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醫療.一般外科
搜尋
住家環境
共找到
11
筆 文章
-
-
2024-03-20 失智.非藥物治療
音樂治療可延緩失智者病情和照顧品質 提高失智者幸福感5方式
國內失智症患者高達30多萬人,隨著大腦功能逐步退化,常出現肢體力量衰退、意識混亂等,讓家屬照顧力不從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表示,為照顧失智者,基金會近年積極推廣音樂照顧模式,幫助失智者促進自我表達與認知功能,同時緩解憂鬱、焦慮,改善精神行為症狀及日常生活照顧的配合度,增加失智者整體照顧品質。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藝術作為促進健康與幸福的全面性報告」指出,不論是失智者或照顧家屬,藉由參與音樂活動能對身心產生正面效益,有效減少醫療成本,達到疾病預防目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昨舉辦「樂來樂靠近—音樂照顧培訓方案家屬交流會活動」,參加音樂培訓課程的失智者家屬彭文瑤說,幾年前開始,爸爸罹患失智症後,隨著病情進展,出現嚴重幻聽、幻覺,參與課程是希望爸爸有多一點活動,但因爸爸重聽嚴重,家人一直習慣用紙筆溝通,不覺得爸爸可以享受音樂,「感覺那是奢侈、遙不可及的」。然而,參加音樂培訓課程後,彭文瑤發現,爸爸可以透過耳機聽到喜歡的音樂,並會隨著哼歌,有一段和爸爸一起分享音樂的時光,音樂活動也讓爸爸心情愉快。★增加失智者幸福感輔仁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音樂治療師林歆敏說,研究團隊讓失智症照顧者接受12周的音樂照顧培訓,再由照顧者在家中帶領失智者進行音樂活動,相較沒有進行音樂治療的對照組,發現接受音樂治療的實驗組在正向照顧經驗獲得顯著改善,幸福量表也呈正向變化,顯示增加幸褔感有明確成效。失智者認知、肢體活動不斷退化,照顧者常感到無計可施,進而懷疑及貶低自己,引發心理壓力。林歆敏指出,音樂治療可以透過敲打樂器、聽音樂、陪唱,或是隨著音樂節拍活動身體,增加照顧者與失智者互動,體驗彼此開心的事情,以促進正向照顧品質,增加照顧者的自我認同、成就感,並延緩失智者的退化速度。★年輕時的歌易共鳴研究發現,失智者對年輕時20至35歲所接觸的音樂、歌曲特別有感,應該是這時的音樂伴隨著人生求學、出社會等階段,可以喚起失智者共鳴。「音樂彷彿是照顧者與失智者關係間的潤滑劑。」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音樂治療師董懿萱說,失智症音樂照顧培訓工作坊包括4次課程,教導家屬採用音樂聆聽、音樂律動、歌唱、樂器彈奏、即性創作等,並針對每個家庭進行2次個別訪視,提供個別化建議,介入後約6成家屬在正向照顧經驗及自覺與失智者關係品質,均有所改善。林歆敏說,照顧者在家與失智者進行音樂治療、互動時,可以利用5種不同的方式。★音樂治療5方式1.讓失智者用耳機聽音樂,選擇失智者年輕時20至35歲所接觸的音樂、歌曲,失智者會特別有感,可以喚起失智者共鳴。2.讓失智者聽不同節奏感的音樂,並隨著打節拍、活動肢體、跳舞,如快節奏的音樂,身體擺動就會比較快,而慢節奏的輕音樂,身體擺動就會比較慢,促進失智者與照顧者間的互動。3.照顧者也可以隨著音樂節拍不同,以快或慢的方式幫失智者按摩、搥背。4.失智者聽音樂、聽歌時,照顧者可以和失智者一起哼歌、陪唱、接歌,或一起敲打樂器。5.如果住家環境不適合敲打樂器,可以帶失智者到住家的中庭或附近公園敲打,讓失智者可以接受不同的刺激。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2-11-20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全人醫療 要從認識病人開始
