乳腺組織,並且會診整形外科醫師,合併進行乳房重建,維持完整的外觀。陳啟明說,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進行乳房預防性切除後,將減少九成的罹患乳癌的機會。至於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是選擇局部切除還是乳房全切呢?陳啟明說,為了減少病人因乳房全切後造成的身心影響,若能保留乳房,醫師會盡量保留。他強調,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病人,乳房保留手術的存活率及局部控制率,與乳房全切除的病人是沒有差異的。陳啟明表示,乳房的預防性切除、保留手術、全切手術都可以依據病患的基因檢測、腫瘤大小、期別做判斷,而精準醫療時代,也將幫助乳癌患者在做決策時,有更多的參考依據。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3 癌症.乳癌
胸前長痘痘久不退 健檢發現竟是乳癌
35歲的王小姐,去年在洗澡時無意間發現右胸有一個約1個食指指頭大小的腫塊,但當時認為應該只是長了顆痘痘,便沒放在心上。沒想到過了2個多月,胸前痘痘竟毫無消退現象,讓她心裡開始有些擔心。與友人聊天,聊起乳房上這顆痘痘遲遲不退,朋友建議她應儘速就醫檢查,王小姐心想自己還年輕,應該沒那麼嚴重。再過一個月後,腫塊仍未消退,才趕緊到醫院健檢,發現罹患乳癌。女性頭號殺手 每12名就有一人罹乳癌根據107年癌登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簡單來說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而每12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哺乳、乳癌家族史、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高糖高油飲食、環境荷爾蒙的暴露、肥胖及缺乏運動等。國人乳癌年輕化 年輕女性也該提高警覺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表示,歐美國家大多為停經後罹患乳癌,而國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相較於歐美國家提早了約十年。且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國人小於40歲以下乳癌患者16.6%,美國8%,小於35歲年輕型乳癌病例,台灣9%,是美國4.5倍。年輕女性的乳癌發生已不再是特例,由於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乳房較為緻密、易呈現結節狀,加上受生理週期荷爾蒙變化的影響,若靠自我檢查及臨床乳房檢查不易。沈彥君主任醫師建議乳房健康檢查工具除了傳統X光乳房攝影外,年輕女性更適合採用乳房超音波檢查。若發現有異常病灶需進一步確認、有乳癌家族史、或曾接受乳房手術等,可再搭配乳房磁振造影(MRI)檢查提高診斷率。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國人因愈來愈晚婚,生育較晚,也可能無形提高乳癌的罹患風險。呼籲所有女性朋友應主動定期安排乳房檢查,由專業醫療團隊把關、盡早揪出可疑病灶,有效提早發現及降低乳癌死亡率,為家人與自己守護健康。
-
2021-03-21 癌症.卵巢.子宮
2021癌症論壇/卵巢癌易復發 精準醫療助延緩
癌症治療中,復發是許多病患最擔憂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延緩疾病復發成為治療的一大課題。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在卵巢癌治療上,已可利用基因檢測找出異常基因,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維持戰果」,大幅延後疾病復發的時間,延長存活期。一線治療後,逾70%卵巢癌患者一年半內復發。以癌症五年存活率來看,表現愈差的癌症代表惡性度愈高,存在更高復發機率,包括胰臟癌、卵巢癌等。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說,卵巢癌是婦科癌症中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小於50%,被稱為「最棘手的婦癌」,逾70%的病患經一線治療後,會在一年半內復發,一旦復發就會一再復發,且距離下次復發的時間會逐漸縮短,最後產生抗藥性。不過,近年卵巢癌治療上已有重大突破,帶來曙光。基因檢測找出突變者,標靶藥物延緩復發。卵巢癌病患在完成標準的手術輔以化學治療後,在延緩疾病復發的「維持治療」上,突破過去僅以化學治療或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維持治療法,現今採取基因檢測,找出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患,並使用PARP抑制劑的替代性維持療法成為主流趨勢。PARP抑制劑屬於標靶藥物,以抑制癌細胞的DNA修復路徑延緩疾病復發,經研究顯示,晚期卵巢癌病患經基因檢測,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對含鉑類化學治療具有良好反應者,在服用藥物達兩年後並追蹤41個月,發現病患復發與死亡的機率大幅降低70%。據統計,國內女性每千人中就有一至兩名具有BRCA基因突變,且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皆與卵巢癌有關。其中帶有BRCA1基因突變者,終其一生有44%的機率;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則有17%的機率罹患卵巢癌。提醒病患確診後及早進行基因檢測等相關檢驗,如果有問題應求助婦癌專科醫師,擬定治療對策。●小辭典● 維持治療為延緩復發,卵巢癌經一線或復發治療後採取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三類,分別為介入性維持療法、繼續性維持療法,及替代性維持療法。給癌友的一句話:癌症雖可怕,好好配合治療,有望改善現況,愈來愈好。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1癌症論壇/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四類癌患最適合
癌症治療可以進行伴隨式檢測,透過基因檢測找尋適合的藥物治療。但哪些患者適合呢?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列出四大類癌患,包括有明確驅動基因的肺癌、投資效應很高的兒癌,化療效果不好但開始有生物標記的胰臟癌,及盛行率高的轉移性大腸癌和卵巢癌。設計基因檢測模組,有利臨床試驗。健保署已研擬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給付條件,醫界希望不要只給付單一基因檢測,可以設計基因檢測模組,否則病人檢體組織消耗速度太快,會影響臨床試驗。李健逢解釋,患者的組織檢體都不夠多,當無法同時做多個基因檢測時,會面臨每做一次少一次,一旦有新藥進行臨床試驗時,在短時間內無法再進一步檢測,就會造成收案困難,台灣就無法跟上國際臨床試驗腳步。日本早在2013年就以非小細胞肺癌為研究主體,成立「個人化醫學肺癌基因組篩查計畫LC-SCRU」,目前已累積一萬多名個案,患者會先利用即時定量PCR進行與肺癌相關的9個基因篩檢,若都測不到,再進行第二階段次世代定序(NGS)檢查。LC-SCRU的計畫讓日本精準醫療突飛猛進,李健逢認為,這種由國家主導的篩檢平台值得台灣學習。經費有限,四大類癌症效益最高。至於哪些癌症病人適合NGS基因檢測呢?李健逢認為,在有限健保經費裡,必需依各別癌症而定,例如肺癌大概有9-10個基因突變標記,又有對應的藥物,檢驗這幾個基因是效益最大的。另外,兒童癌症的效益也很高,兒癌罕見但很致命,若找到有藥物治療的基因突變點,效果會很好。另外,像很難發現的胰臟癌,約有一成的患者會帶有BRCA基因突變,這類的患者藥物反應很好;至於膽道癌也有愈來愈多的生物標記。第四類患者就是盛行率高的癌症,例如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卵巢癌也約有兩成的患者BRCA基因會突變。李健逢認為,精準的基因檢測需因各別癌症而定,甚至需客製化,才能在有限經費中得到最大效益。給癌友的一句話:讓癌症基因檢測帶你走向新的機會。
