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8 癌症.乳癌
搜尋
健檢
共找到
940
筆 文章
-
-
2022-08-26 癌症.乳癌
30歲女切除乳癌靠重建恢復自信 醫師曝術後最關鍵事項
知名歌手朱俐靜2020年被診斷罹患乳癌,勇敢抗癌但仍不敵病魔,今年7月病逝,年僅40歲。衛福部統計,乳癌為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約每10萬名女性約有188到194人,且已成為女性不可忽視的癌症。醫師表示,許多乳癌患者為了治療,選擇乳房全切除手術,但常於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在,而進行乳房重建,但重建後最重要的是需定期追蹤檢查,以利若有復發病灶時,可以及早發現。整形外科醫師劉昌杰說,門診收治一名30歲女性,於健康檢查時發現乳房出現微小鈣化病灶,切片診斷後確認為乳管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分為乳房全切除手術與保留手術搭配放療,該患者為防止癌細胞擴散、轉移,選擇單側乳房全切除手術,但術後乳房左右不平衡,讓患者於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信與不自在,經與患者討論進行乳房重建,搭配健康乳房的隆乳手術,讓患者重拾自信。劉昌杰說,乳房重建後,外表看似恢復到罹癌之前,但務必定期檢查、追蹤癌細胞有無復發,因即便乳癌經完整治療,5年內復發率約為1至2%,而復發高峰期為結束療程的1至2年間,復發位置包含胸壁、腋下、鎖骨上淋巴腺,也可能復發至其他部位。一般療程結束後,建議追蹤期拉長至5年到10年以上。依美國腫瘤臨床實踐指南建議,罹癌治療結束後5年內每年回診1至4次,之後每年回診1次。劉昌杰說,乳癌檢查常見4種方式為,每月自主以指腹平壓檢查乳房是否有異常硬塊,並可經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磁振造影檢查,以偵測各種腫瘤及囊腫病灶。但乳癌重建後或曾經隆乳女性,因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乳房擠壓過程恐導致假體破裂,而自主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也可能與自體脂肪隆乳所產生的油滴或鈣化造成混淆,只有透過磁振造影檢查,才有比較高的精確度。劉昌杰提醒,女性平時應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癌機率及定期乳癌健檢,不論有無乳癌家族病史,女性平日可自我進行乳癌檢查,若早期發現異狀,有助後續治療成效。
-
2022-08-23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盛行率地圖首公布 再治6.8萬人拚3年完治邀WHO見證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於二〇三〇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國內宣示提前於二〇二五年完成C肝消除,歷經數年的努力,目前全台已有一九六萬人進行篩檢,顯示國人C肝抗體陽性率約百分之二點二,已有二十二萬人完成C肝治療,再治療六萬八千人即可達到C肝消除目標,預計於二〇二五年邀請世衛專家來台見證。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C手前行,全民協力,完篩也完治—二〇二二 C型肝炎專家會議」,與會專家包括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簡榮南、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許以霖、白金扶輪社前社長暨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教授胡琮輝及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依照WHO建議,消除C肝需篩檢出九成患者,並治療其中的八成病患。為協助國人消除C肝,蒲若芳表示,近年來,主要透過擴大篩檢量能、降低治療門檻障礙、提高醫療服務可近性、強化管理及照護支持系統、提供有利環境、推動高風險族群C肝防治與加強民眾C肝篩檢識能等方向。成人健檢已篩196萬人 抗體陽性率2.2%蒲若芳說,自國健署成人健檢服務擴大納入B、C肝篩檢以來,截至二〇二二年,近兩百萬人透過成人健檢服務接受B、C肝篩檢。其中,C肝抗體結果上傳率近九成四,口服抗C肝病毒藥治療率也有近九成。目前全台已有一九六萬人進行C肝篩檢,同時擔任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的盧勝男也在會中公布最新的「C型肝炎抗體盛行鄉鎮市區地圖」,顯示國人C肝抗體陽性率約百分之二點二,已有十四萬人接受口服C肝抗病毒藥物治療,八萬人在此之前就接受過干擾素治療。也就是說,再治療六萬八千人即可達到C肝消除目標。剩肝外共病、潛在感染者 陳培哲:每月治2000人才有望達標依據最新的C肝精準盛行地圖,簡榮南說,找出沒有病識感的感染者仍是主要重點。他指出,各縣市已經開始有自己的策略,包含從常見的C肝共病著手擴大篩檢,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此外,從篩檢的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協助篩檢的比例最高,占七成,但國健署與健保署給付不一,此部分也值得爭取與討論。簡榮南強調,C肝消除有政府的公權力之外,還需民間團體力量,加強宣導,提高民眾的認知,才有機會篩檢更多,並及時進入醫療體系。不過,陳培哲也憂心地指出,距離二〇二五年底僅剩下四十個月,以治療目標六萬八千人推算,每月至少要治療一千五百人才能達標,以健保署數據來看,治療人數最高的月份僅達到一千五百人。陳培哲直言,在治療速度方面,需要加緊腳步。陳建仁:擴大C肝篩檢經費、舉辦縣市觀摩會,2025邀WHO認證陳培哲說,治療人數是C肝消除的關鍵,每月最好要治療達兩千人。他建議,篩檢對象納入糖尿病、慢性腎病及心血管疾病等,並將C肝篩檢及治療成效加入縣市首長評鑑指標,以提升篩檢與治療之成效。他也建議C肝辦召集各縣市衛生局首長,觀摩防治成效良好縣市,進行模式移轉。陳建仁建議,持續擴大篩檢經費,舉辦各縣市C肝消除觀摩會,分享成功消除經驗,有信心完成C肝消除工作,預計於二〇二五年,邀請WHO專家來台認證台灣消滅C肝的情況,就如同過去小兒麻痺消除計畫,也獲得國外專家協助認證。他相信,台灣在政府、專家以及全民的努力下,一定可以達到完篩、完治的目標。精準C肝盛行率地圖 取代推估而得的潛勢地圖過去,因無大規模篩檢資料,公衛學界先以七大指標推估的方式製作出「C型肝炎風險潛勢分佈地圖」,一地區若符合七項指標,為第七級之高風險區;若一項都不符合,則為第〇級之地風險區域。依據潛勢地圖,盧勝男及不同的地方團隊,如大林慈濟、雲林台大等單位,介入雲林、嘉義及台南等縣市之高風險區域進行篩檢。然而,在篩檢過程中,他發現,有近四成的C肝患者,其實居住於第〇級的低風險區域。可見,僅透過風險指標推估還不夠,應該進行大規模篩檢。衛福部國健署二〇二〇年起推動成人健檢擴大篩檢,盧勝男指出,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依據成健資料,推估二〇二五年時年齡介在四十五至七十九歲的目標族群,製成C肝抗體盛行地圖,以準確的抗體陽性率,真正掌握台灣的C肝盛行地區,以取代推測而得的風險潛勢地圖,並且根據全新且精準的C肝盛行地圖發現,隨時代變遷,C肝高盛行地區已有所改變。盧勝男說,原因包括過去超高齡的C肝患者已去世,以及移民造成的人口組成改變等。在大規模、地毯式的篩檢後,在C肝抗體盛行地圖中,以盛行率達百分之六界定為高盛行區。盛行地圖與C肝風險潛勢地圖對照,共有十一個除名,四十個重複,十八個新增。盧勝男說,新增的C肝高盛行區為:尖石、五峰、後龍、泰安、大湖、國姓、土庫、褒忠、阿蓮、彌陀、枋寮、車城、滿州、枋山、玉里、豐濱、長濱、白沙。此外,經過分析篩檢資料,發現C肝抗體陽性率呈現「線性下降」。盧勝男建議,在全國篩檢政策下,以流行病學方法進行C肝防治的策略,已完成階段性任務。他強調,要找出更多C肝患者,不在高風險區、非高危險族群的一般民眾也應積極接受C肝篩檢。與會的縣市衛生局首長認為,抗體盛行地圖無法反映篩檢之後,病患接受治療的成效,導致國內的C肝地圖看起來「越來越紅」,中研院士陳培哲建議,未來應朝向C清除地圖繪製,完整呈現出完篩之後的完治情況。盧勝男則回應,因C肝治療人數每天不斷滾動式新增,各界期待可反映治療情形的HCV RNA地圖較難繪製,但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已有掌握治療成效數據。彰化領先全台消除C肝 台南篩檢率列六都第一 扶輪社長年贊助台灣C型肝炎患者具地區集中特色,故地方衛生單位及民間團體在C肝防治扮演重要角色。彰化縣領先全台,提早達成WHO之C肝消除目標;台南市篩檢涵蓋率達六都之冠。白金扶輪社則長期捐贈C肝篩檢資金及器材予基層醫療單位,也發起愛肝企業鼓勵社友讓員工篩檢C肝。二〇一九年起彰化縣變響應中央政策,推動C肝「三年減半、六年根除」,葉彥伯說,在行之有年的萬人健檢及利用既有業務「加C」加驗C肝策略下,已提前於今年達標。後續已著手規劃第二階段C肝防治計畫,重點是針對新感染、再感染的高風險族群、落實C肝防治,以及透過流行病學學理見證並評估C肝治療成效等。彰化縣衛生局推算彰化縣境內C肝感染盛行率約百分之三點二,要符合WHO的C肝消除標準,需治療一萬兩千八百餘人,現已治療一萬三千五百餘人,達標率為百分之一〇五。葉彥伯說,加C策略強調以個案為中心,利用原班人馬投入C肝篩檢及治療,減少溝通成本、加強資料整合。例如,洗腎室利用原有感控機制整合C肝篩檢;監獄方面商請原先有業務往來的同仁協調;毒癮者透過負責辦理中央減害計畫的單位;社區篩檢及治療則整合到施行已久的萬人健檢。許以霖表示,台南市四十五至七十九歲世代區間C肝篩檢涵蓋率近五成五,為六都之冠;口服抗C肝病毒藥物治療率近七成,透析病人口服C肝藥物治療率也超過八成五,亦居六都之冠。臺南市C型肝炎篩檢亮點為「C型肝炎防治結合科技」與「C型肝炎篩檢無國界」,以建置C型肝炎篩檢預約平台、運用台南市科技防疫健康共照雲與多元媒體途徑等策略提升C肝篩檢率;同時,亦鼓勵新住民參加C肝篩檢。康照洲表示,台灣扶輪社至今金援逾七千五百萬元予基層醫療人員及民眾等,近十三萬人受惠,顯示非政府組織在C肝消除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扶輪社也呼籲社友提供員工免費C肝篩檢,以企業為單位共同消除C肝。三大肝外共病 應全面篩檢C肝以控制疾病C肝病毒感染會引起全身發炎,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三大肝外共病。相反地,這三大慢性病患者感染C肝時,因為產生胰島素抗性,也會容易讓疾病不好控制或惡化。簡榮南說,此族群應全面篩檢、治療C肝,以控制疾病。胡琮輝表示,過去討論C肝共病,多會關注愛滋病等共病高盛行族群,但中低風險的共病末期腎臟病前期、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是須受重視的C肝相關肝外病變族群。胡琮輝認為,為了C肝根除計畫,相較於對所有民眾普篩,不如針對相對有風險族群優先篩檢。因此,在他擔任C肝防治計畫召集人的彰化,嘗試先從全面篩檢「透析患者」著手,無論患者是否曾被檢驗過有C肝抗體陽性,都建議檢驗C肝病毒量。初期碰到多數洗腎中心並未配置胃腸肝膽科醫師,導致沒辦法開立檢測單,後續直接要求外載醫療人員直接進入洗腎中心協助篩檢,短短九個月內,完成縣內卅一家的洗腎中心的患者篩檢,幾乎百分之一百達到HCV RNA的檢測,其中有百分之八十八接受治療,接受治療者中有多達百分之九十四。同樣的做法,延伸在糖尿病以及末期腎臟前期或慢性腎病的病患者身上,不過,這兩種疾病不像是透析患者集中出現,因此尋求衛生所協助,胡琮輝表示,衛生所擁有最完善的糖尿病及腎臟病照護網,只要患者回診拿藥時,就能協助篩檢轉介治療。林漢傑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共二百三十萬人,其中八成於基層診所就醫,因此台灣肝臟學會與C肝共病如糖尿病學會、台灣腎臟醫學會等討論,制定基層醫師治療指引,教導治療C肝的方式,必要時轉診至肝膽腸胃科處理,以提高治療廣度,保障高風險病人安全。地方C肝篩檢動力不足 國健署:爭取提高補助至450元為達二〇二五年消除C肝目標,找出非特殊族群C肝患者至關重要,目前主要透過成人健檢篩檢。然而,與會專家直言,國健署B、C肝篩檢,僅補助兩百元,導致基層醫師篩檢動力不足。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當場承諾,將爭取二〇二四年前提升補助金額至四百五十元。從篩檢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協助篩檢的比例最高,占七成八,醫學中心反而最低。簡榮南說,並不是醫學中心不篩檢,而是醫院篩檢一位健康的人,是由國健署給予的補助金太低;若是幫已經是罹患疾病的患者篩檢BC肝,健保署能給付四百一十元。導致基層診所雖是主要戰力,但戰力不強,此部分也值得爭取與討論。陳建仁表示,各單位給付至少要一致,國健署已喊出希望爭取從二百元調升至四百五十元,他認為這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情。魏璽倫則說,國健署的理念是以篩檢支持治療,除了將持續爭取在二〇二四年前提高B、C肝篩檢補助至四百五十元之外,並研議加碼補助,提高基層診所加入防治行列的意願。戴雪詠則是回應,除了給予健保給付,醫療人員查詢健保雲端病歷時,由於健保署與國健署資料介接,醫療人員也可了解病患接受C肝篩檢情況,以及後續追蹤、治療進度,並適時鼓勵病患接受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
