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科別.皮膚
搜尋
兒童
共找到
3205
筆 文章
-
-
2020-06-17 科別.感染科
疫情尚未緩解民眾卻不再堅持洗手 急診醫:危險的警訊
台灣因為防疫得當,民眾防疫警覺逐漸下降,醫師謝宗學觀察,戴口罩的人明顯減少,勤洗手的人更是不多,頂多是用乾式酒精洗手清潔手部;但許多「無套膜」病毒無法被酒精殺死,只能藉由洗手將病毒沖離手部,越來越少人堅持洗手習慣,他認為「對於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緩解的時刻,絕對是危險的警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昨天在「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臉書粉絲專頁指出最近小兒急診室來診人次回溫,剛開始時是腸胃炎和腺病毒感染增加,這幾天開始出現零星腸病毒病例,流感幾乎看不到。然而,有許多呼吸道感染發燒病人,流感、腺病毒快篩呈現陰性反應,病程、症狀較輕微,抽血報告顯示傾向病毒感染,判斷是一般感冒病毒,鼻病毒是可能的原因 (鼻病毒因為症狀輕微,不是急診常規檢驗項目)。謝宗學指出,高雄 15 學生群聚感染證實是鼻病毒惹得禍,再配合他在兒童急診的觀察,赫然發現這些感染的共通點:腸胃炎病毒、腺病毒、腸病毒、鼻病毒都是屬於「無套膜病毒」,75% 乾式酒精洗手液無法有效消毒!雖然武漢肺炎國際疫情仍然嚴重,台灣因為防疫得當,暫時成為世外桃園淨土,人民防疫警覺逐漸下降。根據他的觀察,戴口罩的人明顯減少,勤洗手的人更是不多,頂多是用乾式酒精洗手清潔手部,越來越少人願意走到洗手台,仔細用水和肥皂清潔手部,但許多「無套膜」病毒無法被酒精殺死,只能藉由洗手將病毒沖離手部。謝宗學強調,從腸胃炎病毒、腺病毒、腸病毒、鼻病毒等無套膜病毒感染增加,可以大略推估,許多人對於洗手習慣不再堅持,對於世界武漢疫情尚未緩解的時刻,絕對是危險的警訊!他提醒,乾式酒精洗手液雖然可以殺死武漢肺炎病毒,但它不是萬能,只是簡易消毒的替代方案,仔細洗手才是最正確的消毒方式,威脅兒童又無法藉由乾式洗手液消毒的病毒還有很多,勤洗手的習慣還是要維持,不然將容易爆發其他病毒疫情,特別是腸病毒。
-
2020-06-16 科別.泌尿腎臟
男童包皮結構異常 微創包皮槍手術5分鐘解決問題
13歲陳姓男童的包皮無法順利自然推開,龜頭翻不出來而清洗不易,出現包皮反覆發炎且開始有纖維化的情況,龜頭處紅腫疼痛,有時還流出膿水。童綜合醫院泌尿科呂謹亨醫師診斷後,確定男童有結構性異常的包莖問題,控制感染後,採取新式微創包皮槍環切術,全身麻醉後,手術約5分鐘左右就結束,相較與傳統方式減少了至少半個小時的全身性麻醉藥使用。術後就回家休養。童綜合醫院泌尿科呂謹亨醫師表示,剛出生的男嬰幾乎都會有包莖的現象,包皮內層和龜頭粘合無法分離,隨著年齡增長,包皮就會慢慢往後退。依臨床研究,一歲男孩約有50%左右持續有包莖現象,成長到16歲左右,無包皮過長或開口狹窄包莖的男孩都可以將包皮往後退而出整個龜頭。呂謹亨醫師指出,包皮的主要功能可以保護龜頭,若出生時就割包皮,裸露的龜頭有時會受刺激而變紅腫,特別是尿道開口黏膜處最容易受到傷害,甚至引起潰瘍,日後造成尿道口狹窄,嬰幼兒的包皮垢與成人不同,在還沒暴露出來時是無菌的,像潤滑劑一樣協助包皮與龜頭的分離,不須刻意用力剝開沖洗。如果不是基於宗教理由,目前醫界並不建議出生嬰兒割包皮。呂謹亨醫師表示,只有在幾種情況下才須於兒童期施行包皮手術,一是出現包皮炎或龜頭炎,但必先處理發炎,等急性期過後才能手術,二是包皮的開口過小,當便溺時包皮會出現球狀膨起,尿液解完後仍會慢慢滴出,此時手術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機會,三是當包皮回縮到龜頭溝後方嵌頓,卡得太緊而無法拉回到原來的位置,陰莖有可能因而充血,形成一個腫環,很容易造成潰瘍,此時要在麻醉下立刻將包皮復位,並等消腫後早期割除,四是包皮反覆紅腫、疼痛,是因便溺後殘餘的尿積在包皮內,宜將包皮退出清洗,保持清潔,等青春期之後再進行包皮環狀切割術即可,只有經常發炎才需進行手術切除。呂謹亨醫師指出,幼童或是成人,目前大多使用微創包皮槍環切術,手術時間縮短至5分鐘左右,出血很少且只剩輕微疼痛,縫合處採用如釘書機方式快速地一次性完成,因此非常平整,縫合釘約10天後會陸續自動脫落,無須返院拆線,照護方便,相較之下,傳統割包皮手術需花費30分鐘至1小時以上時間,內層與外層分開環狀切除,電燒止血後再縫合,可能對陰莖表淺神經造成熱傷害,加上傷口需一針一針的縫合,至少都超過12針以上,刀口長,手術耗時也容易疼痛,縫合處不如包皮槍平整,術後容易出血且傷口較難照護,癒合時間較久,需術後多次換藥。
-
2020-06-16 癌症.淋巴癌
國中少女咳嗽皮膚癢 竟是淋巴癌
新竹一名14歲國中少女9個多月前持續出現咳嗽、流鼻水和皮膚搔癢症狀,一個月體重減輕3公斤,經診斷發現罹患惡性淋巴癌何杰金氏淋巴瘤第二期。新竹馬偕醫院醫師黃鼎煥指出,少女頸部淋巴腺腫大,經X光檢查,胸部縱膈腔有一顆13.5公分腫瘤,已壓迫雙側支氣管造成狹窄,導致咳嗽加劇,若再延遲就醫,腫瘤更大恐會壓扁支氣管而無法呼吸,造成生命危險。少女確診惡性淋巴癌,經化療與局部放射線治療後,呼吸恢復順暢、皮膚搔癢緩解、各種不適症狀逐漸改善。八個月後重拾健康,開心回到校園與同學見面。黃鼎煥說,淋巴癌好發年齡為5至18歲,屬於孩童常見癌症第三位,早期的淋巴癌常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不易察覺及診斷。淋巴癌發病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曾就醫未改善且找不到原因,一周以上仍持續發燒;頸部、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夜間盜汗、咳嗽、呼吸急促;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淋巴癌目前致病明確原因仍不清楚,黃鼎煥提醒,許多家長擔心孩童身體無法承受抗癌治療,尋求偏方或是延遲治療等,都是錯誤的觀念,大部分好發於兒童的癌症治療反應好,且身體對於治療的承受度高,各器官的再生恢復能力都強過成人。何杰金氏淋巴瘤整體治癒率可達8至9成以上,兒童癌症治癒率高,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治療,才能有效治癒。
-
2020-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後新冠時期 抗體檢驗搭配PCR助完善邊境政策
新冠肺炎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國都在拚藥物、疫苗和檢驗試劑,希望能有更多工具可以精準判斷群體感染情形。台灣與丹麥技術合作,發展可攜式抗體檢測平台,只要一滴血,12分鐘可取得IgG和IgM的抗體結果。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抗體檢測可作為PCR檢測的輔助,可更了解病程,做出精準檢疫隔離政策。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IgM為感染初期出現的抗體,IgG則於感染中後期出現,因此檢驗兩種抗體可了解患者處於何種感染階段。我國目前針對新冠肺炎以PCR核酸檢測作為檢驗標準,黃立民表示,此種方法為檢驗抗原,若驗到代表被感染到,但鼻腔核酸檢測,敏感性約八成,仍有兩成患者可能被放掉。因此若搭配抗體檢驗,可提升至九成,且更能了解感染的階段,做出更妥善的邊境管制措施。黃立民舉例,當核酸和抗體檢測都為陰性時,代表此個案沒有被感染,很安全可以放行;核酸鹼檢測為陽、抗體為陰則代表剛被感染,必須「隔好隔滿」;核酸為陰、抗體為陽時,代表此個案被感染過但已痊癒,安全可放行。至於核酸和抗體都為陽性時,代表此個案已感染超過一周,隔離天數可以減少到四、五天就好,對邊境開放、商務旅遊等都有助益。黃立民表示,陸續已有文獻證明,感染者在大約11天時儘管再次驗到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病毒都已無傳播能力。此檢測平台的敏感性超過九成,並於上周取得歐盟認證,現也正向我國食藥署申請許可證中,盼透過緊急使用授權(EUA)方式盡速取證。
-
2020-06-15 科別.泌尿腎臟
解封搶出遊 醫師提醒小心熱衰竭中暑上身
天氣炎熱,熱衰竭與中暑的病人也跟著多了起來,一名平常有三高疾病的50歲男子,最近覺得異常口渴、全身疲憊,醫師原本以為是三高問題,檢查才發現是大量流汗引發的熱衰竭,高血鈣與低血磷引發身體不適。這名病患最近前往台南安南醫院就醫,表示這幾天異常口渴、嘴巴很乾燥且全身疲憊,長期有三高問題,但都有規律服藥,工作方面需長時間在戶外監工,不過有注意多補充水分,但無論怎麼喝都無法解渴,且有時腳會抽筋。在診間檢查後,發現其沒發燒也沒低血壓,雲端藥歷顯示近期血糖也算穩定,不像是因高血糖所導致的口渴現象,由於天氣炎熱,家醫科醫師陳泓毓初步研判可能是熱衰竭,經檢查肝腎功能及電解質,結果發現出現高血鈉及低血磷狀況,趕緊轉送急診治療。陳泓毓說,往年天氣炎熱之際,民眾會減少出遊,但今年情況不同,受到疫情解封影響,許多人安排7、8月酷暑之際出遊,須更加注意高溫高熱對身體的危害,除預防夏季常見曬傷外,尚須注意兩個較嚴重且易忽略的疾病-熱衰竭和中暑,兩者成因皆是在高熱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又未適當補充鹽分及水分,以致全身性的不舒服。陳泓毓指出,熱衰竭跟中暑雖成因類似但症狀不同。熱衰竭病人會覺得非常口渴,體溫大多正常或些微上升且伴隨頭痛、疲倦、躁動、噁心、嘔吐、蒼白、肌肉痙攣等現象。而中暑的症狀起初身體會感覺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跟呼吸過快、低血壓,如繼續惡化會讓體溫調節失控及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以致體溫上升很高,核心體溫超過40.5℃,並伴隨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情況,最嚴重還會導致多器官衰竭跟昏迷情況。陳泓毓也提到熱衰竭及中暑的高危險群包含兒童、老人、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戶外高溫(如工人軍人等)或密閉空間從事者等,以上這些族群在夏日應適時補充適量水分跟鹽分。如萬一真的發生熱衰竭或中暑應立即停止活動、給予降溫如電扇、灑水、敷冷毛巾等、平躺並抬高下肢增加血液回流、補充適度水分鹽分(0.1~0.2%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並及時送醫。陳泓毓表示,嚴重中暑死亡率高達80%,民眾夏季在外活動千萬記得要喝水及做好防曬,如此才能玩得開心又安全!
