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6 科別.兒科
搜尋
內分泌
共找到
676
筆 文章
-
-
2020-02-06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風暴 換血漿救命
每年發生率約千分之一的甲狀腺亢進,在碘充足地區的盛行率約1~2%,是常見的疾病,如果沒有定期追蹤治療、穩定控制,有可能會演變成死亡率高達三成的甲狀腺風暴。台北榮總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錦松表示,一旦發生嚴重甲狀腺風暴時,可以採取「換血漿」方式救命。甲狀腺風暴是指嚴重而危及生命的甲狀腺亢進,需要迅速處理,常規治療包括抗甲狀腺藥物,無機碘化物和皮質類固醇等,當這些常規治療失敗或出現禁忌症時就會變成相當棘手的狀況。台北榮總近二年接獲二名棘手的甲狀腺風暴病患,因為出現嚴重藥物過敏,無法在常規治療下有效控制病情,醫療團隊在危急中,使用換血漿的方式,成功平息甲狀腺風暴。換血漿的正確名稱為「血漿置換術」。郭錦松說,這二名個案分別在2018年及2019年因對抗甲狀腺藥物過敏引發甲狀腺風暴而就醫,其中包含最嚴重的顆粒球(白血球)過低,醫療團隊成功運用血漿置換術來迅速穩定病人的甲狀腺素過高所造成的甲狀腺風暴危機,等風暴平息後再接受開刀治療,切除甲狀腺。郭錦松指出,甲狀腺風暴的診斷是以臨床症狀嚴重度來計分,可分為三大面向:1.表現在中樞神經方面:焦慮、譫妄、精神疾病症狀、極端嗜睡、癲癇、昏迷、發燒。2.表現在肝膽消化道方面:肝功能不佳、腹瀉、噁心、嘔吐、腹痛、黃疸症狀。3.表現在心血管方面:心跳過速、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當病人確診為甲狀腺亢進,同時檢視上述三大面向的臨床症狀嚴重度計分,當甲狀腺風暴指數超過45分,可以高度懷疑為甲狀腺風暴,代表身體已無法代償過高的新陳代謝率,進而出現器官衰竭的現象,稱之為甲狀腺風暴。郭錦松說明,血漿置換術治療甲狀腺風暴的原理,為體內甲狀腺激素絕大多數和血漿中的蛋白質結合,直接以換血漿的方式從循環中去除大多數的甲狀腺激素,可以快速達到甲狀腺功能正常狀態及臨床症狀的改善。此外,血漿置換術的特點,包括去除有害甲狀腺的自體免疫抗體、兒茶酚胺和發炎因子。對於少數一線治療甲狀腺風暴失敗或嚴重藥物過敏等患者,適時使用血漿置換術治療可以挽救生命。血漿置換術是由腎臟科醫師執行,過程類似洗腎,是把病人體內的血漿去除,只保留血球,然後加入外來新鮮的血漿,結合原本病人的血球再一起回流到體內,達到置換血漿的目的。
-
2020-02-03 橘世代.健康橘
體型纖瘦內臟脂肪仍過高? 醫師:這樣吃動有助減少隱形殺手
隨年齡增加,體內脂肪占比也增加,即使體型纖瘦,仍可能內臟脂肪過高,伴隨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醫師提醒,內臟脂肪囤積與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應注意吃得營養健康,並輔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習慣,才有助減少這個隱形殺手在體內囤積茁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表示,內臟脂肪不僅是多餘能量的儲存,過多的內臟脂肪細胞活躍,會引起炎症、使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失調,連帶提升心血管疾病與不孕症等風險。衛福部國健署宣導,內臟脂肪多寡可由腰圍大小窺知一二,因為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囤積腹部。健康男性的腰圍應小於90公分(約35吋)、健康女性腰圍則應小於80公分(約31吋)。正確測量腰圍的方式是將皮尺繞過腰部,高度約在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與肋骨下緣中點,並讓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而不擠壓皮膚,最後應在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周宗翰表示,內臟脂肪的囤積與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日常生活應避免吃太多高油、高鹽、高糖或高熱量的食物,注意營養均衡,並可多攝取高膳食纖維食物,如金針菇、香菇、木耳、海帶、地瓜葉等蔬菜。同時應保持運動習慣,藉由運動增加的肌肉,可讓人較不易累積脂肪。有氧運動有助燃燒內臟脂肪,但要有效減少內臟脂肪就得增加運動強度,建議從事快走、羽球、跳繩、游泳、慢跑、踩固定式騎腳踏車、跑跑步機等運動。周宗翰表示,《內經》嘗言「體肥痰盛」,中醫一般認為肥胖與痰、濕、氣虛等身體情形有關,因此單就藥物治療而言,會以化痰、健脾、益氣等方法將患者體質調整回正常健康的情形,臨床上經常使用山楂、荷葉、丹參、澤瀉、陳皮、浙貝、茯苓等藥材,促進其體內的能量代謝,藉此健康減肥。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2 癌症.肺癌
存活率比胰臟癌更低 名符其實的癌中之王是這癌
肺癌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民眾若有久咳、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需多加留意。一名住在雲林的65歲羅先生,本身是老菸槍,菸齡已逾40年,去年起突然咳嗽嚴重,且反覆發燒、食慾下降、體重突然掉了五公斤,就醫檢查確診為小細胞肺癌四期。經醫師建議下採化療加免疫療法治療一年多,目前病情控制中。收治羅先生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表示,肺癌死亡率高,主要是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症狀包括咳嗽、喉嚨沙啞、胸悶、高燒不退等,易被當作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而未能及早就醫和正確診斷,造成逾六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而肺癌主要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陳崇裕說,國人常罹患的肺癌為非小細胞肺癌,裡頭可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及大細胞肺癌,以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約占90%。小細胞肺癌則分為小細胞肺癌及合併小細胞肺癌,患者相對少見,僅占約10%,老化、抽菸和空氣汙染是最大的危險因子。不過相對於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已有手術、化療、標靶等多種治療選擇且控制效果好,陳崇裕說,小細胞肺癌則因發現時多為晚期不適合開刀、癌細胞增生快、近五成患者癌細胞轉移、化療後易復發等因素,患者五年存活率僅6%,比胰臟癌的9%更低,是名符其實的癌中之王。針對細胞增生快的特性,陳崇裕說,小細胞肺癌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即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的腫瘤,可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其特性宛如幹細胞般,分裂速度快。而過往晚期小細胞肺癌僅有化療可用,雖治療效果好、反應率高,初期有80%以上反應率,但復發速度快、又容易產生抗藥性,多數患者在化療結束三個月左右就會復發,若再使用同一種藥,治療效果明顯下降,存活中位數只有4.9個月,近六成患者存活不超過一年。陳崇裕表示,根據國外2018年研究顯示,小細胞肺癌患者若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法,可增加五成存活期、降低四成死亡風險。目前臨床研究上也發現,小細胞肺癌患者若使用化療及免疫療法合併治療,最長可多活二年左右。陳崇裕說,雖然大多數肺癌患者在癌細胞擴散前都無特殊異狀,但若出現久咳不癒、胸痛、聲音沙啞、痰中有血絲、反覆支氣管炎或發燒、呼吸喘鳴聲等,建議立即就醫進一步檢查。
-
2020-02-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台灣第一例 微創治癒壞死性胰臟炎
43歲陳先生,因上腹悶痛合併發燒,就醫檢查發現為膽囊結石造成急性壞死性胰臟炎,醫師初步為患者進行膽胰內視鏡取出膽管結石,胰臟炎症狀與血清學檢查亦有所改善。但短期間又因腹痛再發而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壁型壞死性組織淤積」,使用抗生素治療,仍持續發燒且無法進食。醫師決定採「經口內視鏡超音波導引放置雙翼管腔並列金屬支架」,並配合廣效型抗生素靜脈注射以及胃鏡,經支架施行清創術治療後,患者相關症狀逐漸改善,終於又可以享受健康美食。術後5周,患者順利以胃鏡拔除金屬支架,術後迄今將近3個月,胰臟炎相關症狀已明顯改善,此為台灣首位利用內視鏡超音波置放金屬支架,並合併清創術治療壞死性胰臟炎的案例。急性胰臟發炎 死亡率可達20%胰臟位於上腹後腹腔,負責胰液消化酵素與內分泌胰島素製造、儲存與分泌。急性胰臟發炎症狀有上腹痛,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胰臟發炎的主要原因包括膽結石、酒精性、藥物或高血脂。尤其是三酸甘油脂過高,次要原因為高血鈣、惡性腫瘤、外傷、感染、缺血性、血管炎、自體免疫性疾病等,或是膽胰內視鏡後造成之急性胰臟發炎等。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至20%。治療急性胰臟發炎,過去傳統以外科手術為主,施行清創,或經皮置放外引流管來治療。但傳統治療的缺點,包括住院天數長、失血量大、復元期長,還有相當比率的手術相關併發症,甚至死亡,以及外引流管的滑脫與及感染等問題。自費微創手術 改善預後近年來,隨內視鏡超音波技術發展與進步,以及雙翼管腔並列金屬支架的應用,使得胰臟偽囊腫或是壞死性組織可以利用此微創方式來治療,大幅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以及預後。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此技術與金屬支架,患者需要自費使用。根據國外文獻統計,目前此技術併發症機率約5至20%,可能造成腹痛、出血、支架移位及腸胃穿孔等副作用,但大多數可以利用內視鏡處理治療。對於罹患胰臟炎的民眾,建議及早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避免反覆感染,以維持胰臟的正常運作。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單純焦慮情緒還是罹患焦慮症?精神科醫師教你分辨
春節七天的假期,卻不是一個讓人休息的長假。多數人伴隨焦慮、壓力、疲累,一路撐過年假。上班後又緊接著忙碌的上班生活,身體疲勞、心裡更累。現代人常處於焦慮狀態,焦慮的情緒究竟是如何產生?又該如何處理?該求助藥物或心理諮詢嗎?鼠年是十二生肖之首,象徵一個新的循環又將開始,不妨趁此時作好情緒管理,用正念思考與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焦慮遠離。在壓力龐大的社會,「焦慮」已成為文明病。一份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高收入、已開發國家因民眾可負擔醫療費用、就醫可近性,焦慮容易被揪出,就診比例明顯多於低收入國家。諮商心理師說,焦慮的來源很簡單,只要有「不確定感」,如不知未來方向、不知對方決定,就會感受到不安。焦慮患者 易出現強迫行為雖然焦慮的來源簡單,但原因卻很複雜。開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壓力經常反應在心理上,其中一種表現就是焦慮,焦慮者會產生過多的負面想法,「為何他不幫我」、「為何主管一直找我」。焦慮出現的時候,一定要做點事情才會舒緩,因此容易導致強迫行為變多,如狂打電話。焦慮的種類非常多,包含離開家人、情人就會苦惱的「分離焦慮」也是其一。這類族群可能因過去創傷,害怕與家人分開後,家人會因此受傷或自己會遇到災難,甚至拒絕外出或離家,不願出門工作、不願意出差。另外,害怕某事物也會造成焦慮,如恐懼看醫師、打針,甚至有些民眾是畏懼社交,不敢面對人群或陌生人。林萃芬提及,過去曾接觸過一名個案,因為無法忍受被注視,怕受到負向回饋評價,不僅不敢上台表演,更不能被人看吃東西,只好一個人吃飯。多要求完美 害怕生活失序林萃芬說,在諮商診間會發現,常受焦慮所苦的患者,多傾向焦慮性思考,需要認同,也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同時要求完美、容易將事情災難化,堅持事情一定要按照期望走,如果有任何環節不一樣就不行。