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297
筆 文章
-
-
2021-08-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闖關EUA失敗 聯亞批政府審查標準太片面:錯失保護國人機會
聯亞生技日前向食藥署申請緊急授權(EUA)未核准,董事長王長怡表示,對於食藥署的審查結果深感遺憾。聯亞也說,現在沒人針對SARS做EUA,主要就是因為SARS已經消失,而政府現在以武漢株作為標準,但周遭各國都是DELTA病毒在肆虐,是席捲全球最嚴重的病毒株。沉寂多日,聯亞今日舉行「感恩記者會」,王長怡與聯亞高層、新冠疫苗計畫主持人共同出席,說明疫苗設計概念與優異性,更面對外界對於聯亞下一步的關注。王長怡表示,感謝4215位的受試者慷慨的貢獻自己的手臂,而二期試驗結果顯示相當成功,不但不良反應低、安全性高,也可有效誘導T細胞毒殺病毒免疫力與B細胞對病毒產生中和性抗體,中合抗體濃度高,與第一期試驗結果相當一致,有高度重複性與可靠性,具備成為安全有效、抗新冠疫苗的優質特色。王長怡也說,而政府的審查標準是片面性與局部性的免疫,免疫橋接,不應該只注重單一時間點,也很遺憾高端要公布期中報告時,才公布免疫橋接標準,而聯亞未通過EUA,錯失保護國人的機會。王長怡也呼籲,受試者要對聯亞有信心,協助完成二期試驗六個月的訪視,證明疫苗有強而有力的續航力,也承諾會公布抗體群組輪廓測試。更感謝CDE的輔導,聯亞還有最後一哩路,也正持續與食藥署溝通討論全面免疫性評估,完整呈現疫苗設計的優異性。
-
2021-08-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提疫苗三大優勢 盼受試者繼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指揮中心於8月16日宣布聯亞疫苗未通過國內EUA審查。但聯亞雖未通過國內EUA,各路專家仍認為聯亞的新冠疫苗研發之路「還沒到盡頭」。聯亞生技今天舉行記者會說明新冠肺炎疫苗接下來的走向,聯亞生技董事長王長怡表示,對於指揮中心未通過審查的結果感到非常遺憾,也盼受試者能對聯亞疫苗有信心,繼續完成試驗,向法規單位證明聯亞生技的疫苗有效,未來也將提供受試者完整抗體群組輪廓測試。王長怡表示,聯亞的UB612疫苗有三大優勢,一為產生中和抗體的期間持久,半衰期達195天,是目前所有最久的疫苗;二是可中和大多病毒變異株,尤其對Delta病毒株仍保有和原始武漢株有相近的中和效價;三是可精準的產生T細胞免疫力,從AZ疫苗的結果也可見到中和抗體的濃度並不是保護力唯一或必要的因素。而衛福部食藥署直到6月10日高端公布二期期中分析資料當天才公布審查標準,以部桃有限的血清樣本,並以單一時間點的中和抗體效價作為審查標準,對聯亞以小片段以避掉大部份副作用的疫苗來說,是不利的。王長怡也表示,指揮中心的決定讓國人甚至全體人類錯失一隻優秀的疫苗,甚為可惜。將持續與CDE(醫藥品查驗中心)和食藥署溝通,盼能考慮全面免疫力並納入Delta病毒的比較性試驗。
-
2021-08-22 養生.聰明飲食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有些人看起來很健康,保護力卻很差,但其實身體早已經發出SOS「警訊」!你知道當身體保護力下降時,會出現哪些症狀嗎?想要養出防護金鐘罩,最直接的營養秘訣該怎麼吃? 保護力下降 身體警訊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免疫力下降最常見的就是腸胃不舒服,如便秘、常拉肚子、脹氣等,因為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決定人體70%的保護力,若腸道菌叢、菌相差,身體自然會發出警訊求救。而當保護力下降,對於外來刺激就容易發生過敏反應,例如眼睛癢、鼻子癢、打噴嚏、咳嗽等;另外,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器官,保護力下降會使皮膚抵禦外面外來物刺激的能力減弱,導致皮膚癢、起疹子、皮膚發炎。當保護力下降易遭受細菌、病毒易入侵,造成常見的感冒症狀,咳嗽、打噴嚏、喉嚨痛、流鼻水等。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發熱但又沒有發燒,代表身體可能正在發炎狀態會一直消耗身體能量,沒有足夠的保護力應戰;若加上長期慢性疲勞也會影響身體保護力,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吃出保護力 3營養素不可忽略想要養出保護力的防護金鐘罩,高敏敏建議,可以每天這樣吃:◎優質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主要原料,好的原料才能建構好的保護力。1、建議每餐攝取一掌心。2、優先選擇蛋、豆製品、魚、低脂肉、海鮮等,避免加工品香腸、臘肉等。◎優酪乳、優格:其中的好菌能培養出好的腸道環境,腸道屏障更完整、更能幫助抵抗病原體的入侵。1、每天1杯200ml優酪乳就約等同於一杯240ml牛奶的鈣質,幫助穩定疫情下緊張的情緒,更是乳糖不耐者的代替乳品首選。2、選有胃腸功能改善健字號認證的優酪乳,更能確保其到體內之功效,長期飲用可增加腸內益生菌,維持好的消化道環境。3、選能通過胃酸∕膽酸的菌株,如:A菌、B菌,確保抵達腸道前不被破壞,發揮功效。 ◎新鮮蔬果:尤其維他命C是參與免疫細胞分化、吞噬能力的重要角色;植化素也能讓發炎介質減少、強化免疫細胞、增強保護力。1、建議蔬菜每餐 2手掌、水果餐間1拳頭。2、各種顏色都均衡攝取、不偏食。延伸閱讀: ·吃雞蛋增強免疫力!一天要吃幾顆?蛋殼顏色影響營養價值? 專家揭「正確觀念」 ·嗜睡、嘴破、消化不良...恐是免疫力下降! 專家曝「自損免疫力5行為」
-
2021-08-21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每天拍打20下 疏通淋巴增強免疫力
淋巴系統是人體免疫功能重要的一部分,但因為淋巴沒有彈性,如果長期維持一個姿勢不動,或是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堵塞與周邊痠痛。腋下這個位置是人體最大的淋巴結,如果不暢通會感受到肩頸、背部痠痛與胸悶,影片中將教你適當的拍打,改善胸悶與痠痛,透過腰部帶動手臂甩起來,還可以額外運動到腰部!快跟著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每天拍打20下,一起來活化淋巴、增強免疫力。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21 養生.聰明飲食
一圖秒懂普渡常見零食的熱量!美女營養師教你供品挑選5原則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各家忙進忙出的張羅供品宴請好兄弟,多數家庭會準備三牲(如炸全魚、三層肉以及全雞)、四果(4種當季水果)作祭拜。除了三牲四果,餅乾、零食類食品也是不少人會採買的供品。對此,營養師高敏敏特別在臉書分享她整理出的餅乾熱量比較圖,要大家在比供桌精彩度的同時,也要看看營養標示,這類食品不只熱量高,鈉含量也很驚人;她建議挑選非油炸或小包裝的零食,推薦選擇堅果、燕麥、低卡餅乾、無鹽海苔、蒟蒻等或當季水果,祭自己的五臟廟時也較健康。中元普渡供桌上常見的餅乾熱量普渡供品挑選5原則相信不少人看到促銷及特價都很心動,但還是要依據家中人數或儲存空間來採購,避免過多的儲糧造成食物過期及熱量囤積。千萬不要趁普渡,反而降低了自身免疫力;除了購入美味之外也買了「熱量和鈉」;高敏敏提醒,餅乾零食類食品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注意吃的量,或把握一些挑選原則:1.選擇非油炸餅乾,油脂含量跟熱量自然較低(可以差到2倍以上)2.選擇小包裝的比較能控制份量,不會一下子吃過多⚠️如果要買大包裝的分享包,要吃之前可以先拿出要吃的,並懂得適可而止!3.與家人拆一包分著吃,把熱量分散出去4.推薦可以選擇堅果、燕麥、低卡餅乾、無鹽海苔、蒟蒻等或當季水果 5.飲料從碳酸汽水或啤酒改為無糖茶也不錯高敏敏提醒,衛福部建議的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相當於是6g的鹽,以一包澎湃的寶咔咔分享包為例,熱量有630大卡,鈉有970毫克,「鈉含量直接超過每日總攝取量的1/3」。她建議,吃的時候真的記得把份量抓出來、剩下封起來,最好是選擇小包裝的較能控制份量或與家人共享一包,不然真的會不小心就全部吃光而增加身體負擔。推薦選擇堅果、燕麥、低卡餅乾、無鹽海苔、蒟蒻等或當季水果,飲料從碳酸汽水或啤酒改為無糖茶,這樣在祭拜完好兄弟後,再進自己的五臟廟時也較健康。希望大家中元普渡也要克制一點、一起聰明採買,注重熱量營養同時,也讓好兄弟也心滿意。.
