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334
筆 文章
-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疫苗接種】媽媽是帶狀皰疹的高風險群,哪裡可以打帶狀皰疹疫苗、諮詢疫苗資訊呢?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陳宥達帶狀皰疹就是俗稱的皮蛇,我們小時候感染的水痘復原後,病毒會潛伏於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年紀大、有慢性疾病、有帶狀皰疹家族史、經常疲勞壓力大、曾確診Covid-19的族群之情況時,潛在病毒會再活化機會變大,皮膚出現皰疹樣的水皰,沿著身體單側或一條帶狀區域分佈。急性期的疼痛,可能比生小孩還痛,慢性期的疼痛會比類風溼性關節炎還痛。舊款的帶狀疱疹疫苗效果並不太好,施打後五年可能只剩3成保護力,且因為是活性減毒疫苗,所以免疫力低下的民眾,並不建議施打。近兩三年出現新款非活性重組疫苗,不但相對安全,且免疫力較差的民眾也可以施打,必須施打兩劑,間隔2-6個月,通常10年後的保護力還高達89%,會建議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免疫低下,以及50歲以上民眾,可以至有家醫科、內科的醫療院所進行施打。【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旅遊準備】下個月要去越南旅遊,我該準備什麼藥物、或接受什麼疫苗預防當地的流行疾病?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陳宥達出發前可以上疾管局旅遊醫學處方箋網站搜尋,就能得知當地的即使疫情,以及預防接種的建議。近三個月越南公佈的疫情包括登革熱、麻疹、狂犬病等,由於越南地處熱帶,氣候潮濕,使得當地的傳染病風險相對較高,會建議旅遊前2-4週,先至家醫科旅遊醫學門診諮詢,由醫師評估是否該施打A型肝炎、B型肝炎、傷寒、狂犬病等疫苗。在東南亞國家旅遊,因經常有共用餐具而感染A型肝炎的風險,目前30歲以下的國人,大部分對A肝都沒有抗體。施打A肝疫苗的CP值相對高,因為接種一劑後,過了兩週,保護力可達95%。假如希望保護力可以維持20年,也可以在第一劑接種後6-10個月,再施打第二劑疫苗。另外,B型肝炎則是透過血液傳染,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B型肝炎預防注射政策,若是在此之前出生,或是擔心免疫力不足而有感染風險,則可以施打B型肝炎疫苗。由於東南亞國家的路邊攤美食相當盛行,若擔心飲食安全,又去比較偏僻且衛生條件較差的鄉鎮旅遊,建議可以施打傷寒疫苗。由於狂犬病疫苗屬於事後施打的疫苗,所以若在東南亞國家狂犬病疫區旅遊,不慎被蝙蝠、貓、狗抓咬到,需立即以肥皂及清水沖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 70%酒精消毒,並送醫由醫師評估是否給予破傷風類毒素及狂犬病疫苗。常用的旅行藥物包括防蚊液、止瀉藥,假如是到中越靠近柬埔寨之地區旅遊,可能會有瘧疾的風險,務必攜帶含敵避或派瑞卡丁成分的防蚊液,假如有使用防曬油,必須間隔15分鐘後再噴防蚊液,才能達到驅蚊之效。旅行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腹瀉,通常會建議假如沒有拉得很嚴重,不需要馬上服藥,除非一天拉7-8次,才建議吃藥。若有血便情形則有可能是細菌性腸胃炎,需就醫且避免自行服用止瀉藥,反而延長病情。民眾若有腹瀉情形,切記需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避免脫水狀況發生。提醒民眾,在東南亞旅遊,建議常洗手、不吃生食和未煮熟的食物、選擇瓶裝水,才得玩得開心、吃得放心。【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7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醫師曝頻繁感冒5原因!感冒可以不要看醫生嗎?
每逢秋冬感冒流行季,總有一堆人感染流感。不過也有一些人,不只是在流感旺季生病,而是平常就很常感冒,這些人真的是比較虛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根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家庭醫師、醫學博士Neha Vyas分析,以下5個原因,可能是造成你比別人容易感冒的凶手,而其中一些原因是可以預防的。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1.壓力研究指出,慢性或長期的壓力,是人們比平常更容易生病的第一大原因。慢性壓力會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長期而言,也會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動脈粥狀硬化或堆積導致心臟病、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濕疹、胃潰瘍等現有疾病顯著惡化。2.年紀大了年紀大會比較容易生病。Vyas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免疫系統不再像年輕時運作良好。人無法控制自己變老,但還是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及營養補給來彌補缺失。3. 常接觸細菌日常有3種情況較可能經常接觸到細菌:.經常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常搭飛機的人,因為擁擠的飛機、公車或地鐵很容易傳播細菌。.如果你的娛樂或社交活動較多,特別是需要經常跟人握手,你就更有可能生病。.如果家裡有小孩,大人也會比較頻繁的感冒,多半是被抵抗力較弱的小孩生病所傳染。4. 口腔不健康口腔中存在許多細菌,不健康的口腔會影響整體健康,因此,要盡可能照顧好你的牙齒和牙齦,以預防口腔感染,及創造更健康的口腔微生物,口腔中如有大量的有益細菌,將可以幫助你更輕鬆地抵抗病毒和有害細菌。5.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如果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則可能導致你較頻繁生病。這通常是治療的結果導致,不是疾病本身。類固醇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藥物,但它會使免疫系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因此讓你較容易生病。6個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了解了上述幾項造成生病的常見原因,想要減少感冒,當然就從導致的病因改善,才能增強免疫系統,而這得從日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如果不幸還是生病了,則要盡可能待在家裡,別再到處趴趴走散播病毒。1.減少壓力2.健康的飲食3.適度的活動4.充足的睡眠5.定期看牙醫,照顧口腔健康。6.經常洗手,避免觸摸臉部,以免將細菌和病毒傳播到眼睛、鼻子和嘴巴。感冒需不需要看醫生?何時需看醫生?感冒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這是網路上經常有人在討論的議題。衛福部「台灣e院」上面也有相當多相關詢問的問題。有人主張感冒根本不需要看醫生,甚至也不需要吃藥,就讓它自己好;但也有人說不看醫生經常只會拖到病程變嚴重,不然就是一直傳染給別人。根據「台灣e院」醫師線上回覆指出,確實一般輕微的感冒,大部分3~5天就會自然痊癒,許多人不必吃藥也會好。但如果有自體免疫不足、免疫力較弱、過度疲勞、具有慢性疾病等這些因素,就可能演變成嚴重的併發症,例肺炎。所以感冒要不要去看醫生,真的得視自身的情況考量,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此外,如是感染流感病毒,因其症狀較複雜及嚴重,傳染力也較高,建議還是要去看醫生。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藥師沈采穎也曾受訪指出,發燒、打噴嚏、咳嗽、喉嚨痛等輕微的感冒症狀,主要是靠免疫力殺死病毒,並無特效藥,因此最好多喝水多休息,等待免疫力恢復;若超過3天症狀沒有緩解,再就醫。而如果有去看醫生,診所開藥或藥局的指示用藥主要作用是緩解不適症狀,若是症狀緩解,就可停藥。但如是流感、新冠吃抗病毒藥,就一定要吃完療程。【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Why Do I Keep Getting Sick? .衛福部「台灣e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4 焦點.元氣新聞
帶狀疱疹大補帖 六個關鍵知識你了解了嗎?
近期越來越多民眾了解到「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施打疫苗,預防帶狀疱疹的重要性」,然而,仍有許多人對於帶狀疱疹的資訊懵懵懂懂,為此,義大醫院預防醫學科洪暐傑主任、大心診所何宇苓院長聯袂統整,民眾常見的六大問題,幫助大家快速擊退帶狀疱疹的威脅! 問題1:帶狀疱疹會傳染嗎?「帶狀疱疹是不會傳染的!」洪暐傑說明:「不過引起帶狀疱疹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是會透過空氣傳播的飛沫、皮膚上的疹子傳染!當我們首次感染這個病毒時會發生水痘;病毒再次活化時就會發生帶狀疱疹。此外,根據美國研究,約有99.5%的年長者體內有此病毒。」問題2:哪些人的風險比較高?「在台灣人的一生當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具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洪暐傑主任指出:「特別是當我們因為年齡增加或是生病,導致免疫力下降後,潛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伺機而起。因此,五大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1)年長者、(2)免疫不全者、(3)曾感染過帶狀疱疹、(4)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5)慢性疾病,格外需要注意與預防帶狀疱疹的發生。問題3:已經得過帶狀疱疹了還有預防的需要嗎?洪暐傑主任提醒,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可能一輩子都潛伏在神經節中,因此得過帶狀疱疹不代表會終生免疫!除此之外,甚至有研究顯示,復發的風險會比第一次發作的機率還要更高,所以曾經發生過帶狀疱疹的人,也應積極進行預防,減少復發風險!問題4:發作後,趕快再去治療不行嗎?何宇苓院長表示,面對帶狀疱疹,預防仍舊勝過於治療,特別是帶狀疱疹的黃金治療時間僅有短短72小時,患者大多無法及時就醫、服用抗病毒藥物,且治療難以有效預防併發症!針對無法及時治療的患者,雖然有口服藥物、止痛藥、藥膏可以減輕疼痛感,但整體而言成效仍有待加強。問題5:儘管很痛,但痛完就沒事了?「帶狀疱疹不只是急性期期間會劇痛纏身,急性期過後仍可能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或是其他健康衝擊!」何宇苓院長強調:「約有10至13%以上的患者神經痛超過90天,此外,每十位患者就有一位的帶狀疱疹發生在眼部,可能對視力健康帶來衝擊3;除此之外,一年內發生腦中風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4倍以上,因此千萬不要再將帶狀疱疹輕視為『只會帶來疼痛的疾病』。」問題6:想要擺脫帶狀疱疹陰霾,我該怎麼做?何宇苓院長說,想要預防帶狀疱疹可以從兩個層面下手,第一個是生活、第二個是借助醫療資源。首先,我們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並盡可能的減少生活壓力與煩惱。第二點,就是到家裡附近的診所或醫院,主動諮詢醫師自己是否有施打帶狀疱疹疫苗的需求。做到這兩點,就有機會大幅降低帶狀疱疹的罹病風險! NP-TW-HZU-PRSR-240023| Date of preparation: Sep 2024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 residents only.|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
2024-10-14 醫療.感染科
頭痛、走路不穩不是中風…隱球菌感染引發腦膜炎!公園、機車看到牠別亂碰
一位72歲的男性清潔人員,平常會在公園打掃,從去年年底開始,斷續出現右前額頭部鈍痛,還伴隨頭暈及走路不穩的現象,吃了3個月止痛藥後症狀雖然緩解,但始終沒斷根,今年初他的頭痛突然加劇,更發生複視、意識不清、全身無力等症狀,從椅子上滑下,緊急送醫懷疑中風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發現是感染隱球菌造成的腦膜炎。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珮昀表示,中樞神經感染是指腦部或脊髓受到病原體的入侵,而導致的發炎現象。正常來說,腦和脊髓受到外層顱骨、脊柱以及其下三層腦膜(硬腦膜、蜘蛛網膜、軟腦膜)的保護,病原體不易入侵,但若因外傷或手術植入物、周邊組織(鼻竇炎、中耳炎、骨髓炎等)的感染,或病原體直接血行性入侵,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感染。隱球菌腦膜炎誤認中風陳珮昀說明,腦炎或腦膜炎在臨床上可能會表現出頭痛、頸部僵硬、意識改變甚至發燒現象,導致部分患者可能誤認為腦中風初期症狀;但也有一部分的病人並不會出現以上特徵,導致早期診斷有所困難。以上述清潔工為例,神經學檢查發現病人步態不穩、意識不清,左眼球視野局部受限,肌腱反射減弱,肢體協調性差等症狀。腦部核磁共振並無發現急性腦梗塞,生理檢查排除重症肌無力,最後在他的腦脊髓液和血液的黴菌培養長出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立即給予抗黴菌藥物,並置放暫時性的腰椎引流管降低腦壓,病人意識逐漸恢復清醒。醫師為病人安排住院經引流管、定期做腰椎穿刺釋放腦脊髓液,以控制其腦壓過高的情形。經過數周治療,病人的頭痛、頭暈、複視和體力也逐漸改善,目前病人持續服用口服抗黴菌藥物,預計要服用至少半年,並出院返家回到神經內科門診追蹤。隱球菌腦膜炎好發這類人陳珮昀指出,隱球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伺機性感染病原體,常存在於鴿子或鳥類的糞便中,主要感染途徑為經由呼吸道吸入帶有菌體的塵埃,或經由皮膚傷口接觸或食入病原體,再經由血行性感染其他器官(肺、中樞神經、骨骼、泌尿系統、眼睛⋯⋯等)。隱球菌腦膜炎好發於免疫力低下者,如愛滋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後的患者等。臨床上表現出亞急性或慢性的病程,起初症狀並不典型,容易被以為是感冒而輕忽,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發燒等症狀,嚴重甚至會意識不清、癲癇、黴菌血症且有生命危險。避免接觸戶外公園禽鳥糞尿陳珮昀建議,預防隱球菌感染的方法為注意環境衛生,定期清理並消毒鴿舍,妥善處理鴿糞,注意傷口清潔,避免食入不潔食物;本身若為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則要盡量避免接觸戶外公園禽鳥類及受鳥糞汙染的土壤、植物或腐爛的有機物、食物等環境。陳珮昀提醒,頭痛和頭暈為神經內科常見症狀,但若症狀反覆或持續未癒,甚至出現複視、肢體無力、平衡感失調、意識改變、口齒不清等神經功能異常,一定要立刻就醫,並告知過去病史及職業、接觸、旅遊、群聚史,由醫師進一步鑑別可能的病因並盡早對症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58.html】
