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副交感神經
共找到
139
筆 文章
-
-
2020-12-03 科別.牙科
沒刷牙吃早餐,等同每天吃進10公克大便!牙醫:3個關於口腔你不知道的秘密
沒刷牙吃早餐,等同吃進十公克的糞便人在睡眠期間,負責放鬆的副交感神經會處於活絡的優位狀態,造成口腔唾液分泌量減少。所以如果睡覺的時候嘴巴打開,就更容易口乾舌燥。之前還曾經流行過將膠帶貼在嘴上,以確保睡眠時嘴唇能保持閉合的方法。但是白天就不一樣了,若一直張著嘴巴,口水就會多到流出來,這是因為換成負責活動的交感神經處於優勢的關係,透過增加唾液的分泌,讓口腔內保持濕潤。也就是說,身體會在必要的時候出現必要的反應。假設睡著時唾液還在不斷分泌,積在口腔內就會被嗆到,因此副交感神經才會抑制唾液的生成,跟嘴巴張不張開沒有關係。如果說睡覺時口腔乾燥是必要的機制,那麼與其努力防止口渴,不如思考在口渴的狀況下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口腔乾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口腔中的沖洗作用會降低,造成細菌肆意增殖。根據研究,每天晚上睡覺當中,細菌增殖的量大約會達到等同於十公克糞便的細菌量。不刷牙就直接吃早餐的人,相當於吃進了十公克的糞便。前面章節提過,細菌和人體是相互共生的關係,但在乾燥環境下不斷增殖的大多是壞菌。這些壞菌會助長胃部虛弱的問題,並隨著食物一起進入胃後,再直接抵達腸道,造成腸道菌叢平衡的惡化。若腸道菌叢平衡被打亂,就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血清素分泌異常。早期社會因為精緻或加工技術較少,每天的飲食中多半混合一些較硬的食物,可以藉由咀嚼清除堆積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牙菌斑停留在牙齒表面時間越長,惡化程度就越高,因此需要反覆清除。但是反觀現代的飲食習慣,幾乎都是柔軟、不需要費力咀嚼的食物,不僅沒辦法清除牙菌斑,反而還助長牙菌斑堆積,完全無法達到口腔自淨作用。養成飯前飯後刷牙的習慣建議大家不論早午晚餐,最好都在吃飯前,先刷牙去除牙齒表面的牙菌斑。白天因為工作與學校帶來的壓力,我們的唾液會在交感神經的作用下變得黏稠,造成唾液的細菌沖洗作用降低,使細菌增殖。而到了傍晚,一整天又是喝咖啡又是吃巧克力,在飲食中累積的汙垢也會大量附著在牙齒上,這點從我每天下午看診的經驗中完全得到證實。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突然吃晚餐,大量的細菌就會跟著一起被吃下肚。因此,建議在吃飯前先稍微刷個牙,只靠漱口的話,沒辦法將堆積了一段時間的牙菌斑清除。不乾淨的口腔,讓你離癌症更近!在過去的認知中,便秘容易導致大腸癌,因此建議大量攝取膳食纖維。但最近卻在多數大腸癌患者的腸道內發現「具核梭桿菌」,是一種時常存在口腔中的菌種。因為沒有保持口腔清潔,導致口腔內的細菌進入腸道,大幅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我在得知這個事實的瞬間非常震驚。如果能更輕鬆做好口腔保健就好了,只要將牙齒間的大量具核梭桿菌確實清除乾淨,就可以降低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在這裡強烈建議大家,必須使用牙線保持口腔清潔。很多人認為用牙線很麻煩,但就算是以「今天只清理上顎右半部,明天清理下顎左半部」,或是「深處的牙齒每天用牙線,前端的牙齒偶爾用牙線就好」的分段方式也沒關係,請開始使用牙線吧!這是養成口腔保健習慣的第一步。「只要用牙線,牙齦就會出血」說這句話的人,並非使用牙線傷到了牙齦流血,而是因為牙齦中已經有發炎症狀,血管的滲透性急遽提高,隨時處於充血狀態,才會受到牙線稍微刺激一下就出血。使用牙線不要太大力,以免將牙線深入到牙齒之間時感到疼痛。牙齒與牙齒之間的牙齦,被稱為「牙間乳頭」,對刺激的承受度較弱。若用力將牙線擠入牙齦中,可能會造成牙齦腫脹。因此,在使用牙線深入齒縫間清潔的時候要小心。注意,使用包覆蠟膜的牙線輕輕滑過齒間,就不致於造成出血。刷牙也是,稍微在牙刷上施加一點點的力道就好。有些人覺得不使勁刷沒辦法將牙齒刷乾淨,但刷牙其實不是刷地板,而是像掃地般將髒汙去除乾淨。只要用正確的方式使用牙刷,就能將髒汙清除乾淨。牙刷推薦選擇小刷頭、軟毛的款式,較容易在口腔中移動,而且即使用力也不會造成口腔受傷。若習慣的話,使用電動牙刷也無妨,我也是使用電動牙刷來潔牙。牙刷若以五隻手指緊緊握住很難靈活移動,因此如同握筆一般,用兩隻手指拿著就好。刷的時候力道很輕,即使是柔軟刷頭的刷毛尖端也不會彎曲。每次講到這個話題,大家都對刷牙力道這點感到震驚。但是,透過齒垢染色劑驗證,的確可以清楚看到牙垢轉眼間被清除乾淨。反而是使勁用力刷的情況,會因為牙刷尖端被壓平,變成只是拂過牙齒,無法將髒汙掃掉,也會傷到牙齒的琺瑯質。如果是牙齦比牙齒更凸出的人,很容易因為刷牙太大力導致牙齦受損,造成牙齦萎縮或敏感性牙齒等症狀。此外,也請確實清潔舌頭。造成口臭的原因,有25%是舌頭沒有清潔乾淨。舌頭是由肌肉組成的塊狀物,在靈活活動時是不會長苔蘚的。但是換句話說,若舌頭不動(說話減少或老化狀態),就會增加舌苔附著的機會。再加上乾燥或低營養的狀態,造成舌乳頭的皺褶加深,髒汙就更容易停留在舌頭上,導致細菌增殖、舌苔附著等結果,最後引發口臭。我指導患者們用這套方式刷牙之後,許多人在這幾年之中再也沒有過一顆蛀牙。比起花時間刷牙造成的壓力,讓口腔長期處於細菌容易繁殖的環境下造成的影響才更令人擔心。整頓口腔菌叢的刷牙方式①用拿筷子的方式握牙刷。②用刷毛尖端不會彎曲的力道,輕柔地在牙齒表面以一次移動2mm左右的小幅度刷牙。③沿著牙齒圓弧以左右→斜角→上下的方式,每面來回刷10次,將髒汙徹底清除乾淨。④刷到1/4左右時,用衛生紙將牙刷毛間的髒汙擦乾淨之後再繼續刷。書籍介紹書名: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的營養療法實踐版,全球30萬醫生推崇的飲食奇蹟作者:小垣佑一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小垣佑一郎「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院長。13年的臨床經驗,看過25000名以上的患者。自從太太因不明原因病倒後,度過9年與病魔抗戰的生活。9年來帶著太太訪遍超過100間的醫院,用過30種以上的處方箋、5500顆以上的藥物還是無法治好的疾病,卻在執行「正確分子療法」後僅僅7天,旋即恢復健康的狀態。在這之後,致力將新營養療法及分子療法導入牙科診療中,並發現口腔內的症狀與全身狀態相關聯。如今,在平均一個月要拔掉110萬顆牙齒的牙科現狀中,他的診所一年只拔10顆牙齒。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12-02 科別.腦部.神經
「呼吸方式」錯了,難怪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醫師也推薦的呼吸法,一次改善你的失眠、肌力和循環
