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健檢
共找到
940
筆 文章
-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0秒快速測驗,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
一波波寒流來襲,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誘發急性腦中風發作。急性腦中風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病人留下的嚴重併發症,易造成家庭及社會重大負擔。除了注意保暖、杜絕危險因子,若不幸發生腦中風,「快送醫」是影響病人預後、降低失能嚴重程度的關鍵。第一站 中風警報表30秒快速測驗 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台大醫院緊急醫療及災難醫學科主任謝明儒說,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民眾,發生腦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含有其中二或三項,機率再加乘,三高之外,有心房顫動、抽菸、肥胖、凝血異常、生活習慣不佳及有家族病史者,也是腦中風高危險族群。謝明儒提醒,平常要注意控制危險因子。例如:定期量血壓、避免重口味、保持規律運動等,善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定期為健康把關。近年急診常見5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大多是多油、多鹽和高糖飲食引起,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徵兆,盡速撥打119送醫,爭取黃金搶救時間。第二站 辨別中風症狀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速分辨口訣一旦發生中風,掌握送醫時機非常重要,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謝明儒強調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臉歪嘴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謝明儒舉例,腦中風常見半側臉跟手腳突然發麻或暈眩無法站立,甚至是視力模糊不清,患者以為只是身體勞累,表示「休息一下就好」,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往往病情已經惡化。謝明儒表示,一般民眾常有兩大錯誤觀念和行為,第一忽略發病徵兆: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身體突然無力或暈眩時「休息一下就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第二輕信民俗療法:沒有根據的指尖、耳垂放血,容易因疼痛而讓血壓更高,可能讓病情更惡化。他也提醒,發生腦中風徵兆一定要立刻打119就醫,搶快打通血管,後續配合醫師建議進行復健,達到生活自理。第三站 119救護車送醫中風徵兆不可拖 快打119腦中風發生過程非常急促,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導致死亡。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廖祐宏表示,接到疑似腦中風通報案例,一定會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加上量測血糖鑑別,確認是否血糖異常導致。對於腦中風評估處置,最大的挑戰是「判斷什麼時候發生?」,他曾遇過許多個案都是清晨家人叫不醒時才發現,民眾應提高警覺觀察家人身體狀況,尤其是屬於罹患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愈早送醫打通阻塞的心血管、腦血管,有機會降低死亡率。廖祐宏說,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民眾要懂得求救,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第一線消防員跟救護員都保持著同理心照護患者的不適,同理心體會家屬的著急,更需要大家同理心對待,相信專業就是最大的尊重和幫助。第四站 中風治療愈短時間打通血管 效果愈好彰化基督教醫療體系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說明,過去,腦中風無藥可醫,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進展,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取栓手術可提升良好預後。腦中風已經是可以治療的急症,出血性有些需由神經外科動手術移除血塊,缺血性則是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導管打通阻塞的腦血管。在發病後的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成效較顯著;近年治療成效及國際研究顯示,有些個案可延長至4.5小時,但需由急診及神經科跨團隊合作評估患者狀況。若是大血管中風,還可以搭配動脈血栓移除術,在6~8小時內直接打通。若第一時間無法辨識腦中風而錯失以上急救時間,在24小時內還可以用特殊影像檢查,評估尚未壞死的腦細胞範圍,為腦中風患者爭取更多復原機會。若壞死區域太多、動脈粥狀硬化太嚴重,以及合併其他血管疾病,則不適合這項手術。孫穆乾呼籲,愈早送醫治療,愈有機會降低失能的嚴重程度。除日常遠離腦中風危險因子,孫穆乾特別提醒,若不幸發生腦中風,應把握半年的復健黃金期,盡早恢復活動力與肢體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預防再次中風」的觀念,除了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如心房顫動),配合規律藥物治療控制外,更應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追蹤,維持身體健康。
-
2021-12-1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接觸石綿引發職業性肺病 醫師:未來10年患者逐步增加
台灣早年多利用石綿製成各類產品,民眾可能因工作關係長期曝露,經過30、40年潛伏期,恐出現惡性間皮瘤、肺癌、石綿肺症等疾病。醫師表示,台灣於2018年1月禁用石綿,但現有老舊屋瓦、隔離絕緣物質等可能還含有石綿,預估未來10年受到石綿侵犯的職業性肺病患者仍會逐步增加,希望民眾多重視石綿可能帶來的危害。台北榮總今天舉辦「職業性肺部疾病診斷原則與個案討論」研習會。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醫師吳明玲說,職業性肺病是有職業疾病歷史以來,較常見的職業疾病之一,職業性肺病包含塵肺症、職業性氣喘、間質性肺病、過敏性肺泡炎、肺部感染症、中毒吸入性肺傷害及肺癌等。北榮長期爲民眾進行職業病診斷,如石綿引起的肺病,主要是惡性間皮瘤、肺癌、石綿肺症、胸膜斑與瀰漫性胸膜增厚等,疾病潛伏期長達10年,甚至達30至40多年,因不容易診斷疾病與石綿暴露的相關性,必須透過病理切片診斷、詢問過去職業史等。吳明玲說,台灣於1980年代製造含石綿的產品數量很高,但當世界知道石綿有長期危害後,開始推動禁用,台灣2018年1月禁用石綿,包括製造、販賣及產品等,雖然民眾石綿暴露多發生在早期,可是現在環境還是有石綿物質存在,如老舊屋瓦、隔離絕緣物質等,因此工人拆除房屋時,還是有可能接觸到石綿,預估未來10年受到石綿侵犯的職業病患者仍會增加。台北榮總至今共服務9名受到石綿侵害患者,其中4人病逝。吳明玲說,這不是因爲醫療技術不佳,而是患者確診時年齡多為60歲以上,且病情快速惡化,往往確診1年後病逝。甚至有病人家屬認為台灣應多加強診斷技術,還捐款20萬元給予職業環境醫學會,希望救助更多石綿肺病患者。此外,吳明玲說,職業性氣喘患者症狀與一般氣喘患者類似,如咳嗽、喘鳴聲等,但職業性氣喘患者是開始特定工作後,才發生氣喘或明顯惡化,以及工作環境暴露特定致敏原等,並合理排除非工作環境引起的氣喘。吳明玲提醒,如果曾經接觸過石綿,而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的症狀,或是開始特定工作後,發生氣喘或症狀明顯惡化,應提高警覺是否與職業病有關,建議應就醫診斷。政府對勞工安全議題逐年重視,「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於今年4月30日公布,預定明年5月1日實施。此法將推動有害作業工作者離職後預防職業病健康追蹤檢查服務,期望透過健檢追蹤,早期診斷出職業性病症,如塵肺症、職業性癌症、職業性肝病等,以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與職業病補償,並加強推動職業病預防工作。
-
2021-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進補怎麼吃? 營養師推4食材補得更到位!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 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09 癌症.其他癌症
85歲阿嬤患壺腹腺瘤 好習慣讓她避開癌症無聲殺手
南投85歲侯姓阿嬤每年都會例行健檢,最近她健檢時,以無痛腸胃鏡檢查,意外發現壺腹腫瘤,切片檢查後是良性的壺腹腺瘤,醫師為了避免癌化,使用內視鏡切除腺瘤,確保阿嬤健康。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說,壺腹在十二指腸中,是總膽管與胰管通往十二指腸的樞紐。而十二指腸癌、壺腹癌、膽管癌跟胰臟頭癌的臨床表徵相似,發現的時候,往往癌細胞已侵犯周圍器官已是晚期,因此壺腹周圍癌被形容是「無聲殺手」。黃耀光表示,壺腹癌成因尚無明確研究,預防不容易,只有定期接受例行篩檢,早期發現、即早治療,醫師會依據腫瘤的大小與位置,再視病人年紀、健康狀況,評估討論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良性壺腹腫瘤可採內視鏡切除手術,傷口小、恢復較快。但若為惡性腫瘤,便需要傳統手術切除,手術時間長、傷口大,且可能需將壺腹周圍的胃、十二指腸、胰臟頭及膽道等器官部分切除,需進行重建手術,難度相對較高、恢復期也較長。無法手術的患者,則只能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性治療。阿嬤的壺腹腺瘤類似息肉,因固定健檢及時發現,為良性腫瘤,為了避免癌前病變,因此一併以內視鏡手術切除,阿嬤恢復健康。南投醫院提醒,許多疾病早期都沒有明顯症狀,透過健檢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疾病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
