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6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冠狀動脈
共找到
559
筆 文章
-
-
2022-08-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98例!增5童MIS-C 5歲男童確診休克加護病房治療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9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51例中症、47例重症,新增死亡54例。較年輕死亡個案為2名40多歲男性。另外新增5例兒童MIS-C重症個案,其中5歲男童出現休克,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較年輕死亡個案,為2名40多歲男性。一名40多歲男,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7月5日檢驗新冠陽性住院,住院後不幸併發多重疾病,心肌梗塞、感染性心內膜炎、肺炎併呼吸衰竭,不幸在7月28日於院內死亡。另一名40多歲男性,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5月21日接種一劑疫苗,5月22日出現發燒、咳嗽、頭痛、全身不適,5月23日就醫後有服藥,5月26日因呼吸困難,自行快篩陽性,到醫院急診就醫,PCR檢驗確診,診斷有肺炎併呼吸窘迫,住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藥物治療,住院期間不幸出現心肌梗塞,合併急性心臟衰竭,因急救無效,於5月28日過世。此案因醫院近期修改死亡證明書,將主要死因載入新冠確診,重新提報。今新增5例兒童MIS-C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其中5歲男童,7月4日確診,不到一個月後,於7月30日陸續有發燒、皮疹等症狀,8月2日到急診,發現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疑似MIS-C住院,隔日8月3日出現低血壓、休克而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升壓劑治療,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較穩定。另外四名兒童病況,1歲女童,7月2日確診,7月29日陸續發燒等疑似症狀,8月2日急診檢查結膜炎、草莓舌,診斷MIS-C住院,給藥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中。3歲女童,有過敏性鼻炎病史,6月19日確診,7月30日陸續有發燒等疑似症狀,8月1日急診檢查冠狀動脈擴大,診斷MIS-C住院,目前住一般病房。7歲女童,5月28日接種一劑BNT,6月8日確診,7月13日陸續有發燒、頸部淋巴結腫,7月15日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住院後檢查有冠狀動脈擴大,給予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7月20日病況好轉出院。9歲女童,5月23日確診,7月29日起陸續有發燒、腹瀉、腹痛等症狀,8月2日就醫,疑似腸胃炎併脫水住院,住院後症狀持續且出現紅疹,懷疑MIS-C,目前仍住一般病房治療中。目前累計國內兒童重症151例,84例MIS-C,腦炎26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20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含到院前死亡)6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其中25例死亡,分別為9例腦炎、4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8-05 養生.聰明飲食
醫師提醒低鎂血症危害 這些食物富含鎂多吃可活得更美
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指出,鎂對人體的健康和營養有關,應該重視。含鎂多的食物有黑巧克力、堅果、香蕉、酪梨、馬鈴薯、豆類、豆莢類、種子類、全穀類、魚類、牛奶和含鎂的硬水等。李耀泰指出,鎂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礦物質,與新陳代謝息息相關,是為超過600種酵素的輔因子,功能包括能量產生、肌肉神經的傳導、調整血壓、調控血糖、蛋白和核酸合成等。低鎂血症會造成血脂異常、增加三酸甘油脂、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以致血管硬化。早期症狀有乏力、食慾不振、疲倦、噁心和嘔吐,重者則有肌肉痙孿、麻痺、刺痛、人格改變、阿茲海默症、偏頭痛、冠狀動脈痙孿、心律異常和癲癇等,甚至因無機鹽平衡系統的被破壞,導致低血鈣和低血鉀。李耀泰說,人體如鎂量不足會增加前驅發炎的細胞素,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質-1、介白質-6、IAM-1、C反應蛋白等,這些發炎物質會引起許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和神經性疾病等,鎂的補充若足夠,這些發炎物質便會消失。李耀泰指出,鎂也有助益於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鎂也可以減少納的再吸收,降低心臟輸出,也能減少血管鈣化和硬化,降低血管末梢阻力,此二者可促使血壓下降。如在輕度和無併發症的高血壓患者,鎂的治療能恢復正常血壓。他提醒低血鎂症的原因有食物和水中的含鎂量不足;胃腸疾病致鎂吸收不良;食用過多精緻食物(如醃、發酵等製作過程)和西式快餐,含鎂量常不足;高溫烹調食物會導致鎂的流失;藥物引起,如制酸劑、化療藥物、利尿劑、抗生素、免疫抑制劑、雙磷酸鹽、避孕藥等;基因疾病,如原發性小腸低鎂血症併次發性低鈣血症。
-
2022-08-03 醫療.心臟血管
男子心肌梗塞是生氣引起?醫:是冠狀動脈急性阻塞
最近天氣炎熱,台中一名40多歲男性日前為了兒子多次深夜未歸,大發雷霆,當下突然感覺胸口不舒服,緊急送醫後,心電圖顯現有心肌梗塞現象,原以為是情緒波動引起,等進一步檢查,確認是他的冠狀動脈急性阻塞,所幸急救後撿回一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說,許多民眾一想到心肌梗塞,總會以為與氣溫陡降,導致心血管收縮引發猝死有關,但其實當氣溫高低起伏過大,如果本身是三高患者,又經常菸不離手,更是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群,容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他說,該名患者菸齡20多年,日前跟兒子為了深夜遲遲未歸大吵一架,過程中因拍打物品,手臂還被尖銳物割傷,經送急診處理外傷時,心電圖檢查竟然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張育晟說,原先一度懷疑是因為情緒波動造成的「心碎症候群」不過經過血管攝影檢查後,確診為「冠狀動脈中左前降支急性完全阻塞」,患者接受血栓抽吸及支架置放打通血管,快速建立血流,以減少進一步心臟受損。後續也利用藥物及加護病房觀察治療,總算順利度過難關。他說,一般而言,如果患者胸悶不舒服,合併心電圖有典型波形的變化,加上有慢性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通常醫師幾乎能確定是心肌梗塞,此時以最快的時間打通血管,往往就能搶回一命。如果患者情緒波動大,但缺乏常見心血管危險因子,又同時合併典型心電圖的波形異常,也不排除是少見的「心碎症候群」,可以利用動脈攝影找到原因。張育晟提醒,酷熱的夏天也隨時都有心肌梗塞的危險,平時應保持規律運動及良好作息,尤其要充足飲水、適度疏壓、避免抽菸等,才能減少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
-
2022-07-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中重症破2萬例 今中重症+171 死亡+53 增5童MIS-C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15例,重症56例,另新增死亡53例。國內今年至7月22日,全國累計435萬3697例本土個案,包括2萬54例中重症個案,其中7678例死亡。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無慢性疾病史,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心肺衰竭。該案於家中死亡,並未送醫,後續由診所醫師進行行政相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另新增5例兒童重症MIS-C個案,皆沒有慢性疾病,包括2男3女,年齡介於1至10歲。一歲男童,6月16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11日起發燒,7月13日手腳出疹,活力食慾下降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7月16日症狀持續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7月22日出院。兩歲女童,5月16日PCR陽性確診,7月14日發燒到診所就醫,7月16日發燒到醫院門診,當日入住兒童病房,後4天皆有發燒情形,出現尿量減少,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升高,給予類固醇、升壓劑治療,7月19日因持續昏睡、低血壓,轉至醫學中心兒童加護病房,目前仍持續插管接呼吸器治療。四歲女童,5月3日PCR陽性確診,6月4日起發燒,6月6日全身紅疹,6月7日紅眼、食慾下降,6月8日就醫疑似MIS-C轉急診,因血壓偏低,收住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已出院。五歲女童,6月22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13日起發燒,7月14日嘔吐、活力下降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住院後發燒持續,出現結膜炎、皮疹、草莓舌等症狀,7月16日因血壓不穩定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7月18日轉一般病房,目前仍在一般病房觀察。十歲男童,5月23日確診,7月14日起發燒,7月15日食慾下降、腹痛、腹脹、乾咳,7月17日到急診,檢查發現有草莓舌、全身皮疹、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莊人祥表示,截至今日國內兒童重症共115例,包括腦炎24例,肺炎19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MIS-C共51例,共病3例,其中24例死亡。
