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免疫系統
共找到
1215
筆 文章
-
-
2020-10-30 科別.精神.身心
男友謊稱加班卻去狂歡 女友「心碎」險面臨喪命風險
傷心過度心碎,真的可能面臨喪命風險。32歲的莉莉(化名)被男友欺騙中秋節得加班,無法與她共度佳節,後來發現男友根本沒在加班,反而與朋友狂歡,氣得發抖的莉莉,開始出現胸悶、胸痛、窒息感,家人發現後立即送醫急救,確診為「心碎症候群」。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醫學上真的有「傷心欲絕」的病症,俗稱「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研究,心碎症候群特別容易發生在女性身上,發生率是男性的7倍至10倍,最常發生在親人過世、夫妻離婚或情侶分手、甚至失業或考試失利等情境時。當人體長期處在壓力下,身體會分泌破壞性很強的可體松,干擾體內血清素、腎上腺素、多巴胺及腦內啡的正常分泌,引發憤怒、焦慮、憂鬱等症狀;若長期處於負面情緒,會傷害腦海馬迴,讓記憶體受到干擾,可體松攻擊全身,造成免疫系統、腸胃道系統失衡,甚至會攻擊心臟器官,造成心臟停工,引發猝死。楊聰財表示,當患者出現急性壓力事件,不知道如何面對及處理,就會出現上述恐怖的生理及心理症狀,又加重面對這些症狀的壓力,然後再出現讓人覺得生不如死的身心症狀。長期惡性循環,會持續破壞患者的身心健康,輕則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可能會危及性命,因此當出現「心碎症候群」症狀時,應及早尋求專業精神醫療團隊來協助,可治療方針可以生理、心理及環境等三方面同時進行。楊聰財表示,如以藥物來改善患者失眠及憂鬱、焦慮的生理症狀;再來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改變負面想法,例如案例莉莉因被男友欺騙而感到心碎,但若能趁這個機會真正認識這個渣男的行為,降低心碎的壓力。楊聰財建議患者遇到壓力事件時,可找親朋好友、姊妹淘參與聚會或唱歌,抒發心中的悲傷及壓力,透過分享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及鼓勵,改善症狀,若是必要進行到療程一般需要3到6個月,需與精神醫療團隊共同努力,才有機會讓病情獲得改善。
-
2020-10-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連動物都懂!研究指野生吸血蝙蝠 生病會保持社交距離
全球新冠疫情肆虐下,保持社交距離成為人類社會的新常態,近日新研究則發現,野生的吸血蝙蝠要是察覺自己生病,本能會促使牠們與同類保持距離。《行為生態學》(Behavioural Ecology)期刊本周登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 )這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捕捉了31隻在貝里斯(Belize)一棵空心樹中的野生母蝙蝠,並給其中16隻注射會刺激蝙蝠免疫系統的物質,其餘15隻則注射鹽水作為對照組。科學家在生病蝙蝠身上裝設微型感知器,以觀察行為是否出現變化。結果發現,在注射後的六小時內,生病蝙蝠與同類互動次數減少,平均比注射鹽水的蝙蝠少了約四隻,此外生病蝙蝠與其它同伴互動的時間平均也少了25分鐘。健康的蝙蝠有49%的機率與其它蝙蝠互動,但生病蝙蝠只有35%的機率。當48小時過後注射物質失效,這些蝙蝠則又恢復正常的社交行為。先前研究就發現動物在生病時會遠離同類,但這回科學家透過田野實驗來證明這個現象。報告主要作者李佩爾吉(Simon Ripperger)稱此為「被動保持社交距離」,認為這在動物界中可能比我們所知的更為普遍,而這跟人類生病時想留在床上休息,減少人際互動的情況類似,這種行為有助於減少疾病傳播。
-
2020-10-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結束於疫苗問世之時?一個狀況讓新冠病毒更致命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世紀病毒COVID-19》,作者黛博拉•麥肯齊】全球大流行可能會變得多可怕?首先,一個會造成全球大流行的病原,究竟可以害人到什麼地步?這個問題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一般以為,當一個病毒學會人傳人之後,它的致命性就會降低。許多人相信致命性和傳染力之間是一種平衡關係,此強則彼弱。我們都知道,為了存活,病原體必須在宿主死亡前或免疫系統消滅它之前,就跳到另一個宿主身上,所以它不會馬上就殺死宿主,因為它需要宿主幫它傳宗接代;如果是呼吸性病毒,便是利用宿主咳嗽和打噴嚏來傳播。結果是,在演化適應人類宿主時,致病性低的病原可能會勝過致病性強的病原。不過這個說法已經被概括成一個更廣為人知的主張:新病原一開始都比較致命,因為它們還不太了解我們,但是如果它們能存活下來且廣為傳播,一定會演化得較為溫和,這樣我們才能活著繼續散布它們。這是一個廣為接受的想法。二○○五年,時值全球大流行應變準備極受重視之際,在一個地位非常高的英國智庫以此為主題的會議中,我與一位「英國內閣緊急應變小組」(Cabinet Office Briefing Room A)的前成員談論到H5N1 禽流感;這個小組是英國政府遇到緊急情況時召集的最高諮詢委員會。我問對方,如果 H5N1 蔓延全球,在已知它會造成六成感染者喪命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做好因應準備?他直視我的雙眼,態度認真地說:「不用擔心,如果它釀成全球大流行,死亡率將會下降。這些疾病永遠會變得愈來愈輕微。」什麼,就這樣而已?二○一八年英國流感全球大流行因應計畫顯示,上述這個假設有多麼根深柢固。該計畫的設計是根據致死率百分之二點五的流感(如同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的致死率),以此作為「合理的最糟情況」。他們承認H5N1 禽流感的死亡率達六成,但是只表示如果H5N1 病毒變得能夠人傳人,致死率就會大幅下降。他們認為雖然「不能排除」致死率超過百分之二點五的可能性,但H5N1 全球大流行的致死率「預期應該」大約是百分之二點五。此外,他們告訴地方當局以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訂定計畫,因為不可能有更致命的病毒攻擊那麼多人。近年來的歷史紀錄不太支持這種動物疾病演化適應人類並傳播後致病力會降低的說法。想想愛滋病毒,它在感染者出現病徵之前就具有傳染力,所以如果感染者過了幾年因為缺乏治療藥物而必死無疑,對於病毒的存續來說並不成問題。如我們所見,愛滋病毒在二十世紀初襲擊人類,後來又蔓延全球,整個期間裡它的致病力並沒有降低的跡象。或者看看禽流感病毒。它在水鴨腸道裡是個無害的病毒,因為它必須讓宿主能夠四處游水,然後透過排泄物把它拉出來,才能傳到另一隻宿主身上。可是一旦到了養雞場,它常常就突變成具高度傳染性的致命病毒,因為那裡不愁沒有雞隻,而且只要一個簡單突變,它就變成「高病原性」病毒,能夠爆炸性地複製繁衍,搶在其他病毒之前就進入下一隻雞隻。讓雞隻死亡對這個病毒來說無關緊要。事實上,至少短期來說,這種突變對禽流感病毒是有利的,當任何鴨流感病毒(不只是H5N1 病毒)出現在養雞場裡,經常會發生這種突變。以此例而言,至少在雞隻身上,變得更致命對這個病毒來說是有用的。如我們在第五章所見,最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突變使得H5N1 病毒能夠在不同哺乳動物之間傳染,而且似乎不減其致命性。在傳染力和致病力(致病嚴重程度)之間似乎沒有所謂的此強彼弱。這實在令人害怕,因為另一個具有三成死亡率的禽流感病毒H7N9,已經有五個所需突變中的三個,偶爾會在人類之間傳播,而且具有「高病原性」突變的病毒能夠在雪貂身上傳播並殺死牠們,就算只是吸入病毒。這裡顯然也沒有所謂此強彼弱的平衡。此時此刻,這種現象並未發生於新冠病毒。英國的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是將科學家們的評論傳送給記者的新聞平臺。二○二○年四月,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病毒學家伊恩.瓊斯(Ian Jones)在該平臺上發表觀察,表示新冠病毒沒有遭遇任何特定的演化壓力。他說:「在我們付出的代價之下,這個病毒在人類族群裡殖民得相當成功,我看不出任何使它在近期內變得更致命的動力。」另一方面,這些病毒持續發生隨機突變,如果其中一個突變使某個病毒的人類傳染力變得更好,它可能會在病毒族群裡變得更多,或者以演化的說法,它是被擇汰了,因為能夠散播對病毒最為有利。在我撰寫本書之際,新冠病毒正累積著突變,在它感染四百萬人之後這並不令人意外。不過我們尚且不知是否有任何突變正實際改變新冠病毒的行為。如果真的發生了,而且突變也影響致病力,那麼由此而生的病毒可能變得更致命或更不致命,視哪種對它最有利。讓我們來打破迷思:病原體的演化並不必然表示它會變得愈來愈弱,或者致病嚴重性和傳染力之間永遠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令人憂心的是,有些參與全球大流行因應計畫的人並非病原演化專家,卻深信這樣的迷思。要記得,新冠病毒和人類的華爾滋才剛開始。此外,問題不只是病毒本身的表現,有些疫苗會提升它的致病力。賓州州立大學的安德魯.瑞德(Andrew Read)對幾種疾病進行過研究,包括馬立克病(Marek’s disease,一種養雞場常見的雞瘟),看看疫苖如何影響病毒的演化。他發現如果疫苖能使病毒宿主不發病,但病毒還是存活並散播著,如同中國 H5N1 家禽疫苖的作用,可能會篩選出致病力更強的病毒。事實上,病毒致命性太強的話將無法散播:致命性只能到某個程度,如果過頭了會太快殺死所有宿主,最後連自己也死光光。偶爾可能出現這樣的病毒,但是它活不了多久。然而「漏洞」(Leaky)疫苗會引發宿主的免疫反應,使病毒維持於低量,所以感染者不會死,但是病毒也不會全部被消滅。這樣的情況可能會使病毒變得特別致命,因為它們不用擔心宿主喪命的問題,而且致命性增強後的一些變化,例如能更快複製或更快入侵宿主細胞,可能有助病毒存在於接種過疫苗的宿主體內,讓它即使在宿主免疫反應下也能夠繼續存活,散播得更好一點。而假如這個病毒進入未接種疫苗的宿主體內,會比平常更為致命。接種馬立克疫苖的雞隻就發生這種情況。如果新冠疫苗有「漏洞」,那就很令人憂心了。「漏洞疫苗當然有可能會讓新冠病毒變得更致命,」瑞德告訴我,「我也看到事態發展的不同走向。」這完全取決於什麼對病毒有利。如果我們開發出有漏洞的新冠疫苗,造成一些病毒株變得更致命,結果會很麻煩。我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接種疫苗,就算消滅天花的疫苗也不是人人都有接種。倘若具致命突變的新冠病毒在接種族群裡悄悄傳播,然後傳到了未接種的人身上,情況可能很慘。開發新冠疫苗時,必須把這一點謹記在心。這個病毒可能會在各地持續傳播,直到我們有了疫苖並且廣泛接種。這代表各國必須持續進行檢測、打斷傳播鏈以圍堵病毒擴散,否則將爆發更多大規模疫情,從而我們得繼續實施保持社交距離的策略。兩者的代價都很高,所以無論開發出什麼看來有效的疫苖,都面臨廣泛接種的壓力。
-
2020-10-28 科別.耳鼻喉
鼻過敏治不好可能是營養不足造成的! 過敏人必吃的8種營養素,你常吃嗎?