2021-12-0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吃檳榔吞檳榔汁 建築工血鈣飆高竟急性腎衰竭
高雄39歲建築工人「阿風」嚼檳榔20多年,每月至少花上4千元,嚼檳榔時連汁也吞下肚提神,最近他尿量變少顏色變深、持續胸悶、頭昏腦脹、體重下降、四肢乏力,求診發現血鈣超高且急性腎衰竭,醫師指檳榔汁高鈣,吞進肚後使身體變成高鈣環境增加腎臟負擔,嚴重的易演成腎衰竭。12月3日是檳榔防制日,多數人只知吃檳榔可能得口腔癌,鮮少知道癌症還沒來時,其他病症就悄悄上身。健仁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文仁說,建築工「阿風」全身檢查遍尋高血鈣原因,除吃檳榔無其他可能因素。醫院建議他戒除檳榔,但他已上癮,直到有次右肩關節韌帶斷裂,因擔心高血鈣及高血壓具麻醉風險可能無法動刀,才勉強同意減檳,經補充水份把血鈣降到安全範圍,改善部分腎功能後才順利完成手術。蔡文仁說,檳榔籽本身含生物鹼、多酚類化合物,摻雜紅白灰等含氫氧化鈣、碳酸鈣的鹼性化合物在口腔咀嚼形成紅色檳榔汁,據林石化教授2002年研究,這些檳榔汁含高濃度鈣化物,會使口腔變鹼性環境,長期吞食後經腸道吸收造成高血鈣,會產生多尿、脫水、腎衰竭、代謝性鹼中毒。他表示,高血鈣在臨床上可從輕微無症狀到口渴、多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便祕、消化性潰瘍、泌尿道結石、骨骼肌肉酸痛,甚至到高血壓、腎衰竭等。嚴重高血鈣若不及時治療,影響到中樞神經會意識混亂、昏迷,甚至心律不整、併發急性壞死性胰臟炎致命。勞工朋友平日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水份流失快補充少,已是熱損傷及腎衰竭的好發族群,潛在的反覆腎損傷經過數年,最後即會造成腎衰竭。若加上吃檳榔的高鈣檳榔汁,多餘的鈣無法從腎臟排泄,會更加重腎衰竭。臨床上他也碰過吃檳榔的運將長期配楊桃乾增加檳榔口感,後來腎衰竭無法完全回復。蔡文仁建議吸菸及嚼食檳榔的民眾應定期健檢,及早發現異狀找出病因並適當用藥,而戒吃檳鄉,是最大要務。
-
2021-11-2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定期健檢 及早得救保健康
男追女。女:「對不起,我已經名花有主了!」男:「沒關係,我可以移『花』接木!」女:「我們沒有什麼可談了!」男:「我們就是戀愛還沒有談!」鍥而不捨要不討人厭引起反感,說話的技巧是很重要的,看病治病上亦是如此。病人:「醫師,我得了癌症會死嗎?」醫師:「當然每個人都會死!」病人臉色蒼白,昏厥過去。有生必有死,這是造物者給一切生物的法則,但一般人要能接受這個事實,的確要經過一番掙扎。年輕時,初生之犢離大去之日還久,因此,只考慮活在當下,大多數人都想趕快賺錢養家或過著富裕的生活。但是出家人老早就看破了這一切,生死物欲、七情六欲置之度外,非常不容易,需要很大的決心與意志力。只是對整體社會而言,也不能每個小孩一出生就出家去,這樣整個社會架構會瓦解,社會也不會進步。因此,應該基於每人對於生命的悟道程度而定,而這些悟道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環境影響的。對醫師而言,他的職責就是使每個人能健康的活著,也就是驅趕死神,讓眾生得以健康並延壽。但除了醫師來呵護眾生的健康之外,每個人都要有平日保養的觀念,會傷害人體健康的事不要做,例如不要大吃大喝,不要吃太油膩、高熱量的食物,不要酗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大自然萬物的規則,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就是這個道理。除了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之外,有先天性或後天的疾病就要有基本常識,才能避免不幸,例如家裡有人有糖尿病,得糖尿病的機率也會比別人高;家裡有人得癌症,自己中鏢的機率也大。此外,隨著年紀的老化,人體細胞也會跟著突變,甚至長出癌症,因此定期健檢就很重要,除了原來的國病-肝病的控管之外,近年來增加最多的肺癌、大腸癌更不能忽視。因此,針對常見的癌症,一定要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也就是每年一超(腹部超音波檢查),定期做肺部電腦斷層,以及定期做胃鏡及大腸鏡檢查,這樣才不會被宣判得了癌症末期才來問:「醫師要不要緊,可以得救嗎?」那時通常為期太晚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1-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8旬嬤腎臟梗塞急速萎縮 醫查竟是因心房顫動沒治療
80歲阿嬤長期有高血壓及心律不整的問題,一次腹痛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是右側腎臟梗塞,範圍已擴及整個腎臟,以抗凝血劑治療後,經過4個月做超音波追蹤,右側腎臟由原本正常的9.3公分萎縮至6.8公分,一年半後電腦斷層顯示已萎縮至6.0公分。麻豆新樓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蔡昊澐診斷出阿嬤是因「心房顫動」一直未做治療,再加上一些危險因子的多重共病,如心衰竭、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周邊動脈硬化等,若發生在女性、老年人身上就更容易造成血栓。蔡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正常生理狀況下,心房收縮後會將血液灌壓至心室,心室再將血液送至肺臟或全身做氣體交換;當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功能就像是故障的抽水馬達,無法正常收縮來運送血液,於是部分血液留滯於心房中,這就像洋流流經暗礁受阻後產生局部渦流,當血液不流暢再加上局部渦流,就特別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如同體內藏了一把無聲的散彈槍,打到哪裡、哪裡就遭殃,一旦打到腎臟就會造成腎臟梗塞,一旦打到腦部就會造成腦中風,後果不容小覷。蔡醫師指出,心房顫動導致腎臟梗塞的案例其實並不常見,症狀表現上有腰痛、發燒、血尿等,大多數都是非典型症狀以至於在診斷上更加困難,患者也都不自覺,許多是在注射顯影劑做電腦斷層檢查時才意外發現;治療上除了使用抗凝血劑外,也可接受緊急血管攝影及血管成形術來打通血栓,但成效因人而異,需視栓塞時間長短及程度而定,情況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臟完全萎縮,就像這位阿嬤一樣。蔡醫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在家自行測量脈搏或血壓,若發現心跳忽快忽慢、或健檢被告知有心律不整時,都應立即就醫做心電圖檢查;若被診斷為心房顫動時,則可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以減少心悸及併發症發生,對於亞洲人而言,比起傳統抗凝血劑(Warfarin),新型抗凝血劑口服藥(NOACs)不但可大幅降低腦梗塞中風機率,也可減少出血機會,應盡速尋求心臟科醫師專業診療。
-
2021-11-2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突然話多、講不清 可能急性出血性中風
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時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緊急就醫檢查,確診罹患「感覺性失語症」,發生出血性中風,經手術治療救了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說,該名患者四肢活動正常,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也就是俗稱「腦溢血」。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接受語言訓練復健治療中。「感覺性失語症」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黃啟訓說,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語詞沙拉word salad」。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凶,每年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因此,有三高問題的人應盡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腦中風的症狀變化多端,黃啟訓提醒,若有出現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等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盡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預防腦中風,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檢。
-
2021-11-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為什麼吃素,膽固醇還是過高?壓力大也上榜,營養師點名3種「非飲食」原因
