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1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僵硬
共找到
750
筆 文章
-
-
2021-01-19 養生.運動天地
冬天運動避免傷身 5大熱身運動將關節暖開
● 冬天運動避免受傷,要做好保暖、防護再運動● 運動前熱身把握「漸進」、「量力」兩大原則● 運動穿著以「洋蔥式」穿法為宜冬天天氣濕冷,筋骨沒熱開,貿然運動可能不但沒有健身效果,反而傷身。尤其近期幾波寒流,專家提醒要做好保暖、防護再運動。突然運動 肌肉易拉傷在冬天,人體為避免過度散失熱能,肌肉與血管會收縮,以減少熱量散失。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此時組織和關節都比較僵硬,如果馬上運動的話,容易發生肌肉拉傷或扭傷,因此冬天運動前,做好熱身相當重要。運動前熱身,可把握「漸進」、「量力」兩大原則,一開始拉筋、伸展時,不要一次做到極限,要慢慢地伸展,讓神經反應先恢復。循序漸進 踏步、慢跑、快跑跑步前的熱身,可以循序從原地踏步、慢跑、再快跑,讓心臟循序漸進準備好開始運動,並讓身體溫度漸漸升高,血管擴張輸送更多血液,以提供肌肉更多氧氣。簡文仁表示,可以視要做的主要運動為何,來設定熱身時間。例如跑操場,可以慢跑兩三分鐘後開始主要運動;若從事馬拉松賽事,則必須熱身10至15分鐘才足夠。不同運動 不同方式熱身許多運動傷害是來自於神經、肌肉的不協調,因此簡文仁強調,應針對主要運動進行特定的姿勢熱身,如打羽毛球前,必須先重複揮拍動作和跑位的步伐,避免之後與人對打時受傷。運動時的穿著,建議以「洋蔥式」穿法為宜,最裡面穿排汗衣,套上厚衣物、長褲,最外層則穿上防風外套和手套、帽子。隨著運動強度增加、體溫升高,再一層層脫下,避免一開始就穿輕薄的運動衣褲而受寒,也避免穿著棉質衣褲,在運動後反而全身濕濕的,越穿越冷。冬天運動常見有熱身不足而發生運動傷害病例,擁有健身教練執照的中醫師楊宗翰表示,肩、頸、髖、膝、踝等關節處,是特別需要做好熱身的地方,才可以充分將關節暖開。5大熱身運動一、抱膝運動:將單腳抬起,雙手環扣膝蓋順勢將大腿往胸口方向加壓,放鬆下背與臀部肌肉。二、弓箭步轉體:踏出其中一腳,呈弓箭步姿勢,兩手以類似抱拳姿勢交握於身前,並向同側旋轉。例如:踏出腳為右腳,則上身轉向右邊,左右反覆旋轉。三、原地踏步:站在原地,雙腿自然踏步,雙臂在身體兩側也自然擺動。四、踢臀跑:腳跟自然地抬起踢到臀部,原地跑步。五、高抬腿:大腿提起原地跑步,大腿與上半身約呈90度,上半身保持直立避免駝背。超慢跑 也能達到效果隨著年節將近,除了天氣寒冷外,許多人也忙著趕年終報告無暇運動,或希望快速能達到運動效果。楊宗翰也推薦強度低、速度慢、步幅小的「超慢跑」。超慢跑只要在一個空間裡就可以跑,跑步時膝蓋一定要微彎曲、保持「ㄍ字型」,建議把節拍器訂在速度180,搭配節拍器的韻律感,跑起來不僅有節奏感,也能快速達到運動效果。
-
2021-01-18 養生.運動天地
結實卻不一定更健康?醫:練出肌肉線條≠運動力
現代人生活需要久坐,也常被長期的背痛、關節疼痛煩心,讓膝蓋痛、髖部痛、與背痛並列三大身體不適。我們過去提了很多拉筋伸展的介紹,那究竟拉筋是在拉什麼?要怎麼練才能減少身體痠痛呢?我們再來抽絲剝繭一番。雖然大家常會講「拉筋」,但對於筋膜的概念卻有點模糊。就像一般人知道身體裡有神經、肌肉、皮膚,但聽到「結締組織」,可能就會覺得這有點陌生了。其實筋膜就是由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組成的結締組織,筋膜會包覆著肌肉,形成架構。筋膜在哪裡?這樣講還是不太清楚嗎?想想看,我們切開香吉士時,包覆於果肉外的是一層白色纖維,筋膜就是這些白色的纖維,是包覆著果肉的架構。筋膜也有分成不同層次,再講的清楚一點,就請大家看圖。肌肉是一束一束的肌肉纖維組成的,用來包覆最小的肌肉纖維的是「肌內膜(endomysium)」,接著包圍著肌束的稱為「肌束膜(perimysium)」,包圍整條肌肉的是「肌外膜(epimysium)」,最外層稱為深筋膜。這樣講大概還是會讓大家非常無感,就像掰開橘子或香吉士時,常有人隨手會把白色纖維撥掉那樣,以為筋膜就是個沒什麼用途的組織。不過,近20年來,研究發現筋膜並不僅是一層層無用的白膜,其實上頭含有很多關於動作、位置、壓力、張力、疼痛的感覺受器,甚至在筋膜上的感覺受器數量還比在皮膚的感覺受器來得多。現在我們多把「肌肉」與「筋膜」聯合起來,視為「肌筋膜聯通網」。肌筋膜是個整合、全面性的活動概念,當筋膜內的感覺受器接收到動作、位置、張力、疼痛的刺激時,在細胞的層次改變了化學分子的反應,而影響到肌肉與肌肉間的力量轉移與分布。筋膜上有這麼豐富的感覺受器,就是為了防止我們受傷,並增進本體感覺,強化人類整體活動力。因此現在我們不再把筋膜當成是一個被動、無用的組織了,反而是非常吃重的角色,身體的型態、動作、與支撐,都少不了筋膜!筋膜串聯肌肉後,讓肌肉的活動串成一個動力鏈,而一切身體張力的移轉都是要以整個身體內的肌筋膜聯通網來看。了解這些資訊後,我們能如何改善運動訓練呢?首先,過去假如你只考慮肌肉,現在你要加進筋膜的概念,把「肌筋膜網路」一起想。練出線條不等於練出運動力例如,當我們走進健身房,會看到一堆機器,每個運動器材都可以單獨訓練某塊肌肉,有的練習斜方肌,有的練闊背肌,有的練三頭肌,讓一塊塊的肌肉線條透過阻力、重量而變更明顯。然而,這些訓練單一肌肉的器材,確實短期內能較快看到肌肉的脹大,讓訓練者感覺到自己有明顯的線條,但練久了,如果沒有搭配其他適當的運動,可能會發現自己「運動力」似乎沒有增加,偶爾打個球會發現自己手忙腳亂,甚至筋骨更痠痛。原來就是靠運動器材單獨訓練某一塊肌肉,反而會造成肌筋膜網路不平衡地發展,而生活中許多動作都是不同肌肉動作的集合、協同,有正在收縮的肌肉筋膜,也有正在延展的肌肉筋膜,若長期僅用器材鍛鍊單一肌肉,會讓肌肉筋膜發展不平衡,反而失去活動時效率,即使看起來結實,卻不一定能更健康,運動、活動的表現也不會更好。訓練肌筋膜當我們想練出運動力,並減少身體的痠痛不適,必須要把肌肉與筋膜一起組成的「肌筋膜」聯合網考慮進來。肌肉訓練時,我們會利用「阻力」讓肌肉收縮、縮短,促使肌肉為了適應阻力而增大,以增加肌肉的肌肉質量與力氣,讓線條更明顯。而除了訓練肌肉,我們也需要做筋膜訓練,一些讓筋膜延展的動作,能有助於刺激筋膜內的纖維母細胞製作出新的膠原蛋白,幫助筋膜變得更能承受延展的動作,因此延展筋膜的訓練可以讓肌筋膜網路變得更強壯,支撐性與活動性更好,更能抵抗受傷。我們就來看看幾個要讓肌筋膜健康時該注意的事情。◆避免脫水想要有健康的肌筋膜網路,請記得喝足量的水分。對於著重肌肉線條的訓練者來說,常常會想要靠著減少水分攝取,讓自己脫水,來達到讓肌肉線條更明顯的目的。然而,當身體脫水、筋膜乾巴巴時,支撐性與活動性都會受限,肌筋膜網路更容易受傷。◆注意姿勢長期的姿勢不良對肌筋膜很傷,假使坐的時候不坐好,歪歪斜斜的,某一側的肌筋膜就會被迫縮短、扭轉,肌筋膜便的很緊繃,血液循環很差,容易發炎、拉傷,因此平時無論是站著、坐著,都要選擇正確的姿勢。站好、坐好不會累,其實反而是讓身體最輕鬆最不受傷的。◆筋膜放鬆過去我們介紹過用滾筒放鬆筋膜,利用滾筒時,會為結締組織與肌肉帶來壓力,這些不同層次的壓力,改變了筋膜裡面的液體分布,增進淋巴與代謝物質的交換。靠著這些穩定、緩慢的壓力,能減少筋膜變得僵硬。◆筋膜伸展與肌肉離心收縮訓練我們曾經介紹過頸部、背部、髖部、膝蓋、與腿部的各種伸展方式,透過全身的伸展動作,筋膜會更有彈性。除了單獨做伸展動作之外,我們也可以在肌力訓練的同時,多加強「離心收縮訓練」。什麼是離心收縮呢?舉例來說,你手拿著啞鈴朝向自己方向,肌肉用力大於你拿的重量,二頭肌「收縮且縮短」,是「向心收縮」。要回復到原始動作時,重量大於肌肉用力,二頭肌「持續用力但肌肉伸長」,就屬於「離心收縮」。常常我們在做肌力訓練時,會過度著重「向心收縮」,想著:「我要舉起啞鈴!」一但舉起了,就趕緊快快放下。不過,要練好肌筋膜,做好「離心收縮」很重要,因為這時是能同時強化肌肉力量又伸展肌肉的時機!因此,當你做肌力訓練時,一定要要求自己,要慢慢地做離心收縮,例如舉起啞鈴,然後緩緩地做出放下啞鈴的動作,感受肌肉持續用力並延長、伸展著肌筋膜。許多瑜珈與皮拉提斯的動作設計就會依據離心收縮的概念,因此搭配著訓練瑜珈和皮拉提斯也是鍛鍊肌筋膜的好方式。筋膜的英文是Fascia,而代表獨裁政體的「法西斯主義」其英文為Fascism,都是從拉丁文的Fascis這個字延伸而來,所以過去大家真的只把筋膜當成一個很限制性,很拘束的包覆體啊。然而,透過最新的研究,我們開始了解到筋膜其實很不簡單,想要強化運動能力、減少痠痛,都需要與筋膜好好相處,關於活絡肌筋膜的方式與各種可能性,我們會持續介紹,希望大家都能練出健康活力並擊退痠痛。原文:
-
2021-01-16 科別.骨科.復健
頭痛醫頭很NG 這類頭痛問題出在脖子
頭痛時,別再頭痛醫頭了。一位30歲的男性,平時工作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作業,但最近只要長時間上班就會偏頭痛,且痛得受不了,甚至轉動頭部反而更痛,雖然他吃了止痛藥卻還是常常復發。為此,他趕緊前往「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就醫,醫師這才告知他是頸因性頭痛,亦即姿勢不當引起肌肉緊繃所造成,除了透過物理治療改善之外,物理治療師林惠玲並示範三招運動,以緩解這類頭痛,並減少復發。「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林惠玲物理治療師指出,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是因上頸椎疼痛皮節分布在頭部,而脖子筋膜與頭部相連,因此,只要脖子常處於壓力不當的位置,就會使肌肉緊繃,連帶頭部也會跟著痛起來。除了職業的因素之外,包括,學生或3C重度使用族群,都是好發族群。林惠玲物理治療師指出,這類患者若僅以服用止痛藥,只能治標不治本,常常容易反覆發作。長此以往,將因頭痛無法專心,影響工作與學業。至於如何做頸因性頭痛的鑑別診斷,林惠玲物理治療師表示,一般為單側偏頭痛,會從脖子及肩頸開始延伸至頭部。會因頸部動作,如長期低頭、抬頭或不當姿勢而引發。會因為脖子的動作而使症狀改變。在脖子的疼痛處觸摸會有硬塊或條索。伴隨同側的肩頸和上臂僵硬或疼痛。屬於中等疼痛,不會到頭痛欲裂的程度,疼痛發作時間長短不定。對於這類患者的治療,林惠玲物理治療師建議,可接受儀器治療及徒手物理治療,尤其以徒手治療的效果最佳。此外,她並示範以下三招運動,以紓解及減少這類頭痛的發作,每式動作可以每天早、中、晚做三次。第一招【縮下巴運動】:兩眼平視前方,然後將整個頭往後平移,可以用雙手合十置於下巴前方做輔助,每下維持15秒,做15下。第二招【擴胸運動】:站立姿,雙手放頭後方,挺胸、雙手往後牽拉,每下維持15秒,做15下。第三招【按摩枕骨下肌】:平躺,將小球置於枕骨下肌位置,可用手協助固定小球,給予壓迫,維持30秒。此區域較敏感,使用輕的力道至感覺微酸、微緊即可。
-
2021-01-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正向解決問題,會幫助我們往前邁進忘記煎熬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我的女兒小時候因為感染EB病毒重症病危,救治後後遺嚴重的癲癇、極重度智能障礙、情緒障礙、語言障礙。近日看到一些長期照顧者因為扛不住壓力而做下憾事的新聞報導,我才突然意識到,對喔!我也是一名長期照顧者。曾經有人對我說:「很辛苦對吧!」是的,真的非常煎熬,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知道。EB病毒把我原來的女兒變不見了,生病後的女兒變得不一樣,不斷的癲癇發作昏睡、躁動、整天哭泣、無法表達、不願學習、抗拒父母的照顧最後甚至厭食插鼻胃管。但這樣的煎熬與崩潰並沒有淹沒我們,一開始我們不知道該怎麼照顧,我們想方設法尋求外部的協助,我們在困難痛苦中像過五關斬六將一樣,漫長歲月中,要感謝的貴人太多了,現在我和女兒享受在每一個當下的成長,正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何的想方設法,舉其中一例,我曾經因為擔憂女兒智能障礙,每天很認真地教導生活習慣與識字數數,女兒有時願意學習,有時反抗,我會因為挫折責罵女兒而產生親子衝突,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個不斷循環的挫折與困擾,因此向主治醫師尋求幫助,主治醫師把我轉介給當時在台大醫院的宋維村教授,由於宋教授的門診一天只開放兩個初診名額,我為了能確保掛到初診名額,我和先生前一天晚上八點就站在掛號大樓鐵門外,通宵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八點開門搶頭香掛1號,我進診間,宋教授問我是甚麼問題,我開始一連串的描述,宋教授很耐心的靜靜聽我說,我很挫折的問:「女兒明明可以為何不學習?」此時宋教授說話了:「你怎麼知道女兒可以?」當場一棒把我打醒。接著宋教授請爸爸進來聽爸爸說,最後宋教授告訴我暫時先把女兒交給爸爸教,此時我明白了我錯在甚麼地方,我心急,我沒有從女兒的能力上看事情,而是用自己的想法上看事情,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當的,返家後我改變了我的教育方式,也改變了自己的心態,我不再執著女兒學習是否落後其他孩子,而是依照女兒的能力安排,從有趣的家庭活動上安排,女兒不配合時,也不會武斷認為是女兒不學習而是同理她的學習心理狀態。例如每週假日外出用餐,讓女兒學習在外用餐禮儀及與人接觸而不感到害怕;女兒因為走路肢體僵硬且不懂得閃人閃車,安排每週假日爬山健走,藉由運動活化腦部及訓練與人保持距離;安排女兒去教養機構,與不同的同儕及老師學習團體生活與工作技能;陪伴女兒參加兒童禪修才藝班,學習靜坐聽經聞法,與正常孩子一同融合學習才藝表演。我不刻意教孩子什麼,而是融合在生活上自然學習,並讚美鼓勵孩子讓孩子保持學習動力,女兒因此變得喜歡學習,情緒、語言與智能也因為這樣的安排不知不覺中增長,我深刻感受專業的指導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改變問題。當我們正向解決問題時,會幫助我們忘記煎熬,幫助我們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去享受另一種不同的人生。