-
2022-07-20 醫療.心臟血管
酷暑注意! 26歲運匠一要命動作 心肌梗塞險死
近日連日高溫,台中一名26歲男送貨司機正中午送完貨後,回車上將冷氣調到最低,好涼快一下,沒想到頓感胸部悶痛、冒冷汗,且上氣不接下氣,他嚇得直衝中港澄清醫院掛急診,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經手術搶救打通血管,揀回一命。這名運匠回想,當天中午因卸完貨全身覺得很熱,一回到車內便將冷氣溫度調到最低,想好好涼快一下,沒想到只是開冷氣的這小小的動作,竟險些害命。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孫德光說,戶外持續高溫,溫差過大是誘發心肌梗塞的關鍵因素。車內氣溫突降,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恐長期造成心臟負荷加重,這名運匠有三高,送貨工作又需頻繁進出車內外,冷氣低溫與車外炎熱天氣,使身體如此反覆承受劇烈溫差的加乘作用,更易引發心肌梗塞風險。孫德光說明,這名運匠到院後,經心電圖、X光、心臟超音波等檢查,會診心臟內科,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其右冠狀動脈因血栓形成導致完全堵塞,立刻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經進行血栓抽吸術、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入術後,打通完全堵塞的右冠狀動脈,於90分鐘內重獲血液順暢循環,幸運撿回一命。孫德光指出,患者年僅26歲,但心血管老化嚴重程度,宛如七、八十多歲長者,研判動脈硬化猝發心肌梗塞的致命風險達九成。患者身高158公分,體重90公斤,又有吸菸與熬夜習慣,自身飲食偏愛甜食且未加節制,是典型三高族群,更是好發心肌梗塞的高風險者。孫德光強調,近年發現心肌梗塞已有年輕化趨勢,每8名心肌梗塞患者,就有一名年輕人,凡吸菸、肥胖、三高族群、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甚至有遺傳性家族病史,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若民眾常感胸部悶痛、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等症狀,建議尋求心臟內科醫師診治。
-
2022-07-19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患者容易有糖尿病、高血脂嗎?醫曝皆因2大壞習慣導致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互為「共病」,臨床上,許多病患容易同時罹患三高疾病,大部分原因與現代人不良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但多數人通常等到症狀出現時,才會發現血壓、血糖、膽固醇已經偏高或過高,或是健康檢查時才被診斷出來。3高導致血管壁硬化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病人,發生高血壓的關聯性比較高;但罹患高血壓的人,不一定會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問題,且因果關係比較難以界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血糖及膽固醇過高,會導致血管壁硬化,造成血壓飆升。門診中,就有不少病患因為頭暈、頭脹就醫,一量發現血壓很高,抽血又發現血糖、膽固醇都偏高,以為是高血壓導致糖尿病、高血脂症。事實上,由於大多數病患可能是先前就已經患有高血糖、高膽固醇的問題,導致慢性血管壁硬化,但是,身體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才沒有發現,直到血管硬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才出現高血壓的症狀。頭脹、酸痛恐高血壓徵兆,嚴重會危及生命陳玠宇說明,大多數的高血壓病患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病人會經常感覺到頭暈、頭脹脹的,有些病人還會伴隨肩頸酸痛,或是肩頸僵硬的問題,可能會以為是最近身體比較疲勞;另外,還有的病人則出現走路會喘、胸悶、心悸、視力模糊、噁心嘔吐等非典型症狀,此時通常代表血壓已經飆高。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可分為「慢性危及性」及「立即危及性」,如果高血壓病情非常嚴重,更可能造成胸悶、胸痛、沒有活動也會喘,都是因為高血壓導致器官受傷所致,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心血管發生缺血、缺氧,胸悶、胸痛的情形也會越來越嚴重。當血壓飆高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出現立即性的危害,引發腎衰竭、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或是腦中風,出現眼歪嘴斜、單側肢體麻痺無力、昏迷等症狀。延伸閱讀: 。4種人要注意!!高血壓可能隨時找上你,這族群3個就有1人血壓高 。約1/5中風患者都有「1問題」,男女腰圍最好維持在「2數字」內,才能降低罹病風險
-
2022-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利大於弊 小兒科醫師:幼兒打疫苗至少具7至9成保護力
高雄2至5歲小兒莫德納疫苗23日至24日將開打,6個月以上至5歲幼兒也開放預約接種,小兒專科醫師王志祿今午表示,幼兒接種疫苗利大於弊,針對確診重症至少具7到9成的保護力,鼓勵父母讓孩子接種。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午召開防疫記者會,指BA.1、BA.2病毒獲控,但BA.4、BA.5在北部仍發生本土個案,意味這種病毒株進入社區,8、9月民眾仍需落實防疫,多加小心。高雄今新增2628例,是近期單日最低數,相較於6月7日1萬2500例已是第6周呈下降趨勢,目前盛行率來到17.72%,65歲以上重症死亡個案下降到300出頭,占整體12%。全市專責病房及負壓病房數降到1466床,97%為居家照護個案,尚有542人確診住院。現任高雄醫師公會祕書長,同時也是小兒專科醫師的王志祿表示,據小兒科統計,19歲以下兒童確診數仍在20%左右,0到4歲約占6%,比例算很高。他說,每個0到4歲的個案都是「重量級核子彈」,家長照顧起來很費心,尤其幼兒確診,父母隔兩天亦多半確診,因此需特別小心。王志祿說,高雄0至4歲確診兒童約9萬3389人,盛行率高達23.25%,幼童感染也會演成中、重症,有得哮吼,咳得像狗,必須插管才能度難關,包括腦炎,缺血性中風,腦血管病變都可能發生。尤其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與川崎症症狀雷同,都是不明原因發燒,冠狀動脈受損,確診2到6周內,有時致死率高達2%,「不得則已,一得就很慘」,但MIS-C與川崎不同的是,會拉肚子、紅眼、皮疹。王志祿特別提醒,幼兒確診後的2個月,要注意否冠狀動脈腫脹或血管瘤,如果感染,有時進展比川崎症嚴重,須打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因此曾確診過的孩子,若六周內持續發燒,需馬上就醫。他表示,曾打過一劑疫苗,33名MIS-C幼兒可降到7位,疫苗施打滿14天,可降到5位,滿42天可降到2例,這是疫苗接種的好處,要預防幼兒流於中重症,打疫苗針對重症至少有7到9成保護力,打2次疫苗則有8到9成保護力,家有6月5歲幼兒,一定要施打,利大於弊,目前高市有224家幼兒疫苗合約院所可預約施打。陳其邁表示,每個孩子大家都「惜命命」,2歲以下幼兒可以盡量到醫院施打,2至5歲幼兒可到社區接種站施打。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市府預約系統,約前僅預約二分之一,還有名額。
-
2022-07-14 醫療.心臟血管
確診男主動脈剝離 馬偕10小時搶救
新冠肺炎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若確診又有其他醫療需求,原本單純的醫療流程因而變得複雜。一名5旬男性面臨「新冠確診」和「主動脈剝離」,馬偕醫院有獨立空調換氣的正壓手術室,心臟血管外科10人團隊著全套防護隔離裝備為他開刀,不吃不喝站滿10小時,才讓他撿回一命,並在專責病房度過52歲生日,現已平安出院。這名確診病人確診後呼吸喘,外院發現有心包膜積液且持續惡化,經專屬通道抵達台北急診隔離區,以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必須立刻開刀。隨即安排進入「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進行緊急手術。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簡禎彥表示,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和B型,A型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病灶範圍涵蓋升主動脈,有時包含主動脈瓣和心臟冠狀動脈,相當危險。病人經常前一秒活動自如,下一秒就感到撕裂性的前胸悶痛,疼痛甚至延伸到背後或脖子,一瞬間便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昏迷等緊急情況,是與時間賽跑救命的急症。簡禎彥指出,這項手術時間動輒6至8小時以上,考量病人確診,盡可能減少參與的醫療人員,因此,團隊成員僅10人,全程穿著悶熱的乙級防護隔離裝備,以無接替休息、全程站立低頭、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等方式,經歷10小時終於完成手術。馬偕醫院設立一間「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才能完成此次任務,在疫情期間提供心臟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外科系必要之手術。
-
2022-07-13 醫療.心臟血管
10醫護全套防護站10小時 五旬確診男成功「開心」重生
