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副作用
共找到
2834
筆 文章
-
-
2020-08-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你好嗎?那我呢?有關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癌症病人的心聲」。一位罹癌病人在連續遭逢兩種癌症的打擊之後,深入地描繪她的內心世界,而得到在癌症醫院工作多年的資深精神科醫師的誠懇回應。他引經據典,與癌症病人分享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並能成為堅強快樂的人生勝利者。最後一位本身也是正在與癌症奮戰的文字工作者,介紹她與一位藝術家、兩位心理師最近在癌症希望基金會策劃下,共同創作一本有關情緒的新書,希望能幫忙癌症病人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你好嗎?我們很習慣問候他人,在忙碌、多方責任襲來,很少問候自己一聲:「我還好嗎?」有時候,我們又容易困在所謂的負面情緒,甚至,並沒有發現某些情緒嚴重影響自己的身心。在癌症希望基金會策劃下,我與另外三位創作者出了本有關情緒的書,《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11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我們四人分別是跨界藝術家、文字工作者與兩位心理諮商師,共同點是或曾是癌友、或是癌友家屬,然而這本書不是只給與身體疾病相關的人,而是一份給所有人的禮物,除非,你沒有情緒。在出版社的提議下,我們各人寫了與癌症相隨情緒的自敘,採訪寫作多年,倒是第一次寫自己的故事,我剛好曾是癌友家屬,現在更是仍在治療中的癌症病人。不過對我來說,不是因為癌才有更多情緒,而是因為癌,我們給自己更多時間、心力,思索情緒這回事。因為創作,閱讀更多心理專業的資料、文章,與心理師們討論、對話,也發現對所有人來說,「情緒,都可能是最親近的陌生人」,在不同時間、地點,被認為負面的情緒,可能會成為無法自拔的困境。即便,每個人身上同時都帶有不同情緒,有時候情緒在反芻、再反芻下擴大成為生命的困境;也可能在不斷咀嚼、反芻及消化下,「突然發現,你比想像中更堅強」!正在討論、書寫「恐懼」篇章時,剛好我對控制腫瘤藥物出現抗藥性,發現轉移的腦部腫瘤散發,也就是得進行下一步治療。腫瘤科診間外看到一位女士無法抑制的嚎啕大哭,我不難同理她所面對的複雜情緒、甚至是感同身受。而在本書完成後,我經歷臨床實驗繁瑣的檢查、失敗,新一代藥物效果不顯著,藥物或腫瘤讓培養已久的體力、肌耐力瞬間消失,一度連行動都艱辛。已經十分挫折下,主治醫師一度提到我想繼續瑜伽老師兼記者的生涯可能得劃下句號,恐懼失能比死亡千百倍的我,好想哭、在醫院掉了幾滴眼淚又哭不出來。幸而,恐懼沒有維持太久,因為「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在信仰及親朋好友的鼓勵支援下,我仍積極治療,目前的放療、化療階段,雖有許多副作用干擾生活,仍是信心十足,持續保持喜樂,也很順利、開心地參加自己的新書發表會。就是我在書中寫的,我知道恐懼的根源,讓自己想怕就怕,「與害怕共處後,才有機會從根源認識自己,找到可以感到安心、覺得安全的方法」,對我來說,活在當下,而且是開心、期待未來的當下,便是我安全的方法。「有時,也只有在我們願意迎接害怕時,才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危險。」即便是同樣的人時地物,都可能有不同的情緒。《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提供練習題,是一種方法,如果找不到解方,也有許多諮商或專業協助,期許受所謂負面情緒困擾的朋友,面對情緒、找出根源,也能認識所有的負面情緒是如此的正常、正向,就在轉念之間。
-
2020-08-13 科別.耳鼻喉
阿嬤鼻子失靈20年 靠這支儀器找回遺失嗅覺
別以為跌倒只是小事!雲林一名75歲呂姓婦人20多年前入廁後仰滑倒,頭部撞擊地面致使輕微腦震盪,後住院治療6天出院,卻發現「鼻子失靈」聞不到味道,呂婦以為會自癒,過了13年後才開始進行中醫治療,去年初恢復2成嗅覺,後改接受雷射針灸,一個月後嗅覺復原逾6成,北港媽祖醫院中醫師張益銓說,呂婦再持續接受治療,幾個月後就能重新迎接色香味人生。人類感官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5種,缺少一種生活品質就會大受影響,張益銓表示,呂婦「忍功了得」,近20年沒有完全的嗅覺力,這也顯示一般民眾對於無明顯外傷的輕忽。張益銓說,通常嗅覺異常原因有感冒、慢性鼻竇炎引起,及頭部外傷直接或間接傷到嗅覺神經,部分患者可能伴隨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等中樞神經退化性問題,皆不可忽視。好在呂婦有持續尋求醫療協助,讓嗅覺慢慢恢復,去年開始呂至北港媽祖醫院中醫門診就診後,持續治療約一年就已能聞到比以往更多的味道,偶爾可聞到花香、香水及炒菜味道,但時間僅短暫維持3至5秒。經最新的雷射針灸進行耳穴嗅神經點刺激後,呂婦自覺嗅覺程度在一個月後恢復逾6成,且已能持續性聞到部分特定味道,能聞到的味道種類也不斷增加,「好像拆禮物的感覺」漸漸找回失去的嗅覺,也讓呂婦相當開心,今天特地獻花向醫師致謝,也很期待嗅覺早日復原。張益銓指出,傳統針灸透過穴位刺激,可激發人體自癒力,強化經絡與氣血能量,必要時再以神經和肌肉刺激治療,但因常伴隨疼痛、血腫、小量出血及瘀青等副作用,有些患者不能接受。目前最新的雷射針灸為非侵入性治療儀器,可配合耳部穴位,對於難直接介入的大腦、脊髓深處等進行治療,臨床研究效果顯著,也因此能解決像呂婦遭遇的疑難雜症。
-
2020-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俄新冠疫苗搶第1!佛奇質疑:未證明其安全有效
俄羅斯總統普亭11日宣布完成註冊全球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但包括全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衛生部長阿查爾(Alex Azar)在內的美國聯邦公衛高階官員都質疑該疫苗的安全性和功效。佛奇表示,他希望該疫苗是已經通過證明確實安全有效,「但我真的很懷疑他們有做到」;他也強調,美方正在研發的疫苗超過六種以上,「如果要增加讓更多人受傷的風險,或是就給他們沒有用的東西,我們一開始就能這麼做,可能下禮拜就可以開始,但我們不能這樣。」阿查爾則是12日在台灣表示,美方結合政府、經濟和生物科技的所有強項,致力於盡快發展對人民安全且有效的疫苗,並稱「研發疫苗不是一場速度的競賽」。阿查爾也指出,為加速疫苗研發,聯邦政府和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等共五家製藥公司簽下合約,贊助他們進行研發計畫,並確保完成後能夠量產;其中四家公司的疫苗測試報告都顯示,受測者體內的抗體超過新冠肺炎患者,而且沒有產生任何副作用。阿查爾也質疑俄羅斯疫苗才正要進入第三階段臨床測試,但俄方卻沒有根據該疫苗的臨床測試透露更多資訊;而美方簽約的兩家生技公司卻早已進入該階段。阿查爾說:「依照我方的進度,今年年底前將量產超過百萬劑,擁有『黃金標準』、安全且有效的疫苗。」路透引用俄羅斯媒體「國際傳真社」(Interfax)報導,俄羅斯衛生部長穆拉什科12日回覆外界對該國的質疑,宣稱一切對俄方疫苗的質疑言論都是出於競爭領先目的。
-
2020-08-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意妥明」是什麼藥?為什麼不能跟酒精一起服用?