-
2024-10-13 醫療.腦部.神經
忍一忍疼痛不會過去!專家:「能忍痛」不是好事,長期對大腦不利
每個人都害怕疼痛,但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機制。當疼痛出現,就是示警身體某些部位出現問題。止痛很重要,但找出疼痛的根源更重要,面對生活中的大小疼痛,忍耐不吃藥並非最好的解決方案。如何適時適當解痛、找出問題所在?常見「痛死人」的疾病又有哪些?如何避免?有人說自己特別能忍痛,有人一點小痛就受不了,疼痛是主觀性的,同樣的疾病或症狀,每個人疼痛感受度為何不同?衛福部嘉義醫院麻醉科醫師洪柏園說,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一種機制。疼痛是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遭受更多損傷。洪柏園表示,疼痛來自於受到有害刺激時,特定感覺神經的活化。當人體受到如熱、化學刺激、外力重擊等刺激時,位於皮膚、肌肉、內臟等處的疼痛感受器會被活化,將這些刺激轉化為電訊號,經由周邊神經傳遞至脊髓,再經由脊髓丘腦徑傳送至大腦。大腦的多個區域包括丘腦、體感覺皮質、邊緣系統負責處理這些訊息,形成對疼痛的感知。洪柏園說,疼痛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機制,提醒身體可能正在受到傷害。這個警告系統會驅使我們遠離有害情境,避免進一步損傷,並尋求幫助或休息,對防禦和生存至關重要。你覺得好痛,我覺得還好,多重因素影響疼痛感受。洪柏園表示,疼痛的感知因人而異,受到複雜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共同影響。生理層面,基因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有些人對於疼痛較為敏感,而有些人天生擁有較高的疼痛閾值。心理因素也顯著的影響疼痛感知,情緒、壓力、焦慮、憂鬱和過往的疼痛經驗等,皆使得每個個體對於疼痛的感受度不同,因為大腦對疼痛的解讀不僅來自身體的感覺,更包含了情緒的反應。此外,社會和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同的生長經歷、社會環境和文化系統,造成了每個人在疼痛耐受性上的差異。所有疼痛都能看疼痛門診,量表可量化疼痛程度。洪柏園表示,疼痛門診由多專科的專業醫療團隊組成,提供所有因疼痛而困擾的病人完善的診斷和治療,包含檢查評估、藥物和介入性治療、復健、行為治療和疼痛應對的衛教等服務,致力於幫助患者緩和疼痛。疼痛評量表是一項有效的工具,用來量化病患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能夠幫助醫療人員更加了解病人的疼痛狀態,進而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也可用於追蹤疼痛程度的變化,追蹤治療成效。目前常用的疼痛評量表有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和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等。前者由病患將疼痛程度在0到10的範圍內進行評分,0代表「沒有疼痛」,10代表「最劇烈的疼痛」;後者由一條10公分長的線構成,兩端分別標註「沒有疼痛」和「最劇烈的疼痛」,患者在線上標記出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點,然後通過測量點的位置來量化疼痛強度。慢性、劇烈疼痛不要忍,長期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洪柏園表示,一味忍痛,尤其是慢性、劇烈的疼痛,而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因應措施,對於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長期的疼痛可能併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慢性疲勞、睡眠障礙等問題,更可引發心理壓力和情緒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人際關係和社交表現。因此,尋求專業的疼痛評估和治療相當重要。建議民眾有相關疼痛問題,可至疼痛科門診就醫與諮詢。洪柏園指出,若痛沒有得到適當因應,變成了慢性疼痛,將使得大腦的結構產生一些改變。在處理疼痛的腦區可能出現灰質減少的現象,導致認知功能減退,而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問題和執行能力下降的現象,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神經傳導物的平衡亦會被破壞,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因而造成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憂鬱。慢性疼痛對認知功能和情緒帶來深遠影響,因此,他強烈建議患者尋求及時而有效的疼痛因應,來預防上述不良後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3 醫療.百病漫談
結石、痛風、神經痛,哪個「痛死人」的疾病最痛?如何避免疼痛發作?
三叉神經痛|像被刀割 疼痛指數高達10分「三叉神經痛患者會痛到無法講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新曜表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像是被刀割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是疼痛指數可能高達9至10分,甚至手摸到、被風吹到都會劇痛,痛到無法講話。三叉神經是由腦部延伸到額頭、顴骨、下巴,由於神經位置靠近牙齒,常被誤以為是牙痛。有時候會請病人先去牙科檢查,排除牙齒問題後,再回到神經外科處理。林新曜說,三叉神經痛多數是因為腦部血管壓迫到神經,但仍有少數是因為腫瘤壓迫而導致,就必須處理腫瘤問題,得釐清疼痛原因。若為血管壓迫導致的典型三叉神經痛,林新曜表示,在發作之前很難預測,原則上會先使用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或是抗癲癇藥物,而常用特效藥物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容易導致過敏,因此需要搭配做HLA-B1502基因檢測。由於疼痛表現是周期性,藥物也必須搭配使用。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則會執行開顱手術,透過在腦幹旁邊放墊片避免神經受壓迫。林新曜說,現在也有加馬刀照射減緩疼痛,或以微創手術阻斷神經,也是避免開顱手術的治療方式,但是由於復發率較高,開顱手術仍是效益較高的治療選擇。膽結石疼痛|常在吃完油膩大餐後發生膽結石可能卡在膽管造成暫時性阻塞,也可能讓整個膽囊發炎,變成持續性膽囊發炎。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宏飛指出,最常見吃大餐後因為食物油膩造成肚子絞痛,可能持續30分鐘至1小時,疼痛感會從右上腹部往肩膀、背部延伸,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盜汗。膽結石分成膽固醇結石以及色素結石。賴宏飛表示,患者約有七成是膽固醇結石,當膽固醇攝取過量、超過飽和,可能會產生結石;色素結石則分為黑色素結石跟棕色素結石,與溶血反應跟膽道感染有關。賴宏飛表示,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症狀,如果因為健檢發現膽結石,但沒有特殊症狀,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並不需要治療。若有合併其他症狀、疼痛則會考慮用藥物溶解石頭,或是手術處理,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把膽囊拿掉等。賴宏飛說,若手術僅拿掉膽結石,容易復發,因此通常會將膽囊取出。膽囊為儲存膽汁處,拿掉膽囊後,肝臟仍會製造膽汁,但因為缺乏儲存處,手術後一、兩個月容易出現軟便、拉肚子等症狀,但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結石危險因子包含肥胖、懷孕、年紀超過40歲、特殊基因等。賴宏飛建議,民眾可以透過健康飲食,避免高油、多吃高纖食物預防。泌尿道結石|結石往下掉 疼痛從背蔓延到下腹泌尿道結石疼痛難耐,疼痛感會從後背、後腰一路延伸到下腹部,同時伴隨噁心、嘔吐、血尿等。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李致樵說,腎結石通常不會痛,要等到石頭掉落到輸尿管時才會開始疼痛,疼痛為間歇性,輸尿管收縮時才痛,若結石未排出,疼痛不會改善。當泌尿道結石出現疼痛,李致樵表示,如果是小顆的結石,會請病患多喝水並配合藥物治療。每天要喝水3000c.c.,並且配合跳繩等運動,同時也搭配口服止痛藥、抗痙攣藥物,結石約一至兩個禮拜可以排出。然而,少數難以靠口服藥緩解疼痛的患者,可能需要到急診打止痛針,如果仍壓不住疼痛,就必須安排緊急手術。若為超過0.5公分的較大顆結石,就需要靠體外震波、內視鏡等手術處理。李致樵說,約六至七成患者可靠體外震波處理,有些患者得用到內視鏡,則需要搭配麻醉。結石與先天基因、後天飲食、生活習慣有關。李致樵表示,若發生過結石或有家族史,每天應該喝3公升以上的液體,最好以白開水為主,夏天容易流汗,需要喝更多水,同時排尿量應達2公升,並且應清澈、無色。飲食則要多吃蔬果,避免草酸、磷酸、普林類食物,如內臟、海鮮、高湯等,另外也要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跟鹽分。但李致樵提醒,如果從來沒有發生過結石,或是沒有家族史的民眾,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癌症疼痛不處理|影響存活期和生活品質癌症疼痛雖不至於立即威脅生命,但有研究顯示,不處理疼痛可能會讓存活時間縮短。高聖欽說,四成癌症患者會面臨疼痛,三成更是中重度疼痛,原因是癌症腫瘤侵犯組織造成不適。然而,外科手術切除、化療、免疫治療等是治療癌症不可或缺項目,但是過程耗時,疼痛無法立刻緩解,或是患者處於癌症後期難以做積極治療,因此疼痛控制相當重要。高聖欽表示,第一線治療為選擇口服止痛藥物,輕中度疼痛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就可以控制。然而,中重度疼痛則可能需要鴉片類藥物(如嗎啡),但可能會面臨噁心、嘔吐、嗜睡、便祕等副作用,衛教上需要特別說明。若患者無法口服,也可使用口腔黏膜的口頰片,或是注射類藥物。然而,約有兩成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強大,或是效果不好,會採取兩大類介入性疼痛治療。高聖欽指出,第一是局部疼痛的神經破壞、神經阻斷,類似剪斷電話線,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的途徑截斷,讓人無法感受到疼痛,但並非所有部位適用。第二種是從脊椎椎管給予嗎啡類止痛藥,但是侵入性高。若病人餘命預估超過3個月,會採永久性置放,將幫浦埋放皮下,減少感染風險等;若是平均餘命較短,會使用導管連結體外機器。帶狀疹後神經痛|免疫力低下族群要小心「抽痛、像電流流過、麻麻的、穿衣服也會痛……」馬偕紀念醫院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高聖欽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表現多樣,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工作等,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感染水痘病毒後,體內神經仍會殘留病毒,但是平時受到免疫力壓制,一旦免疫力降低時就會發作。因為疱疹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時會呈現帶狀,並且伴隨疼痛、異物感。高聖欽說,一般而言,發作後隨著疱疹癒合,約一至兩周就會痊癒,不用過度擔心。可使用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搭配止痛藥治療。然而,帶狀疱疹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神經痛,特別是免疫力差、年紀大、癌症患者、服用類固醇等族群,或是疱疹分布在眼眶、額頭附近者。高聖欽表示,如果一般止痛藥效果不彰,則需要使用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可以減少變成慢性疼痛的機會。若藥物效果有限,就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如打類固醇搭配局部麻醉藥物、脊椎神經刺激器。他提醒,現在帶狀疱疹已經有疫苗,雖然健保尚未給付,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種,可以降低變成長期神經痛的機率。痛風急性發作|止痛藥、秋水仙素縮短病程痛風患者形容,痛風發作時「連風吹過都會痛」。痛風發生在關節,如腳踝、腳趾、手肘、膝蓋等處,外觀腫大,有時肉眼可見,最常見的部位在大拇趾第一關節處。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偉哲表示,痛風關節炎是關節腔的組織液產生尿酸結晶,誘發發炎反應。然而,關節痛不一定是痛風,需要進一步區分,如抽血檢驗尿酸濃度。血液中尿酸濃度高,跟飲食、生活狀態、飲食有關。有時檢驗數值中,血液尿酸濃度高(男性超過13mg/dl、女性超過11mg/dl),但痛風並沒有發作,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即可,如少吃高普林食物、少喝酒,多喝水。然而,痛發一旦發作,患者處於急性期,此時止痛藥角色至關重要。陳偉哲說,這時候通常會給予消炎止痛藥以及秋水仙素,用來縮短病程,而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濃度波動引起發炎。如果痛風發作較為頻繁(一年超過兩次),要把患者尿酸濃度控制在6mg/dl以下時,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1 養生.聰明飲食
中醫師:秋天保養關鍵 海鮮助攻秋季養生,膠原蛋白讓肌膚水潤透亮!