膽固醇指數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了降低膽固醇很多人開始留意起飲食,並盡量減少富含膽固醇食物的攝取。但為什麼已經不吃蛋黃、海鮮等高膽固醇食物了,膽固醇還是過高?膽固醇不是來自動物性食物嗎?為什麼吃素,膽固醇仍過高?到底問題出在哪裡?膽固醇過高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膽固醇是打哪裡來的? 膽固醇僅存在動物性食物中,它是身體相當重要的建材之一。膽固醇不僅構成細胞膜、可轉化為膽酸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它還是身體合成維生素D、男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和壓力荷爾蒙等固醇類荷爾蒙的原料,所以為了確保身體有足夠的膽固醇原料來執行上述功能,身體也會合成膽固醇。事實上,70~80%的膽固醇是由身體自行合成,飲食僅占20~30%,故即使沒有吃任何膽固醇食物,也可能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想要降低膽固醇食物該怎麼挑~認識升膽固醇指數(CSI)! 除食物所含的膽固醇外,還有許多飲食因素會影響血膽固醇值,例如脂肪種類及蔬果中的水溶性纖維等: *水溶性纖維能吸附膽酸,減少膽酸的再吸收,進而達到降膽固醇的目的(這也是燕麥的降膽固醇機制)。 *脂肪中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會增加膽固醇,不飽和脂肪則有助降低膽固醇。所以使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大部分植物油,椰子油例外)來取代富含飽和脂肪的油(如牛油、豬油等大部分動物油)有助降低膽固醇。 為了讓一般人更容易上手,快速了解食物對血膽固醇的影響,而有所謂升膽固醇指數(Cholesterol Saturated fat Index,CSI)可做為我們選擇食物的參考。 公式:升膽固醇指數(CSI)=膽固醇含量x0.05+飽和脂肪含量x1.01 從此指數我們可發現,飽和脂肪的影響遠比膽固醇高。而「升膽固醇指數」越高的食物,對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就越大,所以有血膽固醇過高者,宜盡量挑選「升膽固醇指數」較低的食物來攝取。 小技巧:簡單判斷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CSI) 一.植物性食物 由於膽固醇只來自動物性食物,主食類(五穀根莖類),肉類中的豆製品、蔬菜類及水果類等植物性食物因不含飽和脂肪與膽固醇,所以「升膽固醇指數」都很低;但因飽和脂肪會影響膽固醇,故富含油脂的植物性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會較一般植物性食物高。 在富含油脂的植物性食物中,大豆油、橄欖油等一般植物油,以及堅果種子等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較低,可安心使用;但椰子油(九成以上為飽和脂肪)、植物奶油(經氫化反應故含大量飽和脂肪),和高油酸棕櫚油等則因富含飽和脂肪而導致「升膽固醇指數」很高,因而不建議使用。 那些食物要特別小心? *椰子油與椰子相關製品 *植物奶油和高油酸棕櫚油 *高純度黑巧克力與相關製品 *加工食物(要留意產品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反式脂肪含量) 二.動物性食物 奶類、蛋類、魚貝海鮮類、家畜/家禽類和動物油脂不僅含膽固醇,且含飽和脂肪,所以會影響血膽固醇。但由於飽和脂肪對血膽固醇的影響大於膽固醇本身,所以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的動物性食物,例如鮮奶、一般魚貝海鮮類或瘦肉(或吃肉類時去皮、去肥肉)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會比較低。 那些食物要特別小心? *內臟及富含神經的組織(如豬腦) *卵(魚卵、鯔魚精囊等)、蛋(各種家禽蛋)及蛋相關製品 *高脂肉類(因富含飽和脂肪) *乾料肉類(如魚干、蝦米)與乾料奶類(如起司,奶粉) *加工食物(要留意產品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反式脂肪含量) 補充說明:儘管蛋的膽固醇偏高、「升膽固醇指數」也不算低,但含豐富營養、卵磷脂,及有助降低膽固醇的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且飲食膽固醇僅血膽固醇1/4左右,所以健康人每日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喔,並不需要在吃蛋時去掉蛋黃只吃蛋白喔。 Q&A 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中,為什麼吃素膽固醇卻還超標? 儘管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但除了膽固醇外,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等也都會影響膽固醇;另外,由於膽固醇是合成壓力荷爾蒙的原料,故壓力過大,或抽菸、肥胖等非飲食因素也會導致血膽固醇的上升。所以,如果吃素或飲食中很少吃含膽固醇的食物,但健檢時膽固醇還是超標,就要過濾是否是因上述因素所造成的喔!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延伸閱讀: 「把我的遺體燒成灰,樹葬就行了!」吳念真給兒子的「生前遺書」:比起骨灰被放寶塔,被子孫記住更重要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
過去的C肝篩檢程序,民眾需奔波四次,期間須填寫複雜的同意書,才能完成篩檢程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肝臟科主任許朝偉指出,為了提升C肝篩檢、治療率,簡化篩檢流程與表單作業,讓患者僅須回診兩次,患者僅需填寫基本資料,醫師簽章後即可逕行篩檢,大幅提升就診便利性,值得推廣。目前C肝篩檢,患者共須回診四次,依序進行HCV抗體篩檢、HCV RNA檢查、C肝基因型檢驗,集合所有報告資料,最後一次回診時才評估患者是否符合DAA治療標準,許多民眾因此失聯。許朝偉說,林口長庚醫院實施「HCV用藥前檢查檢驗流程簡化(HCV Reflexing Test)」,疑似C肝之患者首次到院,即可同步接受HCV抗體、HCV RNA、HCV基因型三項檢測;第二次回診,若檢驗結果皆呈陽性,即可安排患者接受治療,並納入C肝全口服藥計畫。許朝偉說,整個流程患者僅須回診兩次,將大幅提升就診便利性。許朝偉也直言,國健署成人健檢之B、C肝篩檢同意書過於繁複,對此林口長庚提出簡化版篩檢同意書,正爭取納為長庚醫院正式文件。另,許朝偉指出,健保署雲端資料庫設有B、C型肝炎專區,整合保險對象B、C型肝炎就醫紀錄,「國健署、健保署皆有資料,若予以整合,再加上院方資料,將可提高HCV篩檢、治療效率」。此外,因受個資法規範,醫院須先請患者簽同意書,再次回診才可使用自國健署資料庫取得之HCV篩檢整合批次檔,篩檢到院之疑似C肝患者,許朝偉說,此限制使篩檢流程窒礙難行,且批次檔使用同意書「內容及形式皆未知」,期望未來有所改善。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
「C肝工程正在改變醫療體質,由大型醫院走向基層診所,由民間提出要求讓政府跟進」。新冠疫情衝擊台灣達成二○二五年C肝消除的目標,每個月治療人數下降至一千人左右。專家們積極建言,將C肝篩檢納入國家的第五癌篩檢,並優化就醫流程,醫院內批次篩檢、使用快篩試劑、減輕特殊族群負擔、廣納基層診所投入,使民眾就醫通暢無阻,以掌握疫情後回流的C肝族群。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的「當我們同在疫C|疫情之下的C肝篩檢策略」,由中研院士陳培哲、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國健署長吳昭軍、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法務部矯正署專門委員劉昕蓉、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台灣腎臟學會理事長黃尚志、高醫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林口長庚肝臟科主任許朝偉、衛福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以及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參與。拚4年後除C肝 疫情打亂節奏簡榮南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宣示於二○三○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但台灣超前部署,目標在二○二五年消除C型肝炎,但是今年原本預計治療五萬人,卻因去年新冠疫情緊繃打亂節奏。蒲若芳分析,一年來,總計約有一百三十多萬名民眾接受篩檢。不過,在確診與治療方面,則明顯下滑,二○一九到二○二一年的健保口服C肝新藥治療人數,從四萬五千多人一路下滑至一萬五千多人。蒲若芳說,目前接受C肝新藥治療人數,每個月僅約一、二千人,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超過一年。為了掌握疫情後回流的就醫人潮,臨床醫師許朝偉指出,過去的C肝篩檢程序,患者共須回診四次,依序進行HCV抗體篩檢、HCV RNA檢查、C肝基因型檢驗,集合所有報告資料後,最後一次回診時才評估患者是否符合治療標準。他直言,不但篩檢過程冗長,且患者來回的掛號費、交通費,都是阻力。簡榮南與盧勝男建議,C型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應將B、C肝納入癌篩,也就是在現行的四癌篩檢中,加入C肝篩檢,成為第五癌篩檢,簡化篩檢程序,用國家的力量推動C肝篩檢。高風險族群 C肝納常規檢查此外,針對特殊機構,簡榮南說,C肝高危險族群如慢性腎病變、洗腎者、靜脈注射毒品藥癮者、愛滋感染者和矯正機關中收容人,C肝盛行率分別為七點六%、十七點三%、九十點八%、四十二點一%以及廿九到九十一點三%,這當中以靜脈注射毒品藥癮者的C肝盛行率最高,因此將C肝防治納入特殊族群的現有常規檢查,並建立轉介及治療模式,才能防治一條龍並且在地化。國健署與健保署也積極動起來,吳昭軍強調,擴大篩檢實施後,B、C肝可免搭配成人健檢,同時放寬篩檢年齡為四十五到七十九歲,在提升醫療院所篩檢效能方面,也新增醫療院所批次查詢功能,院方可以在民眾就醫前一天,批次下載民眾篩檢資格,提前整合到院內門診系統,民眾就醫將更為便利快速。在治療部分,健保署已於今年十月,公告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取消藥品開立醫師資格限制,只要是執業登記的醫師,無論專兼任皆可執行。戴雪詠表示,台灣有一百二十一個C肝中、高風險地區,大多分布在雲嘉南和偏鄉,其中有八十七個地區沒有專科醫師,為了讓病患就近醫療,降低因轉診而失聯的情況,C肝治療將不再限制專科別。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醫師爆科技業高壓黑暗面 高管、工程師動脈阻塞險沒命
