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8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297
筆 文章
-
-
2021-08-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有癌症在做XX治療,可不可以打疫苗?」哪種疫苗較適合癌症病患?
近期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台灣惡化,而台灣也進入了三級警戒,隨之新冠疫苗接種的議題也受到國人高度的關注。在這段時間有許多的癌症病友都對新冠疫苗接種有許多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有 「我在做 XX 治療,可不可以打疫苗?”,"哪個疫苗較適合癌症病患?」。因此在此整理了幾個病友常見的問題,並依現有的實證醫學以及近期更新的美國 NCCN 指引的建議予以回答。癌症病患可不可打新冠疫苗?可以!在現有 COVID-19 疫苗的臨床試驗,都只招募了極少數罹癌的病患,因此疫苗使用於這些病患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數據相當有限。但是幾個大型的研究都證實了癌症病患感染了新冠肺炎後有較高機率出現併發症及有較高的死亡率。除此之外,癌症本身或是癌症的治療都有可能使病患的免疫機能較差,而被感染新冠肺炎後會有較長的時間具有感染力,也比較容易衍生出變種病毒。因此,許多美國的專家以及腫瘤治療的學會/組織都是強烈建議癌症病患及其照顧者/同住者儘早接種疫苗。而在美國廣泛的接種癌症病患後,暫時未有任何報告顯示癌症病患施打疫苗後有較高的風險。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癌症病患因免疫力較差,由疫苗誘發出的免疫反應也可能會比健康人群弱,因此縱使完成疫苗接種,癌症病患仍須落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準則。我正在接受癌症的治療,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可以!接受目前常見的癌症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治療的病人都可以接受疫苗接種。其中標靶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治療在接受治療的任何時間都可以接種疫苗。接受固態腫瘤的常規化療的病患 (如大腸癌物、肺癌和乳癌) ,暫時最佳注射疫苗的時間還未釐清,因此美國指引是建議儘早接種疫苗,而國內專家則是建議白血球恢後,以及在下一輪化療一星期前注射。血液惡性疾病的病患接受幹細胞移植、細胞治療、或是高強度的誘導性化療時,往往會造成較嚴重的免疫功能的抑制,因此需要等免疫功能恢復後再做施打。免疫治療的作用會增強會使病患的免疫增強,學理上有可能會增加疫苗的副作用,但暫時無任何研究有發現這樣的趨勢,因此美國指引是建議同日施打,以減少病患反覆進出醫院的機會,但也有部分專家建議錯開疫苗及免疫治療的注射,以利區分個別的副作用。接受大型手術的病患則是建議術後休養一段時間後再進行疫苗接種,這樣比較容易觀察手術後的併發症。較為特殊的是接受脾臟切除手術的病患,有可能會導致免疫抑制,因此需要等二週以上尚可接種疫苗。我有癌症,我應該打哪一個疫苗?都可以,不需挑選疫苗!現在國際上主要的幾種疫苗包括: mRNA 疫苗的輝瑞/BNT、莫德奈/Moderna,腺病毒載體疫苗的嬌生/Johnson疫苗、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都有個別完成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並驗證對預防新冠肺炎有顯著的效果。但由於各個疫苗的試驗是在不同的場景下進行,而且實驗設計也不盡相同因此無法互相比較。近期 Nature Medicine 也發表了一篇 40 萬人次的研究報告,比較 AZ 疫苗與 BNT 疫苗在英國使用的狀況,並沒有發現兩種疫苗在效果上存在任何差異。對於癌症病,暫時沒有任何證顯示哪種疫苗在安全性及保護力上較為優越。而在安全性上,mRNA疫苗不含活病毒,而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腺病毒載體已被修改不具複製能力,因此這兩種疫苗學理上都可用在免疫力較差的癌症病患。 AZ 疫苗與血栓副作用隨著台灣如火如荼的進行新冠疫苗的接種,疫苗相關的議題持續被高度關注。國內現有的兩個疫苗分別為 mRNA 疫苗的莫德奈/Moderna,以及腺病毒載體疫苗的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因為AZ 疫苗的施打在國外出現數件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的案例,而導致部分病患死亡的情形,引發國人對 AZ 疫苗的一些疑慮。因此在此整理了疫苗引發血栓副作用的相關資訊以及注射 AZ 疫苗後的注意事項。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在歐洲及美國進行廣泛的疫苗接種後,陸陸續續有報告發現極少部份的病人在接種了腺病毒載體疫苗後(嬌生,AZ),出現了罕見部位的靜脈血栓,例如腦靜脈竇血栓或腹內靜脈血栓,同時合併血小板低下等症狀。這樣的副作用被命名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thrombo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其發生率依歐盟及美國衛生主管機關公布的統計資料,約百萬分之十,而國內統計至今發生率為百萬分之2.1。目前雖未找到確切的危險因子,但似乎於較常見於中年女性,發生時間大多於注射疫苗後 5 至 20 天內。現在已有些研究開始釐清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發生的機轉,近期一篇發表在 Nature 的研究發現,部分的人在接種腺病毒載體的新冠疫苗會造成體內產生異常抗體,這些異常抗體會以特定方向及排列黏附在叫做PF4的血小板蛋白上,而其他抗體和血小板會跟著附著上去,導致血栓產生以及大量的血小板被消耗掉。目前報告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皆有檢驗到PF4的抗體,而現在疾管署也開始協助醫療院所進行檢測來協助此副作用的診斷。AZ 疫苗安全嗎?我是否適合打 AZ 疫苗?WHO、美國的CDC/ACIP、 歐洲的EMA以及國內的ACIP都有針對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血栓風險做過探討,結論皆為:發生率低,接種的益處遠大於其風險,並且持續支持腺病毒載體疫苗的施打。許多病患常會問自己的狀況是否適合打 AZ 疫苗,事實上除了似乎比較常見於較年輕的女性之外,暫時尚未發現有確切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因此疾管署僅建議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或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者,或是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另外,若病患對流感疫苗、常效型生長素 pegfilagrastim 或是皮下型 rituximab 有過敏史,因含有相同成份,則較需特別注意是否也對 AZ 疫苗過敏。我注射後該注意什麼?施打 AZ 疫苗後 4-28天內須注意是否有以下症狀:◎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任一皆為腦靜脈竇血栓之可能症狀)。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腹內靜脈血栓之可能症狀)。 ◎下肢腫脹或疼痛(深層靜脈血栓之症狀)。◎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肺栓塞之可能症狀)。◎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或紫斑。如有上述症狀,有可能是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應盡早就醫檢查。
-
2021-08-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秋養生先養肺,吃這些東西潤肺去燥!6種常見疾病教你預防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年的立秋在8月7日。身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剛入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也有秋老虎之說,在「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應特別注意 調養秋燥症狀、預防小感冒,也要注意情緒放鬆、小心憂鬱。在立秋後有哪些疾病容易發生?又該如何預防這些疾病?我們日常該從哪些方面進行養生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讓大家健康、安穩度過這個秋天的秘訣吧。立秋後的幾種常見疾病及預防方法1、咽喉炎秋天空氣變得乾燥,溫度也逐漸降低。如果出現明顯的咽部不適,應該注意多喝溫熱水,多吃些滋陰潤喉之品,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平時用嗓較多的人更要保護好嗓子,盡量減少說話。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議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響健康。2、感冒立秋後溫差大,容易著涼,著涼後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病菌乘虛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誘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內註意通風。身體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於預防感冒。感冒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相對抗病能力差,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和耐受力也差,因此要特別注意提高免疫力,避免感冒、感染。3、胃腸疾病夏秋之交多發胃腸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定時定量,少吃多餐,不吃冷、硬、燙、辣、黏的食物,戒菸禁酒。4、呼吸道疾病季節變化時,呼吸道防禦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後應特別注意防範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體弱者需注意鍛煉,加強營養,保持輕鬆心態也很重要,時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5、腦血管疾病寒氣與燥邪相結合,使血管收縮,導致腦血管病變增多,容易誘發中風。特別是中老年人,立秋後應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可有效的預防腦血管疾病。進餐時防止過飽,以七到八分為宜。立秋的日常注意事項1.警惕早晚溫差立秋時節,依然會有一段炎熱天氣,被人們稱為「秋老虎」,仍要適當進食清熱解暑食品。但從立秋後,晴熱高溫會逐漸緩和,人們會逐漸感到涼爽,晝夜溫差也會逐漸加大,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被褥,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肩頸、腰腹的保暖。2.注重潤肺去燥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易傷肺,宜潤燥、養陰、潤肺。適當食用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秋天,人們有時會感到煩躁,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還可進食酸味的食物以收斂肺氣,如橘子、檸檬、柚子等。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防瀉肺氣。另外,立秋時暑熱未消盡,還需適當服食防暑降溫之品,如綠豆湯、蓮子、百合等,以消暑斂汗,健脾開胃。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可以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像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健身運動,對於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練習深沉而緩慢的呼吸具有明顯的作用,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鍛煉方法。潤燥養生料理:百合銀耳蓮子粥材料: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粳米80克、冰糖適量。作法:將銀耳洗淨、用清水發脹後,先煮蓮子,再放入百合、銀耳、粳米煮沸後,加入冰糖即成。功效:百合性味甘微苦平,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性味甘淡平,具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等功效,可改善乾咳或咳嗽痰中帶血。蓮子性味甘澀平,可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粳米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止煩止渴。