-
2021-08-21 養生.聰明飲食
普渡準備三牲四果 耐放兼具高營養價值水果選它就對了
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將至,各家忙進忙出的張羅供品,宋明樺營養師分享了2大普渡難題,一是澎派的三牲不知如何消化,不吃怕浪費、幾餐全下肚又擔心消化不良;二是家中小寶貝只吃普渡的零食餅乾,不吃正餐。此時則可透過「吉利果」來解決家長煩惱:大魚大肉後,奇異酵素、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排便,還可解油膩;用1至2顆奇異果搭配零食,作為課後點心,吃下去的是滿滿維生素C以及優良的碳水化合物。宋明樺還透露奇異果鮮少人知的益處,原來其富含的維生素C可提高免疫力、促進皮膚(人體最大型保護屏障)修復傷口的能力,避免外來物入侵。不僅是普渡聖品,更是疫情期間天然的營養補充來源!營養師建議 選擇富含纖維的「四果」均衡營養宋明樺觀察到,多數家庭會準備「三牲」(如炸全魚、三層肉以及全雞)、四果(4種當季水果)作祭拜。祭拜後為避免腐壞,需在短時間內食用完這些高油脂、高蛋白質的食物,容易有消化不良、脹氣的問題,甚至可能會出現便秘的情況。此外,為了讓祭拜桌看起來豐富,民眾普遍會添購大包裝的糖果、餅乾。對此,宋明樺也提醒,市售零食多由精緻澱粉、油脂、糖分所組成,若食用沒有節制或分配則容易讓脂肪堆積。「節日祭拜時更應該留意飲食的均衡,1次祭拜所需要使用的供品量,可能需要透過2、3頓飯來消化,若餐餐都攝取高油、高鈉的食物,對身體的負擔非常大!」宋明樺指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日應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若想在節日祭拜時也兼顧家人的健康,可以選擇富含維生素C、酵素、膳食纖維的「4果」來平衡營養,例如奇異果、木瓜、蘋果都是不錯的選擇!又稱「吉利果」! 1顆下肚享健康還享吉利好運「高油、高鹽的食物下肚後,民眾常常會有「胃慒慒」的情況。」宋明樺解釋,蛋白質在體內的消化速度比較慢,一旦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過久,就容易出現脹脹的感覺。她建議,在餐後攝取富含酵素的水果,可幫助蛋白質的消化與分解,緩解不適,正值產季的奇異果便是很好的選擇;其特有的奇異酵素,在實驗所模擬的胃部環境中,可以分解近5成的蛋白質,加快胃部消化的時間,減低胃脹感。普渡時期的大魚大肉,也容易讓腸胃蠕動本身就慢的民眾出現便秘問題。宋明樺提到,只要多補充蔬果就可以加速腸胃蠕動。1項針對便祕病人的研究發現,1天攝取2顆奇異果後,膳食纖維讓病人1周排便次數從平均2.4次增加到4.5次,使用瀉藥的比例減半,糞便在腸道中經過的時間更是減少4成3。此外,奇異果十分耐放,可於室溫下存放3至5天、冷藏則可至2周。綜合上述特點,宋明樺首推有「吉利果」、「營養小金礦」之稱的奇異果作為水果選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20 失智.大腦健康
吃對了可比實際年齡年輕14歲!補充大腦必要養分,這10種食物遠離失智、記憶力衰退
剛結完帳就忘了價錢、總是在找鑰匙、反應遲鈍⋯⋯ 你是不是經常有這些症狀?是失智症的前兆嗎?美國醫師羅伊仁(MichaelRoizen)在《影響真實年齡的飲食》寫到,單單選擇食物就可以讓人比實際年齡衰老13歲,或者年輕14歲。「你吃什麼,就像什麼。」沒錯,你吃下的每一口食物,也攸關你的大腦健康,甚至會讓失智症悄悄上身。 「人就好比一輛車子,你要加對油,該加98無鉛汽油,卻加成92無鉛汽油,就會造成耗油及行駛無力等現象。人也一樣,若吃東西總是不忌口,愛油炸、甜食等,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當然也包括腦細胞,」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說。 遠離失智症?不要不吃,但要吃對 油炸食物容易裂解而在體內產生自由基,造成腦部組織細胞的傷害;至於糖,腦細胞的確需要「糖」作為能量來源,但是一下子吃進去過多的糖,容易引起血糖劇烈起伏,也會使腦部運作遲鈍。 事實上,不當飲食還會造成各種疾病,最典型是肥胖、痛風、異位性皮膚炎等。此外,已有研究證實,沒有獲得適當營養,也會影響記憶力。 「很多東西,既然是飲食所造成的,當然可以藉由食物來修補,」趙函穎說,不是不吃、亂吃,而是更要吃對。 吃對10種食物,遠離失智症、健忘、大腦退化 大腦需要什麼養分?哪些養分才對?接下來就介紹幾種對大腦有益的食物,你、我一起來增進、搶救記憶力。 1.藍莓 富含抗氧化劑和維他命C、花青素等多種養分,可以減緩老化、活化腦力和增強記憶力外,還能去除體內的自由基,提升免疫力。 ☆如果買不到新鮮的藍莓,冷凍的藍莓也可以,它們具有相同的營養價值。 2.全穀類 如糙米,保留了比白米更多的維生素B群,其中維生素B1、菸鹼酸、維生素B6、泛酸等與神經傳導有關,有助於穩定神經及情緒。 且全穀富含膳食纖維,進食時勢必得增加咀嚼次數,同時亦有研究指出,咀嚼次數愈多,腦細胞就會愈活躍、腦部血液循環也愈好;也有研究發現,若能充分咀嚼,也有助提升記憶力。 ☆全穀的定義是指整顆穀物經過處理後,仍保有與原穀物相同比例的胚乳、胚芽和麩皮(或稱糠層),才能稱為全穀類,例如糙米、全麥、糙薏仁、糙玉米等。全穀類的熱量與白米飯熱量相同,仍須留意分量。 3.鮭魚 含有好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增強記憶的功能外,還能幫助控制膽固醇、血脂肪、血壓,進而保護心血管,對大腦的健康也有加分作用。 此外,其中的DHA能促進大腦細胞膜的傳遞、保持腦袋靈光,還可以加強年長者的認知功能。 ☆含有好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除了鮭魚外,還有鮪魚、鯖魚(青花魚)、沙丁魚、鱈魚、甚至椰子油等。 4.酪梨 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上營養最豐富的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A、葉酸、礦物質、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等。 酪梨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也具有特別強的抗氧化功能,能有效保護腦部細胞,避免被自由基攻擊,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增強記憶力、預防腦部衰退等。 ☆外皮為深綠色的酪梨為半熟酪梨,還需要1~2天熟成。若酪梨已完全呈現紫黑色,則代表已過熟。在營養學的分類酪梨不是水果,含有豐富的油脂,兩天吃一顆就好,否則也會有肥胖的風險。 5.番茄 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可以保護大腦皮質神經元免於神經毒性傷害、抑制氧化壓力,想要讓腦袋保持靈光,好的記憶力,平時攝取足夠茄紅素也很重要。 ☆茄紅素藏在植物的細胞壁,加了油脂烹調後,才會有提升釋出營養素的效果,也較容易被人體吸收。 6.甜菜根 甜菜根可說是補腦食物的首選。富含甜菜紅素,具有大量的維他命B群、類胡蘿蔔素,有益腦部認知功能和延緩老年癡呆。 ☆選購甜菜根時,應避免根莖有破損、軟化或表皮皺縮。 7.雞蛋 雞蛋還含有維生素A、B6、B12、E和葉酸等活化腦力的營養素。而蛋黃中富含卵磷脂,是人體合成乙醯膽鹼的主要原料。乙醯膽鹼乃存在於中樞神經以及周邊神經系統的神經傳導物質,其濃度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記憶力變差。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與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一項動物實驗發現,多攝取卵磷脂還可能促使大腦製造新的記憶細胞。 ☆一天可以吃多少顆蛋?若沒有高膽固醇血症、高血脂症,每天2至3顆雞蛋對身體是健康,此外,要大腦聰明一定要記得吃「蛋黃」。 8.南瓜子 含有豐富的磷、鈣、鉀、鐵、硒、鋅等多種礦物質,尤其是鋅可幫助腦部發育,有助腦部靈活運作。如果鋅攝取不足,就容易導致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 ☆南瓜子也包含在堅果種子類食物,每天不宜吃太多。 9.堅果類 堅果含有的卵磷脂,不僅可活化腦細胞,更能促進腦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生成,同時幫助腦部靈活,達到減緩老化的效果。另有維生素E、硒等強力抗氧化劑,可保護腦細胞不受自由基的侵害。 尤其是維生素E,有「大腦保護劑」的美譽,可防止腦血管的阻塞和硬化、避免大腦早衰、增強記憶力。還有鎂這種礦物質,最新研究指出,它可增加海馬迴中突觸的密度,加快訊息傳達,改善日趨低下的學習力與記憶力。 ☆建議每天1茶匙,約1湯匙的量,千萬不要抱著一桶猛吃,鐵定會愈吃愈胖,等於在喝油! 10.黑巧克力 巧克力含有可可黃烷醇。研究認為,可可黃烷醇可影響訊息傳遞系統,增加神經保護與調節機制、神經元連結、腦血流及海馬迴神經細胞新生等。 ☆選擇吃純黑的黑巧克力,至少70%以上,每天一小片,約大拇指的大小。●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沒有在深夜痛哭過不足以談人生!父去世、公司快破產:那些打不倒你的會讓你更強大.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20 養生.聰明飲食
隔夜菜加熱「1閃失」小心急性腸胃炎! 專科醫授拉肚子「能吃&不能吃」食物
61歲鄭女士,有糖尿病的慢性病在服藥控制中,日前因為嚴重的上吐下瀉合併高燒不退兩天至醫院急診,抽血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均高,且合併有急性腎衰竭和電解質不平衡,後續糞便和血液培養均長出沙門氏菌。醫師一問之下,原來鄭女士在發病前吃了放在室溫已經兩天的肉粽。感染沙門氏菌 症狀與急性腸胃炎相同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沙門氏菌為一種細菌,主要經由糞口傳染,常是因為吃到受到污染的食物進而感染,尤其易好發在天氣炎熱的時節。感染者一般臨床症狀為急性腸胃炎,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高燒不退等症狀產生,且糞便中常夾雜著黏液和血絲。 王宿鴻說明,一般病情輕微者,發燒會在兩三天內退燒,腹瀉則會在一星期內逐漸改善。但若是嬰兒、老年人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造成免疫低下者,則要小心症狀會比其他人來得嚴重,甚至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如脫水、敗血症、休克、腸出血、壞死性腸炎等。 食物調理要注意 室溫超過35℃易變質由於沙門氏菌常是因為吃到受到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因此在食物的選擇跟調理上需要特別注意。王宿鴻指出,最常受到細菌污染的食物,例如:生雞蛋、奶製品、肉製品等,因此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食物要完全煮熟、牛奶和奶製品需經過滅菌過程;在調理食物的時候,生食和熟食需要分開、使用安全的飲用水或自來水處理食物、蔬果類需清洗乾淨。另外,若吃不完的食物一定要用保鮮膜包裹放入冰箱,再次食用前再加熱煮熟;臺灣的夏天尤其炎熱和潮濕,沙門氏菌又最喜歡生活在室溫35℃左右的環境,因此食物若放在室溫太久會大大增加受到污染的風險。 緩解不適症狀 這些東西要少碰針對一般症狀較輕微者,王宿鴻分享,感染時可以使用支持性療法即可,可多補充電解質水分,但需注意不能太甜,因為糖分在生病的腸道中會增加水瀉的嚴重程度,如市售的運動飲料常糖分太高,建議可以加入白開水稀釋飲用;另外,乳糖和纖維類食物在腸道出狀況時吸收能力也不佳,因此乳製品食物跟蔬菜水果類的在這段時間也要少食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腸胃發炎時可以吃白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食物,若肚子不痛不會吐的話也不建議讓腸子空腹太久的時間;但假若是高危險族群,如:嬰兒、老人、免疫力不全者,亦或是症狀持續、高燒不退、連喝水也沒有辦法的話,就應儘速就醫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產生。 延伸閱讀: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愛吃半熟蛋、微帶血的肉? 小心沙門氏菌!「1動作」阻斷感染途徑
