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0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住院
共找到
3953
筆 文章
-
-
2024-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大啖生魚片隔日上吐下瀉險喪命 醫師提醒3類人別生吃海鮮
夏天是玩水的季節,不少人到海邊戲水會順便安排至漁港大啖美食,海鮮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不過,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提醒,癌症、糖尿病、肝病患者等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要避免生食,否則易導致食物中毒,出現嚴重症狀或併發症。海洋弧菌 又稱創傷弧菌曾任急診醫師的陳威龍分享,一名65歲的慢性肝炎患者,因食用含有海洋弧菌的生魚片,險些因敗血性休克而喪命。這位民眾吃了生魚片後,當下沒有出現異常,但隔日卻開始上吐下瀉,原以為是吃壞肚子的腸胃炎疾病,自行服用成藥緩解症狀,直至晚間病情加重,四肢癱軟無力才緊急送醫。到院時,患者已經意識模糊、陷入敗血性休克,陳威龍聽聞患者曾食用生魚片,研判是海洋弧菌惹禍。海洋弧菌又稱「創傷弧菌」,致死率高,不時有民眾誤食而死亡的案例。這種細菌在適宜的溫度(20℃-27℃)下會快速繁殖,除了在海水中,海洋弧菌也會依附在海洋生物身上,隨海鮮一起被捕撈上岸。鮮魚魚刺刺傷 也會致病陳威龍提醒,海洋弧菌無法在高溫烹煮下生存,所以生食方式會將海洋弧菌一起吃下肚。一般健康情況良好的民眾,吃到被海洋弧菌汙染的生食通常不會有嚴重併發症,大多是輕微惡心、嘔吐。但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例如:癌症、糖尿病、肝病患者,就難以抵禦外來細菌的入侵,可能出現嚴重反應。臨床經驗顯示,感染海洋弧菌的重症患者,若未即時救治,大多會在住院48小時內因為多重器官衰竭、猛爆性敗血症死亡,死亡率超過50%。除了生食致病,購買生鮮若不慎被魚刺刺傷,也會因感染海洋弧菌而進展為壞死性筋膜炎,甚至出現敗血性休克,必須給予強效抗生素治療。以這名慢性肝炎患者為例,陳威龍強調,日常要顧好肝臟,避免影響消化食物、儲存物質、代謝解毒及製造凝血因子等功能。肝功能不好,細胞免疫功能也會降低,掌握護肝4大原則,從規律生活做起,否則吃再多保健食品也僅是治標不治本。護肝保健4大原則1.戒菸戒酒:戒酒是遠離酒精性肝病的不二法門;抽菸會影響體內氧與鐵離子等運輸,進而影響到肝臟健康。2.優質食物:多攝取含有鎂、葉綠素、維生素A及C的新鮮蔬果,另攝取優質油脂Omega-3,幫助抗氧化。3.充足睡眠:給予肝臟充足的休息時間;若睡眠不足,導致肝細胞無法進行修復,反過來影響精神狀態。4.規律運動:避免因肥胖而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廢物順利排出體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9 焦點.元氣新聞
全台病患約1200人 血友病新藥1劑1億元健保署評估納健保
打一針,藥費居然破億元,A型、B型血友病細胞治療針劑陸續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只需打一針,就有機會痊癒,不過,藥價分別為三○○萬、三五○萬美元,被喻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單次性治療藥物。目前健保署正與藥廠初步交換意見,評估納入健保的可行性。六月十四日為世界捐血人日,血液基金會及中華捐血人運動協會舉辦「感恩茶會暨五十周紀念新書發表會」,當時健保署長石崇良致詞時透露,可能核准一劑近億元的針劑治療,超過現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一劑四九○○萬元紀錄。據統計,目前全國B型血友病患共一九六人,為控制病情每周施打一至二次第九凝血因子針劑,每人每年藥費約五○○萬至七○○萬元。至於A型血友病患者,人數約千人,每人每年藥費也在五○○至七○○萬之間。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病友須持續治療,否則易造成關節內自發性出血,將引發關節腫脹、疼痛,還可能導致病友癱瘓,不良於行。黃育文指出,基因治療問世,透過藥物彌補基因缺陷,恢復喪失的凝血功能,這有可能是一勞永逸的治療,有助提升病人生活品質,不過,新藥是否納入健保,需接受「醫療科技評估」(HTA)等程序,該藥物目前在台灣人體臨床試驗僅三、四年,還無法確定是否終身有效。上個月健保署曾與藥廠、血友病友團體舉辦座談會,一名出席這場會議的醫師表示,初步協議為打完一針後,由健保署分期付款,均攤十年,期間如果藥效變差,患者需改打現有凝血因子製劑,健保就不予給付,目前就看藥廠是否同意這種給付方式。據了解,藥廠代表到健保署詢問相關申請健保給付程序時表示,三五○萬美元是美國售價,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藥價,換句話說,在台實際藥費仍有空間可談。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日前廠商送交平行審查機制所需資料,將依程序處理,健保署相當重視此款細胞治療藥物,正在審慎評估中。黃育文表示,正考量病患人數、回診次數、住院費用及病人生活品質等因素,以及評估藥費分攤方式,與藥廠協商一個試算方案。此外,為了公平照顧所有病人,將邀請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及日本等國專家討論細節,希望未來支付標準能與國際接軌。台大、高醫10人試用血友病新藥 9人穩定台大醫院、高醫附醫均參與這款破天價的臨床試驗,台大收治六名患者、高醫收治四名病友,施打迄今三、四年,目前僅有高醫一名患者因凝血因子濃度低於正常值,退出臨床試驗,其餘受試者情況穩定。台大醫院血友病中心主任周聖傑表示,B型、A型血友病基因治療要價不菲,考量健保財務因素,研判需再等半年至一年,才有機會納保。周聖傑指出,血友病基因治療針劑是將一種不會致病的「腺相關病毒」作為載體,將凝血因子DNA送入肝臟細胞,讓其製造凝血因子,解決患者凝血因子不足問題。針對該項基因治療,台大共收治六名成年患者,分別接受不同藥廠血友病細胞治療針劑臨床試驗,目前狀況穩定,無須再施打凝血因子。周聖傑說,該基因治療研發至今十三年,大部分參與臨床試驗的病人至今仍有療效,但也有病人因不明原因失去藥效,是否「終生有效」,需進一步觀察。高雄醫學大學應用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高醫附醫小而血液腫瘤科主任邱世欣表示,該院於四、五年前參與這項臨床試驗,收治四名血友病患者,截至目前為主,成效顯著,其中三人體內凝血因子濃度與正常人差不多,另一人則因濃度逐漸降低,需定期施打健保給付的凝血因子製劑。「很開心有這樣的救命藥物,讓血友病患者擁有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品質。」輔大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表示,血友病患多為年輕族群,未來基因療法有可能一次性解決病情,甚至治癒,但費用屬於天價,或許可繼續採用現行每周施打凝血因子製劑方式,就健保署如何評估整體社會價值及成本效益。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健保署考慮給付血友病基因治療針劑,一旦成真,這將是破天價的藥物,昂貴新藥問世,大幅增加醫療支出,這已是未來趨勢,但健保給付始終無法符合病友需求,病家如需自費治療,勢必陷入「要錢或要命」等兩難困境。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健保財務有限,高價、低價藥物勢必互相排擠,呼籲健保署儘速擬定「醫藥科技評估」(HTA)機制,綜合評估治療效果、財務衝擊,以及縮短病人住院天數、檢驗檢查,與生活品質等因素,而新藥經費或許可以多元化,包括,社會募款、稅收補助、健保支應等。
-
2024-08-18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那些在急診室擦肩而過的故事
孩子漸漸長大,從坐在推車的嬰兒,變成會頂嘴會反抗的青少年,彷彿是一瞬之間。長大之後要面對的問題變多、煩惱變多,我對他的要求變多,免不了父子的衝突也時而出現。每回和孩子吵架,我常因此心情不好,偶爾翻翻他們小時候的照片與我曾寫過與孩子快樂互動的故事,想著想著便更沮喪。某個因小事吵架不歡而散的早上,我趕著出門上班,不想再為孩子的事心煩。這天在外科急診當班,來了一對因口角互毆的夫妻,先生傷勢較輕,妻子卻需要手術,結果兩夫妻既是病人,也是彼此的家屬,協助對方簽署相關文件時,我注意到他們身邊有個小男孩。應該是兩夫妻的孩子,很無助地站在兩張病床中間,由於年紀很小,所以幫不上忙,護理人員忙進忙出也沒空理他,所幸孩子很乖,就只是靜靜地站著。我招招手讓他來我這裡,把抽屜裡應付嘴饞的零食拿了一包給他:「要不要吃餅乾?」「可以嗎?」小朋友眼睛亮了起來,可是卻不敢伸手接。「當然可以!」我怕他不好意思,所以撕開包裝,讓他可以直接拿起來吃。「我要問一下媽媽……」小朋友看了遠處躺在病床上的母親,不過她正在做手術前準備,沒空管孩子在做什麼。「謝謝。」本以為他拿了餅乾會走回座位,他卻站在我工作的電腦前發獃。「你在幹嘛?」小朋友指著電腦螢幕問我。當時急診同時有好幾位傷患正在處理中,我指指周遭:「我是醫師,這些都是病人。有些是車禍、有些是跌倒……」早幾年的我一定把他打發走,不過當了爸爸之後,對小孩的容忍度提高很多,所以很慈祥地跟小朋友講話。(慈祥是旁觀的住院醫師給我的形容。)他似乎對我的工作很有興趣,東問西問一堆問題。「你幾年級?」與其一直被問,倒不如我來跟他聊天。「我四年級,可是老師說我只有二年級而已,他們說我過動,所以程度不好。」「什麼意思?」「因為我上課都聽不懂,所以老師就叫我坐在最後面。」聽到這裡,我突然有點心酸。「那你們有上英文課嗎?」我陪自己的兩個孩子讀英文好幾年,或許這會是個好話題。「有,可是我也聽不懂,所以都蹺課。」「蹺課?去哪裡?」「躲在廁所裡,或其他人找不到的地方。」看看這個孩子,有種說不出的難過,很想幫他,卻不知怎麼做。一個跟我只相處幾分鐘的家屬,卻意外讓那天上班的心情很灰。醫療工作這些年,我接觸過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令人難過的事件,很想幫忙他們,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回到家把這個故事跟家人說,忍不住抱抱孩子,先前吵架的不愉快,似乎一點也不重要了。我也試著讓孩子們知道,比起很多弱勢者,我們是幸福的,更要知足,感謝上天的厚愛。
-
2024-08-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醫學教育與招生的新時代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大醫學系招生政策的改變」。一位非醫師的醫院行政人員以他在醫院的觀察,寫出他認為醫師的培育,不只需要傳授科學知識與技術,更要讓醫學生學會同理心、關心別人的痛苦,並說出他對日前台大醫學系申請入學將採計社會科的讚許。→想看本文這篇文章引起兩位關心醫學教育的台大醫學系校友注意到母校招生政策向前跨一大步的深思,各自寫出他們對這招生政策的期許。→想看本文今(113)年6月台大宣布,醫學系自115學年起,繁星推薦、申請入學採計將移除學測英文考科、納入社會考科,引起了醫界與民眾的討論與注意。這就讓我回想起大四上臨床醫學概論的時候,第一節課老師提到「醫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當時覺得醫學就是科學的我,無法理解為何醫學是一門藝術。成為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後,最琅琅上口的,就是「以生物、心理、社會及靈性的全人醫療照護模式」來照顧病人,但那時總覺得僅是口號。直到成為主治醫師,承擔起指導醫學生和住院醫師的責任時,才發現原本以為的口號,其實是醫病關係最基本的技能,行醫日久,逐漸體會到醫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或甚至稱為「科學的藝術(scientific art)」也不為過。即使再客觀的醫學知識,應用到具體病人時,不同病人、不同的原生家庭,對於同一疾病,會有不同的思考、價值觀與決策;即使同一個病人,不同時間罹患相同疾病,心境、歷練及共病性的不同,所作的決策也未必相同。如何達到最佳的治療,最基本的除了醫師的溝通能力外,尚需結合敏感度、同理心、思辨能力、心理素質等特質,透過知情同意或是和病人共同完成醫療決策的過程才能達成。即使同一個病人,不同時間罹患相同疾病,心境、歷練及共病性的不同,所作的決策也未必相同。如何達到最佳的治療,最基本的除了醫師的溝通能力外,尚需結合敏感度、同理心、思辨能力、心理素質等特質,透過知情同意或是和病人共同完成醫療決策的過程才能達成。這部分的能力與素養,自然須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訓練。自然科學的訓練讓醫學生、醫師具備專業知識,並以客觀實證醫學的方式應用相關知識;社會科學的訓練,可以讓醫學生、醫師學到如何洞悉人們在群體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行為差異,讓其在提供醫療服務時能夠更全面的考慮病人與自己的社會背景和需求,培養全人醫療照護的基本技能,並幫助醫學生、醫師瞭解健康照護系統與該系統在社會中的地位。社會科學同時也是醫學人文的一環。醫學人文(medical humanities),包括與醫學教育和實踐相關的人文、行為與社會科學,人文包括文學、歷史、哲學及藝術等,社會行為科學包括倫理、法律、性別、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具備醫學人文的素養,不僅是醫療實務上的必須,也是學術發展的基礎,其重要性與日俱增,自然也影響了醫學教育和醫學院招生。