醫院安排了資深醫師在畢業後一般醫學科PGY病房的教學,我總自嘲這是兩週一次年輕人陪我老頭子的聊天時間,我的方式,是在PGY醫師管轄的床位裡,隨便點一個我事先不知道科別與診斷的病人,由住院醫師報告資料,我則天南地北的臨場發揮,順著自己的思路,帶著年輕醫師們抽絲剝繭,有時會診斷出一些特殊疾病(如高安氏血管炎合併腎動脈狹窄),有時則做些未必能被證實的臆測(如貓抓熱),有時會釐清多種疾病的前因後果(如使用SGLT2i糖尿病藥物後下體感染,敗血症,引起第二型心肌梗塞後心臟衰竭,導致肺水腫,再次發性肺炎),有時不是我所熟悉的內容,會當場拿起電話請教專家,有時會上網路查各種資料,有時會請教負責的主治醫師;最重要的,往往不是做出診斷,而是臨床的思路。我的第一步,是先了解病人的背景,通常的教學都是這麼展開的……「57歲男性,胸痛一個禮拜,從急診入院,急診發現……」「等一下等一下,請告訴我他是誰?」「呃……他是57歲男性。」「他做什麼工作?」「務農。」「種菜?種稻?種水果?種茶?住哪裡?」「不清楚。」年輕醫師通常不太會注意這些細節「如果種的是水果,要看是哪一種水果,是採收季?還是農藥季?農藥有有機磷的問題,如果風向不對,有機磷中毒會引起血管收縮產生心絞痛。」「如果種的是茶,要看他種的是什麼茶?是春茶冬茶為主的烏龍茶系列?還是像茶金裡面東方美人白毫烏龍的夏茶?因為在收成製茶的期間,茶農常常會連續一兩個月每天只能睡3-4小時,壓力下,也可能會引發心臟病。」「如果是電子工程師,要注意什麼呢?」「過勞?」「是的,要弄清楚他的工作時間與內容,有些責任制的血汗公司,9點半上班,晚上10點多下班,甚至於週六日還要工作。」「如果是投資業,要注意什麼呢?」「……」「要問清楚他的睡眠時間與壓力,歐洲的還好,有些以投資美國股市為主的病人,時差引起晝夜顛倒,壓力極大。」「如果病人是企業家第二代,要注意什麼呢?「??」「我們酸葡萄,會聯想到酒色財氣的相關疾病。」「如果是公車司機呢?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久坐引起的肺栓塞?壓力大引發心臟病?過勞?」「呵呵,這些當然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問題,是『他開哪一路車?』」「???」「是我們會不會坐到他的車?」「哈哈。」「其實最關鍵的問題,是這個疾病會不會影響到大眾安全,此時他的疾病,跟飛行員一樣,已不再是個人的問題而已,而牽涉到公共安全,這時我們的檢查,也許要比平常更積極詳細。」「如果他是法官呢?要注意什麼?」「壓力?」 「是的,如果是夾在中間的高等法院法官,更是如此,但還有什麼該注意的嗎?」「病歷要好好寫?」「哈哈,正確,其實所有病人的病歷都該好好記錄,不是只有遇到法律人才好好寫。」這些只是一部分,病人的住家環境?工作或住家附近是否有污染工廠還是火力發電廠?家中有人抽煙嗎?家裡有幾個人?誰來照顧他?家裡有養狗?養貓?鸚鵡?做什麼運動?睡眠狀況?……都很重要。全人醫療,是要從認識病人開始的。
-
2022-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和公寓爆發群聚染疫 專家:遵守三大防疫面向不恐慌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台灣兩年多,指揮中心始終嚴守疫情,並以優秀防疫成績單自居,如今卻爆發中和公寓群聚疫情,相關確診個案已達16人,新北市政府更要求整棟社區清空消毒。公衛專家表示,整起公寓社區群聚事件,其實在香港已屢屢發生,雖然Omicron變異株在社區爆發,但病人多為輕症,大家不須過度恐慌,只要做好個人防疫,就能降低染疫風險。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Omicron變異株已在社區爆發,目前為透過三種途徑傳播,首先是確診者家庭內的群聚感染,其次是確診者對外的社交活動,第三是環境接觸。其實,民眾對防疫生活都有概念,只是隨著疫情趨緩,大家都輕忽了,而現在疫情期間,大家一定要重拾新常態防疫生活,處處注意,避免染疫。陳秀熙提醒,民眾進入住家公寓、社區需提高警覺,務必應遵守下列事項。第一、進出公寓、社區1. 不應隨意脫下口罩,注意雙手不要觸摸環境設施或物品。2. 返家時,切忌觸摸大門門把與開關按鈕,以及樓梯手把、電梯按鈕等。如有接觸應立即用酒精消毒雙手。3. 搭乘電梯時,全程佩戴口罩,如有其他人同乘電梯,切忌交談。4. 孩童到社區公共區域玩耍,回家前應先用酒精消毒雙手,避免接觸病毒,再傳染給家人。第二、公寓、住家環境清潔1. 住家公寓樓梯間窗戶應保持通風,避免病毒隨著氣溶膠傳播。2. 住家環境、廁所應定時用酒精擦拭、消毒,降低病毒量,遠離染疫風險。第三、監控個人身體狀況1. 當出現流鼻水、咳嗽等身體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及時診斷避免病毒擴散。2. 若未接種第三劑疫苗應盡速接種,特別是青少年及長者,以防疫情無法收拾。
-
2022-0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月7日起開放商務客 入境檢疫天數縮短至10天
