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5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兒科
共找到
879
筆 文章
-
-
2024-03-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學習作為一位醫者之前,我是學生,也是民眾
【編者按】:本週是繼續各醫學院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討論,這次由台大醫學院師生團隊發表。小兒科陳教授以兩則故事說出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醫者需要先學習「傾聽」與「同理」,要了解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同時呼籲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也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想看本文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寫出她在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所感受到的各種衝擊。→想看本文一位醫學二年級學生寫出在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由課堂裡的體驗,敘述自己對「醫學人文」的學習脈絡,忠實的分享這階段的學生的領會、感受和目標。希望各醫學院校對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經驗分享,可以使台灣醫學人文教育更上一層樓。作為一名大二的醫學生,對醫學專業的認識,微小而片面。因此,在「醫學人文」的體驗和接觸上,藉著敘述自己的學習脈絡,我記錄有限中的領會、感受和目標。我在大二修習了「醫療與社會」的課程,因為醫療不只是照顧病人身體與身體的健康,與社會環境也習習相關。在課程中,涵蓋了媒體、政策、法律、社會學與倫理學在醫療領域的實踐與應用。當中,倫理學單元是我最感陌生的。我不是一個擅長用中性的詞彙描述事件的人。但是醫學倫理的許多定義,都必須客觀而貼近事件。因此,在認識有關病人自主權、生命末期倫理、急重症醫療的資源分配,乃至死刑犯的器官捐贈等議題時,我用了不少心思,分別熟悉語句、目標與現況。以資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為例,當COVID-19疫情襲捲全球時,供不應求的口罩、疫苗、病床,乃至照護資源如何配置?學者們提出了衡量的不同方法,如Persad等人針對稀少資源提出的四核心價值、八分配原則(註1);Emanuel等人提出的六項建議(註2)。原則需要經過揀擇,也很難逐條適用:例如,當疫苗施打根據「先到先得」時,可能造成群聚,反而讓民眾暴露於感染風險,並使得距離醫療資源遠、遵守防疫措施者無法獲得資源。而當以「完整生命系統(complete life system)」作為優先考量時,則可能凌駕先到先得、病重者優先、回饋社會價值等分配原則。考慮一國家或地區的醫療量能,會使得政府採取相應的最適策略,生命倫理學即為此服務。在這裡,我感受到的生命倫理學,其面向之寬廣,遠大於我們個人所直覺感受的「倫理道德」與「直覺感受」,更是在發掘社會及醫療場域中的爭議點後,藉著能定性或定量的模型,建立議題的定義、共識,與順位排序,並為現況或務實目標提供詮釋或指導原則。在「小組討論」的課程裡,我們也對急重症醫療的社會需求與資源分配。進行了議題討論。同學們各自分享心目中的急診室光景、親自或陪同就診的經驗,並進行案例模擬練習:作為民眾、醫師、醫院決策者或衛福部官員,面對醫療資源不足時,可能具備的心理與作法。除就倫理學外,有些同學對其他理論(例如經濟學、社會學)很有心得,試圖將所學納入表達的一部份,我覺得很新鮮,很希望自己能多涉略一些有趣的領域,讓發表更豐富。不同小組,對於議題的討論模式截然不同。有的小組偏好戲劇呈現,藉著角色扮演,更細膩地體會求診者、醫師或醫院人員面對問題時的口氣、姿勢與想法;有的小組則分派各立場的代表,藉著組內辯論,認識彼此主張的異同;也有小組更進一步地,要求組員以學者的理論或觀點為底,做成短講,上台報告,最後進行綜合討論。藉著不一致途徑習得的知識,強度和深度或有差異。以我們小組來說,初次討論時,在問題上沒有太多的來回詰問。同學以個人準備的資料為底發表,其他人聆聽,或針對發言表達贊同或補充,如果意見一致,則進行總結或延伸討論。不過,接近期末時,我們回顧這半年的討論課,卻一致覺得,箇中不少爭議點值得再次思辨。由是,我們對既有的討論紀錄上,做了一次梳理,將問題和回答改編,以政論節目的形式呈現,並錄影剪製成十分鐘的短片,作為這學期的期末主題報告。面對以陳述性、條列式為主的知識時,第一回陌生,梳理脈絡或嘗試拆解因果關係,第二回再檢驗時,加入夥伴不同角度的觀照與心得分享,第三回精簡成問答式的意見交會。這種反覆轉化與表達的練習,我覺得很深刻,也視作一個很好的學習與豫備。最後,回顧這學期在演講與討論課上,關於生命倫理學學習的感受,並以知識、技能與情意三個面向,紀錄現階段的我,如何看待學習醫學倫理的重要性。●知識面上:體認醫療與臨床潛在的困境、社會變遷下對體制、個人意識的轉化,透過學習與思考生命倫理而有所豫備。●技能面上:了解倫理議題,以期未來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決策與行為,並改善現況。●情意面上:在持續學習的過程中,反思個人信念,練習評價各種觀點,以期能公平、正義地尊重病人的權利。註1:四核心價值與八分配原則註2:六項建議●最大化利益(maximize benefits)、●醫療工作者優先(prioritize health workers)、●反對先到先得(do not allocate at first-come)、●對證據負責(evidence-based)、●臨床試驗受試者優先(recognize research participation)、●對COVID-19患者與非患者皆適用(apply the same principle to all COVID and non-COVID patients)。延伸閱讀:2/26 「甘苦人也有春天」——病人拒絕治療的背後。2/28 好人
-
2024-02-28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平台/好人
【編者按】:本週是繼續各醫學院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討論,這次由台大醫學院師生團隊發表。小兒科陳教授以兩則故事說出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醫者需要先學習「傾聽」與「同理」,要了解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同時呼籲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也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想看本文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寫出她在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所感受到的各種衝擊。一位醫學二年級學生寫出在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由課堂裡的體驗,敘述自己對「醫學人文」的學習脈絡,忠實的分享這階段的學生的領會、感受和目標。希望各醫學院校對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經驗分享,可以使台灣醫學人文教育更上一層樓。引言:本文是吳婷茹同學於兒科加護病房,參與病人照顧和解釋病情的感想與省思,藉由臨床實習的過程,看到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對於醫學生所產生的衝擊。「醫師たるの前提は人となるにあり。」 欲為醫者,當先為人。 高木友枝人是由什麼構成的呢?陽光、空氣、水?碳、氫、氧、氮?對我而言,人是由情緒與記憶構成的靈魂,附著在脆弱不堪的肉體上所構成,如何成為人,又是如何才能被稱為「好」,我想我將一輩子在此叩問中尋求解答。先由情緒說起,此為統合自己內在感受與外在環境的綜合表現,以文學描述情緒,常見心中五味雜陳、肚子裡面有蝴蝶等等;以科學的角度,我們透過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支援多種感知處理功能,Papez circuit描述情感與生理在迴路中互相影響協調的關係,透過大腦皮質與邊緣系統的溝通,我們得以產生情緒面對外在環境。至於記憶,人類不似電腦,能透過數據和一行行的指令,儲存往事於晶片上面,我們仍依賴複雜神秘的傳導,將篩選過的知覺轉變為短期記憶,再經由圖書館管理員一般的海馬迴(hippocampus)將短期記憶分類編碼,放置於適合的地方,於是我們可以提取、可以反思、可以經由回顧進而創造更多記憶。情緒與記憶脫離不了大腦的掌控 當大腦失去功能時,「人」該何去何從?我曾在兒童醫院加護病房遇到一位病人,他是十二歲男性,這是多麼美麗的年紀,是詩的第一章,該是永不終結的故事!然而,一次突如其來的感染誘發了腦炎,引爆一場無聲無息的衰亡,病況又快又急,從發燒躁動到昏迷無波不過數日,神經學理學檢查、腦波、核磁共振報告再再顯示器質性與功能性不可逆的損傷,就醫學的角度來說,這位弟弟已然腦死,現在躺在床上的,不過是維生機器的一部份以及親人滿滿的思念,我思考,這還是一個人嗎?但對家屬來說,哪怕是腦波圖的一個擾動,那怕只要弟弟的肺能隨著正壓呼吸器收縮擴張,他們的希望永不減退。於是弟弟從某院轉至本院,祈求著在這家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能看見一片曙光。而現實是,經由最先進的檢驗及影像及各種比照最先進國家標準的治療下,仍無法帶來家屬想要的奇蹟答案。雖動員了大量的人力及資源搶救,生命彷彿有自己的方向,我們再也追趕不上。看著熙熙攘攘的車輛快速奔馳,而弟弟的年華永遠停止於這一刻。「沒有什麼創新療法了嗎?幹細胞移植呢?」醫師與科學家們,在醫療不可及的最前線,一直致力於治療的突破,例如幹細胞移植,目前已經於研究證實有效且於臺灣核可臨床使用的適應症包含白血病、淋巴瘤、固態瘤、血色素疾病與血液異常、先天性代謝性缺陷、免疫缺乏病變等等,幹細胞移植對於腦瘤主要應用於轉移性腦瘤,治療機制為利用培養出的內皮前驅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重建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減低腦內發炎反應,而非長出新的神經細胞填補受傷的空白。另一方面,仍在積極發展中的領域的確很多,科學家必須了解腦部再生的自然限制包含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 的不確定性,神經細胞的分化、發育與傳導需要結構上的支持和化學物質誘導,而在尚未進入臨床階段的實驗室研究中,科學家們試圖克服限制,利用幹細胞、生長因子、胞外體(exosomes) 和 si/miRNA等等創作出許多修復腦部的實驗,可查閱的論文固然洋洋灑灑,能應用且通過安全及有效性審查的仍非常有限,實驗或成功或失敗,無論前途茫茫,人類終歸努力航向器官再生的海洋,倘若有一天真的能透過幹細胞長出有功能的腦實質,弟弟是否就能重拾停擺的人生?最近有一部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華麗頹靡的場景搭配荒誕不經的實驗與冒險,演繹出學醫者皆欲一展長才的外科夢幻世界,故事起源於一位外科醫生,他做了腦袋移植手術,讓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相連,創造出新的「人」,當生命可以掠奪可以改造,「人」的本質又該如何定義。回到腦死弟弟的處境,假想他處在電影裡頭的科幻世界,科學家能利用他自己的幹細胞重新培育出一個全新有良好功能的腦袋,然後置換掉原本因腦炎而水腫、萎縮、空洞化的腦袋,那麼弟弟能夠繼續處理情緒、能夠產生動作並且聯繫到相對應的運動單位,然而卻缺少了記憶,曾經與家人的點點滴滴隨著開顱而逸散,於是在那個假想情境裡面,身體依舊是他、外表依舊是他、腦袋依舊是他的,弟弟回來了,但他卻不再是他,生命形成最大的弔詭,這也是醫學倫理未來可能要面對的議題。現實中,於加護病房的會談室,父母持續冷靜地和重症醫師、神經科醫師討論,從病因、病況、現行治療與未來計畫,一項項抽絲剝繭,彷若這不是一場家庭會議,而是一群專家在年會上的集思廣義,我在旁觀摩記錄著這過程,在當下,我總有一股違和感,很想要理解原來家屬在聽到醫師宣判自己的孩子腦死時,竟然仍能如此自持。這份異樣的迷惑梗在心頭,終於在老師的經驗分享下找到原因。老師說:「在醫師解釋嚴重病患的病情時,每一位病患家屬的反應差異很大,有的淚流滿面,有的表情毫無反應,有的人卻是如同外人一般的冷靜討論,甚至針對某些數據或治療方式執著。但對於醫師而言,反而是看到家屬如果哭了,表現出情緒反應,表示他聽懂醫師所說的;表情意外的冷靜者,常常是家屬還是聽不進去,或仍在晴天霹靂的空白狀態。」對於家屬而言,隱藏其中的訊息有可能是: 一旦哭了,就代表病情真如醫師所言,以目前的醫療能力已無挽救之地。但他還只是個孩子呀,這對父母不懂、一時也不能接受為什麼會發生在孩子身上,因此表面上他們只能武裝起來,只要自己足夠堅強,那麼那些客觀數據、那些主觀分析都無法迫使他們接受,對於醫療專業所判斷的「無效醫療,無實證支持的療法」,仍一再再的追尋,抱持希望,醫師本著以病人為中心,希望在生命末期可以接受到緩和的醫療,不用再經歷過度醫療的辛苦,也為病家著想,不用花費無謂的金錢,然而幾經會談,最後,這位弟弟再次轉院至另一家醫院,嘗試著更多積極治療。於理,面對醫療資源的有限性,許多病患正等待著床位,已經判定腦死病人,多次轉院使用加護病房資源,似乎並不符合資源分配及倫理原則;但於情,家屬的積極度與堅強使人敬佩,並能共感他們對孩子的愛,我們醫療人員本著職責給予專業的說明及最佳處置建議,但有什麼權力讓他們放棄希望呢?在生死瞬間,醫師必須要說實話,也必須將最好及最壞的預期告知家屬,這對於家屬而言絕對是「壞消息」,但我們有什麼能力使家屬背負後悔呢?我常想著要做個好人,要慈善、要勇敢、要睿智,不過這一切都相當困難,在這些情境中,一定要說出「壞消息」的角色中,我還能當個「好人」嗎? 有太多糾纏的難題等待被釐清,而大多本身不帶解答。我認為人是由情緒、記憶與肉體所構成,或許再加上一副矛盾和一縷不確定性,我們永遠無法看見另一個選擇下的平行時空,仍能盡力選擇做個「好人」,去溝通、去理解、一起淒風苦雨披星戴月、去嘗試在個人的悲喜與社會的框架下找到可行的路,路上未必能百花齊放,但願月色溫柔,撫平行人的痛。指導老師的話:在加護病房中,日日見著一個個在平常情境看到的生死離別,盡宇宙洪荒之力拉回一個個孩子,有喜有悲,每一個故事都是生命的精粹,但也常令人心碎。我們很少有時間寫出加護病房中的每一個感動的故事,也常常因為各種事情而煩惱沮喪,但每次看到困境中堅強的家長和小孩們,就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能在這裡陪著一個個小戰士奮鬥,且常常救回一個個的嶄新生命,自己受到的挫敗實在是微不足道了。此次吳同學能在加護病房的實習中,深度參與醫療層面,以及醫病溝通的全方位面貌,理解救治病患不僅是急救及重症醫療的SOP而已,面對家屬的傷痛與心情轉折,以及困難的醫療決定過程,面對「無解」的醫療現場,能以一個新鮮人的視角,反思生命的內涵,實在難能可貴。也希望家屬能理解,醫療人員有職責提供專業具實證的醫療及說明,但對於我們而言,每一次都很難,面對命懸一線的生命,我們同樣有著深刻的觸動及痛,但也因為這份有意義的工作,我們願意繼續走下去。參考資料Neurorepair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Brain: A Decade of Bioscaffolds and Engineered Microtissue 延伸閱讀2/26 「甘苦人也有春天」——病人拒絕治療的背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6 醫療.耳鼻喉
這波感冒很嚴重!醫揭關鍵症狀「有夠誇張的咳嗽」、合併「化膿性中耳炎」
近日天氣溫差變化大,又有大陸冷氣團南下,孩童感冒患者增加。開業小兒科醫師陳信宏表示,最近診間孩童感冒情形,「真的很嚴重」,除發燒、流鼻水等症狀外,特別是有夠誇張的咳嗽,連續咳嗽,「咳到肚子痛」、「晚上咳到睡不著」,請及早治療,同時也有嚴重感冒兒童出現「中耳積膿」,就是俗稱的「化膿性中耳炎」,呼籲家長在這段天氣變化、溫差大時,務必注意家中孩童健康。陳信宏在臉書指出,日前家長帶一名1歲6個月孩童來看診,主述是「發燒7天了,看了好幾家醫生,一直不會退燒」,有一些咳嗽,一些流鼻水,經過詳細檢查,看喉嚨、看耳朵、看鼻子、聽診,發現兩個耳朵裡面都有「中耳積膿」,也就是俗稱的「化膿性中耳炎」,找到了發燒的元兇。陳信宏說,最近這一波感冒,常會合併「化膿性中耳炎」,導致孩童反覆高燒不退,請家長帶小朋友來看診的時候,記得請醫師檢查耳朵,原因是小朋友容易亂動,不易乖乖坐著配合,所以耳朵比較難檢查仔細。經過,確定診斷與抗生素的治療,發燒終於控制住了。陳信宏指出,臨床觀察,這一波感冒症狀,特別是有夠誇張的咳嗽,若孩童出現連續咳嗽,請及早治療。2歲女童感冒抽搐、雙眼上吊送醫 醫師:嚴重與否看「這兩點」近期天氣溫差變化大,即將又有大陸冷氣團到來,孩童感冒患者增加。一名台中市2歲女童日前感冒,在家午睡時,突然抽搐、雙眼上吊,家長第一次遇到這種情形,一時慌了手腳,送醫途中發現派出所,希望警方協助開道送醫,警方得知後,趕緊協助開警車,載運女童及女童母親前往醫院。所幸,經醫師診斷為感冒發燒引起的熱痙攣,就醫後已無大礙。馬偕兒童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說,熱痙攣為醫學專有名詞,主要是指患者發燒時,如果體溫上升速度過快,而出現抽搐、雙眼上吊等症狀,這在兒科十分常見,占整體於門診就醫兒童比率約1~2%,好發原因與孩童體質有關,若有熱痙攣家族史的兒童特別容易發生,但往往只會發作一次,經治療後都可好轉,家長不需擔心。「當高燒不退,身體持續抽搐5分鐘以上,且反覆發作時,應特別提高警覺。」紀鑫表示,這種的抽搐恐與熱痙攣不同,有可能是腦炎、腦膜炎引起的症狀之一,家長務必提高警覺。紀鑫指出,近期氣溫忽高忽低,各種病毒十分活躍,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等,對兒童來說仍具威脅,近期門診兒童患者確實不少,呼籲兒童外出,家長應讓孩童戴口罩、勤洗手、少出入公共場所,當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症狀,建議應盡速就醫。
-
2024-02-26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平台/「甘苦人也有春天」——病人拒絕治療的背後。