-
2021-01-11 科別.骨科.復健
天氣濕冷關節容易痠痛?日本專家激推2類抗寒食物
在冬天特別容易發生膝蓋和肘部的關節疼痛,整形外科醫師桐生有紀說明,如何透過運動前的準備以及日常生活習慣來預防關節疼痛。身體寒冷會引發關節痛 運動前先暖身在這個氣溫逐漸降低的季節裡,關節痛的問題讓許多民眾擔心。桐生有紀醫師表示,氣溫下降時,微血管會為了維持體溫而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進而讓肌肉變得僵硬,造成關節的負擔。另外,乳酸代謝功能下降,也是引發關節疼痛的原因。只要身體寒冷,全身都會變得僵硬,在姿勢不良的狀態下運動,更會對身體造成沉重的負擔。如在冷天中跑步、打球等激烈動作之前,建議先進行可以讓體溫升高的暖身運動,並且做好關節的保暖工作。暖身建議進行20分鐘、不會讓呼吸變急促的伸展運動,等血液循環改善後,再開始活動。也因為脂肪很容易冷卻,肌肉則會產生熱能,每天進行肌肉訓練也很有效。抗寒好食物 根莖類及深海魚類冬天的抗寒對策之一,可以多吃根莖類蔬菜,例如人參、蘿蔔、薑和大蒜,也十分推薦多多攝取鮭魚和鱈魚等魚類。另外,人到了中年,會因為軟骨量下降,使骨頭與骨頭之間摩擦緩衝減少,造成關節磨損,容易引起發炎,桐生有紀提醒,這樣的案例也不少,不良的飲食習慣容易流失軟骨,必須特別注意。「最重要的是,要攝取肉和雞皮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只不過吃了之後並不會立見效,必須要持續攝取。為關節疼痛所困擾的人,可能需要嘗試胎盤注射,從肩膀和臀部進行注射,就能在身體的各個部分發揮作用喔。」桐生有紀醫師補充說明。日常生活中 避免關節疼痛的照護(1)體寒的對策可以溫暖關節周遭的護具,以及改善身體內部寒冷體質的飲食習慣都很重要,要大量攝取根莖類蔬菜。(2)增加肌肉量只要增加肌肉量,就能減輕關節的負擔。鍛鍊腳和背部等大範圍的肌肉,打造一個可以產生熱能的身體就是關鍵。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痛風關節一定會病變嗎? 沒錯!避免發作,常做這些行為要注意 肩膀痠痛、手舉不高就是五十肩?五十肩會好嗎? 復健科醫師告訴你現行治療方式
-
2021-01-06 養生.運動天地
零風險健身/專家教你維持「髖部肌」柔軟度 預防背痛問題發生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零風險健身!全彩圖解肌力伸展解剖全書》,作者榮皮耶‧克雷蒙梭, 菲德烈克‧德拉維耶, 麥克‧甘迪】髖部旋轉肌有助於維持下背部良好的弧度。當這些肌肉不夠有彈性時,會導致下背部緊繃,失去自然的弧度,而變形會導致椎間盤難以承受站立時所帶來的壓力。髖部柔軟度的重要性 若運動員的髖部變形,可能在跑步甚至單純行走時都會感到疼痛,而那些需要扭腰的運動項目,例如高爾夫,很可能因為肌肉僵硬而無法順利完成動作。所以,運動員應該特別注意保持髖部旋轉肌的柔軟度。如果你想預防背痛的問題發生,也必須重視髖部旋轉肌的柔軟度。畢竟將近八成的人都有背痛困擾。適當的髖部旋轉肌伸展,對於會經常使用髖部旋轉肌的運動項目,例如足球、武術、高爾夫⋯⋯來說特別重要。我們真的應該更重視這些太常被忽略的肌肉。補充說明 以下所介紹的伸展運動,左側的柔軟度跟右側同樣需要鍛鍊,這一點很重要。事實上,左右兩側髖部天生具備一定柔軟度的例子很少見。比較僵硬的旋轉肌會扭曲下背部,進而使該部位更容易受傷。在地上的髖部伸展練習練習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臀部和腰部的肌肉。1. 坐在地上,靠一條彎曲的腿撐住身體,另一條腿沿著身體的方向伸直。2. 雙手平貼在地上,上半身向前傾。3. 維持這個姿勢大約三十秒,同時緩慢規律的吸氣和吐氣。再換另一邊重新開始做這個動作。進階變化式1. 坐在地上,靠一條彎曲的腿撐住身體,另一條腿沿著身體的方向伸直。2. 上半身向前傾,直到你的頭能夠靠在交叉的前臂上。3. 維持這個姿勢大約三十秒,同時緩慢規律的吸氣和吐氣。換另一邊重新開始做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臀部、腰部和背部。搭配長凳的髖部伸展練習練習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臀部的肌肉。1. 把一邊的屁股跟一條在身體前彎曲的腿放在長凳上,另一條腿向後伸直。2. 上半身向前傾,雙手平貼在身體前方的長凳上,手臂保持伸直。3. 維持這個姿勢大約二十到三十秒,注意呼吸要保持規律,然後換另一條腿。進階變化式1. 以「騎馬側坐」的姿勢坐在長凳上,一條腿在身體前彎曲並貼著長凳,另一條腿向後伸直,腳尖著地。2. 上半身向前傾,兩隻手臂彎曲, 雙手和前臂平貼在身體前方的長凳上。3. 維持這個姿勢大約二十到三十秒,同時緩慢的呼吸,然後換另一條腿。做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臀部和腰部。高難度進階變化式1. 以騎馬側坐的姿勢坐在長凳上, 一條腿在身體前彎曲並貼著長凳,另一條腿向後伸直。2. 上半身向前傾,直到你的頭能夠碰到長凳,兩隻手臂彎曲,雙手平貼在頭前方的長凳上。3. 維持這個姿勢二十到三十秒,然後換另一條腿。做這個動作可以更進一步伸展臀部和梨狀肌,以及背部。
-
2021-01-05 科別.骨科.復健
久坐腰痠背痛?日本骨科專家授10秒舒緩法在家跟著做
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緩解腰痛!日本骨科瑜珈事務局代表、松浦骨科醫院院長井上留美子表示,腰椎疼痛跟身體的保養不夠有關,想要緩解腰痛可藉由一項伸展運動,在不會讓腰部感到疼痛的程度內,保持身體向前彎曲的姿勢五到十秒,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有助於緩解腰椎關節疼痛,呼籲民眾運動前要好好的暖身,腰痛的症狀就會消失。運動前伸展運動 緩解腰椎關節疼痛井上留美子表示,許多人有腰痛的困擾,主因是身體日漸衰老和疏於保養,導致身體變得僵硬。不同於體能良好的運動員,經常有腰椎關節疼痛等複雜的問題,這都是因為身體的保養做得不夠的原因,因此日常生活要好好做伸展運動。運動前只要好好的暖身,腰痛的症狀就會消失。不過腰部的「轉動腰部」伸展運動,實際上效果不大,大腿二頭肌(大腿內側)的柔軟度,才是正確使用腰部的關鍵。伸展運動緩解腰痛 適用族群不分老少想要緩解腰椎疼痛,井上留美子推薦了一個伸展運動,作法是先坐在地板上,將膝蓋彎曲,用手臂抱住大腿,讓胸部和大腿緊密貼合,保持狀態並將膝蓋往前伸,身體向前彎曲直到不能再彎曲,並維持5到10秒鐘。不過伸展膝蓋若讓胸部和大腿分開,就不會產生效果,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這項伸展運動不只適合一般民眾,也適合50多歲中年人,或許這個年齡層很少能做到身體向前彎曲、手牢牢貼在地板的動作,但是只要每天持續伸展二頭肌的肌肉,就掌握了腰部護理的基本概念。 抱膝維持身體向前彎曲 保持姿勢5到10秒「雙手保住彎曲的膝蓋,身體向前彎曲的同時,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就是緩解腰痛的關鍵對策。」井上留美子提到,身體向前彎曲的動作屬於靜態伸展,效果比較小。想要緩解腰痛,重點在於在不讓腰部感到疼痛的情況下,維持抱膝蓋向前彎曲的姿勢五到十秒,尤其運動結束前做會很有效果。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
2021-01-03 科別.骨科.復健
天冷易落枕 復健科醫師提醒:一周以上未好轉速就醫
寒流一波波,下周可能又有低溫來襲,天冷除了留意心血管疾病,復健科醫師提醒,溫度一低也是落枕的好發時節,倘若一周以上未見好轉,一定要趕緊就醫。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郭芷霖表示,所謂的落枕,就是「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雖然是急性,卻可能是長期肩頸固定一個姿勢過久而導致,冷天血液循環就差造成肌肉僵硬,晚上一睡熟不易翻身,醒來落枕的機率更比平常大增,通常會出現單邊脖子轉動困難,嚴重一點則會痙攣、痠脹或疼痛。郭芷霖說,落枕不一定是中老年人專利,現代人不當姿勢看3C,頸椎提早退化,已有年輕化的趨勢。預防落枕,在冬天尤其更注意保暖,外出可以戴圍巾、帽子,睡前可洗澡用蓮蓬頭特別淋浴肩頸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可熱敷疼痛處,也可使用消炎藥、止痛貼片止痛,睡覺枕頭避免過高或過低,平常就應該要多活動肩頸,避免持久性的不良姿勢。郭芷霖更提醒,一般肌肉發炎最晚十天可緩解,而落枕若一周以上未見好轉,可能合併其他頸椎骨頭問題,一定要就醫透過診斷與X光檢查,了解實際病況給予正確處置。
-
2020-12-30 科別.骨科.復健
寒流來襲!擔心肩膀不舒服?6個禦寒小物不可少
最近天氣又濕又冷,寒流一波接一波,還伴隨陰雨綿綿,若是未經治療的五十肩肩友,早上出門時,一定會感到肩頭特別沉重,脖子跟背也更不舒服,再加上五十肩夜間壓痛造成的睡眠不足,這寒冬裡出門,真的是一大折磨。冬天出門怎麼禦寒?六件小物穿好穿滿,身體就會又溫又暖:1.手套:末稍暖了,身體也暖了手腳冰冷,身體衣服穿再多,都還是會覺得暖不起來!無論是從中醫或是西醫,都提到「中樞恆溫」的類似觀念。西醫看手腳冰冷認為是「末梢血管收縮」;中醫則是「陽氣內守,不達四末」,都是指末稍肢體因為寒冷,溫暖的血液回心保持中樞體溫,所以造成末梢血循差,目的是讓人體不致於失溫。換句話說,逆向讓末稍不感覺到寒冷,像是戴上手套,讓手指感覺溫暖,自然就會告訴大腦,「身體夠暖,快讓末稍血管保持擴張」,便不會感覺到手指頭冰凍的感覺了。2.帽子:防止熱氣散失,溫度留在體內帽子的好處多多,防止溫度從頭頂散失功不可沒。雖然頭部約佔身體表面積的7%至9%,研究發現,當頭部浸入冷水,只整體的熱量損失增加10%,加上頭皮有非常接近表皮的血管,血液在經過頭部循環時便會被冷空氣冷卻,再流回身體時,便會降低體溫。另一個研究發現是當只把頭部浸到水中時,身體並不會如身體進到冷水裡那樣產生顫抖,在溫度流失又無肌肉收縮的情況,體溫下降得更快。就像是天冷時,窗戶沒關即便暖氣再強,室內也還是冷。3.口罩:防止吸入冷空氣,幫呼吸道「省電」調節體溫,除了肌肉跟脂肪,「呼吸系統」也是調節溫度的重要器官。從鼻孔、咽喉、氣管到支氣管表面,都覆蓋著一層富有微血管的粘膜,像是電熱管一樣,把吸入的冷空氣的溫度調整跟體溫一致。但就跟電暖器一樣,既是加熱器,自然會消耗能量。當吸入過多冷空氣時,身體的能量也會隨之下降,因此,最簡單的「省電」方法,就是讓冷空氣進到肺部之前,已經透過「口罩」升溫,那麼呼吸系統就可以節省保持恆溫的能量。疫情使然,現在口罩大家是戴好戴滿,有沒有覺得好像沒這麼冷呢?4.圍巾:進可攻,退可守保暖良品圍巾是我覺得最方便的保暖小物了,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都各有妙用。五十肩友常合併脖子及背部僵硬的狀況,原因是當肩部活動度下降時,身體會自然用其他肌肉或姿勢加班,稱做「代償」。然而,在肌力不足時,代償的肌肉很快也會疲勞,甚至引發「抽痙」或「肌筋膜症候群」或是常見的「落枕」種種問題,而在寒冷的冬天,再加上為了保持體溫而不自覺的「聳肩」,肩頸僵硬症狀則會更頻繁產生,令人苦不堪言。這時,一條無論是在室內外都不用取下的小圍巾,可以有效保持肩頸處的溫暖,降低聳肩等這類肌肉收縮負擔,便能減少肩頸僵硬的問題喔!可說是肩友必備良品啊!5.腰帶:腹部保暖,拒絕寒風入體肚臍在台灣社會,擁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自小阿嬤就會交待肚臍不可以亂摳,更不能露在外,輕則拉肚子,重則傷風感冒!別小看這肚臍,在中醫可是被稱為「神闕穴」,亦有:「常灸神闕穴,萬病自會滅」的說法。具有可以延壽、減肥、補氣等等功能,無論是在慢性病、婦科都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認為肚臍是神氣進出人體的門戶,可以激發元神跟元氣!雖然西醫沒有對肚臍有特別的解釋,但是在注意保腹部保暖降低體表散熱的作法並無二致,寒冬裡在寬鬆的衣物外面加一條腰帶,讓衣服貼緊身體,不讓風灌入,絕對是保暖的好方法。6.皮鞋:襪子乾爽,感覺更暖濕度與體感溫度是相關的,雖然疫情讓人無法出國,但新聞畫面上,仍可見到日本的年輕女性在室外0度(濕度30-50%),穿著小短裙,頂多加個大衣或是長襪的裝扮,甚至幼兒園小孩都是穿短褲。但若是在台灣,溫度明明還有15~18度,但因為濕度81%,光離開被窩就感覺好冷啊!特別是台灣的冬天常下雨,一雙擋風、擋雨的皮鞋,可以保護襪子的乾爽,降低末稍肢體的溫度散失,就能夠保持身體暖和。身體暖了 肩頭就鬆了五十肩肩友在冬天「更有感」,僵硬的肩膀若是寒冷會更難活動。在家裡還可以用暖氣及厚被讓身體溫暖,在戶外,則靠手套、帽子、口罩、圍巾、腰帶、皮鞋,讓身體保持溫暖,才不會因寒冷,讓原本就不舒服的五十肩,更加難受了!