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三餐不定時,有時為求方便而選擇速食或超商微波食品當作一餐,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如果體內經常缺乏某種營養,除了影響代謝功能及兒童發育生長,有過敏體質或是慢性病史者,也可能因此病情加重。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若能在飲食中多補充能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維生素、微量礦物質鈣、鋅等,並配合專業醫師的診斷治療,對於鼻過敏的病症防治有加成效果。 鼻過敏以過敏性鼻炎較常見 8成鼻病患者與營養素不足有關李宏信表示,鼻過敏通常以過敏性鼻炎較為常見,主因是身體對某些過敏原較敏感,引起鼻腔黏膜發炎腫脹,台灣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灰塵等,但像是溫度或溼度變化過大、二手煙、空氣汙染等,也會讓鼻過敏更容易發作。事實上,體內營養素不足確實會使得抵抗力下降,患者因而對過敏原更加敏感,導致鼻過敏怎麼治都治不好,感到無奈與失望。研究顯示,台灣有8成鼻病患者都與營養素不足有關,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進行檢測並經過醫師評估及建議,再行治療或補充營養素。李宏信說明,像是維生素B群、C、D、E和一些微量元素如硒、錳、鎂、氨基酸等,就扮演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素,一旦缺乏可能會引起免疫系統異常,這也是導致過敏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 治療過敏性鼻炎以藥物為主 新式的鼻過敏神經截除術助根治李宏信進一步解釋,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並盡量避免環境中的過敏原,服藥的缺點是容易復發,若成效不佳,患者亦可考慮改以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方法有手術切除、雷射、電燒、微創、射頻電波及紅外線等,這些手術方式對一般鼻疾病有效,但對嚴重鼻過敏患者來說幫助不大,建議可透過新式的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才能達到從根本治療的目的。過敏體質或對物質過敏等問題為主因之外,尚被醫學界所認定的另1項理論認為,鼻過敏是鼻內黏膜神經過度發達所致,神經分布密集受到刺激就鼻癢及猛打噴嚏,流出清水鼻涕及黏膜腫大,而造成鼻塞等症狀,因此醫學界提出1個從根本治療的方法,就是截除鼻黏膜內過度發達的神經來治療鼻過敏。李宏信分析,傳統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是使用經鼻竇法,需掀開上唇,鑿開鼻竇腔骨,再深入進行神經截除,因手術傷口大且位置靠近腦眼部,可能引發大量出血,而經改良後的新式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是經由鼻腔內,將特製高頻探頭直接接觸鼻內深處翼管神經口截除神經,過程約在半小時以內,有傷口小、流血量較少等優點,因病根截除故可說是幾乎不會再復發,在門診局部麻醉即可進行,術後即可返家,臨床症狀改善率高達7至9成,頗受患者及其家屬肯定及讚賞。 運動增強免疫力 日常飲食這樣吃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建議,在手術治療過敏性鼻炎後,建議民眾可以多運動增強免疫力,日常飲食也要注意飲食均衡,可透過如大豆、菇類、五穀類、鮭魚、乳酪、蛋黃等,鞏固骨本,同時避免產生鼻過敏等各種身體疾病。(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換季過敏性鼻炎發作,一直打噴嚏? 鼻噴劑減緩症狀,6動作別做錯...第一點是關鍵 鼻過敏為什麼會讓眼睛紅癢? 醫師解讀背後原因
-
2020-10-27 科別.感染科
難證實疫苗引起GBS 專家:流感引起GBS機率遠大於疫苗
台中市傳出一名51歲男性打流感疫苗十天後送醫,確診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症候群,簡稱GBS)。到底跟流感疫苗有無關係?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GBS是無法預防的嚴重神經病變,大多為病毒感染誘發,但難以查證。疫苗也是可能的誘發因子,但今年最新大規模實證顯示並無相關,可以確定的是,因得到流感引起GBS的機率遠高於打疫苗。邱南昌表示,GBS是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神經系統,成因不明,但通常是受到一個感染的誘發因素,以病毒感染為多。疫苗引起免疫反應過激,學理上也有可能,但機率低於其他感染。要確認禍首是哪個病毒並不容易,邱南昌說,有病毒培養、血清學抗體、分子生物學等三種方法,但三種方法各有局限和盲點,如果找不到,也不代表不存在。邱南昌表示,過去因為學理上認為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如果太過劇烈,也可能會引起GBS。若要證明,得比較有打疫苗與沒打疫苗的族群,看看打疫苗的族群是否較高比例得到GBS。過去沒有這樣的研究,但基於有利於個案的原則,在無法排除疫苗引起的前提下,過去疫苗救濟曾經有審核通過類似案例,但要強調的是「無法排除不等於有關聯性」。邱南昌指出,今年最新綜合22篇流行病學文獻的大型研究,結果並不認為流感疫苗和GBS有關。不過當個案來申請救濟,委員會通常會一併考量個案的最大福利,同時也要看打疫苗和發病時間點是否合理,如果距離太近或太遠,就不能說相關。一般來說,從衛生單位搜集相關資料送到委員會起算,委員會有90天的時間進行審議,並且做出決議。邱南昌表示,GBS很罕見,是比較嚴重的神經病變,症狀有輕有重,端看神經受傷的程度,僅少數人能完全恢復,留下後遺症的比例高,大部分是通常肢體動作的障礙。目前沒有特別的風險因子可以預測一個人得到GBS的機會。邱南昌提醒,文獻顯示,感染流感得到GBS的風險遠高於流感疫苗,所以沒有道理因為擔心GBS而拒絕打流感疫苗。但過去曾經得過GBS的人要特別注意,因為不見得是疫苗所引起,還是要先請醫師審慎評估,再決定要不要打。
-
2020-10-26 新聞.健康知識+
有一半基因來自父親 孕婦如何容忍體內的另一個生命?
【文、圖/摘自麥田《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作者伊丹.班—巴拉克】孕婦 vs. 胎兒說來奇怪,人們早在十七世紀就開始嘗試輸血了。當然,最初人們並不瞭解血型或關於血液的其他基本事實,但他們已經開始把血液從一個人的身體輸到另一個人的身體裡,事實上,這無疑等於謀殺(現在眾所周知的ABO血型劃分是從一九○○年開始的)。人們嘗試了各種類型的實驗和手段:把一隻動物的血輸進另一隻動物,把動物的血輸進人體,把一個人的血輸進另一個人體內,等等。說得客氣一點,結果有好有壞,不過,在出現了一、兩例死亡事件之後,法國立法禁止了輸血。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裡,輸血幾乎銷聲匿跡。到了十九世紀,這項操作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時至今日,只要確保血型匹配,輸血就是安全的。這就是血液的情況。相對來說,輸血比較簡單,但是要在人與人之間移植其他細胞或組織,就困難多了。隨著移植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從供體那裡接受心臟、腎臟、肝臟,以及其他器官,但是受體會出現排斥。受體的免疫系統會馬上識別出一大塊外來物質進入了身體,並試圖反抗。即使移植的器官來自最匹配的供體,受體患者也需要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來緩解它們對「入侵器官」的免疫排斥。通常來說,人體並不會輕易接納外來物質—在上一章裡,我描述了人體不接納它們的一些方式。但是,即便我們知道了這些事實,直到一九五三年,才有人試著來認真思考懷孕這件事: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孕婦可以跟肚子裡的孩子和平相處,似乎沒有什麼負面效應。顯然,孩子並不是母親的簡單複製品,他們的免疫組成也不盡相同—因為胎兒有一半的基因來自父親,因此遺傳重組之後產生了一個明顯不同的新個體。所以,問題是,母親如何容忍了體內的另一個生命呢?我們的生殖策略(即「用一個人來孵育另一個人」)裡有許多未解之謎,這不過是其中一個較不明顯並且格外難解的問題而已。事實上,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清楚孕婦容忍胎兒的生理機制。我們知道,母親依然會對所有其他的外來物質產生免疫反應,我們也知道胎兒並沒有與母親的免疫系統在生理上完全隔離,受到特殊庇護。貌似孕婦與胎兒的關係裡有一些特殊而且非常複雜的事情。這可能早在受精之初就開始了。從那時起,母親的身體就開始逐漸習慣父親的基因。在懷孕的早期,發育中的胚胎就與母親的子宮開啟了複雜的對話。胚胎不僅躲在胎盤背後來逃避母親的免疫反應,而且還分泌一些分子用來針對性地防禦母親的免疫細胞,因為後者更危險。母親的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在胎盤外盤旋,但是它們並不是為了殺死胚胎細胞,而是轉入調控模式,開始釋放出抑制免疫反應的訊號,並確保胚胎安全進入子宮(同時促進胚胎的血管生長,這對胎兒來說是好事)。同時,胚胎細胞也不會表達第一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分子,以逃避免疫監視(有些感染病毒也使用這種策略來逃避免疫監視和攻擊)。此外,母親的免疫系統接觸胎兒的蛋白質並開始學著容忍它們。除此之外,母親的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廣泛且微妙的抑制—但不嚴重,因為孕婦仍然能夠抵禦感染。整個免疫系統會下調一級。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在懷孕期間會有所緩解。目前我們的理解是這樣的:在不同類型的細胞和訊號的作用下,子宮成了免疫系統的特區(其他免疫特區還包括大腦、眼睛和睪丸),更少發生發炎。胚胎與母親的免疫細胞會進行活躍的對話,它們能在整個孕期和平相處。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出錯,而且偶爾也的確會出錯。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母親就會對胎兒發生免疫反應。在極端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女性不孕。在懷孕的早期,它可能會引起自然流產;在懷孕後期,這可能會引起一種叫作「子癇前症」的發炎反應,對母子都非常危險。最後,說一件有點詭異的事情:胚胎細胞有辦法從胎盤中游離出去,進入母親的血液系統。之前有理論認為,這也許是為了下調母親的整個免疫系統,使它對胎兒的出現做足準備,這可能也是母嬰對話的一部分。但是,最近幾年,研究者發現事情可能沒有那麼簡單:有些胚胎細胞即使在分娩之後仍然在母親的血液裡逗留—事實上,可以在分娩之後存活數年,從免疫學的角度看,這真說不通。研究者發現,它們會出現在母親的許多組織裡—包括肝臟、心臟,甚至大腦—它們可以發育成熟,變成正常的肝臟、心臟或是腦細胞,留在母親體內。讓我再說一遍:由於我妻子生了我的孩子,她體內和大腦裡的一些細胞現在也有我的基因了。這被稱為母胎微嵌合。目前沒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
2020-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罩抗疫/耍MAN罩不住 小心重症突襲
研究發現,男性耍MAN較不愛戴口罩,但專家提醒,男性有較多重症風險因子,加上男性荷爾蒙導致較激烈的免疫反應,一旦罹患流感,較易併發重症,不能輕忽防疫基本功。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女性荷爾蒙能夠保護免疫系統,幾乎所有傳染病都是男性較易合併重症,流感、新冠肺炎也是如此。男性個性較冒險、女性較重視健康,可能也使得男性較容易流感重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流感重症率和年齡有關,年齡愈高、風險愈高。男性長者抽菸喝酒比率偏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且常有多重慢性病,加上睪固酮會導致較激烈的免疫反應,都會提高男性流感重症風險。
-
2020-10-26 養生.保健食品瘋
醫病天地/保健食品 不是「有吃有保庇」
近年保健風氣盛行,許多人常抱著「有吃有保庇」的心情,服用各種健康、保健類食品,台北慈濟醫院藥師王平宇提醒,若因慢性病正在服藥者,要清楚該食品是否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以免食補不成反傷身,如服用抗血凝劑等藥物的人,若使用魚油、銀杏等具活血功用產品,可能增加出血風險,高血壓與腎臟類疾病患者應避免大量食用雞精、蜆精等高鈉補給品,以免加重病情。王平宇強調,有民眾認為只要將兩者的服用時間錯開,就能避免交互作用,但多數藥物的作用時效為24小時,無法靠錯開時間減緩交互作用。常見易與保健類食品產生交互作用者,包括抗凝血劑、降血脂藥物、免疫疾病藥物等。王平宇說,服用抗血小板、抗血凝劑等藥物者,勿自行使用魚油、銀杏、維他命E等具活血功用產品,以免導致皮下出血、胃出血、血尿、出血性腦中風等出血風險上升。服用降血脂藥物的人,要避免與同樣具降血脂作用的紅麴併行服用,此舉如同提高藥的劑量,可能導致疲倦、黃疸、肝指數上升等副作用發生機率上升。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藥物,要避免與人參、牛樟芝、靈芝等具刺激、活化免疫系統功用者一併服用,以免藥物的治療效果下降。高血壓與腎臟類疾病患者要避免大量食用雞精、蜆精、食補液等高鈉補給品,以免加重病情。
-
2020-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調查揭過半男性不戴口罩 專家:當心重症風險高
台灣防疫成績世界聞名,社會大眾對防疫政策的配合是功不可沒,不過近來民眾心情較為鬆懈,未達社交距離仍未戴口罩的人變多,也有研究發現男性戴口罩比例低於女性。專家提醒,男性罹患流感較易併發重症,千萬別自以為鐵人;另提醒有幼兒的家庭,若無症狀,家人相處可不戴口罩,但最好都要打疫苗,以防止病毒進入家庭。台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莊雅婷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仲恩合作,分析今年二月大台北地區1萬2208名路人戴口罩情形,發現成年男性在各種情境戴口罩比例都低於女性。五成男性獨自一人時會戴口罩,身處同性團體或與兒童一起的時候卻只有四成。女性獨處或在同性團體中戴口罩的比例高達六、七成,身處混合性別團體時會降到五成五,與兒童一起時降到五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幾乎所有傳染病都是男性較容易重症,流感、新冠肺炎也是如此。因為女性荷爾蒙對於免疫系統是加分作用,但男性就沒有這個利多。在社會因素方面,男性個性較冒險、女性比較重視健康,可能也與男性比較容易流感重症有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流感重症率和年齡有關,年齡越高風險越高。男性較多人會抽菸喝酒,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年紀漸長後容易有多重慢性病在身,加上睪固酮會導致較激烈的免疫反應,種種因素都會提高男性流感重症的風險。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郭書辰提醒,近幾周監測資料顯示,類流感疫情正在緩升,正需要社會大眾重拾自發防疫的精神。戴口罩阻擋飛沫的效果很好,可以同時防堵新冠肺炎、流感、腸病毒等呼吸道傳播疾病,希望民眾踴躍打疫苗之際,別忘了戴口罩這個基本功。公費流感疫苗截至10月24日已用掉412.8萬劑,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疾管署將持續評估老幼施打情形,若有接近或達成長者52.5%、幼兒55.5%的覆蓋率,可望恢復50到64歲成人施打,目前預估恢復施打的時間應不會晚於12月中。
