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癌症.血癌
搜尋
副作用
共找到
2833
筆 文章
-
-
2020-03-30 癌症.其他癌症
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雞尾酒化療 膽道癌與胰臟癌患者現生機
晚期胰臟癌因死亡率高,被稱為「癌王」;膽道癌雖然少見,也因早期難發現且惡化迅速,殺傷力強。這兩種惡癌可被擊敗嗎?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利用全身性雞尾酒化療,有效縮小胰臟癌和膽道癌腫瘤,提高病人存活率,呼籲病患勇敢接受化療,就有機會打敗「癌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表示,胰臟癌沒有好的篩檢工具,早期也無明顯症狀,症狀出現時,醫師和病人警覺性低,鑑別診斷就慢一步,以致確診多晚期,五年存活率低於百分之十。治療上,因晚期病人多,不適用局部治療的外科手術或放療,仍以毒殺性化療為依歸,不少癌友聞化療而色變,憂心各種副作用。陳立宗強調,胰臟癌目前有幾組不錯的全身化療藥物處方,臨床證實,能讓腫瘤縮小率達四成,穩定率達三成,中位數存活期達十二個月。他的病人利用這樣的方式治療,縮小病灶後再切除,預後至今不錯。國衛院癌研所主治醫師暨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姜乃榕說,治療膽道癌,過去僅三到四成患者能開刀治療。為了找到更好的治療策略,國衛院癌研所利用現有化療藥物排列組合,開發出雞尾酒化療,發現能有效縮小膽道腫瘤,增加接受手術的機會。國衛院目前也有合併標靶或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進行中,姜乃榕鼓勵癌友,應積極嘗試臨床試驗、接受新的治療方法,就有機會看見一線生機。■防疫待在家 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精準標靶藥物 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新利器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過去只有化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選擇,但高劑量化療非每人都能承受,特別是高齡者。近年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藥物發展,陸續有8個AML的標靶藥物於全球上市,副作用較低,讓癌友多了許多選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其次為40歲至60歲中壯年族群。隨高齡人口增加,AML患者也翻倍成長,但傳統高劑量化療的副作用不少,對長輩而言承受有限。不過,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藥物發展突飛猛進,從2017年起,有8個AML的標靶藥物於全球陸續上市。侯信安說,標靶藥因提供精準治療,副作用較低,其中一款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能讓老年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二至三倍,成為高齡治療首選。侯信安說,隨精準醫療日新月異,有愈來愈多藥物在研發,但因藥物昂貴,他鼓勵病人參加合適的臨床試驗,減輕經濟負擔,也能把握存活機會。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精準醫療能幫癌友做些什麼? 名醫告訴你
電腦人工智慧AI潛力無窮,近年來,在AI大數據協助下,抗癌精準醫療再進化升級,從單一基因檢測,迅速進展至次世代定序腫瘤基因圖譜,同時檢測數百個基因遺傳性癌症基因,約數百萬個定序反應,速度比傳統定序快速數十萬倍。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奇美病理中心部長李健逢於「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中,發表「以病患為核心精準醫療檢測」最新抗癌趨勢,精準醫療檢測任務就是找到標靶,例如,乳癌患者HER2陽性,隨後精準用藥。「癌症治療就是一場對抗癌症的漫長戰爭」李健逢說,癌細胞相當聰明,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所以在治療各種癌症時,必須先認清對手,選擇適當武器、合適的攻擊方式。精準醫療就是以病人為核心,擬定最佳治療策略,選擇最佳抗癌藥物。不過,傳統基因檢測無法在很短時間完成報告,曠日廢時,甚至延誤病人治療時間。現在透過AI大數據,大幅縮短基因篩檢時間,偵測各種標靶基因變異,甚至偵測遺傳性基因變異。李健逢指出,在使用特定抗癌藥物之前,先幫癌友檢測特定的基因,以確定療效,及預估副作用高低,如果副作用偏低,就可提高藥物劑量,提升治療效果。至於遺傳性基因變異,則可協助民眾自我健康管理,李健逢指出,在得知體質、基因狀況,就能提前部屬,舉例來說,喝酒後臉紅,就代表某基因異常,喝酒就容易傷肝,因此,這類的人就不應該喝酒。此外,這套基因篩檢台平也可用來檢測代謝體或微量元素,有助於擬定癌症患者的微營養補充計劃,以及協助病患度過艱困的化學治療副作用。許多文獻證實,補充高劑量維他命C、D、微量元素鋅、硒,可以緩解癌友化療不適症狀,但治療期間,病患食慾不佳,很難攝取足夠營養素,透過精準醫療檢測,就能動態監測病患體內缺乏的微營養,適時補充。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單株抗體 精準對抗癌細胞骨骼轉移
肺癌患者出現骨頭轉移,相當痛苦,患者走也痛,躺也痛,還會破壞骨質,造成骨骼脆弱容易骨折。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噬骨之痛。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般建議50歲且具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一旦確診,應接受及早治療。隨精準醫療發展,肺癌治療近年來不只是發展標靶藥物,包括晚期肺癌遠端轉移出現的疼痛治療,也開始被重視。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其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至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的患者存活率通常只有一年,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只疼痛,也會脆弱易骨折,更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出現單株抗體藥物,經皮下注射,可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
-
2020-03-29 癌症.肺癌
肺癌治療新突破 標靶治療讓病人少走冤枉路
我國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但隨精準醫療發展,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病人突變的基因,就能篩選出適合的標靶藥物進行治療,提供比過去傳統治療更好的延命效果。醫師提醒,對於非特定基因的肺癌病患雖然不適用標靶藥物,但仍應持續按醫囑接受化療,千萬不要失去信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兼肺癌團隊召集人夏德椿表示,過去肺癌只有化療藥物可用,但預後不佳,副作用也大,癌友只要聽到化療就害怕。從2009年之後,精準醫療突飛猛進,標靶治療已成為肺癌目前最夯的治療武器。誰適合肺癌標靶治療?夏德椿說,已知EGFR、ALK、ROS1、BRAF、NTRK等基因突變會引發肺癌,因此,肺癌患者經基因檢測確認有基因突變即可用藥。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都適用於第一線治療。目前針對有EGFR、ALK、ROS1基因突變的肺癌晚期病患,接受標靶藥物可有健保給付。至於沒有特定基因的患者,夏德椿提醒應繼續回到傳統治療,但可再接受免疫學檢查,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有免疫治療的機會。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表示,標靶治療讓患者少走不少冤枉路,但癌細胞非常狡猾,可能產生T790M基因突變,造成患者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病患的平均存活期無法超過3年。最新數據顯示,將第三代EGFR標靶藥做為第四期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可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至將近40個月。因比起其他標靶藥物有更好的延命效果,健保署於4月1日將有條件開放晚期肺癌的第三代EGFR標靶藥給付。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台大醫發表全基因篩檢演說 盼健保納給付
「癌症與螃蟹之間有什麼關係?」、「全基因篩檢對於癌症治療有什麼好處?」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專題發表「透過基因檢測打造個人化癌症醫療」,以深入淺出方式讓民眾了解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梁逸歆指出,以前對於惡性腫瘤不清楚,那時以為腫瘤就像是螃蟹爬在人類身上,吃出大洞,癌症英文Cancer就是從螃蟹Crab一詞而來。提到癌症治療,大家都會聯想到化學治療,梁逸歆說,化療已經發展60年,到現在大部分人都還以為是化學藥物治療,但用詞不夠精準,應該正名為「細胞毒殺治療」,透過藥物阻止癌細胞分裂、繁殖。梁逸歆說,許多人對於化療都存有迷思偏見,認為「好壞通殺」,事實上,正常細胞對於化療的耐受性較高,但仍會出現許多副作用,只能說「這是為了治療癌症所付出的代價」。為此,標靶治療應運而生,瞄準特別基因受體,阻斷癌細胞傳遞訊息,讓壞東西不再分裂、繁殖,透過基因篩檢,選擇最佳的藥物,這就是癌症精準治療的起源。不過,標靶治療也有其侷限性,例如,被驗出有A基因突變,可以使用A標靶藥物,B基因突變則可選擇B標靶藥物,但如果都沒有突變變異,那該怎麼辦?是真的沒有突變?還是沒有檢驗到?近十年來,免疫治療成為最夯的癌症治療,起初研究發現,只要體內帶有MSI-H基因,不管哪一種癌種,對於免疫治療都具有不錯的反應率,研究證實,反應範圍不少,至少包括18種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直腸癌等。相較之下,NTRK融合/錯位基因突變,則常見於罕見癌,梁逸歆指出,這話講起來有些繞口,但卻是如此,像是罕見的幼兒腫瘤、分泌性乳癌、甲狀腺癌等。但事實上,在常見癌症病友身上,NTRK融合/錯位基因也可能突變,但機率相當低,例如,大腸癌病友僅有0.2%,等於1000名患者只有兩人此基因變異,免疫療法可能就是這兩人的救命藥物。梁逸歆說,如果單從投資報酬率來看,癌友檢驗NTRK融合/ 錯位基因突變,因為機率極低,因此,絕大部分癌友不可能篩檢此基因,但沒有篩檢,就可能關閉了一扇希望之窗。此外,傳統基因檢測耗時,缺點不少,例如,篩檢一次約需近十天工作天,平均篩檢一次,約等兩周才得知結果,梁逸歆說,等於浪費了癌友兩周寶貴的生命,如果一併計算切片取樣時間,則延誤治療風險更大。為此,包括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都已改為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梁逸歆說,全方位篩檢只需一次篩檢,就能取得很多資料,可說是提供診斷、預測用藥的捷徑,梁逸歆說,如果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也能在台灣逐漸普及,且納入健保給付,相信對於癌友來說,將是一大福音。梁逸歆指出,日韓兩國從去年開始支付癌友全基因篩檢,原因在於蒐集大數據,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基礎,全基因檢測費用仍需要自付,希望健保給付也能逐步納入給付。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8 癌症.其他癌症
