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動脈阻塞
共找到
176
筆 文章
-
-
2021-10-15 新聞.元氣新聞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驚傳「血液感染」住院!發言人證實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12日疑因血液感染住進加護病房治療,與新冠病毒無關。柯林頓發言人表示,柯林頓目前正在好轉,且精神狀態良好。外媒報導,75歲的柯林頓12日住進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Medical Center)的加護病房治療,與新冠肺炎無關,疑似血液感染。柯林頓的私人主治醫師Lisa Bardack發聲明說,柯林頓被送進加護病房進行密切監測,並接受靜脈抗生素注射治療,經過兩天治療,狀況良好。柯林頓的發言人Angel Urena表示, 12日晚上柯林頓住進醫院,目前正在好轉,且精神狀態良好,可能15日就會出院。【中央社/14日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醫師今天表示,柯林頓因感染問題,正在加州一所醫院接受治療,2天下來反應良好。醫師說,柯林頓被診斷出罹患敗血症,可能是尿路感染引起。柯林頓(Bill Clinton)的發言人尤瑞尼亞(AngelUrena)表示,75歲的柯林頓12日晚間被送往加州大學爾灣醫學中心(UCI Medical Center),原因是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無關的感染問題。尤瑞尼亞說:「他正在好轉,精神良好,且相當感激醫師、護理師和院方人員提供極佳的照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醫師說法報導,柯林頓感到疲倦後就醫,被診斷罹患敗血症,醫師認為可能是尿路感染引起。柯林頓的醫師安明(Alpesh Amin)和巴達克(LisaBardack)透過聲明表示,他住進醫院接受密切觀察,醫師給了他靜脈抗生素和液體。聲明指出:「他留在醫院接受持續觀察。經過2天治療,他的白血球數量逐漸下滑,對抗生素的反應也良好。我們希望很快就能讓他回家。」民主黨籍的柯林頓於1993年到2001年擔任美國總統,過往曾有健康問題,包括2004年接受心臟繞道手術,2010年也因心臟動脈阻塞動手術,裝了2根支架。CNN報導,柯林頓這次住院與心臟問題無關。CNN還提到,柯林頓住在加護病房,主要是為了隱私;根據治療他的醫師說法,他並未用到呼吸器。
-
2021-10-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阿嬤走路歪一邊、說話口齒不清 一查右側頸動脈幾阻塞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72歲的阿嬤搭團到南部廟宇進香走路偏一邊,回家後出現說話口齒不清,經家人協助就醫查出右側頸動脈幾乎完全阻塞,差點引發大範圍腦中風,經置放頸動脈支架後已痊癒。阿嬤回診時,感謝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醫治,並說還好有拜有保庇,揀回老命。張耿豪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突然出現視力不清楚、手腳麻痺無力或講話突然大舌頭等症狀,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以免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阿嬤表示,她口罩戴好戴滿隨著進香團到南部廟宇進香,有團員提醒她好像走路會稍微偏一邊,她不以為意,沒想到進香返家幾天後,說話說一半突然口齒不清,還會頭暈頭痛,家人趕帶她就醫。張耿豪說,這名患者經血管攝影,發現右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超過90%,因考慮患者年邁,傳統的外科手術風險偏高,與家屬詳細討論後,接受微創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管,先置入過濾網導絲預防術中血栓流進腦血管,再置放頸動脈支架,順暢血管通道。患者術後兩天出院,幾個月下來,沒有口齒不清與走路不穩的情形。張耿豪說明,經導管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治療時間短、不需要麻醉、傷口小恢復快,對年紀大的長輩來說較能負荷。國外研究也顯示,支架置放術與外科手術有同等的療效,對病患來說為另一種有效又安全的選擇。
-
2021-09-3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運將高速公路上突腦中風偏癱 台中榮總緊急取栓救命
45歲陳姓貨車司機今年3月北上送貨途經高速公路台中段時,突然左腳踩離合器使不上力,左手抬不起來,車停路肩求救時已口齒不清,就醫檢查懷疑是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轉送台中榮總發現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由於其兩側頸部下方的頸總動脈完全阻塞,緊急改由穿刺頸動脈,成功腦血管動脈取栓,術後患者左手、左腳肌力明顯恢復,生活可自理。陳姓貨車司機今天現身說法,並感謝台中榮總醫療團隊救治。他表示,他沒有高血壓等三高病史,以前上班時工時長,從凌晨2時30出車,有時候到晚上,平時沒有時間運動,也抽菸、飲料當水喝,體重飆到90公斤,發病後,他戒喝飲料、戒菸,每天走路當運動,也勤於復健,體重降到77公斤,他希望早日回到職場。台中榮總神經放射線科主任陳文賢說,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指腦血管突然被血栓阻塞,常會突然半邊肢體無力、說話不清、口歪眼斜或意識不清,若無法在黃金時間有效治療,面臨無法生活自理、甚至癱瘓或死亡。研究顯示,若能在中風發作6到8小時內使用機械取栓器打通阻塞的血管,會大幅提升三個月的良好預後。陳文賢說明,陳姓病患因兩側頸部下方的頸總動脈完全阻塞,經判斷為罕見的高安氏動脈炎導致大動脈血管慢性阻塞,無法從鼠蹊部穿刺股動脈置入導管,取栓小組立即改以超音波影像導引穿刺病患頸部上方頸動脈置入導管,再將取栓支架置入右側中大腦動脈,成功將血栓取出,中風嚴重指數(NIHSS)也由12分夅為6分。陳文賢指出,台中榮總腦中風團隊整合急診、神經內外科、神經放射科等多科專業經驗,提供中部地區全年無休急性腦中風緊急處置及腦血管動脈取栓術,對於常規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執行腦血管取栓術經驗豐富,甚至特定狀況無法以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執行腦血管取栓術的病患,也能由穿刺頸動脈執行腦血管動脈取栓,及時打通腦血管,將腦細胞傷害降到最低。
-
2021-09-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腳中風微創打通 醫師:血栓若拖延 如嫩鴨血變硬豬血糕
苗栗71歲陳姓老翁平日是個老菸槍,一周前突然覺得右腳冰冷、麻木,且小腿越來越痛,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右腳動脈被血栓塞住,導致大腿以下完全沒有血流,經醫師以「微創噴射機械除栓」手術,搭配導管溶栓治療,成功移除血栓、打通血管,保住他 的右腳,免於被截肢命運。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老翁的狀況為急性下肢動脈阻塞,也是俗稱的「腳中風」。簡單說,就是血塊堵住腳的血管,而血塊剛形成時像火鍋店的軟嫩鴨血,時間一久會越來越硬,變得像豬血糕一樣,拖得越久越難處理,因此腳中風的治療建議要把握14天黃金時間,否則截肢機率就很高。他指出,過去傳統治療方式是使用藥物及開刀清除血塊,但出血風險很高,現行新技術噴射機械除栓設備,可用微創方式伸管子到血管裡把血塊清乾淨,再搭配藥物輔助,較傳統治療安全、成功率也較高。楊智鈞表示,腳中風特別容易發生在年紀大、糖尿病、高血壓、洗腎、抽菸或曾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身上,這次老翁的個案雖然手術成功,但仍要注意戒菸,否則復發機率高;提醒民眾,如果有腳不明原因麻木、冰冷、疼痛,可能就是腳中風的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經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
2021-09-15 新聞.元氣新聞
龍劭華糖尿病纏12年曾暴瘦8公斤 醫研判4情況釀死因
金鐘視帝龍劭華今晚在高雄85大樓突然暈倒,送醫急救不治,享壽68歲。龍劭華曾在記者會上爆料,他在2009年確診糖尿病,雖12年來定期服藥,卻都沒有回診,後來覺得身體有異狀,檢查結果血糖值竟是正常人2倍。神經科醫師認為,龍劭華長期有慢性病,突然失去呼吸心跳,可能因血壓飆升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延伸閱讀:糖尿病有什麼症狀?預防方式是什麼?我為什麽會得糖尿病】龍劭華曾在201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記者會擔任健康大使,他透露,罹患糖尿病期間未回診,拍戲也沒忌口,一天可吃2次蚵仔麵線,一周吃5天,甚至一天吃10餐體重還減輕8公斤,突然覺得「身體怪怪的」,一檢查才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00多(正常空腹血糖值為70~110 mg/dl)、飯後血糖值破300(飯後2小時血糖值應低於140mg/dl),都是正常值的2倍左右。為了身體著想,龍劭華後續積極吃藥治療、並定期回診。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龍劭華年紀大,也有糖尿病等三高疾病,會導致他腦部基底循環不好,若突然倒下且沒有呼吸心跳,有可能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肺栓塞或基底動脈阻塞(類似腦幹中風)。他進一步解釋,心肌梗塞可能會有胸悶、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會突然胸痛合併肢體無力、或意識不清,肺栓塞會突然喘不過氣、胸悶、昏厥、猝死,腦幹中風是因腦內最大的後循環突然塞住,呼吸中樞抑制而猝死。龍劭華於7月底接種第一劑AZ疫苗,當時經紀人曾透露,原訂更早時間要施打疫苗,但出現暈眩症狀,經過醫師評估、回診糖尿病門診後才去施打。林高章認為,施打疫苗主要有B細胞及T細胞2種反應,B細胞引發抗體反應,是施打疫苗30分鐘後發生「過過敏性休克」,若返家後1、2天或1周仍有頭痛等不適,就是T細胞晚發性反應。打疫苗超過2周以上沒有太多副作用,理論上與疫苗無關。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表示,68歲已算高齡長者,罹患糖尿病時間久,也可能會出現心血管問題,屬於腦中風、心肌梗塞高危險群。至於施打疫苗超過一個月,與疫苗關聯性並不大,但疫苗會讓身體產生免疫反應,也就是「讓身體加班」,若工作勞累,還有慢性病纏身,也等於讓身體承受好幾波壓力。林高章指出,當身體不舒服時,又接種疫苗,如同身體同時面對2個外敵,勢必分散體內的應付能量。也建議民眾不要聞疫苗而色變,即便有三高,平時將血壓維持在110至140以內範圍可較放心,若近期有頭痛、暈眩的狀況,也會建議他症狀改善後在注射疫苗,不用急著要施打。
-
2021-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首例通報打莫德納疫苗後變紅眼兔?醫師:注意3大症狀
