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兒童
共找到
3206
筆 文章
-
-
2020-05-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網購新增幼幼平面口罩 預購期為18至20日
口罩實名制4月15日起開始可網購4到8歲小童立體口罩,但其他尺寸只能在藥局購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增加兒童口罩網購尺寸,第八期可購買幼幼口罩,預購期為5月18日至5月20日,並於5月28日可開始領取。目前成人口罩十四天可買九片、兒童口罩十四天可買十片。之前僅有對折面長度小於8公分的小童立體口罩可透過網購購買,現在新增長12.7公分、寬8公分的幼幼平面口罩,也可利用網路預購。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原先的小童立體口罩預購期為5月11日至5月17日,新增的幼幼口罩預購期則為5月18日至5月20日,時序看起來有點亂因為不論是口罩1.0、2.0或是3.0的實名制政策,要漸漸將時序拉成一樣。民眾登入eMask口罩預購系統後,系統會自動辨認年齡,只有十六歲以下身分認證,才會出現成人或兒童口罩的選項,家長也可將孩子的健保卡,綁定家長手機的健保快易通APP,以利一併使用APP網購口罩。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醫點靈/喝鮮乳看體質 乳糖不耐應忌口
許多老人家或兒童都會喝鮮奶,認為有助補充鈣質,金門福慧中醫診所院長洪金烈說,臨床發現有人出現飲食失衡、腹痛、易感冒等症狀,疾患歸類為「消化不良症候群」、「激躁性大腸症候群」、「過敏性鼻炎」等,症候群與飲食密切相關,所以他不鼓勵盲目多喝鮮乳,還是要看體質。一般人總認為食物有什麼營養,吃下肚就能吸收多少,其實都是誤解。以牛為例,牛吃草卻能長肉,人類只吃草恐怕會面黃肌瘦;蛋白質豐富的肉若給牛吃,不只不長肉,還可能一命嗚呼。所以洪金烈說,決定營養不只是食物中的成分,還有生物體內有無與相應的酵素或消化液,才能幫忙吸收。洪金烈認為,東西方民族不同,不只在膚色、身高和疾病趨向,而且表現在體內酵素差異。基因表現差異使每個種族或區域的人們有獨特的酵素系統,適合西方人的食物不一定適合東方人,也不會因為一直吃而改變適應性。研究報告中發現乳糖不耐現象在世界占很高比率,但不同地域人群也有差別,東亞約90%成年人都有乳糖不耐症狀,巴爾幹半島只有是55%,德國和英國卻低於15%,北歐則只有10%。過去東亞人飲食中少有牛奶製品,奶製品至今也總是許多過敏疾病的第一過敏原。洪金烈說,現在的家庭喝牛奶比率增加,但鈣質仍不足,主因是乳糖不耐的緣故,對牛奶中鈣與蛋白質的吸收率遠低於歐美人。如果真有乳糖不耐症狀,顯示乳糖酶基因已關閉。他說,體內缺乏乳糖酶就無法分解攝取的乳糖,會聚在腸道吸收水分、孳生細菌,引起滲透性腹瀉和腹脹,甚至乳糖可能透過受損的腸道壁黏膜或細胞間隙滲漏到血液、淋巴液,引起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反應,最後可能加重「腸漏症」。因此要喝鮮奶前要搞清楚自己是否有乳糖不耐症。
-
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 醫師揭當年防疫關鍵
台灣在1998年曾爆發腸病毒大流行,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鑾英今天回憶當年防疫過程表示,雖推廣勤洗手,但個案數並未明顯降低,後來發現急性期隔離飛沫更重要,並強調口罩與勤洗手雙管齊下,效果才好。科技部今天舉行「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記者會,其中一本推薦專書為「腸病毒71型的台灣經驗:從流行病學及臨床到基礎科學的新視野」,共同作者有25人。內容涵蓋台灣過去20幾年在腸病毒71型感染症的監測與防治經驗,並探討流行病學與傳染、致病機轉的分析、藥物治療與預防的研發策略等。台灣於1998年曾經無預警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當時全台400多人併發重症,最後78名兒童不幸死亡。身為該書作者之一的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鑾英今天出席記者會時表示,當時的社會恐慌氛圍跟今年疫情很像,她每天回家也都要先更衣、盥洗才敢抱小孩。張鑾英提到,1998年時曾倡導勤洗手,卻發現案例數沒有減緩,經過研究才發現,腸病毒急性期的關鍵傳染途徑其實是飛沫傳染,因此,防疫措施就有調整,尤其是腸病毒71型流行時,必須要隔離病患、宣導戴口罩。後來就有隔離措施,像是1班在一週內有2名以上學生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全班就停課7日。張鑾英表示,從當年病例數量也可以看到隔離的效果,病例數在5、6月達到高峰,後來7月學生開始放暑假、群聚機會減少,病例數就少很多,後來9月、10月開學後才有一個次高峰出現。張鑾英解釋,勤洗手雖然重要,但皮膚有角質層保護,細菌、病毒並不會直接進入皮膚裡,手髒的話,不去摸臉就沒事。飛沫傳染不同,如果不戴口罩,講話飛沫可能會直接噴到眼睛與口鼻,病毒會直接穿透黏膜、進入身體。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張鑾英說,這次疫情屬於呼吸道感染,更需要隔離飛沫,口罩與勤洗手雙管齊下,效果自然更好。張鑾英提到,目前台灣腸病毒重症數已經獲得控制,但是其他國家還是有流行,目前腸病毒疫苗已經進行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希望加速藥物研發,可以幫到更多人。
-
2020-05-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會變胖、會三高? 來看研究怎麼說
日常飲用品佔據我們生活的一大部分,無論水、果汁、咖啡、或茶飲,大家都想知道究竟「如果完全不喝會怎樣?」以及「如果喝太多會怎樣?」。我們是「哺乳類」動物,也就是說,當小貝比剛出生時,還需要接受媽媽餵養,乳汁就是哺乳類動物產後的分泌物,也是我們生命初始接受的食物。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牛奶究竟對健康有哪些影響。喝牛奶長比較高?未滿一歲之前,乳汁是小嬰兒最重要的食物,因為此時小嬰兒的營養來源幾乎都靠乳汁。假使媽媽無法提供母乳,這時靠配方奶粉也可以。通常六個月之後小小孩就會開始嘗試副食品,一歲後常可以吃吃粥、吃飯,再加上魚、肉、蔬菜等各種營養。那等開始吃一般正常主食之後,還需要喝牛奶嗎?直接講結論的話,就是喝牛奶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或說身高,是有幫助的!畢竟牛奶裡有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像是帶有白胺酸,異白胺酸,纈胺酸等支鏈胺基酸,這些都屬於必須胺基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要從食物攝取。是身體能平衡蛋白質的合成、攝取,合成肌肉,維持好蛋白質品質的關鍵。兒童繼續喝牛奶的話,對生長發育的幫助是很不錯的。全世界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是荷蘭,而荷蘭也是乳製品攝取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喝牛奶讓骨質會更健康?更不會骨折?想到骨質,我們會想到「要有鈣質」,若要達到鈣質的攝取需求,喝牛奶是個很常見的手段。那假使骨質很好,我們會推論這樣應該以後就比較不會骨折。然而從研究數據上,科學家發現,假使一個人喝牛奶補充鈣質,這期間骨密度或許會提高,但只要不再持續喝牛奶補充鈣質之後,骨密度並無法維持,因此這樣的鈣質補充沒辦法變成「骨本」存起來。另外一個會讓大家很驚奇的發現是,平均攝取牛奶愈多的國家卻有相對高的髖關節骨折機率!這看起來有點弔詭,讓許多人大失所望呢!(台灣在圖表上屬於「牛奶喝不多,但骨折機率高」的位置。)還有研究發現,祕魯人平均攝取的鈣質很低,一天大約只有200mg的鈣質,可是當他們攝取的量很少,身體對鈣質的吸收能力就變得很好!