-
2021-03-21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1癌症論壇/邰肇玫:從癌症畢業 我真心覺得自己會好
仔細打理化療後剛長出的新髮,整理服裝儀容,看起來神清氣爽的邰肇玫,一開口說話中氣十足:「我一罹癌就跟癌症希望基金會說,來拍我的紀錄片,我來當示範,我答應大家一定會好起來。」積極配合治療,再苦都不掉淚,還幫先生打氣。7年前,邰肇玫56歲,快要進入更年期,經血反而滴滴答答流不停,直到流出一塊手掌大的血塊、看似豬肝般的血凍,她才驚覺「不太妙」,就醫後確診罹患子宮內膜癌第三期。「我只知道是不好的東西,切掉就好,沒想到是癌症,但我真心覺得自己會好起來耶!」罹癌後邰肇玫積極配合治療,手術切除子宮、卵巢、淋巴,加上一連串化療,副作用再多、再苦她都沒掉過淚,反而是丈夫哭得最慘。「我先生在職場上呼風喚雨,但在家裡就是好好先生,連女兒都覺得爸爸很弱。」邰肇玫笑得甜蜜,「為了我,他哭好幾次,這嚇到我了,我跟他說會好起來啦!不要哭,要這樣講他才會堅強。」化療期間穿梭病房為癌友打氣,分享化解了病痛。化療期間,邰肇玫頂個大光頭,照樣當志工到病房探視癌友,很多病人看到她,忍不住落淚,「他們看到我,終於看到了希望,因為我走過來了,我知道他們的痛在哪裡。」邰肇玫說,其實當志工分享,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她就是透過不斷地分享,忘記自己抗癌的艱苦過程。「生命本來就有很多痛苦,每講一次,就過濾整理一次,越講就越不會糾結,講到後來,我能分享的越來越少,因為痛都化解掉了。」邰肇玫也發現,癌症病人百百種,有的不承認自己罹癌,有的會變得驕氣,覺得罹癌就是老大,所有人都要讓著他,這兩種其實都不好。「我唯一一次仗著癌症欺負人,就是欺負木吉他(合唱團)。」邰肇玫大笑著說,當時是她發病後第二年,剛結束化療,和一群民歌手搭遊覽車要到新竹演出,「大家想喝飲料,我剛好坐最前面,木吉他叫我下車買,我就大喊『你們竟然要癌症病人幫買飲料!』結果一群大男人爭先恐後下車跑腿。」化療落髮,變換頭巾帽子;指甲變黑,擦黑色指甲油。她哈哈大笑,「我個性不記仇、不跟自己過不去,有脾氣就發出來,不會把垃圾往心裏放。」或許也因為她的豁達爽朗,讓癌症治療的苦都算不上什麼。化療落髮,她就變換各種頭巾、帽子,戴上大耳環;指甲變黑,她就擦黑色指甲油,展露不一樣的風情,「我就是要漂漂亮亮的出門,就算復發像個不定時炸彈,我照樣好吃好睡。」撐過癌症最危險的前五年,邰肇玫已經算是「畢業生」,她鼓勵癌友「出來當志工好得更快!因為當志工要愛別人,你才會更愛自己,要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而在抗癌過程中,邰肇玫也拿到碩士學位,論文主題就是以自己為例談病人角色,就像她所說的:「癌症就是生病而已,只是治療久一點,跌一大跤,爬起來就好了。」邰肇玫年齡:63歲癌別:子宮內膜癌第三期癌齡:7年婚姻狀況:已婚,育有一女經歷:八○年代民歌手,創作歌曲達200多首代表作:《如果》、《奔放奔放》、《心痛的感覺》、《最後的戀人》等給癌友的一句話:癌症就是生病而已,只是治療久一點,跌一大跤,爬起來就好了。
-
2021-03-18 養生.聰明飲食
毒性是氰化物的1250倍!河豚的毒素在哪裡?
臺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國人飲食中常見水產品,而新聞報導也偶有食用水產品中毒的事件。根據食藥署108年食品中毒資料,「組織胺」發生中毒機率為天然毒素中最高;另每年11月到3月的河豚產季,也會有偶發河豚毒素事件,屬於神經毒素類中毒,如果未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的風險。新鮮水產儘快吃,有效防止組織胺河豚是一種毒性極強的魚種,是大家熟知氰化物的1250倍,稍微接觸到一點就可以在數分鐘之內奪去一個人的性命!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是一種結構穩定的毒素,主要存在於河豚的內臟,而肝臟與卵巢則是其中毒性濃度最高的地方,高溫也無法讓這種毒性變性。組織胺是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成因是當魚體保存不當遭受細菌污染時,細菌會把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由於組織胺對熱非常安定,不容易以加熱方式破壞,因此一旦生成就不容易除去,當消費者食入超過 500 mg/kg的組織胺後會引起中毒症狀,症狀包含:臉部與口腔泛紅、出現蕁麻疹、發癢、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目前國內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案件中,多數是不知道自己食用的是河豚或未有完整包裝標示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為預防中毒,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產品。食藥署已公開組織胺及河豚毒素等海洋毒素的檢驗方法,同時也提醒民眾避免購買不新鮮、不常見或來路不明的水產品,才能吃得安心,避免海洋毒素中毒。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3-16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為圓媽媽夢冒生命危險治療 植胚胎成功產子
32歲余姓女子4年前29歲,因月經異常出血到嘉義長庚就診,診斷罹子宮內膜癌第一期,面臨保命及生育抉擇,她為圓媽媽夢不放棄,經婦科及生殖中心醫療團隊治療,採人工受孕,上月喜獲麟兒,成為嘉義長庚第3名子宮內膜癌生育保存治療後出生的寶寶。嘉義長庚婦產科主任歐育哲、不孕症科鄭菱勻醫師及婦癌科陳兆瑜醫師,上午與余女及丈夫,母親,舉行記者會分享見證,余女開心抱滿月嬰兒,感謝丈夫、母親支持,醫療團隊細心照護,讓她圓媽媽夢,她說,無法接受罹癌,她勇敢面對信任醫療團隊。「媽媽是冒生命危險產子!」歐育哲說,余女堅持不放棄,接受治療人工受孕,保命兼顧生育,子宮內膜癌初期患者標準治療,以手術全子宮切除、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和後腹壁淋巴結摘除為主,婦產科團隊結合婦癌與不孕症專科,討論生育保存治療計畫。採口服賀爾蒙藥物治療搭配子宮鏡手術保留子宮,經1年口服黃體素治療,子宮內膜仍殘留異常增生細胞,改針劑藥物合併黃體素子宮內投藥,治療半年進入「做人」階段,但余女卵巢庫存量偏低,採試管嬰兒方法一次取卵獲2顆囊胚,因經歷3次子宮鏡手術,子宮內膜變薄不利胚胎著床,最後採低劑量排卵針合併陰道威爾鋼藥物,才讓內膜厚度及格進行胚胎植入,成功受孕。國民健康署公布,107年子宮內膜癌高居女性癌症第6名,成為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好發於40至60歲停經前後女性,飲食西化,病患年齡年輕化趨勢,治療整體預後不錯,尤其初期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8至9成,如何保留生育能力,成為年輕子宮內膜癌患者重要議題。歐育哲建議婦癌與不孕症科團隊共同治療,與病人討論定治療計畫,完成生育盡早切除子宮,避免癌症復發。
-
2021-03-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坊間流傳不孕症偏方 護理師:有需求直接去婦產科就診
