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停藥
共找到
630
筆 文章
-
-
2024-04-1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提升存活率 整合治療多管齊下
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發展,藉由檢測癌友突變的基因型態,制定個人化治療對策,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中西醫整合治療等,不僅提高多種癌別的存活率,也能避免傷及正常細胞,降低副作用,帶來好的生活品質。但專家提醒,針對基因突變的癌症精準治療須經大型臨床試驗,才可保證療效,也期待盡快解決「特管辦法」審核延滯問題,讓今年5月納保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充分發揮作用,幫助更多癌患獲得合適治療。聯合報已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在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指出,所謂的精準醫療,主要是透過基因檢測,有效區別適合病人,並在適當時間使用適合藥物,像BRCA基因突變不僅發生於乳癌、卵巢癌病患,攝護腺癌也可能有這類基因突變,死亡風險會比一般人多2.5倍,目前已有標靶藥物針對這類基因突變進行治療,病患接受標靶藥物的治療,存活機會就會比較提升。至於甲狀腺癌的治療,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諶鴻遠指出,如果是早期分化的甲狀腺癌,相對較溫和,治療效果多半也都很不錯;不過大約有10%-30%的病患可能沒那麼幸運,特別是分化不良、未分化型,惡性度較高,以復發病患來說,常帶有特殊基因變異,像BRAF V600E、RET、RAS、NTRK等,此時經過異常腫瘤DNA檢測、分析,選擇精準標靶治療,可減少傳統標靶藥物血管抑制劑相關副作用,但費用較為昂貴。諶鴻遠表示,目前不少研究顯示,若針對基因變異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腫瘤再分化的機會就會升高,這樣的變化有利於結合碘-131治療,進而殺死癌細胞,更讓人振奮的是,病患用藥一、兩年內,或許可以停藥,現在的研究成果十分樂觀,期待未來可以為病患帶來更多治療希望。近年治癌趨勢除了標靶、免疫治療,放射治療也有新進展。林口長庚質子中心已成立9年,治療個案已超過5千人,肝癌患者最多已超過1000例,佔4分之1,其次為頭頸癌,腦癌及乳癌。肝癌是台灣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常因為沒有症狀發現時為時已晚,甚至患者的肝功能已變差,傳統放射線治療會穿透腫瘤照射,周遭組織會受影響,甚至治療完會導致肝衰竭。林口長庚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承恩表示,質子治療因為劑量集中不傷及周遭組織,像是不見血的手術,對於肝癌的控制率可以達成九成,尤其是大於5公分腫瘤效果最好,相較於傳統的控制率三到四成好很多,也可降低八成副作用;目前也進行質子與免疫藥物質子合併療法,合併療法可以提升全身免疫力,存活率比單用免疫藥物大幅提升。另依據長庚與德州大學研究,只要肝臟保留五成,就比較不會導致肝臟受損的併發症。台北榮總醫院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任劉裕明表示,放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DNA,治療過程就像射擊遊戲,不論是質子、光子或重力子放射治療,都要先把患者固定好,在電腦斷層協助向劃定照射範圍,以影像導引精準摧毀癌細胞,而質子、重力子治療因心肺暴露輻射劑量較少,安全性較高。劉裕明說,北榮經衛福部核可,去年5月啟用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至今已治療約200位患者,這是全球第14座重粒子治中心,北榮把重點放在光子、中子放射治療難以處理的困難癌別,包括脊索瘤、攝護腺癌、胰臟癌及頭頸部腫瘤等。一位罹患薦脊索瘤合併骨骼侵犯的患者,初至診間時疼痛至無法坐下,經16次重粒子治療後,恢復情況良好,已能重拾駕駛計程車的工作。針對難治型癌症,也可考慮加入中醫藥進行整合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顧問張建國表示,中草藥使用幾千年,基本上安全無虞,目前正逐步分析每項中草藥的作用機制與位置,依據美國癌基因體圖譜資料,可知蟲草素或由黃芩、大黃、黃連組成的三黃瀉心湯對腎臟癌效果特別好,多種中草藥能延緩TP53基因突變產生腦癌。未來如果中草藥資料庫建構完成,可預見中醫藥未來將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合適的中西醫整合治療將達到精準治療、精準防止復發的效果。」但張建國提醒,細胞可能受多項因素影響而癌化,若只做單一基因檢測、採用單一治療,恐怕只對部分敏感癌細胞有效,不敏感的癌細胞可藉機產生抗藥性,影響治療預後,因此建議癌友接受全基因定序,讓醫療團隊掌握癌細胞整體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治療策略。查岱龍也表示,針對基因突變所進行的癌症精準治療,其療效必須經過大型臨床試驗的驗證,才能真正對癌友產生幫助,如果治療沒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驗證,不但可能沒有效果,病患還可能承受副作用傷害。另外,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即將在今年五月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因「特管辦法」審核延滯,可能影響NGS健保給付,期待更多病患可以因NGS納入健保給付而受惠,並獲得適合治療。
-
2024-04-0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體質怎麼打疫苗?我是過敏體質嗎?搞懂過敏發作怎麼辦、皮膚過敏、鼻子過敏到底是什麼!
一到冬天或是季節交換時,身為「過敏人」就會開始大發作。無論是鼻子過敏、皮膚過敏、藥物過敏都讓人非常不舒服又煩惱。而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開打,現在又多了一條「疫苗過敏」要注意,到底過敏人該怎麼辦?過敏體質該怎麼注意生活中的處處地雷呢?什麼樣的體質才叫過敏體質?如果討論「過敏」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過度敏感,因此「有過敏體質」,代表這個人容易對不同、而且常見的物質「過度敏感」。不同的物質包含塵蟎、灰塵、花粉,還有食物如海鮮、雞蛋、蠶豆,或是藥物如抗生素等,種類非常多元。每個人都可能對幾種,甚至幾十種以上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如果是常見物質,就可能會影響到生活。其實過敏體質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雖然過敏讓人很不舒服,但其實是免疫系統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我們受到外來物的傷害。如果並非干擾到生活的過敏反應,通常只要避開特定過敏原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治療。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但不一定是過敏在各種不同過敏反應中,最常見的就是過敏性鼻炎,特徵是會一直打噴嚏、流鼻水,甚至連眼睛周圍都紅腫癢。但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卻不是過敏性鼻炎,而是「溫差反應」,讓鼻腔短時間內過冷或過熱。比如頻繁進出冷氣房、暖氣房,或是風直接吹到鼻子、冰水喝太快等,都是因為身體接觸到的溫差太大,才引發打噴嚏的反應。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過敏體質?判斷一:接觸到特定物質時會變得更嚴重發作時接觸到的物質,如果再次接觸,又會引發同樣反應。例如吸到塵蟎而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再次接觸到塵蟎又有同樣反應,很可能對塵蟎過敏。或是吃了某種食物/藥物後,半小時到兩小時內出現皮膚疹子等過敏症狀,下次又接觸到時,又有同樣反應。判斷二:沒有接觸特定物質時不會發作在沒有接觸到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前,不會產生過敏反應。比如對塵蟎過敏,家裡打掃乾淨後就不再流鼻水、打噴嚏了。判斷三:症狀多元一想到過敏,可能就會想到打噴嚏、搔癢等,但其實過敏通常不會只有一種症狀,例如過敏性鼻炎除了打噴嚏之外,還可能流鼻水、眼睛癢、頭痛;皮膚過敏除了搔癢之外,也可能起紅疹。有過敏體質可以打疫苗嗎?前面已經介紹過,通常過敏是對「特定物質」過敏,所以只要不是對疫苗成份過敏,基本上都可以施打。但如果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對疫苗成份過敏,可以先檢視自己是不是「高風險過敏者」。高風險過敏者是指有過敏體質,而且情況嚴重的人:1. 曾經對藥物或疫苗有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2. 多種藥物過敏。3. 合併多種過敏疾病(有兩種以上過敏疾病如藥物過敏、昆蟲叮咬過敏、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氣喘)。4. 有肥大細胞疾病。如果是高風險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的確也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建議在打疫苗前,詳細告知過敏史,並諮詢醫師施打疫苗的意見;如果真的要施打,同時也在醫護人員監控下施打疫苗、觀察30分鐘,確認平安。過敏發作怎麼辦?過敏發作的時候,做什麼都不舒服,該怎麼辦?過敏性鼻炎怎麼辦:熱敷鼻子、眼周,或用洗鼻器清洗鼻子,平躺讓自己休息一下。皮膚過敏怎麼辦:冰敷、輕拍。(延伸閱讀:皮膚紅疹、發癢...孩子「急性過敏」怎麼辦?兒科醫師:快用家裡一定有的●●藥膏救急)食物/藥物過敏怎麼辦:輕微症狀先停止吃該食物/藥物,並註記起來。如果嚴重過敏,請立即就醫。有過敏的人該注意這些!我該做過敏原檢測嗎?如果是症狀輕微的人,「親自試一試」就是最好用的方法;但如果症狀嚴重,還是建議就醫。(延伸閱讀:花了萬元做過敏檢測,還是沒有用》過敏科醫生:不用花大錢,最好的方法是...)食療法/益生菌有用嗎?食物中也有一些會促進發炎的物質,例如加工食品、油炸物、醃漬食品等,就不建議過敏人吃。這些食物雖然不會「誘發」過敏,卻可能讓過敏症狀更嚴重。因此對於慢性過敏的人來說,如果多攝取能夠「抗發炎」的食物營養,的確能幫助減輕過敏症狀。而益生菌的效果則因人而異,目前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會比較有效果。(延伸閱讀:9成以上的過敏患者,腸道都充滿毒素!她花3週戒「麵包、麵條」,過敏竟好轉了)吃藥要吃一輩子嗎?大部分輕微過敏的患者,藥物都是用來「減輕不舒服」,比如抗組織胺等,不一定要每天持續吃,只要發作時使用就好。但如果是慢性過敏的患者,例如氣喘,藥物就是「控制症狀」用,因為慢性過敏的過敏反應會在身體裡不斷持續,一停藥就可能讓症狀反彈、甚至造成器官損傷,按時服藥非常重要。參考資料:衛福部衛教資料:過敏是什麼?「高風險過敏族群在施打BNT疫苗的過敏研究」專家意見過敏、貧血與飲食不當 增加罹患過動症風險!中研院發現過動症與身體疾病及生活型態有關責任編輯:盧映慈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親友「心肌梗塞」送醫前,你能做什麼?「開窗、溫開水、熱巧克力...」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教你:4方法爭取黃金時間 長期讓血糖像雲霄飛車會短命!日本管理營養師:早餐沒食慾,不妨試試這兩種食物
-
2024-03-31 醫療.指甲.足部
健保大數據/香港腳、灰指甲治療特色院所