2022-08-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可提早發現預防 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國民有近8%罹患失智症,隨著全世界老年人口增加,失智症病人急遽上升,各國醫療和照護系統無不嚴陣以待。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在失智症醫療專業和照顧病患的用心有目共睹,並獲新北市第六屆醫療公益獎。他表示,能幫助失智症的病人與家屬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以他長年門診經驗加上最先進檢測方式,不僅能及早有效診斷失智病人病況,進而解答家屬或照護者的各項問題。 胡朝榮指出,資料顯示去年失智症門診就醫人數粗估有27萬人,如何有效診斷並提早預防是迫切課題。但他發現,不少失智症患者需仰賴同住家人發現異狀後再帶去門診檢查,就醫才判定是失智症,或發現異狀時長輩會抗拒去醫院檢查,延遲早期診斷發現時機。更令人驚訝的是,健保就醫顯示65歲以下失智症患者有逐年增加趨勢。目前,失智症可經由抽血、認知功能檢查、腦部核磁共振等方式診斷,其實用抽血篩檢即可找到高風險族群。胡朝榮建議若把相關檢測排在健檢裡,不僅降低長輩戒心,也讓子女定期了解長輩狀況,避免轉為重症,減少家庭和社會整體負擔。胡朝榮強調:「失智症診斷和其他疾病有很大不同,除了要有經驗的專業醫師耐心診斷,並需同步關心照護者的身心狀況,才能全方面發揮功能。」所以,胡朝榮呼籲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勝於治療」。以芬蘭針對高齡者採用多種生活型態介入的實驗研究名為FINGER為例,證實五項措施對預防失智症有幫助:一、飲食:建議以地中海型飲食。二、控制三高和糖尿病。三、多運動。四、腦部多運動。五、保持社交活動。胡朝榮表示,台灣有很多醫療或檢測廠商研發創新能量強大與國外醫療水準並駕齊驅,並吸引知名醫療單位來台取經。他的研究採用免疫磁減量檢測技術進行阿茲海默症相關臨床試驗,此項檢測已取得衛福部認證和歐盟認證。隨著醫療水準提升和檢測工具進步,能夠及早精準發現和追蹤病況,失智初期還可用認知功能訓練以取代藥物。胡朝榮發現近年來有不少民眾主動積極詢問相關失智病醫療和要求檢測,呼籲對於失智症要保有正面思考,及早檢測並治療是永遠最好的方式。
-
2022-08-2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台灣每年有3~5萬人發生腦中風,根據衛福部資料,近年腦中風的死亡率雖從全台第一名調降至第四名,不過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將近6成,顯示中風仍是導致失能的最大原因。腦中風前兆有哪些?而腦中風總是來得又急又快,該如何預防、緊急處置和降低失能,是全台民眾關注的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腦中風前兆有哪些? 📍腦中風症狀怎麼辨識? 📍為什麼腦中風要打119?📍腦中風發生時,什麼事不能做?📍哪些人可能會腦中風? 📍急性腦中風發生時,「誰」在保護你? 📍全台急性腦中風救護懶人包! 「藝人納豆在年初驚傳中風送醫,女友依依回憶那天,納豆雙手舉起時不平衡、左半邊臉沒有反應、口齒不清。」「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於餐會間,突然身體不適,左手無法舉起、說話困難,緊急送醫後確定是出血性腦中風。」「藝人余天在家時,突然感覺右手、右腳麻痺,趕緊打給家人求救,經檢查發現腦部有血管堵塞,判定為小中風。」從數據看腦中風Infogram發生腦中風時,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1.腦中風有哪些前兆?腦中風是因為腦部的血流受到阻礙,無法供應氧氣給大腦,而發生腦功能的障礙,以下為發病時可能會有的前兆:●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暈眩、步伐不穩●口齒不清、語言障礙●四肢不協調、平衡障礙●原因不明的劇烈頭痛●理解能力喪失●半身感覺障礙●眼球偏向一邊、無法看向對側2.如何辨識腦中風?為提高民眾警覺,台灣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好記的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Face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Arm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Speech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Time儘速就醫:發生以上任一症狀,應立即撥打119送醫3.發生中風症狀,為什麼要打119?三總神內主治醫師同時是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表示「搶時間是中風治療的一環」,腦中風屬「急、重、難」疾病,消防救護員在運送腦中風病患的路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送醫途中能提早聯繫責任醫院,讓醫療先動起來,另外是救護路途的順暢,節省時間、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對病患後續復原有很大的貢獻。📍119可以,快速辨識症狀:急性腦中風的症狀有時與其他疾病類似,民眾在緊急狀況時可能無法做出判斷,這時就需要依賴消防救護員的敏銳度和專業經驗,做第一時間的辨識。📍119可以,通報責任醫院:在送醫途中,消防救護員可提早通報與聯繫責任醫院,提供病患狀況讓醫院能盡早啟動腦中風救護團隊,加快病患到院後的處置。📍119可以,縮短到院時間:救護車不僅可使救護路途更順暢,節省病患到院時間,更重要的是將病患送往能夠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院,幫助病患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及可能的手術治療。4.發生中風症狀時,這些事千萬不能做!❌ 聽說在指尖、耳垂放血,可以延緩腦中風症狀?有些人聽信民俗療法,以為透過放血,促使血液疏通,能搶救腦中風、緩解症狀。事實上,腦中風是因為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腦功能障礙,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國健署也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若以針刺放血,反而可能刺激血管造成收縮,惡化出血狀況,不利病情。❌ 腦中風是因為血壓高,趕快吃降血壓藥就會好?當腦中風發作,因大腦的調節功能故障,加上腦血管已被阻塞,吃降血壓藥物不僅無法救急,還會使得血液灌流至腦部的量更加不足,可能加劇病情,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不等救護車,自行開車或搭計程車去醫院更快?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有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許多人自行到診所或習慣就診的醫院後,才發現這些醫療院所不具有能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或動脈取栓手術的技術與設備,白跑了好幾趟。所以,一旦發生腦中風,應立即通知119,由消防救護員協助送往具有緊急醫療能力,可處理腦中風的合格醫院,並紀錄發作時間點以利診斷。>>【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 迷思大破解5.每間醫院都可以治療急性腦中風嗎?台灣針對責任醫院分為一般級、中度級和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可以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院以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為主,其中也有責任醫院設有腦中風中心,都能夠在119通報後,以最快速度啟動醫療團隊,使病患能得到立即、有效及最少併發症的治療。>>【查詢離我最近的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6.腦中風病患到院後,會做哪些事?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兩者的治療方式依發生原因而有所不同,不過相同之處是,兩者都必須在短時間內,快速做出正確的治療判斷。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之比較表格Infogram病患送到醫院後,可能會經由電腦斷層(CT)及核磁共振(MRI)檢查是否有出血狀況,作為判斷治療方向的依據;若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須於發病的黃金治療3或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才能夠達到最佳的療效;若是出血性腦中風,則須把握時間,緊急手術治療。所以腦中風病患從發病到送醫,每個環節都不能被耽誤,以免錯失治療良機。「這些人」和腦中風有關係,一定要小心!哪些人可能會腦中風?腦中風與你的距離,原來這麼近常見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是各種疾病的源頭,腦中風也不例外;而現代人常有的壓力大、過勞也是危險因素;心房顫動更是容易被忽略的危險因子,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腦中風危險因子:●糖尿病患者 ●心臟病患者 ●高血壓患者 ●抽菸、飲酒過量●心房顫動患者 ●壓力大過勞●肥胖●高血脂患者 ●中風家族史 ●中風病史>>【延伸閱讀】除八大危險因子 紅斑性狼瘡患者中風風險高專家點名:壓力大、過勞者須檢視腦中風風險李俊泰說,消防與醫護都是往急難現場衝的工作,本身也是壓力大的風險族群,他印象極深是一名消防員從中風康復,且在巡迴課程現身說法,從發生症狀到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急性中風,後續就醫處置急救的過程描述得栩栩如生,讓其他消防隊員也趕緊回頭檢視自身健康狀況。呼籲民眾,若有嘴角歪斜、身體單側無力、說話不清楚或頭痛暈眩等症狀,應提高警覺,立即撥打119送醫,可以的話,記下發病時間,蒐集病患過往病史,提供救護員快速辨識的參考。>>【延伸閱讀】突然不識字 38歲消防員腦中風救一人就是救全家,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台灣正快步走向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心血管疾病增加,李俊泰形容,醫院每天都有民眾因罹患腦中風造成臥床失能,如能依循糖尿病照護網絡,為腦中風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救一人等於是救全家,國家財政上也能省下龐大的長照負擔。舉例來說,針對高風險、高齡族群是否在常規健檢中納入心電圖檢查等,提早揪出心房顫動等症狀。但因事涉跨部會整合以及健保給付等資源,仍待政策支持。>>【延伸閱讀】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全台巡迴,攜手護台灣!消防、醫療、媒體三方合作,共創護國神山!新冠肺炎期間,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將腦中風急救與演練融入消防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中,目前已走過17座城市,近4000人受訓演練。藉由此次課程,消防學員回饋第一線救護的觀察,可能影響救護時間的原因分別有,民眾有指名醫院的習慣,造成跨區送醫問題;偏鄉所在的中重症責任醫院不足,例如台東;醫院內神經科與急診科是否有緊密合作機制,讓病患在急診室即可盡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搶治療時效。>>【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急、重、難」 治療搶時間、降失能※全台消防大隊,若有團體課程需求可聯繫:02-86925588分機2396(王小姐)、分機2384(劉小姐)。【全台急性中風救護故事】懶人包報你知>>【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跟時間賽跑 桃竹苗形成區域聯防>>【延伸閱讀】中風進程快 速辨識快送醫 新竹工程師多,年輕人熬夜、壓力大要注意!>>【延伸閱讀】究竟是不是中風?台大醫教你「一條皺紋辨別法」>>【延伸閱讀】掌握急性腦中風黃金時間 救命關鍵該怎麼做?>>【延伸閱讀】疑似中風症狀突然發生 打119搶快送醫降低失能風險>>【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 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延伸閱讀】腦中風?!速辨識、快送醫遠距治療助攻 避免患者失能>>【延伸閱讀】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延伸閱讀】為何冬天容易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籲做一事保命>>【延伸閱讀】阿公和平常不一樣?這些症狀可能是中風!快打119求救>>【延伸閱讀】注意「最後正常時間」速就醫 攸關腦中風投藥、復健治療>>【延伸閱讀】搶快送醫減少失能!當救護員安撫腦中風患者 圍觀者勿影響病患情緒>>【延伸閱讀】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先打119 勿自行就醫>>【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花蓮消防啟動「接駁救護」南病北送搶救生命>>【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延伸閱讀】手腳無力只是疲累?千萬不要忍!當心是急性中風>>【延伸閱讀】急性中風不能拖!與時間賽跑,搶救離島重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8-15 醫聲.肝病清除
40歲以上每年應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全島一肝 推動全民腹超總動員