-
2020-06-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攝取再多水溶性維他命都沒關係?葉酸過量有不利影響
讀者 Kin在2020-6-5在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回應:你好,本人太太於mthfr基因檢測中被測定為a1298c中的ac異常,因此醫生開了低劑量阿斯匹靈、維他命B及高劑量葉酸(每天攝取量4000毫克),想問一下,如此高劑量的活性葉酸會否對太太或胎兒造成不良影響?葉酸過量能否靠自身排出?這位讀者所說的《mthfr基因檢測中被測定為a1298c中的ac異常》,是發生在mthfr基因的第1298位置,而我在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所說的那個《葉酸代謝基因異常》則是發生在第677位置。發生在第677位置的變異會影響mthfr的功能約一成,但發生在第1298位置的變異,則不影響mthfr的功能。不管是發生在677位置,或是發生在1298位置,我在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已經有說,所謂的《異常》事實上就只是《變異》,而所謂的《葉酸代謝基因異常》就只是基因檢測公司為賺錢而編出來的廣告噱頭。這位讀者說醫生要他太太每天攝取4000毫克葉酸(即合成的維他命B9),但他應該是把《微克》誤說成《毫克》(註:1毫克 = 1000微克)。根據美國的CDC,一般成人的每日建議劑量是400微克,而只有一種人才需要服用4000微克的劑量,那就是曾經懷過《神經管閉合不全》胎兒的婦女,而她計劃在一個月內再次懷孕(註:有關《神經管閉合不全》,請看孕婦需要補充葉酸嗎)。這位讀者所問的《葉酸過量能否靠自身排出》是牽扯到一個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那就是,攝取再多的水溶性維他命都沒關係,因為它們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例如一位香港中文大學的婦產科教授在接受明報訪問時就是如此表示(請看貼圖裡兩個表情圖像之下的部分)。但事實上,根據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Folic Acid Handling by the Human Gut: Implications for Food Fortification and Supplementation(人類腸道對葉酸的處理:對食物強化和補充的影響),我們的腸道會將來自食物的葉酸幾乎完全分解並轉化為有活性的葉酸,卻幾乎完全無法分解來自補充劑的葉酸,從而導致未代謝的葉酸累積在血液中。有許多研究顯示,血液中含有過多未代謝的葉酸是與許多疾病有相關性。例如,從一篇2017年發表的綜述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攝取大量的葉酸絕非無關緊要。請看The adverse effects of an excessive folic acid intake(葉酸攝入過多的不利影響)。至於這位讀者所問的《如此高劑量的活性葉酸會否對太太或胎兒造成不良影響》,這的確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一項在2015年發表的研究就發現,加拿大的孕婦本身和臍帶血中所含的葉酸和未代謝葉酸濃度很高。該論文還在結論裡說:「孕婦和胎兒血液中高濃度葉酸和未代謝葉酸的功能性後果值得進一步研究,因為過量的葉酸狀態可能會影響後代的長期健康結果」。請看High Concentrations of Folate and Unmetabolized Folic Acid in a Cohort of Pregnant Canadian Women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加拿大孕婦和臍帶血中的高濃度葉酸和未代謝葉酸)。有一項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也發現,在孕期前後服用高劑量的葉酸(每日1000微克或以上)與小孩出生時體重偏低有相關性。請看High doses of folic acid in the periconceptional period and risk of low weight for gestational age at birth in a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一項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在孕期前後高劑量的葉酸和出生時體重偏低的風險)。同樣是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也發現,服用過多葉酸的孕婦所生下來的小孩大腦發育會比較遲緩。請看Effect of Maternal High Dosages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s on Neuro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t 4-5 Y of Age: The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Infancia Y Medio Ambiente (INMA) Study(孕婦高劑量葉酸補充劑對4-5歲年齡段兒童神經認知發育的影響:前瞻性出生隊列嬰兒幼年環境(INMA)研究)。美國的國家健康研究院設有一個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膳食補充劑辦公室),專門提供有關膳食補充劑的資訊,而有關葉酸的網頁是:https://ods.od.nih.gov/factsheets/Folate-HealthProfessional/。 在這個網頁裡有一個專門討論《葉酸攝取過量與健康風險》的小節。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大量葉酸可以糾正巨幼細胞性貧血,但不能糾正由維他命B12缺乏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因此,一些專家一直擔心,高葉酸補充劑的攝入可能會“掩蓋” 維他命B12缺乏症,從而導致神經損害到不可逆的境界。關於這種可能性的問題仍然存在,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已經轉移到大量葉酸可能加劇與維他命B12缺乏有關的貧血和認知症狀的可能性。人們還擔心高葉酸攝入可能會加速腫瘤前病變的發展,尤其是結直腸癌。此外,有研究顯示,在懷孕前後每天從補充劑中攝入1000 微克或以上的葉酸,會導致她的小孩大腦發育遲緩。葉酸的攝入如超過人體將其還原的能力,就會導致體內有過多未代謝的葉酸,從而降低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也就是說,過多的葉酸可能會降低免疫能力。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未代謝的葉酸可能與老年人的認知障礙有關。這些潛在的負面健康後果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需要進一步研究。原文:葉酸攝入過多的不利影響
-
2020-06-15 該看哪科.兒科
新版兒健手冊今上路 新增粉紅卡、警訊題、視力表
過去25年來,台灣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一本專屬自己的「兒童健康手冊」,全台灣有600萬人都在兒健手冊的陪伴下成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公布最新改版手冊,新增粉紅卡(新生兒篩檢和塗氟紀錄)、發展警訊題、視力檢查表。國健署婦幼組組長林宜靜表示,新版手冊已經發下去,即日起出生的寶寶都可望拿到。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彭纯芝提醒,調查發現不到三成家長會先填好手冊再就醫,提醒家長務必先填好,診間溝通更順利。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彭纯芝表示,新版維持健康手冊與衛教手冊兩本,根據家長意見將文字精簡放大,內容統整為寶寶健康記事、衛教資料、預防接種資訊等三大部分,也讓畫面更為美觀、便於紀錄。其中,預防接種最重要的「黃卡」內容更完整,延續到青少年的疫苗,並將「新生兒篩檢記錄表」與「塗氟紀錄」另外以「粉紅卡」的方式,凸顯出來。彭纯芝表示,新版手冊增列許多「發展警訊題」,是根據台灣本土實證新增具信效度的發展警訊,以紅字標記幫助家長了解此題意義不同。若寶寶在這個年齡仍做不到這項,就需要轉介兒科醫師去做檢查,兒科醫師視情況轉介兒童神經科醫師,進一步評估早期療育的需求,幫助孩子及時跟上。彭纯芝舉例,發展里程碑分為粗動作、精細動作、社會行為、語言等四大面向。如果孩子在四個月時,以手肘俯臥撐時,頸部仍不能維持直立,這是肌肉張力不足的警訊,應檢查孩子是否有低肌張力的問題,或是因為營養不足、幼時常住院等原因而稍微慢了些。六到八個月時,孩子應該要會翻身,如果照顧者習慣把孩子包緊緊、長時間抱著,孩子會因為沒機會探索而沒有發展出這項能力。手冊的紅字警訊提醒,也有助於提醒家長要去製造機會讓孩子嘗試,才能觀察孩子的發展。新版兒健手冊新增的視力檢查表,把「EC」兩個圖卡放進手冊,幫助家長可以直接在家裡,和孩子一起練習視力檢查的動作,幫助真正的視力檢查更順利。為了加強提醒,除了醫師需填寫的健康檢查紀錄增加紅色警訊(出生到兩個月內黃疸抽血,10個月到1歲塗氟,3-7歲接受眼科視力檢查)。彭纯芝說,過去由於手冊字太多太小,高達七成家長都沒有填寫健康記事,希望這次大改版之後,能幫助家長更配合填寫,幫助醫病溝通。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家長務必把握七次兒童預防保健時程,帶寶貝進行檢查。現在健康存摺中有眷屬功能,家長就可以看到孩子所有的就醫和預防接種紀錄,國健署在今年底也會推出一個婦幼主題APP,會主動透過推播提醒各項檢查和預防接種時程。
-
2020-06-15 該看哪科.兒科
爺奶照顧體弱多病孫子長大 兒健手冊功不可沒