秋燥來襲,應及早保養 每年秋分一過,隨著秋風的來臨,空氣中的水分會逐漸減少,導致秋燥現象。許多人在這個季節會感覺喉嚨乾澀卡卡、皮膚乾燥,甚至出現輕微咳嗽。在中醫理論中,秋季屬於燥的季節,容易損傷肺部和津液,為了避免「秋燥」,台北漢補世家中醫診所中醫師侯俊成建議,日常生活中應以滋陰潤燥為主,調養肺部和補充體內津液,多吃潤肺食補,防呼吸道易變乾;皮膚則適量搽保濕乳液,減少過度使用肥皂,以保留皮膚的天然油脂。中醫食療:梨子與柿餅潤肺防燥 在飲食方面,侯俊成特別推薦秋天食用水梨,像是冰糖燉水梨,有助於潤肺解燥。此外,柿餅也具有滋潤效果,對肺部保養大有益處。秋天吃這些食物,不但好吃,還能讓身體更舒適。滋陰養生:海鮮與潤肺食材的選擇 侯俊成提到,秋季乾燥容易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這就是所謂的「傷陰」現象。為了對抗乾燥,他建議攝取海鮮,如蛤蜊和九孔,這些食材能滋陰,保持水分平衡。尤其海鮮中的膠原蛋白對皮膚保濕效果佳,有助於提高抗燥能力,保持水潤。秋天的補養小秘訣:食補與運動兩手抓 秋天的氣候從熱轉涼,是開始養生進補的好時機。侯俊成說,秋天吃些溫補的食材,如生薑或雞湯,這些食物能在寒冬到來之前為身體儲存能量。此外,秋天也是出門登山、呼吸新鮮空氣的好時節,能增強肺活量,讓肺部更健康,遠離秋天常見的過敏、氣喘等問題。白色食物潤肺,杏仁茶與白木耳都是良選 白色食物如杏仁茶和白木耳,對潤肺大有幫助。侯俊成特別推薦,杏仁粉與牛奶或麥片一起食用,能滋潤肺部,還能有益免疫力。此外,白木耳燉蓮子或枸杞,是便宜又實惠的「平民版膠原蛋白」,對於滋潤肺部和清除痰液也有很好的效果。秋天養陰的食物:蜂蜜、山藥與南瓜 「蜂蜜是天然且有效的潤腸選擇。」如果有便秘的問題,侯俊成說,喝蜂蜜水,不但能潤腸通便,還能幫助養陰保健;山藥和南瓜也非常適合秋天食用,這些食材富含膳食纖維,能幫助消化,對腎臟和腸胃的保養效果佳。秋季轉換期,注重保養以應對季節變化 侯俊成最後提醒,秋天是從熱到冷,許多慢性疾病容易在這個時候發作,尤其是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問題。因此,秋天的保養尤為重要,除了飲食調理,還要保持適量運動、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才能順利迎接冬季的來臨。
-
2024-10-10 焦點.健康知識+
睡眠充足也可能免疫力下降常生病!美專家曝真正關鍵不在於長短
大家都以為只有睡眠不足會傷身,但最新研究發現,如果睡眠時間混亂不固定,傷害跟睡眠不足一樣糟,將使得免疫機能下降。睡眠時間混亂,影響免疫功能刊登在《大腦、行為與免疫期刊》,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進行的動物研究顯示,當把老鼠的睡眠時間弄得混亂,即使睡眠時間很充足,老鼠的睡眠品質會比較差,免疫系統也會受影響,導致容易生病。研究人員以光線明暗調控老鼠的生理週期,時間長達4週後,為老鼠注射一種會讓動物生病的細菌分子「脂多醣」。研究結果顯示,當老鼠的睡眠時間混亂、造成生理時鐘受到干擾時,即使睡眠時間足夠,但老鼠常睡到一半就醒過來,睡眠品質變差,免疫反應力也同時減弱,較無法對抗疾病而容易生病。睡眠少於6小時容易感冒由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領導研究團隊最新發表在《睡眠醫學期刊》的研究則提醒,晚間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容易感冒,感冒的機率是晚上睡超過7小時者的4.2倍,如果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感冒機率更是睡眠7小時以上者的4.5倍。延伸閱讀: ·睡前肚子餓,「吃宵夜再睡or餓著睡」好?醫解答 1情況安心吃不用怕變胖 ·不開冷氣睡不著!醫公開「解熱降暑4秘訣」必做 這1碗甜湯解渴還能降燥熱
-
2024-10-06 養生.聰明飲食
一個月不吃水果會怎樣?各類營養素大盤點「蔬菜能不能完全取代水果」
先前網路上興起一個話題「一個月不吃水果會怎樣?」,有些人為了減肥會不吃主食改吃水果,但也有人指出糖分太高反而更胖。撇除瘦身就健康角度而言,然而水果中的營養是可以被其他食物替代的嗎?一名腫瘤科的楊姓醫師表示,一個月不吃水果可能會影響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攝取,導致營養不均衡。水果是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以及抗氧化物質等營養素的重要來源。如果飲食中其他食物能夠提供足夠營養素,那麽不吃水果對身體影響不大。但如果飲食失衡可能會導致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易引起皮膚問題、便秘、免疫力下降等症狀。此外水果是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水果攝入不足可能會影響腸道健康導致便秘。盤點水果中的營養,是否可被蔬菜取代1.維生素C在某些蔬菜中也含有大量維生素C,像是甜椒、彩椒、小白菜、花椰菜、莧菜、大白菜、菠菜等,尤其像甜椒、彩椒可以生吃更可以完整補充,因此在維生素C這方面蔬菜完全可以取代水果。2.膳食纖維蔬菜裡也含有大量膳食纖維,每100公克裡含有3公克以上的纖維就屬於高纖蔬菜,像是牛蒡擁有高達5.1克纖維居冠,另外像香菇、黃秋葵、苦瓜、地瓜葉、花椰菜、紅莧菜、甜椒也都是高纖蔬菜一族。3.礦物質蔬菜中的海帶、金針菜、莧菜、油菜、小白菜、香菜、秋葵鈣含量每100公克含有100毫克以上,是鈣很重要的一個膳食來源,但是水果的鈣含量大都很低,因此就鈣而言,蔬菜完全可以替代水果。4.鉀許多蔬菜的鉀含量很豐富,每100公克含250毫克以上鉀的常見蔬菜包括海帶、毛豆、菱角、蠶豆、竹筍、紅蘿蔔、芥藍、莧菜、蘑菇、萵苣、空心菜、芥菜、娃娃菜、彩椒等,其種類遠多於水果,所以蔬菜提供的鉀可以替代水果。5.鎂100公克含250毫克以上鎂的常見蔬菜包括海帶、綠莧菜、金針菜、毛豆、木耳、菠菜、芹菜葉、木耳等,符合條件的水果只有椰子,因此蔬菜提供的鎂可以替代水果。6.生物活性成分花青素可吃紫甘藍補充、β-胡蘿蔔素可吃胡蘿蔔、南瓜補充、茄紅素可吃番茄補充、葉黃素可吃菠菜、羽衣甘藍、花椰菜補充。水果確實可被取代,但仍有其獨特性由此來看在營養上蔬菜確實可以替代水果,就算一個月不吃水果也不會怎樣。然而水果當然還是有它的益處,研究顯示多吃水果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並降低罹患食道癌、胃癌、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風險。另外水果富含檸檬酸和蘋果酸,讓其產生特有的酸味,加上本身含的糖以及芳香類化合物,讓水果酸甜可口,成為某些人難以抗拒的美食。
-
2024-10-05 養生.營養食譜
秋天護心血管必吃3種魚!家常白帶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豐富
剛走了一個颱風,涼涼秋意襲來,10月進入深秋時節,農業部建議最適合吃鯖魚、白帶魚、煙仔虎3種秋天的代表性漁獲,以維護心血管健康,提前做好迎接冬天的準備。提到秋天美食,許多人一定首先回答螃蟹。沒錯,秋天正是大吃海鮮的好時節,而除了螃蟹,魚類也是海鮮。農業部漁業署指出,秋天許多魚種都跟人一樣準備增肥過冬,當然也就豐腴肥美,非常適合作為優質蛋白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的主要來源,而秋天的代表性漁獲,包含鯖魚、白帶魚、煙仔虎等,都是秋天的當季美味,它們含有豐富蛋白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多吃有助維護心血管健康,提前做好迎接冬天的準備。鯖魚 根據漁業署資料指出,鯖魚是魚類中蛋白質含量名列前茅TOP的魚種,有豐富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DHA、EPA等含量高,可促進幼兒腦部發育,也有助視力維持。鯖魚常見的料理方式是香煎或鹽烤,都很簡單又美味。鯖魚含量豐富的營養素有:鐵:紅血球製造兵,扮演酵素角色,負責能量產生、提升免疫力。菸鹼酸:人體生長與代謝的必須營養素,讓精神能量滿分。白帶魚漁業署資料指出,白帶魚蛋白質中的支鏈胺基酸超級高,可增長肌肉!好脂肪的omega3保護我們的小心臟。常以乾煎、火烤、紅燒料理。白帶魚含量豐富的營養素有:維生素B12:紅血球製造兵,維持神經、腸胃系統完整運作菸鹼酸:人體生長與代謝的必須營養素,讓精神能量滿分磷:與鈣一同維持骨骼牙齒健康,調節身體酸鹼平衡煙仔虎東方齒鰆,俗名煙仔虎、東方狐鰹,屬鯖科。「煙仔虎」以秋冬的味道最好,肉質細嫩,可做成生魚片。護心多吃全穀類、魚類 減少油鹽糖秋冬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而心血管疾病很多是吃出來的,吃對食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多吃全穀根莖類、新鮮水果、深綠色蔬菜、堅果、魚類和植物性蛋白等,並減少油鹽糖的使用,都是很好的護心飲食。【參考資料】.《農業部漁業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知識入口網》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30 焦點.元氣新聞
罹患帶狀疱疹3大痛找上門 預防勝於治療別以身試痛
許多人都曾經聽過親朋好友分享的帶狀疱疹「恐怖故事」,不少患者說,帶狀疱疹發作有如被人酷刑拷打,痛如針戳、火燒、電擊。 帶狀疱疹風險隨年齡攀升,糖友年過65歲皮蛇纏身風險增3倍,糖友再伴隨其他共病者約增至4.5倍「千萬不要輕視帶狀疱疹的發生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林志學主任以美國資料舉例,高達99.5%的老年人體內藏有會引起帶狀疱疹的病毒——水痘-帶狀疱疹病毒;而在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終身有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也就是說,人人有風險、人人要注意!林志學說,第一次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時會發生水痘,康復以後病毒可能潛伏於神經節中。在生活中,我們可能又會接觸到水痘-帶狀疱疹病毒,這時免疫力會再次被刺激;或是因為免疫力隨著年紀增加、疾病等原因而衰退,潛藏在體內的病毒就可能再活化,引發帶狀疱疹。「在各國家的研究中,發現帶狀疱疹的發生風險與年齡有關,50歲以後罹病風險就會增加。」林志學提醒,隨著年齡的增加,慢性病也會逐漸找上門,而這些慢性病也可能增加帶狀疱疹的風險。「以糖尿病為例,65歲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約增加3倍,若伴隨心臟疾病等其他共病,風險更會攀升至大約3至4.5倍。」因此,及早預防帶狀疱疹可說是投資自己未來退休生活的一大要事。 帶狀疱疹可能引起三大痛,切莫以身試痛施勝桓小兒科診所院長施勝桓表示,大家對帶狀疱疹的印象就是很痛,因此有不少民眾認為,咬緊牙關、痛一下子而已,等帶狀疱疹痛過就好了。但事實上,帶狀疱疹可能會引起的三大痛,往往會讓患者後悔自己以身試痛。第一痛:急性期劇痛無比疼痛感比生產還劇烈,更是有患者形容:「患處好像被人拿火燒、被拿電擊槍電擊」。第二痛:帶狀疱疹疹後神經痛「長痛不如短痛」這句成語可不適用於帶狀疱疹,就算急性期過了,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還可能帶來長期疼痛,當心一痛數月、數年。第三痛:終身受病痛所苦若不幸長在眼睛附近,少數的嚴重案例還可能會失明!黃金治療期僅72小時,超過時間只能靠止痛藥減少痛感施勝桓說,帶狀疱疹的黃金治療期僅有72小時,若沒有及時治療,只能靠止痛藥物盡可能減少痛感,但成效仍然不夠好,患者仍是叫痛連連。為了避免帶狀疱疹找上門,施勝桓建議平常要有規律且充足的睡眠,並注重自身的營養攝取是否均衡,盡可能保持心情愉悅、避免處在高壓環境。此外,針對五大風險族群也建議諮詢醫師,並在醫囑下施打預防針,更積極的預防帶狀疱疹。NP-TW-HZU-PRSR-240020| Date of preparation: Aug 2024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
2024-09-29 養生.運動健身
森林療癒培養綠領人才!運用身體五感體驗自然,促進身心靈健康