●全民腹超10年計畫,今年擴大至全台16家醫療院所●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該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診斷察覺,台灣有機會成為「無肝病的國度」台灣曾經每5名成人,就有1人是B肝帶原者,自從1986年台大教授宋瑞樓等人,共同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讓台灣兒童B肝帶原率從10.5%,下降至1%以下。肝病防治基金會今年成立第28個年頭,肝基會董事長也被稱為「台灣保肝之父」的許金川,期盼在肝基會推動全民腹超10年計畫下,成為無肝病的國度。肝基會去年3月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10年計畫」,同年10月舉辦全台12家醫療院所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今年7月將免費腹部超音波活動,擴大至全台北、中、南、東16家醫療院所。根除肝病 訂10年目標許金川表示,「全島一肝、全民腹超總動員」是肝基會未來10年的計畫目標,也是肝病防治的最後一哩路,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早揪出肝病,讓台灣將成為一個沒有肝病的國度、根除肝病的模範國。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教授說,目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已掉到國人10大死因之末,預期很快會退出10名外,肝癌在10大癌症死因中,也從多年的第一名降至第二名,更是四大癌症中唯一死亡人數每年下降的癌症。換肝重生 樂當啦啦隊楊培銘指出,目前B肝治療只能控制而無法根治,但已有全口服C肝藥物上市,自2017年1月起健保也開始給付,藥物效果甚佳,但不可否認的,疫情確實影響B、C肝帶原者到醫院追蹤及治療,可是B、C肝病人應戒慎但不恐懼,應落實個人防護作為、保持身心健康,接種疫苗,抱持與病毒和平共存的心態,定期至醫療院所追蹤治療。80多歲的華泰銀行前董事長、肝基會榮譽副董事長林博義,40多年前確診為B型肝炎帶原者,後來健檢又發現感染C肝,當時無藥可治,於是演變成肝硬化、肝癌,且因肝癌不斷復發,於2008年4月前往對岸接受換肝手術,術後住院一個多月、還曾因尿毒過高而洗腎,也一度罹患嚴重憂鬱症。所幸陪同的家人給予他最大溫暖,將他從懸崖邊拉回來,撐過了這個難關。林博義說,自己不是醫師、不會救人,但可以當啦啦隊,從此投身公益,出錢出力,當大家看到換肝人竟可以活得這麼健康、活躍,對肝病的刻板印象也從此改觀;他每天樂在公益協助肝基會消滅肝病,就是他目前人生最重要的事。號召企業 齊消滅國病肝基會日前歡度28周年慶,前總統馬英九、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以及好心肝大使白嘉莉,演藝界張小燕、石英、翁家明、郭子乾、張瓊姿、王彩樺、吳鈴山、陳霆、陳熙鋒等皆出席祝賀,肝基會更號召企業主點亮愛心嘉惠國人、消滅國病。前總統馬英九表示,1992年他簽下了器官捐贈同意書,但是如果沒有好好保養,「心不好、肝不好」誰會要呢?因此,他一直保持身體健康,而許金川致力保肝已接近50年,可說是「保肝之父」,但肝病至今仍是國病,「保肝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大家應多運動、多吃蔬果,這是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
-
2022-08-14 醫療.婦產科
同樣到了更年期為何她無感,我卻焦躁難耐?醫師詳解更年期症狀
一整天躁熱焦慮,月經變得不規律,晚上常常睡不好……女性步入中年,工作半輩子的卵巢逐漸退休,一連串的身心症狀,讓人沮喪難熬。還好現代女性自主意識高,較能勇於面對更年期到來,並積極求醫減緩不適。更年期不是病,它只是邁向人生另一階段的過度期,何不藉此機會調整生活習慣,安然度過。阿梅邁入50歲後,常莫名煩燥,稍一不順脾氣就來,與家人爭執不斷,兩個兒子受不了,覺得媽媽太奇怪,押著她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更年期作祟。月經紊亂、睡眠障礙、熱潮紅……典型更年期症狀。女性步入四、五十歲,身體機能漸走下坡,更年期也在此時來叩門。高雄市大同醫院婦產科醫師徐昕宜臨床碰到的個案,常抱怨月經紊亂、腰痠背痛、頻尿、熱潮紅、盜汗、胸悶、呼吸不順暢,心情容易波動,感到低落、易怒、憂鬱,晚上常睡不好,她說,這些都是典型更年期症狀。徐昕宜說,女人到了生育年齡末期,卵巢因為快退休了,體內荷爾蒙開始變化,更年期症狀浮現。初期是經期變短,以前28天來一次,後來不到一個月就來,經血量也變少,不過每個人更年期的長短不一,一至三年都有可能,過了才會完全停經。45歲到55歲都算正常,初經愈早,更年期就愈早。徐昕宜說,更年期的中位數約落在50歲左右,因疾病或生活型態等因素而不同,在45歲到55歲中間,都還算正常,早於45歲就是過早,須多做些檢查。在諸多更年期症狀中,睡眠品質差是綜合表現,熱潮紅比率約占七、八成,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的更年期症狀甚至到停經數年後還持續存在,但也有人幾乎無感,算是「非常幸運的族群」。她說,女孩們打從娘胎起,卵子數目約有幾百萬顆,青春期時,小卵泡會被「徵召」慢慢變成大卵泡,某一、兩顆天選的卵子當月若沒能受孕,就會與其他卵子一樣萎縮、代謝掉,卵子的庫存量因此逐年遞減。「女孩初經愈早,更年期就愈早。」徐昕宜說,過去婦女多是上國中後才來初經,現在因為環境荷爾蒙影響,普遍提早幾年。另外,罹患巧克力囊腫的女性,治療或手術過程會影響卵子數量,受孕機會較低,更年期也可能提早報到。身心變化加上空巢期導致憂鬱,必要可求助身心科。徐昕宜提到臨床個案,有位校長太太更年期時變得憂鬱,家庭陷入愁雲慘霧;另一名在老人服務中心工作的婦人,平日活力四射,但更年期症狀一來時,整個人「像快死了一樣。」徐昕宜說,更年期除了容易出現憂鬱,認知功能也慢慢衰退,記性變差、腦筋不靈光,就像現在常被提到的「腦霧」。更要注意的是,骨質流失、心血管功能變差,多數女性毫無自覺。她說,更年期女性犯憂鬱,主要是這個年紀的女性多數面臨人生空巢期,兒女離家求學、工作或已經嫁娶,平日孤單,又可能在準備退休,生活重心轉移,壓力略大,加上荷爾蒙流失,身心的負擔加劇。此情形除適度補充荷爾蒙,必要時應由身心科介入。至於骨質流失,與平日攝取鈣量不足,沒做運動、沒曬太陽吸收維生素D強化骨骼有關。而女性步入更年期後,身體代謝變差,胖得很快,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來襲,沒有健檢或運動習慣的女性,容易面臨心血管疾病的風暴。正向看待更年期,迎向另一個階段的美好生活。「要把更年期看成非常自然的過程,每個女孩的必經階段。」徐昕宜說,現代人長壽,更年期後至少還有二、三十年要生活,像印度等國家即認為婦女脫離月事,可喜可賀,會大肆慶祝女性邁入人生另一個篇章,她建議要一定要正向看待更年期。徐昕宜更提醒,部分更年期婦女私密處會萎縮變乾,主要因為雌激素下降,陰道粘膜變薄,行房摩擦會痛。這些症狀可補充荷爾蒙改善,陰道則有塞劑或藥膏可塗抹,也可做陰道雷射,刺激陰道的粘膜膠原蛋白重新生長,一勞永逸。總之,到更年期,慎選飲食、多運動,這些生活習慣都一定要好好執行。
-
2022-08-14 醫聲.肝病清除
跨域整合 彰化超前3年消除C肝
因早年醫療資源稀缺,彰化縣沿海鄉鎮如大城、芳苑、二林、竹塘等鄉鎮,是C肝的高盛行區,在C肝潛勢風險地圖上,呈現高危險的紅色。而這一切,在一系列公共衛生策略推動之下,已經得到改變。在縣長王惠美的支持下,彰化縣C肝根除計畫於2019年啟動。「各界開始呼籲C肝消除的時候,我們在2005年起便已提早15年進行全面C肝篩檢。」彰化縣長王惠美說,彰化縣C肝篩檢人數截至今日超過43萬,在今年已完成治療逾1萬3千位C肝陽性病患,以鄉鎮別來看,逾5成鄉鎮治療達成率已達80%以上,其餘高齡化之鄉鎮治療達成率也有60-75%,顯示彰化縣C肝根除的普及性及全面性。利用既有的溝通管道及架構進行C肝篩檢,簡化行政流程、破除科室藩籬,是彰化縣成功的關鍵,「重點就是不要疊床架屋。」衛生局長葉彥伯補充說,其中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之一,是行之有年的「萬人健檢」。每年逾30場 萬人健檢打下C肝消除基礎彰化縣「萬人健檢」自2005年起持續至今,實施超過16年,每年舉辦逾30場,是彰化縣最為人熟知的公衛政策,曾吸引多國公衛專家來台取經。萬人健檢是彰化引以為傲的施政策略,也是讓彰化縣C肝防治效率超人的獨門祕技。「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當時的萬人健檢已經具前瞻性,是以個案為中心進行服務整合。」保健科長姚玉津說,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項目琳瑯滿目,從癌症、結核病、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憂鬱篩檢,每一種篩檢項目還各有不同的篩檢條件。讓彰化縣衛生局引以為傲的是,「民眾只要來一趟就可篩檢所有項目。」萬人健檢涉及多複雜的科室協作:檢驗科長施麗貞說,健檢的品質管控、檢驗資料的處理,歸屬檢驗科;中央推行的癌症篩檢,在地方政府是保健科權責範圍;結核病篩檢屬疾病管制科;慢性病篩檢是企劃資訊科;長者憂鬱症篩檢,則是醫政科。釐清、整合了科室權責,再來就需要處理民眾的健康資料。企劃資訊科長張純如說,不同的疾病,在中央各有不同的資料庫,「我們做服務的時候,就是合作把資料庫整合,然後變成『歸人』。」所謂「歸人」,指的是以戶政資料為基礎,讓民眾在健檢現場,只需插入健保卡,就可以得知自己符合哪些健檢項目的篩檢資格。而為了持續更新民眾健康資料,篩檢後資料還需回傳,留作紀錄。為了應付複雜的資料整合流程,衛生局新進人員報到第一天都要考Excel的「樞紐分析」。此外,也鼓勵衛生局員工及衛生所主任醫師持續進修,養成資料搜集處理及應用的能力,總計有17位同仁,到國立臺灣大學進修並陸續取得公衛碩士學位。打破科室藩籬 橫向整合投入C肝消除早在開辦萬人健檢之初,C肝篩檢就是項目之一。二十年前,肝病還是台灣的國病,患者很多,肝癌也是台灣的重要死因,衛生局於是把肝病納入防治計畫重點之中,除了萬人健檢,也深入社區,進行C肝篩檢。不過,當年C肝的主要治療選項干擾素,因治療副作用難受,患者接受度不高。故即便篩出陽性患者,完成治療人數僅2成多。2019年衛生局正式宣佈投入C肝消除計畫的時候,衛生局各科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當年的篩檢資料,告訴患者,C肝口服新藥已上路,鼓勵患者盡快接受治療。衛生局也針對不同C肝高風險族群,如愛滋病患者、受刑人、洗腎室以及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醫療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等,計算出抗體陽性率,並訂定消除策略。疾病管制科長王曉琪說,以彰化監獄為例,商請原先就與該單位有業務往來的資深同仁出馬,與獄方協調,針對新入監受刑人抽血時衛教,經同意後原管血清檢體直接加驗C肝,大幅簡化繁複的溝通流程。此外,彰化縣也針對全縣的照顧服務員進行了C肝篩檢,而這項業務,當然是由長期照顧科負責。除了橫向整合,衛生局也沒有忽略衛生單位的垂直合作。每年年初,衛生局會將境內26個鄉鎮民眾的健康資料進行彙整,並交付衛生所,再由衛生所執行每年約4、500場的小型健檢,「衛生所也很需要這樣的名冊,如果晚一點給,還會問說,資料怎麼還沒來。」和美鎮衛生所護理長鄭桂芬說,建立溝通流暢的組織文化有助於公衛政策的推動。C肝消除奠定科室合作基礎 有利未來公衛計畫彰化縣C型肝炎根除計畫召集人胡琮輝教授說,WHO的C肝防治方針強調「Task Shifting(業務移轉)」以及「Task Sharing(業務共享)」,其實就是「任務共同承擔的共同照護」。在王惠美縣長的帶領下,彰化縣衛生局「全局啟動」,所有科室都是彰化縣C肝消除的「主辦科」。C肝消除不是技術問題,重要的是「要下功夫、要有積極的心態」。(廣告)
-
2022-08-14 焦點.元氣新聞
肝基會28周年慶 保肝之父許金川盼台灣成為無肝病國度
台灣曾經每5名成人,就有1人是B肝帶原者,但自從1986年被稱為「台灣肝病之父」的台大教授宋瑞樓等人,共同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讓台灣兒童B肝帶原率從10.5%,下降至1%以下。肝病防治基金會自民國83年成立至今走過28個年頭。肝基會去年3月起更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劃」,期盼國人能早期發現肝癌,早期治療,避免遺憾。肝基會今舉辦28周年慶活動,前總統馬英九、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以及好心肝大使白嘉莉,演藝界張小燕、石英、翁家明、郭子乾、張瓊姿、王彩樺、吳鈴山、陳霆、陳熙鋒等皆出席祝賀,肝基會更號召企業主點亮愛心嘉惠國人、消滅國病。前總統馬英九致詞時表示,他1992年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但如果「心不好、肝不好」,誰會要呢?因此,他一直保持身體健康,而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致力保肝已接近50年,可說是「保肝之父」,可是肝病是國病,因此「保肝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建議大家多運動、多吃蔬果,這是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說,去年3月肝基會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劃」,緊接著10月舉辦全台12家醫療院所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今年7月更擴大至全台北、中、南、東16家醫療院所腹超活動,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以早期發現肝癌,早期治療。許金川說,「全島一肝、全民腹超總動員」為肝基會未來10年的計劃目標,也肝病防治的最後一哩路,希望大家一起參與「今年超了沒?」活動,使其成為一股「全民運動」,讓台灣將成為一個沒有肝病的國度、根除肝病的模範國。預防肝硬化及肝癌的關鍵三部曲,為主動篩檢、積極追蹤、及早治療。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教授說,目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已掉到國人十大死因之末,預期很快會退出10名外,肝癌在十大癌症死因中,也從多年的第一名降至第二名,更是四大癌症中唯一死亡人數每年下降的癌症。楊培銘指出,目前B肝治療只能控制而無法根治,但已有全口服C肝藥物上市,自2017年1月起健保也開始給付,藥物效果甚佳、副作用少且輕微,療程很短僅約8至12周。但不可否認的,疫情確實影響B、C肝帶原者到醫院追蹤及治療,而面對疫情B、C肝病人應戒慎但不恐懼,最重要的是,落實個人防護作為、保持身心健康,接種疫苗,抱持與病毒和平共存的心態,定期至醫療院所追蹤治療。80多歲的華泰銀行前董事長、肝基會榮譽副董事長林博義,約40多年前確診為B型肝炎帶原者,後來健檢又發現感染C肝,當時無藥可治,於是演變成肝硬化、肝癌,此為典型的「肝病三部曲」,一個階段都沒逃過。但後來肝癌不斷復發,於2008年4月前往對岸接受換肝手術,術後住院1個多月、還曾因尿毒過高而洗腎,也一度罹患嚴重憂鬱症,直想從10樓病房一躍而下,自我了結。所幸陪同的家人給予他最大溫暖,將他從懸崖邊拉回來,撐過了這個難關。林博義說,「當年住在加護病房一周,轉出普通病房時,內心充滿感恩;想著自己能從鬼門關回來,這趟人生旅程得以展延,自己該做些什麼回報,才不枉這分上天的眷顧呢?」因自己不是醫師、不會救人,但可以當啦啦隊,從此投身公益,出錢出力,在肝基會的宣導活動上,以自身經歷侃侃而談保肝的重要。「有機會讓我做公益,求之不得。」林博義說,當大家看到換肝人竟可以活得這麼健康、活躍,對肝病的刻版印象也從此改觀;現在的他每天樂在公益、早睡早起、走5千步,不忘定期回院追蹤,照顧健康和協助肝基會消滅肝病,就是他目前人生最重要的事。許金川指出,肝基會成立至今28年,這段歲月是廣大社會善心人士,共同以愛心締造的全民肝病防治史。因此邀請了長期共同參與保肝、護肝各界的好朋友們一同來慶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8-10 癌症.肺癌