所以身體怎麼吸收這些鈣質是個重點。後來研究持續發現,在我們剛開始固定喝牛奶補充鈣質一年內,確實能提高骨質的密度,但時間一久,身體可能改變了對鈣質的吸收能力,因此有些研究認為,骨質的密度與鈣質補充多少是無關的。與後來會不會髖部骨折也沒有太大關係!所以照這些研究看起來,想要靠喝牛奶來避免髖部骨折的成功率並不高。同樣的,如果只靠吃鈣片補充鈣質,也無法降低髖部骨折的機率。要維持骨質的健康,不是僅靠喝牛奶就可以,還得加上適當的負重運動練習、減少飲酒、維持適當體重才行。那喝牛奶會讓人發胖嗎?直接講結論,喝牛奶跟體重上升、下降沒有太大關係,不管成人或小孩都是。不過如果你有體重控制的問題,你大概會從商品架上選擇「低脂」或「零脂」,而不是「全脂」牛奶,是嗎?不過這樣選真的能讓你做好體重控制嗎?過去有個關於一萬多名青少年、追蹤三年的研究,結論發現當受試者都是攝取低脂牛奶,比較會增加體重;若受試者都是攝取全脂牛奶,就反而沒有體重增加的困擾。同樣地,在關於兒童的研究裡,喝全脂牛奶的人平均體重比較輕,比較沒有肥胖問題,但喝低脂或零脂牛奶者則體重較重。這些結果可能就與一般人的想像有點衝突了!過去英國曾針對家境較差的小孩做研究,提供一部分小孩「不含牛奶的午餐」,另一部分的小孩則是吃「帶著一杯牛奶的午餐」。快兩年之後,發現兩邊體重比較上沒有什麼差異,但喝牛奶的那一組長得比較高。所以當小孩沒有營養過剩的問題時,喝牛奶不會變胖,而會長高。總之,喝牛奶大概不是我們現代人體重上升的重點問題,但喝低脂牛奶並不會讓人減肥。喝牛奶跟三高有關係嗎?我們前一段說的是體重,然後告訴大家研究發現喝全脂牛奶不會讓人變胖,體重不會變重。你讀了可能覺得心裡怪怪的:「如果是全脂牛奶,飽和脂肪的比率不是很高嗎?這樣攝取那麼多飽和脂肪對身體應該不好吧?」沒錯,這樣的懷疑是有道理的,我們繼續來看看研究結果怎麼說!好,直接講結論:在研究結果裡,不管是喝全脂牛奶,抑或喝低脂、零脂牛奶,都不會增加一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肌梗塞等的機率,也不會增加其死亡率。究竟為什麼?這樣想好了,我們如果從「不喝牛奶」,改成「喝牛奶」,那改變了什麼?少掉了什麼?假如我們把牛奶當成飲品的一種,原本自己喜歡喝含糖大杯飲料、喝果汁,後來改成喝一杯牛奶,那對身體當然是好的,甚至此舉還可能會降低你的血壓,對血糖控制也有幫助。假如我們把牛奶當成蛋白質來源的一種,那原本自己都是吃了一堆紅肉,甚至加工紅肉,自從喝牛奶之後就減少了紅肉的攝取,那對身體當然也很好,絕對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所以問題在於我們開始喝牛奶之後,我們的飲食選擇上做了怎樣的調整。用牛奶替換掉較不健康的含糖飲料、加工紅肉,對身體健康是很不錯的改變。飲食選擇要通盤考量,不要相信某些超級食物能治百病,或設限自己攝取的食物種類。牛奶對身體健康有益處,尤其孩童時期補充奶類確實生長發育會好一些。年紀大了,也還是可以喝牛奶,喝牛奶不是我們發胖、或得三高的主因,如果能用牛奶替換掉一些更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不錯的。不過,想要靠奶類存骨本的話,記得不是單單喝牛奶就有效,務必要控制體重、和多做負重運動啊!原文: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太狡詐!從頭到腳都攻擊 連醫師也摸不透
67歲的盧梭(Garvon Russell)因身體不適,到紐約市一家醫院掛急診,結果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但他的身體從頭到腳都遭病毒攻擊,令醫師不解。盧梭對抗病魔期間,出現肺浸潤、血管缺氧、腎衰竭、左腳血栓塞而臃腫等症狀;已退休的他兩周後幸運出院,說道:「住院期間很無聊。」隨著新冠肺炎患者人數增加,醫師也在學習新冠病毒如何從感染肺部,可能造成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症;有些病患則像盧梭會出現較嚴重的症狀,病毒轉移並攻擊腦部、腎臟、心臟、血管和消化系統。部分病患會出現突發性中風、肺栓塞或心臟病症狀,也有人腎衰竭或腸道發炎。病毒也會感染神經系統,引發痙攣、產生幻覺或失去味覺和嗅覺,造成孕婦流產等。新冠病毒的影響遠超過醫師對病毒感染的認知,紐約-長老會醫院/哥倫比亞大學厄文醫學中心(NYP/CUIMC)腎臟學醫師瑪雅‧拉奧(Maya Rao)說: 「新冠病毒似乎攻擊許多系統,我們不清楚每個人會發生的症狀。」拉奧正在醫治出現腎衰竭症狀的新冠肺炎確診病患。波士頓貝斯以色列醫院(BIDMC)神經學醫師薩林(Magdy Selim)收治出現中風症狀確診病患;他說:「有時候,每個嚴重的感染看起來都類似這種,但並非所有症狀都發生在同一名患者身上,這些是病入膏肓的病人。」部分年輕的病患的症狀表現不明顯,身體也相對健康;部分兒童則出現類似「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的症狀,出現心臟和腸道急性發炎。嚴重發炎是大多數新冠肺炎嚴重病例的普遍臨床症狀,可能造成血栓塞等併發症,就算是年輕力壯的病患也會因為迅速且廣泛的栓塞導致中風和肺栓塞。荷蘭一篇發表於「血栓形成研究」(Thrombosis Research)期刊的報告顯示,49%入住加護病房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出現栓塞併發症,大多為肺栓塞但也有部分中風病例;出現前述併發症的病患,死亡機率為出現其他併發症病患的5.4倍。研究第一作者、萊登大學醫學中心(LUMC)內科與血管藥物專家克洛克(Erik Klok)說:「我們對於所見情況相當訝異,這不是一般流感會出現的情況。」研究中訪問的33歲的確診病患賽琴‧亞歷山卓(Sagine Alexandre)沒有中風病史,她的復原情況良好,不僅左臂恢復力氣,還能下床走動;她自4月1日住院起就沒再親自見過家人,「缺乏親友陪伴,很難對抗病魔,多虧了視訊電話,那是我(接受治療期間)所擁有的全部。」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疫情趨緩 邊境管制應逐步鬆綁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我國交出亮眼的防疫成績。連續25日無本土確診病例顯示社區感染風險低,專家認為,是時候逐步鬆綁國內防疫措施,對外則可考慮仿照紐澳,與疫情趨緩國家組成聯盟,有條件讓成員國旅客入境旅遊與經貿往來。立法院厚生會昨日召開防疫專家會議,首度藉由視訊向法國阿爾薩斯省省長Frédéric Bierry及當地學者專家分享台灣經驗。我國學者專家表示,台灣過去挺過SARS與H1N1等疫情,衛生單位與醫療單位累積相當的經驗與訓練,對於新冠肺炎疫情陸續祭出防疫措施,除了民眾有高度的防疫意識外,並運用數位科技與台灣獨有的全民健保卡輔助防疫。我國嚴格的病毒圍堵政策有成,國際視訊交流,專家聚焦我國自身處境,認為該思考鬆綁不必要的管制措施,以重振委靡的經濟活動。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紐西蘭、澳洲等七國疫情趨緩後籌組聯盟,採共同防疫標準,有條件讓成員國觀光客入境旅遊與經貿往來,我國政府應積極回應紐澳政策,或者自行制定相關策略、主動突破外交困境。在國內,戴口罩等防疫策略可繼續進行,但則應逐步鬆綁不必要的防疫措施,以免持續對經濟造成傷害。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任認為,我國圍堵新冠肺炎防疫成績亮眼全球,應積極以自身專業拓展國際合作機會,像是考慮與世界各國籌組對抗新冠肺炎的聯盟,藉此提升國際支持度與正式踏入世衛的機會。
-
2020-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爭取進世衛 學者籲組織專業聯盟「外交部別只送口罩」