-
2021-08-19 該看哪科.皮膚
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 生物製劑藥物讓女大生恢復笑容
一名21歲女大學生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不僅全身脫屑,外出時常被投以異樣眼光,半夜更因搔癢而難以入眠,導致白天常常無精打采,雖然嘗試許多療法,但病況依舊反覆惡化,所幸透過生物製劑藥物治療兩個月後,皮膚症狀日漸好轉,才恢復自信與笑容。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方心禹指出,患者因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生活品質不佳,連帶影響社交狀況,經溝通討論後,決定採用生物製劑藥物治療。僅約兩周,女大學生多年的搔癢感竟然奇蹟似的逐漸消退,又再經過兩個月治療,原本總是脫屑、發紅的皮膚也幾乎恢復正常皮膚。方心禹說,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生的皮膚疾病,主要是因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導致外在過敏原可以輕易的經皮穿越,接著引發一連串的發炎反應,症狀除了廣泛性的濕疹樣皮膚變化,伴隨而來的搔癢不適,更影響生活品質。她說,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可謂目前最令人感到沮喪的皮膚病之一,現有的傳統用藥,包括類固醇及免疫製劑,都是廣泛性的抑制發炎反應,雖然可以緩解疾病症狀,但因抑制範圍相當大,也可能產生如皮膚萎縮、膚色變淺、長青春痘、免疫力下降和造成肝腎負擔等副作用。方心禹說,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能精準阻斷異位性皮膚炎治病的關鍵路徑,不影響身體其他器官組織的功能,一般平均使用16周後,約5成患者病況改善90%,約9成患者病況可改善50%以上。而且,副作用除了不到7%患者有輕微結膜炎外,其餘器官系統幾乎不受影響,是相當安全且有效的藥物,為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帶來新曙光。她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要灰心,目前已有許多新藥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接下來的5至10年會更多藥物問世,提供患者更舒適安全的生活。
-
2021-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師大:綠茶萃取物能減緩新冠病徵 抑制冠狀病毒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院長鄭劍廷今天發表研究成果,從綠茶萃取的多酚兒茶素群,能抑制冠狀病毒複製、強化免疫機制及改善急性肺損傷,不但可作為預防病毒傳播與變種的利器,同時能有效減緩新冠肺炎病徵。論文已於今年7月刊登於國際期刊「抗氧化物(Antioxidants)」。鄭劍廷說,當兒茶素濃度到達每毫升195微克(195 μg/ml)以上,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複製,原因是這類兒茶素能抑制一種促成病毒複製和感染相關的「冠狀病毒複製酶」,類似應用可有效防止病毒持續複製與變種。除此之外,動物實驗結果也顯示,多酚兒茶素群能有效治療肺損傷與降低免疫風暴等病徵。他表示,此研究模擬冠狀病毒在白老鼠身上產生肺炎、肺損傷、免疫風暴與多器官衰竭等病癥,並發現白老鼠服用兒茶素群,能增加與免疫相關的CD8+ T細胞百分比,以提升適應性免疫力、加強自噬機制等作用,減緩病徵。研究指出,人體服用兒茶素群的數據也顯示,免疫作用相關的CD8+ T細胞可維持4到5小時的高峰,因此建議每人(50公斤人)每天總劑量為2.5公克,可分為每次1.25公克使用2次,或每次0.83公克使用3次,血漿就可分別獲得239 μg/ml及359 μg/ml的兒茶素濃度,理應能抑制冠狀病毒在人體中的複製能力。此論文第一作者、衛福部技監楊芝青表示,正值新冠流行期,國外也常傳雖施接種過兩劑疫苗者,仍有確診病例,希望服用兒茶素可以提供增強免疫力及抵抗力,來對抗新冠病毒。鄭劍廷也說,若能將多酚兒茶素群使用於及時預防和治療,甚至開發成相關候選藥物,可降低使用風險與成本,開發時間也特別短,正好符合疫苗不足與疫情急迫性的需求。鄭劍廷說,兒茶素雖然可以靠喝綠茶攝取,但劑量恐怕也不足以抑制病毒,且實驗所用的兒茶素群是透過專業技術萃取,已去除咖啡因,和市售綠茶的兒茶素仍有不同。若想吃對抗新冠病毒的輔助治療食品, 要直接使用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可的兒茶素保健品。
-
2021-08-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園確診+0境外+1 鄭文燦:阻Delta境外國境管制最重要
桃園市政府今天下午公布本土確診+0、境外移入確診+1,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今天境外移入1例女性案15985,是從緬甸搭乘包機入境,該包機共有乘客9人採檢呈陽性確診,案15985她的Ct值35,這9人都需要特別注意,未來Delta病毒必須要阻絕境外,每一個入境個案,都要非常用心去了解確診情形。鄭文燦說,每一個傳播鏈風險期,都以最後1個確診個案往後推算14天,要到達清零階段,還要再觀察一小段時間,針對每一個群聚個案,疫調團隊都會去計算整個傳播鏈,包括社交活躍圈及引發家庭、職場的傳播,來掌握傳播路線圖。從7月11日到8月16日特殊交友圈加計職場、家庭群聚感染共55人,可見疫調很重要,如果確診者能夠清楚交代活動史、接觸史,匡列隔離會更精準、迅速,傳播可能性就降低。他認為,保護自己、保護他人,這段時間如有危險社交活動,自己快篩或到衛生所、醫院篩檢很重要。還有國境管制很重要,入境第一採,防疫旅館第二採,從醫院收治確診病患Delta病毒的病例,已突破3成到4成之間,代表亞洲地區大流行已經到達門口,我國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必須採取更高管制政策,才有可能阻絕境外。鄭文燦表示,這次從5月起本土大流行的個案,基本都是英國株病毒,不是印度株,最近看到入境病例Delta病毒株比例一直提高,這段時間一定要把國門守好,機場、防疫旅館及醫院防疫規範都要做好,打疫苗很重要,疫苗普及可形成群體免疫力,但不保證一定不會被感染,因此個人戴口罩、消毒清潔和保持社交距離仍很重要。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EUA沒過專家不意外 籲公布兩國產疫苗資料
聯亞疫苗未通過EUA審核,疫苗二期計畫總主持人、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雖然疫苗不是只有看中和抗體,但當初規則就是這樣訂定;至於聯亞三期臨床試驗的規畫,黃高彬表示,聯亞將在印度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而且已經簽約,衛福部目前也同意第三期可在台灣做,應會「雙頭進行」。聯亞疫苗未能通過EUA審查,國產疫苗只剩高端,多位專家不感意外,但為聯亞感到可惜,因著重於中和抗體濃度的EUA審查,可能無法彰顯其細胞免疫反應的優越性。聯亞說,免疫橋接標準僅評估對抗新冠病毒原型株的中和抗體力價,並未納入全面免疫力評估及目前流行的Delta等變異株病毒,進行比較性試驗,無法完整呈現聯亞疫苗設計特性,疏忽T細胞免疫反應及能對抗病毒變異株特性,造成聯亞疫苗無法通過EUA審查,實為國人重大損失。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外界質疑高端「政治保護力」優於實際保護力,政府應完整公布高端和聯亞雙方的資料,才能令國人信服,「沒有完整保護力資料下,大量接種高端就是豪賭。」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提醒說,高端EUA審查結果還留有許多疑點,包括是否確認受試者皆未曾感染、受試者的年齡性別組成、不劣性試驗的血清樣本如何選取,以及對Delta病毒的中和能力等,食藥署和高端應如實向國人釋疑。我國新冠肺炎疫苗EUA針對確效的兩項標準,一是與接種AZ疫苗者比較,中和抗體平均效價比值,二是血清陽轉率,兩者都必須達標。黃高彬表示,聯亞在兩項標準比較上都有一些差距,「但沒有說差得太離譜」。疫苗不是只有中和抗體,還要考慮T細胞反應,這對長期保護「才是重中之重」;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束,也可能就直接申請藥證,不一定要申請EUA。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目前探討免疫橋接的研究,AZ接種者血清抗體若達康復者血清的兩成,就具有保護力;如將T細胞反應納入考量後,達到康復者血清的百分之三就有保護力,聯亞疫苗在中和抗體上未能達標,第三期試驗仍可能證明有效,「趕快做第三期才是王道。」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EUA未過!聯亞:國人重大損失 將提出申訴
聯亞申請EUA審核未過,聯亞表示,此次食藥署僅取單一時間點,評估對抗新冠病毒原型株之中和抗體力價結果作為免疫橋接標準,並未納入全面免疫力評估及納入目前流行之Delta等變異株病毒進行中和抗體效力比較性試驗,無法完整呈現聯亞生技UB-612疫苗設計特性,疏忽人體免疫系統除了B細胞抗體反應外之T細胞免疫反應及能對抗病毒變異株之特性,造成聯亞UB-612疫苗無法通過EUA審查,實為國人重大損失。聯亞也說,為儘快解決變種病毒肆虐問題,將與CDE及TFDA申訴,提議以Delta變異株同時比較UB-612與AZ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力價,並以原來的兩項統計標準進行免疫橋接試驗,以客觀評估UB-612疫苗的中和抗體保護力,以免錯失了一個極有可能對抗Delta變異株的優良疫苗。此外,聯亞表示,UB-612疫苗開發過程嚴謹,已成功量產7批2000公升的抗原原料藥,品質相當穩定,目前以生產的抗原足以生產超過6000萬劑的疫苗,不但能補足台灣疫苗缺口,更可將國產疫苗外銷國際市場,為國爭光,若UB-612無法取得EUA,實為聯亞及國人重大損失,期盼能與CDE及TFDA共同努力,一起推動國產UB-612疫苗上市,守護台灣,守護全人類。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過EUA 聯亞不服輸 將申訴改以Delta做為測試