台北榮總/備有磨甲機等器械 助變形指甲盡早恢復依據健保署112年統計,台北榮總門診治療香港腳或灰指甲,達2萬7000人次,為治療經驗相當豐富的醫學中心。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張綜顯表示,許多病人在診所治療多次,因為治療效果欠佳,改到醫院就醫。一般擦的、點的外用藥物對灰指甲治療效果不佳,口服藥物效果較好。張綜顯說,由於治療灰指甲的口服藥有造成肝功能異常的風險,服藥期間須監測肝指數,而診所抽血檢查較不方便,因此較不常開立口服藥物。此外,灰指甲族群多為年長者,台北榮總病患多為老年人,這可能也是收治較多病人的原因之一。為治療灰指甲病人,北榮備有磨甲機、修剪指甲的器械、以及指甲矯正器等治療選項,可以幫病人修剪及打磨指甲,或是將嵌甲拉平,讓因黴菌感染產生變形的指甲能快速得到改善。除了門診治療,衛教十分重要。張綜顯說,老年人、免疫功能不全、衛生習慣差、容易流腳汗、需要長時間穿著包腳鞋者,都是罹患香港腳及灰指甲的高危險族群。除了接受藥物治療,患者還需改變生活習慣,盡量保持雙腳通風乾燥,才有機會治癒疾病,並且降低復發率。台北市聯醫/遵醫囑口服灰指甲藥 不必擔心傷肝副作用北市聯醫112年收治香港腳、灰指甲患者超過3萬人次,該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應是在治療及衛教上,比其他醫院更為細心,且主動找到類似「隱疾」患者,提供正確治療資訊,讓病友安心用藥,解決惱人的皮膚宿疾。潘企岳表示,在皮膚科門診中,專程因香港腳、灰指甲等黴菌感染問題而前來就醫的比率並不高,許多患者自覺這是小病,至藥局購買藥膏,塗抹後不癢不痛即可。從感染途徑與治療來看,香港腳、灰指甲確實相對單純,香港腳患者持續在患部塗抹藥膏,而灰指甲患者使用口服藥物,從體內殺死黴菌,只要遵循醫囑,就能明顯改善病情。潘企岳說,許多灰指甲患者擔心口服用藥「傷肝」副作用,事實上,僅有3%至4%患者服藥之後,出現輕微肝功能異常,但只要規律抽血監控,發現之後停藥,肝指數很快就可恢復正常。潘企岳表示,北市聯醫皮膚科團隊在皮膚黴菌治療經驗豐富,在收治股癬患者時,除了診治胯下、臀部等黴菌感染狀況,也習慣關心其腳趾,常會雞婆地要病友除去鞋襪,觀察是否也有感染黴菌問題,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北市關渡醫院/讓患者乖乖擦藥 每次看診都要檢查腳依據健保署統計,台北市關渡醫院112年治療香港腳、灰指甲門診量近萬人次,名列地區醫院前茅。造就如此高門診量的關鍵人物,為台北榮總及關渡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志強。他說,香港腳和灰指甲並不是難治療的疾病,但要讓患者遵循醫囑,他花了很大的功夫跟患者建立感情,每次「一定會看患者的腳」,不會只聽症狀描述,也讓不乖乖擦藥的患者無所遁形。陳志強說,他同時在北榮與關渡醫院看診,但兩邊的香港腳患者相當不同,關渡的患者多是漁民,天天穿雨鞋,腳臭與漁獲的味道難以辨識,等到發現有香港腳時,常常是腳出現傷口,黴菌入侵、傷口糜爛,甚至已經蜂窩性組織炎,沒辦法走才來就醫。北榮的患者不少是榮民或是高齡合併重症的患者,榮民大多是香港腳的「老病患」,年輕時穿軍靴染上,卻沒有根除,年紀大免疫力變差,香港腳又捲土重來。陳志強表示,治療會先解決最嚴重的問題,如蜂窩性組織炎,後續透過藥物逐步改善。治療香港腳或灰指甲,關鍵是讓患者乖乖用藥,台灣環境潮濕,隨時會復發,他都跟患者說,如果沒辦法好好吃三個月的藥,就不要看了。台北黃禎憲皮膚科診所/香港腳可能只紅不癢 就醫才能對症下藥健保署數據顯示,112年黃禎憲皮膚科的香港腳、灰指甲就醫人次超過萬人。主治醫師黃千耀表示,皮膚問題不只用肉眼觀察患部,還要詳細詢問患者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工作環境等,另加上檢查化驗,才能正確診斷、給藥。黃千耀說,香港腳與灰指甲是頑固的黴菌感染,治療需有耐心、勿擅自停藥或斷斷續續用藥,造成惡性循環。診間的香港腳患者男女比例相當,男性稍多一些,主因是易流汗、衛生照護習慣略差。年齡層則從青春期學童到高齡長輩都有,甚至是沒穿鞋的幼兒,赤腳踩在地板上被傳染。至於灰指甲,則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原因是長期忽略不處理、身體抵抗力變差、缺乏自我照顧意識。治療灰指甲要持之以恆,約半年至一年時間,才能完全回復健康狀態。黃千耀提醒,有些民眾看到指甲變色就以為是灰指甲,指甲失養症、甲床分離也會有變厚、變色等症狀;香港腳常見癢、痛、水泡、厚皮,但有些人只會發紅但不會痛癢。皮膚症狀因人而異,對症下藥才能「斬草除根」,建議經由專科醫師診斷,針對個人狀況治療。112年香港腳、灰指甲患者就醫院所門診量
-
2024-03-31 醫療.指甲.足部
香港腳藥膏怎麼選?有沒有發癢有區別!亂擦多合一藥膏恐更滋養黴菌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容易生長黴菌,因皮膚問題就診的患者也特別多,不少人長期飽受香港腳的困擾,症狀反覆發作、擦藥也難以根治。每到春夏季,梅雨季節加上氣溫升高,刺激真菌生長,雙腳出汗加劇香港腳症狀。香港腳又稱「足癬」,最典型的症狀為發癢、水泡、脫皮、龜裂,如果不治療,很容易侵犯到指甲部位,形成灰指甲,影響美觀且質地會變得粗厚。許多民眾會自行到藥局購買這類皮膚受黴菌感染的用藥,希望能減輕症狀,甚至藥到病除。單方、複方要看症狀使用,不能一瓶擦到底。藥師沈采穎表示,香港腳患者可能同時感染灰指甲,但灰指甲的成因還包含了外傷、甲溝炎、糖尿病足等傷口,讓黴菌進入到指甲,造成變色、變形、散發異味的感染現象。而香港腳又分成是否會癢、癢的程度,購買藥膏應針對症狀向藥師詢問及討論,選擇適合目前病症需要的藥品使用。以香港腳來說,如果發癢難耐,可選用含有類固醇、抗黴菌的複方外用藥;若沒有發癢症狀,則使用不含類固醇的單方藥物。沈采穎說,香港腳患者要視病情選擇外用藥,亂擦多合一藥膏可能會讓感染更加嚴重,例如類固醇藥物的作用會更「滋養」黴菌,愈抹愈嚴重。所以當發癢症狀解除後,就要改用另一種藥膏,而非一瓶擦到底。若已是陳年痼疾,更須認真擦藥才能避免復發。黴菌非常難纏,即使治好了還是會復發,尤其是環境潮濕未改善、個人衛生習慣不佳、身體免疫力低落,都有可能再次被感染。沈采穎提醒,治療香港腳最忌沒耐心、擅自停藥,剛感染香港腳,症狀輕微、患處局部,擦藥持續一周即可舒緩,但建議再多擦一周左右,因為黴菌可能還在。若已是陳年痼疾,必須更認真擦藥,沈采穎以一位40歲患者為例,因當兵時感染香港腳,反反覆覆發作,依用藥指示持續擦了一年,盡可能保持雙腳乾燥,後來鮮少復發。一般來說,黴菌藥膏有一定效果,用藥後有明顯感覺不癢了、皮膚變光滑,可繼續擦藥。但病情沒有轉好,出現紅腫、過敏,可能是其他因素,例如症狀相似的汗皰疹,應就醫治療。類固醇藥膏勿大範圍使用,有厚皮需先用水楊酸去角質。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會出現皮膚變薄、變紅的副作用,過度刺激同一部位,也可能造成毛囊發炎、刺痛,沈采穎建議,類固醇藥膏使用二周即可。有厚皮的人,應先使用水楊酸去角質,讓藥物滲透到皮膚,才能發揮最佳藥效。另要注意,類固醇會讓皮膚抵抗力變差,勿大範圍使用,一天擦2次為限,擦至患部的皮膚跟周邊健康的膚色一樣即停藥,再改成單方皮膚藥物。香港腳復發,可能每次症狀都不同,應諮詢藥師選購單方或複方藥膏,不要覺得同樣一條皮膚藥膏有效就不想換藥。治療灰指甲,水劑穿透率優於藥膏,至少要6個月療程。灰指甲雖然不痛不癢,但可能會因指甲易碎脫落、嵌甲的傷口問題,引發細菌感染,增加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治療灰指甲,水劑的穿透率比藥膏來得好,且可以在患處形成薄膜,達到長時間保護的作用。灰指甲的病症也是多變化,有些輕微到看不出來,有些人會感到癢、刺、麻、痛。因為黴菌躲在指甲裡面,灰指甲的治療必須要有耐心,可能比香港腳更頑強,至少要6個月療程,如果外用藥劑失敗,要就醫轉為口服抗黴菌藥物。香港腳藥物選用須知.有發癢症狀:可選用含有類固醇、抗黴菌的複方外用藥。.無發癢症狀:使用不含類固醇的單方藥物。.有厚皮者:先使用水楊酸去角質,讓藥物滲透到皮膚,才能發揮最佳藥效。.換藥時機:發癢症狀解除後,就要改用無類固醇藥膏,切忌一瓶擦到底。各種皮膚用藥注意事項.塗抹藥量薄薄一層即可,勿超過藥品仿單的建議使用量或使用次數。.擦拭藥膏要先擦乾皮膚,尤其是患部,千萬不要在浴室擦藥。.擦藥前可先以清水清潔,勿使用酒精,會更加刺激皮膚。.治療期間勿自行停藥,若未見任何改善,應諮詢醫師找出其他病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31 醫療.指甲.足部
香港腳和灰指甲,哪個對健康危害大?皮膚科醫師解答
台灣氣候悶熱、潮濕,常見黴菌感染引起的香港腳或是灰指甲,患者人數非常多。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張綜顯常提醒病人,香港腳及灰指甲即使治癒,復發率也很高。香港腳危害高於灰指甲,更需積極治療。張綜顯表示,香港腳比灰指甲容易治療,擦藥就有機會改善,而且香港腳應該比灰指甲更要積極治療,因為香港腳可能會產生皮膚傷口,使細菌容易入侵,引發下肢蜂窩性組織炎,一旦症狀嚴重時,恐需住院施打抗生素治療,特別是年長者等免疫力較低的族群,需要多加注意。相對地,灰指甲雖然不易採外用藥物治療,但對健康較無影響,年紀較大或共病較多、不適合服用口服藥的患者,可以選擇不治療,僅需將變形增厚的指甲修剪平整,減少因此受傷的機會。多數人都有致病黴菌,大量孳生才會出現症狀。張綜顯說,其實多數人腳上都有香港腳及灰指甲的常見致病黴菌,但只有當黴菌大量孳生,才會出現相關臨床症狀,香港腳的主要症狀為腳趾間及腳底發癢、刺痛,並產生紅疹、脫屑及水泡等。若黴菌由皮膚入侵到腳趾甲,則可能引發灰指甲,常見症狀為甲床剝離、指甲下角質增厚、趾甲產生黃色或灰黑色等顏色變化。一般來說,已有灰指甲的病人,往往合併有香港腳。口服藥物治療灰指甲效果佳,需長時間使用。治療香港腳的外用藥物,須每天塗抹1至2次,持續使用2至4周,同時配合改變生活習慣,包括不要長時間穿包腳鞋,把腳悶在鞋子中,保持腳的通風乾燥,就有機會治癒香港腳。若欲以外用藥物治療灰指甲,須將指甲磨薄,甚至在指甲表面打洞,以增加藥物滲透率,才有機會治癒灰指甲。口服藥物治療灰指甲的效果較佳,一般而言,手的灰指甲須服藥至少6周,而腳的灰趾甲則須服藥至少12周。張綜顯說,「對於須長時間服用口服藥物以治療灰指甲,許多患者感到驚訝。」灰指甲口服藥物可能與降血壓、血糖藥物交互作用。張綜顯說,到台北榮總求醫的香港腳、灰指甲病人,多為中老年人,常因合併其他疾病,正在服用多種藥物,但治療灰指甲的口服藥物,可能與常見的降血壓、降血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若同時合併使用上述藥物,可能會導致藥物代謝下降,而使藥物濃度上升,增加發生藥物副作用的風險。例如,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物的病人,同時吃治療灰指甲的藥物,可能使降血糖藥物在體內濃度上升,而引發患者低血糖。另一方面,治療灰指甲的口服藥物,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使用藥物期間需要監測肝功能,這些都是醫師開始治療前,必須考量的。平時如何遠離香港腳、灰指甲?張綜顯說,老年人、男性、免疫功能不佳、衛生習慣差、容易流腳汗等族群,為香港腳、灰指甲的高危險族群,除藥物治療外,還需改變生活習慣,包括不要長時間把腳悶在鞋子中,保持腳的通風、乾燥,且當指甲出現變形、顏色混濁,應盡速到皮膚科就醫,經由醫師研判病情,加以治療,才能讓病情好轉。香港腳、灰指甲個人衛生須知.腳部應盡量保持乾燥,例如洗澡後必須把腳完全擦乾,特別是腳趾縫間。.穿鞋時間較長的上班族、學生,可以多帶一雙襪子到公司、學校替換。.不要長時間把腳悶在鞋子中,雨天淋濕的鞋襪必須完全吹乾後再使用。.應該避免和他人共穿同一雙鞋襪(如浴室拖鞋),以避免交叉感染。.出入游泳池、溫泉等公共場所,最好要穿拖鞋,否則回家後一定要把腳底洗乾淨。香港腳、灰指甲用藥須知1.使用香港腳藥膏前,應先以溫水及棉片小心清洗患部,並妥善乾燥。2.使用灰指甲油劑前,可先使用銼刀將指甲表面盡可能銼平,再用酒精棉片擦拭清潔,去除感染黴菌的角質層,可促進藥物滲透。3.用藥後,應清洗手部,以免交叉感染。4.治療期間不可不規則用藥或提早停藥。資料來源╱衛福部
-
2024-03-14 焦點.用藥停看聽
服用止痛藥、中草藥等尿液出現「1顏色」要當心!可能是肝損傷
不少人在出現頭痛等症狀時,會先到藥局購買普拿疼等止痛藥,專家提醒,服用抗結核藥、中草藥或含乙醯胺酚成分藥品的病人,需留意追蹤肝功能,如出現茶色尿、全身疲乏、食欲減退、右上腹疼痛不適等症狀,需留意追蹤肝功能,專家指出,藥品性肝損傷最可能發生在高齡、長時間常服用多種藥品、慢性酗酒者等6類人。中高齡者為藥品肝損傷高危險族群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楊博文提到,中高齡者為藥品肝損傷的高危險族群,大多罹患多重慢性疾病,服用藥品繁雜,容易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造成肝損傷,分析小於10歲至超過80歲的民眾,發現超過6成的肝膽疾患救濟案件,年齡在50歲以上,以60至69歲最多、50至59歲次之、70至79歲第三。楊博文表示,肝膽疾患藥害救濟案件疑似藥品前5名如下:※第1名:抗結核藥※第2名:抗黴菌藥※第3名:抗生素※第4名:抗癲癇藥※第5名:降尿酸藥、降血脂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抗甲狀腺藥物和抗發炎和抗風濕藥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主任謝右文說,中草藥、西藥及保健類食品等營養補充品,造成肝的傷害都可被稱為「肝損傷」,成因包括對藥品過敏及代謝異常等「體質因素」,或是藥品本身及藥品代謝產物具有肝毒性、藥品劑量、常見的止痛藥如普拿疼主成分乙醯胺酚等「藥品因素」,如服用抗結核藥、中草藥、抗細菌藥、抗黴菌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乙醯胺酚的病人,需留意追蹤肝功能。服用藥物後出現以下問題要當心謝右文指出,藥品性肝損傷可能發生在高齡、長時間常服用多種藥品、肝功能不佳者、慢性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酗酒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等族群,常見症狀包括全身疲乏、食欲減退、噁心嘔吐、右上腹疼痛不適(肝區疼痛)、茶色尿、灰便、黃膽、搔癢症狀、淋巴腺病、脾臟腫大或關節炎等。有些民眾擔心,這樣是否會造成肝硬化,謝右文引用好心肝基金會衛教資訊指出,肝纖維化或是肝硬化是慢性肝炎經年累月造成的,如果用藥後發現問題立刻停藥,不至於造成肝纖維化或硬化;如定期服用含乙醯胺酚的止痛藥,一般人建議每日不超過8顆、肝硬化病患或飲酒過量病患不超過4顆,「如果吃足建議劑量仍然頭痛,應詢問醫師是否搭配其他藥品,不要自己貿然增加藥品劑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安眠藥一吃就回不去了嗎?貿然停藥才危險 遵從醫囑不怕藥物成癮