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
▌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的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的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這其實就很像我們的皮膚隨著年紀漸長,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疤痕般,不一定都有問題,而是必須依結節的大小、型態等來做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而已。結節的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兩種,前者在X光片或電腦斷層上是呈現顏色極白的小點,小的實心結節偏向是發炎後留下的疤痕,大的就比較可能會是肺癌;而後者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的階段,尙不會發生轉移,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不論是實心或非實心的「肺結節」,臨床上都會視其尺寸大小及特徵來做為後續處理之依據。但因結節特徵的判讀非常專業,一般民眾及非專科醫師不易判斷,因此我只用結節大小做區別,製成簡化的表格,讓讀者可以簡單瞭解的處理原則。大部分小於○.八公分的「肺結節」不是肺癌,民眾在健檢時若發現有結節先別驚慌,先透過追蹤檢查觀察其變化即可。倘若一段時間後,結節變小或消失,那麼就可以判定只是發炎,或是肺炎感染後所留下來的疤痕;如果結節變得更大、更明顯時,才需要考慮是否有惡性的可能。但即使如此,肺結節這個階段,仍多屬於疾病早期,還來得及做相關處置,配合醫師做後續觀察或治療,都有很大機會可以根治。※ 本文摘自《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作者:陳晉興, 梁惠雯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7/29
-
2022-08-08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究竟會不會遺傳?醫師提醒非正常老化是警訊
●兩親人患失智症,罹病機率為一般人三倍●非單一原因造成,生活習慣不良也會引起●憂鬱引發假性失智,最後恐演變成真失智70歲父親被診斷罹患失智症,上一代的爺爺也是失智症患者,正值中壯年的林先生很憂心是否會遺傳?衛福部桃園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表示,若家族有兩位以上親人患有失智症,罹患機率是一般人三倍,但民眾不必太過擔心,得到失智症並非單一原因,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和心理健康,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即便有風險 健康生活更重要失智症是大腦非正常退化的疾病,分別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和額顳葉型失智症等類型,其中,阿茲海默症與遺傳有關,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即描述女主角罹患早發性遺傳的阿茲海默症。江俊宜說,家族有失智症病史,的確有較高罹病機率,但只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會走到生病階段。江俊宜指出,雖然有遺傳風險令人擔憂,但有些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格外提高警覺,藉由規律運動、定量飲食來預防發病,反而改善了三高問題。罹患失智症也可能是受到長期後天環境的影響,導致腦部不斷累積β類澱粉蛋白斑塊,進而造成健康的神經元受損,出現記憶衰退、語言能力衰弱、空間認知及理解力下降等症狀。早期發現早治療 能延緩惡化失智症不是急性的疾病,病程可能短至2年,也可能長達20年之久,無法治癒是患者最害怕的事,其失能和精神行為也造成照顧者的壓力。江俊宜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增加患者獨立自主的能力、找回生活品質。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健檢,包含大腦影像檢查,幫助發現早期失智症。失智症狀出現前的15至20年,β類澱粉蛋白斑塊就開始逐漸形成,應及早避開菸酒、肥胖、三高、熬夜等危險因子,並控制腦部創傷。江俊宜強調,運動能維持肌肉量、增強心肺功能,是目前已被證實能預防及延緩失智惡化的重要關鍵,加上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地中海飲食,就能減少失智風險。👉推薦觀看:【免費線上影音】由各領域專家陪您認識、預防及延緩失智症。
-
2022-08-02 醫療.新陳代謝
40歲以上6成腰圍過粗 小心代謝症候群
台灣中年發福又有代謝症候群的人超過6成!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健檢資料顯示,40歲以上的國人,逾六成有腰圍過粗問題,且患有代謝症候群,進而容易引起三高慢性疾病的發生。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量腰圍」是有效預防代謝症候群的方法。吳建遠指出,根據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一半以上是慢性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等,這些疾病有共通的危險因子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加「二害」(腰圍過粗、好膽固醇不足),只要符合三項以上,即是罹患了代謝症候群。4成5民眾 逾一年沒量腰圍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說,腰圍失控,不僅可能引起三高慢性疾病上身,更可能使醫療支出大增。為了能夠及早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方法就是量測腰圍。但根據基金會2022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發現,4成5民眾超過一年沒有量測腰圍。國健署107年健康促進調查(HPSS)也有類似結果,18歲以上民眾對於「腰圍過大較容易得到代謝症候群」有高達7成5的正確認知率,但有近5成超過半年沒有量腰圍,甚至近1成5從未量過腰圍,顯示民眾擁有足夠的健康識能,但沒有落實量測腰圍。許惠恒指出,腰圍過粗也就是腹部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囤積,容易引起體內慢性發炎反應,導致血糖、血脂、血壓三高異常,出現所謂「代謝症候群」。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為無代謝症候群者的六、四、三、二倍。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應養成定期量測腰圍,並記錄與追蹤其數值變化的習慣,且成年男性腰圍要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要保持在80公分以下,同時強調採行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性,如體重控制、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等,才能掌握健康與優質生活。
-
2022-08-01 醫療.新陳代謝
醫病天地/甲狀腺結節難察覺 多人健檢才知
新竹市張姓女子參加公司健檢,發現甲狀腺有結節,就醫檢查確認有甲狀腺乳突癌的可能,手術切除後不再復發。新竹馬偕醫院內分泌科醫師陳智帆指出,乳突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癌,患者以女性居多,但起初症狀不明顯,由於近年健檢盛行,許多患者才因此發現。陳智帆表示,甲狀腺結節通常一開始並無不適症狀,許多人是在健檢時意外發現,否則通常要等向外突出或壓迫食道、氣管,造成吞嚥困難、呼吸困難、聲音沙啞才會發現,可掛號內分泌科門診,安排甲狀腺超音波,很容易被確認出來且無侵入性或疼痛感。陳智帆說,甲狀腺結節或腫瘤若有細微鈣化點、邊緣不規則、低迴音、高大於寬等特徵,可考慮自費的電腦輔助軟體來協助診斷,甲狀腺惡性腫瘤以乳頭狀癌最多,其次為濾泡癌,少數還有髓質癌、淋巴癌等。治療以手術為優先,評估進行全甲狀腺切除手術與周邊淋巴結廓清術,後續需放射碘治療的比率約占一半左右,若病患無法忍受甲狀腺素停藥時的不適,可考慮注射人工合成甲狀腺促進素,再進行甲狀腺球蛋白的腫瘤指標追蹤,與全身放射碘掃描。相較於其他癌症,甲狀腺癌的治療後無復發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成效都相當不錯。
-
2022-07-28 活動.精彩回顧
慢病主題館【代謝症候群】中年肥胖 小心代謝症候群上身
「最近好像變胖了,可是天氣熱好想喝手搖飲!」「下班好累,點鹹酥雞來吃,療癒一下」,你是美食愛好者嗎?上班族必須久坐?或是有一點年紀後,小腹總是不聽話呢?據國健署109年成人健檢資料顯示,國內40歲以上過重或肥胖者共105萬人,其中逾50萬人有代謝症候群,亦即代謝症候群與肥胖脫離不了關係。國健署指出,代謝症候群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若不及早檢查治療,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增加,變成慢性病人。其中原因,不良的生活型態占50%、遺傳占20%。護理師曾文莉表示,如何發現是否有代謝症候群?除了做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檢查,腹部肥胖也是判定標準之一。但肥胖不只是表面而已,體態看起來纖瘦的人也需注意。身體內潛藏的內臟脂肪過多,也可能成為代謝症候群的候選人,易有慢性病纏身或誘發癌症風險,還會影響身體免疫力。因此,如何避免肥胖且降低內臟脂肪堆積、維持適當的體重,將身體的免疫調整到穩定狀態很重要。想要知道如何避免內臟脂肪過度堆積,避免成為代謝症候群的候選人嗎?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將於8月20日下午4時30分在南港瓶蓋工廠將舉辦「慢病好日子沙龍」,現場有護理師曾文莉為您解惑,教您如何保持理想體重、增強身體免疫力小撇步,遠離慢性病的威脅。【慢病好日子沙龍】講座中年肥胖 小心代謝症候群上身主講:護理師曾文莉時間:8月20日(六)下午4時30分至6時地點:南港瓶蓋工廠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十三號A1棟2樓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5871、2974
-
2022-07-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單身族老後的保險怎麼選?專家:健康老/不健康老/有錢/沒錢...一次看懂4種身分的保險規畫
對單身族而言,規避老後風險的重要性遠甚於有伴相隨的人,考慮到晚年生活可能面對的意外、疾病、長照、現金流來源等問題,盡早透過保險規畫,才能分散日後「走不了」,甚至是「活太久」等風險。問題是,在琳琅滿目的保險商品中,哪些是單身族非保不可的「標配」,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又該如何設定優先順序,讓專家為您一一解惑。1.不健康的老 實支實付醫療夠不夠磊山保經業務經理楊雅珽建議,可以從不健康的老和健康的老這兩種樣態,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商品。為不健康的老預作準備,她認為要先檢視實支實付醫療部分是否足夠,當需要大筆醫療費用支出時,才能轉嫁到保險上。根據現行規定,民眾最多只能買三家保險公司的實支實付型保險,考量未來自費用藥的費用可能逐漸攀高,建議投保的醫療費用給付合計至少要30萬元;此外,醫療保障要每年檢視,就像健檢一樣,因應醫療環境去調整,額度若太高也可適度減少。此外,實支實付醫療要留意理賠收據規定是正本或副本收據,如果買的三張保單都是正本理賠,最後會面臨只有一張可申請理賠。楊雅珽說, 最常遇到的狀況是若保戶已投保公司的團體保險,因為團保保費相對較低,理賠單據多會要求正本收據,遇到這種情況,保戶要加保實支實付醫療,就得購買副本實支實付的商品。除了實支實付型保險,另一塊不能缺的保險拼圖則為失能險或長照險,楊雅珽指出,目前僅剩少數保險公司承保失能保險,基本上,失能險適用殘廢等級表狀態符合即可申請理賠,長照險方面,適用巴氏量表及評估失智的CDR量表來申請理賠。2.健康的老 創造被動收入現金流針對健康的老,面對勞保財務的不確定性,楊雅珽鼓勵在有能力時準備退休金,創造固定的被動收入,老後才能應付基本生活開銷。至於有哪些創造被動收入的保險產品,她表示,透過投資型保單可選擇有配息的基金,創造被動收入現金流,唯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投資風險屬性。另一種是還本型保單,特色是活愈久領愈多,目前市場上有美元以及台幣商品可選擇,其中美元利率較高,且能滿足未來出國旅遊的需求,但要留意匯率風險。3.有錢單身高齡 失能照護和資產保全永達保險經紀人業務儲備處協理陳淑芳則說,單身高齡族規畫退休可分兩種情況來談,分別是有錢和沒有錢的單身高齡族。對有錢族群而言,醫療費用的轉嫁基本上可有可無,要注意的是失能照護、資產保存和財富傳承等需求。透過投保失能險,萬一意外、疾病突然降臨,導致無法工作,可以轉嫁照護費用,讓生活更有保障。資產保全方面,除了要避免投資失利、詐騙等風險,把錢存銀行長期下來也會因為通膨等因素造成資產縮水,建議透過利變增額終身壽險,儘管操作比較保守,但一定領得到;如果是透過投資型保單,要注意面臨因為景氣和市場波動導致縮水。4.沒錢單身高齡 有重大傷病、意外險如果是沒有錢的單身高齡族,陳淑芳表示,醫療的部分要做好,其中實支實付一定要有,另外是重大傷病一次金的部分,以及癌症險、意外險等險種。此外,最好從年輕開始就用少少的錢做準備,讓老後有穩定的現金流,建議可投保增額終身壽險,利用其繳費期滿、保價複利增值的優勢,逼自己長期儲蓄。以51歲的單身女老師為例,如手邊有600萬元存款,但想補強醫療保障。陳淑芳說,首先會建議要補足實支實付醫療險及失能險,建構高品質的醫療保障,以及失能照護保障。至於退休問題,雖然退休老師領有終身俸,但年改不確定性高,她建議要多準備一筆退休金。並建議規畫總額540萬元、年繳36萬元、15年期的增額終身壽險,加上雙豁免,以杜絕失能風險;且保證繳滿享一次貼現,內含首期保費10倍壽險保障及每月失能給付。存款方面則規畫總額600萬元、年繳百萬、6年期的還本險,繳費第一年末即開始年年領,滿足即刻掌握現金的需求。透過這兩張保單,65歲時可享有1140萬元的退休金,未來再加上信託機制,即可退休無虞。