48歲女性8月中旬施打莫德納疫苗,4天後眼睛突然像兔子眼紅、痛、畏光、流淚,經診斷為急性虹彩炎,懷疑與疫苗接種高度相關,如今已通報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事件,疑為國內首例接種新冠疫苗出現虹彩炎的不良事件。新店耕莘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張芯瑜強調,施打COVID-19疫苗造成虹彩炎的相關確切機制仍有待研究,但打疫苗仍是利大於弊,若施打疫苗後,出現眼睛紅、痛、畏光3大症狀,建議儘速至眼科就醫,以及早對症下藥。張芯瑜指出,該名患者是醫療前線人員,於今年6月初接種第1劑AZ疫苗,8月中旬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第3天出現施打手臂的腋下淋巴腫脹,隔天因同側眼睛紅痛而至眼科求診,經裂隙燈檢查後,確診為急性虹彩炎。由於急性虹彩炎患者約6成的體內基因為HLA-B27有關,為自體免疫疾病;但患者抽血後HLA-B27為陰性,排除是免疫系統發生問題。依照接種時程與發病時序推測,懷疑虹彩炎與接種莫德納疫苗高度相關。虹彩炎若反覆發作,易造成青光眼、白內障或視網膜病變,甚至失明,所幸病患使用類固醇藥水與散瞳劑藥水治療1週後,已無前房發炎細胞,也無眼睛紅痛等不適症狀,目前狀況趨近好轉。對於疑似施打莫德納疫苗造成急性虹彩炎,張芯瑜指出,國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於7月份刊載23歲男性施打第2劑BNT疫苗14天後,單眼急性虹彩炎的案例,使用類固醇藥水與散瞳劑後症狀緩解。此外,也有期刊報導施打第2劑BNT疫苗2天後,造成雙眼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案例,以及施打第2劑莫德納疫苗10天後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個案。對於是否是國內首例通報接種疫苗後出現虹彩炎的不良事件,記者致電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截至截稿時間,電話並未接通。張芯瑜則表示,截至本月25日下午6時,台灣尚未有因接種AZ疫苗、莫德納疫苗或混打不同種類疫苗產生虹彩炎的個案;國內累計眼部特殊關注不良事件通報僅包含視神經炎、視網膜靜脈阻塞、視網膜動脈阻塞與視網膜血管阻塞。
-
2021-08-18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4:病況既兇且猛 緊急血漿置換挽性命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非常複雜的血液疾病,血液科醫師表示,TTP從致病原因到症狀判讀和治療方式,都考驗著醫師和患者,一定要提高警覺。尤其TTP是血液疾病中的急症,一旦發生就要搶時間治療,否則會影響多重器官,引發嚴重後果。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指出,TTP發生的關鍵原因來自體內缺乏ADAMTS13,這是一種切斷vWF(von Willebrand Factor,溫韋伯氏蛋白質因子)的酶。正常的vWF因子會結合形成雙鍵再擴張連結為多鍵,成為大型的vWF,可作用在內皮細胞上吸附血小板,堵住血管破口, 達成止血功能。但當人體ADAMTS13不足時,大型的vWF無法被正常地切斷,這些大型vWF便會吸附太多血小板,形成血栓,進而造成小動脈阻塞和全身血小板低下。ADAMTS13 缺乏的原因可大致分為遺傳性和免疫性。陳宇欽說,20歲以上的TTP成人患者,90%都屬免疫性造成,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感染等狀況,都有可能產生抗體,中和掉了ADAMTS13的活性。判讀難 二大治療方式: 換血+免疫制劑 陳宇欽表示,TPP在臨床診斷上,無法藉由單一的檢驗結果來確認,相較於癌症只需切片或斷層檢查即可判定,TTP要做很多檢查才能確診,包括檢測ADAMTS13的活性,並透過腎功能異常、發燒、血小板低下、血紅素低下、溶血等五項臨床表徵來綜合判斷,還要經由鑑別診斷,排除掉其他不同原因。因此臨床上TTP的確診,對醫師是極大考驗。陳宇欽說,TTP都是急性發作,就醫的第一關往往是急診,但偶有經驗不夠的急診醫師一看到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很低,便立即為患者輸血小板,反而造成更嚴重的血栓。針對TTP的治療,陳宇欽說,台灣常採用血漿交換(血漿置換術),以及使用類固醇或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而國外近年已核准有新的單株抗體治療,機轉為透過一種阻斷血小板與vWF因子結合的藥物,但台灣至今仍未引進。 症狀多元 急診患者小心轉錯科TTP的發病症狀多元,陳宇欽指出,小動脈血栓阻塞會快速影響人體不同器官,影響到肝臟就出現黃疸,影響到神經就出現意識異常。例如他曾收治一位做生意的婦女,一開始常找錯錢給客人,講話時答非所問,最後意識嚴重混亂,家屬以為是精神問題送到醫院急診,但急診室醫師檢驗時認為她出現黃疸,便轉送腸胃科,直到腸胃科發現患者血小板數值很低,立刻會診血液科,馬上確診是TTP進行血漿置換,緊急救回一命。另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曾於診所就醫檢查發現血小板低下,後來症狀惡化到三總急診,醫師警覺可能是TTP,立刻做ADAMTS13檢測,馬上確診,隨後進行十幾次血漿置換術,同時配合使用類固醇及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順利治癒,之後定期追蹤,至今兩年多來都未復發。 相較於這些幸運的病人,有些急診TTP患者卻歷經波折才確診,常常先被送到神經或腸胃科,最後才由血液科介入。陳宇欽提醒,TTP是血液疾病中的急症,一定要盡快確診,且確診後要立刻搶時間治療,絕不能今天發現明天再換血。TTP的病因和症狀雖複雜,但患者仍可與TTP和平共處。陳宇欽表示,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預後第一年應每月回診,一年後改為每三個月回診,平時更要隨時警覺,一有問題應馬上洽詢了解其病情的醫師,家屬陪同急診時也要說明TTP的病史,以免延誤治療。符合罕病門檻 盼新藥引進台灣TTP的患者在台灣很少,陳宇欽說,台灣官方認定為罕病的標準包括:罕病發生率要萬分之一以下、有基因缺陷、治療困難,從這三點來看,TTP都符合認定門檻。陳宇欽說,國內目前雖有血漿置換和免抑制劑藥物這兩種治療方式,但臨床顯顯示有些病人治療後的效果並不是很好。他認為,醫學在進步,國外既然有新藥,就應該引進台灣,尤其TTP患者是可治療的,未治療前死亡率雖達80%,但治療後可大降至20%,若能投入更好的治療藥物,一定可以再提高治療成功率。陳宇欽說,台灣醫師常參加國際會議,都會知道國際上的醫學進展,也深知台灣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能引進好的TTP新藥,不論對患者、對醫師都是值得考慮的好機會。【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為什麼辨別難、治療也難】
-
2021-08-1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時間就是腦細胞!中風發作時怎麼做?4招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80歲林先生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某天晚上10點多出現右側手腳無力,到凌晨兩點變得更為嚴重,被家人緊急送醫急診,診斷為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經醫院動脈取栓小組成功取出血栓,打通了阻塞的血管,右側手腳無力改善,出院時可自理生活。腦中風不僅可能會造成死亡,更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受到影響的除了病人本身,也影響了飽受壓力的家庭,並造成社會的巨大損失。因此,必須積極預防腦中風的發生,提供急性腦中風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FAST、臨微不亂 辨別中風自1996年以來,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已成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標準治療。透過簡單的FAST辨別中風四步驟:「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觀察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 是ARM,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無力下垂;「S」是SPEECH,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當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把時間「Time」趕快送醫。此外,還有「臨微不亂」四字訣,「臨」時手腳軟、「微」笑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在發現急性腦中風症狀時,應立即或協助他人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血栓溶解劑 提升三成好預後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相對提升了三成良好功能預後的機會,且在某些條件下可將黃金治療時間從3小時延長至4.5小時。但仍然有不少病人無法接受rt-PA治療,例如發病時間超過黃金治療時間,或有注射rt-PA的禁忌症。此外,rt-PA治療對大血管阻塞的效果不佳,例如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或基底動脈阻塞,大約只有兩成的血管打通率,遠低於其他血管阻塞的治療效果。2015年後,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除了rt-PA治療外,對於前循環大血管的阻塞,若能在6至8小時加上動脈血管內取栓(EVT)治療,其效果顯著優於僅使用靜脈注射 rt-PA治療的效果,高達四至五成的病人有恢復良好的機會,能重拾獨立自主的生活。時間即腦細胞 治療分秒必爭新近發展的腦部影像提供了更精確的腦細胞血流灌流狀態,發病的時間不再是判定可以接受rt-PA或是EVT治療的唯一標準。2018年兩個大型研究顯示,藉由特殊腦部影像的篩選,分別針對6至16小時與6至24小時前循環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提供緊急的EVT治療,動脈取栓組的病人預後相較於保守治療組病人,有較好的功能恢復。「時間就是腦細胞」,無論是rt-PA或EVT治療都是分秒必爭的。在發現急性腦中風症狀時,應立即打119,將病人送至可以提供rt-PA治療的醫院。若臨床醫師確診或懷疑是大血管阻塞,且在黃金治療時間內,不論是否有接受rt-PA治療,應提供EVT治療的機會。
-
2021-08-13 新聞.元氣新聞
九把刀岳母主動脈剝離致死? 醫師:症狀有落差
作家九把刀的岳母打完AZ疫苗後4天不適,出現背部至頸部劇烈抽痛,合併嘔吐症狀,送醫後依然無法挽回一命。法醫高大成今天認為,這是主動脈剝離,但不排除疫苗過敏反應催化,讓體內的隱形炸彈動脈瘤爆炸。但專業醫師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其岳母的病症,與典型主動脈剝離症狀有落差,若依生前健檢數字來看,膽固醇過高較有可能引發心血管動脈阻塞。九把刀日前在臉書轉述,岳母疑接種AZ疫苗後死亡當日情形,她在通訊軟體裡寫下,AZ的副作用好恐怖,不僅影響食慾,背部蔓延頸部的劇烈疼痛,導致嘔吐,且吐完休息一下症狀又持續。最後她被發現倒臥在沙發,失去呼吸。九把刀的岳母年僅五十七歲,生前健康檢查結果,膽固醇329mg/d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54mg/dl 。不過,除膽固醇超標外,其他數值均正常,遺體目前已送司法解剖,高大成推測,100%是由主動脈剝離引起。但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兼科主任王宗道卻不這麼認為,他說,典型主動脈剝離症狀是劇烈的胸痛,短時間飆高的血壓讓血管瞬間撕裂,隨著血管內膜順著血流剝離,疼痛也會由前胸移到背部上方,然後移到背部下方。有患者形容,該症宛如瞬間遭電擊,像「閃電一閃而逝」。引發主動脈剝離的主因,王宗道說,第一、主動脈剝離與高血壓有關,瞬間有極大壓力將血管衝裂,其次,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其身體的組成比較脆弱,先天結締組織有異樣,病人通常高高瘦瘦,手指頭很長;再來是動脈瘤患者,因血管慢慢膨脹變得脆弱,若主動脈瘤超過五公分,一定要手術處理。另AZ疫苗過敏反應催化,恐讓體內的動脈瘤破裂造成剝離風險?王宗道說,動脈瘤變大是一個慢速過程,生成時間需以月、年計算,疫苗過敏反應時間過短,動脈瘤不太可能快速成長;而血壓瞬間飆高是主動脈剝離成因之一,也不排除民眾在接種疫苗後不適,升高血壓導致剝離的極少數可能。九把刀岳母膽固醇相關數值較高,他表示,正常標準應為膽固醇不超過280mg/d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在190mg/dl以下,否則將引起心血管動脈阻塞相關疾病。
-