我國圍堵新冠肺炎成績亮眼全球且能輸出口罩支援他國,國際聲量增加,每年5月的世界衛生大會即將舉行,我國卻依舊遲未收到邀請。有學者表示,我國應考慮與國際籌組對抗新冠肺炎的聯盟,積極以自身專業拓展合作機會,「外交部不要只會送口罩」。立法院厚生會今日召開每周例行的新冠肺炎抗疫專家會議,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出席發言時表示,今年度世界衛生大會即將召開,主辦單位理應已擬定今年度的研討議題,我國內部應籌設一個工作群組了解與準備相關議題。同時,應考慮與世界各國籌組對抗新冠肺炎的聯盟,積極以自身專業拓展合作機會。金傳春舉例,台灣過去就針對國際上的伊波拉疫情,曾經邀請各國使節開一整天的研討會議,藉此了解世界疫情概況、台灣與非洲的關係以及可能提供的協助等,如今亦可往這個方向思考台灣擁有哪些專業優勢、如何與國際合作,但至今不見外交部有任何策略,「外交部不要只會送口罩」。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支持,他說,我國可考慮籌組國際視訊會議,讓世界各國學習台灣經驗。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則表示,如果政府不辦,也可以建議立委組織籌備。
-
2020-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後有抗體到底能不能免疫?感染科專家提出2可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日前警告,無證據顯示感染者體內有抗體,代表對新冠肺炎有免疫力。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認為是錯誤認知,表示世衛推論基於「有抗體的人,體內有偵測出病毒核酸」,不過偵測病毒核酸不代表有活病毒,強調新冠病毒感染人類後應會有免疫力,不會再次感染。世衛組織日前提醒各國,若各國只憑抗體檢測結果作為復工及鬆綁旅遊限制的指標,或發放免疫通行證或無風險證明書,可能使康復者疏於防疫措施,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李秉穎說明,世衛的推論基於,病人已經有抗體,還可以檢測到病毒核酸,提醒感染以後不一定會有免疫力。不過,目前核酸檢測只是檢驗病毒核酸的存在,不是活的病毒株,「所以有抗體的人,在呼吸道檢測出有病毒核酸,不代表有活的病毒。」醫師也提出另外一種可能,有抗體的人,其實體內病毒已被消滅,只是體外黏沫的病毒還存在。李秉穎說,新冠病毒感染人類一定會有免疫力,不會再次感染。至於有國家討論執行「免疫通行證」,准許有抗體免疫的人回歸正常生活,可行嗎?李秉穎指出,已有抗體的人,身上病毒會慢慢消失,發病一段時間後,若確定受感染的人產生抗體,理論上可以自由通行,因為沒有再度感染的可能性。不過,醫師強調,即使疫情嚴重國家,抗體陽性率還是有限,僅約5-20%,也就是70%人群還沒有抗體,尤其台灣抗體比率又更少,對於免疫通行證的做法,可能是在大規模感染的國家才需要考慮。(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每天一匙堅果護心、提升免疫力! 但要按3原則吃才有用 別被免疫力拖垮!三餐「主食」你吃對了嗎?
-
2020-05-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紐約逾15名童罹川崎氏症 張上淳:釐清與新冠肺炎關聯
紐約近日傳出至少15名兒童罹患川崎氏症,其實自上周歐洲多國突傳出兒童罕見疾病「川崎氏症」案例增多,醫師示警之餘,也開始研究新冠肺炎危險國,與兒童川崎氏症確診高關聯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專家資訊有限,仍待釐清。對於川崎氏症是否和新冠肺炎有關,張上淳表示,目前為止,還是看到少數幾個國家有比較多的學齡童有出現川崎氏症,同時檢測有新冠病毒抗體,最早是英國提出,後續有其他國追加提出遇到類似狀況,但專家資訊有限,後續要看看更多資訊是否有相關。
-
2020-05-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我研發疫苗 臨床試驗需國際合作是關卡
國光生物科技公司今天宣布其開發新冠肺炎候選疫苗,注射新冠疫苗的小鼠血清抗體反應優異,可引發高力價中和抗體。醫界人士表示,台灣沒有新冠肺炎大流行、缺乏試驗對象,因此疫苗研發路上最困難的將是臨床試驗,勢必需要尋求國際合作,而政府在法規上給予的彈性與支持,也是影響上市時程的關鍵。台大醫學院實驗室數據顯示,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320倍至1比640倍時,病毒抑制率均接近百分百。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1280倍時,病毒抑制率逾九成;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2560倍時,病毒抑制率達七成左右。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上述試驗數據顯示候選疫苗確實有抑制病毒作用,不過若要評估其成果,還須同時看它可抑制多少病毒量,動物與人類接種後是否會出現生病或死亡這類不良反應,以及國內是否有能力大量生產等。因此外界難以具體評估,不過其後續發展值得期待。李秉穎認為,疫苗研發路上最困難的一步是臨床試驗,台灣截至目前並沒有新冠肺炎流行、沒有足夠的試驗樣本,需要與曾經發生大流行的國家進行國際合作,而尋求有願意合作的國家、達成合作共識、有適當的法規協助等均是關卡。談及法規,李秉穎表示,衛福部食藥署的態度相當關鍵。由於疫苗要打進人體,我國對於相關產品安全性審查要求高,然而管制越嚴格、就越延後上市時程,且有可能使更多感染者因病而死亡;即使在防疫與醫療細心照護下大幅減少死傷,缺乏疫苗期間的大動作防疫措施對經濟衝擊仍不容小覷。政府單位需要拿捏其中平衡,在把關疫苗安全性的前提下,適度讓相關法規有些彈性。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陳彥旭表示,國內現階段的候選疫苗試驗均屬體外試驗,要真正通過三期人體臨床試驗順利上市,一般來說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
-
2020-05-06 科別.感染科
常規疫苗接種率低 醫憂延誤時機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許多家長擔心染疫,盡可能避免前往醫院。兒科醫師呼籲,接種常規疫苗千萬別延誤時機,否則若感染麻疹或是百日咳等,反而造成傷害。新冠肺炎影響常規疫苗接種率,美國有不少兒科醫師在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呼籲,家長不應過度的恐慌而讓寶寶的常規預防保健受到耽誤。他們擔心,未來疫情受到控制之後,原本可以靠著疫苗而控制的其他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等,恐怕會趁機崛起,這將嚴重威脅到孩子的健康。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過去一個診次至少有50人來接種疫苗,但疫情期間剩不到一半。他提醒家長,千萬別輕忽未接種疫苗,會對孩子健康的威脅,昔日難以在台灣出現的疾病,恐因孩子沒有保護力而捲土重來。邱政洵說,台灣醫療體系面對新冠病毒都採取分艙分流計畫,兒童醫療也是分流,兒科病房依分艙分流觀念,畫分成紅、黃、綠三個顏色的區塊。紅區是負壓病房區,用來收治高度懷疑或確診的病童;黃區為檢疫病房區,用來收治有發燒咳嗽及下呼吸道感染的病童;綠區則是用來收治因其他疾病而需住院治療的病童。透過這種分流分區照顧的做法,在疫情期間可以持續提供完整而高品質的兒童醫療照護,如果遇到疑似個案,也能利用黃區或紅區病房,及時給予病童適當的隔離和檢測。醫院也擬定醫護人員不得跨區、跨棟照護,就連清潔人員都有清楚的區域範圍,以落實感控工作,全面防堵院內交叉感染。
-
2020-05-06 科別.兒科