-
2020-12-26 醫療.自體免疫
晨起僵硬無法握拳! 婦連跑4科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早上起床身體僵硬無法握拳,莫名關節痠痛?別以為只是身體老化。63的歲吳女士無預警多處關節疼痛腫脹,三個月內連跑四科,最後才在風濕免疫科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醫師呼籲,時值濕冷冬天,正是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好發時機,當心延誤治療或未定時服藥,都會導致病情惡化。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紊亂,關節滑膜發炎增生破壞關節結構,大多好發於40歲以上民眾,女性較男性還高出3倍。吳女士先後求診骨科、復健科、家醫科都未獲改善、跑去內科抽血,意外發現血液中類風濕性因子呈現陽性,轉往免疫風濕科才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台灣目前約有6萬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曹彥博提醒,早期患者常有晨間僵硬、無法握拳,或是沒有原因的關節痠痛,都要提高警覺。以往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不可逆的疾病,大多病人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但曹彥博表示,現在除了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一個月施打一次、可阻斷第六介白素(IL-6)作用的生物製劑,也是目前病人普遍滿意度較高的治療方式,根據臨床觀察,早期開始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關節上的孔洞有明顯改善,對於抗拒每天吞藥的病人來說,也可以提升用藥順從度。國泰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全以祖則表示,類風濕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前者是免疫性疾病,藥物是很重要的處置;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消炎藥只是症狀控制,並非改善症狀。
-
2020-12-26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一個家不用特別空出房間等孩子回來!蔡穎卿:「空巢期後,才是二人戀愛的開始」
從2007年第一本親子書《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到甫出版的《隔代不隔愛》,作家蔡穎卿的角色,已從媽媽晉升為「祖輩」。儘管即將跨入60後,她對多數同齡人諱莫如深的「老」字卻坦蕩面對,直言:「老,很好。」因為經過時間洗鍊,心裡不再有無謂恐懼,對自己的認定、與人的相處,都有了老成的質地,如同陳年起司,每多一天的熟成,都是前進美好味道。 「老」其實是從容了、穩重了 當我們還爭論著要用「輕熟」、「大齡」等不同詞彙,來定義「老」的時候,蔡穎卿坦言不諱地承認,與其用這些花俏字眼,「老,反而比很多的語詞更踏實一點。」 因為老,意味著舉措從容了,心態穩重了,結交的是經過生命歷練揀選的朋友,終於可以打扮成年輕時嚮往的端莊成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蔡穎卿笑說,自己從年輕起,就是個心思很多的人,但因為看重媽媽這份天職,所以從兩個女兒出生到離家的21年間,即使想方設法在生活的空隙裡實現夢想,「但真正沒有一絲慚愧去過生活,還是等到小女兒上大學。」 不怕空巢期,反倒求之不得 所以許多父母害怕的空巢期,她反倒求之不得。在女兒上大學之後,她和先生Eric設計新居時,就完全沒把孩子放在心裡,「我覺得一個家不用空下一個房間、兩個房間等孩子回來。」她說也許是自私,卻認為孩子的獨立人格取決於父母,「假如不放手,他們也不會是完整個體。」 因此多年來的親子教養工作,對象不只是孩子,也是希望大人們可以裝備好自己。蔡穎卿提醒,即使年長了,自己的學習也不能斷,「一個人很認真的時候,心相對就比較安定。」 圓夢,別把退休金弄不見就好 其次,是不要畏懼追夢。蔡穎卿說,每個人年輕時都會有想做的事情,若只是當成一個夢想處理,此生似乎就只能徘徊在夢與現實間,「其實人好像也不用多勇敢,就可以去實現年輕時候的夢想。」 她笑說,如果曾經想做什麼事,有一天退休了,「為什麼不能?就去嘛!2個月也是一個夢想,半年也是一個夢想,只要別做把自己的退休金弄不見的夢想就好了。」 像是她在工作室接觸許多小朋友,與先生Eric常會拿孩子的曲譜來練琴,「老了學東西比較慢,但相對我們的基礎比較好,有些很快的曲子,你負責左手、我負責右手,兩人兩手接力,這也是生活裡很棒的事情。」 日常的美感,攸關過得好不好 正因不斷地修養與學習,讓「老」成了年資的積極意義。「我覺得年老的生活鍛鍊,包含如何持續把我認為很美好的生活過下去。」蔡穎卿認為,日常的美感,是攸關老年生活過得好不好的紐帶,「人老了,很多地方就遲鈍了,如果沒有很漂亮的生活,就是一種老態。」 她解釋,所謂的「漂亮」並非豪奢,而是將空間好好打掃、布置、維持,至今她仍習慣在夜晚點燃燭光,即使是剩菜也能透過擺盤變化出新意,「這部分的能力,我希望自己一直能持續下去。」這是她心中「華麗的老年」,也是她與Eric想給孩子最大的禮物——「讓他們放心」。 空巢期後,戀愛才真正開始 她在《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裡,便書寫了從新婚到孩子離家後重新開展的兩人生活,原以為落寞的空巢期,在她卻是重溫舊夢與情懷。「像我們這年齡的夫妻,最開心的是過去未必有這麼長的時間獨處,但是孩子長大、出門了,這個戀愛才真的開始。」 他們會搭著公車來場小旅行,或是特意從日常生活裡找出時間外出共餐,這些雖不是好萊塢式的轟烈愛情,卻是涓滴永續的確幸。 蔡穎卿說,無論婚姻裡培養出來的是生活情感、革命情感或最好的友誼,都會在50歲之後開始回收,而最可貴的,莫過於兩人能共同擁有這份資產,並同時前進。 「我非常不喜歡別人教育我:不要怕老。」皺紋、白髮、鬆垮,「那些事情一點都不是假的,但人不一定要那麼眷戀生命樣貌的年紀。」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經歷過青春年華,「那樣就好啦!為什麼要一頭去追?是害怕,才讓我們心裡一片空白。」 青春既已留不住,何妨優雅的老去,她說:「真正的老,相對心情穩定很多,這個景況如果自己要拋棄,太可惜了!」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沒有任何慢性病!73歲老拳師無預警暈倒 竟是急性肺動脈栓塞惹禍.頭痛、肩膀僵硬,刮痧就舒緩?中醫劃6個重點,健康刮痧免擔心.很多人會刷牙,但都做錯了?牙醫師教你最新的改良式貝氏刷牙法,牙齒清潔事半功倍
-
2020-12-25 養生.運動天地
他們不是姊弟,是母子!醫師媽戀上重訓,養肌肉還變年輕
披著一頭長髮,白皙無瑕的皮膚,穿著白色上衣及緊身運動褲,這位在運動教室的美魔女,輕鬆單手拿起好幾公斤重的壺鈴。如果不說,看不出這位美魔女已是60出頭歲,站在她身旁的是知名復健科醫師陳相宏,兩人乍看像姊弟,其實是母子!陳相宏醫師的媽媽─艾華,已經退休了10多年,以前跟大部分女性一樣,寧願花時間逛街買東西,也不願意抽空去運動,即便小兒子是健身教練,說服她加入健身房,但每每去健身房報到都在「混時間」,根本沒認真運動。 突然腳沒力讓她驚覺要改變 艾華的先生、兩個兒子都愛運動和健身,只有她不為所動。直到有一天,她小跑步追公車,突然覺得腳沒力氣,還有一次過馬路快變紅燈,沒跑幾步路,竟然跌倒跪在馬路中間…,才讓她有了警覺。 她坦言,以前的觀念是只要吃得下、睡得著就不必去運動,常常癱在沙發上。雖然加入了健身房,但她覺得跑跑步機很無聊、單調,還不如去公園散步或逛街走路當運動,「心情也比較愉悅。」 不過,隨著年齡漸增,體力、肌耐力與反應力都不如從前,爬個小山就會有喘的感覺,無力扭開礦泉水瓶,甚至調整腳踏車坐墊也使不上力,才知道不動不行了。 好在,陳媽媽有兩個喜歡運動又有相關專業的兒子,在他們的鼓勵下,讓她從三、四年前開始「認真運動」。 兒子設計熟齡專用訓練處方 首先,大兒子陳相宏跟她強調訓練肌耐力的重要性,小兒子Daniel是美國運動協會培訓的運動教官,幫媽媽設計一套適合熟齡族群的運動訓練處方,例如訓練上下肢、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平衡、預防跌倒等動作。 今年,因為陳相宏成立復健專科診所,診所附設健身教室,讓她更養成了一周2至3天到健身教室做重訓的習慣。 陳媽媽說,自己真的感受到身體的轉變。首先是,情緒及睡眠獲得改善,只要有運動,當天晚上10點就入睡,睡前不會胡思亂想;眼睛乾澀的問題不藥而癒,體力也變好,白天都不必睡午覺,「帶小孫女去公園玩捉迷藏也比較有體力了。」 她不諱言地說,女人都很重視臉部保養,卻忽略身體的保健,有些跟她同齡者,臉部雖然保養得很漂亮、看似凍齡,但身體其他部位卻出現老態,「年紀還是會露餡。」最重要的是,健檢數據都變正常了! 陳媽媽坦言,從不愛運動到把運動當作生活的一部分,過程中也曾因太累而想放棄,但在兒子的鼓勵下,又恢復重量訓練,否則很快「打回原形」。她慶幸這幾年堅持下來,身心都愉快,有好體力後,上山下海都沒問題,日子也過得更充實。 全家都愛運動更添共通話題 「我跟大小兒子出門,大家以為我們是姐弟,這就是運動帶來的效果!」陳媽媽笑開懷地補充,除了有好體力外,變年輕也是促使她更努力運動的動力之一。 陳相宏看著媽媽因熱愛運動而變得年輕有活力,也覺得很開心,再加上媽媽每周到診所附設的運動教室運動兼探班,讓彼此有更多共通話題,比以往熱鬧許多。 他說,30到60歲的成年人,肌肉量每10年下降6%,但60歲過後每年平均快速下降2%,「60歲就是一個關卡。」而且女性過了更年期後,因為缺乏女性素的保護,骨質流失更快,尤其50、60歲後,體力也會明顯變差。 不少長輩都認為自己有運動,像是到公園散步或爬爬山,但這些都是針對心肺的有氧訓練,如果要預防肌少症或骨質疏鬆,就需要再加強重量訓練。 ▲媽媽以自身為例鼓勵大家運動,可以從選擇自己喜歡的種類,像她喜歡騎腳踏車,不必呼朋引伴也可以自己騎。(圖/陳相宏提供) 年紀越長飲食不能過度清淡 還有,過往觀念年紀越長,要吃得養生清淡,但是如果過度運動卻忽略飲食,免疫力反而會下降,因此,要存肌肉本,飲食也很重要,腎功能正常的,可以多補充蛋白質,像是白肉或魚肉,牛奶、豆漿等,或適時飲用乳清蛋白。 「以前說是『養兒防老』,現在是『養肌肉防老』!」陳媽媽以自身為例鼓勵大家運動,可以從選擇自己喜歡的種類,開始養成運動習慣,像她喜歡騎腳踏車,不必呼朋引伴也可以自己騎。 的確,運動帶來的好處多多,從陳媽媽開朗的個性且健美的身形,足以印證!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沒有任何慢性病!73歲老拳師無預警暈倒 竟是急性肺動脈栓塞惹禍.頭痛、肩膀僵硬,刮痧就舒緩?中醫劃6個重點,健康刮痧免擔心.很多人會刷牙,但都做錯了?牙醫師教你最新的改良式貝氏刷牙法,牙齒清潔事半功倍