-
2022-07-18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生活!」 模範糖友分享翻轉健檢報告紅字秘訣
「我要感謝糖尿病!」56歲的仲女士說,「因為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讓原先非常排斥運動的我,找到了自己很喜歡的運動,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的生活,應該是50歲前的我從沒想過的。」仲女士說,五年多前看到健檢報告的紅字- 糖化血色素8.3%,去醫院檢查確診是糖尿病後,我當下是恐慌、不知所措的,平復心情後查找了很多資料,才了解在規律用藥的前提下,同時改善運動、飲食,才能長期穩定的控制好糖尿病。「在確診前我是不折不扣的沙發馬鈴薯,體重高達116公斤,飲食不忌口,吃零食總是能撫慰我的心情。」仲女士提到,「確診糖尿病後,才做了對我來說很大的突破- 運動,只是對於從來不運動的我,我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標,就是先從每天健走開始。」仲女士起初健走總是受天氣問題困擾,可能下雨、太冷、太熱,所以後來改上健身房,就是為了讓自己沒有任何的藉口不去運動。仲女士分享,「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後,我開始嘗試踩飛輪、ZUMBA舞蹈、爬山、重量訓練、瑜珈等,開啟了豐富的運動旅程。不過,我選擇下午去運動,這樣可以避免午覺睡太久而影響到晚上的睡眠,也讓自己沒時間吃零食。」「我遵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加上積極的進行運動管理、規律的飲食,這些生活型態的改善對血糖控制真的很有幫助,我的糖化血色素從一開始的8.3%降到4.9%,體重從116公斤降到70公斤。」仲女士目前配合醫師定期回診檢查血糖狀況,糖化血色素都維持的很穩定,這些正向的成果,也讓她在控糖的路途上更有信心和動力。「糖尿病並不可怕,它是在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仲女士說,「聽從醫師、營養師的指導,建立正確觀念後,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得更好,讓我有機會去遊山玩水,當初滿滿紅字的健檢報告也都成功達到無紅字!」藥物、飲食、運動搭建控糖黃金三角,預防骨鬆、肌少症診斷糖尿病時,對很多病人是相當大的衝擊,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台中榮總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沈宜靜醫師說,我們會告知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並開始建立改善生活習慣的觀念,透過藥物、飲食、運動,只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一樣有機會保有遠離併發症的美好生活。家人的參與也很重要,如果家人能夠一起學習,不但對於糖友的照護會很有幫助,同時也改善家人的健康概念,一舉數得。飲食、運動、藥物是治療、照顧糖尿病的黃金三角,沈宜靜醫師指出,糖友在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的前提下,結合飲食與運動去全方面改善生活習慣,更能加強血糖管理的成效,並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舉例來說,運動除了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之外,也有助維持病患的骨骼與肌肉的質量,避免變成骨質疏鬆或肌少症。如果控制血糖只靠縮減飲食,沒有增加運動,其實可能會損失一些肌肉,所以要增加運動,我們才能夠控制體脂肪,保留我們身體需要的肌肉。有些糖友會反應,在運動後立刻試試量血糖,並沒有看到明顯的改善,這是因為利用運動來改善血糖,未必能在運動當下,而是需要一些時間,沈宜靜醫師說,胰島素敏感性的改善需要時間。「激烈運動後血糖快速下降也不是我們的目標」,沈宜靜醫師解釋,「我們會請病人建立自我血糖監測的習慣,並做紀錄,然後依照個別狀況,評估運動與血糖的相關性,規劃適合的運動處方。如果能夠持之以恆,相信在經過一段時間後,不管在體能,或是血糖控制的數值,都會看到進步。」運動對於血糖控制,以及未來的骨質疏鬆、肌少症、慢性血管併發症的預防皆有非常正面的效果,沈宜靜醫師強調,糖友可以經由適切的運動規劃,減少擔憂運動後低血糖的風險。在低血糖的衛教方面,應該先提供正確的資訊,然後幫病人找到低血糖可能的原因,做好事前衛教,沈宜靜醫師說,現在的藥物很發達,特性也不同,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狀況調整,若是有低血糖的情況,也能與醫師討論後更換成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的藥物,呼籲糖友不要任意自行停藥,以防造成血糖波動,反而增加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但是大部分病人並不適合在開始運動後,就把所有藥物全部停掉。」沈宜靜醫師說,「有一些比較早期、比較年輕的病患,經過飲食管理、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後,也許有機會減少血糖藥物的使用,但是並非所有病患都有辦法達成。關於藥物的調整要根據病人個別狀況來決定,做好自我血糖監測非常重要。」由於糖尿病患可能有心血管、視網膜相關併發症,在設計運動處方時,都需要納入考量。沈宜靜醫師說,如果病人的體重比較重,也要避免運動傷害,不同年齡也會做個別化的設計,在避免併發症惡化的前提下,規劃合適的運動方式。另一方面也要了解病人的生活環境與習慣,以挑選一些比較能夠每天執行,可近性高的運動方式。透過病友會、媒體跟病人分享一些成功控糖的個案,經驗分享,也能夠讓病人有更多的信心,來加強非藥物部分的介入,把血糖控制得更好。糖友提問:糖尿病患在運動時該注意哪些事項?首先要注意目前疾病狀態,併發症狀況,挑選適合的運動方式;另外也須注意自我血糖監測,才知道要如何避免因為運動的調整或增加而造成低血糖的狀況。沈宜靜醫師提醒,糖尿病病患可能有些神經病變,肢體末端感覺較遲鈍、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運動時一定要穿著合適的鞋襪保護足部,運動後也請記得檢查足部。無論進行何種運動,都要根據體能、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年紀較長或是有慢性併發症的患者,因為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如果有感到不適,應該立刻停止運動!原文:
-
2022-07-18 癌症.攝護腺癌
肚子脹痛、食慾差、照X光沒異狀,沒想到竟是攝護腺癌!健檢醫師:3個飲食習慣提高罹癌風險
一位67歲的父親,這幾個月來感覺肚子脹痛,食慾也變差,近半年瘦了5公斤,全家人都十分擔心,就帶父親到醫院檢查。沒想到腹部X光沒發現異狀,做了腸胃鏡檢查也無異常,但是爸爸仍然吃不下飯,於是來到我們醫院安排了全腹部磁振造影(MRI),進一步詳細檢查腹腔及骨盆腔,希望能為父親的不適找到答案。 令人難過的是,清晰的磁振造影(MRI)影像立刻看到消瘦的身軀,下腹部的淋巴結竟腫大成10幾公分像成串葡萄,骨盆腔內的攝護腺明顯有彌漫性的惡性腫瘤,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家人才驚覺,原來父親這幾個月的腹脹不適,是因為攝護腺癌轉移至腹部淋巴結所導致,堅毅且愛家的父親,竟是攝護腺癌四期…。 67歲男性攝護腺癌合併鄰近構造蔓延(圈處)與骨頭轉移(箭頭)67歲男性攝護腺癌腹腔淋巴結轉移(超過20公分) 之前藝人余天向媒體透露去年健康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確診已第三期卻毫無身體異狀!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其實並不少見,因為攝護腺位處於膀胱下方、骨盆最深處,除非腫瘤影響了尿道或膀胱而造成排尿異常或血尿的症狀,否則實在不易察覺。 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後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越高,有不少案例指出因中風、慢性病老去的病人,離開後才發現原來他也患有攝護腺癌。台灣因為許多民眾偏好油炸或高脂食物,飲食也逐漸西化,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也逐漸提高,50歲後的男性都必須注意攝護腺的問題。 攝護腺癌雖然有些長得慢,並不代表不會致命,2017年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攝護腺癌排名第7位,相較於其他癌症,雖然攝護腺癌的腫瘤進展較緩慢,有些人在晚年得到攝護腺癌,可能終生都沒有發現,但仍有許多攝護腺癌因侵犯或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造成健康的危害,是目前泌尿科癌症的第一殺手。 50歲男性的正常超音波攝護腺影像50歲男性正常MRI攝護腺影像 攝護腺位在膀胱下方,大小形狀就像顆栗子。攝護腺可大致分為(1)中央腺體區及(2)周邊區,就像雞蛋的蛋黃與蛋白,2大區的特性也不相同,攝護腺肥大增生是發生在蛋黃區(中央腺體區),而蛋白區(周邊區)則好發攝護腺癌。由於尿道從攝護腺的中央穿過,因此當中央腺體區的攝護腺肥大時,便會壓迫尿道造成排尿不順暢等症狀。蛋黃區出現的攝護腺癌也容易與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 然而,大部分(約7、8成)的攝護腺癌是發生在蛋白區(周邊區),往往是沒有症狀幾乎無法察覺,若真有症狀出現,可能是已侵犯到鄰近構造或有轉移的第3期或第四期癌症,如同上面這位67歲父親的狀況。因此,建議50歲後的男性要定期健檢,才能夠及早發現攝護腺的異常。 常見的篩檢方式,可透過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做為第一關卡,PSA可做為攝護腺癌的腫瘤指標,正常值小於4 ng/ml,若PSA界於4到10 ng/ml,約有1/4至1/3可能患有攝護腺癌,若PSA大於10 ng/ml,則有一半甚至2/3以上可能有攝護腺癌。 雖然PSA數值升高不代表一定患有攝護腺癌,但濃度若升高,必須配合醫師的專業建議,安排切片或磁振造影(MRI)檢查進一步確認PSA上升的原因和攝護腺的狀況。 攝護腺常見的重要問題,包括攝護腺肥大和攝護腺癌,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就需定期追蹤攝護腺的狀況,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應提早至45歲開始。檢查方式包括:檢測血液的PSA濃度、肛門指診(醫師觸診攝護腺)、攝護腺超音波(初步影像)、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進階影像)等,才能掌握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先機。 作者簡介_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桃園榮民醫院 外科部住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總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 延伸閱讀: Novavax疫苗開打!它適合當第四劑嗎?為何專家說Novavax疫苗比莫德納、BNT安全?六都預約管道一次看
-
2022-07-17 失智.大腦健康
李艷秋:工作認真未必有收穫 但運動一定有
以前的我每天只有工作、工作、工作,這樣過了二十幾年,那時的壓力真的很可怕,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退休後我天天運動、練重訓,對現在生活最滿意的是,我能掌控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不再被任何事牽著鼻子走。退休後開始重訓,養成運動習慣,說來很無奈。以前工作時根本沒時間運動,怎麼可能要同事等我一下,我先去外面跑個半小時,回來再繼續開會?所以我放棄運動,唯一比較認真做的就是每天早上,我跟李濤會要求自己從地下停車場一路爬樓梯到十樓辦公室,這是一天中唯一的運動時間。但現在有自己的時間,我就想,是否該對自己好一點?過去公司每年安排健檢,如果有紅字,我通常略過算了,從來沒有好好對待我的身體。現在我會很認真看待,希望能積極改善、把自己料理好。我跟李濤選擇重訓,是因為知道很多長輩肌無力,走路、爬樓梯都吃力,所以我們想建立好肌力。身為連跑步機都不會用的菜鳥,我們找了教練協助,安全地展開訓練。這很重要,因為一受傷就會退縮、不敢運動,我們希望避免受傷,慢慢進步,建立自信。2019年,我的健檢報告上面寫著低密度膽固醇130mg/dl,太高;高密度膽固醇只有41。但2021年我的壞膽固醇明顯下降,只剩87,而好膽固醇幾乎翻倍上升,來到75。雖然開始運動第一天就是撞牆期,但我和李濤總會互相砥礪、分享成就感。其中一個人遲疑今天要不要去運動,另一個就會說「去啦,還是去一下」,就這樣走下去。運動是「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不付出就得不到任何東西」的事,這點讓我覺得很划算,因為工作不見得認真就有收穫,但運動一定有。找一個離家近的健身房,颳風下雨你想不去都沒藉口,把外在條件設定好,你就會越來越少藉口,唯一的藉口就是你懶了。現在我只要今天沒動,就會沒精神,這表示運動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運動給我信心,讓我能走更遠的路、完成很多過去體能上完成不了的事,也能玩得更加開心。
