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2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僵硬
共找到
750
筆 文章
-
-
2023-12-20 名人.好食課
為什麼天氣一冷關節就痛?一圖看懂怎麼吃和這樣做舒緩關節痛
近幾天氣溫變化無常,忽高忽低,一冷起來關節就開始鬧革命,到底為什麼天冷關節會痛?飲食上又能怎麼做幫助舒緩關節痛,就讓好食課Lexie張宜臻營養師教教你。天冷為何會關節痛?目前針對天冷關節痛的說法主要有下面幾種原因1.天氣會影響大腦對於疼痛的感受度,天氣冷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以抗寒,但也同時導致部分組織神經變敏感,而易有關節痛的感覺。2.天冷血管收縮,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血液循環變差,肌肉僵硬就容易造成關節疼痛。關節痛飲食建議關節會痛主要是有發炎問題產生,因此降低發炎反應及改善血液循環即可緩解關節痛。維生素C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鎮痛的作用,可減緩關節發炎,也可幫助膠原蛋白的合成,有助於保護關節,飲食上可多吃芭樂、甜椒、奇異果等食物。維生素D幫助維持體內鈣平衡,並可調節免疫,減緩關節發炎情形,可多吃日曬乾香菇、雞蛋、強化牛奶等。維生素K缺乏會造成軟骨鈣化,促進關節炎發生,可多吃菠菜、綠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幫助補維生素K。維生素E維生素E可幫助清除自由基,減少體內發炎問題,也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舒緩關節痛,可吃杏仁、葵瓜子、花生、大豆。ω-3脂肪酸可減緩促發炎反應,研究發現每週吃至少兩次魚有較低的關節疾病活動指數(DAS28)分數,改善關節疼痛及腫脹感,飲食上可多吃鮭魚、鯖魚、沙丁魚、亞麻籽油。關節痛其他建議熱敷疼痛處可以用毛巾熱敷或是泡熱水,幫助促進血液循環,舒緩肌肉痠痛,也減緩關節疼痛。多活動筋骨適度伸展筋骨,減緩肌肉、關節僵硬感,讓關節緩和一下,減少疼痛。【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天冷關節就痛?這樣吃+做舒緩關節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9 醫療.骨科.復健
久坐上班族肩頸好僵硬? 三招教你立即緩解緊繃感!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肩頸僵硬是百病之源! 最近天氣冷暖交替,除了易引發過敏外,就連身體保養也是關鍵時期,老是久坐沒有常暖身,一但變天加上長期的姿勢不良,那麼背部痠痛僵硬就會容易找上門,尤其頸肩部位一僵硬又會引起頭痛、手臂痠麻等等連帶症狀,真的不容忽視。物理治療師林家鋐,分享肩頸痠痛緩解三招:1.伸=胸肌伸展運動2.推=舒筋球推開痛點3.熱=頸肩熱敷舒緩鬆開筋絡再加熱敷,氣血更循環物理治療師推薦使用舒筋球+熱敷墊的原因,主要是筋絡鬆開了再熱敷效果會更加倍有感!建議可以搭配先使用「muva舒筋雙享球」按摩,紅色軟球先舒緩,再用黃色硬球加強按壓力道,運用舒筋球將肌肉筋膜因為緊繃形成的結節,局部慢慢舒緩開來,一個區塊滾動30~60秒即可,若家裡有網球也可以替代喔!醫療級熱敷墊,專利控溫、熱敷舒壓!選對熱敷墊也很重要!親膚材質、斷電安全性與溫度調節都該是考量之一。擁有專利控溫發熱線的「Sunlus頸肩柔毛熱敷墊」,造型像是小披肩,能覆蓋加熱的面積較廣,且有四個級數的溫度選擇,可依個人需求設定溫度高低,另外還有兩小時安全自動斷電功能,熱敷太舒服到睡著也不用擔心,選擇有醫療等級且台灣製造更安心。女性生理期來也能熱敷於小腹,溫熱柔軟的材質讓不適感徬彿備受呵護!乾濕兩用的熱敷墊,弄髒也能安心水洗創新可水洗的熱敷墊,不慎弄髒了或是換季要清洗收起來都更加容易,只要將控制器分離後,並將熱敷墊以中性清潔劑、中低溫水洗,不管手洗或是置入洗衣袋機洗都沒問題,這對忙碌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呢,好整理才能更願意頻繁使用,不用擔心清潔問題!如果有秋冬皮膚乾燥敏感問題,還可以用濕敷方式將熱敷墊噴濕,以不滴水為原則,能讓熱滲透更快。濕敷的熱保養能舒緩乾燥不適,使用完畢後趁皮膚熱熱的狀態,抹上乳液也更能加強肌膚吸收、深層潤澤。溫馨送禮的季節,給自己或家人一份溫暖吧,Sunlus熱敷墊可在健康三樂事的商城和各大藥局、量販店都購買的到喔!冬季促銷活動還有搭贈好禮、滿額抽獎,讓溫馨舒適更加倍!
-
2023-12-1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手指痠麻、打字卡卡要當心!罹「這疾病」未治療,關節半年內恐遭蝕
因工作需求,60多歲陳小姐需長時間打字、緊盯電腦螢幕,去年年初發現手指、腕與肘等關節開始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伴隨手指痠麻,清晨起床後更覺僵硬疼痛,時間長達1小時以上,四處就醫,最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料,陳家女兒今年也出現類似症狀,透過精準抗體檢測以及搭配骨骼關節超音波檢查,證實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偉哲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系統性發炎疾病,受到先天基因遺傳影響,加上後天免疫失調,引起發炎反應,進而攻擊侵犯相關組織與器官,主要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以及關節晨間僵硬。以陳小姐為例,起初被認為職業病,因為常用電腦、滑鼠,引發腕隧道症候群,使用消炎止痛藥物合併復健,但情況時好時壞。當時因關節腫痛,活動受限,她只能單隻手指敲打鍵盤,工作幾乎停擺,患者也陷入長時間憂鬱情緒,就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但骨頭已遭侵蝕。早期診斷及積極藥物治療 非常重要類風濕性關節炎被列在重大傷病範疇,早期診斷以及積極藥物治療效非常重要,越晚診斷越延遲治療則會導致患者關節腫痛變形,失能風險大幅提高。隨著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陸續問世,雖仍無法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病友只要積極治療,規律用藥,就能達到緩解目標,延緩病程進展,減少關節腫痛不適,擁有與一般民眾相同的生活品質。洪偉哲醫師以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為例,優點在於使用方便,能妥善控制疾病,讓病友長期維持「疾病緩解」治療目標。飽受關節疼痛之苦的陳小姐,以前總是眉頭深鎖,但現在則能健走、慢步、爬山,充滿熱情,活力四射。發病半年內關節即遭侵蝕、受損全台約有近2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女多於男。洪偉哲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未積極接受治療,發病半年內關節即遭侵蝕、受損,病友務必把握前半年的黃金治療期。國外相關研究亦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比例遠高於一般人。骨質疏鬆,肌少症以及失智憂鬱的風險也會增加。針對骨質疏鬆部分,洪偉哲醫師建議,臨床可以搭配使用「10年骨折評估風險工具」 ( FRAX )來做進一步評估;患者應攝取足量的鈣片以及維他命D,但需先與主治醫師討論適用劑量。另外,評估肌少症也很重要,統計上顯示,超過52%老年族群有肌少症,一般人從20歲到80歲,預估肌肉質量減少40%,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更因發炎以及營養不良而更加惡化,這些都是全人整合醫療以及精準醫療所需重視的課題。「123守則」控制病情洪偉哲醫師表示,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醫療處置,只要患者及早就醫,定期回診以及規則接受治療,絕大多數都可達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且有效降低罹患共病的機率,甚至達到完治的目標,回歸正常的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提出「123守則」:1個月回診一次、2個治療目標(令疾病達到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使生活品質最佳化)及3個月後未達目標時則進一步討論是否調整用藥。洪偉哲醫師叮嚀患者切勿自行停藥造成病情惡化,建議可從事復健、散步及伸展活動,同時避免高強度運動,調整動作及作息、避免熬夜及壓力,讓疾病控制得更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 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紅斑性狼瘡症狀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內,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 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 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項診斷標準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核抗體,但要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病的。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 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 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與到處癢這些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 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 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 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 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 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 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 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 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 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 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 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 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 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 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植之後,前六個月是排斥反應發作的高峰期,而且患者開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變得很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實在還有許多的難關要度過呢!原文:
-
2023-12-14 醫療.骨科.復健
冬日關節痠痛難耐 日常5保養緩解不適!「八段錦」分解動作通血氣養筋骨
冬日天氣逐漸轉涼,甚至偶爾下個小雨,門診中就會有許多來看筋骨痠痛的患者。「唉唷,我最近都可以當氣象台了,只要膝蓋開始痠痛,就知道又要變天了。」「最近早上起床,手腳關節頂扣扣,都要活動伸展一下才會覺得舒服。」筋骨痠痛,凡是肌肉、韌帶、肌腱、筋膜等軟組織或骨骼損傷所引發的疼痛不適感,也就是中醫說的「傷筋」或「傷骨」,例如各類慢性損傷:網球肘、高爾夫球肘、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表現有「痠、麻、抽、脹、痛、無力感」。常見筋骨痠痛的原因筋骨痠痛的年齡層發生範圍越來越廣,不只是老年人,就連年輕族群,如果平常保養不好,也很容易產生問題。肢體肌肉關節的痠麻腫痛,中醫稱之為「痺」,內在原因有慢性勞損及年老退化、外界因素則是天氣的寒冷或潮濕的侵襲(風寒濕邪)。1.慢性勞損:因姿勢不良或重複勞動造成肌肉過度使用,使得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長期下來,就會有筋骨痠痛、肌肉緊繃僵硬、關節轉樞不利的狀況。2.老化退化:年紀漸長,或過度勞累例如長期熬夜者,由於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筋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身體臟腑得不到足夠營養而發生疼痛訊號),或是骨質流失,逐漸有腰膝酸軟的症狀,甚至身體多處關節不適的情況。3.風寒濕邪:溫度或濕度的改變,中醫醫書提及「風寒濕邪留而為痹,筋脈痹阻,則筋骨僵硬、疼痛、活動不利。」寒風刺骨是有道理的,低溫會讓關節肌肉緊縮僵硬、筋膜延展性變差;濕度可能會使因退化而腫脹的肌腱韌帶更加惡化,造成筋骨關節更加疼痛。日常保養遠離關節痛筋骨痠痛的民眾,除了門診就醫時的針灸拔罐治療及傷科疏經通絡手法之外,在家還可以進行足浴泡澡,或是動手來煮些藥膳茶飲來進行補養。1.足浴方:利用乾薑、桂枝、赤芍、川芎、艾葉等藥材用紗布袋包好,放入適量溫水(小於45度c水溫),待3-5分鐘足浴包精華溶入,浸泡10-15分鐘。透過中藥本身的作用,加上薰洗時溫熱蒸氣可助藥力穿透,達到疏經活絡的功效。2.杜仲茶:杜仲可補肝腎、強筋骨,但性溫味甘,一週喝1-2次即可,切勿貪多,以免過量補過頭。3.刮痧:不只應用於中暑,當經絡氣血不通產生的瘀也可以使用。中醫說「不通則痛」,因此以刮痧板沿肌肉緊繃僵硬處刮痧,使經絡通順,有活血化瘀功效,且可以引臟腑穢濁之氣自腠理(毛細孔)透出,筋骨舒暢。4.中醫養生操八段錦:八段錦屬於中醫的導引法,民眾經常使用拿來當作健身氣功,主要是有八段招式,可以疏通人體經脈、暢通氣血。八段錦動作包含:(1)雙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開弓似射雕 (3)調理脾胃須單舉 (4)五勞七傷往後瞧 (5)搖頭擺尾去心火 (6)兩手攀足固腎腰 (7)攥拳怒目增氣力 (8)背後七顛百病消。5.食療養生食療養生-何首烏參雞湯(葷)及何首烏參菇湯(素)準備食材何首烏3錢、西洋參1錢、川芎3錢、當歸3錢、白芍3錢、熟地黃3錢(若體質燥熱者可以選用生地黃)、玉竹3錢。葷食者選擇雞腿200克,素食者選擇新鮮綜合香菇200克。料理方式1.(葷食)煮一鍋水至滾沸,放入雞腿汆燙去血水後撈出備用。(素食)各類新鮮香菇使用流水稍微沖洗,擠乾水分後備用。2.將中藥材放入鍋中,加水1000毫升,煮沸後再加入雞腿或香菇,大火煮5分鐘,關小火續煮15分鐘。關火,調味,可以酌加鹽巴或枸杞、紅棗。食材介紹•何首烏:補肝腎、益精氣、顧筋骨、烏髭髮。•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火生津。•川芎、當歸、白芍、地黃:是四物湯的組成,最初來自宋朝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又稱「理傷仙授方」,起初就是補血、養血、顧筋骨的傷科良藥,並非只有女性補身體才適合。•玉竹: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食用說明生地黃是清熱涼血、而熟地黃是滋陰補血,當民眾偏燥熱體質時我們就選擇生地黃、如果是偏寒涼體質則選用熟地黃,如果不是很清楚那麼就可以使用生地黃,或生地熟地各半,避免過補上火。
-
2023-12-14 焦點.元氣新聞
18年來首次境外移入的瘧疾死亡個案,出國旅行想遠離「瘧疾」,預防懶人包一次報你知!