肺是呼吸系統最重要的器官,呼吸若維持正確的節律,就可以順利調節全身氣機之正常出入,因此呼吸對肺的健康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如此,更會影響到自律神經、壓力釋放、睡眠、循環系統和肌肉鍛鍊等各方面的健康,簡直可以說是對全身從頭到腳都有影響!以下整理多種促進健康的呼吸法,你可以在家練習,找出最適合你的呼吸法!1.阻力呼吸法醫師趙哲暘在著作中提到,吐氣阻力訓練是有效提升血氧量的方法,透過此種訓練,可以有效訓練嘴唇肌力與舌頭力量。建議可以使用類似養樂多使用的小吸管吐氣,幫助增強吐氣時的肺部正壓,同時將屁股夾緊吸氣的方式來提升腹內壓,在吸氣時順利讓橫隔膜下降而增強肺部負壓,把專注力放在腰部,以腰部向後推的方式來達成有效率的呼吸。更簡單的方式是,用釘書針釘在吸管上,使吸管可流通氣量變小,以增強吸管的吐氣阻力,讓吐氣能力更加提升。2.內核心呼吸法醫師陳慕純所提倡的「內核心呼吸」則可以調整自律神經、治療失眠、強化肌肉、血管、神經、內臟及器官,做法中所包含的「踮腳」更可以有效防止內臟下垂、延伸脊椎和加強小腿力量。內核心呼吸的作法為:1.雙腿打開臀部寬度,腳掌平行,雙手在身體兩側,掌心朝上。2.先深吐氣,將內核心往內收。3.吸氣,脊椎往上延伸踮腳,雙手往上。吐氣,掌心朝下,腳跟落下。4.重複5次。3.口鼻替換呼吸法年輕時候的南雲醫師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因為熬夜、抽菸、暴飲暴食,體重高達77公斤,還患有心律不整的問題,直到全面調整生活步調,加上活用以下4種呼吸法,讓南雲醫師即使已年近60歲,看起來卻像30多歲,體力也比從前更好了!所謂口鼻替換呼吸法,指的是南雲醫師所歸納出來的4種呼吸法的總稱,這4種呼吸法包括「鼻呼鼻吸」、「口呼鼻吸」、「鼻呼口吸」和「口呼口吸」。這4種呼吸法對身體的功效都不太一樣,以下詳細說明:鼻呼鼻吸這是指用鼻子吸氣、再從鼻子吐氣的安靜時的呼吸法,它是4種呼吸法裡,最不浪費體能、最具放鬆功效的呼吸方式。請一邊想著水波的幅度、一邊進行呼吸,具體的呼吸方法是從一數到八吐長氣,從一數到四吸飽氣。口呼鼻吸許多人平常呼吸的時候,並沒有用到深層的力量,只有用胸腔呼吸,透過「口呼鼻吸」——嘴巴吐氣、鼻子吸氣的方式,就可以達到腹式呼吸,此種呼吸法可以鍛鍊深層肌肉、改善呼吸與循環系統。作法為手放在肚子上,肚臍下三指處的丹田穴用力,腹部向內凹陷,讓所有氣從嘴巴排出。接著從鼻子吸氣,吸到肚子鼓起的程度,如此一來就完成了一次腹式呼吸。鼻呼口吸透過「鼻呼口吸」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功效呢?南雲醫師自己就靠這個呼吸法,成功克服了花粉症(由花粉所引起的過敏症)。對於鼻子吸到花粉就會打噴嚏的人來說,當用嘴巴吸氣時,花粉會透過齒縫累積在口裡的唾液中,這麼一來,身體會漸漸習慣花粉。這是所謂的「去敏感化反應」。口呼口吸嘴巴吸氣時,交感神經會收縮,而嘴巴吐氣時,副交感神經則會舒張,因此透過口呼口吸的呼吸方式,可以有效鍛鍊自律神經,同時替身體迅速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還能提供細胞內負責分解葡萄糖的粒線體大量的熱能。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11-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6類常見藥品可能會引起便秘?要怎麼解決? 藥師這樣說
除了飲食不均、運動不足會使得排便不順之外,您知道服用藥品也可能引起便秘嗎?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社區藥局甘誼文藥師指出,許多常見藥品的副作用就是便秘,但並非人人都會發生,若不了解這種狀況,便秘時自行使用軟便劑或瀉劑,就是「用更多藥品來治療原本藥品的副作用」,這種情況應儘量避免。哪些常見藥品可能會引起便秘?要怎麼解決?甘誼文藥師說明,只要患者在服用下列藥物期間,學習如何主動調整飲食、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和水分、增加運動的頻率,即可降低藥品產生的便秘副作用。⑴抗組織胺:包括Diphenhydramine、Chlorpheniramine、Brompheniramine、Cyproheptadine、Hydroxyzine。抗組織胺是感冒、鼻炎、過敏藥物中常見的成份,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能緩解過敏的症狀,也會作用於副交感神經的接受器上,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延緩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發生口乾、便秘、尿滯留的副作用,在服用此類藥物時,可能會出現便秘的情形。⑵鎮咳藥物、嗎啡類止痛藥:鎮咳藥物中的可待因(Codeine)成份和嗎啡類止痛藥,也可能減緩腸道平滑肌蠕動,延遲腸胃道的排空,並影響胃腸道腺體的分泌,導致糞便水分不足,使得糞便過於乾燥、變硬而難以排出,進而便秘。⑶制酸劑中的鈣鹽及鋁鹽成分:常見胃藥中的鈣鹽及鋁鹽,都可能造成便祕。此類藥物可能會影響人體腸道的運動,使得糞便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增加,當停留的時間愈久,水分愈容易被吸收,使得糞便變得堅硬,更難通過腸道排出,就造成便秘。⑷降血壓藥(鈣離子阻斷劑):包括Diltiazem、Amlodipine、Nifedipine、Verapamil。鈣離子阻斷劑是控制血壓的慢性疾病藥物,這類藥物的作用是藉由放鬆血管平滑肌,達成降低血壓的目的。此類藥物也可能會影響胃腸道周邊肌群,放鬆肌肉的效果可能減緩腸道的蠕動而造成便秘。⑸鐵劑市售保健食品中的高單位含鐵補充品,以及因貧血由醫師開立處方的高劑量鐵劑,可能刺激腸胃道,除了出現噁心、嘔吐等腸胃不適外,也有許多人因此出現排便不順的副作用,服用相關藥物、補充品要特別留意。⑹鎮靜劑、安眠藥、抗憂鬱藥常用的幾種安眠藥、抗憂鬱藥、緩解焦慮、改善情緒的藥物,包括:三環抗鬱劑、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等,此類藥物的機轉不盡相同,但仍可能使腸道蠕動不足、水份減少糞便乾硬,最後導致便秘。食藥署叮嚀藥物的副作用在所難免,如果有任何用藥問題,都可諮詢醫藥專業人員。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1-04 新聞.健康知識+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流感疫苗開打以來,出現部分頭暈案例,有家長反應孩子在學校打完針後頭暈暈的,被質疑是否因流感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主任林明志對此表示,目前尚未接收到有相關不良反應案例,門診中施打也沒出現問題,推測應該是暈針。「建議打針後頭暈者,可以平躺避免跌倒,或休息30分鐘後再移動。」同儕間互相影響 情緒傳染造成暈針兒科門診中施打多為學齡前兒童,因小學會安排集體施打,林明志主任說,同儕間容易互相影響,原本不緊張的同學,看到前面同學哇哇大哭,心情可能因此焦慮、害怕。暈針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恐懼感刺激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再因為迷走神經過度矯正,瞬間心跳變慢、血壓降低,進而昏倒。頭暈休息30分鐘 多喝溫開水「情緒起伏過大都會刺激神經,就像突然中樂透,也會因為過度興奮昏倒,但通常一下下就會恢復了。」林明志主任解釋,通常發生在打針或看到針頭的瞬間,如果頭暈,最好立刻平躺休息,避免碰撞跌倒,或是多喝溫開水、休息30分鐘,基本上都會恢復。而近幾年來都沒收到流感疫苗造成的過敏性休克、類過敏性休克的通報,不用太過緊張。疫苗保護力降低重症機率 醫仍建議施打疾管署說明,疫苗有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包括接種後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的人則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2天內自然恢復。嚴重的副作用,如立即性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等不適情況,發生機率非常低,若不幸發生,通常於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即出現症狀。林明志主任表示,在兒醫中心看過太多因流感造成的兒童重症,如心肌炎、肺炎,危險性都很高,而且他本身有一年疏忽未打疫苗,即被傳染A型流感,一週病程苦不堪言,建議兒童還是要施打流感疫苗,避免嚴重併發症。
-
2020-11-01 科別.腦部.神經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專家告訴你對健康的影響是…