過去25年來,台灣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一本專屬自己的「兒童健康手冊」,全台灣有600萬人都在兒健手冊的陪伴下成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公布最新大改版的兒健手冊,同時邀請到使用第一版手冊的劉先生和劉媽媽,和試用最新版手冊的一歲十個月的加加及其爸爸媽媽,交流心得。劉先生說,他今年25歲,剛好是兒童健康手冊第一屆的孩子,小時候是爺爺奶奶在照顧,從小體弱多病,手冊後面的就醫紀錄厚厚一疊。劉媽媽說,當時因為工作關係,必須把孩子放在南部給公公婆婆照顧,老人家記不得何時該帶孩子打預防針,很感謝當時的公衛護士,會幫忙在手冊上額外黏貼便條紙,提醒下次預防針時程,在兒健手冊幫助下,孩子順利長大成人。加加媽媽說,看到手冊中有關孩子的發展里程碑,對於自己日常觀察孩子的發展很有幫助,可以透過生活中日常動作的機會,看看孩子是否能聽懂指令、拿物品給別人,即便孩子在診間因為緊張不容易配合指令,在日常生活中就看得出來。加加爸爸說,現在網路資訊爆炸,有這樣一本全面宏觀的手冊,幫助家長可以從整體去看孩子的發展,不會停留在零碎的資訊。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發展是彎彎曲曲的前進,手冊可以幫助看到孩子發展是在往前走。國健署婦幼組組長林宜靜表示,新改版手冊新增粉紅卡(新生兒篩檢和塗氟紀錄)、發展警訊題、視力檢查表,即日起出生的寶寶都可望拿到。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每個小孩都是寶,政府要以兒童和父母為中心去支持,才能把孩子的照顧做更好,隨著時代的改變,國健署力圖發展出更資訊化的工具,今年底會推出一個婦幼主題APP,會主動透過推播提醒各項檢查和預防接種時程。王英偉提醒,家長務必按照時程,帶孩子去接受七次兒童健檢,健檢前要先完整填好兒童健康手冊上「家長紀錄事項」的重點資料,將在家中觀察到寶寶的成長狀況或育兒相關問題記錄下來,有助於提供醫師評估寶寶的健康狀況。七次兒童健檢的時程如下:第一次/出生至兩個月第二次/二至四個月第三次/四至十個月第四次/十個月至一歲半第五次/一歲半至兩歲第六次/兩歲至三歲第七次/三歲至未滿七歲
-
2020-06-14 醫療.指甲.足部
指甲月牙是什麼?中西醫解析指甲半月白、白點等意義
時序進入高溫濕熱的夏季,穿上涼鞋,涼快許多,但露出問題指甲,灰灰黑黑黃黃,讓人覺得很害羞。指甲雖然小小一片,卻是很多健康問題的表徵許多人認為指甲就像頭髮一樣,在人體末端,須隨時修剪,「沒有用處」。但在中醫的《素問·五臟生成論》裡寫道:「肝主筋,其華在爪。」小小一片指甲,有時是健康問題的表徵。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由於手指末梢相當精細、敏感,因此在人體演化過程中,出現指甲來保護它,以避免碰撞和病菌入侵。除了保護功能,就構造來看,蔡呈芳表示,因為指甲為一種含硫的角質蛋白,質地堅硬,因此也可幫忙抓取、尋找物品,例如有些動物利用指甲挖土尋找食物,而人類也因為有指甲可以做出摳、抓癢等動作。指甲構造有哪些?一張圖完整說明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解釋,指甲除了一般人「修剪」的甲板本身,還包含甲床、甲基質、甲半月、甲小皮和甲皺褶等,形成完整的構造。甲基質,也就是甲母細胞,位於近端甲摺底下,是指甲的生長點。手指甲以約一個月0.3公分的速度推進,腳趾甲則以約一個月0.2公分的速度推進,到末端逐漸轉化為甲板。其中,俗稱「月牙」的甲半月則是甲母細胞分化為硬角質甲板的過程。破解坊間迷思:指甲的月牙大小健康無關坊間常聽到,從一個人手上看「有沒有白白的月牙」以及「月牙」的多寡,可以看出他的健康,若十指中少於一定數量,表示精力不足。然而,蔡呈芳表示,月牙每個人都有,雖然有些運動員或是有些人的慣用手,因代謝較旺盛,所以月牙較明顯。但月牙並不是「沒有露出來就等於沒有」,且有些人是因為甲皺褶較萎縮,月牙才會露出較多,因此手指是否有「白白的月牙」和健康與否並無相關。對此,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也表示,「不知是哪裡來的觀念」。他說,月牙在中醫的古籍中並沒有代表特別的意思,除非本來有露出來,但在短時間內突然消失,才要注意身體是否發生變化。中醫如何看指甲?氣血終點 反映肝血狀況瞿瑞瑩表示,雖然月牙在中醫的診斷中沒有特殊涵意,但從中醫的觀點認為「十指連心」,因此氣血的起點和終點都會到手指頭,反映心肺的功能,而指甲則反映肝血的狀況。如果指甲飽滿、紅潤有光澤,則代表一個人氣血平和、肝血充足;反之,若是指甲形狀凹凸不平、較脆或較軟、顏色不飽滿,則代表此人肝血虧虛。瞿瑞瑩說,由於指甲是在末梢,會比較慢表現出來,通常表現的是三個月來氣血狀況變化。一般來說,會先按壓指甲判斷氣血循環是否良好,通常按一、兩秒後,指甲便會從白色變成粉紅色。接著,看外觀是否堅硬、飽滿、紅潤有光澤。瞿瑞瑩說,通常產後婦女,或是化療的患者,若是氣血沒有補起來,指甲會比較脆。指甲的外觀若是有條紋、斑點等,也可以看出健康端倪。白點代表慢性疲勞:瞿瑞瑩說,指甲上若是有白點,可能代表慢性疲勞,或是營養不良以及便祕等腸胃的問題,常出現在外食族身上。凹陷與濕氣有關:指甲若有凹陷,可能和體內濕氣有關,可視體質寒熱以薏仁茶或薑茶改善。若出現中間凹陷、兩邊翹起的勺狀指甲,則可能是缺鐵性貧血,通常見於月經血崩、產後哺乳期女性或是成長期兒童。黑線恐過勞、血瘀、黑色素瘤:出現垂直條紋黑線,代表可能過勞、老化、腦袋耗用過度,會建議病患盡量睡飽;另外,也可能代表病患氣滯血瘀,壓力過大,常見在久坐或是壓力大的族群,可增加運動量改善。但瞿瑞瑩提醒,如果出現很深的黑線,則可能是黑色素瘤,最好能盡快至皮膚科診斷。西醫如何看指甲?看甲板顏色 留意相關疾病對於從指甲顏色來判斷疾病,曾德朋表示,須先判斷是出現在甲床還是甲板,因為甲板本身沒有顏色,因此通常說指甲顏色紅潤是因為甲床有血管,血流豐沛導致,若是略顯蒼白,則可能有貧血症狀。黃灰色多灰指甲:至於甲板若出現黃色,可能是抽菸者指甲沾染尼古丁,或是黴菌感染而導致「灰指甲」。曾德朋說,「灰指甲」不限於呈現灰色,也可能出現黃色、棕色等。綠色為綠膿桿菌感染:甲板出現綠色,可能是因綠膿桿菌感染,通常出現在下田農夫身上。白點留意風濕免疫或甲狀腺疾病:甲板出現白點,一方面可能是碰撞所致,另一方面則要注意是否有風濕免疫或甲狀腺等疾病。除了從指甲外觀判斷疾病,蔡呈芳也提醒,由於指甲是保護機制,尤其透過甲小皮和皮膚黏在一起,形成不透水的構造。因此要避免咬指甲或修剪指甲時傷害到周邊皮膚,形成空洞,使髒東西灌進指甲「像臭水溝一樣」,造成甲溝炎。曾德朋也建議平時可在指甲周圍塗上護手霜或甲緣油,防止指緣乾裂,進而造成發炎。
-
2020-06-14 橘世代.時尚橘
米可白「黑肉底」竟變白了 ,日灌3000cc水助排毒
藝人米可白從兒童台「葡萄姊姊」出道,歷經節目通告咖到主演8 點檔,成功轉型為演員,全力打拚事業、增加實力外,健康「本錢」也兼顧,她分享保養秘訣,就是多喝水,一天可以喝到3000cc的水,拒喝手搖飲。米可白近期主演台視8 點擋「生生世世」,戲裡演出助產士,戲外也重視身體健康,透露之前因熬夜拍戲壓力大,每到晚上10點,皮膚就會過敏發紅起疹子,耳朵紅、耳鳴,渾身就像泡過溫泉一般,除了盡量在晚上11點上床睡覺外,也因「頸椎長骨刺」無法做刺激性運動,只能透過放鬆舒壓、喝大量的水排毒,情況才好轉。她平日口味偏淡,原本不太能吃辣,後來因為和方文琳一起拍戲,聽對方建議吃點辣,對身體代謝有幫助,於是她嘗試吃辣,現在竟然也漸漸喜歡上辣味,至於保健食品,除了吃保肝藥、人蔘片,偶爾想調身體時才會喝中藥補身。米可白對於臉部皮膚保養也有獨到之處,自19歲起會化妝後,就不再使用洗面乳,每天早晚、工作結束,卸完妝,拿化妝棉沾化妝水或清水拍一拍就好,皮膚從未出過狀況,光滑無暇,她笑:「以前是『黑肉底』啊,現在不知道為什麼變白了,年紀到了吧。」【台灣女星都是這樣保養!↘↘↘】。這樣做年輕10歲!賴雅妍獨門保 養,把握喝 水黃金時間。年過四十仍青春 Gigi:每天攝取大量蔬菜還愛吃蒜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最新網購、藥妝店 「醫療口罩開賣時間」總整理
口罩販售禁令解除之後,雖然網購平台、藥妝店等通路都在持續追加補貨中,但現階段醫療級口罩的貨量仍有限,大眾搶買盒裝口罩的需求量又大,因此目前只能視到貨狀況限量開賣,並採取每人限額購買的方式,希望能讓更多消費者買到。今天(6月12日)公布的口罩開賣時程如下:momo購物網momo購物網將於6月15日上午10點限量開賣CSD中衛、MOTEX摩戴舒、天天、永猷、濾得清等5大品牌醫用口罩,備貨量共有10萬片,單片6元起,每位會員限購1件,其中CSD中衛彩色醫用口罩提供成人平面、成人3D立體等兩種款式,成人平面口罩共有薰衣紫、深丹寧、軍綠、酷黑等4色,單盒50片裝售價300元,另有特殊色丹寧牛仔、酷黑迷彩與酷黑色系組合包,30片裝組售價300元;3D立體口罩以酷黑色為主,單盒50片裝售價499元。momo購物網第二波口罩開賣的陣容還有MOTEX摩戴舒平面醫療口罩50片裝售價349元,鑽石型成人口罩50片裝售價509元,台灣N80口罩30片裝售價380元;永猷成人醫用口罩50片裝售價379元;濾得清藍色成人醫用防護口罩50片裝3盒組售價1,350元;天天醫用機車族專用親子口罩綜合30片裝組(內含成人活性碳口罩15片、兒童立體活性碳口罩15片)售價370 元;成人款藍色室內醫療平面口罩5入3包組售價147元。Yahoo奇摩購物中心Yahoo奇摩購物中心宣布每天上午11~12點不定時限量開賣成人醫療口罩,每人限購一盒。中衛醫療口罩除了有深丹寧、薰衣紫、軍綠、櫻花粉等顏色之外,新增酷黑、丹寧牛仔、迷彩等特殊色限量款,酷黑款單盒50入、丹寧牛仔款單盒30入、酷黑與迷彩綜合組單盒30入裝售價皆為300元。Yahoo奇摩購物中心新增「天天」、「匠心」等品牌口罩,首波兒童口罩於6月18日前天天限量開賣,包括天天機車族專用親子口罩組(內含成人、兒童款各15入),單盒30入售價370元;匠心三層醫療口罩(婦幼版藍色)單盒50入售價250元。蝦皮購物每天下午5點皆會在蝦皮超市限量開賣不同品牌的醫療口罩,每人每日限購一盒,售完為止。PChome 24h購物根據PChome 24h購物網站公告,預計6月15日下午開賣AOK、MOTEX摩戴舒成人口罩,每人限購一組,開賣時間在當天中午會於網站與App公布,如果時間有調整依網站公告為準。康是美康是美今天(6月12日)開賣MIT台灣製造的恒大醫用口罩,單盒50片裝售價299元,共提供2萬盒(100萬片)售完為止,每人限購一盒,接下來連續三周的周五(6月19日、6月26日、7月3日)將各有200萬片口罩陸續到貨。屈臣氏預計6月13日、6月17日於全台超過580家屈臣氏門市分別開賣6,000盒、5,000盒50入盒裝口罩,包含成人平面、成人3D版與婦幼平面醫療級口罩,5入、7入的袋裝口罩也會在6月13日起陸續販售,每包售價69~79元,每人限買1盒或1包,實際販售數量及時間依各門市進貨為主,售完為止。屈臣氏網路商店將於6月13日、6月16日上午10點分別開賣1,200盒、3,000盒50入盒裝口罩,中衛盒裝醫療口罩僅在屈臣氏網路商店販售,共有酷黑、深單寧及麥飯石灰、薰衣紫等新款特殊色,每盒50入售價皆為300元,限量售完為止。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3/嚴重再生性不良貧血 不移植就等死
