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 癌症.肺癌
搜尋
化療
共找到
1250
筆 文章
-
-
2024-10-01 癌症.肺癌
有藥延命無力負擔 肺癌中的罕病奪命
50多歲李先生於確診肺癌後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得知自己屬於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人數極少,雖有相對應特異性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且需自費,他無力支付醫療費用,只能接受傳統化療,僅一年多,就撒手人寰。台灣每年新增近1萬7000名肺癌患者,肺癌種類眾多,以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為例,在接受NGS基因檢測後,約近1成屬於此變異型別,人數僅約數百人,常被喻為「肺癌中的罕病」。李先生為exon 20變異的肺癌患者,確診罹癌時,為了找出是否有相對應的抗癌藥物,接受NGS基因檢測,從精準治療角度來看,他算是幸運癌友,目前已有可有效延長存活期的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他無力籌措龐大金額,只能依照現有健保給付用藥,未能於第一時間使用到「更適合」的藥物,幾個月後不幸病故。林口長庚肺腫瘤科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柯皓文表示,政府給付肺癌用藥金額之多,已是所有癌症之冠,例如,今年10月起擴大給付肺癌晚期第3代標靶藥物,1年約4000人受惠,每人每年可省115萬元藥費,健保藥費支出80億。但醫界仍希望健保持續適度地給付新藥,減少這類悲劇一再發生。柯皓文表示,健保財務有限,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確實很難一步到位,與先進國家同步給付,但盼望未來能夠適度給付新藥,讓少數特定基因變異的癌友也能有活下去的機會。
-
2024-09-27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評比 台灣藥物可近性輸日韓
肺癌成為新國病,衛福部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經濟學人智庫最新發布台日韓肺癌防治評比,台灣在肺癌防治「政策優先性」、「公衛對策」優於日韓,但在藥物可近性僅拿到中等。胸腔科醫師提醒,肺癌患者會出現口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如覺得胸腔有問題且長期未檢查,建議透過X光片確認是否和腫瘤相關。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台大醫院近年為1萬7298位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956位肺癌確診個案,其中85.1%是第0期、第1期,僅11.8%是晚期,可見藉由政策推動肺癌篩檢制度,有助於翻轉國內肺癌患者罹癌期別。 台灣早期肺癌篩檢進步,但晚期藥物治療面臨瓶頸,藥物可近性被評為中等,楊志新表示,我國對肺癌藥物核准上市速度雖快,但健保給付時程較慢、落後國際治療指引,不但無法滿足臨床治療上病人需要與醫師期待,也讓台灣因為接受標準治療病人難以尋覓,在肺癌藥物跨國臨床試驗研究出現瓶頸。 以晚期肺腺癌為例,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沒有特定腫瘤基因突變的病人,應優先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美國、英國、澳洲、日本與韓國等許多國家皆已全面給付,台灣則限縮條件。不過,近來第三代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全給付,也讓國內等藥許久的病友看到希望,期待免疫治療藥物加速給付,實現肺癌死亡率下降的目標。LDCT主要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等。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說,除了公費篩檢外,也有愈來愈多病人會在自費健檢項目中納入。早期肺癌首選治療方式為開刀,希望藉此切除小腫瘤;中晚期患者在開刀治療前,可能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開刀,不能開刀就用化療、放療、免疫或標靶治療等,手術主要是降低發展至晚期的風險。 目前科技只能把影像找得到的腫瘤切掉,周百謙說,如果患者有暴露在空氣汙染環境裡,或有抽菸等風險因子,可能不只一顆腫瘤,手術只能切除看得到的,但可能有其他小顆的出現在其他部位,提醒患者要盡可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相關風險。 有些肺癌患者會表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周百謙提醒,如果覺得胸腔有問題,又好幾年沒有進行相關檢查,可透過X光片,確認慢性咳嗽是否和腫瘤相關,不要忽略自己的胸腔健康。
-
2024-09-22 癌症.淋巴癌
出去玩有罪惡感!「血癌」病患、病患家人需強大身心支持
「許多病患家屬,面對家人生病,不只正常生活遭剝奪,連和朋友吃飯都有罪惡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觀察到,白血病、淋巴癌病患不僅經濟、身心壓力容易與日俱增,家屬所承受的壓力,也常受忽視。因為家中有人生病,家屬可能連出門遊玩或和朋增聚餐,都會內疚、有罪惡感。而醫療團隊所能做的,除了同理心傾聽、陪伴,擔任引導者,讓病患和家屬可以練習彼此溝通、肯定,也是重要的。疾病可從小綿羊變身大野狼,壓力接踵而至在血液癌症的種類中,白血病、淋巴癌的型態有很多種,病程差異很大,甚至可能互相轉換。其中,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為例,這種白血病 (又俗稱「血癌」),就和一般人所認為「得血癌,很快就會離開」不太一樣。劉家豪醫師解釋,在這類慢性白血病,或低惡性度淋巴癌的病程中,有些可以達十年以上,剛開始病情像「小綿羊」一樣,所帶來的壓力源,以慢性心理壓力為主。但等到多年後,疾病可能惡化,或進展成高惡性度淋巴癌,即所謂的「大野狼」。這時病患若需接受化療,可能產生家人照顧、相處摩擦、工作請假頻繁、經濟困境,或者親密關係、性生活消失等壓力,怨懟往往由此而生,對家庭生活帶來極大衝擊。身心出狀況,易影響病程、治療意願「病患、病患家人的身心健康,對疾病本身、疾病治療有何影響?」談到這議題,劉家豪表示,門診中,不少病患可能本身就凡事緊張、力求完美,便容易產生極大身心壓力。一旦病患身心出了狀況,不僅可能改變疾病病程,且更可能影響治療意願、醫囑遵從度,甚至有的病患放棄正規治療,轉而尋求另類療法,拖到錯失黃金治療期,才回歸正規治療。此時治療更棘手,令人十分惋惜。而家人的支持,往往是病患是否持續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關鍵。經濟壓力、化療折磨,常讓家人焦慮不安此外,罹癌病患與家人的壓力源,也可能來自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除了化療治療選項等,還包括許多新的標靶藥物。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病患必須自費用藥,經濟負擔就會加重,心理與家庭壓力就會隨之上升。治療期間、治療後,也可能面臨工作停止、失業困境,這也會加重經濟的負擔。不僅如此,病患接受化療時,不僅要忍受化療副作用之苦,由於病患身體更為虛弱,因此就醫、化療常需家人的陪伴,導致家人常須協調工作請假事宜,有些家人甚至會對本來的日常社交、娛樂產生深深的罪惡感。陪伴者也常被要求成為「模範家屬」,而身心健康卻容易受漠視,加上抗癌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長時間下來,心理壓力日積月累,除了可能引發爭執、抱怨、不耐煩,病患與家人的互動氣氛,更可能烏雲密佈、雪上加霜,致使病患、家人間的並肩作戰氛圍大受影響。醫師細心叮嚀,帶來柔軟、安定的力量當病患、病患家人流露出種種不安、不滿情緒,有時需要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癌症心理師、護理師等的協助,醫療團隊可以擔任溫柔的潤滑劑,並進行引導,此時,可能請病患、病患家人雙方嘗試體會、肯定與讚美對方所付出的心血、努力。有時,醫療團隊的一些叮嚀話語,也可以讓病患、病患家人的心柔軟、安定下來。劉家豪分享道,有的時候,醫護若在病患面前稱讚家屬、或在家屬面前稱讚病患,即使只是短短一句話,也會讓病患、家屬深受感動,又或者家屬、病患之間,若彼此願意說一句「謝謝你,辛苦了」,往往也可以讓對方感動落淚,並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受到肯定、理解。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深深理解、疼惜病人與病人家屬的辛苦之處,因此將於2024年10月5日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當天醫師與工作坊講師、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將運用科學化工具與互動性訪談模式,解構淋巴癌患者與家人間的複雜情緒,並分享更深刻的觀察、提醒,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身心支持策略。濃濃的愛、深深的感謝,將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劉家豪醫師與專業講師們,也期盼當天透過工作坊形式,引領病患、病患家人說出心裡的話,希望病患、病患家人可以從互動中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深深的感謝,當病患、病患家人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支援,抗癌之路也會更順暢、更加充滿勇氣、動力。【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20 醫療.婦產科
女性固定做「1事」降低70%子宮頸癌罹癌率!分泌物、出血、疼痛都是警訊
就國外調查數據顯示,有固定做抹片的女性可降低70%子宮頸癌罹癌率,而3~6年沒做抹片檢查則罹癌風險是每年都做抹片檢查者的2倍,若長達6年沒做抹片檢查則罹癌風險高出3倍,從來都沒做過抹片檢查則提高3.4倍。由此可見,透過抹片篩率可揪出逾8成鱗狀上皮癌的子宮頸抹片非常重要,只有少數位置較深處、好發於子宮頸管的腺癌,比較難以透過傳統抹片篩檢,可再加上深層子宮頸管抹片或子宮頸管搔刮術來補足。近年來婦女反而是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發生率相對提高,因為尚未有很好的常規篩檢,必須透過抽血或更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厚度與卵巢外觀有無變化,這類病人往往都是因為出現症狀才發現,相較之下更無法早期發現。初期無症狀可循,務必定期做抹片婦產科醫師戴文堯曾有位年約40幾歲女性患者,已生育兩個小孩,因持續有水樣陰道分泌物類似小便狀長達兩、三年之久,看了很多醫生都查不出根本問題,而且她一年做兩、三次抹片檢查都正常,後來因爲困擾不已前來求診,才發現比較深處的子宮頸有異常增生物,抹片也難以檢查得到,後來確定是腺癌決定把子宮摘除。另一個案例則是年僅28歲的婦女,生過一個孩子,但從來沒做過抹片檢查,症狀除了異常分泌物,還有下腹疼痛,可能是因爲有分泌物、下腹痛和下背痛被診斷為發炎,在診所拿藥長達一年多,後來經由戴醫師內診發現已有五、六公分的子宮頸腫塊幾乎緊緊卡在在陰道最上方,一碰觸就會出血,手術切片結果也是腺癌,而且已經是第二期至第三期之間,所以無法開刀治療,目前只能施打化療同時接受放療。戴文堯提醒,等到有症狀才來檢查,往往在治療上就會比較棘手,這位20幾歲的年輕患者認為自己還沒進入中年應該危險性不高,但醫師建議只要有性行為的女性,就需要定期做抹片篩檢,可及早揪出病程尚處於無症狀初期的子宮頸癌「癌前期」。 分泌物、出血、疼痛、壓迫症狀都是警訊及早發現的子宮頸癌前期有幾個階段,最嚴重是0期,這類癌前期階段只需透過小手術例如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不僅可以有效治療並保留子宮,同時保有生育能力,即可成功避免後續惡化需要進行更大的手術;而第一期患者若無生育考量可以考慮摘除子宮與骨盆淋巴結摘除以根除疾病,而卵巢仍可保留,保有分泌賀爾蒙能力;化療、放療則屬於子宮頸癌第一期之後的治療方式,如第二期至第四期。戴文堯強調,這就是抹片的重要性,可以在0期之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且治癒率幾乎接近100%,並不需要進入放療、化療等後續階段。基本上,0期之前的子宮頸癌前期幾乎是沒有症狀的,也就是病人其實無法自覺有前期病變的病識感,大概進入第一期後子宮頸表面肉眼可看到病灶,最典型的症狀是性交後異常出血,也有少數會發生非經期或停經後出血,總而言之症狀皆為「異常出血」,屬於腫瘤已經大到肉眼可見,可能因碰撞而出血;當然也有少數人是長期有異常分泌物的現象,一般認爲異常分泌物可能只是子宮頸或陰道發炎,必須透過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罹癌。除了異常出血與分泌物,疼痛也是警訊,可能會肚子痛、下背或腰部痠痛,另外還會有壓迫症狀,包括壓到膀胱會頻尿、壓到大腸會自覺「裡急後重」,也就是一直想跑廁所卻又解不出來的壓迫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9 癌症.卵巢.子宮
許家蓓從確診到癌逝僅4個月 停經後異常出血為子宮內膜癌警訊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驚傳病逝,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展開積極的治療,不料,上周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於昨日病逝。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的女性,最常見的症狀為「異常出血」,尤其是停經後出血,如果停經一年以上發生出血,一定要趕快就醫。現年48歲的許家蓓,5月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且發現骨轉移,演變成轉移性骨癌,雖然在接受化療後病情逐漸改善,但治療仍趕不上癌細胞蔓延速度。長庚醫院林口總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因子宮內膜癌而轉移到骨頭,已屬於第四期B:遠處器官轉移,需施行術後輔助化學治療。目前台灣子宮內膜癌與乳癌、子宮頸癌列為三大常見婦癌,且人數逐年增加,與飲食西化、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有關。周宏學說,子宮內膜癌其好發於女性停經前後,近年門診亦有30至40歲的患者,似乎有年輕化的趨勢。逐漸增多的子宮內膜癌,「異常出血」是最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停經後出血,應盡速就醫檢查診斷。更年期間的女性,容易將異常出血誤以為亂經,錯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周宏學提醒,即使還未停經的年輕女性,如果長期亂經,或是曾有「子宮內膜增生」,也要小心可能子宮有病變造成異常出血。周宏學提到,「子宮內膜刮搔手術」為主要診斷方式,不過這種方式需要全身麻醉,民眾另可選擇診斷性子宮鏡,適用於異常出血,診斷子宮內膜瘜肉、子宮沾黏、子宮中膈、子宮肌瘤等疾病,亦能找出子宮內膜的問題。另外,也可利用超音波來掃描子宮內膜的厚度。周宏學提醒,不論是年輕女性或停經後的婦女,有「異常出血」症狀,包括出血量變多或變少,一定要提高警覺。目前子宮內膜癌仍不像子宮頸癌有一套有效的篩檢方式,高危險群的女性,例如:停經後僅接受單一的雌激素治療、家族史有子宮內膜癌及其他婦癌、停經較晚等,都應接受定期婦科檢查。
-
2024-09-1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莊仁賓每早跑操場5、6圈,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作息規律運動紓壓養生