新冠肺炎目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若確診又有其他醫療需求,原本單純的醫療流程都因嚴格感控規定而變得複雜。一名5旬男性面臨「新冠確診」和「主動脈剝離」,多虧馬偕紀念醫院有獨立空調換氣的正壓手術室,還有心臟血管外科10人團隊著全套防護為他開刀,原班人馬不換人,不吃不喝站滿10小時,才讓他撿回一命,在專責病房度過52歲生日,已平安出院。馬偕醫院表示,這名確診病人確診後呼吸喘,外院發現有心包膜積液而且持續惡化,經專屬通道抵達台北急診隔離區,以電腦斷層檢查與心臟外科醫師判斷,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需要立刻開刀。隨即由穿著標準防護的人員,護送他經專屬電梯直接進入「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進行緊急手術。負責執刀的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簡禎彥表示,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和B型,A型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病灶範圍涵蓋包含升主動脈,有時甚至包含到主動脈瓣和心臟冠狀動脈,是相當緊急危險。病人經常前一秒活動自如,下一秒就感到撕裂性的前胸悶痛,疼痛甚至會延伸到背後或脖子,一瞬間便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昏迷等緊急情況,是與時間賽跑救命的急症。近年因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上高血壓、抽菸等危險因子,導致這類疾病年齡也有下降趨勢。簡禎彥表示,這項手術時間動輒6至8小時以上,極度考驗醫療團隊的體力和耐力,以往都會安排人員輪替。這次考量病人確診,希望盡可能減少參與的醫療人員,最後以10人小組全程穿著悶熱的乙級防護隔離裝備,以無接替休息、全程站立低頭、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的方式,經歷10小時終於完成手術,結束時每個人都汗流浹背、精疲力盡。簡禎彥表示,多層防護衣和手套阻隔,會影響手部的觸感也會因為面罩起霧而影響視野和手部的觸感,而需更換面罩、放慢速度,維持無菌和動作上也需更加謹慎小心,手術團隊溝通也要必須更加明確而清楚,上述因素都會影響手術流暢度,拉長手術時間。這項任務能完成,也要慶幸馬偕紀念醫院設立一間獨立空調、固定換氣的「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在疫情期間提供心臟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外科系必要之手術。院方統計,在脌嚴疫情高峰的5月及6月,「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已完成41例各種急重症手術。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46歲婦人走路會喘 檢查竟是先天性心臟病
46歲林小姐近幾個月胸口不適、走路時較喘,到輔大醫院檢查發現,林小姐有先天性心臟病「心房中膈缺損」(ASD),建議林小姐進行心房中膈缺損心導管關閉術,將心臟的破口用封堵器關起。手術過程不到兩小時,且術後林小姐恢復狀況良好,隔天順利出院。輔大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簡佑軒說,因為這個疾病案例是「先天性心臟病」,是兒童心臟科治療的範圍。成人心臟科主要是治療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衰竭。輔大醫院以往成人心臟科發現這類疾病,會轉院去其他有做心導管的兒童心臟科,今天也可做先天性心臟病心導管,所以病人沒有轉院,而是選擇在輔大治療,成為輔大醫院第一例。心房中膈缺損屬於第二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左右兩心房之間的牆壁先天有破損。如果病人的心房中膈缺損較大,年幼時便會出現症狀,如心雜音、心肺耐力差,嚴重會進展成肺高壓,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簡佑軒表示,多數人的缺損不大,幼時沒有明顯症狀,檢查時醫師也未必能聽得見心雜音。往往到長大成人後,因心肺功能變差或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這個問題,可說是「隱形的先天性心臟病」。目前最常見的第二型心房中膈缺損,大部分案例可以透過心導管關閉術將缺損封閉。簡佑軒說,這項手術是健保給付,手術時間和術後恢復期短、傷口小,早期診斷便能及早治療,才不會對日後的心臟功能及生活品質帶來影響。
-
2022-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童慎防MIS-C 注意2狀況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歐美等地發現不少兒童及青少年罹患新冠肺炎後,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產生全身性發炎症狀,尤其是腸胃道及心血管系統嚴重症狀。目前台灣也有染疫兒童出現MIS-C病例。兒童感染新冠肺炎二到六周後,要小心發生MIS-C,目前發生原因不清楚,普遍推測是新冠病毒造成免疫系統失調,進而導致不正常的全身性發炎反應。 MIS-C會引起全身的發炎反應,各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據國外統計,會發燒超過24小時,80%以上的兒童會有腹痛、腹瀉、嘔吐、胸痛、心跳快等症狀,也可能產生結膜炎、紅疹、呼吸急促、咳嗽,甚至頭痛、意識不清、幻覺等症狀。約50%的MIS-C病例會合併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也有較高機率合併心肌炎與心包膜積水,超過一半的病例會凝血功能異常。MIS-C往往來得快又急,常需要在治療初期使用強心劑,據國外統計,MIS-C死亡率高達1-2% 。目前並沒有一致的治療準則。現行主流治療方式,採靜脈注射同時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調節發炎反應,一併開立口服阿斯匹林預防血栓;若一開始的症狀比較嚴重,或初始治療後反應不佳,則考慮增加類固醇的劑量,或額外使用免疫調節劑。雖然約一半的病例最初會表現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但這些病例約八、九成在出院時心臟收縮功能會回復正常;冠狀動脈異常病例也有約八成會回復至正常的大小。不過,仍有小部分病例的心臟會有長期的後遺症;急性期產生的休克或血栓,可能是造成長期後遺症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MIS-C在美國的發生率約10萬分之30,而台灣至今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8。由於台灣兒童新冠肺炎確診數從五月開始不斷上升,自六月中旬至七月開始可能會有較多的MIS-C出現,家長必須注意以下兩大重點狀況,若都符合,可能就要帶孩子就醫,讓醫師作正確的診斷。1.家中21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在新冠肺炎確診後二到六周是否有發燒超過38度,且超過24小時。2.是否有兩種以上不同系統的症狀?包括神經系統如頭痛、躁動、意識不清等;呼吸系統如咳嗽、呼吸急促、嘴唇發紫等;心血管系統如胸痛、心跳加速、低血壓等;腸胃道系統如腹痛、嘔吐、腹瀉等;黏膜皮膚如紅眼睛、草莓舌、紅疹、肢端腫脹等;其他如淋巴結腫大、喉嚨痛、肌肉痠痛、關節痛等。
-
2022-07-03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小時候常咳嗽,媽媽在附近藥房買「感冒藥水」, 一種含許多不明成分的濃稠液體,要我喝下。當時懵懵懂懂。後來當醫師才開始懷疑:這東西真的有療效嗎?(不知道,沒有雙盲試驗)。我的病是自己好起來的嗎?(不知道,因為沒有對照組)。實證醫學顯示,感冒沒有特效藥。即使如此,在我的童年記憶,接受母命難違的神祕處方後兩三天, 咳嗽總是開始緩解。「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症狀仍然可以得到舒緩的現象。安慰劑不限於只是放了糖分的膠囊,或者是裝了生理食鹽水的針筒。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心的處置,例如「母愛」,應該也是一種強大的安慰劑。我當見習醫師的時候,有一回在心臟內科跟診。一位接受過心導管手術的病患回診。他很大方的掀起上衣,讓我們這群clerks輪流把聽診器放到他胸前,聽他的心音。他感謝教授妙手回春:「這手術是一個奇蹟。我以前走兩下就會喘,現在我可以跑步,爬山,呼吸順暢。」病患離去後,教授轉頭對我們說:「做心導管時,我發現他的三條冠狀動脈廣泛性鈣化,多處狹窄,根本沒法做什麼。」教授不知道病人症狀是怎麼好起來的。後來我升上主治醫師。在某個繁忙的周六,我有點頭痛,撐著看完門診,開始發燒,覺得很不舒服。我吞了兩顆普拿疼,直接上床。但是我的頸部跟肩膀痠痛,絲毫沒有改善。到了晚上九點,頭痛欲裂,我覺得不對勁,會不會是「腦膜炎」?厚顏打電話請教一位醫師朋友,没想到他竟跑來看我。「你看我需不需要住院?」我問他。他微笑看著我, 問一下來龍去脈, 開始對我做理學檢查。「應該只是流行性感冒吧!」他笑笑的說:「你現在有沒有好一點?」「說也奇怪,你看過以後我就覺得好多了。」我對他說。不是我感謝他,討他歡心。是他來看了我以後,真的不痛了。醫師及時的關心,親切溫暖的話語,都是「安慰劑」的一部分。在診間和病房,醫師應該給病人開一個叫做「希望」的處方,要他當場服下。愈有「儀式感」,安慰劑作用越大。病人一走進來,親切的打個招呼,給他一個充滿自信的微笑。問一個詳細的病史,做一個完整的檢查,花一點時間傾聽,給病人一些你認為對他最好的建議。讓病人知道他並不孤單,告訴他,你會陪他一起面對,一切會越來越好。你還沒給藥,病人無助感減弱,不再那麼恐懼,病也就好一大半了。病人如此,醫師同樣需要安慰劑。醫師看盡生老病死,人生如同盛開的櫻花凋落,殘雪覆蓋荒原。挫折與倦怠感總會襲來。研究顯示:撐持醫師長年行醫熱情於不墜的不是錢。而是,能發揮所長,有成就感;能贏得病人感激。「被需要」的感覺是一帖強大而長效的安慰劑。這感覺使我確定: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還要當醫師。
-
2022-07-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98、死亡+88 增2例MIS-C兒童重症個案