自律神經是屬於的身體哪部分?在人體裡的作用是什麼?想要理解自律神經失調是怎麼發生的, 就得先認識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原理。主導身體機能運作的關鍵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簡稱ANS), 又稱自主神經,屬於中樞神經的一環,是由腦脊髓分出,分為交感神經(Sympathetic)與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其中副交感神經從迷走神經(也就是第十對腦神經)開始到頸椎再直到腳,而交感神經則是從胸椎處開始;副交感與頸椎構成副交感神經叢,交感神經與胸椎構成交感神經叢。兩者形成一個對稱且平衡的關係,掌控並調節呼吸、心跳、胃腸蠕動、睡眠、免疫反應等生理機能,就連汗腺、毛細孔也受到它們的影響。更白話一點來說,心跳快慢、呼吸深淺、腸胃蠕動、有沒有食慾、什麼時候想睡覺、什麼時候起床,基本上都是由自律神經來控制。既然稱之為「自律神經」,就代表不受自我意識控制,也不受外在因素或個人意志影響而有重大改變,身體都有自我控制與回饋的機制,舉個例子,就像人緊張或害怕時瞳孔會放大,喉嚨會乾。睡覺時,絕不會忘了呼吸,且心臟會持續跳動,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運作,也生物在演化過程中,為了生存而競爭,必須克服自然界所給予的環境考驗,否則有被消滅的危機,因此讓我們不得不處於警戒狀態。長期置身於警戒狀態時,又會過度消耗身體太多元氣和能量,最終導致健康受損,壽命縮短。所以某些時候必須休養生息、放鬆心情和腳步,才能度過日復一日的繁忙生活,憑靠的就是自律神經來維持必要的平衡。閱讀到此,是否已經了解現代人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比例越來越高的原因?與我們身處繁忙又緊張的時代有關。從早上匆忙起床趕著出門上班打卡,一進到辦公室又得趕著晨會,接下來趕著製作報表、衝業績……,讓交感神經始終維持在極度興奮的狀態下,也等於一直在燃燒著自己的身體。另外,前面提到自律神經的功能,掌管我們能吃、能喝、能尿、能拉、能睡,凡是人每天要做的這些事,卻有人憑著堅強的意志,讓自己吃到很撐;也有人明明肚子餓,卻決定不去吃飯;該睡覺時,死撐活撐不睡;想尿尿,硬憋著不去尿;有便意,卻硬是忍住…,做出違反人體本能調節機能的事,長久下來造成的結果,就是自律神經受到嚴重影響,破壞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間的平衡,這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由來。最後,告訴大眾一個小祕密,副交感神經掌管男性勃起功能,交感神經掌管男性射精功能。因此,在娛悅的性愛過程中,千萬不要催促男人,越緊張,越無法勃起,這就是在紅雀(Red Sparrow)電影中,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劇中所用的招術,數落她的同事,激怒他,終究無法勃起而忿忿離去。同理,男性完事後,不是倒頭就睡(交感神經已消退),就是速速逃離現場(交感神經還在持續作用),也就是自律神經的功能。 電影「男女生了沒?」(The Ugly Truth,意譯:醜陋的事實,由三百壯士男主角傑瑞德.巴特勒主演)。無論是醜陋的事實或是醜陋的真相,都是自律神經在作用,無法騙別人,也無法騙自己。但有可能「你永遠不會知道。」就如同女主角最後的一句台詞。 作者/王健宇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
2020-10-30 科別.消化系統
反覆腸胃炎 可能自律神經失調
日本前首相安倍身體亮紅燈,不得不辭官休養,傳言是長年罹患潰瘍性大腸炎惡化,也就是大腸黏膜發生潰瘍或糜爛,進而長期腹痛、腹瀉及血便。此疾病確切的致病機轉未明,推測與壓力、環境因素、遺傳等有關,許多患者因此處於慢性壓力及神經適應失調的惡性循環中。今年疫情爆發,新冠肺炎病毒無情肆虐,助長人類對病毒恐慌,也考驗人們的適應能力。個性比較敏感的人,自律神經超前部署,一旦失調則造成胃食道逆流、胃炎、胃潰瘍等;抗壓性較強的人,長期處在不安與焦躁,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不規則亢奮,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腸道收縮紊亂,產生腹絞痛、便祕、腹瀉、排氣等症狀,生活造成極大困擾,影響工作表現、被迫離開人生中更重要的崗位。有人反覆做了胃鏡、大腸鏡,報告正常,卻找不出原因;也有人吃了特效藥,腸胃不見好轉;更嚴重的是,當神經失調,自體免疫力也會產生變化,體內的免疫細胞會轉過頭來攻擊自己的腸胃細胞,引發潰瘍性大腸炎。若不好好處理,罹癌風險大增。自律神經失調與病毒感染都是不挑身分只挑身體的,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就診,配合專家仔細了解病史並調整生活作息,必要時輔以適當藥物治療,才能找回自律神經平衡,重拾規律的生活。
-
2020-10-28 科別.眼部
頭痛看不清睡一覺就好?出現這幾個症狀,當心眼壓飆高變青光眼
頭痛看不清睡一覺就好?當心眼壓飆高青光眼劇烈頭痛找不到病因,勿忽略可能是青光眼急性發作。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陳賢立醫師指出,青光眼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隅角開放性的青光眼,一種是隅角閉鎖性的青光眼。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明,正常眼壓為11-20毫米汞柱,人眼每天會產生3.5cc.的「房水」,當房水排出少3.5毫升將導致眼壓上升,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甚至是急性青光眼發作。陳賢立說明,開放性的青光眼是指排出房水的眼部構造正常,但是功能不正常,往往是慢性發生,且較無明顯徵兆。閉鎖性的青光眼與房水排放通道狹窄有關,當隅角閉鎖使房水完全無法排出,眼壓急速升高,就可能引起急性青光眼,同時伴隨噁心、嘔吐、頭痛等現象。陳賢立指出,閉鎖性青光眼發生前會有蛛絲馬跡,像是偏頭痛、眼睛紅、視力模糊但適度休息後緩解。由於眼壓上升可能導致角膜水腫,這類病人也可能出現夜間觀看霓虹燈或燈泡時,出現七彩光暈等現象。秋冬好發急性青光眼 女性身高遠視年齡要當心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解釋,隅角是角膜跟瞳孔之間的夾角,夾角小於20度屬於隅角閉鎖。而小樑網膜和葡萄鞏膜是房水排出的主要通道,房水無法排出將使眼壓上升形成青光眼,而亞洲人發生青光眼後約有1/4機率失明。呂大文說明,國人隅角開放和隅角閉鎖的青光眼比例約各佔50%。開放性青光眼偏向慢性視力變化;閉鎖性的青光眼則有可能急性發作,尤其秋冬季節更常見。呂大文提醒,女性、身高小於160公分、遠視100至300度、年齡大於55歲,是急性青光眼的高好發因子,建議定期接受視科檢查。呂大文表示,有相當高比例的的青光眼患者屬於隅角閉鎖性。隅角閉鎖在特定情形下,易造成眼壓急遽升高,如感冒時自行服用副交感神經阻斷劑,造成瞳孔放大,進而產生急性青光眼。而青光眼的治療過去多針對次要通道葡萄鞏膜,且一天需使用2至3次。新的治療可對小樑網膜與葡萄鞏膜同時作用,加強房水液的排出途徑,且一天僅須1次,對青光眼患者的生活更有利。陳賢立醫師提醒,平時應避免濫用類固醇、自行點用眼藥水。家中有青光眼家族史,或曾動過手術、眼睛外傷、高度近視、糖尿病等,都是青光眼的高風險群。醫師呼籲,民眾應瞭解青光眼急性發作症狀,及早至眼科檢查。平日也要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莫使眼睛過度疲累而增加青光眼風險。(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05 科別.泌尿腎臟
不敢上公廁?半蹲尿尿有風險
