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停藥
共找到
631
筆 文章
-
-
2024-10-23 醫聲.醫聲要聞
女業務血便非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恐增腸癌風險
28歲女性保險業務員近半年每天排便次數大增,伴隨黏液和血絲,以為是腸躁症合併痔瘡出血,直到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其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會出現嚴重腹痛、血便,甚至因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但目前健保給付進階藥物限制一年,較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兩年以上更為嚴格,若未妥善控制病況,將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及腸癌風險。據統計,取得IBD重大傷病患者數,從2020年2595張成長至2024年八月的7698張,且有被低估之的疑慮,引發醫界關注。IBD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前者主要侵犯大腸表層黏膜,後者則可能從口腔到肛門全面侵犯,並深入組織層造成穿孔、瘻管等嚴重併發症,出現小便有菜渣、反覆泌尿道感染,或陰道、陰囊、皮膚上產生小洞及糞便排出;研判飲食西化、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導致IBD患者在亞洲快速增加。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的兒子18歲發病,大學四年因病休學三次,體重從80幾公斤掉到50公斤,還衍生肛裂、瘻管、切腸與做腸造口,迄今與病共存20年;另名30幾歲男性病患因大腸、小腸嚴重潰爛、纖維化而被全切除,肚子有7、8個瘻管,無法正常飲食,被迫辭職,太太只能在先生就醫的醫院,擔任清潔工才能就近照顧,但該病患仍因病情過重在去年過世。藥物給付僅一年 治療中斷恐增復發風險截至九月底,克隆氏症有五種、潰瘍性腸炎有六種進階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患者如符合給付條件,一年可省30到50萬元的藥費,大幅減輕經濟負擔。然而,藥物一次僅給付一年,比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兩年以上嚴格,療程結束後,無論病情是否穩定,都必須停藥三個月,待病情復發並再次符合健保規範,才能重新申請藥物治療。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秘書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表示,患者用藥斷斷續續,增加疾病復發風險,也可能造成藥物失效,需要使用更新或更昂貴的藥物來控制病情;復發亦將中斷患者原本穩定的課業和工作,讓患者產生憂鬱和焦慮。目前IBD治療目標是「內視鏡黏膜癒合」,可降低復發、住院、手術、併發症以及癌症等風險,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表示,復發會造成頻繁就醫、住院、手術,長期腸道反覆發炎更大幅增加腸癌風險。顏旭亨表示說,放寬治療療程限制,能幫助病人控制好疾病,維持生產力、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面對少子化的挑戰,政府更應該改變策略,幫助這群年輕病人回歸社會;醫療端也應提供腸胃科、外科、營養師、護理師、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等跨科團隊的照護,更全面地協助病友及其家屬,提供更完善的疾病照護。李柏賢也提醒,IBD初期症狀為肚子痛和拉肚子,易與腸躁症混淆,腸躁症患者多在白天或有壓力時腹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肚子痛就會緩解;若民眾半夜腹痛痛醒、合併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大於三個月等IBD警示症狀,應進一步就醫接受檢查。
-
2024-10-19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成全球第2大流行病 專家:骨折死亡率遠高於癌症
根據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在2070年達到46.5%。人口老化讓骨質疏鬆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台灣髖部骨折率更高居亞洲首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說,每3名台灣女性中就有1位在其一生會遭遇一次脊椎、髖部、肩關節或腕部骨折,男性則約每5人中有1位面臨骨折風險。陳崇桓表示,骨質量大約25歲達到高峰,40歲後逐年流失,尤其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建議民眾將「骨本」視為銀行存款,年輕時累積骨本,年老時逐漸消耗,鼓勵65歲以上停經女性、70歲以上男性、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以及50歲以上曾有骨折史,或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至24%,遠高於許多癌症,且近80%患者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陳垣崇表示,長者更是骨折高危險群,骨質疏鬆性骨折長者,近半數在1年內會再度骨折,且2次骨折後死亡風險大幅提升,建議患者藉由藥物治療,改善骨質密度,並遵從醫囑,勿自行停藥,才能確保療效,並降低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許多患者直到骨折才察覺病情。陳垣崇表示,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風險增加,造成患者長期臥床,連帶導致褥瘡、肺炎、尿道炎、靜脈炎等感染風險,並造成營養不良、情緒低落等情況,影響生活品質。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陳垣崇提醒民眾,可藉由改善居家環境,保持燈光明亮、地面乾燥,並穿著防滑鞋以降低跌倒風險,平日也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才能對抗骨質疏鬆。
-
2024-10-18 醫療.心臟血管
好膽固醇愈高愈好? 醫:與心血管發生風險降低無顯著相關
不少人認為好膽固醇越高,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醫師提醒,研究顯示,好膽固醇與心血管發生風險降低沒有顯著相關,過高或過低,反而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和腦中風機會較高。隨著健康意識抬頭,現代人開始注意到膽固醇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官網,分為低密度膽固醇(LDL-C)、高密度膽固醇(HDL-C),俗稱壞膽固醇、好膽固醇,其中壞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這不代表好膽固醇數值越高越好,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主治醫師黃晨祐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近年用較精準的孟德爾隨機化大數據分析顯示,好膽固醇和心血管發生風險降低並沒有顯著相關,只是臨床上壞膽固醇過高時,常伴隨好膽固醇偏低的情況。黃晨祐表示,在部分新藥臨床試驗中也發現,單獨提升好膽固醇,而不影響壞膽固醇或載脂蛋白(ApoB)時,無法降低任何心血管事件風險,且無法延緩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此外,根據一項2024年刊登在美國心臟醫學會的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的高血壓病人,和好膽固醇介在40至80mg/dl間的族群相比,好膽固醇超過80mg/dl、小於40mg/dl的高血壓病人都有較高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機會。當然,黃晨祐強調,糖尿病族群、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多次心肌梗塞或心肌梗塞的糖尿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壞膽固醇的控制必須更嚴格,才能達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黃晨祐提醒,好膽固醇對人體是否真的是「好」的膽固醇,需要進一步研究釐清;高膽固醇病患若想減藥或停藥,建議先經醫師專業評估後再做決定。
-
2024-10-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高血壓一旦開始吃藥就得吃上一輩子?醫師曝「逆轉關鍵」能減量甚至停藥
許多人終生被慢性病纏身,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有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18歲以上民眾盛行率為26.8%,約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有網友在PTT發問,自己的同事罹患高血壓,吃降血壓藥好多年了,每天都在吃藥,像個藥罐子。他很好奇一旦得高血壓是不是一輩子只能吃藥,有沒有辦法可以逆轉?網友回應:「跑步和控制飲食可逆轉」、「過胖的減重可以藥量減半甚至康復」、「回歸自然生活看有沒有機會」、「看成因是什麼來決定」。也有人指會到吃藥代表已經很嚴重了,變成慢性病頂多只能控制無法治癒,不過乖乖吃藥還是可以活很久、過正常生活。高血壓一定要吃藥嗎?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聖典表示,很多高血壓病人擔心高血壓藥物吃多了會變成的腎臟病甚至洗腎,有些則擔心一旦吃了高血壓藥物就得吃一輩子。張聖典指出血壓高是會惡性循環的,血壓升高後容易破壞血管,會造成血管硬化,一旦血管硬化後血壓就會更高,造成心臟更大的負擔,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張聖典表示只要讓高血壓能降下來就不用繼續吃,高血壓的起始治療並不單只是藥物,包括飲食習慣、減重運動、戒菸及生活型態改變也是高血壓治療的重要環節。有不少病人藉由運動減重、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而降血壓,就不需要再繼續服用,所以血壓藥是有機會可以減量甚至是停藥。不過隨著年齡增加,血壓也會越來越高,因此大部分病人需要長期規則服藥來控制高血壓,才能達到預防的好處。幫助降血壓的5個習慣根據照護線上白映俞醫師介紹,改善以下幾種習慣可幫助降低血壓:1.得舒飲食:多攝取蔬果、低飽和脂肪2.減重:讓BMI降到低於253.有氧運動:每天30分鐘、每週五天以上4.減少鈉攝取:每天攝取範圍1.5-2.3克5.限制酒精攝取:男性每日攝取少於20克、女性少於10克當高血壓患者進行良好生活管理,從飲食與運動習慣下手,是有機會讓血壓獲得良好控制的。當血壓控制的不錯,可以與醫師討論,看看是否能開始藥物減量,切勿自行評估停藥,務必遵從醫生指示。
-
2024-10-17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醫師曝頻繁感冒5原因!感冒可以不要看醫生嗎?
每逢秋冬感冒流行季,總有一堆人感染流感。不過也有一些人,不只是在流感旺季生病,而是平常就很常感冒,這些人真的是比較虛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根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家庭醫師、醫學博士Neha Vyas分析,以下5個原因,可能是造成你比別人容易感冒的凶手,而其中一些原因是可以預防的。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1.壓力研究指出,慢性或長期的壓力,是人們比平常更容易生病的第一大原因。慢性壓力會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長期而言,也會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動脈粥狀硬化或堆積導致心臟病、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濕疹、胃潰瘍等現有疾病顯著惡化。2.年紀大了年紀大會比較容易生病。Vyas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免疫系統不再像年輕時運作良好。人無法控制自己變老,但還是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及營養補給來彌補缺失。3. 常接觸細菌日常有3種情況較可能經常接觸到細菌:.經常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常搭飛機的人,因為擁擠的飛機、公車或地鐵很容易傳播細菌。.如果你的娛樂或社交活動較多,特別是需要經常跟人握手,你就更有可能生病。.如果家裡有小孩,大人也會比較頻繁的感冒,多半是被抵抗力較弱的小孩生病所傳染。4. 口腔不健康口腔中存在許多細菌,不健康的口腔會影響整體健康,因此,要盡可能照顧好你的牙齒和牙齦,以預防口腔感染,及創造更健康的口腔微生物,口腔中如有大量的有益細菌,將可以幫助你更輕鬆地抵抗病毒和有害細菌。5.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如果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則可能導致你較頻繁生病。這通常是治療的結果導致,不是疾病本身。類固醇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藥物,但它會使免疫系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因此讓你較容易生病。6個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了解了上述幾項造成生病的常見原因,想要減少感冒,當然就從導致的病因改善,才能增強免疫系統,而這得從日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如果不幸還是生病了,則要盡可能待在家裡,別再到處趴趴走散播病毒。1.減少壓力2.健康的飲食3.適度的活動4.充足的睡眠5.定期看牙醫,照顧口腔健康。6.經常洗手,避免觸摸臉部,以免將細菌和病毒傳播到眼睛、鼻子和嘴巴。感冒需不需要看醫生?何時需看醫生?感冒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這是網路上經常有人在討論的議題。衛福部「台灣e院」上面也有相當多相關詢問的問題。有人主張感冒根本不需要看醫生,甚至也不需要吃藥,就讓它自己好;但也有人說不看醫生經常只會拖到病程變嚴重,不然就是一直傳染給別人。根據「台灣e院」醫師線上回覆指出,確實一般輕微的感冒,大部分3~5天就會自然痊癒,許多人不必吃藥也會好。但如果有自體免疫不足、免疫力較弱、過度疲勞、具有慢性疾病等這些因素,就可能演變成嚴重的併發症,例肺炎。所以感冒要不要去看醫生,真的得視自身的情況考量,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此外,如是感染流感病毒,因其症狀較複雜及嚴重,傳染力也較高,建議還是要去看醫生。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藥師沈采穎也曾受訪指出,發燒、打噴嚏、咳嗽、喉嚨痛等輕微的感冒症狀,主要是靠免疫力殺死病毒,並無特效藥,因此最好多喝水多休息,等待免疫力恢復;若超過3天症狀沒有緩解,再就醫。而如果有去看醫生,診所開藥或藥局的指示用藥主要作用是緩解不適症狀,若是症狀緩解,就可停藥。但如是流感、新冠吃抗病毒藥,就一定要吃完療程。【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Why Do I Keep Getting Sick? .衛福部「台灣e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6 焦點.元氣新聞
全身性紅斑狼瘡控制不好會復發或引起腎病? 做好「兩大關鍵」降低風險
