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停藥
共找到
631
筆 文章
-
-
2020-05-26 醫療.婦產科
子宮內膜太厚怎麼辦?增生原因、症狀和飲食禁忌一次看
王小姐最近月經量特別多,不到1小時就要換1次衛生棉,她覺得不太對勁,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醫師說她的子宮內膜太厚,最好再做子宮鏡或子宮內膜搔刮術檢查。近年越來越多女性得子宮內膜癌,她很擔心,子宮內膜太厚跟癌症有關嗎? 子宮內膜是讓受精卵著床的地方,它的功能就是準備懷孕。子宮內膜的厚度隨著排卵的週期而有變化:月經來時,子宮內膜剝落、排出,即是月經,此時子宮內膜最薄,約只有0.5公分;濾泡期時,雌激素增加,內膜組織開始變厚,排卵時約增厚到0.8公分,準備讓受精卵著床;排卵後,黃體素上升,讓內膜保持在0.8~1.5公分左右,不再持續增厚,等待受精卵著床。如果沒有懷孕,它就會剝落,如此周而復始。子宮內膜超過1.8公分又異常出血 需進一步檢查子宮內膜隨著排卵周期而有厚薄變化是正常的,但如果變得太厚,可能是有病變、長息肉或荷爾蒙不平衡。要了解子宮內膜的厚度,婦產科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即可得知。超音波分陰道超音波和腹部超音波兩種。已有性經驗的女性建議做陰道超音波,比較能清楚看到子宮內膜。至於多少是厚?多少是薄?通常會參考以下標準: 停經前月經快來時,子宮內膜增厚到1.5公分左右都算正常。月經有沒有異常是重要的判斷標準。如果增厚到1.8公分,特別是還伴隨月經量多、非經期出血等症狀,就會建議做子宮鏡或子宮內膜搔刮術,將子宮內膜細胞取出來化驗是否有惡性病變,比如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可算是子宮內膜癌零期)或子宮內膜癌;如果沒有症狀,就比較不用擔心,持續追蹤就好。可以等月經結束、子宮內膜都剝落了,恢復一般狀態,再做一次超音波,比較能確定它到底有沒有增厚。但如果子宮內膜厚達2公分以上,即使沒有症狀,還是建議積極一點,做子宮鏡或用子宮內膜搔刮術取子宮內膜細胞出來化驗,因為有時可能是病人忽略了月經量多及不正常出血,不是真的沒有症狀。如果化驗子宮內膜細胞後,發現沒有子宮內膜增生等惡性病變,那麼可能是荷爾蒙失調而造成子宮內膜過厚。有些女性黃體素分泌得不夠多,子宮內膜要剝落又不剝落,就會造成非經期的不正常出血,這種情況需要用荷爾蒙調經,子宮內膜才不會越來越厚。通常荷爾蒙需要服用3個月,之後停藥,看看荷爾蒙分泌是否恢復規律。荷爾蒙失調可能跟作息不規律、壓力、過胖都有關,因此除了用荷爾蒙調理,也需要調整生活。停用荷爾蒙後,子宮內膜過厚可能再度發生,但只要沒有經血過多或不正常出血,通常沒有大礙。此外,乳癌病人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也可能會讓子宮內膜變厚,需要定期追蹤。如果沒有經血量多、非經期異常出血,一樣不需要擔心,也不需調整藥物,如果有上述症狀,才建議做子宮內膜搔刮術或子宮鏡檢查。但內膜如果持續變厚,達2公分,即使沒有症狀,最好還是進一步檢查。停經後如果婦女因更年期症狀等問題有補充荷爾蒙,子宮內膜會增厚,月經也會來;如果沒有再補充荷爾蒙,子宮內膜的厚度應該不到0.5公分,若比0.5公分厚,就要小心病變。子宮內膜如果有長息肉,也會讓子宮內膜看起來較厚,但不是真的讓內膜變厚,因為超音波下看不清是內膜還是息肉。子宮內膜息肉多數是良性的,但如果造成月經量多、不正常出血等症狀,或者大到讓受精卵難以著床,影響懷孕,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子宮內膜增厚 需化驗了解是否為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增厚和子宮內膜增生是不一樣的,後者需透過病理化驗才能得知。如果醫師從超音波看到病人子宮內膜增厚,又有不正常出血症狀,就會建議進一步做病理檢查,用子宮內膜抽吸管(在門診即可進行,不用麻醉)或子宮內膜搔刮術(須進開刀房,要麻醉)取出子宮內膜細胞送病理化驗,以了解是否有增生,無法只靠超音波判斷。子宮內膜增生又分成好幾類,其中「非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已經沒有懷孕需求的女性,建議最好切除子宮;如果仍有強烈懷孕需求,可先考慮用藥物治療,但因復發率很高,生產後仍建議切除子宮。如果不治療,內膜細胞持續增生,變成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提高,5年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變成癌症。子宮內膜增生也會有月經量過多、非經期出血的症狀,跟子宮內膜過厚的症狀很像,所以不能單從症狀來判斷是哪一種問題。如果合併有子宮肌瘤或肌腺症,會更棘手,因為子宮肌瘤和肌腺症也會造成經血過多,而且會造成子宮變形,在超音波下看不清楚子宮內膜,此時醫師會建議病人接受子宮內膜搔刮術,直接取出子宮內膜細胞送病理檢驗。 盡量避免高脂肪食物、含雌激素保健食品要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病變呢?女性不論是否已經停經,最好避免吃太多高脂肪食物,因為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子之一。脂肪會被體內某種酵素代謝成雌激素,如果過胖,這種雌激素就會增加,子宮內膜發生病變的風險就會提高。也不建議吃含雌激素的保健食品,如大豆異黃酮、蜂王乳、月見草油,以免雌激素過多,可能刺激子宮內膜發生病變。子宮內膜太薄? 恐難懷孕對育齡期女性來說,子宮內膜隨著雌激素分泌而變厚,是正常且必要的;如果子宮內膜太薄,受精卵難以著床,會不容易懷孕,此時也需服用荷爾蒙調理。子宮內膜太薄通常跟之前動過手術有關,比如流產手術,多少會傷到內膜底部細胞,或發生術後沾黏,細胞不易生長,內膜就會太薄。【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2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5-22 科別.心臟血管
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 看看醫生怎麼說
我們與高血壓的距離有多近?高血壓是引起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高危險因子,還可能引起尿毒症、失明等併發症,但是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全台高血壓患者中,竟有三分之一直到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訪談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林清煌醫師,釐清高血壓的警訊與用藥迷思,讓民眾可以及早預防,及時治療。何謂高血壓血壓是因心臟搏動輸送血液時,血流對動脈血管壁造成的壓力,有血壓存在,才能驅動血液為各組織器官帶來養分,並帶走廢物。血壓過高過低都不好,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管壁組織剝落阻塞血管,這在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而造成不同類型的併發症,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惡化甚至衰竭、視力模糊、頸動脈狹窄造成頭暈、四肢末梢動脈硬化而使手腳冰冷等。注意警訊:頭暈脹痛、易倦怠 可能是高血壓林清煌醫師提醒,高血壓的症狀並不明顯,民眾若時常頭暈脹痛、易倦怠,就可能是血壓高的警訊,需要進一步量測血壓,並尋找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病因,以確診是否為高血壓。若家族有高血壓病史,建議40歲以上民眾養成量血壓的習慣,隨時追蹤自己的血壓變化。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林清煌醫師並建議,居家量測可購買市售電子式血壓計,購買後仍需要定期校正,以維持血壓計準確度。藥物控制:規律服用、生活保健 有機會停藥若確診為高血壓,必須吃藥控制,維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以避免末梢器官病變。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血糖、腎功能、有無痛風、電解質或心臟問題等因素,給予適合的藥。所以民眾因為高血壓就醫時,一定要與醫師坦誠溝通,說清楚病史、生活飲食習慣、居家血壓紀錄及用藥的不良反應,因為這牽涉到應給何種高血壓藥、是否有禁忌症,以及是否需要調整用藥等。不少病人因擔心長期吃藥傷腎,而不願規律服藥,林清煌醫師強調,過高的血壓才是傷害腎臟的元兇,藥物可幫助血壓維持穩定,反而可以保護腎臟。病人也常詢問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林清煌醫師表示,其實藥物依賴程度因人而異,他治療過一位60多歲的病人,除了規律服藥以外,還加上運動、清淡飲食、早睡等生活方式調整,目前已從三顆藥逐步減到四分之一顆,今年可望停藥。因此鼓勵病人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加上生活保健,高血壓控制得宜,還是有機會停藥的。預防併發症:天冷血壓高 諮詢醫師調藥量高血壓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腦中風及心肌梗塞,尤其冬天更是好發季節。林清煌醫師說明,氣溫低會導致血管收縮較無彈性,且血液濃稠度提高,增加血栓風險。病人如果血壓一直偏高,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量,用藥的增加或減少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來服用。此外,林清煌也建議高血壓患者於低溫時應避免出門,若出現溫暖的冬陽,不妨出去曬曬,「跟著陽光走,天公保健康」。另外,作菜煮湯加點薑,晚上以溫熱水泡腳,以刮痧梳按摩頭皮保持經絡通暢,都是冬天保護自己遠離中風、心肌梗塞的好方法。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別輕忽頭暈、頭痛等高血壓警訊,平時應養成量血壓習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罹患高血壓的病人,要規律服藥、調整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就能與高血壓和平共處,遠離可怕併發症。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1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跌倒骨折 行動放慢速度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民眾不敢前往醫院,尤其骨鬆患者自覺疾病沒有立即危險性,而自行中斷治療,這樣安全嗎?