● 半蹲尿尿,易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 避免感染,擦拭屁股或使用免治馬桶沖洗要「由前往後」● 解尿應選擇「全坐」或「全蹲」出外上廁所對女性來說是一大困擾,許多人擔心公廁坐式馬桶衛生,不敢使用,因此不是常憋尿,就是以半蹲的姿勢解尿。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許多女性半蹲尿尿,反而容易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久而久之,恐導致尿液蓄積,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北榮桃園分院院長、泌尿部主治醫師盧星華指出,半蹲時確實會影響骨盆肌肉變得比較緊,也比較不好解尿,但因此尿道感染者,診間並不常見。常見女性尿道感染,主要是上完大號後,由後往前擦拭,反而讓殘餘糞便中的細菌帶到陰部,因此,不論是擦拭或使用免治馬桶沖洗,一定要「由前往後」,避免發炎。全坐或全蹲 才不會尿不乾淨張雲筑表示,排尿時交感神經放鬆、副交感神經刺激,會讓膀胱收縮夠力、括約肌放鬆,尿液才能順利排出。若採半蹲姿勢,骨盆底肌需要出力,尿道無法完全放鬆,尿液還沒排完,排尿動作就先行停頓,因此容易尿不乾淨。殘尿比率越高,膀胱壓力大,可能造成頻尿、泌尿道感染,甚至腎臟水腫。因此,張雲筑建議,女性解尿應最好選擇「全坐」或「全蹲」,讓尿道完全放鬆。由於骨盆底肌肉位於最底層,承受人體臟器重量,張雲筑說,除了半蹲尿尿外,若久坐久站、愛蹺腳、慢性便祕、體重過重等,也可能過度或不當使用骨盆底肌肉群,導致肌肉僵硬、筋膜缺氧沾黏、血液循環不佳,造成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進而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酒精擦座墊 基本上不怕感染許多女性認為,與其坐在公廁馬桶上,寧願憋尿。萬芳醫院泌尿科主任溫玉清表示,憋尿更容易導致泌尿道發炎。因為膀胱中常有大量尿液,容易繁殖細菌,且膀胱過度撐大,也會造成肌肉疲乏、收縮力下降,造成膀胱發炎,容易有血尿。溫玉清指出,若是使用公用的坐式馬桶,確實有可能因為座墊上仍有病毒或是細菌存活,造成皮膚、大腿或會陰部位接觸到而感染皮膚炎或性病,但臨床上較少見,若真的染病主要是因為自身抵抗力低所致。溫玉清說,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會隨身攜帶酒精,如廁前只要用酒精將座墊擦拭乾淨,並鋪上衛生紙,基本上沒有感染疑慮。熱敷加泡澡 修復骨盆底肌群有些女生擔心不論坐式或蹲式的馬桶,「水柱過強」使得細菌隨著尿液噴濺到陰部造成感染,張雲筑建議,可在如廁前將一張衛生紙鋪在水面上,尿液碰到紙面便不容易噴濺。張雲筑表示,如果真的「心生障礙」,非得半蹲解尿,可使用熱敷、泡澡,或使用按摩球按摩髂腰肌,幫助修復骨盆底肌群;或是可選擇站立式小便斗,可幫助女性站著尿尿,不但不須碰觸到座墊,也避免骨盆底肌過度使用的風險增加。
-
2020-09-1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可能自律神經失調或焦慮症
身體沒有明確病痛,但總覺得身體不適、睡不好、精神差,全身這裡痠痛,那裡也痛,甚至影響工作表現,一切都好像不太順利,但卻找不出病因,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或焦慮症有關。自律神經調節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能讓人在處於緊張、興奮時,心跳、呼吸變快,腸胃消化減慢,以應付緊急情況;副交感神經系統則能使心跳、呼吸減緩,促進腸胃蠕動與消化,讓人能在平靜時呈現放鬆反應,而能適時休息。人體各部位皆由自律神經調節,症狀也五花八門,包含頭痛、呼吸困難、手腳麻木或無力、便祕、腹瀉等,皆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而產生的症狀。最好休息、真正放鬆或透過運動來轉換心情,若身體疼痛持續,則須求助醫師。焦慮症是以過度擔憂、畏懼、逃避為主要症狀,過多的壓力和焦慮,是造成焦慮症的主因,其他像是遺傳、容易緊張、著急的個性,也跟焦慮症的形成有關。焦慮可以透過運動、冥想等改善,但焦慮症無法單靠個人努力痊癒,仍須就醫治療。治療焦慮症分為藥物與心理治療,前者以抗焦慮劑與抗憂鬱劑等藥物為主,必須遵從醫師指示,勿自行停藥;後者透過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透過對話了解情形並應對疾病。而讓患者改變其面對焦慮的行為和反應的認知治療,也是幫助患者的方式之一。
-
2020-09-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律神經失調」並非正式診斷! 精神科醫師談「身心症」對病人的影響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不同背景醫師的不同看法」。一位深具歷史社會專業背景的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對醫病關係的獨特見解,希望強化原有的醫學教育,讓「民族誌」成為營造「醫生緣,病人福」的重要工具。麻醉科醫師在說出他對各種不同專科醫師的看法之後,歸納出一句頗富哲理的話:「醫病雙方是一體兩面,彼此的態度才是真正決定雙方是否有『緣份』的最重要因素。」精神科醫師對時下似乎最夯的診斷「自律神經失調」做出饒富創意的詮釋,並道出目前尚有某些精神科診斷仍很難讓病人或家屬接受的現實。近年來,台灣開始流行起「自律神經失調」的說法。從電視上的健康節目到診所前的紅布條,到處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字樣。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個正式診斷,但也不是瞎掰的空泛術語。當這個詞彙在醫師與病人口中反覆出現的時候,到底意味著甚麼意思呢?我曾經對此訪問過不少大醫院小診所的中西醫師,當中有些也是臨床研究者;同時我也蒐集了網路上自稱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故事,而且親自訪問過幾個因深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而主持網路論壇,希望能夠造福其他患者的人。由醫病兩端的陳述與分析,我逐漸發現這個流行語的複雜之處;而這個複雜之處,對於台灣當下的醫病關係來說,頗有其特殊意義。首先,不少醫師跟我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省去他們很多解釋病情的麻煩。這些被稱為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的臨床症狀,在很多精神科的開業醫師眼中,多半可以歸類於焦慮、憂鬱的身心表現。但是要解釋患者有焦慮症、憂鬱症,對於醫師或者病人都是很大的負擔。一方面,精神疾病還是帶有汙名的負面效益,要醫師告知病患他們的多重身體表現可能是焦慮症、身心症或憂鬱症的症狀之一,有時也難以開口;就算醫師開了口,說明目前的臨床診斷是這些輕型精神疾患,病患也可能否認這些身體症狀與精神狀態的關聯,而傾向於以身體病理的方向去理解自己的不適。另一方面,對於非精神科的臨床醫師來說,要斷言求診病患有精神疾病也不是件很有把握的事情,但是患者的表現症狀有時候難以單一醫療診斷概括說明,有時候在診療工具仍有侷限的情況下,也難以進一步確認診斷。整體來說,在這種難以診斷、不知診斷或者不能言診斷的情況之下,給患者一個含糊但不撒謊的診斷,似乎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台灣的特產,而可能是由日本傳入的術語。在當前台灣的自律神經失調論述中,許多自助書籍都是由日本著作翻譯而來;這個概念在日本的心身內科也早已流行許久。自律神經是身體裡面的一套獨特的神經系統,無法全然以意志控制,因而有「自律」之名。它可以區分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個次系統,這兩套次系統分布廣泛,相互拮抗,藉此支配著許多維生相關的重要器官,如心、肺、血管、腸胃等等。自律神經系統因此對生命維持、生理運作、生活品質都相當重要。當自律神經系統的活動因為各種原因出現障礙的時候,身體的功能與運作就會出現困擾。