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名人.精華區
搜尋
健保
共找到
4134
筆 文章
-
-
2020-08-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偽出國被註記 看病遭拒…91人鎖卡 移民署更正
「偽出國」體驗正夯,沒想到旅程結束後,就醫時卻發現健保卡被註記「出國」,無法就醫,健保署證實,與移民署聯繫後,共有九十一人「偽出國」遊客遭錯誤註記,八日晚間緊急刪除健保註記,現已全數更正,可以正常就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可能部分旅客報到時間太早,移民署還來不及將資料彙整給健保署;移民署和健保署已做好協調,未來「偽出國」民眾下機當天就可就醫,不會發生類似事件。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規畫時已考慮消除註記的流程,不料還是出現零星出錯個案,已經檢討並排除問題。「偽出國」體驗是跨部會通力合作的新型旅遊方式,希望大眾不要拘泥小問題,多往好的方面想。移民署表示,第一時間約八日晚十時,就聯繫健保署核對所有參加「偽出國」旅客資料,刪除出國註記,不影響就醫權益。一名六日搭乘台灣虎航體驗偽出國的旅客,因有戴牙套,前天定期回診時,插健保卡竟跳出需要居家檢疫字樣。她說護士要她返國應居家檢疫十四天,不能外出看病,她澄清是參加偽出國體驗,還出示登機證解釋,甚至打電話到一九二二疫情專線求助。「我很急,嘴巴都破掉了。」她說,診所通融才能看醫生。她擔心誤植後,要是被同事誤會或被公司懲處,「明明沒真的出國還要多做解釋,真的很煩」。長榮航空八日航班也出現旅客下機後看中醫,發現健保卡遭註記出國的狀況。若以健保署提供八日長榮、華航兩個偽出國航班共九一名旅客遭誤植來計算,占參加人數四三一人的二成一。長榮、華航後續還有偽出國航班,星宇也籌備第二班,業內人士無奈說「後面還要不要辦?」
-
2020-08-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口罩現象兩極化!遊客不愛戴 藥局卻見搶購潮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五日宣布人潮聚集擁擠的八大場所要戴口罩,似意味新冠肺炎疫情有捲土重來趨勢,許多藥局又開始出現排隊人潮;然而另一方面,台東熱氣球等大型活動人潮如織,戴口罩的卻不多,即使是中央規定須戴口罩的夜市等場所也極少人戴口罩。台東熱氣球嘉年華活動七月登場後民眾一波波湧入,假日尤其爆滿,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八月五日宣布人潮聚集擁擠場所要戴口罩,但熱氣球現場多數民眾未戴口罩,遊客說「來台東就是要呼吸新鮮空氣!」、「這裡很空曠,應該沒問題」、「天氣太熱,戴口罩太悶了」。台東縣府不敢大意,昨宣布,今天起參加熱氣球繫留體驗與自由飛行的民眾須強制戴口罩,不戴就拒絕購票與搭乘;高台滑草坡觀看熱氣球的遊客,則宣導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彰化地區夜市戴口罩者也極少,連賣飲食的攤販、自助餐業者都不戴。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彰化縣進行比利時工程師接觸者採檢接觸者三百七十一人全為陰性,表示疫情在可控範圍內,但民眾不應放鬆。對於傳染高危險的醫院和長照機構一定得戴口罩,夜市等公共場所以勸導為主。南投縣政府也重啟防疫宣導團,八日起前往日月潭、清境等風景區進行防疫宣導,同時鎖定市場、商圈攤商宣導。縣府說,一周宣導期後若無改善將開罰。儘管戴口罩的不多,但排隊買口罩景象再現。高雄市藥局人員說,近日買口罩明顯變多,雖不至於像疫情初爆發時瘋狂排隊,但可以看出民眾憂心社區潛藏無症狀感染者,且進入立秋擔心疫情又起,買口罩備用。許多藥局已不容易叫到貨,民眾抱怨很難買到整盒口罩。屏東市一家藥局說,七月底到八月買口罩民眾變多,健保卡讀卡機一度故障。有藥局祭出會員制或限購口罩,防止民眾囤貨。
-
2020-08-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91人偽出國被註記 指揮中心:以後不會再發生
為了活絡景氣低迷的旅遊航空產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桃機公司及業者合作推出「偽出國」體驗,沒想到旅程結束後,卻傳出有人健保卡被註記「出國」,就醫時遭拒,更遭質疑違規未配合居檢。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移民署和健保署都會特別處理,體驗民眾未來應該下機當天就可以去就醫,以後不會再發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因民眾有刷護照就會留下紀錄,已有針對這個事情在處理,雖刷了護照但會把註記消除。會造成這樣的個案可能原因,首先是因為比較早報到,8點之後會把資料給健保單位刪除,早於8點的沒有送到,而未來不會再發生,會再進行處理。健保署證實,針對這次「類出國」錯誤註記事件,移民署今早以額外提供91人名單,健保署已將其註記清理完畢。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上午也表示,移民署刪除其出境紀錄需要作業時間,可能是因為民眾在時間差之內就醫,才衍伸爭議,應屬於少數特殊狀況。
-
2020-08-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高達91人偽出國體驗被註記出國 健保署:今已清理資料
為了活絡景氣低迷的旅遊航空產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桃機公司及業者合作推出「偽出國」體驗,沒想到旅程結束後,卻傳出有人健保卡被註記「出國」,就醫時被拒絕,更遭質疑違規未配合居檢。健保署證實,針對這次「偽出國」錯誤註記事件,移民署今早以額外提供91人名單,健保署已將其註記清理完畢。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因為「偽出國」體驗要進入出境區,需要刷過護照,因此留下出境紀錄。移民署刪除其出境紀錄需要作業時間,可能是因為民眾在時間差之內就醫,才衍伸爭議。理論上參與「偽出國」體驗的民眾下機入境後,這筆出境紀錄就會消除,媒體所報導的個案,應屬於少數特殊狀況。健保署表示,媒體所報導被拒絕就醫的個案,已經在昨(8月8日)晚間緊急配合刪除。健保署每天都會收到移民署的出入境名單,昨因為發現「偽出國」體驗民眾出現被錯誤註記,移民署今天額外整理一批91人名單,上午提供給健保署,健保署已完成資料庫清理,這些民眾就醫不會受到阻礙。陳宗彥強調,消除出境註記的流程,在當初規劃階段都有考慮進去,現在發現有個案出現問題,會就實際狀況進行檢討、找出原因並盡快排除。陳宗彥說,這是跨部會通力合作之後才能成行的新型旅遊方式,移民署會盡快處理,請大家不要拘泥於小問題,多往好的方面想。
-
2020-08-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偽出國弄假成真?健保卡遭註記 旅客看牙被拒崩潰
全球疫情蔓延之際,為了緩解民眾想出國的欲望,國內各大航空公司紛紛推出「偽出國」體驗。未料,現在卻傳出弄假成真,民眾搭完飛機後去看醫生時發現,健保卡上被註記「出國」,一度不能看病外,還被懷疑未盡到居家檢疫義務,令人相當無奈又崩潰。本報獨家掌握,一名搭乘台灣虎航8月6日微旅行體驗民眾,她因為有戴牙套,昨天去診所定期回診的時候,插上健保卡,竟然跳出需要居家檢疫字樣,護士給她看螢幕,確認持卡人是不是本人,並提醒她出國需要居家檢疫14天,不能出外看病。該民眾說,發生當下她馬上澄清,自己是參加偽出國體驗的民眾,甚至出示登機證解釋,也打電話給1922尋求幫助。1922客服解釋,應該是被誤植。護士聽完她的說詞,也幫忙打電話。「我很急,我說我嘴巴都破掉了,今天跑這麼遠一定要請醫生調線。」她說,因為政府部門假日沒上班,找不到緊急聯絡的窗口,後來是護士打給院長,在診所通融下,自己才有辦法看醫生。她說,被誤植以後,萬一其他人聽到自己需要被隔離,雖然是不正確的資訊,可能也是會被同事誤會,被公司知道甚至可能面臨懲處,「明明沒有真的出國,還要解釋自己是不是真的要被隔離」。她說,當初自己滿心期待,開賣當天一搶到名額就馬上丟假單,結果竟然遭遇到這樣的窘況,下次想要體驗偽出國的意願已經打折。不過根據本報調查,參加偽出國體驗後,健保卡遭誤植的狀況並非首例,其他航空公司也有出現類似案例。另外,同一班航班航空公司也出現不同調的狀況,也有民眾看病狀況正常。我國航空公司,自8月6日起陸續推出偽出國體驗,由台灣虎航打頭陣,接著7日是星宇航空,8日則是長榮航空和中華航空。按照航空公司規畫,8月15日長榮、華航都還有一場,星宇則正在籌備第二班。就有業內人士直言,「發生這件事是還要不要辦?」對此,虎航跟華航正在了解狀況。長榮則表示,昨天收到旅客反應後,已在第一時間回報給相關主管單位,後續將由相關單位處理研議。星宇則說,照理說參與偽出國者不會有出國紀錄,目前沒有接到反映,另外洽詢國境事務大隊後,上述狀況屬於零星個案。若未來有接到民眾反映,會主動提供旅客資料,做註銷動作。
-
2020-08-09 科別.眼部
「視而不見」 未必是老化 黃斑部病變悄悄上身
年紀大了,髮蒼蒼、視茫茫,但別以為視力下降、把直線看成歪線,「只是老了」。要小心,可能罹患了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嚴重者恐失明。醫師建議,50歲以上成年人若有視力減退或視覺改變,建議接受眼科檢查,若發現有黃斑部病變,一定要及早治療。中央視力損傷 常造成老年失明造成銀髮族失明的三大疾病包括白內障、青光眼以及黃斑部病變。其中,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在已開發國家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第一大原因。「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央的感光區,具有辨別物體清晰度及顏色的功能,若發生病變將導致視力衰退、影像扭曲、所見顏色偏黃或較暗,更甚者為中心視野缺損,視線正中央出現黑影。亞東醫院眼科主治醫師翁芯瑀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長者,可分為乾性和濕性。約有十分之一的老年人都有乾性黃斑部病變,症狀較輕微。但有些原本為乾性的病人,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從乾性惡化成為濕性,在黃斑部附近產生新生血管,是不好的血管,會產生滲出物、積血,造成正中央視力的損傷。葉黃素僅防惡化 無法治療有些民眾為了防止黃斑部病變,瘋狂補充葉黃素。但翁芯瑀表示,葉黃素僅能減少惡化的機會而非治療,若發現已有濕性黃斑部病變,還是要接受治療,最常見的是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然而許多病人聽到眼睛要打針便感到非常害怕,翁芯瑀說,這項治療在國內外已經進行十幾年,技術純熟,是常見的小手術。加上眼內注射的針頭非常細小,頂多第一天因有小傷口而略感刺痛,不要揉眼睛、碰水外,傷口會自己復原,且第二天便可正常活動,毋須害怕。至於注射次數,翁芯瑀表示,目前條件符合的病人,健保給付一個病患一隻眼睛有至多14劑的額度,必須於五年內打完。因此最好定期一至三個月追蹤一次,視情況是否需要再次施打。前五年治療關鍵 須定期追蹤有些人經過幾次治療可以恢復不錯,但也有些人可能會復發,因此前五年是治療關鍵期,最好定期追蹤,根據醫師建議是否需要再次施打。 翁芯瑀表示,濕性黃斑部病變不治療只會惡化,如果出現大出血、結痂或萎縮,視力就難以復原。因此建議50歲以上成年人,平時可兩眼交替遮眼檢查視力,以及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或看方格磁磚來測試是否影像扭曲,只要感覺視力異常,盡速就醫;若有乾性黃斑部病變也應每半年到一年至眼科持續追蹤檢查。一旦確診為濕性黃斑部病變,即早治療,有機會救回視力。