想打敗「癌王」胰臟癌 全身化療證實有效延長生命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令人聞之色變,主因是不少人確診時已是晚期,死亡率近九成。但「癌王」真的無法被擊敗嗎?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表示,全身化療是晚期胰臟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腫瘤縮小後再切除,臨床已證實可有效延長中位數生存期達12個月,呼籲病患勇敢接受化療,就有機會打敗「癌王」。聯合報與國衛院、中央健保署、台大公衛學院及血液病學會共同舉辦「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陳立宗以「冰與火:不死的癌王?」為題演講。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論壇全程以多平台數位直播方式進行,陳立宗也戴起口罩配合防疫。陳立宗表示,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最主要原因是無好的篩檢工具,長在腹腔也無明顯症狀,以致當病人腹痛時,醫師和病人的警覺性較低,慢一步進行鑑別診斷。然而,胰臟癌一旦發生就惡化很快,進入晚期後預後也很差。依2014年癌症登記數字,胰臟癌新診斷病例為2108人,死亡病例為1890人,死亡率達89.6%,等同10個病人就有1人會在一年內死亡,五年存活率更是低於10%。陳立宗將這「癌王」比喻為美國電視劇《冰與火之歌》裡面的「夜王」。美劇中的夜王遠匿北方雪地,還率領殭屍兵團,不只是水火不侵,還不留活口,但夜王在劇中最後還是被人類打敗。「夜王可被打敗,癌王一樣也有不錯的治療選擇。」陳立宗說,胰臟癌治療選擇包括有外科手術、放射治療、與藥物治療。手術和放療是局部治療為主,因晚期病人多,最主要仍是依靠毒殺性的化學治療。胰臟癌目前有幾組不錯的全身化療藥物處方,包括抗癌妥(Irinotecan)、益樂鉑(Oxaliplatin)、5-氟尿嘧啶(5-Fu)的三種藥物組合,或是用健擇(Gemcitabine)和Nab-紫杉醇(Nab-Paclitaxel)的兩種藥物組合。臨床實驗證實,全身化療能讓腫瘤縮小率達四成,穩定率達三成,中位數存活期達到12個月。陳立宗也以他收治的4名病人為例,均先全身化療結束,再將縮小之病灶進行外科手術切除,而病理科檢查結果,均是沒看到惡性腫瘤。「可見,外界認為的癌王,一樣可以有好的治療。」只是,部分化療藥物需自費,無健保給付,而且癌友聞化療而色變,害怕化療副作用。陳立宗強調,目前胰臟癌的化療藥物特性,其副作用已有相當程度的降低,即便出現副作用,現在也有不錯的藥物去減緩或預防,呼籲病患勇敢接受治療,才有機會打敗癌王。●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7 科別.眼部
眼睛不舒服就點眼藥水?眼科醫師警告7種人不可以亂點
類固醇眼藥水在眼科是很常見並且被廣泛的使用,不論是單一使用還是合併抗生素使用的製劑。因為類固醇在人體中是免疫系統反饋機制的一部分,有抑制發炎、抑制免疫過度反應、減少細胞增生等效果;直至今日,目前還沒有什麼能與它們作為速效抗發炎藥物相提並論。人體本身也會製造類固醇,像皮質醇就是身體裡最重要的類固醇。它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可以調節或支持多種重要的心血管、代謝、免疫和體內平衡功能。然而,這種藥物的有用性已經慢慢變成一把雙刃劍,使得它現在不斷增加過度使用的副作用,像是白內障、青光眼及眼睛感染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林育葳指出,類固醇在人體的使用包含:眼用製劑(藥水、藥膏)、眼周注射(結膜下、筋膜下或球後注射)、眼內注射、局部皮膚使用、口服或是靜脈注射,當長期使用的情況下,都有可能會造成免疫抑制導致感染加重、青光眼、白內障等可能性,特別是使用眼用製劑、眼周注射及眼內注射的病患,必須定期檢查。此外,一些高危險族群,像是青光眼病史、糖尿病、小於六歲兒童、結締組織疾病患者、角膜異常(如圓錐角膜)、高度近視、或已有眼睛感染疾病的患者,則應謹慎使用類固醇,如果長期使用類固醇,更應該嚴密監測。林育葳強調,類固醇眼用製劑在合理的使用下是很好而且很有用的藥物,但是瞭解其使用方式及可能的副作用是很重要的。在沒有相關病史及沒有眼部感染的情況下,使用一至兩個星期都算安全,不過還是要回診追蹤眼部情況、測量眼壓。而且臨床有多種的類固醇製劑,不同種類固醇的結構差異性會影響其臨床和生物學特性。若在使用上有疑問,可以詢問臨床眼科醫生,以便為每位患者作最佳的類固醇選擇,或是更換其他不含類固醇的眼藥水。最重要的是,如對藥物不清楚時,並且沒有醫師的處方下,不要自行購買含有類固醇的藥物長期使用。延伸閱讀: 狂盯3C眼睛乾! 不用人工淚液,日常8習慣也能幫眼睛保溼 滴眼藥水舒緩眼睛乾澀 忽略4件事不但浪費又沒效
-
2020-03-25 癌症.癌友加油站
憂鬱擊挎癌友 還好一窩小貓救了她
「喵~喵~喵」剛進葉容君家門,一個黑影快速地從眼前逃走,牠探了探頭打量著這群不速之客,等攝影記者開始架設相機,貓仔一溜煙不見了。葉容君談起家這兩隻神祕的貓寶貝,微笑著說,「當我癌症化療造成視力下降時,又突然面臨父親中風離世,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生病期間天天照顧我的父親就這樣不見了,我罹患了憂鬱症把自己鎖住出不來,但一群貓咪救了我。」「我每天打開窗戶時,就聽到一群剛出生的小貓在樓下喵喵叫,那個聲音非常療癒,我就跟兒子試著去看看牠們。」就這樣一個過程,讓葉容君覺得自己非走出來不可,她去看身心科、去學拼布藝術,讓自己生活有重心,慢慢走出父親離世痛。這段過往幾乎是22年的罹癌過程中讓她最難熬的階段,葉容君54歲,在32歲結婚第8年時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兩個兒子還小,一個是小一生及一個是幼稚園,早上開早餐店還得接送孩子上下課,生活的重心全在家人,這麼幸福樂觀的人在生病的一瞬間並沒意識到危機即將來臨。「民國87年9月我身體開始不舒服,三天兩頭就感冒,到診所看病打針,醫師警覺性的抽血,發現血液報告有問題,還提醒我要到大醫院檢查,但我就一直拖到年底,直到有一天喉嚨痛到不行,才到三總汀洲院區看門診,沒想到看完診後被要求立刻住院。」葉君容傻笑地說,當時還沒意識到危機,只擔心摩拖車會被拖吊。其實,葉容君當天幾乎是拖著身體到急診,一躺在病床上就昏迷了,醒來時就被告知是白血病要化療,「我當時都還搞不清楚,也沒有太過震驚,先生還問我要不要哭一下,但我哭不出來,我的直覺就是要化療就化療吧!」只是她沒想到骨髓移植前的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幾乎將她折磨到不成人形。子宮大量出血、泌尿道排斥、水晶乳化造成白內障、乾燥症…這些都是葉容君面臨到的困境,還好她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還被醫師誇讚是模範病人,「我都遵照醫囑也沒任何忌諱,自己還參加新藥試驗,家人在治療期間當然也希望我可以試試民俗療法,我都全部拒絕,因為配合治療還被安排去鼓勵其他做化療的病友們。」不只是好病人,在生病期間葉容君還努力扮演著好媽媽的角色,擔心自己「來日不多」,只要身體好轉就帶著孩子出去玩,拚命地要留下懷念的影像。現在回想起來,她直說,「我覺得我有點蠢,沒有讓孩子參與我住院治療的過程,只想到不能因為生病影響孩子,忘了共同參與生命的過程。」天性樂觀的她,也曾問主治醫師「我這麼開朗樂觀,怎麼會是我呢?」結果被醫師的一句話打醒:「就是你們這樣子才會生病,因為壓力都沒有釋放。」葉容君才茅塞頓開,她確實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忘了自己是誰;生病後她陸續找回自己,開始學做菜考廚師證照、畫畫、唱歌。採訪末尾,她拿出剛學會的畫作,認真的描述學習過程,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拿出一大袋的方巾,開始試範頭巾綁法,她沒有隱藏目前唯一可以辨識出癌友身份的表徵-滿頭稀疏的頭髮,她不介意,她開懷大笑,癌症對她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卻也是找回自我的時光。
-
2020-03-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市售感冒藥無法縮短病程 藥師:5種人不建議自行服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發燒、咳嗽、喉嚨痛,這些是常見的上呼吸道症狀,但不管是感冒或流感,都有這些不適症狀,讓許多患者搞不清楚自己是罹患哪一種疾病。藥師提醒,若持續發燒、全身性肌肉痠痛就是流感典型症狀,務必積極治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藥師陳鳴翰表示,感冒係由鼻病毒等多種病原感染引起,症狀為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通常5至7天就會痊癒。至於流感則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病程進展快速,症狀更厲害,包括頭痛、持續性高燒、全身性肌肉酸痛或導致嚴重併發症,必須儘速就醫,否則恐有致命危機。感冒為病毒感染,目前尚無治療藥物,需靠人體自身免疫來對抗病毒。大部分市售感冒藥屬於成藥、指示藥,常見類別為綜合感冒藥、鼻炎錠、止咳錠、感冒熱飲、感冒液等,成分大同小異,通常只是配方項數和劑量的增減。陳鳴翰說,市售感冒藥只能症狀治療,內含止痛退燒成分、止咳成分、抗組織胺(緩解過敏及流鼻水)、緩解鼻塞等成分,可降低不適症狀,緩解發燒及疼痛,但無法縮短病程。若持續服用感冒藥,或休養後病情仍持續惡化,需考量是否有併發症或其他感染症的可能,應及早就醫。至於高齡、嬰幼童、過度肥胖、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低下者等,如有感冒症狀,不建議自行購買或服藥,務必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治療。部分感冒成藥則特別標示鼻炎或止咳,主成分可能相對單純,配方則是特別針對其標示的症狀。陳鳴翰建議,挑選市售感冒藥品時,可諮詢藥師,挑選適合自己的藥品,並提出感冒自我照護7要訣:1.多休息、多喝水,避免過度勞累,睡眠充足。2.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戴口罩,咳嗽、打噴嚏時應遮掩口鼻。3.不要隨便服用偏方,也不要吃別人剩下的感冒藥,以免無法對症下藥,甚至產生副作用。4.服用市售感冒藥後,卻無法治癒或縮短病程,就要及時就醫。5.若感冒好轉、症狀緩解,可視情況停用一般感冒藥。而醫師開的藥物應按時服用,如果含有抗生素需配合完成療程。6.就醫時清楚交代感冒症狀、時程,並說明過去病史與是否有藥物過敏。7.感冒後切勿密集求醫或更換醫師,以免重複用藥增加治療難度。(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乍暖還寒咳不停? 試試5大經濟實惠蔬果止咳祛痰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3-24 癌症.抗癌新知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新標靶藥存活率增3倍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好發族群以65歲以上的長者為主,其次是40至60歲中壯族群。隨著高齡化社會人口的增加,AML患者翻倍成長,以前只能進行化學治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由於副作用不少,可以承受的患者有限。這幾年隨者分子技術的進步與藥物的研發,已有不少標靶藥物問市,去年更有廣泛性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上市,讓高齡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2至3倍。血液病學會副祕書長、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指出,多數病患屬於找不出特別致病原因的原發性白血病,多與基因突變與變異有關。而續發性白血病病患,可能曾有既往慢性血液的疾病、曾經曝露化學藥物或放射線的病史,例如接受過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的病人,或是大量曝露於核能輻射者,例如二次世界大戰受原子彈轟炸的長崎、廣島居民,或是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附近的居民。腫瘤生長快 半數病患復發針對年輕AML病患,傳統上治療以高劑量化療藥物為主,原因是這些血液中壞的細胞生長很快,多數病患初期對於化療藥物的反應很好,然而卻約有一半的病患會復發,是治療上最大的難題。近來隨著醫療科技大躍進,從2017年開始至今,已有8個標靶藥物在全球陸續上市,可分別針對不同亞型的病患提供更專一的治療,尤其65歲以上患者,因為無法耐受高劑量化療藥物的治療,標靶藥物反而成了續命的重要選擇。適用高齡者藥物 去年上市 侯信安表示,目前AML標靶治療的型式約有三種,一種是針對特定基因突變而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已有健保給付的FLT3抑制劑,治療前必需先進行FLT3基因突變檢測,陽性患者可搭配傳統化學治療,會明顯改善預後,此外,IDH1與IDH2抑制劑也是此類。第二種藥物為針對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誘發之血癌或之前因化療或放療而產生的次發性白血病的藥物,例如還未在台上市的CPX-351複合藥;第三種則是適用於高齡或具有共病的患者,像是BCL-2抑制劑。 依臨床試驗顯示:針對第一線治療,BCL-2抑制劑可合併低劑量化療藥物或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前者合併治療存活期可達8.1個月,比單純使用化療藥物的2至3個月好很多;若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則平均存活期目前已達21.2個月,全球最早使用的個案至今已長達4年,且還在持續控制中,這也比AML患者單純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存活期約6至8個月效果還好。