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僵硬
共找到
750
筆 文章
-
-
2020-11-23 科別.皮膚
乾癬不只是皮膚病,竟是導致35種疾病的健康未爆彈!醫師教簡單判讀嚴重程度
甫屆退休年齡的王教授,多年前罹患輕度乾癬,在皮膚病灶改善後便無積極規律回診。去年開始,她的手、腳、下背關節開始感到僵硬腫痛,雖然立即就醫確認是乾癬性關節炎。 但因為輕忽其嚴重性,加上工作忙碌,而忽略規律回診。短短一年內,關節就嚴重退化、變形,須以拐杖、輪椅代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此外,體內的三高指數也超標,有心血管阻塞的危機。 根據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觀察,高達4成乾癬病友僅重視乾癬皮膚徵狀,且有3~4成病友曾自行中斷治療。但根據研究指出,乾癬屬全身性發炎疾病,除了皮膚病灶,也會影響全身重要器官,如腦、心、肝、腎都恐遭殃! 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指出,乾癬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屬於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患者不但會有明顯的皮膚症狀,甚至連頭皮、指甲都可能出現乾癬,更面臨從頭到腳的共病風險。 門診最常見的共病就是「乾癬性關節炎」。蔡呈芳說,約有3成的患者會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的狀況,特別是在頭皮、指甲與皮膚皺褶處有皮膚乾癬的患者罹病風險更高。 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指甲變形的問題,他提醒,若病友發現指甲出現凹陷、變形、甲床分離,且有關節疼痛、下背疼痛、香腸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就需要懷疑是乾癬性關節炎作祟。 蔡呈芳指出,國際研究顯示,乾癬除了常見的皮膚與關節炎症狀,因全身性發炎反應,恐廣泛影響全身多個重要器官,引發至少35種疾病。例如,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惡化,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研究顯示,乾癬病友的心臟病罹病率,較一般人高出1.3倍。 他提醒乾癬患者,乾癬作為一種漸進式的全身性發炎疾病,對人體影響比皮膚更深,別再只關注皮膚表面病灶,更應該正視共病風險。若不採取積極治療,在共病的交互影響下,反而會讓乾癬的免疫問題成為體內的健康未爆彈。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乾癬是無法痊癒的疾病,若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式,就能抑制疾病持續惡化。傳統治療以類固醇及口服藥物為主,但目前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可直接抑制發炎反應,效果精準。 黃毓惠指出,乾癬治療因人而異,依不同程度各有解方,而中重度乾癬治療不能只重膚表,更要控制免疫發炎的惡性循環,才能有效預防共病的發生,並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機率。 醫師在為病人設計療程之前,會根據患病面積簡單判讀乾癬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3個等級。輕度是指病灶範圍小於全身面積3%,中度是指病灶範圍占全身面積的3~10%,而重度則是病灶範圍大於全身面積的10%。 治療原則是,中度及嚴重型的乾癬患者,一開始會提供照光以及口服藥治療,但如果患者已經合併乾癬性關節炎,這些治療僅能控制關節的疼痛,對於關節的破壞本身並無任何幫助。 黃毓惠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能精準調控發炎反應,不僅能改善皮膚症狀,也可預防共病的發生,進而阻止健康連環爆的狀況發生。她提醒,每個人適合療法不盡相同,建議患者可針對自身的狀況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 蔡呈芳、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 黃毓惠 【延伸閱讀】 智力減退、記憶變差,是失智了嗎?精神科醫師給答案 面對疫情威脅!專家建議,防疫新生活就以健康新思維應對 預防駭人的主動脈剝離該怎麼做?專家建議:先控制此疾病吧!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11-22 科別.骨科.復健
肩頸痠痛好不了?根源未必在疼痛處!醫師一招助改善
肩頸痠痛、腰痠背痛時,多數人會先以熱敷、按摩等方式進行改善,不過有時候這樣的方式卻未必能完全獲得緩解,甚至有時候只是得到一時的舒緩,過沒多久又開始痛了。 痠痛根源未必在疼痛處 找出問題才有助治標治本 宏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相宏醫師表示,不論是肩頸痠痛或是腰酸背痛等,基本上都會有一個原因,改善自然要從原因開始。例如有時肩頸痠痛問題未必出在肩膀,可能是椎間盤突出間接引起,腰痠背痛也常見因脊椎滑脫所致,此時若只對痠痛的肩膀或腰背進行舒緩而沒有改善椎間盤突出或脊椎滑脫的根本問題,那麼過沒多久疼痛自然又會出現。因此復健科醫師通常也會照X光進行檢查,看是否為骨骼結構出現問題。 不過疼痛的源頭也未必是骨骼結構出現問題所致,有時也會有「明明就很痛,但檢查卻好好的」的問題。陳相宏醫師表示,這樣的情況通常代表著問題出在筋膜,筋膜的運動量太少也會引起痠痛,建議可以從運動著手改善。近年也正流行「運動處方」,其如處方籤,醫師會依照患者的需求、身體狀況等多方考量,提供適合的運動建議,再加上電療、熱療等治療方式,更有助於治標治本。 運動不足易肩頸痠痛 彈力帶伸展輕鬆鍛鍊陳相宏醫師以肩頸痠痛做說明,此處最常見出現的痠痛位置之一就是在頸椎兩側的斜方肌,以及和肩胛骨內側的凹陷處,是非常常見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常見出現於上班族等容易形成彎腰駝背姿勢面對這樣的問題運動就是最主要的改善方式。醫師建議可以先從伸展運動開始增加延展度,再慢慢開始做簡單的重量訓練增加強度,如此便有助於改善,最簡單的方式之一就是拉彈力帶伸展。 以彈力帶伸展方式很簡單,一隻腳在前踩住彈力帶,另一隻腳在後,兩腳站穩,並用雙手將彈力帶往上舉即可,一次做3~4組,每組12~15下,如此便可訓練到背部肌肉。 彈力帶是個價格相當親民的運動器材,在體育用品專賣店就買得到。磅數可視身體的接受度做挑選,以前述動作上拉15下為標準做挑選,低於15下代表負擔太大,高於15下代表負擔過小。民眾也不用擔心若肌肉訓練起來了磅數不夠的問題,只要用手將彈力帶捲上手將其縮短即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伸展運動雖然作法相當簡單,但若自己在家做動作不正確不僅可能無法改善原本肩頸痠痛的問題,反而有可能增加受傷的風險,如常見聳肩、或兩手不對稱的動作。因此建議民眾如若發現肩頸問題,除了應先至復健科檢查找出原因或給予適合的運動處方,彈力帶伸展動作也最好是由復健診所的教練在旁指導為佳,教練可在當下修正動作。而民眾在家練習時可站在鏡子前更有助於調整,若有發現姿勢不正確等情況便有助於調整,例如聳肩可先讓肩膀放鬆一下,再繼續動作。而動作時也可以用手機進行錄影,也有利複診時與醫師及教練討論。 《延伸閱讀》 .1招解除肩頸痠痛。肩膀肌肉緊易引各種問題,專家教一條毛巾按摩解除。 .手痛醫生看肩膀?腰痛隔天變胸痛?破解痛點的假動作,找出「激痛點」改善。 .睡醒老是肩膀僵硬、腰酸背痛?醫教簡單3撇步有助改善睡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1 科別.腦部.神經
驚!全身無力以為小感冒 20餘歲女竟腦中風
「小鬼」黃鴻升主動脈剝離過世,年僅36歲,引發社會討論。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陳龍表示,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愈來愈常見,許多人自認年輕就是本錢,無視三高恐提前來臨,這三大未爆彈恐隨時奪走年輕人性命,他收治過年紀最小的腦中風患者還在念國中,近期則是一名20多歲的女社會新鮮人,以為工作太累全身無力,檢查才發現是腦中風。20多歲的女社會新鮮人,對於工作抱有滿滿的熱忱,假日加班幾乎是生活常態,日前她發現全身無力,特別是右手抬不太起來,肩頸僵硬,有時候講話有點大舌頭,以為是感冒,就近到診所看診,醫師也判定是小感冒,開了三天藥讓她服用,但症狀毫無改善,再次就診才被懷疑是腦中風。陳龍表示,經檢查確認該名女子腦中風,且這不是第一次發生,檢查發現她曾發生過幾次「無症狀腦中風」,她也有高血糖的問題,雖然自知卻沒有好好控制,糖化血色素一直維持在9%左右,正常應該在7%。陳龍表示,有太多年輕人對於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指數異常都不太在意,曾有30歲左右的科技新貴,某次參與健檢被警告「血壓偏高」,約140mmHg,正常應為120mmHg,但該名科技新貴自認可以透過飲食、運動「降血壓」,常常都是有夢最美,工作時間仍讓他無法按時運動,飲食也因時間控管差,有一餐沒一餐,某天晚上突然中風送醫,悔恨當初沒有即時就醫,控制血壓。陳龍表示,近年年輕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太多了」,每周至少會有二名50歲以下腦中風的患者就診,比起以往真的多太多了。他表示,年輕人的生活作息多紊亂,飲食也大多是高油、高糖,生活壓力大,不知不覺三高就悄悄上身,檢測自己是否有三高,別等到中年以後才注意,無論幾歲的年輕人,每天都應該量測血壓,家族有三高史,應在40歲後定期做健康檢查。
-
2020-11-19 科別.骨科.復健
上班久坐易引腰痠酸背痛 醫教單跪姿伸展助改善
