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伊波拉病毒
共找到
39
筆 文章
-
-
2020-04-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外洩實驗報告草稿:瑞德西韋無治療新冠肺炎療效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不慎提前發布的研究報告草稿顯示,實驗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未能改善新冠肺炎病患情況,而且服用藥物的病患死亡率高於服用安慰劑的病患,實驗一個月後喊停。但藥廠吉利德科學公司表示,研究喊停是因為參與人數太少,只有237人的數據在統計上沒有意義。這項在中國大陸進行的實驗顯示,服用瑞德西韋病患死亡率為13.9%,安慰劑組為12.8%。外界原本寄望治療伊波拉病毒的瑞德西韋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實驗失敗消息傳出後,美國股市下跌。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軍艦染疫 公衛專家:若持續隔離 應可控制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表示,國內日前連續二日新增零確診個案,代表疫情有受到控制,但在全球大流行尚未結束前,仍不能掉以輕心。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召開記者會。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美國過去一周病例再生數值持續降低,代表美洲疫情趨緩,紐澳、南美洲疫情也逐漸受到控制;相較之下,西班牙、法國疫情嚴峻,且俄國、印度、孟加拉過去一周病例數成長速度快,恐成為新的疫情重鎮。昨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我國新增22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其中有21例來自敦睦軍艦磐石艦上官兵。陳秀熙提醒,從先前鑽石公主號、美國羅斯福號航空母艦的經驗來看,船舶上的疫情傳播速度高,主因是難以維持社交距離;但若持續隔離、且注重自我健康管理,疫情應可受到控制。至於藥物研發方面,台大藥學系副教授林淑文表示,從各國狀況來看,若一國發生醫療體系崩盤、且病患病程長,將提高新冠肺炎致死率,各國正嘗試多種臨床藥劑,例如瑞德西韋、奎寧等藥物,盼加速患者出院時程。林淑文表示,瑞德西韋在多數國家尚未上市,但過去曾有對抗伊波拉病毒的經驗,「對多種病毒有效果」。但該藥不像流感藥物這麼方便,共有十天療程,且是以注射方式服用,副作用是肝臟細胞受損。目前有新冠肺炎個案在服用瑞德西韋後,改善發燒狀況。至於奎寧,有阻止病毒進入細胞的作用,但用於新冠肺炎的療效及劑量未有定論。陳秀熙說,中國大陸有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接受奎寧治療5天後,平均發燒天數、咳嗽天數及症狀改善人數皆有改善;但實際效益,仍需要更多研究佐證。
-
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裔美籍學者:美國治不了世衛就另起爐灶
台裔美籍學者陳仁宜投書美國媒體表示,中國破壞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要不是把這個組織修好,要不就是乾脆離開、另起爐灶。1978年生的陳仁宜(Lanhee J. Chen)是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也是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公共政策計畫的國內政策研究主任。他在今天刊登於「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網站的這篇文章中表示,美國總統川普昨天說世衛組織「以中國為中心」,其實不只於此,世衛組織也功能不彰且背棄原則。他說,早在2014年,世衛組織應付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時猶豫不決,最終超過1萬1000人喪命,已令人失望;現在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大流行,又顯出政治凌駕公共衛生的意志,世衛組織不斷安撫中國領導人的做事方式,凸顯徹底改革的必要性。陳仁宜表示,美國是世衛組織的最大資助國,根據國務院資料,2019年美國貢獻4億美元以上,中國僅付出4400萬美元;川普提到,美國政府「仔細檢視」這筆付出是否值得時,可能會先扣住給世衛組織的資金,「川普和美國國會都該再加把勁」。陳仁宜說,中國政府當初極力支持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爭取到世衛秘書長一職,但他是個爭議人選,他曾被控在祖國衣索比亞隱匿霍亂疫情,他於2005年到2012年擔任衣索比亞衛生部長、2012年到2016年任外交部長,在這段時間,中國投資衣索比亞,並提供數十億美元計貸款。