「身為嘉義子弟,回家鄉服務一直是我的目標。」專精於大腸直腸癌手術、乳房腫瘤手術的莊仁賓去年7月接任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和行政歷練,以及成功翻轉台南醫院新化分院轉虧為盈的經驗,深信人才制度和願景是長遠發展的關鍵,讓公立醫院發揮公醫使命,將帶領百年歷史的嘉義醫院再現風華。嘉義子弟回鄉服務從小在嘉義市長大的莊仁賓,因為爸爸是洗腎患者,很早就在醫院陪病時接觸醫師職業,因此在孩提時就立志要當醫師。也因爸爸曾接受器官捐贈,他在成大就讀醫學院期間,便跟著教授李伯璋學習,對移植外科領域有很深的興趣,且進修鑽研營養學和癌症相關醫學,希望透過飲食與健康生活型態的推廣,讓民眾身體更健康,減少癌症發生。莊仁賓在擔任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時期,大幅提升山區醫療品質、網羅醫師生力軍、親自參與輪值急診室操刀、提高醫師待遇、充足醫療設備以及維持佛心的看診費用,不到5年,民眾對新化分院的信任度提高,成功翻轉病患少、救護車不願意來的「蚊子醫院」,且轉虧為盈。養生秘訣/作息規律運動紓壓莊仁賓的生活作息規律,每天一大早趁太陽還沒有完全升起時,會到醫院附近的操場跑步5、6圈,最大心率控制在150下,或是騎腳踏車運動,這樣的運動習慣不僅能保持體力,還能改善心肺功能。面對高壓的工作環境,運動是最好的紓壓方法,偶爾當壓力很大時,他會去操場跑一跑,讓大腦的腦內啡增加,提供滿滿的正能量。莊仁賓的早餐,通常會吃1顆蘋果,喝1杯拿鐵咖啡,並且控制進食的量,七分飽即可。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會補充適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D,維生素C有助免疫系統提升,維生素D則能夠改善骨質健康。在養生方面,他平時會喝枸杞黃耆茶,可以調節免疫系統,還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過敏症狀得到顯著改善。假日閒暇時,莊仁賓喜歡閱讀英文小說、看場電影或是球賽都是生活小確幸。他也非常喜歡旅遊,喜歡有自然風景的國家,譬如美國的黃石公園、大峽谷或歐洲阿爾卑斯山附近的國家。推廣優質社區醫療就任嘉義醫院院長一年多,莊仁賓落實公醫使命照顧社區民眾健康,成立社區健康部、開辦社區健康關懷站,深入社區進行慢性病管理及衛教講座,讓民眾認識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建議多吃全食物、天然食材,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和油炸食物;並與在地宮廟、社區藥局合作辦理義診、癌症篩檢、BC肝篩檢、疫苗施打等活動;也聯合社區里長建立健康顧問團,協助轉介弱勢民眾就醫和長照諮詢。注重員工身心健康莊仁賓相當注重員工身心健康,因此醫院提供全面性健康檢查以及舉辦健康促進活動,如紓壓手作、假日健走隊、運動皮拉提斯、體適能運動、組團參加減脂比賽等,讓員工在忙碌工作之餘,能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員工餐也升級,提供營養均衡餐點,更設立營養午餐計畫,每天提供豐盛的便當,內含新鮮蔬菜、優質蛋白質和低脂肪主食,並定期更換菜單。「堅持做對的事、視病猶親、務實解決問題」是莊仁賓的工作哲學。行醫路上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近70歲的退休護理師,右邊乳房腫瘤潰爛,因擔心醫療費用龐大、化療副作用,遲未就醫,後來到門診處理傷口,莊仁賓見狀立即安排各項檢查及建立病人信心,結果確診乳癌第三期,經過半年治療,今年3月完成腫瘤及乳房切除手術,術後追蹤恢復良好。讓他更堅定行醫的初衷,病患可以成功扭轉命運。莊仁賓小檔案●年齡:49歲●專長:一般外科急症、大腸直腸癌手術、乳房腫瘤手術、甲狀腺腫瘤手術、疝氣手術、內外痔瘡及肛門廔管手術、皮膚腫瘤手術、各種腹部急症手術●現職: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成大醫學系外科學科助理教授●學歷:成功大學醫學系、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美國波士頓大學醫療營養學碩士●經歷:成大醫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主任、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衛福部朴子醫院副院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可以治好大部分的疾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抱持樂觀的態度
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的心得分享」。一般而言,在醫學院最後兩年的臨床實習都是每一到三個月就換一個臨床科,所以往往沒有機會讓學生看到病情的演變以及建立理想的醫病關係。在一所醫學生有六個月內科與外科連續實習的教學醫院實習的機會,我們鼓勵學生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關係,並且在病人出院後,回來看門診或再住院時,能夠與病人見面,這樣才會有機會了解「疾病」的全貌以及病人與家屬因病所苦的感受,也唯有如此才能讓醫學生學到照顧病人所需要的「知識」、「技術」與「態度」。透過這三位醫學生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最初遭遇病人或家屬的冷漠或拒斥,透過耐心與關懷,發展出彼此尊重信任關懷的醫病關係,並讓學生對疾病有更深入的認識。「美女,好久不見!你特地來看我喔」 L先生馬上認出剛走進病房的我,此時此刻他剛做完腰椎穿刺沒多久,還在病床上進行嚴格的「平躺4小時」,但難以忍受的腰痛讓他無法克制地扭動身體,即使L媽媽阻止了100萬遍,他仍然淘氣的討價還價。L先生今年才40歲,在菜市場工作,身體健壯,一顆看來無害、藏在左腳底的黑痣不動聲色的在他體內移轉、侵蝕,等這個駭人聽聞的黑色素瘤(melanoma)在今年四月被他查覺到時,已經在鼠蹊部淋巴結長成肉眼可見的一顆球,不久後也在肝臟發現轉移,他在短短的幾週內被宣判為第四期黑色素癌病人。五月底,我剛開始新一個月的外科課程。還記得第一天認識他那天是5/27號,理應是門診日,卻在早上得知當天有急診刀。L先生原本預計要在週三開刀,卻沒想到他左鼠蹊轉移的淋巴結在一個月內增大得又快又猛,上面覆蓋的皮膚已非常薄,同時可能在裡面化膿,導致他發燒了兩天。那個下午令人震撼,老師除了將原發的腳底腫瘤拿掉、再做植皮外,也把那個快爆開的化膿淋巴結拿掉、同時放引流管。他不可能做完全的左鼠蹊淋巴結廓清,因為早已多處轉移,多拿對他並沒有幫助、甚至造成併發症,在當初確定診斷時已註定是姑息性手術(paliative surgery)。手術中看到的淋巴結已經變成可怕的黑,在刀房的那幾個小時,忍不住地想「還那麼年輕阿…」,大概每個人看到L先生的狀況都會出現這個沉重又難過的感嘆。看到在手術台上奮戰的老師,頓感臨床醫師的不容易,行醫過程中常常要面對疾病的沉重、有時甚至是無奈,但同時要保持堅強、和病人一起並肩作戰,而這當中最辛苦、最不容易的是病人本人。L先生術後住在四樓的外北病房,每天晨會前自己先訪視病人時因為順路,都第一個找他,問他今天好不好、腳痛不痛、吃睡如何……他術後恢復良好,把大腿黑色的巨大化膿淋巴結拿掉後舒服多了、也沒有再發燒。老師早上查房都會帶著我在床邊幫他看傷口、換藥,起初我連拆彈繃都拆得七零八落,常常慌慌張張、忘記推換藥車,但L先生和L媽媽很包容我的笨手笨腳,不時鼓勵我、或是在換完藥抬起頭時收到他比的「讚」。我和他們在這個每天7點的「你今天好不好」來回互動中漸漸變得熟悉,他們有任何問題或狀況不吝於向我分享或詢問,我總是怕說錯話、常常附加「我還是學生、講的話不太可靠」,L媽媽會用台語混著國語跟我說「沒關係啦、大家一開始都這樣,實習要好好跟老師學」。一個禮拜五下午,我去病房看他們,L媽媽跟我聊起了她的家鄉台南、她的姊妹、還有她獨自養大三兄弟的心路歷程,剛睡完午覺、在床上滑手機的L先生也加入話題,不知何時就聊到了他們家附近有名的臭豆腐和麻油雞,還搜尋了圖片跟教我怎麼點菜,就這樣我們三個東聊西聊,從麻油雞聊到他在菜市場的工作,突然之間,他以很輕鬆的語氣問: 「我這個病是不是很難啊,已經轉移了,有辦法到過年嗎? 」這個問題讓我的大腦在一瞬間如五雷轟頂,慌張地無法思考,「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學生,但我知道好像是很難……」後續講的細節我也忘了,只記得我們聊了一下後,我提到了以前跟診時看到的病人,乳癌轉移骨頭,到現在追蹤十多年;卵巢癌末期的奶奶,手術化療到現在六年沒有復發等等。我真是犯了大錯,這些都是不同的癌症,疾病的治療和預後都有極大的不同,但我在不經思考的情況下、毫無脈絡的向他描述。不能給病人無根據的、沒有evidence的「希望」,那反而是傷害,是一種鄉愿,而且醫學、生命的廣袤難以測量,謙卑和謹慎是絕對必要的。後來的醫學人文討論,我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和大家討論,最重要的學習是:學生不能在沒有主治醫師在場時向病人病解、告知病情。我們還不是醫師,還沒完成訓練也還沒有執照,而在臨床現場都是真實的病人,很多的approach必須要有監督,因為病人安全永遠是第一。老師隔天便帶我去L先生病房,先在門外教我一遍後,再讓我去bedside向L先生重新說明、老師再及時修正我:客觀地傳達事實,像是實證醫學目前的研究結果,同時分享一些老師自己病人的故事鼓勵病人,因為的確有超越EBM的miracle,即使千萬分之一,也不知道他會不會是那一個,但要記得是親眼見證的例子。L先生住院兩個禮拜,傷口恢復得很好,除了左腿的傷口、引流管、還有為了保護腳底傷口打的石膏之外,其實看不出來他是個病人,還會跑去門口抽太難戒的菸,他後來就出院了,而我兩週後也結束了外科實習。一個多月過去,我已經從外科轉到內科,但我偶而還是會點進去L先生的病歷看他最近在接受什麼治療。7月某天,看到他已經入院了幾天,入院病摘和病程紀錄詳實記載了他的情況,一個月不見,L先生已被發現骨頭轉移,疼痛開始侵蝕他,一次次升級的止痛藥將他承受的痛推到我無法想像的光譜範圍。去探望L先生的念頭馬上被點起,但L先生已在腫瘤內科治療,不是在教學病房,也不是我的主要照顧對象,要向主責主治醫師詢問目前情況是否適合去看這位病人。就這樣,我查到那位主治醫師email、寫好一封郵件,但那封郵件躺在我的電子信箱裡,裡面的稱謂和措辭都被我修改許多遍,幾天過去我仍遲遲沒有寄出;我也在食堂看到那位主治醫師兩次,但也遲遲沒有向他詢問,每次都想:「老師在吃飯,好像不太適合打擾……」在遠處一番天人交戰後就默默飄走。並不是那位老師長得很兇(老師看起來人很好)、也不是email壞掉,只是我太害怕了,生命的脆弱、癌症的兇猛、還有伴隨的痛苦光透過病歷看起來都那麼真實了,而那個很年輕、講話有點台灣國語、熟起來很好聊的L先生就在樓下的病房經歷這些。已經大五了,但我還是止不住地想:一個月前人還很好……怎麼變化那麼快……我就這樣拖呀拖,有一個下午看見那位老師,急忙上前(不給自己糾結的時間)向老師說明我是誰、想去看望L先生,老師欣然同意,整個過程花不到1分鐘,卻被我拖了一百年!同時也從老師口中得知他這幾天出院了,要等下次入院。又過了一兩週,某次早上跟查房,我看到L媽媽經過,原來L先生那天又住院了。那個週五下班後,我吸了好幾口氣,敲敲門走進他的病房,於是就有了開頭的對話。他看起來更不好了,左半臉顏面神經麻痺,講話有點不清楚,還放著導尿管,因為無法解尿,而手邊是自控式的止痛,病況進展的速度之快,我完全被嚇到了。L先生跟我聊了他這次入院前發生的事情:下計程車時雙腿無力、跌到在地,後來回家要爬樓梯也走不動,更不用說那個失控的疼痛。「你看,又長出來了。」他指了指左大腿,漂亮癒合的手術疤痕上端,又冒出一大顆黑色的腫瘤,已長在表皮外,而疤痕下緣有許多隆起,看起來也是蓄勢待發的腫瘤。「大哥出頭,現在小弟也要跟上了」,L先生還是維持一貫的風格開著玩笑。他像我述說著這個月經歷了各種不適、疼痛,而我卻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他,想說什麼又說不出來,因為說什麼好像都不對,只能看著他,不時的應和,偶而輕拍他的肩膀。我們東聊西聊,他和L媽媽跟我聊到了颱風,關心我的家鄉是不是還好、聊到了病房的冰箱最近壞掉了、聊到他最近吞嚥也出現困難,需要用增稠劑喝水,好多的update。突然,L先生說起他很痛很痛的時候,脾氣很不好,會痛到想打人,他拉著L媽媽的手,說他生病以來很對不起也很感謝,第一次看到一直以來都說自己看很開的L先生哽咽,我也忍不住眼淚,但不想被發現,只好轉頭趕快擦掉。我很害怕我的來訪會是打擾或是暗示了任何訊息。在L先生病房的半小時,我一直忍不住跟他們說對不起,「對不起上次你住院沒去看你」、「對不起我幫不上什麼忙」,「不會啦、大家都很忙的,謝謝你來看我」我還是想一直說對不起,但很感謝L先生這麼跟我說。道別前,L先生說我在外科照顧他的時候很幹練、很棒,大概是第一次有人這麼形容笨拙的我,L先生和L媽媽就像我的第二位、第三位老師,讓我從他們身上學習,甚至收到鼓勵。我和他約了有空再來找他聊天,然後互道加油、擊拳。Hope for the best.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0 焦點.元氣新聞
江蕙引退有原因,自爆抗癌9年多次面臨生死交關!醫研判三大癌症最有可能
江蕙1日剛過63歲生日,下個月要登上國慶晚會演出,今突發表親筆信,揭露自己2015年罹癌,這9年來積極抗癌,她說:「多次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等,接連而來。就連我最重視的嗓音都受到波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抗癌成功的她華麗回歸,表示要重新介紹自己「大家好,我是健康的江蕙!也是帶著樂觀正向歸來的江蕙」,接下來要重拾麥克風站上舞台,她說:「為喜愛我的歌迷而唱、也為自己而唱、對一路上的貴人,銘感五內,無以言表。」江蕙親筆信全文:大家好我是江蕙!這封信是在9/1生日當天寫的,遲遲未寄出;生日當天收到許多朋友的祝福,心中著實百感交集!其實每年的生日,都想要跟大家分享堆積在心裡的心情。每天反覆思考,覺得是該說的時候了!曾經認為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一直與歌迷共度。九歲為了生活而走唱,長大後享受音樂帶給我的充實與快樂!直至2015年祝福演唱會的前夕,我身體發現極大的變化,不想影響團隊與大家的心情,也惟恐我的歌迷擔心,於是自行吃藥控制,所以演唱會取名為「祝福」,祝福大家也是祝福我自己。最初我天真的自以為是,以為休息就會好轉,沒想到身體狀況並不如預期。我開始有了不安與恐懼,不知如何面對,最終還是做了化驗檢查,唉⋯⋯真的存在“嚴重”的疾病。在病榻中的日子,醫院已成為我的第二個家!在開刀與反覆的化療中,多次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等,接連而來。就連我最重視的嗓音都受到波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在無數夜裡的輾轉,我為失去視為珍寶的嗓音而難過,也惟恐因為丹田受損,在徬徨無助之際,默默的向老天爺要了一個願望,如果有幸身體能恢復,那就是老天爺賜給我最好的祝福。事情發生了就只能面對,對抗病魔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也許是樂觀的心戰勝一切!在此要感謝我心中的活菩薩,也就是我的醫療團隊,他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無時無刻給我加油打氣、帶給我超強正能量,用最開朗的心,勇敢面對病魔!讓我得以重生,可以快樂的唱歌、健康的生活。所以想跟正在與病魔對抗的朋友們分享正能量,樂觀或許不能戰勝病魔,但是積極勇敢正向的心情,能使得機會變成無限大!我是用生命唱歌的台灣查某人,自九歲開始,除了唱歌我什麼都不會!我知道我的再出發,會有一些聲音,但經歷過下一秒不知是生、是死的生死關頭後,而疫情帶給全世界極大的震撼與遺憾,對看待事情就更加通透!那所謂的『聲音』,已不在乎、也不再重要了。人生苦短、好好把握當下做自己!重拾麥克風站上舞台,為喜愛我的歌迷而唱、也為自己而唱、對一路上的貴人,銘感五內,無以言表。謝謝兩位溫暖的市長,邁邁市長,我沒有忘記我們的約定哦!還有蔣市長,您的歌聲不錯!特別要感謝我的藝人好友文章一句話「人生只有一次」,讓我有勇氣,起念化為動力再度出發,還有一直沒有忘記我的歌迷朋友們,期待之後的再相會。重新介紹我自己大家好,我是健康的江蕙!也是帶著樂觀正向歸來的江蕙!於2024.9.1江蕙驚爆罹癌一度不能說話 醫研判這三大癌症最有可能【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江蕙剛過63歲生日,下個月登上國慶晚會演出,今突發表親筆信,揭露自己2015年罹癌,這9年來積極抗癌。她說,「多次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等,接連而來。就連我最重視的嗓音都受到波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並在開刀與反覆的化療中,多次面臨生死交關。由於江蕙未說明罹患何種癌症,血液腫瘤科醫師研判,以女性、國人常見的乳癌、肺癌、大腸癌最有可能。江蕙抗癌9年目前健康良好 研判應是原位癌「無法針對單一症狀,猜測罹患哪一種症狀。」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表示,但以江蕙抗癌9年,目前健康良好,可以復出登上舞台,顯示罹患的癌症,應屬於原位癌,而非期別為四期的轉移性癌症,因此可以藉由開刀、輔助性化療,加以治療,「若是轉移性癌症,恐活不到9年」。若要進一步分析,游介宇說,他並未實際治療江蕙,對於臨床診斷及治療的研判,是以臨床上實際的醫療邏輯加以判斷;因此,如果以女性來說,最常見的就是乳癌,或國人罹患最多的肺癌、大腸癌,此三大癌症均可以早期發現、治療,如以癌症第一、第二期來說,5年存活率可達8、9成以上。還可以復出唱歌 罹患頭頸癌的機會不高至於,江蕙指出,抗癌過程出現肺栓塞、大出血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游介宇說,首先肺栓塞、大出血,此為罹患癌症、化療的危險因子,主要是癌細胞會破壞血液功能,如增加凝血功能就會引起肺栓塞,如果是破壞凝血功能就會導致出血;其次,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則有可能是化療副作用,而江蕙所罹患的癌症目前應已經痊癒,但因仍有復發的可能性,因此必須定期追蹤。或許外界會猜測,江蕙有沒有可能罹患頭頸癌、肝癌,甚至是胰臟癌等。游介宇指出,頭頸癌需要手術、化療,但應會影響嗓音,治療後恐無法唱歌,以江蕙還可以復出唱歌,罹患頭頸癌的機會不高;肝癌部分則不需要化療;若是罹患胰臟癌恐活不到9年。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9 癌症.癌友故事
