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6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兒童
共找到
3205
筆 文章
-
-
2020-10-06 癌症.抗癌新知
林東燦:精準醫療時代的兒童癌症診斷治療
兒童癌症每年新增案例約五百至六百件,兒癌的癌種類別與成人癌症相當不同,多是少見癌,發生原因大多與基因缺陷或遺傳學上的錯誤有關,導致每一位患者的狀況不盡相同,運用基因檢測協助治療兒童癌症,雖然價格昂貴,且檢測診斷的方法仍需要進一步開發,卻是孩子的重要生機,盼健保署優先協助小兒基因篩檢,並納入標靶藥物給付。兒癌可粗分為二種類,液體性惡性疾病,以白血病最多,另一種為固態腫瘤,以惡性腦瘤、神經母細胞瘤位居一、二名。兒童癌症的發生,大多是與基因遺傳或是發生學錯誤所致,與成人癌症常常是暴露在污染環境所致有截然不同的差別,兒癌還有個特色就是常常是特異結構的變異,如基因融合或是染色體重新排列有關,且與組織亞型的高特異性有關。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血庫及血液檢驗科主任林東燦表示,兒童癌症的基因定序是最早開始發展的,從輸血醫學的ABO血型開始起步,血液基金會找出紅血球異體抗體(Anti-Mia),進行全台篩檢,避免造成溶血性輸血反應或是新生兒溶血症等。林東燦表示,以最常見的白血病類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為例,以前都是透過簡單的年齡、白血球數量判定惡性程度,但從二O一八年起,次世代基因定序協助檢測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是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檢測體內的微量殘存疾病(MRD),可以檢測一萬到十萬顆細胞內殘存的癌細胞量。依照不同的MRD數值,可以瞭解患者接受治療後的反應,也能依照此數值調整化療藥物的劑量,幫助醫師評估患者復發的機率,以及制定後續治療計畫,也因為基因檢測的進步,得知亞洲人體內有一種「NUDT15基因」會影響使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藥物的耐受性,因此,可透過基因檢測確定患者體內是否有其基因而調整藥物劑量,進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同樣是兒癌中棘手的難題「神經母細胞瘤」,屬於相當惡性腫瘤,隨著對基因的了解,得知神經母細胞瘤嚴重程度與MYCN腫瘤基因的多寡,以及染色體的套數有關,治療診斷上早以運用基因檢測,將患者分為不同的風險,給予不同強度的治療。林東燦表示,每一位兒癌的患者癌變基因呈現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每位患者的治療方針都得客製化,得依照不同的基因去調配藥物種類、藥物劑量,達到所謂的精準治療。目前對於兒癌的基因檢測方式,得仰賴實驗室研發各種方式找出來,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已經發展到次世代基因定序,基因全部掃一遍,就可能可以得知基因缺陷或是遺傳性疾病,未來也許孩子不必再為癌症苦惱。.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10-06 科別.兒科
男童肥胖治療小雞雞 男性荷爾蒙一打竟意外導致性早熟
一名10歲男童從小生殖器就較短,雖然1歲前疫苗接種時經兒科醫師檢查過都表示正常,但隨著年紀增加,男童的食慾快速上升,不僅肚子變得圓滾滾,洗澡時發現生殖器變得更不明顯,到醫院就診經抽血發現膽固醇過高,恐因體重過重導致雄性激素過低、生殖器短小,便幫其注射男性賀爾蒙,不料一個月後男童聲音竟變得低沈,臉上也開始出現青春痘,讓母親十分慌張,趕緊送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求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劉明侑說明,在門診時發現,男童的生殖器實際長度為5公分,雙側睪丸都沒有青春期發育的跡象,卻已開始變聲,也長出一些陰毛。抽血報告顯示跟青春期相關的濾泡激素和黃體激素都很低,只有雄性激素高達7.01ng/mL,檢查骨齡發現生長板已加速癒合,遠超過男童的年紀。劉明侑診斷,男童是因接受了不必要的男性賀爾蒙治療,導致身體產生性早熟的現象,再加上原本體重就超重,於是骨齡就快速增長,造成生長板不正常的提早閉合。在暫停男性賀爾蒙的治療後,同時搭配營養師的飲食控制計畫,男童的體重明顯獲得控制,第二性徵也沒有再持續發育下去,後來追蹤抽血報告和骨齡也都進步許多。劉明侑表示,男生的青春期發育時間介於9至14歲,每個人的差異性很大;量測陰莖的長度應該從根部(恥骨聯合處)開始量起,對於那些皮下脂肪較厚的孩子,視覺上覺得長度不夠往往是陰莖埋在皮下造成的錯覺,俗稱「包埋式陰莖」,推測男童是因體重過重,導致陰莖測量產生誤差,同時年紀才10歲尚未開始真正進入青春期,所以雄性激素較低誤接受不必要的治療。事實上,只要良好的控制體重,保持均衡的飲食與運動習慣,一般男生大多會在14歲前開始進入青春期,第二性徵自然會逐漸發育至成年人的狀態。若是提早暴露、或接觸到男性賀爾蒙,不僅會提早促使第二性徵發育,產生「性早熟」的現象,同時造成骨齡的快速進展,導致生長板提早閉合,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成人身高。劉明侑指出,由於男生的第二性徵初期表現為睪丸成熟(體積超過4 c.c.或直徑超過2.5公分),醫師在檢查時會利用專業的睪丸測量器(orchidometer)來判斷孩子是否已經開始發育。近年來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體重超重的孩子越來越多,青春期發育也跟著提早不少。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第二性徵發育有疑慮,建議尋求專業的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檢查,透過正確的醫療診斷,才不會讓孩子接受不必要的治療而錯失成長的黃金時期。
-
2020-10-05 科別.兒科
醫病天地/孩子說話卡卡…家長放慢說
小孩發展過程講話不流暢,有長輩認為是「大雞慢啼」。不過醫師提醒,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及語言能力發展成熟,不流暢頻率應該要減少,但若是字重複頻率、延長時間增加或出現逃避表現,有可能成為真正「口吃」。羅東博愛醫院語言治療師陳亭伃表示,「口吃」是說話時出現結巴現象,可能是不斷重複說某些字或音、拉長語音、字句中斷等,也可能是說話時出現「不適當張力」而過快、過慢,使說話變得不流暢;更嚴重是有些人說話會伴隨不自然的臉部表情、或身體動作,如甩頭、眨眼等。陳亭伃說,口吃的成因是個人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好發於2到5歲時,發生率大約為總人口數的5%,男生發生率較高於女生,多數人會自發性恢復。陳亭伃也提到,兒童學習語言過程,也可能因開始學習較複雜語句、或說話速度加快,出現結巴現象,但這種不流暢現象並非真正口吃,而是「發展性的不流暢」,對此也不需要過度緊張。但伴隨年齡增長、語言能力發展成熟,不流暢頻率應該會逐漸減少,但若字的重複頻率、延長時間增加或反而出現逃避表現,就是值得注意警訊。陳亭伃建議,家長若發現孩子說話卡卡,請家長放慢說話速度,注意聆聽孩子說話內容,不要一直糾正說話方式,避免給予溝通壓力,例如催促、打斷說話、隨意接話等。應該多給孩子時間、等待慢慢說完,流暢說話時也多給正向鼓勵,增加自信心。
-
2020-10-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憂疫情再起:入冬恐爆院內感染
天氣逐漸轉涼,歐洲新冠肺炎疫情再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兒童感染科權威黃立民昨出席「二○二○健保國是會議」時表示,「我們一直外銷病毒」,國內社區絕對有零星個案,預言台灣入冬本土疫情將從院內感染開始,唯一可阻斷國內疫情大爆發的機會就是盡可能搶到疫苗。對此,指揮中心回應,確實可能出現「漏網之魚」,民眾務必落實社交距離及戴口罩,降低疫情爆發風險。黃立民表示,中秋連假期間,花蓮東大門夜市等國內各觀光景點,人山人海,完全不見安全距離,令人擔憂。「現在就是等著爆入冬第一家院內感染。」黃立民說,國內醫療院所均繃緊神經,以台大醫院為例,感染管控已經拉到最高等級,但只要社區感染人數累積到一定比例,患者可能出現在醫院各科,一不小心就爆發院內感染。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臨床已出現不少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腺病毒感染等患者,這是一大警訊,顯示民眾真的是鬆懈了,「口罩戴得不如三、四月這麼緊」,潛在社區個案碰上免疫力低民眾,就可能讓社區感染一觸即發。倘若未來幾個月發生社區感染,等同宣布醫療體系恐將崩壞。對於臨床醫師的警告,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入冬疫情從院內感染開始,這屬於最壞劇本」,尊重專家意見,指揮中心防疫重心仍以邊境風險嚴管為主,除特殊短期商務來台,其餘入境者全數需居家檢疫十四天,期滿後仍須自主健康管理七天,外出須戴口罩,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
-