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宣布國產疫苗聯亞生技未通過EUA審查,晚間聯亞發布聲明表示,對此結果深感遺憾,並將與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及食藥署提出申訴。發言人范瀛云表示,由於現在新冠肺炎變異株橫行,但食藥署公告的中和抗體力價卻以原始武漢株作為標準,將申請以Delta病毒株做測試,重新判定審查結果。聯亞生技表示,其所研發製造的UB-612疫苗,經第一、二期臨床證實為高度安全的疫苗,可有效誘導T細胞毒殺病毒免疫力與B細胞對病毒產生中和性抗體,中和性抗體效價持久並可中和大多數變異株,尤其對印度Delta變異株仍保有與原始武漢株(WT)相近的中和抗體效價。但食藥署直至今年6月10日才公告以AZ疫苗產生的對原始武漢株中和抗體效價作為新冠疫苗EUA免疫橋接認定標準,並未考慮現行流行病毒株並非武漢株。且免疫橋接應除「長期」中和性抗體效價外,尚應納入T細胞免疫、長期免疫等,但此次食藥署僅取單一時間點,評估對抗新冠病毒原型株的中和抗體效價,並未納入全面免疫力評估及納入目前流行的變異株病毒進行比較性試驗,造成聯亞疫苗無法通過EUA審查。范瀛云表示,聯亞疫苗經過加州的實驗室測試,疫苗對Delta病毒株的反應和對武漢株在差不多的水準,目前將先與我國衛福部溝通,改以Delta病毒進行與AZ疫苗的測試。這幾天就會盡快準備陳情書和申訴書像食藥署遞交,再看衛福部如何回應。她強調,目前聯亞疫苗生產的抗原足以生產超過6000萬劑的疫苗,不但能補足台灣疫苗缺口,更可將國產疫苗外銷國際市場。至於第三期臨床試驗何時在印度展開,范瀛云則表示,三期臨床試驗主要由美國總公司主導,正在進行多方評估,無法確定何時展開。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去年就診件數超過320萬 濕疹居皮膚病就醫之冠
台灣夏日高溫難耐,濕度高、流汗未擦,加上防疫戴口罩悶住臉,更容易引發皮膚症狀。元氣周報整理夏季常見八種皮膚疾病,根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就診人數,濕疹、熱汗疹、毛囊炎並未受到疫情影響,就診人數不減反增。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人皮膚問題就醫狀況,並作為求診參考。女性患濕疹比率高於男性,推測與免疫力相關。濕疹是各種發炎性皮膚疾病統稱,健保署大數據統計,全台109年有超過152萬民眾受濕疹所擾,更有逾320萬就診件數,居皮膚病之冠。以年齡層來看,患者分布平均;以性別來看,女性比起男性罹患濕疹機率高出一些。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推測,女性先天的免疫力狀況可能較男性差,且夏季穿戴胸罩透氣性不足,又熱又悶加上流汗就會起疹子。毛囊炎患者居次,男多於女,與潮濕、衣物不透氣有關。毛囊炎患者居次,109年年超過50萬人、99萬件就診人次。毛囊炎成因多半與「不透氣」有關,舉凡夏日大量流汗浸濕衣服,皮膚長期處在潮濕悶熱狀態,或是冬日穿著厚重衣服導致通風不佳,都可能刺激毛囊出現發炎反應。數據顯示,毛囊炎夏日好發,且男多於女。李伯璋說,近年氣候異常,天氣愈來愈熱,許多皮膚病跟溫度有關,尤其衣物排汗不佳佔很大的因素。癬類以足癬居首,即俗稱的香港腳。排名第三的是由黴菌感染的「癬」,癬因生成位置不同而有相異的病名。發生在身體部位稱做體癬;發生在鼠蹊部、胯下與股溝稱之為股癬;而常見的足癬,就是俗稱的香港腳。109年總計有逾51萬人感染癬類皮膚疾病,更有百萬就診人次。另從近10年(99至108年)民眾因同一種疾病赴門診就醫的統計,可以發現濕疹在這10年間,每名患者平均就診25.9次,短短1年內就得回診快3次;股癬、體癬10年間,分別以平均就診20.4、18.4次緊追在後,每年每名患者需找上醫師約兩次。雖非大病卻惱人,濕疹去年就耗費約152億健保點數。惱人的皮膚問題同樣反映在健保花費,光是濕疹去年就耗費約152億健保點數,毛囊炎、足癬的健保花費分別是55億及20億點。事實上,民眾到皮膚科看診,費用並不多,中央是否考慮小病健保不予給付?李伯璋說,皮膚相關疾病對多數人而言雖不是大病,但「不舒服也是病」,健保也需要協助醫治好。李伯璋也是皮膚病的「苦主」,同時身受兩種疾病所擾。他分享,自己在多年有惱人的香港腳(足癬),那陣子腳受黴菌感染,皮膚不斷地龜裂,讓他直呼「真的很痛」。現在足癬已經痊癒的他,呼籲民眾有相關症狀需請益皮膚科醫師,勿擅自使用偏方。皮膚會反映身心狀況,有時與壓力相關。另外,膚況會反映身心狀況。李伯璋說,皮膚是人體的表徵,常受壓力影響。李伯璋將額頭的頭髮往上撥,只見頭皮下緣有些許紅塊,他說,工作壓力會誘發原因不明的免疫性皮膚炎,這種狀況在他接任署長前期更是嚴重,即便吃藥、塗抹藥品都無法根治,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調適壓力,才會改善發炎狀況。李伯璋補充,我國常見的皮膚用藥無非俗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與抗組織胺,這些藥治療病症通常「治標不治本」,像是工作所引發的免疫性皮膚炎,需要控制情緒、紓解壓力,再依據嚴重程度調整藥性強弱。數據解讀全台109年有超過152萬民眾受濕疹所擾,更有逾320萬就診件數,居皮膚病之冠。女性多於男性,推測與先天免疫相關,且夏季穿戴胸罩透氣性不足,易發生濕疹。毛囊炎和足癬患者人數則分居第二、三名。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你中招了嗎?夏季常見8種皮膚疾病讓人癢到受不了
夏季常見八種皮膚疾病分別為濕疹、毛囊炎、足癬、體癬、股癬、變色糠疹(汗斑)、熱汗疹、足蹠蠹蝕症。根據健保數據統計,黴菌類的皮膚疾病好發於年長者,香港腳雖會發生在全年齡層,但仍以50歲以上為大宗,與免疫系統好壞有關;因多汗引起的汗斑、熱汗疹等則以青少年、小孩為大宗。濕疹症狀癢到受不了,就醫人數最大宗。根據健保署統計,濕疹去年就診人數達152萬2,012人,件數達到320萬6,828件,平均一位患者去年就診2.1次,與前年平均一人就診2次,稍微增加。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濕疹是各種發炎性皮膚疾病統稱,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汗皰疹、接觸性皮膚炎等,這類疾病患者有各種不同原因會觸發濕疹,也導致濕疹的就診人數最多,皮膚科最常診斷的皮膚疾病也是濕疹。濕疹症狀會令人「癢到受不了」,因此即使去年是疫情期間,濕疹就診人數一樣多,甚至有比前年增加的情形。毛囊炎皮脂腺分泌異常,青壯年族群最常出現。健保署統計,毛囊炎去年就診件數僅次於濕疹,男多於女,集中在30到49歲間。國泰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羅陽表示,當皮脂腺分泌異常堵塞毛囊,極可能導致毛囊炎,作息不正常、生活壓力、癌症治療,或是免疫力低下遭皮屑芽孢菌、痤瘡桿菌感染也會導致。他分析,30到49歲之間的青壯年族群,較容易出現作息不正常、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形,加上西式食物吃得多,也是導致罹病的原因。足癬30歲後患者大增,應與免疫力有關,男女發生率相當。足癬俗稱為香港腳,去年就診人數達26萬8,290人,就診件數為49萬1,259件,集中在50到69歲。黃毓惠分析,香港腳雖然會發生在全年齡層,但發生的情況仍與免疫力有些關係。臨床上常見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比較容易有香港腳;數據顯示,從30歲以後,患者開始大幅增加,應該也與免疫力有關。至於數據顯示男性略大於女性,她認為,男女發生率應該相當,只是女性較不願意就醫,反而先尋求成藥改善,常等到灰指甲出現影響外觀才願意就醫。股癬與體癬近年體癬患者增多,年輕族群多與養寵物有關。股癬患者集中在60到69歲之間,黃毓惠表示,股癬的發生與「包尿布」有一定的關係,不少長輩因疾病需要尿布協助。其餘年齡層患者,多數與穿著有關,如牛仔褲、內褲材質不透氣導致。體癬去年就診人數比股癬還多,羅陽表示,臨床上這幾年體癬患者確實愈來愈多,年輕族群的患者都有個共通點「養寵物」,動物身上的黴菌,因為接觸傳染給飼主,初期在身體上形成小圈圈,一直抓愈來愈嚴重,許多患者都抓破皮才就診。熱汗疹長痱子集中在0到19歲,與臨床經驗吻合。熱汗疹、汗斑患者以年輕族群為主。黃毓惠表示,熱汗疹就是俗稱的痱子,數據顯示集中在0到19歲,與臨床經驗吻合。剛出生的孩子汗腺發展不成熟,排汗功能受阻,孩子易出現紅腫癢的症狀;開始上學後,也因為排汗多,沒有立即擦拭,使汗水在皮膚累積導致汗腺發炎,同樣也會引發痱子。汗斑患者多年輕人,常長到很嚴重才就診。汗斑同樣發生在年輕族群,健保資料庫統計,患者集中在20到39歲。汗斑指流汗後沒有立即擦拭,汗水不斷刺激皮膚,皮膚上的共生黴菌侵襲皮膚而出現斑斑點點。羅陽表示,青少年和剛出社會的男性,以及從事戶外勞動的民眾最容易發生汗斑。夏季則會讓汗斑患者暴增,他說,幾乎沒有患者「初期就就診」,常常是長了一整片的汗斑後,認為不好看才就醫。最常見的部位是後背、前胸、手臂,必須治療多次才有可能淡化斑點。足蹠蠹蝕症患者多免疫差,常被誤為香港腳,臭味驚人。足蹠蠹蝕症常被誤以為香港腳,但患者相對少。黃毓惠表示,它是一種細菌感染,症狀與香港腳類似,又臭又癢,臭的程度更勝香港腳,類似腐爛垃圾味。與香港腳最大的不同,是腳底會出現如海蝕洞的坑坑疤疤情形,這類患者通常免疫力不佳,容易流汗,鞋子不透風,不過投以抗生素等藥物,以及改變生活型態,都能立即改善。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教授破解吃糖迷思