一名被診斷是「全身性紅斑狼瘡」的年輕女性患者,因服用類固醇後自覺外觀變胖而不按照醫囑用藥,導致疾病控制不佳且產生腎臟併發症,最終導致洗腎。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陳政宏醫師說明,全身性紅斑狼瘡(以下簡稱狼瘡)患者需要長期且定期回診追蹤治療以穩定控制疾病。病患不按時服藥或未與醫師共同討論並配合醫囑服藥,是造成疾病復發或是引起併發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兩位就有一位腎炎,是狼瘡最嚴重的表徵之一陳政宏醫師補充,人體正常免疫系統是一個砲口朝外、抵抗外敵的防疫系統;而狼瘡是一個免疫調節失去平衡而導致炮口朝內,攻擊了身體各式各樣的組織和器官。如:皮膚、頭髮、關節、血液、血管、肺、心、腎、神經系統及腦。其中,統計顯示,每兩位狼瘡患者中就有一位可能會出現腎臟的併發症,稱為狼瘡腎炎,它是狼瘡最嚴重的表徵之一,通常在診斷狼瘡後五年內就可能會出現。此外,研究指出,狼瘡腎炎在兒童相對於成人患者又更常見,而此併發症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惡化,並導致腎衰竭,因此我們不可忽視它。狼瘡需長期治療     專家:目標是避免或延緩器官損傷狼瘡在過去由於治療困難,被稱為「不死的癌症」,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的吳昭儀醫師表示「這種說法需要調整了」,狼瘡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疾病,目前國際上都有標準建議的治療方式。只是這個疾病不像感染症吃藥幾天或一個禮拜就能控制,而是需要以年為單位的長期治療,病人需要長久乖乖吃藥才能讓疾病處於穩定的狀態。治療狼瘡的終極目標是避免或延緩器官損害。研究顯示,穩定控制疾病活性和造成復發的風險因子、及早使用正確的治療介入並降低類固醇使用量可讓器官損害的機會降到最低。目前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包括奎寧、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等。吳昭儀醫師說明因為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和其他多種副作用,患者可以和主治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用藥。國際共識已經提出了新建議,大劑量類固醇僅作為疾病活動期間使用的銜接療法(bridging therapy);針對長期使用,國際共識也進一步降低口服類固醇的每日可接受臨界劑量。亦即把類固醇的角色定義在”使用時間盡可能縮短,劑量盡可能降低;在醫師評估適合的狀態下,以停用為最終目標”。狼瘡復發對器官傷害大! 切勿未討論就自行調整藥物或停藥陳政宏醫師指出,狼瘡是一個複雜且全身性免疫失衡的問題,患者除了應用自己的感受去告訴醫師疾病狀態外,醫師同時可透過定期抽血、驗尿等相關指標評估疾病的控制情況;另外,每位狼瘡病人的抽血基準值是不一樣的(如C3/C4 或anti-dsDNA等),因此患者不應與其他病友的狀態或用藥進行比較。舉例來說,輕度患者則不需要太多免疫抑制劑;而中度,甚至重度的患者,則需要類固醇脈衝治療或其他進階免疫藥物治療。進行疾病活躍性評估是需要時間累積,而非單從一、二次數值就能夠進行判斷,除緊急狀況除外,千萬不要未與醫師討論而自行做藥物的調整。臨床上有遇過孕齡女性患者因為想懷孕而自行減藥或停藥,或改服中藥及其他健康食品等情況,陳政宏醫師表示,疾病治療的過程中,若有任何想法都應主動告知醫師,一起討論藥物如何調整,特別是當想要有懷孕的計畫。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病人因為用藥後產生副作用,或不確定不適感是否由藥物副作用引起,因而自行停藥或減藥,這可能導致醫師在判讀相關檢驗指標後誤以為病情控制不穩定,進而調增藥量。陳醫師補充,上述提到的這些狀況都可能導致狼瘡復發或增加感染的風險,而每一次復發或感染都會對身體器官造成進一步不可逆的傷害。建議患者除按照醫囑定時服藥外,任何病況的變化或藥物調整都應與醫師討論,這是穩定控制狼瘡及狼瘡腎炎的兩大關鍵。ReferenceAdamichou, C. & Bertsias, G. Flar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agnosi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8, 4–12 (2017).Lupus (SLE) Versus Arthritis. https://versusarthritis.org/about-arthritis/conditions/lupus-sle/.Brent, L.H., MD Lupus nephritis: Practice Essentials, pathophysiology, etiology.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330369-overview#:~:text=Lupus%20nephritis%20is%20clinically%20evident,clinical%20manifestations%20of%20kidney%20disease.Musa, R., Brent, L.H., and Qurie, A. (2023). Lupus nephritis. StatPearls - NCBI Bookshelf.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99817/.Pan, L. et al. Childhood-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glucocorticoid pulse therapy.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4, (2023).Lupus nephritis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https://www.kidney.org/kidney-topics/lupus-nephritis#:~:text=Up%20to%203%20out%20of,within%2015%20years%20of%20diagnosis.Lupus erythematosus is called the "immortal cancer" and can affect the whole body! Be careful if these symptoms appear - iNEWS (inf.news)De Larrinoa, Í. R.-F. F. et al. Preventing organ damag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e impact of early biological treatment.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22, 821–829 (2022).Ms, C.M.B.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medication: antimalarials, NSAIDs, DMARDS, immunomodulators, rheumatologics, other, corticosteroids, DMARDs, other, interferon antagonists, calcineurin inhibitors, calcineurin inhibitors.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332244-medication#showall.Fanouriakis, A.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2023 update.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83, 15–29 (2023).NP-TW-LPU-WCNT-240002Date of preparation: Aug 2024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
2024-10-15 醫聲.慢病防治
男人性慾降低是睪固酮惹的禍?醫師說影響最大是這裡
老男人最怕被嫌只剩一張嘴,這意謂著性功能開始衰退,只會碎碎唸,認定是男性荷爾蒙搞得鬼。實際上,男性在40歲之後,男性荷爾蒙睪固酮開始下降,主要影響的是認知功能、肌肉量下降、情緒化,性慾下降影響最小,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祕書長張奕凱醫師指出,很多中壯年若同時出現體力變差、情緒易怒疲勞,可以抽血檢驗睪固醇,有研究指出,補充睪固醇2年後,不只可能情緒平穩,還能減少4成的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機會。日前一名50餘歲的銀行員因過於爆怒、全身倦怠影響到家庭及工作,常和老婆起爭執,老婆覺得不太對勁,將先生帶至診間檢查,張奕凱醫師幫患者抽血檢驗睪固酮,發現正常數值為350-400ng/dl,但患者只有一半200ng/dl,後來跟患者溝通說明後,體外補充凝膠睪固酮後,患者精氣神都回來了,生活品質好很多,夫妻都滿意。張奕凱指出,很多人認為睪固酮只影響性慾,但實際上最響最大的是身體肌肉量及脂肪分泌及認知能、骨密度,但中壯年後身材走樣體力變差,總認為「年紀大,體力變差是正常」,因為疲累性慾也跟下降,甚至記憶力思考能力都變差,由於影響肌肉脂肪比例,三高及肥胖的情形就跟著發生,逐漸影響身心健康。男性須「保養」身體,才能維持生活好品質很多男性認為,這些都是自然老化現象,不用理它,但張奕凱強調,睪固酮隨著年紀開始減少,適時補充不只可以改善身心疲累情形,減少與家人的爭執,主要是能維持生活品質,男性要用「保養」身體的概念來看待睪固酮的補充。日前,澳洲有一份研究認為,補充睪固酮還能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張奕凱指出,男性睪固酮下降會造成肥胖,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澳洲的研究將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前期或是初確診糖尿病的個案分成兩組,實驗組為接受睪固酮治療的男性,每3個月注射一次長效型針劑睪固酮,治療2年後,發現比起安慰組有接受治療者,可以降低41%的糖尿病發生機會,這也代表糖尿病前期患者被治療後可逆轉。目前體外補充睪固酮的方式,有塗抹經皮吸收、長短效針劑、鼻粘膜內製劑等,各有優缺點,睪固酮若低於350ng/dl且有合併症狀,健保可以給付每二到三週打一針的針劑型,其餘劑型得自費使用,由於補充睪固酮有可能影響造精功能,若有生育問題須小心使用,另外,也會長期追蹤PSA數值及血比容數值。張奕凱認為,男性在50歲之後,在進行健康檢查可以檢驗睪固酮,若不足就應該與醫師討論補充,很多男人即使自費用藥後,體會到用藥好處後,多數不會停藥而是繼續使用,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4-10-12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7分靠飲食!網推TOP6飲食減重法讓你越吃越瘦
【文·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飲食減重法」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飲食減重法排行。減重就像一場馬拉松,不是短期的衝刺,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堅持。現代人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不再單純追求外表的纖瘦,更會透過飲食管理與適量運動,達到穩定持久的瘦身效果。其中,「飲食減重法」因不需激烈運動、易於融入日常生活,且效用也在多項研究中獲得證實,成為許多人的瘦身首選。接著就一起來了解更多飲食減重方式及它們的特點吧! 「低醣飲食」助擺脫飯後昏沉 網推「間歇性斷食」適合新手入門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飲食減重法」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低醣飲食」最受關注。低醣飲食又可稱為「低碳飲食」,實行關鍵就在於降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等醣類的比例,正確的食物選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延長飽足感,還能刺激燃脂,幫助瘦身。便有網友實測低醣飲食,表示「比較有感覺的是低碳時下午精神似乎變好了?沒有那種吃飽後昏昏欲睡的感覺」,其他網友也分享自己的減醣方式,如「我是改成一天兩餐。一餐不吃澱粉,一餐吃一個便當,會含白飯」、「現在飯每餐只吃半碗,盡量糙米五穀米,吃完都不會想睡」等,除了瘦身外,對精神的改善也十分明顯。還有廚師親測自己研發的減碳料理,並大方分享前後對照圖,吸引網友回覆「臉變尖,下巴脖子都出現了」、「有精神,變年輕」,認為正確的瘦身對身心靈都有幫助。而「中醫減肥」也受到不少網友推崇。中醫減肥主要是透過中藥促進代謝、改善體質,也可選擇搭配針灸、埋線等傳統療法幫助抑制食慾,加強減重效果。不過也有不少人對中醫減重抱持疑慮,對此有過來人分享「半年瘦了快20公斤超級滿意」、「最有感是內臟脂肪,從8.5到5.5」,並透露其原理就是「讓自己容易飽、不太餓到想吃零食餅乾,久而久之就會降體脂+食量變小」,進而達到「熱量赤字」。但網友也提醒「中醫減肥只是輔助+幫助,你還是要飲控跟運動,不然就是白花錢」,若過度依賴中醫,沒有養成正確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容易在停藥後「打回原形」。此外,168斷食、隔日斷食等「間歇性斷食」也十分受歡迎。常見的間歇性斷食通常是以日或週為單位分配「進食」與「空腹」的時間,以幫助降低熱量攝取並刺激燃脂,手法較溫和且容易入門。有不少網友分享「間歇性斷食一年半了⋯⋯效果非常好已經養成是生活習慣了」,更有人笑稱「少吃一餐,省很多錢」,認為間歇性斷食好處多多,成為許多減重新手的首選方式。減重是一場長期抗戰!急於求成往往事與願違,容易復胖。若你也正朝著理想的身材前行,不妨選擇一種能融入日常生活的飲食減重法,保持耐心與積極,讓減肥之路變得更輕鬆、有成效,取得理想的體態吧!《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調查方法:本排行係使用《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統計觀測條件之「飲食減重法」相關討論則數。觀測期間:2024/06/29~2024/09/29,共三個月。觀測來源:討論區、社群網站、新聞、部落格(排除抽獎文)快使用全台最全面的網路聲量工具——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帶您輕鬆用大數據看時事,了解民意風向、網友喜好!【熱門時事難掌握?超夯話題都在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花10秒鐘訂閱OpView電子報,從此話題、趨勢不漏接!《Social Scan 社群話題週報》:提供最新的熱門排行榜及熱門話題調查局,話題時事一把罩。《Social Watch 洞察報告》:每月兩期,內含深度產業分析、議題拆解等精彩內容等你來挖掘。想看更多排名主題?快快許願告訴我們吧提供題目► marketing@eland.com.tw
-
2024-10-12 癌症.癌友故事
《希望之花》為自己畫個圓.小婷的故事