筆者曾多次參與台灣醫學院評鑑(TMAC)的準備及醫學系招生,TMAC評鑑醫學教育品質的項目中,醫學人文佔了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比重,也是在評鑑中最不容易準備完整的地方;醫學系的招生,也非常重視醫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少學校以多元微型面試(MMI, multiple mini-interview)作為口試,題型強調醫病溝通、邏輯推理、應變能力、倫理思辨、團隊合作、情緒管理、學習態度、以及社會責任等,題目也都強調社會行為科學(醫學人文)的面向,採用多元微型面試的最主要目的在於找出不適合就讀醫學系的學生。從醫療實務與醫學教育的面向觀察,台大醫學系將社會科學採計為學測的項目,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同等重要的隱喻,筆者深表認同與佩服。筆者行醫至今27年,深感只要將醫學知識應用於病人身上,就會充滿各種的不確定性,如何可以達到全人照護的目標,這方面需要具備醫病溝通(含傾聽與同理心)、跨文化能力(敏感度與避免歧視)、倫理能力(思辨、價值判斷與利益衝突)、社會責任(利他精神)以及專業認同(含自我期許)等素養,這部分都與社會科學的訓練息息相關,也是醫學界常說的醫學人文專業素養。這些素養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認識,未來也需要在醫療場域實際的操作與反覆應用,才能真正內化成為醫師的核心能力。正因如此,將社會科學納入醫學系招生的考量,不僅能夠提升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或能培養出更具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的醫療專業人才,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唯有關注病人的全人需求,才能真正實現醫學的目的。延伸閱讀2024/8/12 醫學系為什麼要採計社會科2024/8/14 一個令我振奮的台大醫學系招生政策的改變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6 醫療.精神.身心
17歲確診思覺失調!當年醫師的一句話讓我勇敢走過29年
「如果你不會害怕,那麼就要勇敢地接受它。」這是我當年被確診後,醫師跟我說的一段話,至今我記得牢牢的。在那次確診後回家,我一個人蒙在棉被裡大哭,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我不是一個害怕生病的人,17歲前只要生病了,我都會跟媽媽拿健保卡,一個人到診所就醫。世事難料,這一生既然跟這樣難醫治的疾病結下了緣分,就在一次發作之後,被朋友帶去醫院治療,當時雖然很不安,但是天性樂觀的我,心想「也許老天爺看我太忙了,要我休息、度假、享福啊」。發病時幻聽幻影過去此疾病稱為「精神分裂」,現今改稱「思覺失調」。17歲那年,我突然感覺自己的生活變得不一樣,不斷地聽到有人在耳邊說話,常看到神明和王母娘娘的身影,我不敢跟家人說,我只知道我大概要去看醫師了,我求助於教會的大姊姊,從此展開了我的治療之路。那時我在一家幼稚園工作,卻因為生病離職了,隔年母親也生病,我必須在家照顧她,但我隱瞞了我生病的事情,經常家中、醫院兩頭跑,搞得身心俱疲。也常想我是否應該再就醫,可是當時的我連出門都懶,因此中斷治療一年多。隔年母親往生,全家都深陷在悲痛中,爸爸和哥哥都忙碌地為媽媽策畫追思會,而我卻把是否再就醫的事放在心上,在爸爸和哥哥恢復工作之後,我又踏上了治療的路程。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為自己的健康努力,26歲那年,因為病情的不穩定而發作,竟要從自家5樓跳下去,在大家的勸阻下將我強制送醫,那一年是我人生轉變的開始,我告訴自己「將來我的人生,一定要變得不一樣,變得光彩奪目」。康復之家找到愛29年來,我不斷地嘗試新的用藥,也在醫院社工介紹下,來到彰化縣康復之家,多年來在這裡受到照顧,有時會想家,但很快就調適過來,我在這裡住了18個年頭,每一天康復之家就像一個小型社會,每一個住民都是生命的鬥士,雖然我是一個病人,但我也想要活出自己,讓自己的生命有光彩。如今的我,依然有病,依然有幻聽幻覺,但我知道必須要勇敢,我也算堅強,住院時、在康復之家,我也交到許多好朋友,大家雖然身心不健康,但是都有一顆勇敢的心,面對病魔、面對未來都有不一樣的挑戰,縱使我們還需要治療,吃藥或打針,但我還是希望自己再勇敢一點,也因為我的勇敢,不會再害怕了。專業觀點/思覺失調盡早治療 可避免疾病惡化【整理/記者黃妙雲】精神分裂症因長期被汙名化,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台灣2014年正名為「思覺失調症」。這是一種慢性且重大的疾病,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好發於青少年晚期及成年初期。思覺失調症臨床症狀,包括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與一般人的現實有明顯脫節,以幻聽最常見,或病患深受聽覺的控制,按照某個聲音去殺人或自殺等,也可能出現被害妄想,總覺得有人在某處監視他並打算加害於他,因而過度恐慌,可能重複一些怪異的舉止,突然間表現得很退縮、不與任何人互動,某些患者還會出現暴力的攻擊行為、傻笑、大哭。早期症狀可能包含了睡眠型態的改變,如突然難以入睡、多夢,或容易受驚醒等,情緒上的變化,對人際關係和周遭事物變得不理不睬,失去原本的熱情,行徑逐漸變得難以理解、怪異、愛發愣,思考障礙,失去組織語言的能力,開始胡言亂語、言語片段等,這些初期症狀若可及早注意,將能盡早處置而避免疾病的惡化。在治療上,思覺失調症往往需要長期用藥來調整腦部化學物的濃度,再佐以心理治療、家庭治療、環境治療與精神復健等方式,以改善精神官能異常的症狀。(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個令我振奮的台大醫學系招生政策的改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大醫學系招生政策的改變」。一位非醫師的醫院行政人員以他在醫院的觀察,寫出他認為醫師的培育,不只需要傳授科學知識與技術,更要讓醫學生學會同理心、關心別人的痛苦,並說出他對日前台大醫學系申請入學將採計社會科的讚許。→想看本文這篇文章引起兩位關心醫學教育的台大醫學系校友注意到母校招生政策向前跨一大步的深思,各自寫出他們對這招生政策的期許。最近報上一則新聞,使我興奮萬分。「台大醫學院醫學系日前召開112學年度第3次招生委員會。會議中決議通過,從115學年度起,將會從原先學測採計『國文、英文、數A、自然』,改為『國文、數A、自然、社會』,以社會取代英文。至於校方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台大註冊組主任李宏森透露,可以進入台大的學生,通常英文能力都不會太差。入學後還有必修大一英文及進階英文,畢業前也需達到全民英檢中高級的門檻,相信學生可具備基本英文能力。但學生未來需要因應AI、元宇宙、各種傳播科技及創新想法需要,必須注重社會人文素養及社會科學面向的思考,故將採計英文考科改為採計社會考科。」作為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台大醫學系校友對這「突如其來」的新辦法事實上有點驚訝,因為這將是台灣在「如何選擇醫學生」踏出的一大步。想不到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非醫師來稿,使我開始更深入地思考這招生政策改變的意義。同時為了提高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這問題探討的深度,我也另外邀請一位也是台大醫學系畢業生,目前正負責某國立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人文課程的醫師發表他的看法。個人自從醫學院畢業後,曾在台大醫院完成四年住院醫師訓練並做了一年主治醫師,而後到美國又從頭接受同一學門的住院醫師三年完整訓練,研究員一年,而後在美國大學醫院教學十九年。回到台灣致力於醫學教育有關工作也已二十幾年,以下容我說出我對台灣醫師培育的隱憂,以及對母校這次的招生新政策的期望。當我在1998年回國時,最先三年我在慈濟醫學院服務。當時這學校的醫學系還沒有畢業生,最高年級是五年級學生,而以我這種對醫學教育的主要興趣在於臨床醫學的醫師,有機會參加這所臨床醫學沒有傳統包袱的新醫學院正是我最理想的工作地點。我與早我幾年回台參加這醫學院草創的學長李明亮校長一見如故,就放手一博地共同奮鬥。這三年下來,我對台灣醫學生的印象是他們看起來比起美國醫學生年輕許多,而且想法方面也比較不成熟。我當時以為這只是反映美國的醫學生大部分都是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四年(可能來自文科、理科、工科或pre-med 醫學準備科)而後才選擇攻讀醫學,所以年齡上比起台灣絕大多數醫學生都是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醫學系的來得老成,但更重要的是美國醫學生在中學畢業後,進入醫學院之前的大學階段有充分時間思考自己的興趣與前途,而後才選擇學醫這條路。後來我轉到和信醫院在黃達夫院長的醫學教育基金會工作之後,我有機會全職從事台灣的醫學教育工作,前後參與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的成立與實際工作、教育部醫教會的執行秘書、常務委員,而涉足台灣醫學教育多年,直到幾年前才引退,所以我對台灣醫學教育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在這種背景下,我有機會提出對台灣醫學教育的看法與建言,而對「台灣醫學生的甄選與培育」也有一些看法。記得在醫學教育基金會的主持下,我們對這主題也前後開了幾次國內、國際的專題討論。最初我們的結論都認為台灣醫學生的甄選都偏重於知識,但對於他們的態度、判斷、學醫的動機與人文修養都無法好好測試,而且醫學院前兩年的「醫預科」常受到基礎與臨床醫學的擠壓,通識與人文教育都未能有效地加強醫學生對人文關懷的深度,也因此醫學生對「病人」的「人」方面的關懷遠不如對「病」的了解。然而當我看到我們兩個在美國成長的小孩在中學時代的必修課程都是均衡的發展「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等等學科,而在美國與我的同事過或被我教過的醫師,他們來自不同的大學醫學院,我也發現不管他們多早或多晚決定學醫,在中學課程並沒有因為要學醫,而少修文史哲學等社會科學。因此我越來越覺得在探討台灣的「如何選擇醫學生」時,我們應該追朔他們在高中三年裡,是否因為中學注重聯考績效的政策下,從高一入學就「分組」「分班」,對將來想唸醫、理、工學院的學生因為大專聯考不重社會學科,而失去同樣程度的學習機會,而相對的,想唸文、法、商、社學院的學生,對數理科學的課目也沒有同樣程度的學習機會。這種以大專聯考為目標的中學教育嚴重影響中學生的「全人教育」,而這才是今天在進入醫學系後,不管我們如何加強人文課程,仍然無法培育出對別人的受苦有敏感度的好醫師的最大原因。個人對理工科所知有限,不敢多說,但作為從事醫療工作者,面對的是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我們所培育出來的醫師如果只知道科學面的醫療,而對病人與家屬的「感情」、「心理」、「人際關係」沒有「敏感度」的話,這種醫師將無法對病人產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而給予病人與家屬所需要的幫忙。我深信,醫學生在中學教育的太早分組,使他們輕視忽略這方面的素養實在是台灣醫學教育最致命的缺憾。在台大醫院備受醫學生敬重的宋瑞樓教授,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以後,就全心投入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團隊。當我參加和信團隊以後,宋教授常與我分享許多他的智慧。他常說,我們教學生最重要的是要替他們培養出「受體(receptor)」,如果學生沒有「受體」,我們講了半天的人文關懷,他們還是沒辦法領會這些知識的重要性,而始終學不會應用同理心來照顧需要幫忙的病人。我想,我們如果在學生中學階段,就因為「短視的利益導向」,太早就讓學生因為將來想要走哪條路,而只注重儘早灌注加強某些專門的知識,而使學生因此而喪失其他重要知識的學習,這種教育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犧牲了全人教育的機會,以致無法培育良醫的遺憾。我深信最近台大醫學系選才的改變,就是要徹底改變這種教育的缺點。如果我們今天醫學系的學生,在他們早期的養成教育,就有機會領會社會學科的重要,那麼這些醫學生將會有比現在的醫學生具有更好的人文教育的「受體」。我深信最近台大醫學系這選才方法的改變,一定是經過多年的醞釀,也一定有遇到過阻力,因此遲遲未能付諸於行,對於一個歷史最久的醫學院,這種改變更是不容易。我深信這一條路是對的,我在此要向這些「先行者」道出我心中由衷的敬佩,也祝福母校可以以身為台灣醫學教育「執牛耳」的地位,再度獨領風騷,領導台灣的教育系統培育出更適合學醫的人才。每個新的政策都會碰到阻力,越大的變革就會碰到越大的阻力,但我深信這條路遲早會讓台灣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對病人受苦的敏感度的良醫。延伸閱讀2024/8/12 醫病平台/醫學系為什麼要採計社會科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4 名人.精華區
張鴻仁/英國新政府 能挽回年輕醫師的心?