《希望之花》多了一個家.靜靜的故事
每個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花。以月光的凝視灌溉,在屬於自己的花期裡,靜靜地盛開出最美好的色彩花香,最動人的容顏姿態,疏影凝露暗香浮...癌症介入,成為她們人生中的分水嶺,生命變得和過去很不相同。接連不斷的打擊靜靜來自中國,與台灣夫婿結婚後,因為喜歡台灣生活的步調,已在臺北定居二十多年。然而卻在短短幾年之間,人生接連發生劇變──在公公離世過後,接著是重度身障的婆婆失智,最親密的丈夫在疫情期間因疫苗反應不良而過世。然後,是自己也生病了,罹患乳癌。初見面,這位有著一雙明亮雙眸、秀麗五官,身形不算嬌小的山東女子,常常低下頭,氣微聲弱的,時不時還因耳鳴流鼻水而必須停頓休息,仍專注仔細回覆每個問題。「生病了以後,女生最在意的外貌、長頭髮,什麼都沒有了...」她語氣平和,緩緩地說。「以前我很愛漂亮,我覺得自己很美、很強,我就是有自信。我學過很多技能,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做,家裡壞的東西我都會修,也可以自己出去賺錢,老娘沒再怕的!我不覺得需要去依靠老公,我曾經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獨自面對。」可以想像過去的她,自帶著強大氣勢的瀟灑,而此時眼前的她,卻讓人依稀能透視到那千瘡百孔光芒黯淡的內心。丈夫過世無疑是她人生中的最大打擊,而今每每看到外面現實的世界,回想起來才發覺自己過去從不曾在意的日常,原來一直以來點點滴滴都是丈夫的體貼與呵護。「心裡空蕩蕩的,在他走了之後,才知道原來他有多愛我,是他教會了我如何去愛人。」靜靜回顧以往,談起了丈夫:「過馬路時,他總會牽起我的手;走在街道上,他自然就會伸出手把我撥到內側護著;我吃飯從來不用擔心,因為他都會知道我要吃什麼;生理期來的時候,會主動買熱熱的巧克力給我喝...以前為什麼我完全沒有注意到?為什麼會覺得這些都那麼理所當然?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他。以前每分每秒不珍惜的,現在想起都覺得很珍貴。」懊悔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關於罹癌,靜靜仍處在自責的情緒裡。「生了這個病,我只怪我自己。如果我當時可以照顧好自己,我覺得應該不會這樣子。」要是一切能夠重來,她說,一定會多愛自己一點。由於婆婆重度殘障又失智,還經常需要洗腎,當丈夫也倒下時,和婆婆兩人還曾同時住院。也許是自以為的強大,靜靜毫無顧忌地一手扛起照顧婆婆與丈夫的所有大小事情,對自己生活飲食卻一點也不在意,忽略了應該要好好照顧自己。在丈夫過世後整個人失去重心,所有力量都被抽走,接著就是面對自己生病的打擊。「剛確診癌症的時候,我的腦袋裡一片空白,想著自己是不是就要這樣死掉了?只會一直哭一直哭,醫生跟我講解五年存活率、要怎麼治療什麼的,我完全聽不進去。」後來在乳房外科就診,看到了診間外面陳列一本本小小的希望手冊,靜靜拿了一些回家,就只是為了想看看自己還有沒有救,也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她滿腦子想的都是該拿這個病怎麼辦?想知道治療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怎麼辦?」除了害怕面對治療、害怕死亡,尤其最讓靜靜害怕的,是讓爸媽傷心難過的這件事。所以她決定選擇隱瞞病情,不讓故鄉的父母知情。但是在手術過後,醫師告知將準備開始化療之時,靜靜又陷入另一層憂慮:「化療的副作用要怎麼撐過去?一旦掉了頭髮,跟爸媽視訊就會被看到,他們如果知道了怎麼辦?」她著急地只想立刻找一頂假髮來戴,絕不能讓爸媽看到她因為化療而落髮的模樣。找到希望的感覺回到家再度看到桌上的希望小手冊,靜靜這次終於注意到手冊內頁訊息。基金會竟然也可以借到假髮,而且原來希望小站就近在咫尺,台北就有。她很快的來到希望小站,才知道需先預約這項服務,所幸小站的工作人員看她急切的樣子,特別請她留下來等候,願意用額外的時間為她服務。靜靜當天不但借到了假髮,也在小站人員的解說建議下,直接先行將頭髮剃光。這是靜靜和希望小站第一次的接觸,那種有人在乎、有人關心的感覺,讓她得以好好收拾情緒,感覺到這世界還有溫情。是多久才接受疾病,開始面對?聽到這個問題,靜靜停頓了好一陣子,很吃力地才從嘴裡慢慢吐出兩個字:很久。「因為我無法想像,我心裡其實是不能接受的。真的是在很久、很久之後,我才能慢慢接受這個疾病。我曾經坐在沙發上對著牆壁,讓電視開著,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麼辦。這裡只有我一個人,沒有任何人能幫我。但是即使是如此,我仍然不想讓爸媽知道,一直到現在,每個禮拜還是戴著假髮、表現得很堅強、假裝沒事的跟他們視訊。現在,我在等著頭髮趕快長出來,想趕快回去看看他們。」而化療所有的副作用都沒有放過靜靜,第一次打化療就讓她整整四天下不了床,種種不適卻只能自己承受,因為家裡連一個幫忙倒水給她的人都沒有,只憑著希望小站提供的營養品每天喝一罐度過。靜靜特別感謝那段時間希望小站志工的關懷問候。「我就這樣一個人在家裡難受,直到有人來電話跟我聊天,好像才跟外界有了連結。尤其是志工打來的電話,每天都問我心情好不好,問我有沒有吃東西,叫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才發覺到這裡有人在關心我,那種溫暖真的就像家人一樣。」希望小站的志工也察覺到靜靜似乎一直消沉下去,便主動提及小站裡舉辦的免費課程,鼓勵她去嘗試看看。「一開始我根本不想出門、很抗拒,在志工的不斷勸說之下,才勉強自己出來看看。第一節課上的就是眼球老師的課程,在那裏很快就認識其他癌友,她們常常送我小東西、做餅乾跟我分享...我心裡其實很訝異,她們根本就不認識我,還這樣對我好,不知不覺就和她們變成了朋友,從此我才真正愛上、喜歡來到希望小站,只要看到有喜歡的課程,我就來上課,因為來這裡就可以看到這些人,我喜歡有人陪伴。」這一步,開啟了靜靜難捨希望小站的因緣。多了一個家靜靜不再只是躲在家裡把心事憋在心裡,她開始會期待走出家門,到希望小站上課學習,無論是冥想、繪畫、心靈成長各種課程都感覺到有所啟發:卡卡老師教導要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眼球老師教導以繪畫來抒發情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與朋友們分享心情也分享資源。「面對疾病有時是很個人的事,很多感覺是沒辦法跟家人說的,家人也不會懂。我覺得希望小站對我來說,就是多了一個家的感覺。別人感受不到的,這裡的人都曾經體驗過;別人不了解的,她們都能懂。這樣的共感共鳴不會給彼此負擔,但是能帶給我很大很大的安慰。」希望小站讓靜靜覺得自己多了一個家、找到了同伴;在這裡,她也逐漸獲得更多正確的資訊,慢慢理解到只要好好接受治療,即使罹癌也可以好好活著。聊到這裡,她臉上終於舒展笑容:「我現在知道,可以把這疾病當作慢性病看待,所以比較不沮喪了,我會努力好好地活著。如果沒有希望基金會,我不會發現身邊有很多人都可以幫你,我不會懂得勇敢面對,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是現在這樣子。」「好感謝當初那本小小的希望手冊,給了我一個小窗口,幫助我找到希望。」靜靜最後這麼告訴我。
-
2024-09-09 癌症.其他癌症
腰酸背痛竟是癌細胞作怪 補骨針打擊骨轉移改善生活品質
千萬不要小覷下背痛,可能是癌細胞在作怪!一名85歲的老先生去年因為下背痛、骨盆疼痛,痛到整天躺在床上,後來去推拿了好幾個月,症狀遲遲未改善,直到去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已是晚期肺癌,而且已有多達20、30處的骨轉移,頸椎、胸椎、腰椎等都癌細胞。他在接受標靶藥物等治療及打補骨針,一年多後,癌細胞獲得控制,生活品質改善許多。乳癌、肺癌等最易發生骨轉移 全身骨頭都可能發生很多癌症都會發生骨轉移,最常見的有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多發性骨髓瘤等。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何景良醫師解釋,人體的骨骼有蝕骨細胞和造骨細胞,蝕骨細胞會分解老化的骨頭,造骨細胞負責骨質的新生。一般來說,這兩種細胞是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讓骨骼可以正常代謝。但是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骼時,會增加蝕骨細胞的活性,造成骨頭結構的破壞、骨質流失,引發疼痛、病理性骨折、壓迫性骨折等。骨轉移的部位從頭到腳都可能發生,大多數是發生在人體的中軸骨,例如頭蓋骨、上臂骨、肋骨、脊椎、骨盆、大腿骨等。骨轉移骨頭壓迫神經嚴重會癱瘓 置放支架預防塌陷骨轉移的症狀根據轉移的部位有不同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疼痛,若是轉移到脊椎時會造成壓迫性骨折,神經被壓迫後會導致大小便失禁、手腳麻痛,甚至癱瘓等。如果轉移到上臂,會發生病理性骨折,也就是沒有撞擊到就發生自發性骨折。骨轉移的症狀對病人生活品質影響甚鉅。何景良指出,骨轉移的治療要先控制原發性的腫瘤,譬如肺癌轉移到骨頭,要進行化療、免疫、標靶藥物等全身性的治療,控制肺部腫瘤,然後再視狀況評估骨轉移的治療方法。假使癌細胞轉移到脊椎,尚未壓迫脊柱時,可動手術置放支架固定,預防脊椎繼續塌陷,降低骨折、壓迫神經等風險。打補骨針控制症狀 單株抗體效果好另外,還可以打補骨針來緩解骨轉移的症狀。目前補骨針有單株抗體、雙磷酸鹽類兩種藥物。由於蝕骨細胞會分泌一種刺激物(RANK的Ligand),增加蝕骨細胞的活性,加速對骨頭的破壞,單株抗體可以抑制RANK訊息傳遞,避免蝕骨細胞過度活化,是局部控制骨轉移最好的藥物,每個月打一針,皮下注射即可。雙磷酸鹽類藥物是抑制蝕骨細胞的產生,保護骨骼,是以靜脈注射,過去要打4個小時的點滴,現在的藥物15分鐘就可滴注完成。避免下顎骨壞死副作用 補骨針前先檢查牙齒何景良說,補骨針最大的副作用是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治療前要先接受牙齒檢查,如果牙齦有問題要先處理,否則打補骨針後會加速惡化。打補骨針期間不能植牙、避免拔牙,政府也有補助每三個月會做一次氟化物治療來保護牙齒。還有,補骨針會造成骨質疏鬆,必須多補充鈣質、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定期追蹤等。目前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多發性骨髓瘤發生骨轉移,補骨針的治療有健保給付,其他的癌症,像是大腸直腸癌、胃癌等出現骨轉移,沒有健保給付,必須自費。最後,何景良說,很多人腰酸背痛都去推拿,直到未改善就醫時才發現,已經是癌症末期轉移到骨頭,因此提醒,若是復健一段時間或服用止痛藥一、兩週,症狀未改善,尤其是晚上比較痛,再加上走路或是移動特別疼痛,可能是骨轉移的疼痛,應儘快到大醫院檢查。
-
2024-09-06 醫療.牙科
漱口水越辣越有效?牙醫師破解7大迷思:辣漱口水含「1物質」,長期用傷口腔
牙齒健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根據台灣青年世代口腔健康問卷調查顯示,台灣18至30歲年輕族群中,有高達6成5的民眾在過去2年內曾發生牙齒疼痛、牙齦發炎出血或牙齒敏感等症狀,而且有3成的人沒有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出現病症仍然置之不理。想要有一口好牙,除了牙齒清潔外,刷牙工具的選擇、口腔的保健迷思也很關鍵!針對民眾常見的7大迷思,就由恩主公醫院牙醫部部主任范綱信醫師一次解析。牙齒黃黃的、有斑點正常嗎?正常。牙齒的顏色主要由象牙質呈現,正常的牙齒應為「白裡透黃」。 年輕時的琺瑯質較厚且透明,看起來牙齒會比較白,隨著年齡增長,琺瑯質會因刷牙和磨耗變薄,象牙質的顏色會更明顯地顯露,使牙齒看起來變黃。因此,年輕人的牙齒通常較白,是因為琺瑯質較厚,而年紀大的人則因琺瑯質變薄,牙齒自然會顯得較黃。此外,飲食習慣如喝茶、咖啡和抽菸也會加速牙齒變黃。 什麼是牙齒脫鈣至於牙齒刷不掉的白點,可能是「脫鈣」了。正常的牙齒應該是白色且透明的,但當它變成乳白色或死白色時,就表示牙齒已經脫鈣。脫鈣初期,牙齒表面會出現白斑,這是一種警訊,表示牙齒清潔不夠,鈣離子已經被釋放出來。如果不加以注意,這些脫鈣區域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蛀牙。 當牙齒處於脫鈣階段時,透過正確的口腔照護,減少蛀牙的風險。如果未能及時處理,牙齒可能會進一步蛀蝕,影響到牙神經後續恐需進行根管治療。相對地,長期慢性的蛀牙通常顯示為黑色,而不是白色。因此,家長在檢查孩子的牙齒時,看到白色斑點應該引起重視,並及時就醫。 美白牙膏有幫助嗎美白牙膏通常含有能夠去除牙齒表面染色的顆粒狀物質,但同時也可能損傷琺瑯質。特別是對於敏感性牙齒者,美白牙膏可能會加重敏感問題。因此建議在使用美白牙膏前,先諮詢牙醫師,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此類產品。用牙線棒、牙間刷會讓牙縫變大嗎?不會。使用牙線棒、牙間刷會感覺牙縫變大,可能是牙齦發炎腫脹導致。當牙縫清潔乾淨後,腫脹消退、牙縫顯得變大,屬於正常的現象,因此不需過度擔心。只要正確使用潔牙工具,不僅不會使牙縫變大,還能清除牙菌斑、防止牙齦發炎、牙周病、蛀牙等其他口腔問題。 正確使用牙間刷和牙線棒使用牙間刷時,不應過度用力,如果使用時感到疼痛,應立即停止並檢查使用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牙縫大小的牙間刷非常重要,過大或過小的牙間刷都可能無法有效清潔;牙線棒的使用也需要注意,通常每清潔兩三個牙縫後,就需要將牙線棒清潔乾淨,避免將已清潔出的髒東西再次帶回牙縫中。 另,牙刷、牙線棒和牙間刷都應根據其狀況及時更換,如牙刷分岔或牙線棒中間的牙線拉斷、牙間刷的刷毛分岔或鋼絲彎曲,避免影響後續潔牙效果。 牙齒酸用抗敏感牙膏?不一定。抗敏感牙膏的主要作用是減少牙齒敏感,修復受損的琺瑯質,減輕外界刺激引起的酸痛感。但並非所有的牙齒酸痛問題都能透過使用抗敏感牙膏解決。牙齒酸痛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情況:.刷牙方式不當:使用過於用力或硬毛牙刷會導致牙齒琺瑯質磨耗,進而引起敏感。.磨牙:夜間磨牙會對牙齒造成磨損,導致牙齒敏感。.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至口腔,會腐蝕牙齒琺瑯質,導致酸痛。.飲食習慣:經常食用酸性食物或飲料也會損害牙齒琺瑯質。當牙齒出現酸痛時,應先尋求牙醫師的專業診斷,牙醫師能夠通過鑑別診斷找出牙齒敏感的真正原因,並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如刷牙方式不當,會建議改用軟毛牙刷並指導正確的刷牙方法;有磨牙習慣的人,可能會建議夜間佩戴咬合板來保護牙齒。 正確使用抗敏感牙膏如果經過牙醫師的診斷,確定牙齒敏感是因為琺瑯質磨損等原因,牙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抗敏感牙膏。且患者也需要在使用抗敏感牙膏的同時,改正不當的刷牙方式,避免進一步損害琺瑯質。漱口水越辣越有效?錯。漱口水中的辣味通常來自於酒精,但酒精的存在主要是作為溶劑,用來溶解某些需要藥效的成分。因此,含酒精的漱口水並不一定不好,只是在使用時需要注意其用途和頻率。 含酒精漱口水的適用場合含酒精的漱口水適合在「短期內」使用,例如在牙周手術或植牙後的幾天內使用,可以幫助減少術後疼痛和提高清潔效果。但長期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可能會對口腔黏膜造成傷害,因此不建議長期使用。 日常保養漱口水的選擇與使用:對於日常口腔保養,建議選擇溫和且不含酒精的漱口水,這些漱口水通常含有一些有益口腔菌叢的成分,適合長期使用。此外,含氟的漱口水也可以幫助預防蛀牙,但應避免讓六歲以下的小朋友使用漱口水,若必須使用,應在家長的監督下進行。 漱口水的使用頻率:建議為一天三次,即三餐飯後,刷完牙後使用。每次漱口應含漱一分鐘,這樣可以達到最佳效果。短於一分鐘的含漱時間效果較差。另,對於接受化療的小朋友或有免疫系統疾病的孩子,不建議使用漱口水,以免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延伸閱讀: 25萬個仰臥起坐,只能減去半公斤脂肪!想練腹肌改做「90秒運動」更有效
-
2024-09-05 癌症.乳癌
乳癌年輕化!45歲出現高峰 明年起放寬篩檢年齡「40歲到74歲」