精準治療最大缺點 就是貴標靶藥物的問世已開啟了AML個人化精準治療,不僅治療效果好、副作用相對少,且明顯延長存活時間。這些藥物也逐步在台灣取得適應症,然而,龐大的醫療費用對於很多人來說仍負擔不起。侯信安無奈地說,患者接受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就得長期持續下去,希望這些好的藥物可以盡快納入健保給付,讓更多的病患可以享受更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中國附醫/中西醫共同照護 提升癌患生活品質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結合中西醫共同照護乳癌手術、放化療患者,患者因副作用降低、生活品質提高,進而願意接受完整療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說,中國附醫乳房醫學中心診斷、收治的乳癌患者逐年增加,108年有近一千名乳癌患者來院尋求治療。劉良智指出,中國附醫在乳癌治療上,結合中西醫共同照護行之多年,配合衛福部施行「全民健康保險中醫癌症患者加強照護整合方案」。患者經西醫主治醫師評估,若建議同時接受中醫療法,門診患者即轉介至乳癌團隊中醫師門診;住院患者則會診乳癌團隊中醫師,由中醫師再次進行診察,運用中藥、針灸、穴位按壓及生活飲食衛教等,給予合適的治療。劉良智說明,院內統計參與照護整合方案的乳癌患者,每月門診最高約1000人次,住院最高約90人次。藉由中西醫師共同照護降低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進而能接受完整療程。劉良智說明,中國附醫乳房醫學中心擁有完備團隊,定期召開會議,針對患者病況作醫療意見討論。除中西合併外,還結合各領域專業人員,不論在手術、藥物及放射治療、復健、心理支持、營養建議及基因檢測諮詢等方面,都可以依據每位患者病況及需求,給予個人化且全方位的照護。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乳癌手術集中大型醫院 中西醫整合多在中小型醫院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乳癌權威黃俊升表示,乳癌好發年齡在五十幾歲,比其他常見癌症年輕許多。而因為基因和生活環境等因素差異,台灣乳癌盛行率還是低於歐美,不過因為近年篩檢普及、整體壽命延長,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和人數增加,趨勢已與歐美無異。手術方式 局部略多於全切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有1萬4245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手術。乳癌患者幾乎都去區域級以上醫院動手術,其中半數在醫學中心,另外四成三在區域醫院,只有不到一成在地區醫院。手術方式以部分切除佔五成六,另外四成四是全切除。乳癌手術人數最多的醫學中心前五名依序為林口長庚、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高雄附醫。區域醫院的部分,手術人數前五名的醫院依序是和信治癌、台北附醫、北市聯醫、澄清中港、新竹台大。地區醫院手術人數最多的是義大癌治療醫院、輔大附醫、亞大附醫、鹿港彰基、長安醫院、斗六成大、新竹國泰。根據健保大數據發現,目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率略高於乳房全部切除。對於女性來說,保留乳房可能讓罹癌的傷痛稍微降低,但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三總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俞志誠指出,不論是全部切除還是部分切除而保留乳房,最主要的考慮包括避免復發、是否適合接受放療等因素。俞志誠說明,過去美國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和全部切除手術的比例約七比三,但近年有拉平的趨勢,主要是部分患者接受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乳房有多發性腫瘤,因此不建議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對於應接受乳房保留還是全部切除手術,建議患者依個人狀況,詳細諮詢主治醫師後決定。藥物治療 去年高達10萬人在放射治療方面,108年有1萬1684名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各占一半。醫學中心以台大醫院最多;區域醫院人數最多的是和信治癌醫院;地區醫院則是郭綜合及義大癌治療醫院。乳癌患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108年接受藥物治療人數高達10萬1803人,其中52%在醫學中心、47%在區域醫院、1%在地區醫院、0.5%在基層診所。黃俊升表示,七成乳癌病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要接受五到十年不等的荷爾蒙治療,荷爾蒙治療藥物相對便宜,不過這些人可用的標靶藥,給付範圍就受侷限。黃俊升指出,歐美日韓中等國都全面給付第一代標靶藥,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卻只有淋巴轉移才給付,不符條件的病人一年得自費80、90萬。第二代和第三代標靶藥也是類似情況。實證建議早期服藥,預後較好。術前化療 有增加趨勢分析108年乳癌患者領藥人次發現,化療藥占最多,其次是荷爾蒙治療藥物,再者是標靶藥、免疫治療藥物較少。俞志誠分析,過去乳癌患者診斷後,若能接受手術,通常就希望盡快拿掉癌細胞。但近年術前化療的比率增加,主要是先打化療,可以觀察腫瘤對於藥物的反應,而腫瘤治療後縮小,也讓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增加。俞志誠指出,過去乳房腫瘤大於五分公才會建議做術前化療,現在對於三陰性乳癌患者、腫瘤大於二公分,或HER2陽性、腫瘤大於二公分患者,即建議接受術前化療。除了可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也可減少不必要治療,他舉例,若三陰性乳癌患者先接受紫杉醇治療,效果不錯,也許就不用再打小紅莓。中醫輔助 改善治療副作用西醫治療過程常伴隨腸胃不適、眩暈、落髮、口腔潰瘍或癌性疼痛等副作用,健保署為此推動中西醫整合方案,去年度有兩千七百多名乳癌患者參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另有近千名因癌症住院治療的患者接受中醫輔助醫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能針對患者體質辨證論治,以中藥與針灸緩解不適且固本培元。李伯璋表示,中西醫整合方案近年來在病人端廣受好評,每年預算執行率超過百分百。今年健保會加碼通過經費,並且放寬領藥天數達56天。目前中西醫整合概念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不會延誤治療時間。縱觀中西醫整合計畫的乳癌患者收案人數,可發現中小型醫院嶄露專長優勢。只有「特定癌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還集中於醫學中心,「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及「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畫」的主力在區域醫院。
-
2020-03-21 新聞.科普好健康
幼兒心室中隔缺損 超細導絲 成手術關鍵
四歲何小弟自幼瘦小,經常生病,雖然胃口不錯,但體型偏瘦,運動後容易氣喘吁吁。有次看診時,醫師聽到有心雜音,轉介至本院,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膜周型心室中隔缺損約0.5公分(見圖),胸部X光顯示心臟肥大。與父母親商量後,為治療他的心臟衰竭及促進發育,入院接受心導管封堵心室中隔缺損。導絲0.032英吋 穿過心臟缺損在輕度的鎮定安眠情況下,將一條極細、直徑僅0.032英吋的導絲,從腹股溝的股動脈經過心室中隔缺損,再由股靜脈穿出體外。隨後將一個由網狀鎳鈦合金編織而成的關閉器經輸送鞘管送達缺損處,展開並確認位置及穩定度後,血管攝影也顯示完全的封堵心室中隔缺損,然後將之釋放。全部手術時間77分鐘。術後,小朋友醒來後開始進食,隔日接受超音波及胸部X光確認關閉器位置,出院回家。心室中隔缺損 幼兒風險高心室中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占全部先天性心臟病25%,大約四分之三的病童屬於最常見的膜周型。膜周型心室中隔缺損有可能自行密合,如果無法自行縮小或密合,同時合併較大的血液分流量的話,會產生心臟衰竭,小朋友會有呼吸急促、生長遲緩、運動不耐、易感染肺炎等現象,若是長期不予治療,甚至有可能引起肺動脈高壓等後遺症。傳統上,開心手術修補是唯一的治療方法。但是開心手術會留下疤痕,傷口恢復慢,可能造成乳糜胸、早發及遲發之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同時,為了開刀,非得要進行體外循環,幼兒大量輸血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往往令家長裹足不前。所幸現在健保給付以心導管治療心室中隔缺損,可以不用開刀,平均手術時間約一個小時,心導管技術發展,大幅減少了病患的痛苦。目前常見的先天心臟病,例如存開性動脈導管、心房中隔缺損、心室中隔缺損等,都可以藉由心導管治療,90%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都可以免去開刀的痛苦。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希望未來微創的技術可以嘉惠更多病患。
-
2020-03-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3成癌友營養不良 嚴重影響治療成果
據調查,每3位癌友就有一位營養不良,其中以胰臟癌及食道癌癌、胃癌最高,營養不良的盛行率最高可達6成以上,而聯合報也曾調查,9成癌友營養不良或體重下降的原因在於食慾不振。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或是食慾不振的原因除了治療的副作用外也與發炎息息相關。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指出,近年癌症營養議題愈來愈受重視,開刀前與後營養照護都非常重要,否則會影響到病人預後。有一名胃賁門腫瘤的患者要手術,雖然患者有體重減輕情形,但血中白蛋白數值並未降低,醫療團隊評估後如期開刀做全胃切除,術後做了小腸造廔進行營養素的管灌,但營養狀況一直無法改善,後來發現腸子阻塞再度進行手術,但第二次手術因營養不良,病人身體無法負荷,食道小腸吻合處一直滲漏,最後不幸離開人世。另一名患者則是在一年內體重下降20公斤,做了很多檢查都查不出原因,照了X光後發現有陰影,最後確診為肺癌;由於患者白蛋白下降,術前就開始補充營養,也順利開刀切除腫瘤,但醫療團隊發現術後患者營養狀況還是不好,直覺還有別的原因,後來又照了胃鏡做了切片才確認是胃癌第四期,患者最後也因營養不良病情持續惡化而過世。許瀚水指出,營養不良已證實會影響到治療結果,癌友營養狀況愈差治療副作用就愈多,以外科為例,只要患者六個月內體重下降5%-10%就建議補充營養,這些有嚴重營養不良者,需要積極進行術前營養治療,先補充兩週的營養素或一邊營養治療,一邊先進行其他治療,等營養狀況改善後才進行手術。營養治療的第一步就是先補充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之後可再加上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魚油EPA,飲食中也要重視醣類與脂肪所佔的比例,許瀚水表示,營養現在也是治療的一環,也會就患者的情況進行客製化的調整,例如重症患者,若病患情況允許, 一天的飲食熱量可以提高到 2000大卡,如果吃不下,建議可搭配癌症患者專門使用的濃縮營養品來幫助快速達到熱量目標,在選擇方面,同樣要注意濃縮營養品的蛋白質、熱量、有無魚油EPA以及醣類與脂肪佔比是否適中。以往癌症營養,都排在藥物治療之後,但隨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愈來愈高,現在的治癌觀念對於營養補充越來越重視,醫界認為病人不能因營養不良導致變成惡病體質而過世。同時也是台灣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常務理事的許瀚水也認為,過往營養治療是屬支持性療法,但現在是治療的一環,營養補足且發炎狀態調理好對後續的治療才有幫助,預後的傷口復原、住院天數、體力…等都會比較好。
-
2020-03-19 癌症.抗癌新知