英國從上世紀末起兩次「保守黨」慘敗都跟醫療體系有關,聞名全球並在倫敦奧運被拿出來獻寶的國民保健服務體系(NHS),在執政的保守黨長期忽視之下,捉襟見肘。英薪資偏低 許多年輕醫師外逃根據最近統計,英國人住院等床超過18周的人數來到760萬人。同時間,年輕的醫師們(畢業10年內,還在住院醫師或專科醫師訓練期間)持續進行「工作抵制(軟性罷工)」,造成180萬的門診與處置必須重新安排。迫使新上任的工黨政府不得不立刻採取行動,宣布年輕醫師全面加薪22%,除了為結束英國有史以來持續最久的醫師「軟罷工」,更重要的是許多年輕一輩醫師用腳投票,移民到澳洲去行醫。以先進經濟體而言,英國醫師的薪資原本就偏低,以往各國之間醫師的移動門檻很高,COVID-19之後,許多人累壞了就離開職場休息,所以到處缺醫護人員;護理人員跨國移動相對容易,只要語言相同,會說英語的護理師很早就往高薪國移動,於是最近搶人搶得凶,很多地方光靠薪水也不一定找得到人,還要給居留權或公民權,留下有經驗的員工。醫師要到外國執業,相對比較困難,除了通過他國醫師執照考試本來就不易,加上許多執業限制及文化差異,除非年輕醫師在本國尚未建立自己專業地位時就下定決心。但是大英國協許多制度相通,澳洲疫情後大量向外招聘醫護人員,成為英國年輕醫師的選擇。至於亞洲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的醫護人員,「外逃」門檻較高,就逃往「整形美容」或往不必值班,不負責急重症的科別移動,南韓如此,台灣也是如此。健保改革難 台灣問題何時引爆前一陣子,在一個科技界與醫界共聚一堂的場合裡,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王署君醫師告訴我說:「學長,你知不知道,下一代的醫師說我們這一代是『被虐待狂』,他們絕對不過這種生活。」而且,年輕一代,覺得既然社會這麼不支持醫療體系,健保調一點保費,大家意見這麼多,而實施總額預算20年下來,執政者只在意選票,在高達9成滿意度的表象下,犧牲醫護當然比犧牲選票簡單多了,許多人也知道健保改革不易,何況改善醫師收入,納稅人每年要拿出幾千億來,更是遙不可及,不如用腳投票,比較實在。同一時間,旅居美國的好友剛好也傳來一個訊息,他在紐約遇到兩位年輕優秀的醫師科學家,一問之下,都沒有回台灣行醫的計畫。上世紀末,英國工黨政府以「加稅救健保」贏得大選之後,花了近10年,每年多幾千億英鎊的代價,才讓醫療體系重返「王冠上珍珠」的榮耀,這次要花多少錢?需要多久才能讓體系恢復元氣?且讓我們拭目以待。至於台灣,因為沒有聯合國保障的罷工權,所以執政者不會面臨南韓與英國的困境,至於我們的問題何時引爆?或者筆者只是杞人憂天,套句英諺「時間會給答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菸咳是家常便飯?3狀況出現變肺阻塞!不積極治療肺功能會驟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七: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建議掛號科別】建議科別:胸腔內科六十幾歲圓圓壯壯的大塊頭大哥,被隔壁的心臟科醫師轉過來,原因是他跟心臟科醫師說他咳嗽好幾年了,能不能開個藥給他。這位大哥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平常每天要兩包菸,抽三四十年了。這咳嗽也是老問題了,他也不以為意,反正抽菸的人哪有不咳兩聲的,菸咳菸咳,加上有點菸痰,對老菸槍而言是家常便飯。只是最近咳嗽越來越頻繁,咳到胸口有點緊緊的,有時候會影響入睡,所以想要請心臟科醫師順便開個藥給他。心臟科醫師聽一聽病史和症狀,馬上懷疑是胸腔科的慢性病,立馬轉了過來。肺阻塞平常不會喘 但爬樓梯愈來愈困難仔細詢問起來,這位大哥之前感冒時都會咳很久,有時候胸口還會聽到有點像吹口哨的高頻哮鳴音。他本身沒有氣喘病史,平常也不覺得喘,只是爬樓梯時,好像不像以前一樣可以連續爬好幾樓,兩樓後就會有點喘,需要休息。常常會覺得胸口悶悶癢癢的,不咳一下不舒服。胸部X光檢查上發現他的肺部有肺氣腫的現象,肺功能檢查顯示阻塞型肺病變,最後的診斷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肺部的慢性疾病,全名: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2016年開始簡稱作肺阻塞。很多病人初診斷都不太懂這是什麼,打個比方,如果糖尿病是胰臟的慢性病,高血壓是心血管的慢性病,肺阻塞就是肺部的慢性病,需要好好地控制和保養,避免疾病惡化和功能繼續快速下降。比起高血壓糖尿病未控制的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肺阻塞惡化最明顯的是造成活動功能下降,生活無法自理的失能狀況。肺阻塞本身是肺部組織暴露在抽菸、空氣汙染、感染、慢性發炎等危險因子下,造成肺部組織的慢性病變,導致無法正常的吐氣。肺部像是一個過度充氣的氣球,沒有把氣排出的氣球,當然很難再吸更多的氣,導致患者的有效換氣空間減少,而容易覺得呼吸喘。氣道的慢性發炎,同樣也會導致痰液淤積,咳嗽等症狀。因此,肺阻塞的病患主要的表現就是:喘、咳、痰。共病互相影響 不積極治療肺功能將快速下降此外,肺阻塞會和許多慢性病共病並存,包含心臟衰竭、高血壓、骨質疏鬆、糖尿病以及慢性腎病變。這些共病會互相影響,加速病人的失能和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使得疾病更難控制。尤其是心血管共病,更會增加肺阻塞的患者急性發作與死亡的風險。因此,在有這些慢性病的患者中,及早偵測共病,良好的治療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肺阻塞的治療藥物第一線主要為支氣管擴張劑,目前的主流治療把吸入性類固醇角色放到比較後線,通常用在有血液中嗜伊紅性白血球偏高的患者,和反覆發作或控制不佳的患者。支氣管擴張劑使用和氣喘患者有相似的問題,就是症狀改善後,很多患者就會自動停藥和不再回診,就醫順從性不佳。因此衛教這些慢性病患需要有如同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這樣持續用藥的觀念,相當重要。症狀改善不代表裡面沒有持續慢性發炎,沒有維持治療的患者,肺功能很容易不知不覺的快速下降,進而影響活動力。肺阻塞後期的患者常會喘到無法生活自理,連洗澡都要戴氧氣,嚴重時有些病患甚至需要依賴呼吸器生活,每天晚上都需要使用正壓呼吸器。此外,這些患者比較容易因為感染呼吸衰竭,而需要插管使用人工呼吸器,最為人知的例子就是董氏基金會的戒菸大使,孫越先生。孫越先生晚年常受肺阻塞急性發作和住院所苦,他本人極力宣傳戒菸,在公益廣告裡的名言:「我曾是37年多的老菸槍,戒的太晚,現在仍承受COPD的後遺症。當年沒人告訴我,現在我告訴你,快把菸戒了吧!太極訓練呼吸吐納 是COPD患者最適合的運動戒菸也是肺阻塞很重要的一項治療,減少危險因子的暴露,就可以避免繼續快速惡化。除了戒菸和藥物外,肺部復健對已經有喘症狀的病患,也可以達到好的生活品質改善和呼吸功能的維持。有證據顯示太極的訓練和呼吸吐納對肺阻塞的患者是良好的運動,能幫助患者維持功能和改善生活品質。肺阻塞的的患者常常因為喘等不舒服而減少活動,導致身體功能下降更快,適當的支持和鼓勵,並運用家人團體支持的力量,參與肺復元、肺復健或是練太極,都是不錯的選擇。(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4-08-1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 一站式服務把複雜疾病變簡單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成立已有18年,2006年9月1日成立的「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簡稱風免中心),患者遍及海內外,每月看診高達5000人次。醫療陣容與量能更不容小覷,院長賴寧生領銜專科及住院醫師共10人,中心內打造30坪專屬風濕免疫關節患者的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是雲嘉地區軟硬體最齊全的過敏免疫風濕病中心。影響多重器官,需透過個管師整合各科治療。賴寧生表示,大林慈濟求診患者年齡層普遍較高,常有慢性病併發問題,需透過個案管理師協助整合醫療資訊,如免疫疾病患者骨折需要住院開刀,風濕科醫師會與骨科醫師討論,讓主治醫師了解患者需要哪些特別的處置。賴寧生說,風濕免疫疾病是免疫細胞造成的病變,免疫細胞隨著血液循環到處跑,影響很多器官、造成全身性病變,每個人表現出的症狀不同。它對某個器官的影響持續一陣子可能就消失了,但不久後又影響另一器官,表現出其他症狀,相當複雜,需要長期持續追蹤、治療。他強調,與風濕免疫疾病共處是場長期抗戰,病患和周遭親友都需要了解這項疾病。因此大林慈濟成立病友會,至今24年,「要用家庭的力量來支持、照護病患。」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及時轉診風免病患。「不僅病患與家屬需要衛教,非風免科醫師也需要。」賴寧生說,醫學分科很細,醫師各有專長,對其他領域的了解有限,需要彼此交流、學習,最終受益的還是病患。如年輕人下背痛、眼睛的虹彩炎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導致,但這些病患一開始可能不是看風濕免疫科,但若主治醫師了解這些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相關症狀,就知道要轉診給風濕免疫科,讓病患得到適當的治療。賴寧生說,醫病關係不是只有在醫院的診間或病房,更需要延伸到他們回家後的日常生活,因此基層診所的醫師格外重要。他舉例,病人發燒了,第一個想到的是到居家附近診所或衛生所就診,如果基層醫師不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及用藥,貿然建議停掉類固醇或免疫制劑,「如果疾病正在活動期就停藥,恐怕讓病情加劇。」我們有義務幫助基層醫師更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因此,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與嘉義縣市、雲林縣的醫師公會合辦基層醫師繼續教育,使病患照護動線可以由醫院延續到基層診所。重視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療效更佳。有些免疫細胞造成全身性的病變,但有些免疫細胞有「歸屬感」,只影響單一器官,稱為「器官侷限型免疫症」。比如它只攻擊皮膚、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一塊塊白斑,病患通常去看皮膚科;免疫細胞若只攻擊血小板,臨床上只看得到血小板過低,沒有其他症狀,病患在血液科就診,卻不知根源在免疫系統;免疫細胞若攻擊腦部血管,臨床表現是腦中風,病人會去掛急診、神經科,「但若沒有用藥物調節免疫功能,很可能會第二次中風」。賴寧生指出,大林慈濟醫院特別重視這類器官侷限型免疫症,由原主治醫師與風濕免疫科的醫師一起看病患,用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幫助他們得到更好的預後。他舉例,一位在台北醫學中心看診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原看神經科,但因緣際會在大林慈濟醫院檢查出免疫系統異常,同時接受風濕免疫科的治療後,多發性硬化症引起的神經症狀慢慢減輕,用藥也愈來愈少。「以前認為多發性硬化症會造成不斷的中風、無法避免,但加入免疫系統的治療後,中風的機率愈來愈低。」整合醫院、社區資訊,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大林慈濟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為在地特色臨床醫療中心,開設風濕專科門診、過敏免疫科門診、免疫病特別診以及小兒過敏門診,結合門診復健治療、超音波檢查、中醫風免疼痛,更整合醫院內部資訊、外部社區,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協助患者早期發現疾病,以提高過敏免疫風濕病患生活品質及生命的延續。病人不再為病所苦、生活品質改善,是醫院成立特色中心最主要的宗旨。醫療亮點● 10名專科與住院醫師服務病患。● 30坪專屬風免患者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 成立病友會,凝聚照護力量。● 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發現病症及時轉診。● 治療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用藥更精準。● 一站式服務,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
-
2024-08-1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找尋理想老後生活?「這概念」最重要!改裝老後居住空間,還能讓照顧者也減壓!