年輕型乳癌的侵襲性高,國健署自明年起放寬乳癌篩檢年齡,上下各增加5歲,擴大至40歲以上、未滿75歲婦女。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每年檢查人數約90萬人,新政策開放後,每年預估篩檢人數將可達150至160萬人左右,其中,40歲族群估增38萬人受惠。年輕型乳癌發病率上升 篩檢年齡放寬至40歲到74歲乳癌篩檢年齡放寬政策,預估明年上路。吳昭軍說,確切上路時間仍待預算審核通過,希望盡快執行,提高重要癌症篩檢率,早一點達到「健康台灣」 政策的目標。國人飲食西化、生活形態改變,年輕女性的乳癌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吳昭軍表示,「早期發現」是治癒癌症的關鍵,但是目前符合資格的45歲至69歲女性,仍有約34.5%從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呼籲民眾正視乳癌防治,及早治療存活率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鄭翠芬說,台灣每2年提供1次乳房攝影的大規模族群篩檢,可顯著降低晚期乳癌發生率30%及乳癌死亡率41%。不過仍有34.5%的人未做過檢查,主因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太忙沒時間、擔心機器擠壓乳房會痛,乾脆不做檢查。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一年新增大約15000多名乳癌患者,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不過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小於40歲的乳癌患者每年新增1000多人,且人數逐年成長,威脅女性健康。乳癌病友陳小姐分享,因之前做過乳房超音波,只有待追蹤的小問題,45歲時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竟發現腫瘤且擴散到淋巴結。評估後屬於第一期乳癌,治療3個月,預後良好,積極邁向新人生,包括報名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她表示,「及早發現,救了我一命!」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陳小姐認為,乳癌篩檢對象擴大,有助於民眾早期發現病兆,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尤其是年輕型乳癌的預防,不用進入化療、放療等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上最具科學實證,可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並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他強調,台灣的乳癌治療跟歐美同步,積極治療預後佳,甚至乳癌前期的存活率比歐美還高。我國於112年有92.3萬名婦女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共發現5,392多名乳癌個案,等於每篩檢169名女性中約有1名罹患乳癌,而因篩檢發現乳癌的婦女,有59.7%病例為早期(0+1期),證明乳癌篩檢的高效益。三個「及早」預防乳癌國健署呼籲,要把握三個「及早」,預防勝於治療。1.及早預防: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飲食均衡,養成健康生活型態、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並適度釋放身心壓力。2.及早發現:符合資格的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變組織。3.及早治療:一旦篩檢結果異常,應儘速接受後續診斷與治療,早期乳癌治療預後佳,5年存活率高達9成。【疾病百科】乳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1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健康台灣 不能只做一半
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慢性病盛行等公共衛生挑戰,為了提升國民健康、延長健康壽命,並降低醫療支出,新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健康台灣」政策,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由賴總統親任召集人,委員會的成員則多為醫界大老。最近召開第一次委員會,由媒體公布的照片,背景看板寫著「健康台灣‧樂齡幸福社會」。我想說的是,「健康台灣」若只有聽到醫界的聲音是不足的。雖然委員會強調會廣納建言,多元對話,但是以目前所定的目標及相關計畫,如:實現醫療平權、健保永續經營,長照3.0或慢性病防治等,多是從醫療的角度著眼,由衛福部主導,而不是從更高的生活層次去思考如何建構一個真正的「樂齡幸福社會」。不生病,延長健康餘命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健康餘命延長後,是否有幸福旳人生可以享受?若我們的社會仍充斥著年齡歧視,若年長者無法有意義的參與社會,或缺乏經濟安全與社會保障,那麼延長壽命是否有意義?「健康台灣‧樂齡幸福社會」這個口號很好,應該包含兩個目標:健康與幸福,但是兩個要同時推動,不能做一半,只重視健康而忽略幸福,人生沒有重心,也失去了盼望。事實上,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之前已對高齡社會來臨提出一個「活力老化(Active Ageing)」的政策框架,強調:「身心健康(Health)」環境的形成,如:施行預防檢測;建立無障礙空間、創造親老而安全的社會氛圍;降低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如:煙、酒等;各類照顧體系的建立及照顧者的專業訓練等。「社會參與(Participation)」管道的建立,如:終身學習系統的建立;肯定並促成年長者參與正式或非正式工作及義工活動;鼓勵年長者積極參與家庭活動;重塑高齡者的社會形象;支援高齡者互動組織的活動需求等。「社會、經濟及生命安全的確保(Security)」,如:社會安全體系的建立;老年消費者的保護;老年虐待行為的預防;確保退休財務無虞等。WHO的政策框架較目前「健康台灣」的計畫其實涵蓋層面更廣,若能落實執行,應該有助於達成建立「樂齡幸福社會」的另一目標。最近看到一則新聞,美國有一名高齡長者多年前罹患肺癌末期,被宣告僅剩幾個月的壽命;為度過餘生,他選擇從美國回到故鄉希臘,定居在伊卡利亞島(Ikaria)。結果他竟奇跡地多活30多年,以102歲高齡離世。在此期間他從未接受過化療、沒吃過藥,也沒尋求過任何治療法。據了解,這名長者離世前,身上沒有癌細胞,肺癌早已痊癒。有研究分析伊卡利亞島居民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更長,是因為伊卡利亞人常吃的食品大多未經加工,像是橄欖油、山羊奶和葡萄酒。不過當地人認為,「吃了什麼」並不完全是人們長壽的原因,重點是島上的生活方式,自給自足不愁吃穿,還能跟親友們快樂地生活。或許就是島上的飲食與生活、社交習慣,對島民的健康產生了淺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很高興政府推動「健康台灣」政策,希望能扭轉因高齡化所帶來的長照困境,但是我們更希望政府能多聽聽不同角度的聲音,讓「幸福台灣」成為全球高齡化的典範。
-
2024-08-31 退休力.健康準備
百條退休力步道推薦!一圖看平易近人登山步道前20名,陽明山二子坪最受青睞
住在台北市的蔡小姐化療後,只要體力尚可,就會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到陽明山二子坪步道健行,除了風景秀麗,最重要的是沿途輕鬆好走,幫助她恢復健康,因此特別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聯合徵求的「全台百條退休力步道路線」問卷中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三百廿五份,推薦步道逾二百五十條,推薦理由以「景色宜人」最多,但「步道平整與坡度平緩」和「具備無障礙設施」兩項合計超過六成,可見平易近人是民眾挑選步道的一大考量,對身體虛弱或行動不便者尤為重要。同時具備以上兩項特色且最多民眾推薦的就是陽明山二子坪步道,此外還有新北市三峽區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健行步道、台中市北屯區大坑九號步道、高雄市鼓山區柴山步道、新北市新莊區牡丹心步道(青年公園步道)、台北市信義區四獸山步道等。找條易親近步道 可說走就走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倡「隨時隨地,快樂做運動」,他說,超高齡社會要擁有健康一定要超前部署,不是等到退休後才開始,而且作法上要很生活化,首先,找一條容易親近的步道,難度要符合體能狀況,而且對自己來說交通方便的路線,可以隨時說走就走,而不是規畫一條離家很遠的步道,好幾年才能走一趟。在民眾推薦步道中,台北的四獸山也是口袋名單,進可攻退可守,有腳力有時間可以走四小時,也可以走大約半個多小時就下山,其中他最推薦虎山,幾乎每天都去,因為坡度平緩最好走,走一趟大約七千多步,簡文仁通常清晨五點出發,跟一群喜歡運動的好友在山上會合,「沒有特別約,有空的人就上山,聚在一起先大喝十聲,練一下丹田,身心舒暢。」讓長輩放心出遊 享受大自然多扶事業專門提供無障礙接送及無障礙旅遊服務,創辦人許佐夫認為年邁或行動不便的長者不是不想出門,而是怕麻煩子女,長者當然希望能跟以前一樣,與家人一起享受大自然。在台灣的登山步道中,許佐夫特別推薦三條路線:烏來內洞觀瀑步道、淡蘭古道、草嶺古道。內洞步道多年前就已修整木棧道,無論是步伐緩慢、拄拐杖的長者,或是輪椅、代步車及娃娃車,都可來到距離瀑布最近的地方,內洞步道甚至帶動烏來老街全面無障礙,此外,台灣最大的無障礙立體停車場就設在烏來。走淡蘭古道可以跟石碇連結,他建議以石碇老街為起訖點,一天內徜徉山林,還能享用在地美食。至於推薦草嶺古道的原因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許多長輩看海後心情特別輕鬆,就會提高下次出門意願。除了登山步道,許佐夫額外推薦具備無障礙設施的「野柳女王頭」,他表示,每年國際沙雕節會鋪設無障礙木棧道,有輪椅或娃娃車的旅客不用排隊可以直接跟女王頭拍照,適合攜老帶幼的家庭出遊。時序入秋,天氣不再酷熱,就從民眾及專家推薦的步道名單中,挑選一條適合路線,安排一趟輕鬆愉快的登山旅行。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30 醫療.中醫
婦癌多與2因素有關 飲食首要考慮中性溫和食材好吸收
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婦癌,在中醫體質表現常見血瘀、肝氣鬱、月經異常和出血點滴不止等現象,中醫如何調理體質,輔助減輕治療副作用?醫師建議,飲食以植物性為主、避免食用含荷爾蒙製劑食品、限制高脂肪食物攝取、少吃煙燻或燒烤食物、控制精緻糖攝取,更應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婦癌多與女性荷爾蒙、環境荷爾蒙有關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澤宏表示,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與雌激素、黃體素等女性荷爾蒙有關,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雙酚A等透過食物進入人體,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增加婦癌風險,市售漢方草本中藥飲內中藥劑量未知,建議應由中醫師診療開立藥方,以符合病患個別的體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腫科主任簡采汝說,沒有生產經驗的人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機率較高,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須警覺初始症狀,針對高危險群病人如服用抗癌藥物Tamoxifen者,定期接受經陰道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厚度,當內膜增厚併有不正常陰道出血時,建議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或刮搔手術,以排除子宮內膜癌可能性。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柯皓庭表示,中醫在乳癌治療有5階段,包含「手術前後」促進傷口癒合、體力恢復;「化療期間」緩解副作用;「放療期間」緩解咽喉、咳嗽與皮膚等不適;「抗荷爾蒙治療」緩解潮紅、盜汗、失眠等類更年期症狀,以及降低腫瘤復發或轉移機率。婦癌飲食選擇 首要考慮中性溫和好吸收黃澤宏指出,婦癌患者飲食要選擇中性溫和好吸收的食材,例如番石榴、蘋果、葡萄、櫻桃、桑椹、空心菜、菠菜、胡蘿蔔、茼蒿、花椰菜、雞肉、魚肉、豬肉、排骨、雞蛋、豆漿和白米飯等,柳橙和木瓜則視個人狀況酌量攝取。中醫輔助治療要定期追蹤肝功能,謹慎使用人參、當歸等類雌激素中藥。黃澤宏說,常見補品藥膳可能非常燥熱,如麻油雞、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當歸、黃耆、人參、十全大補湯、四物湯等,要特別留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8 癌症.肺癌
魔術師劉謙證實罹肺腺癌!7招預防肺腺癌 最有效早期揪癌只有1方法
據「鏡週刊」報導,48歲的魔術師劉謙被爆罹患肺腺癌,而他也親自證實在央視春晚表演後已進行手術,目前身體狀況恢復良好。據報導,劉謙透露每年都會進行健康檢查,3、4年前發現肺部中間後面長了結節,此後定期追蹤回診,直到今年春晚表演前檢查出是肺腺癌零期。隨後在今年2月於央視的春晚工作結束後進行手術,如今過了半年,健康狀況恢復良好。不同於藝人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因此需接受化療。劉謙表示因是零期,心理壓力還沒那麼大。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罹癌應留意空汙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在談汪建民狀況時曾受訪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誰適合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衛教資料,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肺部病灶。那是否一般人健檢都建議要做LDCT?目前健保免費篩檢對象僅針對以下2個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檢查:一、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二、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健署引國際實證指出,對「重度吸菸族群」進行LDCT篩檢是有效的,相較胸部X光可降低其20%肺癌死亡率;但若不是前述高危險群,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篩檢有效。一般醫師仍是建議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吸菸史等高危險群,可透過「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如發現肺部結節,須配合定期追蹤、檢查。如何預防肺腺癌?除了定期接受肺癌篩檢,醫師建議,平常外出前先觀察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系統,如果當地空汙嚴重,建議不要騎機車或單車,盡量選大眾交通工具,並戴上口罩。平常可多吃柑橘類水果。7招預防肺腺癌1.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2.戒菸並拒吸二手菸。3.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4.定期接受低劑量電斷層檢查。5.避免化學物質毒害。6.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盡量搭大眾交通工具。7.平常可多吃柑橘類水果。【參考資料】.《噓新聞》.國健署肺癌篩檢簡介.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08-23 癌症.卵巢.子宮
沒性生活就不會感染HPV ?她58歲子宮頸抹片竟驗出癌前病變