2020-10-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冬新冠肺炎從院內感染開始 指揮中心:戴口罩可避免
國內有感染科醫師認為,入冬以後可能疫情再起,從院內感染開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入境感染者確實可能出現「漏網之魚」,所以在社區及醫院,一定要落實保持社交距離,無法保持距離就要戴口罩,相信就可將秋冬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可能性降到最低。莊人祥說,入冬疫情從院內感染開始,屬於「最壞劇本」,尊重專家意見,但指揮中心防疫重心仍以邊境風險嚴管為主。莊人祥強調,除特殊短期商務來台,其餘入境者全數需居家檢疫14天,但該病毒確實難纏,期滿後仍須自主健康管理7天,外出須戴口罩,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近期頻傳入境檢疫期滿仍驗出病毒陽性者,莊人祥表示,新冠病毒特性為發病前兩天開始可傳染,發病當天感染力最高,發病第十天無傳染力,確實有病例長達80多天病毒檢測仍為陽性,但其實已經不具傳染性。但仍不可排除病毒潛伏期超過21天可能性,所以莊人祥提醒,民眾一定要在密閉場所帶口罩,避免不小心有未被揪出的感染者走入社區或醫院,造成大型群聚事件,但莊人祥認為,醫院本就需要戴口罩,有基本防護,應可將感染風險降低。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臨床已出現不少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腺病毒感染,甚至有些因為感冒引起肺炎的案例。疫情流行初期,國人幾乎都能尊循戴口罩、勤洗手等規範,也讓腸病毒、流感幾乎被消滅,當時還有專家笑說「小兒科要沒生意了」,但現在這些疾病慢慢回來了,顯示民眾近期真的是鬆懈了,口罩戴得不如三、四月這麼緊。邱政洵表示,臨床的現象是一大警訊,無論是上呼吸道感染、腺病毒感染或是流感,症狀幾乎與新冠肺炎一模一樣,發燒、咳嗽,第一線根本無力辨別,台灣幾乎沒有病毒,能安心朝過往經驗判定感染性疾病,倘若,發生社區感染,在秋冬這個季節,等於同時宣布醫療體系的崩壞。台灣目前仍採取嚴守邊境的策略,不過目前仍有零星的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加上無法排除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民眾若是沒有在秋冬把口罩戴好、手洗好、社交距離保持好,潛在於社區的個案碰上免疫力低的民眾,就可能讓社區感染一觸即發。邱政洵表示,長庚醫院感控持續不敢鬆懈,戶外篩檢站也不敢撤,也呼籲國人千萬不要鬆懈,出入公共場所一定要戴口罩,手一定要徹底洗乾淨。
-
2020-10-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師預言疫情將再來 莊人祥:做好2件事就不怕
時序入秋,有感染科醫師認為,台灣早有病毒,疫情勢必捲土重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指出,透過入境14天居家檢疫、國內落實防疫新生活,就能切斷病毒傳播鏈,避免傳播。時序入秋,外界擔心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捲土重來。台灣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台灣早已「外銷」個案,代表國內一定有病毒,再看看中秋連假全台各大景點擠滿人,毫無社交距離,認為疫情爆發只是早晚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下午接受記者電訪時表示,秋冬武漢肺炎疫情當然有捲土重來的可能,相信專家是以最壞可能性估算台灣的狀況,指揮中心都尊重。莊人祥說,未來防疫政策仍會以嚴管邊境為主,對於所有入境者落實14天居家檢疫;國內則以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為主,只要民眾都能配合防疫政策,即便不慎有病毒進入社區, 還是能夠切斷病毒傳播鏈,避免進一步傳播。指揮中心如此確定這種防疫策略有效,其來有自。莊人祥指出,目前已知武漢肺炎的特性就是發病前2天開始具有傳染力,發病前後幾天傳染力最高,但發病7天後幾乎不再具有傳染力。因應這項特性,指揮中心祭出14天居家檢疫期,加上7天自主健康管理。莊人祥說,民眾即便感染到病毒,歷經這21天的防疫期,基本上都已不具傳染力,若少數病毒潛伏期真的特別長,直到檢疫期滿才發病,也會因戴口罩等措施阻斷傳播鏈,避免進一步傳播。
-
2020-10-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第二波疫情將來?醫預言「等著入冬爆院內感染」
天氣逐漸轉涼,歐洲新冠肺炎疫情再起,專家預估將比年初疫情更嚴峻,日本日前又爆院內感染,台灣國內雖沒有本土疫情,卻時常傳出「台灣輸出」病例,第二波疫情何時來,各界繃緊神經,感染科權威預言,台灣本土疫情一定會來,「現在就是等著爆入冬第一家院內感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兒童感染科權威黃立民今出席「2020健保國是會議」,會前媒體問及,美國總統川普確診新冠肺炎,國際又將目光集中到入冬新冠肺炎疫情走向,中秋節連假期間,民眾四處觀光遊玩,維持正常生活的台灣是否再次回到年初疫情升溫期,黃預言「一定會。」黃立民表示,台灣從6月開始,不斷出現自台灣出境,被他國採檢出陽性的個案,「我們一直有外銷病毒。」認為國內社區絕對有零星個案,只是之前悶熱天氣、戴口罩的環境,疫情還沒有爆發,但只要台灣持續「安全」,民眾就會越來越放鬆。黃立民說,觀察中秋連假期間,各觀光景點,如花蓮東大門夜市等,人山人海的觀光潮,安全距離造不見了,隨著入秋冬,氣溫逐漸轉涼,4至20度是病毒活躍的環境,只要民眾稍有不慎,病毒就會開始在社區中形成傳播鍊,讓本土疫情悄悄擴散。距離台灣的本土疫情大爆發還有多久,黃立民說,現在就是等著爆第一家院內感染,國內所有醫療院所都繃緊神經,他以自己所服務的台大醫院為例,目前感染管控已經拉到最高等級,但只要社區感染人數累積到一定比例,不適民眾可能出現在醫院各科,一不小心就爆發院內感染。「發生院內感染也不要罵這間醫院,這就是運氣」,黃立民說,即使醫療院所及民眾如何防禦,都很難避免入冬不爆發院內感染,目前唯一可以阻斷國內疫情大爆發的機會就是盡可能搶到疫苗,同時建議指揮中心應要求國產疫苗廠商,必須力拚2022年上市、穩定產出國產疫苗。
-
2020-10-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秋連假景點人擠人「無社交距離」 醫擔憂:疫情早晚會爆發
時序入秋,外界擔心新冠肺炎捲土重來。感染科醫師表示,台灣早已「外銷」個案,代表國內一定有病毒,再看看中秋連假全台各大景點擠滿人,毫無社交距離,疫情爆發只是早晚問題。新冠肺炎疫情(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全球延燒,如今時序入秋,流感、新冠肺炎疫情是否雙重夾擊,引發各界關注。台灣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今天上午出席福和會「2020健保國是論壇」,會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疫情一定會來」,國際間已發現多起台灣「外銷」的新冠肺炎個案,代表國內一定有病毒,只是還沒竄起。他指出,看看中秋連假期間,全台各大景點塞爆人,何來社交距離,即便各大醫院嚴加戒備,但百密必有一疏,「現在就看哪家醫院第一個爆發院內感染」,未來即便爆發,也不應將責任都歸咎於醫院。黃立民說,夏天過去,秋冬攝氏4度到20度的溫度,正好是病毒最活躍的溫度,隨季節入秋、天氣轉涼,危機也愈來愈大。在他看來,台灣的防疫措施已相當嚴格,再加嚴恐引起民眾反彈,買疫苗是唯一解方。黃立民建議,政府應要求國產疫苗至少2022年可以上市,別急於把標準訂太高。
-
2020-10-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鑑別罹患流感或新冠肺炎 醫師籲孩童施打流感疫苗
時序進入秋季,也是流感好發的季節。流感疫苗即將在10月5日開始施打,兒科醫師建議家中孩童今年一定要施打流感疫苗,因目前新冠肺炎還沒有有效治療藥物及疫苗,加上孩童的臨床表現都比較輕微,難以在第一時間鑑別孩童罹患「流感」還是「新冠肺炎」。豐原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馬瑞杉表示,冬天是流感季,老人和孩童都容易罹患流感,且容易發生併發症,施打流感疫苗除了能降低流感感染率,也能減少併發症發生。根據美國疾管署資料統計,美國有700多萬人罹患新冠肺炎,其中孩童就有50萬人,占整體百分之7;國內是因為目前尚未爆發社區感染,一旦爆發社區感染,孩童罹患的比例也會與美國相同。馬瑞杉表示,孩童罹患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上雖然比較輕微,沒有大人容易罹患,但孩童本身就容易得到病毒感染,流感季施打流感疫苗能增加保護力,也有助醫師在臨床上鑑別「流感」與「新冠肺炎」。
-
2020-10-02 癌症.抗癌新知
兒癌治療新突破 不限定癌症而以基因突變為治療方向