-
2022-07-14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腦中風「急、重、難」 治療搶時間、降失能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日前於餐敘席間中風,同席者市長柯文哲問了關鍵一句話「你的左手舉得起來嗎?」10分鐘內送醫,目前經手術治療有待恢復中。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說,「搶時間是中風治療的一環」,民眾應保持警戒,若出現任何疑似中風徵兆,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指名特定醫院 恐影響救護時間走過6座城市,近1400人受訓演練,新冠肺炎期間,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的打火弟兄面對面進行「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這是一次由媒體、消防與醫療端打造腦中風救護網路的前哨,接下來還將巡迴至6座城市,期盼為腦中風病患的急救路程爭分奪秒,及早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治療。台灣每年有3至5萬多人中風,根據衛福部資料,近年中風的死亡率雖從全台第一名降至第四名,不過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將近6成,顯示中風仍是導致失能的最大原因。參與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的消防學員回饋第一線救護的觀察,可能影響救護時間的原因,分別是民眾有指名醫院的習慣,造成跨區送醫問題;偏鄉所在的中重症責任醫院不足,例如台東;醫院內神經科與急診科是否有緊密合作機制,讓病患在急診室即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搶治療時效。李俊泰回應,腦中風屬「急、重、難」疾病,消防隊員在運送中風病患的路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送醫途中就能提早聯繫責任醫院,讓醫療先動起來,另外是救護路途的順暢,節省時間、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對病患後續復原有很大的貢獻。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說,跨區送醫不僅發生在偏遠地區,即便在都市交界區也會發生,例如北北基現在就由單位首長主持跨市會議,即便跨區送醫,也能發揮綠色通道的效果,希望有機會在其他城市落實。周中興指出,針對急性期中風病患,腦中風治療藥物如靜脈血栓溶解劑、動脈血栓移除術已有更新的進步,以及追蹤出院病患的個案管理機制,都有助於幫助腦中風病患盡早回復正常生活,甚至預防再次中風。鋪設照護網路 救一人即救全家台灣正快步走向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勢必增加,李俊泰形容,醫院每天都有民眾因罹患腦中風造成臥床失能,如能依循糖尿病照護網絡,為腦中風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救一人等於是救全家,國家財政上也能省下龐大的長照負擔。舉例來說,針對高風險、高齡族群是否在常規健檢中納入心電圖檢查等,提早揪出心房顫動等症狀,但因事涉跨部會整合以及健保給付等資源,仍待政策支持。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將腦中風急救與演練融入消防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中,目前已在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台東以及宜蘭巡迴,接下來還將深入彰化、澎湖、台中、屏東、台南、台北等縣市。李俊泰說,消防與醫護都是往急難現場衝的工作,本身也是壓力大的風險族群,他印象極深是一名消防員從中風康復,且在巡迴課程現身說法,從發生症狀到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急性中風,後續就醫處置急救的過程描述得栩栩如生,讓其他消防隊員也趕緊回頭檢視自身健康。
-
2022-07-13 醫療.腦部.神經
副市長突中風 醫師:不只在冬季夏天也要注意這些情形
台北副市長蔡炳坤在餐會間突發出血性腦中風,情況不樂觀,引發關注,很多人都以為冬天才是中風的好發季節,但醫師表示,從臨床上來看,台灣中風似乎與季節變化無關,特別是夏季從很熱的地方進入冷氣房裡,容易讓血壓飆高,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預後好不好還是要看出血量與部位,特別是有三高、肥胖、抽菸及血管異常者,是危險族群,應維持健康生活形態,才能避免中風。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哲肇表示,發生出血性腦中風,能不能良好恢復,要看出血量與部位,年齡也是一個考量,像是藝人納豆也是出血性腦中風,目前恢復的情況很不錯,可能年輕有加分,而他曾遇過三十多歲中風的患者,因為出血的部位在腦幹,是大腦最重要的部位,即使接受手術也很年輕,恢復的情況仍很差。張哲肇表示,很多人以為冬天才是中風好發季節,但過去的相關研究對氣溫是否影響中風發生率,其實並沒有定論,有的研究認為有、有的認為不影響,在台灣臨床上,一年四季都有中風患者,並沒有說冬天的患者就比較多,夏天數量也不少,可能在溫度劇烈變化時,容易造成血壓高,如果平時血管保養又沒做好,腦部血管脆弱、硬化,就可能破裂出血,造成中風。像是冬天從溫暖的房間內到寒冷的戶外,保暖沒做好就容易中風,夏天則是進出冷氣房,也是容易影響血壓。此外,夏季太熱脫水,血液比較濃稠,會增加缺血性中風機會,太熱休克則會造成血壓低,血送不到腦部的缺血性中風。他表示,腦部一旦出血,如果血量不多,有可能自行吸收,是否手術要看情況,如果顱內壓偏高,可能會造成連鎖效應,讓原本在出血第一時間內未受損的腦部,傷害面積擴大,所以開腦一方面是取出血塊、引流血水,另方面也是降腦壓。而哪些人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張哲肇表示,平常有三高、特別是高血壓的患者,要隨時注意血壓的變化,而高血糖與高血脂也會使血管變脆弱;此外,肥胖也是中風的重要因子,臨床上有些熬夜玩3C後中風的病例,多數都肥胖,而長期抽菸,菸中的成分也會影響血管。其他像是有動脈瘤、血管畸型等,也容易血管破裂中風,他建議高危險還是應該透過高階健檢,來確定是否有血管異常,及早預防,而家族中如果二等親中有兩人以上曾發生中風,可能與基因相關,也建議要多檢查。
-
2022-07-08 養生.運動健身
5項運動幫助提升好膽固醇!沒做滿30分鐘等於白做,做越久消耗熱量越多
因為膽固醇、血脂過高來醫院門診的病人相當多,除了飲食的控制之外,醫師、營養師、衛教師等,往往會叫病人多運動,運動為什麼可以降低膽固醇跟血脂肪呢?運動達30分鐘以上,脂肪消耗量越多我們要先有一個概念,運動的強度與時間長短,會消耗身體不同的能量。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剛開始運動時,身體主要是從肌肉儲存的肝醣當成能量來源,接著提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及肝臟的肝糖,大約運動半小時後,肝糖跟葡萄糖的量不夠時,才開始提取血液中的脂肪當成能量來源。也就是說,運動初期是以消耗醣類為主,脂肪為輔;大約持續運動半小時後,身體中的醣類開始慢慢不足之後,才以消耗脂肪為主,醣類為輔。舉例來說,開始快走時,醣類與脂肪消耗的比例大約是6:4,運動半小時後,醣類與脂肪的消耗大約是1:1,所以,運動的時間越長,脂肪消耗的量就越多。先知道這個概念後,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運動有助降低血脂肪與血膽固醇了。陳詩婷說明,運動有助增加血液循環,讓血中的脂肪轉化為能量,供應人體活動消耗,慢慢的就連肝臟儲存的脂肪及膽固醇,也會漸漸被消耗掉,從而達到降低血膽固醇與血脂肪的效果,進而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不是所有運動都有降血脂、降膽固醇的作用,必須要是「有氧運動」才行。為什麼?因為只有在有氧的狀況下運動,輸送足夠的氧氣給細胞,才能讓肌肉組織得到充分的氧氣,從而使血液中的脂肪轉化成能量消耗,進而消耗膽固醇。已有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脂肪濃度、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增加好的膽固醇等好處。其中,若能堅持有氧運動3個月,可降低9%總膽固醇、15%三酸甘油酯、提高好的膽固醇15%,要知道每增加1毫克好膽固醇,可降低女性3%、男性2%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1.健走健走是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最好的運動,因為走路隨時可以進行、困難度低、安全性也高,每跨走一步,可以活動到全身高達95%的肌肉,優於其他有氧運動。其中,走路的步數與好的膽固醇數值相當密切,就有一份研究追蹤了60位女性,她們每週快走5天,每天走3公里,所有參與者好的膽固醇,約提升了至少6%。如何執行研究發現,每天走一萬步可以消耗熱量、提高心肺能力、以及提高體適能;不過我們大可不必那麼麻煩計算健走的步數,只要以理想的速度快走30分鐘,大概3000~4000步,堅持每週5天,每次半小時,即可達到降血脂、降膽固醇的效果。2、慢跑慢跑是一種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慢跑可以提高脂解酶的活性,從而促進脂肪的氧化分解,使三酸甘油酯代謝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合成增加,進而達到調節血脂的作用。慢跑雖有眾多好處,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若有膝關節退化、嚴重高血壓、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等人,必須經由醫師建議後,再進行慢跑較為適合。如何執行想要藉由慢跑減脂,重點是要堅持。建議每次慢跑前先做暖身運動5分鐘,拉拉筋後,等到身體開始暖和、拉筋角度變大後,再開始慢跑。每次至少要超過20~30分鐘以上,因為運動30分鐘後,脂肪才開始被當成主要能源燃燒。而慢跑的頻率,建議每星期固定4~5天,持續3~5個月,就能漸漸看出成效。3、游泳游泳也是降低血脂肪、膽固醇很好的運動。如果你本身有骨骼關節方面的問題,譬如有膝關節退化、軟骨受傷等狀況,就很適合以游泳來當成主要的運動。因為水可使人的體重被浮力所抵銷,大大減少關節、軟骨、韌帶的運動傷害。最棒的是,游泳對於身材雕塑的效果很好,眾多身材保持很好的人,詢問之下,幾乎都有游泳的習慣。如何執行游泳的最佳時間是以每次40分鐘以上最佳,原因如同前面所談,運動剛開始能量消耗是以醣分為主,30分鐘之後,脂肪開始分解並提供能量。由於游泳強度較低,要達到減脂、降低膽固醇,建議每次至少40分鐘以上,每週至少3~5天。注意!避免飯前或飯後一小時內游泳,因為空腹游泳容易影響食慾,飯後游泳會引起消化不良、嘔吐等狀況。4、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有助降低壞的膽固醇、提升好的膽固醇。而且,騎自行車有點類似游泳,不必負擔自己的體重,膝蓋的負擔也較少,比較適合膝關節不好、年紀大的人。如何執行剛開始騎車時,最好先在平坦的地形上騎,然後漸漸增加時間,每天至少堅持30分鐘,每週5天的效果最好;當然如果身體與時間允許,還能把時間提高到每天45~60分鐘;最好是把騎車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譬如養成騎自行車上下班。5、太極拳太極拳有助降低血壓、血脂與血膽固醇,這對難以進行強烈運動的老年人,提供了一個運動的新選擇。一份針對太極拳與對照組所做的研究,受試者平均年齡為62.1歲,平均血壓為135.5/80.5 mmHg,每次太極拳大約打 61.1分鐘,每週2.9次,共20.6週。在此期間,太極拳組收縮壓平均降低6mmHg,舒張壓降低3mmHg。如何執行每週從事太極拳3~4次,每次30分鐘以上,持續3個月以上,就能看到成效。其他像是有氧舞蹈、跳舞類的運動,也都適用於慢性疾病患者。延伸閱讀: 。健檢報告「1欄位」常出現紅字,「7食物」可以變回正常值,其中「1食材」連皮吃更有效 。別以為「瘦」就不會膽固醇過高,「2件事」沒做到位,變成「泡芙人」
-
2022-07-06 醫療.新陳代謝
衛福部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 對抗慢性病
代謝症候群是多項疾病共同危險因子,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二至六倍,而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超過一半是慢性病,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衛福部國健署與健保署攜手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幫助民眾遠離代謝症候群危害。衛福部長陳時中昨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民眾,透過健檢發現代謝症候群,經基層院所醫師評估慢性病風險因子,再依個人化健康管理,提供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戒檳、三高管理等健康指導,並與病人共同設定改善目標,定期追蹤和年度評估,了解個案代謝症候群是否改善,讓民眾遠離慢性病。國健署長吳昭軍說,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受檢民眾超過3成7患有代謝症候群,約71萬人面臨三高等慢性病發生危機,若腹部肥胖,或有血壓、血脂、血糖三高問題,或好膽固醇過低等,五項危險因子中若有三項以上,就是罹患代謝症候群,不良生活型態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因,特別是吸菸者、缺乏身體活動者分別增加1.5倍與2倍發生機率,因此有效早期預防或控制管理代謝症候群,為阻斷慢性病與降低健康危害的關鍵。台北榮總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科主任胡啟民與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2000至2018年數據,患者平均追蹤6.75年,發現單純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每年每千人9.91人,但若又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為22.68人,風險約增2.3倍;單純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每年每千人21.14人,但若又合併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為25.22人,風險約增加1.2倍。胡啟民說,糖尿病與高血壓都為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過去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到2.5倍,國內約2成5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依健保數據顯示,罹患糖尿病或高血壓後,不可再得到另一項疾病,其中又以高血壓危害高於糖尿病,因此一定要均衡飲食、控制體重、適度運動、戒除菸酒、常量血壓及規律回診及用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胡啟民說,衛福部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民眾可到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監控代謝症候群,這是便民的做法,有助降低慢性病發生機率。