新竹58歲S小姐,因怕內診疼痛,加上自覺停經後已未有性生活,故10餘年未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近期因陰道分泌物增加及搔癢就診,經醫護人員溝通後,接受內診及抹片檢查,但檢查報告卻為異常。S小姐被通知回診接受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診斷為中度癌前病變,所幸經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後,健康恢復良好,並定期回診追蹤。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醫師王彥涵指出,以S小姐的情況,若是再晚幾年發現,癌前病變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病人就須接受更為複雜的癌症手術或化療、電療等治療,耗費的時間和費用也會增加。八成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就會罹癌王彥涵說明,子宮頸癌是一種源自於子宮頸部位的癌症,目前已經證實99%的子宮頸癌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大部分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而超過80%的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病毒就會罹患子宮頸癌,絕大部分都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只有少數高危險型HPV會造成持續性感染,才有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感染HPV病毒?醫師說明,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據統計,每年仍有約近4成女性超過6年沒有做過或從未做抹片檢查,也有很多女性都有迷思,認為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患病,但是目前醫學已經證實,無論HPV病毒感染後有無持續性行為,感染越久就越容易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或惡化為子宮頸癌。王彥涵強調,6年以上沒做抹片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是3年內曾經做抹片檢查的人的3倍,所以只要曾經有性行為,都應該定期做抹片檢查。若連續3年抹片結果都正常,或自費HPV篩檢結果無病毒感染,則可以改成3年做一次。
-
2024-08-22 癌症.肝癌
玻璃釔90微球治療 15公分肝癌腫瘤消失
台灣每年約1萬2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肝癌位居國人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52歲張先生有B型肝炎病史,不到半年時間腫瘤快速惡化為晚期肝癌,且侵犯多葉大面積肝臟,合併右側門靜脈腫瘤侵犯,在三軍總醫院接受「玻璃釔90體內放射微球治療」,術後至今超過2年半,最新的影像追蹤顯示,腫瘤幾乎完全消失。三軍總醫院放射科診斷部主任張維洲表示,張先生有B型肝炎帶原,2021年診斷出肝臟有13至15公分的腫瘤,甚至侵犯到右側門靜脈,且接近中央門靜脈,已是肝癌第3至第4期,不到半年腫瘤快速惡化為晚期肝癌,無法手術切除,因此外科轉介至放射科進行玻璃釔90體內放射微球治療,術後追蹤最近的影像發現,右側肝臟萎縮合併左側正常肝臟代償性增大,而腫瘤幾乎完全消失。張維洲指出,這項治療技術適用於大顆且侵犯門靜脈的惡性腫瘤,為傳統治療無法處理的患者,提供根治機會,約20%的患者在治療後成功進行手術或換肝。張維洲表示,早期肝癌可考慮手術切除或換肝手術,單顆小於3公分的腫瘤也可以透過手術達到根治效果;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則較為複雜且多元,針對無法手術的個案,若能接受多元的合併治療,特別是加上局部栓塞治療,約2至3成患者仍可能透過「降期」的方式,爭取未來手術或換肝的機會。目前三總使用的栓塞治療方式有3種,分別為傳統化療栓塞、載藥微球栓塞和體內放射治療。「玻璃釔90微球治療」就是「體內放射治療」,是將高放射性的微球注入肝動脈,微球集中在腫瘤微細血管中,近距離給予腫瘤高輻射劑量,效果可持續3到6個月,且不適感較輕微。「玻璃釔90體內放射微球治療」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張維洲說,治療前需經過兩階段評估,第一階段評估微小血管分布及劑量,若通往肺部、腸胃道的微血管超過一定比例,就不建議使用,以避免肺部纖維化等問題;適合者則進行第二階段為期約2周的精準治療。其他兩種栓塞治療:傳統化療栓塞:是將化療藥物以碘油攜載注入肝動脈,再用明膠海綿堵住血管,效果相對短暫且副作用大。載藥微球栓塞:讓微球承載化療藥物深入細小血管,副作用較輕,但缺點是若針對大顆的肝臟腫瘤需要頻繁治療。
-
2024-08-15 焦點.用藥停看聽
西藥一定要加胃藥一起吃?藥放冰箱保存更久?藥師破解6大「藥物迷思」:這樣吃可能只吃入澱粉
小小一顆藥,原來有著大學問!藥品切半吃恐致藥效減低、磨粉吃可能只吃入澱粉...藥品從保存方式到丟棄方法,你都清楚嗎?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用藥內容就由「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長庚醫院藥事管理部組長」陳玉瑩藥師告訴大家。Q1.藥錠太大吞不下,可以自己撥一半,或是磨碎嗎?一顆小小的藥,外層可能由好幾層不同的滲透膜組成,服用後在體內慢慢將藥品釋放,若將藥品切半,膜被破壞,導致藥品成分一下子被釋放出來,不僅藥效無法延續,還可能導致副作用。若醫師藥師無特別告知可剝半、或無特殊設計,建議整顆服用為佳。另,有些家長會將藥丸磨碎給孩童吃,可能造成濃度不均,反而吃入體內的都是澱粉、賦形劑,而使效果不如預期。相對地,藥水(不管糖漿或水的劑型)濃度分布均勻,確保吃下去的每一毫升都含有足夠的藥物成分,適合不敢吃藥丸或藥粉的孩童。但若藥水幫助,而必須使用磨碎的方式,建議使用專業的磨粉工具,並選擇穩定性較高的糖漿來混合。Q2.忘記吃藥,想起來的當下可以趕快補吃?補吃恐造成雙倍劑量,進而影響身體,若補吃的為血壓藥、血糖藥就可能造成某些風險。每種藥都不同,因此需參考藥品說明書(仿單)或藥袋上的指示,也可以致電領藥的醫療院所詢問。Q3.西藥容易傷胃,一定要加胃藥才保險?「胃藥」一般指的就是「制酸劑」,其成分主要為含鈉鹽、鋁鹽、鎂鹽、鈣鹽等鹼性鹽離子,藥理作用是中和胃酸,升高胃部的pH值。但並非所有藥物都傷胃,若貿然吃胃藥可能導致原本藥物的效用降低。若藥物有影響腸胃的副作用,只要將藥物放到飯後吃即可,不須再多加一顆胃藥。Q4.保健食品,可以隨藥一起吃嗎?一般來說間隔一小時(胃排空約需要一小時時間)。Q5.把藥放冰箱,可以保存更久?置於冰箱內並非最佳解,冷氣可能造成藥品結構、濃度改變,如藥水冰久可能造成結晶等。除非有標示需冷藏的藥品,切勿隨意冷藏藥品,以免讓藥品受潮。應按照藥品說明書(仿單)或藥袋上的指示保存藥品,一般保存在乾燥陰涼處、25度以下的「室溫」以下,避免過熱的環境。若非密封、鋁箔包裝,而是無外包裝、散裝之藥品就要更加注意保存。口服錠劑或膠囊:盡可能原包裝保存,建議保存期限為從開封後或調劑日起算半年內服用完畢。但藥物的保存也會依類型而不同,衛福部衛教資訊顯示,糖漿藥水放冰箱可能會產生沉澱,建議放室溫即可,開封後當次治療期間未使用完就要丟棄;磨粉藥品因藥品經過磨粉後易受潮變質,建議僅於醫師開立的天數內服用,若沒服用完應直接丟棄。Q6.剩藥怎麼辦?能丟垃圾桶嗎?每每大掃除時,家中總是有一些沒吃完的藥物,是否全都丟進垃圾桶即可?其實丟棄時需要看藥品的類型,如化療藥物、藥水及中藥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更詳細資訊可前往衛福部食藥署網站查詢相關資訊。●一般藥物:丟棄於一般垃圾即可。●藥水:將廢棄藥水倒在擦手紙、茶葉等吸水物質上,吸收後,將茶葉或紙團丟入一般垃圾即可;藥水瓶則丟入塑膠類回收。不建議將廢棄藥水直接倒入馬桶、洗手槽,以免對環境造成影響。●中藥:中藥材為自然產物,因此丟棄時丟「廚餘」便可;中藥粉則可丟棄於「一般垃圾」。●特殊藥品:如針劑、抗腫瘤藥品、抗生素、荷爾蒙藥品及管制藥品等,會對環境或人體造成傷害的藥物,拿去「醫療院所、藥局」回收。醫療院所回收後,廢棄藥品會經過高規格的焚燒,確保銷毀過程中不會再對人體或環境有害。延伸閱讀: 為什麼蟑螂總是殺不完?2個「用馬桶」壞習慣,讓你養出一大堆小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4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圓桌會議/晚期肺癌治療缺口共同找解方 健保署:明年五十億暫時性支性可彈性討論
賴清德總統宣示二0三0年要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肺癌是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約半數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如何減少晚期肺癌的死亡率成」了重中之重,醫界指出,由於目前健保給付未能接軌國際,病人自費情形大幅增加,造成臨床上用藥困境,專家們也希望與政府攜手找出肺癌治療接軌國際,且更積極策略解方。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僅一成,日前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肺癌治療接軌國際,迎戰台彎國病新策略」圓桌會議,與會專家提出多方建議,期待醫界、病團與官方共同努力,依醫療平權精神,達成總統宣示目標。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指出,要降低癌症死亡率必須得先降低晚期患者的死亡,這與早期患者的長期存活概念是不同,以死亡人數最多的肺癌為例,目前一年約一萬多人辭世,第四期患者又佔了一半以上,若要減少三分之一,須挽救三千人生命,因此補足晚期治療缺口是第一重要任務。談到晚期肺癌治療缺口,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以人數佔比最多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標準治療是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相較於過去傳統化療時代,病患平均存活期可從八到十個月延長至三年半到四年,但目前健保給付只有十分之一的病人可用藥;至於沒有驅動基因者要用免疫藥物,給付上也有條件限制,若無法獲得給付病人就得自費。新藥使用階級化隱憂與會者分享一名律師在疫情期間罹患肺腺癌,且帶有EGFR突變基因、已腦轉移,雖然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晚期肺癌、帶EGFR基因突變患者應以第三代標靶藥物為一線用藥,但當時台灣仍未給付,由於患者沒錢可自費用藥,採取其他治療方式後不久即過世,賴俊良也提到自己曾自掏腰包,幫職場同僚付自費藥物經驗。站在第一線面對病人,臨床醫師還是希望政府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直言,讓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可及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是非常急迫的問題,當病人沒有接受國際標準治療,不僅無法參與後續新的臨床試驗、失去使用新藥機會,未來新藥適應症皆要銜接標準療法,病人過去未接受標準治療,等於從適應症就被排除在外,勢必影響病人往後使用新藥權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指出,台灣肺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皆低於日韓,依該基金會調查,六成五的患者有自費醫療經驗,當越來越多病人自費用藥,而經濟能力較差病人無力負擔自費藥物,治療權益就會受影響,並帶來醫療平權階級化隱憂。此外,若第一線治療沒有接軌國際,也影響醫師臨床用藥經驗,且無法累積更多本土真實世界數據,這樣的結果,恐造成研究報告無法投稿至國際期刊,不僅削弱醫界研究量能,對台灣整體生醫產業競爭力、新藥使用經驗傳承等都將帶來巨大衝擊。余忠仁也提醒,除了當下最迫切的晚期治療缺口需要補足,目前也觀察到,許多先進國家的給付趨勢已提前至第三期,這群患者術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很高,五年存活率只有三成。有EGFR驅動基因者若及早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復發風險可降低八成,這群患者約佔一成,財務衝擊相對較小,可惜目前仍面臨新藥給付空窗,其治療急迫性不容忽視,建議政府超前部署,逐步編列財源,並往前期治療給付邁進。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建議,政府在評估新藥給付時,應跳脫健保總額框架限制,比照國際治療指引,並檢視實證醫學證據,作為癌症新藥引入、給付規劃的參考。對於因財物衝擊大、健保未能給付而療效明確,且已經被國際治療指引列為標準治療,並能有效降低復發、延長存活的新藥,應優先考慮列為癌症新藥基金適用項目,才能及時貼近癌友急迫性用藥需求。盼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對此,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針對肺癌第一線用藥是否接軌國際治療,明年預計有五十億的暫時性支付專款,預算上會有彈性,對於有臨床迫切需求的藥品,將與專家討論出優先順序,希望把錢花在刀口上。實際上,癌藥花費已佔健保醫療支出六分之一,平均成長率百分之九,皆高於同期健保醫療總額成長率,新藥新科技預算也達歷史最高。在會議上,與會專家皆肯定目前政府的用心,特別是針對癌症新藥的引進、給付,也已逐步規劃相關制度,以補足癌症新藥財源缺口。專家們認為,若要達成總統的宣示目標,也期待政府可以投入更多預算,包括拉高醫療健康投資佔比,讓抗癌戰役可以有更多的彈藥、資源。另外,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對於癌症新藥,部分民眾願意平均每月付二到三萬元自費額度。不過,石崇良也指出,由於癌症病患屬重大傷病,治療無法部份負擔,因此,這部份須要修法。與會專家們也認為,民眾須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若需要修法,也希望可以凝聚共識,逐步規畫。
-
2024-08-10 癌症.血癌
兒童不明原因發燒、淋巴結腫大、骨頭痛 小心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 也是最為多見的一種「血癌」。因為症狀跟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很類似,再加上小朋友無法清楚表達,家長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察覺。醫師提醒, 如果孩子就醫檢查治療後仍持續發燒,同時又合併不明原因瘀青、淋巴結腫大、骨頭疼痛等,切莫輕忽,應再次求診。而醫師對不明原因發燒或反覆的感染應有所警覺,進一步抽血檢驗就可判斷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否是發燒的真正元凶!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希哲曾收治一名三歲的小女童,她在一週內出現發燒不退、咳嗽、流鼻水、體力變差,臉及脖子的淋巴結腫大,症狀跟EB病毒感染很像,但是小腿有不明原因血斑,進一步檢查竟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癌症 好發於2-5歲劉希哲醫師表示,台灣每年約有五百至六百名兒童罹患癌症,其中約三分之一是白血病。95%的兒童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可再區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前者約占八成。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好發年齡是二至五歲。症狀包括發燒、貧血、疲倦、臉色蒼白、淋巴結腫大、瘀青、不明原因腹痛、腹脹及骨頭痛等。不同危險分群治療強度不同 提高治癒率並減少後遺症劉希哲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分期和一般癌症不同,主要是依據復發風險及治癒率來區分「危險分群」,給予不同強度的治療。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目前根據發病時的年齡、白血球數目、中樞神經是否侵犯、特殊染色體轉位、基因變異等進行「標準危險」、「高危險」或「極高危險」分群的判定,然後根據危險分群規劃療程,讓病童獲得適切的治療強度,除了可以有效打擊血癌細胞外,也能減少副作用及後遺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第一階段是引導期治療,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殺死最多血癌細胞達到疾病緩解,接著進入第二階段的鞏固期治療以鞏固療效,最後是第三階段的維持期治療,目的是持續殺死癌細胞以維持疾病緩解,預防疾病復發。過去:疾病已緩解但治癒率卻不到八成 現在:MRD捕破網引導期化療結束後,會進行骨髓檢查,若淋巴芽細胞小於5%,就達到過去認定的「疾病緩解」的狀態,接續進行鞏固期、維持期治療,但是最後可能不到八成的病童可以治癒。表示我們沒有精準地評估治療反應,無法及早洞察「敵軍陣勢」,失去調兵遣將,克敵制勝的先機。劉希哲醫師指出,最新的策略是在抗癌治療初期就搭配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監測,精準地評估療效,一旦治療反應不佳,可及時調整治療策略。監測時間跟著走 MRD陰性療效佳目前台灣兒童急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主要有三個MRD監測時間點,各有監測的標準及應對治療策略。第一個MRD監測時間點是在引導期療程兩周後,標準危險分群的MRD若能降至1%以下,就表示治療效果好,可以維持原來的治療計劃。相反的,就要提升至高危險分群的治療強度。第二個監測時間點是在引導期治療結束後,標準危險分群的MRD介於0.01-1%之間的必須提升至高危險分群療程。若標準危險分群及高危險分群的MRD大於1%者,就必須提高至極高危險分群。至於第三個MRD監測時間點是先完成鞏固期療程,於維持期初期進行,主要是針對那些無法於引導期結束後達到MRD陰性(小於0.01%)的高危險及極高危險分群者再做一次評估。若仍為MRD陽性,就必須調整治療強度,並評估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及異體幹細胞移植等的策略。MRD指引治療 治癒率提升至9成最後,劉希哲醫師說,導入MRD做為治療指引後,台灣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癒率從八成提升到九成。不過,極高危險分群,尤其是嬰幼兒病童仍不到四成,有待繼續努力,希望讓更多病童可以成功治癒、健康長大!