台灣經濟起飛的1960年代,一但家中的孩子被驗出罹患癌症,往往結局就是,家長對醫師深深致謝後,帶著孩子消失在門診中,一家人騎著野狼機車去墾丁,做最後一次的家庭旅行。過去,兒癌治癒率已達七成以上,不過仍有許多少見而難治的兒童癌症,威脅著一家脆弱的幸福。如今不分癌別的全癌症治療,廣譜抗癌藥為兒癌治療帶來了全新的生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指出,根據國內的癌症登記,每年有11萬名新發現的癌症病患,其中約有500名是兒童。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台灣兒癌發生率最高的是血癌,其他還有膠質母細胞瘤、分泌型乳癌、嬰兒纖維肉瘤、先天性中胚葉腎瘤、乳突甲狀腺癌等等。早年,當孩子發生不正常嘔吐、莫名其妙死亡,只能被歸列於「不明癌」,隨著兒癌醫師的訓練成熟、制定出標準化的治療方式、影像病理的進步、健保制度的建立,國內的兒童癌症治療成績斐然,整體存活率可以達到七、八成。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強調,兒童年齡還小,比較少是受到環境污染或是不良生活習慣所影響,往往是跟強大的基因突變有關,在基因變化上,很多是因為基因融合(例如:NTRK)和染色體重排有關,很適合使用標靶治療。在治療上,劉彥麟指出,NTRK基因突變會導致許多不同的兒童癌症,例如神經膠質瘤、甲狀腺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嬰兒型纖維肉瘤以及中胚葉腎瘤,已經有第一個不分癌別,不分腫瘤位置,而以阻斷NTRK的廣譜的抗癌藥,率先在美國以孤兒藥的姿態,加速審查上市,成為治療兒童癌症的重要轉變。台灣也已經核可該類藥物上市,成為亞洲第一個引進廣譜抗癌藥的國家。劉彥麟指出,兒童癌症是少見癌,藥物市場小,因此新藥研發困難,過去,臨床上,經常是「適應症外的使用」,靠著前輩累積的臨床經驗,給孩子試試看用藥,醫師們常常需要向健保署專案申請藥物,隨時有可能面臨藥物斷炊,對病家與孩子都是很大的身心考驗。兒童癌症是癌症用藥的荒漠,事實上,根據美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NCI)兒童癌症的精準醫療研究,29%的兒癌病人可以媒合到適合的標靶藥物。劉彥麟呼籲,對於兒童癌症的用藥與檢測應該更為積極,每一個成功治癒的兒童,比起成人癌症,兒童的健康人年可以長達數十年,也就是說,未來這些兒童對社會仍有其貢獻,因而從治療的成本效益觀點而言,兒童癌症遠遠超過成人癌症,呼籲政府更為積極拯救兒癌病患。#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季節更替脾胃易出狀況 3道初秋食療藥膳,幫你養生護脾胃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濕邪困脾,運化失常,久之則氣血生化乏源,導致其他臟腑功能低下。所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換季入秋時,養生以健脾為主,輔以祛濕,脾胃功能正常是人體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中醫認為的“四時脾旺不受邪”。由夏入秋,發現身邊肚子不舒服的人開始多了?夏秋換季時,脾胃病確實容易多發。這是因為,這個時節往往濕熱多雨,餘暑未消,正值中醫裡的「長夏」時節。長夏之季暑濕盛行,極易傷及人體的陽氣。加之天氣依舊較熱,人體陽氣外洩較多,故而中寒導致脾胃虛弱。同時,中醫認為脾臟喜燥惡濕,濕熱之邪更易傷脾,外濕好犯脾,內濕易困脾,終始循環,脾運化功能失常,臨床多表現為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季節更替,脾胃容易出狀況這段時期出現腹瀉、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1.飲食不潔當下天氣仍炎熱,雖然冰箱、空調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如果用之無度,也會成為隱形的健康殺手。比如,夏季食物保質期短,易變質,很多人因為節儉,將隔夜飯菜放在冰箱中或不注意食物的保質期。殊不知,冰箱內更易滋生細菌,各種食物間細菌也容易交叉傳播,最後傷及脾胃得不償失。2.過食生冷中醫認為脾胃喜暖惡涼,寒涼食物耗傷脾胃陽氣,造成水濕不能運化造成寒濕內生,造成腹痛腹瀉等症。要知道,寒涼食物不僅指冰激凌、冰鎮飲料,也包含一些性寒的食物,如西瓜、獼猴桃、生梨,過量進食會損傷脾胃的陽氣,若本身脾胃就虛寒,就更容易出現腹瀉、腹痛。中醫認為養生應順應四時,夏季應熱反寒,寒傷脾胃,極易致脾胃病的複發或加重。此外,這個時節雖早晚逐漸轉涼,但白天仍高溫難耐,很多人喜歡久居空調房,“空調病”也隨之而來。尤其對老人、兒童及體質較弱人群,長期處於冷熱頻繁切換的環境裡,也易引起胃腸道不適。3.飲食不知節制夏季很多人喜歡吃大排檔、燒烤,圖一個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但若大量進食,會使胃黏膜呈充血、水腫狀態,易引發胃炎。若本身就有脾胃疾病,再進食大量辛辣食物,會傷害食管和胃,結果就會讓人產生胃灼熱的感覺,使胃局部血管擴張、充血,也會對潰瘍面產生刺激作用,造成胃腸炎的加重。而油炸食物熱量高,多吃會使人發胖。油脂多很難消化,會加重消化道的負擔,多吃會引起消化不良,還會導致血脂增高。若本身就有脾胃疾病,再大量進食油炸食物,就會導致脾虛,進而出現反胃、腹瀉等症。要避免此類病症的發生,除了要少吃油炸食物,日常烹調也要少放油。要進食油炸食物時,可用吸油紙吸一下,以減少油脂攝入。4.情志內傷中醫認為“憂思傷脾”,心理問題被認為是許多疾病的誘因,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都會引起健康問題。這個時節,天氣炎熱依舊,節奏本來就快的都市生活加上炎熱帶來煩躁,使得負面情緒滋生。典型的表現是腸易激綜合徵(簡稱“IBS”),該病會在焦慮緊張的狀態下誘發,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良好心境有利於緩解這類疾病。抓住長夏之季,顧護脾胃養脾攝生這個時節雖易引發較多脾胃病,卻也是健脾養脾的好時節,脾胃為後天之本,運化水穀則生機可得,人體後天的生存均賴脾胃得以實現,而長夏為脾所主,所以脾的正常功能得以實現,就需要在長夏之季顧護脾胃,養脾攝生,生活中可注意幾方面:1.保持平和的情緒憂思傷脾,過多無效的思考、憂慮的情緒都會使脾胃運化困頓。現代人因為對身體運轉狀態知識的欠缺,加上受生活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影響,很容易不小心傷到脾胃。換季入秋之始,年老體弱或平素壓力大者應作好心理準備,保持心態平和,以良好的心境,去抗禦自然界的負性影響。2.規律飲食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把握“溫軟淡鮮少”原則,即溫暖柔軟的食物易被脾胃吸收;飲食清淡,切忌辛辣、過甜、過鹹,易增加胃酸;忌肥甘厚味,如動物內臟、五花肉等;新鮮蔬菜、瘦肉、魚、雞蛋等則比較可取。飲食要新鮮,少量多餐,控制好進食量,不宜過飽,不要讓胃腸超負荷工作。3.健脾、祛濕、化濕入秋之際,調理脾胃應側重健脾、祛暑、化濕,可適當吃些綠豆、赤小豆、蓮子、絲瓜、薏仁、茯苓等健脾祛濕之品。容易便秘的人要減少久坐,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秋燥症應多食含維生素A、B、C、E類食品,如胡蘿蔔、藕、蜂蜜、銀耳等以養血潤燥,提高抗秋燥、抗疾病能力。秋為收藏季節,體內肺氣相對旺盛,常乘虛侵肝。故在飲食中應減辛增酸,酸性食物入肝,有助肝氣強盛,不致於受外邪侵傷,從而預防胸悶胸脹、噯氣等不適的發生。4.飯後散步保持適量的運動,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要注意的是,並非吃完飯後立即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十分鐘再進行,飯後半小時內不得做劇烈運動。5.揉肚臍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五分鐘,每日1-2次,健脾和胃,消食導滯。6.按摩足三里足三里位於膝眼直下三寸處,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初秋食療藥膳推薦●薏米赤豆湯原料: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紅棗5枚、白糖1匙。做法:薏苡仁、赤小豆洗淨入鍋,加水2大碗,小火慢煮1小時後,加紅棗、白糖,再煮30分鐘,至豆爛離火,當點心吃。功效:適合夏季各種人群飲用,可清熱健脾、利濕輕身。●三色豆湯原料:白扁豆、紅小豆、綠豆各30克。做法:白扁豆、紅小豆、綠豆洗淨入鍋,加水小火慢煮1小時後,再煮30分鐘,至豆爛離火,煮粥食用,每日一次。功效:健脾化濕,和中消暑。此湯甘甜可口,可清熱除濕。常食有助於解除疲勞。●木瓜排骨湯原料:新鮮木瓜1個,花生仁150克,豬排骨500克,紅棗9枚,適量食鹽、味精。做法:洗淨木瓜,去除瓜皮瓜子,切成厚片。用清水將花生仁浸泡30分鐘,洗淨排骨,紅棗去核,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燉煮3小時,加適量的鹽、味精即可。每天1-3次,每次100毫升,可佐餐食用。功效:清熱潤燥,健脾通便,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消化不良或口渴咽乾,有助於緩解症狀。作者:邢練軍喻曉(作者邢練軍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浦東分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喻曉為主治醫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01 癌症.抗癌新知
生命與金錢的拔河!「次世代基因定序」助癌症病患爭取治療時間