【編者按】:本週是繼續各醫學院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討論,這次由台大醫學院師生團隊發表。小兒科陳教授以兩則故事說出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醫者需要先學習「傾聽」與「同理」,要了解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同時呼籲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也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寫出她在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所感受到的各種衝擊。一位醫學二年級學生寫出在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由課堂裡的體驗,敘述自己對「醫學人文」的學習脈絡,忠實的分享這階段的學生的領會、感受和目標。希望各醫學院校對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經驗分享,可以使台灣醫學人文教育更上一層樓。這一對母女,每隔3到6個月來我門診,已經追蹤一段時間,因為有先天疾病的關係,合併慢性肝病,也因增加了肝臟腫瘤的風險,必須定期檢查。在某一次回診抽血檢查中,發現胎兒蛋白(腫瘤指數)稍微上升,短期內複檢又再度上升,狀況不尋常,我請助理通知媽媽必須趕快回診,並告知需要進一步安排住院檢查。沒想到打電話過去,媽媽說最近不方便來醫院,因為爸爸在住院,必須過一陣子才能過來。這對母女平日回診追蹤很正常,雖然需要舟車時間,但就醫規律,這次病情比較著急,反而延遲就醫,令人擔心。下一次病人終於回診,但在診間討論時,媽媽告訴我們,爸爸最近得了癌症,已住院治療後出院,必須頻繁到醫院進行化療,也因此沒有人能帶這位女孩過來就醫,但女孩的肝腫瘤有可能是惡性,若不及早治療,有可能錯過黃金期而變得嚴重,母女很無奈地說,雖然了解,但是也得暫且等父親的病況稍微穩定再說。我們討論了其他可能性,以及其他支援的管道,但最後仍無法勸說他們立刻住院。我找了原診治女孩的主治醫師及相關團隊,告知此情形,也沙盤推演各種的情境,且安排了讓家庭影響最小的方案,希望盡可能幫助這位病人及早得到治療。再過了一段時間,母女終於聯絡上,說已經可以安排治療了,於是我和外科何教授聯絡了幾次討論影像及檢驗資料,並告知病家舟車勞頓及家庭狀況的辛苦,外科醫師費心的安排住院,妥善安排術前所需要的影像檢查,尤其此病人的麻醉風險高,也需要特別的術前準備,最後幸好腫瘤成長的速度緩慢,還沒有轉移,外科醫師仍然能及時將腫瘤完全切除,而病理報告果然是惡性。這段提心吊膽的過程,期間一直在想,為何在醫療密切追蹤之下,發現能早期治療的疾病,家屬不能配合,萬一在這期間延誤了治療,那對於家屬以及醫療人員來說,都是很難承受的痛。還好3個月、半年,一年過去了,追蹤起來非常穩定,爸爸也完成了療程,母女臉上又恢復了輕鬆與單純的笑容,診間氣氛再度平和,閒話日常。原先一家兩人同時罹癌的谷底困境,終於迎向春天到來。在臨床教學上,我們常常遇到學生的問題是,病情說明了之後,病家不願意接受所安排或建議的檢查或治療,醫療人員自認應該已經將病情解釋得很清楚,然而不懂為何病人及家屬無法接受。可能就直接在病歷寫下「patient (family) refused OO,」,而我比較傾向紀錄「patient (family) hesitated about OO, 」。因為一時沒有答應,並不一定就是拒絕,他們很可能仍在思考、討論、理解當中,也可能想進一步再詢問更深入的問題,詢問替代方案,因此明天、後天的答案可能就不一樣了。對於醫護人員來說,多一分耐心與傾聽,先問問猶豫的原因,就可能一起找到下一步的方向。在兒科的臨床上,最常遇到的「拒絕檢查」情境,就是三個月以下嬰兒發燒,所需要的腰椎穿刺檢查。由於幼小嬰兒的感染發燒症狀,有細菌感染的風險,有發展為腦膜炎的風險,需要盡早抗生素治療,初期的症狀僅是發燒,若併發腦膜炎,後遺症十分嚴重。因此在醫療常規上,新生兒的發燒,除了例行需要檢驗血液培養之外,腦脊髓液的細菌培養也是必須的,因為牽涉到選用的藥物及療程,對於預後很重要。對於照料兒科的醫護人員來說,藉由腰椎穿刺,抽取很少量的腦脊髓液來檢驗,是必要措施,但是這個過程,卻常讓家屬猶豫並拒絕,而此狀況下能給予病家思考的時間,也非常短,因為為了避免敗血症的發生,必須及早開始使用抗生素,一旦抗生素開始治療後再進行細菌培養檢查就不準確了。因此,雖然能理解病家一時不能同意,但在這情境,也就真的不能再等待猶豫。我在和學生上醫療倫理討論課時,同學們常常第一時間就想到「拒絕檢查」彷彿是不理解醫療程序與腦膜炎風險的決定,對於孩子的權益是一種負面的決定,學過兒童權利與保護觀念的同學,也知道「兒少保」法,並提出對策。然而,我告訴同學們,在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先學習「傾聽」與「同理」,常常,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例如腰椎穿刺腦脊髓液檢查來說,對於家屬可能是沒有聽過的侵入性檢查,也與文化上的「龍骨水」、「骨髓」等名詞的混淆與影響,甚至,對於具體上操作這些檢查的方式不明瞭全憑想像,醫療人員如果能詳細的說明,或利用衛教資料讓家屬靜下心來思考後再同意,這就是「知情同意」的精神,知情是需要時間的,雖然可能不如醫療團隊所期待的有效率,但是對於「人」而言,這些時間與過程,是需要的。當然,平日如果對於醫療知識稍有了解,或是親朋好友曾經歷類似經驗,有了一些初步認識,這樣做決定就更容易些。另一方面,在醫療人力不足及忙碌的醫療環境中,醫療工作的寶貴時間,也是眾人共同承擔的醫療成本,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很重要的是,病家關鍵時刻願意用心了解病情,從正確管道理解醫療新知,為自己或家人作當下最佳決定,正是「醫病共享決策」的精神,也能帶來幸運與福氣。在我與病人的溝通及自己親友的就醫經驗中,理解到:面對醫療現實及決定的困難,常常會有一段時間看似「拒絕接受」、「拒絕檢查」、「拒絕治療」。但是,絕大多數這些只是暫時的,是過程的一部分,如果兩方都能耐心的理解,減少彼此認知的落差,陪伴走過這段路,那麼最難的時間總會過去,春天終會到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黑咖啡防癌防失智症!黃元德早餐喝黑咖啡,餐餐有蔬菜養生
60歲的黃元德行醫33年,疫情期間赴武漢參與包機接回台胞任務,令人印象深刻。行政經驗豐富的他,愛好走動管理、帶領員工正向思考,在院內名言就是「問題不大」。因經營衛福部嘉義醫院成效出色,去年12月履新接任衛福部台中醫院院長,透過拓展整合醫療、強化急重症,以及注入新血,為百年老店級醫院帶來新氣象。養生秘訣/早餐喝黑咖啡 餐餐有蔬菜黃元德年輕時就喜歡爬山,透過大自然森呼吸紓壓,但婦產科醫師休息時間不固定,隨時待命接生,所以休閒主要是到車程一小時內的步道走走看風景,後來擔任行政管理階層更不能跑太遠,改為走路、爬樓梯,在醫院到處看看可以知道員工在想什麼、病人需求是什麼,採「走動管理」兼運動。談到飲食養生,黃元德每天早餐只喝一杯黑咖啡,讓他有精神應付忙碌工作,黑咖啡還有防癌及預防失智症作用;因為家族有肥胖體質,他也少碰蛋糕、麵包等甜食,不吃零食,每餐都吃2種青菜,因此妻子每天都要採買青菜。接生上萬寶寶 見證生育率黃元德的媽媽是護理師,從小就立志從醫。實習時因當時婦產科生得多,且迎接新生命多為喜事,充滿朝氣祝福,因此選擇婦產科行醫。1992年到1996年住院醫師時,每月科裡約接生150到200名新生兒,每天眼睛睜開就是接生,曾經一夜接生10多名新生兒,至今接生的孩子超過萬人。隨著少子化,接生數明顯減少,近年接生平均每月約10人。中國醫藥大學畢業的黃元德,當兵時抽到外科醫官,在野戰醫院服役,後來到署立豐原醫院急診室服務3年,因有急診和婦產科雙專業,疫情期間時任嘉醫院院長的他,獲派赴大陸武漢接回台商。台中醫院成立128年,名列台灣百年老店級醫院,屬於都會型醫院。黃元德說,由於台中外來人口多,醫院應朝全面性、完整性的發展,醫院強項在老人照護上,未來將注入新血,讓年輕人進入醫療團隊,讓醫院年輕化,對急重症、核心醫療處理可以做得更好,能夠達到精準的現代治療趨勢。從搖籃到墳墓 打造一條龍他計畫慢慢提升醫院內小兒科、婦產科,讓年輕人敢生、願意生,把醫院從過去偏重長照,拓展為全線完整的醫療服務。「從搖籃到人生終點能連成一串,讓都會的社區民眾可以得到更好、更完整的照顧。」黃元德說,過去公立醫院較為封閉,有很多需要加強與社區結合。醫院未來將透過網站、媒體,盼能把正確醫療訊息,無論是健康的概念、疾病治療、醫療新知,以及疫情、冬天中風高峰期需注意的時事保健議題等,由醫院專家執筆,讓社區民眾都可以知曉,達到預防保健目的。他有特殊嗜好是喜歡做簡報演講,既工作又是樂趣,樂此不疲。以前年輕時常自己畫圖,兼任行政工作後就在電腦上畫圖、設計、做PPT,常常去演講就可以用上。「人生為了工作而工作,其實很累,如果把工作視為一種娛樂,心情就會愉悅。」他說,像接生、看診也很有樂趣,看診時與病人話家常,候診的病人還會問:「為什麼來看個病好像在跟醫師聊天?」「健康最重要是笑口常開,保持愉快的心情。」黃元德常跟同仁說,工作要做得好,第一個要保持正向思考,要有健康的心態,就是高興去做、快樂去做,不要把它當成負擔。因為人一有負擔就有壓力,失眠、高血壓等疾病就會跟著來,所以放輕鬆很重要。院內名言就是「問題不大」,事情都有它解決的方法,沒有太大問題值得困擾。黃元德小檔案.年齡:60歲.現職:衛福部立台中醫院院長.學歷: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碩士、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經歷:衛福部立嘉義醫院院長、部立台中醫院副院長、署立豐原醫院婦產科、急診科主治醫師、醫務秘書、台北市立忠孝醫院主治醫師.專長:高危險妊娠、腹腔鏡手術、婦科腫瘤、更年期保健、難產處理、醫院管理、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笑口常開,要有健康心態、正向思考,迎接快樂人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3 養生.家庭婚姻
完美媽媽容易養成無能的孩子!矽谷新創圈傳奇女性俞寧寧「2大育兒奇招」讓三個孩子都服她
矽谷新創圈的傳奇女性俞寧寧,成功締造七家公司的傳奇!她給孩子擁抱、給孩子愛,更沒忘記給孩子一個母親的背影,來看看她的兩大育兒奇招!工作與育兒都兼顧?別傻了俞寧寧,全球最大的內容推薦平臺「Taboola」全美國研發部副總裁,她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是矽谷新創圈的傳奇女性。先不說矽谷了,我們在提到女性創業家時,都不免關心,那她的家庭生活呢?俞寧寧在接接受《媽媽寶寶》採訪時,坦率提問:「你會問一位成功的男性企業家,工作和育兒如何兼顧嗎?」大多數人不會,因為一般人根本不關心這些。但非常殘酷的是,這個問題卻常是女性企業家的必考題。俞寧寧育有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她坦承,這個問題已經被問很多遍,答案卻不是人們預想中的完美回答,她說:「工作與育兒當然不可能兼顧!」她提到自己不會硬逼迫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那她是怎麼做的呢?如何抓住給孩子的最大值?她分享她的教養辦法:把養育孩子的重點分成三塊,包括「生活照顧」、「心靈陪伴」,以及「價值觀給予」。俞寧寧認為,生活照顧方面,有專人比她做得好,「因為我是個糟糕的廚子,鹽和糖都分不清楚,沒有天分啊,硬要把沒有廚藝天分的媽媽變成大廚是做不到的。」然而這樣的她,三個孩子竟然都很會做菜,讓她笑說:「媽媽有缺陷對小孩是好的,完美媽媽容易養成無能的孩子。」工作忙碌的她,自然無法全心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但她會趕在孩子吃完飯後回到家中;睡覺前,她會講故事,而且不論到哪裡出差,都會儘量回到家,陪伴孩子們寫功課。而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孩子想說話時,媽媽永遠會聆聽,以及把她的價值觀傳達給孩子。媽媽創業初衷,做給孩子看俞寧寧把小兒科醫師給她的育兒建議奉為圭臬,給他們擁抱、親吻、說我愛你,只要孩子一哭,就會在旁邊陪伴。她也很堅持的一點是:「告訴孩子們的價值觀,我會先做到。」記憶中,俞寧寧媽媽叫她不要做什麼,她都會問為什麼,所以她就想,若她要小孩做任何事,要給他這種價值觀,我自己要先做出來,否則孩子一定會說NO。當她想告訴孩子,世界無限大,要用創新追求人生,她當然也親身實踐。她在兒子三個月大時決定創業。「當你看到寶寶那一刻,你就會覺得,哇!『I would like to give him the most.』我一定要做到,即使我失敗,也要告訴孩子『I try』。」一位創業的母親,是俞寧寧想給孩子們的榜樣。放棄才算失敗,不服輸就永不會失敗女性在美國創業哪有那麼容易!創業最大的問題是資金,俞寧寧做了七家公司,花了無數時間在找錢,她說:「向十個人籌錢,大概只有一個人會給你,我一輩子在求錢,十次中只有一次會成功,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忙著失敗。」但她從來沒被失敗打倒過!反而安慰自己:「女性創業的好處是不怕失敗,失敗是必然,如果不給我錢,我就回家睡覺,明天再來!」用樂觀看待失敗還不夠,她能夠成功,更因為懂得在失敗裡看見缺失,下次再做一些改進,「當你不斷在改進,總有一天有人會相信你。」這些話,光說很容易,認真經歷起來,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難熬。俞寧寧提到,大家看到她的創業成績單很漂亮,成功締造創立七家公司的成就,包括:Retix、Vertel、NetEffect、Thinque、Sendia、Accruent、Perfect Market等,次次都籌到錢,每一場打的都是勝仗,但只有她心裡知道,除了結果是成功,中間充滿失敗。有一次,她面臨掉進谷底的生存關卡,投資者的錢沒有進來。當時,她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讓公司倒閉,二便是掏出自己的信用卡。她笑說,「那時我完全不敢看信用卡帳單,每個月只能付利息。」只差一步就要失敗,但俞寧寧還是靠著堅毅的決心,熬過低谷,再次挺身。她最後創立的公司Perfect Market在2014年時跟Taboola合併,成為世界最大的內容推薦平臺,創業那時,有許多艱辛無人知曉。俞寧寧想跟《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合作,但美國媒體編輯部清一色都是白種男人,他們不相信東方女性能解決問題,但她不放棄,跟在要上廁所的男性編輯身後走,這時候男士比女人更害怕,也更無法抗拒,她開口:「Jerry,我最近想到一個新的idea,你看一看要不要做?」男士只好勉為其難地說:「好吧,你試試看!」俞寧寧回去跟團隊埋頭苦做了36次,最後把整個Model做出來了,他們就此一炮而紅!她說:「唯一會失敗的時候,在你承認失敗的時候,因為你放棄了。」創業一次成功已經很困難,俞寧寧竟成功了七次,並非她永遠不會失敗,而是她永遠都能找到絕處逢生的機會,「失敗就是經驗,如果不服輸,你就永遠不會失敗。」不只是台灣人!孩子英文要學好,做世界人俞寧寧創業的初心是好玩!她總是想解決好玩的問題,為此投入心力。她創立的幾家公司都是不同領域,做別人沒做過的新產品、新技術,總是需要暫時把過去學的東西放一邊,不斷的解決新的問題,也不停的超越自己,她說:「碰到新的問題,精神就來了,越挑戰越好玩!」事實上,技術越難、門檻越高,不代表越成功,她提到成功的關鍵。成功的關鍵是有沒有抓住客戶的需求?「客戶可能只需要很簡單的東西!要多聽,才知道客戶的問題,並了解如何讓大眾可以接受。」一路走來,俞寧寧想告訴下一世代的台灣孩子,腦海裡一定要存在「世界觀」,她提醒父母,儘可能讓孩子有機會跟國外建立連結,把英文學好、多看新聞,都是很好的方式,「從小就要給孩子世界觀,爸媽『Have to do it!』不只是台灣人,要做世界人!」而提到台灣,提到培育人才,俞寧寧接受《Cheers 快樂工作人》採訪時提到,她有很長一段時間,公司不雇用台灣學生,因為競爭力不足,但最後卻放棄了這樣的思維,甚至在台灣成立分公司,其中的原因可以呼應她提到的,她想給孩子什麼樣的榜樣。2017年,她開始跟科技部(現國科會)合作,接受兩位台灣的博士生來美國Taboola實習。其中一個叫Allen,為了幫助一個迷路的實習生,因此在一場重要的會議遲到。這讓她發現了台灣人和其他國家人才不一樣的優勢:利他,能為別人著想。現在台灣研發中心的員工每個人都是瘋狂的nice people。而除此之外,大家都願意做苦工、非常專注細節,而且十分好強。這段採訪文章讓人感受到俞寧寧的用人標準,相信也會是他教育孩子的準則,因為她身為母親,做每件事都會想到,她的身後有凝視她的目光。做你想做的媽媽.就是好媽媽「你覺得你是好媽媽嗎?」俞寧寧坦言:「我不是好媽媽,甚至是一個非常虧欠的媽媽。」兒子上中學時修過一門「創意寫作」的課,課後舉辦一場創作發表大會,但工作不容許她在平日下午三點前往參與。那一天,俞寧寧從老師寄給她的電子郵件讀到兒子寫的作文,題目是「媽媽」,通篇糗她是個很爛的媽媽,但兒子講了一件事,他說:「我媽媽有著非常高的道德標準,她非常堅持她的原則,我常常覺得沒有辦法達到。」她讀完後,眼淚掉了下來。因為從這篇作文裡,看到了她想給孩子最引以為傲的價值觀。「我可能沒有好好照顧孩子們或給他們好好吃一頓飯,但是我傳達了我的價值觀,他們將來會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那我覺得我還是可以的媽媽。」兩大育兒奇招,孩子變強大身為副總裁媽媽的俞寧寧,忙碌的工作之餘,對孩子的教養也有獨特見解,她大方分享她的育兒兩大奇招,只要肯堅持,能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1.不能犯錯3次「你可以犯錯,但你不能犯錯3次!」俞寧寧表示,可以犯錯,但不能犯相同的錯誤。而要徹底執行這樣的教養方法,必須要能夠狠下心,「孩子才能刻骨銘心的改錯,下次不再犯。」如果爸媽說話不算話,沒有誠信,小孩子不會聽你的。她提醒想要實行這一招的爸媽,要越早開始越好,「到10歲恐怕就沒有用了!」2.不給小孩零用錢在俞寧寧家裡,小孩一毛錢零用錢都沒有,想要錢必須自己賺。賺錢的方式還不能做份內的事,例如:洗自己衣服是不算的!當庭院長滿草,園丁好久沒來,孩子幫忙除草是能賺到錢的,她說:「當孩子推著除草機、一臉痛苦時,他們就會明白錢不能亂花。三個孩子因此精算要買的東西,變成小氣鬼!」長大後,他們也不會跟父母要錢,因為從小就知道父母不會給他錢,甚至還說:「媽媽,你要不要我給你錢?」但俞寧寧提到,她容許孩子買書可不用花自己的錢,各類書都能買,即使是漫畫書也不例外,俞寧寧笑說:「小孩喜歡占便宜就拚命買書,所以我們家沒有電視,小孩都愛看書。」這一招真是高招!只有媽媽開心了,孩子才能真正快樂人生每件事都有個先後順序,但做媽媽這件事,來了就是來了,常常令人措手不及,許多媽媽生完小孩後,侷限了自我,俞寧寧叮嚀媽媽們:「不要緊張!」當你覺得做得不好、沒有花時間給孩子時,這些緊張、焦慮的情緒,小孩都看得到也感受得到,他會感覺父母所有的喜怒哀樂,所以只有媽媽開心了,小孩才能真正的快樂。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媽媽,都要相信自己是孩子最好的媽媽,就如同對俞寧寧的孩子們來說,母親除了給他們愛,更是他們人生的榜樣。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2-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醫師薪水知多少?年輕醫師最愛選擇這3科,這3科連住院醫師都難找!