-
2024-07-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她吃雞蛋糕引起劇烈胃痛 開腹發現高惡性度腸癌
38歲洪小姐是年輕媽媽,3年前吃雞蛋糕,引起劇烈胃痛、便祕、腹脹,始終找不出原因,接受傳統開腹手術,發現大腸右側的一顆腫瘤,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檢查證實為高惡性度的BRAF基因突變,以致兩年半內復發兩次,最後切除子宮、卵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與腫瘤位置有關,例如,發生在左側(遠端大腸),容易腸阻塞、排便改變習慣、血便等;但若發生在右側(近端大腸),因糞便水分較多,且大腸管徑較寬,症狀容易被輕忽,因此,許多患者確診時都已至第三期、第四期。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在大腸直腸癌個案中,BRAF突變約占5至8%,患者病程惡化快速、容易腹膜轉移,且抗藥性偏高、容易復發。以往並無專屬標靶藥物可用,患者於第一線治療後7個月就可能惡化,平均存活時間僅13個月。洪小姐為典型BRAF突變大腸直腸癌患者,因BRAF基因突變,復發風險極高,一開始歷經12次化療,以為術後可以多撐幾年,沒想到半年後就復發,接著再做18次化療,癌細胞還是轉移至卵巢,必須切除子宮與卵巢。「無論如何我要堅強,我不只要續命,我要徹底康復,我要好起來,陪女兒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洪小姐說,確診時,女兒才3歲,這是她活下去的動力,必須保護女兒,不能輕言放棄。所幸,自費使用雙標靶藥物半年後,幾乎看不到癌細胞蹤影。高醫附醫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表示,BRAF基因突變患者治療難度較高,因容易復發,治療急迫性更高,只可惜健保目前尚未給付專屬BRAF雙標靶藥物,患者必須自費,但因價格昂貴,不少病家最後「因病而貧」,期盼政府盡速給付相關癌藥,讓癌友獲得最好的治療,不留遺憾。
-
2024-07-29 醫療.消化系統
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教授揭殘酷真相:「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
讀者Andrew Lin在2024-7-2寄來電郵:林教授您好:之前您在治療幽門桿菌,吃益生菌?放的治療共識說,無症狀的幽門桿菌感染者仍應接受治療。但有看到2024的cdc資料認為不需要。想請教現在的共識仍是認為無症狀感染需要治療嗎?感謝!2024的cdc資料是這麼說:Asymptomatic infections generally do not need to be treated. Determine treatment on an individual basis, and treat patients with active duodenal or gastric ulcers if they are infected(無症狀感染者一般不需要治療。根據個別情況來決定治療,並對患有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的感染患者進行治療)。這段話裡的「無症狀感染者一般不需要治療」的確是會讓人以為「無症狀感染者不需要治療」。但很不幸的是,儘管這或許是「美國共識」,卻絕不是「全球共識」。我是在2020-1-20發表治療幽門桿菌,吃益生菌?,引用了兩篇「全球共識」的論文(發表於2015和2017),而這個共識就是「不管有無症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需要治療」。在2020年12月又有一篇「全球共識」的論文發表,而它是在報導一個在臺北召開的「全球共識」會議的結果。請看Screening and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 the Taipei global consensus(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預防胃癌:臺北全球共識)。這個由來自11個國家的28位專家參與的會議所得到的結論是:有證據支持應向所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提供根除治療的建議。易受感染的受試者應接受檢測,如果檢測呈陽性則應進行治療。對於胃癌風險較高的族群,應考慮大規模篩檢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也許是受到這個「臺北全球共識」的影響,台灣衛福部在2022年8月發表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而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事實上,縱然是美國的專家也不見得就同意CDC的建議,請看今年2月發表的Evolving Concepts in Helicobacter pylori Management(幽門螺旋桿菌管理概念的演變):幽門螺旋桿菌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也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而胃癌仍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癌繼續對美國的少數族群及移民群體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迄今為止,幽門螺旋桿菌病例發現方法依賴於基於症狀或高風險指標(例如種族或民族背景和家族史)的機會性檢測。然而,這種方法遺漏了很大一部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他們仍然有胃癌的風險,因為大多數感染在臨床上是無症狀的。此外,患有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個體存在胃腫瘤前病變的風險,這些病變也無症狀,只有透過內視鏡檢查和活檢才能可靠診斷。因此,為了對胃癌預防產生重大影響,需要一種系統方法來更好地識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併發症(包括胃腫瘤前期和癌症)風險最高的個體。鑑於常用療法的成功根除率急劇下降以及抗菌素抗藥性增加,還必須優化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應作為一種傳染病進行管理,以及藥敏試驗的日益普及,我們現在有動力放棄被證明根除率不足的經驗療法。基於分子的敏感性分析有助於選擇個人化的根除方案,而無需進行侵入性手術。改進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方法加上人群層面的篩檢和治療計劃可能是預防胃癌的有效且高效的策略,特別是對於承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併發症最重負擔的少數群體和潛在邊緣化人群。北京大學的胃腸科主治醫師宋志強在2021-2-5發表沒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 也得治:先給大家講兩個案例。…這兩個病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平時都沒有不適症狀,一起病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併發症表現,一個是癌變,一個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兩位患者其實在幾年前的常規查體中均已發現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當時能夠把這個細菌很好地根除,就可以避免這麼嚴重的後果和風險了。這也提醒大家,沒感覺到症狀,不代表真的沒有問題,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並不可靠。如果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病人做個胃鏡,取胃黏膜活檢,顯微鏡下放大來看,幾乎都會有很多炎症細胞浸潤,甚至是糜爛、潰瘍、萎縮、腸化等表現。這段話裡最讓我感同身受的是「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一個人可以在幾十年裡都「無症状」,但一旦有了症狀 – 胃大出血,就Bye Bye了。Bye Bye也許還OK,怕的是胃癌、化療,生不如死的折磨。所以,您真的要選擇「無症狀感染者不需要治療」這條途徑嗎?原文: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手術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高雄長庚醫院/精進肝臟切除手術 突破殘餘體積不足困境健保署統計,112年6都肝癌相關手術人數,高雄長庚醫院以369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高雄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李韋鋒表示,為了服務肝癌病人,該院成立整合肝癌治療團隊,結合一般外科、胃腸肝膽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及放射診斷科,提供病人全方位治療。高雄長庚除了優異的肝臟移植成績,在院長王植熙帶領下,肝臟切除手術不斷發展進階技術;目前常規進行腹腔鏡及機器手臂肝臟切除手術,112年度團隊執行超過200例微創肝臟手術,在兼顧安全與腫瘤治療效果同時,讓患者享有傷口小、疼痛感低、恢復快的優點。早期肝癌治療效果佳,也最有機會接受微創手術。以往對於肝臟殘餘體積不足的情況,常被迫放棄手術治療,但高雄長庚發展「阿爾庇式手術」,可藉由兩階段的手術讓肝臟增生進而安全的移除病灶,目前執行約60例,成效優異。各地慕名前來或轉診的困難及複雜案例,會經由整合肝癌治療團隊合作,擬定病人的治療計畫,如釔90栓塞或質子降期治療後再接受肝臟移植,合併消融或栓塞治療及肝臟切除手術,為治癒病人或延長存活時間而努力。醫學中心手術No.2林口長庚醫院/突破移植限制 為必需換肝者續命據健保數據分析,112年執行肝癌手術人數排名,林口長庚位居醫學中心第二名,執行手術者有352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系副系主任詹昆明表示,到該院就醫的肝癌患者大多為晚期,這類患者大多無法單靠手術治療,且約有四成必須透過換肝才能續命。詹昆明表示,林口長庚收治的肝癌患者,最多只有25%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超過70%都是第三期以上晚期病患。台灣雖然已經不是肝病王國,且C肝患者根治的人數愈來愈多,但台灣還有B肝以及酒精性肝炎等患者,若沒有持續用藥或是戒斷酒精,仍會導致肝癌,末期肝癌患者僅能透過換肝續命。以現行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分析,約有40%是肝癌患者,換算人數約為70到80人,能夠執行換肝手術僅有一半,約40例上下。林口長庚團隊為增加移植患者的機會,積極發展「分肝移植」、「血型不相容移植」,以分肝移植為例,一塊肝臟能分給兩個人使用,去年就成功完成46對分肝移植;親屬捐肝約有10%到15%的機率血型不相容,林口長庚團隊突破該技術後,也大幅增加移植機率。區域醫院手術No.1高雄市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歷史悠久 以治療肝臟疾病見稱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2年肝癌手術人術,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為全國區域醫院第一名,共收治75例診斷肝癌的患者,其中68例接受手術治療。阮綜合醫院外科部主任楊明元表示,該院消化外科有長久歷史,素以治療肝臟疾病見稱,除了有先進儀器,還組成專業團隊,提供最佳治療方案,提高肝癌治癒率。肝癌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發生率較高,主因與B型、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肝硬化等有關。阮綜合以跨科合作模式,建立癌症治療團隊,從內科醫師的初步評估開始,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及放射科醫師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的確診,再由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手術。針對臨界可切除的腫瘤患者,採前瞻性治療策略,包括術前輔助性化療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輔助性化療、放射治療等提高患者存活率。手術例如超音波引導射頻燒灼術,為微侵入性治療,具有治癒率高、傷口小、縮短住院天數等優點。在消化內外科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等組成的專業團隊通力合作下,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提高肝癌治癒率。地區醫院手術No.1台大癌醫分院/術前術後輔助治療 成功挽救癌末病患據健保署統計,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112年執行170例肝癌手術,為地區醫院排名第一。該院副院長吳耀銘表示,台大癌醫各項設備、服務均比照醫學中心等級,且已於今年晉升區域醫院。在肝癌治療方面,除提供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外,更是全球肝癌達文西手術觀摩中心,該院9月將設置第2台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數量將與總院齊平。吳耀銘表示,台大癌醫各癌別均採多專科團隊治療,肝癌多專科治療安排於每周二上午,在醫院同一區域,腫瘤科醫師認為適合手術的患者,可即刻轉至肝臟外科治療,減少患者反覆掛號、看診的時間。在肝臟手術方面,除傳統手術,台大癌醫提供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等多元術式,全院11間開刀房。台大癌醫重視患者術前術後輔助治療,吳耀銘表示,一位45歲壯年病患,確診肝癌時腫瘤已達15公分,肝門靜脈遭腫瘤侵犯,預期存活時間僅6個月,經多專科團隊建議,先以免疫療法治療半年,病人腫瘤縮小至10公分,且肝門靜脈主幹血栓萎縮,再以外科手術成功摘除腫瘤、清除血栓,術後給予免疫治療,患者存活至今已3年,並無復發跡象。112年六都肝癌患者手術5大院所
-
2024-07-27 癌症.癌友故事
台大就醫且因「醫療權」安置的血癌男孩,休學2年考上台大!