第三代肺癌標靶新藥 可望納健保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肺癌治療新發展,過去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因藥費昂貴,對多數病人來說負擔較大,曾傳出印度、孟加拉等山寨版藥物在台流竄,產生用藥安全及風險的問題。對此,中央健保署初步考量將此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方案,對肺癌晚期病患是一大福音。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能用於第一線治療,而在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T790M突變時,也可以選擇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黃俊耀將於「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針對「長治久安:基因突變晚期肺癌治療新突破」進行講演。他指出,從健保資料庫2002到2008年分析,半數的第四期肺癌患者存活時間不到九個月,但隨著標靶藥物的問世,在基因篩檢確認有相關基因突變時給予治療,可以讓晚期肺癌病患的病情得到好的控制,以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基因會再突變產生抗藥性過去在2010年代,因為第一、二代EGFR標靶治療的出現,即使是第四期的EGFR突變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也得以延長超過兩年。但是癌細胞非常狡猾,基因還會再突變,病患終究會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病患的平均存活期始終無法超過三年。最新數據顯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使用在第一線治療,使得第四期EGFR突變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首度超過三年,可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至將近40個月,相對於現在其他肺癌標靶藥物,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副作用較小,提供較佳的生活品質,對於腦轉移患者也具效果。討論治療目標勿失信心黃俊耀坦言,臨床上,當病患基因再突變而惡化時,病患往往因為病況惡化而放棄,非常可惜。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新突破,除了給予第一線標靶治療失敗產生T790M基因突變患者新希望外,也針對一線用藥的患者提供一個新的治療選擇。肺癌患者要與醫師討論治療的目標,千萬不要失去信心,才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時間:3月28日(六)9時至16時50分論壇現場報名已滿,歡迎線上觀看直播防疫待在家直播線上看
-
2020-03-18 癌症.抗癌新知
以病患為核心 精準醫療檢測新概念
精準醫療已經從單一基因檢測,進展到了次世代定序執行的基因圖譜,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暨奇美醫院醫學中心病理中心部長李健逢指出,針對數百個基因遺傳性癌症基因進行檢測,不僅預測未來個人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也可以作為病患家族健康管理的依據。檢測基因 媒合標靶選項李健逢將於3月28日所舉辦的「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中,發表「以病患為核心精準醫療檢測」最新的概念。他指出,精準醫療檢測是針對病人的個體,去打造相對應的治療策略,已經廣泛的運用在標靶藥物選擇、預測個人對化療藥物的反應及病患體內微營養調控等,找到對個人有效、降低副作用的抗癌方法。與標靶治療相關的精準醫療,是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腫瘤的特性,協助病患找到適當的標靶治療。在腫瘤對當前的標靶治療產生抗藥性的時候,也能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產生抗藥性的機轉,並媒合適合的治療選項。目前這類基因檢測在次世代定序科技導入的狀況下,已經從單一或基因檢測進展到同時,可執行數百個腫瘤相關基因的檢測,不僅大幅縮短病患等待時間、亦提供了更多的資訊。遺傳風險 也能追出來李健逢說,次世代定序執行的基因圖譜(profiling) 可針對數百個基因進行檢測,獲得過去單一基因檢測無法窺知的腫瘤突變負荷、以及發生在巨大基因的複雜突變,例如與乳癌相關的BRCA1/2的突變。此外,也在同一個檢測中提供了針對絕大多數遺傳性癌症相關基因進行檢測的機會。因此,李健逢認為,次世代定序腫瘤基因圖譜,將成為打造以病患為核心的癌症治療基礎,因為不僅提供了當下標靶治療的解方,也能提供是否因為遺傳性突變造成未來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甚至病患家族是否可能具有遺傳性罹癌基因變異,可做為個人與家族的健康管理重要依據。化學治療 助估出劑量除了標靶藥物之外,臨床上,大多數病患都還是會經歷化學治療。化療藥物下得重效果好,但是副作用也大,如何在藥量與副作用中平衡?李健逢指出,藥物代謝率也與基因有關,國內臨床實驗也發現,根據大腸癌病患檢驗UGT1A1基因多型性,決定病患使用藥物的劑量,搭配正確劑量,可以延長無疾病存活達半年。此外,檢測代謝體或微量元素則有助於擬定癌症患者的微營養補充計劃,可以協助病患度過艱困的化學治療副作用。李健逢說,許多文獻已經證實,補充高劑量維他命C、D、微量元素鋅、硒,可以幫助患者減緩化療的不適,但是治療期間不可能讓病患全面補充各類營養素,特定營養素在食物中含量也極低,不容易攝取到足夠量。因此需透過精準醫療檢測,動態監測病患體內缺乏的微營養,適時補充。
-
2020-03-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新冠疫苗人體測試 完成恐需18個月
美國搶新冠疫苗人體測試第一名!根據美國公共衛生官員指出,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有進展,16日已於西雅圖凱薩永久研究所開始首波人體測試,首名志願者接受測試性疫苗注射。但即使研究進展順利,疫苗從臨床測試至完成認證,至少還需12~18個月。這款候選疫苗的代號為mRNA-1273,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麻薩諸塞州的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 Inc.所開發。由於疫苗本身不含新冠病毒,因此不會被注射液感染而致病。另外,它也不是正在開發的唯一潛在疫苗。世界各地數十個研究小組正在競相研發新冠病毒的疫苗。Inovio製藥也致力研發特效藥,有望下個月在美國問世。45人志願受測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西雅圖凱薩永久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健康志願者的手臂上進行了仔細的注射,開始著手新冠疫苗的第一階段人體測試。負責人麗莎·傑克森博士在實驗前夕表示:「每個人都想在緊急情勢下盡力而為。」接下來要進行的其他幾項測試,將給45名志願者2個月間隔2次的劑量。「大家都很無助,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西雅圖現年43歲的志願者珍妮佛·哈勒表示,參與這項研究「很酷」,希望為世界做出貢獻。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安東尼·福西博士則指出,即使研究進展順利,疫苗從測試到認證還得花費12到18個月內廣泛使用。但如果病毒成為長期威脅,這個過程仍然很重要。尚在實驗階段根據《NBC》報導,在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病毒全球爆發後幾天,西雅圖的實驗就開始了。傑克森表示,在大約2個月的測試中,「甚至從不知道這種病毒在哪裡...要接種任何疫苗」,這是前所未有的疫病。研究中,經過精心挑選的18至55歲的健康志願者將比其他人獲得更高的劑量,以測試接種強度。科學家將檢查是否有任何副作用,並抽取血樣來測試疫苗是否正在增強免疫,尋找富鼓勵性的線索,例如早期在接種疫苗的小鼠中發現的免疫反應。還不知道是否會引起免疫反應,或是否安全,所以要進行試驗,不能馬上提供給普通民眾。【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翁啟惠院長發送的信息教你抗新冠病毒?教授破解真相
早在3月1日一位讀者就在臉書上用私訊和我討論《鋅錠劑預防新冠病毒》的議題。可是直到今天,已經兩個禮拜多了,我還是陸續收到從各個群組傳來的同樣資訊,只不過它已進化到《翁啟惠院長》的層級了。這個進階版的一開頭是:「翁啟惠院長發送的信息: 僅供參考 向前:我建議每個人至少閱讀兩次,以便您完全了解冠狀病毒的來源以及如何保護自己!非常著名的UCSD傳染病教授和醫生:James Robb博士通過電子郵件發送了一封公開信。主題:我為即將到來的COVID-19(冠狀病毒)大流行所採取的措施。」在主題之後,接下來的文章就是翻譯這位James Robb醫生的信(註:並非群組所言的《公開信》),而其中最被津津樂道的是這一段:「現在庫存含鋅錠劑。 這些錠劑已被證明可有效阻止冠狀病毒(和大多數其他病毒)在您的喉嚨和鼻咽中繁殖。 當您開始感覺到任何感冒症狀時,請每天按指示使用幾次。 服用時最好躺下,讓錠劑溶解在您的喉嚨和鼻咽後部。 Cold-Eeze錠劑是一個可用的品牌,但還有其他可用的品牌。」有一個叫做Snopes的知名網站是專門在查核網路訊息是否真實。它在2020-3-2發表(2020-3-13更新)Did a Noted Pathologist Write This Viral Coronavirus Advice Letter?(著名的病理學家寫了此一被瘋傳的冠狀病毒建議信嗎?)。(註:Viral這個字本來的意思是《病毒的》或《病毒性》。但是,它現在常被用來形容有如病毒到處散播的網路瘋傳)這篇文章說Snopes有向James Robb醫生求證,而他的回答是:「這是我發給只有是我家人和親密朋友的電子郵件。 有人將它放在臉書上。 它本來的用意只是做為獨白,而不是對話。 我不用任何社交媒體,而可能對於“共享”的現有含義過於天真。以我作為病毒學家和病理學家的經驗,鋅會抑制許多病毒的複制,包括冠狀病毒。 我預計COVID-19(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將被類似地抑制,但我對此主張沒有直接的實驗支持。 不過我必須補充,按照製造商的指示使用鋅錠劑不能保證不會被病毒感染,即使它抑制了鼻咽中的病毒複製。」也就是說,James Robb醫生的這封私人電郵是在沒有經過他本人同意的情況下被放到臉書,從而被網路瘋傳,而傳到台灣後,竟然更進階變成《翁啟惠院長發送的信息》。Cold-Eeze這個鋅錠劑品牌的廠家更是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打出廣告《對抗冠狀病毒的銀子彈,James Robb醫生今天通知我們任何鋅錠劑將殺死冠狀病毒。不用恐慌。你可以在幾乎所有雜貨店得到療愈》(請看貼圖)。有關James Robb醫生所說的《鋅會抑制許多病毒的複制,包括冠狀病毒》,我竭盡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篇論文是2010年發表的Zn(2+) inhibits coronavirus and arterivirus RNA polymerase activity in vitro and zinc ionophores block the replication of these viruses in cell culture(鋅(2+)抑制體外冠狀病毒和小動脈病毒RNA聚合酶活性,鋅離子載體阻止這些病毒在細胞培養中的複制)。這篇論文裡的實驗是用培養的細胞做出來的,而它的目的是要探討是否可用鋅來作為從事聚合酶活性研究的工具。它從頭到尾連暗示《治療》都沒有,更不用說是如James Robb醫生所說的《這些錠劑已被證明可有效阻止冠狀病毒(和大多數其他病毒)在您的喉嚨和鼻咽中繁殖》。事實上,縱然是用在預防普通感冒上,鋅錠劑也從未被證實有效。我曾在2016-12-29發表鋅可治感冒?,提供科學證據以及三份值得信賴的網路資訊。我現在把這三份資訊拷貝如下: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哈佛健康出版物)的主編Patrick Skerrett曾在2011年2月17日發表一篇Zinc for the common cold? Not for me(鋅治感冒?我不要)。他在今年6月20日更新該文。Mayo Clinic (梅友診所)的Brent Bauer醫生也寫了一篇Zinc for Colds: The final word?(鋅治感冒:肯定?)。他說鋅治感冒的證據不足,而且有危險,不要自己嘗試。在Consumer Reports (消費者報告)的網站上,評論員Lauren Cooper寫了一篇6 Reasons Not to Take Zinc for Your Cold (六個不要用鋅治感冒的理由)。這六個理由是:(一)鋅不會緩解感冒症狀,(二)鋅有副作用 ,(三)鋅可能有毒,(四)鋅可能會與其他藥物有交互作用 ,(五)鋅會導致健康問題,(六)鋅可能會導致嗅覺喪失。原文:鋅錠劑能預防新冠病毒?