走進山林,運用身體五感體驗自然,促進身心靈健康,是林業保育署近年來發展的森林療癒,至今已有五十位森林療癒師,今年除持續培育認證,更計畫自十月開始,在一年內擴大舉辦一百場森林療癒活動,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發展森林療癒有兩大原因,一是台灣森林覆蓋率達六成以上,山林資源豐富,無論是生態環境或人文背景都很適合作為森林療癒的場域,再來是國外日、韓、德、澳、加等國推行成效良好,更確定可行性。林華慶說,林業保育署發展森林療癒是朝著產業化方向進行,不只是培育森林療癒師,而是希望為台灣長期培養綠領(green collar)人才,綠領工作泛指對於環境保護或永續生活有貢獻的職業,此外還希望大家善用台灣山林環境,「讓更多人獲取森林生態的惠益(Benefit),而不是提到台灣山林只有想到單純的登山郊遊。」另外也希望幫助私有林的地主創造林地價值。此外,現行的森林療癒師培訓認證採線上課程加實體的帶隊實習,不少學員卡在等待實習階段,因此十月開始的森林療癒活動,將有一部分是提供給學員的實習課。明年底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將有改變,目前林業保育署已與勞動力發展署合作,預計於明年底併入iCAP職能課程認證,完成後可獲得國家認證,之後可從事相關工作。舉例來說,就像廚師拿到國家證書後回歸市場機制找工作。森林療癒師可以將原本的專業運用到森林療癒領域,例如去年首批森林療癒師之中有人具備太極拳、園藝、精油、藝術創作等專長,就可以發展出具備個人特質的課程活動,去年首批森林療癒師中有一位原住民青年,希望有更多原住民青年參加培訓,發揮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十月開始的一系列活動,串連至旅遊業、非營利組織以及私有林,打開台灣森林療癒的大門,帶動整體產業活絡起來,讓民眾走進山林,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森林療癒 百場活動報名林業保育署百場森林療癒活動即日起開放報名,由認證森林療癒師引導民眾,運用身體的五感體驗自然,有助減輕壓力與改善免疫力,增進身心健康。例如運用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森林療癒處方箋」、梅峰農場香氛與頌缽音療,及台中市和平區大雪山社區「森之行走─林下的身心平衡」等活動,讓參與者親身感受森林療癒的美好。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醫師陳俊霖表示,透過科學數據驗證,森林療癒對身心壓力有舒緩的效果,醫學研究也顯示,充足運動量對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高血壓、失智症都是保護因子。綠色照顧早已運用在醫療上,從十多年前的園藝療癒到近年來的森林療癒,不但運用在舒緩都市人壓力疾病,甚至安寧病房也透過VR裝置,讓病人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量。他建議至少一個月從事一次森林療癒活動,維持免疫系統在相對比較好的活性。這次林業保育署與公私部門共同合作,部分場次將收集資料,分析參與者身心數據變化,為台灣的森林療癒研究提供寶貴資料。百場森林療癒活動只是開端,林業保育署將藉此媒合森林療癒師對接國民旅遊、企業活動、醫療長照相關業者,擴大森林療癒市場,發展具台灣山林特色的健康產業。首批森林療癒活動已開放報名,詳情請至台灣山林悠遊網森林療癒活動專頁查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婆幫老公測血糖,老公:「怎麼那麼痛!」
老公有糖尿病,每天請老婆扎針測血糖。這天扎完針,老公大叫:「怎麼那麼痛?」老婆在一旁冷笑:「看你還敢不敢在外面養小三!」糖尿病目前是台灣最常見的國民病之一。據統計,國內約有200多萬的糖尿病患者,這個人數與台灣B型肝炎的人口差不多。B型肝炎的可怕在於會演變為慢性肝炎,再演變為肝硬化,一旦肝硬化,每年有百分之五的病人會發生肝癌,此外,也會引起猛爆性肝炎。同樣的血糖控制不好,就好比人體器官浸泡在高濃度的糖水內,短期內也許不會怎麼樣,除非你血糖高達好幾百,那可能會引起糖尿病昏迷,不治療可能會引起酮酸中毒死亡。有了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長此以往,血管會動脈硬化,久了眼睛視力受影響甚至失明。末梢血管也因為血流不通,下肢血管阻塞,而必須截肢,截腳趾頭,像前總統蔣經國就是血糖控制不好,截去腳趾頭而坐輪椅。糖尿病另一個可怕的是腎臟功能會慢慢變差,據統計,如血糖控制不好,10年之後,腎功能一定會受影響,進而引起尿毒症,最後只能靠洗腎或換腎維持生命。人人都喜歡聽甜言蜜語,人會沾沾自喜,殊不知人可能會因此而志得意滿,不一定是好事。而糖尿病人吃了甜食也會喜形於色,殊不知那是一種慢性自殺。有了B肝,需要定期抽血驗肝功能,並定期做腹部超音波,前者看B型肝炎病毒有沒有蠢蠢欲動,例如吃了增加免疫力的食品、藥品引起病毒大量繁殖而造成猛爆性肝炎而不自知;後者則是看你的寶貝肝臟有沒有長了肝癌而不自知,因為有B肝比沒B肝的人發生肝癌的機率多150倍!對糖尿病病友而言,定期抽血是必要之惡,自己不敢扎,請老婆代勞也是一個方式,但要小心她會不會乘機報復,讓你痛不欲生。此外,近年來已有廠商開發隨時血糖監測系統,如一個銅板大的監測器,黏在你手臂上就不用一直扎針,雖然有時不太準,且兩個星期換一次,一次2000多元也是一種經濟負擔!看病一般人都喜歡找態度溫和的醫師,但對糖尿病及肝病的醫師而言,這樣不一定是好的。例如你血糖太高,糖化血色素也太高,脾氣好的醫師可能給你用愛的教育諄諄教誨,其實那是一種甜蜜的負擔,等到幾年後腎功能惡化,需要洗腎時,就後悔莫及了。對B肝病人而言,如果你有B肝,但因自覺身體好好的不追蹤,醫師也不嚴格的要求你,等到有一天你體重減輕了,或肚子痛再回來就醫才發現是肝癌末期,也就來不及了。甜言蜜語大家喜歡,甜食糖尿病人也喜歡,但思前想後,好好追蹤檢查,好好用藥才能留得青山在,享受美好的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9-2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洗腎肋膜積液,輕則咳嗽、重則心臟衰竭!飲食務必嚴控鹽分水分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三:肋膜積液【建議就診科別】腎臟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保全劉大哥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病史,初期沒甚麼症狀,不以為意,並未規則就醫服藥。加上工作勞累,常常覺得精神不濟,全身痠痛。上班無聊時會聽電台,如果聽到有好用的提神止痛秘方,常常買來使用。然而,沒有規則控制慢性病和濫用不明成分成藥的習慣,讓劉大哥腎臟功能快速下降,還沒50歲就開始洗腎。劉大哥因為工作需要,常常要輪值夜班,飲食時間不正常,外食鹽分又高,很難控制飲食和水分,且因血壓偏低身體不適,洗腎也常常無法洗完,脫水到原來的體重。這陣子劉大哥頻繁的咳嗽,有時還會喘。這天晚上,劉大哥咳個不停,一躺下來就覺得喘到受不了,家人趕快送他到急診就醫。急診醫師發現劉大哥胸部X光有雙側肋膜積水的現象,立即安排胸水引流,引流的胸水是漏出性(Transudate)胸水,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衰竭徵象,診斷是體液過多合併心臟衰竭與肋膜積水,安排住院和緊急洗腎。劉大哥住院後還接受了心導管檢查,發現動脈均有80%的血管阻塞,因此置放了支架改善血流。經過這次驚嚇,劉大哥飲食開始嚴格控制水分,並規律服用慢性病藥物,洗腎時也比較不會有脫不乾水的問題,咳嗽和喘也跟著改善了。洗腎水分沒脫乾 輕則引發咳嗽、重則心臟衰竭洗腎腎友慢性咳嗽,是洗腎室常常要處理的問題。洗腎個案有時候累積的水分沒脫乾,這些水分積在肺部和肋膜腔中,就會刺激咳嗽受器,引起咳嗽。倘若累積的量更多,壓縮到肺部擴張的空間,還有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就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和呼吸困難的徵狀。這些個案可能躺著時就會咳嗽,或者姿勢改變時也會咳嗽。長期的避免方式是控制水分,把水脫乾,然而,有不少個案常常因為洗腎期間血壓下降,無法洗完全程,也因此無法脫乾水分。此時就得搭配嚴格控制飲食鹽分和水分的方式,來改善腎友的狀況。此外,因為腎友常常合併糖尿病與心血管問題,因此,咳嗽合併喘的個案,除了安排胸部X光和到胸腔科檢查外,也需要到心臟科排除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有些年輕的糖尿病洗腎腎友,反而常常因為這種狀況,意外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得以及時治療。腎友也容易感染肺結核造成肋膜積液高雄長庚2021年在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腎友潛伏性肺結核相關研究中,整理過去文獻,發現臺灣腎友潛伏結核測試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Tuberculosis Test [IGRA])陽性率高達二到四成,高雄長庚自己收案的資料是19.3%的腎友IGRA陽性,近兩成的陽性率。換句話說,代表腎友間潛伏性結核的風險偏高,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有潛伏性結核,這些人未來有發展成結核病的風險。潛伏性結核代表的是個案接觸過結核菌,結核菌潛伏在人體裡,但尚未發病,因此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其他人。然而,這些個案有5%到10%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結核病,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個案,像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老年人、洗腎個案風險更高。因此,對於有接觸過肺結核個案的腎友,IGRA如果陽性,建議要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可以減少九成的結核病風險,也可保護同住家人不會因為自己發病而被傳染。目前台灣潛伏性結核的防治是鼓勵性質,而非強制治療。因此未接受治療或因為副作用無法完成治療的腎友,建議密集監測自己的狀況。若發現咳嗽持續超過2週、不明原因持續發燒、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等疑似結核病症狀,建議到胸腔科或感染科就醫,釐清罹患結核可能性。此外,慢性咳嗽合併肋膜積液的腎友,除了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相關的體液過多需要考慮外,感染肺結核的造成肋膜積液也是一個要留意的原因,少數的狀況下,還需要考慮其他感染和癌症的可能。末期腎病變的個案常常有很多共病,腎臟科的照護除了每年例行的胸部X光追蹤外,也會注意個案是否有合併胃食道逆流、氣喘、呼吸道疾病……等,可能增加咳嗽症狀的共病,轉介給相關的科別治療。參考資料1.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0 (2021) 1350e1360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3 焦點.元氣新聞
別讓皮蛇纏身才後悔 你預防帶狀疱疹了嗎?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其急性期帶來的神經痛如同火燒般劇烈,讓曾罹病的患者餘悸猶存。許多人以為帶狀疱疹只會發生在長輩身上,事實上,帶狀疱疹的發生也與人體的免疫力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五大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含了(1)年長者、(2)免疫不全者、(3)曾感染過帶狀疱疹、(4)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5)慢性疾病。每三人有一人身藏「皮蛇」炸彈 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患者與服用全身性類固醇罹病風險可能攀升「在台灣人的一生當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具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俞佑主任強調:「帶狀疱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根據美國研究,約有99.5%的老年人體內有此病毒,因此國人都應該要積極預防帶狀疱疹!」 國人對於帶狀疱疹發生的原因普遍存有迷思,或是誤以為帶狀疱疹會傳染。俞佑澄清,會傳染的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當我們第一次感染且發病時,就會發生我們兒時常見的水痘。只是水痘康復了以後,病毒可能會潛伏於神經節中、並不會消失,等到免疫力下降後可能會再活化,進而引起帶狀疱疹。也就是說,免疫力較差的族群,也有較高的風險發生帶狀疱疹。 提及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或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全身性類固醇。