譚德塞成功贏得世衛祕書長一職後不久,就造訪北京,盛讚中國醫療體系說:「我們大家都能從中國學到東西。」陳仁宜表示,在譚德塞領導下,世衛組織接受中國謊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並把那些數字美化成看起來可信的公衛評估。1月14日,世衛組織代表團尚未親赴中國,就學舌北京說「沒有明顯人傳人證據」;兩週後,中國通報超過4500起病例,其他國家也有超過70起病例,譚德塞訪問中國,大力讚許中國領袖在疫情上很「透明」。陳仁宜說,不要忘了,中國在武漢市首批患者出現症狀後6週才封城,中國政府在這期間進行審查、懲處試圖示警的醫師,不斷否認病毒可能人傳人,還在武漢舉辦「萬家宴」;同時,根據武漢市長的說法,超過500萬人離開或逃出武漢,包括美國境內首例確診感染者。1月30日,世衛組織終於宣布2019冠狀病毒疾病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此時已有將近一萬例確診。到了2月初,譚德塞還反駁川普不該對中國實施旅行限制,並呼籲其他國家不要有樣學樣。世衛組織直到3月11日才宣布這波疫情構成大流行,當時全球已有114國的11萬8000人感染。陳仁宜提到,中國的影響力還體現在世衛組織排除台灣參與一事上。3月底,香港電台記者詢問世衛高級顧問艾沃德(Bruce Aylward)有關台灣議題,艾沃德先是表現出沒聽見的樣子,接著要記者問別的問題,然後稱讚中國「做得好」。陳仁宜說,「這段對話顯示世衛組織是如何讓政治凌駕於公衛」,把北京對台灣的觀點內化,一有機會就讚美中國領導階層,在這波危機中,從未實際調查中國政府宣稱的疫情,決策過程也不透明。他認為,美國身為最大資助國,有籌碼推動世衛組織徹底改革,川普政府一月在國務院任命專責反制中國企圖控制國際組織的特使,跨出很好的第一步,「世衛組織的下一任秘書長不能是北京的橡皮圖章」。陳仁宜最後寫道,如果改變不了世衛組織,美國或許只能另起爐灶,意思是可以成立另一個組織,歡迎任何願意遵守更高標準的透明度、良善治理、分享防疫良方的國家加入。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何大一:美國對疫情「盲目」是不可原諒的事
一種病毒正在肆虐!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大流行,而我們現在還只看到巨大冰山的一角。中國湖北最初處理失誤、缺乏透明度,導致疫情擴散全國,逼使北京領導人須隔離湖北省逾五千萬人,其他地區也實施嚴峻隔離措施,使疫情流行曲線呈顯著「扁平化」。目前各省新增案例穩定下降,日前甚至出現全天零確診。這是中國二○○三年消滅SARS疫情後,另一個明顯成就。但嚴苛的隔離措施不可能長久,一旦人們生活恢復正常,病毒將重返並傳播。美對策 兩個不可原諒美國疫情的流行指數目前呈上升階段,由於目前使用PCR的方法無法檢測出病毒的RNA,檢測不足,確診數仍被嚴重低估。美國號稱有世界最好的衛生保健系統,卻沒有適切應對疫情,因缺乏檢測而對疫情「盲目」,是不可原諒、難以辯解的事。一個富裕強大而自豪的國家,剛接受一位中國公民(編按,指馬雲)捐贈五十萬套PCR試劑盒。同樣不可原諒的是,美國缺乏能快速檢驗免疫抗體/抗原的試劑,這種測試不但可靠,且卅分鐘內能知結果,從而達成對病人管理、追蹤接觸史、對人群作疫情監測等作用。美國對策讓人失望沮喪,上層準備不足、領導失敗;中國在掙扎中抗疫,美國卻在旁觀望,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成下一個感染的國家。韓、台 拉平流行曲線為防制疫情,讓受感染者隔離,避免公共聚會、與他人保持距離,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對「拉平」流行曲線,使衛生保健系統能應對吸收疫情大有幫助。南韓和台灣確實做到這一點,不須像湖北、義大利和西班牙那樣須採封鎖措施。隨著北半球氣溫升高和更強陽光,應可讓病毒存活期縮短,從而降低傳播機會,減緩疫情。但病毒已在南半球澳洲、南非和阿根廷等地立足,隨著南半球轉涼,病毒傳播可能加速。新冠病毒不會像SARS一樣消失,反而可能在南北半球反覆出現,像流感防疫一樣,每年都必須做。發展疫苗 需買到時間如果新冠病毒在可預見的未來滯留,嚴厲隔離措施又無法長期持續,將嚴重打擊我們的心理和經濟。總有一天,企業須重新開放、學校須恢復授課,旅遊、運動比賽、各種娛樂活動都須恢復常態;中國將如何從遏制轉回正常化?我們將如何從嚴厲的抗疫,過渡到真正能持續生活?我們需要「買到時間」發展出疫苗,用科學研究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現在全球科學家爭相開發藥物、抗體和疫苗,但要優化成真正治療藥物,將需幾個月,此後進行複雜的產品製造、動物安全性測試和法規批准過程;任何有用的藥物或抗體,都不太可能在一兩年內派上用場。數十家製藥或生化科技公司正競相開發疫苗,應對策略是刺激人類免疫系統,以產生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抗體。但針對SARS冠狀病毒製備的類似疫苗大量研究表明,針對刺突蛋白的抗體在被病毒感染後,對動物造成更大的肺損傷。這些可能影響當前研究進度,也可能獲突破而全速前進。世界現在面臨一個真正的可能,新冠病毒將變成我們生活中的現實,直到科學研究能成功克服它,像過去的天花、脊髓灰質炎病毒、伊波拉病毒和愛滋病病毒一樣。但這需要時間。這次大流行提醒我們,忽略或輕視科學將帶來危險。科學帶給我們一個更好、更安全的、更乾淨、更健康的世界。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它!(作者為中研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