國內今天新增死亡人數88例,創6月以來次低,上次為6月29日新增85例死亡。另新增19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包括兩例兒童重症,皆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分別為5歲男童及7歲女童。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男童已於6月16日出院。新增中重症包括135例中症、63例重症。針對新增的兒童MIS-C個案,莊人祥表示,一例為5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4日新冠確診,6月2日出現持續發燒、咳嗽、嘔吐、食慾下降。男童6月8日赴急診,因頸部淋巴結腫、小腿皮疹、發炎指數高,以及心臟超音波顯示輕微冠狀動脈擴大,因此懷疑為MIS-C。個案住加護病房並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已於6月12日轉至一般病房,並在6月16日出院。另一例為7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日接種一劑輝瑞兒童疫苗,6月5日快篩陽性確診。6月底出現腹痛、食慾差出現三、四天,6月28日出現發燒,次日至急診就醫,因嘔吐、嘴唇乾、活動力下降,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收治於小兒科一般病房。6月30日開始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7月1日已退燒,病況改善,目前持續住院觀察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80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25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其中20人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20多歲至90多歲,85人具慢性病史、57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44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曾打過三劑疫苗。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確診住院即給予莫納皮拉韋等藥物治療,但仍出現肺炎併呼吸衰竭,發病後七天死亡。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6535例、6103例死亡。
-
2022-06-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MIS-C兒童重症一口氣增8例 7個月大嬰兒創年紀最小紀錄
單日死亡人數又回升至百例,國內今天新增118例死亡個案;另新增291例中重症,其中一口氣新增八例兒童重症個案,皆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當中出現七個月大男嬰,為年紀最小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都是台大通報的個案,其中四例為昨天公布原列為中症的個案,另有四例為昨天通報,統統列為重症。中重症包括186例中症、105例重症,包括八例兒童重症個案。而昨天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表示,光台大就收治15例MIC-C個案,再加上其他醫療院所,指揮中心恐嚴重低估。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的兒童重症個案皆為台大收治通報的個案。個案年齡介於七個月到11歲,為三男五女, 新冠檢驗陽性日介於5月2日到6月22日,MIS-C發病日介於5月29日到6月20日,六人已出院;而其中三位有慢性病史,包括先天甲狀腺疾病、白血病、川崎病,兩位已出院。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為七個月大男嬰,為目前最小的個案。個案未曾新冠肺炎確診,其6月20日出現發燒、嘔吐、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紅疹等症狀,6月22日至急診才經PCR檢驗陽性。但Ct值33.1,因此研判非新冠肺炎急性感染,而懷疑是MIS-C,經住院檢查治療至6月27日已出院。另外兩位仍在住院的個案為兩例一歲多女童。一例有先天甲狀腺疾病,5月6日確診新冠肺炎,經過一個月後6月15日又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又出現腹瀉、血便、皮疹、發燒、呼吸費力,有胸凹現象,因此懷疑是MIS-C。6月22日收治於一般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另一例個案則無慢性病史,5月29日確診新冠肺炎,到6月23日又出現發燒、食慾下降、結膜炎、全身紅疹等症狀。6月26日至急診,發現有血壓偏低情形,懷疑是MIS-C收治於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後經心臟超音波檢視有冠狀動脈擴大情形,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78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2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維持20例死亡。今天新增的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歲至90歲以上,115例具慢性病史、75人未打滿三劑疫苗,67人年齡超過80歲;死亡病例中最年輕的是一名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個案具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6月21日發燒診所做快篩陽確診,當天便給予口服抗病毒藥Paclovid,6月24日因呼吸喘、發燒前往急診就醫住院,檢驗發現兩側肺炎、血氧降低,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窘迫、呼吸衰竭,使用瑞德西韋治療,但仍於當天過世。
-
2022-06-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童MIS-C重症 最年幼案例
昨新增一八○例中重症,包括八十七例中症、九十三例重症,其中一例重症個案為一歲男童,確診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為目前年紀最小的MIS-C案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該男童於五月廿八日確診,屬輕症,解除隔離後六月十七日發燒,且嘴唇變紅,出現紅疹、腹瀉等症狀,六月廿日至急診就醫,抽血報告顯示發炎指數和血栓因子異常升高,醫師懷疑為MIS-C,安排住院,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輕微冠狀動脈擴大,且合併結膜炎,以及血壓偏低、冒冷汗等症狀,所幸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六月廿七日出院。指揮中心廿七日公布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施打指引,發言人莊人祥說,採購總量為兩百萬劑,六月底將先到貨五十多萬劑,封緘檢驗後,預計七月十四日後供民眾施打。莊人祥說,相較於BNT、莫德納等mRNA疫苗,次蛋白疫苗副作用較低,之前長者如擔心副作用而不敢接種,可試著接種Novavax疫苗。
-
2022-06-28 醫療.心臟血管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50多歲李先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年前急性心肌梗塞,被送急診後心臟冠狀動脈放了支架,他之後平時服藥,但日前工作突然感覺胸口一陣悶痛,趕緊去衛福部嘉義醫院就醫,醫生確認又心肌梗塞,再次接受心導管的治療,放血管支架,搶回一命。部立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英和說,李先生這次發現阻塞的病灶是左前降支血管的中段,便以置放血管支架治療,而他7年前左迴旋枝血管放的支架,經檢查無再阻塞;經過兩天的休養順利出院。黃英和解釋,心肌梗塞是因為心臟血管的急性阻塞,就好像水溝裡經年累月的累積許多髒東西,在完全阻塞之前,血流都還是勉強通過的,此時的不見得會有症狀,頂多是運動時會容易喘和胸悶,一旦發生急性的血栓,血管完全阻塞時才會有明顯的症狀,會胸痛、胸悶像大石頭壓在胸口一樣,嚴重的話會造成惡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心臟停止。黃英和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多用心導管氣球擴張術,以及置放支架立即打通阻塞的血管,讓心臟血流馬上通暢,受損的心臟功能逐漸恢復,但不是放完支架就一勞永逸,1年內再次狹窄或阻塞的機率可能高達20%;現支架材質與技術的進步,支架再阻塞的機率已下降一半以上,更重要是持續追蹤與服藥,包括抗血小板藥物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的藥物,能預防支架再阻塞及日後心肌梗塞再次發作。黃英和指出,年齡、遺傳體質、吸菸、三高等,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最好早期診斷早期介入治療、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心導管術後應注意規則服藥及定期回診,才能把血管再阻塞的風險降到最低。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回升百例 1歲男童重症 年齡最小MIS-C