俞佑舉一項成年人的世代追蹤研究結果為例,若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劑量超過1000毫克,帶狀疱疹的風險可能會增加80%,整體而言,相較於沒有使用服藥的民眾,風險高出59%。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也指出,在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第一個月,風險更可能會增加約5倍!因此,在臨床上,我們也會提醒患者有預防帶狀疱疹的必要。 黃金72小時治療期難掌握 生活習慣、施打疫苗多管齊下「趕蛇」更有效「當我們提醒民眾要透過生活習慣、施打疫苗等方式,積極避免帶狀疱疹纏身時,不少患者會回饋,反正發病以後再來治療就好」,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科沈芝辰醫師強調:「帶狀疱疹的黃金治療期僅有72小時,患者需要在時間內服用抗病毒藥物,才有機會降低病毒量、減緩疼痛。根據我的臨床經驗而言,患者普遍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只能靠止痛藥物盡可能的減少痛感,但成效仍有待加強。」 沈芝辰提醒,帶狀疱疹發生後,患者可不只要面對急性期如酷刑般的疼痛,還可能會發生嚴重而長期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約讓多達30%的帶狀疱疹患者承受如刀割或針刺般的疼痛持續數周或數月。」 有鑑於帶狀疱疹難以在發病初期就治療,沈芝辰鼓勵,民眾要提早做好預防準備。除了在生活中,盡可能的減少工作與工作壓力,維持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外,也建議帶著家人一起到診所或是醫院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的必要性。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NP-TW-HZU-PRSR-240022 | Date of preparation: Sep 2024 |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 residents only.|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
202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不要怕夜尿,睡前喝點温開水防心梗?醫詳解夜尿成因,曝喝水正確時機及方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內容全都抄自網路,「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為林靜芸本身的媒體投書,確實出自林靜芸;「睡前少喝水害心梗」則抄自網路謠言、並有多種版本,與林靜芸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部分錯誤的訊息。 (2)傳言說的「睡前少喝水害心梗」為錯誤訊息,「夜尿不是膀胱問題、是心臟老化」則是混淆「疾病本身病因」與「其他疾病也會造成夜尿症狀」,膀胱過動症是夜尿「病因」之一,心臟病則會造成夜尿的「症狀」,傳言為易誤導的錯誤訊息。網傳「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貼文,以林靜芸自述口吻,提到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老人普遍缺蛋白質,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以及怕夜尿所以睡前不敢喝水、使血液變稠,導致老人清晨腦梗、心梗。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公開資料,發現老人吃肉的內容為林靜芸的媒體投書,但傳言部分有關夜尿的部分則抄自資深網路謠言、並非出自林靜芸,且內容多所錯誤,例如其實睡前不喝水與心肌梗塞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資訊。 林靜芸講吃肉和夜尿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讓我們好好的快樂安渡老年生活吧! 林靜芸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 其夫為林芳郁醫師 (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 老人醫學專家認為,「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 老人胃口變小,熱量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認知也下降。 老人普遍蛋白質不足,所以建議老人「要吃肉」。 日本的報導,沖繩高壽老人最多,他們喜歡吃肉、吃魚。 沖繩人吃肉是類似台灣人燉肉,裡面加了蘿蔔、海帶、大蒜等等,專家認為這樣的煮法減少總膽固醇,增加不飽和脂肪,富有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可供參考。 東京老年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柴田博士也說,蛋白質缺乏可能肌少症,容易感染,威脅老人的生命。「葷食」不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 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胺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和腦中風,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 肉類能夠提供蛋白質,必要的胺基酸,以及其他營養素,老人該考慮多吃肉,膳食平衡。 營養充分,才能成功老化。美國醫生說:夜尿與心,腦梗問題,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却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實,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 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 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着的姿势,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 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 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 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 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份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釋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 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 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份仍然不斷增加 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 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份已經大量減少, 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 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 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 心率相對變慢, 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 血管狭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 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 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最嚴重的情况就是睡著死亡。第一個要告訴大家的是: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 第二個要告訴大家的是: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 第三個要告訴大家的是: 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煉 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强, 人體不是機器, 機器常用會磨損, 人體却剛好相反, 常用會變強壯... 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 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給你們的老年朋友分享,祝福大家多運動,健康快樂。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查詢網路,發現傳言早在 2019 年就開始在網路流傳、為資深傳言。 (一)林靜芸生平抄自維基百科 部分資訊有誤 MyGoPen 以傳言內容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發現傳言前三句「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其夫為林芳郁醫師(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等內容,與維基百科的敘述相近、但較為簡略,維基百科的資料林靜芸為 1950 年出生、但傳言寫 1949 年。 (二)老人吃肉等內容抄自林靜芸媒體投書 MyGoPen 查詢傳言其他內容,傳言以林靜芸自述的口氣,提到「老化是營養不良、普遍蛋白質不足、肉食中有胺基酸,老人應該多吃肉」等內容,但相同的內容其實出自林靜芸於 2017 年 12 月投書於媒體的「林靜芸/吃肉到底好不好?」文章,文字內容吻合一致。(三)怕夜尿不喝水害心梗抄自網路 冠名林靜芸為假訊息 有關「美國醫生說不要因怕夜尿而不喝水、血液變稠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 、「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等第三部分的傳言,則能在網路上找到多種版本,除了開場白、結語略有不同之外,內容主體完全相同,而這些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則在文末署名為出自退休護理長,可見傳言只是抄自網路謠言、內容農場,與林靜芸無關、為假借冠名的不實訊息。(四)睡前喝水與心梗無關 傳言為錯誤訊息 傳言說「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不喝水可能會奪走性命」。但MyGoPen 曾於 2024 年 7 月提出「【錯誤】睡覺前中後三杯水防血液黏稠?心血管暢通?醫師詳解喝水正確觀念」查核報告,查核內容中專家澄清「睡眠時水份流失有限,最大流失是排尿,但人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保護睡眠品質,傳言強調睡前、睡中要喝水,反而增加夜尿困擾」、「一杯水大約 300c.c.、相較於 5 公升的全身血液量,比例太低無法造成什麼影響」、「國健署等單位都宣導每天喝足 2000c.c. 白開水,少量、分次、慢慢喝才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正確方法」。由上述查核內容可知,傳言為錯誤訊息。(五)攝護腺、膀胱都有關 心臟病會造成夜尿 傳言還提到「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但根據 MyGoPen 於 2023 年 7 月提出的「【誤導】身體的各種求救訊號?分別代表不同器官的狀況?過於簡化說法!」查核報告,專家表示:「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膀胱過動症」。 而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則曾衛教,提到「夜尿的成因」包括「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尿崩症」,而「造成夜尿症的其他疾病」則有「心臟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傳言說「夜尿並非膀胱失常」,但夜尿「病因」其實包括膀胱過動症;傳言又說「夜尿是心臟老化」,但實際上是心臟病會造成病患有夜尿的「症狀」,傳言將夜尿的「病因」與「造成夜尿的其他疾病」混為一談,缺乏對疾病的正確理解,且論述邏輯混亂,傳言為錯誤資訊。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為假借冠名的謠言,傳言主要內容中,前半的部分有關老人應該多吃肉的內容,抄自林靜芸 2017 年的媒體投書;但後半的部分有關夜尿的內容,則是抄自網路內容農場的錯誤訊息。衛教資源: 顧家醫療 顧芳瑜 - 夜尿頻繁怎麼辦?泌尿科醫師帶你了解夜尿症成因以及3大改善治療方式 全民健康基金會 - 一夜七次郎?惱人的夜尿暗藏健康危機(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9/li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2 醫療.中醫