現代人拚事業容易晚婚,又加上許多夫妻深受不孕所擾,遲遲懷不上孩子,日前有對結婚超過4年的夫妻,婚後積極備孕但一直沒有好消息,到部桃婦產科不孕症門診就診後就懷上龍鳳胎。護理師提醒,關於不孕症,坊間雖然有許多謠傳偏方,不過建議民眾直接到婦產科檢查,切勿病急亂投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4A病房羅玉琴表示,有一名在北市擔任教職的37歲陳姓女老師,和在竹科工作的老公德先生結婚超過4年,肚皮始終都沒有好消息,陳老師也曾到醫學中心及診所的生殖中心進行評估及試管療程,都沒有成功,經由住桃園的長輩建議,才到部桃婦產科不孕症門診試試。門診就醫經婦產科劉政賢醫師檢查後,診斷為不明原因的不孕,劉政賢指出,不明原因的難孕症,是指排除已知的不孕原因,如女性輸卵管阻塞、排卵困難、男性無精、寡精症等,考量陳老師年紀已大,決定直接進行試管療程。劉政賢說,試管療程使用長效及短效針劑刺激卵巢排卵並搭配口服黃體素,定期返診追蹤卵泡,經人工生殖技術的取卵及植入胚胎,讓陳老師一次便成功懷上雙胞胎,並在部桃醫護團隊細心照料下,於懷孕滿38周因有產兆入院剖婦產,平安順利產下一對健康漂亮又健康的龍鳳胎。陳老師家裡一次增添2個新成員,全家忙得不亦樂乎。羅玉琴也提醒,造成婦女不明原因的不孕原因,可能來自年紀、自體免疫、不明的微小精卵異常、精卵受精困難、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是心理、工作壓力等等因素,訪間很多謠傳偏方,常讓人不孕婦女急病亂投醫,不僅傷身又傷心,在現今醫學及科技發達的世代,建議受不孕症困擾及煩惱的夫妻,應先找婦產科醫師檢查,更要調整心情、適度運動及均衡飲食才能使成功率提升。
-
2021-03-05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1癌症論壇/邰肇玫: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 才能幫人打氣
仔細的打理化療後剛長出的新髮,整理自己的服裝儀容,看起來神清氣爽的邰肇玫,一開口說話中氣十足:「我一罹癌就跟癌症希望基金會說,來拍我的紀錄片,我來當示範,我答應大家一定會好起來!」7年前,邰肇玫56歲,快要進入更年期,經血反而滴滴答答流不停,直到流出一塊手掌大的血塊、看似豬肝般的血凍,她才驚覺「不太妙」,就醫後確診罹患子宮內膜癌第三期。「我只知道是不好的東西,切掉就好,沒想到是癌症,但我真心覺得自己會好起來耶!」。罹癌後,邰肇玫積極配合治療,手術切除子宮、卵巢、淋巴、加上一連串的化療,副作用再多、再苦她都沒掉過淚,反而是丈夫哭得最慘。「我先生在職場上是呼風喚雨的,但是在家裡就是好好先生,連女兒都覺得爸爸很弱!」邰肇玫笑的甜蜜,「為了我,他哭好幾次,這嚇到我了,我跟他說會好起來啦!不要哭,要這樣講他才會堅強。」化療期間,邰肇玫頂個大光頭,照樣當志工到病房探視癌友,很多病人看到她,忍不住落淚,「他們看到我,終於看到了希望,因為我走過來了,我知道他們的痛在哪」,邰肇玫說,其實當志工分享,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她就是透過不斷地分享,忘記自己抗癌的艱苦過程。「生命本來就有很多痛苦,每講一次痛,就過濾整理一次,越講就越不會糾結,講到後來,我能分享的越來越少,因為痛都化解掉了!」邰肇玫也發現,癌症病人百百種,有的不承認自己罹癌,有的會變得驕氣,覺得罹癌就是老大,所有人都要讓著他,這兩種其實都不好。「我唯一一次仗著癌症欺負人,就是欺負木吉他(合唱團)」,邰肇玫大笑著說,當時是她發病後第二年,剛結束化療,和一群民歌手搭遊覽車要到新竹演出,「大家想喝飲料,我剛好坐最前面,木吉他叫我下車買,我就大喊『你們竟然要癌症病人幫買飲料!』結果一群大男人爭先恐後下車跑腿!」她哈哈大笑,「我個性不記仇、不跟自己過不去,有脾氣就發出來,不會把(情緒)垃圾往心裏放」。或許也因為她的豁達爽朗,讓癌症治療的苦,都算不上什麼;化療落髮,她就變換各種頭巾、帽子,戴上大耳環、指甲變黑,她就擦黑色指甲油,展露不一樣的風情,「我就是要漂漂亮亮的出門,就算復發像個不定時炸彈,我照樣好吃好睡!」撐過癌症最危險的前五年,邰肇玫已經算是「畢業生」,她鼓勵癌友「出來當志工好得更快!因為當志工要愛別人,你才會更愛自己,要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而在抗癌過程中,邰肇玫也拿到碩士學位,論文主題就是以自己為例談病人角色,就像她所說的:癌症就是生病而已,只是治療久一點,跌一大跤,爬起來就好了。「癌症就是生病而已,只是治療久一點,跌一大跤,爬起來就好了。」若欲瞭解更多邰肇玫的抗癌故事,以及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敬請鎖定活動專區!3月27、28日,別忘了收看元氣網粉絲團!邰肇玫小檔案年齡:63歲癌別:子宮內膜癌第三期癌齡:7年婚姻狀況:已婚,育有一女學歷:文藻語專、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佛光大學傳播管理學碩士經歷:八0年代民歌手,創作歌曲達200多首代表作:《如果》、《奔放奔放》、《心痛的感覺》、《最後的戀人》等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2-23 該看哪科.婦產科
罔腰亮出舊版媽媽手冊 婦幼醫院長:舊的發完會換新
變性網紅罔腰於23日凌晨在IG秀出一本媽媽手冊,附上孕婦專用停車位的識別證,有效期限到110年8月30日。媽媽手冊已於2020年換發新版,因貼出的是2018年的舊版手冊照,也引發討論。醫療院所指出,媽媽手冊是有新、舊版本,各醫院是舊的發完才會改新的。有些網友對罔腰的媽媽手冊提出質疑,像是罔腰貼出的媽媽手冊是舊版本,罔腰將「孕婦健康手冊」上的「準媽媽姓名」遮住,以及孕婦停車位識別證上沒有蓋上醫院診所章、「如果是今天領的話,日期不可能到110年8月30日」等。罔腰則在「爆廢公社」直嗆,「誰說今天ㄌ」、「哪裡打今天」等。有關一般媽媽手冊發放的過程,鈞安婦幼醫院院長林克臻說,通常是胎兒有心跳之後,才會發媽媽手冊,因為懷孕初期也有可能萎縮掉,胎兒有心跳後再發比較好。如果媽媽的周期是準的話,會以月經周期的最後一天來算,一般來講4周驗尿驗的到,5周超音波可以看的到,7周可以聽到心跳,就會發媽媽手冊。媽媽手冊是有新、舊版本,各醫院應是舊的發完才會改新的,但2018年的舊版距今已有很長時日了。不管什麼時候發的媽媽手冊,都會寫預產期,跟什麼時候領沒有關係。會有人在懷孕三個月才拿到媽媽手冊嗎?林克臻說,有的本身月經很亂,或沒有注意到可能懷孕,或是把初期出血以為是月經,也有可能三個月之後才意外發現懷孕。「罔腰」鬧出軒然大波,22日凌晨在IG發布「流血」的限時動態,被網友在爆廢公社諷刺可能是「流產的前奏」。不過罔腰只有寫「流血」,並沒有說是身體哪個部位流血,只是給網友無限想像。鈞安婦幼醫院院長林克臻以衛教角度說明,沒有卵巢,就沒有周期性的變化;沒有子宮,就不會有經血。他解釋,女性周期性的排卵,在排卵之前,體內是動情素,讓內膜增厚,等到排卵過後,卵變成黃體,黃體產生黃體素,讓內膜穩定。如果沒有懷孕,內膜自然就會剝落,這個都是在有子宮的環境下,才會有這個周期。沒有卵巢,就沒有周期性的變化;沒有子宮,就不會有經血。網友恍然大悟,那罔腰並沒有子宮,即使流血,流的也不是經血。
-