單日死亡人數又回升至百例,國內今天新增103例死亡個案;另新增180例中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一歲男童,是目前年紀最小的MIS-C的個案。新增中重症包括87例中症、93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一歲兒童重症,5月28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17日又開始發燒,且嘴唇變紅,出現紅疹、腹瀉等症狀。症狀持續三天且未退燒,6月20日赴急診就醫,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和血栓因子異常升高,醫師懷疑是MIS-C而住院檢查。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輕微冠狀動脈擴大,住院後也出現結膜炎,以及血壓偏低、冒冷汗等症狀 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好轉,6月2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70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15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其中20人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佈自30多歲至90多歲,97人具慢性病史、60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58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打過三劑疫苗。個案有肝硬化、慢性腎病等多重慢性疾病史,5月19日發病,出現呼吸、喘等症狀,隔日到醫院PCR陽性確診,收治加護病房,因細菌性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但後續仍因多重慢性疾病和肺炎,於6月24日過世。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5266例、5595例死亡。
-
2022-06-26 醫療.心臟血管
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 醫提醒二尖瓣修補或置換需謹慎評估
二尖瓣脫垂患者大多屬於無症狀或輕症,部分民眾會出現胸悶、喘、心悸、心律不整等,通常無需治療,透過調整作息即可改善。若二尖瓣脫垂導致心臟血液嚴重逆流,併發其他心臟疾病等,必要時經醫師檢查評估,嚴重者可手術治療。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柯宏彥表示,二尖瓣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宛如兩片「門板」,控制血液流向,當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正常情況會關緊密,血液就不會逆流到左心房,但當二尖瓣脫垂,變得鬆弛、肥厚,整個結構會往心房方向凸,閉合功能就受到影響。缺血性心臟病也可能導致二尖瓣脫垂,併發嚴重疾病。柯宏彥指出,二尖瓣脫垂初期不太會有症狀,雖然「門板」鬆了些,但血液不太會逆流。通常是患者出現胸悶、心悸、胸痛,運動時感覺體力變差,呼吸不順時,甚至健康檢查聽到心雜音等,才意外檢查出二尖瓣脫垂等結構異常。二尖瓣脫垂可能受先天異常、瓣膜退化、感染或其他心臟疾病影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表示,二尖瓣脫垂若為先天性,定期追蹤即可;但若是老化、高血壓等,瓣膜壓力過大破損嚴重,恐致二尖瓣閉鎖不全,導致心臟衰竭。另外,缺血性心臟病也可能導致二尖瓣脫垂。魏承駿說,瓣膜上有個像「鏈鎖」的結構,連結於心臟肌肉,若發生缺血性心臟病,造成鏈鎖壞死、無法連結心臟,引發嚴重二尖瓣脫垂,還可能併發心臟衰竭、中風、心內膜炎等。心臟超音波可看出瓣膜型態,及血液是否逆流。魏承駿表示,二尖瓣脫垂可先透過聽診等理學檢查,若聽到瓣膜閉合時發出「咔嗒」聲,再進一步做心臟超音波,確認是否為二尖瓣脫垂。柯宏彥表示,心臟超音波能看出瓣膜型態,以及心臟血液是否逆流,若無嚴重心律不整或心內膜炎,通常無需介入處理。不過柯宏彥提醒,先天二尖瓣脫垂的民眾,其功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退化,若一般人瓣膜使用到70歲才退化、出現血液逆流,但患有二尖瓣脫垂的民眾可能在50歲中年過後,就開始顯現瓣膜逆流情況。建議民眾應每年或每2年做一次檢查,確認結構是否異常,以及有無出現嚴重逆流。二尖瓣手術以修補為主,若評估效果不佳,會置換人工瓣膜。二尖瓣脫垂手術分為二尖瓣修補及二尖瓣重建兩種方式,柯宏彥表示,通常會以二尖瓣修補為主,若患者瓣膜退化嚴重,修補效果不佳難以維持二至三年,經評估會改以人工瓣膜置換方式。二尖瓣膜修補手術可透過傳統開胸及微創手術進行,柯宏彥表示,若只有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可以透過微創手術,在內視鏡輔助下,從側胸開刀,將傷口縮到最小;但若患者除了二尖瓣脫垂,還有其他冠狀動脈問題,可能得以傳統開胸手術一併處理。柯宏彥表示,若患者年紀過大、重度心臟衰竭,或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肺疾病等多重合併症,不適合開胸手術,可採經導管二尖瓣逆流修補術,經由導管方式,用二尖瓣膜夾將瓣葉夾緊,大幅減少二尖瓣逆流,恢復正常心臟血流機制。術前醫病會共同決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接受手術多為長者,預後較差,建議妥善控制慢性病。魏承駿指出,二尖瓣脫垂嚴重需做瓣膜修補的對象,多屬年紀較大,術後預後不會太好,因原有功能已經遭破壞,建議患者應妥善控制慢性疾病。柯宏彥說,二尖瓣脫垂會連帶影響心臟功能,若瓣膜逆流嚴重、其心臟功能也大受影響,最好的手術時機點也須謹慎評估。即便完成瓣膜修補或置換手術,也有可能面臨二次手術。柯宏彥指出,若在70歲進行修補手術,到80歲時瓣膜可能再度退化、失去彈性;而置換人工瓣膜後,平均使用10至15年也會退化,屆時都需評估是否要再次手術。由於二尖瓣脫垂病人症狀表現不典型,容易跑錯科。柯宏彥舉例,一名抽菸癌症患者,因喘、肺炎反覆發作,長期於胸腔科追蹤,後來經過心臟科檢查,發現是二尖瓣脫垂,經過瓣膜手術後,再也沒有反覆發作肺炎、肺水腫。
-
2022-06-22 養生.抗老養生
「夏至」後養生宜養心! 中醫建議養生茶飲護心增免疫
40歲宋小姐,每到夏天就大汗淋漓,時常覺得心悸、胸悶、口渴且淺眠多夢;且她本身就不愛運動,所以常覺得心臟沒力似的疲累感。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夏至」時節過後,開始進入中醫所謂的「三伏天」,指的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此時天氣悶熱流汗多,如果忘記補充足量水分,容易好發心血管疾病。「夏至」飆汗心臟負荷大 可致「胸悶、失眠」吳宛容指出,夏至過後,天氣溫度升高,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時增加,心臟負擔變大,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會導致心肌梗塞。吳宛容補充提到,上述個案宋小姐前來中醫就診,中醫處方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方藥兩周後,多汗、心悸的症狀明顯改善,且睡眠品質也有進步。出汗是調節體溫的其中一個功能,夏季天氣炎熱,微微出汗能夠使氣血調暢;但經常大汗淋漓,會造成陰陽兩虛的狀態。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不僅會耗津傷血,還能傷及心陽,導致氣血兩傷、心失所養,出現心悸、疲倦、乏力、失眠、口渴等症狀,所以夏季相對於其它季節更需「養心」。除此之外,長年有過敏性鼻炎及哮喘、支氣管炎等體質偏寒的人,可以配合此時陽氣極盛,鼓動陽氣,增強免疫力,使好發於秋冬的「冬病」,能在夏至時達到「夏治」的目的,所以夏至後的這段時間是體質虛寒的民眾「冬病夏治」的好時機。透過「冬病夏治」三伏貼 幫助身體提升免疫力吳宛容強調,「三伏貼」屬於中醫「冬病夏治」的特色穴位敷貼療法,在炎夏三伏天,將辛溫的中藥餅敷貼在特定穴位上,來治療易於冬季發作的過敏性疾病,如鼻過敏、氣喘等肺部疾病。「三伏貼」主要功效是提升陽氣、增加免疫力,主要針對呼吸道疾病;如果加上有脾胃虛弱或者頻尿、尿床等脾腎氣虛現象,會透過加強脾俞、腎俞等穴位來提升免疫力,再搭配中藥進而改善過敏虛弱體質,減少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氣喘等發作,預防經常反覆性感冒。夏季多吃「酸性」、「補氣」食物 減輕心臟負擔吳宛容提醒,夏天天氣溼熱,非常容易出汗,如果出汗過多就會造成心臟的負擔,傷津耗氣。這時可以選擇一些酸味的食物,例如:檸檬、烏梅、山楂,得以收斂、防止出汗,生津解渴。【山楂荷葉茶】▸材料:山楂1.5錢、荷葉1.5錢、冰糖少許▸煮法:沖入沸水500c.c.浸泡15分鐘左右即可用。▸小叮嚀:山楂能夠開胃消食、活血化瘀,荷葉消暑清熱利水。另外,還可以服用一些益氣養陰的藥材,如「生脈飲」,西洋參補氣,麥門冬養陰;而五味子負責酸收的部分,就是把流汗過多,造成體液的損失、耗損的元氣拉回來,同時也有止汗的作用。【生脈飲】▸材料:西洋參5片、麥門冬3錢、五味子1.5錢▸煮法:將西洋參5片、麥門冬3錢,五味子1.5錢加入熱水1000c.c.沖泡後即可飲用。▸小叮嚀:西洋參補氣,麥門冬養陰;五味子負責酸收的部分,把流汗過多,造成體液的損失、耗損的元氣拉回來,同時也有止汗的作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國內疫情未平,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15)日針對40多歲男性的死亡個案,懷疑台灣可能已經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引發民眾擔憂。6月初,台灣也曾傳出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這兩者名稱相似的病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又有何不同?聯合新聞網統整出5大QA,帶您進一步認識何謂MIS-A和MIS-C,以及如何判斷自身症狀。Q1:MIS-A/MIS-C是什麼?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引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MIS依發病對象又可分為成人(Adults)的MIS-A,以及兒童(Children)的MIS-C,兩者都是因染疫導致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者可能死亡,根本原因目前未有定論。Q2:MIS-A/MIS-C的好發年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依照美國CDC的統計數據表示,在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落在19-34歲,且男性佔比7成。前國健署長邱淑媞也指出,MIS-A好發於年輕男性。相對於MIS-A,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會發生在0-19歲、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孩子身上,其中又以6-12歲居多。Q3:MIS-A/MIS-C的常見症狀?・MIS-A:羅一鈞說明,MIS-A從確診到發病間距為20天到36天,平均天數28天,一般發生在距離確診3週以後,有5項常見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落、喘到呼吸困難和腹瀉。