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兒童
共找到
3205
筆 文章
-
-
2020-12-15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腹瀉、腸胃炎吃益生菌會好嗎?研究懶人包解答
益生菌吃進腸道,在腸道增殖,由腸道排出,想當然地和腸胃道疾病最有關係。先談談便祕與腹瀉,然後較詳細地談困難梭狀桿菌、幽門螺旋桿菌,以及急性腸胃炎、腸躁症。這裡將暫且跳過功能性腸胃疾病、發炎性腸道等疾病。 便祕與腹瀉:益生菌可預防腹瀉 便祕,最多人關心,卻最不容易得出定論。副乾酪乳桿菌NTU101015和植物乳桿菌PS128,都在便祕大鼠模式中表現出改善便祕的效果。人體臨床試驗效果很不一致,澳洲伍倫貢大學的菲芮拉(Ferreira)教授,2019年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論文,下了個批判性的標題「低水準的統合分析誤導民眾」,他們的結論是:沒辦法判斷益生菌對便祕有沒有效。澳洲墨爾本大學索斯威爾(Southwell)教授2020年論文的建議比較中肯:「益生菌可以增加孩童排便次數,但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不足」。其實我也一再強調,便祕改善靠的是基本功夫,不能只靠益生菌,要同時注意飲食、運動及紓壓。 益生菌對腹瀉的預防效果就很清楚了,請注意是「預防」!不是治療!特別是急性腹瀉,如果有發燒嘔吐,請立刻找醫生!2020年在荷蘭養護之家做的研究,就顯示益生菌可降低抗生素誘發的腹瀉,建議應該推廣,該研究做的益生菌是荷蘭Winclove公司含九株菌株的EcologicRAAD產品。益生菌預防腹瀉的機制,不只是間接維護腸道菌相平衡,有些特定菌株還會影響腸道電解質的平衡,直接改善腹瀉。 旅行者腹瀉原因較複雜,多半還是病菌、病毒感染,益生菌預防效果就不如抗生素腹瀉清楚。國際旅行醫藥學會2017年發布的指南,認為目前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益生菌的效果;2019年華盛頓大學麥可法蘭(McFarland)教授做的統合分析,也認為難以確定;但2018年韓國濟州大學裴(Bae)教授的統合分析結論,卻是有顯著效果。 亞洲乳酸菌聯盟每年在亞洲不同國家召開大會,2013年在印度,台灣照例派出數十位產學專家參加,聲勢浩大,葡萄王公司和生合公司都派員參加,帶了很多益生菌產品給大家無限暢飲,大家大量吃,一路平安。我跟好友渡邊博士、學生秀慧博士,在會後去印度北邊的錫金拜訪,益生菌吃完了,沒兩天就開始腹瀉!由經驗論事,我真心覺得益生菌可以預防旅行者腹瀉。 急性腸胃炎:又痛又拉,照四季輪番攻擊 急性腸胃炎在許多國家是五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例如印度,幾乎每十名兒童就有一名死於感染性腸炎所引發的嚴重腹瀉。在夏天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之細菌性感染為主;冬天則以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之病毒性感染為主。至於在3~6月流行的腸病毒,確實是住在腸道,可是卻會將毒素釋放出去,引起和流感相似的呼吸道症狀,以及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 加拿大兒科急診研究組織的腸胃炎研究小組,於2014年啟動一項美加跨國合作的四年臨床試驗,探討益生菌對門診腸胃炎的輔助治療效果。2018年底在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將美國及加拿大的結果分別發表論文,美國團隊在十個兒科急診收了因急性腸胃炎來急診的943位病童,加拿大則是在6個兒科急診收了886位病童,將病童隨機分為兩組,分別吃5天的安慰劑,或鼠李醣乳桿菌LGG(美國研究)、鼠李醣乳桿菌R0011及瑞士乳桿菌R0052(加拿大研究),然後觀察1個月的病情進展。 結果兩邊的結論都是:吃5天的益生菌,對急性腸胃炎病情並無明顯效果。雖然論文中有討論各種可能性,但無效就是無效。大規模的跨國研究案,發表在超一流的醫學期刊,當然受到注目,所以我說明得較詳細。 同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請了哈佛大學的拉蒙特(LaMont)教授寫了一篇評論,他說已經有數以千計的益生菌研究結果,證明益生菌對各種形式的急性、慢性腹瀉治療或預防確實有效,但是這項無效的研究,還是有其參考價值;而且LGG或R0011/R0052無效,不能斷言別的菌株就無效。休士頓衛理公會醫院的奎格利(Quigley)教授就指出:美加這項研究,在腹瀉發生50小時以後,才開始益生菌介入,太慢了,應該越早越好。 2017年,美國與印度的團隊合作,在印度收了4556位新生兒,做了60天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服用植物乳桿菌ATCC202195的新生兒,敗血症及呼吸道感染都顯著降低。這個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學術地位完全不輸給《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收案人數更是美加案的3倍。所以我認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這兩篇論文很有參考價值,但離蓋棺論定還差太遠。有許多高水準期刊論文討論益生菌,非常能夠帶動益生菌的深度研究。不過老實說,在台灣幾個月大的新生兒得了急性腸胃炎,還真沒有醫生敢於建議輔助使用益生菌,甚至我也只敢建議6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再開始逐漸補充益生菌。不過,如果是在印度這種嬰兒腹瀉死亡率超高的地區,益生菌絕對是救命的選擇。 腸躁症:益生菌功效因人而異 在《腸命百歲2》中,我說益生菌對腸躁症的功效早就被證實了。好友兼研究夥伴台北榮總的盧俊良醫師,在最近的論文就整理出19項益生菌對腸躁症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盧醫師和我們最近發表一篇植物乳桿菌PS128對腸躁症老鼠的研究論文,動物試驗的價值雖然遠遠比不上臨床試驗,但可以深入探討一些人體試驗無法探討的生理機制,例如我們就發現PS128可以調控大腦內部與痛覺相關的基因表現等。 最近德國漢堡大學的萊爾(Layer)教授,在《刺胳針》系列期刊發表一項大型隨機雙盲臨床案,募集443位腸躁症患者,服用8週經加熱殺菌的「失活」(註3)雙叉雙歧桿菌MIMBb75或安慰劑,結果顯示:失活菌組有34%受測者達到症狀改善30%,安慰劑組是19%的受試者達到30%改善,統計上是顯著有效,而且沒有任何較顯著的副作用。這項研究能發表在《刺胳針》系列期刊,是因為人數夠多,而且用的是雙歧桿菌的死菌,還有就是統計上結果夠顯著。 但是,容我提醒大家,即使如此,也只有34%的人達到症狀改善30%。那麼著名的期刊論文說有效,為什麼我吃了卻沒效?我只能說個體差異太大了,效果不同也許是因為腸道菌相不同,或腸躁症病因不同,或精神壓力狀況不同,太多可能性,臨床試驗太難做了,尤其是腸躁症的試驗更是難做。 雙叉雙歧桿菌MIMBb75早在2011年,米蘭大學團隊就完成了一項122人、吃4週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效果相當好,不過當時做的是活菌型。 另一株針對腸躁症更有名的菌是嬰兒雙歧桿菌35624,愛爾蘭科克大學的貴格立(Quigley)教授在2005年就發表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效果非常好,稱得上一炮而紅。2006年又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合作,讓362位腸躁症女性吃嬰兒雙歧桿菌35624或安慰劑4週,腸躁症狀也是顯著改善。 最近,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林格.庫卡(Ringel-Kulka)教授募集275位有腹脹腹痛問題、但還不到腸躁症的亞健康受測者,吃一個月嬰兒雙歧桿菌35624後,結果卻是沒顯著效果。「健康人」或「亞健康人」的臨床試驗真的不好表現出效益,只可惜益生菌產品若要以食品上市,就被要求要在健康人身上看到某些效果。 無論如何,嬰兒雙歧桿菌35624目前以AlignR品名在美加販售,以AlflorexR品名在歐洲販售,已經是有臨床數據支持的知名益生菌。(本文出處/摘錄自方舟文化出版《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
-
2020-12-14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徐國勇今早氣喘復發 氣喘病友近期要注意這一點
內政部長徐國勇原訂今天上午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報告並備詢,然上午因氣喘舊疾復發,左肩胛骨扭傷,上午8時許前往三軍總醫院急診。近日東北季風徐來,環境品質不佳,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昨日晚間九時的監測數據,部份北部空品區域呈現「橘色提醒」等級。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葉國偉表示,近期剛好是氣喘好發時節,氣溫變化大,又空氣潮濕、下雨,建議做好環境除濕,與溫度調節,且氣喘是慢性疾病,平時也應該長期治療,做好身體調控,呼籲不要因為暫時調控得宜,就停止相關治療。葉國偉表示,常見的氣喘治療方式有吸入性類固醇,可以保護氣管,但每人體質不同,建議還是至醫院檢查為先。針對徐國勇是否可能因氣喘復發,昏厥而致左肩胛骨扭傷,葉國偉表示,嚴重氣喘發作可能會有氣胸、吸不到空氣、缺氧的情況,雖可能會些微神智不清,但發生機率較低,應不致昏厥。徐國勇今日立院備詢因病臨時請假,由次長花敬群代打上陣。花敬群備詢時表示,部長確實是不舒服,但現已無礙。
-
2020-12-14 新聞.元氣新聞
單親媽媽的苦,誰能分擔!這7項社會補助一定要知道
日前單親媽媽殺子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殺害孩子絕對是不對的行為,但是單親媽媽會面臨的辛苦,是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單親會面臨的困境單親家庭主要會面臨到有六種困境,經濟困難、工作困難、居住問題、子女教養、生活壓力以及不友善的社會。這每一項可能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砂粒,但在未來,它們卻都會相互堆疊成為巨石,重重擊垮一個家庭。目前台灣政府有針對經濟、居住、家長就業、子女教養等問題提供資源,但這些補助看似敞開大門,實則仍擁有高門檻,令需求者感到疏離。例如,許多家庭可能會受長輩的退休金或是不動產影響,而不得申請低收入戶補助,但現實生活中那些錢他們可能一毛都碰不得。共親職父母除了政策,其實許多單親家庭的困難,仍是要靠家庭內部達到友善共識才能解決。在傳統社會中,育兒責任總是被綑綁在婚配關係之下,而所謂的「共親職」就是指,父母雙方即使離婚仍能友善地透過親職分工關心孩子。另外,友善的社會目光也是很重要的,雖然現在社會風氣已經慢慢好轉,但對於「單親」的觀感仍是偏負面的,而有些措施也在無意中傷害單親家庭的孩子、造成歧視,例如身分證中的父親欄位。如果人人都能同理單親家庭的心酸,在必要時給予幫助,相信如此攜子尋短的人倫悲劇會減少。最重要的是,遇到問題時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打生命線1995 ( 要救救我 )可以獲得幫助。「特殊境遇家庭」可申請「單親補助」由於許多夫妻在離異後,需要獨自撐起家中的經濟負擔,因此內政部特別制定了「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正是幫助有迫切需要的「特殊境遇家庭」解決生活經濟困境,給予緊急照顧,並協助他們自立自強及改善生活狀況。「特殊境遇家庭」包括:一、六十五歲以下,其配偶死亡,或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六個月以上。二、因配偶惡意遺棄或受配偶不堪同居之虐待,經判決離婚確定或已完成協議離婚登記。三、家庭暴力受害。四、未婚懷孕婦女,懷胎三個月以上至分娩二個月內。五、因離婚、喪偶、未婚生子獨自扶養18歲以下子女,或祖父母扶養18歲以下父母無力扶養之孫子女,其無工作能力,或雖有工作能力,因遭遇重大傷病或照顧6歲以下子女或孫子女致不能工作。