怕染疫!常規疫苗接種率低 醫籲「未及時打恐釀新災」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許多家長擔心染疫,盡可能避免前往醫院,盼等到疫情結束的那一天,再帶孩子接種疫苗,只是疫情至今尚未看見終點;兒科醫師呼籲,施打常規疫苗千萬別延誤時機,否則具有高度傳染性的麻疹,或是百日咳等疾病,對於未施打疫苗的孩子,反而會造成傷害。不只是台灣,新冠肺炎影響常規疫苗接種率,美國也受到影響,近期已有不少美國的兒科醫師連續在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呼籲,家長不應過度的恐慌而讓寶寶的常規預防保健受到耽誤,因為在未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受到控制之後,原本可以靠著疫苗而控制的其他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等,恐怕會趁機崛起,這將嚴重威脅到孩子的健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過去一個診次至少會有50組是來接種疫苗,但疫情期間剩不到一半,他提醒家長千萬別輕忽未接種疫苗,對孩子健康的威脅,昔日難以在台灣出現的疾病,恐因孩子沒有保護力而捲土重來。邱政洵說,能夠理解家長的擔憂,但台灣醫療體系面對新冠病毒,都已採取分艙分流計畫,不只對於就診、探病採取分流管制,兒童醫療也是採取分流,兒科病房依分艙分流觀念,畫分成紅、黃、綠三個顏色的區塊。紅區是負壓病房區,用來收治高度懷疑或確診的病童;黃區為檢疫病房區,用來收治有發燒咳嗽及下呼吸道感染的病童;綠區則是用來收治因其他疾病而需住院治療的病童。透過這種分流分區照顧的做法,在疫情期間可以持續提供完整而高品質的兒童醫療照護,如果遇到疑似個案,也能利用黃區或紅區病房,及時給予病童適當的隔離和檢測。除了病人的分艙分流,也擬定醫護人員不得跨區、跨棟照護,就連清潔人員都有清楚的區域範圍,以落實感控工作,全面防堵院內交叉感染。邱政洵說,疫情終點未明,建議家長,應該給予寶寶充足的營養,規律的活動,注意公共衛生。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開放長照探視 4大限制比中央更嚴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1日起開放有條件探視長照機構,新北市卻未跟進,市長侯友宜強調一定會採取比中央更嚴格的標準,再公布方案。今新北市府召開防疫會議時,侯友宜也宣布新北長照機構探視辦法,以「限人數、限時間、限地點、限年齡」為原則,每次最多一組、2名家屬探視,社會局長張錦麗指出,據媒體報導,澳洲開放後,雪梨安養院再傳出感染案例,長照機構是健康最弱勢的族群,須有更高的防疫準備和安全評估,考量長照機構防疫安全,兼顧家屬探訪親人的需求,與長照協會和業者多方研議,決定採取比中央更嚴格方式。張錦麗表示,將以「限人數、限時間、限地點、限年齡」為原則,每一機構、每一會客室、每一時段,只限一組2名家屬,除非是產後護理之家,不然兒童限制探視;至於臥床者,每一寢室限一組,一次1人探視,限時30分鐘,並全程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得共餐飲食,以確保防疫安全。張錦麗表示,新北市有217家老人長照機構、82家護理之家、49家產後護理之家、9家精神護理之家、16家身障機構和8家兒少安置機構,合計有381家長期照護機構,中央雖已訂出5月1日有條件的開放,但新北市在與長照協會和機構溝通之後,協會和機構擔心疫情尚未完全穩定,宜先從小幅度開放,以免有感染的風險顧慮,因此建議採取較為保險、安全的作法。
-
2020-05-05 橘世代.愛玩橘
台南打卡新熱點 「台江文化中心」穿越時空重拾初心
佇立在台南市安南區的台江文化中心擁有白色特殊的建築造型,去年開幕以來,一下子就成為老中青拍照打卡熱門地點,這座全國首創「演藝廳、圖書館及社區大學」三合一的文化中心,由地方主動向上催生而成,被當地居民稱為百年來安南區最大藝文公共建設。台江文化中心位在安南區安吉路和安中路交叉口,占地約1.6公頃,外觀以台江內海沙洲上的菅芒花紋理為設計概念,窗花猶如枝葉搖擺,幾何建築與環境相輔相成,而廣場有如「廟埕」,稱為「台江埕」,除了作為表演空間,也呈現出大家聚集在「埕」看演出的人情味。園區主要分為劇場棟及教室棟,包含一座可容納400到600人的專業級多功能劇場,圖書館則位在地下層,具有視聽區、書庫區等。另外,還有咖啡部屋提供手工蛋糕及咖啡,搭配寬廣綠意空間及舒爽微風,讓民眾品味悠然小時光。建築的一旁,還有具滯洪池功能的生態池,周邊更保留原本的大樹,設置兒童遊憩場所以及裝置藝術,打造社區公園的概念。園區裡的大人國椅子是拍照打卡的熱門地點,該作品是由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所創作,希望引領大家回到童年的角度,坐上去就如穿越時空般,回到童真的初心,對世界充滿好奇。而通往二樓的透明迴旋梯被大家暱稱為「網美梯」,搭配幾何形玻璃建築,怎麼拍怎麼美,是民眾來到此地拍照的最愛。民眾若要走一趟圖書館結合藝文演出的心靈小旅行,相信在台江文化中心可以同時滿足。該處也有提供租借T-Bike公共自行車服務,可前往附近的台江四草大眾廟體驗搭竹筏,欣賞被譽為「台灣袖珍版亞馬遜河」的四草綠色隧道,再到台灣歷史博物館,一探台灣歷史環境的演變。◎搭乘大眾運輸建議方式:市區公車:3路、10路至「南海尾」下車,7路、11路、20路至「台江文化中心」下車。幹線公車:藍23路、藍24路至「南海尾」下車。【愛玩精選延伸閱讀↘↘↘】。「遠看是飛船,近看是藝術」飄在羅東半空的天空藝廊。友善熟齡膝關節,台南鋪好「無障礙」慢旅行。左創園區/穿時光,享受「光」 美軍俱樂部舊址新裝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致幼兒疫苗接種率低 爸媽四訣竅保安心
受疫情影響,新竹市衛生局觀察近期各項學齡期幼兒的常規疫苗接種率與往年同期相比明顯下降,今呼籲民眾別受到疫情影響不敢進醫療院所,仍要讓家中學齡前幼童接種各項常規疫苗,並記住「上醫院不煩惱,先與醫療院所電話預約、全程配戴口罩、進出醫院前後清潔手部消毒、返家後更換衣服」等四大訣竅。衛生局障王宗曦表示,家長們若檢視家中幼童預防接種黃卡,發現有適齡應接種而尚未完成者,請攜帶兒童健康手冊和健保卡前往合約醫療院所或新竹市三區衛生所皆可完成疫苗接種,讓孩子儘早獲得完整保護力。王宗曦提醒,今年小一新生入學前要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日本腦炎疫苗」及「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四合一疫苗」等3劑疫苗,以提升學童免疫力,杜絕校園傳染病,提醒家長儘快帶孩子接種,保護孩子健康不能忘。市長林智堅說,按時接種各項常規疫苗即早建立幼童完整免疫力與預防新冠肺炎感染都相當重要,防疫期間家長難免對前往醫療院所感到擔憂,因此,衛生局提醒民眾牢記四大訣竅,可先與醫療院所進行預約,以減少在接種單位的等待時間、就醫過程中全程配戴口罩、出入院所前後清潔手部並用酒精消毒、返家後將全身衣物更換,就能順利讓孩子接種疫苗同時也做好防疫工作。
-
2020-05-03 科別.兒科
當孩子不停咳嗽 兒科醫師:蜂蜜比咳嗽糖漿好
當孩子不停咳嗽,特別是在晚上睡覺愈咳愈嚴重後開始嚎啕大哭,成為父母的夢魘。許多家長在這時候最快的解決方式,就是到藥局買罐咳嗽糖漿。但是美國兒科學院(AAP)發言人、也是兒科醫師珍妮佛.許建議家長,千萬不要在這時候就衝動去買咳嗽糖漿,因為這些東西對孩童並不健康。市面上大多的兒童咳嗽糖漿,都添加抑制劑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或是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這類的抗組胺藥,許醫師說:「研究結果顯示出於某些原因,這些藥物對孩童的身體並不會產生效果。」而且這些藥物經常產生副作用,許醫師說:「血壓上升、心跳加速或呼吸困難,都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華府兒童醫院的傳染病醫師偉德曼建議:「蜂蜜絕對和藥局那些咳嗽糖漿一樣有效」;但周歲以下的嬰兒因為容易得到肉毒桿菌中毒,並不建議食用蜂蜜。許醫師說蜂蜜含有天然的消炎和抗病毒成分,同時含有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幫助治療感冒,而且蜂蜜濃稠能包覆喉嚨,抑制乾咳和喉嚨癢的感覺。除了蜂蜜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孩童減緩咳嗽,例如多喝水、睡覺時把枕頭墊高、使用加濕器、或是在胸口塗抹薄荷油等。但若孩子還發燒或是呼吸辛苦,就應看醫師。
-
2020-05-0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口罩購買懶人包/ 口罩3.0 第七輪5/4開跑 新制度前兩輪都能再預購