隨國際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依據現在疫情狀況,大方向將步入正常生活,宣布現在開始走向經濟防疫的新模式。因此自3月7日起縮短入境檢疫政策,檢疫天數從14天縮短為10天,並以在家一人一戶隔離為原則,最後再加上自主健康管理七天;另同步開放非本國籍商務人士來台。除縮短檢疫天數外,指揮中心也自3月7日起縮短匡列者的隔離天數至10天。陳時中表示,春節檢疫專案自去年12月14日實施,將再延長至今年3月6日止。自航班抵台時間3月7日零時起則改縮短入境居家檢疫天數為10天,並自第11天起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檢疫以自宅或親友住所一人一戶為原則,如家戶無法符合檢疫條件,須入住防疫旅宿完成10天檢疫。同日入境的家屬或同住者,檢疫期間可同住,或於防疫旅宿同住一室,但單人房型小,建議以不超過兩人同住為原則。檢疫期間將實施PCR檢測兩次,分別於入境時及檢疫第10天進行PCR檢測,將由地方政府安排至醫療院所或因地制宜規畫PCR檢測作業。檢測結果陰性者,期滿解除檢疫列管,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另期間也將於檢疫第3天 、第5天、第7天以及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第3天、第6-7天,各執行一次快篩,共五次家用快篩試劑檢;家用快篩試劑由各國際港埠人員於入境時發放。除縮短檢疫天數外,指揮中心也同步開放外籍人士商務考察、投資、履約及應聘等商務活動申請特別入境許可,中港澳人士因商務履約及跨國企業內部調動事由,可由我國邀請單位申請入境。至於研判為確定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天數也縮短為10天。陳時中表示,以最後接觸日,非以匡列日計算為第0天,開始計算居家隔離至滿10天,隔離期滿前檢驗陰性者,解除隔離,並自第11天起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隔離措施維持則以「一人一室」為原則。但經指揮中心專案核定、地方政府報經指揮中心同意或經地方政府衛生單位評估家中環境不適合者(如:居家隔離者無法有獨立的房間及廁所、住家環境有受病毒汙染之虞且難以即時確實清消,可能有環境汙染造成疾病傳播之風險等),可公費送集中檢疫所隔離。檢測措施則於經疫調匡列時、隔離期間出現相關症狀時,以及隔離期滿前進行PCR檢測;另新增兩次公費家用快篩試劑檢測,包括隔離第5至7天以及自主健康管理第6至7天時。
-
2022-01-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疫情起許多民眾遭隔離 陳時中:一人一室為原則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未歇,許多民眾因為曾接觸確診者而遭匡列隔離,高雄市政府昨就因另一例小港區民眾,因與鄰居短暫接觸二、三分鐘即染疫,匡列該棟公寓整棟20人,全數送防疫旅館居家隔離,措施是否恰當飽受外界爭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則表示,接觸者匡列原則及居家隔離採一人一室措施,必要時可送集中檢疫所隔離。陳時中指出,如有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地方政府衛生單位人員即會依據相關作業流程前往執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匡列,以釐清相關活動史與接觸者,必要時由警政單位協助調查個案活動軌跡。衛生單位針對確診個案於可傳染期間參與的各項活動,皆會進行詳細疫調,並依接觸時間及有無適當防護條件等,評估所有可能接觸人員感染風險後,進行接觸者名單匡列,並通知該等人員依循衛生機關規定執行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或自我健康監測等各項防疫措施。陳時中表示,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措施自去年5月16日起即以一人一室為原則,惟經指揮中心專案核定、地方政府報經指揮中心同意或經地方政府衛生單位評估家中環境不適合者,例如居家隔離者無法有獨立的房間及廁所、住家環境有受病毒汙染之虞且難以即時確實清消,可能有環境汙染造成疾病傳播的風險等,可公費送集中檢疫所隔離。陳時中表示,若群聚厲害、陽性率高,可能嚴格一點到集中檢疫所,或是地方政府報請指揮中心審視適當性,或視地方評估不大,但空間居住多人,都可送到檢疫所,都是公費支出。而隔離措施為阻絕病毒傳播重要方法,籲請民眾務必配合、遵守相關規範,共同維護社區安全。