2021-08-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奇美醫發表冠心症跨科別照護成果、三次通過醫策會認證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冠心症跨科別團隊照護成果、第三次通過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強調提高疾病照護品質及藥物療效,更多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接受冠心症藥物衛教及完成心肺復健測驗、戒菸成功率從106年的32%到109年61、大幅提高近一倍。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舉出案例,82歲退休老人肝臟有大顆腫瘤,入院安排手術時急性心肌梗塞併呼吸衰竭,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阻塞非常嚴重、手術風險極高,經心臟內外科團隊合作,使用小型葉克膜協助、順利完成高風險心導管支架放置,也安全切除肝腫瘤,最後順利出院。洪俊聲表示,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2014年首次參與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成為南部首家通過認證醫學中心,即便今年爆發疫情,團隊仍堅守崗位,順利三度通過認證,提升冠狀動脈疾病全面整合照護品質,提供國內外民眾就醫參考。洪俊聲說,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冠心症臨床症狀,更是猝死主要原因。在臺灣心臟病是國人第二殺手,衛福部統計,去年心臟病死亡20457人,不管男女死亡率均第二位,與2019年冠心症死亡人數相較、年增率高達3%,且有逐年增加趨勢。他說,過去冠心症照護由急診、心血管內科、護理團隊治療,奇美團隊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完整照護,由心血管內、外科、復健、急診、加護、護理、藥劑、營養、戒菸衛教師等專業人力組成,並制定複雜疾病診治、評估及分享決策流程,藉橫向整合、強化延續照護,讓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真正成為民眾信任的「心臟血管重症中心」。
-
2021-08-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熱喝水少 急性心肌梗塞
55歲的陳姓男上班族,最近外出都會感覺到呼吸喘、胸悶,他總以為是「太胖」引起的問題,每當症狀出現時只要拍拍胸脯,倚靠著牆休息一下就會緩解。日前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乎暈厥,救護車趕抵現場時,他的心肺功能已停止,緊急給予電擊後才恢復心跳,醫師診斷是「天熱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不是只發生在冬天,夏季因天熱、水分流失多且蒸發速度快,加上水分攝取不足,電解質流失,導致血液變得黏稠,增加發生冠狀動脈阻塞或是腦血管阻塞的情形,嚴重則會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此外,天熱脫水也會導致心跳加速,增加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的可能。張釗監說,心肌梗塞有幾種明顯症狀,包含一陣一陣的呼吸喘、胸悶。長年吸菸、肥胖、罹患三高的患者,都要注意在天熱的環境中,是否有出現類似症狀,隨時補充水分、電解質飲品,每人每天應攝取2000cc白開水,但勿一次牛飲,應隨時慢慢補充。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患者的年齡逐年下降,很多青壯年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照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另一大宗對象,呼籲民眾千萬別用「年齡」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生活習慣不佳、飲食西化等才是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
-
2021-08-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熱過胖男喘吁吁路邊休息 抵辦公室竟心肌梗塞昏厥
年約55歲的陳姓男上班族,最近外出上班都會感覺到呼吸喘、胸悶,但礙於本身體重過重,陳男總認為是「太胖」才引發呼吸喘,每次症狀出現時只要拍拍胸脯,倚靠著牆休息一下就會緩解。日前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乎暈厥,救護車趕抵現場時,陳男已心肺功能停止,緊急給予電擊後恢復心跳,醫師診斷是「天熱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不是僅發生在冬天,夏季因天熱和水流失多且蒸發速度快,加上水分攝取不足,電解質流失,讓血液變得黏稠,增加發生冠狀動脈阻塞或是腦血管阻塞的情形,嚴重則會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天熱脫水也會導致心跳加速,增加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的可能。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有幾種明顯的症狀,包含一陣一陣的呼吸喘、胸悶。長年吸菸、肥胖、罹患三高的患者,都要注意在近期天熱的環境中,是否有出現類似症狀,隨時補充水分、電解質飲品,鑑別體內水分是否足夠,可以從尿液顏色觀察,呈現深黃色,表示體內水分不足,應適度補充水分,每人每天應攝取2000毫升白開水,別一次牛飲,應隨時慢慢補充。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患者的年齡逐年下降,很多青壯年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也成為心血管疾病另一大宗對象,呼籲民眾千萬別用「年齡」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生活習慣不佳、飲食西化等才是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
-
2021-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後死亡事件新增七例 皆為六旬以上長者
國內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129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7例死亡、41例為嚴重不良事件。莊人祥表示,接種AZ後發生死亡事件共六例,為四女二男,年齡為78歲至98歲,接種疫苗後一日至44日間發生。另外,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死亡新增一例,為67歲男性,接種疫苗後14日發生。目前累計556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其中377人為75歲以上長者。另外,疑似接種AZ疫苗後發生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則新增33例,為22女11男。年齡為23歲至89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冠狀動脈狹窄合併心臟衰竭、心肌炎、敗血症與急性呼吸衰竭、顏面神經麻痺、多發神經病變、重症肌無力與心肌炎等。同期間疑似接種莫德納疫苗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有八例,為二女六男,年齡為27歲至72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6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心肌梗塞、急性肝衰竭與流產、顏面神經麻痺,及診斷未明之胸痛、頭暈嘔吐與四肢麻木、左肢腫脹與疼痛等。
-
2021-08-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8例 37歲男曾開顱
國內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219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8例死亡、95例為嚴重不良事件。其中最年輕者為37歲男性,疑似接種莫德納疫苗後死亡。莊人祥表示,該案去年11月曾因為車禍進行頭部損傷雙側開顱手術,沒有其他慢性病史,七月中接種疫苗,六天後於在房間內沒有反應,發現後四肢僵硬,呈現到院前呼吸心跳停止,還需根據病歷進一步調查死因。莊人祥表示,7月30日到8月1日間接種AZ後發生死亡事件共四例,為一女三男,年齡為59歲至80歲,接種疫苗後9日至35日間發生。另外,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死亡也新增四例,為一女三男,年齡為37歲至91歲,接種疫苗後2日至14日發生。目前累計543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其中370人為75歲以上長者。至於7月30日到8月1日,疑似接種AZ疫苗後發生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則新增72例,為50女22男。年齡為23歲至94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7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視網膜動脈阻塞、心肌梗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血小板低下、急性發炎性脫鞘性多發神經病變、三叉神經病變、視神經發炎、顏面神經麻痺、癲癇、帶狀疱疹等。同期間疑似接種莫德納疫苗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有23例,為12女11男,年齡為46歲至95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菌血症、全血球減少、腦中風、心肌梗塞與急性肺水腫等 。
-
2021-07-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種居家運動 可防周邊動脈阻塞
疫情期間,不少人從「外食族」成為「外帶族」或「外送族」,減少了外出運動、上健身房或散步的機會。也因久坐或維持同一個姿勢過久,加上營養較不均衡的「外食」,健康問題逐一浮現,尤其高油、高糖飲食、低活動而易引發「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如果飲食攝取較多糖分、油脂等,容易產生栓塞影響血管的流通,甚至引起血栓。建議大家要培養身體活動的習慣,避免不良姿勢或久坐不動,可以透過3種居家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以免發生血管阻塞疾病、減少病變。1、伯格艾倫運動1.平躺,腳抬高約45度,腳踝彎曲,接著伸直,重複做約3-5分鐘,(如同勾起腳踝、再做踮腳姿勢,重複彎曲、伸直動作),將腳踝當作幫浦,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2.坐起,將雙腿放下來。坐在床邊或是椅子上,雙腳懸空不落地,也重複做約3-5分鐘,大約10分鐘可完成一回運動。效用:這是適合看電視或早起、睡前做的運動,一天做2至3次有不錯的效果,還可消水腫。2、空中腳踏車1.平躺於床上,雙腳在空中踩踏,以畫圈的方式完成騎腳踏車活動,透過畫圈、伸直踩踏的動作,可加快下肢的循環,促進血液回流。2.若覺得有些吃力,可以放兩個枕頭在大腿下方,稍微墊高後,用小腿踩踏即可,以不造成身體負擔為前提,大約進行3-5分鐘後休息2-3分鐘,重複3次。3.鋪條毛巾在床上,避免汗水滲入床上或棉被。效用:只要花15-20分鐘,就可以達到很好效果的居家運動。3、擴胸搭配腿部屈伸運動循環的其中一個重點是心肺功能,因此在家做運動時,也要搭配呼吸調節,動作要點如下:1.平躺、吸氣時,雙手打開擴胸、雙腿伸直,停止約2-3秒。2.吐氣,雙手往內抱胸、雙腿彎曲。3.上述動作進行大約10-15下為一回,中間休息2-3分鐘,進行約三回,藉由呼吸帶動循環增加,同時可以搭配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脹起、吐氣時腹部壓縮抽空,能更加促進呼吸的效益。以上三項運動,可以幫助下肢血液循環,避免因為居家少動或固定姿勢過久,而產生不良的影響。
-
2021-07-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新冠肺炎症狀若出現「胸痛」不要忍 這些特徵不處理恐送命!