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家醫部主任黃駿豐表示,近期有骨鬆病患停止治療發生跌倒骨折,因不願來醫院治療,引發褥瘡或併發肺炎感染,這類病患約增加兩成。提醒骨鬆病患切勿自行停止治療,一旦停藥恐發生立即性骨質流失,若跌倒易併發骨折,提高致死風險。預防新冠肺炎,待在家中時間變長,該如何預防跌倒骨折?黃駿豐建議,採取任何動作時請放慢速度,例如慢慢起身、移位,有些血壓藥物易出現眩暈、半夜頻尿等副作用,應謹慎使用,盡量減少家中障礙物設置,並在地板放上止滑墊,燈光也不宜太昏暗,避免跌倒。為避免罹患骨鬆,黃駿豐說,飲食應多補充鈣質,例如每日喝1至2杯牛奶即可,過量恐有腎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乳糖不耐症者、牙口不佳者可食用小魚乾、豆製品或深綠色蔬菜替代牛奶,但深綠色蔬菜盡量選擇鈣量高、草酸低的蔬菜如秋葵、南瓜,降低腎結石風險。輕微骨鬆者可採取伸展和負重運動,例如雙手扶牆伏地挺身或是雙手舉水瓶;骨鬆嚴重者做伸展運動時需更加小心,避免發生骨折。按時搭配藥物治療也很重要,口服骨鬆藥物對腎功能不佳、胃潰瘍、失智者較不適合。黃駿豐說,目前有針劑型骨鬆藥物,搭配個管師固定追蹤,提醒打針時間,較不易忘記而中斷治療。部分骨鬆藥物有顎骨壞死和大腿骨折副作用,但發生機率非常低,病患應與醫師討論個人用藥,安心且固定治療。當病患持續用藥兩年,建議病患回到同一家醫院和同一台機器做骨密檢測,避免落差。病患是否持續用藥關鍵,黃駿豐認為,不是看骨密度上升或恢復正常,骨鬆藥物治療是以降低骨折風險為主要目的。針對脊椎骨和髖骨骨折病患,黃駿豐說,骨鬆學會協助醫院推出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服務計畫(FLS),藉由個案管理方式,辨識出骨鬆高危險病人,提供生活衛教及治療評估。以陽大醫院為例,接受FLS照護計畫的髖骨骨折病患,一年內死亡率可從15%下降至4%,全方位避免骨鬆骨折危機。●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0 橘世代.健康橘
20年糖尿病史獲改善 用藥切記「五問五不」
嘉義市一名68歲鍾姓婦人患有糖尿病史逾20年,長期使用口服藥及胰島素注射,飲食也很控制,卻無法將血糖下降到正常數值,就診後,衛福部嘉義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健增加施打藥物,搭配飲食調整,經過3個月追蹤,血糖下降,讓鐘婦感激不已。李健表示,血糖愈高代表附著在血色素上的糖分愈多,鍾婦的糖化血色素當初高達7.0,但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檢測值在4到5.6之間,調整用藥讓鍾婦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身體容易失去正常功能產生併發症,大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臟冠狀動脈的狹窄,腦血管狹窄及下肢血管疾病問題,小血管併發症包括腎臟病變、眼睛視網膜變化、神經病變。李健表示,為鍾婦施打的藥物可用於改善第2型糖尿病人餐後血糖,能抑制胰臟α細胞升糖素分泌,降低產生肝醣;刺激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延緩胃部排空。目前臨床研究證實,當糖化血色素小於7時,可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發生。李健提醒,長輩就診時應與醫師討論個人期許的疾病控制目標,治療期間若有相關問題,須由醫師依據專業判斷調整,切莫擅自停藥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嘉義醫院藥師林志忠提醒,糖尿病友施打胰島素或注射其他用藥時,應確認藥袋上的注射時間點,施打部位以腹部、手臂、大腿、臀部為主,且應規律輪替。林志忠說,注射用藥應定期檢視有效期限與保存條件,如使用中的胰島素可存放室溫陰涼處4週,未開封的胰島素於冰箱冷藏可存放至瓶身標示有效期限,糖友們也可參考藥袋說明,適當環境下保存注射用藥。「藥能治病,也能致病」,藥劑科主任張其純提醒,民眾應切記用藥「五問五不」,包括問藥名、藥效、使用方式、服用時間、注意事項等,以及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或遊覽車上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不推薦藥給別人,才能確保用藥安全。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說,有糖尿病史的人要長期服藥,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按時、適量運動,還有平穩的心情,不要盲目吃保健食品,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重鹹或過於精緻的甜食,造成慢性疾病控制不易,增加身體的負擔。【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高山旅遊安全嗎? 4個行前小撇步預防高山症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許多民眾紛紛取消出國旅遊行程,而轉往戶外活動。這時,想進行自然旅遊或是有意挑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民眾,千萬要注意高海拔疾病可能帶來的危險。初次挑戰登山的葉小姐因為登山前沒有先服用預防性藥物,登山過程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導致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逐漸加劇,因此敗興而歸。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為計畫至高山旅遊的民眾,整理預防高海拔疾病發生及用藥小撇步,提醒民眾在出發前依個人健康狀況,做好行前醫療諮詢,及服用高海拔疾病預防藥物,留意早期症狀,減少發病的可能性及嚴重性,安心玩平安歸。撇步1:行前就醫諮詢登山可強化心、肺、血液功能,增進個人體力及耐力,但隨著高度增加,大氣壓力逐漸下降,吸入的氧氣也隨之變少,當身體無法適應低氧、低壓的環境時,可能引起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等高海拔疾病。尤其是本身有慢性疾病、氣喘、懷孕或心臟疾病等情形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於行前4至6週,由醫師依其健康狀況,做專業風險評估或身體檢查,做好事前預防與開立備用藥品。撇步2:特殊族群需告知相關病史及過敏史高海拔疾病的預防或治療因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見用藥包含:acetazolamide、nifedipine、tadalafil、sildenafil、dexamethasone等。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特殊族群,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病史及過敏史,遵醫囑指示用藥,相關用藥建議注意事項如下:1.Acetazolamide:為一種利尿劑,因化學結構類似磺胺類藥品,所以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以及蠶豆症者皆不能使用。此藥物通常登山前一日就開始服用,可預防急性高山症,並且加速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服藥後可能發生會出現多尿、噁心、嘔吐、倦怠、周邊感覺異常(如臉頰、嘴唇、手腳異樣感)等不良反應。2.Nifedipine:有心因性休克病史的病人不能使用此種藥物。臨床上,此藥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狹心症,亦能預防曾有高海拔肺水腫病史的病人,再次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機率。但需留意服用後可能有血壓下降、頭痛、心悸、熱潮紅及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3.Tadalafil、Sildenafil:這兩種藥物是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也常用於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不可與預防及緩解心絞痛的硝酸鹽類藥品,或降血壓的甲型阻斷劑併用,以免出現嚴重的低血壓。此外,服用此藥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暈眩、臉潮紅等。4.Dexamethasone:屬於類固醇類藥物,可用於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但使用後無助於身體適應高地的環境。服用後可能有高血糖、高血壓和免疫抑制等不良反應。除非醫師指示,一般不建議連續服用超過7天,也不宜驟然停藥,避免症狀反彈發作。撇步3:上山後時時警覺,最好緩慢爬升除了用藥預防外,建議登山民眾飲食盡量以低脂為主,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及吸菸、飲酒等行為;慢慢提高上升的高度,讓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放慢速度,注意保暖,隨時注意自身及同行隊友的身體狀況,以降低高海拔疾病的發生風險。撇步4:留意高海拔疾病早期症狀若登山時發生:頭痛伴隨頭暈、噁心、嘔吐或虛弱等一個以上症狀時,可能已患急性高山症;一旦發生步態不穩、意識變化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情或許已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此時若沒有妥善治療及處理,則有致死的風險,登山民眾若有以上症狀宜及早下山。喜歡登山健行的民眾一定要知道,高海拔地區的風景雖然引人入勝,但也要考量自身體能,量力而為,並做好事前風險評估與預防性用藥。出發前建議進行醫療諮詢,若有預防用藥之需求,應聽從醫囑指示,切勿自行購買服用,尤其是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高海拔疾病病史、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要特別謹慎。如果於登山期間,出現任何疑似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即為立即下山,必要時就醫治療。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重症肌無力 孕婦緊急剖腹產母子均安