我在昨天(2021-8-12)發表最大心率,目標心率:運動指標的一些眉角,不久後有一位署名G.D. Chen的讀者在回應欄裡留言:「教授您好:讀到這一篇報導,提到說 “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健康2.0》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只要攝取75~100克的糖分,免疫功能就會下降一半,甚至影響時間可以長達5小時。"我心想,糖這麼可怕的嗎?! 那台灣南部人平常如果都是傳統飲食是不是很容易就超標?? 於是順藤摸瓜找到這個所謂《健康2.0》的片段。影片中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說:"腸胃病學家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攝取75-100g的糖 就會阻礙免疫功能,可降低免疫功能50%以上;吃完糖30分鐘後開始持續5個小時"。查了一下這位學者, 他是波蘭醫學院畢業的醫師(這對我來說腦海中就有警報聲響起), 雖然也是有M.D.資格, 但我不確定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到了pubmed也沒找到相關的研究(也可能是我不會查詢)。可以請教授解惑嗎?感謝您!」上面的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前天(2021-8-11)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標題是:吃糖會降免疫力!3族群最危險 醫警告:1杯手搖飲就超標。上面的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一個2021-8-5發表在YouTube的《健康2.0》影片,標題是:新冠肺炎 可能併發 糖尿病 ! 吃這些讓免疫力下降5小時!防疫先控糖穩定免疫力 健康2.0精華。影片中,陳欣湄醫師在高談闊論糖是會如何降低免疫力時,後面的看板顯示「胃腸病學家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攝取75-100克糖 就會阻礙免疫功能…糖對免疫系統的抑制作用在吃完30分鐘開始 持續5小時」。Niket Sonpal的學位是在波蘭取得的。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的記錄顯示,他有6篇低檔的論文,但也都只是次要作者。更荒唐的是,他從未發表過任何有關吃糖,或跟免疫系統有關的論文。那,陳欣湄醫師所說的「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是怎麼回事?我搜到一篇一年半前(2020-3-23)發表在Huffpost的文章,標題是Eating Sugar Can Weaken Your Immune System. Here’s What To Know.(吃糖會削弱你的免疫系統。 這裡是要知道的。),而裡面有這麽幾句話:「根據 Niket Sonpal ,你可能需要攝入大量的糖才能看到真正的影響——但糖的克數會很快增加。他說:『研究確實表明,攝入 75 至 100 克糖溶液會阻礙身體的免疫功能。我應該提醒,75 克聽起來很多,很難想像你可能攝入了 75 克糖,但實際上它就只等於兩罐汽水。』」這段話裡的「研究確實表明」是一個連結,而它打開的是一篇快要50年的老論文(發表於1973年)。這篇論文的標題是Role of sugars in human neutrophilic phagocytosis(糖在人類嗜中性白血球吞噬中的作用),而它的作者名單裡根本就沒有Niket Sonpal(他應當是都還沒出生)。其實,早在一年前我就討論過這篇論文。我先是在2020-7-21發表最近瘋傳/醫師散播的新冠謠言,駁斥江守山醫師所說的《抗疫5方法》,而在這5個方法裡,有一個是「記住不要吃糖,精製糖吃下去,白血球睡覺睡5個小時」。隔天,我又發表吃糖,白血球睡5個小時?,指出「白血球睡覺睡5個小時」這個說法就是根據那一篇1973年發表的研究論文。這項1973年的研究是給志願者口服100克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或橙汁,然後在0.5、1、2、3及5小時之後採取靜脈血,然後把靜脈血和葡萄球菌一起放進培養皿裡,然後測定靜脈血裡的嗜中性白血球對葡萄球菌的吞噬作用。結果發現,口服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和橙汁都會減弱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而5小時之後所採取的靜脈血還是有這種現象。所以,研究人員就說吃糖會減弱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長達5小時。要知道,這項研究只是在培養皿裡觀察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而吞噬作用在免疫系統裡所佔的分量,也許只是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更何況白血球所吞噬的東西是細菌,而不是病毒(沒這個功能),所以把這麽一個實驗結果延伸成「吃糖會提升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想像力也未免太豐富了吧。不管如何,陳欣湄醫師所說的「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根本就不是Niket Sonpal的研究,而真正的研究根本就沒有說「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所以,這又是一個健康2.0的胡扯。原文: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健康2.0又一胡扯
-
2021-08-15 該看哪科.耳鼻喉
過敏性鼻炎好尷尬 這個症狀容易讓人誤會新冠確診
近日天氣時晴時雨,加上夏天戶外炎熱和室內空調的溫差,稍不注意,過敏性鼻炎就容易發作,而且流鼻水又與新冠肺炎症狀類似,難免引起旁人側目,十分尷尬。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建議,過敏性鼻炎除了靠藥物控制,若能從生活習慣或環境下手,狀況能獲得更佳的改善。北榮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表示,過敏性鼻炎雖不是很嚴重的疾病,但會影響病人的社交活動、學習成果和工作效率,不可忽視。目前,常見的藥物治療有口服抗組織胺、去充血劑、具抗組織胺及類固醇成分的鼻噴劑,然而「避免過敏原」才是改善過敏性鼻炎的根本。桃園分院小兒科主任顏俊宇表示,除溫度變化,台灣氣候潮濕,適合塵蟎生長,家中床單被套、冷氣濾網和書櫃家具都有它的蹤影。另外,汽機車廢氣、工廠廢煙的懸浮微粒和化學物質(例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也會刺激呼吸道過敏,因此空汙嚴重時要減少戶外活動,外出也要戴口罩,居家環境也要定期打掃整理。盧星華提醒,避免過敏原才是改善過敏性鼻炎的根本,例如用熱水清洗床單、使用有高效濾網(HEPA)的空氣清淨機、減少使用窗簾和地毯,可以降低症狀發作的嚴重度及頻率,只是單用一種方法或許可以減少環境中過敏原的量,但對於症狀改善可能沒有明顯幫助,最好能多管齊下。顏俊宇也說,病發時,除了靠藥物控制,每天用吸1到2次生理食鹽水蒸汽,保持呼吸道黏膜濕潤,也能有效緩解症狀。另外,健康均衡飲食,避免高糖高油,以及適度運動和規律生活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避免鼻炎找上身。
-
2021-08-14 養生.運動天地
強健身體的免疫力!她靠2招「呼吸操」放鬆肌肉、保持身心靈平衡
不久前,疫情在社區蔓延,我們身處危機,日常規律被打亂,如今,疫情趨緩,我們渴望「常態」的安定感,才發現,我們以為的「舊日常態」不再,「變動」成為唯一不變的事。「學習與變動共處,在心裡培養安定感」成為疫情下你需要裝備的新能力。 8月的《橘世代》,希望帶著讀者重新喚起習以為常的覺知:好好呼吸、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鍊,透過藝術和園藝,療癒自己,重新愛上疫後生活。新冠疫情打亂了生活步調。疫情之下,除了強健身體的免疫力,也要強化內心的穩定,時下正流行的自癒力和藝術輔療,有助於身心靈平衡,正向度過這場疫情風暴。疫情來襲,最需要的是保持正念,建立自身療癒力讓生活恢復正軌,學習呼吸是最好的自我照顧,在一呼一吸之間平衡身體系統運行。腹式呼吸 啟動與生俱來自癒力當身體承受壓力時,呼吸會不自覺地急促變短,包括心情煩躁焦慮,感到一陣胸悶喘不過氣來。調整呼吸可以放鬆緊繃的身體,別小看這再平常不過的生理機制,愈是基礎的事物愈容易讓人忽視!自癒力學會理事長黃利利推廣「正念呼吸操」,藉呼吸吐納平衡身體的自癒及免疫力,非常適合居家防疫。疫情蔓延之際,更要好好鍛鍊肺部,透過呼吸鎮定情緒,同時改善身體不適症狀。黃利利是主婦聯盟綠主張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創辦人之一,長期關心食安、環境議題。55歲那年,身體開始走下坡,鼻子、咽喉、氣管、肺等呼吸系統都出了問題,經常過敏乾癢。60歲省思飲食固然重要,心理狀態更是健康的根本,因緣際會接觸「腹式呼吸」,於是投入自癒力推廣。黃利利相信,學會調整呼吸就能調心,把空氣吸入肺內再吐出的節奏,能牽動各部位肌肉、加速體內排毒。規律深呼吸 放鬆跳脫負面情緒腹式呼吸可提高肺活量,充分運用肺泡交換氣體,過程中刺激副交感神經活躍,有益身心放鬆。黃利利把腹式呼吸結合伸展運動,延伸出「正念呼吸操」,專注於規律的深呼吸,摒除雜念體驗慢活、放鬆、靜心。一吸一吐之間,放鬆肌肉、沉澱思緒,自然就能跳脫負面情緒。練習腹式呼吸時,保持順暢平穩、深吸慢吐,每分鐘約5-6次呼吸循環。黃利利笑說多做幾次,呼吸對了,不僅肺更健康,也能改善睡眠品質、自律神經失調。現代人生活壓力倍增,直接反映在身體病痛,「正念呼吸操」運用深沉的腹式呼吸達到放鬆效果。黃利利建議,「每天花10分鐘,或是在情緒極為煩躁時專注呼吸,很快就可以恢復平衡,讓身心靈有煥然一新的感受。」正念呼吸操疫情下,多做擴胸運動,強化肺部功能,加上「正念呼吸」,透過呼吸幫助養生、靜心。第1式:雙手畫圓吸氣打開胸部,前腳微蹲,後腳拉直,感受背部及腿部的變化。第2式:拉筋伸展吸氣往下開胸、膝蓋彎曲、手臂離臀,感受背肌的變化。愛自己的藝術課 舒緩焦慮藝術也能治病?2018年,加拿大醫療機構與蒙特婁美術館進行跨界合作,醫生可開立「藝術處方箋」,透過體驗藝術促進健康。已有科學證明,藝術能改善憂鬱、焦慮,刺激神經活動。新活藝術創辦人暨執行長康思云認為,藝術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每個人都能透過創作表達文字無法呈現的情感,注入身心靈正向動能。「疫情自5月中旬急速升溫,民眾待在家防疫快要悶出病,難免心情焦躁、疲累,應該把時間花在好好照顧自己。」康思云鼓勵大家拾起畫筆或使用複合式媒材,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享受創作過程,隨心所欲繪出療癒新生活。藝術創作不僅能陶冶性情,拿筆畫畫、動手DIY也能訓練長輩的手部肌力,同時刺激顏色認知。一幅幅寫實或抽象的動人圖像,舒緩每天接收疫情資訊的焦慮,也活絡熟年創作力。線上藝術輔療服務 豐富創作能量疫情期間,新活藝術把實體課程轉變成線上形式,並串連全台藝術輔療師推出「免費線上藝術療癒工作坊」,民眾在同一時間上線互動,體驗遊戲互動、實體創作與心靈對話。藝術輔療導入照顧的元素,從創作中重拾生活價值與意義,專注當下培養心靈韌性,暫時忘卻世俗煩憂。隨著時間過去,難免會出現防疫疲勞,康思云提供身心調整妙方:藉由藝術找到安穩身心的力量,放寬心面對疫情或生活變化。防疫之餘,不妨參加線上藝術療癒工作坊,網際網路維持了人際聯繫,也緩和了社交距離的冷漠。康思云看到許多長者有了新的社會互動,重新建立友誼,期待疫情趨緩或結束之後,持續豐富藝術能量,讓生活變得更好。手作紓壓創作1.選擇家中隨手可得的素材,例如雜誌、廣告DM等可快速上手的材料。2.剪下雜誌、廣告DM的圖案,例如食物、建案或風景圖等。3.將剪下的圖案自由拼貼,發揮巧思拼貼出可敘述的故事,增加趣味性。
-
2021-08-14 養生.聰明飲食
四肢纖細卻肚子大? 餐桌上常見「7種食物」刮肚肥油、減腰圍