口罩實名制上路後,為了更加便民不斷進行改版。為準備兒童口罩各項尺寸的供應,再加上民眾常搞混口罩實名制預購與取貨時間;衛福部宣布,要將口罩訂購周期簡化調整,決議把口罩預購週期從第7輪開始將調整為兩週預購一次(民眾預購時間統一),預購及取貨的起始日都調整至每周一,讓民眾更好記。為了統一口罩的預購日期,無論是第5輪、第6輪預購的民眾,預購過者,第7輪都能預購。不過這會讓原本參與第5輪預購的民眾,在整併入第7輪時晚4天領取口罩領,從5/7(四)延至5/11(一)。衛福部提醒,民眾於這段時間內若緊急需要口罩,建議至實體通路購買。第五輪購買流程預購時間:4/15(三) 08:00 ~ 4/17(五)20:00領取時間:4/23(四) 08:00 ~ 5/06(三)20:00第六輪購買流程預購繳款時間:4/22(三) 08:00 ~ 4/24(五)20:00口罩領取時間:4/30(四) 08:00 ~ 5/13(三)20:00 第七輪購買流程 預購+繳費一起來到了第七輪訂購日移到周一開始,統一開放兩周預購一次。預購繳款時間:5/04(一) 08:00 ~ 5/06(三)20:00口罩領取時間:5/11(一) 08:00 ~ 5/24(日)20:00預購方式:電腦:使用健保卡/自然人憑證至「eMask口罩預購系統」預購手機:透過「健保快易通APP」進行認證預購,網站及手機預購完就可馬上用實體或網路ATM轉帳,也可刷卡繳費超商:帶健保卡 到四大超商門市,利用超商的「多功能事務機」,插入健保卡預購,直接列印小白單至櫃檯繳費、完成預購。領取口罩:取貨序號:為避免詐騙訊息,小編強烈建議大家自行至 #eMask 網站查詢取貨序號網路及APP預購者:憑取貨序號及訂購人證件(身分證、健保卡或駕照),至指定取貨超商門市,或全聯、美廉社門市領取口罩。超商預購者:憑取貨序號及訂購人證件至 指定超商領取。
-
2020-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100天/戰疫延長 超前部署「後新冠生活」
台灣熬過新冠肺炎第一波武漢、第二波歐美疫情攻擊,防疫百日守住疫情不擴散。對於下一個防疫一百天,專家認為可以樂觀,但不忘謹慎,預估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防疫措施可陸續解禁,但應爭取時間,秋冬疫情極可能重來,因應歐美解封,也應盡早展開後新冠肺炎生活的超前部署。防疫一百天非常鞎辛,但預估歐美等國家最快七月就會解封,台灣不可能自外國際,尤其商務人士不太可能來台隔離十四天再行動,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要在防疫與經貿發展間取得平衡,有必要針對新冠肺炎高風險群進行血清抗體篩檢,擬定更精準的防疫策略。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雖然各國努力研發疫苗,但兼具效果與安全的疫苗問世,最快也要明年,此時準確的快篩試劑非常重要,國內必須加緊直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時序入冬之後,極可能再度面臨流感和新冠病毒雙重威脅的挑戰,屆時國內的疫苗政策及管制措施,指揮中心應及早因應。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認為,各國疫情趨勢下降,未來一個月為關鍵期,台灣若能堅守至五月底,進入炎熱的六月、七月,台灣發生大型社區傳播的機率相對更小。「人類對抗新冠肺炎的這場戰役至少還需死撐一年。」葉金川說,六月後,其他國家疫情趨於穩定,指揮中心應將「關愛的眼神」移至國際交流,逐步鬆綁。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更為樂觀,民眾如能持續遵守社交距離,五一連假後兩周若本土個案未明顯增加,就算是「又過了一關」,預測台灣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建議指揮中心逐步開放飯店等旅宿業住房率管制,景區、夜市等熱點人流放寬等,兼顧民生與經濟。葉金川強調,防疫與經濟並不互斥,建議逐步開放疫情穩定的國家民眾來台,如韓國、德國、紐西蘭等。陳秀熙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未來兩個月,我應嚴密監測國際疫情,並參照國內檢驗量能,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國家訂定不同的邊境管理措施,甚至若能提供自身血清抗體證明,或許可考慮不須居家檢疫兩周。何美鄉提醒,國內到目前為止的防疫成果難能可貴,對抗疫情有攻有守,我們「守」得不錯,但希望在「攻」的部分也有加分,例如展開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對病毒有進一步了解,更分享病毒資訊有助研發試劑及疫苗等,並確保我即使面對大量病例,也有處理能力。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百日/戰疫延長 盤點後新冠生活最重要的事
台灣熬過新冠肺炎第一波武漢、第二波歐美疫情攻擊,防疫百日守住疫情不擴散。對於下一個防疫一百天,專家認為可以樂觀,但不忘謹慎,預估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防疫措施可陸續解禁,但應爭取時間,秋冬疫情極可能重來,因應歐美解封,也應盡早展開後新冠肺炎生活的超前部署。防疫一百天非常鞎辛,但預估歐美等國家最快七月就會解封,台灣不可能自外國際,尤其商務人士不太可能來台隔離十四天再行動,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要在防疫與經貿發展間取得平衡,有必要針對新冠肺炎高風險群進行血清抗體篩檢,擬定更精準的防疫策略。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雖然各國努力研發疫苗,但兼具效果與安全的疫苗問世,最快也要明年,此時準確的快篩試劑非常重要,國內必須加緊直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時序入冬之後,極可能再度面臨流感和新冠病毒雙重威脅的挑戰,屆時國內的疫苗政策及管制措施,指揮中心應及早因應。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認為,各國疫情趨勢下降,未來一個月為關鍵期,台灣若能堅守至五月底,進入炎熱的六月、七月,台灣發生大型社區傳播的機率相對更小。「人類對抗新冠肺炎的這場戰役至少還需死撐一年。」葉金川說,六月後,其他國家疫情趨於穩定,指揮中心應將「關愛的眼神」移至國際交流,逐步鬆綁。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更為樂觀,民眾如能持續遵守社交距離,五一連假後兩周若本土個案未明顯增加,就算是「又過了一關」,預測台灣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建議指揮中心逐步開放飯店等旅宿業住房率管制,景區、夜市等熱點人流放寬等,兼顧民生與經濟。葉金川強調,防疫與經濟並不互斥,建議逐步開放疫情穩定的國家民眾來台,如韓國、德國、紐西蘭等。陳秀熙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未來兩個月,我應嚴密監測國際疫情,並參照國內檢驗量能,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國家訂定不同的邊境管理措施,甚至若能提供自身血清抗體證明,或許可考慮不須居家檢疫兩周。何美鄉提醒,國內到目前為止的防疫成果難能可貴,對抗疫情有攻有守,我們「守」得不錯,但希望在「攻」的部分也有加分,例如展開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對病毒有進一步了解,更分享病毒資訊有助研發試劑及疫苗等,並確保我即使面對大量病例,也有處理能力。
-