六、配偶處一年以上之徒刑或受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一年以上,且在執行中。七、其他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評估因三個月內生活發生重大變故導致生活、經濟困難者,且其重大變故非因個人責任、債務、非因自願性失業等事由。除了符合上述條件,經濟上還必須達到受扶助的標準:申請人的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公布最低生活費2.5倍及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一定金額。申請「特殊境遇家庭」要準備什麼文件?1. 申請表。2. 三個月內全戶戶籍謄本。3. 全戶最近一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清單、財產歸屬資料、稅籍資料清單。4. 存摺影本。5. 依申請扶助項目不同應檢具的其他相關證明文件。申請「特殊境遇家庭」通過後就可以申請「單親補助」了!「單親補助」的補助內容有哪些?.緊急生活扶助:核發當年度低收入戶每月最低生活費1倍,以補助3個月為原則。.子女生活津貼:15歲以下子女,每名每月補助當年度最低工資1/10。.子女教育補助: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學雜費減免60%。.傷病醫療補助:本人及6-18歲子女醫療費用超過3萬元,最高補助70%。未滿6歲子女醫療費用,最高補助12萬元。.兒童托育津貼:6歲以下子女優先獲准進入公立托教機構,如讀私立幼托機構,每名子女每月補助1500元。.法律訴訟補助:家暴受害無力負擔訴訟費用,最高補助5萬元。.創業貸款補助:包括微型創業鳳凰貸款,及青年得申請青年創業貸款。上述項目可同時申請喔!不需擔心只能擇一申請。申請「單親補助」要準備什麼文件?由於各縣市申請單親補助要準備的文件各有不同,因此建議想申請的人可以到這個網站查詢唷!台灣各大縣市單親補助金額與準備文件-85010參考資料:單親補助如何申請?單親媽媽申請政府補助大解析(上篇):https://reurl.cc/Q3AjG2
-
2020-12-11 新聞.元氣新聞
日期快筆記!7-11、屈臣氏下周限量開賣「三麗鷗口罩、耶誕款口罩」
喜歡特殊設計款口罩的消費者注意了,三麗鷗Mix Party醫療口罩將於12月16日起在7-ELEVEN、屈臣氏限量開賣,而且成人款、兒童款都有!7-ELEVEN將推出OPEN POINT會員專屬的三麗鷗Mix Party口罩限量預購活動,12月16日上午11點準時開搶,售完為止;屈臣氏全台門市都買得到,但各門市口罩到貨數量與時間不定,實際數量以各門市庫存數量為準。另外還有耶誕限定款成人、兒童醫療口罩,很適合親子一起配戴。三麗鷗Mix-Party醫療口罩採用暖色系印花設計,Hello Kitty、雙子星、布丁狗、酷企鵝、大眼蛙、大寶、酷洛米等三麗鷗明星全都躍上口罩,並推出成人醫療口罩、兒童醫療口罩等兩種尺寸,每盒25片裝,大人、小孩和小臉族都適用。7-ELEVEN將於12月16日上午11點起推出OPEN POINT會員專屬三麗鷗Mix Party口罩限量預購活動,成人款、兒童款每盒售價皆為OPEN POINT會員點數1點+289元,售完為止,開啟OPEN POINT App「點數加價購專區」點選活動商品,選擇商品進行兌換,並於付款期限前至具有醫療販售許可證的7-ELEVEN門市完成付款即購買完成,約預購日+5天起到貨。此外,7-ELEVEN下周起也將限量開賣成人及兒童尺寸的盒裝耶誕節慶花色口罩,30片盒裝售價皆為300元,預計12月14日起陸續到店。屈臣氏將於12月13日起開賣耶誕節限定的30片盒裝醫療級口罩,大人款有白色、紅白藍混色等兩款,兒童款則有紅色、綠色、紅白綠混色等3款,超可愛的耶誕樹、雪人、拐杖糖、雪花等元素通通有,單盒售價300~360元;12月16日起將開賣三麗鷗醫療口罩Mix Party印花款25片盒裝,成人款、兒童款單盒25片裝售價皆為289元。屈臣氏本次耶誕限定款醫療級口罩及三麗鷗印花醫療口罩總計備貨量超過60萬片,售完為止。
-
2020-12-11 科別.精神.身心
「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名憂鬱患者的住院日記
▍弟弟弟弟是我們病區的「明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說,我的成名史是一部精彩絕倫的極短篇小說,那弟弟的成名之路簡直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瑰麗史詩。弟弟17歲,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天才,撲克、象棋、百家樂樣樣精通。他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籃球,不管你懂不懂,他都會一股腦兒地和你說柯瑞、NBA(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等你壓根不感興趣的話題。他跟我炫耀過他的柯瑞手環,他的籃球遊戲,還有他的畫作。我驚訝於他的繪畫手法和表達方式,對他說:「我從你的畫裡,看到了一種掙扎。」▍發作我來的第一天,弟弟就發作了:襲擊醫生、掀翻病床、大呼小叫、瘋狂抽搐,把整個大通鋪鬧得雞飛狗跳。即便護士打了好多針鎮靜劑,用束縛帶把他五花大綁,他依舊不屈不撓地高聲嘶吼,猛烈撞擊,持續了四五個小時。所有人都嚇得目瞪口呆。事後,連護士都對他說:「我看到你就怕。」▍見聞在精神病人的所見所聞上,我遠不如弟弟的見多識廣。多年的患病經歷和治療生涯讓他攫取和積累了眾多素材。他也樂於和我們分享,我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他說,有一位跟他一起住院的自閉症兒童,老是在垃圾桶裡翻牛奶盒,一個一個把剩餘的牛奶喝光;還有一個人格分裂的女人,看見男人就跳上去親,有一次夢遊直接跑到男人床上去了;妄想症患者妄想自己活在科幻世界裡,老是抓起酒瓶就在大馬路上到處砸車⋯⋯這些精彩又可憐的故事往往讓我們聽眾瞠目結舌。精密的大腦真是容不下一點錯,稍微一點錯位都能錯出千奇百怪的形態來。▍撲克牌娛樂在這裡是貧乏的,五根手指頭就能數完:象棋、軍棋、五子棋、撲克牌。不過也不影響什麼,畢竟大多數人都對所謂的娛樂興趣缺缺。大多數時間,大家都互不打擾地發著呆。如果沒有醫護人員的督促,我絕對相信,大家都會發著自己的呆,一起發呆到天荒地老。但今天,發生了一件「小確幸」的事。那就是我學弟的呆腦瓜開了竅,竟然主動出現在我門口問我:「要不要玩撲克牌?」我像是突然被皇上欽點侍寢的婢女,完全受寵若驚!我呼朋引伴,叫上弟弟,湊了一桌。沒想到後來發生的事,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控制。▍活著我們興味盎然地玩著大老二,卻有一位躁鬱症的阿姨一直不識相地找弟弟搭話,猛灌他令人煩膩的心靈雞湯,好幾次我都想嚴正告訴她:「阿姨,我們在很嚴肅地賭博。」但這位阿姨依舊對著弟弟滔滔不絕:「你的夢想是做麵點師對不對?可以的,出去以後,你開個店,做麵點,這是你的夢想對不對?來,你的夢想是什麼?!」弟弟回:「活著。」▍發作其實這場牌局,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相比於弟弟的又一次發作,這些就都顯得微不足道了。牌局結束,我們相約「江湖再見」。隨著一聲驚叫,弟弟倒地不起。湧動的人流、嘈雜的雜訊、慌亂的護士、聞訊趕來的親人、驚慌失措的朋友等四面八方的力量,都在大廳交錯奔走,以弟弟為中心共同交織成了一幅混亂的畫面,氣氛又一次沸騰到頂點。對於這裡的每個病人來說,生命是具體的、可觸摸的、被細心守護的、被共同瞻仰的。正因為遊走在生死邊緣,所以對於生命的存在,我們都特別敏感。大家齊心協力、萬眾一心,為了一條鮮活的生命共同努力。▍夢想我看著心電圖的波動起伏,心裡默念著:這是命,這是在湧動著的生命。弟弟發作的具體場景,我不想贅述。但看著弟弟和病魔誓死對抗的樣子,我想到他回答「活著」時的眼神,堅定又果敢。─「你的夢想是什麼?」─「活著。」活著,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卻是我們拚死捍衛的夢想。▍小浣熊雖然大家都是和樂融融的,但和我最麻吉的是我的「姐妹團」。16 歲的「小浣熊」和18 歲的「金子」都是我姐妹團的成員。小浣熊是病區的人氣王、小可愛、萬事通。我千挑萬選,選定她作為「自己人」,但她始終一視同仁,把所有人都當「自己人」,所有人也都把她當「自己人」。小浣熊有一個毛病,就是永遠也坐不住。她時時刻刻都在走動,所以她是病區出了名的「流動人口」,要「抓住」她非常困難。她唯一一次「坐定」,是和我交心地聊天。那次,我無意中說了一句「你很像當年的我」,她便坐在我床上,剖析了她內心真正的感覺。她說「我太重感情了」「我對事物的感知太敏銳」「我總是想太多」「我力求把每一件事都想透徹」「我從很多細節中得出判斷」⋯⋯她一直強調著一個詞─「細節」,我不懂她口中的「細節」究竟是什麼。她迷離的眼神中,有太多東西,我怎麼都看不清楚。▍金子金子的媽媽是個天生的樂天派,但金子的頭頂永遠烏雲密布。只是偶爾,金子會笑,嘴角露出一個甜美的酒窩。她的口袋裡永遠收著一副牌,逢人便問:「玩牌嗎?」然後就和小叮噹一樣從口袋裡拿出撲克牌。有一次,我拉著她去串門子,她卻淨往男病房跑,搞得我這樣一個青春少女非常尷尬,於是我立馬改變主意,說:「玩牌吧!」然後她立馬找了兩個我非常討厭的男病友湊桌,我更尷尬了,但也只能硬著頭皮玩了下去。我想,金子雖然憂鬱,和男生相處得倒是很不錯。我當時真的是很單純地這麼想的。▍選擇我相信,如果一個正常人參與我們的日常聊天,他一定會覺得駭人聽聞。我們湊在一起,展示著結束生命時的各種傷口,嘴裡輕描淡寫地說著:「你是什麼病啊?」「你是怎麼自殺的啊?」「不要割腕,會有疤,你看。」「我吞了一整盒藥呢!」「我不後悔當時跳樓的決定。」─像是大家剛好在菜市場買菜時遇到了,閒話家常般地討論著「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的生命。其實,我們對「命」這個浮華的東西棄之如敝屣,就連互相鼓勵的話也都是「活著啊好朋友!」這樣無力的訴求。但是,我們是真心誠意地希望這句話能說服對方「活著」,但心裡明白,這句話始終勸服不了自己活著,所以也是真心誠意地希望自己「能走」。現在,我這樣平靜地敘述著,甚至還覺得我們就像是當年頹喪的「非主流」們的大集結。但其實我們都懂,彼此內心的曲折究竟是有多曲折。最後小浣熊說:「死了一定比現在活著好。」我想力挽狂瀾,強撐起精神說:「當時死了也就死了!但我們現在活著,那就只能活著!」小浣熊說:「沒有第二種選擇了嗎?」我堅定地回應:「是的。」然後心裡想著:死了比現在活著好。一定的啊!淚中帶笑的真實故事!重鬱症患者的精神病院觀察日記「可能很多人覺得,精神病人難以理喻甚至有點可怕,但我後來慢慢發現,在精神上有障礙的人,往往都是不願意傷害別人,而寧願選擇傷害自己的人,他們都是溫暖而善良的好人。」精神病院裡,最不缺的就是善良與溫暖。你再傷痛難堪,都有人能承接你同理你。反正大家都有精神病,誰也別嫌棄誰。走過這一遭,她說,精神病院並不可怕,相反的,世上再沒有這麼可愛溫情的地方。憂鬱症患者能披荊斬棘活下來,真的是一種堅強。而更堅強的,是無論如何,誓死也要留住他們的朋友和親人。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2-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耶誕口罩超應景!家樂福、愛買量販12月11日起限量開賣
口罩不僅能防疫,現在也成為新常態生活的節慶穿搭配件之一,愛買量販將快閃開賣耶誕節限定版成人和兒童醫療口罩,此次販售的版本為綜合花色大禮包,每盒含有3款聖誕節花色,預計12月11日上午11時於愛買門市內藥局正式開賣,花蓮店則是於12月12日開賣,成人款售價300元,每店限量24盒,兒童款售價360元,每店限量20盒,限HAPPY GO會員購買,每人限購1盒,售完為止。家樂福也搶攻雙12、耶誕節商機,宣布將於全台家樂福量販店陸續限量開賣3品牌耶誕設計款醫療口罩,12月11日起率先推出康乃馨醫療口罩系列,成人版有白色款以及白紅藍3色綜合裝,每盒30片,售價300元;立體兒童版則有紅色、綠色,以及白綠紅3色綜合裝,每盒30片,售價360元,數量陸續到貨,耶誕版售完為止。另外還有中衛口罩雪花新款醫療口罩於12月12日開賣,共有緋紅雪花、星空雪花2款,每盒30片裝,售價300元,數量各2,400盒,每人限購1盒。福德醫用口罩同樣12月12日開賣,冰晶雪花款30入促銷價299元,限量2,400盒(於家樂福金門、埔里、大墩、北港、北大、中平、全便利購超市除外分店販售);兒童注音耶誕款30入售價299元,限量3,250盒(於家樂福埔里、北大、中平、全便利購超市除外分店販售),同樣每人限購1盒,以上各款開賣時間依據各店公告為準。
-
2020-12-11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抱著熱水袋取暖?當心一種傷害叫「低溫燙傷」 這4種人是高危險群!
