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搜尋
公益團體
共找到
39
筆 文章
-
-
2024-07-05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消費量入為出 退休澹泊自得
測驗退休力如同健康檢查一樣重要,了解個人的優勢和不足。我在5項核心能力中,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有進步,不足的財務、社會連結需加強。評估個人的能力條件,配合期待的生活目標,才能安穩度過人生下半場。年輕時積極投資,退休後理財轉為保守謹慎。多數退休族最愛投資股票,但波動風險較高,股海如驚濤駭浪,我更不敢冒險。日常生活秉持開源節流原則,貫徹量入為出的消費模式,減少不必要花費,預留養老照護的預算,讓老後經濟不匱乏。人生需要不斷學習,接觸新資訊、新事物。退休後更需要學習使用各種通訊軟體,活躍好學,將觸角伸向更寬廣的世界,跟上時代,與時俱進。身體隨年齡退化,面臨疾病醫療、健康照護的認知非常重要,退休後我加緊運動健身,養成固定持續的運動習慣。醫學研究,持之以恆的運動,均衡飲食,能遠離病痛,延緩失能失智的風險。我已躋身資深退休人士的行列,生活有變化,積極安排休閒活動,融入人群,使單調的生活增加活力和色彩,也找到幸福的新生活。熱心參與公益團體、慈善活動擔任義工,付出棉薄之力,展現生命的價值,也是一份榮耀。退休後澹泊無華,樸實簡約,就是我最想要的生活。只要身體硬朗,生活起居不求人,老而自得,才是人生一大樂事。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4-18 退休力.自在獨立
單身老後生病不想讓親友困擾怎麼做?理財顧問教依3狀態、3步驟完整安排退休及身後事
近年台灣「生不如死」,指的是低出生率及人口老化問題已愈來愈嚴重。為何頂客族越來越多?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公布網路調查,列出年輕人不想生小孩的原因,其中「買不起房,沒辦法給孩子一個家」位居第一名,第二名是「低薪養不起小孩」,第三名則是「社會、職場對孕婦不友善」。單身族涵蓋7族群除了頂客族,現在不婚不生的單身族似乎也越來越多了,在頂客族年邁後,若一方先身故,留下來的一方也會成為單身族,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於2011年在《一個人的經濟》一書當中就提到,這些單身族包括7個族群:青年未婚、單身寄生、中年未婚、頂客族、類單身、離異單身、退休獨居。小雯就是一名不婚不生主義的中年未婚女子,她最親的家人是已經各自成家的三個兄弟姊妹。今年初爸爸離世,因為辦理爸爸的繼承,讓小雯心有所感,於是開始著手規劃自己的「身後事」,以免在什麼都沒交代的情況下離開,未來會替其他親友帶來困擾。她首先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改保單的身故受益人以及預立醫療決定書。因為小雯的母親很早就身故了,所以小雯自工作後開始買的保險都是以爸爸為身故受益人,現在爸爸不在了,自然要變更保單的身故受益人。當她找到財務顧問諮詢有關保單身故受益人的變更時,顧問給小雯建議 : 「像您這樣的單身一族,除了變更保單受益人、預立醫療決定之外,還要預立遺囑、簽訂意定監護契約、設立信託,才能更全面的解決妳擔心的問題。」小雯聽了顧問詳細的說明和案例,這才發現,果然要做的更完整才能夠更全面的照顧好自己。退休安排依3狀態而不同到底單身族要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醫療及身後事呢?顧問建議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來思考:1、人還活著,身體健康要考慮退休金是否足夠,以及使用一些能夠保全財產、確定在退休後能有穩定現金流的工具,以防止金融詐騙、人情綁架、情緒勒索或自己的消費習慣不佳而影響退休後的生活品質,較適合的工具有安養信託、年金保險等。2、人還活著,但身體不健康因為沒有配偶子女同居的照顧,所以更要先準備好醫療預備金、長照預備金以及萬一自己面臨癌症末期、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時,是否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人體餵養的預立醫療決定。較適合的工具是透過保險搭配保險金信託來解決預備金準備是否足夠,以及保險金給付是否能運用在自己身上的問題。做預立醫療決定時,也可以指定能夠信任的人來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來協助聽取病情告知、簽署侵入性檢查。除此之外,還可以簽訂意定監護契約,這是民法中允許成年人可以自由來選擇自己的監護人的一種契約關係,在自己萬一需要受監護宣告時,可以由契約中的受任人來擔任自己的監護人,跟醫療委任代理人的差別是監護人對於侵入性手術等重大醫療行為也有同意權,且監護期間的一般非重大的醫療行為,原則上也會由監護人負責處理,還可以事先與意定監護受任人溝通自己對於監護期間事務安排的意願。3、身故後現代人普遍有買保險的觀念,就像小雯,第一時間想到自己的身後事可以透過保險金來支付,同時還想將部分保險金捐贈給公益基金會來回饋社會,但問題是由誰來協助申請保險金並匯款給公益團體呢?除了保險可以透過身故受益人來指定之外,不動產、現金、股票又該如何分給你愛的人,以及你想照顧的人呢? 這時候就可以透過預立遺囑,並由遺囑執行人來代為安排身後的喪葬事宜、稅務申報,甚至可以設立遺囑信託,在本人死亡,受託人依遺囑內容管理運用信託財產,並依內容給付信託利益給指定的受益人。3步驟全面解決老後身後事顧問最後給了小雯這樣的總結 : 1.透過買保險、成立保險金信託安排好退休後現金流,及儲備年老生病的醫療養護費用。2.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及意定監護契約等,解決生病或失能失智無法自理時的各種金錢、照顧問題。3.再透過保險金指定受益人、預立遺囑和遺囑執行人、遺囑信託,解決身故後的喪葬事宜、公益捐贈、協助親友稅務申報、辦理繼承。財務規劃的工具和做法有很多種,每個人的資產樣貌以及對老年生活、財產分配的想法也不盡相同,最重要的是要提早思考,早做安排,就好像幫自己打造一個安全穩固的防護網,除了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心愛的人。作者:楊馥瑄經歷:TFPA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樂學網[理財觀念實務班]講師理財周刊線上直播課程講師Smart智富月刊保單評選委員政治大學壽險經營管理碩士學分班台灣大學高階財富管理研究班壽險公會表揚全國最佳績優外勤人員(2006)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信託業業務人員信託業務專業測驗合格投信投顧相關法規乙科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銷售外幣收付非投資型保險商品測驗合格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
-
2024-03-13 焦點.元氣新聞
虐童案輿論怒火燒!孩子一定得請保母照顧怎麼辦?察覺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
北市1歲男童「剴剴」遭兒福聯盟安排的保母凌虐致死的案件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許多名人及網紅都出來講述自己所知道的虐童事例。嘉南療養院藥癮核心醫院主任李俊宏感嘆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分析虐童者背後心理模式。朱芯儀氣喊:友人借20萬給保母小孩還被虐《聯合報》報導,有3個孩子的藝人朱芯儀分享好友請保母的恐怖經驗。一位雙寶單親媽,先請了保母A照顧孩子,後來又請了鐘點的保母B一起支援,原本都沒有異狀,直到有天幼兒園老師擔心透露,孩子出現捏人的狀況,她也沒有懷疑到保母身上。後來孩子大了一點,她先辭退保母B,結果對方透露:「媽媽我可以離開,但是請你多注意一下女兒的狀況,因為之前我有看到另外一個保母A,對姐姐有不正當管教。」之前沒有說也是怕雇主覺得自己嚼舌根。後來問了孩子們,驚覺不當管教不只一次,讓這位媽媽非常自責。朱芯儀文中透露,保母A並沒有保母執照,但在朋友最需要時出現,彷彿一道曙光,朋友也對保母非常好,知道她需要用錢,立刻領了20萬給她,沒想到A還對B說:「誰叫她自己有錢願意給我的,我有什麼錯嗎?」此外,A本身是被家暴長大的,「她覺得她沒有像小時候用到酒瓶砸小孩都不算是打,捏跟用棍子管教都對她而言再正常不過」。讓朱芯儀氣喊:「這什麼偏差觀念?」李俊宏: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近期社會輿論很多在檢討派案的兒福聯盟。對於大家的憤怒,嘉南療養院藥癮核心醫院主任李俊宏在臉書指出,出征到兒福關門也是一種做法,但是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之後誰接手?「是不是我們應該要透過法制的調整,扶植更多的公益團體產生良性競爭,再透過對於非政府組織與社會企業的管理,讓漏接的孩子都能被接住,恐怕是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呂秋遠:寧願社工是因為某些疏忽沒發現怒火也延燒到了負責該案的兒福聯盟陳姓社工身上,昨日檢方也將負責此案的社工帶回偵訊。知名律師呂秋遠於臉書發文表示,依照目前揭露的事實來看,除非社工明知且有意讓凌虐的情況發生,否則過失致死的罪名加諸在她身上並不是很適當。呂秋遠說,最讓人擔心的是「偽造文書」的罪刑如果成立的話,代表陳社工在業務上文書登載不實,沒去訪視,卻在文書上謊稱自己有去。同時身為社工系老師的呂秋遠說,寧願社工是因為某些疏忽沒發現,也不願意看到社工故意記載不實的事項,那太讓人失望與難過了。虐童者可能的4種心理模式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分析了虐童者背後的心理模式,黃軒在臉書指出,其實虐童案件背後的成年人心理分析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多種心理和社會因素。專家們提出了幾個可能的因素:1.發洩壓力教師或看護人,因工作和生活壓力(例如失業、家庭不和階)過大,可能會將自己的壓力,發洩到幼兒身上2.情緒勒索有些成年人可能因為無法有效處理和管控自己的情緒慾望,而對周圍進行情緒,失控的勒索,這些包括虐待兒童,造成了重大危害3.扭曲成就一些虐童成年人,可能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較低,面對弱小的兒童時,就會感到自己強大,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慰藉。4.滿足變態由於經濟貧困、生活變更、社會壓力等原因,一些人可能會出現人格障礙或性變態等心理問題,而虐待兒童,可能是他們試圖滿足這些變態心理的方式。黃軒認為,預防虐童案件的措施應是多方面的,涉及家庭、學校、社區和政府層面。不是只有一個方面或方向弄好就可以。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其實多數的保母都是好的,但哪怕只有很少數的惡劣保母,萬一自己的孩子遇上了,如果父母、家人能及時察覺保母的問題,或許能阻止最糟的情況發生。《BabyCenter》網站列舉了10個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如果感覺保母不適合你的孩子,或無法與父母協力照顧孩子,甚至覺得保母有任何一點問題,不要猶豫了,趕快換個保母。1. 孩子總是看起來很焦慮或孤僻2. 保母不談日常照顧細節3. 孩子在保母照顧時遭遇過太多本來可以避免的事故4. 保母不願聽從你的要求5.保母對你的教養方式持批評態度6.保母常常遲到7.孩子經常看起來髒兮兮的8.孩子回家後常表現的很餓或很累9. 你不信任你的保母10.你只是有一種不好的預感根據林口長庚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辛宜臻所做的研究指出,兒虐發生頻率失業率相關,且國內外皆然,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團隊因此提出警示,當失業率攀升時,不僅是對經濟的衝擊,也要注意伴隨而來的兒虐發生,大家除了要關心失業的家人外,在後疫情時代振興產業的同時,也應及早設置相關防範措施。【參考資料】.《長庚醫訊》後疫情時代失業增加 慎防兒少不當對待.《BabyCenter》.李俊宏臉書.呂秋遠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噓新聞》友人借20萬給保母小孩還被虐!朱芯儀氣喊:怎好意思?【相關資源】.托育媒合平台.衛福部居家式托育服務登記制度常見問答集
-
2023-10-29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讓智慧科技化解社交孤立與寂寞
老人孤單問題可能比你想像的嚴重。少子化加上高齡化,老人可能要面對長達30年的空巢期;數位落差更加劇長者社交孤立;身體的退化則導致長者對外活動減少,獨居在家時間大幅延長;鄰里間的互動減少,感情淡薄,社會的安全網有很多漏洞,愈來愈多「孤獨死」的案例……。最近有很多新聞節目報導高齡社會議題,共同場景常是客廳裡獨坐的長者,有些一天只有公益團體來送餐時才有機會說上幾句話,有些則是一個禮拜只有照服員來家裡服務時才能踏出家門。孤獨是21世紀老人的黑死病,長期孤獨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深遠影響。一整天沒有跟人講話,腦子沒有活動,記憶及認知功能當然會下降;一整天坐在椅子上沒有運動,身體機能當然會退化,讓長者提早步入失能。因為孤獨問題,英國及日本分別於2018及2021年在內閣新設了「孤獨事務大臣」,希望針對人民感到孤獨、與社會隔離等問題提出一套全面性的對策。這兩國在設置孤獨大臣後是否有具體改善未知,不過我倒是發現一些科技公司設計出幾個貼心的產品,以下跟大家分享。日本有一家Ory實驗室,創辦人小時候曾因病在家休養一段時間,他因此感受到離群索居的孤單。長大後,他就以解決孤獨為出發點,希望設計機器人解決此問題。他的發想不在設計一款機器人來陪伴人,而是希望透過機器人讓人與外界互動,讓身障者或高齡者找到自我存在價值。他所設計的第一款機器人叫OriHime,可算是遠端操控者的「數位分身」,透過人形機器人的眼睛,讓身障者即使不方便出門,也可看到外界的景象,並且即時透過通訊功能與人交談。這家公司還因此開設了一家數位分身咖啡館,在裡面服務的機器人會到客人桌邊點餐及服務,而操控者是在遠端工作的身障者,他們透過OriHime可以立即回應客人需求、介紹餐點,即使他們是長期臥床者。事實上這家咖啡館訓練了60幾位他們稱為機師(Pilot)的身障員工,這些身障者有些是重度身障臥床者,過去他們的世界就是房間與床。現在他們透過OriHime重新參與社會、認識朋友,並且依靠自己的服務獲取薪資。這樣的機器人不是在取代人的功能,而是在創造人的價值。當超高齡社會來臨,人力資源短缺,若能透過此機器人讓長者重回社會與人產生連結,是不是一舉數得的創意設計。另外,也有廠商為孤單在家的長者設計了可以辨識語音與人互動的電子孫子。它是以6歲小朋友為原形而設計,可以識別28種常用語,用6歲孩童的口吻與人對話,若20秒內沒有和它對話,它會進入自言自語模式,講一些可愛的童言童語,但是每隔10到30分鐘,它會說一次「你在做什麼?」和「我餓了」之類的話來與你互動,也會提醒起床和吃藥或其他行程,也可以請它唱幾首老歌給你聽。這樣的機器人算是療癒系玩具,不僅陪伴長者,同時也激發長者生存的意志。隨著AI科技的發達,相信未來的對話會更精彩,也更擬真。國內有很多科技廠想踏入銀髮產業,不過設計的功能多是從照護著眼,較少從被照護者的角度來設計。若能換個角度思維,也許能擄獲高齡者的心,也能減少寂寞孤單所帶來的傷害。
-
2023-10-21 活動.精彩回顧
南山人壽聯手丞舞製作團隊舉行公益展演 推動年輕世代本土藝術人才培育