科技業到底有多操?距離台南南科最近的醫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血管中心昨天舉辦記者會,介紹的外科病患,竟然都與南科相關,有工程師、高階主管,連幫南科建廠的廠商都因長期工作壓力,賠上健康;有一人是工作到凌晨3點,突然胸痛倒下失去心跳呼吸,還好送到醫院,撿回一條命。還有工程師持續胸痛一個月,都沒時間去看醫生,直到生日當天科技廠放「生日假」,就醫才發現3條冠狀動脈全都嚴重阻塞,醫院表示,半年來接獲嚴重心血管疾病的南科患者已有15人。安南醫院副院長、也是心臟外科醫師陳偉華表示,科技業雖然高薪、福利好,被稱為「新貴」,但是工作壓力大、時間長,往往無法兼顧健康,醫院因為距離南科近,加上心血管患者病況緊急,通常無法轉往其他更遠的醫院,而接到不少南科科技人的心血管病患,其中多數長期有高血壓、又抽菸,是心血管的高風險群,一旦倒下往往就是體內潛藏的未爆彈炸開,病況都很嚴重。出席記者會49歲的陳先生病況最嚴重,幫南科建廠,是工地的大工頭,因為有時間壓力,經常超時工作,今年1月工作到凌晨3點,突然覺得胸痛,之後就失去意識,救護人員到現場時已沒有呼吸心跳,還好醫院很近,半個多小時就送進急診搶救,電擊救回心跳後,因為三條冠狀動脈全部塞住,緊急繞道手術後撿回一命。陳偉華表示,一般在院外失去心跳,存活率只有7%,陳先生真的很幸運。另名患者曾先生的情況也很嚴重,48歲的他是南科科技廠的高階主管,工作時突然胸痛,送醫發現竟然是高死亡率的主動剝離,而且剝離地很嚴重,右下肢幾乎完全缺血,經過心臟外科團隊搶救,撿回一命,曾先生說「大病一場後才發現真的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現在把塵封多時的腳踏車找出來,經常騎車運動,也考慮到底要不要再回科技廠工作。另外,45歲的蔡先生是南科的研發人員,他自嘲「發病之前,公司每次提供的健檢結果都是紅字,卻沒多在意」,後來胸痛持續一個月,仍不以為意,一直到生日公司放他生日假,才在家人催促下就醫,發現三條冠狀動脈竟然全部都塞住,讓他也嚇到,手術後目前狀況穩定。另一名57歲的張先生也是南科的建廠人員,反覆胸痛半年,就醫卻找不到毛病,上個月工作中突然胸部劇痛,被送到急診,才被發現腹部主動脈竟然長了一個5公分的腫瘤,一旦爆開可能當場就會死亡,經過手術,目前也已康復。
-
2021-11-13 癌症.其他癌症
一發現就末期!醫點名「胰臟癌7大高風險群」 易輕忽共通點曝光
你也喜歡吃甜食嗎?57歲的曹先生平日工作忙碌,每到午餐時間常以糕餅、零食快速解決一餐,周末假日時也喜歡與家人一起到咖啡館坐著聊天,並點個下午茶甜食套餐來享受周末悠閒時光。從半年前開始,不時有胃部悶痛感,但曹先生自認只是普通的胃痛,自行到藥局購買腸胃藥吃,但持續吃了半年仍無見效,近期體重還莫名減輕,至醫院檢查後,不但確診罹患糖尿病,且同時被診斷出胰臟癌。 7種人都是胰臟癌的危險族群 糖尿病發病風險是一般人3.6~6.8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60歲以上、有抽菸習慣、肥胖、慢性胰臟炎、糖尿病、胰臟相關家族病史、或是喜歡高糖份及高熱量食物,都是罹患胰臟癌的危險族群;此外,家族中有一等親罹患過胰臟癌的人,得到胰臟癌機率大於常人3~4倍。此外,根據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6.8倍。(推薦閱讀:飲食油膩、愛喝酒會要命! 避開胰臟發炎4誘因) 糖尿病、胰臟癌初期 皆無明顯症狀錢政平表示,糖尿病在初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症狀的,一般人其實很難發現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有不少人都是因為安排健檢才意外發現,不少人等到有明顯症狀常是併發症,如眼睛病變、腎臟疾病、心血管病變等;此外,早期的胰臟癌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若有發生病狀也容易被誤導至其它疾病。(推薦閱讀:「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預防癌王上身 良好生活型態+健檢是不二法門胰臟癌是一種早期難發現、無特異症狀及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且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是晚期或是遠處轉移,如何預防面對有癌王稱號的「胰臟癌」?錢政平建議,應儘快戒除不良飲食習慣,維持良好生活型態與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可疑病灶及控制危險因素,才能安心遠離胰臟癌的威脅。 延伸閱讀: ·「癌王」胰臟癌有前兆? 便便浮油、皮膚變黃、腹痛不可大意 ·胰臟癌初診即晚期,還有救嗎? 醫揭「致命條件」 
-
2021-11-12 癌症.其他癌症
壺腹癌近年病例增加!壺腹位置特殊難發現,最常見這症狀
【2021/11/11編註】駐泰國前代表李應元因壺腹癌轉移病逝台大醫院,享壽六十八歲。>>相關新聞王先生覺得上腹有一點不舒服,一連跑了兩、三家診所及健檢中心,都沒有查出特別原因,後來到醫院,醫師發現他的鞏膜有點偏黃,疑似是黃疸。於是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膽胰管擴大,疑壺腹周圍腫瘤。於是安排內視鏡檢查並切片,確診為「十二指腸乳頭癌」,也就是壺腹癌。王先生沒聽過這個疾病,很納悶怎麼會得這麼少見的癌症?壺腹位於十二指腸第二部分的內側腸壁,是總膽管和胰管會合處。解剖上是一個凸起、看起來像乳頭狀的構造,故又稱為十二指腸乳頭。膽汁和胰液在此匯流後,注入十二指腸,進行消化功能。看起來像乳頭 位置特殊難發現十二指腸乳頭其實是一個含括約肌的構造,為膽道和胰管的出口,平常只有進食的時候才會放鬆,讓膽汁和胰液流入十二指腸來消化食物。但是在沒有進食的時候,這個括約肌是關閉的。一般進行內視鏡檢查的時候,如內視鏡沒進入到十二指腸的這個部位就不易診斷,而且壺腹就像是「壁飾」一樣,掛在十二指腸的「牆壁」上,有時就算內視鏡有伸入到這個部位,由於一般內視鏡頭是往前看的,不會看到側面十二指腸壁上的位置,所以一般很難看清楚壺腹。因此初期的壺腹病灶如不細心看,是不易發現。所以過去發現這個部位罹病的時候,多已轉為癌症。不但如此,癌細胞可能已侵犯到壺腹周圍的器官,很難區分是原發的壺腹癌,或是從胰臟或膽管等壺腹周圍其他部位而來的癌症。不過現在醫學技術進步,已經可以早期診斷壺腹腫瘤。黃疸是最常見症狀因為十二指腸乳頭(壺腹)只是一個十二指腸上的小構造,不像肝臟是很大的器官,而且壺腹腫瘤沒有特異症狀,加上位置很難發現,所以通常都是病變很久了,引發症狀才會被診斷出來。患者可能容易覺得肚子脹、悶痛,而這些症狀和一般的消化性潰瘍很類似。另外,有些病人是出現黃疸,再加上有腸胃症狀,所以有時一開始會以為是膽道結石。黃疸是壺腹腫瘤病人最常見的症狀,因為十二指腸乳頭控管總膽管來的膽汁流向十二指腸,一旦這個部位發生腫瘤,很容易擋住膽道出口,引起黃疸。但有時一開始會被誤以為是膽結石阻擋膽道,而後仔細檢查才發現是十二指腸乳頭病變。而少部份患者則是因為重複胰臟發炎被發現,因為十二指腸乳頭也控管胰液出口,因此當發生腫瘤影響胰液流出,有可能會引起胰臟發炎。所以如果病患莫名發生胰臟發炎,壺腹腫瘤亦為診斷選項。近年壺腹腫瘤常透過健檢發現病人也年輕化過去發現壺腹癌時,通常比較晚期了,而且病患也比較年長,一般都是6、70歲以上。不過現在情形有一些改變。近年來因為健康檢查較普遍,有些醫師在執行內視鏡檢查時,會把內視鏡伸入到十二指腸內,檢視十二指腸乳頭是否有異狀。所以過去並不多見的壺腹腫瘤,在近十幾年來卻明顯有增加的趨勢,而且因為去做健檢的年齡層比較年輕,有許多病患都只有3、40歲,而且也比較早期發現壺腹腫瘤,這都要拜健康檢查普及化之賜。家族性息肉症、PJ症候群要提高警覺壺腹癌沒有什麼危險因子,男女發生的比率也相當,所以無法有具體的預防建議。不過有少數族群可能要注意,例如「家族性息肉症」,這類患者因為全身的消化道容易長很多息肉,也容易在壺腹上長出腺瘤,進而轉化為癌。其次則是「PJ症候群」,全名是Peutz-Jeghers Syndrome,是一種黏膜皮膚色素沉著和腸胃道缺陷瘤的症候群,屬於自體顯性遺傳或是突變而得,因為從胃到大腸整個消化道都會有大小不一的息肉分布,許多患者從小就會有反覆的腸套疊、也容易在壺腹上長出腺瘤,進而轉化為癌。這類病友接受內視鏡檢查時,應注意壺腹部的變化。壺腹腺瘤有癌變機會建議切除壺腹腫瘤的嚴重度可由癌前病灶的腺瘤到癌。壺腹腺瘤放著不管,將來很可能會變成壺腹癌。壺腹腺瘤又依其變化嚴重度為管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絨毛腺瘤。有研究顯示,約有7成的壺腹癌是由腺瘤惡化演變而來,因此當發現壺腹腺瘤時,建議要切除,以預防未來演變成癌症病灶。壺腹腺瘤的切除,早期是採取如同開胰臟頭部的傳統開刀方式或局部切除方式,腹部傷口長;然而若只是腺瘤階段就開這種大刀,往往讓患者卻步。所以目前有使用內視鏡壺腹腫瘤切除術,亦即在內視鏡下,使用線圈套住壺腹腫瘤予以摘除,病人不用開腹。但若是壺腹腫瘤內含有癌變時,不建議只用內視鏡切除,因局部淋巴轉移的機會近三成,此時需進一步採用外科開刀的方式整個挖除,以免切不乾淨,未來可能復發。由於腺瘤裡面到底有沒有藏有癌細胞,有時並不容易從內視鏡檢查得知,甚至切片也不見得切得到,臺大團隊研究發現,高危險的腺瘤可以先以正子攝影檢測,如果影像顯示內部很亮,則內部可能含有癌變,藉此檢查可幫助醫師判斷是否要直接開刀還是採取內視鏡切除術。高齡者可選擇內視鏡切除術如果壺腹腫瘤已經演變成癌症,即使診斷顯示只有表淺病灶,因為怕淋巴轉移,所以一般還是得開刀,除非是病患年紀太大。若是高齡病患的癌症期別在一期內,因為臨床評估內視鏡切除的方式和開刀切除的存活率相當,所以可以採用內視鏡的方式切除。若再復發,還可以採取射頻消融或是氬氣電燒的方式治療。對於年紀太大的病患,不失為等量延長性命的治療法。另外接受內視鏡切除壺腹腫瘤要注意的是,壺腹控管膽汁和胰液的釋出,切除壺腹腫瘤後,創面必須保持開放,故出血為需要注意的內視鏡切除後併發症之一。而對於術後胰臟發炎之預防,必要時會置放胰臟支架,保持胰管暢通,一段時間後支架可能會自己脫落,不必擔心。壺腹癌生長緩慢 發現罹癌勿悲觀有些患者發現壺腹癌時,因為有心臟問題、年紀大、體力衰弱等,不適合手術治療,也可以採取症狀治療的方式;例如膽汁阻滯引起黃疸,可以在膽管置放支架,讓膽汁可以流出,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不過,與另外兩種與壺腹周邊相關癌症(膽管癌、胰臟癌)比較,壺腹癌的生長相對緩慢,其實是三者中存活率最好的。也基於這個理由,如果病人的體力許可,還是建議開刀,不要太悲觀,和醫師配合,商討適合的治療方式,可以得到最好的預後。(本文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授權刊登,>>原文網址)
-
2021-11-12 癌症.其他癌症