不燙卻能傷人,尤其老人和小孩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皮膚溫度的物體造成的慢性燙傷。舉個例子:45℃的低熱物體接觸你的皮膚30分鐘以上,就有可能出現燙傷!這種特殊的燙傷還很容易被忽視。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怕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暖暖包,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甚至於我們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導致其發熱後長時間接觸皮膚,後果也很嚴重。嬰幼兒、老年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往往因感覺反應較遲鈍,成為低溫燙傷的高危險群。儘管這類燙傷的創面面積看上去較小,早期大多只是紅腫、水泡、發白,但實際可能損傷深至皮下組織、肌肉等。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接觸熱源的時間,時間越長,皮膚受損程度越重。四肢是平時使用取暖工具較多的部位,但由於四肢血液循環較差,若老年人伴有糖尿病、中風後遺症等疾病,更容易導致創面難以癒合,形成慢性潰瘍,並因此留下疤痕。更不妙的,甚至有需要植皮治療的情況。畫重點:冬天取暖如果一定要用熱水袋,請在熱水袋外面裹上毛巾,避免與皮膚直接接觸。老人和小孩睡著後,要幫他們把熱水袋拿開。這些奇葩偏方千萬別信被燙傷,有的人會給傷患在傷口上塗醬油、抹牙膏。殊不知,這麼做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錯誤偏方1:傷口上塗抹牙膏、醬油不可以!塗抹牙膏無益處,還會增加創面恢復的難度。塗抹醬油會加重創面脫水、損傷。顏色掩蓋創面,還會影響醫生對創面情況的判斷。錯誤偏方2:燙傷後抹紅藥水或紫藥水不可以!紅藥水是含2%紅汞和98%酒精或水的酊劑,可用作殺菌劑,含重金屬汞,且殺菌效果較差。紫藥水會在燙傷創面結一層痂,導致創面情況被掩蓋,藥水的顏色也同樣會影響燙傷創面的判斷。錯誤偏方3:用冰塊代替流動水冰敷不可以!燙傷後的皮膚組織沒有表皮保護,變得更加脆弱,直接冰敷更容易凍傷皮膚。燙傷急救大法:脫離熱源迅速降溫年輕人的低溫燙傷,通常發生在使用電子設備時。所以,如果發現電子設備溫度異常,要立即停止應用,充電器的插頭及時拔掉,避免不經意間的低溫燙傷。除了低溫燙傷,剛做好的飯,剛倒的開水,熨衣服的水蒸氣,同樣也可能把人燙傷。此時你要掌握的,就是燙傷急救大法!燙傷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接觸時的最高溫度和接觸時間!所以記住這兩點:脫離熱源,迅速降溫。然後,利用現場條件迅速開啟「沖、脫、泡、蓋、送」五大急救步驟。沖:脫離燙傷源頭後,迅速把燙傷部位放在自來水的水龍頭下或者花灑下,進行流動水、冷水沖洗。沖洗時水壓不能太大,沿燙傷部位周圍進行淋洗。沖洗時間約30分鐘,或創面無痛感即可。脫:在沖洗過程中,同時脫去燙傷部位的衣物。脫衣服時需邊沖洗邊脫,盡可能用剪刀把衣物剪開。不可硬拽衣物,避免皮膚大面積剝脫。泡:泡是冷療的一種辦法。脫去衣服後將創面浸於冷水中浸泡30分鐘。大面積燙傷的患兒和老人應注意浸泡時間,避免受涼。蓋:浸泡過後要覆蓋創面。如果條件允許,就用無菌紗布覆蓋。注意!不要使用掉毛的毛巾了。送:對於起水泡或者較大創面的創傷,在急救處理後要迅速送往有救治燒傷、燙傷能力的醫院進一步處理。畫重點:低溫燙傷怎麼處理呢?當然是要脫離熱源,迅速降溫!還是建議冷水沖洗傷口,之後觀察創面情況。如果出現水泡,或者創面明顯較深、創面皮膚發白等情況,一定要到醫院做進一步處理。作者:王志遠(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童重症監護室)(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浙江台商不同樓確診者 研究證不同住雪貂會因空調染疫
浙江台商案719引發本土染疫爭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改口,浙江台商同檢疫旅館出現確診者,由於不住同樓層、德國入境居家檢疫者也未踏出房間,發言人莊人祥認為染疫風險低,但今年十月一篇最新國際研究指出,兩隻住在不同層、不同籠子的雪貂,因共用空調染疫。案791住在同一檢疫旅館的確診者為日前公布的案693,後者於11月29日入境,住在該旅館六樓,12月3日出現症狀,送醫確診,案791上月22日返台,入境時無症狀、持陰性證明,防疫旅館居家檢疫住三樓期間,12月4日出現發冷及發燒症狀,隔日送醫採檢確診。莊人祥研判,兩案目前看來非同天到達,也住在不同樓層,在防疫旅館感染風險低,但未釐清檢疫旅館狀況,將針對該防疫旅館12名工作人員進行血清抗體採檢,也會確認旅館環境是否存有病毒。最早提出防疫旅館染感管控有疑慮的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除旅館工作人員採檢、環境採樣病毒外,應額外比對浙江台商及德國境外入境個案的病毒是否一致,由於德國入境確診者及浙江台商核酸檢驗都是陽性,病毒量仍高,一定可以培養出病毒。黃立民說,若病毒序列一樣就可能是防疫旅館出問題,如清消不夠完整等,即使病毒序列不一樣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若旅館中有其他未被發現的感染者,就可能同時在造成這兩案感染,「很難判斷誰感染誰,也可能是染疫旅館清潔工從社區中帶進去。」黃立民強調,一人一室非萬靈丹,消毒程度、防疫旅館空調都可能有潛在風險。他以十月一篇最新國際研究說明,該研究希望釐清空氣傳播是否可能超過一米的距離,讓兩隻雪貂分別在上下層籠子,下層雪貂感染、上層是健康雪貂,兩籠子空調是相通,上層雪貂最終也染感。黃立民坦言,全面檢視空調茲事體大,考量通條傳播占少數,全部翻修可能造成沒旅館可用,但防疫旅館感染管控規範確實有補強必要,也必須再次審視業者是否都有落實規範。
-
2020-12-10 新聞.健康知識+
到底該不該挖鼻屎?對免疫系統而言其實是嚴肅的問題
【文、圖/選自奇光出版《免疫解碼》,作者麥特.瑞克托】你應該挖鼻屎嗎?不要笑,這是嚴肅的問題。你應該挖鼻屎嗎?你的小孩應該挖鼻屎嗎?「我不知道。這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的社會觀感。」一位流行病學家告訴我。她非常認真:挖鼻屎(並吃掉)的最大壞處可能是社會觀感。但它會不會真的對健康有好處?你的孩子應該吃髒東西嗎?也許。你應該使用抗菌肥皂或乾洗手液嗎?不用。我們吃了太多抗生素嗎?是的。要獲得更完整的答案,讓我們回到十九世紀的倫敦。一八七二年,《英國順勢療法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Homeopathy)第二十九卷刊登了一篇文章,內容寫著關於花粉症的驚人預知:「據說花粉症是一種貴族病,這毫無疑問,就算它不完全局限在社會的上流階級,也很少、甚至從來沒有出現在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身上。」花粉症是季節性過敏的統稱,過敏源有花粉或其他飄散在空中的刺激物。順帶一提,這是十九世紀的論文,那時還很難區分花粉症、哮喘或風濕病。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自體免疫疾病,而過敏是近親,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隨著花粉症是貴族病的想法被提出後,吸引了英國科學家的注意而開始研究。又過了一個多世紀,到了一九八九年十一月,關於花粉症這個主題又刊出一篇極有影響力的論文。這篇論文很短,不到兩頁,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Journal,BMJ)上,標題為〈花粉症、衛生和家庭人數〉。作者研究了一九五八年三月出生的一七四一四名兒童患花粉症比率,整理出十六個變數,包括「患花粉症過敏的孩子」和「手足人數」,科學家描述兩者是可能情況中「最驚人」的關聯。它是反比的關係,這意謂著這個孩子的兄弟姐妹越多,得到過敏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僅如此,那些最不容易過敏的孩子是那些上有兄姊的孩子。(這些過敏也稱為異位性疾病〔atopicdiseases〕。)文章假設,「過敏性疾病的預防是透過感染,可能是年幼時因為與兄姊不衛生的碰觸;或在妊娠期間,因為母親和其他較大孩子的接觸,在胎中就被感染。文中提到,「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家庭規模縮小、家庭設施改善以及個人衛生水準提高,減少了年輕家庭交叉感染的機會。」「這可能導致異位性疾病在臨床上更廣泛地出現,似乎花粉症患者逐漸出現在較富裕的人當中。」這就是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的誕生。當人類開始面對現代世界的種種關係,衛生假說提供這項挑戰最具說服力和最生動的洞察。簡而言之,這個挑戰圍繞著一個想法:我們演化了數百萬年,目的就是在我們存在的環境中活下來。多數人存在的環境被歸類為極端挑戰,可能食物短缺或被污染、環境不衛生、水也不乾淨、天氣惡劣等。這個非常危險的環境,卻有太多太多的東西要活在這裡。防禦系統的核心是免疫系統,它們是千年演化的產物。就如石之形,乃川流沖刷而生;而川石滾動,乃順水而下隨意翻騰。一路走來,我們人類學會採取一些手段加強防禦。在發現藥物之前,我們養成各種俗成常規和習慣來支撐我們生存。而大腦是幫我們養成常規和習慣的器官,就這樣,大腦可視為另一層面的免疫系統。例如,我們用大腦集思廣益找出有效行為,我們開始洗手或避開可能有危險或會致命的食物。有些文化避免吃豬肉,豬肉非常容易有旋毛蟲病。還有一些人禁止吃肉,肉可能有大腸桿菌的毒性。〈出埃及記〉是《聖經》中最早的經卷之一,其中有「洗禮」的記載:「所以他們要洗手洗腳,所以他們不會死。」我們的思想演化了,但是在大多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卻沒有。這並不是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沒有發生變化。免疫系統回應我們的環境並從中學習,這對免疫系統的一支、也就是適應性免疫系統(後天免疫系統)非常重要。我們的免疫系統會遇到各種威脅,發展出相應的免疫反應,未來才更能對付這個威脅,如此,我們就適應了環境。但是適應與演化不是同一回事。適應是受限於個人身體能力對環境做出的反應。隨便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學到在黎明時打獵更有可能抓到鳥,那麼你就會起早打獵,這就是適應環境。相較之下,演化是歷經幾代時間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身體能力。以此情況,演化為了優化我們的捕鳥能力可能會演化出翅膀。而人類要成為有翼生物,就需要億萬年。這與免疫系統和過敏有什麼關係?關係大了。為了生存,我們的身體做了適應。我們洗手、清理地板、煮熟食物或乾脆不吃某些食物,我們一面學習一面適應。然後,基於過往的研發成果,我們學習與適應的能力開始增強。人類發展突飛猛進,開發出疫苗和抗生素等藥物。幾乎一夜之間,我們改變了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環境,提高了食用動物飼養與宰殺的衛生條件,改善了農作物和廚房的整潔。特別是在世上較富裕的地區,我們淨化了水,開發了供水系統、廢水及廢棄物處理廠,我們隔離細菌、殺死細菌和其他病原。但就大致情況而言,我們的免疫系統仍然與人類之前既有的一模一樣。它的發展和演變使我們能存活於某種特殊環境—一個充滿病原體的環境。從某方面看,我們為免疫系統提供了重要幫助,它的敵人名單減少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最後證明我們的免疫系統跟不上這種變化。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造成免疫系統與這個環境無法對應;我們的免疫系統是世上存在時間最長、最精緻的平衡行為之一,它與環境已經不能配合了。多虧我們盡了物種該做的努力學習,我們的免疫系統已無法與細菌定期互動,而細菌能教導並磨練免疫系統,也就是「訓練」它。嬰兒時期的我們不會再遇到那麼多蟲子了,不只是家變得更整潔,也因為家庭成員變少,沒有那麼多哥哥姊姊把細菌帶進家裡,食物飲水都變乾淨,牛奶也消毒過,環境持續改進。如果免疫系統沒有經過適當訓練會怎麼樣?反應過度。只要塵蟎或花粉之類的東西就會足以干擾免疫系統,發展出我們稱為過敏的症狀,就是一種適得其反、令人煩躁、甚至危險的慢性免疫系統攻擊反應,也就是發炎。從此自體免疫疾病也開始增加。
-
2020-12-0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口罩購買懶人包/口罩降價1片4元! 新制超商12/21藥局12/31上路
秋冬專案自12月1日起已實施一週,民眾進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生活消費、休閒娛樂、觀展觀賽、教育學習、宗教祭祀、洽公機關(構)等八大類場所時,務必佩戴口罩配合防疫措施。口罩實名制自年初實施至今,提供國人防疫所需的醫用口罩;目前國內口罩產能大幅提升,為有效追溯口罩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實名制口罩政策將進行新的調整。未來實名制口罩將由廠商統一於工廠完成10片/包之包裝作業,並依藥事法第75條規定於包裝袋標示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品名、藥商名稱及地址、製造廠名稱及地址、批號、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等資訊。另為保障民眾健康及權益,民眾未來若對10片包裝口罩品質有疑問,或於必要時須辦理退換貨事宜,可依包裝標示之製造廠商資訊,向該廠商詢問辦理,而藥師仍會持續提供口罩使用相關衛教諮詢專業服務。口罩新制藥局自109年12月31日起、超商等販售通路自109年12月21日起,無論成人口罩或兒童口罩,銷售片數及售價均調整為14天10片40元。民眾可上網至eMask系統或健保快易通APP登記預購繳費,或持健保卡到四大超商機台登記預購繳費,再於指定時間至八大超商/市/藥妝等通路門市領取口罩。藥局(第20週期)購買時間:109/12/31(四) ~ 110/01/13 (三)販售價格: 10片40元。超商通路(第24期)預購繳款時間:109/12/21(一) ~ 109/12/30 (三)口罩取貨時間:110/01/04(一) ~ 110/01/17 (日)販售價格: 10片47元 (10片X 每片4元 + 7元運費)小提醒:為因應本項新政策,口罩配送及電腦系統程式將配合進行調整及修改/轉換等作業,超商通路第23期取貨及第21期補領口罩(仍為9片45元,另再外加運費7元)之取貨及補領時間,將由原先109年12月21日至110年1月3日,調整為109年12月21日至12月27日,請民眾多加留意。
-
2020-12-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筆記!實名制口罩 12月31日起藥局改成兩周10片40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目前國內口罩產能已大幅提升,為有效追溯口罩來源,實名制口罩政策將進行以下調整,藥局自109年12月31日起、超商等販售通路自110年1月4日起,無論成人口罩或兒童口罩,銷售片數及售價均調整為14天10片40元。實名制口罩將由廠商統一包裝成10片/包,並依藥事法規定,於包裝袋上明確標示許可證字號、廠商名稱及有效期限或保存期限等相關資訊後,再配送至藥局及超商(市)銷售,方便民眾辨識。陳時中指出,本項政策在藥局通路自第20週期(109年12月31日至110年1月13日)起開始實施,口罩售價為10片40元。超商通路則自第24期(預/續購109年12月21日至12月30日;取貨110年1月4日至1月17日)起開始實施,販售價格為10片47元(含7元運費)。民眾可上網至eMask系統或健保快易通APP登記預購繳費,或持健保卡到四大超商機台登記預購繳費,再於指定時間至八大超商/市/藥妝等通路門市領取口罩。另為因應本項新政策,口罩配送及電腦系統程式將配合進行調整及修改/轉換等作業,因此第23期取貨及第21期補領口罩(仍為9片45元,另再外加運費7元)之取貨及補領時間,將由原先109年12月21日至110年1月3日,調整為109年12月21日至12月27日,請民眾多加留意。陳時中表示,未來實名制口罩將由廠商統一於工廠完成10片/包之包裝作業,並依藥事法第75條規定於包裝袋標示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品名、藥商名稱及地址、製造廠名稱及地址、批號、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等資訊。藥師仍會持續提供口罩使用相關衛教諮詢專業服務。另為保障民眾健康及權益,民眾未來若對10片包裝口罩品質有疑問,或於必要時須辦理退換貨事宜,可依包裝標示之製造廠商資訊,向該廠商詢問辦理。同時提醒秋冬專案已自12月1日起實施,民眾進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機關(構)等八大類場所時,務必佩戴口罩,共同配合防疫措施。
-
2020-12-09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疫情緩升 乾洗手無法預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說,腸病毒疫情仍在低點,但近期疫情緩升,社區也有腸病毒71型活動。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乾洗手無法防腸病毒,建議以肥皂濕洗手。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下午在記者會表示,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1月29日到12月5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5956人次,較前一週(5516人次)上升,近期疫情呈緩升。郭宏偉表示,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仍有腸病毒71型活動。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近3年(公元2017年到2019年)同期分別為18例、35例與67例。林詠青表示,腸病毒傳染力強,除嬰幼兒,青少年甚至成人都有感染可能,只是症狀大多輕微,易與一般感冒混淆。酒精乾洗手等對腸病毒抑制較無效果,最有效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林詠青說,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應教導幼童出入安親班、托兒所與室內兒童樂園等人員互動頻繁場所、返家或進食前須確實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洗手;如果身體不適,應在家休息。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果發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到大醫院治療。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個種類還可分多種型別,共數十種以上,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5歲以下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延伸推薦: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還要小心染上這些疾病…共同點「發燒」病重致死!