焦慮容易伴隨生理狀況,林萃芬解釋,這些生理症狀多與自律神經有關,因交感神經太旺盛,可能會出現冒冷汗、頭痛、腹痛、噁心、嘔吐、發抖、心悸等。長期焦慮對身體傷害不容小覷,甚至會演變成慢性胃病或心臟血管相關疾病,林萃芬提醒,當生理症狀越來越明顯,應考慮找精神科醫師協助。容易情緒化 常自責或怕丟臉醫學文獻中也證實,特定性格的人容易焦慮。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表示,其中一種是神經質個性的人,也就是小刺激、大反應的人,這群人的共通點是平常容易情緒化,也會因為一點事情就自責、內疚;另一種人格特質是畏避性人格,其核心特徵是「怕丟臉」。甚至醫學上已認為焦慮的神經質人格和基因有關聯性。張勳安說,雖不如其他遺傳性強的疾病明顯,但這個說法具可信度,因確實發現容易焦慮者,家族中也會有人常緊張兮兮。但也不能忘記環境因素影響,焦慮很容易感染他人,可能讓其他家庭成員跟著緊張,久了慢慢發展成焦慮。別怕就醫精神科門診 三成為焦慮症所苦是單純的焦慮情緒,還是已經發展成焦慮症,該如何分辨?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明,一般而言,焦慮是一種狀態,是指「沒有特定原因」卻緊張,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慌張半天,卻沒有功能性幫助。一旦焦慮無法平息,持續時間久到干擾日常生活正常狀態,如產生睡眠障礙問題,就可能從焦慮發展成焦慮症。精神醫學會認定方法,焦慮症是精神方面疾病,張勳安說,臨床上收治疑似焦慮症患者,需優先檢查其焦慮情緒是否與生理因素有關,如排除大腦腫瘤癲癇或內分泌失調等原因,長達六個月以上過度焦慮,甚至焦慮情緒不能控制,就符合廣泛性焦慮症定義。本土一份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每年每一百個精神科患者中,約有四至五個是廣泛性焦慮症,其中城市多於鄉村,精神科門診中,三成為焦慮症所苦。張勳安說,臨床上發現廣泛性焦慮症就醫意願其實很高。「焦慮症患生理不適,就會擔憂自己是不是要死了,所以就醫意願強。」張勳安分析,因焦慮症容易造成身心都痛苦,當出現身體不適或心悸時,民眾會赴家醫科、心臟內科求助,接著被被轉至精神科。也常見焦慮症患者,因飽受失眠所苦而到精神科門診尋求幫助。
-
2020-01-28 養生.聰明飲食
年菜吃不完放保鮮盒擔心塑化劑? 醫師這樣建議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許多家庭都會準備許多年菜,慰勞辛勞1年,但經常1次吃不完,需要放到容器裡保鮮,然而塑膠容器總是讓人不太放心,塑化劑危險已經讓很多人排斥塑膠食器,但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日前發布訊息,不是每項塑膠製品都有塑化劑。食藥署表示,不是每種塑膠都會擺放塑化劑,嚴格來說聚氯乙烯(PVC)由於質地比較硬,需要使用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塑化劑),其他塑膠製品不一定會添加塑化劑,不需要太擔心;然而市售塑膠產品常傳出標示與實際不符案件,當中不乏國際大廠,專家建議最好避免使用塑膠食器。日前食藥署連續2周在關口擋下,IKEA於印度製的隨行杯,塑化劑濃度超標,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也發現美國製造的NIKE HYPERFUEL水壺,沒有標示耐熱溫度,中國大陸製造的KOR Delta水壺,雖然標示耐熱攝氏100度,但檢驗加溫沒到該溫度,水壺就已經嚴重變形,並且底部有融化發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嚴格來說,塑膠容器最好都不要用來裝熱食,食藥署提醒資訊沒有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沒有添加塑化劑,也就是常見的保特瓶材料,但保特瓶遇熱容易變形外,也不能保證廠商標示與實際材料相符,如果廠商違規,使用者就有可能有攝入塑化劑風險。顏宗海補充,聚氯乙烯(PVC)製品非常多,包含建材、汽車內裝、玩具等,生活隨處可見,也有使用PVC製程的保鮮膜,由於經常使用到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一旦遇到高溫或油脂,就會釋出汙染環境,不論成年與否或性別,只要接觸到塑化劑身體就會慢慢產生影響,健康也就受到破壞。由於違規塑膠產品仍會出現,顏宗海強調,由於不能保證塑膠容器一定安全,民眾要求自保,最好避免使用塑膠餐具,選擇不鏽鋼、陶瓷、玻璃等材質,如果不可避免,一定不要接觸熱食熱水,就算沒有使用塑化劑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也不能接觸高溫物體,更不能用於加熱。顏宗海提醒,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是1種內分泌干擾素,如果身體長期接觸,動物實驗發現,恐怕增加男性生殖傷害風險,女性也會增加罹患癌症機會,未成年幼童恐怕引起注意力不足、肥胖、胰島素阻抗,男童有女性化危險,女性則有提早發育疑慮,簡單來說,塑化劑對人類不論年紀族群都有害。(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冰箱收納做得好,食物有效保鮮 實用的「水果冰箱保存法」
-
2020-01-27 養生.聰明飲食
非PVC塑膠就沒有塑化劑危險?醫師提醒這點才是關鍵
除夕夜許多家庭都會準備許多年菜,慰勞辛勞1年,但經常1次吃不完,需要放到容器裡保鮮,然而塑膠容器總是讓人不太放心,塑化劑危險已經讓很多人排斥塑膠食器,但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日前發布訊息,不是每項塑膠製品都有塑化劑。食藥署表示,不是每種塑膠都會擺放塑化劑,嚴格來說聚氯乙烯(PVC)由於質地比較硬,需要使用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塑化劑),其他塑膠製品不一定會添加塑化劑,不需要太擔心;然而市售塑膠產品常傳出標示與實際不符案件,當中不乏國際大廠,專家建議最好避免使用塑膠食器。日前食藥署連續2周在關口擋下,IKEA於印度製的隨行杯,塑化劑濃度超標,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也發現美國製造的NIKE HYPERFUEL水壺,沒有標示耐熱溫度,中國大陸製造的KOR Delta水壺,雖然標示耐熱攝氏100度,但檢驗加溫沒到該溫度,水壺就已經嚴重變形,並且底部有融化發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嚴格來說,塑膠容器最好都不要用來裝熱食,食藥署提醒資訊沒有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沒有添加塑化劑,也就是常見的保特瓶材料,但保特瓶遇熱容易變形外,也不能保證廠商標示與實際材料相符,如果廠商違規,使用者就有可能有攝入塑化劑風險。顏宗海補充,聚氯乙烯(PVC)製品非常多,包含建材、汽車內裝、玩具等,生活隨處可見,也有使用PVC製程的保鮮膜,由於經常使用到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一旦遇到高溫或油脂,就會釋出汙染環境,不論成年與否或性別,只要接觸到塑化劑身體就會慢慢產生影響,健康也就受到破壞。由於違規塑膠產品仍會出現,顏宗海強調,由於不能保證塑膠容器一定安全,民眾要求自保,最好避免使用塑膠餐具,選擇不鏽鋼、陶瓷、玻璃等材質,如果不可避免,一定不要接觸熱食熱水,就算沒有使用塑化劑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也不能接觸高溫物體,更不能用於加熱。顏宗海提醒,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是1種內分泌干擾素,如果身體長期接觸,動物實驗發現,恐怕增加男性生殖傷害風險,女性也會增加罹患癌症機會,未成年幼童恐怕引起注意力不足、肥胖、胰島素阻抗,男童有女性化危險,女性則有提早發育疑慮,簡單來說,塑化劑對人類不論年紀族群都有害。★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1-25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吃錯了 血糖飆升又難瘦
早餐太澎湃,血糖飆高,當心中午餓得快、吃更多,營養學者說,麵包、米飯類的早餐,若將其中一半換成奇異果、芭樂等低升糖指數又多膳食纖維的水果,少了熱量,還能穩定血糖。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劉珍芳指出,國外研究發現人吃完早餐後,飯後血糖上升最顯著,國內糖尿病醫學界也見到類似情況,因為早上醒來後,內分泌活躍,早餐吃下肚的食物,也會影響血糖升高的幅度。劉珍芳說,台灣人早餐常見的白土司、飯糰、饅頭、蘿蔔糕、稀飯、粽子、燒餅、油條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少,膳食纖維含量更低,即使餐前空腹血糖未明顯升高,吃完卻血糖很快升高。「台灣飲食文化與歐美不同,早餐太澎湃,」劉珍芳說,血糖忽高忽低不穩定,長期下來,代謝症候群很容易上身,又不利於控制糖尿病及肥胖。根據紐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所研究人員孟羅(JohnMonro)日前發表體外與人體研究的結果,用含有等量碳水化合物的奇異果,取代正餐中的澱粉主食,便可有效降低醣類攝取,讓餐點營養加分;另外還能降低葡萄糖的擴散率,減少腸道發炎,不易形成胰島素抗性。聰明早餐怎麼吃?劉珍芳建議,將早餐主食的一半換成低升糖指數(低GI)、膳食纖維含量高的新鮮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蘋果等,可避免飯後血糖飆高,同時提高營養素攝取量,如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這類水果在餐前30分鐘前先吃下肚,可降低饑餓感、維持較為平穩的飯後血糖。萬一趕著上班上學只能早餐囫圇吞棗,水果來不及當餐吃,她說,一天之中,「記得吃最重要」,消化蛋白質以及改善便祕等好處多。她說,目前台灣人20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9.7%,且隨年齡上升而呈增加趨勢,每12個台灣成年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病友,但90%可透過健康飲食與養成運動習慣,避免惡化至疾病的階段。
-
2020-01-22 科別.眼部
妙齡女天冷吃薑母鴨進補 針眼找上門
冬天少不了吃火鍋或進補,但要斟酌自己的身體狀況與體質,避免愈補愈糟糕。25歲廖女天冷與朋友聚餐吃薑母鴨,隔天右眼皮紅腫,無法戴隱形眼鏡,就醫檢查為針眼,擦藥膏並吃抗生素才恢復。廖女因為過年前工作多,壓力大又睡眠少,與朋友聚餐相約吃薑母鴨,希望進補讓手腳不會冰冷,但隔天發覺右眼皮怪怪的,起初以為是感冒未在意,沒想到越來越嚴重,再過一天赫然發現右眼皮竟然紅腫,完全沒辦法戴隱形眼鏡並化妝,趕緊請假到童綜合醫院眼科看診。經檢查發現廖女右眼皮因為皮脂腺被塞住,造成針眼,即是急性的眼瞼發炎,醫師開立外擦藥膏與口服抗生素,廖女回家照醫囑使用,3天後好轉,可以再戴上隱形眼鏡。童綜合醫院眼科主任陳沛仁表示,針眼發生主要是因為皮脂腺油脂分泌旺盛,分泌物過多阻塞眼瞼板腺,再加上細菌感染,造成眼瞼發炎;針眼發生時,眼瞼會出現紅、腫、熱、痛症狀,除了眼睛不舒服外,外觀上也會有所影響。陳沛仁說,過度疲勞、壓力、熬夜、油性膚質或用不乾淨的手搓揉眼睛等,都可能造成針眼,適逢春節假期,呼籲民眾應適量進補或食用油炸物,堅果類或巧克力等容易上火的食物也切勿一次吃太多,且不可應放假而熬夜造成內分泌失調,或讓眼睛過度疲勞,防止針眼找上門。
-
2020-01-20 科別.眼部
冬季補過頭 小心眼睛長痘痘