2021-02-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上)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從來沒有過的嘗試,我們把一位醫師作家欲罷不能寫出超過5000字的長文,在作者的同意下拆成三篇,在同一星期登出。相信讀者也會同意,這樣的安排可以使讀者分期讀完這三位乳癌病人所呈現的不同問題,才體會得到一位真正的好醫師是幫忙生病的「人」,與只是診治病人的「病」的醫師,在「量身定做」的用心可以有這麼的不一樣。同時,我也希望作者用心良苦與我們分享的行醫心得可以感動社會大眾,讓大家了解也唯有在社會大眾不隨便就醫、濫用資源,好醫師才有充裕的時間,對真正需要用心照顧的病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伊凡伊凡是一個46歲的捷克裔美國人,剛剛診斷三陰型(Triple negative,ER/PR/HER2標誌陰型)乳癌,帶著她一天前做的乳房磁振造影光碟片,在她先生的陪伴下來看初診。伊凡長得高頭大馬,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伴隨的不孕症,十多年前接受荷爾蒙治療,成功地生育兩個兒子。她知道不孕症的治療可能增加乳癌的風險,伊凡從39歲開始就每年準時地做乳癌篩檢攝影。12月中,伊凡的年度乳房攝影出現右側乳房一個2.5公分的腫瘤。她在兩個禮拜內看了乳房外科醫師,做了超音波腫瘤穿刺證實是分化不良的三陰型乳癌。走進診間,先自我介紹。伊凡友善地説她認得出我,因為她已經在網路上看了我的資歷及照片。雖然我行醫已經三十多年,要給一個素昧平生的病人高度惡性癌症診斷的壞消息,心情總還是跟病人一樣的忐忑不安。病人知道事態的嚴重度嗎?她對癌症的壞消息有什麼樣程度的心理準備呢?在這個寶貴的初診一小時內,哪些資訊是幫助她做治療選擇最迫切需要的討論重點?哪些則是可以點到為止,才不會讓她承受不了過盛的資訊。網路資訊泛盛的時代,許多病人在看診前已經從網路上做了功課。伊凡知道三陰型乳癌惡性程度高,但是對於治療的詳情並不清楚。我解釋了她的癌症期別,治療的內容——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先化療再手術的優點及可能的風險。因為她比較年輕就得到乳癌,又有東歐的血統,雖然她沒有乳癌或卵巢癌的家族史,伊凡帶有先天性(germ line)BRCA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比一般病人高。在手術前得到這個基因檢測資訊,能協助病人選擇乳癌的開刀的方式;多數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人可能迴避乳房局部切除術,而選擇乳房全切,甚至也切除另一側乳房,以絕後患。多數選擇乳房全切的病人在術後不需要做放射線治癌,除非腫瘤太大,或腫瘤侵犯了皮膚組織,或侵犯多數腋下淋巴結。如果病人希望選擇乳房重建術,可以轉介給乳房整型外科醫師,討論乳房重建術的選項及重建術的最佳時期點。講到這裡,我一路留心伊凡的表情及肢體語言,確定她承受得住這麼沉重的資訊。事實上,伊凡的乳癌在短短的一年內出現(一年前的乳房攝影是完全正常的),病理上是惡性度很高的腫瘤,而且病理醫師也描述幾個小血管內存在有癌細胞(lymphovascular invasion),表示癌症有可能已經轉移到遠端。我小心地選擇我的措辭解釋這個重點,説明我們需要做全身正子掃描檢查,確定癌症只侷限在乳房。雖然我憂慮伊凡的乳癌惡性程度,我安慰她和她先生,我認為她的乳癌已經轉移遠端的機會是很低的。一方面,我的職責是要提供伊凡完整的訊息,另一方面,我不希望過度驚嚇她,造成她恐慌焦慮而失去鬥志;有些事情也許不大做文章,點到為止比較好。這是醫師的工作類似老師教學之處,「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同樣的病情,不同的病人,我對病情説明方式可能都不一樣,但是基本原則是一致的-提供完整資訊,並且給病人最佳治療的希望。伊凡看來很強悍,完全沒有因為多項壞消息顯得憂鬱張慌。她一直都保持鎮定及專住,問了很多好問題,伊凡的先生則用他的筆記型電腦做記錄,也偶爾提他的問題。醫療重頭話題告了一個段落時,我們討論她在化療期間繼續工作的可能性,以及她應該如何告訴兩個稚齡的兒子她的癌症診斷。也許是話題牽涉到她的孩子讓她的情緒堤防開始崩陷,這個很有女強人氣勢的病人眼眶開始盈淚。她説她的家人及朋友給她很多壓力,要她到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Center 做治療;這時候,她告訴我她事實上需要趕著去 Dana Farber 看一位乳癌名醫。為了不耽誤她跟 Dr. Eric Winer的會診,我甚至沒有來得及給她做身體檢查就結束了這個90分鐘的初診。我知道伊凡跟我就此分道揚鑣了,她會留在 Dana Farber 做治療,我則趕緊去看下一個已經等了30分鐘的病人。不少同事遇到類似的狀況——花了心血時間準備及傾全力詳盡地看診,病人卻在最後一刻告訴你,她要到著名的醫院看著名的醫師。早知道,就不會花那麼多唇舌與精力看她。我猜網路資訊可能教導病人看病種種絕竅,包括守到最後一刻才告知原本就想好的要去名醫院所治療的決定。反倒是我不知是在安慰病人或安慰自己,我告訴伊凡,在Dana Farber 治病與在我們的癌症診所治病的差別是,我只是一個一般腫瘤醫師,我不只治療乳癌,也治療各式各樣的癌症;Dr. Winer 則專門治療乳癌,也許他會提供參與臨床實驗的機會;除此之外,我相信Dr. Winer 會同意我的治療建議。我告訴伊凡不需要覺得過意不去,病人尋求第二意見是常有的事,也是對病人很有幫忙的舉措,讓專家中的專家確認我的治療計畫是完備的。我也鼓勵伊凡有機會的話,要參與臨床實驗。我跟她保證臨床實驗有嚴格的醫學倫理規範,病人的最高權益是受保障的,也絕不會有一些人想像參與實驗是會淪為小白鼠的情況。我的一個沒説出口的意見是,我以做為一個一般腫瘤醫師為豪。我看的病人有著各式各樣的病,每個病人的病情我都能如數家珍,每個病人對我都是珍貴特殊的。我無法想像如果我從日出到日落只看乳癌病人,她們的病情病歷會不會都模糊在一起了呢?
-
2021-02-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醫:男變女想子宮移植懷孕 天方夜譚
變性網紅「罔腰」在IG宣布懷孕,且曬出超音波照,但專家表示,變性人若想懷孕,非常困難。由男變女的跨性別變性人無卵巢與子宮,懷孕必須借助人工生殖技術,但目前尚未被人工生殖法納入施行對象,再加上若無子宮,即使做試管嬰兒也不可能懷孕;若想移植子宮,目前不合法、也沒有這樣的技術。變性人可在無子宮狀態下受孕?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指出,國內並未同意相關人體試驗。如果想要移植子宮,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衛福部並未許可,絕對沒有醫師敢做;若在無子宮的狀態下,將胚胎移植腹腔著床,則屬子宮外孕,非正規又極度危險。台中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也說,移植子宮在台灣不合法、也沒這樣的技術,同時,卵巢也無法移植。茂盛醫院婦產科醫師林于翔則指出,目前移植子宮手術案例不多,且全為女性對女性。賴宗炫說,女性天生有可支撐子宮的強力韌帶,男性生理結構不同,想要子宮移植,「簡直是天方夜譚。」若變性人想懷孕完全不行嗎?賴宗炫表示,可以借卵或找代理孕母,但前提都是法規先行。
-
2021-02-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變性網紅宣布懷孕 名醫:變性人若無子宮不可能懷孕
變性網紅罔腰在IG宣布懷孕,且曬出超音波照,引發討論。婦產科知名醫師李茂盛說,變性人若無子宮,做試管還是不可能懷孕!若想移植子宮的話,在台灣目前也不合法、也沒有這樣的技術。變性人是否能像一般婦女正常懷孕生子?李茂盛說明,若從男兒身變成女兒身的話,因體內並沒有女性生殖系統,也就是欠缺懷孕的重要器官,就是子宮;同時也沒有製造卵子的卵巢和輸卵管等,所以,照理是沒有懷孕生子的條件。李茂盛指出,若想移植子宮或裝設人工子宮的話,在台灣目前既不合法、也沒有這樣的技術。李茂盛強調,目前只有國外才有移植子宮的技術,但做的案例非常少;同時,卵巢也是無法移植的,從男變女的變性人想懷孕,只有透過向血型相同的人「借卵」才不會產生排斥,也才有受孕的可能性。茂盛醫院婦產科醫師林于翔認為,目前移植子宮手術案例並不多,而且全為女性對女性做移植,國外就曾將健康女性的子宮切除後,拿去移植在子宮嚴重受損的婦女身上,但從沒聽過由男性變性為女性後,用子宮移植的方式來懷孕的案例!頂多只能透過變性手術做陰道重建,並施打女性荷爾蒙以維持女性性徵,但身體內還是欠缺女性生殖系統的。林于翔說明,如果是俗稱的「陰陽人」,即同時擁有男女性的生殖系統者,仍然不太可能懷孕,一般來說,陰陽人的子宮發育不全,多為先天性不孕患者,無法順利受孕。
-
2021-02-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變性網紅秀孕照 高醫駁斥無婦產科就醫紀錄