新竹29歲李姓孕婦過去有重症肌無力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史,產檢時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在懷孕30週時因早期子宮收縮合併子宮頸閉鎖不全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住院安胎,又因胎兒窘迫缺氧情形,緊急剖腹產下男嬰,後轉到外科加護病房觀察,所幸李婦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母子均安。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林明緯醫師說明,重症肌無力的發生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且女性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剛好落在20至30歲的生育年紀。重症肌無力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其中又以甲狀腺疾病最常見。重症肌無力常見的原因是病患體內產生抗體,阻礙乙醯膽鹼(神經傳導物質)傳遞運動的訊號,造成病患反覆出現眼皮、臉部、咽喉部、手腳四肢甚至是呼吸肌肉無力情形。林明緯指出,若是病患全身肌肉無力的情況嚴重,已影響到吞嚥或呼吸功能,就稱為「重症肌無力危象」,國外甚至有文獻建議剛發病的重症肌無力女性患者應要避孕一至兩年。據國外統計,重症肌無力本身不會增加懷孕流產率、子癲前症、子癲症等發生率,但孕婦在懷孕過程當中約40%症狀會惡化,甚至恐需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另有30%孕婦在懷孕過程中症狀沒有變化,剩下30%的孕婦症狀則會改善。整個孕期以第一孕期和產後時期是症狀最可能惡化的危險期。重症肌無力的孕婦應配合神經內科醫師治療,按時服用藥物或調整用藥,切忌不可因懷孕而貿然停藥,重症肌無力病患有許多禁忌藥物,包括產科常用的安胎藥鈣離子阻斷劑,含鎂離子的胃藥、軟便劑和治療子癲前症的硫酸鎂、某些特定的抗生素等,都可能造成肌肉無力症狀惡化。生產時,重症肌無力的孕婦不一定要剖腹生產,若是自然產也可以施打無痛分娩。值得注意的是,重症肌無力孕婦的新生兒由於受到母體乙醯膽鹼受體抗體透過胎盤循環到寶寶體內的影響,約有10~20%新生兒會發生重症肌無力。孩子恐會出現肌張力低下、吸吮能力比較差、眼皮下垂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因此,新手爸媽在欣喜之餘,要特別留意孩子。
-
2020-05-19 科別.骨科.復健
高血壓、糖尿病 骨鬆風險更高
別以為只有年紀大的長輩需注意骨鬆骨折!風濕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肌少症,甚至高血壓、糖尿病等病患伴隨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是常見共病,患者更要積極預防與治療,避免骨鬆骨折的危機。義大大昌醫院家醫暨體檢科主任及健檢中心主任林友菁表示,糖尿病患通常體重較重,給人不易罹患骨鬆的印象,其實糖友罹患骨鬆骨折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三倍,需謹慎面對。林友菁說,糖友體內血糖高,維持骨骼強韌的膠原蛋白被糖化,骨骼失去彈性及韌度,容易使骨骼脆弱,但骨密度檢測不見得可看出異常,導致糖友易忽略骨鬆骨折的風險。另外,高血壓和骨質疏鬆均是遺傳及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啟動疾病機轉,有研究指出高血壓與骨代謝相關,可能是腎調節缺陷後,導致鈣從骨質移出,進而增加骨鬆風險。研究也發現,骨鬆患者與ApoE4基因變異相關外,近年亦發現此基因與阿茲海默症有關,若ApoE4發生變異,罹患失智症機率較正常人高出5至10倍。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與飲食不正確、長期運動量不足有關,除了增加骨鬆風險,肌肉力量降低、步態不穩,更容易跌倒而骨折。骨鬆患者如何兼顧共病治療?首先維持良好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例如肌少症患者,飲食上應補充適量蛋白質、維生素D和K,多做肌力或負重運動,如腳踏地運動,增強骨頭活化。其次,藥物治療關鍵在於規律服藥,部分三高藥物證實可減緩骨質流失。林友菁觀察,臨床上骨鬆合併其他共病者常一次服上7至8種用藥,數量多,若擔心搭配口服骨鬆藥物,降低服藥順從性,可與醫師討論使用針劑型的骨鬆藥物。不過,部分骨鬆藥物有顎骨壞死的風險,機率約萬分之一,旦治療骨鬆前可先處理牙齒問題,事先預防。林友菁說,用藥要持續才能真正減少骨折風險,骨鬆須當作慢性病治療,病患切勿擅自停藥,目前骨鬆藥物選擇多元,醫師可針對個人病因、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合藥物。她呼籲,一旦確診骨鬆,應積極治療,平日強化肌肉,搭配負重運動、飲食、藥物多管齊下,才能達到強化骨骼,減少骨折風險。●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7 科別.精神.身心
整天心神不寧、睡不好? 3症狀是焦慮警訊
「醫生,我覺得我得了疫情焦慮症!」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的洗手噴酒精,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戴口罩帶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 近期更是整天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晚上都緊張睡不好,睡醒都全身痠痛、疲累,且常發脾氣,和先生起衝突,提不起勁去處理該做事物,只想逃避,不知該如何是好,因此求診;就醫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因新冠疫情直接或間接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在疫情期間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本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 新冠疫情影響層面廣泛,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四方向:(1)健康-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2)關係-在家時間變長,原本相處問題暴露,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為保持社交距離,外出遊玩受限,調劑及緩衝紓壓管道減少。(3)經濟-各行各業影響,收入減少。(4)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不知疫情未來走向,影響未來規劃方向,無所適從。 為此,施佳佐提到,當疫情影響到出現下列三徵兆即要注意,適時紓壓緩解,避免病情惡化,可考慮就醫: 1、超過一般預期反應的焦慮、憂鬱及身心不適感:如焦慮、憂慮、情緒起伏大、恐慌、易怒、強迫意念行為、坐立不安、無法靜止感覺浮躁或不耐煩、疲累、無法專注、肌肉緊張、睡眠障礙等。2、嚴重悲觀負面想法,甚至出現自傷自殺想法及行為。3、造成自身顯著痛苦或人際衝突、工作能力下降等。 危機可能也是轉機,施佳佐提醒,在疫情期間,有病症仍需看醫生,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學習在家紓壓新方式;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看見自己擁有,珍惜已有,學著感恩;慎選網路資訊,多接觸正能量文章或網路視頻,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盤整自己生命中重要大小事的序位,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外資源及選擇,經由適當的治療及心態上的調整,才不會對生活失去方向。 延伸閱讀: 凡事「搞操煩」易致焦慮! 4典型症狀你也有嗎? 焦慮會破壞免疫力! 教你10個讓心情隨時隨地放鬆的好方法
-
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引起焦慮症 三徵兆籲就醫
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對醫師大聲喊著「醫師,我覺得我得了焦慮症。」急著描述在疫情期間生活受到的各種影響。她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會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更是頻繁的洗手、噴酒精,洗到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而且長期戴口罩戴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另外,陳太太家中也有多種狀況發生,包括先生住院小手術,頻繁進出醫院,讓她害怕自己及家人得病;而和先生一起經營的公司,也因疫情而營運停擺,她害怕養不起員工,對未來抱持悲觀想法,整天心神不寧、晚上睡不好,全身痠痛、疲累,更常和先生起衝突,只想逃避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除了防疫人員、醫護人員、患者承受重大心理壓力,一般民眾也可能因擔心恐懼而過度焦慮。精神科醫師呼籲,民眾若受疫情影響,出現超過預期的焦慮、悲觀,造成自身痛苦或人際衝突等三徵兆時,應適時緩解壓力,並可考慮就醫,避免病情惡化。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近期門診觀察發現,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或間接的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因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健康、關係、經濟、未來不確定感等四方向。健康部分,為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關係則是在家時間變長,會使相處、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經濟部分,則是各行各業工作受影響、收入減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則是不知疫情未來走向,進而影響未來規畫,感到無所適從。施佳佐提醒,在疫情期間,有病症時仍需就醫,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在家時應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才能與疫情和平共存。