醫師高薪,被喻為金飯碗,但科別不同,高低落差不小,多少影響「未分科住院醫師」(PGY)選科抉擇。健保點值被視為醫師基本薪,民國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顯示,內科系(心臟內科、腎臟內科)點數最高,其次是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至於兒科、婦科、病理科、麻醉科則排在末段班,加上自費項目有限,年輕醫師興趣缺缺。健保點數的大戶在那些科別?醫師的薪資有多高?民過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換算每個醫師申報點數後換算,一整年健保平均給付每一名醫師約800萬元。調查發現,醫師人數近萬名的內科系申報量最多,其次為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均屬健保點數大戶。不過,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這些點數只是代表各專科醫師申報狀況,無法直接視為醫師收入,實際上還需支付科內護理師及醫事人員等相關人事費用及儀器、設備折舊等費用。因此,醫師實際年薪仍與各醫院薪給制度有關。究竟醫師平均薪資約多少?一名資深醫界高階管理階層主管表示,約32~33萬之間,平均年薪400萬元。科別不同,薪資也不同,對醫師來說,通常將健保醫療點數視為基本薪,如想高薪,則需努力於自費抽成、績效獎金,例如,多開刀、多做侵入性檢查,甚至自行開業,均可拉高薪資。任職於北部某醫學中心的高階主管表示,他所任職的醫院就有兩名「超會賺」醫師,專精心導管手術,一年手術累積數百台,年所得高達1000多萬,光所得稅就得繳近300萬元。中部一名眼科權威則被喻為全台灣最會賺錢的醫師,每年為醫院帶來三、四億元業績,而健保底薪、手術獎勵金,月薪超過五百萬。正因自費項目較多、月薪超高,且不必輪班,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眼科成為眾多「未分科住院醫師」的最愛。至於復健科,民國111年平均每位醫師申報點數僅次於內科,扣除了給付科內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部分,光是從健保而來的基本薪資可觀,加上無須輪班、容易開業。近年來,復健科與以自費取勝的皮膚科(醫美)、眼科(人工水晶體)三足鼎立,成為年輕醫師選擇科別的前三最愛。相較之下,病理科、麻醉科則顯得弱勢,僅約健保點數大戶科別的十分之一,如從醫院經營立場來看,還可能被視為賠錢部門。更讓人擔憂的是婦科、兒科等重要科別也在點數申報的末段班,低於平均值且易有醫糾,還要輪班,不少「未分科住院醫師」避之唯恐不及,導致許多醫院急缺這兩科新血醫師。醫界呼籲:補貼弱勢科別薪資,防人力斷層疫後「免疫負債」影響,民眾就醫頻率增加,大幅稀釋健保點值,讓目前的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招募困難。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呼籲政府,如果一再漠視健康投資,重要科別出現斷層,勢必導致健康不平等,醫療品質下降。洪子仁表指出十多年前曾出現「內、外、婦、兒、急診」等住院醫師招募不順的「五大皆空」窘境,衛福部提出獎勵措施,缺額逐漸補齊。但隨著醫療自費市場發展,年輕醫師大師多選擇不用值班、醫糾風險低,待遇較高,且能兼顧生活品質的科別。因此,目前反倒是「皮膚科、骨科、眼科、泌尿科」等競爭愈來愈激烈。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說,醫療職場環境惡化,不僅護理師出走,各醫院招募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時,也遇到困難。此外,醫院人力不足,以致部分主治醫師還得夜間值班,身心俱疲,可能影響醫療品質。強調整體醫療環境屬基本工程,「基礎工程不好,上面蓋再多美侖美奐的房子都是沒用的」,短期性加薪、補足點值均非長久之計,政府有責任重視醫療投資。洪子仁建議衛福部應加速建置兒童醫療網,提高健保給付,並補貼兒科、外科、婦科醫師薪資,才能吸引年輕醫師願意投入冷門、吃力不好的科別。長期來說,政府必須增加整體醫療投資,如果投資不足,健保點值偏低,將影響醫院營收,最終導致醫師薪資變少,這讓弱勢科別人力更加不足,且醫院更新設備速度減緩。國人健康指標勢必愈來愈差。我國在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或是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後死亡率等各種健康指標上,排名表現漸差,全球排名約在三十幾名,遠遠落後於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住院醫師荒 台大長庚也缺人國內肺癌手術第一把交椅、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親自出馬拍攝招募新血的微電影;面試住院醫師時,備妥高級甜點、知名咖啡,且需態度和藹。為了提高住院醫師招募率。近年來,弱勢科別可是想盡辦法,但外科、兒科、婦科還是乏人問津,就有婦科教授戲稱,「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兒科住院醫師招募率79.2%,為五大科中「最慘」科別,因為住院醫師嚴重不足,連主治醫師也需第一線值班,中部某醫學中心從下個月起,要求六十歲以下的主治醫師也需值班,在醫院留守夜班,不少資深醫師暗自叫苦,甚至公開在臉書貼出謀職啟事,準備跳槽。據了解,該醫學中心一年應有六名兒科住院醫師名額,但目前僅有兩人報到,因為職場環境惡劣,「未分科住院醫師」(PGY)更不願意加入兒科領域,造成惡性循環。婦科方面,長庚醫院去年招募十多位婦產科住院醫師,不料前來面試人數遠低於招募員額,台北長庚副院長、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羅明良無奈地說,以前還可以挑人,如今情勢反轉,得二招、三招,才有機會招到滿額,「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 為了爭取優秀人才,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去年參與自家微電影,當時引發熱議,他表示,「外科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原本希望透過影片喚起年輕醫師的熱血、使命感,但成效有限;前年招募七名外科住院醫師,六十人報名;去年台大招收十七位住院醫師,卻只剩十八人報到,還有人因錄取其他科別而離開外科,至今仍有二位缺額,只能持續招募中。陳晉興表示,以往醫學生「選院不選科」,台大、北榮等龍頭醫院不擔心找不到人,年輕世代醫師考量生活品質,不想輪值夜班,或是半夜、假日回院開刀,因而變成「選科不選院」,捨棄外科、兒科等重要科別,投入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科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2 醫療.眼部
乾眼症、眼睛疲勞、近視、藍光傷...3C產品對眼睛傷害大!平日做好4件事保護眼睛健康
3C產品因為科技發展以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最不可或缺的夥伴,無論是工作、學習或是休閒活動,我們幾乎都離不開電腦、手機、平板等設備,甚至一次使用多個螢幕也時有所聞。然而,享受科技的便利也有成本,在長時間使用3C產品後可能對眼睛健康造成危害,以乾眼症、眼睛疲勞、近視加深與藍光傷害四大類為主,這些危害對不同年齡層存存在不同影響。對兒童的影響兒童時期是視力發展的重要時期,美國兒科醫學會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均建議盡可能避免2歲以下孩子使用,因其大腦屬於快速發育的階段,3C產品可能會影響腦部與語言發展。且長時間盯著屏幕可能增加兒童患近視的風險。建議兒童用眼每30分中休息10分鐘,並注意環境光線及保持適當的距離。對青少年的影響青少年也是長時間使用3C產品的族群,這個年齡段視力發展已經基本成熟,但長時間使用3C產品可能加速近視的發展。此外,青少年也可能出現眼睛疲勞、頭痛等症狀,除了按時休息外,也要進行遠近距離轉換,有研究指出每日120分鐘的戶外活動也有助於近視的控制。對成人的影響成人若長時間使用3C產品,可能會因為眨眼頻率下降且眨眼不完整比例上升導致眼睛乾澀、視力模糊、散射光症狀等,年長者會因為淚液分泌功能下降與瞼板腺功能退化而更加明顯。在30到40歲之後因為調節能力下降會因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導致眼睛疲勞脹痛且看近無法對焦等問題,建議成人在使用3C產品時注意姿勢,保持適當的距離和照明,並且定期進行視力檢查。關於藍光對眼睛的影響,有動物實驗證實藍光照射之黃斑部出現自由基氧化反應,而目前缺乏人體試驗證明,藍光的傷害在昏暗環境中會因為瞳孔放大而加劇,因此要避免關燈使用3C產品,但也不需過度恐慌,因為自然光裡也有藍光,只要不要過度使用3C產品則不須過於擔憂。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睡前忍不住滑手機 醫:3C影響睡眠恐惡性循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7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比化療友善的兒童抗血癌新藥出現,2優勢讓病童可望恢復正常生活
英國倫敦「奧蒙德街醫院」 (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GOSH) 的醫生們領導完成一項在英國和愛爾蘭20多個中心的臨床試驗,近期公布了令人振奮與滿意的結果。此試驗是針對患有B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B-ALL)的兒童,在接受「引導性化學治療」後,若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就可以改用免疫治療新藥---百利妥注射劑(Blincyto;有效成分blinatumomab),後期再合併其他治療,讓整個療程更加溫和友善。目前,此治療新藥在台灣,健保給付「治療無效」和「已復發」的B-ALL兒童病患,但從這次英國的試驗結果,等於是證明此藥的使用時機,可以考慮再往前擴大到第一階段就能使用。免疫治療新藥副作用低、可在任何場合治療 這款免疫藥物,其副作用遠遠低於現階段所使用的化療藥物,因為此藥只針對癌細胞進行死亡狩獵,一般健康的細胞則不受影響。百利妥注射劑的藥物作用原理如圖1所示,它有兩隻手,第一隻手可以抓住血癌細胞的特異部分CD19,讓癌細胞無法逃走,另一隻手則是抓住殺手T細胞上面的特異部位CD3,亦即是把血癌細胞抓住後,同時吸引殺手T細胞過來將其殺死。英國病童家長稱這種療法為“一束溫暖的陽光”照進了難過黑暗的心靈,此藥除了有效,能讓病情緩解外,更重要的是,這款藥物的治療,不需要在醫院裡面進行,可以在任何場合,像是在家裡、在學校或者是在公園。 4種血癌 18歲以下兒童多為急性淋巴性血癌白血病俗稱血癌,共分成下列四種: 急性淋巴性、急性骨髓性、慢性淋巴性和慢性骨髓性,18歲以下兒童大多是罹患急性淋巴性血癌。在台灣,每年約有500~600位兒童罹癌,血癌佔其中的3成,由於醫學的進步,血癌不再是絕症,及早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9成。急性淋巴性血癌又可以再細分為B細胞(B-ALL)、 T細胞(T-ALL)以及NK細胞(NK-ALL,罕見)三種亞型。當兒童被診斷為B-ALL後,首先需接受「引導性化學治療」,如果順利,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的「鞏固期治療」和第三階段的「維持期治療」,期間為了預防癌細胞侵犯中樞神經系統,也需另從脊髓給予化療藥物,全部療程大約是2年半到3年。但如果癌症在化療後無法緩解或復發時,因為癌細胞對化療已經有了抗藥性,治癒率就會降低,於是接受骨髓移殖(造血幹細胞移植)就會是較佳選擇,當然,在移植前,仍必需再次接受更強力的化療,以期能把所有癌細胞殺光,藉以提高移植成功率。某些兒童血癌患者中,高劑量化療可能會導致難以忍受的副作用,以下是英國媒體報導的兩則真實案例:案例1. 11 歲的亞瑟 (Arthur) 小朋友兩輪化療之後,亞瑟除頭髮掉光,更變得孤僻、昏睡且異常虛弱,無法再繼續療程,媽媽桑德琳的心在絞痛,相當掙扎,一方面想要用藥物來治癒他,另一方面卻使得他的身體受到藥物攻擊,變得更為糟糕,正當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時,非常幸運的,亞瑟被納入了這次的臨床試驗,成為了嚐試新療法的患者之一。亞瑟只需要把這款藥物放在一個名叫「布利納」(Blina)的背包裡,這個背包比A4教科書還小,方便攜帶。但在注射的最初10天內,仍需住院觀察,雖然當時出現了發燒症狀,但在接受了簡單的醫療檢查,排除嚴重反應或副作用的可能性後,他就能夠回家了。之後,亞瑟僅須每四天返回醫院一次,重新裝滿百利妥注射藥劑,而其餘時間則是背著這個小背包,行動自由。背包裡的藥劑經由一根細塑膠管,緩慢地輸送到患者手臂的靜脈裡面,電池驅動的馬達,可以精確的控制藥物滴入血液的速度。儘管馬達會發出輕微的噪音,他還是能夠睡個好覺。醫生表示,百利妥注射劑可以取代早期高達 80%的化療藥物,造福兒童。英國每年約450名兒童被診斷出和亞瑟一樣的血癌(B-ALL)。.當百利妥注射劑療程結束後(需8~10週),亞瑟的心情變得明亮,食慾穩定,頭髮又長出來了,感覺超級好。除了全家進行了一次愉快的郊遊/野餐外,更在樹林裡爬樹/散步,然後再接著進行後續治療。亞瑟於2022年12月進行了最後一輪化療,並於2023年4月底將管子從手臂上拔除,恢復了完全的自由。自此以後,他的學校表現,一直在上升,從經常缺課變成了到課率很高,且能夠在放學後參加1~2項的課外活動。案例2. 兩歲的諾亞(Noah)小朋友2022年5月,兩歲的諾亞被診斷出患有血癌(B-ALL),並立即開始化學治療。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併發症,導致中風。中風後的四週內,諾亞幾乎完全無法動彈,接著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都臥床不起,停止說話、行走和進食。於是,加入了臨床試驗,改用百利妥注射劑,也就是免疫治療取代化療藥物來對抗血癌,同時,諾亞也開始從「中風」裡面恢復過來,逐漸可以做出面部表情、一些言語,甚至走路。剛開始時,要諾亞背著「布利納」背包重新學習走路,確實是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由於醫院離家很近,所以每四天回醫院一次,更新背包中的注射藥劑是OK的。改用免疫藥物後,媽媽迪莉沒有再看到任何嚴重副作用,諾亞持續進步,最終他令人驚訝的恢復了正常生活,並常常和他的雙胞胎妹妹奈瑪(Naima),一同出外玩耍。兒科血液學教授,同時也是主持人之一的薩馬拉辛哈醫生(Sujith Samarasinghe)接受訪問時說,試驗目的是尋找更溫和的兒童血癌治療方法,也期望會是一個遊戲規則的改變。此次共完成了105名兒童患者接受百利妥注射劑,取代傳統的兩次化療。結果顯示,百利妥注射劑可以取代最強烈、副作用很大的化學療程,消除血癌,且不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最令病患和家屬接受的是,孩子們在某種程度上恢復了正常生活,可以回家做自己想做的事。英國的全民健保給付目前只給符合條件的患者,才能接受百利妥注射劑治療,所以患者和家屬需要詢問他們的臨床醫生,確認他們是否符合使用標準,但當然也要有心理準備,最後可能無法獲得。但此次參與臨床試驗的醫生們希望在未來幾年內,可以全面啟動這種療法的臨床試驗,看看它是否可以用於所有的B-ALL 患者,而不再設定使用條件。另一種標靶免疫療法要價千萬另一種標靶免疫療法,稱之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也已經上市。但它比百利妥注射劑更昂貴,而且必須先採集患者自身的T細胞,然後進行改造,變成CAR-T細胞後,再回輸患者體內。美國FDA於2018年通過世界上第一個CAR-T細胞治療藥物Kymriah (祈萊亞),售價高達47萬5千美元,折合台幣約一千四百萬,健保署也在2023年11月開始正式將「祈萊亞」納入暫時性健保給付。但如此高的售價,使得台灣醫藥界就必須發展本地的CAR-T細胞治療,期望把售價壓低在台灣病人負擔得起的價錢,台北榮總已於2023年2月完成該院第一例CAR-T細胞製作與患者回輸,希望可期。
-
2024-02-1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新仁醫院院長吳政哲:追求健康沒有捷徑!靠運動紓壓,再忙也會跑跑步機
隨著新竹縣竹北市人口成長,對於醫療需求增加,新仁醫院院長吳政哲說,竹北人尤其在長者及幼兒醫療照護上有需求,因此他帶領同仁朝此方向努力,希望醫院能營造「家」的溫暖,讓每位病人都能獲得最好的照顧。新竹出生率高,相對也帶來沉重的幼兒醫療需求。吳政哲指出,新仁醫院很早就投入兒童呼吸、復健治療,透過積極治療,幫助長期需仰賴呼吸器呼吸的病童能康復、健康成長。2年前醫院也朝兒童早療努力,發展遲緩的孩子若能被及早發現,在3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展開治療,都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步上軌道。深耕竹北 打造全人照護新仁醫院屬於社區醫院,1976年設立醫院,從當初僅20張病床的小醫院,擴大成竹北舉足輕重的醫療院所,更在新冠疫情期間擔任新竹縣重要的篩檢、治療醫院之一。吳政哲說,醫院努力營造「家」的氛圍感,打造成全人照護的社區醫院,在醫療照護上不僅專業,更提供溫馨與親切的服務,讓病患對於「看醫師」不那麼疏離、恐懼。吳政哲很重視老年患者的照護,近年醫院不斷添購相關設備,除有CRC長照集團支持外,他是胸腔內科專科醫師,因此在呼吸治療方面,新仁已是不少需長期仰賴呼吸器生活病患的好夥伴。每周2到3天,吳政哲都會利用空診時間走訪新竹合作的日照中心、護理之家查房。吳政哲說,不少患者長期住在機構裡,走訪這些病患不僅能夠掌握他們的用藥、健康狀況,若有不對勁便能及時調整,更重要的是給予患者們關心,尤其是長期臥床的老人家,一句簡單的問候,都能帶給長輩們很多溫暖與力量。在新仁醫院服務10年,吳政哲最明白竹北人的需求,他期許自己堅持下去,以病患的角度思考,什麼才是病患需要的。未來趨勢是長者與幼兒醫療照顧最重要,吳政哲說,目前新仁醫院以家醫、胸腔、心臟、復健等科別為主,為全方位讓病患能一站式獲得照顧,將積極拓展科別,不久後醫院將開設眼科照顧長輩們的眼睛,還要設小兒科讓家長更安心。維持健康 再忙也會跑步吳政哲原本就讀成功大學土木系,因無法掩蓋內心想當醫師的夢想,才讀完一個學期,毅然決然休學重考醫學系、當醫師救死扶傷。從醫20多年,他從未後悔年輕時的決定,更慶幸選擇了胸腔醫學的專業,師承國內胸腔科權威彭瑞鵬醫師,因緣際會下來到新竹服務,更在新仁醫院服務2、3年後擔任院長至今,讓他能發揮所長照顧更多病人。「追求健康沒有什麼捷徑,運動是關鍵。」吳政很喜歡打網球、桌球,即便工作繁忙,仍會抽空跑跑步機,對長者來說多運動能延緩肌無力症狀,更建議年輕的竹科工程師們,即便再忙、沒有球伴,也可堅持獨自跑步保持健康。吳政哲小檔案年齡:53歲現職:新仁醫院院長專長:肺部呼吸道感染疾病、老人健康照護、氣喘、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北榮總胸腔部醫師、署立宜蘭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15 焦點.元氣新聞
哪種行業沒有退休年齡、平均年齡最高?這職業有人瑞級執業者
哪種職業沒有退休年齡、平均年齡最高?答案是醫師。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我國醫師平均年齡為五十一點五歲,其中急診專科醫師平均年齡四十四點六歲最年輕,婦產科醫師平均五十六點七歲相對資深,仍在濟世救人的最老醫師高齡一○五歲,人瑞級醫師約十人,相當驚人。我國執業醫師共分為廿三科別,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登錄資料顯示,平均年齡最高的前三科別為婦產科、家醫科(五十四歲)、眼科(五十三點七歲);最年輕為急診科、放射腫瘤科(四十六點九歲)、麻醉科(四十八點二歲)。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除了急診,其餘平均年齡均超過五十歲。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說,早期醫學教育未分科,而這些人瑞醫師均為一般科,不管什麼疾病患者都可提供醫療服務;服務場域以基層診所為主,大都自己開業,只要有病人掛號就持續看診。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指出,醫師沒有退休年齡限制,但為了確保其醫療專業能力,衛福部持續與醫師公會溝通,目前透過每六年一次繼續教育,確保醫師仍可提供正確醫療服務。周慶明說,醫師屬於自然淘汰的行業,如果無人掛號或醫師狀況不佳,當然就無法繼續執業,因此不必限制年齡。醫師年齡偏高,是否讓醫界出現斷層?周慶明表示,每年固定一三○○名醫學系學生考取醫師執照,但每年醫師死亡人數低於一三○○人,這正是老醫師愈來愈多的主因,目前全國醫師約五點五萬人,然真正讓人擔憂的是各科別醫師嚴重不均。急診醫師 50歲前多離職開業各專科醫師平均年齡揭祕!我國醫師平均年齡為五十一點五四歲,最年輕者為急診醫師,平均年齡四十四點六一歲;對此,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陳維恭解釋,並非年輕世代醫師特別喜歡急診專科,而是該科需輪值夜班,處理緊急傷病,身體吃不消,因此,早早離開急診,選擇在外開業。陳維恭表示,跟其他傳統專科相比,急診專科成立時間較晚,急診醫學會於一九九四年成立、一九九八年被認定為急診專科,因此,醫學會成員年齡相對較輕,但並不代表沒有危機。「急診專科常見七年之癢」陳維恭笑稱,不少急診醫師在急診輪班七年後,自覺體能消退,常萌生離開動機,思考是否繼續輪班。再者,即將邁入五十歲時,考慮層面更為實際,如果在醫院已無往上爬升機會,難以擔任副院長、行政職,大都選擇離開醫院,自行開業。「很少在急診室,看到五十多歲的醫師。」陳維恭說,急診部門必須輪班,需要體力好的醫師,以致發展出現其局限性;再者,急診被喻為較沒有成就感的專科,鮮少聽聞急診名醫,且沒有固定病人,因此,病人沒有忠誠度,也無法創造需求,另幾乎沒有自費市場,累積種種因素,也讓許多新一代年輕醫師盡量不選急診專科。陳維恭表示,急診是社會安全網重要一環,盼政府改善急診執業環境,提供誘因,才能留住經驗豐富的資深醫師,並吸引年輕醫師投入此醫學領域。以兒科醫師為例,二十多年前,每年約有四十萬新生兒,去年僅剩十三萬多人,少子化造成客源銳減,讓年輕醫師鮮少將兒科列為主要目標。台灣兒科醫學會發現,小兒科住院醫師招募不易,每年表定一三○人,但預估今年八月一日截止時頂多招募九十人。國人生育率下降,不少兒科醫師哀嘆「看不見未來」,健保署決議提高基層專科醫師照護未滿四歲兒童的醫療加成。周慶明呼籲,衛福部應針對特殊科別,給予支援鼓勵,讓年輕醫師投入。婦產科也遭遇相同困境,該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指出,婦產科醫療糾紛多、工作環境辛苦,常得隨叩隨到,而待遇一般,以致近年各大醫院招生困難,前幾年很難招滿,近期則略有改善,約可達九成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室內外差逾6度 小心溫差型過敏!注意「1部位」保暖