-
2020-12-09 醫療.牙科
智齒幾歲長出來?一定要拔?醫揭智齒痛症狀及必拔標準
你有拔過智齒嗎?是不是也聽過「智齒最好及早拔除比較好,免得引發腫脹、疼痛」的說法呢?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現在智齒好端端的,為何要去拔呢?智齒真的非拔不可嗎?如果要拔,什麼時候拔比較好?第三大臼齒稱之「智齒」 總共有4顆牙醫師林鴻津表示,所謂智齒,就是從上下顎牙齒的中心點,也就是正中門牙的牙縫間隙開始算起的第8顆牙齒,正式名稱為「第三大臼齒」;智齒是口腔中最靠近喉嚨的牙齒,如果全部都生長出來,上顎、下顎、左、右兩邊各1顆,總共有4顆智齒。相較於嬰幼兒時期的乳齒及兒童時期更換後的恆齒,第三大臼齒通常是在18歲以後才長出來,這時候人類的心智比較趨於成熟,也應該已經比較有智慧,所以,習慣上將第三大臼齒稱之為「智齒」。不是每個人都會長智齒 恐與遺傳基因有關雖然智齒通常是在18歲以後才長出來,但每個人智齒的生長狀況差異很大,有的人在18歲前就已經長出來了,有的人到了40、50歲還長不出來,這些都是常見的現象。而這4顆智齒也不見得全部都會長出來,且不必然能夠長整齊,有些人的智齒可能只長1或2顆,有些人的智齒甚至長到一半就不再長了,甚至有些人完全沒有長智齒。也有人的智齒是屬於多生型態,也就是在長出第8顆牙後,又冒出來第9顆,多長了一顆所謂的「多生第四大臼齒」;這種大臼齒多生的案例十分少見,尤其下顎的多生型智齒案例很少,偶爾可以看得到上顎的多生型智齒。現代的人類並不是人人的智齒都能夠長得很整齊,林鴻津指出,部分因素可能與遺傳基因改變有關,若先天缺少智齒,當然就不會長出智齒;另一部分因素,則可能是因上下顎骨頭退化的緣故,造成上下顎的齒槽骨體積縮小,但牙齒卻沒有跟著退化,雖然是同樣的智齒,卻因沒有適當的萌牙空間而長不出來,或雖然長出來了,卻因空間不足而長在不正確的位置。 8成智齒無會長在正確位置 易引發發炎、腫脹、疼痛等後遺症根據相關研究統計指出,大約有80%的智齒無法長在正確的位置。智齒若只是多餘的、不礙事,若真的不具咀嚼功能也還能接受,令人頭痛的是,常因長出智齒而產生無窮的困擾。林鴻津提及,由於智齒長在最裡面,空間狹小,往往因為萌發空間不足,推擠鄰近牙齒而出現疼痛現象,加上日常刷牙不容易清潔乾淨,除了本身容易產生蛀牙、牙周病,甚至會侵犯相鄰的第二大臼齒,出現擠壓疼痛、牙周病、蛀牙,甚至引發牙髓炎等各種不舒服症狀。由於智齒不一定都會長出來,很多的下顎智齒,常會出現埋伏阻生或長得歪斜,沒有適當的咬合功能,造成上顎的智齒由於沒有適當的下顎對咬牙,因而導致上顎智齒過度萌發,以致於影響咬合功能,甚至造成咬合傷害。不僅如此,由於很多下顎智齒會呈現前傾阻生狀態,常可看到智齒就頂在第二大臼齒的遠心牙面,形成一個牙冠夾角,非常容易嵌塞食物,由於不容易清潔乾淨,而導致反覆性的發炎。而嚴重的反覆性發炎,有可能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這對於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是相當嚴重的潛在危險;所以,當智齒本身出現牙周組織發炎、蛀牙,或影響鄰牙導致蛀牙或牙周病時,若身體狀況良好,一定要趕快拔掉,以防無窮後患。 防範於未然 沒症狀也應拔智齒 有些人擔心拔了智齒,恐怕會造成前方的牙齒「失去後盾」,導致大臼齒向後傾斜或骨頭會缺了個大洞。而若智齒已出現不健康的狀況,當然要趕快拔除,但是,若智齒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也需要拔嗎?林鴻津說,為避免日後衍生更複雜的口腔症狀,造成更大的後遺症,站在防範於未然的預防角度,即使智齒現在沒有出現任何症狀,還是會建議盡早拔掉,而且是愈早拔愈好。林鴻津補充,拔除智齒在20歲左右時拔掉比較好,因為在20歲之前,牙根尚未完全長好,骨頭也還未硬化,齒槽骨較軟也有彈性,智齒比較容易拔除,手術傷口較小,術後也比較不會有嚴重腫脹、疼痛的後遺症。一般人年過25歲之後,骨頭開始變硬,此時下顎智齒的牙根,也幾乎都會變成既彎曲又倒鉤,這時才要拔下顎智齒,大多數的傷口會比較大,術後的腫脹、疼痛也大多相當嚴重,所以,不要拖到智齒牙周發炎了、腫脹了,才急著要就醫拔牙。年紀大拔牙風險高 術前應經過醫師審慎評估 門診中常會有人問到:「年紀大的人能不能拔牙?」林鴻津透露,年紀愈大的人,拔牙的風險當然愈高,但是年紀大小不是唯一決定因素,除非身體狀況非常不穩定,在一般的健康狀況下,高齡者還是可以拔牙。此外,若患者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由於這些慢性疾病很容易在拔牙過程中或術後引發嚴重的併發症,拔除智齒的手術就要更小心、慎重;術前一定要先經過仔細的評估,必須把全身性的系統疾病控制在穩定狀態後,再來拔牙比較安全。 延伸閱讀: 單次拔牙幾顆以內算正常? 專業牙醫師給答案了 牙齒黃怎麼變白?居家、冷光美白怎麼做? 快戒掉這些讓牙齒變黃的習慣 
-
2020-12-09 新聞.健康知識+
歷史教會我們的事:為何大規模隔離對疫情可能沒想像中有效?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對於新的大流行病,我們做好多少準備了?來談談這些年來人們做對的事: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國政府已發展出良好的監測網。問題在於監測網還不完善──還有很多國家並未參與其中──此系統也得仰賴各國政府相互配合。二○○三年,監測網也注意到 SARS 病毒(原被視為新型流感病毒),並將其列入監測範圍;不過 SARS 比流感好控管多了。雖然如此,世界仍因中國陷入危機:中國起初謊報情勢,隱瞞疫情。相較之下,中國如今已大為坦白,但訊息透明度仍有待加強。況且合作起來不情不願的還不只中國。監測網顯然很重要,因為這麼做最能及早發覺潛在大流行病的徵兆,從而加速疫苗製造──疫苗效力雖有不足,卻仍是抵抗大流行病的最佳防護。就算只超前部署幾週,效益也會大為不同。二○○九年大流感的疫苗,效力和最好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相當,但遲遲在第二波疫情中才製成。加緊監測以外,也漸有資金投入改良、加速疫苗製造技術。研發疫苗的方式,逾七十年來都是先在雞蛋中培養病毒、收成病毒、殺死病毒(這道程序可產出少量減毒活病毒疫苗)再純化,至今開發疫苗仍是採用此做法。可是以雞蛋培養病毒製作疫苗,製程進展極為緩慢,而且病毒還會因為適應雞蛋的環境而變異──這也是疫苗在人體內沒那麼有效的原因。二○○九年起,疫苗開發終於漸漸轉採另外兩個技術,效果更好,製程更快。一個做法是在哺乳類細胞中培養病毒。第二個作法則採用分子生物學重組技術,將血球凝集素抗原植入完全無關的病毒中,接著在昆蟲細胞中培養病毒,再收成血球凝集素。不過,就算以最樂觀的角度設想,就算有了新科技,要做出大量疫苗還是得花好幾個月。而且,供應美國所需的疫苗大都是在海外製作;若遇上致命的大流行病,其他國家政府是否會在其國民得到疫苗保護前准許出口,是個大問題。小量使用某些抗病毒藥物可減輕患病症狀,尤其是奧司他韋(oseltamivir,商品名為「克流感」〔Tamiflu〕) 和扎納米維爾(zanamivir,商品名為「瑞樂沙旋達碟」〔Relenza Rotadisks〕);若預防性服用則可降低患病風險,但只有服藥期間有效。不過,這些藥的效力仍有限,而且病毒還是可能產生抗藥性。因此,依靠現有藥物難以解決大流行病問題。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呢?過去數年許多政府都在研擬非藥物介入措施──也就是透過公衛手段減輕大流行病的影響。這個議題沒有簡單的解方。流感病毒透過空氣傳染,因此可被吸入體內,這似乎也是其主要傳播方式,但病毒也能在物體表面生存──例如門把或罐裝啤酒──存活時間至少幾個小時,若溫度、濕度合宜,也可能生存數天。如此一來,要是有人開了門,稍後打哈欠時用手掩住口鼻,病毒也可能傳入人體。避開病毒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大流行病爆發、肆虐社區的六至十週間,採取不收貨運和郵件、不外出等行為準則,將個人完全隔絕於社會之外。這種做法行不通,就像某個社區要完全自閉於世界之外那麼不可行;想將社區隔離出來,得要條件異於尋常才辦得到。(一九一八年,有幾個島嶼和社區曾這麼做;但時至今日,應沒多少社群能隔離成功。)因此,不管是由政府下令施行還是個人主動執行,非藥物介入措施也不是那麼實際好用,效果有限。就算這些措施在有限程度內頗有成效,那也得要持續進行。為大流行病建構模型的人員詳加研究美國城市一九一八年時採用哪些防範手段;他們得到的結論是,「疊合」幾個措施──大都是不同的「社交距離」維持法──至少可以延長當地社區流感爆發的時間,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運用在部分模型的歷史數據其實有缺陷,而且評估關閉學校等一九一八年採行措施時,這些模型並未考量到,經歷過春季疫情的城市,居住人口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免疫力,這也會影響模型的效果。不過,非藥物介入措施還是唯一可依賴的辦法。有個沒效的做法,就是大規模隔離。隔離對某些疾病來說是合理的措施,理論上,甚至在某些條件下也對流感有效──但就只限於理論上而已。一份未發表的一九一八年軍營研究證實了這點。國軍手上有一百二十個軍事訓練營的數據,其中九十九個軍營實施隔離,二十一營未採取相同手段。但採行隔離的軍營與未隔離的軍營,兩者間的死亡率和罹病率沒有差異;甚至連流感傳遍整個營地所費的時間也沒有差別。這個故事說來其實沒那麼簡單:進行研究的流行病學家不只注意數字,也觀察當時的實際做法;他們發現九十九個實施隔離的軍營裡,只有六個左右嚴格執行。那幾個軍營確實從嚴苛之中獲益。但若戰時大多數軍事基地都沒辦法實施嚴格有效的隔離,承平時期的公民社會當然更沒辦法了。關閉國界也沒有好處。停止貿易、阻止公民返國等等做法根本不可行。那等於是要終止一切經濟活動,而且禁止進口──包括與健康照護相關的進口貨品,如藥物、注射器、手術袍等眾多醫療用品──還會讓供應鏈問題倍加嚴重。就算做到這地步,根據模型顯示,若邊境封閉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也只能延宕疫情散布幾天,至多就拖一個禮拜;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九的話,頂多能拖一個月。對個人而言,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大家準備防疫,只能做點日常防護,洗洗手之類的。