-
2021-08-07 醫療.自體免疫
抗異大作戰/異位性皮膚炎接種新冠疫苗利大於弊!異膚治療如何調整?副作用怎麼辦?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一場「抗疫!異位性皮膚炎可接種新冠疫苗嗎?」精彩回顧 https://lihi1.cc/RZzbJ接受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已成全民運動,但疫苗可能引發的過敏反應也引發關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更擔心是否會造成症狀惡化。皮膚科醫師分析,在異膚症狀穩定的情況下,病友打疫苗利大於弊,可以安心接種。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7月29日起登場,第一場「抗疫!異位性皮膚炎可接種新冠疫苗嗎?」台中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翁毓菁、諮商心理師葉北辰為病友解開許多心中的疑惑。 病友打疫苗萬一過敏 求助醫師辨分明翁毓菁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雖是過敏性皮膚炎,但病友的過敏性體質與打疫苗後出現的過敏反應是兩回事,若施打後出現過敏,也可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不用太擔心。但她提醒,異膚病友如果正處於急性發作期,就應先緩打疫苗,等症狀控制下來穩定兩周之後,才是施打疫苗的好時機。三種異膚藥物 接種後停用一周 病友接種後也應留意是否需調整治療用藥。翁毓菁說,有三種異膚用藥在接種疫苗後須停用一周,分別是:Mycophenolate、Methotrexate(MTX)和JAK抑制劑,以免造成免疫力下降,影響疫苗效力。至於外用藥膏和光照治療,以及其他四種常用的口服藥物則無需調整或中斷,建議病友檢視藥袋上的藥名,確認需不需要調整。AZ疫苗曾傳出少數血栓案例,翁毓菁表示,病友施打後萬一發生血栓,即應停打下一劑。此外,不論是哪一種疫苗,若施打後四小時發生急性蕁麻疹且合併有喉嚨緊縮、眼部腫脹等血管性水腫現象,或發生最嚴重的藥物過敏反應「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是一種發生在身體皮膚與黏膜組織上的發炎反應,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居多,是較為罕見的發炎症狀。),應立刻就醫,並禁用前一劑施打過的疫苗。翁毓菁也發現,疫情緊張下,部分病友不敢到醫院看診,但異位性皮膚炎需長期控制,中斷治療會影響效果。她有一位收治多時的病友,就因疫情而中斷治療一個多月,結果病況惡化到必須住院治療。她說,目前醫院都有彈性就醫方式,不想到醫院的病友可多加利用。例如台中榮總,初診病友可線上預約進行視訊看診,複診病友可電話問診。 釐清壓力源 別讓焦慮造成症狀惡化 疫情的緊張引發民眾焦慮,部分病友更感到病灶因此惡化,葉北辰指出,這是因為身心會交互反應,心理壓力增加時,生理症狀會隨之增大,或對原本症狀的忍受度降低。他提醒病友去感受自己有哪些不同的壓力來源,先釐清哪些焦慮來自疫情?哪些來自皮膚疾患?兩者釐清分開後,讓疫情歸疫情、皮膚歸皮膚,就會比較知道如何照顧自己。這段時間要抒解疫情壓力,葉北辰建議病友練習照顧自己的內在狀態,例如專心洗手就是最簡單的做法。他說,洗手時不妨細細感受肥皂的泡沫和氣味、清水沖手的溫度,以及洗後的清爽,讓短短三十秒成為放鬆和享受,再把這種練習應用到生活中,就能隨時讓內在狀態靜下來。接納自己 疫情危機正是轉機 還有些病友因為外在異常,很在意別人的眼光,甚至挫折和自卑。葉北辰也教導病友練習接納自己,除了接納皮膚症狀,也要接納因這些症狀和別人眼光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其次,不妨把危機當轉機,對疫情後的世界展開新觀點。葉北辰說,對病友來說,也許原本認為這世界不是那麼友善,但疫情迫使我們先透過視訊去認識別人,因此後來真正見面時,對方反而不會因病友的異膚症狀投以異樣眼光,病友的焦慮程度下降了,異膚症狀將不再帶來重重枷鎖。●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節目動態 https://lihi1.cc/JQYdw ●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 https://lihi1.cc/CfrzJ●抗異大作戰直播講座活動訊息:https://lihi1.cc/8ZPxk
-
2021-08-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入監沒人權? 逾5萬名監獄受刑人疫苗零施打
因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政府陸續開放施打疫苗對象,擴大疫苗涵蓋率。不過,卻發現全台5萬多名矯正機關收容人竟到目前為止,疫苗零施打。連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洗腎患者等,都未納入公費疫苗施打對象,恐成防疫缺口。對此,法務部矯正署解釋,矯正機關內的工作人員已接種疫苗,可間接保護收容人不受感染。但有矯正署官員私下表示,矯正署內部在開會時,都有討論要爭取疫苗施打,但目前國內疫苗到貨情況不明、存量有限,等到疫苗足夠時,應該就能提供施打。疫情持續延燒,目前疫苗施打對象已下修到全民40歲左右。但經查發現,現階段矯正機關收容人沒有被列入政府疫苗公費疫苗施打對象,甚至連被列為優先施打對象的75歲以上長者、洗腎患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以及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的高風險疾病患者等,皆未施打。全民打疫苗,「全民」卻不包括監獄受刑人。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表示,政府開放民眾施打疫苗,按道理講,矯正機關收容人如符合相關規定,應該輪到他們就可以施打,但現在卻被排除在外。受刑人因犯法,人身自由遭到拘束,並非其他權利都全數被拘束,他們還是一般人民,應享有同等權利。知情人士也分析,像是中國監獄去年在疫情爆發初期,即有監獄爆發群聚感染,而現在東南亞疫情持續延燒,在泰國、越南等國皆傳出監獄群聚感染的案例,成當地的防疫破口,我國監獄雖然防疫措施得當,未傳出大規模的染疫事件,但及早為收容人施打疫苗,可有效降低疫情在監獄爆發的風險。根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雖然在監獄施打疫苗的數據不透明,但已展開疫苗施打作業。根據美國民間公衛學者所追蹤統計的數字,截至8月5日為止,全美已有46萬2517名監禁受刑人接種過至少一劑的新冠肺炎疫苗。針對受刑人尚未施打疫苗,矯正署則表示,目前矯正機關的工作人員已納入Covid-19疫苗接種實施第5類,考量機關內的收容人相較於安養、養護、長照、護理之家等機構的受照顧者,其感染風險較低,且工作人員完成接種建立全體免疫力,可間接保護收容人不受感染,所以受容人暫不納入疫苗公費接種實施對象。
-
2021-08-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家長團體籲補教盡快接種 篩檢應到合法機構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今天發出新聞稿,呼籲各縣市應優先讓補教人員優先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篩檢也應到合法機構進行,讓家長放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3日宣布,4日起將配送52.57萬劑AZ疫苗,供地方政府提供疫苗預約平台、國高中教師及補教業者接種。但全家盟指出,各縣市出現多頭馬車的狀況,例如台中市給予補教業首次專案快篩補助,並已開始接種疫苗;彰化縣原先宣布不得自行快篩,後來又宣布提供一次免費快篩,但至今還沒開始接種。全家盟呼籲政府相關單位「支持補教從業人員優先施打疫苗」,並比照台中市的做法,對前往合法醫療機構篩檢的從業人員給予補助,為孩子建構安心的環境。全家盟指出,政府開放補習班「有條件復業」至今,多數補教人員仍未接種,18歲以下學生也沒有疫苗可打,雙方都不具免疫力,而補教環境相對封閉,許多家長心中仍有疑慮。全家盟期盼政府和各界攜手合作,落實防疫工作,保障師生安全。教育部7月27日起適度放寬補教業復課,條件之一是補習班工作人員如果未接種疫苗或接種未達14天,首次提供服務前,須有3天內快篩或核酸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到7天快篩一次。
-
2021-08-05 癌症.抗癌新知
做任何事之前都「好掙扎」 醫籲:恐是癌因性疲憊所致
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必須面臨「人生重整」的課題。根據研究指出,推估台灣有超過九成的癌症患者,長期受到「癌因性疲憊症」困擾,生活壓力以及罹病後產生的心理壓力,都會出現癌因性疲憊症,只是多數的癌友並未察覺。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提出11大自我察覺指標,一旦發現自身有癌因性疲憊症,可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並搭配運動,改善症狀,增加對抗癌症的能力。40歲林姓全職媽媽,被診斷為乳癌二期,她接受了手術後,準備接受化療,面對癌症,化療往往是最痛苦的抗癌階段,無論是掉髮、免疫力變差,種種化療產生的不適症狀都讓林媽媽懷疑自己是否能成功抗癌,現在身旁還有著小孩,也擔心是否有能力照料他們。她主動諮詢醫師,醫師決定讓林媽媽在化療同時,接受治療癌疲憊的合併療法「超前佈署」避免疲憊的產生。高榮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彥敦表示,幾乎所有癌友在接受治療的期間,都會產生癌因性疲憊症,如什麼事都不想做,做事之前都很掙扎,做任何費力的事情後整個人呈現「病懨懨」狀態。他指出,癌疲憊的成因眾多,包括治療藥物、癌症本身,甚至是罹病後的心理壓力,都可能引發癌疲憊,如果沒有及早介入治療,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他舉例,很多癌友治療後出現疲累,整天臥床,漸漸地連運動、吃飯都無力進行,甚至想要「延期治療」,進而影響到治療效果。不過有許多癌友對於癌因性疲憊症並不太認識,因此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提出11大自我察覺指標,幫助癌友認識癌因性疲憊症。曾彥敦表示,改善癌因性疲憊症分為藥物處置與非藥物處置,目前藥物處置上會依照不同癌別的化療狀態調整藥物用量,非藥物處置如運動、心裡減壓、睡眠等,其中以運動的效果最佳,但運動過程中需要陪伴與鼓勵,也呼籲癌友的家人可以一起陪伴,幫助患者度過難關。
-
2021-08-05 新聞.元氣新聞
肌力影響防疫保護力!研究:肌肉減1成病菌感染增,減4成肺炎死亡升