南山人壽力贊助台灣職業現代舞團「丞舞製作團隊」攜手台北市藝文推廣處舉辦「南山60.舞出公益」,於2023年10月12日在城市舞台演繹專屬於南山人壽之舞碼——《藝綻浮花》,引領近千名觀眾感受藝術的動人力量。南山人壽也將門票收入扣除行政成本後,全數投入「南山舞動列車」計畫,明年將前進校園進行舞蹈藝術紮根推廣活動,發展國內藝術教育,培力台灣年輕世代的藝術人才。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親自出席活動,他表示,今年是南山人壽成立60週年,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用專業的保險職能跟溫暖服務,守護這片土地一甲子。藝術人文是台灣寶貴的文化資產,今年南山人壽將藝文演出、藝術教育與公益結合,除了力挺本土藝術人文,也將會把展演所得用於推動國內的藝術教育與人才培育工作,實踐公益服務業的精神。此外,本次更首度邀請60位南山人壽業務夥伴和保戶一起參與演出,這60位素人舞者,在接受丞舞製作團隊近兩個月的專業指導排練下,過程中克服許多困難,最後攜手舞出感動人心的《藝綻浮花》。本次演出的60位素人舞者,分別是由30位南山業務夥伴與30位南山保戶一同參與本次公益演出。他們來自嘉義、桃園、台北等地,年齡更橫跨15歲至74歲,多數人原先並沒有舞蹈經驗,但在丞舞製作團隊的帶領下,歷經近兩個月的專業訓練,順利完成本次精彩的公演。每一位舞者都有獨特的生命故事,其中,有一位年過七旬的罹癌保戶,雖然已罹患癌症三期,仍然堅持和孫子來跳舞。該位保戶表示,當初是受到業務員熱情的鼓勵,讓她義無反顧參與演出,在跳舞過程中,更深刻感受南山人壽的生命力,讓她得以暫時忘卻病痛,感受滿滿愛的能量。此外,一位在南山人壽服務7年的業務夥伴表示,今年是她作為舞者的第20年,可以結合人生的職業和志趣,發揮影響力,是深具意義的一件事。演出的舞碼《藝綻浮花》,改編自蔡博丞總監的經典作品《浮花》,是丞舞製作團隊特別為南山人壽60週年編創的專屬舞碼,以水的意象表現肢體律動的力與美,充滿詩意與生命力度,舞者們像是在水面上浮動,呈現生命力與希望的象徵,時而優美,時而激昂的舞蹈動作,闡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互動,更呼應了南山人壽「以人為本」的精神相互共鳴。為了深化藝術教育紮根,就所有門票收入在扣除行政支出後,南山人壽將會全數投入在台灣藝術人才的培育工作,預計於2024年啟動「南山舞動列車」,與藝文公益團體合作,前進校園進行舞蹈藝術紮根推廣活動,推動年輕世代的藝術舞蹈人才培育,並邀請樂齡舞者及青年舞者駐地創作,共同促進台灣本土藝文舞蹈產業發展,讓藝術融入民眾生活。丞舞製作團隊為台灣職業現代舞團,由原生編舞家蔡博丞於2014年創辦,其曾獲法國表演藝術專業評論協會頒發「年度最具前瞻性編舞家」等獎項肯定。創立至今,致力推展台灣年輕世代原創表演藝術,在國際間的交流與演出遍佈27個國家、95個城市、270場的足跡,並深耕拓展歐陸市場,積極活絡國際網絡線,為現今台灣藝術生態注入一股清新的潮流思想,使藝文產業多元發酵。
-
2023-10-08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成人生勝利組後從此幸福快樂?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可能愈不快樂
哈佛大學布魯克斯教授的研究發現,成就愈高的人,到了退休之後愈不快樂。一般的常識總以為,當我們努力工作,認真賺錢,達到職業上的高成就後,也就是所謂人生的勝利組,從此就幸福快樂。其實結果很可能剛好相反,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愈可能不快樂。只要稍加思考,這個答案是合理的,就像以前我們當笑話講的,一個原本日理萬機的總經理或大將軍,退休後沒有公文可以批,只好要太太將每日菜單上呈讓他批閱,滿足失落的成就感。布魯克斯認為,再怎麼成功的事業,或一輩子生涯奮鬥,總會由盛而衰或終究必須交棒讓出舞台,因此唯一解決之道,就是在原本的第一條生涯曲線還沒走下坡或還沒交棒,及時發展第二條曲線。他的建議,其實就是我多年來在講「退休進行式」的主張,只要是工作,也就是能為我們帶來金錢報酬的工作,一定必須退休,將舞台讓給別人。但現代人的壽命很長,退休後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件到離開世界前都可以持續做、值得做的事情。以前的人追求長壽,現代人重視活躍老化,因為健康的長壽才是真長壽,但是當我們可以健康地活著之餘,就不免會思考,如何活出讓自己覺得很值得、沒有遺憾的人生呢?我的答案是,把時間花在自己在乎的事情上。真正的幸福,不是吃喝玩樂,而是能夠做自己覺得很值得的事,讓人生有意義。有一句很出名的話:「只要我們真心渴望一件事,全宇宙的力量就會來幫助你。」這個渴望,就是我們的夢想,也是那件值得而且可以做一輩子的事。但是要記得,不能只是懷抱夢想,夢想像孩子,要養才會大。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如果有伙伴同行,那是最能持久的方法,因此我們一定要到公益團體當志工,不只是對社會的回饋,更棒的是,當志工會接觸到許多人,這對大腦的刺激與活化有強烈的效果,可以預防失智。同時當志工可以拓展一成不變的生活,這種新鮮經驗也是大腦神經成長與健全的神奇肥料。到一個跟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比較接近的公益團體當志工,假如當志工的過程能夠接觸到大自然,那就更完美了,像是荒野保護協會這類的保育團體,就很適合任何年齡層的人參加。這些年已經有很多設計得相當嚴謹的研究證明,接觸大自然對於疾病的復原,疼痛的控制,多種的精神障礙,有非常明顯的效果,而且能夠增加免疫系統裡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跟活性,讓我們比較不會生病。而且當志工在幫助別人同時,也能獲得被需要的存在感,心靈不再自我孤立、自我厭棄,研究也發現,付出是療癒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助人為快樂之本」雖然是句老掉牙的話,但是近年真的有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這不只是道德教訓。古往今來許多宗教家也一再開示,如果能將我們的思慮焦點從自己轉到他人,把對自己的關心轉移到對別人的關懷,自己的痛苦就會立刻減輕,生命也會立即開展,同時也能獲得心靈的平靜。當我們能夠透過當志工的機會,做到無目的或不求回報的奉獻,自己的生命與世界都將會改變。或許不必等到退休或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特殊日子,現在就出門當志工,世界正在等待著我們發揮多年人生經驗所累積的能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長輩失智可「安養信託」嗎?收費會貴?8QA一次了解,門檻低非有錢人專利
「信託」二字,容易讓人聯想到有錢人的「投資玩具」。但近年高齡詐騙頻傳,「安養信託」提供因年齡增長、資產管理容易出現錯誤判斷的民眾,兼顧財產安全與支應老後生活、照護需求的新選擇。安養信託門檻低 非有錢人專利合庫商業銀行信託部科長李翠芬說,安養信託門檻低,卅至五十萬元即可辦理,可依長者需求量身定做支出、管理的方式,且信託內的資金除了定存、活存,也可拿來投資,避免資產隨通膨縮水。李翠芬日前在合作金庫與家總合辦的 「2023長智論壇」中,以「照顧者新觀念—家庭照顧協議不失和,淺談財產信託」為題 ,解釋安養信託的運作。安養信託有別於過去的財產信託,不是理財工具,而是協助委託人進行資金規畫,在未來無法處理資產時提供協助。李翠芬說,安養信託的委託人與銀行簽訂契約後,可以定期支付一定額度給安養機構等受託單位,也可不定期支付如醫療費用、購買輔具等,對高齡長者來說,可以省去持存摺、提款卡赴銀行的程序,也減少交易過程遭詐騙的可能性。李翠芬說,安養信託定額、專款專用的支付方式,可以避免長者在交易過程中遭詐騙,也避免子女爭產造成家庭糾紛。且信託設有監察人制度,長者指定的監察人能夠監督信託錢財是否妥善處理運用。若契約支付內容及方式更動,需要監察人或監察人與委託人共同辦理,確保財務安全。至於信託資金來源,李翠芬說,除了自身存款、退休金、子女奉養,以房養老也能作為資金來源。若名下不動產貸款已還清,但需要自住房屋,不便變賣房產,銀行可先為房產估價,並依房產價值每月撥款給長者作為養老金;若房產價值較高,每月撥款可達八至十萬元,扣除生活費的剩餘費用就可放入安養信託帳戶中使用。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安養信託立意良善,能讓長者放心,但照顧安排需要高度專業,要因應長者不同狀態調整,建議由長照專家一起協助,家總正與各界研討「信託、長照、法律」三方協作,幫助長者財務規畫。安養信託8QA 詐騙和老來失智導致爭產事件頻傳,尤期見到過去精明獨立的風雲人物老後因此成為新聞事件主角,實在令人惋惜。預知老後紀事,有沒有什麼方法避免老本不保?建構一個人生活的安全網,事前了解安養信託是必修功課。Q1.什麼是安養信託?「信託」是一種財產管理制度,依信託目的不同,可以達到財產管理、事務處理、追求利潤、社會公益等功能,而所謂的「安養信託」,則是將信託功能延伸,保障受益人未來生活的財產管理、資產保全、安養照護、醫療給付等目的成立的「信託」。Q2.常見的安養信託有哪些類型?自益信託:以委託人自己為受益人,如高齡者安養信託。他益信託:以委託人子女或其他親人為受益人,如身心障礙者安養信託。部分自益、部分他益信託:同時以委託人自己及子女為受益人。Q3.財產要到達多少才適合信託?法律上並無限制。大多業者並無限制承作金額,部分業者以新臺幣三十萬元為最低承作金額Q4.收費會不會很貴?簽約手續費:多為三千至五千元/每件;修約費多為一千元/每次信託管理費:多按每月底信財產餘額年率百分之○.三~百分之○.六,按月扣收Q5.長輩疑似失智,或意識時清楚時而混亂,可簽財產信託契約嗎?可依法辦理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未宣告前,若意識清楚仍可辦理信託,為避免糾紛可先辦理公證Q6.長輩既有保險能與安養信託結合嗎?若保單受益人與信託委託人為同一人,兩者可以互相結合。若長輩持有長照保單,繳費期滿後,若本身是受益人,保險公司支付費用可進入信託帳戶運用。但每月給付的勞保退休金,因統一編號不同,目前無法放入信託專戶。Q7.若委託人失智,辦理安養信託手續,需長輩親自到場還是可以居家協助?若委託人有身心障礙,且已進行監護宣告,監護人依法可代行所有手續。但不少失智症患者並未完成監護宣告,法律上還是完全行為能力人,信託是法律行為,委託人必須親自辦理;若長輩因失能等原因無法到場,銀行可派員到住家服務。Q8.安養信託的受益人資格有限制嗎?一定要是本人?安養信託可分為受益人與委託人相同的「自益信託」,以及受益人與委託人不同的「他益信託」。後者資格並無特殊規定,可以是親人、朋友、公益團體等,依照委託人與銀行所簽契約而定。資料來源/「2023長智論壇—照顧者新觀念—家庭照顧協議不失和,淺談財產信託」、中華民國信託商業同業公會延伸閱讀:·怕退休金被詐騙爭產?安養信託幫你顧老本 及早規畫財務,支應老後生活開銷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9/14參加免費線上理財講座:1個人更有機會享受自由、好命退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5 醫聲.醫聲要聞
四成多非醫療專業!無國界醫生背後的堅強團隊
「外科醫生在那其實沒有用,要會處理器械、接水電、清潔手術房,還有財政及人力分配,缺任何一項醫生都無法工作…」剛完成南蘇丹任務的無國界醫生、外科醫生夏肇聰說,遠赴前線的台灣無國界醫生共有15人,唯一非醫療專業的是台灣公民社會互動與連繫經理鄭巧鈺,擁有會計專業的她,掌握每趟任務的經費,更希望以自身經驗向非醫科背景的志士招手,也將全世界1.1億位流離失所的難民所身處的情況,寫實地紀錄傳播,以喚起大眾關注。四成多非醫療專業,財務、維修、水電後勤團隊撐腰無國界醫生組織從字面上便能看出服務宗旨,然而,多數人不知道,當中的非醫療人員佔了四成多,畢竟前線任務為第三世界的國家,各項資源無法與城市比擬。「沒有醫療設備的維護維修、沒有醫療物品的採購及運送、沒有乾淨的水源和穩定電力等,都無法開刀。」鄭巧鈺道出現實。2014年走進剛果民主共和國、2016年踏入南蘇丹、2018年再赴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的鄭巧鈺就是其中一位。財經會計背景的她說明,無國界醫生的捐款有97%來自私人勸募,一趟專案任務的款項需要精打細算,每個月都要掌握支出及預算,還得保留一筆現金以應付臨時狀況,「事後也要逐筆查看費用的落差,經費有限不可能恣意地揮霍。」政治動盪演變成戰事,在當地更是習以為常,因此,無國界醫生第一位派駐到當地的人員,通常是負責倡議斡旋而非醫療人員,鄭巧鈺說,必須要有倡議的工作人員先行與當地政府、各方派系事前溝通相關人道救援任務,並且蒐集難民傷患等資訊進行彙報,討論出任務方針。金錢資源的統籌分配到當地政府間倡議,以及後勤團隊的協助,重要性不亞於醫療救治傷患。鄭巧鈺點出,工作人員們雖然各司其職,「發聲、見證」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據實以報醫療現況,記錄下自己所見的證據。不讓難民關注度消退,提供即時奧援鄭巧鈺分享2018年親身到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營,將近有一百多萬位難民,擠在面積26平方公里的營區內,她比喻,這面積與台北文山區相當,但人口卻是超出四倍,可想而知環境惡劣,六年過去,各國媒體關注熱度消退,暴增的反而是疾病,現在普遍有40%民眾患有疥瘡,有些地區更高達了70%。在這趟任務中,鄭巧鈺深刻記得一位20多歲負責安排、維持秩序及衛教的志工,完善打理四面八方,原來他在受到迫害前是在緬甸擔任地理老師,過去曾在緬甸替無國界醫生擔任翻譯,直到2018年結束任務準備返台時,得知他在營區裡遇到了好的女孩將要結婚,時間過去,猜想或許已經有了小孩,但不變的是,一家人仍困於難民區。即使給予幫助仍改變不了現狀,是否會帶有無力感?鄭巧鈺回答,「不會,我們提供是即時需求的協助,反倒有些罪惡感,覺得說會當下是不是能做的更多、沒有做的地方,相信這也是隊員們的壓力,不過,後頭依舊會有無國界醫生的其他團隊持續接應。」1天10位槍傷患者成常態,任務中牽起的羈絆今年4月到5月結束南蘇丹北部班提烏流離失所者營地任務返台的夏肇聰,早在2022年時就曾赴當地出第一次的任務。這次他搭乘飛機,由上往下看著營地內正方白色的建築,宛如稻田阡陌,乾淨整潔,直到下了機,發覺是一片長年浸泡於水中的景況,伴著垃圾、泥濘和病菌,「水已經兩年沒退,現在雨季又將至,淹水只能蓋提防,越蓋越高…」天災之外,多的是人禍,蘇丹內戰的槍林彈雨,造成國民千瘡百孔、身負重傷,夏肇聰形容,一天收治十位患者是常態,遠比他在台灣執業10年碰到的案例還多,蘇丹的難民得不到醫療照護,只得跋山涉水,趁著停戰的空檔,徒步走到班提烏就診,好幾位傷患的患部潰爛或細菌感染。來自香港的夏肇聰,高中撞見了無國界醫生的廣告,抱著憧憬和理想,到台灣就讀高雄醫學大學專攻小兒外科與外傷科,臉上總掛著笑容的他講著和當地民眾產生的羈絆,「因為是回到第一次任務地點,所以特地帶了台灣鳳梨酥、點心零食給當地友人們的小孩子吃,沒想到接手後一不留神,他們已經吃完了。」更感動的是,夏肇聰替曾經難產的孕婦再次接生,所幸,第二胎平安順產,於是他將幼兒抱到半身麻醉的媽媽身邊,媽媽突然問起了醫生的名字,便決定將小孩以夏肇聰的英文名字「Marco」命名,以感謝他用雙手將孩子帶到這個世上。他笑說,每次「Marco」來看診時,就會有人喊「Marco趕快去看Marco。」作為當地僅有的外科醫師,夏肇聰24小時待命,他不敢去做激烈運動,避免自己受傷而無法任務,沒事就睡覺、聽聽音樂或看書閱讀,到了下一位接班的外科醫前來,他才卸下白袍,變回熱血青年和當地朋友們打球跑步,這也是身為無國界醫生的自律和自覺。兩趟執行任務下來,夏肇聰有感著珍惜當下,他收起了些笑容,「有些同事、朋友就在衝突中離開,但這份工作是想讓世人了解、看見,世界的某個角落有著這群受苦受難的人。1.1 億人被迫流離失所,新聞過後苦難未消失每年的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根據統計,全球有 1.1 億人被迫流離失所。無國界醫生台灣執行長鄔荻芳說,這樣的數字是台灣人口四倍之多,創下人類近代歷史上流離失所人數的新高,令人震驚。無論是二月土敘大地震或五月侵襲緬甸和孟加拉的氣旋摩卡,難民因為災難新聞再度受到關注,但新聞過後,他們的苦難並未消失。無國界醫生組織在2019年,從原先的辦公室正式升格為「財團法人無國界醫生基金會」,能夠在台公開勸募,民眾也能直接捐款至台灣帳戶,目前團隊也和台灣相關公益團體聯繫合作,同時招募醫療與非醫療的前線工作人員,鄭巧鈺說,即使台灣目前有15位前線人員,但人數依每個人的規劃安排不同而有增減,去年有6位加入,會依照任務型態進行分配,今年則持續透過專科醫學會管道來聯繫招募,期盼抱有理想熱血的民眾投身行列。