新冠肺炎大爆發以來,中高齡者聞疫情色變,深怕染疫致命,尤其有慢性病者更是高危險群。其實,身體的疾病常經由一些小毛病示警,像是「胸痛」若不留意,就可能導致突然送命。先喘後痛 新冠肺炎最大特徵「小症狀傻傻沒發覺,不處理就出大事!」台北仁濟院院長李龍騰說,新冠病毒威脅中高齡者,媒體報導染疫者伴隨胸痛,其實「先喘後痛」才是最大特徵。病毒入侵,血液、水分從微血管冒出來,造成肺水腫,導致低血氧,胸口還沒開始痛,就可能先呼吸困難。新冠肺炎的可怕在於肺部已急遽失能中,卻沒有明顯症狀。李龍騰說,許多沒氣喘、心臟病史的中高齡者,坐著不喘,但起身走5、6分鐘,甚至走幾步路就開始喘,但停下來又恢復正常。看似小毛病卻是低血氧猝死元凶,要盡快請醫師檢查,不能拖到胸痛才就醫。容易誤判 把握黃金搶救時間引起胸痛原因很多,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嚴重且易被誤判。李龍騰說,冠狀動脈阻塞,有可能以「肩膀痠、痛」示警,伴隨胸悶、胸痛時,心肌已快吸不到氧氣;主動脈剝離「胸口有如被刀割」,全身肢體、腦部都呈缺血狀態。李龍騰感嘆,不少警覺性高的民眾衝到急診室,若遇上「慢慢來的醫師,鐵定完蛋!」乍看不嚴重徵狀,若醫師經驗不足,可能因此送命。患者可主動說明「我看起來像是冠狀動脈阻塞或主動脈剝離」,讓醫師快速做心電圖、X光檢查,把握60分鐘黃金搶救時間。
-
2021-07-22 醫療.泌尿腎臟
腳中風分四等級 醫:膝蓋以下沒感覺是警訊
●腳中風是動脈裡血栓滯留或血管阻塞,阻斷血液循環●腳中風會有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症狀●適度運動可增加血液循環,可避免腳中風上身台灣多數腎友常合併有糖尿病,這類患者最怕洗腎洗到截肢、失明。導致截肢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俗稱「腳中風」。根據統計,每4位腎友就有1人有腳中風症狀,三總洗腎室護理長徐碧秀表示,其實腳中風是可以避免的,平時做好腳部保暖的保養,隨時注意腳的知覺變化,及早呼救,就能避免腳中風發生,甚至演變成需要截肢的情形。泡溫泉 腳感覺不到熱罹患糖尿病長達30年,且已洗腎近一年半的陳又菱說,她的腳就像廣告描述「阿嬤你的腳怎麼沒感覺?」的狀況,發現腳失去知覺是某次在海邊踏浪時,腳跨在石頭上日光浴,一小時回家後,整隻腳起水泡,破了好大一個洞,醫師說,「妳的腳嚴重燒燙傷」,她才驚覺腳的神經末梢都已經沒有感覺了。在此之前,她的腳早已有些異狀,像泡溫泉時,腳不太感覺到熱,得用手測水溫,原以為是洗腎或糖尿病正常的反應,卻不曉得這完全是腳中風的症狀。腳中風警訊 分四等級徐碧秀說,腳中風並不是因為腎臟不好或洗腎洗太久所致,而是台灣的腎友幾乎都有合併慢性病,最常見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這兩種疾病都會造成血管硬化、彈性變差,血管被堵住,血液就無法流到末梢,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麻痛感,長期照顧不好就可能導致截肢。腳中風會出現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等症狀,徐碧秀說,這些症狀都是腳中風的警訊。腳中風分四個等級,從輕到重,最輕微僅是偶爾會有腳麻、腳痛症狀,再來就是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走路會麻痛,不過休息後症狀會消失,後續是有麻痛感即使休息也不會恢復,最嚴重是不小心弄出傷口,傷口難以恢復,慢慢發黑也沒有及時就醫,就可能會截肢,有些患者則是長期血液無法進到末梢,腳指頭出現潰爛,這也是重大警訊。
-
2021-07-2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嘔吐、高燒…腦中風什麼症狀都可能發生!提高救護員辨識能力,翻轉病人命運
「教育可以改善病人的命運,減少中風造成的失能。」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說,腦中風長年位居國內十大死因前四名,為救回病人,加快後送速度要打「團體戰」,從教育第一線消防救護員如何快速辨識中風症狀開始,並連結醫院端待命,提升大眾腦中風識能,一環扣一環,深入全國。醫師授課 提供辨識祕訣近期熱播的公視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救護員協助老奶奶送醫時,老爺爺在旁干擾問病史,引發口角。現實中,若為腦中風病患,患者從被發現到上救護車抵達醫院,目前台灣是3小時內,國際趨勢是4.5小時,但很多人因辨識中風的危機意識不足,已錯過施打血栓溶解劑的黃金時間,釀嚴重後果。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的主因之一,包含臥床、使用助行器、拐杖及輪椅者約占四成,為減緩失能率,加快中風送醫速度與正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全台消防隊緊急救護員教育,由神經內科醫師親自授課提供「快、狠、準」辨識腦中風的簡易祕訣,新竹縣、苗栗縣及南投縣消防大隊陸續加入,邀集全台消防弟兄打團體戰。消防救護 可翻轉病人命運「中風,如風之驟至,什麼症狀都可能發生」李俊泰說,包含突然地嘔吐不止可能是小腦中風;或突然高燒40℃不退恐是基底動脈阻塞,症狀十分多樣。為協助前線消防救護員更易區分中風症狀,三總腦中風中心團隊曾對內湖區內湖分隊、大湖分隊、東湖分隊、民權分隊消防隊進行三個月的腦中風症狀識別教育,再由醫院端配合後送啟動「快速通關」,包含清空電腦斷層室、急診室待命等,成功提高病患在黃金搶救時間內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比率,自2%提升至10%,李俊泰說,「消防員的作為足以翻轉病人命運。」中風衛教 盼擴及家庭學校「能將病患送到該送的地方,才是關鍵。」李俊泰舉例,每到周末、國定假日時部分醫院會調整人力,但中風的發生不分平假日,透過學會的整合有機會提供消防救護員假日、凌晨仍可進行急救的醫院清單,或整合區域的後送模式,如於A醫院施打血栓溶解劑,評估有需求再送至B醫院進行動脈內取栓術等,確保病人能得到完善治療。除此之外,中風辨識教育若能推展至家庭、學校,從小學生開始教育,包含教育中風危險因子的預防、中風辨識、急救處置等,無形中就能幫助更多人,減少腦中風的發生。減少失能 雲端即時指導搶救腦中風,消防員的教育僅是開端,李俊泰說,除推動腦中風辨識教育擴及全台消防隊外,也希望推動學生中風衛教,建立行動聯繫網絡,例如雲端救護行動急診室,由醫師提供即時線上醫療指導,提升救護現場、救護指揮中心與醫院間的資訊傳遞,加速入院後急救程序。李俊泰說,搶救全台腦中風病患不再是靠醫師單打獨鬥,藉由消防救護員的加入打出團體戰,期待能將腦中風逼退到十大死因之外,也希望能讓腦中風病人減少失能,重拾希望。
-
2021-07-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溫外出沒喝水 8旬嬤差點心肌梗塞
國內迎來「微解封」,民眾在保持通風、社交距離下可以出門,現階段出門還需佩戴口罩,外出飲水不便。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日前一位80多歲有慢性病的阿嬤,早上出門運動,因疏於補充水分,運動時感到胸悶,就醫做心導管檢查發現已經血栓,這是心肌梗塞前兆,呼籲民眾多喝水,調節身體機能,若有症狀應盡速就醫。臨床上發現,夏季出現冠狀動脈阻塞或血栓,與喝水不足有關,葉宏一說,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會增加,加上夏天流汗多,身體水分易蒸發,會讓血液變得濃稠,尤其老年人多半認為外出喝水容易頻尿,要找廁所不方便,就不補充水分,一旦飲水不足,就易導致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引發心肌梗塞。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葉宏一提醒,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惡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身體脫水會讓心跳加速,衛福部國健署說,缺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長者、幼童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建議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防疫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分尤為重要,但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分需與醫師討論評估。國健署指出,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也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在做好個人防護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
2021-07-19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高溫外出忘記喝水 專家:嚴重恐致心肌梗塞
國內迎來「微解封」,民眾在保持通風、社交距離下可以出門放風,現階段出門還需佩戴口罩,外出飲水不便。專家分享,一名八旬有慢性病的老人,近期上午出門運動,因為疏於補充水分,出現胸悶不適症狀,就醫後經診斷發現已產生血栓,有心肌梗塞前兆,呼籲民眾多喝水,若有症狀快就醫。天氣熱飲水不足需注意,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今天指出,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臨床上發現,夏季出現冠狀動脈阻塞或血栓,與喝水不足有關。葉宏一分享,一名80多歲、有慢性病的女性長者,利用夏天早上運動,因為沒什麼喝水,運動期間開始感到胸悶,就診做心導管發現已經血栓。他說,老人多半認為外出喝水導致頻尿,需要找廁所不方便,但夏天還是要多喝水,調節身體機能。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國健署也說,缺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像是英國心臟基金會呼籲,長者、年幼小孩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甚至穿戴帽子,及戴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疫情爆發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分尤為重要,惟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分需與醫師討論評估。由於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葉宏一提醒,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另外,國健署也補充,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在做好個人防護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快3小時死亡!台灣接種AZ後血栓發生率曝光