變性網紅罔腰昨天公布懷孕喜訊,甚至秀出超音波照,引發質疑。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今天出面駁斥,罔腰沒有婦產科就醫紀錄,也沒做過超音波檢查,沒子宮要懷孕機會是微乎其微。罔腰昨天在個人ig貼出在高醫做的腹部超音波紀錄單,另還貼出超音波影像及孕肚照,公布自己已經懷孕的喜訊。針對許多網友質疑「沒子宮怎麼懷孕」,罔腰男友也出面表示,這是天價的人體測試。高醫婦產部主任龍震宇上午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經高醫檢視罔腰相關就醫紀錄,發現她並沒有在婦產科就醫紀錄,也沒做過相關超音波檢查。目前醫學上若沒有子宮卵巢,要懷孕機會還是微乎其微。針對罔腰秀出有寶寶的超音波影像,龍震宇回應,這張腹部超音波照沒附註受檢者真名,看起來不像是高醫的影像。至於會不會提告,他則說要請院方法律顧問研究。龍震宇說,理論上變性人沒有子宮卵巢,懷孕機會是微乎其微。至於罔腰男友聲稱這是新技術,他也說雖然高醫目前是南台灣第一個著手申請子宮移植人體實驗,但現在還在實驗階段,人體實驗也不會收費。高醫生殖醫學科主任蔡英美指出,若雙性人有子宮,也許可以藉由人工生殖懷孕。雖然技術上來說可行,但因國內相關法律沒通過,所以應不可能在台灣發生。
-
2021-02-18 新聞.元氣新聞
撞球「黑寡婦」珍娜李驚傳罹患卵巢癌 剩不到一年壽命
深受台灣球迷喜愛的的撞球名將「黑寡婦」珍娜李(Jeanette Lee),據美國八卦媒體《TMZ》報導傳出她罹患卵巢癌,她的友人更是爆料珍娜李已經剩不到一年壽命。報導指出,49歲珍娜李的家人已發出聲明,她已經進入癌症四期,並且已完全轉入到淋巴結中,連醫生表示,至此她可能僅剩幾個月、不到一年的壽命。然而珍娜李表示自己已準備好對抗疾病,並誓言採取任何方式去擊敗它,她告訴美國撞球運動員協會,「我打算把我對撞球比賽的決心帶到這場戰鬥當中。」、「傳奇籃球教練Jim Valvano曾告訴我們永不放棄,我應該為了我的3個女兒這麼做。」珍娜李擁有30年的職業撞球選手經歷,是1990年代最具宰制力的女將,她「黑寡婦」的稱號來自他的朋友,她說她就像是球檯上的殺手。珍娜李是韓裔美國籍球員,她也曾數次來台灣參加安麗盃,2013年獲選進入美國撞球協會名人堂,生涯後期她因為受到脊椎側歪的影響,不得不離開球檯。
-
2021-02-14 科別.婦科
「13個子宮內膜癌因子」年輕女性要注意! 太胖、愛吃炸物快戒
50多歲的李太太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在接受子宮內膜癌手術後,開始出現下肢淋巴水腫,剛開始大腿有些輕微浮腫,休息後也無法消除,後來症狀加重,左邊腳掌至大腿的整個浮腫,直徑大小都約莫右邊正常下肢的近兩倍左右。不僅造成外觀的嚴重改變,也影響到活動、手臂或腿部的皮膚變得粗厚與乾燥,並隨時伴隨癢的症狀,造成生活上的不適,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子宮內膜癌淋巴廓清術後產生的併發症。子宮內膜癌 13個危險因子要注意子宮內膜癌是臺灣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體癌(子宮體癌細分為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而超過九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子宮內膜癌)列居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十名,且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林俊宏表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含肥胖、高熱量高油飲食、賀爾蒙因素,如:不曾懷孕、初經早或停經晚、更年期服用雌激素,或是老化、缺乏運動、第2型糖尿病、近親或自身有子宮體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增生、曾接受骨盆腔放射治療等。治療子宮內膜癌 易釀下肢水腫後遺症針對子宮內膜癌治療,多是以傳統開腹式手術、微創手術-腹腔鏡或達文西為主,儘管腫瘤僅限於子宮內,但在沒有生育的考量下,醫師一般會建議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主動脈淋巴腺等,再依照病理化驗的結果確立病人的癌症期數,以準確預後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不過,許多子宮內膜癌病人在依照標準治療法接受全面淋巴結廓清術後,恐有淋巴水腫、下肢淋巴無法回流導致腫脹、手術時間較長、神經受損、增加術中出血量、術後形成淋巴囊腫壓迫或感染、疼痛等潛在的副作用問題;而2008、2009年發表的大型跨國隨機分配研究顯示,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病人,淋巴結廓清術可能在治療上沒有太大的益處,若過度清除淋巴結,對病人後期的生活品質可能會有極大的影響。前哨淋巴結造影 減少後遺症、癌症復發機會林俊宏說,淋巴系統是腫瘤細胞轉移的途徑之一,前哨淋巴結是與腫瘤連接的前端淋巴結,當病人發生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時,前哨淋巴結常是主要轉移處。而前哨淋巴結造影方法就是將造影劑注入腫瘤周遭組織,醫師可以精準的切除該前哨淋巴結,不必將所有淋巴結都移除;在歐美的研究發現,初期子宮內膜癌手術使用前哨淋巴結造影方式,可以減少下肢水腫的後遺症,也不會有較高的癌症復發率。此外,前哨淋巴結造影術已用於其他類型的癌症,約莫40年前,前哨淋巴結的觀念就被提出,主要運用於體表惡性腫瘤,後來才廣泛應用在乳癌上。近年來,也開始被應用在婦癌手術。不僅減少後遺症、不影響癌症復發率,因為取出的淋巴結較少、較精準,手術副作用也明顯降低,且減少手術出血量。林俊宏提醒,透過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和對於不正常陰道出血提高警覺,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增加存活率。延伸閱讀: ·常經痛、經血多小心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6大症狀」只要有月經就可能出現 ·停經、無性行為就不會得子宮頸癌? 國健署揭「女性宿命」
-
2021-02-13 癌症.抗癌新知
我需要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嗎?專家:3大特徵是罹癌高風險群
目前台灣醫療院所專門為癌症開設的遺傳諮詢服務較少見,大多需要經過醫師轉介,或視醫師個人是否包含此類專業能力。建議有意進行遺傳諮詢的民眾,先向自己的醫師評估自身情況,若有需要再進行轉介。若能選擇擁有分子腫瘤團隊的醫院,除了腫瘤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病理科醫師,還會包含心理師、營養師、個管師、藥師、遺傳諮詢師、醫檢師,甚至是社工師等各種專業人員的參與,可視病人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不同服務,將可預期獲得更完整的諮詢。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的評估與基因檢驗現今罹癌人數快速增長,癌症蟬聯多年的十大死因之首,但有時候也會注意到某些人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特別多,因此引發了癌症是否會遺傳的疑慮。遺傳性癌症約占癌症發病者中百分之五至十五,但有醫師認為,這比例還有往上調整的空間。這也就表示,對於基因,我們仍然知道得很少,但隨著定序(sequencing)技術越來越進步,能力越來越大,我們認為遺傳性癌症的比例可能不止百分之十五,甚至可能會增加到百分之三十。確定的是,目前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癌症患者屬於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有一半的機率會遺傳給下一代。