增肌/確保疫苗保護力營養補充二關鍵:「好吸收蛋白質」、「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小心「失肌」!40歲後每十年平均流失8%,40~80歲間恐降低33% !提升抗疫實力 醫籲:蛋白質量增20~50%!選擇「好吸收蛋白質」才算補對!選擇具醫學實證營養品 快速累積抗疫體力/保護力!本週因應疫情變化,公布許多新防疫政策,不僅疫情警戒降二級,也開放38歲以上民眾施打新冠疫苗。疫情雖趨緩,但社區中依然存在隱形感染者,外出仍有感染風險;此外,面對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種病毒,持續也有境外移入案例,我國尚未完全排除威脅。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彭邦中醫師說,雖疫苗已開打且擴大接種對象,但台灣目前覆蓋率尚未達群體免疫狀態,維持自身免疫力及謹遵防疫原則還是最根本之道。為了在關鍵時刻提升免疫力,醫師提醒,除了均衡營養和適量運動之餘,中壯年族群及長輩千萬別輕忽維持肌肉量。而有效增加肌肉與確保注射疫苗後免疫力的飲食關鍵,就是「好吸收蛋白質」及「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黎雨青醫師說明,從天然的原型食物補充營養當然是最佳的方法,但外食族、牙口與食慾較差的中壯年族群及長輩,因難以維持多元且適量飲食,面臨營養不均甚至缺乏的困境,針對這類族群就建議使用均衡營養補充品改善營養。黎雨青醫師也提醒,疫情期間民眾若想要快速提高自身保護力,最好的選擇就是具醫學實證可幫助體力增強的均衡營養補充品,且選擇全球性品牌會更有保障。防疫關鍵時刻陷危「肌」!研究顯示:肌肉流失10%免疫力就開始下降/流失40%肺炎死亡風險增1!「肌肉量與免疫力有直接關聯性!」彭邦中醫師表示,肌肉能儲存免疫系統需要的蛋白質及分泌免疫相關細胞激素,當肌肉流失時,免疫力就會下降。研究發現,肌肉量與免疫力的好壞息息相關,維持充足肌肉有利於免疫系統 ;反之,肌肉流失變多,免疫力就會變得更差!亦有研究顯示,只要肌肉流失10%,免疫力就會降低,染疫風險隨之增加;流失30%,疾病恢復能力陡降,重症風險提升;肌肉流失超過40%,肺炎死亡風險大幅上升1。「儘管肌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彭邦中醫師提醒,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流失8%的速度迅速減少,40至80歲間可能流失將近三分之一的肌肉2。因此,在防疫的關鍵時刻,中壯年族群及長輩除了疫苗以外,也別輕忽肌肉與免疫力之間的關係。而有效提升肌肉量的關鍵,彭邦中醫師強調,一般中壯年族群及長輩,最根本就是由營養做起,關鍵就在於補充「好吸收蛋白質」、「提升保護力營養素」。挑選優良蛋白質先知道 你補充的是好吸收蛋白嗎?維持肌肉量提升免疫力 蛋白質要增量 醫建議:每日每公斤補充克數由0.8~1公克提升至1.2公克彭邦中醫師提醒,大家都知道要提升肌肉量就必須多吃像是雞胸肉等高蛋白食物,但卻常誤會整塊雞胸肉裡都是蛋白質,這可是錯誤迷思!攝取蛋白質前要先確認「蛋白質含量」,像大家悉知的雞胸肉,每100公克中只有31公克屬於蛋白質。除此之外,還要考量「利用率」的問題,才能確保蛋白質能有效轉化成製作肌肉、免疫細胞所需的原料,而選擇「好吸收蛋白質」才能事半功倍!那民眾到底一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才夠呢?彭邦中醫師說明:「一般正常成人通常是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應至少攝取0.8~1公克蛋白質,但疫情之下,民眾若想維持肌肉量、提升免疫力及確保疫苗保護力,會建議提升蛋白質量至每日每公斤攝取1.2公克,尤其是中老年族群,肌肉流失及免疫下降的風險高。因此,以70公斤成人每天應補充蛋白質量為例,在疫情下將由原本建議的56~70公克提高至84公克,並搭配適量運動。這樣的蛋白質克數計算回原食物本身,可以發現民眾為了提升肌肉量及免疫力,必須吃下更大量的食物,一般成人可能會有熱量增加導致肥胖的問題,而對食慾較差或牙口不好的長者要增加進食更是挑戰!彭邦中醫師說明,為了在關鍵時刻強化自身保護力,除選擇高品質的蛋白質食物外,可以適時加入均衡營養補充品,讓營養補充更有效率,就不用煩惱補充完善營養需要吃進大量食物。提升免疫力及確保疫苗保護力不可不知道的營養素 專家詳細分析報你知除了蛋白質是生成免疫及肌肉細胞的原料,許多維生素、礦物質對於免疫力都有重要影響,均衡攝取才能維持整體健康狀況,甚至是鞏固與強化免疫系統、確保疫苗施打成效,累積抗疫實力。黎雨青醫師也整理出增強保護力的重要營養素!除了蛋白質以外,還包含了維生素A、D、E、C、B6、B12、葉酸及礦物質鋅、鐵、硒、銅。黎雨青醫師進一步分析這些重要維生素礦物質,對於提升保護力、確保疫苗施打效果都有重要幫助:維生素B6可將蛋白質分解成可用原料;維生素B12、葉酸、鐵可促進免疫細胞生成與活化;維生素C、維生素E、硒可抗氧化、保護細胞,其中美國衛生研究院更特別指出,缺乏維生素C對免疫系統有不利的影響,可能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重症死亡風險 。維生素A、維生素D、鋅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且有多篇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D、鋅會增加新冠感染以及重症死亡風險4;銅則可抑制病毒活性。黎雨青醫師強調,提升免疫功能及確保疫苗施打成效不能只看單一營養素!需同時補齊多元營養素以提升保護力,在疫情期間也才更有保障。牙口/胃口差卻要增量補營養 「食」在好痛苦! 加入醫學實證均衡營養補充品 面對疫情更安心在疫情之下,為了要提升保護力,適當增量攝取「好吸收蛋白質」與「提升保護力營養素」是兩大要事!然而,在疫情衝擊全民生活,居家防疫期間,不少民眾為了降低群聚感染風險,減少到超市採買食材的頻率,每日三餐透過外送及外帶打理三餐。黎雨青醫師提醒,外食容易出現營養缺口,因為通常澱粉比例較高,若要吃到足量蛋白質與維生素礦物質,除了得吃進更多份餐點,也更是所費不貲。長輩因牙口變差且食慾下降,「吃足」與「吃好」儼然像是一場苦戰,更有有高達四成二的年長者熱量攝取不足 。黎雨青醫師說明,透過多元食物獲取所需營養素是最理想的狀況,不過國人普遍陷入「所需營養多元,但實際補充不足」的窘境。建議一般民眾除了正常飲食以外,亦可簡單使用均衡營養品,填補生活中的營養漏洞,補足提升保護力的關鍵營養素。黎雨青醫師也特別提醒:「許多中壯年族群或長輩誤以為自己年紀大了、代謝及運動量下降,少吃一點比較健康,但事實上中壯年族群及長輩肌肉流失速度加快,蛋白質補充需求更大。在經醫師或營養師的評估下,以均衡營養品來說,甚至可能需提升每日份量。」市售營養品琳瑯滿目,民眾常不知如何挑選,就此,黎雨青醫師提醒,除了要把握成分包含上述二關鍵:「好吸收蛋白質」與「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外,是否具有充分醫學實證也很重要。黎雨青醫師提醒,近期台灣民眾都透過疫苗新聞學習到臨床試驗的重要性,其實營養補充品也是,故建議民眾可以挑選有進行過多項臨床試驗、甚至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會較有保障,也較可預期能快速增加體力與保護力。
-
2021-08-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一、前言 當今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死亡人數達400萬人(WHO),大家談疫變色無不恐慌,不知何去何從,許多熱心人士踴躍捐錢,贈送口罩、防疫衣物、愛心便當及搭建臨時診療所,著實令人感動萬分,富有人情味的台灣,防疫不落人後,因此,站在醫藥研究領域中,難免發憤圖強,用心整理2019-2021年有關新冠疫情病毒的研究文獻,以野人獻曝之心,討論個人防疫策略,期望拋磚引玉,同心協力,消除疫情,恢復正常生活,健康快樂每一天。二、感染新冠病毒病重病人的特徵: 確診病人中,約20%會引發嚴重病情,如乾咳、發燒、呼吸窘迫、心律不整、嗅覺及味覺不敏、失憶、情緒不穩、高血壓、高血糖等,最後導致嚴重肺炎肺腫,多重器官失能而致命。 病理檢查發現這些重病患者,體內抗氧化系統包括抗氧化酶,抗氧化物質,鋅、硒、鎂、維生素等等之含量均比正常人低,因此,病毒感染病人體內的氧自由基暴增,嚴重的白血球數量劇減,免疫力劇降,血糖及血壓增高,這些珍貴的臨床資訊,提供我們瞭解每個人防疫的重要措施,必須在生活起居、飲食習慣、運動、情緒及免疫系統之調控及健康管理,才是抵禦新冠病毒良策。三、病毒感染病重的危險因子: 據統計,新冠病毒傳染力及致病力很強,但約有80%確診病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如喉嚨不適、疲倦等,幾天後就恢復。但約有20%確診病重病人,需要住院的,是年老並有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肺腎及肝失能、失憶症或癌症病患等,探究這些病重患者的共病是免疫力差,氧化壓力大及發炎等現象。由於新冠病毒之棘蛋白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結合,進入人體細胞後,立即引發免疫細胞(Dendritic cell)活化,並分泌α/β干擾素(Interferon α/β,IFNα/β),由此一系列訊息傳遞活化快速殲滅部隊如中性細胞(Neutrophil)及吞噬細胞(Marcophage)分泌大量自由基,毒殺病毒,接著後援部隊如B及T免疫細胞產生抗體,中和病毒棘蛋白或其他抗原,再由記憶T細胞(T memory cell)標記病毒,防範以後病毒之侵略。然而,道高一尺,病毒魔高一丈,半路攔截,延緩上述IFNα/β引發之一連串訊息傳遞,擾亂免疫系統的發炎及抗發炎組織激素((Cytokines)的均衡,加上病人本身的慢性疾病所造成的免疫不全及發炎狀態,結果造成發炎爆炸及組織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不可收拾的多重器官失能的致命局面。四、破解病毒感染病重的奧妙密碼 宇宙間擁有無數生物,其間互相抗衡的奧秘,直到最近才有些微瞭解。理解人體內龐大的細菌(其遺傳物質DNA總量是佔人體DNA總量的90%)與人共存共好的關係。最大的突破應是人類細胞的新陳代謝,組織間(腸↔腦,腸↔肺)的訊息傳遞及免疫機能的調控均依賴人體內細菌的協助,及人體健康的維繫。去年諾貝爾獎揭發細菌對抗病毒的絕招(CRISPR/Cas9),不免令人想到人體內細菌是否具有CRISPR/Cas9技巧,將入侵病毒DNA切割,而得以免除傷害,病毒與細菌與人體細胞間奧妙密碼,正等待科學家去研發,但目前我們能作的,就是追求和諧、互敬、互助的生態平衡。五、養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好習慣 這不只是一句教條而已,這是已有許多科學證據,證實一個人要活得健康快樂,就必須遵守此教條。睡眠生理學指出人在睡夢中,執行許多有益健康的事,如重新學習或深入思考白天所學的事物,修復身體各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機能,在睡眠中,腦分泌一種神奇的褪黑素(Melatonin),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調節神經組織及增強免疫系統,由此,可知睡眠的重要性。因此,不可沉迷手機或操勞過度,影響睡眠。我教朋友唱的催眠曲,據說有效,不妨試試:心花朵朵開,善念處處在,好眠跟著來,煩勞永不在。六、均衡且多樣性的飲食習慣: 當今對新冠病毒之感染尚無特效藥之際,已有許多文獻報告,富有抗氧化抗發炎、抑糖尿病、抑癌及保護神經的天然食品,加強防疫功效具有潛力,這些天然物種類繁多,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容易取得,例如已有臨床試驗對新冠病患之病情具有改善的天然物,包括鋅、維生素A、B、C、D、E、魚油ω-3及ω-6不飽和脂肪酸、薑黃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降血糖藥物Metformin(MF),此藥物不只降血糖,適量使用可降低發炎物質(IL-6及TNFα)之分泌,MF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癌及神經保護之作用。其實許多天然物包括植多酚(如茶多酚、洋蔥素、葡萄子酸、大蒜精等)也具有如MF之效果,但對新冠病患是否具有療效,則須等待臨床試驗。七、總論及未來展望: 從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人的病理症狀所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體內氧化自由基太高,嚴重發炎現象,白血球劇降及免疫失調等是重要癥結所在。據統計約20%確診病人,引發嚴重病症,其中約5-8%病人須住加護病房(ICU),其餘80%確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於5-14天後就自然康復,由此我們深深覺悟到從個人情緒、免疫及保健確實作好,達到健康和樂,免疫力強時,就不必為了等不到新冠疫苗而擔憂煩惱,反而降低免疫力。呼籲重視個人健康管理才是長久防疫策略,因此,我們大家一起來作健康防疫四重奏,永續防疫不擔憂。