Q: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安眠藥用量有上升趨勢,2022年高達453萬5千多人使用健保安眠鎮定類藥物,這還不包括民眾自行到藥局購買助眠藥物。究竟安眠藥該怎麼吃?有哪些禁忌?過量會上癮嗎?A:安眠藥主要分為苯二氮平、非苯二氮平兩大類,需要醫師處方箋的管制藥品;一般藥局販售的助眠藥則屬於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作用範圍小。過去電視常上演主角服用大量安眠藥輕生的劇情,其實是錯誤觀念,現行安眠藥安全性極高,但仍要注意服用時間,避免與酒精、其他慢性病藥物並用產生交互作用。安眠藥的種類有短效型、中效型和長效型,須經由醫師評估開藥,並遵循處方劑量,勿擅自增減數量,貿然停藥可能出現焦慮、失眠、頭痛等戒斷症狀。有睡眠障礙的人,應於睡前15至30分鐘服用安眠藥,服藥後馬上躺床睡覺,不要再走來走去,以免藥效發揮時發生跌倒意外。許多人擔心吃了藥就回不去了,害怕藥物成癮,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減藥或停藥,並找出失眠原因解決根本問題,經由專業睡眠諮詢,建立健康睡眠習慣。(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13 醫療.皮膚
GPP放大鏡/紅斑飄屑被側目 當心合併膿疱會致命
「我也想愛自己的身體,但面對這麼多嫌棄的眼神,我再也沒勇氣照鏡子。」40多歲王小姐,由於家族遺傳,多年來飽受乾癬所苦,全身滿布鮮紅斑塊,稍微一動就飄出皮屑,十分畏懼旁人的異樣眼光。但20年前乾癬治療藥物不多,弟弟因舊型藥物副作用引發猛爆性肝炎不幸過世,讓她始終不敢就醫治療,只能將自己用衣物緊緊包住。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表示,乾癬常會打擊患者自尊心,如果再合併嚴重型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除了社交危機,患者還要面對GPP可能帶來的死亡威脅,身心俱疲。乾癬導致憂鬱 病人封閉拒社交鐘文宏表示,乾癬俗稱「牛皮癬」,會在身體和頭皮上形成很多紅斑和皮屑,很多人誤以為乾癬會傳染,避之唯恐不及,常使患者感受到羞辱。尤其乾癬的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她們畏懼社交,不論天氣冷熱,總把皮膚嚴密包裹,不敢去游泳、泡溫泉,甚至不敢出門,常岀現憂鬱低落狀況。早年乾癬臨床治療大多是用A酸和類固醇,但有些病患很小就發病,用A酸和類固醇會影響骨頭發育,導致病人長不高。目前乾癬已有許多選擇,如外用藥膏、光照治療及生物製劑等,前述王小姐因病灶惡化勇敢走進診間,治療後一身斑塊全都消退,她開心告訴醫師:「我黑白又孤獨的人生,終於有顏色了。」GPP痛不欲生 膿疱血水流滿地除外界側目的壓力,部分乾癬患者還可能合併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恐感染致命。鐘文宏說, GPP是另一類嚴重型的乾癬,膿疱會伴隨著斑塊產生或直接出現,並有高燒等全身性症狀。膿疱一旦破裂會非常疼痛,曾有病患接種新冠疫苗誘發GPP,身上全是膿疱,換藥時病灶一碰就破,滴得滿地都是血水。嚴重時病人甚至要住進燙傷加護病房,像燒燙傷一樣包紮治療。鐘文宏表示,GPP過往缺乏專一性的治療藥物,大多使用免疫抑制劑、A酸和類固醇。但有時膿疱面積太大,整片破裂時會溶成一大片的膿疱群,使患者痛不欲生,這時會採用傳統藥物進行治療,但一停藥症狀又會反彈爆發,不斷反覆。有些病人會併發感染,曾有幾例病人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後來更合併肺炎,再惡化成敗血症,而GPP急性發作成重症時,約有10%到20%死亡率。新藥助控制病情 不再束手無策近年醫藥界發現,GPP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IL-36(IL-36)」基因突變或發炎反應途徑異常有關,發展出針對此致病機轉的生物製劑,幫助病患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儘早回歸生活及社交正軌。鐘文宏表示,研究顯示,有些患者在施打後24小時內即可快速控制病情,超過半數的患者可在一周內膿疱都已完全消退。鐘文宏分享曾收治一位20多歲的女性患者,從小飽受GPP之苦,使用後治療效果非常不錯。女孩哭著對他訴說,全身怵目驚心的膿疱,為她帶來十多年的自卑與絕望,原以為毫無轉機,「從來沒想過,竟然有藥可以讓我不再討厭自己的身體」。病患的改變讓鐘文宏高興又感慨,他強調,隨著醫學進步,很多新藥都可以治療過去束手無策的病,乾癬和GPP目前都有很好的新藥,患者接受治療後,基本上可以完全清除病灶,外觀與常人無異,能夠正常地社交、經營人際關係,且搭配定期回診即可,鼓勵病人千萬不要灰心,他也叮嚀患者,早期治療、早期改善症狀。📢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4-03-1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改變飲食習慣 杜絕寒涼食物
在故鄉小鎮時,天空湛藍,視野遼闊,能大口呼吸新鮮空氣,從不懂什麼是過敏。來到氣候潮濕的台北,體質變得容易過敏。一早起來,天空霧靄沉沉,一看就知道空氣汙染嚴重。然後不是聽見大女兒在清喉嚨,就是小女兒在吸鼻子,我則是嚴重鼻涕倒流。醫師開了噴鼻劑,買了洗鼻器,吃了藥,過敏症狀暫時改善,但一停藥,過敏又來了,治標不治本,特別是季節交替,過敏就更嚴重。後來我決心遵醫囑從改善體質和居家環境做起。家中床單被單用熱水清洗後,再拿去自助洗衣店高溫烘乾殺菌。同時注意居家環境整潔,遠離塵蟎等過敏原。外出戴口罩,保暖口鼻,冬天加上圍巾,保護氣管。最近手臂反覆濕疹,中醫師診斷為體質虛寒,體內濕氣重,是導致過敏的原因之一,建議改善。我除了運動讓身體排汗,把鬱積在體內的濕氣排出,最近添購了除濕機,一測室內濕度高達70度,不到半天水箱就滿了。我也改變飲食習慣,杜絕冰品寒涼食物,天冷時,用麻油爆老薑、麻油煎蛋,讓身體由內而外暖和起來,手腳比較不會冰冷。現在雖然還有過敏現象,但鼻涕倒流的症狀有改善。趁著大好春光,常跑到樓下公園曬太陽,伸展筋骨做運動,增強抵抗力,希望能徹底趕走過敏,讓自己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和希望。責任編輯 辜子桓
-
2024-03-11 養生.健康瘦身
被大力吹捧但無法長期維持 研究指瘦瘦筆對減肥有效需回歸2事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4-2-29發表一篇觀點評論,標題是GLP-1 Agonists for Obesity—A New Recipe for Success?(GLP-1 激動劑治療肥胖-成功的新秘訣?)。作者是美國Tufts大學的心臟科醫師/教授Dariush Mozaffarian 。目前市面上有兩款用於治療肥胖的GLP-1 Agonists(GLP-1 激動劑):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的Wegovy和美國藥廠禮來的Mounjaro。由於Wegovy和Mounjaro都是形狀像鋼筆的皮下注射針劑,所以在台灣是俗稱為減肥筆或瘦瘦筆。這兩款減肥藥都替公司賺到巨額利潤,因此有幾十款其他品牌的瘦瘦筆或口服減肥藥也即將上市。我曾發表過兩篇關於Wegovy的文章:2021年的減肥新藥和2023年的減肥神藥,自殺風險。JAMA這篇新文章指出,雖然瘦瘦筆被大力吹捧,但實際上並無法達到長期減肥,更由於價格昂貴,終究只是浪費健保資源。作者認為,要達到真正有效的長期減肥,還是要靠飲食和運動。我現在把這篇文章的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從 2021 年到 2023 年,諾和諾德和禮來這兩家製造商的股價漲了三倍多,目前合併市值超過 1 兆美元。然而,對於現實世界的花費、耐受性和取得存在臨床和公眾困惑。瘦瘦筆在美國的售價為每年 12,000 至 16,000 美元;即使有最大的協商折扣,每年的花費也可能超過 6500 美元。如果所有符合資格的美國成年人都以折扣價接受瘦瘦筆治療,那麼每年的費用將達到 6000 億美元,相當於美國所有其他處方藥支出的總和。在建立瘦瘦筆功效的試驗中,體重減輕在 12 至 18 個月內達到平台期。而且,如果停止用藥,患者通常會在一年內恢復減掉的體重。對於給付方來說,這造成了成本高昂的情況。體重減輕早期發生,但隨後趨於平穩,需要多年的持續治療才能維持最初的效果。這解釋了為什麼即使有健康益處和折扣價格,這些藥物也不具有成本效益,每個品質調整生命年的增量成本為 237000 美元至 483000 美元。現實世界的長期耐受性也很低。在一項大型分析中,只有 27% 的瘦瘦筆使用者在 1 年後仍堅持使用。由於減掉的體重通常在停藥後又會恢復,這給給付方帶來了另一個令人煩惱的難題:如果大多數患者最終停止使用瘦瘦筆而體重反彈,那麼最初的投資可能是不恰當的。面對這種困境,可以考慮另一種解決方案:分階段瘦瘦筆治療,加上長期生活方式規劃。這樣的計劃應包括營養、烹飪、運動和睡眠,並利用遠距醫療、應用程式、同伴支持、人工智慧和遊戲化。在這個提議的範例中,所有符合條件的患者都將接受瘦瘦筆治療以及生活方式規劃,然後在12 至 18 個月時停止使用瘦瘦筆,但仍長期維持生活方式規劃。現在是時候來測試這個方案,這可能會開始遏制肥胖帶來的健康和成本負擔。原文:瘦瘦筆,有效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6 焦點.用藥停看聽
張宇老婆吃藥後「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服藥出現「2症狀」,小心藥物過敏要人命
歌手張宇曾在臉書透露,太太蕭十一郎(蕭慧文)因藥物過敏,導致呼吸困難緊急送醫,過程就像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藝人邵雨薇也曾公布,自己因為亂吃止痛藥而導致藥物過敏,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全身腫脹、呼吸不順。「藥物過敏」是指身體免疫系統對某些藥物所產生的防禦或攻擊反應,不論是口服、塗抹或注射,都可能產生未預期的反應。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紅腫發癢、胸口悶脹、心悸、呼吸困難,以及疲倦、噁心、黃疸、發燒等。藥物過敏跟藥物副作用並不同,拿到藥袋時,上面都會註解可以預期的不良反應,藥物過敏則無法預測,症狀也因人而異。認識藥物過敏前兆 掌握六字訣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藥物過敏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提醒,如果在用藥後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六大症狀,就應該攜帶藥袋或用藥紀錄回診就醫,讓專業醫護評估診斷。千萬不要忽略這些警訊,嚴重的話可能在短時間內血壓急遽下降或呼吸道堵塞,造成休克死亡。疹:皮膚起紅疹、搔癢或水泡、破皮破:口腔或黏膜潰瘍痛:喉嚨疼痛似感冒症狀紅:眼睛紅腫、灼熱腫:眼睛發腫、嘴唇腫痛燒:持續或間歇性發燒藥物過敏多久會好?應立即馬上停藥萬一發生了藥物過敏該怎麼辦?有些人一吃藥就全身皮膚發癢,還會冒出紅色疹子,這些過敏症狀是身體的白血球大量釋出組織胺的反應。一般來說,輕微的藥物過敏在停藥後一至二天就會自行緩解,不需再額外的藥物治療。如果身體不適難耐,也可請醫師視情況給予抗組織胺之類的抗過敏藥。另外,若是過敏症狀大面積發生,例如全身發癢、長水泡、出現紅色斑塊,則要注意是罕見的「史蒂芬強生症」,一定要進行有效治療,避免傷口潰爛發,甚至有感染風險。什麼藥容易過敏?止痛藥、抗生素別亂吃任何藥物都可能引發過敏反應,所以民眾就診或健康檢查時,一定會被詢問「是否曾有藥物過敏史?」「對哪些藥物過敏?」藥物過敏的發生頻率並不低,常引起過敏的藥物有哪些呢?根據統計,以抗生素、非固醇類止痛消炎藥、放射線顯影劑等,較容易有過敏反應。若真的不幸遇到藥物過敏,該如何處理?可掌握以下原則:1.依身體症狀判斷是否該去急診,如果已經呼吸不順,千萬別猶豫。2.找出藥袋上的資訊,打電話詢問就診的醫師或藥師。3.更換使用的藥物或開立抗組織胺劑來緩解。三大預防藥物過敏方法藥物過敏反應無法預測,那可以預防吃到會讓自己過敏的藥嗎?第一,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對藥物過敏的特定基因,再預測相關藥物可能產生的效果,這種方法能找出高風險族群。第二,「告知過敏史」,跟醫師討論過去的過敏情況,包括自身的食物過敏、皮膚過敏等病史,請醫生在開藥前評估。第三,「自我紀錄」避免同類型的藥物過敏情況再次發生,尤其是自行到藥局購買藥品。上醫院看病不再掛錯科藥物過敏最常反映在皮膚問題,民眾可能第一時間跑皮膚科;如果患者已經出現了喉嚨腫脹、呼吸困難等嚴重的過敏症狀,第一時間是馬上送急診,即時進行血液常規檢查。若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六大症狀,懷疑是藥物過敏者,建議可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家醫科、皮膚科門診,請醫師評估。曾經發生藥物過敏的人,務必牢記會導致自己過敏的藥物,並填寫在藥物過敏紀錄卡、健保卡上。至住家鄰近的藥局購買成藥時,也要先向藥師諮詢,保障用藥安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6 醫療.眼部
名醫分析2024年青光眼手術的最新趨勢:青光眼微創手術有幾類?優點與副作用?治療黃金期?