秋分到!中醫提醒留意2身體指標 2食譜、3穴位有助益氣潤肺
9月22日是24節氣的「秋分」,中醫師提醒,要留意呼吸道疾病、皮膚及黏膜疾病,或心理憂鬱及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病症,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如想在下雨天吃鍋暖胃,營養師建議,鍋底挑選要留意上火、高熱量問題,高油高鹽也容易造成消化負擔。秋分象徵夏天的結束與秋天的開始,開業診所中醫師周大翔表示,秋分以後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陽氣漸漸收斂、陰氣慢慢增長,萬物生長方向走向收藏,節氣特性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病理變化,包含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鼻黏膜乾燥鼻過敏等「呼吸道疾病」;皮膚脫屑症狀、皮膚搔癢症、乾眼症、頭皮脫屑落髮等「皮膚及黏膜疾病」;心理憂鬱及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疾病。周大翔說,因陽氣逐漸斂藏,藥物使用除了補肺氣及宣通肺氣外,滋陰潤燥藥物不可少,常見養生保養藥物有西洋參、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烏梅等,常見養生食物有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也應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香料過度調理食物,因為這類型食物具有宣通氣機特性,短時間內雖有理氣舒暢的效果,但因躁性較強反而會傷津耗氣。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周大翔表示,氣血虛弱體質的人可以開始補氣補血,但要以「平補、涼補」為原則,夜間需準備薄外套及帽子避免吹風,白天可曬太陽去除秋分收斂之氣導致的憂鬱情緒,每天快走或慢跑等適度有氧運動,除了有助於肺氣宣發,氣機通暢外,可以加強毛孔打開,因秋分之氣斂藏導致汗孔不開,影響水液代謝能力。最近幾天總是陰雨綿綿,最適合和親友團聚吃火鍋,營養師夏子雯表示,麻辣鍋是許多人秋冬的首選,鍋底的挑選及烹煮方式十分重要,不僅要留意上火、高熱量的問題,高油高鹽也容易造成消化負擔。夏子雯建議,健康吃火鍋可以適量海鮮,或板豆腐、嫩豆腐、雞蛋豆腐、去皮雞肉等,取代油花多的肉片,減少過多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加入青菜、菇類等,有助於消化;若有需要沾醬,可以蘿蔔泥、蔥、薑、蒜等天然的辛香料為基底,抗氧化物含量高,再加入少許醋、醬油、沙茶調味;澱粉則以南瓜、芋頭、山藥取代白飯與麵條;飲料選擇無糖茶飲,零熱量又可以解油膩。另外,周大翔也提供2食療、3穴位,讓民眾益氣潤肺:秋分【穴位】按摩※合谷穴:取穴於手背第1至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每日按壓15至20分鐘,可幫助疏通全身氣機、活化免疫力。※壇中穴:取穴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間,每日熱敷或按壓15至20分鐘,搭配合谷穴配穴,可以助大腸經進入胸腔氣機開通,氣機通暢可以連接脾胃之氣向上布達,以生津潤肺。※太溪穴:取穴於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每日按壓15至20分鐘,可以幫助疏通全身氣機,透過腎經原穴向上輸布氣血可以利用腎氣弦接脾胃之氣來養肺潤肺。秋分【食療】食譜※益氣潤肺茶成分為西洋參3克、麥門冬6克、五味子3克、枸杞3克、陳皮1克、甘草1克,放入300毫升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生脈飲加減來補肺潤肺,其中西洋參除了補肺氣外,對於生津潤燥效果良好,加上麥門冬養胃陰及五味子斂藏耗散之氣,枸杞養肝血及陳皮理氣消積,簡單養生茶飲可以達到基本宣肺、養肺、潤肺的效果。※木耳蓮子湯成分為新鮮白木耳1至3朵,視個人口味加減量、百合10克、蓮子20顆左右,視個人口味加減、紅棗5至10顆剖開、西洋參3至5片,放入電鍋並加入約500至1000毫升水量,根據個人喜好濃稠度適量加減,燉煮半小時至一小時,最後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食用,具有滋陰補虛、潤肺止咳、美容養顏、助安眠等效果。
-
2024-09-21 焦點.健康你我他
缺牙怎麼辦?/善用刨絲切菜器 缺牙也能吃佳肴
缺牙,並不代表就得缺營養。啃不動整根玉米,那就吃玉米粒;咬不動堅果顆粒,那就抹堅果醬;撕咬不碎整塊肉,烹調就改用肉絲肉醬料理;善用刨絲切菜器,保住蔬果鮮味又易咀嚼。年紀漸老,即使不能「大塊」朵頤,仍可享用美味佳肴。在醫學上,可透過植牙、裝牙橋或戴牙套來恢復咬合功能,在生理上,需要改變飲食習慣,解決研磨食物吞嚥困難問題,才不會造成營養不良,而衍生後續其他健康問題。選擇食物時,盡量避免硬質或會黏牙的食物,不僅保護牙齒,也避免假牙損壞。以前非常愛吃荷包蛋,總是煎得兩面焦脆香噴噴的,現改吃水煮蛋,少油少鹽,低脂低膽固醇,還具有幫助睡眠和預防失智功效。果泥及果凍也很適合飲食,雞肉、魚肉、豆腐、地瓜富含蛋白質,易於吸收也好消化。杏鮑菇可提升免疫力和預防便祕,切片或切丁再和彩椒、木耳、白菜燉煮,養眼又養胃。為了維持牙齒健康,喝牛奶、吃鈣片或多補充乳製品,避免食用碳酸類含糖飲料和精緻甜點,料理選用天然原型食材,才對身體有百益無一害。除了健康飲食,口腔護理和定期檢查也不可少,才能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活愈老愈快活。
-
2024-09-20 焦點.健康知識+
如何維持良好免疫力?醫指「3大方向」,助降生病、罹癌機會!
日常生活中常會出現許多小毛病,不過若是經常如此、常常生病,得留意是否有免疫系統低落的情況。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免疫低下對身體的影響相當大,除了容易生病,重症、罹癌等健康風險也可能提升。提升並維持免疫力大方向而言可以怎麼做?來看醫師怎麼說!免疫力不足不只容易生病,也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 王威傑醫師表示,免疫系統的主要作用,在於偵測人體內出現非原本屬於自身的有機體,並進行消滅排除,例如細菌、黴菌、病毒、癌細胞等。 因此,免疫力低落時,也就容易出現各種健康問題,例如較容易感染上流感、新冠、腸病毒等,重症、病程較久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來得高。另外,許多潛藏於體內的疾病也會較容易復發,例如帶狀皰疹(皮蛇)、病毒疣等。正常細胞複製時,有時會出錯,或因為突變而成為癌細胞,也需仰賴免疫系統排除,免疫低下時罹癌的風險也會相對提升。 除此之外,免疫系統和自律神經也可能互相影響。免疫系統低落使得身體狀態不佳而影響自律神經,也相對容易出現找不到原因的頭暈、頭痛、胃痛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也會再更進一步影響免疫系統。掉髮原因繁多,有些人也可能是出自免疫力低落。 如何看自己是否免疫低下?醫:常感染、生病要多留意。 免疫力是否低下或維持正常,王威傑醫師表示,日常可初步先從身體狀態觀察,例如是否經常疲倦、發燒、腹瀉、經常感染、時常生病等。若有便可合理懷疑是否免疫力不足,或可透過血液檢查了解並排除免疫異常情況。 王威傑醫師指出,免疫系統的維護和日常生活關係密切,除了原有疾病控制不佳外,舉凡菸酒檳榔,或喜歡高糖、高油、高鹽、炸物、烤物、高精緻等飲食方式,或是作息不佳、睡眠不足、久坐沒在運動、生活壓力大,這些都有可能使得免疫系統失衡。這些也都是可多加觀察的。 如何維持良好免疫力?醫指3方向,助降生病機會! 想要維持良好免疫力,不能因為知道某種食物對身體好就單吃某種特定食物而過多,王威傑醫師建議,平常多喝水、保持營養均衡、三餐規律,睡眠規律、避免熬夜,平常也多多運動,並可多做腹式呼吸、冥想、靜坐、正念練習等,放鬆心情、緩和自律神經。也建議戒菸、減重、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配方,並且也需藥控制現有的慢性疾病,好好的與醫師配合,例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控制原有的疾病,自然有助身心健康、維持免疫力。 《延伸閱讀》 .用吃的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指蔬果顏色、營養、好處各不同。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排行前10名,第一名超親民!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8 養生.聰明飲食
網傳喝生乳更營養、易消化?營養師揭殘酷真相:弊大於利
抖音瘋傳喝生乳的好處:更營養、更少化學成分、更容易消化等等,果真如此嗎? 營養師首先提醒,沒經過消毒的生牛奶,好處可能不敵風險。至於營養成分,Aqualab首席食品科學家卡特賴特(Zachary Cartwright)說,生乳含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某些研究指出,高溫消毒會減少怕熱的維生素如維他命C和B,「可是,牛奶本來就不是這些維他命的重要來源,因此,總體營養的影響微乎其微。」營養師米哈子克(Maggie Michalczyk )也說,生乳也許有更多胺基酸、抗微生物劑、維他命、礦物質和脂肪酸,但是否真如此,還須進一步研究。「喝生乳也許有其營養價值,但目前我不建議大家大費周章去買生乳來喝。」微菌實驗公司( Microbac Laboratories)食品安全專家、資深主任馬丁( Sam Martin)說,經過殺菌處理的牛奶,營養價值其實沒甚麼重大變化,「好幾項研究都證實,經過消毒的牛奶,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與生乳無差,礦物質含量也幾乎不變,因為礦物質在消毒的溫度仍很穩定。維生素C會稍微減少,可是,牛奶本來就不是維生素C的重要來源。」他又指出,有食物過敏、乳糖不耐症或無法消化乳品的人,喝生乳也沒什麼差別。最近,李斯特菌中毒的消息,時有所聞,如果你看了很擔心,那就更應該注意專家怎麼說的:喝生乳的危險,絕對不亞於吃臘肝腸等熟肉。馬丁說,生乳更易包藏危險的有機微生物如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最常造成細菌性腸胃炎的病菌)、大腸桿菌(E. coli)、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造成食物中毒的病菌。生乳也可能藏有肺結核菌,是人類和牛隻結核病的病原。米哈子克強調,免疫力弱的人尤其要小心,生乳對這種人可能造成食物中毒,而且後果嚴重,即使不用住院,拉肚子或嘔吐可能一兩天不止。馬丁說,生乳可能含有O157:H7型大腸桿菌(E. coli O157:H7),萬一腸道中毒,可能演為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等嚴重症狀,目前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惡化,會變成腎衰竭,可能致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6 醫療.精神.身心