骨髓是人體內的造血工廠,不論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由這個工廠製造;「再生性不良貧血就是骨髓不長細胞了。」莉娜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解釋著。顏秀如表示,人之所以可以好好活著,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可以幫忙攜帶氧氣、白血球避免人體感染,以及血小板可以幫忙凝血。一旦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不再造血,不論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會越來越少,因此會出現貧血、出血、感染、發熱等症狀。「紅血球和血小板減少還可以用輸血增加數量,但白血球減少就會有感染風險。」顏秀如表示,輕度和中度的再生性不良貧血過一段時間有可能自行復原,但像莉娜屬於重度患者,便很難自行復原,需要醫療介入。顏秀如說,再生性不良貧血的發生原因不明,七成沒有原因、二至三成發現過去曾得過不明性肝炎,極少數為先天性、藥物、輻射等造成。過去對於這樣的疾病僅能靠輸血,但最後可能因白血球數量低落,感染致死。現在醫療進步,可靠骨髓、周邊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移植的方式,讓病患重新再生造血細胞。而這也是嚴重再生性貧血患者唯一痊癒的方式。然而,要移植必須先做「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配對,以兄弟姊妹找到全合的機會最高,約四分之一的機會,且移植後痊癒機會可達八、九成。若是沒有兄弟姊妹可以配對,也可利用慈濟的骨髓庫進行配對,但要找到全合要靠運氣,若檢測六個位點都相合,便算配對成功。雖然台灣人從慈濟骨髓庫找到可配對的機率約有七成,不算低,但顏秀如說,因為骨髓庫蒐集的仍以台灣人和新住民為主,莉娜身為印尼人,和台灣的血統、基因不同,因此要找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並不容易。而再生性不良貧血,一旦嚴重到開始規則輸血,最好越快進行移植越好,否則時間越久,移植後捐者造血幹細胞被排斥掉的機會越大。莉娜自十月發現疾病,二月開始規則輸血以來,事實上已經過了三個月。顏秀如坦言,也曾想過讓莉娜乾脆回印尼治療,但遍查印尼的資料,發現當地在做移植手術的醫師少之又少,且多以自體移植為主。若放任莉娜回印尼,無疑是等死,因此決定希望透過人道方式,讓莉娜的兩個妹妹從印尼到台灣來進行配對,進而移植。所幸,莉娜五歲的妹妹經過配對後全合,顏秀如說,妹妹將待檢疫隔離後,預計六月底、七月初抽取幹細胞,並在收集當天隨即進行手術。至於莉娜則將在移植前14天先住院檢查,後續接著隔離及接受化療,等待移植。如果順利,移植後14天至21天可便可長出血球,並將持續觀察是否有感染或排斥的情形。
-
2020-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再三採陰!發病達10天症狀緩解 二採陰解隔離
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康復解除隔離將有新的標準,指揮中心考量國際研究結果,將確診者解隔離條件從現行三採陰改為二採陰,且需符合發病已達10天且症狀緩解至少3天。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平穩,截至目前,累計443例確診個案,除7人不幸死亡,截至9日已有431人已經解隔離,只剩5人還未符合現行連續3次呼吸道檢體檢驗新型冠狀病毒陰性。在疫情之初,台灣確診者的解隔離標準和國際一致,經二次採檢陰性就能解除;不過,很快就發現國際有很多案例是解隔離後又再復陽,指揮中心就將解隔離條件「升級」為三採陰,為國際最嚴格。不過,韓國研究顯示,確診者二採陰後,儘管後續出現時陰時陽,也不具傳染力;台灣疾病管制署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合作研究也發現,確診者發病以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發病一週後接觸者都沒被傳染。顯見三採陰的解隔離標準有檢討空間。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專家很早就注意這個問題,但因台灣病床數、醫療資源都夠,大家謹慎,怕確診者復陽造成社會恐慌,決定採取高標準。黃玉成說,目前已知,德國有一篇論文顯示,確診者發病8天後,就無法培養出活的病毒,意即不具傳染力;有的國家解隔離標準是發病8天或10天後,就認為沒有傳染力,沒必要隔離。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日前已開會決議,修訂確診個案的解隔離條件,必須同時符合下列3項條件,第一住院隔離到症狀緩解至少3天;連續2次呼吸道檢體(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檢驗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為陰性;距離發病日已達10天(無症狀者距首次採檢陽性已達10天)。新修訂的規定上網公告後即施行。
-
2020-06-10 科別.兒科
孩子尿液檢查異常 醫師提醒三步驟很重要
目前國中、小學生都有尿液檢查,每年檢驗報告出來有異常的學生,家長擔心急著到醫院找醫師,小兒腎臟科醫師表示,其實大多數的尿液異常並不需要治療,但是仍然需要定期追蹤,家長不必太過焦急。10歲的林小弟因為尿液量減少、全身浮腫,到兒童腎臟科門診就醫,初步檢查發現其腎功能只有約同齡健康小朋友的1/10,於是安排住院做詳細檢查與腎臟切片,確診為免疫性疾病紅斑性狼瘡引發的腎絲球腎炎。經過治療,腎臟功能已有進步,回復約同齡正常兒童的1/3,並持續在門診追蹤。成大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陳致嘉指出,每年開學後不久,常會有學校尿液篩檢異常小朋友的家長緊張地拿著報告求診。這些小朋友大部分無法找到特定的腎臟疾病,大多數也不用治療,不過仍需定期追蹤。學校的尿液篩檢,主要的異常為潛血反應或是蛋白尿。因為這種血尿或有蛋白尿的小朋友往往外觀沒有異常,且少部分可能潛藏有嚴重疾病,所以目前小學一年級,四年級與國中一年級需要接受尿液篩檢。陳致嘉指出,醫學上定義的血尿,是尿液經過離心沈澱後,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超過5顆以上的紅血球。但學校的尿液篩檢大部分使用尿液試紙,利用氧化還原反應檢測是否變色來偵測,所以容易受到食物、藥物、泌尿道感染與尿液放置的時間長短影響;因此,如果學校尿液篩檢有潛血反應,應到醫療院所留置尿液,用顯微鏡觀察是否有過多的紅血球,以確認是否真的有血尿。至於被認為與許多腎臟疾病嚴重程度有關的蛋白尿,如果只是單次檢驗出蛋白尿,其實並不一定就是有腎臟疾病。陳致嘉指出,蛋白尿的可能原因有:1.假性蛋白尿:可能因為蒐集尿液時尿液太濃、沾到糞便、陰道分泌物等問題時發生;2.暫時性蛋白尿:小朋友在高燒、脫水、劇烈運動、癲癇發作等生理狀態下,可能會短暫出現蛋白尿,只要這些生理狀態解除,蛋白尿也會消失;3.姿勢性蛋白尿:指的是平躺時無蛋白尿情形,站立時才會有。但這群病患需要長期追蹤;4.持續性蛋白尿:需要仔細檢查與追蹤。陳致嘉說,對於學校尿液篩異常來求診的小朋友,要詳細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尿液檢查,以判斷小朋友的症狀表現,再決定需不需要進一步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與血液檢查,與必要時可能的腎臟切片檢查。陳致嘉也提醒學校尿液篩檢異常者的家長不要過度的緊張,可以注意以下幾個重點,即便有較為嚴重的疾病,可以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觀察小朋友是否有高血壓、水腫、肚子痛、泌尿道感染、泡泡尿等症狀,及小朋友有否吃特別的藥物如中草藥,檢康食品等,並回憶家族是否有腎臟疾病或是結石疾病等家族病史。2.到醫療院所就醫,進一步檢查。3.配合醫師定期追蹤。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不要一直傳長輩圖啦!」晚輩先別煩,長輩圖好處多