-
2020-12-21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日扛米袋上下樓 不到50歲退化性關節炎
「跤頭趺(膝關節)硬硬的,彎不下去也站不直」,若出現這種症狀,恐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花蓮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表示,老化、體重過重或長期過度使用等因素,都是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但別以為老人家才會有,最近就有一名不到50歲患者,若有關節痛、僵硬,甚至嘎吱作響,一定要立刻就醫。劉冠麟說,一名經營壽司店的黃先生,長年每天扛沉重的米袋,在1樓店面與3樓倉庫間上下階梯,儘管年齡不到50歲,卻因膝蓋痛得受不了求診。劉冠麟表示,除了年齡、體重、過度使用外,新陳代謝、免疫疾病、關節曾有外傷或感染等,也都是退化性關節炎主因。花蓮門諾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郭惟致說,早晨起床膝關節僵硬、疼痛、無力,走路時咯咯作響,上下樓梯或上廁所蹲下、起立有困難等,都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徵兆,中老年尤其女性好發的五十肩,也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一種。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多,非手術有口服藥物、玻尿酸關節注射、葡萄糖胺等,手術類則有關節清創、高位脛骨截骨術及股骨遠端截骨、單踝人工膝關節置換、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細胞治療也能應用在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預防勝於治療,醫師也建議民眾日常生活多注意,過重者最好控制體重在正常範圍,避免反覆蹲跪及衝擊性運動。醫師指出,不要動就不會痛是錯誤觀念,建議從事靜態或動態腳踏車、游泳、有氧運動、橢圓機等運動,若是慢跑愛好者,則可選擇較鬆軟跑道,正確運動才可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對膝關節能有更好保護。
-
2020-12-17 名人.毛琪瑛
洗腎就不能做運動? 醫師建議二類運動 有個瑜伽球就可輕鬆做
健康版X元氣網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老化、更長壽,高齡長者罹患慢性病情形相當普遍,聯合報健康版與元氣網、健康事業部合作推出「慢病好日子」主題電子報與直播,提供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專欄,分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常見話題。每月邀請知名專家直播分享實用技巧,和大家一起過慢病好日子。首場直播已於11月12日開播,以「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為題邀請專家以及病友,吸引七百多位元氣網粉絲同時在線觀看,不少腎友互動熱烈,並且為自身困擾發問,獲得復健科醫師毛琪瑛的回應。台灣洗腎人口眾多,部分病人合併骨關節退化、疼痛等問題到復健科就醫。每星期三天接受洗腎治療,他們大多明顯疲憊、胃口不好、蛋白質吸收量不足,常有肌少症問題。骨骼中鈣質逐步流失,更加重了疼痛無力、關節僵硬,導致生活功能明顯受限,情緒憂鬱不展。有個瑜伽球就可輕鬆做代謝性疾病往往是導致慢性腎臟病的主因,透過規則性的運動,可以讓血糖、血壓及血脂獲得改善控制,對腎友也一樣重要。建議可做增加心肺耐力的有氧性運動,最好的方式是健行及腳踏車,在病人的非洗腎日進行,以「自覺運動強度」中度(運動時還可以講話,有點喘又不會太喘)進行。如果家中空間夠,放置固定式腳踏車運動是很好的選擇,可以不受時間、天氣的限制。洗腎日雖然精神體力比較不好,還是可以做運動。可以床上卧姿和坐姿從事簡單的伸展,甚至輕度核心運動。只要簡單的裝備,甚至有個瑜伽球,就可以讓自己享受身體延展和放鬆的喜悅。運動時注意足部保護高達五成的洗腎患者合併糖尿病問題,運動時足部保護非常重要,建議選擇保護性佳、穩定度好的運動鞋。有些病人希望到健身房用啞鈴或握舉來做阻力運動,若有動靜脈廔管的患者,特別注意。洗腎對每一個病人、家屬來講都是漫漫長日。但是心念一改,把每一天都好好的善用,腎友一樣可以享受美好的人生。
-
2020-12-15 科別.精神.身心
熱水泡澡越熱越能放鬆身心?醫:超過42度有反效果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剛剛好的不努力》,作者井上智介】請抱持輕鬆心情嘗試這些方法,你會看到改變。如果有其他覺得不錯的方法,也請盡量去試。放鬆心靈的妙方首先,第一項是有關於洗澡。對你來說,洗澡這件事是否已變成「只是盡義務」的習慣呢?是不是「因為沒時間」、「因為嫌麻煩」,所以沒有使用浴缸泡澡,只用淋浴匆匆解決呢?妥善利用洗澡,不僅可以清潔頭髮及身體的汙垢,還能舒緩緊繃的身心,有助於放鬆心情。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其實我也是一位「溫泉療法醫師」,即對於採行溫泉療法的人提供醫療指導的醫師,此外針對日常的沐浴,也能從醫學面給予指導,進而對身心有所助益。身為溫泉療法醫師,我想要告訴大家,如何百分之兩百活用沐浴來恢復精神。就如同先前已經提過,人類具備包括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自律神經。交感神經就是當你在努力時發揮作用的神經,副交感神經則是在放鬆時會發揮作用的神經。換言之,重點在於如何透過沐浴啟動副交感神經。這件事也與夜間的睡眠品質息息相關。經過長時間的加班,搭乘擠滿人的電車搖搖晃晃地回家,在回到家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交感神經依然活躍,身心都持續處在緊張、興奮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是不可能酣然入睡。為了抑制亢奮的交感神經,讓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不妨積極的活用洗澡。首先,前提就是一定要在浴缸內放熱水,並確實地將身體浸泡其中。只靠淋浴也能夠去除汙垢和多餘皮脂,但是,我們需要的是藉由泡澡來提高身體的深部體溫,光靠淋浴並無法做到這件事。浸泡在熱水中讓體溫升高,促進血液循環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血液循環變好,就能夠順暢地運送體內細胞所需要的氧氣和養分。此外,還可排出身體不需要的二氧化碳及疲勞物質,提高新陳代謝,能夠讓你有種神清氣爽、煥然一新的感覺。除了因為某些疾病無法泡澡的情況,請不要做半身浴,而是確實泡到肩膀的高度。當你泡在海水裡或進入游泳池的時候,應該有過感覺身體變輕的經驗,泡澡時也會有一樣的感覺。在浮力的作用之下,可以舒緩平常因為重力而緊繃的關節和肌肉,對於讓許多現代人苦惱的肩膀僵硬也有很好的效果。關鍵在「深部體溫」接下來說明熱水溫度和泡澡的時間長度。首先,泡澡時的熱水溫度並沒有特別規定。只要是你覺得舒服的溫度就OK。另外也有一種說法,很多人覺得41度左右是「舒適的」溫度,所以一開始先將這個溫度當成參考基準,再以0.5度為單位試著微調水溫。但是,要避免水溫超過42度。一旦水溫過高會刺激交感神經,反而會讓身體變得有精神。其次是泡澡的時間長度,為了讓身體的深部體溫能夠確實升高,大約浸泡十分鐘左右,最長不要超過十五分鐘。在泡澡時,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的時候,請不要忍耐,起身離開浴缸吧。雖說「浸泡約十分鐘左右」,但是不必連續浸泡十分鐘,你可以分成兩至三次,合計起來約十分鐘也行。如果長時間泡在浴缸裡會大量流汗,身體會比你想像中更容易脫水。此外,當深部體溫升高時,血管會擴張,血壓容易下降。平常站起身就會頭暈目眩的人,在離開浴缸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洗完澡後,請盡可能讓身體保持暖呼呼的狀態。雖說覺得熱,但不要因此就開電風扇或冷氣,讓身體快速降溫,這樣會使得血管收縮,也會導致血壓大幅起伏波動。確實擦乾身體之後,請用浴巾包覆身體,不讓熱氣流失。然後,在洗完澡後身體要保持溫暖,讓血液循環全身,靜靜的休息約十五分鐘。因為身體會有脫水傾向,所以不要忘記補充水分。睡前九十分鐘,一夜好眠關鍵我們已知自然的睡眠是在深部體溫慢慢下降的過程中誘發睡意。當你覺得昏昏欲睡的時候,是否也曾感覺到身體很暖和?那是因為四肢血管的血液流動使身體散熱,讓深部體溫下降。泡澡之後身體的深部體溫會比平常升高約1度,要讓升高的1度回到平時的深部體溫,大約需要九十分鐘。因此將就寢時間設定在泡澡之後約九十分鐘,可說是進入夢鄉效率最好的時間。這九十分鐘就是準備入睡的時間。這個時候請盡量避免像是看電腦或滑手機之類會讓大腦清醒的行為,稍微降低照明亮度,享受閱讀或聽聽音樂等,待在能夠讓自己放鬆的環境中度過睡前時光。不過,我想也很難一下子就要求自己每天實踐所有的方法,不妨先在休假日試著逐項挑戰看看吧。POINT安然熟睡的訣竅就是①用41度的水溫泡澡十分鐘;②泡澡之後讓身體保持溫暖十五分鐘;③洗完澡後九十分鐘再上床睡覺。
-
2020-12-14 科別.骨科.復健
治療師的親身經驗:簡單做到一件事 就能避免膝蓋痛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10天擺脫膝蓋痛》,作者高田祐希】正確使用身體,消除膝蓋痛我的膝蓋痛惡化時,不管做什麼、無論怎麼動都會疼痛,不禁開始思考何謂正確的「身體活動方法」,於是我開始著重於腳趾運動方法。這時發生了「讓疼痛瞬間消失」的「事件」。雖然我的膝蓋很痛,但我還是去了東京迪士尼海洋。我在園區內遇到僅僅三階的階梯,卻不由得膽怯思考:「會不會痛啊……」頓時覺得自己很悲哀。去過的人應該明白,搭乘遊樂器材後要下來時的動作,會讓膝蓋很不舒服。當時的高低差讓我痛得喉頭發出「唔!」的呻吟聲,簡直就像地獄一樣。但是我搭乘「印第安那瓊斯冒險旅程」之後,膝蓋卻不痛了,讓我非常訝異。我努力思考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樣的動作,結果總算想到了。那就是讓身體後側用力。搭乘會上下左右搖晃的雲霄飛車時,會邊尖叫邊做出一個動作,那就是「足部用力踩在地板」。當時的我髖關節彎曲、膝關節彎曲、踝關節彎曲,後腳跟會用力拉扯臀部。再加上過程中會搖晃,所以會在膝蓋用力的情況下往左右扭動,有時也會有上下晃動的時候,因此會動用到腹肌。欲預防膝蓋痛,就請喚醒沒在用的肌肉此外我也意識到「用力踏住地面的行為,會用到身體後側的肌肉」。我仔細思考自己的身體,發現有「踢力」很弱、姿勢「前傾」的問題。大腿形狀甚至讓人感受不到膕繩肌(下肢後方肌肉的總稱)的存在,所以才會引發膝蓋痛。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只要強化這些部位的肌肉就能夠消除膝蓋痛。膝蓋疼痛、髖關節與膝蓋彎曲、腰腿無力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首先會無法跨大步行走。無法跨大步行走時,腳底的踢力就會變弱,髖關節也會無法往後伸展。持續惡化下去的話,就會不禁想抓著東西走路。抓著東西走路會使身體進一步前傾,長久持續的話就愈來愈無法鍛鍊到身體後側的肌肉,最終會難以光憑雙腿站立。想要避免膝蓋疼痛的基本方法,就是喚醒沒在用的肌肉。特別容易膝蓋痛的人,通常都沒用到身體後側肌肉,僅憑容易使用的肌肉運動身體,而這樣的習慣就會反映在雙腿上。雖然腿形也與遺傳有關,但是足部與腿形仍會受到長年身體用方式的影響,甚至會逐漸變形。我長年觀察他人的雙腿並加以研究,現在只要看腿就能夠判斷對方的上半身體型。雖然腿形細分起來五花八門,但是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即是骨盆前傾型或骨盆後傾型,或者是比較偏向兩者其中之一。骨盆的斜度與脊椎彎曲持度,會表現出運動身體時的肌肉使用方法。維持錯誤的運用方法幾年甚至是幾十年,會使沒用到的肌肉衰弱,然後攣縮,並逐漸變得僵硬。有時可能會出現縮短或是病態萎縮。無論是前傾型還是後傾型,肌肉都會隨著年老而衰弱,導致「膝蓋痛」、「髖關節痛」、「腰痛」等症狀,此外也會伴隨著「肩膀痛」與「頸部痛」。所以喚醒長年沉睡的肌肉、打開神經迴路,讓所有肌肉同心協力運動身體,就有助於消除「痛」。喚醒肌肉的關鍵,就是用身體後側施力。