2020-05-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時間住院者探病禁令 陳時中:有討論開放空間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有條件開放長照機構探視;指揮官陳時中說,長時間住院者的探病禁令也有討論開放空間,其他防疫政策解禁無特定時間表,大家防疫配合愈好、零星個案不多,開放就會愈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宣布,國內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穩定,考量疫情現況與民眾殷切提出探視需求,自即日起,開放民眾前往長照機構實地探視住民。為防範疫情在機構內傳播的風險,機構與訪客仍須遵守管理規則,包含實地探視建議採取預約制,並採實名登錄管理探視者的個人資料、健康聲明及旅遊史等資訊。若具新冠肺炎感染風險,或有發燒、呼吸道症狀、嗅覺、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的人不得進入機構;每名住民1天限探視1次,且同一時間同一探視空間原則限1組訪客,每組訪客人數最多3人(包括兒童),訪客與住民全程都須佩戴口罩。指揮中心指出,具有活動能力,可下床行動的住民,儘量安排在公共區域會面:每時段該區域原則僅開放1名住民接受訪客探視,或開放1名以上住民在不同區塊接受探視,且確保各區塊間距符合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不同區塊最好有各自分離動線)。若是不具備活動能力、無法下床行動的住民(如:完全臥床),可進入住民住房探視,每時段每住房原則上僅開放1名住民接受訪客探視,並應妥善規劃探視者動線。陳時中說,適度開放是因為最近母親節要到了,先前因為疫情禁止探視,但對長期住在機構的住民來說,沒有探視對心理健康也不好。外界關心其他防疫措施或醫院探病是否解禁;陳時中說,醫院探病也有開放的可能性,但理想上進出醫院要愈少愈好,畢竟是比較多細菌和病毒的地方,但還是要有人性關懷,如果是住院天數較長的,有討論開放空間;若是短期住院,則是希望盡快出院就好。陳時中也說,防疫措施的開放沒有特定時間表,要看民眾配合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指引的強度,若民眾配合的好,且確診的零星個案頻率不高,開放就會愈快。
-
2020-05-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趨緩逐步解禁 長照機構今起改採實名預約訪視
我國今天喜迎連續六天零確診,加上母親節即將來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從今天起,有條件開放長照機構探訪視,必須採取預約實名制,每位住民一天限探視一次,且同一時間同一探視空間限一組訪客,每組訪客人數最多三人,全程佩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為防範疫情在機構內傳播的風險,機構與訪客仍須遵守下列管理規則:1.實地探視建議採取預約制,以管理訪客人數,並採實名登錄管理探視者的個人資料、健康聲明及旅遊史等資訊。2.限制具武漢肺炎感染風險,或有發燒、呼吸道症狀、嗅覺、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的人進入機構,以確保住民健康。3.每位住民1天限探視1次,且同一時間同一探視空間原則限1組訪客,每組訪客人數最多3人(包括兒童),訪客與住民全程都須佩戴口罩。4.具有活動能力,可下床行動的住民,儘量安排在公共區域會面:每時段該區域原則僅開放1位住民接受訪客探視,或開放1位以上住民於不同區塊接受探視,且確保各區塊間距符合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不同區塊最好有各自分離動線)。5.不具備活動能力、無法下床行動的住民(如:完全臥床),可進入住民住房探視,每時段每住房原則上僅開放1位住民接受訪客探視,並應妥善規劃探視者動線。以上相關規則將依疫情發展適時調整;詳情請參閱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武漢肺炎專區」之「衛生福利機構與榮譽國民之家因應COVID-19(武漢肺炎)訪客管理作業原則」。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危險國兒童川崎氏症確診高 張上淳:待釐清
新冠肺炎持續在歐美肆虐,如今歐洲多國突傳出兒童罕見疾病「川崎氏症」案例增多,醫師示警之餘,也開始研究新冠肺炎危險國,與兒童川崎氏症確診高關聯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也在例行記者會中,發表對兩者是否有關的看法。張上淳表示,近來部分英國兒童有比較厲害的皮膚疹,類似川崎氏症表現,川崎氏症通常發生在小小孩上,但英國報告,卻出現在學齡或接近學齡兒童「這部分確實有機會成為全球專家討論會內容,還沒完全認證,這是怎麼回事。」張上淳說,多數出現類似川崎氏症症狀的個案分離不出新冠肺炎病毒,但體內有抗體,目前傾向是感染後引發的全身性發炎反應,更像新冠肺炎症狀表現,但仍須有更多證據證實此事。另外,美國哈佛大學將展開卡介苗對新冠肺炎防護效果研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美方發現疫情嚴重國家,卡介苗接種率低、接種高的國家,新冠肺炎發生率似乎較低,因此美國哈佛主動與我國聯繫,我方也樂於參與國際研究,目前審查中。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連日+0很快能回歸正常生活? 急診醫曝關鍵:幾年內回不去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連四天+0,使不少民眾放鬆警戒,甚至開始期待能回到以前的生活。然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FB上的po文直言「幾年內是回不去了」。謝宗學在臉書粉絲專頁「Dr.E小兒急診室日誌」上po文表示,台灣已經連續四天沒有新增病例,一定有人會問,若零確診的天數增加,是不是有機會可以恢復到以前的生活?對此,他直言「我必須殘忍地跟大家說,不管台灣零確診的天數有多少,以前那種出門不用戴口罩、可以自由出國旅行的日子,幾年內是回不去了!」他指出,不管是疫苗還是解藥,最快都需要一到兩年時間研發,且有一定機率失敗。要等到安全、有效的疫苗或藥物出現,勢必需要大量時間研究。雖然台灣疫情趨緩,但他也提民眾不要忘記,「我們在為『+0』開心的同時,許多人正在為逝去的家人朋友哭泣。全球的疫情依舊延燒,沒有大幅度趨緩的現象。」謝宗學還指出,台灣民眾必須將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個人防護「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慢慢演變成像吃飯、喝水般的生活必須行為,「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守住台灣不爆發大規模社區疫情,也才有機會維持『幾近正常的生活』。」文末謝宗學引述陳時中的話,「只有嚴守個人生活規範,才有可能幾乎正常化的生活。」陳時中在29日疫情記者會上被問及何時才會放寬防疫規定時回答,「若把個人這條線做好,沒有大規模傳播,生活就正常了,所以要看大家能否謹守個人生活習慣,『這樣我們就愈敢開放』」。
-
2020-05-01 科別.新陳代謝
兒童也會有脂肪肝? 醫師教你9招戰勝肥胖