-
2020-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焦慮症上身?醫籲注意3徵兆
精神科醫師表示,民眾若受疫情影響,出現超過預期的焦慮、嚴重悲觀、造成自身痛苦或人際衝突等三徵兆時,應適時紓壓緩解,可考慮就醫,避免病情惡化。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對醫師大聲喊著她覺得她有焦慮症,急著描述在疫情期間生活受到的各種影響。她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洗手、噴酒精,洗到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長期戴口罩帶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陳太太家中也遇上多種狀況,包含先生住院小手術,頻繁進出醫院,讓她害怕自己及家人得病。和先生一起經營的公司,因疫情而營運停擺,她怕養不起員工,對未來抱持悲觀想法,整天心神不寧、晚上睡不好、全身痠痛,更常和先生起衝突,只想逃避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就近期門診觀察發現,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或間接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因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健康、關係、經濟、未來不確定感等四方向。健康部分,為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關係是在家時間變長,會使相處、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經濟部分,是各行各業工作受影響、收入減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是不知疫情未來走向,進而影響未來規畫,感到無所適從。施佳佐表示,有病症時仍需看醫生,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在家時應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才能與疫情和平共存。
-
2020-05-12 科別.消化系統
胃痛就買胃藥吃? 5NG行為千萬別做
連假剛過,大家陸續回到工作岡位,面對放假後堆積如山的工作,往往熬夜加班,三餐不正常,咖啡當開水喝,此時總覺得會有火燒心、噁酸水、胃悶痛的感覺,這時許多民眾可能選擇就醫或自行到藥局購買制酸劑,也就是俗稱的胃藥,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制酸劑(胃藥)應遵循「5要」及「5不」原則。 食用制酸劑遵循「5要」 (一) 要了解藥物風險: 長期使用制酸劑(胃藥)可能會造成胃酸不足、影響營養吸收,導致腸胃細菌過度生長而增加感染等風險,另外其他常見的制酸劑,像是含鋁成分可能會造成便秘;含鎂成分可能會造成腹瀉等情形。(二) 要告知醫師或藥師病況:提供自己的身體狀況,供醫師或藥師評估,包括是否對特定藥物過敏、慢性病或正在服用的藥品;女性則需告知是否(或可能)懷孕、準備懷孕或正在哺乳母乳等。(三) 要遵循醫囑用藥:應確實依照醫師、藥師的指示用藥,切勿擅自過量或減量使用,亦不可自行停藥。(四) 要看清楚藥物標示:詳細閱讀外盒或仿單(說明書)的相關注意事項,關心用藥後身體變化,服用數日後,症狀如不見好轉,或更加惡化,則應儘速就醫。(五) 要諮詢醫藥人員才用藥:生病找醫師,用藥找藥師,任何用藥問題都可以直接請教醫師或藥師,或至社區藥局請藥師提供用藥諮詢服務。 食用制酸劑遵循「5不」 (一) 不要求:生病時不應主動要求醫師開立制酸劑(胃藥),大部分藥品並不會引起腸胃不適,是否要開立制酸劑應由醫師判斷。(二) 不併用:不擅自併用制酸劑,以免改變胃部酸性環境,影響其他藥品之藥效。(三) 不長期:長期胃痛有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症狀,切勿自行長期服用胃藥,而造成延誤就醫。(四) 不刺激:倘有腸胃不適,服用制酸劑(胃藥)只能暫時緩解不舒服的症狀,維持良好飲食習慣跟正常生活作息,不食用咖啡、菸、酒、檳榔及辛辣食物等刺激性物質,才是「保胃」之道。(五) 不亂買:對於來路不明藥品,應遵守「不聽、不信、不買、不吃及不推薦」原則。如有腸胃不適,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若如需購買非處方藥則應到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 藥師解答疑惑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
2020-05-0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腦細胞受干擾 不正常放電
癲癇屬於腦部不正常放電的現象,因腦細胞受到干擾侵犯受傷,像是腦組織受傷結疤壓迫到旁邊的活細胞,因而突然放電發作。常見的腦組織受傷,包括腦中風、腦腫瘤、車禍撞傷頭部等,因腦中有病痛,就會影響腦中活細胞不正常放電。癲癇發作的主要症狀,依輕重程度分為局部性、全身性的發作過程。局部發作時,可能會眼神失神、呆滯、眨眼、說話或動作停頓、喃喃自語、漫無目的走來走去等狀況;全身性發作,則可能會突然倒地、嚴重意識喪失、用力呼吸、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手腳僵硬、身體不斷抽動,甚至大小便失禁等。一般發作過程大約3至5分鐘就會自然停止,並回復意識。若是病人只發作一次,不必給藥治療,但若是發作頻率高的話,就必須給藥治療控制,如果持續三年病情平穩了,就可以逐漸減藥或停藥,給藥控制以不發作為目標。由於癲癇發作時,腦部容易缺氧、腦細胞受傷,因此患者的反應能力、認知能力都會變差,腦部功能退化較快。也因為癲癇患者易受環境、壓力等刺激而發作,其生活壓力必須改變,應調整為正常的生活型態,不熬夜、紓解壓力,生活維持平穩;在飲食方面,少吃刺激神經的食物,例如酒、咖啡、濃茶等,避免刺激腦細胞放電。此外,癲癇患者不可以騎機車、開車,更不可以從事操作儀器的事務,甚至連煮飯、開瓦斯爐、開熱水器等家事都不可做,以免一旦癲癇發作會發生意外,危及生命安全。(諮詢/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
-
2020-05-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會傷胃? 3個常見Q&A告訴你正確觀念
多數台灣民眾普遍仍存有「吃藥會傷胃,服用時一定要搭配吃胃藥」的想法,你也是嗎?其實不是服用所有藥品都會傷胃,而且胃藥種類很多,必須針對用藥原因或症狀選擇適當的藥品,藥害救濟基金強調,如果不當使用胃藥,不只無法達到保護胃的效果,還有可能和其他藥品發生交互作用,造成療效降低。Q1 是不是所有藥品都會傷胃呢?藥品不一定會傷胃,僅有少數藥品如阿斯匹靈等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NSAIDs)藥品可能會引發腸胃不適的症狀,但絕大多數都是輕微的,或是在停藥之後就能改善,若是在醫師處方下使用,出現不適症狀時也立即向醫療人員反應,其實不需要太過擔心藥品傷胃的問題。 Q2吃西藥一定要配胃藥嗎?服藥時不建議特別搭配胃藥服用。胃藥通常指的是「制酸劑」,作用是中和胃酸,雖然少部分藥品可能有腸胃刺激或潰瘍的副作用,但這樣的症狀並非單純胃酸過多所導致,搭配胃藥的預防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引起藥品交互作用,甚至影響藥效,長期使用還可能影響胃內的酸鹼值,對健康反而有害。 不過因為每位病人身體情況不同,例如:胃潰瘍、嚴重傷病之類的加護病房病人,因為病情的需要,醫師仍會於處方中開立胃藥。如果依照醫囑必須併服胃藥時,建議先服用主要藥物,等藥物進入到體內二小時後再服用胃藥,避免藥物與胃藥產生交互作用,既能確保藥效又不傷胃。 Q3不當服用胃藥會怎麼樣嗎?有些人會認為,多服用胃藥(制酸劑)對身體不會有壞處,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身體的胃酸是幫我們抵禦細菌的第一道防線,在長期服用胃藥的情況下,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抑制細菌的效果會下降,細菌容易在腸內滋生,可能因此增加感染風險。胃藥中的鹽類可能產生腹瀉或便祕的副作用;另外,腎臟功能不好的人應該謹慎使用含鋁、含鎂胃藥。最後,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當發現不明原因的腹痛,或是服用胃藥一段時間疼痛沒改善,請儘速就醫檢查,及時正確診斷與治療!延伸閱讀: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 藥師解答疑惑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5-07 癌症.乳癌
守護媽媽健康 國健署籲防疫期間乳癌治療不中斷
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第1位,國健署提醒,即便新冠肺炎防疫期間,乳癌患者的治療也不應中斷,病友務必依照與醫師討論的治療方式,切勿擅自中斷治療或停藥,若身體出現不適,應盡速與醫療團隊聯絡或就醫治療。據國健署統計,每年有逾1萬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間,乳癌病友易引發焦慮與緊張情緒,甚至因擔心被感染而不敢就醫。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經篩檢發現早期乳癌個案所占比率,相較沒有篩檢的比率高出26.7%,且0至2期乳癌預後良好,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此外,我國乳癌陽性追蹤率自2009年的84.7%增至2019年的92.3%。另外,研究也顯示,乳癌篩檢陽性個案未複診的主要原因,23%為沒有時間、21%為自認身體健康無需複檢,故她仍呼籲乳癌篩檢陽性者或自覺有異狀者,應盡速就醫。病友吳小姐今現身說法,她說兩年前確診乳癌,雖經歷治療的不適,但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得以穩定控制病情,去年10月更參加乳癌防治路跑活動,也參與多場乳癌防治基金會辦的演講,以及瑜珈課程。吳小姐也以過來人的身分和大家分享:「做為乳癌病友並不可怕,害怕是自己的心境!積極面對病情,依醫囑接受治療,有助恢復健康。」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也表示,民眾在疫情期間雖可能減少去醫院次數,但守護健康不能等,民眾可遵循安心就診、自我觀察有異狀速就醫、就醫時戴口罩等自我保護、維持健康生活、並以愉快心情抗病情,以此五個小撇步,來守護健康。