登登,手機發出聲響,有訊息LINE進來。益宏正跟著老總,與客戶端開會,也同時用LINE和同仁保持即時聯繫,方便獲得補充資料的支援。益宏整個人神經緊繃,以為有重要內容進來,他迅速地瞄了手機螢幕一眼。糟,是張花花綠綠的貼圖。原來是老媽傳來「早安 幸福滿滿 快樂每一天」。益宏看了看時間,大概是老媽已經把早晨的家事都做完了,開始坐在沙發上滑手機。登登,登登,登登,老媽使出慣用的「三連LINE」。益宏一看,又是兩張問候圖「輕輕的問候最貼心 朋友的關心最感人」、「人生有福 健康是福 糊塗是福 奉獻是福」,再搭配一則健康衛教「吃彩色食物,遠離失智與心肌梗塞」。會議緊鑼密鼓地進行,手機又發出聲響,益宏的心中焦躁了起來。吼,偏偏在這個時候,益宏不方便打電話請老媽先別傳,於是他打字告訴老媽,現在時機不對,別傳LINE,老媽也沒在看。益宏的手機依然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長輩圖怎麼來的?拜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上網路吃到飽的費用親民化之賜,老年人使用社群相關科技的門檻下降,過往不熟悉網路生態的長輩,成了網民大草原的新興族群。許多長輩雖然對傳統的桌上型或是筆記型電腦不擅長,如今就直接跳階,熱衷於學習如何使用手機或是平板來上網。使用手寫輸入,長輩們不需要學習中文輸入法,也無須背鍵盤。如今更是有了語音辨識輸入的功能,這對於視力退化的族群,是一大福音。在台灣,社區開始為了銀髮族,推出各種長青課程,打著活到老,學到老,與孫子一起有話聊的招牌,長青電腦製圖班、老人學銀髮科技……都成了廣受歡迎的課程,而這裡,就是多數「長輩圖與它們的產地」。教導銀髮族時,總是要考慮難易度,所以長輩圖的基本素材,通常會先是選擇一張風景照或是生活照,接著挑選喜歡的字句,將內容打字上去,再進行簡易的美術編輯,就能成為一張色彩繽紛的長輩圖。門檻不高,耗時不久,又能有不錯的成就感,於是長輩圖就這樣源源不絕地被製造出來了。長輩圖的內容長輩在製圖,或是接收這些轉發圖片時,多傾向於選擇「正向」、「簡單直覺」的內容,例如山水、風景、花卉,或是可愛的圖片。他們也很喜歡那種寒暄問候語,例如「早安!祝您有個美好的一天!」「天氣濕冷,記得加件衣服。」其實這很像過去社會在鄰里鄉間遇到時,彼此的相互問候,這或許也能讓長輩們消弭現在社會疏離,或是與家人分居所帶來的孤獨感。「呷飯未」、「愛穿衫哦」,這種平常且帶著善意的問候語,其實是他們對你的關心,他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人際間的連結與歸屬感。長輩們的另一種喜好則是類似格言佳句,例如「簡單中擁有,才最心安」、「平淡中相守才最珍貴」,除了也是一種關心之外,也可能會讓他們有種當了良師益友的「成就感」,以及「分享的是智慧」的價值感。我LINE,所以我存在對長輩來說,世界進步快速,其實會帶來一種自己可能會落伍的焦慮感,而科技演變快速,更是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遠遠地拋在後頭。智慧型手機的發明,充滿直覺的使用方式、以AI來輔助人性的設計,讓他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許多以前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儘管你覺得他們只是發發圖、轉分享,但是對長輩來說,這讓他們覺得自己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潮」,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沒有那麼老。最重要的是,能夠傳訊息給他們關心的人,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還有一些意義感。他們在乎的不一定是你的回應,而是一種還能跟你,或者是與世界連結的歸屬感。在發送成功的那一瞬間,長輩其實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回饋。如果他們還得到親友的回應或讚許,那是錦上添花,他們會更加開心。但若是沒有回應,他們多半也不會像年輕人一般,對「已讀不回」那麼耿耿於懷,通常他們還是照發不誤。於是,定期發送LINE貼圖,就成了一種習慣。你甚至可以從長輩發文的時間與頻率,推測他是否身體安好、有沒有出門,還是手機沒電……為什麼是LINE?既然長輩圖都做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要能實地應用。在人人都上網,處處都有社群的世代,長輩們希望自己不只是袖手旁觀,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參一腳」。利用電子郵件將圖片寄出去,所需的步驟與過程較為複雜,不但得申請電子郵件、帳號,還得記得住密碼。若是運用臉書或IG來分享,也得先擁有一個臉書或IG帳號,然後學習上傳照片,而有些長輩並不習慣讓許多人同時看到他所分享的訊息,而利用LINE傳長輩圖,不但執行的步驟很簡單,也很即時,而且製造出來的新圖片,馬上就能與親友分享,甚至當其他人也回以圖片時,很容易就能轉傳。對長輩們來說,他們平常接觸的人際關係網絡中,最多的就是家人與親戚,所以長輩圖的第一線接收者,也就是長輩們的親友。年輕人為何不愛長輩圖?長輩圖會讓你心煩,有幾種可能。一、發得太多睡醒發,等公車發,等看醫生也發,有事發,沒事也發,可以說是至少照三餐發。這部分,我想就算是年輕人發給你,就算不是發送長輩圖,當有人一直不停地傳訊息來,你也可能會覺得很煩。只是因為長輩退休後,空閒時間比較多,因而發送訊息的次數與頻率可能更高。我建議將收到通知的訊息音關閉,以減少困擾。另外,也不需要立即回覆,只要有空時再回應即可。對於愛發長輩圖的家人,我建議要提醒對方,若是緊急的事,就要直接打電話或是以其他的方法聯絡,以免重要的消息淹沒在茫茫圖海中。二、圖片太醜,不符合年輕人美學長輩圖在年輕人的世界裡,變成一個戲謔的詞彙,因為世代的美學喜好不同,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字體。年輕人覺得標楷體太過普通,可是長輩卻最喜歡用標楷體。其實那是因為已灌好的中文字型就是那些,而長輩不太會為此去上電腦課、花錢買字型。再者,當一個人老化時,對於清晰度較差的字型,會讓大腦覺得辨識不清,於是選來選去,就還是回到那幾款。另外,長輩圖很常被拿出來Kuso的還有顏色。長輩最喜歡將五顏六色統統放上去,除了是因為色彩繽紛,覺得很「夠本」、很「澎湃」之外,他們也認為這樣比較「吉利」。其實,鮮豔且對比的顏色,比較能刺激大腦,因此容易獲得長輩的注意而受到選擇,其實兒童也有相同的狀況,所以關於這一點,我得替長輩們說幾句話。其實美醜只是世代觀念不同,我們喜愛聽的流行歌曲,或許哪天也會被下一代嫌棄也說不定。三、內容錯誤不實最令年輕人難以忍受的,大概就是這種類型的長輩圖了。除了容易引起爭戰的政治問題之外,最常見的錯誤內容,其實是與健康觀念有關的長輩圖,「保健新知」類的長輩圖可以說是歷久不衰的排行榜常勝軍,畢竟這是銀髮族最關心的議題之一。舉凡吃什麼可以改善骨頭,哪些東西有毒,不能吃,如果這樣、那樣就會罹癌,種種偽科學充斥在LINE群組中。其實這也是醫師最頭痛的內容。每當有病友或是家屬又在門診詢問我哪些東西是否有效,人家說什麼什麼、對不對時,我幾乎就可以猜到最近的「流行」。只要時間允許,我會不厭其煩地回答。只是等到說明到我喉嚨沙啞、疼痛時,我心中也不免吶喊,誰來幫我也發張長輩圖澄清一下啊。或許是其他醫師也出現了類似的想法,因此,有神人網友寫出反謠言的LINE程式「美玉姨」。只要加入群組中,就能自動搜尋是否為假新聞或是訛言,進而闢謠。不煩,不煩,長輩圖功用多第一個好處:增加社交已經有許許多多的研究強調,孤獨對於老年人的身、心皆有不利的影響,但是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對於性格內向,不習慣直接面對面或是通電話的長輩來說,社群軟體的興起,提供了一種較為間接、緩和的溝通方式,反而能讓他們增加彼此的互動。換個角度來想,當長輩們想要抒發自己的想法或價值觀,但又不想被後輩抱怨這樣很嘮叨時,長輩圖或轉發訊息就是個很好的媒介。能夠把意見帶到,又避免了直接面對的壓力。第二個好處:抗憂鬱之前我曾讀過一篇外國的醫學文獻。針對老年人使用手機發簡訊、使用電子郵件,或是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等工具進行調查,並且篩檢長輩的憂鬱情緒。結果發現,時常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的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未使用者的一半。研究學者認為,鼓勵長輩使用這些社交軟體,讓長輩們有了更容易與親友聯繫情感、表達關心、建立連結的管道,對於他們的精神心理健康大有幫助。第三個好處:防失智站在預防失智、抗老化的立場,我鼓勵長輩多多參與動腦的課程,學習新知。隨著環境的變化或生存的需要去學習新的技能,對大腦是大有助益的。在練習做長輩圖的過程中,會運用到文字、圖形、色彩、空間的組合搭配……的確具備活化腦部功能的基本元素。每日收取他人傳來的圖片,檢查哪一個回了,哪一個沒回,這也是種動腦的樂趣。我想,重要的不是長輩們傳了什麼長輩圖給你,重要的是,在長輩的名單中,有你一個。這一份看不見的心意,比看得見的意義,更值得你珍惜。更重要的是,這讓長輩LINE出「存在感」、LINE出「價值感」。無論你喜不喜歡長輩圖,都沒關係,就像長輩也不懂年輕人為什麼喜歡上IG,吃飯老是要先自拍、打卡,或是說話愛用PTT鄉民哏一樣。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方法,盡量尊重,巧妙善用,就能讓煩惱變成彼此相處的助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帕金森爺爺跟孫出門逛新北!山林秘境陶冶身心。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9 科別.兒科
2歲童臉蛋白、食慾不振 檢查罹患缺鐵性貧血
!--@IMAGE_8004820_CENTER@-->一名2歲女童臉蛋白皙,但相較於幼兒園其他同學,卻顯得有食慾不振和病懨懨,家人帶往醫院檢查,診斷她有「缺鐵性貧血」,經連續給予口服鐵劑治療半年後才恢復正常。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部顧問醫師彭慶添說,原本女童家長以為她白皙的肌膚是母親於孕期多食用豆漿、牛奶、珍珠粉等白色食物所致,沒想到會是缺鐵性貧血的警訊,直至曾小妹出現食慾不振、活動力下降等症狀,才發現事有蹊蹺。他說,貧血的種類繁多,且病因各不相同,而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一種貧血,在台灣好發於2歲以下嬰幼兒和大於10歲的青少女。前者是小孩缺鐵性貧血第一個高峰期,主要是因小孩成長快速,對鐵的需求量大增,另外飲食習慣不正確也可能造成,後者為小孩缺鐵性貧血第二個高峰期,因身體快速發育及經血流失導致。缺鐵性貧血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但隨著貧血嚴重度增加,會出現容易疲倦、食慾不振、臉色蒼白、皮膚變黃、易怒、心跳加速、異食癖等症狀。長大後還可能影響認知及學習發展;有些甚至被誤認是笨小孩,其實是被錯怪了。彭慶添說,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元素,也是很多內皮系統組織酶反應的媒介,因此缺鐵的小孩易有感冒或懶散等症狀,尤其會影響兒童的學習力。嬰幼兒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原因包括懷孕週數不足、飲食因素或腸胃道因素,針對這名女童的狀況,研判應是飲食因素造成,如鐵質攝取不足、在6個月後未適時給予副食品、1歲後喝過多牛奶等。治療方面,靠調整飲食已緩不濟急,會建議給予足夠劑量的口服鐵劑治療,搭配果汁服用,都可促進鐵質的吸收,但應避免與牛奶同時服用;可飯前服用,以免減少鐵質吸收,通常會持續治療半年,前三個月能有效矯正貧血狀況,後三個月則為儲存日後所需的鐵質。他建議,一般母乳哺育的小孩至少四個月就要補充鐵劑,6個月大後的嬰幼兒對鐵質需求大增,須從食物補充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而1到5歲的孩童每天飲用牛奶量不得超過600毫升,因缺鐵性貧血不容易於初期發現,建議家長於孩子一歲大時,可接受缺鐵性貧血篩檢,若是早產兒,則建議於四個月大時即做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6-09 橘世代.好學橘