什麼是『意妥明』?意妥明(Clotiapine)是一種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屬於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經常用於思覺失調症、重度情感型異常、重度憂鬱、躁鬱病之躁期、戒斷徵侯群、焦慮型精神異常…….等疾患。『意妥明』的作用機轉可通過阻斷大腦中幾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而起作用,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受體包括:多巴胺受體(Dopamine type 4 receptors)、血清素受體(Serotonin type 2 receptors)、腎上腺素受體(Norepinephrine receptors)、乙醯膽鹼受體(Acetylcholine receptors)、組織胺受體(Histamine receptors)。『意妥明』的副作用由於意妥明會抑制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因此產生頭痛、嗜睡、噁心、便秘、口乾、流涎增加、頭暈、震顫、心律變快、出汗增多、體重增加、視力問題、發燒……等副作用。服用『意妥明』期間應該避免…..1. 避免喝酒:由於酒精亦具有神經抑制作用,二者併用將會加重上述副作用,而發生危險。2. 避免使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茶、可樂、能量飲料。3. 避免駕駛或從事危險活動,因為頭暈或嗜睡會導致跌倒、事故或嚴重傷害。4. 避免從坐著或躺著的姿勢站起來太快,否則可能會感到頭暈。服用『意妥明』期間應注意事項『意妥明』會增加癲癇發作的風險,尤其是高劑量時,若出現下列情況,須盡速返診,並告知醫師。1. 臉部肌肉不受控制2. 癲癇發作3. 嚴重便秘4. 噁心、嘔吐、胃痛、腹脹5. 胸痛、心跳加速或劇烈跳動、心跳緩慢、呼吸急促、突然頭暈6. 食慾不振、胃痛(右上方腹痛)、疲倦、瘙癢、尿液顏色過深、黃疸7. 肌肉過度僵硬、發燒、出汗、精神錯亂、震顫8. 突然咳嗽、氣喘、呼吸急促、咳血提醒您,不論服用任何藥物,服藥期間,切勿服用酒精,以免產生嚴重的藥物交互作用。
-
2020-08-12 癌症.抗癌新知
免疫療法給付再放寬 適用五成泌尿道上皮癌患
衛福部健保署去年4月公告三種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標準,適應於八種癌症,包含泌尿道上皮癌,編列8億元限額給付,一開放名額就出現大量申請。今年4月宣布再放寬申請條件,泌尿道上皮癌患者腎功能條件從原本的腎絲球濾過率放寛為大於30mL/min/1.73m2(原規範為60),且延長使用時間最多可至二年,等於完成整個療程,可望嘉惠更多病友。泌尿道上皮癌好發於高齡族群,初期僅約15%的患者沒有症狀,多數早期被發現的患者,常是在健檢時發現,或是因為無痛性血尿、腎積水、腰部硬塊前來就診,但仍約有三成左右的患者晚期才被確診。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泌尿醫學會副理事長及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馮思中表示:「膀胱癌、尿道癌、輸尿管癌、腎盂癌等都屬於『泌尿道上皮癌』的一種,泌尿道上皮癌泛指所有尿路上皮的惡性腫瘤,其中以膀胱癌為最大宗。」且「當患者的疾病進展至晚期則需藥物治療,若因健康條件不能接受標準化療,或無法耐受化療副的作用而停藥,將使得治療預後較為不佳。而這時免疫治療就可提供這群病人多一個治療選項。」免疫療法問世後,雖可幫助無法接受化療的晚期泌尿道上皮細胞癌患者,但價格門檻高令患者卻步,同時新療法使用之初,效果也讓患者觀望。去年健保開放給付,根據文獻及健保數據,一線使用約有兩成病患可達到完全反應的成效,同時獲健保給付的病患中約有五成能通過有效性評估,繼續使用健保給付的免疫治療。年約60歲的患者陳先生三年前確診為早期膀胱癌,一開始雖乖乖接受治療病情穩定,但後來仍又復發,加上淋巴轉移,建議切除膀胱。陳先生當時因猶豫接受切除手術而延誤了治療,再次就診時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臟器,且經評估不適合標準的一線化療;「免疫治療」所需的費用卻又難以負擔,時值健保宣布給付。目前陳先生已做完一年療程,並達到完全反應。馮思中表示,「去年免疫療法通過健保後,可幫助泌尿道上皮癌的第一、二線治療,但腎絲球濾過率需大於60(mL/min/1.73m2),僅能適用三成的患者;今年4月放寬後腎絲球濾過率在30(mL/min/1.73m2)以上即可,使適用的患者可達五成。」他說,而不符合健保給付的泌尿道上皮癌患者也同時受惠,免疫療法因通過健保給付,整體價格也有所下降,費用不再像過去一樣是天價,使得更多病患可以負擔。馮思中表示:「目前患者仍可透過傳統化療獲得合理療效,但對於不適合化療及化療失敗的病人,免疫療法的使用愈早介入效果愈好,若治療有效可以持續縮小腫瘤,加上免疫療法在生存時間上具有長尾效應,使用時間拉長愈能喚醒體內的免疫系統。」 同時,在安全性的部份也提醒「免疫療法副作用較化療少,但仍有少數的副作用,如過敏、免疫系統自我攻擊等。需注意免疫療法的副作用因人而異,可能從不需治療的輕症到嚴重不良反應,機率大約在15%到20%之間,施打者須加以留意。」
-
2020-08-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治療神經性疼痛 4類藥物因人而異
「神經性疼痛」是源自於神經受損或神經相關問題的不適症狀,包含燒灼感、麻、抽痛、刺痛以及「痛覺過敏」,像帶狀疱疹的症狀之一,就是造成病人神經痛。神經痛的發作,通常在休息或晚間時較顯著,因此影響病人的睡眠、情緒及生活品質,嚴重病人甚至有罹患憂鬱疾患的風險。引起神經性疼痛的原因並不相同,改善疼痛的選擇也有所差異,最常見4類治療單純疱疹後神經痛、糖尿病引起之神經退化型疼痛的藥物。1.抗憂鬱劑:藉由改變腦內神經傳遞物質之平衡,改善情緒、緩解憂鬱,亦可用於控制神經性疼痛。Duloxetine和Venlafaxine的副作用,包含暫時性血壓上升或心跳加快,易在服藥初期或劑量增加時發生,此時切勿貿然停藥;若感到惡心,可於飯後服用。Imipramine有較顯著的嗜睡、口乾、便祕及尿液滯留,建議在睡前服用,可助眠,並避免跌倒。2.抗癲癇藥品:Pregabalin及Gabapentin這兩種藥可抑制過多痛覺訊號傳遞至大腦,常見副作用包含頭暈及嗜睡,老人家、腎功能較差者、劑量增加時易出現,建議於睡前服用,可幫助睡眠,若一日需服用多劑,白天服藥時亦需特別注意。3.局部麻醉劑:Lidocaine 5%貼片用於特定部位症狀較嚴重者,可同時貼1至3片,不論黏貼幾片,一天之內最多貼12小時,此後應撕下丟棄,待隔日再黏貼新片;如果黏貼過久,除效果會逐漸降低外,也會有過多藥物分子穿透皮膚,導致頭痛、心跳變慢、血壓降低等狀況,須特別留意黏貼時間。4.嗎啡類藥品:Tramadol及其他藥品止痛效果強,但副作用也較強,其中Tramadol止痛效果雖較弱,因為可穩定神經,而可控制神經痛,常見副作用包含便祕、暈眩、嗜睡、呼吸變慢等。但Tramadol可能會和某些抗憂鬱藥品、止咳藥或抗生素產生交互作用而導致「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症狀包含發高燒、不自主顫抖、肌肉僵硬,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禁止此藥使用於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身上。服藥期間若有任何不適或擔心的問題,可請教藥師或醫師;維持服藥連續性,配合相關醫療照護,才是成功克服神經性疼痛的關鍵。
-
2020-08-11 科別.泌尿腎臟
常吃西藥會讓腎臟「壞了了」?腎臟科醫師解答
55歲的王先生(化名),因連續兩周食慾不振、雙腳浮腫而就醫。問診後才知道,病人5年前確診糖尿病,卻深怕吃西藥導致「腰子」壞了了,沒回診也未吃藥,只靠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看診時,血糖值確實正常,但經詳細檢驗後發現,患者肌酸酐高達8毫克/毫升(正常值約1),同時合併嚴重貧血、酸血症、營養不良和高血鉀。經過藥物治療後,病情得到控制,尚不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根據健保署公布最新資料顯示,民國108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耗用約533億元。因為約有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其中透析(俗稱洗腎)費用,估計就超過460億元。台灣可說是「洗腎王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岳霖表示,台灣需要進行透析治療的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和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顯示腎臟病已經是新一代國病。他進一步說明,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新確診的洗腎病患中,超過一半為糖尿病所引起。而實證醫學已經清楚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大幅減少慢性腎臟病進展,進而減少洗腎機會。吳岳霖指出,隨著時代進步,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多樣,副作用也少,糖友無須擔心藥物副作用對腎臟造成傷害。臨床上,反而較為忌諱就醫後,卻不認真吃藥控糖,導致糖尿病併發症問題產生,例如,使腎臟病進展一發不可收拾。五字訣判斷是否罹患腎臟病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罹患腎臟病呢?吳岳霖指出,最準確的方法是就醫,進行「抽血」和「驗尿」。也有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可在家裡自我評估。★ 泡-有泡泡尿,尤其是這些泡沫持續不消失。★ 水: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之後會凹陷,不會馬上回彈。★ 高:血壓變高。★ 貧:貧血,臉色蒼白或是容易頭暈。★ 倦:體力差,特別容易感覺累。吳岳霖呼籲,當出現上述的現象時,不要因驚慌而忌就醫,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只要配合醫護團隊治療方針和謹守日常飲食原則,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減緩腎臟病進程,大幅降低進入洗腎機會。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熟男勃起障礙 可能是慢性病前哨站
一名40多歲的男性,近來晨間勃起次數減少,陰莖硬度也變軟像香蕉,性欲一來勃起後卻立刻軟,氣得老婆在醫師面前直說,「老公的簡直不能用」,夫妻倆一度吵到想離婚。經檢查發現,原來這名男性的膽固醇、血糖等數值偏高,導致不舉。在藥物治療和給予衛教後,他減少熬夜、飲食均衡、控制體重,改善三高症狀,連帶勃起功能也好轉,還能在床上抬頭挺胸,恢復男性尊嚴。有勃起障礙 腦中風、心臟病風險大增高雄鳳山開業泌尿科診所醫師李嘉文表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為陰莖和心臟血管兩者硬化的共同風險因素,由於供應陰莖的動脈口徑細小,心臟冠狀動脈管徑相對較粗,因此陰莖比心臟更容易或更早出現動脈硬化的症狀,也就是勃起硬度不足,性愛時常半軟不硬。研究指出,「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比起一般人,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將增加65%,腦中風風險增加43%。」意謂勃起功能為心血管疾病的先行指標。李嘉文觀察,十個患者中約有三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往往是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就醫,意外檢查發現患有慢性病。「通常合併三高者,幾乎都有勃起功能障礙。」但有些高血壓患者也可能因服用具有血管擴張功能的乙型阻斷劑或利尿劑,反而導致勃起障礙,這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替換其他用藥。中年男近三成不舉 就診率卻低另外,勃起功能障礙有幾個重要因素,初步區分為器質性及心因性,器質性如三高慢性病引起,心因性則是一旦大腦在行房時刻「想東想西」或男性本身有憂鬱症、焦慮症等,都可能影響性過程。不過,年齡仍是影響勃起功能很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近三成的人有勃起功能障礙,且隨著年齡增加,比例也愈高,但就診率偏低。李嘉文研判,與男性覺得患有此病很丟臉而不敢說出口有關,很多患者來到診間第一句話常說「醫師,我頻尿」,而且支支吾吾,「這時我會先支開女性護理人員,果然他們談到的症狀都與勃起障礙有關。」求助藥物改善 務必找專業醫師李嘉文醫師說,不過最令人擔心的是不願前來就診,而選擇私下買藥解決的人,因為現在網路偽藥猖獗,若吃到偽藥可能會併發頭暈、昏厥,甚至有致命風險。真假藥的辨別,李醫師表示最簡單的方法的就是看「購買通路」,通常網路上買的藥品成分不明都是假藥。另外,有些人會在藥局買藥,但治療勃起障礙的藥物,最好在醫師引導下使用,藉由刺激來讓藥物發揮更佳效果。李嘉文醫師提醒,很多患者擔心吃藥有副作用,進而影響服藥的順從性,但目前藥物都很安全,若有在服用改善血管狹窄的硝酸鹽類藥物的患者,可告知醫師,討論是否適合用藥。除了藥物,他建議患者,培養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透過運動增肌減脂,增加男性荷爾蒙,同時改善男性更年期症狀,進而降低勃起障礙的發生。民眾唯有培養正確的疾病意識,積極就醫,一旦早期發現疾病,也能早期治療,維持身體健康,享受美滿性生活。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改善充血不足、難起動困境 中醫師教你性福飲食關鍵