-
2022-11-05 養生.人生智慧
行善不需要目的!美研究:受過善意者更容易幫助他人,形成善的循環
你一定聽過日行一善能帶來快樂!但是要做出幫助老弱婦孺貧困者的行為才叫善行?其實像是給人搭便車、送杯飲料給朋友等小小的善意舉動就能讓他人感受到溫暖和愉悅感。根據1篇2022年8月發表於《實驗心理學期刊:總論》的研究顯示,慷慨的行為具有傳染性,接受他人幫助、分享或捐贈者也會相對付出,將自己收到的善意向外傳遞。美實驗「轉贈給陌生人」 受贈者好心情超出預期該研究為德克薩斯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學者共同進行的系列實驗。第1項實驗由研究者在公園招募84名參與者,請他們選擇將1杯熱巧克力贈送給陌生人或自己留著。有75人同意由研究者將飲品遞給陌生人並告知是參與者贈送,再請接收者自評自己的心情,給予者猜測他人收到飲品的感受,結果顯示給予者低估自己舉動的重要性,給予者預估接收者的情緒平均為2.7,接收者自評為3.5。第2項研究將200名參與者分成2組,對照組中的50人因參與實驗獲得1個蛋糕並給自己的心情評分,另外50人則猜測接收蛋糕者的感受,實驗組的100人中,50人被告知可以把蛋糕送給陌生人,並分別幫自己和接收者的心情評分,結果顯示透過善舉收到蛋糕的接收者比對照組接收者更快樂。最後1項研究,參與者在遊戲前收到來自實驗室商店或另1位參與者贈送的禮物,接著請收到禮物的參與者在遊戲中將100美元分配給自己和1位未知的接收者,結果發現透過另1名參與者的隨機善舉收到禮物的接收者,在遊戲中對陌生人更加慷慨。受過善意者更容易幫助他人 形成善的循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生活經驗讓我們感覺到「施比受更有福」,上述研究顯示受者的心情比施者所想的還要好,是很有意思的發現。林家興說明,研究中「施者」所從事的善行,並沒有用到自己的錢或資源,樂於助人的心情會很好,但如果要使用自己的資源或錢去幫助別人,結果可能會涉及損失多少和是否值得所影響;另外「受者」都是陌生人,針對陌生人所進行的善行比較單純,會讓受者的感受更深刻、心情通常也會比較好,若是認識的人可能就會牽涉到認識的程度及關係好壞的影響。從研究中也發現接受幫助的施者,在有機會幫助別人時,通常比較樂意,心情也會比較好,人在獲得別人幫助的時候,也會誘發善心去幫助別人,形成1個善行的循環,對陌生人提供舉手之勞的小善行,接受者感到的溫馨與愉悅感超乎我們想像,建議民眾可以養成隨時助人的習慣,讓善行在社會中增長,大家自然都能從中受惠。行善不需要目的性 過多期待會形成阻礙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我們都知道對人為善會讓人有良好的感覺,但是並不知道感覺會有多好,上述研究證明了這1點,從分數中可以知道,接受善舉的人常不是因為收到的東西是什麼,而是這項舉動。有些人從善或多或少會有目的性,期待做了以後會有成果或回報,希望如自己的期望發展,葉雅馨提醒,從事善舉不要有太多的「以為」,以為對方會有什麼反應、以為會怎麼樣,像是對方要很開心、不再難過或得到安撫…等,當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反倒讓關懷者感到被潑冷水、不領情,覺得不值得、多此一舉,「誤判的期待」反而成了利社會行為的阻礙。建議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善舉的民眾,從「關心」周圍的人開始,家人、同事、同學、朋友或公益團體關注的議題。打從內心給予幫忙,像是幫助焦頭爛額的同事買杯咖啡、倒杯水、公益捐款…等,從關心的角度就不會有過多的期待,且量力而為,避免讓善舉變成另1種壓力或負擔。像是打通電話給長輩,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讓對方收到關心,舉手之勞的善行,相對較「自在」,不會讓被幫忙的人感到需要有所回饋的壓力,同時有助於持續的從事利社會行為、累積了自己的正向情緒,及發揮善的影響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0-31 養生.心理學解密
心理學研究證實:慷慨助人的善意會「傳染」,接受者也會更樂於付出
大家都聽過日行一善,除了幫助老弱婦孺貧困者,其實小小善意舉動就能讓他人感受到溫暖和愉悅,例如讓人搭便車、送杯飲料給朋友等。根據2022年8月發表於「實驗心理學期刊:總論」的研究顯示,慷慨的行為具有傳染性,接受他人幫助、分享或捐贈者也會相對付出,將自己收到的善意向外傳遞。施比受更有福 善行會循環該研究為德克薩斯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學者共同進行,相關實驗有一系列,第一項實驗由研究者在公園招募84名參與者,請他們選擇將一杯熱巧克力送給陌生人或自己留著,有75人同意由研究者將飲品遞給陌生人,並告知是參與者贈送,再請接收者自評心情,給予者猜測他人收到飲品的感受。結果顯示,給予者預估接收者的情緒平均為2.7分,接收者自評為3.5,顯示給予者低估自己舉動的重要性。第二項研究將200名參與者分成兩組,對照組中50人因參與實驗,獲得一個蛋糕並自評心情分數,另外50人則猜測接收蛋糕者的感受;實驗組100人中,50人被告知可以把蛋糕送給陌生人,並分別為自己和接收者的心情評分。結果顯示,透過善舉收到蛋糕的接收者,比對照組接收者更快樂。最後一項研究,參與者在遊戲前收到來自實驗室商店或另一位參與者贈送的禮物,接著請收到禮物的參與者在遊戲中,將100美元分配給自己和一位未知的接收者,結果發現,透過另一名參與者的隨機善舉收到禮物的接收者,在遊戲中對陌生人更加慷慨。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生活經驗讓我們感覺到「施比受更有福」,上述研究顯示,接受者的心情比施予者想像更好。研究也發現,接受幫助的施予者,在有機會幫助別人時,通常比較樂意,心情也會比較好,人在獲得別人幫助的時候,也會誘發善心去幫助別人,形成善行循環;對陌生人提供舉手之勞的小善行,接受者感到的溫馨與愉悅感超乎我們想像,建議民眾可以養成隨時助人的習慣,讓善行在社會中增長,大家自然都能從中受惠。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我們都知道與人為善讓人有良好的感覺,但並不知道感覺有多好,上述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從分數中可以知道,接受善舉的人常不是因為收到的東西是什麼,而是這項舉動。從善不應有目的性 舉手之勞的善行最自在有些人從善或多或少會有目的性,期待做了以後會有成果或回報,葉雅馨提醒,從事善舉不要有太多的「以為」,以為對方會有什麼反應、以為會怎麼樣,像是對方要很開心、不再難過或得到安撫等,當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反倒讓關懷者感到被潑冷水、不領情,覺得不值得、多此一舉,「誤判的期待」反而成了利社會行為的阻礙。建議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善舉的民眾,從「關心」周圍的人開始,家人、同事、同學、朋友或公益團體關注的議題。打從內心給予幫忙,像是幫助焦頭爛額的同事買杯咖啡、倒杯水、公益捐款等,從關心的角度就不會有過多的期待,且量力而為,避免讓善舉變成另一種壓力或負擔。例如打通電話給長輩,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讓對方收到關心,是舉手之勞的善行,也相對比較「自在」,不會讓被幫忙的人感到需要有所回饋的壓力,同時有助於持續的從事利社會行為、累積了自己的正向情緒,及發揮善的影響力。
-
2022-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里長帶隊打疫苗 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攝取蛋白質 也助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兩年多,COVID-19病毒將與人類長久共存,面對後疫情時代,新店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表示,民眾今後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被病毒攻擊,提升免疫力,重視衛生習慣。政府、醫療院所、企業與民間團體更要合作建立社會安全網,例如由里長主動協助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甚至集體帶往接種站,都是抗疫路上最美好的風景。多攝取蛋白質 增加免疫力「新冠疫情也是再一次的人類浩劫。」林恒毅說,新冠疫情讓人回想起1918年歐洲發生的流感疫情,那是人類第一次面對流感大爆發,造成三千多萬人死亡。相較於20世紀初期,幸運的是人們已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與防疫措施,以台灣來說,從口罩到疫苗等防疫政策,各級醫療院所的治療與照護準則,都逐步引導全民建構起對抗新世代病毒的能力。林恒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在生活中民眾仍應保持警戒,保護自己不被攻擊。病毒侵襲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口、鼻則是「入口」,因此最簡單也最有效阻絕病毒的方式就是把口罩戴好,更要勤洗手,以免雙手成為傳播病毒的媒介,在公共場所和群聚地點也要隨時注意防護。要避免呼吸道的感染,首先應提升自身免疫力。林恒毅說,民眾日常飲食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促進免疫球蛋白等抗體的形成,同時配合適當運動,能有效增加免疫力。在家就醫 視訊門診成常態後疫時代的醫療環境也隨之改變。林恒毅表示,Omicron病毒襲台之初,一度造成醫療量能吃緊,但隨著衛福部推出視訊看診,就診秩序快速恢復,如今視訊門診已成常態,民眾可以從容的在家就醫,大大降低醫病雙方的負擔,也紓解疫情管控的壓力。林恒毅認為,智慧醫療絕對是未來的趨勢,隨著各種社群媒體與線上工具的普及,遠距醫療將更輕鬆方便。國家防疫與醫療政策上,也會進行法規鬆綁以及規畫更多元的遠距門診模式,方便獨居老人或行動不便的族群就醫,民眾也要學著適應新形態的數位就醫模式,年輕世代更應協助不善使用3C的年長者。兩年多的疫情戰役中,林恒毅說,最可貴的是部分非都會地區出現了強大的社區力量,例如新北市由里長發動,協助不會使用網路的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線上門診或集體帶到指定地點注射等,讓年長或經濟條件落後的民眾也能跟上科技醫療的腳步。結合公益力量 醫療無死角林恒毅呼籲,台灣必須持續發展這樣的互助模式,除了鄰里、社區之外,更要結合醫院、企業和公益組織的力量。例如新店耕莘醫院設有健康促進中心,醫護人員定期前往烏來山區為居民提供衛教與醫療服務,且因為有獅子會捐助的巡迴醫療車,更方便醫院前進偏鄉,彌補醫療資源的不足。「台灣偏鄉很多,只要各家中型以上醫院認養一處偏鄉,再加上企業與公益團體的投入,建構起完善的互助模式,偏鄉醫療就不會有死角。」林恒毅強調,這是每個醫院的責任,要去思考哪些是政府做不到的,且只要醫院肯去協助補足,一定也會有民間的資源進來一起奉獻,建構更強大的社會安全網,讓全民防疫的路能夠長長久久的走下去。專家小叮嚀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症之首。判斷肺癌最大的困難在於初期症狀沒有專一性,發現時常已是肺癌晚期。常見的咳嗽、咳痰、咳血和胸悶都有可能是肺癌,當這些呼吸道問題伴隨著體重減輕發生時,就要高度警覺。新冠疫情期間,肺部疾病受到國人更多關注,繼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乳癌免費篩檢後,國健署今年7月起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兩大高危險族群:有家族病史、重度吸菸者,提供二年一次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篩檢,期盼能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建議符合資格者應盡快篩檢,即使不完全符合者,平時也應提高警覺,必要時自費進行篩檢。
-
2022-08-04 焦點.生死議題
有錢就有紛爭!處理爭產案件20年 律師蘇家宏:別讓最愛的家人為難
編按:你想過何時該預立遺囑嗎?處理遺產相關案件超過20年經驗的恩典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蘇家宏律師認為,如同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財產繼承也是每個人一輩子必定會遇到的課題。為避免因生前交代不清可能導致的紛爭,「預立遺囑」就像是預立醫療自主決定,絕對有其必要。「如果要說什麼時候該立好遺囑,我的答案是:現在!」專精於遺產繼承領域的恩典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蘇家宏律師指出,很多人認為遺產問題是等到自己命不久矣時,或是有錢人才需要煩惱如何處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一輩子不一定有機會上法院,但每個人都有財產,也一定會面臨到贈與或是繼承的問題,無論金額大小,是一百萬還是一千萬,都必須要加以處理。有沒有事先規劃好,可能會決定我們在身後留給最親密家人的,是祝福、禮物還是爭端。」因此比起「分產」,蘇家宏更傾向於以「財富傳承」的概念處理遺產案件。「如果因為不了解法律,或是沒有正視它的重要性,等真正遇到法律層面問題,感到困擾時、往往已經錯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口頭遺言不具法律效力 更可能是爭端的導火線蘇家宏舉了一個極常見的例子:很多做父母、長輩的,到了臨終時在床前吩咐交代身後遺產要如何分配。「講完人生感言,他覺得自己責任已了,但從法律觀點來看,『口說無憑』,這段遺言其實不具任何法律效力。因此若兒女之間對於長輩的分配不滿意,爭論就發生了。」另一種情形,則可能發生在再婚夫妻和前任配偶所生子女身上:在過世之後,因為子女在法律上也都具有繼承權。「不少另一半過世的長輩,可能就因為這樣被迫必須搬出原本住了大半輩子的家。」蘇家宏提醒,在沒有訂立遺囑的狀況下,所有繼承者會依照法定的比例和順位分配遺產,但問題是:每個人對於物品的價值認定不同,或是遺產包含房地產、現金、有價物品等,大家繼承的意願不同,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爭議。「我們在處理遺產案件時,很少會有所謂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大多時候都是直接撞上岸邊。」蘇家宏說。預立遺囑有那些方式?常見迷思與錯誤因此,蘇家宏多年來都大力提倡「預立遺囑」的重要性。這個概念有點像是預立醫療自主決定書,先由自己做好決定,除了避免可能的爭議,也可以讓身邊的至親家人在處理身後事之餘,得以減輕身心的負擔。目前法律上遺囑主要可分為5種形式,其中最簡便的方法之一,就是只需滿足「親筆書寫、親筆簽名、註明訂立遺囑日期」3個條件即可生效的「自書遺囑」。其他也可以選擇有見證人的「見證遺囑」、「密封遺囑」,以及無法書寫狀況下的「代筆遺囑」和「口授遺囑」等形式。蘇家宏也提醒,由於遺囑在性質上需要明確證明為本人所訂立,所以不能用打字代替書寫,即使是列印出來之後再簽名也不行。另外,像是在臉書或是部落格留下影片,目前也不是法律認可的有效形式。蘇家宏認為,預先規劃自己身後遺產如何處理,既是權利、也是義務。例如,若自己晚年時的照顧責任大多落在某一位子女身上,那麼作為一個明事理的父母,是否應該在遺產分配上,給予相對應的回饋?相反地,若子女不肖、配偶有家暴情形,甚至有重大侮辱或虐待的情況發生,也可以透過預立遺囑,限縮對方所能獲得的繼承額度。「例如前陣子震驚社會的正義輪胎行縱火案,如果犯嫌的殺人罪成立,未來他在法律上就可能喪失遺產的繼承權。」沒有子女繼承也應規劃遺產 決定自己如何和世界告別除了為人父母者,應當及早思考規劃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財產分配,在現代社會型態的不斷發展變化之下,若是沒有子女可繼承遺產的單身者、頂客族,又該如何預做準備?蘇家宏分析,單身未婚者若父母親已經過世,第一順位的繼承者就會是兄弟姊妹;沒有孩子的夫妻,則依照法律規定,另一半和兄弟姊妹可以分得各一半的遺產。如果沒有兄弟姊妹,或是平時有其他交情較好的親戚、甚至是在中年後相互照應的好友,就可以透過預立遺囑,指定對方繼承自己的遺產,或是訂立意定監護契約,委託對方為自己的法定監護人,處理財產、生活照護等事務。而若擔心自己老後可能因為失智導致失去判斷能力、或財產可能被騙走,也可以採取部分財產信託、或是以房養老等模式,相當於多上了一道安全鎖,讓老後的財務運用更有保障。也可以指定財產捐給想幫助的公益團體,「如果生前擔心自己的錢不夠花,在身後再把財產捐出去,也是一種選擇。」遺囑也是一種人生整理 更是愛和心意的傳承蘇家宏認為,預立遺囑對個人層面而言,也像是一種重新思考人生的哲學命題。「這其實有助於你重新檢視:什麼人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或是想表達對身邊所愛親友的心意,希望自己可以留下什麼給他們。這些思索都非常有意義,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他舉了個真實發生過的案例:有個富二代的子女平時遊手好閒、揮霍愛玩,甚至有賭博、吸毒的壞習慣,「後來他的父母就透過預立遺囑信託,指定他在每個月只能領取一定額度的生活費,或許就避免了他因為繼承遺產,反而危害了他往後的人生,或是遭到有心人士覬覦。」「生前妥善規劃遺產,絕對比身後才引發其實可以避免的爭端來得好,更可以預防許多遺憾發生,也讓自己重視的對象得到應有的照顧!」原文:處理爭產案件20年,體悟人人都該預立遺囑!律師蘇家宏:有錢就有紛爭,別讓最愛的家人為難