新冠疫後國外旅遊持續復甦,時序也即將進入寒假和春節旅遊旺季,疾管署在2023年12月12日公布,18年來首次出現瘧疾境外移入的死亡病例,同時提醒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前,建議先到「旅遊醫學門診」進行諮詢,減少瘧疾感染的機會。18年來台灣首次出現境外移入的瘧疾死亡個案,個案曾到過非洲的奈及利亞50多歲的本國籍男性在2023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曾到奈及利亞,但並未服用瘧疾的預防用藥,發病6日後死亡。防疫醫師林詠青分析此次死亡個案病程,起初因高燒、戰慄就醫,就醫後並未改善,並且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冒冷汗等症狀而再次就醫。二次就醫後個案症狀轉趨嚴重,伴隨有發生低血壓、血小板降低、肝功能異常、黃疸等症狀,住院後病況惡化引起腦部病變,個案發生意識狀態變差、頭痛、頸部僵硬等症狀。後雖經由檢驗結果確認個案感染「惡性瘧」,使用針對瘧疾的針劑藥物進行治療,但個案狀況仍持續惡化,最終出現多重器官衰竭、腦水腫和敗血性休克等嚴重的急性問題,因此導致過世。2023年目前瘧疾境外移入的情況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瘧疾為我國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為人所熟知的疾病有:猴痘、登革熱、傷寒、痢疾和霍亂等,2023年累計5例境外移入個案(4例外國籍及1例本國籍)。5名個案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檢出的瘧疾病原體屬於間日瘧3例及惡性瘧2例,感染國家為衣索比亞2例、象牙海岸、印度及奈及利亞各1例,其中1例死亡。國內自2014年以來累計73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歲到50歲為多,占整體的67%,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什麼是瘧疾?瘧疾全球感染有多嚴重?瘧疾常見症狀有哪些?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主要透過瘧蚊叮咬感染到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021年全球感染人數約2.47億,死亡人數約61.9萬人。臺灣光復初期時是瘧疾的疫區之一,約有五分之一的台灣人口感染瘧疾。1946年開始政府投入瘧疾防治工作,直到1965年WHO正式將臺灣列入瘧疾根除地區。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依感染人類的瘧原蟲的特性,一般可分為四種: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又稱熱帶瘧)、卵形瘧;其中尤以間日瘧及惡性瘧(又稱熱帶瘧)最常見,但在疫情嚴重區甚至會有混合感染的情況。臺灣每年境外移入病例大約10至30例,主要是在非洲、東南亞地區及大洋洲感染。感染瘧疾早期的症狀與流感類似,最主要的症狀為發燒、顫抖、畏寒和冒冷汗,其他的伴隨症狀可能有:噁心、嘔吐、疲倦、關節痛、肌肉痛和頭痛,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顫抖、發燒和出汗等症狀,嚴重的患者有可能導致脾臟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和昏迷等情況。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引起瘧疾病情最嚴重是惡性瘧;如果併發腦性病變未治療,死亡率幾乎100%,即使有治療恐也有15到20%死亡率。進行國際旅遊如何預防瘧疾?台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執行長盧佳文說,前往瘧疾高風險的地區旅遊,例如非洲、南亞、中南美洲等,建議在旅行前諮詢醫師意見及取得預防用藥,並在旅行前、旅途中及返國後依照醫囑使用瘧疾預防藥物,旅行期間也應採行防蚊措施,以降低感染瘧疾的風險。疾管署表示,若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在旅遊途中,也應落實良好衛生習慣及個人防蚊措施,以減少感染和傳播的可能性;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各旅遊醫學門診合約醫院據點及服務班表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奈及利亞染瘧疾 台商返國亡聯合新聞網:18年來首例瘧疾死亡!男從奈及利亞返台發病第6天過世 醫籲出國前做1事聯合新聞網:羅一鈞:惡性瘧疾併發腦病變未治療 死亡率直逼百分百聯合新聞網:相隔18年再現 台商赴奈及利亞旅遊染惡性瘧疾死亡疾管署衛教資料:瘧疾
-
2023-12-13 醫療.呼吸胸腔
癌友化療狂喘咳X光檢查發現肺部竟開洞,兇手竟是「隱球菌」!解析隱球菌的感染和預防
王姓65歲婦人罹患卵巢癌正在接受化療,化療進行初期患者情況穩定,一個多月後,開始出現喘、咳症狀,原本以為只是感冒,病人後來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症狀,連呼吸都發生困難,只好緊急安排住院檢查。會診感染科醫師後,從肺部X光影像中發現「右肺葉竟開了一個洞」,加上患者「免疫力不佳」,抽血檢驗後證實遭「隱球菌」侵犯,用藥半年後總算恢復正常。癌症病人進行化療時,容易免疫力下降,普通「感冒」症狀也需要注意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張為碩主治醫師指出,王姓婦人原先採用化療治療卵巢癌,療程預計歷時6個月。化療進行約1個多月,就開始出現喘咳、疲倦無力等症狀,一開始照顧的家人以為是王姓婦人體弱引起感冒,豈料喘咳症狀卻逐步加重,一度甚至需要透過呼吸器才能順利呼吸,於是住院並會診感染科安排進一步檢查。 檢示病人的肺部X光影像,發現僅在右上肺葉單側出現異常症狀,患處「有如被開了一個洞」,患者因化療後免疫力大幅下降,綜合各項症狀後,經由抽血檢驗「隱球菌」抗原試驗確定陽性反應,認診是「隱球菌肺炎」,後續投以抗生素治療,並配合化療進度,約半年後患者順利完成抗生素治療。什麼是隱球菌?隱球菌如何感染到人?隱球菌中常見的致病菌是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最早在1894年發現,是一種能夠產生莢膜的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的「真菌」,較接近黴菌,大小雖與單細胞的細菌接近,因細胞膜的結構屬「真核生物」,與一般的動、植物細胞接近,而與「原核生物」的細菌仍有所區別。新型隱球菌能夠引起隱球菌肺炎和隱球菌腦膜炎,1955年前全球文獻僅有約300個病例,然而隨著免疫抑制療法的普遍化和愛滋病(AIDS)的崛起,全球隱球菌的病例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根據疾管署的衛教資料指出,隱球菌症無特別季節變化,一年四季皆可發生。隱球菌是廣泛存在的伺機性感染病原體,主要感染免疫力偏低的民眾,可引起致命的腦膜腦炎。目前感染以A血清型為主,過去在台灣鴿子和其他鳥類糞便中的調查,也可發現A血清型隱球菌。隱球菌不會透過動物傳染到人,人傳人也非常罕見,主要透過汙染的塵埃引起感染。感染途徑因吸入帶有隱球菌的塵埃到肺部,病人一開始有可能會發生肺炎,而後經血液循環到其他的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腦膜炎)、皮膚黏膜、骨骼、前列腺等。隱球菌所引起的腦膜炎,通常是一種亞急性或慢性發作的腦膜炎。隱球菌感染引起的症狀有哪些? 隱球菌肺炎也可發生於免疫力正常的人體,此類病人約有50%沒產生症狀,多半是藉由例行性胸部X光檢查中偶然發現;其他的症狀有:發燒、疲倦、乾咳、體重減輕、胸痛,有時會發生咳血的問題,大部分免疫力正常病人,即使不用抗黴菌藥物治療也會好轉。AIDS病人如果發生肺部隱球菌感染,常見是發燒、咳嗽症狀,如果不加以治療,約有五分之四的病人會發展成隱球菌腦膜炎。隱球菌腦炎病人會發生長時間的頭痛、發燒、頸部僵硬、嘔吐、顱神經功能異常等。病人如果有肝硬化的問題,偶爾會引起來勢洶洶的黴菌血症,此時會有極高的死亡率。一旦能夠確診隱球菌,治療上並不困難,可參考美國感染疾病協會(Infectious Disease Society of America)在2000年發表之「隱球菌疾病治療準則」,針對各種不同病人,給予不同治療策略,使用適合的抗黴菌藥物,治療時也需要注意抗黴菌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如何預防隱球菌引起的感染?隱球菌在自然界會存在,尤其在鴿舍較為常見,要避免感染可從以下幾點做起:●勤於清理鴿舍,並定期注意消毒;鴿糞的處理最好是用消毒水消毒或集中焚燒。●鴿舍保持通風、乾燥及低密度飼養。進出鴿舍戴好口罩,最好防護,避免吸入塵埃,減少病菌傳播。●皮膚有傷口時進出鴿舍,須包紮以免接觸而感染。●進出鴿舍留意勿食入帶菌的食物。●高危險群患者包括糖尿病、紅班性狼瘡、T淋巴球缺陷疾病(如惡性淋巴瘤、器官移植病人、長期類固醇治療者)、白血病、愛滋病等免疫缺陷或抵抗力差者,應避免接觸鳥和鳥汙染過的土壤、鴿糞、帶菌的食物等。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婦狂喘咳…X光一拍右肺竟開一個洞 醫揪出「這菌」作祟亞大醫院衛教資料:癌友免疫力差狂喘咳 結果「肺部竟開一個洞」 原來是隱球菌症上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病介紹:隱球菌台灣內科醫學會:肺部隱球菌感染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
2023-12-12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腰酸背痛怎麼辦 復健科醫師教你五個姿勢改善
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此習慣往往容易引發文明病,包括脖子僵硬、腰酸背痛等症狀。對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的賴宇亮主任,建議透過復健方式來緩解這些症狀。編輯推薦毛孔粗大上妝很煩惱?掌握4個步驟,輕鬆擁有完美無瑕底妝2024香氛控一定要擁有!3間必收韓國香氛品牌提案,Jennie最愛就是它!若欲預防腰酸背痛,除了倚賴復健和藥物的協助,其實也可透過改善日常生活習慣達到效果。平時如在搬運重物時要謹慎、避免長時間坐在椅子上、保持活動,特別是鍛鍊核心肌群,能有效減輕腰部的負擔。若出現腰酸背痛的情況,搭配五個復健動作也是緩解不適的有效方法。賴宇亮主任強調肩頸使用的時間,建議大家效仿在學校上課的習慣,每50分鐘花2-3分鐘休息,讓肩頸肌肉得以伸展。此外,若肩頸區域有異常痠痛,應立即就醫由專業醫師進行檢查。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2023秋冬眼影盤推薦!精選5盤平價大地色眼影 輕鬆畫出美拉德眼妝【心理測驗】超準!測出你內心深處最恐懼的是什麼?「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2-10 醫療.心臟血管
吃得健康不必餐餐水煮 營養師授偶爾破戒吃重鹹的補救方式
血管也有「熱脹冷縮」的特性,血壓波動與溫度有關,冬季到來,長者血壓可能更不穩定。除了從日常作息控制外,飲食也需做好管控,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其中最推薦的是「低鈉飲食」。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徐瑞昀指出,低鈉飲食要落實在生活中並不難,比較困擾的應是外食族,常會碰到許多高鹽陷阱食物,應設法注意並避開。高鈉飲食影響血壓,吃得健康其實不必餐餐水煮。徐瑞昀指出,高鈉飲食會導致血循環容積的擴大,增加心輸出量、腎臟過濾壓力,當腎臟鈉排泄能力降低的時候,就可能出現水分滯留,也會增加血循環容量,導致高血壓發生;高鹽攝取也會降低血管擴充功能、硬度及彈性,導致血管僵硬,容易造成高血壓。徐瑞昀說,低鈉飲食是指飲食中鈉含量較建議值低,也就是每日應低於2400毫克,相當於6克的食鹽。平時自己在家烹調的民眾,並不需要做到餐餐水煮吃清淡,甚至鹽巴要秤克數的程度,加點醬油也沒問題,他說,其實風險較高的還是外食,店家為了食物好吃,添加許多調味料,重口味的食物鈉含量通常很高。偶爾破戒吃重鹹,要降低頻率,並多喝水、多吃蔬菜。高血壓患者因血管內皮功能比較差,所以除低鈉飲食外,也要避免高油脂及高糖的食物。徐瑞昀舉例,像是動物的皮、油炸、奶油等飽和脂肪,都容易堆積在血管,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甚至急性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發生。民眾如果難忍口腹之欲,一定要降低攝取頻率,比如一個月一次,每日飲水量要充足、蔬菜量也要增加,才能平衡。不健康的食物盡量多人分享或多次分食,「當然能不吃是最好」。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目標都在避免心血管疾病。「得舒飲食(DASH )」是一種用於預防及改善高血壓的飲食,徐瑞昀表示,得舒飲食以植物性飲食為主,並有五大原則,選擇全榖根莖類、天天5+5蔬果、多喝低脂乳、紅肉換白肉、吃堅果與用好油。具體落實上,以便當為例:1.主食:可選擇地瓜粥、糙米飯、燕麥飯等取代白飯及麵。2.主菜:選擇雞肉或瘦肉取代豬肉及牛肉等紅肉。3.蔬菜:種類越豐富越好,一份煮熟蔬菜大約是半碗份量,建議一天攝取4至5份。4.水果:一份大約是女生的一個拳頭大小,建議一天攝取4至5份。5.油脂:選擇堅果及植物性優質油脂烹調,例如菜餚中可添加核果類,飯上可撒些芝麻。6.點心:避開甜食及含糖飲料,選擇低脂乳或低脂優格。得舒強調降低血壓,地中海飲食強調降血脂肪。「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都強調以植物性飲食為基礎,但地中海飲食更強調魚類及海鮮類食物,富含EPA及DHA,研究指出具有抗發炎作用。油脂方面,地中海飲食以橄欖油攝取為主,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研究指出可降低血脂。地中海飲食還有提到適量攝取紅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機率;不過以台灣飲食習慣,酒類還是要避免攝取。兩種飲食對於心血管疾病都是有幫助的,其中得舒飲食強調降低血壓,地中海飲食則強調降低血脂肪。外食高鹽陷阱便利商店:微波食品、麵包、起司類的食物,在製作過程會添加食鹽及許多調味料。小吃店、夜市:餐點中常加入滷肉汁,較油較鹹;滷筍乾則是醃漬類食物,無形中也會增加鈉攝取。勾芡類、炸物類的醬料及調味粉往往也放比較多鹽,一定要酌量攝取。火鍋店:火鍋料經過加工,鈉含量高,煮後融入湯裡,應避免或盡量少喝湯。誰不適合得舒飲食?徐瑞昀提醒,得舒飲食為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的飲食,對腎功能不佳者、腸胃道功能障礙者、少數對堅果過敏者來說不適合。另外,因為需攝取的水果量較高,可能也不適合糖尿病患,建議有慢性疾病的民眾,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
2023-12-10 醫療.心臟血管
平時血壓正常但偶爾升高是什麼原因?在家血壓異常升高該馬上就醫嗎?