冬天寒冷,這時候吃個麻辣鍋或十全大補湯暖身子,十分享受;但可得當心補過頭,或辛辣刺激吃太多,一覺醒來,眼睛突然腫起,出現摸起來有壓痛感的腫塊,或是眼皮上冒出一顆紅色、壓了會痛的丘疹,還伴隨白色膿頭,類似青春痘的外觀,這可能就是長針眼了。針眼可分「麥粒腫」和「霰粒腫」兩類。在上下眼瞼存在著很多負責分泌油脂的微小腺體,其中較為人熟知的是「瞼板腺」。這些腺體的功能跟皮膚上的皮脂腺類似,會分泌油脂,滋養睫毛及眼睛表面,避免淚液蒸發、眼睛乾澀。由於腺體的分泌出口位於眼瞼邊緣,即睫毛根部,一旦這些腺體堵塞,眼周便容易不適;尤其在眨眼時,明顯有異物感。加上揉眼睛等動作,表皮細菌容易在堵塞的腺體中繁殖,產生紅、腫、熱、痛等急性發炎,便是「麥粒腫」。這和皮膚毛孔堵塞後感染細菌,進而產生青春痘是類似機轉。另一方面,「霰粒腫」是較慢性出現且無痛的狀況。由於瞼板腺出口堵塞,皮脂長期堆積,因而出現肉芽腫的慢性發炎。觸摸眼瞼可感覺到皮下有像青春痘的無痛顆粒,有些人可能兩眼上下眼瞼先後長出各種大小病灶。針眼需及早就醫;對於急性感染,症狀初始時宜用含抗生素的藥水藥膏,配合熱敷,有助堵塞的皮脂軟化,較易排出。若疼痛感明顯,必要時需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縮短病情。若有白色膿頭,經醫師判斷,可能需使用無菌針頭刺破排膿;民眾切勿自行刺破,以免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危及視力。針眼一旦過了急性期,可能自行消除,但也有些會轉變為慢性無痛的結節;若為後者,勤勞熱敷,搭配點藥,仍有機會自行痊癒。若久久不消,則要考慮動小手術,在門診局部麻醉,將肉芽腫的結節切開、刮除。針眼患者宜攝取椰子水、仙草、綠豆湯、絲瓜等較「退火」的食物,避免辛辣及油炸烹調方式。一些油脂較豐富的食物,如堅果類、燒烤等,或較燥熱的麻辣鍋、薑母鴨、麻油雞等補湯,都應暫時避免。較易長針眼的小朋友,雖然接觸辛辣刺激食物的機率不高,仍要避免巧克力、餅乾、洋芋片、薯條等食物,多攝取蔬菜水果,同時避免用手揉眼睛,以免反覆細菌感染。至於熬夜、壓力大的族群,也較容易長針眼,這是因為作息不規律時,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所以容易感染發炎,導致針眼產生。常見在考試及長途旅行前後,壓力、時差等因素,加上缺乏充足休息,這都是針眼的誘因。
-
2020-01-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比每天刷牙更重要的事 牙膏含有這些成分可能影響健康
【文/選自本事出版社 《減塑排毒自救手冊》,作者大衛・辛振可】牙膏的真相良好的口腔衛生讓我發自內心自信微笑。我父親是牙齒矯正師。在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他就告訴我,牙齒和牙齦是一窺整體健康狀況的窗口。優秀的牙醫可以從口腔狀況發現疾病癥兆。牙齦發炎可能代表壓力太大,導致體內分泌太多皮質醇(cortisol);淡粉紅色的牙齦是貧血的徵兆;牙根時常感染,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發紅疼痛的話,可能是自我免疫疾病的預兆,像是紅斑性狼瘡或克隆氏症。慢性發炎與心臟方面的問題有關,而抗憂鬱和抗組織胺的藥物,則可能導致口乾舌燥及唾液分泌減少(唾液是牙齒的天然防護)。定期看牙醫及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是維持優良衛生和個人健康的必要條件。每天刷牙及使用牙線清潔齒縫,可抑制口中細菌,但如同大部分個人護理產品一樣,不是所有牙膏或漱口水都有效。買對牙膏除了滑手機之外,大部分人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刷牙。除了刷牙之外,我們也需留意牙膏的產品標示。許多牙膏含有「三氯沙」(triclosan),現在的洗手皂和沐浴乳已經禁止使用這種內分泌干擾物質,但在部分牙膏和其他個人護理用品中,仍可發現其蹤影。一般牙膏會添加「氟化物」(fluoride),為的是強化牙齒健康及控制口腔酸度,但切勿吞下肚。這種物質會隨著時間在體內累積,且與神經和內分泌失調等症狀有關。務必留意「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許多個人護理用品都會使用這種礦物油,有時候牙膏也會添加這種成分做為界面活性劑,讓牙膏更方便使用。防凍劑和飛機防冰裝置也會使用這種礦物油,想必你絕對不想吃進這種物質。牙齒美白產品或許可讓笑容看起來更迷人,但時常含有鉛和其他重金屬成分。牙膏會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lauryl sulfate)促進起泡,但此成分可能造成口腔潰瘍、壞口氣,也可能引發過敏。如果你堅持使用內含氟化物或其他非有機成分的產品,請務必以清水漱口二至三次,盡可能洗去口中殘留的化學物質。許多個人護理用品(包括牙膏)含有促進口感和增添色澤的添加劑,例如塑膠微粒,這在商品上最常標示為「聚乙烯」(polyethylene, PE)。消費者時常忽視這種細小顆粒,但它很容易卡在牙齦堆積細菌,進而可能引發牙齦炎。如同稍早之前討論水資源一樣,這些塑膠微粒不僅對你的身體有害,對環境也一無是處,最後甚至會侵入水源區,不僅會被魚類誤以為是食物,塑膠微粒也會像海綿一樣吸收農藥和重金屬。若能使用有機牙膏最好。健康食品商店,甚至部分藥局都有販售Tom’s of Maine和Dr. Brite的牙膏。我最近使用的牙膏是Davids,此品牌使用最高品質的製造成分,不含氟化物及硫酸鹽,且採用永續包裝。選擇理想的牙刷牙刷類型是另一個重要抉擇。如果一定要使用塑膠製的牙刷,務必確認握把和刷頭不含雙酚A(BPA)、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和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等成分。我的建議是購買刷毛以天然材質製成的牙刷。刷洗舌頭有一天,牙醫指出我的舌頭很白,並說:「看見了嗎?那都是細菌,會造成蛀牙。」直到那天,我才真正明白刷舌頭的意義。每次刷牙時,請記得在最後刷一刷舌面,讓舌頭也能保持乾淨。健康的舌頭應該要是漂亮的粉紅色。
-
2020-01-14 科別.新陳代謝
「生長荷爾蒙」竟讓她60歲疲勞、脂肪都消失!內分泌醫師4建議,讓大腦、身體逆齡化
拾回青春與活力的荷爾蒙 生長荷爾蒙不足就會顯老「 最近有突然變年輕的感覺,整天的疲憊感也消除許多,周遭的人也都說我看起來變年輕了。」60多歲的女性接受荷爾蒙治療之後,指出最大的變化就是活力。平常會莫名感到疲憊,最近那些症狀都消失了。 由於病因是生長荷爾蒙缺乏症。 接受補充生長荷爾蒙的治療後,肌肉量開始增加,內臟脂肪則逐漸減少,當然也持續進行飲食調節和運動。於是隨著療程進行,疲勞感漸漸減少,不只找回活力,連外貌也變得更年輕。生長荷爾蒙是能夠維持年輕的青春荷爾蒙,也稱做回春荷爾蒙,人的一生都會分泌。若無法好好管理導致缺乏,日常生活就會感到活力不足、總是看起來很疲憊、外表比實際年齡更顯老態。生長荷爾蒙還會促進蛋白質合成,一旦不足,骨頭和韌帶的狀態就會變差,容易產生關節疾病、落髮過多而禿頭、 白頭髮變多、手腳指甲變薄導致易斷裂或受傷。生長荷爾蒙亦會影響膠原蛋白合成, 皮膚彈力會因為不足而變差、長出許多皺紋;也扮演促進成長和再生、修復細胞的角色。 年輕時如果受傷,傷口復原得快; 相反的,復原速度隨著年紀增長趨緩。可以得知,年輕的基準就是生長荷爾蒙的分泌量。逆齡的靈藥何謂老化?活力減少、臉上長了許多斑點、皮膚失去彈力又長滿皺紋、肌肉流失、因啤酒肚產生的內臟脂肪、落髮等等,這些就是老化的全部嗎?雖然容易從外貌判斷老化,但老化的核心是導致這些現象的生長荷爾蒙分泌量極速下降。反過來想,只要生長荷爾蒙維持在正常水準,就能防止老化及降低老化速度。這些人外表看來有活力,與實際年紀相比,皮膚狀態好、骨骼健康、傷口的細胞再生能力好、復原速度快;整體看起來比同齡的人年輕,就好像回春一樣有朝氣。生長荷爾蒙和腦神經細胞成長有關,所以對於預防老年癡呆也有直接影響。所以只要生長荷爾蒙好好分泌,就能使腦袋維持年輕健康、 防止記憶力減退並降低老年癡呆發病率。若想看起來比實際年紀還要年輕,希望恢復活力、使骨骼強壯、維持有彈力的皮膚等青春特色,一定要管理生長荷爾蒙才行。一旦上了年紀,分泌量與20歲相比就會明顯減少,但是只要努力就能保持在正常數值。本來以為青春靈藥遙遠又不易尋求,事實上,早就已經存在我們體內了。靠生長荷爾蒙來對抗老化 晚上11點睡覺+運動30分鐘就算是同齡的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會造成生長荷爾蒙分泌量有很大的差異。年輕時因為分泌量旺盛,個別差異不大,但分泌量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減少,就會有很大的不同。要怎麼樣讓生長荷爾蒙良好分泌呢? 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吃好、睡好、 認真運動就可以了。睡得好、按時攝取好的食物、持續運動,是促進整體荷爾蒙分泌的必要守則,對生長荷爾蒙的影響尤其大。生長荷爾蒙在晚上11點到凌晨1點的分泌最旺盛。 但並不是入睡就會分泌, 而是會配合睡眠週期。簡單來說, 假設一天睡8小時,入睡後的3小時最熟睡, 生長荷爾蒙一整天3分之2的分泌量都在此時出現。所以即便睡著了,但容易醒來的淺眠不算,要充分熟睡才會旺盛分泌生長荷爾蒙,維持年輕。有很多肌肉才會產生許多荷爾蒙生長荷爾蒙與運動擁有分也分不開的密切關係。分泌量會在每天的不同時段變化,入睡和運動的時候分泌最多只要曬太陽就會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因此只要晚上睡好,早上出門曬太陽,做一些會增長肌肉量的運動, 就能同時管理生長荷爾蒙和褪黑激素。一旦上年紀,生長荷爾蒙分泌量極速減少,製造骨骼和肌肉等工作就無法在體內順利運作,肌肉量也會減少。在肌肉量持續減少的狀態下,不多做一些肌力運動的話,生長荷爾蒙就會分泌地更少。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體內的肌肉量和生長荷爾蒙也具有高度相關性。維持全身一定的肌肉量, 對促進生長荷爾蒙分泌有莫大幫助,因此,做些增加肌肉量的運動是好的。但如果體力不如從前,勉強進行強度過高的運動就容易受傷。 可以從健走或是爬樓梯開始,再漸漸增加強度;進行運用下肢肌力和全身的運動,每天持續規律地進行30分鐘以上。生長荷爾蒙最大的敵人是壓力一旦壓力過大, 稱為皮質醇的壓力荷爾蒙就會大量分泌;生長荷爾蒙的運作特性正好與之相反。只要皮質醇不斷大量分泌,就會影響生長荷爾蒙;若因壓力而煩躁、內心苦悶,生長荷爾蒙就會減少分泌,加速老化。壓力是萬病與老化之源,擁有開朗正向的心,是促進生長荷爾蒙分泌並維持年輕活力的重要秘訣。想維持長久的年輕與健康, 就要懂得紓解壓力。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書籍介紹比起在乎臉上皺紋,先阻止血管老化吧:3週荷爾蒙調養計劃,從內到外重現年輕,比醫美更有效!作者: 安澈雨 出版社:橙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9/10/22作者簡介荷爾蒙名醫──安澈雨荷爾蒙既是我們身體的掌權者,也是年輕和健康的秘密武器。有「荷爾蒙名醫」之稱的安澈雨教授,1991年畢業於延世大學醫學系,並於該研究所取得碩、博士學位。2007年至美國西北大學醫學系擔任客座教授2年,從2001年起任職延世大學醫學系教授至今,並擔任該所大學的血管代謝老化研究所長、江南Severance醫院內分泌.糖尿病中心長。2011年獲得延世大學醫學系研究業績部門優秀研究獎、2012年榮獲文化體育觀光部長表揚。為了將荷爾蒙的重要性有趣且簡明地傳達給大眾。於EBS《明醫》、KBS1《生老病死的秘密》、《儘管問吧》等媒體節目中傳達荷爾蒙的重要性。著有『啊!難道都是荷爾蒙惹的禍?』、『一天一餐的糖尿飯桌』等書。
-
2020-01-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避孕藥內含成分恐致肝衰竭 食藥署要求加註警語
避孕藥常見成分cyproterone acetate可能會引起肝臟相關不良反應,衛福部食藥署近日發函要求醫師開立含cyproterone acetate成分單方藥品時,須注意病患肝臟功能狀況,廠商則應在藥品說明書和仿單加註可能導致藥物性肝損傷等警語,如有慢性肝病者應小心使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去年曾有接獲使用含cyproterone acetate成分藥品,發生急性肝衰竭案件,患者申請藥害救濟,考量我為肝病盛行率高的國家,經過整體性評估後,決定要求變更藥品中文仿單,並提醒醫師使用藥物前,最好詢問病人肝病史,並檢測肝生化值。北醫婦產學科教授、雙和醫院婦產科主任賴鴻政表示,cyproterone acetate是常見的避孕藥成分,除了用來避孕,由於其抗雄性荷爾蒙效果佳,也常用來調整經期、治療多囊性卵巢及男性荷爾蒙過高的患者。過去臨床使用時,便會留意病人是否肝臟功能有問題,有無血栓病史,否則應避免使用此類藥物。北市藥師公會公益公關主委温致群表示,含cyproterone acetate成分藥物,分為單方和複方,避孕藥主要為複方產品,單方則常用於男性前列腺腫瘤、嚴重性欲過強以及女性有嚴重男性化症狀、青春痘和多毛症。他表示,內分泌藥物不論單方或複方皆為處方藥物,一般民眾無法隨意取得。洪國登說,含cyproterone acetate成分的單方和複方藥物許可證各為三張,已要求各廠商於8月31日前申請變更藥品說明書和仿單,若逾期未完成,將不准輸入或不准製造,且可能廢止相關許可證。
-
2020-01-13 養生.聰明飲食