「面對改變很困難,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天天在變。」天主教失智症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服務過許多長輩,他說,每個人面對老的方式都不同,無論老後居住或照顧方式,最擔心不願意接受改變,或受限於自身習慣的長輩,建議及早培養適應力、找尋資源的能力。如何尋找理想老後的居住模式?陳俊佑說,找尋理想老後生活或居住模式,其實所有年齡層都一樣,必須懂得自己需要什麼、因應自身需求做出改變。偏偏「改變」這件事,對任何人來說都不簡單,更別說行為模式已經固化的長輩,光是要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就已經不容易,要再適應新的行為模式,更是難上加難。曾有位八十多歲榮民伯伯,雙眼失明,他習慣獨居,即使看不到,還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可料理三餐。但社工發現,他家長期漏水漏電,萬一他不小心碰觸到積水處,馬上就有生命危險。某次他生病住院,社工在他出院後將他送到榮民之家,但他極不適應,不到一年就離世。每位長輩需求不同,唯有自己知道需要什麼,但所有人都無法預測未來,唯一可做足準備的是適應改變。例如,先了解其他人老後生活模式,如多數人因行動不便感到困擾,需要搬到一樓或有電梯的房子,就應思考如何因應,例如,先嘗試找一樓民宿或親友家,住上幾個月,讓自己有住一樓的體驗,增加適應力。陳俊佑指出,百歲世代,大家壽命愈來愈長,任何年齡層都應從現在開始培養適應力、找尋資源的能力,未來即使是獨老或是與子女同住、與老伴走完最後一段路,都能安心安適。為長者改裝室內空間 照顧者也減壓徐宛菱在長照領域工作多年,由於先生是室內設計工程專業,夫妻倆目前專為高齡及身障夥伴設計友善空間,客戶以退休族和長照使用者為主。她表示,空間改裝不只對長輩有好處,還可幫助照顧者。目前長照2.0也提供居家無障礙補助,以及施工期間的喘息服務,可多加利用。最常施作的改裝區域是浴室,若晨室內裝修公司專案經理徐宛菱曾遇過一名長輩,原本如廁需要家人協助,改裝後可以自己上廁所,心情截然不同。「廁所凌亂還會影響照顧者,不但有安全疑慮,還遇過居服員因此感到有壓力,造成服務困難。」徐宛菱表示,浴室改裝首先注意的是出入口高低差,馬桶旁加裝支撐幫助起坐,淋浴空間應可容納照顧者進入,倘若長輩有泡澡習慣,還可以改為開門式浴缸。廚房、臥室以及玄關也是重點。改變廚房流理台高度及省力緩衝式拉籃,提高長輩做菜意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6年調查,65歲以上長者最常跌倒的室內地點是臥室,所以建議增加臥室光線,及床鋪旁加設可攙扶設施;此外,很多人會把輪椅、助行器等輔具放在玄關,不但凌亂也影響進出動線,因此櫃子不只放鞋,還要規畫收納輔具。許多人剛退休時因身體健康、行動自如,室內改裝以美觀、設計感為主,徐宛菱提醒,應提前考量老年生活,打造一個自立空間,若獨居,也可安裝警報器等智能科技,遇到緊急情況直接按鈴可以一次打給多位家人,若有一天需要照顧者同住,浴室、臥室應可容納兩人,照顧者才可好好照顧及休息。數位版看這裡培養韌性 有助老後安居老後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三位專家的三帖藥方。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0 焦點.健康你我他
防詐騙怎麼做?/大姊遭騙8萬的警惕 陌生電話不接
電話鈴聲一響,我就心驚驚,會不會又是詐騙電話,整天就在驚嚇不安下生活。退休後詐騙電話特別多,必須小心謹慎應付。分享大姊受騙8萬元案例,大姊退休在家養老。小孩都在台北工作,很少回高雄,有天中午她煮飯時,電話鈴響了就去接,電話接通了對方先叫:「媽媽,我是妳的女兒。」「我朋友媽媽車禍住院,向我借錢,妳先幫我匯點錢過來。」大姊疑惑問:「妳的聲音不對啊?」她回說:「我重感冒了,因為朋友是我的閨密,我一定要借錢給她。」對方又說:「這個事我不想讓先生知道,他會罵我,媽媽有現金嗎?妳現在去郵局幫我先匯款過來,兩天後我會寄還給妳。」大姊再問:「可是這不是妳的電話?」她回:「媽我的電話沒電了,向朋友借的電話。」大姊看電話中的女兒那麼緊張,就很快去郵局匯了8萬元,這是大姊準備看牙齒的錢。回到家,大姊即刻打電話給女兒說:「匯了8萬元給妳,記得兩天後一定要還。」女兒說:「我沒打電話給妳要錢啊!」這下才知道被詐騙集團騙了8萬元,大姊哭著報警。詐騙集團手段很高明,有時我們反應不過來,就容易上當,要怎麼做才不會受騙?其實在錢未寄出前,就要先打電話求證,一查真相就出來了。現在不認識電話我一定不接,這樣可過濾一大半的詐騙電話。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0 醫療.牙科
哈佛大學研究:刷牙可以挽救生命!尤其「1類人」更要維持口腔清潔
哈佛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好好刷牙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表示,當不幸住院,刷牙與挽救生命有關!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指出,刷牙次數不夠或使用牙線不正確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看似無關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坦白說,你是否好好的刷牙?而如果身體不適,你是否也堅持維護口腔清潔呢?而如果自己住院,或你必須照顧住院的親友,你也盡力維持刷牙的習慣嗎?哈佛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好好刷牙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表示,當不幸住院,刷牙與挽救生命有關!每天刷牙,對於住院患者的重要性此項研究調查住院患者「每天刷牙」,與降低罹患性肺炎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率。研究小組綜合了15項隨機臨床試驗(包括2700多名患者)的結果,發現每天刷牙的患者的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率低於不刷牙的患者。對於使用呼吸器的患者來說,這項結果尤其值得參考。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參與研究的哈佛醫學院教授麥可‧克洛帕斯(Michael Klompas)說:「我們看到的刷牙與降低死亡的關係是驚人的——在醫院定期刷牙可能可以會挽救生命。」他進一步強調,「在醫院的預防醫學領域,很少能找到這樣既有效又便宜的東西。我們的研究表明,刷牙這件簡單的事,可以帶來很大的改變」。研究小組調查定期刷牙與不刷牙的住院者,比較兩者的肺炎發生率和其他結果的影響。分析發現,每天刷牙可以顯著降低住醫感染肺炎和死亡率的風險。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加護病房的患者刷牙,與縮短配戴呼吸器天數,縮短入住加護病房的天數有關。研究結果讓我們知道維護施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所以當身體有恙,當必須住院時,還是要想辦法好好刷牙;或是親友住院,無法自行刷牙時,照顧者要好好協助清潔口腔。刷牙讓你遠離疾病上述研究是針對住院患者,但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指出,刷牙次數不夠或使用牙線不正確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看似無關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刷牙與心臟病的關係:口腔裡充滿了細菌,雖然大多數是無害的,但有些會引起疾病。幾項心臟病大型研究指出,如果你患有牙齦疾病,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可能性會增加三倍。.刷牙與糖尿病的關係: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比較容易出現牙周病,而慢性牙周病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牙周病會導致細菌進入血流,產生發炎性細胞,對整個身體都有破壞作用,像是負責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可能被破壞或摧毀,引發第二型糖尿病。.刷牙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一項針對台灣28,000名患者的研究發現,有慢性牙齦疾病十多年的人罹患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其他人的1.7倍。科學家甚至發現了導致牙齦疾病的細菌,存在於死於阿茲海默症的人大腦中。專家認為,這些毒素可能從血液傳播到大腦,隨著時間的推移,造成長期損害。總之,好好刷牙就對了!而且不要忘了定期檢查牙齒!※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09 醫聲.Podcast
🎧|【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3】以為大餐引發血糖失控,奇美醫院生活型態整合門診揪出元兇
「醫師,我血糖失控,以為吃大餐造成,沒想到竟然不是…」在奇美醫院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中,一位糖尿病患者一直認為自己血糖失控是吃大餐造成,後來經由門診個管師衛教、引導,開始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器、測量血糖App等工具,觀察實際血糖變化才發現,自己吃大餐後,血糖往往變動不大,真正讓血糖飆升的罪魁禍首,竟是一碗小小的「碗粿」,因為找到原因,這位病患才改變飲食、生活習慣,血糖才恢復平穩。🎧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生活型態整合門診,讓病患更有動力改變生活習慣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指出,在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上,進行生活型態諮商、改變生活型態,是重要環節。不少研究顯示,相較於「純吃藥」,若改變生活型態搭配規律用藥,更能讓慢性病控制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蔡岡廷解釋,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採預約制,每次看診約一小時,不只針對慢性病病患,若是體重太重、壓力太大、睡不好等亞健康族群,也能進行諮詢。6大指標,有效評估生活型態是否健康當病患、民眾進入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醫師會根據生活型態量表進行評估,這份量表包含「運動」、「營養」、「睡眠」、「壓力管理」、「避免高危害性物質使用」與「正向社會連結」等六大指標,病患、民眾在接受評估後,便能進一步了解、掌握問題所在,改變生活形態時,也會比較有方向、目標。舉例來說,過去對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進行衛教,醫護常只是傳達「不要吃太多、熱量不要太高」等抽象觀念,但入口的食物、飲食順序、食物攝取量、食物冷熱與升糖指數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血糖變動,以上述病例來說,若透過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服務、888計畫等找出問題,並擬訂個人化三高防治策略,就有機會幫助血糖等指數達標,多重慢性病也可透過這套模式獲得控制。888計畫,生活型態諮商是重要環節事實上,在賴清德總統所提出的「888計畫」中,對於病患、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是非常重視,888計畫是希望在8年內將8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病患納入個管、照護網絡、加入後8成接受生活型態諮商,而三高改善、達標率也可達到8成,對於生活型態的改變蔡岡廷指出,在進行888計畫的過程中,當病患納入個管、照護網絡,接受生活型態諮商後,便可用實際數據做指引,同時以有科學佐證的方式介入,讓病患可以觀察數據變化,更有動力、有效率去改變生活型態,再搭配大家醫計畫進行整合,事半功倍。多重用藥整合門診,助減少重複、大量用藥此外,奇美醫院所設立的整合性門診中,除了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也包含多重慢性病暨藥品整合照護門診、預防醫學門診等。蔡岡廷也觀察到,透過多重慢性病暨藥品整合照護門診服務,可有效改善高齡病患重複、大量用藥問題。在蔡岡廷印象中,過去曾有高齡病患,一天用藥品項達18種之多,後來醫師檢視發現,有些藥物針對症狀治療,當症狀背後病因消失,自然不需用藥,也有一些藥物可結合成複方用藥,變成三合一或二合一藥物,經過一番調整,這位病患一天用藥品項僅剩六種,配合生活型態的轉變,不僅大幅減少藥物副作用、交互作用,且疾病控制效果更理想。【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延伸閱讀:【系列-1】照護體系走回頭路?老人國來臨 社區醫療成照顧長輩起手式【系列-2】30歲糖友胰島功能退化如老人,大家醫計畫協助力挽狂瀾蔡岡廷小檔案現職: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經歷: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老年醫學部研究員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進修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蔡嘉哲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王柏云特別感謝: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
2024-08-06 焦點.元氣新聞
夜班獎勵1小時僅十多元,比一般病房少7倍!護理師:感覺被羞辱
拍痰、打針、餵藥、監控生理數據,加護病房護理師工作忙碌,原以為衛福部夜班獎勵金措施上路後,能夠提振士氣,不料,多名醫學中心護理師抱怨,最近拿到上半年補助,結果一班多拿九十五元,平均一小時補貼十一點八元。衛福部護照司表示,今年針對特殊單位夜班津貼僅爭取到十三億元,經費確實不夠,還請各醫院公開、公平地分配獎勵金。衛福部年初推出「全民健康保險強化住院護理照護量能方案」,共編列四十億元,其中二十七億元為「急性一般病床及急性精神病床」護理師夜班獎勵金,發放金額明確,例如,醫學中心大夜班一千元、小夜班六百元。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馬淑清表示,另十三億元用於加護病房、急診室、手術室等其他需輪值夜班單位護理人員,衛福部並未擬定分配方式,而由各家醫院自行決定。最近許多急診、加護病房等護理師收到上半年獎勵金,金額之少,引發眾怒。加護病房夜班津貼竟與一般病房差七倍在某醫學中心加護病房的護理師說,上半年共值勤十六個小夜班、八十七個大夜班,卻只領到一萬三七九○元,平均一小時僅十六點七元,但在一般病房晚班護理師卻領到九萬六六○○元,相差七倍。南部某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急診護理師平均一班(八小時)獲得九十五元津貼,平均一小時僅十一點八元。另有急診護理師值勤一班僅多拿到一三三點八元,平均每小時十六點七元。特殊單位護理師感覺被羞辱 宛如變相被逼走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表示,急性一般病床、特殊單位等夜班獎勵金相差甚遠,確實讓急診、加護病房等特殊單位護理師感覺不公平,被羞辱,宛如變相被醫院逼走。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已擬妥三大解決方案,首先,呼籲各層級醫院應公開特殊單位獎勵金分配計算方式;其次衛福部將持續爭取預算;再者,明年獎勵金發放前會與相關單位討論,解決人力短缺的系統性問題。
-
2024-08-05 焦點.健康你我他
防詐騙怎麼做?/騎機車遇路倒 小心詐騙找上
台灣詐騙活動頻繁,遇詐騙而憂鬱的人不在少數,醫院精神科看診人數增多。詐騙手法不斷翻新,自信「不貪財、不投資」詐騙不入身。有次遇到車禍,朋友說騙術高明極了,讓退休的督察官被詐騙都不知道。話說車禍經過,那天夜晚騎機車慢行,竟有移工從花圃竄出,她腳踝受傷送醫,住院及療養超過3個月,要求協商理賠,調解官說同情她將返國目前無薪,由仲介公司去申請第三強制責任險,想不到我的保費增加不少,自認倒楣吧。隔幾年,傍晚在大路口待轉區等燈號,綠燈亮下班眾騎士蜂擁呼嘯而過,我這部老牛機車起步較慢,左前方突然出現闖紅燈騎自行車女子倒下,影響我用路權,被叫囂直嚷不禮讓,只好報警處理。不久又上調解委員會,因警方初判單填載雙方皆未注意前方,對方竟要求理賠金近百萬元,我拒絕天價,只求法院還公道。想不到,產物險公司來掛號信,聲明超出保險理賠金額。第三強制責任險成詐騙獵物,連移工都知道鑽這個縫隙來詐錢。內人看我三不五時惦記這場官司,害怕我得憂鬱症,告訴我把心放寬,法官會抽絲剝繭找出問題,遏制這種詐騙行為。奉告老人家,別夢想「零日詐騙」,當心騙子就在身旁。