-
2020-10-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避免發炎轉癌 專家提供抗癌餐盤
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今年再度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邀請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首次移師台中舉辦,吸引逾200名中部民眾報名參與。長期忽視身體的發炎警訊,小心癌症來敲門。醫師指出,發炎與癌化的機轉路徑相通,以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為例,有研究證實腸道黏膜終年處於「爛爛的」狀態,轉為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逾六成。想降低發炎機會,專家認為從飲食改變著手相對容易,找回均衡營養,就有機會遠離癌症。腸道長期發炎 恐刺激細胞癌化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說,發炎與癌化的機轉具共通路徑,所以長期發炎很可能刺激細胞癌化。以大腸直腸癌為例,致癌主要風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及不良生活型態以外,另有一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若發病8到10年都沒好的治療,也可能癌變。發炎性腸道疾病包含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蔣鋒帆說,前者為大腸與直腸紅腫發炎,後者則是從口腔開始,整個腸胃道至肛門口都潰瀾,均可能躲藏癌症。丹麥研究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轉化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多66%。「發炎性腸道疾病最知名的病人,就是最近剛因病辭職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蔣鋒帆說,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有不錯的藥物可好好控制、降低發炎,只要好好治療,有助提升生活品質並且免於癌化的威脅。糞便潛血+大腸鏡 定期檢查不可少想要免於大腸癌的威脅,蔣鋒帆強調要定期檢查,50歲至70歲者應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大腸鏡檢查可每三到五年做一次,雖然大腸鏡做起來不舒服,「但可提供完美診斷,是值得做的檢查。」該如何降低身體發炎的機會,以防癌抗癌呢?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韓柏檉以自身的抗癌經驗,分享他專屬的健康五字訣「心、動、吃、睡、靈」,也就是保持愉悅心、適量運動、均衡飲食、優質睡眠、和安頓靈魂。「堅守五字訣不只是要做,還要做得久。」韓柏檉舉例,對現代人而言,每天均衡補充人體五大營養素並不容易,包括醣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所以他建議「加減吃」,也就是精緻食物吃少一點,原形食物吃多一點。謹守健康五字訣 多吃原形食物攝取原形食物的方式,韓柏檉建議可以打「蔬果汁」,把蔬菜、水果、穀類、堅果類統統丟進果汁機攪打。他認為,一杯飲品就能把好東西都吃進肚,所以他每天早餐必喝一杯蔬果汁。「吃好東西,舌頭味覺就會改變,接著就會愈吃愈健康。」若是正在抗癌的民眾,也千萬別輕忽營養補充的重要性。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副理林楷雄說,癌症病人有「早飽」現象,不太想吃東西,但營養素不足除了免疫力降低,也會出現癌因性疲憊。因此,應比平時多20%的熱量攝取。補充關鍵營養素 增強免疫力林楷雄表示,臨床證實維生素B12和葉酸能促進紅血球合成,維生素D則能維持免疫系統的均衡並促進癌細胞死亡,高蛋白則能增強免疫力,輔助癌症化放療更順利。如何補充上述營養素?林楷雄說,最好的方式是吃原形食物,萬不得已要使用營養補充品,建議選擇使用天然型態營養素的補充品較佳,比較容易被身體吸收利用。但他提醒,使用前都應與醫師討論,避免與化療藥物衝突。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該會去年成立「癌知識」網站,從預防照顧到治療調養,全方位提供「引經據典」的正確癌知識。今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願意關注健康,歡迎上癌知識網站學習如何活得更快樂健康。
-
2020-10-25 養生.聰明飲食
3週瘦4公斤,關鍵竟在「戒麵粉」!不好消化、讓腸壁變鬆...腸胃科醫師:為何麵粉讓你脹氣又肥胖
有甲狀腺問題的患者,必須禁食麵粉五十歲後半的洪女士為了減肥而前來求診。五十歲正是開始會關注健康的年紀,洪女士也不例外,她平時只吃有機農產品,也很認真騎腳踏車、照顧健康。「我生孩子之前還很苗條,但生了三個孩子之後就開始變胖,現在不管做什麼都瘦不下來。」洪女士的臉上滿是委屈。雖然很努力但還是沒變瘦的她,可能是聽說幫助腸道解毒就有機會瘦下來,所以才來求診。雖然一方面是想要找回昔日的窈窕身材,但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變胖之後身體很沉重,移動時非常不方便,所以才會想減肥。「肥胖」是最具代表性的亞健康症狀,因為隨時都可能發展成疾病,所以必須特別小心。果不其然,我們只做了簡單的檢查,就發現洪女士的狀況已經不再只是亞健康,而是幾乎要生病了。血壓和血糖已經逼近生病的水準,高血脂症也非常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甲狀腺。甲狀腺是掌管各種代謝的能量工廠,會配合身體的狀況,控制甲狀腺荷爾蒙的分泌量,並將甲狀腺荷爾蒙維持在一定的濃度,但洪女士的甲狀腺荷爾蒙濃度卻很低。「甲狀腺功能低下」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甲狀腺功能低下之外,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會讓免疫系統誤以為甲狀腺組織是敵人,進而對甲狀腺展開攻擊。甲狀腺亢進會分泌過多的荷爾蒙使人暴瘦;甲狀腺低下則會導致代謝所需的荷爾蒙不足,進而使人變胖。洪女士就是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才會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變瘦。和大多數的自體免疫疾病一樣,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腸道也有很大的關係。洪女士的腸道健康並不好,雖然沒有很愛吃肉,但卻很愛外食。在家雖然會使用有機農產品料理,但因為喜歡外食,所以會跟三五好友一起造訪名店。尤其喜歡麵粉,更經常吃義大利麵、刀削麵等麵食。麵粉不好消化,會為腸道帶來負擔,所以腸道不好的人要少吃麵粉,但洪女士卻一直在吃麵,腸道狀況自然不好。原本她就經常脹氣,吃了麵條之後,脹氣會更嚴重,顯然麵粉不適合洪女士。根據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麵粉中的麩質會使小腸的腸壁變鬆,讓毒素更容易進到體內。「甲狀腺功能低下一定要吃藥嗎?我母親也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真是讓人擔心。」因為有相關的家族病史,也讓洪女士非常擔心。雖然甲狀腺荷爾蒙的數值偏低,但也無須立刻投藥,所以我建議她先進行腸道修復計畫,視結果再決定下一步。 我叮嚀她在進行計畫的過程中,必須完全不吃麵粉,因為麵粉對腸道狀況不佳者,或是深受甲狀腺問題所苦的人來說無益。這是因為構成麵粉麩質成分的穀膠蛋白,其結構跟甲狀腺非常相似,所以當免疫系統把麩質當成敵人進行攻擊時,無辜的甲狀腺就會遭受波及,這可能會使甲狀腺被破壞,症狀更加惡化,所以一定要戒掉麵粉。腸道修復計畫進行三週後的結果讓人非常滿意,血壓和血糖都下降了,中性脂肪的數值也降低不少,甲狀腺荷爾蒙的濃度跟三週前相比提升許多,體重也少了四公斤。五十多歲要瘦身其實不太容易,但藉由腸道修復計畫清潔腸道,並提供適當的營養,幫助腸道恢復機能之後,原本很難減的體重終於出現變化。親眼確認這些改變的洪女士,開始更認真執行腸道修復計畫。可能是因為體重開始減少後,改變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光是兩個月她就瘦了十公斤。雖然瘦得很快,但因為有持續補足充分的營養,所以慢性疲勞消失了,身體也變得更輕盈。最重要的是,洪女士的甲狀腺荷爾蒙數值恢復正常,這讓她非常開心。當初她擔心母親可能要一輩子吃甲狀腺荷爾蒙的藥物,所以看到自己有這樣的結果,讓她更開心。每個人的甲狀腺大小都不同,有些人的甲狀腺大小天生就很剛好,但也有些人的甲狀腺略異常,尺寸會比標準稍微大一些,這會造成甲狀腺亢進或低下。以洪女士的情況來看,她就診時的甲狀腺正漸漸變大。人變胖之後,甲狀腺就必須製造更多荷爾蒙,所以甲狀腺的負擔會比正常體重時更大,這種甲狀腺負荷過大的時間一拉長,甲狀腺就會持續變大。經過檢查,變大的甲狀腺在為期三個月的腸道修復計畫結束之後,恢復到正常的大小。而洪女士也藉此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想維持甲狀腺健康,腸道就必須要強壯。Omega-3 ──幫助血液循環,讓細胞膜更堅固Omega-3 可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及血栓,預防心血管疾病,幫助腦細胞再生,使腦細胞更強健以提升專注力。此外,Omega-3 在修復受損腸道、維持腸道健康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如果希望受損或是脆弱的腸道恢復健康,就要補充足夠的營養。人體是透過血液循環將營養供應給細胞,所以血液循環必須要好,這也是Omega-3 之所以重要的原因。Omega-3 可清除血管中的雜質,幫助血液循環,所以從結果來看,可讓腸道獲得更充分的營養供給。Omega-3 在維持細胞膜健康上,也扮演重要角色。細胞膜就像保護細胞的包裝紙,無論細胞多健康,如果缺少等同保護裝置的細胞膜,隨時都可能遭受攻擊,無聲無息消失,而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就是Omega-3。健康的細胞膜會選擇性地讓人體所需的營養通過,並阻擋毒素等不良物質。此外,細胞用剩的多餘營養或老廢物質也會透過細胞膜排出。如果希望細胞膜能正常運作,細胞膜就必須要柔軟,這代表必須要有足夠的Omega-3,才能幫助細胞膜維持柔軟。不僅如此,Omega-3 也有出色的消炎效果。Omega-3 脂肪酸之一的EPA,具有類似類固醇的強力消炎作用,此外,許多研究也指出,Omega-3對治療潰瘍性大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顯著的效果。Omega-3 也能抑制導致瘜肉、癌症的有害物質。已有研究證實,Omega-3 確實能夠降低瘜肉或大腸癌的發病率。英國里茲大學的馬克‧ 赫爾(Mark Hull)博士,將五十五位曾經接受切除大腸瘜肉手術的患者分為兩組,並讓他們連續六個月服用Omega-3。很多人即使切除瘜肉,過一段時間還是會再長出來,但攝取Omega-3 的組別所長出的瘜肉數量,卻比沒攝取Omega-3 的組別少了約10%,瘜肉的大小平均也小了12.5%。美國國立環境保健科學研究所金尚美博士的研究也指出,Omega-3 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罹患機率。金尚美博士以1,509位白人(其中716人為大腸癌患者)和369位黑人(其中213人為大腸癌患者)為對象,進行了含Omega-3食物攝取量與大腸癌關聯性的問卷調查。結果告訴我們,含Omega-3 食品攝取量在前20%的人,大腸癌的發病機率比攝取量屬於最後20%的人低了39%。如上所述,Omega-3 是恢復、維持腸道健康的必要營養,但卻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要脂肪酸,所以必須透過食物或保健食品來補充。鮭魚、鯡魚、青花魚、沙丁魚等青背魚中含有許多Omega-3,此外像是亞麻籽油、大豆油、菠菜、核桃、奇異果中也含有豐富的Omega-3。書籍介紹斷食3天,讓好菌增加的護腸救命全書:專業腸胃醫師的「3步驟排毒法」,7天有感,3週見效,找回你的腸道免疫力!作者:李松珠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20/03/04作者簡介李松珠小時候讀了史懷哲的故事後,便立志成為醫師,之後便一直懷抱著這個夢想考進醫學院。就讀醫學院時非常認真,甚至每年都遠赴海外當志工,實習醫師時期也曾前往北韓開城工業園區擔任醫療志工。成為內科住院醫師之後仍不放棄前往海外,是一位相當關注人道醫療的醫師。在與任職韓國國際協力團(KOICA)的先生相遇後,雖夢想一起到海外擔任志工,但實際上因為女兒的出生而分身乏術,最終只能和生產後便甩不掉的贅肉共同生活。就在感覺忘記夢想,只能過著庸庸碌碌的生活時,某天卻因為腸道修復計畫而減重成功,並重新找回健康。以此為契機,開始研究功能醫學、食物療法、體質醫學、應用肌動學等。目前經營內科醫院,透過功能醫學診治受不明原因所苦的「亞健康」患者,提供診斷、治療、照護等服務,致力於幫助大眾找回健康。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
2020-10-2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疏於除濕讓孩子過敏 11%家庭環境真菌超標
季節交替之際,過敏的孩子又開始打噴嚏、皮膚癢,但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潮濕環境助長真菌孳生,也是導致過敏的元兇。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與多個研究單位合作大型研究計畫,其中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的研究發現,11%中部家庭中真菌濃度超標,而且數量最多的前三名,都是醫學實證確立與過敏相關的真菌。王淑麗表示,這次國人每天約有80到90%時間待在室內, 國外調查顯示新生兒與幼兒近乎百分百長時間待在家裡。 胎兒及幼兒時期的且免疫系統和器官發育還在快速發展,承受污染物容易造成永久健康危害,使得肺部的發育較不完全。這次研究針對73戶竹苗地區的家庭,包括40個男孩和33個女孩,平均年齡僅5.6歲。結果發現,有11%家戶真菌濃度超過我國環保署的標準,採樣前三名真菌種類都與過敏性反應有正相關,是枝孢菌屬(Cladosporium)、麴菌屬(Aspergillus)、青黴屬(Penicillium)。高達49%家戶回報家中孩子有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哮喘或過敏性鼻炎其中一種過敏症狀。王淑麗表示,室內濕度高會有助於真菌在灰塵、建材、家具表面生長,建議要定期清潔居家環境,保持乾燥。勤換空氣清淨機濾片、善用除濕機,都有助空氣保持乾燥、降低懸浮物,保持空氣品質。王淑麗提醒,除了真菌之外,在煮飯時間、戶外交通尖峰時間,室內空氣品質都會變差,小孩睡覺前如果有跳床的習換,也會引起揚塵,增加室內空污微粒濃度。建議在煮飯時間一定要打開抽油煙機,並且把廚房的門關上,防止油煙溢散;如果住在交通要道或馬路邊,交通尖峰時間應先關上窗戶。