然而這些功能性的障礙不見得伴隨著結構上的病理,臨床表徵也多變,或者難有清楚測量而能確切驗證的檢查,所以在當前以病理生理為基礎的正式診斷系統中,這些症狀就變得難以分類,而只能用支配這些身體器官的神經系統障礙來給一個病名。對於醫師來說,這或許是個姑且與之的暫時病名;對於病人而言,這卻是他們重新定義自身的依據。醫病關係當中有一個重要的時刻,就在於醫師開口告訴病人臨床的診斷。告知診斷也就告知了病人一個新的身分:「你得的是糖尿病」(「你是糖尿病病人」)、「你得了愛滋病」(「你是個愛滋病患」)。當醫師說了前面的句子,病人就聽到了括號後面的句子。對於醫師來說,前面這個句子是個臨床評估後的客觀結果;後面那個隱而不言的句子,卻是病人主體身分轉變的重要宣告。這是為什麼受訪的病人幾乎清一色地認定自己就是個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並且會仔細回想、找出佐證,來說明自己的自律神經系統為何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忽然棄守正常規律,不能和諧調節的理由。需要注意的是,病人倒也不是這麼被動地被醫生給定診斷之後,就接受某某病人的新身分認定,而是綜合醫療資訊、自身體驗、社會互動之後才產生的自我選擇。但是當病人選擇了一個並不是正式診斷的身分,就對醫病關係造成了一種有趣的斷裂:醫師說一個病人是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是個為了臨床溝通而不得不然的權宜措辭,但是打在健保系統裡面的診斷並不是這個(因為也沒有這個診斷可以鍵入);病人自我認定患有自律神經失調,雖然並不否認自己的症狀有情緒、壓力的相關性,但最終病理之所在還是在神經系統上面。這簡直就是「一個神經,各自表述」的臨床互動版本,但是當醫病雙方操用的語言並不是同樣意義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這對於治療行為與後果究竟會有什麼影響呢?在失調的神經背後,臨床上還有機會討論壓力調適、焦慮憂鬱情緒等議題嗎?還是就只能循著神經失調的脈絡開藥或者生活呢?又或者說,也許我們對於這些自律神經失調「就是身心症」這個假設,本身也值得被挑戰呢?這些問題並不在我原先的好奇範圍裡,但是隨著研究推展,我卻開始覺得這些問題越來越有趣了,也許值得寫另一個研究計畫來繼續弄懂下去呢!
-
2020-08-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悸、胸悶檢查卻沒事?醫教呼吸調節自律神經,怎麼動都健康!
你是否曾經有過胸悶、心悸等,感覺心跳怪怪的,但檢查卻沒問題的經驗?我們都知道發現身體異常時要盡早就醫檢查,但有時胸悶、心悸經幾次檢查後都沒問題,就合理的放過自己吧,再作觀察就好,別讓自己陷入了恐慌。因為有時也可能是自律神經出了點問題,並非心臟出問題,今天就要來教大家如何調節自律神經,來看醫生怎麼說!胸悶、心悸,檢查卻沒事?醫:也可能是自律神經問題心臟內科/翁國昌醫師 就表示,許多人會感覺到心臟有些狀況,但找不到原因,這其實很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問題,如果沒有太嚴重的狀況出現(如昏倒),其實可以往如何減輕壓力、調節自律神經的方向做改善。運動有利調節自律神經,醫:選喜歡的運動更健康而醫師表示,有利調節自律神經的其中一種方法就是運動,適當的良好運動有利於分泌快樂賀爾蒙,有助調節自律神經。而很多人都說慢跑對身體好,其實不一定,醫師表示重要的是「快樂的運動」。不好的運動反而會讓健康出問題;讓自己享受在喜歡的運動中,快樂的運動更有利於調節自律神經,且比任何大家說有利健康的運動都來得更好、更健康。調息運動,吐氣吸>吸氣有利調節自律神經而「調息運動」也是其中一種方法,也就是最常見最簡單的就是「呼吸」。調息運動常出現在瑜珈、打坐中,醫師表示,讓呼氣時間遠大於吸氣時間,如2:1、3:1、4:1的比例做調息運動,也有利於調整自律神經。如此可利用呼吸調解副交感神經,並壓抑交感神經,對於改善心律不整非常有幫助。什麼情況可自行調理?醫:經過檢測確定心臟沒問題醫師表示,檢查過後如果沒有問題的話,就不要太過緊張自己嚇自己,免得真的心理影響身體,生出病來。而只要經過檢測確認是沒有問題的,就可以用前述的方式自行調節、調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14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最癢的時候,為何總在下班後?醫師:你的過敏,其實是這問題害的
壓力會讓皮膚癢一發不可收拾「心情一煩躁,皮膚就跟著癢!」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也有些人的狀況是:「忙了整天回到家、一放鬆反而全身癢起來!」以上2種狀況,都與前面提過的「自律神經」運作有著密切關係。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分別在人體緊張興奮以及放鬆休息時進入活動模式,但問題同時也出在這裡。也就是說,兩者只要其中一方運作過度造成失衡,就有可能誘發搔癢。以交感神經為例,當人體處於持續精神緊繃、煩躁不安的狀態,自律神經運作將一面倒向交感神經,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當腎上腺素過量,就會讓身體製造更多引起抗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並活化肥大細胞運作、釋放更多組織胺,致使皮膚奇癢難耐。而IgE抗體還會觸發其他過敏反應、引起肌膚發炎。另一方面,當我們卸下壓力、進入放鬆狀態,就輪到副交感神經上場了。一旦副交感神經運作居於上位,血管便會舒張、加速血流,讓體溫升高。在這樣的狀況下,便會壓迫到血管周圍的癢感知覺神經、活化肥大細胞,產生陣陣搔癢。我對上百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做過簡單的調查,問他們一天當中皮膚最癢的是什麼時候?結果,比例最高的答案是「下班回到家換衣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回答:「一坐上馬桶大腿就開始劇烈發癢,只能一直去抓。」顯然,與壓力釋放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由此可見,造成搔癢的背後因素千奇百怪,想要仔細釐清並不容易。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會不斷強調「掌握搔癢的問題癥結比什麼都重要」的原因。光過敏每百人之中就有4個人接觸光照會引起過敏反應「小時候都曬得黑黑的,但現在只要曬到一點太陽就會皮膚癢,甚至出現紅腫……」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光過敏」,也就是「光敏感性皮膚炎」所致。對於光過敏患者來說,即使是正常的紫外線曝曬量,也會導致皮膚過敏、搔癢紅腫的現象,甚至誘發濕疹、蕁麻疹、水疱等症狀。在日本,每百人就有4人罹患這種紫外線光敏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只要紫外線高峰季節4~9月一到、一旦被日光照射又沒擦防曬用品,皮膚就會冒出一顆顆米粒大小、又紅又癢的疹子。光過敏的發病特徵因人而異,有的人只要曬太陽短短幾分鐘就出現症狀,也有人是持續接觸紫外線好幾天才會發作。此外,有些食物、化妝保養品、維他命劑、外用或內服藥物等,也都會加重皮膚光敏感的問題。當患者接觸這些來源並於體內進行代謝之後,就會轉化成光毒物質;若再加上日光曝曬,就會在皮膚日曬處顯現出敏感症狀,也因此,這種皮膚病症又被稱作「光過敏性藥物疹」。使用柑橘香氛精油需特別注意【食物】在容易誘發光過敏的食物中,常見的水果類有:檸檬、柳橙、萊姆等柑橘類及無花果;蔬菜類則有芹菜、西洋芹等繖形科植物或小黃瓜等。這些食物都含有一種名為「補骨脂素(Psoralen)」的「光毒性」成分。光毒性是指在接觸含感光成分的物質後,再加上經由紫外線曝曬,就會對皮膚造成發炎紅腫症狀,亦常伴隨劇癢或起水疱,甚至也可能在皮膚表面留下程度不一的色素沉澱與斑點。有些人在飲用這類食材製成的果汁後,只要一遇日曬,皮膚就會起疹子,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大意。