每個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花。以月光的凝視灌溉,在屬於自己的花期裡,靜靜地盛開出最美好的色彩花香,最動人的容顏姿態,疏影凝露暗香浮...癌症介入,成為她們人生中的分水嶺,生命變得和過去很不相同。我的功能就是賺錢身形瘦弱,容顏清麗的小婷,擁有一個小小的、幸福的家庭,那是由疼愛她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女兒與她三人所共同組成。但在這之前其實她的人生過得並不快樂,因為她來自一個有著多重問題的原生家庭。小婷在結婚前從來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父親有酗酒習慣,自小就對她暴力相向,長期被毆打的她,身上總是帶著瘀血和傷痕,還經常昏倒,在學校自然也被另眼相待,這使她自卑自賤,與外界產生很大的隔閡;而母親不但不曾給過一絲絲溫情和關懷,也從來沒有保護過她,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不能滿足,冷漠到讓小婷凡事只能自立自強。對雙親來說,小婷在家裡唯一的功能就是賺錢。在父親過世後,母親更是直接兩手一攤,父親留下的債務和家裡一切所需和支出全都指向小婷,用感情勒索方式強要她承擔一切。對母親來說,身為老大的小婷扛起一家子是命定的責任,照顧弟妹是此生的義務。因此,即使在小婷傷心無助地告知母親自己罹患乳癌,必須暫停工作回家休養的消息時,家人們對她仍然毫無憐惜之情,既沒有人關心也沒有人在意她的健康和心情,就連在治療期間,母親甚至還一臉不以為然地逼迫著她:「得了癌症很了不起嗎?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生病就不用賺錢嗎?妳已經休息很久了耶!那我們房租怎麼辦?妳弟弟妹妹的生活怎麼辦?」確診時的震驚痛苦,也遠遠不及母親淡漠無情的態度傷透了她渴求母愛的心。「媽,我不是感冒了,我是得癌症啊……」如今再度提起當時情景,小婷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點亮生命的貴人相較於母親的冷漠殘酷,當時已經論及婚嫁的男友也是現在的老公,則是給予她滿滿的關懷和鼓勵。說起與男友的緣分也是很特別,過去小婷的生活已屬不易,感情路上也總是跌跌撞撞的,偏偏又遇到一個糟糕至極的渣男,在心灰意冷之餘打算輕生,當時正好男友經過,一眼就看出她的意圖,便故意取笑她:「妳該不是要自殺吧?現在還會有人要為了感情自殺喔?笑死人了!妳要想清楚,妳覺得那個男的會在乎嗎?」這席話看似玩笑,卻讓她茅塞頓開而挽回一命,也意外地牽起這段不可思議的姻緣紅線。在她罹癌之後,雖然這個從事大型吊車作業、粗獷的男友不善於言辭表達,對她的關心擔憂也總是不願形之於外,內在卻藏著一顆柔軟的心。小婷說:「他在我面前都裝出一副沒事的樣子,在我進診間看報告前,看我緊張得要命,還會拍著我的肩膀嘻嘻哈哈地講笑話給我聽,叫我不用怕……但是我有一次無意間看到他在跟朋友講很久的電話,還講到一副快要哭出來的樣子,仔細一聽才知道原來他就是一直在講我的事情,他跟朋友詢問五年存活率到底是可以活多久,又一直問該怎麼照顧我,該怎麼吃,該買什麼給我……我才知道原來他這麼擔心我。」小婷因為怕自己的病會拖累他,一度想退還訂婚戒指給他,男友卻怎樣也不肯收。「我在醫院心情很不好,對他說出很多很負面的話:『反正我就快要死了,你就走啊!不用可憐我。』他就買了一碗飯,靜靜地坐在我旁邊一直攪拌、一直攪拌。直到我餓到受不了,才跟我說:『很香吧?很想吃對不對?想吃就證明妳還有積極的生命力,記得這種想要吃的感覺,好好維持住求生的意志,不要罵我了,保留一點體力先吃飯啦!』」男友常需要移地工作,但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前來相陪,對她始終不離不棄,雖然既不浪漫也不溫柔,逕自用他自己笨拙的方式陪伴鼓勵著她;尤其是男友累積20多年菸齡,卻在她罹癌後一聲不響地就戒掉了,這些行動都讓她非常感動。即使如此,小婷仍然因為自己的病而沒有結婚的打算。千辛萬苦 成為一個母親因為自己家庭的不圓滿,小婷其實非常渴望能擁有一個平凡、正常的家庭,她當然想要有孩子,要用自己不曾擁有、一直希望能夠擁有的母愛去好好愛自己的孩子。大概在治療後的五年左右,醫師知道小婷一向很想當媽媽,認為這段時間病情都很穩定,年紀也已經不小,如果真有懷孕的打算,就應該要趁現在試試看。只想有孩子仍不願意結婚的她,本來也已經得到了男友的尊重和諒解,卻因為一位朋友主動積極地為他們籌畫驚喜求婚橋段,讓她半推半就的走上了婚姻的道路,就此兩人攜手往幸福的方向前進。懷孕生子也是個大驚喜,當初醫師只給了她半年停藥時間,而且無法憑藉其他助孕藥物針劑,只能靠自然方式去努力懷孕。「那時我在中部工作,我先生在南部工作。我每天下班後要開車去找他,我們必須掌握體溫、計算排卵時間,把握每個機會,我們還去跟人要各種好孕符……」但肚子就是一直沒動靜,醫師後來甚至安慰她,可能是因為高齡、還有藥物長期壓抑卵巢的關係,懷孕機率本來就不高,勸她不要抱太大希望。但最後一個月,就在小婷已經呈現放棄的心態,準備再過幾天就要回醫院繼續使用抗癌藥了,沒想到在沒有預期要達標的情況之下反而特別放鬆,結果真讓她懷上了孩子,連醫師都感到不可置信。只是難關一關過了還有一關,小婷從懷孕初期就狀況不斷,一開始是找不到胚胎虛驚一場,後來又是出血必須臥床,一度以為會留不住胎兒。接下來開始全身起疹子,然後是嚴重的孕吐。好不容易捱到預產期,卻又始終不見開指,最後終究還是吃了個「全餐」才生下孩子(先歷經自然產產痛的煎熬,卻需剖腹產子,再忍受傷口與收縮疼痛)。術後仍然出血不止:「我覺得大腿好熱,聞得到濃濃的血腥味,耳邊聽到護士說要輸血……但是我根本不在乎出血多少,滿腦子只想著我還沒看到女兒。」小婷提起女兒,慈愛的母性溢於言表:「但是一切都很值得!我女兒是一個天使寶寶,她的哭聲很小聲,就是很柔弱、很讓人心疼,卻不會覺得快崩潰的那種。才剛出生就能睡過夜,也不太哭鬧,就連我有時候忘了餵奶,她也會乖乖的等我。」好險,築起保護牆「我生病了以後,我先生總是告訴我世界很大、很美好,不要整天只想著家裡和工作。他一直都鼓勵我要積極治療,也要我多出去走走。他因為工作的關係沒辦法陪我,所以特地找了朋友陪著我出國玩。」在丈夫的鼓勵之下,小婷開始跨出步伐向外探索世界,當眼界變廣了,心境也變得截然不同。「我後來還能帶媽媽出國玩,至少讓她心情好一點,不要再跟我針鋒相對,我甚至能偶爾跟她撒嬌,媽媽講話也就變得不再那麼尖銳。」小婷的先生在婚前就幫她規畫未來,買了一張癌症保險,當時還被小婷笑罵是不是對她有什麼奇怪的意圖,何必浪費這種錢?沒想到事隔不久就拿到了這筆保險金。「保險公司送來那筆錢的時候,其實我很難過,感覺那筆錢就是要用在我的身後事了……但是我先生跟我說,有了那筆錢,能讓我擁有醫療品質,也讓我擁有尊嚴。我不用再去看人臉色,也不會因為沒辦法工作而放棄治療。」小婷母親則是一看到那筆錢眼睛整個就亮了,還想出很多用錢的方法,要她拿出來買房給弟弟、買車給家裡,要她弄這個弄那個……「但我什麼都不想聽,只覺得很崩潰,得癌症以來,她連一個擁抱一句安慰都沒給過我,那筆錢是我用生命換來的呀!」在一場家庭革命後,小婷決定聽從先生的話,不再將錢投入娘家,而是以自己的名字用這筆錢買下房子後出租。長久以來曾經非常怨恨母親,也痛恨自己出身這樣的家庭,要談寬容何其容易?在買了房子以後,小婷彷彿為自己築起一道保護牆,有了靠山和力量,和家人拉開距離減少見面,也就漸漸減少摩擦,反而能慢慢放下、消弭心中那股怨念,也讓自己更為平靜快樂。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過去的身世遭遇和病痛讓小婷體悟到,外在的一切無論是金錢、房子、父母、丈夫、子女都不可能與你相依永久,真正能夠陪你從生到死的就只有自己。身體是自己的,苦痛只有自己感受、只有自己懂,如果連自己都不心疼自己,還能期待誰來善待你呢?「我很早就體會到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別人說我好可憐,我只想問,你根本沒受過這種苦,怎麼知道我有多可憐?我覺得我的乳癌就是從小這樣壓抑累積抑鬱所造成的……」以前虛弱無助的內心需要接受別人給予善意,現在她成為一個擁有強韌力量甚至希望能為他人付出的人,小婷一路走來累積許多心得,樂於訴說自己的故事,曾經自己寫了文章投稿,就是希望讓更多癌友知道,最重要就是好好愛自己。她花了好多時間才學會將心力投注於對的事情上,癌症不會是絕症,只要保持樂觀心情受惠的一定是自己,積極治療仍能有重生的機會,她不希望姊妹們走無謂的冤枉路。她留意到癌友相關消息,主動到希望小站捐髮,因而認識了希望基金會,也為自己打開樂活學苑的門,無論是肚皮舞、瑜珈、烘焙或是手工縫紉都積極參與,多采多姿的活動讓她的生活也躍動了起來。此外,由於長期的賀爾蒙治療的副作用造成某些性方面的困擾,在社工建議下,她參與了性福處方團體活動,在私密且安全的情況下溝通交流,了解原來最好的性愛處方其實是彼此真心的相處與陪伴。小婷說:「我在這裡學會了放鬆,學會了好好愛自己,練習專注在彼此互動的感覺。以前的我很內向也很緊繃,根本就不可能去嘗試這樣的事情。」一個自小被家庭壓榨成整天只想賺錢、忘卻自我的工作狂,不知有多少個夜晚曾絕望到想要結束生命,轉變成終於打開視野和心境,學習放慢步調笑看人生的小婷,在這段日子裡,她走上巴黎鐵塔、去沖繩潛水、赴澳洲爬觀光塔……整個人變得更有自信、更有魅力。無數個暴雨的夜晚已經過去,小婷跨步走出那個不可能圓滿的小圈圈,讓溫煦日光照進她的世界裡,不知不覺中,她已經為自己畫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圓。
-
2024-10-08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糖尿病】疾病治療不只控「糖」 更要控「醣」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頂埔中心診所家庭醫學科院長 張嘉興醫師提供】大多數第2型糖尿病友合併有肥胖的問題,源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熬夜、飲食不規律及缺乏運動,這些因素導致身體代謝異常和胰島素阻抗,引發血糖和體重失控。面對有血糖以及體重需要兼顧的患者,治療上會選擇能同時控制血糖以及具有減重效益的藥物,但最重要的仍是改變生活習慣,找到適合的家庭醫師,配合醫師飲食和藥物治療,可以把體重和血糖都雙達標。三大步驟和一項重要提醒,兼顧血糖及體重管理:第一步-飲食調整:了解「糖」與「醣」的差別許多患者會說,他不喝含糖飲料、不吃含糖食物、也控制熱量,但病情依然控制不好。但細看他們的飲食,就會發現雖然減少了「糖」,卻忽略了「醣」的攝取。我通常會舉「水果」和「澱粉類食物」具體介紹含「醣」食物。如不甜的水果,像香蕉、鳳梨,含醣量就偏高,過量攝取會導致血糖波動與體重增加,因此要記住「水果可吃不可多」的觀念;以及澱粉類食物如餅乾、麵包、白飯等,都是常見也容易過量攝取的含醣食物,更會導致血糖波動及體重增加。在改善飲食習慣時,建議患者以調整進食順序來控制攝取的食物,如先喝湯、再吃青菜,後吃蛋白質,這樣能增加飽足感,減少吃到不合適食物的可能,也要多諮詢醫師,先認識食物、再吃食物,也能減少選錯食物的問題。第二步-規律運動:不限種類 「動」起來最重要 很多患者會糾結於運動能減去多少熱量,然而運動是會改變體內的荷爾蒙跟代謝,能幫助患者改善胰島素阻抗,也間接改善血糖及體重。此外,許多患者可能因為體重過重造成膝蓋不適,或動起來容易喘,反而不願運動,不利於疾病控制。其實運動首要做的就是「動」,無論是快走、慢跑、游泳或爬山,找到一個自己喜歡、能堅持的種類,先動起來最重要。然而有患者會說哪項運動做起來都不舒服,那我就會建議他上網找國民健康操,做一些簡單的動作,至少先動起來。並且維持每周至少三次的運動,每次三十分鐘,強度則達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的程度。第三步-藥物輔助:兼顧血糖、體重的治療藥物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顯示,透過減輕體重就能下降血糖,也能減少如心血病等併發症的風險,體重就算僅有減少5%,也能帶來益處。目前臨床上常見能兼顧血糖、降低體重的藥物包含Metformin、GLP-1腸泌素、SGLT2抑制劑,建議患者,在用藥和調整生活習慣後,血糖和減重效果仍不理想,應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更換藥物:要維持血糖穩定、不復胖,才能延續健康糖尿病是代謝性的疾病,無論是身體的代謝或胰臟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的功能,等都會受到身體老化或疾病的影響。而透過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及肥胖者減輕體重,是有很高的機會能減輕藥量,或在醫師的評估下停藥,僅需定期回診及檢測追蹤。然而患者仍要謹記,長期維持血糖、體重在標準範圍,不讓數值忽高忽低,才能真正的穩控疾病、延續健康。【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06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一場颱風假的省思
颱風逼近,政府為了減少民眾外出上班上課的風險,在考量風雨可能的規模後,宣布因應風災暫停出勤,就是大家口中的「颱風假」。然而這個停止出勤日,並非真正的「假期」,原始目的是讓民眾待在家裡避免危險,只是對主管機關來說,也真的很難預料此一決定之後是風雨交加、抑或無風無雨。這幾天北部有些地區就多了兩天無風無雨的非出勤日,孩子們因為不用上學樂得開心,他們還不理解這樣的假期可能是嚴重的災難或經濟損失而換來。然而對於長期在醫療工作的人員來說,沒有所謂的「颱風假」,病人還是需要照顧、有緊急需求的人會來掛急診,醫療人員有必須風雨無阻前來醫院的天職。這當中出現了矛盾又無解的問題:所謂的「緊急就醫需求」,究竟是醫療端判定?或是民眾主觀覺得緊急?正常來說,醫院的「非緊急部門」會隨著颱風防災而關閉,保留原本就不因天災國定假日等休息的急診。當風雨極大時,民眾會自行決定擇日就醫,若身體極度不舒服,自然冒著風雨也得來掛急診。然而,隨著無風無雨的颱風假出現,民眾不會因為風雨被困在家中,仍可安全抵達醫院時,可能因為到了醫院才發現門診沒開,也可能心情著急覺得仍需就醫,這些病人會大量湧入颱風天仍持續運作的急診。「我都到醫院了,不能在急診處理一下嗎?」「我的慢性病藥物吃完了,門診沒辦法拿藥,可以在急診拿嗎?」「我想開診斷書請領保險,門診沒開,可以在急診開嗎?」「我本來排定今天要做檢查,可以從急診安排嗎?」「可否請急診幫我聯絡我的主治醫師過來看?」過往急診雖不乏處理非緊急病患的需求,柔性勸說請其改掛門診,然而颱風天的亂象,則沒那麼容易處理,不時出現醫護人員與病患的衝突。事情總有兩面,從醫療端看或許覺得許多不急之事,既然颱風打亂了原本節奏,那就改天再行;從病人端來看卻不是如此,特別是有些需要持續用藥,不適合貿然停藥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抗凝血藥、器官移植後的抗排斥藥,甚至是抗癌的標靶藥物等),姑且不論只停幾天藥是否加重疾病(這是專業醫療,很難一以概之),單是病人的擔心,便很難由第一線人員來說服。然而從急診開立長期慢性處方,這是個怎麼都說不通的事。有些醫療機構會因應開設領藥門診,有些機構索性門診照舊,為的就是避免這些爭議與爭執,只是這樣的作法究竟是院方的權宜之計,還是中央主管機關該給予的規範?一場颱風假,放出的問題值得深思,如何在病患就醫權益、醫院運作與醫療從業人員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八至九成胃癌來自幽門桿菌 一表看懂4種常見檢測法差異
衛福部統計,高達八至九成胃癌的致病因子為幽門桿菌,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表示,以往須透過胃鏡檢查,確認為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健保署才給予殺菌藥物給付;自今年8月1日起,放寬為以呼氣碳13、糞便抗原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切片檢查發現幽門桿菌陽性者,均能獲得二周的藥物治療給付,預估5萬多人受惠。胃癌高風險群1.有胃癌家族史者。2.50歲以上民眾,尤其是男性。3.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者。感染幽門桿菌會增加胃潰瘍、胃癌風險,目前檢測方式分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侵入性檢查胃鏡檢查:取病理切片或取胃中的細菌培養,觀察有沒有幽門桿菌。非侵入性檢查1.碳13尿素吹氣法.須空腹至少2小時,喝一杯藥水等待半小時,對著袋子呼氣即可檢測。.目前準確度最高的檢測方式,亦可用於評估除菌後效果。.非侵入性檢查中費用最高者。2.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檢測糞便中幽門桿菌抗原,可了解幽門桿菌感染狀態,也可於除菌後用來評估除菌效果。.檢測費用相對較低。3.抽血檢驗.檢測血清裡有沒有幽門桿菌抗原,但此方式無法區分是曾經或持續感染,若陽性仍須再以碳13尿素吹氣法或糞便抗原檢測確認,檢測費用最低。抗生素殺菌成功率八至九成,可用碳13吹氣確認。幽門桿菌治療方式,目前為採用抗生素合併抑制胃酸藥物,可以使用三合一或四合一藥物治療,依衛福部「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目前幽門桿菌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四合一治療,包括10至14天鉍劑四合一治療或14天非鉍劑四合一治療;若第一線治療未成功滅菌, 第二線治療則會使用鉍劑四合一療法或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治療幽門桿菌需使用抗生素,服藥時間約10至14天,目前藥效殺菌率可達八至九成,但服藥後需停藥一周,再進行碳13吹氣檢查,確認是否殺菌成功。羅景全說,如果療效未達九成,可能與藥物劑量、服藥時間不夠久或體內已有抗藥性等有關。建議服藥治療後,除採用碳13吹氣檢查確認殺菌成效外,也可以利用胃鏡再次檢查有無出現病變。幽門桿菌篩檢試辦計畫,下半年將啟動。羅景全說,依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最新「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建議胃癌高風險群應優先篩檢幽門桿菌,包括一親等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者。他提醒,50歲以上民眾罹患胃癌的風險相對增加,應特別注意。為早期發現體內有無幽門桿菌,進一步防治胃癌,黃柏翰表示,衛福部國健署於今年下半年,將在部分縣市進行幽門桿菌篩檢試辦計畫,目前針對45至74歲民眾,以糞便篩檢方式檢查幽門桿菌,期盼透過此計畫找出帶菌者進行治療,以有效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殺菌成功後,可能再感染幽門桿菌嗎?依研究顯示,在台灣經治療幽門桿菌族群中,再吃進細菌感染的比率,一年約有2%至3%。羅景全表示,幽門桿菌的感染與環境衛生、年齡、區域性密切相關,如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可能50%-60%的居民都有感染;但若衛生環境較佳的地方盛行率可能只有20%,因此各地盛行率可能有很大差異。服藥消滅幽門桿菌後,是否就不會罹患胃癌?羅景全說,如能有效殺死幽門桿菌,將可以降低胃潰瘍、胃癌前期病變及胃癌發生機會;但若有胃癌家族史,或已有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即便殺菌後,仍須依嚴重程度每一至三年定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7 焦點.元氣新聞