日常生活中不免出現各種疼痛,不管是肩頸痠痛或腰部疼痛等,除了普遍以熱敷做緩解疼痛處,也應盡早尋求醫師協助,找出疼痛的根源,因為疼痛處未必就是根源,可能另有他處。若只有對疼痛處做舒緩,在舒緩過後沒多久又會開始疼痛。 腰痠背痛原因多 留意3大情況速就醫 宏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相宏醫師以腰部疼痛舉例,一般民眾普遍統稱為「閃到腰」的腰痛約有80%原因不明,未必為急性拉傷,且也有可能是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所致,若只有熱敷做緩解是不夠的,在熱敷過後恐怕又會痛起來,因為根本的問題依舊存在。 陳相宏醫師更進一步指出,當民眾出現腰痛的情況時,應多加留意幾個狀況,包括了起床時是否會感到疼痛、雙腳是否會有麻痛的感覺、是否動不動就想坐下等,若有這三種情況出現,其很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或其他問題,壓迫到血管或神經所致。問題尚未變嚴重之前若不加以治療改善,後續問題恐怕會衍伸出更多的麻煩。 若是下背痠痛、屁股會麻,但經過活動伸展之後便有明顯的改善,這類型則比較可能是屬於久坐、肌肉運動量不足所致,可經由簡單的伸展運動做改善。 久坐腰痠背痛 單跪姿伸展助改善 常出現在久坐上班族的下背疼痛,可以「單跪姿伸展」做改善。動作很簡單,預備動作讓身體呈單膝跪姿,雙臂向前平舉雙掌併攏。動作時一隻手留在原地,另一隻手向外向後敞開,上身順勢向敞開的手臂緩緩旋轉伸展,使身體面向該側即可。左右兩側輪流,一側一次約3~4組,每組12~15下。 此動作正確當下就可以感受到腰部筋肉、筋膜的伸展。進階一點也可以雙手抓住彈力帶,動作同上。如此以便有助於鍛鍊下背肌肉,改善久坐使下背運動量不足所導致的疼痛。 許多民眾在腰痛時會仰賴護腰支撐腰部,陳相宏醫師表示非常不建議。一般而言較適合護腰的族群為剛開完刀者或痛不欲生的急性疼痛者,若是腰痛就戴上護腰,此舉容易習慣,讓身體認為該部位不需要出力,久而久之該處肌肉便容易出現退化,短期看有助舒緩疼痛不適,但長期而言則可能讓身體更容易衍生更嚴重的問題。 身體痠痛盡早就醫 專業指導更助確實改善 最後提醒民眾,若身體部位痠痛欲做伸展運動改善,即便是動作再簡單,也還是應先至醫院診所檢查為佳,一方面可排除較嚴重的問題或進行治療,另一方面也可以經多方評估給予適當的「運動處方」。所謂的運動處方簡單而言其如處方籤一般,每個人都會有適合自己的運動,反之也有不適合的運動,若做了不適合自己,或是做了不適合當下病痛的運動,很有可能會對身體額外造成傷害,民眾應多加留意。 在做伸展運動前,也建議先由專業醫師或教練指導,當下修正姿勢有助避免在家反覆做著錯誤的動作。在家練習時則可以對著鏡子做,幫助自己確認姿勢及細節,並可用手機從旁側錄,以利複診時與醫師或教練做討論或修正動作。 《延伸閱讀》 .沒病卻老是頭痛?腰酸背痛?醫指4大常見引起疼痛的不良姿勢,2招改善 .睡醒老是肩膀僵硬、腰酸背痛?醫教簡單3撇步有助改善睡眠。 .常腰酸背痛?頭痛?心情差?要盡早檢查,長期會引起大腦退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13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APP問診好認真 醫師協助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開立生物製劑
僵直性脊椎炎病人需要長期追蹤,臺中榮總透過「脊椎關節炎病人疾病活動度電子病歷管理系統」APP,讓病人看診前透過自填主觀感受,加上抽血驗發炎指數,評估疾病的活動度,達到醫病共同管理疾病,制定治療策略。施行後,不僅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協助更快速且準確地調整未來的用藥。臺中榮總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暨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信華與資訊室黃建中組長共同開發的「脊椎關節炎病人疾病活動度電子病歷管理系統」,APP內容整合國際通用的疾病活動度評量工具(ASDAS及BASDAI),濃縮成七個病人自我評量問題,結合最新抽血檢查結果,自動計算出評量分數,讓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有具體的病情評估依據。該系統並已取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並準備技轉以幫助台灣其他醫院能快速建立同樣的系統,以利協助醫病決策共享。病人在看診前,可先透過手機填答問題,例如疾病活動度問卷「週邊關節疼痛/腫脹」、「早上起床晨間僵硬程度」、「晨間僵硬的時間」等,以及「沒有別人幫忙或輔助工具之下,穿上襪子或緊身褲」、「沒有輔助工具下,彎腰撿起地上的筆」「沒有輔助工具之下,從高架上拿東西」等,從零分到十分的自我評量。除了病人的主觀感受之外,病人在看診前會進行抽血檢查,當病人走進診間,所有資料已經傳到診間電腦,包含歷次評量分數以及和疾病有關的重要數據—如發炎指數等,都會即時呈現。由於疼痛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許多病人的發炎指數明明就很正常,但是病人卻自覺非常疼痛,使醫師有時也會陷入「病人是不是在無病呻吟」或併發纖維肌痛症的疑惑,陳信華指出,一名24歲的女性長期接受非類固醇消炎藥治療後,抽血發炎指數一直很低,但是病人的自評的疼痛分數卻很高,因此立刻安排MRI檢查,發現她的薦腸關節果真還處於發炎狀態,因此就有充分的信心建議病患使用生物製劑,而病患也能接受醫師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病人以年輕男性為多,然而陳信華表示,根據臺中榮總最新的研究發現,女性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平均來說雖然在X光影像上看起來脊椎沾黏程度較輕微,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及ASDAS也和男性差不多,但可能因為對疼痛的敏感度較高,導致健康指數(ASAS health index)反而較男性差,更為沮喪,需要更多的關心。而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普遍有疲倦感,影響生活甚巨,過去在臨床上,也較常被忽略。該研究結果已於今年發表在國際期刊上。陳信華說,透過病人自評,與抽血檢驗的評估工具,追蹤六個月後,病人的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對於較嚴重的病人,可以提高每年返診次數約0.4次,顯示病人願意主動追蹤疾病的積極度變高。此外,病人的平均看診時間減少約0.5分鐘,尤其是病情穩定,或是疾病活動度較高的病人,因為病情控制良好的病患可減少問診內容,使診時間可以縮短0.7分鐘,而病情嚴重的則可以較快速將問題找出來,使看診時間可以縮短1.4分鐘。。陳信華說,透過「脊椎關節炎病人疾病活動度電子病歷管理系統」,可以提高醫病互動的效率,在最快的時間內,掌握病況與治療策略。陳信華小檔案專長: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血管炎症候群/風濕病:各種急慢性關節炎、腰痠背痛痛風、僵直性脊椎炎、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各種過敏疾病現職:臺中榮民總醫研究部主治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經歷:臺中榮民總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主治醫師
-
2020-11-07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什麼?對健康威脅有哪些? 醫:這4種高危險群宜及早接種疫苗,降低感染風險!
冬天是病菌好發的季節,政府單位也呼籲民眾可評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身體保護力。但肺炎鏈球菌是什麼?對健康又有什麼威脅?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具有致病性的細菌,若不慎感染可能造成發高燒、氣喘、咳嗽、胸頭痛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後果。因此,呼籲民眾可主動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補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降低染病風險。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會造成人類染病的細菌,雖然全年都有病例發生,但以冬季至隔年春天是疾病好發的高峰期。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肺炎鏈球菌的主要的傳染途徑有二,其一為人與人直接接觸到帶菌者的口鼻分泌物,其二為吸入含有此病菌之飛沫,但通常需長時間或密切切處才可能受到感染;雖然一般人均可能受到感染,但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力低落者、慢性病患等更容易受到感染。目前所知肺炎鏈球菌可分成92種以上的血清型,其中大約30中血清型會造成人類感染,其中10多種血清型則可能造成較嚴重的侵襲性感染,其中又以血清型4、6B、9V、14、18G、19A、19F及23等類型最常引起嬰幼兒侵襲性感染。台灣自2000年推動新生兒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目前已將肺炎鏈球菌疫苗 (PCV13) 列入新生兒常規接種項目之一,同時年滿75歲以上(部分縣市下修為65歲以上)符合資格的長者亦可公費接種一劑PPV23;因此提醒民眾可在病毒活躍季來臨前及早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身體保護力。吳書毅醫師補充,肺炎鏈球菌會依照感染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症狀,常見的病症包括發高燒、咳嗽、氣喘、胸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意識不清等,若是較嚴重的侵襲性感染患者通常會合併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及腦膜炎等嚴重病症;若兒童不慎染病可能會出現痙攣、癲癇、智力及聽力受損等嚴重後果,因此依時程接種疫苗有其必要性,提醒家長應留意疫苗接種時間,以保護孩童的健康。 肺炎鏈球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05 科別.骨科.復健
肩膀僵硬疼痛轉動卡卡 這療法讓肩膀不痛了
一位42歲婦人一早醒來卻發現右肩疼痛不已,尤其轉動時更加疼痛,經「樂活健康診所」醫師楊椒喬診斷發現是右側肩膀鈣化性肌腱炎,雖先接受積極保守治療卻沒有明顯改善,因此建議她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透過非侵入性的高能量震波治療,達到組織修復與再生的效果。她在接受六次治療後,鈣化點竟奇蹟式地近乎消失,肩膀也不痛了,整個人輕鬆開心,恢復久違的笑容。醫師楊椒喬指出,患者來門診時,經X光檢查及臨床診斷,確認是右側肩膀鈣化性肌腱炎,雖先建議接受積極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消炎藥物及適當休息,並在症狀改善後再接受物理治療。但因其疼痛沒有明顯改善,因此建議她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醫師楊椒喬進一步指出,治療這類鈣化肌腱炎的患者,若對口服消炎、局部注射止痛或復健治療成效不彰時,可能就須考慮以手術清除鈣化點。但對於不想手術或打針的患者,則可透過施打高能量水介質震波來鬆動鈣化點,能聚焦在肌腱周圍促進血管新生,增進組織的新陳代謝,除了能有效幫助消除鈣化點,還能促進肌腱更進一步的修復,加速復原。醫師楊椒喬說,對患者來說,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在門診即可接受治療,單次僅需10-20分鐘,可避免手術麻醉的風險及術後恢復期長的問題,且治癒率高達八成,是患者方便、不影響工作生活作息卻很有效的治療新選擇。患者在接受每周一次約3,000發的進階震波治療,共六次水介質震波治療後,經X光追蹤檢查發現,原本的鈣化點竟幾乎消失殆盡,她的肩膀痛更有明顯改善,有效改善生活品質,楊椒喬醫師並建議她持續接受治療,累積共八次的治療療程,達到清除鈣化的最佳治療效果。
-
2020-11-0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晨間手指僵硬、腫痛別輕忽! 小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人易好發