-
2024-08-02 醫聲.Podcast
🎧|【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2】30歲糖友胰島功能退化如老人,大家醫計畫協助力挽狂瀾
「為什麼要用藥、用飲食控制血糖?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未來的自己!」一名年約三十多歲的糖尿病病患以為自己年輕,就不好好控制血糖,原本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內,卻常飆升到10%以上,平均血糖值皆在400、500 mg/dL,比起正常隨機血糖值要在200 mg/dL以下,差距甚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因而對這位糖尿病病患發出嚴肅提醒,黃振國說,今年所啟動的大家醫計畫,就是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像這樣的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控制病情、管理自身健康。🎧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事實上,身體血糖多由胰島素調控,而胰島素由胰臟胰島細胞所分泌,黃振國分析,這位中壯年病患的胰島功能已退化到老人程度,可能如他父母或阿公、阿嬤一樣,所幸經過勸戒,終於願意改變生活習慣、規律用藥,力求反敗為勝、逆轉頹勢。黃振國指出,像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強調定期追蹤、治療,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隨著年齡老化,疾病保養、照顧越顯重要,若五十歲出現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從此好好保養、照顧,到了六十多歲,較不會有嚴重併發症,身體便呈現健康老化趨勢,反之,身體衰老就會加速,身體健康狀況也會快速走下坡,因此疾病的管理、控制,與病患的未來人生息息相關,隨著大家醫計畫的擴展,全台慢性病個案管理也將進一步深入基層、社區,讓病患擁有更多在地資源的支持。大家醫計畫啟動,慢性病患可就近得照護今年是健保署「大家醫計畫」啟動元年,目前全台已有六千多位醫師加入計畫,這計畫的目的之一就是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照護整合至一位主責家醫科醫師,「以病人為中心」進行疾病追蹤、治療、預防保健,並強化醫病關係,透過「健康守門員」角色,守護民眾健康。過去,黃振國也曾照顧一位女性糖尿病患者二十多年,從中壯年照顧到樂齡階段,而這位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6.5%以下,有一次因病開刀,主刀醫師看到她血糖正常,且沒有嚴重併發症,再對照病史,不禁感到驚訝,由此可知,只要慢性病好好控制,即使年齡增長,身體依然可維持健康、正常機能。此外,隨著大家醫計畫啟動,在家醫科醫師的把關下,病患重複領藥、用藥的機會也會大為減少。舉例來說,曾有一位病患因在不同醫院、不同科別看診,導致一天用藥數量達二十多種,甚至同一醫院不同科別還開了類似藥物處方箋,這不僅導致病患用藥順從性不理想,有時「挑藥吃」,造成浪費,更可能增加「不同藥物交互作用」、「同種類藥物劑量過多引發副作用」等風險,若家醫科醫師幫忙檢視病患用藥,就能有效改善這樣的情況。找尋適合「健康守門員」,可以有三管道!民眾若想知道居家附近有哪些診所加入大家醫計畫,或想多了解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診所等訊息,可在健保署網站、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網站查詢,在各地健康中心,也會公布執行疫苗注射、成人健檢診所名單,也可納入參考。「家醫科是講求全人、全程、全家的照護。」黃振國在基隆基層醫療深耕多年,他說,在從醫的歲月中,許多病患是從小看到步入中年,有時還會帶自己的孩子來看診,對於這樣的信任與託付,他十分感動,過往也曾幫助罕病患者、癌症患者注射藥物,病患可減少舟車勞頓、頻繁往返大醫院、長時間候診之苦,他也和病患家人建立深厚友誼,期待民眾多運用大家醫計畫與居家附近家醫科診所資源,並為自己的健康、未來而努力。【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延伸閱讀:【系列-1】照護體系走回頭路?老人國來臨 社區醫療成照顧長輩起手式【系列-3】以為大餐引發血糖失控,奇美醫院生活型態整合門診揪出元兇黃振國小檔案現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基隆黃振國診所負責醫師經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新北市雙溪鄉衛生所暨群體醫療中心主任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社區醫學實務課程指導老師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王柏云音訊剪輯:蔡嘉哲腳本撰寫:蔡怡真、王柏云音訊錄製:王柏云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
2024-08-02 醫療.骨科.復健
肩膀疼痛是拉傷還是五十肩?50歲上班族肩痛伴隨高燒,竟是「1疾病」導致
肩膀疼痛是拉傷嗎?脖子前傾、駝背、蹺腳等長期姿勢不良,容易導致肩關節的結構變化而引發疼痛。不過,一名50歲的上班族因肩膀痠痛就診,竟檢查出常見但少為人知的「鈣化性肌腱炎」。肩膀疼痛是拉傷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章芳源表示,這名患者肩膀不適長達半年,打針吃藥、復健都未見改善,某天晚上肩膀劇痛難耐,手抬不起來,而且伴隨39℃高燒,抽血檢查後發現,患者的白血球及發炎指數都飆高,懷疑是化膿性關節炎,趕緊住院施打抗生素治療。經過一個晚上,高燒消退、肩膀疼痛緩解,但細菌培養卻未檢查出任何細菌,而且症狀並未完全消失。轉至骨科門診治療才發現不是化膿性關節炎,而是鈣化性肌腱炎作怪。40至50歲好發 女性居多鈣化性肌腱炎的發病原因,是肌腱內鈣質晶體沉積所致,導致肌腱發炎和疼痛,嚴重者可能手舉不起來。章芳源指出,鈣化性肌腱炎好發於40至50歲族群,以女性居多,因症狀為單邊肩膀疼痛、病發時手臂無法高舉,常與五十肩搞混。章芳源說,五十肩的正式名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又名「冰凍肩」,病因是關節囊發炎,因疼痛不敢使用而造成進一步的僵硬、沾黏萎縮,上肢活動受限。鈣化性肌腱炎則是患處出現腫脹和壓痛感,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時在夜間疼痛加劇,影響睡眠品質。部分鈣化性肌腱炎患者可能出現發燒症狀,根據醫學研究,大約有5%至10%的鈣化性肌腱炎患者會發高燒,就診時易被評估為細菌感染的化膿性關節炎。若病情嚴重 可考慮手術目前對於鈣化性肌腱炎的治療,主要採保守治療,例如:休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多做伸展運動等,可有效舒緩症狀。不過,若是吃藥、復健的改善程度有限,且病情持續加重導致肩膀無力,可考慮手術治療,去除肌腱內的鈣化物,幫助恢復肩膀功能。章芳源提醒,當肩膀痠痛症狀超過三天,復健、運動都無效時,應尋求骨科、復健科等專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利用超音波檢查,肌腱是否有鈣化、發炎、沾黏等,快速找出疼痛原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別一味復健或加重運動訓練,讓肩關節反覆受傷難以復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1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痛到連回想都發抖... 盼擺脫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致命陰影 健保暫時性支付專屬藥物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少見,但可能伴隨致命併發症的皮膚重症。年約40歲的陳小姐,飽受該疾病所苦20、30年,在發病的日子裡,她體無完膚,上廁所時連燈都不敢開、不敢照鏡子,一度引發敗血症,差點失去生命。衛福部健保署今年7月起,將治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專用生物製劑藥物納入給付,適用病友一年可省下藥費90萬元。「發病時,一度覺得自己會死掉。」陳小姐今參加「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專用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衛教活動表示,高中時期皮膚出現膿疱至皮膚科診所就醫,但診所醫師無法處理,建議到大醫院檢查。陳小姐當時到台北榮總就醫,住院治療時,膿疱長滿指甲縫、股溝、頭頂、腳踝,可說是體無完膚,那時無法上廁所,也無法下床走路,一度覺得自己會死掉,真的很可怕。陳小姐坦言,她服用傳統藥物,通常要兩到三周才初見療效,根本沒有一個工作能讓她如此長時間請假,即使強忍身體不適前往上班,還須面對工作效率不佳、同事異樣眼光等,長期下來身心飽受煎熬,更背負沉重經濟負擔,最擊潰她內心的是疾病反覆發作,又不知道何時才能好轉的絕望感。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乾癬中最為凶險的類型之一,病友因生病導致整個家庭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影響層面不僅是患者和家庭,更造成社會整體勞動力的下降。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嚴重程度完全不同於尋常的斑塊性乾癬,且發病原因多元,像是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或感染等,若未妥善治療,還可能提高敗血症或心肺腎等多重器官衰竭,且併發致命風險。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如今已有專用生物製劑可以治療,且是迫切需要的藥物,健保署7月1日起納入暫時性支付,預計適用患者每年可以省下藥費約90萬元。「給付過程經過許多討論。」石崇良說,國際間並未普遍給付用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生物製劑,如英國、澳洲即未納入給付。健保暫行性支付去年上路,可先滿足病友需要,並鼓勵病友使用以提供臨床數據資料,作為2年後是否納入健保給付的參考,其他國家也可參考台灣經驗。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指出,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36(IL-36)相關發炎途徑異常有關,包括IL-36RN基因突變,或是IL-36激素過度活化都可能誘發疾病發作;國內患者高達半數以上具有IL-36的基因突變,這項重大發現也成為全身性膿疱性乾癬邁入精準治療的新里程碑。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依皮膚科醫學會「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共識」,主要治療目標為「快速且持續控制疾病,讓病患安心重返生活正軌」,也就是急性發作時,應快速且持續地清除皮膚症狀,緩解疼痛;症狀緩解後,也應持續規律回診追蹤治療,減少再次急性發作與併發症風險。黃毓惠指出,健保署今年納入給付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針對IL-36發炎途徑所研發,經臨床試驗證實,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在一周左右完全清除膿疱,且治療後3個月,仍有6成患者維持膿疱完全清除的狀態,有效效緩解急性發作。蔡呈芳說,透過基因檢測,可快速辨識IL-36RN基因突變,以加速診斷及個人化治療,未來將著重提高大眾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認識,促使有症狀的患者及早就醫,且將基因檢測運用在疾病診斷與擬定治療方案。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與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提倡「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321治療新主張」,呼籲民眾依循,對於一般民眾,也希望能建立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正確認知與警覺,及早發現及早就醫。●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321治療新主張:「3」:出現膿疱、紅斑、脫屑3大症狀,應盡速至醫學中心皮膚科就醫。「2」:與醫師討論,善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GPPGA)和基因檢測2工具,協助評估治療方案。「1」:把握一共識,快速且持續清除膿疱症狀。
-
2024-07-31 焦點.杏林.診間
一杯水一盞燈 10分鐘影響行醫之路
13年前,當我擔任實習醫師(Intern)輪訓到婦產科的時候,負責工作就是詢問病史、病歷記載、接生時剪臍帶、檢查胎盤、手術助手以及推床。某天晚上我正推著空床,聽到一個顫抖的聲音:「好冷……好渴……」。我瞥過頭去發現是一個剛生產完的媽媽正在床上瑟瑟發抖,我趕緊停下手邊的工作,拿了烤燈並裝了一杯溫水給她,順道問候她幾句後便繼續忙碌的工作。一封來自產婦的感謝信萬萬沒想到,這位產婦因為這一杯水和一盞燈竟然在出院後寫了一封感謝信到醫院,這也是我醫師生涯的第一封感謝信。這對我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至今仍影響我在遇到重症病童的家屬時,除了解釋病情,也會關心他們「吃飯了嗎?」「有沒有人幫你買?」「身體狀況還好嗎?」,對於在病房內挑食的小朋友,我還會去買他們愛吃的早餐,上班時順道帶來醫院,在參加科晨會之前先把餐點送去病房,幫家長和護理站一起訂餐更是我的日常。醫病關係的轉移:從契約模式轉型到夥伴模式近年Kowalski (2023)等學者提出醫病關係為「夥伴模式」(Partnership),認為醫師和患者及家屬可以像夥伴一樣,有著平等尊重及互相著想、體諒的關係,甚至可以關心了解彼此的身心靈狀態。這學說跳脫了以往Emanuel (1992)提出的四種模式,這模式將醫師視為「醫療與資訊提供者」,換句話說是一種「醫病契約」,少了人的溫度在裡頭。回到「以人為本」的醫學主題醫學養成非常重視知識與技能,隨著科技的精進,甚至推出了AI和高擬真教學,利用科技來飾演病人或重現近似真實的環境,讓學生透過科技訓練來解決患者問題,然而就在冰冷的科技盛行之時,醫學另一端開始大鳴大放的題材,竟是安適性(Well-Being)、韌性(Resilience)與善終,這些回歸到「以人為本」和「溫度」的主題。回想13年前的「一杯水,一盞燈」,一個路過並非對病人醫療有直接貢獻的實習醫師,影響至今帶領年輕醫師時,還是會提醒行醫者,要多注意小細節和保留醫師體貼的溫度,因為你的10分鐘,可能會讓一個病人的不適獲得紓緩,更能在日常中,回到「醫師該有的樣子」。田智瑋醫師學經歷 2005 – 2012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2014 – 2017 住院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2017 – 2019 研究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2019 - 2024 小兒加護病房專責 馬偕兒童醫院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2020 - 2024 馬偕兒童醫院教學專責主治醫師2024 - 馬偕紀念醫院重症科主治醫師2023- 台灣大學醫學教育及生物醫學倫理研究所獲獎紀錄2017年 馬偕美德獎2020, 2021, 2022, 2023年度優良教師及優良主治醫師2023年 親善楷模→更多資訊 請參考醫師百科 田智瑋
-
2024-07-29 焦點.長期照護
小中風不復健,恐錯失恢復機會!小中風出院照護4選擇