疫苗大規模接種開打後傳出有多例長輩施打後死亡,指揮中心公布近期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通報,6月16日新增14例疫苗接種不良反應,其中有9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目前血栓通報已累積5例,已確定為血栓者3例,2例審查中,相較於各國施打第一劑疫苗血栓發生率,台灣數值與亞洲地區仍遠低於歐美。指揮中心公布,今日新增12例疑似 AZ 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共7女5男,發病年齡介於42 歲至 97 歲,為接種疫苗後 3 小時至 12 日間發生。其中有9例死亡,發病年齡介於65 歲至 97 歲,為接種疫苗後3小時至 1 日間發生。其它3例,有1例曾住院,為右眼腫痛,疑似過敏反應。另有2例住院中,1例右臀與右腳疼痛,診斷尚不明,有出現血小板低下、D-dimer異常;1例疑似肺炎與陣發性心房顫動。除12例接種AZ反應事件外,另有2例為疑似 Moderna 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皆為女性,發病年齡介於 27歲至 38 歲,1例為接種疫苗後 15 分鐘發生疑似嚴重過敏反應,一開始嘔吐、胸悶、呼吸喘,但疫苗接種後三日仍呼吸喘,目前住院觀察中。另1例為接種後隔日全身紅疹,疑似過敏反應。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目前累積個案中,有3位已確認為血栓者,分別為30歲男、40歲女、50歲女,另2例為30歲女及40歲女還要再審查。但根據各國接種第一劑AZ之血栓發生率來看,英國每百萬發生率為14.2%、加拿大每百萬發生率為15%、德國每百萬發生率為11.6%、澳洲每百萬發生率為11.4%,台灣數值以現有通報的5例血栓,除以現有AZ施打人數113萬人,每百萬血栓率為4.42%,該數值同亞洲地區國家,仍遠低於歐美發生率。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施打後截至6月16日,接種AZ及 Moderna者,現累計接種 117萬8104 人次,其中發生疑似嚴重不良事件127例、疑似嚴重過敏反應9例、死亡11例。另外針對死亡11例中,有8例為75歲以上長者,且個案絕大多數有慢性疾病,莊人祥說明,當中有2案經過司法解剖,1例動脈阻塞性心血管疾病加上急性心肌梗塞,另1例也是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發現有三條動脈堵塞。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8例75歲以上長者接種AZ死亡 指揮中心:大多有慢性病
日本捐台124萬劑AZ疫苗,全台各縣市已於6月15日開打,有鑑於各地陸續傳出長者打完AZ疫苗後返家猝死的案例,且3天來已有13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已收到11例接種AZ疫苗後死亡之報告,其中8例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絕大多數均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兩例個案死亡有明確死因。針對兩例個案明確死因,莊人祥說,其中一案記者會說過是動脈阻塞性心血管疾病加上急性心肌梗塞,另一個南部的昨天解剖後,結果是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三條動脈堵塞,這是11案中的兩案,可說明與潛在的病史較相關。莊人祥說,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初期,大部分的接種對象均為年長者,並可能有潛在慢性疾病,使得這類疫苗接種後通報死亡的案件數量增加。因此,需藉由回顧病歷資料或解剖釐清死因,調查這些事件是否可能與疫苗相關。莊人祥說,目前各國施打新冠疫苗都有發生類似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剛開始針對高齡長者疫苗施打,不論哪一種疫苗,結果都可能類似這樣,主要是因為高齡長者他們在一年中,每天平均可能死亡的人數是有一定比例的,所以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種過程,如何請醫師評估身體情形再作進一步接種。AZ疫苗接種狀況,副指揮官陳宗彥在記者會上表示,這兩天大家對於疫苗接種,大多數縣市都是以85歲以上做分年齡優先施打,只有五個縣市是七十五歲以上開始,大多數接種者都是85歲以上長輩,疫情開始到現在75歲以上長輩死亡比例占22.7%。此外,亦可藉由持續性自然死亡率的評估,觀察是否有疫苗安全性的疑慮。如根據109年度我國人口統計資料,75歲以上年中人口為1,433,286人,同年度75歲以上死亡人數為95,367人;故可得知,即便在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情形之下,預期平均每日都會有200多名75歲以上長者死亡。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16日為止,國內共計1,133,515位民眾接種AZ疫苗,其中174,098名為75歲以上長者。根據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顯示,目前已收到11例接種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死亡之報告,其中8例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絕大多數均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部分個案經解剖後已可確認死因。
-
2021-05-27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腳中風分四等級 膝蓋以下沒感覺是警訊
●腳中風是動脈裡血栓滯留或血管阻塞,阻斷血液循環●腳中風會有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症狀●適度運動可增加血液循環,可避免腳中風上身台灣多數腎友常合併有糖尿病,這類患者最怕洗腎洗到截肢、失明。導致截肢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俗稱「腳中風」。根據統計,每4位腎友就有1人有腳中風症狀,三總洗腎室護理長徐碧秀表示,其實腳中風是可以避免的,平時做好腳部保暖的保養,隨時注意腳的知覺變化,及早呼救,就能避免腳中風發生,甚至演變成需要截肢的情形。泡溫泉 腳感覺不到熱罹患糖尿病長達30年,且已洗腎近一年半的陳又菱說,她的腳就像廣告描述「阿嬤你的腳怎麼沒感覺?」的狀況,發現腳失去知覺是某次在海邊踏浪時,腳跨在石頭上日光浴,一小時回家後,整隻腳起水泡,破了好大一個洞,醫師說,「妳的腳嚴重燒燙傷」,她才驚覺腳的神經末梢都已經沒有感覺了。在此之前,她的腳早已有些異狀,像泡溫泉時,腳不太感覺到熱,得用手測水溫,原以為是洗腎或糖尿病正常的反應,卻不曉得這完全是腳中風的症狀。腳中風警訊 分四等級徐碧秀說,腳中風並不是因為腎臟不好或洗腎洗太久所致,而是台灣的腎友幾乎都有合併慢性病,最常見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這兩種疾病都會造成血管硬化、彈性變差,血管被堵住,血液就無法流到末梢,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麻痛感,長期照顧不好就可能導致截肢。腳中風會出現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等症狀,徐碧秀說,這些症狀都是腳中風的警訊。腳中風分四個等級,從輕到重,最輕微僅是偶爾會有腳麻、腳痛症狀,再來就是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走路會麻痛,不過休息後症狀會消失,後續是有麻痛感即使休息也不會恢復,最嚴重是不小心弄出傷口,傷口難以恢復,慢慢發黑也沒有及時就醫,就可能會截肢,有些患者則是長期血液無法進到末梢,腳指頭出現潰爛,這也是重大警訊。足底筋膜炎 症狀不同徐碧秀指出,很多腎友年紀比較大,腳麻、腳痛會自行解讀是「年紀大了」,也有些人以為是足底筋膜炎,但這兩種疾病症狀是有差異的,足底筋膜炎是早晨起床,從下床第一步踏出去時,就像是觸電,腳會非常痛,且痛覺集中在腳底;腳中風則是從膝蓋以下都會感到麻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突然腳好腫當心!醫:影響血液回流,嚴重恐截肢