Q:高血壓有哪些症狀?「高血壓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說,有些民眾認為,頭痛或頭暈可能是高血壓所致,但有些患者的收縮壓高到180mmHg(毫米汞柱),甚至200mmHg都沒感覺。有時候血壓升高,可能是頭痛、頭暈、牙痛等導致,也可能是長期血壓高而出現症狀,判斷上不是那麼容易。花蓮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翰興說,部分有症狀的高血壓患者,可能會覺得頸部僵硬、肩頸痠痛,頭脹脹的,最好從沒有症狀的時候就開始注意量測血壓,或在生活上做出調整,像是減重、運動等。Q:在家量測發現血壓異常升高時,該怎麼處理?洪惠風建議,在家量出較高的血壓值時,可以喝點水先休息,閉目養神躺一下,觀察血壓是否逐漸下降。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出現,可以試著洗個溫水澡,再看看血壓是否下降,如果居高不下,且出現胸悶、背痛等更為嚴重的症狀,需盡快就醫。Q:低血壓族群只要沒對生活造成影響,就不必擔心?長期血壓偏低會造成情緒低落和憂鬱等問題,大腦經常處於供血不足的狀態,也容易讓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思考變慢,增加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機率。Q:冬天的血壓通常比夏天高,高血壓患者需要增加藥物嗎?洪惠風說,一種藥物平均降10mmHg血壓、兩種降20mmHg,以此類推,如果現在的收縮壓是160mmHg,可能要吃三種藥才能降到標準值的130mmHg,但吃藥是為了整天的血壓控制,如要調整藥量,不管增加或減少,都是以一周為原則和醫師討論。陳翰興說,和夏天相比較,冬天的收縮壓可能高10到20mmHg,有些高血壓患者在冬天必須加半顆到1顆血壓藥。但除了調整藥物,也有其他控制血壓的方式,若能讓身體盡量少感受到溫差,血壓的波動度也會比較低。Q:平時血壓都很正常,偶爾卻突然上升,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冬天的血壓變化是季節間的波動,至於日與日、周與周之間的波動,就和生活習慣、環境因素有關係。陳翰興舉例,前一天晚上睡不好、熬夜、喝酒、吃火鍋、麻辣湯等重鹹、重口味物,攝取大量鈉離子和熱量,都會造成血壓升高,這種波動就是短期因素。洪惠風表示,包含是不是吃太鹹、有沒有生氣、有沒有睡好、有沒有用鼻噴劑、有沒有用止痛藥等,都影響血壓高低,所以量出較高數值的當天,要乖一點、忍耐一下,飲食避免吃太鹹。Q:多數長者習慣清晨去運動,為什麼冬天不適合太早去運動?陳翰興表示,不少長輩有清晨出門運動的習慣,清晨是一天最冷的時候,加上體內腎上腺素、荷爾蒙的分泌達到高峰,起床時血壓可能升高,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若是本來就有高血壓,加上冬天早起出門運動,一出門時立刻感受溫度的變化,血壓就會更高,這時候很容易發生危險,常見中風或心肌梗塞都在清晨發生就是這個原因。他建議冬季調整運動時間,避免清晨太早出門,每次出門前做好保暖,可以採洋蔥式穿搭,運動時身體熱了就可以脫一件,運動後再加回來。陳翰興還提出一個小撇步,冬季清晨起床時,除了穿衣服、套上襪子之外,喝一杯溫開水,也可以讓身體比較快溫暖起來。Q:高血壓患者可以打各種疫苗嗎?現在已進入流感季節,高血壓病人年紀普遍偏大,陳翰興鼓勵在血壓控制穩定的情況下,施打流感或是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減少身體曝露於感染的危險中,也可以藉機測量血壓,也算是做個小健檢。Q:幾歲應該開始量血壓?陳翰興建議,每個人至少從40歲開始,要養成一年至少量一次血壓的習慣,若是有家族史、過胖、有三高問題,或已有相關症狀,要更早開始量血壓。目前醫界普遍以收縮壓高於130mmHg、舒張壓高於80mmHg當作高血壓定義,陳翰興說,這不代表每個人都要控制在這個數字,也不代表超過這個數字就要服藥,最重要的目的是讓民眾意識到,這樣的血壓數值,在科學化研究下是有點高了,必須就醫檢查並調整生活習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9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主題館【巴金森病】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
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僵硬導致跌倒受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於今(8)日舉辦「慢病好日子,愛你慣講座」,邀請病況控制良好、成為太極拳教練的巴友吳大哥分享日常照護秘訣,也有物理治療師和肌力體能教練教導巴友安全居家運動及微重量訓練,並提醒運動及訓練「先求有,再求好」,首重安全及不痛。巴友也能變太極拳教練!幾招日常照護助與疾病共存2017年確診至今的巴友吳大哥,發病之初夾菜、寫字都有困難,右側身體僵硬,腳常踢到地板,但按時服藥、每天運動後,不僅能穩定地單腳站立,還成為太極拳教練,每週在大安森林公園帶其他巴友一起運動。吳大哥建議,巴友可到醫院由物理治療師、復健科醫師針對個人狀況,設定幾個適合的運動,回家後再由家人從旁輔助,而太極拳已被研究證實,能幫助延緩病情惡化,「打正規太極拳能學習轉移重心,伸展肌肉,訓練核心肌群。」此外,吳大哥也分享,巴友睡前、起床可以按照物理治療師的建議,先在床上伸展,鬆開僵硬的肌肉;冬天氣溫低易導致全身僵硬,巴友也可沖或泡熱水澡放鬆,減緩身體不適;服藥時多喝開水,促進藥效吸收,平常也維持腸胃道健康,避免影響藥物吸收。6招安全居家運動 伸展肌肉減緩肢體僵硬此外,很多研究指出,運動能改善僵硬、平衡感、走路困難等動作障礙,以及睡眠、情緒問題等非動作障礙,甚至能促進腦內生長因子(BDNF)生成,啟動神經保護,但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她表示,巴友運動要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躺姿:巴友起床時,可以做這些伸展動作,避免躺了一夜身體緊縮,趕著下床造成跌倒。●翻胸轉身:正躺右手向左側慢慢伸展,注意只能轉動上半身,屁股盡量不要動,碰到左手後再轉向另一側。●天冷抱膝:正躺雙手抱膝,腰部貼床,伸展腰椎及旁邊的肌肉,甚至可左右擺動。●跨下床:正躺屈膝,慢慢將一腳往地板跨下去,伸展腿和腳。坐姿:是最安全的運動姿勢,巴友平常坐著就能嘗試。●深深慢呼吸:雙手分別放在胸口、肚子,腰、背不靠著椅背,用鼻子吸氣,感覺胸口、肚子膨脹,接著嘴巴吐氣,胸口、肚子消下去,一組約10秒鐘;同樣適用於患有高血壓的長輩。●打哈欠、伸懶腰:吐氣時肚子、胸依序往後收,身體往前傾伸出手;吸氣往後仰,腰椎、胸依序伸展,再伸出手●側彎撿東西:假裝要撿拾兩側地板的東西,手向身體側邊下方伸展,連帶拉伸身體側邊肌肉,盡量不往前傾。站姿:如果巴友身體還沒有很僵硬,可以嘗試進階站姿運動。●平衡:盡可能縮小併腳站的空間,維持平衡,甚至挑戰前後站、單腳站●高抬腳:站在原地抬高膝蓋,直到大腿與地板平行,再換腳抬高,必要時可以扶著東西增加平衡感。●大跨步:走路時,盡量跨大腳步,可搭配高抬腳。訓練可提升神經系統功能 最推薦深蹲、雙手上推「不同於運動是人想做就能做,訓練是指人想做但不一定能做到的動作。」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訓練可提升肌肉量、骨質、神經系統功能,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他分享2招巴友也能做的訓練運動:●深蹲:巴友先坐在椅子上,腳尖、膝蓋朝外,雙手扶著東西,慢慢吐氣站起來,接著慢慢吸氣坐下去,屁股一碰到椅子,就再站起來,過程中盡量維持頸椎、胸椎、腰椎一直線;若巴友難以做到,可墊高椅子高度,減少深蹲幅度。●拿寶特瓶上推:背部直立,雙手拿水瓶往上舉,手臂伸直貼近耳朵,再放下到肩膀兩側。
-
2023-12-08 醫療.巴金森病
等一等!這3個時刻巴友別放棄 醫:巴金森病正常生活20年有方法
「吃了藥後噁心又暈眩,好難受」、「每天藥吃一大把又沒辦法痊癒,乾脆不要治了」,近日可見知名個案分享自身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困境,如用藥後副作用、藥物調整過渡期等,因十分難受,常使病友燃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專家建議可以透過先了解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並非痊癒,而是保留與過去無異的正常生活;並在三個時刻出現時,趕緊尋找主治醫師協助。透過醫師的協助,各狀況都有辦法獲得改善,不須忍耐。「病不會好了,為什麼還要吃一輩子的藥?」雖不能治癒,規律服藥可正常生活達20年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是種多巴胺分泌不足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包含手抖、關節僵硬、小碎步、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嗅覺異常、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非動作障礙,病程可分為身體單側或雙側出現症狀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失去平衡導致步態不穩的第三期、因活動困難需靠外力協助的第四期,和終日臥床的第五期。林慧琦分享,許多病人在確診後才認識到巴金森病無法治癒,後續也可能因為過程中的種種困境,重挫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她說,事實上,巴金森病的治療目的並非治癒,而是透過積極、規律地服用藥物,配合運動、社交等,盡可能延緩病程發展,幫助病人保留與過去無異的生活,最長可達10到20年,鼓勵病友切勿放棄任何希望。「吃藥後的副作用好痛苦,可以不吃了嗎?」副作用不須忍耐,醫師協助調整就能緩解林慧琦說,巴金森病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年紀、認知功能,可再將病患分為輕度至重度,所需的治療藥物也不同。輕度巴金森病會評估症狀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建議使用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抑制腦部的多巴胺被分解,延長多巴胺的作用。症狀較嚴重的巴金森病患主要使用的藥物大致則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種:●70歲以上:建議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在腦內直接轉換成多巴胺填補,但容易產生藥效波動,出現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或手腳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70歲以下:則建議優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雖藥效較弱,但能避免發生因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產生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斷電」現象。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會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進行一連串訊息傳遞。如上述的竹科工程師,因病程僅是第一期,每天早、晚吃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不過仍須注意高劑量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如幻覺、衝動等。