其他遺傳性癌症家族的特徵包括:家族中有多人罹患相同癌症、年輕的癌症患者、雙側乳癌或腎癌,以及罕見癌症。遺傳性癌症家族的成員,若能透過基因檢測諮詢,提早確定自己是否帶有家族遺傳基因變異,就可早點開始設立健康管理計劃。不只討論基因問題,遺傳諮詢師的角色定位由於基因檢測技術的大躍進,目前針對特定遺傳疾病做基因檢測已很普遍,價格也漸為大家所接受,只是檢測項目太多,專業又複雜的名詞常讓醫師與民眾混淆,於是就需要一位瞭解醫學、基因遺傳學、基因檢測技術的專家,協助大家正確選擇基因檢測產品、評估遺傳風險以及臨床應用解釋,這樣的人稱為「遺傳諮詢師」。遺傳諮詢不僅是討論基因問題這麼簡單,因服務對象不只是病人本人,更包含其所有家屬,因為基因檢測的結果關乎整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每個人對於遺傳疾病與基因檢測的想法差別很大,有些人對於基因檢測結果正面看待,認為能藉此多瞭解自己的體質,進而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但有些人想到這是一個終身無法改變的結果,還可能遺傳給子女,還要面對其他親友的壓力,就害怕得不敢面對。此外,依照病患或家屬不同的年紀,也會有不同需要考慮的面向。因應以上種種複雜考量,遺傳諮詢師就會在諮詢過程中,主動協助病人做更全面的思考,再進一步做決定。所以,諮詢過程不僅牽扯到醫學與檢測,還要加上心理學的技巧,好讓整個諮詢過程更完善。遺傳諮詢是一個審慎複雜的流程,故一次的諮詢時間大約需要一個小時,諮詢師會仔細詢問家族病史,評估整個遺傳風險,確認病人真正瞭解做基因檢測需承擔的醫療問題與心理風險,才讓病人進行基因檢測。隨著全球基因檢測科技的發展,遺傳諮詢師成為重要的職業。在台灣,由民間團體人類遺傳學會與台灣遺傳諮詢學會認可的遺傳諮詢師約有一百位,但大多專精於新生兒與產前基因篩檢,癌症領域的遺傳諮詢師人數仍非常少。此外,亦有台灣的遺傳諮詢師前往國外,取得專業的學位與認證。由於目前台灣尚無遺傳諮詢師的國家考試,還無法獨立執行臨床工作,必須在醫師的授權下解說報告,協助病人瞭解檢測後相關醫療選擇,再由病人與醫師依照自身需求與臨床狀況做進一步的決定。我需要進行癌症遺傳諮詢嗎?帶有遺傳性基因變異的家族,會有多人多代、多癌、年輕等三個大特徵。分述如下:一、多人多代:由於是遺傳問題,故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不只一人。可以回顧父親(或母親)的家族中,父親的兄弟姊妹是否有多人罹患癌症,爺爺奶奶是否有癌症病史,自己的堂表兄弟姊妹(姑姑叔叔的小孩)是否有人罹患癌症。二、多癌: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會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多種類別的癌症。例如,在遺傳性乳癌家族中,也可能出現卵巢癌、胰臟癌、胃癌、攝護腺癌、皮膚癌等;大腸癌家族中可能出現大腸直腸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食道癌等癌別。有許多病友及家屬容易誤會乳癌家族只會表現乳癌、卵巢癌,而輕忽其他癌症問題,此外,如果一個人身上出現兩種以上原發癌,也算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三、年輕:一般而言,帶有遺傳性癌症的發病年紀普遍較早,例如目前乳癌、大腸癌平均年齡約為五十多歲,如果四十五歲以前就罹患癌症,就要小心是否可能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有些癌症跟遺傳的關係較小,像是肝癌、肺癌、子宮頸癌、鼻咽癌等,因為這些癌症受外來因素影響較大,大多不會被納入家族遺傳風險評估中。而像胃癌、大腸癌的家族評估,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還要排除飲食習慣、酒精、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外在因素。根據統計,癌症病人中約百分之十至十五為遺傳性癌症,也就是先天因素所引起,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患者是後天因素,像是環境汙染、飲食、生活習慣、壓力或病毒等所造成。遺傳性癌症需要考慮的細節很多,建議病友或家屬若有疑慮,可收集家族病史後,找遺傳諮詢師進行專業的評估。如果民眾自行評估後,發現很符合遺傳性家族的條件,建議先找家族中的罹癌者做檢測,先確定是否真的有基因變異,其他健康的親屬再依此做相同變異點確認即可,如此一來檢測費用也會較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雖然基因遺傳是罹患癌症中一項重要的因素,但後天的預防也不能忽略。什麼時機適合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雖然目前基因檢測的時機沒有明確規範,但從醫學倫理的角度看,還是希望當事人可在理解檢測內容與意義、瞭解疾病內容、確認可以接受檢驗結果所帶來的影響、對人生規劃有想法的情況下再接受檢驗。從過去的例子看到,對於年輕且未婚的女性來說,一旦確認帶有基因變異,要考量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婚姻關係中的其他人。例如,是不是有一天我就要失去乳房,身上有手術的疤痕,以後就不能穿泳裝?或者是,往後是否能接受可能罹患癌症的高風險而結婚生子,萬一真的遺傳給下一代怎麼辦?如何面對夫家的雙親與家族可能有的壓力?對於已經完成生育的人來說,除了擔心自己的疾病,更怕把這樣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怕下一代怪罪自己,更怕子女要受手術、治療之苦。當然也有人十分正面樂觀,既然遺傳性癌症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就乖乖定期進行追蹤。或是提前做好人生規劃,必要的話也能進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D)篩選出不帶基因突變的胚胎,避開遺傳疾病傳遞給下一代的機率。但這一切都必須考慮周詳才能進行,諮詢師會在討論過程中確認個案的心態後,才協助進行基因檢測。況且,基因檢測並非個人選擇,也會影響到父母、兄弟姊妹以及整個家族,即使確認不帶有基因變異,也不見得是件開心的事情,個案可能會有罪惡感,難以面對其他帶有基因變異的家人。假設你的家族史或個人病史疑似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有幾個比較建議的時機或年紀來做基因檢測:一、 已罹癌患者:急性期的治療已完成,比較瞭解癌症之後,想確認自己是遺傳型或後天型的癌症。二、 對於有家族史且尚未罹癌的健康人:可在二十五歲後進行諮詢及檢驗,以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三、對家屬來說:當有親人已經驗出遺傳性癌症基因變異的時候。基因檢測異常,怎麼辦?基因檢測異常不一定會發病,只是得到該病的機率較高。類似是子彈上膛,但不一定會發射的概念。事實上,癌症的發生不只是先天遺傳因素,後天因素像是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壓力等也有重要影響。以遺傳性乳癌中大家較熟悉的BRCA1/2 基因為例,帶有基因變異的人到七十歲發生癌症的機會為百分之八十;臨床上確實見過帶有基因變異的女性,到七十歲仍沒有罹患癌症,但其他姊妹在五十多歲確診乳癌的例子。其他表現強度較低的乳癌相關基因發病率有可能是百分之五十或更低。基因不同,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的人,其發病機率也不太一樣。基因變異所引起的癌症不會比較惡性、進展也不會較快。但平均來說,遺傳性癌症發病年紀較早,所以易被忽略,等到察覺異狀時,常為時已晚。因此建議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者,要盡早進行較為頻繁且較深度的檢查;例如一般人約四十五歲以後才進行乳房超音波或攝影篩檢,而帶有基因變異者建議提早到三十歲就開始每年進行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三十五歲以後定期進行核磁共振攝影。一般男性約六十歲以後才會注意攝護腺的問題,但遺傳性乳癌家族中的男性,須提前到四十歲開始,定期進行攝護腺的超音波與觸診檢查。經過基因檢測確認基因變異後,諮詢師會根據國際遺傳性癌症指引以及家族病史,給予後續醫療或健康檢查的建議,給病人與主治醫師參考,再由病人根據自己的需求與身體狀況和主治醫師共同進行。除了檢查,有些遺傳性癌症可以使用預防性投藥,甚至有些人願意接受預防性切除,但要進行這樣的手術之前,必須經過多次的諮詢與討論。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並不可怕,目前遺傳性癌症可預防也可治療,已經有針對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設計出特定的藥物,將來,研發出預防性藥物也指日可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04 科別.婦科