-
2020-05-05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情緒緊張加衍生家庭糾紛怎麼辦?聽醫師建議
在疫苗和特效藥還沒出現前,高規格新冠肺炎防疫措施讓精神科、皮膚求診人數增加。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內科主任蔡孟釗指出,某些民眾以往和家人的關係較疏離,而在居家檢疫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與家人相處反加重緊張的情緒,衍生爭執或家暴情況。另外,防疫期間也有民眾表現面臨各方面的壓力有負面情緒,感到無助而採用藥物或酒精等傷害身體的物質來紓壓。醫師建議無論是居家檢疫或減少外出者,可以利用此時做一些家事,試著了解另一半過去做家事的情境,增進家庭關係。雖然要維持社交距離,但隔離者還是能透過視訊連絡家人朋友,試著讓彼此的心更親密,讓對方感受到此刻是安全的,而且要一起渡過疫情。新冠肺炎也讓身心科患者卻步,即使藥都吃完了,仍因疫情不敢回門診拿慢性用藥處方,更甚者因停藥而焦慮症狀復發,增加飲酒和吸煙量。如因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無法親自就醫,可委請家人協助;不敢到醫院就醫者,亦不妨主動聯絡醫療院所,當地醫療院所亦對疫情期間有相關措施協助。衛福部提供1925安心專線電話諮詢,和各地衛生局均有提供專線諮詢就醫及心理問題。。衛福部桃園醫院團隊治療確診對象時,除了隔離病房的專責護理師和醫師們,臨床心理師也是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成員。醫師表示,患者常見的擔心如自己會不會傳染親友,也擔心自己的病情會惡化變成重症,如果出院會不會復發,也想到以後在職場、社區會不會遭歧視,想到這些,也會有自責和罪惡感,伴隨出現失眠,不安,肌肉緊繃,頭痛等身心症。類似的情形也會出現在醫護人員身上,因高張的壓力出現行為改變,如不敢接觸家人,失眠,易怒,不能專心,回家不斷清潔身體等。醫師表示,對確診者和所有配合防疫措施的民眾要給他們正能量,讓他們明白隔離和治療是一種付出,感謝他們保護台灣人民,避免疫情擴大。
-
2020-05-05 名人.好食課
雞肉都有打生長激素或施用抗生素?營養師解惑5迷思
【你買的這隻雞有用藥嗎?】雞隻用藥議題,最常聽到的就是「是不是有打生長激素?不然怎麼長這麼快?」、「是不是有使用抗生素?會不會影響食用者的健康?」等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認識雞隻用藥吧!【雞隻為什麼要用藥?】雞隻們就和人類一樣,總有需要增強免疫力的時候,或是生病時會需要藥物輔助身體康復。藉藥物的幫助,雞隻們可以快快恢復體力,也避免影響其他雞隻的健康。【雞隻都用什麼藥?】輔助染病雞隻們恢復健康所使用的藥物是「抗生素」,會混入飼料中給雞隻食用,如同人類生病時會吃的抗生素藥物,是用來「抗菌」用的。業者若有依照用藥說明,嚴格執行停藥期,並且在屠宰前將雞隻送驗,可以確保無藥物殘留在雞肉中。而我們常常聽到的「生長激素」,則是因為不合法,而且藥物成本很高,大量飼養雞隻的情況下不可能一一施打,所以鄉親們可以放心,雞隻們沒有使用生長激素藥物哦!【雞隻用藥有什麼影響?】若長期過量使用抗生素藥物,雞隻體內可能會產生「抗藥性細菌」,隨排泄物釋出至環境中,或在屠宰過程中污染於肉品上,則可能增加與人體接觸的可能性,進而產生健康疑慮。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DC)指出,這些抗藥性細菌可能會透過以下途徑傳散:・製備或食用未完全煮熟,且有抗藥性細菌污染的肉品・製備或生食被抗藥性細菌污染的蔬菜或水果・接觸動物的排泄物(直接接觸或透過其他環境)・碰觸動物後沒有把手洗乾淨另外,抗生素藥物殘留過高的肉品,也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哦。【雞隻飼養可以不用藥嗎?】可以!但業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呵護雞隻們!目前有業者會採用低密度的水簾式飼養方式,讓雞隻有通風舒適的環境生長。加上餵食全植物性飼料,給雞隻均衡的營養。並且要持續維持環境的衛生和安全,來保障雞隻有健康生長的環境。【雞隻用藥難避免,這樣挑選安心吃!】肝臟是我們代謝的主要器官,透過「雞肝檢驗」可以確保雞隻體內沒有藥物殘留。我們可以選擇無用藥飼養,且有雞肝檢驗證明的肉品;或是直接觀察肉品包裝上有沒有TAP或CAS的標章,這些標章有規範業者要送驗雞隻,確保肉品中無藥物殘留,提供消費者安心的食品。【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好食課懶人包】雞隻用藥跟你想的不一樣】
-
2020-05-05 科別.泌尿腎臟
不懂自己為何會有腎臟病?醫師傳授預防腎臟病9招
台灣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目前國內需要長期透析病人數已經超過85,000人。其中,老年化社會及糖尿病患者增加,為洗腎患者快速提升最重要的原因。台灣腎臟病人口佔11.9%,其中較為嚴重者(3~5期),也佔總人口達7.1%。以全國2,300萬人來計算,表示有超過160萬人有嚴重腎臟病,而這些人都是未來潛在洗腎候選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任張朝富指出,換句話說,每14人就有1人有嚴重腎臟病。而大家真的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好壞嗎?其實,許多患者第一次來腎臟科門診,都一臉茫然,不懂自己為何會有腎臟病?張朝富表示,早期發現腎臟病並不難,只要抽血、驗尿,必要時加上超音波檢查,很快就可以得知。但是很多人往往輕忽自身的健康狀態,忙得沒有時間檢查,不舒服時都會先忍耐,等到有大問題才來就醫。他提醒,腎臟病會出現:泡、水、高、貧、倦。即是尿尿有泡泡持續不散、雙腳水腫壓下去會凹陷、血壓升高、貧血,以及容易疲倦,如果有這些情形要記得趕快就醫檢查尿液及抽血。此外,平時也應注意保健腎臟,張朝富提點,除了維持定期健康檢查習慣,並應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每天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飲食少油少鹽少加工、避免大魚大肉、適度飲水不憋尿、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少服用止痛藥,以及用中藥前務必詢問專科醫師。張朝富呼籲,如果患有腎臟病,一定要定期至腎臟專科追蹤,千萬不要有逃避心理。常有患者說,吃藥好像都沒有感覺,而擅自停藥,而導致腎臟功能快速衰退,提早進入洗腎人生,得不償失。腎臟病是一種腎臟老化的現象,只要經由門診個案管理師進行飲食指導,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再加上藥物治療,是可以減慢腎臟老化現象,將洗腎時程往後延緩,甚至完全不進入洗腎治療。張朝富說,腎臟科門診中也有不少配合良好的患者,雖已經是第5期慢性腎臟病,仍可維持數年以上還不需要接受洗腎。唯有密切配合衛教個案管理師指導以及醫師指示,不放棄努力,就可延緩腎臟老化。
-
2020-05-05 科別.呼吸胸腔
怕染疫不回診 氣喘者亂停藥恐惡化
「春天後母心」,氣候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容易誘發氣喘發作,不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入醫院的人數明顯下降,氣喘病人回診和領藥的順從度也變差了,頗令人擔心。專家指出,未按時服藥是導致病情惡化的重要因子,而氣喘病情惡化是非常危險的,呼籲病人務必要按時用藥。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三個多月,醫院氣喘門診人次已下降近兩成,領慢性處方箋的人次也下降了近一成。醫院為了防疫,對出入人員有所管制,包括人數限制、出入口管制、插卡確認旅遊史等,可能令民眾倍感麻煩,加上擔心醫院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氣喘病人按時回診和領藥的比率就降低了。如果病人家裡的存藥已經用完又沒有回來領藥,未來氣喘相關的就醫急診率或住院率,很可能會上升。林慶雄指出,氣喘控制指標包括平時夜間發作次數、發作是否影響日常生活、平常是否常需使用急救型藥物等,如果上述指標分數不是很好,就需長期服藥。氣喘病情惡化的誘發因子,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空氣汙染,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沒有按時使用控制型藥物」。一旦急性惡化,氣喘患者面臨危險,包括呼吸困難、咳嗽、胸悶、呼吸衰竭、缺氧,如果未及時處置,恐危及性命。現在氣喘已經有很好的控制型藥物,可以有效預防急性惡化的發生,如果控制良好,生活可與正常人無異。大部分病人發作時,易出現胸悶、黏痰、咳嗽等症狀,當這些症狀出現時,有些人會自行服用一些感冒藥而未就醫,但若有喘鳴聲,就醫比率才會比較高。林慶雄提醒,即便是還沒有出現喘鳴聲,肺功能恐已下降而不自覺,建議如果感覺氣喘發作,可使用急救型藥物或控制藥物噴兩、三次,若無法緩解,立即就醫,由醫師謹慎診斷治療。如果氣喘症狀較重又沒有控制好,而其肺功能本來就差,若是又得到專門攻擊肺部的新冠病毒,併發症和死亡率一定會更高。
-
2020-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衛生專家李蘭娟:出院一個月核酸檢測陰性不具傳染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表示,出院一個月核酸檢測陰性不具傳染性。據星島網報導,對於公眾關心的患者治癒後是否還具有傳染性的問題,李蘭娟表示,新冠病毒的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抗病毒治療後,新冠病毒會「轉陰」。通常「轉陰」是指患者連續兩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兩次檢測間隔時間不得少於24小時。針對抗病毒治療的療程,她建議,患者「轉陰」之後至少還要接受一周以上的抗病毒治療,過早停止抗病毒治療,體內可能會遺留病毒,一旦停藥,就會「復陽」,所以抗病毒治療要延長一點為好。李蘭娟指出,針對出院的新冠患者官方現在嚴格規定,出院一個月如果核酸檢測結果還是陰性的,通常這個患者就不會再有傳染性了。請公眾放心,不要對新冠肺炎治癒者另眼相看。
-