50歲的陳媽媽(化名),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無法自己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是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馬上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彰,直到醫師幫忙申請生物製劑,治療3個月後症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 推測與女性荷爾蒙有關 收治個案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陳媽媽是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她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來就診,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時可能導致身體失能。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30歲到50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 類風濕性關節炎 以手部關節為主 陳俊銘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 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症狀,更要注意三高問題。 把握治療黃金期 避免關節變形 陳俊銘指出,目前在診斷上除了詢問發病過程外,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更重要的是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減少發炎狀態。除了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 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輸入人體後可以結合特定的細胞激素或訊息傳遞物質,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還好目前生物製劑的種類很多,患者可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 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俊銘)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
2020-11-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冷吃羊肉爐進補? 中醫師眼裡的NG飲食習慣...吃多會上火
近期早晚溫差越變越大,身體易著涼,鼻過敏、上呼吸道感染、腸胃腹瀉等秋季好發的疾病紛紛出籠。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提醒民眾,不只要小心著涼感冒,也要小心腸胃著涼,最好不要再喝冰水冰飲,而身體要進補,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天氣不冷就要降低補藥的分量,以降低熱性。 忽冷忽熱 鼻過敏、搔癢患者變多張煒東說,這幾年來天氣的忽冷忽熱越來越嚴重,一天之內溫差變化更大,所以,很多疾病會在不相應的季節發生,簡單來說,往年冬季搔癢症的患者,今年在秋天就開始有些微的症狀出現,而往年秋天幾乎沒有中暑的案例,今年秋天也出現了,所以今後要注意的不單是節氣的問題,還要留意溫差所造成的身體狀況。張煒東表示,在最近門診有很多民眾因鼻過敏、上呼吸道感染感染而求診,因為早晚變冷,水氣凝結成露,而白天一樣高溫,因此空氣中的水分更少,更乾燥,古人稱為「秋燥」,當呼吸道的黏膜變乾燥後,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過敏的發炎反應,也因為白天溫度仍然很高,導致許多人在入睡時,冷氣的溫度仍然設定在之前一樣的溫度才有辦法入眠,但是在半夜時溫度轉涼,這時就很容易著涼,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等風寒情況。張煒東說,天氣無法改變,但可從行為改變,像是晚上將冷氣溫度調高,電扇也不要對著身體吹,這可以減少著涼的機會,而溫度變低也會讓四肢末梢的循環變差,所以晚上調高冷氣溫度,也可以減少關節痠痛或舊傷發作,或是肌肉僵硬不慎拉傷,最近腰頸扭傷的人也不少。另外,秋天戴口罩是很好的保護措施,可保濕與防止飛沫傳染。 涼性食物少吃 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張煒東指出,秋季好發的疾病還有腸胃腹瀉,通常是因為夏天吃太多冰品導致腸胃功能不佳,天氣一冷就讓腸胃系統著涼,還有人到了秋天還是繼續喝冷飲,繼續吃涼性的西瓜、苦瓜等瓜果類食物,而涼性食物會讓胃腸功能出現問題,造成腹痛腹瀉的情況,古人說「秋瓜壞肚」就是指這個。另外,有人不吃冰涼食物,也是腸胃不適,有可能是睡覺時踢被掀肚等情況導致風寒侵襲。張煒東說,溫差變化大時,身體對環境的反應和肝的協調功能有關。中醫說,肝主疏泄,主調達,所以在秋天季節變化時,有些人會覺得昏昏欲睡,整天提不起勁,這就是肝的協調功能較差,可以吃點牛排、牛肉湯、豬肝等補血食物來提高身體應對的能力。人的反應能力變慢,很容易有意外的發生,所以古人才說秋天是「多事之秋」。張煒東表示,當發現睡醒後還是很疲倦,那就表示身體已經受天氣的影響,在秋燥的食療方面,以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如蓮藕、燕窩、銀耳、蜂蜜、梨等可以滋潤水分又不會過度寒涼的食物為主。也可以加強運動的質和量,從運動去加強改善循環。 秋天進補別太強 羊肉爐這樣吃剛剛好張煒東也提醒喜歡進補的民眾,在中秋之後的補養,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是進補量不要太強,以羊肉爐為例,在天氣沒有很冷時,中藥包的劑量就要減半以上,依照天氣溫度的變化來調整,最好要加入大量的青菜,這樣可以減緩補藥的熱性,又達到補養的效果;燒酒雞的酒水比例,酒的部分要減少,甚至麻油可以不經過烹煮的過程,只要在最後添加即可。進補方式的調整,要隨著天氣的變化來改變,萬一太熱性,恐會造成睡不好、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身體上火的情況。(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天冷就要進補祛寒! 但4種症狀不是說補就能補 秋天中藥進補養生 和這4類西藥併服恐影響藥效
-
2020-10-29 科別.腦部.神經
藥效一旦沒了…中晚期帕金森病友 斷電慘如木頭人
電影「冰雪奇緣」中艾莎公主用手一揮,施展法力,就能冰封一切,在現實生活中,中晚期帕金森氏症病友也常遭到冰封,體內藥物難以保持穩定,一旦沒了藥效,整個人像是被凍僵,場景有如「一二三木頭人」,四肢僵硬,患者尷尬萬分。台灣帕金森之父、神經內科教授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因腦部組織黑質細胞數量下降,多巴胺濃度不足,以致引發肢體障礙,例如,靜止時,手卻不自主抖動,必須服用藥物補充多巴胺。隨著病情惡化,藥物濃度無法維持穩定,若濃度太高,患者容易出現異動症,身體不自主顫動。藥物濃度過低,則會出現斷電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身陷人間最悲慘的噩夢。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病人易在公共場所斷電,尤其是人車多的地方,就有病人走路突然「凍住」,變成木頭人,看到機車直衝而來,無法閃身,場面驚險。「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清松說,建議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考慮植入腦部晶片,改善腦部不正常電波,搭配用藥,以減少斷電、異動症等頻率,不過,植入晶片費用昂貴,健保補助80萬元,病患仍須自付20萬元。陸清松強調,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好的藥物,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國內引進新劑型藥物,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能夠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
2020-10-29 科別.心臟血管
維繫生命的薄膜「心臟瓣膜」 相關症狀有哪些?發現疾病要怎麼處理?
心臟的功能主要靠心肌收縮的動力和心臟瓣膜的開閉,來推動血液和將血液導向適當的部分,心臟瓣膜疾病就是因為心臟瓣膜無法作出正常的開合功能而導致,診斷及嚴重度的評估主要是根據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是利用音波的方式去評估心臟的功能,一般而言,如果病患的瓣膜疾病輕微及或沒有相關症狀,身體檢查時醫師評估心臟有沒有雜音及雜音有沒有變化即可,心臟超音波不需要常規及每年檢查。心臟瓣膜疾病的種類有哪些?◎二尖辦狹窄及閉鎖不全◎三尖辦狹窄及閉鎖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及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等心臟瓣膜相關症狀有哪些?在輕度或中度患者,二尖瓣狹窄可以全無症狀,或使症狀輕微,而可勝任一般的體力活動,但後期可以出現嚴重症狀,常在活動後出現,嚴重者不能平臥,要採取坐位甚至站立,才覺得舒服。經常有咳,尤以平臥後為甚,可痰中帶血,也可大口咳血或粉 紅色泡沫狀痰,末期患者可有頸部動脈怒張、肝臟腫大、下肢及全身有水腫現象,這都是因心臟功能衰弱而引致。二尖瓣發炎後亦可引致組織纖維化和收縮,引致左心室收縮時它不能完全關閉,血液會從左心室流向心房,心臟的機能因此而受損。有此問題者輕度可無症狀,但嚴重者亦可有氣急、浮腫、咳嗽等心臟功能不全的症狀。風濕性主動脈瓣病單純風濕性主動脈瓣病較為罕見,大多數主動脈瓣病患者都有併合二尖瓣病,多發於男性。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早期可無症狀,但晚期患者可有胸部疼痛、活動後氣急。少數病者可發生昏厥。主動脈瓣狹窄輕度患者初期可無症狀,重度者可出現活動後氣急,昏厥甚至突然死亡者,亦非罕見。所以運動時呼吸困難、暈厥,運動耐力減低、疲倦,胸悶、心絞痛、心悸及心律不整。都可能是有瓣膜方面疾病。肺動脈瓣狹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5%-8%。大部份輕度或中度肺動脈瓣狹窄的病人,常常沒有症狀。嚴重時,則病童出現運動不耐受性,或是因右心室衰竭出現肝腫大、周邊水腫。在單純性的肺動脈瓣狹窄中,通常不會發紺,但在明顯的右心房至左心房分流時,可能呈現發紺現象。在呼氣期於左上胸骨緣可以聽到第二到第三度收縮期雜音,並放射到兩側腋窩以及背部,沒有心舒期雜音。