春暖花開,春天氣溫冷熱不定,小心過敏疾病發作。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避免過敏影響新春心情,首要避開過敏原,減少花粉接觸;若已被誘發過敏,要正確使用藥物改善;平時該好好養生,改善過敏體質。過敏性鼻炎 國內最常見過敏常見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皮膚起疹子等症狀,依不同狀態分為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炎等,支氣管過敏則會導致氣喘發生。國內最常見的過敏疾病為「過敏性鼻炎」,據統計,台灣學齡前兒童約10%有過敏性鼻炎。而導致過敏的三大因素,包含基因遺傳、免疫系統或是環境影響。林應然說,過敏性鼻炎可分為「季節性」及「長年性」,導致季節性鼻過敏的過敏原,如花粉、黴菌等;長年性鼻過敏的過敏原,如塵蟎、灰塵、寵物毛屑、蟑螂、黴菌、空汙等。花粉引起的鼻過敏,又稱為「花粉症」,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紅癢等類似感冒症狀,有些人有頭痛或太陽穴痠痛感,症狀會維持幾周到幾個月不等。林應然說,春夏季是花粉散播的時節,台灣氣候多濕冷,花粉沒辦法順利散播在空中,因此台灣人較少有花粉症,乾燥的日本較盛行,易誘發人體過敏的花粉,如柳杉、扁柏等。塵蟎、黴菌、寵物毛屑、蟑螂、空汙等過敏原引起的過敏反應,症狀也與花粉症類似。林應然表示,多數鼻過敏患者,難以完全阻絕過敏原,即使有就醫,使用抗組織胺減緩過敏症狀,但患者仍有黑眼圈、用嘴呼吸、嗅覺不靈敏等問題。春節聚餐多,年菜又大魚大肉,林應然說,很多民眾在過年期間,吃到螃蟹、海鮮等引發嚴重過敏就醫。台灣常見的食物過敏原為蝦蟹、海鮮、芒果、花生、牛奶、雞蛋、堅果等,這類食物常引起「過敏性皮膚炎」,全身起疹子,或是支氣管腫大,讓患者呼吸困難,若來不及就醫,恐有致命風險。濕度50到60% 抑制塵蟎過敏性鼻炎的老患者,或是曾有過食物過敏經驗的民眾,林應然提醒,平時要注意避免塵蟎、灰塵飄散在空氣中,清潔打掃時,可以先使用吸塵器清理後,再拆卸床單、曬棉被。建議室內的濕度維持在50到60%間,可以抑制塵蟎生長。春節期間氣溫大多是一下濕冷、一下晴天,溫差也可能會引起「溫差型過敏」,林應然表示,溫差型過敏正確的名稱為「血管運動性鼻炎」,當處於室內外溫差相差6度以上,有溫差型過敏的民眾其交感神經會刺激鼻子,導致流鼻水、鼻塞、打噴嚏、眼睛癢等症狀,與過敏症狀一樣。溫差型過敏 鼻子要保暖溫差型過敏與過敏性鼻炎或過敏性皮膚炎的發生機制不同,因此治療方式也不同。林應然說,溫差型過敏只能透過控制溫差,讓鼻子保暖,戴口罩、熱敷等方式改善;過敏性鼻炎則可使用抗組織胺,或是使用低劑量的類固醇噴劑控制。有些民眾長期飽受過敏引起的鼻塞困擾,會到藥局購買「血管收縮型鼻噴劑」,林應然表示,鼻塞時初期使用血管收縮型鼻噴劑效果極佳,但血管擴張劑很容易出現抗藥性,藥劑容易愈用愈多,會出現反彈性鼻炎,鼻腫脹反而會更嚴重,呼籲民眾若是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應穩定使用控制過敏性鼻炎的藥物,避免藥效反彈。
-
2024-02-08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過年生病能去哪就醫?113年全台春節醫院急診門診資訊一覽
過年期間是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流行高峰,也有不少人因暴飲暴食引發腸胃炎,但多數醫療院所門診休診,大小症狀患者只得急診就醫。醫師提醒,過年通常天氣冷,要留意避免腸胃道出血、心臟衰竭、腦中風等疾病發生,飲食不要吃太鹹,洗澡時要保持空氣流通,慎防一氧化碳中毒,該就醫時還是要就醫,可透過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網站及App查詢醫療院所資訊。《元氣網》以下整理113年春節期間,各大醫院急診門診開診資訊。台北市》台北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國泰綜合醫院:2月9日(除夕)至2月13日(初四)門診休診,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2月11日(初二)至2月13日(初四)上午加開春節特別門診(內科及小兒科各1診),2月14日(初五)門診恢復正常服務。●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馬偕兒童醫院農曆春節期間急診照常,門診休診日為2月9日至12日(除夕至初三),13日至14日(初四及初五)開設春節特別門診,2月15日(初六)起全面恢復正常門診。●台大醫院:2/9至2/12(除夕至初三)門診、檢查檢驗及領藥停止服務;2/13(初四)門診部分開診;2/14(初五)正常開診。●台北榮總:2/8-2/12(小年夜至初三)門診休診,但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開立春節門診但夜診暫停。●台北長庚紀念醫院:2/8(小年夜) 上、下午診正常看診,但夜診停診。2/9(除夕) 停診。2/10-2/14(初一至初五)加開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5(初六) 門診恢復正常。●北醫附醫:2/8(小年夜)正常看診、2/9(除夕)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起正常看診;健檢2/8正常服務、2/9-2/12(除夕至初三)暫停服務、2/13、14(初四、初五)提供諮詢服務、2/15起恢復正常;急診/住院24小時照常服務。●新光醫院:2/9-2/13(除夕至初四)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加開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上午開設成人內科1診,下午開設小兒科1診。●振興醫院:2/9-2/11(除夕至初二)門診休診,2/12-2/13(初三、初四)開立內、外科上下午各1診綜合門診。●萬芳醫院:2/8(小年夜) 早、午診正常;夜診停診。2/9-2/12(除夕至初三)全日停診。2/13(初四)早、午診正常;夜診停診。2/14(初五)正常門診。新北市》新北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亞東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暫停服務,急診照常服務;2/10-2/12(初一至初三)提供類流感門診,服務時間為上午8點30分至下午4點30。2/13(初四)起恢復正常服務。●衛福部台北醫院:2/8全日門診,2/9-2/13 (除夕至初四)上午部分門診,2/14(初五)上午、下午門診正常,2/15(初六)全日正常門診,急診正常運作。防疫門診:初一到初三,內科上、下午各一診(含呼吸道專診),兒科上、下午各一診(呼吸道專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2/8小年夜全日正常,2/9(除夕)全日停診,2/10-2/12上午、下午開設類流感特別門診;夜診停診。2/13上午開設特別門診;下午診、夜診停診。2/14(初五)正常。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輔大學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一般門診停診。2/9、2/12加開類流感門診;2/13(初四)起正常看診;急診24小時提供服務。●雙和醫院:除夕至初三休診,急診正常運作。2/9(除夕)上午加開類流感門診、下午、晚上停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加開類流感門診、下午加開類流感門診、晚上停診。2/13(初四)起正常門診。基隆市》基隆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基隆長庚醫院:除夕至初三休診,初一至初三開設疫情門診,初三加開兒科門診。●衛福部基隆醫院:除夕、初三、初四上午都正常門診(流感特別門診);初一上午有內、外、兒、骨科、流感特別門診,只有初二全天休診,初五全天正常門診(流感特別門診)。.加開「兒科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初一下午、初二下午、初三下午.加開「內科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初一下午、初二上午、初三下午桃園市》桃園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部立桃園醫院:除夕至初五上午有內科、外科、婦科科、兒科;初一至初三有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聯新國際醫院:僅初一至初三有兒科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新竹縣市》新竹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新竹市24小時急診不打烊及部分門診醫療:新竹台大、國泰、馬偕、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南門醫院、國軍新竹醫院●新竹市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新竹台大、國泰、馬偕、市立馬偕兒童醫院》新竹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新竹縣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農曆春節初一至初三開設,包含新竹縣轄內的東元綜合醫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仁慈醫院及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苗栗縣》苗栗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2/9、2/10(除夕、初一)內科、外科上午門診;2/11(初二)休診;2/12(初三)內科、外科上下午門診;2/13、2/14(初四、初五)上午、下午正常門診。●為恭紀念醫院:2/9(除夕)上午正常門診;2/10~2/12(初一到初三)上、下午開設春節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恢復正常門診。●大千綜合醫院:2/9(除夕)內、外/骨、神外、復健、兒、婦產上午門診;2/10(初一)內、 外/骨、泌尿、兒上午門診;2/11(初二)休診;2/12(初三)內、外/骨上下午門診,泌尿、兒、婦產上午門診;2/13(初四)內、外/骨上下午門診,神外、兒、婦產上午門診。台中市》台中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台中市春節呼吸道特別門診醫院名單,詳細開診時間及相關資訊以各醫院網站公告為準。●地區醫院春節門診:113年台中市「地區醫院春節門診時間表」●台中榮總:2/8(小年夜)正常門診,除夕至初三休診,初四、初五部分特別門診,初六正常看診。●中國醫大附設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上午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停診。2/14(初五)上午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停診。2/15(初六)正常門診。●衛福部臺中醫院:2/8(小年夜)、2/14(初五)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停診;2/9(除夕)上午部分門診,下午、夜間停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部分門診、下午小兒呼吸道傳染病特診,夜間停診;2/13(初四)上、下午部分門診,夜間停診;春節期間急診正常服務。●衛福部豐原醫院:除夕、初一、初三,上午春節特別門診(內外婦兒)。初四、初五,上、下午正常門診,晚上停診。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感染特別門診。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春節期間急診正常。2/9(除夕)門診下午休診。2/10(初一)、2/11(初二)門診休診。2/12(初三)部分門診。2/13(初四)門診全面正常。●台中亞大醫院:除夕上午前維持正常門診,初一到初三暫停門診,初四開設內、外、婦、兒科特別門診,初五起恢復正常門診;急診維持24小時正常運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慶院區-2/8(小年夜)正常門診,2/9-2/13(除夕至初四)春節特診或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4(初五)正常門診、夜間休診。中興分區-除夕至初四休診,初五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休診。文心院區-小年夜至初二休診,初三至初五上午輪值開診,2/15(初六)3院區均正常門診。●林新醫院(惠中路):2/9(除夕)早上正常看診,下午/晚上休診。2/10-2/11(初一至初二)早、午、晩皆休診。2/12(初三):早上/下午部分門診,晩上休診。2/13(初四):恢復正常門診。急診中心24小時由專科醫師親自看診。2/10-2/12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特別門診。2/12上午加開兒科專診。●烏日林新醫院:2/10(初一)上午8點至10點半,下午2點至4點孫若堯醫師(兒)。2/11(初二)上午8點至10點半廖立勤醫師(兒),下午2點至4點林敬業醫師(成人)。2/12(初三)上午8點至10點半許人文醫師(成人),下午2點至4點李榮基醫師(成人)。●光田綜合醫院:沙鹿總院-除夕上午正常門診,除夕下午至年初二全天休診,年初三早上部分門診,下午、晚上休診,初四恢復正常門診。大甲院區-除夕上午正常門診,除夕下午至年初二全天休診,年初三早上部分門診,下午、晚上休診,初四恢復正常門診。●梧棲童綜合醫院:2/8(小年夜)夜間休診,2/9(除夕)至2/13(初四)全面休診,2/14(初五)正常看診。急診不休診,24小時全天服務。2/10(初一)至2/12(初三)梧棲院區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台中慈濟醫院:2/9(除夕)至2/12(初三)全面休診。2/13(初四)上午(內、外、兒科),下午晚上休診。2/14(初五)正常看診。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彰化縣》彰化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彰化彰基醫學中心:除夕到初四暫停門診;急診24小時照常服務,除夕及初四特別開設骨科、成人耳鼻喉科暨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及兒童暨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彰化秀傳醫院:急診不打烊、24小時提供醫療服務。2/9-2/14(除夕至初五)上午部分門診,初一至初三上午及下午提供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5(初六)恢復正常門診。南投縣市》南投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台中榮總埔里分院:2/9(除夕)上午內外科;2/10(初一)及2/11(初二)上午類流感門診;2/12(初三)及2/13(初四)上午內外科;2/14(初五)正常門診。●衛福部南投醫院:2/9-2/13(除夕至初四)上午內兒科;2/10至2/12(初一至初三)上午及下午呼吸道特別門診;2/14(初五)正常門診。●南投基督教醫院:2/9(除夕)及2/10(初一)上午內外科;2/11(初二)休診;2/12(初三)及2/13(初四)上午內外科;2/14(初五)正常門診。●埔里基督教醫院:2/9(除夕)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及下午內科及類流感門診;2/13(初四)正常門診。●竹山秀傳醫院:2/9(除夕)上午神內、骨科及婦兒科;2/10(初一)至2/12(初三)上午及下午呼吸道特別門診;2/13(初四)上午胸腔內科、骨科、婦產科;2/14(初五)正常門診。雲林縣》雲林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斗六、虎尾院區):除夕至初三休診,初五恢復正常門診,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服務。初四部份開診。●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除夕到初三休診,初一到初三上午、下午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服務,初四上午開設內、外科特別門診,初五恢復正常門診。●虎尾若瑟醫院:除夕至初三休診,初四恢復正常門診,初一至初三上午、下午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嘉義縣市》嘉義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嘉義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嘉義長庚醫院:2/10-2/14(初一至初五)提供春節特別門診服務,並自2/15(初六)起恢復正常看診。春節特別門診含呼吸道傳染相關疾病看診。●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2/8(小年夜)、2/9(除夕)照常提供門急診住院服務。2/10(初一)上午內外科門急診,下午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1(初二)上午、下午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2(初三)上午內、外科、呼吸道傳染病特診,下午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3(初四)上、下午正常急門診。2/14(初五)上、下午、夜間正常急門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起恢復正常門診,醫療交通車恢復正常行駛。急診照常提供24小時醫療服務。●嘉義基督教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休診,急診照常服務。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下午小兒科及成人科開春節門診。2/13(初四)起恢復正常門診。台南縣市》台南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奇美醫療體系:類流感門診開設時間為2月10日至2月12日,早上下午各一診次。●台南成大醫院:除夕至初四門診休診。●高雄榮總台南分院:2/8(小年夜)門診正常,2/9-2/12(除夕至初三)休診,2/13-2/14(初四、初五)內科、外科上午特別門診 ,初一至初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特別門診。●台南市立醫院:2/9(除夕下午)-2/12(初三全日)暫停門診、抽血、領藥;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9~12點,下午2~5點,特別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衛福部台南醫院:2/9(除夕)上午正常看診,初一內外科急門診,初二暫停門診,初三內外科急門診,2/13(初四)上午正常看診,2/14(初五)上下午正常看診。●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仁德院區、大同院區2/8-2/10(小年夜至大年初一)門診至中午,2/11(初二)休診,2/12(初三)門診至中午,2/13(初四)起全日正常看診。