日常防疫要做得條有理,一回又一回、一日再一日、一週復一週,紀律嚴明地持續實行,實有難度。但紀律很重要。SARS 爆發就是明白的例子:死亡案例大都是醫護人員,而且他們很有可能是因為沒嚴格遵守醫護人員都熟知的安全準則,才會讓自己染病。討論非藥物介入措施的第一場會議,香港一所醫院感染控制處主任(他們的醫院安全紀錄最佳,遠優於他處),便特別強調他曾嚴加確認所有人員都嚴守安全準則。(醫院院內傳染的狀況,大致都是如此;感染控制紀錄最佳的醫院,院內工作人員對細節都極為注重,絕不抄捷徑。防疫成功在於嚴格執行、強調宣導、遵守紀律。)除非符合極有限的條件,否則醫療口罩幾乎沒什麼用,口罩主要在家庭環境才有幫助。讓病人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因為口罩可以防止飛沫在室內噴散──一九一八年的實驗證實了這點。就算戴口罩會使孩子更加不適,家長也願意讓病童戴上口罩嗎?或許吧,要是爸媽明白讓孩子戴口罩可以保護其他家人的話。甚至連緊密接觸病患的人戴上口罩再嚴加洗手,也能得到些許保護。這種情況下,使用 N95 口罩更為適合,也能保護配戴者,但前提是口罩尺寸要適當,配戴方法也要正確。要戴好口罩,說的比做的容易。有項研究的調查對象是群專業人員,他們配戴 N95 口罩避免吸入有毒黴菌,結果顯示其中逾百分之六十的人未以正確方式配戴口罩。再者,N95 口罩戴起來非常不舒服。對特定的少數人或情境來說,N95 口罩是合理正確的選擇,但就一般大眾而言,要戴上好幾週的時間並不合適。其他的建議措施大體上都很直白簡明:像是讓生病的小孩留在家中別去上學──很合乎常理的應對方式;以及讓生病的大人留在家中別去工作──這就不那麼合乎常理了。另外還有落實「咳嗽禮節」──咳嗽、打噴嚏時,要以手肘內側遮掩口鼻,而不是用手掌來擋,因為手掌終究會碰觸門把。遠端工作顯然也是個做法,雖然所謂的「最後一哩路」難以負荷大幅提升的網路用量。若遇上嚴重的致命大流行病,國家與地方政府可能採取更強硬的手段,例如關閉戲院、酒吧,甚至取消體育活動──一九一九年的時候連冰球的史丹利盃(Stanley Cup)決賽都取消了──還有教會服事活動。最有爭議的非藥物介入措施大概是關閉學校──之所以最有爭議,是因為上述的強硬手段只在事態真的很緊急時才會出現。關閉學校這個做法,在情勢沒那麼嚴峻時就可能被提出,也因此難以判定其優劣。支持關閉學校的理論如下:成人曾暴露在其他流感病毒之下,得到的交叉保護(譯註:「交叉保護」(cross protection)指的是一病毒先感染生物體後,可阻止其他相似病毒感染宿主。)較孩童多,孩童受病毒攻擊的比例因而較高。而且小孩子執行防疫措施都比較粗心隨便,要他們好好丟棄擤鼻涕的衛生紙、把手洗乾淨等等,都比較有難度,因此兒童會持續散布流感和其他傳染病──不只在小孩之間傳播,也會傳給成人。(讓孩童接種肺炎疫苗,使老年人患肺炎的比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八至九十四──這層保護對孩子的祖父母起了作用。)學校無疑在一九五七、一九六八、二○○九這幾年的大流感傳播中扮演要角,季節性流感風行時亦同。但關閉學校會給有工作的家長帶來經濟負擔,因為閉校和其他措施一樣,一執行就會花上好幾星期。在致命性大流行病發生時,接受這樣的經濟負擔看來合理,但病症不太嚴重時,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二○○九年,美國疾管中心起初建議──他們沒有下令執行措施的權力,只能提出建議──如果學校有一個確診個案,那就要關閉兩週。公衛專家亨德森博士(Dr. D. A. Henderson)對疾管中心的建議大為反彈(亨德森博士曾執行世界衛生組織計畫,致力將天花從世上消除,也因此獲得極大聲望);疾管中心後來的說法便逆轉了,表示關閉學校對防疫「沒什麼幫助」。我支持這次逆轉。現在疾管中心只在嚴重大傳染病的時候會建議關閉學校。這是正確的決定。一些研究數據都有違兒童是流感「超級傳播者」的推論,也就是關於一八八九年、一九一八年及一九二○年一次大流感再爆發的研究。三組不同的研究人員在英格蘭、波士頓、底特律做了四個不同的研究,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的家庭中,先確診的病例是成人而非兒童。底特律的那份研究還顯示,雖著時間推進,成人佔確診病例的比例漸小,兒童則漸高──這表示成人將疾病傳染給兒童,而非兒童傳染給成人。不幸的是,我把這件事告知一位疾管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回應我:「我不相信這數據。」那可稱不上正確回應。這份數據幾乎可篤定準確無誤,研究結果可能是離群值、統計學上的異常,但資料卻是由優秀的流行病學家統整而出。他們的發現應被進一步好好研究、理解,背後的政策意涵(譯註:所謂研究有「政策意涵」(policy implications),指的是研究成果帶來新知,對於設計、修改政策有參考價值。)極為重大。(有個解釋是,一八八九年及一九一八年的病毒與先前在成人間流傳的病毒太過不同,因此成人並未享有交叉保護之便,兒童與成人的免疫系統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當時的狀況等同完全沒人感染過這些病毒。一九二○年狀況則相反,幾乎所有人都接觸過這些病毒,所以大家的免疫系統又處於相同層級了。)最後,非藥物介入措施若要發揮效益,得要大眾遵守建議,而且還要持續配合。這是道難題。以二○○九年墨西哥市的狀況為例,政府當局建議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配戴口罩(這是幾乎沒用的防疫手段),還發放免費口罩。恐懼高峰期,口罩使用率竄升至百分之六十五──四天後就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七。而持續監控病毒則是絕對必要的行動。病毒展現行為一有變動──例如一九一八年第一波至第二波疫情之間的變化──應對措施也要跟著變動。監控行動不只對超前預防來說重要,在疫情期間也極為關鍵。
-
2020-12-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如何讓家變得好整理?整理專家教你謹記3步驟就上手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因為整理,人生變輕鬆了》,作者鄭熙淑】最近整理變成了熱門話題,我在準備這本書的時候,市面上出版了非常多的整理相關書籍。從學會整理就能變成有錢人或成功人士,到以斷捨離為重點,教導讀者如何整理的書,不乏出色的內容。網路或電視節目中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整理教學內容,只要稍微搜尋影片,就能找到針織衣物折疊法、內衣襪子折疊法和冰箱整理術等的實用性內容。但是,人們對於整理有一個誤會。把毛巾折好或是剪開衣架做成面紙架等,這些並非整理的全部。當然,我在整理時也會剪開寶特瓶,將其多用途利用,或是把空紙袋作為收納的抽屜使用,也會拆下咖啡手提杯托拿來裝孩子的鞋子。有趣的點子能替整理注入創意性,也能帶給整理的人樂趣,但整理並不僅止於此。當然,整理的完成度也包含了上述這些細節,但為了執行細節,我們得先規劃好整體藍圖。在整理之前,規劃整體藍圖的重要性,占據了整個整理流程的一半以上。人們每次下定決心整理卻總是半途而廢的原因,也是因為沒有事先想好整理的步驟。不考慮整理步驟便漫無目的進行,容易疲憊。為了能好好整理,我們可以按照下列三步驟來進行:① 由外至內:從最外的陽台開始,是整理的起點。② 從大到小:家具從大整理到小,決定擺放位置。③ 按物品種類整理,而不是按空間。如果能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整理就一點都不難。請大家記住這三個要點。接下來我們一項一項來看:①由外至內由外至內的意思是,規劃整理的整體藍圖時,不是從寢室或兒童房開始規劃,而要從「陽台」著眼。整理的起點是陽台,是要最先察看的空間。陽台會有很多需要丟棄的物品,像是幾年前用剩的壁紙、打算送給別人的東西、孩子長大後用不到的物品、用過一兩次就放著不用的腳部按摩機等,種類繁多到我們根本忘記它們的存在了。請各位發揮魄力,果敢地丟棄吧!這樣一來,家裡才能放進需要的物品。陽台應該要用來保管使用頻率低或換季物品,甚至是不常用但體積大的物品。②從大到小從大到小的意思是,決定好空間使用目的,描繪好大致藍圖後,從最大的家具開始,決定物品擺放的位置。家具從大整理到小,最後再整理要放進家具的物品。這樣才能規劃好居家空間的框架,決定哪些東西該放進家裡。整體藍圖的思考關鍵就是:「如何擺放家具。」我們要根據空間的使用目的,先擺放最大的物品。有時我會在委託人家中,發現某些家具不符合該空間的使用目的,比方說有的家庭在主臥室放了一張書桌,我還看過把梳妝台放在廚房的個案。物品不在自己該在的位置,或物品該是那個空間的中心卻不在其中,當物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徘徊的瞬間,所謂「房間的概念」也會跟著消失。當我們需要添購新家具時,先考慮整體空間格局,再考慮到小細節,謹慎購買最重要。如果我們萌生改變家中格局的念頭,那麼光是重新定義房間使用目的,把適合該空間的家具放在其該在的位置上,就足以改變整個家的氛圍。雖說拼湊好拼圖碎片能完成一整幅拼圖,但是整理和拼圖恰恰相反。整理得先思考整體藍圖,了解藍圖的面貌,先放大型家具,再放小型家具,最後再進一步細分更小的物品。不過,比起拼完一幅拼圖,整理能讓我們嘗到更大的喜悅。③按物品種類整理,而不是按空間整理不能按空間思考,要按物品種類思考。人們進行整理時,通常會從寢室、兒童房、洗手間、陽台、廚房、客廳和玄關,按空間一一整理。這種方法適用於平時的整理,不適用於想把家改頭換面的時候。遇到搬家、重新裝潢,或其他要徹底改變整個家的情況時,整理一定要按「物品種類」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維持長久的整理效果,不會變成發憤整理一次之後,沒幾天後又恢復原狀的情形。舉例來說,如果要整理衣物,就要先把家中所有的衣服,包括送去洗衣店的衣服等,全部放在一起,再決定每件衣物該放置的位置。即便各位現在稍微打量家中,也會發現孩子的物品或先生的用品散落在寢室、客廳和廚房。因此,必須把這些東西放回其該在的地方。[整理的基本順序]拿出所有物品→分類→整理再次強調,整理時必須先規劃好整體藍圖,再構思細節。過度執著於細節,花再長時間也整理不完。不是只把襪子漂亮收納就叫整理,請著眼於大處,大動作地執行整理吧!