-
2020-12-13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老化徵兆,竟從「口水」看得出來!不想老後臥床,日本牙醫師:你一定要知道的「蛋白質公式」
我們將吃進去的食物變成身體的血肉,用來製造能量、活動身體。甚至連腦內傳導物質、荷爾蒙、酵素等在人體運作上舉足輕重的物質,也都能從食物當中製造生成。飲食絕對是左右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必須用更慎重的心態看待「吃」這件事,必須更進一步去思考「該吃什麼、食物會如何被吸收」的問題。讓細胞機能大提升的關鍵營養素為什麼要補充營養呢?從營養療法的基本角度,就是為了讓身體能正常產生ATP。ATP被視為引起所有身體反應所需能量來源的物質。在產生ATP的反應作用中,必須要有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以及許多作為輔酶的礦物質,才能順利進行。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與其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不如直接補充有助於提升ATP生成的牛磺酸。但從實際層面來看,牛磺酸其實無法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身體吸收,還是必須從前驅物質的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來攝取。除此之外,也希望大家多攝取血基質鐵。最早在生命誕生時,地球上的氧氣濃度低,當時,鐵質以二價鐵(Fe2+)的形式存在。生物雖然利用二價鐵進行演化,但不久後氧氣濃度變高,生物體內也開始增加不易吸收的三價鐵(Fe3+)。對人類來說,這便是缺乏鐵質的開端。爭奪鐵質的戰爭時常在我們的體內展開。一些與人類共生的細菌或酵母,會附著在三價鐵與高親和性的小分子上,透過發生鐵離子還原酶來吸收鐵質而生存,瓜分體內僅存的鐵含量。鐵質擔當著將肺部吸收的氧氣運送至全身的角色,為人體產生能量。我們吃進去的鐵質,會在十二指腸、迴腸被吸收,並轉化成鐵蛋白或血鐵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並在人體需要時會迅速轉換並釋放。成人需要的存鐵量為1,000mg,每1ng/ml的鐵蛋白會需要8mg的鐵質,所以理論上需要125ng/ml的鐵蛋白,但一般而言,只要達到100ng/ml就會被判斷為正常值。1997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處於缺乏鐵質的狀態。再回溯到1982年,在當時全世界50億人口中,至少有5億人有缺鐵問題。也就是說,缺鐵的情況,在短短15年內以驚人速度成長了4倍。但弔詭的是,即便缺少鐵質已經是世界共同的困境,還是鮮少有人重視相關議題。甚至在這個「全球性貧血」的狀況下,健康檢查時被診斷出「貧血」的人,依然被歸類為罕見症狀。之所以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鐵質參與太多的體內生理作用,導致缺鐵後出現的症狀過於龐雜且看似不相干,很難被聯想到是「缺鐵」的緣故。在解毒飲食法中,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B群、血基質鐵是最重要的3大基本營養素。無法單靠食物補足的一日所需量,更需要仰賴保健食品補強。當我們習慣營養療法之後,就會漸漸知道自己缺乏哪些營養素,也能夠按照自身情況,攝取維生素D或EPA、鋅等來調節生理機能。營養素夠不夠,問身體就知道營養素左右了我們人體的運作,因此當缺乏某種物質時,便會以各種不同的症狀顯現出來,必須從各方角度去推敲,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舉例來說,造成敏感性牙齒的原因之一是法瑯質流失、牙本質外露。以前的治療方式,就是以樹脂等填充物填補磨耗的洞口。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因為患者的牙本質並非在一夕之間突然外露,而是在很早之前,就因為某個契機開始對冷的東西感到敏感痠痛,日漸磨損所致。而這個契機合理推測,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變化,也就是和營養素有關。營養素的影響是環環相扣的,必須從各個層面仔細推敲,即便同一個症狀,也有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引發。例如,敏感性牙齒有可能是因為菸鹼酸不足,至於判斷是否為菸鹼酸不足,可以從患者是否有脂肪肝做初步判斷。反過來說,由於缺乏菸鹼酸的人,有可能會出現手腳麻痺、走路困難的症狀,因此如果看到患者走進診間的姿勢沒有異常,我就會推斷也許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敏感性牙齒,例如缺乏維生素D和蛋白質。維生素D可以改善肌肉僵硬、不自然的狀況,是在治療老化衰弱等症狀時備受注目的營養素。我們時常在幫走路一跛一跛的高齡者進行血液檢查時,發現他們的維生素D濃度低於30ng/ml。而且只要多服用維生素D之後,就變得能夠正常走路。之前有一個以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選手為對象的實驗,得到的結果顯示,攝取維生素D的選手,遠比沒攝取的選手更不容易受傷。可以輕易從口腔環境中推斷出的營養素狀態,還有蛋白質蛋白質缺乏會反應在唾液量上。一般牙醫診療時,會讓患者咀嚼無糖口香糖,藉此來測定唾液量。但此時出現的是在咀嚼狀態、活動時分泌的唾液,對整體來說只是暫時性的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重要的還是靜止狀態時分泌的唾液,此時的量與質都是為了維持口腔內恆常性的重要性存在。唾液就如同海綿,隨著咀嚼肌的動作擠出而產生唾液。自己在測試時的時候,可以將嘴唇翻起約1分鐘左右,看看分泌出多少唾液。如果分泌量很少,就有可能是因缺乏蛋白質造成身體脫水的情況。蛋白質缺乏會造成肌肉活動性下降,結果上,不僅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的話還可能發展成肌少症、老化、運動障礙症候群,最後導致臥床不起。若缺乏蛋白質,不僅會出現脫水現象,肌肉也會被分解。這是藉由分解肌肉進行糖質新生作用,以維持血糖值來保護大腦的機制。如果缺乏運動還是持續變瘦的話,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造成。雖然現在運動的風氣越來越盛行,也經常可以看到中老年人勤勞上地區健康中心運動的光景。但其實,若運動前不先攝取蛋白質(氨基酸)的話,就無法長肌肉,再怎麼訓練也是白忙一場。再加上,運動需要比平常多消耗2倍左右的蛋白質,若在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情況下運動,反而容易造成身體氧化。如果帶著因缺乏蛋白質引發的肌肉痠痛去運動,受傷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升。再加上流汗會造成鐵和鋅的流失,若是來不及補充,就會引發關節疼痛,變得更容易受傷。在缺乏蛋白質的狀態下,比起運動,先從輕鬆外出散步開始做起吧,還能一邊進行日光浴一邊讓身體產生維生素D。經常在沒有階梯的地方絆倒,或是手腳常常撞到桌子、椅子的人,有可能不只是注意力缺乏,而是脊髓小腦萎縮症,由小腦的神經功能障礙所引起。嚴重的情況,走路會如同酩酊大醉一般搖搖晃晃,說話口齒不清。每當遇到這樣的患者時,我都會在問診時聽到他們說:「我每天都吃麵包」、「我很喜歡吃義大利麵」等回答。麩質雖然也是蛋白質的一種,但攝取過量會阻礙大腦的神經傳導,也會對甲狀腺功能造成影響。有些人明明沒有運動習慣,卻會關節痠痛。關節痠痛大多是因為缺乏膠原蛋白或硫酸軟骨素等軟骨組織成分造成。這些物質都是由蛋白質與鐵質組成。而且缺乏硫酸軟骨素也會關係到視網膜的結合,因此有可能導致飛蚊症。我如果在問診的時候,發現患者有嘴巴合不起來或張開會痛等疑似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問題時,也會建議他們多攝取蛋白質和鐵質。我的母親也是,之前連站起來都很辛苦,但在攝取蛋白質與鐵質後短短2個月後,已經可以長時間跪坐。攝取構成人體6成的營養成分將食物入口的「口腔」整理乾淨之後,接下來準備進入重頭戲,開始實踐解毒飲食法!說到營養療法,就不能不提到以下3種營養素──‧蛋白質‧維生素B群‧血基質鐵蛋白質和維生素B可以合成ATP(三磷酸腺苷),使細胞發揮功能的提供在體內活動時所需的能量。而血基質鐵,則是在體內產生出能量,驅使細胞運作時必要的營養素。根據研究,如果把人體乾燥,將水分都排除之後,我們的身體有6成是由蛋白質所構成。蛋白質會形成細胞膜、細胞骨架,不僅可以製造骨骼、肌肉、皮膚,還能運輸氧氣、營養素至全身,成為酵素及激素的材料來調節代謝、成為抗體,起到人體防禦的效用。在正常的運作機制之外,若是體內有發炎症狀,也會因為蛋白質不斷被異化代謝,需要攝取更多蛋白質。肌肉疲勞造成的氧化也是,必須攝取更多蛋白質來應付異化作用。蛋白質的英文「protein」源自希臘文「proteios(最重要的物質)」,是需要最優先考慮的營養素。蛋白質攝取不足時,不僅容易造成骨頭或肌肉衰退,皮膚、毛髮、指甲也會變得粗糙,血管弱化、內臟功能下降引起代謝異常,還容易被細菌或病毒感染。因此,如果你想要透過攝取營養素改善身體,最應該先嘗試的就是蛋白質。當蛋白質的代謝回歸正常之後,體內就會產生ATP,使細胞發揮功能,所有體內組織獲得改善。蛋白質所需攝取量(g)/日體重(kg)1〜1.5倍(最大2倍)/日基本上建議每天攝取跟體重(kg)相當分量的蛋白質(g),但這是指一般標準的狀態。蛋白質沒有辦法在體內儲存起來,必須攝取足量才能發揮效用,但因為每個人的蛋白質所需量差異很大,相差1成到4成都有可能,尤其是處於成長期與懷孕哺乳期階段的人,或是高齡者,更是需要大量蛋白質。不過,雖然現在沒有數據顯示蛋白質過量會帶來負面影響,即使增量,還是控制在體重(kg)的1到1.5倍之內,最大不要超過2倍。蛋白質可以藉由肉類、魚類、雞蛋來攝取,分解成胺基酸後提供身體使用。但要小心有些人吃太多雞蛋會出現過敏症狀。此外還以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豆是植物性蛋白質,但有些胺基酸的種類只存在肉類、魚類之中,我們的體內常用的胺基酸有20種,它們要集合起來才能讓身體維持運作,因此還是建議多方攝取植物、動物性蛋白質,才能補足完善的營養素。書籍介紹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的營養療法實踐版,全球30萬醫生推崇的飲食奇蹟作者: 小垣佑一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小垣佑一郎「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院長。13年的臨床經驗,看過25000名以上的患者。自從太太因不明原因病倒後,度過9年與病魔抗戰的生活。9年來帶著太太訪遍超過100間的醫院,用過30種以上的處方箋、5500顆以上的藥物還是無法治好的疾病,卻在執行「正確分子療法」後僅僅7天,旋即恢復健康的狀態。在這之後,致力將新營養療法及分子療法導入牙科診療中,並發現口腔內的症狀與全身狀態相關聯。如今,在平均一個月要拔掉110萬顆牙齒的牙科現狀中,他的診所一年只拔10顆牙齒。延伸閱讀: 請看護、開刀,20萬瞬間消失...43歲女業務的長照心聲: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這些, 就能更勇敢走過來
-