早上空腹喝豆漿營養大打折扣?跟著中醫師喝豆漿養生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豆漿、豆花、豆腐食療大全》,作者王作生】常喝豆漿益處多《本草綱目》記載,豆漿「利水下氣,制諸風熱,解諸毒」。《延年秘錄》上也記載豆漿「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氣力,補虛能食。」中醫理論認為,豆漿性平味甘,滋陰潤燥,「秋冬一碗熱豆漿,驅寒暖胃保健康」,常喝豆漿,對身體大有裨益。豆漿的功效鮮豆漿被中國營養學家推薦為防治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的健康飲品。飲用鮮豆漿可防治缺鐵性貧血。豆漿對於貧血病人的調養,比牛奶作用要強。以喝熟豆漿的方式補充植物蛋白,可以使人的抗病能力增強,從而達到抗癌和保健作用。長期堅持飲用豆漿能防治氣喘病。功效1 保護心腦血管作為日常飲品, 豆漿中含有大豆皂糖苷、異黃酮、大豆低聚糖等具有顯著保健功能的保健因子。多喝鮮豆漿可預防老年癡呆症的發生,可維持正常的營養平衡,全面調節內分泌系統,降低血壓、血脂,減輕心血管負擔,增加心臟活力,優化血液循環,保護心血管,並有平補肝腎、抗癌、增強免疫力等功效,所以有科學家稱豆漿為「心血管保健液」。功效2 降低血糖糖尿病大多是由於不科學的飲食長期積累造成的,不當的飲食往往會影響鎂、磷、銅、鋅、鉻、鈷、鍺等元素的吸收,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最近國外有學者研究證實,豆類飲品具有降血糖作用,豆漿是糖尿病患者極其寶貴的食物,因為糖尿病患者攝取豆漿中的水溶性纖維,有助於控制血糖。功效3 防治高血壓豆漿中所含的豆固醇和鉀、鎂,是有力的抗鹽鈉物質。如果體內能適當控制鈉的數量,便能防治高血壓。功效4 防治癌症豆漿中所含的蛋白質和硒、鉬等都有很強的抑癌和治癌能力,尤其對胃癌、腸癌、乳腺癌有特效。功效5 養顏美膚科學研究認為,女性青春的流逝與雌激素的減少密切相關。鮮豆漿除了含有植物雌激素以外,還含有大豆蛋白、異黃酮、卵磷脂等物質,對某些癌症如乳腺癌、子宮癌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是一味天然的雌激素補充劑。同時,豆漿還含有一種牛奶所沒有的植物雌激素黃豆苷原,該物質可調節女性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每天喝300~500毫升鮮豆漿,可明顯改善女性心態和身體素質,延緩皮膚衰老,達到養顏美容之目的。功效6 強身健體每百克豆漿含蛋白質4.5克、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1.5克、磷4.5克、鐵2.5克、鈣2.5克,此外,豆漿中還含有維生素、核黃素等,對增強體質大有好處。豆漿飲食指南豆漿的適用量正常成年人每天飲1 ~ 2 次, 每次250~350毫升即可;兒童每天飲200~250毫升為宜。不適宜喝豆漿的人群豆漿雖然很有營養,也不是人人都能飲用或多飲用的,比如:急性胃炎和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均不宜食用豆製品,以免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加重病情,或者引起胃腸脹氣。豆漿中含有一定的低聚糖,能引起嗝氣、腸鳴、腹脹等症狀,所以胃潰瘍的朋友儘量少喝豆漿。胃炎、腎功能衰竭等病人需要低蛋白攝取,不宜飲用豆漿。因為豆類及其製品富含蛋白質,其代謝產物會增加腎臟負擔。豆類中的草酸鹽與腎中的鈣結合,會形成結石,加重腎結石的症狀,所以腎結石的患者也不宜飲用豆漿。痛風是由嘌呤代謝障礙所導致的疾病。黃豆中含有嘌呤,黃豆磨成豆漿後,嘌呤幾乎沒有損失,所以,痛風病者不宜飲用豆漿,或者適量飲用豆漿後需減少肉類的攝入量。豆漿 VS 牛奶豆漿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日常營養飲品,其營養價值完全可以和牛奶相媲美,而養生保健價值更勝一籌,大豆皂苷、異黃酮、卵磷脂等特殊的保健因子營養價值很高,可以說,豆漿是「心腦血管保健液」。豆漿與牛奶相比,有五大優勢:1. 豆漿中含植物性保健成分,包括大豆異黃酮、大豆皂苷、大豆多糖、大豆低聚糖,以及其他多酚類物質等。這些成分對於預防多種慢性疾病均有幫助。而牛奶中沒有這些成分。2. 豆漿中含維生素E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含量低,不含有膽固醇。3. 豆漿含有膳食纖維。豆漿中以可溶性纖維為主,豆渣中有大量不可溶纖維。牛奶中沒有膳食纖維。4. 豆漿熱量偏低,豆漿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的比例是2:1,而牛奶中二者比例是1:1。5. 豆漿作為植物性食品,大豆的污染危險相對於動物性食品要小得多。自己打豆漿更避免了加工中的可能污染和摻假。鮮豆漿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及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素有「綠色牛乳」之稱,其營養價值與牛奶相近,蛋白質含量高達2.56%,比牛奶蛋白質含量2%還要高,並且豆漿中的蛋白為優質植物蛋白;豆漿還富含鈣、磷、鐵等礦物質,鐵的含量是牛奶的25倍;豆漿中不含膽固醇與乳糖,牛奶中含有乳糖,乳糖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才能分解,進而被人體吸收,但中國多數人體內缺乏乳糖酶,這也是很多人喝牛奶會腹瀉的主要原因。另外,豆漿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大豆皂苷、異黃酮、卵磷脂等幾十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具有降低人體膽固醇,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功效。牛奶裡不含抗癌物質,而豆漿含有五種抗癌物質,特別是其中的異黃酮,是預防及治療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的重要物質。喝豆漿的誤區誤區1 早晨空腹喝豆漿建議 如果空腹喝豆漿,豆漿裡的蛋白質大都會在人體內轉化為熱量而被消耗掉,營養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喝豆漿時最好吃些麵包、饅頭等澱粉類食品。另外,喝完豆漿後還應吃些水果,因為豆漿中含鐵量高,配以水果可以促進人體對鐵的吸收。誤區2 往豆漿裡加個雞蛋更有營養建議 因為豆漿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抑制蛋白質的消化,降低營養價值。最宜往豆漿中加白糖,加冰糖則更勝一籌。誤區3 豆漿營養豐富,人人都適宜建議 豆漿性平偏寒,因此飲後常有反胃、呃逆、腹瀉、腹脹等反應的人,以及夜間尿頻、遺精的人,均不宜飲用豆漿。另外,豆漿中的嘌呤含量高,痛風病人也不宜飲用。誤區4 豆漿只要加熱就可以飲用建議 飲用未煮熟的豆漿會中毒,因為生豆漿中含有皂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有害物質,未煮熟就飲用不僅會難以消化,而且還會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瀉等中毒症狀。誤區5 豆漿可以用保溫瓶儲存建議 不要用保溫瓶儲存豆漿。豆漿裝在保溫瓶內,會使瓶裡的細菌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將豆漿作為養分而大量繁殖,經過3~4個小時就會讓豆漿酸敗變質。Tips泡豆安全嗎?有人擔心泡豆的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黃麴黴毒素,危害健康。事實上,黃麴黴是在種子類食品受潮時滋生的,它在有一定水分(而不是已經充分吸水的狀態)、同時氧氣充足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如果把食品泡在水裡,氧氣不足,黃麴黴就很難繁殖起來。所以泡豆不會產生黃麴黴毒素。如果擔心豆子在儲藏中被黃麴黴污染,應該先用清水浸泡,然後把泡豆水倒掉,再用清水沖洗幾遍,用清水打豆漿,會更為安全。
-
2020-01-13 養生.聰明飲食
將脂肪燃燒率最大化 營養專家推薦9大類「腰瘦」食物
【文/選自橡實文化《腰瘦早餐》,作者大衛・辛振可】本書並未涵蓋完整的腰瘦飲食法,但每道食譜都有至少一種關鍵腰瘦食物。從以下摘自《腰瘦食譜大全》(Zero Belly Cookbook)的段落中,你會學到每一種食物如何將脂肪燃燒率最大化,並讓你更健康、更快樂。腰瘦蔬果蛋白飲將養分攝取量放到最大為了完全發揮腰瘦計畫的效用,每天早上,你都要在主餐之外搭配一杯綜合蔬果飲。這些飲品既好喝又好做,你可以早餐喝,也可以把它當成零食、代餐或甜點。研究顯示,高蛋白、低脂肪的蔬果飲能有效促進人體吸收養分,尤其能促進肌肉對養分的吸收。我的腰瘦蔬果蛋白飲食譜,把市售蔬果昔常見的牛奶、添加糖和人工添加物都拿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水果、堅果、植物性蛋白質,以及杏仁奶和椰子奶之類的植物奶。為什麼要用植物奶取代?首先,牛奶對某些人來講不易消化,而消化不良會導致發炎,發炎又會導致體重增加,但原因不只如此。2014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科學家發現,一天喝三杯以上牛奶的女性,死亡率是一天喝不到一杯者的兩倍。骨折也更常發生在女性重度牛奶飲用者身上。儘管這只是初步的研究結果,卻更加說明了用植物奶來做每日蔬果飲為什麼是明智之舉。雞蛋關掉內臟脂肪基因雞蛋是攝取膽鹼最佳的單一食物來源。膽鹼是維生素B的一種,對建造人體所有的細胞膜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養分。膽鹼不足和導致內臟脂肪堆積的基因有直接關係,尤其是肝臟的部分。美國國家醫藥學院(U. S. Institute of Medicine)定出的每日適當攝取量為女性425毫克、男性550毫克。然而,根據2015年的全國健康與營養普查報告(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在美國全體國民當中,達到適當攝取量者所占比例很小。紅色水果關掉肥胖基因如同職業籃球員,每一種水果對自己做的事都很拿手。但紅色代表你吃的水果略勝一籌──西瓜之於香瓜,就像詹皇(LeBron James)之於紐約尼克隊的候補球員。打從《腰瘦飲食》一書上市以來,持續有越來越多證據證明了這一點。舉例而言,《演化與人類行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期刊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紅色和橘色蔬果食用量較多的人,擁有較為健美的膚色,此即為類胡蘿蔔素這種抗病成分的功勞。【腰瘦水果榮譽榜】紅寶石葡萄柚、酸櫻桃、覆盆莓、草莓、藍莓、黑莓、紅蘋果(尤其是紅粉佳人蘋果)、西瓜、李子、水蜜桃、油桃。橄欖油及其他健康油品飢餓感退散食用油的作用不僅在於讓食物更美味,事實上,吃對種類還可調節飢餓荷爾蒙,抵擋嘴饞的衝動。像特級初榨橄欖油、堅果和酪梨所含的油脂,都是好的食用油。發表在《營養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午餐搭配半顆新鮮酪梨的受試者,接下來幾小時的食慾減低了四成。在印度則有一項新的研究,科學家針對有糖尿病和心臟病風險的六十位中年男性,他們給兩組受試者類似的飲食,只不過其中一組的每日熱量有兩成是來自開心果。到整個研究期結束時,開心果組的成員腰圍較小。【腰瘦油脂來源榮譽榜】特級初榨橄欖油、初榨椰子油、酪梨、胡桃、腰果、杏仁、杏仁醬、野生鮭魚、沙丁魚、研磨亞麻籽(即亞麻籽粉)、奇亞籽。豆類、米飯、燕麥及其他健康纖維關掉糖尿病基因不妨將豆類視為減重小藥丸,隨時想吃就盡情享用吧!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每天多攝取199大卡的熱量,每天吃四分之三杯豆類的人,卻比不吃豆類者體重少了3公斤。部分原因在於來自豆類和全穀類的纖維,纖維的成分幫助人體分泌一種叫作丁酸(butyrate)的物質,這種物質關閉了導致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的基因。不過,有一種常見的纖維來源,你在腰瘦食譜中不會看到,那就是小麥。腰瘦法不是嚴格的無麩質飲食法,但本書所有食譜用的都是本來就不含麩質的食材,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如果你有麩質不耐症,那麼這種蛋白質成分就會導致你的腸胃發炎。我的目標是要發明一套人人適用的方案。所以,如果你想吃小麥類的食物,那就吃吧。但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明,堅守腰瘦法的纖維來源可能比較明智。根據《營養與新陳代謝年刊》(Annals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的一項研究,科學家發現,比起吃即食含糖玉米片,早餐吃燕麥粥可帶來較大的飽足感和較低的飢餓度,下一餐吃進去的熱量也較少,即使兩種早餐的卡路里攝取量是一樣的。【腰瘦豆榖類榮譽榜】罐頭黑豆、罐頭鷹嘴豆、法國綠扁豆、燕麥片、藜麥、糙米。額外補充植物性蛋白質促進新陳代謝腰瘦法其中一個獨樹一格的特點,就在於它仰賴植物性蛋白質。雖然我不是素食者(差遠了!),我也知道對追求腸胃健康的人而言,仰賴動物奶補充蛋白質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對乳糖不耐症患者來講。【腰瘦蛋白質來源榮譽榜】Vega One多合一營養奶昔、Vega運動表現蛋白粉、Sunwarrior有機植物蛋白粉、PlantFusion有機植物蛋白粉。