工作不為錢?!50+經濟模式,讓自己成為「禮物」
老年勞動之所以珍貴,因為它有可能脫離「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的工作模式,返回人類早期的禮物經濟(gift economy)勞動模式,讓人世間再度充滿溫暖和感動。禮物經濟或稱禮物文化(gift culture),是自古以來自由價值的經濟學模式。在禮物的給予過程中,給予者沒有任何得到立即回饋或價值回報的要求和預期。這種禮物經濟模式,人類學家認為是一個跨文化、泛歷史的社會行為。相反的,「市場經濟」或「易貨經濟」(barter economy)是一種商品交換,用社會契約或明確協議,來保證給予者得到,或期望得到報酬的規範價值經濟學模式。「市場經濟」是基於商品交換的原則,特點是立即性、可計量、獨立性,是物品和物品之間量的關係;「禮物經濟」的特點則是非立即性、不可計量、互賴,是人和人之間質的關係。「禮物經濟」跟「分享經濟」(share economy)的概念非常像,背後的驅力都不是為了錢,只差在分享經濟主要是指將「多餘的」跟別人分享,比如說多出來的房間,或是多出來的食物,與其放著不用,不如將之拿來跟其他人分享;「禮物經濟」則是著重在把所有的付出都當作是禮物,而不是投資或是交易。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莫斯、路易士.海德等人發現,禮物經濟和我們習慣的市場經濟截然不同。雖然市場經濟和禮物經濟都是交換體系,但它們有三個基本的差異:情境不同:市場經濟的重點是交易,禮物經濟的重點是關係。特洛布里安群島(trobriand)的人在所謂的「庫拉圈」(Kula Ring)儀式中交換項鍊和臂章,物件的價值不是由供需決定,也不是以市場價格來衡量,而是根據給予者與收受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那個禮物在社群中代表的意義而定。媒介不同:在市場經濟中,大家使用金錢作為交易媒介,亦即財務貨幣。在禮物經濟中,大家是使用社交貨幣。社交貨幣的目的,不是為了執行交易,而是為了表達關係,在市場上沒有定價。地位獲得不同:禮物經濟的一大特色,就是地位是努力掙得的,而不是買來的。在太平洋西北地區,原住民部落發展出冬季贈禮的儀式,地位高低不是看誰累積最多的財富,而是看誰給予社群最多。事實上,這種「禮物經濟」的模式,在老年的勞動行為裡處處可見。例如日本七十五歲的中村常野在柏市(Kashiwa),建立了一個為當地社區提供服務的組織。這個由一百名退休老人組成的團體,幫助社區維護交通安全,協助學生過馬路,就像英國「棒棒糖大媽大叔」一樣,每天上學、放學高峰時段,就準時出現在馬路邊。他們把「棒棒糖」標誌牌一橫,示意路上的汽車停下來,讓孩子們安全過馬路。這些退休人士還協助學校圖書館延長開放時間,方便學生在課前及課後學習。他們還志願為日托中心提供幫助,女性成員還去家訪探視產婦,以保證她們學會新生兒護理。該組織還有這樣一條規矩:不得披露自己過去的工作和職位。「不管你過去是公司總裁還是外交官,」 中村常野說:「同事們之間要平等相待,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論過去是什麼職位或級別,他們對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感到自豪。我住的社區,有一位七十一歲的退休女教師,因為喜歡做衣服,退休時開始學裁縫。如今,她日常生活的家居穿著都是自己親手縫製。不但如此,還贈送給左鄰右舍的老人家。她每個月定期到迪化街買布,幾百塊就可以做好幾件衣服。串門子的時候,看到許多老人家身上都穿著她的作品,感到很大的成就和喜悅;芬蘭一群有七、八十歲的社區婦女,她們蒐集了各家的舊衣服,利用她們的縫補專長,改做成大野狼與小紅帽的布偶,每年送出上千個給孤兒院兒童當玩具,也做為各地圖書館講故事時的道具。高雄縣鳳山市公所計畫室主任黃森濤喜歡童玩,退休後成為街頭藝人。他喜歡跟孩子打成一片,也為弱勢孩子做童玩。擔任志工三十年,後來加入「傳愛達人」行列。在嘉義,一群由教育界退休的校長、主任,以及公司行號的負責人等組成的薩克斯風團,由嘉義縣退休校長陳文宗擔任團長,並敦聘嘉義大學陳俊汕教授為指導老師,教授薩克斯吹奏技巧,除了個別練習外,並利用每週日晚上進行團練。他們常常應邀到各地去做公益性的表演,藉由這樣的活動,結交許多薩克斯風同好者,更享受音樂帶給自己和他人的感動。這些老年人,他們擺脫了市場經濟的交易模式,和金錢邏輯的生產工作,藉由禮物或分享的概念,讓自己的勞動更加有意義,也創造更多的幸福。本文摘自《老是一種幸福》、大喜文化 2020/04/01 改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6-09 該看哪科.兒科
新生兒篩檢 把握出生48小時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去年新生兒篩檢結果,蠶豆症是常見的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去年找到3522個蠶豆症寶寶。國健署簡任技正陳麗娟提醒,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在嬰兒時症狀普遍不明顯,必須藉由「新生兒篩檢」早期發現。過去有家長想幫寶寶投保,擔心權益受影響,延後接受新生兒篩檢。陳麗娟強調,新生兒篩檢不影響投保權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已函請各保險公會,投保年齡為零歲新生兒時,應排除等待期間。2019年新生兒篩檢找出蠶豆症3522名、先天性甲狀腺低下症330名、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10名、苯酮尿症9名、甲基丙二酸血症7名、原發性肉鹼缺乏症4名、戊二酸血症第一型2名、楓漿尿症、高胱胺酸尿症、瓜胺酸血症第2型、極長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各一人。台北榮總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牛道明表示,蠶豆症是「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的俗稱,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導致,常見媽媽傳給兒子、爸爸傳給女兒,台灣患者病情大多輕微,不需特別治療,只要預防身體或衣物接觸到可能引起溶血性貧血的物質,例如樟腦丸、紫藥水等。在台灣,蠶豆症發生率約3%,在某些非洲國家可能高達二成五,因為蠶豆症患者對於瘧疾抵抗力較強。陳麗娟表示,新生兒篩檢項目於去年10月由11項新增為21項,一般民眾補助200元,低收入或優生保健資源不足的地區則減免550元,篩檢率達99%以上。並未篩檢的1%,可能是父母為了保險等待期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採檢。其實,新生兒篩檢不影響投保,家長千萬不要為了保險延遲接受篩檢,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陳麗娟說,只要新生兒出生滿48小時且有餵奶,就能採檢,只要採取0.3毫升腳跟血,就可以完成篩檢。雖多數疾病發生率在萬分之一以下,但若未經適當治療,可能造成永久的神經與身體損害後遺症,及早確診與治療將有更好的生活。牛道明說,台灣新生兒篩檢普及率高、項目多,目前部分項目未納入,如龐貝氏症、黏多醣症、腎上腺白質失養症、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等,是常見家長為孩子自費的新生兒篩檢項目,未來也可能經評估列入常規檢驗目。
-
2020-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今起大解封 疾管署「愛德華諾頓」提醒兩種人記得規律就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考量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風險低,為了讓民眾順利恢復正常生活,今天達到四個潛伏期滿,仍維持本土病例零確診且無社區感染,正式擴大鬆大眾運輸及藝文體育活動等防疫規範,不過醫院的陪病探病限制只有微幅放寬。疾管署副署長、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提醒,醫療院所確實不該人潮洶湧,不過應定期追蹤慢性病的成年人或需疫苗接種的兒童,還是要記得就醫。羅一鈞表示,疫情期間就醫探病的限制讓民眾有些不方便,但這些措施卻有效降低醫院出現群聚感染的機會。其實平常醫院本來不該像菜市場,有這麼多人沒戴口罩進進出出,所以今天之後,還是保留一些陪病探病的管制,希望民眾可以繼續遵守,維持進入醫院就要戴口罩、勤洗手的好習慣。另外,羅一鈞也希望提醒,疫情期間,很多需要慢性病追蹤或疫苗接種的人,也因為害怕到醫院被感染而不去。在疫情趨緩後,希望包括兒童疫苗施打、慢性病回診,都能回歸到正常就醫頻率,民眾也可以多利用社區診所和藥局,達到控制預防疾病的目的。羅一鈞因相貌俊秀、邏輯清楚、口才好,被網友封「疾管署愛德華.諾頓」,羅擔任防疫醫師期間抽絲剝繭,與日本合作成功確診全球首起人類食用爬蟲類動物感染旋毛蟲案件,四年前開始擔任疾管署副署長兼發言人。這次疫情初期投身統籌全國口罩產量及配送任務,從零開始參與建置口罩實名制。
-
2020-06-07 新聞.健康知識+
腿長乳癌易上身?美國研究:4個身體特徵,暗藏健康密碼!