-
2020-12-07 養生.聰明飲食
不喝咖啡就頭痛憂鬱? 醫師教你可以這樣減咖啡
許多上班族每天早上沒有喝咖啡就好像沒有醒過來一樣,有的是咖啡喝了可能會有腸胃不適等症狀,但是不喝咖啡又可能會頭痛、憂鬱,醫師表示其實想要戒斷咖啡也並不難,只要循序漸進就可以做到。26歲的林小姐有輕度胃食道逆流,工作壓力大,早上總是一杯咖啡提神,有時為了精神集中,會再追加1、2杯。持續了5年後,她發現偶爾不喝咖啡時會頭痛,但只要一杯下去,症狀就會改善,咖啡簡直是她的特效藥。然而,上腹痛、胃酸上湧、火燒心則反覆發生,使她不堪其擾。經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許維芸醫師診治,發現不僅胃食道逆流加重、甚至還有輕微潰瘍。但林小姐又有咖啡戒斷症狀,只要停喝咖啡就會頭痛、精神不濟。許維芸建議,可逐步減量,或停喝2至9天,若擔心精神不濟影響工作,可選在假日停喝。經1、2個月後,身體會逐漸適應,若有頭痛症狀可先藉藥物控制。經1、2個月努力,林小姐成功戒斷咖啡癮,也解除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許維芸表示,長期攝取咖啡會有成癮症狀,只要1、2天未攝取就會產生戒斷症狀,如頭痛、疲勞、警覺下降、憂鬱...等。但其實只要一段時間,逐步減量,或1、2星期不喝咖啡,身體就會逐漸適應。許維芸建議林小姐逐步減半每日咖啡量,再改用低咖啡因的咖啡或茶來替代,並養成不熬夜的生活習慣。經過1至2個月,林小姐早上沒有咖啡,一樣可以精神奕奕地上班,偶爾一杯咖啡調劑身心,也不怕上癮。許維芸表示,咖啡其實對人體也有好處,除了醒腦、調整時差、還能加強運動員的表現。長期適量飲用更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腎結石、痛風、肝硬化、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發生率。但咖啡過量可能導致失眠、焦慮、血壓上升、心律不整,更大劑量甚至可能致死。許維芸建議適量攝取咖啡因,一般人每天攝取低於400毫克咖啡因,也不要在短時間內攝取超過200毫克咖啡因。而孕婦每日不應攝取超過200毫克咖啡因。小於12歲的兒童不要攝取咖啡因,青少年則每日不應攝取超過100毫克咖啡因。也要留意紅茶、綠茶、可樂、能量飲、巧克力、某些止痛藥也都含有咖啡因。本身有廣泛性焦慮症、胃食道逆流症狀者,就不建議過量攝取,以免病情加重。另外,睡前6至8小時最好不要再喝咖啡或含咖啡因的飲品,避免影響睡眠。某些降血壓、抗凝血、心律不整、神經科藥物會與咖啡因發生交互作用,建議諮詢醫師再飲用咖啡。
-
2020-12-07 科別.精神.身心
長時間上網就是網路成癮? 精神科醫師:有3個判斷標準
孩子整天都在家裡上網都不出門?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正式宣布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精神科醫師林峯立表示,網路成癮在青少年族群相當常見,但提醒家長要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有辦法協助孩子。林峯立表示,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服務的這幾年,不時聽到家長詢問,「我的孩子有網路成癮,怎麼辦?」、「醫生,我的孩子是不是網路成癮?要斷他網路,竟然說要死給我看」、「整天都在家裡上網都不出門,這樣會不會有問題?」等擔憂。林峯立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6月底正式宣布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有3個判斷標準,包括失去控制、日常生活受影響、持續一年的狀態,主要是孩子對網路遊戲「失控造成生活失能」的現象,而不是一般認為的「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家庭衝突及緊張的親子互動,跟孩子長時間上網有關嗎?林峯立說,網路成癮在青少年族群相當常見,共病包含下列幾種精神疾病,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社交畏懼症、其他物質濫用、強迫症及其他心理危險因子,例如低自尊、課業或工作壓力、家庭關係不佳、人際關係不佳等。林峯立提及,網路成癮這個現象其實有積極面的預警功能,可幫助家長及時介入處理上述的危險因子或疾病,每個孩子的情況各不相同,可能有不同心理危險因子的組合,需要謹慎完整的評估。不過林峯立也提醒,除了帶孩子就醫請教專家外,家長其實可以謹記一個大方向,網路成癮最大的問題在於「與人失去連結」,這個人不僅是同儕、老師,更是家人,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有辦法協助孩子釐清,無論是討論生活目標、建立人際關係、加強溝通技巧等,有良好的現實人際關係連結與實體社會活動參與,才是最佳解方。
-
2020-12-07 科別.百病漫談
想要感冒快快好 試試7方法
感冒是最常見的小毛病,一般成人每年平均感冒兩到三次;嬰兒和兒童感冒的次數比成人要多。感冒是不分季節和時候的,一旦感染上,症狀通常在兩三天之後達到高峰,然後在14天之內開始好轉。根據美國肺科協會的研究,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症的人,患感冒的時間可能會更長。感冒的症狀讓人苦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喉嚨痛、咳嗽、眼淚汪汪,有時還會發燒,但是並不常見。如何加快感冒的恢復速度呢?● 根據《柳葉刀傳染病期刊》的研究,認為紫錐菊(echinacea)是一種草藥的補品,可將感冒時間縮短1.4天。● 不少研究報告指出,每日6到8克的維生素C,可以縮短感冒的病程。● 維生素D缺乏的人,可以補充劑量而達到預防感冒的效益;但是不缺乏維生素D的人並不能從服用這種補充劑中獲得益處。● 清淡的雞湯可以幫助緩解感冒的症狀。● 感冒時喝牛奶,會加重流鼻涕和咳痰的症狀。根據英國的研究,感冒喝牛奶會導致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加,不能減緩病情。● 多喝水,若覺得喝白開水沒味道,可以加溫熱的紅茶、檸檬水,或吃稀飯等。● 吃大蒜,所有含硫化合物如青蔥、洋蔥和大蒜類的青菜,都可以減緩感冒症狀。另外還有益生菌可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發作的次數,減少抗生素使用量。
-
2020-12-07 養生.聰明飲食
從食物中獲得最佳保護力 專家教你完整攝取植物營養素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獲得最佳保護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讓所攝取的每一分熱量,都有助於健康與治療。幸運的是,植物性食物是飲食中一貫對健康有益成分的濃縮來源。植物提供了抗氧化成分、植化素、植物固醇、膳食纖維、酶、益生質、益生菌、必需脂肪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礦物質。這些化合物就像是交響樂,互相合作以關閉促進疾病的基因、減少發炎、提升免疫功能、平衡激素、增強解毒酶、維持血糖濃度、控制血壓與血膽固醇濃度,以及支持身體所有的系統。雖然這些成分通常都會被分離出來,並且以補充劑的形式銷售,但一般而言,補充劑的效果總是令人失望。證據顯示,這些成分的有益效果,有賴於多種保護性化合物之間所存在的複雜協同作用。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包含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素之間的平衡與交互作用,對於促進與維持健康非常關鍵。其他在植物性食物中的保護性化合物:植化素、酶、植物固醇與益生質,則會輔助這些營養素。雖然這些化合物被認為不是必需營養素,但在促進健康福祉,以及幫助人們抵禦各種慢性疾病的侵害上,都有非常可靠的優良記錄。植化素所有植物為了要增進自身的存活率,都會產生稱為植化素(phytochemical,phyto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植物」)的化合物。一些植化素決定了植物的顏色、味道、質地和香氣,並且在吸引授粉者與播種者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其他植化素則發揮了內部防禦系統的作用,保護植物不受病蟲害與潛在惡劣環境的侵擾。由於個別植物有特定的需求,因此可能有多達10萬種不同類型的植化素;通常在單一植物中,可以發現100種以上不同植化素的數千份拷貝。幸運的是,當我們吃下植物,植化素會繼續在人體中發揮它的魔力。無論是作為抗氧化成分、模擬荷爾蒙、減少發炎、防止腫瘤形成、根除致癌物質、刺激酶的形成,或者摧毀細菌,植化素都具有數百種機制,來幫助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對抗現有的疾病。許多因素可能都會影響食物中植化素的含量,以及其生物利用率。舉例來說,像是土壤、水質、氣候與化學物質的使用等農業因素,就會影響植化素的含量。有機種植的農產品,會比噴灑化學農藥的農產品發展出對抗攻擊更強大的防禦力,因此植化素含量相對地也會更高。另一方面,收成後的儲存方法也可能會降低植化素的濃度。精製食物的方法會大幅度減少植化素含量,特別是當植物中富含最多植化素的部分(例如小麥粒中的胚芽和麩皮)被去除,或者當加工過程會暴露在刺激性化學物質、高溫或壓力下的時候。而食物的調理過程,例如烹煮、發芽、發酵、攪打、榨汁與打碎等,都可能會對植化素的含量與生物利用率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大多數的植化素在生食時能夠更有效地被吸收。舉例而言,生的十字花科蔬菜中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的吸收率,明顯要比煮熟的十字花科蔬菜高很多。一般來說,烹調往往會降低植化素的含量;加熱的強度愈高、時間愈久,植化素的損失就愈大。而且毫無意外地,水溶性的植化素在食物煮沸並倒掉煮過的水時,最容易流失。但另一方面,烹調會軟化或破壞植物的細胞壁,讓身體更容易提取和吸收某些類型的植化素,特別是類胡蘿蔔素。舉例而言,煮熟番茄的番茄紅素,比生番茄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煮熟胡蘿蔔的β-胡蘿蔔素也比生胡蘿蔔的生物利用率更高。而無論是生食或熟食,加入少量的脂肪,例如酪梨、中東芝麻醬或橄欖油,都能改善類胡蘿蔔素的吸收。生食中的植化素,可以藉由縮減食物顆粒大小與增加表面積(切碎、煮爛、打碎、磨碎、打成泥、刨碎,或者仔細咀嚼)來獲得最佳的生物利用率。榨汁是更有效的方式,因為這個過程去除了植物的細胞壁,而細胞壁包含了纖維以及其他已知會降低營養素和植化素生物利用率的成分。一些類胡蘿蔔素,像是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葉黃素,在蔬菜汁中似乎比生食或熟食的蔬菜都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想要提升抗氧化成分與植化素的攝取量,又不想增加飲食量的話,飲用蔬果汁是個可行的方法。發芽與發酵顯著提高了植物性食物的植化素含量。科學研究顯示,將多種植物性食物催芽後,會使其植化素明顯增加。植化素含量之所以增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生植物的生命需要依賴這些化合物的支持與保護。綠花椰菜苗(青花菜苗)就是個著名的例子,其蘿蔔硫苷(一種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蘿蔔硫素的前體)的含量,是成熟綠花椰菜的10∼100倍。蘿蔔硫素(一種異硫氰酸鹽)是種人體在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的強效天然誘導劑,可以處理並除去致癌物質。研究顯示,蘿蔔硫素也是一種優秀的抗微生物劑,對於幽門螺旋桿菌(一種與胃炎、消化性潰瘍與胃癌有關的感染性細菌)非常有效。最近的證據也顯示,綠花椰菜苗可能會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阻抗。最後,蘿蔔硫素似乎可以減少與許多疾病相關的氧化壓力與組織損傷。實際意義:要攝取最多植化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各種色彩豐富的植物性食物擺滿餐盤。其中也包括了發芽與發酵食品在內,可以進一步提升植化素含量,選擇有機品種具有同樣的功效。雖然蔬果通常都被認為是植化素的主要供應來源,但這些化合物在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中的含量都很豐富。其中最著名的植化素超級巨星,就是深綠色的葉菜類(例如羽衣甘藍、寬葉羽衣甘藍與菠菜)、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綠花椰菜、高麗菜與抱子甘藍)、蔬菜苗(特別是綠花椰菜苗)、紫色與藍色水果(例如藍莓、黑莓與葡萄)、蔥屬蔬菜(特別是大蒜)、香草與辛香料(例如肉桂、丁香、大蒜、薑、奧勒岡與薑黃)、豆類(特別是大豆、小紅豆與其他深色豆類)、堅果與種子(例如胡桃、核桃與亞麻仁籽)、可可豆、柑橘類水果、茶和番茄。酵素存在於生的植物性食物中的酵素,能在兩個方面促進健康:它能幫助特定的植化素轉化成活性形式,也能幫助消化。至少有兩個植物家族中的酵素,能把植化素轉化成高度有益的活性形式。第一個是存在於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綠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和蕪菁)中的黑芥子酶(myrosinase)。黑芥子酶會將硫配糖體轉化成異硫氰酸鹽,而異硫氰酸鹽最有價值的,就是能誘發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第二個則是蔥屬蔬菜(包括洋蔥與大蒜家族)中的蒜胺酸酶(alliinase)。蒜胺酸酶會將蒜胺酸(alliin)轉化成大蒜素(allicin),也就是它的活化形式。大蒜素能對抗微生物、細菌、病毒、寄生蟲與真菌感染,減少血液凝塊和降低血脂濃度,防止關節炎與癌細胞活動,並幫助誘導第二階段解毒酵素。黑芥子酶與蒜胺酸酶會在植物組織被破壞時釋放出來,例如當食物被切碎、搗成泥、煮爛或咀嚼的時候。(值得一提的是,將高麗菜榨成汁,會使蔬菜汁中的黑芥子酶活性變高,而菜渣中所殘留的變少。)在釋放出來後,植化素就會開始酶轉化的過程,轉化成其活性形式。烹調會破壞部分甚至所有的酶,破壞程度則取決於加熱的時間和溫度,因此食用一些生的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能提供一些健康上的益處。透過打碎或嚼碎來進一步分解植物性食物,植物酶就可以對消化過程做出一些小貢獻。這個過程會在食物停留在胃的上半部時持續進行(在進食後,食物可以在那裡停留20∼60分鐘,才會和胃酸徹底混合)。這個消化前的階段,對整個消化過程的重要性還無法確知。然而,絕大多數食物的消化過程都發生在小腸中,因此相比之下,食物酶對人類消化的可能影響被認為是較小的。一旦食物落入胃的下半部,並與胃酸接觸時,酸鹼值就會降到1.3∼2.5左右;在這樣的酸鹼值下,食物酶大致上會變質或失去活性,因此通常無法在小腸內存活。最有機會在胃酸中存活,並完好無損抵達小腸的食物酶,是包覆在能存活下來的微生物中的那些酶,例如發酵食品。