【化妝品或香水類】化妝品或香氛產品常見的佛手柑精油成分,其中也含有「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這種具光毒性的有機化合物。此外,一般芳療常用的柑橘系精油也多含有呋喃香豆素,包括佛手柑、苦橙(塞維亞柑橘)、檸檬、歐白芷根與馬鞭草精油等。由於這類精油具感光性成分,所以建議在使用後的12~48小時內要盡量避免直接曝曬日光。擦對防曬,就能避免肌膚問題【維他命劑】維他命劑也容易引起光過敏。其中尤以維生素B2、B6為最,有的人攝取後一經日光曝曬就會引起過敏反應。也因此,如果一接觸紫外線皮膚就莫名發癢,就要懷疑是否為保健食品所含的維生素所致。【藥物】有些藥物也會添加引發光過敏的成分,例如含鎮痛消炎成分「可多普洛菲(Ketoprofen)」的貼布、抗生素、降血壓血糖藥,或部分抗組織胺藥物,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光敏感性皮膚炎」。因此,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務必與醫師詳細確認。而在臨床上,皮膚科也會採用光敏感試驗或光貼布試驗來為病患進行過敏原檢測。須提醒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所致,光過敏症狀幾乎都是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要預防光過敏,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紫外線曝曬並塗上足夠的防曬用品,包括衣袖遮不到、容易被曬到的地方都不能遺漏,下巴下方或掌心等部位也要記得補擦。同時,也要搭配陽傘與遮陽帽,讓防曬效果加倍。另外,也應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下午2點這段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外出。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陳文茜:11歲時,家對面的麵攤老闆,用一碗陽春麵讓我記了一輩子
-
2020-07-24 科別.消化系統
你是「隱性胃弱」嗎? 經常想吐、反胃、沒食慾都是腸胃給的警訊
有些人經常「胃隱隱作痛、想吐」、「刺痛」、「稍微吃一點就覺得很脹」、「吃烤肉、油炸食物就會反胃」、「沒有食慾」,相對地也有人是「沒辦法盡情地吃」、「吃不下早餐」、「吃完飯總覺得不舒服」、「有火燒心的感覺」。這些就是胃弱的患者經常出現的部分症狀。你也有相同的困擾嗎? 常消化不良就算胃弱 真正胃好不會因吃太多、壓力感到不適 經常因為胃部不適而苦惱的人,一定多少有點自覺:「我應該是胃弱一族吧!」然而,有些人也會認為:「吃油炸食物本來就會消化不良。這不算胃弱吧!」不過,這其實也是胃弱的症狀。因為,有這種症狀的人,本來就擁有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的條件。再加上飲食、壓力等損傷,容易使得胃部的不適變得明顯,這就是所謂的胃弱。如果胃完全沒問題,比平常多吃一點或是心裡有壓力,胃也應該完全沒有任何不適感才對。 隱性胃弱人不少 生活飲食習慣很重要 像這樣,包含沒有發現自己胃弱的「隱性胃弱」族群在內,胃部不適的人意外地還不少。身為綜合內科醫師及心血管專科醫師,接觸過眾多病患後,我才開始有這樣的感覺。詢問因高血壓、糖尿病來我的診所就診的患者:「最近覺得怎麼樣?」的時候,患者經常反饋:「這陣子胃經常不舒服……」、「沒什麼食慾」(這並不是因為高血壓或糖尿病影響到胃部。高血壓、糖尿病沒有這種自覺症狀,患者只是說出平時注意到的問題而已。)針對這樣的患者,我會同時治療原本的疾病和胃的問題,在我指導患者包含顧胃飲食在內的生活習慣時,應對胃弱的方法累積得越來越多。 脫離胃弱一族有好處 提升生活品質以及健康的身體 不能盡情享受美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好不容易品嚐了美食,餐後如果出現疼痛或不舒適的感覺也會令人不快,光是想到「餐後胃一定會很痛」就無法好好享用美食了。然而,治好胃弱,就能享受每天的飲食。一日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一千零九十五餐可以從吃飯有壓力變成享受美食,這就是最大的優點。享受每天的飲食也是提升QOL(Quality of Life=生活品質)的基本條件之一。 改善胃弱 一定能讓生活變得更好 胃部功能變好,能夠確實消化食物,腸道當然能輕鬆吸收營養。腸道吸收的營養進入血管,就會隨著血流提供養分給全身的細胞。另外,當你從「吃飯好痛苦」的壓力中解脫,副交感神經就會處於優勢,血管會因此擴張,血液就會流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因為營養充滿全身,所以體內的各種臟器的功能都會變好,皮膚、頭髮的狀況也會改善。如果你覺得最近精力不足、無法消除疲勞,不妨試著以胃為目標改善生活習慣。(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
2020-07-19 養生.運動天地
什麼時候運動最有效?一定要在肌肉最活躍時段運動嗎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圖解版.下半身肌力鍛鍊法》,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肌肉最活躍的時段學生向我提出的眾多問題中,最普遍的就是「什麼時候運動最有效?」從運動生理學來看,運動效果最好的時段是下午4點到6點。這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切換的時間。交感神經在早上起床後,白天活動的時間處於活躍狀態;傍晚後則逐漸由副交感神經接棒。一般認為,交感神經在這個時段仍使體溫維持高溫,但又不會過度緊張,應該是活動肌肉的最佳時機。不過,一般人只是為了健康,每天跑步30分鐘或1小時,或只是做某些肌力訓練,就不需堅持一定要在這個時段運動。尤其要上班族在傍晚4點到6點之間運動,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運動如果不能持續,就不會有效果。希望運動能夠持續,就要選擇你覺得運動時最無拘無束、心情愉快的時段。何時運動心情最好、最能持之以恆,實在是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在你最有心情、最能堅持不懈的時間去運動,就是對你最有效的時段。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歡在什麼時間運動,不妨在各個時段都試試看。覺得自己不可能晨跑的人,也姑且找一天早上跑跑看,說不定會渾身舒暢呢!>>推薦閱讀:增加下半身肌肉是逆齡抗老的唯一方法?專家這麼說肌力訓練也能改善身體冰冷肌肉有維持、提高體溫的功能。因為有自律神經的運作,我們的體溫恆常保持在37℃左右。當外界氣溫低於37℃時,我們仍然能維持正常體溫,是因為人體可以自行產生熱能,使體溫控制在穩定的程度。而對於「產生熱能」貢獻最多的人體組織,就是肌肉。身體熱能的生產,有60%來自肌肉、20%來自肝臟與腎臟、20%來自棕色脂肪組織(是一種燃燒熱量的細胞)。肝臟、腎臟的部分我們使不上力,但肌肉量卻可以靠努力而增加。可想而知,肌肉量減少將使身體的產熱功能衰退,導致體溫難以維持。身體冰冷或日常平均體溫不到36℃的人,多數為肌肉量不足。要使體溫升高、改善身體冰冷的問題,最該做的事就是「增加肌肉量」。身體冰冷、體溫低的人,不只產熱工廠中的肌肉太少,連那些碩果僅存的肌肉也無法好好運轉。肌肉放著不用,並不會自行產熱,必須要動起來,才會產生熱能。因此,要升高體溫,必須同時達成以下兩個條件:①增加產熱工廠中的肌肉;②使肌肉動起來,以產生熱能。這兩個條件相輔相成,才能達成升高體溫的目標。肌肉中布滿血管,而體溫上升則是血液集中的關係。所以,如果你的肌肉量夠多,血液便會大量集中,使降低的體溫升高。許多女性誤以為肌力訓練會變胖或變成「金剛芭比」,其實,鍛鍊、活動肌肉能夠預防並減少身體冰冷的問題,而這正是女性朋友們共同的困擾呢!