林慧琦也分享,另一名75歲伯伯被太太發現走路步伐變小、變慢、拖著走路且開車腳無力。幸好確診時尚未第二期,每天早、晚則吃左旋多巴,至今一樣病情穩定,「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通常長輩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就醫時,已經是第二、三期了。」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的藥物須依病人狀況隨時調整,如果出現副作用,或感覺藥效減退,醫師會協助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並請病友兩週回診一次,追蹤確認狀況,穩定後,則延長至三個月回診一次。「每天都無法控制地低落、想自殺,想放棄了。」憂鬱也是症狀,藥物配合運動會改善林慧琦表示,大部分病患出現動作障礙前,其實早就有非動作障礙,如悶悶不樂、撲克臉等。家人容易當成正常老化現象;儘管確診後,也常以為只是罹病導致心情不佳,忽略可能是症狀而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她鼓勵,病友可每日紀錄所有的症狀和服藥後的變化,如同寫日記一般,回診時與醫師分享,也建議家屬協助從側面觀察病人情況,提供給醫師參考,透過調整藥物協助改善。除了治療,林慧琦說,巴金森病友也可多參加病友會,與他人互相交流,或搭配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踩飛輪等復健運動,「尤其研究顯示,太極拳能顯著改善重心姿態不穩的症狀,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搭配運動和社交,就有機會延緩病程十幾年,保留正常生活與工作。」林慧琦表示,這條抗病路上,巴金森病病人有任何疑問或需求,或對疾病未來發展的擔憂,都可以提出跟醫師充分討論,一起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切勿輕言放棄。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2-06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症不只靠藥物減緩症狀 醫師曝「這招」治失能最有效
神經退化性疾病成為未來得面對的難題,其中,巴金森症常和失能畫上等號。雖此病症可用藥物改善,不過隨年紀增長病情可能加重,隨之要調整藥物劑量。若想減緩退化,成大醫院今記者會請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分享。簡崇曜表示已有許多國內外文獻指出「運動」對症狀有減緩的好處,若與服用藥物雙管齊下,更能有效減緩退化。簡崇曜以自身接觸一名吳姓男病患為例,他因巴金森症單側肢體僵硬、藥物治療不佳轉診至成大醫院,並接受院方與成大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合作的研究案,持續6個月規律的有氧運動,半年後竟發現他腦力檢查分數恢復正常範圍。簡崇曜表示,巴金森症雖可以用藥物改善,不過隨著年紀增長、症狀加重會需要調整藥物劑量,因此若想要減緩退化速度,建議病人生活習慣要自我調整,最重要的就是「運動」。簡指出,許多國內外文獻已報告運動對巴金森症的好處,而在他觀察來看有運動習慣的病人,病況往往較為穩定。相較於只藥物治療病人,可能半年或一年就要調整劑量,有規律運動和服藥的病患,可能一年後還是不用調整,更可能減少劑量。不過這也讓許多患者好奇哪一種運動最有效?簡崇曜說,「沒有任何一項運動絕對最好」,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運動強度和時間,至少要達到心跳速率上升、稍微小喘會流汗的程度,每次時間也可以維持30分鐘以上,也可以分次在單日內累積達成。簡崇曜說,若單一運動太單調,可練習不同項目交替執行,快走、慢跑、腳踏車、太極拳等,可在1周內不同天進行,打造自己喜歡的運動行程,這也是美國巴金森基金會給予病人的建議。如果對於運動項目無所適從,或擔心運動對關節或心肺的負荷,可以向門診醫師詢問,會視需求轉介復健與運動專家評估給予建議。📖免費閱讀巴金森病照護問答集>>>《巴金森病88問》
-
2023-12-03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需頻繁清洗!專家曝4種東西太常洗可能會破壞質料和觸感
打掃居家環境時,你會清洗那些東西?通常只要是織物,我們都會慣性都去洗滌一番,但根據清潔專家,有些東西並不需要如此頻繁的清洗。某些織物和材料如果洗滌過於頻繁,就會開始分解,並損害該物品的結構、觸感和完整性;所以,我們得在清潔和保存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根據清潔專家,以下四件家中的物品,最可能是民眾會洗過頭的東西。浴巾專家指出,毛巾是最常被過度清洗的居家物品,尤其是浴巾。加拿大安大略(Ontario)的Toronto Shine Cleaning創始人達席爾瓦(Lina DaSilva)表示:「雖然每次用完浴巾後都想清洗它們,但這樣會降低浴巾的柔軟度,並讓纖維迅速老化。」達席爾瓦建議,浴巾用三到四次後再清洗,但前提是每次用完都要掛好晾乾。毯子另一個常被過度清洗的家中物品,就是毯子;毯子雖然使用率很高,但過度清洗會導致纖維僵硬、纏結,讓毯子變得不再柔軟舒適。科羅拉多州丹佛市(Denver)的家居清潔公司Clean Queen創始人蘭伯特 (Katie Lambert) 建議,民眾可以根據使用情況,每三到四周清洗毯子一次就夠了,不用每周都洗。床單床單別每周都清洗;專家指出,過度頻繁地清洗床單,會大大縮短其使用壽命。「大家通常習慣每周洗一次床單,但除非弄髒或生病,否則將清洗的頻率延長到每兩周洗一次,通常就足夠了,」達席爾瓦指出。達席爾瓦也建議,用溫和的天然洗滌劑清洗床單,這可以幫助床單保持乾淨久一點,並能保護精緻纖維的完整性。牛仔布料牛仔布料會隨著時間而磨損和褪色這點,飽受大家喜愛;但過度頻繁地清洗牛仔布料,反會加速磨損和褪色的過程,並導致纖維變得脆弱,讓布料形狀變形,一旦發生這種情況,這塊牛仔布料就沒救了。達席爾瓦指出,除非有明顯的污垢或異味,否則牛仔布產品應該穿上個五到十次再清洗就夠了;她甚至建議,在兩次洗滌之間,可以針對小污漬進行局部清潔。
-
2023-12-02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影響食衣住行 專家建議助病友家庭
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腦部黑質神經細胞退化,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不只影響肢體動作,讓巴友出現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症狀,其它的神經傳導物質也可能受到影響,產生自律神經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手腳冰冷、便祕等症狀。除了治療方式、調整用藥,其實巴金森病對於生活的影響使全面性的,巴友家庭要面對的疑問可能涵蓋食、衣、住、行、心情調適等各層面,該如何解決,看專家怎麼建議。食:巴金森病友有什麼飲食禁忌?有可以減緩巴金森病程的飲食指南嗎?目前沒有任何針對巴金森病友提出的飲食禁忌,建議藥物與飲食間隔半小時以上以增進藥效的吸收程度。巴友可以透過規律服藥、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達到減緩病程的目的。正常生活作息則是以健康為目的,不熬夜、不要有不良嗜好,如菸酒等。飲食也是採取健康飲食的方針,以不增加身體負擔為主軸,少鹽、少油、少糖。巴金森病被認為是大腦中黑質組織的多巴胺神經細胞不明原因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地中海飲食已被證實對於腦神經系統的退化有一定的助益,雖然目前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研究巴金森病與地中海飲食兩者關係。但仍建議巴金森病友可以嘗試採取地中海飲食,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衣:巴金森病友要怎麼選擇服裝、輔具,讓巴友著裝更便利呢?巴金森病友約6 成以典型顫抖症狀為主、4 成以僵硬為主,服用藥物有時仍會受症狀影響生活。特別是巴友到了病程中後期,肢體及精細動作的能力會逐漸受影響,如吃飯、穿衣、走路平衡等等。因此需透過早期治療及積極運動復健,以延緩疾病退化。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日常生活功能日漸退化時,即會面臨到使用生活輔具的情況。以穿衣而言,上衣及褲子可選擇寬鬆好穿脫,鬆緊帶、魔鬼氈取代拉鍊、鈕扣等等,便於穿脫的款式,以降低穿脫難度。穿衣建議先從肢體僵硬的一側開始,脫衣則是先脫肢體較佳的一側。建議巴友及早建立如規則服藥、記錄藥效、規律運動、正確穿脫、上下床等習慣。住:家人罹患巴金森病,家裡環境要怎麼調整或改造呢? 巴金森病分為5 期,若巴友屬於前3 期,照顧者可以陪伴巴友規律服藥,協助他們找尋喜歡的運動,同時協助他們將生活模式固定。特別是巴友服藥後對於藥物的反應,除了要請巴友自己記錄以外,也建議照顧者用第三人的視角記錄變化,提供醫師較為客觀的參考。當巴友進入到後面2 期時,才建議改建家中的設施。目前政府推動的長照2.0 服務中,如果個案經過評估,長照需要等級(CMS)達到2 級(含)以上,每3 年可以有4 萬元改善居家無障礙環境的補助。同時該項服務,也會有專業人士協助評估,巴友需要哪些無障礙環境及長照資源。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因此從心態到居家環境,需要隨著病程滾動式調整,不管是巴友或是家屬都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行:巴友身體僵硬、容易跌倒,外出時拐杖開始不足以應付,該怎麼選擇輔具?許多長輩在意他人的眼光,會認為使用輔具,等於把自己生病的事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之下。這表示長輩可能尚未接受自己罹病,照顧者協助告知或幫助巴友理解疾病,是很重要的工作。巴友不愛拿輔具,照顧者可以先了解巴友不喜歡的原因,如果是擔心眾人目光,可告知後續跌倒失能的風險,如果是不喜歡款式,則到輔具中心或店家找尋喜歡或適合的款式。有輪子的助行車通常款式較多,也比較日式,深受長者喜愛,但如果巴友是「連站姿都有平衡問題」或「步態容易前衝」,就不適合用有輪子的助行推車。心情調適:家人確診初期情緒低落,很擔心自己會快速惡化,該如何幫助巴友調適心情?許多巴友積極面對疾病,配合規律運動,如太極拳、腳踏車、瑜伽、韻律操、小跑步、走路等。可讓藥物治療的效果發揮得更好,理解疾病,並且積極面對,可以大幅降低情緒低落的情況。如果巴友出現嚴重情緒低落,照顧者也無法從旁協助改善,則建議立即就醫。也建議多與病友團體接觸,相互鼓舞,分享資訊。照顧者協助觀察巴友的治療效果,當服藥改善症狀後,即時給予巴友鼓勵,讓巴友看見進步以及改變。對照顧者而言,建議可以先陪伴巴友,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找尋喜歡的運動方式,定時服藥,當這些生活習慣建立起來後,情緒也會慢慢恢復。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29 名人.好食課
天冷當心隱形殺手!一圖看懂高血壓風險評估:多數患者無症狀
天氣一冷,就容易在半夜或清晨聽到救護車呼嘯而過的聲音,其中大多是因為心血管疾病導致,而人稱「隱形殺手」的高血壓更是一大關鍵原因,到底高血壓有哪些症狀?導致高血壓的原因又有哪些?就讓 好食課Anna李宜樺 營養師用一張圖報你知!高血壓症狀大多數患者無任何症狀,因此高血壓也被稱為「無聲」或「隱形」殺手,但少部分人血壓過高時會有以下不舒服的症狀:1.頭痛、頭暈問題2.耳鳴3.呼吸困難、急促4.心跳加速5.噁心、嘔吐感6.視力模糊或眼花撩亂7.流鼻血8.脖子、肩膀痠痛僵硬高血壓原因:除了遺傳,平日飲食不健康、生活作息亂、壓力大或是懷孕皆會導致血壓升高,可用以下幾個問題評估看看自己高血壓風險:*勾越多,高血壓風險越高!☐家中有55歲以下男性或65歲以下女性患心血管疾病☐膽固醇過高(>200mg/dL)☐BMI超過27☐每週運動