兒童肥胖的元凶兒童肥胖的成因很多,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身體活動量不足、靜態性活動,以及過度攝取熱量等,都是造成兒童肥胖的主因。肥胖除了好不好看的外觀問題外,還會導致許多身體疾病,像是脂肪肝、血脂肪異常、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而這些疾病一開始是毫無症狀,但卻一點一滴地危害身體各個重要器官,一旦發病,往往就已經很嚴重。 什麼是脂肪肝? 我們的兒科門診發現,有愈來愈多的肥胖兒童,因為嚴重脂肪肝導致肝功能異常。100個看診的肥胖兒童裡,至少有20個就已經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脂肪肝。「肥胖」引起的脂肪肝,已經是現代兒童健康重大的危機。很多人認為,脂肪肝頂多就是肝臟堆積過多脂肪而已,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從表面上看,脂肪只是堆積在肝臟細胞,其實不然,吃進過多的脂肪也可能堆積在心臟血管、腦部血管等器官。所以,脂肪肝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疾病。另外,脂肪肝雖不會立即致命,但隨著時間的進展,脂肪肝有可能演變成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父母不能輕忽。不少人以為脂肪肝是肝臟周圍被脂肪所包圍,但脂肪肝其實是肝臟內細胞的脂肪組成比率太高,如果肝臟重量超過5%由脂肪組成者,即是脂肪肝。當人體攝取過多脂肪,剩餘脂肪會儲存在皮下皮膚,一旦脂肪堆積過多,就會轉至肝臟細胞內部存積,這就是脂肪肝的由來。可怕的是肝臟脂肪過多,會破壞細胞,引起肝臟發炎,影響肝臟代謝毒素功能。另外,過多的肝臟脂肪堆積會導致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被利用,增加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機會。大部分有脂肪肝的孩童一開始並無明顯症狀,往往等到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超標才驚覺不妙。由於脂肪肝症狀不典型,一旦發現不明原因腹痛、右上腹悶痛、倦怠等,建議抽血檢測肝功能指數與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來確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胖小孩的脖子及腋下等皮膚皺折處,容易出現黑色的色素沈澱,怎麼洗都洗不乾淨,這可能是「黑色棘皮症」。若小孩出現黑色棘皮症,應注意是否有脂肪肝及糖尿病問題。怎麼消除脂肪肝?雖然小孩脂肪肝具有嚴重性,但只要還沒達到肝硬化程度,就有機會恢復。基本上,「運動、飲食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三要件,是遠離脂肪肝的最佳治療方式,因此,家長應避免孩子常看電視或玩電腦、一直久坐不動。多陪孩子一起遊戲或活動,每天做6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運動,達到有點流汗、微喘程度,心跳每分鐘至少130下。快走、游泳皆是不錯選擇,且每日運動時間可以分段累積,不需要一口氣全部做完。另外,每天應該平均攝取五種蔬果,少喝珍珠奶茶等含糖飲料,尤其是果糖飲品。因果糖在人體的代謝途徑容易合成脂肪,美國研究曾指出,食用果糖量增加,肥胖程度也會上升。運動後,最好飲用白開水補充身體流失水分,如果孩子真的無法接受,建議不妨將運動飲料加水稀釋,切勿讓孩子直接喝奶茶等熱量高、營養低的飲品。九招戰勝兒童肥胖「零食飲料不離口」、「手機平板不離手」與「運動習慣難起頭」是現代兒童生活的寫照,也是造成兒童肥胖的環境根本因素。因此,父母可以身作則來建立全家人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且持之以恆,才能遠離兒童肥胖的健康危害。想打擊兒童肥胖很簡單,九大撇步教你怎麼做:●每日五份蔬菜與水果●不喝含糖飲料●減少高熱量飲食,如:飽和脂肪食品、洋芋片、糖果等●減少外食●避免不吃早餐●減少靜態活動,每日看電視、上網與打電玩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依據孩子的年齡與喜好安排適合的身體活動及運動●每日的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超過1小時●充足睡眠9小時
-
2020-04-30 科別.耳鼻喉
單側聽損民眾身障資格被排除 立委莊競程籲修改標準
一耳聽得到、一耳聽不到的單側聽損民眾,有聽障的事實,卻被排除身心障礙資格,嚴重影響工作權,台中市立法委員莊競程最近接獲陳情,表示將要求檢討以優耳(聽力最好的耳朵)判定,聽力要達55分貝以上才符合申請殘障手冊資格的條件,以爭取合理權益。莊競程說,據中華順風耳之友協會理事長陳惠琪指出,國內每1000名兒童中就有3名單側聽力損失,但目前單側聽損,在身障量表判定為正常,無法列入身心障礙者,申請不到身障手冊,也無法獲得電子耳、助聽器或是FM系統等輔具補助等相關資源;希望將單側聽損者納入身心障礙資格,並修改現行身心障礙者鑑定辦法,放寬認定標準。陳惠琪說,單側聽損者聽不清楚他人說話聲音,或因所聽取的聲音響度較小,常需要對方重複所說的話,或要求他人說話大聲一點,久而久之造成不太願意與人交談或溝通的情形,影響社交與自身情緒。莊競程指出,單側聽損者,在工作上或是社交上屬於弱勢族群,聽障鑑定重點在優耳聽力要達55分貝以上才符合申請殘障手冊資格。如一耳全聾,但另一耳的聽力不到55分貝以上,仍未達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的標準,他將協調衛福部提出身心障礙認定標準的修正。根據統計,國內一年新增的單耳聽障人數大約3000人左右,為避免引起其它障礙越來越嚴重,耗費更多的社會成本,莊競程認為,應早期協助,例如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有視障及聽障資源中心,可針對單側聽損的學童及早提供輔具及教材,而非等到高中教育。他打算提案,將單側聽損加進教師身障知能訓練的課程,送到今年六月的身心障礙鑑輔大會討論,希望在求學過程中,提升老師的身障知能,以減少孩子遭受不必要的誤解和傷害。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戴口罩、量溫、洗手 身心與親子關係出問題怎麼辦
桃園市愛美的洪小姐去年12月趁週年慶打折,狂購一堆名牌彩妝,哪知道不到1個月疫情來了,出門、上班天天戴口罩,化妝品幾乎「無限期隔離」,尤其十幾支口紅,現在只能無奈當擺飾「簡直是心靈創傷」。14歲愛跳街舞的少女小美說,很慶幸台灣防疫做得好,可以繼續來舞蹈班上課,不過教室規定很嚴格,量體溫、噴酒精和戴口罩才能進去練習。跳舞是她最大的快樂,但是爸爸規定她跳舞一定要戴口罩,這讓她喘不過氣來「整個節奏都不對了」,好幾次都想拿掉口罩,但爸爸說,不戴口罩就不準上街舞課,親子關係緊繃,小妤希望討厭的肺炎疫情趕快走開。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科醫師蔡孟釗指出,其實不是只有口罩,這樣的情緒也會反映在全面性的防疫作為如量額溫、噴酒精、洗手等方面,一旦成為負擔就會出現一些壓力反應,如強迫症患者過度洗手造成濕疹、或像是心悸、喘不過氣,恐懼人群等自律神經症狀,社會群體防疫的氛圍會加重上述身心症。醫師表示每天面對大量的新冠肺炎疫情訊息,家長要求自身做好防疫時,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多陪伴傾聽孩童的擔憂,了解疫情對孩童生活的影響,利用居家自我健康管理期間增進親子關係。醫師指出,防疫期間小朋友到公園玩溜滑梯、蹺蹺板次數減少,青少年參加的才藝班活動取消,都會影響情緒,他推薦國際青少年兒童精神醫學會的建議,用寫信或製作卡片等方式,為第一線醫護人員和所有防疫工作者打氣,表達感謝,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在防疫期間給予他人力量。
-
2020-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崎氏症或與新冠肺炎病毒相關 歐洲醫師紛示警