有時可聽到三尖瓣關閉不全的雜音。嚴重肺動脈瓣狹窄時,由於右心室壓力過度負荷,可能導致右心衰竭。心臟超音波看到輕度心臟瓣膜疾病會不會有生命危險?輕度的心臟瓣膜疾病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也不會有生命危險。一般來說,心臟瓣膜疾病的惡化速度緩慢,沒有症狀上的惡化通常代表瓣膜疾病沒有明顯惡化。每年進行心臟超音波不會有很大的實質幫助。另外,心臟超音波除了自身金錢的花費,有些病患會因為不同的原因導致心臟超音波的影像模糊,如要清楚檢查心臟瓣膜可能需要進行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為侵入性檢查,可能會導致疼痛及食道的受損。什麼時候應該要做心臟超音波?◎症狀惡化◎不明原因的發燒 (用以排除心內膜炎)◎身體檢查發現新的或明顯變大的心臟雜音如果發現有心臟瓣膜疾病,要怎麼處理?大部分的瓣膜性心臟病,如果屬於輕中度,沒有特別症狀(像是心臟沒有擴大、心臟收縮功能尚可),不影響日常生活,可以不需治療,病患僅需定期回門診追蹤即可。如果是重度,可選擇先採藥物治療,如藥物無法控制症狀或心臟功能下降,則需考慮手術治療。心臟瓣膜手術會儘量保留原來的瓣膜,若瓣膜受損嚴重無法修補,則需考慮換置人工瓣膜,現最常用為機械性瓣膜及生物性瓣膜(如豬心瓣膜、牛心包瓣膜),前者耐用度高,但術後有併發血栓的可能性,需終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發生;後者耐用度較低,易有退化性改變,而引發瓣膜鈣化、僵硬、破裂、衰敗、功能喪失等,恐需開第二次刀,優點是只需短期服用抗凝血劑,適合用在年紀較大的病人,或不適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的病患。如對心臟瓣膜疾病有疑慮或有相關症狀,應儘早檢查,以評估適當妥善的處理。宣導聰明就醫三步驟1.對於無症狀病人,不應每年例行性執行催迫式心臟影像檢查2.對於無症狀輕度心臟瓣膜疾病患者,避免每年例行性追蹤心臟超音波3.病人接受低風險外科手術前,不應例行性執行催迫式心臟影像檢查
-
2020-10-26 科別.心臟血管
她睡醒肩頸僵硬以為落枕 醫生臉色大變令「馬上住院」
一名婦人午睡起來感到脖頸僵硬,到醫院檢查無異常以為是落枕,事後因未好轉再度就醫,被神經外科醫生檢查出是腦出血、動脈瘤破裂的重症,緊急入院手術才撿回一命。錢江晚報報導,寧波一名王姓婦人前陣子在家午睡,醒來後感到脖子僵硬,伴隨頭痛、發冷、噁心等症狀,他到醫院做斷層檢查,但沒有異常,她想說可能是落枕,就到中醫去推拿治療。隔天王婦還是不放心,又到醫院去做核磁共振,仍未見異常。過了四五天症狀未緩解,她又換了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檢查,醫生會診神經外科,竟被要求「馬上住院」,原因是很可能腦出血。王婦半信半疑,說要回家和家人商量,傍晚醫生還直接打電話到她家要求趕快就醫,不然會有危險。王婦被嚇得趕到醫院,醫生安排急診,她被確診為「左側後交通動脈瘤破裂,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馬上進行手術,才保住一命。醫生解釋,像王婦這種屬於動脈瘤破裂後微量出血,斷層檢查難以診斷,若症狀和體態屬於該疾病典型患者,需要進一步做腦血管方面的檢查,否則易發生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極高。醫生指出,蜘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和高再發率,少數患者發病前兩週有頭痛、頭暈、視力改變或頸部僵直,一般年輕人比老人更多見,常被臨床誤診為偏頭痛或頸椎病。該病發有幾個高危險群,包括40~60歲、停經婦女、高血壓患者、有抽煙酗酒習慣之人等等,另外天氣冷也容易引發蜘網膜下腔出血,因此冬天和春天最易發病。
-
2020-10-25 養生.運動天地
虎背熊腰不是發胖,是上半身肌肉無力!6組動作,練出天鵝頸、直角肩、少女背
編按:現代人長時間滑手機、使用3C產品,容易導致坐姿、站姿不良,出現駝背、頭部前引等上交叉症候群的症狀。時間久了,不只體態不好看,還會導致肩頸、背部痠痛。怎麼改善?健身教練珍珍示範6組動作,讓背影重回青春。平時穿著打扮,你注意過自己鏡中的背影嗎?優雅的肩頸線條,使人視覺年齡年輕,穿任何衣服都好看。但若你覺得體態有些「虎背熊腰」,很可能不是發胖,而是長期姿勢不良、肌肉無力的結果!GYMEFIT健身教練珍珍觀察,現代人經常久坐、使用3C產品,很容易出現「上交叉症候群」的症狀:肩頸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導致肌肉僵硬、厚實。頭部重心前傾,使得頸椎後方突出,脂肪和軟組織堆積。久而久之,就會使人脖子變短、肩膀變厚,頸部後方長出突起的「富貴包」。不只視覺上不好看,也會壓迫頸椎,甚至導致慢性頭痛。改善上交叉症候群 2條線找出正確站姿珍珍解釋,所謂「上交叉症候群」指的是人體上半身有2組一緊一鬆的肌群:身體前方的胸大肌、胸小肌和脖子後方的上斜方肌、提肩胛肌緊繃;2塊肩胛骨中央的背部肌群、頸部深層的肌肉則鬆弛無力。肌肉緊繃時會縮短,肌肉鬆弛時則會被拉長。因此,上交叉症候群的人會有駝背、肩膀內縮、聳肩、縮脖子等症狀。且身體為了找到平衡,駝背的上半身重心往後躺時,下半身重心就會不自覺的往前送。因此駝背的人,也常會骨盆前傾,導致小腹凸出,看起來更像中年發福。怎麼確認自己有沒有上交叉症候群?珍珍指出,可檢查身體側面的2條「線」:從耳垂到肩膀的連線,以及從肩膀到骨盆髖骨的連線。若耳垂到肩膀的連線歪斜,代表頭部前引。肩膀到骨盆髖骨呈「C型」,則是常見的駝背體態。另一個檢查方式,則是將雙手自然下垂,檢視虎口位置是否能朝前,落在腿部兩旁?若手背面向前方,虎口方向向內,則代表肩關節內旋,已有圓肩症狀。她也特別提醒中年人,人體肌肉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身體各部位的軟組織也逐漸僵硬。如果長期姿勢不良,更難將身體「喬」回正確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保持正確的站姿、坐姿。站立時,記得耳垂、肩膀、髖骨要呈一條直線,垂直於地面。坐著的時候,重心要落在骨盆上,不要把腰椎往後躺。低頭滑手機是最容易使人坐姿不良的動作之一,但手機拿太高,頭可能往後傾;刻意往前伸直手臂、將手機拿遠,則容易讓身體前傾。因此,滑手機時手肘自然垂放至身體兩側,手機置於輕輕收下巴時,眼神能平視的位置即可。6組動作練出天鵝頸、直角肩、少女背想擁有如少女般緊實的背影、修長的脖子和線條漂亮的肩膀?珍珍指出,要改善上交叉症候群的症狀,放鬆和鍛鍊肌肉同樣重要。她為50+讀者設計6組動作,透過按摩放鬆緊繃的肌肉,藉由運動把鬆弛的肌肉練強。每天花半小時鍛鍊,3~4個月後就能感覺體態有明顯的改善。運動前,請先準備瑜珈墊、筋膜按摩球(也可以網球替代)和薄彈力帶。〔第一部分 放鬆肌肉、開發脊椎活動度〕動作1 上斜方肌按壓放鬆 將按摩球置於肩膀後方上斜方肌的位置,靠在牆上輕輕按壓滾動,找出表層筋膜特別緊繃的「激痛點」,加以放鬆。每個點可以按壓60~90秒,動作約持續5分鐘。動作2 胸肌按壓放鬆將按摩球放置於鎖骨下方到肩膀內側之間的胸肌,靠著牆壁按壓。這組動作可放鬆胸肌、連帶舒緩頸部痠痛。若胸肌較為緊繃,按摩時疼痛感非常明顯,也可不靠牆直接以手持按摩球按壓胸肌,同樣有放鬆效果。注意不要按壓至手麻的現象發生。動作3 側貼牆劃圓單腳屈膝靠牆、另一隻腳跪在厚毛巾或瑜珈墊上,手貼牆壁畫半圓。在動作過程中,骨盆維持穩定不動,頭部和胸口則跟著手的動作自然向後轉動。單手伸展至最大角度後,停留3個深呼吸的時間,再循相同路徑回到起始動作。左右兩側各做3次。這個動作可以伸展胸肌、背肌,活動頸椎、胸椎和肩胛骨,是一個很全面的伸展動作。可以的話,手盡量貼近牆壁,伸展角度較大。初學者亦可先從離牆一段距離的位置開始練習。〔第二部分 運動鍛鍊,強化弱肌〕動作4 彈力帶繞圈耳垂、肩膀、髖骨對齊,維持在正確站姿上。雙手抓著彈力帶往後舉過肩膀,持續往下。這個動作可以讓內旋的肩關節往外伸展、肩胛骨後收強化背肌,改善圓肩的效果相當好。有些人在雙手後舉時,會因為肩關節活動度不夠而往後仰、重心前傾。但若上半身跟著手移動,就很難達到鍛鍊背肌、活化肩關節的效果。手若無法後舉過肩,則可以將彈力帶握得更寬,或舉至個人能力可及的最高位置即可。想要更進階鍛鍊的話,也可改用沒有伸縮彈性的繩子。動作5 彈力帶划船坐在瑜珈墊上,彈力帶繞過雙腳,上半身維持良好姿勢,不駝背。雙手往後拉,肩膀往後收,做出划船的姿勢。這個動作應會使人感受到兩側肩胛骨非常明顯地向中央靠近,鍛練背部肌群。動作6 眼鏡蛇式趴在瑜珈墊上,雙手肘置於胸口兩側,頭往上推、肩胛骨往下放,頭和胸口維持直線,感受背肌收縮。注意頭部不要往後仰。「運動只占我們日常生活1%的時間,但姿勢占99%的時間。」珍珍提醒,除了持之以恆的運動,也要經常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姿勢,才能達到最佳的鍛鍊效果。從現在開始給身體多一點關注,你會發現自己愈來愈好!原文:虎背熊腰不是發胖,是上半身肌肉無力!6組動作,練出天鵝頸、直角肩、少女背
-
2020-10-25 科別.骨科.復健
進行時別在皮膚上擦乳液!資深職人教你自我筋膜鬆解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筋膜修復重塑徒手按摩全書》,作者南西.約翰斯】自己簡單嘗試一下,看看會發生什麼事!請記住,不要在皮膚上擦乳液或乳霜。 自我鬆解練習1 胸骨上端1. 將左手放在胸骨上端。取決於面積範圍,您可以放上整隻手或是只用指尖平坦處,但必須與皮膚有大範圍的接觸。2. 將右手放在離右肩關節 2 或 3 英寸處,同樣要盡量與皮膚接觸。3. 放鬆,集中注意力,不要預期會發生什麼事。4. 按壓皮膚;壓入皮膚,但不要強行壓入。5. 往橫向施力並慢慢增加力道,右手往肩膀移動,左手向左胸移動。6. 稍作停留,感覺身體部位是否有所緩解,然後跟著鬆解的方向和節奏行進。7. 如有需要,請改變位置。試著找到最好的進入角度或是與身體部位有更完美的接觸。8. 同樣的,等待鬆解發生並跟隨發生的方向行進。9. 您的手可能會在皮膚上滑動,但請盡量不要那麼做,因為推開和伸展動作不是在皮膚上方發生,而是在皮膚下方。自我鬆解練習2 側頸如果您覺得前一部位不易試驗,又或者鬆解似乎沒有發生,您也可以嘗試用側頸作試驗。請輕柔地對頸部施加壓力—不要往下施加太多壓力,要緩慢進行推開動作。當您專注執行此任務時,手指要在頸部皮膚上找出合適的接觸點,然後稍微壓入該處皮膚,以尋找皮下較為深層的筋膜。接下來,雙手手指開始輕柔地往兩側移動,找出能夠拉緊受限部位或緊繃部位的最佳角度。等候並感覺筋膜鬆解的速度,並隨著筋膜在皮膚下伸展,逐漸增加雙手接觸點之間的距離。 自我鬆解練習3 前臂另一個您可以試驗的部位是前臂。將前臂置於桌面,掌心朝上。另一隻手的手指放在靠近肘窩的前臂近端。集中注意力,用指尖平坦處,甚至是小指頭邊緣處壓入前臂。對手腕施加一些壓力以便拉緊筋膜,但不要在皮膚表面滑動。稍等一下。當您的手指前端在往手腕方向移動時感覺到軟化,請跟隨張力的變化行進。慢慢拖曳指尖和皮膚之間的接觸點離開肘部,慢慢往手部伸展軟組織。您可重複以上動作,慢慢感受。無論您用哪一個部位作試驗,完成後觀察看看皮膚是否呈現粉紅色,代表您鬆解了該部位,並增加了該部位的血液循環。看看您是否能感覺出鬆解的一側和未經治療那一側之間的區別。您鬆解的部位是否出現微妙的變化—變得比較放鬆、敞開、有彈性或不僵硬?如果是的話,您可能已經與這個技術結下不解之緣,並急於再試一次。如果沒有,不要擔心。練習可以造就進步,而且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鬆解這些部位,之後會有機會再讓您嘗試一次。
-
2020-10-24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腫痛別再忍!醫籲:快就醫找病因,別錯過治療黃金期!