2020-05-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氣喘「藥」控制 配合3項照護重點 才是降低染疫的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戴口罩、勤洗手已成為全民防疫運動;為避免人群接觸,增加感染風險,許多氣喘患者因而在疫情期間沒去醫院回診導致中斷服藥,但此舉可能造成更高的風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會影響整個呼吸道,引起氣喘急性發作,並可能導致肺炎和急性呼吸道疾病,因此中、重度氣喘患者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病情惡化風險。彰化基督教醫院 林慶雄副院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醫院的氣喘門診人次下降了近2成,而拿慢性處方箋的人次也下降了近1成,為了擔心民眾因疫期而中斷服藥,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氣喘患者,在疫情期間仍需要定期回診及服藥治療,勿擅自停藥,避免引起氣喘急性發作風險。如因疫情影響而害怕至醫院回診及領藥的患者,也應該與主治醫師討論,可先在住家附近診所就醫或透過連續處方箋於社區藥局領藥,以維持良好的氣喘控制。5月5日為世界氣喘日,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呼籲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為降低氣喘患者感染風險,氣喘患者應配合醫師指示,按時使用藥物(特別是吸入性藥物)控制氣喘。今年碰到閏四月,氣溫變化大,也會引發氣喘所以更顯得服藥的重要性。擅自停藥很危險 避免接觸誘發危險因子疫情期間更需維持規律、按時使用藥物的好習慣,以穩定呼吸道發炎狀態,降低感染及急診就醫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氣喘患者配合以下三項照護重點:1.正確用藥及不擅自停藥:氣喘患者及家屬不應擅自停藥,應配合醫師指導,正確使用藥物(特別是吸入性藥物),以確保藥物能進入呼吸道,而不是在口腔中,才能有效達到治療目的。2.避免接觸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如:塵蟎、灰塵、二手菸、花粉、汽機車廢氣及冷空氣等,並透過居家環境清掃降低呼吸道感染。3.疫情期間要勤洗手(肥皂和水洗手至少 20 秒),外出戴口罩並隨身攜帶藥物,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4-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藥師解答疑惑
感冒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大多是病毒所引起,症狀有發燒、鼻塞、流鼻水、頭痛、喉嚨痛等,坊間傳聞「吃感冒藥配咖啡好得快」?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陳又任說明,一旦感冒時,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逐漸恢復,只需支持性療法及症狀治療即可,如果吃感冒藥又配咖啡喝,一旦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讓身體更不舒服。陳又任說明,常見的感冒藥成分有4大類:(1)解熱鎮痛劑,如: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具有解熱鎮痛的效果,大劑量服用或與酒精併用可能會損害肝臟,應遵照醫囑或藥品仿單使用,且服藥期間應避免飲用酒精性飲料;(2)抗組織胺劑,常用於打噴嚏流鼻水,如: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常見副作用如:嗜睡、口乾等,因此服用後不要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從事警覺性的工作。第(3)為解鼻充血劑,如:麻黃素類藥物(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用於鼻塞,通常是短期使用,長期使用停藥後,可能會引起反彈性鼻塞,過量時還可能會使血壓升高、心悸、失眠等副作用出現;第(4)則是止咳袪痰劑,止咳劑如:Dextromethophan、Noscapine等,祛痰劑如 Terpin Hydrate可增加支氣管的分泌,將濃痰稀釋,刺激排痰。雖然咖啡具有提神醒腦、緩解頭痛症狀,但如果喝太多,可能會導致胃食道逆流等,不同體質可能出現心悸、影響睡眠的情形。此外,咖啡也會與某些藥物形成交互作用,如:與鎮靜安眠藥同時使用會降低藥效,因此不宜與藥品同時併服,而為健康起見,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含有咖啡因成分的包裝飲料,咖啡因的每日攝取量不宜超過300mg。有些綜合感冒藥含有咖啡因成分,藉由收縮腦血管,加強Acetaminophen的止痛效果,藉此治療頭痛。但如果吃感冒藥又喝咖啡時,萬一感冒藥中有麻黃素類藥品,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反而更容易造成心悸、失眠等情形,大劑量服用或與酒精併用可能會損害肝臟,應遵照醫囑或藥品仿單使用,且服藥期間應避免飲用酒精性飲料。感冒藥主要是症狀治療、緩解不適,不能殺死病毒也無法預防感冒,喝咖啡也不能增強免疫能力。陳又任強調,感冒時要多休息、補充適量水份和電解質、少出入公共場所、出門戴口罩,如果感冒多天症狀加重,或持續發燒3天以上,就要立刻就醫。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乍暖還寒咳不停? 試試5大經濟實惠蔬果止咳祛痰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世衛意外刊登草稿 瑞德西韋中國試驗失敗曝光
世界衛生組織(WHO)意外發布中國研究人員的報告草稿,揭露吉立亞醫藥公司針對冠狀病毒的實驗性藥物「瑞德西韋」在中國的隨機臨床試驗失敗,令科學家與市場大失所望。「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傳出後,美國生物製藥商吉立亞醫藥公司(Gilead SciencesInc)股價盤中重挫6%,一度暫停交易,最後收在77.78美元。「瑞德西韋」(remdesivir)上週傳出可能是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一絲曙光後,股價曾攀升至84美元,推升公司市值逼近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報導指出,中國的試驗顯示瑞德西韋未改善患者病情,或降低血液中病原體的存在。研究人員針對237名患者中的158人施用瑞德西韋,並與剩餘79人進行對照,但部分患者產生嚴重副作用,有18名患者因此停藥。世衛表示,這份草稿文件仍在進行同僚審查,被錯誤地過早公布。世衛聲明:「世衛要求研究人員儘早與世衛分享研究資訊,報告作者提交給世衛的草稿文件因此出於疏忽被發布到網站上。發現錯誤後,報告已立即被拿下。」世衛之前把所有相關測試結果都公布在一個叫做「2019冠狀病毒疾病候補療法分析」的網站上。之前版本有5頁內容,還有一個叫做「成果」的欄位,但現在已經看不到。更新後的網站只有4頁內容,且拿掉「成果」欄位。吉立亞方面警告,該份報告草稿有一些「不確切的分析」。吉立亞聲明:「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是因為參與人數不足而提前終止,在數據上沒辦法歸結出有意義的結論。這份研究的結果並不全面,雖然數據顯示服用瑞德西韋仍有潛在幫助,尤其是對早期接受治療的患者。」外界先前對吉立亞醫藥公司的藥物深感興趣,因為迄今針對武漢肺炎仍無獲准的治療方法或預防性疫苗。吉立亞醫藥公司正在多項試驗中測試這種藥物,芝加哥大學上週發表正面結果,表示患者的發燒和呼吸道症狀快速痊癒。不過,瑞德西韋之前的研究都沒有達到科學標準,並非隨機,也沒有施打安慰劑的控制組。許多規模更大,且有隨機與控制組的試驗都在進行中。目前有多組測試進入第3階段,將能提供更多數據,判斷瑞德西韋是否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救星。
-
2020-04-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癲癇病友的心聲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是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說出病人的心願:「如果藥師、醫檢師、醫護人員能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另一位癲癇病人則坦然向醫師道出她內心的矛盾,一方面自己仍然無法跨越這疾病所帶來的心理障礙,但另一方面卻希望:「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精神科醫師分享自己習醫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希望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重拾駕馭文字的能力,我真誠而開放地面對我的疾病,然而這兩個字至今我仍覺得拗口而避免提起。我始終想用婉轉的幫是例如頭部異常放電去聊它,對身為一個病友而言,請容許我的軟弱。還記得發現這病,正值我面臨升學壓力全力衝刺的時候,因為健忘、記憶力不好,我的成績總是低空掠過。我被臺灣的升學制度擋在門外,二十五歲那年,在病情穩定且停藥的情況下,我實現出國留學的夢,並於二年後順利拿到碩士學位。豈料回國後,我的人生面臨重大考驗-校園與職場的氛圍不同,加上二度文化衝擊,使我在職場上備感挫折,最後因為在公車上發作而重拾藥罐,並且增加用量。成為人們所稱的病友後,片刻的恍神都會觸動我敏感的神經——我的神情是不是出現異狀?同事會不會對於我的發作心照不宣?我會不會因此成為同事間討論的話題?這個病給我最大的困擾是訊息不對稱——當病發作時,我是意識模糊甚至毫無所悉的,若沒有因此造成身體外傷,周遭的人可能只是冷眼旁觀。倘若情況再差一些,我的身體是癱軟且毫無招架能力,這時旁觀者的關注眼神讓我備感挫折而自我封閉,訊息的落差使我極度沮喪。有一次可能是因為發作的消息傳回公司,第二天同事紛紛前來關心,我懊惱、難過、不想再提,心靈的傷害只想自己默默承受。種種因素,我的職務被調整,我體會到五味雜陳的人情世故,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從工作的失落中漸漸走出。發作後的一、二天通常是我心情跌到谷底的時刻,如何自我調適、重新出發、轉移同事的焦點、轉發正面能量再再考驗著我。人手一機的時代,使我們對於訊息接收更加迅速與開放,對於從前閉口不談病情的我,反而是個相對安穩的環境。於是人們對這病不再陌生,當我們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發作時,反而能夠及時伸出援手,避免我們因為意識不清而跌倒受傷。儘管事發當下周圍的目光聚焦在我身上,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也會逐漸淡忘。誠如醫師所勉勵的,凡事無法盡如人意、對於疑似小發作的訊息不對稱時,我們也要饒了自己。在此同時、若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更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