癌症病患想尋求標靶治療,必須有基因檢測的佐證,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成為眾所期待的檢測方式。NGS具有的三大優勢為,用極少的檢體,檢測多個癌症基因變異,所需時間也比較短,可以幫病患爭取治療時間,也可以進行較複雜的基因變異分析。但是檢測費用也很驚人,坊間的收費可能達十萬元,形成生命與金錢拔河的情況。一個癌症需要的檢測基因通常超過一個,傳統的基因檢測曠日費時,病患珍貴的檢體也會耗損,而癌末病患往往等不了那麼久,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李健逢指出,NGS可以一次檢測數百個基因,提升時效、節省檢體。近期PARP抑制劑問世,在治療BRCA1/2突變的乳癌病患特別有效,李健逢說,BRCA1/2基因非常龐大且缺乏突變的熱點,導致在過去需要用數百個聚合酶鏈鎖反應,加上數百次定序才能完整解析,相當耗工、耗時,而NGS可以在兩天之內完成。簡單明確的基因突變,使用傳統基因檢測方法即可掌握,但是以NTRK1/2/3 這三個致癌基因來說,融合對象以及樣態可能高達100多種,且數目還增加中。李健逢指出,過去傳統的基因檢測很難詳細解析NTRK1/2/3基因變異,但NGS能有效達成。此外,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al burden, TMB) 更是一個只能由NGS檢出。李健逢解釋,如果乳癌病患卻檢測出肺癌的EGFR變異,醫師就要思考病患可能不是乳癌,而是從肺癌轉移而來,給予的標靶藥物就會完全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治療效果。對於常見的癌症,檢測標的治療藥物很明確,如果罹患少見癌症,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建議,目前治療的概念逐漸朝向全癌(tumor agnostic therapy),意即不分癌種,只要有可進行藥物治療的標的基因變化即可接受治療。目前台灣已核准的包含NTRK基因融合變異的腫瘤可使用NTRK抑制劑,以及dMMR/MSI-H/TMB-high(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細胞錯配修復機制缺失/腫瘤突變荷載高)的腫瘤可接受特定免疫治療。以NTRK基因融合變異為例,常常出現在少見的腫瘤,例如兒童的神經膠質瘤、甲狀腺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嬰兒型纖維肉瘤以及中胚葉腎瘤,以及成年人的少見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以及某些肉瘤。因此,少見的腫瘤確實是適合全方位廣泛性癌症基因檢測的。每一個癌症病患都應該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強調,基因檢測的目的是尋找配對的標靶藥物,部分癌症明確指向某些某些基因,例如肺癌的EGFR、乳癌的ER,大腸癌的BRAF,但以肝癌為例,目前仍無明確的基因突變與藥物,應該依據臨床醫師的建議,病患也不要一味的追求基因檢測與標靶治療。#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10-01 科別.骨科.復健
落枕可以靠熱敷或伸展舒緩?醫:先確定原因,自行處置嚴重恐中風
相信不少人都有落枕的經驗,輕則難以活動,重則舉步艱辛每步都在痛。遇到落枕時有些人說可以冰敷,有得人則說要熱敷,有人說做伸展操有用,有人則會硬把脖子凹回來。究竟為什麼會落枕?如何避免落枕發生落枕?落枕當下又要怎麼改善?來看復健科許嘉麟醫師怎麼說! 為什麼會落枕?醫:年齡、成因不盡相同! 許嘉麟醫師表示,落枕的正式名稱為「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是一種因為頸部肌肉收縮而無法放鬆,進而形成疼痛、僵硬的不適症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身體為了保護已經受傷的頸部,防止頸部周圍組織進一步受傷所產生的保護機制,而不單單只有枕頭沒睡好、睡姿不良等,形成的原因不同防範方式也不同,不同的年齡層常見原因也有所不同。 以青壯年來說,常常容易出現低頭滑手機、坐姿不良、用肩膀夾手機講電話等不良姿勢;或是舉重負荷過重、運動未確實拉筋等運動傷害;以及像是因車禍等原因所造成的頸椎受傷等,這些都是常見引起落枕的原因。因此平常就應調整姿勢、適度訓練肌群,並依病情穿戴頸圈、保護套,並注意運動的強度並適時的放鬆。 中年人則常見因為其他部位疼痛或發炎,使得身體為了舒緩容易不自覺出現代償的情況所致。例如五十肩患者常因手無法抬舉,身體便自然會以歪斜的方式行動,也就會出現長期聳肩、中心軸偏移的情況,頸部便容易過勞,落枕也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族群便要積極的治療問題的根源,以避免情況一再發生。 老年人的落枕主要則和頸椎退化、骨質疏鬆症等骨骼問題,或是肌少症所引起的駝背、肌耐力下降等肌力問題,造成睡眠時頸部支撐力不足有關。特別是在天冷的時候,常見因為溫度下降,睡覺時不自覺縮起脖子而引起落枕。建議應積極治療退化性疾病,例如頸椎牽引後適度訓練肌力,並且時時注意頸部保暖。 值得注意的是,嬰兒、兒童也有可能落枕。嬰兒的落枕主要是因為先天性或生產時受傷,造成的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所致,建議可在作過超音波檢查後,進行復健牽拉治療。而兒童的落枕則常見因為感冒、中耳炎等感染,鼻腔後方的喉頭肌肉發炎所引起,這樣的族群就要根治疾病,平時做好勤洗手、戴口罩、避開人群等防疫措施。 落枕當下要冰敷?熱敷?醫:先確定原因 發生落枕的當下,不少人會以推拿、冰敷、熱敷、自己把脖子扭回來等方式試圖改善情況。許嘉麟醫師表示,事實上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急性期當下除了輕輕按摩,建議什麼都不要做,盡早就醫檢查找出原因再進行治療為佳,特別是劇烈疼痛者以及一年超過三次以上的長期慢性肩頸僵硬者,應檢查頸部是否有其他問題以利根致。 醫師進一步解釋,落枕確實可以以熱敷和伸展的方式改善,冰敷則不建議,但那是在經檢查後確認為單純的肌肉問題的前提之下進行;且伸展也應在肌肉發炎痙攣緩解後,在控制力道的情況下適度伸展,而不是硬把脖子扭回來。如前述所提到的,落枕的成因眾多,也需排除骨刺、淋巴結腫大等各種成因,且頸部如此狹窄的地方放了很多人體重要的神經、血管等,是大腦通往身體的主幹道,若改善的方式錯誤,不僅無法改善落枕問題,甚至可能讓情況惡化,且若是頸動脈處於非暢通的狀態,也很有可能造成中風。 許嘉麟醫師舉例,曾經就有一位醫師落枕,因本身為醫師了解應先找出原因,檢查後發現是淋巴腫大所致,其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有關,在透過超音波導引解開神經與腫大的淋巴結後,改善了落枕的問題。此情況若是以一般熱敷的方式進行改善,反而會讓淋巴結腫大更嚴重,落枕也會加劇。因此呼籲民眾,發生落枕的當下進早就醫,以利醫師提供正確安全的改善方式,不論是要熱敷或是伸展,都應經過專業醫師檢查後進行為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01 科別.心臟血管
藝人小鬼猝逝先天心律不整引注意 醫:家族篩檢防憾事
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猝逝,讓人注意到猝死率高的先天心律不整症候群。台中13歲國中男生,雖然長得比同年齡高壯,從小很少生病,曾2度在家中昏倒,確診為長QT症候群,目前接受藥物治療,定期回診,至今半年沒有發生暈倒的情形。戴以信說,長QT症候群為遺傳性疾病,如果家人有過不明原因暈厥,建議進行家族篩檢預防憾事。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猝逝,讓人注意到先天心律不整症候群等疾病,如布魯蓋達症候群、長QT症候群及心肌病變等,平常沒有症狀,一旦發生出現心律不整,猝死率高,其中長QT症候群好發年齡約在20歲,小朋友也有可能發病。中國醫學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戴以信說,長QT症候群發生率約萬分之四,為基因缺陷導致的心臟電生理發生異常,患者反覆突發性的暈厥,在某些因素誘發下可能導致心律不整,甚至猝死。戴以信說明,誘發因素,第一型患者中有68%的病患在運動中發作,宜避免游泳,第二型患者有30%會受到巨大尖銳的聲響誘發,建議不要使用鬧鈴,手機調至震動。第三型患者64%會在睡眠中發作;另外,藥物也可能誘發,這類病患僅需停藥便能停止誘發。戴以信說明,長QT症候群確診後,會風險評估病患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的機率,目前治療方式是與家屬討論是否提早放置「植入式體內去顫器」,一旦患者發作暈厥時,即自動電擊心臟。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傅雲慶院長率領兒童心臟科團隊成立亞太先天及結構性心臟病介入訓練與治療中心,去年年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積極發展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先天及結構性心臟病,守護兒童與結構性心臟病患者的健康。
-
2020-09-30 科別.牙科
天天刷牙為何蛀牙還會找上門?洗牙會讓牙縫變大嗎? 6大牙齒問題醫師替你解答