-
2020-08-09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糖尿病服藥控制 可減少腎臟病
腎臟病成為新一代國病,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岳霖指出,近幾年新的洗腎病人,逾半數都是因糖尿病引起,除了控制血糖,配合良好飲食習慣及藥物治療,可大幅減緩腎臟病進展。另外,民眾也可利用簡單五字訣檢測,若出現狀況及早治療,病情皆能有良好控制。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去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單是這項疾病就耗用約533億元,台灣目前約有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然而,民眾對腎臟病的誤解,反加重疾病進展速度。吳岳霖舉例,一位55歲、患有糖尿病的男性病人,因連續3周食欲不振、雙腳浮腫,就醫時才發現,病患怕吃藥會讓「腰子」壞掉,5年來從沒就醫,也沒服用糖尿病藥物。這病患平時依靠飲食、運動控制血糖,就診當天血糖正常,但詳細檢驗後發現,病患肌酸酐每毫升高達8毫克,遠高於正常值的1毫克,還合併有嚴重貧血、酸血症、高血鉀及營養不良等症狀。經藥物治療,患者病情即獲控制,不需要洗腎。然而,資料顯示,近年來洗腎病患中,逾半皆因糖尿病引起。吳岳霖表示,良好血糖控制可大幅減緩慢性腎臟病進展,減少洗腎的機會,現今糖尿病藥物愈來愈多樣化,副作用也少,病患不用擔心藥物副作用造成腎傷害,忌諱就醫反可能讓腎臟病一發不可收拾。如何知道可能有腎臟病?吳岳霖說,除抽血及驗尿,也可利用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在家自我評估。若民眾發現泡泡尿,尤其是泡沫持續不消失、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後凹陷,不會馬上回彈、血壓變高、貧血,臉色蒼白或容易頭暈、體力差,特別容易覺得累等,應及早就醫治療。
-
2020-08-08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10大燒錢疾病慢性腎病奪冠! 遠離洗腎,營養師提5警告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10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1)慢性腎臟疾病、(2)第2型糖尿病、(3)齒齦炎及牙周疾病、(4)齲齒、(5)原發性高血壓、(6)到院抗腫瘤治療(放療、化療)、(7)呼吸衰竭、(8)慢性缺血性心臟病、(9)思覺失調症、(10)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慢性腎臟病108年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位居第1名,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的洗腎人數9萬人相較,1年之內又增加2千人,「慢性腎臟病」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有46%新洗腎患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 導致腎臟病變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眾多,觀察背後主因,有46%新洗腎患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台灣糖尿病患的年齡大多為65歲以上族群,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甜品越來越容易取得,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年齡族群,糖尿病發生人數從2010年至2014年之間有成長趨勢,顯示年輕族群對於腎臟的保健防範也不容小覷。保護腎健康 預防腎臟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針對腎臟的保健,從日常生活中飲食的控制及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相當重要,保護腎健康,預防腎臟疾病!除了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外,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纖維及含豐富鉀離子,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可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及降低腎臟負擔。適量攝取水分,每公斤體重喝30c.c.水,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控制鈉的攝取量,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6g)。常吃甜食,攝取過多熱量,會造成肥胖,增加糖尿病的風險。【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謹記並遵守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的4不原則。【1沒有】沒有鮪魚肚:沒有鮪魚肚,避免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更重要的是,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膀胱炎都怪衛生習慣差! 大小便後擦拭應向前or向後?
-
2020-08-08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健保未考慮人性 醫療價格應反映價值
聯合報健康版即日起推出「院長講堂」專欄,邀請全台各大醫院院長與名醫,深入剖析醫療議題,分享醫院管理與行醫心得,同時也提供其私房養生處方。國內消化醫學權威吳明賢,於8月1日接任台大醫院院長,自覺責任重大。在上任後接受本報專訪時,對於全民健保等醫療制度扭曲醫療生態,感到憂心不已。吳明賢說,許多優秀的五年級生從事電子業,現在可能家財萬貫,退休享受人生;反觀醫師工作繁重,身心疲累,周末都得開會、上課,但報酬與付出卻不成比例,全民健保無法反映醫療價值,年輕世代醫師觀念改變,使得醫療生態嚴重失衡、人才流失。台大醫院本業 賺不到3%提及衛福部健保署每年公布大型醫療院所財報,吳明賢忍不住提高音量、握緊拳頭,連說好幾次「荒謬、荒謬」。每次公布排行榜,大家就以為台大醫院很會賺錢,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錯誤印象只會「害死台大醫院。」事實上,把自費等業外收入、政府補助、教學成本、硬體折舊成本等,加加減減算進去,台大醫院醫療本業其實賺不到3%,卻常被說是暴利。內科嚴重缺人 北漂而不均「這是暴利嗎?這樣的行業會有甚麼前途?年輕人怎麼會想來?」吳明賢感嘆,全國最優秀醫學人才辛勤地工作,所創造的利潤只有3%,這也難怪年輕醫師用腳投票,捨棄重症專科,而追求短小輕薄的五官科。吳明賢擔任內科醫學會秘書長達9年,觀察到內科嚴重缺人,還北漂而不均,南部大醫院常連一半人力都招不滿,部分醫院還得祭出「晚上十點後免值班」福利,才能滿招。醫界存在嚴重世代差異「嬰兒潮這一代醫師最耐操,額外花時間開討論會,我們都當作是學習。」吳明賢笑說,「老師如果知道我們在算工時,八成會生氣。」令人擔憂的是,嬰兒潮世代出生的醫師約在2030年左右退休,屆時健保及醫療體系恐將面臨重大的衝擊。醫界存在嚴重的世代間差異,台大醫院也是如此,這是他接任院長的一大挑戰,他將醫院工會視為合作夥伴,希望能透過工會建議,看到院內隱而未現的缺點,雙方經由溝通來化解歧見。勉將工作心態化為「志業」提到健保,吳明賢強調,健保要永續存在,一定要考慮到人性,否則醫療生態失衡是必然,有價值沒有價格的事情不可能存在,唯有讓醫療的價格能夠反映價值,才會有人願意持續投入醫療這份有價值的志業。場景回到8月1日上任當天,近百盆祝賀花籃,從電梯口一路延伸到院長室附近,對此,吳明賢謙稱「只是當醫生當比較久」,他提醒台大同仁莫忘「生命無價、視病猶親」的初衷,期勉醫師將「工作」心態轉化為「志業」,就像是親身幫病人試用降落傘一樣謹慎,持續精益求精。提出台大醫院三大願景吳明賢提出台大醫院三大願景,結合資訊科技的「智慧醫療」、強調預防的「精準健康」,以及仰賴臨床驗證的「尖端醫療」,作為領導者的他,必須為團隊指出大方向和目標。台大醫院擁有最好的團隊,他一定會扮演「總教練」角色,讓每個同仁都可以充分上場發揮,每場比賽都打出好球。再者,做好外部資源和內部人材的溝通橋梁,期盼達成台大醫院的願景和目標,「最終受惠的還是我們的病人。」
-