-
2021-08-04 新聞.長期照護
抗疫飲食4守則 銀髮族健康吃
年長者一旦確診新冠肺炎,恐成為重症患者。新竹台大分院呼籲,年長者應減少外出,並提出抗「疫」飲食4大守則,讓銀髮族聰明健康吃。新竹台大分院營養師鄭宇庭指出,首要「優質蛋白,吃得夠」,可選擇吃新鮮豆、魚、蛋、肉類,如豆腐、魚肉、雞蛋、瘦肉等,每餐一掌心或於餐間補充1至2份高蛋白點心,如豆漿、豆花、鮮奶等,補充足夠蛋白質,提升免疫力。其次是「均衡飲食,吃得對」,年長者主食可挑選全榖雜糧類,如糙米飯、全麥饅頭、雜糧麵包等,增加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並鼓勵多食用各種顏色蔬果,如黑木耳、胡蘿蔔、奇異果、葡萄等,攝取多樣的植化素,可調節免疫功能。三是「調整質地,吃得下」,許多年長者有牙口不佳或吞嚥問題,藉由調整食物質地,例如切成小塊、燉煮軟化或攪打成細碎泥狀,讓食物有吃進去,營養吃得夠最重要。四是「豐富調味,吃得巧」,在清淡少鹽的飲食原則下,可選擇好的油脂來源,如橄欖油、苦茶油、堅果類、深海魚等,也可使用天然辛香料蔥、薑、蒜等,增加食物風味,替換不同食材,讓每餐吃得豐富又美味。
-
2021-08-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防疫茶當水喝小心反傷身 中醫師解密「正確喝法」
自全台防疫升3級警戒以來,部分診所陸續改為線上看診,因應民眾想提升免疫力的需求,不少中藥行、中醫診所也紛紛推出防疫茶包,但有民眾天天看著新聞報導,越看越焦慮,於是每天將中藥材製成的防疫茶包當水喝,不料連日豔陽高照,竟覺得越喝越怕冷,中醫師鄭愛蓮呼籲,防疫茶雖然有提升免疫力的作用,但飲用不當仍會產生負面效果,若察覺身體出現異狀應立即停止飲用。防疫茶提升免疫力 腸胃較無力易腹瀉1名年約50歲的中年男子,平時工作常跑外務,身體強健,無特殊疾病,近幾個月來因為受到新冠疫情相關新聞的影響,便每天將中藥材配製而成的防疫茶當水喝,想要藉此預防罹患COVID-19,不過防疫茶的配方通常以清熱、解毒的藥材為主,其中包含金銀花、板藍根等,其藥性較寒,如果是腸胃功能不佳或體質較虛寒的人,最好經醫師診斷評估後再使用。鄭愛蓮表示,依據中醫理論,鼻子和皮膚是肺的系統,就像人體的城牆,若防護系統完善、城牆足夠密合且堅固,病毒就不容易入侵人體,防疫茶的作用是使身體的城牆和防衛系統牢固,使外邪不易入侵。不過如果體內的臟腑本就虛弱,則必須先調理臟腑,使其正常運作,例如腸胃較無力的人,喝了防疫茶可能會容易腹瀉,需搭配醫師開立的處方調節腸胃系統,同時強化腸胃和免疫系統功能。注意適量飲用 早睡讓病毒沒有可趁之機至於平時該如何正確飲用防疫茶呢?鄭愛蓮說明,可將防疫茶包加入1000.c.至2,000c.c.的水煮開,每天喝1個馬克杯的容量,約400c.c.至500c.c.左右,若沒喝完可先冷藏,隔天再加熱喝,防疫茶包的配方主要是抵禦外邪入侵、提升免疫力、補肺氣、調和營衛,只要注意適量飲用,健康的小孩和成人都可以喝,若有其他疾病或腸胃功能不佳者,建議先詢問中醫師的意見,再另行調理。值得注意的是,想提升身體的防疫能力,不能只靠防疫茶,鄭愛蓮提醒,平時在家還是必須關掉冷氣,多運動至流汗的程度,透過排汗將體內毒物排出,也可挑選戶外人較少的時候,在住家附近曬太陽,改善手腳冰冷、少吃生冷的食物,像是生菜沙拉、涼拌菜,連去冰飲料也須避免,更重要的是注意避免熬夜,晚間11點起是人體內臟代謝廢物、休息的時段,應盡量早睡,讓病毒沒有可趁之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服用「清冠1號」能預防新冠肺炎? 中醫師解答 ·新冠肺炎疫情發燒!害怕染疫?焦慮爆表!營養師強推解憂食材
-
2021-08-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患腦瘤單側無力頻出車禍 男子術後復健返崗位
賴姓攝影記者去年底發現左邊肢體無力,常扛不動攝影機,甚至一連好幾個月發生多次車禍,就醫檢查發現罹患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經手術成功切除腫瘤並復健,已重返工作崗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許永信今天表示,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為惡性腦瘤中,最常見也最惡性的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確診,多數病人平均不到1.5年壽命,若選擇放棄治療,恐怕僅剩3個月餘命。賴姓患者表示,去年底出現左邊肢體無力,導致工作時經常扛不動攝影機,更一連好幾個月發生多次車禍,原本以為視力出問題,但因肢體無力情形愈來愈嚴重,於是到醫院檢查。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腦瘤作祟,賴姓患者術前曾聽聞即便切除腫瘤,仍有很大的機率終身癱瘓,想到孩子們尚未成年,十分擔心術後影響家計,讓一家人陷入苦惱。經接受手術,成功切除腫瘤,術後積極復健,順利於1個月出院,返家後賴姓患者堅持每天步行4公里,3個月後不但重返工作崗位,生活自理更不假他人之手,驚人恢復速度令同事和家人都十分開心。許永信說明,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的表現症狀,與腫瘤生長位置和造成腦部水腫的程度有關,最常見的三大症狀為漸進式神經學缺損、頭痛和癲癇,其中漸進式神經學缺損以肢體無力最常見,可能出現視力缺損、運動或感覺異常、步態不穩、記憶力缺損等症狀。許永信提醒,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為基因突變。民眾可透過均衡飲食,培養運動習慣,以及良好生活作息,以提升免疫力。若出現劇烈頭痛、半身無力、說話含糊不清、記憶力明顯衰退、步態不穩、性格大變、視力模糊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8-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善用單株抗體預防九成重症 但遇Delta株效力恐下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今年四月下旬至今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近兩成是重症,60歲以上長者重症率更高達四成。避免病程進入重症一直是新冠治療重點,台大醫院診治超過400位確診者,今年6月起開始用單株抗體治療至今,成功避免九成患者惡化為重症;但台大也提醒,面對Delta病毒,單株抗體效力可能減弱,需持續研發藥物,國內已與國際藥廠合作二、三期臨床試驗中。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新冠確診兩成為無症狀,但出現症狀者有14%重症機會,5%可能極重症,整體致死率大約是2.3%。一但住院,病人死亡率可能高達21%,因各地醫療量能而異,不幸入住加護病房,三個月內死亡率可高達五成,因此防止輕症變成重症,是新冠肺炎治療重點。為了幫助醫療團隊提供標準化、符合實證指引的治療,台大醫院甚至出版一本教戰手冊,人手一冊宛如葵花寶典。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表示,新冠肺炎病程惡化與年齡、慢性病、免疫力、病毒量都有關,目前公認有效的藥物,作用機轉各有不同,瑞德西韋可抑制病毒的核苷酸形成,單株抗體藥物則可減少病毒和細胞的接合。單株抗體目前已用於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可中和自體免疫反應或破壞癌細胞,對於人體副作用很小。盛望徽表示,台大醫院自6月17日至7月24日有16位病人用過單株抗體,年齡在24至81歲,7位大於65歲,共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肝病、癌症、中風、懷孕等,其中四位有兩項以上的危險因子。使用單株抗體治療後,只有兩人仍發生缺氧而符合重症定義,但無一人使用呼吸器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其中13人已出院,住院改善中有3位。盛望徽表示,根據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提供之資料,亞東醫院6月18日至7月24日也給23位病人用過單株抗體,使用的時機是平均在出現症狀後3天,這些病人也有多項危險因子,但同樣沒有人演變為重症,現僅一人住院觀察中,治療成效也非常好。盛望徽表示,從台大加上亞東資料看來,在病程第7到10天內使用單株抗體,特別是用於輕度肺炎、年紀較大、有慢性病或懷孕等風險因子者,療效和安全性都是可以確認的。然而隨著變異株影響效果,還需要繼續克服發展之處。盛望徽指出,單株抗體可能缺點有二。首先,若病毒量太高,例如來到中後期病程,單株抗體抑制效果就會減弱。此外,萬一病毒發生像是接合器抗原的突變,也會有效力下降的問題。國內現有兩款單株抗體藥物,其中一款對於Delta病毒仍保有效力,另一款也有效,只是效力降低,因此目前認為,關鍵還是在使用時機,必須用於感染早期、病毒量還不高時,仍有一定效果。盛望徽表示,Delta病毒是全世界頭痛的大問題,已證實傳播力遠高於以往的冠狀病毒,目前還沒有已有藥廠針對印度株在研發單株抗體藥物。目前國際藥廠也在研發新冠病毒的專一性蛋白酶抑制劑,臨床試驗進行中,也有引進國內推產合作。主要是針對集中檢疫所當中尚屬輕症,但具有重症危險因子的個案。台大醫院照護確診病患的主力、內科部主治醫師劉旺達表示,評估確診者會分為多個面向,第一是風險因子,例如年紀、共病等,再者是疾病嚴重度,例如病程分期,需用氧與否就非常關鍵。根據疾管署公布的第13版治療指引,不需用氧的疾病初期,可使用單株抗體,若開始用氧,前期可用瑞德西韋等抗病毒藥,但用氧到中後期階段,就需要使用類固醇、其他免疫製劑。劉旺達表示,目前不論瑞德西韋或單株抗體,疾管署都准許一部分存於醫院,任何時間有病人需要,都可以向指揮官或負責醫師申請、立即使用。
-
2021-08-03 新聞.長期照護
銀髮居家飲食守則 新竹台大分享「疫」起聰明健康吃
根據衛福部新冠肺炎最新疫情資訊網頁公告確認年齡占比百分比,年齡60歲以上的年長者占確診者三成多,且多半也伴隨許多慢性病,一旦確診須小心成為重症患者。新竹台大分院除呼籲年長者目前仍盡量在家減少外出頻率,營養師鄭宇庭也分享抗「疫」飲食四大守則,讓銀髮族聰明健康吃。鄭宇庭說,首先要「優質蛋白,吃得夠」,可選擇新鮮豆、魚、蛋、肉類(豆腐、魚肉、雞蛋、瘦肉等),每餐一掌心或於餐間補充1至2份高蛋白點心(豆漿、豆花、鮮奶等),因為充足的蛋白質,有助長者提升免疫力。其次是「均衡飲食,吃得對」,年長者須對六大類食物不挑嘴,多選擇原型食物,主食可挑選全榖雜糧類(糙米飯、全麥饅頭、雜糧麵包等),增加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攝取,並鼓勵多食用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黑木耳、胡蘿蔔、奇異果、葡萄等),這些除有豐富的纖維,多樣的植化素也有效調節免疫功能。再來是「調整質地,吃得下」,許多年長者有牙口不佳或吞嚥問題,藉由調整食物質地(切成小塊、燉煮軟化或攪打成細碎泥狀),讓食物有吃進去,營養吃得夠最重要。最後是「豐富調味,吃得巧」,在清淡少鹽的飲食原則下,可選擇好的油脂來源(橄欖油、苦茶油、堅果類、深海魚等)及天然辛香料(蔥、薑、蒜等),增加食物風味,替換不同食材,讓每餐吃得豐富又美味。除抗「疫」飲食四大守則外,鄭宇庭也呼籲年長者別忘了居家生活,在家動起來,從基本伸展活動到簡單的散步,除活絡身體機能外,更能常保愉悅的心情,放鬆身心靈,緩解緊張的情緒。
-