-
2020-10-23 科別.消化系統
潰瘍性大腸炎如何檢查及治療? 肝膽胃腸科醫師告訴你
前陣子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復發,反覆腹瀉以及血便影響工作,為了治療頑疾,過去曾經為此辭職的安倍首相再度請辭,而影響日本的政局。在醫療日新月異的時代,潰瘍性大腸炎仍然是難以治療的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的盛行率在台灣每十萬人約有八點五人,男性族群比女性略多,近幾年也有增加的趨勢,但到底何謂潰瘍性大腸炎?應該如何檢查以及治療?本文將為您做初步的介紹。潰瘍性大腸炎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關係潰瘍性大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大類,另一類是為克隆氏症,此兩類疾病在臨床表現及治療上極為相似,潰瘍性大腸炎主要影響大腸,而克隆氏從口腔、胃、小腸到大腸都可能發炎。發炎性腸道疾病較常出現在歐美地區,相較於低發生率的亞洲地區,發生率高達五倍之多。不過近年來亞洲國家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推測跟西化的飲食,高糖、高脂的食物攝取有關。整體來看,潰瘍性大腸炎比克隆氏症常見,兩者都好發於年輕人身上,主要介於20歲到40歲的成人為主,而60歲以上的成人是第二個好發族群。臨床上常見的症狀病人一開始就診最常見的症狀是反覆血便,大便外面混著鮮血或是解出黏液鮮血便,休息就獲得改善,不過一旦超時工作或是壓力大,症狀就又再來,其次是腹瀉,發炎的腸道會有吸收不良的情形,嚴重的腹瀉甚至連廁所都來趕不及,此外腹瀉的狀況也會反應疾病的嚴重程度,部分病人會有腹部疼痛,多發生為反覆左、右下腹部疼痛,嚴重時甚至會合併腸道阻塞甚至腸穿孔、破裂,而長期腹瀉以及吸收不良的狀況,導致營養不良和體重減輕也是常見的症狀。部分病人有腸道外症狀,包含眼睛葡萄球炎、外鞏膜炎、口腔潰瘍、皮膚光過敏反應、關節炎等不典型表現。要如何檢查與診斷潰瘍性大腸炎?基本的非侵入性檢查可藉由抽血,檢查病人是否有貧血、免疫系統疾病、細菌或病毒感染,有時血便但肉眼無法分辨時,藉由糞便潛血檢查可以確認有無活動性出血,此外腹部X光檢查對於嚴重腹痛的病人,可以幫忙排除腸道阻塞或是腸穿孔。內視鏡鏡檢可以直接觀察腸胃道內膜以及進行切片檢驗,是屬於侵入性的檢查,選擇包含大腸鏡、乙狀結腸鏡和胃鏡,根據臨床症狀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可以早期診斷潰瘍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如何治療?內科藥物治療是潰瘍性大腸炎的首選,藉由藥物的使用減少腸道的發炎破壞,根據病人的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藥物,大多病人在藥物治療後可以獲得控制,在急性期時會使用較大劑量的藥物,在維持期則儘量用最小劑量的藥物。藥物有以下幾類:抗發炎藥物因應發炎侵犯的腸道選擇不同劑型,有顆粒劑、持續釋放型顆粒劑、栓劑和浣腸劑型。類固醇對於中重度的發炎,有快速治療的效果,另一個對於嚴重發炎的治療選擇是免疫調節藥物,可藉由抑制淋巴球的活化和增生而達到發炎抑制。近期新開發的生物製劑對於過去困難治療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也有卓越的效果。過去沒有良好的藥物控制時,許多病人反覆接受開刀切除狹窄或是疑似腫瘤的腸道,隨著醫療的進步,發炎性腸道症的病人開刀的發生率也在降低,不過內科治療無效或是併發症發生時,外科手術治療就是不得已的選擇。若是懷疑潰瘍性大腸炎,何時需要就醫檢查?當出現慢性腹瀉、時好時壞,甚至有血便產生時;大便習慣改變,包含變細或是突然會想上廁所,卻怎麼努力也無法順利排便時;慢性腹痛超過兩個月;沒有刻意減肥卻體重下降;或是不明原因的貧血或是發燒,建議到肝膽胃腸科門診詳細檢查。發炎性大腸炎很難預防,但可及早診斷,大多數發炎性腸道症患者在發炎獲得控制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規則服藥、定期門診及內視鏡追蹤,注意壓力調適,讓自己以及家人一起面對疾病的控制。
-
2020-10-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潛力新冠疫苗有這些!大多要兩劑 輕度不良反應難避免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研究團隊,今持續召開防疫說明會直播,說明截至10月20日為止的國際新冠疫苗最新研發進度。陳秀熙指出,目前疫苗發展是「人人有信心、個個沒把握」,許多疫苗研發傳出好消息,沒有嚴重不良反應,但大多只是在第一期或第二期臨床試驗,都還需要第三期大規模試驗的證實,目前看來可能需要打兩劑。陳秀熙表示,全球已有217種新冠疫苗在試驗中,大部分都還在動物實驗階段,僅少數進入安全性試驗或大規模效益測試,尚無任何疫苗已被廣泛使用。他也提醒,老年人因體內mTOR蛋白質隨年齡增加,會使免疫反應較弱,接種疫苗前可能需要先服用某些藥物抑制mTOR,疫苗會更有效。研究團隊深入介紹兩種中國滅活疫苗(PioVacc和BBIBP-CorV)、兩種美國RNA疫苗(Moderna和BNT)的最新研發進度,現有實證顯示,滅活疫苗及RNA疫苗都可能需要打兩劑。陳秀熙提醒,滅活疫苗是真的病毒去做,安全性是大型臨床試驗最需要注意的事項。公衛學者彭思敏指出,中國共有兩款滅活疫苗,PioVacc的小規模人體試驗證實不論年輕人、年長者都能產生抗體,而且高低劑量沒有顯著差異,間隔28天打兩劑,免疫效果較佳。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BBIBP-CorV的人體試驗證實中劑量,間隔21天打兩劑效果最好,大規模臨床試驗還在進行中,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已於9月14日批准用於醫護人員。RNA疫苗以須零下20度冷鏈的美國Modera,以及日前台灣東洋宣布取得代理、需要零下70度冷鏈的BNT為代表。公衛學者王威淳表示,Modera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100ug劑量效果表現做好,第一劑打完迅速產生抗體,但第二劑接種前中和抗體活性較低,顯示14天後有必要打第二劑。不過其高劑量會有比較多不良反應,但無嚴重不良反應。公衛學者蕭國惠指出,BNT的人體試驗顯示,抗體反應在第21天打完第二劑之後會逐漸升高,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但無論低劑量兩劑或高劑量一劑,都百分百有局部疼痛的反應,發燒疲累頭痛等多數局部或全身反應會在兩天內出現,七天內緩解。至於載體疫苗,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比利時疫苗年輕人接種後有六成出現局部疼痛、兩成發燒,老年人也有三成出現局部疼痛,4%發燒,但兩者免疫反應都高達八成,可維持29天,使用一劑就有足夠保護力,不過目前六萬人的臨床試驗因為一人出現不良反應而暫停。公衛學者鄭雅中表示,牛津大學的載體疫苗雖有腸胃不適和疲勞發熱等輕微不良反應,但在二次接種後中和抗體提升至與恢復者相當的水平,可維持42天,且不論有無打第二劑,細胞免疫反應至少可以維持56天。公衛學者郭芳廷提醒,年齡會影響免疫功能,mTOR蛋白隨年紀增加,會導致老年免疫系統的T細胞的數量和多樣性下降,B細胞也會隨年齡流失,導致產生的抗體種類減少,而老化細胞則會造成過度免疫,導致慢性輕度發炎。目前有幾種藥物可以做到抑制mTOR活性,年長者接種疫苗前或許應考慮先服藥抑制mTOR、提升免疫力,再注射疫苗或許會更有效。
-
2020-10-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使用關節炎藥治COVID-19 美法義研究結果不一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3份新報告,分別檢視一款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有效性,3項研究的結果不盡相同。法新社報導,自疫情爆發以來,醫師便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Tocilizumab(商品名:Actemra安挺樂),希望藉此來抑制稱為「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storm)的異常免疫反應,這會導致部分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住院患者器官嚴重受損。類固醇作用是更廣泛地抑制免疫系統,Tocilizumab則是防止一種會傳遞訊號的蛋白質引起發炎反應。在這3項新研究中,最大型的是美國哈佛醫學院附設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領導的研究,涵蓋4000多名COVID-19重症病患。研究發現,Tocilizumab治療組和非Tocilizumab治療組患者,第30天的死亡風險分別為28%和38%。但此研究為「觀察型」,意味並未將這項透過靜脈注射的藥物和標準治療做比較。另兩項研究則在法國和義大利進行,都是隨機對照試驗,分別涵蓋約130名和120名患者,但未發現明顯差異。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傳染病專家帕爾(Jonathan Parr)在相關評論中寫道:「剛公布的隨機試驗顯示可能可使用Tocilizumab治療COVID-19,但沒有明顯的有效性證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目前不建議在臨床試驗外使用Tocilizumab治療COVID-19,今天公布的研究結果也不會改變此立場。Tocilizumab屬單株抗體藥物。美國總統川普接受治療後,單株抗體藥物便獲顯著關注。但和治療川普的雷傑納隆(Regeneron)實驗藥物不同的是,Tocilizumab已是抑制病患免疫反應的核准用藥。
-
2020-10-16 科別.皮膚
奇美發表案例:調整免疫系統 能治癒頑固異位性皮膚炎
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與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旻憲,今天發表「協助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擺脫搔癢」案例,強調改善皮膚障壁功能,調整免疫系統,能有效治療頑固異位性皮膚炎。這名案例是15歲的少年小侯(化名),從小深受異位性皮膚炎苦惱,尤其一變天就渾身騷癢難耐,年初與爸爸到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林旻憲的門診求治。小侯因長年使用類固醇藥膏,侯爸爸很擔心小侯會出現副作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類固醇性痤瘡和酒糟等副作用。林旻憲與侯爸爸解說討論後,建議改用較溫和的類固醇藥膏,另規畫用潤膚保濕劑、不含類固醇成分藥膏、光照療法及短期施打生物製劑來做治療。治療6個月後,小侯異位性皮膚炎已明顯改善,夜間睡眠品質大幅提升,白天在學校上課再也不因皮膚搔癢而分心。林旻憲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濕疹,是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通常兒童期發病,是兒童最常見皮膚疾病之一,常常反覆發作,病情時好時壞,程度因人而異,有人僅四肢屈邊出現局部濕疹病灶,有人全身超過90%以上皮膚受波及。異位性皮膚炎常造成病人失眠、自信心低落、學業或工作亦受到極大影響,導致病人身體和心靈重大負擔。林旻憲說,近年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觀念與藥物有明顯進展,目前最新的治療策略有兩個重點,一是改善皮膚障壁功能,二是調整病人的免疫系統。2020年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出版的異位性皮膚炎本土化診療共識,醫師可以根據病人病情嚴重程度,與病人充分溝通後有合理臨床裁量彈性,替病人擬定從單一簡易到多元組合的治療策略。林旻憲指出,類固醇仍是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第一線療法,尤其用在急性期,類固醇藥膏搭配潤膚劑使用更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在醫師監督下類固醇藥膏可採間斷方式,長時間用於異位性皮膚炎。他說,國人畏懼且排斥類固醇,然而畏懼副作用而致治療不足,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多不良影響。醫師們深知病人的類固醇恐懼症,主動提供正確的用藥資訊,可有效安撫病人及照顧者焦慮。光照治療已有明確醫學研究證實可有效減緩皮膚發炎、調節免疫、止癢與抑菌,是中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之一。透過醫療級光照設備治療,不是曝曬陽光或是做日光浴,病人大量流汗後,癢感反而會更為惡化。生物製劑是第三線全身性免疫治療劑,屬新興療法,是針對局部治療、免疫及光照治療仍法無控制病情者使用,輕中度病人不需使用,自費治療成本也高。
-
2020-10-16 新聞.健康知識+