牙齒健康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成年人滿口牙齒在28至32顆之間,世界衛生組織提倡保護牙齒的“8020”計劃,即80歲保留20顆功能牙。但是在我國,牙齒養護現狀不容樂觀。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預防保健科主任鄭樹國教授表示,有牙病別拖著不治,因為牙病會在一點一點地拖延中,越來越嚴重。如何發現牙齒健康出現問題了?如果發現牙齦出血,這往往是身體在發出預警信號,提示口腔健康狀態已經不是很理想了。比較常見的情況是菌斑導致的牙齦炎。這時牙齦處在早期表淺的炎症狀態,通過保持口腔衛生,以及一些簡單治療(如潔治,也就是“洗牙”),會在一定時間內恢復正常。還有一種是已經出現牙周炎的表現。牙齒在口腔當中就像大樹在土壤中一樣,患牙周炎後,就好比樹根周圍的土壤流失,牙根暴露出來,專業稱為附著喪失。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進展為牙周炎了。此時單靠認真刷牙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必須經過專業系統的治療才能控制炎症。牙周疾病都有些徵兆,首先,是牙齦出血。專家提醒,刷牙的時候如果發現牙刷上黏了一些血漬,或者在咬蘋果、饅頭等食物時留下帶血的齒痕等,這往往提示牙齦可能出現炎症了。另外,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情況,要特別注意。例如突然覺得牙齒咬東西沒有力量,或者牙齒出現鬆動,出現不太好的口氣。這都是身體在提醒你:牙周狀況不好了。建議儘早去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口腔檢查。好好刷牙能不能護好牙周?很多口腔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是牙菌斑。雖然通過有效的刷牙可以去除牙菌斑,但是並不能將其完全清除乾淨。隨著菌斑不斷形成,唾液當中鈣和磷等礦物成分會附著其上,形成牙石。有部分牙石肉眼可見,附著在齦上,其實還有相當一部分存在齦下,它們不斷刺激牙根周圍的牙周組織,產生炎症。通過日常的刷牙,並不能將其清除。對此,洗牙是很好的解決方法,它可以去除齦上的菌斑、牙石。此外,對於齦下菌斑和牙石的去除,還需要係統的牙周治療。只有有效去除了齦上和齦下的菌斑和牙石,才能使牙周組織有一個很好的恢復環境,進而有效地解決牙周問題。專家表示,普通牙刷和電動牙刷比起來,在去除牙菌斑的效率上是沒有顯著差別的。很多臨床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使用普通牙刷,當掌握了正確的刷牙方法後,一方面可以達到和電動牙刷一樣的菌斑去除效果。另一方面,刷牙的精細動作使手部得到鍛煉,一舉多得。可見,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更為關鍵。首先,在選擇牙刷時,盡量選小刷頭牙刷——在刷牙時,更為靈活,尤其容易進入不易清潔的部位,以便提高清潔效率。其次,刷毛軟硬要適宜。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因為牙周疾病或者已出現牙齦退縮,牙根暴露,適合選用軟毛牙刷。而對於青少年和兒童來說,刷牙時容易清潔不到位,那麼這時可以選刷毛稍硬一點的牙刷。第三,刷毛尖端要磨圓,對牙表面的損傷會相對較小。最後,刷柄要防滑,可選擇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的款式,更方便持握。天天刷牙,蛀牙還會找上門?蛀牙臨床稱為齲齒,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牙齒本身。有一部分人牙齒發育不理想,容易被酸性等物質腐蝕,更易得齲齒。第二是導致齲齒的細菌。口腔中細菌非常多,平時刷牙可以去除一部分,但實際上即使掌握了正確的刷牙方法,也只能清除大約50%的牙菌斑。第三是人們的日常飲食。有些人喜歡甜食、飲料,攝入大量糖分,在被口腔中的產酸細菌酵解過程中產生酸性物質,進而腐蝕牙齒。專家強調,齲齒的早期治療非常關鍵。牙齒表面的牙釉質很堅硬,沒有神經分佈。當齲齒在早期時,只局限在牙釉質表層,在用工具清除被腐蝕的部分時,實際上人是感覺不到的。而如果治療不及時,齲齒越來越深,波及牙齒內部的牙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牙神經”,再進行治療,痛苦可想而知。有的人不以為意,覺得可以忍兩天、吃點鎮痛藥,甚至用一些止痛“偏方”。這是不對的行為。因為齲病這時還在進一步擴散,一旦擴展到牙髓後,不僅會帶來疼痛,齲坏中的致病菌以及炎症的有害代謝產物會進入血管,隨著血液循環遊走於全身各處,可能對心、腎、中樞神經系統等產生影響,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洗牙會讓牙縫變大嗎?牙石形成後會逐漸壓迫牙齦退縮,佔據牙間隙位置,當通過洗牙將牙石去除後,牙間隙再次空出來。但由於牙齦此前已經退縮,有人甚至形成了牙根暴露,感覺上好像是洗牙後牙間隙變大。事實上,通過清除牙石,是為原先受到擠占的牙周創造了恢復空間,所以單純洗牙是不會讓牙縫變大的。洗牙通過超聲波的爆破、震動作用,將牙石震碎,並通過水的沖洗將其清理乾淨。它對牙齒本身是沒有影響的。專家解釋說,將牙齒通過超聲潔治後,放到掃描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發現牙表面並沒有造成損傷。因此,到正規醫療機構定期洗牙,對於保持口腔健康是很有必要的。智齒到底應不應該拔?大多數人有4顆第三磨牙,就是通常所稱的智齒。專家認為,如果智齒萌出很理想,長得比較整齊,並且咬合關係也很好,是可以保留的。而有些長出一半的智齒,位置不正,導致周圍的牙齦組織形成盲袋,食物殘渣、細菌等容易堆積其中,容易引起炎症、疼痛,或者對相鄰牙齒造成影響。這類情況的智齒可能就要拔除了。建議出現智齒萌出異常情況時,一定要去專業的醫療機構檢查就診。多久進行一次口腔檢查才好?很多人每年都會進行常規體檢,其實口腔也需要這樣的檢查。一些口腔早期疾病,非專業人士很難發現。通過定期進行專業檢查,能儘早發現問題。對正常成年人來說,一般每年需進行至少一次口腔檢查。對於易患口腔疾病的成年人,比如有易患齲齒或牙周疾病的情況,建議縮短口腔定期檢查的間隔時間,每年進行兩次口腔檢查。對處於發育時期的兒童來說,身體變化往往很快,另外飲食習慣和口腔清潔習慣也較成年人更差,因此定期檢查的周期要更短一些,一般建議每年至少兩次口腔檢查。對一些發育不良、易感口腔疾病的孩子來說,可能每3個月就需要口腔檢查一次。另外,對於備孕的年輕女士來說,口腔的健康問題也要在懷孕前及早解決,以便孕期更平穩、更健康,也更利於將來寶寶的生長發育。(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臨床研究證實卡介苗減少呼吸道感染 防新冠效果待證實
卡介苗是否有助人們對新冠肺炎的免疫力,國際間有許多研究;最近「Cell」(細胞)期刊發表相關研究顯示,接種卡介苗對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有防範效果。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認為卡介苗對所有感染症皆有效,是否對新冠肺炎有防治效果,需要更多驗證。在「Cell」發表的研究,針對一九八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出院時隨機接種卡介苗和安慰劑,並進行十二個月追蹤。結果發現,安慰劑組的呼吸道感染率為四成二、卡介苗組為二成五;接種卡介苗老人出院後,再次感染時間也比安慰劑長者晚五周。不過,研究也指出,卡介苗是否對新冠肺炎有防範效果,尚待證實。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以來,各國無不在尋找解方。四月初澳洲發表研究顯示,亞洲、非洲因卡介苗接種率較歐美高,確診、重症個案相對少,認為卡介苗或可成為新冠肺炎的解方之一。目前也有許多廠商針對卡介苗對抗新冠肺炎的效果進行臨床試驗,但目前尚未有進一步的成果。黃立民表示,卡介苗主要產生非特異性免疫增強效果,在仍有保護力的狀況下,對所有感染症都有效。但卡介苗施打後,其特異性免疫增強效果會在兩年內消失,除非補打,否則對一般成人對抗新冠肺炎的效益不大。黃立民說,除非世界衛生組織(WHO)或歐美等國發表相關報告,確切指出卡介苗對新冠肺炎的防治成效,否則不考慮在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前,對老年人或高風險族群全面施打卡介苗。
-
2020-09-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攝取維生素D抗新冠肺炎?教授破解偽裝的美國研究