-
2022-07-06 養生.人生智慧
抗癌準備/朱俐靜罹癌病逝,生前就將「這些事」交代給家人
知名歌手朱俐靜傳出罹患乳癌,40歲離世,讓歌迷朋友感到痛心。根據媒體報導,朱俐靜抗癌2年,知道自己罹癌後,就把銀行密碼交給家人,以及思考寵物的照顧事宜。面對癌症這類無聲殺手,律師提醒,在抗癌養病過程中,若對財產上有擔憂,應該同步為自己做好全面規劃,2件「抗癌準備」讓自己和家人更安心。罹癌的危機意識 銀行密碼、鑰匙交所愛《ETtoday東森星光雲》報導,朱俐靜單身沒有小孩,罹癌時即產生危機意識,告知姊姊自己的銀行密碼和家中鑰匙等私人事務,同時也擔憂起自己的狗狗該怎麼辦,很早就做好全盤的規劃。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周依潔表示,不少人在發現生病、罹癌或重大手術前,會開始針對財務做統整與規劃,主要是擔憂自己若有意外發生,希望能讓家人安心,尤其以單身者更明顯。因為單身者,多半會思考房子、財產要留給誰,或是心中有想捐贈的公益團體等,希望能全盤掌握。單身罹癌不恐慌 2準備減輕抗癌負擔周依潔提醒,可以從2件事開始準備,包括設立意定監護人和預立遺囑。設立意定監護人的用意,主要預防喪失行為能力、生活無法自理等狀況。癌症切除惡性腫瘤後,若未來發生癌細胞轉移,癌症復發造成失能,可能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此時,若有提前設立意定監護人,例如,兄弟姊妹、摯友等,就可由他來代為處理醫療、財務等生活大小事。預立遺囑則是為防範未來病情不受控制,意外離世時,家人可根據遺囑來協助處理身後事。周依潔透露,單身者的遺囑,多半重視「想把財產留給誰」、「財產不想留給誰」、「財產捐給特定公益或宗教團體」。預立遺囑,對於罹癌者而言,像是一份心中的保險,根據心意提前做好分配,讓自己在抗癌時能減輕心理擔憂,也能把財產留給自己真正愛的人。健康是最重要的寶藏,若不幸罹癌,無論單身與否,在抗癌時若有擔憂,不妨參考以上的方式,為自己與家人提前做好規劃,減少對自身的心理負擔。
-
2022-05-17 新聞.長期照護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阿公愛不愛阿嬤?愛啊,但久了都會累的。」將亡者化成浪漫版本,是阿公給自己的安慰。下午四點,台東公益團體的送餐員送來便當。八十六歲李俊雄(化名)拖著痛腳,道謝接過,走回不開燈的屋裡,打開飯盒,點起一炷香,插在妻子遺照前,招呼著:「阿梅喔,呷飯啊。」這裡家徒四壁,唯一「裝飾」是牆上兩張阿梅遺照,她去年八月過世。阿公說:「真不甘伊離開喔。」晚上也不進房,每天席地鋪著紙板,在阿梅注視下安眠。他比了比照片,難過起來,沒牙的嘴巴顫抖,不停抺淚。「阿公真的很疼阿嬤。」不同社福單位的紀錄都寫著「關係:恩愛」。然而,老是念著:「她若是死了,我要怎麼活下去?」的阿公,曾推著阿嬤輪椅到海邊,想要一了百了,幸好被人攔下。他這麼愛她,卻差點動手殺人,矛盾嗎?這是老顧老、顧到心力交瘁,生命緊密交錯、又不忍放手的驚悚情節。坐在塑膠椅上,阿公深情描述,阿嬤要「過身」那一天,她在醫院打電話給他:「你不來嗎?卡緊來喔,不然看不到我了。」阿公很著急,一腳皮鞋、一腳拖鞋跑出家門,跑著跑著成了赤腳。病床上阿梅問他:「親我一下好嗎?」他聽話輕吻阿梅臉頰。阿梅回握他的手,要他再親一下。阿公低吻額頭時,「她的手就無力放開,眼睛閉上了。」但旁人看見的真相是:阿梅半夜在加護病房離開,沒有親人伴隨。一直照顧阿梅的何修女說,李俊雄是隔天直接到殯儀館去看她最後一眼。這些不久前往事,在阿公失智腦海中化成浪漫版本。魔幻、荒誕與現實交錯,才是他的真實,是他給自己的安慰。「你說阿公愛不愛阿嬤?愛啊。」但是打過她、想殺了她,跟愛一樣真實,「久了都會累的。」聖母醫院護理部主任蕭燕菁說,在阿嬤沒住院前,居服員發現阿嬤身上有瘀青,阿公說阿嬤跌倒,但阿嬤很清楚表達:「阿公打我。」阿公已不適任照顧者。社福機構評估兩位長者都需安置,照專、長照個管與家照社工協同社福團體,組成線上群組密切聯繫老夫妻的狀況,以給予支持。重度失能的阿嬤先住進機構,疫情之下禁止探望,阿公才不管,「堅持每天去,一天還去兩次」。不願具名的社工說,阿公天天到她的辦公室「盧」,要看阿嬤,「他有很深的分離焦慮」。心有餘、力不足是殘酷現實。即使再不堪,眾人仍不忍苛責阿公,「他也老了啊,也需要人照顧,哪能再照顧另一個重病、失能的老人呢?」蕭燕菁說。妻子走後,李俊雄日日哭泣,失智症狀漸明顯。看醫生?不要。住安養院?不要。「阿梅要有人拜,要拜一年。」他不想離開和阿梅的家,即使看起來那屋裡除了遺照和紙板,什麼也沒有了。▌延伸推薦: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08 養生.人生智慧
林依瑩進擊的不老夢:副市長變居服員投入長照,解開年齡束縛打造不老傳說
當台灣高齡社會挑戰節節進逼,現任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顧問林依瑩,25年前,還是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學生時,早以「時間銀行」為論文主題,鑽研起台灣高齡社會的未來難題。先後加入老吾老、弘道老人基金會,也曾一度短暫擔任公職;幾年前,為了深入探討長照現場困境,她考取居家照服員,走入真實的照護;看見部落居民與長照現場的兩難,她又創辦伯拉罕合作社。耕耘公益領域20多年,該怎麼定義林依瑩的角色?她是倡議者、是政策家、是管理者、是創業家,也是走入現場的行動者。唯一不變的是心繫台灣高齡現場,嘗試不斷為公益領域,找尋創新突圍的新模式。解開年齡束縛 打造不老傳說在長照公益領域,林依瑩的名字早為大家熟知,但對社會大眾,印象最深刻的是10年前,才32歲、擔任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的她,「大逆不道」地帶著一群年紀超過80歲的阿公阿嬤環島全台騎車,所寫下的不老騎士傳說。2022年,高齡樂活、熟齡樂活已是社會鼓勵提倡的觀念,但10年前,林依瑩的種種嘗試更像是一場出格的離經叛道。那時社會主流的聲音是:「長輩就該好好伺候安養、怎麼能做如此危險的事,出了事怎麼辦⋯⋯」一聲聲質疑不絕於耳。林依瑩溫暖笑容下,藏了創新的心,不怕衝第一惹來的挑戰問句。隔年她再帶著阿公阿嬤登上小巨蛋,轟轟烈烈地辦了場百老匯音樂會,辦一場還不夠,隔年再辦、後一年再有⋯⋯,登上台的人數愈來愈多,就是要鼓勵大眾扭轉想法,年長不等於衰老,變老也能有夢、活躍帥氣。副市長變居服員 投入長照解開年齡的束縛,林依瑩看到的是,隨著高齡化進程加速,隨之浮上檯面的難解議題:長照現場。2018年,六都選舉,台中市長林佳龍意外落選,當時擔任副手的林依瑩,也跟著卸下職務。突然騰出大片時間,林依瑩發現,幾年前為了孩子移居落腳的台中東勢鄉達觀部落,正面臨中壯青年沒工作、原鄉長者缺照護。她乾脆苦讀考取居服員證照,親身上陣,當時接手的就是照護難度最高的四管個案。一位照服員,一年至多能承接的個案照護是5位,但林依瑩3年來,自己間接、直接照護的數量,就有30幾位,就算用盡所有時間,也無法解決偏鄉照護問題。林依瑩乾脆就地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以合作社模式打造「照護學校」,一手培訓當地居民成為居服員,創造就業機會,一面就地、就近解決偏鄉部落的長照資源缺口,也期待透過在原鄉的實作實驗,打造All in One 24小時整合照護服務,補足現行長照制度的缺口。走進長照現場 找到成長力量一派溫和、笑笑說話的林依瑩,為何總是一馬當先、無畏質疑,嘗試找尋創新方式挑戰傳統框架?她笑說:「可能我從小就是黑乾瘦(台語)的鄉下小孩,排行老大卻不是家裡最聰明的小孩,在班上也是平凡到會被老師忘掉的學生。」大概就是覺得自己這樣平凡不聰明,要做沒做過的事情時,若遇到外界出聲挑戰、質疑,林依瑩就會心頭掂掂思考哪兒沒做好。但正因看見彼此的初衷都是一樣的,林依瑩聽進了建議,修一點、改一些,反倒替自己周全作法,就這樣常常幫自己第一次的嘗試就做到了9分。從青春年華投入銀髮領域20多年從未離開,林依瑩說,都是因為在現場服務,看到了改變。林依瑩在部落打造的照護新模式,被媒體以《大安溪畔的奇蹟》為題登上封面故事,述說一位狀況極差的阿公,在經過完善照護,重新找回日常生活「奇蹟」。這種故事不只一樁。前陣子一位部落青年因車禍重傷臥床,太太承受巨大照護壓力,家中經濟也陷入困頓,而後透過伯拉罕培訓,成為居服員,外出投入居家服務工作。原本被列為低收入戶的他們,過一陣子捎來訊息,說改善了家中狀況。「聽見他們的消息,我真的很開心。」「正是因為在現場一次次看見生命轉變的時刻,才讓我這樣獲得方向與力量。」林依瑩說。啟動「雙大安」 整合照護模式日前,林依瑩又啟動了「雙大安計畫」,串聯台中大安溪畔達觀部落,以及位居首都中心的台北大安區。林依瑩解釋,許多人總以為長照的難題只會發生在經濟困頓家庭身上,但在台北市大安區,即便收入不低,也同樣面臨難題,「長照處境,不論貧、富,面臨的狀況其實都是一樣的。」她說。長期仰賴移工的照護並無法長久,All in one模式是林依瑩想創造一種能讓人安心返家的照護模式。尤其成為居服員後,林依瑩常常在現場看見許多家庭成員因為照護造成的緊張衝突,她知道,長照對於一個家庭,不僅是顧身也顧心。能夠返家,不僅能夠提升照護品質,也能讓許多個家庭重整關係、連結與對話。什麼是All in One 照護服務讓需要居家服務的病患個案在出院前夕,就能串聯醫療、護理,提供最完整的諮詢和照護。以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為例,以合作社為中心,整合調度人力、照護資源,用「一組人」、「不間斷」針對照護者的變動,客製提供整合、長期的專屬照護,需要照顧的個案不必入住照護機構,也能全時段的就地、在家得到妥善照顧。
-
2022-03-21 新聞.元氣新聞
院版精衛法「社區支持」淪宣示 蔣萬安批:空頭支票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召開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15個民間團體到場表達心聲,可歸納出三大共同主張。首先,強制住院與強制社區治療都應採法官保留原則。再者,院版第23條提到「社區支持服務」卻未列法定業務事項及經費來源,形同「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最後,院版草案改以健保支應強制治療等相關費用,與會團體一致反對,認為應回歸公務預算,並確實提高用於社區支援系統的經費。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目前院版草案僅規定強制住院要由法官裁定,但強制社區治療仍維持由審查會決定,但醫學會認為,兩者都應回歸法官保留原則,才能突破審查會缺乏強制力、行政單位各自為政而無法執行審查會決議,導致精神醫療照顧網絡不完整、不連續的問題。國民黨籍立委蔣萬安、民眾黨籍立委蔡壁如、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都表示贊同一致回歸法官保留原則。蔣萬安指出,強制就醫平均一年600件,強制社區治療一年平均不到50件,就算強制社區治療都改為法官保留原則,也不會增加司法系統太多負擔,而且前端做好妥適的社區治療,也可以減少強制住院的案件量。精神科醫師蘇偉碩則提醒,許多曾經住院的病人都曾經接受過殘忍、不人道,甚至是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導致心理創傷,阻卻了再次進入醫療的意願,造成病情的惡性循環。他建議這次修法應將細則條文整併至母法,對於對於病人身體拘束和行動限制有更強的法律保障。台灣失序者聯盟秘書長李昀也說,許多人寧願躲起來或死在路邊,都不願意去住院,就是在現有的資源下,醫院往往無法好好保護一個人。若社區有危機喘息中心、同儕支持中心,病人不用往醫院送,可減輕警消和醫院負擔,也能減少病人受苦。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滕西華表示,為了降低病人強制就醫或社區治療的被剝奪感,可參考《病人自主權利法》建立事前同意的機制,在病人清醒穩定時,簽署同意到什麼程度願意接受強制治療措施,讓病人在發病時即便缺乏現實感,仍能夠根據他事先表達的意願,去對的地方接受治療。院版第23條終於提到民間引頸期盼的「社區支持服務」,但蔣萬安直言,內容徒具「宣示性」,沒有具體列出法定業務事項,對於病友來說是「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應要以更具體文字明定各級政府分工、執行業務範圍,才能在法律實行後達成一定的目的和效果。入家社區工作者專業促進聯盟發言人廖福源則提醒,目前社安網預算都偏向個案管理、危機處理、加害人處遇,放在社區服務的比例僅一成,不符合比例原則。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表示,社區支持服務的項目應入法,並編列足夠、穩定之預算,並整合社政、衛政、醫療的資源。王婉諭也說,時代力量認為修法內容應比照長照法,明定社區支持服務應有的服務,也應補助相關公益團體,提供病人及其家屬更多更可近之知識協助,以改變現在家屬的苦境,例如尋求資源四處碰壁、錯失治療黃金期,平均必須自己照顧17年以上。蔡長哲指出,針對緊急安置、強制就醫等費用,現在院版竟然要把公務預算支付改為健保支付,這並不合理。既然是國家強迫人民接受治療,就像新冠肺炎強制隔離治療一樣,也是政府編列公務預算支應,不適用健保。如此至少可保障臨床醫師不需擔心健保點值不到一元、被核刪等問題。立委蔡壁如也支持精神醫學會的看法。至於警消的參與,蔡長哲表示,第一線警消執法困境主要是無法當場判斷是否為精神病,亦無法判斷個案行為有無自傷傷人之虞,若強制送醫,會常擔心被個案告進法院。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楊添圍表示,警消人員的訓練也需要編列預算、投入資源。滕西華建議,警政單位規定相關出勤時,至少一人受過相關訓練,以免相關人員受傷,病人和週遭人都暴露於風險。
-
2021-12-28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最划算的投資!李偉文:如何不花大錢,得到健康的身體和最棒的朋友?