男性性功能障礙是個古老問題,中醫傳統對性的問題較不避諱,宮廷祕史或後宮祕方,仍有很多方藥流傳下來。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中醫科楊哲彥醫師表示,「性」在今日社會已由被動、傳宗接代、種族延續的角色,轉變成主動積極,是維繫婚姻及家庭美滿的重要一環,中醫科門診中也不乏主動提出、希望藉由中醫診斷治療,能獲得改善的民眾。三個層面 掌握幸福關鍵楊哲彥指出,民國60年代的商業廣告就把「男性性功能障礙」的型態描述得很逼真:「勃起無力、勃而不堅、堅而不久」。對中年爸爸來說,這三種情況常同時出現,以臨床觀察與診療經驗,要改善或強化中年爸爸的性福,只要在三個層面掌握及調理好,甚至到老年仍可享受滿意的性福生活。1.心理層面第一,性伴侶的需求如較被動時,先懂得溫柔的前戲,否則被拒絕的挫折感會影響勃起的表現。第二,進行中表現不佳而被否定時,要有足夠的心理防衛模式,這次被否定,下次就好好表現,信心不足常是性表現不佳的重要原因。2.生理層面包括慢性疾病、睡眠不足、飲食不節、工作過勞,要有所作為,就要調理好疾病、飲食及生活習慣,否則必有「力不從心」的感嘆。3.環境層面干擾因素如訪客、電話等要先管制,常被中斷也是性表現的剋星;情境偶而變化或調整,地點及姿勢對性表現有改善的效果。常食冰冷 充血不足難啟動此外,中醫在藥方及食材方面,在歷代都有很好的文獻可供選擇與參考:1.藥方:採用補腎、固腎的方子,以六味地黃丸的加減方較多,如金鎖固精丸、濟生腎氣丸、桂附八味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左腎右命門)等,仍需依體質不同而有所加減。藥物如杜仲、淫羊藿(仙靈脾)、何首烏、五味子、骨碎補、續斷等,對充血不足及持久都有改善的效果。2.食材:除了燥熱體質外,建議過於寒涼的食物與水果,盡量避免攝取過量,譬如蘿蔔、空心菜、白菜、西瓜、苦瓜及冰凍的飲料水果等,否則易充血不足,無法起動。相對的,多吃蔥、薑、蒜、韭菜、胡椒、辣椒及蝦蟹等較溫補的食材,對充血勃起應有助益,但燥熱體質者要減量。楊哲彥建議民眾保持適度運動與練功,例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甩手操等,都是不錯的基本養生活動,「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掌握好三個層面,中年爸爸的性福就輕鬆圓滿了。作息規律 穩定血管健康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陸兆明指出,從西醫觀點,提供中年爸爸維持性福的建議,包括心情放輕鬆、不熬夜、不抽菸、減少肥胖、改變生活習慣;50歲以上,應調整工作內容及人生目標,勿整天拚命工作;維持適當運動,運動時須使心跳達到每分鐘100~120次。另外,也應保持性生活,有每周規律的射精,且兼顧心靈層次的提升,才能有美好的性愛品質。推薦的食材,例如有助血管功能、補充男性荷爾蒙的食物,要注意飲食均衡,勿偏食,減少高油、高熱量、高鹽、高糖的食物,多攝取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含鈣、鎂、鋅的飲食,例如:海鮮、韭菜、堅果、核桃、羊肉、蛋、乳製品、豆類、綠色蔬菜等。當男性荷爾蒙低下攝護腺癌、呼吸中止患者 不宜補充睪固酮什麼情況該就醫補充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是否有副作用?陸兆明指出,抽血檢測睪固酮是否確實偏低,再配合是否有睪固酮偏低的臨床症狀,例如性欲降低、體力變差、生活缺少樂趣、常沮喪、易打瞌睡、勃起功能不夠硬挺、工作表現不佳等,再由醫師判定是否需補充。要提醒的是,有攝護腺癌及睡眠呼吸中止問題的人不宜補充男性荷爾蒙,因會刺激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加速,也會使水分滯留體內。還想生育者也不宜,外來的睪固酮,會讓睪丸誤以為身體已有足夠睪固酮,使精子製造停頓。另外,睪固酮會刺激身體製造紅血球,使血液變稠,若血液中紅血球比例(血球容積比)偏高者,應避免補充睪固酮,以免血管栓塞。
-
2020-08-09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糖尿病服藥控制 可減少腎臟病
腎臟病成為新一代國病,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岳霖指出,近幾年新的洗腎病人,逾半數都是因糖尿病引起,除了控制血糖,配合良好飲食習慣及藥物治療,可大幅減緩腎臟病進展。另外,民眾也可利用簡單五字訣檢測,若出現狀況及早治療,病情皆能有良好控制。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去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單是這項疾病就耗用約533億元,台灣目前約有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然而,民眾對腎臟病的誤解,反加重疾病進展速度。吳岳霖舉例,一位55歲、患有糖尿病的男性病人,因連續3周食欲不振、雙腳浮腫,就醫時才發現,病患怕吃藥會讓「腰子」壞掉,5年來從沒就醫,也沒服用糖尿病藥物。這病患平時依靠飲食、運動控制血糖,就診當天血糖正常,但詳細檢驗後發現,病患肌酸酐每毫升高達8毫克,遠高於正常值的1毫克,還合併有嚴重貧血、酸血症、高血鉀及營養不良等症狀。經藥物治療,患者病情即獲控制,不需要洗腎。然而,資料顯示,近年來洗腎病患中,逾半皆因糖尿病引起。吳岳霖表示,良好血糖控制可大幅減緩慢性腎臟病進展,減少洗腎的機會,現今糖尿病藥物愈來愈多樣化,副作用也少,病患不用擔心藥物副作用造成腎傷害,忌諱就醫反可能讓腎臟病一發不可收拾。如何知道可能有腎臟病?吳岳霖說,除抽血及驗尿,也可利用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在家自我評估。若民眾發現泡泡尿,尤其是泡沫持續不消失、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後凹陷,不會馬上回彈、血壓變高、貧血,臉色蒼白或容易頭暈、體力差,特別容易覺得累等,應及早就醫治療。
-
2020-08-0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止痛藥傷腎,要忍痛到受不了再吃嗎?藥師替你解開對「止痛藥」的迷思
很多人怕吃止痛藥會上癮或傷身,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林育如藥師,說明市售三大類止痛藥品的正確用法,分別為:(1)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2)中樞止痛藥、(3)麻醉止痛藥。痛到受不了再吃?疼痛是主觀感受,只要感到疼痛,有需要使用時即可服用止痛藥,但要注意不可服用超過最大建議劑量,以免提高副作用發生的機會。1顆藥殘留5年? 一般止痛藥平均1天即可排出體外,只要不過量,不必擔心成癮或藥物積累,但若持續用藥3天後未改善,就要回診請醫師評估。止痛藥傷腎? 「我在藥局買的止痛藥/止痛貼布/噴霧,可以一起用嗎?」其實併用不同類型的止痛藥物並非不合理用藥,只要注意不要過量使用,否則可能使副作用的風險升高,影響肝腎功能,甚至是慢性病的控制。正確用藥「五不」!1.不亂買►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不買來歷不明的藥品,如需購買應至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2.不喝酒►使用止痛藥物應避免飲酒,以免傷肝。3.不併用►應避免併用兩種以上之同類型的止痛藥,避免傷肝、腎。4.不空腹►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可能出現腸胃不適或腸胃出血,建議與食物併服或飯後使用。5.不過量►不要過量使用止痛藥。舉例 乙醯酚胺(acetaminophen)使用建議:˙成人(12歲以上適用)24小時內不應服用超過4000毫克˙6歲以上未滿12歲適用成人劑量的二分之一˙3歲以上未滿6歲適用成人劑量的四分之一˙3歲以下嬰幼兒應由醫師診治不可自行使用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05 癌症.乳癌
乳癌≠絕症! 醫師解密:整理提高存活率這件事一定要做
一名54歲女上班族,四年前確診荷爾蒙受體陽性第二期乳癌,服用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後,病情控制得宜。不料後來回診時發現癌細胞有脊椎轉移,甚至出現肺積水症狀,但若接受化學治療,副作用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外表,患者不願因此丟掉工作,剛好借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為由不願回診,好在經醫護人員勸導後,積極治療病情才能再次得到穩定控制。 抗癌藥種類多元 正確治療提供生活品質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吳世重醫師表示,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敢化療,這是不正確的觀念,以現今抗癌藥物的進步,大多能把癌症控制並減少副作用發生。以上述案例為例,當初患者檢查時癌指數高達200多,正常值為30以下,是標準的7-8倍,經安撫及充足的衛教後,建議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搭配標靶藥物CDK4/6 抑制劑治療,最後病情逐漸穩定外,還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不會出現落髮、嘔心等副作用影響工作,還能透過健保給付降低日常經濟負擔。 積極回診治療 勿把疫情當藉口 吳世重醫師提到,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乳癌病友抱怨回診需要常進出醫院,擔心會提高感染病毒的風險,甚至把它當作藉口而拒絕回診或中斷治療,其實,醫院已做好完善的防疫措施,進入院內需要量體溫、雙手消毒、必須配戴口罩等,相對於一些不知名的場所,反而更安全,切勿道聽塗說,引起過份擔憂。吳醫師補充說,若有任何困難和壓力,可透過院內支援系統協助跨過難關,例如個管師、病友團體、社工師等,互相陪伴並不孤單,請積極接受治療。 民俗偏方誤病情 遵循醫囑治療才有效 吳世重醫師呼籲,乳癌不是絕症,配合醫院正規抗癌治療,生存機會很高,甚至可以長期穩定病情,日常生活如同正常人無異,不要相信偏方、民俗療法等無科學根據證實的治療方式,病情拖延下去,一不小心會更加嚴重!(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乳癌不一定會先在乳房摸到硬塊! 這些部位也要注意
-
2020-08-04 癌症.抗癌新知
正子造影 偵測腫瘤準確度高
一名36歲女子被診斷為乳癌第二期,經手術切除及局部放射治療後,定期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追蹤,近來因視力模糊,經醫院安排腦部磁振造影(MRI),發現眼球有腫瘤,進一步透過全身正子斷層造影,診斷為乳癌轉移至眼球。中醫大新竹附醫成立新竹縣首間正子造影中心,引進和醫學中心同等級的正子斷層造影設備。核子醫學科主任張宇捷指出,透過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可顯示細胞的葡萄糖代謝情形,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葡萄糖代謝較正常細胞旺盛,會比正常細胞吸收更多的氟化去氧葡萄糖,因而在正子造影上呈現高度攝取現象,女病患正是在眼球處發現氟化去氧葡萄糖高度攝取,後續診斷為乳癌眼球轉移。張宇捷表示,正子造影用在癌症分期、早期發現、癌症治療效果的評估以及癌症是否復發,正子造影具高解析度、高準確度,可照到0.2至0.5公分的微小腫瘤,早期偵測到惡性腫瘤,可減少無效、不必要的治療,且非侵犯性、無副作用,當病患被診斷出罹癌,正子造影也可協助醫師判讀是否有淋巴及遠端轉移,做出治療決策。此外,民眾若懷疑有無罹癌,也可透過正子造影做檢查,張宇捷建議,腫瘤指標數值異常、健檢的癌症篩檢、腫瘤家族病史、癌症分期及治療預後等4大對象可接受全身正子斷層造影,檢查過程約1小時,2小時即可知道結果。
-
2020-08-03 養生.聰明飲食
吃西瓜可以壯陽? 想太多!當心腎臟、腸胃先受不了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多吃西瓜,可以壯陽?每天服用瑪卡,男人床上功夫頂呱呱?泌尿科醫師指出,壓力沉重、缺乏運動,讓許多中年男子性慾、性能力明顯降低,如有性功能障礙,應就醫尋求治療,不要走偏方,聽信網路傳言、坊間廣告。西瓜可以壯陽欠缺證實 當水果清涼消暑西瓜當中含有瓜胺酸(citrulline),瓜胺酸具有擴張血管功能,就有民眾誤認為「吃西瓜可以壯陽」,現在剛好是西瓜產季,多汁好吃又不貴,有人直接當正餐來食用。不過,西瓜熱量高,糖份也高,糖尿病友並不適合多吃,容易影響血糖控制。至於西瓜可以壯陽,義大大昌醫院男性健康中心主任王起杰表示,這樣說法欠缺相關實證研究,還是將西瓜當水果就好,清涼消暑。事實上,最近網路瘋傳「吃西瓜可以壯陽」,食藥署特地發文駁斥,這樣的說法相關作用仍在科學研究階段,西瓜的壯陽效果尚不確定,且食用量的多寡亦有待研究,建議有性功能障礙的患者應適時諮詢專業醫師,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糖尿病、腎臟病食用要小心 誤信偏方就醫治療才是不二法門此外,糖尿病友及腎功能不佳者,不宜吃西瓜,因為西瓜內的糖份及其利尿作用,會增加患者腎臟的負擔;再者,西瓜水分含量多,吃太多會沖淡胃裡的胃酸,引致胃炎、消化不良或腹瀉等病。至於瑪卡壯陽產品,王起杰指出,最近1、2年,不少患者至診間時,詢問吃這類產品真的有效嗎?有無副作用?由於瑪卡壯陽食品屬於複方,就怕含有男性荷爾蒙,影響肝功能。 王起杰強調,男性荷爾蒙經由肝臟代謝,因此補充男性荷爾蒙時,均採打針及塗抹方式,幾乎沒有口服劑型。如果經常服用瑪卡,建議定期至醫院追蹤肝功能。(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西瓜從裡到外都是寶! 胃弱族千萬別在這時候吃 鳳梨生津止渴、整腸、抗疲勞! 但5種人要小心吃
-
2020-08-02 名人.張天鈞
張天鈞/年長者罹瀰漫性B淋巴瘤 應如何處理?