邱淑援引美國CDC報告提醒,若持續發燒,且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如胃痛、紅眼睛、腹瀉、頭暈、皮膚起疹子、嘔吐等,就要懷疑得到MIS-A,一但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意識不清,或是皮膚、嘴唇及指甲蒼白泛藍等任何嚴重不適,都應立即就醫。・MIS-C:吳昌騰指出,患有MIS-C的兒科病人發病時間點多為感染後的2-6週,幾乎全部患者都會出現39-39.5度的高燒,並合併有多系統的炎症,常見的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有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另外,有超過3分之1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不過MIS-C跟另一種兒童心臟疾病「川崎氏症」的症狀雷同,經常造成家長混淆,因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謝凱生提醒,家長可依據兩點不同判斷是否為MIS-C,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Q4: MIS-A/MIS-C的死亡率?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明,不同於一般染疫後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地方,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高達3%至7%,有5成的人會住進加護病房,危險性比Omicron高出許多。吳昌騰澤則針對MIS-C表示,這種症候群在每 10萬名名確診兒童中,發病率在 Alpha流行期間為 54.5,在 Delta流行期間為 4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死亡率僅為1-2%。黃瑽寧也補充說,根據研究,亞洲人、東方人發生 MIS-C 的比例大幅低於黑人、拉丁裔族群,且 Omicron 誘發 MIS-C 的比例也比Delta 少了75%。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疫苗接種,他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兒童只要打一劑疫苗,就可以降低97%的MIS-C發生率,預防效果非常顯著。Q5:台灣出現MIS-A/MIS-C的確診個案了嗎?羅一鈞指出,目前本土病例中還沒有確診為MIS-A的臨床診斷通報,不過日前有2名40多歲男性,本身無慢性病卻在染疫解除隔離後死亡,令外界擔憂可能是MIS-A個案。羅一鈞對此回應,雖然個案年齡在40歲以上,但發病到死亡間隔不到2週,不符合MIS-A通常為3週以後發病的症狀,因此為MIS-A機率不高。而在兒少重症的MIS-C方面則陸續新增個案,截至11日為止累計8例,昨(15)又傳出一名13歲男童確診MIS-C,為全台首例「青少年」MIS-C個案,該名少年沒有慢性病史,且曾接種過兩劑BNT疫苗,目前在一般病房治療當中。
-
2022-06-16 醫療.骨科.復健
骨鬆最愛問/骨鬆中斷治療 骨折機率大增
COVID-19疫情已長達兩年多,隨著民眾居家時間拉長,就醫意願降低,許多骨質疏鬆患者中斷治療,導致骨折機率大增,更有老人家因為不敢上醫院,骨折後忍痛幾個月才就醫。國泰醫院骨科主任林希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 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第二大流行病,在台灣卻是一種常被遺忘的疾病,多數民眾認知不足,甚至不認為骨質疏鬆是疾病,骨鬆患者真正接受治療的比率只有三成左右。林希鼎強調,骨鬆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必須接受長期治療,同時應該增加肌肉訓練,以強化骨質密度,但疫情期間很多患者居家時間長,運動機會大大減少,加上不敢就醫而中斷治療,都造成了骨鬆的惡化。骨鬆更是隱形殺手,一旦中斷治療,骨折機率大增,形成骨鬆性骨折相當棘手。林希鼎說,最常見的是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和遠端橈骨(手腕)骨折,年長患者髖關節骨折後會長期臥床,生活不便造成心理壓力,還易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臨床上常見老年患者因髖關節骨折併發症而過世。林希鼎表示,這兩年疫情期間,骨鬆中斷治療者大幅增加,甚至發生骨折也不肯就醫。最近他收治了一位老太太,原本已有脊椎疼痛多年病史,曾開刀治療,數月前她跌倒後無法行走,自以為是腰部老毛病,又因擔心疫情不敢到醫院檢查,於是一直忍痛,拖到忍無可忍就醫,才發現是髖關節骨折,開刀後終於緩解疼痛。骨鬆患者最怕跌倒後骨折,不僅居家環境安全很重要,針對疫情期間不方便外出運動的長者,林希鼎建議,可在家裡做簡單的踮腳尖運動,先伸出雙手扶好椅背等支撐物,練習兩腳同時踮起,接著兩腳輪流進行單腳踮,每次做30、50下,一天做三、四次,持之以恆,就會有不錯的效果。另一個適合的居家運動是平衡感練習。兩手先扶好椅背等支撐物,一腳在前,另一腳在後,形成一直線,接著慢慢走一直線,即可增進平衡感避免跌倒骨折。他也建議長者多練習從坐在椅子上蹬腳起身的動作,可訓練肌力,增加骨密度。林希鼎呼籲,疫情期間,骨鬆患者應多運動、保持身體活動力,更要持續回診接受藥物治療,切勿中斷,避免骨鬆性骨折憾事發生。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發燒膿尿皮疹出院一周後又復發 2歲童MIS-C兩度發病
高雄榮總近日收治一例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的2歲男童,他確診康復後兩周後又突然高燒近40度、眼睛發紅、手腳脫皮,就醫診斷為MIS-C,投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治療,出院後一周內又復發。醫師提醒,兒童於新冠肺炎感染痊癒後2至6周內,要注意併發症: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推測和病毒感染後引發的免疫風暴有關,需及時診斷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高雄榮總兒醫部急重症科主任翁根本表示,這名2歲男孩兩周前有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入院前一天發高燒,驗尿有嚴重膿尿,疑泌尿道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男童隔天持續高燒,查房時,發現病童身上有紅疹,特別是左手臂處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一個川崎症診斷重要的條件,雙腳周邊也有紅腫。因為病童曾有COVID-19感染,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診斷,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和心功能正常,就給予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於12小時候順利退燒,後續血液和尿液細菌培養報告也是陰性的,證實非細菌感染,退燒後觀察3天順利出院。病童出院後精神活動力正常,但持續發燒,只好再住院評估。翁根本指出,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正常,但有極輕微的心包膜積水,疑輕度心肌炎,另外手指和腳趾端有脫皮,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臨床表徵。由於治療一周內又復發,屬於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除了給予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治療過程曾高燒到攝氏39.8度,但隔天就順利退燒。翁根本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症狀,像是發燒3天以上、川崎症特徵、腸胃道症狀、神經學症狀等,好發於5歲以上,且約有一半以上會呈現休克。翁根本表示,此個案年僅2歲,且第一時間有檢查到膿尿,易被誤導治療方向,還好後續有出現川崎症特徵,特別是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能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男童在治療一周內,又高燒,是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需再入院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目前已完全退燒,出院後再門診追蹤。醫院提醒家長,如發現小孩身上出現不正常紅疹或其他異常狀況,可用手機照相或錄影下來,供醫師診斷參考,特別是住新冠肺炎隔離病房,因醫護人員全身防護裝備,不易拍照,加上小孩有時怕生會哭鬧不安,不易檢查眼睛和嘴巴,家長在這方面要多注意。
-