綠葉蔬菜、綠茶和鮮豔的蔬菜終結發炎並關閉囤脂基因像瑞士甜菜這樣的綠葉蔬菜,真可謂是鏟肉專用的瑞士刀。若能多多食用綠葉蔬菜,你的身體就會受到大量葉酸的保護。葉酸是維生素B的一種,從振奮情緒到對抗癌症都和它有關。它也是一把基因之鑰,既能鎖上導致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的基因,也能關閉形成脂肪細胞的基因。但綠葉蔬菜也有另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幫助你打造一個健康、平衡的腸道環境。光是把益菌吃下肚還不夠,為了確保這些小傢伙頭好壯壯,你得餵牠們吃東西。牠們最愛吃一種叫作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簡稱FOS)的東西了,那是一種存在於蔬菜、水果和穀物當中的膳食纖維。但在這三者當中,蔬菜可能是把這種關鍵養分吃下肚最健康的方式,因為蔬菜的熱量低。研究顯示,果寡糖可促進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提升飽足感,不然也能改善便祕,保持腸道環境清潔溜溜。【腰瘦蔬菜榮譽榜】羽衣甘藍、菠菜、西洋菜、蘿蔓萵苣、紅蘿蔔、瑞士甜菜、櫛瓜、紅甜椒、番茄、小黃瓜、西洋芹、蘆筍。瘦肉和魚肉建造肌肉並關掉囤脂基因保持和建造肌肉很重要,尤其當我們越來越年長。肌肉質量增加,意味著更健康的體重、更健美的身形,以及更良好的生活品質。但為了得到這些好處,我們可能需要吃進比目前更多的蛋白質。腰瘦飲品就提供了很多植物性蛋白質,但額外來一份瘦肉也無妨。美國目前的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8公克,或以77公斤的人來說,每日大約62公克。一副雞胸肉約有20公克蛋白質,一份牛絞肉、鮭魚或一塊撲克牌大小的豆腐也是。但在《美國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生理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吃建議攝取量兩倍蛋白質者,蛋白質淨利用率和肌肉蛋白合成作用較佳;換言之,他們較容易保持和建造肌肉。【腰瘦肉類榮譽榜】雞肉、火雞瘦絞肉、瘦牛肉、野生鮭魚、蝦子、干貝、鱈魚、鮪魚、大比目魚。你最愛的辛香料關掉發炎基因和增重基因在我開的老餐廳「白街」(White Street),客人最常讚美的不是異國風情的雞尾酒、巨無霸牛排、或濃郁綿密的甜點,而是當成配菜的蔬菜、湯品、以及烤雞腿之類的簡單肉食。這都是因為主廚精通辛香料搭配的藝術,將辛香料的效果發揮到極致的緣故。辛香料能讓你吃過成千上萬次的東西變得像是前所未嚐。不過,香草、辛香料和調味料為食物所做的可不只是增添風味而已。從抗癌、調節胰島素反應到抗發炎,許多廣受使用的辛香料都是明星營養素。越是擅長將這些辛香料融入到每日三餐之中,你的健康狀況就會越好,你的味蕾也會越滿足。然而,儘管多數香草和辛香料都具有強大的抗發炎特性,辛香料本身所含成分和你實際上吃進身體裡的卻不一樣,這即是所謂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為了測驗辛香料經消化後的確切效力,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Gainesville, Florida)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用不同的辛香料做實驗,讓受試者連續一週每天吃大量辛香料。接著,他們將受試者的血漿滴到發炎的白血球上。吃丁香、薑、迷迭香和薑黃的受試者,血漿是最強勁的;換言之,這些辛香料經消化後的抗發炎成分含量最高。【腰瘦辛香料榮譽榜】黑胡椒、薑黃、肉桂、無糖可可粉(非鹼化可可粉)、辣椒粉、乾燥百里香、乾燥迷迭香、乾燥奧勒岡。祕密武器:薑黃幾世紀以來,印度菜和中藥都愛用這種超級香料是有理由的。薑黃含有薑黃素,薑黃素可以瘦腰、對抗慢性發炎、抗癌,還可提高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含量—這是一種促進神經元生長的腦部荷爾蒙。薑黃甚至可以治療憂鬱症,一早給你好心情。
-
2020-01-12 科別.皮膚
治療乾癬重在穩定控制 勿求偏方傷身
冬天來臨,又到了乾癬好發季節。乾癬又稱為銀屑病,許多患者會有迷思,認為西藥久用對身體不好,反而尋偏方「求斷根」。但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因無法根治而會反覆發作。目前並無特效藥,醫師表示最好的方式是對症下藥,穩定控制疾病,千萬不可誤信偏方,花錢又傷身。免疫失調致發炎 易生併發症日前舉辦的「癬中求勝」講座,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與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與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現場200位病友及家屬參加,不少是與乾癬抗戰超過十年的病友帶著問題前來,醫師現場分享乾癬常見的治療迷思以及如何從發炎上游對症下藥。鐘文宏表示,乾癬又稱作銀屑病,典型皮膚表現為紅斑、脫屑,盡早治療才能避免惡化。但因為這個疾病有個「癬」字,常被民眾誤以為會傳染,因而遭到汙名化,以致病情拖延。事實上,亁癬一詞來自日本,劉懿珊表示,乾癬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由於皮膚受到免疫細胞攻擊而出現發紅現象,甚至刺激皮膚角質增生而脫屑。乾癬不只是皮膚病,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除皮膚紅疹,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合併關節炎造成關節腫脹、疼痛、變形。另外,乾癬合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機率也較高。誘發因子不同 輕重程度有別劉懿珊表示,乾癬成因不明,推測與遺傳有關,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和藥物也可能是誘發乾癬或使其惡化的因子。另外,不同地區亁癬患者的誘發因子也可能不同,臨床上看到北部患者多因天氣乾冷誘發,南部則多與肥胖相關。乾癬依據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嚴重程度則依病灶面積而定。通常以一個手掌為單位,病灶面積大約三個手掌以下,為輕度乾癬,十個手掌以上則是重度乾癬。通常輕中度乾癬可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來治療;中重度乾癬則必須搭配口服藥物。亂食偏方 反覆發作當排毒黃毓惠表示,診間常發現,病人怎麼開藥都治不好,一問之下才發現病人誤信偏方食用含靈芝、牛樟芝成分的保健食品,反而過度激化免疫系統去攻擊自己的皮膚,使得症狀更為惡化。甚至還有病人認為乾癬反覆發作是「排毒」現象,而不願意到皮膚科就醫。鐘文宏說,上網搜尋「乾癬」二字,常常跳出許多中醫批評西藥「傷肝傷腎」的廣告,甚至公路上也常見大型看板,號稱「接受中醫調理三個月後,乾癬消退近九成」。但他強調,乾癬沒有特效藥、無法「斷根」,接受治療穩定控制病情是最好的方式,並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當中醫無效 還是得找皮膚科黃毓惠則表示,約20%至30%的病患同時接受中西醫乾癬治療,無論中、西醫,都要先確診並對症下藥,而非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或保健營養品。若是中醫治療沒有起色或病情更嚴重,還是要回頭找皮膚科醫師,不可任由發炎反應不斷地進行。劉懿珊表示,醫療技術發展,若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和口服藥物仍無法改善症狀,可與醫師討論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直接作用於乾癬的發炎因子,像是TNF-α、介白素17(IL-17)或介白素-23(IL-23)等,目前新一代藥物甚至可達到病灶接近消失的程度。但健保對生物製劑採取有條件給付,須為乾癬重度患者。也就是診斷超過半年、接受兩種口服藥各三個月及照光治療仍未改善,才可申請,同時有B型、C型肝炎及腫瘤的乾癬患者,也需適當評估後再使用,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劉懿珊和黃毓惠皆表示,乾癬不只是皮膚的疾病,對全身器官都有影響,包括併發心血管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若出現相關症狀,最好盡快就醫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切勿聽信偏方,延誤治療,影響學業、工作及生活品質。預防復發小叮嚀勿碰刺激食物 少吃甜食加強皮膚保濕 避免搔癢劉懿珊說,避免乾癬復發,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也要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誘發發炎因子。飲食上避免飲用酒精、食用發霉或不新鮮食物、油炸食物。另外,甜食會導致身體發炎指數升高,也要減少食用。黃毓惠則表示,加強保濕可避免皮膚搔癢,洗澡後塗抹乳液,軟化角質後再擦藥,使藥物更容易滲透,可達到保濕和藥物治療的雙重效果。
-
2020-01-12 科別.新陳代謝
心肌梗塞送醫 才知血糖失控惹禍
「住院之前都沒有感到不舒服,完全沒想到是糖尿病!」一名72歲的婆婆在三個月前因心肌梗塞住進加護病房,原以為是單純的心血管疾病,沒想到檢查發現,心血管疾病竟是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所致。目前在醫師評估下使用複方控糖筆,一天使用一次,讓血糖回穩,原本是坐輪椅回診,現在已不需親友攙扶,能自行步入診間。血糖長期超標 引發大小血管病變收治個案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李美月主任說,患者是心臟科轉介過來的,住院期間發現血糖為300mg/dl,糖化血色素達9.2%,遠超過正常標準。患者自述平常並沒有感到任何不適,追問之下才發現婆婆的兄弟姊妹多人有糖尿病,由此推斷婆婆是因為長年未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在未控制血糖的情形下發生心血管問題。李美月主任指出,長期放任血糖超標,會引發大小血管病變,進而影響眼睛、腎臟、心血管等器官。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主要死因就是併發心臟病,約有二至三成的糖尿病患者會合併心臟病問題。然而,血糖值在200-300mg/dl並不會有症狀,通常都是高達500mg/dl以上,才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體重少的三多一少糖尿病標準症狀。臨床上,也常見患者因為口渴拚命喝手搖店飲料,最後因為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血症(HHNK)昏迷住院,才發現罹患糖尿病。此外,有些早期確診糖尿病的患者,也會因為沒有不適症狀而疏忽血糖控制,直到因為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後,才發現是糖尿病引起。六成患者未達標 常忽略飯後血糖測量但要讓患者糖化血色素一路往下達到7%的標準是件難事,依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發表的2019糖尿病年鑑中,有近六成的患者並未達標。李美月主任點出問題所在,她說,很多患者只在意飯前血糖,因為「數字」比較漂亮,覺得測量飯後血糖會被醫師「抓包」偷吃了什麼。實際上,飯前血糖是了解血糖的基礎狀況,飯後血糖是檢測處理血糖的能力,兩者的監測同等重要。在醫師的鼓勵下,病人就會有動力開始嘗試飯前及飯後血糖的控制,而這也可以成為醫師調整藥物的依據。婆婆原本是分別打基礎型胰島素及腸泌素(GLP-1 RA)針劑,但一天多次的治療方式對年長者頗為困擾,在醫師評估下將治療處方調整為每天只需使用一次的複方劑型,不僅用藥更方便,血糖控制也十分穩定。李美月主任表示,患者看到糖化血色素的曲線圖一直往下降,控糖的意願就會增加,監測血糖也更有動力,而這類的藥物目前有些數據認為還能保護心臟,減少心血管疾病。李美月主任強調,目前藥物非常多元,民眾可依個人狀況進行調整,而前提就是醫病共同合作,才能減少糖尿病的共病發生,呼籲患者應養成檢測飯前與飯後血糖的習慣,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案。
-
2020-01-09 科別.腦部.神經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日常這10件小事都在悄悄破壞腦力