-
2023-11-27 活動.精彩回顧
【慢病好日子LIVE Podcast 🎧】巴金森病特輯 12/1(五)~12/2(六)開講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慢病好日子將參展「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推出限定LIVE Podcast特別企畫-巴金森病特輯,邀請專家分別針對巴金森病友如何運動,以及照顧者如何面對壓力和情緒,兩個主題在12/1(五)與12/2(六)南港展覽館1館1樓K402攤位開講!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身體退化,專家建議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慢病好日子LIVE Podcast進而為病友規畫,運動和肌力訓練的講座主題,來到現場除了用聽的,肌力體能教練浩翔和宗鑫也將示範在家就能做的簡易運動復健法。病友常見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也有可能會有走路小碎步,甚至走路拖地的狀況,更是導致病友跌倒的主因,陪步光學器就能夠改善步態凍結的情況,只要套上鞋套、調整光學氣轉盤,最後自信地踏出腳步,配合運動復健,多加練習走路,陪步光學器陪病友找回信心。【Walk With Path】陪步光學器【S1FW8005】改善步態凍結慢病好日子也為照顧者提供心理支持與舒壓小撇步的主題,心理諮商師葉北辰將分享當情緒來敲門,照顧者可以如何面對,並鼓勵照顧者找回自己的生活,創造Me Time。活動中也會提出《巴金森病88問》的使用說明書,想像回到學生時期,跟著講者翻到第一千零一頁,看看巴友和照顧者的提問,聽聽講者的解答,在當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就知道怎麼應對,這也是此書想要傳達的意念。凡報名購票入場,現場除了可與講師第一線互動問答,亦可獲得《巴金森病88問》書籍乙本,每場限定20人,活動詳情與報名資訊請見:【慢病好日子 LIVE Podcast 】巴金森病特輯報名連結
-
2023-11-17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家庭經驗分享 給巴友的最實用心法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超過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病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巴友的困擾讓巴友以自身經驗,分享實用建議給同樣與巴共處的巴友家庭。 1.整理環境避免跌倒: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雜物 不抗拒輔具羅阿姨有10幾年照服員經驗,同時是確診1年多的巴金森病友,她提醒巴友家裡保持明亮,千萬不要摸黑以免不小心被家具、物品給絆倒。走路如果不穩,在家裡也要拿拐杖,3腳或4腳拐杖都好。一般人用腳尖走都很容易跌倒了,何況巴金森病友容易踮腳走路呈現小碎步,一定要慢慢走,走愈慢愈好,「電話來了也不用急,就讓它響,對方如果有急事就會再打來」。📌小叮嚀: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過黑而被物品、家具等絆倒摔傷。2.固定作息保持運動:持之以恆不要急 配合穩定用藥與良好作息目前擔任太極拳老師的吳大哥,在確診巴金森病後一邊進行治療,一邊參加職能治療、太極課程,明顯感受到打太極讓身體機能漸漸起色,重拾了以往運動習慣。吳大哥細數太極拳種種優點:拳法鬆柔能改善肌肉僵硬,重心放於腿部練就平衡,緩吸慢吐調整呼吸,身體跟上腦中思路去展演每一套路以訓練認知,最後則是運動自然會產生多巴胺,也有益於延緩病程進展。📌小叮嚀:持之以恆規律運動,不需急著看見成效,可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量身打造一套適當的運動。3.主動出擊接受新知:有助病情控制的課程、科技 開放心態勇敢嘗試8 年前確診的金山大哥,力行「不封閉自己」原則,積極報名相關課程與計畫,舉凡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台大物理治療系的研究計畫、慈濟醫院的主題活動等都有他的身影,金山大哥認為只要維持好的身體,現在有很多新科技,總會等到新的治療方式。他也特別對同為獨居的病友們喊話,「不要怕別人笑,踏出門就不會悶著。」📌小叮嚀:視體力多參加病友社團活動,善用手機鬧鐘、APP,避免忘記吃藥。 4.建立良好醫病關係:認識藥物角色 詳實記錄藥效及副作用淑敏阿姨每日陪著媽媽服藥,悉心觀察記錄媽媽每次服藥後的微小變化,並將所有問題於回診時抓著醫師討論。巴金森病的各種挑戰,淑敏阿姨都陪著媽媽經歷,此外,雖然複雜,但淑敏阿姨認真詳讀每種藥物的資料與仿單,主動與醫師討論,過程像是作實驗,但在與醫師討論上幫助很大。多虧淑敏阿姨的用心積極,主治醫師也能更全面掌握媽媽的狀況。📌小叮嚀:協助病友遵醫囑服藥,並把藥物問題帶回去請醫師調整及建議。5.病程後期手術評估:藥物效果有限時 與醫師討論其他治療方式顏大哥已經與巴金森病共處17年,持續治療及運動控制病情,但在治療將近10年時,藥物吃得愈來愈重,醫師建議顏大哥考慮進行DBS 手術,也就是在大腦中植入電極導線,透過電流來控制與調節腦內活動,達到運動症狀控制;顏大哥回憶當時心情沒有害怕,「交給醫師、交給老天,我心情只有這個念頭。」手術過後最直接的改變是藥物減量,雖然仍要吃藥,但是手術之後,確實醫師開藥就少了很多。📌小叮嚀:若出現藥物效果不佳狀況,可以與醫師充分溝通,請醫師評估考慮其它治療方式。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17 焦點.健康知識+
飯後想睡是腦部血流不足?交叉擊掌有用嗎?中醫師教正確一動作醒腦
你可以先知道: (1)餐後嗜睡的機轉包括胰島素作用、副交感神經作用,全身血量分配的問題各有說法,傳言只講腦部血流不足,卻不提更明確的其他二項機轉,有誤導之嫌。 (2)手掌交握擊掌的動作用來刺激手掌下緣的穴位,認為全身臟腑在手部都有反射點,但至少包括耳部、腳部也都有類似的相關說法,專家認為,只要走動、活動都有避免想睡的效果,影片推薦特定的動作易誤導民眾。網傳「血管堵塞 每天一個動作簡單易學」影片,片中示範雙手交叉互握,擊掌 50 次並強調這樣對飯後想睡,以及造成想睡的原因(腦部血流不足、血脂太高)有用。但專家表示,餐後想睡與胰島素、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有關,即使餐後消化道血流量較大、但也不影響全身血量分配;而影片所示範的動作,其論點無非就是手部有全身臟腑的反射點,但包括耳部、腳部也都有人這樣說,其實只要起身走動、活動都能有類似效果,並非示影片中所做的特定動作、姿勢才有效。交叉擊掌治飯後倦怠? 原始謠傳版本: 吃了飯就想睡覺的人是因為你的腦部回血不足,血管裡面的脂肪堆積太多引起的。飯後跟我做這個動作,雙手交叉、擊掌,做 50 次就可以了。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 致電諮詢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她表示醫學上有所謂「餐後嗜睡」(Postprandial somnolence)的專有名詞,也稱為「食物昏迷」(Food coma),這樣的症狀有幾個常見的機轉: 血糖、副交感有關係 血量說法各有不同 (1)胰島素的作用:飯後因為血糖快速上升,身體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造成血糖急遽下降,而產生疲憊、想睡覺的感覺。 (2)消化道血流量較大:飯後因為消化器官必須發揮作用、處理大量的食物,身體會讓更多的血液流向胃腸道、而減少大腦的供血量,因此讓人有倦怠、疲勞感。但張家蓓指出,其實人體的血量並沒有那麼少、這麼不夠分工使用,人體的血量大約是體重的 8%,也就是說成人的血液量大約有 4000 到 5000 毫升這麼多,即使餐後消化道需要比較多的血液循環,但也並不影響腦部的血流量。 (3)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人體的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是戰鬥和逃跑,副交感神經就是休息、和緩,吃飽了以後副交感神經會發揮作用,讓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張家蓓強調,由上述三個機轉就能知道,飯後沒精神其來有自,並非只有腦部血流量不足的問題。MyGoPen 查詢國際學術期刊,根據美國位於加州的醫學中心及史丹佛大學放射學系於 2004 年共同發表的研究,認為過去已有研究發現運動中的人腦部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並沒有下降,該文並引述當時利用超音波檢查頸總動脈的其他研究,結果發現飯後的腦部血流量增加,可見餐後嗜睡的腦部缺血說法科學證據並不充分。 高血脂沒有特異症狀 刺激手掌穴位無特殊性 傳言還提到「那是因為你的腦部血流不足,血管裡面的脂肪堆積太多引起的」,張家蓓強調,高血脂和餐後嗜睡「完全沒有關係」,上述三大機轉有胰島素因素、血量因素、副交感神經因素,就是沒有提到血脂問題。MyGoPen 查詢據代表性的公開資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於 2017 年發表的衛教資料「認識高血脂症」,其中提到高血脂症的臨床症狀是「通常無特殊症狀,若有症狀也只是非特異性症狀,例如:頭暈、頸部僵硬等,一般多是因其他疾病,或例行血液生化檢查時發現」,可見高血脂症和餐後嗜睡並無關係。 張家蓓強調,該影片所示範的動作其實很像多年前流行的「七巧手」養生功,利用擊掌的方式刺激手掌下方邊緣的穴位,這種養生功認為所有臟腑都在手部上有反射點,但其實相關的理論並不只是手部而已,包括耳朵、腳部也有對應各個臟腑的說法,在耳朵、腳部都有對應不同臟腑的反射點,以中醫師的觀點而言,她認為影片中雙手交叉擊掌的原理,其實就和拍手,或是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就比較不會想睡覺的道理一樣,並不是特定的手部運動或姿勢才有的效果。 結論 傳言提到「吃了飯就想睡覺的人是因為你的腦部血流不足,血管裡面的脂肪堆積太多引起的」,但專家表示,餐後身體供應消化道較多血量、導致腦部血流量減少的說法,近年已有更多的新研究挑戰這項古典醫學的論點,相較於更明確的其他機轉,例如胰島素使血糖快速下降、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等,傳言卻未提及,傳言只說血量、易生誤導。 傳言提到「飯後跟我做這個動作,雙手交叉、擊掌,做 50 次就可以了」,但專家表示,刺激手掌下緣穴位的作法類似養生功「七巧手」,認為手部穴位對應全身臟腑的論點,但其實耳部、腳部也有同樣的說法,傳言示範的這個動作,類似餐後起身走動或是活動一下、比較不會想睡覺而已。資料來源: .醫學假設(Medical Hypotheses) 揭穿迷思:餐後嗜睡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中樞的神經激素和迷走神經調節,而非血流的重新分配.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 - 「認識高血脂症」 諮詢專家: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 - 張家蓓(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9/hands.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6 焦點.杏林.診間
多重共病就醫困難 再好的名醫都比不過一位有「同理心」的醫師!