肝基會30周年 總執行長:B肝、脂肪肝防治仍有努力空間
肝癌曾被視為台灣的國病,肝病學術基金會(肝基會)成立30年,今天舉辦周年慶,總執行長楊培銘說,肝癌初期沒有症狀,亟需篩檢才能防治,肝基會30年來進行900餘場篩檢,服務70萬人次,促成衛福部B、C肝篩檢政策;台灣將在2025年達成C肝清除目標,但B肝還需努力,鼓勵民眾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並防治脂肪肝。楊培銘表示,肝基會推動B、C肝篩檢倡議,30多年做了70萬人次,但國家撥出經費,推動「類普篩」政策,讓45至79歲民眾公費篩檢後,3年內即完成600多萬人次篩檢,可見政策力量重大,基金會提出倡議,政府再提出政策,讓肝癌防治至關重要的篩檢策略,在台灣繼續推行,「未來更重要的是,病人篩檢出來一定要就醫。」C肝只要驗出病毒,用藥2、3個月內,98%以上可以根除。楊培銘說,藉由篩檢、用藥,台灣在2025年清除C肝沒有問題,B肝是下一步努力目標,民眾一定要出來篩檢,抽血檢測肝功能、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異常者,也要積極就醫接受治療。國內一直存在B肝持續用藥或治療中停藥的爭議。楊培銘說,台灣B肝用藥標準與國際做法仍有差異,許多國家是E抗原陰性的B肝患者可持續用藥,但在台灣,因健保規範等因素,用藥3年即須停藥;另,未來是否放寬用藥門檻,讓肝功能異常、病毒量高者,即可開始治療,也還有討論空間。另,楊培銘表示,除B、C肝防治以外,脂肪肝是未來需要注意的課題,不論是酒精性、非酒精性肝癌,都會演變為肝癌、纖維化、肝癌的三部曲,此類「新興肝病」應受到更多關注,才能讓台灣成為沒有肝病的國度,鼓勵40歲以上民眾每年自費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如發現中度以上脂肪肝,必須積極追蹤。楊培銘表示,肝癌的發生與台灣B肝、C肝盛行率高有關,近年來B肝、C肝藥物給付,肝癌整體發生率緩慢下滑,但台灣成年人每年仍有7000餘人死於肝癌,5000餘人死於肝硬化,定期追蹤及早發現肝癌及早治療,是根除肝病、消滅肝病最重要的方法,全民腹超的活動,即是消滅肝病最重要的手段與工具。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衛福部關心肝病防治,推動多項計畫,近期就會對外展示成果;衛福部亦向行政院爭取600億經費,將推動四癌篩檢、心理健康等項目,照顧民眾健康,讓健康台灣不只是口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5 醫療.心臟血管
天氣熱易脫水也易「傷心」!患有心血管、慢性病,要不要限制喝水量?
炎夏持續高溫,小心熱傷害發生,不僅會中暑,高溫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猝死意外。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下,皮下血管會擴張,皮膚的血流量加快,加重心臟負擔,容易導致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夏天流汗多、易脫水,慢性疾病患者要特別留意,避免熱傷害。天氣熱易脫水 也易「傷心」林謂文表示,氣溫變化會讓心血管疾病發作狀況明顯增多,由於血管會「熱脹冷縮」,因此夏季天氣熱會導致血管擴張,加上大量出汗而易脫水,就會增加血液黏滯性,進而形成血栓,容易引起心肌梗塞,有猝死風險。林謂文提醒,炎熱天氣加上長時間待在悶熱場域,會阻礙人體散熱,當身體調節功能失衡,就會出現各種反應。中暑與心肌梗塞都可能發生,初期症狀相似,包括胸悶、心悸、頭痛、惡心等,不過仍有一些症狀不同。中暑還會有身體發熱、皮膚乾燥發紅、口乾舌燥等症狀,以及全身性不舒服;心肌梗塞則會出現呼吸喘、冒冷汗以及下巴痛、腋下痛、脖子痛等反射性疼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經常會問,到底要不要限制喝水量?林謂文表示,「限鹽」是關鍵,當攝取過量的高鈉食物,會覺得特別口渴,且怎麼喝都止不了渴。心臟衰竭、洗腎患者才需要注意每日喝水的量,避免水分無法正常排出,累積在體內傷害其他器官。慢性病患護心 注意規律用藥郭志東強調,三高病人一定要準時用藥,若以為血壓數值穩定而自行停藥,就會出現反彈性高血壓,讓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而有致命危險。另外,民眾頻繁進出室內外,冷熱溫差也會讓血壓突然升高、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管中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進而易發生心肌梗塞的危險。郭志東提醒,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疾病、精神疾病患者,因器官已受疾病影響,遇上高溫可能使病情加重,要多注意補水,並且規律服藥。夏天應喝多少水?1.根據個人運動強度、工作狀況,比平常每日喝水量2000cc增加500至1000cc,注意補水但不用過度。2.常待在辦公室的人,可以多喝水500cc。3.養成隨時喝水的好習慣,不要口渴才喝水,以常溫水為佳。(資料來源/郭志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菸咳是家常便飯?3狀況出現變肺阻塞!不積極治療肺功能會驟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七: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建議掛號科別】建議科別:胸腔內科六十幾歲圓圓壯壯的大塊頭大哥,被隔壁的心臟科醫師轉過來,原因是他跟心臟科醫師說他咳嗽好幾年了,能不能開個藥給他。這位大哥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平常每天要兩包菸,抽三四十年了。這咳嗽也是老問題了,他也不以為意,反正抽菸的人哪有不咳兩聲的,菸咳菸咳,加上有點菸痰,對老菸槍而言是家常便飯。只是最近咳嗽越來越頻繁,咳到胸口有點緊緊的,有時候會影響入睡,所以想要請心臟科醫師順便開個藥給他。心臟科醫師聽一聽病史和症狀,馬上懷疑是胸腔科的慢性病,立馬轉了過來。肺阻塞平常不會喘 但爬樓梯愈來愈困難仔細詢問起來,這位大哥之前感冒時都會咳很久,有時候胸口還會聽到有點像吹口哨的高頻哮鳴音。他本身沒有氣喘病史,平常也不覺得喘,只是爬樓梯時,好像不像以前一樣可以連續爬好幾樓,兩樓後就會有點喘,需要休息。常常會覺得胸口悶悶癢癢的,不咳一下不舒服。胸部X光檢查上發現他的肺部有肺氣腫的現象,肺功能檢查顯示阻塞型肺病變,最後的診斷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肺部的慢性疾病,全名: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2016年開始簡稱作肺阻塞。很多病人初診斷都不太懂這是什麼,打個比方,如果糖尿病是胰臟的慢性病,高血壓是心血管的慢性病,肺阻塞就是肺部的慢性病,需要好好地控制和保養,避免疾病惡化和功能繼續快速下降。比起高血壓糖尿病未控制的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肺阻塞惡化最明顯的是造成活動功能下降,生活無法自理的失能狀況。肺阻塞本身是肺部組織暴露在抽菸、空氣汙染、感染、慢性發炎等危險因子下,造成肺部組織的慢性病變,導致無法正常的吐氣。肺部像是一個過度充氣的氣球,沒有把氣排出的氣球,當然很難再吸更多的氣,導致患者的有效換氣空間減少,而容易覺得呼吸喘。氣道的慢性發炎,同樣也會導致痰液淤積,咳嗽等症狀。因此,肺阻塞的病患主要的表現就是:喘、咳、痰。共病互相影響 不積極治療肺功能將快速下降此外,肺阻塞會和許多慢性病共病並存,包含心臟衰竭、高血壓、骨質疏鬆、糖尿病以及慢性腎病變。這些共病會互相影響,加速病人的失能和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使得疾病更難控制。尤其是心血管共病,更會增加肺阻塞的患者急性發作與死亡的風險。因此,在有這些慢性病的患者中,及早偵測共病,良好的治療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肺阻塞的治療藥物第一線主要為支氣管擴張劑,目前的主流治療把吸入性類固醇角色放到比較後線,通常用在有血液中嗜伊紅性白血球偏高的患者,和反覆發作或控制不佳的患者。支氣管擴張劑使用和氣喘患者有相似的問題,就是症狀改善後,很多患者就會自動停藥和不再回診,就醫順從性不佳。因此衛教這些慢性病患需要有如同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這樣持續用藥的觀念,相當重要。症狀改善不代表裡面沒有持續慢性發炎,沒有維持治療的患者,肺功能很容易不知不覺的快速下降,進而影響活動力。肺阻塞後期的患者常會喘到無法生活自理,連洗澡都要戴氧氣,嚴重時有些病患甚至需要依賴呼吸器生活,每天晚上都需要使用正壓呼吸器。此外,這些患者比較容易因為感染呼吸衰竭,而需要插管使用人工呼吸器,最為人知的例子就是董氏基金會的戒菸大使,孫越先生。孫越先生晚年常受肺阻塞急性發作和住院所苦,他本人極力宣傳戒菸,在公益廣告裡的名言:「我曾是37年多的老菸槍,戒的太晚,現在仍承受COPD的後遺症。當年沒人告訴我,現在我告訴你,快把菸戒了吧!太極訓練呼吸吐納 是COPD患者最適合的運動戒菸也是肺阻塞很重要的一項治療,減少危險因子的暴露,就可以避免繼續快速惡化。除了戒菸和藥物外,肺部復健對已經有喘症狀的病患,也可以達到好的生活品質改善和呼吸功能的維持。有證據顯示太極的訓練和呼吸吐納對肺阻塞的患者是良好的運動,能幫助患者維持功能和改善生活品質。肺阻塞的的患者常常因為喘等不舒服而減少活動,導致身體功能下降更快,適當的支持和鼓勵,並運用家人團體支持的力量,參與肺復元、肺復健或是練太極,都是不錯的選擇。(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4-08-1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 一站式服務把複雜疾病變簡單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成立已有18年,2006年9月1日成立的「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簡稱風免中心),患者遍及海內外,每月看診高達5000人次。醫療陣容與量能更不容小覷,院長賴寧生領銜專科及住院醫師共10人,中心內打造30坪專屬風濕免疫關節患者的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是雲嘉地區軟硬體最齊全的過敏免疫風濕病中心。影響多重器官,需透過個管師整合各科治療。賴寧生表示,大林慈濟求診患者年齡層普遍較高,常有慢性病併發問題,需透過個案管理師協助整合醫療資訊,如免疫疾病患者骨折需要住院開刀,風濕科醫師會與骨科醫師討論,讓主治醫師了解患者需要哪些特別的處置。賴寧生說,風濕免疫疾病是免疫細胞造成的病變,免疫細胞隨著血液循環到處跑,影響很多器官、造成全身性病變,每個人表現出的症狀不同。它對某個器官的影響持續一陣子可能就消失了,但不久後又影響另一器官,表現出其他症狀,相當複雜,需要長期持續追蹤、治療。他強調,與風濕免疫疾病共處是場長期抗戰,病患和周遭親友都需要了解這項疾病。因此大林慈濟成立病友會,至今24年,「要用家庭的力量來支持、照護病患。」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及時轉診風免病患。「不僅病患與家屬需要衛教,非風免科醫師也需要。」賴寧生說,醫學分科很細,醫師各有專長,對其他領域的了解有限,需要彼此交流、學習,最終受益的還是病患。如年輕人下背痛、眼睛的虹彩炎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導致,但這些病患一開始可能不是看風濕免疫科,但若主治醫師了解這些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相關症狀,就知道要轉診給風濕免疫科,讓病患得到適當的治療。賴寧生說,醫病關係不是只有在醫院的診間或病房,更需要延伸到他們回家後的日常生活,因此基層診所的醫師格外重要。他舉例,病人發燒了,第一個想到的是到居家附近診所或衛生所就診,如果基層醫師不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及用藥,貿然建議停掉類固醇或免疫制劑,「如果疾病正在活動期就停藥,恐怕讓病情加劇。」我們有義務幫助基層醫師更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因此,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與嘉義縣市、雲林縣的醫師公會合辦基層醫師繼續教育,使病患照護動線可以由醫院延續到基層診所。重視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療效更佳。有些免疫細胞造成全身性的病變,但有些免疫細胞有「歸屬感」,只影響單一器官,稱為「器官侷限型免疫症」。比如它只攻擊皮膚、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一塊塊白斑,病患通常去看皮膚科;免疫細胞若只攻擊血小板,臨床上只看得到血小板過低,沒有其他症狀,病患在血液科就診,卻不知根源在免疫系統;免疫細胞若攻擊腦部血管,臨床表現是腦中風,病人會去掛急診、神經科,「但若沒有用藥物調節免疫功能,很可能會第二次中風」。賴寧生指出,大林慈濟醫院特別重視這類器官侷限型免疫症,由原主治醫師與風濕免疫科的醫師一起看病患,用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幫助他們得到更好的預後。他舉例,一位在台北醫學中心看診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原看神經科,但因緣際會在大林慈濟醫院檢查出免疫系統異常,同時接受風濕免疫科的治療後,多發性硬化症引起的神經症狀慢慢減輕,用藥也愈來愈少。「以前認為多發性硬化症會造成不斷的中風、無法避免,但加入免疫系統的治療後,中風的機率愈來愈低。」整合醫院、社區資訊,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大林慈濟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為在地特色臨床醫療中心,開設風濕專科門診、過敏免疫科門診、免疫病特別診以及小兒過敏門診,結合門診復健治療、超音波檢查、中醫風免疼痛,更整合醫院內部資訊、外部社區,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協助患者早期發現疾病,以提高過敏免疫風濕病患生活品質及生命的延續。病人不再為病所苦、生活品質改善,是醫院成立特色中心最主要的宗旨。醫療亮點● 10名專科與住院醫師服務病患。● 30坪專屬風免患者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 成立病友會,凝聚照護力量。● 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發現病症及時轉診。● 治療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用藥更精準。● 一站式服務,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數年,已持續吃藥這麼久,行動卻不見起色,除了綁垃圾袋、繫鞋帶穿襪等日常生活愈來愈困難,還常因腿軟等症狀站不穩跌倒,家人嘮叨「要活就要動」,其實對罹病多年的病友來說,他們並非不想走動,而是動不了,既擔心病情惡化,又氣自己,好沮喪……巴金森病最新治療建議有哪些?擔心副作用怎麼辦?有哪些招式可以幫助症狀延緩,改善腳無力?病友三大困境一次看。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並邀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推廣。本次調查以線上填答的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057份有效樣本,其中約七成五為巴金森病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受個資法保護與尊重病友隱私,或因巴金森病友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調查以自願填答之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為對象,且回覆對象偏向活躍於數位行為之病友及家屬。