50歲的陳媽媽(化名),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無法自己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是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馬上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彰,直到醫師幫忙申請生物劑,治療3個月後症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收治個案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陳媽媽是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她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來就診,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時可能導致身體失能。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30歲到50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陳俊銘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症狀,更要注意三高問題。陳俊銘指出,目前在診斷上除了 詢問發病過程外,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更重要的是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減少發炎狀態。除了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輸入人體後可以結合特定的細胞激素或訊息傳遞物質,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還好目前生物製劑的種類很多,患者可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諮詢專家/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俊銘
-
2020-10-22 養生.抗老養生
秋天也中暑!醫囑兩種食物少吃和漸進式進補
秋意深,日夜溫差大,體質敏感者出現症狀,提前冬季癢,還有人被秋老虎熱到中暑,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提醒民眾,最好別再喝冰飲,進補採漸進式,如果氣溫升就要降低補藥分量。張煒東表示,近日門診很多鼻子過敏、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的病人,因為早晚冷,水氣凝結成露,白天卻高溫炎熱,空氣中的水分更少、更乾燥,古人稱為「秋燥」,當呼吸道黏膜變得乾燥,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過敏的發炎反應。他說,中部地區白天溫度升高,飆高攝氏30度以上,許多民眾晚上設定冷氣溫度和夏季一樣才睡得著,但半夜氣溫轉涼,戶外戶內都冷就很容易著涼,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等風寒情形,也容易增加關節痠痛或舊傷發作機率,最近腰頸扭傷的人不少,都跟肌肉僵硬不慎拉傷有關。張煒東說,這幾年來氣候變遷,一天之內溫差變化大,很多疾病在不該發生的季節發生,例如往年冬季搔癢症的患者今年秋天出現症狀,以前秋天幾乎沒中暑案例,今年秋天卻有人熱到中暑,今後要注意的不只是節氣問題,還要留意溫差變化造成的身體狀況。秋季另一個好發疾病是腸胃腹瀉,有些民眾夏天吃太多冰品導致腸胃功能不佳,有人到了秋天還是繼續喝冷飲,食用涼性的西瓜、苦瓜等瓜果類食物,古人說「秋瓜壞肚」,就是指涼性食物會讓胃腸功能出現問題,造成腹痛腹瀉的情況。張煒東說,溫差變化大時,身體對環境的反應和肝的協調功能有關,中醫典籍記載「肝主疏泄,主調達。」秋天季節變化時,有些人會覺得昏昏欲睡,整天提不起勁,這就是肝的協調功能較差,可以吃點牛排、牛肉湯、豬肝等補血食物來提高身體應對的能力。張煒東表示,如果睡醒後還是很疲倦,那就表示身體已受天氣影響,在秋燥的食療方面,應以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如蓮藕、燕窩、銀耳、蜂蜜、梨等可以滋潤水分又不會過度寒涼的食物為主。也可以加強運動的質和量,從運動去加強改善循環。對於秋冬進補方式,張煒東建議採取漸進式,依照天氣溫度的變化來調整,以吃羊肉爐為例,若天氣沒很冷,中藥包劑量要減半以上,最好要加入大量的青菜,這樣可以減緩補藥的熱性,又達到補養的效果,避免太「熱性」,恐會造成睡不好、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身體上火的情況。
-
2020-10-19 科別.骨科.復健
有時肌肉過於僵硬?資深治療師教你判斷筋膜是否影響身體功能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筋膜修復重塑徒手按摩全書》,作者南西.約翰斯】筋膜受限如何導致身體功能障礙我在治療患者時羅列了以下的觀察,而患者的身體結構表現得就像下列變化真的發生過一樣。我並不知道筋膜受限確切的機制為何,但是這些印象成功協助我處理了許多患者筋膜受限的困擾。● 有時肌肉摸起來就好像被過度包覆一般,觸感很完整,但是非常緊繃。肌肉外層似乎沒有其他肌肉來的柔韌有彈性,彷彿被帆布而非 T 恤材質的布料覆蓋。在這種情況下,肌肉無法完全收縮,因為這種半僵硬覆蓋物所能提供的空間不足,導致肌肉無法完全膨脹。出現這種狀況的患者常會說他們試圖運動緩解疼痛,但是疼痛不減反增,又或者就算努力實行居家運動計畫,身體仍然沒有強化。讓我舉一個例子,設想有位患者因為從事大量的園藝工作,長時間過度使用二頭肌,導致二頭肌輕微受傷,以及肌鞘與肌腱發炎僵硬。患者或許會說他們的前肩和上臂疼痛,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和恢復性治療,二頭肌肌鍵或許恢復良好,大致上可以正常運作。但若是二頭肌肌肉無法收縮自如,患者的肩膀功能便會持續處於受損狀態,而僅僅靠運動並無法緩解肩膀和上臂疼痛。這個時候若進行肌筋膜放鬆軟化受限部位, 便可以大大緩解患者的疼痛並且促進傷口癒合、血液循環,最終便能強化受限部位。● 有時肌肉摸起來有如肌肉組織過於僵硬,無法伸長,彷彿肌束固體化或纖維化了一般。這種觸感跟上述肌肉被過度包覆時的觸感又有所不同;不僅僅是表層肌肉,深層肌肉都是僵硬的,感覺就像是在觸摸濕硬的沙子一般。肌肉雖然可以移動,但是一次只能動一點。受損的肌肉侷限了拮抗肌啟動後所能伸長滑行的幅度。舉一個例子,患者完成膝關節手術後,他們的股四頭肌就會陷入這種狀況。我有許多患者在完成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無論重複做了多少次膝屈曲運動,膝蓋還是無法活動自如。當患者在做膝屈曲運動時,若能專注於放鬆與充分伸長股四頭肌,疼痛通常可以即時緩解,膝蓋活動度亦可獲得改善。● 肌腹邊緣感覺起來經常像是黏在一起,不能順暢滑動。當肌肉邊緣光滑並且運作良好時,您可以感覺到指尖滑入肌腹之間的凹槽中,並可以一路沿著肌肉的邊緣滑動,就像是手指在鬆軟的繩辮上滑動一樣, 而且邊緣處有彈性。但是如果兩條繩索(肌肉)黏在一起,那麼肌肉之間的縫隙感覺起來比較鈍,彈性比較少,手指也不易在此處滑動。身體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這種狀況,但是上臂和大腿發生的頻率較高。股四頭肌的外側邊緣在動作過程中拉動外展肌的邊緣,反之亦然,會造成臀部出現不易察覺但持續性的旋轉以及疼痛。這種情況很難解決,除非這場大腿中的拉鋸戰得以解決。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 如果位於止點位置的胸大肌和三角肌不能相互順暢滑動,肩帶的整體平衡則會受到影響。● 您可能會覺得身體局部受限的部位感覺起來好像一坨膠水乾掉並固定在組織上,讓關節或肌腹不能順暢動作。這讓我想起用微波爐解凍雞肉後,雞肉的外側開始稍微被煮熟的樣子—組織有些乾燥,並且沒有彈性。當患者的組織觸感跟上述相同時,您可以用雙手鬆解、軟化並解除限制,讓組織好像已恢復到較有彈性的狀態一樣。很多時候, 這類型局部受限發生在有許多結構互相摩擦的部位,就好像摩擦力是造成組織變化進而導致受限的原因一樣。我經常藉由觸診在前斜角肌底部和胸肌中發現軟組織受限,而這個僵化狀況似乎更加拉緊斜角肌,增加上頸部和顱底疼痛。這個狀況真實發生,即使實際上受限部位更為下層。當結構如上述般固化時,它會造成關節失去平衡,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關節疼痛。例如,如果位於止點位置的棘下肌和肱三頭肌,在後三角肌下方發炎固化,以至於後肩盂肱骨關節中形成一塊彈性較小的軟組織,整個關節就會好像向前傾斜一樣。這個狀況導致肱骨頭被往前推,以至於前部結構緊繃。在這種不良動力環境下, 這些不平衡狀態造成了重複性疼痛。而只有後部結構軟化以及鬆解, 使關節回到其平衡位置後,前肩盂肱骨關節的疼痛才會完全消失。● 有時肌肉邊緣靠近骨骼的部分可能是僵硬的,並且重複性處於緊繃狀態。當您慢慢壓入深層肌肉中時,越接近骨骼,您越可以感覺到肌肉在密度上的變化,就如同您把布丁擺在空氣中,它的邊緣會變得硬硬的;雖然布丁的外層密度比較高,但是仍然和內層軟的部分是一體的。您會注意到大部分肌腹仍然會收縮並具有柔韌性,但是患者仍然持續感到疼痛並且肌肉容易疲勞,就好像患者初次受傷後,他們的肌肉小心翼翼的運作,收縮力道只有中等強度。在這種情況下,肌肉無法一路收縮至骨骼止點,亦無法一路放鬆至那麼遠的部位,因此肌肉僵化的問題無法消除。當我們在這部分肌肉軟化僵化的筋膜時,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筋膜一旦鬆解,肌肉還會暫時變弱。然而,當患者再進行訓練,整塊肌肉可以自由收縮和放鬆時,便可看到患部受到治癒,最終得到強化。因這類受限長期存在,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多次治療才能獲得完整的效果。● 患者有的時候似乎全身筋膜嚴重受限,無論筋膜是前-後走向或是對角線走向。我發現這種情況比較常發生在經歷了摔傷或其他運動傷害的患者身上。當您藉由望診分析處於靜止狀態中的患者並嘗試瞭解患者身體不對稱的原因時,您可以嘗試找到患部,並對您觀察到的患部兩端進行鬆解。有時,當您正在治療患者身體某一個部位時,他們可能會告訴您他們身體的另一個部位有疼痛、拉扯、刺痛等感覺。用這種方式治療患者身體就像在一籃圍巾中進行揀選,拉到的圍巾兩端都不是來自同一條,但最終您會找到同一條圍巾的兩端。請您將手放在似乎有關聯的受限軟組織上,以直覺拉緊各部位的筋膜。如果您感覺到連結,也就是同一條圍巾的兩端,請加深鬆解。
-
2020-10-13 癌症.其他癌症
船長嚼檳榔上癮罹口腔癌 經治療仍留下不可逆功能傷害
邱姓船長開船往返台灣與離島,如同許多駕駛朋友,習慣嚼檳榔保持清醒,一天4、50顆家常便飯,某天發現嘴裡出現潰瘍硬塊,他買消炎藥及藥膏塗抹,潰瘍硬塊未消失還擴大,求助嘉義長庚耳鼻喉科陳弘晉醫師。經切片診斷證實口腔惡性腫瘤。幸好經評估仍未遠端轉移,經開刀重建及放射線化學治療,控制腫瘤;但外觀改變,發聲及吞嚥功能缺損,經濟重擔,為自己及家庭帶來長久深遠影響。陳弘晉指出,類似邱姓船長案例各地不停上演,嚼檳榔伴隨社會勞動文化,檳榔及其添加物具興奮中樞神經功能,許多人藉此提振精神調節心理壓力,但檳榔2003年被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台灣口腔癌患者高達9成有嚼檳榔習慣。檳榔菁仔成分(含檳榔素、檳榔鹼,都具有致癌性)及粗糙纖維會摩擦並傷害口腔黏膜,日久造成口腔黏膜纖維化、白斑、紅斑,最終可能轉變口腔惡性腫瘤。添加石灰為強鹼,更進一步促使細胞變異及癌化,對牙周及美觀傷害有顯著負面影響。根據大型研究統計,合併嚼食檳榔、吸菸及酗酒的狀態下,罹患口腔癌的機會竟高達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已列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4名,且有繼續向上攀升趨勢。口腔癌以手術切除為最主要治療方式,即使重建外科技術進步,口腔及顏面結構受損伴隨不可逆功能傷害。治療帶來咀嚼吞嚥、構音困難、頸部僵硬水腫、顏面缺損、骨壞死等後遺症,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人際溝通社交困難,還面臨可能復發風險。陳弘晉呼籲民眾戒食檳榔,強化動機,告訴自己為了健康珍惜家人,省下買檳榔錢用別的方式犒賞自己,尋求替代方法,以適量茶和咖啡提神,添加衣物保暖,試著透過口香糖和蒟蒻條咀嚼替代。
-
2020-10-13 新聞.健康知識+
按壓腋下會痛?恐是自律神經失調、心肌梗塞高風險群!專家教你「10秒這樣按」幫身體排毒