月經沒來、經血量異常?曾郁文:月經異常,可能身體3部位出現問題
月經異常是不少女性常見的生活問題,往往讓人不便,月經久久沒來也讓人憂心是否懷孕。不過出現月經異常情況需要注意的可不只有是否懷孕,更要注意的是是否有健康問題,甚至是疾病、癌症的疑慮。 月經異常與過早死亡有關? 婦產科曾郁文醫師指出,月經不規律往往是疾病的警訊。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於《英國醫學期刊》一項發表的大型研究指出,月經不規則與過早死亡息息相關,且越早出現者過早死亡機率越高。以結論看來,月經不規律者BMI值過高、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健康風險普遍比一般人還高。曾郁文醫師提醒,月經不規則可以視為疾病警訊,同時也可能是疾病的起因,因此若有出現月經不規則者,應盡早檢查不可大意。 月經沒來、經血量異常?月經異常3大問題包括腦! 卵巢可能相關疾病: 曾郁文醫師表示,月經不規則的常見主因之一就是BMI值過高,其不僅是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子,對卵巢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容易導致排卵異常,包括經血量異常、月經沒來,或合併出現多毛的情況、痘痘變多等。醫師也呼籲,有肥胖情況者,若有月經異常的情況更要注意。 子宮可能相關疾病: 另一方面,月經異常也常見出自於子宮,例如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兩者可能導致月經量大;子宮內膜息肉則可能導致不斷的異常出血,這三者屬於良性的疾病。 惡性疾病則包括了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可從非經期內的陰道出血作觀察,其為一個警訊,另外也會有白帶增加的情況,若出現了腹痛、排尿異常往往已進入了晚期,呼籲有發現相關症狀盡早檢查為佳,平時也應定期作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內膜癌則可能出現如子宮息肉相似的症狀,月經量變大及異常出血。因此若有發現相似症狀,雖不用過度緊張,但也不能輕忽。特別是許多人會認為是年長者的疾病,但其實也可能發生於年輕族群身上,應多加留意。而曾郁文醫師在此特別提醒更年期的婦女,若於停經後又發現不正常出血,一定要多加注意,盡早作子宮內膜相關檢查為佳。 腦部可能相關疾病: 除了卵巢與子宮病變之外,曾郁文醫師也指出其他常見的風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其與腦部有關。 曾郁文醫師指出,腦部的下視丘若出現異常的症狀相較前述幾項較不明顯,形成下視丘機能障礙,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導致月經也跟著出現異常。此情況常出現在飲食不均、營養不良的族群身上,例如極端控制飲食的模特兒、為了美觀急速減重的族群等。而像是準備應考的學生、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等,壓力過大的族群也有可能引起下視丘異常,當中也包括了心理創傷等情緒壓力。 另外,引起月經不規則和腦部相關的原因,也包括了腦下垂體異常,如腦部出現腦下垂體腺瘤,最常見為泌乳激素瘤。其較難發現,未妥善處理恐會不斷擴大,處理起來更加棘手。 因此曾郁文醫師也表示,診斷時通常會綜合評估患者的飲食習慣、BMI、壓力狀況、抽血檢查、超音波檢查、腦部檢查(如MRI)等作一個全面性的檢查,也提醒自身若為上述族群多加留意。 19歲月經異常,檢查確診子宮內膜癌 月經異常不論年記為何都要留意,曾郁文醫師分享自身診間案例,就曾遇過一位19歲年輕女性檢查出子宮內膜。該名女子體型較為肥胖,據陪診的母親表示,女子從12~19歲之間月經都相當不規律,久至3~4個月才來一次。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子宮內膜非常厚,曾郁文醫師原認為僅僅只是子宮內膜增厚,畢竟患者還相當年輕,但沒想到進一步檢查切片化驗後發現竟是子宮內膜癌。所幸該名患者發現的早,為子宮內膜癌第一期,經治療並無大礙,也無須切除子宮。 留意月經異常保健康 超過3個月速就醫 曾郁文醫師提醒,月經正常與否攸關身體健康,不論是大小疾病都有可能,若有超過3個月月經異常的情況,就應盡早就醫檢查,萬不可再持續自我觀察,停經後出血也包括在內。 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適時紓壓避免壓力過大、適度飲食及運動避免過胖或過瘦。而抽菸已是多國研究證實和各種疾病、癌症等息息相關的習慣,自然也應避免。 另外,身有慢性病、婦科相關疾病、家族史者也要多加注意。例如糖尿病患者也容易病發各種疾病,當中就包括了子宮內膜癌,是一般人的3.4倍之高,應遵照醫囑規律用藥及回診,以達妥善控制。家中若有相關的家族史者,風險也會較於一般人來得高,也應多加了解,對其防範。 除此之外,遲遲未生孕者、晚孕者、不生者,這類的族群罹患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的機率較高,應多加留意。值得注意的是,卵巢癌雖不會導致月經異常,但據研究發現,月經異常者罹患卵巢癌的機率比常人還要來得高。 《延伸閱讀》 .月經沒來怎麼辦?醫:28天正負7天算正常,這些情況速就醫。 .更年期後出血是回春?是癌症?醫:3族群更要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純物快超標 停經用藥「培力伊思翠凝膠」下架
衛福部食藥署今公布藥品回收資訊,用於停經引起血管議場的「培力伊思翠凝膠0.06%」,因藥品在保存期限內,不純物達到合格範圍上限,業者自主回收下架,約300支產品須回收,並於2月22日完成回收作業。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培力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培力伊思翠凝膠0.06%」,保存期限為兩年,但在第12個月的安定試驗中,已發現不純物達到合格範圍上限。由於業者沒有把握未來一年內不會超標,因此提出回收的申請,共回收一批,批號「020001」,約300支需下架。「培力伊思翠凝膠0.06%」,主成份為ESTRADIOL,主要用於因停經引起之血管異常、因卵巢分泌障礙所致之萎縮,如陰道萎縮、女陰乾皺、女性生殖腺功能不足、卵巢切除患者、原發性卵巢功能障礙。洪國登表示,該藥為處方藥,醫師依據需求開立,這次回收應不至於造成缺藥疑慮。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國明表示,這類藥品主要是停經後婦女可能有陰道乾澀後會開立,有其他替代用藥。
-
2021-02-03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北市10大死因慢性病占7項!6種免費篩檢,你符合資格卻未利用嗎?