此外,本次調查結果,病友罹病期別多以早、中期為主,協助指導該調查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推測,可能與中晚期病友對於線上調查的數位應用落差有關。吳瑞美表示,不同病程及罹病年份的巴金森病友,會出現的症狀及所需的治療都有所差異。每位病友對於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配合病人的年紀、罹病期別與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狀況全方位考量,量身打造治療方針。根據調查結果,吳瑞美期待以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然而,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本次調查反映巴金森病友常有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藥效減退等三大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一次看:【困擾一】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有三成五的病友出現藥效時好時壞的情形,且僅有兩成病友做過「藥效減退自評表」巴金森病友可能曾在症狀相當輕微時,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進展,腦內自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多數病友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及刺激多巴胺接收體的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根據2023最新發表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大於60歲至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而在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雖然因應患者體質不一,部分患者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過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運動併發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表示,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及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本態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降低巴金森病用藥量,減少高劑量藥物使用下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以「巴金森病管理策略」圖示說明,多巴胺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如國內引進新劑型左多巴合併速效和緩釋效果,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內,有助於穩定血中濃度,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早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中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困擾二】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三成病友曾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這些病友中,超過六成自行調藥的原因是出現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葉篤學表示,病友用藥幾年、經過蜜月期後,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約五成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扭動。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迪士尼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記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延長蜜月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祖功也形容,「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當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部分巴金森病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病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困擾三】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病友及家屬最困擾的情境:第一名為出門怕跌倒有近五成、第二名為身體失去平衡後,漸漸哪兒也不想去則占四成。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肌肉過於僵硬導致跌倒受傷,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 許多巴金森病友反映腳無力的現象,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病友可透過訓練提升肌肉量、骨質、運動協調與反應能力,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他提醒,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此外,巴金森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為延緩病程進入中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增稠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分享,巴友若出現吞嚥困難狀況,還可能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因此除了身體四肢等運動,日常也可透過吞嚥練習,避免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 另口腔肌肉也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呼吸系統的肺活量與喉嚨聲帶震動。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也可透過發聲練習提早鍛鍊。【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想解惑】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近五成病友在確診前都曾看錯科:其中,第一名為骨科約佔四成五、第二名為復健科占三成五。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的症狀,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有時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酸痛,僵硬,動作略為遲緩會被誤以為因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才出現的問題。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根據台灣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逾50%會出現頻尿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等;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然而以上的非動作障礙並不一定在確診巴金森病後才會出現,許多巴金森病友回想罹病前幾年,就曾有上述情形,吳瑞美解釋,快速動眼期是睡眠中的做夢階段,此時四肢應該呈現無力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她補充,若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也要同時留意非典型巴金森病及阿茲海默症等可能。這些前兆回想起來,當時並不容易發現,吳瑞美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引起的疾病,反映出的前兆也常因人而異,患者通常是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才自覺異常,最後於神經內科確診。【原來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惹的禍】>>>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除了大調查的主要困境,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亦邀請巴金森病友留言分享自身困擾,並由全台各縣市11位神經內科醫師為巴友及家庭解惑:【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6 癌症.抗癌新知
近3成癌症帶有MYC基因 國衛院找出新藥讓癌細胞凋亡
癌症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研究發現,肺癌、肝癌、乳癌等常見癌症近3成帶有MYC基因擴增或表現變異,會讓癌細胞快速生長、術後復發率也高,造成病患整體存活率下降。國衛院發現可促進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的標靶新藥,能阻止蛋白質失控,對於癌症治療有相當大助益。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全球罹癌人數快速增長,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統計,2020年全球約1810萬人罹癌、980萬人因癌症死亡,死亡率逾5成。預估2040年全球罹癌人數將達2800萬人、死亡人數約1620萬人。全球致力於癌症治療技術、新藥開發,對癌症控制應該更好才對,卻因癌細胞突變,可能導致藥物無法繼續發揮作用,目前許多標靶藥物皆針對癌細胞特殊基因變異進行治療,但癌症基因變異的MYC、MYCN尚無標靶治療藥物。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紀雅惠表示,癌細胞為了大量複製生長,利用糖酵解作用獲得較一般細胞生長所需更多的能量與原料,而MYC蛋白質的功能就是作為轉錄因子,協助轉錄生成許多細胞,進行糖酵解作用所需要的酵素;約28%常見癌症帶有MYC致癌基因擴增,例如肺癌、肝癌、乳癌、淋巴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紀雅惠提到,要餓死癌細胞,首先要阻斷致癌基因MYC的表現,雖然科學家都知道這個機制,但MYC蛋白質結構至今仍無法解出,很難針對此蛋白質結構設計小分子化合物來抑制基因擴增。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團隊利用極光激酶A穩定MYC蛋白質的特性,設計小分子化合物破壞兩個蛋白質之間的結合力,造成MYC蛋白質可以被帶入細胞的蛋白酶體進行降解,進而發現候選發展藥物DBPR728小分子口服激酶抑制劑,可促進腫瘤內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抑制腫瘤進行糖酵解作用,促使癌細胞凋亡。透過多種具MYC基因擴增或高表達的異種移植腫瘤的小鼠動物模式,像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肝癌、髓母細胞瘤等,皆證實可造成腫瘤消退,部分異種移植腫瘤在停藥後3個月內,未發現復發。
-
2024-07-1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一緊張就咳嗽,胃食道逆流惹禍!調整生活步調及避開這些食物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三:胃食道逆流【建議掛號科別】肝膽腸胃內科真假公主電影裡,安娜塔西亞公主因為一緊張就咳嗽的毛病,被太后認了出來,發現安娜塔西亞是她是流落民間孫女,是真的公主。現實生活中,有沒有人真的一緊張就咳嗽呢?有,其實我自己也是一緊張就會咳嗽,咳到快吐了那一種,但當然,我不是公主,只是個容易緊張的胃食道逆流媽媽,工作趕不完,小孩還要盯的時候就特別容易發作。胃食道逆流患者共通特點:易緊張、壓力大來診間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常常有一個共通的特點,看起來容易緊張,生活或是工作上有很大的壓力。症狀表現為容易腹脹,咳嗽容易在吃完東西時發生,晚上躺下來時,常突然覺得喉嚨好癢,有時候甚至會咳到睡不著。把枕頭墊高可能可以改善這種狀況。但你仔細詢問患者有沒有胃酸或食道灼熱的感覺,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有的人只是覺得有一點胸口悶悶的。有的人會因為覺得一直吸不到氣來掛胸腔內科,最常聽到的主訴是:「覺得好像吸氣不順,沒辦法吸飽。」仔細幫個案做身體檢查,常常會發現脹氣很厲害,喉嚨有發紅或是一顆顆像鵝卵石形狀的腫塊,個案除了咳嗽外,又沒有其他像感冒的症狀。吸氣時我們橫膈肌肉會往腹腔下壓,讓肺的空間擴大,當脹氣厲害時,橫膈就必須耗費更大的力氣,才能吸氣,導致個案覺得不好呼吸,這些患者也常常會說,好像打個嗝,氣就順了。而逆流的胃酸,雖然不一定有灼熱感,但會刺激我們咳嗽的受器,導致咳嗽,躺下來時逆流容易惡化,咳嗽就會更明顯。在胸部影像上,有的人一照就可以看到吹得像大氣球一樣的胃。胃鏡可以協助正確的診斷。胃食道逆流本身是一種壓力易感受疾病,壓力會導致胃排空變慢,逆流容易惡化,因此完美主義個性,或是工作必須承受高壓的人,很容易反覆因為為食道逆流而苦惱。胃食道逆流為什麼一停藥沒多久就又發作?門診常有已經在腸胃科治療過一輪的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因為咳嗽又來門診,常常都會很苦惱自己明明已經吃過好幾個月的藥了,為什麼一停藥沒多久就又胃食道逆流發作嚴重到咳嗽。這時候都會提醒這些患者,胃食道逆流除了藥物減少胃酸分泌促進胃排空外,很重要的是調整生活步調,適度放鬆身心,進食後避免久坐或平躺,可以起來稍微散散步。平常避免容易逆流的飲食。至於什麼飲食容易逆流了,這點因人而異,但大部分容易不消化,需要很久才能夠排空的飲食,像是糯米;或是容易刺激胃壁的飲食,咖啡、酒,都是很常見引起症狀的食物。此外,像是粥、地瓜、含糖飲料也是蠻常見會惡化症狀的食物。因為同屬壓力相關疾病,其實胃食道逆流也是氣喘和過敏性鼻炎常見的共病症。逆流胃酸對身體也是一種過敏原,常常導致個案氣喘和過敏性鼻炎控制不好。因此這前三大疾病是慢性咳嗽的三大元凶,久咳不癒的最常見三大原因就是過敏性鼻炎、氣喘、胃食道逆流。易咳嗽和胃食道逆流有什麼關係?最後來說明一下緊張容易咳嗽和胃食道逆流有甚麼關係呢?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因為胃酸刺激咽喉,容易一直覺得喉嚨有異物感,會反覆清喉嚨和咳嗽。逆流的胃酸在躺下的時候會更容易往食道上方移動,咳嗽的症狀也會更明顯。人們在緊張時,交感神經作用,胃的活動跟消化功能都下降,幽門括約肌會收緊,胃裡的食物不容易下到腸道,胃排空變慢,胃壓力上升,這時候逆流就容易發生。食道和喉嚨都有咳嗽反射的神經受器,突然的逆流形成刺激就會咳嗽。所以九日每次要演講前,常常咳到旁人看了都很擔心,被問要不要緊,但通常站上去就好了。安娜塔西亞因為咳嗽相認的橋段,如果剛好只是真公主和安娜兩個人都有胃食道逆流,那就糗了。(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09 焦點.長期照護
跌倒並非不可避免 5招降低年長者因跌倒而提高受傷死亡風險