讀者Mings Wei今天(2020-9-26)用臉書寄來短訊:「教授,這是假新聞嗎?感覺也是本末倒置的新聞」。上面的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篇今天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文章,標題是:美研究:維生素D充足 不易感染新冠肺炎。文章的第一段是:美國有研究指出,如果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可減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即使感染後出現併發症死亡的風險也較一般人低。文章的第二段開頭是: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分析…讀者Mings Wei的短訊裡也有附上一篇論文的連結。這篇論文就是《中時新聞網》那篇文章所指的《美國研究》,而它的標題是:Vitamin D sufficiency, a serum 25- hydroxyvitamin D at least 30 ng/mL reduced risk for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fection(維他命D充足,血清25-羥基維他命D至少30 ng / mL可降低COVID-19感染患者不良臨床結局的風險)。這篇論文共有11位作者,前10位都是伊朗人,而他們全都是任職於Tehr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德黑蘭醫科大學)。最後一位作者是Michael Holick,而他是美國波士頓大學的教授。有關這位教授,我有發表過兩篇文章。等一下會進一步說明。這篇論文是發表在一個叫做PLOS One的期刊,而這個期刊是以收費(美金1695元)來發表論文的。負責審核這篇論文的編輯是Muhammad Adrish(穆斯林人名)。這項研究是分析235位新冠病患的醫療記錄,而他們全都是在德黑蘭醫科大學接受治療。分析發現共有158位病患的血清25-羥基維他命D是低於30 ng / mL(即所謂的《不充足》),其他77位則是高於30 ng / mL(即所謂的《充足》)。這項研究共分析了16項臨床結果,而其中11項是在《充足》與《不充足》病患之間沒有統計上的差別。這11項分別是(1)住院天數,(2)從生病到第一次住院之間的天數,(3)胸痛,(4)呼吸困難,(5)重症治療,(6)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7)插管,(8)多項器官傷害,(9)急性腎臟傷害,(10)雙側肺受累,(11)休克。5項在《充足》與《不充足》病患之間有統計上差別的臨床結果是(1)昏迷,(2)血氧飽和度低於90%,(3)C-反應蛋白大於40 mg/L,(4)淋巴球百分比小於20%,(5)嚴重性。這5項所謂的的臨床結果,可以說是近乎笑話。所謂的《嚴重性》是主觀判斷,而《血氧飽和度低於90%》,《C-反應蛋白大於40 mg/L》和《淋巴球百分比小於20%》頂多也就只是參考數值。也就是說,除了《昏迷》一項外,所有真正有重要性的臨床結果,都是沒有統計學上的差別。這樣的研究竟然敢在標題上說《羥基維生素D至少30 ng / mL可降低COVID-19感染患者不良臨床結局的風險》?更荒唐的是,《中時新聞網》竟然還敢更進階地說《維生素D充足 不易感染新冠肺炎》。更更荒唐的是,《中時新聞網》竟然還敢把一個百分之百的伊朗研究說是美國研究。這就是鼓吹吃維他命D的人的醜惡嘴臉。好,我們現在來看Michael Holick是何許人物。我在2019-6-24發表的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裡有引用一篇文章,標題是:The Man Who Sold America On Vitamin D — And Profited In The Process(那個將維他命D推銷給美國的人 – 並在此過程中獲利)。標題下面有這句話(翻譯):根據政府記錄和訪談,將陽光補充劑變成數十億美元巨獸的醫生已從維他命D行業獲得數十萬美元的收入。Michael Holick就是《將陽光補充劑變成數十億美元巨獸的醫生》。我又在2020-3-08發表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虐童反證,指出Michael Holick在虐童案作證時,將幾乎100%的虐童案歸咎於《埃勒斯-丹洛斯症候群》,從而使得虐童父母得以脫罪。可是,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料,《埃勒斯-丹洛斯症候群》最多影響全球0.02%的人。所以,印第安納波利斯的佩頓·曼寧兒童醫院的臨床遺傳學家Brad Tinkle醫生說,Michael Holick診斷出這種疾病的比率不屬於《數學概率的可能性》。那,Michael Holick所提倡的《維他命D能治百病防千病》會屬於數學概率的可能性嗎?有關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對抗新冠,我在2020-7-17有發表維他命D抗新冠,一張嘴巴兩個洞,其中一段是:這項英國衛生專家的審查報告是發表於2020-6-29,標題是COVID-19 rapid evidence summary: vitamin D for COVID-19(COVID-19快速證據總結:維他命D用於COVID-19)。它是由13位專家共同撰寫,而這13位專家是審查了所有相關研究,包括那些聲稱補充維他命D可以預防或治療COVID-19的。這份長達58頁的報告的結論是:沒有證據顯示維他命D可以預防或治療COVID-19。這項百分之百的伊朗研究,就是攀搭上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Michael Holick,再獲得穆斯林裔編輯的協助,再經過《中時新聞網》的翻炒,才會烏鴉變鳳凰,成為美國研究。原文:中時新聞網:維他命D抗新冠 – 偽裝的美國研究
-
2020-09-28 科別.兒科
危險!幾顆巴克球 就能吊起釘書機
幼童誤食巴克球的意外愈來愈多,中華民國兒科醫學會聲明表示,巴克球磁力強烈,幼兒一旦誤食將造成腸胃被吸附,甚至嚴重穿孔與腹膜炎,目前全球已有超過三千例誤食意外,有多國禁止販售,要求政府應加強管理。巴克球可利用磁力拼出各式形狀,模樣很像分子結構,風行多年,輸入台灣時一度引發爭議。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在二○一五年要求標示不適合十四歲以下幼兒使用的警語,去年十月更將巴克球納入應檢項目,必須檢驗合格才能販售。但目前網路上很多大陸進口商品,根本未經檢驗。標檢局規定兒童磁鐵玩具,磁通量應小於五十高斯,但巴克球的磁性卻達四千高斯,只要幾顆就能吊起釘書機,磁性相當強。兒科醫學會在聲明中指出,巴克球的超強吸力來自於含有稀有金屬釹,市面上已有多種形狀的巴克球被用作益智性玩具,訓練想像力和創造力或當成裝置藝術用。
-
2020-09-28 科別.兒科
致命「吸引力」 誤吞巴克球 童險腸穿孔
一名一歲多男童因惡心嘔吐就醫,家人懷疑腦震盪,但X光顯示肚子裡有五個相連小白點,原來是哥哥姊姊遊戲的巴克球,男童因誤吞造成腸壁受損,幸發現得早,否則可能嚴重腸穿孔,甚至喪命。這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最近在臉書上分享的病例。謝宗學說,家長完全沒有發現孩子誤吞巴克球,因為孩子前一天跌倒還以為是頭撞到腦震盪,就醫時男童的腸壁已多處壞死,經開刀截除部分腸段,住院一周後才康復出院。中華民國兒科醫學會最近也公布另起巴克球案例,北部一名四歲男童吞下多顆巴克球,家人雖然發現,但沒有馬上就醫。數小時後,孩子在飯後出現上腹痛、嘔吐等症狀,就醫檢視其胃及小腸都有巴克球。因為這些帶有磁性的小球彼此相吸,連帶把胃壁、腸子等都吸住,造成孩子胃多處潰瘍,腸子並有瘻管,還有多處胃黏膜壞死,最後開刀取出,以抗生素治療多時,孩子飽受折磨。有超強磁力的「巴克球」被認為是一種益智玩具,卻不斷傳出兒童誤食,已有多起兒童因此動手術取出巴克球以保住小命,醫師提醒家長,絕不能讓幼小兒童有機會接觸巴克球。「這跟吞下彈珠、小球絕對不同。」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胃腸科醫師許秉毅指出,吞下彈珠當然也會造成問題,但情況不如巴克球危急,因巴克球有超強磁吸力,吞下一顆或許問題小一點,但兩顆以上、又散落在不同段的胃腸道裡,兩球相吸會把胃腸肌肉一併夾住,造成缺血。他說,學理上來說,這樣緊密的壓迫,只要短短幾個小時就會造成壞死,形成嚴重後果,甚至穿孔、腹膜炎,死亡率高。
-
2020-09-27 癌症.乳癌
粉紅健走風雨無阻 籲45到69歲婦女「報復性乳攝」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第一名、癌症死亡第三名,然而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前半年乳房篩檢人數明顯低於去年同期,7月後才開始回升。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癌)今與廣受上班族歡迎的插畫家「某人日常」合作,舉辦第十屆「粉紅健走」,雖然下雨仍有超過5000人報名。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呼籲,天氣已趨涼爽,45到69歲婦女趕快走出來「報復性乳攝」!台癌董事長王金平指出,台灣平均每4分42秒就增加一個癌症病人,其中乳癌更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平均每天有將近39人確診乳癌,每天7人因乳癌離世。台癌指出,女性乳癌發生率在45歲開始大幅增加,三分之一乳癌患者在45到54歲確診,是台灣女性不容忽視的疾病威脅,然而,45歲以上婦女定期篩檢率僅四成,相較於日韓高達五、六成,美國高達七成,仍顯偏低。林莉茹表示,國人罹患乳癌年齡中位數是55歲,因此國健署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共有213家醫療院所、84台乳房攝影車提供服務。45歲到69歲婦女或40歲以上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皆符合資格。今年1至9月累計63萬已接受乳攝,找到約2700名罹患乳癌者,當中六成是早期。第零期到第二期的乳癌5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遠高於第三期和第四期。林莉茹說,今年受疫情影響,3到5月乳攝人數明顯降低,到了7月才慢慢回升。