多年前曾有就醫不愉快的經驗,教授顧著指導實習醫師,說明類風溼關節炎不會痊癒,指明變形的關節處,讓躺在診療床上的我倒吸一口氣,感覺愈來愈冷,許久不敢再踏入醫院,當下我彷彿被推入深淵般無力,充斥滿滿的沮喪。大疫三年間,停止泡湯復健等活動,關節腫痛僵硬,鼓起勇氣再度求醫。萬芳醫院風溼免疫科陳瓏方醫師嚴肅警告我,需與疾病和平共存,要勇敢面對控制疾病,才能保有生活品質,晚年活得有尊嚴及有良好的行動力,是銀髮族的重點。因為多重共病,上下午各有門診,上午診進入診間已1點多,下午診是加掛的號,時間勢必很晚。偏偏才拔牙有傷口需側邊進食,牙醫囑咐要馬上潔牙,糖尿病患者傷口癒合困難,需防菌血症上身。本想外出不便就不進食,思及衛教師指導高血糖有昏倒危險,低血糖亦然。眼下已誤了午餐,深恐再誤了晚餐,此刻缺牙處不聽話的陣陣抽痛,亂我心神。我說明困難,請醫師幫我轉知下午診醫師,先讓我看診,她回應不知午後診狀況,不宜作此處置。我深知不該唐突卻徬徨失措,醫師盯著螢幕,緩緩說道,那我先比照開藥,下次再請專科醫師調藥,你就可回去了。我發現,以病人為中心,整合醫療的極致是有同理心的醫師,萬芳醫院陳瓏方醫師,謝謝您的神救援。
-
2023-11-15 醫療.消化系統
右上腹痛怎麼辦?如何改善?醫:皮膚、眼白變黃等即刻就醫,3種情況早檢查
右上腹屬於腹痛常見的位置之一,膽囊和胰臟是其中常發生的問題。不過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此處也有其他器官,包含「沉默的器官:肝臟」,雖沉默但也還是會痛,且還得考量肝癌,因此相關症狀還是得留意。右上腹痛常見原因?除了膽結石也要「小心肝」! 右上腹痛可能原因:王威傑醫師指出,右上腹所含有的器官就包含了肝、膽、胰臟、十二指腸、肺的下方,出現疼痛常見和膽囊有關,例如急性膽囊炎、膽阻塞等形成的膽絞痛,以及鄰近的急性胰臟炎,其他臟器也包含肝腫大、十二指腸潰瘍、肺炎等。另外,包覆肺臟的肋膜也可能出現肋膜炎或是積水。上述這些都有可能引起右上腹疼痛。 較常見的膽囊、胰臟問題:右上腹疼痛較為常見的膽囊和胰臟,多和飲食有關,吃東西的時候會分泌膽汁、胰液,太油等不佳的飲食就較容易形成膽道結石、造成阻塞、引起膽囊炎或是胰臟炎,這在現代社會飲食習慣而言並不罕見,常在進食之後發生。 小心肝臟問題:肝炎、肝腫大、肝癌。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較少出現腹痛症狀,但少數問題也還是可能出現疼痛,例如前述提到的肝腫大,背後原因與各類肝炎息息相關,其他也可能合併皮膚或眼白泛黃的黃疸症狀。不過肝癌也會出現腹痛、黃疸,且出現腹痛時往往已經偏向晚期,因此若發現腹痛就應留意,若合併出現黃疸就該提高警覺。 右上腹痛怎麼辦?如何改善?醫:可試禁食緩解膽、胰絞痛。 較輕微的膽、胰絞痛:由於右上腹痛較常見、民眾也可以嘗試自行處理的問題,大多就是飲食相關引起膽囊、胰臟絞痛,因此王威傑醫師建議,若出現右上腹疼痛時可先禁食約4-5小時,看是否能有所改善。不過若是已進入急性發炎階段,禁食效果有限,若是其他問題引起則無效果。 家庭常備用藥:其他緩解方式,也可以嘗試看看貼布型的消炎止痛藥、薄荷油等家庭常備用藥。腹痛原因繁多,確切原因尚未可知,貼布型的藥效範圍相較口服型小、侷限在特定部位,較不會增加其他器官負擔、增添其他風險。而薄荷油等涼感藥物則有助鎮痛。不過若是上述方法都無助止痛,甚至時間拖久等情況,還是應就醫檢查。 右上腹痛3種情況早檢查,皮膚、眼白變黃等即刻就醫! 症狀變得較嚴重,早檢查:王威傑醫師提醒,右上腹疼痛較能自行解決的問題如膽囊絞痛等,但若是經過上述方法都沒辦法改善,甚至是出現噁心、嘔吐、發燒等較嚴重的症狀,就應盡早就醫檢查,此情況可能代表使腹痛出現的問題正漸漸惡化或較為嚴重。 高風險病史等族群,盡速就醫:如果腹痛持續了7天,表示已經形成了「慢性腹痛」。而若是疼痛無法忍耐或無法判斷原因,以及發燒超過3天,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80歲以上年長者、酒癮者、久咳不癒者等高風險病史,又或是近期有經歷過車禍、手術者等,以上族群都應盡速就醫,以排除重大疾病可能,或予以確切治療,改善根本原因。 危險徵兆,即刻就醫!若腹痛合併出現相關危險徵兆,例如腹壁僵硬、按壓肚子會更痛的腹部反彈痛、意識不清、血壓降低、喘、解黑便,以及皮膚或眼白泛黃的黃疸症狀、劇烈嘔吐或吐膽汁,應立即就醫尋求緊急治療,以確保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胃痛吃藥沒用,原來是膽結石?醫教4點觀察,別搞混延誤就醫。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0 癌症.抗癌新知
什麼是癌症復健?哪些人能從癌症復健中受益?何時該接受癌症復健?
什麼是癌症復健?長期以來,復健一直被認為是心臟病發作或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癌症復健(cancer rehabilitation?)則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由於癌症及其治療通常會導致身體、活動能力和認知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日常活動、重返工作崗位或繼續癌症治療變得更加困難,並且對你的健康和整體生活品質產生持久影響。癌症復健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癌症復健是一項支持性醫療保健計畫,其目標包括:.幫助你盡可能保持活躍並參與家庭、工作和其他生活角色。.減輕癌症及其治療的副作用和症狀。.幫助你盡可能保持獨立。.提高你的生活品質。癌症復健由受過訓練的復健專業人員提供協助,你可以在治療、後續護理或長期存活階段與他們合作。哪些人能從癌症復健中受益?癌症復健與癌症倖存者密切相關。癌症倖存者為任何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從診斷之日起直到生命結束。癌症存活期並非在治療完成時才開始,而是在診斷時就開始了。它涉及在癌症診斷期間、癌症診斷過程中以及癌症診斷之後的生活。因此,癌症復健可以在癌症診斷後的任何時間開始。它適用任何類型的癌症患者,並且對於從早期到晚期癌症有不同預後(藉疾病的發展與症狀預測疾病的過程與結果)的癌症患者都可能有所幫助。什麼時候該接受癌症復健?當你注意到任何使你活動能力下降或使日常任務更加困難的變化時,請與你的醫療團隊討論癌症復健事宜。你可以自問是否出現以下狀況:.出遊是否更加困難?.是否有疼痛、虛弱或其他症狀?.是否難以清晰地思考?儘早解決你注意到的變化非常重要,這樣它們就不會惡化。例如關節些許僵硬問體可能使你無法伸手過頭,從而使你的手臂活動減少。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手臂可能變得更虛弱和僵硬。您也可以向你的醫療團隊詢問,是否可以在癌症治療開始前接受癌症復健團隊的協助。復健專業人員可以在問題出現之前測量你的力量、行動能力和日常活動情況。在問題出現前為你提供適當的建議,以幫助您在身體和心理上為癌症治療做好準備。在治療過程中及其後後,他們會持續監測您的狀況,以便在問題嚴重之前發現並解決。這種方法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質,減少可能影響你生活的症狀和問題。癌症復健可以協助解決哪些身體問題?癌症和癌症治療會導致許多不同類型的身體問題,癌症復健可以幫助解決其中許多問題,包括:.疼痛疼痛在癌症患者或癌症晚期患者中極為常見,疼痛會降低生活品質並導致憂鬱。.疲憊癌症疲勞或稱癌疲憊,這在癌症患者中很常見,即便是早期癌症也可能在治療完成後持續數年。.淋巴水腫淋巴水腫在患有乳癌的人中很常見,尤其是在淋巴結清除手術或前哨淋巴結切片術(sentinel node biopsy)後。它也可能出現在其他許多癌症患者身上。.週邊神經病變週邊神經病變,即手指和腳趾常見的疼痛、麻木和刺痛,是化療令人困擾的長期副作用之一。雖然神經病變通常無法治愈,但有許多方法可以減輕疼痛。治療還可以減少與神經病變相關的併發症,例如跌倒。.認知問題化療以及其他癌症治療後常見認知變化,例如記憶力下降、難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以及「腦霧」等症狀,例如接受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治療乳癌的女性,也被發現會經歷認知變化。.纖維化手術可能會造成纖維化(疤痕組織形成),而纖維化也是放射線治療的長期副作用之一。儘管不如其他治療副作用那麼常被談論,但因乳癌和其他類型的癌症及治療所引起的纖維化不適,可能會降低你的生活品質。.憂鬱憂鬱症在癌症患者或癌症患者中非常常見,而且癌症患者的自殺風險也令人擔憂,因此解決憂鬱問題很重要。.壓力和焦慮焦慮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無論你的腫瘤是否處於活動狀態,或者你沒有疾病證據但擔心復發,焦慮都是正常現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有癌症的人覺得他們處理日常壓力的能力比罹癌之前更差,即使是輕微的壓力。.飲食問題營養諮詢可以幫助解決癌症治療中許多常見副作用,幫助人們應對體重上升或下降的各種變化,可能有助於更好的治療效果。.睡眠問題睡眠問題常見於癌症治療後,睡眠障礙不僅會影響你的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影響治療的存活率。哪些專家可以提供癌症復健服務?癌症復健關注癌症倖存者面臨的具體問題,但也專注於一般生活方式和運動干預措施,盡可能促進倖存者最好的生活品質。癌症復健的醫療成員可能包括腫瘤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淋巴水腫治療師、營養師、身心科醫師、居家照顧服務員、個案管理師及語言治療師等。【資料來源】.Cancer.Net: What is Cancer Rehabilitation?.What is Cancer Rehabilitation?.華人癌症資訊網:癌後復健
-
2023-11-08 醫療.心臟血管
什麼是冠狀動脈?為什麼會阻塞?冠狀動脈相關疾病有哪些?
什麼是冠狀動脈?冠狀動脈是體內的主要血管,為心臟提供血液,並且讓你的心臟能夠跳動並將血液及其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冠狀動脈主要可分為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和左主冠狀動脈(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兩者皆包含較小的分支,深入心肌內部。冠狀動脈是哪三條?冠狀動脈中的左主冠狀動脈可再分為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及左迴旋支(Left circumflex, LCA),左前降支供應心臟左側前部血液,而左迴旋支向心臟的外側和後部供應血液。一般來說,心臟主要的三條冠狀動脈便是指右冠狀動脈、左前降支及左迴旋支。冠狀動脈在哪裡?冠狀動脈位於心肌周圍和內部,它們從主動脈分支出來。冠狀動脈從主動脈根開始,主動脈根是從心臟左心室伸出的主動脈的第一部分。左心室是含氧血液離開心臟開始流經全身的地方。冠狀動脈分支是主動脈眾多分支中的第一個分支。冠狀動脈相關疾病有哪些?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是影響冠狀動脈最常見的疾病。冠狀動脈疾病通常是動脈粥狀硬化的結果,動脈粥狀硬化是指動脈內斑塊的增長及堆積,從而導致動脈阻塞。動脈阻塞會阻止血液進入心臟,導致心臟病發作。冠狀動脈疾病的其他名稱還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或稱冠心病,和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冠狀動脈疾病也是通稱為「心臟病」的其中一種。冠狀動脈疾病有兩種主要形式:.穩定型缺血性心臟病:這是一種慢性形式。你的冠狀動脈逐年變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心臟接收含氧血液會減少,你可能會感覺到有一些症狀。.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這是一種突發性醫療緊急情況。冠狀動脈中的斑塊突然破裂並形成血塊,阻止血液流向心臟。這種突然的阻塞會導致心臟病發作。其他可能影響冠狀動脈的情況還包括:.動脈瘤:血管壁的隆起。.先天性(出生時)動脈異常。.冠狀動脈痙攣:動脈肌肉突然收緊。當這些肌肉收緊或痙攣時,你的動脈會暫時阻塞。這可能會導致稱為「變異型心絞痛」的胸痛。【延伸閱讀:心絞痛是什麼感覺?與心臟病發作的差異有哪些?】冠狀動脈為什麼會阻塞?動脈粥狀硬化會導致冠狀動脈疾病。當斑塊沿著動脈積聚,你的動脈就會變得狹窄和僵硬。斑塊會阻塞或損傷你的動脈,從而限制或阻止血液流向你身體其他部位。於此同時,你的心肌將無法接收足夠的血液。因此,你的心臟無法獲得正常工作所需的氧氣和營養(例如心肌缺血)。它會導致胸部不適(例如心絞痛),並使你面臨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冠狀動脈內有斑塊積積的人通常也會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斑塊積聚,這可能導致頸動脈疾病和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等疾病。如何檢查冠狀動脈?醫師會透過體檢和測試來診斷冠狀動脈疾病,體檢可能包括:.測量你的血壓。.用聽診器聆聽你的心臟。.詢問你的症狀以及症狀持續多久時間。.詢問你的病史。.詢問你的生活方式。.詢問你的家族史。以上資訊將有助你的醫師判斷你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除了上述體檢之外,醫師也可能會建議一項或多項測試來評估你的心臟功能和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測試可能包括:.血液檢查。.心導管檢查。.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心臟磁振造影。.冠狀動脈鈣化評估。.心臟超音波檢查。.心電圖檢查。.運動壓力測試。.胸部X光檢查。冠狀動脈阻塞會好嗎?冠狀動脈疾病的治療通常包括改變生活方式、危險因子管理和藥物治療。有些人可能還需要接受醫療處理或手術。其中,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治療冠狀動脈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改變措施包括:.不要吸菸、吸電子煙或使用任何菸草製品。.限制鈉、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糖的攝取,吃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例如地中海飲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降低心臟病或中風風險的方法。.目標每週5天步行(或其他運動)30分鐘。.限制飲酒。【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Coronary Arteries.Cleveland Cli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ohns Hopkins Medicine: Anatomy and Func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
2023-11-07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5位糖尿病患就有1位得這病!6題看懂如何避免心衰竭