2021-08-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全民防疫運動 新冠疫情之省思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一、前言 正當新冠(COVID-19)疫情時,全世界已有220多國及一億多人感染,約二百萬人致死的災難。感謝台灣努力防疫,大家同心協力,新冠感染率及致死率雖已偏高,但千萬不可心慌失措,防疫大事應確認為人類生活永不止息的災難。距SARS疫情約18年(2002),捲土重來的新冠病毒突變為傳染力更強、突變率更頻繁的品種,依此類推,這波過去,下波肯定會再來,我們應策畫永續防疫的措施。探究現今惡劣的局勢,似乎與人類互鬥、科技發達、破壞環境、破壞地球有關,導致無數生物間的生態失衡,尤其是人體內,細胞與細菌共存共好的關係失能,致使慢性病患增多,免疫力下降,因此我們務必省思,痛改前非。二、原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近已有許多研究,顯示病毒及細菌的祖先與細胞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祖先(Common ancestor)。下列研究結果顯示細菌及病毒比人類細胞更具萬能的求生策略:1.人體細胞淪為病毒繁衍子孫的奴役 新冠病毒構造非常簡單,具有一條遺傳物質RNA及26種重要蛋白質,其中五種蛋白質的功能已知,最重要的一種為棘蛋白(Spike protein),此棘蛋白能像子彈精準打到人體細胞膜上一種重要蛋白轉酶(ACE2),由此入侵細胞內,脫下其RNA,命令人體細胞專職為其複製許多新的RNA及相關蛋白質,重新組裝成為更多新冠病毒子孫們,接著破壞人體細胞而釋放後,再重新侵入更多人體細胞,再繼續如上述步驟,繁殖無數的病毒子孫。 令人省思的問題之一,新冠病毒為何具有棘蛋白,能夠精準與其受體(ACE2)結合而進入人體細胞內?此密切結合體是否源自上古時代病毒與細胞原是兄弟般親近,因此病毒能記憶保留其最原始與人類細胞同源的棘蛋白-ACE2的精準配對?2.人體細胞與細菌共存共好的密切關係 人體細胞構造複雜,其中最重要的粒線體,專司合成能量物質(ATP)及抵禦外侵的細菌及病毒。當粒線體功能不正常時,人體許多疾病如失憶症、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等就產生。因此,我們務必覺醒人類生存依賴細菌的重要性。另外,有一研究結果指出,人體腸道細菌一千多種,口腔內細菌七百多種,若經長期使用抗生素,致使腸道菌相變化,細菌種類嚴重減少的結果,可明顯增加肺部感染病毒致死率。不但如此,腸道菌相包括益生菌及壞菌種數及數量的多寡,可因飲食不均衡(缺纖維及蔬果)而失能,導致各種疾病如神經退化症(失憶症)、癌症、糖尿病、肥胖症、腸炎等等的產生,因此,人類體內菌相正常,對人體健康影響非常大。再經進一步研究,才了解很多細菌的代謝物質如丁酸鹽(Butyrate,具抗發炎、增加免疫)及西羅尼(Serotonin)是一種快樂因子,乃是促進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目前這些研究結果仍只是冰山一角,尚有許多未發掘的人菌奧秘關係,尚待研究。我想我們常說人是萬物之靈,潛力無窮,或許我們指的潛能,乃是共生的益菌默默地在發揮的潛在功能,因此,我們應感恩。最重要務必省思的事是一百多年來,人類無知濫用抗生素、殺菌劑,破壞人菌共好的生態平衡,造成人體最大的財富如健康受損。 大自然生物界無數益菌也一樣作了許多有益人類生存的事,去年(2020)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揭發細菌對入侵的病毒引發一套免疫系統,細菌能把一段入侵病毒的DNA嵌入其DNA作為記憶標誌,此後當有相同病毒入侵時,細菌由該記憶DNA的標誌,製造一套切割病毒DNA的機制(CRISPR/Cas 9),以解除入侵病毒的傷害,這種細菌擁有的超強免疫機制,保護自己的生命多麼奧妙,值得我們深思。我想諸如此類的奧妙應有更多,值得我們去發掘。最令我迫切想揭發的類似事件,思考人體內是否也有細菌對入侵人體內的病毒也具有類似CRISPR/Cas 9或更高明的切割病毒遺傳物質的免疫系統,我們想像的超級免疫力(潛能)是否應作如是觀?大自然中,各種生物間相剋相生的微妙關係,我們知道仍太少,然而人類無知殘酷的濫用農藥、殺菌劑、消毒劑、輻射性物質(核能發電)、燃煤、六輕工業、塑膠汙染等各種破壞環境,造成生態不平衡的結果,乃是立即可見的反效果。三、病毒教我們的事 許多研究證實病毒及細菌求生能力超越人類細胞,現已知有些品種是默默的在幫助人類創造優越的生存環境,因此,我們務必深刻反省:1.和敬謙卑 我們要感恩及尊敬所有生靈對人類的善待,而且要和諧相處,千萬不可互相殘殺,如濫用殺蟲劑、殺菌劑及消毒劑等等:人人務必謙卑,如上所述病毒及細菌的生存技巧,遠超越人類單獨的細胞。最大的啟示應是人人平等,不應在求學過程中,以學業考試成績分優劣生,這是極大的錯誤,敬請教育當局趕緊改正。2.生活教育 目前科技發達,追求經濟繁榮、奢侈浪費、飲食不均衡、生活習慣不規律、沉迷3C、不運動、熬夜等等,造成許多青少年未老先衰,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的嚴重疾病,由這次新冠疫情所引發的嚴重症狀的族群中(包括年齡高及慢性病患者)發現,具有三高的病患,不但感受病毒傳染率大幅偏高,而且併發嚴重的症狀尤其高,因此,我們的國民教育,務必重視生活教育,重視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健康快樂有品德和敬謙卑及博愛的善良國民。 當今新冠疫情時,大家互爭病毒疫苗,其實與打疫苗同等重要的事,應是增加本身的免疫力、增強體力,培養快樂幸福感。四、結論及展望 綜合以上新冠病毒相關的研究,闡明病毒及細菌的求生機能比人體各自單獨的細胞強。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獨賴各已演化為專職的組織器官(腦、心、肺、腸、胃、腎、免疫系統、生殖系統及皮膚等等)的密切整合所能發揮的功能,尤其是體內無數龐大的微生物如細菌(估計其遺傳物質是人體內DNA總量的90%)與人體細胞共存共好的密切關係,對人類精神、心理行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鄭重呼籲我們國民教育務必重視生活教育,傳授宇宙間所有生物間和諧共存共好的認知,這次新冠病毒教我們的事,綜合四則如下,敬請指教:
-
2021-07-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當季/防癌、防失智、降血壓…水蜜桃對身體有十大益處!挑選桃子靠2技巧
在日漸炎熱的酷暑中,來顆冰冰涼涼又甘甜的水蜜桃,再舒爽不過了。每年七、八月夏天,正是桃子的產季。常逛超市的大家,近期是否注意到蔬果架上,越來越常看到這毛茸茸、淡粉色的水果?根據《健康線上(Health Line)》,桃子起源於中國大陸,屬於硬核類水果,且與李子、櫻桃、杏桃和杏仁在分類上屬於近親。營養學者瑞秋・哈特雷指出,桃子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A、益生元纖維、鉀離子及抗氧化物,且本身即屬於好消化的水果。桃子不僅好吃,對身體也多有益處,不但防癌、保護皮膚及視力,還能降血壓、預防失智…等,為人體帶來至少十種好處。營養含量高且豐富 對大腦、心血管、皮膚皆有益一顆中型的桃子中,包含了人體每日所需維生素C的15%。維生素C是人體免疫系統健全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時也有助於移除會傷害細胞,進而誘發癌症的因子「自由基」。此外,桃子中的維生素A含量亦可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0%,而維生素A因為有助於建構呼吸系統中的黏膜,健全的黏膜代表抵禦感染的能力更佳。意即拜高維生素含量所賜,桃子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及防癌。桃子的抗氧化物成分,則有助於對抗「氧化壓力」——一種自由基與抗氧化物比例失衡,造成抗氧化物過度消耗而對健康造成威脅的現象。氧化壓力與中樞神經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吃桃子亦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失智症之一)。美國《健康(Health)》網站文章寫到,桃子的鉀離子含量,可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8%。鉀離子在體內扮演利尿劑的功能,降低血鈉,預防高血壓,同時也能消除脹氣。桃子的另一個功用,是能保護視網膜及水晶體,因為其中含有葉黃素,已被證實有助於預防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桃子的利處並不僅限於此。其中含有的氟化物,可以潔白牙齒;其高纖維含量的特性,對於消化及減重有所幫助;維生素A中的β胡蘿波素、維生素C和高達85%的水分含量,則可以使皮膚恢復光澤、水潤及彈性。挑選桃子先聞再壓 太成熟流失維生素C知道上述好處後,是不是想買顆桃子來吃了?《網路醫生(WebMD)》文章建議,挑選桃子時可以使用「聞」和「摸」兩個技巧。一顆桃子聞起來甜味越濃,表示它越成熟。而輕輕以指腹按壓,也是判斷成熟度的好方法:按起來堅硬的桃子,帶回家後還可以置於常溫處數日,一旦成熟後,則要趕快放進冰箱,因為成熟的桃子會開始流失維生素C。連皮帶肉吃最好 徹底清洗避農藥你也在猶豫要不要連皮帶肉地吃下桃子嗎?事實上,桃子的果肉和果皮,對人體而言,都是無毒、可食用的。營養學家說,桃子的營養成分大都集中在果皮附近,特別是纖維素和抗氧化物,含量比果肉來得多。研究指出,桃子皮對於保護人體器官,如腎、肝和腦,免於氧化損傷的功效極大。食用桃子皮的壞處則是其可能含有農藥。攝入過量的農藥可能導致罹患帕金森氏症及特定種類的癌症的機率增加。因此若要同時享受桃子皮帶來的營養,並避免受農藥所害,建議大家先將桃子仔細洗過再吃,或者挑選獲得認證的有機桃子。如果因為桃子皮的絨毛觸感,覺得吃起來不習慣,則可以選擇油桃,它與桃子很接近,擁有類似的營養組成,但其表皮光滑,如同蘋果一般。吃水蜜桃十大益處1.有助於增強免疫力2.防癌3.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4.降低血鈉,預防高血壓5.消除脹氣6.有助預防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7.潔白牙齒8.助消化9.助減重10.使皮膚恢復光澤、水潤及彈性參考資料:.https://edition.cnn.com/2021/07/22/health/peach-recipes-summer-wellness/index.html.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peach-fruit-benefits#TOC_TITLE_HDR_8.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can-you-eat-peach-skin#downsides.https://www.webmd.com/diet/ss/slideshow-peaches-health-benefits.https://www.health.com/nutrition/health-benefits-peaches
-
2021-07-30 養生.聰明飲食
熱到懶洋洋精神變不好? 5種日本人最愛夏日提神飲食
夏天氣溫越來越高,總是感到疲倦、懶洋洋、心情鬱悶,特別在疫情期間只能待在家中,外出還要戴上口罩,讓人整個提不起勁!日本人認為夏天容易讓人覺得疲累,思考與行動力也變緩慢,日本人常以5種「食物」幫助身體在炎熱的夏天,能保有精神與元氣。水份、鹽份、維生素B、礦物質 喝味噌湯一次補充很多人會懷疑,炎熱夏天怎麼會建議喝熱湯?事實上,日本人最常吃的家常菜「味噌湯」,只要喝上一碗,就可以同時補充水份與鹽份外,維生素B與礦物質也能夠一起攝取。此外,夏天胃口不佳,味噌等發酵食品,正好可以幫助調整腸道環境,免疫力也可能跟著上升,好處多多。在冷氣房也會缺水 透明保特瓶提醒自己該喝水了夏天就算待在室內,吹冷氣容易讓空氣變得乾燥,導致水份流失,在辦公室的上班族經常喝咖啡代替水,覺得能提神與補水份,但事實上咖啡因容易利尿,反而更容易讓水份流失,覺得口渴直接喝「水」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辦公室或室內,常常會忘記「喝水」,視覺刺激就非常重要。大罐保特瓶可以當作視覺刺激,提醒自己要喝水的道具,將1至2公升大容量保特瓶,裝滿水放在放在眼前,讓自己能夠看到就想到自己應該要補充水分,1天目標1至1.5公升,可是要記得喝水切記不要一口氣,當喉嚨覺得乾渴時,少量喝幾口,不要直接用嘴著瓶口牛飲。晚上肚子餓可能睡不著 毛豆營養又不會造成腸胃負擔為了不要中暑,每天能夠有好的睡眠相當重要,身體處於睡覺狀態得到休息並恢復精神,不過有時深夜肚子餓或吃飯比較晚,如果有便利商店開門,營養均衡的便當可能賣完,只剩下肉比較多的飯盒,或是更單調的三角飯團。其實,還有另一項選擇,就是便利商店賣的冷凍或冷藏毛豆,能夠給予飽足感,對腸胃的負擔也不會太大。睡前如果肚子餓,完全不吃東西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吃一些毛豆對腸胃負擔不會太大,如果毛豆太單調,可以加上豆腐或納豆,由於毛豆富含維生素B1,可以讓身體比較有精神,減少因天氣熱而懶洋洋,把身體狀態調整好,預先準備食材,肚子微餓時就可以填肚子並補充營養。天氣熱食慾不好? 日式漢堡排滿足味蕾和鼻子不過,夏天炎熱不想吃東西,就算勉強自己吃點東西,身體精神可能難恢復,營養均衡也不容易兼顧。建議可以一個禮拜找一天工作比較不忙的日子,做個日式漢堡排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對台灣人比較陌生,日式漢堡排是用牛絞肉,加上調味料拍打出牛排狀,用鐵板煎熟,能夠有牛肉香氣和美味,成本也不會太高。使用絞肉製作漢堡排,雖然油脂量可能會變高,但是吃起來會比較鬆軟,在比較沒有食慾的夏天,吃起來柔軟的食物比較容易下嚥,可以攝取到維生素與蛋白質等營養素,也能減少消化系統負擔;在炎熱夏天可能精神和胃口都不好,藉由美食好好補充營養,讓自己能夠更有體力。鰻魚有豐富維他命B與礦物質 蛤蜊與土雞蛋可以代替對日本人而言,夏天一定要吃的食物就是「鰻魚」,日本人認為食慾不好就容易變得懶洋洋,越疲倦睡眠品質也越差,食慾也跟著不好,如此負面循環,中暑風險就會大幅增高。雖然鰻魚價格比較高,但營養相當豐富,包含維他命B群、鐵質、礦物質鋅等,還有許多營養素可以一次攝取。另外,日本人也認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一年天氣最熱的時期,天然捕撈的小蛤蜊,為了夏天產卵,在冬天時儲存了許多營養,可以拿來煮味噌湯喝,提振精神。還有土雞蛋,購買也相當容易,也能做成各式各樣的料理,幫助身體補充體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2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打完疫苗後副作用如何緩解及調理身體? 中醫師鄒瑋倫替你解答心中小疑問