現代人長時間埋首案前,長期姿勢不良讓身體、肩頸都好~緊、好痛,不僅使血液循環惡化,還會影響淋巴循環!淋巴是什麼?淋巴系統是由淋巴、淋巴管與淋巴結所組成的循環系統。淋巴為富含白血球的透明液體,白血球為免疫系統的重要一角,透過淋巴循環可清除體內老廢物質、維持身體免疫力以抵抗病原體。在肌肉的協助之下,淋巴系統可以將液體輸送通過身體。按按腋下,會痛就可能是疾病高風險群因腫瘤、發炎、感染、手術或放射治療後都會導致局部淋巴循環不順、使淋巴液不正常堆積,引起發炎反應。按按腋下,會痛?那可能就表示腋下的淋巴已經阻塞了!而且還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肩頸痠痛、頭痛、肌膚狀況變差、以及心肌梗塞(特別是腋下有硬塊)等等狀況。日本經絡整體師朝井麗華在其著作寫道,99%的人都有「腋下淋巴阻塞」的問題,而腋下有著淋巴結,是肩頸淋巴液聚集的地點。若姿勢不良,造成的肩頸僵硬、肌肉緊繃就會使腋下周遭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變差。而「腋下淋巴阻塞」使腋下,及其周邊的肩頸、手臂、背,甚至內臟部位的血液流動不順、進而導致肌肉僵硬;血液不流通,易成手腳冰冷、內臟虛寒的體質;血液循環差,讓氣色變差、皮膚暗沉等等,肌膚也大受影響;而體內多餘的水分、老廢物質無法排出、造成身體浮腫;淋巴液中的白血球阻塞,造成免疫力低下、百病叢生。朝井麗華表示,若「腋下淋巴阻塞」,可以試試以下3招,不僅可以促進排毒,還能豐胸!(1)將右手的拇指放在左邊腋下中間,其他4根手指放在腋下後(2)像是抓住腋下般,輕輕揉捏至少10秒(3)4根手指再慢慢往下移動,並一個位置至少揉捏10秒還可以改善落枕落枕時,想要試著轉轉頭、動動身體來舒緩,但有可能越動越嚴重!朝井麗華認為,落枕並不是睡姿差、或是枕頭不適合,其實可能就是因為腋下、肩頸肌肉過於僵硬,進而拉傷脖子。因此可以試試以下3招,減緩落枕不適的狀況:(1)揉:將拇指以外的4隻手指頭併攏,揉捏落枕那側的腋下(2)順:按壓穴道「手三里」後馬上用手臂畫大圓(3)動:將落枕那邊的手臂打直、拳頭往天空舉起;接著將手肘往後拉伸10秒、且重複3回合延伸閱讀: 存活率不到10%,他卻把癌末當重感冒!43歲猛男CEO:別讓負能量,養大你的癌細胞
-
2020-10-13 科別.腦部.神經
頭痛就醫太誇張? 錯!醫師提醒就醫時間點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頭痛」問題,該症狀可說是「痛不死但又惱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廖岐禮表示,以最常見的頭痛類型「張力型頭痛」來說,佔所有頭痛患者的8成。張力性頭痛,又稱為「壓力性頭痛」、「緊縮性頭痛」。發生原因很多,一般常認為,此種頭痛是由於頭顱周圍肌肉筋膜收縮,刺激血管或筋膜周圍的疼痛受器所引發,而出現頭部兩側常有像被繃帶緊緊綑綁的疼痛感。廖岐禮解釋,張力性頭痛依照發生頻率和時間可分為:偶發性頭痛(不一定每個月都有頭痛)、頻繁性頭痛(每個月有1至14天會頭痛)、慢性頭痛(每個月超過15天會頭痛)。典型的頻繁性張力性頭痛的症狀有:輕到中度的頭痛、雙側疼痛、壓痛或緊痛感、走路或爬樓梯等日常活動不會加重,至少有2個症狀;頭痛持續30分鐘至數天;畏光或怕吵、沒有噁心感或嘔吐。廖岐禮指出,慢性張力性頭痛通常會持續很久,常造成明顯的生活困擾。但如果在出現症狀時,及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只要正確地使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就可改善。一般而言,要確診毋需影像學檢查,倘若出現突發性劇烈頭痛,頭痛伴隨發燒、視力模糊、頸部僵硬疼痛、意識不清,姿勢改變或用力時頭痛加劇,甚至出現臉歪嘴斜,一邊手腳無力等不尋常症狀時,建議就醫。急性發作時,可以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或阿斯匹林,合併咖啡因成分的藥物,其治療效果比單一成分止痛藥再好些。有研究顯示Acetaminophen成分止痛藥的效果差些,但對孕婦較安全。廖岐禮進一步說明,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採用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 Mirtazapine, Venlafaxine)、抗癲癇藥物(如Topiramate, Gabapentin)、肌肉鬆弛劑(如Tizanidine)或局部注射。非藥物治療,有熱敷或冰敷、針灸、按摩或推拿、休息、調適生活型態、協助了解並面對壓力或負面想法的認知行為治療。非藥物治療適用於希望不要吃藥、已經吃很多止痛藥、吃藥反應不好、身心壓力大的患者,或是孕婦。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 廖岐禮
-
2020-10-11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放鬆肌肉、對抗壓力 每個人都該重新學一動作
小楊在公司跑業務,不但要解說產品,還要送貨及收款。小楊有許多困擾,產品不好自己黑臉,業績不好老闆會臭臉,薪水不好老婆更會變臉,每件事都讓他壓力很大。這天客戶抱怨產品有瑕疵要求退貨,小楊耐心解釋,客戶依然無法接受。滿頭大汗的小楊,忽然呼吸急促,一陣暈眩,他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後來類似的狀況常常發生,小楊白天會覺得吸不到氧氣,呼吸又急又淺,夜晚則是腰痠背痛,無法入睡。小楊去看醫師,作了很多檢查,心肺功能沒問題,醫師說他是自律神經失調。服藥後許多症狀確有改善,但是他發現藥袋上寫的藥物副作用,他全部中鏢。尤其算術能力都變差了,與客戶談話時,無法組織句子,甚至會說出不是自己想說的話。醫師說,看起來小楊不適合藥物治療,改介紹他去作「行為治療」。顧名思義,小楊原本想像需要學習很複雜的行為,沒想到第一堂課老師教他呼吸,第二堂課也是呼吸,第三堂課又是呼吸。交學費學呼吸,實在不可思議,不過在學會腹式呼吸、深呼吸、放鬆肌肉後,困擾他許久的問題,包括吸不到空氣、背痛和失眠等,居然不藥而癒了。我們總認為呼吸是與生俱備的本領,人的一天大約呼吸25000次,除非你懂得如何正確呼吸,否則你不算是健康。研究顯示呼吸方法會影響體重、運動、體力、過敏、氣喘、打鼾、情緒、壓力和專注力等等。鼻子有纖毛幫空氣保濕、調溫、過濾;但三分之一的人用嘴呼吸,尤其台灣鼻過敏的學童很多,鼻塞張嘴呼吸會蒸發水分,造成口臭、牙周病。且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容易感染。鼻塞的人應尋求治療,並訓練閉嘴呼吸。鼻孔呼吸讓我們能吸飽吸滿,不僅吸到較多氧氣,吸入的一氧化氮濃度也較高。一氧化氮能放鬆血管,使血液循環運送氧氣,營養效率提高,因而體重、免疫、情緒,甚至性功能都能改善。常見人緊張或頭痛時,急促呼吸想要增加氧氣。快而淺的呼吸,心臟有壓力,脖子及肩頸肌肉緊張,使人身體僵硬處於慢性的壓力狀態。呼吸是反射動作,可以學習控制。西洋的運動強調有氧,亞洲的運動包括瑜伽、氣功、太極等等,強調養身,都有一套訓練呼吸方法。所謂腹式呼吸又稱橫隔膜呼吸。一般人每次呼吸只用到10%的橫隔膜,學會腹式呼吸可以訓練自己深吸,使肺能吸入更多氧氣減少壓力。作者由於長年在手術室工作,經常腰痠背痛。2018年美國整外醫學會提供人體工學課程,號稱可讓外科醫師身體更舒適,工作更有效率,整堂課除了講解解剖結構,指導怎麼彎腰及搬重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在解釋呼吸。外科醫師手術時如果身體前傾,會壓縮肋骨到骨盆間的空間,使主要呼吸肌肉減少50%強度,結果呼吸變淺,大量使用次級的呼吸肌肉,造成腰痠背痛。所以外科醫師手術時,不應委屈身體配合手術檯,應盡可能調整燈光、手術枱,注意姿勢,只要控制呼吸就能放鬆肌肉,對抗壓力。作者身體力行之後,受益良多。所以建議每個人都該重新學習呼吸,增進健康。
-
2020-10-07 科別.骨科.復健
半夜經常被左手痛醒 男子接受脊髓電刺激療法終能安眠
1名37歲男子罹有脊髓空洞症,4年歷經3次手術僅改善左手無力症狀,卻仍經常痛到無法成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接受多種治療均不見效。所幸最後透過「脊髓電刺激療法」治療,疼痛指數從10分降至3分,終於讓他能一覺到天亮。患者說,10多年前發現罹患脊髓空洞症,接受多次手術後,雙手僵硬及攣縮的情況雖有改善,但左手掌至手肘依舊會疼痛,半夜經常被左手痛到無法成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雖嘗試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痛,令他苦不堪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針對肢體的疼痛、手術後殘留的疼痛、不明原因發生的疼痛、如火燒般的疼痛,稱之為「難治性慢性疼痛」,常見於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外傷導致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神經根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一般會先透過口服止痛藥、肌肉注射止痛劑或病患自控式止痛等方式改善,但若是上述方式改善效果有限,則會評估透脊髓刺激療法治療。他說,脊髓刺激療法是在患者頸椎或胸椎放入一條細小的電極導線,並連接埋於鎖骨下方的神經刺激器,經由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波,抑制從患部傳送到腦部的疼痛訊息,以降低疼痛感。患者平時可透過體外遙控器調節電源開關和刺激強度,裝置後通常能減少5至7成的疼痛,並減少藥物的服用量,降低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能使睡眠時間增加,提升生活品質。因電流直接抑制疼痛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不會有不良影響,也不會傷害神經組織,也不必擔心觸電情形,電池的壽命約5到8年左右,會因設定或使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別。當電池沒電時,需再次做手術更換電池。另外,因此裝置可能與電磁能產生反應,應避免與防盜裝置接觸,若因出國經過機場的安檢裝置時,務必向相關人員出示證明,以避免神經刺激器受到干擾。林志隆提醒,脊髓刺激療法在疼痛治療中,屬於較昂貴的治療方式,要花費約90萬元,建議治療前應經過審慎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以達到最佳療效。
-
2020-10-06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痛到想殺人 僵直性脊椎炎可以不要那麼痛
一名40多歲的男子,因為慢性疼痛,導致長期失眠,依賴多重安眠藥才能入睡, 有一天竟然在意識不清的狀態下,拿刀砍傷太太,太太痛苦到申請家暴想要離婚,男子經由疼痛科轉診到風濕免疫科後,才發現疼痛原因是僵直性脊椎炎所造成,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疼痛大幅改善,夫妻兩人重修舊好,手牽手回門診感謝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李克仁指出,「疼痛」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最大的困擾,而疼痛是旁人看不到、感受不到的痛苦,病患甚至被懷疑是精神疾病,對病患來說,卻是有苦說出不出,往往痛到睡不著,肌肉無法放鬆而更疼痛。在惡性循環下,工作、家庭、人際關係都無法維持。僵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疾病,常見發生於20歲到40歲的年輕人,而且男性多於女性,常見的症狀包括晨僵感、下背痛,經常被誤會是運動傷害,延誤就醫的情況很多,女性因為缺乏警覺,延誤就醫的時間更長。李克仁心疼地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只要正確就醫「這個病一點都不難」。可是病患往往給自己找理由,「搬重物扭到」、「腰子有問題」,看遍復健科、家醫科、骨科、疼痛科,最後才想到風濕免疫科。要正確診斷僵直硬脊椎炎,醫師會像偵探般抽絲剝繭,李克仁說,僵直性脊椎炎診斷主要靠病史詢問,包括有沒有出現晨間僵硬、晚上翻身疼痛等發炎性下背痛的表現,眼睛有沒有虹彩炎,再輔以X光檢查,看看薦腸關節是不是有發炎過後的痕跡。如果是不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x 光表現不明顯, 單憑著病史詢問比較難診斷,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後,能夠得到緩解,有時候也是診斷的一種方法或是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收集周邊關節發炎的證據,以求正確診斷。