每年3月第2周是「世界青光眼周」,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可能讓人逐漸失明的疾病。控制眼壓是治療青光眼的不二法門,據統計指出台灣近半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其中8成因藥品副作用,在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止用藥。如何建立正確觀念,鼓勵穩定治療青光眼,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是當前青光眼治療的重要課題。台灣有多少人有青光眼的風險?傳統青光眼手術的風險有哪些?台灣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年齡愈大,比率愈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的35萬人,到110年上升至43萬人,五年成長22%,原因在於高度近視人口增加,加上對3C產品的高依賴性,診斷科技進步,也因此找到更多患者。青光眼因眼內液體,即房水無法正常排出,導致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使之受損萎縮,視野逐漸縮小。治療方法主要是控制眼壓,當眼藥水、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容忍副作用時,一般會考慮手術。但傳統青光眼手術雖能有效降低眼壓,但較為複雜,手術時間長、傷口大、風險較高,影響患者接受度。什麼是微創青光眼手術?主要可以分為幾類?微創青光眼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是將迷你引流管置入眼內,來加強房水排出,控制眼壓,特色是傷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更低,恢復也更快。近年眼科更發展微創導管支架手術,切口小、侵入性較低,可與白內障手術一同進行。目前微創導管支架手術分為「無濾過泡式」及「濾過泡式」。無濾過泡式微創青光眼手術切口小,通常無需縫合,使用的微型支架屬永久性,易被人體接受,放置眼球內不影響外觀,也少有不適感,可針對眼球內部結構,植入小樑網或前房角,引流眼球內前房水,加強及恢復眼球內引流系統。術後較少引發眼壓過低,日後若再需青光眼手術也不受影響,且可與白內障手術一同進行。至於濾過泡式微創青光眼手術,可在眼球內部或外部進行,同樣是疏導眼球內的前房水流動,降低眼壓。術後眼白位置會形成一個濾過泡,降壓功能依賴此濾過泡持續運作。名醫提醒青光眼的治療需及時,避免滾雪球增高嚴重度我們常用雪球效應,比喻事件經不斷發展,變得愈來愈危險,青光眼也是如此。青光眼視野缺損的速度就像滾雪球,一開始小球滾得慢,隨著雪球變大,滾動速度加快,嚴重度愈來愈高。因此,青光眼患者若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能保有的視野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微創青光眼手術降眼壓的幅度普遍低於傳統手術,通常用於早期患者,必須自費。常見併發症包括支架阻塞、錯位和眼球出血等。雖然未能完全取代傳統手術,但可為早期青光眼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2 醫療.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病人易中風,那些方式可預防?藥物控制效果不佳時,可選擇「這手術」改善!
據統計,全國約20多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多為高齡長者。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心跳忽快忽慢、不規則跳動,導致血液循環不佳,容易形成血栓,增加缺血性中風風險,其發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建議民眾平時不熬夜、少油鹽、少吃刺激食物,不抽菸、少喝酒,如果有相關病史民眾應小心注意,及時就醫治療。心房顫動的病人是中風的高風險族群,那些方式可減低中風風險?82歲王伯伯2年前發現心房顫動後,開始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服藥後,王伯伯偶爾會發生血尿,因而自行將藥物減量。血尿情況雖有所改善,就在某天清晨他的左側肢體發生行動不便,就醫後診斷出缺血性中風而住院。經與心臟科醫師討論後,決定施行左心耳封堵手術,預防下次中風的風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表示,心房顫動為異常的心臟電氣傳導,導致心房快速且不規則跳動,容易導致造成血液循環不佳容易產生血栓而增加腦中風風險,三高患者、肥胖者是好發族群,最常見是發生在高齡族群。避免誘發腦中風,患者須服用抗凝血劑藥物控制,如果肝腎功能不佳、胃潰瘍或80歲以上者,服藥後可能導致體內異常出血,必須調整藥物。不能服藥者,則需要手術治療。什麼是左心耳封堵手術?手術的優點有哪些?黃奭毓說,心臟於左、右心房各有一個囊袋狀突起的小空腔結構,稱為心耳,每個人心耳形狀都不相同,有的像雞翅,有的像花椰菜等形狀,心耳內有皺摺,罹患心房顫動後,當血液流至左心耳時,因不易流出而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後,流至腦部或其他器官,就有機會造成腦中風或全身性栓塞。據統計,9成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病人,其血栓來自左心耳。左心耳封堵是什麼術式?黃奭毓解釋手術將導管從鼠蹊處的大腿內側股靜脈放入,以微創方式打開一個直徑約1.5公分的穿刺傷口,並經專用導管將特殊設計的封堵器植入左心房,就像瓶塞一樣把左心耳開口封閉,之後的封堵器會與心臟結構相連成一道屏障,避免血液凝結成血栓,有效降低中風機率約50%,如果再配合服藥控制,中風機率降低90%。研究顯示,對於不適合抗凝血藥物的心房顫動患者,接受此手術能有效預防中風和減低死亡率;對於服用抗凝血藥產生副作用的患者,接受手術後即可視狀況停止使用抗凝血藥,不僅可減少藥物副作用患者身體容易發生出血的問題,也不會應為停藥增加發生中風機率,患者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左心耳封堵手術有風險嗎?健保有給付嗎?左心耳封堵手術時程短,但手術仍有風險,黃奭毓解釋如少數左心耳構造特殊的患者不適合,且進行該項手術時需全身麻醉,若不適合全身麻醉患者將無法施行此項手術,因此,左心耳封堵術無法完全取代抗凝血藥物。心房顫動常合併高血壓、冠心病所引起,黃奭毓提醒民眾最好定期檢視自己的脈搏、心跳狀況,發現異常就得迅速就醫。心房顫動患者平常飲食應清淡,少吃刺激食物,不要吃得太油膩或太鹹,多吃蔬果,更要避免過度勞累,情緒不要太激動,不熬夜,血壓要好好控制,按照醫囑用藥,才能維持心臟正常機能,心跳頻率才不會失控。衛福部健保署針對已服用抗凝血藥物,仍出現中風患者,和服藥後體內出現異常出血而無法服藥患者,進行左心耳封堵術的手術費用會由健保給付,讓患者接受更好治療。如何預防心房顫動?●減重與體重控制●戒菸、適度飲酒、減少咖啡因攝取●減少鹽分、油炸物攝取●少吃刺激食物●多吃魚●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規律的體能活動●壓力管理●不熬夜●早睡早起(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心房顫動)
-
2024-02-18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血壓升高的原因
近兩個月病人的血壓高了起來,從原來控制良好的120+升到了140-150,努力問診半天,發現體重並未增加、生活型態也沒改變、飲食習慣沒有變化,沒多吃鹹也沒多喝湯、沒吃補品或甘草、沒有用如止痛藥、鼻噴劑這類會升高血壓的藥物、也沒有甲亢怕熱、手抖、腹瀉、體重減輕這些病徵,肚子沒聽到腎動脈狹窄的雜音……找血壓升高的原因,不外乎列出所有的可能性,但在一連串診察都沒有線索時,我聳聳肩,讓病人去抽血驗尿,看看腎功能跟鉀離子有沒有異常。因為像腎功能變差以及醛固酮過高這類問題,往往無法單靠病史跟身體診察,只能用進一步的實驗室數據來找出答案。一個小時後病人檢查回來,腎功能沒有問題,但發現雖然鉀離子還在正常的下限,跟以前相比,卻降低了不少。順著鉀離子下降這個線索,順藤摸瓜,我一面安排檢查,一面說明,「還好不是腎功能變差引起的血壓高。」病人點點頭。「鉀離子低有好幾個可能,有的人是飲食改變造成,但我們沒有,有的人是醛固酮太高引起,醛固酮曾被稱為留鹽激素,留鹽就是留住鹽巴,留住鈉,排出鉀,血液中的鉀離子就低了。」病人似懂非懂。「這些都還要確認。」「那引起醛固酮高的原因呢?」「有人是腎上腺增生或是腫瘤,有的人是腎動脈狹窄造成次發性醛固酮升高造成的,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還有些人是某些利尿劑引起的。」我把螢幕轉向病人,指了指電腦上藥物的圖樣。「像這顆三合一的藥物就含這種利尿劑,吃了鉀離子可能會降低,但我們吃那麼多年,鉀離子也從沒低過,加上血壓還升高,就應該跟它無關了。」「可是我沒吃利尿劑。」「你說的是這個三合一藥嗎?」病人再看一下螢幕。「不是,這個是血壓藥,我有吃,是另外一個利尿劑。」我把她的藥單一路看下來,除了三合一,還有一顆愛達信,是抗醛固酮的藥物,雖會利尿,但效果並不強,她因血壓控制不佳,加上了這顆藥,之後血壓都控制得不錯。「是這顆藥嗎?」「是的,我前些時候看到藥袋上的說明,我想我又沒有水腫,一兩個月前就把這顆『利尿劑』停掉了。」真相終於大白,我躺向椅背,呼了一口氣,再坐起來跟病人解釋。「你血壓高的原因……」我停了下來,好製造懸疑氣氛,病人看著我,「就是因為停了這顆藥。」我加重語氣。「這顆藥的作用很多,可以治療心臟衰竭,會降壓,會降低體內戰鬥荷爾蒙,抑制細胞凋亡,也會升高鉀離子,雖然也叫利尿劑也能利尿,但效果並不強。」病人好像楞住了。「妳從沒有水腫或心臟衰竭,對妳來說,這個藥的作用就是降壓,沒吃了,血壓自然就開始高起來。」病人想了想,點了點頭。「這個藥吃回去,應該一兩周血壓就會改善,另外因為醛固酮的作用是留鈉排鉀,在抗醛固酮的藥物發揮作用前,請盡量不要吃鹹,也不要喝湯,減少鈉離子的攝取。」「好的。」停藥前,最好先跟開藥的醫師討論,有時病人想像的藥理作用,並不是醫師心中的治療策略,畢竟醫病是夥伴,是戰友,是協同作戰,而不是諜對諜的互相猜疑關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8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吃什麼?補品、中草藥可以吃嗎?地中海飲食5秘訣有助抗發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靠藥物治療,日常也應避免吃容易引起發炎反應的食物。地中海飲食是最適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一種飲食方式,能維持營養降低發炎。醫師更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可進補」,吃補品等於火上加油,讓亂了套的免疫系統更強大。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為自體免疫疾病,為一種慢性漸進式破壞關節的疾病,常侵犯手部小關節。患者初期會有疲倦、很累、精神不佳、胃口不好、體重減少、晨間僵硬感等全身症狀,關節腫脹達6周以上。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3倍。臨床治療多為緩解疼痛,抑制發炎及減緩關節破壞。類風濕關節炎不可以吃什麼食物?也因為是發炎症狀的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靠藥物治療,飲食方面應避免吃容易引起發炎反應的食物,如苜蓿芽、油炸食物等盡量少吃,並減少紅肉、甜食、加工食物的攝取,菸酒也要戒掉。類風濕性關節炎能吃什麼?日常飲食大原則就是「均衡飲食」,食物愈粗糙愈好,整體而言,以地中海飲食最有助抗發炎,此外還要攝取適度的鈣、含鐵食物。根據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轉載臺北榮民總醫院營養部楊子穎營養師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季刊》的撰文,地中海飲食5秘訣可維持營養降低發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地中海飲食5秘訣秘訣1:全榖雜糧類取代精製澱粉,減少甜食。秘訣2:大量攝取蔬菜和水果。每天目標至少要攝取5份的蔬菜和水果。祕訣3: 減少紅肉及加工肉品的攝取,以魚、海鮮、蛋、家禽或豆製品為主。秘訣4:每日攝取低脂乳製品,以攝取足夠的鈣質、維生素D。秘訣5: 使用新鮮香料來減少調味料使用。(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類風濕性關節炎能不能吃補品、中草藥?診間常見許多病患問醫生,補品、中草藥能不能吃?其實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自體免疫系統錯亂,攻擊身體組織導致發炎,並不是免疫力不夠。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田雅之曾受訪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可進補」,吃補品等於火上加油,讓亂了套的免疫系統更強大。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也認為,補品、中草藥等都不建議,而麻油雞、薑母鴨等進補食物能免則免,否則常常一吃就發作疼痛。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才能避免免疫失衡類風濕性關節炎沒辦法斷根,但並不是絕症,患者最重要的還是配合醫囑持續治療,不要擅自停藥,或胡亂服用消炎止痛藥、來路不明保健食品或中草藥,避免發炎因子持續破壞關節,導致關節變形。應遠離抽菸、壓力、長期不當飲食和加工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熬夜、多運動、多攝取新鮮食物且飲食均衡,藉此降低體內慢性發炎風險及免疫失衡危機。【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
-
2024-02-16 醫療.皮膚
GPP放大鏡/皮膚9成潰爛 類天皰瘡、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家庭關係陷危機