2020-12-0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指腕腫痛推拿還不好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早上起床,發現雙手手指關節僵硬持續超過一小時,小心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60歲的王奶奶最近手指關節處常出現輕微疼痛,但她以為只是一般的關節退化,到國術館推拿都無效。沒想到關節益發腫脹疼痛,連騎機車催油門都困難,嚴重時連衣服都無法好好穿,確診後才發現王奶奶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長達四年,經過藥物治療病情才獲得改善。收治個案的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包括基因、環境都可能誘發疾病發生,好發在40至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五倍。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為疲倦感、全身痠痛及食慾不振,進而造成患者體重下滑,若無妥善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發炎及腫脹。知名女作家劉俠(杏林子)便是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終其一生殘疾以輪椅代步。郭孝齡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所以必須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但許多民眾會把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或是退化性關節炎搞混。痛風九成以上發生在腳、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停經後女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有95%的患者好發部位為手部,第三指節及手腕常會出現腫脹,且多為對稱性關節的疼痛。因此如果早晨起來發現手指關節僵硬超過一個小時,最好到醫療院所,透過抽血測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進一步診斷。郭孝齡表示,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過去沒有好的用藥,只能以止痛藥緩解疼痛,但現在有口服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讓誘使發炎的因子不那麼活躍,藉以改善病程。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配置用藥,希望讓患者在三個月內疾病獲得緩解或是達到低疾病活動度。但郭孝齡也坦言,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疾病,需要一輩子用藥,不過如能早期治療,可以逐步減少用藥,或是得以拉長用藥間隔。郭孝齡也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聽信偏方,不可亂停藥,生活上也要避免抽菸等容易引發發炎的因子,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0-12-07 科別.心臟血管
男子雙腳發麻竟罹罕見「茉莉氏症候群」 恐致勃起困難
花蓮一名60歲林姓男子長期腳麻無力,因洗腎廔管問題就醫,意外發現腹主動脈阻塞,其造成的原因竟是罕見的「茉莉氏症候群」所致。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該症候群因血液不易進入下肢,會出現勃起困難、腳麻跛行,呼籲民眾切勿輕忽,儘早治療。林男經常覺得走路雙腳會無力、發麻,由於腰椎曾經動過手術,認為是腰椎神經的問題,沒有進一步的檢查,直到今年4月,因突然急性腎衰竭開始洗腎,後因廔管問題求診於心臟外科,赫然發現原來罹患「茉莉氏症候群」,不僅出現粥狀動脈鈣化、硬化,甚至逐漸讓血管腔變窄、堵塞,才會造成雙腳無力、發麻。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茉莉氏症候群」是腹主動脈骼骨動脈阻塞的疾病,典型的症狀有跛行、勃起困難、雙下肢脈搏下降。黃振銘說,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從骼骨動脈就開始堵塞,遠端腹主動脈也塞住,甚至上腸繫膜動脈開口也有近40%的狹窄。如果沒有治療,預估明年患者的上腸繫膜動脈就會完全堵塞,出現大範圍腸缺血壞死,需要把全部腸子切除。醫師決定用微創、支架置放的手術方式,從雙股和左手臂進入,前後花了3個多小時,成功的幫病人打通了所有血管,讓血流可以順利的流到雙腳。黃振銘說,相較於傳統手術復原期長、有傷口,微創、支架置放的手術方式不僅幾乎無傷口,身體復原也較快速。他提醒,如果民眾容易出現腳麻、發冷、行動時雙腳會無力或僵硬等症狀,除要檢查神經或骨頭的問題外,也可能是血管狹窄或阻塞,可進一步尋求心臟科醫師診療。
-
2020-12-06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面無表情 想笑卻笑不出來
自體免疫疾病是國內十大重大傷病第3名,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症、皮肌炎、紅斑性狼瘡等,全台病人超過12萬名。>>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關節會變形,甚至可能失能;硬皮症病人皮膚會變硬、面無表情;乾燥症病人容易眼乾口乾;皮肌炎病人肌肉會發炎、無力;紅斑性狼瘡病人關節會疼痛、皮膚出現斑疹。不過,這些病人都存在著一種「共病」風險,就是肺纖維化。硬皮症:開口說話,臉皮像拉橡皮筋,檢查發現肺功能只剩70%。「別人是飯後一根菸,我是飯後一根牙籤。」罹患硬皮症超過十年,幽默風趣的林炳煌,面無表情地分享飯後雜談。他說每次吃完三餐,總得用牙籤清理卡在牙齒與臉皮之間的菜渣,這樣的不方便,變得不愛外食與朋友聚餐。由於皮膚僵硬,使得臉部面無表情,肌肉硬的像鐵鎚。林炳煌說,「有時即使想笑也笑不出來。」步入中年之後,五官逐漸產生變化,嘴巴變小、鼻子越來越尖,嘴唇變薄,每每想用手接東西時,因為手掌伸不直、無法施力,都得併用雙手。隨著天氣變冷,皮膚乾燥僵硬,「每次說話,臉的皮膚就像在拉橡皮筋」,變得愈來愈不愛說話。今年63歲的林炳煌,十多年前因全身莫名水腫,四處求醫。曾誤以為癌症,做遍了全身檢查卻沒有獲得任何結果。直到最後一項免疫系統檢查結果出爐,確診罹患硬皮症。當下,又聽到另一項噩耗。因免疫系統的失控開始攻擊自身的內臟器官,肺部首當其衝,造成肺纖維化,當時肺功能僅剩下70%,走路容易喘也容易疲累,一累說話就會沒聲音,伴隨著乾咳。林炳煌說,現階段就專心治療硬皮症,規律用藥,連帶也能控制肺纖維化,配合定期的肺功能檢測追蹤,避免病情惡化。人生曾經一度黑白,失去工作、房子與車子的林炳煌,罹病後依然樂觀。為了找出自我的人生狀態開始學習看相、卜卦命理。他說,自己這樣走了一遭後認清現實,想要助人,透過替人免費看面相、卜卦引導他人人生方向,偶爾上課教人命理,積極面對生活。紅斑性狼瘡:18歲摘除脾臟、23歲確診。不間斷服藥,病情穩定控制。今年55歲的李湘君是兩名孩子的媽,也是紅斑性狼瘡病友。18歲那年,下肢突然出現莫名的瘀青,以為是不小心撞傷,隔沒多久瘀青又再出現,卻不會痛。直到有一天,因齲齒至牙醫診所治療,異常的出血雖讓她感到不對勁,卻也不以為意。後來,因頭皮冒出血絲就診,血液檢查發現,血小板數值異常低下。李湘君說,「當時醫師建議摘除脾臟,年紀小的我不懂事,也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但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原以為沒了脾臟,血小板就會恢復正常,未料好景不常。23歲那年,因連續兩周的低燒不退再度就醫,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開始使用類固醇治療。回想治療初期,李湘君說,「一天要吃六顆藥,感覺每天都在吃毒藥」,曾經非常灰心。藥物副作用的影響,開始出現後遺症,不僅體態變形、臉部發圓,更引發水牛肩、月亮臉,也容易感到疲憊,由於不能曬太陽,無法經常外出。所幸後來結婚,身邊有了丈夫的陪伴與支持,兩人有了新的期待,希望能擁有小孩,迎接新生命。為了控制病情準備受孕,李湘君積極接受治療,一有新藥物就去嘗試,配合醫囑不間斷用藥,穩定控制。經過兩年後,終於在28歲懷孕生下寶寶。李湘君說,先前透過定期追蹤已發現疾病侵犯腎臟,目前十分擔心肺部健康,為了避免肺纖維化,已定期做肺功能檢查。目前病情穩定控制,李湘君分享秘訣正是定時定量吃藥。由於身邊不少病友會自行減少藥量或停藥,提醒病友們「千萬不要自己當醫師,以免病情急速惡化。」→延伸閱讀:元氣百科 肺纖維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2-0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下背痛「休息越久越不舒服」?醫師提醒得提高警覺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聽起來怪怪的…」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我進公司會幫你請假。」下背痛有兩種:機械性、發炎性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四十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發炎性背痛患者的家族成員中常有類似的症狀。翁孟玉醫師提醒,「發炎性背痛」比較難纏,需及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減緩狀況惡化。假使有這類型的腰痠背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最好要就醫檢查。發炎性背痛有哪些?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以下是常見導致脊椎關節慢性發炎的原因:1)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在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2)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灶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三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3)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四分之一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4)其他反應性關節炎及非典型脊椎炎也是發炎性背痛的可能原因。如何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翁孟玉醫師解釋,要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需要了解病史,患者下背痛的狀況是否已經超過三個月、是否符合晨間僵硬、經休息無法改善等典型特徵。接著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確定腰椎運動範圍受限的程度、擴胸範圍受限的程度、脊椎的彎曲程度,並評估是否有其他肌肉骨骼的症狀。患者需要抽血檢驗體內的發炎指數和是否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B27基因(HLA-B27)。根據研究,帶有HLA-B27基因的人2-10%將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影像的部分會安排X光檢查,以評估薦腸關節發炎的程度。該如何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黃文男醫師說明,發炎性背痛經常是慢性且反覆發作,因此患者在面對僵直性脊椎炎時,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好好了解疾病的病程與可能帶來的後續問題。若能及早診斷、早期介入,利用藥物控制僵直性脊椎炎,則能大幅減少關節破壞、避免功能喪失。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以降低關節發炎的程度、緩解疼痛。類固醇可用於局部注射,不建議長期口服或注射。