此外,李克仁強調,沒有單一項目可以直接診斷僵直性脊椎炎,抽血檢驗「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雖然大部分病患都有此基因,但是有基因不一定發病,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會發病,而沒有基因也不代表不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因此,絕對不可以只依賴基因檢查就決定病人是否有病。傳統的藥物治療以減輕疼痛、改善僵硬為主,例如通常在第一線使用的消炎止痛藥,不過,有些難治型的僵直性脊椎炎,使用消炎止痛藥仍然無法止痛,或是緩解發炎症狀,可以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這一種常用的生物製劑稱為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是用注射的方式使用。李克仁說,詢問該病患病史,發現他已經痛了五、六年以上,X光檢查也發現脊椎部分出現沾黏,如果已經發生骨頭沾黏,就難以再改善。若是該病患早一點正確就醫,不僅可以減少疼痛,也可以避免進一步沾黏,呼籲病患一定要及早就醫,配合醫囑,規律服藥,減少疼痛,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避免惡化至骨頭沾黏。李克仁小檔案專長:▪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乾燥症、血管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慢性蕁痲疹、過敏、氣喘等等有關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碩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經歷:▪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風濕科主治醫師▪慈濟醫院台北分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台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2020-10-05 科別.泌尿腎臟
不敢上公廁?半蹲尿尿有風險
● 半蹲尿尿,易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 避免感染,擦拭屁股或使用免治馬桶沖洗要「由前往後」● 解尿應選擇「全坐」或「全蹲」出外上廁所對女性來說是一大困擾,許多人擔心公廁坐式馬桶衛生,不敢使用,因此不是常憋尿,就是以半蹲的姿勢解尿。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許多女性半蹲尿尿,反而容易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久而久之,恐導致尿液蓄積,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北榮桃園分院院長、泌尿部主治醫師盧星華指出,半蹲時確實會影響骨盆肌肉變得比較緊,也比較不好解尿,但因此尿道感染者,診間並不常見。常見女性尿道感染,主要是上完大號後,由後往前擦拭,反而讓殘餘糞便中的細菌帶到陰部,因此,不論是擦拭或使用免治馬桶沖洗,一定要「由前往後」,避免發炎。全坐或全蹲 才不會尿不乾淨張雲筑表示,排尿時交感神經放鬆、副交感神經刺激,會讓膀胱收縮夠力、括約肌放鬆,尿液才能順利排出。若採半蹲姿勢,骨盆底肌需要出力,尿道無法完全放鬆,尿液還沒排完,排尿動作就先行停頓,因此容易尿不乾淨。殘尿比率越高,膀胱壓力大,可能造成頻尿、泌尿道感染,甚至腎臟水腫。因此,張雲筑建議,女性解尿應最好選擇「全坐」或「全蹲」,讓尿道完全放鬆。由於骨盆底肌肉位於最底層,承受人體臟器重量,張雲筑說,除了半蹲尿尿外,若久坐久站、愛蹺腳、慢性便祕、體重過重等,也可能過度或不當使用骨盆底肌肉群,導致肌肉僵硬、筋膜缺氧沾黏、血液循環不佳,造成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進而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酒精擦座墊 基本上不怕感染許多女性認為,與其坐在公廁馬桶上,寧願憋尿。萬芳醫院泌尿科主任溫玉清表示,憋尿更容易導致泌尿道發炎。因為膀胱中常有大量尿液,容易繁殖細菌,且膀胱過度撐大,也會造成肌肉疲乏、收縮力下降,造成膀胱發炎,容易有血尿。溫玉清指出,若是使用公用的坐式馬桶,確實有可能因為座墊上仍有病毒或是細菌存活,造成皮膚、大腿或會陰部位接觸到而感染皮膚炎或性病,但臨床上較少見,若真的染病主要是因為自身抵抗力低所致。溫玉清說,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會隨身攜帶酒精,如廁前只要用酒精將座墊擦拭乾淨,並鋪上衛生紙,基本上沒有感染疑慮。熱敷加泡澡 修復骨盆底肌群有些女生擔心不論坐式或蹲式的馬桶,「水柱過強」使得細菌隨著尿液噴濺到陰部造成感染,張雲筑建議,可在如廁前將一張衛生紙鋪在水面上,尿液碰到紙面便不容易噴濺。張雲筑表示,如果真的「心生障礙」,非得半蹲解尿,可使用熱敷、泡澡,或使用按摩球按摩髂腰肌,幫助修復骨盆底肌群;或是可選擇站立式小便斗,可幫助女性站著尿尿,不但不須碰觸到座墊,也避免骨盆底肌過度使用的風險增加。
-
2020-10-05 科別.泌尿腎臟
愛蹺腳、半蹲如廁快改!小心這病害私密處漏尿、疼痛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身材姣好、體態曼妙,才31歲非常熱愛運動的女性業務,不論衝浪、慢跑、重訓全部都非常喜愛,然而很多人眼中的運動好手,確有難以啟齒的苦處,不但私密處容易漏尿與疼痛,經常也會「性趣全失」,相當困擾,曾自認尿道發炎到藥房買藥舒緩,但1年來仍然反覆發作,就醫才發現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論站與坐 上半身都會壓迫患骨盆底肌肉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人體不論站姿或坐姿,身體重量都會壓在骨盆底肌肉,就像1張肌肉交織的網子,由許多肌肉一起撐住上半身重量與姿勢,然而任何肌肉都有可能因過度使用,導致受傷疼痛,任何姿勢不良或施力不當,都容易讓骨盆底肌肉發炎,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張雲筑說明,男性骨盆底肌肉比女性強壯,比較不容易受傷,反觀女性在不正確姿勢或施力下,就容易發生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個案可能因熱愛運動,卻忽略了放鬆身體與正確施力,當出現私密處疼痛時,自己認為是尿道感染,到藥房買藥想舒緩,沒想到症狀持續難改善,一度以為是結石引發疼痛。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確診困難 確診要學習放鬆肌肉張雲筑強調,直接確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比較難,要用排除方法,例如尿道或膀胱感染發炎等,確認很多疾病都排除後,最後才會想到肌肉筋膜炎。不論性別,有時都需要內診,女性在陰道找尋痛點,男性則由肛門確認,肌肉筋膜炎如果沒有即早治療,肌肉容易纖維化僵硬,也可能會缺氧導致沾黏,導致慢性疼痛。張雲筑解釋,確診肌肉筋膜炎首先要改變不當姿勢與施力,平時運動最好也暫停一下,配合熱敷和泡澡放鬆肌肉,也可以用舒展球幫助肌肉伸展,醫師也會開立藥物協助舒緩不適,如果比較嚴重,可能就需要使用物理治療介入。張雲筑補充,31歲個案在治療與改正後,困擾已經不再,重新開始自己最愛的多種運動。愛蹺腳與半蹲如廁 小心反覆發作苦了身體愛翹腳女性要注意,小心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找上門,張雲筑提到,若習慣以半蹲姿勢排尿、久坐久站、愛翹腳、慢性便秘、體重過重、曾有過生產撕裂傷等,也可能因骨盆底肌肉筋膜組織受損、發炎而失去彈性,導致功能異常與不適。張雲筑提醒,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也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當女性出現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建議尋找醫師檢查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泌尿道反覆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一直想尿尿?又常漏尿?小心是間質性膀胱炎! 教你用2招加大膀胱容量
-
2020-10-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C可預防主動脈剝離?教授告訴你為何是胡扯
昨天(2020-9-28)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記者劉小姐寄來電郵,說他們正在查證一則關於「維生素C可預防主動脈剝離」的傳言,所以希望能採訪我。《主動脈剝離》是這半個月來台灣媒體的熱門話題,而這是因為年僅36歲的藝人黃鴻升在2020-9-16由於主動脈剝離而猝死。事實上,幾天前(2020-9-24)讀者George Hsu就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問我《維生素C可以修復結締組織,是否為真?》,而他所附上的網路連結就是引領到一篇聲稱「維生素C可預防主動脈剝離」的文章。這篇文章是自然療師陳俊旭2020-9-19在臉書發表的,標題是主動脈剝離如何預防?。我把它的幾個重點拷貝如下:1.問題就出在結締組織脆弱,講白一點,就是維生素C攝取不足。2.不管成因、預防、保養,都應該大量補足維生素C、膠原胜肽,以強化體內結締組織,使之不容易破裂。3.整個治療的方向就是要圍繞在強化結締組織,尤其首重維生素C和生物類黃酮的補充。光吃蔬果補C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劑量。4.修復結締組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牽扯到至少一百種疾病。靠的就是維生素C,但藥廠卻很不喜歡維生素C,因為如果這堆疾病這麼容易治療,大家就不吃藥了!所以,陳俊旭自然療師認為主動脈剝離的預防和治療其實是很簡單,也就是要大劑量地補充維他命C。雖然我打從心裡知道這是荒唐無稽,但為了公平起見,我還是很認真地做了很多查證。首先,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vitamin C和aortic dissection(主動脈剝離)》這兩個關鍵字搜索,結果是零。然後我也到Linus Pauling Institute(萊納斯坡林研究所)的網站的一個專講維他命C的網頁搜索,結果也是零。Linus Pauling Institute是Linus Pauling博士在1973年創立的,而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證明維他命C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也就是說,這世界上不大可能有什麼人或機構會比Linus Pauling Institute更想證明(或哪怕只是聲稱)維他命C能預防或治療主動脈剝離的。可是,為什麼它會連提都不提呢?所有大動脈,包括主動脈,都是具有三層的結構,分別是內皮層(endothelium,也叫做tunica intima),平滑肌層(smooth muscle,也叫做tunica media),和外皮層(tunica adventitia)。在正常情況下,血液在血管裡流動,就只會接觸到內皮層。如果主動脈裡的血液穿破內皮層,從而流入平滑肌層,就會造成內皮層和平滑肌層的撕裂。這種現象就叫做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主動脈剝離之所以會發生,簡單地說就是,當血壓高過於主動脈管壁所能承受的限度,血液就會穿破內皮層,從而導致內皮層和平滑肌層的撕裂。這就是為什麼罹患高血壓的人是會發生主動脈剝離的高風險族群。可是,絕大多數患高血壓的人並不會發生主動脈剝離,所以這就表示,一定是還有其他的因素,才會引發主動脈剝離。如上一段開頭所說,主動脈剝離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血壓高過於主動脈管壁所能承受的限度,所以主動脈管壁的質地,就是會不會發生主動脈剝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主動脈管壁的質地是由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來決定。不過,由於大多數人聽不懂什麼是《細胞外基質》,所以它就常被說成是《結締組織》,儘管結締組織實際上是包括了硬骨、軟骨、脂肪、血液、等等並不是細胞外基質的組織。細胞外基質的最主要成員就是膠原蛋白(collagen),而另一個數量較少,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員是彈性蛋白(elastin)。