李應元壺腹癌辭世 醫直呼「難纏」但定檢有機會發現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今晚病逝台大醫院,據了解病逝原因為「壺腹癌」。前教育部長吳京、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都是因壺腹癌病逝。消化醫學專家、新光醫院健康檢查部主任朱光恩表示,除非是很規律做胃鏡健檢,還有一點早期發現壺腹癌的機會,否則通常是反覆黃疸、變瘦等明顯症狀的時才確診,為時已晚。朱光恩表示,壺腹位於消化道系統中一個非常複雜的區域(看位置圖),附近有十二指腸、胰臟、膽管、肝臟等重要器官,同時也是血液循環和淋巴組織相當綿密豐富的位置。朱光恩指出,壺腹癌化沒有症狀、進展快,也很容易轉移到其他臟器。當病人因阻塞性黃疸,發現自己眼睛、皮膚變黃,胃口很差、快速變瘦明顯症狀,通常都已經是晚期。至於壺腹癌的治療,朱光恩表示,通常會先做切除手術,手術後繼續化療,若範圍廣泛,也可能要電療。但由於大多發現得晚,通常化療、電療的效果都不理想。是否還是有極少數的幸運兒,可以在壺腹癌的早期發現?朱光恩說,除非有定期做胃鏡健檢的習慣,還有一點點機會。因胃鏡可看到壺腹,若發現奇怪組織,可順便切片檢查,但由於壺腹有很多皺摺,如果癌變躲在皺褶深處,就算做了胃鏡,也不見得看得到。「不過無論如何,有定期檢查還是多一份機會找到它,」朱光恩表示,壺腹癌與「癌王」胰臟癌的難纏程度相去不遠,也都是很幸運才能早期發現。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或許有機會找到胰臟癌;定期做胃鏡,或許有機會發現壺腹癌。朱光恩建議,若有胃癌家族史,或是家族中多人罹患癌症,最好都要定期做胃鏡、定期健檢。
-
2021-11-10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年少有為驟罹癌 病友:若再抗藥下一步是什麼
「我想要活下去。」在三十一歲那年,是他赴上海打拼的第五年,不僅當上主管更準備跳槽轉職,人生正預備奔向更輝煌,健檢卻發現罹患肺腺癌四期,他從不放棄治療的可能,如今,抗癌邁入第三年,因出現抗藥性,進而使用第三線藥物,並不斷尋求最新的療法。醫師告知,若再抗藥,將需要免疫治療的奧援。然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標準極嚴,屆時,付不起藥費怎麼辦?楊家豪說,「罹癌後,最大的挑戰不是病痛,反而是『生存』。」事業風生水起 卻因罹癌被迫暫停大學甫畢業便到大陸打拼,才幾年的努力,楊家豪已是一家食品企業的中階主管,綜理該企業海外業務,他透露,當時月薪換算成台幣,有近二十萬元,已逐漸站上事業巔峰。美好的一切,卻因一次健檢結果戛然而止。楊家豪說,為配合大陸規定,台人轉換工作需要健檢,結果卻發現右側肺部X光異常,進一步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電腦上的影像,讓他心涼了半截,原本應是透明的肺部,竟有一半完全「霧掉」。上海的醫師建議他,應立即回台接受診治。此時,不到半年的婚姻也因罹癌而劃下句點。抵台後的一個月內,他接受一系列檢查,正子掃描、胸腔鏡、切片檢查,醫師口中楊家豪的病況,也從最初的一期、二期,最後確診「肺腺癌四期」。楊家豪回憶,聽到四期二字,他愣住了,就這樣步出醫院,在門外呆坐許久,「當時完全不了解,肺癌四期是什麼概念。」若二度抗藥 需使用免疫治療楊家豪符合健保給付標準,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兩年後的二〇二一年初,身體出現抗藥,必須轉換藥物,他很幸運地碰上第三線標靶藥物納入健保,得以接軌治療。然而,體內腫瘤蔓延至肋膜,他苦笑,那是一種「會呼吸的痛」,隨著每一次呼吸,都在牽扯著疼痛,「癌疼痛伴隨我每分每秒,晚上痛醒時,不免懷疑人生,『為何要這樣撐著。』」楊家豪在醫師建議下,同步施打另一種抗血管新生藥物。他說:「我一直覺得很幸運,前兩項救命藥物都獲得健保的給付。」但是,抗血管新生藥物並無健保給付,每二十一天一次的療程,藥費高達五萬元,且一旦開始施打,終生不可停藥。楊家豪說,還好年輕時投保的商業保險,付了健保無法給付的藥費。為了活下去,他用盡一切努力,接受各項治療,電腦斷層導引下實施肺部腫瘤消融術,化療藥物灌洗胸腔、腫瘤熱療法、微創切除肋膜。此時,楊家豪依舊可以綻放著陽光似的笑容,更讓人心疼。健保給付門檻高 癌友多藉「特殊管道」拿救命藥他上網了解肺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及各國醫療保險制度。他坦言,透過網路接觸的肺癌病友社群中,更多的肺癌患者得不到健保給付,經濟狀況又無法負擔高昂藥費,雖然明知有風險,仍紛紛私下轉向印度的印藥,或孟加拉的孟藥。治療中仍可持續工作 期盼免疫+化療以爭取機會「罹癌後,最大的挑戰不是病痛,反而是『生存』。」治療中,因副作用較少,楊佳豪仍可彈性工作,在科技大廠的實驗室中,擔任兼職,以支應日常開銷所需。經歷一次抗藥,楊家豪目前已開始使用第三線標靶藥物,若再度抗藥,已無標靶藥物可用,必須轉向免疫治療,並搭配化療,楊家豪說,「免疫治療加上化學治療,可以幫末期病人再多爭取一個機會」。衛福部已於2019年起,核准癌症免疫治療通過健保給付,然而病友們唯恐擠不進給付的門,病友寧願多付一點,也不願無藥可用的呼聲越來越高。楊家豪感嘆,若擠不進健保窄門,免疫治療每月需自費將近二十萬元,商業保險已無法負擔,他因此心生赴境外治療的想法。他舉例,大陸的醫保制度中,政府支付半數藥費,病友雖須支付約三成,卻不會面臨「非全有即全無」——一旦不符給付標準,就須全額自付藥費的困境。事實上,日本與韓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中,病友的部分負擔亦分別達兩成至三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強調,癌症新藥的治療特色,是讓病友維持正常生活功能,接受治療的同時,仍可以如一般人一樣兼顧職場與家庭,甚至貢獻國家社會,青壯年病友如楊家豪,可以維持「工作、治療雙軌並行」,不至於因治療花費而債留家人。健保資源有限,仍有多項癌症新藥未能納入健保給付,為了不讓病友面臨「全無」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提高患者新藥可近性。不同於英國的「Cancer Drug Fund, CDF」,此制度希望解決台灣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的困境,具有三大特色: 1. 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癌友、健保署、藥廠,並兼顧經濟弱勢;2. 讓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經由真實世界數據的提供,幫助健保做最有效資源的運用;3. 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延伸閱讀】>>肺癌病友群像/病友願部分負擔:想守護我的家與孩子
-
2021-11-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脂不是胖的人才會有 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高血脂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最顯而易見的症狀就是肥胖,但是,這並不代表只有肥胖者才會有高血脂症,瘦的人也可能會有。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建議,民眾平時也可以從少數的症狀等4點作觀察,以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 高血脂可分2類型,影響層面各不同!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高血脂主要可分為高膽固醇血症和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民眾常提及的膽固醇,在醫學上有好、壞之分,並非全然不好,高密度膽固醇就是所謂的好的膽固醇,可作為血管的清道夫;低密度膽固醇就是民眾平常所需要擔心的壞的膽固醇,容易附著在血管上不斷堆積,形成心血管等疾病。三酸甘油脂則可作為能量,但過多就會對人體有害。 當壞的膽固醇過高,形成高膽固醇血症時,就有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狹心症、冠心症等心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腸中風,以及可能引起黑濛、短暫失去意識的頸動脈狹窄,又或是使腎臟功能逐漸衰退的慢性腎臟病、使下肢行走時會疼痛的周邊動脈疾病,可說是血管塞到哪,身體就壞到哪。而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則容易引起胰臟發炎,甚至住院,而胰臟又被稱為「沉默器官」,出問題時往往難以察覺,需特別留意。高血脂有哪些症狀?醫:真的不好觀察。 防範高血脂,多數人都會以症狀來看,最常被認定的就是肥胖。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確實除了肥胖以外高血脂會出現的症狀並不多,但還是可從細部作觀察,包括了高膽固醇血症可能在眼瞼部位出現黃斑瘤,又或者在角膜附近出現角膜白環等。而三酸甘油脂血症,則幾乎可說是沒有其他症狀可從日常觀察,最多就是在許多人空腹抽血或捐血的時候發現「乳糜血」的狀況才需適度懷疑。 但是,王威傑醫師也提醒,上述這些肥胖以外的症狀,也未必就會出現,若沒有出現這些症狀也不代表沒有高血脂,再加上高血脂並非只有胖的人才有,診間也不乏有瘦的人有高血脂問題。因此建議從病史及家族史來看會更為妥當,而肥胖者自然要更特別注意。我有高血脂嗎?4點觀察,有疑慮早檢查! 王威傑醫師指出,觀察自己有無高血脂問題,除了檢視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否都是大魚大肉、一堆垃圾食物,以及前述提到可觀察肥胖、黃色脂肪瘤、角膜白環等症狀以外,自身的病史及家族史也很重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史,兩者皆為高血脂的高風險疾病,而三高常形影不離,有高血糖、高血壓者也要注意。至於家族史則指的是一等親是否有高血脂相關的病史,例如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60,或18歲前有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30,又或者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男45歲前,女性55歲前),或是一等親被告知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等。 在檢視、觀察生活型態、症狀、自身相關病史、家族史後,如有疑慮、無法確定或是高度懷疑就盡早抽血檢查,現在健保也有補助4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三年一次成人健檢,當中就包含膽固醇等相關檢查,若是公司體檢有發現異常也可以盡早就診與醫師討論。 4招防範高血脂,有利防範心腦血管疾病! 王威傑醫師也提醒,防範高血脂症,除了適度檢視、定期檢查外,也建議建議飲食上多以好的油為主,例如橄欖油,並盡量避免用油炸方式烹調食物、避免食用反式脂肪如人工奶油,減少食入飽和脂肪的比例,如動物油、棕梠油、椰子油,以免形成壞的膽固醇。而魚油EPA、DHA有助下降三酸甘油脂,但膽固醇則不明顯。除此之外也培養運動的好習慣,可降三酸甘油脂血,提升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將其送至肝臟分解。民眾可從這幾點作防範,如此更有助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腦中風來的又猛又快!FAST把握黃金治療期!醫師:持續治療防復發 .秋冬是腦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必看!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影/小學生成低頭族 竹山秀傳發現脊椎側彎案例增多