防老年憂鬱演變成失智症 醫建議2招健腦、增「快樂激素」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症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進而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輕生機率。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楊聰財說,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但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楊聰財建議,老年憂鬱的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首重定期健康檢查,楊聰財指出,透過定期健檢,可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楊聰財說,攝取富含抗氧化劑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影響,楊聰財指出,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可從事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且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許多老年人常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出現睡眠障礙。楊聰財強調,應避開助眠藥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楊聰財說,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6 醫療.腦部.神經
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來是中風還顏面神經麻痺?醫教最簡單判斷方式
一名70多歲有三高的阿嬤,早上起來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來,家人擔心可能是中風了,緊急送醫急診,經檢查發現是帶狀疱疹引起了「顏面神經麻痺」。馬偕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勇評指出,病毒感染容易引發顏面神經麻痺,容易跟中風混淆,最簡單的判斷是:顏面神經麻痺並不會影響到手跟腳。常見因病毒感染 好發於春秋黃勇評表示,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局限於臉部,包含眼皮下垂、眼淚一直流、法令紋消失、水會從患者側嘴角流出、舌頭麻不適等,有的人還會出現耳朵後面疼痛的前驅症狀;腦中風則有「臨微不亂」的判斷準則,「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兩者最大差異,就是顏面神經麻痺不會影響到手跟腳。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秋兩季,常因為病毒感染導致,如疱疹病毒、帶狀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等,同時與免疫力低下或疫苗接種等有關。黃勇評說,通常患者容易在一早發現,尤其是刷牙、洗臉等照鏡子時,會注意到單側臉部出現眼歪嘴斜等狀況。每10萬人約有25人會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問題,好發族群為免疫力差者、懷孕婦女、年長者等。「顏面神經不治療也可自行恢復,但需要8到12周才會痊癒。」黃勇評說,治療可以加速復元,年輕人復元較快,4周就會復元得差不多。黃勇評說,該名70多歲阿嬤因有出現耳朵後疼痛的前驅症狀,加上免疫力較差,治療時間比較久,耗時4周以上、回診2次,給予抗病毒藥物、類固醇治療才痊癒。針灸、電流刺激 可加速復元另有一名做房地產仲介的壯年男子,交際應酬壓力大,平常菸酒不離手,早上起來出門前發現自己眼歪嘴斜,趕快上網查資料,一到診間就跟醫師說自己「顏面神經麻痺」,經過檢查確診,後來給予類固醇治療,一、兩周之後就痊癒了。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黃勇評說,通常第一周會使用低劑量類固醇,對抗顏面神經發炎、加速復元。然而,顏面神經麻痺會伴隨其他帶狀疱疹病毒感染,必須同步處理感染問題,否則顏面神經也很難單獨治好。此外,針灸、復健電流刺激等,也會加快顏面神經麻痺的恢復。雖然顏面神經麻痺不能百分百預防,但可以透過加強免疫力的方式來減少發生機率,黃勇評強調,日常生活應維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同時補充維他命,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適量攝取咖啡、茶,戒菸戒酒。也提醒出入人潮擁擠公共場所,可配戴口罩,減少感染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5 醫療.皮膚
短時間大量落髮!如何預防鬼剃頭上門?2重點避免圓形禿加劇
現代人因工作及生活忙碌,常因壓力造成情緒不穩,不僅心情受影響,甚至有些人還會壓力大到掉頭髮,出現局部禿頭的情況,嚴重者連眉毛都可能脫落,要小心是否為「鬼剃頭」找上門。醫師警告,若出現不明落髮而未及早治療,可能會使症狀擴散,進而造成毛囊永久性損傷。與壓力、遺傳、吸菸等相關,45歲以下較常見。東元醫院皮膚科醫師王宣甯表示,圓形禿即是俗稱的「鬼剃頭」,主要可能由心理壓力、基因遺傳等因素造成;此外,吸菸者罹患圓形禿的風險也比非吸菸者高出1.88倍、睡眠障礙患者1.651倍,尤其45歲以下的人較明顯,肥胖也會增加圓形禿的風險。圓形禿屬於特殊型態落髮,症狀表現不僅是頭髮脫落,也可能出現眉毛、腋毛,或是其他體毛脫落。圓形禿顧名思義,通常會出現硬幣形狀的禿頭,不過也有不規則形狀的禿髮情況,因為症狀突如其來,且病因仍不明,因此才會被稱為「鬼剃頭」,如同被無形的力量給削去頭髮。免疫失調而攻擊健康毛囊,醫師多能靠目視確認。王宣甯說,圓形禿可能是身體出現免疫失調,造成體內淋巴球攻擊健康毛囊,通常醫師以目視就能診斷是否為圓形禿,或是以皮膚鏡放大患部,確認毛囊狀態來確認;若仍無法確認,通常會建議患者施作皮膚切片,若切片化驗發現毛囊根部被淋巴球浸潤,就能確認是罹患圓形禿。不過醫師也強調,並非所有不明原因落髮都是鬼剃頭找上門,因為臨床上,雄性禿也是一種常見的落髮情況,雖然通常是男性患者居多,但也有女性患者是因雄性激素影響造成雄性禿,也有落髮患者是因為減重、懷孕,或是因過度染燙頭髮而造成落髮,建議患者若有症狀,找醫師診斷確認最恰當。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採外用類固醇或注射治療。王宣甯提到,出現鬼剃頭的患者男女比例相當,且年齡跨域大,從兒童到老年人都可能出現,除了有家族遺傳史,大多數患者通常都會自述與壓力有關。他以新竹地區為例,因科技業多,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正值30到50歲之間的青壯年工程師,有人因新竹房價高,買了房、背負巨額房貸而因此被鬼剃頭纏身,也有個案是因親人離世深受打擊而患病。「出現鬼剃頭時別過度驚慌。」王宣甯說,現在皮膚專科都有相應的多種治療手段,且健保有給付。在治療鬼剃頭時,一般都會採用外用類固醇治療,依據患部大小,治療期在3個月到半年之間;也可採取更積極的注射治療,利用打針將治療藥物注入頭皮,以10元硬幣大小的禿頭面積為例,通常要打上2到3針。5%會整頭全禿,1%可能連體毛都掉光。少數患者因病情嚴重,在健保藥物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則建議使用自費藥物。王宣甯指出,在圓形禿的患者中,大約有5%患者會整頭全禿,甚至1%患者連體毛都掉光,可能出現皮膚發炎反應活躍,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除了擦促進免疫力的藥物,或可考慮類似標靶治療手段的口服小分子藥物「JAK(酪胺酸激脢)抑制劑」,不過因價格昂貴,一周治療就要7千元以上,還要持續半年,因此較少患者採取自費治療。王宣甯曾遇過有職場女性因為圓形禿,在短時間內整頭全禿,最終靠著打針及搭配藥物積極治療,在半年後才康復。不過,患者原本有一頭烏黑直髮,在頭髮新生後也出現髮質、髮色改變,不僅頭髮顏色變淡,就連直髮也變成自然捲,這些都是康復後常見的情況。防禿2重點:維持健康生活、及早求醫診治。如何預防鬼剃頭找上門?醫師認為,圓形禿雖然很難靠吃保健食品或補充營養品預防,但維持健康生活,有良好睡眠、適當運動及飲食均衡,減輕工作壓力,都可避免圓形禿加劇。建議患者一旦出現落髮情況就找醫師診療,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5 養生.聰明飲食
三多營養最前線/掉髮、指甲裂、易疲累 可能缺乏維生素B7
許多人感覺疲勞時會吃B群補充能量、緩解疲倦,不過,B群中的B7,也稱為生物素,它更攸關了人體全方位的健康,例如從頭髮、皮膚、指甲,到血糖、血脂穩定等,均少不了B7的協助。生物素B7扮演什麼角色?又該如何補充?生物素為B群之一,攸關全身健康生物素(B7)為B群的一種,且是第七個被發現,因此命名B7,又稱維生素H。營養師何慧真表示,德語中的頭髮與皮膚的第一個字母為H,亦即補充B7與頭髮、皮膚的保護有關;而生物素(Biotin)的名稱是由希臘文bios而來,象徵生命,也代表生物素對人體健康相當重要。生物素B7是重要的輔酶,也就是輔助酵素正常運作,參與人體醣類、蛋白質、脂肪與能量的合成。以醣類來說,它能穩定血糖,例如糖尿病患者體內通常生物素不足,補充生物素有助穩定血糖;生物素也能穩定血脂,進而保護神經系統;生物素也與角蛋白合成有關,且角蛋白能讓皮膚、頭髮、指甲更健康;在能量方面,它能幫助孩童發育、減少疲倦。因此,生物素充足與否,攸關全身健康。何慧真說明,人體每天的生物素充足攝取量(AI)為30微克;哺乳中的婦女則需35微克。生物素能從飲食中補充,其中以牛肉、羊肉、豬肉、蛋黃等食物中含有較充足的生物素。此外,堅果類食物,例如花生、杏仁、葵瓜子,以及酵母粉中也都能攝取到生物素。蛋黃、堅果等食物中含B7,但需攝取非常大量一般的維生素在體內無法合成,但生物素B7在腸道好菌多的情況下,能自行合成一小部分。不過,民眾常因外食等因素,腸道缺少好菌,也讓生物素B7的合成量更少,仍要從每天的飲食攝取來補充。何慧真說,從飲食中攝取充足的生物素,恐怕要吃非常大的量,例如一天要吃7.7顆蛋黃才能有30微克的生物素,相對也會吃進1710毫克、超標的膽固醇;花生則須吃214顆約等於30微克生物素,同時吃進964大卡;杏仁果要吃606顆,也攝入了4545大卡,也就是若要從一般食物中補充生物素,卻也帶來熱量過高等缺點。此外,很多人會透過酵母粉來補充B群,但要達到生物素30微克的量,需食用150公克的酵母粉,幾乎吃掉1/3罐的量。熬夜、應酬加速生物素流失,血糖、血脂肪易失控由於生物素與體內的醣類、蛋白質、脂肪、能量有關,影響是全方位,但現代人工作忙碌或經常熬夜、應酬,更會加速生物素流失。何慧真說,生物素缺乏會使血糖控制不穩定,尤其空腹血糖容易偏高,也會讓血脂肪異常。此外,因生物素也與人體的神經系統息息相關,因此,當缺乏時,也較容易產生憂鬱症、嗜睡、幻覺、四肢末梢出現麻痛感等問題。如果缺乏蛋白質則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力,一旦免疫功能下降,對細菌、真菌的抵抗力也會下降;與外表有關的則是皮膚、指甲、頭髮,若缺少生物素,會導致皮膚易處於發炎狀態,例如脂漏性皮膚炎、指甲易脆斷、容易掉髮等問題。孩童缺少生物素容易生長遲緩或個子較矮小;成人缺少生物素等於缺少能量,導致上班容易疲倦,身體的代謝也會變差,特別是想要減重的人,不容易達到減重效果,尤其處於減重停滯期的人,建議補充B群,有助提高新陳代謝率。不過,影響身體免疫、掉髮、疲倦或代謝等因素很多,何慧真建議,營養素應多元補充,例如生物素、維生素A及維生素C、維生素E,或鋅、鐵、銅等,盡量以複合性營養補充為主。生物素為水溶性 不會囤積體內由於從食物中攝取生物素,需食用非常大量,可能帶來其他健康問題。因此,坊間B群、生物素B7等保健食品,可幫助補足飲攝取量。而且生物素為水溶性,若補充量較多時,會隨尿液或汗液排出,不會囤積於體內。雖然人體每天的生物素充足攝取量(AI)為30微克,但文獻顯示,即使一天補充超過200毫克也不具有毒性,安全性高。此外,生物素的使用較無限制,空腹或飯前飯後均可。不過,民眾要抽血檢查前,要先告知醫師服用哪些營養品,或於檢查前3-7天停用,以免干擾檢查數據。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9-11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生食和煮熟吃哪個比較健康?加熱烹煮會影響營養價值嗎?