●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2/8-2/10(小年夜至初一)門診至中午,2/11(初二)門診休診,2/12-2/14(初三至初五)門診至中午。春節年假期間,急診照常。●新樓醫院台南院區、麻豆院區、新樓安南診所: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2/1(4初四、初五)下午門診正常但沒夜診。●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除夕到初三門診均休診,初四、初五門診正常;復健科從除夕至初三暫停治療服務。●台南郭綜合醫院:除夕到初三暫停門診;急診與住院照常服務。高雄市》高雄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高雄榮民總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2/14(初五)上午內、外、婦、兒各1診;另於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於急診室旁戶外慈濟組合屋現場看診,上午9至12點(成人),下午2至5點(兒);急診全年無休。●高雄長庚醫院:2/8(小年夜)上、下午部分門診照常,晚上休診;2/9(除夕)全院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門診休診,另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2/14(初四至初五) 上、下午部分門診照常。春節期間急診照常提供24小時服務。●高雄市立聯合醫院:2/8(小年夜)上午部分門診;2/9(除夕)上午部分門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成人內科上、下午,兒科上午;2/13(初四)上午部分門診。復健治療2/8(小年夜)僅開放上午,2/9至2/13暫停服務;急診、住院24小時無休。●高雄市立小港醫院:2/9(除夕)門診休診;2/10(初一)上、下午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2/11(初二)、2/12(初三)上午、晚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2/13(初四)、2/14(初五)門診正常營運●衛福部旗山醫院:2/9(除夕)上午正常門診、下午及晚上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開設部分門診,下午及晚上休診;2/11(初二)門診休診;2/13(初四)、2/14(初五)上、下午門診,晚上休診。2/10(初一)至2/12(初三)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一般門診、檢查診、健康檢查休診,急診及血液透析正常服務;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類流感或急性呼吸道特別門診,2/10成人上午及夜診、小兒科上下午診,2/11成人下午及夜診、小兒科上午診,2/12成人下午診、小兒科上下午診。●國軍高雄總醫院:2/9(除夕)上午內科、外科各1診,下午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上、下午各1診;2/13(初四) 上午內科、外科各1診,下午休診。●高雄市立鳳山醫院:2/8(小年夜)上、下午部分門診照常,晚上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上、下午及晚上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 上午風濕過敏免疫科、下午腎臟科、晚上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各1診;2/14(初五) 上午家醫科及中醫、下午腎臟科及胸腔科、晚上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各1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上午開診,下午及晚上休診;2/14(初五)正常開診。●義大醫療體系醫院(義大醫院、義大癌症醫療醫院、義大大昌醫院):2/9(除夕)、2/12(初三)一般門診上午看診;2/10(初一)、2/11(初二)門診休診;2/13(初四)起恢復門診正常看診;急診24小時無休。●高雄阮綜合醫院:2/9(除夕)至2/12(初三)門診休診,急診全年無休,另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屏東縣》屏東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屏東榮民總醫院:2/9-2/11(除夕至初二)門診全日停診;2/12(初三)至2/14(初五)開設部分門診;2/15(初六)正常門診。急診不打烊。●衛福部屏東醫院:2/9(除夕)上午呼吸道疾病特別門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下午呼吸道疾病特別門診;2/13(初四)及2/14(初五)正常門診。急診不打烊。●屏東基督教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及2/14(初五)正常門診,急診不打烊。宜蘭縣》宜蘭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2/9-2/14(除夕至初五)門診休診,2/13-2/14(初四至初五)加開「放射腫瘤科」門診;急診室春節期間24小時照常看診;新民院區美沙冬給藥時段,2/9-2/14(除夕至初五)為上午8點至中午12點30分;新民復健治療2/9-2/14(除夕至初五)暫停服務。●羅東博愛醫院:2/8-2/14(小年夜至初五)休診7天,2/15(初六)恢復看診。●羅東聖母醫院:2/9-2/13(除夕至初四)門診休診,這段期間增設成人及小兒呼吸道特別門診,2/14(初五)門診正常看診,2/8、14日暫停健檢。花蓮縣市》花蓮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花蓮慈濟醫院2月9日至12日上午均有門診●門諾醫院2月10日至12日全天開設「春節呼吸道傳染特別門診」●花蓮洗腎機構年節期間提供原服務腎友洗腎,不過8家醫院附設洗腎中心目前預約都已額滿,另外有6間獨立型洗腎診所,臨時有需求者建議先打電話確認是否能安排。●若假期間出現呼吸道症狀需就診時,可上花蓮縣衛生局網站(http://www.hlshb.gov.tw)或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查詢各醫院看診科別及時段。台東縣》台東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部立台東醫院:除夕、初一全天及初二下午休診;有門診的有初二上午家醫科、晚間內科、初三上午內、泌尿、下午家醫科、初四上午家醫、牙、下午家醫、內科、初五上午家醫、內、精神、家醫科、下午外。另,除夕到初五上午均有流感門診。●台北榮總台東分院:小年夜上午、胸腔科、中醫科、下午身心科。初三上午腎藏科、初四下午骨科、初五上午泌尿科、骨科,餘無門診。●台東馬偕醫院:除夕至初五休診,初六全面開診。初三上午有類流感門診。急診全年不打烊。●台東基督教醫院: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但除夕上午加開特別門診,包括:內科、家醫科、外科、泌尿科小兒科等五個科別。初一至初三加開成人呼吸道特別門診。急診不打烊。澎湖縣》澎湖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初一2月10日至初三2月12日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小年夜2月8日正常開診,除夕2月9日休診,初一2月10日至2月12日上下午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月13日恢復正常開診。》連江縣 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使用教學春節期間如果急症病情嚴重有就醫的需要,出門前記得先上網查詢。健保署已彙集全國特約醫療院所春節期間的每日看診時段,民眾可透過健保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nhi.gov.tw)或「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查詢附近醫療院所看診時段及其他服務資訊,或撥打免費諮詢專線(0800-030598/02-4128-678,每日9時至17時),查詢春節假期期間醫療院所看診時段。查詢方式及步驟如下:1.健保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春節假期 就醫安心」專區或首頁→健保服務→健保醫療服務→院所查詢→服務時段查詢服務功能。2.「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院所查詢」專區,直接輸入院所名稱或依需求選擇欲查詢之縣市、鄉鎮市區、診療科別或服務時段等條件,即可查詢該院所開診情形。春節期間,如有牙齒健康方面的問題,國內部分醫院提供牙醫急診服務,讓春節期間,有口腔或牙痛急症的病人接受治療。春節期間牙醫急診相關資料請參考衛生福利部口腔健康司網頁資訊。春節期間如健保卡因遺失或毀損等因素,且未及申請補換發健保卡者,可持有效的身分證明文件正本(如身分證、駕照等),於各特約醫療院所填寫「例外就醫名冊」,即可用健保身分安心就醫,不影響任何就醫權益。【資料來源】.衛福部健保署 .全國各大醫院網站.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01 醫療.感染科
戴兩個口罩防病毒傳播?醫曝這樣做就能降9成風險
現在路過基層診所,總見到診所內外都是等待看病的人潮,四周親朋好友不是罹患流感,就是確診新冠。不少感冒、染疫的家長戴著雙層口罩,不希望把病毒傳給家中的孩子、長輩。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其實生病的人及家人若雙方都戴上口罩,就能降低9成傳染及感染風險,建議生病民眾在家應與其他家人保持距離,或請家中長輩、孩童等免疫力不佳者先戴著口罩,避免遭到感染。林應然說,本周為衛福部疾管署預估的流感、新冠疫情高峰,基層診所收治流感、新冠肺炎病人真的不少,還包括感染腺病毒等,若與新冠疫情前,2019年同一時期,病人數約增加2成,民眾須多提高警覺,應盡速接種疫苗,並勤洗手、戴口罩。「目前有兩大因素,有助維持流感、新冠疫情,避免突然飆升。」林應然說,首先,本周氣溫回暖,病毒活躍度略為降低;第二、在校學生、學童已開始放寒假,校園感染群聚情形,也可以降低;但隨著周五變天、下周又有冷氣團來襲,以及農曆新年到來,民眾南來北往、家庭群聚,年後疫情仍可能有一高峰,不可輕忽。【延伸閱讀】.戴口罩對健康有影響?研究曝這款口罩戴太久會引起心肺壓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清晨4點半起床,天天健走與超慢跑!陳良娟:健康是需要努力的,要去享受努力過程
「別人不去我們去,別人不做我們做。」天主教花蓮教區台東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表示,這是台東聖母醫院創院宗旨。20年前聖母醫院面臨倒閉危機,於是從迎接新生兒專科醫院,轉型投入臨終安寧照護及長照服務,她擔任院長14年來,雖然至今仍未損益兩平,要靠社會捐款支撐,但醫院對偏遠、弱勢及貧病家庭的付出,難以金錢衡量。1961年,聖母醫療傳教會愛爾蘭修女柯淑賢及蘇蘊芳創立「聖母產院」,以產科醫療起家,後來陸續增設外科及小兒科等科別。2003年,院方面臨創立以來最艱辛挑戰,轉型台東第一間提供安寧照護的醫院。「我不擅長管理醫院,真的能做好這份工作嗎?」陳良娟出任院長時不斷自我懷疑,很擔心無法扛起轉型重責。其實陳良娟是公衛背景出身,40年前聖母醫院欠缺專業護理人力,加上後山雛妓問題嚴重,她很早就在醫院當志工,台北、台東兩地跑,年近半百才在修女說服下接掌醫院,很多親友誤以為她發生什麼事,被迫遠離舒適圈。訓練專業團隊 照顧末期病患聖母醫院訓練專業醫療團隊照顧末期病患,讓病患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程,同時協助病人家庭面對死亡的挑戰。陸續設置聖母健康農莊、健康會館,提供居家醫療及護理、居家安寧、居家服務、送餐服務及輔具租借,專注慢性疾病照護與關懷,規模不斷擴大,農莊正大興土木,興建住宿型失智照顧機構。台東醫院整合 不會互搶生意台東縣人口不多,醫院卻不少,陳良娟強調,急重症病患給台東馬偕醫院負責,台東基督教醫院發展癌症照顧,部東及東榮擅長精神科,聖母醫院只要專注慢性病、失智症及安寧照護,醫院整合後如同聯合醫學中心,毋須互搶生意。目前台東失智照顧與醫療仍欠缺,希望3年內建構「失智一條龍」服務,從預防至臨終照護,健康活力站、失智據點、夜間喘息、全日型住宿機構及安寧照護缺一不可。醫護關係緊密 員工流動率低「接生天國寶寶,一樣是接生。」從生孩子的醫院轉型為臨終照護,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衝擊最大,也是最需要做好準備的一群人。陳良娟說,過去同仁每天迎接新生兒,日子充滿喜悅及歡樂,開完刀病人會痊癒,現在卻要陪伴至生命殞落,光調整心情就很難,院內員工不斷面對心情調整與制度學習,過程經驗分享很珍貴,所以大家關係很緊密,很少人離職。「年資最久員工長達54年,現在負責在園區放羊。」陳良娟說,院內員工流動率低,50歲以上員工近4成,平均年齡為48歲。長年保持運動 維持規律生活陳良娟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遠,由於長年保持運動習慣,讓她充滿活力,外表看不出年紀。她平日生活規律,每天清晨4點半起床,5點帶狗出門走路,晚上8至9點就要上床睡覺,天天健走與超慢跑,每周一至二次進快樂運動館健身。她說,磁卡輕輕一刷,智能器材會判讀運動紀錄,依據個人體能設定訓練強度,「健康是需要努力的,要去享受努力過程」。聖母健康農莊也是醫院相關機構之一,逾7公頃園區涵蓋高齡友善職訓中心、有機栽種區、香藥草花園、田園餐廳、烘焙坊及香療小舖。陳良蜎分享,她喜歡吃天然、新鮮及當季原型食物,選擇多樣化,偶爾煮養生煲湯,還愛喝「綠拿鐵」加酵素。陳良娟的另一半是牙醫師,工作也很忙碌,她隔周返回台北小聚,有時是家人來台東度假,所幸家人很支持她的工作,兒子還貼心安慰說:「以前我們出國留學、遊學,現在換媽媽去台東留學」,3個小孩早已成家立業,不用她操心。她平日靠靜默祈禱、聽音樂及走路思考紓壓,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工作壓力。陳良娟小檔案.現職:天主教台東聖母醫院院長.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經歷: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公共衛生教師.專長:健康促進、公共衛生、創意衛教、同伴支持、社區營造.給病人的一句話:我的健康我負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6 醫療.心臟血管
洗完澡踏出浴室少一動作,男頭痛欲裂竟中風!冬天洗熱水澡遵循5步驟
天氣冷,洗個熱水澡最舒服了。不過有醫師分享,這幾天一名案例在洗完澡走出浴室時,腳踩冰地板瞬間頭暴痛、右半側手腳無力、口齒也不清,緊急送醫發現他已腦中風。醫師提醒,剛洗完澡應先穿上拖鞋再出浴室,以避免腳底猛然接觸外面冰涼的地板,讓還熱著的身體溫差過大受不了。洗完澡熱身體接觸冷底板 頭痛欲裂竟中風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義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德遠分享一案例。前幾天寒流報到,一名平常沒量血壓習慣的30多歲男子在家泡熱水澡,洗完澡後他穿著單薄的衣服直接走出浴室,光著腳直接踩在冰冰的地板上,他突然感到頭痛到快炸掉,坐下休息一會後,又發現自己右手與右腳都無力,前來幫忙的家人發現他連講話也講不清楚,趕緊將他送急診。經檢查男子血壓已飆破200毫米汞柱,醫師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出血性腦中風醫師指出,男子直接赤腳踩冰地板,刺激血管收縮,才因此造成腦中風。要避免心腦血管急性爆發,首要避免讓自己處於溫差大的環境。如同早上起床應在床邊先坐一會,別一下子從溫暖的被窩下床;洗完澡從熱烘烘的浴室出來,也應先穿上襪子或拖鞋,以避免腳底猛然接觸冰涼的地板,讓還熱著的身體溫差過大受不了。體溫忽冷忽熱「非常要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趙君傑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體溫忽冷忽熱,真的是「非常要命」,不只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須格外注意,一般人也不能輕忽。冬天洗熱水澡,身體溫度瞬間出現劇烈變化,從冷到熱,血管因此擴張,對健康民眾而言,不會有太明顯的感覺,但對於血管彈性不佳、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很可能引起低血壓,離開浴室後若又遇上冷空氣,血管急速收縮,也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趙君傑建議,無論泡澡或沖澡,都不要一直沖洗心臟以上部位,如頭部、胸口等,常有人感覺到沖熱水澡時有喘不過氣的感覺,都是血管擴張後症狀,並且沖澡和泡湯時間都不宜過久。反之如果剛從室外回到室內時,也不要馬上衝進浴室洗熱水澡,這也可能讓血管負荷過大。建議可以坐下來先喝一杯溫熱水,同時浴室先放熱水,讓浴室變得暖和,身體也逐漸回暖,此時再進浴室洗澡。冬天洗熱水澡5步驟第1步:開熱水1到2分鐘,暖浴室第2步:入浴前,喝杯溫開水暖身第3步:先用熱水沖洗四肢第4步:怕冷可用熱水連續沖洗背、頸部第5步:再清洗身體(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趙君傑、桃園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楊政道;製表/記者陳雨鑫)冬天洗熱水澡4注意1.所在環境避免溫差過大,不管是從熱進入冷,或從冷進入熱,都要先適應。2.洗頭前先洗澡暖身,勿直接用水沖頭,以免溫差太大。3.沖澡和泡湯時間不宜過久。4.泡澡、泡湯的溫度不要一下子降太快,以免血管適應不及。【資料來源】.《中時新聞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張達人用靈性安寧照顧!助病患坦然面對死亡,了無遺憾地離開
新竹縣湖口鄉人口8萬2千人,是全國第二大鄉,天主教仁慈醫院是當地唯一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長者。仁慈醫院院長張達人認為,行醫的核心價值在於「如何超越個人徇私心」,因此擔任院長20多年,不僅盡力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在臨終病人照顧上,更注重靈性照顧,用安寧的方式讓患者了解生命的真諦和死亡的必然性。養生秘訣/保持身體活力 養生追求內在的平靜在養生上,張達人追求內在的平靜,平日閒暇喜歡接近大自然,參與慢跑、打球、登山和健走等運動,保持身體活力。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時,會靜坐或參與教會彌撒及靈修反省等活動,盡可能記錄內心動態變化過程。「人生有很多挑戰、有很多抉擇。」張達人說,人習慣從外面找安慰,很少從內在找答案,像現在年輕人的憂鬱和焦慮,就是不知如何調節活力,以及過於重視外在評價,無形中讓自己陷於框架中。他認為,人生難免經歷挫折、創傷,要學習傾聽內在聲音,跌倒時別忘記內在有個光,會去撫摸你、安慰你,鼓勵你不要放棄,「光會帶你走出痛苦、黑暗」。教會活動經驗 成當身心科醫師主因張達人13歲時,父親因為心臟病、中風早逝,當時的台灣醫療便利性和就醫流程並不完善,讓他感到許多無奈。他的大姨媽是小兒科醫師,母親受到姊姊的啟發,鼓勵他和弟妹習醫,也激發了他對醫療事業的興趣,後來他與弟妹3人都各自在醫界闖出一片天。身為天主教徒的張達人,除了關注身體健康,也尋求身心靈的平衡,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參加了教會基督生活團(CLC)活動,豐富了靈性成長機會,這成了他選擇當身心科醫師的主要原因。2006年,張達人擔任嘉南療養院院長期間,與台南地檢署及台南縣政府合作,首創使用地檢署緩起訴金提供海洛因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因為這項計畫,大幅降低全國的愛滋病感染人數。張達人在精神科療養院工作時,致力確保病人照護的連續性及完整性,由於他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因此能夠結合理論與實踐,推動精神病患在門診、住院以及延伸到社區復健領域的完整性醫療服務。高齡患者居多 臨終照顧注重3面向仁慈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的長者照顧,其中7至8成都是高齡患者,張達人表示,在臨終病人照顧上,醫院更注重靈性照顧、生命回顧以及死亡識能三面向,從簽署DNR(Do Not Resuscitation)拒絕臨終急救開始切入,讓患者與家屬從避談身後事進而溝通、互相理解需求,從畏懼死亡到坦然面對。張達人說,老年人60%會有輕度精神上困擾,如睡不著、焦慮、不快樂等,造成身體衰弱,其中最重要是親子關係,家庭溫馨與否,對老年人快不快樂、願不願意活下去有很大的關係,透過團體小組治療,讓長者一起聊天,共同寫下生命歷程,最後再由醫師給予啟發,用安寧的方式回顧生命,進而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必然性,讓患者了無遺憾地離開。對未來的展望,張達人說,仁慈醫院定位為照顧亞急性、臨終患者,年長的亞急性患者最需要的是發燒、肚子痛、跌倒時,能有醫院可以緊急處理、就近治療,老年人在意的是「照顧大於治癒」,為此院方也和長照機構配合,並且和亞東醫院合作,聘請眼科、心臟血管外科、骨科等醫師團隊到院服務,減去民眾舟車勞頓之苦。張達人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焦慮症、憂鬱症、重大精神病診療、個別及團體心理治療、社區精神醫療、精神醫療政策與醫院管理.現職: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天主教主教團牧靈中心主任.學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心理治療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衛福部草屯、嘉南療養院及玉里醫院院長、桃園療養院副院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除了注重飲食均衡、定期健康檢查和運動外,並學習聆聽內心及身體的聲音,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好別人。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0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今年將改支付標準 著重兒科等弱勢科別