身體不同部位的尺寸、大小、比例,可能提供我們是否處於某種疾病風險的線索。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甚至癌症。光是手指的長度,就與40種疾病和人格特質有關。《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的最新研究顯示,食指比無名指長的女性(一般認為暴露於雌激素中),更年期晚於無名指較長的女性。某些身體部位的大小,取決於子宮內或兒童時期生長的影響,有些則是成年後因生活方式造成。以下是一些可在家中進行的測量,結果可作為部分健康線索。1.腿與軀幹比例(LBR)如何測量:首先測量身高,然後坐下,測量軀幹的長度,從頭頂到屁股與椅子交會處。以身高減去軀幹長度,即可得出腿長,再算出腿與軀幹的比例。潛在健康風險:根據去年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的一篇評論,與上身軀幹相比,腿較短的人可能容易有肥胖、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肝病等風險。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研究學者指出,攝護腺癌、睪丸癌及更年期前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結腸癌,更有可能發生在腿長相對較長的人群中。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一項研究顯示,腿比軀幹長很多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了20%。為什麼會這樣?:與軀幹長度相比,較長的腿代表兒童時期快速生長和營養良好,而相對較短的腿則意味生長緩慢或其他不利的環境因素,包括不良飲食、貧窮和孕婦吸菸。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上寫道:「腿長是兒童期營養標誌,它能賦予大腦儲備更多細胞,預防晚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此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腿長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較小,腿短的罹病風險則增20%。其中一項理論認為,生命發展初期的營養不良,會導致長期問題,從而影響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誘使糖尿病發生。2.頭圍尺寸如何測量:以皮尺纏繞在前額眉骨上最突出的地方,繞到後腦勺最寬的地方。男性平均頭圍是58.4公分,女性56公分。潛在健康風險:較小的頭圍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一項針對2500名老年人的研究,頭部相對較小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增加2.1倍。刊登在《臨床和實驗神經心理學雜誌(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上的研究發現,頭圍較小且文化程度較低的人,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高四倍。為什麼會這樣?: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在6歲時,大腦發育已達93%,早期的良好腦細胞發育,能為未來的各種腦部問題提供緩衝。新加坡研究人員表示,較小的頭圍代表較小的顱骨體積,阻礙大腦成熟,從而影響認知儲備能力的健全發展,這種儲備能力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因子。3.腰臀比如何測量:分別量好腰圍和臀圍,將腰圍除以臀圍。例如,腰圍為30吋,臀部為38吋,腰臀比為0.78。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女性的健康腰臀比率為0.85或更低,男性為0.9或更低。這種比率與「蘋果型」身材相關,即腰部較粗、腹部凸出的體型,比屁股大於腰圍的體型(梨型),面臨更多的健康風險。許多研究顯示,腰部脂肪堆積會導致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風險提高。在智力測驗中,發現梨型身材、腰臀比率低的婦女的孩子,表現較好。根據加州大學發表在《進化與人類行為》雜誌上的研究,母親的腰臀比率下降0.01,會使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得分提高0.061分。根據高麗大學對400多名女性進行的一項研究,比起單靠體重判斷,腰臀比率可能是更好的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狹窄風險的線索。為什麼會這樣?:關於蘋果型身材為何會增加糖尿病風險,理論之一是腰部的脂肪細胞非常活躍,產生的化合物會破壞人體調節血糖的系統。至於梨型身材女人的孩子為何腦袋較好,推測與囤積在臀部脂肪中的脂肪酸有關,因為脂肪酸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4.身高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國際組織的研究,一個人越高,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越大。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身高、體重與乳腺癌死亡之間存在關聯。這項研究以42萬4千名停經後婦女為基礎,其中3000名婦女在14年內罹患乳腺癌,該研究顯示,乳腺癌死亡率隨著身高的增加而增加。5英尺6英寸(約167公分)以上的女性死於該疾病的可能性,比5英尺(約152公分)以下的女性高64%。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另一項研究則指出,身材高大和攝護腺癌之間存在關聯。牛津大學一項針對40萬人的研究顯示,胰腺癌的風險與身高體重都有關係,研究中最高的人比最矮的人罹患疾病風險高74%。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身高超過6呎1吋(約185公分)的男人,比5呎7吋(約170公分)以下的男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低35%。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在子宮和兒童期所接觸的基因、營養和荷爾蒙,不僅會影響身高,也會影響體內所有細胞的生長和行為。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爸媽們準備!愛買量販6/6下午6點首次開賣「兒童盒裝口罩」
各大網購陸續開賣醫療口罩之後,每天都被秒殺,實體通路也努力補貨中,愛買量販稍早宣布將於本周末首度開賣兒童盒裝口罩,6月6日下午6點於全台14家門市搶先開賣「醫用級3D彈力5~8歲」兒童盒裝口罩,同時也販售「醫用級成人平面口罩」盒裝口罩,每盒50片裝售價皆為250元,每人限購1盒,每片單價5元,與實名制售價一致,售完為止。愛買量販本周末於全台門市開賣的成人加兒童口罩總供貨量預估為106,000片。
-
2020-06-05 養生.樂活人生
老公意外過世,黃越綏成單親媽媽「像我這麼幹練的女人都受苦,別人呢?」
經歷政治世家由興到衰而扛起家計、婚後因老公被綁架撕票而成為單親媽媽─長年照顧弱勢、投身婦運的作家黃越綏看盡人生多少風雨,一樣微笑以對;這些人生苦難甚至轉化為她投身大愛的推進力量。她的有情有愛,讓烏雲消散;邁向熟齡之後,她的朗朗晴空,給予眾人溫暖陽光,只要轉念,希望總在不遠處。「人生的苦難夠多,你的溫暖就會打開,所謂關關難過關關過,碰到關卡不要被它關住,我的最後一關,只是閻羅王!任何的關卡都不要建立牢房,因為原本你可以假釋的,何必判自己無期徒刑。」 妙語如珠、快人快語的黃越綏,出生政治世家、參與社會運動、長年扶持弱勢,意氣風發的她像是俠女,卻帶著包容萬物的悲天憫人,今年已經72歲的她,還四處奔走,為單親家庭募款,有情有義,對臺灣更有豐沛的愛。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被騙我也心甘情願」 「早年我爸爸從政到做生意破產,我算看盡風華、人情冷暖,大我5歲的哥哥先出國後,因為我是長女,又是大姐,負責帶大下面6個弟弟妹妹。成年人的痛苦、未成年的需要,我都要一肩承擔,我這一生,最老的朋友都超過60年了,我可能因此懂得關照人,也比較寬容。但我的付出,都是基於我的意願,所以就算被騙,我也會心甘情願。」 「我能跟你們說這些,來自我的閱歷,更大的是我對我的價值觀盡一份心力,不求名利!過去民運時期,我在國外發現臺灣是一黨專制,對於民主有危害;所以關於政治,我告訴自己不要投入, 但身為臺灣人需要參與。投入婦運,是因為我認為婦女只有人格獨立,但感情、經濟沒有獨立,會永遠是弱勢;身為一個女人,我不該缺席。」 千萬別以為有氣魄的黃越綏很大女人,「我反對大女人主義,無論男大女小、女大男小,都不是好現象。」黃越綏是真女人,她是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一個人能付出多少,要衡量他有多大的雅量,但看來黃越綏的雅量大概有太平洋那麼大。她覺得社會有需要她的時候,她一定發聲! 面對單親,「像我這麼幹練的女人都受苦,別人呢?」 「我會投入社運,是因為我一向扶持弱勢。但社會對於單親有著歧視(覺得我們歹命),離婚就是不好的女人,未婚生子就是不貞。我也是單親,像我這麼幹練,都覺得辛苦了,那其他躲在角落哭泣的女人有多少?」 「所以我在1995成立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到今年已經25年了,在7年前成立麻二甲之家,照顧200多位單親媽媽、100多位失親小孩。你知道嗎?最小的媽媽才13歲。」 黃越綏的語氣中透露著不捨,因為每個受傷的靈魂,也經常讓她心如刀割。 說她是國民媽媽嗎?其實她已經快晉升為「國民阿嬤」。人生在世,誰都期盼一雙溫暖有力的手,支持我們度過大大小小的難關。 人生不能卡關,要破關!歷經苦難後更達觀 當年,老公因故被綁票撕票後,一夕之間家破人亡。她放下3名年幼子女,艱辛地努力拼事業,回首往事,她只說:「我讓他們受委屈了…」人生的磨難,她不只懂得多,還懂得深,但就如她所說,人生不能卡關,要破關! 「我常覺得『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老天爺的一句話』,我用幽默來看待自己,我是達觀不是樂觀(太樂觀會白目、不負責任)。