懷孕期間孕婦經常有腳腫經驗,因為逐漸膨大的子宮可能壓迫靜脈,而影響血液回流。「醫師,我本來以為生產完後,腳腫就會消退,但是我的腳卻越來越腫。」三十多歲的年輕婦人指著明顯腫脹的左腿抱怨著。出現單側腳腫時,往往要考慮到深部靜脈栓塞,所以醫師安排了進一步檢查,成大醫院心臟內科陳柏偉醫師回憶,「經由血管攝影發現她骨盆腔裡的髂靜脈已被血栓完全阻塞,所以我們利用導管介入將血管打通。這患者的狀況較特殊,她的髂靜脈先天上被隔壁的髂動脈壓迫,然後又加上懷孕,所以使得靜脈血流受阻,漸漸形成血栓而完全阻塞。」利用導管打通血管後,靜脈血液終於可以順利回流,患者的左腳便漸漸消腫。陳柏偉醫師說,倘若反覆出現靜脈栓塞,就得考慮置放髂靜脈支架,抵抗外在壓迫讓血管保持暢通。深部靜脈栓塞影響血液回流,嚴重恐截肢陳柏偉醫師指出,在正常狀態下,血管中不應該出現血栓,如果發現血栓就必須積極尋找原因,例如凝血功能有問題、使用某些藥物而讓血液較容易凝固、血管中有放置管路、血管遭到壓迫、或是因為長時間臥床而缺乏活動等。深部靜脈栓塞可以分成急性與慢性,陳柏偉醫師解釋,急性深部靜脈栓塞最常見的症狀是單側腳腫,如果深部靜脈栓塞很厲害,下肢血液完全無法回流,將導致脹痛、肢體發紫,若不及時搶救,恐怕會演變成腔室症候群,而需要截肢的狀況。慢性靜脈栓塞臨床上不容易辨別,患者的腳可能沒有很腫,但是肢體末端出現色素沉積,顏色變得比較深,甚至會形成一些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深部靜脈栓塞還可能導致另一個相當致命併發症,即「肺動脈栓塞」,因為深部靜脈的血栓可能隨著血液流回右心房、右心室,再被送入肺動脈,肺動脈被血栓阻塞時,血液便無法進行氣體交換,使身體缺氧。患者會突然感到呼吸困難、喘不過氣,是臨床上重要的急症之一。「懷疑深部靜脈栓塞時,一般會安排靜脈血管超音波檢查」,陳柏偉醫師說明,「通常在血管超音波下,動脈血管壓不扁,靜脈血管壓的扁。所以若超音波發現靜脈血管壓不扁的時候,代表靜脈壓力過高,靜脈回流有問題。」發現深部靜脈栓塞時,醫師會評估靜脈栓塞的位置與嚴重度,然後擬定治療計畫,陳柏偉醫師提醒,「當然也得找出形成血栓的原因,有些患者是因為腳腫來就醫,結果在詳細檢查後發現是癌症、血液疾病、或紅斑性狼瘡等問題。解決深部靜脈栓塞的同時,也要針對原因治療,以降低深部靜脈栓塞復發的機會。」積極治療,打通靜脈栓塞陳柏偉醫師說明,出現深部靜脈栓塞時需要使用抗凝血劑,較輕微的患者可以使用口服抗凝血劑,較嚴重的患者得住院使用針劑抗凝血劑。若狀況更嚴重,便需要血管介入治療,「我們會進行血管攝影,確定血栓的狀況,然後放置『溶栓導管』。」陳柏偉醫師說,「醫師可以經由大腿或小腿的靜脈放入導管延伸到肚子的大靜脈,讓溶栓導管位置涵蓋血栓,然後經由溶栓導管釋放溶栓藥物。在滴注半天到一天後,大多就能發揮血栓溶解的效果。」血管介入治療除了可以放置溶栓導管,還可能會搭配氣球擴張或放置靜脈支架,以提升治療成效,降低日後深部靜脈栓塞復發的機率。「如果患者肚子內的髂靜脈有狹窄或纖維化,可以考慮放入特製的靜脈支架。」陳柏偉醫師說,「由於靜脈管徑較大、血壓較低,容易遭到壓迫,所以可以使用支撐力較足夠的靜脈支架,以維持靜脈暢通。」血管介入,處理洗腎廔管近年來血管介入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可以處理深部靜脈栓塞、冠狀動脈狹窄、周邊動脈阻塞,也可以處理動靜脈廔管的問題。洗腎廔管是將動脈與靜脈接在一起,以進行血液透析。「因為患者每周需要三次血液透析,維持洗腎廔管的暢通相當重要。」陳柏偉醫師解釋,「洗腎廔管一般會比靜脈表淺一點,所以只要把手輕輕擺在上面,就可以感覺到血流一陣陣通過的感覺。患者可以自行觸摸,如果感覺血流變弱、消失,就要趕快回診讓醫師檢查。」醫師可以使用超音波檢查血流、以及血管是否有阻塞,爾後可以進行血管攝影,了解血管阻塞的狀況。「如果洗腎廔管狹窄,可以進行導管氣球擴張,恢復暢通。」陳柏偉醫師說,「如果較晚就醫,血管裡已經有血栓形成,所需要的術式有可能會比較複雜。」陳柏偉醫師提醒,洗腎患者記得每天評估洗腎廔管,可以用手觸摸,評估血流快速通過的感覺是否變弱、消失;可以用眼睛看,看看手臂是否出現不對稱腫大,這些都是血管狹窄使血流受阻的徵象。 另外,洗腎廔管若出現紅腫、疼痛、流血不止等狀況,請盡快回診,及早治療才有機會保存洗腎廔管的功能!原文:
-
2021-04-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氣冷熱變化大 中醫師教4警訊察覺心臟病、3食物保養
忽冷忽熱的氣溫為急性心臟病的好發時期,中醫可以在未形成前或疾病未發作前,加以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果。現今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因心肌梗塞而猝死的案例,知名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不斷上演,就要知道什麼為心臟病要發作的前兆。第一個徵兆:常常抱怨 呼吸困難坐著時尚好,一旦平臥時,更加不舒服,現代醫學認為是心臟無法壓出足夠的血液,或無法將肺臟血液送出心臟,偶而伴有輕微的咳嗽,在X光片上則無發現異常。這就是心肺功能出了問題,因為肺氣不足, 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氣,若肺氣不足,宗氣化生乏源,則血液運行乏力, 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的癥狀。可用補肺氣來改善心肺功能。第二個徵兆:突然不明原因的失眠常常會覺得心跳過速,心搏過強,心律不規則。傍晚時比較容易覺得疲倦無力。這種患者長期處於壓力緊張中,情志失調,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促血小板聚集,會增加血液粘滯性,血液流暢性降低,心主血脈而統一身之血,心藏神,思慮過度時,心血暗耗則導致神不守舍,臨床上就會出現心悸,心煩,少寐,多夢,口唇色淡,面色少華,可以利用補血和血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穩定自律神經。第三個徵兆:大便的習慣突然改變或是不規則除了要考慮腸胃的問題外,這也可能是心臟病的一個警訊,中醫心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心臟不斷的搏動的同時,心臟搏動的頻率也會影響腸胃系統。心與脾為子母臟,所以心臟跳動的速率快慢不定會影響大便的規律,造成有時便秘有時候下利。這時候不該只是治療腸胃,也要考慮的心臟的功能是否正常。第四個徵兆:胸悶伴隨手腳冰冷手與腳是人體離心臟最遠的距離,當心臟循換不佳表現的症狀,常常是手腳冰冷,心肌缺氧則容易有胸悶心悸的感覺,這種通常是發生在更年期的女性為多,腎主藏精,婦女朋友在停經之後,失去雌激素保護,冠狀動脈硬化機率增高,腎中精氣逐漸衰少,出現腎陰不足的現象,包括內熱、眩暈、胸悶痛、心悸、盜汗、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這是要補腎填陰,調整女性荷爾蒙的穩定。春天溫差大,所以保護循環很重要。 平時可以多拍打兩臂手肘處,此處為肺經,心經,心包經所經過之處,可以藉由拍打促進血液循環,活化免疫系統,穩定自律神經,促進氣血的循環。多吃堅果類也可預防心臟病。堅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改善心臟機能。每天吃10克或20克能防止膽固醇損害動脈。大蒜也是一個很好的食材,長期食用大蒜不僅能夠延緩動脈阻塞,抗氧化劑能修補破損的血管。生蓮藕打成汁有助於保護腦組織,蓮藕藕斷絲連,其膠質也有助於穩定及預防心臟血管的脆化。需注意的是,若本身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藕,宜將蓮藕煮熟,性質由寒轉溫,可健脾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04-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牙齒痛卻「檢查心電圖」? 醫點3症狀警告:可能是心肌梗塞
身體任一處出現劇烈疼痛,都可能是體內器官正在發出警訊!急診醫師白永嘉近日分享一則真實案例,為一名病人突然牙痛,在緊急安排心電圖檢查後,確認患者為急性心肌梗塞。白永嘉呼籲,若民眾忽然感到牙痛,一定要請醫師仔細檢查,避免不慎忽略了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白永嘉在臉書「急診室醫師的眼睛」發文表示,近日一名中年男性病人求診,症狀主要是下排牙齒和下巴劇烈疼痛,於是他立刻安排進行心電圖檢查。白永嘉指出,當時患者一度疑惑「牙痛為什麼要檢查心臟?」然而檢查後,果然確定為「急性心肌梗塞」。白永嘉解釋,心肌梗塞發生時,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臟缺氧,此時刺激會從心臟經由感覺神經、脊髓及腦部傳遞,讓患者感到「胸悶」、「胸痛」。不過,在心臟的信號傳到脊髓後,連接臼齒、肩膀、手臂等上半身感覺神經時,容易因為刺激到其他神經,導致「牙痛」、「肩膀痛」等關聯症狀。文末,白永嘉呼籲,若民眾無預警感到劇烈的牙疼,且吃東西時更痛、痛感蔓延至下巴,甚至合併肩膀痛、胸悶、胸痛,只要出現以上三種症狀,一定要立刻就醫,若屆時醫師並未安排檢查心電圖,也記得「提醒他一下」,相信醫生會馬上想起這些「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
-
2021-04-12 醫療.心臟血管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肥胖是現代社會中相當常見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成年人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率達44%,其中男性比率達51%,女性比率達36%。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肥胖會讓健康亮起紅燈,並非福氣的象徵。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介夫醫師指出,我們認為肥胖與粥狀動脈硬化,都跟慢性發炎反應有關,因為脂肪組織會釋放一些細胞激素,這些細胞激素會造成組織的慢性發炎。另外,肥胖經常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共病,這些問題也都對血管造成傷害,大至主動脈、小至周邊動脈都有可能漸漸出現狀況。平時沒症狀,一出事就要命的大動脈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謝福謙醫師表示,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主動脈位於體內深處,形成主動脈瘤時,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很難察覺,除非是直徑很大的主動脈瘤,才可能因為壓迫周圍器官而出現症狀。若主動脈瘤是位於靠前胸的部位,患者可能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喘;若是位於靠後背的部位,可能出現腰痠背痛、腹脹等症狀,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到心臟血管外科檢查,確認是否有主動脈相關疾病,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謝福謙醫師說,「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很多主動脈瘤都是擴張到很大才被發現。」