編按:老後如何過得快樂?身兼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等多重身分的李偉文,很早就開始規劃退休後的生活。他認為,美好的退休生活,最重要的不是準備大筆退休金,而是擁有不失能的身體,還有一群能夠互相照顧的好朋友。人生下半場的健康與友情存摺,該如何準備?幸福的老後生活,一定要花大錢才能實現嗎?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李偉文,身兼牙醫師、作家、廣播主持人等多重身分,也是許多人心中的樂活代表。甫過60歲的他,出席各種場合多穿著樸素的襯衫、長褲,全身上下沒有任何名貴飾物。閒暇時最熱衷的興趣,是閱讀好書、和親友一起參加野外活動。朋友曾開玩笑說,他是「錢賺最少的醫師」。李偉文笑稱,自己除了不愛賺錢,對吃、穿、玩等物質需求也「很隨便」。他觀察,同輩人對熟齡生活隱約有種焦慮,像是:一定要存好幾千萬才能退休、要到世界各地旅行、完成挑戰清單,日子才算是過得精彩⋯⋯等。其實,「想活出值得的人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做很多別人覺得了不起的事情。」不花大錢的樂活,如何達成?閱讀是最平價的興趣 一本好書、一根蠟燭,創造生活中的美好時空走進李偉文的牙醫診所,首先印入視野的是一排又一排書架。童書、財金雜誌、文學小說、醫學保健、自然生態……,診所就是一座小型圖書館,所有書都歡迎借回家閱讀。熱愛閱讀的種子,自童年時即已種下。李偉文回憶,從小父母忙於工作和家務,年長多歲的哥哥、姐姐也另有玩伴。一個人在家中的閣樓上看書,是他最美好的童年印象之一。儘管平日行程繁忙,他仍維持每月40幾本書的閱讀量。演講途中、通勤路上,都可以是閱讀的時機。他尤其偏好紙本書。翻著紙頁,紛擾的世界會安靜下來,彷彿在閱讀者身邊畫下不受他人打擾的結界。更棒的是,這份幸福非常平價。花幾百塊錢買一本書,就能深度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人要有一件事,是可以做一輩子的。對我來說,這件事就是透過閱讀累積智慧,並分享給他人。」李偉文說若想讓這份幸福感更進階,不妨從改變環境開始。李偉文提到,國際公認快樂指數名列前茅的北歐國家,一般民眾的生活也沒有太多奢華的物質享受。平凡的日常,也可以自己創造美好的氛圍。例如寒冷的夜裡,點根蠟燭、播放喜歡的音樂,再泡杯熱咖啡或茶,靜靜讀一本好書,就是再理想不過的夜晚。「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回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李偉文在專欄中,如此寫下他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友誼讓老後生活變豐富!參加社團、當志工,不花錢交到最棒的朋友不過,就算不追求高價的物質享受,不少人仍擔心老後身體欠佳、子女也無力照顧,怎麼辦?李偉文認為,朋友是老後重要的安全網。就算健康有恙,大家也能互相照顧、協助彼此。對李偉文而言,創立荒野保護協會,是他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當志工無法賺錢,但夥伴之間的革命情感,造就了多年來深厚的友誼。他笑說,參與公益團體還有「過濾」效果:「當志工要出錢出力,會來的都是熱情、正直、良善的人。不花一毛錢,就能交到最棒的朋友!」他強調,大家共同為一件有意義的事努力,是建立深刻友情的捷徑。「朋友在一起,如果只是喝咖啡聊是非,很快就會變成酒肉朋友。」目標可以依大家的志趣而定,例如關懷自然生態、幫助社會弱勢、推廣文化藝術……等。有付出、有學習,朋友的連結更緊密。共享的社群文化,也是維繫友情的關鍵。婚前,李偉文和太太就在家中舉辦讀書會。每個月找一日,請朋友們到家中聚會,一夥人從晚上聊到半夜。創辦荒野保護協會後,夫妻倆更幾乎每個週末都開放家中場地,歡迎大家來辦活動。不僅他們兩人,荒野的幹部也都樂於對朋友敞開家門。「我覺得要當一個人真正的朋友,就要認識他的家人。」李偉文回憶,他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理事長的13年間,出外演講、辦活動,從來沒有住過任何旅館。不管到哪個縣市,都有夥伴接待。「有能力的人,當然可以自己建構一個有眾多僕役的城堡。但開放城堡,讓它成為一個大家都舒服的地方,生活更快樂。」參加社團,還能為朋友圈注入新的活水。李偉文引用前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教授的觀點,朋友也分為「老幹新枝」。理想上,一年當中最常互動的10位朋友中,要有2、3位是認識時間超過年齡一半的老朋友,2、3位是最近幾年內認識的朋友。老朋友讓人自在,新朋友為人生帶來刺激。「荒野不斷有新人讓我認識,我就不用耗力氣去應酬了!」8年前,他和10多位朋友在台南買下一塊土地,預計在此建立適合老後共居的聚落。雖然目前尚未正式動工,但已朝著夢想踏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有信心地說,「好的人際支援,會讓你的老後開銷大幅降低!」不失能才能減少老後開銷 再懶也要運動,投資健康不吃虧此外,想擁有不花錢的快樂老後,不能少了對健康的投資。雖然熱愛自然活動,但李偉文坦言,他過往嫌麻煩,一直沒有積極運動的習慣。他曾認為自己不菸不酒、體重標準,又天天日行萬步,應該還算健康。沒想到5、6年前,太太要他做健康檢查,竟發現自己已在三高邊緣。一陣子後再測量,血壓、血糖不退反進,雙雙超標。他自我反省,雖然太太是營養師,在家吃飯大多營養均衡。但朋友當中老饕多,出門聚會難免飲食過量。再加上他又愛吃麻辣花生、甜食等零嘴,以中式喜餅為例,他一人就可以嗑掉半塊。無形之中,吃下了很多糖和油脂。他開始控制飲食,也嘗試規律運動。有位朋友告訴他,每天晚上看新聞、念經的時候,可試試在原地跑步。跑步不必幅度太大、也不受場地限制,隨時隨地想到就跑,3個月後就能擺脫中年男性常有的大肚楠。受到好友成功瘦身的刺激,他在診所擺了一台小型踏步機。看診閒暇踩上幾步,可鍛鍊小腿肌力,想同時看書、看電影也可以。在家沒事,他也會原地跑步,同時伸展雙臂、擴胸,達到2種運動的效果。每次運動幾分鐘,多次累積的時間就很可觀。不刻意的習慣,成功讓不愛運動的他進入「運動人生」!另外,身為牙醫師的他,也特別在意口腔健康和老年生活品質的關聯。近年的研究顯示,年長者保留的牙齒數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有關。日本神經內科醫師長谷川嘉哉發現,牙齒咀嚼、咬合的動作,可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清除腦部代謝廢物,進而降低失智的風險。李偉文建議,已經缺牙的人,最好盡快處理。他自己就因從小愛吃糖、牙齒不好,已做了植牙。牙齒還算健康的人,則要注意口腔衛生,盡可能保留自然牙。平時可以嚼無糖口香糖,讓口腔做咀嚼運動。口腔部分神經和大腦神經相連,這個動作不只可提高大腦的血流量,也給神經多一點刺激。「我覺得人到熟年,不用太擔心錢的事。太刻意要賺更多錢,反而會搞得雞飛狗跳。以現有資源,做最好的運用就好。」李偉文說。一副健康的身體、一群好朋友,就是快樂老年最好的投資!原文:人生最划算的投資!李偉文:如何不花大錢,得到健康的身體和最棒的朋友?
-
2021-11-20 養生.人生智慧
「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 第三人生對李偉文來說是禮物,也是追求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如果65歲退休,按現在平均壽命81歲計算,大約還有近20年的時光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好好過!熱愛生活的李偉文,早已啟動退休進行式,秉持著「一生玩不夠」的座右銘,第三人生擘畫了玩樂藍圖,其中也包括學習、放下,依著自己步調,在每個當下都怡然自得。採訪這天,李偉文笑著說:「今天是我的60歲生日!」在很巧合的時間談人生下半場,感觸特別多。這位集眾多角色於一身的牙醫,與自然生態攝影家徐仁修聯手催生荒野保護協會,同時身兼親子教育作家,很早就開始推廣「提早規畫退休」的理念。「退休」指的是一種進行式,不管任何年紀,都要抱持退休的心情來過生活,做好財務規畫、安老居住,唯有提前準備,才能開創美好第三人生。追劇放空也很好 保持作息規律李偉文觀察,因為社群媒體發達,民眾看到親朋好友退休後過得光鮮亮麗,擔心自己沒有繼續活出精采,反而變得不快樂。「千萬不要有比較的心態!」他認為第三人生的重點是重新探索自己,而非活在他人的標準,退休並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迎向另一美好階段的開始。「退休後要做什麼?」是許多上班族的煩惱,李偉文建議培養多元興趣,或重拾年輕時的愛好,避免生活頓失重心、無所適從。日本電影《退而不休》描述一名白領菁英退休後,面對身心理的各種轉變,調適過程有諸多不順,反映熟齡族邁入第三人生的現狀。電影非常寫實,雖然退休後完全自由,可以隨興起床、吃飯和睡覺,但懶散度日久了,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這樣日復一日有什麼意義?李偉文笑說追劇放空的日子也很好,但要保持作息規律,感覺每天活得有意義,千萬不要毫無計畫地虛度光陰。莫在意別人眼光 重新探索內心「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李偉文點出退休族的迷惘,退休的生命轉折讓人感到不安,因為失去工作上的角色後,也少了原來的社會認同。他以阿德勒心理學說明:「每個人都有人生的課題,沒有必要去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做好自己、做個自己喜歡的樣子,重塑態度觀看世界的角度就會變得不一樣。」進入到熟齡期,應該回到探索內心,而第三人生有了許多時間自我覺察,再次啟動對生活的喜悅和熱情。這是一個溫故知新的階段,退休後還能做好多事,朝著喜歡的方向挖掘自己,未來還有無限可能。人可老心不能老 提早5年準備退休是門需要學習的課題,李偉文經常分享自己的觀點,高齡化已是全球趨勢,早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思考熟年社會、退休規畫、朋友共老等議題。他建議大家在退休前5-10年開始著手準備,免得退休這天真的到來,反而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我看過很多人剛退休時,變成『沙發馬鈴薯』,短暫放縱一下還可以,懶散久了容易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李偉文以朋友為例,把「喜歡旅遊」當成興趣,玩了一年半載,心靈漸漸空虛,不知不覺陷入衰老的歷程。歲數可以變老,但心態不能老,人生積存的美好歲月不應白白浪費。「好好經營朋友」 好友揪團自建老人公寓活了大半輩子,曾經庸庸碌碌忙著工作,來不及欣賞身邊的美好;退休後,正好有大把時間享受生活。李偉文鼓勵大家,除了心情放鬆、視野放寬,不妨也追求自我實現,退休後是再學習的黃金時期,參與活動有機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不論參加什麼活動,沒有好壞的定義,只有回饋的價值。李偉文不斷提醒自己珍惜生命時光,致力追求「慈悲與智慧」,透過大量閱讀啟發自己,號召朋友一起當志工、從事社會服務,雖然常被朋友笑不務正業,但這些都是創造自我價值的關鍵心法。退休只是職涯的結束,並非生命的終點,長達20年的退休時光,除了財富與健康計畫,也要好好經營朋友。李偉文提倡好友揪團預備退休,人際關係是豐富老年生活的泉源,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與家人、好友一起慢慢變老。50歲後,他和朋友組成「蝸行」團隊,共同集資,自建一棟老人公寓,為老年的理想生活做準備。蝸行團隊偶爾相約出遊,聯繫在地公益團體邊玩邊回饋捐款,「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價值與意義,人生隨時充滿正能量!」第三人生對李偉文來說,是禮物,也是追求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
2021-10-30 養生.人生智慧
從教師變設計師,50歲才換跑道! 彭蕙蘭:不會知道自己下一站在哪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老師是一門穩定的工作,但目前擔任藍一設計公司設計總監的彭蕙蘭,3年前毅然申請退休,選擇50歲後自行創業,開展她的斜槓人生。她說:「現在做設計,可讓自己的創意自由揮灑,尤其是獲得客戶肯定後,那份喜悅,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接觸外界 像海綿吸收新知放棄教學工作,彭蕙蘭說,「一腳踏出教育界,原來外面世界是可以呼吸的」,一開始也沒想到要自己開設計公司,而是感覺自己就像一塊海綿,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參與後發現原來那麼有趣,因此,不管是專題演講、設計或管理課程等,都深深吸引著她。不過,決定從學校老師退休後,彭蕙蘭的確面臨人生重要抉擇,為了確認自己是否真的該做此決定,她在退休前夕,利用假日,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去上身心靈課程,希望這些課程能幫助她了解自我及突破自我。觸動她決定退休,走室內設計的路,是被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著作《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一書中,提到「尋找方向,是感性直覺,實踐執行,是一步一腳印…」所激勵。彭蕙蘭退休後選擇走進室內設計,幾乎與稻盛和夫所說要憑自己的直覺走相呼應。為了提升室內設計基本功,她還在創立公司前,到中原大學推廣教育修習室內設計課程,學習繪圖技術,以便能與設計師們有共同語言。策展經驗 當室內設計基礎彭蕙蘭在學校主要擔任藝術與人文老師,藝術才華獲得很多校長及老師的肯定,並連續8年擔任學校藝術季策展人,但受限教育單位的制度及學校經費極有限等,讓她無法大展身手,這也是她一再強調的「心靈無法舒展」的關鍵。不過在教育界的策展經驗,卻成了她從事室內設計的資糧。3年多來,彭蕙蘭已漸漸做出口碑,甚至有一家從未見過面的當鋪老闆要蓋透天厝,經人介紹與她見面聊了設計案,就指定由她一手負責,事後她好奇問對方:「你又不認識我,怎會交給我做?」對方回:「因為妳的言談間,都沒有商業氣息。」理財規畫 參考名人理念由於長期擔任老師,彭蕙蘭自稱是理財門外漢,不過因為現在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也額外增加一些收入,已開始認真做理財規畫。她強調,平常不會特別去鑽研投資理財的技術分析,但是喜歡看名人傳記,尤其在看了巴菲特的《雪球》後,開始選擇和自己生活相關性高的產業,或者用直覺買下和企業領導創業理念相近的股票。將每一個案子的收入,5%捐給公益團體,其餘就是買進穩定發展的股票,長期持有。因為從事設計工作,可以常常轉換不同的工作場域,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人事物產生一種特殊連結。「你不會知道你的下一站,會是在哪裡…」彭蕙蘭認為,也因為這種變動性,內心深處反而獲得平衡。疫情下的退休應變力調查載入中…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科普課程進入偏鄉 國衛院激發學童興趣