全美屆滿65歲的人口數頻創新高,老人跌倒已成嚴重公衛問題。據調查,全美每年約四分之一老年人跌倒,面臨受傷、骨折甚至死亡風險。所幸,跌倒並非不可避免。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研究跌倒問題的麥克德莫特 (Cara McDermott) 說,老人只要保持健康就未必會跌倒。用對方法可降低跌倒風險。1.打造安全居家空間從物品放置開始,考慮拆除小面積地毯,更換昏暗燈光、不要將鍋碗瓢盆放在難以取用的地方。接著,在易失去平衡的地方加強穩定度,例如在樓梯兩側安裝欄桿、在浴室安裝扶手、在木地板或瓷磚地板上安裝防滑條。保持家中清潔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要將物品攤放在地板上,並在湯品等溢出物變乾並變得難以處理前將盡早清理乾淨。必要時應考慮用助行器或手杖以確保穩定。美國國家老年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官網提供完整指南。2.靠著運動增強體力和平衡力許多運動有助於預防跌倒,例如座椅瑜伽、太極拳和步行。麥克德莫特說,並不是要老人外出跑馬拉松,只是簡單進行功能性的運動。不妨和他人一起運動或與孫子玩耍,讓運動變得有趣。關鍵是了解自己的極限,並依醫生建議以適合方式運動。3.藥物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宜提高警覺許多藥物會導致頭暈、嗜睡或其他損害平衡。麥克德莫特建議老人與家庭醫生討論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以及如何適當的合併使用,藉此找出不會導致失衡的藥物;與開處方的醫生討論前勿自行停藥。4.持續追蹤檢查隨著年齡增長,聽力、視力和其他感官經常發生變化,可能導致跌倒。應定期檢查聽力和視力。骨骼健康也很重要。診所Mayo Clinic估計,全美1000 萬人骨質疏鬆,跌倒時易骨折。服用維生素D和鈣有幫助,必要時請醫生測量骨密度並建議治療。5.了解跌倒通常非單一因素造成跌倒往往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結果。除力行專家建議以降低風險,萬一跌倒務必要告知醫生,找到並解決根本原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30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青光眼與老化相關 但一原因致青光眼年輕化趨勢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民國112年主診斷為先天性青光眼人數約400人,相較108年600人略降;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人數約11.5萬人,相較108年9.9萬人明顯上升;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約4萬人,較108年4.5萬人明顯下降;繼發性青光眼門診就醫人數,每年皆為1萬人左右。除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外,其他青光眼類型,男性罹病人數均略高於女性。青光眼手術集中在醫學中心,台北市最多青光眼患者除非病情很嚴重,才會選擇動手術。健保署統計,112年進行青光眼手術人數3,509人,手術院所所在縣市以台北市為主,前5名依序為台北市1,168人、高雄市410人、台中市403人、桃園市332人與新北市267人。112年度青光眼患者選擇手術的地點,則集中在醫學中心,總計達2,058人,其餘層級的醫療院所,均低於千人。醫學中心手術人數前5名依序為台北馬偕、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彰化基督教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保署分析,一般眼科診所的設備,多半只能測眼壓,如需視野檢查,往往只能到醫院。根據健保署統計,從108年到112年,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人數明顯增加,推斷主要與人口老化相關。從就醫年齡層來看,112年就醫高峰在60~69歲,有29,246人;其次為70~79歲,共25,473人;第三順位是50~59歲的22,954人。老化、三高、近視、遺傳都是青光眼危險因子青光眼常會被認為是「老人病」,但青光眼其實會遺傳,藝人劉尚謙和父親及兒女,一家三代皆是青光眼病友。此外,三高等問題也是風險因子,加上現代3C產品相當發達、近視族增加不少,進而導致青光眼呈現年輕化趨勢。青光眼大致可分為先天性、慢性、急性與繼發性。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在嬰兒時期就會出現狀況,黑眼珠會非常大,每1萬名活產新生兒就會有1個,換算下來一年約15至16個。呂大文指出,先天性青光眼治療以手術為主,透過小樑切開術降眼壓,否則黑眼珠會變白,沒有盡早處理會導致失明。這些小朋友因為眼壓高,會刺激眼球長長,多半會併發高度近視,成長過程得持續追蹤;且視神經受損不會恢復,眼壓高會導致眼球結構脆弱,容易因外傷受損,醫師和家屬要充分溝通。視野缺損在周邊,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不易發現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是目前青光眼個案中占比最高的,歐美有九成以上,台灣有四至五成。呂大文表示,患者初期多半沒有症狀,因為一開始視野缺損是在周邊,當缺損到中央時,視力會變得不好,多半是眼壓高導致視物出現「彩虹」、夜間視力變差等。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多半要靠篩檢才能發現,呂大文說,有不少人是體檢時,發現飛蚊症等症狀而至眼科就診,無意間發現視神經有問題。由於高度近視是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的重要因素,當3C產品用得多、高度近視比例增加,根據臨床觀察,台灣青光眼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急性青光眼發作,易與中風等疾病混淆呂大文指出,急性青光眼在台灣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和急性虹彩性青光眼,患者可能是在吃感冒藥或散瞳檢查時,眼壓飆高到50至60毫米汞柱,導致看東西不清楚、頭痛、血壓上升、肚子痛等症狀。由於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容易被誤認為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呂大文表示,現在會跟急診科醫師配合,當患者自述有視力模糊、頭痛等情形,就用光照射瞳孔,如瞳孔放大,代表急性青光眼機率高,要趕快會診眼科醫師;急性虹彩性青光眼,則是虹彩炎發作使眼壓變高,視力變模糊。繼發性青光眼則是全身性或眼睛疾病導致,呂大文舉例,糖尿病眼底出血,容易產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球受過外傷會導致外傷性青光眼。青光眼失明比率 台灣與歐美相當因為青光眼而失明的比率,呂大文說,歐美國家約一成、亞洲約二成五,因為亞洲有相當高比率是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容易急性發作而導致失明。但台灣健保資源完善,失明率和歐美地區相近。最怕患者對疾病了解不足而擅自停藥,呂大文說,青光眼藥物會導致眼睛紅、瞳孔縮小、畏光等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為停藥幾天後,眼睛反而較舒服就不點,卻沒有留意眼壓數值可能升高。青光眼治療大致可分為藥物、雷射與手術等,呂大文說,多數民眾會選擇藥物治療,因為感覺較溫和,不過如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等,首要還是使用雷射的虹膜穿孔術,避免急性發作,如果雷射和藥物都無法改善,就要考慮透過手術降眼壓。
-
2024-06-18 癌症.血癌
血癌不用怕!慢性骨髓性白血病10年存活率達92% 只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有機會治癒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白血病(CML)的一種,也就是俗稱的血癌,每年新增病例為200多人。一般人聽到血癌就聞之變色,不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多數人使用一個藥物就可「完封」,十年存活率高達92%。最新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有機會提高停藥的機率,縮短用藥時間,因此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規律服藥、定期追蹤。費城染色體是致病原因 早期幾乎無症狀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王銘崇解釋,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骨髓幹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第九對染色體的ABL致癌基因轉位到第二十二對染色體的BCR,產生融合基因,形成「費城染色體」,細胞不斷分裂而產生的白血病。不過,早期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幾乎沒有症狀,少數人是在健檢抽血發現白血球過高,意外揪出。後期常見的症狀有食慾差、體重下降、脾臟腫大、疲憊、不明原因發燒等。在懷疑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時,可透過抽血檢查、骨髓穿刺檢查、染色體分析、分子學檢查來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有三期 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期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病程進展較慢的疾病,依病程的不同區分為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期。「慢性期」是血液或骨髓中只有少量不成熟的白血球細胞,有輕微症狀或是無症狀,可以用藥物控制;「加速期」是不成熟的白血球細胞增加或其他的血球失去控制,需要積極治療,避免惡化;「急性期」是不成熟白血球細胞大量增加,可能轉變為急性白血病,需立即化學治療,甚至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骨髓移植。標靶療效佳十年存活率達92% ABL T315I基因突變用第三代標靶有些病人覺得慢性期沒有症狀不需要治療,王銘崇表示,如果未接受治療,三至五年會轉變成加速期,存活期只剩一年,若再演變為急性期,存活期僅剩短短的三至六個月。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效果很好,若是在慢性期積極治療,十年存活率高達92%,跟正常人沒什麼兩樣,一定要積極治療。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一線治療是標靶藥物,有第一代藥物及第二代藥物的等。病人出現抗藥性或是藥物副作用時,第二線治療可以更換其他第一線的標靶藥物;不過,有ABL T315I基因突變的病人,對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療效不佳或無法耐受副作用,可以直接使用第三代的標靶藥物。一個藥物幾乎就可「完封」 癌症基因剩0.01%有機會可停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物很多,治療效果也很好,王銘崇說,「大部分的病人用一種藥物就可以從頭打到尾,靠一個藥物可以完封」,少部分病人會因為療效不佳需要換藥,「需要有先發投手、救援投手」。病人在治療後,除了血球要恢復正常外,還要觀察費城染色體及癌症基因(ABL融合基因)是否減少。若癌症基因在用藥一年內剩下0.1%、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之後,癌症基因就更有機會可能下降至0.01%以下,就有機會考慮停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存活期是以十年計算,病人要服用十年的藥物,王銘崇表示,目前已經朝向及早停藥的目標前進。第一代標靶藥物約有一至二成的病人可以達到停藥的標準,第二代標靶藥物,則有更多的病人可以停藥,期待最新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提升到第一線治療使用後,有更多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能夠在治療後達到停藥的目標。以往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目標為視作慢性病控制,則因醫學進步,治療目標已改為治癒不再用藥,因此,病人一定要遵守醫囑,積極治療。
-
2024-06-16 醫療.骨科.復健
拔牙、植牙可能有嚴重副作用 全台400萬骨鬆患者恐淪牙科人球
高齡化社會讓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逐年攀升,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指出,近年院內收治許多被基層牙科遺棄的「骨鬆牙科人球」,不少骨鬆患者因蛀牙等口腔問題於牙科診所就醫時,遭直接拒絕,擔心治療後產生醫療糾紛,這類骨鬆牙科人球全湧入大醫院,但有些遭拒的患者,不曉得該如何就醫,反而讓疾病惡化,增加死亡風險。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六十五歲以上民眾被測出任一部位骨鬆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十四點一,等於每七人就有一人是骨鬆患者,總人數約達三到四百萬人。李正喆說,接受骨鬆治療的患者,如果接受拔牙或植牙等牙科治療,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最常見的即是「顎骨壞死」,顎骨一旦壞死需透過手術或藥物改善,恢復過程是條漫漫長路。李正喆說,臨床上牙科醫師如果碰上骨鬆患者就醫,因擔心醫療糾紛等原因,患者就會成為被牙科放棄的一群人。偏偏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檢測出任一部位骨鬆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十四點一,等於每七人就有一人是骨鬆患者,長者也容易有牙口問題,換言之,骨鬆患者的口腔治療需求,未來會愈來愈高。李正喆說,以他自己的門診為例,約累積一千三百多名來自全台基層診所轉診的顎骨壞死患者,除藥物相關顎骨壞死患者,亦包括部分癌症骨轉移導致顎骨壞死的患者,「全球很少有單一機構會收治這麼多骨鬆的牙口患者」,如果是整個台大牙科門診,每年則多達三到四千名因骨鬆曾遭基層牙醫診所拒絕的患者。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以抑制骨吸收的藥物為主,包括雙磷酸鹽類藥物、單株抗體藥物等。李正喆表示,在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中,僅此類藥物容易造成顎骨壞死,而藥物相關顎骨壞死的典型症狀為上下顎骨壞死且暴露在外,合併感染症及蜂窩性組織炎等。李正喆表示,據統計,使用雙磷酸鹽、單株抗體等抗骨吸收藥物的患者,顎骨壞死風險在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五間,如用藥期間拔牙,顎骨壞死機率提升三至九倍。但骨鬆患者若不規律治療,一旦產生髖骨骨折,一年內臥床引發心肺衰竭的死亡率,可達一成五至二成,風險比顎骨壞死高,有合適的治療計畫,能降低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牙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江錫仁表示,有時基層牙醫診所會基於設備缺乏等狀況,希望患者至大醫院求醫,近期會向會員醫師加強宣導,降低患者有「被拒絕」的感受。牙痛求醫無門 「不敢再治骨鬆」骨鬆患者成為基層牙科診所的燙手山芋,施打骨鬆針劑多年的趙女士,近期因牙痛至住家附近牙醫診所就醫,醫師診斷為「蛀牙」,但因蛀牙位置深,最後可能沒辦法做根管治療,得拔牙處理,原本準備安排療程,但趙女主動告知自己是骨鬆患者後,牙醫卻不願幫她治療,最後靠家人介紹轉至北部醫學中心求診。另一名患者是施打骨鬆針劑逾八年的胡女士,新冠疫情期間因牙床劇痛、齒牙鬆動,在住家附近牙科診所照X光檢查,找不出原因,來回拖了數個月,至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植牙處發生顎骨壞死。胡女為就近治療,找了一間牙醫診所求治,但牙醫認為她的狀況複雜「不敢處理」,後續以診所缺乏設備為由,要胡女到醫學中心就醫。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說,太多骨鬆患者因求助牙科診所遭拒,不僅加深對牙科治療的恐懼,也不敢再用骨鬆針劑。李正喆認為,應鼓勵骨鬆患者積極接受骨鬆治療,同時也需要教育牙科醫師,如果有合適的治療計畫,如分階段植牙、拔牙後,傷口盡量完全縫合,可幫助減少骨位移及縮小傷口,或提前投以抗生素,都能降低顎骨壞死發生機率。台北醫學大學骨科部醫師王柏堯表示,骨科醫師在開藥前,通常會請患者先處理牙口問題後,再開始用藥,若治療過程中需接受牙科治療,會建議停藥三至六個月後再拔牙、植牙,能大幅降低副作用風險。