2020-08-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陳拱北」戰後台灣的公共衛生導師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醫界典範」,介紹三位傑出的台大醫學院早年畢業的校友:兩位年輕醫學生採訪前衛生署署長李明亮教授;資深神經科醫師追思剛過世的「關島史懷哲」陳光明醫師;「永遠的陳拱北」這本書的兩位教授作者介紹這位台灣公共衛生的先驅。讓我們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有更多的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能夠投入醫學的領域。陳拱北,是戰後台灣的公共衛生導師,1917年生於台北松山篤信基督之家,祖父陳能是馬偕牧師的早期受洗弟子,父親陳復禮則是日據時期士紳,曾任庄長。1932年,陳拱北中學未畢業即負笈東瀛,先入明治中學校就讀,再考入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1942年畢業後任母校附屬病院耳鼻咽喉科有給助手,隔年基於對台灣的愛,毅然返國投入公共衛生研究與教學,直到1978年不幸罹患胰臟癌過世。陳拱北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努力,雖然只有短短35年,卻留下深遠的影響,包括:建立台灣公共衛生教育制度以及運用社會力量解決人民健康問題。建立台灣公共衛生教育制度陳拱北回台後,選擇進入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衛生學教室任有給副手。1945年11月15日,台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陳拱北隨之改聘醫學院衛生學教室助教,後又因為研究表現優異,於1946年及1949年分別升等為講師及副教授,並主持熱帶醫學研究所之環境衛生研究室。熱帶醫學研究所成立於1939年,附屬於台北帝國大學。1951年熱帶醫學研究所改組,原細菌疫苗部分定為細菌疫苗研究所,由台灣大學與台灣省政府合辦,公共衛生部分併入台灣大學醫學院,名稱訂為公共衛生研究所,首任所長為馬家驥教授,二年後改由郭松根教授接任。陳拱北於1954年升等為教授,並於翌年接下第三任所長,直到1972年才卸下職務。由於陳拱北擔任所長職務長達17年,後來大家習慣稱他陳所長。大體而言,陳拱北在台灣公共衛生教育發展上有三大貢獻。第一,經營公共衛生人員訓練班。戰後台灣省政府衛生處為積極推動公共衛生業務,提出最需要又最大的人才培訓計畫,雖然該計畫在馬所長任內即已開始籌備,郭所長任內正式開辦,但陳拱北卻是任期最長的計畫主持人,總計訓練學員947名,外加代訓138名軍醫。第二,辦理台北市公共衛生教學示範中心。1959年,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old W. Brown院長的建議,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與台灣省衛生處及台北市衛生局合作,成立公共衛生教學示範中心,提供醫學院醫科及各系學生、全省衛生局、所工作人員之教學及訓練,舉辦示範衛生所之業務暨有關公共衛生之實地研究,直到1979年停辦為止。第三,建立公共衛生專業教育制度。教育部雖然曾於1948年核准熱帶醫學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但僅一屆兩名,直到1961年為符合大學設置研究所之宗旨,公共衛生研究所才下分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學兩組,重新招收碩士班研究生。另一方面,到了1960年代後期,陳拱北有感於醫療專業人員越來越少從事公共衛生服務,為了培育基層公共衛生人力,更於1972年成立公共衛生學系,為國際上公共衛生本科教育之先驅。陳拱北或可堪慰的是,許多公共衛生系所畢業生,後來都成為社會中堅份子,努力建設台灣,例如:林瑞雄、邱清華、張博雅、楊志良、藍忠孚、葉金川、陳建仁、涂醒哲、李應元等,不一一列舉。運用有組織的社會力量解決人民健康問題陳拱北出生於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的年代,當時生病與死亡皆司空見慣,即使是松山首富,陳復禮所生三子一女,也只有陳拱北和姊姊兩人長大。然而,與許多人不同的是,陳拱北對於疫病防治,主張發展公共衛生,運用有組織的社會力量,與人民一起解決健康問題,因為他覺得醫師一個一個救,太慢了! 事實上,陳拱北曾經告訴學生:公共衛生可以一次保護許多人的健康,拯救許多人的性命,而他在甲狀腺腫防治、烏腳病防治,以及建立全民健保制度上的努力,就是最好的見證。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曾經是台灣的十大常見疾病之一,病因是飲食中攝取的碘不足。就任所長後不久,陳拱北即前往新竹地區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甲狀腺腫盛行率超過30%,接著是三年的食鹽加碘實驗,盛行率隨之降至5%左右,顯示成效極大。於是陳拱北積極說服政府,自1967年起實施全面性食鹽加碘,杜絕甲狀腺腫盛行之危害。烏腳病是1950年代發生在台灣西南沿海的地方性疾病,因為患者腳部常見乾性壞疽、變黑而有此病名。1958年,陳拱北召集烏腳病研究小組,展開調查後發現:飲用含砷深井水是主要致病因子,而貧窮、營養不良與醫療照護不佳則為輔助因子。1971年,台灣省政府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實施多年期烏腳病防治計畫,特別是在流行地區裝設自來水,五年後便發現新患者少了72%,20年後則不再有30歲以下新患者。建立全民健保制度,則是陳拱北人生後半段的努力目標。到了1960年代,台灣平均壽命早已超過60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加速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主要健康問題。陳拱北經過多年的自我學習以及對先進國家制度的考察,最後在1970年代初期提出醫療安全構想,內容包括:社區醫學、醫療網及全民健保等三要素。然而,陳拱北是一位講求實證的行動派教授,就像對甲狀腺腫及烏腳病的防治一樣,他也希望經由研究、實驗和全面實施三部曲,實現醫療安全構想。1978年,陳拱北終於射出第一箭,在台北縣貢寮鄉成立澳底保健站,實驗社區醫學,遺憾的是就在這時候,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不可思議的是,後來陳拱北的醫療安全構想並沒有被束之高閣,或是消失不見,而是逐步實現;台灣分別於1985年實施籌建醫療網計畫,以及1995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公共衛生先驅者的精神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陳拱北,不但生活樸實,而且充滿慈悲,一生不斷為追求全民健康而努力。1973年,陳拱北曾以公共衛生先驅者的精神,勉勵成立不久的公共衛生系學生說:「人生價值……(由)貢獻給國家、社會、人民的幸福、安全與健康多少來決定。」因此,今日當我們緬懷陳拱北時,是否也要問問自己:有沒有「為人民和與人民一起合作」,努力解決人民的健康問題?
-
2020-08-06 新聞.長期照護
醫師至長照機構看診 達標有獎勵金
疫情逐漸升溫,因應下一波疫情來襲,為避免住宿式機構出現「院內感染」,衛福部長照司宣布,從8月起,鼓勵醫師至住宿機構看診,若半年內能達成降低住民外出就診率等三大指摽,每位醫師可領取12萬獎勵金,從8月起申請,最快明年1月檢視指標並核發獎勵金。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主任秘書林忠劭表示,醫界樂觀其成,不過,醫師至住宿型機構看診,不只帶著醫療知識,還需要具備基本的儀器與裝備,長輩常有多種慢性病,加上抵抗力差,疾病複雜度高,必要時還得請醫事人員陪同。若是每半年達到三大指標有一定的獎勵金,的確是誘因,但如何方便執行,不會影響原本醫院業務,才是醫師會優先考慮的事。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指出,自疫情爆發後,健保署提高醫療院所至照顧機構診療服務的時段上限,原本每周3個時段會有醫師到照顧機構協助看診,提高到5個時段,300人以上的大型身障機構,從原本每周6個時段提高至10個時段,有效減少住民外出就診機率。周道君表示,照顧機構的住民多有慢性疾病,定期要外出看診,但機構住民大多行動不便,外出看診得花錢叫救護車,或是找人陪伴就醫,種種都是一大工程。周道君期盼,願意赴機構看診的醫師能連帶照顧住民健康,檢視藥物是否有交互作用、教導慢性病控制等,避免慢性病沒控制好,突然就醫,醫師的角色像是住民的專責醫師。公告內容是一位醫師照顧50位住民,每半年檢視績效,達到三大指標:建立照顧機構專責管理制度、管理住民平均就醫次數、若為糖尿病患,糖化血色素要小於8.5%。三者同時達標半年可領12萬,若僅達標一項也有獎勵金。
-
2020-08-06 癌症.乳癌
乳癌標靶治療自費壓力大 藥廠推生物相似藥支持計畫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乳癌除了以腫瘤大小、是否轉移的狀況來進行分期外,也據基因表現區分型態,其中HER-2陽性型較為惡性、預後也較差,雖現行有適用的標靶藥可治療,但因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不少患者需自費,經濟壓力不小。老牌藥廠生達,去年取得乳癌生物相似藥代理權,今年1月開始出貨,已有南部醫學中心進用。生達今表示,為協助減輕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經濟負擔,公司決議推出「病患支持計畫」,只要符合早期乳癌腋下淋巴結陰性、轉移性乳癌復發,或未符合健保給付者,可由主治醫師評估後申請。生達表示,申請若經獲准,依患者病況、初估治療費用一年可節省數十萬元,大幅減輕乳癌患者的經濟負擔。該支持計畫將於今年第4季上路施行。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瑞裕表示,目前針對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的治療,已有抗HER-2的國外標靶藥物治療,不過依健保給付條件,患者有淋巴轉移,甚至乳癌細胞擴散等,才符合健保給付;若自費用藥,以至少半年療程來說就需4、50萬元。而國內藥廠近年雖也有多款生物相似藥,且因牽涉價格、藥效、換藥機制等,仍建議患者使用前需與主治醫師討論。
-
2020-08-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降低機構增染疫風險 長照司祭獎勵鼓勵醫師赴機構看診