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孩子受到手機影響,逐漸成為低頭一族,甚至在X光檢查中,竹山秀傳醫院近來發現,甚至出現嚴重的「脊椎側彎」現象,小兒科醫師表示,低頭滑手機或其他姿勢不良,所導致的彎腰駝背比例增加,有趣的是女生還比男生多。竹山秀傳醫院指出,學童檢查就是要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近年來針對竹山、水里、信義地區的國中小學一、四、七年級,分別進行學童健康檢查,每年約11、12場,場次沒有減少,但學生數都在遞減,只是健檢中心發現最近幾年小四以上「脊椎側彎」的孩子越來越多,如果嚴重還需要到復健科矯正。可能是「低頭族」的因素。小兒科醫師高萬清說,每次校園學童健檢後,醫院來了很多就醫尋求改善的小患者,學童健檢做了20多年,除學童齲齒及視力外,近年出現不少脊椎側彎的情形,特別是「姿勢不良」的比例明顯有增加,以前是因為單側背書包造成的斜肩、但近幾年發現學裡常見低頭滑手機或其他姿勢不良,導致的彎腰駝背比例增加,女生還比男生多。家醫科醫師楊舜清說,學童健檢不但檢查口腔、牙齒檢查、眼耳鼻喉頭頸、胸腔、腹、脊椎四肢、泌尿生殖、皮膚、和心電圖檢測,但從X光檢查中發現的個案,其實不能算是脊椎側彎,正確來說應該是「姿勢不良」、「彎腰駝背」,因為比較嚴重了,所以要復健矯正,醫師最終還是會建議學生及家長要到復健科諮詢,由專業復健師提供正確的姿勢矯正。
-
2021-11-0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愛吃炸雞、甜食、喝手搖飲 16歲高中生竟成三高及痛風候選人
● 飲食不均衡,尿酸過高正快速年輕化● 尿酸過高,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亦高●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建議先投藥治療愛吃炸雞、甜食、喝手搖飲的人注意!如果長期飲食失衡、亂吃高油脂或高普林食物,容易導致尿酸過高、膽固醇高,更易出現三高問題,甚至引起高尿酸血症、痛風發作,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尿酸高多發生於中年人北醫附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子閔表示,過去高尿酸大多發生在30歲到50歲左右的男性,但隨著現代人營養過剩,20多歲尿酸高的案例已不再少見,她治療過最年輕的患者僅16歲,是一名男高中生,因體重破百做自費健康檢查,尿酸值竟超過9mg/dL,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患者。該名高中生平時飲食毫無忌憚,愛吃炸雞、甜食,隨時一杯手搖飲,體重不斷飆升,家人帶他自費做完整的健檢,結果得到滿滿的紅字,不僅尿酸過高,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統統爆表,典型的「三高候選人」。林子閔指出,這位高中生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也就是痛風發作前期。高尿酸會在關節產生結晶,長期下來就會導致痛風,因此痛風患者在發作前,會經歷一段無症狀高尿酸血症。這名高中生就診時,尿酸已達到9點多mg/dL,與標準7mg/dL相差甚遠,只要飲食及生活習慣不改變,隨時都可能痛風發作。轉成痛風 需長期控制飲食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於1993年到1996年進行的營養健康調查,15歲以上的男性罹患高尿酸血症的比率達43.7%,女性也有27.4%,其中約有5%到18.8%的機率會從高尿酸血症轉為痛風。一旦被診斷為痛風,就必須要長期控制飲食,定期回診追蹤並服藥。林子閔表示,高尿酸的患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即使是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建議可先使用藥物介入治療,調控尿酸。高普林食物 慎防攝取過量避免尿酸過高,林子閔建議,應避免大量食用「高普林」食物。臨床已知尿酸高與普林有關,普林存在於食物或是體內細胞,過量攝取高普林食物,會加速新陳代謝,導致尿酸生成過高。此時如果腎臟功能不佳,將加劇高尿酸的情形發生。高普林食物,包括帶殼海鮮、肉湯、雞精、內臟、蝦子、干貝、香菇、黃豆、豆製品、黃豆芽、筍乾等。林子閔不建議天天且大量食用,特別是已經有高尿酸症的患者,更應盡可能減少食用。
-
2021-11-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成人每4人有1人恐患糖尿病 國健署籲3招降低五成風險
金鐘影帝龍劭華患10多年糖尿病,日前心臟不適驟世,引發國內高度關注。國健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盛行率約25%,等於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透過定期健檢檢測血糖、天天量腰圍及體重,可以降低五成以上糖尿病的發生風險。糖尿病長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根據國健署調查,全國將近220萬名糖尿病患,每年以16萬名速度增加,且初期糖尿病患沒有症狀,多數人往往等到出現多吃、多喝、多尿或體重減輕的症狀時,才驚覺自己有糖尿病,已錯失早期改善甚至逆轉糖尿病的機會。依據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此外調查亦發現,高風險族群中有66%腰圍超標、65%有過重或肥胖情形,有5至10%肥胖族會發展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臟病發生風險同時也增加。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為一般患者的8.11倍,心衰竭、腎功能低下等疾病患者,肺炎重症及死亡率都相對高。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指出,糖尿病最怕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轉的,研究證實,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可以降低五成以上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做好體重和腰圍控制,定期檢查自身的血糖值是否超標(空腹血糖標準值為70-99mg/dL),才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吳昭軍也透露,糖尿病為百年老病,卻沒有特定科別診治,將透過訓練更多科別醫師,讓糖尿病共照網更完整。國際糖尿病聯盟訂定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2021至2023年主題定為「可近的糖尿病照護」。國健署呼應世界糖尿病日主題,呼籲民眾定期監測血糖,天天量腰圍和秤體重,配合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三少一高」飲食原則,及每天30分鐘、每周達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來逆轉糖尿病前期症狀,阻斷糖尿病發生的機會。國健署健康小叮嚀:1.定期健檢監測血糖:40歲以上民眾可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定期了解自身的空腹血糖值,做好血糖控制,避免糖尿病找上門。2.天天量腰圍及體重:建議民眾天天測量腰圍和體重,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腰圍保持在80公分以下,及維持健康體重,一旦發現腰圍或體重有上升的情形,應自我檢視最近的飲食狀況及身體活動量,適時加以調整,才能解除糖尿病風險警報。響應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國民健康署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新竹市政府衛生局等,共同辦理「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園遊會暨點燈活動」,11月6日在新竹孔廟以及迎曦門舉辦,透過寓教於樂的活動拉近民眾與疾病的距離,呼籲民眾關心糖尿病照護。
-
2021-11-01 養生.聰明飲食
35歲就腦中風,原來這項早超標!醫:吃藥控制才能避免傷腎