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造成器官受損,產生各種併發症,糖友除了需要預防併發腎臟病、糖尿病足外,也應小心併發又稱「心臟癌症」的心衰竭,據統計,平均每5位糖尿病患中就有1位併發心衰竭。但心衰竭到底是什麼疾病,對於糖尿病患的關聯是什麼,以至於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宣布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風險因子?而我們又該如何預防避免心衰竭呢?這篇文章可以告訴你: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5.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6. 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Q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心臟如同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當患者因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不同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又稱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不可逆的過程,一旦功能受損,只能避免惡化,無法恢復功能。心衰竭依照心臟不同的功能異常,又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 1.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像是馬達電力不足,心臟無力且整體心臟擴大,進入心臟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排出運送至身體,較容易被發現。2.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像是馬達壁生鏽,心臟外觀沒有改變,但肌肉變僵硬,左心室失去正常舒張的能力,導致左心室進入血液量減少,連帶排出血液量也少,難以供應身體所需,但因進入量與排出量接近,較難被診斷出;此類病人常合併心房顫動、高血壓等共病症狀,更增加確診的難度。無論是哪種心衰竭,都會增加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根據健保署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30%,1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逾50% ,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延伸閱讀:心衰竭有哪些症狀?對生活的影響大嗎?Q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依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心衰竭的盛行率高達10~28% ,約5位糖尿病患者中有1位罹患心衰竭, 雖不是最容易發生的併發症,但心衰竭難以察覺,且晚期會導致血液無法提供足夠血液量給各器官使用,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根據統計,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值得留意的是,心衰竭是65歲以上病患最常見住院原因,其中每3人就有1人會在住院後1年內死亡,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高。病患的累、喘、腫等症狀除了影響看似平常的穿衣服、行走、淋浴、執行家務等日常生活,心理同時備感壓力,進而影響日常社交生活。延伸閱讀:台灣有多少人糖尿病併發心衰竭? 其它併發症發生率又是多少?Q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另外,還可能出現消化不良或沒胃口、頭暈腦脹等症狀。但在發生症狀、確診為心衰竭之前,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可以在固定回診追蹤的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每年抽血檢查腦利鈉(BNP)及N端腦鈉前體(NT-proBNP)一次,健保也給予給付。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NT-pro BNP數值高於125pg/mL,或BNP數值高於35pg/mL ,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NT-pro BNP檢查是什麼?我該怎麼進行檢查?Q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 糖尿病患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只有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 ,給付對象包含以下3類:1.有心衰竭臨床症狀或症候,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有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氣促或喘的症狀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會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Q5:如果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心衰竭的治療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如下表,且健保針對不同種類和情況的心衰竭有不同的藥物給付標準,建議與醫師討論。除了口服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相關併發症所需的輔助性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延伸閱讀:及早預防心衰竭,健保目前給付哪些治療?Q6: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預防糖友併發心衰竭,須養成5習慣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份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份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週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是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其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延伸閱讀:【享學糖】三部曲,教你養成糖尿病生活好習慣!【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1-06 醫療.骨科.復健
認真健身,為什麼肩頸上背反而越來越痛?復健科醫師提醒3大錯誤動作別再做
35歲的上班族女性,長時間要看螢幕打電腦、低頭回Line簡訊,導致長期肩頸痠痛。在一次朋友聚會中,一位在健身的朋友就說她缺乏運動,建議她要健身,強化上背肌力才不會一直痠痛。她找了教練開始身體力行,但是每次健身完,反而肩頸更痛,通常要休息個一週才能再上第二堂課。教練跟她說這是正常的過程,因為平常都沒健身運動,幾次就會改善。接下來的幾次課程,教練慢慢增加啞鈴的重量和組間的次數;但是痠痛的狀況依舊沒有改善,直到第五堂課上完,她已經痛到影響到睡眠,甚至手發麻,教練建議她先暫停課程去看醫師找出原本疼痛的原因。以上的場景都是真實,且每週都會有這一類「認真健身、但越做越痛」的族群掛病號,為什麼會這樣?醫師不是建議我們要多做運動?要多健身多增加肌力、才不會痠痛,但為什麼健身反而沒有改善?越做越嚴重!回到剛剛上班族女性的案例,在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才發現病患大學畢業後沒有規律運動,升上主管後又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因而上背的肌筋膜都非常僵硬。臨床測試也發現胸肌緊繃和背肌無力,且輕輕按壓都會誘發病人的疼痛。頸椎的X光檢查下,也呈現第5,6節有椎間盤狹窄和骨刺,做骨刺神經理學檢查,也會讓病人瞬間手麻;我請病人說明一下她的健身運動。教練說因為她肩頸痠痛,應該訓練強化上背,所以安排了「肩推運動」和「划船運動」。這也是基礎健身很常用到的運動訓練,病人也示範了她健身時的動作,我發現有三大問題,而這也是很多人在健身時容易忽略的。健身運動常出現三大錯誤動作模式1.沒有在正確的起始動作(如圖一圖二)在做上背的健身動作,還是呈現錯誤的烏龜脖、圓肩及駝背,自我調整本體感覺不足且原本就習慣錯誤姿勢,再加上教練沒有好好看顧在健身「起始動作」的姿勢是否正確。一旦起始動作錯誤,頸椎和肩關節就會呈現過大的壓力,肌肉就會承受過度的張力,每做一次動作、就是一次的傷害。2.動作的過程、出現不正常的代償在「肩推運動」(圖一)和「划船運動」(圖二),照理說應該是上背肌群、擴背肌及三頭肌出力,其他的肌群做一個輔助的腳色。然而當上述肌群沒有出來做功(可能因為啞鈴重量過重,肌肉沒有喚醒),就會造成其他「代償的肌群」出來做功,譬如說,脖子的肌群(胸鎖乳突肌)過度的出力,常常會看到當重量超過自己負荷,健身者就用脖子出力(臉紅脖子粗),然而健身不是脖子在健身,錯誤的代償會使得原本沒有痛的肌群也痛起來、本來就有問題的疼痛卻沒有改善。3.健身超過自己能負荷的能力現代人能運動的時間短,都會希望以最短的時間達到訓練的效果。但是運動的訓練和肌力的增加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是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時候訓練超過自己能力負荷時,肌肉的疲勞沒有得到好好的休息得以恢復,可能多增加一組的訓練,就會造成肌腱的撕裂傷及疼痛的發生。肩頸上背痠痛、健身需要注意三大要點1.避免過度強調單一肌群訓練在上背及上身的健身訓練,很容易會強調單一肌群的訓練,女生會駝背痠痛,教練就會強調要加強後背肌群(斜方肌、擴背肌和菱形肌),男生想要看起來上身比較壯就會強調練胸肌,然而在這樣「單一訓練」的過程很容易造成肌肉的痠痛和受傷,人體的肌群作用是很複雜的,是以肌肉環環相扣的筋膜鏈概念,以及主動肌群與拮抗肌群作用去組合出一個動作。上班族肩頸痠痛,很常的原因是前側筋膜鏈(胸肌、前三角肌)太緊、後側筋膜鏈(束脊肌、擴背肌和菱形肌)太弱,造成筋膜鏈的失衡,在健身訓練的過程,必須先把前側鏈做靜態的伸展拉筋再慢慢加強肌力訓練,相對後側鏈的肌群是因為太弱所以訓練的組數可以比前側鏈多1-2組,這樣才是完整又周全的訓練。(如圖三)2.加強靜態伸展及動態關節活動健身前原本就長期不良姿勢肌肉很緊繃,因為運動時間有限,沒有適度的伸展放鬆,一旦重量訓練,肌肉反覆的收縮刺激,更容易造成肌肉的僵直和發炎。以肩頸痠痛的案例來說,大部分人是駝背、圓肩及胸肌太緊,在訓練計畫前必須要把前側鏈(胸肌)做靜態的伸展拉筋,搭配肩關節活動和肩胛骨內收運動,再開始由後側鏈(背肌)開始訓練。3.強化核心肌群和脊椎穩定所有的健身動作,核心肌力強化和脊椎穩定都是健身的基本功,沒有好的核心穩定,在做上半身的肌力訓練,就很容易讓姿勢垮掉,且無法有效的發力,在訓練肩頸的健身課單中,核心的穩定訓練是一定要加入的。簡單的如橋式、棒式、深蹲、硬舉及平板式都是可以增強核心肌群和脊椎穩定的訓練。上述個案我建議暫停健身課程,先積極處理頸椎神經性問題,再藉由復健運動、徒手治療改善了她長期圓肩及駝背問題,同時指導她正確工作姿勢、健身運動的觀念。四週後她開開心心回到例行的健身運動,不用再擔心《健身不成反傷身》了! 健身風氣在這幾年盛行,復健科醫師也會鼓勵病人,在有氧運動之外,也要增加肌力訓練,除了可以預防肌少症,也可以增加肌肉筋膜血液循環,減少痠痛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健身運動前,初學者還是建議先找復健醫師評估身體是否有不適合的擺位動作?或是先處理肌肉骨骼原本受傷或痠痛的問題,之後再找專業教練指導,才能徹底的改善痠痛增強肌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我都有在認真健身,為什麼肩頸上背反而越來越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2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後該怎麼復健?復健需要多久時間?可做什麼運動助康復?
中風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當大腦的一部分沒有足夠的血流量時就會發生中風。假若你曾經歷中風,從中風狀態恢復到先前的活動標準可能具有挑戰性。中風後你可能會有什麼感覺?中風會以多種方式影響你的身體,以下為你可能會遇到的中風後症狀:.癱瘓:中風後,身體的一個或多個部位可能會癱瘓。 .虛弱:你可能會感到全身明顯無力。.協調能力下降:你可能難以協調自己的動作,導致你感覺有點緩慢或笨拙。.肌肉異常:你的肌肉可能緊繃僵硬,以至於難以使用它們。相反,它們也可能會異常鬆軟。 .平衡:你可能難以保持平衡,並且經常感到不穩定或頭暈。 .腫脹:如果你的腿部失去活動能力,體液通常會積聚在受損的肢體中。.感覺發生變化:常見的是,人們會失去知覺或感覺增強,或開始感覺到身體某些部位有針刺感。 .疲勞:你可能會發現,以前對你來說不成問題的任務後,例如短距離步行,你會感到疲勞。簡單的動作可能變成複雜而需要努力的任務。.疼痛:感覺到臀部、腿部或身體一側的疼痛相當普遍。中風會持續多久時間?中風復健要多久?只要大腦部分區域供血不足,中風就會持續存在。如果不進行治療,中風將會持續下去,直到大腦受影響區域的腦細胞死亡,造成永久性損傷。即便在你接受中風治療後,這種影響通常會持續存在。大多數中風倖存者需要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康復。大部分康復進展發生在中風後的前六個月至十八個月內。此後可能會取得進一步的進展,但可能更難實現或需要更長的時間。有研究表明,運動和增強體適能有助於身體從中風後康復。尤其是如果你能在中風後六個月及以後堅持遵循你的復健計畫,效果更佳。運動還可以幫助緩解中風帶來的一些情感困擾,如憂鬱或情緒不穩。中風後該怎麼復健?中風的治療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幫助中風倖存者恢復或適應他們大腦中的變化。當談到幫助他們恢復中風前的能力時,這一點尤其重要。對於大多數中風患者來說,復健是康復的關鍵。中風復健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其中物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提高或恢復使用手臂和腿部的能力,這也有助於解決平衡及肌肉無力等問題。你的物理治療師將評估你移動、坐下、站立和行走的情況。然後,他們將與你一起設定目標並製定復健計畫來滿足你的日常生活需求。你可能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在床上翻個身。.從坐著的姿勢起身。.從床上移動至椅子或廁所。.行走。經常重複上述這些練習效果最佳。重複練習是減輕僵硬和肌肉疼痛的最佳方法,即便一開始並不舒服。 另外,根據美國中風協會(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指出,中風倖存者跌倒的風險很高。事實上,高達73%的中風倖存者在出院回家後的前六個月內經歷過跌倒。可按照該協會的影片建議步驟安全地從地板上爬到椅子上。中風後適合做哪些運動?中風後每天應進行20至6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果無法一次完成的話,你可以將單次運動分為多次來完成。中風倖存者還應該使用輕量的重量訓練和輕量的阻力訓練,以恢復可能喪失或減弱的肌肉。建議中風倖存者每週進行兩到三次這類訓練。除了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外,中風倖存者還應該經常伸展以增加靈活性。你可能會發現舉起手臂和移動腿部變得困難,試著在其他運動之前或之後進行伸展,你的動作將變得更容易執行。你還可以加入平衡訓練,因為中風倖存者常常失去平衡。建議中風倖存者每週進行兩到三次平衡或協調性訓練。【資料來源】.How to Exercise After a Stroke.Stroke Foundation: Mobility and exercise after stroke fact sheet.Cleveland Clinic: Stroke.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Post-Stroke Exercise Videos .Stroke Association: Exercising after stroke
-
2023-10-31 醫療.巴金森病
中風後要當心!4步驟揪出躲在中風後遺症下的巴金森病