今年為全民健康保險法上路30周年,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宣布將全面改革醫療服務支付標準,投入36億元檢討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RBRVS),更為解決少子化困境,將強化兒科、婦產科等弱勢科別點值,同步因應國人的醫療需求,如精神疾病、心理諮商等,調整點值,新版支付標準最快2025年上路。隨著醫事人力短缺、醫材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石崇良表示,健保支付標準已到必須重新檢討的時候,健保才能永續經營,此為未來兩年工作重點。健保署將採用RBRVS評估,針對4500項醫療服務檢討,使各醫療專科、次專科支付標準趨向一致,未來點數可能有升降,但將提供合理的給付。石崇良說,健保為總額制,各科醫療支付標準必須ㄧ併檢視,相關規劃研究已於去年完成,今年將邀集各醫學會共同研議,並於明年討論後年健保總額時納入討論,整體預計最快於2025年進行調整,目前將以兒科為優先規畫。兒科診療不易 專家:增加點值留人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石崇良表示,首波檢討的重點科別為兒科,小病人不易照顧、診治,在收治重症病童時,更加辛苦,加上少子化,讓兒科人力變少,有必要列入首要改善目標。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倪衍玄表示,幫助哭鬧的小朋友看診需要更多心力,但診療費不成比例,少子化更導致兒科醫師短缺,連台大也都面臨招不滿的窘境。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陳銘仁指出,兒童的藥劑量比成人低,藥費也低,因此健保給付較低,但藥師又必須分藥、磨粉,耗費心力;小小孩怕打針,哭鬧不休時,需要多人協助,當然期待診療費用能夠加成,包括增加急重症、加護病房診察費、年齡較小的病童加成給付等,目前於細節部分都會與健保署進行討論且逐步爭取。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黃立民表示,兒科一般門診及住院診察費確實應增加給付點數,提高給付後可提升小兒科醫師收入,藉此吸引年輕醫師加入;目前只調整急重症給付點數,以致不少兒科醫師紛紛轉往急重症發展,一般兒科醫師卻短缺,但兒科醫師重要的是,「把一般的病看好,不要成為重症。」 另目前健保給付兒科一般門診及一般住院診察費已有加成,黃立民指出,但不限兒科醫師,內科等科別也有加成,如耳鼻喉科醫師幫兒童看診也獲加成,這部分也須討論。若可增加一般門診及住院診察費點數,再讓加成給付限小兒科醫師,以這兩點先進行改革,相信兒科醫師人數很快會上升。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期望兒科醫療給付點值可以保障1.1元。不過,他認為不應從總額支付額外費用,而是由公務預算編列,畢竟健保總額沒有增加,一昧地增加點數,點值反而被稀釋,「這是空口說白話、空中樓閣,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此外,少子化下,小病童人數變少,讓部分兒科醫師在面對重難罕症等小小病人時,專業能力不足,衛福部為此研擬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新技術。倪衍玄指出,台灣兒科醫師治療B型肝炎病童的醫術成熟,但對於照顧某些遺傳性疾病的經驗明顯不足,透過補助讓年輕醫師有機會出國,可截長補短。醫療服務與點值不符比例 健保署:將全盤檢討至於急診醫師以CPR救活一名垂死病人,健保點值1千多點,但中醫門診把脈睡眠障礙卻能獲2千多元。再以神經外科醫師的開腦手術為例,需6年以上的專科長期訓練,且一次動腦手術平均時間超過6小時,健保點值約為3萬點上下,但手術相對複雜,風險高,易有醫糾;相較之下,處理內痔手術,手術容易、風險極低,則有近4千點。隨著科技發展,不少輔助機器可以大幅醫師縮短手術時間。例如白內障手術,以前病人要住院,現在手術時間縮短,術後就可以返家;「達文西手術」是機器成本高,但也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石崇良指出,將考慮調整給付方式。石崇良表示,支付標準確實有必要全盤檢討,評估依據為每個醫療服務項目,醫療人員需付出多少相對勞力、代價、訓練等,且為因應國人醫療需求,健保署也將調整精神疾病、心理諮商等相關點值,但因涉及層面廣泛,預計利用一至兩年時間與各專科醫學會討論,蒐集及整合意見後,再做跨科別比較,避免不同科別間出現爭議,以期給付更為公平,新制最快明年上路。目前在2024年健保總額已編列專款,醫院及西醫基層分別編列26億及10億元,等到啟動調整就可使用。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表示,點值調整是好現象,但建議不要從健保總額撥款,可從菸捐或是補充保費等處著手,增加經費來源,否則對點值仍有影響,也容易引起其他科別醫師不滿。(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4-01-06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吃什麼?喝什麼最快好?醫師曝喉嚨痛12大原因、舒緩6飲食+7方法一次看懂
吞口水喉嚨痛怎麼辦?喉嚨痛是感冒常見症狀之一,感染新冠肺炎、黴漿菌等疾病也會造成喉嚨痛。有些民眾出現喉嚨痛症狀時會自行服用消炎止痛成藥,認為多喝水多休息就能緩解,但是,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曾撰文指出,喉嚨痛可能是潛藏的嚴重疾病,如果3天未好轉應儘速就醫,由醫師診斷並對症下藥。喉嚨痛吃什麼?喝什麼最快好?本文帶您了解喉嚨痛的原因及舒緩方法。喉嚨痛12大原因陳亮宇指出,喉嚨痛主要原因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的咽喉扁桃腺發炎,其中病毒感染佔比超過70%,而細菌感染雖然較少見,但如果沒有及時且正確診斷治療,可能會造成A型鏈球菌感染(GAS)等嚴重併發症。以下整理喉嚨痛常見原因:·感冒、流感:喉嚨痛為感冒與流感的症狀表現之一,小兒科醫師蕭淑綾指出,流感症狀和一般感冒很像,但是流感較嚴重且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疱疹性齒齦炎:因單純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症狀包括高燒、口腔劇痛、流口水、口咽舌處潰瘍、無法進食、脫水、口腔惡臭及頭頸部淋巴腺腫大。·腸病毒:大人與幼童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小兒腸病毒常見症狀包含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等症狀。·新冠肺炎:不論是感染原始新冠病毒株、Delta病毒、Omicron變種病毒,皆可能造成喉嚨痛、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狀。·腺病毒:具高度傳染性,症狀包含呼吸道症狀、結膜炎、腸胃炎等,以反覆高燒多日為腺病毒典型症狀,因此被稱為「燒久姬」。·甲狀腺炎:較常見的甲狀腺炎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兩者都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中,亞急性甲狀腺炎常見症狀為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頸部疼痛可能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且可能併有發燒,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胃食道逆流:為賁門鬆弛、胃部壓力太大、食道太敏感造成,常見症狀如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疼痛、慢性咳嗽,習慣性清喉嚨、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胸痛胸悶。·二手菸、三手菸等菸害: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指出,短期暴露二手菸環境可能會引起咳嗽、頭痛、眼睛不適、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噁心、呼吸不順和心律不整等多種不適症狀。·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發炎會造成扁桃腺發紅、腫大,而扁桃腺腫大會阻礙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喉嚨痛、吞嚥疼痛等症狀,其他症狀包括頸部淋巴腫大、頸部壓痛、全身肌肉酸痛、頭痛、發燒、寒顫、食慾下降、倦怠。·魚刺、骨頭等異物卡住喉嚨:異物卡住喉嚨時會造成吞嚥困難,若自行處理不當(喝醋、吞飯)可能會造成食道受傷,應至耳鼻喉科求診。·黴漿菌:被稱為行走的肺炎,潛伏期較長約3周左右,初期症狀表現有發燒、畏寒、頭痛、喉嚨痛、全身倦怠、肌肉痠痛,約2~4天後開始乾咳並且逐漸加劇,之後可能產生黏液痰。·張口呼吸:早上起床發現喉嚨乾痛,大多是因為晚上睡覺時,長時間張口呼吸導致黏膜乾燥而引起的。喉嚨痛可以喝什麼?吃什麼?一早起床喉嚨乾痛不舒服,想吃東西又怕痛嗎?根據啟新診所衛教資料指出,喉嚨痛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酸性食物、上火食物、富含組織胺食物及酒精性飲品,以免加劇不適感,建議可以透過以下幾種飲食緩解喉嚨痛:·多喝水:多喝水可保持喉嚨濕潤,緩解喉嚨痛;避免飲用太熱/太冰的水,溫水有助改善濃痰、加速黏液排出。·蜂蜜:蜂蜜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發炎效果,有助改善喉嚨痛且能把水分留在喉嚨,以增加喉嚨滋潤度避免乾燥,但蜂蜜含有糖份切勿食用過多,約半小匙至一小匙即可。·喝檸檬水、蜂蜜水、紅茶、綠茶:含有維生素C、兒茶素等成分,具抗氧化、抗發炎、鎮痛等效果,可緩解喉嚨疼痛。·多吃蔬果:枇杷、梨、奇異果、蘋果、袖子、檸檬、蕃茄、葡萄等蔬果富含維生素、多酚等抗氧化物及膳食纖維,有助改善喉嚨發炎。·溫涼食物:喉嚨痛吃燙食會加劇喉嚨痛症狀,但如果伴有咳嗽症狀切勿吃過多冰冷食物。·軟質、滑順食物:堅硬食物會刺激喉嚨,喉嚨痛時可以吃優格、燕麥、馬鈴薯泥、果凍等幫助吞嚥。喉嚨痛6種舒緩方式除了上述飲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之外,啟新診所也建議日常可做以下6點緩解喉嚨痛症狀:1.多休息2.睡眠要充足3.遠離菸害 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4.溫鹽水漱口5.維持環境濕度6.不頻繁清喉嚨另外,根據扶原中醫指出,喉嚨痛可按壓列缺穴、合谷穴、曲池穴3穴位可改善,以下詳細說明穴位作用與位置:參考資料:扶原中醫、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啟新診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被病人需要是一種幸福!吳榮州 「屏基需要我」打造急重症醫療重鎮
屏東基督教醫院在地深耕70年,從當年16床小診所蛻變為有600多床的區域醫院,守護屏東縣民健康。今年初上任屏基院長的吳榮州,高醫醫學系學業後,秉持「到一個需要我的地方發揮專長」信念而落腳屏東,希望打造屏基成為屏東人日夜信賴的醫院。吳榮州出身台南將軍漁村家庭,父親是漁夫,媽媽曬鹽,家有六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么,當初學醫單純是聽從家人建議。台南二中畢業後,考取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助學貸款完成學業。選擇走心臟內科的吳榮州說,當時是受到高醫心臟科主任是台南二中大學長影響,「心臟內科比較像外科的內科,很多數據可以推理,跟理科較相近」,但在高醫當4年主治醫師後,他決定到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高醫不差我一個主治醫師,找一個需要我的地方,讓我的專長可以發揮」。創立屏東首個心導管室吳榮州在屏基創立屏東第一個心導管室,它扮演了救命角色,展開各種心血管疾病經心導管介入性治療,每一種治療都是屏東第一例,針對急性心肌梗塞病友提供風雨無阻全年無休、24小時心導管介入治療,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血管。屏基急診是屏北緊急醫療救護基地,急診量占屏縣的三分之一。吳榮州說,急重症醫療是屏基發展重點,醫院承擔屏東地區逾半數心肌梗塞病人處置,每月執行超過100例心導管手術,疫情期間,他完成屏東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心肌梗塞冠狀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屏基擴區籌畫10年,瑞光院區今年動土,預計2026年完工營運,設置一般病床499床及特殊病床362床,打造國際級智慧醫療醫院,強化重大創傷、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重症照護體系,發展急性後期及腫瘤治療照護,提高在地醫療照護。雖受少子化影響,婦產科與小兒科的經營受挑戰,醫院仍高度重視,提供全天候高危險妊娠病患及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養生秘訣/喜好爬山、吹薩克斯風吳榮州喜歡爬山、打高爾夫球,近年還學會薩克斯風,他也常追劇、看影集,戲劇中的對白有時會發人深省。屏基每年舉辦員工體適能檢測,可自由參加,他從沒做過檢測,因擔任院長有帶頭示範責任,今年被秘書ON上行程,拿下「13分優」成績,肌力、心肺耐力都是5分滿分。幾年前吳榮州完成爬玉山,為說服太太讓他爬山,自我訓練負重、爬樓梯等,讓太太看到他的訓練決心。但他說,和朋友爬山,他的腳程是最差的,先前走訪浸水營古道,走了8.5小時,今年6月則完成阿朗壹古道健走。吳榮州熱愛音樂,以前學過小提琴「音準還不錯」,一次聚會時有賣薩克斯風樂器,當下覺得很美,買了一個放在家裡,之後醫師公會揪團學薩克斯風,他就加入學習行列,利用下班時間練習,有時會在醫院心導管室旁的機房練習吹奏,「站在高崗上」就是他的招牌歌曲。醫師工作忙碌,吳榮州經常3、5分鐘就解決一餐,長期處在高壓環境,所以他的血壓、膽固醇偏高,吃了15年的降血脂、血壓的藥物控制,他很注意體重管理,但他笑說,「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吳榮州行醫30多年,從臨床醫師到醫院管理職,不忘行醫價值。「病人有需要我就來協助」,他說,被需要是一種幸福,當醫師可以被病人需要,盡力幫助,不會覺得辛苦。屏基建院70周年見證屏東醫療發展,吳榮州說,期盼協助同仁在救死扶傷日常工作,感受到工作價值與成就感。吳榮州小檔案年齡:63歲現職: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兼醫事副院長、心臟血管科心導管室主任學歷: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內科主任、醫務部主任、醫務副院長專長:冠狀動脈疾病、心導管、動靜脈廔管阻塞通血路治療、心律不整、昏厥 (人工心臟節律器、去顫器)、頸動脈阻塞支架植入處置、下肢動脈阻塞通血路治療、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心臟衰竭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早期介入治療可以發揮更持久的效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7 焦點.杏林.診間
《在孤島上拯救生命》觀後感想
【編者按】:繼上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低年級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本週由臨床教師與該校最高年級醫學四、五年級學生繼續介紹這主題。校方在入學前的面試前強調,該校公費醫學系的宗旨目標與優缺限制表明:「如果還沒有考慮清楚的同學,拜託大家,將機會讓給有強烈意願長期下鄉服務的同學們。」希望明確傳達給應試考生們應建立起與自己對話、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當學員進入校園後,透過與義大醫院及其他友校的合作,引導並協助學員參與大量的國內外偏鄉義診與跨文化服務學習,以選修或課外學習的形式,針對特定族群、議題與場域進行體驗與深入探討,足跡遍及全台各偏鄉、離島、原鄉部落,甚至遠赴海外協助義診服務。→想看本文一位四年級學生寫出她看了一部紀錄片,敘述一座位在日本北方的離島「禮文島」,島上有2300位居民,但卻只有一家醫院,兩位父子醫師的感人故事給她對偏鄉醫療的醫病關係加深了認識。一位五年級醫學生敘述她照顧癌末病人的無奈與惶恐,而真情流露道出她寫病歷時,「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希望這新設的醫學校能調教出更多有愛心願意長期下鄉服務的好醫師。仔細回想,我意識到自從升上大二之後,我的思考中就很少再出現「偏鄉」,雖然大二暑假到瑪家鄉見習有再度思考它,但在學期開始後又很快的被專業課程覆蓋了,之後就沒什麼機會接觸,也慢慢的把「偏鄉」拋到腦後了。這次連假,休息時間滑滑臉書,剛好看到這個紀錄片,我很意外我居然看到流淚。我看到鐵三醫師即使得到淋巴瘤也堅持自己的醫生責任時,我哭了;晃生醫師放棄在日本本島的醫生工作,自願回到故鄉服務家鄉民眾,我看到他用心服務病人的身影,我哭了;我看到晃生醫師帶著土田爺爺去看他生命中最後的櫻花時,我也哭了。我想我哭的原因除了因為感動於升田父子的付出,島民對父子兩人的信任關係,我想也是因為我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我在這部紀錄片裡所看到的東西首先是禮文島,這是一座位在日本北方的離島,島的周圍有可愛的海豹,冬天時這裡的風雪大到打到臉頰會疼痛。島上有2300位居民,但卻只有一家醫院,而醫院內又只有兩個醫師,一位是升田鐵三醫師,以及他的兒子升田晃生醫師。再來談談紀錄片的主角——升田晃生醫師。紀錄片中對於他的背景只有簡單描述,所以我上網查了一些他的資料:晃生在1998年為了在札幌的私立中學上學離開了禮文島,之後在旭川醫療大學就讀外科專業。2010年畢業後,雖然在幾所醫院中任職,但是知道鐵三將要退休的事情後,決定繼承父親在離島的醫療事業。2020年4月作為町職員被任用,8月起開啟了正式的雙人就醫體制。紀錄片裡提到晃生醫師本來是消化道外科醫師,一年會開130幾台刀,本來致力於研究更好的醫療技術,但因為知道爸爸將要退休,即使對於研究仍有嚮往,但他還是選擇回到故鄉接手爸爸管理的醫院。回到故鄉後,晃生醫師要處理的就不再只有腸胃問題,他還要處理小兒科、皮膚科等等非他專業的問題。紀錄片有拍到父子兩人的辦公桌,他們的辦公桌以及背後的書櫃上全是放專業書籍,我自己是理解成在面對非他們本科專業的醫學問題,他們仍然努力學習鑽研,並不因此情況而覺得自己所學都沒有用。而因為全島只有他們兩個醫生,他們與島民的關係都很好,就像家人一樣。他們除了要面對島民的身體健康問題,更要思考如何陪伴像家人一樣的島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這是年輕的晃生醫師所要面對的生命課題,鐵三醫師說:「他應該要自己找到答案,傾聽病人的心聲,應該就會知道。」肝癌末期土田爺爺的故事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仍然掛念著如同他的孩子般、他親力親為照顧的櫻花。在一個風光明媚的日子裡,前往醫院的路上,晃生醫師帶著土田爺爺最後再看一次他最愛的櫻花,吟一首美麗的詩:「我親愛的櫻花,嚴冬之後,即使你的主人不在了,也不要忘了春天。」最後土田爺爺說:「我很幸運,遇到一位這麼好的醫師。」四天過後,土田爺爺離開了,他所愛的櫻花仍然在春天的陽光下綻放。我想晃生醫師在慢慢尋找他的答案,看到這個紀錄片的我心裡有某個開關被打開了,但我無法清楚描述是什麼,我只知道我也在跟晃生醫師一樣在尋找一個屬於我的答案。偏鄉的醫病關係寫到這裡,我突然意識到紀錄片除了紀錄偏鄉醫師在偏鄉的行醫故事,醫病關係在最後更是為這個紀錄片添加讓人感動的元素。我想到這學期的見習課程所學習到的敘事醫學。所謂的敘事醫學,它不是某種新的臨床治療方法或醫學科技,相反地,它要喚醒臨床專業照護人員運用與生俱來、貼近人性的聽說故事能力,去給病人適切的診療並同時療癒自己。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麗塔.霞蓉醫師(Dr. Rita Charon)認為,要得知病人的生病故事,最好且最容易的方式就是聆聽。面對第一次接觸的病人,她不再單方面詢問許多一般診療例行的提問,而是把手擺在膝上,看著病人說:「我將成為你的醫生,所以我需要知道很多有關你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請你告訴我如何了解你的處境。」然後讓病人開始講,自己則專注地吸收病人所說的內容。上學期的見習課程,我們學習在以LQQOPERA(部位(Location)、性質(Quality)、量(Quantity)、發作情形(Onset mode)、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惡化因子(Exaggerating factor)、緩解因子(Relieving factor)、伴隨症狀(Accompanying symptoms))的架構下向病人問診,進而得到我們所需要的資訊。這學期我們要學習傾聽病人的生病故事,更甚者是生命故事,傾聽病人的心聲,來了解我們該如何提供病人他所需要的醫療協助,建立彼此信賴的醫病關係。我想這就是鐵三醫師所說的傾聽病人的聲音吧!我們會走入偏鄉,在服務的六年裡我們會是偏鄉醫師。在那六年裡,或是未來更長的時間裡,我們要如何服務病人呢?或是離開偏鄉後,我們要如何服務來到我們的診間尋求一個希望的病人?我覺得這是我們在學習之餘不要忘記去思考的。我們在專業知識的學海中沉浮,但不要忘記我們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醫師。感謝緣份讓我看到這個紀錄片,讓我找回讀醫的初衷。最後想說有著溫暖笑容的晃生醫師真的太帥了!延伸閱讀:認真體驗、時時反思,醫學人文發展醞釀中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8 焦點.元氣新聞