-
2020-06-30 科別.骨科.復健
從早上起床到晚上洗臉,這些姿勢都是腰痛元凶!專家教6種不良姿勢一次改善
不良姿勢讓骨骼歪斜,是引發疼痛的元凶人類從開始用雙腳走路以來,就有腰痛或肩膀僵硬的問題……。大家很容易以為這大部分是發生在中高齡者身上,然而,即使是兒童或年輕人,如果長時間維持相同的姿勢或是以錯誤的姿勢進行工作,當然也會出現腰部痠痛、肩部僵痛等情形。以不良的姿勢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寫字閱讀或者長期開車的話,由於腰部的肌肉收縮,會對骨骼施加壓力而導致疼痛。出現疼痛感後通常2~3天內就能痊癒,但如果是每天不斷重複進行,就會成為慢性化的症狀。利用骨科醫師的牽引治療或整復推拿師的按摩,都只能讓症狀獲得暫時性的改善。舉例來說,提拿重物就閃到腰的人,是因為負重加強了骨盆前傾情形而造成劇烈的疼痛。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支撐脊椎的肌肉也逐漸衰退,身體各處就容易出現痠、痛、僵、麻等不適症狀。骨盆前傾本來就是造成腰痛的原因,但是這一點卻不太為人所知。如果從解剖學的觀點來說明,當腰椎過度前彎時,脊椎間隙會變狹窄,椎間盤就會往後突出,壓迫到神經而產生疼痛。如果能保持正確的姿勢,就不易產生疼痛,但是因姿勢不佳而改變了脊椎的彎曲狀態時,就容易出現疼痛感。不同的姿勢帶給椎間盤的負擔,就如同下頁圖片所示。根據資料顯示,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拿著10公斤的重物時,上半身的前彎角度如果是20度,對第3腰椎造成的負荷大約是220公斤。即使是沒有提拿重物的情形下,也會帶來約150公斤的負荷。跟骨盆前傾大有關係的就是骨力的衰退。但是,在做家事或交通等方面都變得很便利的現代社會中,實在很難維持正確的姿勢。不好的姿勢會骨骼無法保持生理性的S字型彎曲,對於背部上的多裂肌的支撐也很有限。利用能調整重心線的靠牆站運動,讓身體從骨骼開始重新挺直吧。靠牆站的動作在調整骨骼的同時,也能讓肌肉、骨關節或神經充分發揮功能,由於帶來的負擔也是最小的,因此可以預防受傷或疾病的發生。原本,脊椎動物的始祖是魚類。但是跟在水中的情形不同,在地面上必須直立起脊椎才能對抗重力。因此,請利用靠牆站好好鍛鍊肌力和骨力。不過,即使以靠牆站的方法矯正姿勢,但如果日常動作的習性沒改,那麼姿勢的改善也只是進三步退兩步的情況。以下要教大家一些小方法,讓想要快速揮別疼痛、恢復正常狀態的人,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改掉那些導致不良姿勢的習性。早晨從床上起身之前進行手腳猜拳運動,預防眩暈或走路不穩的狀況早上睡醒時,如果一下子就起身,有時會引發眩暈或身體搖晃不穩的狀況。有可能是因為睡覺時習慣維持一直側睡或趴睡的姿勢,造成局部性的血液循環阻礙。從太陽升起的早上6點開始,自律神經會從副交感神經切換成由交感神經主導。為了讓自律神經順利切換發揮功能,稍微呼吸一下後再活動才是順暢的起床方式。從脊髓延伸的運動神經在睡眠期間會被隔絕,因此不要立刻起身,建議先在床上做手腳的猜拳運動、伸個懶腰等等,重點就是要調整好末稍的血液循環後再起床。洗臉時輕輕地彎曲膝蓋、伸直背肌,可預防閃到腰雖然洗臉的時間很短,但突然從彎曲的姿勢挺起上半身時,腰部肌肉的收縮會對腰椎施加壓力,而成為閃到腰或腰痛的原因。每天反覆帶給腰部的壓力,就像不知不覺中水滿到溢出來一樣,會突然轉變成疼痛。雖然與盥洗台的高度也有關聯,但還是建議要洗臉時,先彎曲膝蓋、往後翹起臀部、伸直背肌,以腹肌用力的姿勢進行,才不會造成負擔。居家生活「坐沙發」靠著椅背並挺直腰部,一面看電視一面拉提腹部人在客廳裡,就會想把身體舒服地往沙發上靠,而呈現骨盆朝後方傾倒的放鬆姿勢。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坐在沙發上的日常習性,也是造成腰痛的原因。因此就算是坐在沙發上時,也要挺立骨盆、伸直背肌。儘量把椅子坐深,然後挺直腰部。但假如將整個背部都挺直靠在椅背上的話,骨盆就會後傾,反而造成身體的背部緊繃,所以最好能在背後放一個靠枕支撐腰部。居家生活「用餐」坐在椅子上進食的時候,挺直骨盆、腹部向上拉提用餐時,可能容易因為投入其中,而在不知不覺中養成駝背的習慣。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如果以駝背的姿勢用餐,會壓迫到胃的上方,導致消化時間拉長。用餐時,椅面大約坐一半、挺直腰部,讓骨盆筆直地挺立。挺起骨盆的方法,就像拉提腹部、往上伸展背部的感覺,請依這種狀態確認骨盆的位置,試著將上半身前傾或後傾以進行調整。最輕鬆自然的坐姿,就是骨盆挺直的狀態。骨盆一挺直,腹部就往上拉提,因此不會壓迫到胃部和內臟。感覺就像從臀部到頭部呈一直線伸展的狀態。只要挺起位於耳朵下側的胸鎖乳突肌,頭部就會回到頸部正上方,背肌也得以伸直。居家生活「洗澡」洗澡的時候也要避免採取前傾的姿勢不論是泡澡或淋浴,洗澡時如果採取前傾的姿勢,就會讓頭部往前低下,造成背部蜷曲。洗澡時用熱水溫暖身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具有全身按摩的效果。這時候如果背部或腰部蜷縮,身體就會出現血液循環好以及循環不好2種情況。你是否有過明明剛洗完澡,腹部卻感到寒涼的經驗?這是因為背部或腰部蜷縮,導致腹部肌肉緊繃而阻礙了血液循環。泡半身浴同時看書,能夠放鬆身體似乎很不錯,但如果因此養成駝背的姿勢習性,那就太遺憾了。當背部緊貼在浴缸壁面、伸直背肌時,血液循環就會暢通到頸部,因此可以從身體的內部往外整個放鬆。居家生活「就寢」用毛巾矯正睡眠姿勢睡覺的時候也會有重力壓迫,很多人為了避免腰痛或造成負擔,於是採取側睡的方式。如果採取側睡的姿勢,會在同一方向施加重力,導致骨骼和肌肉扭曲歪斜,所以不建議使用這種姿勢。睡覺時會腰痛、早上起床時會腰痠的人出乎意料地多。睡姿選擇仰臥最佳。將浴巾捲成圓筒狀、墊在膝下,可以減少骨盆前傾的負擔,減輕對腰部造成的負荷。如果背部的疼痛狀況嚴重,就要放個能支撐頸下的枕頭,或者將毛巾捲成圓筒狀放在頸部下方。只要頸部不懸空,就能消除骨盆前傾的負擔。為了方便翻身,使用較長的矯正枕頭才是正確的作法。透過翻身的動作,可以矯正骨骼和肌肉回到原本應有的位置。身體的歪斜或疼痛也會影響到睡姿,因此矯正才是重點所在。書籍介紹書名:睡前1分鐘!靠牆站 整好脊:最強一個動作,刺激抗老荷爾蒙分泌,遠離肌少症、骨質疏鬆症、關節炎!作者:山本江示子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09/06作者簡介/山本江示子靠牆站抗老化課程‧醫療舞蹈教練醫療社團法人蒼樹會山本骨科理事15年前開始經營抗老化美容皮膚科,做過5萬人以上的抗老化治療。提出抗老化光是靠外表是不夠的,還必須綜合牙科、基因、內分泌、自律神經、排毒、身體姿勢等相關領域,才能達到抗老化的目的。對身體的肌力、平衡能力的變化與變形性關節症等疾病,進行相關研究及有效的實證。並致力於普及「醫療舞蹈」,指導大眾如何與患有疾病的高齡患者一起過著開朗年輕的生活方法。就任美容皮膚科Softmedi株式會社董事長、(社)日本分子矯正醫學會會員、(社)國際先進醫療統合學會會員、美國抗老化醫學會(A4M)所屬、(財)內面美容醫療財團公認專業教練、臨床基因醫療學會會員、(社)日本胎盤研究會beauty health顧問、日本functional協會教練、毛髮診斷士、醫療回春專家、Rex system教練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小黑蚊」其實不是蚊子!紗窗擋不住,不想留下滿腳紅豆冰,皮膚科醫師教你這樣做 手腳綁病床2小時後,我覺得我「不是人」...朱為民醫師:生不如死的「約束體驗」,竟是照護現場的真實
-