吃飽後躺平可緩解腦供血不足?運動會胃下垂? 醫師解析餐後4個迷思的真相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民眾每天都做的事,飯後該如何養生,是很多人都關注的話題。相關養生建議在網上不少,有的說“飯後不能運動,否則會胃下垂”,有的說“飯後喝杯茶,提神助消化”…… 這些養生小妙招數不勝數,讓人難辨真假。最近,甚至有人提出,飯後“葛優躺”,才是餐後養生的正確姿勢。這個小妙招來自於短視頻APP抖音,相關視頻稱飯後不要站著或坐著,而應該躺著,因為飯後血液集中在胃部、大腦供血不足,只有平躺才能緩解由缺血帶來的不適。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網上盛傳的其他飯後養生小妙招靠譜嗎?飯後養生的正確姿勢又到底是什麼?針對上述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迷思一:餐後平臥可緩解腦供血不足? 真相:立即躺下不利於消化“飯後'葛優躺'不可取。”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楊如意在看過相關視頻後,向記者解釋道,人們在剛吃過飯後,胃內充滿食物,消化機能正處於運動狀態,此時平躺會影響胃腸蠕動,不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另外,楊如意提示道,若飯後立即入睡,在睡眠狀態下,人體的新陳代謝率會逐漸降低,很容易使食物中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從而令人發胖。迷思二:飯後運動會造成胃下垂? 真相:適當鍛煉可促進胃腸蠕動“從正常生理角度來講,進食與運動無直接關係,餐後可以運動。” 楊如意解釋道,但需要注意的是,若在飽餐或充分進食後,立即進行劇烈運動,則可能產生如下風險:其一,由於進食後人體胃腸道過分充盈,從而引起胃腸道在腹腔內的「活動空間」變小,若此時劇烈活動,易導致相關器官在腹腔內扭轉、變形,造成腸系膜供血障礙,易引起腸壞死,此類情況常見於兒童群體;其二,進食或者飽食後,若進行劇烈運動,可能引起腹腔壓力增高,導致嘔吐,甚至引發某些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楊如意建議,飽餐之後,可適當地活動,比如散步,這樣既可以促進胃腸蠕動,也可以減輕胃食管反流的症狀。不過,雖然飯後可以適當運動,但不要馬上開始。“飯後不要急著散步。”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醫學科主治中醫師毛偉表示,飯後人體胃內充滿食物,馬上進行直立性活動,會增加胃部震動,加重胃負擔。尤其是有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患者,若飯後立即活動,可能會加重病情。迷思三:餐後飲茶提神刮油?真相:茶會抑制胃、腸液分泌就“餐後飲茶提神刮油”這一說法,毛偉表示,有人認為,飯後喝一杯濃茶,能幫助排除油脂,減輕油膩感,幫助消食、減肥,但實際上飯後立即喝茶,不僅不能消食、刮油,還會抑制胃、腸液分泌,影響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易導致便秘。毛偉解釋道,茶中富含單寧酸,會影響蛋白質吸收,阻礙人體有效攝入營養;茶鹼還會抑制小腸吸收鐵元素,特別是對於一些嚴重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而言,更不能過量飲茶或者喝濃茶。另外,還有很多人特別關心,餐後能否立即飲水的問題。對此,楊如意坦言,餐後立即喝水會降低人體內酶類物質的含量,且飲水會加速食物離開胃的速度,使飢餓感再次出現,不利於減肥。“此外,餐後大量喝水,還會稀釋胃液,不利於食物消化。”楊如意建議,餐後喝水時間與進餐時間,最好間隔半小時左右,同時還需要注意,要適量飲水,以免加重胃腸負擔。迷思四:飯後馬上喝優酪乳助消化?真相:兩小時後才是最佳飲用時間飯後喝水、茶都不能助消化,那喝優酪乳是否可行呢?“飯後喝優酪乳,也達不到助消化的目的。餐後不要立刻喝優酪乳,飯後兩個小時喝較為合適。”楊如意表示,只有當人體胃液的pH值較高時,才能讓優酪乳中所含乳酸菌充分生長,利於身體健康。而飯後兩小時左右,人體內胃液已被稀釋,pH值會上升到3至5,此時飲用酸奶最佳。“雖然優酪乳不宜飯後立即飲用,但它是個營養很全面的食物。優酪乳富含蛋白質、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而且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群。”楊如意補充道。不過,楊如意表示,對於減肥人群,喝優酪乳還需控制量。資料顯示,100克優酪乳熱量為72大卡,即便是脫脂優酪乳熱量也不低。對於超重人群而言,在吃早餐或午餐後,輔以優酪乳為宜,同時主食量需適當減少。“優酪乳本身含有一定熱量,飯後喝酸奶,就等於額外攝入這些熱量,天天如此,脂肪就可能悄悄上身。”楊如意提醒道。餐後養生禁忌有這些楊如意介紹道,飯後忌立即喝茶,此時喝茶會妨礙人體對蛋白質、鐵質的吸收;忌立即喝冷飲,此時喝冷飲會引起腹痛腹瀉;忌立即吸煙,此時煙中的有毒物質會比平常更容易進入人體;忌馬上洗澡、游泳,此時洗澡、游泳會減弱消化能力;忌馬上睡覺,立即入睡易導致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助消化?楊如意表示,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較大,人們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時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在飲食調養方面,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還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在服藥方面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導致病情惡化。同時,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產生。此外,在運動方面,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適度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複發,促進身心健康。“大家要養成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不要吃太多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吃飯時要細嚼慢嚥,且心情要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但不要立刻躺下。”楊如意提示道,少量多餐可避免胃漲或胃酸過多,胃酸過多可能會使得胃液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水果、喝湯,該飯前還飯後?另外,很多人喜歡飯後吃水果、喝湯,其實順序反了,這些東西最好在飯前吃。飯後吃水果,水果會被先吃下去的食物阻滯於胃中,使人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給消化功能帶來不良影響。如果將吃水果的時間提至飯前,對免疫系統有益,而飯後吃水果則沒有這種養生功效。許多人習慣吃飽飯再喝湯,而飯前喝湯可以給口腔、食管、胃、腸等食物的必經之道加點“潤滑劑”,以減少硬食物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鮭魚養殖和野生哪個好?養殖會有較高污染而害健康嗎
讀者在葉小姐在2020-10-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今天在Yahoo奇摩網站看到「早安健康」專欄有以下報導:標題為「盒裝沙拉真的健康?4種讓你生病的偽健康食物」。《4種有害健康食品》:養殖鮭魚:世界各國已有許多專家指出,挪威的養殖鮭魚含有超標重金屬;根據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檢測各國養殖鮭魚,挪威產的鮭魚有著遠比他國更高的有害物質濃度,養殖鮭魚中所含的類戴奧辛物質會影響黏膜健康、產生倦怠感,造成自閉症、神經系疾病、腦萎縮等危害。美國營養專家喬尼.鮑登指出,養殖鮭魚含有的多氯聯苯高達天然野生鮭魚的16倍,多氯聯苯是一種對生物具有強烈毒性的問題,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機能。您的大作《餐桌上的偽科學》裡面說,鮭魚含汞量低又富含Omega-3,是安全的食用魚選擇。我們家幾乎每周都吃一次挪威鮭魚,上述報導讓我很憂心。請問挪威養殖鮭魚最好別吃嗎?那智利養殖鮭魚有比較安全嗎?或是養殖鮭魚都盡量少吃呢?可是野生鮭魚產量少,不容易買到,肉質也比較乾柴,不太好吃……葉小姐所說的報導是2016-5-6 發表的,而它的確是把養殖鮭魚說成是有害健康的食品。可是,這篇文章所說的《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檢測》和《美國營養專家喬尼.鮑登指出》,並沒有附上可資查證的資料。所以,對於這樣的文章,我都是把它定位為《傳言》或《謠言》,也就是不值得相信。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尋《養殖鮭魚與野生鮭魚之間的比較》,共搜到12篇研究論文。我把它們的標題和結論的重點列舉如下:2004年:Global assessmen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farmed salmon(對養殖鮭魚中有機污染物的全球評估)。結論:養殖鮭魚中有機氯污染物的濃度明顯高於野生鮭魚。 歐洲的養殖鮭魚比北美和南美的養殖鮭魚污染物含量高得多。2004年:Global assessment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養殖和野生鮭魚中多溴聯苯醚的全球評估)。結論:養殖鮭魚中這些化合物的含量高於野生鮭魚。 歐洲養殖鮭魚含量最高,北美養殖鮭魚次之,智利養殖鮭魚最低。2004年:A survey of metals in tissues of farmed Atlantic and wild Pacific salmon(養殖大西洋和野生太平洋鮭魚組織中金屬的調查)。結論:在這九種金屬中,養殖鮭魚的有機砷含量明顯高於野生鮭魚,而野生鮭魚中的鈷,銅和鎘含量則明顯較高。 沒有任何污染物超過聯邦標准。2005年:Lipid composition and contaminant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養殖和野生鮭魚的脂質成分和污染物)。結論:養殖的大西洋鮭魚的脂質調整後的污染物水平顯著高於野生太平洋鮭魚。2005年: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Consuming Farmed and Wild Salmon(食用養殖和野生鮭魚的益處和風險的定量分析)。結論:與脂肪酸相關的健康益處可以部分抵消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污染物的暴露風險。2006年:PCBs, PCDD/Fs, an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farmed Atlantic salmon from Maine, eastern Canada, and Norway, and wild salmon from Alaska(來自緬因州,加拿大東部和挪威的養殖大西洋鮭魚和來自阿拉斯加的野生鮭魚中的PCBs,PCDD / Fs和有機氯農藥)。結論:養殖鮭魚中多氯聯苯的總濃度顯著高於野生阿拉斯加奇努克樣品中的多氯聯苯濃度。有機養殖的挪威鮭魚的PCBs最高。2007年:Flesh quality of market-size farmed and wild British Columbia salmon(市場大小的養殖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野生鮭魚的肉質量)。結論:養殖鮭魚肉中的PCB含量高過於野生鮭魚,但比食用關注水平低53-71倍 。同樣,所有樣品中的總汞和甲基汞水平都遠低於加拿大和美國的標準。平均而言,養殖鮭魚的總汞與野生鮭魚相似或更低。本研究結果支持美國心臟協會和英國食品標準局製定的建議的每週食用油類魚類(包括所有卑詩省鮭魚來源)的食用指南,以保護心臟。2008年: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marketed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在美國東北部銷售的養殖和野生鮭魚中的多溴聯苯醚(PBDEs))。結論:養殖鮭魚中多溴二苯醚的總濃度與野生阿拉斯加奇努克樣品無明顯差異,各地區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2008年:Mercury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from British Columbia, Canada(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養殖和野生鮭魚中的汞和其他微量元素)。結論: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的金屬濃度相對較低,低於人類健康消費準則。 所有鮭魚樣品中的甲基汞均低於加拿大衛生部設定的0.5微克/克準則。 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的金屬濃度無顯著差異。2011年:Flesh residue concentration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from British Columbia, Canada(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濃度)。結論:養殖鮭魚中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六氯環己烷,氯丹,氯苯和環二烯農藥的肉殘餘濃度比野生鮭魚高2至11倍。2017年:Lower level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metals and the marine omega 3-fatty acid DHA in farmed compared to wild Atlantic salmon(與野生大西洋鮭魚相比,養殖鮭魚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金屬和海洋歐米茄3-脂肪酸DHA的含量較低)。結論:野生鮭魚中二噁英,多氯聯苯,OCP(滴滴涕,狄氏劑,林丹,氯丹,滅蟻靈和毒殺芬)和汞的污染水平高於養殖鮭魚。2019年:Risk characterisation from the presence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and antibiotic residues in wild and farmed salmon from different FAO zones(糧農組織不同區域的野生和養殖鮭魚中存在環境污染物和抗生素殘留物的風險特徵)。結論:來自鮭魚攝入的風險很低,只有PBDE 99和全氟辛酸才引起關注。從以上這12篇論文可以看出,總體而言養殖鮭魚似乎有較高的污染,但也有正好相反的結論(2017年那篇論文)。無論如何,污染的程度都是遠低於美國和加拿大所設定的標準。還有,請注意,這12篇論文裡有6篇(最早的那6篇,從2004年到2006年)都是出自同一團隊,而它們都是聲稱養殖鮭魚有較高的污染。所以,這就不禁讓人懷疑這個團隊是否與反養殖業的組織有關係。請看Fear-mongering ripe in the food industry(食品行業的恐懼散播已經成熟),以及Controversial academic returns to the fray over salmon(具爭議性的學者回到鮭魚引起的爭議)。華盛頓州衛生部的網站上有一篇文章Farmed Salmon vs. Wild Salmon,其中的第二段是:關於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的爭論是複雜的。媒體,網路和科學刊物中的報導常常看起來是互相抵觸的。 問題可分為三大類:對環境的關注,污染以及可食部分中的omega-3脂肪酸含量。 好消息是野生和養殖鮭魚的汞,PCBs和其他污染物含量都很低。加州大學的兩位水產專家也有發表Farmed Or Wild? Both Types Of Salmon Taste Good And Are Good For You(養殖還是野生? 兩種鮭魚口味都很好,對您也都有好處)。哈佛大學健康網站的執行編輯也有發表Finding omega-3 fats in fish: Farmed versus wild(在魚類中找到omega-3脂肪:養殖或野生)。她說不論野生或養殖,鮭魚都是攝取omega-3的好選擇。總之,早安健康那篇文章,由於是道聽途說片面之詞,而錯把有益健康的養殖鮭魚說成是有害健康。原文:養殖鮭魚有害健康?