-
2024-06-02 醫療.精神.身心
過動症藥物會成癮?需要吃一輩子?教授告訴你實際用藥情況
讀者陳先生在2024-5-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兩三年前發現這個網站後就從這個網站上受益良多,非常感謝教授將如此寶貴的專業與知識分享給社會大眾。兩三年前我朋友就診精神科時被診斷患有ADHD,因此我開始接觸這方面的資訊,而根據症狀的描述,我懷疑我的母親也有,我自己則是於幾日前就診被診斷可能患有ADHD,並開始服用利他能,生活確實有了明顯改善。而我想提出的疑問是,在國內外的網站上常常看到「利他能與其他ADHD藥物會造成成癮、停止服用後狀態會變得比開始服用之前還差、因此建議不要太過依賴相關藥物」之類的言論,而周遭的親友包括外國朋友也擔心這種藥吃了會成癮、要吃一輩子、有吃有效沒吃沒效;而奇美醫院的黃隆正醫師於《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一書中提到這是一種誤解,ADHD用藥物治療後效果很好、可以逐漸改善、最終治癒,療程需時約半年到數年。想請問目前醫學上的研究是否有證實網路上所宣稱的這些負面效果?ADHD是否有完全治癒或透過藥物將症狀減輕至一定程度後即可停藥的可能?祝平安順心。ADHD的全名是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翻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過動症」。「利他能」是治療過動症的首選藥物,英文原名(品牌名)是Ritalin,而成分是methylphenidate(哌甲酯)。這是一種精神興奮劑(psychostimulant),類似安非他命和古柯鹼,能提升注意力,但卻有許多不良副作用。關於「利他能」是否具成癮性,一個多月前(2024-4-25)正好有一篇綜述論文發表,標題是Psychostimulants and social behaviors(精神興奮劑和社會行為),文摘是:來自動物模型和人體研究的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精神興奮劑可以顯著影響社會行為。考慮到社會行為調節和表達的神經迴路與精神興奮劑所針對的神經迴路高度重疊,這並不奇怪,而精神興奮劑在大多數情況下具有很強的獎勵性,因此具有成癮性。我們在本文概述了非法和處方精神興奮劑(例如古柯鹼、安非他明類興奮劑、哌醋甲酯或莫達非尼)對社交遊戲、母性行為、攻擊性、配對關係和社會認知等社會行為的影響。最後,我們討論為什麼這些影響會根據多種變數而變化,例如所考慮的藥物類型、急性使用與長期使用、臨床使用與娛樂性消費,或是否存在伴隨的危險因子。從這個文摘就可看出,「利他能」是否具成癮性要看許多變數,包括臨床使用或娛樂性消費,所以不可一概而論。關於「利他能」是否有反彈效應,目前科學文獻裡曾經討論過的是「當天藥效消失後發生的反彈」,而非「停藥之後發生的反彈」。請看2008年發表的Rebound effects with long-acting amphetamine or methylphenidate stimulant medication preparations among adolescent male driver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長效安非他命或哌甲酯興奮劑藥物製劑對患有註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青少年男性駕駛者的反彈效應)。WebMD 在2023-5-15也有發表How to Manage ADHD Medication Rebound(如何管理過動症藥物反彈):服用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興奮劑的孩子可能會在一天中的某些時候出現症狀發作。醫生稱之為“藥物反彈”或“砒霜時間”,當孩子的大腦對藥物失效做出反應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當藥物過快地離開孩子的身體時,過動症狀可能會突然且強烈地復發。如果這些突發事件發生,通常是在一天結束時、晚餐前後或大約下班回來的時候。幸運的是,這種反應通常只持續約一個小時。然後,症狀又回到了孩子體內沒有藥物時所常見的症狀。在某些情況下,調整過動症藥物可以幫助減少反彈症狀。關於「利他能」是否需要吃一輩子,目前的科學文獻裡沒有討論,而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資訊則莫衷一是,例如:克里夫蘭診所發表的ADHD Medication(過動症藥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終身疾病。這不像是服用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您必須繼續服用過動症藥物來控制您的症狀。此外,高達 50% 的過動症兒童在成年後仍會出現症狀。如果您找到了一種可以幫助您控制症狀的藥物,那麼終身繼續服用它可能會有所幫助。英國國家健康系統發表的Methylphenidate for children(哌甲酯之用於兒童):如果哌甲酯可以很好地控制孩子的症狀,他們可能需要服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然而,它通常不是終身藥物。您的醫生通常會每 6 個月監測一次您孩子的情況。這可以讓他們更了解您的孩子用藥情況以及他們是否仍然需要藥物。英國國家健康系統發表的Methylphenidate for adults(哌甲酯之用於成人):您可能需要服用哌甲酯幾個月甚至幾年。您通常不需要終身服用它。每年與您的醫生討論服用哌甲酯的情況是個好主意。這樣,您就可以檢查您的使用情況以及是否仍然需要它。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停用哌甲酯一段時間,或減少劑量。總結:「利他能」是否具成癮性或反彈效應,或是否需要吃一輩子,目前沒有黑白分明的答案。我個人的看法是,「利他能」在做為治療藥物(非娛樂)的情況下,成癮性或反彈效應的風險不大,但終身服用的可能性頗高。後記:讀者erin留言:教授好,謝謝你長期耕耘網站,我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想分享一些成人ADHD患者使用ritalin經驗。有些病人告訴我,幼年時因為家長顧慮成癮,不給他用藥,只能自己慢慢找出一些克服注意力不集中困擾的方法。長大可以自主後,決定就醫,只有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像是寫論文,準備考試或報告期間用藥,任務結束就停藥。他們用藥謹慎、節制,把藥當作幫助自己的一種工具。原文:過動症藥物:成癮?反彈?吃一輩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2 醫療.感染科
被呆萌水豚君發狠咬一口染蜂窩性組織炎!被動物咬傷抓傷必做2件事
呆萌的水豚君,看起來溫馴無害,但畢竟是野生動物,身上帶有未知的細菌、病毒。日前一名遊客到一家水豚農場遊玩,被水豚咬傷小腿,幾天後傷口愈來愈痛,竟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住院。台安醫院醫療品質副院長暨感染科主任楊祖光說,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進入真皮及皮下組織所造成的炎症,大部分發生在下肢,因為腿部容易被割傷、蚊蟲叮咬,有些患者是因為足部濕疹、香港腳龜裂,細菌進入皮膚後發炎。蜂窩性組織炎會「紅、腫、熱、痛」 持續發燒、化膿代表細菌擴散蜂窩性組織炎最明顯的症狀是「紅、腫、熱、痛」,當症狀較嚴重時,會合併出現發燒、畏寒、出汗、四肢無力、嗜睡等。楊祖光強調,有持續性發燒及化膿現象,代表細菌已經擴散,必須馬上就醫治療。楊祖光提到,細菌經由細小傷口進入體內,一般在第3至5天出現症狀,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A群鏈球菌要一段時間繁殖。身體會啟動防禦機制,但若剛好熬夜、壓力大、免疫力下降、血液循環差,就無法抵抗細菌的侵襲。容易傷口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族群1.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不佳,且體內糖分高,是細菌最喜愛的生長環境。2.肥胖者:血液循環較差,容易受到細菌侵擾。3.老年人:於細菌的抵抗力較弱,且多數有慢性疾病。4.下肢循環不良:容易水腫、靜脈曲張的人,血液循環較差。5.濕疹、香港腳病人:患部傷口容易感染細菌,注意傷口搔抓。蜂窩性組織炎若症狀輕微,可能自行痊癒;但有紅、腫、熱、痛等不適,務必及早就醫服用抗生素,避免拖延造成軟組織壞死。楊祖光說,療程需要持續服用7至14天才能痊癒,使用原則一定要按照醫囑全部吃完,不可擅自停藥。90%的蜂窩性組織炎沒有明顯傷口,僅在皮下出現典型症狀,須仰賴臨床醫師的判斷。楊祖光表示,蜂窩性組織炎大多發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靠近踝關節的部位,距離心臟遠、循環不佳,約二星期的時間盡量減少站立、走動,多坐著休息,或將腿抬高。治療期間,每天將患部泡2-3次溫水,每次約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被動物咬傷、抓傷怎麼處理?動物咬傷、抓傷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狀況並不少見,楊祖光說,第一步應立即處理傷口,以清水或稀釋的肥皂水洗淨,建議另施打破傷風,降低細菌產生毒素破壞神經系統的風險。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調整飲食、洋蔥穿搭 醫建議從2方面緩解更年期失眠、熱潮紅
女性一生中面臨不同階段的生理變化,步入中年後,更年期來臨,隨荷爾蒙失去,面臨健康威脅。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華筱玲表示,有患者自更年期開始,直到七、八十歲,數十年間均受相關症狀所苦。更年期是必然現象,建議女性盡己所能調適,多從事能讓自己快樂的活動,不必勉強自己回到更年期以前的生理、心理狀況。早期、過度期、絕經期三階段,有些人長達數十年。華筱玲說,更年期可依照月經的狀況分為更年期早期、過度期、絕經期三個階段。更年期早期,婦女月經開始不規則,有時兩次月經時間拉長,有時變得更密集,都有可能;來到過度期,女性雌激素下降,月經不規則情況加劇,甚至會二、三個月才來一次月經;絕經期則是超過一年不來月經,此時體內雌激素降至20單位以下,卵巢指數FSH(促濾泡激素)則明顯上升。月經常見的症狀,包括熱潮紅、夜間盜汗驚醒、心悸、失眠、口乾舌燥、頻尿、尿路感染等,更會伴隨情緒低落、情緒不穩、易怒、憂鬱、焦慮等心理症狀。坊間有論者說,更年期女性比較容易生氣,華筱玲表示,其背後原因是荷爾蒙對大腦造成影響,就連平時情緒狀況良好的人,在更年期期間也會受影響,但表現形式多元,除了易怒之外,憂鬱悲傷也很常見。開誠布公告知家人,請親友體諒,支持陪伴度難關。華筱玲指出,更年期是自然的生理過程,但面對身體狀況不如從前的情況,心中難免要預作準備,「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建議女性從事較有樂趣的活動,設法讓自己快樂一點。同時,可以開誠布公告知家人自己已經進入更年期的事實,請周遭親友多加體諒,好的支持系統是陪伴女性度過更年期的關鍵之一。熱潮紅、夜間難以入眠是女性更年期在生理層面最大的挑戰之一。華筱玲建議,更年期女性可以多攝取紅豆、當歸、山藥、月見草油等,這些食物含有類似雌激素的化學結構,也被稱為植物性荷爾蒙,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熱潮紅通常是一陣、一陣的方式出現,來得快、去得也快,建議女性可採洋蔥式穿搭,並選擇棉質、麻質等較為通風的衣料,在室內時建議以風扇讓空氣流通,有必要時也可開冷氣。鈣片、維他命D、運動保骨質,荷爾蒙藥物輔助。除了更年期本身帶來的症狀,荷爾蒙流失也會導致女性衰老、皮膚乾燥鬆弛、粘膜乾燥、陰部、尿道、泌尿生殖系統也會乾燥不適,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提升,體重控制困難,肌肉無力,骨質流失導致腰痠背痛等多種情況。華筱玲表示,更年期女性應盡量戒酒、戒菸,並多攝取鈣片、維他命D,少喝咖啡、茶等容易讓骨質流失的食品。華筱玲說,自己月經開始不規則時,先是出現睡不好、熱潮紅的典型症狀,但當時月經狀況還好,觀察一陣子之後,其他症狀加重,除開始調整飲食習慣以外,也開始服用鈣片、維他命D。在驗血檢測雌激素之後,服用荷爾蒙一段時間,直到症狀緩解才停藥,但仍持續運動避免骨質流失、肌少症等狀況,這些生活習慣延續至今。陰道荷爾蒙藥膏或塞劑,可提升性欲、緩解不適。許多民眾關心,過了更年期是否還能從事性行為?華筱玲表示,婦女在更年期後還是可以從事性行為,但因容易有粘膜乾燥等情況,建議使用陰道荷爾蒙藥膏或塞劑,除可改善乾燥問題,也可以幫助提升性欲。另外,進入更年期後,許多疾病問題可能相繼出現。華筱玲建議,每一至二年接受全身健檢,並定期接受癌症相關篩檢,透過凱格爾運動避免子宮陰道脫垂,注意保養生殖泌尿道,定期接受心血管相關疾病檢查等;而更年期女性免疫力下降,包含新冠疫苗在內,部分疫苗需要施打追加劑。更年期吃不吃荷爾蒙藥?吃多久?更年期要不要補充荷爾蒙藥物?讓很多女性遲疑。「若症狀不明顯,就不一定要吃荷爾蒙。」華筱玲表示,是否抽血檢查、服用荷爾蒙藥物需視個案而定,不過有些民眾即使雌激素還在正常範圍,也會有較為嚴重的症狀,可與醫師討論是否用藥。至於用藥時間,有些民眾吃一、二年就停藥,或者斷斷續續服用;也有人一停藥就不舒服,以鎮靜安眠藥、抗憂鬱藥物幫助睡眠、熱潮紅仍效果有限,最後持續用藥至七、八十歲。如何緩解更年期失眠、熱潮紅?● 飲食:多攝取紅豆、當歸、山藥、月見草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 衣著:採方便穿脫的洋蔥式穿搭,選擇棉質、麻質等較為通風的衣料。室內以風扇讓空氣流通或開冷氣。華筱玲醫師小檔案● 現職: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經歷:台大醫學院教授● 給患者的一句話:盡己所能,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狀況,不必勉強自己跟之前狀況一樣。
-
2024-04-29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要靠日常保健與飲食控制!中醫師授4穴道2茶飲控血壓