每當秋冬換季時節來臨,又進入了溫差變化大的腦中風好發高峰期。60歲多歲的李奶奶在一次中風後常感覺半邊肢體使不上力,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家人當作是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只督促奶奶多運動復健,並無多想。數月後沒想到李奶奶身體狀況更加退化,頻頻出現腳步不穩或被自己絆倒等狀況,直到再次就醫才檢查出症狀竟是因罹患了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所引起。所幸使用巴金森病藥物治療後情況便逐漸改善。STEP1知道為什麼容易混淆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運動障礙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謝宗達說明,不少病患中風後會出現與巴金森病相似的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有些病患只將這些症狀當作是中風後的後遺症,未深入檢查或追蹤;更有歷經數年後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的個案,延誤了黃金治療期。之所以會延誤確診,謝宗達表示,有些病患的腦部可能原本就有潛在巴金森病的退化狀況,但是症狀相對輕微,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常可能受到忽略。直到病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出現階梯式逐步惡化的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就醫後透過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病史詢問、臨床神經學檢查、搭配腦部影像斷層掃描,才判別出是典型巴金森病、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抑或是混合型。STEP2分清楚症狀哪裡不同中風後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與典型的巴金森病確實仍有不同的地方。謝宗達說,典型的巴金森病會出現靜止型的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和動作緩慢症狀,且通常是不對稱,先由單側開始,病程到了中期後會步態不穩、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且容易跌倒等,為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程。但中風後產生的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被稱為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通常是歷經多次的腦中風,且中風的位置多在腦室周圍、皮質下白質及基底核附近。主要的影響範圍是下半身,也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症狀主要為步態不穩,也會有肢體無力、痙攣、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而上肢不對稱的震顫、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則較少見。STEP3了解各別的治療方式謝宗達表示,巴金森「病」與巴金森「症候群」不同,典型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疾病;症候群則代表一群症狀,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這些症狀的背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是中風、藥物、感染等造成,需釐清背後造成的因素採取治療。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治療:類似於中風,以藥物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及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控制三高📍戒菸📍節制飲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的睡眠品質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同樣透過藥物和運動復健併行。藥物會使用兩大藥物為主,分別是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值得留意的是,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須隨時依病程和病人的狀況做劑量的調整,病人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並提出自身需求。如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穩定,避免太早使用較高劑量的左旋多巴,造成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產生。但這類的藥物,若用在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上,控制的程度有限。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巴金森症候群,謝宗達建議,為及早發現疑似症狀並確診,可參考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巴金森手指檢測」或「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中風後積極控制導致中風的因子,就能減輕日後再次中風造成的傷害,降低演變成血管性巴金森症候群的機率。STEP4巴金森病有哪些種類一次看巴金森病依不同致病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類,其中又以不同致病機轉細分許多類別如下:原發性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41歲之後。41歲以前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症候群,並依發病年齡分為:📍青年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21到40歲間,青年型巴金森病與典型巴金森病症狀類似,是因大腦黑質部有路易體的存在。📍少年巴金森症候群:發病年齡在20歲之前,則是一些類似巴金森病症狀,以及許多不同病理特徵的混合,患者腦內並沒有一般巴金森病患者特有的路易體,所以叫做巴金森症候群。非典型巴金森病(又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好發於成年人,是進行性神經礙障的一種,病程發展過程中,會造成紋狀體當中的多巴胺缺乏,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臨床表現,此外也有其他症狀,亦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病人一開始可能被診斷為巴金森病,但隨著病程發展,有15%的病患會出現其他非典型的症狀。📍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症狀合併有自主神經失調,如性功能障礙、排尿困難、姿態性低血壓、平衡障礙等。📍進行性上眼神經核麻痺症:病患的眼球運動會受到限制,特別是垂直方向的運動,這類病患的進展速度較快,發病5到10年內就會臥病在床。📍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除一般巴金森病症狀外,也會現出單側肢體僵硬、大腦皮質異常的症狀。📍擴散性路易體症:有失智、憂鬱、幻覺等認知功能異常,波動起伏的意識和行動緩慢、僵硬、顫抖及自主神經障礙等巴金森病症狀。次發性巴金森病:源自於各種因素造成,包含常壓性水腦症、腦瘤、中風、藥物或感染等。📍常壓性水腦症:由於腦脊髓液的積聚,造成腦神經組織的損傷,症狀除步態不穩之外,還伴隨失智、尿失禁等,走路步距會變小,就像腳被地板黏住般,踩著碎步往前衝,症狀主要是舉步維艱,較少顫抖情形。📍腦瘤:腦瘤生長在大腦基底核附近,會壓迫到運動神經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中風:腦血管阻塞導致血管內血液流動受阻,會出現臉歪嘴斜、口齒不清、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等症狀。若中風位置發生在控制運動的基底核附近,症狀就會類似巴金森病,由於症狀主要發生在下肢部位,又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藥物:藥物引起的巴金森病通常發生於身體的兩側,與一般典型巴金森病的單側開始不同,常見導致的藥物為抗精神病藥物及止吐藥。📍毒素及感染:像錳與其他金屬、一氧化碳及其他化合物及感染,包含愛滋病、結核病等,可能也會出現行動緩慢、僵硬、姿態不穩等巴金森病的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30 焦點.健康知識+
久坐就是傷身,以站代坐也沒用!研究建議每天花22分鐘,做「這些活動」抵消久坐死亡風險
我們都知道久坐對健康傷害很大,但多數上班族很難避免就是得一直坐著。但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劇烈運動22分鐘,可以抵消長時間坐著對健康帶來的危害。一天進行22分鐘中強度活動抵消久坐死亡風險現代人的工作型態大多為坐著工作,以一天上班8小時,許多人甚至常態性加班,也就是一天久坐超過8小時。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過12小時死亡風險增加38%,但一天進行22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則可以顯著降低死亡風險。即使沒有完全達到22分鐘的時間,一些中度到劇烈的活動仍然有助降低死亡率。該研究包括分析挪威、瑞典和美國 11,989 名參與者的數據,而雖然研究的參與者均在50歲或以上,但根據《healthline》訪問運動醫學醫師Tracy Zaslow博士指出,這項研究的結果也可能對年輕人產生影響。久坐傷身,站著上班可逆轉?而久坐傷身,許多人想到乾脆「站著上班」,甚至許多上班族團購站著上班的辦公桌。但根據2019年美國心臟病學院雜誌(JACC)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顛覆大家的想法,以站代坐並不能抵消傷害,JACC認為只有劇烈運動才能有效彌補久坐損傷。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也有相同見解,簡文仁曾受訪提醒,站著上班一樣傷身,如靜脈曲張、腰痠都會陸續找上門,不論站著或坐著,最怕久滯不動,因為維持同個姿勢不動時,體內受力點固定,血液循環等就會受影響。中度運動與劇烈運動有哪些?那所謂的中度、劇烈運動是指哪些?一般所謂的中強度運動,包括在進行運動時,可正常呼吸、説話的非競賽運動,例如快步走路、休閒式騎腳踏車、慢速游泳、社交舞蹈;高強度運動則是運動時呼吸會顯得急促,並有喘氣增加的情形,如健身操、騎自行車、跑步、球類運動等。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曾受訪表示,一般建議每天至少運動卅分鐘,其實可以打散,加總有卅分鐘也好。也可以在日常生活融入更多活動量,例如搭捷運時,選擇走樓梯替代手扶梯。或在工作間歇時、晚上看電視時做深蹲,在家多做家事、園藝活動,很多不同的事情都可以讓自己保持更健康。長時間久坐的健康危害久坐被認為是「慢性自殺」的一種行為,可能導致的健康傷害很多,而且是全身各處都可能受影響,每天長時間久坐可能帶來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便祕、痔瘡、肩頸緊繃、肌肉和肌腱僵硬、肌肉流失、靜脈栓塞、失智症等多種疾病風險。【資料來源】.《healthline》Just 22 Minutes of Activity Offsets Increased Mortality Risk from Prolonged Sitting.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20 醫療.骨科.復健
終結五十肩的「肩」苦人生:解析五十肩的種類、好發族群、診斷和治療!
【本文摘要】55歲的陳小姐罹患五十肩,常在半夜劇烈疼痛而痛醒,經奇美醫院提供復健徒手治療和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成功改善症狀。五十肩主要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女性更容易罹患。該疾病的主要症狀包括肩膀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診斷五十肩的關鍵在於鑑別疼痛模式,可使用肩部X光攝影和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進行診斷。治療方式多樣,但目前最有效的是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整理自ChatGBT。罹患五十肩的病人因半夜劇烈疼痛驚醒,奇美醫院使用復健徒手治療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解套55歲陳小姐,本身患有糖尿病,長期服用口服藥物控制。職業是文書工作,前陣子突然感到肩膀痠痛。一開始並不以為意,隨著時間逐步惡化到肩膀在舉高時,發生在特病角度時會出現活動受限的問題。更糟的是,夜間睡覺時壓到疼痛中的肩膀,劇烈的疼痛會讓陳小姐驚醒,肩痛已嚴重影響到工作和日常生活:包含穿衣、拿東西、洗澡等等。陳小姐最初在附近診所接受治療,治療效果不佳。陳小姐後來來到奇美醫院復健科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邱如凰經診察後,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最終診斷結果是俗稱的五十肩,醫學上專業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陳小姐最先接受復健徒手治療,期間儘管症狀有改善,但肩部活動角度仍有部分受限,經邱醫師評估後,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進行改善,完整療程治療後,陳小姐的肩膀舉高角度明顯大幅度進步,疼痛指數也改善許多。陳小姐開心的表示,終於可以安穩地好好睡上一覺。「五十肩」基本資料:類型、症狀和病程邱如凰醫師說明,五十肩容易從俗名而被認為是50歲的人才會遇上的疾病,實際上「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的中年人,女性病人得病比例較男性為高。根據奇美醫院復健部的統計,2013年到2023年的就醫數據,目前已有近千位病人因五十肩引起的困擾來奇美醫院求診。五十肩可以分為兩類:1.「原發性五十肩」通常原因不明2.出現以下4種情況時,會增加「次發性五十肩」的罹病風險:●病人本身有是糖尿病病人●病人本身是甲狀腺疾病的病人●因腦中風長期不動者●骨折而長期不動者。五十肩最常見的症狀:●肩膀疼痛:這疼痛可能向上或向下輻射至頭頸部或上臂,尤其在高舉手臂過頭或將手臂移到背後時會感到疼痛和僵硬。●肩膀活動角度受限,角度會限制病人肩部無法自由運動。過去通常認為五十肩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病人會依序經歷四個疾病階段,時間可能會長達兩年。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不接受相療,大多數病人雖最終疼痛會減輕,但肩膀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甚至有些病人可能會長期停滯在某個階段,導致症狀持續無法得到緩解。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病程:邱如凰醫師提供●疼痛期:1-3個月,疼痛首次出現。●漸凍期:3-9個月,疼痛加劇,肩部活動角度受限程度增加。●結凍期:9-15個月,疼痛逐漸減輕,肩部活動角度受限達到最嚴重。●解凍期:15-24個月,疼痛幾乎消失,肩部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診斷五十肩重點在鑑別「疼痛模式」,兩種影像學檢查常應用在診斷50肩邱如凰醫師指出,在五十肩的臨床評估上,先要鑑別疼痛的模式,排除是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並可使用其他影像學的工具協助診斷:●肩部X光檢查:馬偕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此項檢查主要是看肩部骨骼結構,有無異常的肩峰形狀、肩峰下骨刺或肩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X光缺點無法直接看出肌腱等軟組織是否有受損,且具有放射性。●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邱如凰醫師說明此檢查可輔助肩部X光檢查不足,優點在於可以看到骨頭以外的肌肉、肌腱、關節囊和韌帶等軟組織結構,並且不具有輻射線,可在診間即時性的動態檢查,快速初步篩檢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協助區別肩部旋轉肌肌腱斷裂、鈣化性肌腱炎等疾病。五十肩治療方式多元,目前最佳治療的方式是「這個」邱如凰醫師指出,目前五十肩的治療有以下幾種方式:●復健治療包含關節鬆動的徒手復健●深層熱療●類固醇注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目前多數研究報告認為以「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效果最佳。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是醫生藉由「超音波」進行導引,將大量液體精準地注入關節腔中,藉以撐開沾黏的關節腔。此種方法,不僅可縮短疾病持續的時間,還能加速緩解疼痛,長期下來可達到改善病人肩部受活動角度受限的效果。肩關節囊擴張術的注射可在門診操作,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一次療程以2~3次為多,會因病人的情況而有不同的差異,五十肩病人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盡相同,需要由專業醫師判斷找到最適合病人的治療選擇。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