主動脈瘤的變大或破裂與血壓有關,血壓越高主動脈瘤越容易破裂,主動脈瘤較小的時候,會建議使用藥物控制,隨著主動脈瘤的直徑越來越大,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高,就會建議手術治療。「如果主動脈瘤長大的速度較快,例如1年長大超過1公分,我們也會建議患者趕快接受手術治療。」陳介夫醫師解釋,「傳統的治療方式,得動手術打開胸腔、打開肚子,把主動脈瘤切除,換成人工血管。近年來發展出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利用導管的方式,從腹股溝處的股動脈把主動脈覆膜支架送入主動脈,確定位置後再展開支架,讓血流走在主動脈支架裡,不會衝擊主動脈瘤。這種做法的傷口較小,破壞性較小,手術時間較短,病患恢復也比較快。」謝福謙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是相對急迫的狀況,血流會從主動脈內膜破損的地方灌入主動脈壁,而造成劇烈、撕裂性的胸痛、背痛、腹痛。根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會將主動脈剝離分成甲型(Type A)跟乙型(Type B)。當剝離部位包含升主動脈時,稱為「甲型主動脈剝離」,這是相當危急的狀況,每小時會增加1-2%的死亡率,需要緊急開刀,進行開放式手術。當剝離部位侷限於降主動脈時,稱為「乙型主動脈剝離」,因為不會影響通往腦部、心臟的血流,則可以考慮用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的方式來解決。陳介夫醫師回憶,曾經有位四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在好幾年前就發現有高血壓,但都沒有規則服藥。有天晚上他跟朋友吃完飯,突然感覺胸口好像被撞了一下,之後就開始從後背一直痛到肚子,而且左腳開始發麻,麻完之後就非常非常痛。送到急診室後,立刻幫他做檢查,電腦斷層顯示是乙型主動脈剝離。當時,患者左腳的血壓比上肢的血壓低了60、70毫米汞柱,代表血流嚴重受阻,需要緊急處理。做完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之後,他左腳的疼痛就立刻緩解了,而且手跟腳的血壓也恢復成一致的,幾天後順利出院。嚴重恐截肢的周邊動脈阻塞陳介夫醫師說明,下肢周邊動脈狹窄初期,患者會感到腳變得比較冰冷、偶而會感到腳麻,隨著動脈狹窄的程度越嚴重、血液循環會越來越差,其他症狀也會陸續出現,包括疼痛、無力、間歇性跛行等。「所謂的『間歇性跛行』,是在行走一段距離後,漸漸感到疼痛。」謝福謙醫師解釋,「患者平常在家裡活動可能很正常,但是只要走比較長的距離,可能走了兩百公尺之後,就開始出現跛行的狀況,而必須停下來休息。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後,患者又可以繼續走,但是再走兩百公尺,又需要停一下。這是周邊動脈疾病相當獨特的症狀。」「再嚴重的話,會開始產生傷口,因為血液供應不足、組織缺血,而形成慢性潰瘍。」陳介夫醫師說,「部分患者甚至會有肢體末梢發紺、壞死的現象,最後可能需要截肢。」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到心臟科檢查,確認是否有周邊動脈阻塞的問題,盡早進行治療。面對周邊動脈狹窄,務必好好積極改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陳介夫醫師強調,「治療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成因,才是治本之道。而且患者一定要戒菸,才能避免病情迅速惡化。」謝福謙醫師解釋,周邊動脈疾病初期可先用藥物控制,若狹窄程度較嚴重,就需要介入治療。介入治療有兩類,一類是利用導管在血管腔內進行,包括氣球擴張術、塗藥球囊、血管支架等。另外一類是繞道手術,外科醫師會嫁接一條血管繞過狹窄的部位,讓血流可以順利通過。血管腔內的介入治療屬於微創手術,醫師會從鼠蹊部將導管放入動脈裡,小心地穿過動脈狹窄的位置,然後撐開氣球擴張血管的管徑。部分患者的血管鈣化很嚴重,無法使用氣球撐開時,可以考慮使用血管內的斑塊旋切裝置刮除較硬的斑塊。醫師也會視狀況決定是否放入血管支架,以維持血管的內徑。陳介夫醫師說,為了降低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可以考慮使用塗藥球囊,在撐開血管時,釋放藥物進入血管壁,抑制細胞增生,有助於延長血管暢通的時間。倘若延誤就醫,動脈狹窄已太過嚴重,或不適合使用氣球擴張術,就必須考慮繞道手術。貼心小提醒肥胖經常伴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問題,容易危害血管的健康,不容輕忽。這些傷害都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日積月累下來,便會形成大麻煩,從主動脈到周邊動脈都有可能出狀況。大家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高鹽、高油、加工食品,正確保養把血管照顧好!原文:
-
2021-04-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長出果凍瘤全身亂竄 22歲女突腦中風栓塞北榮搶命
撲通撲通的心臟不但會長出腫瘤,更要小心一種像果凍狀的黏液瘤,會甩來甩去隨著血液竄到身體各處,若跑進腦部引發猝死。一名22歲的陳小姐,就因為這顆不定時炸彈,某天凌晨突然腦中風、雙腿下肢缺血、脾、腎等多處野栓塞,所幸經北榮團隊在24小時內成功搶回一命,還得以保留所有器官,免於截肢風險。北榮心臟外科醫師郭姿廷表示,陳小姐是去年11月2日凌晨5點半,右半邊突然無法動彈被送來急診,發現他右手連輕微擺動、抓握都沒力氣時,即使才22歲,仍研判為急性缺血腦中風,會診放射科馬上取出血栓,以侵入方式將腦部塞住的血栓拉出讓血管疏通。但沒想到患者後來又出現蒼白、疼痛、冰冷、麻痺,下肢雙腳竟然沒有脈搏,趕緊透過電腦斷層查看全身血管,看到少數腫瘤塞住下肢造成血液阻斷,過了膝蓋以下就沒有血流,個案在如此短暫時間出現多種症狀,非常不尋常,團隊進一步透過心臟超音波終於找到凶手,陳小姐左心房內竟有一個質地鬆散的腫瘤正隨著心跳甩來甩去,有點像果凍狀,其中的小碎片甩得非常厲害時,就隨血流漂到身體四處引發栓塞。心臟黏液瘤因為像果凍般的,質地非常鬆散,郭姿廷醫師研判陳小姐的黏液瘤約6-7公分大,常出現在左右心房中間隔板,還會像葡萄一樣有個蒂頭,一定要切除減少復發風險,粗估復發率5-10%。郭姿廷說,心臟黏液瘤雖是良性,卻是心臟最常見的腫瘤,國內好發率0.03%-0.1%,女大於男,常見30-60歲,到目前為止,心臟黏液瘤仍沒有辦法用基因檢測也無危險因子得以控制,就是一個突發性的狀況,大部分病人都是以不典型症狀被找到這顆不定時炸彈,常出現在左心房,腫瘤越大多伴隨心悸、倦怠、喘、發燒,嚴重則有肺水腫或心臟衰竭,若發現太晚,小碎片跑進腦部也有猝死可能。郭姿廷並說,因心臟黏液瘤導致周邊動脈栓塞的發生率30%,像陳小姐這樣身體多處栓塞的狀況相當罕見,運氣更不好的是,當下肢動脈阻塞手術順利完成,雙腳血流恢復紅潤後,卻出現「再灌流症侯群」,雙腳轉為腫脹,造成腔室症侯群壓迫動脈血流,所幸會診整形快科進行筋膜切開術釋放雙腿壓力,經數周換藥、復健已能行走自如。北榮急診部醫師李怡姿說,一般的中風主要分為腦梗塞以及腦出血,但小於45歲,特別是小於30歲的年輕型腦中風,要特別注意罕見問題造成,如主動脈剝離、自體免疫疾病,或像陳小姐這種心臟黏液瘤,其中,心臟引發的缺血性腦中風來源佔了15-35%。北榮神經放射科主任羅兆寶則提醒,不同器官對於栓塞造成的缺血忍受度不同,但當家中有人出現急性缺血性中風,以腦部時間最短來看,一定要在三小時內就醫,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遺症。
-
2021-03-28 養生.運動天地
減重更需均衡3大營養素 專家教你把握飲食關鍵
主要營養素要均衡我們剛才已經討論過能量平衡的重要性,但想要改善身體組成時,我們需要考慮更多的層面。現在讓我們深入討論減重的內容,這是最後一道程序。均衡的三大營養素指的是攝入的卡路里,分解後要有均衡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如果你想減去脂肪而不是肌肉,或是想要增加肌肉而不是體脂,那麼你需要密切注意熱量與主要營養素的均衡。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不能單看卡路里,因為蛋白質的卡路里和碳水或油脂帶來的卡路里,在體內的作用截然不同。讓我們來仔細研究一下這些營養素,來挖掘它們如何幫助身體完成減重這道難題。主要營養素#1 蛋白質科學家仍舊在尋找飲食的真理,但我們可以很肯定蛋白質在這樣的黃金飲食中一定佔有相當的地位。已經有研究證實高蛋白飲食在各方面幾乎都優於低蛋白飲食。具體而言,攝入較多蛋白質的人能夠獲屬下列的優勢:.加速減脂.肌肉量提高.燃燒更多的熱量.飢餓感降低.骨骼更強壯.心情較佳身體在規律的運動時需要補充更多的蛋白質。為了減脂而限制熱量的人,也要攝取足量的蛋白質以留住肌肉。久坐的人更不要忘了適量補充蛋白質,研究顯示,這些人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在老化的過程中會比其他人更快失去肌肉,提高死亡機率。主要營養素#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不是你的敵人,你要去瞭解它、善用它,讓我們先簡單的看一下碳水的化學結構,以及它們在身體裡的情況。碳水化合物共有四種主要形態:1.單醣2.雙醣3.寡醣4.多醣「單醣」的英文為Monosaccharides,Mono是單一,saccharides是糖,單醣的結構非常簡單,只有單一分子。單醣有三種: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我們在前面已經學過,現在就快速帶過。葡萄糖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分子,是生物體中重要的能量來源,也是許多碳水化合物的組成成分。果糖存在於許多水果和蜂蜜中,加工食品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漿,或是加在咖啡紅茶中的白糖也是果糖。