曾照顧女兒的保母生病了,產生聲音沙啞的現象有一個月之久,被耳鼻喉科認為是聲帶發炎。可是看來看去卻看不出所以然來,因此請她找甲狀腺的醫師看看。我按壓脖子,發現左前下方有一腫塊,硬而表面不平,再用超音波看一下,有整片的低回音。經針抽一下,並無血水,這時只好抽吸一下,但切片的結果卻說只有一些是淋巴球及吞噬細胞,支持良性之診斷。我心裡想,「這怎麼有可能?」因此請外科當成惡性來開。果然病理報告是瀰漫性大B細胞惡性淋巴瘤。過去對這種病人,採用的治療方法為R-CHOP。這是一種化學治療的方式,雖然效果佳,但必須住院。Bendamustine是我們在學生時代沒有的藥物,是一種血液惡性腫瘤的新主力,它亦是少數對抗DNA合成的藥物,早在1960年代,東德就已開發出來。當時的東德仍是共產國家,要到東西德統一才被西方國家仔細研究,原本東德是較為貧窮的東歐共產國家,而使用傳統R-CHOP(rituximab,oncovin, cyclophosphamide以及prednisoline),一共六次的療程 包括標靶藥莫須瘤合併CHOP化學治療。每次住院一天,期間相隔21天住院一次。治療惡性淋巴瘤是我們年輕醫師的標準選擇,但價格比較昂貴。後來此藥物被證明其療效與傳統相似。為何單一種藥物就有多重療效?主因它的分子結構式綜合了羥基鹽的支鏈(類似於傳統化療藥物cyclophosphamide)以及另一端為核苷酸抑制劑的支鏈(類似於fludarabine),使用起來,相當方便。基本上,Bendamustine對老年人或體能差的病人,可以降低傳統化療的毒性。但目前台灣健保核准Bendamustine用於第B與C期病人的第一線,或復發惡化病人的第二線治療。總之,Bendamustine是化學治療藥物的一股新趨勢,它穩固了化療的重要地位,我們不能說它獨一無二,合併單株抗體或其他分子標靶的訊息阻斷,已成功的豎立了典範。可用於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及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亦即普通淋巴瘤)之治療。Bendamustine也被認為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新生力軍,或許將來搭配上CA-101、idelalisib等新藥,Bendamustine就可以開啟另外的曙光。如果適當地調整劑量,相信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療效與延長存活,達到減少副作用的效果。我們這位病友目前為85歲。經評估後,臨床分期為Ie,五年存活率為69-70%,治癒率約50%。經與家屬討論後,準備接受Bendamustine的治療(自費3萬╱月)。不用住院,但須裝Port A。只需治療兩個療程即可,然後以電腦斷層攝影評估療效,若效果佳,則完成四次療程後,以PET評估療效即可,若療效不佳,則可考慮增加治療次數,或改以R-miniCHOP治療。
-
2020-07-31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肌腱痠痛 發炎血管栓塞術止痛效果佳
不少人關節肌腱痠痛,熱敷、拉筋都沒效,即使吃藥復健還是痛,這種慢性發炎和疼痛,不會危害生命,卻相當擾人;成大醫院建議透過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介入治療,止痛效果佳。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醫師王博今天指出,一名76歲張姓老婦左側膝蓋疼痛逾2年,長期使用止痛藥,用過貼布,打過關節內注射,也做過復健等治療,疼痛依舊,疼痛指數(最高10分)9分,走路沒多久就會痛,不吃藥會痛到無法入睡。老婦就診後,確認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影像評估,老婦關節狹窄,骨刺增生,且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找出增生的發炎血管,老婦接受發炎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指數降到2分,疼痛大減。王博表示,關節炎、肌腱炎的疼痛,可能和血管不正常增生有關,這類的長期疼痛不容易治療,日本醫師奧野(Yuji Okuno)創立增生發炎血管栓塞技術為病人止痛,目前除日本外,韓國及美國也有多位醫師執行且發表相關研究。他說,在台灣,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還在萌芽階段,成大醫院已引入這項技術,且有多個治療實例,獲得不錯止痛效果。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是在X光透視、動脈血管攝影下,用微導管勾選這些新增生發炎血管,並給予栓塞藥物治療,以降低疼痛神經刺激及減緩局部發炎反應。國外研究顯示,發炎血管栓塞術沒有肌肉骨骼缺血壞死、肢體無力、感覺麻痺等嚴重副作用,較常見的只有治療部位暫時性紅斑及鼠蹊部穿刺處皮下瘀青,但多在一個月內改善消失。王博說,發炎血管栓塞術的治療,需經骨科、疼痛科及影像醫學科醫師等評估後才可執行,主要效果是止痛,但無法反轉已退化的關節與肌腱的撕裂傷,若關節退化過於嚴重,仍需以開刀為主。
-
2020-07-31 新聞.用藥停看聽
類固醇擦了,皮膚一定變薄、泛紅?專科醫師「7大用藥原則」一次搞懂
將類固醇副作用降至最低的終極絕招類固醇並沒有想像中的邪惡「皮膚消炎後還一直塗類固醇,這樣會不會有副作用?」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聽過預防式療法的詳細說明後,仍會忐忑不安地問我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類固醇「副作用多、最好少用」的觀念早已深植民眾心中。然而,我要澄清的是,類固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其實人體腎上腺每天都會自行分泌製造「類固醇」,也就是所謂的「腎上腺皮質荷爾蒙」。這種天然荷爾蒙具有良好的消炎、調節免疫力等作用,而人工合成的類固醇用藥,也能達到相同的療效。有別於注射、外用、眼藥水等,臨床上異位性皮膚炎大多使用塗抹藥膏等外用藥。我在開立處方時,也會考量多數人對類固醇的疑慮,所以,會秉持以下7大原則,向患者做詳細的說明:①用藥務必遵從醫師指示,定時定量、不隨便停藥或濫用。②聽取醫師建議定期回診。平時多留意症狀變化,不妨順手做筆記,回診時就能讓醫師更快掌握病情。③務必先請醫師或藥劑師確認類固醇藥物的強度。調整用藥或變更處方時,也一定要再請醫師確認。很多人會自行上網查類固醇強度的相關資料,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太依賴網路訊息。我自己就曾被網路上大量的錯誤資訊嚇壞過,更何況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不該只憑片面資訊就自行處置。因為網路提供的訊息充其量只能做為輔助,最安全的方式還是應該要直接諮詢醫師或藥劑師。④即使搔癢的症狀緩和,也不能任意停藥。⑤除了發炎處,只要出現症狀的部位,無論程度輕重都要擦藥。⑥切勿亂塗他人的類固醇用藥,也不要把自己的藥給別人使用。⑦使用市售類固醇時,除藥劑師外,也一定要遵循主治醫師指示。塗在臉上的類固醇,要格外小心大家在使用類固醇時,請遵守以上7大原則,千萬不要自行判斷、自行用藥。曾經有患者滿臉通紅跑來求診,因為他每天都把市售類固醇當底妝在擦。而這樣「自作主張」的行為,真的令人擔慮。的確,使用外用類固醇可以緩和肌膚乾燥與發炎,也可以讓膚況穩定下來,但它畢竟屬於治療用藥,沒有醫師診斷便妄加亂用,當然會出問題。尤其,擦在臉上的類固醇更不可不慎。因為臉部肌膚是人體皮膚最薄的部分,通常微血管清晰可見、一泛紅就很明顯,所以,皮膚泛紅時很容易就被診斷為濕疹發作。一旦塗上市售的強效類固醇,雖然能讓血管收縮、泛紅消退,但也會導致肌膚變得更薄、更脆弱,長期下來,只會造成反效果。替嬰幼兒塗抹類固醇時,也需特別注意。由於嬰幼兒容易患濕疹,很多媽媽會認為孩子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也因而聯想到要使用類固醇。但家長若任意使用強效類固醇在孩子身上,反而會讓孩子太早產生肌膚泛紅的副作用。因為新生兒的肌膚還在成長階段,這個時期如果接觸到不適合的類固醇用藥,會嚴重妨礙肌膚正常生長,導致肌膚脆弱不堪、症狀更加惡化,並大幅提高治療的難度。建議外用藥劑量為一個指尖關於前述7大原則的第③點,可對照強度分級表,了解自己現在所使用的類固醇強度大約落在何種等級。若要改用其他強度的類固醇,或有其他任何疑慮,都請務必先向醫師諮詢。日本外用類固醇的強度共分為5級,由強到弱依序為最強效(Strongest)、強效(Very Strong)、中效(Strong)、中弱效(Medium)以及弱效(Weak)。關於用藥原則第④與第⑤點,我再稍加補充說明如下。一般來說,一條5克的藥膏擠滿食指指尖(指尖關節長約2公分),這樣的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所謂的「一個指尖單位」(FTU,Fingertip unit)。而1FTU可以塗滿的面積約為成人雙手的手掌,相當於體表面積的2%。雖然這個標準也會因患部範圍或症狀輕重而異,但我們仍可以「1FTU=0.5g=2個手掌面積」來做為參考基準。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藥膏的總容量也會影響指尖劑量的多寡。上述是以一條5克藥膏為例,但若藥膏容量有30克,那麼,軟管口徑相對會較大,一個指尖單位就會變成近2倍的0.9克。有了這樣的基本概念之後,在使用外用藥時就不容易抓錯劑量了。外用類固醇強度分級表(日本)「一開始先厚塗」,能節省用量又有效雖然大量使用外用藥有一定風險,但若擔心藥膏塗太多會沾到衣服就只擦一點點或薄薄塗上一層,反而會讓藥效大打折扣。塗抹保濕產品亦然,最好還是以「厚塗」為原則,讓肌膚表面呈現水潤感。塗抹完畢若衛生紙能輕輕貼合在肌膚上,就是標準用量。另外,若只在紅腫部位擦藥,藥效也無法完全發揮。換言之,只要是有發炎跡象的地方,都應徹底塗上外用藥,以便加速療程、全面舒緩發炎症狀,並預防反覆發作。接下來說明7大原則中的第⑥點,不要亂吃或亂擦別人的藥。很多人家裡會有存放家人用剩處方藥的習慣,或收著朋友說很好用的處方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但是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處方藥,會視每個人的病情、體質和身體狀況而不同。一旦用了不適合自己的藥物,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務必只使用主治醫師為自己開立的處方藥。前面提到的第⑦點原則,也是一樣。目前市面上除了具備藥師執照的藥局,消費者也可以在很多通路輕鬆購得含類固醇的止癢藥品。若真的不得不使用這類藥品,請先向藥劑師確認正確的用藥方式與療效,也最好先諮詢過主治醫師再使用,以保障自己的用藥安全。外用類固醇的建議劑量以一條5克的藥膏為例,於食指第一節(長度約2公分)的位置擠上藥膏。此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1FTU,可塗滿雙手的手掌。雙手手掌面積約佔人體表面積的2%。藥膏的正確塗法肌膚表面所見的患部,通常只是發炎區域的局部,藏在肌底的發炎範圍,可能比想像中更廣。若只在表面輕輕點上藥膏,將無法讓藥效充分發揮。擦藥時要將藥膏完整覆蓋住患部,並延伸帶到周圍肌膚,才能加快消炎速度,並預防反覆發炎。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全美首席腸胃科醫師:每天喝優酪乳是「錯誤健康法」
-
2020-07-29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胃痛、過敏...其實是吃錯菜!中醫師教你靠3張檢測表,搞定你的體質跟蔬菜搭配