就主動脈而言,膠原蛋白所形成的纖維是負責主動脈壁的抗張強度(tensile strength),而彈性蛋白所形成的纖維是負責主動脈壁的擴張性(expandability)和後坐力(recoil properties)。所以,當這兩種蛋白所形成的纖維有良好的搭配,主動脈管壁的質地就會好。反過來說,當這兩種蛋白所形成的纖維沒有良好的搭配,主動脈管壁的質地就會不好。膠原蛋白的合成是需要維他命C,而這也就是為什麼陳俊旭自然療師會認為大劑量地補充維他命C可以預防和治療主動脈剝離。可是,如上一段所說,除了膠原蛋白之外,主動脈的結構和功能也是需要彈性蛋白。而很不巧的是,儘管維他命C會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它卻是會抑制彈性蛋白的合成。請看Ascorbate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elastin and collagen biosynthesis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skin fibroblasts by pretranslational mechanisms(抗壞血酸通過預翻譯機制差異調節血管平滑肌細胞和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的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的生物合成)。還有,已經有研究發現,過多的膠原蛋白會增加動脈的僵硬度,從而可能導致主動脈剝離,而過少的膠原蛋白則會削弱主動脈壁,從而也可能導致主動脈剝離。也就是說,不管膠原蛋白是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請看Extracellular matrix, regional heterogeneity of the aorta, and aortic aneurysm(細胞外基質,主動脈區域異質性和主動脈瘤)。綜上所述,大劑量補充維他命C,一方面可能會造成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之間的比例失衡,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增加動脈的僵硬度,而這兩種情況都會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不過,這都只是根據實驗室的證據來做的推理。臨床上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大劑量補充維他命C會導致主動脈剝離,或增加它發生的風險。原文:維他命C預防主動脈剝離的胡扯
-
2020-10-04 科別.骨科.復健
頸痠、肩痛、手麻…頸椎症候群不用開刀?中醫師有解方
52歲的陳先生(化名),4年多前因脖子痠痛就診。主訴疼痛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但效果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每天需服用止痛藥來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作,生活及睡眠品質也大受干擾,導致個性變得易怒暴躁。患者因此求助於中醫師,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3周,以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已經大幅減輕;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中醫師李維哲指出,此類病人的肩、頸、上背連至手臂、手指的痠麻痛感,常源自於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是工作負重太過,造成頸部肌肉與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椎間盤壓力升高,導致頸椎退化加速,甚至有脫位、突出及長骨刺的現象。而病患的頭痛也是由頸部問題所引起,臨床上,稱為「頸因性頭痛」,與一般偏頭痛不同。李維哲解釋,頸因性頭痛常由頸部動作及頭部姿勢改變所誘發。姿勢不當時,使頸椎活動度受到限制,讓周邊的韌帶與肌肉僵硬,就會引發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神經而產生頭痛的症狀。李維哲表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是因為長時間的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陳先生的問題源於頸部附近的肌肉韌帶長期緊繃,因此,針灸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選擇風池穴、完骨穴及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特定穴位。李維哲進一步說明,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手法,藉以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李維哲提醒,避免「頸椎症候群」惡化,須注意:1.平時需多注意頸部的姿勢,避免長時間處於前傾狀態,建議可微收下巴矯正。2.避免過度負重,提背過重的背包或長時間背背包於同一邊。3.若工作需要常使用電話,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可考慮用耳機式聽筒。4.避免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5.儘量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超過30分鐘最好伸展活動筋骨。6.若肩背痠痛症狀超過半年,上下肢麻、痛或無力持續,且伴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則表示頸椎病變較嚴重,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及治療。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中醫師 李維哲
-
2020-10-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他問新冠是不是超弱? 釣出患者曝「染病200天」崩壞經驗
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經破100萬,連美國總統川普都確診,不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死亡率更高,2年死亡人數5000萬,兩者相比,新冠肺炎就像小巫見大巫,因此就有網友問新冠肺炎是不是弱爆了,結果釣出新冠患者大談得病親身經歷,直呼「你身體就像颱風過後,整個崩壞了」。在國外染疫的台灣網友在PTT上的「Gossiping」板上分享染病經驗,表示新冠肺炎單看死亡率,確實是沒有特別強,但從染病到現在,約200天左右,身體還沒完全好,而這病毒最變態的地方就是會讓你整個免疫系統亂掉,直言「就算病毒沒了,你身體就像颱風過後,整個崩壞了」。網友表示,以國外標準來說,自己染上新冠肺炎的程度,算是輕度偏中度,真正發病的時間大概一周左右,國外以這種程度來說,只會讓患者在家休養,而染上新冠肺炎的患者大概有1到2成左右的機率,會變成慢性病,因此自己從發病開始,就有持續關注「阿六」病毒的後遺症,更以自身的經驗,列出染病的4個階段。網友親身染病經驗,以下把它分為4個階段:第一期發病初期的5到7天,症狀為頭痛、喉嚨痛、輕微咳嗽,與一般感冒並無二異。第二期發病第7到14天,感受到明顯的胸痛、極度疲倦與無力感,且在睡覺的時候,會因為無法呼吸而被嚇醒,還有坐在車上,想用手機拍照時,會無法集中注意力,到第13天時,白天精神狀況特別好,但傍晚開始,症狀發作的特別厲害,就這樣時好時壞的狀態持續到20幾天。第三期發病第30天到120天,這段期間是網友認為最慘的,從小到大生過的病或做過的手術,都會跑一遍,自己的症狀是有輕微中風、右手右腳麻痺、無法站立洗澡、晚上的時候突然面部僵硬無法微笑等症狀。基本上時好時壞的狀況持續到120天左右,中間有時候精神不錯,會進行一些輕微的運動,結果接連幾天又會復發,不過那時候看了一些研究報告跟其他病人的親身經驗,大概知道控制飲食跟營養品可以壓制住這症狀第四期發病第120天之後,開始固定服用用75-150MG的阿斯匹林,基本上只要不吃垃圾食物跟喝酒,就可以跟正常人差不多。網友在最後表示,自己搬到加勒比海養病,因為天氣好,身體也會感覺比較好,而這200多天雖然病情還沒完全康復,但跟其他人比起來,已經算好很多,並舉例,有病人是過了100多天,每天都還會聞到燒塑膠的味道,還有20幾歲的女病人,每天一直拉肚子,甚至有病人過了好幾個月,注意力都無法集中。慘痛染病經驗也讓染病網友直呼「你如果覺得OK,我跟你換一下」,貼文一出,其他鄉民們也紛紛鼓勵回應「保重身體,也感謝您的分享」、「兄弟保重,這紀錄有種惡靈古堡的即視感,祝你早日康復」、「早日康復!台灣真的太像平行世界,不少人都鬆懈沒那麼注重防疫了」。
-
2020-10-01 科別.骨科.復健
落枕可以靠熱敷或伸展舒緩?醫:先確定原因,自行處置嚴重恐中風
相信不少人都有落枕的經驗,輕則難以活動,重則舉步艱辛每步都在痛。遇到落枕時有些人說可以冰敷,有得人則說要熱敷,有人說做伸展操有用,有人則會硬把脖子凹回來。究竟為什麼會落枕?如何避免落枕發生落枕?落枕當下又要怎麼改善?來看復健科許嘉麟醫師怎麼說! 為什麼會落枕?醫:年齡、成因不盡相同! 許嘉麟醫師表示,落枕的正式名稱為「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是一種因為頸部肌肉收縮而無法放鬆,進而形成疼痛、僵硬的不適症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身體為了保護已經受傷的頸部,防止頸部周圍組織進一步受傷所產生的保護機制,而不單單只有枕頭沒睡好、睡姿不良等,形成的原因不同防範方式也不同,不同的年齡層常見原因也有所不同。 以青壯年來說,常常容易出現低頭滑手機、坐姿不良、用肩膀夾手機講電話等不良姿勢;或是舉重負荷過重、運動未確實拉筋等運動傷害;以及像是因車禍等原因所造成的頸椎受傷等,這些都是常見引起落枕的原因。因此平常就應調整姿勢、適度訓練肌群,並依病情穿戴頸圈、保護套,並注意運動的強度並適時的放鬆。 中年人則常見因為其他部位疼痛或發炎,使得身體為了舒緩容易不自覺出現代償的情況所致。例如五十肩患者常因手無法抬舉,身體便自然會以歪斜的方式行動,也就會出現長期聳肩、中心軸偏移的情況,頸部便容易過勞,落枕也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族群便要積極的治療問題的根源,以避免情況一再發生。 老年人的落枕主要則和頸椎退化、骨質疏鬆症等骨骼問題,或是肌少症所引起的駝背、肌耐力下降等肌力問題,造成睡眠時頸部支撐力不足有關。特別是在天冷的時候,常見因為溫度下降,睡覺時不自覺縮起脖子而引起落枕。建議應積極治療退化性疾病,例如頸椎牽引後適度訓練肌力,並且時時注意頸部保暖。 值得注意的是,嬰兒、兒童也有可能落枕。嬰兒的落枕主要是因為先天性或生產時受傷,造成的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所致,建議可在作過超音波檢查後,進行復健牽拉治療。而兒童的落枕則常見因為感冒、中耳炎等感染,鼻腔後方的喉頭肌肉發炎所引起,這樣的族群就要根治疾病,平時做好勤洗手、戴口罩、避開人群等防疫措施。 落枕當下要冰敷?熱敷?醫:先確定原因 發生落枕的當下,不少人會以推拿、冰敷、熱敷、自己把脖子扭回來等方式試圖改善情況。許嘉麟醫師表示,事實上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急性期當下除了輕輕按摩,建議什麼都不要做,盡早就醫檢查找出原因再進行治療為佳,特別是劇烈疼痛者以及一年超過三次以上的長期慢性肩頸僵硬者,應檢查頸部是否有其他問題以利根致。 醫師進一步解釋,落枕確實可以以熱敷和伸展的方式改善,冰敷則不建議,但那是在經檢查後確認為單純的肌肉問題的前提之下進行;且伸展也應在肌肉發炎痙攣緩解後,在控制力道的情況下適度伸展,而不是硬把脖子扭回來。如前述所提到的,落枕的成因眾多,也需排除骨刺、淋巴結腫大等各種成因,且頸部如此狹窄的地方放了很多人體重要的神經、血管等,是大腦通往身體的主幹道,若改善的方式錯誤,不僅無法改善落枕問題,甚至可能讓情況惡化,且若是頸動脈處於非暢通的狀態,也很有可能造成中風。 許嘉麟醫師舉例,曾經就有一位醫師落枕,因本身為醫師了解應先找出原因,檢查後發現是淋巴腫大所致,其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有關,在透過超音波導引解開神經與腫大的淋巴結後,改善了落枕的問題。此情況若是以一般熱敷的方式進行改善,反而會讓淋巴結腫大更嚴重,落枕也會加劇。因此呼籲民眾,發生落枕的當下進早就醫,以利醫師提供正確安全的改善方式,不論是要熱敷或是伸展,都應經過專業醫師檢查後進行為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