關於進一步的資訊,詳見戴維斯與梅琳娜的《邁向生食純素飲食》(Becoming Raw)。實際意義:要獲得最多蔬果中所含的食物酶,最好生吃,並且混合一些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添加各種芽菜和發酵食物,可以進一步提高食物酶的含量與功能。植物固醇植物固醇(包含了固醇與其對應的飽和形式—甾烷醇)是植物細胞壁中的必要成分,正如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中的必要成分一樣。植物固醇具有雙重的抗動脈粥狀硬化作用。由於植物固醇與膽固醇的結構類似,因此會與動物性食物中的飲食膽固醇互相爭取吸收管道,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此外,植物固醇也能阻止會加劇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炎途徑。植物固醇的攝取量,直接與飲食中植物性食物的份量成正比。雖然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都是植物固醇的來源,但濃度最高的自然來源為種子、堅果、豆類、小麥胚芽、酪梨、芽菜與蔬菜油。證據顯示,早期人類的飲食富含植物性食物,提供了高達每日1 g的植物固醇。時至今日,混合飲食所得的每日平均植物固醇攝取量,則是150∼450 mg不等。素食中的植物固醇通常比混合飲食中要高,而純素飲食所提供的最多。一份報告指出,參與研究的生食純素飲食者,每天提供了從500到超過1,200 mg的植物固醇。研究建議,每天攝取2 g的植物固醇,能為那些血膽固醇濃度高的人降低約9∼15%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這個攝取量的值,與使用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有關。由於可降低膽固醇的相關特性,食品工業如今都會在一些產品中添加植物固醇。添加植物固醇的食品種類繁多,包括一些人造奶油、美乃滋、早餐穀物麥片、沙拉醬、豆漿、穀物棒和果汁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允許製造商在這些產品的食品標示中,加入關於植物固醇益處的健康聲明。雖然植物固醇強化產品可能會為高膽固醇的葷食者提供一些好處,不過為了提高植物固醇攝取量而在飲食中加入不健康的食物,卻是荒謬之舉。已經採行健康飲食的純素食者,所攝取的植物固醇遠比其他飲食族群要多得多;而且,他們的飲食中不含膽固醇,因此血膽固醇濃度本來就比較低了。對於那些實際上服用植物固醇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的人,每天超過2 g的攝取量並未顯示出額外的好處;而對於某些人來說,愈高的攝取量反而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實際意義:要增加植物固醇攝取量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全食物純素飲食,包含芽菜與高脂植物性食物,例如種子、堅果、小麥胚芽與酪梨等。純素食者並不需要攝取額外添加植物固醇的加工食品。益生質與益生菌腸道存在有數兆的微生物。雖然全部至少有400∼500種不同物種是腸道的常見居民,但其中99%的數量都同屬於30∼40種微生物種。住在腸道裡(主要是大腸)的微生物群體,統稱為腸道菌群或腸道微生物相(microbiota)。(這些細菌約占了糞便的50%。)雖然身體與腸道菌群的關係絕大部分是互惠的,但有些客人會比其他人更受歡迎。友善的細菌提供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存優勢。舉例來說,它們會產生抗微生物物質來抵抗有害細菌。在小腸裡,益菌藉由增強幾種營養素的吸收、氮循環、維持胺基酸儲存與合成某些維生素(維生素K與生物素),來提高營養狀態。佇留在大腸中的細菌配備有能夠分解纖維的酶。纖維對人體消化酶具有抗性,因此無法在之前的階段被消化。細菌消化纖維後的副產品中,包含了短鏈脂肪酸,能提供日常所需熱量的10%以上,有利於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還可預防大腸直腸癌。除此之外,益菌還支持了免疫系統功能、防止食物過敏,並在腸道組織的發育及成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腸道細菌與腸壁內的細胞會持續地雙向交流。如果友善的腸道菌群沒有被充分支持,致病的細菌就可能在身體中立足並繁殖。這些野心勃勃的入侵者,會產生損害腸道內壁的毒素(使其更具滲透性,或者「滲漏」)、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慢性低度發炎、產生感染、破壞新陳代謝,並且造成過重或肥胖。食物的選擇會影響腸道菌群的整體平衡,不管是對人體是友善還是有害的菌群。含有友善微生物群的食物或補充劑,被稱為益生菌(probiotic);而支持這些健康微生物群的食物,則稱為益生質(prebiotic)。以植物為基礎的高纖飲食會維持益菌的存在,而高脂低纖的西式飲食則會助長致病細菌繁殖。雖然目標並非徹底根除有害細菌(人體也會需要其中一些細菌),但益生菌與益生質都有助於把平衡帶向對健康更有益的比例上。益生菌是以活性形式到達腸道的活微生物群,能發揮有益健康的效果。發酵食品或補充劑都可以提供益生菌。一些益生菌的最佳素食來源,包括了非乳製優格(杏仁、椰子或大豆優格)、發酵豆類製品(例如天貝與味噌)、發酵堅果或種子乳酪、發酵蔬菜(德國酸菜〔sauerkraut〕)、發酵穀物(回春水),以及某幾種茶等。益生質則提供了難以消化的可發酵食物成分,能刺激益菌的生長與活性,通常是作為益菌的食物供應。益生質在含有無法被胃酶分解的醣類食物中特別的高,尤其是生食(例如菊苣、菊芋、大蒜、洋蔥、韭蔥、香蕉、蘆筍和地瓜)以及益生質強化的食物(例如果聚醣〔菊糖與果寡醣〕)。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已經意識到益生菌和益生質的價值,如今也得到了研究的強力支持。研究已經證明,益生菌能夠預防或減少跟某些類型的腹瀉、乳糖不耐症以及腸躁症相關的問題。益生菌能減少促進癌症的酶與壞菌所產生的有毒副產品,並且似乎也能促進和保護腸道健康,減少跟發炎性腸道疾病相關的併發症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它還能幫助預防感染性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與流感)、泌尿生殖系統感染,以及嬰兒的過敏和皮膚疾病。也有較薄弱的證據顯示,益生菌可能在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防止自體免疫疾病與牙齒健康方面,都扮演了有益的角色。每種益生菌的菌株都有特定的健康效果。線上研究能夠告訴我們,在治療特定的疾病上,哪種菌株是最有效的;益生菌補充劑的標示包含了屬、種與菌株。專家建議,一旦開始抗生素療程,就應儘快服用益生菌,並在療程結束後持續服用幾天。一般而言,包含多種微生物的產品比單一類型的更加有效。大多數的益生菌都需要冷藏,而且有效期限也很重要;不論是哪種菌株,一旦微生物死亡,就不再是益生菌了。典型劑量隨產品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一般而言,劑量愈高(兒童為每日50∼100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s,簡稱CFU〕,成人則為每日100∼200億CFU),效果愈好。實際意義:規劃良好的純素飲食,自然會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與不易消化的醣,能夠提供現成的益生質來源,成為健康腸道菌群的有力支持。而嚴重依賴加工與精製食品的純素飲食,在這方面則會顯得不足。食用大量生鮮蔬果,同時在飲食中添加一些發酵食品,有助於恢復不是那麼理想的腸道菌群,定期服用多種類菌株的益生菌也有同樣的效果。
-
2020-12-06 新聞.元氣新聞
流感疫苗致產婦身亡? 周志浩:流感疫苗病毒是死的
針對28歲產婦生完小孩後施打流感疫苗後,於12月3日過世,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這是不良事件的通報,徵詢過專家認為心肌炎是比較與疫苗無關的,因為有其他微生物前後感染,我們還在搜集相關資料並且進行檢體培養,會提到救濟委員會討論。周志浩表示,會向醫院了解,目前知道個案是心肌炎,理論上流感疫苗是死的病毒,不會引起心肌炎才對,將搜集資料提到委員會討論。日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文獻都認為,接種流感疫苗與心肌炎沒有關連,不認為流感疫苗會引發心肌炎,更可能是該孕婦在接種疫苗之前被其他病毒感染才引發心肌炎。若解剖會比較清楚釐清病因,不解剖就會非常難判斷原因。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未回應家屬是否決定解剖一事。
-
2020-1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驚傳產婦打流感疫苗逝 莊人祥:已送審查委員鑑定討論
傳出28歲產婦生完小孩後施打流感疫苗之後,12月3日過世,莊人祥表示,非常遺憾。目前病例資料都收集完成後,會交由審查委員鑑定,並提到審查會議中討論,在醫院也有做病毒培養,結果尚未出來,尚未接獲家屬申請解剖要求。莊人祥說,根據全球施打流感疫苗經驗都非常安全,最近恢復50-60歲族群施打,施打狀況良好,每天都有9000多接種。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流感疫苗是非活性疫苗,目前文獻都認為,接種流感疫苗與心肌炎沒有關連,不認為流感疫苗會引發心肌炎,更可能是該孕婦在接種疫苗之前被其他病毒感染,如腸病毒、細小病毒B19、呼吸道病毒等,才引發心肌炎。解剖會比較清楚釐清病因,若不解剖就會非常難判斷原因。
-
2020-12-04 新聞.健康知識+
養生方式對了嗎? 這些錯誤觀念你中幾項
都以為養生是老年人的話題,沒想到,隨著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養生大軍,養生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養生年輕化的背後,是年輕一代對自身健康管理的重視。但年輕人,你的養生方式對了嗎?下面這些保健錯誤觀念,你有中招嗎?補充維生素可以吃蔬菜乾?大多數果蔬,如果直接晾曬的話,可能會在其還沒有完全變乾之前,往往就先壞掉了。因此,我們現在能買到的果蔬乾,大多是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過的,而且這種果蔬乾吃起來的口感往往是既甜(尤其是果脯等)又鹹,而且一咬還脆脆的。了解其加工過程就會發現,在製作果蔬乾的過程中,一般都會將果蔬過油或者油炸。而且配料表中也會標註有麥芽糖、食用油等成分。此外,還要留意鈉的含量,如果是高糖、高油、高鈉的果蔬乾,就放棄吧,遠不如直接吃果蔬更健康。吃飽喝足就有利健康?俗話說“三分飢寒保平安”,此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飽食終日又缺乏運動,則會造成能量過剩,容易引起肥胖,加速衰老,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八分飽才有利於健康。一日兩餐能減肥?有些女性為了身材苗條,每天只吃兩頓飯,認為這樣能減肥。其實,恰恰相反,一日兩餐的人更容量發胖。感冒了喝薑絲可樂?可樂是高糖飲料,喝多了容易導致齲齒、肥胖和高血糖等問題,甚至會引發骨質疏鬆,它的里邊並沒有可緩解感冒的營養物質。即使很多人感覺薑絲可樂確實對緩解感冒起作用,也是其中姜肉的功勞,因為姜屬於熱性,可以驅寒,對治療風寒感冒有一定作用。因此,與其喝薑絲可樂,還不如把薑去皮後,直接用水煮薑茶喝,對於風寒感冒還是有一些緩解作用的,若是風熱感冒,不僅不能緩解,或許還會加重,所以不能亂喝薑茶治感冒。喝牛奶會使膽固醇增高?許多人不喝牛奶是因為他們覺得牛奶會使膽固醇增高,而事實並非如此。研究發現,牛奶中所含的膽固醇並不高,而且喝牛奶還有助於減少冠心病和高血壓病的發生。但是,不能空腹喝牛奶,因為空腹喝牛奶不利於營養的吸收和利用;空腹狀態下胃酸過高,乳酸菌很難存活,降低了牛奶的保健作用。老母雞補身體最好?用老母雞補身體最好,是民間長期流行的說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飼養多年的老母雞含有過多的雞油,其肌肉彈力纖維減少,結締組織老化,雞肉粗韌,久煮難爛,不易胃腸消化吸收。飼養一年的雞,無論煮、燉皆宜,容易煮爛變酥,肉質鮮嫩可口。多吃醋有好處?醋不僅能增進食慾,還能保護蔬菜中的維生素C,有利於胃腸對維生素C的吸收,且在降血壓、預防流感上也有一定的效果。於是有人認為吃醋有諸多好處而過量食醋,甚至乾脆喝醋。殊不知,醋食用過量,會灼傷食道、腐蝕胃黏膜、還會軟化骨質,加重骨質疏鬆,導致骨折。口香糖能健齒?有些廣告說口香糖能健齒,所以許多人吃了口香糖就不漱口,結果口香糖的糖分就會在口腔中發酵產酸,腐蝕牙齒形成齲齒。另外,口香糖中含有硫化物、防老化劑、增塑劑等添加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對人體健康不利。阿司匹林能抗癌?有著100多年曆史的阿司匹林除了作為解熱鎮痛抗炎藥外,還可用於預防和治療某些心血管疾病。近年,網上流傳一種說法稱阿司匹林能預防癌症,一夜間這粒小藥片儼然成為不少人追捧的“神奇萬能藥”。然而,很多人並不了解過量服用阿司匹林也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專家指出,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長期過量服用有可能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補鈣越多越管用?全民補鈣日漸成時尚,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人體對鈣的需求量因年齡的不同而異。特別是兒童,如果補鈣過量,可能導致身體浮腫、多汗、厭食、噁心、便秘、消化不良,嚴重的還容易引起高鈣尿症。同時,兒童補鈣過量還可能限制大腦發育,反而影響正常發育。補鈣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維生素就是營養品?很多人把維生素當成保健營養品,殊不知服用維生素也要因人而異。如:感冒病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經常喝酒的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6,因維生素B6在脂肪及蛋白質的吸收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作為預防脂肪肝的輔助成分;喜歡運動的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C,以補充由於出汗過多而引起的消耗;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因機體容易缺乏日常膳食中含量很少的維生素D,可適當補充一些。人體對維生素的需求是有定量的,攝入過量的維生素會引起中毒。三高就是老年病?很多人認為,高血壓是老年多發病,與年輕人沒有關係。實際上,基於國內外的研究,高血壓與年齡無關,而與幾個主要的危險因素有關,包括超重、肥胖、吸煙、飲酒以及家族遺傳等。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體力活動減少,合理膳食、健康生活的行為比例降低,促進了高血壓的低齡化。此外,生活快節奏、工作壓力、環境壓力等也與高血壓有一定關係。建議人們飲食清淡,主動進行體力活動和身心放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國家隊又出包! 食藥署:應未流入實名制