-
2020-03-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女兒燒到41.7度 台灣媽媽看英國防疫:人民被國家放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歐美等地確診個案持續增加,英國累計確診數來到1372例,累計死亡數增至35人,一名在英國定居的台灣媽媽前天在臉書粉絲專頁「Nana媽咪 x Q踢派」寫下個人近日親身經歷,表示「對於英國無論是政府或是醫療已徹底失去信心,這輩子沒感到如此無助過」、「人民被國家放生,達爾文天擇說,失落的醫療體系。」英國宣布最新防疫措施,但內容太過薄弱,至少有三百多名英國與海外學者昨天簽署聯名信,對佛系應變措施深感憂心,英國目前病例增加幅度,可能在幾天內確診人數會達到上萬人,要求英國積極防疫;首相強生備受壓力,據傳英國政府可能在本周宣布提升防疫計畫,禁止群眾集會,但是否會有其他措施仍不得而知。一名居住在英國的台灣媽媽前天晚間11時許以「我的英國親身體驗 — COVID-19檢測」為題發表近日在英國的遭遇,內文提及英藉丈夫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一歲女兒Nana也出現相同症狀,並高燒至41.7度、無法停止咳嗽、食慾不振、情緒低迷、眼神空洞等,她帶女兒求醫並要求檢測被拒,醫生卻說不會對每個疑似病例做檢測。讓她無法置信的是英國認為「 發燒五天內算正常」,孩子的爸爸還讓孩子去上幼兒園,醫療專線被打爆,要她打給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要她自己去大醫院報到,大醫院又不准有新冠肺炎症狀的人進入,她跟孩子如同皮球般被踢來踢去;最後去了全蘇格蘭最大最專業的兒童專屬醫院,醫生仍不願做檢測,僅要求回家自行隔離。醫生告訴她「現在已經不是防疫的局勢,因為再過不久大部分的人都會感染,做檢測並不會改變醫院處理病患的方式,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病毒並沒有藥可醫,必須讓身體自行做對抗,身體能撐過便過了」,所以她的先生以及女兒就回家,在家隔離7天。醫生告訴她,她既沒症狀又健康,可以繼續出門上班 ,無需隔離,相關種種經歷,讓來自台灣的她難以置信,表示只能靠她自己一個人了,她千萬不能生病!絕對不能倒下!「Nana媽咪 x Q踢派」臉書原文(當事人授權使用):我先生從上週六開始出現武漢肺炎症狀:咳嗽、發燒、頸部疼痛、呼吸急促困難、肺部附近疼痛、全身無力等等...全部症狀全部中。他近期無旅遊記錄,但不聽勸也不願意戴口罩,去盡了人多的場所:5-10個酒吧、演唱會、足球賽、Stand-up Comedy Show等等。打醫療急救111專線,電話那頭說「由於我們身邊沒有確認案例或我們並非從疫區回來,拒絕替我們做檢測」,並診斷說:「你應該沒感染,無須擔心。」Excuse me?現在非常時期「應該」不用確定嗎?隔天是週一,小哈利也開始一模一樣的症狀,有時高燒可至41.7度(但至少服用退燒藥後一小時可以降溫而非持續性高燒不止)、無法停止的咳嗽、食慾不振、情緒低迷、眼神空洞、走幾步路就跌倒(前所未見的完全撲街式跌)。當晚我下班帶她去了大醫院急診。英國醫生就是那樣只做基本檢查:體溫、心跳、血壓、喉嚨耳朵是否發炎、聽診前後胸腔確認呼吸是否清澈或有雜音,最後開了消炎藥以及抗生素讓我們帶回家。抗生素部分我們決定如果發燒持續五天再食用,畢竟對嬰兒來說副作用很強,也會影響日後發育,不到緊急的那一刻是萬萬不想使用的。為什麼說5天呢?英國這邊認為「 發燒五天內算正常」(Whaaaaat!那裡正常!?)不會特別替你診治,說是五天過後還不退燒才需要擔心或進行驗血等檢驗。週三早晨,爸爸覺得哈利看起來好多了決定帶她去上幼兒園。上班時幼兒園因為聯繫不上爸爸,換打給我說哈利發燒讓我去接孩子。通常若有需用藥會請家長離開前填寫同意書並簽名,早上老師不接受我們準備的退燒藥,要求我們從哈利的書包裡頭拿走。若小孩發燒會問家長是否願意讓孩子吃幼兒園準備的退燒藥,一旦服用了,爸媽就得同時間前往接送⋯我立刻丟下工作去帶小孩回家休息。週五,哈利爸極度不適請假在家顧小孩,原本他還堅持要讓哈利去上學,瘋了嗎他!?昨天是發燒第六天了⋯一天當中大概燒三次,退燒藥、消炎藥交叉餵,連抗生素都開始給了!上班期間,接收到先生寄來說哈利不太對勁的簡訊。我請先生帶她去醫院,他不願意;請他打111專線,他也不肯;他自認是已感染患者,反正沒有醫院會接納我們看診,看不看都無所謂(你自己就算了!女兒燒這麼多天你也無所謂?心中一把火抓起來)我馬上提早下班衝回家,一路上在電話裡 等候了一個多小時才接通,醫療專線已經爆了!醫療專線說,現在還是上班時間你們打過來沒用,請我們打給家庭醫師詢問,打給家庭醫師後又被說請自行到大醫院急診處報到,醫院急診門前貼了大大海報寫著:武漢肺炎症狀的人不准進入,請自行回家隔離。就這樣 被當皮球踢來踢去⋯已經急得像熱鍋上螞蟻的媽媽我眼淚不爭氣的掉了下來!沒有人要幫我、有誰能幫幫我?我心好痛,覺得好渺小、好無助。最後被一個比較佛心的醫師由電話轉介到sick kids hospital coronavirus suspect( #疑似病例)部門確診。但又經歷了幾番內心交戰與搏鬥,是否要冒著原本可能沒感染、但進去後帶著病出來的風險去報到,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進去後,醫院已被分割成兩邊,一邊是給疑似病患進去的,另一邊是普通的急診。裡頭所有醫護人員都穿戴著口罩、手套、連身防護衣,把我們帶進了一間專屬的隔離房。先由一位護士進來幫哈利做基本檢查收集數據,再讓醫生進來看診。醫生原本是說要抽血當場送驗,但又折返回來說他覺得沒必要了,請我們回家自行隔離,也不幫哈利和爸爸做肺炎檢測。這下連哈利是什麼引起發燒都不知道了!肺炎?日本腦炎?玫瑰疹?還是其他?醫生說送血檢只能知道感染的病毒濃度高低,用來調整給藥的劑量而已,並不能清楚告訴我們感染源(為什麼台灣都檢驗得出來?);還說 既然已開始服用抗生素就更沒必要抽血了!順道一提,這是愛丁堡、不,是全蘇格蘭最大最專業的兒童專屬醫院喔⋯醫師坦白的說:政府如今已經請有症狀的民眾自我隔離,減緩並拖延病毒傳播的速度,而他們能做的就是 遵從政府的指示。而政府的指示也會繼續更新,醫院和人民都需要配合。醫生又說,現在已經不是防疫的局勢,因為再過不久大部分的人都會感染,做檢測並不會改變醫院處理病患的方式,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病毒並沒有藥可醫,必須讓身體自行做對抗,身體能撐過便過了。(那請問復原後肺部纖維化呢??)醫生再說,目前本醫院的小朋友沒有確認案例;但也因為 已不對每個疑似病例做檢測,所以數據無法被100%信賴。我先生以及哈利被要求在家隔離7天,不上學不工作。但最神奇的來了~醫生說我既沒症狀又健康可以繼續出門上班 無需隔離。(可我跟被要求隔離的兩位近距離24/7小時接觸欸,你確定嗎醫生!?)醫生講解完後還問了一句:「Does it all make sense?」我先生居然回答:「Yeah it does.」等等,哪裡make sense了?哪裡都不make sense好嗎?感謝醫師的誠實相告,讓我覺得更加徬徨與疑惑了。最終,他們認為哈利尚有行動能力=還沒糟糕到需要住院,我們就被打發回家了,一樣沒有結果、得不到任何結論。對於英國無論是政府或是醫療已徹底失去信心,這輩子沒感到如此無助過。前天聽到首相的發言覺得心寒,直到親臨醫院的檢測經過才更感受到這血淋淋的事實:人民被國家放生,達爾文天擇說,失落的醫療體系。接下來就只能靠我自己一個人了,我一定要把長子跟長女顧好直到痊癒,我千萬不能生病!絕對不能倒下!體內的媽媽賀爾蒙加油給我力量!我一定可以的。
-
2020-03-15 科別.新陳代謝
飲食不忌口體重反而降?醫師提醒當心是血糖失控警訊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一名罹患糖尿病近兩年的60歲女性,過去血糖一直控制良好,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6.5%以下,飯後血糖也不會超過160 mg/dL;然而在今年農曆年節期間,面對美食不僅來者不拒,體重還明顯下降,甚至一度以為自己疾病控制良好而沾沾自喜。未料,年後回診檢查,飯後血糖竟高達500mg/dL,並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糖尿病典型症狀,這才驚覺自己誤會大了!所幸在醫師的評估下,暫時改採胰島素積極治療,幫助血糖回歸穩定。收治上述個案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王舒儀表示,體重管理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課題,肥胖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胰島素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形成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難。患者在高血糖初期往往不會感到身體不適,也不會想要積極控制血糖,像上述60歲女性個案自覺飲食正常,也未察覺自身血糖變化,反而很開心體重減輕,醫師追問下才發現她飲食過量,攝取過多油脂與糖份,回診當天還吃了蛋糕、餅乾等高糖精緻食物,無形之中增加糖尿病併發症風險。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在2018年糖尿病品管報告顯示,台灣有高達56.9%患者未達糖化血色素<7%的控制目標。王舒儀主任指出,血糖監測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血糖變化,進而認識造成血糖波動的因素,也能提供醫師做為調整治療的依據。而糖化血色素代表患者近3個月的血糖平均值,只能知道平均血糖有沒有達標,無法得知期間內血糖變化的情形,因此,平時飯前與飯後血糖的監測仍有其必要性。王舒儀主任進一步說明,飯前血糖目標值為80-130 mg/dL,而飯後血糖目標值則是80-160 mg/dL,同一餐飯後與飯前血糖的差距不應超過60 mg/dL。此外,臨床也常遇到患者飯前血糖值正常,但糖化血色素卻未達標準,這時候醫師就會懷疑是飯後血糖控制不佳。目前許多藥物都可以協助改善飯後血糖,若服用口服藥仍不見改善,建議改用針劑治療,現階段也有複方控糖筆作為治療選擇,可以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一天只需使用一次,增加用藥的便利性,也不用擔心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王舒儀主任提醒,許多患者常輕忽高血糖的危害,認為後續控制下來就好,但高血糖對身體的傷害會隨時間持續累積,建議患者應更加積極地控糖,配合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讓治療更加分。此外,坊間很多減重法不適用於糖尿病患者,因為每位患者的藥物處方不同,有導致低血糖的風險,建議患者在進行特殊減重法前,應先諮詢主治醫師,控糖才能更安心。(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常運動、乖乖吃藥血糖還是高? 當心是這些藥物在搞鬼 糖尿病最怕吃出高血糖! 飲食7要點絕不能忘
-
2020-03-14 新聞.科普好健康