不少人有健忘的毛病,犯起健忘,輕則造成生活困擾,重則可能損及財產、甚而危及生命,絕對不可等閒視之。此外,失智症的某些徵兆與健忘相似,一個閃神不注意,會錯失治療先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葉伯壽表示, 「記憶減退」是許多人面臨的問題,部分的生理原因在於人類形成短暫記憶的主要大腦區域海馬迴(hippocampus),會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萎縮,有研究顯示,在年過50歲之後,海馬迴以每年1%至2%體積的速度逐漸萎縮。健忘除了生理性結構的原因影響之外,若是記憶時頻率和強度不夠、專注力不集中,也很容易發生。葉伯壽表示,嚴格說起來,大多數的健忘只能算是「現象」,稱不上是疾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樣的症頭,不過要注意的是,失智症的部分初期症狀與健忘有點相似。腦部記憶功能的好壞,與腦細胞的健康、所獲取的養分,以及是否得到適當休息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因此,經常熬夜的夜貓族、菸酒不離手或吸毒、心情常常很憂鬱、不喜歡與人互動、壓力大到受不了等狀況,都可能讓腦部功能退化,被健忘找上門。1、熬夜或常常失眠:腦袋瓜像電腦一樣,會利用夜間睡眠這段沒有外來資訊輸入(input)的時間,把白天發生的事件整理歸納,資訊不凌亂,隔天醒來時,會覺得頭腦清新、想事件變得更有條理,記性也會比較好。經常熬夜的夜貓族或是長期被失眠所擾的人,無法利用夜間休息,不利於腦袋的重整,當然會減損記憶功能。2、吃太多甜食:攝取太多甜食可能讓人變得健忘。根據一則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月刊的研究指出,血糖濃度太高,比較可能造成記憶問題。研究以141名平均年齡63歲的長者為對象,研究對象都沒有罹患糖尿病、也非糖尿病前期,測試結果發現,血糖濃度較低的受試者,記憶測驗成績較高,至於血糖濃度高的受試者,在聽到15個單字後才過半小時,就想不起來。3、抽菸、酗酒:抽菸和酗酒都會破壞心血管的健康,而心血管的健康與腦細胞的健康密不可分,健康的血管會輸送足夠的血氧到腦部,讓腦細胞變得較為活躍,記憶力也會變好。老菸槍和長期酗酒的人,動脈血管容易硬化,容易成為健忘一族。如果只是偶爾小酌,則不會影響健康。抽菸也被證實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一種)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4、三高和肥胖:中年人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另有研究顯示,中年時期肥胖者(BMI> 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介於25、30之間)則升高2倍。容易健忘的人雖然不一定是阿茲海默症,但有三高或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的患者,因為心血管健康的問題,也會連帶影響記憶。5、飲食不均衡:腦細胞跟身體所有的細胞一樣,都需要均衡飲食,才能保持或是提高健康程度。如果長期偏食,或太偏重攝取高油、高鹽、高糖的不健康飲食,將會傷害腦細胞的健康,使記憶力衰退;另有研究發現,若維生素B12攝取不足,也容易出現記憶力欠佳的症狀。6、憂鬱或不喜歡社交:研究顯示,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的2倍。憂鬱症患者或不喜歡社交生活的人,因為與外界的溝通聯繫減少,腦部的刺激不足,可能產生健忘的情形。7、缺乏運動:運動是腦部各區域的協調表現,運動時腦細胞需要充足的氧氣,幫助精密的組織、迴路運作更加順暢。8、經常心猿意馬:現代人的事情太多,經常分心,也會影響腦力。例如學生上課時一邊聽課、一隻耳朵掛著耳機聽音樂、手還忙著滑手機或平板電腦,這樣聽得進去老師說什麼嗎?同樣的,也有上班族一心多用,邊開會邊上臉書,如此當然對上司交待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影響工作表現。9、更年期:有研究發現,女性更年期的症狀,容易導致記憶力不佳,尤其是熱潮紅的症狀越嚴重,身體不適,就會影響記憶力。10、壓力大:壓力會使心情煩躁、影響專注力,同時會讓身體的內分泌及自律神經失調,讓腦部變得更加疲累、忘東忘西。延伸閱讀: 常忘東忘西、記性差? 可能是大腦缺少這7種營養素 一轉身就忘了剛才要做什麼? 5情況都會讓記憶力衰退 
-
2020-01-07 養生.更年期變化
婦人更年期脾氣驟變 補充女性荷爾蒙獲改善
一名50歲婦人平常在公司總是笑臉迎人,但不久前母親罹癌,加上兒子出國學費高,導致一時壓力過大,讓她經常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也因精神狀況差,在辦公室對人頤指氣使,經輾轉就醫確診為更年期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給予補充女性荷爾蒙一周後,才漸漸恢復以往親切和藹模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茂森指出,這名婦人工作能力強,十分獲得主管肯定,但這陣子因為忙著協助母親治療癌症,又得籌錢支付孩子留學費用,排山倒海的壓力讓她不自覺出現睡眠不安寧、人際關係變差,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下腹疼痛等症狀,令她十分苦惱,職場關係也因而惡化。但她遍訪各大醫療院所,都被診斷為心律不整、憂鬱症、慢性膀胱炎等,甚至經儀器檢查,身體各項數值皆正常,被同事、家人誤認為沒病裝病,更令她有苦難言。張茂森說,以女性生殖內分泌學的角度而言,女性一生會遇到三次危機,第一次是青春期,第二次是懷孕期,第三次是更年期,共同特色為身體的性荷爾蒙起了極大變化,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會造成身心負擔,加上近20年來,因少子化、高齡化的結果,使女性花費更多心思栽培孩子,加上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因此50幾歲被當作「夾心餅乾」的婦女,經常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他說,50歲是漸漸進入更年期的年齡,體內動情激素明顯下降,當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持,會出現體力變差、器官機能退化、力不從心等,但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改變;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則會使抗壓性下降,當壓力大到無法應付時,就會出現頭痛、胸悶、心悸、恐慌、莫名其妙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因向外尋求協助時無法精確描述症狀,更年期婦女經常得不到親友的關懷與支持,但這群看似無病呻吟的群體,卻又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幸透過給予適當的女性荷爾蒙補充,降低興旺的交感神經,與提升低落的副交感神經,就能有效改善症狀。張茂森提醒,當更年期婦女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時,不應被視為「病人」與「家庭負擔」,周遭的人更應提供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並鼓勵她們積極治療,才能協助更年期婦女重返家庭與職場。
-
2020-01-06 科別.新陳代謝
連續血糖監控新利器 揪出潛在甜蜜死角
部分糖尿病患覺得指頭採血麻煩或怕痛,吃飯吃藥全憑感覺,導致血糖暴衝或低血糖危險而不自知,現在不必天天挨針的連續血糖監測儀器推出,改寫糖尿病衛教管理的觀念。日前在韓國釜山的國際糖尿病聯盟年會(IDF 2019)展場上,新一代的血糖監測儀器推陳出新是亮點之一,有新台幣50元銅板大的貼片,貼在手臂上即可連續監測14天,有的將微探頭植入皮下長達180天後再取出,共同特色是不必針刺指頭採血,可以用智慧型手機讀取糖波動數值。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連續血糖監測(CGM)的原理是從組織間液來反推血糖值,每隔5分鐘檢測1次,每天288次的血糖值,揪出隱匿的高血糖或低血糖,也因為這類器材陸續上市,糖尿病學界正著手更新衛教資訊,讓病人掌握血糖波動的趨勢,適時調整控糖藥物劑量。黃建寧解釋,糖尿病患常因飲食失常、心理情緒、運動量改變而導致血糖不穩定,例如說,低血糖症狀從飢餓、頭昏、冒冷汗、發抖、意識模糊、昏迷、休克等,有時胃口不好或運動過量,降血糖藥量卻照常,對低血糖的感受遲鈍,很容易發生危險;也有病患經歷過低血糖,代償地吃更多,反而造成血糖失控飆高。糖尿病醫學界衛教病人飯前飯後血糖落差在40-60mg/dL以內;然而,個別狀況百百種,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武龍舉例說,有的股票族上午看盤會血糖飆高,有的人壓力大或睡眠呼吸中止引發高血糖,有的人吃到某種多醣甜味劑反而血糖降低,不同時間做同樣運動,對血糖的影響也不同。兩名醫師都指出,許多研究證實,血糖穩定有助於防範中風、心血管疾病,也能減少視網膜病變與腎臟功能退化;然而目前每天針扎指頭採血4次驗血糖,有的病患會偷懶,至於每3個月檢驗糖化血色素值是反映血糖平均值,血糖即時監控確有不足之處。最新出版的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國內糖尿病患超過220萬人,國內面對許多糖尿病患回診時才問醫師「血糖這麼高,是吃到什麼地雷食物?」「怎麼會突然低血糖?」的問題。黃建寧強調,日常生活量血糖真的很重要,控糖不能憑感覺。
-
2020-01-06 養生.健康瘦身
美食外送太方便 網紅揭成為減肥者一大致命傷
一名韓國網紅分享減重血淚史,提到美食外送太方便,又忙碌沒空做運動,「少吃多動」很困難,真心希望醫療人員和社會大眾對減重者有同理心而非潑冷水。金在銀(JaEun Kim,音譯)是韓國的減重網紅,日前在韓國釜山的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2019)糖尿病與肥胖對談活動,她以病人專家身分出席並告訴中央社記者在內的國際媒體,「少吃多動」老生常談,聽在過重肥胖者的耳裡卻十分刺耳,在醫院聽到更令人洩氣。她說,「尤其韓國的美食外送服務十分發達」,好吃的外食重油又重口味,手指在手機滑兩下,「螢幕上令人食指大動的韓式炸雞,30分鐘後就吃進嘴裡」。韓國對女孩子外表要求十分嚴苛,金在銀指出,胖子不會穿比基尼出現在海灘上,她第一次察覺別人嫌她胖是在16歲,那時讀高中每晚補習到8時以後甚至10時才回家,升學壓力大,哪裡有時間運動。她說,搭地鐵時會招來乘客嫌惡眼神,連媽媽都覺得她很丟臉,讓她愈來愈退縮,陷入愈宅愈胖的惡性循環,身高約170公分的她,最重曾達130公斤,健康亮紅燈,害怕自己胖到會死人。當節食愈來愈沒效時,金在銀鼓起勇氣首度求助醫師,卻得到「少吃多動」一句話,後來才遇到有耐心的醫師鼓勵她,10年來首度減重成功。她將減肥血淚史在YouTube分享,竟有一堆粉絲寧可請教她減重心得,也不願諮詢醫師,原來很多人跟她相同際遇。她覺得,奮戰肥胖要醫病同心,先撫慰過重肥胖者的受傷心靈,多點同理心而非潑冷水。現在她體重80公斤,連糖尿病前期都治好了,以前亂吃東西尋求慰藉,現在把錢花在旅遊、健康飲食和健身運動上,生活型態煥然一新。對於金在銀的就醫經驗,韓國盆唐首爾大學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教授林所(Soo Lim)在活動現場指出,許多肥胖者覺得罪惡感,是源自於「肥胖者好吃懶做不自制」的社會偏見,可是每個病人平均幾分鐘門診時間,醫師三言兩語說不完檢查與治療,更別提開導過重肥胖病患。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在接受記者電訪時指出,台灣的美食外送也愈來愈普遍,食物取得太方便,連採買覓食的活動量都省了,潛在的隱憂恐怕會是懶人吃更多、動更少、胖更快。林所和蕭敦仁都說,人人嚷著減肥,跟著生酮飲食等只吃或不吃某類食物的減重方法一窩蜂流行,真正找醫師治療肥胖者只佔少數;蕭敦仁也指出,減重專科醫師不如想像多,也許有醫療人員連一碗飯的熱量都說不出來,因為在學校未必有選修營養學。但兩人還是提醒民眾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達到25時,就該採取行動,像是營養諮詢及體能活動,不一到要醫師出馬,當BMI到30的病態肥胖時或是BMI27合併脂肪肝、糖尿病,應該要找專業醫師諮詢減重治療。
-
2020-01-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降血糖又減重 一藥雙效受矚目憂濫用