你小腹微凸嗎?你有腹部肥胖的困擾嗎?了解腹部肥胖與健康的關係之後,摸著自己微微突起的小腹,不管你是哪一種原因造成的腹部肥胖,都可以先從調整平日的飲食開始做起。 腰圍過粗與2因素有關 調整生活方式助改善營養師余依晏表示,大多數人的腹圍過粗,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便秘,二是肥胖造成腹部脂肪過多,便秘是因體內的廢棄物通過大腸時的速度太慢,導致大腸變得不暢通,大多是因飲食中缺乏纖維質和水分不足所引起,還有可能因為缺乏運動、本身體質讓腸胃蠕動速度較慢,或攝取藥物的副作用如長期服用瀉藥等;至於肥胖造成腹部脂肪過多,更是應該利用調整飲食的方法,讓日漸突起的腹部,再度恢復平坦。 7種高纖維食物 幫助縮小腰圍余依晏建議,可以先在日常三餐飲食中,多增加一些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可能不用花大錢,就可以達到縮小腰圍的目的,以下就市面上常見又便宜的7種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並教你怎麼吃:1、地瓜地瓜的膳食纖維含量非常高,常吃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另外,地瓜含豐富的寡糖,幫助益生菌生長,有益大腸的保健,其中所含的水溶性纖維,更可保持血管的彈性和暢通,對於預防動脈血管硬化,以及降低膽固醇,均有幫助。不過,100公克的小條地瓜約為半碗白飯或2片吐司,若目前執行控制體重計畫 者,建議取代正餐的白飯,蜜地瓜或地瓜甜湯熱量較高,應盡量避免。2、蘋果蘋果的營養成分和一般水果比起來,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但是蘋果含有一種特殊的果膠成分,果膠是一種可溶性的纖維質,遇到水之後會膨脹,所以,吃蘋果加上喝水,會有飽足感,加上蘋果有豐富的纖維質,可促進腸胃蠕動,對排便很有幫助。3、燕麥燕麥不只有助降低膽固醇,其纖維豐富、水溶性纖維含量多,對於排便很有幫助,同時還可以降低熱量的攝取、延緩胃腸的排空時間,易產生飽足感,以及增加糞便體積,縮短大便在大腸內滯留的時間,避免腸道吸收殘餘之毒素,對於體 內環保很有幫助。4、竹筍竹筍含有大量的粗纖維,可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讓人容易有飽足感,而竹筍屬於低熱量的蔬菜,吃多了也不會發胖,光是竹筍的高纖維、低熱量這兩項優 點,就足足吸引了不少營養過剩的現代人青睞。 5、芭樂芭樂的膳食纖維豐富,常吃可促進排便,芭樂皮中含有豐富營養成分,因此建議吃芭樂不需要削皮,若是擔心農藥殘留問題,可以放在清水中約10分鐘,再以流動的水沖洗即可。 6、香菇香菇的粗纖維及水溶性纖維很多,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增加排便量且熱量相當低,對於減腰圍很有幫助。尤其香菇梗是高量的多樣性纖維,再加上它含的多醣體與礦物質鋅,有助於抗腫瘤、加強免疫力;但香菇蒂屬於高普林類食物,因此痛風或是高尿酸患者,最好避免食用。7、芹菜有「廚房裡的藥物」、「藥芹」之稱的芹菜,其中所含的植物纖維,大部分為非水溶性纖維,因此容易讓人有飽足感,對於促進腸胃的蠕動也很有幫助。經科學家研究發現,芹菜除了富含水分和纖維外,並含有一種能夠使脂肪加速分解、消失的化學物質,因此,芹菜還是減肥的佳品。一般人料理芹菜經常只取芹菜柄的部分,葉子則是丟棄不用,其實芹菜葉含多量維他命和礦物質,纖維也不少,剁碎之後在煮清湯時灑一些當香味劑,可以取代香菜。另外,芹菜的纖維以莖部最為豐富,吃了可以增加排便量,讓排便較為通暢,但要限鉀的腎臟病患,應避免生食芹菜或喝芹菜汁,以免攝取過多的鉀離子。 延伸閱讀: ·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瘦小腹不是少吃就有用! 6個懶人必學的小秘訣
-
2021-08-13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僅次於新冠肺炎的致死性傳染病「肺結核」 咳嗽持續多久就應該去看醫生!?
結核病 (TB,肺結核) 是一種藉由飛沫傳染而罹患的細菌感染,主要影響肺部或腹部、腺體、骨骼和神經系統。世界上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肺結核,但如果正確使用抗生素治療,是可被治癒的。什麼情況下會感染肺結核!?分享食物或飲料會造成感染嗎?肺結核是因為感染一種好氧且耐酸性的結核桿菌所引起,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出現,據統計發現,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而老年人發生率大於年輕人。當患有肺結核的患者咳嗽、說話或唱歌時,結核菌就會散播到空氣中,周圍的人可能會吸入這些細菌並被感染。美國CDC表示,握手、分享食物或飲料、觸摸床單或馬桶座圈、共用牙刷、接吻,並不會造成肺結核的感染。感染肺結核的症狀只有持續咳嗽嗎?肺結核的症狀,取決於結核菌在體內的生長位置,若結核菌在肺部生長,肺部結核病可能會導致以下症狀,應盡速就醫:1.持續3週或更長時間的嚴重咳嗽2.胸痛3.咳血或痰除了上述症狀以外,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盜汗、極度疲倦或疲勞、發冷….等症狀,也可能在感染結核菌時出現。由於結核菌感染除了影響肺部以外,也會影響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腎臟、脊柱、大腦、神經系統、骨骼和關節、腺體(淋巴結)、生殖系統、消化系統、膀胱….等。若脊柱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出現背痛的症狀;腎臟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導致血尿;骨骼或關節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出現疼痛和運動喪失的情況。另外,持續腫脹的腺體、腹痛、持續性頭痛、癲癇發作….都有可能是因為結核菌對身體的感染所導致的。遭受結核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能更容易遭受到結核菌的感染:1.朋友、同事或家人患有開放性肺結核2.居住或去過結核病高感染地區,例如:俄羅斯、非洲、東歐、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3.在醫院、療養院工作或居住4.專職負責結核病高危險患者的衛生保健工作者5.吸煙者免疫系統是保護人體的重要屏障,當出現下列情況,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提高感染結核病的機會,包括:AIDS愛滋病、糖尿病、嚴重腎臟疾病、頭頸癌、癌症治療期間、體重過輕和營養不良、器官移植服用抗排斥藥、服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乾癬的藥物….等。 參考資料來源:U.S. CDC、WHO、CDC
-
2021-08-13 養生.聰明飲食
腸保健康怎麼吃? 營養師推薦7類食物有助補充益生質
腸道健康的關鍵在於飲食,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難以均衡,腸道壞菌多,容易有便祕、腹瀉、腸躁症、皮膚或鼻過敏等免疫問題,營養師建議,可以從發酵食物或額外補充益生菌,攝取多菌種的益生菌株,幫助腸道健康,提升身體免疫力。聯欣診所營養師劉語潔表示,益生菌的功能很多,除了負責將膳食纖維轉換成可被吸收利用的短鏈脂肪酸,還協助製造維生素及調適免疫功能。因此,適當補充益生菌,可以抑制「壞菌」在腸道中的產生,規律刺激腸道蠕動,做有效的消化吸收、解便,改善便祕、腹瀉情形,甚至預防大腸癌發生。發酵食物 含天然益生菌科學家發現,益生菌菌株與益生質結合,提供充分的食物給益生菌,可增加腸胃道益生菌的繁衍,能有效增加腸道中益生菌的存活數目與時間。劉語潔說,如果是腸道健康的人,可直接攝取天然益生菌食品,如無糖優酪乳、無糖優格、乳酪、泡菜、味噌、納豆等發酵食物。若是三餐外食族或壓力大者,因為較容易重複食用同類食物,攝取營養素過於單一,建議可在每日早晚空腹時適量補充益生菌保養腸胃,讓腸道好菌增加,並維持菌叢種類的多樣性。劉語潔強調,補充益生菌的同時,更要多攝取天然「益生質」,提供益生菌足夠的養分。益生質可以培養良好的腸道環境,增加腸胃道益生菌的繁衍。市面上最普遍的益生質為果寡糖及菊糖。若要從天然食物攝取,可選擇不易消化的膳食纖維,包括水溶性、非水溶性纖維,以補充益生質。多吃五穀雜糧 搭配蔬果膳食纖維中富含益生質,衛福部建議每日應攝取25至35克的膳食纖維,例如高麗菜、青江菜、小白菜、萵苣、珍珠芭樂、黃金奇異果、香吉士、香蕉等,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其他還包含糙米、燕麥片、堅果、酪梨、筍等全穀根莖類食物。劉語潔建議,每日多食用五穀雜糧,並搭配5至7份青菜及2至3份水果,就能提高膳食纖維攝取量,也能獲取足夠的益生質,維護好腸道,才能與益生菌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
2021-08-13 該看哪科.耳鼻喉
我的經驗/莫名頭暈怎麼辦? 建議去看「這一科」可快速診斷出是否有「暈眩症」
「暈眩症」該看哪一科第一次去看神經內科,是因為晨起伸了一個懶腰,忽然間天旋地轉無法起身。以為躺躺就好,但不動則已,一動又天旋地轉,隨之嘔吐,完全無法起床。外子去藥房求助,買了幾粒止暈藥,吃下後不久,暈眩情況稍微好轉。當晚睡得不錯,第二天起來,就像沒事人一樣,又可如常生活。可是暈暈乎乎的感覺就此常伴隨著我,有時走在路上還有歪斜不穩的現象。再次發作是在餐廳裡,暈眩忽然而至,當時無法站起,更別說自己走路了,外子只好將我半扶半拖回到家中。吃了藥,休息一會兒,又像個沒事人。這樣反反覆覆,心知身體一定哪裡出了狀況。但該看哪一科?有人說看耳鼻喉科,也有人說看神經內科,上網再查查,決定去找神經內科醫師看看。醫師判斷應該是內耳不平衡所致,但也說不出所以。只開了止暈止吐的藥物,三個月後減少暈吐藥物,但增加一種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藥物。然而,吃了半年,暈暈乎乎的感覺仍然伴隨。再次回診,請醫師檢查膽固醇(因有家族史),的確膽固醇偏高需要吃藥,以為找到病因,但吃了一年藥,那暈乎感覺仍揮之不去。有一天耳內忽然怪聲發作,趕緊回醫院檢查。換了一個醫師,開立了耳內循環藥物,吃了三天,那纏身已久的暈乎感覺居然離我而去。此時,我要求醫師停止使用腦部循環藥物,看看是不是耳內循環藥物發揮作用,讓我安定身心。果不其然,到現在暈乎感覺不再回來。我平時注意醫藥與養生常識的積累,身體會跟你說話,我們要常常觀察自身狀況。很幸運地,我找到了一位不亂給藥、願意聽意見,與我討論病情的好醫師。何謂「暈眩症」「暈眩症」也可稱為「眩暈症」,如果出現頭暈症狀時,建議可先至耳鼻喉科看診,可以快速診斷出是否有暈眩症,才能進一步檢查是否為聽覺神經及平衡神經造成的暈眩問題。暈眩症,大多是內耳不平衡問題造成的,看診時醫師會詢問病人症狀及病史,例如看東西、房間是否會天旋地轉,或感覺到腦部在晃動,以及發生頻率、持續時間長短等,再進一步進行檢查才會確診。「耳石脫落症」及「前庭神經發炎」是暈眩症常見的發生原因,兩者也會合併發生。耳石脫落症的典型症狀,常會突然一陣天旋地轉,有時平躺在床上翻個身、起床時,就會頭暈,甚至有惡心、嘔吐感覺;前庭神經發炎則會影響平衡神經,像嚴重感冒病毒入侵、免疫力下降等,都會造成前庭神經發炎,產生頭暈、耳鳴、走路不穩等症狀。耳石脫落症屬於結構性問題,可以採取耳石復位術治療,幾天後即可好轉;前庭神經發炎則應多休息,使用末梢神經藥物治療,約一至二周即可痊癒。諮詢/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智惠
-
2021-08-13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環境太乾淨會損害免疫力,真的嗎?