口罩國家隊又出包!台南地檢署據報,設在永康區的口罩國家隊台灣精碳公司未經主管機關許可,在歸仁及仁德私自設立產線,自今年9月起,以自創「TWGIA台灣隊長」等外盒,部分並打上MD鋼印及偽造衛福部核准字號,向外兜售牟利。衛福部食藥署表示,初判應無流入口罩實名制通路中,仍以檢調單位追查案件為主。據調查,該集團自今年9月起,以自創「TWGIA台灣隊長」、「TWGIA」(兒童口罩)或「台灣精碳有限公司」外盒,包裝以來路不明熔噴布、不織布等原料製成口罩,部分並打上MD鋼印。並在自創外盒虛偽標記「CNS14774」標章,或精碳公司衛福部核准字號,使消費者誤認已符合醫療級口罩標準,且獲衛福部許可。食藥署表示,就所獲資訊,業者採自行利用盤商或網路等通路販售,初判應無流入口罩實名制通路中。指揮中心口罩雙鋼印新制自九月底上路已滿兩個月,但期間口罩出包事件仍層出不窮,是否還會有其他做法來因應防範?對此,食藥署回應,目前不會有新措施,仍以指揮中心跨部會溝通,透過經濟部原料與產品的資料勾稽、衛福部醫療器材法規制度,由檢調實際追查辦案。
-
2020-12-01 新聞.用藥停看聽
綜合感冒藥吃多恐傷肝!專家分析四大類感冒藥成分
● 感冒藥吃多了恐傷肝● 綜合感冒藥吃太多,當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 綜合感冒藥主要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秋冬時節,感冒掛病號的民眾增多。有些民眾習慣自行到藥局購買綜合感冒藥,卻忽略了許多用藥的注意事項,藥師提醒,有些綜合感冒藥吃多了恐傷肝,或是止咳劑太強反而造成肺炎,不可不慎。衛福部食藥署列出四大類感冒藥注意事項:一、鎮痛解熱劑:常見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等,一般成人一天攝取乙醯胺酚最高劑量為4000毫克,使用過量可能會造成肝毒性,引發藥物性肝炎,甚至會導致急性肝衰竭或猛爆性肝炎。二、抗組織胺劑:常見成分第一代抗組織胺,用於緩解打噴嚏及流鼻水,常見副作用如嗜睡、口乾等,因此服用後應避免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從事警覺性的工作。三、止咳祛痰劑:常見成分有右旋美索芬(Dextromethorphan)、可待因,作用是抑制中樞或周邊的咳嗽反射神經,來降低咳嗽發作頻率和強度,改善咳嗽的症狀。應特別注意若成分含有可待因,未滿12歲兒童及孕婦,須經醫師處方才可使用。四、解鼻充血劑:常會添加麻黃素類(Ephedrine)藥品成分讓血管收縮,以緩解鼻塞症狀,副作用可能會有躁動、心跳較快、失眠等。發燒最好不要自行買藥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綜合感冒藥多為複方,成分都各添加一些。提醒若是發燒,最好不要自行買藥服用,例如細菌性感染導致扁桃腺化膿等,若僅是退燒,根本病因未解決,恐導致更嚴重併發症。推薦特定藥並非人人適用林應然表示,若有症狀還是盡快就醫較好,醫師可協助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並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如果非不得已必須到藥房購買成藥或是指示藥救急,一定要向藥師諮詢適合的藥物以及用藥方式,千萬不可以隨意依據症狀購買。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說,許多人因為親友推薦,選購某些特定的感冒藥,並非都適用,且可能產生不良後果。例如許多人咳嗽會購買止咳劑,但咳嗽有時是要將痰排出,若使用含可待因等太強的止咳劑,容易造成痰不易排出,進而引發細菌性肺炎。也有些人因為過敏而咳嗽,則需要含抗過敏成分的止咳劑才能對症下藥。飲料配藥 可能提高不良反應沈采穎也提醒,有些食物、飲料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果汁可能會影響藥物吸收,進而導致藥物使用過量,或是含咖啡因的飲品及酒精,則可能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因此吃藥配白開水最好。食藥署提醒,綜合感冒藥主要作用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服用過多的藥品,反而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一般成人建議每隔四至六小時服用一次,且24小時不可服用超過4次;若是兒童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或患有肝、腎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的病人,服用藥品前最好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若是使用藥物後二至三天症狀都沒有改善,就應該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0-1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檢疫期滿都採檢 指揮中心:現行做法就有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12月起包含本國人之所有入境者須檢附三日內核酸檢驗陰性證明才能登機,國內多位專家指出,陰性證明雖可擋掉一些病毒陽性者入境,但仍建議指揮中心對在檢疫期滿時全面再採檢一次,也有專家擔心檢驗陰性才入境,會使人對於居家檢疫的配和度變差。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維持現行做法就可以有效降低社區傳播風險。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昨表示,陰性證明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可以擋掉一些「確診陽性」的君子,減少對國內採檢的負擔。然而,他仍建議指揮中心應該要規定民眾檢疫期滿再採檢一次,因為我國每天採檢量是逼近達一萬件,這是應該做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今也說,陰性證明可以達成兩大目的,首先是增加返國的麻煩度,減少想要回來的人,再者是若入境者都曾經檢驗陰性,後續又發現陽性確診的比率也會比較低。不過李明政建議,14天期滿放出來之前,一定要採檢,才能確認真的是陰性;另外如果有症狀者,也不能只有一次採檢,務必要兩次採檢陰性,才能夠放出來。莊人祥強調,以過去的作法,有症狀的個案10天後就沒有傳染力了,如果是無症狀感染者,檢驗後10天也沒有傳染力。所以14天集中檢疫加上自主健康管理,就可以有效降低社區傳播風險,將維持現行做法,但會針對印尼移工特別採檢。李明政提醒,我國目前最重要的邊境防疫策略其實是14天檢疫期,不可以因為有無檢疫陰性報告而放鬆。如果有親友返國,還是要嚴格落實現有檢疫規格。包括獨立房間、衛生設備,不能和家人接觸,對話要保持1.5公尺以上並待好外科口罩,送餐時也不能彼此靠近。
-
2020-11-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陰性證明恐造假 專家籲落實隔離後採檢
印尼移工持檢驗陰性證明來台,檢疫期滿採檢卻呈陽性,被質疑證明恐造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各國檢驗報告不同,很難辨別真偽,「不排除有這種可能」,目前已有國家鼓吹要有國際通用認證。但專家認為,陰性證明防君子不防小人,建議落實居家檢疫,檢疫期滿再採檢一次。陳時中表示,陰性證明幾乎難以辨認真偽,主要是各國檢驗方法、試劑、檢疫處所、報告判讀等都有歧異,因此各國鼓吹使用國際通用方式,統一檢驗證明。陳時中也強調,也因為陰性證明的可信度有限,無法因持有陰性證明就縮短檢疫時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陰性證明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但仍可以擋掉一些「確診陽性」的君子,影響對國內採檢的負擔。指揮中心應該要規定民眾檢疫期滿再採檢一次,我國每天採檢量達一萬件,這是應該做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
2020-11-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3移工搭機前都檢附 醫師:陰性證明恐只能參考
秋冬專案要求十二月起所有入境台灣者,無論國籍皆需檢附陰性證明,但昨天新增的確診案例中,疑似群聚感染的十二名印尼移工與案六○七,搭機前皆有陰性證明,卻在檢疫期滿被檢出陽性確診。專家指出,新冠病毒時陰時陽,加上各國檢驗方式不同,陰性證明恐怕只能參考。外界質疑所有入境者皆須檢附核酸檢驗陰性證明「違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周一於立院承諾,一周內提出相關法律報告。指揮中心昨天說明,經相關部會討論,相關要求及配套措施,符合憲法保護人民基本權,並無違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同班機來台的十三名印尼移工,入境時都有檢附陰性證明,十人檢附核酸陰性報告,其中九人檢附三天內陰性證明、一人檢附超過三天的陰性證明,另外三人則是檢附抗體陰性證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坦言,恐難完全依賴登機三天內陰性證明,確保入境者並未感染;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新冠病毒變化多端,登機前的檢驗結果,只能作為參考。黃立民認為,登機前三天的陰性證明,「還是可以攔住大部分帶病毒者」,但應落實十四天檢疫隔離,最好於檢疫期滿,再採檢一次。
-
2020-11-28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聰明就醫選擇「手術後止痛藥物」 麻醉科醫師告訴你
急性手術後疼痛病人在手術後常會面臨的不適,若沒有給予適當的處置,可能會延長復原時間、增加併發症或演變為慢性疼痛的機會,也會影響生活品質。相反地,若適當地止痛,則可以改善病人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及減少相關費用。成功的術後止痛首先由正確的評估開始,包括術前的病史詢問、過去的用藥史(正在使用的止痛藥種類及劑量、過敏史、曾經歷的止痛藥副作用)、器官功能評估(有無肝、腎功能異常)、預計的手術範圍及傷口大小等,以制定術後止痛計畫。同時在術後,持續地詢問病人的疼痛程度(以口述或於圖表上指出疼痛程度,0到10分,0分代表完全不痛,10分為能想像最劇烈的疼痛),以評估並調整止痛的效果。常用於急性止痛的方法可分為止痛藥或介入性止痛。藥物則可分為鴉片類及非鴉片類止痛藥,其中後者主要包含普拿疼(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普拿疼相當常用的止痛藥,好處是副作用少、較沒有使用禁忌,可單獨用於較輕微的疼痛,或合併用於較強烈的疼痛。除了常見的口服劑型之外,目前也有注射劑型,方便暫時無法進食的病患使用。◎NSAIDsNSAIDs相比於普拿疼,多了減少發炎的效果,因此止痛效果更佳,但同時可能有腸胃刺激的副作用,也不適用於於腎功能不佳的病患;如果選用第二代的NSAIDs,則能減少對腸胃及腎臟的影響。◎鴉片類止痛藥的止痛效果比上述兩者強,且能隨著劑量增加而不斷提升止痛效果,因此在處理較劇烈的術後疼痛,尤其在術後前幾天,通常少不了它。在專業醫療人員監測及指示下使用,一般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但仍可能有噁心、嘔吐、便祕等令病患困擾的副作用。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在聰明就醫網站(Choosing Wisely),關於手術後止痛藥物有以下兩點建議:1.美國兒科醫學會:兒童手術後的止痛藥物,儘量減少鴉片類藥物,應先使用 Acetaminophen (普拿疼)或是 NSAID(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2.美國胃腸內視鏡外科醫師學會:避免單獨使用鴉片類藥物來控制手術後疼痛。聰明就醫的建議的目的在於,透過合併使用不同機制的止痛藥物,來發揮更佳的止痛效果;或是在達到相同的止痛效果的前提下,減少藥物的劑量,及其可能伴隨的副作用,尤其是鴉片類藥物的副作用。因此,即使評估術後疼痛的程度必需用到鴉片類藥物才能有效控制,在沒有使用禁忌下,仍應合併使用普拿疼或NSAIDs,而非一律單獨使用鴉片類藥物來止痛。◎介入性止痛除了合併不同止痛藥外,介入性止痛也是另一種可同時改善疼痛、減少鴉片類藥物副作用的選擇。介入性術後止痛是將低濃度的局部麻醉藥,注射於神經旁,以減少神經傳導疼痛的程度。只要是神經有經過的地方,都是可注射的部位,如傷口周圍、軀幹的側邊或背面(胸、腹部手術)、頸部或腋下(上肢手術)、腹股溝或大腿前後側(下肢手術)、脊椎旁(胸、腹部手術)。因較具侵入性,施作前會先與病患溝通,經說明同意後才會使用。成功的術後止痛,有賴於病患與醫療團隊在手術前後的充份溝通及計畫。透過團隊間的合作,可最大程度地減少疼痛及改善術後恢復品質。
-
2020-11-28 科別.兒科
大雞慢啼嗎? 專家警告可能是兒童發展遲緩
嬰幼兒若到3歲還不能張嘴講話,有可能是發育遲緩,竹山秀傳醫院表示,家長其實不用太擔心,只要及早篩檢發現與矯治,把握3歲以前的治療黃金期,仍可享有正常成長的生活,經過1個月安排與女童玩遊戲,如堆積木或丟球等,增加女童與外界互動的機會,已有明顯改善。一位年輕媽媽抱著3歲小女孩前來竹山衛生所,辦理嬰幼兒預防注射,並進行兒童發展篩檢時,竹山秀傳醫院從篩檢表上發現小女孩有疑似語言遲緩問題,即主動安排小女孩接受篩檢,進而經了解發現小女孩平時在家裡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玩居多,與家人之間較少互動,發現媽媽顯露出無奈跟不知所措。竹山秀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表示,除當場給予媽媽一些建議及提供改善方法,兒科醫師高萬清建議女童媽媽,可電詢早療中心詢問假日婦幼館所舉辦的活動並參與,經過1個月後電話追蹤女童的語言改善情形,女童媽媽配合醫師的矯治作法,發現女童不僅變得比較會說話,也開始能用口語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竹山秀傳醫院指出,發展遲緩如果沒有把握3歲以前的治療黃金期,晚啼大雞恐怕會變成令人擔心的弱雞!建議民眾也可以善用發展遲緩評估自我檢核表 http://www.csshow.org.tw/new_convenient/convenient_03_08.asp ,將有助於即時發現子女有無發展遲緩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