「我希望兒孫圍繞在身邊聊天,可以不是一種奢侈。」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60歲陳大姐,一年前皮膚冒出大片水泡,皮膚劇癢合併傷口劇痛難忍,確診為類天皰瘡。使用類固醇後導致血糖上升,造成失眠、情緒暴躁。與家人產生嚴重衝突後,甚至一度放棄治療。直到惡化到全身超過9成大面積破皮緊急送醫,進入燒燙傷加護病房治療。除類天皰瘡,還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GPP)等皮膚重症患者,常因疾病影響家庭和睦,不只身體承受巨大折磨、心靈上也無法獲得支持…類天疱瘡勿信偏方 傷口感染恐致命高雄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魏楷哲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水泡病,病程易有復發可能。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但以中老年人居多,臥床或患有如腦神經疾病、中風等多重慢性病的族群,另有服用特定藥物(如:糖尿病治療的DPP-4抑制劑、利尿劑)也可能增加罹病的機會。典型症狀包括皮膚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與紅色斑塊;會出現類似蕁麻疹樣的浮腫紅疹,合併皮膚搔癢,水泡可能會破裂形成傷口,嚴重發作時會引起大面積傷口與疼痛,可能導致傷口感染,甚至死亡。另外,類天皰瘡的治療藥物(例如:口服或注射的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雖然能有效治療疾病,但也可能會增加其他身體疾病的風險(例如: 高血糖、高血壓、骨質疏鬆)以及降低免疫力,增加嚴重感染的風險。「只要治療設定好目標,多數的類天皰瘡症狀可獲得緩解。」魏楷哲說,類天疱瘡常使病患與家屬在治療上費盡心力,甚至會因為擔心治療的副作用或不願長期治療而自行停藥或尋求偏方、非傳統治療,如服用號稱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中草藥等,反而可能惡化疾病,長久下來不只增添家庭經濟壓力,也可能因照護分工等問題重創家庭關係。他也分享,陳大姐在加護病房處理好急性症狀後,透過調整類固醇劑量搭配生物製劑使用,並和新陳代謝科醫師共同改變糖尿病用藥後,類天疱瘡和血糖皆獲得控制,順利回歸家庭。GPP痛不欲生 家庭關係同樣受傷同樣屬少見重症自體發炎性皮膚病,發作後有致命風險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皮膚會出現膿疱伴隨癢感、斑塊,常被誤以為是藥物過敏;嚴重急性發作時,強烈疼痛的膿疱會合併全身發炎反應,如高燒;皮膚破損時會增加感染風險導致敗血症、心肺功能衰竭或造成體內水分、營養及電解質流失,甚至急性腎衰竭。60歲的林大哥出身特種部隊,10年前確診GPP,每年都因急性發作住院治療5-6次,只要稍微運動或曬太陽就會發作,皮膚出現刺痛膿疱後破皮潰爛。身經百戰的他,每次換藥都仍痛到大聲尖叫。家人無法理解,更難接受「鐵漢父親」形象的轉變,林大哥也因此變得整日緊張不敢運動或流汗,整日將自己關在房間或躺在床上,生怕任何動作又引起疾病復發。因此體重暴增到110公斤,肥胖、糖尿病、心衰竭等慢性病隨之而來。經過適當的診斷與溝通後,林大哥了解疾病並採用生物製劑治療,膿疱症狀獲得緩解,也開始願意下床走動運動。隨著疾病逐漸穩定,疾病雖然偶而會復發,但是住院頻率減少至1-2年一次,也逐漸修復與家人間的關係。皮膚重症治療控制 首重正常作息GPP沒有單一診斷標準,魏楷哲說,GPP診斷仰賴病患的臨床表現並輔以病理切片。隨著醫療不斷地進步,近年也已發現GPP其中一個關鍵致病機轉介白素IL-36,並且發展出相對應的生物治療製劑,研究顯示相關治療能快速消除急性期發作的膿疱,幫助病人回歸生活正軌。許多自體發炎性或自體免疫皮膚病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甚至可以導致死亡。魏楷哲呼籲,病患及家屬應主動認識了解疾病知識,也須體認到許多皮膚病可能是一種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般,應長期治療與追蹤,勿聽信坊間療法或偏方,且隨著醫藥發展愈趨進步,就算是無法治癒的疾病一樣可以妥善控制,目標是回歸健康、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家庭關係經營。「其實,正常生活、飲食且穩定治療,就已經是重要且第一步的保養策略了」📌還有哪些皮膚重症疾病?點這裡看更多📌GPP放大鏡系列專欄,深入了解看更多▶渾身痛癢 升遷被喊停…慢性蕁麻疹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留意身心危機▶滿身潰爛…天疱瘡、全身性膿疱性乾癬 被迫放棄退休旅遊夢▶皮膚流膿飄異味 皮膚重症疾病斬斷愛情夢📢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4-02-15 醫療.消化系統
脂肪肝不理恐引發肝炎 甩掉脂肪肝靠2原則
肝癌患者有2成是脂肪肝引起,肝臟過多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肝臟細胞受損,小心演變成「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醫師表示,肥胖是引發脂肪肝最重要因素,因此「少吃、多動」是脂肪肝患者甩油的關鍵。脂肪肝盛行率 台灣約33.3%台灣脂肪肝盛行率約33.3%,脂肪肝通常沒有症狀,若病情嚴重,恐會引發肝炎,導致病人出現全身倦怠、食欲減低、惡心及嘔吐等狀況;飲酒引起的脂肪肝,則會因肝臟腫大、腹部膨脹出現脹痛感。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脂肪肝並非外界想像的「肝包油」,脂肪泡泡存在每個肝細胞中,不是只在肝臟外表;以超音波診斷時,會與腎臟做為對照,本來影像亮度相似,若對比愈強烈,表示脂肪肝愈嚴重。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指出,台灣成人過重、肥胖者比率超過5成,約3、4成的成人有脂肪肝。肥胖是引發脂肪肝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如糖尿病患、三酸甘油脂較高的病人,或長期服用荷爾蒙、類固醇類藥物的民眾,罹患脂肪肝的機率也會上升。若BMI超過23,且肝功能出現異常時,可就醫藉由超音波檢查有無脂肪肝。脂肪肝分為酒精性、非酒精性兩大類。楊培銘表示,男性每天攝取超過30克酒精、女性超過20克,罹患脂肪肝的比率劇增,以酒精含量4%的啤酒推算,男性若每天固定喝2罐、750毫升,罹患酒精性脂肪肝的比率就會增加。BMI逾35 罹病率超過9成楊培銘說,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新陳代謝異常脂肪肝」的舊稱,患者特性是從未飲酒卻出現脂肪肝,臨床主要表現是肥胖,多為營養過剩導致。若以BMI區分風險等級,超過27以上罹患脂肪肝比率增加,超過35則罹病機率超過9成。「避免罹患脂肪肝的最佳方式,即是戒酒、減肥。」楊培銘表示,目前尚無可以直接針對肝細胞脂肪發揮作用的藥物,臨床上常用治療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物,如瘦瘦針等為患者減重,藉以改善脂肪肝,缺點是一旦停藥容易復胖,僅能作為變通方法,並不是最自然的方式。坊間流傳喝咖啡、吃魚油就能減輕脂肪肝的說法,也缺乏科學實證,民眾不要誤信。少吃油膩 緩解肝臟發炎蘇東弘表示,比起挑選特定食物,患者不如「少吃一點比較有效」,只要減重5%至10%,就能有效降低脂肪肝。臨床觀察,脂肪肝患者中,約3成出現肝臟發炎,建議少吃油膩食物,肝臟發炎情況也能緩解。確實執行「少吃、多運動」原則,是脂肪肝患者能否甩油成功的關鍵。楊培銘表示,脂肪肝患者不是什麼都需要忌口,而是限制過油、過鹹的食物攝取量,蛋白質則可以適度食用,可比照地中海飲食,限制紅肉攝取量,但雞肉及魚肉等白肉、青菜可以多吃。
-
2024-02-05 失智.大腦健康
三高失控易造成血管性失智症!預防及延緩失智,日常必做3件事
家中長輩最近常情緒起伏不定、三不五時忘記事情,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症前兆?老了一定會失智嗎?花蓮門諾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弘說,年齡的確與失智有關,65歲以上約8%會得失智症;每增加5歲,罹患機率增加1倍。生活習慣差 大腦有害物質堆積王志弘表示,失智發生原因,有一部分是「風險的累積」,以占比最高、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來說,成因與腦部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有關。年輕時若生活習慣不佳、作息不規律,大腦有害物質堆積15至20年後,65歲左右可能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不單是記憶力減退,也會混淆時間與空間、個性改變、產生妄想或幻覺等,影響人際關係。另一項風險是「三高疾病」,高血壓會破壞血管健康、血脂異常升高易導致血管阻塞、高血糖會傷害血管。三高易引發腦中風、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主因,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控制三高、糖尿病、戒菸、節制飲酒,就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另外,多動腦、多活動、維持正常體重,也有助於預防失智。三高藥不按時吃 增加失智風險許多患有三高、慢性病的民眾,擔心長期吃藥是否會失智?王志弘說,服用三高藥物並不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患者依醫囑規則用藥,可降低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不按時吃藥才容易失智。近年新開發的血糖藥,可以保護心腎,血壓藥物可以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若對用藥有減量、副作用等疑慮,務必與醫師討論,不可貿然停藥。王志弘強調,失智者因為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白天睡太多、晚上睡不著,生理時鐘不正常。建議避開正午時段曬曬太陽,陽光可幫助人體自身合成維生素D3,日照也能穩定情緒,減少日夜顛倒現象。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王志弘建議日常應多運動、選擇食用多元蔬菜、適量水果(防血糖升高)等,尤其是執行「地中海飲食」、「麥得飲食」,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及各種營養素,具抗發炎、抗氧化作用。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1-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改善手腳冰冷的「腦速通」膜衣錠兩批號需回收,銀杏做為食物與藥物部位與功效皆不同,藥物使用3禁忌須留意!
回收「腦速通膜衣錠」,主因竟是「缺乏標準品」,無法進行「安定性試驗」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辰田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指示藥品「腦速通膜衣錠」,因為缺乏標準品,無法進行安定性試驗,預防性啟動批號2501、2901共計2萬1682盒,約195萬1000錠回收,要求廠商在2月8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民眾如有相關疑慮,可以到當初購買藥品的藥局詢問。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食藥署在今年一月初收到廠商主動通報,由於缺乏標準品,無法進行安定性試驗,雖目前未發現相關品質缺失,但因為缺乏標準品,無法進行後續安定性試驗,廠商啟動預防性回收作業,目前同成分、同劑量及同劑型的藥品許可證有3張以上、像這類含有銀杏萃取物的藥物,也有20張以上許可證,本次回收不會造成缺藥;民眾如對相關藥品有疑慮,可以到當初購買的藥局詢問。藥物為什麼要做「安定性試驗」?相關說明如下:為確保所申請藥品品質,需執行安定性試驗來推定藥物的有效期間。安定性試驗就是研究藥品品質受到環境因素,例如:溫度、溼度和光線等環境因素影響下,藥物活性隨著時間變化的關係,藉此研究出藥品降解曲線,並且以此推定藥物的有效期間,才能確保藥品使用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標準品可以用來進行校正結果,如果缺乏標準品,就少了對照組,也就無法做完安定試驗。參考資料:藥品安定性試驗基準生物技術/生物性藥品之安定性試驗問題批號是2022年製造,名稱仍為「腦速通膜衣錠」王德原表示,本次公布的問題批號,為111年製造,原名為「腦速通膜衣錠」,於112年2月18日變更中文品名為「泰保寧膜衣錠」,由於2批號的藥品缺乏標準品,無法進行安定性試驗,難以追蹤後續療效等資訊,廠商將效期到今年5月9日的批號2501和效期到今年9月12日的批號2901回收,預計回收2萬1682盒、約195萬1000錠。王德原說,腦速通膜衣錠主要用於末梢血行障礙的輔助治療,主成分為GINKGO BILOBA EXTRACT (eq.to.9.6mg GINKGO FLAVONGLYCOSIDES CALCULATED AS QUERCETIN, KAEMPFEROL AND ISORHAMNETIN, 2.4mg TERPENLACTONES CAL AS GINKGOLIDES 1.24mg, BILOBALIDE 1.16mg等,屬於需經由醫事或藥事人員指示使用的藥品。相關資訊→藥物百科:腦速通口服銀杏類藥物的注意事項冬季很多人會出現手腳冰冷症狀,醫師有時會使用口服銀杏葉藥品輔改善末稍血液循環不良問題。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民眾,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於使用口服銀杏葉藥品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且如近期須進行手術,請務必告訴醫師正在服用該藥品,並於手術前七天停止使用,用藥期間亦須注意藥品不良反應之發生。「銀杏葉」是藥物,「銀杏果」是食品目前核准含銀杏葉口服處方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指示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之輔助治療」。另外,銀杏果(俗稱白果)則屬於一般食品,並沒有治療疾病的效果。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口服銀杏葉藥品,注意事項有三:1.應注意藥品併用風險:藥品會抑制血液凝集,與抗凝血劑(如warfarin)、抗血小板藥品(如aspirin、clopidogrel)和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併用,可能會出現交互作用。民眾使用這類藥物最好應諮詢藥師或醫師,以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2.手術前七天應停止使用:藥品會增加手術期間出血之風險,民眾如果近期必須進行手術,請務必告訴醫師正在服用該藥品,並於手術前七天停止使用。3.注意是否有藥品不良反應:該藥品可能會造成出血的不良反應,用藥期間如有眼睛出血、流鼻血、劇烈頭痛、噁心、嘔吐、意識變差或胃腸道出血(如吐血、黑便、血便)等症狀,此時應立刻停藥並及早就醫治療。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新聞 口服銀杏葉藥品,三點要注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6 焦點.元氣新聞