20歲男孩吳嘉源升高三那年罹患血癌,因父親死於口咽癌、母親對西醫有恐懼和創傷,導致母子對治療計畫有歧見。吳嘉源來不及成年就要為自己的醫療權做選擇,最後由家事法庭裁決,由新北市長侯友宜成為吳嘉源的藥療特別代理人,是新北首例也是全國少見因醫療權而受安置個案。新北首例因醫療權而安置個案──吳嘉源吳嘉源雖因治療休學二年,目前仍在台大兒童醫院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但今年已錄取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即將展開新人生。熱愛學習的他不曾補習,高中因治療,學習落後同儕兩年,他上網找資源學程式語言,「還有好多想學、想體驗的事,希望老天爺讓我多活幾年」,計畫上台大後要參加鋼琴社等社團,也期待能到日本等地旅遊,探索世界。2021年夏天,當時讀政大附中的吳嘉源出現淋巴腫大、頭昏症狀,檢查後確認罹患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醫師判斷病況緊急,須立即住加護病房,當時他17歲,一連串治療要家長簽名同意才能執行,但母親莊婷對西醫不信任,拒簽同意書,甚至想將孩子帶離醫院。醫師顧慮吳嘉源若離開醫院有生命危險,詢問病人意願,吳嘉源吐露希望留院治療,社工花數小時說服,才讓莊婷勉強接受醫師處置。儘管如此,溝通過程中仍不斷卡關。莊婷對丈夫罹癌接受西醫治療的種種痛苦心有餘悸,主張「西醫是毒」,院方最後不得不通報家防中心介入。社工和莊婷陸續簽訂三次安全計畫,註明「一旦違反安全計畫就啟動安置」,到安置機構或寄養家庭生活。某日吳嘉源外出,母親見藥袋上一連串副作用資訊,擔心孩子吃了傷身,偷偷把藥藏起來,公部門考量兒少最佳利益,不得不狠下心,透過家事法庭裁決,選任侯友宜當藥療特別代理人,讓吳嘉源在出院期間也能安心接受治療。三年來吳嘉源頻繁進出醫院,經歷化療、標靶、手術及骨髓移植等,原以為能擺脫「血癌」糾纏,怎料去年復發,癌細胞侵襲左眼造成視力模糊。但他沒被打倒,2024年1月學測考出好成績,透過申請入學拚上台大,距離當工程師目標更近一步。不怨恨母親「反西醫」的立場 吳嘉源心知「她很愛我」「我不怪媽媽,我知道她很愛我。」吳嘉源母親莊婷廿年前從大陸嫁來台灣,吳嘉源是家中獨子,小二喪父,母子相依為命生活,靠莊婷開餐飲店養家。吳嘉源說,媽媽離鄉背井來台,已經失去丈夫,也許是太害怕再失去兒子,才反對接受西醫治療。母親迄今仍反對他接受西醫資源,母子倆為此時有摩擦,吳嘉源感嘆「不知道何時才能和媽媽真正和解」。掛心吳嘉源住院期間吃得不夠營養,莊婷每天下午騎車40分鐘,從新店到台大兒童醫院,只為幫孩子送海魚、雞湯等料理,風雨無阻。對法院一度剝奪她為孩子選擇醫療方式的權利,莊婷內心有微詞。她說「為何不能用我的方式,為何不能尊重孩子的媽媽」,老公就是被西醫治死的,提起台大,莊婷內心仍有氣。吳嘉源無奈地說「家人這樣對待我的恩人(指台大),我很兩難」。「唯一的家人卻不支持我,我真的很無力。」吳嘉源說,知道母親的辛勞、壓力,面對醫療,希望媽媽尊重自己的意願,「我很希望能活下去」。吳嘉源和母親至今仍偶有口角,前天再因母親數落西醫,吳嘉源按下求助鈴,請護理師將母親請出去。採訪過程,莊婷細數著西醫缺點,感嘆孩子不聽話,不願接受中醫來治療,話鋒一轉,莊婷自責當年母乳只餵幾天,沒讓孩子體質強健,「這是我人生的遺憾,也怪自己太寵孩子,但不愛也不行,這是我活著、賺錢的意義」。莊婷說,吳嘉源恐怕是她後半輩子的「老伴」,愛孩子的心永遠不變。記者隨著莊婷送餐,只見莊婷提著籃子走進醫院,急著要把乾煎海魚、水果送到孩子面前,伸手要親自餵食,吳嘉源面色凝重,莊婷轉到一旁切洗水果,吳嘉源眉頭才慢慢舒緩。他說,知道母親很愛他,但自己已背負太多壓力,包含疾病、學業等,希望媽媽給他空間。吳嘉源說,因為長期住院,醫師、床邊老師、藝術治療老師等都成為他無話不談的朋友,期待上大學後能結交新朋友,也對交女朋友有憧憬。特教老師王毓佳就是吳嘉源口中無話不談的床邊老師,王毓佳接送嘉源去台大考試,今年七月陪他完成單車環島夢想。王毓佳說,有感受到莊婷想親近孩子,只是表達方式較容易造成親子對立,她有告訴吳嘉源「要謝謝媽媽給你一個家,可以主動抱抱媽媽」,吳嘉源前陣子有擁抱媽媽,彼此內心疙瘩雖還在,但結有慢慢鬆開。保障醫療自主權 庭長:17歲有判斷力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說,一般兒保機制與家防中心照顧對象多是兒虐個案,吳嘉源是因醫療權而安置的罕見個案,2022年3、4月間由台北地院裁定,是新北市第一例,也可能是全國首宗。新北地院家事法庭庭長黃繼瑜說,家事法庭處理選任特別代理人案件,實務上以遺產分割案居多,因為醫療權上法院,實屬罕見。法律上父母與未成年子女有利益相反情況,依法不得代理時,可選任特別代理人,此案發動權是新北家防中心,送台北地院受理,眼見嘉源治療計畫相當緊急,希望透過法律解套,法院評估當時嘉源已17歲,有一定判斷能力,且明確表達想接受西醫治療,因此透過選任特別代理人機制,讓新北市長侯友宜擔任醫療特別代理人,讓嘉源的醫療自主及參與醫療決策的權利得到保障。「嘉源很勇敢、很謙虛、很努力。」黃繼瑜觀察,嘉源心理韌性很強,漫長治療過程艱辛磨人,仍展現樂觀正向一面,是不折不扣的生命鬥士。黃繼瑜也提到,嘉源對學業自我要求高,也很有目標,當大家恭喜他錄取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嘉源卻謙虛地說「我是備取第20名擠上的,是運氣好」,讓人看到嘉源真誠、謙遜性格。台灣照顧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淑慧說,莊婷、嘉源是彼此唯一的親人,一路相互依附、怨懟、拉扯,站在兒少最佳利益及確保生存發展權,台大及公部門作法有理,可以理解莊婷媽媽受傷過,想用她信任的方法保護孩子,建議安排個別諮商及親子會談,才能解開這個相愛相殺的結。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19 醫聲.醫聲
肺癌治療缺口系列/肺癌死亡率要降1/3,醫提關鍵解方
賴清德總統上台後,提「2030癌症死亡減3分之1」願景,在所有癌症種類中,肺癌的發生率、死亡率都名列第一,扮演「牽一髮而動全身」關鍵角色。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想盡快達到上述目標,必須從「擴大肺癌篩檢」、「補足晚期肺癌藥物缺口」與「第二、三期病患及時用藥」三方向做起,治療用藥必須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讓該用藥的人都可以用到藥,才是真解方。針對早期肺癌的篩檢,國健署第於2022年7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至今篩檢約10萬人,余忠仁分析,國健署篩檢目標人數推估為60萬人,肺癌篩檢只能侷限於醫院與健檢中心,政策上路後,實際篩檢人數與60萬人目標相比,還需要很大努力,必須更全面推廣肺癌篩檢政策,才能讓民眾早點發現病灶、以期減少晚期肺癌。晚期用對藥,有效延長存活期「晚期肺癌病患中,目前有很大比例無法取得適合藥物!」余忠仁分析,晚期肺癌病患多仰賴全身性藥物治療,其中六成有EGFR基因突變,在過去傳統化療時代,病患平均存活期只有八到十個月,隨著第三代標靶藥物的問世,病患平均存活期可延長至三年半到四年,國際治療指引已將第三代標靶藥物列為治療晚期肺癌EGFR突變病患第一線首選。不過由於健保給付條件限縮只有部分腦轉移病患可以用藥,導致真正可用藥的比例只有一成到一成五,多數病患無法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用藥,抗癌之路也就格外坎坷、崎嶇。第三期復發風險大增,用藥更是急迫當肺癌進入第三期,即使開刀,五年存活率也只有三成,不少病患在開刀後一、兩年就復發,研究顯示,當病患有EGFR基因突變,術後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治療,術後復發風險下降八成之多,沒有基因突變的病患,術後可採免疫治療,復發風險也可下降約五成。不過無論是哪種藥,在這階段都沒有納入健保,病患只能自求多福。余忠仁直言,第三期人數只占肺癌病患的百分之十,如果使用適合藥物避免復發,病患存活期也就延長,第二期情況也是類似,這也是目前國際治療新趨勢,病患因健保限制而無法及時用藥,實在非常可惜。無法參與新藥試驗,病患權益受影響不只如此,醫師、專家也發現,越來越多肺癌新藥臨床試驗是根據國際治療指引設計,以針對EGFR基因變異的新藥研究為例,不少臨床試驗的收案條件往往是患者須接受過第一線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才能參加後續臨床試驗。不過,台灣的健保給付條件嚴格限縮第三代標靶藥物之第一線治療使用,所以多數病患第一線治療並非第三代標靶藥物,自然也無法參與後續臨床試驗,當病患遭隔絕於多數新藥試驗,新藥引進腳步也會拖慢,這對整體醫療發展極為不利,對此,余忠仁也深感憂心。精準用藥刻不容緩,及時治療才能救命他認為,癌症藥物的健保給付原則,應該是讓病患都能得到適合藥物,透過精準用藥,可延長疾病控制時間、提升病患存活率,病患也可持續對社會、家庭產生貢獻。另一方面,癌症新藥基金也應納入符合國際治療指引新藥,病患也才能更快使用到新藥,治療腳步也才能跟上國際趨勢。「健保財務很難包山包海!」余忠仁語重心長指出,政府應考慮規劃第二層、第三層保險,讓不同層級族群可以有不同的保險架構,民眾也要了解醫療保險的投資是絕對必要,未來健保才能永續運作,並讓病患獲得更穩定的支持與最有效的藥物治療。
-
2024-07-19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治療缺口系列/治療用對藥,病患有望恢復工作、生活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提出「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願景。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指出,若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須補足晚期治療各族群缺口,才有可能達標,像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如果在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除了存活期有機會延長,甲溝炎、腹瀉等傳統藥物副作用也會大幅減少,過去原本可能連出門都困難,用藥後可望恢復工作、生活,對家庭、社會也可以有貢獻。賴俊良分析,目前罹患肺癌人數大約1萬6千多人,一年死亡人數大約1萬多人,現在是2024年年中,如果要在2030年達標,便必須補足晚期病患治療缺口,其中最大治療缺口為帶有EGFR致癌基因的晚期肺癌患者。第三代標靶藥物,助EGFR基因突變病患重享生活根據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實證醫學證據,這群病患若在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明顯延長存活期,國際上許多國家也已全面支付這類藥物使用於晚期肺癌第一線治療,國內健保給付條件目前僅限於腦轉移病患可使用,建議應讓符合適應症病患也能全面使用,「這樣存活率可以差很多」,以補足最大治療缺口。根據賴俊良觀察,過去帶有EGFR基因突變病患若使用傳統藥物,常飽受腹瀉、甲溝炎之苦,有時一天腹瀉兩、三次,連出遊都會擔心腹瀉攪局,而甲溝炎更讓病患痛到無法穿鞋,甚至連拿杯子都痛到拿不穩,這類病患若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這些副作用就會減少許多,病患就可以重新回到職場、家庭,除了生命的延續,生活品質也會大幅改善。不同治療缺口,應對策略大不同至於其他基因突變,目前除了ALK、ROS1、MET等基因突變有健保藥物可用,其他零星基因突變則沒有配套藥物可用,如果可以補上這缺口,對提升病患存活率也是有幫助。談到沒有基因突變的病患,賴俊良指出,目前免疫治療的健保給付仍有不足,補上這塊缺口,對提升癌症病患存活率也是重要一環。影響最大的部分,就要先做!目前,研究顯示,帶有EGFR突變的肺癌病患若進入第三期,在還可以開刀階段就先開刀,然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無復發生存期可超過五年以上,病患抗癌就很有優勢,賴俊良認為,病患如果可以盡快使用適合藥物,可以降低復發機率,對病患存活期延長理論上會有很大幫助。如果是沒有基因突變的病患,在這階段除了開刀,也合併使用化療、放療,並搭配術前、術後免疫治療,對病患存活期延長也是很有好處。「影響最大的,就要先做!」賴俊良表示,想要降低肺癌病患死亡率,就要把重點放在補足晚期肺癌治療缺口,第三期病患也不要放棄,可以提供有效藥物,就要盡快提供,以降低復發風險、延長無復發存活期。補足各族群治療缺口,才可能達標賴俊良直言,死亡率要能下降1/3,絕非增加一兩個給付條件就可以達成,就像參加大考,只讀一些科目的重點,可能只是及格,而這正是健保的現況;但現在的目標是要追上國際考高分,那就得全方位思考,針對健保沒給付而損失的病人,加速補齊有效治療,如此才可能達到「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1/3」目標,真正造福罹癌的國人。