衛生(Hygiene)代表著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更是防止傳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例如: 吃飯前要洗手、上完廁所要洗手以及醫生觸摸下一個病人前要洗手等等,這些都是衛生的正確要求。但是,沒想到人類文明進步、講求衛生以後,竟然“過敏”人口卻大幅度的、不斷的提高,於是,許多科學家努力探討並歸納其造成的可能原因包括: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空氣汙染、藥物濫用、以及加工食品(添加物太多),這些原因確實是和工業革命與經濟進步有關,所以有人就說“過敏”是一種文明病,好像對,又好像不對,因為文明也包括了文化上的進步,而文化上的進步顯然不是上述空氣汙染等的構成要素。但是,又有人提出,過敏是因為講求衛生而造成的,這就問題來了,難道講求衛生不對嗎?把過敏人口的增加歸責於講求衛生,使得環境太乾淨的說法,科學界將其稱之為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衛生假說的理論是這樣解釋的,人類生命早期免疫系統的形成(特別是5歲以前),必須建立在微生物暴露的良好環境中,如果現代社會太乾淨、太衛生了,這就意味著幼兒在生命早期接觸健康菌群的可能性變小,因此就會對過敏的抵抗力較低,導致兒童免疫系統有缺陷,如同孩子從小被父母保護得太好,長大後就愈不能在現實社會中生存的理論是一樣的。然而,我們看到許多對衛生的敘述,例如: 家用肥皂/牙膏含殺菌劑、孩子餐具用酒精消毒、空氣中亂噴消毒水、不准去草地上玩以及不准在家養貓狗等等,對不起,這些都不是衛生的正確概念,而是錯誤的衛生觀念。所以,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難道正確的衛生觀念也會導致小孩免疫力有缺陷? 你信嗎? 以後吃飯前不洗手! 東西掉地上,可以撿來吃! 全家不必公筷母匙! 小孩過敏率就會降低,筆者首先不信。根據2021年7月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就提到,有關現代社會講求乾淨衛生,才導致兒童免疫系統有缺陷的理論已經過時,更應該被丟棄。該篇論文主要作者為倫敦大學學院臨床醫學微生物中心感染科名譽教授魯克醫生(Graham A.W. Rook),他指出了四個重要的研究結論,反駁了所謂衛生假說。• 首先,現代水泥建築物中(辦公室或家裡)發現的微生物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們免疫進化所需的微生物(unnatural microbiota)。• 其次,疫苗除了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病原菌(壞菌)的感染之外,還可以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因此我們不需要為了要增強免疫力,去接觸病原菌,甚至有些人會面臨死亡的風險。• 第三,科學界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天然綠色環境中的微生物菌群對我們的健康特別重要(natural environment)。現代建築物並不是我們必須要接觸的自然環境,甚至會讓人產生疾病(稱之為:病態建築症候群)。• 最後,流行病學家發現打掃家庭衛生與健康問題(例如過敏)之間的連結,不是因為環境太乾淨所引起的,而是由於肺部暴露於清潔產品下所引起的,這些清潔產品會促進過敏反應的發生。進一步分析這些發現,完全符合人類的進化和歷史進程中,所看到的現象,那就是兒童要發展出良好的免疫系統,就必須在他們的腸道、皮膚和呼吸道中發展出健康的菌群,而這些有益菌群主要來自於(1)接觸健康的母親(自然產、喝母乳、和媽媽抱抱),(2)其他家庭成員的正常接觸(父親、兄弟姐妹、祖父母),(3)暴露在大自然環境下(在草地上玩、呼吸新鮮空氣、郊遊踏青、戶外運動),以及最後(4)施打疫苗。最後,筆者要強調的是,乾淨與衛生是好事,特別是為了防止疾病的感染與傳播,所以需要針對最常參與感染傳播的手和某些特定的物體表面(把手、按鈕、桌面、水龍頭等等),進行清潔,甚至在新冠肺炎時要戴口罩等等,這些都是正確的衛生觀念,在本篇論文中把這些正確的衛生行為叫做Targeted Hygiene ---亦即有目標、有方向、有科學根據的衛生觀念,而這些正確的衛生行為和接觸母親、家庭成員、自然環境和疫苗以便獲取我們需要的免疫力,完全不衝突。所以倫敦大學學院感染科名譽教授魯克醫生在結論中提到,採取正確的衛生行為是必要的,並且應該停止並丟棄,將衛生誤認為是免疫調節紊亂的原因之一。Journal Reference:1.Graham A.W. Rook, Sally F. Bloomfield. Microbial exposures that establish immunoregulation are compatible with targeted hygien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21; 148 (1): 33 DOI: 10.1016/j.jaci.2021.05.008
-
2021-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攪局?牛津疫苗學家坦言:群體免疫已「不可能」
專門研究疫苗的「牛津疫苗小組」(Oxford Vaccine Group)負責人表示,目前的Delta病毒株「不可能」實現群體免疫。「衛報」報導,「牛津疫苗小組」負責人波拉德教授(Andrew Pollard)10日向國會議員提供證據時表示,疫苗並沒有阻止新冠肺炎傳播的這一事實意味著先前「達到人群整體免疫力的門檻是神話般的想像」。波拉德教授指出「這種病毒的問題在於它不像麻疹,如果95%的人接種麻疹疫苗,病毒就不會在人群中傳播,但是Delta病毒株仍會感染已接種疫苗的人,這確實意味著在任意時刻、仍未接種疫苗的人都有可能感染病毒,我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完全阻止這種傳播」。儘管現有疫苗在預防嚴重的新冠病毒引發的疾病或死亡方面非常有效,但它們並不能防止完全接種疫苗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群體免疫的概念依賴於絕大多數人口獲得免疫力,無論是通過接種疫苗還是受到感染。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最近進行的研究數據表明,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18至64歲且完全接種疫苗的人被感染的風險降低約49%。調查結果還表明,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在與新冠感染者接觸後檢測呈陽性的可能性要低三倍,代表疫苗仍有其效用。目前英國衛生大臣賈維德(Sajid Javid))10日表示,計畫從下個月開始向英國最脆弱的群體提供新冠加強疫苗注射,但同時身兼「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主席的波拉德教授質疑是否有此需求,他表示「即使疫苗引起的抗體水平下降,人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記住接種疫苗幾十年,並在接觸病毒時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並強調「所以現在沒有任何理由恐慌,我們沒有看到突破性嚴重疾病的問題」。
-
2021-08-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了新冠疫苗發燒頭痛怎麼辦?中醫建議先喝防疫茶
新冠疫情全球延燒,「你打疫苗了沒?」成全民問候語,但許多人打疫苗後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副作用,該怎麼緩解?中醫師鄒瑋倫在「元氣網粉絲團」直播時以過來人的經驗,公開舒緩副作用的防疫茶,讓大家透過茶飲及穴位按摩提升免疫力。該休息就休息 不要硬撐上班如何因應打疫苗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鄒瑋倫建議,「順勢而為」,打完疫苗該休息就休息,不要硬撐著去上班,若第二天出現不適可以考慮請假,這樣通常能很快恢復。接種疫苗前,鄒瑋倫推薦可飲用居家「防疫茶」,這款茶飲是清冠一號的稀釋改良版,有助肺部代謝、降暑熱、解毒,同時提醒一般人不能喝清冠一號濃縮液。只是手臂腫脹 別再吃止痛藥打完疫苗後,鄒瑋倫建議,多喝水、多休息,可多吃水果補充維他命C,也可以透過茶飲幫助身體代謝,例如青草茶、綠茶、烏龍茶都有解毒消炎作用。對於「新冠手臂」,鄒瑋倫建議,當副作用只剩下手臂腫脹不適時,就別再吃止痛藥,可以輕推手前臂內側正中的穴位「天河水」(從腕橫紋推向肘橫紋),把腎經的水推回身體裡,這也是氣功常見的解熱方式,還可以按摩手肘上的「曲池穴」,讓代謝變快。打疫苗固然重要,維繫自身免疫力也不可輕忽。鄒瑋倫認為,透過穴位按摩可促進經絡循環,提升免疫力。建議配合深呼吸,在呼吸吐氣之際敲打胸口正中央「膻中穴」,化解鬱悶之氣;也可以推在側腹部的「章門穴」,疏肝理氣,有解鬱、養肝經及肝血的作用。居家變胖了 按3穴提高代謝台灣三級警戒持續兩個多月,許多人變胖不少。鄒瑋倫表示,很多人在居家辦公期間胖了3到7公斤,並出現脂肪肝和下肢水腫,建議按壓肚臍旁的「帶脈穴」、大腿外側的「風市穴」、眼睛下的「四白穴」等,可提高代謝循環。正值夏天最熱時節,鄒瑋倫說,建議有心血管問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或有皮膚濕疹過敏、睡眠障礙的人,可飲用防疫茶外,也推薦可喝酸梅湯與青草茶,養心消暑,增強免疫力。台灣夏天濕度高,避免脾胃、心臟因暑而傷,鄒瑋倫推薦,可吃「三苦」,如苦瓜、苦蕎麥、A菜,「三瓜」,如西瓜、哈密瓜、香瓜,和「三湯」,即冬瓜湯、綠豆湯、雞湯,分別能鎮靜利尿、解毒消炎及緩解倦怠無力,具有提氣、補氣及解熱作用。