為了彌補今年初篩檢人數的下降,國健署9月特別推出「乳攝車直接開到你公司」服務,只要工作單位有20人符合篩檢資格,打電話到醫療機構或衛生局就能協助媒合乳攝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乳癌有許多新的標靶藥持續開發出來,臨床試驗結果令人振奮,病友切莫一次治療結果不理想就放棄希望。在這個精準醫療的時代,他也建議有乳癌家族史的人可以考慮接受基因檢測,看看自己是否有相關風險基因,有助於早期的預防。台癌仿照成立「乳癌防治指揮中心」,呼籲全民練「五」功護乳,包括天天彩虹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五份、成年男性九份),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適時放鬆並遠出菸害,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做好定期篩檢。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也在現場,帶領參加健走的民眾做「防癌熱身操」,搭配將練五功口訣結合身體活動,更加好記。●誰是乳癌高危險群?1. 具一等親(母親、姐妹或女兒)乳癌家族史2.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3. 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4. 未曾生育或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5. 未曾哺乳6. 初經早、停經晚7. 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資料來源/國健署
-
2020-09-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苗若問世...誰可以先施打?大陸衛健委這樣說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3,200萬例,日後新冠疫苗一旦正式問世,究竟哪些人可優先施打?對此,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藥衛生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鄭忠偉給出明確的施打順序,其中一線醫療防疫人員將優先施打。鄭忠偉25日在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記者會中表示,預計到今年底,中國新冠疫苗年產能將達6.1億劑,明年可達到10億劑以上。不過,大陸藥廠「中國生物」早前曾表示,要獲得基礎免疫,未來新冠疫苗必須注射2至3劑,第1劑與第2劑間隔2至4周,第2劑與第3劑間隔4周。 因此,即便今年底大陸能順利生產出6億劑疫苗,仍然只有部分人可以打得到。對此,鄭忠偉稱,根據目前掌握的新冠病毒的一些特點,中國接種人群可分為高風險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這三類。第一類為高風險人群,指一線醫療防疫人員、邊境口岸的工作人員以及農副產品和冷凍市場工作人員等;第二類為高危人群,包括老人、孕婦、兒童和有基礎疾病的人;第三類為普通人群。鄭忠偉表示,未來大陸新冠疫苗應按此人群分類,分層滿足接種需求。對於疫苗的價格,鄭忠偉說,以新冠病毒疫苗的公共產品屬性,其在中國的定價一定是在大眾可接受的範圍。 大陸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表示,中國疫苗研發工作總體上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已有11個疫苗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其中4個疫苗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大陸國家藥監局藥品註册管理司負責人楊勝表示,新冠疫苗上市前需要完成臨床前研究、一期和二期臨床研究,並通過三期臨床試驗證明達到相應的保護效力,證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達到設定標準,還要完成商業規模生產技術驗證,建立可控的質量標準,證明擬上市疫苗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明確的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 楊勝指出,疫苗三期臨床試驗進展快慢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受試者人數、受試者入組速度、受試者中感染病例的獲取速度以及試驗具體結果等。 楊勝說,「我們將堅持依法依規,確保安全有效,採取『特事特辦』的原則,優化流程,無縫銜接,全力以赴,爭分奪秒,推動中國新冠病毒疫苗儘快上市。」
-
2020-09-26 科別.精神.身心
慣竊愛機車偷1輛換1輛 心理師:可能有強迫症已成癮
嘉義市陳姓慣竊、遊手好閒、喜歡偷機車,去年底才出獄,年初至今年7月又犯下10多起竊案,他偷車後未典當換錢,而是騎車閒逛找目標,見車主鑰匙未拔即換車騎走,多次被警逮捕、檢訊後聲請簡易判決;法院依竊盜罪判刑後入獄執行,但專家認為,陳行為應該有「強迫症」、會再犯,建議應就醫做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師林姿吟說,慣竊是因為偷竊行為得逞,可得到成就及快感,並非實際對偷得物品有迫切需要,所以有其心理成因,而非不懂法律規定,偷竊者無法控制自己衝動,特別是在壓力情境下,這些壓力可能來自人際衝突、生活挫折,透過偷竊成功的快感可抒解心裡不適,這種行為通常兒童或青少年就會出現。她說,臨床上曾有國小高年級、品學兼優女學生,被媽媽發現鉛筆盒常出現新奇文具用品,詢問時都辯稱是同學送的,家長私下了解後發現並非如此,而是孩子不告而取,回家勸誡女孩仍否認並惱羞成怒,家長帶來求助心理治療,發現女孩在學校遭霸凌,想透過造成他人損失來報復對方。林姿吟說,找到問題根源,與家長及導師討論改善班級霸凌情況,並指導女學生日後如何求助後,女孩偷竊行為即未再出現。林姿吟建議,陳男可能有強迫症、偷東西有快感、已成癮了,不偷心裡不舒服,和吸毒犯、性侵犯等都應接受心理處遇,而非只有監禁處罰。
-
2020-09-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新型冠狀病毒重症患者 多攜有基因缺陷
研究人員發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患者,有很大的比例擁有基因或免疫缺陷,因此削弱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能力。英國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根據這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冠狀病毒疾病人類基因研究(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國際聯盟,在感染新型冠病毒的重症患者中發現兩項基因缺失,以致無法形成稱為第一型干擾素的前線免疫分子。這些病患早在疫情爆發前就已攜帶這些缺陷多年、或者終其一生都有這些缺陷。這項發現或許有助解釋一項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謎團: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患者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或死亡,然而有些人卻幾乎不會被傳染或不會產生症狀。這個國際研究聯盟為全球659名重症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以及534名無症狀或輕症患者的全部或部分基因體定序,發現重症患者較可能攜帶一種基因突變導致無法形成干擾素。儘管這類突變很罕見,仍占全體重症患者約3.5%。而第2項涵蓋近1000名重症患者的研究發現,至少約10%帶有會妨礙干擾素作為的自體抗體。然而在無症狀和輕症患者中,卻沒有觀察到類似的自體抗體;而這種情況在健康對照組中僅占0.3%,一位科學家稱這項發現「很驚人」。根據共同領導研究聯盟的紐約市洛克斐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與巴黎尼克爾兒童醫院(Necker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免疫學家卡薩諾瓦(Jean-Laurent Casanova),這兩型的基因缺失,約占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病例15%。第一型干擾素是細胞一遇到病毒入侵所產生的一種細胞素,能阻止病毒複製。如果這項第一線的防禦有效,人體甚至可能不會感到不適;就算並非如此,也能讓人體有時間去升高針對病毒的免疫反應,其中包括抗體與免疫細胞。如果缺乏干擾素,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病患必須仰賴第2項防禦機制,這可能得花好幾天才能發揮全部力量,因此讓新型冠狀病毒在破壞人體組織上有捷足先登的契機。
-
2020-09-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鋼印位置口罩好困惑 藥師:認明就不怕買錯