台北市衛生局發現,台北市108年十大死因統計其中慢性疾病囊括7項,死亡人數為1萬1,349人(占63%),其中惡性腫瘤連續48年位居首位。台北市107年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289.56人,台北市衛生局提醒,應維持健康生活,包含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時量測腰圍與體重等,遠離慢性病威脅。台北市10大癌症 攝護腺癌上升至第2位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台北市10大癌症依序為女性乳房、攝護腺、肺支氣管及氣管、結腸及直腸、肝及肝內膽管、子宮體、甲狀腺、口腔口咽及下咽、胃、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攝護腺癌由106年第4位上升至第2位;年長男性或有家族史為攝護腺癌高危險族群,建議由疑似症狀應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篩檢。 台北市癌症發生情形分性別觀察,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288.3人,較10年前下降1.1%,其中以「結腸及直腸」癌症罹患率最高;女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293.1人,則較10年前上升8.9%,以「女性乳房」排名第1。 台北市衛生局自104年起建置癌症篩檢及成人健檢資料庫系統,以視覺化分析市民癌症問題,聚焦大腸癌50歲、乳癌45歲首篩族群及乳癌高危險群,持續以語音、簡訊、郵件等多元化管道,主動通知符合資格者參與篩檢,持續增加大腸癌及乳癌篩檢率。 107年大腸癌發生率較106年下降6.2%,女性乳癌發生率雖然上升5.1%,但早期(0至1期)發現情形上升,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經醫學實證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接獲通知市民朋友,應及早進行篩檢,降低癌症對生命的威脅。▲台北市衛生局為照顧市民健康,減少慢性病及癌症發生,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圖/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台北市政府補充,國民健康署研究資料顯示,大規模推動推動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台北市衛生局為照顧市民健康,減少慢性病及癌症發生,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整合性篩檢服務 防癌顧健康 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活動將由台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及23家醫療院所共同服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務長吳岱穎表示,台北市整合性篩檢服務,除「四大癌症篩檢」,亦提供「成人健檢暨B、C肝炎篩檢服務」,40至64歲市民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健檢項目針對6項慢性疾病:血壓、血糖、血脂、健康體位、肝、腎功能進行評估與健康諮詢。 另外,現在台北市衛生局依據「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疫規範」及配合「秋冬防疫專案」進行防疫措施,包括量體溫、戴口罩才能進入篩檢場地、於排隊等候篩檢時,保持社交距離1公尺以上、並落實手部消毒及入場實名制等措施;提醒防疫的時刻,也別忘了要防癌。(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十大死因近半數與腹部肥胖有關! 5項指標中3項要小心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
2021-01-20 新聞.元氣新聞
化療藥「健仕注射液」有異物 食藥署下令回收
東洋藥品生產的癌症化療用藥「健仕注射液38毫克/毫升」,因發現有異物混入,一批號共9000支,昨遭衛福部食藥署要求回收,限期2月5日前完成回收作業,否則將罰最高500萬元。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因接獲醫院通報,發現「健仕注射液」有異物混入,因此廠商啟動調查,發現目前只有這批號的這一支注射液有問題。但因為注射液是直接注入人人體,若有異物風險相對較高,因此針對該批進行回收。洪國登說,下架的「健仕注射液38毫克/毫升」健保一年用量約30萬支,回收這一批號共9000支,占年度用量不多,應不致於影響病人用藥。該藥品主成分為GEMCITABINE HYDROCHLORIDE,主要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胰臟癌、膀胱癌。與其他藥物併用也可用於局部復發且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乳癌患者;另針對曾經使用含鉑類藥物(PLATINUM-BASED)治療後復發且間隔至少六個月的卵巢癌患者,也可作為第二線治療。食藥署提醒民眾,切勿自行任意停藥,倘對用藥有疑慮者,應盡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
-
2021-01-14 癌症.卵巢.子宮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 無聲殺手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追蹤具有BRCA基因突變且化療病患,接受精準治療延緩復發時間● 具BRCA基因突變病患,其姊妹、子女應定期檢測,及早發現並治療卵巢癌被稱為「無聲的隱形殺手」,初期無明顯症狀,病患確診時多為晚期;卵巢癌也是「最棘手的婦癌」,部分病患經手術搭配化療後,逾7成會在3年內復發,治療後亦可能再度復發,不斷循環。不過,隨著醫藥科學發展,精準治療可大幅延緩疾病復發,維持抗癌戰績。排便不順、體重暴增43歲的林小姐,平常工作繁忙,體重在2個月內暴增,常有腹痛、排便不順的症狀,至腸胃科就診以為是消化不良、便祕,服藥後症狀未改善,反而更加嚴重,經轉介到婦產科確診為卵巢癌晚期。進行手術切除治療時,醫師發現林小姐的大腸布滿了腫塊,小腸也充斥芝麻綠豆大小般的腫塊,經14小時的手術並搭配化療,所幸治療效果良好。後續再進行基因檢測結果,顯示林小姐具有BRCA基因突變,可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維持抗癌戰績」,至今治療超過2年未復發,癌症指數控制良好,回歸正常生活。產生腹水、腹脹已嚴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葉聯舜表示,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僅以類似腸胃道症狀顯現,如排便不順、腹痛、沒胃口等,直到嚴重產生腹水、腹脹才就醫,統計近5成的病患確診時已屬第三、四期,標準治療方式會採取手術切除再追加化學治療,雖完成治療卻「好景不常」。葉聯舜指出,部分躲過化療攻擊的癌細胞可能繁衍後代、落地生根進而產生抗藥性。研究結果顯示,逾7成的病患在完成治療3年內會復發,一旦疾病復發,距離下一次復發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因此,若能延緩疾病復發,病患能擁有生活品質,「與癌共處,將致命的癌症修飾成像慢性病。」PARP抑制劑已納健保近年癌症走向精準醫療,卵巢癌晚期病患經過基因檢測,如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接受過含鉑類化學治療具有良好反應,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是相對應的維持治療方式。卵巢癌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化療和血管新生抑制劑,近年上市的PARP抑制劑屬於標靶藥物,其作用機制讓經過化療攻擊後,殘留下來且受傷的癌細胞無法再修復。起初藥品上市時藥費昂貴,隨著去年健保開放給付,大幅降低病患經濟負擔。死亡率超過子宮頸癌卵巢癌高居女性死亡癌症第7名,更勝子宮頸癌,葉聯舜呼籲,病患通過基因檢測有BRCA基因變異者,其家中長輩、姊妹、子女帶有致病基因的機率較高,建議依照醫師指示定期進行骨盆超音波、抽血檢測腫瘤指標等作為是否罹患卵巢癌的參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1-12 科別.婦科
每個月都有1次調經、調體質的機會!觀察月經5指標,檢測子宮卵巢健康
每個月都是調經、調體質的機會!亞洲大學中醫部黃瀞瑩醫師表示,月經狀態反映子宮狀態、卵巢的健康程度。女性自從初經以來,大約有四五百次月經,如果能把自己調整在良好的狀態,未來更年期遭受的衝擊能減輕不少。下次看診之前,別忘了將月經的紀錄詳細告訴醫師,有跡可尋幫助你找到改善問題的關鍵。月經的重要性 反映子宮卵巢的健康程度黃瀞瑩表示,女性從來初經以來,大約有400-500次月經,月經狀態反應子宮狀態、卵巢的健康程度,也表現一個人的氣血強弱。對育齡女性來說,月經狀態可以瞭解是否具備懷孕體質;對更年期婦女來說,月經開始不規則的變化,荷爾蒙的減少對身體是一場大考驗,所以常見各種潮熱、盜汗、失眠等不舒服症狀,醫師說,想要未來更年期比較舒服,一定要把握停經前每一次調理月經的機會。理想月經條件 觀察五項日常指標理想的月經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黃瀞瑩醫師整理以下五項日常標準:1.週期:月經受荷爾蒙影響大,一個月週期28天加減7天(21-35天)都是可接受的範圍,若是連續兩個月週期小於21天或大於35天則屬異常,提醒月經週期與自身初經狀態相比才正確。2.天數:月經天數3-7天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若是小於一兩天或大於十天以上都不適合。3.經量:血量難以量化評估,大約每一兩小時,經血量佔衛生棉五到八分滿。若是一整天下來,使用一兩片衛生棉,血量不飽滿就代表血量過少。4.血塊:出現小血塊不用太擔心,但是血塊太多、顏色深紅、肚子疼痛代表骨盆腔血液循環不佳。5.分泌物:正常月經不應夾帶分泌物,若伴隨異味、顏色不正常則考慮是否患有骨盆腔感染的問題。每次月經都是小考驗 更年期是最大考驗黃瀞瑩強調,每個月都是調經、調體質的機會,希望女性朋友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只有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才能把自己照顧好。除了寒涼之外,醫師補充,體內堆積過多的火氣都會影響月經狀態,包括冬天愛吃麻辣鍋、燒烤炸辣、睡眠不足等都會在體內堆積過多的火氣,平時應多注意飲食習慣。每個月調體質的機會 月經可以了解體質狀態黃瀞瑩提醒,下次看診前,別忘了準備好月經週期、月經量、平常分泌物、月經前後不舒服等症狀,包括肚子痛、頭暈、頭痛、胸部脹、拉肚子等經前症候群,現在都有軟體下載記錄月經,這些記錄資訊在未來看診時,回過來有跡可尋,醫師們可以藉著月經狀態來了解你的體質狀態,幫助你調理身體之路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