2020-06-1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氣溫節節升慎防中暑 陳潮宗:陽暑、陰暑處理方式不同
時序入夏,氣溫節節升高,慎防中暑!中醫師陳潮宗說,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盡量多喝水、進出冷氣房加件薄外套,避免中暑發生。衛福部統計,今年因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前往就醫的民眾,目前已有292人次。陳潮宗表示,通常在烈日下曝曬、水分不足而造成中樞神經功能出現障礙,屬於「陽暑」;夏天吹冷氣,進出冷氣房,溫差太大身體無法適應,則多屬於「陰暑」。尤其待在冷氣房的上班族容易「中陰暑」,大熱天中午出去買個便當,回來常會出現頭痛、噁心、頭暈症狀,此時可以刮痧、按摩穴道,來刺激表皮神經,使交感、副交感神經「重新啟動」,便可緩解不適。「中陽暑」常使得體溫升高,超過攝氏38度以上,會全身沒力、癱軟,甚至導致休克。陳潮宗強調,這類型的中暑必須趕快降溫、補充水分,並且後送急診,避免危及生命。即將進入7、8月炎夏,氣溫只會愈來愈高,陳潮宗說,常在烈日下工作、奔走的民眾,一定要注意氣象局發布的高溫警報,做好遮陽和適時補充水分,平時可多吃絲瓜、苦瓜、冬瓜、西瓜等瓜類,預防熱暑的發生。至於常待在冷氣房的民眾,進出冷氣房時,可以先加一件薄外套,避免身體不適應過大的溫差;口渴時,則不要一下子飲用大量冰水、冷飲,避免發生陰暑。
-
2020-06-19 科別.腦部.神經
睡不好渾身不舒服檢查沒問題 醫師:可能自律神經失調
「我容易緊張,晚上不好睡,半夜容易中斷醒來,一直到天亮都沒睡,早上精神很不好。身體不舒服,症狀很多」,一名病患向醫師訴說這種情況讓他常會頭暈、耳鳴、頻尿、心跳很快,且喉嚨感覺有痰、便祕很嚴重,全身都不舒服,檢查報告出來卻沒有什麼問題。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表示,診間常出現身體不適的個案,訴說看過很多醫生,但檢查報告結果都正常,最後被轉介到精神科治療;這些個案大多因長期身體不適,包括睡不好、心悸、頭痛、腹瀉、沮喪、疲累等症狀,進而衍伸出焦慮及憂鬱的情緒,這類個案可能是罹患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他指出,自律神經失調不能算是一種病,它是一個症候群,但長期下來卻會誘發疾病的產生,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焦慮、憂鬱、恐慌等,千萬不能輕忽。余錦星表示,自律神經系統大致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兩類,自律神經失調時,身體會出現一些警訊,告知個體該注意自己的生活狀況,自律神經失調大多是壓力或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如果找對源頭加以介入調整,才能有效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他舉例說,交感神經好像是汽車的油門,副交感神經是煞車系統,唯有互相配合好,車子才能順利操作,任何一個出現故障,都會導致嚴重的事故產生。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除做好壓力管理,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外,也要有良好的紓壓管道。但症狀嚴重時,建議可搭配藥物、心理治療或生理回饋治療介入,更能有助改善不適的症狀。生理回饋治療主要是藉由測量身體生理變化的儀器,經由儀器將生理訊號轉換成圖像、數字、聲音等,並將這些訊號回饋給個案,幫助個案了解生理反應和情緒的關聯,除可做為檢測個案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也可做為治療介入的協助工具。藉由生動的畫面與臨床心理師的有效引導分析,幫助個案可以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經由學習如何控制與放鬆,來達到有效改善與管理自我的壓力。余錦星表示,上述個案經8次生理回饋治療後,睡眠與夜間頻尿症狀已明顯改善,從一開始夜間頻尿5到6次,下降到0到2次,有時可一覺到天亮,因睡眠改善,精神也變好,情緒也不再那麼焦慮跟緊張,身體不適症狀逐漸減輕。
-
2020-06-12 科別.精神.身心
睡不著別再數羊了! 台大醫教5招讓你馬上有睡意
單純睡不著就叫做「失眠」?失眠其實分很多種,例如入睡困難、淺眠、或是半夜醒來無法入睡等,其實每一種失眠都有各自涵義,若不想使用藥物,有哪些方法能夠幫助入睡呢? 台大醫院兒科醫師吳其穎在網路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指出,有一個名詞稱為「睡眠衛生」,意指使用一系列的方法,幫助大家睡得更好、更沉穩,提供5點提升睡眠衛生建議。 第1點:維持規律睡眠時間。例如:固定11點30半睡覺,隔天早上7點醒來,盡量維持穩定的作息時間,此為最好方式。另外,若是睡不好,建議不要午睡,因中午睡太飽,容易使得晚上睡不著,睡眠時間又往後挪,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第2點:躺在床上別滑手機。吳其穎醫師建議,躺在床上時,盡量不要做其他事情。很多人喜歡在床上看書、打電動或看電視,使得大腦無法在睡前處於休息的狀態。因此,等到想要睡覺時再去床上,大腦就會被訓練為一躺在床上,就準備睡覺的連結,才能正向提升睡眠品質。 第3點:運動有助於睡眠。運動時機非常重要,建議在早上、下午,或盡量於晚餐前運動,千萬別在睡前三小時劇烈運動,這樣會活化交感神經,影響睡眠品質。有一種狀況大家會覺得說,念書或做功課很累,明明很累躺在床上卻睡不著,這是由於腦袋智力耗損過多,但身體不累,因此,透過運動可幫助睡眠。那麼睡前做什麼動作,可以幫助睡眠呢?基本上,盡量讓身體放鬆,在副交感神經活化的狀態下,可以比較快入睡,若採用腹式呼吸法,更能幫助全身放鬆。 第4點:飲食需小心留意。對於一些已不好入睡的人來說,建議晚餐後,盡量不要攝入咖啡因,如咖啡、茶、可口可樂等。吳其穎醫師指出,咖啡因在人體內代謝的時間較久,有些人甚至對咖啡因敏感,中午12點喝了之後,晚上睡不著覺,隨著每個人的體質狀況,而有所不同,因此,盡量別在睡前,攝取含有咖啡因的物質。另外,睡前喝一小杯溫牛奶、泡麥片,讓胃有一點飽足感,有助於睡眠,但記得水分不要過多。若雙腳容易因冰冷而抽筋,睡前洗溫水澡、泡泡腳,也可以使全身肌肉放鬆,有助入睡。 第5點:維持良好睡眠環境。燈光可以調到最適合的亮度,有人習慣全暗,有人習慣點小夜燈,但切記不要太亮,因為燈光過亮照射眼睛,傳到大腦內都會影響睡眠。其他包括溫度調控、聲音調節等,皆需留意,但最重要的是保持「身心愉快」,多參加社交活動等,這些都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 資料來源:《蒼藍鴿的醫學天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8fdCrV6EKo&fbclid=IwAR0E0GQ2r_w8Ph9QsgyUi4uK3tOY-eTeljE4HvyBoY77qckSp5WSDVXWPT4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睡覺打呼不代表睡得好! 5種人要小心睡夢中猝死 夜晚總難安穩入睡? 檢視你的日常飲食清單是不是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