從五月開始本土疫情大爆發,台灣開始大規模打疫苗,希望能達到防護力,但變種病毒出現後,疫苗是唯一的解藥嗎?許多人打完後苗後出現許多副作用,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副作用,該怎麼緩解及調理身體?防疫期間又該怎麼樣提升自身免疫力?元氣網粉絲團本月直播請到中醫師鄒瑋倫以過來人的經驗,公開她的舒緩副作用妙方,並教大家簡單提升免疫力撇步。鄒醫師也針對直播時網友提問的問題進行回答,希望能在疫情期間替大家為健康打下基礎。像是打疫苗前的防疫問題,如防疫茶怎麼喝?每個體質都適合喝中藥茶飲嗎?打疫苗後副作用如何緩解的問題,如生理期打疫苗建議延後施打嗎?打疫苗後醫師提到的穴位是否要注意什麽時辰作較佳或什麽狀況現在不能按揉?身材減肥問題,如肚子大有脂肪肝如何消除?有沒有減脂茶可以泡,配方是甚麼?Q1: 已打了疫苗2周,身體還是偶爾發熱,有沒有什麼中醫飲的方式可以舒緩?鄒醫師解答: 多喝點維他命C的飲品,果汁(奇異果、一點西瓜),湯品(苦瓜湯、冬瓜湯),中藥(青草茶),都可以去緩解。Q2 : 如剛好生理期,打疫苗建議延嗎?鄒醫師解答: 最好不要生理期打疫苗,因為有些人會血塊比較多,或許會有不舒服的症狀,避開比較好;待月經走後再去打疫苗即可。Q3 : 醫師提到的穴位,無論按、揉或拍;是否要注意什麽時辰作較佳;或什麽狀況現在不能按揉?鄒醫師解答: 穴位按摩的時辰都好,以酸麻漲不痛爲原則。Q4 : 也有人說打完疫苗可喝檸檬汁,請問可嗎?鄒醫師解答: 可以喝,但濃度不要太濃(怕傷到胃),當天打完針就可以喝。Q5 : 請問打完疫苗副作用(發燒時)正在發時適合喝防疫茶嗎?鄒醫師解答: 發燒時要停喝,因為有副作用必須讓自己辨別清楚身體的症狀,不要說有副作用後又喝其他茶飲造成你判斷混亂。Q6 : 請問醫生,清冠一號平常可以喝嗎? 鄒醫師解答: 不可以,一定要喝稀釋過後的清冠一號,或是清冠一號的加減方。Q7 : 防疫茶可以天天喝嗎? 一天喝幾C.C比較好?鄒醫師解答: 可以天天喝,稀釋過後的防疫茶一天建議飲用量為150到300C.C;建議吃飽飯後喝,不要空腹喝。Q8 : 明天要打疫苗了,防疫茶怎麼喝啊?打的前後怎麼喝?鄒醫師解答: 因為防疫茶大部分來說,都是為了要防疫或降減病毒,所以大部分是建議在沒有打疫苗之前一直喝;打完疫苗後的兩三天,等到副作用症狀(發燒、頭痛)沒有之後,還是可以繼續喝。Q9 : 想請問醫師,中藥茶好像會有體質的限制,但我又不清楚自己是哪種虛實體質,會不會反而愈喝愈錯誤?鄒醫師解答: 體質不同不能喝同一種中藥的茶,在不清楚自己患有什麼病、自己的陰陽體質(虛實寒熱)的情況下,建議先去家裡附近的中藥找中醫師詢問,再去喝會比較好。Q10 : 肚子大,有脂肪肝如何消除? 鄒醫師解答: 因為脂肪肝是跟碳水化合物,跟水果、蛋糕、麵包等這種高醣有關,所以大部分是靠飲食控制;也建議搭配運動,及飲用某些會瘦身的茶飲,包括洛神、山楂、烏梅、陳皮、何首烏等藥材。Q11 :雙下巴怎麼消除?鄒醫師解答: 雙下巴要從肩頸後面的肌肉去強化,像胸鎖乳突肌、跟背後頸部斜方肌,去強化它雙下巴才會消掉。Q12 :有沒有減脂茶可以泡啊?配方是甚麼?鄒醫師解答: 因每個人肥胖的地方不同,建議去中醫診所辨明情況,再對症下藥喝減脂茶會比較好。Q13 : 容易胖肚子以下下半身,可喝不加糖酸梅湯嗎?鄒醫師解答: 絕對可以,但胃要好,因為酸梅湯會有點刮胃。Q14 : 酸梅湯可以加糖或蜂蜜嗎?鄒醫師解答: 可以,酸梅湯如果講求口感和只是為了好喝,加糖或蜂蜜都會更好喝。Q15: 醫師直播中提到的「3苦、3瓜和3湯」,想要細節鄒醫師解答: 3苦為「苦瓜、苦蕎麥、苦的蔬菜」 3瓜為「西瓜、哈密瓜、香瓜」 3湯為「雞湯、綠豆湯、冬瓜湯」 Q16 : 請問中醫飲可以喝冰的嗎?鄒醫師解答: 盡量不要喝冰的飲品,喝溫熱的對身體比較好。
-
2021-07-29 醫聲.疫苗世代
成人疫苗/帶狀皰疹常見又能讓人痛苦不堪 現有疫苗可打但要自費
帶狀皰疹常見、反覆發作更讓人苦不堪言,很多人不知道缺乏維他命D而免疫力低下可能致病、且帶狀皰疹已有疫苗可打了,不過類似新冠疫情、疫苗打了不保證不得病,但可大幅減少重症病情,不過要自費約4千到5千元。奇美醫學中心疼痛科今天發表「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技術合併營養治療、有效緩解帶狀皰疹成果;疼痛科主治醫師廖書緯說明難治案例:68歲謝先生去年帶狀皰疹因未即時有效治療又高齡,演變成慢性神經痛,不斷刺痛抽痛。經藥物治療無改善且發病超過半年,改用胸椎神經根「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療法,疼痛緩解,不料才過兩周又復發。經進一步診察發現患者嚴重維生素D缺乏、免疫力低下,先以高劑量維生素D滴劑治療,再第二次「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終於明顯減少疼痛, 經過三個月目前病況穩定,患者非常滿意。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每千人約5人罹患帶狀皰疹,大於60歲倍增至每百人就有一人、且有10%會發展成皰疹後神經痛,不但生活品質下降,醫療支出及負擔都大幅上升,部分病人更成門診常客,靠吃止痛藥度日。廖書緯表示,若藥物效果不彰,調整營養狀況並接受「高頻神經調控」有可能改善。這種治療技術由醫師以影像導引輔助,將電刺激針帶到目標神經旁,使用高頻電刺激產生電磁場來誘發神經調控,達到疼痛緩解,有低風險、低侵入性、副作用少、治療時間短等優點,不需全身麻醉也沒有傷口,適合高齡病人。廖書緯認為預防很重要,年齡大於50歲且有多重慢性病,免疫功能不良的族群,可施打疫苗;英國大型臨床研究發現,打帶狀皰疹疫苗,罹患機率減少五成;即使仍罹患、發生皰疹後神經痛比例可少六成。若不幸發病首要防止長期神經痛:高齡、免疫功能不全、起疹前疼痛長於三天、急性期疼痛劇烈、疹子數量密集、有眼部的侵犯等,都是神經痛危險因子,需積極縮短病程並止痛。
-
2021-07-2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打完疫苗後更應該調理身體 中醫師鄒瑋倫分享舒緩副作用妙方
即便本土疫情趨緩,疫苗施打仍是很重要的事,但許多人打完疫苗後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副作用,該怎麼緩解?元氣網粉絲團本月直播請到中醫師鄒瑋倫以過來人的經驗,公開她的舒緩副作用妙方,並教大家簡單提升免疫力撇步。鄒瑋倫表示自己是醫事人員,屬於公費疫苗施打的第一類,因此在本土疫情爆發前夕,就已經打了AZ疫苗。她原本預期身體不會有太大反應,結果打完疫苗後第十三個小時出現不適,幾乎是以爬的方式回家,而她的診所護士甚至有血尿、下半身無法動彈的狀況。如果施打疫苗後症狀劇烈該怎麼辦?鄒瑋倫認為施打疫苗應該順勢而為,打完疫苗該休息就休息,而非硬撐著去上班,若第二天有不適甚至可以考慮請假,這樣通常都能很快恢復。她建議打疫苗前需要評估自身狀況,像是前一晚失眠沒睡好,施打當天身體有不舒服的狀況,就先暫緩別硬碰硬逞強。施打疫苗後除了疲倦,疫苗手臂是最常見的症狀,有沒有簡單方式能緩解?鄒瑋倫建議,當症狀都已解除,只剩手臂腫脹不適時就別再吃止痛藥,可以從推天河水下手,把腎經的水推回身體裡,這也是氣功常見解熱的方式。此外還可以按摩曲池穴,讓代謝循環變快。打完疫苗後應該多喝水外,鄒瑋倫還建議可以多吃水果補充維他命C,也可以透過茶飲幫助身體代謝,例如青草茶、綠茶、烏龍茶都有解毒消炎的作用。不過她建議茶飲要在早上喝,而且茶飲也別泡太濃,避免影響身體生理時鐘。對抗新冠病毒打疫苗固然重要,鄒瑋倫指出維繫自身免疫功能也不能輕忽。除了吃飽睡好睡足,她認為穴位按摩促進經絡,也是很好保養免疫功能的方式。她建議一方面可藉由深呼吸,在吐氣之際敲打壇中穴化解鬱悶之氣,另一方面可以推章門穴疏肝理氣,有解鬱、養肝經及肝血的作用。由於台灣三級警戒持續兩個多月,許多人都變胖不少,該如何因應降級解封後恢復身材?鄒瑋倫表示很多上門的病人,在居家辦公期間胖了三到七公斤,並有脂肪肝和下肢水腫的情況,她建議可以按壓帶脈穴(肚臍旁)、風市穴(大腿外側)、四白穴(臉上)等穴位提高代謝循環。另外現在正值夏天最熱節氣,該怎麼吃可以讓身體更健康?鄒瑋倫表示,大暑到處暑這段期間是一年之中最悶熱的時候,有心血管問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或有皮膚濕疹過敏,經常中斷睡眠、做噩夢的病人,最常在這時候上門求診。因此,她推薦三款茶飲可以助改善兼顧免疫力。鄒瑋倫推薦的第一款居家防疫茶飲是清冠一號稀釋、改良版本,有助肺部代謝、降暑熱、解毒、抗病毒的效果。她特別提醒,沒有得新冠肺炎的人是不能喝清冠一號濃縮液,改喝稀釋或加減方的版本會安全很多。針對夏日養心消暑的部分,鄒瑋倫則推薦酸梅湯與青草茶兩款茶飲。酸梅湯對降肝指數、脂肪肝效果很好,並有助提振精神、防暑熱,比手搖飲更健康。而青草茶有固胃、開脾、除水、利尿的功效,對於解暑、解毒、消炎也很有幫助。三款茶飲之外,鄒瑋倫推薦三苦(苦瓜、蕎麥、A菜),三瓜(西瓜、哈密瓜、香瓜)和三湯(冬瓜湯、綠豆湯、雞湯),分別能鎮靜利尿、解毒消炎及緩解倦怠無力。由於台灣夏日濕度高,為了讓脾胃正常運作,避免脾胃、心臟因暑而傷,她也推薦麥門冬、五味子、雞湯,以便提氣、補氣及解熱。她也提醒刮痧容易耗氣,應該兩星期一次,若是經常刮痧容易導致氣虛,反而容易更加倦怠。
-
2021-07-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阿扁今打第二劑AZ 直呼感謝日本政府
前總統陳水扁5月13日打了第一劑AZ疫苗,今天到高雄長庚接種第二劑,他說,當時護理師要他先深呼吸,來不及深呼吸就打完了。第一劑無不良反應,第二劑感覺更舒服,感謝政府、高長醫護人員,尤其感謝日本政府和人民!蔡英文總統表態說完成疫苗意願登記,且選擇接種國產高端疫苗。她還強調,安全、有效、合法,符合科學標準的疫苗,才會提供給大家接種,「我也會去接種,請大家放心」。現任總統選擇高端疫苗,前總統陳水扁則已經打完兩劑AZ疫苗。今年5月間本土疫情拉警報,也催出一股打疫苗熱,陳水扁5月13日打了第一劑AZ疫苗,他當時說,縱使打完後有小小不適,比起COVlD-19危害更大,顯得微不足道。71歲阿扁長期在高雄長庚醫院檢查健康,他說,主治醫師陳順勝教授告訴他,打疫苗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可以增加台灣群體免疫力,如今打完兩劑疫苗,能預防重症及死亡率,讓他更安心。阿扁近期發文不時圍繞著健康話題,他5月間曾PO出一張近況照片,他著醫院服裝躺在病床上,上半身纏繞著線路、醫療儀器,他寫到「這樣的檢查已經N次,只要還能呼吸,活著就有希望」。扁子、高雄市議員陳致中說,父親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宿疾,過去曾在北榮、中榮各動過一次手術,曾經是重度情況,手術後有進步成中重度,睡眠狀況略有改善,每年要定期檢查,更要慎防失智等問題。陳致中提到,父親除了呼吸中止症困擾,還有腦神經病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類巴金森氏症症候群、漏尿及手抖等症狀,隨時掛著尿袋。父親及母親吳淑珍身旁各有一位看護照料。
-
2021-07-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蔡英文完成疫苗登記:我選擇接種國產高端疫苗
蔡英文總統在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已經完成疫苗意願登記,選擇接種高端疫苗。蔡英文總統在臉書表示,昨天下午,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 已經重新開放意願登記,也將高端疫苗列為選項之一。呼籲所有符合資格的民眾,都盡快進行疫苗意願登記與預約。疫情警戒降級不鬆懈,請大家繼續努力,衝刺提高接種率,達成更完善的群體免疫力,相信不久後就可以恢復如常生活!蔡英文總統說,安全、有效、合法,符合科學標準的疫苗,才會提供給大家接種。她表示,自己選擇了高端疫苗,「我也會去接種,請大家放心。」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市議會表決通過疫苗三期解盲國際認證 鄭文燦:尊重
桃園市議會今天上午舉行第2屆第15次臨時會,國民黨籍市議員林政賢臨時動議提案,要求市政府如要施打疫苗應具備三期解盲及國際認證,民進黨籍市議員蔡永芳提案反對,雙方僵持,議長邱奕勝動用表決,林政賢提案以21票超過蔡永芳13票,決議通過要求市政府未來接種的疫苗應具有三期解盲、國際認證的疫苗。市長鄭文燦表示,地方議會臨時動議,會有很多議員提出針對中央或地方的很多政策或建設案,他尊重市議員表達意見的自由,這也是地方議會的常態。林政賢表示,疫苗接種以來,一定要使用國際認證的疫苗,獲有免疫力,符合國際疫苗護照,否則會影響觀光,市府如果施打未經國際證三期解盲或未經歐美EUA認證,「桃園人拒當白老鼠,要求市府施打疫苗應具三期解盲、國際認證的疫苗,保護市民健康。