-
2020-04-22 醫療.皮膚
蕁麻疹來得也去得快!發病期注意這8點即可控制
皮膚突然起疹子,癢得受不了,一下子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又換別的地方癢,這種像風一樣多變的皮膚疾病,就是俗稱「風疹塊」的蕁麻疹。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和改善?而在發病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呢? 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表示,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起清膜」,會忽然出現,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發作部位像蚊子叮咬引起的腫塊,形狀和發生部位都不固定,通常同一部位24小時內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下任何痕跡,但是其他部位又出現新的病灶,而且奇癢無比,嚴重時甚至合併黏膜水腫,包括眼睛、嘴唇、咽喉都會水腫;約20%以上的人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蕁麻疹。 蕁麻疹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症狀不超過6週)屬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是因為體質過敏者,體內有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而引起。 慢性蕁麻疹當中有6成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比較難找出原因;另外,屬於「誘發型蕁麻疹」,包括物理性蕁麻疹,如皮膚劃紋症、延遲型壓力性蕁麻疹、震動型蕁麻疹、冷蕁麻疹、熱蕁麻疹、運動引發型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膽鹼型蕁麻疹、接觸性蕁麻疹、水因性蕁麻疹等;醫師可從問診中找出一部分引起蕁麻疹的原因。 急性蕁麻疹的病人,應避免接觸過敏原,症狀輕微者須多喝水休息幾天,通常會自行緩解,嚴重一點會使用抗組織胺,若症狀很嚴重,或是引起血管水腫,會短期使用類固醇。 發作期病人要多喝水將過敏原代謝出去,癢的時候可以冰敷,避免用手抓患處,以免造成傷口而引起感染或留疤,通常幾天後會痊癒。為預防再發,病人要注意避免再接觸引起過敏的食物或物質。 至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最重要是找出原因並遠離,由於不容易找出確切因素,很多病人即便回想,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引起蕁麻疹,或是就算知道工作壓力是主因,也不一定能因此辭職,所以,治療上比較麻煩,治療時間會比較久。 主要使用抗組織胺予以控制,在規律用藥情況下,建議持續半年到一年,甚至兩年,可獲得緩解,目前多用口服藥治療,若口服藥療效不好的,也有外用針劑,可使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面對奇癢無比的蕁麻疹發病期,朱宮瑤提醒8點注意事項: 1、耐心用藥,勿自行停藥。2、若與壓力有關,建議調整作息,放鬆心情,必要時請身心科醫師協助。3、少數與自體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有關的蕁麻疹,需要驗血或檢查加以確定。4、急性蕁麻疹與過敏有關,對於造成過敏的食物和物品應先避免。5、食品添加物也可能與蕁麻疹相關,建議發病期盡量以清淡、天然飲食為原則。6、提升免疫力的中藥應先暫停,以免提升免疫力而較難控制。7、如果因喝酒引起酒疹,應暫時避免飲酒。8、少吃油炸、燒烤、辛辣等比較容易刺激身體黏膜造成反應的食物。 延伸閱讀: 過敏讓眼睛發癢卻不能揉? 別忍了!2動作也能緩解 香港腳傳染性高! 日常3習慣不改掉黴菌馬上盯上你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拉長卵巢癌病情穩定期 標靶新藥可提高5年存活率
相較於其他癌症的新療法,被認為是「無聲殺手」的卵巢癌,臨床醫師手上的治療工具相對比較少,加上患者發現時多數是晚期,加上不斷復發,讓卵巢癌的預後不好。還好,近年已有新的標靶藥物上市,是全新的作用機轉,可延長晚期病人復發時間達1.5年到3年。治療目標 穩定病情、減少復發談到卵巢癌病人的預後情形,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同時也是台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的陳怡仁嘆了口氣:「由於卵巢癌沒有有效的篩檢工具,有至少一半的患者發現時都屬於第三、四期,由於病人長期反覆化療、手術,不斷的換藥,還要一直擔心復發,心理壓力非常大,這幾年有新藥上市後,才讓五年的存活率提高到50%。」卵巢癌治療的新觀念是「維持療法」,就是希望可以拉長病情穩定期,減少復發。在癌症治療已大幅改善的情況下,卵巢癌的治療目的卻是減少復發,就知道卵巢癌的治療多麼棘手。維持療法 術後有三種選擇陳怡仁指出,目前的治療方式,還是以手術為優先,把腫瘤組織盡量切除乾淨。至於晚期病人,在使用化療後,初期約有七成反應,但在這中間又有七成的患者平均一年內會復發,因此,在病人手術或化療後有反應者,會提供維持治療。目前維持療法有三種,一種是繼續追蹤,等到復發後開始治療,第二種是術後合併化療,只要病情緩定,就可以採取單一化療藥如紫杉醇繼續治療,或是選擇標靶藥物如血管新生抑制劑、口服PARP抑制劑等。藥物選擇 依個人情況而定至於病情維穩藥物的選擇,陳怡仁認為,看病人可以接受的副作用而定。單一化療藥物約治療一年左右,可延長復發期約18個月,但副作用會有掉髮及手腳發麻狀況,有些女性在意有無掉髮,那麼化療藥可能就不適合。而針劑的標靶藥血管新生抑制劑,則可以減少癌細胞的血管新生,切斷癌細胞營養,另外,也能減少腹腔積水情形,治療期長達一年,且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也能讓病情穩定不復發達18個月,不過,副作用就比較多元,包括高血壓、蛋白尿及影響傷口癒合。因此,治療期間得追蹤血壓及腎功能,若有高血壓的患者就得合併血壓藥治療,腎臟病人也不適合。另外,若需要進行手術,也必需先停藥四到六周。標靶新藥 須先做基因檢測另一個新的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是比較新的作用機轉,是抑制癌細胞DNA修復的標靶藥物,目前國際上已有三、四種藥物上市。陳怡仁表示,由於癌細胞複製很快,在複製過程中,DNA有可能受損,就需要靠PARP蛋白質來修復,因此把這個蛋白質抑制住,就能阻斷癌細胞複製。不過,使用PARP抑制劑的前提,需要先進行BRCA基因檢測,有突變者才適用,有此基因變異者,在卵巢癌患者中大約占一至兩成。而目前的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服用PARP抑制劑的卵巢癌患者追蹤三年,病情穩定未復發者可達60%,沒有服藥者約26%,兩者相差了兩倍之多。陳怡仁說,PARP抑制劑必需吃兩年,每次口服兩顆,一天兩次,不過,每個月的藥費也比較貴。副作用有白血球下降、腸胃症狀及疲倦,若患者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就會依狀況調整藥物。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個人化的治療非常重要 國內卵巢癌5年存活率達4成
卵巢癌曾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第十位,是女性癌症的一大殺手。婦科權威醫師提醒,第一次的腫瘤減積手術極為關鍵,務求把癌腫瘤清除徹底。而隨著免疫與標靶藥物的進展,個人化的卵巢癌治療非常重要。各項婦科檢查 別忘關照卵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暨亞洲婦癌研究團體榮譽理事長賴瓊慧指出,臨床上,卵巢癌患者症狀沒有特異性,因此往往缺乏警覺,內膜異位症與巧克力囊腫的患者也是卵巢癌的高危險群。雖然目前卵巢癌沒有公認有效的篩檢工具,仍建議婦女定期超音波檢查、骨盆腔底檢查、CA-125檢查,每年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也別忘了關照卵巢。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指出,巧克力囊腫多數是良性,但是若陰道超音波顯示,巧克力囊腫內皮有不規則突起或有異常高的CA-125,有可能是亞洲人較常見的亮細胞卵巢癌的風險。賴鴻政指出,臨床上,常常接到轉診來的患者巧克力囊腫腹腔鏡手術完,才發現是卵巢癌,卻因為先前的手術沒做好減少癌細胞擴散的準備,導致後續抗癌手術的困難與治療效果。減積手術成果 存活期關鍵過去認為,BRCA1、BRCA2基因變異較常出現在歐美女性,這個迷思已被打破。賴瓊慧說,BRCA1、BRCA2基因變異所導致的卵巢癌,亞洲女性與歐美女性占比無分軒輊,約占國內卵巢癌患者的一成到一成五,因此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家族男性有攝護腺癌的女性,都必須格外注意。對於已經確診的卵巢癌病患,賴鴻政指出,卵巢癌患者第一次的減積手術是影響病患存活期的最關鍵因素,手術的目的是徹底清除癌腫瘤,卵巢癌手術最好能做到R0程度,也就是完全切除所有可見的腫瘤,並且手術切除邊緣乾淨。賴鴻政説,卵巢癌手術在臨床上非常困難,若腫瘤的生長位置不好,或是在橫膈腔位置,侵襲到輸尿管等,非常不容易拿乾淨,往往得動用一般外科、直腸外科、泌尿外科醫師團隊共同手術。新藥研發緩慢 合併治療增效果目前健保也給付腹腔溫熱化學治療,也就是進行廓清手術同時,以加溫至42至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賴瓊慧說,術前化學治療有效果且減積手術可做到R0-R1程度,利用高溫的物理傷害,化療藥劑可以穿透3mm以內破壞看不見的殘存癌細胞,以達到更徹底的清除效果。不過賴鴻政呼籲,腹腔溫熱化學治療有延長手術時間與術後照顧的風險,應該審慎評估。醫師坦言,手術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卵巢癌的新藥研發進度緩慢。賴瓊慧說,卵巢癌的化療以鉑類化合物為主,但自從2006年後,卵巢癌幾乎沒有新的化學藥問世。