-
2022-07-06 醫療.泌尿腎臟
夏天喝水少 尿路結石易上身
夏天是尿路結石好發季節。高溫汗如雨下時,若沒有適時補水,會導致尿中結石因子濃度升高凝集,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一旦出現腰痛、腰痠症狀,不可小覷,小心結石上身。40多歲方先生是一位室內設計師,長時間有間歇性腰痛問題,以為是長期案場監工及工作室繪圖兩邊跑太過勞累引起的肌肉痠痛,但近期卻發生下腹部劇烈的疼痛,且伴隨惡心嘔吐及血尿症狀,緊急就醫治療。檢查發現,方先生左側輸尿管卡了一顆結石並導致嚴重腎積水,左腎裡有許多顆腎結石,於是他接受了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一次把輸尿管及腎臟裡的結石處理乾淨。只要是泌尿系統像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有結石產生,都歸類為尿路結石。結石形成的因素多元,可能因水分攝取不足、飲食結構不正常、季節、遺傳、慢性泌尿道感染等交叉影響所導致,甚至是男性的攝護腺肥大、長期尿不乾淨,也可能會造成膀胱結石的產生。微小的腎結石大多不會引起任何不適,但也有可能有整個腎臟都塞滿結石卻一點也不痛的狀況。臨床上病人多是因健檢意外發現,又或是結石掉下來卡在輸尿管,造成腰痛、血尿、發燒等症狀,才發現有結石。由於方先生不只輸尿管卡了結石,腎臟裡面還有多顆未爆彈,因此選擇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處理,一次解決輸尿管結石與腎結石,避免往後腎結石再度掉落,造成輸尿管的阻塞與疼痛。尿路結石有許多不同的成因及症狀,建議與專業醫師詳細問診,配合患者自身狀況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預防及避免結石上身,應多補充水分、有良好的排尿習慣、維持規律作息、飲食保持均衡。
-
2022-07-05 醫療.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引發三高、心臟病 衛福部推防治計畫救健康
代謝症候群是多項疾病共同危險因子,患者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風險,比一般民眾高出2至6倍,依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超過一半是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衛福部國健署與健保署合作,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幫助民眾有效改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危害。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民眾,透過健檢發現代謝症候群,藉由基層院所醫師協助,評估慢性病風險因子,進而依個人化健康管理需求,提供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戒檳、三高管理等健康指導,並由醫師和病人共同設定改善目標,定期追蹤和年度評估,瞭解個案代謝症候群是否已改善;期許民眾做到早期健檢、早期管理、避免慢性病的健康守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接受成人健檢民眾,超過3成7檢查出有代謝症候群,約71萬人面臨三高等慢性病發生危機,若腹部肥胖、血壓、血脂、血糖三高問題、好的膽固醇過低等,這5項危險因子中若有3項以上,就是罹患代謝症候群。因此,有效早期預防或控制管理好代謝症候群,是阻斷發生慢性疾病與降低民眾健康危害的不二法門。吳昭軍表示,不良生活型態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吸菸者、缺乏身體活動者分別增加1.5倍與2倍發生機率,但罹患代謝症候群民眾常因平時沒有明顯不適症狀,所以輕忽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進而錯失遠離慢性病的良機,國健署呼籲,40歲以上民眾多加善用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了解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及早在醫師指導下做好個人健康管理,即可重拾健康,避免慢性病發生。
-
2022-07-05 癌症.乳癌
台灣乳癌近一成不到40歲 定期影像檢查才能及早發現
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歌手朱俐靜去年初宣布罹患乳癌,今傳出她已於7月3日逝世的消息,享年40歲。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台灣年輕乳癌占比是歐美的2到3倍,這些年輕女性還不到可以做國健署乳癌篩檢的年齡,必須需要靠自己多注意,例如可在年度健檢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如有家人曾罹患乳癌,可從其罹癌年齡下修10歲,及早開始注意。曾令民表示,一般文獻定義40歲以下為「年輕乳癌」,35歲以下是「非常年輕乳癌」,前者在台灣占比約9%,後者約5%,都是歐美的2到3倍。臨床觀察,大約每100個就有9個不到40歲,5個不到35歲,臨床上最年輕看過19歲,也有20幾歲的大學生。曾令民表示,目前國健署的每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提供45歲以上婦女,有二等親曾罹患乳癌的40歲以上婦女,沒有涵蓋到年輕與非常年輕乳癌。民眾靠手摸、自我檢查其實不夠,畢竟不是專業人員。如果腫瘤在2公分以下,位置較深、乳房較豐滿、組織較緻密,連專業人員都需要靠影像檢查輔助,例如乳房超音波、必要時應加做乳房攝影,才比較有機會發現。曾令民表示,乳癌若能早期發現,大部分預後都不錯,問題在於早期乳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自我檢查也不見得摸得出來。如果有定期做健康檢查,可將乳房影像檢查也安排進去。如果有明確家族史,假設家人是45歲罹癌,就往前推十年其他人可以從35歲開始多家注意。因為一個腫瘤要長到一公分以上,通常要5到10年的醞釀期,但一公分以下的真的不容易發現。要預防乳癌,好的生活型態很重要。曾令民表示,不要抽煙、喝酒、晚睡、缺乏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都有幫助,哺育母乳則是保護因子,可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
2022-07-04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族群男女有別 醫師曝為何男性發作晚且骨折更易嚴重
「每天起床到平均磨損膝蓋3千次,你的骨骼健康還好嗎?」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道出了現代人的通病,由於都市生活缺乏陽光的滋養,加上國人普遍鈣質攝取不足,骨質疏鬆症成為了台灣人大宗的隱形疾病。女性骨鬆比例高達3成研究顯示[1]台灣50歲以上女性,約有高達1/3人口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大眾對骨質疏鬆診斷及治療的認知卻相對薄弱,導致潛在罹患族群被忽略,直到有一天因為跌倒、骨折才被診斷出有骨質疏鬆症,這時骨質密度多半已經大幅降低,僅能依靠鈣補充劑及維生素D來維持密度,減緩骨本流失。為什麼女性容易出現骨質疏鬆呢?骨骼生長的奧妙平衡我們先從骨骼的「平衡機制」說起。你知道都市更新嗎?當一座建築過於老舊,我們必須將舊有的結構拆除、重新建起新的建物,這就是大眾所知的都更。而人體的骨頭也是如此,骨骼當中有兩種細胞負責骨骼的都更:成骨細胞(osteoblast)與蝕骨細胞(osteoclast)。蝕骨細胞將骨骼分解成鈣與磷酸根離子、而成骨細胞則將鈣與磷酸根重組成新的骨頭;一般狀況下,兩相消長的速率達成平衡,使人體骨骼保持強健[2]。到了25-30歲,人體的骨質密度達到一生的高峰,接著會開始下降。性激素影響骨質密度然而骨骼的成長不只牽涉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還有「性激素」哦!女性體內的雌激素與男性體內的睪固酮,都肩負著阻擋蝕骨細胞過於強盛的任務。不過到了更年期,人體內的性激素濃度會自然下降,這時蝕骨細胞受到的阻擋較少,於是消滅骨骼的速度也加快。以女性為例,停經後骨質密度下降的速率達到1~3%/年!這是什麼概念呢?請想像有棟海砂屋,每年隨著風化,鋼筋漸漸外漏、致使氧化愈發嚴重,最後建物結構完全毀壞。更年期後的骨頭就像逐漸外漏的鋼筋,沒有性激素阻擋蝕骨細胞的作用,快速崩解。停經五年後的婦女體內雌激素濃度,比一個中年男子體內的還低,趨近於零。當心!男性也有更年期而這樣的更年期症狀不只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的睪固酮濃度也會隨著年歲增長消逝。大概到65~70歲,男性的骨質流失速度與同齡女性差不多,甚至因為男性的骨質疏鬆症通常發作得較晚,所以骨折的情形更為嚴重、難以復原。(美國國衛院,2018)預防骨鬆,從補充鈣質與規律運動開始幸好骨質疏鬆是一種十分容易預防的疾病。建議50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每日補充鈣質1千毫克、維生素D8百毫克,隨餐服用鈣片是最簡便的方式,因為胃酸的分泌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除了飲食,負重運動也有助於維持骨骼強壯,因為可以加速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的平衡進行。最後也呼籲國民,將篩檢骨質密度視為每年定期健檢項目之一,透過早期的追蹤及適當的補充鈣質,避免快速崩解的骨骼,影響老後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1] Yang, Nan-Ping et al. “Estimated 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 from a Nationwide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in Taiwan.” Health policy (Amsterdam, Netherlands) vol. 75,3 (2006): 329-37. doi:10.1016/j.healthpol.2005.04.009[2] Bain, Barbara Jane. “Blood Cells: a Practical Guide.” John Wiley & Sons Ltd. (New Jersey, U.S), 2015.【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鄭崇佑醫師】骨鬆族群男女有別、為什麼更年期後女性的鈣質大幅流失呢?】
-
2022-07-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隨著確診人數與日俱增,到底染疫康復期有多長、病毒對於身體有什麼影響,相信都是各位朋友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新冠肺炎的後遺症,又被稱為長期新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統計,65歲以下康復者中,每5人就有1人至少有一種長期後遺症。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依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需符合以下3點:1.該症狀在確診後3個月內持續出現2.該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3.其他診斷無法解釋該症狀後遺症的高危險族群陳炯瑜醫師提醒自從疫情開始升溫、延燒到現在共存,如果本身有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病的朋友們,染疫後遺症狀況的機率也比較高,後續需要多花心思留意。畢竟Omicron屬於新的病毒,如果你或者身邊的家人朋友們,發現感到身體不適,常見喉嚨痛或是咳嗽等症況,請先完成快篩,且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針對已染疫的朋友,陳炯瑜醫師分享,由於配合目前政策染疫者皆需居家隔離,難免會產生作息混亂的狀況,因此若隔離期已滿,都可以盡量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每天10-30分鐘,增加維生素D之外,也能同時測試、訓練心肺功能和肌力。最後,如果對於健康狀態仍感到憂心的朋友,都可以先透過健檢,為身心來場全方位的檢測,從內到外徹底檢視,更確實地為自己掌握健康主導權,讓我們陪你一起走過這波長新冠復原之路!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7-02 寵物.照顧指南