-
2020-10-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心臟病人常因等不到換心就走了!研究找出可望修復心肌損傷的方式
我們成年人的心臟肌肉再生能力非常低,如果損傷後(例如心肌缺氧/缺血),不論是失去功能或者是死亡,都很難自行修復,而原來心臟細胞的空白位置就會被纖維母細胞佔據,變成心臟纖維化,造成心臟無力,這是心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換心是一種治療方法,但來源相當的少,很多人等不到一顆心臟就去世了,如果能夠讓它自行修復或再生,那就真是再好不過了。目前台灣人的十大死因中,第二名就是心臟病,不容小覷。2020年9月14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哈根先生(Pat Hagan)報導了一種由海藻膠(Alginate)製成並裝有幹細胞的微小膠囊,可以作為心臟肌肉受損後的治療方法。膠囊大約為一顆米粒的大小,研究人員通過胸部側面的切口將其植入老鼠的心臟肌肉內。膠囊裡面含有30,000個骨髓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會持續分泌出許多生長因子,這些生長因子可以啟動心肌修復和再生的過程,大幅度恢復心臟功能,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生物材料科學》(Biomaterials Science 2020 Sep 15; 8(18): 5061-5070)雜誌上。未來人體研究的結果值得期待。眾所皆知,許多人心肌梗塞(heart attack)急救回來後,發現心肌受損嚴重,導致心臟無力(或叫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而這顆弱化的、肌肉受損的、無力的心臟因為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推向全身,所以會造成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產生缺血和缺氧的現象,造成呼吸喘、呼吸困難、疲倦無力、食慾不振、 四肢冰冷、下肢水腫等等的臨床症狀,甚至有心臟肥大和肝腫大的情形。目前醫學界對於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以及改變生活型態方式藉以減輕心臟負擔,這些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部分心臟功能,但這些藥物並不能讓原本所造成的心肌損害復原回來。所以醫學界一直期望能讓心肌再生,恢復正常的心臟功能。十幾年來,幹細胞治療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幹細胞有很多不同的來源可以得到,骨髓是常常被提到的一個重要來源,強烈的證據指出在骨髓間質 (Bone marrow stroma) 存在有組織特異的幹細胞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科學家已經了解到,必須直接把這種間質幹細胞送進受損的心肌部位(若選擇注射入血管,不論是靜脈或動脈,效果都很差,只有少部分的幹細胞會到達心臟受損部位),才有可能促進新的心臟肌肉再生。但即便是如此,科學家們的諸多嘗試仍都以失敗告終。失敗的慘痛經驗,發現了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是這些幹細胞會被免疫系統所破壞,因為它們不是心臟內原有的物質而予以攻擊,通常植入幾小時後,就只剩下不到1%。第二則是幹細胞就算直接放進心臟受損部位,它也不願意好好待著,反而會從受損區域跑到身體的其他各部位去,造成效果不彰。這次研究人員使用的海藻膠膠囊,既可以將細胞拘留在心臟受損部位內,不能夠亂跑。同時又可以保護它們不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14天後仍然在膠囊內存活著),可說是一箭雙鵰,效果非常好,所以受到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海藻裡面富含海藻膠(alginate),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不會觸發免疫系統的攻擊。當它被科學家簡單修飾後,可以形成凝膠狀的膠囊,保護幹細胞。同時膠囊外部具有多孔膜,可以讓幹細胞所分泌的各式各樣生長因子從孔洞中持續釋放出來,促進心肌再生。這顆膠囊直徑僅為1.5毫米,是由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萊斯大學生物工程學系維瑟教授(Omid Veiseh)和貝勒醫學院外科部加塔醫生(Ravi K. Ghanta)所共同研發出來的。加塔醫生將模擬心肌梗塞後的老鼠分成三組,每組老鼠的心包囊(the pericardial sac)內分別植入三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組老鼠是植入含有幹細胞的海藻膠膠囊,第二組是植入不含任何東西的海藻膠膠囊(控制組),第三是直接植入完全沒有保護的幹細胞。研究結果顯示,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室功能復原的機會比起直接植入幹細胞組要高出約2.5倍,相當驚人。另外,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肌纖維化的情形比起控制組也大幅度減少了2/3。而直接注射幹細胞組在心肌纖維化上則完全沒有改善的效果。結論顯示海藻膠膠囊包裹幹細胞可以維持幹細胞存活,進而增強心臟復原與再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英國心臟基金會副醫學主任皮爾森教授(Jeremy Pearson)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用幹細胞修復受損的心臟一直是醫學界十多年來的願望,但是到目前為止,這項努力的成果還遙遙無期。而海藻膠膠囊看起來確實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值得嘉許。
-
2020-10-15 寵物.照顧指南
愛貓如何讓你「抓狂」?養貓會害主人罹患精神疾病嗎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 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作者凱瑟琳.麥考利夫】進入弓形蟲這種奇特研究領域的精神病學家並不多,富勒.托利是少數一位,而他對於動物研究竟有效彌補對人類研究的不足,感到相當驚豔。我到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史丹利醫學研究中心總部拜訪他時,他對我說,「這一直不是主流研究路線,我不敢相信這會成真。」這個組織多年來以他為首,是美國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研究最主要的私人資助機構之一(目前托利擔任研究中心的研究副主任)。近四十年來,托利始終認為具傳染性的生物,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常見起因。他承認發生在自己家族中的一起悲劇,或許是他追尋這看似離經叛道領域的幕後動力。一九五六年,托利的妹妹—高中風雲人物,即將畢業上大學—突然出現思覺失調症的明顯症狀。托利當時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得知消息後趕緊回家幫忙母親照顧妹妹。那時是精神病學的黑暗年代。權威人士認為托利的妹妹之所以得病,是來自對冷漠、沒有愛的父母產生的絕望反應,而這種說法讓他母親在失去女兒的悲痛下更背負起愧疚感。不到十年,托利成為思覺失調症領域專家,發現當時所謂權威提出的武斷意見,全是冠冕堂皇的屁話,於是下定決心探究這種疾病的成因。他決定從頭開始,並翻遍數百年歷史的醫學紀錄與歷史文獻,希望找出新線索。「現代教科書仍然會出現一些可笑的敘述,稱思覺失調症處處可見,在世界各地的發生率都一樣,而且從遠古時期就存在。」他強調「那些看法完全牴觸流行病學觀點。」—他在與別人合著的《隱形瘟疫》(The Invisible Plague: The Rise of Mental Illness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中下了這個結論。他發現除了古埃及人之外,在十八世紀晚期之前幾乎沒有人養貓當寵物;最早這麼做的「是詩人,也就是巴黎與倫敦裡頭思想前衛的左派人士。貓就此成為我們的物。」他們把這稱為「養貓風潮」,而思覺失調症的案例正好在同時期急速增加。這種疾病「完全發作的情況相當驚人,以致我發現在一八○六年前,也就是英國與法國同期間出現病例時,醫學文獻竟未能完整描述其病徵。」他指出,「我會覺得驚訝,是因為十五、六世紀有一些非常傑出的觀察家,而他們本應記錄下來。」最引人注意的是,思覺失調症患者體內有弓形蟲抗體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到三倍。這個說法來自他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小兒科醫師兼神經病毒學家羅伯特.約爾肯(Robert Yolken),他們針對世界各地相關文獻(共三十八項優秀研究)共同進行的概觀分析。人類基因體研究明確顯示,思覺失調症具有大量的遺傳因素。這個發現看似與他們的立場相左,但他們並不這麼認為。到目前為止,與思覺失調症最一致相關的基因,控制了免疫系統抵禦傳染媒介的機制。因此,他們認為在精神疾病的高風險家庭中,遺傳風險因子有可能是對弓形蟲的無效免疫反應。托利和約爾肯相信,德國麻疹、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流感、皰疹及其他病菌可能會使思覺失調症惡化;他們也認為一些病例牽涉了與細菌無關的促發因素。舉例來說,大麻重度成癮與出生時的併發症也和這種疾病有關,而弓形蟲是目前已知最強大的環境觸發因素之一。托利表示,「如果要我猜的話,我會說約有四分之三的思覺失調症病例跟傳染性媒介有關,而我相信弓形蟲涉及當中大多數。」讓爭議火上加油的是,有研究人員開始認為弓形蟲與自殺有關,其中以馬里蘭大學的羅馬尼亞裔精神病學家特奧多爾.帕斯托拉切(Teodor Postolache)為首。研究自殺的風險因素時,帕斯托拉切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重度憂鬱或有強烈自殺傾向者的大腦較有可能出現發炎徵兆—對感染或受傷的免疫反應。包含此現象在內的諸多線索都讓他認為,弓形蟲囊胞可能是某些自殺案件的促發因素,而他致力與歐洲學者一同探索這個理論。他與研究團隊走過歐洲二十五個國家後發現,女性的自殺率與所在國家的弓形蟲盛行率成正比;他們也對四萬五千兩百七十一名分娩時曾接受弓形蟲測試的丹麥女性進行前瞻性試驗。此後十五年內,體內弓形蟲抗體濃度高的女性試圖自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一.五倍;當中抗體濃度最高的女性,風險則整整高出一倍。帕斯托拉切團隊及許多獨立研究團體持續證實了弓形蟲與不同性別及各區域自殺行為的關聯性,包括來自土耳其、瑞典、巴爾的摩和華盛頓的研究。「我不認為弓形蟲一定是自殺的原因,」帕斯托拉切謹慎表示,「也有可能精神疾病讓患者更容易接觸弓形蟲。」然而,他逐漸肯定弓形蟲至少是自殺的誘發因素之一。這來自他與研究團隊所進行的一項測試,受試對象為慕尼黑某戶籍登記地隨機挑選的一千位民眾,這些人都經過仔細審查、並已排除任何精神病史。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填寫問卷,評估自己自殺的可能性,並抽血檢查受試者體內是否受弓形蟲感染。結果,感染弓形蟲的受試者遠比未感染者更表現出自殺的傾向。這些傾向包含男性的衝動與尋求刺激的行為,以及女性的敵對情緒(對他人與自我)。如同佛萊格爾的研究發現,這些特徵和危險駕駛及其他衝動行為具強烈的關聯性。「我希望獨立研究團體也能得到相同發現,」帕斯托拉切表示,「那將是重大的突破。」有鑑於弓形蟲帶來的各種麻煩,貓奴們是否該考慮斬斷對主人的情絲呢?多數科學家同意佛萊格爾的主張,認為人們無需為了避免染上寄生蟲而過度反應。事實上有無數研究顯示,貓為飼主帶來許多心理上的益處。因此真要說起來的話,飼主沒有貓的陪伴下,心理健康不僅不會改善,還更可能惡化。專家表示只要鏟貓砂時多留意、澈底清洗蔬果、從事園藝工作時戴手套,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相較之下,牛肉與羊肉更是弓形蟲的常見感染源,因此建議全熟食用;如果想吃生食料理,可先將肉品冷凍以殺死微生物囊腫。遺憾的是,如果人們防疫失敗,以目前的醫學技術還無法去除腦中的弓形蟲,因為牠的囊腫具厚實囊壁,大多數藥物都拿牠沒轍。然而基於對潛伏感染的擔憂,已有一些研究團體著手開發可突破囊壁的藥物。考量弓形蟲與引起瘧疾的原生動物的親緣關係,研究者的主要目標是檢視瘧疾藥物能否有效戰勝弓形蟲的囊腫。根據對老鼠的實驗可知,這項策略已辨識出部分可望發揮作用的媒介,也增加了治癒人類潛伏感染的希望。為了解釋當前的研究進展,約爾肯以數十年來醫界對潰瘍的立場舉例。「多年來,人們懷疑幽門桿菌是潰瘍的凶手,但一直到找出對付幽門桿菌的療法後才確定這件事。所以這是我們需要的,最終目的是證明,除去寄生生物後病就會好起來。」帕斯托拉切當然也懷抱同樣的希望。儘管走在領域前頭的研究尚未成熟,但他承認這已使他開始從不同角度看待人類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我們通常認為情緒障礙和童年時期的遭遇有關,但誰知道呢?也許那些寄生生物控制了人類的潛意識。」