疫情逐漸升溫,因應下一波疫情來襲,為避免住宿式機構出現「院內感染」,衛福部長照司宣布從8月起,鼓勵醫師至住宿機構看診,若半年內能達成降低住民外出就診率等三大指摽,每位醫師可領取12萬獎勵金,從8月起申請最快明年一月檢視指標並核發獎勵金。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自疫情爆發後,健保署提高醫療院所至照顧機構診療服務的時段上限,原本每周3個時段會有醫師到照顧機構協助看診,提高到5個時段,300人以上的大型身障機構,從原本每周6個時段提高至10個時段,有效減少住民外出就診機率。周道君表示,照顧機構的住民多有慢性疾病,定期都必要外出看診,慢性疾病沒有控制好,遇上緊急狀況更加麻煩,但機構住民大多行動不便,外出看診得花錢叫救護車,或是找人陪伴就醫,種種都是一大工程。周道君表示,既然醫師有到機構協助看診的服務,長照司期盼願意赴機構看診的醫師,能連帶照顧住民的健康,檢視藥物是否有交互作用、教導慢性病控制等,避免慢性病沒控制好,需要突然就醫,醫師的角色像是住民的專責醫師。公告內容是一位醫師照顧50位住民,每半年檢視績效,達到三大指標包含建立照顧機構專責管理制度、管理住民平均就醫次數、住民若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要小於8.5%。三者同時達標半年可領12萬,若僅達標一項也有獎勵金。周道君強調,該獎勵金是直接給予醫師,目前希望現行正在協助照顧機構的醫療院所可以盡快提出申請,根據統計,仍有一成的住宿型機構,如兒少機構、小型身障住宿型機構,未與醫療院所簽約,周邊社區的診所若有意加入,不同科別的診所可以結盟制定計畫,向長照司申請。
-
2020-08-05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不只少吃多動 心理治療也應納入
想減肥除了少吃、多運動以外,還要增加長期的心理治療!加拿大最新的健康指引表示,一般人常以體重、BMI等指數評估是否肥胖,並告訴肥胖者只要少吃、多運動就可以減肥,但這反而對肥胖者心理造成陰影,醫界應該將肥胖視為涵蓋身心靈的長期慢性疾病,增加精神、心理等不同面向的療法。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該份報告建議,不要只是透過節食、多運動進行減肥,而是應該分析體重增加的「真正原因」,並進行比較全面、溫和的治療。加拿大醫藥期刊的這篇報告,甚至認為加拿大健保系統中有關病人體重的指數都有「主流文化性的歧視」。「大家都認為,一個人減不了肥是因為他不負責任,而且沒有為減肥而努力。」不過這份醫療指引希望心理醫生也可以加入減重療程。報告作者拉莫斯-薩拉斯認為,研究顯示許多對於肥胖者的歧視言論,反而會讓肥胖者更加沮喪,更不想控制他們的體重。加拿大的《環球郵報》報導,指引中還提到,不要要求肥胖者過度節食,因為撐過節食時間後他只會更想吃;醫生在討論體重問題之前需要經過肥胖者同意,並搭配多元的飲食、行為準則,不要只是跟他說要減少卡路里的攝取而已。「可以減肥,但是也不要過度。」該指引也指出,如果適當的減重3-5%,反而可以讓身體坐落在對自己最適合的體重,而不是「一般認為你理想的體重」。拉莫斯-薩拉斯也說,肥胖是長時間伴隨人生的身體狀態,因此不能單單只是透過療程、節食控制,需要讓自己的生活學會與肥胖共處。【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05 癌症.抗癌新知
免疫藥物加化療 罹肺癌農夫重返農地幹活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十大癌症死因,2019年有9,701人死於肺癌,肺癌仍盤踞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原因在於肺癌不易早期發現,超過半數都是晚期患者,失去早期治療的好時機。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目前晚期患者也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控制良好。部分病人可能長期存活尤其是不適用標靶治療的非小細胞患者,在國際治療趨勢上,已將免疫藥物搭配化學治療列為第一線的標準治療之一,讓一半以上的患者有機會存活達22個月,是單純化療者僅10.7個月的2倍以上,其中有部分病人可能長期存活。目前免疫藥物在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健保給付,已開放到第一線單獨使用。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指出,使用免疫藥物前,會先檢測腫瘤或免疫細胞的PD-L1表現量,超過50%就能使用,從臨床上看來,效果確實比沒用免疫藥物者反應還要好。喚醒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然而PD-L1高表現的病人在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當中只占三分之一左右,且患者還得是身體狀況不適合使用化療或化療無效,這樣的選擇對於晚期病人而言,並不是最好的狀況。賴俊良認為,原本這群人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效果是好的,採用排除法後,能使用到的患者是身體狀況相對比較差的,會讓效果沒那麼凸顯,加上免疫藥物是要喚醒體內的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太晚使用會影響效果。雖然健保署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已盡量分配部分的額度在癌症的免疫治療上,但仍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未必能讓所有的病患都接受到最有利的選擇,因此在臨床上面對病人就很兩難。以PD-L1表現量小於50%的病患為例,第一線以免疫治療搭配化學治療的雞尾酒式療法,就顯著優於兩種治療方式的單獨使用,臨床上不乏這樣組合的有效案例,但也常見到病患因為無法支付免疫治療費用,不管第一線或第二線治療,都只能選用化學治療的遺憾。就有一位年輕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PD-L1表現量40%,無適當的標靶治療,也不符合健保免疫治療的給付標準,在與患者及家屬討論後決定,以化學治療加上自費的免疫藥物,三個療程後,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見,這是以往使用化學治療很難看到的效果。這名患者是位40多歲的農夫,剛罹病時,幾乎無法繼續從事農作,為了籌措醫療費,差點將農地讓給他的兄弟,還好治療效果不錯,患者又能回歸自己熟悉的農務,對社會有所貢獻。這樣的例子在診間愈來愈多。新法帶給病患翻身機會新的治療方式確實帶給病患翻身的機會。自從16年前標靶藥物成功的治療了部分的肺腺癌後,肺癌治療進入精準化的時代,有特殊基因突變者,治療效果很好,但仍然有很多的肺癌病患,包括小細胞肺癌,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以及近四成的肺腺癌等無法使用標靶藥物。近年因免疫藥物上市,讓這些病患重燃一線希望。賴俊良表示,2、30年前,超過一半的肺癌病人診斷後都放棄治療,或者治療效果不佳,但這些年經由政府及醫界的努力,大約7至8成的病人都願意接受治療,也希望在討論健保給付時,盡早能開放給有明確效果的患者,讓病人有機會回歸職場,對病患的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國家,才是最有利的方案。
-
2020-08-05 新聞.生命智慧
好想回家看媽媽,但恐怕再也回不了家了…醫護「不擇手段」為癌末患圓夢
五十歲的阿民(化名)因為下咽癌末期而來到心蓮病房,轉進心蓮時,他已無法說話、無法進食,病情相當不穩定。來到病房一周後,護理師看他神情落寞,設法跟他筆談,他才告訴護理師,家裡還有位八十歲的媽媽,他很想回家看看媽媽,卻沒有辦法。當時年關將近,好幾位病人都被親友接回家了,讓阿民感歎著,這麼多年來,他都不曾回家過年,好想回家看媽媽,但恐怕再也回不了家了。隔天,護理師洪一文在晨會時分享阿民的心聲,王英偉一聽,「那我們就想辦法完成他的心願,帶他回玉里老家一趟吧!」然而,送重症病人回家,談何容易,病人的身體狀況隨時在變化,團隊得做好萬全準備才能成行。而阿民的病情極不穩定,團隊卯足了力,得讓他趨於穩定才能帶他返家。在此同時,另一位三十多歲卻罹患胰臟癌末期的小志(化名),家住臺東,已在心蓮病房住了四個多月,同樣想念家中年邁父母。他長年在外工作以孝養雙親,直到生病後才不得不停下工作來治病。當時小志的父親剛從臺東某醫院出院,讓他更為掛念而想返家探望父母。但是小志的姊姊擔憂他若回到家中,無法照護他頻繁的出血狀況,幾經考量,決定把小志轉至臺東市區的醫院,以就近照護。於是,趁著阿民病情稍趨穩定,且正逢大年正月初一,一大清早,病房主任王英偉和兩位護理師,三位專業者一起帶著這阿民與小志「回家過年」,一圓他們想家、見父母的心願。就在兩位護理師分別為阿民、小志更衣的同時,王英偉趕緊將病人要返家的家當、沿途備用的氧氣、醫材等物品,從心蓮病房運送到康復巴士上。院長林欣榮聽聞此事,也趕來協助,更帶來證嚴法師的福慧紅包送給兩位病人及其家屬,讓啟程充滿年節溫馨的祝福。為病人準備禮物其實,同行的洪一文、林惠珠兩位護理師原本已排過年休假,但一聽到照顧的病人終於可以返家,立刻歡歡喜喜的利用休假,前來護送她們疼愛的病人。王英偉稱許:「這兩位年輕護理師滿有心的,她們還自掏腰包幫病人準備禮物。因為對病人來說,要回家過年,卻什麼都沒有……兩位護理師想到了,幫病人買好返家的伴手禮,她們自動自發做這些事,讓我滿感動的。」王英偉則是此行的「隨同醫師」兼「駕駛」,他一路從花蓮慈濟醫院開車到玉里,兩小時的車程後終於把阿民送進家門;短暫寒暄後,再開兩個小時車程,將小志送回臺東老家,讓小志看看思念已久的父母,淚眼相聚裡,有不捨也有再相見的歡喜。王英偉讓小志與家人小聚,直到下午兩點多,再協助護送小志至臺東聖母醫院的安寧病房。從臺東回程時,下午四點抵達玉里阿民家中,這天,阿民已出嫁的三位姊妹們全都特地返家,珍惜這難得的相聚。阿民雖然無法言語,但看到媽媽與姊妹,露出難得的笑容。再度坐上康復巴士返回醫院時,阿民心裡像是放下什麼似的,格外放鬆,頻頻點頭,感謝一路陪伴的王英偉、護理師及志工。問王英偉,像他這樣自己開著康復巴士護送病人回家的醫師,應該很少吧。「不少啊,以前我們家醫科的醫師都會開啊。或許有人覺得好像開個車載送病人很怎麼樣,但其實,我們本來就每天開車,也會載家人、朋友,那麼載病人回家,又有什麼特別的呢?」對他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大家同心協力一起為病人完成心願,「沒有一個醫院會像家,但『回家』對很多病人來說是重要的情感依歸。」如果回家看一眼,能讓病人感到安心、放心,那麼再辛苦,也要努力達成!熟悉王英偉的資深同仁不約而同地說,王主任就是這樣,默默做事、不勞煩他人。他從多年前開始做義診及居家照顧時,就時常「醫師兼司機」,那些手排檔的九人座、康復巴士、救護車,全都難不倒他。只要團隊提出病人的心願,像是「主任,他想回家。」王英偉總是毫不猶豫地回應:「好啊,他家在哪裡?我們這個周六、周日看看怎麼準備,找一天載他回家。」團隊成員形容他,從來沒有遲疑,也不會考慮有哪些不方便,只會想著要怎麼解決問題來達成病人願望。曾經有位罹患骨癌的高中男孩,因為癌細胞轉移擴散,來到心蓮病房。那時正值盛夏,男孩有個心願,想要在病房裡看到很多很多的大西瓜,但是他所住的四人健保病房根本不可能有空間放置那麼多西瓜。後來王英偉帶著團隊設法清出一個空間,讓男孩家人帶了二十幾顆大西瓜來擺放,男孩看著滿屋子大西瓜非常開心,飽足了他的視野,也為夏日帶來清涼。這位可愛男孩,則在家人協助下,每天抱著一顆大西瓜歡歡喜喜地分享給醫護及志工們。二〇二〇年暮春,一位癌末父親,因為從來沒有帶過孩子去露營而心懷感傷。為了幫病人圓夢,心蓮病房的醫護陪同他的妻子,做足準備,一起張羅了一場露天野營,地點就在心蓮病房的空中花園。他們把病床推到花園,為病床撐起庭園傘帳後,大夥隨即搭起兩座帳篷、一座炊事帳、擺設露營桌椅等,還準備了星空玻璃瓶,看著兩個年幼孩子歡欣鼓舞,病人開心地比「耶!」許多家人也來此陪伴,一起煮食、共度美麗的野營之夜。在王英偉「不擇手段」的信念下,心蓮團隊經常啟動這樣的圓夢行動,為了保護病人隱私,這些行動鮮少曝光媒體,「我們每天就是不斷地『想辦法、想辦法,想辦法』,想辦法達成病人的心願。」昔日護理長張智容說。(本文摘錄自心靈工坊出版《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的全人健康照護》)