新冠肺炎潛力藥物 我生技中心成功合成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國積極研發治療藥物及疫苗,台灣也不缺席。參與國家抗疫團隊的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日前宣布,成功在實驗室完成治療新冠肺炎潛力藥物「法維拉韋」(Favilavir)合成,目前已有國內cGMP等級原料廠與製劑廠,積極尋求合作開發量產此抗病毒藥物的可行性,預計此一新藥最快能於今年六、七月間提供給染病患者使用。可望成為抗疫利器參與此次抗疫新藥合成團隊負責人、生技中心化學製藥研究所副所長莊士賢表示,此一最新由該團隊完成實驗室合成的「法維拉韋」藥物,是日本富山化工製藥公司所研發的,於2014年3月在日本上市,其主要用於治療對克流感及瑞樂沙無效的流感患者,台灣也分別於2016年及2018年引進做為治療A型流感的備藥。今年2月日本和中國大陸又將此藥物用於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因此,在經濟部主導下,生技中心團隊評估法維拉韋將是治療新冠肺炎的利器,立即在四天內便快速於實驗室完成研製。製出本土治療藥物莊士賢強調,目前生技中心團隊已完成法維拉韋「克級」合成,希望一個月內做到「百克級」量產製程的開發,再轉移給國內原料廠以「公斤級」量產,並提供製劑廠進行配方開發,讓台灣產製出本土的新冠肺炎治療藥物。以去年流感重症2325名患者進行推估,莊士賢認為,也許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備藥可能要2500人份,以臨床試驗所需劑量來看,使用法維拉韋治療一個療程,一個人約需10克,以2500人份估算,可能就需要25公斤的原料藥生產。生技中心將與原料藥廠搭配,以類似製藥國家隊的概念,各原料藥廠之間合作,從上游到下游全部整合,快速產製新藥,希望能趕上六、七月量產,提供足量的藥物讓感染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使用。「目前我們製程原料取得不是問題,已購買了一公斤左右,要做到百克級是沒問題的。」莊士賢進一步解釋,百克級是從原料一次做到一百克,原料可能需要好幾公斤。但一百克可以做多少顆藥丸?他說,法維拉韋是口服錠劑,一顆錠劑是200毫克,五顆錠劑是一克,一百克可做出500顆錠劑。一療程需服50顆錠劑現今法維拉韋的臨床試驗建議療程,是一個療程連續吃五天,一天吃兩次,第一天早上吃九顆、下午吃九顆,第二天至第五天則是早上吃四顆、下午吃四顆。所以,一個療程需要服用50顆錠劑,必須吃到10克的劑量。莊士賢指出,目前法維拉韋已分別在日本及大陸取得藥證,人體使用安全性高,此藥物在台灣雖然沒有藥證,但曾做為A型流感的儲備用藥,而且今年剛好專利已過期,僅有製程專利,所以只要避開那些製程,使用沒侵權疑慮的部分。研發此藥物本土產製後,即使未來不需使用於新冠肺炎的治療,也可以使用於流感的治療,提供患者更多的治療選擇。法維拉韋的使用警語及禁忌1、具致畸胎性,不可使用於兒童、已知或準備懷孕及授乳者,用藥期間及用藥後7天應避孕,授乳者用藥需停止授乳。2、主要副作用為腹瀉及血尿酸、GOT、GPT升高,有痛風或痛風病史、高尿酸血症、肝腎功能不良患者,需慎重投藥。3、過去曾發現投藥後出現行為異常等神經精神事件報告,但與藥品的因果關係不明確,所以在使用期中,應特別注意異常行為的發生。4、有關藥劑詳細使用及相關副作用等,應該洽詢主治醫師。
-
2020-03-14 癌症.抗癌新知
不要小感冒就吃藥!癌末重生首爾大學醫院院長:預防癌症該有的5個生活習慣
五大防癌守則一般人知道的其中一項癌症常識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有痊癒的可能。」這句話完全正確,尤其是韓國人最常見的胃癌,若初期接受治療,有95%的存活率。換句話說,現在癌症治療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可提早發現、盡快治療」,但實際上想要發現初期癌症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有人或許會說只要定期接受檢查不就好了嗎?但不是每6個月或一年進行定期檢查,就能100%發現癌症,也有人雖然都有定期進行癌症檢查,還是被診斷出得了癌症末期。再加上一般人都認為自己身體沒什麼異狀,不會一年接受一、兩次精密的醫療保險檢查。由於這些現實狀況,加上癌症本身的特性,使得人們不易在初期階段發現癌症。首先,大部分的癌症在初期都沒有自覺症狀,很多人因為某天突然感到身體出現異常到醫院檢查時,癌症都已潛伏一段時間了。另外,就算是在擁有設備先進的醫院裡服務、經驗豐富、又有實力的醫生,也要腫瘤大小大於5到10公釐,才能辨識或診斷出來。此時,發現的腫瘤很難說是早期發現,腫瘤長到10公釐時,從原本一個癌細胞可分裂30次來計算,等於大約已經增加了10億個癌細胞。就許多研究報告來看,儘管腫瘤只有10公釐,卻明顯已經有70%以上的機率為轉移狀態。美國MD安德森醫院,不把癌症初期病患看成有90%機率可以醫好的病人,只要經判定罹患癌症,便把病人視為「全身罹病」的理由就在這裡。那麼,我們對癌症難道就完全束手無策嗎?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生活,深怕癌症找上自己嗎?現在許多醫生都在針對這些問題做各方面的研究。如果癌症不容易在初期診斷出來,一旦發病又將難以治療的話,「是不是一開始就應該先遠離會致癌的條件呢?」醫生們努力探討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可惜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癌症預防方法,只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最好的。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100%預防癌症的標準答案,但還是有幾項預防癌症的基本原則。第一 先動手清理冰箱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吃過所謂的抗癌食品。去烤肉店吃烤肉時會說:「聽說吃這個不會得癌症。」然後,一手夾起大蒜,放進包好的烤肉裡,這就是韓國人的面貌。也會到處尋找像蔬菜汁、大蒜汁,這類聽說可預防癌症的食品。我生病後,身邊一時間充斥了抗癌食品,所有的人都一副擔心自己某天起床就會得到癌症的樣子。聽說其中有一位親戚到市場購買大蒜汁,早晚各一包由大蒜和各種蔬菜製成的汁液,把它當水一樣喝,據說下訂的量多到連小型冰箱都快裝不下了。生病的我雖然沒有說任何話,但內心悶得要命。不知道從哪裡而來,沒有出產地的不明大蒜,加上沒有用自己眼睛確認過的蔬菜,就這樣攪和榨成汁後放到人工包裝的容器內,然後在冰箱放了快3個月後再喝掉?不論是包裝的濃縮液、製成錠劑的藥品,都已經不是食物原本的面貌,以人工方式製作成了別的形態,有可能加入防腐劑防止變質,甚至添加化學成分處理,這些都無法避免。最大的問題是材料的出處標示不清,不是說中國產的農產品對身體有害,是因為當它運送到我們面前時,已經添加了許多會傷害人體的防腐劑。當聽到親戚在喝大蒜汁時我心裡有個疑問:「塞滿這些抗癌食品的冰箱裡會是什麼樣子?」用塑膠袋包著的各種火腿、充滿許多色素的飲料、過度漂白的太白粉、過期3、4天打開過的麵包、好幾瓶打好的大蒜、不知放了多久的陳年小菜……等。我當下就跟告訴我那位親戚消息的妻子說:「請他先把冰箱大掃除一番,再去找大蒜汁吧。」預防癌症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學習並活出自然的原理」,這也是能阻止細胞突變的最基本生活態度,吃東西時最好能找優質且自然的東西。這裡所說的優質食物是指「最接近自然狀態的東西」,如不使用化學肥料,以有機方式栽培的農作物或沒有任何添加物的食品。遭化學物質汙染或添加不自然的成分,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些物質凝聚在體內無法排出,久而久之就會讓身體出現異狀。最好不要讓食物連續放在冰箱好幾天,因為食物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質,越接近自然狀態的物品,變質的速度就越快,最理想的抗癌飲食是趁新鮮時吃完未加工的食品。如果有時間和經濟的餘裕找抗癌食品,就先從查看冰箱開始吧。看著家裡人數不多,卻塞得滿滿的冰箱,一定能了解到一些東西。包含各種加工食品、冷凍食品、丟掉可惜的小菜在內,把冰箱裡擺很久、含有添加物的東西果敢地丟掉吧!冰箱內的空位越多,飯桌上的菜色也就越自然、新鮮,也就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第二 做適合自己的運動現代人運動不足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也有人相當注重運動,甚至還出現了運動後流汗能排出體內致癌因子的學說。先不論這個學說的真實性,運動確實是維持健康生活的必需條件,可是太多人對運動的關心,大過於運動主要的意義,很多人不是為了健康而運動,是為了運動而運動。我現在為了防止癌症復發也會運動。我的運動只是邊打高爾夫,邊慢慢地在草坪上走動,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哪算運動,但我可以自信地說這是最好的運動,因為我自己有看出效果。如果要我在廣大的草地上跑步運動,或是在高爾夫練習場打一箱箱的球,現在的我肯定無法做到,就算勉強去做,反而會使肌肉僵硬、身體痠痛,這樣不叫有運動效果,而是無謂地浪費體力。先拋開預防癌症的運動要「忍耐辛苦,努力流汗」,這種既有觀念改掉運動越多對身體越好的偏見。不是要你隨便敷衍地運動,而是這項運動必須適當地維持自己的身體均衡,並愉快地進行。因此適當的運動依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興趣而有所不同。20幾歲的健康男性想脫離肥胖,每天上健身房也不會累,因為他有充分的體力並能樂在其中,但若4、50多歲的上班族,選擇每天1、2個小時以從沒跑過的慢跑來消除身體的疲倦,如此勉強自己不僅沒有運動效果,也會因過勞而令健康受損。各位不妨可以從自己能輕鬆享受的事情中,尋找可以當作運動的活動,並不斷維持愉快的念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體力,此時再提升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也不遲。癌症發病大多和生活方式有關,若跳脫健康平凡,偏向不當或人工的生活時,罹患癌症的機率往往會變高。在注重運動效果前,應該先煩惱它是否有副作用,或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別忘了,在基本的生活方式中找出適合的運動才有效果。第三 服用藥物要斟酌現在因卡介苗(BCG)接種普及,結核病的發生率降低,但1950年前,人類對結核病可是一點預防措施都沒有,很多人常會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遭到結核菌入侵,這時為了尋找是否有結核免疫而施行的方法,叫曼托(Mantaux)測試。所謂的曼托測試是先在手臂上注射可檢測結核菌是否進入體內的針劑,沒有感染結核病菌的人,注射後不會出現任何變化;而遭結核病菌感染的人,注射後該處會立刻腫得又紅又大,當時測試的結果中有80%至85%的測試者呈陽性反應,不管是沒吃過藥或沒注射過針劑的人,5名中就有4名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感染結核後擁有了免疫力。人們體內有和病菌對抗的力量及自我治癒的能力,像跌倒後傷口會自己癒合,拉肚子一、兩天後會痊癒,或藉由短暫的睡眠就能消除疲勞等,這些都是人體自我治癒的能力,靠著這些能力,我們度過了幾萬年間的許多疾病和災害,這項能力要靠平常的自然生活才能維持。但科技文明的發達、醫學卓越的進步,逐漸讓人類數萬年間的免疫力或自我治癒力消失。近來,許多人只要有一點小咳嗽就會到藥局或醫院看病,數百年前沒有感冒藥或退燒藥我們也都能撐過,但現在只要不吃藥,就大驚小怪得好像感冒不會好一樣。肚子痛就吃腸胃藥、便祕就吃通腸藥,這些藥物會降低人體的自我治癒力,原本會自己增加抵抗力對抗外來刺激的身體,卻因藥物而變得遲鈍。亂用藥物會破壞生理節奏,降低人體免疫力或治癒力。癌症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正常細胞突變成的癌細胞,在我們體內一定潛伏了一段時間,當潛伏後要現身時,唯一能阻擋它的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雖然不能全部阻擋,但體內的免疫系統越強,就越能減少發病的機率。我雖然是個醫生,卻不喜歡藥物,家裡的常備藥物就只有退燒藥。在三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也沒讓她們吃過任何感冒藥,雖然會有需要吃藥的時候,但過量食用只是百害無一利。我認為我接受化療後有這麼顯著的效果,是因為平常沒有吃藥的習慣和我的生活態度所致。不僅僅是為了預防癌症,想經營健康的人生就不該使用任何藥物,吃藥前一定要先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第四 愉快進食是最好的良藥突然想起不久前,在網路上看到一位癌症病患妻子所寫的內容。那位丈夫被診斷出得了胃癌第二期,手術結束後,家裡的菜色有了大改變。原本家人愛吃的辣湯很久都沒出現在餐桌上,連泡菜也都盡量醃漬得很清淡;聽說動物脂肪對身體不好,所以妻子乾脆連肉類都不煮了,但家人間的相處狀況卻越來越不好。手術後恢復良好、返回職場工作的丈夫因自己還被視為病患而生氣、孩子們則是在壓力之下似乎也快被逼到有癌症,家人的不滿逐漸升高,妻子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她認為由於丈夫平常就喜歡刺激性的飲食,所以得了胃癌,不應該再繼續這種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孩子們像丈夫一樣喜歡吃肉、辣的食物,讓她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因為對癌症有所利弊而選擇吃的食物呢?