62歲蘇大哥假日在朋友家泡茶時,茶杯突然從手中滑落,朋友見狀驚覺可能是中風前兆,緊急撥打119盡速就醫,入院後診斷為「暫時性腦缺血」,也就是俗稱的「小中風」,很快獲得治療,預後狀況佳。小中風還好,自行休養即可?入院後大約2周,醫院通知可以辦理出院,因為肢體表現症狀輕微,日常生活不需要協助,但需要有人在旁看顧,曾經半夜起床如廁跌倒過,因此家屬陷入兩難,想回家,擔心沒人照護;想住院復健,又覺得不需要24小時待在醫院。由於小中風患者的受損功能不多,不少患者覺得休養即可,反而錯失許多功能性的恢復。事實上,小中風後一定要固定時間回診用藥、切勿聽信偏方,飲食控制、規律的運動、良好生活作息缺一不可。臨床上,小中風出院後,常見的照護有4種選擇,家屬可依照經濟能力、家中人力安排、身體功能性復原考量,再與醫療人員、個管師一起討論,如何讓患者運動訓練一段時間後,以恢復日常功能。小中風出院照護4選擇1.住院復健:在鄰近縣市尋找可收住院復健的醫院,患者不需要交通往返時間,療程中體力不佳或不舒服,也可以直接回病房休息。但是住院總天數需視收治醫院而定。2.門診復健:患者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可往返住家及醫療院所執行復健,居住環境較熟悉,復健成效易於模擬居家環境應用。但是交通時間增加,患者日常生活獨立性不足之前,照顧者負荷較高。3.長照2.0(出院銜接):可經由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小組個管師或家屬聯繫1966長照專員詢問,但往往小中風礙於年紀、功能表現,可以使用到此項服務的為數不多。4.居家復健:患者在居家生活、社區外出時,遇到的不方便可與治療師討論,可實地模擬、規畫運動,訓練功能性活動與日常環境直接結合,復健時間較為彈性。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潤秋:新北市推「一管到底」,篩檢涵蓋率脫離後段班
原本消除C肝計畫稍微落後的新北市,已急起直追,脫離後段班了。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的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新北市是低風險區域,唯有烏來屬中風險,但在去年也達到微根除,新北也推出一管到底快速通關政策,聚焦在透析族群、毒藥癮者等高風群,和矯正機關合作也篩檢近千人,治療率100%,在HIV族群則由個管師轉介醫療,C肝根除優於全國。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依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全國各縣市消除C肝篩檢情形,平均涵蓋率約58%,其中第一名是苗栗縣最高七成,其次是彰化縣六成八,第三名為屏東縣六成七四,而全國幅員最大的新北市,在這一兩年積極努力下,已突破五成的篩檢涵蓋率,已脫離後段班。陳潤秋表示,新北市唯一列為中風險是烏來去年就達到微根除,C肝抗體篩檢率九成九,RNA檢驗率及治療率都達100%,而在篩檢的政策上,包含多元管道宣傳、醫療院所社區整合式篩檢,目前已有400場篩檢活動,另外也聚焦重高風險族群,預防再度感染等四大策略,而為了找出潛在病人,新北市推出的一管到底、快速通關的照護策略在一般民眾及特殊族群都發揮效果。舉例來說,民眾到新北市醫就診,全面針對住院及門診病人進行B、C肝查詢,經由健保卡的資料若發現民眾沒有檢驗過B、C肝,就會抽血檢測,陽性者轉介綠色通道,再進行RNA檢測,陽性者就直接進入治療體系,這都有專案管理追蹤;至於慢性病患者的篩檢則由個管師定期追蹤。在特殊族群上,新北市政府也會要求市透析機構定期回報指標數據,C肝抗體篩檢率,RNA檢測率及治療率與112年比較都有增加,其中RNA檢測率增加3.1%最多;在矯正機關方面,篩檢人數已近千人,抗體陽性率約兩成,陽性者再進行RNA檢測率及治療率都達100%。陳潤秋指出,由於藥毒癮者的C肝陽性率高達96%,新北市輔導市內7家美沙冬替代療院對篩檢的認知,也強化一管到底的策略,並全額補助RNA檢驗費、診療掛號費等,在HIV+C肝共照服務每半年得定期篩檢,讓消除指標優於全國。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手術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高雄長庚醫院/精進肝臟切除手術 突破殘餘體積不足困境健保署統計,112年6都肝癌相關手術人數,高雄長庚醫院以369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高雄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李韋鋒表示,為了服務肝癌病人,該院成立整合肝癌治療團隊,結合一般外科、胃腸肝膽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及放射診斷科,提供病人全方位治療。高雄長庚除了優異的肝臟移植成績,在院長王植熙帶領下,肝臟切除手術不斷發展進階技術;目前常規進行腹腔鏡及機器手臂肝臟切除手術,112年度團隊執行超過200例微創肝臟手術,在兼顧安全與腫瘤治療效果同時,讓患者享有傷口小、疼痛感低、恢復快的優點。早期肝癌治療效果佳,也最有機會接受微創手術。以往對於肝臟殘餘體積不足的情況,常被迫放棄手術治療,但高雄長庚發展「阿爾庇式手術」,可藉由兩階段的手術讓肝臟增生進而安全的移除病灶,目前執行約60例,成效優異。各地慕名前來或轉診的困難及複雜案例,會經由整合肝癌治療團隊合作,擬定病人的治療計畫,如釔90栓塞或質子降期治療後再接受肝臟移植,合併消融或栓塞治療及肝臟切除手術,為治癒病人或延長存活時間而努力。醫學中心手術No.2林口長庚醫院/突破移植限制 為必需換肝者續命據健保數據分析,112年執行肝癌手術人數排名,林口長庚位居醫學中心第二名,執行手術者有352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系副系主任詹昆明表示,到該院就醫的肝癌患者大多為晚期,這類患者大多無法單靠手術治療,且約有四成必須透過換肝才能續命。詹昆明表示,林口長庚收治的肝癌患者,最多只有25%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超過70%都是第三期以上晚期病患。台灣雖然已經不是肝病王國,且C肝患者根治的人數愈來愈多,但台灣還有B肝以及酒精性肝炎等患者,若沒有持續用藥或是戒斷酒精,仍會導致肝癌,末期肝癌患者僅能透過換肝續命。以現行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分析,約有40%是肝癌患者,換算人數約為70到80人,能夠執行換肝手術僅有一半,約40例上下。林口長庚團隊為增加移植患者的機會,積極發展「分肝移植」、「血型不相容移植」,以分肝移植為例,一塊肝臟能分給兩個人使用,去年就成功完成46對分肝移植;親屬捐肝約有10%到15%的機率血型不相容,林口長庚團隊突破該技術後,也大幅增加移植機率。區域醫院手術No.1高雄市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歷史悠久 以治療肝臟疾病見稱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2年肝癌手術人術,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為全國區域醫院第一名,共收治75例診斷肝癌的患者,其中68例接受手術治療。阮綜合醫院外科部主任楊明元表示,該院消化外科有長久歷史,素以治療肝臟疾病見稱,除了有先進儀器,還組成專業團隊,提供最佳治療方案,提高肝癌治癒率。肝癌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發生率較高,主因與B型、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肝硬化等有關。阮綜合以跨科合作模式,建立癌症治療團隊,從內科醫師的初步評估開始,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及放射科醫師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的確診,再由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手術。針對臨界可切除的腫瘤患者,採前瞻性治療策略,包括術前輔助性化療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輔助性化療、放射治療等提高患者存活率。手術例如超音波引導射頻燒灼術,為微侵入性治療,具有治癒率高、傷口小、縮短住院天數等優點。在消化內外科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等組成的專業團隊通力合作下,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提高肝癌治癒率。地區醫院手術No.1台大癌醫分院/術前術後輔助治療 成功挽救癌末病患據健保署統計,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112年執行170例肝癌手術,為地區醫院排名第一。該院副院長吳耀銘表示,台大癌醫各項設備、服務均比照醫學中心等級,且已於今年晉升區域醫院。在肝癌治療方面,除提供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外,更是全球肝癌達文西手術觀摩中心,該院9月將設置第2台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數量將與總院齊平。吳耀銘表示,台大癌醫各癌別均採多專科團隊治療,肝癌多專科治療安排於每周二上午,在醫院同一區域,腫瘤科醫師認為適合手術的患者,可即刻轉至肝臟外科治療,減少患者反覆掛號、看診的時間。在肝臟手術方面,除傳統手術,台大癌醫提供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等多元術式,全院11間開刀房。台大癌醫重視患者術前術後輔助治療,吳耀銘表示,一位45歲壯年病患,確診肝癌時腫瘤已達15公分,肝門靜脈遭腫瘤侵犯,預期存活時間僅6個月,經多專科團隊建議,先以免疫療法治療半年,病人腫瘤縮小至10公分,且肝門靜脈主幹血栓萎縮,再以外科手術成功摘除腫瘤、清除血栓,術後給予免疫治療,患者存活至今已3年,並無復發跡象。112年六都肝癌患者手術5大院所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C肝篩檢率苗栗奪冠 新北已破5成
台灣消除C肝成就引起國際關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表示,美國計畫借鑒台灣成功經驗,將推動C肝消除預算排進眾議院。「台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去年推出,由過去潛勢地圖進化為精準地圖,提供全面透明且精確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止,C肝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C肝病毒量(HCV 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與國健署、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共同建立「台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余明隆擔任計畫主持人,提供詳細各縣市篩檢率數據及消除進度,包括特殊族群,如洗腎病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又稱愛滋病毒)及藥物成癮美沙冬替代療法者,未來將加入糖尿病患及受刑人的數據。目前全國消除C肝篩檢涵蓋率平均近六成,最高的是苗栗縣達到七成,其次是彰化縣、屏東縣;全國幅員最大、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這一、兩年積極努力下,已突破五成篩檢涵蓋率,成功脫離後段班。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的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新北市只有烏來屬於中風險,去年已微根除,為擴大篩檢,推出「一管到底快速通關」,民眾到新北市立醫院,無論住院或門診都全面查詢,若沒有篩檢過B、C肝即開單抽血,陽性者轉綠色通道進行後續HCV RNA檢查及治療,專案管理追蹤;慢性病患則由個管師定期追蹤。另外,新北市也聚焦C肝高風險族群,與矯正機關合作,篩檢近千名收容人,治療率100%;HIV族群由個管師轉介醫療,C肝消除優於全國;也要求透析機構定期回報指標數據,C肝抗體篩檢率、HCV RNA檢測率及治療率都較2023年增加,其中HCV RNA檢測率增加3%最多。
-
2024-07-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許詩典以病人為師!曾免費為70多歲肺癌婦,到府抽肋膜積水
桃園平鎮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是胸腔內科醫師,過去擔任副院長多年,除協助發展社區醫療外,也率團至尼泊爾義診,3年前出任院長,就積極推動醫院e化轉型,在管理上建立制度,並有SOP層層把關。三代皆從醫 他選胸腔內科今年68歲的許詩典長於醫師世家,祖父是漢醫,父親是胸腔外科醫師,但他從小對醫學並未特別喜歡或是排斥,反而常與堂兄弟一起投入於天文物理學上,本來想朝天文物理領域發展,卻因為父親期望他當醫師,因此順利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當初選擇走胸腔內科,許詩典說,起因於他當完兵就到長庚醫院實習,但3年過去仍是心臟外科候補第一名,於是決定放棄,改至省立桃園醫院朝胸腔內科專精,並至台大醫院受訓。在省立台北醫院服務10年後,剛好出現一個轉機,大學同學張煥禎要創立壢新醫院(今為聯新國際醫院),邀請他加入,也因為離家近,他就一路做了28年。為肺癌婦 到府抽肋膜積水行醫40多年,令許詩典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在台北醫院服務時,一名70多歲罹患肺腺癌的婦人,因肋膜積水每半年須住院抽水一次,但當時沒標靶藥物及健保,患者不堪負荷,許詩典便免費每2個月到她家裡幫她抽積水,維持其生活品質,持續3年後她因病情嚴重又住院,告知頭很痛,照X光發現是癌症移轉,不過她的體力已無法開刀,因此沒多久就往生了。「病人是醫師的老師。」許詩典認為,很多狀況是沒有預期的,從病人身上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應該要常保好奇心,醫學幾百年的流傳及演進,也是因為大家有好奇心去研究,才慢慢發現各種病症及治療方式。病安形同飛安 重SOP建立許詩典接任院長後,維持已在做的「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協助醫院逐漸無紙及智慧化,注重醫療品質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病安形同飛安」,醫院的管理必須建立制度及SOP處理原則。除了在醫院工作外,許詩典也常出國義診,他回憶說,2007年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經營研究所要帶學生到尼泊爾服務學習,得知當地缺乏醫療,因此輾轉找到聯新國際醫院一起前往義診,回來後他又再去義診1次,由於尼泊爾缺乏醫院,後來更興建了聯新常駐醫療中心。與家人旅遊 做繪本回憶書長期忙於工作的許詩典,一直以來都是抱持著正向的態度面對工作,遇到困難就去克服,但工作難免會有壓力,他會透過旅遊來釋放,每年都會安排與家人一起出國旅行,去過日本、西班牙、肯亞、秘魯等多國,也乘機陪陪家人。許詩典的興趣相當多元,包括聽古典樂、看電影、研究火車、組裝木製船隻模型等,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將自己攝影的生活日常剪輯成影片,還精心挑選每次出遊的照片,搭配簡單的文字紀錄,製作成一本繪本形式的回憶書。在飲食上,他什麼都吃但不過量,控制體重以維持生活健康,還會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避免肌少症。回首從醫的生涯,許詩典笑說,當醫師非常忙碌,尤其是管理職,他和父親其實不熟,因為都忙於工作無法談心,也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因此希望能盡快退休,繼續發展他的興趣。許詩典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醫院管理、醫療資訊、電子病歷、社區醫學、胸腔醫學與呼吸治療、職業醫學、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現職: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經歷:聯新尼泊爾期望醫療中心院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資訊執行長、新國際醫療集團智慧醫療實驗室執行長、聯新國際醫院桃園國際機場醫療中心顧問、省立台北醫院(現衛福部台北醫院)主治醫師及體驗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病人及醫師要建立信任感,醫師對病人也需抱有同理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7 癌症.癌友故事
台大就醫且因「醫療權」安置的血癌男孩,休學2年考上台大!