-
2020-08-05 癌症.卵巢.子宮
自然孔腹腔鏡手術興起 醫:縮短住院但得自費
腹腔鏡手術逐漸興起,醫師表示,自然孔腹腔鏡手術兼顧美觀且能有效縮短住院天數,提供現代婦科疾病手術新選擇,有越來越普遍趨勢,不過,得自費,目前健保並不給付。一名女子日前到柳營奇美醫院求診,指稱長期月經量都非常多,不但導致貧血,且經常感覺疲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醫師診後,發現除子宮有好幾顆肌瘤,左側卵巢也有一顆約6公分水瘤。院方表示,這名患者選擇腹部無傷口自然孔腹腔鏡手術,術後3小時即可下床、喝水,翌日順利出院。經過3個月門診追蹤與鐵劑治療,血紅素也從原先的9mg/dl上升至正常的13mg/dl。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魏君卉表示,腹腔鏡手術在台灣發展已數十年,手術方式從傳統四孔、三孔腹腔鏡,逐步減少至雙孔、單孔、自然孔腹腔鏡。其中,自然孔腹腔鏡手術和其他腹腔鏡手術最大不同點,就是腹部無可見傷口。其方式是使用女性的陰道當成自然手術通道,將唯一手術傷口藏在陰道深處。因為腹部無可見傷口,手術後僅有輕微痛感,有些病人術後幾小時就能下床走動。她表示,自然孔腹腔鏡手術,並非只是追求低疼痛和美觀,對於曾接受上腹部手術與肚臍有疝氣病人,自然孔腹腔鏡,更是較安全手術方式;多數臨床案例經驗,自然孔腹腔鏡手術優點多,仍有「骨盆沾黏」、「處女膜受損」、「自費衛材」等三點限制。由於自然孔腹腔鏡手術操作視野較受限,若骨盆有嚴重沾黏病人,建議可選擇單孔、雙孔腹腔鏡手術,會更安全有保障。其次,因手術經過陰道,處女膜難免會受損,無性經驗者須和醫師討論,再決定是否選擇自然孔手術。至於是否有自然產經驗或子宮脫垂,則不一定會影響手術。因該手術需使用特製自費手術衛材,目前不列入健保給付項目,一般商業保險可在術後申請給付。
-
2020-08-05 癌症.乳癌
乳癌≠絕症! 醫師解密:整理提高存活率這件事一定要做
一名54歲女上班族,四年前確診荷爾蒙受體陽性第二期乳癌,服用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後,病情控制得宜。不料後來回診時發現癌細胞有脊椎轉移,甚至出現肺積水症狀,但若接受化學治療,副作用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外表,患者不願因此丟掉工作,剛好借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為由不願回診,好在經醫護人員勸導後,積極治療病情才能再次得到穩定控制。 抗癌藥種類多元 正確治療提供生活品質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吳世重醫師表示,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敢化療,這是不正確的觀念,以現今抗癌藥物的進步,大多能把癌症控制並減少副作用發生。以上述案例為例,當初患者檢查時癌指數高達200多,正常值為30以下,是標準的7-8倍,經安撫及充足的衛教後,建議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搭配標靶藥物CDK4/6 抑制劑治療,最後病情逐漸穩定外,還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不會出現落髮、嘔心等副作用影響工作,還能透過健保給付降低日常經濟負擔。 積極回診治療 勿把疫情當藉口 吳世重醫師提到,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乳癌病友抱怨回診需要常進出醫院,擔心會提高感染病毒的風險,甚至把它當作藉口而拒絕回診或中斷治療,其實,醫院已做好完善的防疫措施,進入院內需要量體溫、雙手消毒、必須配戴口罩等,相對於一些不知名的場所,反而更安全,切勿道聽塗說,引起過份擔憂。吳醫師補充說,若有任何困難和壓力,可透過院內支援系統協助跨過難關,例如個管師、病友團體、社工師等,互相陪伴並不孤單,請積極接受治療。 民俗偏方誤病情 遵循醫囑治療才有效 吳世重醫師呼籲,乳癌不是絕症,配合醫院正規抗癌治療,生存機會很高,甚至可以長期穩定病情,日常生活如同正常人無異,不要相信偏方、民俗療法等無科學根據證實的治療方式,病情拖延下去,一不小心會更加嚴重!(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乳癌不一定會先在乳房摸到硬塊! 這些部位也要注意
-
2020-08-05 科別.泌尿腎臟
不捨腎臟病岳母吃蔬果不便 藥師研發低鉀蔬果
台灣洗腎人口多,擔任20多年藥師的黃明發,因許多腎臟病患者無法食用高鉀食物,在台中市新社區研發栽種低鉀的空心菜、萵苣等蔬菜,並種植低鉀低糖的小番茄,取得國發基金天使投資方案,並獲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肯定,小番茄預計8月中旬上市。健保署統計,全台慢性腎臟病約200萬人,其中有9.2萬人是洗腎患者,高血鉀症是洗腎患者最常發生的併發症,會造成心律不整,甚至死亡,唯一方法是飲食控制。55歲黃明發因見到罹患腎臟病的岳母,食用蔬菜都須先切碎以汆燙方式料理,降低鉀離子,相當不便,而因水果無法汆燙,只好少吃或乾脆不吃。黃退休後開始投入研發種植低鉀蔬果,目前種植空心菜、地瓜葉、小白菜、萵苣等8種蔬菜。黃明發最近也研發種植低鉀小番茄,採用在溫室離地栽種方式,阻隔外界汙染、防止病蟲害,且不噴灑農藥,從幾10株開始試種、研發,目前種植面積已增至兩分地。4月與醫院血液透析室合作,提供低鉀番茄供100多名腎臟病患試吃,患者評價頗高。黃明發目前在台中市新社區種植約1200株小番茄,並與南投縣國姓鄉青農合作,在南投試種300株小番茄,預計8月中旬將於楓康及裕毛屋等超市上架販售,另有宅配方式,造福腎臟病患。詳情可上腎食堂官網查詢:https://drplant.com.tw/。
-
2020-08-04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財務吃緊 生物相似性藥估年省7億元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提到,健保安全準備金將在後年用罄,拋出調整保費議題。近年因新的醫療技術及新藥不斷出現,治療費用所費不貲,健保財務只會更加吃緊,去年生物相似性藥物在台陸續上市,核價金額至少減少 15%,預估一年可減少 7 億元支出。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認為,很多國家已針對生物相似性藥物對醫療財務及病人用藥權利,建立整體的國家政策, 台灣也必須打造專屬的因應方案。10多年前生物製劑上市後,在疾病治療上是一大進展,無論是癌症用藥或風濕免疫性藥物、生長激素等,都讓醫界為之驚豔。相較於小分子化學藥,生物製劑的製程難度高出許多,價格也較昂貴,全世界藥價第一名是一款用於風濕免疫性疾病的生物製劑,光歐盟就核准10個相關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由於藥價相當昂貴,因此,一旦生物製劑專利期過後,生物相似性藥物百花齊放,尤其是以國民福利為主及醫療資源相對弱勢的國家,態度都積極開放。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明翰指出,印度到2019年為止已核准93個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歐洲則有61個,台灣目前約8個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強調,生物相似性藥物不是仿製藥,而是核准門檻很高的藥物。生物相似性藥物從無到有的製程是非常困難的,且得透過臨床試驗證明其品質、藥效及安全性是與參考藥物相等,同時還須經過國家的標準驗證才得以上市。由於是相似性的藥物,學理上對於適應症外推也是可行的。針對治療過程中換藥的可行性,謝瑞坤認為,只要醫師與患者雙方充分溝通後,沒有理由不行, 就像一件衣服,只要規格、材質都符合規範及需求,衣服的製造地並不會影響品質,生物相似性藥物就是遵循這樣的原則。陳明翰則提醒,目前的生物相似性藥在台灣尚未有國內病人使用的本土資料,所以應該要有上市後的藥物監測計畫,方能提供國內患者長期使用的療效及安全性評估。而台灣每年在生物製劑的開銷費用如此龐大,健保的負擔也很大,目前身為經營者的謝瑞坤對於健保財務表示,歐洲一些國家為了減輕醫療支出,已由政府主導進行生物相似性藥的採購,若能審慎考慮生物相似性藥的政策方向,台灣欲減輕健保財務負擔,指日可待。陳明翰也提到,目前風濕免疫性疾病的健保給付相對嚴格,以僵直性脊椎炎為例,患者使用生物製劑的條件,除了臨床指標外,抽血值還需要CRP及ESR數值同時升高才得以使用,使得某些病人病情持續惡化但無藥可用。另外像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需先服用口服藥六個月後且疾病活性嚴重,才可 申請使用生物製劑;但有些患者在這期間治療反應不佳,關節明顯發炎且急速 被破壞,其實需要即時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但礙於現今健保規定無法提前使用。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後,在減輕健保負擔的同時,期待能放寬給付條件,讓更 多患者能接受完善的治療,對患者來說才是一大福音。
-
2020-08-04 科別.心臟血管
正值壯年反覆中風 當心是心臟這個問題造成