-
2021-11-29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金窩銀窩 不如自己的窩
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帶來很大的想像空間,近來有非常多財團、建設公司或企業爭相投入所謂「銀髮住宅」的開發。有別於以失能者為主的照護機構,這類銀髮住宅主要的目標是身體健康而生活可自理的初老族群,提供入住長者食、衣、住、行、育、樂等全方位服務,有些並結合在地醫養資源,打造連續照護服務社區,讓長者即使未來因退化而無法獨立生活,亦能就地安老。為了吸引有錢有閒的初老世代入住,各家銀髮住宅在軟硬體建設的投資都不手軟,從最基本的「全屋無障礙」到「無齡通用」,甚至「高齡友善」的介面設計一應俱全。在安全上亦引進諸多高科技資訊設備,從視訊監控到主動安全通報,甚至可以用AI人工智慧來提供符合入住者需求的智能住家環境。另外,亦有專屬營養師調配飲食,各種健身育樂設備更是不可或缺,藝文講座及展演每月都有,長者還可自組社團……讓人感覺住進去好像進了人間仙境,長者可以無憂無慮,暢快的享受退休後的人生。照理說,這樣完善的規畫應該有很多長者搶著入住,但目前大部份銀髮住宅的入住率仍不高,雖然有很多行銷資源投入,也的確引起社會大眾關注,打動了一些兒女的心,不過真要搬進去長住,對長者而言,心理還有很多的結要打開。無關軟硬體設備好壞,也不是服務沒有到位,或入住費用太高的問題。費用當然要考慮,但我覺得長者在評估要不要入住時,可能還沒到費用這一關就開始猶豫了。想了解長輩為什麼排斥入住銀髮住宅,要從長者的觀點來看。我個人認為,以健康及生活可自理的初老長者而言,在評估是否要搬離現有住家,最大考量是-----如何與家庭、社交、生活圈保有連結,不會因此而斷了線。老人家很惜情,若搬離原有家園,而入住的地方又離很遠,等於要揮別過去幾十年的生活環境,重新建立所有社會關係,並且適應新環境,這是很難突破的一點。另外,華人社會不像歐美國家很早就習慣「空巢期」,對他們而言,退休後搬進養老社區,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選項。但在台灣,將長輩送進安養中心,要克服很多的心理壓力才可能提出來。除非長輩自己願意,否則子女多半難啟齒。有些銀髮住宅為了增強其適合老人居住的印象,在很多地方安裝扶手,房間也設置電動床,甚至安裝可以吊掛病人的移位設備,這些設施當然很貼心,不過若針對生活可自理的健康長者,這些設備反而讓他們心理產生不安的聯想,感覺看到自己未來年邁體衰的樣子。其實現在有很多非固定式的輔助設備,可以等到有需要時再導入即可,這樣也許可以減少健康長者的排斥感。目前很多銀髮宅因土地成本考量,多蓋在市郊,政府若能釋出一些因少子化而併校停招的市區中小學校地,改造成銀髮宅,讓長輩可以在地老化,不用離開生活圈、家人圈、朋友圈,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活,也許可以提升未來銀髮宅的入住率。當然,長者若能持續保持健康身心,未必要煩惱未來要住那裡的問題,可先思考如何改造家中環境,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才是首選,畢竟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的窩。
-
2021-05-08 養生.聰明飲食
膠原蛋白真能讓膝蓋軟骨再生?別傻了!醫師:不如吃「這5類代謝食物」
重新檢視食衣住,讓膝關節永保年輕!讓膝蓋保持年輕的食衣住想要永遠保持年輕的膝蓋,改善生活習慣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這裡就要從「衣、食、住」三方面,為大家分別找出必須改善的重點。衣我經常聽到病友抱怨:「每當氣溫下滑、關節就會變得特別痛。」這是因為當身體變冷時,血液循環就會變差,這麼一來就讓人更強烈地感受到膝蓋的疼痛。即使是夏季,也有越來越多人光是吹到冷氣的風就會感到疼痛,因此需留意讓膝蓋維持溫熱,除了膝蓋紅腫的情況以外,到了寒冷季節請盡量想辦法為膝蓋保暖。在寒冷的冬季,請利用手套、襪子、圍巾等物品確實做好禦寒措施。此外,保溫護膝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近年來市面上推出了一種附有口袋的護膝,裡面可以放入暖暖包。這種方便為膝蓋保溫的商品越來越多,請大家不妨嘗試看看。