不論是對癌症或其他疾病,蔬菜都是極有幫助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聽到的話。此外,也必須改掉喜歡吃辣的、鹹的等刺激性食物的飲食習慣。那麼,只吃蔬菜的人就不會罹患癌症了嗎?一生都不碰肉、不吃肉的和尚、尼姑能保證不會得到癌症嗎?不吃辛辣食物的日本人,胃癌發生率卻很高的原因在哪裡呢?1999年美國醫學團體協議發表了<美國人綜合飲食方針>,原先每個協會設立的方針都有所不同,很容易讓病患或一般人混淆,因此美國國立衛生局統合各領域專家後,立下新的飲食方針,主要以預防4大成人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的飲食為方向。第一條飲食方針就是「均衡飲食」,不可以挑食,要均衡地吃東西,再來則是少鹽、多蔬果、少攝取脂肪等,對特定食物進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攝取均衡的食物。如果喜歡吃辛辣食物的人,每一餐的食物都要加三匙辣椒醬,一定會出問題;單吃一種食物,例如一天三餐不吃飯,只吃烤到焦黑的肉,就算原本健康的人也會吃出問題來。只要不是這麼極端的飲食方法,每次吃東西時都有顧慮到營養均衡的話,也能夠預防癌症。反倒是一般人為了預防癌症,一整天固執地只吃蔬菜,不僅破壞均衡,長期下來也會累積不少壓力。想吃肉時就吃肉,記得也要和蔬菜一起吃,若是擔心堆積膽固醇或脂肪的話,調整飲食並加上運動就可以了。食物不要超過過度辛辣或過度鹹的範圍,愉快地享用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愉悅地進食可說是最好的良藥。第五 遠離致癌因子現代醫學一直以來最積極研究的領域就是癌症,其中主要都是在研究致癌因子,也就是探討何種情況會引發癌症。目前為止,最確定的致癌因子是我們常看到的香菸,迄今,臨床上發生癌症的主因有1/3以上都是因為香菸。香菸中有3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數十種含有致癌的成分。當然,不是不抽菸就不會得癌症,常見到許多沒抽過菸的家庭主婦,卻發現自己得到肺癌的案例。但是,有研究報告指出,一天抽一包菸的人比不抽菸的人,罹癌率高出4倍,因此戒菸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遠離癌症的捷徑。常和香菸相提並論的物品就是酒類,其實酒精成分並非致癌因子,但它是幫助許多致癌物質作用的角色,可刺激活化致癌因子。我不是要大家因此滴酒不沾,像我雖然不愛喝酒,偶爾也會小酌,只要不是每天喝得酩酊大醉,而是心情愉快時小酌一、兩杯,對精神健康就不會有壞處。肥胖也是導致癌症的原因之一。人們常覺得吃好的食物就對健康有益,殊不知飲食過量和均衡飲食不同。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認為吃點好的應該不會有任何危險的想法很常就會觸發致癌因子。再來,一定要記住,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清潔雙手,規律地清洗全身,將周圍生活環境打掃清潔,也能降低癌症發病率。最後要說的是性生活,研究證實,不健全的性生活會增加生殖系統的罹癌率。因丈夫外遇而讓妻子罹患癌症,或自己也罹患癌症的例子一再發生。各位應該都能理解上述所提的內容,實際上罹患癌症的危險發病因子就是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說,健全的生活也就是可以預防癌症的方法。平凡又合宜的生活可以讓你遠離致癌因子,大家只要回顧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前面所提,有哪些致癌因子也是顯而易見吧?各位不妨先找出這些因素,腦袋裡浮現的致癌因子,可能會因人而異,找出並改掉自己身邊最微小的致癌因子,才能預防癌症。延伸閱讀被醫生宣判剩下4個月,他卻活過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5守則書籍簡介 超越5%存活率,我活過了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治癒之路암과 싸우지말고 친구가 돼라作者: 韓萬青原文作者:한만청譯者:陳馨祈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4/04/30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韓萬青1934年生,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前首爾大學醫院院長。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並獲得首爾大學醫學博士。曾赴美國哈佛醫學大學進修三年。在擔任首爾大學醫院院長時,以「研究為重,病人為重」的概念改革,並制定體系化的服務系統,為韓國最早加入北美、日本、歐洲放射線醫學會的榮譽會員,將韓國影像醫學提升至國際水準。1998年初在肝臟發現了超過十四公分的惡性腫瘤,診斷過後被判定只剩下四個月的時間可活。選擇接受肝右葉切除手術。1998年切除癌症腫瘤兩個月後,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醫生宣判存活率不到5%以堅定的意志展開五個多月的化學治療。如今,年屆80歲,戰勝癌症十數年,仍維持健康的身體,積極地出席演講活動和培訓,為癌症病患們增加許多希望。韓萬青博士認為,越是想脫離癌症,反而越會像掉入沼澤般越陷越深,倒不如將「癌症」視為自己的「朋友」,好好照顧,送走癌症。著有《影像醫學》、《人體橫斷面解剖學》、《介入性放射線科學》等書。
-
2020-03-13 癌症.攝護腺癌
老翁異常背痛 竟是攝護腺癌轉移
男性年長者注意!如果長期持續腰痠背痛,且背部異常疼痛,千萬不可輕忽,恐是罹患攝護腺癌的警訊,必須及早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現年62歲的老高,因持續腰痠一個月、背部相當疼痛而就醫,主訴疼痛發作時感覺錐心刺骨,讓他坐立難安,晚上也輾轉難眠,嚴重影響平日生活。經X光與病理切片檢查後,才發現已罹患晚期攝護腺癌,因癌細胞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後來接受放射性同位素治療,疼痛獲得改善,日常行動也恢復自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黃書彬表示,臨床上,攝護腺癌隨著病程發展,約有80%機率發生骨轉移。針對此類型案例,傳統會先採取荷爾蒙治療,透過降低男性荷爾蒙抑制癌細胞生長;當患者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演變為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時,就只能接續化療,但隨化療而來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等常讓病人吃不消。所幸現在有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且有健保給付,讓患者無論在經濟或病症緩解上都有新的選擇。黃書彬說,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適合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且尚未有內臟器官轉移的患者。其α粒子放射線抵達骨頭後,便能幫助精準殺死癌細胞,且可將周遭正常組織受到的傷害降至最低。臨床應用上,也能大幅改善骨轉移帶來的疼痛,提升生活品質,進而幫助患者重振精神面對病魔的挑戰。黃書彬指出,攝護腺癌有男性隱形殺手之稱,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當有明顯症狀時,往往已轉移至其他部位,而篩檢率偏低正是錯失診斷良機的主因。因此,年滿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固定至醫院接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史的民眾,更應提前至45歲定期前往醫院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病症獲得最完善的控制。
-
2020-03-1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運動補水控飲食 痛風不再發作
退休前,我就有痛風的症狀,只要吃到高普林食物,膝蓋兩側就會紅腫疼痛,有時痛到無法行走。我沒有三高及肥胖等毛病,也不抽菸喝酒,尿酸檢查也都正常,一直維持在5mg/dl左右。醫師認為,尿酸正常也可能有痛風現象,所以,開立了兩種藥物,也就是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來緩解止痛。我依照醫師的吩咐,按時吃藥及複檢,症狀依舊,又因為害怕藥物副作用,所以沒有繼續看診,改用飲食控制。我避免吃高普林的食物,早午餐都以素食為主,晚餐吃少許肉類,以補充蛋白質。經過一段時間後,痛風發生的機率減少了,但三、五個月仍會發作一次,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推測應該是代謝不良造成的,因為我的睡眠正常,但卻因工作的關係,我經常久坐不動,水喝得也不夠。退休後,我每天運動一小時,從事跑走運動,並補充足夠的水分,如今多年來都不再為痛風所苦,可以吃排骨飯及花生,甚至連超高普林的小魚乾也沒問題。新陳代謝正常之後,可以讓尿酸不積累於體內,當然也就治好了我的痛風。
-
2020-03-12 橘世代.好心橘
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
工程行老闆林朝陽與妻子劉淑昭組成「凡人薩克斯風音樂志工」,10年來常到醫院、安養院當音樂志工,劉淑昭5年前突然罹患乳癌,歷經手術與電療、化療,數月來暴瘦10公斤,但她仍強忍病痛堅持義演,希望透過音樂帶給長者、病患歡樂,精神令人欽佩。60歲林朝陽年輕時當過警察,因在台中港服務,發現台中港附近沒有專業釣具行,從警4年後,因不愛警職生態遂辭職開釣具行,後來又轉行投入鷹架工程;57歲的妻子劉淑昭則是家庭主婦,平時幫忙顧店,兩人育有4名子女。 林朝陽從小熱愛音樂,但因家境清寒無法學樂器,長大後工作穩定,決定學樂器彌補幼時缺憾,他先學拉二胡,後又自學薩克斯風,學了10個月就到醫院當音樂志工,妻子也受他影響,隔年加入行列,兩人合組「凡人薩克斯風音樂志工」,10年來每周三固定在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演奏。林朝陽表示,第一次到醫院當音樂志工,看到病患因音樂暫時忘卻病痛,臉上露出笑容,那一瞬間,他認為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決定繼續做下去。除了到醫院演出,不定期也會到安養院、老人院義演,最近因疫情暫停室內演出,但仍持續進行戶外的公益展演。劉淑昭5年多前赫然發現罹患乳癌,得知罹癌消息後,劉難以接受,反問「怎麼會是我?」但先生鼓勵她不能自亂陣腳,她才重拾信心,決定好好接受治療。劉淑昭先開刀切除腫瘤,並進行化療與電療治療,但因藥物副作用,造成她全身痠痛、噁心想吐,也沒有食慾,數月就暴瘦10公斤,僅剩42公斤。儘管身體不適,她仍強忍病痛,每周固定到醫院義演,甚至連化療期間住院,遇到義演時間,還是換裝下樓演奏,唯一一次請假缺席,是因為必須開刀切除腫瘤。劉淑昭說,「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的動力!」只要薩克斯風一上手,立即就忘記身體病痛,但治療期間因容易喘,且氣不夠長,現在吹20分鐘就得休息,「不過只要有力氣,就會義演到最後一刻。」林朝陽表示,每個人都會屆臨退休,鼓勵大家在退休前培養興趣,規劃退休生活。他當時就是為了想培養興趣而自學薩克斯風,沒想到一學,一頭栽進音樂世界,音樂不僅可以自娛,還能透過樂聲帶給許多人快樂,覺得很值得。【更多精彩故事↘↘↘】。最資深志工 楊滿時:「歌劇院就像我家!」實踐退休夢。拚命三郎退休好失落 從輔導找自己的人生。年差16歲合組「忘年知音」樂團 為疾病患者帶來正能量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11 科別.牙科
口臭,是因為火氣大?日常6原因都會造成你口氣差