吃蔬菜的7個提醒1.蔬菜大部分都比較「冷」,體質較虛寒的人是不是不能吃太多?的確,大部分的蔬菜都偏屬寒性,只有少數的蔬菜是溫熱性的,不過虛寒體質的人還是可以吃蔬菜,因為有一些蔬菜生吃的時候是寒的,不過煮熟了之後,性質就會轉變;譬如白蘿蔔和蓮藕,生的時候是寒性,熟的時候是溫性;只有大蒜相反,生性熱,熟性溫。解決蔬菜的性寒問題常會有人問瓜果類比較冷嗎?瓜果類如白蘿蔔、苦瓜、冬瓜、大黃瓜、絲瓜及葫蘆瓜,的確屬於寒涼類蔬菜,所以寒性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過量,或者必須加入蔥、大蒜、薑、辣椒一起烹煮就沒大問題了。這些溫熱性的蔬菜與寒涼性的蔬菜一起烹煮,可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又可作為調味,一舉兩得。所以體質虛寒的人,只要不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吃煮熟的蔬菜,問題就不大了。而熱性體質的人,蔬菜對他們來說真是益處多多,因為蔬菜有清熱、生津、潤燥、通便、利尿的功效,對改善熱性體質的不適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應該多吃蔬菜。2.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因此大吃特吃沒有關係?吃蔬菜有很多好處,因為它熱量低且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又含水分和纖維,有利排便,幫助消化,所以多吃蔬菜會比少吃蔬菜來得健康;不過,適量的攝取才是正確的,吃太多反而沒辦法吸收那麼多。以下情況,必須特別注意:●體質虛寒的人:這類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少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可將蔬菜煮熟或加入蔥、蒜、薑一起烹煮,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消化不良、腸胃功能差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蔬菜雖然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消化,但若一次吃太多,也會造成腸胃負擔。況且有一些蔬菜粗纖維太多,粗纖維太多的蔬菜不好消化,腸胃功能差的人最好少吃粗纖維蔬菜。●有些蔬菜不宜一次吃太多:如豆類蔬菜(豌豆、四季豆)吃太多會脹氣;萵苣吃太多,會讓人頭昏目痛;金針花就算煮熟,也不宜一次吃太多,因為新鮮的金針花含有「秋水仙鹼毒素」,就算煮過也一定要先泡水1至2小時,然後再用大火煮至熟透才可食用,隨意略炒就吃,很容易引發過敏。另外,乾金針花怕經過加工含有硫磺,食用後會造成食物中毒,凡是乾金針花最好能先用水泡1至2小時後,再進行煮食,比較安全;而芋頭吃太多易腹脹胃痛;南瓜吃太多易腹脹;芫荽(香菜)吃多昏目耗氣;辣椒性熱,較刺激,吃多了會誘發痔瘡、胃痛、目紅。3.白蘿蔔比較冷,因此咳嗽時不能吃白蘿蔔?白蘿蔔生食性寒,熟食性溫平,功效上可健胃消食,止咳化痰,利尿清熱。咳嗽尤其是寒咳時,的確不適合吃白蘿蔔或飲用鮮白蘿蔔汁,不過煮熟的白蘿蔔性質就沒那麼寒了,也可以加入肉類如羊肉一起烹煮來改善慢性咳嗽有痰。咳嗽的類型有:寒咳、熱咳、乾咳、久咳等等;白蘿蔔適合咳痰時食用,此時咳嗽,痰微黃、痰稠,但並不適用於感冒風寒咳嗽、寒咳及乾咳。只要選對時機,咳嗽還是可以吃白蘿蔔的。4.紅蘿蔔和白蘿蔔都是蘿蔔,性質相似,只是顏色不同而已?紅蘿蔔和白蘿蔔是完全不同的植物。紅蘿蔔是傘形科植物胡蘿蔔的根,對腸胃和眼睛很好,可改善消化不良、腸胃積滯、夜盲症、角膜乾燥症。白蘿蔔則是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莖,可利尿,治口渴,健胃消食,止咳化痰。紅蘿蔔與白蘿蔔最好不要一起烹煮,因為紅蘿蔔中含有能夠破壞維生素C的酵素,會把白蘿蔔的維生素C破壞掉,所以煮白蘿蔔湯時盡量不加紅蘿蔔或僅加少量裝飾即可。5.哪些蔬菜的草酸含量較高,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菠菜、莧菜、空心菜,蔥頭等含草酸及植物酸量較高,易與鈣形成難以吸收的草酸鈣或植酸鈣結石。不過,在人體的代謝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並不容易形成結石,不用過度擔心,唯容易形成結石體質的人或有結石病史的人,才必須小心食用。其它像是竹筍、洋蔥、茭白筍等的草酸也很高,需要特別注意。雖然芹菜中含有草酸,但因為芹菜還含有醋酸和少量丁酸,所以並不會影響鈣的吸收。骨質疏鬆或有關節疾病而服用鈣劑的人要特別注意,這些含高草酸的蔬菜必須與鈣劑錯開2至3小時服用,或於飯前2小時服用鈣劑,這樣才不會造成副作用。6.吃素的人平常大多是吃蔬菜和水果, 會出現哪些營養素攝取不足的問題?蔬菜水果熱量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對人體健康的幫助很大,但吃素者必須以「營養均衡」的方式來吃素,如果掌握營養注意事項,並以均衡的方式吃素,就不用擔心營養失衡對健康造成危害。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 FDA)的專家建議:長期素食者要留意微量營養素的攝取量是否足夠。素食者容易缺乏維生素 B12 、維生素 D 和礦物質中的鐵、鋅、鈣。素食食品中含有較多量的草酸、植物酸(Phytic Acid),易與鐵、鋅、鎂等結合排出體外,造成營養缺乏,故應多注意食用以添加這些礦物質的食品或補充劑。此外,長期素食者應注意食物的種類要愈多愈好,更要經常運動、多喝水、曬曬太陽,才會幫助身體更有效利用養分。7.β胡蘿蔔素的功效為何? 哪一些蔬果β胡蘿蔔素的含量較高?β胡蘿蔔素在體內可轉變為維生素A,多存在於有色蔬菜和水果之中。β胡蘿蔔素在人體有3大生理功能,即保持正常視覺、保持上皮細胞健全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藥理研究證明,β胡蘿蔔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另外,它還是一種抗氧化劑,具有解毒作用,是維護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最近的研究更發現,β胡蘿蔔素對吸菸引起的血液中高尼古丁具有降解的作用。書籍介紹書名:蔬菜看人吃:不管有沒有生病,為了健康都要實踐的蔬服飲食法作者:楊淑媚, 蔡昆道出版社:時報出版日期:2020/03/24作者簡介/楊淑媚 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講師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中醫婦科醫學會專科醫師雲林縣社區大學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蔡昆道 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內科醫療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部定副教授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諮詢委員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碩士中正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副教授中華民國內科專科指導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諮詢委員、職業醫學醫師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全美首席腸胃科醫師:每天喝優酪乳是「錯誤健康法」
-
2020-07-29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引起火燒心 這6大飲食禁忌要注意
連續2年獲選米奇林1星評等,大三元酒樓董事長邱靜惠勞心勞力,每天必須親自試菜,幾年前,常感到胃有灼熱感且頻頻打嗝,典型火燒心症狀,確診為胃食道逆流,經過2次中藥治療,症狀緩解。國健署統計,全國高達4分之1人口罹患胃食道逆流,近20年來,罹病人數成長了5倍。主要原因為飲食西化、精緻化,且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加班,吃宵夜,而生活節奏又快,進食速度快等因素所致。據研究指出,1周出現1次或1次以上的胃酸逆流,罹患食道癌的機率,高出無症狀者的7.7倍,如果火燒心症狀常出現在夜間,則罹癌的風險就更高出10.8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賴香君指出,中醫認為,人體消化吸收有賴於肝、膽、脾、胃和諧運作,一旦功能發生障礙,將導致「胃失和降」,進而胃酸上逆,治療時將重點放在恢復肝、膽、脾、胃各臟機能,以疏肝理氣、和胃清熱、降氣化痰。在治療研究上,2019年1篇由中國醫藥大學團隊設計隨機雙盲試驗,研究發現「吳茱萸湯」與西藥Omeprazole(氫離子抑制劑PPi)相比,在治療胃食道逆流時,療效差不多,但藥效維持的時間更長。根據中醫藥司資料,吳茱萸湯源於「傷寒論」,效能為溫中補虛、降逆止嘔。適應症包括,脾胃虛寒、食穀欲嘔、吐利煩躁、手足厥冷、乾嘔吐涎頭痛。胃食道逆流患者人數越來越多,儼然已成為新興國民疾病。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說,研究證實,中醫藥治療胃食道逆流,可以處理胃酸逆流、修復損傷黏膜,且療效長、縮短發作期程、無明顯副作用。為了讓民眾了解中醫療效,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從今天上午起,全國共有3千多家中醫院同時掛起「火燒心看中醫真有效」紅布條,柯富揚表示,希望透過「中醫旗海~新標語運動」,讓國人遠離胃食道逆流,開心健康過生活。胃食道逆流患者6大飲食禁忌除了治療,如何從飲食預防胃食道逆流,也是一大重點,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媒體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潮宗提出,胃食道逆流患者6大飲食禁忌,分述如下:1.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的飲料:如咖啡、濃茶。2.易刺激傷害胃壁的辛辣食物及佐料:如辣椒、蔥蒜。3.易增加胃酸分泌的酸性水果:如檸檬、奇異果、百香果。4.酸性飲料:如醋、碳酸飲料。5.酸化快的食物:如牛奶。6.堅硬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製品(粽子、米糕、油飯、麻糬)。★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28 癌症.抗癌新知
放射治療跨一步 台東基督教醫院直線加速器儀器今啟用