實名制口罩今天起需要印有「雙鋼印」才能在配合的藥局販售,雲林縣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新交說,每天的口罩量約前一天就會到達藥局,目前白天的買氣和往常一樣,沒有排隊人潮,預估下班時間過後才會一波人流;許新交說,自由市場無雙鋼印的小包裝、盒裝口罩仍可買到,而實名制口罩則務必認明雙鋼印「MD」、「Made in Taiwan」,才是貨真價實。今天起製造的所有國產平面式醫療口罩,都必須有「MD」及「Made in Taiwan」雙鋼印,位置約在口罩邊緣1.5公分內、鋼印字體不小於0.4公分;不過有民眾困惑,有的雙鋼印口罩位置不同,許新交表示,雙鋼印只要在衛福部訂定的範圍內就合格,民眾毋須擔心買到未許可的口罩。許新交說,實名制雙鋼印口罩目前由政府統一配送至縣內約215家配合藥局,每家藥局約在前一天就會收到隔天販售的貨量,一天的兒童口罩量200片、成人口罩量1800片。目前各通路的無雙鋼印口罩存貨仍可賣到12月24日,許新交提醒,12月25日起除經衛生局驗章者外,所有無雙鋼印的平面式醫療口罩都不能再販賣,民眾購買前也記得確認無誤再消費。
-
2020-09-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雙鋼印醫用口罩今開賣 民眾:比較有保障
加印「MD」、「Made In Taiwan」雙鋼印的國產醫用口罩今正式開賣,屏東市的陽生藥局一早8點不到就有阿公、阿嬤在排隊等著買口罩、領處方籤。來買口罩的劉先生說,有雙鋼印比較有保障,平常還是以買實名制的口罩為主。不過也有民眾認為,有沒有雙鋼印都一樣,重點是在平日熟悉的藥局買,比較有保障。陽生藥局藥師王建翔說,雙鋼印的國產醫用口罩,除了原來的Made in Taiwan的外,還多了一個「 MD」藥用意思,MD沒有規定要印在哪裡,只要印在口罩邊緣都可以。首日雙鋼印口罩上路,人潮比較多,前幾天實名制口罩,政府管控配貨的量,昨天配貨量成人都賣完,兒童口罩部分還有剩,都將要回收,不能再販售。來買實名制口罩劉先生說,有了雙鋼印口罩較安心有保障,在首日就趕緊來換。也有民眾不知道今天是雙鋼印口罩首日,到藥局來仔細聽藥師人員告知才知道。印了雙鋼印會比較安心嗎?有民眾說,「還沒有用不知道!沒有感覺,都一樣啦!」到熟悉的藥局買比較安心。藥師王建翔觀察,民眾還是以領實名制口罩為主,因為盒裝售價會比實名制價格再貴一點點。他也提醒民眾,盒裝口罩目前沒有規定要有雙鋼印,民眾購買時,要選擇有盒裝口罩,確認有無醫療字號。
-
2020-09-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流感恐秋冬同時大流行 張上淳籲做好防疫措施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未歇,秋冬流感季又將到來,有醫師認為,流感與新冠肺炎恐同時流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從南半球國家的經驗來看,其實流感接種率沒特別提高,但發生機率都非常低,主因就是有做好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但即便如此,民眾仍應謹慎、盡量接種流感疫苗,不可掉以輕心。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醫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冠病毒已經流感化,傳染方式、效率和流行感冒差不多,新冠疫情「今年秋冬不能避免」。而國際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不但減少流感威脅,也降低已罹患新冠肺炎患者重症與死亡率。而台灣今年度疫苗情況,自費加上公費疫苗,總共僅800萬劑,即便如此,過往仍有三成民眾不會去施打,呼籲民眾應踴躍接種來確保健康。指揮中心今下午召開疫情記者會,對於秋冬流感與新冠肺炎可能同時流行,張上淳表示,有一些資料顯示,如果流感疫苗接種越高,接種個案發生新冠肺炎感染時,嚴重度或死亡度會降低,對於發生感染有幫助,因此希望越多民眾接種越好;不過根據南半球國家經驗,其實接種率沒特別提高,可是流感發生機率都非常低。這代表預防新冠的措施,也預防了流感。張上淳說,而從台灣1、2月經驗來看,去年流感接種率也沒有特別高,但到3月時社區流感發生幾乎降到非常低,代表用其他的作為,也能把流感發生率降到最低。換句話說,除了流感疫苗接種外,新冠肺炎包括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範,都是降低發生流感的機率,張上淳說,對於秋冬來時,除了疫苗接種外,個人衛生習慣避免傳播的情況如果保持,其實也有助避免病毒上身。
-
2020-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鋼印口罩明正式開賣!藥局今偷賣「將祭出停配措施」
加印「MD」、「Made In Taiwan」雙鋼印的國產醫用口罩將於明天起正式開賣。衛福部食藥署日前發公文給藥師公會,今天就會配送雙鋼印口罩至各藥局,藥局不得先行開賣,明天才能開賣,否則將祭出停配措施。日前發生「加利科技」將陸製非醫用口罩混充國產醫用口罩事件,造成民眾對實名制信心崩盤,因此食藥署祭出雙鋼印政策,新制9月24日上路。食藥署也向藥師公會發出公文表示,9月23日便會配送9月24日要販售的雙鋼印口罩,但藥局須等到於24日才可販售,不可於今日拿到雙鋼印口罩後就先販售,先銷售者不排除採取停配措施處理。另外,因應雙鋼印口罩配銷政策,成人口罩將採周一至周六每日配送1800片、兒童口罩每日配送200片至各家藥局,並視各家藥局實際配銷狀況適當停配。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原先配送方式為周五配送周六與周一的銷售量,估算的配送量較為寬鬆,但雙鋼印口罩上路,政府為了更精準調配口罩數量,增加周六配送。而近日藥局也陸續回收無雙鋼印的口罩,很多藥局已兩天沒有收到口罩配送,昨天全國也僅有30家藥局有拿到配送量,庫存紛紛見底。黃彥儒表示,民眾若不急,全國約5400家藥局皆已收到雙鋼印的口罩,可等到明天再購買,若有急用需求,可利用口罩地圖查詢還有存貨的藥局,或是購買自由市場的盒裝口罩。
-
2020-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限定525家門市!全聯限量開賣2款「中衛兒童醫療口罩」
開學以來許多家長都鬧兒童口罩荒,全聯福利中心宣布9月23日開賣中衛新品「兒童醫療口罩」,分別有丹寧牛仔與酷黑2種特殊時尚顏色,並於限定之525家門市販售,預計又將引發新一波搶買風潮。各商品隨機配貨,每人限購乙包/盒,數量限量,售完為止,各店販售數量與開賣時間,以各店營業時間為準。為與民眾共同防疫,全聯持續提供平價的口罩跟酒精等防疫商品,為社會的穩定貢獻一己之力。因應近來的口罩搶購潮,這次又特別跟廠商爭取到販售「中衛兒童醫療口罩」,款式與顏色皆隨機出貨,以門市現場販售現貨為準。另也呼籲防疫商品無需過度囤貨,全聯將持續提供安心又便宜的防疫商品,滿足民眾購買需求。
-
2020-09-23 醫療.感染科
流感疫苗比一比!雞胚胎或細胞培養哪種好?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將於十月五日開打,不少診所自費疫苗早在九月中旬就被預約一空,甚至有一人一次預約十支自費疫苗。臨床醫師認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疫情接種人數恐創新高,加上新型四價流感疫苗首次在台,臨床施打狀況值得觀察。大台中診所協會理事長林釗尚指出,今年自費流感疫苗預約狀況非常搶手,目前預約量已比往年多一倍以上;開業診所醫師林應然指出,往年十月開打時,通常還有半數自費疫苗可供臨時到診所的民眾接種,今年九月中旬之後,自費疫苗全被訂光,預約電話還是一通通打來。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共有605萬劑,其中有55萬劑是透過細胞培養的新型四價流感疫苗,台灣是亞太第一個接種該新型流感疫苗的國家,不同於一般雞蛋培養疫苗,細胞培養疫苗的病毒株更接近人體病毒,降低疫苗無效率,提升三成保護力,自費市場也有十萬劑。細胞培養四價流感疫苗首度在台開打,部分醫師認為,細胞培養疫苗是否優於雞蛋培養疫苗,仍須更多大型研究才能證實。林應然指出,細胞培養流感疫苗價位較高,除非保護效果相當卓越,目前大環境因疫情不景氣,短期內願意多花錢接種的民眾有限。林釗尚認為,民眾對於細胞培養流感疫苗還不認識,但過去公費疫苗為三價疫苗時,不少民眾願意自費接種四價疫苗,不排除民眾還是會自掏腰包取得更好的保護力。今年兩種製程疫苗,有一支的A型病毒株不同,台灣東洋藥品重症醫療事業群資深經理林盈秀指出,細胞培養病毒株是選擇效果最好的病毒株。但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強調,流感疫苗病毒株皆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保護效果一樣好。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雞胚胎或細胞培養製程,略有不同,但所含病毒抗原性相似,防疫效果及扮演的角色是一樣的。莊人祥表示,細胞培養流感疫苗在美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及西班牙等都有使用經驗;黃玉成也說,該疫苗已上市多年,無安全疑慮,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紅腫、發燒等,一般兩天內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