20歲男孩吳嘉源升高三那年罹患血癌,因父親死於口咽癌、母親對西醫有恐懼和創傷,導致母子對治療計畫有歧見。吳嘉源來不及成年就要為自己的醫療權做選擇,最後由家事法庭裁決,由新北市長侯友宜成為吳嘉源的藥療特別代理人,是新北首例也是全國少見因醫療權而受安置個案。新北首例因醫療權而安置個案──吳嘉源吳嘉源雖因治療休學二年,目前仍在台大兒童醫院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但今年已錄取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即將展開新人生。熱愛學習的他不曾補習,高中因治療,學習落後同儕兩年,他上網找資源學程式語言,「還有好多想學、想體驗的事,希望老天爺讓我多活幾年」,計畫上台大後要參加鋼琴社等社團,也期待能到日本等地旅遊,探索世界。2021年夏天,當時讀政大附中的吳嘉源出現淋巴腫大、頭昏症狀,檢查後確認罹患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醫師判斷病況緊急,須立即住加護病房,當時他17歲,一連串治療要家長簽名同意才能執行,但母親莊婷對西醫不信任,拒簽同意書,甚至想將孩子帶離醫院。醫師顧慮吳嘉源若離開醫院有生命危險,詢問病人意願,吳嘉源吐露希望留院治療,社工花數小時說服,才讓莊婷勉強接受醫師處置。儘管如此,溝通過程中仍不斷卡關。莊婷對丈夫罹癌接受西醫治療的種種痛苦心有餘悸,主張「西醫是毒」,院方最後不得不通報家防中心介入。社工和莊婷陸續簽訂三次安全計畫,註明「一旦違反安全計畫就啟動安置」,到安置機構或寄養家庭生活。某日吳嘉源外出,母親見藥袋上一連串副作用資訊,擔心孩子吃了傷身,偷偷把藥藏起來,公部門考量兒少最佳利益,不得不狠下心,透過家事法庭裁決,選任侯友宜當藥療特別代理人,讓吳嘉源在出院期間也能安心接受治療。三年來吳嘉源頻繁進出醫院,經歷化療、標靶、手術及骨髓移植等,原以為能擺脫「血癌」糾纏,怎料去年復發,癌細胞侵襲左眼造成視力模糊。但他沒被打倒,2024年1月學測考出好成績,透過申請入學拚上台大,距離當工程師目標更近一步。不怨恨母親「反西醫」的立場 吳嘉源心知「她很愛我」「我不怪媽媽,我知道她很愛我。」吳嘉源母親莊婷廿年前從大陸嫁來台灣,吳嘉源是家中獨子,小二喪父,母子相依為命生活,靠莊婷開餐飲店養家。吳嘉源說,媽媽離鄉背井來台,已經失去丈夫,也許是太害怕再失去兒子,才反對接受西醫治療。母親迄今仍反對他接受西醫資源,母子倆為此時有摩擦,吳嘉源感嘆「不知道何時才能和媽媽真正和解」。掛心吳嘉源住院期間吃得不夠營養,莊婷每天下午騎車40分鐘,從新店到台大兒童醫院,只為幫孩子送海魚、雞湯等料理,風雨無阻。對法院一度剝奪她為孩子選擇醫療方式的權利,莊婷內心有微詞。她說「為何不能用我的方式,為何不能尊重孩子的媽媽」,老公就是被西醫治死的,提起台大,莊婷內心仍有氣。吳嘉源無奈地說「家人這樣對待我的恩人(指台大),我很兩難」。「唯一的家人卻不支持我,我真的很無力。」吳嘉源說,知道母親的辛勞、壓力,面對醫療,希望媽媽尊重自己的意願,「我很希望能活下去」。吳嘉源和母親至今仍偶有口角,前天再因母親數落西醫,吳嘉源按下求助鈴,請護理師將母親請出去。採訪過程,莊婷細數著西醫缺點,感嘆孩子不聽話,不願接受中醫來治療,話鋒一轉,莊婷自責當年母乳只餵幾天,沒讓孩子體質強健,「這是我人生的遺憾,也怪自己太寵孩子,但不愛也不行,這是我活著、賺錢的意義」。莊婷說,吳嘉源恐怕是她後半輩子的「老伴」,愛孩子的心永遠不變。記者隨著莊婷送餐,只見莊婷提著籃子走進醫院,急著要把乾煎海魚、水果送到孩子面前,伸手要親自餵食,吳嘉源面色凝重,莊婷轉到一旁切洗水果,吳嘉源眉頭才慢慢舒緩。他說,知道母親很愛他,但自己已背負太多壓力,包含疾病、學業等,希望媽媽給他空間。吳嘉源說,因為長期住院,醫師、床邊老師、藝術治療老師等都成為他無話不談的朋友,期待上大學後能結交新朋友,也對交女朋友有憧憬。特教老師王毓佳就是吳嘉源口中無話不談的床邊老師,王毓佳接送嘉源去台大考試,今年七月陪他完成單車環島夢想。王毓佳說,有感受到莊婷想親近孩子,只是表達方式較容易造成親子對立,她有告訴吳嘉源「要謝謝媽媽給你一個家,可以主動抱抱媽媽」,吳嘉源前陣子有擁抱媽媽,彼此內心疙瘩雖還在,但結有慢慢鬆開。保障醫療自主權 庭長:17歲有判斷力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說,一般兒保機制與家防中心照顧對象多是兒虐個案,吳嘉源是因醫療權而安置的罕見個案,2022年3、4月間由台北地院裁定,是新北市第一例,也可能是全國首宗。新北地院家事法庭庭長黃繼瑜說,家事法庭處理選任特別代理人案件,實務上以遺產分割案居多,因為醫療權上法院,實屬罕見。法律上父母與未成年子女有利益相反情況,依法不得代理時,可選任特別代理人,此案發動權是新北家防中心,送台北地院受理,眼見嘉源治療計畫相當緊急,希望透過法律解套,法院評估當時嘉源已17歲,有一定判斷能力,且明確表達想接受西醫治療,因此透過選任特別代理人機制,讓新北市長侯友宜擔任醫療特別代理人,讓嘉源的醫療自主及參與醫療決策的權利得到保障。「嘉源很勇敢、很謙虛、很努力。」黃繼瑜觀察,嘉源心理韌性很強,漫長治療過程艱辛磨人,仍展現樂觀正向一面,是不折不扣的生命鬥士。黃繼瑜也提到,嘉源對學業自我要求高,也很有目標,當大家恭喜他錄取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嘉源卻謙虛地說「我是備取第20名擠上的,是運氣好」,讓人看到嘉源真誠、謙遜性格。台灣照顧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淑慧說,莊婷、嘉源是彼此唯一的親人,一路相互依附、怨懟、拉扯,站在兒少最佳利益及確保生存發展權,台大及公部門作法有理,可以理解莊婷媽媽受傷過,想用她信任的方法保護孩子,建議安排個別諮商及親子會談,才能解開這個相愛相殺的結。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5 焦點.元氣新聞
亞太醫院專科排名 我兒科表現佳
美國「新聞周刊」近期公布亞太地區醫院專科排名,在九大科別中,台灣以血液腫瘤科表現最強,共八家醫院擠入百大;排名最佳科別為兒科領域,台大兒醫排名第十六名;綜觀分析,台大位居台灣醫界龍頭,在九大科別評比中,均擠進百大排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灣醫療體系優質,在艱困的健保體制下,仍持續提升病人安全、醫療品質,並投入醫療技術研究創新,實力應受肯定,醫院評比雖值得參考,但專家意見占比高,難免會有主觀成分,尤其對國際專家而言,「印象分數很重要」,台灣醫療水準絕對不輸南韓,但排名卻落後,這與國家形象、國際交流有關。吳明賢說,台大醫院在服務、教學、研究等實力上,絕不比東京大學差,但欠缺國際宣傳;他常鼓勵院內同仁,「對內」持續強化教學服務創新,「對外」應積極參與國際會議,憑實力站上國際舞台,將有助提升國家形象、醫療體系能見度,這就會反映在國際評比排名。這分亞太地區醫院九大專科排行榜,分別為心臟外科(台大三十四名)、心臟內科(台大廿七名)、神經內科(台大十八名)、神經外科(台大三十六名)、血液腫瘤科(台大十九名)、骨科(台大十八名)、胸腔科(台大六十四名)、兒科(台大兒童醫院十六名)、內分泌科(台大四十八名)。在九大專科中,台灣醫院在血液腫瘤科領域表現最為突出,共有八家擠進百大,分別為台大醫院(十九名)、林口長庚(四十五名)、和信醫院(四十九名)、台北榮總(五十五名)、高雄長庚(七十七名)、台中榮總(八十名)、成大醫院(九十名)、台大癌醫(九十一名)等。至於胸腔科,則表現較不理想,僅台大擠進百大醫院,名列六十四,而前三名依次為三星醫學中心(南韓)、亞洲醫學中心(南韓)、東大附醫(日本)。新聞周刊這分調查報告中,分別評比了澳洲、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韓、台灣、泰國等。因亞太地區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希望這分醫院評比結果,成為民眾選擇醫院時的重要參考資訊。對於這項結果,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心臟內科、神經外科為該院長久以來的強項,但排名卻不盡理想,心內科六十三名、神經外科四十九名。原因應該在參與這分線上調查的受訪者,以南韓、日本人居多,對台灣各醫院專科熟悉度有待商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執行長游進邦表示,美國新聞周刊的排名,其評比的專家以及計分的項目等,皆未明確公布,各國專家的人數恐是決定此次排名的關鍵,因此這次排名結果,內部會納入參考,也會討論與台灣幾家醫院在次專科上的差距。名列台灣最佳專科排名 台大兒科醫嘆:人力嚴重斷層美國「新聞周刊」公布亞太醫院專科排名,台灣在九大科別中,排名最佳的為兒科,台大兒醫位居第十六名,台大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說,「我們排名前面是預期當中,也是不錯的一件事」。「現在反映的是舊日時光,因兒科醫師人力出現斷層,等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逐漸離開第一線,恐後繼無人。黃立民表示,台灣在小兒心臟科、小兒感染科、小兒風濕免疫等兒科領域上,國際競爭力超強,而神經科、血液腫瘤、遺傳學等科別,也能跟得上國際腳步,有待加強的是遺傳科,次專科醫師人數仍不多。整體來說,兒科醫師人力、素質與產出的教學研究及成果等,均處於領先地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小兒科教授黃高彬點出台灣兒科排名表現優異的三大原因,分別為「孩子生得少,父母相當重視幼兒健康」、「家長對於幼兒疫苗的接受度很高,即使費用相對高的自費疫苗,也願意花錢接種」、「台灣的健保制度涵蓋大部分小兒醫療」。「兒科醫師人力嚴重斷層,挑戰相當大。」黃立民說,目前經驗豐富的兒科醫師約五十至六十歲,卅到四十歲中壯年醫師已經不多,卅歲以下的兒科住院醫師人更少,憂心十年、廿年後台灣兒科可能青黃不接。針對政府對兒科醫師祭出諸多獎勵措施,黃立民認為成效不彰,因醫師花很多時間診治「重難罕」等病童,但沒能獲得應有的加給,平均薪水遜於其他科別醫師。黃高彬表示,孩子生得少,讓許多家長容易緊張,寶寶半夜發燒、拉肚子,常直奔急診,讓兒科醫師工作沉重,較難吸引新世代醫師。醫策會:台灣醫院評鑑 可納病人回饋「新聞周刊」最新亞太專科醫院排名報告首次將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實施調查」列入評比項目中,醫策會新任執行長方震中表示,其中包括「病人自我報告評量調查」,這很可能成為日後國內醫院評鑑的重要參考,讓醫院了解病人看診治療後的整體滿意度、是否推薦該醫院,以及對醫療護理的回饋。方震中強調,台灣某些醫院專科照護護得患者肯定,具有很高知名度,其手術及照護水準在國內排名數一數二,希望未來台灣醫院評鑑項目也能增加疾病別的指標認證。國內未有一家醫院專科能進入亞太醫院專科排名前十,方震中認為,原因在於台灣醫院醫療資訊的公開透明化尚待加強,如果公開資訊不夠多,就無法讓人做出客觀的評比。這次亞太地區最佳專科醫院排名的評分標準眾多,包括同儕調查、病人滿意度、醫院品質指標等數據,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的醫療可近性很高,水準也不輸先進國家,患者對醫療的滿意度高達九成。但在專科領域上,整體來看,確實弱了一點,而這也是健保改革為何非做不可的原因,調整各科支付標準,讓各專科醫師可以發揮所長,致力於臨床研究或是手術技巧。
-
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常吃過期食品恐致命!50歲獨居女性常吃過期食物,中毒插管住加護病房