近幾年,終於有標靶藥物出現,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劑,作用是抑制供應腫瘤養分的血管,令其萎縮。另一種是PARP酵素抑制劑,主要功效為抑制腫瘤細胞進行修復的過程。賴鴻政指出,免疫治療在卵巢癌上的運用,單獨使用的效果並不顯著,需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很多臨床實驗正進行中。將血管新生抑制劑與免疫檢查抑制劑合併使用,初步報告顯示,即使是對鉑金類藥物敏感的卵巢癌,反應率都能到六成。賴鴻政強調,許多相對罕見的卵巢癌,傳統化療效果不好,免疫藥物與標靶藥物的應用,或許能有意外的效果。個人化的治療,在卵巢癌非常重要。至於時下正夯的細胞療法,賴鴻政持保留態度,他呼籲,不少病患對細胞療法抱高度期待,私下尋求細胞治療,甚至在診所、旅館偷打,但是療效不明確,病患務必謹慎與醫師討論,才決定要不要進行。不要放棄國內卵巢癌五年存活率達四成根據研究,其他國家卵巢癌約七成五在晚期發現,國內有近半數是在早期發現,且國內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達到四成,卵巢癌治療過程雖然艱辛,賴瓊慧呼籲,不要放棄。她曾收治一名40歲的旅美患者,初次發病已經是大量腹水、脖子淋巴腺腫大,在美國第一次化療緩解。停藥八個月再發,且腹腔腫瘤巨大,淋巴腺到處都是轉移,才回台治療。經過減積手術,配合密集化療與放射治療,得到完全緩解,回美國繼續工作。十個月後,骨盆腔再發,第二次手術切除直腸與大腸,頸部淋巴腺也發現腫瘤,進行三線化學治療,頸部淋巴腺切除也進行加強放射治療。過了兩年,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病情穩定維持一段時間後,腋下淋巴又發現腫瘤蹤跡,再度切除化療。此時被查出有BRCA基因突變,進行標靶PARP酵素抑制劑恩慈治療,再度得到緩解。去年在肺部再發,進行手術切除,合併免疫治療與化療,然後以PARP酵素抑制劑為維持性治療。十年的抗癌路,多次再發,該病患將自己照顧得很好,仍舊可以維持上班,與卵巢癌共存。
-
2020-04-19 科別.精神.身心
要吃安眠藥才能睡好? 用藥前必知的8個觀念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調查發現,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1.3%,但與10年前比較,總失眠人口並未下降,尤其是高年長者和女性兩大群族,失眠比例都比以前高,但你知道該如何正確使用安眠藥,尤其是特殊族群該注意什麼嗎?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陳品君藥師說明,可參考美國著名的梅約診所對使用安眠藥物的建議,對於懷孕、準備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務必事前告知醫師,避免安眠藥物傷害胎兒或可能分泌進乳汁;安眠藥可能會增加老年人夜間跌倒和受傷的風險,若是高齡者或出現相關不良反應,可與醫師討論開立較低劑量的藥物。另外,一些特殊健康狀況,如:腎功能不好、低血壓、心律不整或有癲癇病史也需要事前告知醫師,因為某些藥物可能不適合,或會影響本來控制自身慢性疾病的藥物。 服用安眠藥原則 ① 須經醫師評估後才可使用安眠藥如果有失眠問題,請先去看診讓醫師進行全面檢查,像是神經內科、身心醫學科或家庭醫學科,服用藥物幾週後,再和醫師討論適當的後續治療計劃。 ② 閱讀用藥說明書詢問醫療院所,有無提供用藥說明書並詳細閱讀,如有其他疑問,也可詢問藥物諮詢的藥師。 ③ 在睡前才可服用安眠藥吃了安眠藥之後,可能會讓人不太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增加各種情況的風險,需在所有活動都結束後再服用。 ④ 確認有完整睡眠前才可服用安眠藥長效安眠藥須避免在午睡或小歇前使用,若是夜間醒來須再入睡者,可先諮詢醫師,開立較短效的安眠藥,避免藥效太長,影響醒來後的活動。 ⑤ 注意副作用如果在白天感到困倦或頭暈、遇到其他重大不適或意識障礙,應與醫生討論改變劑量/藥物或是否有藥物戒斷的問題。 ⑥ 避免飲酒酒精會增加藥丸的鎮靜作用。 ⑦ 嚴格按照醫師的指示一些處方安眠藥僅供短期使用。最重要的是不要服用比規定劑量更高的量,若藥袋上的劑量還無法讓你入睡,也不要在未與醫療人員諮詢前服用更多藥物。 ⑧ 停藥時小心當準備停止服用安眠藥時,須按照醫生或藥師的說明或藥袋上的標示進行,因為有些藥物必須減量再停藥;此外,在停止服用安眠藥後,可能會在幾天內出現短暫的反彈性失眠症狀,一般會逐漸消失,如果過幾天後情況還是嚴重無法入睡,應聯繫醫師。延伸閱讀: 睡不著別數羊了! 睡前吃這7種食物對助眠超管用 熬夜的累好難補回來? 5種營養素幫你恢復元氣
-
2020-04-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忘了是否吃過藥 好心鄰提醒你
「到底吃藥了沒?」許多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會遇到相同困擾,看著藥袋,數著藥丸,就是想不起來吃過藥了嗎?醫界首度黑客松作品「好心鄰」LINE上線亮相,人性化設計,除了通知吃藥,吃完藥,再按一次,留下用藥紀錄,輕鬆解決用藥問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表示,美國醫學會雜誌一項研究顯示,在感染新冠肺炎138名住院患者中,以慢性病患者為主,近一半至少一種合併症,前三名分別為高血壓(31%)、心血管疾病 (14.5%)和糖尿病 (10%)。罹患新冠肺炎致死率較高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一項研究顯示,早期新冠肺炎患者中,高達50%住院患者罹患慢性疾病,其中40%罹患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換言之,在罹患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中,兩成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謝宜璋說,美國心臟學院今年3月針對新冠肺炎發出緊急通報,其中提及慢性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致死率較高,且預後較差。務必按回診時程就醫領藥以中國研究為例,整體新型冠狀肺炎死亡率為2.3%,但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病毒,致死率升至10.5%,高出近五倍,其次為糖尿病7.3%、慢性呼吸系統疾病6.3%、高血壓6.0%以及癌症5.6%。不過,最近不少慢性病患者不敢回診,擔心到了醫院,增加感染風險。對此,黃瑞仁指出,國內各醫院超前部署,嚴格限制入院條件,人員管控,院內感控成效良好,慢性病患者不用擔心,務必依照原先回診時程,持續就醫領藥。謝宜璋指出,最近確實有不少老年患者不敢至醫院,但藥物又快吃完了,因此,請家人至醫院代領藥物。不過,相較於復健等其他科別,心臟內科門診病人回診情況還算正常,有些人擔心藥物是否被斷貨,「如果沒藥可吃,該怎辦?」宅在家未規律運動及飲食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時間,許多慢性疾病及冠心症患者都宅在家裡,不敢外出,無法規律運動及飲食,只能睡覺、看電視。因生活作息不正常,以致常忘吃藥,黃瑞仁提醒,可以下載手機App「好心鄰」,協助做好自我健康管理。AI人工智慧「好心鄰LINE」係由陽明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電機系學生合組「陽臺看星星」團隊攜手研發,將AI人工智慧和LINE的「聊天機器人」程式相容,透過動態關心,與慢性病患者互動,主動提醒按時服藥,藉以提升急性冠心症患者的用藥順從性。透過平台未來可緊急通報謝宜璋表示,這個版本的功能及人性化介面,令人驚豔,不只提醒用藥,檢測各項指數紀錄,醫療人員還可透過此平台向患者進行衛教。未來可以增設緊急通報機制,發生緊急狀況時,在第一時間尋求醫院協助。謝宜璋提醒,不少心臟疾病患者術後自覺心臟功能恢復正常,不按時服藥,甚至自行停藥,最近網路謠言眾多,也有病人因此中斷用藥。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致死率相當高,提醒患者,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仍須規律用藥,才能抵禦新冠肺炎威脅。
-
2020-04-09 科別.心臟血管
慢性病患新冠肺炎致命風險高 做好3C自我管理
慢性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的致命風險高!研究發現,以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一,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壓。國健署因此提醒,高血壓患者及長者,疫情期間盡量待在家,做好3C自我管理,落實勤洗手,出門戴口罩,不去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減少病毒感染風險。目前正值季節交替之際,也是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高血壓患者及長者的血壓,務必要做好自我管理。面對疫情,要保持警覺,但不必過度緊張,掌握下列注意事項,就能輕鬆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每日記得量血壓(Check):民眾平時可利用醫療院所或生活周邊的血壓站來量測血壓,但在疫情期間,建議改在家測量血壓,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記錄血壓數值,除了可自己監控血壓變化,也可在就診時提供醫療人員了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參考依據。●健康生活型態不可少(Change):在日常生活上,更要落實良好生活型態,例如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居家身體活動,例如做健康操、散步、做家事等,以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按時吃藥要記牢(Control):應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因應疫情,可憑醫院或診所開立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優先至社區健保藥局領藥,減少出入醫院次數,降低感染風險。若民眾必須至醫院領藥,部分醫院有增設慢性處方箋院外領藥服務窗口,建議先上醫院網站查詢,或打電話洽詢了解該醫院是否有相關服務後再前往,以確保個人健康安全,減少感染機率。由於全球疫情持續嚴峻,國健署呼籲,民眾對疫情勿過度恐慌,緩解焦慮情緒,可減少血壓波動,另外,慢性病患者務必規律用藥,早晚量測血壓,依照時程回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