腦中風是非常嚴重的健康危害,多年來都在十大死因中名列前茅,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常讓人措手不及,還可能留下後遺症,千萬不可大意。中風徵兆包含臉部表情不對稱、一側手臂無力下垂、說話含糊不清,若發現這些徵兆,一定要立刻就醫。腦中風分成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是腦部血管破裂,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部血管阻塞,大約70-80%的中風屬於缺血性中風。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時,醫師會安排一系列檢查,嘗試找出導致中風的原因,例如動脈粥狀硬化、心房顫動、凝血疾病、動脈炎等,不過仍有10-40%之缺血性中風找不到明確病因,被稱為「隱源性中風(cryptogenic stroke)」。「隱源性中風」在45歲以下族群的發生率較高 ,對患者、家人容易造成巨大衝擊。隱源性中風的可能原因相當多,其中又有50%隱源性中風患者合併有開放性卵圓孔(卵圓孔未閉)。中風徵兆刻不容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陳業鵬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患者,本身沒有特別疾病史,有一天卻突然單側無力被送來醫院。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腦部有區域中風,比較像是血栓造成的缺血性中風。經檢查找不出中風原因,此稱隱源性中風,懷疑是否有卵圓孔未閉合,初步超音檢查未發現異常。但是進一步的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中,果然在心房中隔找到未完全閉合的卵圓孔。經過評估,醫師建議患者將卵圓孔關閉並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二次中風,現病人癒後良好。什麼是卵圓孔未閉?陳業鵬醫師表示,每個人的心臟都有卵圓孔,在胎兒時期,我們的肺臟尚未發育完全、仍是塌陷狀態,回到右心房的血液主要會經由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然後進入左心室,被送往全身。出生之後,氣體交換的工作由肺臟負責,回到右心房的血液會進入右心室,再送入肺臟循環,於是卵圓孔會漸漸關閉。一般而言,卵圓孔會在5到7個月左右關閉,若到了一歲之後還沒完全關閉,就叫做「卵圓孔閉鎖不全」、「卵圓孔未閉」或「開放性卵圓孔」。成年人約有25%的人有開放性卵圓孔。近年來,研究發現卵圓孔未閉也有可能導致腦中風,因為有一些血栓可能經由卵圓孔飄到左心,隨著血液送往全身,若血栓進入腦部,就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所以在臨床上若遇到找不到明顯原因的中風,醫師便會安排病患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有卵圓孔未閉的狀況,進而接受進一步治療防止再次中風。關閉卵圓孔,減少二度中風的機會陳業鵬醫師解釋道,中風患者若檢查出卵圓孔未閉,目前的治療指引會建議關閉卵圓孔。過去要關閉卵圓孔得藉由外科手術,必須打開胸骨,接上體外循環機,讓心臟停止跳動,再打開心臟修補卵圓孔。補好卵圓孔後,外科醫師會縫合心臟,並讓心臟回復跳動。 隨著導管技術的進步,現在已可利用導管來進行卵圓孔關閉手術。醫師會由鼠蹊部靜脈放入導管,一路通往心臟,進入右心房。在X光的輔助下,將導管穿過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確認位置後,放置卵圓孔關閉器,血栓便無法再經由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病人可在清醒下完成治療,順利的話,手術可以在30分鐘內結束。醫師通常會安排患者於手術前一天住院,第二天進行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沒有問題的話,術後隔天便可以出院。因為是由靜脈插入導管,靜脈壓力低,較不會有腳部血腫的問題。和開心手術比較起來,經導管卵圓孔關閉的手術時間短、恢復期也快、安全性較高、疼痛較少、住院天數也較少,是現在醫療指引建議治療方式。臨床研究發現,與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相比,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並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可以減少97%再次中風的風險。目前大部分國家的指引都建議關閉卵圓孔,而美國神經內科學會與歐洲神經內科學會2020年治療指引都建議患者關閉卵圓孔以降低再次中風。在台灣對於曾經中風,且有卵圓孔未閉的患者,健保亦有給付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部分患者可能因為身體狀況、心臟結構的一些變異等,不適合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只能採用傳統開心手術,或者保持藥物控制,相對來講復發性中風的機會就會比較高。預防中風,保養重點陳業鵬醫師提醒道,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後,患者還是要記得規則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因為卵圓孔未閉僅是隱源性中風的可能原因之一,規則服藥有助於降低二次中風的機會。部分患者可能有出現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的機會,最好能定期回診追蹤。剛接受完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的患者,初期建議暫時不要進行太激烈的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後,內皮會包覆卵圓孔關閉器,脫落的機會很低,屆時便可恢復正常運動。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加留意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等狀況,務必好好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能降低腦中風的風險!原文:
-
2020-08-04 名人.毛琪瑛
治痠痛用電療 只是跑到一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治痠痛 一壘一壘跑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熱敷、電療、徒手、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包括病史、評估、理學檢查、影像檢查。即使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就必須立即轉介處理。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醫師給予新的指引、目標的設定,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二壘:治療性運動站穩一壘後,接下來是二壘的治療性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患者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就有不錯的療效,可減輕疼痛感。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三壘:日常保健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若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持之以恆回本壘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恆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正確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以及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分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8-03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機器手臂乳癌手術─制度失靈(Robotic Mastectomy-Program Malfunction)」。作者Julie A. MargenthaIer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她審閲了自2016年以來在歐美醫學雜誌發表,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相關的共9篇,包括兩篇來自台灣的論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爭議作者説,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FDA尚未審核並許可將機器手臂應用於乳癌手術。但這兩年來,仍然有論文發表肯定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可行性,聲稱機器手臂手術較傳統手術精準,且因為傷口小,術後從美觀的角度去看,病人的滿意度也較高等的優勢。問題是,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篇關於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結果問世。所以,目前還沒有人能説,機器手臂乳癌手術是安全的。至於用機器手臂手術,是否較傳統手術,在外觀上令病人更滿意也沒有定論。別蹈子宮頸癌手術覆轍更何況,一般而言,機器手臂手術價格遠較傳統手術高,而且開刀時間也較長。麻醉時間延長是否增加併發症或感染機率?這些疑慮在上述論文中,完全沒有任何利弊得失的討論。所以,都是未知數。最令作者擔心的是,癌症病人接受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安全問題。因為惡性腫瘤的切除手術,往往有外科醫師意想不到的陷阱。