-
2021-08-09 養生.營養食譜
防家戶感染 自製家庭防疫便當
陳太太已經當阿嬤了,從結婚後她就是專業的家庭主婦,直到現在還是習慣為家人料理飲食,尤其是晚餐。「家戶感染」一直是新冠病毒防疫上難防的「漏洞」。有回看診她憂心忡忡地向我傾訴,擔心家人一起共餐容易染疫。但購買外食終究不如家裡準備的飲食營養、衛生。我建議她使用「家庭防疫便當」,將準備好的飯菜都裝入便當盒內,錯開彼此飲食的時間,即使共食也加大吃飯時的距離,既保有家庭溫馨,又可避免飛沫傳染。●香草番茄燉牛肉片(6人份)購買超市不含任何添加物的純番茄泥,與輕薄易煮熟入味的牛肉片共同烹調,20分鐘即可快速完成。香辛料含有多種植化素,尤其大蒜含有豐富蒜素,而洋蔥則有硫化物,皆有助於抗病毒及發炎。番茄含有茄紅素及維生素C,都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而由於蛋白質是製造免疫細胞的原料,牛肉不僅是優質蛋白質,也同時是鐵、鋅等重要微量元素的來源。食材:洋蔥1粒、牛肉片500克、蒜頭8片、山茶茸200克、香菇素蠔油1大匙、無添加物香草番茄罐頭(或純番茄罐頭)800克、巴西里少許、乾燥綜合香草適量、鹽巴&黑胡椒適量作法:1. 洋蔥切丁、牛肉片切成適口大小、蒜頭切片。2. 鍋子開小火,放入橄欖油、洋蔥、蒜頭炒至洋蔥變成透明狀。3. 接著放入山茶茸,翻炒至香味四溢,再放牛肉片炒到變色。(若希望香味更濃郁,可在此時加入乾燥綜合香草)4. 放入香草番茄罐頭,並加入素蠔油,以小火煮約15分鐘。5. 最後接著加入鹽及黑胡椒調整味道,撒上巴西里末就可以端上桌享用了。●昆布檸檬風味&台式泡菜醃製時放入高維生素C的檸檬汁,除了增添清新滋味,更可減少硝酸鹽的生成,讓泡菜吃起來更安全。醃製蔬果給人高鹽、高糖的印象,要將台式泡菜變身為防疫食品,需注意鹽與糖的數量與比例。吃泡菜可以增加腸道好菌,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而主角高麗菜身為十字花科蔬菜,含有異硫氰酸酯,是調節免疫的重要營養素。食材:高麗菜1/4個、胡蘿蔔1/2條、檸檬皮、昆布15公分、辣椒少許、鹽1大匙泡菜醃汁:檸檬汁3大匙、白醋3大匙、細砂糖3大匙、鹽 1小匙作法:1. 高麗菜切片,枝梗部分斜切成小片,胡蘿蔔切絲、檸檬皮切絲、昆布剪成絲狀、辣椒斜切成圈狀。2. 將高麗菜與胡蘿蔔放在碗內,並用鹽均勻混合,置放約20~30分鐘左右出水。3. 用冷開水大量沖洗,去除菜中的鹽及生味,並將水分壓出。4. 將2的食材放入辣椒、檸檬皮及昆布。同時倒入泡菜醃汁且均勻攪拌,至少半個小時就可以使用。TIPS● 洗蔬菜的水必須用冷開水或過濾水,否則易腐敗。● 讓蔬菜脫水的鹽,使用數量為總蔬菜量的1~3%。迷迭香蒜&海鮮彩蔬溫沙拉(4人份)迷迭香和百里香氣味濃郁,非常適合與肉食、海鮮共煮。尤其最後淋灑散發蒜香的熱橄欖油,更能激發迷迭香與海鮮食材迷人的風味,這道冷盤也瞬間加熱為溫沙拉。透抽與蝦子低脂高蛋白質,是減重、抗發炎好幫手。尤其海鮮富含鋅、硒、銅等微量元素,大大提升免疫力作用。食材:透抽1隻、蝦子12隻、玉米筍150克、蘆筍100克、酪梨1粒、黑橄欖8粒、迷迭香2枝、檸檬百里香4枝、黄檸檬1/2粒、小番茄150克、橄欖油3大匙、蒜頭6粒、鹽與黑胡椒適量作法:1. 透抽切花、蝦子剝殼去泥腸,玉米筍、蘆筍切段。以上食材氽燙煮熟。2. 酪梨切塊、黑橄欖切片、小番茄剖半。並將迷迭香切末,百里香撕成小葉狀。3. 將以上的食材混合,並放入鹽與黑胡椒調味。接著將檸檬汁擠出喜好的份量,並充分攪拌。檸檬皮取適量且磨成泥狀,撒在沙拉上。4. 將橄欖油與切末的蒜頭混合,並放入鍋中開小火,待蒜香溢出即可熄火。5. 去除蒜末(喜好重蒜味亦可不去除)並將熱油淋在做法3食材上,醃約10分鐘即可端上桌食用。● 若手邊缺乏新鮮西式香草,亦可用較易取得的香菜、九層塔取代。
-
2021-08-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何打了疫苗還染疫? 醫師指:沒做好1點 治標不治本
中央指出,截至昨日止,國內已有915萬4501人次接種,疫苗人口涵蓋率36.88%,然而卻不斷傳出已接種者仍感染的情況,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根據自然(Nature)期刊指出,主要原因在於抗體濃度低,而振興醫院感染科醫師顏慕庸則說,打疫苗主要是提高全民免疫力,避免病毒演化、變種,但如果沒做好防疫措施,仍治標不治本。針對民眾打完疫苗為何還是會被感染,蘇一峰在臉書指出,Nature引用於7月28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一篇研究指出,今年1月至4月以色列進行廣泛病毒檢查測試,發現39名已接種的醫護人員,仍感染SARS-CoV-2。進一步分析指出,在感染的39名醫護中,取得其中22位感染者感染當天或前一周的抗體測量,發現感染者的中和抗體水平較低,只有沒感染者的三分之一;打完疫苗後,沒感染者的保護抗體是感染者的3倍,顯示打疫苗後產生的高濃度抗體能保護人類。蘇一峰表示,新北某醫院日前爆發群聚感染,感染者7成均打過疫苗,而北市聯醫也有感疫醫護過半打過疫苗,許多醫護人員目前也都是打過第一劑或完成兩劑AZ疫苗,仍有一定的感染風險。打疫苗並非免疫,但能降低重症情況。顏慕庸則說,「疫苗是驅趕變種病毒的引擎」,根據生物現象及群體免疫的立場去看,病毒演化就跟醫院使用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是一樣的道理,最主要還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提升全民的免疫力,避免病毒竄流,「病毒只要在人體繼續流竄,就有可能演化、變種」。病毒不會永遠在體內,它會消失,但在沒打過疫苗的身上就會演化。疫苗基本上會打兩劑,第1劑讓身體的免疫細胞產生疫苗抗原,打第2劑時免疫細胞抗原就會變強。顏說,這個病毒傳染力沒這麼強,台灣免疫群體達到7成就沒辦法流竄,國外疫情狂傳播,但台灣社區透過不斷宣導戴口罩、酒精消毒、保持社交距離,阻斷傳播鏈,讓R0值小於1,只要病毒沒機會傳播,就不會變種。對於打完疫苗仍要進行PCR篩檢的情況,顏慕庸解釋,這是一個廣篩的概念,台灣若要清零,就不能有隱藏感染源在,所以要盡量廣篩,以國外傳染情況來看,為何全美、以色列高達7成民眾已接種2劑疫苗仍不斷被感染,就是因為疫苗變種,突破抗體效益。台北市長柯文哲不斷強調,目前北市主要感染源為家戶感染,顏慕庸說,PCR篩檢為廣篩的其中一個方法,但只做廣篩,後面防疫不做,就是治標不治本,還是要呼籲民眾,防疫新生活,在家能戴口罩還是戴、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分時分流用餐、酒精消毒等,做好防疫措施。
-
2021-08-08 養生.營養食譜
父親節在家吃 營養師的健康防疫食譜
今天是父親節,今年碰上本土新冠疫情,許多家庭選擇在家過節。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李雅雯提供營養食譜,讓牙口不好的長者也能與家庭成員一起享受美味健康吃。李雅雯表示,飲食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建議以全穀雜糧類取代部分精緻澱粉,能攝取到較多膳食纖維,有助於控制血糖。五彩繽紛的烤蔬菜除了可促進食欲,還能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亦含有胡蘿蔔素及花青素等植化素,有抗氧化、減少體內自由基之效。台灣男性普遍鈣、鎂、鋅攝取不足,食譜中有牛奶,含豐富鈣質,海鮮類則富含鋅,可幫父親補充必須營養素。另外,選擇具有調節免疫力的防疫食材,如蕈菇類、甜椒、洋蔥、大蒜、優質蛋白質等,讓家人吃得營養,也能吃進免疫力。搭配雞肉、海鮮等優質蛋白質,並使用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烹調,能攝取良好的油脂。甜點則使用鮮奶製成布丁,含豐富鈣質,搭配夏季盛產的水果,含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讓長輩吃得清爽又順口。許多長輩牙口不好,若特別為其烹調專屬菜樣,常令長輩覺得「跟別人不一樣」,不喜歡差別待遇的感受。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建議,可將食材剪小塊一點,方便長輩入口,就不會讓長輩覺得自己還需要家人特別服務,影響用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