當一個人發生口臭的時候,週圍的親友常會因為不好意思說,使得尷尬情況不斷上演。雖然,口臭看似小問題,但如果不處理的話,長期下來,不但影響人際關係,還可能是身體疾病的警訊,因此,千萬不可輕忽。根據美國牙醫師協會的調查統計資料顯示,男性比女性更普遍有口臭的情況,因為口臭與不良口腔衛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師吳家佑表示,造成口臭的原因,並不完全是一般認為的火氣大,其實有80%以上是口腔疾病所造成的,其他非口腔或全身性疾病的原因,則僅占1~2成而已。1、剛睡醒的口臭:一般早上剛起床的時候,嘴裡的味道通常都會特別不好聞,主要是因為晚上睡著之後,唾液的分泌量與流動量都會大減,使得酸鹼度液體增加,導致口腔細菌的滋生。研究顯示,這時候每1c.c.唾液的細菌數,與10公克糞便的細菌數目是差不多的,而且還充滿許多老廢物質以及揮發性硫化物。<對策>起床後最好立刻漱口,在充滿毒素的唾液吐掉之後再刷牙,刷完牙之後再喝杯溫開水,不但補充水分,也幫助口腔內製造新的乾淨唾液。2、香菸、喝酒造成異味: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菸品與酒飲的刺激性味道會殘留在口中,造成壞口氣,也容易因此上火,影響腸胃蠕動及肝功能,還會引起咳嗽。<對策>戒菸、戒酒之後,這類口臭會自然消失。3、食物造成:洋蔥、蒜、醃燻牛肉及其他肉類,由於食物本身容易發酵或有獨特的味道,也容易產生氣體,再加上經過口內唾液當中的細菌融合分解之後,就可能產生難聞的氣味。<對策>吃完這類容易出現口臭的食物時,趕快刷牙或漱口。4、口乾造成:由於唾液有清潔口腔的功能,因此,如果唾液流動量少的話,口腔內壞死細胞就會聚集在舌頭、牙肉等處,還會開始產生腐敗,加上製造臭味的厭氧菌又喜歡乾燥的酸性環境,因此,口乾的人通常都會有口臭。<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5、空腹時口臭:肚子餓的時候,會造成唾液量減少、胃酸分泌增加,這時候若無法保持口腔清潔,就會讓厭氧菌滋生,體內就會消耗掉血液中的葡萄糖,促進脂肪燃燒來產生出更多的葡萄糖。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物質會被血液代謝,就會使得嘴巴的氣味變得不好。<對策>餐與餐之間適當的間隔即可,不要餓過頭,早餐一定要吃,可以幫助清潔口腔。6、藥物副作用:任何會刺激到抗副交感神經的藥物,都容易產生口乾的副作用,包括安非他命、抗憂鬱藥、抗組統胺、化療藥、利尿劑、止痛藥等。<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如果發現自己有口臭問題,如果是在辦公室、學校,不妨趕快到廁所用綠茶或紅茶等茶類飲品漱口救急,因為綠茶中的兒茶素及紅茶裡的茶黃素,都具有抗菌、抗發炎的作用,有助於去除臭味。如果手邊找得到牙刷,搭配牙膏使用效果更好;不方便刷牙的話,也可以到美妝店買個清新口味的口香糖、漱口水來使用,多喝點水,也能暫時改善口臭的窘境。延伸閱讀: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 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免疫力太強非好事! 除了過敏4自體免疫疾病恐怕找上門 
-
2020-03-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未能善終,是醫師還是家屬的問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什麼是善終」。一位醫師在接受安寧照護的臨終病人的最後一刻,因為家屬的不忍而轉院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奇蹟,促使他自省並道出心得:「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他也體悟到:「下次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照顧同一位病人的醫學生,也提醒自己在習醫過程需要自我警惕,不能因為「知識」、「技術」的精進,而漸漸失去學生時代具有的「同理心」。我們也剛好收到一位安寧照護的醫師及時寄來:「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A女士已經在加護病房待兩個星期了,昏迷,插管使用呼吸器,肝腎衰竭全身水腫,敗血症使用強心針升壓劑。 一早,A女士的先生和兒子急切的告訴我某大醫院通知有病床了,他們決心要轉院,這是唯一的希望。 A女士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國中退休老師,原本有些福態的臉現已泛黃憔悴,這個月初被診斷罹患第四期膽道癌,腫瘤已擴散至肝、肺及多處淋巴結。這個腫瘤來勢洶洶,住院前一個月A女士體力急速衰退,發現時大半的肝臟已被瀰漫性腫瘤佔據,住院期間幾乎完全臥床,連自己吃東西的力氣都沒有,需要先生半哄半騙的餵她,移身到床邊便盆也足以耗盡她剩餘的體力。 A女士很少說話,大部分都是先生代替陳述,有幾次我直接詢問A女士自己覺得如何,不出幾句話,先生總是很快的接續回答。我對A女士的病情,包括身體狀況,醫療影像和各種檢驗數據暸若指掌,不過我從來不知道她真的在想什麼,住院期間我沒有看A女士笑過,也沒看過她表達疼痛、不滿或憤怒,她的表情好像在擔心或回想著什麼,問她有什麼希望,她只說想回家,不過隨著病情進展,A女士更常出現的是空泛的眼神,需要叫她才能回神。 A女士住院期間還有感染、多種電解質不平衡、全身水腫及腹水,和營養不良,雖然我們盡力處理這些問題,她的體力衰弱似乎毫無改善,也因此腫瘤團隊認為目前無法進行抗癌治療,建議以安寧緩和照顧為主。A女士的兒子在網路上找到一份將免疫及標靶治療合併用於膽道癌的報導,是中國北京一家醫院的新嘗試,我們並不完全同意報導的療效,病人身體的狀況也無法承受其可能的副作用,還要考慮一劑十多萬元起跳的自費藥價,因此與家人討論後並未使用。 住院第三週,A女士似乎暫時穩定,安寧緩和團隊也參與共同照顧,目標是安排A女士轉至住家附近的醫院持續居家安寧,家人拿了病歷摘要,聽說也已經在準備後事。這時候我的不安終於稍稍解除,雖然A女士的病情讓人措手不及,但大家總算達成共識,之後應該能安穩的度過最後這一段日子。 三天後,A女士開始發燒並陷入昏迷,是新的黴菌感染合併敗血症。先生因病情急速變化而顯得很激動,這時他才告訴我們他兒子去請教過某大醫院的權威醫師,家人得到的訊息是有抗癌新藥可以嘗試,現在在等病床,他要求我們一定要盡全力救A女士,他決定撤回DNR (不急救) 同意書,於是A女士轉入了加護病房。 我輾轉聯絡到那位權威醫師並告訴他A女士的病況,他也不認為依目前狀況A女士能接受新藥治療,建議先處理敗血症,眼前不適合轉院,他會嘗試和家人聯絡。 A女士的病情持續惡化進入多重器官衰竭。 那一早,在先生和兒子的強烈堅持下,A女士轉院了。辦理離院手續時,先生一反往常負面的情緒,笑著謝謝我們。 後來得知A女士在當天就過世了。 病人未能善終,是醫師還是家屬的問題? 「問題在於溝通」,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回答,可是這樣的回答不能讓我們避免重複的事情發生,也無助於減少我心中的罪和痛。 醫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做出各種診斷:診斷疾病、診斷預後、診斷治療效果、診斷副作用,還有一項我們從來沒被教過的——診斷病人真正想要什麼。 醫學教育和臨床經驗的累積不斷加深我們醫師前項的診斷能力,但同時,不自覺的,我們也逐漸失去一個「普通人」在面臨生死病痛時應該會感到絕望、害怕、慌張和不理性的天性。我們以為憑藉科學和經驗,我們能客觀的判斷並給予最好的建議,尤其是在癌末病人生命終了前,當結局是這麼的確定不可改變時,所有積極治療都是無效不理性的。 不過病人和家人也許不是這麼想。 A女士過世後,我寫了一封信給A女士的先生和家人,和他們說對不起,讓A女士在最後的日子還經歷這麼多波折。一個月後,我都收到了回信,從回信的內容看來,家人確實是將轉院治療當成最大的心願,我可以感受到這最終的轉院,雖然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得不恰當和多餘,對家人來說卻是達成了對病人的承諾。 我重新回想A女士和家人經歷的這一切,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 有了這一層體悟,是不是能避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我想大概不能,但是這回,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
-
2020-03-07 醫療.自體免疫
免疫力太強非好事!除了過敏,4自體免疫疾病恐怕找上門
許多專家或書本都告訴大家要提升免疫力,但你知道嗎?當免疫力太強,反過來攻擊自身正常細胞組織,除了會引起過敏、嘴破,還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提升免疫力過了頭,絕不是好事。過往我們總以為,要預防疾病,免疫力要越高越好;但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表示,正常的免疫功能不只能抵禦外來物質的入侵,還會偵測並清除體內不好的細胞,但若免疫功能太強,過度防衛就會產生過敏症狀,更嚴重者,若免疫系統分不清是敵是友,反過來攻擊自身正常的細胞組織,還會造成「自體免疫疾病」,沒有控制得宜的話,雖然不會直接引起死亡,卻會導致非常差的生活品質,終日臥病。過敏是體內的發炎反應,是因為人體接受到病菌、粉塵等外來物質時,觸發免疫系統過度防衛的狀況。一般症狀包括起紅疹、發癢、紅腫、發熱、呼吸急促等,在接觸後短至數分鐘或長達數小時,甚至1天後誘發症狀的發生,過敏嚴重者有死亡的危險性。常見過敏部位包括:皮膚(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眼睛(結膜炎等)、呼吸道(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當免疫力強大到分辨不清細胞的好壞,直接攻擊自體細胞,就會引起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1、類風濕性關節炎: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強大,分泌許多抗體,其中包括類風濕性因子,它會攻擊身體的免疫球蛋白IgG形成免疫複合體,而引起發炎。疾病初始會出現局部的關節僵硬疼痛,慢慢侵犯全身關節,導致關節腫脹、變形、甚至損壞,漸漸失去功能而導致殘廢;除了關節外,皮膚、眼睛、血管、神經、肌肉等組織同受侵襲,是全身性的疾病,因此,有病患稱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會死的癌症」。2、紅斑性狼瘡:以生育年齡的女性患者為多,與遺傳基因有關,較特別的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容易因為接觸到紫外線而活化免疫系統,引起症狀,包括皮膚黏膜紅腫、起紅疹、口腔黏膜破損、關節炎、腎臟症狀如蛋白尿、容易感冒、感染、淋巴瘤等,嚴重者更會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心臟等。3、僵直性脊椎炎:因HLA-B27基因的遺傳性,加上感染或受傷等激發因子,導致免疫系統攻擊脊椎及其週圍的韌帶、神經、肌肉等組織,使脊椎鈣化失去彈性,以早晨起床後的背痛、脊椎僵硬為表現,經過一天活動後疼痛會有所減緩,一般來說,休息時的疼痛會比活動時來得輕微。除了脊椎外,有時疼痛也會蔓延到腿部、膝蓋、髖關節或胸骨間,嚴重時包括眼睛、心臟或肺臟組織也會受到侵襲。4、休格林氏症:臨床上亦稱「乾燥症」,以眼睛、嘴巴等黏膜部位乾燥為主要表現,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症狀與紅斑性狼瘡類似,且好發於女性,因此容易誤診。由於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過度活化免疫細胞所導致的疾病,因此,治療原則是抑制免疫功能,常見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等。林孝義指出,這些藥物通常不分好壞,一律通殺,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的副作用,為了改善這種結果,現在也有具有專一性的藥物,也就是標靶藥物可供選擇。延伸閱讀: 免疫力「差」與「低下」不同! 補氣飲品狂喝恐愈糟 身體出現5症狀 告訴你可能是免疫力失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