台灣有700多所、約10萬名偏遠地區小學學童,超過五成的弱勢偏鄉孩子來自單親、隔代或家庭收入較不穩的家庭,除了國民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動訊息較少,而時間、交通及經費也成為障礙。國家衛生研究院爭取科技部經費,結合民間企業界及公益團體,將科普課程模組化,直接帶入校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這就是DNA?真的好漂亮!」「細胞這麼小,怎麼塞得下這麼多東西?」「原來疫苗是這樣做成的啊!」。參與科普活動的孩子們發出或讚嘆或驚奇的疑問與笑容。國衛院長梁賡義說,知識普及是翻轉生命最基礎的一個條件,國衛院連續兩年舉辦系列科普活動,縮短科學與學生的距離,在科學教育的土地上播下種子。一起投入科普活動的企業與團體已經有12家,包括台北府門扶輪社、川盛貿易、葡萄王生技、阿瘦實業、樂斯科生技、伯森生技、麗旺生技、綠加科技、精拓生技、生展生技、豬博士動科、中華海洋生技等。其中,阿瘦實業已連續二年參與計畫,阿瘦實業董事長羅榮岳以「一針一線,實實在在」的精神,親自領隊參與多次科普活動,在現場解析人們走路的姿勢與習慣、足弓承受的壓力,讓大人小孩都趨之若鶩。阿瘦實業於2018年開始提出「動態足壓量測」的觀念,透過足部大數據,除了幫助人們挑選最適合自己的鞋,並宣導足部健康的重要性,希望能對台灣的公衛醫學有所幫助。梁賡義說,國衛院是國內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善盡社會責任,走入社區、傳播科學知識是重要的使命之一,國衛院將繼續與具有推廣科普熱忱企業共同合作,統整各項資源,協助培養科普教育人才,讓源源不絕的養分持續澆灌在科學教育上。
-
2021-08-29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呷飽未
以前人講「吃飯皇帝大」,能夠坐下來好好吃一餐,就好像當皇帝一樣。但是對於許多長者而言,這樣平凡的幸福,卻可能千金也買不到。隨著年紀增長,不少長者都有因吞嚥困難,在進食過程發生噎到或嗆咳的經驗。此外,由於牙口及咀嚼能力的退化,只能進食軟質食物或因咬不碎食物而消化不良。味覺退化也會造成食欲變差,導致營養攝取不足。種種的問題,讓原本吃飯這麼基本的事變得困難重重。在心理層面上,有些獨居長者因為一個人吃飯感到寂寞,而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偏鄉的獨居老人甚至可能一天只吃一餐由公益團體送的餐盒。也有些長者因中風或退化而需要他人餵食,因此萌生「老了沒用」的自我否定感,放棄積極生活的意志。其實針對以上的問題,目前都有相關的產品及商業模式開發出來,若能適時引進,當能協助解決高齡者用餐的問題。首先在嗆咳及噎到的預防方面,日本已發展出所謂「介護食品」,讓身體開始退化的長輩,能在維持原有生活習慣、口味喜好、甚至是用餐尊嚴的情況下進食。根據日本介護食品協會UDF(Universal Design Food)的分類,將食品依軟硬程度分成「輕鬆咬」、「牙齦磨」、「舌可碎」及「好吞嚥」四個等級,日本很多食品廠商即依據此標準開發出不同口味的即食包,民眾可依據長者的牙口狀況選擇,而且兼顧美味及營養均衡。目前國內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正在台灣推動「銀髮友善食品Eatender」標章認證,將銀髮友善食品質地區分為類似日本UDF的「容易咀嚼」、「牙齦咀嚼」、「舌頭壓碎」及「無須咀嚼」四等級,希望未來可以看到更多本土口味的「銀髮友善食品」。長輩喝流質飲料常會遇到嗆咳問題,市面上已有增稠劑用以提高飲料的濃稠度;也有業者引進增稠飲料,照護者不用自行調配,其均勻的增稠質地可有效降低液體流動速度,避免液體進入氣管,預防嗆咳發生,同時保有飲品的原始風味。而在心理方面,疫情前很多社區舉辦銀髮共餐活動,老人家聚在一起聊天用餐可活化身心,可惜因疫情,多數共餐活動已暫停。國外針對高齡者餐食準備,出現新的商業模式。美國幅員廣濶,老人共餐不易,有網站提供預約「廚師到高齡者家中」的服務,一次幫老人家準備10-12道菜餚,可供長者好幾天用餐,而廚師到家中時還可順便跟長者聊天及觀察其身體狀況記錄給子女。另外,日本有名的連鎖居酒屋-和民集團則發展老人送餐服務,由其分布於全日本的據點準備便當,再由當地的老人協助配送給訂餐老人,送餐也送關懷,而負責送餐的老人還有薪資可領,是一個很有社會意義的營運模式。對於需要餵食的長者,目前也有很多進食輔具,有左手可握持的筷子,方便慣用手為右手的中風者自行進食;為失智長者開發的彩色餐具可提高食欲;也有專門針對巴金森患者設計的防手震餐具。這些都是要讓長者「自食其力」,找回用餐的尊嚴。用餐過程是口感、消化、視覺、味覺及嗅覺等感官的綜合享受,千萬不要忽視其重要性,在兼顧營養同時,做到色香味俱全,幫長輩找回用餐的期待與熱情。
-
2021-08-08 新聞.元氣新聞
捐廢牙冠做公益 北市牙醫「點牙成金」17年善款3千萬
一般人想到牙醫師的印象就是「很賺錢」,較不為人知的是牙醫師也熱衷公益。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賴德欽表示,北市牙醫師公會從2004年開始推動「廢牙冠回收再利用計畫」,回收不堪使用的廢牙冠,每年投入140萬的基金,將廢牙冠當中的貴金屬分離、回收,提煉出「點牙成金」的收入,百分百全部用於社會救助,共有超過70多個團體受惠、累計捐款超過3000萬元。北市牙醫師公會公共關係委員會主委溫斯勇表示,「醫療廢棄物」就是「廢棄物」,依法是不可以再利用的,公會為了推動在1990年代就經歷了許多年的努力,立委、公會等多方社會運動力量的奔走,「廢牙冠」才成為第一個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醫療廢棄物。根據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的學經歷紀錄,他在1999年到2005年期間也擔任北市醫師公會顧問。廢牙冠回收再利用計畫公益款項幫助的對象包括兒童、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低收入貧童、罕病等公益團體,計畫也支持偏鄉原物住民、原棒協等體育團體。北市牙醫師公會也將回收計劃所得的款項捐助捐血車、捐助台北市消防局所有救護車都配備有兒童擔架固定器,在疫情期間也建置正壓行動貨櫃篩檢站給陽明醫院。賴德欽表示,年久失修的假牙不但不能保護牙齒,還會藏汙納垢,最好別帶回去留念,因為很尖銳,容易造成受傷和感染。牙醫師將它拆下來之後,放在消毒袋,密封高溫高壓消毒,妥善儲存在回收罐當中,等待回收、搜集起來再給廠商,牙醫師也會告知民眾廢牙冠之後用途。賴德欽表示,今年收到191間診所的廢牙冠,但北市診所共有3500間診所,參與率其實不到兩成。希望未來更多牙醫診所知道公會有這麼有意義的活動,公會空有這些基金也做不了事情,需要各界好朋友一起努力,照亮台灣社會的角落。
-
2021-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7-ELEVEN、康是美將開賣「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
響應防疫政策,統一超商與旗下關係企業積極配合打造無差別防護網,包含整合上萬個據點推動簡訊實聯制、ibon領先架構「防疫列印專區」、OPEN POINT App每日下午兩點同步直播最新中央疫調記者會、7-ELEVEN推出居家應援備糧箱與蔬菜箱等。為打造更完備的防疫商品結構,統一超商宣布旗下7-ELEVEN、康是美將開賣「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並推出酒精噴霧筆、防飛沫眼鏡及保健商品優惠,打造最便利的防疫補給站。 自食藥署公布開放便利商店販售「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7-ELEVEN積極與廠商接洽,6月23日下午2點30分後陸續於桃園以北有藥商許可的門市上架販售「泰博福爾威創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快速檢驗套組」,單入包裝售價350元,方便民眾就近購買、在家中自行檢測,避免前往快篩站感染的風險,預計7月1日起可在全台7-ELEVEN有藥商許可的門市購買到家用快篩試劑。防疫必備的防護面罩、防飛沫眼鏡早在6月初已於7-ELEVEN北部門市限定開賣,首周即創下銷量破萬佳績,現已擴大至全店販售,另有全新商品「酒精噴霧筆」方便隨身攜帶消毒,將於6月24日起陸續到貨。康是美也為藥妝店首波販售居家快篩試劑,主要引進「福爾威創」、「羅氏」兩款快篩試劑,預計於6月24日起「福爾威創」在北北基桃地區的康是美開賣,6月26日起「羅氏」在全台康是美陸續開賣,皆為5入一盒。7-ELEVEN以數位模式滾動式響應政府政策,像是自5月下旬領先啟動6,100台ibon便利生活站架構「防疫列印專區」,陸續推出簡訊實聯制客製化海報、防疫紓困申請表單等6款列印服務,至今吸引超過9萬人次使用、帶動相關業績成長超過50%。此外,OPEN POINT App領先業界攜手疾管家LINE官方帳號登入實聯制、每日下午兩點同步直播中央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並首創業界整合「App慈善勸募」、「App數位捐點」、「i預購認捐」3大數位勸募模式,在疫情之下助12大公益團體一臂之力,一個月內便吸引超過8萬人次響應捐助弱勢家庭。
-
2021-03-25 養生.人生智慧
72歲單身的豐富!陳淑麗:盡情快樂助人,走時最好像插頭一樣一拔就離開
編按:72歲的資深藝人陳淑麗,身材輕盈,聽她說話心情也很輕快!她擔任董氏基金會終身志工、長年推動反菸運動,也因此勤於保養身體,練了數十年的瑜珈,體能極佳。她曾渴望走入家庭,多年來卻始終單身,然而卻發現:原來沒有完成願望也無所謂,因為一定有別的快樂,說不定比你預想的更好!如果從小就有一個願望,但始終沒有達成。心情是什麼?對資深藝人陳淑麗來說,這個願望再簡單不過,就是很多人都有的身分:「想當一個媽媽」。這是她小學2年級第一次寫作文 〈我的志願〉時,寫下的答案。當時還被同學笑當媽媽有什麼了不起的?未料,人生的路有時很幽默。今年72歲的她,一路以來就是緣分未到,仍舊單身。但她多年來活躍於公益活動、並修習瑜珈,雖然本來的願望沒實現,但發現:人生也還是很豐盛啊!所以,每個人的人生都會轉彎,後來的路也許比你預想的更好。17歲進入演藝圈 但只想過普通人的生活陳淑麗17歲時被挖掘進入演藝圈,以模特兒身分出道。當時收入豐厚,卻也花錢花得兇,台上台下都光鮮亮麗。然而,陳淑麗對這樣的生活並不太眷戀,「我只想和普通人一樣,做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或找人嫁了就好。我心想: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過日子,應該沒那麼困難吧?」29歲時,她曾有一個穩定交往多年、論及婚嫁的對象,不料對方母親卻因為她從事模特兒工作,強烈反對2人交往,面對來自家長的壓力,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更不想讓男友為難,最後自己選擇果斷分手。陳淑麗說,自己的個性屬於坦率直腸子類型,凡事容易認真,「我談戀愛很慢熱,但面對情傷,又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平復心情」,此後她陸續有過幾回戀情,卻都以分手收場,反覆受挫下,或許因此讓她對於感情逐漸卻步。「差不多過了35歲後,我算是斷了一定要結婚的念頭。」多年菸癮 因為一聲咳嗽決定戒菸1986年,她37歲,決定加入董氏基金會,擔任終身義工至今,和「孫叔叔」孫越一樣大半生都致力反菸運動。原來,她曾經是個菸不離手的大菸槍。當時董氏基金會創辦人嚴道的乾女兒卜仁美是民生報的娛樂記者,和陳淑麗是同住一室的姊妹淘。「嚴先生的丈母娘愛燒菜,只有我吃不胖最捧場,老太太喜歡我來,久而久之就變成嚴家的常客。嚴先生曾說,每次他回到家只要聞到菸味,就知道我來過了。」為何決定不抽菸了?「我第一次想戒菸,是為了愛漂亮。那時有個同樣是模特兒的朋友,一個多月沒見,我發現她氣色很好,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方戒菸了。」但難以抵擋菸癮誘惑,陳淑麗經常戒了又抽、抽了又戒,前前後後拖了3、4年,「最後朋友都虧我說:這次妳要戒多久?我都不好意思再跟別人說我要戒菸。」最後陳淑麗徹底戒菸,是在她第一次拍8點檔連續劇《四千金》的時候。「當時在拍一個重要場景,我卻因為忍不住喉嚨癢,在現場乾咳了一聲,導致那段戲整個重來,讓我很過意不去,也覺得這有損演員專業。這次總算真的成功,就算朋友在旁邊吞雲吐霧滿室菸味,我也不會想抽了。」投身公益30年 獲得人生最大感動董氏基金會是台灣禁菸運動的重要推手,陳淑麗除了經常擔任活動、記者會的主持或代言,為了推動立法,到立法院對立委遊說也是家常便飯。陳淑麗說,這樣熱心公益的性格,或許和她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出身澎湖的陳淑麗,小時候家裡開報關行,在她的記憶中,家裡門從來沒鎖過,簡直就像社區活動中心。「因為那時候澎湖本島跟離島之間船班每天只有一趟來回,往來做生意的人有時搭不上船,我爸就會留他們住一晚。所以從小我就很習慣家裡有陌生人吃飯、留宿,沒把外人當外人。」陳淑麗在世新念書的時候,學姐經常在假日拉著她去育幼院給孩子們說故事、或是到YMCA幫忙,把當時一些駐台美籍家眷捐的衣服、用品等物義賣出去;出社會第一次賺了錢以後,陳淑麗就把錢拿給爸爸,要他幫忙捐給澎湖救濟院。「對我來說,自己有能力時幫助別人,就是一件很自然、直覺的事。」直到她演出《上錯天堂投錯胎》一炮而紅,她做公益的心態也有些不同了。「過去做善事是別人拉著我去幫忙我就去了,心裡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後來我的心境慢慢轉變,覺得自己得到這麼多名聲、觀眾的喜歡,應該要去做一些回饋的事、盡一分社會責任。」