2022-06-14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已有不少人在出社會之初或是年滿三十之際,開始為自己安排人生第一次健康檢查,也由於年紀還算年輕,大多數還不需擔心重大疾病的危機,常見的項目有:身高體重、抽血檢查、胸腔X光等,其中,「抽血檢查」是最基礎、快速、簡易的一種檢查。不論老少胖瘦 膽固醇易超標營養師潘富子指出,抽血檢查結果報告中有一項不論老少胖瘦,最容易發生紅字警告就屬「膽固醇」。而膽固醇又是觀看體內血脂狀況的重要指標,若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過高,容易堆積在動脈血管壁內層造成硬化或血管阻塞,後續若不加以控制改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罹患中風的風險。血脂肪 4大指標數值現代人飲食精緻、較不注重飲食均衡,膽固醇項目總是看到滿江紅的狀況;不過也會出現總膽固醇數值在標準值內,但低密度膽固醇卻出現紅字,這樣的結果總是讓民眾看的霧煞煞。潘富子說明,體檢報告上的總膽固醇數值,則是由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粒(Chylomicron)所計算而成。膽固醇到底怎麼看,還有膽固醇其實沒有分好壞,帶您來瞭解各數值所代表意義:1、總膽固醇(CHOLESTEROL):指的是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含量,正常數值<200 mg/dl,但不能只單看總膽固醇的數值,需要由不同的脂蛋白及血脂肪指標來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且總膽固醇過低也不好,膽固醇是製造荷爾蒙的原料,包括性荷爾蒙和抗壓荷爾蒙等。2、高密度脂蛋白(HDL-C):正常數值為男>40 mg/d,女>50 mg/d;有血管清道夫的稱呼,可幫助運送血管內的膽固醇回到肝臟,進而避免血管阻塞,因此又被稱為好的膽固醇。數值越高,對血管保護作用越大;數值越低,則可能增加心肌梗塞、動脈硬化、腦中風、高血脂等風險。3、低密度脂蛋白(LDL-C):正常數值<130 mg/dl,俗稱壞的膽固醇,事實上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中扮演將肝臟製造的膽固醇帶出肝臟給其他需要的細胞及組織利用,但一旦低密度脂蛋白過多,就很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壁中,使血管內壁越來越狹窄或血管發生硬化,引發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臟疾病的機率就會相對提升。(推薦閱讀:身體無不適,就醫發現高血脂? 醫曝「1吃飯習慣」害肥油狂囤)值得一提的是,若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族群,低密度脂蛋白的標準會較嚴格。4、三酸甘油脂(TG):人體攝取油脂、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後所產生的熱量,未被消耗掉的部份會轉變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細胞中,作為備用能量;當體內熱量過多時則會增加三酸甘油酯的產生,則會形成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導致肥胖、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正常數值應<150 mg/dl,也做為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標之一。(推薦閱讀:三酸甘油酯太高怎麼辦?搞清楚這些事就會降下來)三低一高飲食法 維持好的膽固醇潘富子提醒,膽固醇不能只看總膽固醇數,當總膽固醇正常或低密度膽固醇偏低,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出在三酸甘油脂過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要維持好的膽固醇水準,建議採取三低一高的飲食方式(低脂、低糖、低鹽、高纖維);並在攝取油脂時挑選好的油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芥花油、橄欖油等)。延伸閱讀: ·愛吃蛋會害膽固醇飆高? 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全脂奶也是陷阱 ·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注意
-
2022-06-13 醫療.泌尿腎臟
美國醫學期刊研究:服用勃起功能障礙藥物可能會提升3種眼疾風險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2-6-7)寄來的電郵裡有一篇當天發表的新聞報導Regular Use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Drugs Associated With Eye Problems(常規使用勃起功能障礙藥物與眼部問題有相關性)。其實,這篇新聞報導所報導的研究是兩個月前(2022-4-7)發表的一篇論文Risk of Ocular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Phosphodiesterase 5 Inhibitors in Men in the US(美國男性使用磷酸二酯酶 5 抑製劑相關的眼部不良事件風險)。這個標題裡的phosphodiesterase 5是簡稱為PDE5,而中文是「磷酸二酯酶 5」。這個酶的功能是讓勃起的陰莖回复到原來下垂的狀態,所以,當它被抑制時,陰莖就可以維持勃起的狀態。我當年在加州大學服務時,就是專門研究PDE5,發表過大概五六十篇論文(沒有仔細數),所以可以說是這方面的權威。例如2006年發表的綜述論文Expression, distribution and regulation of phosphodiesterase 5(磷酸二酯酶5的表達、分佈和調控),就是當時接受期刊邀請而撰寫的權威論述。Phosphodiesterase 5 inhibitors是簡稱為PDE5Is,而中文是「磷酸二酯酶 5抑製劑」。顧名思義,PDE5Is的作用就是抑製PDE5,而抑製PDE5就能讓陰莖維持勃起的狀態。最有名,也是最早上市的PDE5Is是威而剛(藥品名Viagra,化學名sildenafil)。後來相繼上市的還有樂威壯(Levitra,vardenafil),犀力士(Cialis,tadalafil),和賽倍達(Spedra,avanafil)。(註:這些藥物的研發都有邀請我去演講)這四款PDE5Is在中文報導裡幾乎都被說是「壯陽藥」,但其實嚴格來說,它們並沒有壯陽的作用。請看我發表的春藥,壯陽藥,搞不清以及壯陽藥「媽媽歡樂」)不管如何,根據兩個月前發表的那篇論文,這四款PDE5Is都會提升三種眼睛疾病的風險。這三種眼睛疾病是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SRD,漿液性視網膜剝離), retinal vascular occlusion (RVO,視網膜血管阻塞), 以及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ION,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該研究的對象是醫療索賠數據庫裡的 213033 名男性,他們在前一年每 3 個月至少有 1 個 PDE5I 處方。眼疾病例對照組總共有 1146 例,而其中278例是SRD、628例是RVO,其餘240例則是ION。沒有眼疾的對照組總共有4584 例。這兩組的平均年齡為 64.6歲。由於SRD、RVO 和 ION 患者更可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和睡眠呼吸暫停,所以在對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和吸煙進行調整後,經常使用 PDE5Is 的人發生這3 種眼疾的發病率是15.5/10,000 人年(每年每一萬人出現15.5例)。分開來算的話,SRD是3.8 例、RVO 是8.5 例,而 ION 是3.2 例。這篇論文的結論是:PDE5Is的常規使用者可能會增加 SRD、RVO 和 ION 的風險。 PDE5Is 的常規使用者需要認識到與這些藥物相關的眼部不良事件,並在他們遇到任何視覺缺陷時提醒他們的醫生。原文:勃起功能障礙藥物會提升眼疾風險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553例 6歲女童確診25天後變MIS-C重症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553例中重症個案,其中包括344例中症、209例重症。今天再增一例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為6歲女童,5月初曾經確診陽性,當時只有輕微咳嗽,5月底再度發燒,經醫師研判為MIS-C,目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為南部報告過的個案,為6歲女童,無慢性病史,5月5日檢驗PCR確診,當時輕微咳嗽,輕症解隔後,精神活力正常,5月30日發燒38.5度,距離確診後25天(約4周),6月2日因為持續3天發燒,嘔吐3次,活力、食慾減退,至醫院急診,當時收住院治療。羅一鈞表示,經檢查發現女童發炎指數上升,住院後持續發燒,且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好,到6月6日時已發7天,女童出現腹痛、腹瀉、頭暈、嘔吐、噁心、結膜紅、草莓舌、四肢末端浮腫,脖子出現紅疹,血壓偏低,醫師懷疑MIS-C,轉兒科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表示,醫院給予女童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當晚即退燒,血壓也穩定,超音波顯示有冠狀動脈輕微擴大,目前病況恢復良好,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國內目前兒童重症44例,MIS-C包括有3例,腦炎18例,肺炎9例,敗血症3例,哮吼4例,家中死亡5例,共病2例。其中兒童死亡17例,腦炎5例,肺炎4例,敗血症2例,家中死亡5例,共病1例。目前青少年重症4例,心肌炎1例,肺炎3例。青少年死亡2例,心肌炎1例,肺炎1例。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中重症553例,中症344例、重症209例。另外213例死亡個案,當中有197人有慢性病,135人沒打滿三劑,112人超過80歲,年齡介於40-90多歲之間,輕症無症狀比例99.655%。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家長注意!國內再傳MIS-C案例 醫師曝診斷5大要件