【本篇重點速記】● 高血壓除遺傳外,與重口味有關● 生活習慣不佳,易導致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 遠離三高慢性病,要少吃、多動冬季將至、進補季節到來,火鍋、羊肉爐、薑母鴨等鍋物,是許多民眾用餐的首選。其實吃鍋負擔很大,肉品沾醬、湯品的鈉含量高,一不小心就拉起「三高」警報。血糖跟飲食 有絕對關係三高是指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也是中年以後常見的三種疾病。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秘書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指出,血糖跟飲食有絕對關係,尤其與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密不可分;高血壓除遺傳外,與體重過重、鹽分攝取太多有關,血壓高會促使血液量增加,加重心臟負擔;高血脂則是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超標。陳宏麟形容「三高就像犯罪集團」,一個嘍囉不成事,三個嘍囉成壞事。三高影響全身血管、小血管,嚴重影響腎臟功能,甚至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前奏。體重超標 35歲腦中風哪些人是三高高危險群?陳宏麟觀察發現,三高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已呈年輕化。先天因素以遺傳為主,包括遺傳性的高血壓、血脂、血糖或肥胖體質;後天而成的三高,通常與生活習慣有關,包括不健康飲食造成體重超標、少運動、壓力過大等。陳宏麟曾收治一名35歲的男性阿明,本是人生勝利組,在台灣打拚有成,受公司賞識外派中國,某一天工作應酬之際,突然硬生生倒下,確診腦中風返台就醫,中風導致腦部受損,活動變得不靈活。這時阿明才意識到三高與體重早已超標。定期健檢 及早發現治療陳宏麟說,罹患慢性病的過程,是從「慢」到「驚」的過程,病情也慢慢地,從可逆到不可逆。因此,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很重要。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但陳宏麟說,成年人至40歲以前,若職場無特別規定檢查,整整有20年的空窗,提醒民眾應定期做檢查。吃藥控制 才能避免傷腎一旦是「三高」患者,陳宏麟指出,不要害怕服用藥物,並不是吃藥就代表病情嚴重,或是會傷身等疑慮。國健署也提醒,吃藥控制病情,才能避免傷腎,不吃藥,腎功能壞得更快。遠離慢性病,可以從「少吃、多動」開始,陳宏麟說,從現在起揪三五好友督促,盡量一天運動一小時,早晚也應定時量血壓、體重、腰圍,定時監測、注意自身健康。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特殊族群/女性80歲後心梗機率高 症狀不明顯更要留意
一名32歲男性,有天打籃球時突然出現前胸痛、冒冷汗、惡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確診為心肌梗塞,經治療後狀況穩定。醫師發現,該名患者不但有菸癮,且膽固醇過高,提醒年輕人應減少抽菸、注意飲食,避免心梗找上門。年輕型雖不多,但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亞東醫院心導管室主任暨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許榮城表示,30多歲的心梗患者雖佔少數,不過,根據國內外資料顯示,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不容輕忽;甚至有些年輕人因服用安非他命等禁藥而引起血管痙攣,造成心梗;此外,少數剛生產完的女性,因血管蛋白質結構異常,也可能導致心梗。另一個需注意的族群則是高齡女性,許榮城說,女性罹患心梗的年齡平均比男性晚10歲,尤其80歲以後明顯增加,80歲以上心梗女性約佔全部心梗患者的7-10%,雖然機轉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恐與女性荷爾蒙的下降有關。由於年長女性心梗症狀並不明顯,因此若出現呼吸喘、上腹悶、暈眩等症狀應特別留意。而心梗治療主要為置放支架,年長者若多條血管阻塞,可能需透過心臟繞道等手術治療。術後則應搭配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物、乙型阻斷劑等,通常需終身服藥。許榮城說,妥善治療能降低心梗死亡率,年輕人死亡率可從5-10%下降為1-3%,且復發率低;年長者則從30-50%,下降為5-10%。除了治療外,平時也應注意膽固醇控制,尤其有家族史的人,應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 健保大數據揭心肌梗塞10共病
秋高氣爽,連日氣溫像是溜滑梯驟降、明顯感到涼意。氣溫低、溫差大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好發因素之一,因為交感神經興奮讓血管變得容易收縮,進而有機會造成冠狀動脈斑塊破裂,一旦剝落的血塊堵住冠狀動脈血流,就可能導致心肌梗塞。12月患者最多,溫度下降與溫差,誘發心肌梗塞。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109年全年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的人次將近4萬,民國107至109年間,12月年年蟬聯心肌梗塞就診人數最多的月份,也跟氣溫有關。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任鄭正一指出,一項結合97年至100年健保資料庫與近年氣象站氣溫統計的研究發現,台灣在氣溫15度起,每下降1度,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會比前一個溫度區間的發生機率,增加1.016倍。誘發心肌梗塞另一個關鍵還有「溫差」,不只包含天氣溫度,也涵蓋室、內外的溫差。鄭正一舉例,像冬天清晨一離開被窩,或者出門運動,甚至在洗澡前、後進出浴室等。不過,大熱天也不可忽略心梗發生。鄭正一說,因為夏天大量排汗,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會因體內缺水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血栓發生機率。高血脂得靠抽血測得,是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為什麼血管會塞住?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比喻,把血管當作一條全新的橡皮管,用久了彈性會疲乏,不僅會變得硬、也會變得很脆,甚至還會有一層垢。血管冠狀動脈一旦發生堵塞,將導致血液不順暢,跑到管壁中,將導致內皮細胞異常增生,血管管腔越來越窄,就有堵塞可能。健保大數據顯示,心肌梗塞患者的共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佔前三名。高血脂像是心肌梗塞的沉默殺手,葉宏一說,以日常經驗而言,量血壓、血糖十分很容易,測量血脂的話,得靠健檢空腹抽血,一旦出狀況,相對較難及早發現。心梗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心肌梗塞的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葉宏一說,腎臟病患者常伴隨血管鈣化,血液流暢度不好,有促發心梗可能;但近期日本有三個特殊案例顯示,70至80歲的老人,本身心血管不好,顎部、喉嚨感到疼痛,誤以為是牙疼就醫,沒想到在看診檯急救,發現原來是心肌梗塞引起下顎痛。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葉宏一說,大學入學新生檢驗後,若職場無特別提供健檢,將面臨20年的空窗期。因此,有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需要定期檢查。秋天迎來螃蟹季,高血脂患者別碰有殼類海鮮。但即便醫師一再呼籲,預防心肌梗塞需降低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及定期篩檢重要性,但健保數據仍顯示,107至109年間心肌梗塞發病人數,各年齡層皆增加。鄭正一說,部分原因可以歸於「高敏感度肌鈣蛋白」檢測的廣泛運用,得以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拜醫療進步所賜,儘管急性心梗的發生率上升,但病人存活率是增加的。另外,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除了控制三高及戒菸,值得注意的是,壓力、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是近年空汙PM2.5等環境因素,也是諸多心肌梗塞危險因子之一。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鄭正一建議,可先從每周適度的運動及簡單的飲食調整做起,謹記少鹽、少糖、低熱量攝取。地中海型飲食已被研究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民眾可以吃大量蔬果、適量的海鮮及蛋、乳製品,使用橄欖油,並減少食用紅肉。高血脂患者飲食更要謹慎,葉宏一說,秋天迎來螃蟹季,有殼類的海鮮避免攝取;蛋白質也不要過量,每天只能吃一顆蛋;動物內臟盡量不要吃;也常見民眾補鈣,小魚乾、吻仔魚補充過量,如要喝牛奶,比較建議低脂奶或脫脂奶;肉食族應避免吃紅肉,多攝取白肉。
-
2021-10-3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好不好 不能憑感覺 一定要健檢
孩子問阿公。「你們結婚那麼久了,還有感覺嗎?」就好像門診不少病人問醫師:「醫師,你說我有B型肝炎,我怎麼都沒有感覺呢?」得了急性B型肝炎,有些人沒感覺,有些人會覺得像感冒一樣,有些人厲害,眼睛變黃,皮膚變黃色,甚至會演變為猛爆性肝炎。好比在古代,結婚通常是初戀的開始,興奮有感覺的居多,等到老夫老妻了,初期的興奮期慢慢淡化,就好像如果急性B肝過了變成慢性肝炎,通常就沒有感覺一樣,因為B型肝炎病毒與人體和平共存,肝指數通常正常。但有些人會慢性發炎、急性發作,就好像結婚蜜月期過了雙方會偶爾吵吵鬧鬧一樣,其他時間大概是平淡無感。此外,B肝病毒可能無聲無息潛伏在肝臟內,有一天肝癌長出來,長肝腫瘤時也沒有感覺,等到有感覺可能就是肝破裂出血引起劇烈腹痛,或肝臟功能不能負荷,初期出現黃疸,或肝癌太大了,開始體重減輕,這時求醫診斷才知道是肝癌末期了。因此,沒有感覺不代表沒有B型肝炎,也不代表肝臟正常,也不代表沒長肝癌,因為肝臟內部是沒有痛覺神經的,加上只要四分之一正常的肝臟還在,就可處理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所以,判斷肝好不好,不能憑感覺,一定要抽血驗肝功能及胎兒蛋白,同時做超音波檢查。同樣的,婚姻有沒有感覺,不能看外表,也就是婚姻雖然久了,但也許感情還很好。也許到了一個互相平衡各自為政的時代,或等到有一天發現有一方出軌了,才會有感覺,才會大吵大鬧。就好像長了肝癌,才知道B肝病毒還存在你體內一樣。因此,感覺常常是錯覺,有識之士應該明察秋毫,知其中奧妙,才能擁有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病患年增16萬 逼近新生兒