台東基督教醫院分擔在地重症醫療,讓癌症治療不再奔波外縣市就診,添購最新500萬元美金直線加速器儀器,並於今天正式啟用。東基癌症中心副院長鄭鴻鈞表示,更多台東癌症病友能在地接受放射治療了。鄭鴻鈞指出,東基的直線加速器是國內目前最先進,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同機型但最新款的儀器,光主機就重達12公噸,誤差僅2毫米內,可以執行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使身體狀況不允許手術治療的年長病患能獲得醫治。台東癌症放射治療資源不足,台東癌症病患大多到外縣市去,而放射治療依癌別及期別的不同,會要做20至30多次,往往療程花上好幾個月,離鄉求醫所衍生的住宿、交通等問題,讓抗癌之路艱辛,很病友無奈選擇放棄。東基啟用直線加速器,未來將大幅降低台東癌症病友到外地治療,以及治療後獲得很好的長期追蹤。且相較於外科手術,放射手術不需要對病人麻醉,較適合高齡與手術麻醉風險高的病人,也可彌補台東外科人才少的窘境。鄭鴻鈞強調,最新的直線加速器它使放射治療更為精準、安全,大幅降低副作用反應。同時具備「調強及調形治療」、「影像導引」、「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三大優勢。直線加速器結合了放射治療與電腦斷層掃描,方便放療時,4D同步掌握腫瘤位置的瞬間移動,尤其是位在內臟的腫瘤,會因為病人的呼吸、腸道蠕動,在身體裡的位置有些微差距。影像導引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可以精準知道治療的「靶點」如何移動,在治療計畫的設計上,就跟著腫瘤的移動,進行更精準的治療。不再以大範圍去涵蓋腫瘤所有的移動,而是縮小範圍,精準打擊,減少過程中產生的副作用。這台儀器除了放射治療,還有放射手術。是借助高科技,把腫瘤瞬間定位,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很大的放射治療劑量打到腫瘤部位,產生類似刀子般的療效,瞬間把癌細胞摧毀。
-
2020-07-2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會心悸,要戒掉嗎?注意這5件事,喝咖啡其實利多於弊
防疫要做,生活也要過。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登出一篇"咖啡、咖啡因與健康"的文獻回顧,大致是再次確認了之前已經知道的一些正面訊息,對愛喝咖啡的人,算是多一顆定心丸。 而就像茶、可可等,咖啡除了含有咖啡因,也含有許多植物性化合物;本篇優點是針對喝咖啡的好處(與壞處),試著區別是否與咖啡因有關,提供大家到底喝一般咖啡好,或喝去咖啡因咖啡好的選擇參考。 美中不足是,第一作者雖任職於新加坡,對於亞洲人較關切的骨質疏鬆症風險並未著墨。摘述整理如下,參考就好,倒也不必當藥喝。此外,台灣人骨架子小,而且鈣質攝取普遍不足,所以,喝咖啡雖未必會直接導致骨鬆,但仍高度建議搭配優格、牛奶,多多補充鈣質。1. 一般熟知的咖啡副作用,例如心悸、利尿,大多與咖啡因及咖啡因代謝能力有關。在習慣飲用後,通常會有耐受性。提神作用亦是源自咖啡因。2. 咖啡醇會增加血中壞膽固醇,但此成分可被濾紙濾掉;其含量在未過濾的咖啡中最高(濾壓壺或直接煮),義式咖啡居中,在有使用濾紙的咖啡中濃度最低。臨床試驗發現平均每天喝6杯未過濾咖啡者,血中低密度膽固醇比喝過濾咖啡者高17.8 毫克/百c.c. (相當於增加11%心血管重大事件風險)。3. 喝咖啡可能會些微降低某些癌症風險,例如黑色素瘤、皮膚癌、乳癌、攝護腺癌。而較明顯的保護現象是與子宮內膜癌及肝癌風險呈反比。對子宮內膜癌的保護現象,不論是喝去咖啡因咖啡或一般咖啡,效果相近;但,對肝癌的保護現象,僅在喝一般咖啡者。此外,咖啡亦有降低肝硬化風險 (此可能與咖啡因及咖啡多酚皆有關)。4. 膽結石、腎結石風險較低。5. 巴金森氏症風險較低。此效應僅在一般咖啡。6. 每天喝2-5杯咖啡 (1杯235c.c.或8盎斯)的人,總死亡率最低,不論在哪一人種或哪種咖啡因代謝能力皆有此現象。喝一般咖啡或喝去咖啡因咖啡,總死亡風險皆比不喝的低。7. 咖啡因可通過胎盤,且懷孕期間咖啡因代謝較慢 (尤其第三姙娠更嚴重),對嬰兒健康恐有不利影響(體重較輕,甚至流產)。喝咖啡與喝茶都與胎兒體重較輕有關,且與飲用量呈正相關 (喝得越多,寶寶體重越輕),推測與咖啡因有關。至於流產,在咖啡因飲用量較低時,則無相關。懷孕時每天咖啡因攝取量勿超過200毫克,約當於兩杯咖啡的量。綜上,我的建議是: 1. 喝咖啡可以是健康生活的一環,不必因擔心健康而刻意戒掉。每天可喝2-5杯咖啡。勿加糖。避免人工奶精。2. 要補充牛奶、優格。3. 有心血管風險者 (膽固醇過高、有糖尿病、肥胖、抽菸、冠心症家族史等),建議用濾紙,喝過濾過的咖啡。4. 喝一般咖啡,好處可能較低咖啡因咖啡完整。5. 孕婦減半喝或不喝。(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網址)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用藥二擇一 頭頸癌治療讓醫病兩難
由於頭頸部癌成因複雜,藥物選擇少,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健保規定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部癌用藥,只能在標靶及免疫藥物中二擇一,由於這群患者多是中壯年,經濟上又屬弱勢,常讓醫病陷入兩難,治療方式也非國際趨勢。病患多基層勞工 身心衝擊巨大頭頸部的相關癌症中,人數最多的口腔癌就佔十大癌症的第五名,佔男性的第四名,108年就有3,154人死亡,其次就是鼻咽癌也有536死亡。同時也是台大醫院耳鼻喉部教授的婁培人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頭頸部癌患者往往是社會最基層的一群人,生病後不只是個人工作上的損失,也造成社會勞動力的缺口,且多數是家中經濟支柱,身心面臨的衝擊可想而知,然而頭頸癌臨床治療卻又面臨選擇不多的困境。選標靶或免疫藥 第一時間就得決定陽明大學副校長楊慕華,本身也是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他無奈地說,頭頸部癌會受外在因素影響,每個人暴露的致癌物及基因突變都不同,很難找到特定的基因去治療,這跟其他癌症非常不同,因此藥物的選擇並不多。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帶來突破,2009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獲得健保給付,讓患者減輕不少經濟負擔。楊慕華說,標靶藥讓我們看到病人的存活期有改善,免疫藥物則讓我們看到病人有被治癒的可能,但去年免疫藥物用於頭頸部癌的健保給付規定,醫師第一時間就必需先判斷要選標靶藥還是免疫藥物,但這兩種藥物對病人來說都很重要,讓醫師在選擇藥物時壓力也很大。治療用藥受局限 還有使用上限在國外治療的原則,依據病人的生物標記PD-L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表現量、腫瘤大小、遠端轉移的機會及病人身體狀況,再來決定治療方式。但在台灣情形大不同,楊慕華指出,國內患者選藥前必需先檢測PD-L1,表現量超過50%,免疫藥物才能給付在第二線用藥,第一關就約有八成患者不適用,在國際臨床指引為第一線用藥的免疫藥物,在國內使用非常受限。醫師的難處還在於,若選擇標靶藥物,同樣有使用上限制,楊慕華說,標靶藥物有效也只能用18周;若病人使用期限到了,也只能婉轉的告知換藥,不然就得自費。台灣醫療水平高 卻難接軌國際婁培人說,國內頭頸部癌治療無法與國際接軌,也連帶影響到參加國際臨床試驗,有些試驗會需要免疫藥物第一線失敗的個案,但現在面臨找不到病人的情形。台灣醫療水準高,早期患者治療成果好,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指出,以口腔癌為例,台灣的手術治療成效好,病患在早期治療後還能回到社會工作,至於放療也是治療的三項手段之一,但因頭頸部癌神經較多,劑量太大會造成聽覺神經受損。口咽癌以化療為優先,加上現在藥物進步,未來放療劑量下降,就能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復發及轉移性頭頸部癌藥物進展美國2006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核准上市2011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用藥2016年2種PD-1免疫藥物上市2019年PD-1免疫藥物第一線治療核准上市台灣2009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通過健保給付2017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通過健保給付2019年免疫藥物給付第二線治療,但限制標靶藥及免疫藥物二選一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顏面毀損、溝通困難 頭頸癌患者難返職場
在台灣,頭頸癌患者以男性為主,多為中壯年、藍領階級等身分,他們往往是家庭中的經濟支柱。根據研究,一旦罹病,頭頸癌患者因為外觀毀損、嘴巴張不開及頭部轉動受限,重返職場路遙遙,造成病患的經濟危機。即使回到職場,平均薪資也只有原本的三分之一,急需社會支持系統的介入,幫助頭頸癌患者回到社會。七成無法復工 平均薪資大減當頭頸癌患者治療結束後,患者復健及重返職場之路,目前面臨哪些挑戰呢?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頭頸癌中,口腔癌患者約七成無法復工,即使復工,待遇薪資仍比罹癌前少,平均薪資僅剩7481元。長年關注頭頸癌患者、並發表多篇相關論文於國際期刊的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賴裕和指出,頭頸癌的治療策略多以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為主,進而造成骨骼肌肉、顏面外觀、飲食、溝通吞嚥的損傷,抗癌成功之後,還要面對回歸社會的困難。三成憂鬱焦慮 影響疾病預後賴裕和指出,經過多份調查發現,患者生病後,有四成到六成五的頭頸癌病患無法回到職場,除了跟教育程度有關,症狀越多的病患也較容易失業,其中,張口能力與頭部轉動能力的受損,是未來就業的最大困難。另外,曾經有份5年的研究,針對頭頸癌患者治療6個月後的調查,追蹤270位病人,有32%的病人有焦慮及憂鬱問題,持續使用菸酒檳榔者及腫瘤分期較晚、症狀較嚴重者,憂鬱及焦慮風險更高,顯示存活者受到相當程度的心理困擾,甚至影響到疾病預後,因此,心理輔導及轉介也需適時介入。頭頸癌患者 鮮少向外求援有誰聽見頭頸癌患者的無聲話語呢?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分析,一年平均五萬多通的癌友求助諮詢電話中,僅不到3%是頭頸癌患者發出的求援。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癌病治療之後,病患需要回歸社會,除了病患自身要主動求援,與雇主協調,維護自身權益之外,也需要社會企業提供友善的工作環境。男性多隱忍 病後更退縮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指出,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全癌別的病患,卻鮮少接到頭頸癌患者的電話。不是頭頸癌病患沒有需求,而是本身較退縮,相較其他癌別病患,更不懂得維護自身權利與爭取協助,相關單位需要主動關懷頭頸癌患者出院後的社會銜接。頭頸癌患者多數是男性,傳統上「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心態,讓他們不懂得向外求援。而顏面損傷的治療副作用,也讓他們心態變得憂鬱、退縮,還要擔負家中經濟支柱的角色,處境更為艱難。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也補充,頭頸癌患者多是藍領階級,癌後因為無法再負擔勞力工作,因此不容易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而治療後的顏面損傷、說話不清的副作用,又不容易尋得內勤工作,使得頭頸癌患者回歸社會,格外困難。友善職場 應保障癌友就業王正旭呼籲,目前企業中有保障殘障人士就業的規範,應該將癌症病患也納入,打造癌友友善工作環境,保障癌友的就業權利。此外,頭頸癌患者是很有能量的一群人,也應加以訓練,令其納入頭頸癌防治工作,參與宣導工作,以同理心和現身說法將讓防治工作推展更為順利。根據研究,治療後副作用的嚴重度與收入的減少有相關。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許多頭頸癌病患諱疾忌醫,國內頭頸癌早期治療療效非常好,依目前醫療技術,對於外表與語言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病人應及早就醫。