性早熟人數增 疫情期間增幅達17% 男性也有成長趨勢
性早熟人數年年增加,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貴華表示,受環境污染、壓力、檢查意識提升等多重因素影響,讓性早熟案例增加,性早熟不代表一定要接受藥物治療,但需經醫師評估,可透過調整作息、飲食、運動等,避免性早熟帶來的副作用影響未來生活。性早熟診斷標準為女性8歲前開始有胸部發育、出現陰毛、腋毛或10歲前來月經;男生9歲前開始有睪丸變大,出現陰毛、腋毛或聲音變粗變聲。據健保資料庫統計,2017年到2021年0到10歲因性早熟就醫人數,從1.4萬多人增至2.5萬多人,2020年到2021年的疫情期間,人數增幅達17.2%,其中女性人數增加超過9成。吳貴華表示,性早熟個案的比例,因為外觀容易發現,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依過去的統計,女性發生性早熟的比例是男性的10倍以上,但近5年,男性性早熟案例也有增加趨勢。肥胖是造成性早熟關鍵原因 三大因素增早熟個案造成性早熟原因多元,可分為「飲食環境污染」、「疾病影響」、「檢查意識提升」等三大因素。最常見引起性早熟的原因以「肥胖」為主,當人體的脂肪細胞增加,脂肪細胞比較容易轉化為性賀爾蒙,讓身體提前進入到青春期。其餘被推斷可能會促使性早熟的因素,有環境污染,如塑化劑、生活壓力等。通常肥胖的孩子,骨齡可能超前一般孩子一到三歲。吳貴華表示,常見引起性早熟的疾病,有腎上腺素腫瘤、腦瘤、性腺腫瘤等,因疾病引起的性早熟,第二性徵的出現時間,大多會發生在7歲以前,較容易被察覺,不過因疾病引起的性早熟,占比例低,個案相對少。在她門診曾看過年紀最小的性早熟患者,是一位5歲8個月大的女孩,家長發現她的乳房突出就診,意外被發現是腎上腺素腫瘤引起的性早熟。其餘因素則是家長關注性早熟議題增加。吳貴華說,因少子化,以前生很多,家長大多沒有太過注意,但現在生得少,無論男女,家長關注度提高,也讓性早熟個案可以提早被發現。性早熟需及早評估 但非所有人都需針劑治療「不是所有性早熟都需要治療」吳貴華說,性早熟如果經過評估,沒有嚴重影響身高,又或是排除是疾病引起的性早熟,不需要每位患者都要使用到藥物治療,只是多數家長較容易擔心性早熟,加速生長板閉合,影響孩童成年身高。臨床上會採取「標的身高」協助觀察與評估性早熟的孩子,生長狀況是否受到影響。標的身高的計算方式為,兒子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1)/2,其數值正負7.5公分都算正常;女兒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1)/2,其數值正負6公分都算正常。而正確的推算,仍需要依靠骨齡檢查結果。吳貴華說,不少家長會不了解「測骨齡」才是預測身高的正式方式,事實上,測骨齡是要瞭解骨頭的成熟度,再透過骨齡粗估未來的身高,但並非是絕對值。經評估結果,如果性早熟已經讓孩子的生長板提前發育,且骨齡走向成熟,最終預測身高過低,在家長擔心性早熟的副作用前提下,就會建議施打抑賀爾蒙針。孩童性早熟施打抑賀爾蒙針若需要申請健保給付得先事前審查,通過比例不高,大多需要自費,有分為每個月施打的劑型與每三個月施打劑型,會依照孩子的反應觀察效果,施打抑賀爾蒙針可打到孩子骨頭生長板完全密合。不建議施打的對象是女生已經14歲、男生已經超過16歲。吳貴華醫師小檔案● 現任: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治醫師● 學經歷:陽明醫學院畢業台北榮總小兒科醫師蘇澳榮院內科醫師台中榮總小兒科主治醫師兒童急診醫學次專科醫師兒科專科醫師● 專長:一般兒科疾病、小兒新陳代謝
-
2023-12-04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不能和柿子、蜂蜜、消炎藥一起吃? 專家解析正確吃法及可能影響
你可以先知道: (1)柿子含有單寧酸,會使蛋白質變成凝塊狀,消化變差、胃排空時間變長,但凝塊並非結石,傳言說吃蛋之後吃柿子會結石是錯誤說法。 (2)蜂蜜完全不影響蛋白質的吸收,傳言說「吃了雞蛋以後喝蜂蜜水,出現了噁心嘔吐,類似食物中毒的症狀」,營養學理上完全沒有依據。(3)傳言說吃完雞蛋吃消炎藥、對藥有一定的影響,但並未說明是哪種消炎藥或是哪種影響,專家提醒,消炎藥種類繁多,應依藥品的仿單、醫囑使用。網傳「雞蛋不能和這三種食物同時吃」傳言,影片中一位北京的中醫說雞蛋不可以和柿子、蜂蜜、消炎藥一起吃。但包括營養師及專業的中醫師都表示,蜂蜜、消炎藥的相關說法並沒有依據,而柿子只要間隔開來、錯開時間即可,而且柿子只是會造成蛋白質形成凝塊不好消化、但並非結石。 雞蛋不能和這三種食物同時吃?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柿子含「鞣酸」 凝塊不是結石 MyGoPen致電諮詢陸軍十軍團指揮部營養師陳俞均,她表示傳言影片發音不清楚、疑似是講硫酸,但正確應為「鞣酸」,柿子富含花青素,其中的「鞣酸」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單寧酸」,這些多酚會影響人體的消化、尤其是蛋白質的消化,單寧酸是一種含氮的鹼性物質,進到消化道後會影響屬於強酸的胃酸,進而導致胃腸道蠕動變慢、分解吸收的效率變差,使蛋白質變成凝塊、也就是食麋,因此如果早餐吃了豆漿、豆腐,或是正餐吃了雞肉、雞蛋這些富含蛋白質的東西,就要特別注意柿子的進食時機,否則可能增加胃的負擔、胃排空就會變慢,而且容易胃食道逆流或是胃脹氣,甚至引發消化功能異常的一些症狀。傳言提到柿子和蛋白質一起吃會「結石」,陳俞均強調,民眾口中的結石,通常是指腎臟、膀胱等部位的尿路結石,其中最常見的是草酸鈣結石,也就是必須要有鈣的成分去形成,但柿子和蛋白質食物都沒有鈣的問題,傳言說法明顯錯誤。 陳俞均建議本身胃腸道不是很好的人,比如像是容易拉肚子、或是消化不好的人,建議柿子最好是餐前吃、不要飯後吃柿子,曾有一個病例就是吃了常拉肚子,不管是飯後吃或是飯前30分鐘吃都一樣,最後建議他把柿子挪到飯後 2 個小時、完全避開正餐的蛋白質才改善。蜂蜜完全不影響蛋白質 蜂蜜因為含氧量極低、所以可以長期保存不易變壞,但肉毒桿菌喜歡在無氧的環境生長,因此蜂蜜就有可能含有肉毒桿菌,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小兒科醫師都會提醒新生兒的家長,一歲以下的嬰幼兒不能吃蜂蜜,因為胃腸道是人體的第一道免疫屏障,但嬰幼兒胃腸道發育還不完全、胃腸道的發育系統還不夠完全,如果不小心吃下肉毒桿菌的孢子,又在無氧的胃腸道環境中,就很容易造成比大人嚴重的神經毒性,衛福部也曾經公佈嬰幼兒拉肚子、呼吸困難、全身肌肉麻痹等中毒症狀的腸道型的嬰兒肉毒桿菌中毒事件,提醒民眾千萬要小心。傳言提到的蜂蜜不能和蛋白質一起吃,但在營養學的學理上並沒有根據,蜂蜜含有果糖、葡萄糖以及礦物質等,這些都對蛋白質沒有影響,而其他的優質蛋白質食品,例如牛奶或豆漿也不受影響,甚至這些礦物質還能幫助消化吸收,陳俞均強調,如果蜂蜜和蛋白質一起吃會有問題,那便利店、超市貨架上的「蜂蜜牛奶」早就已經下架了。 消炎藥分類多 常用的伊普芬甚至應該餐後吃陳俞均指出,傳言並未說明是哪一種消炎藥或是什麼成分,但會和藥物交互作用的食物,臨床上都是高度警示的,在藥物的仿單上甚至必須以「特殊警語與使用注意事項」等專門欄位提醒病患,而醫療院所也會在藥袋上清楚標示。傳言提到蛋白質不能和消炎藥一起吃,但在營養學的學理上、以及臨床上,都沒有聽過這種交互作用的禁忌。 陳俞均提醒,所謂的消炎藥其實是「抗發炎的解熱鎮痛劑」或是「類固醇」等藥物,有鎮痛、鎮靜的效果,而且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的伊普芬會破壞腸道黏膜、不能空腹吃,所以通常都會建議飯後才吃,可見消炎藥是可以和蛋白質一起吃的,由此可見傳言說消炎藥不能跟雞蛋一起吃是很奇怪的說法,並未聽過這二者有何關係。 傳言最後還提到腹瀉的人不能吃蛋,陳俞均強調,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腹瀉的人不能吃「沒煮熟的蛋」,太陽蛋、溏心蛋、水波蛋等沒有完全煮熟的蛋,可能會帶有沙門氏桿菌等細菌的疑慮, 腹瀉的人還是可以吃蛋、但一定要煮熟。傳言說法並非中醫學理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也表示,柿子當中的單寧酸會使鈣或是蛋白質產生變性而變成結塊,就是難消化、排空比較慢,不能講是結石,結石的形成必須要有時間夠久、而且非常大量地吃等條件,但是一般情況下的正常飲食,柿子並不可能大量吃,雖然柿子常被傳言點名不能跟很多食物一起吃,但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柿子只是比較不易消化、容易脹氣不舒服而已。柿子的醣分偏高、鉀離子也高,所以糖尿病患者,或是腎臟功能不好、有腎臟病的人,或甚至是消化功能比較弱的人都要特別注意。傳言說蛋白質不能和蜂蜜一起吃,但張家蓓強調,以中醫的角度而言,蜂蜜具有潤肺的功能,蜂蜜的食用禁忌是一歲以下嬰幼兒不能吃,且蜂蜜是單醣、對血糖的波動更大,因此糖尿病患也要小心注意。 張家蓓指出,俗稱為消炎藥的解熱鎮痛劑、消炎止痛藥當中,最常見的是被代稱為普拿疼的中樞止痛藥「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伊普芬」( iibuprofen),但這二種成分的藥品在仿單中,不管是警告、一般注意事項、或是交互作用的欄位,蛋白質都沒有被提出,且根據食藥署的公開說明,「乙醯胺酚可空腹吃,但是過量或者喝酒時服用可能對肝造成傷害;伊普芬不宜空腹使用,冠心病及腎臟病患者要諮詢醫師藥師後謹慎使用」、「建議於飯後使用,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性」,同樣也沒有提到蛋白質的問題。 張家蓓強調,蛋白質不好消化,拉肚子的人本來就不能吃蛋白質,最好是先空腹、讓胃腸道休息,而且拉肚子不只蛋白質不能吃,很多東西都不能吃,只能吃簡單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白吐司、白飯、白粥之類的,而且剛腹瀉完的人,水分也不能馬上攝取太多,因為水分也容易誘發腸子蠕動,因此白粥也要吃稠一點的、不能吃太水的。結論 傳言說蛋和這三種食物一定不要同時吃,和柿子一起吃會結石,和蜂蜜一起吃會嘔心嘔吐、類似食物中毒,和消炎藥一起吃會增加脾胃負擔、影響藥物效果。但包括營養師及中醫師都表示,柿子會使蛋白質變成凝塊不易消化、但並非結石,而蜂蜜不能和蛋一起吃的說法根本沒有學理依據,消炎藥不能和蛋一起吃的說法太過模糊、並未說清楚是哪種消炎藥,目前已知的消炎藥藥物交互作用中,主要是酒精較有風險,甚至有些類別的消炎藥傷胃腸黏膜、應在飯後吃,可見餐食的蛋白質並不影響。衛教資源: .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 - 柿子和螃蟹一起吃會中毒,是真的嗎? .食藥署防治食品中毒專區 - 肉毒桿菌 .北醫附醫 藥品使用指導單 - 藥物與食物交互作用 .彰化縣衛生局 - 抗生素也能消炎止痛 是真的嗎?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871期 - 大疫情時代,學會正確選擇解熱止痛藥! 諮詢專家: .國防部陸軍第十軍團指揮部 營養師 - 陳俞均 .北醫附醫 傳統醫學科醫師 - 張家蓓(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9/hands.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科技展/「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各醫院聚焦AI技術
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總統蔡英文許下「台灣成為全球健康產業重要樞紐」的期許,參展醫院今年皆以「人工智慧(AI)」為主軸,大秀「智慧醫療」肌肉。新光推出內視鏡AI系統、國泰是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北醫附醫為失智預測模組、長庚推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花蓮慈濟分享以自製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醫病故事、關渡醫院展現打造「智慧醫院」成果等。提升效能 妥適運用人力醫策會會長翁啟惠說,台灣面臨高齡化挑戰,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期待打造高齡健康產業鏈。智慧醫療能提升醫療效能、妥適運用人力,對民眾來說,診斷、手術、恢復時間都能大幅減少,節省治療上的醫療成本。32歲阿翰2年前因工受傷,導致脊髓損傷,肚臍以下「失去知覺」,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後兩個月,昨天可在眾人面前利用輔具行走。花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表示,慈濟已完成6例個案,阿翰是9月才完成手術的患者,植入後一周就可以自主動作,一個月能夠自主踢腳,是復原相當好的個案。長輩睡眠品質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關渡醫院年初於護理之家導入「人因工程智慧照明」,院長陳亮恭說,該系統讓每位住民所處的空間,都能比照外界光線,讓住民在室內就能感受外在的光,也能知道現在的時間,幫助住民睡眠品質改善52%,大幅降低安眠藥使用,住民睡不好的主觀感受也回饋「少很多」。遠距診斷 降低感染風險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說,智慧醫療近年深入所有人的生活,全球飽受呼吸道疾病影響,從新冠肺炎到最近的黴漿菌,最好的預防方式是「減少接觸」,智慧科技能讓醫師透過電腦作業協助診斷,既可給予患者妥適的治療藥物,也能降低感染風險。新光醫院推出內視鏡AI系統,如照大腸鏡時,可以透過AI監測息肉大小,並建議未來追蹤時間;國泰強化現行重症新生兒轉診服務,導入全方位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長庚推出「5G救護車」,讓獨自在救護車上協助後送重症兒童的兒科醫師,透過架設在擔架上的5G設備,將資訊及影像傳送到院內,讓其他醫師同時協助治療。獲得智慧醫療標章的長庚醫院,昨也在醫療展中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北醫體系包含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都紛紛展示AI檢驗檢查系統,如衛星X光檢查中心、智慧床墊壓力感測系統、擴增虛擬實境神經性疾病復健系統、微創遠端橈骨骨折復位鉗3D列印輔助器材等。
-
2023-11-29 焦點.元氣新聞
疫苗猶豫威脅口罩世代幼兒!專家揭住院主因:半數驗出感染RSV
近兩年出生的寶寶被喻為口罩世代,受新冠疫情影響,出生後幾乎口罩不離身,這也承受「免疫負債」之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公布「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分析發現,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除了常規疫苗、新冠與流感疫苗,僅八點三八%的家長讓寶寶接種其他種類疫苗,「疫苗猶豫」比率偏高,讓孩子身陷感染危機。該網路調查於九月廿六日至十月廿二日進行,有效樣本二一六七份,受訪者居住地遍布全國廿二縣市,其中口罩幼兒世代家庭(育有二歲以下嬰幼兒)一七二一份,占七十九%。分析幼兒家長對於預防接種的態度,結果顯示,七成五對於預防接種的種類或接種時程、方式感到疑惑。五成一認為,預防接種的地點太遠,造成阻礙。三成六表示,接種前需要預約,無法隨到即打,影響接種意願。二成一則是擔心副作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 不到一成家長讓寶寶接種常規、新冠、流感以外的疫苗調查另發現,在一一八二位曾自費打疫苗的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只有不到一成的家庭,會為家中嬰幼兒施打常規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外的其他種類疫苗提升保護力。如有新的預防接種方式,願自掏腰包五千元以下預防接種者占所有家庭的八成。「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已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一九年將其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這項調查發現,九成六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認同,自身施打疫苗意願,會影響家中嬰幼兒、長輩的接種與否。RSV難預期 連兩年高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從各大健康網站觀察,疫後民眾對疫情、疫情等新聞感到疲乏,從調查中也看出,在健康決策上,國人也和其他國家一樣,出現「疫苗猶豫」。近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仍潛伏於社區,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腺病毒、腸病毒則蠢蠢欲動,趁虛而入,身處「免疫負債」、感染風險極高的口罩幼兒世代原已危機四伏,現又面臨「疫苗猶豫」,更易陷入多種感染風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台中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伯彥發表「嬰幼兒多重呼吸道感染急重症防治以RSV為例」專題演說,他表示,台灣連續兩年都出現一波RSV感染高峰,感染對象不再侷限兩歲以下幼兒,擴及三、四歲幼兒,這群大孩子們出生後幾乎與口罩為伍,保護得太好,對於RSV等呼吸道病毒,幾無抵禦能力,而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RSV疾病負擔重 專家籲建監測通報系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提醒近期觀察到嬰幼兒的疾病負擔,九月起兒科診間患者明顯增加,實驗室分析,病童感染病毒種類眾多,包括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其中感染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因,會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併發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等,該院實驗室檢驗五三五個檢體,超過一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延伸閱讀: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新生兒RSV感染目前只有支持療法,但是可以預防,國際已針對新生兒、老人等脆弱族群積極開發預防方式。兒科、感染科醫師呼籲政府將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方式納入公費,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疫苗政策係由專家主導,必須精算接種成本效益,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為「建議接種名單」的前兩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於上半年討論多種嬰幼兒預防接種納入公費的可能性,建議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比照辦理,提出申請,交由專家審議。中榮、彰基等醫院監測系統警示,RSV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已於社區流行,且愈來愈不可預期,專家建議,擴大監測、通報系統,提高第一線醫師與民眾警戒。延伸閱讀: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中部預防接種意識高 逾6成盼公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發現,中部地區縣市在預防接種、公衛宣導上表現優異,在縣市官方衛教宣導平台上,台中市「智慧育兒小幫手」官方LINE優於全台平均。南投縣則有九成七受訪者願意接種流感疫苗,而彰化縣民相當仰賴當地衛生單位所提供的衛教訊息。該調查報告顯示,醫院、診所等醫療服務機構為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最重要的衛教訊息來源,比率達七成五,其次是從衛生局、衛生所等地方衛生單位,比率為三成四。在預防接種政策上,六成三受訪者希望公費支持疫苗政策,六成二受訪者期待預防保健宣導更完善,兩成七希望預防接種服務據點愈多愈好,以提高疫苗可近性。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表示,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視為預防疾病的關鍵,但重點還在於經費,因為資源有限,必須做最好的分配。擬定施打優先順序,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施打。因財政狀況不同,各縣市疫苗接種政策不一,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局長陳南松建議衛福部可事先徵詢地方採購某些疫苗意願,透過中央合作降低採購成本。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表示,這項報告調查了家庭願意為自費疫苗付出的費用,可作為成本效益分析的參考。與會專家則一致認為,中央、地方、媒體、藥廠之間應建立機制,創造合作模式。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經疫情洗禮,口罩幼兒世代的父母在看待預防接種時,重視「為何要打」、「為誰而打」,且多做比較,因此需要更充足的訊息。