國內每年新增糖尿病患約十六萬人,已逼近每年新生兒數量。國內糖尿病患具有病得早、病得久、病得重的特色,正視「糖潮」危機,刻不容緩。國內糖尿病權威呼籲,亟需全面檢視糖尿病防治策略,鼓勵減重以減緩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策略需與國際接軌,減少病患心腎併發症到擴大糖尿病照護網的整合照顧,更提出慢性病議題應定期舉行中央層級會議,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舉辦「二○二一糖尿病防治與照護高峰論壇」,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健保署長李伯璋、國健署長吳昭軍、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國衛院論壇執行長許志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張必正,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提出建言。洗腎患者 半數糖友併發腎病石崇良指出,新冠肺炎造成全球四百八十萬人死亡,事實上,慢性病死亡人數占全球死因七成,遠超過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數。慢性病中又以糖尿病防治為首要之務,從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皆與糖尿病有關。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每年健保相關給付達三一○億元,洗腎患者每年健保費用達五三○億,其中半數是糖尿病患併發慢性腎病變,兩者相加達八四○億元,已占健保總額預算一成,相當驚人。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國內每年新增十六萬名糖尿病個案,黃建寧說,糖尿病患人數將超過每年新生兒人數,加上台灣步入高齡化,病情控制時間也變得更長久。趨年輕化 40歲以下顯著增加此外,國內糖尿病患有年輕化趨勢,許志成指出,過去十年,國內糖尿病患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十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四十歲以下年輕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增加,若依自然趨勢繼續發生,年輕型糖尿病病人在數十年內將再成長二成,隨著糖尿病死亡率降低,糖尿病盛行率勢必持續上升。石崇良指出,國健署從推動健康飲食、健康促進、體適能做起,預防糖尿病。健保署提供連續性照顧,逐漸在慢性腎臟病防治看到初步成效,新增透析病患人數逐年下降。但因新冠疫情導致的健康不平等與貧富差距拉大,目前在十四個偏鄉設置電子眼底鏡檢查,透過遠距醫療積極提供糖尿病患照護的可近性。共管照護 提高給付年底上路李伯璋表示,健保署正研議糖尿病和初期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新規定,未來有共管照護的給付可望提高兩倍,預計年底上路;鼓勵慢病九十天內同醫師看診並加強基層診所角色,而新藥雖較貴,但可有保護器官效果,所以該用就要用,鼓勵減重也是重要一環。吳昭軍則表示,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從單一疾病到共病是持續努力目標,配合健保署中長程改革計畫,針對成人健檢提早介入,做代謝症候群的追蹤管理,以阻斷糖尿病發展,預估可減少健保支出五點二億元。張必正指出,做好糖尿病防治,不僅病患得利,還可降低整體醫療花費,每投資一元就可回收兩元。他呼籲,設計良性制度讓基層醫療也積極投入糖尿病照護。在病患參與部分,蔡世澤強調,病患是慢性病照護中最重要的角色,一年有八七六六小時,病人回診至多十五分鐘,一年待在診間不過一個小時,所以糖友終年有八七六五小時都要獨自與糖共處,護理師與營養師的重要性也不亞於醫師。預防治療 盼拉高至中央層級會議中凝聚共識,以落實分級醫療、強化衛教、全人照顧、擴大糖尿病整合照顧,以期達到緩和糖尿病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指引與國際接軌以減少心腎併發症。黃建寧建議,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涉及層面、科別複雜,目前有多頭馬車之勢,應拉高層級,就慢性病議題定期召開中央層級會議,朝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規畫,增進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防治的綜效。邱泰源、王治元推照護與用藥會後,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也提出呼籲。王治元認為,慢性病非常複雜,需要合併多科照顧,好好規畫慢性病治療平台,否則會有資源競爭的問題,另外,糖尿病照護有城鄉差距,衛生局非常重要。邱泰源表示,糖尿病照護要全人、全家、全社區,以病人為中心,讓病人用到最適當的照顧與藥物。而慢性病防治法需要完整的規畫與實質內容,以利推動。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成人健檢揪代謝症候群 落實減重
國內約有二五○萬糖尿病患,幾乎每十個人就有一人;廿歲以上民眾,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是糖友。為了預防糖尿病,國健署將從成人健檢中找出代謝症候群患者,及早介入。專家建議,篩檢對象可擴及學生、勞工、服兵役者等,一般民眾則應從減重、控制腰圍做起。國衛院論壇執行長許志成指出,從發展趨勢判斷,到了二○三○年,國內成年人糖尿病發生率會自然下降百分之八,但下降趨勢還是比其他國家為慢,建議成年人糖尿病發生率下降幅度應為百分之十五,也就是年增人數在十三點五萬人以內;而年輕型糖尿病患人數,依趨勢判斷將會上升二成,則建議應讓發生率上升幅度小於百分之五,降低國內新診斷糖尿病患人數。還要積極改善國人健康行為,尤其是肥胖防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說,肥胖防治要從教育扎根,並將肥胖控制對象擴及學生、勞工等,更及早並全面預防糖尿病發生。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將從成人健檢中,找出代謝症候群患者收案追蹤管理;前年約有一九九萬人接受成人健檢,利用率約三成,其中篩出代謝症候群患者五十五萬名,這當中有四十四點五萬人血糖異常,約四萬多人會發展為糖尿病,但若透過介入計畫,可以降低百分之五十八糖尿病風險。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10-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朱高正癌逝 久坐、不運動、晚睡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
前立委朱高正晚間因大腸癌病逝,前立委林正杰晚間在臉書證實「民主戰艦朱高正7點多病逝」。大腸癌是常見癌症,包括資深藝人賀一航、綜藝祖師爺豬哥亮、Makiyo媽媽、劇場大師李國修、心海羅盤主持人「葉教授」等,還有漫威英雄片「黑豹」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都因不敵大腸癌而辭世。衛福部去年底公布,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1萬5千例案例,連續十三年居十大癌症之首。根據「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 「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醫師提醒,大腸癌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篩檢,而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國人飲食西化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更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報導如下: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 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將大腸鏡管子從肛門進入直腸,經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盲腸。檢查過程中透過影像傳遞至電腦,醫師可即時診斷大腸內壁有否異常或病變。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21-10-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20多歲女爬樓梯喘 原來患心房中膈缺損
新竹一名60歲黃姓婦女先前因健康檢查發現心臟擴大,近期活動發現偶爾微喘,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心臟科門診檢查,醫師診斷為心房中膈缺損;另一名20多歲女子則因心雜音與爬樓梯微喘,也被診斷為心房中膈缺損。2人經由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醫師傅俊閔安排心導管手術,順利關閉心房中膈缺損,手術後皆恢復良好,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傅俊閔表示,正常人左心房與右心房互不連通,由心房中膈隔開。若心房中膈有破洞,就稱心房中膈缺損,這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心房中膈缺損會造成血液經此破洞從左心房流到右心房、右心室再到肺動脈,導致右心室與肺動脈擴大而產生活動耐受性降低、容易喘等右心室衰竭症狀,甚至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等嚴重併發症,需要積極治療。然而,大多數心房中膈缺損的人在年輕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或健檢時僅發現輕微心雜音,隨著年齡增長才出現較明顯症狀,因此有些人到成年,甚至中老年後才被診斷出有心房中膈缺損。傅俊閔說明,心房中膈缺損,可根據缺損所在之解剖位置分類。其中,第二型心房中膈缺損可利用心導管手術將其關閉,效果好且恢復快,只有腹股溝會有個小傷口。其他型的心房中膈缺損則因為破洞位置較不適合關閉器放置,仍有可能需要傳統手術治療。新竹台大分院指出,院內小兒心臟科團隊包含醫師傅俊閔、龔柏榕及黃品學,過去幾年與麻醉科合作,已陸續成功完成多例經心導管心房中膈缺損關閉手術和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手術。去年底由小兒心臟科與成人心臟科合作,在生醫醫院竹北院區成功完成一例合併心導管電燒與心房中膈缺損關閉手術。未來期望能透過資源整合與團隊合作,逐步加強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及治療,讓桃竹苗地區先天性心臟病的民眾都能就近接受妥善的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