-
2020-07-26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醫點靈/遇困難別忌諱 去看精神科
「去看精神科」如今已不再是罵人的話,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不少人出現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等症狀。衛福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表示,許多人生活中遇到困難,在關鍵時刻求助非常重要,有助於掌握病情。一般人聽到精神科可能有點害怕或覺得怪怪的,擔心看診會被當成精神病患。其實醫院精神科候診區病患滿多,且年齡層分布很廣,有老有小,精神科彷彿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曾杏榕表示,精神科門診患者症狀都不同,有人工作壓力大,導致失眠、食欲不振、情緒低落;也有人對著空氣講話,或有脫離現實的想法,甚至覺得有人要害他、監視他。也有人喝酒成癮,造成情緒不穩或暴力行為;學童因注意力難以持續,嚴重時無法控制躁動,影響學習,人際關係出問題;中老年人記憶力下降,生活無法自理;莫名的焦慮與恐慌,連帶身體不適、找不出原因的疼痛等等。他說,精神醫學關心的是人的大腦、心智、情緒與行為,所以舉凡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妄想、情緒起伏過大、人際關係障礙、老年人記憶力問題、兒童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等等,都是精神科就診常見的問題,不必諱疾忌醫。金門醫院表示,每個人需要的治療方式不同,不見得都需要藥物,藥物也有數十種之多,道聽塗說的副作用都是自己嚇自己,現代藥物副作用少且輕微,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至於成癮性只有安眠藥類需要謹慎控管,其他藥物幾乎都不會成癮。
-
2020-07-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攝護腺癌威脅增 醫:50歲後應每年篩檢
台灣攝護腺癌(又稱前列腺癌)發生率雖然不比歐美國家,但近年攝護腺已悄然成為台灣男性發生率第四名,病患確診時有超過三成已經遠處轉移,分析主要原因是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篩檢率不夠普及。PSA是攝護腺的正常分泌物,在癌症患者的血液中指數通常會升高,因此普遍用來作為攝護腺癌篩檢及攝護腺癌治療後的療效評估。由於攝護腺癌大多發生在50歲以後男性,建議50歲以後的男性每年一次,藉由血液中PSA指數檢查,來評估攝護腺癌的風險。診斷靠切片 確診考慮三件事攝護腺癌的最有效診斷工具還是攝護腺切片檢查,施行的方法分為經直腸或經會陰部兩種,雖然經直腸切片的方式較普遍,但術後併發感染的風險相對較高。攝護腺癌盛行率雖然逐年增加,但是癌症病程進展卻相對緩慢,且不常轉移重要器官,因此,一旦確診為攝護腺癌後,該如何選擇治療方式,至少需考量三件事,一是自身身體狀況及生命期望值、二是疾病期別,三是癌症的惡性度。例如一位85歲的老先生,若確診為低惡性度的早期攝護腺癌,他可能完全不需要任何治療,患者得知罹患攝護腺癌時,不需慌亂,應該與醫師討論分析,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術後副作用 近年已有新療法如同其他絕大多數的實質癌症,唯一能根治攝護腺癌的方法,就是早期發現並接受根除性攝護腺癌切除手術,但攝護腺位於骨盆腔深處,此類手術的困難度較高,且有多種可能的術後副作用,例如術中出血及術後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等。近年微創手術包括腹腔鏡及機器人輔助手術,已大幅減少術中出血的危險性,並且經由許多術前評估,術中技巧改進及術後復健訓練,讓術後尿失禁的比率和時間都相對減少。至於受擾於持續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的病患,可與醫師討論補強。攝護腺癌為相對進展緩慢的癌症且多侵犯年長男性,加上攝護腺根除手術有可能的術後併發症,因此,許多潛在可以控制攝護腺發展的治療也被廣泛應用,其中最有效果的方法當屬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當然,此種治療方式也有可能的副作用,但總體而言,其治療結果和根除術手術相比,八年內大致相當。荷爾蒙去除 抑制癌細胞生長對於遠處轉移的患者,治療上必須考量全身系統性治療,目前最有效的全身性治療法為荷爾蒙去除療法,透過雙側睪丸切除術或針劑注射法,讓體內男性荷爾蒙盡量降低,抑制攝護腺癌細胞生長。若荷爾蒙去除療法無效時,可再考慮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近年許多大規模臨床追蹤報告顯示,針對診斷時已轉移的某些高危險族群患者,在第一時間除了荷爾蒙去除法,就加上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甚至針對局部的病灶施行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可有效提供患者更好的疾病控制。
-
2020-07-25 科別.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會塞血管! 專家點名3飲食地雷別踩
45歲的張女士,因心臟衰竭緊急就醫,初步檢查發現,三條心血管嚴重阻塞,且低密度膽固醇數值超過250 mg/dl,相當不尋常。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測,才確診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但因為長期未發現,以致於加速動脈血管硬化,發生心臟衰竭。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偉表示,患者經過注射血脂標靶抑制劑治療3個月後,低密度膽固醇也順利降至70 mg/dl以下(正常值應小於130 mg/dl),也提醒張女士務必嚴格控制壞膽固醇,以降低日後發病風險。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為先天遺傳疾病 王志偉指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疾病,會造成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攀升。低密度膽固醇即是「壞膽固醇」,是評估冠心病的關鍵指標,當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過高,容易在血管壁堆積,並與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巨噬細胞等作用,造成血管粥狀硬化,進而阻塞血管,大幅提升致死風險。 第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評估後可申請血脂標靶抑制劑治療 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低密度膽固醇需降至70 mg/dl以下較為安全。而以往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會透過服藥方式治療,但部分患者會有療效不佳,出現肌肉痠痛的副作用。當患者對第一線藥物反應不佳或無法忍受其副作用時,經健保署審查醫藥專家會審後,可評估使用第二線藥物-血脂標靶抑制劑新藥(PCSK9抑制劑)。而張女士在治療上,即有上述狀況發生,因而申請使用血脂標靶抑制劑治療。 急性冠心病復發機率高 壞膽固醇過高應多吃蔬果 王志偉補充,因急性冠心病再發生率相當高,該藥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達50~60%;根據國外大型研究顯示,亦可協助壞膽固醇超過100 mg/dl的急性冠心症患者,降低未來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24%、死亡率降低至少三成。他呼籲,並非所有患者皆能使用血脂標靶抑制劑,需經由醫師評估,並經健保審核才能使用。提醒低密度膽固醇過高的人,平時盡量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攝取,並限制含糖類或酒精類的食物飲品,每天多吃蔬菜水果,才能保持血管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怕膽固醇不吃蛋? 把握1原則就能放心吃 膽固醇超標塞爆血管! 改變3飲食習慣趕走血管廢物
-
2020-07-25 橘世代.健康橘
不捨母親打針苦!她靠「天然食材」奠基媽媽8旬健康
歲月增長,人的外貌和身體也產生改變,白髮、白內障和老人味等常成為熟齡人士說不出的苦,長年研究有機保養的作家向學文,分享用簡單的天然食材,改善身體毛病。以熟齡最困擾的白髮為例,她說辣木含有豐富胺基酸、維生素,可減少脫髮、促進毛髮生長和增加髮量;充足礦物質、微量元素可恢復黑色素毛母細胞,重新長出秀髮。隨著年紀增長,人的新陳代謝變慢,汗液、皮脂等多種分泌物和細菌混合而成氣味,因此出現「老人臭」。葛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有吸汗功效,搭配除臭效果的小蘇打粉,與抗菌功效的椰子油,可自製消除異味的體香膏。鼓勵母親改善病況 帶她研究天然飲食向學文說母親有高血壓、心臟病及膝關節不適等慢性病,長年服用藥物,易產生水腫、頻尿等副作用。醫師建議注射玻尿酸,她很心疼母親受苦,便利用在國外學習的能量醫學等天然食材保養方式,鼓勵母親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和作息。「我不會規定母親要吃什麼,而是邀請母親與我一起吃。」母女倆一起共進三餐,母親看久了也感到安心,其實家人需要的是陪伴與安全感。向學文說,她和母親常一邊整理食材,一邊練習綁腿練肌肉。後來,母親坐車、坐飛機都會綁腿,就連打麻將的朋友們也受影響跟著綁腿,呼朋引伴,愈來愈多友人也加入一起養肌肉。向學文說,經過8、9年的努力,母親身體恢復健康,不用再吃藥,也無須擔心出門不方便,看著高齡80歲的母親,出國環遊世界,為母親感到幸福。善待自己 用「天然」食材改善身心向學文從小志願是學醫,希望人不要為病痛所困,雖然沒能如願當上醫師,但因緣際會下在美國學習能量醫學和自然療法,回台後開廣播節目,並出版有機不老一書。她鼓勵熟齡朋友,年紀增長的確會面臨身心改變,但不能消極面對,從生活飲食改善,疾病是有機會逆轉,像她的母親原有老花眼,透過番紅花茶湯保養眼睛,改善看不清楚的困擾。現年55歲的向學文也邁入熟齡階段,她建議「多善待自己的身體,給身體一個機會,因為健康和療癒是掌控在每個人的身上,而不是在醫師的藥方裡」。向學文的天然保養妙方抗白髮:辣木葉粉髮膜材料:磨碎的燕麥粉1杯(120g)、辣木粉2大匙(30g)、鹽1杯(273g)、椰子油1/2杯作法:1.將燕麥粉、辣木粉、鹽混合均勻2.加入椰子油,拌成膏狀即完成3.儲存在密封容器中,可保存長達1個月使用方法:髮膜抹在全部頭髮上,塗敷10~15分鐘後,用清水沖洗乾淨,一周使用一次抗老人味:葛粉體香膏材料:葛粉1/4杯、小蘇打粉1/4杯、椰子油4大匙、精油20~25滴作法:1.將等量的葛粉、小蘇打粉混合均勻2.把椰子油倒入葛粉和小蘇打粉中3.攪拌均勻後,滴入精油使用方法:每次用量僅需少許,均勻塗抹所需部位【天然保養妙方直播影音】【有機不老系列專輯↘↘↘】【天然保養妙方01】一株藥草「能喝能抹能飲」 古希臘藥草讓50+逆齡生厚髮【天然保養妙方02】白髮不用染?逆轉白髮變黑髮可靠奇蹟之樹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後疫苗時代的疫苗策略:我們準備好了嗎?