她特別提醒,千萬別重蹈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覆轍。當初,婦癌醫學界在進行對照組臨床試驗以前,所有有關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論文,也一樣都宣稱機器手臂手術療效很好,而且機器手臂手術,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人人都認為是婦癌手術一大進步。不要相信新的、貴的較好等到進行對照組的臨床試驗後,才發現事與願違,接受微創手術的病人,復發率與死亡率出乎意料之外的高,復發率高出四倍,死亡率高出六倍,令很多病人悔不當初。終於促使美國FDA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其安全性與有效性以前,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相信新的,費用高貴的治療必定是比較好的治療。至今仍為復發病人收殘局我每周參加婦癌團隊新病人討論,到今天,我們還在為一些,因先前接受機器手臂手術而復發的病人收拾殘局,令人很是心酸。因此,看到Margenthaler醫師這篇評論,感觸特別深。忍不住還要再次提醒病人,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有效以前,不要輕易嘗試任何醫師推薦的新療法。尤其在台灣,健保對大多數癌症醫療已有給付,更不値得放棄健保,自掏腰包去接受療效還是未知數的治療,成為一些沽名釣譽的醫師的小白鼠。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糾出早期 別把錢花在標靶和化療
肺癌是台灣的新國病,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指出,2017年肺癌診斷人數14282人,同年死亡人數是9235人,去年2019年死亡人數是9701人。陳晉興分析,越來越多人去做篩檢,所以肺癌每年新增的人數是最多的,男女都是第一名,遺憾的是,這些人六成確診時已是三、四期,治療費用高昂。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第三第四期的治療很花錢也很痛苦,雖然存活會變好,但會用掉很多醫療資源。楊泮池說,站在國家資源的立場,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對不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可以診斷出來,醫療資源利用最少、整體存活更好。陳晉興表示,已經有諸多國內外實證顯示LDCT可有較提升早期診斷比例、降低死亡率。歐美的大型臨床試驗已證實,LDCT篩檢可降低死亡率,美國五萬多人研究發現可以降低20%,歐洲一萬多人研究發現可以降低26%。國健署曾對1萬2000人做肺癌篩檢試辦計畫,發現每100人可找到2人肺癌,其中94.8%是第一期。台大醫院也曾無心插柳地發現,300位45歲以上主治醫師有12人罹患第一期肺癌。陳晉興表示,肺癌藥物很貴,今年四月給付的第三線標靶藥一顆六千元,每人每年要花兩百萬,每個人平均要吃一到兩年的藥,藥費平均三百萬。三百萬可以讓多少人做篩檢?陳晉興估算,如果做一次LDCT三千元,就能讓一千個人篩檢,從中找到一、二十個初期肺癌,手術切除就沒事了,效益極高。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年齡是65-70歲男性、60到65女性,一般會建議50到55歲做開始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至少要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至於沒有危險因子的人,他會建議45歲以上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可開始自費篩檢。另外,假設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要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開始篩檢年齡。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表示,篩檢前如果能事先說明發現結節的機率,看到報告的時候比較不會嚇到,而檢查後的報告說明,如果醫師能以具有實證的數據,對照著影像來進行說明,病人也會比較能夠接受接下來的治療或追蹤計畫。陳晉興建議,篩檢報告的判讀,最好要找大醫院的胸腔科或胸腔外科的醫師來進行。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表示,現在只有大醫院能做LDCT,但隨著篩檢獲得國家更多補助和推廣,人數變多之下,可能排擠到疾病檢查的需求,讓病人等待時間變長、就醫及篩檢障礙增加。他建議,現在應開始廣設LDCT的篩檢點,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並提供自費服務。蔡俊明表示,哪些院所能在這項自費檢查的市場裡面生存下來,除了讓市場機制來決定,也要透過積極地管理去要求一定的品質。包括影像判讀醫師的科別及經驗能力、儀器的保養規格的設定、輻射安全的確保,都要進行認證。陳晉興對於小型院所也設置LDCT這點持保留態度。陳晉興表示,台灣醫院那麼多,除了偏鄉以外,找地方檢查並不難。但開放廣設之後,報告撰寫格式也要先建立好既定的格式,否則很可能亂象叢生。另外,診所如果有了儀器,可以做自費服務也能申報健保,這樣會稀釋到基層總額,因此診所也不見得想做。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做或不做?LDCT是救癌良方或大難題
社員逾6000人的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和Angel兩人沒抽煙、沒有家人得過肺癌,卻在三、四十歲被診斷出晚期肺癌。經過治療,兩人平安存活至今超過七、八年,是社團成員效法的抗癌鬥士,各種疑難雜症都會發訊息問他們,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檢查發現結節該怎麼辦?」不然就是「醫師說不用開刀,我還是好害怕!」Cincia說,很多人做LDCT前毫無心理準備,拿到報告寫了好多結節,緊張到睡不著,千方百計想找醫師幫他開掉。Cincia都會建議對方多問幾個醫師,不要衝動,免得白開一刀,是不必要的傷害。Angel觀察,社團經驗交流很重要,當社員苦惱於多顆小結節,如果看到很多人回覆自己也是如此、沒開刀、追蹤就好,通常都會比較安心。病人的困惑,醫師最有感。談起LDCT篩檢的報告呈現和後續處理現況,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直說「很亂」。陳晉興表示,LDCT檢查不難排、只要五、六千元,很多人健檢會加作,但篩檢報告沒有制式化的寫法,有些報告連0.1公分結節都寫出來,一份報告幾十顆,病人看到都要昏倒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曾經碰過有中年男性病人,因為LDCT發現0.2、0.3公分這麼小的結節,幾乎不太可能是惡性的,但他認為自己有「腫瘤」卻沒醫師願意幫他開,到處就醫多年,都有憂鬱症了。所以林孟暐若建議人去做LDCT,會特別在檢查前告知,免得人看到報告太震撼。林孟瑋會告訴病人,肺是對外開放的器官,就像一台沒辦法換濾網的冷氣,難免會有接觸外界刺激的痕跡,每四個人就有一人肺有結節,但0.5公分以下不用處理、只要追蹤。除了報告寫法很亂,後續處置誰該開刀、誰不用開刀,至今沒有一致標準。陳晉興說,簡單講,0.4公分以下的結節,報告不寫都沒關係,0.5到0.8公分就要追蹤,大於0.8或1公分以上,就要考慮要處理。陳晉興表示,根據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的研究,非吸菸者經LDCT篩檢後,若醫學中心決定開刀,八、九成確實是惡性。但並非每個醫院都這麼嚴謹,加上有些病人因為太過害怕會苦苦尋找醫師幫他開刀,就算是良性也感謝醫師開刀。陳晉興說,如果不辦法把良性卻開刀的比例壓低,一定會有人濫開,這不但引起民眾恐慌,手術及術後的病發症,也會佔用不少健保資源。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表示,白挨一刀並不值得高興,除了手術麻醉本身的風險,開刀後肺部結構被破壞,更容易感染,神經也可能受到傷害,導致術後常常會胸痛,肺部的疤痕也可能是日後癌化或病變的危險因子。為什麼台灣醫師和民眾無所適從?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歐美肺癌病人八、九成以上有抽菸,但台灣肺癌過半不吸菸,風險因子不同,也不能沿用歐美臨床指引。過去20多年來,國際間只關注吸菸肺癌,只有台灣學者過去二十多年堅持研究不吸菸肺癌的風險因子和篩檢處置指引。楊泮池表示,直到近年,各國不抽煙肺癌也有增加趨勢,台灣的研究才獲得重視,今年台美合作的「登月計劃」解析不吸菸肺癌成因,獲刊於頂尖期刊《細胞》則是個里程碑,終於不再有爭議,國際共識底定,即「不抽菸的肺癌是跟抽菸肺癌,是不同的疾病。」楊泮池帶領17個醫學中心進行的台灣非吸煙者篩檢研究(TALENT),將在七月底完成第一輪1萬2000人的資料搜集,初步結果顯示,每100個人做LDCT就能找到2.95個人肺癌,其中96.3%是零期到一期。TALENT也找到台灣不吸菸肺癌的有五大危險因子,頭號危險因子是「家族史」,其次是二手菸、慢性肺病、油煙、空污。家族史這個風險因子,多位醫師都表示非常準,例子屢見不鮮。林孟暐說,最近院內有位護理師,年僅30幾歲就發現第一期肺癌,因為她確診,媽媽和三位阿姨才去做LDCT,結果都是早期肺癌。還有一位醫師的阿姨發現肺癌,女兒因此去做LDCT,發現自己也是早期肺癌。Angel確診後也請家人去檢查,結果發現媽媽也有0.4公分結節,追蹤半年後就消失了;妹妹肺部有0.6公分結節,已持續追蹤六年。Cincia的姊姊和媽媽也去做檢查,其中大姐檢查後開刀,確認是癌前病變。除了決定篩檢條件的風險因子,TALENT研究也是醫學會討論篩檢後臨床指引的重要實證依據,醫師只要照著此研究所擬定的流程走,可以把將良性也開刀的機會壓到兩成以下。楊泮池表示,台灣是全世界最早針對不吸菸肺癌進行研究的國家,也是最早達到可應用的成果的,新加坡、香港、中國也都來向台灣取經。陳晉興說,衛福部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經凝聚共識,討論出民眾版、專業版的「LDCT肺癌篩檢共識」初稿,內容包括哪些高危險群該篩檢、篩檢完該怎麼做,都有詳細指引,正式公布之後加強宣導,民眾和醫師不再不知所措。
-
2020-08-02 名人.張天鈞
張天鈞/年長者罹瀰漫性B淋巴瘤 應如何處理?