果糖會被肝臟轉化為葡萄糖,然後釋放到血液中提供人體使用。半乳糖存在於乳製品,代謝方式與果糖相似。「雙糖」的英文為Disaccharides,通常是以蔗糖、乳糖和麥芽糖的形式存在。現在讓我們快速複習兩個你已熟悉的術語,並介紹一個新的術語。蔗糖存在於植物中,是天然的糖分,人們會從甘蔗和甜菜中萃取做為食用。乳糖是牛奶中的糖分,含有葡萄糖和半乳糖。麥芽糖是由兩個連接在一起的葡萄糖分子所組成的糖,在自然界中並不常見,通常用在酒精釀造。「寡糖」的英文為Oligosaccharides,是幾個單醣分子連結而成的糖,Oligo在希臘文是少數的意思,寡糖就是少量的糖。植物中發現的纖維有部分是寡糖,許多蔬菜中也含有果寡糖,果寡糖是果糖的短鏈分子。棉子糖(Raffinose)是自然界中另一種常見的寡糖,由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結合而成。全穀類、豆類、球芽甘藍、花椰菜、蘆筍和其他蔬菜中都含有棉子糖。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是寡糖的一種,半乳糖的短鏈分子,來源大致和棉子糖相同。低聚半乳糖無法消化,但能刺激腸道益生菌的生長。「多醣」(Polysaccharides)是碳水化合物中我們討論的最後一種,屬於單醣長鏈,通常含有十個以上的糖分子。澱粉是植物儲存能量的形式,纖維質是植物中的天然纖維,這兩者是人類經常食用的多醣,人體很容易將澱粉分解為葡萄糖,但纖維質不被人體消化,會完整地通過消化系統。除了不被消化的部分,所有類型的碳水化合物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也就是最終都會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於體內。無論是水果中的天然糖、加工的糖果還是綠色蔬菜中的健康糖,都會被消化成葡萄糖並運送到血液中供人體使用。這些形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的差別在轉化的速度。糖果轉成葡萄糖的速度很快,因為成份幾乎都是可快速消化的單醣,而綠花椰菜相對來說就很慢,因為裡面含的是燃燒速度較慢的寡糖。有人說決定醣健不健康的關鍵,是在碳水化合物轉成葡萄糖的速度,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正確。以烤馬鈴薯為例,它的升糖指數有八十五,這非常的高,但馬鈴薯有很多重要的營養成分,西瓜的升糖指數也有七十二,燕麥有五十八,這幾種都高於士力架巧克力棒的五十五。這代表你可以任意攝取所有的單糖嗎?只要攝取平衡的熱量和主要營養素,就能用汽水和糖果來代替馬鈴薯和燕麥片嗎?當然可以,但是你必須知道人體需要從食物獲取的不只是卡路里和主要營養素,我們還需要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質,而可口可樂和糖果棒根本不含這些營養素。因此高糖加工(將蔗糖和果糖加入食物中以提味)食品會造成代謝異常,並且影響健康,包含肥胖與缺乏營養素而產生的各種症狀,都是因為攝取過多的糖分所造成的。吃太多糖會危害我們的健康,限制攝取量對身體有很大的益處,但這不表示我們要減少或是限制所有形式的碳水化合物。只要身體健康、活動量大,特別是有固定重訓的人,多攝取一些碳水化合物對你更有幫助。主要營養素#3 膳食脂肪大家其實真的沒必要如此在意膳食脂肪。身體的確需要足夠油脂才能維持健康,但也不用極端到改成高脂飲食,除非這是你個人喜好。即使如此,也要謹慎執行。讓我從頭開始解釋,首先,我們知道食物中有兩種脂肪:1.三酸甘油脂2.膽固醇日常飲食中的油脂大都是三酸甘油脂,存在於乳製品、堅果、種子、肉類等多種食物中。它有二種型態,分別是液態(不飽和)與固態(飽和),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助益,像是幫助吸收維生素、產生各種激素、維持皮膚與頭髮健康等等。飽和脂肪在室溫下是固體的狀態,存在於肉類、奶製品和雞蛋等食物中。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飽和脂肪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此一觀點受到科學研究的挑戰。研究發現,沒有足夠的證據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腦筋動得快的業者從中得到了「啟示」,他們利用這個論點發展出生酮飲食、原始人飲食(paleo diet)等高脂飲食。雖然這些飲食方法有科學文獻作基礎,但也隱含著各種缺陷和遺漏,而飽受營養學、心臟醫學研究者的嚴重批評。這些專家認為大量攝入飽和脂肪與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關聯,人們應該遵循公認的油脂攝取原則,也就是每日攝取的飽和脂肪,應低於熱量的百分之十,直到我們對這個議題有更透徹的瞭解。就現有的研究來看,沒有人敢說想吃多少飽和脂肪就吃多少,因為我們不知這樣做會為身體帶來何種負面影響。因此,我覺得在更深入的研究結果出來之前,最好還是打安全牌,不要一股腦的學大家加入高脂飲食。先前的章節我們就曾討論過不飽和脂肪,它們在室溫下呈現液態,可以從橄欖油、酪梨和堅果中獲得。不飽和脂肪有兩種型態,分別是:1.單元不飽和脂肪2.多元不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在室溫下為液體,冷卻後開始凝固。堅果、橄欖油、花生油和酪梨都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多元不飽和脂肪在室溫下為液體,冷卻後一樣是液態,紅花籽、芝麻、葵花籽、玉米和多種堅果都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不像飽和脂肪那樣受到強烈爭議,研究證明它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人們相信食用大量橄欖油的地中海飲食對健康有益。而多元不飽和脂肪就有趣多了,它有兩種主要的來源,分別是α-亞麻酸和亞麻酸。α-亞麻酸是omega-3脂肪酸,亞麻酸是omega-6脂肪酸,這指的是它們的分子結構。這兩種脂肪酸都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需要從飲食中攝取,因此為稱為必需脂肪酸。這兩種物質對人體有多種影響,化學作用複雜,我們目前只需要瞭解的是以下兩點:.亞麻酸在體內會轉成幾種化合物,包括抗發炎的γ次亞麻油(gamma-linolenic acid,GLA),和促發炎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α-亞麻酸可以轉化成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這是omega-3脂肪酸,也可以轉化成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科學家針對EPA和DHA進行過大量的研究,證實α-亞麻酸有非常多的健康益處,包括:.降低發炎症狀.改善心情.加速肌肉生長.提高認知能力.加速減脂如果說omega-6對身體大多是負面影響,omega-3是正面效益,這種說法雖然過於簡化,但方向大致是正確的。飲食中若是omega-6太多,而omega-3攝取不足的話容易產生健康問題。不過,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此表示懷疑,他們證明攝取不夠的omega-3有害健康,但是也從研究中發現增加omega-6的攝取量,竟然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而不是提高風險。因此,科學家懷疑重點在攝取足夠量的omega-3,而不是考慮omega-3和omega-6的比例。他們對含有omega-3的食物,像是雞蛋和肉類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裡的重點在於如果你像多數人一樣,就代表你在飲食中已經能獲取足夠的omega-6,但omega-3(也就是EPA 和 DHA)可能就不足的話。補充omega3保健食品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我們之後會在進行探討。蠟狀的膽固醇是食物中的另一種脂肪,它存在於體內的每個細胞之中,身體用它來製造激素、維生素D和幫助腸胃消化的物質。人們在幾十年前曾認為含有膽固醇的食物,像是雞蛋和肉類,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但我們現在知道事情沒那麼單純,雞蛋已經不用再背這個黑鍋。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加工肉品會提高心臟病發的機率,但紅肉本身並不會。膽固醇和心臟健康的關係之所以很難釐清,原因在於富含膽固醇的食物通常也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而飽和脂肪確實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還有一個原因是身體是透過一種稱為脂蛋白的分子,在血液中把膽固醇輸送到細胞。脂蛋白是由脂肪和蛋白所形成的,脂蛋白分為兩種:1.低密度脂蛋白2.高密度脂蛋白人們口中的壞膽固醇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因為研究指出血液中含有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時,就會造成動脈阻塞,心臟疾病的罹患率就會提高。常吃炸物、加工食品等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會增加體內低密度脂蛋白,進而對心臟有害。我們認為高密度脂蛋白是「好的」膽固醇,因為它會將膽固醇帶到肝臟,進行加工以供人體各種需要。※ 本文摘自《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科學化健身全書》。《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科學化健身全書》作者:麥可.馬修斯 譯者:賴孟怡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3/04圖/《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科學化健身全書》書封采實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