不只是董氏基金會,當時不少慈善團體包括世界展望會、聯合勸募等,都來邀請陳淑麗幫忙募款,如果活動不巧撞期,她會優先參加沒有酬勞的活動,「因為沒有酬勞,表示他們經營更辛苦、更需要幫助。」陳淑麗說,要做公益,其實捐錢是最簡單的,長期參與其中最不容易,「當中董氏基金會又更特別,因為反菸屬於社會倡議運動,和一般公益團體救助弱勢族群不同,必須花時間說服大眾。」《菸害防制法》正式通過後,有次陳淑麗搭公車,有個陌生人下車前忽然轉頭對她說:「陳姐謝謝妳,讓我上班終於不用吸二手菸了。」她說:「當下我很感動,覺得自己努力了十幾年,真的有回報。」40歲後開始練瑜珈 有體力就能完成更多事為了投身公益,陳淑麗修習瑜珈將近30年,如今更擁有多張專業證照。最初她單純是想找個運動鍛練身體,人才有力氣。學了幾年之後,碰上921大地震,她和一群志工一起到現場賑災,「到晚上每個人都精疲力竭,但我反而沒什麼事,才感覺原來真的有練有差。」她說,年輕時在演藝圈作息不正常,經常拍戲到凌晨,隔天睡到下午,後來因為做公益,她經常得一大早就起床跑活動,久而久之,生理時鐘自然調整成早睡早起,「過這樣的生活,你想不好吃好睡也很難」。也因為接觸到環保概念,陳淑麗也養成了少吃肉、少吹冷氣的習慣,這些都是她無形中保養自己的小秘訣。練習瑜珈超過10年後,一起上課的朋友都跟陳淑麗說:「妳動作做得比老師好!」紛紛鼓勵她去考師資證照。「那時候我很傻,想說當瑜珈老師的話,就不用花錢上課了!沒想到真的當老師之後,反而更掉進更大的錢坑,因為你必須花更多時間和心力精進自己,才能把學生帶好。」陳淑麗笑說。因為多年練習瑜珈,72歲身形仍然維持得纖細有致。現在陳淑麗一週上6堂瑜珈課,班上學生無一例外,全都比她年輕。「有時候學生說這個動作她做不來,我就鼓勵她說:我70歲都可以,妳比我年輕怎麼會不行?」有時陳淑麗也會問她的老師同樣的問題,這時老師會說:「妳這時候不練,難道要留到下輩子才練嗎?」陳淑麗笑說,她會教瑜珈直到做不動為止,「我沒有忘記自己幾歲,但不需為了年紀阻礙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可以一直到終老都有活力、有目標。」順利但不盡如意 人才會有所成長走過大半生,此刻陳淑麗覺得,自己其實是幸運的人。「一個沒什麼背景的女孩子,就這樣順順地進入演藝圈、一路上又遇到這麼多幫助我的人。年輕時我一心想嫁人生小孩,很怨歎地認為自己要的不多,為什麼就是無法如願?卻忽略了除此之外,我其實什麼都不缺。」她笑說,很多女人永遠不滿意自己的外表、覺得自己不夠年輕美麗:「我活了幾十年,一路都在嫌自己老,但現在我回頭看30歲、40歲或50歲的照片,都覺得我還蠻漂亮的啊!現在過了70歲還可以維持這樣,也很不錯了。」陳淑麗和媽媽同住長達20年,和母親的關係,也因為從事公益才有了改變,「我媽媽是從小管教很嚴格的人,有時其實是關心,彼此卻習慣用帶刺、負面的方式講話,和媽媽的關係就很緊張。直到我做活動,接觸到很多人的故事,可能因此開始反省自己,也更容易站在對方立場去理解。」後來陳淑麗開始改變和媽媽的相處方式,言詞不再尖銳,經常把「我愛妳」掛在嘴邊,2人更養成每天回家就會擁抱的習慣,「其實人與人的相處就是一面鏡子,先改變自己,對方就會感受得到。」2014年媽媽因病過世,她坦言至今還沒能完全走出傷痛,「但我心裡已經保存了媽媽的愛。」而面對老後的未來,陳淑麗心裡已有了安排。目前她暫租一間小套房,原本住的房子則是適度作整理修繕,準備在此終老,「只要還有呼吸,就快樂出門;走的時候,最好能像插頭一拔就離開!」她笑說。原文:72歲單身的豐富!陳淑麗:盡情快樂助人,走時最好像插頭一樣一拔就離開
-
2020-11-29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為失智媽媽創業 科技人讓愛延續
人生有些時刻就是命定,因為母親中風倒下導致失智症,成為照顧者之後,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潘人豪的創業,反而走出不一樣的路。他所創立的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從醫療數據分析科技公司,擴展出服務,成為以失智照護諮詢為主題的科技平台,連結相關專家,每晚與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士在線,解決七大失智照護的難題。中風失智 女強人好挫折潘人豪是WaCare執行長,也是大學教授創業的案例,科技背景讓他凡事多看數據和機率。潘人豪的母親在生病之前是個活躍職場的女強人,還身兼扶輪社等公益團體要務,三年前,一場中風意外,潘媽媽卻因治療選擇,成了血栓溶解劑產生併發症的少數,腦出血留下半邊偏癱以及失智症的後遺症,潘人豪事後對「機率只是一個數字」感觸特別深,因為當疾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零或是100%的事。他拿出手機中母親健康時馳騁職場的受獎照片,感嘆如今母親即便失智了,也能感受到自己「變得不一樣」,挫折感相當深。而這一年,他正式開設公司,是科技新創界的新星。自創APP 共享看護經驗潘人豪說,母親在健康時投入過多心力在志工、公益等事務,家人擔憂她過勞,因此借助健康手環提醒母親多外出走路,增加肌力,而他也能透過手環的數據來掌握母親的健康情況,持續運動的數據也反映到其穩定的血壓等生理指數,但潘人豪說,科技照顧策略奏效的關鍵其實是,「每天晚上兒子打給母親那一通關心的電話」,這個經驗也讓一個看冰冷數據的科技人開始思考人與人的連結。潘人豪母親中風後,失智症狀多是妄想,最令照顧家屬為難的是母親害怕飲食被下毒,經常抗拒不吃,營養失衡;更曾發生過不慎跌倒受傷,忘記自己發生過什麼事,妄想外籍看護偷打她等情境,潘人豪說,過去失智症照顧的問題只能向醫護人員求診請教,但日常照顧必須面臨不同情況,他直言醫院的看護實戰經驗最豐富,也是指導他們最多照顧技巧的專家。來自照顧資源充沛的家庭,潘人豪的家庭關係連結深厚,他說因為父親早逝,兄弟姊妹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母親,因此當母親倒下後,他們迅速分工,對科技嫻熟的他,善用資訊數據分析專業,在自家的APP產品上增加個案健康追蹤功能,讓兄弟姊妹可以24小時監控母親的生理數據,並且共作筆記,提醒外籍看護應變技巧。3種技巧 減輕照護壓力特別的是,潘人豪不走傳統賣弄大數據的路線,而是回到人與人的連結,他的科技照顧法反而搭配了再平凡不過的影音、電話,搭配APP幫助外籍看護照顧更輕鬆。而這些技巧也相當適合一般人使用。一、隨手拍下提醒影音失智症者會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潘人豪舉例母親有一次跌倒磕破額頭,經急診室醫師處置之後,母親立刻說她額頭很疼,問說是誰打了她?潘人豪擔心母親誤會是外籍看護所為,因此就在醫院門口對著手機鏡頭錄製影音,內容說的是「今天是幾月幾號,妳因為跌倒受傷送到醫院…」,只要母親對自己的傷口有疑問,外籍看護就會拿出影音讓母親看,讓她清楚完整的過程,省去誤會。二、向外求援照護知識許多照顧失智症者的難題在精神行為症狀,例如黃昏症候群,情緒躁動;睡眠時間顛倒,和其他家人就像生活在兩個時區;妄想飲食被毒害,餐桌成為戰場等,潘人豪坦承,即便和兄弟姊妹照顧分工,情感緊密,但仍會遇上因照顧想法不同,導致摩擦。例如潘人豪說,母親吃飯很緩慢,他因不是直接照顧者,只要能有空陪伴母親吃飯,花上2個小時也沒關係,但他大哥認為吃飯耗費母親太多精力,擔心她體力不支,主張該休息就休息,吃不下也無妨。像這樣的照顧歧見,不一定是醫師能解答,潘人豪說即便他是資歷3年的照顧者,也得找人諮詢。他與聯合報系合作,先從社群中了解照顧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七大照顧主題,包括有精神行為、吞嚥飲食、衛生清潔、居家改造、資源申請、肌力提升以及照顧紓壓。同時,除了邀約失智症領域的各專家解答,同為照顧家屬,他認為資深的照顧者也很有意願分享實戰經驗給其他人,因此他將udn×WaCare線上照護課設計成多人團課的形式,不但同時間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在線聽專家開課,留有諮詢互動時間,還為照顧者開設課後的專屬討論區,讓熱心的專家負責回覆每一個難解的照顧問題。他自己也是忠實會員,例如母親擔心被毒害等飲食問題,就是在線上團課時和其他會員互動得到幫助技巧。三、打一通問候電話吧科技抵不過來自家人的問候,潘人豪說,udn×WaCare聯手推出失智症遠距健康平台之後,來自超過百位照顧家屬的回饋意見可以看出,有一半的照顧對象是中度失智症者,而且照顧人力平均高達3~4位,顯見照顧是牽動整個家庭的大事。失智照顧資源哪裡找1.想即時學到更多失智照顧的技巧,解決難題,udn×WaCare每周有不同主題線上團隊課程免費上架,12月有營養師開設「牙齒清潔還不夠,讓失智者吃出好口腔」、「失智者牙齒汙垢好嚇人,口腔護理有眉角」等;護理師「失智者送醫好失控,引導合作不慌亂」、「冬季皮膚乾癢,失智者美肌之道」、「末期才談臨終太遲,如何談安寧」以及給照顧家屬的紓壓活動課等。如何加入,請至網站: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2.失智照顧七大系列影音課程請至網站:https://bit.ly/2Kg1zuJ3.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0-10-11 癌症.肺癌
打敗肺癌大魔王 從安定心靈開始
2017年台灣有14,282人罹患肺癌,肺癌不只晚期確診比率最高、健保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成了國人畏懼的三冠王,也成了「新國病」。隨著藥物的進展,肺癌患者的生命有機會延長,治療的計畫也從「病」延伸到「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聯合報共同舉辦「以病人為中心之肺癌全人照護」專家會議,邀請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及醫界人士,從身心靈出發,開出讓肺癌患者安身立命的解方。台灣有兩位前副總統蕭萬長及陳建仁罹患肺癌,最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也證實得到肺癌。肺癌已成了國人最焦慮的癌症之一。一份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的調查發現,首次確診者約35%到45%的人會有害怕、挫折、焦慮等負面情緒;即使是早期肺癌患者也有86%擔心癌症復發。患者心理照護納入治療指引,增醫病信任,有助醫療決策。另一份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的調查也顯示,無論是病人或家屬,對醫護人員討論病情過程普遍感到滿意,但在心理照護方面,有35%仍期待醫療人員多向其表達關心及同理心。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和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莊永毓指出,今年底心理照護將正式納入肺癌的治療指引中,心理照護團隊也會納入醫療團隊裡,選擇肺癌為優先,是因為它是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這也象徴國內癌症治療的一大進步。莊永毓指出,心理照護除了分階段的關懷病人情緒問題,臨床上也確實發現,病人若感受到醫師的關心,雙方信任感會增加,對未來醫療決策會有幫助。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尋求第二意見的患者,會回頭罵第一個醫師,其實不是原醫師的處方不對,而是雙方沒有足夠的信任感造成。全人照護著重緩和醫療,生活品質大大改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煌麒也認同,每個醫療團隊的召集人都必需先接受心理腫瘤學的受訓,因為醫師一句話勝過團隊成員的十句話,這除了增加醫病間的信任感外,也有助於後續治療。在病情告知的部份,國際上已將心理腫瘤學與緩和醫療結合,成為支持性的部門。陳煌麒指出,之前有研究指出,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經診斷後早期介入緩和醫療,可以增加患者30%的存活率,這也顯示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也在專家會議中明白指出,肺癌的全人照護已不談安寧療法而是談緩和醫療,這代表病人的生活品質改變很多,病人的存活可能從半年增加到四年,對患者的照顧、支持就需要更全面。傾聽照顧者的心癌友家庭親子營 敞開心胸 談病說愛罹患癌症絕非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的大事。一份針對北台灣醫學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晚期癌友家屬至少經歷六個月之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負荷問題,包括疲倦程度、無人輪替、擔心患者病情等狀況。家人間的心理壓力有時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莊永毓指出,曾經有一位年輕癌友媽媽,帶著讀高中的兒子來看診,原因是孩子在學校跟同學打架,孩子不肯講原因,希望身心科醫師可以跟孩子聊聊。後來得知孩子在學校打籃球,因為一個漂亮得分的動作,高興的振臂打氣,一名同學在旁邊說道:「你媽媽都快死了,你還這麼高興。」就這麼一句話,高中生非常生氣的跟同學打架。當醫師告知父母孩子打架的原因後,三人在診間痛哭起來。由於媽媽並沒有跟孩子討論過自己的病情,後來全家人坐下來溝通打開心房後,家人間有良好互動,關係就更緊密了。為了讓癌症父母與孩子能「說」出彼此對生病的看法,癌症希望基金會從2008年就推出癌友家庭親子營。病友服務部主任陳昀說,很多時候父母選擇不說,但孩子其實都感受得到家人生病,小腦袋就有「無限」的想法,而親子營提供了一個坦然面對的安全平台,至今已有258個家庭、總計847人參加。給肺癌病友的一句話王英偉 國民健康署署長請告知你的問題,我們一起來克服。王正旭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就醫提問單是賦能,共享決策是賦權,台灣這麼多公益團體就是提供賦能及賦權,善用工具能有更好的能量對抗肺癌。
-
2020-06-28 養生.樂活人生
一年斷2次腿、痛失么兒傷痛 夏韻芬50後體悟: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吧!