-
2021-07-27 新聞.活動快訊
直播預告/緩解打疫苗副作用 中醫師鄒瑋倫明授妙方
本土疫情趨緩,但仍不可掉以輕心!為防堵疫情,國內積極展開疫苗的施打,但許多人打完疫苗後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副作用,該怎麼緩解?中醫師鄒瑋倫以過來人的經驗公開她的舒緩副作用妙方,並提出簡單的提升免疫力撇步。由於台灣三級警戒今天才降級,兩個多月下來,許多人都變胖了不少,該如何因應降級微解封後恢復身材?現在正值夏天最熱的節氣,是「以陽養陽,冬病夏治」的好時機,該怎麼吃可以讓身體更健康?明天中午1時,udn×「元氣網粉絲團」將進行直播,邀請鄒瑋倫現場傳授如何透過茶飲、穴位按壓等方法,幫助大家輕鬆防疫,還可以養心又瘦身。歡迎讀者及網友在線上踴躍留言提問。
-
2021-07-27 醫療.皮膚
愛清潔者是好發族群 皮膚科醫教你10招預防汗皰疹
● 夏天潮濕悶熱,好發汗皰疹● 手指、腳趾邊緣會出現一顆顆的小水泡● 少接觸清潔劑,預防汗皰疹夏天天氣濕熱,許多人的手指、腳趾邊緣會出現一顆顆的小水泡,這些小水泡往往令人搔癢難耐,還會脫皮,這是典型「汗皰疹」症狀。今年受疫情影響,不少人因頻繁噴灑酒精、洗手,導致汗皰疹就醫患者激增1倍之多。急性患者 手嚴重龜裂流血一名40歲女性精油老師是汗皰疹慢性患者,已長達十年,今年在疫情下,她經常噴酒精、洗手、戴手套,竟導致汗皰疹急性發作,手部嚴重龜裂、產生死皮,甚至流血。就醫後,經調整生活作息、使用外用藥膏兩個月後,症狀才穩定改善。35年來也飽受汗皰疹困擾的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今年5、6月就醫的汗皰疹患者較往年多出1倍,「診間每40位患者中,約有10位是汗皰疹患者,過去則是每90位患者有5位左右是汗皰疹患者。」汗皰疹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濕疹性疾病,不會傳染,朱家瑜說,如果溫濕度變化過大、氣候潮濕悶熱、體質、免疫力低下、常接觸洗潔劑、睡眠不足、情緒壓力大、多汗症及皮膚長期悶在汗中,就易導致汗皰疹發作。今年夏天汗皰疹復發患者特別多,朱家瑜指出,防疫下,許多人都包得密不透風,噴酒精、勤洗手,不斷刺激手部皮膚,為阻絕病毒,有人還戴手套,使手部長時間被悶住,「就好像浸泡在汗裡面」,都是誘發汗皰疹的重要原因。醫護、愛清潔者 是好發族群尤其醫護人員、特別愛清潔者,是汗皰疹好發的族群。朱家瑜說,汗皰疹發作的急性期通常會癢,剛發作時,常從手掌或腳掌紅疹開始冒出小水泡,可能會蔓延至手指或腳趾,但一般幾周內會自行痊癒,慢性期則會出現圓圓的小脫屑。小水泡別抓 恐增感染風險朱家瑜強調,汗皰疹急性期時,應避免搔抓小水泡,一旦水泡被抓破、出水,會增加感染風險,嚴重還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汗皰疹的診斷,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表示,經醫師問診、觀察患處皮膚就可以確診,治療多以外用類固醇藥膏和口服抗組織胺即可改善。對於反覆發作的患者,建議平常可以擦滋潤油膏、凡士林保養。「預防勝於治療」,朱家瑜及唐豪悅提醒,汗皰疹患者不要熬夜、睡眠充足,應適時紓壓,要避免接觸菸酒,少吃甜食、燒烤炸辣類食物或海鮮,芒果、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不宜多吃。防疫雖然重要,但要留意酒精噴灑次數,盡量少接觸清潔劑。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女大生打AZ吞6顆普拿疼「止不住爆痛」 貼文引過來人迴響
近日符合疫苗施打資格的民眾陸續收到了接種通知,不過也還是有許多民眾擔憂,接種後引起的不良反應。日前就有一名網友發文表示,自己接種AZ疫苗後持續高燒,連吞6顆普拿疼也沒有改善,直言「給各位跟我一樣年紀的建議,真的不要輕易嘗試!」日前有位被歸類在接種第九類的18歲女大生在Dcard COVID-19版以「18歲打AZ第一劑」為題發文表示,自己7月22日打完第一劑AZ疫苗後,先是肩膀及施打處微微酸痛,到了當天凌晨突然覺得超級冷,「爬起來拿了冬天在蓋的厚毯子才睡得著」,接著23日清晨7點發高燒,感覺像得了腸胃炎一樣非常不舒服,只能吃清淡的東西才不會噁心。而後發燒的現象在接連吃了3顆普拿疼後也沒有改善,中午時體溫來到39度,「因為不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再吃普拿疼,先貼了小林退熱貼,午餐也只能吃一點,完全沒食慾。」當日下午連續再吞3顆普拿疼,這段期間關節痛、手痛、胸痛、頭痛、頭暈樣樣來,原PO表示自己「頭痛到很像被大卡車撞到!」隔日上午仍持續發燒。並在文末提醒,「要打AZ的人,普拿疼一定要準備充足,買舒跑或者FIN補充電解質,退熱貼也一定要有。」貼文曝光後,隨即引起許多網友熱議,「我也18,真的只有陣亡兩個字可以形容」、「我21歲,昨天早上打的,晚上開始燒到40度,超級不舒服」、「我也是18,剛打完就吃了一顆止痛藥,睡前才開始感到頭痛畏寒施打處酸痛」、「一樣18歲,打完就先燒39度,整個人快蒸發了」、「吃了五顆普拿疼還是燒到39,關節痛爆、頭痛爆,燒了兩天半頭依舊痛」、「我也18歲23號打,痛苦到一個不行今天才好了一點」。也有網友認為,「每個人對疫苗的副作用程度都不同,不要輕易嘗試這句話感覺不妥」、「再痛苦也沒有確診新冠然後變重症痛苦吧,這真的不算什麼」、「有副作用才要覺得萬幸吧!代表個體免疫力很好啊,完全沒有副作用的是疫苗認證老人欸」。事後原PO也將「不要輕易嘗試」,改成「還是要打的喔!雖然副作用很痛苦……」。
-
2021-07-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降級做好自身防護 中醫藥研究所推防疫茶作補充
防疫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後天7/27全國調降至二級防疫警戒,這代表我們全民齊心協力防疫的成功,也讓我們距離恢復正常生活更近了一步。從5月至今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提升到了三級防疫警戒,我們的生活已經大為不同,居家上班WFH、實名制登記、賣場單雙號分流都是史無前例的經驗。而經過大家兩個月的努力,加上疫苗逐漸施打,才讓疫情得以降級,但是就算是降級,原則其實還是「降級不解封」,人流、戶外活動、室內場館、教育、餐飲、民俗宗教及旅行等指引部分開放,符合防疫指引的行業能夠得以正常營業,但仍有部分如游泳池、八大行業及進香等宗教活動不得進行。面對Delta變種病毒洶洶而來,台灣值得驕傲韋恩相信大家應該悶了很久,很多人迫不及待想要出門逛逛透透氣,而很多辦公室也要開放回去上班,而更多營業場所如餐飲等等,更是需要重新開始拚經濟,只是我相信更多人也是抱著忐忑不安的精神,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深怕這樣一解禁,反倒造成外面人滿為患,增加被傳染的機會,因此也是不太敢出門。這次台灣能夠面對Delta變種病毒仍能快速控制,疫苗的施打、民眾自我衛生管理、政府的指揮調度都功不可沒,到現在每日確診數快速降到20人左右,其實是該讓台灣人民對全世界自豪的,不必刻意強求每日都加零,否則是給自己過高的目標壓力。但是其實,台灣與世界相比,其實還有一項祕密武器,足以作為幕後功臣,給了許多台灣人隱形的防護力-那就是台灣傑出的中藥研究,並且很快的開源公開配方給大眾。台灣獨步全球的中藥抗疫秘密武器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位於北投有個國立且唯一的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專門進行有關中醫藥之基礎研究與發展,擁有近三十位中藥與天然物化學和藥理的博士級研究人員,是台灣最具規模的中草藥研究重鎮。其實早在SARS期間就研究出金銀花、板藍根等中藥材具有對抗冠狀病毒、提高免疫力的能力,也因此這波新冠疫情下,中醫藥研究所得以依照當年SARS的經驗與基礎,快速在2021年5月18日就研發出「清冠一號」的中藥配方,經由科學臨床驗證,具有對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能力,藥方有三個作用點:1.阻斷病毒人體表面接受器的結合,減少病毒入侵細胞內。2.抑制細胞內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複製。3.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其結果也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因此經過衛福部的專案授權許可生產下,快速推出「清冠一號」產品為「中醫師處方藥」,也就是必須經中醫師診察後的處方,甚至還外銷到德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清冠一號具臨床實驗證明功效但是不適合保健用只是清冠一號藥品類別為「須由中醫師處方使用」,也就是說民眾必須經中醫師診察後處方,才能取得清冠一號,清冠一號的適用對象,除了「無症狀感染者」、「發病後患者」(包括輕症、重症),也能用於「預防高風險人員感染」或減輕感染後的症狀。而且大家不要看到中藥就誤會可以自己抓來吃,因為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的「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因此,健康、低感染風險的民眾,並不需要使用「清冠一號」,也不宜將「清冠一號」作為長期服用的補品。清冠一號姊妹作-防疫茶適合日常補充用但是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專家們也有看到在這一陣子疫情緊繃時,許多民眾會擔疫情,而有保護力的需求。也擔心民眾誤去購買、使用屬於積極治療性用藥的「臺灣清冠一號處方藥物」或其他清熱解毒消炎的中藥當作防疫茶,長期服用下恐怕會造成身體弱化、腸胃損傷的副作用。所以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特別提出以由食品(屬於可供食品使用中藥材) 組成的「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簡稱防疫茶)」供大眾使用,所以居住在社區感染發生地區、生活環境中需要接觸不特定群眾而有感染危險者,都可以服用這款防疫茶,其功效是益氣護衛、固表防疫,而且全都是食品所組成。而且這款防疫茶的處方,是公開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網站上給民眾的,是不是很佛心?建議處方如下: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 : 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製備:藥材置鍋中加入2000~3000 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防疫茶是舌尖上的免疫力仔細看,黃耆是很常見的補氣食材,桂枝更是許多滷味必備的一味,桑葉、薄荷、魚腥草本來就是花草茶常見的材料,尤其是薄荷對新冠肺炎的功效,其實最近在國際的研究期刊上是很熱門的焦點之一;生薑、紅棗、甘草也是廚房常見的材料,所以將這些常見的食(藥)材組合在一起,卻又能發揮預防之效,中藥確實非常深奧。不過這個方子也是有其限制,像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人。韋恩曾經照著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抓來作成茶包喝過,味道還真的與花草茶很像,尤其會讓我想起康福茶,所以是很好入口的,並沒有奇怪的中藥味,所以其實很適合天天當茶飲喝,而且又不含咖啡因,好喝又幫助保護力,還真是一舉兩得。這還真是台灣對世界於防疫的一大貢獻!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7-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廚房裡就有!羅勒 迷迭香 鼠尾草 淨化身心聖品