-
2020-03-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藉由多數人感染達到群體免疫? 國內專家:風險很高
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傳出英國政府打算放任一般民眾染病,以達到群體免疫效果。國內專家表示,這般作法有理論基礎,但風險很高,可能引發國際防堵而嚴重影響經濟,且無法預測病毒是否會突變讓感染者無法產生保護性抗體,屆時不僅群體免疫幻滅,還可能招致更大災難。因此,台灣還能圍堵病毒時,應盡力圍堵。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部分病毒進到人體一段時間後會產生具有保護性的抗體,罹病後康復的人可以預防下一次的感染。並不是所有的病毒都有這種特性,像是愛滋病毒就沒有,但目前看來,SARS、MERS與新冠肺炎等冠狀病毒均有這個特徵。因此,當這類流行病演變成無法收拾的社區流行時,執政當局可考慮讓輕症患者待在家休養、自行康復,過程中遇疾病惡化時才就醫。如此可避免輕症患者湧入醫院使醫療體系崩盤,也保全最需要治療的重症患者。陳彥旭表示,當一個社區擁有抗體的民眾占比達到六成、七成,約莫就能達到群體免疫,停止疾病流行。過去伊波拉病毒缺乏疫苗與藥物時,就有非洲國家封鎖境內部分區域,讓區域內的民眾交叉感染完,終止感染鍊。中國近日疫情趨緩,也有可能是因為有部分人民感染過,不過中國疫情實況仍應打個問號。被問及台灣何不現在就採取類似作法、藉此減少邊境管制與追蹤採檢等重大成本,他回應,這樣的措施風險很高,其一,此舉可能讓其他國家防堵我國、使台灣經濟崩盤;其次,病毒會突變,倘若病毒發生大突變、進到人體後不產生保護性抗體,這個作法就會失效,屆時恐招致更大災難。因此,陳彥旭認為,當一個國家還有力圍堵新冠肺炎病毒時應盡可能圍堵,包括拉高邊境防線、整備醫療體系、強化民眾衛教等;圍堵期越長,也越能爭取時間發展藥物與疫苗,且能等待觀察季節改變是否會減少傳播。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研發屢傳捷報 專家:遠水救不了近渴
近期有中國團隊宣稱研發出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但專家說,疫苗研發有其科學規律,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最快8月才能上市,對於疫情防控是「遠水救不了近渴」。美國生技公司Moderna和天津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黃金海的團隊近日都表示已成功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不過健康時報引述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寧毅指出,疫苗從研發到上市最快也要6個月,在今年8月前成功開發疫苗的可能性是零。寧毅說,「疫苗研發非常重要,但是疫苗研發對控制本次疫情是畫餅充飢,遠水解不了近渴」。他指出,開發疫苗需要先了解病毒特性,經動物實驗後,在人群進行小規模安全性研究,再逐步擴大人群規模,評估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多階段的研究方案,並獲得批准。同時,研究招募的受試者還有可能染病。寧毅指出,疫苗上市前要通過I、II、III期的臨床實驗,大規模的III期臨床實驗往往需要上千至上萬名受試者,甚至得持續3到5年時間,耗費人力財力,還有失敗風險。他強調,開發疫苗的前提是尊重科學規律。報導也引述復旦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姜世博表示,目前所有宣稱已研製成功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都是「忽悠」(欺騙),「沒有哪個疫苗能夠在兩三個月內用到新冠病毒的預防」。報導指出,2014年伊波拉病毒引發的疫情在非洲爆發,全球各大藥廠和研究機構都投入疫苗開發,但直到2019年才有第一款疫苗在美國和歐洲獲准使用,換句話說,伊波拉病毒疫苗從研發到獲得批准,共耗時5年之久。寧毅強調,雖然期盼疫苗研發成功,但不能炒作,影響目前的疫情防控焦點。他認為,現階段焦點還是在控制感染源以及切斷傳播途徑,將過多精力轉移到疫苗研發上,並非好事。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若失控 病毒學家:將僅次1918流感大流行