我不減肥、不節食、不運動、不保養,一塊水晶肥皂洗全身,別人送我什麼,我就用什麼,我沒有退休的時候。」 黃越綏隨性自在的態度,反而更受年輕人歡迎,經常在臉書粉絲團上替他們解答感情問題;連搭高鐵時,都曾經遇過坐在隔壁的年輕學子握住她的手,尋求黃越綏的安慰與人生解答。她也經常鼓勵年輕人,要走出人生困局。 地球是圓的,分手失婚也不要口出惡言 「有時候看到年輕人陷於『情關』我會很不忍心。我認為朋友就算要絕交,也不要口出惡言;感情如果走不下去,分手也沒關係。但要記住地球是圓的,不要醜話說盡,還是有再相逢的機會,做人,不要趕盡殺絕。」 「分手或失婚,往往是『被嚇到了』,因為不願意接受,反倒變成了壓力和障礙;可以有情緒 但不要失去理智,沈澱下來思考:我們接下來要怎麼做?這不會是我人生最後一次感情啊!」 在未來的日子裡,黃越綏除了繼續投入公益,用她的人生智慧為大家解答:兩性、婚姻、教養等等難題,她還想做兩件事:舉辦「生前告別式」,和寫一本「女性小說」。 盡其在我、活出幸福感覺!最後,用我喜歡的方式告別 「我們的出生,通常是由不得自己來決定,但至少關於『死』,不妨給自己留一個可以自作主張的機會;至於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一直有在構思,想把它寫出來。」 這兩件未來進行式,會怎麼發生呢?我們拭目以待,但既然計畫總趕不上變化,也許黃越綏會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也不一定。 至於讓黃越綏最感幸福的事是什麼呢? 「給我五支寧夏夜市的雞屁股,我就覺得很滿足了,在滿足中感到自在,就是我的幸福!沒有人能告訴誰,什麼是幸福,因為幸福是當下的心態,隨時會改變的。」 「我記得有次在台北大橋頭請寒士吃尾牙,遇到一位被倒債、被關而妻離子散的街友,我偷偷在棉被裡包一罐酒和菸給他, 他流著淚說:『我好幸福喔!』是酒或菸讓他感到幸福?還是被在乎感到幸福?抓住那份感覺就對了!」 黃越綏一直以來的解憂攻略,都是協助大家如何轉念:「天下沒有真正解決不了的事,只有繞不過自己的那道鴻溝」;關於幸福,則是感受此時此刻當下的美好就足夠,畢竟人生,沒有第二次。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焦慮、心悸、脾氣差,卻不是更年期?可能是「甲狀腺亢進」!8大症狀看這裡.經歷人生起落,已看開生死 老夫妻:簽預立醫療決定書,自主善終,是留給孩子的愛.爸爸住院4個月就離世 吳若權:原來死亡這麼近,交代好「3遺」後,我要以樹葬告別
-
2020-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大醫院今起放寬探病規定 從這裡線上預約更省時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5月28日宣布放寬探病規定,當時宣布即日起住院逾七天即可探視,另外兒童病房、身心障礙、病況危急者、特殊狀況者則無住院天數限制,每日僅限探視一次,每次一小時且限二名訪客。不過涉及預約探病制度的修改,各家醫院並未立即跟上,台大醫院是從今天開始放寬,建議提前一天線上預約,可加快入院速度。台大醫院院方表示,隨著疫情趨緩,到院看診、做檢查、住院的人流,都已經慢慢回來了,連帶有陪病探病需求的人也慢慢增加,所以上禮拜指揮中心才公告,當天民眾馬上就打電話來問。但因為台大醫院的探病要上網路系統預約,資訊程式需要時間改,所以到今天才正式上路。院方表示,預約系統網站是本來就有的,但之前依照指揮中心規定,沒有開放這麼多種類以及住院七天以上的病患,目前已經修正完畢,建議民眾要上網預約,入院可以更加順暢。如果前一天忘記預約,臨時要探病,門口輪值的行政部門同仁也為現場查核放行,但因為要打電話跟病房確認,所以會需要在現場等待,如果能事先預約,就可以免除這段等待時間。台大醫院探病陪病預約系統:https://reg.ntuh.gov.tw/WebAdministration/VISITinfo/VISIT.aspx
-
2020-06-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佩琪為「小明」逆時中 陳時中:掛滿箭靶歡迎射
陳佩琪今天在臉書逆時中評論「小明的故事」,提及防疫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可處理的量,但一場疫情來襲,指揮官陳時中說,「(小明)自己選擇的國籍, 現在小孩的父母就要承擔」但兒童福利法規定,政府應以兒童最佳利益優先,兒童權受不法侵害,政府應適當協助與保護。陳時中在今天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中被媒體問及,陳佩琪這樣的行為是否屬於「逆時中」,陳時中說,這樣的說法只是彼此見解方式不同,多多少少傷害不同的人,「我身上也掛滿箭靶,歡迎來射」,可受公論。陳時中說,在兒權公約之中,父母、所在地國家、其他單位,無我國國籍陸配子女的「小明」,在我國法律上被歸納於其他。「小明」在當地國或是父母和當地兒童權益團體如果沒辦法,才會求助於第三者,「我們不是不要,而是我們不站在第一線。」
-
2020-06-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大解禁後 室內社交距離、戴口罩可二選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6月7日大解禁,但多數人搞不清楚詳情。台中市政府衛生局長曾梓展昨天說,大家逐步回歸正常生活之際,仍應配合中央指引,保持社交距離或戴口罩,維持個人衛生習慣。醫院、養護中心、校園都仍維持戴口罩、噴乾洗手和量體溫措施。但室內、外和景點已無人數和其他限制,由大家自主健康管理。醫院的加護、安寧、呼吸照護、精神、兒童和身心障礙等病房已逐步開放可以訪視,但每天以一個時段、每次最多兩人為限。養護中心也已開放訪視,但每天以一個時段為限,每次限3人。室內公共場合如電影院、展演聽等,必須採取「實聯制(可實際聯絡上的資訊)」。但進入醫院及長照機構,仍需戴口罩。至於搭大眾運輸系統,中央昨決定若能維持社交距離、有適當阻隔設施,就可不戴口罩。中市府表示,會依中央決策執行,但公車上應該不易維持社交距離。中市議員黃馨慧昨在議會質詢指出,很多人不瞭解大解禁後,還需不需要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市府要如何因應?還有哪些禁令未配合解除,市民仍需遵守?應該盡速宣傳,讓大家更清楚如何展開防疫新生活。市府衛生局長曾梓展答詢說,大解禁後,中市府配合中央防疫政策,包括室外不限人數,但室內「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二選一」。個人防疫仍需保持衛生習慣,勤洗手、生病不要外出等。至於台中校園部分,目前假日期間已全面開放供市民運動,平日則是每天下午6時放學後開放。彰化縣本月起推出防疫新生活運動,縣內215所公立高中以下學校開放戶外空間,恢復場地租借。托育資源中心、育兒親子館家庭福利服務中心開放館舍各項服務,圖書館、藝文活動場所開放正常使用。集會活動也放寛室內250人以下、室外1000人以下、縣內遶境250人以下恢復辦理。
-
2020-06-04 科別.兒科
醫病天地/交專業+耐心陪 過動兒健康成長
「小杰」是小一學生,一入學就讓老師頭痛不已,因他無法在座位上安坐1分鐘,不是四處走動就是雙腳不停抖動,一下課就爬樹抓蟬,一會兒又和同學打架。小杰的父母帶他到兒童心智科就診,經評估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在接受藥物、行為、心理、感覺統合治療,加上父母親的配合,一學期後,小杰上課時已可以安靜坐在位子上,下課也能和同學正常互動。大千醫療體系苗栗公館診所復健科醫師董莉貞表示,過動兒不是不聽話或是被寵壞的孩子,他們只是無法控制自己的過動行為、衝動控制及專注力,家長必須先了解孩子問題的本質,並透過專業團隊的協助,包括兒童復健科醫師、兒童心智科醫師、兒童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特教老師等,共同擬定最適合孩子的療育計畫,才能給他們有效的幫助。接受治療過程中,父母的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且過程中變數多而複雜,需要多與醫師或治療師討論,才能發揮效果;當孩子配合治療有成果時,適時的讚美與鼓勵,都能幫助增加學習的動力與自信心。另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對學習或人際關係常有挫折感,甚至伴隨情緒障礙,這時需要適時地給予安慰和鼓勵,使他們了解疾病對自身的影響,並建立良好的關係,讓他們願意接受、配合且積極參與治療。董莉貞提醒家長,如果能積極配合專業醫療團隊的治療,並在日常生活中多點耐心和陪伴孩子,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
2020-06-03 該看哪科.兒科
防疫勤洗手 腸病毒、流感大減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因防疫強調戴口罩與勤洗手,不但校園腸病毒大幅下降,連流感都大減,台南去年3至5月所轄學校腸病毒是1099人,今年同期是133人,嘉義市各國中小學及幼兒園,統計3月至5月罹患腸病毒人數為25人,但去年同期罹患腸病毒人數為146人。嘉義縣2月至今只有19人,去年同期139人。疾管署歷年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約自每年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緩降,後於9月分開學後會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但今年夏季未呈現往年高峰。「今年還未傳出腸病毒!」嘉義市大同國小校長盧淑娟說,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以來,都維持量體溫、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飛沫、接觸傳染減少,不僅未出現腸病毒,連感冒都變少。衛福部嘉義醫院感染科醫師廖忠信表示,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學校及相關單位都提高衛生教育宣導,家長及老師也督促小朋友多洗手,使得今年腸病毒發生率不如往年多。廖忠信提醒,疫情趨緩,還是要留意腸病毒預防措施,包括注意個人衛生、眼耳鼻口不要隨意觸摸、居家環境的清潔及通風、均衡飲食、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兒童玩具也要常清洗,當然最重要的不二法門「還是勤洗手保健康」。雲林縣教育處體育保健科表示,今年1月至5月止腸病毒通報人數為30人,去年同期146人。台東縣衛生局表示,1月間有1052人次因腸病毒就醫,4月底剩288人次,今年4月病例數是去年同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