貓咪動不動就咬人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4招方法有效改善貓咪愛咬人行為
動不動就咬人的栗醬我剛認識阿寧時,就已經深深感受到她的挫折。阿寧原本只養一隻貓栗醬。剛領養栗醬時,她還是隻小貓。身為全職家庭主婦,阿寧每天都必須跟栗醬長時間相處,她很用心想照顧栗醬,可是栗醬一點都不領情,栗醬不撒嬌、也很少主動靠近她,甚至常常無故咬她!阿寧在跟我敘述栗醬的問題行為時,傳來好幾張照片,她的手腳傷痕累累,還附上一段影片:栗醬就像李小龍一樣飛撲到她身上,狠狠啃咬她的腿!但阿寧在影片中一直安靜地默默承受,她說她看過網路上的資料、也諮詢過其他行為專家,大家都建議:被貓咬要忍住不能大叫,也不能有其他反應,免得貓咪食髓知味!阿寧說,她真的很努力忍耐,可是栗醬完全沒有收斂,反而越咬越起勁,她和栗醬的感情因為這件事越來越差。當時,阿寧還找了其他諮詢師想訓練栗醬多與人親近,但阿寧發現栗醬在練習時反應很冷淡,甚至會躲避練習,不練習時又會變本加厲地追咬阿寧。阿寧把練習影片傳給我,我可以看出影片中栗醬跟阿寧互動時,人貓都明顯非常挫折。阿寧很想知道她還能怎麼做。貓為什麼會咬人?如果你跟阿寧一樣養過小貓,可能會發現幾乎所有小貓都會咬人。有些爸媽會以為小貓長大後自然就不會咬人,或情況會緩解,但很多人等到貓都已經進入老年,還是常常被貓咬。有些人以為貓咬人就是要教,所以上網找到很多「訓練教學」:關籠、打貓、罵貓、噴水、壓貓舌頭、咬回去,最後發現這些方法不只沒用,還會讓貓學會在人不注意時偷襲,甚至咬得更兇,或者,貓會變得害怕或討厭爸媽,越來越無法親近人類。【延伸閱讀:貓咪亂尿尿怎麼辦?別再說是在報復主人了!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其實貓會咬人是有原因的!注意一件事就能有效預防貓咪在成長過程中,通常會在3~4週左右開始離乳,7~9週完全離乳,不過貓咪跟人類一樣,有些小孩雖然會吃副食品,還是需要在睡前喝奶,或靠吸奶嘴得到安全感,幼貓也是。出生不到3週就離開媽媽和群體的幼貓,通常會出現明顯的壓力反應,但10~12週才離開群體的幼貓,行為則會相對穩定很多。可是,很多浪貓從小就失去媽媽,或在救援期間被迫提早離乳;有些貓舍在照護幼貓時也會提早離乳方便販售,這些狀況都可能導致貓咪衍生行為問題。行為學發現離乳不完全的貓咪,長大後非常容易異食或咬人,而在這些貓之中,又以沒有跟同伴一起長大的單貓,咬人情況最為嚴重。而且,一旦貓出現愛咬人的行為,人類就很難用訓練或管教的方式幫助他們改掉習慣。此外,在群體中長大的小貓,通常會跟兄弟姐妹、媽媽或其他成貓互相追趕跑跳,這樣的模擬狩獵行為就是社會化,大概會持續到12週左右,幼貓會在這時學習不咬人。如果少了這段過程,小貓不僅會咬人,長大後也比較容易害怕或攻擊同類,並出現多貓打架、多貓相處的問題,很難跟其他貓咪和平共處。此外,如果小貓太早離開群體,也會衍伸出其他貓行為問題,包括容易害怕新事物、分離焦慮、過動、強迫症以及攻擊行為等。如果想預防貓咪愛咬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開始就一次養2隻以上的貓,兩隻小貓一起養、小貓和媽媽一起養,或小貓和其他社會化完全的成貓一起養,甚至可以選擇9週後才離乳的幼貓更好。只要讓貓咪擁有完整的童年,並跟同儕、兄弟姐妹或其他成貓有健康足夠的互動,就能預防貓咪愛咬人。栗醬正是單獨長大、沒有社會化的貓。而沒有社會化的貓咪,終其一生都會習慣用咬人的方式,向人類表達各種情緒。壞蛋的絕望反撲™(Extinction Burst)你可能會想問:那阿寧原本得到的資訊是對的嗎?如果在貓咬人時忍住不要有反應,真的有用嗎?行為學家幫你研究過了!如果貓咪常常追撲咬人,通常是在人貓互動過程中有某些挫折想要表達。如果你忽視貓,這個行為會升級!行為學家把這樣的升級反應稱為「削弱爆發(Extinction Burst)」,用我的貼心翻譯來解釋,其實就是「壞蛋的絕望反撲™」。貓透過咬人「與人溝通」時,如果發現沒有得到回應,會慢慢增加強度,直到爸媽無法忍受舉手投降。隨後,貓會把他得逞的強度存檔,下次當你再漠視他,他會記得堅持到那個過程,就像一個小孩發現在百貨公司躺著哭鬧才能買到玩具,以後每次想買玩具,他就會僵持到躺著哭鬧為止。相反的,如果你可以持續忍耐,熬過貓咪所有「壞蛋的絕望反撲™」,一次、兩次、三次後,這些行為就會慢慢消失。所以,如果你希望貓咪永遠不咬人,堅持到底是有用的!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懂了吧?栗醬會變本加厲咬阿寧,正是「壞蛋的絕望反撲™」!只是貓的指甲尖、牙齒利,又是數一數二的兇猛獵人,在這麼猛烈的攻擊下,根本沒有人可以一直忍受且沒有反應,阿寧也不例外。雖然大部分被栗醬咬時阿寧都有忍住,但回想起來,確實有幾次被突襲時嚇到彈起來,或不小心有反應,也難怪她一直沒辦法完全改正栗醬的壞習慣。改善貓咪咬人更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跟阿寧一樣,千萬不要絕望。面對栗醬這樣的貓,阿寧雖然無法忍痛讓她永遠不再咬人,但只要透過幾個方法,還是可以大幅降低栗醬咬人的頻率和強度:1.培養觀察力如果你常在抱貓或摸貓時被咬,你得更注意貓咪的肢體語言,貓是很注重隱私和主權的動物,在跟貓互動時,如果希望維持良好的人貓關係,最好尊重他們的空間和意願。貓咪撒嬌時可能只想被摸特定幾個部位,這些部位通常是:頭部、臉部、頸部;貓討厭被摸的部位則常是:屁股、手腳、肚子,而且貓喜歡短時間、高質感的互動,如果你摸錯地方或摸太久,他可能會先不耐煩地甩尾巴或壓耳朵,如果你還不停手,他就會咬人警告。2.轉移攻擊假如貓把你的手當獵物攻擊或抱著踢咬,你可以隨身攜帶玩具、小抱枕或貓草踢踢包,在被咬時馬上把手抽回,改用玩具跟他互動,或塞抱枕、踢踢包到他懷裡,讓他轉移攻擊物品。每次被咬都這樣練習,漸漸地,貓咪就能學會捕捉「正確的獵物」。平時,爸媽也要每天跟貓玩互動遊戲、模擬狩獵,貓是獵人,每天都需要適當發揮精力,才不會因為過度無聊,把爸媽的手腳當獵物。3.增進感情在互動遊戲、模擬狩獵的過程當中,盡量保持人貓都開心,貓會感受到你的用心陪伴,你也能好好享受貓咪可愛狩獵的樣子,人貓感情增進後,如果貓咪真的想用咬人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強度也會降低許多,他們也會捨不得用力咬自己喜歡的爸媽呀!4.探究原因如果想根除貓咪咬人的習慣,最重要的還是要探究他們咬人的原因。你可以檢視人貓互動、生活環境和飲食等條件,是否有貓咪不滿意的地方。只要找到原因後好好調整,即使是社會化不足的貓咪,也會停止無故咬人。我在深入瞭解阿寧和栗醬的生活後發現,栗醬曾在一次健檢時被醫生下令過胖、必須減重,於是阿寧就很認真幫她節食,造成栗醬每天肚子都好餓,此外,栗醬也常跟阿寧討食被拒絕,越餓就越容易生氣,在我提點後,阿寧才注意到原來栗醬這麼不開心,於是我們決定改用比較溫和的方式替栗醬減重(下個章節就會跟你分享這些方法)。5個月後,雖然栗醬還沒達到標準體重,但她跟媽媽的感情大進化,不只再也不撲咬阿寧,還會主動撒嬌。平時,即使阿寧摸摸、吸貓,都不再被咬。後來,阿寧常常傳她跟栗醬靠很近自拍的照片給我,人貓看起來都好開心。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養出零壓力貓咪:臺灣首位零恐懼訓練貓咪行為諮商師,教你輕鬆養貓不崩潰!》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死亡「3成有心血管疾病」 醫:應定期回診穩定用藥
4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因疫情未回診也未穩定用藥,近期健康檢查發現「血壓飆到200」,立刻被安排門診檢查。醫師提醒,高血壓是著名「沈默殺手」,血壓逐漸飆升但不自知,恐引發腦出血、主動脈剝離等致命疾病,呼籲民眾疫情期間仍要穩定追蹤、服藥,不可輕忽。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其中85%是導因於心臟病和中風。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超過2萬人死亡,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6月中旬,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個案,註記有心血管疾病者達3成,顯示心血管疾病和新冠肺炎重症有相當的關聯性。美國心臟協會(AHA)指出新冠病毒會與心血管系統交互作用,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發病率,並引起心肌損傷與功能障礙。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亦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心肌損傷、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及血管功能障礙,和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和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新冠肺炎造成心血管及心肌受損,因病毒進入體內,破壞血管內皮細胞使其功能失靈,無法如常攝取營養及排除毒素,更影響血管收縮及舒張,導致血管不易擴張,血液難以流通,也容易產生血栓、發炎反應。而病毒入侵心肌細胞內複製更多病毒,導致心肌收縮功能受損,接連影響心臟運作,出現心律不整等問題。葉宏一指出,新冠病毒也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也稱「免疫風暴」、「細胞激素風暴」。而病毒入侵人體後,初期會進行病毒複製,過一段時間後,進階影響發炎反應、免疫激素風暴,造成全身血管、器官受損問題,也因此我國努力讓確診病人盡快服用抗病毒藥,減少病毒複製。葉宏一表示,若是心血管疾病病人,本身內皮細胞功能本來就不好,若又感染新冠病毒,憂再讓細胞功能受損、免疫失調。「就是種下因!」他提醒,即便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或孩童,感染新冠病毒後,若未來沒有控制生活型態,碰到危險因子就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且新冠病毒仍是新興疾病,需5至10年後待觀察。葉宏一呼籲,疫情期間許多民眾不敢回診,各國皆有類似案例,疫情大流行趨緩後,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比例大幅增加,呼籲民眾維持防疫生活外,要穩定回診追蹤、服藥,也要維持良好生活型態,以及運動避免肥胖,每日定期量血糖、量血壓及量體重。國健署提供「三心二疫」五招,降低心血管風險:第一招:吃心-健康飲食:以均衡飲食為主,建議少油、少鹽、多纖維,利用蒸、煮、川燙的不同烹調方式取代油炸,並避免出現暴飲暴食的行為。第二招:動心-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疫情期間長時間居家,更應增加活動量,可配合運動相關的影片增加運動量,且適時起身活動,避免久坐。第三招:安心-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於疫情減緩時多加利用。第四招:醫疫-規律用藥:定期量測血壓、血糖、體重及回診追蹤,以利醫師依據個人狀況調整用藥,遵照醫囑建議,切勿自行減量或停藥,並可優先選擇視訊診療和社區診所追蹤。第五招:快疫-儘速就醫:疫情期間,仍要密切注意身體的狀況,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應儘速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
2022-06-26 醫療.骨科.復健
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 骨鬆中斷用藥骨折風險更高!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骨鬆須長期治療及追蹤,若期間中斷治療,病患恐暴露於更高的骨折風險中。北榮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君睿表示,即便數據顯示「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民眾對骨鬆的危險意識仍然十分缺乏。黃君睿補充,骨鬆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民眾難警覺,除非病患曾發生骨折、有步行問題或比較有警覺性的驚覺身高變矮、駝背或有下背痛等警訊,才會進一步就醫。除了症狀不易警覺外,醫師們也在臨床上遇到另一項難題,就是病患即使確診,但因幾乎感受不到症狀,加上健保給付藥物條件較嚴格等原因,使得服藥遵從度不佳,進而有中斷用藥等現象發生。黃君睿說明,一旦骨鬆確診,即應開始治療,骨鬆藥物分為抑制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新生兩大類,常見口服藥或注射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荷爾蒙藥物與類保骨素皮下注射。無論採取何種藥物治療方式,病患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她建議,治療前都應與醫療團隊好好討論。「沒有穩定的用藥持續治療,當藥效過了,骨質繼續流失缺乏保護,發生骨折或二次骨折風險大大提高。」黃君睿提醒,骨鬆是一種慢性病,就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和追蹤。在治療持續兩年後,應該再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追蹤和重新評估骨折風險,以決定是否維持現行治療或者轉換治療方式。骨鬆治療目標是為了預防骨折發生,只要治療期間沒有新發生的骨折,骨密度也無明顯下降,就算達到成功治療的目的。也有不少病患治療穩定,骨密度數值進步。為顧好骨本,邁入50歲後的熟齡族和停經後婦女,黃君睿建議於定期健檢時,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作為檢測的標準,當骨質密度標準差(T值)小於-2.5為骨質疏鬆症,須就醫治療。骨質缺少者(T值)於-1至-2.5間也可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運算出未來十年內骨折的機率,如綜合評估後主要骨折風險較高,也可考慮先進行治療。至於日常生活的飲食與型態,建議多攝取牛奶、豆製品等鈣質來源豐富的食物、負重運動訓練骨骼強度,每天外出曬太陽讓身體生成維生素D,並戒菸戒酒、預防跌倒等,及早預防遠離骨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