食能讓膝蓋永保年輕的飲食方式,主要可歸納為下列三種。.控制體重的減重飲食。.增長肌肉的高蛋白質飲食。.讓身體維持溫熱的飲食。讓身體維持溫熱的飲食,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讓膝蓋疼痛情形獲得緩和,還能期待發揮燃燒脂肪的效果。另一方面,我想大家都經常看到電視或雜誌將膠原蛋白譽為是「讓軟骨再生的食品成分」,也許很多人會以為:「是不是光靠飲食就能讓軟骨再生呢?」但是很遺憾地,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由於膠原蛋白在胃部就會被分解,吃到肚裡的膠原蛋白無法直接作為軟骨再生的材料被身體運用。不過,軟骨的確具有「製造新骨、汰換舊骨」的代謝機制,這點是無庸置疑的。為維持正常代謝機能,維生素C是絕對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舉例來說,巴西里、青花菜、青椒等黃綠色蔬菜,檸檬與草莓等水果,薯類及豆類等,都是含有大量維生素C的食物。此外在飲品之中,綠茶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與其拼命攝取無法直接形成軟骨的膠原蛋白,還不如試著在每天的飲食中多多攝取維生素C,從飲食生活著手改善、促進軟骨代謝吧!住請改建房屋!……我不可能提出這種強人所難的要求。不過,我想為各位提出一些建議,只要在居住環境方面稍微下點功夫,就可以過著讓膝蓋更舒適的生活。彎曲膝蓋的動作會造成膝關節非常大的負擔。除了「跪坐」、「屈膝坐」、「盤腿坐」之外,從地面上站起身來的動作,也會為膝蓋帶來相當大的負擔。由於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房屋,以往大多數人都是過著以塌塌米為主的生活型態。不過,若是考量到膝蓋健康,在塌塌米上生活實在不妥,建議大家可以增設椅子,平常坐在椅子上,寢具也從在塌塌米上鋪棉被改成西式床鋪。雖然無論如何都必須投資添購新的家具,但為了整頓出能讓膝蓋過得更舒適的住家環境,絕對是一定要做的第一步。接下來,對膝蓋疼痛的人而言,上下樓梯也會對膝蓋造成沉重負擔,可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如果覺得上下樓梯很辛苦的話,千萬不要勉強自己爬上爬下,從現在起就下定決心將日常生活的中心從二樓轉移到一樓吧!若是轉移生活中心非常困難的話,不妨在樓梯旁裝設扶手,光是這樣應該也會有所改善。只要一比較日本與美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罹患機率,就會發現無論是哪個年齡層,日本的罹患機率都比美國大幅超前。相較於肥胖大國的美國,雖然日本身材纖細的人比較多,但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機率卻比較高,從這點也不難看出,和式住宅會對膝蓋帶來不良影響的事實。只要下點功夫改造居住環境,就能減輕關節負擔,在日常中預防膝蓋老化。書籍介紹書名:擁有好膝力,逆轉退化性膝關節炎:最強膝蓋診治保健法,告別疼痛、找回蹲坐行走自如的雙腿!作者:磐田振一郎出版社:原水出版日期:2020/07/09作者簡介/磐田振一郎醫學博士、日本骨科醫學會認可的骨科專門醫師、日本再生醫療醫學會認可的再生醫療認定醫師、日本體育協會公認的運動專科醫師1996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後,直到2010年應義塾大學醫院骨科工作。2004年前往史丹佛大學工學院留學,作為客座研究員進行膝關節動作與軟骨MRI測量方面的研究。回到日本後,在各地綜合醫院兼任骨科醫師,負責診療並執刀更換人工膝關節等手術。在過去20年內執刀超過2000件關節手術,是關節手術權威。於2009年為了整合針灸館、接骨所等不同業種並交換資訊,成立了「NPO法人腰痛.膝痛團隊醫療研究所」。從2017年起,於帝國Hotel東京本館4樓開設了「Riso CLINIC」,專門從事關節再生醫療。延伸閱讀: 台灣越來越多人離婚...精神科醫師慚愧地說:原來「童年負面經驗」才可能是造成你憂鬱症的主因
-
2020-10-04 科別.感染科
三峽五寮里本土登革熱再增7例 確診案例累計38人