近五成年長者患「低膽固醇血症」 大幅增失智風險
秀傳醫療體系追蹤長達8年,院內就醫的1萬多名長者,依照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分類,失智評估愈嚴重者,低膽固醇血症(總膽固醇<160)的占比愈高,最嚴重的CDR3的族群,近六成都有低膽固醇血症。整體而言有近46%長者皆患有「低膽固醇血症」。膽固醇是全身細胞與組織溝通、保護與修護的主要原料,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表示,膽固醇不是愈低愈好,已有多項研究證實,低膽固醇反而會讓長者更加虛弱,且會增加失智、糖尿病、感染、與腦出血風險。秀傳醫療體系大規模資料分析 虛弱與低膽固醇具正相關邱百誼表示,當今醫學與衛生政策與教育將「膽固醇」描繪是一個壞東西,認為膽固醇應該要愈低愈好,否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事實上,人體血管或是細胞出現氧化壓力與自由基時,肝臟會製造出膽固醇以因應,讓膽固醇協助消除氧化物與自由基,它在人體真正扮演的角色是第一線的消防員,不能因為消防員死在火場就被指為縱火者。人體的膽固醇約八成都是肝臟製造,其餘兩成才是由食物攝取,當人體被氧化物與自由基侵擾愈嚴重,體內的膽固醇量通常愈高。這是許多患者會反映「明明很注意飲食」,膽固醇卻還是呈現紅字的背後原因。膽固醇對於人體還代表著另外一個意義,膽固醇足夠但不會過高意指「身體強健有保護力」,也顯示肝臟有能力製造膽固醇,細胞組織有自給自足的膽固醇存量以抵禦外物,如果身體不需要降低膽固醇或是或是狀況不佳,持續服用藥物降膽固醇致過低時,反而會讓人更加脆弱。秀傳醫療體系分析於體系醫院就醫的1萬2277名長者,做虛弱程度與總膽固醇之間的關係調查,依臨床虛弱量表(CFS)分析,該量表分數愈高顯示虛弱程度愈嚴重。將長者依分數CFS1到CFS9分類,調查各自罹患「低膽固醇血症」的比例,從35%一路攀升到64.6%,被分類為最虛弱的長者,每10個人中竟有6.5人膽固醇過低。與失智一樣整體而言有近46%長者皆也患有「低膽固醇血症」。膽固醇不是愈低愈好 總膽固醇降120失智與虛弱風險都相當高根據國健署建議,一般人總膽固醇需控制在200mg/dL以下,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在130mg/dL以下;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要控制在40mg/dL以上,女性則要控制在50mg/dL以上。邱百誼表示,低膽固醇血脂症是指總膽固醇在160mg/dL以下,臨床醫師通常不會太著墨於「總膽固醇」,而是強調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00mg/dL以下,雖然國健署的建議是在130mg/dL以下,但醫界近年以預防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事件發生的概念,不斷建議要控制低密度脂膽固醇。如果一個人將低密度脂膽固醇維持在90mg/dL,他的總膽固醇大約就是在160mg/dL,等於進入到低膽固醇血症。邱百誼表示,新的治療指引更會強調,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高風險民眾,低密度脂膽固醇應該降到70mg/dL以下,等同總膽固醇只剩下120mg/dL左右,如果有心肌梗塞等疾病,則會被建議低密度脂膽固醇應在55mg/dL以下,此時總膽固醇僅剩下不到100mg/dL。依照秀傳醫療體系「長期追蹤」資料顯示,如果總膽固醇不到160mg/dL,與總膽固醇200mg/dL以上相比,失智與虛弱「新增」與「惡化」的機率都會倍增。因此膽固醇控制不應一視同仁,要同時關注總膽固醇是否過低,也應該依照年齡、失智與虛弱程度予以校正並且適度放寬控制標準。邱百誼強調,當體內血脂過高,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使用降血脂藥物適度控制,可以明顯看得到成果,因此藥物是相當有效也不宜隨便自行停藥。但引起人身體發炎的元兇,並不是膽固醇,而是壓力、飲食等造成身體氧化壓力,需要做的是改善壓力、飲食等基本功,而不是持續且長期的不斷用藥物降低膽固醇並且強調愈低愈好。膽固醇過低不只虛弱 也會大幅增加失智風險秀傳醫院同樣針對1萬多名長者,依CDR分數分析,CDR0(無失智)、CDR0.5(疑似失智)、CDR1(輕度失智)、CDR2(中度失智)、CDR3(嚴重失智),患有低膽固醇血症者,依序占比為37.6%、39.7%、49%、52.8%、59.6%;顯示失智症愈為嚴重者,罹患低膽固醇血症的比例愈高。邱百誼表示,膽固醇除了可以顯示人們是否強健以外,膽固醇也具有神經與身體所有訊息的傳導與溝通作用,「長期」膽固醇過低,將逐漸失去協助修復被破壞的腦部細胞組織的能力,而增加失智症的風險。他建議,長者的飲食策略仍需要避開高糖或高鹽的食物,也盡量吃原型食物,降低攝取會造成身體氧化壓力的食物,平時保持運動習慣,幫助身體代謝,唯一不該做的是一味地降低膽固醇的數值,建議總膽固醇應依照身體狀況控制在160到240mg/dL之間,讓身體能得到保護且長期下來又能夠維持正常運作。邱百誼醫師小檔案現職: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主任秀傳國際失智與動作障礙診療中心主任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應用數學系兼任助理教受曾任台中林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專長:失智症、巴金森症、認知與情緒行為異常、腦中風、失眠、癲癇、頭痛頭暈、三高控制
-
2024-01-08 養生.聰明飲食
先去掉蒂頭竟是錯誤作法!草莓到底怎麼洗才能避免農藥殘留?
冬天是台灣草莓盛產的季節,草莓粉紅粉紅的看了討喜,酸酸甜甜的又好吃,又富含維生素C、鉀、葉酸等營養,所以不管直接吃、用在各樣甜點裡,草莓都特別令人垂涎欲滴。只是草莓的農藥問題也特別讓許多人擔心,的確在邊境檢驗或本地的抽檢結果裡,不時都可以看到草莓入榜,在2019年農委會藥毒所針對水果、蔬菜抽驗農藥殘留發現,水果以草莓的14%不合格率登上第一名。而美國消費者組織也多年將草莓列為12大骯髒水果排行榜之列。草莓雖然嬌弱不好洗,但是其實只要聰明選擇、好好清洗,草莓依然可以吃得兼顧美味與安心,放心享受可愛的草莓。草莓為何農藥容易超標?草莓之所以農藥容易超標,其實與草莓天生的條件有關:.草莓即使跟其他莓果如藍莓相比,都算是鮮嫩皮薄而容易受細菌等病蟲害侵入的。.草莓香又好吃,不僅人類愛吃,蟲、鳥、螺也都巴不得來一口。.草莓脆弱嬌嫩,所以在運輸時不耐碰撞。.草莓是連續式作物,因此停藥期不易管理。.草莓不耐貯放,一定要趁新鮮吃,所以難有充足時間讓系統性農藥完全衰退。草莓怎麼洗草莓確實是不好洗的水果,表皮嬌嫩不能大力刷洗,而且表面具有凹凸不平的芝麻狀瘦果(這才是真正的果實部位),因此以下步驟是好好清洗草莓的最佳方法:1.流水沖洗不要先去掉蒂頭 (綠色葉子的部位),先以整顆帶蒂頭的草莓在水龍頭下沖洗,以沖刷去除大部分的農藥。2.浸泡將帶著蒂頭的草莓置於盆中浸泡20-30分鐘,並讓水保持流動或是多換幾次水。3.去除蒂頭到最後要吃之前再去掉草莓的蒂頭,也避免吃下果柄。先去掉蒂頭會造成草莓在浸泡時吸收外面的農藥進去。這與洗青花菜時不要先切,是一樣的道理。4.保持新鮮記得草莓容易腐爛,所以吃多少、洗多少,常保新鮮。5.選擇優質草莓選擇有信譽的草莓如有履歷或是有機標章等認證的草莓,可以更放心,不容易會有農藥超標的情況。6.不需要用添加劑許多人因為太擔心草莓的農藥了,所以再清洗的時候加入各式各樣的添加劑,如鹽、小蘇打、醋、麵粉、清潔劑,其實那些都沒必要,不但未必可以洗得更乾淨,還可能讓某些農藥更不好洗、更容易殘留,或是帶來其它的風險。超級莓果的營養草莓豐富的維生素C與植化素,讓草莓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波士頓塔夫茨大學Jean Mayer USDA人類營養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芭芭拉·舒基特-哈爾(Barbara Shukitt-Hale)表示,根據哈佛大學對70歲及以上婦女進行的20年研究,每週至少食用一次藍莓或每週至少食用兩次草莓,可以將認知老化的延遲時間延長至多兩年半。而在舒基特-哈爾的研究中,每天食用相當於一杯新鮮藍莓的老年男性和女性,在學習和記憶測試中表現比接受安慰劑的人更好。持續進行的研究表明,草莓和覆盆子可能也具有類似的益處。其實所有的莓果都有很好的機能性,所以有人將莓果視為水果中營養特別濃縮的超級食物,如果想要充分獲得莓果的保健效果,又避免單一莓果帶來農藥殘留的風險,不妨將莓果輪著吃,比如說藍莓、草莓、蔓越莓輪流吃,這樣就可以充分攝取營養,又降風險降到最低了。不過有的專家認為草莓嚴格來說其實不算莓果,因為我們吃的草莓果肉其實是花托生長而成的,草莓真正的果實是表面像芝麻粒的小點點,不過這應該不改草莓具有的營養價值,與我們對草莓的喜愛吧。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4 癌症.乳癌
事前避孕藥只會傷身嗎?外國研究指出可預防卵巢癌、子宮內膜癌
不少有避孕需求的女性都會選擇服用事前避孕藥,若有正常服用的話,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可以達到99%。但避孕藥只會傷身嗎?長期服用是否會致癌?元氣網整理了避孕藥與癌症的相關性,一起來看看。事前避孕藥避孕率可達99%口服(事前避孕藥)是透過賀爾蒙的雌激素、黃體素抑制排卵,從而防止懷孕,適合不會忘記定時服用的人。若有正常服用的話,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可以達到99%,是所有避孕藥中避孕效果最好。第一次服用前,建議找婦產科醫師諮詢評估是否能吃此藥物。優點:·避孕成功率在99.9%以上。但需長期且穩定服藥,才能達到避孕效果。·除了避孕,也能調經、改善經前症候群及青春痘。·停藥次月即可備孕,不影響胚胎生長發育。·降低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缺點:·若記性不好忘了吃,要在時效內補吃,才不會影響避孕效果。·有增加乳癌的風險,有乳癌家族病史者要注意,服用前要找婦產科醫師諮詢。·有服藥後副作用,恐會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若出現不適感應立即停藥。事前避孕藥可避孕又防2癌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近期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對25萬多名婦女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藥可預防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且停止使用後,保護效果會持續數十年,這項研究發表在《癌症研究》雜誌上。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是最常見的婦科癌症,其終生患病風險略高於2%。子宮內膜癌稍微常見一些,但由於症狀較明顯,因此通常能在早期發現,因此死亡率較低。然而,卵巢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因為它通常在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之前才被發現。在目前的研究中,科學家比較了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和從未使用過的女性之間的乳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研究發現,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患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要低得多;即使停止使用口服避孕藥15年後,罹癌風險仍比未服藥的女性低了50%,停藥後30-35年仍然檢測到風險降低。台灣的婦產科名醫、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表示「口服避孕藥可以避孕又可防癌」,國外不少醫學文獻證實,服用避孕藥物,可以減少罹患卵巢癌風險。他建議沒有懷孕、生育過的女性,或初經早(11足歲之前)、停經晚(52族歲後),及連續打針或服用排卵藥物一年以上等危險族群,最好在醫師評估下服用口服避孕藥物,讓卵巢暫時休息。事前避孕藥恐致乳癌?以往事前避孕藥也常被認為與靜脈栓塞和乳癌等副作用有關。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卻提出不同的見解,「事前避孕藥使用者罹患乳癌的風險略有增加,但在停藥後幾年內增加的風險就消失了」。研究結果表明,即使短期風險增加,曾經使用過的乳癌和從未使用過的乳癌的,終生風險可能沒有差異。究竟事前避孕藥是否會導致乳癌?國外許多研究出現2極論點,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表示,一些研究認為使用口服避孕藥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但是也有其他研究顯示並不會增加風險。例如在2021年一項報告顯示在25歲前使用口服避孕藥反而降低了9%罹患乳癌的風險,最近瑞典一項研究也顯示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罹患乳癌的絕對風險很小。《亞東紀念醫院》表示,導致乳癌發生的原因與許多因素有關,乳癌危險因子包括:遺傳、飲食生活習慣、第一胎生育年齡超過三十歲、未曾生育者、停經後肥胖、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初經在12歲以前、停經在55歲後等,而這些危險因子並不容易預防。預防乳癌的正確觀念,應該要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或乳房超音波,才能達到有效的篩檢、早發現早治療,進而降低死亡率。看完以上研究可發現,事前避孕藥除了可避孕,還能預防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部主任陳怡仁醫師表示,在全世界婦產科醫生過去40年使用避孕藥的經驗,口服避孕藥是一個安全也且有效的避孕方法,而且新一代的避孕藥已改良並且降低心血管之副作用,而乳癌的發生率增加,可能是因為服用避孕藥的婦女常自我檢查或常看醫生檢查的結果,但它確實減少良性乳房疾病的發生率。因此在醫生評估後,仍可安心使用避孕藥。參考資料:medicalxpress、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亞東紀念醫院、元氣網、台灣癌症防治網延伸閱讀:.愛愛後不想當爸媽!5大避孕方式優缺點一次看.射精前戴套即可避孕?醫提醒:計算排卵日避孕有前提.避孕藥該怎麼吃才能有最大效果?專家提醒這族群要小心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和焦慮症該如何治療?用解決不適症狀為由鼓勵患者積極就醫