糖尿病和肥胖時常如影隨形,在韓國爆紅的「減肥筆」原本是糖尿病藥物,專科醫師不建議一般人為減肥任意以身試藥,但希望糖尿病患減重,因為減重10%就有機會逆轉糖尿病。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2019)日前在韓國釜山舉行,展場攤位最醒目的糖尿病藥物開發了減重用途,一款筆針注射,另一款口服。已傳出台灣民眾找韓國代購,期望扎針就能抑制食慾減少饑餓感,也有人怕吃完尾牙聚餐胖一圈,事先準備口服藥,相信從尿中排糖可避免吃進太多熱量。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指出,除非是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減重用途,否則民眾在不知道肝腎功能與潛在疾病等身體情況下,自做聰明把糖尿病藥當成減肥藥,恐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怕憑感覺減肥,去的不是脂肪。」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武龍分析,在減重門診看過維生素B1不足的「水腫肥」、睡眠呼吸中止症以致血氧下降而致新陳代謝率打折的「缺氧肥」、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節能肥」等,都不是降血糖藥物能夠全部處理。不過,減重確實有助於逆轉糖尿病,莊武龍指出,英國針對40歲以上過重民眾的篩檢研究分析,無症狀或前期糖尿病患在篩檢確診後若能減重10%,未來5年有很高的機率不必使用糖尿病藥物,愈晚發現糖尿病、愈慢開始減重,則需要減重15%、20%才有機會改善病情、減少藥量。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向中央社記者強調,減重10%就能改善糖尿病,有的病患來減重就是因為聽說「減肥,糖尿病就會好」,也有人血糖、血壓、血脂三高,害怕併發症而進了減重門診,一併處理超重及脂肪肝。在蕭敦仁的減重門診病患中,糖尿病與肥胖共病有4種情形:確診糖尿病、已知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的糖尿病前期、血糖異常但無症狀而不自知、使用多種高劑量藥物仍糖尿病控制不佳被轉介來減重。其中有一名身高175公分的台商在小中風後決心減重,花了近2年從90公斤減到80公斤,糖化血色素從9.9%降到5.7%,逆轉回到糖尿病前期(5.7%-6.4%),控糖藥物每天只需吃1種。蕭敦仁鼓勵這名台商再減個3到5公斤,讓糖化血色素降到5.5%以下正常範圍,就不用吃糖尿病藥物。「黃種人要是體重過重,更容易第二型罹糖尿病」,蕭敦仁強調,比起高頭大馬的歐美白種人,黃種人的腿骨較短、骨架較小,對體重超標的容忍度較低,一旦發胖,胰島細胞的負擔特別重,體重愈重也就愈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性。他認為,肝腸胃腸科醫師會提醒脂肪肝病人減重,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關注到糖尿病與肥胖共病且有時共通用藥,肥胖研究學會也將脂肪肝與糖尿病做為醫師繼續教育重點,相信隨著更多對抗肥胖的武器問世,會促使更多領域的醫師一起協助病人對抗肥胖。
-
2020-01-05 癌症.乳癌
多愁善感罹患乳癌風險較高?醫師這麼說
Q:情緒沮喪思慮多,罹患乳癌風險較高?A:古醫書《瘍科心得集》記載,夫乳巖之起也,由於憂鬱思慮積想在心,所願不遂,肝脾氣逆,以致經絡痞塞,結聚成核。簡單來說,罹患乳癌經常與情緒低落、思慮過多有關。這個說法源於中醫認為「乳房屬胃,乳頭屬肝」,也就是乳房健康與胃經及肝經息息相關。肝經帶來的影響更明顯,肝經猶如大腦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因此一個人思慮過多、情志不暢或日夜顛倒,容易演變成肝氣鬱結體質、影響荷爾蒙,壓力荷爾蒙激增也會削弱免疫系統活性,對健康均有負面影響。因此,中醫輔助治療除了緩解患者放化療後的副作用,也著重疏通經絡、暢通循環。預防乳癌,應使生活作息規律、工作節奏放慢、多運動、多培養興趣愛好、多結交朋友等,遇到壓力應有一套好的舒壓方式。衛福部國健署宣導,乳癌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一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以及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等。目前政府補助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二親等以內血親罹患乳癌的婦女可提前至40歲開始。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
-
2020-01-03 養生.抗老養生
人真的會「一下子變老」!抗衰老抓住3個變速點
衰老是人體自然的生理過程,但總有那麼一個瞬間,人會覺得自己突然“一下子變老了”。這不是你的錯覺,最近一項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衰老雖然持續進行,但並非勻速發展;人體衰老有3個變速檔,分別是34歲、60歲和78歲。為什麼在這三個年齡,人會“突然變老”?《生命時報》邀請多位專家,詳細解讀這些年齡需要重點關注的健康問題。3個年齡,人會一下子變老美國斯坦福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分析了4263名18~95歲受試者的血漿數據,測定約3000種不同蛋白質的水平後發現:蛋白質水平總體保持相對穩定,但在34歲、60歲和78歲三個年齡,多種蛋白質的讀數發生了很大變化。研究人員解釋,這些蛋白質水平的變化不僅是人體衰老的特徵,更可能是衰老的原因。“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我們有望通過血液測試,以分子水平衡量人的衰老程度。”領導這項研究的托尼•維斯-科雷教授表示:“我們對年齡了解得越多,能干預的就越多。未來,我們有可能確切知道什麼飲食和行為習慣有助延壽,從而幫助人們避免罹患各種疾病。”34歲:健康從巔峰轉向下坡人體衰老和疾病是細胞損傷或死亡引起的整體變化。早在1925年,美國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就提出:“一切生命的關鍵問題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鈕文異表示,青年人雖然正處於年富力強、身心相對成熟穩定的階段,但人體內細胞數和細胞內的水分開始不斷減少,這是機體衰老的第一個轉折點。劉德泉提到,34歲左右的人群大多處於家庭負擔重、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複雜的狀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身心健康,這些外部因素與研究中提到的體內蛋白質讀數驟變互為因果關係。重點關注:神經系統和肌肉骨骼專家認為,30多歲的人應重點關注神經系統和肌肉骨骼的健康狀況。記憶力、協調性變差30歲後,大腦血液循環減慢,血流量減少,腦內神經細胞數量逐步減少,從而影響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骨質開始流失人體肌肉量在25~30歲達到峰值,而後隨年齡增長逐漸降低,進而影響機體代謝速率,35歲左右,骨質開始流失。肺活量緩慢下降30歲開始,心臟的心室壁和心瓣膜會逐漸增厚,心臟傳導系統開始衰老。與此同時,肺活量也開始緩慢下降。更易出現心理問題楊萍表示,34歲左右的人群,因壓力、責任感的增加容易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劉德泉提醒,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一些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越來越多發生於中青年人群,同時,長期疲勞的狀態也增加了患慢性疲勞綜合徵、肥胖症的風險。60歲:各項機能步入老年60歲左右,人正處於更年期的末期,又面臨退休這一生活狀態的改變,這些因素共同導致衰老速度加快。重點關注:循環、消化及免疫系統劉德泉表示,這個年齡段應重點關注循環、消化及免疫系統。心臟逐漸衰老60歲左右,心臟每搏輸出量(指一次心搏,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較20歲時減少30%~40%,心臟傳導系統持續衰老,易導致機體供血不足和代償失調等問題。消化功能衰退消化方面,60歲左右,口腔、食道、胃腸功能逐漸衰退,胰腺由於脂質浸潤及腺體細胞的萎縮,導致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分泌減少和活性減退,消化功能下降,胃腸道疾病風險隨之增大。免疫功能降低內分泌系統衰老主要體現在各種激素水平及靶器官對它的敏感性上。《衰老》雜誌發表的一項歷時十年的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內T淋巴細胞總數不斷減少,免疫功能隨之降低,更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襲。心理逐漸出現落差在心理上,60歲左右的人群由於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和退休造成的社會職能改變,很容易產生心理落差,也會加速衰老。楊萍還提到,超過半數的60歲以上人群都有對自身健康的擔憂和不安全感,從而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更易導致情緒不穩、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78歲:系統、臟器快速衰老78歲左右,人體各項機能都進入快速衰老階段,神經、泌尿、呼吸、循環等各系統,以及認知和心理都出現明顯變化。重點關注:全身心變遲鈍、記憶力下降神經系統方面,老年人腦細胞數量及突觸連接減少,腦血流量減小,導致記憶力下降、易疲勞、對外界反應遲鈍等問題。泌尿系統功能減弱泌尿系統方面,腎動脈硬化、腎血流量減小,會導致腎功能減退。老年男性常伴有前列腺增生,有尿頻、尿急、尿不盡感;老年女性因盆底括約肌鬆弛,多會出現尿失禁症狀。呼吸肌力量衰退老年人會出現呼吸肌力量減退、氣管鈣化等問題,導致氣道阻力增加、肺通氣及肺換氣功能減退。隨著纖毛運動減弱,老年人的排痰能力也逐漸下降。身體循環變差循環系統方面,78歲左右人群心室壁增厚,外周動脈硬化,更容易引起臟器缺血。認知功能退化明顯這個階段的老人大腦功能衰退,認知功能退化非常明顯。2018年,一項在美國人口學會年會上公佈的研究表明,大腦衰老從73歲起會有4年左右部分認知障礙期,隨後的一年半到兩年內就可能出現阿茲海默症或類似的認知障礙疾病。出現性格障礙心理層面上,老年人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保守、多疑、急躁、自卑等性格障礙及空巢綜合徵等心理問題。正視衰老是延壽關鍵雖然衰老是不可逆的過程,但我們可以盡量延緩它的進程。楊萍表示,正視衰老是延緩衰老的關鍵,保持樂觀心態尤其重要,人們應及時擺脫對機體衰老的恐懼心理和急躁易怒、孤獨抑鬱等不良情緒。專家們一致認為,不論處於哪個年齡階段,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十分重要。1.注意平衡膳食、結構多樣、穀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2.生活方式上,注意勞逸結合、及時舒緩壓力、戒菸限酒並保證充足睡眠,注意吃動平衡,保持健康體重。3.堅持適量運動對延緩衰老有積極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身體素質全面下降,鍛煉一定要循序漸進,選擇運動時間不過長、強度不太大的全身性體育活動,如散步、快走、太極拳等。4.最後,不管哪個人群,一定要堅持定期體檢。劉德泉提醒,家人對老年人身體和精神健康的關愛對他們的健康長壽有非常正面的作用。面對60歲左右人群,家人要協助他們安排好退休生活,鼓勵他們培養積極興趣愛好,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78歲左右人群大多會有子女遠離後的空巢感,加上他們常會過度關注自己的健康,家人此時更要多關心照顧、與他們溝通。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20-01-01 新聞.健康知識+
血壓老降不下來?飲食上忽略2點對控制病情沒好處