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可能會不小心接觸到一些農藥、荷爾蒙殘留、抗生素、瘦肉精、環境荷爾蒙、重金屬、塑化劑等無法預期的壞東西,有些人會用斷食來達到淨化,但並非每個人的體質都適用斷食這種激烈方式來幫助身體排毒。我會選擇一些有機的藥草來輔助身體,達到它原本系統該有的代謝、淨化排毒及排泄功能。在淨化時請注意挑選藥草及香草的來源,建議回到食材的原味,體驗全食材的天然感受。如今藥草師比較常用的藥草約250種,一般人大概只認識幾種香料,但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當年用的藥草或香料直至今日我們仍然使用!這些食材對身體益處多多,以下精選10種希波克拉底在2500年前為患者調製處方的藥草及食材。羅勒:緩解頭痛、頭暈、嘔吐、便祕、肚子痛及壓力造成的失眠。心靈較脆弱的人,拿不定主意的人,注意無法集中或容易因為神經緊張,導致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及潰瘍的人,羅勒精油可以強化自信及心理能量。鼠尾草:鼠尾草的拉丁文是指「Strengthen the brain」,即「強化腦部,促進記憶」,喉嚨痛時喝杯鼠尾草茶也能改善,但哺乳媽媽不能飲用,因為鼠尾草有斷奶的作用。大蒜:能夠降低膽固醇及俗稱壞的膽固醇(LDL)、高血壓及調節免疫力。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美國紫錐花缺貨時,許多藥草師改用大蒜替代,但一天要用上一球生大蒜才有效,因此大蒜又稱「便宜紫錐花」。牛蒡:對於濕疹、乾癬、皮膚炎效果很好,同時能夠排除過多的尿酸,預防尿酸沉積於關節中。牛蒡含有膳食纖維、菊糖等,有益腸胃道消化及改善便祕,但不建議單獨使用過量,容易使皮膚出疹,建議與蒲公英共用。肉桂:糖尿病期刊研究顯示,每天只要半小匙的肉桂粉就能減低血糖、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及總膽固醇。這是因為肉桂具有生物活性,類似胰島素的功能,並能延緩胃排空,讓血糖上升幅度不會過劇。芹菜:能降血壓,它的籽具抗發炎作用,用於改善關節炎、降低尿酸,具有輕微的利尿作用,希波克拉底當年用芹菜來安定神經。科學研究發現芹菜有很豐富的鈣,事實上它的根、葉、莖、籽都能使用。丁香:帶有麻辣感覺,因此被視為有麻醉(analgesic)效果的香藥草,如果牙齦發炎,可以將丁香磨粉直接塗抹於牙床按摩。丁香同樣也對消化、噁心、反胃有幫助。迷迭香:能夠刺激血流循環及有助腦部功能,由於它能促進顱內血流,所以近年還有研究認為它與鼠尾草同樣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防止記憶減退、嗅覺退化、視力衰退等,可多用於料理中或者使用其純露內飲。山楂:有助心律不整、心臟及血管功能,改善腎臟疾病造成的心臟問題,並增加冠狀動脈血流及強化心肌功能。有助於照顧微細末梢血管的功能,能夠改善老年人下肢麻痺、認知退化及記憶不好的症狀。守住記憶力茶飲準備材料:迷迭香1份、鼠尾草1份、洋甘菊1/2份、香蜂草1/2份製作與使用方式:按比例混合成半磅用量,每次取2-3小匙與250ml熱開水沖泡,浸泡15分鐘後再飲用。如果是新鮮香草,必須取1/4杯新鮮香草混沖成1杯熱開水。迷迭香、鼠尾草及香蜂草是最有助記憶力的香草植物,國家地理雜誌曾研究發現地中海人瑞最愛喝的飲品就是蒲公英、迷迭香及鼠尾草;英國新堡大學長時間研究植物與失智症關係的同時,發現香蜂草及鼠尾草萃取物的功效類似乙膽鹼酯酶抑制劑,作用在紋狀體(肢體協調性、睡眠)及海馬迴(情緒),不會作用於大腦皮脂,有助記憶力、情緒穩定及認知能力。但可不是鮮採幾葉沖泡就有效果,要使用足夠用量才有效。
-
2021-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免疫力低更需疫苗護體 癌友掌握6大原則安全打疫苗
「醫師,我現在正在化療,可以打COVID-19疫苗嗎?」「我想打疫苗,但哪一個廠牌適合呢?」這是臨床醫師最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由於有些癌患正處在治療階段,擔心病情又怕染疫,非常焦慮。治療癌症的醫師皆認為,癌症病人只要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後,都能打疫苗護體。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指出,COVID-19疫苗18歲以上都可以接種,癌症患者也不例外。雖然患者免疫力較差,接種疫苗後得到的保護力沒有一般人高,但相較於感染COVID-19導致重症的機會,接種疫苗還是利大於弊。日前全癌症病友連線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還共同呼籲,希望指揮中心將第九類的罕病及重大傷病施打順序提前,不能讓取得重大傷病的癌友在頻繁進出醫院、冒著染疫的風險下接受治療。積極鼓勵癌症患者接種COVID-19疫苗的原因,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解釋,以大腸直腸癌患者為例,在治療期間及開刀後6個月內,仍屬於生病期,需積極接受後續治療,這段期間患者免疫力低,若不幸染疫很容易導致重症,因此更需要打疫苗護體。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絡(NCCN)在2021年6月9日所發佈的「癌症與COVID-19接種」(Cancer and COVID-19 Vaccination)明確建議,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在主治醫師評估且建議施打新冠疫苗後,要施打疫苗給予保護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還特地針對肺癌患者發出疫苗接種建議。醫學會指出,肺癌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發展成肺炎重症,因此,只要患者治療穩定,都適合接種COVID-19疫苗。我是癌末患者醫師建議:身體虛弱恐無法承擔疫苗副作用,建議不打。什麼情形得緩打或不能打疫苗,梁金銅認為,曾發生任何疫苗過敏者就不適合接種。王正旭則建議,若癌症患者身體太過虛弱,又有心臟及肺臟積水,已到了支持療法的癌末患者,疫苗產生的副作用對患者的身體是很大負擔,也建議不要接種COVID-19疫苗。我正接受化學、標靶治療醫師建議:只要白血球未下降太多,化療後一到兩周可施打。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時,梁金銅認為,只要患者的白血球沒有降低很多,都可正常施打。若民眾擔心,王正旭則建議打完化療一到兩周後,再接種疫苗比較適當,若發生白血球下降等狀況則暫緩施打。我準備接受手術醫師建議:非急症者可先打疫苗再手術;急診刀待手術完穩定,再進行評估。手術的患者怎麼辦?肺癌相關醫學會建議,避免手術前後一周內接種。不過,目前醫療降載,很多醫院規定急診刀才能立即開刀,因此,梁金銅建議,屬於第一、二期的,仍等待手術安排者,可以先打疫苗,兩周後即可開刀手術;若是三期以上的急診刀患者,就先手術切除癌症病灶,但因手術後是身體最虛弱的時候,會希望患者在病情穩定出院後,再接受疫苗接種。我正進行骨髓移植、免疫療法醫師建議:骨髓移植三個月後再打疫苗;細胞免疫療法無嚴重反應者隨時可施打。王正旭提醒,血液性癌症若正進行骨髓移植期間,必需等治療三個月後再施打疫苗。至於正在接受細胞免疫療法的病友,治療期間除非有嚴重免疫反應,例如嚴重腹瀉需暫緩施打,不然,任何時間接種都沒問題;接受CAR-T免疫治療的患者,則需在完成治療後3個月再打疫苗。我該選哪一種疫苗?醫師建議:有肥胖、心血管疾病、血液問題,建議以mRNA疫苗為優先,但仍需與醫生討論評估。疫苗的選擇,基本上已核准使用的疫苗都適合癌患。不過梁金銅建議,大腸直腸癌患者多較年長,若又有肥胖及心臟血管問題,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苗。另外,有血液問題血小板低下或血栓史,也可以以mRNA疫苗為主。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創辦人、曾是乳癌患者的林葳婕指出,癌友對於疫苗的訊息過於片段,在面對眾多訊息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與主治醫師討論,不要自己嚇自己。癌友接種COVID-19疫苗的6大原則1. 身體虛弱的癌末患者建議不打。2. 預計開始接受化療或正等待手術者,建議先接種疫苗。3. 手術後建議待身體恢復(如出院)再接種疫苗。4. 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期間,若白血球下降太多,需暫時緩打。5. 目前獲准的COVID-19疫苗都不含活性病毒,都適合癌友。6. 接種疫苗前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
-
2021-07-25 醫療.自體免疫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別聽到類固醇就怕
類固醇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經常使用的藥物之一,但一提及「類固醇」,患者都想到它的嚴重副作用,水牛肩、月亮臉等。甚至有些患者在擦完類固醇藥膏後,以為病灶「痊癒」就沒有繼續保養皮膚,讓病灶反覆發炎,誤認為是「類固醇戒斷」症狀,實際上,這是停藥復發情形,並非上癮後戒斷現象。外用藥膏依指示使用,不會有水牛肩、月亮臉。類固醇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而言又愛又怕,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患者使用的類固醇劑型可以分外用及口服,即使醫師開立外用類固醇藥膏,民眾也常誤以為會造成水牛肩、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而不敢使用。其實,這通常是口服類固醇長期使用後所產生的副作用,外用藥膏只要依照醫師指示使用,不用擔心出現這樣的副作用。由於外用類固醇藥效快,塗抹時很少有刺激感,在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醫師會建議病人先使用一段時間,症狀改善後,就改為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及乳液,進行長時間的保養。停藥後仍要進行後續保養,病情惡化並非「戒斷」惹禍。黃毓惠認為,這是最聰明的外用類固醇使用方式,在病灶改善後就可以先暫時停用類固醇。但因為皮膚看似好了,但實際上皮膚下仍在發炎,因此後續的保養,維持療效非常重要,但是很多患者會以為皮膚表面好了就無需後續保養,這反而造成病灶時好時壞。這種情形是外用類固醇停藥後的復發,但部份患者認為是類固醇上癮後的戒斷現象。黃毓惠特別澄清,醫學上並無此說法,患者會認為症狀反覆復發,都是類固醇惹的禍,其實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長期發炎,無法治癒,但能靠治療及保養,將病情控制穩定。長期使用藥膏,可能使皮膚變薄,應薄薄塗抹在病灶。遵照醫囑使用外用類固醇,可以不用太擔心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但長期使用仍可能有皮膚變薄及萎縮情形,因此,使用時需要注意,薄薄的塗抹在病灶處,不要接觸到正常的皮膚。至於何時會使用到口服類固醇藥物?黃毓惠表示,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確實會有水牛肩、月亮臉及免疫力下降問題,因此,在嚴重復發時會給予口服藥一至兩周,並不會長期使用,患者可以安心。尤其在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上市後,長期口服類固醇已不在醫師的常規處方上。黃毓惠說,她有幾位高中時期就休學的患者,經由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相對穩定後,以同等學歷參加大學推甄,讓自己的學習生涯在中斷幾年後再次前進。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治癒,需長期治療追蹤、保養。黃毓惠在臨床上也發現,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時好時壞,病人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處方,例如不吃某些食物、作息正常、睡眠充足,病情就能控制,有些患者因此未持續就醫。不過,黃毓惠提醒,除了控制誘發因子外,長期的治療追蹤、保養,才是控制病情穩定最好的方式。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Atopic Dermatitis Patient Association)」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希望可以提升病友、病友家屬以及大眾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認識,期望透過此病友協會的力量提供病友正確的醫療以及就醫資訊,讓病友走出現在孤立無援的困境,增加積極治療的動力。 外用類固醇藥膏注意1. 薄薄的塗抹在病灶處,不要接觸到正常的皮膚。2. 使用一段時間症狀改善後,改為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及乳液,進行長時間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