編按:面對生命中的挫折和關卡,如何轉念?知名理財節目主持人夏韻芬,曾多次經歷失去至親的悲傷,一度面臨崩潰,是一句「人生久別都將重逢」,讓她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如今她不說自己「走出來了」,但卻用自己的經歷投身公益,鼓勵人們珍惜身邊的彼此,也在財務、人生規劃上做好「超前部署」。她自己則開始學會放鬆、不再事事要求完美,真正為自己而活。50歲這年,夏韻芬出了一場嚴重車禍意外。她右大腿骨折,在醫院足足躺了一個月才能下床,經過半年多的復健,總算恢復到能靠著手杖步行,卻在旅行途中,腿又斷了一次。「那時我想幫朋友拍照,結果一站起來,就聽到『啪』一聲,然後看到一截鋼釘從大腿裡穿出來。」再往前推5年,她在另一場事故中,失去最疼愛的小兒子。「很多人的人生是一個可預期的、線性的發展,畢業、結婚生子、事業有成,前半生辛苦一點,但下半輩子慢慢回甘。」夏韻芬接著說,「但我的中年,是酸甜苦辣忽然通通混在一起,不知道是什麼滋味了。」無法化解的悲傷,就讓它自然存在從跑財經線的記者、到財經節目名嘴、主持人,也成了出書分享理財心得的暢銷作家,但面對失去孩子的痛,過去的一切成就,都無法填補。小兒子意外離世的那一年,夏韻芬曾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下一系列文章,標題是「心痛的日子」,記錄那些撕心裂肺的時刻:「小天使、上帝的安排或是老天給的功課,沒有一句話可以安慰我,因為我要當的只是一個平凡的媽媽。」、「我常常在『正常』跟『悲傷』的兩端遊走,當我覺得我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時候,卻又發現情緒像家裡的除濕機一樣,不知不覺就滿了,一旦滿了,便進入極端悲傷的宣洩情緒中。」「我自以為對於數字是夠敏感的,買水果是4的倍數,訂餐廳是4的倍數,出去旅行是『2大2小』,一家4口不多不少。現在忽然之間少掉了一個寶貝,買水果要3的倍數,買衣服不再一大一小,少掉的永遠就是少掉了,無法忘記,一直到永遠。」回想起這段日子,除了要面對心中永難癒合的悲傷,周圍親友的關心探問,也令人難以承受。「當別人不斷地來問『妳還好嗎?』的時候,要怎麼說:我不好?那簡直是無處可逃。」夏韻芬只好躲回學校念EMBA、學畫,在單純的環境中,可以暫時忘記人生中太多無法回答的問題。「我覺得人間最難的事情,就是生離死別。26歲我爸爸癌症過世、隔年最疼我們的外婆過世、31歲時我的小弟也因為車禍走了。但不管發生幾次,那個痛都是新的,你永遠不可能習慣。現在我會覺得,想念的時候,就哭、就悲傷沒有關係。」夏韻芬靜靜說著,神情仍有一抹藏不住的哀戚。推廣生前預立遺囑 比財產更重要的是愛原是無神論者的夏韻芬,後來也被朋友邀去參加教會活動、或是佛教的講座。終於她聽到一句讓她得到安慰的話:「世間所有的久別,都會重逢。」「很多信仰的觀念都在講:生命的逝去不代表一切就此結束,有一天我們會在某個世界再見面。這樣想,就讓我比較有活下去的力量。」她也曾經舉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裡的一句話:「死不是生的對立形式,而是它的一部分」,「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有一天我們還會和所愛的人重新相聚。」夏韻芬開始受邀到公益團體活動中演講,用自己的經歷鼓勵聽眾,在分享的過程中,似乎也慢慢重整身心。「當我發現原來我有力量可以幫助這麼多人,就好像對我自己也是安慰。」2019年底,她更和房地產、保險業者和律師免費舉辦了一場講座,鼓勵大家在生前預立遺囑,不只為身後事預作打算(不動產如何繼承贈與、如何安排保險受益人等等),也藉此表達對家人的愛和心意,當天參與的200位聽眾當中,包括夏韻芬自己在內,有將近150人完成了自己的預立遺囑。「像我自己的遺囑裡,財產分配規畫只是其中一部分,重要的是,告訴我的孩子和家人我有多麼愛他們、我不在了之後不要太哀傷,好好照顧自己,偶爾想想我就好。喔,還有家裡要掛著我的畫!」夏韻芬笑說,那天她和見證律師分別完成自己的遺囑,「結果念沒幾行就想哭,只好交換念對方的遺囑,結果還是哭了。」但現場的氣氛溫馨大於悲傷,活動結束之後,現場送給每個人一枝玫瑰,「因為花會凋謝,但是香味會記得。」「大家往往忌諱談死亡,其實我們作任何事,像是跟朋友說好明天、後天或下個禮拜的約會,都在超越死亡。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會下一刻就突然遇上意外?」夏韻芬突然眼睛一亮,說道:先立好遺囑,就是人生的超前部署啊。一年斷2次腿 重新思考活著的意義:該叛逆一些如果說至親的離世,讓夏韻芬學習如何直面死亡,那麼在50歲遇上的這場大車禍,則是讓她重新思考:活著最重要的是什麼?回憶從50歲起,長達4年多都在病床和復健中度過,夏韻芬幾乎是帶著無奈地苦笑:「吼,真的很慘。有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老天爺要讓我承擔這麼多。」她從躺在病床到坐輪椅、再換成助行器,拐杖從三腳換到單腳,結果因為二度斷腿,整個過程又必須要全部重來一次。「我覺得那個過程簡直就像是地獄。」但這段地獄般的日子,如今從夏韻芬口中說來卻像是笑話:「我在復健的時候沒事做,就看《後宮甄嬛傳》打發時間。有一次復健師問我:妳哪隻腳是『ㄐㄧㄢˋ』腳?我心想,這右腳折騰我這麼久都好不了,『賤腳』當然是它啦!後來才知道,他說的是『健』腳,是問我哪隻腳沒問題。」第一次車禍腿斷的時候,夏韻芬手上還有電視節目,「當時大家都說:韻芬姐,我們等妳腳康復了再回來!我還在坐輪椅,就急著要回去做節目;但到我第二次腿又斷了的時候,電視台都換成年輕美眉站著報新聞了,誰要找我?」她偶爾應邀上通告,每個人見面的問候都是:好久不見!夏韻芬心裡的OS是:我以前是主持人哪!「大概我真的遇到太多了,如果不把它當笑話看,日子要怎麼過?」夏韻芬說,「我覺得人生有時福禍相倚,雖然車禍讓我離開螢光幕前,如今看起來,其實也剛好是一個退場的時間點,我沒上電視的那2年,大家都在罵名嘴(笑),也讓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些想做的事,集結成了一張「叛逆清單」:包括拋夫棄子安排奢華旅行、學一直都不會的游泳、騎腳踏車、畫畫,而列在清單第一條的,竟是「闖紅燈」。「我真的這輩子沒闖過紅燈!從小不頂嘴、不違規,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目標,目前還沒達成。不再被別人眼中的形象捆綁 自己自在就好「我覺得我以前就是那種很ㄍㄧㄥ、很假仙的人,一直很努力維持一個完美的形象,結婚以後也要做模範夫妻,認為一定要參與對方的生活。老公若不陪我去閨蜜的聚會,我就會生氣然後放話說:那我也不要去你的活動。」問她如今和先生的相處之道?她大笑:「看一個人看了30、40年哪可能不膩?如果夫妻間有共同興趣當然很棒,但各自安好也很OK。」如今夏韻芬和老公一年會安排一趟旅行,但是好幾對認識的夫婦或家庭一起揪團出遊,大部分時間大家各自活動,先生們打高爾夫球,太太們就一起去做SPA,但偶爾還是有2人相處的時光。她認為,中年夫妻其實可以學習適時調整彼此的關係,坦白說出自己想要什麼。「就像20幾年過去,直到最近我才跟先生說,我其實不喜歡叉燒包!我問他:你忘記我們以前去看《人肉叉燒包》多恐怖嗎?結果他真的不記得了。」以前夏韻芬還是一個喜歡幫大家做決定的人。「我會幫我兒子、老公挑衣服,然後上餐廳我會規定大家點菜不要重複,才能交換著吃。」如今她不再勉強別人,也放過自己,「以前我們有習慣每個禮拜回公婆家,現在如果我不想去,會坦白說我這周就不去了。但沒有強制規定之後,我還是一段時間會回去一趟,那就是真心的想去探望婆婆。」理想老後如何過 ?找個榜樣 以此為目標努力如今夏韻芬的人生規劃是:1/3工作、1/3做公益,1/3留給自己。她幫公益團體主持、募款,收入就回捐給主辦單位。「雖然賺得沒有以前多,但心裡的收獲很滿足。」也因為復健讓她愛上運動,現在她每周固定上健身房練重訓、做TRX(懸吊訓練),「去旅行的時候,要抬行李箱也沒問題。」有意思的是,夏韻芬的手機裡有一個清單,寫著「老的幾個榜樣」:裡面有洪蘭、廖玉蕙、黃越綏……,洋洋灑灑列著10幾個名字。她想和洪蘭一樣有智慧、和廖玉蕙一樣逆齡,希望有黃越綏的豪氣幽默……「我覺得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想想,有沒有誰讓妳覺得:老了以後想過像他一樣的生活?然後就可以他為目標努力。」「我覺得我上半輩子都在告訴別人要怎麼在工作和財富上累積,但下半輩子,我希望能傳達生活的勇氣和樂趣。」夏韻芬說,如今許多人和她分享生命中所面對的關卡,她更能感同身受,「因為經歷過,所以我是真的理解。」「其實我真的不勇敢,但我有流著眼淚也能前行的勇氣,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吧!」自在中年,或許也就是夏韻芬走過風風雨雨,此刻的人生風景。原文:人生也需要超前部署!夏韻芬的50後體悟:相聚是奢侈、離別是常事
-
2020-06-10 橘世代.好學橘
「孫子年輕,爺奶智慧」全家玩桌遊,鬥智看誰贏!
據說現在年輕人不太喜歡使用臉書,因為他們發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有了臉書帳號。的確,不管是透過手機或電腦,已退休的熟齡族群如今花愈來愈多時間掛在網路上,再加上幾乎所有上了年紀的人最怕的都是失智症,導致許多打著預防失智症的電玩上市,每一款都說研究證明打電動可以預防或減緩失智症的進展。電玩是否真能預防失智症,目前國內外研究結論分歧甚大,可以說是尚未有定論。不要說坊間的遊戲效果讓人存疑,美國的莫魯斯實驗室經研究後推出了一款需付費才能使用,針對大腦訓練的電玩遊戲,宣稱能提升日常生活品質和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率,後來卻因效果不明顯而被使用者提告,並於二○一六年一月被法院判定敗訴,必須支付總金額高達二百萬美元的賠償。另一方面,比起一個人孤零零在手機或電腦螢幕玩遊戲,其他需要與別人一起玩的遊戲,不管是傳統的棋類、撲克牌類或麻將,乃至於近年很夯的桌遊,從古早的大富翁到現今各種設計得生動有趣、種類繁多的桌遊,因為多了與人的互動,對失智症才具有絕對明顯的改善效果。目前研究中,只有四個管道能夠確實有效地預防或延緩及改善失智症,也就是飲食、運動、多動腦的認知儲備、社交中的人際關係。桌遊包含了動腦與人際互動,有的桌遊還納入了運動設計,或是在遊戲中學習健康飲食相關知識,可以說是非常棒的娛樂與保健養生道具。現今也有很多單位,不管是社會企業或公益團體,乃至於社區樂齡中心或日照機構,陸續開辦了桌遊相關課程與活動。曾有社區發展協會發現里內住民的年紀愈來愈大,失智老人愈來愈多,培訓了一批中高年級的孩子,讓他們先熟玩桌遊,再試教幼稚園與低年級的小小孩,等具備一些教學經驗後,再請他們教導與陪伴長輩玩桌遊,這真是青銀交流最棒的模式。之所以使用這種看似複雜的做法,是因為教老人與教小小孩有類似之處,也就是不能太難,否則他們一直遇到障礙就會退縮、放棄,因此除了遊戲設計必須難易適中、循序漸進,遊戲的對象與氣氛也很重要。桌遊最棒的地方是可以根據我們想達到的目標挑選適合的遊戲,不管是記憶類、認知推理、邏輯思考、反應訓練,甚至是體能運動,都有設計得很有趣的桌遊可供選擇。有個台灣的設計團隊和職能治療師合作,開發了一款「回憶錄大富翁」桌遊,參加二○一六年美國史丹佛大學舉辦的銀髮設計比賽,拿下心智組首獎。這款桌遊的初始構想來自於失智症團體活動舉辦的懷舊療癒課程,在遊戲中結合了各種感官刺激與認知訓練,將懷舊相片、影片、音樂,甚至肢體動作都設計了進去,在職能治療師的引導下,一次可以提供五到六位失智長者一起玩,課程每周一次,共八次,開放各機構申請,有興趣的單位可以上網報名。除了這些比較專業的桌遊,沒有罹患失智症的我們,大可在家庭聚會時,全家人一起玩桌遊,絕對比大家各自滑手機、上網來得開心快樂,對家族情感的凝聚力更是大加分。本文摘自《李 偉 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 2020/04/21 出版【好學精選延伸閱讀↘↘↘】。日本爺奶用科技當老師 4000名學生來自世界各地!。73歲牙醫師精通4國語言 退而不休化身導覽員聊歷史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5-26 橘世代.時尚橘
斷捨離從「心」開始,勇敢面對丟掉物品時的「罪惡感」
當我們在丟棄物品時,應該都會有內疚的心情吧!「因為很貴」、「這是限定販賣的商品」、「感覺以後還用得到,丟掉很浪費」、「可是別人真心贈送的禮物」等等。如果總是這麼思考的話,「反正還有地方可以放,那就先放在這裡吧!」以「總之先這樣」的想法,裝作沒看到就敷衍過去。如此一來,這些物品就會不斷累積、硬塞在某個角落,最後才發現家裡又變成一個既狹窄又不舒適的空間。以前我在當OL,上班族的時代,曾經被同事謠傳:「難不成她是服裝設計師的女兒,每天都穿得好漂亮︙︙?」。當時我幾乎將所有薪水都拿去購買衣服與包包……衣服堆積如山,十年如一日從未更改。即使我辭去工作開始專心育兒,這一大堆無法丟棄的衣服,仍然擠在我的衣櫃角落,變得皺巴巴的。雖然衣櫃裡的衣服多到數不清,卻依舊找不到自己想要穿的衣服。而且,一想到「現在有了家庭,更是無法自由地使用金錢,或許就不能再這樣買衣服了……」於是對這些衣服就更放不了手。其實,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時期。對於這樣擁擠不方便的衣櫃,我感到莫名龐大的壓力,於是下定決心好好地整理時,「如果這些衣服都換成現金,那麼能夠存多少錢呢?或許將這些錢都用來投資自己,多學一些技能一定更棒︙︙」諸如此類的想法蜂擁而至,讓我突然襲上一股罪惡感。但是,一旦放手去丟棄物品,過了一段時間,你根本就忘記自己曾經丟過什麼東西了。因為比起丟掉東西的罪惡感,丟完之後的舒適感更勝一籌!當我開始面對自己、好好地與物品道別,就不會拖拖拉拉糾纏不清,這一點就像是戀愛時的心情一樣(笑)。不被從前的羈絆所束縛,夢想著光輝燦爛的未來,快與那些物品一刀兩斷,說聲再見吧!女性有時候也要有破斧沉舟的氣魄才行!如果像這樣與物品道別,下次要買東西放在家裡時,絕對能夠毫無誤差地,選擇你會長期珍惜並感到舒適的用品。當你學會如何去選擇物品,若是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時,你一定也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為了要確定對自己而言,哪些是必要的事物、哪些是不必要的事物,你已經逐漸養成習慣,去整理自己的頭腦與心靈。一開始就是要丟棄物品!只要學會反省自己,下次不要再犯一樣的錯誤即可。丟棄物品時的罪惡感,請你務必要好好感受一番!不要猶豫,「迅速執行」丟進垃圾桶同時紓壓丟掉物品這件事,總是令人感到心情沉重、難以付諸行動。尤其從衣櫃裡翻出不再使用的名牌包包,一定會想「啊!這個包包好貴啊!」就想要上網拍賣或是送人。因為丟棄名牌包會令人產生罪惡感,所以會盡量想一些方法來彌補。但是上網拍賣,從將照片放上網、寄送到交易對象的評價等等,會耗費許多手續及時間。如果不覺得麻煩的人,建議你可以這麼做;但若是感到麻煩,反而會增加你丟棄物品的困難和掙扎程度了!同樣是要將物品賣出去,像我一樣怕麻煩的人,建議你可以將東西全部裝在一個紙箱裡,然後以郵寄方式,寄到二手店裡寄賣。或著,雖然不能夠賺零用錢,但是寄到公益團體,也是很好的點子。不過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將東西直接丟進垃圾桶裡。「迅速執行」這是要丟棄物品時,最重要的鐵則。其實最可惜的事情,並不是丟棄掉的物品,而是住家被物品占據、無法創造出一個舒適乾淨的空間。如果永遠都將不必要的物品一直放在旁邊,反而會造成空間極大的壓力,所以,請優先選擇迅速丟棄物品的方法。當你在整理家裡時,會挖掘出大量的物品,其中也會有「不知道該如何分類丟棄∼」的困擾。例如:超過使用期限的瓦斯罐。雖然上面有標示「請使用完畢後再丟棄」,但是尚未使用、裡面還留有瓦斯的罐子,應該如何丟棄呢?這時,請立即打電話給廠商或是環保團體詢問,他們會告訴你正確的丟棄方式。還有像是尚未使用完畢的指甲油、噴霧式殺蟲劑︙︙等,只要遇到你不知道該如何丟棄的物品,就要馬上打電話確認。我為了能夠隨時打電話詢問,上課時間都會把手機放在身邊備用。丟棄物品時就是要「迅速執行」。如果不開始動手的話,垃圾永遠都會留在你的身邊;只要你即刻整理,一瞬間家裡就會變得乾淨清爽。本文摘自《3日奇蹟整理術:家事斷捨離實踐版!史上最強收納達人的「3天改造空間密技」,一輩子不再雜亂無章!》,蘋果屋出版社 2019/11/29 出版【更多「斷捨離」精選特輯↘↘↘】。日本斷 捨離女王:第一步與「浪費」說再見 重新找回生活主導權!。丟掉的是作品還是回憶?減法生活與孩子一起練習斷 捨離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