憂鬱和焦慮像是兩個互相連動的齒輪,當人體處在緊繃狀態,交感神經變得活躍,後續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放鬆、坐立不安、喘不過氣、心悸、腸胃道症狀等。如果症狀多、持續時間長、影響到生活,就要尋求醫療協助,醫師會在診斷過程中給予輕度的心理治療,藥物則偏向臨床輔助治療。醫師建議,前幾次治療建議密集就醫,也要留意第一至三次的大發作,否則很可能會演變為難治型憂鬱症。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須視症狀是否達到疾病程度。對於有憂鬱或焦慮情形的患者,該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及腦科學研究教授李正達說,臨床上需要檢視症狀的強烈度,是否到達「疾病」的程度,如果病人在就診的當下,已經出現猶豫、焦慮、吃不下或睡不著,甚至死亡念頭等,如果非藥物治療有限,可能就會同時運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李正達指出,現階段的主線用藥,常見的有抗憂鬱劑,增強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的藥物;針對急性症狀,如焦慮、失眠、緊張、自律神經失調等,臨床上可能會運用一些鎮靜安眠藥,達到症狀緩解。這些屬於比較基礎的一般臨床用藥,李正達說,如果病人的症狀相對更頑固、更難治療,可能就會運用其他類別的藥物加強治療,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劑量較低,一般來說都能夠增強抗鬱劑在抗憂鬱焦慮方面的效果。認知行為治療,引導病患拆解、看見事情的全貌。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也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李正達表示,主要是用在症狀不那麼嚴重的個案。當人在面對強大的壓力源時,對壓力的感受本來就會增加,伴隨的就是憂鬱、焦慮的情形,如果有機會了解個案到底受到什麼樣的心理社會壓力影響,以及個案的應對、思維等,或許就有機會從中給予指導和心理治療。李正達以工作上的壓力為例,當上司交付一個難以解決的新任務,有些人就會覺得完蛋了、一定沒有辦法達成,接著馬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才沒辦法完成,也就是把事情「嚴重災難化」,或者有點以偏概全,例如當天沒辦法做完,就覺得這輩子沒有辦法做完,沒有辦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用「正念」摒除外物,將思緒轉回自己的內在。「我們遇到這種個案,就是想辦法跟他『夥伴化』。」李正達說,也就是讓患者知道自己是有人陪的,並從討論中找出新的解決策略,對於以偏概全的情形,就會協助將事件拆解、階段性完成。其餘非藥物的方法,李正達提到,也可以使用「正念」的模式,暫時讓自己不要把思緒聚焦在外界的事物,而是完全聚焦在內在的狀態,例如把右前臂慢慢用力,再慢慢放鬆,感受自己肌肉的張力,也可以慢慢吸氣和吐氣,將思緒從外界移到自己的內在。藥物治療無效,可與醫師討論腦神經刺激治療。李正達表示,如果已經遵照醫師開立的處方與療程,服用抗鬱劑等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情緒很低落,就可以尋求醫師進一步協助,執行腦神經刺激治療,因為這類治療目前仍屬於自費項目,通常要尋找有一定品質的醫療院所,目前核准的有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和重覆透顱磁刺激(rTMS)等,最短療程需要三星期。李正達建議,因為有些人症狀比較嚴重,已經到每天都度日如年的程度了,前幾次治療,最好能夠密集就醫,例如一個禮拜就醫一次,如果調整後控制得好、已經有進步的空間,漸漸地就可以調整為二、三周,甚至一個月回診一次。李正達說,只要穩定治療,建議大概半年回診一次,在狀況穩定之後,就可考慮使用比較低的劑量,主要是為了避免復發,因為半年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很穩定的狀態,但如果患者處在高壓生活環境,本身又容易焦慮,就會建議再追蹤久一點。歲末年終,加上氣溫驟降,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觀察,近期憂鬱症發病人數增加,不僅住院憂鬱症病人數上升,門診也觀察到不少憂鬱症復發個案,此現象與日照不足、節氣循環均有關係。與憂鬱症身體症狀表現類似的「焦慮症」,則與病人生活壓力有關,受氣候、季節影響較小。但醫師指出,隨心理健康識能提升,民眾對於憂鬱症病識感提升,但仍有不少患者罹患焦慮症卻難自覺。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尚文近期遇到一位病患,至醫院就診時,狀況就像電影「怪胎」中描繪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表示,該患者是一位大學生,因個性容易焦慮緊張,在學校上課時,擔心背後的眼光,只敢坐在最後一排,跟女同學說話時,更是緊張到必須閃躲,經診斷屬於焦慮症,除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服用,也安排心理諮商,雙管齊下解決患者病況。睡眠、食欲、腸胃功能差,大腦認知功能也受影響。張尚文表示,焦慮症、憂鬱症患者常伴隨身體症狀,除常見的睡眠品質不佳,患者也會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頻尿等病症;大腦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兩種疾病都會導致病人記性不好,容易忘東忘西。此外,張尚文說,患者也常有腸胃道症狀,例如缺乏食欲,或飲食後腸胃蠕動異常導致腹部脹痛、消化不良或胃潰瘍等。症狀與一般腸胃病症難以區分,但三分之一甚至半數的腸胃科病人都有焦慮症狀,醫師除使用制酸劑等壓制症狀,也會開立抗焦慮藥物,幫助患者放鬆神經。焦慮症者敏感、想太多;憂鬱症者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焦慮症、憂鬱症的區別,主要是情緒表現、致病因子不同。張尚文表示,兩者身體症狀類似,但憂鬱症患者情緒表現比較低落,焦慮症患者表現則較為敏感。若以致病因子區分,兩者雖然都有記性不好的表現,但焦慮症患者致病原因是對於周遭事件、訊息過於敏感,「看太多、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憂鬱症患者則是對事物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看」,因此記不起事情。抗焦慮藥物「治標」,抗憂鬱藥物「治本」。至於憂鬱症及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張尚文表示,兩者用藥類似,臨床上針對憂鬱症患者,除給予增加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以外,若病人合併焦慮症,會開立速效抗焦慮劑,幫助快速壓制症狀。意即抗焦慮藥物先「治標」,服用1至2周,焦慮源終止或症狀緩解即可停藥;抗憂鬱藥物則用來「治本」,每個療程需服用6周至3個月。另外,隨醫藥科技進展,抗憂鬱劑除能增加血清素,也能增加腎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有疾病家族史者,仍可靠調適壓力避免發病。張尚文表示,憂鬱症可細分為生物體質憂鬱症,與外在環境壓力引發的壓抑型憂鬱症等;焦慮症也是部分與體質有關,但也與情緒長期壓抑有關係。憂鬱症、焦慮症的家族遺傳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0倍,即家族中有疾病史的民眾較易罹病,但有家族史者在全部患者中占比僅約一成。除與基因遺傳有關,黃薇嘉說,焦慮症、憂鬱症也受家庭環境養成影響。因此,即使家中有基因遺傳因子,民眾也不必過度緊張,如果能學會調適壓力的方法,就不容易演變為焦慮、憂鬱症,可尋找紓壓方式,例如手作、運動、冥想、做瑜伽等,都對病情有助益。自律神經失調 常與焦慮、憂鬱症共病有些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就醫意願不高,身邊的人如何協助患者就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薇嘉表示,以焦慮症而言,當症狀開始影響旁人,且被察覺時,通常焦慮程度已經相當嚴重,建議民眾可用「身體症狀」作為勸說病人就醫的基礎,焦慮症、憂鬱症病人都常吃不好、睡不好,或自律神經失調導致頭暈、頭痛、胸悶等症狀,旁人若鼓勵病人就醫解決上述問題,接受度會比直接點出焦慮症、憂鬱症來得高。坊間許多書籍提到「自律神經失調」。黃薇嘉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術語是「身體化症狀」,臨床表現包括持續性頭暈、胸悶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根據國內近期大規模研究,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症、憂鬱症共病比率高,近三分之一患者合併焦慮或憂鬱。民眾若長時間出現無特定病因的身體不適,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1 焦點.用藥停看聽
老人家每天吃很多藥,但有吃對嗎?服藥有疑問,切勿自行判斷
「吃藥」,有什麼難呢?不就是照著藥袋上面的說明,吃藥還有什麼問題?的確,絕大多數民眾,都是這麼想的,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其實,有很多細節是民眾時常忽略的,如果不想白白吃藥、減損藥效,吃藥前,最好跟平時出門、過斑馬線一樣,確實地「停、看、聽」,才能避免「吃錯藥」,讓藥物確實發揮「藥到病除」的功效,也讓自身得以永保安康。「醫藥分業」後,藥局不只賣藥,也提供用藥照護。根據統計,全國藥局超過八千家,,其中六千多家為健保特約藥局,提供領取連續處方、送藥到府、處方用藥說明、多重藥物管理等服務。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長輩,因為看不懂保健食品上的標示說明,會前往藥局請藥師幫忙解說,藥局確已成為許多民眾的「好鄰居」。 服藥有疑問,切勿自行判斷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說,民眾時常分不清楚,哪些是「症狀治療」藥品?哪些是需要「長期治療」的藥品,若自行停藥,可能會造成治療延誤導致病情惡化。所以,當民眾在服藥過程中產生疑問,建議大家最好就近到社區藥局,請教藥師服用方法,避免自行判斷。黃彥儒舉例,民眾最常發生的情形,是因為「細菌性」咽喉炎或「感染性」腹瀉,出現感染症狀,經醫師判斷,必須使用抗生素,然而每種抗生素,對應各個病症,都有不同的療程,唯有遵照醫囑服用、將療程吃完,體內的致病菌,才可以完全被消滅。但許多民眾,往往因為症狀暫時獲得改善,便自行停藥、未將療程吃完。如此,就很容易使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得到喘息空間,並且大量衍生,使得症狀更加嚴重,日後必須換更後線之抗生素,療程也可能隨之延長,實在得不償失。慢性病治療,必須長期控制很多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民眾,也不時有類似提問:「我的血脂控制得很好了,還要繼續吃藥嗎?」、「我每天吃的澱粉量都減半了,藥物能不能也減半吃呢?」很多服用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慢性病藥物的民眾,不時有上述提問。每次遇到不同民眾詢問這些問題,黃彥儒就會依照其年長程度反問民眾:「如果你的孩子(或孫子)這次考試考一百分,是不是代表他(她)已經所向無敵?以後就不必再用功唸書了?」 黃彥儒表示,慢性病的治療必須要長期控制,當患者服藥後感覺病情穩定,表示醫師所開立的藥品,與頻次、劑量,都是符合病情需求的;然而,若是未經醫師許可即自行停藥,可能會讓原本穩定的病情,出現無可預期的變化。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維生素D可防骨質疏鬆?48歲男每天吃突中毒昏倒!醫提醒:過量服用恐致高血鈣
48歲張姓中年男子有酗酒習慣,不僅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不得不置換雙側人工髖關節,但他誤聽友人告知「多補充維生素D可以保骨本」,每天竟吞下2至3顆,結果出現「高血鈣症」症狀,腎功能僅剩下30分,緊急就醫後連忙停藥並補充大量水分,總算恢復正常數值。每天服用2、3錠維生素D 竟讓他腎功能大幅下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患者本身因從事粗重工作,下班後都會邀同好喝2杯,長期累積下來,出現酒精性肝硬化症狀,還因此造成骨質疏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不僅無法久站,甚至一走路就十分疼痛,經置換人工髖關節後病情才稍稍好轉,因此讓他一直探詢如何可以「保骨本」。沒想到友人告知患者:「多補充維生素D可以保骨本,甚至還能預防骨質疏鬆」,聽聞後讓他大為心動,因此就到藥局購買維他命保健食品,原本建議劑量為每天1錠,但他卻每天服用2至3錠,2個多月後,開始出現便秘、嗜睡、頻尿及口渴等症狀,日前更是被家人發現意識不清躺在客廳,驚覺狀況有異,趕緊送醫檢查。陳政國指出,經抽血檢查後,發現血液中鈣離子高達14.5 mg/dl、副甲狀腺素則為3.3 pg/ml,腎功能分數從80多分直接退化到30多分,經詢問才發現,是因活性維生素D3服用過量,因此緊急停用後並補充大量水分,才總算恢復意識,1週後回診,數值順利恢復正常。補充維生素D可防骨質疏鬆? 醫師提醒:過量服用恐致高血鈣亞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軒任指出,維生素D3分為「活性」與「非活性」,若以工廠比喻,非活性維生素D3(或稱營養維生素D3)猶如原料,服用後經過工廠加工(即肝臟及腎臟代謝),才變成活性維生素D3,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及腎臟,幫助骨骼的成骨作用,與提升血中鈣濃度。因此,林軒任建議,民眾應補充的是「非活性」維生素D3,此概念猶如原料進貨量大,工廠會自動調節產品數量,使活性維生素D3不會無止盡上升,較不會造成鈣磷失衡,服用過多時對人體較無傷害,但若直接服用「活性」維生素D3,會使身體無法調適,尤其當活性維生素D3的服用劑量超標,往往會直接造成致命性的高血鈣,因此,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例如急性低血鈣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患者。陳政國、林軒任均提醒,維生素D3雖有助於骨質疏鬆,但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危害,民眾不妨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攝取適量的非活性維生素D3,萬一出現高血鈣的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揪出潛在病因,才能徹底根治及預防高血鈣。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9 性愛.性福教戰