林口長庚醫院再傳一例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個案,病童為一名7歲女童,她於5月13日確診Omicron感染,本來已經在康復中,但距離確診日22天、6月4日早上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發燒,最高燒至41.3°C,經研判症狀及檢驗,證實為MIS-C。醫師表示,對於家長MIS-C不須太擔心,但要留意5大診斷要件。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於臉書發文及接受訪表示,這一例已不知是全國第幾例MIS-C個案。此病童為一名7歲女童,她於5月13日確診Omicron感染,本來已經在康復中,但距離確診日22天、6月4日早上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發燒,最高燒至41.3°C。這段期間,她也有去過外面的診所看過,但發燒並沒有改善。6月7日,媽媽帶女童來到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就醫,吳昌騰看到女童眼睛紅,真的很像川崎氏症的紅眼睛,但因女童先前有確診病史,再加上高燒3天,心裡想難道又是MIS-C個案。因家長陳述女童有噁心、嘔吐、肚子痛、頭痛,更加深診斷為MIS-C。吳昌騰說,他和女童媽媽說覺得MIS-C時,媽媽也說有懷疑是這個診斷,因媽媽說,「她有注意最近的疫情報導。」經與女童媽媽解釋後,安排女童進行抽血檢驗,並監測血壓,抽血報告出來,該注意的指標及發炎指數都上升了,確診為MIS-C了,經安排住院開始治療。吳昌騰說,整理一下,女童症狀包括:發燒3天以上,皮膚黏膜為非化膿性結膜炎,腸胃道系統症狀有噁心,腹瀉,腹痛,另有頭痛及實驗室數據等。這幾天已討論很多MIS-C,家長們不需要太擔心。吳昌騰建議,家長可先了解相關症狀,注意小孩染疫後身體狀況。MIS-C這種症候群不常見,每10萬名確診兒童發病率於Alpha流行期間為54.5例,Delta流行期間為49.2例,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例。目前MIS-C診斷有五大要件,家長應多留意,包括:1. 新冠病毒感染證據(2-6周前)。2. 發燒,燒得很高,甚至會持續超過3天。3. 實驗室檢查顯示ESR、CRP或Procalcitoin等發炎指數上升。4. 並且具備至少兩項下列臨床特徵,包括:a.皮膚粘膜症狀: 皮膚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b.心血管系統: 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瓣膜或冠狀動脈異常等c.凝血功能異常D.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或腹痛5.臨床上需排除細菌性敗血症、毒性休克症候群等其他可能導致類似臨床表現感染。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575、增1青少年死 1兒童MIS-C燒7天送醫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中重症575例,另有211例死亡。其中再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因肺炎死亡。另增一例MIS-C重症兒童個案,為5歲男童,疫後發燒七天送醫,所幸已出院。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211例死亡個案中,197人具慢性病、137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26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新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5月30日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的情形,送至急診血氧、血壓偏低,檢測PCR陽性,插管使用呼吸器於收治加護病房。診斷有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因併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損傷,不幸於6月1日過世。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4位,包括肺炎3例、心肌炎1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包括中症384例、重症191例,其中新增一例兒童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5歲男童,無慢性病史。4月30日確診,當時出現發燒、腹痛、嘔吐症狀,後康復解隔離。5月26日再度發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紅等症狀,因到診所就醫,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七天高燒至40度。6月2日再赴醫學中心就醫,發現結膜充血、發炎指數升高,超音波顯示心臟冠狀動脈擴大,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6月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43例,包含18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2例MIS-C;其中17人死亡。
-
2022-06-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疫情高峰胸悶不想進醫院 70歲老翁差點出大事
端午過後,天氣進入炎夏,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期,一名70歲老翁,最近胸悶多時,卻因為疫情嚴重,一直不想就醫,最後喘不過氣才就醫,發現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接近完全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手術,目前已順利出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科醫師黃成偉表示,可能受到疫情影響,有些人不舒服不願意進醫院,拖到沒辦法時,病況已經相當嚴重,反而增加治療困難與醫護負擔。李成偉提醒,近日台灣進入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加上接近夏季氣候漸漸炎熱,民眾在外辛勞工作,除了預防中暑跟防疫,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千萬不要避諱就醫。黃成偉指出,這名患者曾有主動脈剝離病史,上個月因胸悶症狀在家多日,因擔心疫情嚴重遲遲未就醫,後來因喘不過氣經救護車轉送至急診,才發現病情嚴重,經心臟醫療團隊以心導管鑽石旋磨手術處理並放置塗藥支架後,已順利出院。黃成偉說,有患者因為疫情,也不想到醫院拿藥而有停藥的情況,但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絕對不可擅自停藥,若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則可能發生支架血栓或增加急性心肌梗塞之風險,停用心臟衰竭藥物也可能會出現肺積水呼吸衰竭等風險,停用降血壓藥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因此,再次呼籲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切勿因擔心疫情而自行停止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時序即將進入夏季,黃成偉醫師也提醒大家,夏季高溫炎熱會導致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除了會引發中暑以外,如原本已有血管狹窄病人,容易出現冠狀動脈血栓,嚴重時恐怕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因此民眾宜多注意水分補充,建議每公斤體重每天至少30cc。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康復者注意!滿足3條件要懷疑「多系統發炎」 未來2周可能20幾例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2日未滿20歲新冠肺炎確診者達43萬人,多數為輕症。不過兒科急診醫師提醒,「21歲以下」確診後一個月內若「高燒超過24小時」合併「兩個以上器官系統之症狀」,可能是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致死率2%,多需住加護病房。以國外10萬分之8.3的發病率加上台灣10歲以下約25萬人確診推估,未來1到2周可能陸續出現20幾例,台大醫院近期已收治首例。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昨晚間於臉書揭露,一名10歲男童4月底輕症確診,兩天就痊癒,但5月28日至31日在外院有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紅疹、手腳腫等症狀,確診MIS-C。6月1日轉至台大兒醫時,男童血壓不穩合併休克,加護病房與感染科團隊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強心劑等藥物,病況終於趨穩,昨順利轉出加護病房。林銘泰寫道,一直苦口婆心勸家長快帶小孩打疫苗,因為疫苗不只能預防新冠肺炎重症,也能預防確診一個月後發生MIS-C。這名男童是為台大收治的第一個MIS-C案例,真的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他也於留言回覆友人說「是要打仗的時候了!」兒童急診醫學會日前曾發布聲明提醒, 5至11歲孩童發生MIS-C風險較高。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兒科醫學會兒科急診次專科委員會主委吳昌騰今上午受訪指出,目前醫界還不清楚為何MIS-C會延遲發生,可能是身體出現過度免疫反應所致,歐美資料顯示21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有較高風險。吳昌騰表示,MIS-C常發生在確診後第3到4周,併發冠狀動脈異常比率可高達10至50%,有超過三分之一病童會併發休克,需要在加護病房治療。MIS-C發病率雖從Alpha流行期的10萬分之54.5、Delta流行期10萬分之49.2,降低到Omicron是10萬分之3.8人,但以台灣10歲以下約25萬人確診換算,此年齡層未來1到2周可能陸續出現20幾例,家長和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吳昌騰指出,MIS-C的診斷包括臨床症狀與實驗室血液檢查,家長可觀察的臨床症狀重點有二,第一是高燒超過24小時,再者是2個以上的器官系統出現症狀。美國對高燒的定義是攝氏38度以上,他自己的臨床經驗大約是抓38.8度到39.5之間。臨床症狀會出現在兩個以上的器官系統。例如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另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臨床症狀之外也要搭配血液檢查結果,才能確診。吳昌騰表示,MIS-C的死亡率約為1到2%,若能早點讓生命徵象穩定下來,不會有這麼大的危害,但就怕跟腦炎一樣來得又快又急又猛。他觀察,指揮中心宣導兒童重症和腦炎警示徵兆之後,後來接手的兒童重症案例有明顯比之前更早送醫,或許現在也是可宣導MIS-C的觀察重點的時機。也要特別提醒家長,若孩子確診後一個月出現疑似症狀,就醫時一定要告訴醫師孩子確診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