包括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在內,歐洲多國近來傳出兒童罕見疾病「川崎氏症」案例增多,醫師示警之餘,也開始研究這和引發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有關。美聯社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本週稍早英國兒科加護學會(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Society)示警指出,過去3週英國罹患「多重系統發炎症候群而需接受加護照顧」的兒童增多,「讓人益發憂心」是否有種新冠肺炎相關症候群正在兒童族群出現,還是另一種不明疾病造成這種症候群增多。英國皇家兒科和兒童健康學院(Royal College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RCPCH)院長維納(Russell Viner)表示:「我們已經知道非常少兒童會成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重症,非常罕見。」他說,上述症候群可能是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一些感染新冠肺炎的成年人也有類似症狀。上述多重系統發炎症候群病例也通報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 TSS)或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特徵,由於確診新冠肺炎的兒童不多,科學家不確定這些罕見症狀是與新冠肺炎有關,或為其他因素造成。衛生官員估計英國有10至20例這類病例,英格蘭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 England)正在緊急調查。維納表示,醫師有在研究是否為其他病毒或新藥造成,「但初步假設是與冠狀病毒疾病相關」。西班牙小兒科協會(Association of Pediatrics)最近也對醫師提出類似示警,指出近幾週有些學齡孩童出現「不尋常的腹痛伴隨腸胃症狀」,可能導致數小時內出現休克、低血壓、心臟問題,「最重要的就是發現(症狀)後儘速送醫」。義大利加斯里尼醫院(Gaslini Hospital)醫師、義大利兒科醫師學會(Italian Paediatricians' Society)成員拉維里(Angelo Ravelli)則對1萬名同僚發出通知說,義大利新冠肺炎重災區的川崎氏症患者不尋常地增加,其中部分兒童病患本身感染新冠肺炎,或與確診者有過接觸。拉維里表示,這些兒童對傳統療法沒有反應,一些人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治療,出現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患者需要呼吸協助且進入加護病房治療。根據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川崎氏症症狀包括高燒持續5天以上、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大。英國華威醫學院(Warwick Medical School)榮譽臨床講師吉爾(James Gill)表示,這些通報讓人憂心,但目前缺乏有力證據證實為新冠肺炎造成。法國和比利時也已出現疑似病例。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兒科教授拉斯穆森(Dr. Sonja Rasmussen)表示,美國有一宗類似案例,是一名6個月大加州女嬰診斷出川崎氏症,接著又查出罹患新冠肺炎。拉斯穆森表示,上述來自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通報未詳細說明兩種疾病是碰巧同時發生,或新冠肺炎以某種方式導致川崎氏症。目前為止,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比率是所有族群中最低的,來自中國7萬5000多例的數據顯示,兒童病例只占2.4%,且多為輕症。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影響預防接種計畫 世衛憂兒童健康受威脅
世界衛生組職(WHO)秘書長譚德塞今天說,2019冠狀病毒疾病持續影響正常醫療服務,尤其是能在最貧窮國家拯救兒童性命的疫苗預防接種,而距離疫情結束仍有好一段路要走。這個聯合國組織對非洲、東歐、拉丁美洲和若干亞洲國家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和死亡病例持續攀升表示憂心,儘管部分富裕國家的疫情數據已見持平或減緩。世衛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日內瓦舉行的視訊記者會說:「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有很多工作尚待完成。」他還說,正確行動可避免第2波感染潮。根據路透社最新統計數字,去年底自中國武漢市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迄今已在全球感染297萬人,奪走20萬5948條人命。譚德塞擔心,冠狀病毒危機影響了其他疾病的疫苗接種計畫,正對兒童健康構成威脅。他說,兒童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發展成重症和死亡風險也許相對低,但罹患可靠預防接種避免的其他疾病風險卻可能升高。譚德塞說,全球約1300萬人無法如期接受針對小兒麻痺症、麻疹、霍亂、黃熱病和腦膜炎等疾病的常規預防接種。譚德塞引述全球疫苗與預防注射聯盟(GAVI)的說法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各國紛紛實施邊境管制和旅行限制,導致21國缺乏預防其他疾病的疫苗。他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瘧疾病例恐因此倍增。」「那不該發生,我們正全力支援這些國家。」世衛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Ryan)今天表示,美國在對抗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方面,似乎有個「非常明確」且基於科學實證的聯邦計畫。萊恩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系統正一同努力,幫助美國和全國人民度過非常艱難的處境。」萊恩也重申世衛稍早對太快鬆綁防疫措施提出的警告。他特別談到美國放寬封鎖措施的計畫時說:「我們認為,整個聯邦計畫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科學實證。」「我們希望美國政府和人民能透過這項計畫,逐步研究如何做到這一點,尋求成功解決之道,以減輕對人民生活和生計的影響。」萊恩還說,南非、智利、阿根廷和澳洲等南半球國家需要支援,好讓他們有能力在即將來臨的冬季應付季節性流感和2019冠狀病毒疾病雙重夾擊。萊恩說,這些國家應對兩種疫情同時肆虐的經驗,將使北半球國家受益良多,因為北半球6個月後可能面臨相同情況。
-
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洲半解封後 醫界:台灣管制不嚴 沒有放寬的必要
歐洲多國研擬逐步解除防疫措施,國內醫界認為,台灣管制措施不像歐洲嚴格,除了戴口罩以外,生活一如往常,現在沒有放寬必要,尤其國境管制更要慎重以對。目前台灣交通場站實施口罩令、入境檢疫14天、限縮兩岸航線、禁來台轉機等措施,八大行業中的酒吧、舞廳、酒店也停業至今。據了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曾討論相關管制是否要調整,但沒有具體結論。目前最可能的是八大行業有條件解封,例如做好防疫措施可考慮開放。不過一切仍需要與內政部等相關部會詳細討論整合,應對各種情況後才會定案。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說,台灣管制不像歐洲嚴格,現在只有戴口罩、管制人潮等基本防護,已經是最小要求,現階段不用放鬆,且目前還有十個無明顯傳染源的確診案例,沒有進一步擴散可能是因為戴口罩有效,一旦放棄相關管制,感染破口可能擴大。國境管制部分,李秉穎說,除非有國家確認地區疫情消失,入境台灣也許可以不用檢疫14天,但推估還要很久,因為即使歐洲疫情趨緩,也不代表沒有社區感染,目前國境管制仍是必要防護。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說,西歐、中歐疫情下降,但東歐、俄羅斯還在高峰期,台灣本土案例才55個,其他343個都是境外移入,對國人威脅相當大,預估國境管制還要持續一定時間。台大醫院小兒感染部主任黃立民表示,管制要隨時視情況檢討,不過台灣限制不大,僅戴口罩、宣導保持社交距離,生活未受太多阻礙,因此目前沒有鬆綁必要,頂多有些地方限制會議人數,這點可再考慮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