元旦後不想當爸媽!5大避孕方式優缺點一次看,「這避孕法」恐致性功能障礙
一年一度的元但連假將至,許多伴侶在這時候會天雷勾動地火「做愛」纏綿一番,在床上狂歡一同從2023年跨至2024年!為了避免在發生性行為後,「意外懷孕」當上爸媽,會在事前做好避孕措施,有人會戴保險套、算安全期、吃事前避孕藥、吃事後避孕藥、體外射精法避孕...。究竟這些避孕的方式中,哪一種的避孕方法最好?優點跟缺點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元氣網整理的「避孕小知識」,讓你能正確成功的避孕且不傷身體。5種避孕方式優缺點一次看1.保險套保險套是最廣為人知的避孕方式,待勃起後套上,並於性行為過程中全程使用,能大幅降低懷孕的機率。主要用來作為避孕或預防性病傳遞,多數保險套為乳膠材質製成。而戴2個保險套不會讓避孕率從95%變成100%。優點:·避孕成功率高達95%~98%,高效避孕。·是唯一可以預防性傳播疾病(淋病、愛滋病、梅毒、HPV感染)的避孕方法。缺點:·須全程配戴,恐會影響性愛時的快感。·部分男性及女性會因保險套乳膠材質過敏,而有紅腫刺痛、燒灼感等不適感。2.事前避孕藥事前避孕藥是透過賀爾蒙(雌激素、黃體素)抑制排卵,適合不會忘記定時服用的人。若有正常服用的話,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可以達到99%,是所有避孕藥中避孕效果最好。第一次服用前,建議找婦產科醫師諮詢評估是否能吃此藥物。優點:·避孕成功率在99.9%以上。但需長期且穩定服藥,才能達到避孕效果。·除了避孕,也能調經、改善經前症候群及青春痘。·停藥次月即可備孕,不影響胚胎生長發育。缺點:·若記性不好忘了吃,要在時效內補吃,才不會影響避孕效果。·有增加乳癌的風險,有乳癌家族病史者要注意,服用前要找婦產科醫師諮詢。·有服藥後副作用,恐會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若出現不適感應立即停藥。3.事後避孕藥在性行為時缺乏防護措施或避孕失效(如保險套破裂等),可用事後避孕藥緊急避孕,主要是抑制或延遲卵巢排卵,或使子宮頸黏液增稠、降低精卵結合的機率。根據醫學研究顯示,性行為後24小時內服用,避孕效果有95%,24-48小時服用其避孕率則降為85%,48-72小時後服藥之效果僅能達到58%左右的避孕率。容易被搞混的是,事後避孕藥並不具有墮胎效果,且性行為後越快服用避孕機率越高。優點:·避孕成功率在95%,需在性行為後24小時內服用。·能緊急防止意外懷孕,是一種補救措施。缺點:·服用後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頭暈、乳房脹痛等副作用。·常服用恐傷身,原因是事後避孕藥使用了高劑量的荷爾蒙來抑制排卵、干擾內膜,容易造成月經紊亂,因此不建議多次服用。4.算安全期安全期並不是絕對安全,只能當作避孕參考日子。安全期避孕又稱自然避孕,利用記錄月經週期或搭配測量基礎體溫,來推算危險期及安全期(前5天和後4天是危險期,避開這幾天就統稱為安全期),但僅適用在月經週期規則的女性。優點:·避孕成功率約70%-80%。·因不用戴套,不影響性愛體驗。·不需定期吃藥,不會有副作用。缺點:·安全期避孕失敗率高達14.4%~47%。·月經不規律者不適用此方法。5.體外射精法避孕有些民眾在避孕時會採取「射精中斷法」避孕,男性須在射精前將陰莖從陰道抽出,在體外射精,一方面可能來不及拔出,同時,射精前陰莖的分泌物中就帶有少量精子,因此失敗率很高。此外,長期強行中斷性交對男性的危害不小,可能會導致功能性不射精症或性功能障礙發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優點:·因不用戴套,不影響性愛體驗。·不需定期吃藥,不會有副作用。缺點:·避孕失敗率超高。·長期強行中斷性交,恐導致功能性不射精症或性功能障礙發生。看為以上介紹的避孕方式,知道在跟伴侶愛愛前要用哪種方式避孕比較好了嗎?避孕千萬不要心存僥倖心態,否則一時的歡愉,意外懷孕後要當爸媽一輩子。延伸閱讀:.愛愛如何更持久?專家授「1分鐘速解法」延長時間,1類人不建議.正確使用保險套 專家教你使用保險套7大要訣.事前、事後傻傻分不清楚?「避孕藥」該怎麼吃才能安全避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7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患劇烈胸痛後主動脈剝離!竟是吃降血壓藥沒注意一件事釀禍
48歲劉姓男子有高血壓病史,日前吃過晚餐後,突然發生劇烈胸痛,從一開始的前胸痛延伸到後背痛,家人將他送醫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幸好在接受緊急手術後,已順利恢復健康。醫師詢問病史發現他任意改變血壓藥的服用方式,常自行停藥或加量,才因此釀禍。降血壓藥胡亂吃讓血壓不穩定 竟主動脈剝離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文義表示,病患平日雖服用降血壓藥物,但服藥量卻是按自己想法決定,如果量到血壓較高就吃藥,甚至自己加量;如果血壓量測正常,就自行停藥不吃;許多病人都認為有吃降血壓藥就能控制高血壓,但不正確的用藥方式卻會導致血壓不穩定,讓血管在忽高忽低的張力影響下,造成嚴重傷害,甚至發生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情況。主動脈是全身最大的動脈,也是承受心臟壓力衝擊的最前線,當血壓不穩定造成主動脈剝離時,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前胸和後背突然發生劇痛。如果沒有緊急接受治療,容易造成大出血或心包膜填塞而死亡,因此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降低死亡率。不止老年人 主動脈剝離年輕化楊文義指出,過去主動脈剝離大多發生於老年人身上,但隨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主動脈剝離年輕化已漸成趨勢;提醒民眾,要預防發生主動脈剝離,除了健康飲食、養成運動習慣、遠離菸酒之外,每天測量血壓並保持血壓穩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已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人,務必要按醫囑定時定量服藥,切不可自行加量或減藥,才能確保自身健康。疾病百科/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是罕見但高致死率的急症,常需及時的緊急手術治療以挽救病人生命。急性主動脈剝離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進行手術治療,至少有50%的病人於發生後的48小時內會死亡,約71%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一旦破裂甚至連進開刀房的機會都沒有,病人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因出血過多而過世。》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2 焦點.元氣新聞
失眠讓血糖也失控?除了安眠藥,哪些方法能助一夜好眠?
有糖尿病的70歲顏奶奶睡眠變差,導致血糖跟著失控。精神科醫師細心問診發現,她因懷疑先生不忠,焦慮地睡不好覺,連帶影響控糖。幸經藥物治療,同時與先生解開心結,她睡得好了,血糖也回穩了,生活品質終於改善許多。從顏奶奶的案例可知,「睡眠」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彰濱秀傳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陳維均指出,睡眠可減緩細胞活動、保存能量,進而使大腦和身體恢復活力之外,並有助內分泌系統調節,清除大腦內沒有用的資訊、強化記憶力。多數人認為睡覺至少要6到8小時才足夠,但其實每人的睡眠差異很大。「有人睡4小時就能夠精神奕奕,不過也有人得睡10小時才能睡飽,」陳維均說。然而,當出現三種情形,很可能代表睡眠出了狀況。第一是入睡困難,躺上床半小時到1小時還無法入睡。第二是睡眠頻繁中斷,而且難以在半小時內繼續入睡。第三則是比過去提早1~2小時睡醒,且無法再度入眠。假如睡眠問題持續,而且影響了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等,在臨床定義上就屬於「失眠」了。失眠常見4大原因 安眠藥是最後手段什麼原因會造成失眠?常見原因大致可歸四大類。第一類和生理疾病有關,例如頭痛、胃痛、呼吸喘、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可能讓人睡不好。第二類則是身心疾病,失眠約五成是生活壓力、焦慮、憂鬱等問題所致。第三類為藥物或食物,例如某些類固醇藥物、咖啡因及酒精等。第四類則是睡眠衛生習慣不佳,例如房間太亮、睡眠環境太熱或太冷、睡前使用3C產品、或作息不固定等。當失眠造成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擾,就應到醫院檢查,約八成以上能找到失眠原因。「有人會尋求偏方,嘗試讓自己睡更好,但沒找出真正原因,可能花錢卻解決不了問題,」陳維均說。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就醫治療失眠,就是吃安眠藥,事實上並非如此。醫師會依診斷出的原因再給予適當治療。他舉例,約一半的失眠原因和身心疾病有關,例如患者有憂鬱症,就會開抗憂鬱劑。另因呼吸中止症而失眠的人也不少,通常則會建議患者使用正壓呼吸器或接受手術等。此外,非藥物的「失眠認知治療」也會優先於安眠藥,也就是教病人如何打造好的睡眠環境,例如房間溫度和濕度適當、盡量減少光線、作息定時、減少3C產品干擾睡眠等。「通常失眠認知治療沒有效果時,醫師才會考慮開安眠藥。」安眠藥不宜長期使用 醫提預防失眠方式假如必須得靠安眠藥治療,目前常見的藥物成分有苯二氮平類和非苯二氮平類。然而,這些安眠藥物的副作用包括:隔天會嗜睡、肌肉無力、呼吸抑制、或有依賴性和耐受性問題,還可能影響注意力及記憶力,甚至有夢遊等現象。陳維均提醒,病人吃完安眠藥後,應盡快於半小時內躺床,盡量別做其他事。假如藥物的副作用影響到自身安全或造成困擾,則可考慮和醫師討論換藥。此外,安眠藥也不宜長期使用,但也不宜直接斷藥,否則容易有戒斷症狀。通常建議病人用藥6到8周後,回診和醫師討論減藥的藥量和時程,慢慢減藥,才有機會順利停藥。以個案顏奶奶為例,她除了使用抗憂鬱劑調整情緒以外,也有使用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陳維均說,由於他幫顏奶奶開的安眠藥劑量輕、才0.5毫克,加上血糖很快就控制住,用藥2到3個月就能慢慢減藥、進而停藥。其實排除疾病造成的睡眠障礙,失眠是能預防的,例如培養規律生活作息、打造合適的睡眠環境、晚餐避免吃太飽、每天適度運動、有機會應多曬太陽等,都有助一夜好眠。「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不一定做得到罷了,」陳維均說道。陳維均醫師小檔案● 現任: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 學歷:中國醫藥學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草屯分院兼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兼任輔導老師、陽光精神專科醫院主治醫師、矯正署培德醫院兼任醫師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長:一般成人及老人精神醫學(憂鬱、焦慮、躁鬱、恐慌、思覺失調、失智、身心症狀等)、各種睡眠疾患、社區復健治療、美沙冬及酒藥癮治療、司法鑑定。
-
2023-12-17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穩定型心絞痛放支架真的可以減少症狀
2023年11月美國心臟學會年會時,發表了同步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叫做ORBITA-2的研究,說穩定型心絞痛,在沒有使用心絞痛藥物狀況下,跟假治療相比,冠狀動脈像支架這些的介入治療,可以減少心絞痛的發生,改善生活品質,運動時間也能從641秒進步到701秒。對照的是安慰劑組,也就是說所有病人都要進心導管室,躺上導管台後,一半做放置支架這類介入治療「真治療」;另一半呢,則是把心導管的管子、量壓力的導線這些都放進體內,卻虛晃一招,什麼支架都沒放的「安慰劑」治療。之後在病人及研究人員都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治療的雙盲下,看看介入治療對於穩定型心絞痛的症狀,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這篇研究最有趣的,要先停止服用心絞痛的藥物兩周才進導管室,為什麼要先停藥呢?因為同樣由英國皇家資助,同一組研究人員刊登在2018年刺胳針雜誌Lancet的ORBITA-1同設計的研究,在沒有停止心絞痛藥物時,跟「安慰劑」治療相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這一組,竟然不能證實可以減少心絞痛,也沒有增加運動時間(都在統計誤差內)。兩個研究的血管狹窄都大於70%,以ORBITA-2研究來說,血管平均塞81%,血流儲備分數FFR平均為0.63(依FAME研究,FFR小於0.75-0.80代表血管狹窄嚴重),換句話說,都是血管嚴重狹窄的一群人,兩個研究的病人都不多,ORBITA-1有200人、ORBITA-2 301人,追蹤時間只有12周。看到ORBITA-2研究結果,有些啼笑皆非,上次失敗,這次雪恥成功,卻要不用心絞痛藥物才能成功?這些病人抗血小板藥物跟降血脂藥物都是不能少的,再加上可能的高血壓糖尿病藥物,原來藥物就不少,這篇研究說放了支架,可以減少1-2顆心絞痛的藥物,意思是原來加糖尿病高血壓藥物共藥吃八顆藥,現在只需要吃七顆?呃,有很厲害嗎?但無論如何,在介入治療發明近50年後,終於證實了支架不是安慰劑,真的能減少症狀。這裡提到的穩定型冠心病,是指兩個月內症狀都很穩定,沒有變嚴重(例如原來爬三層樓會悶,最近兩個月症狀都一樣,沒有變成走平路一下就悶)。如果是最近才開始出現胸悶、胸痛、氣喘,或運動耐力變差的患者,則屬於急性冠心病,需要立即就醫,與前文的研究無關。就急性冠心病而言,放支架是必要救命措施,可以降低死亡率,提升生活品質,減少日後心臟衰竭的可能性。對急性心臟病發作的人來說,不但要放支架,而且要愈快愈好。2022年一月出刊的《2021年版美國心臟學會治療指引》指出:「在穩定型心絞痛、左心室射出率正常,以及一或兩條血管病變時,打通血管對於『存活率』並沒有幫助。」也就是說在這些狀況時,除非為了解除症狀,否則不需要放支架。治療指引還提到:「若狹窄程度小於70%,且FFR大於0.8時,『不該』打通血管。」並特別強調,這種情況下放支架是有害的。目前治療指引說,支架這類介入治療有三大時機:1.急性心臟病2.穩定型心絞痛用藥後仍然有症狀3.左主幹或是大面積缺氧回到這篇研究,終於證明了支架不是安慰劑,是真的可以「減少症狀」的,所以治療指引還是正確的,當穩定型心絞痛用藥後仍有症狀,是可以放支架來減少症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