-
2024-07-16 醫療.泌尿腎臟
台商返台就醫竟出現「藍綠色尿」,醫揭原因!尿液8顏色背後藏警訊
一名從越南返國的台商,在當地因為尿道炎、龜頭包皮腫脹發炎,回台後就診發現是細菌性尿道炎,但驗尿時卻發現尿液呈藍綠色,原來是服用含亞甲基藍的藥物。而尿液顏色不止可反應患者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深黃色代表身體缺乏水分、綠色和綠膿桿菌感染相關,如對尿液顏色有疑慮,應由泌尿科醫師進一步檢查。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在臉書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大亨醫師」分享,有位剛從越南回來的台商,在當地因為得了尿道炎、龜頭包皮腫脹發炎,有先看診、服藥,因為不放心,回台後還是到診所就醫,還好只是細菌性尿道炎,淋病、梅毒、性傳統病等都是陰性,不過仍要留意空窗期,建議3個月或出現症狀時,再回診就醫。因為這位台商尿道依舊疼痛,所以有幫他驗尿,結果尿液顏色竟呈現「藍綠色」,而非一般的黃色尿,呂謹亨指出,這是因為越南當地的醫院,開立了一款台灣沒有使用、含「亞甲基藍」的藥物Domitazol,效果類台灣醫師常用的泌尿道感染消炎鎮痛藥物「非那吡啶」(Phenazopyridine),而這款藥會讓小便呈橘黃色。尿液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飲水是否足夠,還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呂謹亨表示,尿液含有水、鹽、尿素及腎臟分泌的黃色尿色素,因此尿液大多呈現透明淡黃色,當攝取水分足夠,尿液的顏色就會變淡;水分攝取量不足、流汗或水分流失太多時,顏色就會較濃。另外,尿液的顏色也會受到食物、藥物或疾病等因素影響;在飲食方面的影響,如維生素B群會讓尿液呈亮黃綠色;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或含有這些成分的紅蘿蔔、木瓜、中藥大黃等,會導致偏深黃或橘色;吃了紅火龍果、甜菜、黑莓尿液會呈紫紅色;綠蘆筍吃過多則可能變成綠色、深褐色,如果對小便的顏色有疑慮,應盡快尋求泌尿科醫師檢查。呂謹亨表示,以下8種疾病或身體狀態,也會改變尿液顏色:深黃色代表意義:代表身體缺乏水分橘色代表意義:肝或膽管有問題粉色或紅色代表意義:血尿,如泌尿道感染、攝護腺肥大、結石、腫瘤等深褐色代表意義:嚴重燒傷、溶血性貧血、橫紋肌溶解、急性黃疸性肝炎等疾病,尿色可能深如醬油。綠色代表意義:感染綠膿桿菌乳白色、混濁代表意義:乳糜尿,若伴有解尿異常、腰痛、發熱,恐是泌尿道感染紫色代表意義:紫色尿袋症候群,長期放置尿管慢性感染造成黑色代表意義:罕見疾病「黑尿症」,先天代謝異常常見會使尿液顏色改變的藥物則有以下5種:黃色反應服用藥物:維他命B2、複合維他命B黑色反應服用藥物:含鐵製劑,緩瀉劑深棕色尿液反應服用藥物:抗瘧疾藥物、橘紅或橘黃色:抗凝血劑、尿路發炎藥物,如Phenazopyridine、抗凝血藥,如Warfarin、風濕免疫藥物、帕金森氏症藥,如Entacapone、鐵螫合劑與肺結核藥物紅色反應服用藥物:抗癲癇藥物、抗凝血藥、消炎止痛藥、精神穩定劑;化療藥如俗稱「小紅莓」的Doxorubicin,如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可能血尿綠色或藍綠色反應服用藥物:亞甲基藍、甲基藍,如Methylene blue、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胃酸抑制劑,如Cimetidine、促腸胃蠕動藥,如Metoclopramide、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Indomethacin、肌肉鬆弛劑,如Methocarbamol、抗組織胺,如Promethazine、保鉀利尿劑,如Triamterene
-
2024-07-13 癌症.其他癌症
吳小妹切除兩次腎臟為治療罕見癌症「威爾姆氏腫瘤」,北榮為改善病人生活品質完成亞洲首例「分肝種腎」
今年八歲的吳小妹罹罕見癌症「威爾姆氏腫瘤」,兩顆腎臟嚴重變形,只得手術切除,多年以來靠洗腎續命,但引發心衰竭、骨質疏鬆等,小小年紀幾乎沒有未來。台北榮總腎臟移植團體以「無中生有、分肝種腎」,在她的肝臟找出健康肝靜脈,再利用捐贈靜脈製作出延長通道,「把肝臟切開後,再把腎種進去」,將大愛捐贈的成人腎臟移植於她的肝臟內,幫助她脫離洗腎的命運。罕見雙側威爾姆氏腫瘤,為治療網網需要切除雙腎台北榮總昨天發表吳小妹的手術過程與成果,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指出,這項手術非常艱鉅,目前全球僅完成三例,其中二例在美國,台北榮總這一例是全球第三例,也是國內及亞洲第一例。吳小妹二歲半時罹患罕見雙側威爾姆氏腫瘤,這是一種腎臟惡性腫瘤,與基因突變有關,好發幼兒,多為無症狀的巨大腹腔內腫瘤,晚期常壓迫其他器官,導致腹痛或無法進食,唯一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腎臟,再配合化療。切除雙腎後,必須接受腹膜與血液透析治療,將尿毒排出。吳小妹後來為改善等待腎臟移植,以「無中生有、分肝種腎」完成移植吳小妹術後長期洗腎導致發育遲緩、心臟衰竭、鈣磷電解質不平衡導致嚴重骨質疏鬆,加上反覆腹膜炎感染。她先在高雄榮總化療、追蹤五年,雖然惡性腫瘤已治癒,但常進出醫院,毫無生活品質可言,接受腎臟移植是唯一解決的方法。2023年5月,吳小妹父母決定到台北榮總評估,等待腎臟移植。幸運的是,僅等待二個月就獲得大愛捐腎,但吳小妹的下腔靜脈因幼時被巨大腫瘤壓迫,已呈現纖維化甚至完全閉鎖不通。這是非常罕見的狀況,因為完全找不到可以重建的靜脈,不得不放棄這次寶貴的移植機會。台北榮總團隊沒有放棄,經利用靜脈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吳小妹的腹腔內僅肝臟內的一小段靜脈是健康的血管,其餘的都是不堪用的側枝新生血管。經仔細討論,團隊認為把肝臟分開,找到健康血管進行重建,是唯一可行辦法。2024年4月,吳小妹再度獲得第二次大愛捐贈腎臟,在移植外科醫師鄒奕帆前往院外摘取腎臟的同時,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與醫師楊惠馨同步進行移植手術,先將肝臟徹底分開,找尋唯一仍健康的肝靜脈,再將從捐贈者身上取得的靜脈,製作一段延長嫁接的通道,再與腎臟的腎靜脈進行吻合重建,術中由放射科醫師黃宣恩放置血管內支架,避免肝臟重量壓迫移植腎臟的靜脈回流,影響腎臟血液循環。蔡昕霖說,以「無中生有」方式,利用肝臟當插頭,用肝臟血管滋養腎臟,再找出健康的肝靜脈,製作一條「延長線」,與腎靜脈吻合重建,前後動員11位醫護等人員,花費12個小時,才成功將這顆成人腎臟移植於低體重吳小妹的肝臟內。吳小妹昨天在記者會中,念出手寫給捐贈者的卡片,童言童語念出,「謝謝你捐給我一顆寶貴的腎臟,讓我可以不用再到醫院洗腎,我會好好保護它、愛惜它」。醫:孩童採用移植腎臟比洗腎好,兒童及青少年長期洗腎副作用多末期腎臟病孩童爲維持生命,必須長期洗腎,依2022年腎臟年報以衛福部健保署資料推估,全國約有兩百位兒童、青少年受洗腎所苦,等待腎臟移植的人數卻僅有21人,兩者差距大。台北榮總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很多家長對腎臟移植認知不清楚,憂心移植會花很多錢,感覺洗腎就好,不願意登記移植,但換腎才是對病童最好的治療。張瑞文說,兒童及青少年長期洗腎,恐影響身高、體力、智力等發展,也容易引發感染,而接受洗腎與等待腎臟移植的人數相差甚大,其中可能原因是洗腎患者能否全數存活,據統計發現,洗腎治療的死亡率是腎臟移植的六倍,但部分孩童家長對腎臟移植仍有恐懼,不願讓孩子接受移植。換腎有一定條件,包括孩童體重須達十公斤,也要考量接受移植者當時的身體狀況,以及與捐贈器官的合適程度,並不是至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登記就可以換腎。張瑞文說,很多家長因對移植猶豫,並等到孩童體重滿十公斤後再登記移植,或擔憂身體狀況遲遲不來候補,導致錯過早期登記,讓等候移植的積分白白流失。張瑞文指出,病患完成腎臟移植登記前,須先確認身體狀況,也要聽取說明會、簽署書面文件,且每半年到醫院抽血追蹤。登記完成後,若出現合適器官,就會依候選者積分高低通知患者;而等候器官捐贈配對就像排隊抽號碼牌一樣,等候每滿一年會加○點五分,換言之排愈久配對成功的機會愈高;若是從來沒去排隊,將永遠沒有換腎機會。面對孩童腎臟移植,很多家長擔憂會花很多錢,張瑞文說,孩童可利用學生保險支應部分費用,且換腎孩童屬重大傷病可免部分負擔。再者,小朋友體重輕,自費藥物依體重決定多寡,價錢也不多。若經濟仍有困難,可以使用醫院善款,也有慈善單位會提供家長住宿,實際花費不多。「沒有孩子該長期洗腎。」張瑞文說,依北榮兒童審腎臟移植團隊經驗,18歲以下病童等候一至二年就能接受腎臟移植,經量身訂做移植計畫,移植手術成功後,身高、體力、智力等發展都可以追上同年齡孩童,呼籲末期腎臟病童的家長,應多了解孩童腎臟移植,給孩子人生的希望。病人小故事:母伴娃換腎「她堅強我要更勇敢」吳小妹二歲多時,身體不舒服,半夜常常醒來,尿量也不多,直到出現水腫,至醫院檢查發現,竟已是嚴重腎臟病變,經確診為腎臟惡性腫瘤,此時左側腎臟已被腫瘤侵犯至嚴重變形,右側則只剩1/4未被腫瘤侵襲。長期住院回家會怕吳媽媽表示,當時醫師擔憂腫瘤可能復發,且可以等待大愛器官捐贈腎臟移植,因而將兩側腎臟全部摘除,開啟女兒的洗腎人生。她說,一開始孩子年紀小,似懂非懂,後來年紀漸長,每天要上機洗腎長達十小時,而漸漸對病痛有所認知。然而,長期在醫院治療,女兒已習慣醫院的生活模式更甚於家中,導致有一段時間「回到家裡反而會感到畏懼」。洗腎不斷反覆感染回想一路以來的辛苦及對女兒的心疼,吳媽媽忍不住哽咽,因長期洗腎讓女兒容易感染,「無論再怎麼小心謹慎,還是面臨反覆腹膜炎感染」,甚至因為病痛到無法走路,想想孩子都那麼堅強了,「我要比她更勇敢」,因此得知台北榮總有機會換腎時,義無反顧決定要為自己跟女兒努力。然而,吳小妹狀況罕見,其下腔靜脈受腫瘤壓迫導致閉鎖,面對第一次腎臟移植的機會只得放棄。吳媽媽說,自己在手術室外等了數十小時,得到的結果卻是無法移植,但不願意放棄,直到2024年4月,半夜接到北榮通知又有換腎機會,但必須要在早上五點前趕到台北,她一路從屏東開車狂飆到台北,時間順利趕上,也順利完成移植。鼓起勇氣迎來新生吳媽媽說,自己一度擔心換腎等影響女兒就學,沒想到,女兒出院第一天就跑回學校上課,不只更努力念書,成績更是班上前三名,希望所有還在猶豫腎臟移植的父母,可以給自己跟孩子一個機會,也感謝北榮醫療團隊持續找方法,最後順利完成手術。責任編輯 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