新北市三峽區再新增7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6男1女,年齡介於50至79歲間,分別居住於三峽五寮里3人、中正里1人、土城區廣福里、清水里及蘆洲區成功里各1人,7人皆具有筍園或五寮社區活動史,研判仍在該區域感染。新北市衛生局表示,三峽區五寮里出現第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後,已主動對五寮區域居民、農友或五寮社區活動史接觸者進行篩檢,更主動召回筍農及盤商採檢,不斷擴大採檢範圍,積極找出隱性感染者,防範疫情擴散。至今已採檢548人,尚有95人檢驗中,此起群聚共38人感染,其中新北市33例、桃園市5例。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市府對於三峽五寮區域持續清查掌握高風險農友,並進行擴大篩檢及衛教宣導,加強居民住家環境孳生源清消作業,並對該區域定期進行大區塊化學噴消防治工作,且於高風險筍園設立13個管制點限制人員進出,將疫情控制於該區域。衛生局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肌肉痛、關節痛、骨頭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活動史,或與三峽區衛生所聯繫進行採檢。※延伸閱讀》‧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還要小心染上這些疾病…共同點「發燒」病重致死!
-
2020-05-11 橘世代.時尚橘
灰塵也有分無害!日本媽媽居家防疫全靠「不生病打掃法」
不要再用打掃鍛鍊意志力了!每次打掃完,是不是會讓你覺得連心靈也一起被淨化了呢?很多人都認為,只要在早晨打掃一下,就能舒服地開始新的一天,對吧?像這種心靈上的加乘效果,對提升打掃動力是件好事。不過,如果光是有打掃就感到滿足,反而疏忽清除病原體等重要的衛生觀念,這可就成了大問題。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曾聽別人提到:「要鍛鍊忍耐力跟意志力,就該直接用手打掃馬桶!」從衛生方面來說,直接用手打掃馬桶時手上若有傷口,就有很高的風險會引發感染。就算手上沒有傷口,也不能斷定細菌或病毒不會附著在平常洗手難以清潔的指縫等地方。這些細菌、病毒一旦附著在人體上,就有可能因此在家中擴散傳染。日本人總愛用打掃來進行精神鍛鍊,但要是想真正維持身體健康,就必須先跳脫這種精神理論,養成以科學角度思考的習慣。你最需要的是「實證打掃法」打掃過程是由「物理」跟「化學」所組成。打掃時通常會先用清潔劑的化學反應分解髒汙,再透過物理性的力量擦拭乾淨。而灰塵會受到氣流、引力、靜電、濕度等物理條件影響,在空中漂浮並積聚在某一處固定的地方,所以我們必須著重打掃這些重點處。從任職於龜田綜合醫院開始,我在各大醫療院所指導環境衛生維護超過三十年。每一次我都會先檢查病房中空調與通風扇的位置,分析出風和灰塵流通的路線。接著我會考慮病患跟護理師的行走動線,推測出容易大量堆積灰塵及滋生黴菌的地方。透過這個方法,我可以找到需要重點打掃的區域,同時達到「效率」與「乾淨」兩個目的。這道理套用到居家清潔上也是一樣。住家環境跟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透過空氣緊密接觸。只要外部環境狀況良好,我們身體內的環境也會跟著變好,反之亦然。我希望大家能利用有科學根據的做法,養成正確的打掃習慣,促進身體健康。沒有人告訴你的「病原灰塵」危險性接下來要介紹的「不生病打掃法」,會將灰塵分成兩種。第一種是病原體較少的新生灰塵。剛剛從空中飄落到房間的灰塵,所含病原體較少,基本上對人體無害。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種—「病原灰塵」,因為人類或物品移動產生的氣流,會讓灰塵飄到房間角落聚積,經過一段時間,裡面已增生大量的病原體。病原灰塵存在於自然界中,其中含有一定數量的細菌、黴菌、塵蟎。它們會把房間角落的灰塵當作食物與居所,爆炸性地快速繁殖。因為病原體的聚集,會讓一般灰塵變成病原體濃度極高的病原灰塵。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吸入這些病原灰塵後,會引發咳嗽、肺炎等呼吸系統的疾病。如果你身體感到不適,或許兇手就是病原灰塵。灰塵的種類病原灰塵●長期聚積在房間角落●細菌、黴菌、塵蟎滋生●病原體濃度高●呼吸系統的疾病(肺炎、氣喘等)的起因無害灰塵●剛從空中飄落●主要成分是纖維跟棉絮●病原體濃度低●不易成為疾病的起因如何養成不生病的打掃習慣不生病打掃法的重點,就是依照各季節特徵做有效清潔。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打掃就能省時又省力!「不生病打掃法」很麻煩?