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持續,病毒學家們認為疫情最終結果從全球流行病到新的感冒都可能,未來3週是關鍵,若失控就會是僅次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疫情。美國財經媒體指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範圍已超過2003年的SARS,疫情雖不若2009年新流感般橫掃全球,但較之危險;致命性不如2014年伊波拉病毒般令人恐懼,但新冠狀病毒能透過空氣傳播。儘管中國的新增病例似已開始減少,專家們依然表示要準備迎接一種難從過往經驗借鏡的新疾病。● 湖北封省 阻不了蔓延但爭取防疫緩衝全球衛生官員18日表示,中國將疫情爆發源頭湖北封省,為世界防疫爭取到數週緩衝,但這並不能阻擋病毒蔓延;世界各地出現的新增病例可能埋下大流行的種子。精研流感疫情的密西根大學醫學史學家馬爾可(Howard Markel)說:「每種病毒都不一樣。若研究過去的傳染病有教過我什麼事,就是所有基於研究過去疫情作出未來預測的人,不是白癡就是說謊,因為我們一無所知。」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匯集的各種元素嚇到公衛專家和普羅大眾。短短不到3個月,病毒便感染數以萬計的人,人們過去不曾面對這個病毒,導致免疫系統顯得脆弱。這種病目前尚無疫苗,也還沒確實有效的療法。● 隱匿疫情釀災 1892年德國漢堡就有過這次疫情與過往疫病史存有的共同點,是災情蔓延大多是人為因素而非生物進化使然。馬爾可指出,1892德國漢堡當局因憂心霍亂會衝擊港都繁榮而隱匿病例,導致疫情蔓延,最終漢堡有8000多人病死,且很快就蔓延到大洋另一端的紐約。這次武漢當地官員被控在初期階段淡化病毒威脅,使本有機會遏制的病毒大舉蔓延。從病毒生物學角度看,很多基本資料研究人員都還未掌握,最關鍵的未知數是病毒帶原者會否在全無症狀下傳播病毒。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的電腦模擬結果顯示,若很多人在出現嚴重症狀前就能傳播病毒,以現有措施阻止疫情蔓延的成功率就會大減。● 未來3週是關鍵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教授萊里(Steven Riley)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比當年感染SARS的人多很多。我們不希望這種病毒變成又一種固定的人類病原。但它若開始在世界其他地區蔓延且仍然是相對較嚴重的病毒時,就又是一番全新景象了。」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專家歐斯特荷姆(MichaelOsterholm)說:「這才正要開始,若蔓延到全世界,將會成為僅次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大疫情,未來3週會是關鍵。」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司徒惠康:國衛院多管齊下研發藥及疫苗
對抗新冠肺炎,許多人將期盼放在藥物及疫苗研發,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坦言,雖然全球都想盡快找出疫苗和藥物,但考量疫苗用於人體,必須注意生物安全性,所以研發勢必需要較多的時間;但藥物部分,甚至過去抗煞及治療流感等基礎,國衛院已篩選出二百多種藥物,即將著手動物實驗。 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司徒惠康以「治療藥物與疫苗進展」,說明國衛院最新研發現況。他指出,國衛院已經多管齊下,希望可以迅速可抑制新冠肺炎之藥物,除了篩選出二百多種藥物即將著手動物實驗,也積極投入美國吉立亞藥廠(Gilead Science)「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合成,預先演練合成步驟,以防範疫情爆發時之國家所需。司徒惠康指出,新冠肺炎與SARS都屬於冠狀病毒,國內歷經SARS的衝擊後,已經建置相關可能藥物,現在正從抗SARS的藥物,挑選出二百多種目標藥物,並使用疾管署已經成功分離的新冠肺炎病毒株,進行貓與豬的動物實驗。此外,運用人工智慧藥物分析與藥效預測系統,針對美國FDA核可用藥物共2684個,與天然物93514筆進行篩選,搜尋可能抑制新冠肺炎的藥物。由於抗伊波拉病毒的藥物瑞德西偉似乎具有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力,美國與中國已經針對該藥分別進行實驗。在此同時,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的藥物加值創新研發中心也預先演練瑞德西偉的合成步驟,透過五個合成步驟,目標是當大規模疫情發生時,國內可以自產公克級的瑞德西偉。在疫苗部分,國衛院目前正全力投入合成胜肽疫苗開發,順利即可在兩個月得到結果,往臨床試驗前進。同步也推動重組病毒疫苗、DNA疫苗及次單位疫苗開發,預計這些平台技術可以在三至五個月取得動物實驗結果並驗證其效果,由其中選定最佳的疫苗進行產程開發,順利情況下可於半年內進入臨床前試驗及臨床人體試驗。同時,國衛院也已經跟國內疫苗廠商密集開會與討論,協助疫苗之開發。過去為了預防SARS,國衛院存有廿多株的單株抗體,如今新冠肺炎與SARS非常相近,過去為SARS生產的單株抗體是一種治療性抗體,未來針對新冠肺炎的診斷與治療上,也可發展新產品。
共
2
頁