蔬菜是健康、均衡飲食的基石,它們富含必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和抗氧化劑以支持人體健康。不過,有說法認為生鮮蔬菜比煮熟的更健康,這是真的嗎?生鮮蔬菜有哪些好處?生鮮蔬菜富含纖維和各種微量營養素,可支持整體健康、提高能量水平並降低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生鮮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可透過幫助消化和促進規律排便來支持腸道健康。這些富含纖維的蔬菜也是益生菌的絕佳來源,有助腸道微生物群中健康細菌的生長,並遠離消化系統疾病。此外,富含纖維的食物可增加兩餐間的飽足感,而不會顯著增加每日的卡路里攝取量,從而支持體重管理。生鮮鮮蔬菜還可支持免疫功能,部分原因在於其含有增強免疫力的營養素。許多蔬菜富含維生素C和鋅,這對於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生食蔬菜可以幫助對抗體內的自由基,降低各種慢性病的風險。新鮮的蔬菜還富含抗氧化劑含量,如維生素 C、β-胡蘿蔔素和植物多酚,可以改善皮膚健康並防止過早老化。烹飪如何影響蔬菜?在烹飪過程中將蔬菜暴露在高溫下會以各種方式影響其營養成分,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作用。雖然不同蔬菜類型的效果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們包括:1.軟化纖維料理蔬菜可以軟化其纖維含量,使大多數人更容易消化。然而,過度烹飪會顯著降低其纖維含量,從而降低其對腸道健康的潛在益處。2.降低維生素含量高溫和長時間烹飪會導致水溶性維生素的流失,例如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但脂溶性維生素則不受影響,像是維生素A、D和E。3.減少草酸鹽蔬菜中的草酸鹽會與鈣結合並導致腎結石形成,透過烹飪可減少草酸鹽的吸收。4.破壞酵素植物酵素有助分解營養素和促進消化,而烹飪過程會破壞蔬菜中的一些酵素。但當功能正常時,身體會產生足夠酵素來幫助消化過程,而無需添加植物酵素。5.有助殺菌蔬菜熟食可以降低不能耐熱的細菌汙染食物的風險。生食還是熟吃比較健康?營養是高度個人化的,選擇蔬菜生食或熟吃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病史、個人喜好和飲食需求。儘管如此,生的和熟的蔬菜都可以提供豐富營養。生食好處.保留部分營養素,例如水溶性維生素含量。.由於其高含水量而有助補充水分。.卡路里和鈉含量較低。熟食好處.改善風味和質地。.提高某些營養素的吸收,例如β-胡蘿蔔素。.由於纖維的分解而改善消化。【資料來源】.Raw vs. Cooked Vegetables.Raw vs. Cooked Vegetables: What's Healthier?
-
2024-09-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蒜頭殺菌又抗癌!變綠色、藍色...發芽還能吃嗎?教你4方法剝蒜不沾滿手蒜味
蒜頭(garlic)含有大蒜素及鋅、硒、銅、鎂和鍺等諸多營養成份,具有提升免疫力與養生保健的雙重作用,被美國癌症醫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列為抗癌蔬果之一,更有人稱蒜頭是「抗癌之王」。蒜頭(大蒜)的10種功效蒜頭為蔥科蔬菜,和蔥、韭菜、洋蔥是近親,台灣產季多集中在3至4月,以雲林、彰化、臺南為主要產地,而雲林部分地區及宜蘭的產季為11-2月,經乾燥處理後可持續延長供應至11月。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料顯示,每100公克的蒜頭含有熱量122卡、水分65.6克、膳食纖維4.2克、鉀423毫克、鎂20毫克、葉酸44.8微克等等營養成分。以下整理說明蒜頭功效與好處:抗菌:蒜頭含有無色、無味的蒜氨酸,經擠壓將其組織破壞或切碎接觸空氣後會產生大蒜素,是蒜頭臭味的來源,具有潔淨血液、殺菌及保健作用,被視為天然的抗生素。另外,營養師Emma說明,大蒜素具有優異的殺菌能力,對胃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好的清除效果,可幫助循環、預防血栓,不過煮熟後會減少大蒜素,抗發炎能力也會下降。增強免疫系統:2016年一項研究表明,蒜頭萃取物 (AGE) 可增強免疫系統,對於預防感冒、流感有幫助,因大蒜中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抗病毒特性,除了增強免疫系統之外,還可能有助於防止病毒進入體內細胞或在細胞內複製。抗腫瘤、抗癌:台北榮總營養部營養師舒宜芳指出,蒜頭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強化身體解毒酵素的作用,並加強細胞的修補功能與免疫力,藉以抵抗癌症的侵犯,有助預防胃癌、大腸癌與喉癌等癌症,而其萃取物可降低癌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調節免疫功能與發炎反應,甚至引發癌細胞的程式化死亡,可抑制攝護腺癌細胞與乳癌細胞株的增生。調節心血管功能:蒜頭含有的大蒜素為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能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而紅血球可將大蒜中的硫化物轉化為硫化氫,有助於擴張血管,進而達到調節血壓的作用,不過對於降血脂的功效尚需更多研究證實。降低化學性肝毒性:大蒜可保護肝細胞免於受到某些有毒物質的侵害,可以防止對乙醯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而大蒜萃取物可減少脂質過度氧化並增強抗氧化防禦系統。維持血糖穩定:大蒜含有楊梅素 (myketin),對於降血糖相當重要的一種植化素,而大蒜素可促進胰島素分泌,使細胞有效吸收並運用葡萄糖,以達到降血糖、穩定血糖濃度之作用。不過,國健署指出,目前動物性試驗方面已證實,黑蒜頭具有較佳的抗氧化能力,可減輕高血糖引起胰島素抗阻性,對預防糖尿病和其併發症有助益,但人體試驗尚無實證具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可能有助預防失智:大蒜含有抗氧化劑,可支持身體保護機制以防止氧化傷害,進而降低失智症等相關疾病的風險。目前動物研究表明,大蒜中的大蒜素也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不過尚需更多研究證實對人體有效。 改善骨骼健康:大蒜可能有助於減少導致骨質疏鬆症的氧化壓力,尤其是停經後女性。另外2018一項研究發現,連續12 週每天補充1克的大蒜,有助於減輕患有膝骨關節炎和肥胖/超重女性的疼痛。 清潔皮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指出,大蒜的抗菌特性和抗氧化劑可殺死引起痤瘡的細菌進而達到清潔皮膚之作用。不過,大蒜可能會導致皮膚灼燒感,建議諮詢醫師專業建議後再嘗試。 消滅香港腳黴菌:大蒜具有抗菌之作用,對於消滅黴菌也有影響,患有香港腳者可將腳浸泡於大蒜水中或將生大蒜塗抹在腳上,可能可以消滅引起香港腳患者搔癢的黴菌。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輕鬆剝蒜皮不沾滿手蒜味相較於進口蒜頭,台灣國產蒜之蒜梗直挺、實心,蒜仁尖細,蒜球外觀類似蓮霧,且辛辣風味優於進口蒜。蒜頭可謂各式料理最佳辛香料,不過每次備料時剝蒜總是讓手上沾滿蒜味怎麼辦?農糧署公開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讓你輕鬆剝蒜皮也不會沾了滿手蒜味。.搖晃剝皮法:把乾燥的蒜頭裝進保鮮盒搖晃約20秒,利用摩擦力與撞擊力去皮。.刀背拍扁法:以刀背將蒜頭拍扁後,蒜衣與蒜頭就會自動分離,不過蒜頭無法保持原粒完整。.微波剝皮法:放入微波爐設定7~10秒,以熱力使蒜頭皮肉分離,要留意微波過久會使蒜頭變熟。.溫水剝皮法:浸泡在70~80度溫水10~15分鐘後,就能輕鬆將蒜皮撕下,但蒜頭泡水會使蒜味變淡。參考資料:農業兒童網、台灣癌症防治網、鮮享農YA - 農糧署、台灣癌症基金會、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Healthline、Cleveland Clinic 延伸閱讀:防癌聖品》這樣吃大蒜,能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但這種人吃了反傷身曾是台積電工程師、管理上千名員工...40歲就「肝硬化前期」!他靠「全身拍毒法」養出自癒力
-
2024-09-0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疫苗百百項,一定都要打嗎?五大成人疫苗介紹、常見疑難雜症一次解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門診中心副主任 曹玉婷醫師提供】這幾年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疫苗施打成為熱門話題,也引發了各種關於疫苗安全性的討論與謠言。身為一名家醫科醫師,我深知正確的疫苗知識對於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人類成功研發疫苗的歷史,可源自1798年牛痘疫苗問世,成功使天花絕跡。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製藥法規日益成熟,上市疫苗都必須經過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嚴格檢驗。本文將為讀者介紹幾種重要的成人疫苗,並分享我在門診照顧病人或到企業衛教講座時,常被諮詢的問題與建議。一、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造成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感染的元兇,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感染風險更高。臺灣目前有13價、15價結合型疫苗(PCV13、PCV15)和23價多醣體疫苗(PPSV23)可供選擇,部分疫苗依據中央與各地方政策,是公費提供符合年齡及條件的長者接種。其中,結合型疫苗有更好的免疫記憶力和更久的保護效期。二、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子宮頸癌長年佔據臺灣女性十大癌症排名榜,而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誘因,較少人知道的是,HPV感染同樣也對男性造成威脅,可能引發男性的生殖器疣、陰莖癌、肛門癌、口咽癌等。HPV疫苗的問世讓女性和男性都有機會降低因感染病毒而導致的癌症風險。臺灣目前有2價、4價及9價三種HPV疫苗,其中4價疫苗可用於9至26歲男性接種,9價疫苗則涵蓋9至45歲的男性。三、帶狀疱疹疫苗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再活化所引起,特別好發於50歲以上或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帶狀疱疹可引發劇烈疼痛,甚至留下後遺症。臺灣目前有兩種疫苗可選擇:活性減毒疫苗與非活性重組疫苗。非活性重組疫苗儘管費用較高,且需施打兩劑,但提供的保護力更強且持久,且適用年齡較廣,包含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成人。四、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常發生於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通常因為食用了受汙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A型肝炎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會自行痊癒,但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為嚴重的猛爆型肝炎。對於準備前往中南美洲、非洲、中東、亞洲(尤其東南亞)旅行的民眾,建議在出發前接種A型肝炎疫苗,以保障健康。五、B型肝炎疫苗臺灣是B型肝炎高發地區,成人的帶原率達20%,慢性帶原者可能進一步產生肝硬化與肝癌。從未感染過B型肝炎的人建議依時程接種完三劑疫苗,若不確定自身對B肝的感染狀態,接種前可以先檢查B型肝炎抗原與抗體,請醫師解讀檢驗結果並提供建議。除了上述疫苗,還有季節性流感疫苗、新冠疫苗、旅遊醫學門診其他疫苗如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狂犬病疫苗、傷寒疫苗等。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每年彙整國內、外建議之共識,提供最新成人預防接種時程表,讓民眾參考。在接種疫苗之前,建議先與家庭醫師討論個人的健康狀況與接種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與家人。常見疑問解答1. 不同疫苗可以同時施打嗎?原則上,活性減毒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若不在同一天接種,則需間隔至少四週。不活化疫苗則無需間隔時間,可以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2. 哪些情況不適合接種疫苗?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人應避免接種,另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或發燒的患者,建議等到病情穩定後再考慮接種。3. 接種後的注意事項?接種疫苗常見的反應有:接種部位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或輕微發燒,偶有發生高燒、抽搐之現象;也有些疫苗幾乎不會造成不適(例如B肝疫苗)。接種後,建議在醫療院所觀察30分鐘,以確保無急性過敏反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喝酒。預防接種是防治傳染病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就是在守護整個家庭。希望透過本文的分享,能夠讓民眾對成人疫苗有更全面的了解,積極參與預防接種,從而有效預防傳染病的侵襲。【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