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心臟收縮時的壓力稱為「收縮壓」,心臟舒張時的壓力稱為「舒張壓」,正常血壓值應≦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可再分為「原發性高血壓」與「繼發性高血壓」兩種,各有不同的高血壓致病原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血壓防治學習手冊》,高血壓根據血壓量測的數值,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當舒張壓或收縮壓其中一項超過標準值時,即可能被判定為高血壓。(單位:mmHg)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我們更應時時注意血壓變化。高血壓辨證4分型中醫治療高血壓採用辨證論治,基本的辨證分型如下:1、肝火亢盛症狀: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咽乾,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2、痰濁上擾症狀:頭暈頭痛,胸脘痞滿,嘔惡痰涎,納呆心悸,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弦滑。3、陰虛陽亢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目眩,頭重腳輕,急躁易怒,心煩失眠,腰膝酸軟,肢體麻木或手足顫抖。舌質正常或偏紅,苔少或薄白,脈弦細。4、陰陽兩虛症狀:頭暈目花,心悸耳鳴,腰腿酸軟,失眠多夢,夜間多尿。若偏陰虛者,有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少津,脈細弦數;若偏陽虛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下肢浮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常用穴位按摩1、百會(督脈): 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是人體陽氣匯聚處,可安神定志、醒腦益智。2、風池(膽經): 位在後頸部腦髮際線上與枕骨下的交界處,兩手拇指分別按住左右兩側風池穴處,其餘四指固定在後枕部抓按。可祛風、解表、清頭目、利五官七竅。3、內關(心包經): 手腕橫紋正中,沿著兩條筋的中間往上2寸(約三手指寬)處。可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4、太衝(肝經): 位於第一二腳趾骨交接的凹陷處。可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 高血壓患者飲食5原則1、均衡的飲食。2、多攝取含高纖維質的食物,預防便秘。3、少攝取含高鈉質的食品。4、避免攝取過多高膽固醇食物。5、三餐定時、定量,維持理想體重。 高血壓預防保健原則1、按時服藥,遵照醫師處方記載的藥物,不可以根據自己感覺血壓高或低來增減藥物,即使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不可以擅自停藥。2、減重,保持適當體重,防止體重過重,而增加心臟負荷。3、運動,保持每天適宜運動或散步習慣。4、戒菸,菸中含有的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使末稍阻力增加,血壓升高。5、預防便秘,保持大便通暢,排便時過度用力會使血壓升高。6、冬天應適當保暖,外出時應戴帽子、手套。7、每天睡眠充足,生活規律。8、減少壓力,保持情緒平穩。 最後提醒大家,有問題就看醫生,不要吃成分不明的藥物,才能常保身體健康!食療養生 中醫推薦山楂茶、決明子茶春季氣溫由寒轉暖,空氣中的濕度增加,身體容易積累濕氣,感到沉重和疲倦。若脾胃功能不佳,導致體內濕氣無法正常排出,進而會出現濕痰、肝陽上亢、腎陰虛等症狀。而現代醫學所稱的高血壓,與中醫所稱的「眩暈」或「肝陽上亢」相似,指的是氣血上衝至腦部而引起的症狀。這時候就可以透過「山楂茶」與「決明子茶」來進行身體保養。山楂所含的成分可以助消化、擴張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壓。經常飲用山楂茶,對於高血壓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決明子中醫傳統功效具有清熱明目、利水消腫、通便等。經現代研究,決明子也預防高血壓、降血糖的作用;同時一些研究也證明決明子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菌和抗腫瘤的作用。山楂茶準備食材:山楂果1至2枚。 料理方式:山楂果1至2枚泡茶飲用。食材介紹: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食用說明:需注意份量;份量過多,容易引起腸胃問題。另外,建議不要空腹飲用山楂茶,否則會增加胃酸,刺激胃黏膜;胃炎及胃潰瘍等這類患者,飲用過多山楂,反而會加重病情。決明子茶準備食材:決明子3錢。料理方式:決明子3錢,以熱水沖泡飲用。食材介紹:決明子-甘、苦、鹹,微寒。歸肝、腎、大腸經。食用說明:低血壓、易腹瀉的人不宜食用。
-
2024-04-20 焦點.健康知識+
醫生開的「抗生素」有副作用嗎?沒症狀就可停吃?忘記按時服用怎麼辦?「10抗生素QA」一次看
我們常會聽到醫生要開「抗生素」這種藥,抗生素通常會用在中耳炎、陰道炎、尿道炎、腸胃炎等被細菌感染的疾病,可以幫忙去除我們身上的壞細菌。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種類的抗生素,針對抗生素的使用方式,你的觀念正確嗎?像是抗生素可以空腹吃嗎?抗生素藥膏做什麼用?忘記按時服用抗生素時該怎麼辦?什麼叫「抗藥性」?關於「抗生素」的疑問專家一次解答!抗生素有副作用,能不碰就不要碰? 過度害怕副作用或抗藥性,能不吃就不吃,甚至認為抗生素會影響身體免疫力而拒絕醫師處方,是一大迷思。藥師王怡茹表示,適當而節制地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者身上並不會出現抗藥性問題,例如手術或拔牙前後的預防全身感染用法,或是確定為細菌感染時的治療性使用等,並不需排斥使用。有些人用藥的前幾天會有輕微腹瀉症狀,其實是抗生素重新調整腸胃道菌叢分佈,讓壞菌透過腹瀉方式排出體外,此時多補充水分即可。透過臨床醫療人員與民眾本身於使用期間的監測與注意,可以降低副作用的發生風險。但若出現嚴重水瀉或是脫水,請儘速就醫。少部分病人使用抗生素後可能會出現局部紅腫熱痛、皮膚紅疹等過敏反應,極少數會出現過敏性休克,最嚴重甚至危急生命。所以在服用抗生素期間,需隨時注意身體反應與變化,當出現過敏症狀,請將服用藥物的藥名、成分記錄下來,症狀嚴重時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吃抗生素有什麼禁忌嗎?可分為幾類來討論:1.四環黴素類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是非常廣泛使用的抗生素,大家熟知的「抗生素不要跟制酸劑、牛奶或鐵劑一起吃」,指的就是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因為制酸劑、牛奶、鐵劑中都含有二價、三價的金屬離子,會跟抗生素結合,減少吸收與療效,最好相隔2小時再吃。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應用範圍非常廣,最常見是用在青春痘的口服藥物;再來,瘧疾、鼠疫、退伍軍人症,或是一般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都可以使用四環黴素。但隨著抗藥性的增加,四環黴素已漸漸不是最廣泛使用的第一線抗生素。2.環丙沙星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抗生素多用在治療腹部疾病,例如腸胃炎、傷寒,還有骨骼及關節感染,甚至是腦膜炎的預防性投藥等;但副作用可能引起腹部痙攣,或是肌肉不適,如果跟咖啡、茶類一起喝,會影響咖啡因的代謝,造成心悸,建議配服白開水最好。3. 甲硝唑類甲硝唑類(Metronidazole)的抗生素,對於細菌性陰道炎、白帶、骨盆腔炎、心內膜炎、阿米巴痢疾等疾病作用特別好,台灣最常見的藥物像是服立治兒(Flagyl),簡單來說,主要是拿來治療生殖道、腸道等地方的細菌感染。而甲硝唑會干擾酒精的氧化作用,導致乙醛聚集,出現戒酒樣症候群(disulfiram-like),也就是服用戒酒藥物時的症狀, 出現頭痛、流汗、潮紅、噁心嘔吐甚至嚴重低血壓、昏厥的情況;所以在服用甲硝唑的前後3天,建議不要喝酒、也不要碰含酒精的食物。4.采福適膜衣錠(Linezolid、ZYVOX)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新抗生素,針對已有抗藥性的各種細菌作為新一代可殺菌的抗生素,所以多半應用在醫院型的感染,如醫院型肺炎等;另外也會用在皮膚感染、複雜性皮膚感染、併發菌血症的疾病等。不過采福適會抑制酪胺酸代謝,酪胺酸是一種胺基酸,可到腦內產生多巴胺,給人愉快的感覺。如果代謝不良會導致頭痛、血壓上升,肌肉運動不良的問題,所以在療程中,要避免吃含有酪胺酸的食物,如紅酒、啤酒、臘肉香腸、巧克力、起士乳酪。什麼叫「抗藥性」?抗生素是人類用以對抗細菌、抑制細菌生長的化學物質,但未感染而濫用、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形,會導致原先可以殺死的細菌變得更難被消滅,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根據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最新一季監視報告,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病原菌占比普遍升高,其中,又以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推測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教授指出,若放任細菌抗藥性的盛行率持續惡化,估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千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屆時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2021年6大癌症的死亡總和目前常見的「抗藥性細菌」有哪些?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與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腸內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是全球公認的6大恐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抗生素和消炎藥一樣嗎?不一樣,抗生素跟一般的消炎止痛藥不同。藥師王怡茹表示,並非所有的發炎都可以用抗生素來當作消炎藥,也不是所有的發燒都一定要用它才有效。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身體內的正常菌叢還可能受到抗生素的摧殘,免疫能力變得越來越差。每一次生病需不需要吃抗生素,應該要服用那一種,都需要經過醫師根據不同病癥、化驗結果、臨床經驗來決定,千萬不可以認為抗生素「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就自行隨意服用。如何避免產生抗藥性?根據衛生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資料,為了減緩抗藥性病菌的產生,衛生署有提供「三不政策」建議:1.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抗生素是處方藥物,一定要由醫師處方才可使用。2.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所以要在確定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如果只是感冒,有90%的感冒都不是細菌感染,不用抗生素也可以自然痊癒。3.不隨便停藥抗生素治療針對不同的細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療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就要按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維持藥物在體內的足夠濃度,以免製造出抗藥性細菌而讓它伺機而起。 抗生素可以空腹吃嗎?根據宏恩綜合醫院的衛教文章,一般抗生素以空腹服用(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之吸收效果較好,若會對胃部造成刺激,則可與食物一起服用。什麼時候可以用「抗生素藥膏」?皮膚表面有許多益菌定殖,藥師廖偉呈表示,若傷口沒有感染風險時,千萬不要濫用抗生素藥膏。尤其不少民眾,只要皮膚有傷口,就塗四環黴素外用膏(廣效型抗生素),將皮膚表面本來定殖的好菌全都殺光,事實上,不當的使用抗生素藥膏是有可能造成細菌抗藥性,同時也會破壞皮膚正常菌叢,造成更多皮膚問題。正確的傷口護理第一步是由內而外清洗傷口,最好以大量無菌生理食鹽水沖洗,目的是減少傷口細菌,清楚評估傷口性質。若是乾淨的傷口,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乾淨即可,再以適當的敷料覆蓋。若是較髒的傷口用1%水溶性的優碘由內往外將優碘擦拭乾淨,待30秒消毒,再用生理食鹽水由內往外將優碘擦拭乾淨。若是有感染或已發炎的傷口,請依專業人員指示使用適當的抗生素藥膏,千萬別自行拿藥膏亂塗。醫生說抗生素要按時吃,忘記服用時怎麼辦?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如果想起時已忘記服藥,儘快服用藥物即可;若已接近下次服藥時間(超過2次服藥時間的中間點),則跳過不用,下次再恢復正常時間服藥即可(除非有醫師特別指示,否則請勿自行使用雙倍量)。感冒可以請醫生開抗生素吃嗎?不可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通常上呼吸道的感染大多數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常見的症狀如咳嗽、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染有效,對於病毒性感冒並沒有效。一般而言,對於病毒性感冒,只需要症狀治療即可,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若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感冒,則需經醫師評估後,再給予抗生素使用。延伸閱讀: 還在吃超商麵包當正餐?害你變胖又覺得累!小心吃出痰濕體質,營養師教你不踩雷的挑麵包攻略 為什麼一堆人跑步減肥都沒瘦?因為他們在減肥撞牆期時,少做了這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0 焦點.科普好健康
從尿糖到治療糖尿病!降血糖藥「SGLT2抑制劑」為糖尿病治療首選藥物之一
66歲男子因多次下肢無力求診,檢查出嚴重低血鉀症而住院。檢查發現尿液排出大量鉀離子,還有蛋白質及葡萄糖,經診斷為不明藥物引起的腎小管病變,導致橫紋肌溶解及急性腎損傷。病人沒有糖尿病,為何尿液中出現大量的葡萄糖?其實,腎臟控制糖分由尿液排出的機轉,是近年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發展的重要基礎。 腎臟是身體重要的代謝器官,血液流經腎臟,依分子大小及結構特性,通過腎小球過濾,如水分子、電解質在腎小管經重吸收的機制再回到體內,否則便經由尿液排出體外。重吸收的過程有幾個關鍵因素,決定哪些分子及回收量。在腎臟生理功能分工中,腎小管重吸收占重要角色,腎小管細胞上有形形色色具不同功能、性質的運送體,如離子通道、運送器等,皆與重吸收機制有關。這些統稱為運送體的分子,負責將經過腎小球的分子再吸收回到體內;我們熟知的鈣離子、鈉離子通道可調控離子進出。決定水分子進出細胞的水分子通道(aquaporin)由美國科學家Peter Agre發現,並因此獲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SGLT至少5種 機制各不同調節葡萄糖吸收的分子,主要由「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SGLT)執行。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由Robert K. Crane在1960年發現,目前已知SGLT至少有5種,絕大部分分布在腎臟及腸道,負責葡萄糖在腎小管及腸細胞重吸收,在腎臟主要由SGLT2執行近90%吸收,腸道則以SGLT1為最重要。不同SGLT的功能及調控機制各有不同。透過基因工程技術,科學界可以從基因剔除動物模型,瞭解因單一運送體功能失常引起的相關變化。家族性腎源性尿糖症又稱為Fanconi症候群,病因是近端腎小管上重吸收的遺傳性異常,除了葡萄糖,包括胺基酸、磷、鉀等其他在近端腎小管吸收的分子,都因無法正常吸收而經由尿液排出。上述66歲病例則是藥物造成,患者停藥後即痊癒恢復。單一基因異常引起的遺傳性尿糖,在2000年由Rene Santer教授首次報告,以自體顯性或自體隱性傳遞到子代,病人出現不等程度的尿糖,長期觀察發現大部分預後良好,不需要特別介入治療。常見症狀是多尿、夜尿、僅有少數出現水分不足、脫水或泌尿道感染增加。蘋果樹根成分 竟能降血糖當今最被關注的糖尿病治療藥物: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即抑制SGLT2,促進糖分由尿液排出,進而降低血糖。這類藥物從意外發現到上市作為可治療藥物,有近200年的發展歷程。最早的源由是1830年代採用蘋果樹的樹根,由於它的口味類似當時用來治療瘧疾的藥物,因此被試用並進一步研究,不久就發現樹根中的根皮柑(phlorizin)會造成尿糖,同時有降血糖的效果。一直到1933年,才有正式的人體測試報告,1990年代則揭開SGLT是根皮柑藥理作用的分子機制,也啟動研究做為治療糖尿病的可能藥物。由於根皮柑同時對SGLT1及SGLT2都有抑制效果,服用後腸道的抑制作用常造成腹瀉等副作用,針對糖尿病的治療需要研發具專一抑制SGLT2的藥物。SGLT2抑制劑 可保護器官從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在2013年核准第一個SGLT2抑制劑上市,至今全球已有超過10種以上的藥物,由於改善血糖控制效果穩定,已成為糖尿病治療首選藥物之一。此外,近年臨床研究更發現,這類藥物有器官保護效果,服用這類藥物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及進展,因此是特定族群的優先選用藥物。從腎臟功能到腎小管重吸收機制,可以瞭解這些運送體呈現獨特角色,從大自然環境的發現到研發應用,科學研究接續推展,才有今日治療藥物的上市,讓病人得以受惠。(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目前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經營)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