-
2020-10-13 新聞.健康知識+
按壓腋下會痛?恐是自律神經失調、心肌梗塞高風險群!專家教你「10秒這樣按」幫身體排毒
現代人長時間埋首案前,長期姿勢不良讓身體、肩頸都好~緊、好痛,不僅使血液循環惡化,還會影響淋巴循環!淋巴是什麼?淋巴系統是由淋巴、淋巴管與淋巴結所組成的循環系統。淋巴為富含白血球的透明液體,白血球為免疫系統的重要一角,透過淋巴循環可清除體內老廢物質、維持身體免疫力以抵抗病原體。在肌肉的協助之下,淋巴系統可以將液體輸送通過身體。按按腋下,會痛就可能是疾病高風險群因腫瘤、發炎、感染、手術或放射治療後都會導致局部淋巴循環不順、使淋巴液不正常堆積,引起發炎反應。按按腋下,會痛?那可能就表示腋下的淋巴已經阻塞了!而且還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肩頸痠痛、頭痛、肌膚狀況變差、以及心肌梗塞(特別是腋下有硬塊)等等狀況。日本經絡整體師朝井麗華在其著作寫道,99%的人都有「腋下淋巴阻塞」的問題,而腋下有著淋巴結,是肩頸淋巴液聚集的地點。若姿勢不良,造成的肩頸僵硬、肌肉緊繃就會使腋下周遭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變差。而「腋下淋巴阻塞」使腋下,及其周邊的肩頸、手臂、背,甚至內臟部位的血液流動不順、進而導致肌肉僵硬;血液不流通,易成手腳冰冷、內臟虛寒的體質;血液循環差,讓氣色變差、皮膚暗沉等等,肌膚也大受影響;而體內多餘的水分、老廢物質無法排出、造成身體浮腫;淋巴液中的白血球阻塞,造成免疫力低下、百病叢生。朝井麗華表示,若「腋下淋巴阻塞」,可以試試以下3招,不僅可以促進排毒,還能豐胸!(1)將右手的拇指放在左邊腋下中間,其他4根手指放在腋下後(2)像是抓住腋下般,輕輕揉捏至少10秒(3)4根手指再慢慢往下移動,並一個位置至少揉捏10秒還可以改善落枕落枕時,想要試著轉轉頭、動動身體來舒緩,但有可能越動越嚴重!朝井麗華認為,落枕並不是睡姿差、或是枕頭不適合,其實可能就是因為腋下、肩頸肌肉過於僵硬,進而拉傷脖子。因此可以試試以下3招,減緩落枕不適的狀況:(1)揉:將拇指以外的4隻手指頭併攏,揉捏落枕那側的腋下(2)順:按壓穴道「手三里」後馬上用手臂畫大圓(3)動:將落枕那邊的手臂打直、拳頭往天空舉起;接著將手肘往後拉伸10秒、且重複3回合延伸閱讀: 存活率不到10%,他卻把癌末當重感冒!43歲猛男CEO:別讓負能量,養大你的癌細胞
-
2020-10-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醫病關係要好 人體器官也要對話
診間。醫生:「你先不要問,我先說明。」說明完了,病人想發問。醫生:「你的問題,我剛都已說明了,不再回答!」病人愣在那邊,不知所措。凡事講求溝通,有些醫生比較年輕,比較主觀,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會逐漸發展溝通技巧,了解溝通的重要性。生物體內錯綜複雜的生命現象也是透過各種信息,通常是細胞內外的分子來運作。例如,在人體頸部前面的甲狀腺,小小的兩片,會分泌甲狀腺素,這種荷爾蒙很奇妙,過多會引起所謂的甲狀腺亢進,會心悸、體重減輕;過少會行動遲緩、肥胖、無精力,而甲狀腺荷爾蒙的分泌則是受到腦下垂體的荷爾蒙 ──促甲狀腺荷爾蒙,這個荷爾蒙與甲狀腺互相「對話」,讓人體可以保持平衡。在器官移植方面,以前瓶頸在於人體的免疫系統會把移植進來的器官當成舶來品,群起而攻之,這樣移植的器官很容易被破壞,直到三、四十年前,抗排斥藥物的發展,突破這個瓶頸,這些藥物告訴免疫系統,這些移植入的器官不是壞人而是自己人,這種對話之下,免疫細胞就不會攻擊移植入的器官了。醫病關係要好,雙方要有好的溝通,醫療要進步,也要對人體器官的祕密多所了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 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0-10 養生.聰明飲食
控制血壓、預防腎結石...這種果汁功效驚人 運動後喝效果更好
減肥瘦身時還能兼顧增強免疫系統的水果就屬檸檬啦!檸檬這種水果,沒有辦法直接生吃,卻可以拿來應用在生活各種地方,甚至是減肥也可以利用喝檸檬水,達到替代高糖份手搖飲,達到減肥的功效;我們常見餐廳裡都使用的檸檬水,切一小片放在水裡增加水的層次感,讓顧客感覺水被升級了!由於檸檬去除異味的能力強,除了常常會在海鮮料理中看到,還可以用沾滿檸檬水的棉球來去除冰箱裡的異味。當然,檸檬這種水果沒有辦法直接吃,最直接攝取的方法,就是炸一杯檸檬汁了。可別小看一杯檸檬汁,它的功效可是多到嚇人,不僅可以幫助病人控制血壓、減輕頭暈和噁心的症狀、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礦物質或是預防腎結石等,好處多道說不完。不過你知道嗎?運動完喝上一杯檸檬汁,對於人體可是有極大的好處。運動後喝檸檬汁的好處1. 促進免疫系統檸檬汁之於人體就像是催化劑,它可以加快人體吸收維他命C的速度。對於剛運動完快速流失身體能量的你來說,每天喝一杯檸檬汁可以幫助人體儲備所需要的「緊急能量」,將流失的能量迅速補回。2. 強化韌帶並防止扭傷如果你跟小編一樣非常喜歡運動,看到這點想必非常開心。當因受傷而無法從事心愛的運動,這種想見卻又不能見的傷痛小編最了解啦!檸檬汁可是有幫助你避免運動傷害的功效,強化你的韌帶機能,降低扭到腳的機率。另外,檸檬汁本身就是酸性,它可以使身體消除體內過多的酸,預防乳酸的堆積。因此久未運動的朋友,若你某天突然大量活動,想要避免隔天起床全身痛得像是被拆解,趕快大口喝下檸檬汁就對了!3. 有助於減肥 同時增加能量如果你正在減重,運動過後嘴巴想來點水以外的味道,但手搖杯卻是減肥的地雷食物,那你不妨用低熱量的檸檬汁代替。冰冰涼涼的檸檬汁,絕對可以解決你運動過後的口渴,還可以加上一些天然的蜂蜜,調和一下,風味絕佳。用檸檬汁搭配重訓減肥還有個好處:維持你的肌肉張力,同時達到減肥的功效喔!4. 幫助補充水分運動時的隨水壺,可以替換成檸檬水,讓你可以在運動時邊獲得礦物質鹽的補充,不會增加任何熱量。提醒你,要記得稀釋一下檸檬水,才不會傷胃喔!5. 抗菌力道增強檸檬汁很神奇,可以幫助身體殺死體內的細菌,減少生病感冒的機會。這樣一來,對於還未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你,就不會漏掉任何一堂健身課程,如期的出現在運動教室啦!6. 促進血液循環檸檬汁可以幫助心臟的謝液循環,讓你的體內系統更有效率的運送新鮮血液,可以幫助你縮短重訓時,組數與組間的休息時間,更快的恢復身體狀快,達到健身效能。看了這麼多檸檬汁的好處,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呢?檸檬汁對人體可說是相當的好,也是運動者的好夥伴。攝取的方式也很多,你可以參考以上的方式,或運用創意,發明自己獨特的飲料。※本文摘自SuperFIT,原文「減肥與免疫系統:來一杯這種果汁,快速去除運動後的痠痛」
-
2020-10-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從確診新冠到3天出院 川普是過度治療還是病情嚴重?
前天(2020-10-5)晚上收到一個LINE,它的開頭是:「轉載文章,僅為參考。想知道川普的醫療團隊如何醫治川普的武漢肺炎嗎? 看完底下的解釋, 我才了解他怎麼三天就可出院。本文是一位台大化學系畢業的范清亮博士所寫, 他在80年代把快速驗孕棒公司賣給Eli Lilly而成名.」這篇所謂的范博士的文章是用英文寫的,而它是敘述了川普總統的療程。我把它的重點歸納如下:第一、川普使用了Regeneron公司的《新冠抗體雞尾酒》,第二、川普使用了吉利德公司的《瑞德西韋》,第三、川普使用了類固醇藥Dexamethasone。這篇文章的結尾是:「請記住,藥物的類型和給藥順序至關重要。我希望FDA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批准Regeneron或Eli Lilly的抗體雞尾酒療法,這樣任何高危患者都可以盡快接受川普總統接受的相同治療。」所以,這位范博士對醫療團隊給予川普總統的治療是抱持高度肯定。只不過,不論是在醫學上,或是在法律上,這項治療都是有問題的。川普總統所使用的三種藥裡,《新冠抗體雞尾酒》是未經批准的,而《瑞德西韋》和Dexamethasone雖然有被批准,但卻不應當給輕症病患使用。Dexamethasone並沒有被批准用於一般病患,而是只能用於已經出現嚴重缺氧(肺功能有問題)的病患。而FDA之所以會設下如此嚴格的條件,是因為類固醇會抑制免疫系統,也會造成許多副作用,如潰瘍,憂鬱,快感,躁動,妄想症,等等。《瑞德西韋》是有被批准用於重症病患,而目前的證據是它能使住院天數從15天縮短至11天。雖然也有一些臨床試驗在測試《瑞德西韋》對輕症病患的療效,但目前還沒有清晰的答案。Regeneron公司的《新冠抗體雞尾酒》被川普的醫生說是《多株抗體》(polyclonal antibody),而很多媒體,包括許多台灣媒體,也都說是《多株抗體》,但事實上它是兩個《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的混合劑。這兩個《單株抗體》都是針對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而其作用都是阻止新冠病毒侵入細胞。這個《新冠抗體混合劑》目前還在進行第一和第二階段的臨床試驗。也就是說它是連第三階段的臨床試驗都還沒做,所以它離批准的階段還非常遙遠。Regeneron公司是在2020-9-29,也就是川普總統接受這項治療的三天前,才首度公佈臨床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時間點實在是值得鼓掌叫好。根據這份臨床試驗結果的報告,共有275位病患參與試驗,而他們都是沒有住院的輕症病患。他們被平均地隨機分配到三個組:第一組是接受8公克的藥(高劑量),第二組是接受2.4公克的藥(低劑量),而第三組是接受安慰劑。結果是,平均而言,第一組的是8天之後就無症狀,第二組是6天之後就無症狀,而第三組是13天後才無症狀。所以,低劑量的效果是好過高劑量的,但是,川普總統接受的是高劑量的。不管如何,由於這個藥還沒被FDA批准,所以唯一可以合法使用它的情況是所謂的Compassionate use。也就是說,只有在醫生認為該病患已經到了《不治療就會死》的情況,才可以試用一個未經批准的藥。就是因為這樣,有好幾位醫生發表意見說,根據這個Compassionate use的使用來判斷,川普的病情應該是極為嚴重。請看下面這兩篇報導:2020-10-5Bussiness Insider(商業內幕)發表的‘That makes no sense’: Doctors say Trump is either getting overtreated for the coronavirus, which could be risky, or is more seriously ill than we know(“這沒有道理":醫生們說川普要么被過度治療,而這可能是有風險的,或者比我們所知道的病得更嚴重)。這份報導的第四段是:「在過去四天我們與20位醫生的對話中,出現了一個共識:要么川普是病情輕微,但卻被過度治療,而這有其自身的風險,要么他的病情是比他的醫療團隊所願意透漏的嚴重得多。」2020-10-6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發表的Trump’s COVID-19 treatments suggest severe illness, UC Berkeley expert says(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專家說,川普的COVID-19治療暗示嚴重疾病)。這份報導是採訪John Swartzberg,而這位醫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聯合醫學項目傳染病和疫苗學名譽教授。他說:「從川普的治療方案來看,他的病情是比他的醫療團隊所願意透漏的嚴重得多。」總之,從醫療團隊所提供的訊息來看,川普總統的病情顯然是不嚴重。但是,從醫療團隊所給他的治療來看,川普總統的病情顯然是非常嚴重。到底哪一個才是對,大概永遠都不會有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那篇范博士的文章卻會讓大眾誤以為,這麼一個問題重重的治療方案是值得推廣的。原文:川普的新冠:過度治療,還是病情嚴重?