免疫調節劑(DMARDs)對於合併周邊關節炎病患有部分療效,但是,少部分人會出現腸胃不適、皮膚過敏、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倘若傳統治療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應該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是具有專一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先前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體內有高量的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便成了醫師們常用的治療武器,並具有多年的臨床經驗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也有條件性的給付,詳情可以與醫師討論。生物製劑需要注意感染問題,但不須過於擔心,醫師會進行事前評估及追蹤,將風險降到最低。黃文男醫師說,「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病,務必與醫師好好配合,定期回診,依照指示用藥,才能讓病情穩定,減少關節發炎或功能的損失。」不治療會怎樣?翁孟玉醫師叮嚀,假使沒有好好控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脊椎會於不間斷的骨頭重塑過程中失去活動度,導致患者姿勢總是躬身前傾。而且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也很高,因而提高了之後骨折或脊髓損傷的風險。關節變形往往是不可逆的傷害,及早治療是預防功能喪失的最佳辦法。此外,由於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不但會影響關節,也可能進展到為全身性疾病,可能出現虹彩炎而眼睛痛、畏光,或是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肺纖維化、骨質疏鬆等多種麻煩的共病。若有持續超過三個月的背痛、晨間僵硬、越休息越不舒服的狀況,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喔!原文:下背痛有兩種,第二種別輕忽,醫師圖解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2-03 科別.骨科.復健
手麻、頭痛、尿失禁小心都是滑手機惹禍! 醫師教你怎麼滑不傷頸椎
一位52歲的男性病人,四年多前因脖子痠痛,而且還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療效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幾乎每天須服止痛藥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作,生活品質及睡眠也大受干擾,導致個性變得易怒暴躁。2個月前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三周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大幅減輕,疼痛指數從7分降到1分,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工作 當心頸椎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像這類病人頸、肩、上背連至臂及手指的痠、麻痛感常源自於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工作負重太過造成,使頸部肌肉與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椎間盤壓力升高,導致頸椎退化加速,甚至有脫位、突出及長骨刺的現象,而病人的頭痛也是由頸部問題所引起,臨床上稱為「頸因性頭痛」,與一般偏頭痛不同,頸因性頭痛常由頸部動作及頭部姿勢改變所誘發,當姿勢不當,頸椎活動度受到限制,周邊的韌帶與肌肉僵硬時,就會引發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神經而產生頭痛的症狀。綜觀此為病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常因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 頸椎症候群擾生活 中醫針灸止痛助復原李維哲表示,像此位病人的問題皆源於頸部附近的肌肉韌帶長期緊繃,針灸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選擇風池穴、完骨穴及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特定穴位;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的手法,並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後,病人頸肩痠痛減緩許多,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已無,並停用止痛藥,不再為痛所困惱,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 避免「頸椎症候群 6大方法不惡化 李維哲提醒,避免「頸椎症候群」惡化須注意以下事項:1. 平時需多注意頸部的姿勢,避免長時間處於前傾狀態,建議可微收下巴矯正。2. 避免過度負重,提背過重的背包或長時間背背包於同一邊。3. 若工作需要常使用電話,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可考慮用耳機式聽筒。4. 避免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5. 儘量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超過30分鐘最好伸展活動筋骨。6. 若肩背痠痛症狀超過半年,上下肢麻、痛或無力持續,且伴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則表示頸椎病變較嚴重,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及治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12-02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用藥不僅止痛 還可緩和惡化
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和慢性發炎關節疾病,導致脊椎關節沾黏,伴隨疼痛和僵直症狀。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使用藥物,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是第一線用藥,根據國際最新指引,若疾病活動度高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沒有改善,強烈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常見,但是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好發於20歲到40 歲,男女比例約 4:1,在台灣盛行率估計約佔全人口的 0.2 %。除關節炎外,虹彩炎造成紅眼、怕光,長久不治療會影響視力。根據2019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的建議指引,對於疾病活動度高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應該持續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而非有需要才使用。如果使用後,仍沒有改善者,強烈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張婷惠指出,七到八成的病患可以因為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緩解症狀,對於長期預後也有幫助,國內曾有大型研究以X光追蹤病患,發現按照醫師指示規律服藥者比起不規律服藥者,用藥兩年後,惡化情況比較輕微,也就是說,用藥不只是減緩疼痛,還可以緩和惡化速度。病患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目的是在控制發炎,減少關節的疼痛與僵硬的現象。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的病程通常是慢性、反反覆覆的。張婷惠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通常是青壯年,因為忙於工作家庭,常常「痛了才吃」。對於疾病活動度高,更應該持續使用藥物,若是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疾病者,張婷惠說,疾病活動度高的病患,應持續使用,而非有需要才用,若是仍沒有改善,則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是一種新的生物製劑,常用於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等等慢性發炎的疾病相當有效,而且可以減少關節破壞、變型等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使用時可能會有一些輕微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疼痛或發癢;另外,因為藥物會調節免疫機制,可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如:感冒),應定期回診追蹤。張婷惠小檔案主治專長:1.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關節炎2.乾燥症、全身性紅斑狼瘡、血管炎等,自體免疫疾病3.過敏、氣喘等過敏性疾病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2020-11-30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寒冷肌肉特別容易痠痛?醫師教你2大預防措施
天氣寒冷會讓肌肉痛?日本整形外科、美容外科醫師桐生有紀表示,冬天時如果氣溫降低,血管就會為了防止體溫下降而收縮,血液循環也會變得不佳,引起身體各個部位的疼痛。肌肉太僵硬 也容易肌肉疼痛桐生有紀也指出,肌肉太僵硬壓迫到末梢神經也是引發疼痛的原因之一。特別是早晨肌肉溫度還沒上升時,經常會有血液循環不佳的狀況,必須進行伸展運動。做伸展運動時,要在不會感到疼痛的前提下,慢慢呼吸,同時伸展背部、肩膀、手臂、膝蓋和大腿內側,大約伸展30秒比較好。肌肉量太少 更容易肌肉、關節痛桐生有紀強調,肌肉量較少的人更容易發生肌肉或關節疼痛。脂肪會散發熱量並使身體冷卻,肌肉則具有產生熱量的能力。透過鍛煉背部和大腿大片的肌肉,就能讓身體和肌肉變得不容易受寒。至於讓民眾很煩惱的腰痛,鍛鍊支撐骨骼和關節內部的肌肉,就會有非常顯著的改善效果,訓練支撐上半身的腹橫筋則是減輕腰痛的關鍵。桐生有紀建議,訓練的方法為,身體俯臥,手肘90度彎曲貼在地板上,用腳尖把身體撐起來,一組動作要維持30秒,一次做三組。如果沒辦法做到像這樣較為困難的肌肉訓練,可以在躺著的時候將膝蓋抬起來,在腹部往內縮的30秒間,慢慢深呼吸五次,這麼做也很有效。除此之外,醫師也很推薦用大約38 ∼40度的熱水泡半身浴。在日常生活中讓肌肉變得溫暖又放鬆吧!肌肉訓練和伸展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肌肉照護1.鍛鍊深層肌肉藉由鍛鍊支撐身體重量和骨骼的深層肌肉來紓解疼痛,此訓練對用整個身體來產生熱能也很有幫助。2.溫暖並放鬆肌肉以泡半身浴的方式,慢慢泡進38∼40度的熱水中。這麼做可以讓全身的肌肉變得溫暖,也能有效舒緩肌肉僵硬。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反變胖?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犯了這2個錯 為什麼生酮飲食減肥失敗? 可能因為你誤觸這些地雷!出現口乾、疲倦、掉髮是營養不足的警示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肌肉關節痠痛多休息? 醫:愈睡恐愈累