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南部一名50多歲女性,獨居並且吃過期食品的習慣,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眼皮下垂、講話發音及吞嚥困難等症狀,隔天至急診症狀惡化,插管後送加護病房,目前已住院1個多禮拜,仍使用呼吸器並插管。疫調發現有吃過期食品,但是因為插管無法詢問飲食史,還無法確認何者食品導致她中毒。女子常吃過期食品 插管住加護病房羅一鈞表示,今日個案為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根據初步疫調,非同住家人轉述,該個案有吃過期食品的習慣,發病當天有吃過期包子,但仍無法確定何種食品導致。常見肉毒桿菌毒素來源包括,膨脹、生鏽或是凹陷的過期罐頭,未經高溫高壓殺菌的真空包裝食品,以及自製醃製農產品。肉毒桿菌中毒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3年累計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0、0、0例,近十年(2015年至2023年)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6例,均為散發性病例。肉毒桿菌若未適當治療,致死率約是3成至6成。吃自製醃漬食品前 應先澈底加熱中毒原因一般是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使肉毒桿菌孢子在厭氧和低酸性環境下產生神經毒素。林詠青指出,中毒來源以攝食受肉毒桿菌污染食物最為常見,其症狀通常於攝食後12至72小時出現,但亦可能於最短2小時,最長8天發生。林詠青表示,一般是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使肉毒桿菌孢子在厭氧和低酸性環境下產生神經毒素,如酸度不足或鹼性食物水活性較高,或在低溫殺菌和輕微醃後沒有冷藏保存,就可能產生毒素。其毒素不耐熱,煮沸(100℃)加熱10分鐘即可破壞。因此民眾吃家庭自製的醃漬食品前,應先澈底加熱。另外,林詠青也提醒,真空包裝製品應依標示於冰箱冷藏及保存,而蓋子脹起的罐頭或罐頭開罐後聞到有異味,切不可食用。此外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肉毒桿菌中毒的發生機率。疾管署呼籲,由於肉毒桿菌中毒之後,如未即時醫療介入將有相當高的致死率,籲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如診療病患發現有腸胃道症狀、疲倦,伴隨視力模糊、瞳孔放大、眼瞼下垂或由上到下肢體無力等疑似肉毒桿菌中毒之神經學症狀,應立即通報衛生單位儘速檢驗釐清致病原因及對症治療,並給予病患妥適的照護,降低患者死亡風險。
-
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凱米颱風來了!全台各大醫院門診開診情況一覽
中央氣象署在23日中午發布中度颱風凱米陸上颱風警報,許多活動及航班都已宣布周三、周四取消。而以往遇颱風宣布停班,各醫院門診大多也會視情況取消或縮減門診。《元氣網》以下以下整理北部各大醫院看診情形,民眾若有相關問題可查詢醫院官網公告或洽醫院總機。台大醫院●總院、兒童醫院開設颱風門診(可上網查詢開診診次),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健檢暫停。各項門診檢查除抽血與一般X光檢查外,其餘停止服務。.颱風停班時各科部採部分開診,如已預約病友無法到院,可於一個月內到院現場掛號看診。.牙科已預約病友,請待恢復上班後洽02-23123456轉67716、67717約診改期。.已排定檢查,若因颱風取消者,請於上班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8時至下午5時),直接致電檢查說明書(預約單)上之聯絡電話,重新安排檢查日期。.台大部分門診開診查詢:https://www.ntuh.gov.tw/ckfinder_file/OPD/files/typhoon/typhoon1130724.pdf●台大癌醫:.門診採部分開診.部分門診停診,原欲看診病友可憑掛號預約單,於一個月內至聯合服務中心櫃檯辦理加掛原醫師門診。且颱風當日門診不計爽約。榮總體系●台北榮總:停診,各項檢、查驗暫停,急診照常。●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門診暫停,急診加強服務。 三軍總醫院體系●三軍總醫院:24日各院區全面暫停門診服務,急診照常服務,如有就診疑義,請來電02-8792-3311詢問。●三總松山分院:急診正常,門診診次及門診部分檢查暫停長庚體系●台北長庚:開設颱風特別門診,其他門診服務暫停,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林口長庚:開設颱風特別門診,其他門診服務暫停,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基隆長庚:基隆市宣布若停止上班上課,則基隆及情人湖院區門診、檢查全面暫停服務。●新北市土城醫院:新北市政府宣布停止上班時,將開設天災特別門診,另入住院、手術、急診則正常服務。北醫體系●北醫附醫:24日門診、檢查、健檢暫停服務;開設颱風特別開藥門診;急診、住院照常服務。●雙和醫院:24日上午及下午開設內科、外科、家醫科及兒科各一診,夜間門診暫停,手術、洗腎、急診和住院服務照常辦理。●萬芳醫院:24日含門診、復健治療、門診手術、健檢、檢驗檢查暫停,急診、住院、洗腎及接生與緊急醫療業務正常服務。北北基其他醫院●國泰綜合醫院:7月24日門診、各項檢查暫停,急診、住院服務照常●汐止國泰綜合醫院:7月24日門診、各項檢查暫停,急診、住院服務照常●新光醫院:一般門診停診、各項門診檢查暫停。●馬偕醫院:若雙北地區已宣佈停班,僅開設少數颱風門診、夜診停診、急診及住院照常提供服務,手術、健康檢查及相關排程服務異動請上官網查詢。●亞東醫院:全天停班資訊:上午、下午開立颱風特別門診、夜間停診。若颱風遠離,新北市宣佈下午或夜間恢復正常上班資訊:該時段門診配合恢復正常開診。●振興醫院:24日開立內、外科門診,上、下午各一診,急診照常服務。●台安醫院:24日休診一日,停上所有門診、手術、健診及檢查,住院、急診及血液透析照常。於上班時間撥打02-2771 8151掛號專線及檢查單位電話,重新預約門診及排檢。●書田診所:門診照常,正常看診●和信醫院:考量癌症病人治療需求, 24日治療、檢查及住院均照常服務●台北慈濟:門診、抽血檢驗、排程檢查、門診手術、預防醫學中心健檢均暫停服務,社區長照服務機構、居家長照服務機構、長者健康檢查暫停一天。住院、急診維持正常服務(住院中心櫃台:02-66289779,分機5822~5825)。●恩主公醫院:開設颱風特別門診;住院、急診、手術室及洗腎維持正常服務,其餘門診暫停服務。。桃園縣市醫院●部立桃園醫院:門診、抽血、慢簽領藥等,暫停服務。住院、急診照常運作。預定住院病患請至急診櫃台辦理。●敏盛醫院:門診、檢查及門診手術暫停;急診、住院、手術及透析正常服務。●聯新國際醫院:全天停止門診服務,急診及住院業務照常,如有緊急醫療需求,可到該院急診室就醫。●聖保祿醫院:門診停診,急診照常;因颱風日門診停診,致已掛號病人未能到診,可於一週內加掛同醫師。●天晟醫院:門診、復健治療、健檢中心停診;急診、住院、血液透析中心照常。新竹市各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急診照常,門診停診,僅開設內科、兒科各1診,其餘疫苗施打及各項檢查停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急診照常,門診停診,僅開設內科、兒科各1診,其餘疫苗施打及各項檢查停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急診照常,門診停診,其餘疫苗施打及各項檢查停止。●新竹馬偕暨醫院:照常提供門診、急診、住院、檢查及各項醫療服務;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門診、急診、住院、檢查及各項醫療服務也照常。●新竹國泰醫院:門診、檢查、復健治療暫停一天服務,不過急診和住院服務照常。●南門綜合醫院:門診時間調整為「早診」胸腔內科醫師許安祥、外科醫師侯永基、兒科醫師吳順安;「午診」腸胃肝膽內科醫師許丁壬、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利、骨科醫師莊永清;「晚診」神經外科醫師林峻賢、兒科醫師吳順安。台中各大醫院●童綜合醫院:全天停止門診,但住院、急診、手術、洗腎與內視鏡、放射檢查等業務照常服務。慢性處方箋病患有缺藥問題,可至梧棲院區急診室掛號167診「凱米颱風特別門診」。●豐原醫院:24日上午特別門診內科、外科和婦產科,下午與夜診暫停;放射、檢驗、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領藥限上午;住院、開刀、洗腎和腸胃鏡檢查都照常,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交通車接駁停駛。高雄各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24日開設天然災害彈性門診,夜間門診停診,健康管理中心及復健門診全日暫停服務;血液透析室服務,及急診、住院與手術全日照常服務。門診預約的病友如無法如期就醫時,院方可協助一個月內加掛。●高雄長庚醫院和鳳山醫院:24日設颱風特別門診,其餘門診服務均暫停,急診則24小時提供服務。原已預約之民眾不保留亦不列入未到診計算,可於颱風解除警報後一個月內,持預約單至櫃檯加號,或另於網路、APP預約掛號。●義大醫療體系醫院:採彈性開診,實際開診科別民眾可先至義大醫療財團法人官網查詢,或撥打(07)615-0911確認欲看診科別的開診狀況。原已預先排定的抽血檢驗、各項檢查、門診手術,及住院、急診、洗腎作業,照常提供服務;健診中心暫停提供服務。●高雄榮總:24日僅開設颱風特別門診,住院、急診正常服務,所有門診、約診、檢查、檢驗暫停,原預約掛號、排程皆取消。原定檢查、檢驗與門診手術,請民眾於上班時間聯繫排程單位,另行安排時間。如須回診,請於4周內持停班當日的掛號資料至掛號櫃檯加診。
-
2024-07-21 養生.聰明飲食
保護心臟大腦健康、支持免疫系統 吃富含槲皮素食物6大好處一次看
槲皮素(Quercetin)是一種黃酮類(flavonoid)化合物,廣泛存在於許多蔬果中,賦予蔬果多彩的色澤,是天然的植物色素。它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抗發炎作用。許多研究都證實槲皮素對人體有利,從幫助免疫系統到降低各種疾病風險。1.具抗氧化作用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人體會產生名為「自由基」的化合物。自由基會破壞健康細胞,引發基因突變,加速衰老,並增加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風險。槲皮素強大的抗氧化活性已被證實可對抗自由基的傷害,防止過早衰老,降低慢性病風險。2.具抗菌作用槲皮素具有抗菌作用,可防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尤其對影響皮膚、消化、呼吸和泌尿系統的細菌特別有效。槲皮素也被證實可干擾抗藥性微生物的生長,也就是可對抗已有抗藥性的細菌菌株。3.保護心臟健康研究證實槲皮素可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降低動脈壓力,高血壓會損害動脈並導致心臟病。此外,它還能抑制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對抗氧化,避免血管硬化。4.保護大腦健康槲皮素所屬的黃酮類,是抗氧化家族,其抗氧化和抗發炎活性已獲廣泛研究,這兩種作用對預防阿茲海默症很重要。5.支持免疫系統關於槲皮素和免疫系統的研究結果,好壞參半。一項實驗中,1002名參與者每天服用500毫克或1000毫克槲皮素或安慰劑,持續12周。整體而言,與安慰劑相比,槲皮素補充劑對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沒有顯著影響。但一組年齡在40歲以上,且認為自己身體健康的參與者中,每天服用1000毫克槲皮素,可減少總病假天數,並減輕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嚴重程度。6.可能有助改善COVID-19症狀已有十多項研究,評估槲皮素對COVID-19的預防和治療效果。當槲皮素補充劑與傳統新冠肺炎療法用於感染早期階段時,患者的早期症狀有所改善,並降低重症風險,包括住院治療。但仍需更多臨床試驗來確定其功效。槲皮素的來源.蘋果、漿果類、櫻桃、柑橘類水果、葡萄、梨子。.蘆筍、綠花椰菜、羽衣甘藍、洋蔥、番薯、番茄、韭菜、香菜、蒔蘿。.綠茶、紅茶、紅葡萄酒。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