不生病的打掃法,最關鍵之處就在於自己是否能夠每天不間斷地做。就算年底大掃除那一天家裡乾淨溜溜,但隔天細菌或病毒又開始大量繁殖、讓人生病,這樣的話根本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過讀者們看到這邊,大概會有人覺得:「我很討厭麻煩,每天都要打掃實在辦不到」。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因為比起每週一次花很多時間打掃整個家,不如每天花個幾分鐘,將家中分成各個小區域來打掃,這樣反而能減少好幾倍的麻煩與時間。除此之外,我所提倡的打掃法,目的說穿了只是要定期減少病原體的數量,讓居住者可以遠離疾病,維持健康。我追求的是使用高效率消滅病原體的小工具,優先清除家裡會危害健康的「呼吸道病原體」或「腸胃道病原體」,並不是將家中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一塵不染。大家親自實踐之後,應該就會發現這些過程其實不會很花時間。事實上,為了將每個角落都打掃乾淨而拼命刷洗的打掃方式,反而才是大問題。說來諷刺,導致灰塵滿天飛的最大原因絕對是來自於打掃。請大家趁此機會,馬上丟棄那些只重視外觀的打掃法吧!《這樣打掃不生病》書中所介紹的打掃法,能夠同時達成「快速」與「不生病」的目的,對於討厭麻煩的人來說,反倒是一石二鳥的好方法。如果聽我這樣說完,你還是覺得懶得動手的話,那麼就請從以下三個觀點切入,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吧!那就是打掃要在 1.隨意、2.不勉強自己的範圍內、3.輕鬆動手做。「今天我要打掃寢室櫃子上的灰塵」、「明天只要清理走廊的角落就好」。就像這樣子,每天把打掃一些點狀區域當作執行目標,以後自然就會變成習慣。習慣之後,未來就不會對打掃感到那麼大的壓力,而是能夠天天保持乾淨。本文摘自《這樣打掃不生病!【全圖解】:醫療級清潔專家帶你一天12分鐘,輕鬆清除「病原灰塵」,遠離呼吸道、腸胃道感染》、台灣廣廈2019/11/15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居家戰疫!濕度多少最能抑菌?5家電有效抗菌。3招食材收納秘訣 讓家中廚房煥然一新!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4-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東南亞返台有條件強制住防疫旅館
全球新冠肺炎蔓延,東南亞的疫情日趨嚴峻,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印尼確診數近6000人,泰國2700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強化對於東南亞入境者的管理措施,過去兩周有東南亞旅遊史的入境民眾,登機前須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住家環境不符規定,須入住防疫旅館。我國因應新冠肺炎陸續拉高邊境防線,3月下旬全面要求入境者進行居家檢疫,但最怕匡列了大量居家檢疫者,但在家中的落實情形不夠嚴謹,使家內群聚感染與社區感染風險再升高。有鑑於此,今天零時起上路的新措施,要求過去兩周有歐美旅遊史的入境民眾,於登機前須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住家環境不符規定,就須入住防疫旅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起上述政策落實下來,早上入境班機當中,約有兩成旅客有入住防疫旅館的需求。莊人祥表示,有鑑於東南亞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比照歐美入境者,過去兩周有東南亞旅遊史的入境民眾,登機前應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果同住者有65歲以上、6歲以下或罹患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或家中無專用套房可落實隔離,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經查資料申報不實者,最高可罰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