相信不少的人對高血壓都是非常熟知的了,這種疾病非常簡單,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主要是指血壓高到一定程度,在醫學上把血壓值為140/90的就可以被診斷為高血壓了。對於這部分人群,穩定病情最好的方式是吃降壓藥以及飲食的控制。可也有不少的高血壓患者說,為什麼血壓總是降不下來?如果你是這種情況,還要著重看下你的飲食。控制食鹽的量。在多項的研究上都發現,食鹽攝入過多會影響血壓水平,讓血壓升高。並且,對已經被診斷為高血壓的人群,醫生往往也會建議他們要控制每日食鹽的攝入量。在病情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每日吃鹽的量小於5g。為了幫助大家實現這個目標,還可以選擇購買限鹽勺。加上用鹽的小技巧,如在炒菜的時候選擇最後放鹽, 一種菜搭配多種食物。如選擇洋蔥、肉類、 馬鈴薯、胡蘿蔔搭配,其中的洋蔥便是具有風味性的蔬菜,可以提高飯菜的口感,促進人們的食慾。日常控鹽還可以降低零食的食用,如盡量不吃膨化性食物, 這樣的食物含鹽量較高,並不適合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吃。少攝入高脂肪的食物,如油炸類食物、加工肉類食物等等,這樣的食物非但容易增加血管堵塞的危險,還容易增加體重。對於高血壓人群來說,相比於正常的體重,肥胖的體重更不會對病情有益。相反, 對於肥胖高血壓患者來說,一個是要控制自己盡量少吃或者不吃高脂肪的食物,還有一個是降低自己的體重。據相關的研究發現, 每降低10公斤,它的收縮壓可以降低6mmHg, 而舒張壓可以下降到4.6mmHg。在這種狀態下, 要合理控制飲食跟適量運動。運動是可以保持一個人身體健康的基礎, 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運動時間至少為半個小時,是一個成年人應該付出的。最後,高血壓人群不要經常熬夜,熬夜雖然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但慢性病人群熬夜,容易造成內分泌紊亂等多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會升高血壓了。與其這樣,正確的做法是保證充足的睡眠,按照成年人的標準,每天每人睡夠8個小時,老年人睡夠6個小時為佳。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2-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成長最快速的癌症,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每年新增罹癌人數最多,一年逾1萬5千人得病,連續8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不過,只要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楊靖國指出,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也都是好發族群。  此外,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造成出血現象。 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痛、腹瀉、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 預防勝於治療,楊靖國分享7招避免大腸息肉上身: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4、正常作息:養成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晚睡熬夜、吃宵夜,減少內分泌失調及腸道負擔。 5、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6、50歲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至少在50歲時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透過窄頻光照射觀察息肉微血管狀況。依據微血管分布狀態,評估為良性或惡性,再進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7、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定期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良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異常者,建議依照醫生指示,密切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延伸閱讀: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做大腸鏡檢查防癌 事前2準備一定要做到才有用 
-
2019-12-23 性愛.性愛後遺症
為什麼都不想親熱? 可能是這個在影響你
疼痛纏身無法享受魚水之歡!一名46歲女性主管,工作繁忙,有情緒困擾,行房不適,頭痛,頻尿,失眠等症狀求診,檢查發現長期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失眠及疼痛等問題,惡性循環下造成房事不順,經治療後改善症狀。不少女性患者常以頭痛或身體不舒服為由拒絕另一半,久而久之雙方都沒興趣,對房事的問題很困擾卻又不知如何是好。書田、榮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楊翠蟬表示,女人的幸福問題建築在生理基礎上,除了受內分泌荷爾蒙的影響外,也與自律神經的調節有關,自律神經失調也會造成全身性的疼痛,性生活需要好的身體狀態,體力不好或是有其他病痛都會對性事產生排斥。楊翠蟬提到,現代女性壓力大、職場、人際、家庭生活等多重角色無法真正放鬆休息,導致交感神經太過活絡,自律神經無法維持平衡,一旦失調,身體各種疼痛、失眠、胸悶、心悸、心跳快、免疫等問題接踵而來,無法放鬆分泌不足,性事就有阻礙,因此長期處於交感神經強、副交感神經弱的女性,即使補充賀爾蒙或是使用潤滑劑也可能無法解決。楊翠蟬進一步說明,性行為的初期由自律神經中的副交感來主導,身體放鬆陰道腺體分泌,因此女性需要約會或前戲的培養,接著加強交感神經的作用讓骨盆充血腫脹有性需求而能興奮,最後進入交感神經的竭盡狀態產生高潮,如果交感神經反應沒有消耗殆盡,骨盆會持續腫脹,沒有放鬆的交感張力會轉化為煩躁而不能性滿足。此外,使用抗焦慮或抗壓力的藥物也可能造成性功能障礙,如鎮靜劑、抗憂鬱藥、高血壓用藥、 抗乙醯膽鹼類的藥物。楊翠蟬說明,女性性功能的治療上除了荷爾蒙的補充外,紓壓解痛為第一要務,以乾針或水針進行治療。治療的原理是刺激末梢自律神經,以中斷腦部自律神經的不良反射或緩解受刺激的末稍疼痛神經改善疼痛。其次是陰道骨盆底肌與其他核心肌群的個別訓練,同時配合心肺強化訓練,就具備美好性生活的基礎。性與痛對女性的影響是全身性的,楊翠蟬提醒,不要羞於就醫,當長期有疼痛的問題,也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應找尋醫師諮商治療,當有良好的生理基礎,從性行為中得到滿足就不難了。延伸閱讀: 撐不到3分鐘就算早洩! 原因竟跟大腦有關? 有心臟病性愛止步?
-
2019-12-23 科別.皮膚
乾癬的平日保「癢」 先擦乳液再擦藥
冬天來臨,又到了乾癬好發季節。乾癬又稱為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因無法根治會反覆發作。通常因為冬天氣候乾冷,或是亂吃補品等刺激性飲食,都容易發作。因此醫師建議,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之外,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也是治療乾癬不可或缺的一環。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表示,乾癬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皮膚受到免疫細胞攻擊而出現發紅現象,甚至刺激皮膚角質增生,而有脫屑的狀況。其成因不明,推測與遺傳有關,若父母雙方都罹患乾癬,則孩子約有30%的機率也會得到乾癬。此外,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和藥物都可能是誘發乾癬或使其惡化的因子。因此,皮膚癢時去搔抓便有可能造成外傷、感染,使乾癬更為惡化。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可在洗澡後塗抹乳液,加強保濕避免皮膚搔癢。然而一般民眾誤以為擦乳液會「形成保護膜」,阻擋外用藥物吸收,因此常先擦藥再擦乳液。她表示,乳液可軟化角質,因此最好先擦乳液再擦藥,使藥物更容易滲透,達到保濕和藥物治療的雙重效果。劉懿珊也表示,要避免乾癬復發,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也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誘發發炎因子。因此飲食上要避免飲用酒精、食用發霉不新鮮的食物和油炸食物。另外,由於甜食會導致身體發炎指數升高,也應避免。黃毓惠則表示,診間常發現病人怎麼開藥都治不好,一問之下才發現病人因認為乾癬是免疫疾病,而食用含靈芝、牛樟芝成分的保健食品,希望加強免疫力。但黃毓惠說,乾癬不是免疫功能低落而是太好而「引發內戰」,自己的白血球去攻擊皮膚造成發炎反應,因此靈芝、牛樟芝、人蔘這類食品反而會使乾癬變嚴重,千萬不可誤信偏方食用。
-
2019-12-2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樂觀心態有益健康
近日在一個社團演講「有一天你若老」,提及自身多年前罹患乳癌的治療經過,演講結束後有位女士提問:「為何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請問當年是如何克服心裡的不平?」樂觀是預期好的事會發生,凡事往好的方面看,就好像看到的是還有半杯水,而不是杯子半空或只剩下半杯水。具樂觀心態,不僅會正向看待事情,且進而積極採取行動,解決問題。近20年來,樂觀逐漸受到醫界重視。不少歐美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分別顯示樂觀者不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整體死亡率下降、多高壽、易有健康的老年,而且即使罹患癌症,生活品質較佳且存活率也較高。以發表於2019年3月《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的「健康與退休研究」(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為例,5698位(女3492,男2206)50歲以上的美國健康成年人,接受面談與問卷調查,並以「生活導向測驗修訂版」(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測其樂觀程度。此測驗共有6個題目,正面和負面各3題,正面題目如「事情不確定時,我通常預期最好的情況」,負面題目如「我極少指望好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根據每題答案的同意程度,得到一個平均值,分數愈高表示愈樂觀。之後每2年追蹤其健康狀況。健康狀況包括:體能(如走路、爬樓梯等)、認知功能(以電話測試)和是否罹患慢性病。經過6至8年後,2774位(49%)仍然健康。雖然樂觀者的教育程度較高,較少抽菸,也較少有憂鬱症,但經由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的統計分析,顯示在起始點的樂觀分數落在最高的四分之一的人,比樂觀分數落在最低四分之一的人,維持健康老年的機率多了24%。樂觀為何有益健康?其作用機轉尚不明確,有學者推測可能與身體的免疫和神經內分泌系統有關,但很可能是因為樂觀者通常會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運動、不抽菸、注重飲食等,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也較能承受壓力,縱使罹病也會擁抱希望、心理調適、積極地尋求資源和治療之故。有些人天生樂觀,也有人是因後天順遂的境遇使然,但樂觀具感染力,且可後天培養。除了多與樂觀的人相處,還可嘗試以下方法。遇到病痛或問題時,在白紙上寫下:●最糟和最好的情況是什麼?●解決的方法是什麼?是就醫、尋求第二意見、請求朋友協助或尋找社會資源?如果非個人能力所及,則放寬心接受,專注於目前所擁有的能力而加以發揮。每天睡前,回味當天值得感恩或愉悅的好事。於是我回答這位女士:「年紀漸長,各種退化性疾病與癌症都可能上身,我很幸運得的是乳癌,乳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醫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且新的治療不斷研發出來。我從來沒有心生不平,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不得癌症也可能會得其他的病,要不然前人都哪裡去了?不過,發現癌症尤其是治療過後,讓我更珍惜生命。」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