-
2023-11-29 焦點.元氣新聞
8歲就來月經!兒童性早熟擔心長不高 性荷爾蒙抑制劑治療補救黃金成長期
8歲女童小安(化名),小小年紀就來月經,初見大量經血的她趕緊向媽媽求助,媽媽警覺月事來潮過早有異常,迅速至小兒科尋求醫療協助,才確診為性早熟,後來經性荷爾蒙抑制劑治療後,才暫緩第二性徵發育。亞東醫院小兒部/琢月診所高銓宏醫師指出,孩童的青春期發育時間有一些差異,要界定兒童性早熟的年紀,醫學上已有清楚的定義。若家中孩童太早開始出現第二性徵,如女孩胸部變大、出現月經,男孩睪丸變大、長出陰毛、變聲等,太早開始發育,身高成長時間縮短,未來就很可能長不高。一次看懂性早熟定義、原因與治療高銓宏醫師說,性早熟的判定方式為男童九歲以前、女童八歲以前開始第二性徵發育,分為中樞性與周邊性兩種。「中樞性性早熟」為腦下垂體過早活化所致,可能原因為腦部腫瘤或是原因不明。「周邊性性早熟」則為卵巢、睪丸不正長分泌性荷爾蒙,可能為腫瘤或囊腫所致。性早熟除了第二性徵發育節奏過快,身高更會因為骨齡超前提早癒合,導致未來長高幅度受到影響。針對周邊性性早熟,治療是處理性腺相關因素導致的腫瘤或囊腫;若是中樞性性早熟,則依照病因處理,例如切除腦部腫瘤,或是原因不明者,以施打性荷爾蒙抑制劑為主,透過抑制腦下垂體的分泌,治療性早熟問題。台灣目前第一線藥物為針劑型的性釋素類似物(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女童在七歲前、男童在八歲前判定為性早熟者,可以申請健保給付。怕針怎麼辦?理解孩子的恐懼 一同建立治療信心高銓宏醫師建議,性荷爾蒙抑制劑治療需要施打2年左右,孩童可能因為怕痛而排斥治療。家長和孩子可以與醫師討論合適的針劑劑型,綜合考量以降低打針的恐懼,讓孩子得以穩定接受治療。性荷爾蒙抑制劑的選擇,有兩種注射方式: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只能施打於臀部,針頭較粗,疼痛度較明顯;皮下注射可注射部位較多且針頭相對較細,可輪替施打於上手臂、腹部等地方,施打深度較淺,因此疼痛感也較低。依頻率而言,性荷爾蒙抑制劑有每月一針、每3個月一針(為目前接受度最高的治療頻率),以及每6個月一針(僅能肌肉注射)三種頻率。預防性早熟關鍵!觀察身高與發育特徵預防性早熟是家長們關心的議題,雖說環境問題較難改變,但可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少吃零食、含糖飲料、高油脂食物、過度加工食品等,多吃新鮮蔬果,增加纖維攝取量。要避免兒童性早熟造成身體的影響,關鍵在於多加觀察孩子的身體變化,如身高一年成長超過六公分或是身高百分位超過97%以上,或是第二性徵明顯發育過早,即應積極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介入治療,以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
2023-11-28 醫療.感染科
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
中國大陸肺炎黴漿菌疫情愈來愈嚴重,且同時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播。中國衛健委26日公布,各年齡層流行病原體,其中黴漿菌多在5到14歲年齡層流行,而全年齡層皆流行的為流感病毒。國內專家預測,因應年節的人流活動,明年國內黴漿菌疫情恐會相對嚴峻。聯合報諮詢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整理10大肺炎黴漿菌QA,幫助民眾趨吉避凶。Q1:黴漿菌是什麼?A1:肺炎黴漿菌是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間,發現最小可以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只是它與一般細菌最大的不同是它沒有細胞壁,因此常見的抗生素,對於治療黴漿菌是無效的。黴漿菌的名稱,常會誤以為是「黴菌」,主要是當初被命名時,醫學界以為黴漿菌是一種黴菌,但後續發現是一種細菌。Q2:黴漿菌怎麼傳播?哪些人容易被感染?A2:黴漿菌是以飛沫傳播、鼻腔分泌物等經由親密接觸傳播。最常傳播的地區以辦公室、學校、托嬰中心、幼兒園、家庭等密集互動的空間為主。黴漿菌好發於5歲到15歲的族群,主要是該群孩童,並沒有對黴漿菌的免疫力。另外,黴漿菌容易侵犯呼吸道粘膜已經受損的患者,如已經得到流感、感冒、新冠肺炎等患者,如果已經感染呼吸道疾病者,得格外注意再被黴漿菌入侵。有研究指出,過敏的孩子呼吸道較為脆弱,也較容易感染黴漿菌。台灣一年四季都有黴漿菌病例報告,但以夏、秋兩季較多,平均每4到8年就會發生一次黴漿菌大流行。Q3:黴漿菌潛伏期多長?A3:黴漿菌相較於其他細菌或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的速度慢,因此潛伏期長,感染後大約1周到4周才會出現症狀。Q4:感染黴漿菌有哪些症狀?A4:感染初期幾乎無症狀,後續症狀會先從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開始,喉嚨痛、咽喉炎、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無力等。這些症狀出現後,大約再過2到4天,會出現乾咳、倦怠等症狀,持續數周,甚至數月之久。感染黴漿菌的患者容易出現的合併症,有腦炎、氣喘、肺炎、蕁麻疹等。根據統計,約10%黴漿菌患者會合併肺炎,其症狀是出現黏液痰、發燒、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嚴重倦怠等。小小孩感染黴漿菌引發肺炎時,較少會出現發燒,但會出現喘嗚、嘔吐、腹瀉等症狀。Q5:感染黴漿菌該怎麼治療?A5:黴漿菌若合併肺炎,會以抗生素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目前有三款抗生素,是主要治療的藥物,為紅黴素、四環黴素、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目前紅黴素有新款的藥物,療程約5天,其餘2款治療時間為10天到14天。Q6:有疫苗可以預防黴漿菌嗎?A6:沒有任何一款疫苗,可以直接預防黴漿菌。但黴漿菌的特性是侵犯脆弱的呼吸道系統,如果能避免感染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則能間接保護自己感染黴漿菌。Q7:治療黴漿菌療程太長,可以分階段治療嗎?A7:黴漿菌主要治療藥物為「抗生素」,抗生素必須要吃好吃滿或打好打滿,只要中斷治療,極可能產生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用。Q8:感染過黴漿菌,也能得到「無敵星星」,不用再擔心感染了嗎?A8:黴漿菌是一種細菌,細菌性的感染不會永久免疫,未來當身體免疫力低下,呼吸道系統脆弱時,同樣會再次感染。Q9:該怎麼預防黴漿菌感染?A9:比照所有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方式,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的接觸。Q10:大陸黴漿菌疫情升溫,我住在台灣該害怕嗎?A10:大陸疫情爆發,主要與黴漿菌在大陸已有嚴重抗藥性,若國際之間往來頻繁,即使是住在台灣也可能增加感染,但做好基本的防護,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接觸,以及施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疫苗,即可度過此波疫情。
-
2023-11-10 醫療.呼吸胸腔
黴漿菌從中國入侵台灣,恐爆大規模感染?肺炎黴漿菌你該知道的8件事
你可以先知道: (1)臺灣一年四季都有黴漿菌感染病例,但夏、秋較常見,傳言「入侵臺灣」的說法可能是因為中國正在大流行,傳言提醒臺灣民眾之餘、臺灣民眾毋需因而恐慌。 (2)造成上呼吸道疾病的病原體很多,包括民眾常聽到的流感、新冠等,黴漿菌只是其一,疾管署並未將黴漿菌列為法定傳染病、毋需監測通報,民眾也不需要特別恐慌。 (3)黴漿菌是很特殊、沒有細胞壁的細菌,傳言提到目前尚無疫苗可打是正確的,防疫之道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丟棄。 【2023/11/8 更新】疾管署於11月7日的例行記者會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急診資料分析,今年黴漿菌感染症約在十月初曾有一波小高峰,有達到單周破百例的規模,目前病例數已下降、觀察高峰期應該已經過了,提醒「0 到 6 歲」及「7 到 12 歲」這兩個年齡層是最危險的好發族群。網傳有關黴漿菌疫情的貼文,提及黴漿菌已入侵臺灣、專襲肺部,沒有疫苗、久咳不癒要小心等等。但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感染黴漿菌的多數輕症會自型痊癒,雖然黴漿菌對第一線抗生素有 7 成抗藥性,但仍有其他藥物及替代療法。而根據疾管署資料,只有 1 成的黴漿菌病患會變成肺炎,傳言「專襲肺部」的說法有誇大及造成恐慌的疑慮。且臺灣每年夏、秋常有黴漿菌疫情,每隔 4 到 8 年也會有一波較大疫情,傳言「入侵臺灣」的說法也不正確。 黴漿菌入侵台灣的訊息?原始謠傳版本: 昨晚大愛新聞報導~ 明天開始記得帶口罩 黴漿菌已入侵台灣 潛伏期21天 專侵襲肺部 目前沒有疫苗可以施打 久咳不癒要小心。出入公共場所口罩戴好戴滿。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臺大醫院確診 2 例 中國正在大流行 網傳貼文指稱大愛新聞報導,根據近期相關新聞的檢索、應是指 11 月 3 日大愛電視「感冒咳嗽逾兩周 黴漿菌肺炎病例增多」,報導中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指出,該院最近看到 2 例確診,從呼吸道有找到肺炎黴漿菌的 DNA,過去這一、二年一直測都測不到,這 2 例可能代表已經有了社區傳播。黃立民強調,黴漿菌過去很少引起嚴重的肺炎,但是 2018 到 2019 年的時候,黴漿菌的肺炎變得很嚴重,甚至有人需要用葉克膜。MyGoPen 查詢最近一波的相關報導,最早訊息應是 ETtoday 新聞雲於10月30日的「中國正大流行!台大醫曝台灣恐爆發「黴漿菌感染」:曾害童插葉克膜」報導,文中引述黃立民的說法,指出目前中國正在大流行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現在對第一線抗生素已有 6 成抗藥性,且該細菌現在沒有疫苗可以施打。 黴漿菌不嚴重 未列入法定通報黴漿菌肺炎在中國稱為「枝原體肺炎」,疾管署也在每周二例行記者會回應此事、10 月 31 日時由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黴漿菌肺炎為非典型肺炎,輕症通常會自行痊癒,但也可能長達幾個月,但黴漿菌肺炎並非臺灣的法定傳染病,監測系統沒有相關數據統計,提醒民眾不需要恐慌、雖然黴漿菌對第一線治療巨環類抗生素有高達 6 到 7 成的抗藥性,但仍有其他有效藥物及替代療法。 【2023/11/8 更新】疾管署於 11 月 7 日的例行記者會中再度提供黴漿菌的疫情資料,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急診資料分析,從九月底到十月初有一波小高峰、連續三周都在百名病例以上。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與黴菌無關,感染者從出現症狀前幾天、到治療後好幾周都有傳染力,就算變成肺炎也還能走來走去,而有「行走的肺炎」之稱。根據疾管署官網「傳染病介紹」中有關「肺炎黴漿菌感染症」的資料提到,黴漿菌是目前發現最小且可自行複製的病原體,和一般細菌不同的是,它沒有細胞壁,許多常見的抗生素對它無效。較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家戶內的傳播最常見,於學校、大學宿舍、軍隊、護理之家及醫院等場所生活或工作的人感染風險較高,或是原先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仍在恢復期或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都是高風險族群。 肺炎黴漿菌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臺灣在夏天及初秋較常見;黴漿菌主要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潛伏期約 1 至 4 周。常見的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周甚至數月的咳嗽,估計約有 10% 的病患會變成肺炎,預防黴漿菌感染的方法包括:(1)如有呼吸道症狀(尤其是咳嗽)時須戴口罩。 (2)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丟棄,若無紙巾可改以上臂或手肘代替,切勿直接用手。 (3)用肥皂勤洗手且至少搓揉20秒,沒有水時,可改以乾洗手液代替。 (4)肺炎黴漿菌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傳染力強 傳染期長!一成會變肺炎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官網的衛教資訊中,「黴漿菌肺炎」專頁提到,感染黴漿菌後沒有免疫保護能力,之後還可能發生重覆感染。在台灣約每 4 到 8 年會發生大流行。黴漿菌肺炎感染可以從毫無症狀,到上呼吸道感染、咽炎、肺炎甚至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黴漿菌肺炎的傳染力極強,只要與病人有親密接觸,就有 60% 到 90% 的感染機率,傳染期可以由出現症狀前的 3-8 天,直到治療後的14個星期,因為傳染期非常的長,因此要預防被傳染是非常困難的事。結論 傳言指出臺灣正流行上呼吸道疾病,疑似是黴漿菌大流行,但各種上呼吸道疾病的病原體包括流感、新冠、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以及腺病毒、鼻病毒、黴漿菌等,並非所有上呼道病患都是感染黴漿菌,臺灣疾管署並未將黴漿菌列為法定傳染病、所以沒有監測的通報數據;事件起因為臺灣臨床醫師發現確診病例、且中國疫情嚴重,而發出提醒、呼籲民眾注意,民眾應多加警覺,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應立即就醫、由臨床醫師診斷治療,毋需因傳言而過度恐慌。 傳言還包括多種版本,有的版本提及黴漿菌會引發肺炎重症,但根據疾管署資料,只有約 10% 病患會惡化成肺炎;也有的版本提及「入侵」臺灣或是即將大流行、下個月大流行等,但根據疫情資料,臺灣每年夏、秋都會出現,且每隔 4 到 8 年會有一波大流行,都是過曾有的疫情波動及循環。(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1/Mycoplasma.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如果現在就停下來,那就永遠到不了」陳志輝開始享受登山,維持規律生活養生
在地醫療服務30多年的彰化漢銘醫院,2019年轉制為「漢銘基督教醫院」,成為彰基醫療體系醫院的一員,除了扮演深耕社區的地區醫院,因位置緊鄰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獲得充分醫療資源與醫師人力,協助分流彰基總院看診人潮,讓長者、慢性病患者就醫品質提高。是獨立分院 也是彰基院區漢基院長陳志輝今年1月接任院長一職,陳志輝指出,以往在都會型醫學中心的經驗,讓他看見彰化就醫習慣與病人型態的截然不同;漢基地理位置特別,除了靠近總院彰基,又在彰化市秀傳醫院隔壁,漢基不僅是獨立的分院,也扮演「總院一個院區」的角色。陳志輝是骨科專科醫師,過去在台中榮總服務20多年直到2021年。他坦言,過去忙碌於臨床、學會及學校教學,著實疏忽休閒活動,近年朋友邀約開始爬山,「登山大多時間是獨自聽著自己的呼吸,是自己對話的過程,也是很重要的思考時間」。大學時是運動健將的陳志輝,擔任籃球隊長3年,也參加棒球隊,他起初對「爬山」很不以為然,認為「不就是走路而已」,但在一次機會毫無準備下挑戰玉山,「真的爬得快死掉!」他出現高山症,卻還是撐住攻頂,下山後才覺得身心舒暢。「如果不是經過一步一步氣喘吁吁、腳踏實地的走上來,永遠無法看到山上美景。」曾有位前輩曾告訴他,「如果現在就停下來,那就永遠到不了了。」因此陳志輝開始享受登山。他表示,會再多爬幾座山,再去挑戰爬玉山,想去玉山北峰氣象站找老朋友。開辦專車 載長輩到院拿藥陳志輝說,新冠疫情期間,重症患者進到彰基總院,穩定或確診後始終沒採陰的患者則由漢基接手,以維持醫學中心的運轉,現在在彰基急診滯留太久的患者,經評估也會轉到漢基治療,兩院關係緊密。彰化醫療資源集中在市區,陳志輝說,常見老人騎著機車載另一名老人來看病,今年開始漢基開辦社區專用車,車輛走四條路線到社區載長輩來醫院拿藥,未來還可能請司機下車幫拿慢箋,改善交通帶給患者的不便利。漢基從原本以婦兒科醫療為主,現在轉型有內、外、復健、眼科、中醫等30個診療科別、126位專科醫師進駐,成為社區型地區醫院。陳志輝表示,漢基內科逐漸成熟,未來將提升民眾對於外科醫療的需求。陳志輝說,唯有專任外科醫師到院內,手術執行才能穩定,不過考量部分科別有較為單純的手術可嘗試,像是今年已有骨科、直腸外科醫師來院專任,預計會再補進泌尿外科及一般外科醫師,精進外科病房照顧術後病人的能力,以提升外科服務量能。過去漢基醫院急診室受限於空間與所在位置,造成救護車停靠動線不佳、服務量受限,陳志輝表示,近期已規畫急診室前移至醫院大門口、鄰接主要幹道中山路,車輛可直駛入急診門口,並擴大急診床位數,提升民眾對漢基急症、外科醫療照護的信心。養生秘訣/規律生活 是目前最大幸福面對忙碌的工作,陳志輝指出,許多人為了調適工作與生活壓力會列出一大串菜單,但規律最重要,無論是怎樣的休閒與生活習慣,規律才是最高境界,也是目前他認為最大的幸福。陳志輝從醫多年,看到最多的不是病人有什麼怪病診斷不出來,而是診斷出來後不願意接受治療,即便是醫療人員也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因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所以延誤治療時機,繞了一圈本來可以治療的狀況,弄成無法收拾,真的很可惜。陳志輝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骨折創傷手術、多重創傷病人照護及治療、骨盆髖臼骨折手術、骨折微創手術現職:漢銘基督教醫院院長、彰基骨科部副部主任、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副教授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工程博士、陽明醫學院醫學學士經歷:台中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台中榮總骨科部骨折創傷科主任、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秘書長、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常務理事、陽明大學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