-
2020-10-08 癌症.血癌
跨國異體骨髓移植 台大癌醫中心救老翁一命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70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占了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5年存活率有六成。劉家豪指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愈來愈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5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在等配對,但近10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3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劉家豪說,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元,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11萬到22萬元,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10-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美國染疫患者住院44天 帳單超過台幣5000萬元
新冠肺炎是個難以預料的疾病,因為有些病患症狀輕微、甚至無症狀,但也有些病患因器官、心血管系統,及免疫系統所承受的折磨而病故。像馬扎拉(Salvatore Mazzara)這類長期病危的患者,總共住院44天(包括待在加護病房23天)才出院。保險公司收到治療馬扎拉的帳單總金額約為188萬1,500美元(新台幣5,408萬元),但保險業者認為,其中約86萬7,000美元有爭議。減去保險公司商定的價格折扣額後,目前的賬單仍有178,200美元(新台幣513萬元)。這不是最終的金額,可能還會有變。馬扎拉一家要負擔多少錢,於他們的保險給付。華爾街日報(WSJ)記者採訪馬扎拉本人與其妻兒,以及西奈山醫院的醫生與工作人員,帶讀者一探馬扎拉住院治療的情況。全美各地的醫院都謝絕訪客,以免新冠病毒蔓延。在獨自踏入醫院前,馬扎拉對他太太說,你很快就會見到我。馬扎拉太太很害怕,她暗忖:「我還見得到他嗎?」他最終活了下來,但住院時間長達六周。當馬扎拉進到急診間,醫生馬上診斷出他感染新冠肺炎。現年48歲的他,肺臟、心臟和腎臟正在快速衰竭。為了維繫他的生命,醫生嘗試了實驗性藥物與測試其他治療方式。起初,醫生很快給他開了抗瘧疾藥物羥氯喹(HCQ)。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傳染疾病部門主管阿伯格說,該醫院最後在4月24日停藥,因為研究顯示HCQ藥效甚微,且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警告,有報告顯示HCQ會對新冠患者帶來嚴重的心律問題。FDA在6月中旬撤銷了3月底時對HCQ的緊急授權。馬扎拉在4月7日晚間按下緊急按鍵,警示他的症狀危急,醫生火速趕到他的床畔。見到眼前這個血氧濃度極低的病患,情況雖危急卻又能說話,醫生備感困惑,因為出現這種症況的病患通常會意識模糊,且因過於痛苦而無法說話。醫生為馬扎拉戴上呼吸器並使用大量鎮定劑,然後送進加護病房(ICU)以加強照顧。使用大量鎮定劑,雖能讓患者免除在喉嚨插管時的不適,但也對他們帶來譫妄、昏迷等神經系統的併發症。馬扎拉進加護病房的第一天,醫生就開了新的處方箋:瑞德西韋。醫生讓馬扎拉參與這個藥物的研究計畫。但在加護病房第三天,馬扎拉的腎臟開始衰竭,這是甚少人知的新冠肺炎併發症。這種腎臟功能 使馬扎拉難以繼續使用瑞德西韋;因而被迫退出這項研究計畫。在進到加護病房的頭10天,醫生用藥物治療馬扎拉的腎臟 ,並用側臥或俯臥的方式來幫助他的肺。此時他仍需使用大量鎮定劑。在沒有洗腎的情況下,他腎臟的情況慢慢好轉;他的肺部也逐漸改善,但他仍需呼吸器來幫助呼吸。後來他的心跳突然停了。心跳停止雖然短暫,但他心臟的肌肉卻開始顫動,也就是心房顫動。重症加護醫生說,病危的患者通常心臟會出問題,這是對壓力的一種反應。醫生用電擊去顫。馬扎拉先是戴上呼吸器,但為了避免長期使用呼吸器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後來醫生又改用氣切的方式,直接從他喉嚨開的孔洞輸入氧氣。於是,馬扎拉就可施打較少的鎮定劑,也拿下了呼吸器。醫生聚焦於改變馬扎拉的用藥,努力喚醒他。終於有所回報。醫生要求馬扎拉握緊她的手、動動腳趾。他都照做了。馬扎拉隨即離開加護病房,並換到另一個樓層,在這個樓層的工作人員會幫助患者擺脫輸氧設備的倚賴。在離開加護病房一周後,馬扎拉終於在34天後再次自主呼吸。他開始接受物理治療以恢復體能。馬扎拉在5月18日終於出院。馬扎拉太太向前抱住她丈夫,並哭了出來。醫生開給馬扎拉出院要服用的抗凝血劑,這是給新冠肺炎患者的預防性藥物,但這也引發了另一個未知的問題。醫生認為,新冠肺炎帶來的發炎症狀,會導致血液凝固,進而造成中風和肺栓塞。他們知道這種藥有效,但不確定要服用多久,「我們不知道要何時停藥」。
-
2020-10-08 癌症.血癌
台大癌醫跨國骨髓移植首例 七旬港翁哽咽感謝台灣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七十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整體費用僅新加坡國際醫療的三分之一,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都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曾先生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佔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五年存活率達六成。劉家豪表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越來越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五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常在等配對,但近十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三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成效媲美國際。劉家豪表示,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十一萬到二十二萬,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劉家豪表示,台大癌醫有郭台病捐贈之台成血液腫瘤實驗室,精確診斷和治療所需的最新設備,都已經不惜成本補齊了。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也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10-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苗到底孰優孰劣?教授:有一個關鍵已浮出檯面
讀者Alex Shan在2020-10-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美國的Covid-19 疫情近期有增加的趨勢,疫苗的研發也是眾所關注。目前的兩大疫苗使用的製成 – 中國大陸的DNA 疫苗和歐美(Moderna/Pfizer/AstraZeneca)的m-RNA 疫苗 。前者是使用多年的技術,但由於是在中國大陸研發,西方媒體多持負面的看法。後者是近十年研發的新技術,但還未曾使用在大規模的疫苗製作和注射。由於美中近年在個領域的對抗和批評,至今沒有看到在科學基礎上的理性比較。可否請您的專業分析兩者的優劣?祝平安.我看到這個電郵之後,左思右想,一時決定不了,所以就先回覆:「要寫得讓大多數人看得懂,可能不容易,但我會試試看。」疫苗的理論基礎與製作方法,對普羅大眾來說本來就很難理解。現在再加入DNA和RNA之後,那就更會是對牛彈琴了。不過,我最後還是決定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把莫扎特的Twelve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彈成「小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傳統的病毒疫苗可分為兩種:「滅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和「減毒疫苗」(Attenuated vaccine)。「滅活疫苗」是用化學,熱或輻射把病毒殺死之後而產生的,例如流感疫苗。「減毒疫苗」則是用細胞培養來削弱病毒的致病性而產生的,例如麻疹疫苗。DNA和RNA疫苗是大約在30年前才開始發展的。它們是針對病毒的某一特定蛋白而製作的,而就冠狀病毒而言,此一特定蛋白通常就是它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我們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的技術將刺突蛋白的基因複製成DNA或RNA,然後再將它們與載體(vector)結合之後,製作成疫苗。傳統疫苗在注射進入人體之後就會刺激免疫系統來產生抗體。但是DNA和RNA疫苗則必須先進入細胞去將它們所代表的蛋白「表達」(express)出來。如果是RNA的話,那就需要通過「翻譯」(translation)來將蛋白「表達」出來,而如果是DNA的話,那就先要「轉錄」(transcribe)成RNA,然後再通過「翻譯」來將蛋白「表達」出來。這個「表達」出來的蛋白,才會刺激我們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就冠狀病毒而言,這個「表達」出來的蛋白就是刺突蛋白,而我們身體所產生的抗體就能防止冠狀病毒利用刺突蛋白來侵入我們的細胞。雖然DNA是需要通過「轉錄」及「翻譯」兩道程序才能將蛋白「表達」出來,但由於DNA的穩定性比RNA高,也比較容易操作,所以DNA疫苗和RNA疫苗是各有優劣,也並駕齊驅地在各自發展。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00款新冠疫苗在研發,而其中有兩款已正式在人體使用,另外有7款是正在做第三期臨床試驗。兩款已正式在人體使用的疫苗分別是中國CanSinoBIO(康希諾生物公司)的Ad5-nCoV和俄國的Sputnik V。它們都是DNA疫苗。7款正在做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分別是:1.美國Johnson and Johnson公司的Ad26.COV2-S。它是DNA疫苗。2.瑞典AstraZeneca公司的AZD1222。它是DNA疫苗。3.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的New Crown(新冠)。它是滅活疫苗。4.中國Sinovac Biotech(科興生物技術公司)的CoronaVac。它是滅活疫苗。5.美國Pfizer公司的BNT162b2。它是RNA疫苗。6.美國Moderna公司的mRNA-1273。它是RNA疫苗。7.美國Novavax公司的NVX-CoV2373。它是刺突蛋白疫苗。所以,讀者Alex Shan所說的《中國大陸的DNA 疫苗和歐美(Moderna/Pfizer/AstraZeneca)的m-RNA 疫苗》,並不完全正確。至於讀者Alex Shan所說的《但由於是在中國大陸研發,西方媒體多持負面的看法》,我個人認為這是因為大家對中國控管方面的擔憂,而不是因為中國所開發的是DNA疫苗。事實上,美國媒體對俄國的疫苗也都是持負面的看法,而原因也都是在控管方面的擔憂。所以,我個人認為,就效力而言,目前還看不出到底是DNA疫苗較好,還是RNA疫苗較好。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有一個優缺點已漸漸浮出檯面,那就是「疫苗保存溫度」。我在前面已經講了,DNA的穩定性較高,所以DNA疫苗通常只需要用一般的冰箱(攝氏4到8度)來保存。Moderna公司的RNA疫苗是需要保存在零下20度,而Pfizer公司的的RNA疫苗則更誇張地需要保存在零下70度。如何在運送的過程以及在各個定點(例如診所)維持這樣超低的溫度將會是極大的挑戰。美國的媒體已經用mind boggling(令人震驚或難以置信)來形容這樣的挑戰。原文:新冠疫苗,DNA,RNA,孰優孰劣
-
2020-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也許新冠將成季節性病毒
現年85歲的今年諾貝爾醫學奬得主、美國病毒學家阿特爾(Harvey J. Alter)早前接受上海《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他對新冠疫情的發展並不樂觀,「我們也不知道這種病毒何時又會再次暴發,也許今後這種病毒將會成為我們每年都需要去應對的季節性病毒。」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5日揭曉,由阿特爾與英國生物學家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美國病毒學家萊斯(Charles M. Rice)共同獲獎,以表彰三人發現C型肝炎病毒,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阿特爾1960年代就從事病毒研究。日前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諾貝爾醫學獎尚未公布。阿特爾表示,「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我們知道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能有效阻止病毒擴散,但是在美國有很大一部分人不這麽做,他們拒絕佩戴口罩,其中包括我們的總統(川普)。」阿特爾受訪時提到,隔離政策對經濟產生了影響,所以在保持社會正常運轉和挽救生命之間很難平衡,「在完全阻止病毒之前我們應該有一個很好的計劃,以及知道要做什麽。」阿特爾強調,疫苗可以給我們帶來希望,但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疫苗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包括不知道T細胞如何免疫應答,也不知道病毒最終在體內如何被中和,不知道疫苗有效性能持續多久,不知道病毒突變後的影響。」他認為,「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疫苗的有效性,而且這種疫苗的有效性可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需要每年開發出新的有效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