肌肉關節痠痛、僵硬多休息,當心可能愈睡愈累。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會出現晨僵症狀,早上起床困難,甚至爬不起來,以為不下床繼續睡覺休息有助緩解卻是錯誤迷思,反而會愈休息愈累,建議多走動、外出曬太陽更有益。今天由聯合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溼性關節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邀請名醫、病友分享自體免疫病引發的肺纖維化共病,呼籲患者及早發現症狀進行治療,延緩惡化。根據統計,國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10萬人,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發炎的關節疾病,會造成全身關節疼痛,尤其在早上關節僵硬最為嚴重,致病原因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開始攻擊關節滑膜及器官,光在美國就有130萬人罹病。特別是患者早上起床時容易關節僵硬,有時持續一小時就沒事,但有時卻會持續一整天,不少患者會以為爬不起床要多休息,但實際上卻會愈休息愈累,此時,建議患者更應該多活動、外出走動多曬太陽,反而有助緩解,恢復活力。李信興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會運用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生物製劑的運用則可緩解關節症狀持續及失能,若患者太晚接受治療,受傷的關節無法恢復,恐大幅增加未來失能程度,臨床上延後治療六個月,失能程度竟差上三倍,黃金治療期為前六個月。尤其關節症狀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常見內臟器官病變,近來肺部損害造成的間質性肺病也備受關注。患者肺間質周邊會變厚、變硬,形成永久性的疤痕,也就是纖維化,導致氣體無法正常交換,呼吸變困難,長期缺氧將引發肺功能惡化。根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旦併發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僅剩一般患者的一半,建議患者定期進行肺部評估,每半年聽診後背下肺葉、肺功能檢測,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觀察肺纖維化範圍。「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
-
2020-11-28 科別.腦部.神經
30年來他靠小樹枝「戳鼻孔」才能打噴嚏...原因竟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64歲游姓男子30多年來飽受胸悶、呼吸不順之苦,更慘的是無法打噴嚏,多次就醫仍無法改善,只好採「手動式」暢通呼吸道,每隔3到4小時拿小樹枝刺激鼻腔打噴嚏,常因此造成鼻腔流血、發炎,苦不堪言;男子上個月向台中林新醫院求診,醫師查出是頸椎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脊髓神經所致,經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才讓他能暢快呼吸。林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邵國寧說,患者上個月求診時,主訴胸悶、呼吸不順、無法打噴嚏,也出現雙手麻木、頸部僵硬、肩膀疼痛等問題,研判患者年輕時專職粗重的工作,致脊髓神經受壓迫所致,經檢查發現患者第3到6節頸椎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脊髓神經,才會併發胸悶、呼吸不順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游姓病患說,他在本月初接受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術後不到2周,呼吸不順的情況獲緩解,原本雙手麻木、肩頸僵硬問題也消失了,現在呼吸道通暢了,暢通呼吸道的小樹枝也派不上用場了。邵國寧表示,頸椎椎間盤凸出壓迫脊髓神經的患者,臨床症狀主要以頸痛、手麻、無力等神經壓迫症狀為主,其中有20%可能會伴隨頭昏、耳鳴、胸悶、消化不良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像游姓病患主訴胸悶、呼吸不順相當少見。邵國寧提醒,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已是文明人常見病症,如發現頸肩疼痛、手腳麻木無力、伴隨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就醫檢查找出病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恢復良好生活品質。
-
2020-11-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咳嗽造成頭痛錯覺 當心是「腦部病變」!
● 「咳嗽頭痛」好發於男性、偏頭痛、腦瘤患者● 咳嗽愈大力,頭痛愈嚴重,像頭顱要炸開了● 台灣16%咳嗽頭痛患者有腦部病灶在門診中,常遇到咳嗽的患者,大多會抱怨已經咳到胸悶、胸痛與喉嚨痛,嚴重影響生活。但有一部分的人卻是在「喀」一聲後,頭頂或頭顱深處會出現劇痛,有時會擴展到頭顱前方或兩側眼眶,大約會持續數秒到數分鐘,嚴重的甚至數小時,每咳一下,頭就再抽痛一下,咳嗽愈大力,頭痛愈嚴重,彷彿頭顱要炸開了,這其實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診斷「咳嗽頭痛(cough headache)」。咳嗽造成頭痛錯覺咳嗽頭痛跟顱內壓突然上升以及咽喉部位的咽神經叢反射有關,如果患者腦膜上的痛覺受器處於敏感狀態,咳嗽時顱內壓突然上升,就會拉扯腦膜,誘發頭痛。當快速氣流通過咽喉時,擴張口咽部位的黏膜及咽縮肌,刺激咽神經叢,感覺訊息經由迷走神經及舌咽神經向上傳遞進入腦部,在通過窄窄的腦幹時,連帶地影響三叉神經,造成頭痛錯覺。慢性偏頭痛更易咳嗽頭痛咳嗽引起頭痛的狀況好發於男性、偏頭痛、腦部先天性發育異常或有腦瘤的患者。根據醫學研究,在台灣,16%的咳嗽頭痛患者,其實有腦部病灶,其中22%是先天性腦部發育異常如Chiari畸形(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也就是頭顱後方容量過小,導致小腦及腦幹擠在一起,向下壓迫到頸部脊髓,患者會在咳嗽頭痛時,出現肢體無力及麻木。一般來說,倘若患者有慢性偏頭痛,更容易在咳嗽時出現頭痛,因為腦膜上的痛覺受器一直保持在敏感狀態,因此,兩者頭痛發作位置會很類似;但是,咳嗽頭痛發作很少引發偏頭痛,也鮮少在頭痛發作後,出現眩暈或耳鳴。另外,如果患者常常低頭操作3C產品,導致後頸部的肌肉僵硬,也會在咳嗽時,因為頸部肌肉收縮用力,在後頸部出現疼痛,看起來很像是後方頭痛。先檢查是否腦部病變診治咳嗽頭痛時,會先設法檢查患者是否有腦部病變,倘若沒有,則會建議口服止痛藥,進行症狀治療;若有偏頭痛者,則要好好治療偏頭痛,避免發作。其實,還是要找出造成咳嗽的原因,例如鼻竇炎、氣管炎、咽喉炎或肺炎,加以治療,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
2020-11-28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卡卡就是骨關節炎嗎?什麼情況下會罹患骨關節炎呢?
在台灣骨關節炎的盛行率約15℅,等於每10人中,就有1.5人飽受骨關節炎的困擾,如果覺得關節卡卡的,就是罹患骨關節炎嗎?當出現什麼症狀,就要懷疑是否罹患骨關節炎呢?什麼是骨關節炎?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關節腫脹和發炎的疾病,經常導致患者出現疼痛和運動受限的情況。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類型,骨頭關節軟骨發生腫脹、發炎、疼痛、破裂或受損、影響活動,此種情況可能發生在一個或多個關節上;骨關節炎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更容易發生,並發生在身體任何一處關節中,最常見於臀部、膝蓋、脊椎和手部。導致骨關節炎的原因骨關節炎的發生是由於炎症導致關節軟骨破裂受損,正常情況下,在骨關節上施加壓力時,關節軟骨可以吸收壓力,不僅保護關節並順利完成各項運動,當軟骨量變少,關節骨頭就會互相摩擦,從而引起疼痛、腫脹(發炎)和僵硬。骨關節發炎發生原因,包括:骨頭骨折、感染(細菌或病毒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攻擊身體本身)、關節的正常「磨損」。一般來說在急性疾病中,當傷口癒合、疾病獲得治療或清除感染原因,炎症就會消失,但由於某些傷害或疾病,炎症不會消失甚至軟骨被破壞,將導致長期的疼痛和畸形,若發生這種情況時,該疾病被稱為慢性關節炎。常見的骨關節炎危險因子:1.超重:過重的體重,將過大的壓力壓迫在關節上2.年齡超過50歲:關節的正常「磨損」,當年齡越大,即使是正常磨損,也會對軟骨造成傷害3.遺傳學:先天遺傳因素,控制著關節軟骨先天的健康程度4.關節曾經受傷或骨骼畸形:受傷或骨骼畸形都會加速關節軟骨的消耗程度5.未獲得充分休息的發炎關節:反覆使用發炎的關節,使關節承受壓力(例如:棒球運動員、芭蕾舞舞者、建築工人)骨關節炎症狀患有骨關節炎的人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1. 關節疼痛和腫脹2. 僵硬:特別是在早晨,身體活動後可改善3. 關節周圍發熱4. 關節周圍皮膚發紅5. 關節活動能力降低或活動範圍受限6. 身體運動或活動範圍降低
-
2020-11-23 科別.骨科.復健
為何會落枕?需要馬上看醫生嗎?醫師教避免落枕3招
●突然換新枕頭,長時間歪頭工作或開車,增加落枕風險●天氣變冷,身體僵硬,也容易引發落枕●一般來說,落枕會在一個星期以內恢復一轉頭就痛,頸部僵硬,許多人都有過落枕經驗,常怪罪於睡姿不良,或枕頭太高或太低,果真如此嗎?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表示,突然換了新枕頭,確實會提高落枕風險,但主因仍是白天長時間歪著頭工作或開車。此外,天氣變冷,身體變僵硬,也較容易引發落枕。客廳、書房落枕風險更高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落枕只會發生在臥室,但林頌凱觀察發現,在客廳、書房落枕的風險更高,常有人在客廳看電視、滑手機,不自覺睡著了,拿小抱枕、沙發墊當枕頭,用不習慣,加上姿勢不良,很容易就落枕。林頌凱表示,落枕為單純肌肉拉傷,早上醒來,頸部疼痛,通常為單側,嚴重時連輕輕地轉頭,都會痛得唉唉叫,只能歪著頭,動作像機器人一樣,僵硬且緩慢。頸部組織循環不良發炎「落枕與白天姿勢不良有關。」林頌凱說,大部分落枕原因為白天長時間歪著頭工作或開車,肌肉不正常收縮,導致頸部組織循環不良,引發發炎。在睡覺期間,慢慢累積發炎反應,睡醒時才覺得痛。如果發生落枕,林頌凱建議,首先換回原來的枕頭,再針對頸部僵硬肌肉組織進行局部冰敷,並在不痛範圍下,嘗試伸展肌肉及關節,「不要因為怕痛,就完全不敢動。」一般來說,落枕會在一個星期以內恢復,不用就醫,但如果落枕兩天後,持續疼痛,甚至愈來愈痛,則建議至復健科門診接受檢查,有經驗的醫師透過觸診即可區分肌肉或骨頭出問題,無須照X光或是超音波。落枕剛發作不要找人推拿在治療上,一般施以熱療、超音波、電療、運動治療等復健,或局部注射鬆弛劑。林頌凱提醒,落枕剛發作時,千萬不要找人推拿,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得花上幾個月才能恢復正常。有人幾乎不曾落枕,有些人則是常常落枕,林頌凱建議,常落枕的人仔細觀察平常坐姿、站姿是否歪斜,有無經常歪頭的壞習慣。另外,不要在客廳看電視看到睡著,畢竟沙發上的坐墊不是枕頭,用不習慣,就增加落枕風險。避免落枕•避免白天時姿勢不良•頸部受寒、肌肉容易緊繃,平時做好頸部保暖•養成運動習慣,全身循環好,頸部血液循環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