曾照顧女兒的保母生病了,產生聲音沙啞的現象有一個月之久,被耳鼻喉科認為是聲帶發炎。可是看來看去卻看不出所以然來,因此請她找甲狀腺的醫師看看。我按壓脖子,發現左前下方有一腫塊,硬而表面不平,再用超音波看一下,有整片的低回音。經針抽一下,並無血水,這時只好抽吸一下,但切片的結果卻說只有一些是淋巴球及吞噬細胞,支持良性之診斷。我心裡想,「這怎麼有可能?」因此請外科當成惡性來開。果然病理報告是瀰漫性大B細胞惡性淋巴瘤。過去對這種病人,採用的治療方法為R-CHOP。這是一種化學治療的方式,雖然效果佳,但必須住院。Bendamustine是我們在學生時代沒有的藥物,是一種血液惡性腫瘤的新主力,它亦是少數對抗DNA合成的藥物,早在1960年代,東德就已開發出來。當時的東德仍是共產國家,要到東西德統一才被西方國家仔細研究,原本東德是較為貧窮的東歐共產國家,而使用傳統R-CHOP(rituximab,oncovin, cyclophosphamide以及prednisoline),一共六次的療程 包括標靶藥莫須瘤合併CHOP化學治療。每次住院一天,期間相隔21天住院一次。治療惡性淋巴瘤是我們年輕醫師的標準選擇,但價格比較昂貴。後來此藥物被證明其療效與傳統相似。為何單一種藥物就有多重療效?主因它的分子結構式綜合了羥基鹽的支鏈(類似於傳統化療藥物cyclophosphamide)以及另一端為核苷酸抑制劑的支鏈(類似於fludarabine),使用起來,相當方便。基本上,Bendamustine對老年人或體能差的病人,可以降低傳統化療的毒性。但目前台灣健保核准Bendamustine用於第B與C期病人的第一線,或復發惡化病人的第二線治療。總之,Bendamustine是化學治療藥物的一股新趨勢,它穩固了化療的重要地位,我們不能說它獨一無二,合併單株抗體或其他分子標靶的訊息阻斷,已成功的豎立了典範。可用於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及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亦即普通淋巴瘤)之治療。Bendamustine也被認為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新生力軍,或許將來搭配上CA-101、idelalisib等新藥,Bendamustine就可以開啟另外的曙光。如果適當地調整劑量,相信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療效與延長存活,達到減少副作用的效果。我們這位病友目前為85歲。經評估後,臨床分期為Ie,五年存活率為69-70%,治癒率約50%。經與家屬討論後,準備接受Bendamustine的治療(自費3萬╱月)。不用住院,但須裝Port A。只需治療兩個療程即可,然後以電腦斷層攝影評估療效,若效果佳,則完成四次療程後,以PET評估療效即可,若療效不佳,則可考慮增加治療次數,或改以R-miniCHOP治療。
-
2020-08-01 新聞.科普好健康
五十肩、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如何緩解慢性骨關節疼痛
五十肩、網球肘、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患者常見四肢慢性骨關節疼痛,大部分透過口服或局部藥物注射、復健,症狀可緩解,但少數患者一直為疼痛所擾。45歲的王小姐即是一例,她因車禍受傷導致肩關節疼痛症候群,做了復健,也接受注射藥物治療,但依然疼痛,睡不好也無法工作。血管增生造成頑固性疼痛像王小姐這樣的患者,若使用上述方法仍無法緩解疼痛,超過三個月即成為頑固性疼痛患者。過去認為,這樣的疼痛多因肌肉不足、韌帶受損、軟骨磨損等原因引起,但日本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組織會有異常新生血管增生,這些血管叢提供細小裸露神經養分,可能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由於這些慢性發炎處因細小血管過度增生,在醫學影像上呈現像煙霧,如毛玻璃狀的現象,也稱為霧樣血管。傳統微創血管栓塞手術用來治療腦部缺血性中風、血管大出血,類似技術也用在心導管輔助治療。現在有了新用途,可用來處理發炎處血管增生,進而緩解頑固型骨關節疼痛。治療可採霧樣血管栓塞術若患者經過其他治療但未緩解,在選擇開刀之前,可考慮霧樣血管栓塞術。王小姐與疼痛科醫師討論後,檢查發現,肩部發炎組織有異常新生的霧樣血管,經霧樣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及症狀已緩解。霧樣血管栓塞術,手術方法如同心導管手術,在高解析X光透視導引下,局部麻醉後,將微細導管從鼠蹊部或手部的動脈置入,尋找疼痛部位的異常新生血管(圖1,箭頭處為異常血管),再注射栓塞藥物,阻斷異常新生血管生長(圖2),進而減少發炎,使疼痛物質減少。患者經評估健保可能給付患者需住院1至2天,術前檢查與手術時間約2至4小時,傷口只有針孔大小,部分患者經評估後,健保可能給付。目前根據三總為患者進行治療的經驗,約80%的患者可在一個月內緩解疼痛及症狀,可用於五十肩、膝關節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及其他種類的慢性運動傷害等軟組織及關節疼痛。•霧樣血管造成的頑固性疼痛1. 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治療中的疼痛2. 剛開始活動時疼痛特別明顯,活動後疼痛會緩和3. 痛的部位曾經發紅、變腫,晚上就寢或早上起床時特別明顯4. 飲酒、泡澡、激烈運動後血管充血,疼痛會增加•2症狀不建議霧樣血管栓塞治療1. 嚴重關節退化、破壞,合併中樞性疼痛症候群2. 除疼痛外,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
2020-08-01 名人.毛琪瑛
治療痠痛像打棒球 電療徒手為一壘 少了其他只能殘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 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都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而熱敷、電療、徒手、 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目的是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 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甚至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 包括病史、評估 、理學檢查、影像檢查…。 即使看到的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 而必須立即轉介處理,這就需要醫師的專業訓練與敏感度。同時,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這也是為什麼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 , 醫師給予新的指引、 目標的設定, 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站穩一壘後,接著就是二壘的治療性的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許多患者甚至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 就可以有相當不錯的療效,來減輕疼痛感 。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至於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必須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 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如果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 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 需要的是治療師的專業與熱情。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恒,且在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 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提供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她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份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7-3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天旋地轉發作三次 親身經歷才知暈眩症多可怕
5月25日半夜醒來,我的眩暈症又發作,整個世界天旋地轉,要上個廁所都很困難。那夜,頭暈得厲害,折騰一整晚才熬到天亮,這是我得了眩暈症以來,第三次大發作。父親離世前 第一次發作2014年12月21日深夜,是我第一次暈眩症發作。那天是我父親離開人世的前四天。過去很多人都說我長得很像我老爸,父親有很嚴重的眩暈症,約4、5年會發作一次,每次發作需躺上三天三夜,否則就會天旋地轉,嘔吐不止。沒想到就在父親臨終前幾天我也眩暈症發作了,證驗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行程滿檔壓力大 二次發作第一次犯昡暈症時,症狀還算溫和,我靠吃藥順利控制。2018年第二次發作,是剛當選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時,那時我身兼衛福部食藥署成藥諮詢委員會主委、心路基金會董事、內科醫學會教委會委員、健保署全聯會等十多個委員會,每天行程滿檔,壓力超大,未料,半個月後眩暈症就「報到」。那次病發,我正從台北搭高鐵返南部途中,在車上整個人暈得厲害,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陳順勝建議徹底檢查,我從善如流,到醫院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頸部超音波,甚至做血管動脈硬化指數,所幸自己還不到中風的的地步。事隔兩年,今年5月間三度再犯,這次更嚴重,我必須放慢一切動作,睡覺時先站床沿邊再慢慢躺下,半夜想上廁所,得慢慢坐起、站穩後才緩步行走,否則又暈到不行。故作鎮定 以免嚇壞病人隔早替病人看診,我的脖子稍微彎度過大或頭偏一邊就暈,只能故作鎮定,不讓病人察覺,以免把病人嚇壞。不過,若動作太急或脖子劇烈移動,例如趕著接一通電話而轉動脖子,就會暈慘了。我和父親都受眩暈症所苦,我還沒發病前,為幫父親對抗暈眩,特別研究這個疾病有什麼藥物可治,但發現成因實在太複雜,包括貧血、心律不整、血壓太高或偏低、膽固醇太高、循環功能差、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精神焦慮、憂鬱、內耳半規管不平衡、耳石移位都會暈,偏偏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行醫「恩賜」更能理解病人對我來說,眩暈症也算是行醫生涯的一種「恩賜」,我自己得眩暈症,知道暈起來是怎麼一回事,更能理解病人心情。每當看診時,我看到眩暈症患者由兒女扶著來診所,頭連動都不敢亂動,我會更設身處地為他治療,讓患者能擺脫眩暈症的無奈。這個病症提醒我,「要成為一個好醫師,就要先成為一個好病人」,當年我雖然知道要開什麼藥治療父親的眩暈症,但自己有了親身經歷,才真正知道這個病為什麼可怕。「因為天旋地轉時,整個人不曉得會轉到哪兒去,什麼事都做不了,剎那間像要下到地獄去。」沒暈過的人,恐怕難以理解那種恐慌、無助、孤單,究竟是什麼樣的滋味。別吃太鹹 也別過度蹦跳素有「電子耳之父」稱譽的林口長庚醫院黃俊生教授,曾針對眩暈症下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快樂、知足就不會發作」,平日別吃太鹹,也別過度蹦蹦跳跳,就能減少發生。王宏育小檔案現職:•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王宏育診所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馬偕醫院總醫師•高雄市聯合醫院主治醫師興趣:攝影、旅遊、美食、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