【編者按】這星期以「醫療的不平等」為主題,由三位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由不同角度闡述台灣目前兒童醫療整體資源流失和區域不平衡的危機,呼籲政府在全民健保給付改革的過程中,重視保護兒童保健預防與醫療的優先順位。這次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導致無數生命財產的損失。國人與各國民眾都生活在這個傳染病的恐懼之中。現在疫情進入中場時段,各國無不全力開發有效的治療以及更重要的「 疫苗 」。各國專家以及我們的疾管署也明白疫苗對於解除邊境管制的重要性。其實在過去數十年中,疫苗的推廣幫助了無數的台灣人。大家都知道B型肝炎是我們的國病。但是自從民國73年全面幫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後,台灣的肝炎就逐漸減少。再過幾年,肝癌、肝硬化等也會進一步地減少。這對於國人的健康促進,非常重要。十多年前,我剛開始當兒科醫師的時候,有不少孩子都是因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而住院。甚至有好幾位孩子因為肺炎鏈球菌的感染而失去性命。然而自從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問世之後,孩子的感染就大幅下降。甚至是年長者的肺炎也跟著減少了。一支疫苗,保護的是整個家庭。依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法第51條規定,預防接種不列入保險給付範圍。但是以往公務預算也不支持預防接種所需之各種費用(專業人員的接種技術、針筒棉花消毒酒精等耗材費用、專業又昂貴的疫苗冰箱等等)。所以過去二十多年來,負責預防接種的各單位如:醫院、診所等等,全部都是自行吸收這些高昂的成本。直到三年前(民國106年),衛福部才開始由菸捐等非常規歲入成立的疫苗基金,補助微薄的「接種處置費」。根據108年6月疾病管制署「充實國家疫苗基金及促進國民免疫力」報告書所揭露的資料:「疫苗接種是國際公認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衛生投資作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花費1美元於疫苗,平均可節省7至20美元後續醫療支出;而疫苗對國民免疫力的長期維護與促進成效,端賴接種政策的持續與擴增。」然而,公務預算對於疫苗的支持,是嚴重不足的。根據同一份報告書所言:「疫苗基金於99年成立,然而公務預算,均未能依第一期核定原則,補助疫苗經費需求之60%,造成疫苗政策推動延遲。」 「如以107年疫苗接種所需經費三十一億為基準估算,公務預算補助60%經費應核予十八億元。而107年公務預算實際補助疫苗基金之額度七億三千萬元,僅佔疫苗需求經費之23.3%。」我檢視了疫苗基金108年度與109年度的預算書。這兩年都入不敷出。108年預算短絀九億一千萬元,109 年預算短絀五億五千萬元。到了109年末,預算書估計,期末基金餘額將只會剩下九千三百多萬元!肺炎疫情提醒了全球政府疫苗在防疫上的重要性。為了不要讓防疫優等生的台灣輸在下半場,希望我們引以為傲的「防疫國家隊」,可以注意到現行疫苗政策的缺漏之處,進而改進我國疫苗的研發、接種等制度。這的確是「會做事」的政府不容拖延的當務之急。兒童的預防接種,其實不只是打針,是全人健康照顧。孩子的表達能力多半都還不成熟,因此孩子的生長、發育、發展都仰賴周邊成人的仔細觀察與評估。然而在少子化與核心家庭化下的影響下,孩子身邊往往缺乏豐富育兒經驗的成人,可以發現孩子的「 小問題」。有時候都要等到孩子已經出現明顯狀況、或發展落後了,才被帶至兒科醫師處就醫。台灣已經嚴重少子化了,我們更要珍惜每一個孩子成長的機會,儘早發現問題,做好「超前部署」。零至六歲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黃金期。這段時間孩子共有十八隻公費常規疫苗需要注射。另外每年的冬天也需要注射流感疫苗保護孩子的健康,重視孩子的家長都會準時帶孩子來接種疫苗。其實這是一個幫助孩子與家長的好機會。以我為例,家長經常在門診詢問我孩子的發展、身高、體重、偏挑食問題、情緒問題、溝通問題等等。同時家長也很關心疫苗注射的必要性與可能的副作用、應注意事項。對孩子好好的評估,對家長仔細的解釋,絕對是可以幫助孩子與家長,同時做好防疫與健康促進。然而,過去數十年,政府對於疫苗的接種,似乎抱著一個得過且過的態度。不僅要求接種單位自備專業人力、自備專用昂貴的疫苗冰箱、不斷電系統、自備各種耗材。數十年如一日。好像給了疫苗,這支針就會自己打到孩子身上一樣,非常的不合理。三四年前,才開始有了一筆「疫苗注射處置費」,是接種人員的技術費與耗材成本,並無疫苗諮詢、兒童評估與健康促進的預算。如果國家認為打疫苗,就只是打疫苗,不需要去評估孩子、協助家長,那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依前述疫苗基金短絀的情況,現行的公務預算顯然無法支應疫苗接種時的全人照顧需求。也許有人認為,零到七歲之間有七次「預防保健」可以協助孩子,但這並不符合臨床的現況。特別是二到三歲間這一年,只有預防保健一次,三到七歲的四年之間的孩子,也只有評估一次的額度,這真的是嚴重的不足。如果政府真的認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那麼請幫每一個孩子都有足夠的機會讓專業的人員評估。早期發現問題,早期處置。因此,建議善用疫苗接種的時機,用足夠的公務預算來支持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每一次疫苗接種時,孩子都能獲得專業評估與諮詢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長得更好,厚植未來的國力。這才是物超所值的超前部署!
-
2020-07-24 科別.新陳代謝
早期使用胰島素 保持器官功能
50多歲男子因頻尿到醫院檢查,才知是糖尿病,飯前血糖值高達250mg/dl。他因早期就接受胰島素治療,維持胰臟功能,半年後改用口服藥,高血糖的不適症狀消失,至今控制良好。醫師表示,糖尿病早期介入注射胰島素,能讓器官功能維持更好,是治療好時機。不少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存在迷思,誤認會上癮、引發洗腎或要打一輩子等,聯合報健康版本月徵文,邀請糖友分享使用胰島素的經驗,並請醫師破解迷思。大鈞診所院長陳琨砇表示,糖尿病治療藥物,常見口服降血糖藥和胰島素注射劑,無論使用哪種藥物,目標都是穩定血糖值,不讓個案器官受到損害,延緩併發症發生。雖然目前胰島素注射劑成分多為接近人體生成的胰島素類似物,相對口服藥物的副作用更少,但多數人還是怕「打針」。不免很多人問:「一定要打胰島素嗎?」陳琨砇指出,第一型糖尿病因胰臟功能受損、胰島素不再製造,有必要在確診之初就注射胰島素治療,讓血糖狀況受到控制,否則容易出現酮酸中毒。雖然大部分第二型糖尿病人可以靠口服藥,讓糖化血色素達到國際或台灣醫學會標準6.5%或7%,但是仍有一些人口服藥治療後糖化血色素在8%以上,此時可以選擇盡早使用胰島素治療,避免高血糖持續太久,而造成急性或慢性併發症。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在初期診斷時,空腹血糖高於300mg/dl,且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等高血糖症狀,或體重下降,或急性血糖值升高,可以選擇使用胰島素治療,讓血糖快速平穩,減少高血糖毒性,讓胰島細胞凋亡速度下降,這是胰島素治療的重要好處之一,有些人甚至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可以經由調整飲食生活型態就能讓血糖達標。但很多人擔心胰島素一打就是一輩子。陳琨砇說,這和能否穩定控糖有關,不只是用藥,還要改變生活型態。當胰臟在「保養」後能讓整體控糖穩定,胰島素有機會改口服藥,甚至可以不必再用藥。陳琨砇強調,過去一些研究顯示,糖尿病越早控制好,重大疾病的發生率,像中風,洗腎都會減少,未來生活品質比未早期良好控制血糖的人好。他指出,這種早期穩定血糖,使未來合併症減少的好處,稱為遺贈效應(legacy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